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刻舟求剑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17 08:38:05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刻舟求剑读后感

刻舟求剑读后感

《刻舟求剑》这则故事讲了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结果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读完这个故事大家都会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十分的愚蠢。那这则故事到底向我们讲述了什么道理呢,不只是讽刺哪些愚蠢而又拘泥的固执,不知变化发展的人。小故事,也是可以悟出人生大道理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则故事又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国家栋梁来说,这则故事告诉他们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相当于死读书,只记固定的问题和答案,却不知变通,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想好了再去做。

《刻舟求剑》读后感100

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四(5)班亢歌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到江里。他赶紧去抓,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都很惋惜。但那个楚国人却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再船舷〈xian〉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楚国人立即从船上刻了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去捞宝剑。捞了半天,也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怎么会找不到呢?” 船上的人纷纷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走,而宝剑却不会动,你怎么能找到剑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有一定的规律固然好,但同时也应懂得灵活多变,绝对不能机械、固执地将所有问题都拘束于教条,否则只会成为笑料。 指导老师:王巧玲

刻舟求剑读后感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的是楚国人出门走访朋友,临走时才记的要带宝剑。走到渡口,他蹬上渡船,江上风很急,一个大浪,把剑掉进了江里。船上的人大惊失色,楚国人却不动声色,大家叫他去寻剑,楚国人却说不用急。他在船上刻上记号,说:剑是在这掉下去的。船靠岸了,楚国人才不慌不忙地跳下水,可是摸来摸去,始终摸不到那把剑。比喻办事刻板,不能不能随着条件变化而该变做法,叫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刻板,要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做法。

‘刻舟求剑’的事情显然是很可笑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用机械的,停止的观点看问题,就难免不会发生类似这种迂阔可笑的事。所以这则寓言作为成语典故已被普遍使用,用以讽刺墨守成规,不会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而采取新措施的人。

文章虽然很简短,但有叙述,有议论,而且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因而表现力和说服力都很强。

《刻舟求剑读后感》出自:言小范文网

链接地址:

推荐第2篇:刻舟求剑读后感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刻舟求剑读后感。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个事物,时常要发生变化的,用眼光去看时常发生变化的事物,必定要犯大错误的!!!!!!!

-------------------

通过学习《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凡事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要认真地想,深入地分析,才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走方法之路,要比一味的愚昧更方便,更快捷,读后感《刻舟求剑读后感》。

文中的这个人在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水里,便在船上刻了个记号,下船后,便依照船上的记号下水寻找,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结果呢,当然是一事无成,事倍功半了。其实他只要肯动点儿脑筋,花点儿心思,讲究方法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例如利用竹竿,船浆之类的工具,再借助剑不会游走的特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剑找回来了,既省时、又方便,岂不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了吗?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注重方法是很重要的。同样是方法,一种是好方法(不费力,花很少的时间),另一种是愚昧无知的方法,效果完全不一样。

-------------------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楚国人要乘船渡江,不小心将剑掉到江里。于是,他就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了再去捡,结果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愚蠢而又拘泥固执,不知事物发展变化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常常出现这样事情。就拿我来说吧,记得我在四五岁时,妈妈带我去乡下的姥姥家。在我快要离开之前,我把我最喜欢的小珍珠埋到了离姥姥家门只有八步之远的小土坑里。回到天津时,我一直惦记着它会不会被人挖走,我的心一直悬着。

终于在我九岁那一年,妈妈又带我去乡下姥姥家玩。刚一到那里,我首先做的就是挖土坑找珍珠。我仍然迈了八步,可是怎麽也找不到,于是我坐在板凳上左思右想。

突然我想起来我现在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原来是八步,现在就该是四步了。我试了试,果然挖到了。

朋友,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想好了再去做。否则,就会闹出和刻舟求剑的人一样流传千古的笑话哦。

推荐第3篇:珍惜现在《刻舟求剑》读后感

今天辅导孩子功课,又和他一块学习了一下他的课文《刻舟求剑》,成年之后重新读来,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故事也给自己对于生活带了一些思考,下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刻舟求剑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剑客在坐船度河时,不小心把剑掉入了河中,但是他却并没有让船停下,去下水把剑打捞起来,而是在船上把剑掉落的位置上刻了个记号,让船继续前行,等到达目的地后,他准备从刻画的记号那下水,船家很疑惑的问他,你去干嘛,剑客答,剑是从这个地方掉落的,我准备去把它打捞上来,于是大家轰然大笑。

故事又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愚蠢主角的形象,但是读后感到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个剑客的影子,所谓流水已逝,时事非昨,但是现实生活中以木船之痕而求落水之剑的事情却不再少数,我们有时候无法看到时势的变化,而习惯用我们的惯性思维去处理很多事情,有时候是工作,有时候是感情,现在的我们真的无法找回逝去的东西,有时候可能人还在,物也在,但是感觉却都已经变了味道,想要找到宝剑,在它落水的那一刻就应该毫不犹豫的冲下水去,待舟已行万里,而想要凭借当时所谓的刻痕再去追寻,却只能是一场空梦了,它的道理尤其对于感情更是如此,感情如水,每个人都无法预料它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感情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珍惜现在,发现问题要及时补救,不能等到事情起了变化,我们想要挽回已经徒劳无功的时候。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推荐第4篇: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学习《刻舟求剑》中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3.从寓言中应明白生活中我们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的道理,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预习指导

1、看拼音写词语

yù yán cuī cù dǎ lāo bǎo jiàn ( ) ( ) ( ) ( ) chuán xián kâ zhōu qiú jiàn ( ) ( )

2、“刻舟求剑”中的“刻”“求”是什么含义?用自己的话说说“刻舟求剑”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激活思维:

同学们,我们肯定听说过许多寓言故事,如井底之蛙、画蛇添足等。寓言就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它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活动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把寓言读顺、读流利。

2、把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写在下面并朗读几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理解含义。

1、故事起因:读第一段,理解“一不小心”的含义,想想读这一段应用什么语气?

2、故事经过:

(1)读第二段:宝剑掉进水里,一般人都会很着急,可那个人会怎样呢?读这段时语速应稍慢,拖长音,强调那个人的不着急。试读一下吧。

(2)读第三段,别人看见他的表现什么心情?读这段时要大声急促,能配合着急的表情更好。小组内比赛朗读一下。

(3) 读第四段:

a、本段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掉剑人的不着急?

b、他之所以不着急,他以为自有“妙计”,这“妙计”是什么?

c、这种方法能捞到宝剑吗?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d、请你给他出出高招吧!

(三)文章升华,揭示寓意。

1.刻舟求剑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

2.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三.能力拓展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又会说些什么?想写什么?请想象续写。

推荐第5篇: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成都市双庆小学校 张素花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文。

3.明白古文大意及其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4.渗透古文学习的方法。(重点)

教学准备:幻灯片 船和剑的贴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虽小,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大道理,我们把这种故事称作?

生:寓言

板书:寓言,提示“寓”字。

生书空,说笔顺

2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剑,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翻书P56,看看《刻舟求剑》是出自哪儿?

生汇报

(PPT出示)师简介《吕氏春秋》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首先,请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常所学习的课文有何不同?课文由哪两部分组成?

生:本文分为古文和译文两部分

师: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结合“译文”这个词语来分析。 生举手作答

3 师:古文是古人的表达方式,译文是我们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因此,如果我们单看古文的话,不太好理解。今天,我们就结合译文,来重点学习这种不太好理解的古文。学习古文也有一定的方法。(板书:方法) 师:学习古文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读准字音(板书:读准),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古文部分,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生自读课文

4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现在就来考考你们。 PPT出示:遽、契,考察音准。(全班一起跟着小老师读) 5 师:这两个字都会认了,那么其他的字是否都能读正确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全文)

生齐读古文(重点关注:音准,发现有错,及时正音)(注:正音后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6 要读好古文,除了读准字音,还必须能正确断句,这样才能将古文读通(板书:读通)。而要做到正确断好每一句,就必须理解古文每句话的意思,才能做到。现在,先请同学们标一标古文有几句话。 生:3句

师:观察译文有几句话? 生:3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渔歌对唱PPT(游戏规则:

1、2组读古文;

3、4组读译文,

1、2组读一句古文,

3、4组读一句译文) 师:读完后,你发现古文和译文每一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一一对应

7 师:通过渔歌对唱,我们知道了古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但古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也比较难懂。(PPT出示)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古文中比较难懂的字圈出来,并结合译文,找到它的意思,批注在书上。 生自读,批注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都在认真的读,认真的做批注。那么,这几个字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 PPT出示遽、契、惑,考察字意。

师:除了这三个字以外,古文中还反复出现了我们平常不常用的字,比如:其、之(PPT出示)在古文中将它们圈出来。 生自读,批注

师:“其”在古文中出现了几次?“之”在古文中又出现了几次? 生汇报

师:看来我们平常不常用的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两句话中的“其”和“之”。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两句话(PPT出示) 师:这两句话中的“其”、“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自己先结合译文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它们的意思。然后举手回答 生批注、举手回答

8 师:刚才通过对照法,我们已经知道了古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古文的意思,尝试着给古文断句。 生尝试着给古文断句

9 师:老师也根据古文的意思,尝试着给古文断句(PPT出示全文,带停顿线)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师范读、生倾听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听了老师读,下面老师也想听一听你们读的怎样。 生齐读 10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读,令老师很欣喜的是同学们都能读准字音,并正确的断句了。但学习古文,仅仅只到达这一步还不够,还必须将古文读懂(板书:读懂)

11 自读本文,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生自读,举手汇报。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楚人不慎将剑坠于水中,他采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寻剑,结果没能找到剑的故事。 三 深入研读

1 你从古文中的哪一句话知道了事情的起因? 生:剑坠于水(板书)

师:谁来说一说“剑坠于水”什么意思? 生说意思,师贴板画

2 师:假如你也是一位渡江的人,你的东西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你会怎样做? 生思考作答

师:楚人又是怎样做的呢?用古文中的话说一说生: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PPT出示) 生齐读

师:他遽契其舟,他在刻舟(板书:刻舟)为的是等船停下来后,能够从刻舟的地方,寻求到自己的剑(板书:求剑) 师:楚人之所以用这种方法寻求自己的剑,当时他的心里可能是怎么想到呢?

生说楚人心理活动

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楚人所说的话 生感情朗读

3 师:你认为他采用刻舟求剑的办法能够找到剑吗?请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楚人不能找到剑的原因。 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PPT出示此句)(板书:舟已行 剑不行) 师请一名生上台用贴画演示这句古文。

(生贴,师读,贴完后,师指贴画,全班齐读)

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等船停下来后 ,船和剑的位子就发生了? 生:变化

师:可楚人意识到这变化没有? 生:没有

师:他没有看到事物发生的变化,难怪他找不到自己的剑。你对楚人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带着你的体会读最后一句。(PPT出示此句) 生带着讽刺、嘲笑的语气读最后一句(重点关注:是否感情朗读) 4 师:学了这个寓言后,相信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思考作答

师:这个就是这个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知道了做事情要讲究方法,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指板书,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正板书:

寓言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刻舟

舟已行 求剑

剑不行

副板书:

方法:读准—读通—读懂

反思: 《刻舟求剑》是一篇带译文的古文,对于这种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对于初次接触这种文体的学生,又应该如何让他们学懂?个人认为,学习不仅应让学生学会本文,而更多的应该渗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学观念。因此,这堂汇报课,我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教给了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当然,通过这堂课,绝大分学生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实到应用层面还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多操练几回。

总的来说,这堂课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可能还需进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我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最后,特别感谢为我这堂课出谋划策,给予我细心指导的各位老师!

推荐第6篇:刻舟求剑 笔记

古代寓言二则之《刻舟求剑》笔记

授课教师:范厚强

授课时间:2014 年 9月22日 字词积累。

遽jù 契qì 矣yǐ 若ruò 容易写错的字。

涉 遽 已 文学常识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 1 认识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 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2 重要词句:涉(本意是趟水过河,这里是搭船过河)、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指示代词,这儿)、惑(迷惑,糊涂)。

3 重点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是”,指示代词,这儿,指楚人所刻之处。

②不亦惑乎。

不是很糊涂吗?固定句式,“不亦„„惑乎”,表委婉的反问句式。

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求剑”即找剑。“找”是今人的说法,古人说“求”不说“找”。

4 寓意:讽刺了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看法或做法的人。 5启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尊重客观实际,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推荐第7篇: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篇1: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 【典故】

从前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江里。于是他急忙在船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停后,他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了,但剑不会随船而行。用这种方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么? 【释读】

这个成语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变通,学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篇2:成语故事_刻舟求剑

【释义】舟:船;求:寻找。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再去找剑。用来讽刺固执而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同船的人都感到非常遗憾,但那个楚国人却似乎没那么急,只见他掏出另一把刀子,在他刚才落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便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也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人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真是“太愚蠢可笑了”!篇3:成语故事之刻舟求剑 成语故事之刻舟求剑 作者:林楚 来源:《学苑创造·a版》2012年第08期龙源期刊网 .cn 龙源期刊网 .cn

推荐第8篇:刻舟求剑教案

一.话说寓言导入

1.你们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2.齐读它们,想想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点?(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简单、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等等)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原来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相当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剑”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选自战国《吕氏春秋》

4、读课题,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寓言感知

1、这则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请小朋友试着读读。(抽生逐句读,注重评价读准与否)

2、把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认识了,课文就能读得更准确了!(遽-赶紧、契、矣、岂-下面是自己的己)

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读得怎样?(读句子——遽契其舟、舟已行矣、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4、把这些句子送回课文里,又读得怎样?(自己练读,抽生读课文)

5、文言文要读慢些,还要读出停顿之美来。(师生共同读完全文)

三、品读寓言感悟

1、文言文每句话具体都讲了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下方的译文理解。

2、老师读文言文句子,请小朋友用译文里的话告诉我是什么意思。(老师读句子,学生说意思。)

3、请一个同学读译文,大家一块告诉他是哪句文言文。

4、让我们走进每个句子,看看其中的有些字具体是什么意思?(老师圈字,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5、老师由句到字抽问学生,并板书在黑板上。

6、像这样同桌互相考考。 7

其实在文言文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者,(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之。

8、结合文后的译文,同桌商量商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

9、“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个括号里省略了谁?

10、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简约、简洁的。

四、赏析寓言深化

1、楚人刻舟最后能求剑成功吗?为什么?再找文言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们。(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

2、所以,“求剑若此”,是求不到剑的!

3、你觉得文中的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他取个名字。(——者)

4、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找出来读读。(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意思就是“是太糊涂了!

5、你最想对这个糊涂的楚人说点什么呢?

6、带着我们的体会再读读这个课题(齐读课题)。

7、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道变化的人。

8、带着我们对课文的体会,再读文言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

推荐第9篇: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在理解译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从寓言中体悟生活的道理,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我们对待事物不能一成不变。

3、正确流利的朗读寓言,读出韵味。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内容,体会寓言故事传达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话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五年级所学习的课文《科利亚木匣》吗?说一说。 师: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小科利亚才五岁,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的村庄,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家里的一些东西放进箱子里,然后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也学着妈妈样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放在一个小木匣里,他只会数到十,便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了下来。

四年过去了,德国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又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敌人抢走了,小科利亚非常伤心,妈妈对科利亚说:“孩子,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我们现在把他们找出来。”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的箱子,而科利亚走了十步,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木匣,科利亚很是纳闷,思索良久,他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原委:木匣是他四年前埋的,那时还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比以前大一倍,所以应该走的不是一步,而是五步。科利亚走了五步果然找到了他的木匣。 师:从科利亚找木匣这件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讨论

师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而我们对待周围的事物也应该随着相应改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篇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刻舟求剑》。

二、学习译文,理解文意

1、揣摩句子意思,不懂的词语询问老师,同桌讨论,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生指导学生读课文。

2、整体了解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寓言故事。3、分组演示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设想的情境将故事表现的生动、形象。 4、对照课文,讨论演示的内容与文意是否相否,师相机指导。

三、理解寓言,畅谈体会

1、这位过江的楚国人会找到剑吗?为什么?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师举范例:

A、坐车进城路途之中一百块钱从窗户飞了出去,而此人并不着急,说等到到了车站下车再去捡钱。

B、以前我们学校的宿舍楼在西二楼,阳阳的母亲上学期来看望他时直接去西二楼便能找到阳阳,今年开学以后宿舍搬到了东二楼,阳阳的母亲来看望阳阳,仍然跑到西二楼,结果她到了办公室,没有找到阳阳。 3、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这位过江的楚国人找到宝剑?

四、学习原文,体味古文

1、出示古文,与译文相对照,自学古文意思。2、分句解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指导朗读,注意断句。

4、、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异同。古文语言简洁、凝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白话文浅显易懂。

五、学习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今后生活中你遇到刻舟求剑的人,你怎样提醒他。

推荐第10篇:刻舟求剑说课稿

《刻舟求剑》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刻舟求剑》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二则》中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掉入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时他立刻从刻记号的地方找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自己的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拘泥守旧,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会变通。文章共有两层结构。第一层是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第二层是议论、反思这种糊涂的找剑方法。虽然这则寓言故事篇幅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有很强的震慑力和感染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善于交流。他们对生活也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走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了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阅读的能力还不是很好,需要老师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以及所包含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生对掉剑之人错在哪里的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五、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巧妙创设情景和精心设计问题法。

六、说学法 采取以“以诵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的方法。对文言文采取小组合作朗读、齐读、单读表演等方式。

七、说教学流程

我按照我校的五步十环节来进行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新课

先播放《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接着解题。然后小结寓言就是蕴含着深刻道理的短小故事。即短小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交流《吕氏春秋》的资料,考察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四)初读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然后听范读,画节奏。再跟读模仿,然后个别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

(五)导学引领:讨论交流

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译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再借助译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我采用把古文与译文对照朗读的方法,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为了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看图讲故事。

(六)讲评归纳,反思升化。

我让学生读文,理解楚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借助一个“________已行矣,而剑不行“的练习,加深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及对寓意的理解升华。

(七)总结检测,拓展延伸。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身边不知变通的人和事例?通过身边鲜活的的事例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接着以填空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背诵,这种半扶半放的形式降低了学生背诵课文的难度。

(八)课后反思

我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快乐学习,采取了小合作的形式,尽量把学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达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动手操作,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但是,由于本人教学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足,比如,评价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性,教师语言较贫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向他人学习,扬长避短,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11篇:《刻舟求剑》说课稿

《刻舟求剑》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本节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部分文言文的应用方法和意义,从而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讽喻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对这种纯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并不是太陌生。

2.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3.在教学中应运用看注释,观插图,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 2.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4.理解寓言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六、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2.默读课文,利用注释和所查资料初步感知课文 3.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③齐读课文。(“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主线,应注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4.合作学习

①两人一组利用课下注释和字典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文章,说一说文章大意。教师巡视并请学生翻译,予以指导和解释。

②播放影片,直观感受。

③再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④小组讨论,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楚国人为什么没有找到剑?) 做人做事不能不考虑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死板的做事,要机敏灵活,随机应变。 ⑤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这件事的?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如果有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第12篇:刻舟求剑_教案

《刻舟求剑》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是小语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课外对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已有所了解,并且文言文的后面配有译文,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不多,因此学习起来可能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的特点及教学大纲对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

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具体可操作,力求体现讲练结合、文道结合,突出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2.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这也是整个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

3.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这实际上是一个想象推理思维的过程,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比较抽象。

二、说教法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3.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通过完成教学目标,着重教给学生①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换词理解法、朗读体会法、省词比较法、看图感知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提高阅读能力。②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习朗读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③学习预习和质疑,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说第一课时教学程序:根据对以上内容的整理,结合2011版语文新课标,对本诗文的具体教学实施,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开课伊始,进行成语接龙比赛,这种竞赛式的前提测评手段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复习了旧知,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2.板书课题,书写生字,使生字的教学“化整为零”,符合九义教材在语言环境中分散识字的特点。

3.初读课文,贴图现境,让学生看图入境,弄懂成语字面上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质疑,并通过互相讨论得以理解,部分仍有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理解。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学定教,能使教学目标的认定具体、准确,具有针对性,又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于学生愤徘时点拨引导”的作用,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扶助者”。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这一层次是教学的导学达标环节,主要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一词,让学生想象描述那人是怎样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教学中,运用省读比较法体会“一点儿”在句子中所起的强调作用,“船舷”所指位置的准确,并通过“催”一词的品味,体会词语的妙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让学生学到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并进行朗读的训练。

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直观动程演示,学生便能清楚地看到了文中两个“这儿”所指的实际位置分别是“江中”和“岸边”。理解了句子,就明白了那人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并通过学生的正确操作及解说进行达标测试。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想象情境,续说故事的结尾,并且结合小学生好帮助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教育开导”的说话环节。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避免了生硬说教,使学生自然生动地达到课文的情感目标。

总结课文时,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刻舟求剑”的错误想法和做法,既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剑自舟中坠入水

捞不到剑

从契者入水求之

我的板书设计较简洁,通过“剑自舟中坠入水,从契者入水求之”,最终结果只能是“捞不到剑”。 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第13篇:《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语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习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复习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习字词

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习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

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 (2) 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 (3)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 交流汇报

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 B、估计: 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

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

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 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 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 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

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 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估计: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A、随生板贴图片

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 (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 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 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

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

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 他想(

),所以(

)。

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 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

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 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

估计:他太傻了,

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 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 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事例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 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 杂货铺不见了, 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 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

事例3:有个同学說, 我妈妈没有文化, 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 而我們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纪去.我們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 不及早做好准备, 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习,只有我们学习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

)(

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七、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

五、学习效果评价计

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

)(

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第14篇:刻舟求剑教案

卢一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日期:2011-12-19]

来源:卢沟桥一小 作者:刘金利

[字体:大 中 小]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中应该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部分文言文的应用方法和意义,从而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注重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伤口的内容和情感。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其主体地位。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贯彻“以读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反复颂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2.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讽喻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在课文的引入中通过对学生已积累的寓言故事的回忆,将已有的知识唤醒,强调用看注释、结合资料,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同时提出寓言有借事喻人的特点。

(2)学生情况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一定难度。,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针对孩子对古文和寓言故事都比较感兴趣这一特点,我决定采用“趣为先、读为主、放为旨”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批文以入情。

这篇文言文主题非常明显,要想让学生入文入理,从人物形象的理解中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就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以读促思,以思悦读。

(4)技术准备:利用书上插图、多媒体课件、《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朗读文言文。

(2).用对照译文的方法学习《刻舟求剑》,读懂文言文。

(3).体会寓意,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用对照译文的方法学习《刻舟求剑》,读懂文言文。

教学难点

学习刻舟求剑,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生活中的道理。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理解“一字千金,初感文章精美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个成语,你听说过吗?

什么是一字千金呀?它的出处呢?其实这个成语出自一部古书名叫《吕氏春秋》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和宾客们合编的。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全书的内容较杂,包罗万象,语言精炼。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各方人士有谁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的,就赏一千金。”人们蜂拥而至,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的文字加以改动。成语“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现在你知道一字千金是形容什么的吗?(后人用一字千金形容文章价值很高,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可见书中的文字尽善尽美,它可是战国时期的一部经典大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吕氏春秋》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名叫《刻舟求剑》。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在上课伊使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思绪引到历史长卷中,找到与新知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自己先看一看,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与我们以前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归纳:读不准、读不好,读不懂。

遇到上述问题,我们应该用那些方法解决呢?

1、我们先来解决读不准的问题。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有什么办法认识它?(问同学、看生字表、查字典、)

出示:

读不准:问同学、看生字表、查字典(可以顺便把意思看一下) 你遇到那些不认识或拿不准读音的字,通过自学把问题解决了,提示给大家。

这些字在句子里,你能读准它们吗?

出示: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 不亦惑乎

放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解决读不好的问题:

指名读评议:有停顿问题。看来读文言文,光是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做到适当的停顿这样才能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好。

自由读 ,读得不顺畅的句子多读几遍。齐读

同桌检查读,把同桌读得不够好的句子好好教他,让他读三遍。指名读

(设计意图:要想理解古文,要先读好古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读准字音。)

三、对照译文,理解寓言

1、你们来讨论讨论,文言文读不懂怎么办?(查字典、看译文)

2、文章每一句话都学懂了吗?

你们先互相考一考,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读译文,一人读出相应的文言文。

老师和大家合作来学习,我读译文,同学们读相对应的原文。

(对照译文理解古文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

3、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篇文言文中的哪些重点字你还不懂不太明白?关于句子呢?谁还有没弄懂的?可以提出来,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帮助你。

4、大意明白了吗?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老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馈,以学定教,能使教学目标落实的更具体、更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在师生的充分交流中,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到实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辅引”的作用,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 这样,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教师的灌输。)

四、了解人物,揭示寓意。

1、这是一个怎样的楚人?

A、从文中找一找,从哪看出这位涉江者是一个糊涂的人?

出示: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行为看出糊涂:你能想象他遽契其舟师的心情吗?(着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读一读。

不着急去下水找剑,还说。。。。。。语言看出糊涂:

想象他遽契其舟之后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着急到从容让我们对比着读一读。一人读遽契其舟前面的内容,一人读他当时说的话。同桌练习读,让我们体会到这个糊涂的人。

C、你还从哪看出他糊涂?

课件辅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指导读 :楚人这样的糊涂,你能读出他的糊涂吗?

2、如果你就是同船的人,见到这样楚人这样找剑,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对他说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即是考察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同时,又训练学生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小结:船已经走了,情况发生了变化,还用这个方法找剑,能找到吗?因此,即使他再着急再努力也是找不到剑的。这是南辕北辙呀!简直是太糊涂啦!(板书)所以作者感叹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好人做到底,你们告诉他应该怎样才能找回剑?

出示:赶紧下水去找剑

怎样用古文说这句话呢?遽入水求之

4、看到这位楚人做了这样一件糊涂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吗?(根据事物的变化选择相应的方法)

看来,这篇文言文大家真的读懂了,能不能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呢?放古筝曲,可以学习古人想象文中的意境,摇头晃脑地读。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

5、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为什么吕不韦还要将这样一个故事呢?

其实吕不韦便这个故事是有他的写作背景的。 出示:背景: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現时,对象本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秦王。当时秦王要实施变法,宰相吕不韦为了让秦王明白时代在发生着变化,治理国家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所以才写下这个故事讲给秦王听,使他明白这个道理。

出示:这就是寓言,通过假想的小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也就是古人写寓言的目的,因为有些话是不能直说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你知道吗?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糊涂人所做的是大糊涂事:

买椟还珠 杞(qǐ)人忧天 南辕北辙 郑人买履 画蛇添足 揠(yà)苗助长 守株待兔 邯(hán)郸(dān)学步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1、有感情地朗诵原文。

2、从10大糊涂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想想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这些课外资料的补充,可以使学生对于寓言这一文学奇葩产生更大的兴趣,同时,还帮助学生对寓言故事和成语典故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

板书设计; 23 刻舟求剑

坠——契

涉江者 墨守成规

入——求

5.教学流程图

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初读课文,扫清字面障碍

再读课文,理解古文字面意思

了解人物,揭示寓意。

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第15篇:刻舟求剑 Word

刻舟求剑

成语意思: 刻舟求剑[1](拼音:kèzhōuqiújiàn):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解析

【故事启示】 情况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的问题。[2]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成语辨形】剑,不能写作“箭”。舟,不能写作“州”或“洲”。

刻舟求剑 漫画

【词语解释】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从记号处寻找落水的剑。比喻缺乏生活常识。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茅盾《致陈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释,盖咬住

一、二字,~以驳难,似已成风气,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成语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3]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问题1: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正确朗读文言文。

4、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5.了解寓言内容,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6.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问题2: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古人用短短的十几个字就描述出来了,他们是怎么描述的呢?

(1)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句子的意思。

2、楚人的宝剑坠入水后,他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些什么?

(1)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2)让学生了解此处对楚人刻记号的过程,文中是运用了语言与动作描写。

3、理解“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重点字词:

4、请同学们猜猜:他能找到剑吗?为什么?

5、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1)指名上台用纸船边演示边说明原因。

(2)请同学们评价他的这一做法。

(3)用文中语句进行叙述。()

(4)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5)讨论:他怎么做才能捞到宝剑? 刻舟求剑

四、明确寓意,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

1.涉江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熟读、背诵课文

1.练习熟读,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意境。

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

2.归纳学习方法,提出以后学习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 成语典故 原文

刻舟求剑(战 国) 《吕氏春秋.察今》[4]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⑥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实词

行:(1)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作者简介

刻舟求剑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成语造句

1、家长们以当年学习的方法来要求如今的孩子无异刻舟求剑。

2、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还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无异于刻舟求剑。

3、这样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至今未能退出思想舞台。

4、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出处简介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成语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成语应用

1.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们也应该积极进取,放大眼光,否则就是刻舟求剑,得不到收获。

2.新的挑战,新的机会,一定要改变思想,尽快适应环境,刻舟求剑的想法一定会被淘汰。 成语寓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相关练习刻舟求剑解释词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坠:落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寻找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疑惑 翻译语句

遽契其舟: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成语比喻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第16篇:刻舟求剑优质教案

刻舟求剑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诵读课文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2、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读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来进行,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遽、契、涉、坠、惑”,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请哪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说说《郑人买履》这个故事。那《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抢答))

今天我们再学一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又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涉江

遽(立即,匆忙)契(用刀刻) 吾(wú)

不亦惑(糊涂,迷惑)乎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三、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此书不但取材广博,而且语言整齐简练。《史记.列传》中曾经记载说,此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经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曾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在吕不韦执政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后来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都途中自杀。

四、翻译句子(略)

五、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结果怎样?

1 2.提问:宝剑掉进江里后,楚人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遽契其舟”(在船舷上刻记号。);这是属于什么描写?(动作描写);

“是吾剑之所从坠(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这又是属于什么描写呢?(语言) 3.楚人找到宝剑了吗?为什么?

4.同学们,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认为“楚人”求剑的做法错在什么地方?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交流(略)

师小结:同学们,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船是运动着的,可是楚人却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板书):不知变通,因循守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5.作者对楚人求剑的方法及行为是赞同还是讽刺呢?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寓意)

在生活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否则会犯错误。

八、拓展延伸(积累成语故事):

守株待兔:守 守候、等候 的意思 ,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第17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都听过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生: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特别盛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寓言就出自战国时期的一本著作《吕氏春秋》,这本书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总结了许多的历史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则(板书课题:刻舟求剑)

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课题?(评价:字音读的非常准确)

师:谁能大声的把课题在给同学们读一遍?(评价:好,声音洪亮) 师:来,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

师:细心的同学能发现课题中有两个动词,它们分别是?(看来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 师:那老师再找同学来读读课题,要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这两个动词。 师:从课题当中你都了解了什么?

生:用刀子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捞找剑。(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师:你是把字的意思串联起来了解词的意思,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基本的方法。读了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这个人这样找宝剑,他能找到吗?

师:你是问最后的结果“找到了吗。”(副板书:找到了吗) 生2:这个人下船后是怎样找宝剑的?

师:看来你对事情的结果挺感兴趣的(副板书:怎样找?),

师:《刻舟求剑》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人用当时的语言表达习惯写成的文章,这种语言表达的特点是文字简练,但感情丰富,含义深刻。而我们要想理解文言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和深刻的含义,就要认真地读书,正像古人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下面,咱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则寓言,出示,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篇课文,可以根据书中课后字表读准字音,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本课中有几个读起来非常拗口的生字,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出示遽、契、曰、吾)相应出示拼音。

师:我们把这几个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出示)看谁能把这么拗口的句子一次就读准确了,自己先练练,谁来挑战一下?(评价:你能把这么拗口的句子读的很通顺,你真棒!/没关系,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读,你再来试试)

师:来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生读)看来本课的生字我们已经掌握的很好了,刚刚我们说过要想学好文言文就需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就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出示)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朗读一遍,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把课文读明白。指名朗读(评价:字音读的准确。声音洪亮)师范读,画停顿。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请你们把自己在词句方面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争取得到同学们的帮助。开始吧!(小组讨论) 师:在刚才的小组交流中,你知道了哪些词或句的意思?(点名回答)

师:你还用哪些方法知道了哪个词的意思?(评价:利用工具书是个不错的办法) 师: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看看你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出示)师:“者”是什么意思?我们想想在我们现代汉语中我们把读书的人叫作?把写书的人叫作?把生病的人叫作?所以“者”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啊?(出示:„„的人)那“楚人有涉江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试着说说?(生答)

师:我们说过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是什么?(文字简练),但是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三次,它是哪个字?(其)想想这三个字在文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请你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出示: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他的剑从船上掉入了水中,他马上从他乘坐的船上刻了一个记号。 师:这两个“其”的意思一样吗?

生:它俩的意思一样,都当“他的”讲。(出示:他的)

师:那是不是一个字在文言文中重复出现的时候,都代表同一个意思呢?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出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谁来译译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剑。 师:那“其”的意思是?生:他。

师:(出示:他)这就告诉我们,在文言文当中当一个字重复出现时,我们一定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判断这个字的意思。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来判断(出示)这两句话中,“者”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楚国有个渡江的人。“者”就是“„„的人。”第二句话的“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去找剑”,所以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师:你认为第二个“者”的意思是什么?生:„„的地方。(出示)

师:无论在古文中,还是现代汉语中,在语境中去辨析字义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词语,古时候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样的词语叫作古今异义词。正好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就有一个这样的词语,它就是出示:(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字”,想想我们平时用“是”怎么组词(是非、是否、是不是)谁用“是”说一句话,“是”在今译中一般是表达判断的意思,那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这是)(出示)所以这句话怎么理解?

师: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出示)“若此”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像这样)(出示)像这样到底是像哪样?从原文中找找,用原文告诉大家。(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出示)“惑”我们都知道在本文中是糊涂的意思,(出示)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谁来给大家翻译翻译。

师:接下来老师读原文,你们读译文,看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

师:看来文中基本词语的意思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读课文的同时请思考这篇文章到底是讲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复述课文内容)

师:我们都知道最后这个楚人并没有找到剑,这是为什么呢?出示 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 师:大家说的都对,谁能使用老师给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只想到,没想到, 师: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不能捞到剑。也就是说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这就是他糊涂的地方,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他没有找到剑。书当中也告诉了我们原因,是哪一句?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出示)

师:象这样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出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谁来改成陈述句?

生:像这样找剑,真的太糊涂了。(读出语气来强调“真的”、“太”)

师:同学们看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是什么符号?(叹号)谁说说我们用叹号的时候一般是想表达什么情感啊?(感叹)那这篇文章的作者想感叹什么啊?(感叹楚人这么做是多么得糊涂)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他这么做是多么糊涂的语气来。(评价)谁再试试?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从大家强烈的语气中老师能够感觉到,楚人这么做是多么得糊涂啊!所以导致最终的结果是他没有找到剑,咱们帮这个楚人出出主意,怎么就把这个剑找到了呀?(生说办法)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的主意差不多,就是应该从掉剑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剑。你们都想到了事情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咱们光是帮他找到剑还不行,我们还得教教他怎么就变得聪明了,以后再遇到事情他该怎么办?(遇到事情要灵活对待,不能死脑筋)

师:其实咱们经常用到的一个四字词语就说到了做事的方法。(副板书:随机应变) 师:现在刻舟求剑已经当成成语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示。会学习的同学已经把成语的意思抄在书上了。

师:这是一篇精悍、明理的文章,应该积累下来作为我们的精神财富,让它时刻提醒我们,以后做事千万别像楚人那样拘泥守旧,不知变通。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的哪些寓言里面的人和《刻舟求剑》里的楚人一样? 生:掩耳盗铃;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南辕北辙。 师:学完了这两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出示)

第18篇:口头复述(刻舟求剑)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到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复述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画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复述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第19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11 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认三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小心、着急、记号、盼望”等词语。

1、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懂得寓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

2、情感目标: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懂得“刻舟求剑”与“揠苗助长”的含义,懂得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预习:收集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读通第一则寓言故事,了解故事大概;认读生字词语。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捞铁牛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那我们今天接着学习。板书课题——刻舟求剑(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理解寓意:

这个寓言故事它讽刺了那些不用变化眼光处理问题的人。我们以后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具体的实际情况,不要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七、作业:填写词语花篮;预习《揠苗助长》。

八、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二则寓言故事;

思考:田里的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他的儿子看见了,会说些什么?

九、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宝剑不动 船在动 用变化的眼光处理问题

第20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智慧。教学预备 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明确字词读音。

(2)结合书下注释,尝试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模块一:教学目标

老师出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刻舟求剑”,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这个故事。但是,当熟悉的情节用不太熟悉的文言文写出来的时候,同学们还有信心把文章理解清楚吗?这节课就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上节课掌握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来理解这篇文言文。具体来说,就是能够读准字音和停顿ppt2读准字音和停顿,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的意思。ppt2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智慧。ppt2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智慧。 模块二:疏通课文

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把文章读顺畅。下面老师就为同学们朗读课文,同学们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

ppt3遽(jù)、契(qì)、乎(hū)。请同学们参看书下注释,理解这字词的意思。“遽”是立刻的意思;“契”是刻的意思;“乎”是一个特殊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通常表示疑问语气。ppt3立刻;刻;吗 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强调一下“契”这个字。“契”在我们现代汉语里是“契约”的意思,ppt3契约但在这篇文章里“契”却是“刻”的意思。同学们可以发现,“契”的字形并没有变,字义却有了不小的差别。古汉语中有大量字词,古代和今天的字形相同,但是意义用法却不相同,这样的自此现象叫做“古今异义”。ppt3古今异义:字形相同,字义变化。 老师再把文章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老师在朗读中表现的停顿。 ppt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在老师朗读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在文章中标注出停顿来了。老师从文中选取了两个句子,分别请一位同学读读看,该表现出怎样的停顿? ppt5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为什么要这样来读?请两位同学来说说理由。 “楚人”是人物;“涉江”是楚人所做事情。“剑”是事物;“舟中”是剑起初的位置;“坠于水”是剑的去向。句子内容的不同层次,在朗读中就要以适当的停顿来表现。所谓“适当”,就是上一节课给同学们强调过的“意断气不断”。老师再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两个句子,大家听听他们读出了文言文语句的舒缓、流畅吗?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注意体会准确读音和正确的停顿。(点评齐读,如效果不理想,可进一步指导并再次齐读。) 模块三:翻译课文

刚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说,这是同学们很熟悉的故事。接下来,老师想换一种方法来帮大家回顾这个故事。ppt6播放动画片《刻舟求剑》

短片看完了,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家复述一下《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只复述故事情节,不要求学生阐明寓意) 重温“刻舟求剑”的故事之后,同学们翻译文章的难度就小多了。我们可以依据已经知道的情节来推知文中难懂的字词,也就是运用我们前面教过的“上下文推知”。当然,还有另外两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接翻译”和“组词推敲”。

刻舟求剑读后感
《刻舟求剑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