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致橡树 舒婷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08 08:34:56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致橡树舒婷

舒婷《致橡树》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浅析

《致橡树》写于 1977年3月27日,一个阴霾未散的日子。我读到它时,已是整整20年之后。这是我对“朦胧诗”的最早接触,也是促成我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以至偶有涂鸦的动力之一。在我看来,作者在诗中注入的那真实而强烈的情感,是从*后伤痕累累的土地上传来的划破黑夜与乌云的一声控诉与反抗,是对那个凝结着伤痕与热血的灾难的冬季的否定和对生存之春的渴望,也是对传统女性地位观、价值观的的一种坚定的反叛。这首诗不仅体现出作者对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和自由自强自立的强烈追求,同时展现出一个独立女诗人新颖而

又大胆的审美理想。

*十年,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崩溃,人们在唯心转而麻木的\"知足、感恩、屈从”下苟且度日。舒婷下过乡,劳动过,吃过不少苦,在那个人性异化,精神变态的年代,感受到无尽的肉身苦难和精神摧残。*结束后,夹杂着一种宣泄、客观批判以及解脱的情绪,一种寻求民主、自由、开放的现代人的本质力量被唤醒,一批饱含时代进步热情地青年诗人们开始战斗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解放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阵地上,他们用“饱蘸血泪的诗句描写了那个可不荒诞的年代烙于人们心灵的阴影,表现着一种特殊感受到的迷惘、苦恼、愤怒、哀伤和忧愁。”(杨匡汉《中国新诗学》)。他们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 五四”诗歌和西方诗歌传统的继承,体现了人道的回归和诗歌艺术的回归。这些诗歌,如今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标记。

在这种背景下,舒婷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怀着对人性主义的诉求,对理想主义和自由人格的写出了整整影响深远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作品,便是她的这一篇代表作——《致橡树》。

这是一首极具反思意义和暗含控诉的诗歌,它反思了人的存在、人的精神价值、人的异化,捍卫人的自信和尊严,及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抗争和呼号,而这其中的\"人\",尤指在人们传统男女关系意识中处于依从地位的女性。

诗人以橡树这一刚健美好的意象,表达了爱的热烈、诚挚和坚贞以及对爱情的眷恋、痴迷与向往。而诗歌起笔,便以坚定而自立的态势展示出个性的光芒和自由人格的不可动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这是多么勇敢的声音,多么执着的信念!落地有声两个“绝不”,将诗人的真挚而又热烈的情感从一开始就铿锵有力地表达了出来。接着,诗人用叠加的意向,用她直白而热烈的语言,欲罢不能地将爱的美好蓝图铺展下去:

也不止像泉源,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不,这些都还不够!”

是的,这些不够!“我”要的爱情,是“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付出之外的一种付出,是一种平等,和爱的和谐: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比肩而立,以独立的姿态深情对视,\"我\"愿做一株高贵尊严而幸福的木棉树。诗中以树立独立自立的形象来否定传统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表达出了一种新时代下新的爱情观:不再只是牺牲自我、相互给予的互爱,同时有真诚高尚的相互理解尊重,相濡以沫、不舍不弃的忠贞和不渝。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是一种比海枯石烂更为生活和感人的爱情,坚贞、烂漫而温馨的幸福里,“我们”共同承担需要用勇气和爱来面对的一切: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与心中的珍爱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我每读至此,不免热血奔涌,向往而高赞。这是一种崇高而理想的爱,真实的爱,一种坚持的真善。是的,至真的情感,忠诚的想守相依,这份伟大,是责任的伟大,也是爱情追求与人生意义相辅相成的伟大。

舒婷的世界里洋溢着真实的浪漫和可追求的美好,而并非世人所评的完全推陈出新,否定传统。于是最后她履行作为一个客观而真诚的思想者使命,饱含深情地说道: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爱在真实。爱“你”的所有,爱“你”的所从,爱“你”所爱。从这些诗行可以看出,“舒婷一代人的内心情感状态仍然带有传统的道德感,标榜一种符合制度的爱情观”(来源于网络)。 在我看来,只把这首诗当作爱情诗来赏析,是太过肤浅的。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也是诗人对理想与美好事物的形象设立。因此,这首诗并不只是单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对自立,自强,自爱精神的强烈表达,诗歌同时将诗一喻延伸至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等互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省了那段动荡的*岁月,暗喊出“祖国,我如果爱你....”的心声。

推荐第2篇:舒婷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

预习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诗的鉴赏,了解诗歌中比喻的含义,提高读诗的能力。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1,重点:品读诗歌中鲜明又独特的意象,掌握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2,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歌的情感、主题。 【原文欣赏】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脚下的土地。 【相关提示】

1,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朦胧诗派的代表。此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朦胧诗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正音正字】

慰藉wèijiè

戟jǐ

霹雳pīlì

岚lán

霓ní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第一节,依次有哪些意象?

( 第一节,依次用的意象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2,按照示例,写出蕴涵鸟儿、泉源、险峰的意象的句子,并且概括其特点。 示例: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 (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忘我奉献式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牺牲自我式

) 3,按照“你只知道______,却忘了_______”的格式,仿写。

示例:凌霄花,你只知道借对方的高枝炫耀自己,却忘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 鸟儿,你只知道为对方重复单调的歌曲,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泉源,你只知道为对方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

险峰,你只知道增加对方的高度,却忘了给自己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 ) 4,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这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他们与橡树不平等的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对旧观念、旧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批判。 )

5,第二节,诗人用哪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找出描写它们的诗句。 ( 第二节,诗人用橡树、木棉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

描写橡树的句子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乾”。

描写木棉的句子是:“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

6,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 橡树,象征富有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富有柔韧之美的女性。 ) 【课文分析】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我们看到了坚贞执着的爱情,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致橡树》则是一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这首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的崭新的爱情观。

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结构:第一部分:“破”传统的爱情模式。第二部分:“立”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憧憬。

作者开篇连用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用意深刻,作者否定传统的爱情模式。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舒婷看来,独立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如: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复习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致橡树》诗人为什么选取“木棉”这一形象?木棉这种树有什么特点? ( 木棉又叫“英雄树”,形象亦挺拔高大,是花束中最高大的一种。 ) 2,诗人借助“木棉”这一意象要表达什么样的爱情观?从诗中找依据。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突出表达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的思想。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表达:相爱的男女,应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双方要相互匹配。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表达了: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支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3,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 首先,否定了攀援的凌霄花。为了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绝不像”!从“绝”字可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

其次,否定了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作者用“绝不学”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接着,诗人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是被赞美的对象,可是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是保留的。“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虽然不是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 4,作者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什么样呢?

( 作者对种种“世俗的爱情”,持否定、批驳的态度。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作者强调爱的基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

5,作为相爱的男女双方,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这里,作者用比喻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即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这是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 6,如何理解“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

7,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几句强调爱的双方应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时,爱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 ) 8,本诗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了什么作用?

( 运用象征和比喻使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意味生长。 ) 9,如何理解裴多菲著名的小诗“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 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 ) 【学习小结】

在这首诗中,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时,不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说的“自由”。 【学习寄语】

我们应该做一个站直的人——有独立人格、有健康脊梁、不媚俗、不攀附。

推荐第3篇:舒婷《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平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推荐第4篇:舒婷致橡树解析

舒婷 【题解】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本诗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脚下的土地。【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评析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笠、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人生的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灿烂,大自然的壮美。《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笠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笠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笠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爱情的礼赞——浅析舒婷诗歌《致橡树

女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 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大量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不局限于朦胧,保持了超然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她的诗,从意象到语汇都深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便如这首《致橡树》,语言和意象是何等的鲜活感人!而其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曾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曾经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后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来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一遍《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笠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笠的位臵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1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是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是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臵——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笠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划。在刻划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笠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推荐第5篇:舒婷《致橡树》讲课稿

舒婷《致橡树》教案

10级 文学院

中师

(二) 郭仕棋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提问:同学们对于爱情的观念是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导语之后,学生默读《致橡树》一到两分钟,熟悉诗歌内容,及初步把握诗歌情感。(板书:《致橡树》舒婷)

2:请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领悟,然后评析。

二、相关文学常识简介(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再介绍作者背景及相关知识) 1:作者介绍(见教材)

《致橡树》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是她的爱情宣言。

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此诗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3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 1 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三、诵读(在对作者及背景有了大概的了解后)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划出诗中具体的物象,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领会这些具体事物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类似,它们有何特点。 提问学生:(并板书在ppt上)

1:全诗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2:有哪些意象?各指代什么?

3:作者用什么方式来阐释自己的爱情观?得出的结论是? 4: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同学们回答的都有道理,下面听老师的分析,我们一起来更好的掌握此诗所传达的思想与感情)

四、结合学生的理解与答案来深入分析:

(一) 《致橡树》意为写给橡树。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二)鉴赏第一部分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如何把抽象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明确:爱情诗。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对这些意象是持什么态度?(在ppt上分别展示各种意象的图片,并略加介绍。)

明确: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凌霄花”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

“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绝不像”,鄙夷的态度。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

凌霄花

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对象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攀附型

“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赞歌。 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 2 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 “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bìhù),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痴恋型

“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怎样理解“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情感上的递进)

提问:各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对日光和春雨的理解。(略作说明)

“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诗人对它们的态度是——“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奉献型

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

(三)、鉴赏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

请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诗人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什么?

独立平等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师:找出两人有共同语言的句子。

生:“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说明他们的心怎样?

生;精神默契,感情交融,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

师:橡树与木棉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 生:阳刚气概

阴柔气质

师:在爱情关系上,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生:橡树象征了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了阴柔之美的女性。 师: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是怎样的?(女生回答)

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样的?

(男生回答)

生:有棱有角,有个性,高大伟岸,坚强有力 ,阳刚之美。

温柔,美丽,健康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师:各具特色,相互平等,彼此尊重,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

师: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既独立,又相依。

师:诗人认为爱的坚贞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足下的土地。) 爱他(她)所爱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师:纵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观?

生: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新型爱情观。 总结:(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2)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四)、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

橡树——男性

木棉——女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2、先破后立

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念,再表明自已的现代爱情观。表现了人性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本诗写于一九七七年*之后。

3、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爱情观。

4、对偶,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

本诗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对偶: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去里

对比:不学痴情的鸟儿,要做红硕的花朵。

5、句式长短相宜,错落有致。

诗人丰富的情感。《致橡树》的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诗节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

6、押韵:

这首诗通篇押i韵,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写,表现了平等独立而又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现代爱情观。

(五)、有人说:“爱情、婚姻、家庭是人生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怎么唱,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你想收获幸福吗?那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砚、价值观和爱情观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致橡树》,诗人会给你哪些有益的启迪呢? 传达正确的爱情观 :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教师寄语: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

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五)最后在背景音乐下,老师带学生一起深情朗诵《致橡树》

附:板书设计

致橡树

内容

态度

结构

主题

凌霄花、鸟儿

源泉、险峰

依附、衬托、牺牲

橡树

否定

追求地位的平等

日光、春雨

心心相印的爱情

木棉---------------对等---------------------- 橡树

肯定

推荐第6篇:舒婷:《致橡树》的前世今生

舒婷:《致橡树》的前世今生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北大的孩子们居然问我:你们当时办《今天》是不是为了盈利

我在来科大的路上,来接我的小车司机很自豪地告诉我:科大在一个国际大学排行榜上已经超越港大。这个排名版本是否足够权威,我不大清楚。但是我深深地相信,在座的香港科大的老师与同学们一定都出类拔萃。所以,我面对大家,感到既荣幸,又惶恐。

我不太敢做演讲。首先,是因为我的闽南普通话不够标准。其次,倘若我真能把我的想法、感受表达得清清楚楚,我也就不写诗了。正是因为我没有逻辑,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所以只好写诗。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我的小故事,包括我与《今天》的缘分,还有《致橡树》等诗歌的写作历程。

先说说《今天》这本杂志。我曾参加过北大的诗歌节,当时,我与北大的孩子们谈到过这本杂志。他们的反应令我感到诧异,也很难过。他们都来自于中国最好的中文系,居然问我:你们当时办《今天》是不是为了盈利?我确实没办法跟他们解释。因为在创办初期,《今天》杂志真是既艰难又窘迫,是几位同仁凑钱,提着浆糊桶,把油印的诗歌贴在西单的一面墙上。《今天》的创办人是北岛,在《今天》创办三十周年的时候,我到香港参加纪念活动。北岛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离我们很近。很多同学一想到到我们,都以为我们是一些老态龙钟的诗人,今天没有坐轮椅过来都会觉得奇怪。大家也许都觉得作家很遥远,其实作家们也是普通人。如果你们在校园里看到苏童,也许你们未必能认出他来,因为他就穿着普通的T恤、外套,与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没什么区别。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中国当代诗人,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著有诗集《北岛诗歌集》、《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陌生的海滩》,散文集《失败之书》和小说《波动》等

国内国外,大家都说我是“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实我是“被朦胧”。我曾跟顾城谈到过这个问题,顾城对此也是嗤之以鼻,他也不认为他是“朦胧诗人”。要是问北岛,他肯定也不觉得他是所谓的朦胧诗人。朦胧诗的缘起和发展,说来话长,今天暂且不赘言了。我住在福建,为什么能被卷到这个事件的中心,并且成为新诗潮的中心人物,我自己也解释不了。我曾经也为这个事情哭过,因为当时确实很害怕:我本是在福建(边远地区)的一个女工——一个灯泡工人,一下子变成了焦点;一时间很多批判的声音出现,当时害怕极了。说来说去还是《致橡树》惹的祸,这首诗写在1977年,现在看,它简直成为一个甜蜜的噩梦。因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介绍舒婷,主持人就会说:这是写《致橡树》的舒婷。于是,“舒婷”这个名字就与“致橡树”等同了。到国外的朗诵会,我总不愿朗诵《致橡树》。但是,当我朗诵完我的其他诗歌,总会有观众问起这首诗。比如去年5月在洛杉矶理工大学时,一位中年人,也是一位老读者,在我朗诵完之后,走到通道中间对我说:舒婷老师,您还是读一读《致橡树》吧。于是,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再读一遍这首诗,冒充着二十多岁的女孩子,一边读一边“恶心”自己。

我家地址曾被印在鼓浪屿的导游地图上。我抗议过,因为总是被游客一大清早敲门,去开门时,他们会说:舒婷老师,我们还要赶飞机,可不可以跟我们照个相?大家可以想象,早上六点钟,我还没有洗漱呢!因为我的抗议,现在鼓浪屿的导游地图就把我家地址抹去了。但是,现在我还常听到导游在我家巷口拿着话筒在咕噜咕噜地说,具体说什么我听不清,但总是隐隐约约地听到“致橡树”三个字。还有一次,我在国内的酒店住宿。大堂经理看到了我的登机牌,就问:请问您是写《致橡树》的舒婷吗?我在结婚的时候就是读你的诗。于是,我就开玩笑似的问他,那你和太太现在还好吗?

我这么说,不是给《致橡树》做广告,因为我不认为它是我写得最好的诗。如果在座的同学还能记得《致橡树》,或许都是你们中学语文老师的功劳,因为一般来说,他们那一辈人都是我的读者,而且他们大多也比较喜欢我的诗作。所以,在给你们上课的时候,他们倾注了他们的感情和年轻时的梦想。而你们,因为能体会到老师们的热情,也就把这首诗记住了。这首诗之外,我还写有《神女峰》。很多女孩曾跟我说:舒婷老师,我找不到我生活中的橡树。于是,我就写了《神女峰》。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对《致橡树》的纠正,或者说是一种弥补。北岛不好意思地说稿费只有十块钱,他们拿去喝酒了

言归正传,我现在讲讲《致橡树》是如何写成的。1977年的初夏,当时的鼓浪屿并没有很多游客。在一个夜来香弥漫的晚上,我陪着我的老师蔡其矫在鼓浪屿散步、闲谈。他的一生有过很多坎坷经历,他与我聊他遇到过的女性,他说有的女性漂亮,但没有头脑;有的女性有头脑,但又不漂亮;还有些女性既漂亮又有才华,可是不温柔。我听后很生气。怎么男人看女人的眼光那么挑剔?又要温柔,又要漂亮,又要有才气。女性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对理想中的伴侣有所希冀。所以,那天回到家,我一口气写成了《致橡树》,我记得那时我还发着高烧。第二天,我就把这首诗送给了蔡其矫老师。他抄在一张废纸上,塞进他的书包。蔡老师与诗人艾青是老朋友。后来,蔡老师就把这首诗带到了北京,给艾青看,还跟艾老说:这首诗是我们福建的一位青年女工写的。艾青看了非常喜欢。据说艾青从来不抄别人的诗,但他竟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那时候是1977年,艾青还没有平反,他眼睛很不好,就呆在家里;他住在史家胡同,北岛天天陪着他。北岛偶然间看到了这首《致橡树》,他就开始与我通信。我现在还保留着他给我的信件。他当时还附了他的五首诗,其中包括《回答》、《一切》等诗作。接到他的信件和诗歌令我非常震动,因为当时我只能在边远的福建偷偷地写诗。这些诗还被当时的知青谱成吉他曲,可我不敢说是我写的。有时候,我写好的诗随手放在桌子上,被其他人看到了,我只能说那是我摘抄的外国诗歌。我向来孤单得很,可是,接到北岛的信后,我才知道在北方,还有一位与我一样不愿写“假大空”诗歌的人,而是书写自己的想法,这真是理想主义者在互相取暖。我特别激动,顿时觉得更有勇气创作了,于是,我们就一直通信。

1978年,北岛与芒克在北京共同创办了《今天》杂志。第一期是油印的,很薄,质量也不好。这一期发表了我、北岛、芒克和蔡其矫四个人的诗歌,还有一些小说和其他作品,贴在当时的西单那面墙上。北岛向我征求意见,要把《致橡树》发表在民间刊物上。我很激动的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做“龚舒婷”,其中,“龚”是我的姓氏。但是北岛提议把“龚”字去掉,只留下“舒婷”二字。这首诗本名“橡树”,北岛建议改成“致橡树”,他说这也是艾青的意见。从此《橡树》就变成了《致橡树》,我的名字也变成了“舒婷”。对此,我父亲非常愤怒。我本名叫“龚佩瑜”,他觉得这个“龚”字太重要了。有一次,我父亲去西湖游玩,正巧碰到公刘、谢冕等文人,于是,我父亲就被邀请到船上。公刘对他说:“舒老先生请坐在这里。”我父亲听后很生气,拂袖而去,说道:我不是舒老先生,是龚老先生!芒克,原名姜世伟,1950年11月出生于沈阳,1956年全家迁到北京市。1969年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队。1978年底与北岛共同创办文学刊物《今天》,并出版了处女诗集《心事》。诗集有《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没有时间的时间 》、《今天是哪一天》、《芒克的诗歌》,长篇小说《野事》,随笔集《瞧,这些人》

因为我经常领稿费,收到各种邀请函,而身份证上的名字与我的笔名又不一样,于是造成很多麻烦。厦门户籍处的处长,是我的粉丝,他跟我说,办新身份证的时候可以把我的名字改过来。我想了想,如果我改了,我父亲会从坟墓里爬出来的!所以也就算了,这当然都是题外话。2007年有过一个调查:在厦门,有二百七十多位名字叫“舒婷”的人,除我之外的所有的人都是1980年后出生的,只有我是1952年生人。调查者就想组织所有的“舒婷”参加一个活动,问我去不去,我就说不去。今天与大家分享,其实就是为了开心一下。 《致橡树》这首诗贴出之后,北岛告诉我,在我之前,中国读者读的都是很革命的诗,这首诗出来之后,很多人就用钢笔、铅笔、圆珠笔在这首诗下面作了很多批注。北岛说,如果这算一个测验的话,我的票数一定最高。一年以后,《诗刊》的编辑部主任邵燕祥老师将这首诗发表在《诗刊》1979年4月号上。这首诗发表后,我没有拿到稿费。后来,北岛不好意思地说稿费只有十块钱,他们拿去喝酒了。因为《诗刊》也不知道我在哪里,所以就把这十块钱交给了《今天》。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拿到这笔稿费。有人说:舒婷的诗玩弄感情。我一听,就痛哭着跑出去

为什么我还要谈谈《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呢?这是因为这首诗与《致橡树》之间还有一点关系。《致橡树》发表以后,邵燕祥老师就通过蔡其矫老师给我带了话,他说:舒婷是你们福建的青年诗人,请她有好的诗作就向《诗刊》投稿。我当时太年轻气盛,认为《诗刊》太官方,所以没有把邵老师的话当回事。我当时在厦门灯泡厂焊灯泡,在流水线上工作。我还是一名先进工作者,工作很努力。因为我想如果我焊得快,我还能帮助其他工友。当然,我干活很有效率也很利索,也是为了给自己留出空间和时间。那时,“四人帮”刚刚倒台,很多年轻人都觉得祖国的发展很有希望,觉得我们的民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所以,我在焊灯泡的时候,写出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一边工作,一边构思着我的诗歌,所以手被锡纸烫满了水泡。我当时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可现在看,也不太喜欢了。当时写完以后,我就把它给了蔡其矫老师,请他寄到北京。蔡其矫老师读后也觉得不错,就抄在格子稿纸上,寄给广东一本名叫《作品》的杂志。在八十年代初,《作品》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杂志,像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很有争议的作品都是在这本杂志上发表的。可没想到这首诗寄到《作品》那里,却遭遇了退稿。蔡其矫老师就把退稿信和诗歌一起寄还给了我。我记得非常清楚,退稿信上写着:这首诗写得晦涩、低沉,不符合青年女工的本色。我很不服气,我本就是一个青年女工,天天在流水线上工作,你只是一位编辑,凭什么说我不符合青年女工的本色呢?这时候,我突然想起《诗刊》邵燕祥老师的约稿,于是,我就把这首诗连同《这也是一切》和《四月的黄昏》,像插扑克一样插在一起,寄给了邵老师。我当时带着些孩子气,请他为这件事评评理。那时,《诗刊》的7月号已在编订中。《诗刊》的审核周期很长,如果走审核程序,至少要等半年。邵燕祥老师当机立断地将别的诗抽掉,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安插进去,发表是在1979年的7月号上。在第四届文代会上,孙道临先生朗诵了我的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孙先生朗诵得很感人。从那之后,我的名字才被公众所熟知。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职员家庭。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

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大部分人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致橡树》当成我的代表作。如果你们问我:这是不是你最好的作品?我一定说“不”,但我也不愿伤害我的读者的感情。比如说有一些编辑想把《致橡树》改编成歌曲,前提是要改动一到两个字以适合演唱,但我没有同意,即使他们提出的酬金很高。因为,我考虑到很多人都对这两首诗有了感情,特别是我的老读者。还有一个电视剧名叫《相思树》,制片方想要把剧名改为《致橡树》,我也没有同意。

讲到这里,大家再来看我的这两首诗,是不是不“朦胧”了?七八十年代的社会语境下,人的意识尚不能从“假大空”这种概念化的诗坛抽离。当时的标准都比较僵硬,同时也有政治标准来左右审美标准。1980年《福建文学》组织了整整一年的研讨会,讨论我的诗作。刚开始,都是反对的声音。我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人说:舒婷的诗玩弄感情。我一听,就痛哭着跑出去,觉得自己是没有经过社会锻炼的。我确实第一次经历这种风浪,所以难以接受。还是在那次会议上,有位朋友发言说:我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写了二十多年诗,还当了二十多年的诗歌编辑,可我却看不懂《四月的黄昏》,别人就更看不懂了。我当时气急了,说:你不懂,你儿子懂;你儿子不懂,你孙子懂。就是这一句话被别人捉住了,人们都认为舒婷这个人很傲慢。现在看,还轮不到“儿子”,大家都懂了。

刚才说到在中国流传很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致橡树》,我还想谈谈《风暴过去之后》,这首诗写在1980年渤海湾事件之后。2015年8月,我去剑桥参加徐志摩诗歌节,正好听到震动全国的天津港爆炸事件。《北京青年报》的官网想要刊发这首诗,可联系不上我。于是,他们就先节选了几节,发表在网站上。后来,我刚下飞机就接到电话,得知他们想用这首诗。我当时很难过,也很欣慰,一个诗人的诗被用在这种场合,真不知道是该难过还是高兴。我同意了,后来,他们就又全文刊发了一次。这首诗歌写于1980年,到现在已有三十六年了,还有新知、读者,对一个诗人来讲是很高的奖赏与安慰。本文原载于《书屋》2016年第4期>>>>在线购买本期杂志

推荐第7篇: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YJBYS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更多热门文章:

推荐第8篇:致橡树读后感

朦胧诗是酝酿于*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致橡树读后感。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北岛创作于“*”后期的短诗《回答》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作品,刊载在1979年3月号《诗刊》上。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多多、杨炼、芒克和舒婷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中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爱情是浪漫的,诗歌又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将爱情与诗歌融为一体,更会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对传统爱情中女性地位的否定。“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着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作者在此对其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象征着不平等的爱情,在作者看来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读后感《致橡树读后感》。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木棉象征着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也象征着在爱情中人格平等个性独立的要求。表达了作者对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的爱情观。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谚语。”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象征了两人心意相同,志同道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象征了两个人相爱是以精神交流为基础的。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句古诗“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一句很好的诠释。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你有你的”“我与我的”象征了人格的独立。虽然两个人相爱相守,在心灵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心意相同,但是这并不等于任何一方要放弃自己人格的独立而迁就另一方,两个人在相爱相守的过程中,人格应该是彼此独立的。这也是对于中国甚至世界上几千年来传统爱情理念的一次否定。在传统的爱情中,总会有一个人要为爱情放弃什么,尤其是女性,在爱情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独立的人格而依附于男性,在舒婷的这首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新女性要求在爱情中各自人格独立的爱情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两人相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著,坚定,和不畏惧爱情的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的决心。“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一句更体现了作者爱屋及乌的感情。她不仅只爱对方的个人,也爱他的理想,他的岗位。生他养他的地方等等他所热爱的一切。表现了作者对爱人的支持与鼓励。

阅读全诗,在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一种全新的前卫的思想——“要求与男性平等的女性的宣言”《致橡树》中的“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柔媚的秉性,又充溢着刚健的生命气息,与橡树形象所象征的刚硬的男性气质交相辉映,“她”和“他”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致橡树》中的“她” 爱的坚决,义无反顾,又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要求彼此独立,这是在今天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现实往往并不能如人所愿。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能够在爱情中成为“木棉”的女性仍然很少。

《致橡树》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推荐第9篇: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刘里燊中文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201113000211

【内容摘要】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 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 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她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 同时也是人道主义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的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一、从意象浅谈文本内容。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在这里,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挺拔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烘托的写作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也许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爱好等,但作者希望两人能够求同存异,多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多换位思考。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二、自我觉醒意识的浅析

在人类的历史上,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女性由于长期的男权中心社会的文化而被变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存在。因此, 即使是被人们无数次歌颂的爱情, 也无不以男性的眼光和价值标准作为取舍的依据。中国古代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 有对孟姜女式的忠贞的歌颂; 有对民间传说中对苦苦守望丈夫归来直到化为石头依旧痴心不改的神女峰传说的迷恋; 即使是代表女性发言, 表达对男性的不满与抗争的作品, 也无非是怨这样一种情绪的流露而已。女性在婚姻的道路上更是备受男性折磨,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忍受公公婆婆的不平等待遇,甚至被当成生殖工具„„

然而时代毕竟在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女性作为人而不仅仅是作为性的意识开始觉醒。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曾通过大量的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的研究, 深入探讨了女性问题。她认为, 男女两性间的差别并不比两个单个人间的差别更大。是以男人为中

心的社会使女人成了第二性, 她被拒绝给予、她自己也拒绝接受和男人一样的成为具有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能力的主体的权力。她被教导, 她必须取悦别人, 她必须将自己变成-物。 人们才会喜欢;因此, 她应该放弃自发性。人们对待她, 像对待一俱活娃娃, 她得不到自由。一种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因为她愈不运用她的自由去了解、捕捉她周围的世界, 她的源泉便愈枯竭, 而她也愈不敢自己肯定为一有主见之自我。因此她极力呼吁全社会应给予女性以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同时也呼吁女性自身自主意识的觉醒。无独有偶,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女诗人舒婷则以自己的创作表达出同样的观念。

诗人选取橡树和木棉两棵树的物象作为抒发情志的载体, 形象地表达了崭新的爱情观念。诗人既抓住了物象自身的特点, 又将其拟人化, 以木棉对橡树表白自己的爱情观念的方式宣告了理想的爱情模式。因而, 读来既是情人间的喁喁私语,又是女性为自己的平等的人的权力而向对方要求理解的真诚大胆的努力。

诗人一开始就开诚布公, 直面爱人橡树表明了自己的爱情观: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 绝不学攀高附贵的凌霄花, 去夫贵妻荣地爱; 也不做陪衬式小鸟, 虽充满痴情却无足轻重地作为附丽——无论是借男性的高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粗俗者还是只有痴情却无力付出真爱的浅薄者, 都不是自己所要扮演的; 因为她们都在传统的模式下丧失了女性作为人的自我。这是对传统爱情模式中两种女性惯常角色的否定,一种女性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一种觉醒。

三、自我审视意识的浅析

作者从全新的角度,肯定了女性的生存和社会价值,对传统的女性附庸意识进行彻底的鞭挞。“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男女双方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作者希望是共同的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女人也有自己的价值所在,不是任男人宰割的——“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上的独立就会决定了一个人人格上的独立。舒婷致橡树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某些女性, 女人可以接受男人的真心付出, 但是绝对不可以借此抬高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女人可以接受男人诚挚的爱情, 但是绝对不可以泯灭自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们仿佛看到舒婷对裴多菲说: 感谢

你的真心付出, 不过我也会让你知道我的存在。我是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从来就不是孤军奋战,我是与你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从来就不是独享快乐, 我是与你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所以, 作为女性要想真正做一棵与丈夫并立的木棉, 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生空间。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此处透露出了一位女性应有远大的生活目标的自觉意识, 女人绝不可以做男人的附属物, 不可以为男人的成功作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牺牲者。是啊! 当一位女性在经济和情感上都不依赖男子时, 她就有足够的勇气对男子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说不, 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过, 这份经济和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女子就可以把它当做在男人面前强逞威风无理取闹的借口。舒婷也并没有告诉女性不可成为奴隶就一定成为将军, 她只要求女性在自立的基础上追求一份真正平等的爱情, 能让爱人与自己共得了患难, 更享得了甘甜。

该诗作者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女性在爱情中的价值地位,是对新时代女性爱情的指导,是对传统女性婚姻价值观的批判。

四、自我超越意识的浅析

《致橡树》热忱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 以比肩而立、各自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 成为我国爱情诗歌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又超越了以牺牲自我、只注重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 它完美的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 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正像诗人自己所说: 花与蝶的关系式相悦,木与火的关系式互需, 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 感受鸟儿、阳光、春雨的给予。

该诗能够超越自我,从更多社会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女性应该处于什么地位、接受怎么样的爱情价值观等问题。它更是超越了社会对女性几千年来对女性观念的一种束缚,大胆的去表达、去追求、去恋爱。

舒婷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但是舒婷的价值恐怕不仅在于适时发表了一篇战斗檄文。其深刻意义被前者所深深遮蔽。今天,剔除岁月的尘埃,重新审视解读《致橡树》,我

们不能不说舒婷的价值更在于对旧伦理、旧观念、旧道德以及这种既定传统在那个特定的荒唐时代的新的表现方式的深刻洞察和表现在这种深刻洞察中的一往无前的否定勇气。

五、结语

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舒婷《致橡树》中的崭新爱情观。女性的解放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当女性真正在生活中赢得了自己不仅仅是作为性0同时也作为人的地位的时候, 当男人也不仅仅将女性当作性, 而是当作与自己有着同样的平等人格和独立的社会追求的人的时候, 人类的真正解放和爱情的真正幸福才会为期不远。这是这首诗给我们的非常有益的启示。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来临。也希望女性能为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不懈斗争。

【参考文献】

[1]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解读》,朱美华,江苏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

[2]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3]《女性自尊的觉醒—— 舒婷的解读》,刘双贵,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4]张军蓉.女性觉醒意识与男性爱情宣言之对话[ 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 1) .

[5]《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赞歌——谈舒婷中女性爱情观的现实意义》,辛 梅,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08期( 总第116期).

推荐第10篇:《致橡树》读后感(优秀)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致橡树》读后感1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致橡树》读后感2

一、必须牢记你所面对的是一棵树。

在理解这首诗时,必须牢记我们面对的是一棵树,自己也是一棵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它极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对这首诗的理解流于一般的爱情告白,达不到应有的思想深度,领会不到那源自灵魂深处爱的最强音。对此,舒婷自己也说:“花与碟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其实,诗中的橡树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的象征。因此,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通过自己最为亲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一种爱情的理念和信念——诚挚、坚贞而又平等,颇有托物言志的意味。

二、诗人把“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放在最前面,有没有深意?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攀附型的爱情观在中国的传统爱情观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一点无须赘述,只要看看《氓》中女主人公的血泪控诉即可明晓。其次,从现实情况来看,攀附型的爱情观在现代社会中仍有极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一个极庞大的接受群体,诸如“嫁名车”“嫁别墅”“嫁绿卡”等就是明证。因此,这种被世人广为推崇的爱情观就成了催生这首诗的重要历史和社会背景,放在首句,理所当然。

三、橡树和木棉的本质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这首诗中的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涉及;但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两个抽象的象征符号,而应把它们还原,让它们的形象生动鲜活起来。第一,弄清楚橡树和木棉到底是什么,它们作为“树”具有哪些特征。橡树,由于其木质坚硬,可以用来做酒桶等。所以,其作为树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概括为坚硬、高大、挺拔。木棉,亦称“攀枝花”“英雄树”,落叶大乔木,开鲜红的花朵,果实为长椭圆形、棉质,去壳之后可以用来做枕头。所以,其作为树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概括为美、富有生机和活力。第二,弄清楚橡树和木棉作为人的形象,即象征意义,可以赋予哪些特征。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橡树象征男子汉,显得壮美、伟岸、健壮、坚毅、果敢和有力,可谓是“铁骨铮铮”;木棉象征女子,显得秀美、青春、健康、丰盈、热情和活泼,可谓是“秀外慧中”。

如果讲到这里就不再深入下去,那就太可惜了。试想,“像刀、像剑,也像戟”,诗人亮出这许多兵器究竟为何?“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缘何叹息,点亮火炬到底是想照亮什么?两棵树,一棵是勇敢的卫士,每一枝干都随时准备着阻挡来自外界的任何袭击以保卫两人世界;另一棵是他的恋人,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他呐喊助威,照亮彼此的前程。他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其实,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爱情——伟大而又平凡,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能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此外,我们也不要忘记,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萌发、诞生、确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向旧思想、旧观念不断质疑、否定的过程!做到这一点,先破后立这种方式实在合适不过。诗人在否定其他种种爱情观之后,通过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使诗意得以深化,从而使得自己精心构建的爱情大厦更加坚不可摧。

四、“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该作何理解才更生动、形象?

诗人在这里极其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期盼、渴望的那种爱情应该是理智的、诚挚的、执著的、有内涵的。那么,该作何理解才更生动、形象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绝对不能像很多参考资料上说的“爱得深沉、爱得执著”那样语焉不详、敷衍了事。我们还是应从“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到另一棵树的体验”去分析。试想,如果只知道“爱你伟岸的身躯”,那就只配做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那样的爱在作者眼里是很肤浅的。谁都清楚,只有同甘苦共患难过,才能真正地懂得爱人之可爱。树与树也是这样,只有一起“分担”过“寒潮、风雷、霹雳”,“共享”过“雾霭、流岚、虹霓”的木棉才能真正地懂得橡树的伟岸,这“伟岸”的源泉正是它所“坚持的位置和足下的土地”。这或许就叫“爱其然,爱其所以然”吧!

《致橡树》读后感3

《致橡树》可称得上是美文中的精品。这首诗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和爱情观。

深情相对,比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爱情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真诚,高尚的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爱一个人是可以爱他到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借着对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欺骗对方的感情。《致橡树》远远超越了这些,它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越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着重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作者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女性必须具有的。

文章的后几句话总结了爱情,总结了真正伟大的爱情就必须具备“坚贞、忠诚、互敬”等原则。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几句甜言蜜语,也不是只爱虚表,而要“爱屋及乌”,爱他的优点,同时,也包容他的缺点,就像舒婷写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第11篇:《致橡树》读后感600字

《致橡树》读后感600字

17广告3班 王萍萍

在1977年的三月,朦胧诗人舒婷写下了*后最早的一首爱情诗——《致橡树》。诗内涵深刻,却不含一丝朦胧感,诗中充满了明丽隽美的意像,和坚贞的爱情观。

舒婷所向往的爱情,不仅是纯真和烔热的,更是高尚而伟大的爱!

她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趋炎附势,接伴侣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学痴情的鸟儿,做爱的附庸,只为一片绿荫,而重复单调的歌曲;不像泉源,不像险峰,她不要奉献施舍的爱情……

诗人坚守爱情的崇高意义,不在爱情之中迷失自己,他希望能像一棵木棉一样,以一棵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她追求的是一种在人格上的平等,个性独立,相互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的爱情。她向我们传递,爱不意味着单方的付出,而应当是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爱情各自独立,却又深情相依。

许多人都幻想总有舒婷诗中那样纯洁的爱情,却物欲横流的霓虹都市迷失,物质、金钱、欲望,侵蚀着人的灵魂。爱情往往昙花一现,美丽只在刹那闪现罢了。于是纯白美好的爱情变成了一种奢望,人们开始接受残缺的爱情,殊不知那只是自欺欺人的话罢了!

这样纯洁的爱情,若没有对崇高爱情的向往和与伴侣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要怎么得到呢?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恋人啊,就是该共同面对风雨,共同享受甘露,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里,都需要共同携手,共同面对,哪怕前路风雨兼程。

舒婷笔下的爱情,不仅仅局限于对方的躯体,是连同对方的职业,将他的一切都包裹进爱情的范围里。他们根与根相系,叶与叶交缠,心心相印,俩俩相栖,这就是《致橡树》,是爱情。

第12篇:《西游记》读后感杨舒婷

《西游记》读后感 五年级二班 杨舒婷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最后修成正果的故事。

师徒四人一路去西天,有很多坎坷,也有各种事情发生。让我记忆犹新的人物是猪八戒,看他那一副呆呆的样子,你不但不会嘲笑他,反而会觉得他很可爱。他修成正果的路走得一直不是很坚定,每当他觉得累了或者是遇到困难,他就想放弃,还经常说:“分了罢!你往流沙河还做妖怪,老猪往高老庄盼盼浑家。把白马买了,买口棺木与师傅送老,大家散伙,还往西天去哩?”他就是这样的鲁莽。但这时,沙和尚就劝他:“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钝腮,不要惹大哥热擦。且只捱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这时猪八戒只好又勉强开始取经的路。

要说这部书最主要的角色,那就是孙悟空了,他既是这本书能写下去的“连接器”,又是多人崇拜的偶像。他机灵,又会七十二变,是保护唐僧的主要人物,但他最为唐僧的大徒弟,又让唐僧操心不少。他曾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惹下不少祸,让众位神仙摇头叹息,征服不了他,又不想让他为所欲为。他不少次遇到困难都去找观世音菩萨,菩萨曾经骂他:“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

在徒弟中,最沉稳的就是沙和尚了,他一路守着唐僧,分担着担子,任劳任怨,值得孙悟空、猪八戒学习。

师徒四人就这样“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唐三藏战战兢兢,滴泪难言;八戒絮絮叨叨,心中抱怨;沙和尚囊突突,意下踌躇;孙行者,笑嘻嘻,要施手段”一直走向西天,最后终于从如来那里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这本书告诉我很多道理:“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第13篇:读《舒婷诗集》读后感

读《舒婷诗集》有感

很喜欢舒婷的诗集,因为她在诗歌里表达的那种对生活对爱的细腻感受,浪漫温馨又不乏对生活,爱情的深刻理解。最近我拜读了她的诗集,其中的《致橡树》让我印象最深,她对传统女性的爱情观进行反思和批评,提出一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观,我觉得对我们90后的这一代,很有指导价值。

感觉在父母的那个年代,男尊女悲的观念还是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我的家乡里。那个年代的女性没有自己的事业,她们的生活只能依靠丈夫生活,什么事都要听命于丈夫,家庭,丈夫,孩子就是她们的一切,她们无私地为这个家庭做出很大的牺牲,就如诗歌所说的,如同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甚至,丈夫和孩子也成为一些虚荣女人炫耀自己的本钱,她们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丈夫的高枝炫耀自己。我觉得那个年代女性的爱情观一方面是很无私的,另一方面又是卑微的,这都是因为她们没有一个独立的人格,自我的意识在她们的身上似乎不太明显。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在爱情中女性也越来越强势,而且也变得现实物质起来。很多女性都觉得爱情太奢侈,只有房子和跑车才是现实的。社会上出现很多的拜金女,自己的物质享受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再也不懂得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雷劈,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变成独立的个体,女性不想为了男方放弃自己好的东西,而且希望男方能带给她们物质上或事业上的帮助,也就是只要求给予,而不愿意付出。不过或许也不能一味地批评现代人的

爱情观,一方面因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很大,女性希望男方提供给自己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女性也越来越独立起来,她们不是男人的附庸,她们有权利选择更好的丈夫。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让我想到一本书里面的两个女人,那就是路遥 《人生》里面的刘巧珍和黄亚萍。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的人,但是一个是代表农村的女性爱情观,一个是代表大城市的女性的爱情观。农村姑娘是一心一意的,百依百顺,在爱人面前甚至是卑微的。现代女性是平等独立的,她们不会为对方牺牲很多,因为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她们还有事业,朋友等等。我觉得这两种爱情观都和我在诗中提出的“平等自由,人格,思想独立,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的爱情观有所偏离。

首先,在六七十年代,女性还没有办法和男性地位平等,

女性经济不能独立,人格和思想更无法独立。在双方中,情感上的依赖是必须的,但我不认为在思想上,人格上也要依赖,尤其在经济上是不能完全依赖对方的。你说那个年代的女性没法和男人平起平坐是因为她们没有经济收入,这个说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钱却不是改变女性地位的有力手段,教育和知识才是改变女性地位最强有力的武器。知识对女性的意义是重大的,它能让我们争取到平等地位,这种平等体现在事业和爱情上,这种平等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与人生。

在你们我们一代女性中,确实是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

自己的主见,但却不懂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她们的眼中

参杂了太多物质的东西,这不得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哀吧。有人说说现实物质的爱情是现代女性独立的必然产物,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独立平等的人格所带来的绝对不是自私自利,物质至上,背弃爱人,这两者并无直接的关系。独立平等并不是双方划清界限,我相信,如果两个人彼此爱着对方,那么不管双方有多么独立,他们两人的生命之中还是有着深刻的爱情的联系。至于为什么这种爱的联系最终在一些情侣中还是终止了,这或许是现实的压力让女方没有安全感,或是双方无法给对方曾经承诺好的幸福……这是人生中很遗憾的事,现实总是战胜爱情,但这已与我们讨论的爱情观无关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和爱情经历,有时候很难界定

哪种爱情观正确哪种错误,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成千上万的女生能成为你想成为的女性,得到你想要的爱情。

第14篇:致橡树

临海白云中学

语文高一年级导学案

编写:王丽

审核:徐后菊、李宝川

姓名:

编号:1

《致橡树》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欣赏、品读诗歌语言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感悟是人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预习案

一、资料助读:

1、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作家之一。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童年絮味》 ,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2、了解背景

《致橡树》诗一首什么样的诗歌?从创作缘起来看,它是一首十足的爱情宣言诗。根据舒婷的讲述,1977年在鼓浪屿,诗人和蔡其矫谈及男女关系时,蔡说道:“唉,天下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啊!”受现代女权主义影响的舒婷争辩说:天下男人都要求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爱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当晚,激情澎湃的诗人作下此诗。但在27年后的青岛大学“中韩现代诗会”上,舒婷却称:《致橡树》是一首与爱情没有关系的诗歌。舒婷还自述道:我通过我自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的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3、朦胧诗:见《相信未来》导学案。

二、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凌霄花( ) 炫耀( ) 慰藉( ) 剑戟( ) 红硕( ) .....雾霭( ) 霹雳( ) 流岚( ) 虹霓( ) .....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句中横线上。

(1)请大家整理好____________(威仪、仪容),准备做操。

(2)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____________(攀登、攀援)科学高峰。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谈谈标题的含义。

1 临海白云中学

语文高一年级导学案

编写:王丽

审核:徐后菊、李宝川

姓名:

编号:1

2、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哪几种意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观?

3、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虚词,试分析。

4、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5、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6、诗中“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诗究竟何意?请用散文化的句子加以转述。

训练案

一、基础巩固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痴(chī)情 慰藉(jiâ) 皎(jiǎo)洁 标识(zhì) ....B.霹雳(pī ) 虹霓(ní) 戏谑(xuâ) 诗行(háng) ....C.雾霭(ǎi) 眷(juàn)属 累(lãi)赘 红硕(shuî) ....D.流岚(lán) 粗犷(guǎng ) 濒危(pín) 绮丽 (q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暄 一言堂 旁征博引 弃之如蔽履 B.诡秘 吊书袋 煞有介事 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 杀风景 讳莫如深 是可忍孰不可忍 D.辐射 忘年交 怵目惊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2 临海白云中学

语文高一年级导学案

编写:王丽

审核:徐后菊、李宝川

姓名:

编号:1 B.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漏税嫌疑,照样查你没商量。

C.今天我们提出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和作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

D.生活的逻辑,抗议着书本上、文件上的某些逻辑,实践的检验,冲击着错误的、过时的结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疑,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间所....能改变得了的。

B.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C.美国政府正加紧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全面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对恐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已箭在弦上。 ....D.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二、拓展提高题。

(一)阅读下列诗段,完成6——9题。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3 临海白云中学

语文高一年级导学案

编写:王丽

审核:徐后菊、李宝川

姓名:

编号:1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6.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① ;② ;③ 。 7.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① ;② ;③ ;④ 。 8.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9.诗人在表述“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这一爱情观时,采用的比喻意象是( ) A.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B.鸟儿 凌霄花 泉源 险峰 C.泉源 险峰 鸟儿 日光 D.鸟儿 凌霄花 日光 春雨

4 临海白云中学

语文高一年级导学案

编写:王丽

审核:徐后菊、李宝川

姓名:

编号:1 训练案答案:

1、D(濒bīn危)

2、C(A、蔽—敝;B、吊—掉;D、怵—触)

3D(A、成分残缺,去掉“在”和“里”;B、搭配不当,“对”改为“在”;C、语序不当,改为“是一种对学生主体”)

4C(A、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某种思想、作风,习俗或问题难以改变。一般指不好的事;B、见仁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与“达成共识”相左;D、国色天香:原指色香具备的牡丹花,现多比喻出色的佳人。不用于“各种”花卉。) 5④①③②

6极力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因为爱的双方没有独立可言。 7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祸福与共、相知相依。

8橡树:男子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忍不屈。 9A 探究案答案:

1、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2、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3、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4、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6、我如果爱你,甚至让我做万物离不了的日光,我也不做;我如果爱你,甚至让我做给春苗以生命的春雨,我也不做。

5 临海白云中学

语文高一年级导学案

编写:王丽

审核:徐后菊、李宝川

姓名:

编号:1

第15篇:致橡树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3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5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4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编辑 引用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

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

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评舒婷《致橡树》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致橡树》教案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1) 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2) 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3) 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1) 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2) 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3) 师分析、明确: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1)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2) 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第16篇:《致橡树》

《致橡树》教案

——执教者:江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2.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分析意象,感悟诗中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难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人对於爱情又有不一样的定义。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也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在80年代就有部电影《爱情啊,你姓什么》问出了这个困惑。电影给出的答案是:爱情对于真正的人来说,不姓钱,不姓权,而是信任,是希望,是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又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作者简介

1.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2.《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三.简读课文(齐读课文、老师范读) 1.生字词

慰藉(wèi jiè) 戟(jǐ) 霹雳(pīlì) 岚(lán) 霓(ní)

2.划分层次

(1)诗歌划分为二层

第一层:诗人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 第二层:表达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价值。 四.研读课文

1.第一层(1——13行)

(1)第一层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①一方攀附:(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 ②单方痴恋:(痴情的鸟儿)

小鸟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爱是不稳固的,经历不起风浪。

③一味奉献:(不止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A.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但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而且橡树对它没有任何回报。)

提示: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 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孩子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

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把一生给了他和孩子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己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美好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来看是不明智的,而且从爱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

B.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C.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 春雨、日光滋润和沐浴着橡树,永无止境地奉献,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2.第二层(14——35行) (1)理解意象“木棉”。

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2)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怎样一种爱情呢? (用诗中的诗句来回答!)

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③“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A.“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B.“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人,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同甘共苦)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橡树(男性):“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比喻修辞手法, 铜、铁、刀、剑、戟都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A.“红硕的花朵”:

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B.“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沉重的叹息:从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与遭遇上加以体会。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 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 (4)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当是怎样的呢?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在诗人看来,爱他所爱,即爱乌及乌,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五、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爱情

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同学中不乏已有恋爱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能与你在一起热爱生活、拥有生活的另一棵大树!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要让自已的头脑充实起来,要丰富了自已的内涵,同时也要让自已独立起来,这样才能有找到一份长久的爱情!)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去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第17篇:致橡树

《致橡树》

一.本周教学内容: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a.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整体感知

1.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1 四.具体研习

1.集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学生思考: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2.找一位同学朗诵后半部分,然后讨论: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橡树、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所写的“木棉”的热烈、温情、柔韧、美丽就是女性的阴柔之美,而“橡树”的昂扬、坚毅、果敢、强壮,就是男性的阳刚之美,二者各具特长,又各展风采,二人即相知相恋相依,又独立、平等、互相尊重,表达了诗人共建新型的现代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细读文章后半部分,揣摩作者所表达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经教师点拔后明确:诗人以独白的口吻,表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平等、心心相印,一起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达到完满的结合,即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爱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传统爱情观念的同时,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征,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爱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 4.总结拓展引导: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理智、冷静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她摒弃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价值,虽然全诗情调温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选择一份属

2 于自己的爱情,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爱情的舵,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那么此种爱情并不是称道、健康的。优美的爱情要求我们不断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善自己的筋骨,找到灵魂的皈依一份幸福的爱情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课堂练习:

阅读舒婷的《神女峰》,思考文后问题。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行云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天上来鸿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1)“神女峰”在这里只代表一座山峰吗?

(2)分析“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和“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两句的含义。 (3)分析最后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1)“神女峰”还代表守望、忠贞、温情和承诺。

(2)作者认为,当这种自发个体的真情实感被封建伦理固定成为每一个思妇都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时,美丽的梦就变成了忧伤,人就变成了石头。把活生生的人上升为神,以神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这是荒谬的,压抑人性的。 (3)弘扬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格的觉醒,只有用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标准,才是判断文明和进步的真正准则。

3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简短的评论,阐述你的爱情观是怎样的?能否结合社会现状来谈? (2)熟练背诵全诗。 【励志故事】

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在中学时参加学校组织的一项一百公里徒步训练。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活动的艰苦性是可想而知的。走了两天,他的脚就打起了血泡。曾有许多次,他都想停下来躺在地上。但是,每当有这样的念头,他耳边就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躺下去便是懦夫!打起精神,走下去!于是,他咬牙挣扎着继续前行。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大家咬牙坚持。一些体弱的同学支持不住,累倒了,他还背他们一段路程。渐渐地,他感觉自己已经适应了这种艰苦的跋涉,身上背的东西也似乎轻了许多。

土光敏夫后来担任有“财界总理”之称的日本经团联会长职务。他说:“我之所以在以后做事能不半途而废,关西中学的长途步行给我的启示最大。我知道:面对困难,人唯有迎接挑战而不是回避挑战,才会有真正的成长。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点燃思考】成长正如蝉蜕,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没有这份蜕变,就不会有力量的增强,更不会有新生。

【每次金句】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人教版 必修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中丰富的意蕴,并进行多样解读。

2、欣赏“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并独创性递进排列,营造一个感情流动的回族天地”的艺术表现手法。

3、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

4、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辨析本文与《致橡树》的异同,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意象群的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欣赏“通过一系列鲜活并独创性递进排列,营造一个感情流动的回旋天地”的艺术手法。

2、赏析《致橡树》中爱情观。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爱情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下无尽动人诗篇。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爱情诗。

二、解题及诗人小传

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参加卫国战争1849

年7月英勇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头上,年仅26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

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诗篇给她,这首诗

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

三、感知课文

1、请学生依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将这首诗歌自由朗读一遍。强调:情感处理。

2、讨论用何情感朗读。学生答,老师小结。参考:强烈情感,缠绵的倾诉,深情恋情,浓烈情感,由衷,一往情深,幸福无比,温情和热爱等等。

3、请学生深情地将本诗齐声朗读一次,体会里面的情感。正音 窠:kē

4、通过多次朗读,大家形成自己的感受。我们再来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及相关画面的欣赏,注意其情感处理。

5、老师提示学生朗读时,要声情并茂,应象示范朗读那样,语速缓慢,充满深情。

6、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这首诗里面作者向爱人展现的是怎样的情怀?

学生思考 , 答

老师总结:纯洁高尚,坚贞不渝,牺牲自己,由衷奉献,无私无悔,崇高悲壮。

四、重难点突破过程:

第18篇:致橡树

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xuàn、jiâ、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

本篇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3、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4、

第19篇:致橡树

《致橡树》读后感 学校:哈尔滨市第十九中学班级:高一五班姓名:杨珑璇

《致橡树》读后感

《致橡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记得上初四的时候,我把这首诗写在了日记里,对诗中的每一句都曾仔细的斟酌和品味,后来常常把它默记在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诗中所体现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爱情更是感受至深。近几天,我在看央视播放的电视剧《相思树》,当这首诗被男女主人公深情朗诵的时候,让我又一次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秀美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后最早的爱情诗。

.《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弱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习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

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 ,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偎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第20篇:致橡树

《致像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诗中表达的诗人的爱情观

一、导语

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优秀的诗篇,领略到了伟人的万丈豪情和徐志摩伤感的悠悠别情,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另外一种人生最美丽的感情——爱情。今天呢,我们请到了一位嘉宾与我们共同讨论这种神秘感情,她就是中国非常优秀的女诗人——舒婷,看看今天我们会从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口里听到什么样的爱情宣言呢?

二、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福建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现在为中国作协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桅船》诗集(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三、引出朦胧诗介绍: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可以说是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四、诗歌欣赏

1、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爱情是什么?” 前人的爱情语录: 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前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

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 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前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2、全班朗读全文,初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

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三个字“绝不学”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指出爱情必须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关系。

3、纵观全诗,可发现舒婷的这首《致像树》分为上下两节,请同学们划分出上下两层。明确:一层: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 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结尾

划分原因:一层:是诗人宣告一篇战斗书,宣告自己不愿成为男性附庸。

从感情上看,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二层:诗人对自己的爱情观确立,这一层是诗人感情抒发平缓的,诗人以女性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了自己内心梦想,象小溪流水,如一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4、请男生朗读诗歌第一层,要求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在诗歌的第一层中,所要否定的爱情观。

归纳明确:作者否定了三种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小结:以上三种都是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

5、请女生朗读诗歌第二层,要求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在诗歌的第二层中,所向往和提倡的爱情观。

师生就“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共同讨论,寻求并达成共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 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不仅爱你伟岸挺拔的身躯,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

这就是作者向往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小结:

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诗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

致橡树——舒婷

否定了三种传统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作者向往的爱情观:双方必须平等独立、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学习诗歌写法,认识朦胧诗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舒婷的《致橡树》,在将这首诗分为两节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今天我们将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来理解这首诗。 (续上一课时)

6、由我们刚才对诗歌的讨论可以看出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具有极强的现代人文性,这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一点都不新鲜,但是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诗人是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

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同时本诗还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诗人在诗中呼吁了女性的自我完善,使人们认识到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思想意识的危害性,从而弘扬了一种民主的意识。

7、学习本诗的特点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1)象征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同时在诗中,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爱情观。

纵观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那么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到什么作用?

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运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板书),意味生长。这些象征物和喻体在诗歌中又称为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问题一: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同学们讨论后归纳明确: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问题二:理解诗中“土地”的意象。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请同学们讨论,“土地”在这里代表了什么? 归纳明确:“土地”是伟大的爱情的真正坚贞之处。诗人用“土地”来寄寓自己的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对土地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理解。它是不定的意象,绝不仅仅只是祖国和事业,当把它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才是伟大的爱情,爱你,不仅爱你伟岸挺拔的身躯,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可以有对祖国、故乡、母亲、事业的爱,更有对其人生追求的爱。由此,我们就理解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爱情观,在这些意象特征美的解读中,我们也完整地解读了这首诗歌的情感内涵及主题。

(2)语言特点

对偶: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

本诗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1—3,4—6,7,8,9,10有严谨,有宽泛。

《致橡树》的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诗节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女诗人对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现象冷静思考,希望在爱情上能够独立、平等,这种情感被压抑了几千年,现在似火山爆发,喷薄而出,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似钱塘之潮,一浪高过一浪,推向高潮,这是发自内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后的呐喊,所以诗人最后喊出:不,这些都还不够!

8、初步认识朦胧诗

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主将之一,她的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朦胧诗,体会其特点。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舒婷的《致橡树》,理解了她的爱情观,并且也明白了,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也初步了解了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的一些特点,有助于以后同学们对诗歌的阅读欣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一篇读后感《读〈致橡树〉》,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致橡树

象征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致橡树 舒婷读后感
《致橡树 舒婷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