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爱国书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08 08:35:4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通渭籍国书协会会员名录

作 者 : 何 军 虎

通渭书法家名录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继承、弘扬、发展中国书法是我们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民族书法家组成的人民团体。是由国家级的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专业组织,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由第一任中书协主席舒同先生等老一代革命家及书法家,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于1981年5月9日成立的,是中国文联下属协会成立最晚的协会之一。她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书法走向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新时期,她凝聚着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书法家的心血与功劳。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最晚,历时近三十年,已发展有全国会员8000余人。队伍壮大迅速,虽有速成之嫌,但她依然是代表中国书法最高水平的一支优秀专业队伍,是中国书法的主力军。能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是每个学习书法者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由于诸多因素,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仍然存在很大难度。从现在中书协会员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会员人数越多,经济越落后的地区会员人数越少。甘肃省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有中书协会员120多人,与全国多数省份相比,会员人数较少、书法事业发展比较落后。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县——通渭,有通渭籍中书协会员17人,约占全省人数的14.2%,竟成为全省文化的亮点,也成了全省书法大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渭书法人才的成长速度,已远远超越了当地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

速度,有人把这种独特的现象称之为“通渭现象”,以书法为代表的通渭“书画艺术之乡”已闻名遐迩。通渭籍中书协会员和通渭籍科学院院士一样应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通渭籍科学院士有3人,约占全省院士人数13人的四分之一,堪称“院士之乡”;通渭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约占全省人数的六分之一,可称“书法之乡”。在这里不难看出,通渭书法人才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之大,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认可与赞许。书法事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才。通渭籍这些国家级书法人才的出现,不仅代表了这个地方的书法水准,更显示了这里的文化水平,对提升通渭的声誉和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意义深远。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多年来辛勤耕耘而取得的成绩进行整理并推荐,以期待每一位通渭人能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为振兴通渭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将1981至2013年,通渭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辑录于后(以年龄为序):

1.魏岳嵩(1947—) 字俊天。

通渭县平襄镇西关村人。中师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定西地区书画协会理事长,通渭县书画院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书法作品入展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一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1992年参与组织通渭农民书画作品赴京展。曾赴厦门、上海等地进行书画交流,得到陆严少先生的赞誉。

2.

王炳文(1956.1—)

通渭县新景乡张河村人。毕业于甘肃教育学院书法教育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定西市管拔尖人才,定西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政协通渭县第

六、七届委员,通渭县职业中专高级教师。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首届“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行书大展等。曾获第四届特奥会全国书画大展书法金奖,甘肃省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第四届甘肃省“群星奖”书法作品一等奖。书法论文《顺乎自然各得其所》、《翰墨溢香》、《书法创作潜意识》、《再塑教师的讲台形象》、《当代书法教育问题透视》、《农村书法教育滞后的原因及对策》、《活力课堂——浅谈新课标书法教学》分别发表在《甘肃日报》、《定西日报》、《定西教育》、《当代教育》、《西部教育改革论坛》、《甘肃教育督导》等报刊。1999年在兰州市中日友好秋田会馆举办《王炳文书法展》。

3.

崔富川(1956.7—) 字高原。

通渭县北城乡中关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职于通渭县教育局。2008年进修于中国书法院,得到王墉、于明诠等书法导师的亲授。书法作品入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获第二届农民书画展一等奖。

4.

牛忠(1957.11—) 字煦评。

通渭徐家川乡中和村人。党校大学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定西市文联副主席,市书协副主席,市管拔尖人才。其作品获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提

名奖,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最高奖,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首届走进青海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入展首届“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篆刻展,第四届全国正书大展,第二届全国隶书书法艺术展。2005年第三届全国百家精品展获“中国书法十杰”称号。2009年1月在甘肃省艺术馆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牛忠书法展暨作品集发行仪式”。

5.

王兰香(女)(1958—)

通渭新景乡张山村人,大学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定西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书法作品人展第四届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隶书书法艺术展等。获庆祝建国6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优秀奖,第七届全国法制宣传书法作品征集优秀奖。

6.

王志宾(1962—)

通渭县襄南乡黑石头村人,大专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近年来,先后有十多件作品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大展中展出。1990 年:书法作品入选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甘 肃省第一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获《遵义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入选作品 编入《作品精选集》。1991 年:获《牡丹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1992 年:加入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作品入编《中国当代青年书法一千家》和《当代 楹联 书 法作品集》。1993 年:行、草两件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入选作品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并由荣宝斋出版《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 家作品集》;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 1994 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批准加入中国书

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当代著名书法家千米长卷》。1995年:作品入选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甘肃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被通渭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文艺工作者先进个人”。1996年:行草两件 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入选作品在广东茂名市展出,并出版《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作品集》。1997年:在陇中画院举办个人 书法作品展览;同年作品获《鑫秀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1998年:作品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展》,这一展览是建国以来,首次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联合主办。为纪念这一文化盛事,邮电 部、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首日封、纪念封一枚。 1999年:作品入选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甘肃省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并获奖;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的“甘肃省群星艺术节”获铜奖。 2000年:大草作品入选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中国书法》杂志社、《美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展览》,此展全国共展出书画 作品161件。2001年: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当代书法艺术大成》,该书为中国法家协会会员作品专集;入选由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书协主办的《建党七十 周年书法作品展览》;入选《陇中画院建院十周年书画作品展览》并获一等奖。2002年:评为定西地区“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作品入选“第八回中韩书法交流展”,应邀赴韩国访问交流。入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 2003年:作品入选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画小品展》、《敦煌国际书法艺术大展》、《甘 肃省书法名家作品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吸收为专家成员,当选定西市“优秀人才促进会”理事,中国.东盟博览会“当代书法家邀请展”。庆祝甘肃省文联成立五十周年 《全国书法家邀请展》中央电

视台、甘肃电视台、定西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7.

何胜江(1962.8—) 字必达,观篙轩主人。

通渭县碧玉乡新城村人,大学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政协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联委员,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定西市首批领军人,市管拔尖人才。定西市文联委员,定西市书协副主席,通渭县书画院专职书法家。获甘肃省中青年“徳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书法作品获甘肃省第二届张芝奖二等奖。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

刻展,守望敦煌——甘肃书法晋京展,第二回中日代表书家作品展等,曾特邀为中国书法家代表访问团副团长赴日本访问交流。其作品曾得到启功、柳倩、李铎、贾平凹等书法名家的首肯。

8.

陈怀远(1962—)

字子文,别署砺颖轩主人,老槐。

通渭县碧玉乡碧玉村人。大专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定西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任职于甘肃省粮食局景家店粮库。书法作品获第二届隶书书法展提名奖,全国第六届书坛新人新作展二等奖,甘肃省第二届张芝奖书法二等奖。入展守望敦煌——甘肃书法晋京展,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等。曾得到黎全、黎凡等名师亲授,近年又得到翟万益、陈新亚老师的赏识于指导。

杨田盛(1963.1—)

字元沛,号纱帽山人,知度轩主。

通渭县李店乡人。毕业于山东大学。现就读于中国书法院攻读书法硕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定西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定西市管拔尖人才,现供职于定西师范学院。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等,书论《浅议弥合书法与情感的三座桥梁》获全国书法论坛优秀论文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5篇。

10. 何飞鹏(1964.7—) 字建羽,号青云斋主人。

甘肃通渭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自幼好书法,198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6年荣立二等功。其书法作品严谨深刻,精于小楷,并擅真、草、隶、篆。创作上上追秦汉,下及明清书家,博洽融

合,化人为我,书风雄俊健美、潇洒大度,为雅俗所共赏。作品自 1993 年入选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后,多次入选全国书展及国外书法交流展,多次获奖或有佳作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作品为书法报、书法导报、甘肃省第

三、四次书法作品研讨会专刊等报刊发表,并被八卦城、北大荒、青龙山、五华山、桂林、龙园等地镌刻于石。作品和传略收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文艺五十五年》、《甘肃省当代文艺 50 年》等辞籍。

11. 殷望成(1965.12—) 字莫极,号三分居士。

甘肃通渭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陇西师范书法课讲师,书法高级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画院、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定西市书协副主席,陇西书协主席。 书法作品曾先后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展览,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千作展、全国五百家书法精品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书法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

七、第八届中青展,全国首届行书展,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展,中国书坛第四届新人书法展等十几次大型展览;在全省展览中多

次获

一、二等奖。连续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五届、第六届“敦煌文艺奖”,曾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参加文化艺术交流,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展览馆收藏,论文及作品多次发表于专业报刊。作品、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12.司俊杰(1965.6—) 字介斋,号讷夫,别署半砚轩主人

通渭县鸡川镇人。大学文化。现为武警甘肃边防总队中校警官。中国书 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千

人千作书法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首届青年书法作品展 ,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 ,“冼夫人奖”全国书法篆刻展 ,“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 ,首届“兰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中国·韩国书法作品邀请展 ,中国·日本书法作品邀请展 ,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书法展等 。曾先后

举办过司俊杰书画作品展,甘肃十六人书法作品交流展,“西风二十”——中青年书法邀请展,“军旅情”——二十九人书法作品交流展。出版有《敦煌风·司俊杰书法作品集》等。

13. 廉继东(1965—) 又名老廉。

通渭县什川乡人。大专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职业书画家。师从张海、何家安等书画名家。曾深造于北京中国画高研班。作品入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年全国书法展,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艺术展,第二届隶书书法艺术展,守望敦煌——甘肃书法作品晋京展,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饶山杯”兰亭新人新作展等。

14.

张克锋(1970— ) 通渭县陇川乡张家沟村人。

兰州师大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集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论文《李可染早、晚期书法比较论》曾发表于《文艺评论》;《从书写内容看魏晋南北朝书法与文学的交融》发表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成公绥隶书体的文学特征与书法理论价值》在2007年《社会纵横》第一期发表;《无意于佳与有意于佳——试分析与书法创作的两种方式》发表于《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使转、提按、笔法于书风》发表于《书法》杂志2005年第11期。

15. 孙世恩(1970—)

通渭县襄南乡人。大专学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陇西县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供职于陇西县博物馆,从事书法创作,古旧书画的装裱与修复鉴定工作。书法作品入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展,全国“小揽杯”县镇书法大赛,曾随甘肃省书法代表团赴韩国进行书法交流。

16. 朱鹏飞(1974—

通渭县常家河镇团结村人。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大专班,结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被评为优秀学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入展守望敦煌——甘肃书法晋京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大展,全国第二届隶书书法艺术展,西冷印社国际艺术节中国书法展,西冷印社首届楹联书法展等。曾得到欧阳中石、沈鹏等书法导师的亲授。曾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当代书画

艺术高峰论坛。

17、

杨宝泉(1978.7—)

通渭县陇川乡人。兰州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定西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定西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市管拔尖人才。现就职于定西市教育局。书法作品入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第二届扇面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篆刻展, 守望敦煌——甘肃书法晋京展等。获甘肃省第二届“张芝奖”书法一等奖,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二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家精品书法篆刻展精品奖,定西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等。书法论文《试论王宠行草书

的美学思想》、《谈行草书创作中几对矛盾的处理与把握》、《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 之现状及其思考》、《浅议中小学书法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用书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等发表于《青少年书法》、《书法报》、《甘肃日报》、《神州诗书画报》等报刊杂志。

18、

刘小农,(1969—)

甘肃通渭鸡川镇人,1990年参加工作,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学院。 现为中国书协会员,甘肃书法院研究员(全省聘请20名),甘肃省金石篆刻院研究员,甘肃省书法协会员,定西市书协理事,定西市青书协副主席,陇中印社副社长,陇中画院画师。

作品入展首届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印社邀请展,入围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选三晋杯首届全国公务员书法展,入展“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展,入展守望敦煌——甘肃书法晋京展,入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入展提名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5周年全国书法展优秀奖,入展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2008《书法》杂志中青年百强榜”百强,甘肃省“陇山陇水陇人大型主题活动”暨甘肃省第二届专业画院作品展书法一等奖,“古河洲”杯全国书法展优秀奖,甘肃省建党九十周年书法展一等奖,获第六届中国临沂中小学书法艺术节教师组优秀奖(最高奖),入展第三届全国行草展。

论文《论张芝创一笔书与赵壹非草书》、《巴蜀颂名臣 陇右遗墨香》、《出自三

大师之手的明王瓒墓志》、《略说右...

在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35岁,有女书家1人,农民书家1人。从事文化专业的5人,教育专业6人,其它专业6人。博士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9人,专科学历6人,中专学历2人。副高职称6人,行政处级3人。各乡镇分布为:碧玉3人、襄南2人、新景2人、陇川2人、什川2人,鸡川2人、平襄1人、常河1人、李店1人、徐川1人、北城1人。在年龄上老中青相结合,人才地域分布基本均衡,以文化教育为主阵地,以高品位、高职称、高学历凸显出通渭籍中书协会员是一支文化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

推荐第2篇:张爱玲读什么外国书

张爱玲读什么外国书?

作者:刘铮

《今生今世》里面,胡兰成提到一次张爱玲为他解说西洋文学,“她讲给我听萧伯纳、赫克斯莱、桑茂忒芒,及劳伦斯的作品”。每次讲完,张爱玲总要补上一句:“可是他们的好处到底有限制。”萧伯纳和劳伦斯没有问题,但赫克斯莱就得想想方知道他是谁。张爱玲在《双声》这篇与炎樱对谈的文章里曾说过:“至于外国,像我们都是在英美的思想空气里面长大的,有很多的机会看出他们的破绽。就连我所喜欢的赫克斯莱,现在也渐渐的不喜欢了。”这个在1945年就“渐渐的不喜欢了”的小说家是赫胥黎。赫胥黎在英国的名气是建立在他那些诙谐尖刻的世态小说上面,并非我们现在熟知的《美妙的新世界》。他的作品每流于浮面,大概因此张爱玲不要看了。1944年的文章《谈女人》中,张爱玲是把他叫做“赫胥黎”的,不知为什么时隔一年就换了称呼。后面那个桑茂忒芒也不容易猜,其实是萨默塞特·毛姆,讲出来大家恍然。张爱玲跟胡兰成讲的时候肯定用的是英文,而胡兰成的英文颇不灵光,可以想象,张爱玲随口一说,胡兰成当时便留心了,几十年后摹声摹形写出来,难免有点古怪,大概他没读过毛姆。说来奇怪,张爱玲从来没在自己的文章里提起过毛姆,许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她受了毛姆的影响,有意避嫌。第一个这样说的是周瘦鹃。他审读《沉香屑第二炉香》的时候“一壁读,一壁击节,觉得它的风格很像英国名作家Somerset Maugham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红楼梦》的影响”。其后他求证于张爱玲,张“表示心悦神服”。当然,也有表示不那么“心悦神服”的,比如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虽也承认张爱玲“顶爱看”《红楼梦》和毛姆,但他认为姐姐兼采众长,许多作家对张爱玲的影响“多少都有点”。我看影响肯定有的,而且不是一点点的问题。毛姆的小说除了心理刻划用力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人物不拘男女常常为性欲所控制,为性欲所驱使,干出些莫明所以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张爱玲的许多早期小说都看得出与毛姆神似。《沉香屑第二炉香》不必提,像《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心经》中的许小寒、《连环套》中的霓喜都可说是典型的毛姆式人物罢。有趣的是,这些深受毛姆影响的小说———老实不客气地说——— 恰恰是张爱玲不很成功的作品。张爱玲写的《自己的文章》现在是再有名不过了,不过大家总盯着文章前半部分讲“参差的对照的写法”、讲“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的地方。实际上,张爱玲写此文目的是要为《连环套》辩护的,抗议迅雨(傅雷)的酷评,文章后半都在说这个。迅雨的文艺观点不是没有问题,但指出《连环套》是坏作品肯定不错。1976年,张爱玲为《张看》写序,谈及校《连环套》清样的情形:“30年不见,尽管自以为坏,也没有想到这样恶劣,通篇胡扯,不禁骇笑。”后又说:“连牙齿都寒飕飕起来,这才尝到„齿冷‟的滋味。”表示“这些年来没写出更多的《连环套》,始终视为消极的成绩”。张爱玲自己反应如此激烈,我们真可以注意了。曾经苦口婆心为作品辩护,30多年以后却不但否定了自己的创作,而且否定了自己的辩护,痛定思痛,我想张爱玲同时也否定了英国小说对她的浮面影响。这是她小说观念变迁的结果,是她向《红楼梦》和《海上花》传统回归的一个旁证。

张爱玲晚年接受访问,偶尔会露出些西方文化渊源的端倪,但她的话总是虚虚实实,不可尽信。比如水晶的《蝉——夜访张爱玲》:

“至于西洋作家,她谦虚地说看得不多。只看过萧伯纳,而且不是剧本,是前面的序。还有赫胥黎、威尔斯。至于亨利·詹姆斯、奥斯汀、马克·吐温则从来没有看过。”我们刚刚就知道了张爱玲给胡兰成解说萧伯纳,不会只讲前面的序吧?萧伯纳,张爱玲在自己的散文里提到过三次。《谈跳舞》里说印度舞者黛薇“脸上有一种冷冷的恐怖之感,使人想起萧伯纳的戏《长生》”。下面便讲开了戏里的情节,应该不是从序中看来的。《私语》里说到父亲有一本萧伯纳的《心碎之屋》,还加着英文题识——毕竟翻过才看得到。再有就是《更衣记》引了一位西方作家的话,在括号中加注“是萧伯纳么?”,表示不确定。看来,萧伯纳在张爱玲那里还是有份量的。马克·吐温的小说也许没有读过,但张爱玲确引用过他的话。至于亨利·詹姆斯,张爱玲讲的可能也不是真话。据司马新的《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第八章:“她为美国之音的广播节目将几部西方小说改写成剧本,包括莫泊桑、亨利·詹姆斯以及苏联小说家索尔士肯尼顿的小说。”既然说“改写”,总得先看过原著才行。司马新讲的这件事当在60年代,而水晶访问张是在1971年,所以“从来没有看过”的说法可能不成立。

不过,张爱玲为美国新闻处做事从来就是为稻粱谋,宋淇回忆她诉苦的话:“我逼着自己译爱默森,实在是没有办法。即使是关于牙医的书,我也照样会硬着头皮去做的。”莫泊桑、亨利·詹姆斯、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很可能是“硬着头皮”看的,除此而外,大概再也没有读过亨利·詹姆斯了。1995年9月,夏志清写了《超人才华,绝世凄凉——

悼张爱玲》一文,中间谈及为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写序,说是:

“水晶有一章把《沉香屑第一炉香》同亨利·詹姆斯长篇名著《仕女图》相比,我在序里也继续把两人作比。”《仕女图》在大陆是翻译作《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它所讲的美国纯真少女到欧陆寻梦却为欧洲阴暗传统所构陷的故事,的确与葛薇龙的命运暗合。不过我们读一下1974年6月9日张爱玲写给夏志清的信罢,里面有一句:“《仕女图》也会找来看。”夏志清的原信看不到,不过猜也猜得出,应该是夏志清说《仕女图》如何如何与张爱玲的作品神似,张爱玲便应承下来说一定找来看看。一定是没看过,才会说“找来看”,虽然未必会当真去找。去美以后的张爱玲,对主流文艺已经没多少兴致了。实际上,张爱玲的小说可与詹姆斯相比较的原不止《仕女图》而已。像詹姆斯早期的《华盛顿广场》写少女与男子私自定情而为严父所不容,不得不生分,女儿与阻遏其婚事的父亲之间一直张力不弛,这种女子、情人与长辈的三角结构像极了《金锁记》中的长安、世舫与七巧。张爱玲和亨利·詹姆斯之间互无影响,比较才尤其意味深长。

张爱玲也读过一些英语国家以外的作家。她在文章中提过契诃夫的《套中人》,提过谷崎润一郎的《神与人之间》,甚至还说起鲁迅译的《死魂灵》。不过她看《死魂灵》全不与平常人相同,她是看细节,看书里说走遍俄国的骗子在各地吃不同的鱼馅包子。她的兴趣点不在主题、结构或者典型人物上面,她是在看鱼馅包子。张爱玲两次郑重其事地谈到托尔斯泰,认为《战争与和平》是作品战胜了作家,细节战胜了主题。老实说,张爱玲对所谓伟大的作品没什么兴趣,即便英国作家她读的也只是当时英文选本里常见的那几个人名,她绝没有心思去挖掘和光同尘的佳作。对张爱玲来说,通俗作品更能见出人生的实象。

张爱玲在美国期间,洋书几乎是只看通俗小说了。水晶说她看了不少James Jones,宋淇说张爱玲自承《半生缘》的结构是借自J.

P.Marquand,张爱玲自己多次谈到詹姆斯·密契纳。这些小说家真入不得旁人的眼,在当时的美国便是半红不黑,我们更难了解了。张爱玲喜读通俗小说,大家早就晓得,只不过知道中国的张恨水、李涵秋之流多一点,知道外国的少一点。其实,张爱玲是一视同仁,中外通俗都爱看。她高中二年级写的读书报告里面就有林纾译的《烟水愁城录》,作者哈葛德是英国多产的通俗小说家。1995年於梨华写文章回忆张爱玲在美国的一次讲演,讲题是:“The Exotic West:from Rider Haggard on”,翻译成中文便是“西方之异国情调:从哈葛德讲起”。钱锺书说:“哈葛德在他的同辈通俗小说家里比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直没有丧失他的读众。”一点不假。40年代,张爱玲读赛珍珠的英文小说,到美国以后,勒卡雷的间谍小说她也看。很多了解张爱玲晚年情况的人都说她总开着电视,这很可能是实情,文章里也多有反映。我猜不止电视,电影大概也常看。张爱玲每提起一部通俗作品,总不忘介绍它曾经改编成电影,有时还告诉大家主角是谁饰演的,像白兰度主演的《叛舰喋血记》,亨佛莱波嘉主演的《凯恩号哗变》皆然。勒卡雷的小说《(冷战中)进来取暖的间谍》(大陆译为《寒风孤谍》或《受冷漠的人》),张爱玲要特意说句“搬到银幕也是名片”。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我猜张爱玲是当成通俗小说看的,甚至原著都未必读,因为“拍成影片由詹姆斯·梅逊主演”,不读也知道情节了。庄信正的妻子杨荣华替张爱玲搬过家,后来写了篇《在张爱玲没有书柜的客厅里》,说张爱玲家里书架都没有。没有书架,不会有太多藏书,那么多通俗作品未必全买来读。据戴文采说,张爱玲公寓外有一爿小书店,店主称“她最多在门外的书架逗留一会,从不进店里来”。那么多小说,不知她从哪里买来的。

张爱玲的散文中最令人称奇的两篇是《谈看书》和《谈看书后记》,写得又长,读起来又闷——仅是人种学和英国叛军的话题就闷煞人。

然而张爱玲在1974年6月30日致夏志清的信里面是这样说的:“前两天找了信正夫妇来长谈,信正又说你喜欢《谈看书》。我真高兴,那篇东西花了不合比例的时间在上面,这才觉得值得。”完全是“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心情。《谈看书》等两篇文章引用了不少希奇古怪的书,平常人没有心情去看的,那么张爱玲为什么想看呢?未必是如她所说是“纳罕多年的结果”。我们仔细揣度,会发现张爱玲讲这些故事时的视点并

非一般小说家创造人物时的平视,她是高高在上,又冷又暖地俯瞰。英国叛军的种种行为殊少确证,张爱玲洞微烛幽,老吏判狱,循着人性的自然状态去揣度英国军人的行止。她从这些洋书里面挖掘出的,与从《海上花》、《金瓶梅》中探得的点点滴滴秘密一般无二,都是人性之真实。此时的张爱玲开始意识到“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向来如此”。从这个角度讲,《谈看书》和《谈看书后记》可视为张爱玲晚期文艺观点的剖白。张爱玲读书不系统,她对读书有怎么一个观念以前谈的又极少,偏偏作兴来说读书了,却又写得如此隐晦,我们真可深思。

知道张爱玲写过诗的应该不多,了解她读诗歌的情况的恐怕就更少了。1946年她为《传奇》增订本写序,“有几句话同读者说”。其中一句是“我不会做诗的,去年冬天却做了两首,自己很喜欢,又怕人家看了说„不知所云‟。”也许是连一个说“不知所云”的人也没有,此后张爱玲的诗再没有露过面。她自己的诗在《中国的日夜》一文中,不是很高明,但有情致。她谈诗歌见解的文章是《诗与胡说》,里面还提到过周作人译的日本诗。《谈音乐》里引用了勃朗宁的诗,《私语》里引用了Beverley Nichols的诗,后者是个不甚知名的英国作家,我读过他的文章,但不晓得他也写诗。张爱玲读诗是别具只眼的。司马新最近有一篇《今生缘——〈张爱玲在美国〉之外一章》,里面说到他访问赖雅女儿爱丽斯的情形:“爱丽斯女士想起张爱玲最喜欢的诗人是波特莱尔与里尔克。”不知这话的可信度有几分,张爱玲既不通法语也不懂德文,要看也只能是英译罢。

***

推荐第3篇:100本中国书(必备书单)

100本中国书(必备书单)

3.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一部《论语》,中国人读了几千年;一部《论语心得》风靡全球,畅销数百万,被译成多种文字。但,读《论语》究竟有什么用?《论语》究竟应该怎么读?国学大师钱穆为您解答。5.《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化的走向孔子的真价值,却无宁在他那刚强,热烈,勤奋,极端积极的性格。这种性格却又有一种极为特殊的面目,即是那强有力的生命力并不是向外侵蚀的,却是反射到自身来,变成了一种刚强而无害于人,热烈而并非幻想,勤奋却依然从容,极端积极而丝毫不计成败的伟大雄厚气魄。玉所代表的美感是颇高等的,不稚弱,不琐碎,不浅薄,不单调,不暂时,不变动不居,不死滞不前。在人格上能与之符合者,也恐怕只有孔子而已。„„玉和孔子代表了美育发达的古代中国。李长之先生对于中国文化有着一整套的看法,《迎中国的文艺复兴》则是他探讨中国文化走向的文章集。

二、生活6.《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系统化工程的开山之作,它为历史研究提出了以实论史的新方法这部从服饰角度以实证史的编写项目,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实物为展示主体,以文献为背景资料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揭开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面纱。——王亚蓉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条件保存得那么丰富完整的物质文化遗产于地下。砥砺18载,25万字,900余幅图片受周恩来总理嘱托而作曾被作为国礼送给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7.《华夏饮食文化》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探讨。本书以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加以探讨,重点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饌、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情况,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8.《从中医看中国文化》:了解中医,是认识生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入口。中医不只是看病把脉的技术。中医与儒道是国学的一体两面、不可偏废。常听到的一些名言,其实都是来自中国的医学经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世医得效方·序》危亦林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张湛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9.《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从读书生活、住与行、衣与食、聚会结社等方面详细论证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组成结构及其分化,阐述了古代士人与仕途密不可分的联系。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组织30家媒体、网站评选的2014年度“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10.《古代器物溯源》介绍了50余种中国古代器具,如弹、弓、弩、鹿笛等,并对其使用和流传情况进行了详细考证。著名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宋兆麟先生四十多年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生活劳作工具研究成果的集成小物件大内涵 探寻古代小玩意儿穿越前必须了解的50种器具常识活在古代不穿帮,你必须了解的古代小物一物一图,看图识物,考古专家为你探秘骨牌演变历史,陪嫁画的讲究

三、读书之书11.《古今名人读书法》不仅是读书法方法,更是一部中国人阅读的历史,一部国学指导教材。采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八百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书末附相关书目数十种,并介绍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内容之优劣,尤便查考。12.《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研究《诗经》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之作。因为这本书(《经典常谈》)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 叶圣陶《诗言志辨》:从“诗言志”的意念为中心。《经典常谈》: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更为亲近、熟悉。13.《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余先生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古书通例》(是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古籍的专著,对于汉魏以前的古书,经过探微索隐,详加考证,分析归纳以阐明古书的通例。14.《中国藏书史话》古代典籍之多,居于世界之首。15.《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如南菁书院,它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做的论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胡适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改制而退出历史舞台。

四、经济16.《中国经济原论》首倡“中国经济学”概念,是“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经济结构、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发展方向,以及旧中国政治经济学概貌等。17.《供给侧改革:理论、实践与思考》: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 ,以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入选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作品。为何今天中国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是要素市场改革垄断竞争是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新供给经济学中国为完成十三五“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任务并乘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抓住并处理好“理性的供给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命题。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群体提出了从供给侧发力应对现实挑战、破解瓶颈制约的一整套认识和建议,力求形成对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反思,并对为实现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到习近平表述的“中国梦”现代化目标提供理论支撑。18.《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以人口密度和职业分派为标准,将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分为四种类型国内社会学者之注重经济因素者,以吴景超、乔启明二氏为最著。吴氏倡导工业化运动,以为惟有工业化,始可提高人民的生活。——孙本文吴景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第四种国家的出路》是其代表性著作。在这部著名的社会学著作中,作者提出了'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理论。作者以人口密度和职业分派为标准,将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分为四种类型。中国属于第四种类型,即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比例也较高。中国人要提高生活程度就必须开发资源,实现工业化,公平分配,控制人口数量。19.《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从大历史、大未来理解“一带一路”的逻辑,堪称“21世纪新全球化宣言”。林毅夫、胡鞍钢、李稻葵倾情推荐。2016年度好书本书是王义桅教授继“2015年中国好书”《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后又一力作,从历史、经济、文化、外交、全球化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一带一路”的逻辑,以“世界是通的”智慧超越了“世界是平的”思维,打造包容性全球化,非常值得一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王义桅教授是中国学界“一带一路”战略的最前沿的研究者和呐喊者,他的新作《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纵论四海,上下千年,读来畅快淋漓,特别值得关心中国发展大势的社会各界仔细研读。一一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共赢主义的完美阐释,雅俗共赏的精品之作。——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延伸阅读:关于“一带一路”的80本书(必备书单)20.《中国道路与简政放权》厉以宁主编,“中国道路丛书”最新力作,深度分析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一个人一个岗位,怎么精简?为什么有的人被要求证明“我妈是我妈”?为什么老人倒地没有人扶?为什么“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土地确权、户籍制度改革、新三板市场融资、高中教育发展与简政放权究竟有什么关系?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体”不行,该管的事没人管了不行。 ——习近平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给市场和企业更多自主权,让千千万万人去想、去干、去闯。—— 李克强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在简政放权工作中可以向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学习如何制定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这对于促进我国行政审批管理制度规范化是有意义的。—— 厉以宁简政放权具有政治、经济、法律等多重的意蕴。它是一个不断市场化的过程。简政放权和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相互促进,应当是新常态的内容之一。“放”关键是放得下,接得住。简政放权的核心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微观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将适合市场和地方更能够有效实施的权利下放给市场和地方。

经济理论研究者和经济工作一线从业人员一同为读者深度解读我国简政放权的方方面面,涉及户籍制度、行政问责、教育改革、土地确权、自贸区发展、资本市场、小微企业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我不用“中国模式”,因为“模式”往往是固定化的;我用“中国道路”,因为它更容易博采众长。—— 厉以宁《中国道路与蓝领中产阶级成长》《中国道路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道路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

五、乡土21.《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传统中国的乡村经济不必要依赖城市就可以维持一种匮乏的自足。'22.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研究乡村组织和自治习俗的代表性著作。乡约制度是中国古来昔贤先觉建设乡村的一种理想,一种试验。他试验过多少次,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然而理论一天一天的完成,工作一天一天的具体,整个实现,整个成功的时机大约也快了。——杨开道23.《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通过对徽州几个村落的具体研究,揭示近代徽州乡村自治的规律和特点。24.《山西文明史》:一部以文明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山西区域历史文化、反映山西区域文明发展总貌的著作本书力图把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演变发展的基本区域,把山西区域文明历史作为中华文明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变革、文化繁荣、集体心理在内的六个维度进行探讨,以理清山西区域文明的发展脉络,呈现其演化图景,展示其重要成果,突出反映山西区域历史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2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一个现代国家建设的系统方案。我们的两大难处:第一点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第二点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六、地理26.顾颉刚 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第一部公开问世的系统的历史地理专著。记述了从夏代到民国初年中国各个朝代疆域的变迁,以及各个朝代地方制度改革的情况,书中附有31个制度表和27幅各朝代疆域地图。27.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中国城市地理著作。力图全面反映国内中国城市地理的最新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服务。是目前国内这一领域内容最全面,资料最翔实的一部力作,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28.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被称为是给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带来“转变”的重要著作。曾被称为是给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带来“转变”的重要著作。作者采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著作表现出我国地理学上的新观点、新观察方法和新整理方法的创立与因袭的过程,以及少数正误观念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29.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中国海洋交通史的开山之作。国内首次对中国历代与南洋相关的政治经济活动、各次航行的路线、所经过的地区的地名沿革、风土人情进行综合考察。在对作者所掌握的大量中外资料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对中国历代与南洋相关的政治经济活动、各次航行的路线、所经过的地区的地名沿革、风土人情进行了综合考察,对以往史志中一些地名上和路线上的存疑或不明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30.《说地——中国人认识大地形状的故事》追溯了从明末到清中叶地圆说传入中国的历程试图呈现出不同时期,地圆争议如何因不同的结构性因素和其中各种不同势力间的较量而显出不同的风貌。

七、政治3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著作。作者从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入手,结合秦汉至民国的历史找出官僚政治的产生、形态和特征,及其与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关联;并从与西方官僚制度的对比中,揭示出官僚政治发展和转化的一般规律,颇多卓越创见,至今仍具现实意义。(1)《早期中国的政治与文明》(2)《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全两册)3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学奠基之作,运用西方实证治学方法,全面考量和分析中国政治思想史,开创中国政治思想研究新局面。富强为国策之主干,君主为国政之中心。毁灭宗周,解散封建之政治离心力,至此竟转化为促成集权专制之向心力。始皇之统一,不过因势利导,以一王全局之专制,代七雄分地之集权而已。—— 萧公权33.鲍明钤《中国民治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宪政历程与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政治学、宪法学方面对内阁制与总统制、统一制与联邦制等诸多问题进行理论上的研究。3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一部中国近代政治通史。史料之丰富,论述之详尽,实为其他同类书所不及。《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35.《世界政要和名人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39位世界政要及中、外名人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上的讲演。日本前首相、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国前总理、英国前副首相、泰国前国务部长、美国金融家索罗斯等外国名人。他们的讲话肯定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前景发表看法。

八、法律3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学术界的开新之作,被认为是关于中国法律研究最好的西文著作。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它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制度、道德和伦理等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作者兼跨社会学、历史、法律三个学科,开创了把法律与社会史的结合研究,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研究体系,被称为法律社会史,《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即为这一研究的代表之作。作者对于中国法制史学科发展的独特贡献,直到今天仍难有人超越。37.杨鸿烈《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回顾数千年来心血造指之宝贵财产”距今百年余年以前,东亚大地之文化殆无不以中国为惟一之微源地,而东亚诸国家亦咸兢兢以追随中国为当务之急,法律特其一端耳。——杨鸿烈《中国法制史》(中国大学法学教科书)38.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公认的法制史名著,堪称以近代部门法理论研究法制史的经典性著作。与传统法制史研究重考据不同,本书着重按照法律门类系统梳理史料,其关于中华法系演进的理论独成一家。《中国法制史概要》为作者数部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被法学界誉为开专题史研究之先的著作。几十年来,这部著作影响着海峡两岸的几代法律学人。39.《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梁治平先生的成名作,分析中国古代法传统的由来,探究制度背后的文化依据。作者以反思和批判的态度运用现代概念,有意识利用古今中西概念之间的种种差异,在避免历史研究中常见的种族中心主义和现代中心主义的同时,达致对历史更切近真实的理解和解释。40.张晋藩《中国监察法制史稿》以我国历代监察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制度的构建、监察活动的合法性根据等。张晋藩教授是我国法学领域的泰斗,他的一系列主要著作构筑了中国法律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作者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专业顾问、中国法文化研究会会长。

九、宗教41.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校订版)我国宗教史研究上的一本奠基性的著作。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王治心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分六章,叙述了从上古以迄近今中国宗教思想演变的历史。42.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中国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从探讨宗教共同点出发,论述道教的起源与演变,道教的信仰与道术、戒律,道教的经典与宫观,道教的派别与佛道关系,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发展主脉,对于后世的道教学术研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中国的道教》43.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中国第一部以近代方法写就的佛教简史。“历史之研究,实足为教理之辅助”,此即为蒋维乔撰写本书之出发点。《中国佛教史》不仅对《支那佛教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而且新增了许多内容,使中国佛教史显得更加完整。(1)《佛学研究十八篇》(2)《漫画佛教经典》(3)《欧阳竟无内外学》44.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国内外公认为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而撰写的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作者对甘南藏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进行了三年的实地考察的成果,这部著作虽然是半个世纪以前的旧作,但它是我国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考察的一个开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学术水平。45.朱谦之《中国景教》朱谦之晚年写作的最后一部著作,全面地、完整地论述了景教的起源、发展和在中国的传入及传播情况。《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

十、博物46.潘富俊《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的世界》你相不相信植物会解决文学史上的公案?它们说《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写的。文学作品中植物名称的辨析与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国画中表达画家情意志趣的植物,礼仪植物及文学植物引进史均有涉及,可以说是作者近半个世纪研究成果的最为系统、最为集中的展现,可以满足读者对该主题的阅读需求。第二版借鉴、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修订内容达一百余处,置换图片二十余幅。主要奖项:2015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47.《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一花一树一世界,等你驻足欣赏。一起走进那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48.马克平《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国内首本便携的苔藓识别手册。本书精选中国南北各地苔藓植物代表种88科186属306种。可供国内大多数省市的自然爱好者和园艺工作者作参考。

推荐第4篇:《爱》读后感

一个从军十五年的小伙子,就头三年回来与母亲一起过春节,与母亲好好的聚一聚,谈谈心。可春节一过,他便要回到军营,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后来,他立了功,被提干成别人的长官。部队锻炼人也考验人,必须要时时绷紧那根力求上进的弦,才能更加出色。到了过年过节时,他总把休假的机会让给那些思乡情浓厚的下属。而自己与遥隔千里的母亲,唯一的联系就是一根颤颤的电话线……而在那些电话当中,母亲一直在鼓励他。

今年,母亲在电话里说想去旅行。而他却没有空,要到明年才行。母亲沉默了一下,说:“明年就明年。”半个多月后,他多次打电话回家,可都没有人接,他心里忐忑不安。着急间,表妹打来了一个电话,说他母亲和几个乡亲一起去旅游了,这时他才平静下来。可当他回家时,母亲的遗像放在桌子上,他读了母亲的遗言后,边呜咽在遗像前……

这里母亲用善意的谎言去“欺骗”自己的儿子,不忍“耽误”儿子,这不正是我们生活中的母亲吗?

在生活中,母亲永远为我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在开家长会时,老师重点批评了我,让母亲很尴尬。而我问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笑眯眯地对我说:“老师说你这段时间表现的特别好,还重点表扬了你,其他的家长都非常羡慕我,你要继续保持哦!”可我却知道,我的名次在班上总是倒数几名,而且表现也不太好,我忍住哭声说:“好,我会努力的。”

在平常生活中,她为了我们,可以不顾一切。一次下雨时,我忘了带伞,母亲为能赶到放学前给我送到,自己却连伞都没撑就直接跑到学校来,放学后,我看到浑身发抖的母亲脸带微笑地对我说:“刚赶到,来,给你伞。”“妈妈,你不冷吗?”“不冷!”我却看到母亲的嘴唇已经乌黑了,身体在瑟瑟发抖。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母亲连绵不断的咳嗽声,我的心里非常的难过。

这些都是母亲为我们默默的付出,她们用善意的谎言来“欺骗”我们,即使自己生病了,也永远不会对我们吭一声,她们满脑子都是我们,何曾想过自己?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雨点来了,除了你,谁会为我遮挡荫蔽?

推荐第5篇:全国书博会在海南开幕

全国书博会在海南开幕

35万种图书将亮相

记者 张贺 黄晓慧

2013-4-20 5:25:52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04月20日 04 版)人民日报海口4月19日电(记者 张贺、黄晓慧)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海口市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出席开幕式。

本届书博会为期4天,分设海口主会场和三亚、万宁、儋州3个分会场。其中,海口主会场共落实展位2141个,展出面积达5万平方米。全国150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将携35万种图书亮相书博会,其中新书10多万种。民营书业首次统一组团参展,订购展位多达692个。此外,书博会首次对内蒙古、广西、重庆等西部12个省份参展展位费进行补贴。

书博会期间,组委会将组织开展精品图书展、童趣书博、情系三沙慰问赠书大行动等130多项活动,100余位著名作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全国出版发行界还将向海南省图书馆和农家书屋捐赠900余万码洋、30多万册的图书。

推荐第6篇:爱怕什么读后感

爱怕什么读后感(一)

我很崇拜毕淑敏,特别爱读她的散文集。有人这样评价她:在热闹而浮躁的文坛,毕淑敏似乎自立门户,不能把她归属于任何一个派别;她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的语言标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上的黑骏马,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来,但又不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她把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人人都经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有一点“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在暑假里,再次读了《毕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灵的颤动,毕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文字告诉我们“爱”是世界上最有记忆的金属,她是那么具有夺目的光泽,是那么具有多艳的色彩。“爱”是人世间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爱怕什么》是毕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现代人称为“心理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我对文章产生了特有的激动,或许是毕淑敏在字里行间对我的打动,第一次,我真真地对“爱”有那样的按捺不住的冲动,肯定地说,正是毕淑敏对“爱”的深刻理解打动了我。

“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个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从毕淑敏对“爱”的诠释中,不难看出她对“爱”那种独有释怀。

阅读这篇散文,感觉毕淑敏对“爱”的解释特别具有生活的气息,特别具有人性的舒漫,使“爱”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笔下,“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犹豫,“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上建塔,“爱”怕无源之水,“爱”怕假冒伪劣,“爱”怕刻意求工。“说了爱的许多毛病,爱岂不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毕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爱是什么”从广泛的多视角诠释了“爱”的博大、“爱”的坚固、“爱”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对“爱”的强调,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间的真“爱”真“情”,能使孕育万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长明的温暖的灯。

从阅读毕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体味是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倾注爱,倾注多少“爱”,是“一生”还是“一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倾注的是毕生的精力和爱,教师更应具有母亲的博大情怀和终生的“爱”,因为教师的职业就是以“爱”的呵护,“爱”的德行,照耀学生们前行的道路。

《爱怕什么》的的确确告诉我们,教师就应该永久真切的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只有“爱”才会使我们的事业得以成功。

我在毕淑敏散文中,体味到“爱”的真谛——“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苦难变得香甜,能让一分钟永驻成永远,能让平凡的容颜貌若天仙,能让喃喃细雨雅过雷鸣电闪。”

“爱”是教育者的情怀,“爱”是教师的职业特性,“爱”是灵魂工程师们的之情,“爱”是学生成长的土壤,“爱”是学生快乐的源泉。“爱”是孕育万物的草原。在这里,能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所有人间的美德和属于大自然的美丽天分,爱都会赠与你。“

让我们尽情的赋予学生们更多的”爱“,面对鲜活充满童贞的孩子们让我们释怀人本的真”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爱“的种子成长的姹紫嫣红。

爱怕什么读后感(二)

毕淑敏的散文《爱怕什么》是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每周一读2007年卷的入选文章,这确实是一篇富有时代意义的佳作。正如宋黎老师所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追求物质的享受、感官满足时,会不经意间将爱这个上天赐给我们的最纯净的礼物忽略、误解甚至扭曲。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不珍惜爱、不会爱,就很容易迷失方向、成为物质的奴隶,最终被物化,人一旦被物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丧失那种坦率、符合人性的特征,而是渗透进互相利用、互相操纵的意味。

读过《爱怕什么》,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爱怕冷漠,爱怕淡忘。文中的一个自然段,引起了我的共鸣——

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爱需要行动,但爱绝不仅仅是行动,或者说语言和温情的流露,也是行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的,一个人得到爱、感受爱,就应该善于表达爱、赞美爱、回报爱。现在我已经年近不惑,回忆自己人之初时,最令我难忘的是姥姥给我的爱。

幼年时,姥姥的爱是满满当当的小猪罐和金灿灿的糖炒栗子。上小学前,我一直住在姥姥家。我是全家唯一的小孩子,舅啊、姨啊,全家人谁有空谁带我玩,他们时不时地给我几个小银子,我都攒着,到上小学时,我的白石膏做的小猪罐里已经满满当当的了。那时候姥姥四十来岁,还在纺织厂工作。金秋时节,下班途中,她不会忘记给我捎上一袋子我极爱吃的糖炒栗子,或者什么其它好吃的东西,以至于我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姥姥一回家,我就要像是寻宝似的,在她的手提袋里翻找,然后,我就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仰起小脸,张开小嘴,只管那金黄甜酥的栗子落入口中!

少年时期,姥姥的爱是暖烘烘的热炕和热气腾腾的发面大包。那时,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到姥姥家小住。姥姥已经退休,但操持家务仍腿脚灵便。端午节时,她老人家喜欢自己包粽子,一包就是一大锅,有花生的、红枣的、豆沙的多种口味。平常,她喜欢自己发面,制作大馒头,时不时地包饺子、蒸包子、烙韭菜合饼。那包子的品种更是随着时令蔬菜的不同而翻新——大头菜海米包,牛肉芹菜包,猪肉芸豆包、萝卜樱子包等等。当那一盖垫热气腾腾的发面大包端上桌来时,一铺热炕也烧好了。如果这时正是冬天的黄昏,我们会关门堵窗,任凭屋外北风呼啸,屋里温暖如春。

儿童少年时期,姥姥的爱也是慈祥的笑脸、温存的叮咛和暗暗塞给我的零用钱。我上小学时,那是上世纪70年代,父母能管起我们吃饭穿衣就不错了,所以不给什么零用钱。只是我去看姥姥的时候,她老人家时不时地塞给我点钱。我都小心地攒着。我不会用它们去买零食、去买装饰品,它们基本上被我用来购买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了。记得上小学时我自己从新华书店买了《朝花》(儿童文学佳作选)、《比儿子还大的孙子》(童话故事)等书,刚上初中时,我听从老师的介绍,用姥姥给的压岁钱买了一套四本的《红楼梦》,还陆续买了《史记选读》、《唐诗三百首》、《一个少女的日记》、《阅读与欣赏》、《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选)、《外国素描选》等书。到我高中毕业时,姥姥给我的零花钱基本上变成了文学类、艺术类、功课辅导类等多种书籍,这些书可以把我的小贮藏间摆满了。从中,我吮吸着文学艺术的甘露,沐浴人类情感与智慧的阳光,精神生活很充实。我渐渐长成一个懂事、明理、知识面较广、感情丰富、自强、自立的姑娘,后来顺利升入大学,现在从事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工作……

姥姥给我的爱是朴素的,但又是弥足珍贵的,谈起这些往事,我会泪盈双眼,心中充满感恩之情。是啊,正如毕淑敏在本文末尾所说,人生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孤独人生的温暖的灯。姥姥的爱会永藏我心中,必将持续提供给我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的原始动能!

爱怕什么读后感(三)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朋友相约去书店,第一时间就被一本书吸引住了。它,红色的封面,”爱怕什么“四个白色大字竖在中间,下面写着”毕淑敏心理散文“七个字,不知道是红与白的搭配诱惑了我,还是”心理散文“几个字吸引了我。那一刻,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抱在怀里。从此,我便开始走进《爱怕什么》,走近毕淑敏。书中的每一篇散文,就是毕淑敏讲的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她在娓娓动人的情境里将爱的涵义无限拓展,原来,爱包容了那么多的价值和意义,让我觉得曾经那么熟悉的”爱“甚至有点儿陌生。于是,不由得陷入了沉思。爱到底最怕什么?

冥想中,毕淑敏的一句话映入了脑海: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纯净的礼物,爱永远和至真、至善、至美联系在一起,因此爱拒绝虚伪和欺骗,拒绝雕饰与装扮,爱需要率真,需要流露,也需要自然而真诚的表达。是的,如果我们在学校能和同事之间相互关爱,那么我们的工作将永远是快乐的、和谐的。

有人说”同行是冤家“,也有人说”教师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了,人情味越来越淡了。“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想,老师之间为什么不能真诚相待、互帮互助呢?同事之间为什么不能成为一家人呢?

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难忘第一次出公开课的经历,要在那么多老师面前展示,我兴奋之余不免有些紧张,真担心自己会上不好,正当我信心不足时,全组的老师一齐为我鼓劲儿打气,他们有的说:”凡事都有个第一次嘛,这不正是一次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吗?“有的说:”小战,我们全组老师都会帮你,不会有问题的。“还有的说:”小战,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你就大胆上吧。“听了大家暖暖的话语,我顿时备受鼓舞,也打消了内心的顾虑。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全组上下总动员,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最终为我定下了课题《飞夺泸定桥》。紧接着大家就更忙碌了,为了使我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石老师帮我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长征的资料,读后,我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姜老师翻阅了大量的教学刊物,找了十几篇相关的教学设计,我们一起学习、分析,取众家所长。当有老师提议如果能再配上红军飞夺泸定桥那振奋人心的录像,学生的感受会更直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得以升华。这时张老师二话没说就把这件事情揽下了,当天下班后,他顾不上回家,几乎跑遍了所有的音像店,才终于找到那段再合适不过的录像。

需要制作课件了,微机杨老师一连加了五天班,每当她去接孩子,偌大的幼儿园,就只剩下她的孩子在哭着等妈妈。更忘不了70高龄的孙老师,一遍遍听试讲,手把手地教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时为了一句准确的过渡语,他会再三斟酌;有时为了一个合适的动作,他也会亲自示范。

出课那天早晨,我没顾得上吃早饭,就到学校做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课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这时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回到办公室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办公桌上竟然多了一份早餐,一个面包、一根火腿,还有一包奶。原来是细心的组长发现我没吃早饭,悄悄地给我买来的。我想,这哪里仅仅是一份早餐哪?这分明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爱呀!我顿时心潮澎湃,这一切的一切又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记得毕淑敏曾经说过:“爱是至善至诚的,爱的范围里,不能有丝毫私欲。”

平日里,我非常珍惜同事们给予我的无私关爱,我也加倍地对他们付出自己的爱心。当老教师因工作劳累而体力不支时,我就会主动帮他们代课;当办公室里有老师生病时,我总是不忘到家里送上第一份祝福与问候;当年轻老师要出课时,我也会帮忙搜集一些优秀课例,或者先按自己的思路在自己班里上那节课,带回课堂上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又是什么……讨论时,我即使有一点微小的发现,也会毫不保留地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最愿体验的就是这种分享的快乐。在这样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工作,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幸福!

我们知道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压不弯。和同事之间有一份“办公室真情”,我们工作起来将如鱼得水,心情也会轻松愉悦。

当经历了这一切,终于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在心中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温暖的灯,就拥有了最大的美德!终于明白:享受爱与被爱,我们将无比幸福。在成长的路上,只要不断地以自己的人格和胸怀去获得爱,给予爱,就有爱永远和我们同行,那么我们还怕什么呢?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不会忘记:爱,让我如此美丽!

推荐第7篇:爱满天下读后感

《爱满天下》读后感

今天翻开陶先生的《爱满天下》感受颇深,让我真正明白了作为一名好教师的标准,爱满天下读后感。

要做一名好教师就要爱学生,爱每一位学生,无论他品德如何,成绩怎样,身体是否有残疾……他一旦成了你的学生,你就要爱他,用你的爱去温暖他,去感化他,让你的学生都成为家长的骄傲,成为社会欢迎的人。

爱学生首先应关注他们的思想,教育他们在家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在学校尊敬自己的老师,团结同学;在社会上去要尊老爱幼。让他们懂得从小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决不能为了自己的一些私利去做有损于他人利益的事。让他们明白,在学校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到社会上也要遵守社会公德。

爱学生其次要做的是关心他们的身体。身体是本钱,没有了好的身体,其他任何事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身体。平时注意天气的变化,随时提醒学生要及时添加或减去一些衣服。那个学生身体不适作为老师一定要关心,要督促他吃药,要让他多喝开水,要坚持问问、摸摸……了解其身体变化。

爱学生最后应该关心的当然是他们的学习。要让每个孩子共同进步,让每个学生在你的教育下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特别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开“小灶”,让他们跟上大家的步伐。

“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学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读后感《爱满天下读后感》。

爱满天下》读后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

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平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三、收获爱的回报

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推荐第8篇:《爱,上课》读后感

读《爱.上课》感悟

包河区外国语实验小学:陈艳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包河区教育局给我发的阿伦老师写的《爱.上课》这本书,这本书并不像其他的教育教学书那样都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全部是一些小故事组成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育事例发人深省,这让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现在我就来谈谈读了这本书后对于做教师应该做哪些的一些感悟吧。

第一,了解学生比教书重要。

我清楚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级一位原来各方面表现很优秀的同学,但是有一段时间,她的成绩下滑非常厉害,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非常的着急,于是赶紧找她单独沟通,但是不管我怎么劝导,她要不是保持沉默就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看来让她自己说出原因不太可能了,于是我找到了她的家长,询问她在家里的情况,她的父母由于没有多少文化加上工作忙,无暇顾及她,对她关心少之又少。在这两方面寻求无果的情况下,我选择在下课的时候偷偷观察这个孩子,在“守株待兔”几天后,终于发现导致她表现不佳的原因——她家做的是活鱼批发生意的,班级一些调皮的男孩子,嘲笑她并且给她取外号“卖鱼妹”,原本就非常自尊加敏感的她在这样的情况下变得更加自卑,最终导致成绩等方面下降。找到原因后,我立即开了一个以“每个职业的人都是伟大的”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明白工作不分

贵贱,每种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开完班会后,我又和这位同学说了很多,我又批评原来那些嘲笑她的一些同学并让他们道歉,这件事情过去以后,我明显感觉原本不爱说话的她变得活泼起来了,各方面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看到她的变化,既替她感到高兴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解学生比教书要重要的多。

老师面对的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教授他们知识之前了解他们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只有你了解了自己学生,找到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如此,要了解他们成绩落后的原因,或许是不用功,或许是读书方法不对,或许是不会听课,找到了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他们的成绩才会有所提高。不光是学习,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学生犯错了,教师的重点不是批评,而是应该了解具体情况,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及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教会学生大胆去尝试,永不放弃。

就如书中所说,学习的态度比念书的多少重要,求知的精神比分数的高低重要,自己的要什么比别人的期待重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即使到后来结果是错误的,但是至少尝试了,让他们在错误中吸取经验,下次在相同的地方犯错的概率肯定会有所降低。另外,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只是“想做”,却完全没有积极的行动,针对这样的学生需要批评和教育,毕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很容易,但是能不能持之以恒才是成功的关键。

我清楚记得在上用线段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黑兔和白兔总共有56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6倍,黑兔和白兔各有多少只?绝大多数同学在短暂的思考后不会写就放弃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请了班级的一位一直在思考的同学来说说她的想法,结果她回答的不对,我刚开始有点遗憾,但是突然想到阿伦老师说过,要让学生大胆尝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这句话,于是我对班级的同学说:虽然这位同学没有回答出来正确答案,但是老师还要表扬她,因为她懂得大胆尝试,没有因为不会写而轻言放弃,我看到她一直都在思考并尝试各种解决方法,真的很好。我们为她的不轻言放弃精神鼓掌。班级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下,接下来又有许多同学开始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了。在以后的课堂中,我经常鼓励他们尝试,这样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肯定大有裨益,这都得力于爱上课这本书。

第三,绝不轻言放弃一个学生。

书中阿伦老师班级可以用奇葩聚集地来形容,各型各类的学生都有,面对这样复杂的班级的学生,阿伦老师没有轻易放弃一个学生,总是想方设法的了解学生,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他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是作为新老师的我必须要学习的,每个学生来到学校都是想成为好学生的,也许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使一些学生离好学生越来越远,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找到原因,采取措施,把学习成绩提高上来。

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良多,它为我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指明

了方向,也教会我一些具体做法,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我需要发自真心的关心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敢于尝试去做的学生给与鼓励,不管结果是怎样,绝不轻言放弃每一位同学。

推荐第9篇:《简·爱》读后感

《简·爱》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简·爱》读后感(一)

《简·爱》是一本来自英国的名著,作者是夏洛蒂·勃英特。这本书讲了她的灰色童年,以及求学生涯,和其他的磨难,最后的幸福。《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女主人公的形象独特,身材瘦小,相貌平庸,没有金钱,却又不平凡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她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简·爱》是一部显现出当时年代,女性地位的卑微,是一部表现出女性在当时年代的悲惨。我们可以从简·爱身上学到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从而获得有益的启迪。简·爱在灰色的童年中,她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冷视,被他的表哥约翰无数次恐吓和欺悔,幼小的他无处哭诉。仆人们又不敢得罪约翰,而里德太太则装聋作哑,这一切的一切给幼小的简·爱带来心灵上的创伤。

在简·爱进入求学生涯时,她没受到歧视,她在这里受到了友爱的关注,并交了个叫海伦的朋友。但简·爱悲惨的命运还是没有离开,校长对她很不好,在当众责骂她,但责骂的事件都是里德太太编造的,简·爱觉得很伤心。

在她伤心绝望时,她的好朋友海伦,来安慰她,说在这里被表扬的,大家都不喜欢,反而被批评的大家都会同情,因为这里每个孩都被当众批评过。春天来临,冰雪融化,和风吹拂,洛伍德学院受到了一场大灾难,校园里引发了一场疾病——猩红热,这时简·爱的好朋友海伦就病倒了,海伦死了,简·爱却没有事。简·爱在这所学校里当了八年教师,在这八年内,简·爱过着单调而快乐的生活。

在简·爱当上家庭教师的时候,那就是简·爱命运的转折,她在这里遇到了爱人,接受了亲人的遗产。但是,爱神丘比特给了他们相当大的灾难,简的爱人少了一只眼睛和一只手,在婚礼上有人来搞乱等。

《简·爱》这篇感人的长篇小说,让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简·爱》读后感(二)

暑假期间,我从图书馆借到了夏洛蒂的代表作——《简爱》,一回到家,我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简爱由丑小鸭逐渐蜕变成白天鹅的过程。简爱从小就是一名孤儿,被舅舅收养。舅舅很疼爱她,可惜早早去世了。舅母却认为她是个累赘,动不动对她打骂不休,表哥表姐也对她冷眼相待,在这座房子里,她受尽了侮辱与折磨。

后来她到一所慈善学校学习,这所学校要受到挨打,罚站,剪头发等恶劣对待,伙食十分恶劣,生活环境及其不卫生。感冒不能及时治疗,注定了一大半会受训传染,斑疹夺取了许多孩子的命,简在这样一所学校里,亲眼目睹了一切,她仇恨这个学校,尤其仇恨这个学校的创始人布洛赫斯特先生,他是一个伪君子,这所学校根本是人间地狱,可简爱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这样的学校里成绩拔尖,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

在第一份工作的过程中,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简遇到了罗切斯特先生,虽然罗切斯特比简年纪大,人长得也不漂亮,但他们的思想却有许多共鸣之处,简自然地爱上了他。简并不在意罗切斯特的万贯家财和名利地位,她要的只是一份真实情感,一份友好坦率。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她得到了期盼已久的爱情,如愿以偿地摆脱了以前黑暗的生活。

简爱传奇般的一生深深震撼了我,面对残酷的生活环境,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坚定不移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她没有逆来顺受,而是不屈不挠地去争取尊严……当遭受表哥莫名地打骂时,她作出了反抗,坚定扞卫自己的尊严。在那个年代,家庭教师因为薪水微薄而被普遍认为是低贱的工作,可简爱并没有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与他人是平等的,仍充满自信地对待世界的一切。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

简爱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不平庸。在我心中,简爱是充满智慧、自信与不屈精神的象征。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简·爱》读后感(三)

当我接过这本尘封的书,《简爱》这两个字映入眼帘。我轻声叹道,上大学的时候说是要读这本书的,可是到现在这本书已经尘封在记忆里了。静下心来,在今天读完了这本书,似乎真的如朋友所说,脑子清明很多,心里恍然间也有了着落,面对父母,面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她是一个温柔,清纯的女子,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简爱生存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

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简爱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自己的尊严和真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追逐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

推荐第10篇:如果爱读后感

因为布布我差点跟《如果爱》失之交臂,如果爱读后感。嘿嘿,说明我和布布同志虽然有很多交集也有很多不同,所以我们偶尔的交流才会象干柴遇到烈火我们需要不断的相互学习以汲取对方身上的营养。

一个msn上的同学问我看没看《如果爱》,我引用了布布的若干论点,大意是应该不好看。他很深沉的说很好的说不好看的都是没有看懂(布布同志呀!),他看了两遍了还打算进电影院看第三遍。我素来相信别人跟我一样都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正常人,他们沉迷必是有理由的,况且鱼翅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我不吃点总觉得有点吃亏,所以我托着腮隔着屏幕说:我会看的。

今天上午我们进行普通话考试培训——我坐了整整三个小时(我开始理解上课说话睡觉的学生了,也许我老了我坐不住我翻来覆去恨不得揭竿而起但是我还是以顽强的意志力克制住了)听那个认真的老教师讲解普通话,普通话的道道太多了你们知道吗?比如“一直”的“一”应该读第一声,可是“一致”的“一”应该读第二声,“不过”的“不”应该读第二声,但是“不能”的“不”应该读第四声。天哪你们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你们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么?

讲到后来我无比惊惧的发现我根本不会讲话了。我恨他!

在极度的自卑的压抑中我悲凉的预测,下周日我的普通话考试凶多吉少。所以当我孤独地飘荡在天桥上看到一个跟我一样衣衫褴褛的讨生活的哥们,我不由得不惺惺相惜,他卖盗版DVD我讲盗版普通话我没有理由不去抚慰他,所以我半推半就的买了他几张碟。

————————前天写的,算是序,下为正文。

说起周迅,是个很有争议的人,那天我看了一篇8卦文,把她和张柏芝进行比较,我觉得挺有意思——她们二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一律的瘦,一律的漂亮,一律的有灵气,一律的哑嗓子,一律的情感易受伤害但是还是坚持爱,她们的男友都跟王菲有着亲密的关系,现在她们主演的电影也在同一时间播映,据说两个导演的夫人女友还在对骂。

我个人认为周迅非常漂亮,灵气逼人,胜过张柏芝,但是几乎很多男孩子都不喜欢她,一提起她就满脸鄙夷之色,这倒真是咄咄怪事。

有一年我买了一张《恋爱中的宝贝》,这个片子让西西倒足了胃口,我咬着牙关坚持了很久还是没有看明白看到后来倒是有点毛骨悚然,我相信周迅对片子的理解,但是那非我们常人能及,所以我想也许她走火入魔了。

进入正题。《如果爱》的片头让我想起王家卫的文艺片,我很喜欢旁白的声音,也喜欢开头的那些旁白。很快是歌舞出场——布布说没有什么好听的歌,我倒是觉得都挺好听,歌词写的也好。歌舞片我看的少——《红磨坊》我没有看完,记得那天看的时候太困了就睡了,大概情节也不是很吸引人,只记得支支哇哇唱得让我睡觉都不踏实——我老了,听着觉得吵。

不过今天我觉得歌词余韵悠长。其实这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一个为了事业而背叛爱情的女演员,她很幸福是有两个人真心的爱她,很不幸是因为她似乎两个都爱——这个片子过程中好几次让我非常感动,一回是周迅离开金城武,她拖着包出门了金城武急急趴在窗户边看她,她停住了,在雪地里,只看见她的高筒靴,她忽然猛地踹了栅栏一脚震得窗户砰砰作响然后她就奔跑着消失了。一回是看周迅躺在雪地里,象婴儿一样纯净无辜绝望。周迅有一张婴儿般的面孔,但是她有着最沧桑的声音和思想,这种强烈的反差细想进去还是很伤感的。我喜欢台词中的一句:如果她们跟我一样经受过那些苦,她们也会跟我一样,读后感《如果爱读后感》。

我一直相信:苦难会让你变得更会保护自己,很多自私的人都是源于此,不过这不是原谅的借口。

还有一回是金城武(看了十面埋伏以后我一点没觉得他多么帅,不过今天我觉得他确实很好)在清晨把周迅扔在北京的旧房子里,周迅打开录音机听到他的留言,并没有太多惊讶,只是微微睁大了眼。而金城武这厢并不能真的能做到放弃,在机场忽然疯狂往回跑去寻找周迅——其实这样的情节我没少看,但是这回我还是深深深深被打动了。爱,剪不断理还乱。

张歌神唱得自然是无与伦比,其实我以前总觉得张学友比较搞笑,大概是看了太多他年轻时候拍的喜剧片,反而忽略了他的唱歌,但是这次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张学友,他老了,沧桑了,却更有男人气质了,他的形象高大了很多。他的歌词也非常有意思。尤其是那几句。

我只想听你说,你到底爱不爱我?现在就给我回答。

不,不要回答。因为,你是爱我的。

也许,你是爱我的。

一步一步的退让,当真是十分的辛酸,我忍不住微笑了。

好的电影会有很多经典台词,据说《无极》里边的煽情却让观众频频笑场——并不是含泪的笑,说明还是没有打动人心。《如果爱》里边有很多经典的台词,我印象深的有以下: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人生的主角,但是在别人眼里,也许她早已被剪切了。

你要记住,最爱你的人永远都是你自己。

我会保留这盘磁带,因为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这样说话。

恨的那个人远远比被恨的人痛苦。

最痛苦的莫过于爱上一个我鄙视的人,为此我鄙视我自己。

让我成为你的回忆。

……

张学友的歌声为片子增色不少——布布说可惜张唱得不多,嘿嘿,我怎么觉得就他唱得最多?

这部片子让我深入其中并且感到痛苦,因为我不知道怎么结局是最圆满的,所以当张学友唱到:宁可当初我没有遇到你,我是深有同感的。爱本身很沉重,况且是辜负的爱。

结局是开放式的结尾,陈科辛导演也说,他相信周迅还是跟张学友好了,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好的初衷但是也有感情,而且还有经济基础。

在网上搜了一些评论,说金城武代表“记住”,周迅代表“忘记”,张学友代表“嫉妒”。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诠释,现在我当老师后有了很多职业病,突出的表现就是喜欢总结个一二三。看这部片子我总结如下:

1、真正的爱是痛苦的宽容。

2、爱和人品好坏无关。

3、如果爱无法抉择,那么成为回忆吧——妈的,确实太痛苦了

4、恨能释放爱,其实是暂时的——有一种东西确实能超越死亡,那还是爱。

这个观后感爱来爱去的太肉麻了:)

下午搜到一篇博克,很有趣,说夫妻俩去看《如果爱》,回来妻子说:周迅有时候也很好看。老公说:金城武有时候也挺好看。

结论是:他们两好不好看要看运气了:)

刚才不小心在电视上看到春春,赶上了一个尾巴我太郁闷了,电视这东西太不靠谱了。

一个台在放上海的国际模特大赛,老外模特长得一个模样,那身胚子太让我羡慕了,想到这辈子下辈子我的女儿的女儿也不定有指望长那么高我真是有点绝望。

又不小心进了中央六台,居然是张艺谋《千里单骑》的一个什么发布会,很隆重啊,虽然我赶上的又是一个尾巴——不过我觉得陈凯歌会很郁闷的。也许差之毫厘,但是隔之千里,现在好像网站上头条都换成《千里单骑》了,而这个成本要低很多呀。被动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做人难。

第11篇:爱之歌读后感

凡人勤奋出天才

——读著名作家华杰《爱之歌文集》有感

华帅

昨日在人民网上,读完著名作家华杰《爱之歌》这本书后,我才完全懂得了此书的可贵,它就像一位时刻跟着你的老师,敲响着你人生的警钟,纠正你因社会所产生错位的观念。

人活在世上也只有这么长的时间,就应把握住生命的每一秒钟。一个人就算再有钱,再有权,死后也不过是化作一杯黄土,富贵也不过就是过往云烟。如果一个人,他有良好品行,能自立自强,就算清平一生,那也比在钱与权中虚度一生的人有价值。因为值得人们享受回味的,并不在乎事情的结果,而重点在于过程。人生的过程是最重要的,你的青春年华就在这儿完美展示出来。《爱之歌》,这本书告诉了我这么多的人生真理,它让我在这动荡的社会中,又增添了一份自信。

读罢华杰爱之歌这本书,我此时也应竖立起一个人生的方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就算我没别人的一些优势,可有正确方向,绝对可以胜过一只迷失方向的兔子。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只要我倾注了自己的一腔热血,我对得住自己了,我的人生就有了价值。这种价值,就远比金钱和权势珍贵。

华杰在《爱之歌》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命运掌握在勤奋工作的人手上。”每个人并非天生神童,也并非天生就是伟人,上天可能不很公平,让有的人出身在富贵豪门,有的人出身就父母双亡。面对这种情形,人们就不应被眼前困难绊住,后面的路还漫长,努力工作的机会还很多。再说放眼世界,数数古今中外伟人,有几个出身就有钱有名?爱迪生、瓦特,包括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都是在贫苦的环境下成才的,我要向他们学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我不能成为世界伟人,可只要在我心爱的事业上有了作为,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管未来怎样,不管前进的路途上还有多少风雨,我都会微笑面对。我会以爱之歌作者华杰为榜样,我会以自强自立为武器,加强道德修养作后盾,开辟一条自学成才的成功大道!

(作者华帅系网络作家)

2008年春于长沙

第12篇:《简·爱》读后感

《简·爱》这本世界文学名著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著作,这本充满着英国十九世纪的故事,让我感慨了很多。这本书讲述了以她自己为原型的一本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灰姑娘“的奋斗史。人们都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被简爱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每个人都被这样的话语征服:\"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跟你完全一样!„„而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人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跟前,是平等的„„”

这本经典之作的内容十分精彩,简一直是坚强的,一开始写被送到盖茨·里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后,她的确是受尽折磨,舅母的嫌弃,表兄的毒打。充分体现了一个寄人篱下的,处处遭人欺负的可怜少女形象。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怜悯。面对这样无情的肉体上的虐待和精神上的歧视,简爱不是惟命是从,她而是选择了反抗。可最后却被关进舅舅死的那间红房子里。

之后简被里德太太送进了洛伍德学校,其实只是一个极为不堪的孤儿院。在那里,简认识了冷酷的伪君子院长,结识了同为孤儿的海伦,遇到了善良的教师潭泊尔小姐。在那里,简经历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被羞辱„„简经历了太多的酸楚。后来,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当起了家庭教师。在这里,她认识了庄园主罗切斯特先生,他们一起聊天,一起跳舞,渐渐地彼此在意对方。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罗切斯特向简求婚,简高兴地答应了。正当她幸福地为婚礼准备时,却意外发现罗切斯特已经结婚了。她的自尊与平等观念让她不得不悲痛欲绝地离开了庄园。离开了她亲爱的罗切斯特先生。

紧接着,简又遇到了圣·约翰——一位牧师,实际是她的表兄。在这期间,简担任乡村教师,与圣·约翰分享舅舅的遗产,又拒绝了圣·约翰坦率的并不是因为爱情的求婚。而后来,她因为依然爱着罗切斯特先生,便决定悄悄地回来看看他。可谁知,她在一家茶馆听说罗切斯特的庄园里着火了,放火的是他那疯疯癫癫的妻子。当她回到庄园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变了。庄园变成了一个废墟,罗切斯特双目失明,一条腿折断,而他的妻子,跳楼了,才导致罗切斯特现在的样子。而此时的简,经过一番波折,找到了罗切斯特,并不顾一切的同他结婚。两年之后,治好了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他们就像所有的童话故事一样,他们生活在 芬丁庄园,过着简单的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第13篇:刀爱读后感

刀爱读后感

曹澜蓝

作者小的时候,奶奶经常在三月三用刀砍树,不解的作者问奶奶为何这样做,但奶奶却严厉的呵斥着作者,不要多管。在秋季作者吃着香脆可口的枣子时,心中会为枣树庆幸,因为这些枣树并没有死在奶奶的刀下。

作者长大了,他(她)在一个美名远扬的梨乡,看到了农民们正在砍梨树便上前去问,这树为何这样砍,而农民却回答说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作者还是不明白便继续问这样有什么不好呢,然而农民却回答说养料可是有限的,现在长出这么多没用的枝条到了结果的时候,哪还有力量去结果呢?

树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的,如果在年轻时太过顺利,就会有许许多多傲慢的枝条,这样只会白白浪费,却没有回报,如果在生命的初期就斩断那美好的时刻,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无数变,等到成熟的季节,他们就会拥有更好的明天,这就是一种爱。

第14篇:三爱读后感

原来,在我们的生命中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爱,去深爱。

[爱学习]少年匡衡凿壁偷光,孙康,车胤囊萤映雪这样的千古美谈为什么能流传至今而经久不衰?在那个离科举制的建立还尚远的年代里,如此用供学习的人,一定只是纯粹喜欢吧!认真是拼不过迷恋的。我相信天道酬勤,但我更相信在某一领域最卓越、最杰出的人才并非只是刻苦、认真而已。他们的心中一定怀着对自己事业的热忱,用心去爱自己的所学,所做了。

[爱劳动]海涅有言: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成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这是我的座右铭之一。收获必然会有付出,但付出却不一定有回报。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劳动呢?罗曼·罗兰这样回答:付出时不一定痛苦,收获却一定快乐。就好比“铁人”——王进喜,他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为我国的石油工业一生栉风沐雨。他虽没享过什么福,但劳动时的那份快乐旁人又怎能体会到。当他放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状语时,撼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全民劳动的时代!学习“铁人”精神,让我们脚踏实地地干起来!

[爱祖国]有想过吗?如果没有祖国,我们还能和现在一样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祖国给了我们安栖之所,给了我们做人的尊严和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我们能够健康成长其功劳也在祖国。于是,爱国也就成了每一个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之一。与家人和朋友一样地炽热与真挚。这一切,皆只因我们是中国人!

学习是快乐的,劳动是和快乐的,在祖国的蓝天下茁壮成长更是快乐的。我会爱这让我更加快乐的事情,并以此为骄傲!

第15篇:《简·爱》读后感

刚看完英国著名小说《简·爱》,真佩服女主人公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勇敢的与地位年龄都高于自己的罗切斯特先生相恋,当知道罗切斯特结过婚有妻子,并且妻子是个疯子时,又毅然决然的离开了罗切斯特,《简·爱》读后感。就算他的妻子是个疯子她也不愿去伤害她,夺走她的丈夫,自己却忍痛割爱走入绝境。还好,结局是完美的,最终简·爱和罗切斯特都经历一番波折之后又在一起了。我的一颗悬着的心也总算放下了。当看到他们要准备结婚时,我替女主人公兴奋不已;当看到在婚礼现场出现状况不能进行下去时,我的心也随着女主人公一起失落了,觉得真可惜,那么相爱一对人,就那样生生的分开了,那感觉就像是一对连体婴儿被人狠狠的撕裂开了,也许真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她当时有多绝望,我也又一次品尝心碎的滋味,读后感《《简·爱》读后感》。 当看到女主人公从绝境走出,并回到正常生活轨道时,我的心还是感到惋惜,当女主人公又一次面临选择,并勇敢选择回到罗切斯特先生身边时,我的一颗心又好像获得雨露滋润般重获新生,可同时仍然担心,担心罗切斯特先生出什么意外,或者没有等女主人公;当看到罗切斯特先生的疯妻子在大火中去世罗切斯特也因救疯妻子而双眼失明时,即感到庆幸又感到惋惜,庆幸罗切斯特的疯妻子去世了,惋惜罗切斯特双眼失明了;当看完整本书时,我深深的倒吸了一口气,简·爱和罗切斯特经历重重困难总算是在一起了,我起伏的心总算是可以定下来了。真替女主人公高兴,她最终还是幸福的。

第16篇:简·爱读后感

《 简•爱》读后感

简介:简爱出生于牧师家庭,并在幼年就成为孤儿寄养在舅舅家。不久舅舅里德先生病死,简爱受尽了表兄和表姐妹的欺侮。后来,舅妈里德太太把她送进洛伍德慈爱学校,校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他用种种办法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摧残孤儿。简在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教师,她受不了那里的孤寂、冷漠,登广告找到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于是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做主人罗切斯特的养女阿黛儿·瓦朗的家庭教师。罗切斯特是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的人,但他敢做敢为、深奥神秘,桑菲尔德庄园也和它的主人一样神秘奇怪。在罗切斯特举办的家庭舞会上,简意识到自己已爱上罗切斯特,不久她就答应了罗切斯特的求婚。婚礼前夜,简从梦中惊醒,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正在戴她结婚要用的面纱,然后把面纱撕成两半。婚礼如期举行,却被一个声称“十五年前罗切斯特娶了梅森先生的姐姐贝莎·梅森为妻”的不速之客打断。罗切斯特承认被关在庄园三楼的疯女人就是自己的合法妻子—贝莎·梅森。她有遗传性精神病史,就是她在罗切斯特的房间放火,也是她撕碎了简的面纱。

简悲痛欲绝的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她饥饿劳累,晕倒在牧师恰巧也是自己的表哥圣·约翰的门口并获救。圣·约翰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像简求婚,简拒绝了他,准备回到罗切斯特先生的身边,同时得到了叔叔的一大笔遗产。

当简回到桑菲尔德庄园时,庄园已被疯女人贝莎放火烧成一片废墟,罗切斯特先生也因救她烧瞎了双眼,孤独的生活在几英里外的小农场里。简赶到农场,向他倾诉爱情,他们最终结婚。两年后,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被治好,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降临人世。

正文:《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爱情,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东西,而真正拥有爱情,尤其是一份自由的爱情的人又有多少呢?本书的女主人公简·爱就是一位渴望爱情,追求自由的女人。

简·爱出身低微,长得也不漂亮。舅舅家的女仆阿博特说:“如果她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孩子,人人都会可怜她,觉得她孤苦伶仃。”另一女仆贝茜也附和道:“换了像乔治安娜那样的美人儿,在同样的情况下,一定会更让人爱怜。”但简·爱是个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反抗意识的知识妇女。

里德家是个男性为中心的家庭。舅舅死后,里德是一家的中心,他歧视母亲和姐妹,虐待简·爱,冷酷无情,专横残暴。一次他与简发生了冲突,舅妈把她锁进了红房子,红房子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居所,它是里德家庭的中心标志,是禁闭之所的象征。就在这里,出现了她的另一个幻影,当她看到镜中之像时,她回忆自己的命运,周围人物的丑恶,并决心从难以忍受的压迫下逃走。这“镜中之我”正是小简·爱的另一面,它代表着疯狂、反抗与复仇。

简·爱过着贫苦的生活。可她坚信:虽然我不可以选择财富,但我可以选择 人生!她努力的学习工作,努力地生活拥有独立的财产和心爱的人。一幕幕的情节都催人泪下,使人更加坚强。我开始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试着勇敢坚强地生活,尽管很辛苦很忙碌,也有时很拼命,却充实美好。 简爱的朋友海伦因传染病而将要死去,简爱毫不畏惧地陪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个晚上,她们率真的话语,生离死别的友谊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简爱从小被寄养在狠心的里德夫人家,里德夫人由于嫉妒便虐待她,周围的人也欺负他,她只有海伦,她们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在共同的志趣下生活,可上天却又那么残忍地夺走了海伦„„久经磨

难的简遇到了此生的真爱——罗切斯特先生。让么人桑菲尔德是一个古老的家庭,对简·爱来说也是一个囚禁之所。罗切斯特赠给简的项链、耳环、戒指,看似为定情信物,实则暗喻枷锁。罗切斯特试图把她打扮成一个贵妇人,成为简·罗切斯特——他的私有财产。简拒绝把自己当作“家里的天使”,她要改变她自己,不属于罗切斯特也不做天使。正是在桑菲尔德庄园,简又一次发出不平的呼声,她说:“谁也不知道,除了政治叛变,还有多少其他的反叛发生在芸芸众生之中。一般人都认为女人应该平静的处事,可是女人也有男人一样的感受。她们像他们的兄弟们一样,需要发挥她们的才智,需要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她们遭受了太多太严酷的束缚,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她们也会像男人一样痛苦。如果那些享有更多特权的同胞们,说她们补补袜子、做做衣服、弹弹钢琴、绣绣衣袋就足够了,那就未免太目光短浅了。如果他们要谴责或者嘲笑那些想要超于世俗,做更多的事,学更多的东西的女人,那他们就太缺乏考虑了。”正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家庭气氛中,简·爱呼吁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能和男人一样自由支配。 久经磨难的简爱最终回到了罗切斯特先生身边,可他却又瞎又节肢。简爱用她会说话的眼睛默默地看着罗切斯特。也就在那一刻,罗切斯特感到了简爱——他的小仙女回来了,他们紧握着手讲着身边发生的事情,发誓永远不分离,我被深深地感动着,我明白了越是围难越让真的喜欢的人更刻骨铭心!简让我想起这几年的求学生涯,以前的我没有自信,学校举办的活动都不参加,后来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又从新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这一路上有鲜花也有泪水,这一路走来让我明白原来每个人都是在夹逢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的。人生需要挫折的挑战,那才是完美亮丽的人生!人生是多变的,也许它犹如瞬间吹过的风却给了人们从未有过的爽快。也许它如挂在天空的彩虹,却创造了世界上最美的奇迹! 怀抱着《简·爱》它给我的不止是这些。我深深地明白:我应该坚强地活着,努力地活着。虽然天空没有我的足迹,但是我飞过!虽然我不可以选择财富,但我可以选择人生!

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特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教给我的不只有她追求独立自由的决心和她的勇敢和坚强,还有她强烈的自尊和自重和对爱情的专一。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在现代的社会中,很少有人会像简·爱一样:为爱情、为人格而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追求的全心付出,而且纯净的犹如一杯冰水。

夏洛特·勃朗特对小说结局的安排充满了隐喻:罗切斯特在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被简·爱接纳,简既是他的合法妻子,又是他人生的航标,更重要的是简拥有庄园的支配权 。简·爱成功地完成了对庄园既定程序的颠覆。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活出自己的精彩。

第17篇: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的是孤女简·爱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出身贫寒,不

甘屈辱,敢于抗争,追求平等与幸福的女性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不幸的,她幼年时便父母双亡,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

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从小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备受歧视和虐待。为了

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

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

柔内刚的性格。

后来,简·爱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见到了那里的主人罗切斯特,并深深地

爱上了他。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可她出身卑

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她很清楚自己与这位庄

主地位,身份,财力上的悬殊。当她得知罗切斯特可将将要迎娶英格拉姆小姐的

时候,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也只能把对于罗切斯特的感情放在心底,默默祝福

他们。但当罗切斯特告诉她他喜欢的是她的时候,她也不顾一切表达对他的感情,这份感情是纯洁的是真挚的。

在他们的婚礼上,简·爱得知罗切斯特的原配妻子尚在人间时为了维护自己

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

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离开这个带给他无限美好和痛苦的桑菲尔

德庄园。

她虽然不美丽,但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也决不自甘

堕落。她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当她再次回到庄园看到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时,毅

然决定与他共度一生;她是一个善良的人,时间会消除报复的渴望,平息愤恨和

憎恶的冲动。不管舅妈曾经对她多么的严厉,在舅妈生命垂危时也愿意在她身边

守护她;她是一个高尚的人,当她得到叔叔的遗产,从贫穷变得富有时,她也愿

意把大部分的钱财给了贫穷的哥哥和姐姐……

我欣赏她追求独立的人格和她追求平等的精神。简·爱让我们相信所有的灵

魂都是平等的。同时,也是简·爱教会了我要有去追求理想,目标的勇气。她会

第二次回到桑菲尔德,正是因为他有对追求真爱的勇气,和对想和罗切斯特在一

起的决心,才能使他做出放弃牧师的决定。她的坚持感动了我,她离开庄园后的

痛苦感染了我,罗切斯特先生,正是她生活中的阳光。

不得不说,她真的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曾经怀抱着痛苦与挣扎离开她的舅妈,

但当他再见到舅妈时,剩下的都是对她的怜悯。因为里德太太曾经对她厌恶至极,也不想让她过上富人的日子,所以她给简爱的叔叔回了一封信说简爱患风寒去世

了。简爱就失去了一次转变命运的机会。然而简爱却没有计较这件事,还不住地

安慰里德把这些过往忘怀,她很希望与里德和解,但里德直到死也没能改变对简

爱的态度,这也使简无奈而又痛苦。

《简·爱》这本书能够照出我们身上的不足,让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把曾经失去的东西找回来。让我们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艰难和困苦,并且战胜

它们,为我们的人生添上绚丽的一笔。

九(7)班 韩若怡

第18篇:《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简爱》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是,她并没有绝望,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幸,在学习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同样,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

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第19篇:《炼爱》读后感

中秋下午,把阳阳的新书带上人迹寥寥的长城。坐在最尽头一个烽火台背阳的台阶上,细读《炼爱》的每一个篇章。因为知道阳阳在看似清淡的细节中,总是隐藏着沉郁的表达,像平静的深海,惊涛骇浪只在海底发生。所以阳阳的文字和选曲表面上能使不少人迷醉,可看得懂十分成色的能有几个?这个暗香浮动的城市里,多数爱情只是疑似爱情,男人女人不动声色地玩着暧昧,说着梦呓的勾引,心里装满卑微的算计和欲望。

真爱多么稀有,多么无敌。阳阳遇到了……两颗几百年前失散的棋子,当今世白子遇到数世前在一场战役中彼此救赎的那颗黑子,怎能暴殄天物?不幸黑子已先一步落入别的棋盘,很难在同一空间与她持续对弈,那么,请原谅缘分的缺陷,笑着欢送它。阳阳在她的文字中做到了……把平面的爱绵延向空间,将有限的长度拉伸为无限的宽度,用微尘般的生命和勇敢的心,曲线救爱——那便是炼爱!

在《炼爱》中,懂得阳阳入世的姿态和出世的情怀的,恐怕只有她和那个用她的青花瓷杯喝茶的人——她的黑子。因为棋逢对手,所以惺惺相惜,很多年,不被打扰,哪怕不被祝福,他们有着自己隐语和苦乐。那颗黑子在她的字里行间以不同人称,在不同时空出现。力量之强大稳固使她即使身陷离“奇迹”最远的角度,也依然不曾乱了方寸。他给她的恋和炼,使她在尚且年轻时就深刻起来。一方面让她的心性沉到冰点,灵性到可以在水面上打坐。另一方面又让她以燎原整个森林的火势来燃烧,灰烬的余温能使两个分开的个体好好生存、静静期待。在她的《石头记》和《补玉》里,不知他能否领会她的心有嘱托。只是我还是感觉她的爱情犹如一个含冤过世的人,让人死不瞑目。

封面上阳阳披着妖娆却可疑的白纱,主人沉静复杂的表情使它看上去更像一条个性自我的公主裙,而非昭示公众的婚纱。她始终是他的公主,只是公主长了翅膀。白纱是炼爱一场的衣裳、炼成后褪去的蝉衣,她的身心永远自由。

第20篇:《简·爱》读后感

读《简·爱》有感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大量的心理描写是这本小说的一大特色。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给读者制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又不脱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作者还以行情的笔法描写了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和自然风景,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这部优美、动人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至今仍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进入人们心灵的,却是极少,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简•爱是一个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认识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追求的女性,一个不再只是盲从于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价值和情感做出了独立判断的女性。简•爱发出了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对于平等、独立、完整、自由的坚持和追求。夏洛蒂·勃朗特以充满激情的笔法,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始终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坚强的女性形象。

《简·爱》同时也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艾米丽因为过于容易受伤,于是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写下了真正浩荡的文字。夏洛蒂·勃朗特较艾米丽则显得更加温柔、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在这种内在情绪的矛盾下,写出的一个自己在不断斗争的故事。她笔下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那么多,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我们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本来就是如此。”少少的几十字,展现了简·爱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并让我们深信: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尊严和爱。在《简·爱》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平民女子赢得了男贵族爱情的苍白灰姑娘的故事,而是简•爱勇敢果决的走出灰姑娘的童话,迈向一个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学道路的起步。简•爱藐视财富、社会地位和宗教的威仪,她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她的信念和行动展现出来的力量使生活在金钱万能的社会中的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小说告诉我们,人最美好的生活是拥有尊严和爱,人的价值也是尊严与爱。是啊,人活着如果没有尊严,没有爱,那还有什么价值呢?但是现今社会,人们似乎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甚至于为了金钱和利益不惜将自己的尊严踩在脚下任人践踏,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化繁为简,这种返璞归真,这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这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往往真实的东西最扣人心弦,在纷繁芜杂的尘俗中若能做到像简•爱这样个性鲜明,真诚率直,独立坚强,才能让平凡的人生变得不平庸,让智慧和爱心在生命中张扬,升华出不朽的人格魅力,如星辰般闪亮和美丽。但要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成为像简·爱一样坚强独立的女性的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决定性的一步。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已成为独立女性的经典,现今社会的女性应以简·爱为目标,向着独立坚强的人格特征而努力。我希望在阳光下,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在爱与尊严的美好生活中幸福的生活下去。

爱国书读后感
《爱国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