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大自然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03 08:37:53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自然读后感

大自然读后感

大自然里蕴藏了许多奥秘、许多知识、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里面去遨游吧,大自然读后感。

《大自然未解之谜》分别介绍了奇特的沙漠、瀑布与河流、湖泊、珊瑚岛、海洋、化石林;也揭示了世界各地的怪坡,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了解到沙漠绿洲、死亡之海、太平洋的成因、孔雀开屏、南极等等。它以简洁的语言,详细地讲述发生在自然界里的奇闻异事和饿未解之谜。

离奇的天然“录放机”。是讲述一些地质队员,他们晚上露宿在一个开阔地带,当他们走进帐篷里休息时,就听到外面杀声震天,刀剑碰击声和战马嘶鸣声。第二天,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地质队员拿着手电筒四处寻找,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后来,地质队员在资料中发现,以前这里曾经是个古战常

提到下雨,你们会想雨有什么稀奇呢?可书里介绍的这雨可真不是一般的雨,这种雨叫“鱼雨”。就是在下雨时,天上同时也掉下来上千条的鱼。还有“银币雨”、“青蛙雨”……而这些“雨”,原来都是龙卷风在作怪。

读完这本书,我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我想光读这本书是不够的,因为书中介绍的现象只是大自然中的冰山一角。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才能探索更多的自然奥秘!

2.读《大自然的启示》有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新课文《大自然的启示》,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是: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所以我下决心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背者,并且还要阻止别人做违背大自然的事情。

第二个道理是: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就为了这句话,我竖起了想当科学家的念头,去发现更多生物的物点,去发明更多的机器,让我们的中国更加富裕!

大自然,谢谢你!你给了我们人类这么多的启示。

读《大自然的启示》有感

这篇松下新之助所作的文章主要写人生要经历坎坷成败,就像大自然的花草都要经历风雨的洗礼一样。对此,我有同感。

古今中外,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经历了风雨的考验,最终成为一代英华语网(Twww.daodoc.com)豪。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曲线为什么比直线美?就因为它有流动的韵味,就因为它不是单一的,就因为它能领导眼睛做变化无穷的追逐。”如果把曲线比喻为人生之路,那么人生艰辛的步伐就是那流动的韵味。如果往事平淡无奇,那往事还值得回首吗?人毕竟是凡夫俗子,注定都要经历坎坷成败。

司马迁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被动地受了酷刑,失去了尊严,他后来却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史记》。如果他没有受酷刑,可能就编不成的!因为他没有失尊严之悲,没有被冤枉之恨,没有把这悲愤之情化作动力来完成万古流芳的《史记》!

如果你还不能说服自己,就自我安慰一下吧!你可以对自己说:“每个人都是一只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这咬掉的一口可能是聪明,是美貌等。可我为什么经历的坎坷成败要比别人多几倍呢?只不过上帝太喜欢我,咬的这口特别大而已!”

朋友们,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读后感《大自然读后感》。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推荐第2篇:《走进大自然》读后感

走进大自然读后感(一)

高山无语,但阅历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着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着一份真诚,走进大自然……

这个夏天特热又漫长。但,还是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入。一路上,看着一颗颗古树被无知的人们无情地砍伐,我们深感漠然;大自然给予我们恩赐,但同时也对我们无知的行为敲响了警钟,警钟?究竟会不会真正唤醒人们的意识呢?望着失去的自然,感觉到可惜。

随着人流,说好说歹的都有;踩着随风飘落的落叶,我突然变得多愁善感,迷失方向;陷入了沉思之中……近两年灾难显为严重,汶川、玉树、舟曲那一幕幕让人催然泪下毛骨耸然;人们难道还不能醒悟,难道这灰暗的世界里度过的每一天,人生缺少了无限光辉。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力不可拒的天灾,再去彷徨无措。第一代环保家唐锡阳先生这样写道:人类要谦虚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倡导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摆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人字现在写得太大了,应该写小些,更小些,把人写在应有的位置上去。

几天的劳途换来满身的疲惫与感慨。人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享受大自然为人类带来的一切。世人们,让我们一起去倾听大自然的心声,感受大自然的真谛吧!

走进大自然读后感(二)

今天是寒假的第七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去4D动感影院看《走进大自然》,我和爸爸妈妈走进播放厅。当走到检票口时,工作人员会发给每位观众一副特制的眼镜。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戴上眼镜看到的画面角度会变成三维主体,会让你感到你也走进了电影里,真是太期待啦!

电影开始了,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眼睛。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片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抬头看见的都是绿葱葱的树冠连成一大片,把蓝蓝的天空遮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了一丁点阳光。电影使用高科技的手段,让我成为了电影的主人公,仿佛是我驾着车在原始森林里去深处探险。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大吼声,一头威武的大象出现在我的面前,它凶猛地走过来,我的椅子和强烈的脚步声同震,令人欲碎;感觉就好像在身边一样,伸手就能够摸到那头大象一样。

接着,传来一种奇怪的声音,眼前整齐的草地突然变得零乱不堪,随着声音越来越近,只见一只巨大的蜘蛛像我们逼近,这时候我们的座位也随着蜘蛛的突然出现扭动起来,脚边也有东西在晃动,仿佛蜘蛛就在我们的脚边似,要吃掉你。胆小的观众都让蜘蛛吓的失声大叫,汽车躲开了,这是观众才松了口气,我觉得危险正在慢慢向我们逼近。

我们接着去探险,走到一个奇怪的地方,身旁都是巨大无比的高树,突然所有的树都睁开了眼睛,吓的观众失了魂一样。这么多树便一拥而上,来攻击我们,而这辆车飞快地冲出了凶残树怪的袭击,逃跑了。

不知道走到了哪里?从洞中掉了下去,是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一群蝙蝠飞了过来。这是我才知道是掉进了鬼屋,一片凄凉,感觉阴森森的,很害怕。正在这是,在远处我看到了一个阴影,我以为是有人来救我来了。走近一看,我都没了向前走的勇气了,没想的是死神,有些人吓的闭住了眼睛不敢看了,而我却很勇敢每闭眼,死神拿着镰刀当头斩了下去,我们躲开了,火速逃跑。我们来了起火的破庙里,眼看破庙就快要塌了,想逃,可是四周都是火,我们便冲了出去,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结束了。

我冲出了吃人的蜘蛛,躲过了大象和凶残树怪的袭击,避开了死神当头的镰刀,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火墙。探险路上,暴雨打湿了衣服雪花飘满了全身,大风在耳边呼啸,蜘蛛擦腿而过,这一切都像的一样。看完电影,我从梦中醒来,这真是一次身临其境,惊险刺激的切身体验啊!

电影结束后,我明白了4D电影是在3D电影的基础上加上了环境特效,模拟仿真而组成了4D电影。怪不得再看4D电影的时候感到了风暴、雷电、下雨、撞击、喷雾、扫腿等的真实效果非常刺激。

4D电影真神奇!观看4D电影是一次科技新成果的享受。我想在以前有普通电影、3D电影、现在还有4D电影;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肯定还会有5D、6D、7D、8D……更多更好看的电影,人们的文化科技又会迈出新的一步!

推荐第3篇:笔记大自然读后感

笔记大自然读后感

这个有些俗气的标题,却是最能表现我心意的句子了。说起来,我真是无法回忆,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自己成了一个“花痴”,对自然之物,开始有了无法忘怀的迷恋和痴想。那些花花草草,一天一天的浇水施肥,一点一点的发芽长大,当你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就越发现你得到的,远远大过你付出的。那些点点滴滴的惊喜,让人无法拒绝的沉浸下去。我现在还可以很清晰的回想起来,五月份种下的牵牛花种子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那一副稚嫩而充满蓬勃希望的样子,特别可爱的是,小小的绿芽,还包裹在种皮里面,就像一个刚刚睡醒的小孩戴着一顶小黑帽。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笔记大自然》这本书,恰是瞌睡送来了枕头。让人爱不释手,欢喜的看了又看,然后又忍不住开始实践起来。

《笔记大自然》这本书,就像所有其他美国人写作的书一样,非常实用耐读,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很多书往往沦为理论的刻板教堂。书中几乎可以说每一页,都没有任何理论,只是在鼓励你拿起笔,开始自己进行观察和创作。作者本身是经验丰富的自然观察记录的艺术家,教育家,书中有超过几百张的自然观察画作,让我们可以模仿学习,你可以从中学到如何使用铅笔或者钢笔来进行素描,如何使用水彩和彩铅来给画面增色。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指导我们如何作四季的笔记,春夏秋冬,同样的景物,却有不同的变化美丽。

从功能上说,《笔记大自然》是一本指导如何给大自然书写日记的入门书,但它更是一本非常诗意的自然散文。作者克莱尔和查尔斯用两种指尖艺术——书写与绘画,来传递大自然的色彩与神奇。而本书的译者,麦子也是一个诗人,一个具有出世情怀的诗人来翻译这样一本书,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书的每一页,既有关于自然日记的指导,更美好的,则是那些作者记下和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自然日记,译者麦子煞费苦心,不但把日记上的每个句子也都译出,而且用手写体重新抄录一遍,用美轮美奂四个字来形容,毫不过分。在日记的字里行间;有流动的色彩,有凝固的字迹;有飞驰的深思,有停留的脚步……其美感难以言语,其宁静无以形容……所有珍贵而不被留意的,都隐遁在这本书里。

什么是自然历史?难道说,只有专业的自然科学家才是记录者,只有原始森林才是有资格的观察对象?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最好的答案,自然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切。她当然可以是站在山顶远望的森林远景,但是同样也可以是我们城市里绿化带上的一丛杂草,也可以是小区水系里一声青蛙的鸣叫,也可以是自家花盆中刚刚钻出来的一抹绿芽。

只是我们没有注意,但是你要明白,即使是一棵杂草,也远远比我们发明的任何科学装置,都要来得复杂难解。

而没有我们的记录,这些自然历史,就在我们的眼前

悄悄流逝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每天都在用照相机拍照,拍下那一个个瞬间。在旅行的时候,我的朋友酷爱照相,往往一照就是半个小时,但是我真的很困惑,在你用照相机拍照的瞬间,你是在用自己的眼睛看,还是用那一个个框子,隔开了自己与自然的距离?

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莫奈的莲花池,比一万张莲花照片摞在一起还要美丽动人。

在我开始拿起笔,记录自然的时候,我深刻的感觉到,用画来记录自然,和用照相机来记录自然的不同之处。照着《笔记》的指导,我去超市买来了一只0.28mm细的黑色水笔,然后在我一个空白的本子上,开始记录自己的花园。写字和画画,区别实在是太大,我怎么也画不好那一只前天来我家拜访的蟾蜍的模样,怎么也描摹不出金银花枝干上绒毛的感觉,怎么也画不出扁豆的枝繁叶茂,虽然如此,我却观察到代代桔的新叶子,有一股精油的香气,葡萄的叶子,并不是纯粹的绿色,而前些天作为支架插在土里的月季光杆,居然爆了新芽。

当然,自然笔记并不仅止于此,在我们记录的时候,画画的时候,我们是在创作,我们创作出了新的生命,同时,也为我们自己留下了最美好的经历之一。譬如我,在清晨对着一片叶子绘画,是我所能想到心灵最宁静的方式之一。我并不觉得城市人都失去了感受美好的能力,但是太浮躁的心态,已经让我们麻木了自己的灵性。就我身边而言,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没有真的热爱养花种草的,经

常成为黑手指一族。其实,只要你有个阳台,哪怕只有一张桌子,都可以成为一片你自己的花园。

说回来,之所以要记录自然,最浅显,也最不为人们所记忆的理由,恐怕只是因为——我们是大地的孩子。就让我用《笔记》里的一首诗,结束这篇文章,同时也希望,这是你,我,他,新的一个起点。

我们是大地的孩子/在空间中徜徉/在时间里流淌/斗转星移/我是其间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我们是大地的孩子/此地之灵/萦绕心头/我会畅言她的心声/因为我们本来一体。

推荐第4篇: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文章以描写自然中涌现着无穷生命力开头,以揭示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收获,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体会人生的趣味,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本文内容丰富。作者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描写风雨中的小白花,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风雨中,小白花细小的根“却稳固在纠结于土地之中”;“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仍然坚毅地绽放”。再描写了风雨中的小鸟,振翅高空,“马声啁啾地回荡在空中。”最后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结,揭示出了作者获得的启示:人类不应惶惶度日,要像小花小鸟一样,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融为一体。“雨要下说下吧,风要就吹吧”,作者三次重复这一句话,目的就是要人们像小花小鸟一样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不要因为有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鸟一样扎稳根基。经受磨炼,顽强绽放;要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放声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写了春意渐浓的池水。在简略在勾勒出池边的景色后,作者描写了这样的一幕,:人们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声音。“面对池畔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谁在事后是抱着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悄然离去呢?”作者的发问表明了他的写作意图:以诗人一样的情怀与感触来审视“各式各样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悟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响起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们也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水池中,我们也在投石头,但我们投入了多大的石头。激起了多大的声音,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状态下,我们并不知觉。这一部分中,作者获得的启示是:有时,我们需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的付出与获得。

第三部分又写到了天上的云。作者写了为断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目的显示是用来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运”。由“云朵的变化”作者想到了很多我,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与人生的际遇的关系,想到了人生如流云一样的变化,读后感《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由此得出结论,“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进而推论:“若每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漫长的人生中的无穷的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出是全文的结语,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进取,必定会取得成绩,自然就有了新的希望。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全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标题,起笔是大自然,落笔是启示,表达了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人生的思考: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不因为生活中的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与获得,勤奋努力,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定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看到题目,大家一定会想,大自然会有文字吗?这你就不懂不懂了吧,其实,在大自然中,天上地下到处都是字。

说实话刚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自己也不明白什么叫作大自然的文字,后来通过文字中介绍的几个例子,我才知道其中的奥秘。例如星星,天上的星星可以组成各种星座,帮助水手识别方向;云彩呢,可以预测天气,告诉飞行员天气的好坏······这些从不被我注意过的小细节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啊,我想,它们一定是大自然中的知识掌门人了。一时间我感到自己在仔细观察这方面做得不够,以后一定要多留心留心了。

再这大千世界中,不仅是天和地,甚至到每一粒小石子也都是一个字。大雁南飞,秋天就在眼前;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一定要带雨伞,可是,这么多有趣的文字是怎样做才会发现呢?

我们虽然很早就认识了文字,学会了文字,学会读报看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但是,这大自然的文字,可不是每个人都会的。对于不认识这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星白云就全是一样的东西了。大家一定都不想做这样无知懒惰的人,那么,就请你多走进森林,走进田野,接触大自然,并且还要认真观察接受更多新鲜的从不知道的知识,当然,还要学会亲自实践,喜欢问“为什么”,我觉得,长大后的你如果做一名飞行员,航海员或者建筑工人,当你看大自然的这本书时,一定会像印在纸上的书一样清楚明白。

推荐第5篇:《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戴志军

大自然的文字?看到题目《大自然的文字》,大家一定会想,大自然会有文字吗?这你就不懂了吧,其实,在大自然中,天上地下到处都是字。

说实话,刚读这篇的时候,我自己也不明白什么叫作大自然的文字。后来通过文中介绍的几个例子,我才知道其中的奥秘。星星在平常的人看起来,极为普通。可是,它如同指南针一样,能使我们不迷失方向。云朵呢?它是天气预报的使者,只要出现了砧状云,就会说明了会有雷雨降临。石灰石和在林中的花岗石,也是一个文字。它们能告诉我们,这片土地原先的情况,让我们了解到这儿的地质变化……

这些从不被我注意过的自然界的景物,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啊!通过后来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补充,我又了解到了很多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秋天就在眼前;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一定要带雨伞。快要下雨的时候,燕子就会低飞,虫子们在下雨时会离地面较近,而燕子为了捕捉它们,所以飞得也会低。将要地震时,青蛙会像搬家一样大型迁移,甚至马路上都会爬满青蛙。海啸的前几十分钟,海水会泛起一个又一个小泡泡,随即会有小浪头打来……这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例子,也同样拯救了不少条生命。

由此看来,大自然的文字是多么重要,又多么有趣啊!当然,这些文字是不会每个人都认识的,只有那些勤学好学、善于观察和请教的人们,才会懂得它们。

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都要多去野外看看,有不懂的及时问别人或者找书,这么日积月累,你的“文字”量就会越来越多,知识量也会越来越大。到那时,你将会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推荐第6篇:大自然的启示读后感

春去秋来,一年中,有多少动物在我们人类的手中灭绝,死亡?一年中,又能有多少植物在我们人类的脚下绝种、枯萎?《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讲述了原生物链和与人类的关系。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各为两个意义段。第一部分说的是“‘打扫’森林”,第一意义段写的是从前有个林务官,下了一道指令,于是把树丛砍了,把野草除了。可是没过几年,树都枯了。第二意义段则讲了原因。而第二部分——“人类的老师”的

一、二段则是写了人类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两部分都暗示了:大自然是和我们人类密切相关的,我们要去维护它,并不要去破坏它。它的“闲事”千万不要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要记住,拥有世界美好的今天,我们必将拥有世界的明天!

推荐第7篇:大自然的权利读后感

读《大自然的权利》有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学者,本书被称为环境伦理学新学科发展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可见本书的社会影响力之大。在本书中作者分区了两种环境保护的生态保护观念: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和环境中心主义的生态观。作者首次区分了这两种看似相同实际上却有着不同意义的环境保护观点。

正如题目所述,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权利,人类再讲自身权利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动物植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权利。人类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同样的大自然的权利也应该受到保护。

关于这两种不同的环境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于第一种观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意思就是认为人类有权享有大自然的一切,保护大自然是人类应该做的,它是以人类自身长远利益为出发,同时讲求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第二种观点:环境中心主义的生态观,作者由动植物角度出发,认为大自然固有的内在价值决定了它本身的存在权利,作为人类的我们没有理由滥用自然资源。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20世纪60年代生态危机逐渐成为全球性课题。人们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在寻求减少降低生态污染的方法,世界爱好环境的人们努力了很久,但是世界生态环境改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有些地区出现恶化的现象,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并扩大,南极的企鹅体内检测出含有重金属的痕迹,这些现象无不深刻的反映出:人类活动已经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整个生态,甚至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近十几年来,全世界各国人们很多都经历过洪水的袭击,非典的肆虐,各种流行性病毒的侵袭,这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对人类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每当这时候就会有一些教会组织出现,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引导人们,也有一些邪教组织滋生出来破坏原本就慌乱的社会环境。

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矛盾的激化,使得一部分有思想的人重新考虑以现有的环境保护思想来指导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不是真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自然的病症。

根据现有的认识,人们追求的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并且仅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而考虑。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人类所需的一切都来自于大自然。因此,以往的单纯以人类自身发展角度考虑的生态保护观念已经不

适合现有的状况。人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只为自己的固有观念,尊重大自然应有的权利。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突出,人们过度的使用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污染了环境。煤、石油的使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上升,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全球气候变得不稳定,气候变暖使得南北两极冰川融化,动物的栖息地减少了,海平面上升了,岛国马尔代夫海平面一直在上升,国土面积日趋减少,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在全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解决世界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但是当根据各国经济实力等指标制定出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规之后,各国仍无法很好的完成任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没有拥有它应有的权利,是人类剥夺了大自然的权利。

人类在发展进步的同时,过多的考虑了自己的利益和当代人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植下了罪恶的种子,留下了祸根。如果我们不能从内部对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能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论,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所有的生态保护行动、所有的绿色国际协定和为了签订新协定进行的无休无止的争论,都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地球和人类岌岌可危的命运,相反还会悲剧性地延误已经极其有限的拯救地球的时机。因此,在为了大自然权利的这一点上达成一致,摆脱人、民族、国家、地区利益对解决生态问题的重重羁绊,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伦理关系,促使人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义务。

追忆近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给予尊重大自然的权利太少,虽然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在积极的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贡献。但是,人类总是从自身角度为出发点去保护生态环境,而各国的生态争端,垃圾处理问题,各国之间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方面却顾及不到大自然的权利。所以我们人类应该放弃争端,尊重大自然的权利,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种族的争端而干涉甚至剥夺大自然的权利。只有从根本上尊重大自然,大自然才能够反馈给人类好的结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自然的“病症”。

推荐第8篇:《大自然警号长鸣》读后感

记得有这样一道智力题:世界上最大的村子是哪一个?有一位聪明人答出:地球村。的确,“地球村”这一新名词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村民”。

于是,有人戏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村长”,国际法为 “村规”。可众位“村民”有没有想到作为“村民”应有的责任呢?看看秦牧先生文中那条令人笑不来、哭不出的消息吧,生存于我国的东北虎,却要去大洋彼岸的美国“求亲”!作为中国人,难道不该脸红吗?当我们睡着虎皮褥、穿着虎皮袄、喝着虎骨酒时,这一昔日的林中王已一步步向老祖宗恐龙“靠近了”!不知众“村民”是否还记得发生在我国的“糜鹿悲剧”,这种本产于我国的可爱生灵在被捕杀得一干二净后,国人醒悟了,花了很大代价从英国引进鹿种―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外国人称中国是一个善于“后悔”的民族,我多么希望这是一句戏言!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先生曾说:“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人类将面临绝对的孤独,尽管地球上有50亿人。”而当我们一次次品尝着熊掌燕窝,一次次滋补着虎骨鹿茸时,众位“村民”是否意识到我们正把自己推向“绝对孤独”的深渊呢?

这只是一个例子罢了,还有一次次的海上石油泄漏、一次次的毁林造田……如果地球母亲有心脏的话,那么她的心一定在流血。黄土高原上烈日下的千沟万壑仿佛死神在开怀大笑;仅存的 “良禽”飞遍山野却不见“可择而栖之木”;警钟轰鸣:长江可能会成为第二条“黄河”。一个又一个的惊叹号在我们眼前跳跃,一个又一个问号等待我们去解决。背后的答案是什么?灭亡?生存?天知道。

看到沙淇中的断壁残垣了吗?那可能是百年后现在的繁华都市的写照。著名的“天漠”离京城已不过几十公里,在本应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北风却卷着砂石撞击着故都的砖砖瓦瓦。天灾吗?不,是人祸!

黑暗中还留有一丝希望:三北防护林建设之中,松花江北岸 “虎园”中数十只东北虎啸声不断,自然保护区呈雨后春笋之势……然而“革命”尚未成功,“村民”仍需努力。少砍一棵树,少捕一只鸟,少扔一点垃圾,这样也许会留给后代一个绿色的地球。

结局如何,仍难预料,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让每个“村民”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一个脚印吧!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推荐第9篇:大自然的权利读后感

《大自然的权利》读后感

《大自然的权利》是罗德里克·纳什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可以称之为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书中,罗德里克区分并命名了两种看似相像实则完全不同的生态保护观念: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和环境中心主义的生态观。罗德里克循着这两种生态观历史演绎的线索,梳理了近现代西方思想史。

《大自然的权利》导论部分概述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精神以及西方文明扩展伦理关怀范围的逻辑过程。第一章追溯了环境伦理思想与天赋权利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介绍了西方(主要是英国) 17 至19 世纪的环境伦理思想以及保护动物的仁慈主义运动。第二章探讨的是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的环境伦理思想。第三章介绍了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产生过程,重点阐述了环境伦理学的创始人施韦泽和利奥波德的思想以及后人对于他们的思想的传播、普及和发展。第四章梳理了基督教的环境伦理思想,探讨了基督教的“绿色化”趋势。第五章详细介绍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环境伦理思想,说明了环境伦理学的“前卫”特征。第六章向人们展现的是当代的环境主义运动,以及这一运动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政治法律制度和现存经济秩序的冲击和影响。本书的最后部分说明了环境主义运动与废奴主义运动之间的相似性与合理性, 指出了环境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

大家对于权利一词都不陌生,大家都竭尽全力去维护与争取自己的权利,甚至可以说大家都不会容许自己的权利被剥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到现在,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人们的权利都受到了法律。在人类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同时,大自然的权利如何保障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而引出了保护大自然权利即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从生物学角度讲,人类是生物的一种,而生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就如生物链中的两个环,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不能独立于大自然而存在。人类作为高度智慧的动物,应该做的是去探索自然,领悟自然来推动自身发展,而不是通过破坏自然来获取私利。打开心去欣赏自然、领悟自然,体会那种在自然中的渺小感,才能和自然融为一体,顺应自然的变化。

自 20 世纪 60 年代环境污染开始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以来,人们就在寻求疗救的药方。保护环境的各种法律和政策纷纷出台;制定更多的全球性环保条约, 也正在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识。然而,时至今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地球的皮肤(植被)还在被大面积地撕毁,它的肌体还在被成片地掏空;河流正在变得浑浊不堪,湖面上漂浮着死亡的阴影; 我们那不会说话的动物兄弟正在荒凉的大地上呻吟, 在腐臭的污水中挣扎;植物正在浓烟滚滚的天空下枯萎,在污浊的空气中瑟瑟发抖;每个小时都有 1~3 个物种从我们的生命大家庭中消失。那曾具有多生多养能力的地球正变得越来越憔悴。

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我们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为保护大自然的权利做出最大的努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就在于保护环境。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作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保障大自然的权利。现在各个国家纷纷制定各种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法律和政策,同时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起各种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活动,通过媒体与他们身体力行来感应与号召全人类保护大自然。

我一直认为,环保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不是你向同伴炫耀的资本,不是扩大知名度的手段。大自然不是电脑里存的文档,删掉了还可以还原,大自然的很多东西是失去了就不会再出现的,大家应该珍惜并保护现在所拥有的,不要失去后才后悔。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自己的权利被别人无理由或者自私地剥夺了,我们会默默忍受这份痛苦吗?同样,大自然的权利被人无情的剥夺之后,她会没有反应吗?答案显然是NO,大自然在用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维护者自己的权利。正如人类所遭受的一些自然灾害,就是自然对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行为的警告。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会把环保思想贯彻到自己日常行为中,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加入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大部队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推荐第10篇:《大自然的秘密》读后感

《大自然的秘密》读后感

我们可能生存在一个这个宇宙的任何物体都无法理解的意识当中,就像你在你脑海中想象出来的事物,它存在在你脑海中的意识当中,它跟你的意识是一体的,它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个可能知道谁创造了它,我们跟宇宙是一体的,我们可能是某个更高层次我们无法理解的元素所创造的虚幻的产物,但对於同一层次的我们来说,我们是现实的,更高层次可能还有它无法理解的比它更高层次的元素存在,这就成了一个无限循环,我们的身体是由很多不同的元素,微小的生命体组成,同样整个宇宙也可能是由我们这些不同的元素,不同的生命体组成,我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存一体的,这些联系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就行成所谓的规律,不管我们多麽渺小,都是跟世间万物紧密联系着的,我们能够在脑海中想象事物,是因为外在事物影响着我们,使我们产生联想,如果你什麽都不懂,你会问出这个问题吗?所以我们所想象的事物也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因为我们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它是长期受外界刺激影响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或思维方式,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存在,并不是某个更高层次的元素创造的,它也是无意识受影响的,所有事物都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着,不停地运动,产生不同的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物体,所以,在这个世界里是没有创造和毁灭的,人死后也会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元素,在这里,对於我们而言,只有存在与联系,否则,关於宇宙有多大,宇宙从什麽时候开始的问题,是我们永远都难以解释的。

自然规律如此,然而,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自作聪明反而一切都会走向反面。

西滨小学六年级:linyinan

第11篇:《大自然的启示》读后感

在大自然的启示中,有“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文章。分别告诉了我们大自然很神奇,我们要不断发现和探究。

在“打扫”森林里异想天开的林务官,让护林工人把森林的枯枝烂叶、灌木、矮树丛统统砍光。由于,许多动物在灌木、矮树丛中栖息、造家、繁衍。护林工人们把灌木、矮树丛都砍了,动物们纷纷四处逃窜,离开家园。留在森林里面的只有害虫了。由于,制服害虫的天敌逃走了,没有人来制服害虫。害虫不断繁衍、增加,森林渐渐给毁了。

在人类的老师中,写了人类的老师是大自然。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在探究大自然的时候,不断发现,不断创造。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无故创造的东西,我们都是从大自然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

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明白许多道理。“打扫”森林中,我们明白了,不要以为大自然中许多事物是没有的。其实,大自然之中所有事物息息相关,一环扣一环。人类的老师中,我们明白了世界上没有无故创造的东西,我们都是从大自然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

第12篇:《大自然》读后感:自然晤谈

与自然晤谈

——《大自然》读后感

高一1班 邹书琪

大自然,是世间万物的开端,是人类的母亲。远古时代的人类,在大自然的哺育下生存,又被大自然所攻击,对大自然既爱戴又敬畏。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西周的统治者总要占卜,通过占卜来决定重大事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那时的人类信仰上帝,敬畏自然。封建社会早期,庄子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后又被董仲舒完善成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人们相信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体的,所以要敬畏自然,才能与大自然共存。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宗教的产生也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的,因为人们敬畏自然,所以教皇和教会与国王勾结,以“君权神授”为由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类以为自己是自然界的统治者,但实际上,自古以来人类都只是受自然支配的臣民罢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狼与鹿的故事:二十世纪初,美国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里生活着四千多只鹿和它们的天敌狼。罗斯福总统认为鹿的数量少是狼的过错,所以下令捕杀狼群。狼群数量急剧下降,鹿的数量越来越多。过度繁殖的鹿群吃光了草皮,饥饿与疾病在它们中蔓延。鹿群开始走向毁灭,森林也不再生机勃勃。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每一种生物都是维持着生态平衡的一分子。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片面的认识,就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下严重的错误。保持生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是人类发展必须恪守的原则。

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也记述了猎人、狼与鹿的故事。大自然通过狼的嗥叫来启示这个世界的道理,已经被群山所理解,可人类呢?人类是否能像山那样思考,领悟这个道理呢?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大自然》中记述了一个“我”与自然之神对话的梦,是一则发人深思的寓言。自然之神是万物之母,她考虑的是“进攻与防御的平衡”,她一视同仁地爱护与消灭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她既不知道恶也不知道善,她只知道大自然必须的是平衡的,她要让万物按照她的意志发展。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以梦为载体,“我”代表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人类,“女性”代表自由平等、视万物如一的大自然,揭示了人类所取得的成就、人类所谓的正义,在大自然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在大自然中,天地万物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对人类有益有害,都是自由平等的,只有万物在天地间同生共存,才能维系生态平衡。只有生态平衡,人类才能谈发展,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人类迟早会自我毁灭。

当今,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不少人开始呼吁保护环境、拯救地球,却大多只是纸上谈兵。更可笑的是,拯救地球?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人类的出现才短短一百多万年,地球还活得好好的,根本不需要人类去拯救,人类需要救的,只是人类自己。在地球46亿年的生命中,有多少种生物诞生,又有多少种生物灭绝?但地球仍然好好的。谁知道在几十亿年的某个纪元中,是否有像人类一样有智慧的生物出现过又灭绝,连痕迹都不留呢?人类的确是有智慧的,但在自然面前,人类却可谓愚笨至极,人类所追求的繁荣、先进,对自然来说又算什么呢?到底什么才是“伟大”,到底怎样才算“有意义”?恐怕没有人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大自然远比人类伟大,大自然的存在远比全人类的生命都有意义。敬畏自然,人类才能与自然同存。

第13篇:《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

这本书的作者是伊林,是前苏联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伊林,对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极富生命力的品牌,即取自伊林的著作。他堪称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任何复杂生硬的科普原理在他笔下都变得津津有味。“十万个为什么”惠泽几代人,历史,是不会忘记伊林的!

伊林曾今说过:“每一门科学仿佛都在向我们召唤,邀请我们去专门写它,到处都闪耀着文学还没有接触过的一堆堆最宝贵的新材料。到处标明着文学家们的笔尖还没有走过的道路。”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秋闻蝉叫,晚秋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啊!听,她在说话。白云,蚂蚁,蝌蚪,大雁,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秋闻蝉叫,晚秋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是啊,如果你已经非常仔细地去观察一切看到的东西。那么,将来等你做了一个建筑工人,或者飞行员,或者海员,或者田地上的工程师的时候,你阅读大自然的书来,一定会像那些印在纸上的书一样明了。

第14篇:大自然的秘密的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学了一篇叫《大自然的秘密》的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和几个朋友在向导的带领下去海边看海龟,作者把一只小海龟救到海里去后,一大群海龟就从巢里鱼贯而出,结果这群海龟就被许多海鸟吃掉了。原来,最先出来的那只小海龟是龟群中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如今,巢中的海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便以为外面很安全,所以后来才会被海鸟们吃掉。

我觉得作者要顺从大自然的法则,海龟们自己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然早就灭绝了。

人类经常会自以为是,比如:草原上,狼经常捕杀羊群,人们以为羊群会被吃光,就大力捕杀狼,结果羊群成倍成倍地增多,草原上的草很快被吃光,羊群也难逃死亡。

我想人类不应该总是自以为是,大自然自己就会控制物种的灭绝和兴旺,用不着人类去多管,就像第6课最后一句话讲的一样——“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

第15篇:大自然的语言的读后感

1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

石头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要仔细观察。”落叶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落叶终究要归根的自然规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水滴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质。”……大千世界,万物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老师,花、草、树、木,无一不例外。人不是我们唯一的老师。

一块石头是何等的坚硬啊!可谁能想到,一滴水就这样成年累月的滴着、流淌着,一把斧子都锤不开、砸不开的石头,一滴水竟然办到了!硬是硬生生地砸出了一个“洞”,可不就是要坚持不懈吗?水都能这样坚持,何况人呢!

万事万物都不可能只教我们一个知识,就像老师,那么水呢,它就可能只教我们一种品质吗?

看过流水吧,你们可能没有注意过,水在往前流的过程中,常常会有石头、水草冒出水面,而水却没有因为这些东西挡住自己的去处,而是分开自己,越过它们,继续向自己的目标流淌。是啊,这些石头和水草不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吗?克服它们,踩着它们,继续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可不就是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吗?

万千世界,总有源源不断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任何奥妙之处,全部为你而展现!

2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

今天,万里无云。我独自在家里阅读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美文!

文中描述了不是人才可以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果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睛天。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要带好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已到人间。大雁集队南飞,不就“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读了这篇美文,使我的感触很深。懂得了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会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可是现在这社会的孩子,哪会这样啊!天天不是坐在电视前,就是坐在电脑旁。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以前爸爸小时候:爸爸小时候常一个人跑出去观察小溪流和天空的变化,跑到草丛中捉一些昆虫放在家里养,每天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特点。

我们也要多多去发现、多多去观察。总之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3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第16篇: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

二、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小节?【我发现,陈老师在上课时也先询问这个问题,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会给学生的预习一个方向,原来,每次预习我都要把自然段标出来】

2、检查读文,每人一段,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在检查读文中理解生词。

年轮 :一名同学简单解释,老师随后出现大树年轮的图片,给学生简单介绍。

三叶虫化石:老师打出图片,给学生进行解释。顺势询问学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同上学习漂砾

【边读文边解词,避免了单纯解词时脱离语境的缺点,同时,在解词过程中,老师有目的性,又避免了学生什么都解释的盲目性。同时,对于一些难的词,如年轮、三叶虫化石等,即使学生把字典上的解释读出来,他也不明白的,老师直接出示图片,既直观,又节省了时间。】

三、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2—9段,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都有什么?

(1)学生读书。

(2)老师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同时以第二段作为例子进行勾画关键语句的指导。

1、在一开始提出要求时,就让学生边读边画就更好了。

2、此处占时较长,原因是这篇课文,

2、3段结构一致,

4、5段结构一致,

6、7段结构一致,

8、9段结构一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第二段的勾画,也很容易的完成了第三段,但在后面的几段就遇到了问题。老师也发现了,于是进行了单独的辅导。虽然时间很长,但辅导并没有让绝大多数学生明白,而在下面的交流中也显现出来。老师还要进行第二次指导。我认为,老师在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不明白时,正是需要老师之时,此时,老师完全可以再以第四段为例,进行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一个规律,我们勾画的是什么现象带来什么结果】

(3)交流:

学生逐段说出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老师顺势把它变成简单的语言,进行板书。同时对4—9段进行勾画的指导,读后感《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

三、品味语言(学习

4、5小节)

大屏幕出示

4、5小节的课文: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运用了比喻。

师:哪是比喻?

生:大自然在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人间。

师:你同意吗?

生2: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师:这里对不对?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蝌蚪比作了逗点。

师:为什么这么比?

生:因为他们像。

师:你看这句话是什么号?

生:问好。

师:老师告诉你,这是一个反问句,答案就在这句话中,你能把它变一下吗?

生: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

朗读第四小节。

同上学习第五小节。

【此处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学习,关注到了修辞以及句式转换的初步概念。对于三年级老师来说,有这个意识很可贵。但我想,第一学生回答错误不是没有原因的,老师可以追问一下,帮助他明白。同时,对于两种事物的相似点,老师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更清晰】

四、拓展延伸:

师:这篇课文是以小诗的形式出现的,请你也试着填一填。

多媒体出示:我会填

天上飞着蜻蜓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蜻蜓飞的( )

明天准是( )

学生填(答案不统一)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试着这样说一说。

【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巧妙,既让学生学习了语言,还进行了拓展。可见老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既然是诗,就该让学生有作诗的意识。学生在回答,蜻蜓飞的低,明天准时阴天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第一句话稍稍改动,让它更顺口】

我很喜欢这节常态课,有基础知识的学习,有课文的朗读,有勾画重点语句的指导,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品析,有课外的拓展,而且这些都是在一节课中完成。那么我们就可以节省出一节课学生做阅读了。希望范老师坚持下去,更希望范老师带领着三年级组做下去。

第17篇:《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读后感

开学第一天,我学了《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这篇课文。

当我读到第一段时,仿佛感到我已身在云南的热带雨林里,看到了色彩绚丽的热带鸟类,各种热带植物;还看见了活化石——望天树,而且我还在测量着望天树的高度呢!

当我读到“让明亮的眼睛……”时,仿佛看到翠竹林立的竹林,那一根根竹子像一排排卫士站在那里;又仿佛看到松柏在雪地里傲霜斗雪,还有跟它一起做伴的梅花和菊花;我还看见了农民和果农们在沃野上、果园里辛勤的耕作,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浇湿了干燥的土地。

在读第四段时,我受到了青山和绿水的召唤,它们的魅力无穷,令人向往。不过,在前进的道路中,还必须不怕艰险,勇于攀登,更加不怕险恶的风浪,只有做到了,才能享受大自然无私地馈赠和给予,才能拥有勇气和胆量,在大自然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只有勇于探索,勇于发现,越过自然障碍。才能知道大自然是多么神奇、美好,是我们最好的绿色课本。也许有人说大自然很危险,可只有体验了。才能知道它的美好,走吧,让我们一起去浏览这绿色课本!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美化大自然!

第18篇:《柳林风声》读后感——贴近大自然

贴近大 自 然

——《柳林风声》读后感

金秋十月,我校宋艳芝校长为同学们推荐了一本好书,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写的一部童话故事《柳林风声》。

爸爸从附近的书店买回了这本书,放学后,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被书中小动物们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与他们一起奔跑玩耍,与他们一起喜怒哀乐。

读了这本书,我喜欢河鼠的理性、喜欢鼹鼠的友善、更佩服獾的处乱不惊、不喜欢蛤蟆的骄傲张扬和盲目冒险。也许有人歌颂友谊、有人喜欢智慧、有人赞美勇敢。而我却被小动物们贴近大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环境所吸引。

“太阳升起来!天空,大地,还有小河都被照耀的熠熠生辉。炎热的中午,他们在灌木丛深处倦怠地午睡,阳光穿过叶缝,洒下斑斑点点的光辉。午后他们就去划船游泳。沿着乡间小道,穿过金黄色玉米田漫步。最后是漫长而凉爽的夜晚,动物们聚在一起拉拉家常,或者为明天的冒险计划做着准备……”

读着这些优美的句子,我的心也飞出了窗外,飞到了田野、飞到了山间、飞到了树林、来到了河边,奔跑、爬山、游泳、划船……听一听花开的声音,学一学小鸟的歌唱,找一找山里的宝藏,问一问河水为什么要流向远方......正在做着美梦,被妈妈的喊声拉回了现实,英语还没听、钢琴还没有弹、数奥还没做、许多作业还没写完……唉!我多想成为书中小动物们的一员,贴近大自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天真烂熳……

今后,希望老师们为我们推荐更多的好书,可以使我们在阅读的路上事半功倍,也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在书籍的海洋中陶醉……

石家庄市合作路小学五(1)班

宋心浩

第19篇:《大自然可不那么简单》读后感

《大自然可不那么简单》读后感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大跨越,创造了无数引以为自豪的成就,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让人们沉浸在自身非凡的创造才能中,却往往容易忽视了自己给自然带来了什么。

正如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入侵者一样,人类以他特有的方式进入了生物界,随之栖息繁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社会,建立了一系列满足于自身生活需求的系统,而这一切是以大自然提供的物资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不同于其他入侵物种的是,人类有着潜在的巨大的创造性,他并不仅仅满足于自然所提供的一切,他懂得利用自然,通过改造来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需求是在不断的改造和尝试中不断滋长出来的。自然界无私地为人类提供了一切发展所需的基本物资,从某种角度来说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推动者,是人类之所以可以生存下来和不断壮大的直接原因,可是事实上关系并不是如此简单,它同样可以成为人类无限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在土地沙漠化,洪涝灾害泛滥,大量生物物种灭绝大规模的发生之前,人类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直到自身利益受到了切身的损害,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近年来环保问题层出不穷,有很多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尽管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理论,科学技术在各发面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环境问题却始终不见减退之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自然界的复杂性,它又太多的未知之谜,人们很多的认识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自然界给我们的答案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简单和直接,里面有太多的变数,所以每当我们总以为事情可以比较圆满解决时,总会有其他的问题接踵而至,我们不能自以为是的去预测未来会发现些什么,因为自然总会带给我们出意料的答案。一个新物种到一个新的适宜的环境在一定时期内数目会不断增长,可是最后都会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发生竞争,最后变成适者生存的状况。同样的,人类也会经历这个阶段,至少从现在看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远远没有到人类可以控制的地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自然界固有平衡的影响不是任何措施可以取代的,至少由现在来说,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性的,现在人类所作的一切,只是尽量在寻求一种平衡点,达到最到程度协调,今后人类也有可能进入一种竞争和淘汰阶段,遵循的也是适者生存的定律,现在人类要做的就是进化,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想意识的进化,要以自己的变化来适应自然,而不是如何去改变自然来适合自己。

自然界的复杂性告诉我们,改变它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我们现在要做好的就是反思自身,以自身的改变来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创造条件。

环境学院06本

李晏宏 0610182018

第20篇:大自然绮丽的神韵读后感

我喜欢大自然绮丽的神韵。

我喜欢趴在窗台前观看香山香炉峰的夕阳西下,静静望着夕阳的身影渐渐消逝在我的眼眸中,等待着红色与蓝色融为一体的紫色在空中徐徐铺开。那是个并不漫长的时间,却犹如在看一个人渐渐变老,慢慢仙逝的整个过程,是那么安详、和谐。

沉醉其中,就好像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王国,我似乎正站在大门口试图偷偷向里窥望,却瞥到了令我今生叹息的美丽,而事实不是这样,我所在的地方还是那样的喧闹丑恶肮脏。只有看见夕阳西下的美轮美奂才会懂得去欣赏真正有美感的东西,自然的美是最美的美,不正是这样吗?夕阳可以让我忘记所有的烦恼和喜悦,我为此叹为观止。

夕阳结束了一日的喧嚣,平息了一日的劳累,它就在我心中圣洁的地方成了最美好的憧憬:人死后,是不是都会去到上帝所在的那个地方呢?

我喜欢我家门前香山植物园里四季的鲜花,只是更钟爱樱花和秋菊而已。

对于我来说,植物园樱桃沟里的樱花就像是粉色的小生灵一样具有非常可观的生命性。寒冬过后就是樱花迎接着春天,她像是温暖的号角,召号着沉睡的生命苏醒。樱花的花雨是世上最绚烂最馨香的,古老樱花树下站着个莫名少女,樱雨拂落的那一霎,我隐约看到了她婉美的笑容,黑色的明瞳中带着平静和些许的愉悦,如雕刻过的脸上起了一丁点察觉不到的惊诧--樱花一瓣一瓣夹在丝丝墨黑中披在肩上,挂在白色的衣服上。就像是梦境中一样,朦朦胧胧的,我对樱花就这样认真了起来,我不知道我是执着于那名窈窕少女还是真的执着于樱花的美,总之,我是深刻地把这个幻境铭记了。

樱花们调皮地挂在树丫上,没人感觉它们是那么高高在上,只有人感觉它们是和自己心靠的最近的生命,它们也许也有着各种感官,还或许它们已经感受到我悄悄传达的谢意了吧。感谢召唤来了春天。

每种花都有神灵赋予她们的意义,正如人一样,都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理由。我坚信每朵花在它的最后一瞬都会展示出它真正的美。樱花也是,也有着一种绝伦的美丽,那是樱花结束了一轮生命时才会感受到的灿烂。

我喜欢在燥热的夏季同香山隐居的艺术家、思想家的长辈们去感受香山夜晚的静美。我喜欢,在风夜、雨夜、雪夜坐在香山乾贤岭归去来兮的陶艺工作室感受小燕阿姨手下泥土的真切,我喜欢在明媚的阳光里到植物园西门尔雅书画工作室静静的感受邹阳叔叔似鲁迅般的沉思,我喜欢每周放学回家后的周末感受妈妈娴熟的弹拨七弦古琴流露《阳关三叠》天籁音符的浑厚苍桑,我喜欢在无聊无奈时到香山正黄旗爸爸的云居山房的书屋感受淡淡的檀香与书香、茶香交织的气味,我喜欢踏着秋月去香山植物园中的曹雪芹故居默默的觉受古井老树的倒影,我喜欢踏着晨曦到香山卧佛古寺的苍柏长陈前感悟岁月更迭的神奇……

蝉鸣伴随着星星的律动,让我想起贝多芬用旋律叩问生命的博大。夜晚的星空,金灿灿的月亮,天上镶着的那一条银带是银河,如果用心体会也能感受到它在流动呢。闭上双眼,世界上那时只有我和他还有星星们、月亮,流动着的银河。没有其他的喧闹,叫嚷,烦人的琐事,多好啊。时光就好像停留在了那时一样,盛夏的我们,悄悄爬到了屋顶,手牵着手,一起遥望起以前和将来,天上的星星可以作证哦,它们一定都偷听到了。嘘……请不要告诉别人啊。

我们会在美到发酥的时刻许下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世界没人说话了,一切都哑然无声,只有轻轻的小小的呼吸,是我和他。最幸福的莫过于此了。

我喜欢深秋融入香山石板街上被喜怒哀乐装扮后赏看红叶的人流。

我喜欢在多雨的时节读散文。忧伤的、哀怨的、欢快的、明朗的。不同的文字风格会让我沉浮在江南河边铺满光滑板面的石堤上,伴随着来自异乡的雨水一起滋润着我的心田。自己最爱的还是余光中的,读着真的很有感觉,嚼着也能叫出味道。那种谁也写不来的平和与安稳是我最喜欢的感觉。读着读着就会慢慢进入其中,游荡一圈,回来的时候雨已经停了,阳光碎碎的从窗外照着白色的纸上那一行行铅字,我的心也戛然而止,留下的是一段段余下的空白。

我喜欢在人们酣睡的时候看电影。自然片、历史片、灾难片、战争片的画面及音乐都会在我看完影片的睡梦中造就成另一番唯美的风景,激发着我对生命的感悟。很爱看那些色彩悲伤的影片,我总是禁不住去为此抽去一张又一张卫生纸。《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我忍不住一看再看的电影,无论看前多好的心情可看完后都凋零了。德彪西的钢琴曲、一望无际的绿原、无人控线的风筝、少年无助的心……那些支离破碎的镜头牵制着我的心,莉莉周的声音入梵音般唱诵着,少年的青春如荆棘般艰难。我的青春也是这样吗?在午夜的满天繁星下,我对着天这样地发问。我喜欢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听古典钢琴曲。萧伯纳的也好,贝多芬的也好,莫扎特的也好,全身心的沉浸在一个个音符中,把一张张CD放入CD机中,躺在木地板上,安安静静地听,空气中的因子都好像缓慢了起来,我好像躺在云上,每个神经都被音乐浇灌了一样,浑身舒畅心旷神怡,我至今还记得心情不好的日子里,就是每个半天每个半天的听CD,每个音都听得仔细悦耳。脑中只剩下一章章华美的篇曲,先人们所做的东西后人们听来都能感受到当时的激情。音乐果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我由衷赞叹。我喜欢自然与想象,我喜欢人世间被赋予灵性的美好事物!

大自然读后感
《大自然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