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青山不老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6 08:33:49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青山不老读后感

今天,我预习了一篇课文,名叫《青山不老》,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去,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造福于后代的子子孙孙,青山不老读后感。

文章开头便让人感到了浓浓的绿意:“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然而,文章所说的这个地方,竟然是中国的晋西北,竟然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竟然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恶兽盘踞之地!读到这里,我不禁心中生疑问:“这样的地方,怎会有文章开头写的那一片绿色?”其实没有错,这绿洲的出现,是因为那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65岁的他居然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老伴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到死”的坚定信念;他的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这不是81岁高龄的老人应得的回报吗?人老了,过平静的生活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但是,他不肯。他坚定不移的相信种树便是命运的选择,他执着地坚持着在旁人看来有些可笑、不现实的宿命,把屋后的青山认定为他最后的归宿!老人已跨过了八十岁的门槛,却还有宏伟设想:继续栽树......他这样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原本,他(她)(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他(她)要通过追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放弃了人生中一个常人最舍不得放弃的部分:逸。他从没有萎靡不振过,他把毕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命运的选择”,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读后感《青山不老读后感》。放眼老人的一生:他的人生是充实的,还有快乐——因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快乐。老人对青山深深地着:他创造了它,它也帮助了他——它给了他信仰:坚持自己的抉择。老人与青山亲密无间,老人是青山的一部分;青山也是老人的一部分。青山不会老;老人也不会老——因为他有着对生命抉择的热情追求和执着坚定的精神,还有,他实现了他的价值,实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价值……

1.读了《青山不老》我为文中的老人而感动。

《青山不老》写了: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把青山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与环境作斗争,绿化环境,保护环境。老人不容易才绿化了青山,造福人类。如果我们破坏环境就对不起老人了。老人的女儿几次让老人享清福,但老人都不答应。老人一定想,自己还活着这段时间,得多种树,造福人类。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不顾自己为别人着想。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我们的植树英雄:马永顺。国家需要木材,马永顺伐树36500棵。他为了补回这些树,每年春季都植树。1982年马永顺还有8000棵树没栽上。有人劝他:“你种那么多树要享清福了。”但马永顺坚决不要。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我明白了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人类可以继续住在这个星球上。

2.《青山不老》读后感《青山不老》重点句子分析

“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什么地方呢?这竟是中国的晋西北,干旱、霜冻、沙尘暴盘踞之地!

我不觉惊诧了,“这样的地方,怎会有文章开头的那一片绿色?”原来,是因为那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他在65岁时居然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

在老伴过世时,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要“绿化环境到死”的信念;在女儿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却不肯,并他坚定不移的相信种树便是命运的选择;他把屋后的青山认定为他最后的归宿!

老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放弃了人生中一个常人最舍不得放弃的安逸。他从没有萎靡不振过,他把毕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命运的选择”,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放眼老人的一生:他的人生是充实的,还有快乐——因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快乐。

推荐第2篇:青山不老读后感

《青山不老》读后感一

--费焯迎

《青山不老》 这篇课文用清新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创造了一片绿洲。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

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植树英雄:马永顺,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将生命献给青山。

这些人使我感动。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老人与青山亲密无间,老人是青山的一部分,青山也是老人的一部分。青山不会老;老人也不会老——因为他有着对生命的热情追求和执着坚定的精神,还有,他实现了他的价值。

《青山不老》读后感二

小院浓浓的绿意:“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谁能想到这个地方竟是中国的晋西北,竟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竟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恶兽盘踞之地!读到这里,我不禁心中好生疑问:“这样的地方,怎会有文章开头的那一片绿色?”没有错,这绿洲的出现,是因为那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65岁的他居然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心得体会 www.daodoc.com)老伴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到死”的信念;他的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这不是81岁高龄的老人应得的回报吗?人老了,过平静的生活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但是,他,不肯。他坚定不移的相信种树便是命运的选择,他执着地坚持着在旁人看来有些可笑、不现实的宿命,把屋后的青山认定为他最后的归宿!老人已跨过了八十岁的门槛,却还有宏伟设想:继续栽树……他这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原本,他是没有价值的,他要通过追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放弃了人生中一个常人最舍不得放弃的部分:他从没有萎靡不振过,他把毕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命运的选择”,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放眼老人的一生:他的人生是充实的,还有快乐——因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快乐。老人对青山深深地爱着:他创造了它,它也帮助了他——它给了他信仰:坚持自己的抉择。老人与青山亲密无间,老人是青山的一部分;青山也是老人的一部分。青山不会老;老人也不会老——因为他有着对生命抉择的热情追求和执着坚定的精神,还有,他实现了他的价值,实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

推荐第3篇:青山不老读后感

《青山不老》读后感

最近,我学习了一篇文章叫《青山不老》,让我感动不已。

内容讲述了一位老人,住在一个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面对这艰难的环境去植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十五年里老人共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创造了奇迹。

如果有一天,你幻想你睡醒了,看到窗外一大片森林,你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是可以的,只要我们努力植树,保护树木,总有一天沙漠也会变绿洲。篇2:读《青山不老》有感

读《青山不老》有感

最近,我学习了一篇文章叫《青山不老》,让我感动不已。

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住在一个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面对这艰难的环境去植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十五年里老人共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创造了奇迹。

如果有一天,你幻想你睡醒了,看到窗外一大片森林,你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是可以的,只要我们努力植树,保护树木,总有一天沙漠也会变绿洲。

广东珠海香洲区金鼎一小六年级:13431930935篇3: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作者梁衡写的一文——《青山不老》,并深有感触。

本文主要讲了:在中国晋西北,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这山沟里任意破坏,也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这么厉害的风暴,使那坐在作者对面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读完课文,我觉得老人很伟大,为了让这里不再有自然灾害,就组织了七位老汉治理这条沟,现在有五人离世了,他最可敬的老伴也同样过世了,老人在这样失去老伴而又孤独的环境下,并没有放其他植树的选择,他的女儿特意来接他去享清福,可他也没有走,那清闲安适的生活他却不要,15年,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个奇迹太了不起了,而且还用林业资助每户村民都买了一台电视机,是啊,老人为了村民,什么都能奉献出去。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青山中得到了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远不老,青山也是不会老的!篇4:青山不老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 吴绍华

评改: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 白瑞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青山不老》课后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发明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身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发明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发明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发明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发明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考虑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维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发明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出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孩子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维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沛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和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身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六、存在缺乏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自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置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需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时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北京市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 张 建

一、教学目标: 1.展示并交流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2.通过深入阅读,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通过深入阅读,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 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风荡漾,叶间闪着粼粼波光。这如画的景色,让你一定想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展示并交流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待会儿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篇5: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

2、理解老人植树的意义,领悟老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精神。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激情导入

1、同学们,“十·一国庆节假”出去旅游了吗?说说(当我们走进自然,融入自然后你的感受怎样?心情舒畅、身心愉悦、清爽、安逸····)趁着十·一美好的天气,我去了山西一趟,感触颇深,回来时带了好多照片,想看看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环境现状图片欣赏)

2、生谈观后感:引入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并出示相关文字资料(晋西北地区先后的环境变化)

3、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年逾古稀、81岁高龄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在创造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文中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默读课文,想想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三、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

1、细细品读、齐读此句,想想从中读到了什么信息?(坚守时间长,绿化面积广)

2、透过此句、联系全篇,说说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我看到了······)。 生:(1)我看到了在晋西北地区,常常大风肆虐,面对干旱、霜冻、沙尘暴,一位瘦小的老 头,顶着恶劣的环境,依然坚持在植树造林(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我看到了在老人65岁那年,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感人场景。 (3)我看到了当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继离世、风雨同舟的老伴静静过世,唯一的女儿接她去享清福时,他始终不改自己的初衷(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我看到了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

师:多么感人的事迹,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齐读划线句子两遍,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生全班交流(“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身后的那片绿荫,实际说老人执着的造林决心,绿化美化家园的举动,造福子孙后代的精神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师:所以说“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推荐第4篇:青山不老读后感

【篇1:青山不老读后感】

读了《青山不老》我为文中的老人而感动。

《青山不老》写了: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把青山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与环境作斗争,绿化环境,保护环境。老人不容易才绿化了青山,造福人类。如果我们破坏环境就对不起老人了。老人的女儿几次让老人享清福,但老人都不答应。老人一定想,自己还活着这段时间,得多种树,造福人类。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不顾自己为别人着想。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我们的植树英雄:马永顺。国家需要木材,马永顺伐树36500棵。他为了补回这些树,每年春季都植树。1982年马永顺还有8000棵树没栽上。有人劝他:“你种那么多树要享清福了。”但马永顺坚决不要。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我明白了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人类可以继续住在这个星球上。

【篇2:青山不老读后感】

读了《青山不老》这篇文章,我感触颇深。

在中国的晋西北地区,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哪里的环境条件非常恶劣,是大风、沙尘暴等的盘踞之地。在这么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一个八旬的老汉竟创造了绿洲。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老人年年老瘦小,失去同伴,孤苦伶仃,只有屋后的青山和他做伴,青山上他亲手种下的一颗颗绿树与他为友,她在山中的生活过的单调而乏味。早起、吃饭、种树、吃饭,晚上吸一袋烟,睡觉。这就是老汉的一天,他完全可以下山在女儿家里享清福。但是他并没有这样想,他要一直种树,直到他爬不起来为止。

他是一个无私的老人,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一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是一个不辞劳苦,坚持不懈的老人,他要一直种树,直到他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位可敬的老人已经与他屋后的青山融为了一体,青山就是他的生命。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就像那屋后的青山,永垂不朽。

我相信,青山是不会老的!

【篇3:青山不老读后感作文】

早晨起床,打开窗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洲,青风扑到脸上,吸一口就让人感到莫大的满足。就这样,新的一天开始了。

虽然这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想象中的场景,但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告诉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设想一定会变成现实的。

大家可能会觉得老人夸大其辞,可是他用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不是假的:种在不毛之地的3700亩林网,7条防风带和8条已经绿化的沟。

15年,足以让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与他一起植树的七位老人均已相继过世,他活了下来,他信仰着一座座青山,一条条绿河,一个碧绿的世界。15年他与青山为依,以铁锹为伴,闲暇时只能望着大山发呆。这是怎样的孤独,在静得只能听见鸟鸣的那一刻,活下去也许要比死亡更要有勇气。

他不可能长生不老,终有一天他会去找他已故的伙伴。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是他的树和他的心。他用一生心血耕耘出的一片片绿色,永远不会离我们而去的。

我站在那青山上,尽情地呼吸着,眼前的绿树好似都变成了这位老人,骄傲地伫立在大西北的土地上。

【篇4:青山不老读后感】

今天,我预习了一篇课文,名叫《青山不老》,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去,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造福于后代的子子孙孙。

但是,文章所说的这个地方,竟然是中国的晋西北——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竟然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恶兽盘踞之地!读到这里,大家不禁心中生疑问:“这样的地方,怎会有文章开头写的那一片绿色?”这绿洲的出现,是因为那个“瘦小老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居然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老伴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的坚定信念;他的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但是,他不肯。他坚定不移的相信种树便是命运的选择,他执着地坚持着把屋后的青山认定为他最后的归宿!他还有宏伟设想:继续栽树……

他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永垂不朽。

【篇5:青山不老读后感】

你可知道晋西北地区?那是一片风沙肆虐的黄土高坡。你可知道晋西北老人?那是脸上刻满皱纹、手上长满厚茧的饱经沧桑的人们。其中,有一位81岁的晋西北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块青山不老的奇迹。今天,让我们去拜访这位老人吧。

出现我们眼前的这位老人,他在晋西北地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奇迹。这里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盘踞之地。而就在这如此凶险的地方,却是一位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他组织了七八个老汉来治理这条沟,现在虽有五人逝世,还有他那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了一生,他的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到城里享清福,他不走,坚持要种树,他觉得种树是他命运的选择。他还用林用收入资助每一户村民买一台电视机,自己却省吃俭用,——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他将原来风沙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波荡漾的青山,他是多么的了不起呀。

前辈栽的树,要过几辈后才能长大成材,后人才能乘凉,说明树木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也表示目前进行的工作,可能要在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效益和价值。同时也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只有从现在保护好环境,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存之地。

【篇6:青山不老读后感】

星期五我们上了一篇名叫《青山不老》的课文,说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并且将随青山永垂不朽,这事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在晋西北地区那不毛之地奇迹般的创造了绿洲,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赞扬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我们和老人比比,他的一生都在开辟山林,绿化家园。而我们却随便踩在绿油油的小草身上,损坏可爱的绿叶,折树枝,这都是十分不好的,小草,被我们糟蹋的不成样子了,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出去玩,看到有人在乱摘花朵,拔鲜嫩的青草,我想:这些人真不道德。我不解的问妈妈,妈妈说他们是不对的,他们只想自己家里漂亮,却忘记了爱抚公共环境。如果每个人都向他们那样,那就没有这美丽的环境了,我想:现在都很少“绿洲”了,他们还乱摘花朵,拔青草,真是不应该。

让我们一起拉起手来保护地球吧。

【篇7:青山不老读后感】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用清新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创造了一片绿洲。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

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植树英雄:马永顺,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将生命献给青山。

这些人使我感动。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老人与青山亲密无间,老人是青山的一部分,青山也是老人的一部分。青山不会老;老人也不会老——因为他有着对生命的热情追求和执着坚定的精神,还有,他实现了他的价值。

【篇8:青山不老读后感】

“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什么地方呢?这竟是中国的晋西北,干旱、霜冻、沙尘暴盘踞之地!

我不觉惊诧了,“这样的地方,怎会有文章开头的那一片绿色?”原来,是因为那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他在65岁时居然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

在老伴过世时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要“绿化环境到死”的信念;在女儿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却不肯,并他坚定不移的相信种树便是命运的选择;他把屋后的青山认定为他最后的归宿!

老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放弃了人生中一个常人最舍不得放弃的安逸。他从没有萎靡不振过,他把毕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命运的选择”,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放眼老人的一生:他的人生是充实的,还有快乐——因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快乐。

【篇9:青山不老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我看完之后我的感受很深。

中国的晋西北是一个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见这里的风有多大,多么危险,可在这里一个瘦小的老人和他组织的七个人一起植树,在这期间五人已相继离世,一天他植树回来,发现自己的老伴已经在炕上过世了。现在只剩下81岁老人一个人了。在他种树的十五年间,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十五年,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多亩林网。这些数字令我震撼,这是任何一个普通的老人都无法做到的。他的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享清福,可是老人一次次地拒绝了,他觉得种树是他命运的选择,青山是他最好的归宿。他还那么无私,他还用林业收入给村里每一户居民买一台电视机。他已经把生命转化成另一种东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马永顺,他曾靠弯把子锯一个冬天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人的工作量,他为了补回这些树,每年春季都植树。1982年马永顺还有8000棵树没栽上。有人劝他:“你种那么多树要享清福了。”但马永顺坚决不要。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他是一个植树英雄。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多植树,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推荐第5篇:课文《青山不老》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虽短,但却蕴含了人生哲理的课文——《青山不老》。

主人公是一位外表、习惯平淡无奇的瘦小老头。你或许会问:“他怎么了?不都和大街上的老人一样吗?”我会回答:“不一样!”

老人家已经耄耋之年。平常人家的老人早已安享天伦了,可老人家呢?如课文所说——“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尚明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正是老人家的成绩。老人拥有幸福的机会,并且机会一直在他面前停留,可他仍旧拒绝了诱惑。

老人家是一个山野老农。在他年轻的时候,就一直的辛苦劳累,到了现在也一直为了国家林业而奉献出自己的时间,安乐,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哪一个老人家会抛弃这种幸福?

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样的人傻,不懂的享受人生。但这其实既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获得!别人或许否定这样的精神,但我却要大声赞美这样的,如同青山一般万古长青的宝藏!

推荐第6篇:青山不老得读后感[推荐]

青山不老读后感(一)

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青山不老,有一位热爱大自然的老人,和其他六个老人,十五年来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这个老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他用自己的林业收入,帮助村民每家买一台电视机,这样他还觉得不够,他还要种树,知道自己爬不起来为止,这位老人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在他植树过程中,他面临着很大的诱惑,女儿三番五次的想让老人进程享清福,可老人还是坚持留下来,继续植树造林,多么让人敬佩啊!房屋后面的青山最终是老人的归宿,他与大自然有深深的情怀,虽然青山是不会老的,但是人类如果在破坏大自然,人类终究会受到惩罚,要多种树。

老人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一片绿色的森林,这是值得的。

青山不老读后感(二)

读了《青山不老》我为文中的老人而感动。

《青山不老》写了: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把青山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与环境作斗争,绿化环境,保护环境。老人不容易才绿化了青山,造福人类。如果我们破坏环境就对不起老人了。老人的女儿几次让老人享清福,但老人都不答应。老人一定想,自己还活着这段时间,得多种树,造福人类。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不顾自己为别人着想。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我们的植树英雄:马永顺。国家需要木材,马永顺伐树36500棵。他为了补回这些树,每年春季都植树。1982年马永顺还有8000棵树没栽上。有人劝他:“你种那么多树要享清福了。”但马永顺坚决不要。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我明白了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人类可以继续住在这个星球上。

青山不老读后感(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青山不老》,故事里的那位老人,让我深深感动。

故事的讲的是一位老人生活在西伯利亚大风肆虐、跟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他组织了七位老汉治理这条沟。他女儿劝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决定一直种树,到他起不来了为止。

读了这篇课文,我不禁地感叹:这位老人可真是伟大,他女儿接他享清福,他不去,却在这里种树,这可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呀!他不为自己,只为别人,他勤于栽树,默默奉献,只为了不留一个被沙漠化的地球!难道他不伟大吗?难道他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我们人人都像老人这样,世界不就没有沙漠了吗?

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老人这样的人。比如说,我们的植树英雄—马永顺。国家很需要木材,马永顺伐树三万六千棵,他为了补回这么多的树,每年春季,他都植了很多树,一九八二年,马永顺还有八千棵树没有栽上。有人劝他:“你已经栽了那么多树了,该享清福了。”但马永顺坚决不去享清福。他坚持义务植树四十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成为一位植树英雄。

在生活中,像这样为了保护环境,放弃享清福的人还有很多,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我也明白了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祖孙后代。这样人类才能安居乐业。

推荐第7篇:《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幸福路小学 刘 静)

教 材 分 析: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学 情 分 析:

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略读课文的要求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根据文本的特点,我上这节课采取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运用课件,尽可能达到我的教学目的。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 学 目 标:

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我国大西北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图片。

2、展示改造大西北的相关图片。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字词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用一句话向大家形容一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这位老人。(奇迹)

2、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师导: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⑶ 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⑵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教师的适度点拨与引导

讨论、合作、交流。

五、情感升华

1、老农十五年来创造的奇迹,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2、师总结:15年的努力可以创造奇迹可以把黄沙变绿洲,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都会创造奇迹的。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向老人学习,爱护环境,植树造林。

六、作业

1、识记字词

2、写一遍读后感

板书设计 :

16 青山不老

恶劣

奇迹

艰苦

无私奉献 造福人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额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层次井然,内容清晰。先描写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用一句话向大家形容一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这位老人。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通过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接着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通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马上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因此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后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我觉得略读课文应该是让学生学到的阅读方法,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后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但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

《青山不老》说课稿

说教材分析 :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略读课文的要求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根据文本的特点,我上这节课采取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运用课件,尽可能达到我的教学目的。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说教学过程 :

版块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说明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我国大西北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图片。

2、展示改造大西北的相关图片。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要求:

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字词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用一句话向大家形容一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这位老人。

2、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

⑵ 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2、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五、情感升华

老农十五年来创造的奇迹,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引导:15年的努力可以创造奇迹可以把黄沙变绿洲,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都会创造奇迹的。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向老人学习,爱护环境,植树造林。

六、作业

1、识记字词

2、写一遍读后感 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恶劣

奇迹

艰苦

无私奉献 造福人类

推荐第8篇:青山不老

16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预习案

1、预习生字词

2、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

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拓展延伸案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青山不老》补充资料

晋西北《青山不老》词语解释

晋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

晋西北的老人晋西北地处吕梁山脉的黄土高原,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顽强地生存着。这里的老人中有的曾经当过纤夫、有的远走他乡以唱戏为生,更多的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种养家,刻满皱纹的脸和长满厚茧的手都是他们饱经沧桑的印证。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晋西北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土地和潜在沙化土地面积1700多万亩,近300万亩草地因风沙危害逐渐退化,成为风沙侵袭北京的主要通道和三大风沙源之一。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户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推荐第9篇:青山不老

2010年示范课《青山不老》教案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37 2010年示范课《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自己的教案谈谈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我觉得自己的这个切口找得比较巧。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课前理解“老”的基础上,我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316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出示资料: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邻省山西,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之说。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是沙尘暴高发区。山西的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人最大的****。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每年春季我们都会在电视中看到北京等地都会受到强烈的沙尘暴影响,满天都是灰蒙蒙的,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外出不得不带着口罩、围着沙巾,还有甚的竟给头上戴着塑料袋。曾有人说,如果人们还不重视治理环境,不久的将来,我们首都北京将会成为一片沙海,也成为沙漠。多可怕啊,到那时候,我们的居住密度会更大,人类的灾难会更大。那怎样才能阻止可怕的局面发生呢?唯有植树造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青山不老,一起去认识为改变环境,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的81岁高龄的老人。 板书: 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参天

土炕

肆虐

盘踞

三番五次

恭敬

劲挺

淤泥

拐杖

荡漾

2、自读“阅读提示”,思考: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画出相关句子。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3、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生:“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谁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生: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

生:这句话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生:我找的句子是:“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师:同学们,想像一下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生:老汉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真令人佩服。 生:他太了不起了,3700亩林网将是多大的一片绿洲啊!

生:我找的句子是:“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生:他所处的“大环境”——险恶。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生读文中第2自然段。 师:然而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这位老人竟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真是了不起,读到这儿我们不得不为这位老人感到惊叹! 板书: 惊叹

生:他所处的“小环境”——艰苦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生读文中第3自然段。

师: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和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的突然离去,他没有被压倒,仍一如既往地在艰苦的条件下植树造林,读到这儿我们对这位老人的感情已有最初的惊叹转为敬佩。

板书:[小学教案网,更多语文课堂教学实录-www.daodoc.com] 敬佩

师:让我们再一起带着对老人的惊叹和敬佩之情读一读他创造的奇迹吧! (生再读上文中的三句话。)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作者不由得想到了—— 出示句子: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师:同学们,“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一位普通的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那作者为什么还这样说?

生: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是什么意思? 生:表面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指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无私精神和宽厚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再读一读作者感受的话。

学生再读作者感受的话。

4、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与老人的接触,认识了这位老人,了解了这位老人。“情到深处不自已。”什么语言都表达不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所以文章最后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结束。你们理解“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吗? 生:“青山不老”其实是指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生:“青山不老”实际是说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能造福子子孙孙,世代相传。 生:“青山不老”指老人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三、小结

师:是啊,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是将永远随着青山永垂 不朽的,这位老人永远不老。 板书设计: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青山不老

创造奇迹(8条、7条、3700亩) 惊叹——敬佩

推荐第10篇:青山不老

教学内容:16 青山不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今天学习作家梁衡的一篇文章:青山不老,还读过他的哪篇文章? 你对梁衡这个作家有哪些了解?

小结:山西人,1946年出生,记者,关注西部地区。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读准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老人独自一人在山上植树,并且打算一直种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 2.检查预习:

读词语,注意红字的读音:参天 肆虐 盘踞 归宿 晋西北【PPT】

文中提到的晋西北指哪里?文中还有一句话讲了晋西北当年的情况,结合句子大意,读通句子: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句子大意: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候能把他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

你对晋西北这个地区有哪些了解?教师补充,看图片了解。【PPT】

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风沙漫天,需要治理,可以植树。

三、精读课文:

1.理清楚文章结构:课文分成哪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汇报,板书: 一(1—4)在屋里聊 二(5)山上参观 三(6—7)分别、感悟

2.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出了文章的主旨,哪句话?(第7自然段“青山不老”的句子,也就是题目的含义。

那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难句的理解。(板书记录这个问题) 3.根据自学提示完成:

(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画出句子后,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要点要全。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画出句子,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要点要全。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5.学生汇报,指导完成: (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答案集中在哪段(4自然段)?小结:要先略读确定答案所在的段落。

两个要点: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数字)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小结方法:直接提取信息,稍加整理。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答案集中在哪段(

2、3自然段)?小结:要先略读确定答案所在的段落。

提取要点(共4个): A自然条件恶劣(2自然段)。 B老人年老、瘦小(2自然段)。 C生活条件艰苦(3自然段)。

D同伴、老伴相继去世,孤独(3自然段)。 读了这些内容,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青山是不会老的”。

指导: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 A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 B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C造福人类的精神。

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所以作者说“青山不老”。

四、课堂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1.课文写法上:按照时间顺序,层次清楚,结尾点明中心。 2.学法上:找准段落,归纳概括要点,才能找全。

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点明中心)

一(1—4)在屋里聊

二(5)山上参观

三(6—7)分别、感悟

第11篇: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方里学区 俱春艳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1、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一起来读我们著名作家梁衡的散文《青山不老》。

2.书写课题。

评:开门见山导入,学生马上懂得课文写什么内容,学习方向明确。

二、预习检查:

1.认读生词,指导书写“肆虐、盘踞、土炕“,区别“炕、坑”。

2、轮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熟悉“阅读提示”: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 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课件“阅读提示”中问题,引导学习

四、分组学习:

1.感受“奇迹”,体会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横线画出。 (2)、学生交流:

1).“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2 引导: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看课件。

引导:数字直观的告诉了我们老人改造山林、绿化环境的贡献之大,文章有几处描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老人的确在晋西北创造了奇迹,快去找找看。

2)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2、小组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老人植树造林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⑴ “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⑵ “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⑴ 引导: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绿化山林、改造环境,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⑵ 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⑶ 总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诵读积累,练习延伸。

1、大声诵读,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环境——险恶、艰苦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总评】

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第12篇: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第13篇: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情感真挚,再现了一位古稀老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子孙后代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肆虐”“盘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等词句的含义,深刻理解老人的高尚品德。

2、学习通过“自读提示”来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

3、学会收集资料的各种方法。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青山不老》,你有什么疑惑?

二、明确学习目标,自学课文:

(一)读课文前“自读提示”,用数字

1、

2、3标出编者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3)说一说你对老人的评价?

(二)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分小组讨论,明确答案。

(三)明确:

1、问题一:(出示幻灯片)说话

句话(段),我仿佛来到了这里,这里真

啊!我深深的佩服老人创造的奇迹!

预设:

(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指导朗读:A对老人是怀揣着怎样的感情?B应该把哪几个字读重?把那哪几个词语拖长?C学生试读,师生齐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思考;读着这一句,我们仿佛来到了这里,这里好美,好幽静,好惬意啊!我们不禁要怀疑,这还是晋西北吗?

2、(出示幻灯片)晋西北的文字、图片资料

3、文中是怎样来描绘晋西北的?

4、问题二:(出示幻灯片)说话

句话(段),我仿佛来到这里,我看到了

。 预设:

(1)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

思考: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风„„沙„„环境„„ (2)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

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思考:这句话又告诉我们什么?吃„„住„„生活„„

5、补充收集材料(幻灯片):——马长顺老人事迹

6、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形式多样

7、此时此刻,我要对老人说:(幻灯片——问题三) 假如时光隧道让我们来到老人面前,我要对他说:“„„”

三、感悟老人“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的精神

1、出示课题《青山不老》

如果让我们在题目后边加上一个标点,我们要加„„ !——读出对老人的敬仰、敬佩之情!

2、其实,我想加上一个“„„”,应该读出意味深长,应该读不尽的感情,那就是——

3、理解老人的精神——不为自己,为的是后世子子孙孙,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建造绿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在,是永垂不朽的!

四、拓展延伸: 同类阅读《老人与树》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

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说什么?

五、最后,让我们齐读课题,读出你对老人的感情。

第14篇:青山不老

>的教学设计

上课人:许宝凤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一、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瘦小老头——创造绿洲)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六、板书设计

大环境 :险恶

奇迹 (青山)

小环境 :艰苦

第15篇:青山不老优秀读后感500字[推荐]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在干旱、霜冻、沙尘和风暴,与生命对抗,怪物盘踞的地方,组织着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这时候已经有五位老汉离开了人世。

这条是中国晋西北西伯利亚大风常常肆虐的地方,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意思就是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候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高的高空,再是坠落下来。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汉用自己的所能去创造这块绿洲,这位老汉却是一位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公公。

有一次,他去山上捡木头回来时,发现与他风雨同舟一生老伴,已经静悄悄的过世了,当时他已经81岁了,知道自己可能不久后就会离开人世,他唯一的女儿多次向他说去城里住,他却说栽树是命,屋后就是我不久后生命的归宿。

有一次,他帮助了村里人的每个人买了一台电视机。后来还说:一定还要继续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梁衡和老汉去看了屋后死去的亲人,老汉说:“这些树下的淤泥有两束厚都是好土啊,保住了这块土地,我们才有绿树,有了这一棵棵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块美丽的土地。

看完了这一棵棵绿油油的树,他们就在村口道别老人。走进院子,有可能老人再也不会走出来了,他就这样来表现出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为另外一种东西。他就是正与山川共存,与明同辉。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了,世界都需要有这样的老人,还会有青山不老的老人。生活中这样的事有很多,比如清洁工,他们为城市添加了色彩。比如……

第16篇:《红岩》读后感:青山不老 精神不灭

合上了最后一页,我仿佛站在了那鲜血染遍的红岩上,《红岩》读后感:青山不老 精神不灭。想想华子良,为了获取情报,装疯子一装就是十六年;想想刘思扬,为了追求理想,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甘做了一名监狱里的三餐不继的囚徒;再想想江姐和许云峰,为了不让国民党政府得到情报,被打晕过去十几回,宁死不屈……一想到这些,我总感到有些液体在眼睛里打转。

也许大家会问,我――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怎么会如此迷恋《红岩》这本革命小说呢?因为我总在阅读时一次次地被这些英雄们所感动,一次次被这些肉体备受摧残、但精神完整富有而光芒万丈的英雄们所感动。

龙光华也是其中之一,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他也同样非常值得让人尊重:他不忍心看到战友们因缺水而痛苦,便在放风时偷偷地挖了一个水坑,可惜最后被特务发现了。特务让他把水坑填平,他说什么都不填,也不让特务填。特务气急败坏,对他用了各种刑罚,龙光华坚持抗争,最后在敌人的酷刑下牺牲了……类似的感人事例在《红岩》中还有很多很多――成岗、余新江、丁长发、霍以常等等等等。他们一无所有,生命也最终消失在了渣滓洞,但他们用他们的精神诠释了“精神富翁”和“精神永恒”的含义。

现今社会,有很多人都是富翁,有物质上的、有精神上的。就举个例子吧,李桂林在是一名在城市中有着舒适生活的人,但一次去四川二坪村的参观改变了他的一生。在参观后一个月,他离开了城市,到了文盲村――二坪村花自己的钱开了一所小学,读后感《《红岩》读后感:青山不老 精神不灭》。 当时那时没有教室,只有一间简单的茅草屋,生活贫困至极,可出于对孩子的热爱,他坚持下来了,一直坚持了二十一年。很多人同情他的生活的贫穷,可是我觉得他并不贫穷,他只是把物质上的富裕变成了精神上的富裕。

现在很多人都只看到了物质上的富裕,却把精神上的富裕抛在了一边,大家都会说“钱乃身外本_资料,来.源/于;贵_州学,习.网gzu521.com之物”,可精神上的钱可不是身外之物,相反它是我们必有的东西。如果没有了精神上的财富,那他就会像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写的《有的人》中的那一句一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在地震时,这种精神也会在茫茫人海中体现出来。在那些捐款处,总有许多人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更有一些老人,把自己一生积蓄的十几万元全部捐献出去,他们穷了钱,但他们仍是精神上的富翁。

可是在这些美丽下,总会有一些丑陋存在:一些商家为了谋利,制造假冒伪劣,什么奶粉啊、果冻啊、胶囊啊等等,他们谋得了金钱,但是换来了精神上的债款。还有一些人,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怕承担责任,不闻不问,冷漠地离开,佛山的三岁女童小悦悦被碾,十八个路人看见却无一人出手相救,这些人的灵魂早已被关入了渣滓洞最深的地牢。

这个暑假,我去了歌乐山,参观了渣滓洞、白公馆、梅园。在监狱的墙上,还能依稀辨认当时那些劝诫和威胁的标语,那些生锈的刑具,好像让人想到了当年革命者在受刑时痛彻心扉的一声声皮鞭声、烙铁声和泼水声。而此时,阴暗的监狱里,灰暗的牢房中穿梭的是一个个衣着光鲜、生活在和平幸福中的人们。他们从五湖四海赶来,只为来祭奠半个世纪前那些精神上的勇士,追寻他们永恒的灵魂。

青山不老,精神不灭!

第17篇:青山不老教案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3、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教学难点】

知道“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一位81岁的老人,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指课题,齐读。

青山不老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

肆虐

盘踞

淤泥

劲挺

荡漾

绿洲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预习得不错,接下来我们就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请大家默读链接导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课件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生讲)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生自读感受)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我们学校占地面积十二亩,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700÷12=308个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 生写,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此处采取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平行教学的方式,学生说到哪里就教学哪里)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板书:大环境 A、学生说后,课件出示。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第二句话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点拨

A 点红“肆虐”, 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点红: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真实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稍加拓展——记录学校事件的(校志);记录三国时期事件的(三国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B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 (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2)图片,资料帮助理解。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师读(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看到这样的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d、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本段教学模式:学生找到,反馈(如: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是啊,孤单一人,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同学们理解的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课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青 山 不 老

东冶中心校古河完小

陈鲜丽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对比的表达方法。探究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3、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探究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准备:

歌曲《就恋这把热土》,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老师看到东冶完小六(1)班的同学们,觉得各个都特别亲切。知道为什么吗? 生:(齐)不知道。

师: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因为老师也是东冶人,也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曾经也有一群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学生。他们已经升入初中。 生:(惊讶)哇!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表达对家乡热爱之情的歌曲,名叫《就恋这把热土》。我们一起来欣赏。

欣赏歌曲《就恋这把热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一、揭题示标 师: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爱自己的家园?在我们山西的晋西北地区,有这样的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走近这位朴实的老人,了解他不凡的人生业绩。 生:齐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先学后教一 ——紧扣对比,明白“奇迹”。

师:通过自学,大家知道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植树造林15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那么,这位老人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学导航来学习课文。

(一)

出示:自学导航一 ——紧扣对比,明白“奇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文,一边勾画,一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事例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通过对比,领悟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

3、细读第

3、4自然段,思考:这位平凡的老农,15年如一日的耕耘在荒山野岭中,他为了植树造林,付出了什么?

方法: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时间:8分钟。)

学生先阅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所学。

(二)交流点拔 师:(关注问题一)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生:概括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师:文中有一句话集中反应了老人的事迹,你找到了吗? 生:(起立,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板书:了不起的奇迹)你可真会读书!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篇课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你能发现文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吗? 交流对比一:大环境的恶劣与小环境的幽雅 生: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老人改造后的幽雅的生活环境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比。请听我的朗读:(课件出示2自然段)

师:你读得绘声绘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晋西北那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去。(板书:险恶)哪位同学愿意和这个同学对比读?一人读老人改造后幽雅的生活环境部分,一人读描写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板书:幽雅)

生1与生2对比读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

师:你们两个人的朗读不分伯仲,同样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谁愿意读这一处对比描写?

生3与生4对比读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

师:感谢这两位同学的精彩朗读,他们用朗读为我们呈现大环境之险恶和小环境之幽雅、清新。现在,请班级中两个小组来对比读这一处对比描写。 组1与组2对比读。 师:(小结)能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创造出“杨柳依依,绿意盎然,涛声过树梢,叶间闪波光”的优美的世外桃园,这样的对比,我们也不禁要赞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生:(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预设交流对比之二:艰辛的生活与不凡的业绩

师:文中除了这一处对比,哪儿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生1:我发现还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时的苦日子与他所取得的令人惊叹的业绩相对比。 师:你可真善于思考!(板书:生活艰辛——业绩不凡)是呀,老人15年如一日的耕耘在荒山野岭中,他为了植树造林,付出了无数的心血。课文中对老人的哪一处描写触动了你的心? 生2:我读了“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这两句话,觉得老人的生活真是太清苦了。他居住的房子是那么的简陋,每天还得烧火做饭,这样枯燥的日子,十五年他是怎样挺过来的呀?真让人不可思议!

生3:我补充,我也从这儿读懂了老人。每天陪伴他的只有那一杆旱烟锅,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梦想,绿化荒山15年,令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生4:(深情并茂的朗读)“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读到这儿,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他亲爱的老伴,陪伴了他大半辈子,临终时刻,他却一心忙于栽树,满腔热血撒荒山,连最后一眼都没见上。这样的大爱世间少有啊!

师:从你深情地朗读中,可以看出老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公无私的品格感染了你。 生5:(读)“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为了绿满山头,他放弃了和女儿同住,到城里享清福的机会。他都81岁了,为什么不愿停下来歇一歇呢?

生6:我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还要补充——联系后面“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同学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体会到老人植树是为了大家,不是为了他自己。

师:是呀!他为什么不愿意歇一歇呢?他与恶劣环境抗争到底的矢志不渝令人震撼。亲情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弦,他的女儿几次三番的劝说难道都不能让他动摇吗? (课件出示) 真情依依:

老人的女儿劝说老人离开深山,女儿是如何劝说的?老人又是如何劝说女儿的? (口语交际,时间5分钟)

学生小组内角色扮演,一人扮父亲,一人扮女儿进行言语交际。 师:现在,我们听听老人的女儿是如何劝自己的老父亲的,老人又会怎样婉拒女儿的请求呢?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 XX小组的两名同学上前展示:

生1:爸爸,您都这么大年纪了,就随我一同到城里去安度晚年吧? 生2:女儿,爸爸不能走啊,这里的荒山秃岭还等着我去绿化呢。 生1:爸,您老就歇歇吧!剩下的事情让后辈儿孙去完成吧?

生2:不,我不能走。种树是我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我生命的归宿。

师:感谢这一小组的大胆畅想,特别是这位男同学,说出了老人的心声。还有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

XX小组的两名同学上前展示:

生1:爸,您劳累了一辈子,改变了这片荒山的面貌。您这种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善举百姓们会铭记在心的。就放下手中的铁锹,和我一起去享享清福吧?

生2:女儿呀,爸爸做的这点不算什么。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要做,我要绿化了家乡的沟沟坎坎,造出更多的防风林带,造出更多的防风林网。我就算拼尽最后一点力气,也要家乡绿满山头。 师:从同学们的个性表达中,我们触摸到了老人那颗热爱故土、立志治理黄山的滚烫的赤子之心。让我们一起在读声中重温那感人的一幕幕。 引读训练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引读1):15年来,他组织七位老汉治理荒山,已有5人离世,但—— 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引读2):15年来,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静静地走了,他悲痛欲绝,但—— 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引读3):15年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婉言谢绝了—— 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引读4):15年来,一杆旱烟锅陪伴着他,孤独伴随着他,他的身边没有亲人,但—— 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小结)这一个个数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真是一个(读)“了不起的奇迹”。作者用数字来表达令人信服。

就是这样一个瘦小的老头,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样的事例,这样的对比,我们不禁要赞叹这真是一个——(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资料补充:马永顺事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位谱写人生壮丽华章,改变家乡生存环境,把荒山变绿洲的老人就是全国劳模马永顺老先生。他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这一事业付出的不止这些。请看这段资料:

课件出示:马永顺事迹 这位老人,在齐腰深的大雪中护林,汗水和冰茬使棉裤变成“铠甲”,红肿的大腿跪出血水 。 这位老人,在*时为了帮助一棵被压弯的小树遭看守多次毒打。 这位老人,在劳模表彰会上,却憋得满脸通红,只说出18个字:“我叫马永顺,护林1200立方米,一个人顶6个!” 这位老人,在临终前还在哼着那首由他自己创作的“植树”号子:“行动起来呀,嘿哟嘿哟;植树造林啊,嘿哟嘿哟。绿化祖国呀,嘿哟嘿哟;造福子孙啊,嘿哟嘿哟„„” 生浏览这段资料,朗读打动自己的句子。

三、先学后教二——领悟情怀,升华情感

师:从贪脊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的价值,他创造了“青山不老”的奇迹,那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呢? (出示自学导航二)

(一)自学导航二——领悟情怀,升华情感

1、阅读作者的感悟并思考: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老人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能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方法: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时间:3分钟)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自学导航,然后开始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

(二)引领交流

师: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

生:齐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师: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1:那片青山。

师:这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生2: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3:老人绿化家园,守护水土的精神。

生4:老人博大的胸怀。

生5:老人与恶劣环境斗争的精神。

师:是的,那你现在理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的意思吗?

生1:就是老人的精神伟大。

生2:老人的精神永存。

师:是的,老人的精神永垂不朽!让我们用赞美崇敬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板书山川同在,日月同辉)

生:感情朗读。

当堂训练(心语点点)

师:后人为了纪念马永顺老人所创的奇迹,在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在他付出毕生心血的林子前立碑纪念。如果有一天,你来此地观光,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作何感想?请动笔写下你的想法。

课件出示:心语点点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____地对马爷爷说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____地告诉全世界__________ (小练笔,时间5分钟) 学生书写心语。 班内交流: 师:不少同学已经完成了,有谁愿意将你的想法读给大家听?可任意选择一个话题与大家交流。

生1:抚着这块石碑,我想饱含深情地对马爷爷说:您留下的这一片片林子,时时在激励、鞭策着我像你一样为人民无私奉献,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师:说得真好!老人的默默奉献已经深入你的内心。 生2: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用我们的勤劳为家乡、为祖国增添一片片新绿。

师: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你我义不容辞。

生3:抚着这块石碑,我想骄傲地告诉马爷爷:这片林子是您老人家的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在您的带动下,我们这些后辈儿孙们“宁可白了头,也要绿山头”!

生4:看着这片树林,我想真诚地告诉全世界:停止污染和破坏吧!共营生命绿色,从你我开始。

师:好一个共营生命绿色! „„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大家对课文“青山不老”又有了新的认识。只要有千千万万像老人这样改造家园、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还会老吗? 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师: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这片青山是与山川共存的,老人无怨无恨的奉献精神是与日月同辉的。

四、拓展延伸,丰富主题

师: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人物。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写《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忍辱负重,不畏强权,据实而录”的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师生分角色读大屏幕上的内容,老师读标注红色的人物简介,女生读标注蓝色的名言,齐读标注绿色的人物品格。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老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他的生命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敬、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 生: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了不起的奇迹

(对比)

(险恶)大环境——小环境(幽雅)

生活艰辛——业绩不凡 青山常绿

精神永存

第18篇:青山不老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紧扣“四步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我的教学设计是: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里遭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怪物的严峻挑战,绿色更是难以寻觅。 然而,一位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

出示绿树覆盖的青山图。

看了这2幅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从漫漫黄沙到林海如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奇迹啊!在这片林海后面,凝聚着一位可敬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青山不老,走进这片绿洲,认识这位创造奇迹的81岁老人吧。

2、板书课题:16 * 青山不老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自读“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板书:创造奇迹,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 (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圈出本课的生字和自己认为不懂的词语。并通过查阅工具书等办法理解它们。比比看,谁的词语积累得多。

3、检查自读情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大环境------险恶 (2)小环境------艰苦

2‘讨论: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交流中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子,细细品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感受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板书:创造奇迹,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让学生在读、画、议、说的学习方式中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从语文学习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人人都有实践的机会。交流这两个问题时,我主要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在读中感受老人的艰辛和决心,在读中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溶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来分散难点。重点从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主句话的意思来体会“青山是不会老”的含义。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交流读完本课后的感受

(五)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出示课件老人的图片,面对这么一位可敬的老人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请拿出你手中的笔,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写代读,使学生的吸收和表达相互推进相互溢彰。

四、说板书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附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环境—艰辛

第19篇:青山不老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这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通过选编意图和对教材的钻研,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 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学情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语言虽然生动,但距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不易理解。尤其是学生对防风护林带、林网等专有名称和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沙尘暴等,缺乏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也就要求教师做到以学定教。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采用了我校提倡的阅读课文“五环教学法”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讲学稿、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努力使文本更具人文气息、更直观,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教法则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来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以“奇迹”为突破口,让学生认识奇迹——走进奇迹——感悟奇迹。我是按以下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一)、播放课件,深情导入

上课之前,我就出示一幅绿意盎然的山林图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导入:孩子们,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在这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的毕生心血和执着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梁衡一起走近这位老者,去聆听他那不平凡的故事吧!来,我们一起来书写课题——(板书)《青山不老》。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开篇以精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潜在动力,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检查讲学稿预习效果,要求学生大声读生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文章写了一个关于(

)的故事”。然后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填写在讲学稿上。这样通过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文章,而且也从整体上感知了奇迹。

(三)、批文入情,读中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紧紧扣住导读中出现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导读的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

首先,我播放晋西北环境恶劣的沙尘场面并配画外音,使学生对晋西北的恶劣环境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浏览、圈画、指名读句,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在此基础上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片,让学生今昔对比畅所欲言谈感受。接着以“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从而引出“奇迹”。

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巨大的落差,一下子就能和作者融为一体。即为感情打下基础,又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奇迹”自然产生,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接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奇迹”一词来组织教学。以“这个奇迹是什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这一奇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说说。从而更进一步地品词析句,走进“奇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

2、

3、4句。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入文入情的基础上,我推波助澜,结合老人的生活小环境设计三次引读,引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让学生抓住“归宿”引发感悟,使老人的形象愈发的高大起来。伴随着学生的赞叹,我深情地说:“是啊!山在老人就在,他把一生奉献给了青山,他——”(课件出示)他已经将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另一种东西是什么?”直接抛给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我就以“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两个词语作为突破口,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读读、议议、评评,顺势启发,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另一种东西不仅指老人留下的这片青山,还指老人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永恒,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正是“奇迹”价值的体现。让我们满怀敬佩、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 (课件展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就这样在层层递进中,将教学的重难点一个一个突破,也使学生充分的融入文本、体会文本,感受到文章的深刻内涵。

(四)畅谈感想,升华情感

为了让老人的形象在孩子们心目中更清晰,我出示马永顺老人照片并配主要资料。我是这样引导的:大家看!这就是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他叫马永顺(舒缓的音乐响起)伴随音乐我深情地朗诵资料,让学生沉浸其中。当感情充盈胸怀时,需要一吐为快。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课件出示)马永顺林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对马爷爷说——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告诉全世界——

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信誓旦旦的承诺······相信会源源涌出。这样的设计,即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在孩子们畅所欲言、直抒心意的融融气氛中,为了能与他们融为一体,我随机写下自己的感受:(板书:巍巍青山常绿,悠悠情怀永存)

四、说板书

我设计的板书是一幅对联:“巍巍青山常绿,悠悠情怀永存”。简单明了,又寓意深刻。不仅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洞悉文章概貌,同时又发人深思,再次让环保意识碰撞学生的心灵。

四、说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点,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就是我这节课力求达到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反复读、细细品、深深悟、用心读等多种方式感悟老师创造的奇迹和奇迹产生的环境。让学生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当然,我的这堂课也同时存在种种不足,希望能得到专家、老师们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20篇:青山不老材料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及反思(2010-10-24 13:51:41)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常规反馈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

张燕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

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预设二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

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预设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生: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师: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师:老人已是81岁高龄,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吗?

师: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中“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青山不老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青山不老 2008-10-26 →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

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

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

另一种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5

作者:

加入日期:12-07-18

A案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 学 过 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 肆虐 盘踞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 沈建炬)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

周幼红)

C案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 吴绍华 评改: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 白瑞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朝阳二村小学 周沛纯

【教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⑴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⑵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四、再读全文,积累句段读课文 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青山不老读后感
《青山不老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