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7 08:35:5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希望你喜欢!《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还是蛮有意思。记得18年前第一次出国,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当时深受震撼,气势宏伟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诗如画的乡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处处体现出欧洲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积淀。后来看《都铎王朝》《风中的女王》《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发现自己对于欧洲的历史知识储备太少了,欧洲为什么那么强大?欧洲为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那么深远?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只有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简史,主要讲述了欧洲文明的三个组成元素,

一是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腊罗马学术;

二是代表着政治和宗教的基督教;

三是代表着军事武力和战士文化的日耳曼蛮族。

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强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会,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其次是基督教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将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来;再次是日耳曼蛮族入侵后,发现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渐接受了基督教文明,最终这三大元素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自公元1400年开始的近代欧洲史。

通过古典时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着先进文明的基督教成为真正的统领者,拥有了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宗教的腐败也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近代欧洲,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为代表,以各种方式消减了教会的权威,极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灿烂的欧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个章节组成,均是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从战争、民主、宗教和政治、语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对欧洲历史和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几点感受

(一)要重视内部控制

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结合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国历史的兴衰来看,也要讲求内部控制,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历史上欧洲的国王比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贵族的制约,一不小心还容易被送上断头台,所以欧洲的君王大都谨慎低调。反观我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历史上,因权力缺乏约束而实施暴政、纵情声色的君主屡见不鲜,造成国力衰落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是要依法治国。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并有效实施。从书中看,从《摩西十诫》、《查士丁尼法典》到《拿破仑法典》,欧洲的法治思想贯穿始终,现代社会的许多法律,几乎均根源于欧洲。

(二)要重视科技和创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源自欧洲,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欧洲对科技文明的重视一直没有间断,从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科学精神开始,到基督教保存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再到科学革命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欧洲的科技文化一直没有间断过。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也再度证明,科技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这本书的是讲述从希腊文明到罗马文明再到蛮族入侵,进入中世纪,再开始新教革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一段发展史。 整个文明的进程层层递进, 希腊文明奠基了哲学、科学,罗马文明保存了希腊文明并举国支持基督教成为国教,而北方蛮族与东方伊斯兰的入侵让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罗马帝国从此以宗教权威延续,进入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

中世纪主要分为农民、贵族、国王、教皇,国王与教皇不断争夺权力,如果国王胆敢公开反对教皇,教皇开除国王的宗教籍,国王的统治合法性降低,贵族就有不听命国王的可能,教皇本身没有真正的统治权,所以最终教皇与国王没有哪一家可以独大。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新教开始独立,新教主张上帝在自己的心中,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解读圣经,虽然同样信奉上帝,但是教皇、主教的地位高速降低,以英国为主开始真正宗教独立,此时浪漫主义开始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雏形。

不知道是宗教改革的原因,还是日心说的普世,宗教开始逐渐不再成为人们的核心,像希腊科学,以及很多古典的东西变成主流,文艺复兴兴起。

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牛顿的万有引力,直接打开了科学革命的魔盒,从此主流观开始从,古典是最好的到未来是最好的。

间接推动了人权主义,从而有了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的法国大革命(我的理解是,由于宗教的削弱,导致了王权的不稳定,所以推翻王权成为了合理的借口)

而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过程,英国率先工业革命,带领欧洲成为世界的先驱。

我在阅读全书读到的主流内容如上,在此还是需要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农民,我除了信仰上帝,每天种田缴税,几乎无事可做。 而其实大部分人现在的生活与中世纪的农民并无区别, 我们在一个黄金的时代,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很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想法抱负,有很多的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明朝那些事》在结尾的时候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希望大家能真正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式,在目标与体验的人生中快乐的生活下去。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如果你是一个半吊子文科生,对欧洲历史的了解仅仅局限于高中历史课本,平日还算爱读书,但阅读范围多为社科和文学类,那么,这本书是你打开视角了解欧洲的不二之选。

首先,文字通俗易懂,绝不枯燥,讲述方式简单随意,但并不失严谨。很多处作者的幽默感都传神到你好似在大学课堂中听他娓娓道来并会心一笑,比如在阐述教皇和皇帝之间权利斗争和互相牵制角逐的复杂关系,作者将教会比喻为一个国际组织,如果日本丰田总部需要任命一个澳大利亚分公司的负责人,这个任命需要得到澳大利亚总理的许可,厂长需要当地市长指派,那么虽然这位负责人必须听从东京总公司的指令,但对地方力量也得有所顾忌。就很形象的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关系。

其次,与编年史不同,这本书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的,而是通过8个不同的主题将欧洲历史顺了8遍,虽然每个都有侧重点,但细节相互的补充,会让我们大脑中有一个更为立体的欧洲景象。

对于接受民族主义和丛林法则教育长大的我们,不免对于战争、进攻、侵占这些字眼多加关注,迫切想知道谁是赢的那一方,又不免要关注革命、改革、起义等标志性的事件,期待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本书更多的着眼于这事件的发展过程,聚焦于原因、环境、各种有利不利条件所造成的影响,这影响甚至是生活化的,比如欧洲语言体系的演变等,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可读性,更会教给我们一种更为灵活而全面的思维方式。

最后要提我自己很有感触的一点,即欧洲人民对于制度的信仰。从罗马式民主到法国三级会议,争取同等投票权的平民,通过不断的抗争,用持续完善的制度来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拿破仑对于《拿破仑法典》的自豪都源自于他们坚信制度的合法性和巨大的力量,用规则来改变8和2的比例,逐渐固定为无限接近5和5的现状。反观中国历史,数次朝代更迭,付出惨烈代价,却大多都是阶级重新洗牌,争夺8的主人之战。

本书文末提出一个问题:欧洲为什么可以抢第一?在作者分析的各种原因中,我想,权力永远受限制所造就的多元化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阅读本书是愉快的体验,我时时惊叹于古希腊罗马人的聪慧,也被后来人孜孜不倦求知的精神所感动,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等几千年的淬炼,以及自始至终对于自由人权的向往和守护,欧洲文明最终演变成了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果然是极简,但是脉络非常清晰,欧洲文明之初有三个元素:古希腊与罗马文化(这是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基督教的发展(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可以拯救它),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打仗是好玩的事)。古希腊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原型(不同于现代的代议民主),而后罗马发展出了共和。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教会变为罗马人的教会,基督教将希腊与罗马的知识成就保存下来,而后就是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启蒙运动到混杂了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

作为西方第一个帝国,罗马帝国曾经被三次大规模侵略(日耳曼、穆斯林、北欧人),结果就是西罗马灭亡,但是罗马文化没有灭亡,日耳曼人在基督教的大旗下继承与发扬了欧洲文化(英国例外,英国人来自北欧人的后代)。

民主来自于古希腊,但是直接民主在古希腊就被质疑,其中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罗马人创建了罗马共和国,它建立在全心全意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共和国美德基础上,创建共和的伟大人物是布鲁图斯,而共和来自于历史纪录的第一起事件。而日耳曼人的混乱统治导致了封建社会,对个人财产权的尊重,国民大会(决定税收),直到法国把他推向极致(《人权宣言》)。而英国在光荣革命中不流血的把国王关进了笼子。

宗教在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教皇与皇帝之间不停在博弈,直到后来出现了路德教与新教,基督教分裂(东正教在君士坦丁东迁的时候就分裂了)

最后截取一段人权宣言,看上去让人激动与嫉妒:

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且始终如此。

这些人权包括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的权利。

整个主权的本源乃寄托于全民。

所谓自由,意指有权从事一起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每一位公民都有发表言论、写文章与出版的自由,但若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滥用了这项自由,仍应承担责任。

权力的分立未能得到确立的宪法根本不能称为宪法。

两百余年前,余音绕梁。

推荐第2篇: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一)

在对《极简欧洲史》这本书籍的三天阅读之后,心中感悟颇多。

众所周知,在当代社会,欧洲的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文明建设都比较领先,因而,对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也很大,这与其复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本书作者从塑形欧洲文明内核的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和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详细描述了此三种原因,彼此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又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过程。催生了欧洲文明的基本内核,诞生了强大的帝国与繁荣的城邦,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令人赞叹不已!

发源于海洋的古希腊文明是欧洲乃至世界的明珠,其形成的城邦制民主政治实现了全\"民\"治邦,每位公民都能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当然也有局限性,对妇女、奴隶的歧视,并未实现真正的全民皆平等;古希腊智者的学术文化成就也十分令人惊叹,\"人是万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作用,强调了人的地位,这是人类自我发现,自我意识的重要一步;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即美德\"与我们同时代的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苏的弟子柏拉图《理想国》是西方文明理想主义的发端,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了逻辑的辩证方法,提出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对于

14、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具有启迪作用,包括17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对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再一次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

现代生物学的观点与中世纪的神学观大相庭径,这也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继物理学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之后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又一大重击,也是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的欧洲宿命,他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因为一种是科学,一种是情怀,我们既不能摒弃科学,也不能遗忘那种浪漫情怀,正如我们的\"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这是民族情怀。欧洲的面积其实大致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当,但是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他们走的却是欧盟这种形式,在历史上,日耳曼民族对罗马帝国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王国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欧洲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

其实,欧洲的许多思想都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如\"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权利分散,遗产多元\"及现在的代议制民主政治都发端于欧洲。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应当学贯中西,知己知彼,在今后的发展中,让我们的祖国留给后世以更多、更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二)

黄健韬

《极简欧洲史》将欧洲定义为一个\"怪物\",一个包含并且能坚持强多元的文化混合体,全文反复阐释、证明着这一点。而这个多元的混合体,大致发轫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雅典,文中第一章就如此说到。欧洲拥有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该书却仅以爱琴海沿岸地图为封面,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作者认为希腊思想指引了欧洲千年历史的奔流。

在约翰看来,有三个元素必须记牢,它们分别是: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2.基督教。 3.入侵罗马的日耳曼蛮族。正是因为这三个元素的深化、交集、影响,才一步步造就了今天的欧洲。

今天的欧洲是许多个国家组成的,但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部分的土地上只有一个帝国——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的版图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辽阔无边。

古罗马人虽然打仗一流,但哲学、数学、艺术、文化等还是要向古希腊学习,这是第一个元素的形成。另一个元素紧接着也奇妙的开出了花,本来基督教是犹太民族中的一支,是个小众宗教,罗马人不信的,但是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会,于是乎罗马人携着古希腊的文化和基督教结合了,这是第一个。

然后,更好战的日耳曼人从北方打来了,当时罗马已经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这一年,作为分界线,前面是古典时期,后面就跟着中世纪了。中世纪漫漫一千年,东罗马帝国苟延残喘,欧洲真正的主人成了无知好战的日耳曼人。无知要学,好战要改,国家要建,但是他们毕竟是新手,手腕不强,各据一方,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出现,格局就这么定下来了。

这里出现了第二个,这些国王为了维护统治,首领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他的战士们。这些战士成为贵族,条件是一旦国王需要军队这些贵族就得供应。但逐渐的这些贵族开始视土地为己有,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正因为如此,国王的权力一贯薄弱,而\"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正是现代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所以欧洲搞出了民主,而中国一向专制。

到这里,还剩最后一个,日耳曼蛮族竟然也支持基督教。结果是罗马帝国虽然覆灭了,但教会幸存了,带着它那套统治天下的规则,与国王们形成了联盟,当然同时也产生纠葛。直到1400年,这个怪异的联盟才告终结,近代上场了。

首先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随着文艺复兴来到,欧洲社会开启了它漫长的世俗化过程。\"

接着是16世界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还只是回望古希腊,宗教改革却是要革现有教会系统的命。宗教改革其实很简单,就是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基督徒,开始从教廷手中抢夺《圣经》的解释权,加上印刷术的发明,教廷的权威一落千丈。

在这之后,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人们开始将理性\"运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随着思想启蒙,著名的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接踵而至。

同样比照旧时代的中国。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就此成为中华唯一的正统,人民的思想创造都不能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认可,不可能实现彼时时代所定义的人生价值。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它对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到如今一些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等新兴学科都能从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养分。然而,统治阶级手中的儒家思想客观来说也成为了局限人民思想爆发力的枷锁,遮蔽了无数先贤探索的眼睛。明代\"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则加剧了浮云遮望眼的病症,直到鸦片战争的硝烟刺痛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思想究竟落后了西方人几百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人民当家作主,让思想兼容并包,只有做到这两件事,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由\"后进生\"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三)

我读《极简欧洲史》

(本文仅是我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与感想,没有高深的思想,仅有粗浅的学习过程,其中应不乏表达不当或想法幼稚之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修正,请牛人勿取笑,感谢!欢迎愿意交流的朋友,提出宝贵指导意见和建议!)

文/陈静

高中时我读的理科,大学和硕士读的商科,加上自己以前对历史和哲学不感兴趣,所以在人文史方面非常欠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发觉得文史哲知识对提高自身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今年下决心好好读读这方面的书。

今年我读的第一本历史书是《极简欧洲史》。它是由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翰·赫斯特所写,赫斯特是澳大利亚与英联邦权威的社会暨政治历史学家、欧洲史专家。这本书非常薄,读起来很有趣。原本它只是给学生授课用的讲义,但没想到极受欢迎,后出版成书,在欧美畅销。

我读这本书发现,作者通过前两章即提纲挈领地把欧洲的历史讲完了,随后的六章则从不同的主题——战争、民主与极权、皇帝和教皇、语言、平民百姓的生活等方面对欧洲的发展做了详尽介绍。真是一本很好的快速了解欧洲历史的启蒙书。

以前我对欧洲史不了解,只知道一点没有系统、没有逻辑的含糊不清的历史名词和人名,比如古希腊文明、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基督教、凯撒大帝等。读了《极简欧洲史》,从宏观的角度,我了解到:

欧洲历史可分成三个时代——古典时期、中世纪和近代欧洲,区分它们的标志是,罗马帝国灭亡前属于古典时期,从罗马帝国灭亡至1400年左右为中世纪,之后则为近代。三个时期的特点分别是:

古典时期,最早开始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它追求简单、逻辑,认为这是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之后产生基督教,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50年后他的继承者将基督教尊为唯一国教,教会有了完整的层级和机构,教皇与君王平起平坐。基督教教义认为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3世纪开始日耳曼蛮族入侵,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开始。

中世纪时,日耳曼蛮族支持罗马基督教会,罗马基督教会保存古希腊罗马学术,古希腊罗马学术反过来支持基督教教义,日耳曼蛮族变成了基督教的骑士。骑士是基督徒,学术是基督教,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基督宗教世界。

近代,则是欧洲从神性到理性,从科学到浪漫的时期,也是欧洲飞速发展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的时期。15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末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赋予了欧洲进行\"全球化\"的力量。

欧洲文明发展的核心要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日耳曼战士文化——在一千多前的发展中不断促进、不断融合、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了欧洲的混合文明。读罢,我不禁在想,那么影响中国文明发展的核心元素又是什么呢?(期待后续的学习)

从微观的不同的角度,我了解到:

民主国家是古希腊的发明,古希腊人发明的是直接式的民主,()它源自军队,之后的民主发展为代议制民主。英国的民主与法国的民主又有不同。

教皇与皇帝到底谁大?从8世纪开始,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教皇和皇帝从开始的互相合作到11世纪相互反目,长期的明争暗斗使得双方的力量双双被削弱,给中欧(德国和意大利)带来了分裂和不稳定,但这也促使了欧洲的两大脱胎换骨的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此发生。

欧洲的语言——拉丁语(以及罗曼语系的徒子徒孙)、希腊语、斯拉夫语和日耳曼语系——全部承袭自同一根源,即印欧语系。西欧,日耳曼语系通行于北方,罗曼语系通行于南方,中欧和东欧说的是斯拉夫语系。典型的是,法语属于罗曼语系,德文属于日耳曼语系。英国历史上遭受了三度入侵,因此英文融合了法文和德文的大量词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数量上,英文词汇要比法文和德文词汇多出数倍,也就是在英语中同一个意思会有2-3个单词的原因,以\"国王\"和\"国王的\"举例,英文本是king、kingly,后来加入了royal、regal、sovereign.平民。从罗马帝国到1800年左右,欧洲的乡村人口一直无多大变化,乡间人口一直占到总人口的九成左右。但英国是个例外,1800年前后,它的乡间人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开始锐减,到了1850年,英国人已有半数居住在城市里。中世纪末期,西欧的农奴制画下休止符,各国对恢复自由身的农奴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法国的农民成了田地的拥有者,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迁移他处。英国的农民变成了佃农,也就是单纯付租金给地主,租约到期可续约或不续约。英国的地主和佃农之间是现代的商业关系,这促成了它的农业革命,这场革命——包含两大元素(农作方式的进步和土地所有权的重新规划)——促成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大跃进,之后工业革命与之链接,相辅相成,使英国成为世上第一个现代大国。法国的农业改良人士见贤思齐,也想做类似改进,但因它的土地为农民所有,连专制君主也动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国的农民那么跩,而英国的农民很富。那么,中国的农民为什么那么穷呢?

读到古典时期的先哲和欧洲的争战史,我在想:

古希腊的三大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它们是师徒关系,他们三人在西方的哲学思想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到此,我在想,除了他们,这个时期还有哪些流派、哪些人?它们分别是谁?那么,与古希腊的三大先哲同一时期,中国是否也有这样的先哲,他们是谁?就我所知,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孔子的知名子弟就有子路、子贡、颜回),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驭国之术,千年之后则独尊儒术。

欧洲的发展也经历了分裂、统一的过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国王由入侵的日耳曼战士首领担任,他将土地分发给自己的子弟兵,回报条件是这些下属必须提供国王打仗所需要的战力。由于高度依赖拥有土地的重要臣民,封建制度下的君主势必处于弱势地位。这与中国的周朝大似相同,周天子得天下后,将土地分封给王、诸侯等,以拱卫王室;但诸侯逐渐做大开始称霸,周王室王权衰弱,最终西周灭亡。与欧洲如此相似(当然又不同,欧洲最终发展出民主,而中国出现中央集权)。我就想,宇宙大能量是不是在同一时期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就像俄国出现彼得大帝的时期,中国出现了康熙大帝,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阅读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历史刚刚开始,我希望通过这一年的时间,能多多了解历史,以期到年底的时候,能解开以上或其中的一些谜团。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也读一读这本书。

推荐第3篇:《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

echo

这本书确实很好读,一个下午就可以通读一遍。

但是,如果想真正的理解它,还是需要多读几遍,花一些时间去整合。

它讲了欧洲崛起的故事,讲希腊的智慧学识,日耳曼的野蛮好战,还有基督教的道德戒律,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弈、融合。

最终,古典战胜了愚昧,而科学又战胜了古典。

日耳曼民族和维京人的野蛮曾经践踏整个欧洲,但在治国中又拥抱了罗马的大地主和基督教所代表的民主与共和。

教会用被包装过的希腊智慧统治人民的头脑达千年之久,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崛起,天主教会不仅对新教提出的质疑无能为力,更是全面败给了科学、理性与浪漫代表的人本主义。

欧洲,欧洲人,在这一波波的迭代之中,慢慢的摆脱蒙昧,拥抱科学,拥抱理性,拥抱民主,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了今日的欧洲。

书中最为触动我的,是传承与分权。

武力和学识一直在争斗,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却传承了希腊的智慧学识。

野蛮好战的日耳曼人用武力征服了养尊处优的罗马人,又传承教会与罗马大地主的学识来治国。

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征服西班牙,也传承了来自希腊的经典文化。

还有基督教会漫长的历史,从被罗马帝国打压,到获得认可,成为国教,然后发展出自己的教会王国;在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承担了传承文化和学识的任务,却也同时出于私心,扭曲的解读希腊经典和圣经;你可以永远骗一些人,也可以短暂的骗所有人,却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最终,基督教派在质疑声中分裂,而理性、科学、人本主义的兴起,让基督教终于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东西----世俗中的灵魂安慰剂。

欧洲的,如同作者所说,还因为分权,\"不是所有东西都属于国王\",国王和贵族的博弈让他们必须依赖市镇中的商贾、贸易人士与金融家,国王从来没拥有过绝对的权利,君权的薄弱让市镇的经济得以自由发展,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出璀璨的文明、逐步完善的民主制度,自由、民主、多元的欧洲就成为了科学创新的温床。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即使是强大如凯撒大帝那样的人,也不过是惊鸿一瞥。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人民和中国一样,大多是终身也未曾离开过自己耕种的土地。

在民智未开,蒙昧的年代,大众的气息是那样的微弱。

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分外的珍惜个体价值吧。因为跟外界的竞争,人类已经全面获胜,我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资源的匮乏,战胜了环境的恶劣,战胜了贫穷,战胜了无知。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不需要再为生存恐慌、争战、掠夺,而是去面对自己,面对每一个个体,个体,已经成为真正的主宰。

这是世俗的成功,也是人类真正的胜利。

推荐第4篇:《极简宇宙史》读后感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

寰宇浩瀚无极,仰观无垠漫天星宿心旷神怡,曾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歌,是人类追问着思索着对宇宙与人生感悟的未知迷惘,无关文理,仅仅是一种对星空无尽魅力的不可名状的向往,于是乎我选择了这本《极简宇宙史》。

作者在一开头便写了“在这整本书中将只出现一个方程式:E=me2,我将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读者,而你将会开启一个行程,去探访我们今天的科学所认识的宇宙,那个旅程开始于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世界的另外一边。”作者用质朴却精彩的比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用极简叙述的方式,使宏观的宇宙产生画面感,跃然纸上;使一些原理通俗易懂,极具代入感;使读者在纷扰的生活中,不忘抬头仰望那星空……

一. 题外话:读《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有感

原初之时古人以为鸟知天时“日出兴鸣与林,日没则归栖于巢”,“西”乃“栖”,借指西方,恰取意于日西而下则鸟归栖于巢,日西而鸟西,故以为东西之西,这种动物本能意识的惯性发展恰恰构成了人类认知体系的基础。

于文献中有《诗经 鄘风》中的“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的以表辨向,亦有《淮南子》圭表定向示意图,还有《尚书 尧典》观象授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琳琅满目,浩如烟海,不计其数。

传统的观象授时,于小农社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乃至国运根基至关重要,而重点观测恒星南中天,因此坐北朝南便渐渐成帝王家用事的习惯方

1 / 6

向,且应合北斗天帝所在方位。《说文 北部》:北,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传统以万数之始“一”,十二支之始“子”与五行之始“水”配伍北方。

《天问》有云“登立为帝,熟道尚之”当古代天文学与古典哲学相结合,朴素宇宙观应运而生。《礼记 礼运》中“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文子 九守》引老子言:天地未形,窈窈冥冥。不得不提《道德经》二十二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而何为恍惚?其十四章解释道“其上不皎,其不下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我曾浏览过冯时先生《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并深感拜服,星汉灿烂,寰宇浩渺,与君共勉。

二. 宇宙之大,人类之小,更显人生可贵

人类从何而来?因何而生?因何而在?卢梭说过“人需要意义才能像人一样活着而不是本能地活着”,宇宙尺度中一切以光年,亿年为单位,其宏大使得人类生命变得更加可贵,也因此我们一生中充满着意义。

电影《星际穿越》感人至深,导演将爱作为五维,期望着人类有充分的信仰去坚信“爱是唯一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事物”,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是渺小的,而人类从不是渺小的"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 (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2 / 6

—哈姆雷特)漫长的人类史诗中,无数大能前仆后继探寻宇宙的真谛,以此不辜负在这个宇宙里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生命

三. 你就是你宇宙的中心

从哥白尼推翻了地球中心论,到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人类对宇宙中心的理解仿佛呈现自己-非己-自己的一个过程,是否我们又回到了原点?现代天文学通过逻辑猜想得出光最多只有138亿年的时间向前传播,推导出了宇宙年龄为138亿年以及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465亿光年,然而宇宙其实是在不断膨胀的,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中两个静止物体将彼此远离,所以物体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大。

尽管这两个物体实际上并没有背离对方运动,但是宇宙并非是膨胀到空间中,而是空间本身的膨胀,并且膨胀发生于空间中的任何地方,因此从空间维度上探讨宇宙的中心难以得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答案。

根据定义,可观测宇宙的中心就是你,因为这只是你观测的一个量度,可观测宇宙的中心恰好就在你所观测的地方。虽然这样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客观上使人啼笑皆非,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无数的鸡汤无一不是告诉我们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世界那是极好的,是的,其实你就是你宇宙的中心。

四. 时光倒流与因果律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三维世界,因为有了时间,才有了纵向的深度。人与宇宙间的小大之辩,更多在于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日月

3 / 6

轮转,流成斗转星移岁月,铸就万物洪荒。

时间是公平的,它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智,让每一个生命得以平行前行,多少人曾懊悔“要是时间能够重来那该有多好”,有相对论、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线收束理论、黑洞理论,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探寻着突破时空的奥秘,倘若时空倒流,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广义相对论中,时空是具有相对性的。引力的改变会影响观测者对时间的感知。以人类的纬度而言,时光不会倒流,只会加速与减慢。其实,假设时光可以倒流,对人类而言,也并无好坏之分。有人期望通过时间倒流可以回到过去,以弥补或者纠正曾经的错误。但事实上,就算真的通过改变维度,让人类能在时间维上独立行走,因果律的存在也会成为人类改变过去的最大障碍。爱因斯坦曾提过一个悖论,一个人想回到他出生前杀死他的父亲,但在时间维度上这个人已经存在了。若他成功在他出生前杀死他的父亲,他就不会出生。也就不会有他穿越时空回去杀死他的父亲,那他的父亲就不会死,他就会出生。以上的假设说明,要么是他无法穿越时空,要么是他穿越回去之后,他做的事情并没有改变过去,反而是成了过去的一部分有机体,“促成”了过去的推进。

所以,在因果律的干预下,就算人类能让时光倒流,于人类而言也并无好坏之分,它只作为一个现象一种事实而存在。

五.小结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或者至少听过《三体》,于是我便想结合着来发表感想,“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三体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有

4 / 6

一串弱肉强食的星际阴谋,也有一丝希望闪现的善良人性。在与外星智慧博弈的过程中,人类竭尽全力避免失败,这一过程被设计得精彩绝伦又无比悲壮,仿佛战争的喧嚣早已埋葬在往事中。作者也面向未来发出了宇宙之问:在宇宙中,文明何去何从? 刘慈欣曾说:粒子虽小,却组成了我们。宇宙虽大,我们身在其中。宇宙间再复杂的事物,都是有简单的成分组成。绚丽的色彩来自那三色光,动听的音乐由简谐波叠加……再复杂都有其构成的方式,人类的科技发展,与对自然界的分解密不可分。

科学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认识到,复杂事件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将其分解。数学上有因式分解的定律,即有理式可分解为有限个多项式的积。那么我们生活中的复杂事件也可以拆分成若干个解决的步骤。如同再复杂的程序,其都是由有限的算法步骤组成。这些巧妙的算法为我们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所以,我认为,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都由简单的问题组成,我们要需要找到其适用的“算法”,并通过有限步骤将其解决。

宇宙年历12月30号,11点59分46秒,全部有记载的历史都发生在这最后的14秒里,你所听说过的所有史诗,国王、战役、迁徒、文明,战争与爱情,历史书上的一切,都发生在这历史的最后几秒。以宇宙的时间来看,人类太年轻了,目前仅有那么一点对宇宙的认知,还有太多太多未知的世界,人类的还没有能力发现,人类的认知水平是很有限的,所以作为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对宇宙保持谦卑。

然而,人类却学会了思考,Christophe Galfard说能在地球作为人是很

5 / 6

幸运的事情,我们可以有头脑去认知这个世界和宇宙。

6 / 6

推荐第5篇:黑夜里的呐喊——读《极简欧洲史有感》

黑夜里的呐喊

——读《极简欧洲史》之文艺复兴有感

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 11文秘 姓名:郑雅丹 学号:11661113

如果说欧洲历史是一幅唯美而华丽的画卷,那么文艺复兴便是其中最为绚丽而悲壮的片段。它的绚丽点亮了冷酷黑暗的中世纪,它的悲壮惊醒了庸庸碌碌的“梦中人”。它复兴的不仅仅是文艺,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复兴。它的到来让人们冲破了基督教会给人们思想紧紧裹上的束缚衣,让人们不再整日纠结于自己是否邪恶堕落,让人们重新思考怎样生活最好,想些什么最好。文艺复兴就像黑夜中的呐喊,唤醒了迷醉的人们,唤来了久违的黎明。

在那个漫漫无边的欧洲黑暗时代,基督教会是如此的盛行猖獗。它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上帝再也不是那个被神圣光环笼罩的救世主,而逐渐演变成教皇用来约束人民的绝对权威。“君权神授”,在那个时代就连君主也要受到神的制约,也要借所谓的上帝来行使权力,更何况那时期的人民。

日耳曼蛮族那漫长的战争摧毁了曾经百花齐放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曾经富裕繁荣的城市生活也不见踪影;古代的艺术、文字也在其中消亡。此时“上帝派来”的教皇站了出来“拯救”世界。基督教会找出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典籍,截取它们想要的段落,把这些断章取义的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再将它和摘自《圣经》中的段落编在一起,构筑出一套基督教神学。这样下来,希腊哲学思维、学术知识和逻辑观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上它们让人们禁欲,鄙视金钱,就连追求生活中的快乐也是不允许的。他们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清洁卫生,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在教会的打压下,人们忘记了为何而生,因为没有欢乐的生活毫无意义,此时的人们活着已经死了。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灵魂的体现。当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时,他的艺术创作又是怎样的呢。当我们观看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像《维纳斯》、《赫尔墨斯》《雅典娜神像》每一个都充满的浓浓的人性,他们歌颂人性美。因为那时人们认为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并非是神。而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创造出的作品像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教堂大门上的人物画,他刻画的情景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忌的水果,亚当在责怪夏娃,而夏娃在责怪蛇。两个人都深深地为自己的赤身裸体感到羞愧。画中的人是生硬死板的,画作表现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无限的。这正是人们思想被束缚的表现。

就这样,欧洲人民在黑暗中生存了千年之久。13世纪末,但丁来到了这个黑暗世界。他的到来为这个世界带来了黎明前的一丝曙光。他创造的《神曲》让人们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和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对话。从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主张。这也便是“文艺复兴”的开端。他用他的生命及一部部“人文主义”著作唤醒人类,他是黑暗中的呐喊者唤醒了一位又一位思想家。他们渐渐开始思索生活的意义,努力冲破思想的禁锢,抨击禁欲主义,让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从此,那笼罩千年的教皇专政迷雾逐渐散去。欧洲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渐渐发展。人们思想在也逐渐得到解放。我们看到了拉斐尔手中的《西斯廷圣母》眼中充满了母性的慈爱,我们也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迷幻的微笑,更看到了米开朗基罗那个完美、高尚、尊贵的《大卫》。每一幅作品都笼罩着人性的光辉。我们看到了比古希腊古罗马更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这鲜明的证实了人们脱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也证明了欧洲开始走向了世俗社会,从此不断发展。

当我翻看这段历史,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欧洲中世纪时期被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就仿佛被关在了一间铁屋子里,人们的生命在沉睡中结束,这似乎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其中总是有清醒的人,就像但丁等人,他们不忍看到这个社会中的人沉睡一生然后死去。他们最终决定呐喊,并且相信自己的光芒能照亮黑暗,能融化这看似无坚不摧的铁屋。他们的呐喊惊醒了铁屋子中的人,他们的决心让跟多的人充满力量。

最终,在这场“文艺复兴”中原本沉睡的人们冲破了铁屋。其实,无论看似多么万难破毁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开端,就一定能收获结果。

推荐第6篇:《极简主义》读后感

我不太喜欢这本书,满分10分我给6分。但我还是推荐想让自己活得更轻松的朋友看看这本书,他会告诉你如何能舍弃不必要的「锚」。

天性使然,我很讨厌极多极多的实物。比如有的人喜欢家里摆满了家具,在房间的各个角落堆满纪念品,说实话那样的话我进步屋子会有一种紧张感,就好像房间内空气被那些杂物抢走了一样。也有的人喜欢空间感,在房间内布置尽量少的家具和无用的装饰品,要知道我们一天中至少八个小时会呆在自己房间,也就是你三分之一的生命,你是什么样的人,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你的房间。

结合经验我觉得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已经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了。

今天是我戒烟的第49天,如果不是手机打卡软提醒我,我可能都没注意到已经坚持这么久了,或者有戒烟这事。戒烟后明显的感受就是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一般可以持续醉心于某事2—个小时。我的慢性咽炎好了,肺活量更强了,牙变白了,嗅觉味觉更灵敏了。而且我不用将每月收入的十分之一或八分之一浪费在百害无益的烟草上。

我戒除了甜食和饮料,包含任何蛋糕,冰激凌,饼干,薯片,士力架等,可乐也被我戒了,在学校如果上累了,我会喝一杯无糖的摩卡或美式,早上醒准备写作时我会给自己端上一杯格雷伯爵或金骏眉。

我(很早前)删掉了我手机里的游戏,微博,抖音等,现在也删掉了uTube,关注的公众要也精简到了7个,分属6个不同的领域。我知道我自控力不足,只能这样做避免它们消耗我。

上学期因为工作原因晚上11点才吃晚饭,胖了20斤,今年我办了健身卡,平均每周去次。早睡早起,不赖床。

虽然17年7月号就注册了公众号(那时还叫风和浮力),但直到今年9月之前一共才写过两篇。好好经营公众号也在我今年的计划之一,每天6点醒后喝喝茶,看看书,备备或者更新一篇,写作已经成了习惯,我也享受其中,沉迷于写作时的快感,放空一切,全身心集中于里,每个标点符号就是我,我就是每个字。

电子书和平板简直救了我的命,我以前有很多纸质书,每次搬家都重的想死,一边搬书一边反思自己有书不读,活该身体受累。但现在我养成了一种习惯,有价值的书会边读边做笔记,把书读厚,然后把自己思考的精华笔记留下,把书读薄,最后就可以送人或当作二手书卖掉了。

话题回到书上,可能在阅读这本书前我已经将极简主义融入到血液里了,所以没有太多的新鲜感。但可以说作者还是很全面地分了五个方面介绍了极简主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

呼,当看到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这几时太煎熬了,因为真的太鸡汤了,我真的很讨厌别人去告诉我明天会更好!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的!我天生自带反鸡汤体质,当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尽量自己解决,而不是错过了星星又叹错过了月亮。所有的事儿动手做起就没什么难了,我们总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按照我以往的习惯,我还是摘抄了几句不错的句子。比如在健康一中,作者介绍了一个很实用的管住嘴的方法,比如你想吃一块儿蛋糕,但是心里又很纠结,你就去镜子面前脱掉上衣,看看你对自己身材满意吗?看到肚子上的肥肉还想吃蛋糕吗?这样的话就将吃与痛苦联系在了一起,渐渐戒掉甜食。

还有就是提倡定期锻炼,营养配餐,不吃超市买的加工品,不要在食物上浪费太多金钱,一个月以上不穿的衣服基本就可以捐掉了等等。

极简主义的反义词就是消费主义。

简而言之,极简主义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教你如何省钱,健康,佛系的活下去。

推荐第7篇:《极简主义》读后感

《极简主义》读后感

Adam

前几天在大昭寺转经的时候在大昭寺附近新开的一家书店“天堂时光”里面看到了一本名叫《极简主义》的书。当时因为时间有限,仅仅翻了几页就离开了。本想在网上下载电子版的书来看,结果却没有找到。于是趁着今天有空,我又到了这家书店,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

虽然说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翻阅了几页,但是书中所讲的生活方式对我而言却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于是在回家发现网上找不到这本书的电子版之后,我就心里就一直惦记着这本书,想等到自己哪天空闲的时候,回到这家书店把这本书看完。

这本书开头首先描述了主人公佐治亚和瑞恩两个年轻人因为破裂的家庭和饱经贫穷的童年,在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踏入社会工作。因为两个人在童年时期都饱经贫困的困扰,所以两个人工作都非常努力,都把年薪五万美金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标志(因为美国社会普遍把五万美金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事业成功的标志。),也觉得只要当自己实现五万美金这个目标,就将获得所谓的幸福。 后来,两个人经过努力,都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年薪五万美金这个目标,但是他们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因为当他们实现了自己五万美金目标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时间都被工作所占据了。自己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为一家自己毫不关心的工作做着自己毫不感兴趣的事情。由于现在社会大家习惯于以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所以他们俩个就在这个主张消费主义的社会的影响之下,拼命的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来满足自己,豪华的房子和汽车,奢侈品,等等。虽然两个人不到三十岁就已经年薪达到六位数(美元),但是由于花费过大,两个人仍然是入不敷出,靠信用卡借贷度日。这样逐渐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工作内容枯燥乏味,压力过大导致他们心情沮丧,然后,为了快乐起来就拼命的消费,用物质来换快感。结果过度的消费又会带来大量的负债,负债又会带来压力等等,一直这样无休无止的循环下去。

到了一定的年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思考的一个话题就是“生命的意义”,佐治亚和瑞恩也不例外。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太多多余的东西,这些多余的东西侵蚀着他们的时间,以至于他们不能把时间用到真正重要的地方。于是他们决定避繁就简,把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要么捐出去,要么卖出去,要么干脆丢掉,在家里只留下自己的必需品。在他们排除繁杂之后,他们发现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五件事情: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

一、健康

健康毋庸置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健康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我们的健康,抽时间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抽烟,嗜酒,熬夜。

二、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人类而言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所以我们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人类拥有语言。就是因为人类的社会性以及人类的这种迫切的想要和彼此沟通的欲望,所以不同的文明,尽管文化不同,但几乎都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作者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类:首要,次要,和外围。首要关系包括“配偶,直系亲属和密友”。次要关系包括“好友,老板,精心挑选的几个同事”。剩下的人就属于外围。在这三类人际关系中,作者又把他们分为对你有“正面,负面,中性”影响的人。积极的关系帮你成长,消极的关系会消耗你。

三、热情

如果你所做的工作并不是你所热衷的,你就不会从这份工作上得到快乐。如果生命只是为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资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去做自己不喜欢去做的事情,那样的人生不会有任何意义。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热情所在,我记得前一段时间在Ted talk上看到一个视频,演讲者恰巧在谈论你如何去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他说,你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不能不做的事情是什么?”(What is the things that you can’t not do?)。另外,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不仅能让自己更加快乐,而且人们在做自己热衷的事情的时候,会表现的更加优秀。这很符合常理,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毫无兴趣,甚至是深恶痛绝,你怎么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突然想到了去年在XX外资银行的工作经历。领导欺负猥亵女员工不说,甚至在我在银行门口和潜在客户攀谈一番,没成成功让客户进银行之后,他这样对我说:“你跟他说那么多干什么?先骗进来再说。” 有一句话说得好,员工所体验到的企业价值完全来自于他的直属领导。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做这个企业的领导,这家企业根本就不值得我去为之效力。在这样的企业呆久了,除了学会怎么骗人之外,我实在想不到还能学到什么其他的本领。在离开那家银行,从新回到教育行业之后,我才发现我对教育行业的热情。俗话说得好,没有失去过就不懂的珍惜。而且我觉得,相对于骗人而言,我对于教育是更热衷的,所以我觉得我做教育会比去骗人更优秀。

四、成长

阅读使人成长,经历使人成长。人最怕的不是最终一事无成,而是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尝试过。在XX银行,在前领导的压迫下,我们团队集体举报了前领导猥亵下属等一系列不法行为。大领导虽然很明事理,走正常流程调查之后,前领导被人事部门开除了。但是新分给我的领导就说什么,你看你们,把人家的工作都弄没了,你看人家多可怜,有什么深仇大恨的。在她的眼里,按照正常流程举报坏人反而成了小人,最终把我们之前团队的人基本上都排挤走了,可能也是她本身心里就有鬼,怕自己跟我们上一个领导的下场一样。这件事情教会了我很多,我曾三番四次想辞职,不想在这样的企业浪费时间,周围的人都劝我不要走,劝我留一年,攒一年工作经验再走。我很后悔听了他们的话,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是我也很感谢这份经历,它让我看清了表面光鲜艳丽的银行,其实里面每个人过的都很苦逼(围城)。也让我学会了看人,有些人表面和和气气和你假装的关系很好,但是你跟她讲的每一句话,在关键时候她都会变了味儿的传到领导那里,变成她用来排挤你取得个人利益的武器。这份经历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我愿意努力和其一起成长的。

五、奉献书中的作者有一个目标:让自己成长起来,然后去影响身边的人。一个一味索取的人是不会快乐的,一个懂得给予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

看完这本书之后,突然想起第一次去上海的时候带了很多衣服,结果两年之后,有一半以上的衣服我连一次甚至都没穿过。还有买了很多书,虽然都有看过,但是最后运回家的时候实在是费了一番功夫。这次来西藏我就决定要采取极简主义的方法,只带了两套衣服供换洗,一些日常用品,这次连书我都一本没带,也不打算在西藏买书,这次为了一切做到最简,连看书我都只看电子书。当抛弃了那些无用的占据着我们空间和时间的物品之后,我们才能腾出时间给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去除繁芜,方见生命中孰轻孰重。

推荐第8篇: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书报告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20144307 张天生

近日读了《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是8.4,其实就我本人而言,是对历史一窍不通的,读这本书时遇到了种种挫折和艰辛,现在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首先是关于欧洲历史我的大体认知:

书的作者在开始就提出欧洲文明是一直唯一能让其他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 在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它的组成元素有三: 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2.基督教——犹太教(犹太民族之宗教)的一个奇特分支。 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古希腊是现代文明的源头,罗马人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连希腊和希腊所有的殖民地都在它的疆域范围之内。耶稣作为基督教的先知之一,却被犹太人和罗马人联合处死,无疑是个讽刺。日耳曼民族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于公元四世纪彻底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入侵方式也很特殊)。

三个元素是如何相互交融?

罗马人要求:你必须对皇帝敬拜,因为罗马人相信,君主的地位与神明无异,但犹太人不肯对君王致敬,所以罗马人认为基督徒是颠覆分子,必须铲除而后快。但君士坦丁大帝(272—337),公元313年赋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事情就出现了转机。

这是三大元素的第一个连结: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后来,教会发展出完整的层级组织。这个教会有它自己的法律制度,也设有法庭、监狱以执行法律。而教会不只管教务,还管到其他重要大事,例如婚姻、继承。教会也有它自己的税收体系,因为所有人民都有义务掏钱来供养它。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幸存下来——俨然一个独立政府。教皇和罗马帝王的角色平起平坐,治理麾下所有层级的文武百官。

这是三大元素的第二个连结:教会变成了罗马人的教会。

罗马帝国崩灭后,教会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保存了下来(它先前就已经这么做)。 这是三大元素第三个连结: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保存下来。

日耳曼蛮族侵犯罗马帝国的时候,并没有摧毁它的意图。他们的目的在于攻城略地,想占夺最肥沃的土地以安家落户,好好享受人生的美好东西。而基督教的主教这样说:“河流那头的土地你们可以拿去,但其他的请留给我们。”主教又说只要接受基督教的上帝,就更能克敌制胜。这是一群很特别的征服者:他们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

这是最后一个连结点: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

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的教皇却依然屹立,这时一件件事情的出现开始削弱教廷权威。 见右图

再是——浅谈民主

民主发源于欧洲,源于古希腊,最为有名的便是雅典城邦的民主。雅典的民主持续了170余年,是直接民主,雅典的民主理想是由伯里克利奠基的,但这样的民主来源于人民的高度参与,带有高压色彩,且每个人都是善变,有缺陷的,因此古希腊三贤并不欣赏这样的民主。 但无疑,古希腊的民主精神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文明,西方人对权利,对民主的敏感程度无疑高于国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欧洲文明都是落后于中国文明的,但工业革命,代议政体,人权观念,这些代表先进文明的事物却都是兴起于欧洲,这是怎么一回事??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归国王所有。

欧洲政府对人民毫无掌控能力,他们必须提供良好的政府,才能争取到人民的服从做为回报。数百年来,欧洲的国王们最大的威胁是他们最有权势的下属——土地贵族阶级。“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而在中国,权力是极其明确地集中在皇帝手里。

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三权分立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进一步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这一理论对美国的影响最大。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近期举行完毕的中期选举,民主党失去了国会参议院多数席的地位,彻底进入了“跛脚鸭”状态。奥巴马在第一个任期掌握国会两院,因此他可以顺利提出医改法案,而众议院失守后,奥巴马政府甚至出现了白宫关门的情况,所以多党制的民主并非不存在问题。

欧洲的民主宣称: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群体;而在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神圣不可轻犯的社会单位是原子化的个人。

所有的个人都被认为是最理性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那就是选举权。一旦拥有选举权,人民又是理性的,则必然选出好的政府,随后过上永远幸福的生活,坚信选举民主制将成为所有国家唯一的政治制度,为此他们讴歌,宣扬,鼓吹选举民主,并打击不实行选举的“邪恶势力”。 到这里,就不得不谈一谈中国的选举和民主。 现代中国的民主:当西方精英分子不断宣扬多党制和全民选举时,中国走上了另一条与众不同之路。事实上,中国只用了三十年就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6.5亿人脱贫。然而,中国并没有所谓的选举,也没有多党制。按照西方民主的观点,一党执政的中国必将面对三个问题:制度体制僵化,政治上的封闭,道德上的不合法性。

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选贤任能的体制,深植与民心的政权合法性。相对于西方的精英统治,我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的中共领导人是靠自身努力和激烈竞争获得晋升的。 而领导人的领导力具体体现在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中共组织部,它保证了任人为贤。相比于普遍的西方政府在大选之后几个月,支持率便会下降到50%以下的怪圈,民主集中制显然有着它的优势。有人说一党制导致腐败,事实上印度作为最大的民主选举国家,腐败却更为严重,如果民主选举能终结腐败,那么印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因此,对待西方民主,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辩证的去看。

最后,借鉴豆瓣上对这本书叙事的评价:

第一,这本书靠逻辑推动,但和国内中学教材那种“逻辑推动”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设定了一个逻辑框架,让所有的事件来适应这个逻辑框架,它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是正向的,它还原历史场景,然后从事件的推进中找出内在的联系,它的逻辑是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作为一种研究成果,它的逻辑是结论,而不是预设的。找到真实场景、假设、推论,然后结论,这其实正是最经典的学习方法。

第二,这本书在第一部分讲三大元素的混合这条“整”的主线,第二部分从战争、现代民主产生发展、语言、皇权与教权、百姓生活等多个“分”的支线切入,由整而分最后合于“结语”,讲清了欧洲文明成为“第一”的根本原因。由整而分再和,通过立体而又有层次的视角对同一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这也是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报告参考:《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凤凰新闻中期选举专栏》

《China and the End of Meta-Narratives》

《豆瓣点评》

推荐第9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上十几页,厚厚的《欧洲中世纪史》我花了四周才看完。对这一段西方的历史知识我是欠缺的,因为如此我以前发过不少谬论,一位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感谢这位网友。匆匆读完,很难说从中收获到了什么或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索,这些思索大多是和中国有关的--中西的对比一直是吸引我的话题。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点。理性的康德说,我们无法从理性去判断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但为了道德的原因我们必须假定上帝的存在。对于这点,《欧洲中世纪史》的作者大概也没有异义,所以即使教会在道德上不总是那么光彩甚至让欧洲陷入到了黑暗之中,但作者还是持宽容的态度,总体上肯定了教会在道德层面上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也是作者最看重的一点。而关于那些野蛮的行为,作者只是把它看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对于非西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我来说,事实就并非如此了。道德不应该来自于上帝的谕意,而是来自于人内心的感情。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宗教谈论道德。后来欧洲的启蒙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国,而欧洲的思想是贫瘠的。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的话,那么对这样的观点就不会感到诧异了。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口味是适合于西方文化保守派的(在中国则反过来了,合适于中国的激进派),即使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派的我来说,虽然对作者的一些历史解读不以为然,但对作者对历史总的态度我还是欣赏甚至是感动的。当然这只一本单纯地介绍欧洲历史的书籍,作者没把欧洲和中国拿来对比,虽然在写中世纪时作者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伊斯兰文明,也只是客观的介绍而无主观的比较。光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也不应该期望找到关于不同文化对比的论述,但对于这方面有着强烈欲望的我来说,看完此书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有人只是想单纯地了解欧洲的那段历史,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个很好的读本--尽管在我看来它对自己的评价有些过于正面了,但不也至于偏颇得让人反感。

正是因为欧洲的战争,其实就是中东,还有印度,这些三大宗教发源地,在这些地方,战争和生活的苦难都要超过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因素,产生了三大宗教,而中国却没有;宗教就是为了约束现世的苦难制造者而产生的!

是的,苦难时人们更向往这个精神的寄托--宗教。

但是,中国也正是在最苦最乱的时候,即春秋战国完成了去宗教化,用世俗伦理代替了宗教说教,使之后的中国不同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在其它地区,宗教和政治是合而为一,自然宗教自由就没有了。而中国宗教和政治是分开的,中国人就多了许多别的地区没有的宗教自由。

面对苦难,中国人作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选择,它把人们的目光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从脱离现实到更关心现实。

推荐第10篇:《极简工作法则》读后感

《极简工作法则》读后感

郭亚军

读完后这些法则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只是让你做更好的自己,从而达到你想要的、预期的目标。可以边读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环境和性质反思自己的过去,一方面对照作者的法则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调整工作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概括的法则,形成新的适合自己的法则。

第一篇 言行如一。共计14个法则,从一开始就让我们做一个法则的践行人,要理清自己的思绪,在工作中我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也要热爱自己的工作,通过不懈的学习与努力,要能够轻松自如地处理好日常工作、非常擅长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从容不迫、沉稳高效、势不可挡、一切尽在掌控。

第二篇 你永远再被评价。学会微笑、掌握完美握手-坚实有力、撒发自信与活力等共计9个法则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个人仪表、保持冷静、甚至书写工整方面让一个人更有型、更自信、更具格调、更优雅得体。比如说:在保持冷静中作者是这样说的:“一个冷静的职场人员总是轻松自如。遇到危机时,他不会奔跑呼号,而是镇定娴熟地采取安全措施善妥应对局面。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保持理智与沉着。正因为如此,在大家陷入困境的时候,他就成为众人的依靠。公司不需要一个遇事就惊慌的员工,公司需要的品质是冷静、沉稳、镇定” 。在书写工整法则中作者概括了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是写给别人看的,就有很多讲究了”,其实也就提出从以下几点来注意:字迹清晰—确保每个人都能读懂,否则书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且很失礼;整齐干净、形成风格、熟练沉稳、前后统一。在第二篇中个人读完后感觉也有一些小套路在里面,但是慢慢仔细想想那些都不是恶意的思想,只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实我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在看完目录后我就直接开始从第三篇制定计划共计11个法则开始读的,因为个人觉得这些可能更适合我,读完第三篇后才开始从第一篇阅读的。

第三篇 制定计划。“如果你不给自己设定目标,那么你很容易半途而废、随波逐流,就如同人生海洋里的泡沫,悲哀至极。”所以就要制定长期和短期规划。要制定长期规划,想获得期望的最终职位,就要先确定大概的晋升阶段。然后列出在每一阶段,自己要通过哪些努力才能获得晋升。是通过提高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还是通过掌握新技能、提升领导力?关于短期规划,也就是要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当然,短期规划要和长期规划相结合,并要包含具体可行的实施步骤,这样才能使梦想照进现实。短期规划包括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和五年规划,这个法则相信很多人都在实施。

工作中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给自己一个定位,想一下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做到一个怎样的职业,想好了后,记得写下来,写在自己的心里,然后制定一个完整计划表,接下来要作为一个法则践行人的身份去约束自己,虽然过程漫长,有时也会感受到痛苦,但是坚持下去,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第三篇读完后个人觉得里面的有些警句虽然是常见的,但是这一次读完后给我的感觉和以往不同,如 “所有的计划都要包含可行的实施步骤,这样才能落到实处”、“抓住每一天”、“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要有团队精神”、“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每次危机的演化都是我们成长和改变的机会”、“试着将机会看成一个球,当他飞向你的时候,你只有一刹那的时间抓住它”、“如果不学习,你就不会进步;如果你不进步,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后面的第四到十二篇,主要从不说好话就闭嘴、保护自己、融入群体、先人一步、讲求策略、了解体质、应对竞争、权利法则、如果你意犹未尽几个方面主要阐述了:

首先作为一个法则践行人我们不可以炫耀,不要逢人就说你在做法则践行人,无论你在遵守怎样的一个法则,这个事情都不要逢人就说,只要你自己知道就好了。

我们也要做到喜欢自己的工作,就算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如果不喜欢也做不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做下去了,去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吧,把你的工作让给更需要的人吧,有很多的东西都要讲究是否适合,工作也一样。

为了做到自己想要的位置,要注意个人的形象,保持冷静,不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你的情绪波动,也不要乱发脾气,语言、书写、微笑都要得体,就像是你在某个位置一样的适合。

要学会约束自己,在适合的场合微笑,最重要的是不要抱怨,就算你觉得你有很多怨言,但是抱怨只能让大家很反感,我跟你在一起也不是为了听你抱怨或者其他的,更多的时候大家听你抱怨也没有办法帮你找到解决方案的时候,你的抱怨也会让大家显得更加尴尬,就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让人唯恐躲之不急。

更加不要背后八卦别人的坏话,因为你说的某一句话,也可能用另一种更加难听的方式出现在你八卦当事人的耳朵里,也会影响你们的关系,赞美对方真正让你佩服的地方,忽略对方的缺点,不要说脏话,女孩子更加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礼貌待人,也要保持正能量,至少不能让别人看出来你真的不喜欢这份工作,每天无精打采的,这样的话对你的升职加薪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会扣去你身上所有优点为你加的分。

做到以上这些的时候,我们个人的形象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去了解你自己公司文化,了解自己的所在的企业,了解你在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工作,根据自己所在的企业、岗位,对症下药,思考一些更加对企业有帮助的问题,也许在某个不经意间,你的某一个领导就会赏识你,你要像你的领导一样思考,而不是你现在是一个小职员一样思考,多看书,多看有影响力的书,用你的行动,让你的单位有更好的发展,现在我们作为法则实践人,我们要做的是用长远的思想去发展自己,和自己在这个企业的位置,而不是紧紧局限于你现在工资。

我们不能停歇,用正人君子的方式,提升我们自己,从而提升我们的职位,就算我们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也不能停歇,我们要去制定下一个目标,制定下一场人生计划,你唯一要做到的是,改正你身上的缺点,让它成为你的习惯,成为你身上你的优点,就像你每天睡觉、吃饭一样经常,而不是装出来的,装出来的优点总是会被别人看到破绽,要做到真正的提升自己。

不要抱怨,只说有意义的话。就像《不抱怨的世界》中所说的:“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能置之不理。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思维,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所以,讲话时要做到只说有意义的话,比如真诚地赞美别人或是交流分享工作心得。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如何讲有意义的话,那就学会倾听吧。善于倾听的人,会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信任。 先人一步。这方面作者进行了现身说法,当年他还是一名小助理的时候,想升职为经理,便研究学习总经理们怎么与人交谈、怎么行动、怎么处理公司事务。先照着模仿,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此同时,他努力提高专业能力,学习管理知识、沟通技巧,还站在总经理的角度考虑公司问题,主动关心公司的事务,并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上。

融入群体,获取他人的支持。要融入群体,可以按照作者提出的第

58、59条法则来做:了解并遵循企业文化,领会企业宗旨,使用企业语言。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不仅包括写在明处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企业宗旨,等等,还包括人们做事的方式,你要做的就是适应和融入。

书中所提到的这些职场法则很多都是非常简单的方法,人们常说大道至简,也就是说,最有价值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简单有效的,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原因就是我们总是习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离原本的目标越来越远。个人觉得用我们经常用到的话概括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去做,你就能成为专家;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你就能成为行家;把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你就能成为赢家。书中所列出的107条法则,本质上都是在讲,你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尊重,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第11篇:《极简主义》读后感4000字

《极简主义》读后感4000字

张生

【前言】

今年开学前,别人给我推荐了这本书—《极简主义》,我买来一读之后很是认同,也践行了一些书中所讲的道理。今特整理成读书笔记,以和大家共勉。

这是本书的封面、开场白、以及两位作者写作这本书的背景介绍。

【读书与思考】

一 书名解释

大家千万不要被《极简主义》这本书的这个书名给吓到了,以为这是一本讲要怎么“断舍离”,搞得很“佛性”—完全清心寡欲的样子,其实不然。

《极简主义》这本书,其实重点是讲“活出生命真意”——如何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极简主义”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工具。

什么需要“极简”?“极简”到什么程度?这标准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因为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事,应该由你自己定义,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标准。

作者强调的是—通过“极简”,让你轻装上阵,摆脱生活中多余的事物,这些事物或是对这些事物的欲望占据了你的金钱和精力。“极简”只是形式,“极简”背后更为重要的是—让你沉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多余的。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更多的更有意义的事。

关于这部分,见我所做的第一个思维导图。本书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大家发现更有意义的人生,不断实现个人成长,有意义地为他人奉献。“极简主义”的好处包括:取回浪费的时间、摆脱多余的物质、找到自己的使命、享受快乐和自由、多创造而少消耗。

二 五大价值

本书主要篇幅是讲如何从五个维度去发现和构建生命的意义,也被作者称为“五大价值”,分别为“健康”、“热情”、“人际关系”、“成长”和“奉献”。

这五大价值,我体会和梳理了互相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未能在此图中表明的是:这五大价值之间又是相互激发、相互影响的。

“健康”、“热情”、“人际关系”这三者是基础,而“成长”和“奉献”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实现个人成长,为他人做出贡献。“成长”是我们生命内在的意义,而“奉献”是在“成长”基础上更为高级的生命外在的意义。

我想先说说“成长”,如果生命每天都只是在重复,日复一日,那生命又有何意义呢?那不就是在混吃等死吗?这不就是在浪费生命吗?

我们的多数改变,都是通过每天在小的方面逐渐改善积累而成的。每天哪怕有一点点有意义的改变,只要我们持续行动,我们就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正是“成长”让我们感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体会到自我满足与成就感。

我们的“成长”就来自三个基础方面:改善“健康”状况、发展“人际关系”、追求自己的“热情”兴趣。

“奉献”是我们为他人做出贡献,增添价值。“奉献”能给人带来深层次的、持久的满足感,与之相比,我们自己吃顿美食、看场电影的满足感显得微不足道。

是“成长”引向了“奉献”,而且可以构成良性循环:我们越是成长,就能帮助其他人成长;而越是帮助他人成长,自己就越能获得更多成长。“奉献”还与三个基础层面相互影响:提升精神“健康”、享受“热情”、促进“人际关系”。

具体这“五大价值”的内容,见我所做的第二张思维导图。

三 快乐、幸福与长半衰期

读这本书过程中,我做了很多批注在书上,还写了一些感想在书上,特附上一页以示例——“你快乐吗?”。在这页,作者试图通过这一问来引发大家思考生命的意义。

如图中大标题所示——你快乐吗?作者直接提出“我们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不会让我们快乐”,这一观点看似和我们的常识“有钱才快乐”、“贫穷不快乐”相违背。但从现实来看,有钱未必快乐,没钱也可以很快乐,钱和快乐不能直接划上等号。

长期以来,中国人忙着赚钱、积累财富,我们已经习惯了把赚钱当作了人生意义,“幸福”指数却没提高。当赚了很多之后,往往还想着赚更多,背负上很多压力和负担。却没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赚钱?赚钱是为了什么?除了赚钱还有什么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事?

我们物质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快乐,但这快感会快速消退,并且边际效应会递减。真正的快乐源自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成长,我们为他人、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作者还提出“普通人的生活,并不快乐”,这本书也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这一观点看似有些偏颇,甚至会引起争辩。这跟我们怎么定义“普通人”,怎么定义“快乐”是有关的。

我不想在此纠缠概念,我只想说明的是—“不普通”不意味着我们要追求所谓的“成功”,我们要“出人头地”。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变得“不普通”,只是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快乐,更幸福,内心更加充盈,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快乐”不是重点,有意义的生活才是重点。在这里,作者否定了“快乐”,并认为我们要在短期行为中找到长期价值,有长期价值的短期行为才是有意义的。我在批注中把“快乐“和“幸福”直接划等号了,实际上是片面的。

“幸福”肯定是快乐的,但“快乐“不见得幸福。通过我阅读其他书籍,如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所著的《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所说,“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这一说法我深为认可,我还理解到—不要等到最后去享受成果带来的快乐,你在追求幸福的奋斗过程本身才是最快乐的。所以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过程本身最幸福”。

再如另一本书采铜所著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所说,我们可以把事情按收益值和半衰期分成4类,见下图。收益值,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半衰期,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如玩游戏、观看综艺节目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我们应该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而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为生命创造“五大价值”的事情。

【行动与改变】

一 极简主义 思考行动

1 思考使命

我在开学之初阅读这本书,正好帮助我重新思考了下人生。

我重新立下了座右铭:“每天遇见更好的自己,每天都是精彩的一天”,鼓励自己每天持续改变进步,在每一天中寻找精彩快乐。

我给自己写下了宣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过程本身最幸福,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

并在自己的办公环境中进行了标语式的张贴,在讲课过程中也进行宣讲。

把自己的使命进行了梳理,归结为:持续学习与践行,做知识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与时代同步,帮助和影响身边的人。

2 简化形象

我原来有很多衣服,穿衣打扮风格因为在校园,整体比较偏休闲,但款式和颜色搭配并不固定。

在这学期伊始,我简化了我的穿衣搭配,固定风格。上身蓝色或白色长袖衬衫,下身黑色裤子,脚上蓝色或白色球鞋。当现在天慢慢热起来后,上身蓝色或白色短袖衬衫,下身浅色裤子,球鞋不变。平时上课时,固定这样的穿衣搭配,固化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也简化了我的穿衣选择,节省了时间。

发型也是保持了一贯的发型,早晨去上课前,打稍许发泥和摩丝。

多出来的衣服裤子鞋子,我分批整理出来,或送给乡下亲戚或捐掉。

配图为配合招生宣传,所拍的正式形象照,西装仍然是蓝色的,我最喜爱的颜色。

3 各处清理

开学伊始,我把我办公室的工位给彻底清理了一次,已经多年没清理过,很多积攒的东西早已没用,清理过后,神清气爽。

但也添置了一套简易茶具,可以在繁忙工作之余自饮,也可在教研室同事开会时助兴。

后来学院还组织了爱国卫生运动,对整个办公室做了彻底的清理。垃圾清理一空,面貌一新,心情舒畅。

我在家里也进行了清理活动,清理了一批闲置物品,购置了1个书架和几个置物架,把散乱的书籍和杂物放整齐了。还和家人一起动手清理了家里的多处空间,处置了很多多余物品,让生活更为简单有序。

4 谨慎购买

对每次购买更为谨慎,对耐用品的购买尤其谨慎。我最近新购置了一台华为荣耀10手机,这也是我第一次追新。对这个决定我是考虑再三的,最后决定购买,是为了更好地记录生活、开展工作,也不必受制于手机容量(购买了128G),并具有一定超前性不必频繁换手机(希望使用三年不更换)。

同时,也对自己立了个誓——暑假前,不再购买耐用品,也不再购买纸质版书籍(因为以前买的书很多了,都还没看完)

二 五大价值 持续改变

1 健康改变

健康是生命的基础,是大事,但做起来其实都是小事。

我一方面在饮食上进行控制。过了一个寒假,我的肚腩又涨起来了。我主要是少吃主食,多吃蔬菜,不要吃过饱。经过控制加锻炼,我的肚腩又减回去了。

另一方面锻炼,坚持跑步,以及力量训练。跑步还做了几次在城市公共空间跑的尝试,一次在二沙岛,一次在滨江边。力量训练除了做俯卧撑和深蹲,还增加了平板等腹肌训练,哑铃手臂力量训练和引体向上训练。还尝试做了几次瑜伽训练,可惜不太能坚持。还打算未来减少点跑步,增加打太极拳(以前我研究生阶段专门学习了几年)和游泳(我最喜爱的运动)。

此外,还要保证睡眠。所以我尽量早睡早起,中午午休。每天保证有7小时的睡眠,所以我平时也不太会打哈欠,基本保持充沛的精力。

因为讲课讲话多,为了保护嗓子,我还专门买好了罗汉果和胖大海,每次上课都泡了带着喝,效果也不错。

2 热情改变

我的热情、乐趣,在哪里?我在哪些方面可以找到快乐?

我也进行了思考,结合我的能力与职业,我总结我还是比较“好为人师”。还是比较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新鲜事物,享受讲课,享受学生热切的目光。所以,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自我学习,并热衷于进行知识传播和帮助他人。

此外,我在锻炼身体、与人交流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很多的乐趣,让我乐此不疲。我也打开我的眼睛,去欣赏周围的美景,生活中的乐趣。不是说“世界并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吗?偶尔发现不起眼的美景和趣事,也能让我发个朋友圈,分享快乐,乐个半天。

我在每天的反思日记里,都寻找当天的快乐、热情,让我更加快乐。

3 关系改变

人际关系一方面需要梳理,重点关注首要人际关系。我太太是我最重要的人,我经常和她交流,倾听她诉说。还常肯定她、鼓励她,也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和做的事。在我的带动下,我太太也变得更加积极,也变得更爱看书。还变身作家,最近写了一系列的万物故事文章。也正是在她的鼓动下,我才能克服“拖延症”,开出微信公众号“张生趣谈”,开始写读书笔记分享。

我也想带动我儿子进步,多陪陪他。所以以身作则,少玩手机。和他一起踢球和打球(五一劳动节时难得一起打球),和他一起看书(新买的书架上有一半的书是他的)。

和学生们我总是很乐意去交流,对指导的毕业论文学生认真相待,对学生助理和学业导师学生多加沟通交流。我的微信文章,也总得到众多学生的肯定,尤其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们,让我更深感欣慰。

我的同事们,包括领导们,都非常NICE,对我的工作都很支持。我们学校很大,还更需要走出去交流,上周就做出了改变。我们去和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学院的老师进行了交流,收获很大。

我还需要走出去,结识更多的新朋友,熟络很多的老朋友。感谢现在方便的网络交流,但仍然无法代替见面交流。上上周在武汉开会,又见到了我的MBA导师戴老师,倍感亲切;还有幸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交流十分融洽。

这两天我们要组织申报特色专业,终于又有个机会做出改变。我联络了一些之前认识的让我仰视但没有机会亲近的行业专业机构人士,请他们帮助我们来合作共建,他们也都欣然答应。

4 成长奉献

细数这学期以来,我每天都在尝试做出小小改变,努力让每天都过得精彩。我的身体变得更棒了,肚腩减下去了,虽然人变瘦了,但“瘦而不弱”哦。我的热情更明确了,学习、讲课、分享,我乐此不疲,身边的小确幸我也能抓住一二,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我的人际关系也在巩固和拓展,改变自己,往往能影响他人。

我的奉献,主要体现在我对学生的影响上,通过讲好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学生快乐的笑容、殷切的目光、心得体会中只言片语流露出对我的肯定,总是让我十分地满足与快乐;还体现在辅导学生毕业论文、参加比赛、开展课题和写研究论文等方面,学生的点滴成长、取得的成果,让我也感到无比满足。

我的奉献,还体现在我对周围其他人的影响上。我的家人、我的同事们、我的前学生们、我的朋友圈朋友们等等。

我希望,我的存在,能让这世界多一点正能量,多一点有意义的改变!

第12篇:《极简主义》读后感1500字

《极简主义》读后感1500字

细读《极简主义》这本书,其实重点在讲\"活出生命真意\"——如何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极简主义\"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工具。

什么需要\"极简\"?\"极简\"到什么程度?大概对于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因为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事,对每个人而言,都有自己的标准。

作者强调的是通过\"极简\",轻装上阵,摆脱生活中多余的事物。\"极简\"只是形式,\"极简\"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沉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多余的。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更多的更有意义的事。

本书的核心目的是:引导读者发现更有意义的人生,不断实现个人成长,有意义地为他人奉献。\"极简主义\"的好处包括:取回浪费的时间、摆脱多余的物质、找到自己的使命、享受快乐和自由、多创造而少消耗。

本书主要是讲如何从五个维度去发现和构建生命的意义,也被作者称为\"五大价值\",分别为\"健康\"、\"热情\"、\"人际关系\"、\"成长\"和\"奉献\".\"健康\"、\"热情\"、\"人际关系\"这三者是基础,而\"成长\"和\"奉献\"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实现个人成长,为他人做出贡献。\"成长\"是我们生命内在的意义,而\"奉献\"是在\"成长\"基础上更为高级的生命外在的意义。

先说说\"成长\",如果生命每天都只是在重复,日复一日,那生命又有何意义呢?那不就是在混吃等死吗?这不就是在浪费生命吗?

我们多数的改变,都是通过每天在小的方面逐渐改善积累而成的。每天哪怕有一点点有意义的改变,只要我们持续行动,我们就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正是\"成长\"让我们感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体会到自我满足与成就感。

我们的\"成长\"来自三个基础方面:改善\"健康\"状况、发展\"人际关系\"、追求自己的\"热情\"兴趣。

\"奉献\"是指为他人做出的贡献,增添的价值。\"奉献\"能给人带来深层次的、持久的满足感,与之相比,我们自己吃顿美食、看场电影的满足感显得很微不足道。

是\"成长\"引向了\"奉献\",而且可以构成良性循环:我们越是成长,就越能帮助其他人成长;而越是帮助他人成长,自己就越能获得更多成长。\"奉献\"还与三个基础层面相互影响:提升精神\"健康\"、享受\"热情\"、促进\"人际关系\".书中第一页\"你真的快乐吗?\",作者试图通过这一问来引发大家思考生命的意义。

作者直接提出\"我们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不会让我们快乐\",这一观点看似和我们的常识\"有钱才快乐\"、\"贫穷不快乐\"相违背。但从现实来看,有钱未必快乐,没钱也可以很快乐,钱和快乐不能直接划上等号。

长期以来,人们忙着赚钱、积累财富,已经习惯了把赚钱当作了人生意义,\"幸福\"指数却没提高。当赚了很多之后,往往还想着赚更多,背负上很多压力和负担。却没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赚钱?赚钱是为了什么?除了赚钱还有什么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事?

我们物质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快乐,但这种快感会快速消退,并且边际效应会递减。真正的快乐源自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成长,我们为他人、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作者认为\"快乐\"不是重点,有意义的生活才是重点。我们要在短期行为中找到长期价值,有长期价值的短期行为才是有意义的。

\"幸福\"肯定是快乐的,但\"快乐\"不见得幸福。不要等到最后去享受成果带来的快乐,你在追求幸福的奋斗过程本身才是最快乐的。所以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过程本身最幸福\".

极简主义,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生活的五个基本领域。在生活中许多方面彻底接受极简主义,就能专注于最为重要的事物。因此,过有意义的生活和极简主义是齐头并进的,作为工具,极简主义能够帮我们将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物上,它清理生活中的杂乱,便更能专注于目标明确的生活。

襄阳东昇机械有限公司

作 者:王 冉

第13篇:《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

原创: 修丽 宜昌趁早读书会

作者:蒂莫西·泰勒(Timothy Taylor),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的编写者。泰勒先生1986年以来一直担任全球经济学期刊中排名第5的美国经济学会《经济展望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的执行主编。

这本书是

9、10月断续读的一本,说实话,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我又看了《哈佛极简经济学》,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学知识,还请教了老公,才算弄明白一点点皮毛。如有错误,尽请指教。

一、看完的感受:

1.经济学非常复杂,但却非常实用,对个人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理解了就会发现新闻八卦也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往往背后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说明着经济现状。\"管中窥豹\",难免偏颇,但至少\"可见一斑\".2.我们通常所相信的经济学原理有一半是错的,只是想当然的结果。

二、举例两个难点的理解:

1.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解。

①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产品供给超出居民需求而引起的相对过剩。这个过剩并不是居民真的不需要,而是买不起。也就是没有购买力,说到底就在没钱(没有货币)。我国其实是不承认经济危机的,认为只有资本主义体制下才会出现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通过宏观调控避开经济危机。涉及敏感问题,此处不再引申。总之,经济危机的来临时,往往在平静的水面之下进行 ,而大多数人感受不到。等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时候,已经处于经济危机的洪流之中,无法抽身退出。

②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直白的说,就是统记劳动者的薪资,收入往往不会下降多少。为什么?因为这只是劳动者,也就是有工作的人的数据,而企业为了减少库存,降低成本,会降低产能,这样就会减少工作岗位。所以,经济危机时,有工作的人收入不会大幅下降,只是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所以,好好珍惜你的工作岗位。同理,这也说明,经济危机时,物价并不会大幅下降,只是会降低供给,最后,会产生实际的\"供不应求\",没钱者,空有需求,也只能\"望物兴叹\".2.贸易顺差的实质是借钱给别国。

贸易顺差就是出口多,进口少。举例:中国企业出口200美元产品到美国,只进口100美元产品到国内,相当于贸易顺差100美元。中国企业拿到这100美元,因为要在国内使用,必须兑换成人民币,100美元在外汇市场(人民银行)兑换成了600人民币,而银行发出的600人民币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的600元货币进入流通市场,银行收到的100美元就变成了外汇储备(中国的存款),而外汇储备为了增值,通常又用来购买美国国债,所以说贸易顺差的实质是借钱给别国。

三、发现书中有一个错误: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的课税

书中原话是\"没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垄断。垄断的本质就是对勤劳者课税(如果不是掠夺),它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懒惰者的支持。\"对于这一段话反复看了好多遍没看明白,后来百度发现,不止我一人困惑,还有人找到了英文原版,是翻译错误。说\"垄断的本质就是对勤劳者课税\",应该是\"垄断的本质是勤劳者对懒惰者的课税\",这样就好理解了,勤劳者由于自身的努力获得垄断地位,从而使得懒惰者无法与之竞争,相当于向懒惰者们征税。

四、引申理解:

1.什么是M

1、M2?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划分货币供应量的为三个层次:

(1)M0,即流通中现金,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手持现金,包含个人银行卡活期存款。

(2)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4)M3,货币供应总量(M2+银行体系金融机构存款),

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它短时间内暂不消费的货币。

通常,央行会关注这几个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M1,M2指标,来看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是否合适,进而调整货币政策。

每个国家定义不一样。中国的M1,实际就是定义的购买力,马上就去消费的钱。贷款就是去花钱。M1里的企业活期存款,在这两年的M1增加可以理解为房贷。老百姓从银行贷款了,把钱给房产商,就到房产企业的活期存款帐户里了。

M2这些年增加主要依靠贸易顺产,以及大量热钱(美元)流入中国投资,这些增加的美元,让央行得以发行更多的人民币,所以M2增速就会快。

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存在通货膨胀风险(这就是中国房产一步步的演变之路);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存在资产泡沫风险()

2.为什么不能通过多印人民币解决资金难问题?

①国际市场:货币为什么能在国际市场使用?是因为政权担保。货币信用就是政权信用,是不能随便印的。我们国家货币发行是外汇占款制。就是说有多少外汇,就按汇率发行多少人民币。多印货币,只会造成汇率崩溃,降低政权信誉,而不会增加国家购买力。

②国内市场:多印人民币也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因为货币是和社会总差值挂钩的,社会总产值不变,多印货币,只会造成货币贬值,也并不会增强居民购买力。

最后,发一个几本书都共同推荐的理财支招:那就是学会储蓄,越早越好。

第14篇:极简个人简历

名:

别:

出生日期:

龄:

户口所在地: 毕业生院校: 专

业:

址:

话:

兴趣爱好:

___·教育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个人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实习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工作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自我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5篇:《极简生活》读后感:简单的生活

简单的生活

——《极简生活》读后感

原创: 笨丫头就是我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心里莫名的烦躁;家里的空间越来越小,总也收拾不干净,而每件东西还都不舍得扔掉;外面的世界又太诱人,好玩的、新奇的东西越来越多,购物清单越来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大,朋友圈的好友标签越来越多,可是有多少是真心交往的朋友呢,有多少是一面之交呢?当你被以上这些事情牵绊时,你的内心一定在渴望着做减法,做过一种平静的生活。

简单而美好,是每一个都市人都向往的生活状态。只有化繁为简,才能拥有安适的心境与生活。只有把生活变得简单一点,才会有精力去发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极简生活》从生活空间、时尚、健康、人际关系、财务计划、时间管理等方面出发,教会你\"断舍离\"的同时,教会你\"极简的生活态度\".这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值得与大家分享。

一、对待时间的极简生活——增加让自己高兴的时间。

时间是上天给我们的厚礼,学会利用时间,增加让自己高兴的时间,那些幸福的时间才是重中之重,是我们想要的时间。那么我们就要学会:

1、杜绝浪费时间。首先,我们学会摒弃不必要的信息,在现代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每天有大量的信息涌向我们,到底哪些是无用的,哪些是有用的,我们要学会甄别,固定时间去固定的网站查阅自己需要了解的信息即可,其他八卦、广告、垃圾邮件自动过滤吧。其次,给自己列明一个代办事项清单,分清轻重缓急。最后,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交给擅长的人去完成,也可以达到节约时间的效果。

2、调整做事的流程。能够在5分钟内完成的事情,就要立马去做,而不要有半点拖拉,有时候稍有懈怠就忘记或者不愿意再做;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安排固定的时间去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抓住碎片时间等等。

3、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本身就是节约时间的表现,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做好小目标里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循序渐进。

二、对待空间的极简生活——让自己生活的更惬意。

我们生活的空间本来是我们的心灵港湾,为我们补充能量的地方,但是往往因为堆满了杂物,而显得乱糟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我们的生活怎能美好。学会收拾也是一门大学问。记住九个字的黄金法则——不添置、大胆扔、巧收纳。不添置就是需要了再买,如果有代替品就不买,免费的东西不要;大胆扔更是要掌握丢弃三原则,就是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就可以扔,属于过去的东西也可以扔,属于遥远未来的东西也可以扔。即使如此仍然有些不舍得扔的东西怎么办呢?第一,可以用来送人,送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做慈善。第二可以废物利用,重新发挥作用。最后,就是巧收纳,要明确每件东西的固定位置,使用频率高的东西尽量放在一起,少用收纳工具。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不是觉得很有感触呢?多少次想扔舍不得扔的东西堆在家里落灰,总以为有一天,万一有一天能用上呢?结果也逃脱不了闲置无用被扔掉的命运。即使家里东西已经很多了,可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停的买买买。双十一快到了,赶紧看看自己的购物车,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就不要再添置了,清空购物车吧。

三、对待金钱的极简生活——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极简财务计划

金钱对于我们来说总是有限的,我们要能把钱花在有价值的东西上,花在刀口,花得开心,最重要。以\"适合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大致做出每月的支出计划,管理\"可控\"的钱,留出\"不可控\"的风险区间。不花无谓的钱,把钱花在\"喜欢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上和为自身成长花钱。这些都是可以换来巨大喜悦和幸福的事情,这些幸福感可以给你带来好心情,能够让你创造出新的价值,就能给你带来新的幸福,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极简生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日积月累的改变,看完这篇文章,就要删减双十一的购物车开始吧!

第16篇:“极繁主义”·“极简主义”

“极繁主义”·“极简主义”

【摘要】:“极繁主义”和“极简主义”在建筑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很多时候,“极繁”与复杂划下等号,“极简”与简单划下等号,事实上,这些都忽略了两者的本质。通过介绍分析“极繁主义”和“极简主义”, 能对两者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极繁主义极简主义复杂简单

【大纲】:

1、“极繁主义”

1.1、“极繁主义”简介

1.2、关于建筑

1.3、作品分析

1.3.1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精神空间

1.3.2 贝尼斯建筑事务所:巴德埃尔斯特温泉

1.3.3 盖里建筑事务所:DZ银行

1.3.4 蓝天组事务所:B煤气工厂

2、“极简主义”

2.1、“极繁简主义”简介

1.2、关于建筑

1.3、作品分析

2.3.1 广义有马工作室:太宰府别墅

2.3.2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M别墅

2.3.3 广义有马工作室:MA画廊

3、结语

【参考文献】

[1] 帕科·阿森修、奥罗拉·奎托.极繁主义建筑设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 帕科·阿森修.极简主义建筑设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3] 曹丽平.浅析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及其禅学思想[J].美与时代 .2005.(01).

[4] 王芳华.现代极简主义之追根溯源[J].四川建筑.2005.(01).

[5] 布正伟.复杂性建筑语言运用辨析——正视和应对信息时代建筑语言演进中的挑战[J]建筑学报.2008.(09).

[6] 蒙小英.建筑形态的流变:混沌与复杂性的解读[J]工业建筑.2005.(S1).

第17篇:极简风格简历

姓名1** **** ****

***@126.com 头像 陕西省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本部(710064) 基本信息

基本技能

实习经历

主修课目

校园社会

实践活动 性别|男 毕业院校|长安大学 专业|公路工程 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C1汽车驾驶证 熟悉计算机操作,熟练使用CAD、Office系列办公软件、Photoshop纬地设计软件 2012年陕西省太白山道路勘测设计实习2012年陕西省西安市周边桥梁认识实习2011年陕西省太白山测量实习2010年陕西省略阳县工程地质实习道路建筑材料、高速公路设计、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交通土建制图、基础工程、隧道工程、公路工程地质、结构设计原理等 曾任校学生会学术部干部,期间多次成功参与举办各类大型讲座及活动 曾参与组织长安大学校运动会,期间担任各项赛事的裁判员 现任班级组织委员,期间多次成功组织班级聚会 曾多次参与学院举办的辩论赛,并取得佳绩

曾参加海南省美在心灵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海南省白沙县举办的下乡支教志愿活动 军训“先进个人”;公路科协“先进个人”;

长安大学校运动会“优秀裁判员”;公路杯辩论赛“优秀辩手”等 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奉献精神,学习接受能力较强,平时喜好读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民族|汉 政治面貌|团员 学历|本科 籍贯|所获奖项 自我评价

第18篇: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史

河南工程学院《中外设计史》考查课

专业论文

**

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史

学生姓名: 赵帅康 学 院: 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班级: 环境设计1445班 专业课程: 中外设计史 任课教师: 刘凯

2015年11月20日

目录

目录 ··············································································································· 2 摘要 ··············································································································· 3 引言 ··············································································································· 4

一、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 ················································································ 4

(一)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 4 (二) 20世纪初至1940年 ·············································································· 5

二、现代的欧洲工业设计 ··················································································· 5

(一) 有机现代主义 ······················································································ 6 (二) 当代主义 ···························································································· 6 (三)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 7

三、结语 ········································································································· 8 参考文献 ········································································································· 8

2

摘要

工业设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 手工艺设计阶段: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 工业设计阶段: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

关键词:工业设计,开端,手工艺设计,

3

引言

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设计过度,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20世纪初至1940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工业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一、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商们一方面大量引进机器生产,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又把设计作为迎合消费者趣味而得以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 制造商们并没有对新的制造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重新思考,他们并不理解,机器实际上已经将一个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设计问题。他们坚信产品的艺术性是某种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并运用到工业上去的东西,即把装饰与设计等同起来,而不是将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显示其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许多家用产品往往借助新古典主义或折衷主义的风格来附庸风雅并提高身价,不惜损害产品的使用功能。

(一)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工业设计孕育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和越来越细的分工,成为工业设计专业产生的主要原因。1919年美国设计师西奈尔首先使用了“工业设计”一词。 “水晶宫” 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先声,而其中展出的内容却与其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普遍的为装饰而装饰的热情,漠视任何基本的设计原则,其滥用装饰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为市场生产的商品 在设计过程中,莫里斯将程式化的自然图案、手工艺制作、中世纪的道德与社会观念和视觉上的简洁融合在了一起。对于形式、或者说装饰与功能关系,

4

依他看来,装饰应强调形式和功能 代表人物及思潮: 早期工业产品功能与形式的分离,缺乏整体设计的状况,从反面激发了一些思想家,如英国的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对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拉开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设计改革浪潮的序幕。莫里斯身体力行,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来拯救设计的危机,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忠实于材料,反对过分装饰。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把设计水准的下降归于工业化本身,鼓吹回归到中世纪手工艺产品对于质量的尊重,这显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而不是去掩盖它们。 包毫斯的建立: 一战后的1919年德国“包豪斯”成立,进一步从理论上、实践上和教育体制上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

(二) 20世纪初至1940年

时代背景及代表人物:1900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的概念、传统的形式无法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而新的技术和材料则为实现新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以颂扬机器及其产品、强调几何构图为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兴起,机器美学作为一种时代风格也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以柯布西埃、格罗披乌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先驱开始努力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于是以主张功能第

一、突出现代感和扬弃传统式样的现代设计便蓬勃发展起来,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

二、现代的欧洲工业设计

现代设计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但工业设计确立其在工业界的地位却是在美国。 时代背景:1929年,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和紧接而来的经济大萧条,在幸存的企业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压力。当时的国家复兴法冻结了物价,使厂家无法在价格上进行竞争,而只能在商品的外观质量和实际使用性能上吸引消费者,因此工业设计成了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以雷蒙·罗维为代表的第一代职业工业设计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二次大战期间,各国军备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许多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科技和技术不断涌现,如:

5

雷达、核子武器、火箭技术以及航空喷气技术等。 美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未在战争中受到较大创伤,一跃成为了世界经济、科技、军事的主导力量。工业设计在美国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并最终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方法广泛影响了欧洲及其他地区。无论是欧洲老牌工业技术国家,还是在苏联、日本等新兴工业化的国家,工业设计都受到高度重视。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于设计的关注。日本的工业设计由战后初期的模仿,发展到了目前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水平,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在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设计也深受重视。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大陆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工业设计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引入的,现在还在起步阶段.

(一) 有机现代主义

有机现代主义是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一种现代设计风格,它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种风格在造型常常体现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给使用者以舒适的感受,而与此同时这些有机造型的设计往往又适合于大规模生产。这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发展已突破了正统的包豪斯风格而开始走向“软化”。这种“软化”趋势是与斯堪的纳维设计联系在一起的,被称为“有机现代主义”。

(二) 当代主义

当代主义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家具、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一种设计美学,对办公机器等的设计也有较大影响。它的基础仍是功能主义。但由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影响使其又有弹性及有机的特点。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 商业性设计是20世纪40~50年代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设计流派。由于工业设计作为一种社会上公认的职业起源于美国,它是20世纪20~30年代激烈商品竞争的产物,

6

因而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而美国也因此成为了该流派的的典型代表。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它在设计中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设计师们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增加经济效益,不断花样翻新,以流行的时尚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商业性设计有时是以牺牲部分使用功能为代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工业设计就以一种未来主义的态度来看待机器及其产品,对电气化、高速交通等现代工业的产物大唱颂歌,并发展了“流线型”一类具有象征性的“时代风格”。随着经济的繁荣,战后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消费的高潮,这进一步刺激了商业性设计的发展。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最能体现商业性设计的是当时的汽车设计,不仅如此,它也影响到了工业设计的其他领域。尽管其设计宗旨与现代主义的信条相背离的,但它在设计史中却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是由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提出的汽车设计新模式。他们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之间不断地更换部分设计,基本造成一种制度,形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称为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不断改变设计式样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促使消费者为了追逐新的式样潮流,而放弃旧式样、改换新式样的积极市场促销方式。此方式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

(三)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二战后,意大利设计的发展被人称为“现代文艺复兴”,对整个设计界产生了巨大冲击。意大利设计是一种一致性的设计文化,它融汇于产品、服装、汽车、办公用品、家具等诸多设计领域中。这种设计文化是植根于意大利悠久而丰富多彩的艺术传统之中的,并反映了意大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总体来说,意大利设计的特点是由于形式上的创新而产生的特有的风格与特性。小到一把勺子,大到一座城市,都该是经过设计的。这个理念可以概括意大利设计师们的设计哲学。意大利的设计哲学就是优质生活的哲学。意大利的设计师倾向于把现代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来操作。 生产与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当代有机雕塑;索特萨斯:从严格的功能主义转变到更为人性化和更加色彩斑斓的设计,并强调设计的环境效应。

7

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三、结语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现代人生活状况的必然现象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黄厚石,《设计原理》孙海燕,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蓝勇,《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会昌,《器具的进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评语:本论文选题有创新性,对课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思路与研究方向清晰,能够很好地将个人见解与史料相结合,有良好的组织与概括能力,另外论文格式正确、形式美观、书写规范。

第19篇:师德反思 史俊极

学习《教职工违反师德规范处理办法》的体会与反思

史俊极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人师”,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通过这次学习《教职工违反师德规范处理办法》,我对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也更熟悉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人确实是可以改得更好的。剔除短处,吸人长处,不断完善自我,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想想过去,对照现在,展望未来,我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存在问题:

1、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方面有的时候,感觉责任心不够强,这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心情不是太好的时候,自己的行为有点受情绪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带一点到工作和课堂中去。

2、热爱学生,和谐发展方面有的时候,教育学生的手段欠佳,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课后对差生的辅导不到位。

3、尊重家长,服务家长方面有时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没有注意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直言不讳,可能会伤害到家长,让家长不敢和老师主动沟通。

究其原因,主要有:对此类问题认识不够,轻视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理想信念、不注意产生问题后的影响,有麻痹思想在里面。

今后改进的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习,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夯实自身基础。

2、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诲人不倦,克服不良情绪,杜绝不良行为。注重心灵的沟通。在教学中要树立良好且正确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教师要树立时刻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面对每一个学生,并用同一个标准去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课后,主动走进学生的世界,和他们说说话,做做游戏……,通过各种途径来关心、爱护、走进学生。

3、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孩子。

4、及时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不指责、责备家长,并且在语言交流中,语气平和、委婉、真诚、用诚意使家长信任我。

5、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进行有偿补课和收取额外的报酬。与家长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

总之,在学习《教职工违反师德规范处理办法》之后,我对教师的责任与任务,那些事情应该做那些事情是有违教师职业到的事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我会按照师德规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违反,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20篇:极简运动 感悟生活

极简运动 感悟生活

春天是运动的季节,蛰伏一冬的人们已经开始运动了。 于是天天都能在微信上、微博上、咕咚运动上收到数条这样那样的“运动排行榜”,是个好现象,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也是按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流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是交谊舞,当时的大学生或初涉职场青年才俊,开始了以“嘭嚓嚓”为基点的华尔兹、伦巴、恰恰、探戈等舞场大赛,并产生了一大波舞林高手,一直出没至今;本世纪流行广场舞,于是又出现了一个“中国式”的奇特街景:无冬无夏、不分白昼黑夜,只要有一个小广场、小花园,就会有一些震耳欲聋的舞曲伴随着黑压压的锻炼的人;近年来流行“走酷”,同样是浩浩荡荡地大部队在节奏感极强的乐曲伴奏中整体推进,时常跟着数个落队的人,急急如失魂孤雁,匆匆如漏网之鱼,一路小跑迤逦在队伍的尾部。 不妥!我认为这样的跟从有点“小失误”。运动就像是着装,适合自己的最好,以自己的方式打造专属自己的生活才能让人在运动中享受到运动的快乐。不管不顾地盲从,不仅运动,甚至生活,想明白了,其实都是一种痛苦。

也有的人,不管时代流行什么,只要发现并选定了自己的喜爱,就能长长久久地坚持下去,并自然而然地成了那个领域的“王牌”。比如颐和广场、盟城广场上常年不休的交谊舞场里,就有几颗熠熠生辉的舞场明星,他们即使是在简陋的露天广场跳舞,依然能有板有眼地旋转出国标的优雅与华丽,星派十足,令人羡慕;千羽羽毛球馆和体育场羽毛球馆里,常年都有高手过招,看着洁白小球的上下翻飞,欣赏着选手翩然如仙的身姿,顿感阳刚之气充溢,顿悟运动之美轮美奂;油田五中院内的乒乓球馆内,常年有小选手不厌其烦地练习发球、颠球,间或也能见到高手在球案上以球会友,同样是你来我往,令人眼花缭乱;更不用说体育场上,篮球架下“灌篮高手”的风姿矫健;迎宾馆、威尼斯游泳馆里,“美人鱼”自由翱翔的浪里穿梭„„

愚笨如我者,知道自己的小脑不发达,不擅运动,因而对各种流行运动只是浅尝辄止,满足一下自己“追星”的乐趣,然后依旧自说自话地开始自己的行程。交谊舞跳得、广场舞跳过、走酷加入过„„我参与了,我知道了个中滋味就好,发现自己不适合那些大批量人群的活动后,果断撤离。一个人开始了以散步为主的不惟运动而运动的运动。

步行上下班,无论寒暑。于是我总能在同样一条线路上看到不同的风景:春天第一朵迎春花绽放的鹅黄柔软,秋天葱兰叶子的舒展张扬、夏天紫薇树上的氤氤氲氲、冬天席天幕地的风雪如烟,都曾经是我一路的旅伴,让我在不开心时释怀、高兴时放纵;失落时放下,得到时坦然。万物有灵,这一路的风景应该也是懂得我的,因为它们在以“默”的方式伴我四季行走的同时得到了我一路歌声不断的回馈,我们曾经分担过寒潮、风雷、霹雳;我们也曾共享过雾霭、流岚、虹霓,再也没有比不会说话的朋友更是长长久久的朋友了,因为世间毕竟还存在有《春闺怨》般的评价“甜言蜜语真好听,谁知都是假恩情”!

从事着极简的运动,选择的同样是极简的生活。单纯地工作、读书、行走,坦然地处事、为人,不为名利所累,不逐锱铢之较,行出一片清风明月,动出一派月白风清。因而我能在工作之余,品茶为享、听歌以喜、读书为怡、养花为乐;因而能在职场ol与春闺碧玉的角色中转换从容;因而能有暇思考一下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因而能期盼一种哪怕“昭昭不足”但能“冥冥有余”的另类情感,并由此衍生出“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欣喜的轻愁;因而能在有闲且有钱的时候,来场随心所欲的旅行,放松自己为生活、为工作而紧绷到极限的心弦,从而能快速让自己满血复活,进而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

极简运动让人享受极简生活,不攀比、不刻意,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累了自然放松自己的灵魂,渴了马上润泽自己的心灵,喜了可以开怀大笑,痛了自顾暗自哭泣,即使偶一为之的失眠,也能让人感受到夜凉如水时自己沉浸于潋滟夜色那种如痴如醉的唯一感„„捡一抹春天的新绿,避一刻夏日的濡热,迎一种秋季的丰硕,接一粒冬雪的花瓣。四季为我盛开,我迎接万物的亲近,以佛心温柔对待世间的一花一叶;用莲韵清洁自己蒙尘日久的素心;象末日将至一样的欣喜于每一个日出日落;如初生般的新奇发现角角落落里每一段不为人知的情愫。

就象现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风拂面,风光旖旎的时刻感动着满城热爱生命的人,我更是深深地明了——我是如何用了一冬臃肿的蛰伏,才换来当下这一派春光的明媚!

2016年3月6日早8:00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