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14 08:35:4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下面是小编准备的《湘行散记》读后感,欢迎阅读!《湘行散记》读后感

沉浸在如镜般的湘江上,心中泛起点点涟漪……

只有以心读过《湘行散记》,才能彻底走进作者的内心。作者沈从文原本是一位军人,随着军队辗转各地后,尝尽了人世间的苦,也阅尽了人世间的黑暗。在他心生厌恶后,便踏上了文学创作一途。

作者沈从文虽然后来几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笔下最纯美、澄明的,却仅有自己的故乡。或许,在他的记忆中,也只有自己的故乡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也或许如其人所说:“当过兵的人,活着回来,就回到了故乡。这也许也是当时人们的悲哀吧。

《湘行散记》这一本书,如一面明镜,揭露了当时社会水手,妓女等底层人民的低贱,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那些人的悲哀,但当你看到最后,你一定可以明白沈从文的——他是在赞扬这些人的美好品质。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资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们或许是卑微的,低贱的,但通过《湘行散记》,我却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有些人,是重情重义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对着一个妓女,却生出了真实的情感,甚至离别时,也是依依不舍。

而这些水手,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勇敢无畏。这些水手,虽然地位卑微,但他们却作为水手的尊严看得比性命更为重要,就算是三九寒天,只要船卡住了,他们就会光膀子跳入河中拖船;就算是惊涛骇浪,只要船长一声令下,他们也会二话不说跳入冷彻人心的江中。而这儿,可正不是一种崇高的大无畏的精神吗?

再看看那些妓女们,在看《湘行散记》之前,我认为她们是不知羞耻,甚至认为她们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现在,我的观点不同了,因为在沈从文笔中,她们的生命是非常顽强的,你认为她是为了钱财吗?不,并不是,她们是为了让自己的亲骨肉可以衣食无忧的长大,才会放弃她们宝贵的贞操的,因为,她们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

《湘行散记》这一本书诉讼了人道的黑暗,却也映射了人道的伟大与坚强,这是本可歌可讼的史诗!

《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但这部散文集并不只是《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

《湘行散记》记叙了沈从文从北平回湘西凤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亲,行至桃源,他转走水路,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峒、凤凰,在家中停留三天后匆匆返程。这本《湘行散记》就是这一路上,写给妻子的信,循着他的回忆写下来的。这本书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湘西山水长卷。

书中的美景令人陶醉,清澈潺潺的溪流,与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画,这是这本书中的一种美。

书中有让人听了就忘不掉的橹歌,有粗犷淳朴的号子声,有醇厚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这些民俗在现代社会中冲刷不掉的痕迹,也是这本书中的一种美。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中最美的,莫过于每一个人为了生计,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所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不易。这本书中既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也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女的妇女,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这一篇文章中的水手们,他让我体会到了劳动人民为了生计所付出的努力。

在这篇文章中船上到处都是水手的吵骂声,作者却把他们都没有修改,写了下来,这是为了展示水手们生活的本相,通过水手们的野话,来展现水手们旺盛的生命力。这篇文章中的每一个水手,都为自己的生计而努力着。生活,就是生下去,活下来,小时候,我们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下快乐的生活,但是当我们长大了,毕业了,踏入社会了,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向父母们去索取,我们要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养活自己,也养活父母。这篇文章中的每一个水手,都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直面生活的美好品质与坚强对抗艰难不易生活的精神,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在我们的心底埋下一颗自力更生的种子,激励,鼓励着我们好好学习,在长大后,踏入社会后,能自给自足,在社会上立足。

这篇文章还让我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就是不能之通国外表来判断一个人。这篇文章中,虽然每一个水手都是一个满嘴野话的“糙汉子”,但是他们也拥有着一颗善良而美好的心灵。就像其中拦头的水手虽然脾气很大,对小水手少不了呵责怒骂,却又在第一时间救小水手上船,在严酷而寒冷的冬天脱下棉衣单裤,为小水手替换。这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还要注重他的内心。外表美丽的人,内心不一定美好善良,外表丑陋的人,内心也可以闪耀出绚丽的光芒。就像人们常说玫瑰虽然美丽,但它是带刺的,丑小鸭虽然丑陋,但他也可以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湘行散记》尝试把当时最近二十年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曲屈失去了原有的朴素所表现的式样,加以解剖和描绘,这种直面现实的冷静思考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品味。同时,面对湘西这样一个纷纭变化的社会,沈从文反璞归真,流露出对故乡人事变化的隐忧和悲悯情怀,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湘行散记》,是一篇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的书,他会给我们的心灵增添一份光彩,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美好与坚强。

《湘行散记》读后感

吊脚楼头,随风飘扬的是你热烈而沙哑的情歌;湘水沿岸,焰焰欲燃的是你漫山遍野的杜鹃;青山碧水间,风日滋养下是你至纯至美的人性。你是美,是善,是温柔,是慈悲,是包蕴在野性中的诗性的诉说者,你是俗世中的赤子,你是沈从文。

有一种情怀叫沈从文,这是一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气度。年少时随队颠沛流离,同伍的人皆吸烟,面对这个世界的集体混浊,他不以唯我独清自诩,只是默默的坚守自己,不被环境同化,就是一种遗世独立的高贵,而他还把经过的事,见过的人都化成了笔底的波澜,写人记事皆入木三分,各具情态。建国后,面对外界对其作品倾向的指摘,他没有用他的妙语去反唇相讥抑或是为自己解释剖白,就是诗里说的“和谁我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他将深邃的目光转向古代服饰研究,埋头数载,竟也成就该领域中的煌煌巨著。

面对众人的诟病,另辟蹊径,将爱好发展成学识,是让枭小闭嘴的最有力的方式,也是最漂亮的反击。一个文人要有傲骨,不媚俗,始终高蹈于世俗的好恶之上,它的作品才能有超越时间的永恒魅力,而且越经流年变幻,越发得隽永。无疑沈从文做到这一点。

当他的目光投向他精神上身体的故乡湘西,投向那些他爱的事物和人的时候,他又换了一副心肠,柔软慈悲,当他回到阔别的故乡“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于是有了《湘行散记》,回家途中所见的两岸壁立的青山,积翠凝蓝的天空,透明烛照的月色,河面上乳白色的雾气,欸乃的摇橹声,甚至于小羊软弱悲哀的叫声,一切的一切都使他倾心,使他感到瑰丽庄严。可是最撩动他心弦的还是那些自然风物滋养下生成的各色各样的人。他们无一不单纯,任性,活泼而有生气,多情的水手命时刻悬于水上,可以放纵的说野话骂人,也可以对船妓真心以待;灵气的女孩命不由己,却无哀伤,仍妖妖娆娆的活着,遇着一个书生气的男子也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模糊的欲望,老水手活到八十岁还有认认真真数钱的神气,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著……

这些人身上都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悲哀的力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湘西的清溪涤荡了他们的性情,他们身上有野性,有血性,有浪漫,有多情,有市侩,也是超脱,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优美,自然,又不悖人性的生活方式。

他们傍水而居,在水上艰难的讨生活,又在急流险滩中交付了性命,被卷进水流之中,仍要在沉没之前交代遗嘱。因为知道生存艰难,所以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活着,看重每一份小小的欢喜相聚,珍重每一次的悲伤别离,在大自然的馈赠中活着,条达坦荡,任性妄为。

有一种情怀,叫沈从文,这是一种有如天地洪蒙初开的赤子之心,单纯而热烈。此次《湘行散记》更珍贵的是收录了比较完整的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两地书,新婚燕尔,便遇小别离,距离把思念酝酿得更加醇厚,情真意切的书信让人动容。一向冷静理性的张兆各也呈现出少有的小儿女之态,细腻琐碎地担心他的二哥的衣食住行。

沈从文更是一贯的情意绵绵,山水作伴不及一人同行,沿岸风景亦不忍一人独赏,星空新月都是她的眼睛,有多少蚀骨的想念就有多少如潮的哀愁,这些都化成了笔下炽热的文字。张兆和回忆道;“1969年,沈从文下放前夕,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是对我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接着就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哭得像个小孩子又伤心又快乐”。 无论后来多少世事龃龉,在沈从文心中爱的都是那个满怀温柔提笔回信的“三三”,这是沈从文的赤子之心

因为有了沈从文,文学史上有了一个独立自在的湘西世界,有了不重叙事,以写意为要的文学流派,愿你能在尘世中邂逅先生的文字,一路同行,品味“阅尽繁华始向真”的纯净世界,瞻仰一个遗世独立的灵魂,缅怀一种叫做沈从文的情怀。

推荐第2篇:《湘行散记》读后感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妓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推荐第3篇:湘行散记读后感

读《湘行散记》有感

摘要:《湘行散记》作为从文先生的一部散文和书信集,在以流水般的文字描绘湘西山山水水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先生创作方向的缓慢变化,表达着他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对未来的担忧。

关键字: 沈从文

湘西山水

生命

感悟

正文

再读《湘行散记》,又一次感受到了从文先生那如水一般的文字带着湘西的秀丽山水,带着浓浓的湘西风情,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静静流淌而过。文字虽如水,过而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的叹息。

《湘行散记》收录了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湘西》及《烛虚》等作品,可以说贯穿了从文先生20、30、40年代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创作在纵向发展上,因表现形式的的差别体现出三个阶段的不同风貌,展示出从文先生对生命意义始终如一的探究。

《湘行书简》作于从文先生回家探母途中,是他与夫人张兆和的一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写了先生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后来的《湘行散记》即是根据这些诗意的信札写成。仅仅是六篇散文,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沅水发源于云雾山,穿行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最终汇入洞庭湖。沈从文乘船经过的是桃源与麻阳之间的一段,属于沅水的中下游,两岸风光秀美,但由于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因而自古以来就养在深闺人不识,充满了神秘性。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他在这儿长大,而从十六岁起他就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这里的山川景色早已深深刻在他心里。因而,他一提起笔,美丽壮观的景象就跃然纸上, “全河都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而小船就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岸边偶尔出现以吊脚楼和石板街组成的村墟市镇,高矗两岸,巍然壮观”„„沈从文的文笔胜于丹青,如水般流淌而过,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就被勾勒了出来。他的文字是平实的,毫无刻意夸饰之处,往往寥寥几句就让人如闻如见。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藏于心底融入血脉的对于家乡山水的倾迷爱恋之情。

然而,如果沈从文仅仅是描绘沅水两岸的自然风光,那么他与那些纵情于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沈从文并不是为了描写风景而写风景。他的风景,往往是做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现的。他的笔墨更多地落在了在这条河上谋生、在河两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从文笔下,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的船夫,那些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情意绵绵的女人,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矿山挖煤的“黑脸黑手脚”的汉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兵士,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有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么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沈从文对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河流峡谷之间的人们是不乏深挚的同情之心的。他为他们的“生活皆很悲惨”而难受,为“地方经济”的“一天比一天坏”而感到担心。然而,读《湘行散记》,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对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感动于“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他们“不管怎么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感动于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从他们身上,沈从文感悟到了“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他感悟到了什么?沈从文并没有具体说明。但从他那平实而蕴涵激情的文字中,我们分明能听到他的心声:历史是一条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两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样的人群汇成的;也许他们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与豪华和辉煌无缘,但他们的为生存而生存的朴拙的人生同样是庄严美丽的。

壮美的风光和朴拙的人事交织辉映,贯穿于《湘行散记》全书的始终。从那一篇篇文字里,我分明感到,虽然他已经远远离开了家乡,虽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边的顽童和辗转流动的土著部队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颇有名望的著名作家,但他似乎还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过去的梦里。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构建成一个想像中的王国。《湘行散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动的历史。因了他的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过去某个时代的面貌与声音、恐惧和希望就永远保存了下来,并在一代代读者心中回荡。而沅水,这个奔流于湖南西部崇山峻岭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从文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谈到沈从文,自然会谈到他的有关湘西的文字,谈到风光壮美的沅水;而只要说到沅水,人们恐怕也不能不联想到《湘行散记》中的优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从文。

迥异于先生的小说《边城》、《长河》的牧歌氛围和乐观超越,在散文中透露出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意识——一种面对特殊的历史场域,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那一篇篇如水般的散文,却能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或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或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或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的同时流露着对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

我常常想,沅水作为一条河,不仅带给从文先生灵感和感悟,更带来了面对人生苦难的勇气。晚年,先生因政治环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写作的笔。在以后的数十年里,他没有像许多文坛大师一样变成附庸于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并在这个新的领域里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果。我想,使他能够面对磨难坚韧不拔的,正是那条静静流淌的长河,以及那些人,那些事。

推荐第4篇:《湘行散记》读后感优秀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妓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精选《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湘行散记》读后感。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推荐第5篇:《湘行散记》的读后感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湘行散记》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范文1 我看过电影《湘西剿匪记》中的湘西,也看过沈从文《边城》里的湘西,更知道朱镕基《七律——重访湘西有感》中的湘西。湘西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三省市接壤,湘西也是沈从文的家乡,也真因为如此,让沈从文的散文有种江南水乡的细腻。昨日我借朋友的《湘行散记》,看看这本作者家乡的散文,湘西真的很美。

今天我就献丑,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来谈谈作者笔下的湘西和这个著名的作者沈从文。如果你有写过情书的经历,应该知道这句“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很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如果你有和命运挣扎的经历,应该知道这句“睁大了眼,什么事都分明,但自己又何尝能支使命运”。一本《湘行散记》写出了真正的沈从文。

唯美的江南,多是水造就的,湘西也不例外。这本《湘行散记》多的也是水,无论是写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还是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都是必须有水的,再加上一点小雨或者雪,那就更是美得离谱了。“我平日里想到泸溪县时,回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橹歌声,且被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回忆中的湘西,这么的静美和谐。

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在小学学过朱自清的《春》,对朱自清都很欣赏和了解,沈从文对朱自清有“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的称赞。但是想到朱自清的话,下一个就应该想到沈从文了吧!民国时期的散文,一个北方、一个南方,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家。真因为有朱自清,我们也知道了沈从文的江南之美。婉转的橹歌声中,荡漾着生命勃发的生机,沈从文凭借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湘行散记》最初的母本是因沈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另外次本书还收录《废邮存底》、《云南看云》和《偶感怀人》。无论写什么,沈从文的散文风景都那么有人情味,风俗人情都很惬意。

澄澈纯净的沅水之间,一片明朗朴野的湘西风光,闪耀着桃源般耀眼的余晖,这就是美丽的湘西风光。我是不是应该去湘西看看,这么美得地方,但是我又很了解湘西,从《湘行散记》中我就已经去了湘西、了解了湘西,还有去的必要吗?风景犹在,故人不存,我确实应该去看看湘西,为了心中的沈从文,也为了《湘行散记》中的湘西。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范文2 《湘行散记》中的《云南看云》让我着迷。沈文从先生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南的云写得变化多端,把云的美丽迷人,出神入化地描写了出来。

沈先生通过对云南美丽的云的欣赏,发出了对当时社会风气深深忧虑的感叹。“大部分优秀的脑子全都被法币弄得昏昏的,失去了应有的灵敏与弹性。”国难当头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他们计较着毫厘之间的金钱利益,而不曾抬头看一眼多彩的云朵。

而今,人们早已脱离了战火和贫穷,社会安定,生活富足。然而,每日挑灯夜战的学子;傍晚走出地铁站的疲惫的人群;午夜还在打工的年轻人以及花天酒地应酬中的人们,和沈先生文中描写的形形色色只追求“法币”的人事状态多少有些相似。

云南的云“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这些语言生动、真实地写出了云南的云的特点,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异的风景画。

沈先生通过云南的云启示我们要有“崇高的情感,去追求美丽而伟大的目标,不要甘心堕落,在国家危难时,更要挺直腰板,抗战到底。”

我们不止要为了生活而奔忙,还要心怀“诗和远方”。停下脚步,去听一场讲座,去书店转上一天寻一本好书,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一场演出......。“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去想想我们肩负的责任,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范文3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ji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ji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范文4 沈从文其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便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品《边城》,《湘西》,《长河》等使其跻身中国最优秀作家之列。人生阅历丰富,经历坎坷,早年投身行伍,后又执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同时,他在历史考古领域中颇有建树,晚年完成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中国物质文化世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沈从文其情:想必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经历比较了解,其感情故事也颇为引人关注。从执教吴淞中国公学开始,便爱上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女士。张家四小姐可谓出身名门,大家闺秀,修养学养甚高。沈先生完全沉浸在对张兆和的爱慕之中,用情不可谓不深,用心不可谓不诚。最终在沈的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张被打动,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湘行散记》其书:前面是对沈先生基本情况的介绍,网络上随处可见,并不十分难得到。我素来敬仰沈先生,也读到过不少他的文字。其中也包括这本著作,有些感悟,写上几百字作为自己的读后感与推荐的理由。沈先生是湘西凤凰人,湘西对我其实是个神秘之地。这本书就是他回到湘西一路的见闻感触,以及触发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这本书中用词诚恳简洁,很多词语的使用贴近生活,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对人物的刻画仔细深刻,人物的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对沿途景色的描写更是清新别致,仿佛置身其中。整部作品乡土气息浓厚,不但展示了湘西的人文地理特色,同时也写出了对自己故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感慨和忧虑。沈给了我们一张由云彩做成的飞毯,带着我们领略至美湘西。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推荐第6篇: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湘行散记》读后感1

一颗诚心、一支笔。最干净的文字,最纯美的湘西。——题记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后感2

读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后,我对湘西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我从未去过湘西,但却在书中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对湘西的了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个充斥着原始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神奇的巫术、蛊毒、赶尸术等,神秘莫测,奇幻怪诞。在地理书上接触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矿产丰富。有人说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时候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在现代的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湘西的生产,建设,教育,文化还是远远落后的。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记录着他在船上的所见所闻,他由武陵过桃源时,了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渔夫,但是却戴着一顶价值昂贵的帽子,这是能引起了妇女们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对这个的印象较为深刻,他是一个粗俗中又带着些优雅的渔夫,很有特色。这个戴着水獭皮帽子的对一切满不在乎,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但他却是真xing情,懂得的道理也多。虽然这个水獭皮帽子仅三十五,但是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是让我觉得值得关注的。

在《湘西散记》中,引起我的关注的还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们不畏惧生死的精神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常年漂泊在外的让人不禁黯然,离开人,在江河上与水共生。他们常年在外头漂泊,缺乏寄托,便对吊脚楼上的妓女产生了深深的情意。

在第五章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中,我看到了那位水手和那位妇人的,这是让人却又感叹的一段相遇。水手和妇人纠缠之后,在妇人的身上,水手得到了感情的抚慰,妇人亦是如此,或许他们从此便无法再次遇见了。但他们也愿意各自交付了一把与一把埋怨。

想到这些眼泪与埋怨,如何揉进这些人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之一部时,使人心中柔和得很!这些妇女的痴情亦让作者感慨万分。我亦如此。

第二天早晨,另一个的水手开始叫着各种野话,因那位多情的水手还未下来,仍然留恋在妇人身边。不多久,传来吊脚楼上的妇人锐声的呼喊,正如同音乐中的笙管一样,超越众声而上。这位妇人提醒着着这位水手不忘她的深情,妇人如此这番多情,让人不觉生出爱怜之意。

生生,冷呀!你不怕冷吗?我这里有核桃,你要不要吃核桃?从水手这言语中,可见他的淳朴善良。水手赠予沈从文一袋妇人赠予的核桃,沈从文回赠四个苹果给这位水手,水手便拿着苹果飞奔而去,回到吊脚楼,将苹果献给妇人。他并未想自己享用这些苹果,而是将苹果送给对自己有恩情的吊脚楼妇女。他们这种却又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动。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带我领略了不一样的湘西,让我了解到了湘西有一群依赖着河流为生的人,他们善良淳朴。他们是如此平凡却伟大的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3

轻轻翻开《湘行散记》,跟随着沈从文先生的笔,领略湘地那引人入胜的风土人情:有回荡在山涧的撸歌、有凶悍勇敢的水手、更有依山傍水的吊脚楼,就连那贯穿全书野话都是那么富有灵性,让人读后回味无穷。那些野话并不能影响着整本书,反倒让人觉着这是很平常的事情,给别具一番风味的湘地又增添了一抹色彩。

历经十七载,重游故地,心中感慨万千,湘西又历经多少的变迁!

作者用他优美的笔触,写出了世外桃源般的湘西:“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是作者在《桃源与沅州》中对于自古以来桃源的描绘,风景优美,乡亲热切迎客,的确是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桃源画”!

重回故地,万物变迁,可不变的仍是先生的那颗如同湘西的水那样清澈的心,他热爱家乡,热爱湘西,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眷恋。

回味故土上的一切风土人情,忆起陈年旧事,重游湘西,怀揣着一颗无暇清澈的心。

《湘行散记》读后感4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记,共有三个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新湘行记》。沈从文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风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灵现的,宛若现代的桃花源。

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古老的习俗还有所遗留。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长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从山脚窜到山顶,淹没到密密麻麻的树丛中。石梯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现在还有一些木石结构的吊脚楼依稀可见。

站在高处看山脚,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因为是深秋,河水很细,从高处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带了,玉带乖巧地从一座木桥下穿过,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边树木丛生,虽然掉了叶子,可是枝条依旧风姿绰越。不难让人想到春天,碧绿的枝条抚着柔波荡漾的河水的样子。

到黄昏时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开始升腾起淡淡的轻烟。这是山里人用拾来的柴火开始做晚饭了。枞树枝的香气和着米饭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开来,在河边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闻到香味就纷纷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门。

被现代文明化了的小镇人家传出了流行的旋律,给小镇的夜晚增添了新鲜与活力。

《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景观、生活无一例外的展现出现代小镇的风采,自然朴素的的生活方式,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闲适清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幅田园画的真实版,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现代版《桃花源记》。

推荐第7篇:湘行散记读后感500字

导语:《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以下是湘行散记读后感5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湘行散记读后感一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妓的妇人。

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

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二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

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

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

湘行散记读后感三

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

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推荐第8篇:湘行散记摘抄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湘行散记摘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1、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3、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也反而越相近。

4、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5、有人常常会问我们如何就会写小说?倘若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6、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这真是诗。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7、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使用什么写成的!

8、我应该为自己庆幸。望着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着生着翅膀,向上飞去。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9、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10、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11、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12、他们明白一切,却无力解决一切。然而他们的身体都很康健,那种本身覆灭的忧虑,会迫得他们去振作。他们虽无幻想,也许会在无路可走时接受一个幻想的指导。他们因为已明白习惯的统治方式要不得,机会若许可他们向前,这些人界于生存与灭亡之间,必知有所选择!

13、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人笨,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海虽俨然很大,给人的幻想也宽,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多益处可言。黄河则沿河都市人口不相称,地宽人少,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长江还好,但到了下游,对于人的兴感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14、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

15、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份红火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与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接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

16、我不能给那个小妇人什么,也再不作给那水手一点点钱的打算了,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分应有的哀乐。

17、毫无可疑,我对于这条河中的一切,经过这次旅行可以多认识了一些,此后写到它时也必更动人一些,在别人看来,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谀语,但在我自己,却成为一个永远不能用骄傲心情来作自己工作的补剂那么一个人了。我明白我们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

18、他们百年前或百年后的生活可能跟现在一模一样。但他们仍旧忠诚地活着,担负起自己那一份命运,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也从不逃避为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19、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20、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还有个你自己。

推荐第9篇:湘行散记老伴优秀读后感

关于湘行散记读后感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湘行散记老伴优秀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一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作为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作为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作为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作为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大家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大家在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精选《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湘行散记》读后感。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大家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作为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二

沈从文其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便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品《边城》,《湘西》,《长河》等使其跻身中国最优秀作家之列。人生阅历丰富,经历坎坷,早年投身行伍,后又执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同时,他在历史考古领域中颇有建树,晚年完成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中国物质文化世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沈从文其情:想必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经历比较了解,其感情故事也颇为引人关注。从执教吴淞中国公学开始,便爱上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女士。张家四小姐可谓出身名门,大家闺秀,修养学养甚高。沈先生完全沉浸在对张兆和的爱慕之中,用情不可谓不深,用心不可谓不诚。最终在沈的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张被打动,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湘行散记》其书:前面是对沈先生基本情况的介绍,网络上随处可见,并不十分难得到。我素来敬仰沈先生,也读到过不少他的文字。其中也包括这本著作,有些感悟,写上几百字作为自己的读后感与推荐的理由。沈先生是湘西凤凰人,湘西对我其实是个神秘之地。这本书就是他回到湘西一路的见闻感触,以及触发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这本书中用词诚恳简洁,很多词语的使用贴近生活,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对人物的刻画仔细深刻,人物的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对沿途景色的描写更是清新别致,仿佛置身其中。整部作品乡土气息浓厚,不但展示了湘西的人文地理特色,同时也写出了对自己故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感慨和忧虑。沈给了我们一张由云彩做成的飞毯,带着我们领略至美湘西。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推荐第10篇:读《湘行散记》有感

读《湘行散记》有感

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从文先生幼年家道中落,读过小学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凭着自己的文学修养以及自己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创作出了表现和反思当时社会现状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烛照下获得显现,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和独特的价值尺度,使得沈从文写出深受读者喜爱的理想生命之歌。 初读《湘行散记》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他用精妙绝伦的浪漫优美的细腻笔触给我们描摹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或静谧恬淡或繁华热闹的画面,常常让人掩卷遐想,陶醉其间。 这是一部分别选取作者20、30、40年代三个时期代表作的集子。里面包含散文和书信两大部分。散文常常为我们铺陈出一个广阔美妙的风景连轴画卷和当年那段历史的社会变迁现场。既像“山水诗”,又像“物产志”,这其中蕴藏的是作者对生命深沉的爱恋。而且他往往在虚实相间的叙事写景中触景生情,将那些曾经与自己生命不可分的日常人生小事,纳入我们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空间予以观照。《湘行书简》由一组书信组成。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先生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信,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这些书信记录了他们夫妻间的思念,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沈张二人的伉俪情深,还可透视作者的性格情绪以及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矛盾苦闷。而且,这些书信是同时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极具阅读与欣赏价值。 在《街》这篇小文中,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接下来有这样几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作午睡,什么地方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的声音,许多小小的屋子里,湿而发霉的土地上,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到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做母亲的手里一面忙着活计,一面用手里的器具为孩子们拂着蚊蚋。做倦了,抬起头儿来,用疲倦的忧愁的眼睛,无目标地向前张望着。最小的孩子饿哭了,就拉开前幅的衣襟,抓出枯瘪的乳头,塞到那小小口里去。妇人或还与相邻妇人谈着手边的工作,谈着带子价钱,谈到麦子和盐,谈到鸡的发瘟、猪的发瘟。长街这时节是不寂寞的”;“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她们将听那认字的人,念及信内所说到的一切,小孩同狗,也常常凑着热闹,追随到那个人家里去,那个人家便不同了。但信中有时却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会,又即刻走散了。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便代为照料到孩子,买豆腐,买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的。”两个场景的后面都附言:长街不寂寞。可你听新蝉那单纯而又倦人的叫声,看那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看妇人那疲倦忧愁的眼神,看那见到烧纸钱的红光时依然欢喜的孩童们,哪一个是不无聊的,不枯燥的,不麻木的?!贫穷乏味的生活,寂寞孤苦的情感,说不寂寞,其实却寂寞有声!作者独到的创作手法及运用文字的巧慧赫然纸上,不由得心生无言的钦佩与尊敬。

在《水手们》一封信中,有这样几段:“我又听到摇橹人歌声了,好听得很。但越好听也就越觉得船上没有你真无意思”;“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太苦了。”;“在你身边时,我有时是默默的。但一离开,这只手除了为你写信,别的事便无论如何也做不好了。”;“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的轻轻的叹息,我幸福的很,有了你,我什么也不缺少了。”弘一大师说:爱是一种慈悲。读到这儿时,我眼睛湿润了。沈先生对妻子的想念及爱恋如此真诚,如此缠绵,如此动人,可见情有多深,意有多浓。当真是: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我们不禁感动于其中的殷殷深情,其中的眷眷思念。当远方的妻看到这几句时,应是含泪在笑。有这样一位钟情至此的郎君在远方时刻惦念着自己,这个女人该会赢得多少女性的艳羡与唏嘘啊。

描写沿岸景色时,他这样写道:“两山翠碧,全是竹子。两岸高处皆有吊脚楼人家,美丽到使我发呆。”;写河水时是这样:“今天的河水极清浅,河床中大小不一的石子,历历可数,如棋子一般,较大石头上必有浅绿色蓝丝,在水中飘荡,摇曳生姿。这宽而平平的河床,以及河中东西,皆明丽不凡。两岸山树如画图,秀而有致。我方明白我在一切作品上用各种赞美言语装饰到这条河流时,所说的话如何蠢笨。”;写河鱼时是这样:“水手们做的鱼真不可不吃,不忍不吃。三 斤半的鲤鱼我大约吃了十二两,一个大尾巴,用茶油煎成黄色的家伙,我差不多完全吃光了。假若这样在船上半年,不必读一本书,我一定也聪明多了。但这河鱼的味道我还缺少力量来描写它。”;说到水手们的粗犷时是这样:“他们皆会唱会闹,做事一股劲儿,带点憨气,且野得很可爱。我试着计算计算,他们十九句话中就说了十七个坏字眼儿。仿佛一世的怨愤,皆得从这野话上发泄,方不至于生病似的。”晋代陶渊明为后世虚拟了一个美丽的洞天福地——桃花源。我们且看看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风光吧:“小溪谷里生芷草,而且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除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若没有这种地方,屈原便再疯一点,据我想来他文章未必就写得那么美丽。”„„像这样信手拈来的生动别致的描述不可尽数。在如此精妙高绝的文笔面前,只觉自己竟若目不识字口不能言的幼儿。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伟大的人物作思想上的交流。”沈从文先生在此书中既描写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哀戚,透过他们的悲与欢,血与泪,感悟人生的庄严,揭示了作者宏大的悲悯情怀,也为我们描摹出了一幅幅恬淡幽美安宁的画面,令人神往。即便不是站在历史,思想等的高视角去评判,单就其用诗意浪漫的文字为我们刻画的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美景及军官,侠匪,水手,烟贩,妓女,乡间郎 中等一个个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湘行散记》也是很值得欣赏,很值得予以高度褒奖的。化用沈先生文中这样两句话来表达我看此书时的感受是很恰当的:“想用一组文字去捕捉那意境那感动,以及捕捉沉醉于那意境那感动时节的心情,实近于一种徒劳无功的努力。”

作者简介:吴雪锋,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职工,爱好足球,电话18326923603,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经开区梅林大道。 照片:

第11篇:读《湘行散记》有感

读《湘行散记》有感

早就知道沈从文先生是我国上个世纪早期的著名作家,而且他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虽然最后失之交臂,但他的写作水平及作品高度可以从中得到佐证。

前一段时间,有幸得到一本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从而真正领略了这一文学巨擘对于语言文字的与众不同的卓越的组织驾驭能力。他用精妙绝伦的浪漫优美的细腻笔触给我们描摹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或静谧恬淡或繁华热闹的画面,常常让人掩卷遐想,陶醉其间。

这是一部分别选取作者20、30、40年代三个时期代表作的集子。里面包含散文和书信两大部分。散文常常为我们铺陈出一个广阔美妙的风景连轴画卷和当年那段历史的社会变迁现场。既像“山水诗”,又像“物产志”,这其中蕴藏的是作者对生命深沉的爱恋。而且他往往在虚实相间的叙事写景中触景生情,将那些曾经与自己生命不可分的日常人生小事,纳入我们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空间予以观照。《湘行书简》由一组书信组成。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先生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信,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这些书信记录了他们夫妻间的思念,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沈张二人的伉俪情深,还可透视作者的性格情绪以及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矛盾苦闷。而且,这些书信是同时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极具阅读与欣赏价值。

在《街》这篇小文中,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接下来有这样几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作午睡,什么地方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的声音,许多小小的屋子里,湿而发霉的土地上,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到地上或伏在身边睡着了。做母亲的手里一面忙着活计,一面用手里的器具为孩子们拂着蚊蚋。做倦了,抬起头儿来,用疲倦的忧愁的眼睛,无目标地向前张望着。最小的孩子饿哭了,就拉开前幅的衣襟,抓出枯瘪的乳头,塞到那小小口里去。妇人或还与相邻妇人谈着手边的工作,谈着带子价钱,谈到麦子和盐,谈到鸡的发瘟、猪的发瘟。长街这时节是不寂寞的”;“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她们将听那认字的人,念及信内所说到的一切,小孩同狗,也常常凑着热闹,追随到那个人家里去,那个人家便不同了。但信中有时却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会,又即刻走散了。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便代为照料到孩子,买豆腐,买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的。” 两个场景的后面都附言:长街不寂寞。可你听新蝉那单纯而又倦人的叫声,看那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看妇人那疲倦忧愁的眼神,看那见到烧纸钱的红光时依然欢喜的孩童们„„,哪一个是不无聊的,不枯燥的,不麻木的?!说不寂寞,其实却寂寞有声!作者运用文字的巧慧赫然纸上,不由得心生无言的钦佩与尊敬!

在《水手们》一封信中,有这样几段:“我又听到摇橹人歌声了,好听得很。但越好听越也就越觉得船上没有你真无意思„„”“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太苦了。”“在你身边时,我有时是默默的。但一离开,这只手除了为你写信,别的事便无论如何也做不好了。”“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的轻轻的叹息,我幸福的很,有了你,我什么也不缺少了。”弘一大师说:爱是一种慈悲。读到这儿时,我眼睛湿润了。沈先生把对妻子的想念及爱恋说得如此真诚,如此缠绵,如此动人!我们不禁感动于其中的殷殷深情,其中的眷眷思念。当远方的妻看到这几句时,应是含泪在笑。有这样一位钟情至此的郎君在远方时刻惦念着自己,这个女人该会赢得多少女性的艳羡与唏嘘!

描写沿岸景色时,他这样写道:“两山翠碧,全是竹子。两岸高处皆有吊脚楼人家,美丽到使我发呆。”;写河水时是这样:“今天的河水极清浅,河床中大小不一的石子,历历可数,如棋子一般,较大石头上必有浅绿色蓝丝,在水中飘荡,摇曳生姿。这宽而平平的河床,以及河中东西,皆明丽不凡。两岸山树如画图,秀而有致。我方明白我在一切作品上用各种赞美言语装饰到这条河流时,所说的话如何蠢笨。”;写河鱼时是这样:“水手们做的鱼真不可不吃,不忍不吃。三斤半的鲤鱼我大约吃了十二两,一个大尾巴,用茶油煎成黄色的家伙,我差不多完全吃光了。假若这样在船上半年,不必读一本书,我一定也聪明多了。但这河鱼的味道我还缺少力量来描写它。”;说到水手们的粗犷时是这样:“他们皆会唱会闹,做事一股劲儿,带点憨气,且野得很可爱。我试着计算计算,他们十九句话中就说了十七个坏字眼儿。仿佛一世的怨愤,皆得从这野话上发泄,方不至于生病似的。”„„ 像这样生动别致的描述不可尽数。在如此精妙高绝的文笔面前,只觉自己竟若目不识字口不能言的幼儿!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伟大的人物作思想上的交流。”沈从文先生在此书中既描写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哀戚,透过他们的悲与欢,血与泪,感悟人生的庄严,揭示了作者宏大的悲悯情怀,也为我们描摹出了一幅幅恬淡幽美安宁的画面,令人神往。即便不是站在政治,历史,思想等的高视角去评判,单就其文学性而言,《湘行散记》也是很值得欣赏,很值得予以高度褒奖的。

美哉,《湘行散记》!

第12篇:湘行散记的内容梗概

湘行散记的内容梗概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小品形式为主。收入《湘行散记》、《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

第13篇:湘行散记精彩片段摘抄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各位,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湘行散记精彩片段,欢迎大家阅读!

湘行散记精彩片段摘抄

1、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3、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4、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5、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6、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7、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这真是诗。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8、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9、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人笨,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海虽俨然很大,给人的幻想也宽,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多益处可言。黄河则沿河都市人口不相称,地宽人少,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长江还好,但到了下游,对于人的兴感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10、有人常常会问我们如何就会写小说?倘若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11、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份红火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与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接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

12、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这时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13、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使用什么写成的!

14、毫无可疑,我对于这条河中的一切,经过这次旅行可以多认识了一些,此后写到它时也必更动人一些,在别人看来,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谀语,但在我自己,却成为一个永远不能用骄傲心情来作自己工作的补剂那么一个人了。我明白我们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

15、我不能给那个小妇人什么,也再不作给那水手一点点钱的打算了,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分应有的哀乐。

第14篇:读《湘行散记》有感(材料)

坎坷人生

读《湘行散记》有感

他追求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上天,你为何要这样无情,对待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文人?这是我读《湘行散记》时一直在心中的谜团。

沈从文先生14岁时投身行伍,浪访湘川黔边境地区,他一生还撰写《边城》《长河》,笔下勾勒了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本基本上都发生在山重水复的湘西,朴实,平凡好似一层纱般的薄雾,盖去作者的苦,也给故事本身披上了朦胧美的面纱,从这个故事自身的唯一与独特,加之作者创造的非凡,构造了它。他对它情有独钟,除去自己对家乡的深沉思念。沈从文先生谈到自己说,自己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路,唯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他也就是凭这些对山、水、家乡,更是对湘的感情,好似无情地,被分割到另一个世界,他没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向往世外的生活,看似“玩世不恭”。

沈先生啊,你为何这么“大费周章”呢?你把情寄放于山水之间,你不知名利,更不图,你不晓政事,从古至今的文人们都面临,甚至是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现在诞生了核心价值观,可你看看有多少人是真正领悟并做到。施蛰存先生说你身上还有着“茵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这一个,我茅塞顿开,现在成天享乐追求幸福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让国家富强,名族振兴,这不是事与愿违吗?沈从文先生至少有着清正,乐观的品质,即使他看似贫困潦倒,他同样高尚,他已经与这个世界融合,这篇散文诠释了情感,沈从文先生从苦到幸福,是他与湘西、山水,更是家乡,坎坷人生的默契。

这样的文人是唯一的,他能渡过他的坎坷人生。

第15篇:沈从文湘行散记好句子摘抄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湘行散记好句子摘抄,欢迎阅读!

1)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2) 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

3) 但这只小雀它愿意常常在弓弦响声下惊惊惶惶乱窜,从惊乱中它已找到更多的舒适快活了。

4) 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闪闪烁烁的星群,有你的眼睛存在:因你的眼睛也正是这样闪烁不定,且不要风吹。

5) 在山谷中的溪涧里,那些清莹透明的出山泉,也有你的眼睛存在:你眼睛我记着比这水还清莹透明,流动不止。

6) 我侥幸又见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风为散放的盆莲旁边。这笑里有清香,我一点都不奇怪,本来你笑时是有种比清香还能沁人心脾的东西!

7) 我见到你笑了,还找不出你的泪来。当我从一面篱笆前过身,见到那些嫩紫色牵牛花上负着的露珠,便想:倘若是她有什么不快事缠上了心,泪珠不是正同这露珠一样美丽,在凉月下会起虹彩吗?

8) 我是那么想着,最后便把那朵牵牛花上的露珠用舌子舔干了。

9) “怎么这人哪,不将我泪珠穿起?”你必不会这样来怪我,我实在没有这种本领。我头发白得太多了,纵使我能,也找不到穿它的东西!

10) 病渴的人,每日里身上疼痛,心中悲哀,你当真愿意不愿给渴了的人一点甘露喝?

11) 这如象做好事的善人一样:可怜路人的渴涸,济以茶汤,恩惠将附在这路人心上,做好事的人将蒙福至于永远。

12) 我日里要做工,没有空闲。在夜里得了休息时,便沿着山涧去找你。我不怕虎狼,也不怕伸着两把钳子来吓我的蝎子,只想在月下见你一面。

13) 碰到许多打起小小火把夜游的萤火,问它们,“朋友朋友,你曾见过一个人吗?”

14) “你找寻的那个人是个什么样子呢?”

15) 我指那些闪闪烁烁的群星,“哪,这是眼睛。”

16) 我指那些飘忽的白云,“哪,这是衣裳。”

17) 我要它们静心去听那些涧泉和音,“哪,她声音同这一样。”

18) 我末了把刚从花园内摘来那朵粉红玫瑰在它们眼前晃了一下,“哪,这是脸。”

19) 这些小东西,虽不知道什么叫做骄傲,还老老实实听我的话,但当我问它们听清白没有?只把头摇了摇就想跑。

20) “怎么,究竟见不见到呢?”我赶着追问。

21) “我这灯笼照我自己全身还不够!先生,放我吧。不然,我会又要绊倒在那些不忠厚的蜘蛛设就的圈套里……虽然它们也不能奈何我,但我不愿意同它麻烦。先生,你还是问别个吧,再扯着我会赶不上它们了。”它跑去了。

22) 我行步迟钝,不能同它们一起遍山遍野去找你但凡是山上有月色流注到的地方我都到了,不见你的踪迹。

23) 回过头去,听那边山下有歌声飘扬过来,这歌声出于日光只能在垣外徘徊的狱中。我跑去为他们祝福:你那些强健无知的公绵羊啊!

第16篇:家访散记

家访散记

天门市岳口镇五龙小学 刘爱仙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回首过去的日子,在寒假中我们以“送学情上门,家校面对面”为主题的家访中的几个片段,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

片段一 真情的沟通

熊雯晋,五年级由侨乡中心小学转入我校的住宿生。家访前,听班主任伍老师介绍,该同学学习基础很差,一首古诗背了两节课都不能记住,伍老师在检查背诵情况时,她居然爆出了一句:“老师,您就别逼我了,我妈妈都说我脑筋不好使!”弄得伍老师都哑口无言了。

“这是一个问题学生!”我心理冒出了唯一的念头,“一定要跟她的家长好好的沟通一下。”

我和伍老师到了她的家里:“老师,是不是晋晋在学校又闯什么乱子了?”她妈妈见到我们,开口第一句话竟然就是这样。

“熊妈妈别急,我们是来家访了解情况的,不是来告状的!”我急忙解释。

通过与她妈妈的交流沟通,我们基本了解了她的情况: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小晋晋刚八个月就断了奶,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对小晋晋是百依百顺,“含在口里怕坏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因此,小晋晋入学前过着公主般的日子,贪吃零食,少动嗜睡成了她幼年时的习惯。

上学了,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也从未改变过,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什么事情该怎么处理,从来不用她自己操心,都有爷爷奶奶一手包办。学习成绩始终维系在下游,她也从不放在心上。等到父母发现这种状况时也已“回天乏术”了。

“我只能认为是她脑子不好使,要不怎么学习上不去呢?”熊妈妈无奈叹息说。

“恕我冒昧,熊妈妈!您的观点我们不能接受,不客气地说,小晋晋如今的状况是你们父母教育缺位造成的,与她的脑子好不好使没有太大关系!”我单刀直入,毫不客气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在熊妈妈错愕的注视中,我给熊妈妈客观而细微地讲解了“隔代教育”的诸多弊端,并建议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上多给小晋晋正面的鼓励,让孩子从心理上正视自身的缺点,摆脱对大人过分地依赖。同时,建议她在外出务工时,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与我们联系,时刻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家校紧密联系,让孩子健康成长。

熊妈妈如梦初醒,紧紧握住我们的手,激动地说:“感谢老师上门提醒,今后,我们一定与老师密切配合,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恢复自信,努力学习!”

看着熊妈妈激动的神情,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访的意义-----与家长真情的沟通,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片段二 心灵的交融

我初三的班主任曾告诉我:“以心勾心,失去的是两颗心;以心换心,得到的是一颗心;以心融心,得到的是两颗心。”到小卓同学家里去家访,让我在三十年后才真正领悟老师的教导。

小卓同学在我们老师眼中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又懂礼貌。那次到他家里,他正好被他姑妈接去了,他爸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愉快地交换着对小卓的看法和观点,气氛一直都是那样的和谐。

准备离开时,我问了一个很不客气的问题:“小卓有什么我们不知道不了解的缺点吗?”

小卓爸爸眉头一皱,叹了一口气,狠咽了一口唾沫,把我拉回了客厅,按坐在沙发上。“老师,我跟您说实话,小卓什么都好,就是占有欲太强,我一直都很担心!”边说着边起身走进小卓的房间,搬出了一个大纸箱。打开纸箱,里面塞满了各种玩具,从几十元的电动火车到上百元的遥控飞机,MP3到八百多元的MP5,我见过的玩具基本都有。

“老师,说句夸张的话,我家环境好,小卓爷爷是建筑商人,在方圆几十里都是小有名气的,小卓的童年那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每年花在他身上的钱光玩具就有几千元,但他从不满足,别人的孩子哪怕是有跟他一样的玩具,他也要去弄来占为己有,弄得我们都没脸见邻里乡亲,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小卓爸爸满脸的无奈。

我心理咯噔一下,放寒假前,班上的一位同学带的一部MP5不翼而飞了,难道是„„我不敢往下再想,我有点失态地急忙起身告别了小卓的爸爸,并约他第二天带上小卓到学校一趟。

第二天,我在校门口翘首盼望他们父子俩的出现,见到他们,我迫不及待地把小卓带到办公室,把我的办公椅让给他,请他与我面对面坐下。

“小卓,我们以朋友的身份交谈一下,希望你能敞开心扉,无所保留的对我说说真心话,行吗?”我的急切把小卓弄得一头雾水,他愕然地望着我。 “小卓,你是男子汉吗?”我觉察了自己的急躁,马上改变了谈话的方式。 “是,当然是!”小卓把头昂得高高的。

“那男子汉是不是应该敢作敢当?”我紧接着问。 “是!”

“好!班上丢的MP5是不是你拿了?”我步步紧逼。 “是!”小卓痛快的承认了,同时低下了高昂着的头。 “能说说你为什么要拿那部MP5吗?”我温和的问。

“我看不惯爸爸妈妈总拿钱买礼物给我,而从不管我到底想要些什么,我要他们后悔!”他又倔强的昂起了头。

“情感缺失!多少留守儿童的通病!”我在心里呐喊。我记不得我当时说了些什么,只是像开了火的机关枪长篇大论地给他讲了大半个钟头的道理,他平静地坐在那里听着,没有答半句言。

我从冲动中缓过神来,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请爸爸过来和你谈谈,你们父子俩沟通沟通,行吗?”

“行是行,但我请老师别告诉我爸爸,我拿了同学的东西,我会把它还回去的,好吗?”他怯怯地说。

“好!”我痛快地答应了他。我拨通了小卓爸爸的手机,请他到办公室与小卓单独谈了一个多小时,小卓爸爸到底与他说了些什么,我直到现在都一无所知,只记得当时他父子俩与我告别时都很高兴„„

从那以后,小卓有什么高兴事、烦心事都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我和他成了心心相融的好朋友。我得感谢那次家访,让我们师生同时得到了两颗心。

片段三 感激的泪水

腊月二十四,我同二年级班主任文老师带着特殊的使命,来到了小板镇汪垸村五组汪志方同学家里。前两次的家访因他妈妈外出打工没能见着,所以我们特别选了这个特殊的小年日。

志方尽管转入我校住读只有一个学期,但却是我校的“名人”。年近十岁只读二年级是原因之一,主要是他是我校住读生中出名的“尿床大王”,开学一周内几乎天天尿床,弄得陪寝老师疲惫不堪,给她妈妈打电话反映情况,他妈妈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不要紧,把一床棉絮分段用,晴天晒一下就行,我不会见怪的。成绩我也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每天能吃饱饭,学期结束孩子活着就行!”

“是什么情况让一位母亲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话?一定要与他妈妈面对面把情况弄清楚!”这是鄢旭华校长当时给我和文老师下达的死命令,然而接连的几次上门都没能见到忙碌的志方妈妈。

虽说是传统的小年日,可是在志方家低矮的砖瓦房里,根本领略不到一丝喜庆。志方妈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通过交谈,我们大略地了解了他家的情况。

志方的爸爸尽管不痴不傻,却是那种老实巴交得有些笨的人,家中还有一个卧病长达8年的爷爷,吃喝拉撒睡都不能自理,得有人照应着,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志方妈妈身上,没有一技之长的志方妈妈只能靠卖苦力每月挣个几百元钱,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志方爸爸是一个“一根筋”的孝子,自己的儿子不多照应,一门心思照顾自己的老子。为了让家里过得好一些,见别人鱼塘套鸭赚了钱,志方妈妈好容易东拼西凑借了两万多元钱包了个鱼塘,套养了500多只鸭子,孩子跟着妈妈在池塘边太危险,只能放在家里,所以小志方从两三岁起就一个人睡觉,尿床的毛病从那时就落下了。

“我家的运气真差,鸭子养得肥肥壮壮却遇上鸭蛋滞销的年景,不但没赚到钱,还反亏了万把块钱,为了还债我只好外出打工。”志方妈妈眼里噙着泪水说。

小志方上学后也没有人管他的学习,因此基础很差,连读了三个一年级,期末也还考了个倒数第一。

文老师递上了志方本学期的成绩单,语文数学都及格了,并且告诉志方妈妈通过老师们共同的努力,以前每天晚上用手机上三遍闹钟定时叫他起床上厕所,现在他都不用老师叫了,自己起来上厕所了。

看着孩子的成绩单,听着老师的介绍,志方妈妈热泪盈眶,紧紧拉着文老师的手说:“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教育,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您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把孩子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寒假期间,请您配合我们,督促孩子学习,特别提醒他按时上厕所,让他的生活形成规律,过上正常的生活。您家里的情况我们会向学校及时汇报,并建议给予适当的照顾。”文老师嘱咐着志方妈妈。

“谢谢老师,谢谢老师!不管将来孩子有没有出息,我们都不会忘了老师!”志方妈妈一边擦拭着眼泪一边回答。

当我们告别志方妈妈时,志方妈妈一直把我们送到村口,久久地目送着我们„„ 家访,让我们走进了学生家庭,与家长进行了思想的交流,了解了学生,了解了学生家庭状况,给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第一手信息资料,便于我们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把家访纳入教育工作常规化,我们的教育水平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17篇:川行散记之三森林阳光情感散文

夜宿九寨沟口,住在简朴的圣地阳光。窗子是我喜爱的藏羌风情。这T字型的木雕的窗口,让人不禁想,若自己是个藏家卓玛,每每从这窗口探出头来,真不晓得会有怎样浪漫的事儿呢。酒店绿色到极致,所以洗漱用品一概全无。好在之前知晓,之前备好了!夜晚很凉,除了盖好棉被,毛毯也要盖到脖颈。夜晚安静至极,只一两声犬吠。早晨被鸟鸣声唤醒,打开窗,见有人已背包徜徉。

早晨,走过狭窄的走廊,酒店大厅里只有一藏家男子在厅口坐着。他告诉我们早餐的地方,经过小院,院落里的花朵竟然和家门口的花一模一样。心里不由的赞叹这平常朴实的生命。想不到它竟然能在这海拔二千多米的地方,也能这样花开花落。早餐虽然极简,米粥,馒头,小菜。但干净整洁,碗盘干净无油,筷子亦然。生活可以极简,朴实中含着一份敦实。坐上大巴,向沟门进发。虽是早上7点,但早已是人声鼎沸。持票经过藏族姑娘守候的大门,拥挤着终于蹬上了沟里的旅游巴士。车窗外的高山、海子、草甸、瀑布,随着前行的巴士一应映入眼帘。

旅游车设计的很合理,电视屏幕上的解说与窗外所路过各个景致相呼应。镜海倒映着树林,当年我们一行年轻人一看到这镜海,瞬间就被点燃了激情。今日再次进来,少了些新奇,却多了份心灵的温暖。九寨,在人的心里,也许就早已不再是一处景致,或许真的是一位心灵的老友。它就那么存在于此,在雪山之间,在丰美的自然里。你带着一身的疲倦,来到它的山水间。就好比是享受了一次无语的心灵长谈,山的宁静,水的奔涌,花的娇艳,海子的美艳,顿觉疲倦不再,青春复归,竟有时光倒流之感。

在最高处下车,原始森林的参天树木笔直的直指苍穹。在九寨沟的森林植被里,冷杉,云杉高耸入云,粗的需两人甚至三人合抱,看它们的腰身可以猜想它们的年纪。想必几百年不止。走在原始森林的栈道上,我的感受很不同。十年前的那根倒下的枯木依然在。忽然间时光似乎逆行至十年前。当时我们一行年轻人,从走进九寨沟开始,就一直惊叹不止。我和妲,还有波,我们几个大呼小叫的奔跑在九寨沟的山水间。而妲帮我编的满头小辫子让我真的可以冒充当地的臧家卓玛!时光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在毫不留情的带走你的青春,激情,一切丰盈和鲜美的同时,又会回馈你些什么。有些时刻,记忆里那些早已被尘封的昨日,忽然就擦拭一新,一下子无比生动的呈现。在栈道的拍照摊位上,依旧有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在装扮着兴奋不已的游客。在那阳光下,我真切的感动十年前的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都穿上了各样的藏家的,羌家的服装,摆着姿势。我还是选择了一套有着花朵般艳丽的藏家衣裙,只是对着镜头,笑的从容淡定。

走在森林里的时光无比美妙。阳光从头顶遮蔽的浓荫里打进破碎的光影。高原森林之独具的魅力不可阻挡。时间在这时刻,分分秒秒都变得无比珍贵。想起过去过穷日子,母亲会说,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九寨的时光,人们会变成一个在时间上的吝啬鬼,一分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森林里的行走是无比美妙的。各样的花树点缀期间,峨嵋蔷薇正是花开时节,单薄的花朵透着娇媚。而一种枫树,有着寻常的叶,却有着不寻常的红色叶茎。潮湿的环境让树木的身上生出一层厚实浓绿的苔藓。而闯进来的阳光,又将这里涂抹上不同的绿。明亮的,新绿的,老旧如陈年老酒,泛着岁月的幽香。而新嫩的又如刚刚才抽芽的新柳,油亮生动的跳跃着无穷的生命力。站在林中,心就好比被褪去了层层包裹,是这样清新,这样活泼!

第18篇:“三湘农民健康行”工作总结

市计生系统“三湘农民健康行”

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活动工作总结

今年来,市计生局严格按照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在全市农村开展对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普查普治。截止2009年10月12日,已对XX16个村(居)、XX13个村(居)、XX8个村(居)、XX3个居委会和XX10个村(居)、XX36个村(居)、XX36个村(居)、XX22个村共计4531人进行了免费普查,其中2341人得到初次优惠治疗,初次治疗率51.7%,2186人得到复诊优惠治疗,复诊率达48.3%。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入人心、好评如潮。

一、活动开展取得的主要效果。

1、成为国家关怀农村妇女的直接体现。从目前普查情况看,我站始终做到了“四免费一优惠”即:免费检查,免费专车接送、免费配备晕车药;免费提供治疗人员的中餐点心、凉茶和八折优惠治疗,这些举措深得农村女性朋友的称赞。从25岁的年轻妇女到78岁的太婆无不感叹这是党和政府的关怀。2009年8月4日,XX镇八正村有三位七十岁以上的老娭毑对我们工作人员说:“我一辈子没做过妇科检查,今天拉下老脸来计生站接受免费身体检查,还是搭帮政府尝了个鲜哟。”

2、成为减轻农村妇女医疗负担的重要举措。目前,我们推出 1

宫颈一度糜烂治疗套餐、宫颈二度糜烂治疗套餐和宫颈三度糜烂治疗套餐,均包括术前净化、5分钟臭氧消毒、利普刀手术、术后2-4天抗炎输液等,一律实行八折优惠治疗,比起去衡阳、长沙等大城市治疗可减少医疗费用达40%以上,真正做到了为民办实事,人民群众得实惠。

3、成为患者疗效和实惠结合的最佳选择。为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保证疗效,今年来,我站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的检查与治疗仪器,同时,在国内聘请知名妇科专家,采用绿色物理疗法,从设备、技术、人才、环境、服务等全方位、多角度确保诊疗效果。根据我们对治疗患者电话回访结果看,实施LEEP刀手术患者治愈率达100%,满意率达95%以上。

二、活动开展的主要做法。

从我市部分乡镇的检查情况看,患有各种妇科疾病的人数比例高达95%以上,其中新发现宫颈癌前病变的有10例,占整个被查人员的0.22%。据了解,我国妇女“宫颈糜烂”和“两癌”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广大农村妇女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是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健康的主要杀手。妇科疾病不仅影响到妇女自身生命安全、夫妻的和谐、家庭的幸福,而且给社会和国家带来较大负担。同时,由于经济状况差、保健意识不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和现行的新型农村医疗政策对妇科疾病关注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市多数农村妇女从未接受过包括“两癌”在内的妇科检查。因而,贯彻落实好市人大“三湘农民健康行”,切实提高

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在当前显得尤为紧迫,必将激励广大农村妇女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抓宣传,促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为使活动开展更加有序并富有成效,将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落实到位,再大限度提高农村妇女健康保健意识,我站根据活动《方案》要求,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印制了30000余份精美的宣传折叶,及时组织人员下乡散发,广泛宣传活动的意义;二是在电视台播发通知,传播妇科免费体检的重要性;三是制作宣传短片,组织对每次来我站免费检查的人员进行观看,提高农村妇女的保健意识;四是广泛动员,有针对性的组织各乡镇的村计生专干开会,宣讲活动的意义与要求,确保政策贯彻到千家万户。通过这些措施,目前在农村大多数妇女已对活动广为熟知,并彼此传播。

2、抓服务,促就医环境步入一流。今年来,我站花费近十万元对门诊办公楼进行了亲情化装修,投入150余万元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的检查与治疗仪器,包括TCT液基细胞检查仪、多普勒检查仪、全自动电脑数码阴道镜、红外线乳透仪、LEEP刀、短波消融仪、旋磁盆疗仪、全自动净化仪、臭氧妇科治疗仪、波姆光治疗仪、水循环微波、COOK导丝、超声晶氧等,引入国际上最新的 “环境+心情+疗效”非药物、手术因素促进疗法理论,注重就医环境与患者愉悦心情的关联度,加大就医环境的改造与完善。如今,温馨舒适的输液大厅,安静靓丽的侯诊区,洁净无菌的检查与治疗室,均已成为我站响当当、亮堂堂的硬件与窗口,获

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建立了“六心”服务评价体系,对每一位医职人员动态考核,实行挂牌上岗。用心倾听、耐心解答、细心诊断、精心治疗、热心服务、衷心祝福成为我站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六心”服务,也开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先河,让每一位来站参加免费检查的女性朋友如沐春风,内心感受,至亲至纯。

3、抓创新,促服务模式贴近实际。市计生局认真遵照计生领导小组《通知》要“创新服务模式”的指示,为更好地做好“三湘农民健康行”农村妇女病免费检查优质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计生局下属计生服务站具有较好的服务网络、服务场所和服务设备的优势,克服计生站技术人员少、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积极探索引进外来资金、设施和人才,整合资源,开展外引内联与技术合作创新的服务模式,确保整过活动开展费用低廉、疗效良好、随访及时,开创了地方政府、农民和合作方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4、抓质量,促治疗效果赢得民心。活动开展以来,我站充分发挥创新服务模式的活力,运用国际医学界最先进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以全新、安全、实惠、有效的诊疗方案呵护农村女性健康,依托高端的医疗技术、领先的医疗设备、滚烫的人文关怀与精细的内部管理,逐步使我站成为广大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知心人和健康保健乐园。

三、下阶段的工作打算。

1、打破区域组织的不平衡。整体看,有的村计生专干工作做

得扎实,人员组织得好,如XX居委会;泉XX曲市、XX、XX;等。有的则做得很一般,如XX仍有6个村、XX有1个村、XX有2个村在计生站在该乡镇免费检查结束后仍是检查空白,XX则有21个村未归口到计生站进行统一免费检查等等。区域人员组织不平衡问题在下段工作中要着手加以解决,确保活动平衡跟进。

2、解决优惠治疗需求与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前段免费检查中51.7%的初次治疗率和48.3%的复诊率可以看出,农村妇女对治疗自身妇科疾病痛苦的愿望与需求是较为旺盛的。但很多村的已婚育龄妇女免普查率不到8%。这直接反映出患者优惠治疗需求与信息的不对称,也从侧面折射出,尽管计生局采取了逐个乡镇召开村计生专干动员大会措施,但仍有部分村专干工作不主动,不认真,没有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3、加大考核工作力度。有部分乡镇对“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方案不重视,认为考核分值不多,对年度考核无关紧要,导致思想认识有差距,工作起来被动,为民办好事难以做实。

市计划生育服务站

年月日

第19篇:“三湘农民健康行”工作总结

市计生系统“三湘农民健康行”

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活动工作总结

今年来,市计生局严格按照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在全市农村开展对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普查普治。截止2009年10月12日,已对XX16个村(居)、XX13个村(居)、XX8个村(居)、XX3个居委会和XX10个村(居)、XX36个村(居)、XX36个村(居)、XX22个村共计4531人进行了免费普查,其中2341人得到初次优惠治疗,初次治疗率51.7%,2186人得到复诊优惠治疗,复诊率达48.3%。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入人心、好评如潮。

一、活动开展取得的主要效果。

1、成为国家关怀农村妇女的直接体现。从目前普查情况看,我站始终做到了“四免费一优惠”即:免费检查,免费专车接送、免费配备晕车药;免费提供治疗人员的中餐点心、凉茶和八折优惠治疗,这些举措深得农村女性朋友的称赞。从25岁的年轻妇女到78岁的太婆无不感叹这是党和政府的关怀。2009年8月4日,XX镇八正村有三位七十岁以上的老娭毑对我们工作人员说:“我一辈子没做过妇科检查,今天拉下老脸来计生站接受免费身体检查,还是搭帮政府尝了个鲜哟。”

2、成为减轻农村妇女医疗负担的重要举措。目前,我们推出 1

宫颈一度糜烂治疗套餐、宫颈二度糜烂治疗套餐和宫颈三度糜烂治疗套餐,均包括术前净化、5分钟臭氧消毒、利普刀手术、术后2-4天抗炎输液等,一律实行八折优惠治疗,比起去衡阳、长沙等大城市治疗可减少医疗费用达40%以上,真正做到了为民办实事,人民群众得实惠。

3、成为患者疗效和实惠结合的最佳选择。为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保证疗效,今年来,我站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的检查与治疗仪器,同时,在国内聘请知名妇科专家,采用绿色物理疗法,从设备、技术、人才、环境、服务等全方位、多角度确保诊疗效果。根据我们对治疗患者电话回访结果看,实施LEEP刀手术患者治愈率达100%,满意率达95%以上。

二、活动开展的主要做法。

从我市部分乡镇的检查情况看,患有各种妇科疾病的人数比例高达95%以上,其中新发现宫颈癌前病变的有10例,占整个被查人员的0.22%。据了解,我国妇女“宫颈糜烂”和“两癌”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广大农村妇女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是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健康的主要杀手。妇科疾病不仅影响到妇女自身生命安全、夫妻的和谐、家庭的幸福,而且给社会和国家带来较大负担。同时,由于经济状况差、保健意识不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和现行的新型农村医疗政策对妇科疾病关注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市多数农村妇女从未接受过包括“两癌”在内的妇科检查。因而,贯彻落实好市人大“三湘农民健康行”,切实提高

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在当前显得尤为紧迫,必将激励广大农村妇女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抓宣传,促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为使活动开展更加有序并富有成效,将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落实到位,再大限度提高农村妇女健康保健意识,我站根据活动《方案》要求,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印制了30000余份精美的宣传折叶,及时组织人员下乡散发,广泛宣传活动的意义;二是在电视台播发通知,传播妇科免费体检的重要性;三是制作宣传短片,组织对每次来我站免费检查的人员进行观看,提高农村妇女的保健意识;四是广泛动员,有针对性的组织各乡镇的村计生专干开会,宣讲活动的意义与要求,确保政策贯彻到千家万户。通过这些措施,目前在农村大多数妇女已对活动广为熟知,并彼此传播。

2、抓服务,促就医环境步入一流。今年来,我站花费近十万元对门诊办公楼进行了亲情化装修,投入150余万元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的检查与治疗仪器,包括TCT液基细胞检查仪、多普勒检查仪、全自动电脑数码阴道镜、红外线乳透仪、LEEP刀、短波消融仪、旋磁盆疗仪、全自动净化仪、臭氧妇科治疗仪、波姆光治疗仪、水循环微波、COOK导丝、超声晶氧等,引入国际上最新的 “环境+心情+疗效”非药物、手术因素促进疗法理论,注重就医环境与患者愉悦心情的关联度,加大就医环境的改造与完善。如今,温馨舒适的输液大厅,安静靓丽的侯诊区,洁净无菌的检查与治疗室,均已成为我站响当当、亮堂堂的硬件与窗口,获

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建立了“六心”服务评价体系,对每一位医职人员动态考核,实行挂牌上岗。用心倾听、耐心解答、细心诊断、精心治疗、热心服务、衷心祝福成为我站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六心”服务,也开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先河,让每一位来站参加免费检查的女性朋友如沐春风,内心感受,至亲至纯。

3、抓创新,促服务模式贴近实际。市计生局认真遵照计生领导小组《通知》要“创新服务模式”的指示,为更好地做好“三湘农民健康行”农村妇女病免费检查优质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计生局下属计生服务站具有较好的服务网络、服务场所和服务设备的优势,克服计生站技术人员少、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积极探索引进外来资金、设施和人才,整合资源,开展外引内联与技术合作创新的服务模式,确保整过活动开展费用低廉、疗效良好、随访及时,开创了地方政府、农民和合作方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4、抓质量,促治疗效果赢得民心。活动开展以来,我站充分发挥创新服务模式的活力,运用国际医学界最先进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以全新、安全、实惠、有效的诊疗方案呵护农村女性健康,依托高端的医疗技术、领先的医疗设备、滚烫的人文关怀与精细的内部管理,逐步使我站成为广大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知心人和健康保健乐园。

三、下阶段的工作打算。

1、打破区域组织的不平衡。整体看,有的村计生专干工作做

得扎实,人员组织得好,如XX居委会;泉XX曲市、XX、XX;等。有的则做得很一般,如XX仍有6个村、XX有1个村、XX有2个村在计生站在该乡镇免费检查结束后仍是检查空白,XX则有21个村未归口到计生站进行统一免费检查等等。区域人员组织不平衡问题在下段工作中要着手加以解决,确保活动平衡跟进。

2、解决优惠治疗需求与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前段免费检查中51.7%的初次治疗率和48.3%的复诊率可以看出,农村妇女对治疗自身妇科疾病痛苦的愿望与需求是较为旺盛的。但很多村的已婚育龄妇女免普查率不到8%。这直接反映出患者优惠治疗需求与信息的不对称,也从侧面折射出,尽管计生局采取了逐个乡镇召开村计生专干动员大会措施,但仍有部分村专干工作不主动,不认真,没有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3、加大考核工作力度。有部分乡镇对“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方案不重视,认为考核分值不多,对年度考核无关紧要,导致思想认识有差距,工作起来被动,为民办好事难以做实。

市计划生育服务站

年月日

第20篇:山东之行散记

山东之行散记

暮春时节,我们一行十人踏游在山东大地,一次学习,收获多多。

五步教学

此次之行的主要目的地是山东即墨二十八中,考察他们的“和谐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五步十环教学法。

1、交流预习;

2、互助探究;

3、分层提高;

4、总结归纳;

5、巩固反馈。

“和谐互助”简单说就是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学友”,课堂上,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们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和谐互助”教学策略让师生在共同体验、探究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充满愉悦和活力,思维不断被丰富、提升,实现了生命与生命的交流,生命和生命之间得到最好的尊重。

我们听了六节课,四个专题讲座。带着疑惑而来,带着思考离开。即墨二十八中展现给我们的是实实在在课堂教学,和即墨教育人大胆探索,不懈坚持,勇为人先的教育品质。本来学校没有安排“和谐互助”课堂创始人时红霞讲课,为了更真实的了解这一课堂模式,我们找到孙甲成副校长,临时听了时老师的一节课。普普通通的一节课,非同寻常的震撼。时老师把课堂的高效挖掘得淋漓尽致,三个到前边试讲的学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下面的学生积极参与,和谐互助。师傅尽职尽责,学友努力思考,虚心请教。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激活了课堂的生命力,课堂高效不再是神话。

职业倦怠如何解决?即墨二十八中给了最好的答案。他们的校长介绍说,他们的老师不用写教案,可以提前下班,组织教师旅游学习„„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被老师霸占着,一家之言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倦老师累,师生关系紧张,老师身心俱疲,丧失了创造力,工作效率低。我们渴望课堂改革,渴望老师解放。即墨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更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激励。在教育前行的路上,老师们肩上的担子太过沉重,分一些给学生,这样,教育前行的脚步才会迈得更快更轻松,这样才有能力攀越一个个教育高峰。

活动最后,学校安排了问答环节,找来三队师友,考察的老师可以对“和谐互助课堂模式”实施中的一些问题随便发问。虽说他们只是初一初二的学生,但回答问题专业从容,思维敏捷,回答有个性有见解,赢得了考察老师们不自觉的一阵阵掌声。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不是眼前的分数,是未来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创造者和推动者,那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我们的教育往往是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当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个性被磨平,作为教育人,是否感觉那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四处风景

渔家品味。

崂山种茶已有悠久的历史,崂茗茶相传由宋邱处机、明张三丰等崂山道士由江南移植,亲手培植而成,数百年为崂山道观之养生珍品,清顾炎武善作诗赞崂山,蒲松龄曾饮崂茗茶(聊斋)写绛雪,崂山茗茶的成品属于绿茶,由精选崂山鲜茶用现代工艺加工而成。崂山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较强霜期也较南方长,加之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发育慢,有充分时间积累养分,故崂茗茶内含营养物质丰富。茶汤浓醇鲜爽、饮后颊齿留香,因此,崂茗茶享名天下,冠盖东方。

走进崂山脚下,满目茶绿。崂山茶的妙处我们自是不知。据当地人介绍,崂山茶是最北方的茶了,耐泡、耐品。我们入住在崂山脚下一户渔家——山海奇观农家乐,我们到达时已是掌灯时分,渔家女主人忙着做菜,我们一行人急不可耐直奔海边,听涛观海,寻石拍照,匆忙间少了应有的安宁,和对大海的一份虔敬。不知算不算对大海的不恭和冒犯。及近黄昏,三五一伙的渔家人在茶园忙着采茶。茶树不高,采茶人需要蹲下身方能采到茶叶,一天下来,颇为劳累,有的干脆拿了一个小凳子,坐在茶树下急急挥动手臂。我们几个人好奇,围着采茶人问个不停,看着采茶人的辛劳,才明白一斤上好的崂山茶要几千元一斤,那绝对是物有所值。

晚饭开始了,每一道菜上来,大家都是一声惊呼。菜是地道的渔家菜,扇贝、罢鱼、鲈鱼、龙须菜„„同行的教师来了兴致,频频举杯,那气氛是空前的,旅途的倦意一扫而尽。好、好、好,大家边吃边品评,好像没有更好的词汇来形容渔家菜味道的醇厚。每端上一道菜,导游小刘都说,那是她母亲亲自采摘的,或是刚在海里捞上来的。我们享受着,满足着。其实那一刻,任何溢美之词都是多余的,浓浓的菜香,深深的情谊,融融的氛围„„就像在自己家吃饭一样。大家陶醉了,陶醉于渔家人的淳朴;陶醉于海浪声声;陶醉于茶园清清的茶香。几瓶白酒喝尽,啤酒紧随其后,渔家人高兴地端菜上酒,我们几人豪饮不醉。当渔家人把大馒头端上桌来,又是一阵惊呼,每一个馒头有二斤多重,这是我们平时无论如何也见不到的。几个人分吃一个馒头,互相扯抢,像是一群顽皮的孩子。能让人纯如孩童,那是怎样一种美食、美情?

夜很深了,涛声阵阵,大海特有的咸腥味毫无顾忌地挤进小屋,和新来的游客耳鬓厮磨,好是一番亲热。许是饮了渔家酒的缘故,几分兴致未消,竞辗转无眠。于是披衣而起,渔家人正在忙着明天迎接客人的各种事宜。五一,又有一批客人将要来到崂山脚下的渔村,渔家人停不下脚步,但是脸上挂着满足欣喜的微笑。他们是家族式经营,一家有客,亲朋好友皆来帮忙,客人也可以分着住到其他的渔家去。房主姓刘,年过五十,我们叫他老刘。老刘十五岁时父母双亡,十七八岁开始出海捕鱼,谈及往事,老刘很淡定,他没有谈起大海的喜怒无常,没有触及对死亡的恐惧,对于捕鱼的种种艰辛坦然一笑。打渔,仅

仅是谋生,八五年前后,他们每年的收入在两万元左右,生活过得去。妻子自然闲不住,在海边捡拾一些海产品,换个生活费。后来种了茶,盖起了楼房„„如今,老刘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学的是旅游服务,回到家里帮助父亲经营渔家旅社,儿子读大学,学医,将来回到村里开个渔村诊所,这样老刘的心愿就完全实现了。老刘的生活在时间匆忙的脚步中,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老刘对明天的生活成竹在胸,信心满满。

月亮灿然的微笑挂满天空,那微笑罩着轻纱,在水雾中慢慢穿行。老刘一家睡去了,明天他们还要迎接又一批客人。楼房在波涛的拍打中,微微有些颤,像极了母亲轻抚的摇篮。海浪声遥遥走来,亦如那袅袅的月光,轻轻地拥抱熟睡的渔村。周围的鼾声渐响渐高,老刘那坚定希翼的眼神,在我的脑海里朦胧成一片纱衣一样的月光,和远处的海融在了一起。

崂山听涛。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海拔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

到了崂山,不亲身一登,枉来了一回青岛。登山,对于我已不是一件陌生的事了。歌声,留在了黄山的松涛间;汗水,淋湿了泰山的十八盘;惊呼,为长白山天池曾辉„„崂山应该不及以上三座名山,但自有它的独妙之处,它是沿海最高山峰,又是道教圣地,石壁见随处可见道家名人浮雕,并不灵秀的崂山,立刻有了魂魄。有经验的人建议我们坐缆车上去,在七百米处登山,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采纳了当地人的好意。在缆车穿越奇峰险峡之时,缆车里的人不敢向外张望,浑身瑟瑟发抖,极爱好摄影的杨老师跪在缆车,小心地举起颤抖的相机。十几分钟的路程,好漫长,心为惊险而跳。走出缆车,像是绝处逢生,心踏实了。剩下的三百米高峰,对于我们这些少登山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汗水是不能吝啬的,当我们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来到山顶,清凉的海风八面吹来,清脑爽心。大口呼吸清爽的空气,每一个人都多了一份战胜自我的慰藉。下得山来,我们没有坐缆车,沿石级而下,清脆的鸟鸣在松林间滑行,举着相机,却无法对焦鸣鸟。听着在这边,待您小心翼翼赶过去,那顽皮的鸟鸣像是在和你捉迷藏,又滑到远方去了。这一处?那一处?随处有声,处处无影。幽谷空灵,越发迷眼慰心。

山林的幽静,在鸟鸣中得到极大的夸张。海风过后,松涛阵阵。如果仅仅是这样和崂山道别,一定会是一个不小的缺憾。但是,潺潺的溪流声带着灵气,从脚下升腾而起,那流水声远不及海浪声凶悍,但是在山间形成的共鸣,别成体系,细细探寻,溪水隐藏在乱石间,面目不清。够了,松涛、奔流的喧闹声,在山体间共鸣如啸,在一览众山小的狂喜后,涛声让人渐渐平静下来,去思考,

享受,再思考,再享受。看来,一些道家在这里参禅悟道很是有一些道理。清静无为,这是道家的思想高度。清静,即为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养精神、调情志。超然物外,唯有这样的环境才可及啊。

崂山留在了身后,涛声永驻心间,浮躁的尘世,常听一听崂山的松涛声,别有一番宁静。

成山头揽胜。

成山头在威海,成山头号称中国最东边的城市,有秦始皇的“天尽头”石碑而闻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里是渤海和黄海的交汇处,一面陆地,三面海洋。说是城山头,实际上很是不能称其为山头,没有高度,仅仅是海边的一块突起。最是妙处,这给了游人一次俯瞰海浪礁石的机会。摄影人更是不会错过取景的佳机,快门频闪,心中惊喜不断。海水碧蓝,海浪猛烈地亲吻着礁石,这是大海别样的宁静。几百年,几千年,它们似乎没有变化姿势,就是这样赤裸裸地相拥相吻,礁石为了那份真情相拥,衣带渐宽。沐浴海风,听涛静思,人生的别一种经历,别一种享受。

远处太阳女神高擎着三足神鸟,安祥地守望大海,祈福求安。声声海浪中,那是一个不错的点缀,更是沿海人们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这样的绝景,没有一点传说是令人遗憾的。城山头没有留下这样的遗憾,威仪的秦始皇祭日群雕,让久远的历史凝固在眼前。据说秦始皇两次来这里祭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那要耗尽多少物力人力?一代帝王,求得太平长生,国旺民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或许会有许多积极的意义。现在看来,秦始皇一族少了道家的宁静,多了尘世的浮躁。在中国最东端的这座古城,能览尽的,澎湃在眼前。览不尽的,宁静在历史深处。沿途所留下的图片没有哪一处可与这里的风景媲美,那是动与静的完美融合,那是色彩的巧夺天工。站在好运角上,静静凝望大海,谁能说那一个个思考的头颅不是一处无法览尽的风景?

旅顺读史。

1904年到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是近代历史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不仅是一个亚洲国家与一个半欧洲国家之间的角力战,更重要的是对于西方人在亚洲全力的挑战。当1904年2月5日日本人的战号吹响之后,也使东方和亚洲所有的民族(国家)都从古老的幻梦中惊醒。

这次战役俄军死伤及失踪人数为31306人,日军死伤及失踪人数为57178人,病兵33769人。

这场战争,把战场选在了中国,多少有些让人啼笑皆非。旅顺的东鸡冠山,残缺的掩体,锈蚀的钢炮,满山的碎石„„凝固了一段百年历史。一段十八分钟的录像,让人们心里多了几分寒冷。“我最不愿意到旅顺来,我最害怕见到这段历史。”同行的邹校长短促的话语中充满气愤。大家慢慢走在掩体的侧旁,一个个孔洞像是一只只眼睛,有几分冷漠,几分不甘,几分激愤„„这样的行走,有些许的沉重是和这里的环境相吻合的。百年的历史,还不至于让人们的记忆

发展到健忘。掩体上,桃花来了,春草绿了,鸟在林间穿越,蝶在花间慢舞„„这段屈辱的历史,让人汗颜,更催人沉思。坚固的掩体,挡不住春天的脚步;猛烈的炮火,击不碎蝴蝶的痴恋。慢慢消失的是战争痕迹,无法消失的是那伤痛的记忆。大自然可以用鲜花,绿树,青草掩盖住百年前的战场,但是,我们知道,在泥土深处就是今天的记忆。

三种意象

樱花、大海、古炮,这是此次之行凸显的三种意象。在辽东半岛,这三种意象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樱花以青岛为主,与其说那是当年入侵者一个美好的愿望,不如说,那是青岛人奋发有为的装点。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威逼清政府租借青岛后,先后于1902年和1905年将该村全部土地收购,废村拆房,辟为植物实验场。建林木园地约百万平方米,果木园地约4万平方米,集中世界各地的花草树木170多种,23万株。其中最富特色的是从日本移植的2万株樱花,自此,樱花在那里安家。

如今,十几万株樱花遍布青岛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广场公园……北方还是衰草黄天的时节,青岛已经被樱花点燃,一片炫目,几多喧嚣。日本引进的樱花多为单瓣,本地培育的樱花更具特色,花瓣重重叠叠,丰满肥硕,有唐代审美遗风,让日本樱花相形见绌。满树繁花,不见绿叶。那一串串硕大的樱花谦逊地垂挂在枝头,很是让人为那纤细的枝条担心,说不上一阵风过后,就会有枝条被扭断。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尽管青岛的风很大,但是樱花灿烂的微笑没有半点苦涩。一个城市什么植物最受尊敬,那就是适合在那里生长的植物。樱花便是如此,田间地头,陋巷暗角,只要有一块土地,春天里的樱花就不会缺席,热热闹闹地来,不枉过一个春天,安安静静地去,怀揣了一个更为灿烂的梦想。青岛的樱花不断向四周蔓延,那是青岛人踏春的脚步。

大海。在内陆生活,海是大多人的一种渴望。碧水蓝天,鸥鸣涛涌,浩瀚无边,苍茫无涯。第一次见到大海是在大连,所有的关于大海的想象都是空白的,残缺的。那实在不敢称其为海,和一个普通的湖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是我对大海的误解,也许那是大海的别一样的襟怀。大海不乏激情,但是大海懂得收敛,收放自如,那才是海的高度。以后又见过几次海,秦皇岛的海,崂山的海,威海的海,旅顺的海„„渤海,黄海,它们以不同的生命造型诠释着海的内涵。海之大,是它的胸怀。巨轮慢慢行驶在威海到大连的海面上,茫茫水雾紧紧拥抱着巨轮,没有巨浪,有的只是轻轻地摇曳。这样的摇曳会让人想到母性,想到柔情。站在甲板上,凄冷的海风扑面而来,让人感受的海的力量,海的威严,那是男性的阳刚之美。如果巨浪滔天,那是海在发怒。我们没有机会见到海的怒涛,碧绿清冷的海水,已经让人肃然起敬。八个小时的行程,你可以无限地去想象海的辽阔,博大,浩瀚,凶险„„由于雾大,尾随轮船的海鸟不多,几个游客举着相机,等到海鸟的到来。随着人们向空中抛撒的食物增多,几十个鱼鸥欢快地叫着,俯冲下来抢吃食物,这是摄影绝佳的时候,噼噼啪啪的快门,留住了鱼鸥们的千姿百态。对于大多数的游客,这是大海赐给人们的最好的礼物,还有一路的平安。

古炮,旅顺东鸡冠山上的古炮,直指远方。两门古炮,肢体残缺了,面目锈蚀了,但目光依然犀利。它们日夜守望在高高的山顶,像两只怒视的眼睛,发着寒光,百年的历史,它们没有倦怠。对中国人,那是反思,那是教育。对于外国人,那是极好的惊醒。

两个传说

罢鱼。在去往崂山的路上,和司机姜师傅谈起了当地的特产,姜师傅很自豪地说起种种海产品。姜师傅有一个口头禅“怎么说呢”,反复使用,让人越发感到亲切。谈及罢鱼,我们事先在市场见过,但并不知道它的名字,更不晓得关于它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孤儿被一对老夫妻收养了,长大后,老人把女儿许配给这个孤儿,一家人生活美满。在老人弥留之际,非常想吃一种海鱼,孤儿不顾风大浪险,出海为老人捕鱼,老人没有吃到姑爷的鱼,又担忧他的安危,最后说:“罢了,罢了”,自此有了罢鱼的称谓。罢鱼五月初上市,做姑爷的一定要买上好的罢鱼送给岳父,以表孝心,更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因此,每到五月,罢鱼的价格不断攀升。这样的传说,是人们长期以来与大自然的搏斗的产物。这样的传说温暖,对于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子孙是极好的滋养,那温暖背后,是一颗颗感恩的心。

妈祖。沿海一带的渔民,没有不知道妈祖这个名字,关于它的传说有许多个版本,在成山头景区内,有一宁静之处,寺庙内香火缭绕,佛歌徐缓,这很容易让人静下心来,享受一下大海喧闹中的幽静。观音静坐上方,下方是妈祖的塑像,导游的讲解声断断续续传来,妈祖终身未嫁,一生为渔民祈福求安,二十八岁为保佑海上渔船,出海祈祷遭遇风浪永不再归。这是一个残断的传说,关于妈祖传说可能有更为详尽的许多版本。对于我们这些游客,这就足够了。一个女子,能先他人之忧而忧,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神话了。长期的海上作业,面对恶劣的大自然,人们寄希望于神灵,这也是无奈之举。妈祖成了神灵的具体化身,人们虔敬朝拜供奉是可以理解的。妈祖安祥地守望,一夜夜,一年年,孤寂恐惧的黑夜,妈祖成了渔家人最明亮的航灯。

一次盛宴

旅顺,是我此行的最后一站。中午,我们在大连外贸学院对外招待宾馆用餐。那是一次海产品的盛宴。鲍鱼、扇贝、龙虾、海参,大闸蟹,鸦片鱼,三文鱼„„菜讲究的是色香味艺,各种雕刻,鲜花纷纷登场,看着养眼,吃着爽胃。大家一阵惊喜,纷纷拍影留念。招待我们的是大安老乡,餐桌上谈到家乡的很多特产和趣事。话语间大家心热眼热,又是乡情,让大家有了共识,在家乡,到外边打拼,离开家乡,才感觉家乡是一生的铭记。招待我们的吴大哥有几分醉意,不停让我们吃这吃那。知道我爱好摄影,吴大哥诚邀我下次再来,他一定安排我到鸟岛去拍野生鸟类。饭后,吴大哥,宋老弟一行三人送我们到车站,握手告别,乡情,在又一次离别中温暖着流浪的心。山东大地,一部厚重的史书,

站在这样的土地上,生命自然也会有了高度。

2012.5.5 7

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