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福贵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15 08:32:45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福贵 ——活着读后感

福贵

福贵和村里的许多老人一样,和他们穿一样的衣裤。从福贵租了龙二的那五亩田开始,福贵就成了一个农民。其实福贵又不是一般的老人,对于自己这一生的经历,他能很清楚,很流利的讲出来。福贵的大半生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活过来的,他的一生经历了亲人的一一离去,最后与老牛为伴。福贵给牛取名也叫福贵。两个老不死的相依为命,那是经过漫长的苦难之后换来的。会看牛的说这牛也就能活两年,可这两个福贵又活了十多年。福贵似乎融为一体了,两个生命一同等待生命的垂暮。“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福贵是少爷的时候,他压根没去想光耀祖宗那些累人的事。福贵成了佃农,穿了绸子的衣服觉得像滑溜的鼻涕,浑身不自在。两种命,两种活法。福贵去拉大炮那会儿,福贵才想活着的。后来真的活过来,也就活到了现在。从福贵的一生看来,福贵没有那么多坚韧的品质,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像他自己说的,做牛耕田,做狗看家。整部小说试图告诉我们的是:活着,就是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种忍受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更不是行尸走肉。这种忍受只是一种存在,一种生活的方式。

看完整部小说,我并没有想有的人说的感触那么深。福贵的坎坷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一生。余华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而是以“冷”的笔触去叙述这个故事。整本小说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而并不是控诉战争、社会、贫穷给人的压迫。也没有去挖掘所谓的福贵身上的民族劣根性。刻意的去追寻这些大道理其实根本没有意义。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在这里你根本没必要去追究他到底悲伤的是什么,欣慰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也是小说和电影《活着》的你区别之处。电影比小说表现的更尖刻,更戏剧性,有更多东西值得你去挖掘。

小说通过我,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和福贵老人的偶遇引出整个故事。余华以一种冷静的笔触,一步一步的把读者引入福贵的生活。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使人心里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隐隐的情绪,福贵的感情一点一滴的渗透进你的心底。小说的最后留下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黑夜的降临使小说的结尾处又恢复了宁静和悠远。让人感到死亡的回归和循环。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就如同四季轮回、昼夜更替。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推荐第2篇:福贵的人生观

《活着》的奇迹不在于主角的坎坷命运,而在于血泪坎坷之下,主角永不放弃的人生观。福贵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这周的主题是余华的《活着》。大家的讨论涉及到了几个问题(我去得晚了,前面的讨论没有听到):1)余华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福贵周围的人都死了,为什么他能一直“活着”?3)福贵这样的“活着”是不是真正意义的“活着”?顾老师的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在那个年代中,只有福贵这样的人才能活下来。执着追求的人,早就死了。”

顺势而为,是生存之道。做个小人物,不去追求生存范围以外的东西,才能在那个时代活下来。至于这么“活着”是否有意义,则是见仁见智的了。在我看来,“活着”的意义本身只是来自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成为了他自己人生的追求。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能有“选择的自由”。

余华的《活着》自问世以来,反响强烈,获得过国内外多项大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赢得了各国读者的广泛好评。这部演绎“未知生,焉知死”①的作品,脱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表层,进而探讨人人都要面临的生死问题。余华通过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幸后对生死的超然态度,揭示了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同样是讲述福贵面临生死问题的同名电影,张艺谋则把审视人生的重心放在了时代的社会背景,从而淡化了福贵的不幸,使之人生际遇出现了活着总是有希望的憧憬!

一 小说中的福贵,历经了亲人死亡后大彻大悟

在余华看来,“活着”的力量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②追求史诗性叙事的作家,致力于战争、革命和朝代的更替,注重的是生活的宽度;而着力营构历史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作家,关心的则是个体生命的存在。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每个人都处于历史的边缘,都必须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余华自创作以来,与现实的关系颇感紧张,“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然而,本着“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③的他,在《活着》中还是义无反顾地直面了生活的真实。

《活着》的叙述框架就是福贵的活着和他亲人在他面前的死亡。

不管每个人认为的有意义的生活是怎样,那种永不放弃、不断挑战自己命运的人,总是让人尊重和认同的。

故事中,徐家人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史交织同行,由解放战争、建国、大跃进,一直到*。当然,其重点主要是建国后,尤其是*。作者很明显地要把许多角色的命运终点定格在被主流,尤其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包括小说作者余华本人)视为“浩劫”的*,以此把小说推向高潮,因为当活在世上是最艰难的时候,就是小说反映的中心思想——“活着”最为被反映的时候。

徐福贵是一个带有悲剧人生色彩的城镇小居民,他出生在没落的地主阶级家庭,年少轻狂时沉溺于赌场浪荡。他作为纨绔子弟的轻浮性格加上赌博对手龙二的算计使他面临倾家荡产的第一个人生转折,阶级身份的转变令他的处事态度渐然改变,他在成为劳动人民的一员后,看清了生活的残酷面目,痛改前非地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向龙二借来皮影,开始了卖戏的谋生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他与同伴春生被国民党抓去充当壮丁,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福贵后来被解放军俘获,并在军中表演皮影,而这段历史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个城市贫民出身的平凡劳动群众的身份奠定了基础。当福贵回乡后,虽然获悉了母亲病逝、女儿因疾病变哑的家境变迁,但他还是与妻子尽心尽力地守护着家庭,在其后的数十年中,福贵这个只把全体家庭成员“活着”、活好视为最高目标的小市民始终谨小慎微地维系着家庭的幸福。

面对着春生在有庆坟前的道歉时,他虽然悲愤,说的也只是“我就那么一个儿子,你知道吗?!”而不是失去理智和发泄似的狂怒,这些都反映出其谦和、宽忍的性格。但是,我们也不能说福贵就是值得赞扬的人物,因为其身上并没有体现出翻身为主人的劳动人民高尚的阶级觉悟,他只是做到安分守己。因此,即使福贵身上有着劳动人民的朴素品质,但其精神世界在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依然并没有实现质的突破,他关注的最高点也不过始终局限于斗室之内的家庭喜乐,而非更高远的目标。所以,对这个人物的过高评价也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们能以中正持平的理性而非饱含同情的感性作为衡量尺度,就应该承认,福贵的哀情人生存在着他自身小我世界的自我促化。

福贵的“活着”思想是一种任何生物都具有的“苟活”本能,人的存活本是为了追求更灿烂的人生,更高的层次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升华,但《活着》宣扬的确是一种为“活着”而“活着”的苟活观念,它不强调活着的意义,不拷问庸庸碌碌的活着与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活着谁更有意义的问题,仅是通过毫不加工地摆出人的内心最原始的生存本欲达到激起观众和读者共鸣的目的,从导向性来说,这宣扬的其实还是一种蝇营狗苟的低层存活价值,而非历史的发展方向: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对于历史,他所采取就是这样一种看上去“毫无城府”的态度,作为一个“无辜者”随遇而安。他被抓壮丁来到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里,后来又成了共产党的俘虏,唯一不变的是身边的皮影。待到回家时,正赶上公审龙二,五声枪毙龙二的枪响将他吓得尿了裤子,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是将房子输给龙二,被枪毙的就是他本人。继而在大跃进的年代,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对所有这些损失,他最终都能够处之泰然,因为他的生存哲学是:活着比什么都强。需要添加一句的是,他本人活着比什么都强。即便是儿女的早逝,也丝毫没有触动他“好死不如赖活”的人生观世界观[15]。

福贵那样一种苟且的人生态度,并不是一个普通人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提取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没落公子的颓丧玩世发展而来,

三、福贵为何不死——再论《活着》

2007-10-3 10:15:00 王达敏 来源:易文网

在1998年的一次访谈中,余华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事实,作出了一个判断。

一个事实:福贵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然而他活着。《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大悲大难,亲历了一家四代所有亲人的死亡,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他是乡间不大不小的财主徐家的阔少爷,父亲指望他光宗耀祖,重现上辈的辉煌,同时也祝愿他一生既福且贵。徐家对儿子的全部希望都浓缩在“福贵”二字上,这也是乡土中国最高的人生目标。

期望儿子既福且贵,偏偏他是既苦且悲,如此天壤之别的反差构成的悲剧命运正是福贵一生的写照。四十年前,阔少爷福贵醉生梦死、荒唐至极,终于遭报应而命走背字,从此,苦难与灾祸频频降临于他,将他一次又一次地逼上绝望的境地。

他的人生厄运是从他的堕落开始的,按照民间的说法,他的遭难与受罪,全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他是远近闻名的败家子,自小顽劣,无德无信,父亲恨他“不可救药”,私塾先生断言他“朽木不可雕也”。长大后,创业理财的本事他一点没学会,倒是无师自通地承袭了其父恶劣的遗风,钻妓院,迷赌场,整日沉溺于嫖娼与恶赌之中,终于将祖产祖业输得干干净净,父亲为之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自此,苦难与厄运像一对难兄难弟紧紧地伴随着福贵:先是母亲病死,接着是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遇难横死,小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一个个亲人相继先他而去,他却依然活着。

福贵为何不死余华论死亡是极其悲惨的厄运,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柔弱的福贵竟然在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的打击下,一次又一次地在死亡的边缘止步,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着生命之重而无怨无悔地活着。不仅活着,而且越活越通达。这就不能不让人在对他不幸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之时,又油然升起敬意。为余华把脉,想必他正是从这种情感中赞叹福贵是“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因为在《活着》的中文版(1993年)和韩文版(1997年)的序言里,余华就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但这个被客观性坐实的指认实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判断,它既是情感判断,更是价值判断。有了这样一个打通了自然伦理主义和生命本体论的价值定位,福贵的“活着”就不是“赖活”,而是“好活”了。但是,如果说福贵本人从一开始就有这种明确的生命意识,那确实是抬举了他。福贵是全凭一己之力,依靠生命的本能并接受中国古老的生存智慧的启示自然而然地活出境界的,即使到了大彻大悟的晚年,他也没有获得这种具有存在主义意味的生命意识。相反,我们倒是从他的人生感慨中品出了“不谐音”: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才是福贵的人生观,既宿命,又自慰。借助“精神胜利法”,说到底,还是乡土中国的一种普遍的人生观。用现代的观点来看,福贵的人生顿悟中确实包含着过多的消极因素,但对于在漫长的艰难中苦苦挣扎的中国底层的弱小百姓来说,实在很难否定这种人生态度的合理性及存在价值。

我曾感叹:如果没有这一段“不谐音”,该多好!因为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里,福贵是活着不知活着为什么的人,他从来不追问为何活?如何活?所以才活出混沌的境界。再想想,福贵不这样说,又该怎样说呢?若换成很现代很哲思的说法,那一准不是福贵。对于福贵,我们更看重的,是他在苦难中所体现出的生命力量及精神演变史,而不是过多地去纠缠他怎么说。福贵无知无识,他对自己人生态度的真情告白,是乡土民间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余华对其的价值判断则是对福贵的生命向度所作的现代陈述。二者互为一体,即使在话语的层面,它们之间也有不少可通约之处。

亟待追述的是福贵的精神史。福贵的精神史是在生命—人性的层面展开的,这让习惯了现代启蒙叙事和当代革命叙事的中国读者多少有些意外。《活着》一改20世纪中国文学凝定的主流叙事传统,没有把一部苦难史写成革命史或思想史,而是写成了朴实的生命精神史。从一开始,余华就没有打算让福贵去承载社会—历史与启蒙—革命的宏大意义,尽管福贵的苦难史中也映现出战争的血腥、政治的荒诞、精神的恐怖、饥饿与贫困,但这一切都是在福贵的苦难史和精神史的视域展开的。尽管我们从中能够读出残酷、荒谬、反讽,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我们对福贵福贵为何不死?为何活着?余华有一个经典性的表述,那就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换言之,“人就是为活着而活着,没有任何其他的理由,这是人和生命最基本的关系,生命要求他活着,他就活着。”余华语。这句话怎么读、怎么解都透着生命本能的自然主义的气味,让人不能理直气壮地为福贵的“活着”进行有力的辩护。除此之外,它不仅没有说清楚什么,反而为不少评论家诟病福贵提供了口实。余华都说福贵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我相信余华说这句话是有特殊语境的,只有在特殊的语境中,它才会拨开简单性而显现出确定性的意指。但在还没有透析福贵的生命意识及精神史之前,最好将它先悬置起来。

福贵的生命意识及精神史是在苦难—死亡的维度展开的,他的“活着”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与诱惑,他没有顺从,也没有屈从;他取忍耐、承受的方式,即取“不争之争”的方式,与苦难与死亡进行抗争。我这样说,并不是说福贵从一开始就有主动自觉的承受苦难、抗拒死亡的生命意识与勇气,相反,在猛然跌入苦难与死亡之门时,福贵完全是一副纨绔子弟的落魄相,相当脆弱,不堪一击。苦难与死亡威逼着福贵,然而又启悟了福贵的生命意识。在近四十年的生命历程里,福贵经历了从怕死到家人劝其不死,再到尊重生命而活着的精神演进的过程。

说到福贵为何不死、为何活着,不能不特别提到与福贵生命密切相关的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一个是他慈善的母亲,一个是他温存的妻子家珍,正是这两个女人,为福贵接通了中国古老的生存智慧。她们是福贵的人生导师,正是她们把福贵从死亡的边缘拉回,用温情苏醒了福贵,用责任开导着福贵,让福贵感悟着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意义。当一向丑恶行走、在嫖赌中讨生活的福贵输光了祖产祖业,丢魂落魄地回到家后,父亲气恨交加,声嘶力竭地喊道:“孽子,我要剐了你,阉了你,剁烂了你这乌龟王八蛋。”此时的福贵早已崩溃麻木,心如死灰,但他还是意识到自己非常害怕父亲可能要“剁烂”他。而母亲和妻子此时却给了他活下去的亲情与勇气,妻子安慰他:“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母亲一再劝导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在往后的艰难岁月里,每当福贵或家庭遭遇不幸时,家珍总是宽慰他好好活着——为自己,更为这个家活着。

一句“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说得人热泪盈眶,全是因为这句极其平常的话里凝结了千年的智慧、千年的情感。听的是话,入的是情,将之溶于生命,足可以化解苦难、超越苦难,在之后的四十年里,福贵就是用这句话打实了活着的信念。所以,他就能够在被国民党军队抓去拉大炮、当壮丁,接着又被逼当兵的近两年里,紧紧地守着握着活着的信念,天天在心里念叨着要活着回去。这也是他在所有亲人相继先他而去,他却依然活着的根本原因。他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要好好地活下去,“家珍说得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到晚年,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而乐观地活着,在世而超然。

我一下子读懂了福贵,读懂了余华为什么会说“福贵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有理由说他是‘活着’的一个人”,“他的声音应该比所有人群‘活着’的声音都要强大得多。”他是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人。由此,我自然也就理解了余华那句暂时被我悬置起来的经典性表述的要义。余华不是从启蒙的或革命的需要来写福贵,而是从生命存在和人性的角度切入福贵的生命意识及精神史的。这种意义一旦被确定并被建立起来,就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相悖,而以迂回的方式与生命存在的现代性思想相通。余华在《活着》的中文版序言中说的一段话也可以为之佐证:“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以我之见,可能正是这种生命存在的现代思想,使得这本叙写中国人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意识的小说,首先在西方文学发源地的西欧被接受、被赏识。西方人认为《活着》“这本书不仅写得十分成功和感人,而且是一部伟大的书。”“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精神史的追问。

主人公福贵由解放前大地主家的少爷变为平常百姓的故事。少年时期的福贵是家中的独子,深受母亲溺爱,年少无知,不学无术,却不失有一颗善良的心,幸运地娶到了米行老板陈掌柜家贤淑美丽的千金。福贵因受奸商龙二蛊惑和欺骗,恋上赌博,寻花问柳,将老父亲的家产全部输给了龙二,父亲也被他活活气死。一无所有的福贵,如梦初醒,不得不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租种着原本属于自己家的土地,给恶霸地主龙二当佃农,女儿也因病无钱医治成了哑巴。就在福贵成为佃农的两三年后,福贵的家乡解放了,新生的政府没收了地主龙二家的土地,并将违法烧房的龙二枪毙了。政府按成分儿给老百姓分了土地,福贵家虽说以前是地主,但按政府文件以四六年为界,有幸被划为贫农,也分得五亩好田地,同大家一道儿开始了新的生活。福贵先后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体会了一个人由富有变为贫穷的痛苦经历,也体会了人生中不幸中的万幸,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大跃进、大食堂、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个特殊的年代,感受着人生的沧桑变幻,喜怒哀乐。

其一,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少年时期的福贵,不学无术,认为家里只要有钱没有办不到的事。在母亲的溺爱下,整天游荡玩耍,不懂礼仪,辱骂长辈,更不懂田园农耕之事,达到不可理喻的地步,俨然一个废物。正因为如此,所以难以成器,成了地地道道的败家子。才有了后来误入岐途,沉迷于酒色赌博,败光家产。这给我们今天的父母一个深刻的启示,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视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德育教育也同等重要。如今,在城市农村,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为吃穿而发愁。而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户,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不懂得作为父母的艰辛,人生的不易。所以,我们不能忘了对孩子勤劳朴素方面的教育,要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成为新时代顶天立地的接班人。

其二,电视剧《福贵》向我们阐释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失去,奸商龙二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龙二精于算计,先是从别人手里赢得赌场,巧设圈套使少年福贵迷恋上女人和赌博,把福贵家的田产占为己有,自己摇身一变成了恶霸地主,并想霸占福贵的妻子家珍,害得福贵家破人亡,可谓坏事做绝。而福贵家虽说是地主,但福贵父亲懂得体恤佃农,福贵更是在灾荒之年随佃农跳花鼓灯,向米行陈老板借米。看得出,福贵虽年少无知,但还有一颗善良的心。人算不如天算,精于算计的龙二解放后被定为恶霸地主,受到了政府的审判,并被枪毙。而福贵一家由于没有田产,成了贫农,分得五亩好田地。正如龙二临刑前所说:“福贵,我是替你死的”。坏事做尽的龙二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福贵一家则躲过了那场政治灾难。

其三,凡事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剧中徐家川的老百姓在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将家中生火做饭的铁锅拿去炼钢,办起了大食堂。结果锅砸坏了,钢非但没炼出来,却没了锅做饭。此外,由于受当时亩产上千斤大米“浮夸风”的影响,村里将当年丰收的粮食全部上交了公粮,不料赶上北方闹饥荒,上交的粮食被征用,整个县城缺粮,徐家川的老百姓得不到政府下发的粮食,只能眼睁睁看着大伙儿饿肚子,去外乡逃荒,还饿死了粮站的“陈掌柜”。大跃进作为中国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使国家的发展严重脱离了历史的轨道,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教训实在深刻。我们应该深刻反醒这段历史,凡事做到实事求是。政府的决策应该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从而使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其四,我们要尊重残疾人,重视残疾人的作用。剧中的两件事集中体现了残疾人的作用,一件事是村里人把锅砸了拿去炼钢,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认为这种做法不对,上前阻止,并将自己家的锅藏了起来。正当福贵一家饿饭,老丈人送来一小袋大米,家里急于无锅做饭时,凤霞将锅拿了出来,这让一家人喜出望外,深感凤霞当初的做法是对的。另一件事是村里上交公粮时掉下一袋稻谷,光棍儿二愣认为吃大食堂了,用不着粮食,置之不理,而哑巴凤霞则将稻谷扛回了家里,结果赶上全县缺粮,正是凤霞扛回的这袋稻谷才缓解了村里的燃眉之急。

剧中将大跃进中哑巴凤霞与村里人砸锅炼钢,面对弃粮的不同做法进行鲜明对比,给我们以深深地启示。这让观众感到原来残疾人也是有用的,有时他们甚至起着比正常人更大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岐视残疾人,更应该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生活的和谐的世界里。

其五,要树立高尚的婚姻观,爱情观。剧中哑巴凤霞对城关中心小学的胡老师产生爱慕之心,经常给胡老师洗衣服洗被子。胡老师被被漂亮贤淑的凤霞所感动,两人产生了爱情。面对着条件较好的同事热切的追求,胡老师毅然选择了哑巴凤霞,这让同事感到非常意外。胡老师选择凤霞也许是处于一种怜悯之心,尽管这场爱情最终因二喜的出现没有结局,但足以让今天的年轻人感到那个时代爱情的纯洁。我们应该在当代年轻人中提倡这种高尚的爱情观,婚姻观,让他们知道在物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爱情不仅仅靠着金钱来支撑,更应该追求爱情的本源,讲究爱情的真情性,严肃性。

电视剧《福贵》向观众呈现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在老一代人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部电视剧和他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应成为当代人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其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值得大家剖析。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

福贵活着的人生,就是一个忍受的人生,一个仅仅为了见证而忍受的人生,去见证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的人生。破产前的福贵,是幸福的,没有责任;而破产后的他责任大过一切,苦难、不幸、痛苦接踵而至,一个个给他的都是迎头痛击,头破血流,但福贵“活着”的力量很巨大,那来自于忍受的力量让他活到了最后,一直到只剩怀念与祥林嫂似的诉说。

破产前的他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混蛋,拥有一切败家子的累累恶习。这时的他活着不是为了什么,更多的是为了折磨周围的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岳父,丢尽他们的脸,同时也是自己的脸。此时他的世界观是不健康的,活着就是为了享受一切金钱带给他的虚假的快乐,折磨别人,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所以他的人格显然也是不完整的,是一个腐败、不堪的人。

然而命运却是如此公平,给了一个人一切东西之后,等他的就是无底的黑色深渊,惩罚他的一切不堪,更以十倍亦或好几十倍的惩罚,福贵就是这样——他破产了。

他破产了,忍受的人生拉开了序幕。被赶出大宅,住入茅屋,父亲暴死,这些灾难也仅仅是他悲惨人生的一个开头。幸好福贵改变了,改掉了所有的恶习,学会了辛苦、劳动、体谅他人,这些灾难的开头也给了他几堂极具现实意义的教育课。之后,他被抓壮丁。他在战场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大大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我们就听着躺在坑道外面几千个没死的伤号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那是疼得受不了的声音,我这辈子就没听到过这么怕人的声音了。”福贵感受到的死亡的可怕,人生的脆弱,以及那死之前的哀嚎,让他学会了对死的忍受,战争也教会了他爱人,关心别人,也让他的人生观急剧得到了改变。 然而福贵又是幸运的,在战场上死了那么多人,包括他的亲密战友老全,他还是安全地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解放军送他回家的行动在他的心中种下了善果,使他认识到“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他的思想境界由了净化,完全摆脱了过去的不堪。

至此福贵过上了虽苦但安心的日子,自食其力,开始忍受生命赋予人责任的日子。虽然其中不是有小波浪,比如为了让有庆读书,不得已把凤霞送人;妻子家珍的软骨病,但总的来说,这种生活还是给了福贵前所未有的平静与祥和,直至有庆的死,让他尝到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白发人送黑发人。继而凤霞成婚,现实给了福贵短暂幸福之后更大的痛苦,凤霞和家珍相继去世。“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虽然失去一双儿女和妻子,也给了他外孙与一个好女婿——二喜,让老年的自己可以有个依靠,忍受现实给予他的无聊与平庸的晚年,然而现实弄人。他活着就是为了见证所有人的死,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给了他最后的打击,直至剩下怀念、回忆与日子。

福贵的活着的确充满了力量,然而这种“活着”也是可悲可叹的,经历了这么多不行后的他,我想也只有不断忍受才能支撑着她继续活着,继续去见证了。

似乎每个年代都是疯狂的。从40年代到*后期,那些完全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变革一次次将福贵扔到沉重的背景之下,似乎活着就意味着忍受,战争也好,*也好,这些历史事件都好强横,强加于普通人的人生,无法反抗。

其实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没有疯,只是关于*无所谓信,也无所谓不信,因为那不是福贵的人生观,“活着”才是。他必须表现出相信,才能在那个环境里生存。儿子死了,还有女儿,女儿死了,又来了外孙,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也是责任,不仅仅是他个人在活,他也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他他不可以放弃生命提前逃离。

当福贵作为败家子而把家产输光之时,他想过去死,但他马上有一个更好的观念产生了“我想着那一屁股债也不会和我一起吊死”,就对自己说“算啦,别死啦”“被我爹揍死,总比在外面像野狗一样吊死强。”我相信这是活下去的理由,但我更相信的是:这是一种无赖的生存观,而这种生存观的产生同样也是来自苦难差额的生机。当龙二被毙后,他开始还真是惴惴不安,但到后来也想开了“觉得也用不着自己吓唬自己,这都是命。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惜的是他遇到的是余华,也就无所谓有后福还是先福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在无形当中已经认了自己的命,认为天道既然如此,何必去挣扎呢?能活下去总比死去的好,并且他有着一个坚定地活下去的理由:“死人都还想活过来”。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臧克家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果看到这一点,做为活着的主体的福贵就还不如其有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观念的妻子家珍来得洒脱。“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至此,可以得出福贵能活到能为别人讲述自己故事的理由,也就是忍耐,一种近乎麻木的忍耐,他的“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而福贵整个的人生观是否真的是如此,我们还得从他自己的口里找到答案,因为第三者的传递总是带有偏颇的。他自己认为“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句话看起来似乎颇具有现实意义的存在性,但可惜的是从福贵的口中说出的,一个从不敢去争取的人,就没有指责敢去争取的人的资格。福贵的头脑,已经是生了锈的机器,不再转动,只剩下一个中枢控制系统,那就是活着,他只要活得比别人久,就是幸福,就是成功了。

我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有缺陷的英雄还是英雄,没有缺陷的苍蝇还是苍蝇。”福贵本身作为一个农民的形象,他终究还是无法脱离他的世界,即使是有一连串的苦难让他磨练,但终究是无法走到一个圣人的地位。因为在这苦难中,他只是单纯地去忍耐,从而失去了自我,从而不可能是像苏轼这样一生因颠沛流离而有一种达观的思想的大家,反而有的是低俗的恐惧,恐惧他会绝后,死后有人指着他的背面骂。

《活着》让福贵从苦难中走了过来,他活了下来,但他最终却被生活榨干了生命力,冰冻了热血的澎湃,在他面前是一片宽广而麻木的宁静。活,变成了一种物质的存在,留下了一株走过苦难后存在的快乐的木乃伊。

最后,福贵主动将老牛称为福贵,把自己的存在等同与动物的存在,而动物是不会问“我是谁”的,它没有这种反抗的意识,海德格尔说,“世界”是就人的精神性而言的。动物没有“世界”??其实也就没有生活,因而人在苦难与极限中必定会思想,会思考自己到底是谁,到底为什么而存在等一系列的问题,因而,福贵将老牛与自己等同,实际上就是宣布了自己从人的“世界”退出,而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自觉的放弃。而福贵就此表现出来的平静,实际上也只是一种麻木之后的寂然而已。而这就是一个经历了无数苦难后的老人的唯一的拯救吗?这就是一个支持着人活下去的理由吗?我不敢相信,在这宣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活着》,我读不出其活着的意义,看不到生活的乐趣,我看到的是一次次悲伤后的死寂,如果人活着真的是如此,那么,我相信有太多的人乐意轰轰烈烈地死去,因为这里透露出的不是一种活着的欢喜,而是一种存在的悲哀,放弃了存在的光辉与价值,我不敢想象存在是多么地可怕?

推荐第3篇:穆贵福简历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

个人简介

穆贵福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贵州省遵义县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6月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毕业、贵州教育学院物理专科学历、贵州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学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现任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个人履历

1980.09——1982.07,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学习。

1982.09——1987.08,贵州省遵义县落炉中学、山盆中学教师.。

1987.09——1989.07,贵州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专科)学习。

1989.09——1998.07,贵州省遵义县山盆中学教师。

(其间:

1993.06——1996.12,贵州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学习;

1999.04——1999.05,遵义师范学院初中校长岗位培训班学习)。

1998.08——2002.07,贵州省遵义县山盆中学校长。

2002.08——2012.08,贵州省遵义县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其间:

2004.03——2004.08,贵州教育学院高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学习;

2006.05——2006.06,中共遵义县委党校新任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9.08——2009.09,西部十二省安全教育管理国家级培训学习)。

2010.05——2010.06,西南大学贵州省遵义县中小学骨干校长研修班学习)。2012.09——,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教学成果

1982——1983学年度所任教的化学、政治获教学效果显著奖。

1984 ——1985学年度被评教育系统县级先进工作者。

1987——1988学年度被评为贵州教育学院优秀团员。

1992——1993学年度所任教的初中物理在中考获遵义县级物理教学成绩突出奖。 1999——2000学年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优秀校长。

2000——2001学年度被为贵州省遵义县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优秀领导干部。 2001——2002学年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2002——2003学年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2004——2005学年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支部书记。

2006——2007学年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7——2008学年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党务工作者。

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西部十二省《中小学安全与安全管理国家级远程专题培训班》优秀学员,

2010年被评为遵义县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推荐第4篇:论活着中的福贵

论《活着》中的福贵叶辞

引言

余华一直是作为先锋派的一面旗帜,傲然于中国当代文坛。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后,余华开始为人们所注意。也就从此开始,余华一路走来一路写,创造了一系列的短中长篇小说。在其早期的创作中,极具先锋风格:纯净细致的叙述,冷漠平淡的语调,不同寻常的语言规范,荒诞不经的情节,魔幻性的氛围。此段的余华,正如莫言所言:是一个“清醒的说梦者”,[1]是“仿梦小说”[2]制作人,站在高处,远远的看着人群,看着人的出生,更看着人的死去、人的丑陋,“借助对感觉的描写来幻化世界”,[3]他轻描淡写着浓得化不开的血,人致人于死地的暴力,给文学界、文学批评界带来不少的震动,冲击着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其真正赢得广大读者的作品则是转型后的《活着》,在《活着》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个连 “血管里都流着冰渣子”的先锋作家似乎不如早期“先锋”了,似乎多了些“新写实”的特点。我们看到了:更故事情节化的内容,更平实易懂的文字,生活口语化的对白,趋于传统的叙述手法。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余华转而从血腥、死亡、黑暗走向温情,走向些许温情的力作。虽然这部作品赢得了许多的认同,许多的读者,但依然引起了极大的论争。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对文章中的农民形象福贵就褒贬不一。可以说:《活着》和中国许多的著作一样,难逃“国内开花国外香”的命运怪圈,这也是一部在国际上先畅销起来反而引起国内关注的书。据了解,《活着》曾被译为英、法、德、荷、日、意、西、韩等多国文字,韩国《东亚日报》(1997年9月3日)评论“这是非常生动的人生记录”,认为福贵“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验,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意大利《共和国报》(1997年7月21日)说“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在国外一致好评,肯定余华以极大的温情描写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的情况下,国人却有很多人无法接受余华,接受福贵,认为余华对“福贵”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对人性的污染,是对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民的一种侮辱,是余华给我们下的慢性毒药,让我们慢慢失去力量,失去抵抗力。“福贵”除了有动物性的基本本能以外,其社会性的一面几乎接近零点,“麻木、愚昧、无知,是一种退化的„生存‟,根本没有„生活‟过,完全没有比动物更多的意义”,[4]但也有人认为“福贵”是中国农民苦难的真实写照,认为余华“完全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根据《活着》改作改编的电影大大提高了福贵的知名度。

文学即人学,创造生命,可以说是现当代小说写人的最高艺术追求。 所以, 对人物形象的探讨极其重要。针对国内外对《活着》及其人物福贵的分歧,本文将以福贵这一形象为立足点,贯穿于中国五四以来农民题材小说的发展,来剖析农民福贵的形象,深究这一农民形象的意义,以及探讨余华塑造这一形象的原因,从而了解福贵这一形象的文学价值。

一、福贵形象分析

小说的创作是离不开人物的,“小说艺术是涵盖于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典型的艺术。”[5]尽管现当代小说作品中有已经不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主,明显淡化人物,诗化人物倾向的标新之作。但对于文学创作的主潮流来说,人物形象塑造仍位置重要,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小说创作更多的关注人本身,从社会学层面深入到从文化哲学,生命哲学,人本哲学的层面挖掘人物,致力于对人原本状态的还原式描写,致力于活生生的生命创作。看似少了些典型,实则多了些生活实感和生命质感。余华的

推荐第5篇:学习刘福贵光荣事迹

县行政服务中心认真学习刘福贵同志

光荣事迹

在接到学习刘福贵同志光荣事迹的文件通知以后,我中心于5月4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进行了学习。在刘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共产党的力量,共产党的风采。从他们的事迹中,让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坚忍不拔、淡泊名利、甘为孺子牛的情操。

通过对刘福贵同志光荣事迹的学习,中心主任吴兵指出:必须与搞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立足本职岗位,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把加快发展作为始终不渝的目标,进一步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为民服务作表率。要把开展学习刘福贵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清醒地认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攻坚克难、敢担重任的信心和勇气,切实提升领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突出业绩。要把开展学习刘福贵共荣事迹与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拓宽和创新活动载体,坚持在丰富活动内容、深化学习实践、强化督导检查、选树先进典型、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积极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激励干部职工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以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和良好成效推动跨越发展。

2012年5月4日

推荐第6篇:贵福初级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贵福初级中学2010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新的一年,我校继续教育工作在年初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指导下,以县局年初工作计划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务实、创新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内容及效果

本年度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技术。即“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以“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活动为主抓手,以全面提高教师课堂能力为目的。

我校一年来教师培训工作注重两个“实”,即:

一、培训学习落到实处,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从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到教师读书笔记必须真实、务实;

二、学习内容以实用为目的。

针对当前我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培训和学习,如就以前多数教师教研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培训,从如何说课、如何评课、如何选题、如何拟定教研计划等入手。就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较弱,我们利用行课期间开展了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对如何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等展开培训;力求培训内容对教师实用,对教学有用。同时,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活动实施意见,目的在于认真落实“以课堂为中心,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思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我校严格按照意见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实现了人人参与,定时开展.整个活动精彩纷呈,教师积极参与讨论,每次活动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各自的建议,谦虚接受同事的评议,通过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个“新”,即:

一、培训学习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紧紧围绕“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开展培训;

二、培训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力求创新。

我们采用了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将公共科目作为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并将学习内容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和进度,每期根据计划要求制定《学习课程表》,严格按计划推进。

首次在学校培训中,要求教师在小组中开展讨论、互评,创新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利用教研活动机会,将每次学习培训的内容运用用于教学实践,然后开展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 全员培训

本年度,我校以每周星期二下午为集中学习时间。全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80学时,每期不少于40学时,平均每周2学时。

1、师德教育。以《新时期师德教养》为主要内容,结合师德教育中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

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开展专题讨论、师德论坛、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进行。并将教师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和教学心得的典型案例在学校网站和校报上登载交流。学习内容为春季学期1~2章,秋季学期3~4章。

2、新理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教师进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将新理念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培育教材以《新课程推进中问题与反思》为主。学习内容:春季学期1~2章,秋季学期3~4章。

2、新课程。新课程培训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通过“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

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研修,以《校本研修面对面》为教材。采用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

范课,举办优秀教案、优秀案例、优秀课件、优质课评选等竞赛活动形式,督促教师把握新课标、研究新教材、讨论新教法,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掌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的设计思路和新课程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常规。使课堂教学在尊重学生、开放思维、鼓励交流、优化过程、提高效益等方面有突破和创新。

3、新技术。今年暑假,我校集中对学校54名教师进行了以《信息技术基础》和《教育技

术培训教程》为主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办公自动化Word文档、excel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电子邮箱申请及邮件的收发,网页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资源的下载使用等。继续巩固和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使我校教师更加快速地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二) 专项培训

1、新任教师培训。一年来,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对已取得了教师资

格证书的信任教师,进行不少于职业道德、教学技术及教学能力等岗前培训。

2、骨干教师培训。根据县局要求,按时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对培训情况进

行跟踪管理,所有参训教师均取得合格证书。

3、学历提高培训。我校历来重视鼓励和支持在职中小学教师利用远程教育手段,通过函授、

自学考试、开放教育等途径,参加学历、学位提高培训。

4、其它培训。本年来,我校注重教师教研基础理论知识及教学研究方法的培训和指导,使

全校教师在如何开展教学讨论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进步。对自己所任学科也有了更为明显的认识和见解,有力地促进了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也使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

1、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终身学习意识不强,报应付状态,学习和研究的过

程表现消极涣散。

2、学校部分领导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不能身先士卒,带头参与。

3、“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师培训模式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没落实到位,部分教师仍有“坐

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封闭思想,思维得不到解放,观念得不到更新,仍有不思进取,不求创新现象。

4、学校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无权威人士,培训工作中专业引领和指导环节不够,学习仍以

自学为主要模式,效率不够高、层次不够深。

三、下步打算

1、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重在“实”字上下功夫;

2、进一步落实好“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拓宽教师视野,促进教师转变观念。

推荐第7篇:福报读后感

《福报》读后感

看这本书是今年在郑州机场偶然的一个机会得到这本书,起初并不太关注佛教的,是基于儿时看到的佛教图腾大都是张牙舞爪的,觉得有些邪恶。

但当我打开书的那一刹,就无法离手了,一方面是因为原来电视上看过本书作者星云大师访谈节目,二是被星云大师的惮悟所吸引,一改我对佛教最初的印象,进而影响我生活的态度。

首先该书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时财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道,一般人看来,大多会把自己有多少存款,多少不动产,开的什么车,住的什么房等看作是否富有的标志,但鲜有人把“身体的健康、内心的满足、正确的信仰、包容的心胸、前途的美好、眷属的和谐、灵巧的智慧及发掘自我本性的能源”纳入财富,一味的追求钱财,甚至不惜牺牲健康、丢失人格及信仰,从而迷失自己。

其次,星云大师通过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财富,“拥有不好用有,用有不如享有”,贫穷是“罪恶”,只有做到“真空”才能实现“妙有”,真是大道致简!当前社会上有多少有钱有势之人,为富不仁,当权不为民,强取豪夺,最终搞的身败名裂不在少数。反而是那些有佛法,有慈悲,有智慧、有原力、有社会、有信徒的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一个人是否富有,不是由所拥有的金钱多寡而决定,一个人即使没有很多钱,只要他肯布施给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虽然很有钱,却不肯普济于人,则与穷人无异。

现在大家的物质生活是越来越丰富了,反而大家感觉更不幸福了,究其根源,皆因有“我”的关系,计较苦乐,就被苦恼所牵制;计较荣辱,就会被荣辱所牵制,计划得失,就会被得失所牵制,计较生死,就会被生死牵制„„这些都是苦因,多想想别人的需要,不要只想到自己,苦也就会随之减少。正所谓我多则苦多,我少则苦少。

拥有财富,不一定就是自己的,如钱用了才是自己的,如果把钱用到好处,让社会、公众享有,那自然而然就结了因缘,满足了自己,又会被世人称道,自然就会得到快乐。

我们不一定要追求拥有多少财富,而要追求能享有无限财富。

推荐第8篇:学习牛福贵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学习牛福贵同志事迹之心得体会

钱家中心完小:张羽山

4月16日下午,我校全体教师在语文办公室开展了学习“背篼”干部和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活动。

本次学习活动由党支部组织,支部书记郑国华老师用口头讲解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贵州长顺县敦操乡“背篼”干部和铜仁市军分区牛福贵同志的先进事迹。

牛福贵同志19岁参军入伍,经历过南疆战火洗礼,进藏执行过重大任务。先后被贵州省表彰为“扶贫先进个人”,受到省军区通令嘉奖;被成都军区授予“抗灾救灾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牛福贵同志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践行宗旨的高尚情怀、献身使命的责任担当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深入学习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的内涵,大力弘扬其精神实质,我们广大人民都要像牛福贵同志那样,牢记使命、爱岗敬业的崇高品质,学习他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一方稳定的优秀思想觉悟,学习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牛福贵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是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先进典型。会议要求我校每一个党员干部要以牛福贵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自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扎实认真地搞好本职工作,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积极贡献。会议还要求每个党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会议要求,一是要学习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的内涵,大力弘扬其精神实质。要像牛福贵同志那样,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系群众利益最突出的问题,善于抓住重点做教育教学工作。二是要学习他的优良作风。深刻认识群众利益无小事,方便群众,注重实效,从细节抓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三是要在工作中学习牛福贵同志,做组织放心、学生满意、社会赞许的好党员好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会议还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把学习牛福贵精神贯穿于当前各项工作中,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把学习体现在工作上,要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

通过学习了牛福贵同志的事迹后在我的内心里感受到了强烈震撼,他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但他通过自己的一生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殚精竭虑,为老区面貌和改善群众生活呕心沥血,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牛福贵同志自到铜仁工作以来,十年如一日的辛劳把所有的光阴倾注到了钟爱的事业上,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这种忘我的敬业崇高精神值得学习,始终对党忠贞不渝,对党的赤诚之心丝毫没有动摇过,为铜仁市的发展做贡献。

学习牛福贵精神,关建是学习他坚定信念、奋发进取、干事创业、同心同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牢记使命,爱岗敬业的崇高品质和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一心为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清正廉洁、不求索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无私精神。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像牛福贵同志那样,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干中学、学中干”,勤于思考、率先垂范。我们需要的不是喊口号,而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需要熟悉方方面面的知识,宏观的东西要学,微观的东西要学,程序化的东西要学,灵活的东西更要学,要学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多看、多想、多记,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不能死守教条、不能一成不变,经常静下心来就工作方法进行思考,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在岗位中提高水平。如何改革创新,牛福贵同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发扬光大,我们应当围绕全局的工作目标,立足本职岗位,用力、用心、用脑,尽职尽责地干好工作。工作不只要求过得去,还要求真、求细、求效果,自觉向高标准、严要求看齐;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仅自己干的工作要高标准完成,还要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作开展的多方面能力;对于工作不能只是满足于现状,停滞于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的低标准,要敢于不断尝试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工作任务超前谋划,目标落实提前考虑,才能不断促进工作水平上台阶。

在奉献中取得进步。牛福贵同志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奉献意识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为党旗增色添彩。我们就是要学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摆在服务者的角度,牢固树立乐于奉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热忱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通过优质的服务来体现党员的风貌。

2012年4月18日

推荐第9篇:崔福贵换位体验实施计划

莘县法院崔福贵

个人“换位体验”实施计划

根据《关于集中开展“换位体验”》活动的通知(莘群组发[2014]12号)要求,结合法院工作特点,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活动目标

以基层工作人员身份体验基层工作,以服务对象身份体验群众办事,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换位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查找,倒查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个人存在的作风问题,反思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三严三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方面进行具体剖析,促进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活动时间

自5月20日至5月31日。

三、活动内容

(一)换岗位,体验进基层。要到服务窗口:法院的立案大厅、信访大厅,开展“值一天班”、“当一天办事员(信访员、接待员、导诉法官)”等活动,体验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流程。同时,随访一批服务对象,直接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计划于5月23日到法院立案大厅当一天导诉法官、于5月26日到法院信访大厅接待诉讼

当事人、于5月27日参加民二庭的合议庭审理一件案件。同时,结合开展“假如我是当事人”活动,以服务对象身份“办一次事”、“打一个咨询电话”、“做一次现场咨询”等,体验当事人办事的感受,及时发现问题,同时直接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换思想,体验促反思。根据导诉、接访、庭审情况,及时写出心得体会,描述体验经历,剖析体验感受;召开一次民二庭问题反思查摆会,全庭干警要通过体验,反思基层之所需、群众之所盼,查摆自己工作的不总和作风的差距,分析原因,明确改进措施。

推荐第10篇:贵福中学安全排查汇报材料

贵福初级中学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

汇报材料

为确保全校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我校根据国家省市的安全要求,全面细致的防范安全事故,杜绝了群体事件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结合达市教(2011)68号文件的工作部署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我校师生在校人身安全,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开展,营造文明、和谐、安全的育人环境。大家提高认识,在排查中决不漏过一个隐患,经过仔细认真地分析,形成统一意见,并把排查出来的隐患,逐条理清,寻找解决的办法,能解决马上解决,不能解决通过多渠道寻找解决的办法,以便切实消除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和隐患。现将此次进行排查情况及解决的办法汇报如下:

一、安全检查小组 组 长:贾海权

副组长:贾晓林

员:代 友

贾向东 魏海波 胡执奎

方青天 常长江 张 锌

李青山 易 搏

方 娟 贾 全 李更飞 吴海洋 魏育红 王玉林

二、制定好安全检查工作制度、工作原则:每月对校园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并实行谁检查,谁记录,谁汇报的检查制度。(制定好安全检查记录表)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向上极汇报,并及时排除,确保校园时时安全稳定。

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文件精神,通报我县教育系统近期发生的

一些有碍安全稳定的事件,提高教师安全意识,人人明确安全大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校园各检查点情况。

1、消防安全条件。对学校的消防设施灭火器进行检查,发现个别灭火器药物由于放置时间过久已失效;疏散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的指示标志,个别已损坏。

解决办法:对个别失效的灭火器,联系进行更换药物;已损坏的标志,重新安置,保证标示明确,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接送学生车辆安全情况。学校无接送学生车辆。

3、学校重要设施、场所的安全状况。检查组检查了学校新、旧教学楼电气线路,新教学楼电气线路规范、完整,无破损、老化现象;体育设备、设施使用正常,沙坑由于暑假较长时间没有使用,沙坑需要翻新;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清扫,整理,消防设施齐全.解决办法:沙坑中的沙进行翻新。

4、校园周边治安安全状况。校园周边无安全隐患,治安良好,无三厅二室;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主要为校门口道路没有斑马线,校门口没有设置警示牌,校门口与道路之间也没有设置缓冲护栏,各邻公路的村小道路两旁也没有设置警示牌。

5、校舍安全状况。校舍安全问题。经过排查,全校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主体结构完好,无明显安全隐患。

6、安全教育落实情况。开学时进行师生全面安全教育,并与家长、学生签订安全责任状;每班进行上学、放学安全一句话教育,并进行

记录;放假签订安全须知,学校安全教育有记录;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有聘请法制副校长,并公示上墙;有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与消防演练。

7、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幼儿的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开展食品卫生、防治常见疾病的讲座,杜绝学生购买零食、加强对学校周边小卖部食品的控制。分层管理,责任到人,严防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安全工作成效。

由于我校安全教育工作到位,师生安全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安全制度健全,制定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等。加上安全检查、排查隐患及时。学校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11篇:贵福初级中学防灾减灾宣传周总结

贵福初级中学“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

今年5月9日至15日为第二个“防灾减灾宣传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贵福初级中学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师生开展“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周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学校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唤起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的技能。最大限度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为确保“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活动的落实,我校认真做好相关工作,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管理

5月9日上午,我校召开了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贾海权校长传达了全国和省、市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教育局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精神。贾校长要求与会人员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对加强校园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分管领导、相关处室要认真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对学校伙食团人员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完善校园安全应急预案,开展自卫、自救、自护演练活动;对校园门卫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及时督查,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注重交通安全、活动安全、交往安全;加强与贵福派出所和有关治安部门的联系,按要求进一步做好警务室的相关工作。

二、充分准备,排查安全隐患,进行一次全校安全大检查。

学校组织人员对学校的校舍及教学设施设备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查找安全隐患,针对门、窗、栏杆、围墙、教室、器材室、电教室及电教设备线路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排查,做好记录,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三、突出主题、精心组织,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1、组织好一次关于安全教育的国旗下讲话。

5月11日上午,根据学校对于这个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部署,利用周一集体晨会,由贾晓林副校长在全校范围内作了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宣传动员工作,向师生宣传了有关防灾减灾知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贾晓林副校长就交通、学习活动、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安全事项向大家提出了一些要求。贾校长的国旗下讲话,引起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增强师生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综合减灾能力。

2、开好一次全校教职工安全工作会议

5月11日下午第三节课贵福中学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贾晓林副校长根据上级精神,具体布置了近期学校的各项安全工作,特别强调了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学校门卫制度、请假制度,加强管理,责任到人。

3、出好一期主题宣传橱窗、出好一期班级黑板报、组织好一次主题班会活动

坚持每天10分钟安全常规教育,利用午间思想教育时间,由各班班主任进行交通、学习、活动课、用电、饮食卫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教育,通过防溺水、防电、防交通事故及防安全事故的知识,让学生树立每天的安全意识。在校德勤楼上悬挂了“加强防灾减灾,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标语。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和宣传氛围,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等,提高广大师生的知晓程度,增强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月12日下午第三节主题班会课组织全校各班统一安排收看《溺水急救知识》、《校园安全篇》安全教育专题片,召开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安全教育专题片宣传,不仅让师生学会了避险知识,还提高了大家的生命意识,懂得了灾难面前坚持就是胜利,懂得了民族团结的伟大和力量,懂得了团结互信、相互扶持的意义。本周内各班利用板报,展出防灾减灾图片、防灾减灾科普挂图等,制作了各种防灾减灾知识板报,以“关爱生命,防灾减灾”为题,专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共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而努力。 4.完善制度,严格执行纪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订和完善了《贵福初级中学应急疏散预案》,进一步明确了,紧急情况下的领导机构、职责分工应急疏散路线原则和日常教育等,进一步强化每一位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进一步强调涉及学生安全的处置原则,要求有关学生安全的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分管领导,学校一小时内报告教育局,24小时内书面汇报到教育局.

5、开展演练,不断提高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

为配合“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活动,使全校教职工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更好地防范火灾、地震等灾害事故,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使安全事

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们贵福中学成功组织了一次应急避险大演练。5月13日周三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了应急疏散演习。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安稳办、年级组、体育组的精心组织下,周三下午4:38分左右,当喇叭里响起急促的警报声时,全体师生演练正式开始。各班主任带着学生从教室里撤出,并迅速奔向操场,前后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全校师生都有序地撤离到空旷的安全地带,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演习,师生的防灾意识、安全意识、服从命令的意识都大大加强了,自我保护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有所提高。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大家深感紧急疏散演习是必要而富有意义的,安全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深深扎下根。

6、以体验为平台,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提升班主任防灾救护的水平。

5月14日下午3:00在贵福中学留守儿童之家对全校班主任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贵福医院防保科晏小明科长进行了主讲,他从两个方面做了非常清晰而生动的讲解:一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二是有多少个操作流程。

一般在猝死发生时需要实施心肺复苏。晏科长要求大家从四个生命体征来对突然倒地者进行判断:是否有神智、是否有呼吸、是否有心跳、瞳孔对光是否有发射,并告诉老师们判断的方法。随后晏小明科长介绍了心肺复苏的8个工作流程,对每一流程做了非常规范的操作演示,并详细解答了老师们的疑问。 参加培训的13位教师分成两组,逐一在人体模型上进行了操作体验,在两位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大家相互切磋,初步掌握了心肺复苏技能,增强了防灾救护的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远离灾害,一起行动,防灾减灾,人人有责”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让广大师生了解和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善于总结,做好建档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演练报告制度。应急避险能力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确保生命安全的基本技能,要经常训练、不断提高。我校要以此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为契机,及时对“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进行总结,巩固活动成果,进一步推动学校应急演练的规范性、实效性、安全性和常态性。同时

收集各类安全教育活动资料;做好“应急避险大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档案。

以上,我校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了“防灾减灾宣传周”等安全知识的再宣传,再动员,再强调。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为共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而努力。

2011年5月15日

第12篇:渠县贵福初级中学5月安全汇报材料

渠县贵福初级中学2011年5月

安全工作评估及安全形势分析汇报材料

渠县教育局:

本月,我校组织了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对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排查,建立了安全排查台帐,落实了安全值班管理人员。由于我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安全管理落实到人,注重细节和措施的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达到了上级的要求,目前,总的安全态势良好。下面就具体工作的汇报如下:

一、安全工作评估

由于我校安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各项制度规范有序,宣传到位,管理落实,职责明确,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近期,我校的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扎实有序的进行,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和越级上访事件。安全形势总体良好。学校一直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

其次,加强对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师生的爱国情操,要求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同时,加强了门卫的值班和管理力度,上课期间,严禁学生无假外出,杜绝社会闲散人员在校门口滞留,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教育师生不说不该说的话,弘扬正气。认真执行进出学校的登记制度,来人来客的登记管理,加大校园的安全巡查力度。

二、加大宣传力度

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门的安全会议,并安排部署了具体工作,全体教职员工都认真领会了会议精神并做了详细的笔记。每位老师都在心理上把此次工作放在了首位,绷紧了安全这根弦。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在学生中加强了宣传。

三、安全形势分析

1、学校各个班主任老师在班上对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摸底,特别对针对了班上的问题学生,详细的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

2、近段时间,在全校各班进行了管制刀具清查和收缴,在教室里集中清理了一些的小刀、打火机等危险物品,杜绝了安全隐患。各班主任老师对班上的问题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思想交流,进行了心理辅导,化解学生心里的矛盾和不良情绪,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

3、利用学校每班的黑板,对此次安全工作要求进行了宣传,并在醒目位置曾设警示标语,张贴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名单,应急疏散标志,应急灯,灭火器等。

4、学校领导班子对全校的教室、食堂、厕所、围墙、篮板以及一些附属设施,电线线路进行了安全检查,排出了一些小隐患。

5、加强学生的防溺水教育,教会学生自救知识,教育学生不要私自下河下堰洗澡,同时学校要求值周组加大对学校周边塘堰的巡查力度,坚决杜绝学生下河下堰洗澡。

四、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加强信访稳定工作,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切实做好信访稳定工作,落实信访稳定责任制。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维护好广大教师的利益。进一步完善细化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在信息报送、宣传引导、解决实际问题、现场处置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建立了反映灵敏、协调一致、运转高效、灵活畅通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消化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定隐患,积极协调校外各种矛盾和纠纷,努力将各种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由于学校领导一班人重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校舍、校产、师生人身安全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1年5月31日

第13篇:关于认真学习宣传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

万职呈[2012]18号

万山区中等职业学校

关于认真学习宣传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

学习情况报告

区委宣传部:

根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万宣发„2012‟5号)精神,我校于4月10日下午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会上,我校黄柏云同志组织学习了牛福贵同志的先进事迹。

牛福贵同志是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先进典型,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具体典型。牛福贵同志对党和军队事业

追求的信念始终不变,不怕吃苦,不畏艰难,不降标准,勇担责任,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斗志昂扬的先进事迹,深深地鼓舞了每名干部职工,大家纷纷表示,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扬向牛福贵同志学习,做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社会赞许的好党员好干部。一是以牛福贵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工作,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二是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中与区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发扬优良作风,凝聚发展合力。三是要实现学习的转化,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引导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为标杆、为楷模,加强党性修养、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争做文建明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会议结束后,我校黄柏云书记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深入学习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的内涵,大力弘扬其精神实质,要像牛福贵同志那样,牢记使命、爱岗敬业的崇高品质,学习他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一方稳定的优秀思想觉悟,学习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要把牛福贵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单位内进行广泛宣传,结合开展的“创先争优”和“学雷锋”活动,营造“学先进、见行动、争优秀、比贡献”的浓厚氛围;要结合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四帮四促助发展活动,驻村干部要真心诚意地帮助基层群众办实

事、解难事,要发挥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万山区中等职业学校 2012年4月10日

主题词:牛福贵

学习情况

报告

万山区中等职业学校 共印3份

第14篇:学习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学习牛福贵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了牛福贵同志的事迹后在内心里感受到了强烈震撼,他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但他通过自己的一生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殚精竭虑,为老区面貌和改善群众生活呕心沥血,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牛福贵同志自到铜仁工作以来,十年如一日的辛劳把所有的光阴倾注到了钟爱的事业上,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这种忘我的敬业崇高精神值得学习,始终对党忠贞不渝,对党的赤诚之心丝毫没有动摇过,为铜仁市的发展做贡献。

学习牛福贵精神,关建是学习他坚定信念、奋发进取、干事创业、同心同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牢记使命,爱岗敬业的崇高品质和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一心为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清正廉洁、不求索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无私精神。

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历史性机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抓好“三农”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重把学习活动与“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暨“四帮四促”活动结合起来,把学习活动贯穿到各项事业发展和工作任务中去,不断深化和巩固学习效果;不断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立足本职,为实现农业事业快而稳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15篇:读《活着》有感: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

读《活着》有感 --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

蒲怡菲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活着》是于1992年秋在上海诞生的,这本与我年龄几乎一般大的书,真正被我所知是在2004年3月余华因这部小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后。电视、报纸、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开发商们也马不停蹄地加印《活着》,就这样这本书进入了我的视线内。但事实上这部书早在2004年前就被前人学者们奉为经典,经典有经典的好处,它历久弥新,但经典也有经典的坏处,它让人望而却步。于是真正将《活着》这本书和电影看完却是在近几日,而它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诉说欲望。

我是先看的小说,后看的电影。事实上我并不是很喜欢看通过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但好在张艺谋没有让我太失望。电影,它土它乡村它深刻,但它不沉闷也不晦涩,尤其是里面本应该以务农为生的主人公唱起了皮影戏,那曲调那韵味,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也望尘莫及的。然而到底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形之下,电影还是略显苍白,也空洞了不少。尤其是电影的结尾,福贵、家珍、二喜带着馒头向往美好的生活远远没有小说里只剩福贵与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来的更震撼人心。但好在前者还有希望,而后者只剩回忆。

余华很聪明也很残忍,同样是写人物,他不写大人物波荡起伏的一生,专写小人物默默忍受生活的艰辛。字里行间平实无华,娓娓道来,没有义愤填膺、没有怨天尤人,有的只是生活的缩影,真实、残酷,一次次给活着的人希望,再一次次骤然掐灭这丝希望,让人们一个个在活着中死去。

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正如书中的福贵嘴里常常念的“这都是命”。

毫无疑问《活着》这本书里给人印象最深、冲击力最强的就是徐福贵,他从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再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从痛苦到麻木,从麻木到欣慰。他饱经风霜,于是云淡风轻,可还有什么比一个深陷痛苦的人,为了超脱这种痛苦,拼命节制、强颜欢笑、举重若轻,更让人不忍呢?

福贵父亲的死是福贵逼的。嗜赌成性的福贵将家里全部的田地都输给了龙二,连祖屋也没剩下。但当福贵父亲说“赌债也是债,是债就要还”,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家里的全部财产给福贵还债的时候,我第一次被感动了。一个父亲为不争气的儿子,宁愿倾家荡产也求他浪子回头。福贵终于懂了,但父亲还是走了。

福贵放下了少爷身份后,学会了下地干活,家珍也在生完有庆后回到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无论如何,这个家是全了。然而好景不长,母亲病了,福贵在去给母亲请医生看病的途中被拉去当壮丁。也是在这途中,余华借着老全的口第一次说出“活着”这个词--“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带着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活着”两个字就这样深深地扎在了福贵的脑海中,从那以后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你想就能活着。于是他会对得了软骨病认为自己连累了一家人的家珍说:“按理说我是早就该死了,打仗时死了那么多人,偏偏我没死,就是天天在心里念叨着要活着回来见你们,你就舍得扔下我们?”会对遭到批都后想要自杀的春生说:“那你更该好好活着,你想想,你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你活下来容易吗?”即便春生间接害死了他的儿子。“活着”,早已成了福贵的信仰。

在那之后福贵回到了家,母亲却也早已走了,但无论如何这个家还是完整的。之后的日子,福贵干活勤勤恳恳,他坚信“一只小鸡长大了会变成鹅,额长大了会变成羊,羊长大了会变成牛,牛长大了……日子也就好了。”但有庆的死却为徐家的“诅咒”正式拉开的序幕……

在小说中有庆是为县长女人输血活生生被抽死的,电影里则改成了县长开车撞到了墙,墙塌后砸死了有庆。我不能说这种改法不好,毕竟很多故事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很多事情是只可意会不能明说。就像我读到有庆死后,福贵除了一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知道县长是春生后就不再追究时,我却出离愤怒了,因为无法理解,无法理解医院怎么会忍心将一个孩子的血抽干,无法理解一位父亲怎么会原谅杀害儿子的凶手。其实人总是这样,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到那个愚昧还未开化的时代,无法感同身受那些事情,也便无法得知福贵当时的想法,但我知道是痛的,而且会很痛、很痛,这个伤口不会痊愈,活着一天就被折磨一天,但是还是要活着……

家珍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余华笔下希望的象征了。她先是得了软骨病,被医生告知准备后事后却奇迹般地康复了。这是个奇迹,但谁说生活中不能有奇迹呢?家珍的康复给这个已经濒临破碎的家再次带来了希望,毕竟福贵、家珍、凤霞,还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凤霞的死我认为电影里比小说里诠释的更好,短短十几分钟的片段,不仅将*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让凤霞的死更显得在情理之中。至于小说后来二喜、家珍和苦根的相继死去,在电影里则全部删去。这样的处理方法或许是因为电影时间的限制,也或许是电影的意义在于正面教导观众,所以要留下希望,但不得不说这确实大大弱化了这本书给人心灵的冲击力。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让我陷入了深深地自我矛盾之中。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是有着明显硬伤的,徐家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连女婿也不能避免,这样的情节不是不可以,但在作者的笔下我却总有一种牵强的感觉,这种为了“死”而“死”的设置,不但很难让我难过,而且有时会觉得好笑。小说中凤霞难产,福贵和二喜都决定保大人不要孩子,后来医生又说大小平安,接着凤霞就突然大出血;二喜的死是工伤,没人知道出了什么情况,万二喜就被水泥夹扁了;至于苦根则是吃豆子活活撑死的……其实就情节来讲,我觉得这样的情节很好,贴近生活,使读者感同身受,很容易博得同情或是引起共鸣,而且很容易上升高度说:“事实永远都会比最恐怖的小说更恐怖,比最科幻的作品更科幻。”但就作者的描写而言,我却真真不敢恭维,看他的文字,你会觉得死亡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一个叫“凤霞”、“二喜”和“苦根”的代号。死了也就死了。我一直想如果作者能将这些人物写得再丰满点、真实点,他们的死因写得再深刻点,或许会给读者的冲击性更强。但偏偏是这种貌似无味的描写却让我感到另一种感动和恐惧。而这种感动和恐惧全部都是来自一个人--徐福贵。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这是在讲完苦根的死后,福贵说的话。那句“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很难形容的一种感受,那种本该是声嘶力竭、痛彻心扉的感觉硬是变得踏实而又有那么一点幸福的味道。但这笑中带泪的幸福却更能揪住我的心,记得有人说过:如果知道必败,不如败得漂亮。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却可以败得光荣。席慕容曾在《时光九篇》中说:“故事一旦开始,再怎么曲折,也只是在逐步走进结束的方向,我当然明白,所以美丽的呈现只是为了消失,所有令人颤抖与焚烧的相见,只是为了分别……”生命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必须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生。徐福贵的一生,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亲眼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从一开始的痛哭流涕,到之后的奋力挣扎,最后只剩一句喟叹“这都是命”。阿甘说:“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今何在问:“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福贵最后认命了,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怨天尤人。我猛然惊醒,想知道作者的叙述方式是否是在复述福贵的话语?那些不够饱满的人物,那些乏味的描写,究竟是出自作者,还是出自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口中?如果是后者,那需要多少绝望,才能看淡一切;又需要多么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同情、怜悯、感动这些最表层的情绪开始浮动,但却终究没有压制住我内心里由徐福贵带给我的深深恐惧。

有人说:人生的游戏规则就像划拳喝酒,划输的人,反而可以畅饮美酒。曾几何时我也向往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想把一辈子活出好几辈子,觉得跌倒了就跌倒了,受伤了就受伤了,觉得挫折是成熟的过程,渴望经历一些大风大浪,然后正式进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高人状态。其实说白了,真正吸引我的是“宠辱不惊”四个字,觉得这才是高人一等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一些事情,也随着阅读量的积累,真的像池莉说得那样:“阅读让一个人活好几个一辈子”,慢慢地我开始恐惧挫折。闾丘薇露曾说:很多人曾羡慕我丰富的生活经历,说我好像一个人活了好几个人一样,但事实上,那些羡慕我的人只看到了我今天的成就、地位,却没看到我一路上的辛酸与泪水,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得到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不确定我是否还会选择同样的路。咪蒙也曾就文学方面提过伤痛与幸福给人生活带来的不同表现,“很多时候,伤痛就是文学的春药。如果你文章写不到顶好,不一定是才气不足,也可能是因为你太幸福。文坛即武林,幸福的人因为平和,少了锋芒和机关,携带的常常是钝刀。而不幸的人因为激愤,充满尖锐的痛感,往往怀抱利器。正如龙应台说的,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大智若愚、云淡风轻的人往往是经历过巨大生活变革的人,他们都曾悲伤过、挣扎过、怨恨过,但终归他们看透了,或者说是认命了。而《活着》带给我的恐惧正是徐福贵的认命,他越是云淡风轻、越是宠辱不惊,我越是同情他,也越怕自己有一天跟他一样。

他说:“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了”,我却要说,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我们都会活下去,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互相失去。

我很害怕看深刻的文字,因为越是深刻的文字你越会去深刻思索,而越是深刻思索,你身上留下的锐气就会越少。就像刘瑜说的:“她小小年纪,怎可以放任自己的清醒。”我愿意糊涂一点,任性一点。年轻,什么都没有,可是有勇气。我愿意天真的活着,认为什么都可以把握在手,那些幸福,天长地久。所以我说: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那种悲伤、那种痛苦、那种被生活洗礼后留下的举重若轻、强颜欢笑,统统不要。

我们会怎样地老去呢

我渴望知道又不愿相信

那无法预见的命运

如果所有的声音和动作都无法重复

我至爱的 我们又如何能优雅地谢幕

“这无法尽兴的一生啊!”

将是我们最后最轻的喟叹

第16篇:王小波《战福》读后感

《战福》对于爱情的失落与现实世界的凄凉氛围的渲染,在同辈作家中是无以伦比的,王小波《战福》读后感。如若是三五年前我看了这篇文章,我会痛恨世态炎凉,同情主人公战福的遭遇。从作者那个年代来讲,战福最后的下场是所有像他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中的最终下场。那个年代的这类文章大多数是想痛斥社会的冷漠,希望唤起人们的更多的同情心与爱心。但以现代年轻人的眼光及现在社会环境来阅读这篇文章,我却有痛恨主人翁自己不争气的感觉。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在天天讲奉献与爱心的教育制度下成长的,我相信基本上每个人都不缺乏同情心与爱心,读后感《王小波《战福》读后感》。 反而是很多时候我们却被同情心和爱心绑架了,这一层我真是深有体会的了。我就遇到过好几次别人借钱的事,人家向我借时我借了给他,可要他还钱时,他就宁愿把人格和尊严丢掉了。有些时候泛滥的助人之心真的是既不利已也不利他人的行为,所以一个社会的文化精神不应该只是引导人们要有爱心,一个人的人生观也不是:人应该为别人而活着,致力于他人的幸福。就像王小波的《虚伪与毫不利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过好自己的日子,然后去帮助别人。试想,一个人自己都要不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了,那还值得别人帮助与同情吗?在当今的社会,只要努力,只有自己争气,只有在迎难而进的人,才不会被打倒,才有出息的。现在的社会如果落得跟战福那样的下场,那肯定是不足叹息,甚至为人耻笑的!

第17篇:喜福会 读后感

Keep Faith with Hope

The Joy Luck Club, written by Amy Tan, is the first English novel I have read.I was attracted by this book, because it is a book filled with hope that matters to everyone.

Before they came to America, they had their own stories that have life-long influences on them.Suyuan Woo has a husband who was an officer with the Kuomintang.Her husband took her and their two babies to Kweilin for their safety when Japan launched a war to China.But she finally had to run away from Kweilin, on her way toward Chungking, she lost everything, including the babies.An-mei Hsu , whose mother married a rich busineman in Tientsin as a concubine, witneed her mother’s unlucky life in a prestigious family and her mother’s death.Lindo Jong was forced to betroth to a boy she has never met when she was a little girl.Ying-ying St.Clair from a rich and powerful family in Wushi married a playboy and had an abortion in despair.These four women escaped from their hard life in China and came to America to pursue their new life.

My favorite part of this book is their experiences in China .This part fully describes an old China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the fate of women in China.Most of them are fetter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y, living through a depreive marriage life.Compared with thousands of hundreds of women in China, these four women, to some degree, are fortunate.At least they have the chances to bury their past and start their new life.Just like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says:” Then the woman and the swan sailed acro an ocean many thousands of li wide, stretching their necks toward America.”

In America, the four women remarried, had offspring, and gathered together every week to play mah jong.They called their party “The Joy Luck Club”.Every week one of them host a party to raise money and to raise their spirits.They made delicious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played mah jong and talked about their current rosy life.When Jing-mei played mah jong instead of her mother, she said in mind:” And I am sitting at my mother’s place at the mah jong table, on the East, where things begin.”

I admire these four women.Because I think that there is nothing in our life that is worse than breaking our life into pieces.But these four women, even reaching in a state of almost utter adversity , have strong faith in hope.I would like to quote a sentence in the book to conclude my paage----“The worst poible thing, would one day stop.”

第18篇:《喜福会》读后感

从隔阂到相知

——从《喜福会》中探索美籍华裔母女关系的转变

华裔文学作品已经逐渐赢得了西方文学评论家的认可,这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最近,我重温了华裔著名作家谭恩美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喜福会》,其中探索了四位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女儿们与母亲们的文化冲突,以及母女关系的转变。 喜福会这个名字是四位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四个母亲,在生活工作之余组成的麻将小组名字。小说分别描写了,这四位各自走出命运阴影的母亲们漂洋过海来到异乡的国土,为了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上形成自己的人格,但是在骨子里渗透着的还是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和思想;而同时,第二代ABC女儿们虽然有着同样的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特征,他们从小的教育环境为他们注入的是西方的文化气质。这些反差使母女之间产生了不少隔阂,无论是在教育、生活、工作还是婚姻上都出现了诸多冲突。有趣的是,在种种因素的促成下,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诱因下,母女关系得到了改善,真正走上了相知相容。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母亲和女儿们成长的环境背景的不同。母亲们生长在解放前的旧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各自背后都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痛苦经历。虽然来到异乡,但是内心的保有的仍然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特性——相夫教子、贤惠守理。相反的,女儿们却生活在女权运动的美国社会,倡导的是男女平等、自由开放,在这样的欧美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认同这种文化,因而在看到家庭、工作等问题上与传统的母亲们截然想法。其次,生活在白人社会的美国,黄皮肤黑头发的女儿们虽然内心认同西方的文化,但是外貌特征的不同,让他们多少产生些许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心中视美国为自己的祖国,竭力想摆脱华人身份,成为地道的美国人。这些促使他们反抗母亲强加给他们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努力工作融入西方社会主流。特别表现在在择偶婚姻上,她们更倾向于嫁给金发碧眼的白人,而不是中国人。对于母亲们一直提到的中国,感到的只是陌生和不解。可以说,母女的关系冲突,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西方主流价值观之间的碰撞。

可喜的是,在小说的最后,四位母亲和女儿们的关系回归到相知相亲。从小说中,不难读出谭恩美认识到文化差异、身份认同的困惑等问题,但是她坚信文化融合是最终趋势。尽管母女之间有着种种冲突,她们之间的亲情纽带终究带来了和谐。女儿们在经历了各自人生的挫折和困惑后,在经历婚变等问题后,在母亲的帮助下,在中国博大宽容的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找到了作为第二代华人在欧美社会中的身份认同,纷纷投入母亲的怀抱,倾听母亲的苦难故事,汲取生活的力量,真正成为自立、自主、自尊的女性。

母女关系无论在哪个文化中,都是存在着冲突和相知的;对于生活在大洋彼岸的华人们,这层关系更加体现了一种中美文化的差异。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中国深远的文化终究会渗透到远离家乡的华人们的心中,老一代的华人会带着这种优秀的文化底蕴在异乡扎根壮大,新一代华人更会继承这种优良的文化底蕴,认同主流文化的同时确定自己的身份,坚定地生活的成长。

第19篇:王小波《战福》读后感

《战福》对于爱情的失落与现实世界的凄凉氛围的渲染,在同辈作家中是无以伦比的,王小波《战福》读后感。如若是三五年前我看了这篇文章,我会痛恨世态炎凉,同情主人公战福的遭遇。从作者那个年代来讲,战福最后的下场是所有像他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中的最终下场。那个年代的这类文章大多数是想痛斥社会的冷漠,希望唤起人们的更多的同情心与爱心。但以现代年轻人的眼光及现在社会环境来阅读这篇文章,我却有痛恨主人翁自己不争气的感觉。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在天天讲奉献与爱心的教育制度下成长的,我相信基本上每个人都不缺乏同情心与爱心,读后感《王小波《战福》读后感》。 反而是很多时候我们却被同情心和爱心绑架了,这一层我真是深有体会的了。我就遇到过好几次别人借钱的事,人家向我借时我借了给他,可要他还钱时,他就宁愿把人格和尊严丢掉了。有些时候泛滥的助人之心真的是既不利已也不利他人的行为,所以一个社会的文化精神不应该只是引导人们要有爱心,一个人的人生观也不是:人应该为别人而活着,致力于他人的幸福。就像王小波的《虚伪与毫不利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过好自己的日子,然后去帮助别人。试想,一个人自己都要不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了,那还值得别人帮助与同情吗?在当今的社会,只要努力,只有自己争气,只有在迎难而进的人,才不会被打倒,才有出息的。现在的社会如果落得跟战福那样的下场,那肯定是不足叹息,甚至为人耻笑的!

第20篇:王贵与安娜读后感

王贵与安娜读后感(一)

我抱着本王贵与安娜,倚靠在床头,看的津津有味,留恋忘返的。看了一百多页,总是情不自禁的想翻最后一页看看结尾,这书写的真好,写的够生活,够精典。话说的简单却句句在理。

我一个二十来岁的人,每天谈情说爱却从未付之行动。看了这书,突然觉得自己生活特局限,眼光放的长远却从没有回头看过上一代人的历史。把生活看平淡了,原来所有人无一例外都是从小到大结婚生子走过来的,年轻的时候头撞南墙,张扬个性,满腔热血,愤世嫉俗的。等到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好多年后,棱角就没了,不在想要赚取银子买下整个世界了,觉得能力不及和气。要不常话说和气生财,这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王贵与安娜斗嘴斗了一辈子,结果可用两个字概况:幸福。什么是幸福,就是你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过日子,这日子呢就是阴晴不定,风雨难测,过的自然。亦或者说过日子就是生活,有生有色,日子平淡,生活高雅。这就是幸福。

感情这东西,不是说出来才深刻,说的太多就会随风飘,不入耳不能震撼人心。可是偏偏就有了王贵与安娜,情话说的不多,可有一段感情却驻扎在了心里,刻骨铭心。两个人的世界,你可以土,我说你土了一辈子没关系,但别人不可以。有时候女人好强,女人本来就好强,这也是天生的,本性。书上说的对,好强这个词不是个褒义词,不求人,不示弱,不过是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但丢失的却是广阔的天空。好了一辈子强就明白了,冷落的是自己。

有时候觉得男人也不容易,你大男子主义不行,你小家碧玉更不成,我突然觉得王贵都能遇见婚外情,看来生活中想要一辈子不出差错不走路,也真不容易,其实爸妈也说过,结了婚也会有人看上你,这个世界的诱惑本来就很大,只是做为一个结了婚的人,你要清楚的是因为你一个人的感情跑偏,可能几个家庭要被重组,可能导致几个人的不幸福,可能几个孩子从此会缺失父爱母爱…原来这就是责任,原来一个人情愿背负的负担就不是负担。

也许是这样,所有的婚姻都会遭遇一段飞来的感情,瞬间想要自由了,想要激情了,觉得婚姻是坟墓,可是没有了婚姻岂不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孤魂野鬼多可怜。所以还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吧!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家是什么?就是你走了又回来,分开又相聚的地方。

王贵与安娜这书写的真好,他们身处一个内敛的时代,却用最真实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爱。我还没有看完,可是却受益匪浅,突然哼起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等到我们老的哪也去不了,你却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王贵与安娜读后感(二)

无意中看了《王贵与安娜》这部电视剧,感觉有点像《金婚》,相比感觉更加轻松一些。

对安娜这个角色我比较认同,尤其是她对生活对爱情的幻想,是每个女性的梦,这个梦是支撑我们一辈子的骄傲,虽然不那么现实,但是总算有个念想。一直记得室友说的话:“每个女孩的心中都认为自己是公主”,任何一个女性永远都觉得自己是个宝!

对王贵这个角色我感觉有点像《金婚》里面的男主角,总要那么婚外恋一把,使得现实生活总不如童话中美满,也许这是真实的,真实地让人觉得婚姻的不平衡;后面看到“二多子”女朋友莎莎的父母,各自带着离婚后再婚的对象来见亲家,却觉得平衡了的婚姻也并不尽如人意,表面风光的背后又有多少委屈和忍受呢?

结婚为什么?想起一个外国影片中说的:为了将来在你老的时候,有个人记得你年轻时候的样子。

牵手了,就好好珍惜走下去吧,回头看来,一路都是幸福啊!

王贵与安娜读后感(三)

看了《安娜》知道了什么叫淡淡的幸福、什么叫相濡以沫、什么叫同舟共济,也明白了令人艳羡的爱情并不都是公主与王子的童话般完美、而似乎真正的爱情就是这种不温不火的无息流淌,这样才显得弥足珍贵。

说实话、我并不知道安娜是如何爱上王贵的,或者他们之间的到底是不是爱,还是更高层次的什么,但是我都将其定义为爱情。因为这种感觉是美好的、是难以忘怀的、甚或是刻骨铭心的。安娜似乎一辈子也没听到王贵的那句“我爱你”,但是她已经真切的体验到了。那种种的感觉溶进了日常的絮絮叨叨和没完没了的叮咛嘱咐,安娜乐此不疲、而王贵也欣然接受,是啊、有谁能抗拒得了那种实实在在的关切和守护呢。

他们的爱情似乎很不同寻常又合乎情理,从最开始的不情愿、到后来的不舍、到后面的不弃,一步步的经历着心酸也浸染着快乐。

爱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肯为双方改变的程度,安娜的小姐气质和脾气、王贵的贫民习气和真诚。生活的风雨冲刷掉了安娜的贵气、家庭、丈夫、孩子,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而王贵则一步步的脱离土气、用真心和真爱经营着美好。还记得王贵第一次做饭的经历,水煮烂菜叶,真是俏皮又温馨的情节。

剧中有俩人差点出轨的情节,但是仔细观看就会觉得、那并不是背叛、不是让人唾弃的不负责任,相反确是真实的情感流露。刘波是安娜的初恋、是她的梦境和信仰,肖老师是王贵的同事、是他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载体。是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在一个人身边久了、总需要一些事情来提醒、一些插曲来丰富,这样的乐曲才会流转悠扬。他们的内心都有自己不愿让人触碰的小角落,这是一种生存方式。角落里不是肮脏的、不足为外人道的糗事,而是心存的美好和感动。

日久生情,有时真的很可怕、那种不经意的喜欢上一个人感觉似乎很让人危机,期待又逃避、不愿承认、不想面对。其实,那一次次的否认、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的提醒和警示,让自己不要爱上他、因为预感会没有结果,可是又不忍心从此和他断绝来往,那种感觉真的很矛盾。就像安娜、他有自己的初恋---刘波,但是最后她放弃了那段梦幻的爱情。但是这不代表着可以从记忆中抹去,还记得刘波和安娜左后告别的镜头、看着刘波离开的背影,我的心也酸酸的。说实话。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相爱的人却不能相守、所以很有同感啊!

安娜和王贵就是在无数个日夜中磨合、改变、接受,当然两个人的付出不会是等同的,但是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做到了让情感在淡淡的相处中慢慢的升华。这里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浪漫的设计,而是最朴实的柴米油盐、最琐碎的家务孩子。也许这就叫日久生情——总之、看了安娜很有收获,对爱情、对生活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福贵读后感
《福贵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