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梅香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24 08:38:2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梅香正浓

《梅香正浓》教学实录

宣庆中学

吴 华

一、常规作业检查:

师:同学们,讲课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常规作业,哪位同学背诵一下这周需要掌握的两首诗词? 生:《墨梅图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小组长评价。

生:她背诵的很流利,声音洪亮,很有感情。给他打四分。

师:其他同学的诗词背诵情况各小组长检查后寄到评价表上。我们看哪两位同学幸运地被抽查到摘抄背诵。

生:我昨晚看的是冰心的散文《往事》。内容是作者回忆与母亲在一起的往事。优美的句子是:“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我喜欢的理由是:这个句子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生:我看的事列那尔的散文《天鹅》。内容是作者描绘天鹅在水中滑行的优美姿态。优美句子是:“他在池塘里滑行,像一只白色的雪橇,在云霞里遨游。它追踪絮团状的云朵,他凝视着他们升起,浮动,随即又消逝在碧波间。他渴望得到一朵云,他用喙接喋,把他那雪白的脖子蓦地扎进水中。”我喜欢的理由是:作者用拟人句生动地写出了天鹅的动作。 师:小组长给予评价。

生:他们选择的文章内容感人,语言生动形象。不过刘博背诵的流利,给他打五分,王洋背诵得有感情,但不够流利,希望他下次背得流利一些,给他打四分。 师:希望同学们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努力,把常规作业都完成得像今天这样出色,有信心吗? 生:有。

二、新课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画面。(播放多媒体:画面是民族英烈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赵一曼等人图片及事迹简介,配有如泣如诉的马头琴曲《嘎答梅林》) (学生沉浸在悲壮的气氛中)

师:在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灿若星辰,他们为了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乐章。如今在梅花岭上就长眠着这样一位英烈,今天我们就与作者一起去瞻仰这位民族英烈----史可法的风采,去品味那片浓浓的梅香!(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情况:

师:首先检查一下字词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打开测试卡开始答题。 (学生答生字词测试卡)(师播放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答对的有多少? (有大半同学举手)

师:同学们预习的很好,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请注意字音字形。 (生齐读)

师:这些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把你查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推测出的意思 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怂恿是鼓动别人做坏事。 生:体恤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生:拜谒是瞻仰的意思。 生:虬枝是弯曲的树枝。

生:峥嵘是高峻,不平凡的意思。 生:寡廉鲜耻是不廉洁,不知羞耻。

生:体恤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人以同情照顾的意思。 生:堂指用酒食款待人。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地很充分。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查到的背景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生:我介绍的事清兵入关的历史,清太祖努尔哈赤出身于女真富贵家庭,他于1616年建立后金,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由其子清世祖即位,以多尔衮为摄政王,日益加紧对明的攻势。明人一向注重忠孝节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最后满清以边陲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1662年明朝灭亡。

师:很好,通过他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的历史,史可法的名字也是在那一刻成为永恒!

生:我找到了描写梅花的诗,陆游的《梅花绝句》,“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君更气怜人。”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了一首诗,让我们知道了诗人对梅花坚贞气节的高度赞颂,还有哪位同学向介绍?

生:我也找到了一首诗,范仲淹的《梅花》,“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研。昨日倚栏枝上看,斯留芳意入新年。”

师:梅花之清高,坚毅自古以来赢得了许多文人的吟咏,赞颂。还有那些资料要向大家介绍?

生:我向大家介绍的事史可法,他是河南祥符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宏光元年,史可法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以数万人马进攻扬州,多次劝降,史可法不应,终因寡不敌众,扬州失守,自刎未成被俘,不屈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

师:同学们很善于查找资料,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能通过去图书馆,上网等更广泛的途径查找更多的资料在课上或课下交流,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拓展视野。

四、小组交流,推荐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把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轻声播放乐曲《红梅赞》) (读课文,交流感受和问题)(教师观察巡视,解答个别问题) 师:好,交流到这里,在这浓浓的梅香中,随作者拜谒来民族英烈史可法的墓地,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史可法的事迹,看出了它是有邦国而无自身,敬畏史笔,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人。

师:她用文中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谁再来用自己的语言谈谈?

生:这篇文章讲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他有着梅花般的精神,赞颂了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师:很好,她体会到了作者在文中涌动的无限崇敬赞美之情。

生:这篇文章通过梅花侧面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爱国英雄和重利轻义的人,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为祖国利益着想。

师;:他抓住了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对比,说得真好。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文体上感知课文,而且我还发现你们特别善于发现问题,现在把你们小组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推荐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生:我们小组提的问题是:文中写了史可法的哪些事迹? 师:这个问题能很好地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师在黑板一侧简洁地板书问题:1 事迹?)

生:我们小组提的问题是:史可法具有怎样的品质?

生:老师我认为他们组这个问题语言表述不够严密,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谈一谈史可法具有怎样的品质? 师:你补充的很好。

(师板书:2品质?)

生:我们小组提的问题是: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梅香”有什么含义?

师:他的问题提的很好,涉及到了本文的一个重要写作手法。我把它记下来。

(师板书:3 梅香含义?)

生 为什么史可法想葬在梅花岭上?我很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 师:你们组的问题很有深度,我也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师板书:4埋葬?)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没有同学举手提问。) 师:没有了?但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与同学们交流:随着作者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怎样的变化? (师板书:5感情?)

五、小组合作,探究解疑: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凭借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问题)

师: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互相交流一下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生:我们组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是本文写了三件事:史可法起草奏章,纵论兴亡;史可法以身殉城;史可法大骂气绝而死。

生:我们组也认为写了三件事,但我们是这样概括的:第一件写提出救亡方略,第二件写誓以身殉城,第三件写大骂气绝而死。

师:我认为他们对事件概括的很准确,语言也比较简练。 生:通过我们组的讨论,大家认为史可法是一个具有奋勇抗敌,忠心报国,耿直,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的人。

生:史可法是一个宁死不屈的人,文中这样写道:“请兵俘获史可法,豫亲王被他的忠勇感动,以‘先生’尊称他,许他高官厚禄,劝他降清。史可法大骂气绝而死。”

师:你很善于联系课文。

生:虽然马士英玩弄权术,排挤史可法,皇帝朱由崧纵情逸乐,不理政事,但是史可法为了国家利益几次起草奏章纵论兴亡,规劝皇帝,提出救亡方略,表现了他是一个为民族前途担忧,心怀祖国的品质,它的精神好像梅花一样,有着了凌寒独放的气概,使人们感受到了浩然正气。 师:你讲的非常精彩。

生:在回答第三个问题之前我想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主力在梅花岭下,依依不忍离去。现在虽然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我们组认为“梅香”是指中华民族英雄为民不屈不挠斗争的崇高气节。 生:我们同意他们的观点,\"梅香”是指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体现的凛然正气。 师:是啊,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象征手法,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崇敬之情。(师板书:梅香---英雄的凛然正气)

师:在同学们回答第四个问题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播放多媒体课件)

(画面是8幅梅花的图片,配有歌曲《红梅赞》) 师:现在谁来谈谈为什么史可法留下遗言:“我死后,葬在梅花岭上。”? 生:因为他想学习梅花的不屈不挠,不畏严寒,坚强不屈,凌寒独放的美好品质。 生:因为梅花正直,高尚 廉洁,而史可法也像梅花一样正直 高尚 廉洁。 师:是啊,随着作者充满感情的叙述,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史可法那“梅花”般的品质。在行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由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到对史可法英雄事迹的感动,当他看到史可法的衣冠冢变得伤感而肃然,最后伫立在梅花岭下,感慨万分。

五、品读语句

师:作者饱含敬意向我们讲述了史可法的事迹,同学们是否也能包含感情为我们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呢?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我非常喜欢这一段:“伫立在梅花岭下,依依不忍离去。现在虽然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在浓浓地梅香之中…….”因为把史可法和与他一样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精神比喻成那些傲霜斗雪的梅花,所以我喜欢。 生:我喜欢这一段:“每当我们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总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又邦国而无自身,敬畏史笔,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寡廉鲜耻,戕害同胞,卖身求荣,置世世代代之唾骂于不顾。”因为这几句把两类人的品质做了对比,非常的明显。

六、拓展训练

师:在灿若星辰的民族英雄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人?哪些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生:岳飞1142年被秦桧陷害后,为避免满门抄斩,三子岳霜被震贡文宪暗地收养,在丹阳培棠村,现已繁衍到37世子孙,全村95%以上是岳飞后代,有150参加志愿军。

生:公元1141年,岳飞在朱仙镇安营下寨,与金将兀术逃回汴京,金兀术悲痛以极,说:“我自海上起兵,取胜全靠拐子马,现在全完了!” 生: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最后受尽折磨被杀害了。 七小结

师:是啊,每当我们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总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又邦国而无自身,敬畏史笔,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寡廉鲜耻,戕害同胞,卖身求荣,置世世代代之唾骂于不顾。每个人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老师面对着大千世界却无悔选择这方圣洁的讲台,我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路口该怎样走呢?学完这篇文章,你是不是会做出正确地选择呢?倾斜一段话在周记本上。

板书设计:

梅香正浓 白桦

梅香-------喻----------英雄的凛然正气

教学反思

我课后,边看课堂录像,边做教学实录,感受颇多,细细品味上课时的每个环节,发现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很多应该注意的地方。

首先,在基础知识部分中,对生字词教学一块没有正确认识。新一轮课改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所以平时教生字词时,我要求学生回家把不会的生字词查出来写在预习笔记上,上课时,一个学生听写,一个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课堂笔记上写。有时学生把我认为很简单的词听写出来,我就很不以为然,例如有一次,在听写《唯一的听众》中的生字词时,学生把“灰心,破坏”这些词找出来听写,我怕耽误时间,就说:“难道这对你们来说也是生词吗?这样听写一堂课也不够用啊!”可是我却没有意识到这些学生只是六年级的水平,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小学时不认真,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次上课一个我认为还不错的学生读很短的课文,读错音的地方就有4处之多。下课后,我说:“你是怎么搞的?”他说:“我太紧张了。”当时我认同了他的说法,但是晚上细想想:“紧张只能读的不流利母也不改读错音啊。还是我平时对他们的训练不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决不能只为了进度而忽视字词的教学,应本着真为每个学生负责,真让他们学会点东西的原则,来完成对他们4年的培养教育。

其次,对学生查找背景资料指导不够,以往上课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确实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望着学生们渴望表现自己的兴奋的脸,我想学生这种积极性应该保护,就尽量让他们说,却忽略了应从有助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指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梅香正浓》是白桦的一篇散文,作者重点介绍了明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具有“梅花”那样的民族气节的英雄的崇敬之情。可以直接查找这样的背景资料:作者,事件发生的背景-------清兵入关,梅花,有关梅花的诗文。可是,这次上课学生交流背景资料时,却一个劲地介绍起文章开篇提到的几位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人的事迹来,我不得不几次提醒他们要介绍有利于理解课文的资料,可是时间却一点点地流逝了,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深深地意识到应该把学生的训练深入到一点一滴,来不得半点大意。

再次,在课堂上,我没能很好的处理师生关系,新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那也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一味地迁就学生,让学生牵着老师走,在这堂课中,有的环节我就没有很好地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教学环节还算顺利地向下进行到师生共同交流,探讨问题时,小小的波澜出现了,学生们对“文中写了史可法的哪些事迹?”这一问题争执不下,有的认为是两件“起草奏章,以身殉城”;有的认为是三件“提出救亡策略,誓以身殉城,大骂气绝而死,”有的认为是四件“起草奏章,修筑城池,以身殉城,气绝而亡”。面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一下,可是,讨论的结果仍有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完全可以适时地点拨:“作者在叙述史可法的事迹时,用了三个自然段,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行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或者直接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我没有,以至于有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没有解决。

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深深地意识到在新课改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精神等待我们真正去理解,领会,正像屈原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推荐第2篇:漫议梅香

漫议“梅香”

摘要:李渔作《连城璧》,其中末集名为“妻妾败纲常,梅香完节操”。“梅香”与“妻妾”相对,已知妻妾皆为男子之妇,那么梅香又是什么呢?《汉语大词典》和《辞海》都有“梅香”是婢女代称的解释。元杂剧中塑造了大量以“梅香”为名的丫鬟形象,梅香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全成为了丫鬟的代称,为何不把丫鬟叫做“菊香”“兰香”,而单单以“梅香”当做丫鬟的通称?

关键字:梅香;丫鬟;代称

李渔作《连城璧》,其中末集名为“妻妾败纲常,梅香完节操”。妻妾在封建社会皆为男子之妇,但地位不同,妻是正房,其待遇地位远高于妾。“娶妻纳妾”,妻为“娶”,妾为“纳”,娶妻时送“聘礼”,纳妾则给予“买妾之资”。末集题目对仗工整,“梅香”与“妻妾”相对,已知“妻妾”是人妻之意,那么“梅香”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人名还是代称?《连城璧》末集中有以下一段:“碧莲不得已,才回覆道:‘我的话不消自己答应„„做婢妾的人比结发夫妻不同,只有守寡的妻妾,没有守寡的梅香。„„如今但凭二位主母,要留在家服事,我也不想出门;若还愁吃饭的多,要打发我去,我也不敢赖在家中。总来做丫鬟的人,没有甚么关系, 失节也无损于己,守节也无益于人,只好听其自然罢了。’”由此可见,碧莲即为对话中的“梅香”,她的身份是丫鬟婢妾。“梅香”之意也就不可能只是人名,而是某种身份的代称。

何为“梅香”?《汉语大词典》对“梅香”一词做了如下解释:1.梅花的香气。 唐 崔日用 《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娇。” 宋 秦观 《早春》诗:“酒力渐销歌扇怯,入帘飞雪带梅香。” 2.比喻政绩清明。 唐 刘震 《唐故朗州武陵主簿桑公墓志铭》:“父倩,皇朝试庐州长史„„博究书传,达不因人,肃政推能,历有梅香之任。”3.旧时多以“梅香”为婢女的名字,因以为婢女的代称。 宋 华岳《呈古洲老人》诗:“朱帘更倩梅香挂,要放银蟾入座来。”元 王修甫《八声甘州》套曲:“正心焦,梅香低报,报道晚粧楼外月儿高。”《水浒传》第五六回:“两个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 徐兴业 《金瓯缺》第五章二:“叫她做一辈子的梅香丫鬟?就算过好日子,俺女儿也不稀罕!”

《辞海》中对“梅香”一词也给出了两个解释:

1、梅花的香气:入帘飞雪带梅香。

2、古时婢女多以“梅香”为名,后因以为婢女代称:两个梅香伏侍|做了一辈子梅香丫鬟。与《汉语大词典》相比,《辞海》中对“梅香”的解释,少了政绩清明这一条。梅花寓意颇多,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所称颂赞美对象,用“梅香”比喻政绩清明,是借梅花高洁傲岸、坚韧不拔之意。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正是“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寒梅傲雪,虽不与百花争芳,却冰清玉洁,不畏严寒,“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这些寓意用以比喻清正廉明,高风亮节的正人君子再合适不过,故“梅香”有政绩清明一意并不牵强。

这两部词典里,都有关于“梅香是婢女代称”的解释。用“梅香”指代婢女,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诗人华岳的《呈古洲老人》:“卫霍勋名李杜才,才过四十也心灰。俗尘趁少便披拂,诗料空多难剪裁。时事谩提眉便皱,家怀未说眼先开。朱帘更倩梅香挂,要放银蟾入座来。”银蟾是月亮的别称、故称,传说月中有蟾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写过“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即体现了这一传说。月光要想从窗外照进屋内,需有人将珠帘挂起,能完成这一活动的“梅香”自然只能是人而不是花或者其他事物,结合这首诗所描写的场景,就可以看出诗中的“梅香”即是指侍女、丫鬟。

进入元代,杂剧和散曲盛行,文学作品塑造了大量以“梅香”为名的丫鬟形象,梅香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全成为了丫鬟的代称。按照《元曲的角色》一书的分类,梅香属于非角色的正名,即“本身非角色的名,只以其扮演的人物而名之。”同类的角色,还有店小

二、张千等。《全元曲》收录了收录元代287位存名曲作家和诸佚名曲作者现存的所有作品,包括完整杂剧162种、残剧46种,着录佚目429种,共637种。其中,“梅香”出现了41次。

给侍女取名做“梅香”,或者说给女孩取名“梅”,这应该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蕴含的美好寓意分不开的。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惧寒冬严霜,纷纷点点,散落枝头,高洁而不俗艳,优雅而不淡漠,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朱子语类》卷第六十七:“夫子以为四德。梅,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在民间,梅花一直被当做传春报喜的吉祥事物,梅花五瓣,象征着五福,即快乐、长寿、幸福、顺利与和平。鉴于梅花的这些美好意义,至今仍有许多女子以“梅”字命名。

上文说道“梅兰竹菊”,丫鬟中以其它寓意美好的事物起名的也有很多,那么为何不把丫鬟叫做“菊香”“兰香”,而单单以“梅香”当做丫鬟的通称呢?明代文学家李渔在其作品《十二楼》中的拂云楼第一回中给出一种解释,“从古及今,都把‘梅香’二字做了丫鬟的通号,习而不察者都说是个美称,殊不知这两个字眼古人原有深意:梅者,媒也;香者,向也。梅传春信,香惹游蜂,春信在内,游蜂在外,若不是她向里向外牵合拢来,如何得在一处?以此相呼,全要人顾名思义,刻刻防闲;一有不察,就要做出事来,及至玷污清名,梅香而主臭矣。若不是这种意思,丫鬟的名目甚多,哪一种花卉、哪一件器皿不曾取过唤过?为何别样不传,独有‘梅香’二字千古相因而不变也?”

按照李渔的解释,“梅香”之所以成为丫鬟的通称,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梅香”是“媒向”的谐音,所谓“媒向”就是媒人左右说合之意。古代大家闺秀并不轻易抛头露面,若遇见心仪之人,也需有人加以撮合才能成就姻缘。丫鬟照顾小姐的饮食起居,能够了解小姐的所思所想,也就成了才子佳人的恋情的最佳牵合之人。她们帮助小姐和未来姑爷互通书信,互传心意,切实发挥媒人“左右说和”的作用,“媒向”之意名副其实。“梅香”谐音“媒向”,因其具有“隐蔽性”和交际作用,故而属于由谐音构词而成的“广义隐语”范畴。广义隐语是指能够把说明白的事物说的不明白,使其具有隐蔽性的一切秘密语。“所谓谐音构词,是指利用隐语行话的所指成分和能指成分在读音上的相同或相似关系来构词。”举个例子来说,小偷也被称为“钳工”,就是因为“钳”和“钱”读音相似,“钳工”即“钱工”,扒钱包的人。“梅香”和“媒向”的关系也是如此,“梅香”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即“能指”,而“媒向”是它所表达的概念,是由“梅香”而引起的联想,是“所指”。

另一方面,梅花本身亦是报春之物,“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 王适《江上梅》)梅花将春来到的信息传递给世人,而丫鬟将小姐一颗躁动的春心传递给外人。古代大家闺秀养在深闺,即“春信在内”,无法与外界相联系,若真遇到的了才子将相,何以传递信息?唯有丫鬟可行,文学作品中丫鬟为小姐牵红线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红娘,后世更是将“红娘”作为热心的牵线搭桥者的代称。崔莺莺和张生偶遇于普救寺,相识相知,情愫暗生。后孙飞虎围困普救寺,老夫人许诺道“搬救兵者可娶莺莺”。张生遂请来白马将军解普救寺之围。不料解围之后,老夫人出尔反尔,竟然悔婚。老夫人的行为让崔莺莺的贴身丫鬟红娘十分不满,她为崔莺莺和张生出谋划策,传书递笺,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促成了一段美满姻缘。故事中的红娘虽然名非梅香,但她的身份是“梅香”,她的所作所为也正印证了“梅香”传“春信”这一说法。

“梅香”给小姐“拉媒牵线“这一作用在元杂剧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才子佳人的戏码,佳人身后总是跟着一个小梅香侍奉左右。因其独特的作用,“梅香”虽然是个小角色,但在戏曲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会是剧作家描绘的重点。“梅传春信”,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却苦礼教等方面的压力,无法日日相见,而小姐身身边最贴身的“梅香”则担当起传书送笺的角色,元代曾瑞的《留鞋记》第一折:“我是小梅香,好片热心肠。全凭诗一首,送与有情郎。” 其他如《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等作品中,“梅香”也都扮演了传书递笺的角色。不仅如此,在有的文本中如《梅香骗翰林风月》中,“梅香”甚至会陪伴小姐去与书生幽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文本中的丫鬟本名为樊素,“梅香”并非其名字,而仅是其身份的代称。剧本中也提到了称其“梅香”的缘由,“一十七岁,与小姐做伴读书。 他好生的乖觉,但是他姐姐书中之意,未解呵他先解了,那更吟咏写染的都好,一番家使他王公大人家里道上覆去呵,那妮子并无一句俗语,都是文谈应对。内外的人,没一个不称赏他的。 因此上都唤他做梅香。” 这里把樊素叫做“梅香”,更看重的是她的才华,取“梅香”文雅幽静之意。樊素文采出众,如梅之清香,虽不浓郁但幽香袭人,高洁谦逊。

除了元杂剧外,“梅香”在明清小说中,也用作丫鬟的代称。李渔《十二楼》中拂云楼的第二回“温旧好数致殷勤,失新欢三遭叱辱”中写道“这个梅香反大小姐两岁,小姐二八,她已二九。原名叫做桃花,因与小姐同学读书,先生见她资颖出众,相貌可观,将来必有良遇,恐怕以“桃花”二字见轻于人,说她是个婢子,故此告过主人,替她改了名字,叫做能红”。丫鬟的名字原为桃花,现为能红,并非“梅香”。联系语境可以看出,一开始出现的“梅香”一名并非丫鬟真名,而是丫鬟的通称。

明朝戏曲家王骥德在《曲律》中写道“凡婢女皆曰梅香。”但也有例外,并非所有的“梅香”都是丫鬟的代称,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中,“正末扮金安寿同旦儿童氏、家僮梅香上”,这里的“梅香”虽为人名,但确指家童,而非婢女。

参考文献:

[1] 李渔.十二楼[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95-100.[2] 李渔.连城璧[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3] 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M].成都:巴蜀书社,2001:248.[4] 徐征等.全元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 吴重翰.元曲的角色[A].吴国钦.元杂剧研究[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91.[6] 刘琪莉.论元杂剧中的婢女梅香[J].重庆电子工程学院学报,2012,21(3).

(苏菁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手机:15008178677 邮箱:nishuihanliang@163.com)

推荐第3篇:漫议梅香

漫议“梅香”

摘要:李渔作《连城璧》,其中末集名为“妻妾败纲常,梅香完节操”。“梅香”与“妻妾”相对,已知妻妾皆为男子之妇,那么梅香又是什么呢?《汉语大词典》和《辞海》都有“梅香”是婢女代称的解释。元杂剧中塑造了大量以“梅香”为名的丫鬟形象,梅香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全成为了丫鬟的代称,为何不把丫鬟叫做“菊香”“兰香”,而单单以“梅香”当做丫鬟的通称?

关键字:梅香;丫鬟;代称

李渔作《连城璧》,其中末集名为“妻妾败纲常,梅香完节操”。妻妾在封建社会皆为男子之妇,但地位不同,妻是正房,其待遇地位远高于妾。“娶妻纳妾”,妻为“娶”,妾为“纳”,娶妻时送“聘礼”,纳妾则给予“买妾之资”。末集题目对仗工整,“梅香”与“妻妾”相对,已知“妻妾”是人妻之意,那么“梅香”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人名还是代称?《连城璧》末集中有以下一段:“碧莲不得已,才回覆道:‘我的话不消自己答应„„做婢妾的人比结发夫妻不同,只有守寡的妻妾,没有守寡的梅香。„„如今但凭二位主母,要留在家服事,我也不想出门;若还愁吃饭的多,要打发我去,我也不敢赖在家中。总来做丫鬟的人,没有甚么关系, 失节也无损于己,守节也无益于人,只好听其自然罢了。’”由此可见,碧莲即为对话中的“梅香”,她的身份是丫鬟婢妾。“梅香”之意也就不可能只是人名,而是某种身份的代称。

何为“梅香”?《汉语大词典》对“梅香”一词做了如下解释:1.梅花的香气。 唐 崔日用 《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娇。” 宋 秦观 《早春》诗:“酒力渐销歌扇怯,入帘飞雪带梅香。” 2.比喻政绩清明。 唐 刘震 《唐故朗州武陵主簿桑公墓志铭》:“父倩,皇朝试庐州长史„„博究书传,达不因人,肃政推能,历有梅香之任。”3.旧时多以“梅香”为婢女的名字,因以为婢女的代称。 宋 华岳《呈古洲老人》诗:“朱帘更倩梅香挂,要放银蟾入座来。”元 王修甫《八声甘州》套曲:“正心焦,梅香低报,报道晚粧楼外月儿高。”《水浒传》第五六回:“两个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 徐兴业 《金瓯缺》第五章二:“叫她做一辈子的梅香丫鬟?就算过好日子,俺女儿也不稀罕!”

《辞海》中对“梅香”一词也给出了两个解释:

1、梅花的香气:入帘飞雪带梅香。

2、古时婢女多以“梅香”为名,后因以为婢女代称:两个梅香伏侍|做了一辈子梅香丫鬟。与《汉语大词典》相比,《辞海》中对“梅香”的解释,少了政绩清明这一条。梅花寓意颇多,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所称颂赞美对象,用“梅香”比喻政绩清明,是借梅花高洁傲岸、坚韧不拔之意。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正是“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寒梅傲雪,虽不与百花争芳,却冰清玉洁,不畏严寒,“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这些寓意用以比喻清正廉明,高风亮节的正人君子再合适不过,故“梅香”有政绩清明一意并不牵强。

这两部词典里,都有关于“梅香是婢女代称”的解释。用“梅香”指代婢女,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诗人华岳的《呈古洲老人》:“卫霍勋名李杜才,才过四十也心灰。俗尘趁少便披拂,诗料空多难剪裁。时事谩提眉便皱,家怀未说眼先开。朱帘更倩梅香挂,要放银蟾入座来。”银蟾是月亮的别称、故称,传说月中有蟾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写过“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即体现了这一传说。月光要想从窗外照进屋内,需有人将珠帘挂起,能完成这一活动的“梅香”自然只能是人而不是花或者其他事物,结合这首诗所描写的场景,就可以看出诗中的“梅香”即是指侍女、丫鬟。

进入元代,杂剧和散曲盛行,文学作品塑造了大量以“梅香”为名的丫鬟形象,梅香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全成为了丫鬟的代称。按照《元曲的角色》一书的分类,梅香属于非角色的正名,即“本身非角色的名,只以其扮演的人物而名之。”同类的角色,还有店小

二、张千等。《全元曲》收录了收录元代287位存名曲作家和诸佚名曲作者现存的所有作品,包括完整杂剧162种、残剧46种,着录佚目429种,共637种。其中,“梅香”出现了41次。

给侍女取名做“梅香”,或者说给女孩取名“梅”,这应该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蕴含的美好寓意分不开的。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惧寒冬严霜,纷纷点点,散落枝头,高洁而不俗艳,优雅而不淡漠,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朱子语类》卷第六十七:“夫子以为四德。梅,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在民间,梅花一直被当做传春报喜的吉祥事物,梅花五瓣,象征着五福,即快乐、长寿、幸福、顺利与和平。鉴于梅花的这些美好意义,至今仍有许多女子以“梅”字命名。

上文说道“梅兰竹菊”,丫鬟中以其它寓意美好的事物起名的也有很多,那么为何不把丫鬟叫做“菊香”“兰香”,而单单以“梅香”当做丫鬟的通称呢?明代文学家李渔在其作品《十二楼》中的拂云楼第一回中给出一种解释,“从古及今,都把‘梅香’二字做了丫鬟的通号,习而不察者都说是个美称,殊不知这两个字眼古人原有深意:梅者,媒也;香者,向也。梅传春信,香惹游蜂,春信在内,游蜂在外,若不是她向里向外牵合拢来,如何得在一处?以此相呼,全要人顾名思义,刻刻防闲;一有不察,就要做出事来,及至玷污清名,梅香而主臭矣。若不是这种意思,丫鬟的名目甚多,哪一种花卉、哪一件器皿不曾取过唤过?为何别样不传,独有‘梅香’二字千古相因而不变也?”

按照李渔的解释,“梅香”之所以成为丫鬟的通称,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梅香”是“媒向”的谐音,所谓“媒向”就是媒人左右说合之意。古代大家闺秀并不轻易抛头露面,若遇见心仪之人,也需有人加以撮合才能成就姻缘。丫鬟照顾小姐的饮食起居,能够了解小姐的所思所想,也就成了才子佳人的恋情的最佳牵合之人。她们帮助小姐和未来姑爷互通书信,互传心意,切实发挥媒人“左右说和”的作用,“媒向”之意名副其实。“梅香”谐音“媒向”,因其具有“隐蔽性”和交际作用,故而属于由谐音构词而成的“广义隐语”范畴。广义隐语是指能够把说明白的事物说的不明白,使其具有隐蔽性的一切秘密语。“所谓谐音构词,是指利用隐语行话的所指成分和能指成分在读音上的相同或相似关系来构词。”举个例子来说,小偷也被称为“钳工”,就是因为“钳”和“钱”读音相似,“钳工”即“钱工”,扒钱包的人。“梅香”和“媒向”的关系也是如此,“梅香”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即“能指”,而“媒向”是它所表达的概念,是由“梅香”而引起的联想,是“所指”。

另一方面,梅花本身亦是报春之物,“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 王适《江上梅》)梅花将春来到的信息传递给世人,而丫鬟将小姐一颗躁动的春心传递给外人。古代大家闺秀养在深闺,即“春信在内”,无法与外界相联系,若真遇到的了才子将相,何以传递信息?唯有丫鬟可行,文学作品中丫鬟为小姐牵红线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红娘,后世更是将“红娘”作为热心的牵线搭桥者的代称。崔莺莺和张生偶遇于普救寺,相识相知,情愫暗生。后孙飞虎围困普救寺,老夫人许诺道“搬救兵者可娶莺莺”。张生遂请来白马将军解普救寺之围。不料解围之后,老夫人出尔反尔,竟然悔婚。老夫人的行为让崔莺莺的贴身丫鬟红娘十分不满,她为崔莺莺和张生出谋划策,传书递笺,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促成了一段美满姻缘。故事中的红娘虽然名非梅香,但她的身份是“梅香”,她的所作所为也正印证了“梅香”传“春信”这一说法。

“梅香”给小姐“拉媒牵线“这一作用在元杂剧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才子佳人的戏码,佳人身后总是跟着一个小梅香侍奉左右。因其独特的作用,“梅香”虽然是个小角色,但在戏曲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会是剧作家描绘的重点。“梅传春信”,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却苦礼教等方面的压力,无法日日相见,而小姐身身边最贴身的“梅香”则担当起传书送笺的角色,元代曾瑞的《留鞋记》第一折:“我是小梅香,好片热心肠。全凭诗一首,送与有情郎。” 其他如《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等作品中,“梅香”也都扮演了传书递笺的角色。不仅如此,在有的文本中如《梅香骗翰林风月》中,“梅香”甚至会陪伴小姐去与书生幽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文本中的丫鬟本名为樊素,“梅香”并非其名字,而仅是其身份的代称。剧本中也提到了称其“梅香”的缘由,“一十七岁,与小姐做伴读书。 他好生的乖觉,但是他姐姐书中之意,未解呵他先解了,那更吟咏写染的都好,一番家使他王公大人家里道上覆去呵,那妮子并无一句俗语,都是文谈应对。内外的人,没一个不称赏他的。 因此上都唤他做梅香。” 这里把樊素叫做“梅香”,更看重的是她的才华,取“梅香”文雅幽静之意。樊素文采出众,如梅之清香,虽不浓郁但幽香袭人,高洁谦逊。

除了元杂剧外,“梅香”在明清小说中,也用作丫鬟的代称。李渔《十二楼》中拂云楼的第二回“温旧好数致殷勤,失新欢三遭叱辱”中写道“这个梅香反大小姐两岁,小姐二八,她已二九。原名叫做桃花,因与小姐同学读书,先生见她资颖出众,相貌可观,将来必有良遇,恐怕以“桃花”二字见轻于人,说她是个婢子,故此告过主人,替她改了名字,叫做能红”。丫鬟的名字原为桃花,现为能红,并非“梅香”。联系语境可以看出,一开始出现的“梅香”一名并非丫鬟真名,而是丫鬟的通称。

明朝戏曲家王骥德在《曲律》中写道“凡婢女皆曰梅香。”但也有例外,并非所有的“梅香”都是丫鬟的代称,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中,“正末扮金安寿同旦儿童氏、家僮梅香上”,这里的“梅香”虽为人名,但确指家童,而非婢女。

参考文献:

[1] 李渔.十二楼[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95-100.[2] 李渔.连城璧[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3] 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M].成都:巴蜀书社,2001:248.[4] 徐征等.全元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 吴重翰.元曲的角色[A].吴国钦.元杂剧研究[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91.[6] 刘琪莉.论元杂剧中的婢女梅香[J].重庆电子工程学院学报,2012,21(3).

(苏菁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手机:15008178677 邮箱:nishuihanliang@163.com)

推荐第4篇:梅香美文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家院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感到无比的快慰。

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了出去。

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了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了自己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

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一个人的质量其实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体贴,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人格的香气。

最可叹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能闻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推荐第5篇:梅香竹韵诗歌

天空修炼成雪

我转世为梅

以原野的阔度冰封我的记忆

从零点出发

清雅俊逸溢满心胸

雪纷纷响起

一望无际

我以梅的姿态盛开

燃烧一树尘世

天空修炼成雨

我转世为竹

以晶莹的透明窖藏我的记忆

从零点出发

竹林潇湘丰腴襟怀

雨纷纷落下

天水相连

我以竹的韵味俏魅

诠释一竹尘世

天空修炼成飘渺

我手执梅香

以梅的素影

俯瞰千转的轮回

天空修炼成迷蒙

我轻扣竹韵

以竹的苍劲

醇厚怡然的世界

绵绵细雨

那是竹林飘出的箫声

濛濛雾霭

那是梅花的暗香浮动

梅香竹韵

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

于生命中

深情怒放

推荐第6篇:梅香正浓教案

《梅香正浓》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2.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教学难点: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构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本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求证的问题法学习本文。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自读课文,体会主旨――交流合作,深化感悟――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寒冷的冬天,百花凋零,万物萧瑟。然而,冬天却孕育着希望,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在这冬春之交,有一种花悄然绽放„„

生:梅花!

师:对,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文章――《梅香正浓》(出示课件)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师:同学们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

生:王安石的《梅花》

毛泽东的《咏梅》(迎风傲雪,无所畏惧,永不屈服)

王冕的《墨梅》(高雅圣洁,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文题,这应该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

1 那么大家开始阅读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时间大约为8分钟)

(教师开始检查阅读效果,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解决字词问题,重点板演:

怂恿虬枝峥嵘飨堂

体恤寡廉鲜耻戕害

帮助学生借助字形,理解字义,加深印象。四个学生开始部分阅读,教师校音,

指导停顿。之后

师: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生:写人。

师:谁?

生:史可法。

师:大家是否想知道史可法长的什么模样。(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出示课件)

师:江总书记这段话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就是这副对联让作者由伤感而肃然。(板书:“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二分明月”的来历。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就是说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比作三分的话,那么扬州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以此说明扬州的月夜之美,后人就将“二分明月”来指代古扬州。再回到对联中,作者用“亡国泪”“故臣心”来代表怀念,赞颂史可法,并且引起作者的伤感与肃然,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

(学生浏览完毕)

生:三件。

师: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吗?

(学生复述,教师简单指导)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师: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可以与同桌还有其他人商量一下。

(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

生:1.规劝皇帝――忧国忧民

感动2.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

3.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生:不是。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许多英雄人物。

师:有哪些?你了解他们吗?

(板书:崇敬岳飞文天祥秋瑾)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师:是,正是这些中华英烈的英雄事迹令作者崇敬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索,内心感慨万分,此时文章进入了结尾部分,也是全文的高潮!

(板书:感慨两类人)

师:在这里出现了两类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对比。

师: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

生:突出体现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师: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学生酝酿情绪,并在下面小声朗读。教师先指名两个学生来读,再进行范读,最后全班齐读至结束。)

师: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此类的文章呢?

生:《古井》《丑菊》《落花生》„„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题,其中的“梅香”指的是什么?这个“浓”字又有何含义呢?

生:“梅香”指的是民族气节与精神,“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师: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

推荐第7篇:梅香正浓教学设计

《梅香正浓》教学设计

一、古诗引入,揭示课题。

1、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导入。

2、梅花,以她的超凡脱俗,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梅花,以梅喻人的诗词,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

3、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英雄辈出,他们如松一样挺拔,如竹一样高洁,如梅一样清香。这节课,让我们走近民族英雄史可法,看看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为何会光耀千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将文章读通读顺。

正音:寡廉鲜(xiǎn)耻

纵情逸(yì)乐

高官厚禄(lù)

拜谒(yè)

崇(chóng)敬

虬(qiú)枝峥嵘(zhēng róng)

捐(juān)躯

昏庸(yōng)

自刎(wěn)

尸骸(hái)

飨(xiǎng)

楹(yíng)联

体恤(xù)

戕(qiāng)害

伫(zhù)立

怂恿(sǒngyǒng)

2、指名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全面感知。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1.再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文章写了史可法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无愧于英雄二字,请你挑选出最令你感动的事朗读,并说出你的感受。

3、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四、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1、历史上对史可法的评价是怎样的呢?多年来,文人雅士们盛赞史可法的浩然正气和高风亮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清代诗人张尔荩为史可法撰写了一副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向国外友人提及此联,他说:“读到此联,很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2、在本文中,除了史可法,作者还赞美了那些具有梅花品格的民族英雄呢?

3、作者登上梅花岭,瞻仰了史可法的衣冠冢后,解说员让白桦先生在留言簿上留言,白桦先生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七自然段),齐读。

4、文中提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

5、交流讨论:“梅香正浓”指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回顾全文,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以便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六、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梅花的诗,积累下来。

2、查找具有“梅香”品格的英雄的事迹资料,准备召开故事会

推荐第8篇:《梅香正浓》教学设计

《梅香正浓》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2、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

1、读标准音:

2、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

三、合作解疑

1.课文重点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

规劝皇帝――忧国忧民;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3.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

4、朗读

感慨两类人: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四、难点探究

1、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

“梅香”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2、写作方法

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结束语: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

《梅香正浓》教学设计二

一、古诗引入,揭示课题。

1、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导入。

2、梅花,以她的超凡脱俗,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梅花,以梅喻人的诗词,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

3、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英雄辈出,他们如松一样挺拔,如竹一样高洁,如梅一样清香。这节课,让我们走近民族英雄史可法,看看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为何会光耀千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将文章读通读顺。

正音:寡廉鲜(xiǎn)耻 纵情逸(yì)乐 高官厚禄(lù) 拜谒(yè)

崇(chóng)敬 虬(qiú)枝峥嵘(zhēng róng) 捐(juān)躯

昏庸(yōng)

自刎(wěn) 尸骸(hái)飨(xiǎng) 楹(yíng)联

体恤(xù) 戕(qiāng)害 伫(zhù)立 怂恿(sǒngyǒng)

2、指名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全面感知。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1.再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文章写了史可法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无愧于英雄二字,请你挑选出最令你感动的事朗读,并说出你的感受。

3、“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月明故臣心”

A.指名读 ,引导谈体会。

B.思考:文中还能赞美那些具有梅花品质的人呢?

4、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5、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是对本课中心的一个深化。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你会想到什么?

(1)现在虽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

A.指名读,思考“梅香”指的是什么?

B.教师补充: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

四、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请学生结合历史讲,具有“梅香”品格的英雄的事迹。

五.拓展延伸:

小小辩论会:看看史可法这样做是不是有价值?(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升华,从而引申出做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梅香正浓》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寒冷的冬天,百花凋零,万物萧瑟。然而,冬天却孕育着希望,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在这冬春之交,有一种花悄然绽放„„

生:梅花!

师:对,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文章――《梅香正浓》(出示课件)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师:同学们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

生:王安石的《梅花》

毛泽东的《咏梅》(迎风傲雪,无所畏惧,永不屈服)

王冕的《墨梅》(高雅圣洁,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文题,这应该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那么大家开始阅读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时间大约为8分钟)

(教师开始检查阅读效果,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解决字词问题,重点板演:

怂恿虬枝峥嵘飨堂

体恤寡廉鲜耻戕害

帮助学生借助字形,理解字义,加深印象。四个学生开始部分阅读,教师校音,

指导停顿。之后

师: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生:写人。

师:谁?

生:史可法。

师:大家是否想知道史可法长的什么模样。(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出示课件)

师:江总书记这段话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就是这副对联让作者由伤感而肃然。(板书:“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二分明月”的来历。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就是说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比作三分的话,那么扬州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以此说明扬州的月夜之美,后人就将“二分明月”来指代古扬州。再回到对联中,作者用“亡国泪”“故臣心”来代表怀念,赞颂史可法,并且引起作者的伤感与肃然,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

(学生浏览完毕)

生:三件。

师: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吗?

(学生复述,教师简单指导)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师: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可以与同桌还有其他人商量一下。

(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

生:

1、规劝皇帝――忧国忧民

感动

2、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

3、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生:不是。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许多英雄人物。

师:有哪些?你了解他们吗?

(板书:崇敬岳飞文天祥秋瑾)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师:是,正是这些中华英烈的英雄事迹令作者崇敬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索,内心感慨万分,此时文章进入了结尾部分,也是全文的高潮!

(板书:感慨两类人)

师:在这里出现了两类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对比。

师: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

生:突出体现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师: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学生酝酿情绪,并在下面小声朗读。教师先指名两个学生来读,再进行范读,最后全班齐读至结束。)

师: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此类的文章呢?

生:《古井》《丑菊》《落花生》„„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题,其中的“梅香”指的是什么?这个“浓”字又有何含义呢?

生:“梅香”指的是民族气节与精神,“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师: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下课。

《梅香正浓》说课设计

华强小学

王海雯

一、说教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二、说学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读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读能让学生在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读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求证的问题法学习本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过程与方法: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四、说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五、说教学难点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

1、读标准音:

2、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

三、合作解疑

1.课文重点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

规劝皇帝――忧国忧民;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3.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

4、朗读

感慨两类人: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四、难点探究

1、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

“梅香”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2、写作方法

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结束语: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

《梅香正浓.》教学设计

华强小学

王海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过程与方法: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教学难点: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

1、读标准音:

2、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

三、合作解疑

1.课文重点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

规劝皇帝――忧国忧民;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3.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

4、朗读

感慨两类人: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四、难点探究

1、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

“梅香”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2、写作方法

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结束语: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

推荐第9篇:《梅香》的阅读答案

《梅香》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寓意深远的文章主要讲诉了一位富人在赏梅华时,遇到一个乞丐前来乞讨。

梅香(林清玄)

(1)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2)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3)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4)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5)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梅花的芳香呢?

(6)于是,他小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潮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7)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8)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下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9)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一个人陷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10)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尝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的人格香气。

(11)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12)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静心闻一闻从我们心中流露出来的梅香吧!

1、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3、第⑧段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⑾段中、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5、文章题为“梅香”,请解和第

8、9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

1.乞丐闻到梅花的芳香,富人为此感到震惊,也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2.穷人也会赏梅花(答成“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也可);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

3.过渡或由叙述引入议论。

4.因为坏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遮敝他精神的清明,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答成“他能品味到隐在外表

内部的人格香气”也可)

5.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

18、在遇到乞丐前,富人没有闻到梅花芳香。在遇到乞丐后,才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生活实际,探究下面句子的深刻内涵。(2分)

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本文,体会一下(11)段的另一层意思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本文,谈谈题目“梅香”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第__________段开始,文章的意思发生转移,谈谈本文(12)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不富有,也许被别人看不起,但我们却有“自己的人格梅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香》阅读答案_

18、在遇到乞丐前,富人只会欣赏花的外形。他施舍乞丐饭菜后,乞丐的话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不仅用心闻到梅花芬香,也体味了人格的梅香。

19、物质生活好的人往往精神生活却是空虚的,而物质生活差的人往往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

20、不能闻梅香的富人也是乞丐。

21、采用了双关语。既指精神的清明,也指人格的香气。

22、(8)深化主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3、揭示生活人的内心美既可。

推荐第10篇:富人 梅香 作文讲评 定稿

2014届 “富翁、乞丐、梅香”作文讲评9.30

一、【题目回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冬日寒冷的清晨,富人正在自家花园里欣赏绽放的艳红的梅花。一个已在梅园外冻了一夜而瑟瑟发抖的乞丐,前来行乞。

②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便转身走了出去。

③富人呆立在那里,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可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④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此刻的他,濡湿了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了自己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

请根据以上文字,写一篇文章。要求:⑴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⑵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角度与立意点拨】材料是林清玄散文的前半部分, 接在材料后的抒情议论如下:

⑤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⑥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⑦一个人的品质其实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验,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人格的香气。

⑧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⑨能闻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⑩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吧!

这些抒情议论是我们准确而深刻审题立意的依据。

二、【角度与立意点拨】

审题重点:以果溯因法。⑴为什么富人几十年都闻不到梅香?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先要弄懂梅花的艳红和梅香各自的寓意。美丽的姿容、艳红的色泽是梅花的形,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才是梅花的魂。富人眼见的是梅花的艳丽,穷人闻到的是梅花的芳香。 鲜艳寓意肤浅的形式美,“梅香”的寓意是本质美,对人来说,是精神的清明或内心的、含蓄的、清澈的、澄明的人格香气。⑵富人行为的寓意。富人见艳红的梅花,是不经意的人生态度;富人闻梅香的

一系列心理描写如“庄严”、“深怕惊动梅香”,动作描写如“悄悄走进”,神情描写“濡湿了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暗示放下缠缚和狂妄、无所旁骛,用干干净净、明明亮亮的心体味到了人生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真味的态度。综上所述,富人没闻见梅香的原因有二:不懂本质美,没有放下缠缚和狂妄。

从材料主角富人和材料主旨立意,可以减少偏题。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①物质的贫富与精神的品位(富有)。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富有有两层含义: 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尽管乞丐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是他能内心清明,品味到隐在外表内部的幽香,发现生活的美,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是有品位的。富翁在物质上富有,但几十年只见艳丽的外形美,却没闻到清幽的香味,可折射出他关注生活的外在形式,比如豪车别墅;未曾注重生活清幽纯净的本质,在精神上是贫瘠的。可见,精神的雅俗同财富的多少不是等比关系,富有不等于高品味,贫穷不意味着低品位。高品味的内涵是内心的清明、内部人格的芳香。

②重视内在人格品行,回观自我,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修养高尚德行极其重要。此立意侧重探讨内在梅香的内涵。由富翁赏花,联想到对人的欣赏,不能只凭外表,而要细细地品味表现其内在的犹如梅花般的清芬香气。由对人的欣赏联想到对自己的欣赏,你是否反观自我,欣赏过“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梅香呢”?若自性无香,修养高尚德行极其重要。

③放下外物的束缚和狂心,心境宁静平和清亮,用心品味自己或他人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此立意侧重探讨如何用心,属于方法层面。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用心”的重点在于:放下外物的束缚,心境宁静平和清亮。

④拥有与欣赏(善于发现美)。富人在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时下拥有的美丽生活让我们习惯了花花世界,时下拥有的幸福日子让我们习惯了灯红酒绿,而无论再有多少好的东西,在我们面前似乎都显得习以为常,平淡无奇;然而当你退一步或站在另一个世界看风景时,也许就会发现,极平常的东西也会变得如此之美丽!的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与欣赏美丽罢!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与欣赏人生罢。幸福在于能欣赏人生。占有不等于拥有。此立意要写出动词“拥有”或“欣赏”的对象(美)的内涵,还要写出动词欣赏的具体做法。

美的内涵不应停留表面,可以写事、景、物、人的本质美,但都应是本质与内在,若能写到人的美在于“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当称为最深刻。

在写怎样才能欣赏到美时,怎样做才叫善于发现美时,若能写到有极高的洞察本质的鉴赏能力,并能“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当算深刻。

⑤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富翁提供乞丐食物,也因乞丐的点拨闻到了梅香。相对于前几层基于人本身的精神品味的立意,此属就材料论材料的浅层立意。 【病文】

用心感受生活的内在美

①有这么一则故事:寒冷的冬日清晨,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中欣赏艳红的梅花,一名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前来行乞,好心的富人为这位乞丐端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乞丐忽然说到:“先生,您家的梅花可真的很香呀!”富人感到十分震惊,用心仔细地去嗅,真的就闻出了那种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

②自家花园中的梅花已种了几十年,花开是常有的事,富人能够欣赏到梅花艳红夺目的光彩,却从没能闻过梅花的香味,直至有天有一位乞丐点醒了他。为何会这样?我认为,这正是因为富人被盛开梅花的鲜艳夺目外表所迷惑,忽略了梅香,以至他无法感受到梅花的深层内蕴,没真正看到梅花的“内在之美”。 ③人最重要的不是物质和金钱上的富有,而是内心修养、学识,精神层面上的富有。如果一个人追求的仅是世俗上所谓“高贵生活”,就是追求表面上的“高贵”。其实这不过是形式上的东西,况且这其中还包含了太多的跟风、炫富的因素,这些充其量不过就是“高贵生活”的空壳而已。 ④很多富人,为了向世人彰显自己与梅花一样高雅品性,为了向别人显示自己不俗的品味,特地在自己的庭院中大种梅花。说是欣赏,只不过是一种假象罢了。因为他从没走近去闻一闻梅花的香,品过梅花的香。而穷人,尚在为生计奔波,无暇去种梅自赏,但是不能说他们不懂得梅花,恰恰相反,他们反而更加珍惜赏梅的机会,能够体会出梅花傲骨。也让自己在贫寒中更有傲骨。

⑤一个精神富足的人,讲究的是无非就是“用心”。唯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内在之美,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本质。

⑥世间那些富人,虽然过的是物质充足、光鲜亮丽的富裕生活,但是始终感受不到生活的本质,感觉不到生活所带来的乐趣,他们只是生活的工具。他们的生活是表面风光,其实没有内在之美。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用心去追求过生活的这种内在之美。

⑦但很多流浪者,如材料中说的乞丐,他们没有丰衣足食,富丽堂皇的生活,但是他们也从不觉得自卑和沮丧。他们凭借自己的技艺养活自己,他们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这种生活的乐趣。这就是他们真正追求的充实而快乐的生活。他们贫穷,他们流浪,但是他们用心对待生活,同样也在用心感受生活对他们的馈赠与回报。

⑧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去面对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一定不可以三心两意。唯有注重“内在美”的人才是生活的富有者。

【冯少妃老师点评:此文立意较准确: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内在之美,而不被其外表所迷惑。采用的是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语言表达也较好。但是文章存在几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对原材料叙述和评点冗长,入题所用笔墨太多;

二、全文在议论分析中只讲道理不摆事实,缺乏说理力度。作者可以在④⑤⑥

⑦自然段中分别用例证明观点,而论据其实也并不难想出;

三、第④和⑦自然段分析不够辩证客观,太片面,并非所有的富人和流浪者都是一样的,一棍子打死的表述方式很不明智,不符合生活的客观事实;

四、第⑤自然段应该放在⑥⑦后,因为④⑥⑦自然段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内容,⑤放在这里显突兀,不妥当。而④⑥⑦这几段在意思上也是重复的,也很不妥当;

五、文章观点是要用心去感受,所以应该对怎么样才算是用心感受有所交代,从而避免泛泛而谈。评分:38】

三、【范文】

【1】 做一个心灵富足者王琪琛 高三(13)班

①为什么富人几十年都闻不到梅香?培根告诉了我们答案,他在培根在《谈美德》中说:“美德如同宝石,嵌在素净处最佳。”推而广之,那些具有本质性美丽的东西都是“大隐隐于市”,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唯有心灵的富足者,才能超然于人类的肉眼凡胎,将它们一睹为快。

②富足的心灵往往不为外物所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于生活之中,我们常为外物所羁,因此心灵蒙尘,慧眼蒙蔽。可贫穷落魄的庄子对以千金相邀的楚国使者说:“子亟去,无污我也。我宁游戏污浊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为了自由纯净的心灵,超然物外,不为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所羁绊。孔子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四处奔走,却“不用于卫,拘于匡,困于陈,遇险于宋,绝粮于蔡”,“累累若丧家之犬”,穷途末路仍不改其志,“知其不可而为之”成了他一生的生命轨迹。庄子拒绝千金保高洁,孔子屡受冷遇图苍生,都是心灵富足之人,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精神追求不被外物缠缚,能够从一而终,进而找到灵魂深处本质的美丽。

③心灵之所以富足,在于它容易满足。所谓欲壑难填,说的就是心灵里最为贪婪的一面。只有那些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拥有富足的心灵,拥有发现本质美的眼睛。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意正是在告诫我们放下心中所执,才能让灵魂有所至。材料中的富人久处梅花之中只见梅花鲜艳的颜色,却未闻其香,说明他长期被香车美女别墅等物质的生活主导,未能发现生活中无形的本质美。若他能像乞丐那样对一日温饱感到满足,想必梅花的芳香早已沁入他的心脾了吧。

④让心灵变得富足,是一场灵魂的修炼。稻盛和夫说:“无论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权势,在他死后,这些东西只会留在人世间,唯有灵魂陪伴着走下一段路程。生命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灵魂的修炼。”灵魂的修炼即心灵的修养陶冶,心灵修养陶冶的终极目标是富足。精神的富足表现在精神方面比别人更纯净。财富不会使我们的灵魂在落幕之时比在开幕之初更为高尚,更有品位。中国首善陈光标曾说:“如果有一杯水,应该自己喝掉;如果有一桶水,应该藏在家中;如果有一条河,就应该让大家来分享。”且不说他备受争议的高调行善,只说他在地震中给灾民发放现金的善行,就是给高尚作注,就是给富足加料,就是一场灵魂的修炼。哲人戴尔.卡耐基则说:“带着万贯

身家走进坟墓是可耻的。”金融巨子巴菲特捐出大笔财产用于早产、计划生育和核裁军事业,微软奇才比尔.盖茨甚至裸捐财产用于根除发展中国家的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毋庸讳言,他们都是物质的富有者,同时也是心灵的富足者,为富行善,在金钱的洪流中完成了近乎完美的灵魂修炼。

⑤所以,启程吧,肉体与灵魂,必须有其一行走在追求富足心灵的道路上。

(胡琼德老师点评:胡琼德老师点评:本文50分。材料中富人眼见的是梅花外形的艳丽(形美),穷人闻到的是梅花无形的芳香(本质美)。让人们思考:在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两方面,究竟拥有什么才是富有?富有有两层含义: 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尽管乞丐非常贫穷,但是他能内心清明,发现生活中的本质美,虽然他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本文回答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富足,立意深刻;递进式行文,结构紧密。古今中外素材信手拈来,且用人所未用,很多甚至是人所未见,足见内功深厚,是本文一大亮点;围绕观点,引议结合,叙议结合,不枝不蔓,行文紧凑。不足之处在于结尾仓促。)

【2】 心富则可闻梅香高三(13)黄家熙

①富人腰緾万贯,满园梅花,却不曾真正拥有梅花的美——梅香;乞丐衣衫褴褛,身无长物,却于严寒中直抵梅花之美——阵阵馨香。精神的穷富于此时跟世俗物质的贫富颠倒。这个世界,有人可凭钱财占有事物,却无法用心拥有事物,有人不须占有事物,只要倾心感受便可拥有事物全尽的美,纯粹而高洁。这种差别,不关财物的多寡,权位的高低,而在于心灵的富有与贫瘠。

②心灵的富足是一种自适万物的心灵状态。由乞丐闻到富人几十年都闻不到的梅香,可见心灵富足无需外物的衬托、名位的点缀;是一种内心的高尚、自足。昔庞士元嘲笑司马德操不追求“戴金佩紫”,却“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采桑之事”。而德操反驳道:“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是因为伯成他们心灵富足品德高尚而忘却官位,不然,无德心灵贫瘠之人,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这种人,即使占有一切也还会戚戚恐失之,受缚于物,怎还有心去领悟梅花的香呢?也只有如伯成、原宪、德操这种心灵富足之人,于耦耕中可得乐趣,于贫居中可得乐趣,于采桑中可得乐趣,甚至于如嵇康还可从锻炼之中领悟养生精要。可见心灵富足之人无处不得妙趣,无时不备雅致,此之于缠腰万贯忧心忡忡不知胜出几何。

③自适万物不是以“万物”为追求目标,而是要让心灵照映万物还保持如镜般的清澈透明,不受外物玷污、支配,失去本色。耶稣说,富人进天堂,比胳膊穿过针眼还难。千古大哲一语道出了世俗富人的通病:太执着于财物。更道出了心灵贫瘠者的病由:执着于物,所以受缚于物。只有不把自己得失系于物质,才能真正拥有精神的清明闲适,做一个真正的精神富翁,去欣赏清澈的“梅香”。苏轼曾做一篇文章,专述玩物赏物的心得。他说,玩物不一定丧志,关键在于不要过度重视此物而受缚于此物,玩物本为怡心,若

因物损就神伤恍然,若失一魄,郁郁不乐,岂非得不偿失?现代人也非尽是受缚之人,像比尔.盖茨一手裸捐便把钱这俗物之最玩得高雅至极,世人无不称善智,足见其内心澄澈清透。无独有偶,清八旗后代更是把世人视为丧志之物的溜鸟溜出经典,溜出专业,令人跌了一地眼镜。放下一切形而上或形而下的缠缚,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我等虽不能及,但心向往之,有了这层清澈透亮的心思,那世间一切贬谪,贫穷困苦,劫难闵凶,你都可以不受其所迫,大笑长吟“也无风雨也无晴”,观闻人生世相的梅香。

④曾被伟大领袖毛泽东佩服过的曾国藩说过,平生察人凭二事:贫能守志,富不改节。贫可自得其乐,达亦不忘形捐本。德备之人自是心灵富足之人。古人洞彻如此,今之不闻梅香者,何不自解于物?

(胡琼德老师点评:此文51分。本文立意深刻(见王琪琛点评立意方面)。本文值得赞许的是作者学以致用的能力,近段时间的古文学习让很多人抓狂,但本文作者能熟记并在作文第二段里恰当运用曾读过的短文,让枯燥乏味的古文阅读训练有了一丝活力,难能可贵。结尾反问,首尾呼应,简短有力。)

附第二段涉及的“九洪钟雷鼓”的故事: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 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 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⑥。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士元曰:\" 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译文】 南郡庞士元(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在颖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呀。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3】欣赏,勿停表面

高三(23)班 周妙娣

富人欣赏了几十年的梅花,只为其艳红,闻不及芳香。他的欣赏,只停在表面。而当他第一次闻到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芳香时,他感动得流下热泪。他终于欣赏到了梅花内在的芳香。诚然,欣赏,勿停表面。

人们常说:世界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美”更多的是内在的而不是表面的。若想寻找表面的美,那岂不易哉?万紫千红、花团锦簇、高楼大厦、蓝天碧海等等都可贴上美的标签。但如果欣赏

只停在表面的话,这个世界岂不是“美”得乱糟糟了吗?正如林徽因所说:“欣赏是有章可循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个世界才会美得有层次感。”欣赏是一门艺术,欣赏勿停表面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懂得欣赏,无疑是懂得欣赏事物或人的内在之美,而非只停表面。欣赏,勿停表面可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领悟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增添生活的美好。杨丽萍,一位著名的舞蹈家,早年在寻求跳舞灵感无果时,她选择进入大自然来欣赏花草树木、蓝天白云和鸟儿们的“舞姿”。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她说:“我欣赏到的不是什么花红草绿、鸟飞鸟栖,我欣赏到的是一个个小精灵曼妙的身姿,我随着它们翩翩起舞。”也许正是杨丽萍这种深入内在的欣赏成就了响彻中外的《孔雀舞》。

何炅,当前一名著名的主持人,除了这个身份他亦是北京外国语学校的一名阿拉伯语老师,他与同学们和谐亲密的关系也是别人赞扬他的一个方面。在谈及处理师生关系是不是大多依靠他的名气与本身诙谐的性格特点时,他否认,并回答:“我只是发自内心地去欣赏他们的内在而已,因而他们也愿意来欣赏我的内在。”事物的外在之美用眼也许就能看到,但事物的内在之美则需要用心,用智,这才是一种高层次的欣赏。正好杨丽萍与何炅都能欣赏到平凡事物或人的内在之美,并为之而感动,让这种美实实在在地影响他们的生活,从而也让他们的生活因而变得丰富而美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外貌协会”等词充斥着我们的双耳。很多人不懂得欣赏,他们在乎的只是表面,他们宁可追逐着一位位浓妆艳,道德败明星,也不愿意青睐于身边一位朴实善良的大妈。他们宁可花大量的精力在穿衣打扮上,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增长气质。这种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我们没有一双善于发现内在美的眼睛时,这个社会离冷漠、虚伪、浮躁也就不远了。

请放慢匆匆的脚步,好好欣赏,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这样才能发现了生活中真正的美好!

(黄晓娟老师评语:本文立意准确:欣赏不要停留在表面,而要触及内在。采用引—议—证—联—结的结构,内容充实,例证丰富,并且能结合现实体现了观点的针对性,在议论分析中能较好扣住观点自圆其说,语言平淡但不枯燥,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不足之处,杨丽萍与何炅这二个人物都是当代娱乐界人物,身份过于接近,例证选择最好有变化。)

【4】 学会欣赏高三11班林康玉

富人因一名乞丐闻到自家梅花的芳香而震惊,于是走近梅花,为第一次闻到梅香而落泪。生活到处充满细微之美,若没有一颗懂得欣赏的心,就无法体会生活带来的惬意。所以,学会欣赏,领略生活之美。

学会欣赏,其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超脱物质的束缚,超越世俗的牵绊。只要你有一颗细腻、超然的心,即使是一名乞丐,也能领略梅花含蓄、清澈的芬芳。若像富人那样只在乎梅花艳红的外形,而未曾认真一次欣赏过梅花的香气,即使拥有满院怒放的梅花有如何,得到的只是梅花的外形之美。没有一个金钱主义者会因为垃秋天银杏落叶的飞舞而微笑,

没有一个汲汲于追求物质的人会对路边的的野花野草感兴趣。因此,能在众人熟视无睹的美中欣赏美,是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学会欣赏,能从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达到心灵和心态的和谐。看今昔多少志士仁人,他们流芳千古的诗文无不从欣赏细微之处得到启发,擦出闪亮的火花。散文家朱自清懂得欣赏清幽月光下的荷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梅花潭迷人的绿。正是这样,才有了《荷塘月色》等名作的问世。他忽视世俗的困扰,脱身物质的束缚,欣赏别人忽视的美,从而得到自然的启发与心灵的和谐。文学巨匠梭罗在绿荫下享受宁静的如诗一般的田园生活,每日心领神会地欣赏平静的瓦尔登湖面,他的心绪也同样平静如水、澄澈透明。正是这份欣赏催生他深刻的智慧之作——《瓦尔登湖》。所以学会欣赏,能让我们静心钻研,经营出一片精神的天地,实现心领的跨越。

学会欣赏,还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早年当记者时曾这样夸奖一名犯罪的小偷,“作案心思如此细腻,手法如此独特,干任何一行,都大有出息。”没想到他的这一番话影响了小偷的一生,小偷现在成为多家羊肉店的老板。仔细地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你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生命之光。所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学会欣赏的前提。

朋友,从现在起,做一个学会欣赏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丽,享受生活之美,你就会得到心灵的和谐。

(袁龙老师点评:林康玉同学的文章选取材料中富人闻梅香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学会欣赏”这一观点。文章结构清晰,在举例论证的过程中善于以优美细腻的文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出作者平时的材料积累与运用能力。)

第11篇:梅香小院的优美散文

许久未写点什么了,看看旧历的2015,渐行渐远。这一年时光,仿佛如一瞬之间,从春到冬,却是如此的迅捷——问问光阴,何以无声无息地远离?

正好是冬日难得的暖阳,我坐在书房的窗台边看新近买的《读者》。这时,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呼我:“爸爸!院子里还有小朋友玩,你陪我去打羽毛球好不好?”看着孩子乞望的神情,我知道拗不过她,只好起身,下楼去到小院的空地。

说实在的,这几年来的身体越发“肥了”,所以没玩几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只好向孩求饶——实在是累了,想休息一下。

冬日的小院,已经不再有夏日的那么繁盛:那落光叶子的银杏、蓬乱的石榴,还有那不曾落叶的黄葛树,一切都显得那么杂乱和萧瑟。

枯黄的草地上,败叶与枯枝到处都是——横着的、竖着的、有黄褐的、有黑乌的,都毫无生气地在草地上静默着,像童话世界老巫婆那恐怖的手指,看后不免生起一阵凉意。

草地的边沿是小院的小路,小路经多年行走,那红色的地砖已经被磨得失去了往日的色彩,红一块、黑一块、黄一块……显得十分斑驳和充满古味。小路的旁边,依然长着青葱的桂树,那桂子的花香早已经在八月开过,留下那盈袖的暗香,还在我内心缱绻,久久不肯淡去。而这郁郁的树,却在冬日里越发地绿了——那生长在枝头的叶子,由夏日的黄绿变成了墨绿,在冬日的阳光中似乎还闪着光辉。

小路的尽头,是一栋楼的墙角。那墙角边有一棵腊梅,在这数九的寒冬里,那黄色的小花们却顽强地生长着,点点黄晕,点缀在没有叶子的枝头上,清新脱俗,让人眼前一亮。走近那棵梅树,那花儿的形态便轻盈地映入你的眼帘,花瓣由五个或六个组成,它们或开着;或半开着;或是骨朵。然而每一朵,都像一个小精灵,在这有阳光的冬日里,却是如此地喜人。

在这寒冷的冬日,也唯有它还浸着淡淡的香,那香味,初闻一种淡雅,细品后,总感觉这香味里,似乎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忧伤——是孤寂?还是落漠?我一时也说不上来,只为这梅的味而伤感:群芳殒落,我独艳。突然就想起一句诗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的,这寂静的小院,也仅有这梅的暗香,这样纯,这样淡。

“数点梅花春可至”。有人说梅是报春的使者——梅之绽放,春之归来。然,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梅是感恩:寒冬腊月,尽数开放,是感谢大地,感谢自然给予自己的生命力,在这百花凋零之时,它迎寒而盛,还带暗香,岂不是感恩于生命么?

曾在一篇文章中读过这样一句话:拥感恩之心,必得快乐之源。懂得感恩,必然也是超然脱俗的情子,所以梅是高贵的、纯洁的。

于是想起在老家的小河边钓鱼,见一老者垂钓,每得鱼一条便又放回水中。看后我心颇不得解,便上前询问:“野河垂钓,得鱼不易,何以得而放之?”老者笑而道:“小伙子,我等在河边生活数十载,钓鱼无数,快乐无数;但见这河每况愈下,老夫放鱼,一求快乐,二求感恩这河。”

想想老者之言,我实感大道之悟。感恩父母养育,感恩师朋之教,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铸就了一个完美的人生。

学会感恩,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予恩于己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与一个值得报答的人或事物联系起来,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才感觉到生命的富足;我们的人生才得以圆满;我们的事业才一帆风顺。

学会感恩吧!让快乐永伴于你。

第12篇:伍梅香信访办结报告

永国企改办[2013]18号

关于伍梅香信访积案的办结情况

市联席办:

今年以来,按照市信访积案“百案百日大会战”活动的工作要求,对于原零陵发电设备公司退休职工伍梅香这一信访积案,市国企改革办高度重视,按照“五个一”的工作要求,成立了市国企改革办副主任罗有生为组长,原零陵发电设备公司临管办负责人陈世丰为副组长,市国资委维稳科科长吴爱国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化解工作方案,并对伍梅香信访积案进行了重新调查、重新调处。经过做艰苦细致的工作,2013年8月13日,在市国企改革办维稳组,信访人伍梅香与市国企改革办签订了《息诉息访协议书》。现将化解情况汇报如下:

一、信访人基本情况

信访人伍梅香,女,1959年4月19 日出生,2004年5 月办理退休手续,退休前系原零陵发电设备公司职工。现住冷水滩蔡市路1号—原零陵发电设备公司生活北区宿舍。身份证号码为:432902195904190625。

二、信访人主要诉求

信访人办理退休手续后,因患红斑狼疮疾病,一直要求按永政发[2004]1号文件的规定,给予一次性医疗补助。

三、调查了解的情况

本着对信访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尽早化解这一信访积案,今年年初,我们就将此信访问题列入重点信访化解案件之一,按照“五个一”的工作要求,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制订了详细的化解工作方案,并对信访人反映的诉求进行了重新核查:

(一)信访人患红斑狼疮疾病属实。现还在长年服药、经常住院

(二)2003年2月患红斑狼疮,于2004年5月办理退休手续

(三)退休前,单位为其办理了医疗保险。

(四)2004年,丈夫与其离婚,一读大学的女儿由她供养。

(五)永政发[2004]1号文件适合一次性医疗补助的对象是市属国有工交企业置换身份的患有绝症或重大疾病的职工。信访人改制之前已办理了退休手续,而且已进入医疗保险,所以,不是一次医疗补助的对象。

四、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

对于伍梅香反映的信访问题,各级各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市国企改革办、市国资、市人社局、零陵发电设备公司临管办多次接待信访人,就相关的政策进行了耐心的宣传解释,信访人不服,我办又专门组织力量进行重新调查,在此基础上,2013年6月26日下午,在市信访局二楼会议室,市信访局副局长阳辉文召集市国企改革办、市国资委、市人社局、市医保处,零陵发电设备公司临管办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召开专题协调会议,会议一致认为:多年来,市国企改革办、市国资委对伍梅香信访事项的处理意见符合法规政策,予以支持。但考虑到信访人情况比较特殊,家庭确实比较困难,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如果给予一定的困难救济能达到息诉息访的目的,建议由市国企改革办向有关部门申请一次性困难救济金壹万元。会后,经多次找信访人调处,最终于2013年8月13日,达成一致协议(甲方同意为乙方解决一次性困难救济金壹万元整;乙方向甲方保证,领了困难救助资金后一定不再上访,也不向甲方提出其他任何无理要求,否则,因上访引起的一切责任由乙方自负)并签订了《息诉息访协议书》。 附件:《息诉息访协议书》

永州市人民政府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三年八月十三日

第13篇:(重庆理工大学箐箐校园)梅香

梅香

文 / 瞿晓忆(10721620109)

闹腾的08年,就这样平静地走过了。行走在寒冷的风中,不停地跺跺脚,缩缩已然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脖子,诅咒这般阴冷的天。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冬季的这种阴冷,如同被活生生塞入了冰箱,瞬间失活,眼前的一切灰蒙蒙。恍然间,一股淡然的幽香袭来,是腊梅。 还记得每年这个时侯,家中都会买来一支支梅枝,插在花瓶里,不多久,满室芬芳。带着独特的气味,花香扑面袭来。长长的枝桠,上面结满了朵朵淡黄色的蓓蕾,每一朵是那么小,那么羸弱,就如颤颤巍巍的秋叶,轻轻一碰,便掉落于孕育自己的枝节。但每一朵花中所散发的馥郁香气却又那么令人惊异,可曾何人会想到这么小的骨朵却蕴含这这么浓的香? 还记得小时候将掉落的花藏入铅笔盒,一直合着不打开仅仅是为了得到香香的橡皮,还记得将散落的花泡进茶里,一直等着氤氲出来的水气沁着花的香味而美名曰“花茶”,还记得将它放在衣兜里,一直放着希望自己衣服也能沾染上其馨香,还记得,还记得将它夹在书中,将它„„这些是小时候与腊梅的小秘密,现在想起,还是觉得很熟悉,就像一个相识多年的老友,不一定时常相见,却有着无时不刻的默契。

一楼外面种着几株腊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默默不起眼,细细的枝桠,枯黑瘦小。连小鸟立在其上之时都会给人一种即将折断的幻觉。像快要油尽灯枯的老人,在四季中苟延残喘,令人不禁忧心它们是否可以熬至冬季甚而吐露芬芳„„可在观察许久之后,渐渐觉得它们是最善于伪装的大师,骗取了泛滥的同情。冬至后,四周一片肃杀,萧条的背景色却正衬托出它们的向荣,总是喜欢不合时宜的狂欢。却也正是这样,显现出了的是个性,昔日牡丹不畏权势发配洛阳,今日腊梅不畏严寒隆冬开花。也正是这样,在这萧瑟的环境下更呈现出了她别具一格的美好。很难想像,这样细细的枝,竟可孕育出这样的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王安石的诗。试想走在雪后的街上,四周白雪皑皑,天寒地冻。经过一堵墙时吸了吸冻得通红的鼻子,一丝暗香绕过心头。墙角处和别的地方一样逊白一片,看着那团白,暗笑如若不是那一缕幽香,恐怕自己也会以为那里仅仅是一团雪了吧。此梅以自己的香,与雪相区别,以大智若愚的狡黠,向路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虽说那墙角的梅,早已枯萎在墙角,那经过的路人,亦早已湮没在街道。但这几句诗,依然将过去的那一幕一次次的复活,重放。我们,亦然可以想象„„

想着刚才嗅到的梅香,心情豁然舒爽。如午后漏进古老木窗的阳光,洒在踩过会嘎吱作响的地板上,不多不少,一米阳光。透过透明的光束,看见浮游的灰尘自由的飘荡。 静静地走在寒冷的街道,心中回绕着那氤氲不散的馥郁馨香。

不经意抬首,墙角,数只梅。

第14篇:读梅香正浓后有感

读《梅香正浓》后有感

夜悄然降临,黑色的天幕笼罩大地,一轮残月洒下光辉。借着台灯的微光,我用手中的笔随心所欲的记录一切。在灯下,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在这难得的宁静时刻,任心灵穿越千年时空,追寻那古老而又高雅的英雄气节。

我仿佛来到了明末清初的时代,耳边是震天的喊杀声,眼前是那炮火连天的战场。伫立在史可法所镇守的扬州。看着那刀来剑去的战场,望着那即将被攻陷的城池,我来到扬州帅府,那史可法的遗言时刻回响在我耳旁。

自古以来,中国流传着一句话:乱世出英雄,英雄是表演者,乱世就是舞台。只有在战火连天的乱世之中,才会让英雄拥有表演的机会;但是也同样是在这乱世之中,才会让一些想要投机取巧乘虚而入的人有机可乘,使得小人得志,奸臣当权。而正是因为有这些小人,才使得英雄被衬托出来。若非处在乱世,若没有这些奸臣小人,就算胸怀大志,忧国忧民,有雄才伟略,却也难以表现出来。精忠报国的岳飞之所以被后人所铭记,流芳百世,不仅因为自己卓而不凡的气节,还因为有乱世作为舞台。有秦侩和他对比。史可法若不是因为生在乱世,若没有玩弄权术的马士英,即便再高尚也难让历史在此重。

正如历史所见证的、所经历的,若没有乱世作为背景,若没有昏君与奸臣,英烈的英雄气概,就得不到体现出来的机会。只要有乱世和小人,那么一定英雄辈出。但如果把这句话反过来讲,那就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一定是小人得志、奸臣当道。如同现今的社会一样,当人们提倡孝顺时,一定是儿女与父母“水火不容”,否则便不会提倡孝顺。有岳飞就有秦侩,有史可法就要马士英。我们固然崇敬民族英烈,但我们并不希望在现今的社会中出现英雄,因为英雄与小人成正比例。正如老子所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无论是岳飞还是文天祥,无论是周瑜还是诸葛亮,无论是不计生死的浩然正气,都令人敬佩不已。看着那一轮凄美残月,心想:古人曾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史可法也曾站在这明月下,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第15篇:《梅香正浓》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并且利用教者创设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持续求知的欲念,使他们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其次,教学目标的生成化又是我着重加以考虑的。怎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不仅仅是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思路前进,而是能够通过一些点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生成一些新的认识与思考呢?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史可法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对于这样一个昏庸的朝廷,他这么做有价值吗?他的举动根源何在?”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研讨使学生更加能够品味到史可法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气节与浩然正气。这就将史可法的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也从这种动态生成中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第三,师生关系的和谐化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先要学生喜欢你的人,因此在上课之初,教师要与学生通过略带幽默的谈话进行交流沟通,不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教学进程中,教者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而评价的多元化又会使学生学习的兴奋度持续高涨,比如“你的朗读真是太棒了,不仅感动了你自己,而且也深深感动了在座的每个人”“如果再好好组织一下语言,我想你的回答就完美了”“我真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但评价不一定都是唱赞歌,适当的否定会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致,从而使之更为投入。

第16篇:香草山读后感

香草山读后感(一)

很多年前,品读那本《香草山》,午后的宁静让我有机会在缕缕照射进窗户的阳光下细细赏读这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看了一百多页便忍不住地想与人倾诉我的感受。宁萱这个名字富有诗意且浪漫得让人不忍去猜测,她的西藏之旅前的遗书好象明镜一样几乎让我看到自己心灵深处尘封的领域,因为文字因为纯真也因为这许多藏在自己灵魂里许久却被别人用另一种方式展现给自己所带来的震撼。

其中引用罗素的名言,人性中没有了爱的感觉和追求便少了色彩从而空虚孤独;没有了学业的成就和拼搏这个社会将停止发展;而没有了对人类苦难痛彻心肺的怜悯之心那么世界上还要有多少战争和牺牲?

说到战争,我为人类感到极端的悲哀,我自知有些孤陋寡闻,我不懂政治军事的发展和道理,但每天的报道中我看到的是绝望惊恐的眼神、孩子的泪水,是血,是痛苦扭曲的面孔以及战争的指挥者不可一世的神态和正义凛然,豪情万丈的言辞论调,人类创造了所谓的文明,然而先驱们却在这文明的土地上肆意滋长着私欲、贪婪,毫无顾及的践踏摧残着经过亿万年酝酿的生命共同寄存的空间,生命的产生是个奇迹,是亿万分之一的概率产生的奇迹,任何一份生命无论强大与渺小都是值得尊重和骄傲的是无贵贱之分的,可是无数的生命体却被无辜的做为工具去满足别人贪婪,我不明白这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军队有士兵,很小的时候每当看到军车看到一身戎装的人就会让我想到电视里炮火硝烟的战场想到被人称颂的橄榄绿上的血,自然就想到死亡,我从小害怕死亡更害怕身边亲人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每一天世界的某个角落都有生命灭亡和再生,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的灭亡就是罪恶,不知是文明的罪恶还是文明造就下人性自然滋生的罪恶。

书中说到郭沫若卑躬屈膝为人所不耻的活者,倒不如郭世英光明磊落的惨死在牢狱中,现代人又有几个可以像这般从容?喧嚣当中充斥的是利益和欲望,人们于是麻木了或者说是习惯了某种人人遵循的模式。

我自己也是个渺小的个体,同样的悲哀着,或许根本没有资格去怜悯别人的悲哀,然而我还是自由的,衣食无忧的活着,看到描写曼德尔斯塔姆所受到的遭遇以及他的妻子在他死后带着诗稿到处躲藏,夜深人静时,她依靠吟诵丈夫的诗篇来抵御寒冷和孤独,我感到无法抑制内心涌动的悲怜和愤慨,几乎要为之哭泣,这是何等的坚强伟大,又何等让人心痛,为一位出色的诗人遭到世事的压迫更为一位痴情的妇人孤独一生守侯的坚贞的爱,与其相比,我们现在的所谓苦痛便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了。

在欣赏宁萱在第一篇中柔美流畅的文笔之后,在钦佩这个有着独特思想的的女孩子的同时被延生令人折服的洞察力和鞭辟入理的思辩能力,却又有叫人怜爱和心疼的纯情与脆弱所打动。

我是酷爱诗歌的,但是我笔下的随感与那些视苦难于不屑的被压迫下的词句相比就是纯粹的靡靡之音,不值得见人了,世界之大有众多不为我所了解的或宏观或微观的事物以及思想,我再次为自己灵魂的渺小感到悲哀。

香草山读后感(二)

春节期间的一个深夜,在我姑姑家,大家都睡了,而我睡不着,在房间随便选了这本《香草山》。当我翻开第一页,书中的文字就深深触动了我,文中这样写道,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生活的动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在这样的动力下生活,注定是无尽的、近于绝望的孤独。于是深夜的几个小时将这本书读完,看完回想着书中描绘的那唯美的爱情和温暖的语句我再也无法平静,写下这篇读后感言。

故事的女主角叫宁萱,读了一个叫读北大学生的廷生写的书,被他的才气和灵魂所打动,于是就给廷生写了封信,虽然并不知道他的详细地址。然而这封信经过几天的漂泊最后竟然到了廷生的手上。后来他们认识了并开始互相通信,在信中他们一起谈论文学探讨爱情,他们的意见总能达到统一;一起发泄内心的痛苦;一起讨论对诗歌的评价,他们竟然有相同的爱和恨,甚至连祖辈的经历也是惊人的相似。虽然只是通过文字来交往,但他们还是相爱了。看到这些真让我很敬佩他们,爱情很伟大,而他们更伟大!

他们见过两次面,最长的一次也只有短短的一周。白天他们一起去未名湖,到图书馆。到了晚上在爱的小屋里,她为他唱歌,他给她写诗

故事的结局是宁萱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投入到廷生的怀抱。

我喜欢廷生的信里说真话、说实话的态度和言词,记得有一句是这样写的,中国人的传统和思想,束缚了多少人,像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与其把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干脆买针来了;还有愚公移山,以牺牲子子孙孙几代人的幸福去挖山,为什么不直接搬到山那头呢?写出了简单而明白的道理。

宁萱的信,写出了她理想中的爱情,也让世人为之喝彩。喜欢结尾的一段话,我引用了罗素的话:支撑我生活的力量便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现在,我要对你说,让我们在一起,以爱为力量,以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思想为武器,以真诚、以同情、以全部的身心,去走到苦难的人群里,去痛彻肺腑地爱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我们全部微薄的温暖和赠与,为人类的苦难,痛其一生不改其衷,为真善美的世界奉献一生而无怨无悔,勇敢地握着我的手,无畏的凭着我的爱,走上前去吧。

香草山读后感(三)

读完《香草山》,我感受到了做偷窥者的痛快感。这种用一颗充满激情和天真的心去探讨种种人生问题的情书和日记,我是无法写出来:不是说书中的文采高得让我无法攀及;主要是我不太喜欢这种海阔天空、高谈阔论的情书交流方式,把两人的爱情问题与历史、国家大事等等问题联系起来一并侃侃而谈,也只有廷生和宁萱那种思想激进而又天真的年轻知识分子才能干得出。他们俩的思想给我的观感就像两块良玉的胚石,在未经打磨之前似的粗糙和动人。他们俩的心灵虽然没有庸俗者那般麻木和圆滑,但也没有一个饱经沧桑者的沉稳和睿智。此书,我要是在四年前读到它,肯定会读得热血沸腾,而现在读到它,我只有一笑,不是嘲笑,是对激情和天真思想的理性对待后的宽容之笑。

说到读此种两地书的作品,我还是比较喜欢看鲁迅跟许广平的那种两地书,双方在沉稳和温情中进行谈情说事。他们没有廷生和宁萱的天真和火一样的激情,却有着浓浓的温情和不失理性的热恋之心,这样的两地书才能让我读之其乐融融。虽然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因受当时社会的风俗所困,无法达到真正自由和浪漫的谈情说爱的高度,但那份温情和热恋的心不失理性的书信交流方式,我是由衷地喜欢的。

第17篇:《蝙蝠香》读后感

《蝙蝠香》读后感

周梦缘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感人的书,它的名字叫作《蝙蝠香》。它的作者是一个我喜欢的作家---曹文轩先生。我曾经看过由他写的《草房子》,那时就喜欢上了这位作家。

《蝙蝠香》讲述的是一个悲伤而又感人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是村哥儿,他原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但是他的妈妈远走了。爸爸为了找妈妈得了重病,高烧不起,从此他双眼失眠,两耳也不能再听见了。虽然村哥儿白天诺无其事,但一到晚上他却会梦游,在村里游荡。爸爸担心他的安全,就在村哥儿的手腕上涂上了迷迭香,爸爸闻着特殊味道跟在村哥儿后面保护他。田小童和小伙伴们一开始取笑他,后来看到他的爸爸即使聋了瞎了,也要守护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在乎自己受伤,于是他们一起守护这对父子。

每当我读到村哥儿梦游,唱起那首妈妈曾经唱过的歌时,总感到很悲伤,为村哥儿难过。当我看到最后村哥儿不再梦游了,我又为他高兴。读到爸爸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跳进河里救村哥儿时,我深深地被爸爸的父爱所感动。我默默地流下了泪。

父亲的爱同妈妈的爱一样伟大,只不过父爱总是默默的。我也有一个好爸爸,总在为我们默默地付出。

《蝙蝠香》读后感600字

曹文轩是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他的最新作品《蝙蝠香》问世了,我迫不及待地买来新书,一拿起就再也放不下了。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孩子自我成长与心灵蜕变的故事。村哥儿原本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但随着妈妈的远走,幸福的生活便出现了裂痕。这条裂痕仿佛把村哥儿的世界分为两半,一面是不动声色的白天,一面则是独自梦游的夜晚。梦游的村哥儿总是一边唱着妈妈唱过的歌一边独自游荡在黑夜中,就像一只小小的、孤独的蝙蝠。在每个梦游的夜晚,村哥儿的手腕上都会散发出迷迭香的馥郁芬芳,原来那是失明的爸爸为他涂上的。这香气如同一条蓝色的丝带,一头系在村哥儿这里,另一头系在爸爸那里,牵连着父子间关爱与抚慰。

\"每一个忧伤的灵魂都会被爱疗愈,每一次苦痛的蜕变总有温柔相伴。\"是啊,童年的记忆中,在我生病的时候,是爸爸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我失落的时候,是爸爸给了我重新振作的信心;在我成功的背后,也是爸爸在为我默默地付出……

记得那一次,我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那是要被张贴在黑板上展览的。当我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向爸爸妈妈报喜时,爸爸却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满以为爸爸会好好地夸我一番,甚至亲亲我、抱抱我……我失望极了,委屈地到一边做作业去了。第二天回到学校,打开老师发下来的作业本时,才发现前天的作文明显被爸爸修改过了,不仅改掉了错别字,增加了好词好句,还加上了一个漂亮的结尾……我的眼睛湿润了!

啊,父爱如山,父爱如山!村哥儿的父亲如此,我的爸爸如此,天下的父亲皆如此!

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1500字读《曹文轩文集》有感600字曹文轩名著《青铜葵花》读后感两篇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800字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

第18篇:香草山读后感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余身上的自由精神和勇气还是让我这个瞽者复明了。逐渐地他的与众不同的声音让我有耳闻,有人也称他是童话中那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子,说出了大家知道却不敢出口的真相。

再回到《香草山》上,出自《圣经》的“香草山”在雅歌书第八章14节:“我的良人啊,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从扬州到北京,又一个鲁迅与许广平似的两地书,一段美丽甜蜜的爱情故事背后,是对人类无尽苦难的控诉和怜悯,对自身价值与灵魂的审视和拷问,对无畏抗争与勇敢奋斗的讴歌,对自由的向往,对至善纯美的追求。

正如书的封底上写的那样:“也许你要问:这是一部小说?一篇自传?书信和日记?抑或散文与诗歌?《香草山》归属于什么文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把它作为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灵魂?”我读出了启蒙的意义,缺少自由民主启蒙的中国大地是太需要这样的著作和这样的学者了。今天在网上还看到署名王子也的评论《爱情乌托邦的背后:余杰和他的〈香草山〉》,王认为“由盛气凌人的叫骂到今天摆弄出一副温情主义的面孔,余杰是真正理清了当代媒体文化的潮流与趋向。”“到此我们终于可以看清楚了,余杰是并不拒绝世俗的,不过是借着学术文化的外衣来向世俗文化谄媚而已。”王能得出这么个结论显然是把《香草山》当言情小说读了。

“百合花在香草山上,羊群在香草山上。我和宁萱也生活在香草山上。香草山上,蓝天白云,水草丰美。”这片香草山,我想不仅是作者们(余杰坦率承认《香草山》中男女主角的情书实际就是自己当年和现在的太太的往来情书)心灵的伊甸园,也是所有人的。

爱情是什么?千百年来没有人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孔庆东说这是天问,谁也说不清楚。爱情也许只能去体会——用心、用真去慢慢的体会。什么是爱情?只要真正爱过的人才会知道。??

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人们喜欢的是欲望与刺激,崇尚的是效率与速度,甚至包括爱情也这样。两个人闪电的相爱,然后心平气和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分开,就像一场游戏,游戏结束了,大家好聚好散。散了以后,又是一场新的游戏。与这些相比,我其实很怀念古时候,男女之间鸿雁寄书、鱼传尺素的年代,两个人用最单纯、最简单而且浪漫的方式——文字交流——相爱。我一向以为当人在面对雪白的纸张的时候,一定会少了一些伪装,多了一些真诚。前几年还能看见有人写情书,异地两个人互相倾诉如丝如潮的惦念。现在新的通讯工具越来越普及了,写情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余杰在《香草山》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书信传情的爱情故事,没有猜忌,没有波澜,童话一般的故事。两颗孤独的心通过文字,相知,相爱。“我想,在这片已经不在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吧。”——宁萱的信

那个男子不会为这严重真诚的话语而感动呢?南方一颗孤独的心在呼唤,北方另一颗孤独的心在向她靠近。

我想对每个喜欢写字的人来说,别人能读懂自己的文字也许是最幸福的事了。她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生命的意义何在,是真,是善,是美,更是爱,是光明,是温暖,是笑,是歌,是情谊。读你的书,在满篇满纸非愤怒既悲凉的文字里,我却赫然看到了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个字——爱。”她真的读懂了他,读懂了他的心。他正是对世界怀有无限的爱,才使他“毫不妥协的面对邪恶”,他才会对所有的邪恶充满了愤怒与批判。爱与恨是相生的,没有爱,也不会有恨。

她的爱照亮了他近乎冰凉的心,使他的文字里更充满着爱,她和她的爱变成了

他写作的“催化剂”,他写作的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她。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凡高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在恋爱之后与恋爱之前的区别,正好象一盏点着的灯与一盏没有点着的灯的区别一样。„„爱使人们对待许多事情采取更加沉着的态度,所以对自己的工作更容易满足了。”她也开始变的快乐,不再喜欢穿黑色的衣服,把头发也为心爱的人留长了。

她坐在街心花园的阳光里给他写信,自己也觉的自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相知,相爱,让他们的生活变的无比美妙。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在他26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她拔完牙后牙疼。于是一个声音从江南传到了北国。他们好象上辈子就认识、老友重逢一样的聊起来。后来她放弃了烟雨蒙蒙的江南的优越工作,毅然北上到黄沙漫天的北京与他共筑爱的家园。

余杰说《香草山》是三分虚构七分真实,其中许多的信件就是当初他和妻子通信的原件。有时候我都不敢相信现在还有这样的故事,还有人相信文字,还有人相信没有其它杂质的爱、相信精神的爱。这就是相知之爱的魅力了。

相知之爱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有的只是默默的心灵沟通,他们在信中交流的更多的也是严肃话题,还会分享彼此的痛苦回忆。但他们相知,真诚,这些就够了,不需要许多的其他的甜言蜜语的表白,那些言语在相知的两个人之间其实是多余的。他们也没有多少的山盟海誓。他说:“也许有一天他会像俄国12月党人那样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她说:“她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一起彼此用身体温暖对方”。这时,爱也就满足了。

因为彼此心中有爱,虔诚的宗教一般的爱。她能看见他文字中的爱,他也懂得他的单纯。他们都用真诚与心去理解爱,珍惜爱。他们一起找到了他们的香草山,用心去营造自己的香草山。 “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山羊山(香草山)。在那里,他们寻找爱情;在那里,他们获得力量,在那里他们倾听真理。”也许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香草山,也在寻找一双眼睛,“在这片已经不在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与自己“共同哭泣”,那生活就真的值得我们为之受苦了!这是有“北大怪才”之称的余杰的作品。我用了一个晚上,直到东方太白的时候,看完了。我 没有看小说的习惯,但细细想来,怎么被这本书吸引了呢?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与爱好, 这可以解 释一二吧!从来都没有看过如此唯美的爱情故事,琼瑶式的哭哭啼啼,不是我喜欢的。爱情是纯快乐,感到痛苦,岂不是有些变味吗?我总这样固执地认为。虽然这是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物欲横流, 爱情也多成了快节奏的游戏。许多城市不是都有了所谓“八分钟约会”吗?如此快餐式的开始,难 道没有想到以后分离的伏笔吗?爱情在如此的包装下,还能保持新鲜原味吗?我深深地怀疑。《香草山》给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爱情版本,好象莫尔的《乌托邦》。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分别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创建了一个理想模式一样。尽管理想不一定实现,但是这并 不防碍它在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主人公是廷生,宁萱,一看名字就不一般,他们的相遇纯是个偶然,宁萱在南方的一家企业做部门经理,应该是人人羡慕的工作了。但是现实没有让她随波逐流,在内心深处,她依旧保持 对自己灵魂的审问。廷生是北大中文系才子,身处校园,却时时关心着社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他没有失去作为社会脊梁的职责,不断的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无情地批判,以至于许多作品无处发表,成了“抽屉文学”。 一个偶然的际遇,廷生从自己的信笺中发现了一封陌生来信,于是就拆开了,从此故事发生了。我坚决地相信:人生就是一个偶然的过程,一见钟情,心有灵犀是存在的。为什么在众多的信笺中,他选择了她的呢?这是作者的故意安排吗?我觉得不是。可是前生注定事?冥冥之中,早有预兆了吧!他们就开始了

通信,他们进行的是灵魂的沟通,谈的是现实问题,理想问题。是两颗心的碰撞,而没有今天大学校园里的男女们的花前月下,亲亲我我。更没有什么花言巧语故意地取悦对方。纯粹是心灵对话。我想起了才子徐志摩的诗句:“我于茫茫人海中来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的才情万丈,用在主人公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他们谈到了很多历史人物,更多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沈从文强烈地追求着自己的学生张兆和,每天文字不断。她受不了了,就去找校长胡适。胡适不愧是伟人,这时,竟然给她介绍起沈来。从此也成就了一世姻缘。还有文坛二萧的故事,当时已经有身孕的萧红被丈夫抛弃在宾馆里。虽然有很多仰慕的对象,但是他们都难以接受有身孕的她。只有萧军在危难时刻把他解救出来了, 漂泊到了上海,生活是极端落魄的,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萧军就在外面跑,弄到可以吃的东西 ,两个人共享。患难见真情,反观当下的人,谁会为自己所爱的人如此付出呢?可是付出的人回来以后,昔人已去,留下一个空空的背影呢?还有关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他们的祖辈们,父辈们的生活状况。*时代的狂飙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啊,那个不是人生活的年代,但是,英雄的出现是不分时代的,一些有正义感的人们, 依然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避免了自己灵魂的沦丧,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顾准的《从经验主义到理想主义》等都是那个时候的星星之火,虽然稀少,但是也给中国的知识界指明了方向,光明战胜了黑暗。 这些都是两个人趣味相投才产生的火花吧!宁萱喜欢的是自由,喜欢的是王菲的歌,但是现实中的朱门酒肉前,她没有趋炎附势,常常是与领导同志们格格不入,虽然薪水优厚,但是依旧羁绊不了她精神的无疆。最后辞职了,去了北京。有情人终成眷属。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在你心里。这是文章的结尾。我们还有还需要精神家园吗? 别人我不去计较,至少在我的心里有我理想的爱情,那是我的香草山,可能我穷尽一生仍然无法到达,但至少我心中有她,我的精神世界依然没有寂寞。

熟悉余杰,熟悉余杰作品的人,多会为他怒发冲冠,热血铿锵,壮怀激烈一面所醉倒,却乏有人能注意到,他柔情似水,惜玉怜香的一面。当读完《香草山》之后,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真实可靠的余杰形象,才悄悄浮出水面,教人一目了然。这是余杰第一部小说——一部由书信与日记有机组合成的小说。形式较为单一,当中所蕴含的意象及情感等,却丰富得让人顿觉脑子内存不够,无法一下子容纳如此庞大的信息。在平常人眼里,爱情两字的诠释,多是平淡生活的交织,是鲜花店、咖啡馆、电影院、麦当劳,珠宝行的浪漫之旅,或者是英雄救美劫后余生的刻骨铭心履历,又或者是修了百世守候千年等来的邂逅„„但是,余杰却全凭一颗赤子之心,一股正义之气,完成了一段充满怜悯、宽恕、揭露、赞美、反思等情感的恋爱。那是柏拉图式的一段精神恋爱,是平乏单一却可相濡以沫的爱情。

男主人公廷生,是一位北大在读硕士研究生;女主人公宁萱,是扬州一家外资公司的部门经理。廷生是个落泊书生,却是才华横溢的才子,有著作等身;宁萱虽是搞经济的大学毕业生,但她饱读诗书,热爱文学远超过本职工作。正因她那颗热爱真理、热爱正义的心,以及那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才鬼使神差地令她情不自禁以一个读者身分,向素昧平生,

仅从有限书本了解到的作者,投出了第一颗问路石:寄出了第一封信。自此,一段网罗有双方唯物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人生对话便展开了。

二人有相同的价值取向,近似的家庭背景,

均等的思想修为以及完善的知识体系。朋友关系的确立,有着最诗意的媒介。支撑着他们生活的动力,离不开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友情的升温,源自彼此间第一次的见面,一次传统的,虽不神奇却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约会。而双方的真诚、

热情,将相互间的爱慕与怜惜进一步演化为爱。对历史的相同论断,对文学前辈的共声慨叹,为他们的爱情天平不断增加砝码。

《圣经》:“二人不同心,岂能同行呢?”(《阿摩司书》)

没有任何东西比相同的信仰使两颗心粘合得更深了。从月老到丘比特,他们所有情感的交流都在分享各自的读书经验中完成。真正和永恒的爱情是不需要炸药般轰轰烈烈,不奢望欲生欲死,不安于荣华富贵的。对生活黑暗的关注,对生活底层的体验,对压迫、暴力、战争、背叛的厌恶,使廷生与宁萱间构建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既是信息公路,又是鹊桥。

宁萱在给廷生的信道:“做诗人的妻子,做作家的妻子,首先需要的是付出——付出爱,付出真诚、付出泪水与忧伤。”又道:“我深深地知道,做你的妻子,不是来分享你的荣誉,而是来与你相互搀扶着走过漫长的,没有尽头的坎坷之路。”而廷生满腔的热爱,都包含在了几句简短的话中,他说:“我突然想起了沈从文说过的一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也是的,爱上了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他成功了,我也成功了。”

刘心武说过:“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在二十一世纪,在一个物欲横流、铜臭充斥的国度,有多少人还信爱情这个教呢?如此纯洁无瑕还剩多少呢?《圣经》为他们奏响了婚礼的圆舞曲:“良人属于我,我也属于他。

他在百合花中牧群羊。”

这是余杰一部自传性质的书信体小说。小说里,余杰凭借丰富的学识,铺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者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同样能感觉到嫩嫩的阳光。这是他思想内涵的一次深刻流这是有“北大怪才”之称的余杰的作品。我用了一个晚上,直到东方太白的时候,看完了。我 没有看小说的习惯,但细细想来,怎么被这本书吸引了呢?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与爱好, 这可以解 释一二吧!从来都没有看过如此唯美的爱情故事,琼瑶式的哭哭啼啼,不是我喜欢的。爱情是纯快乐,感到痛苦,岂不是有些变味吗?我总这样固执地认为。虽然这是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物欲横流, 爱情也多成了快节奏的游戏。许多城市不是都有了所谓“八分钟约会”吗?如此快餐式的开始,难 道没有想到以后分离的伏笔吗?爱情在如此的包装下,还能保持新鲜原味吗?我深深地怀疑。《香草山》给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爱情版本,好象莫尔的《乌托邦》。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分别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创建了一个理想模式一样。尽管理想不一定实现,但是这并 不防碍它在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主人公是廷生,宁萱,一看名字就不一般,他们的相遇纯是个偶然,宁萱在南方的一家企业做部门经理,应该是人人羡慕的工作了。但是现实没有让她随波逐流,在内心深处,她依旧保持 对自己灵魂的审问。廷生是北大中文系才子,身处校园,却时时关心着社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他没有失去作为社会脊梁的职责,不断的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无情地批判,以至于许多作品无处发表,成了“抽屉文学”。 一个偶然的际遇,廷生从自己的信笺中发现了一封陌生来信,于是就拆开了,从此故事发生了。我坚决地相信:人生就是一个偶然的过程,一见钟情,心有灵犀是存在的。为什么在众多的信笺中,他选择了她的呢?这是作者的故意安排吗?我觉得不是。可是前生注定事?冥冥之中,早有预兆了吧!他们就开始了通信,他们进行的是灵魂的沟通,谈的是现实问题,理想问题。是两颗心的碰撞,而没有今天大学校园里的男女们的花前月下,亲亲我我。更没有什么花言巧语故意地取悦对方。纯粹是心灵对话。我想起了才子徐志摩的诗句:“我于茫茫人海中来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的才情万丈,用在主人公身

上一点也不为过。他们谈到了很多历史人物,更多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沈从文强烈地追求着自己的学生张兆和,每天文字不断。她受不了了,就去找校长胡适。胡适不愧是伟人,这时,竟然给她介绍起沈来。从此也成就了一世姻缘。还有文坛二萧的故事,当时已经有身孕的萧红被丈夫抛弃在宾馆里。虽然有很多仰慕的对象,但是他们都难以接受有身孕的她。只有萧军在危难时刻把他解救出来了, 漂泊到了上海,生活是极端落魄的,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萧军就在外面跑,弄到可以吃的东西 ,两个人共享。患难见真情,反观当下的人,谁会为自己所爱的人如此付出呢?可是付出的人回来以后,昔人已去,留下一个空空的背影呢?还有关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他们的祖辈们,父辈们的生活状况。*时代的狂飙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啊,那个不是人生活的年代,但是,英雄的出现是不分时代的,一些有正义感的人们, 依然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避免了自己灵魂的沦丧,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顾准的《从经验主义到理想主义》等都是那个时候的星星之火,虽然稀少,但是也给中国的知识界指明了方向,光明战胜了黑暗。 这些都是两个人趣味相投才产生的火花吧!宁萱喜欢的是自由,喜欢的是王菲的歌,但是现实中的朱门酒肉前,她没有趋炎附势,常常是与领导同志们格格不入,虽然薪水优厚,但是依旧羁绊不了她精神的无疆。最后辞职了,去了北京。有情人终成眷属。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在你心里。这是文章的结尾。我们还有还需要精神家园吗? 别人我不去计较,至少在我的心里有我理想的爱情,那是我的香草山,可能我穷尽一生仍然无法到达,但至少我心中有她,我的精神世界依然没有寂寞。总是被<香草山>里延生和宁萱的爱情感动甚至落泪,我知道那就是我所期待的完美的爱情:共同为真善美的世界奉献一生的坚定信仰。\"只要生活中还有一双眼睛与你同哭泣,生活便值得你为之受苦难\"。(摘自宁萱的信)我坚信有这完美的爱情,我坚持着,并热切地期待着。摘录下那些被自己不断吟颂的文字,平淡的生活也平添了一份色彩。\"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生活的动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在这样的动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独,无尽的,近于绝望的孤独。我想,在这片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吧。\"正如书的封底上内容简介所言:\"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与伊甸园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爱在哪里?爱与泉水和泥土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爱,就在我们心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良人哪,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圣经-雅歌8:14)\"

一直很喜欢余杰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自传体小说《香草山》。余杰评价他的《香草山》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香草山》中成功地塑造了男女主人公廷生和宁萱的人物形象。廷生是青年作家,而宁萱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白领丽人,但又是廷生的忠实读者。从女孩宁萱试着给廷生写出的第一封信,就奠定了他们一生的情缘。读《香草山》,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支被唐宋诗人传唱了千年的情歌又在一对幸福的新人那儿唱响了。这支情歌历久弥新,芬芳馥郁,不管是凄美的低吟,还是幸福的浩歌,它所蕴涵的人性美在千百年来维系和保证着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无法想象,没有情歌,人类会粗粝多少,凶残多少。人们因为爱而变得善良,变得温存,而一些为数不多的人更是通过爱而完成了自爱,同时兼及爱人,他们具备了形成完善人格的可能。对这样的人,我要报以敬意。作为一部书信和日记的合集,《香草山》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文体,也不在于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值得借鉴的新潮写法。

年轻的读者可以津津乐道于书中颇富传奇性的爱情故事;熟悉余杰的读者可以惊诧于这位启蒙斗士的一副侠骨柔肠;评论家也可以将《香草山》与鲁迅的《两地

书》作一番比较。但我想说的是,《香草山》的迷人之处是在于它完整地表达了一种古典精神的回归,是对一种建筑在现代理性之上的浪漫情怀的全新阐释。它的意义还在于两位主人公给我们呈示了一种脱离凡俗的人格向度,也就是说,这对新人相融相契的挚爱深情原来是建立在双方的伤时忧世,崇尚《圣经》,同情底层平民,嫉恨人间不义的广泛理解之上,他们的一己之爱因为依托着人类之爱,所以显得格外动人,让人肃然起敬。

遍布全书的人性光辉既烛照出读者人性深处的暗昧,又处处给人以温暖和感奋。本书所具有的人文意义不言自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位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相恋直至走到一起的人生之旅,看作是一次寻常的感情经历,而应当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现象,应当更多地从社会学和人文意义上去理解它、评价它。两位主人公的人生遭遇,一些读者是很难理解的。不论个人条件还是现有处境均算得上天之骄子的幸运青年,怎么会有那么深广的忧患呢?难道他们是在无病呻吟吗?是谁让他们稚嫩的双肩承担了如此沉重的苦难?答案要从他们秉承的精神资源和家世上去寻找。他们都热爱《圣经》,尊崇甘地、特蕾莎修女、哈维尔等一切崇尚和平、反对暴力、勇于担当大众苦难的贤者,他们不屈服于任何邪恶势力,同情底层平民,这一切均成就了两颗敏感心灵的民间底色。女主人公宁萱写于1999年12月21日和2000年1月9日的两封信,让人不忍卒读。这两封饱蘸血泪写成的书信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宁萱的爷爷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生物学家,他的一生都在采集和研究蝴蝶标本。他善良待人,温良处世,从来没有也不会去伤害别人。在*时,他因一段海外求学的经历,被造反派逼得跳湖自杀,死时衣服口袋里还装着一个蝴蝶标本,那是爷爷奶奶的定情信物。当奶奶发现这个标本时,哭得昏死了过去。“她面对着爱人的尸体,依然不明白:他究竟是喜欢蝴蝶多一点,还是喜欢自己多一点?如果是喜欢自己多一点,那么他为什么要瞒着自己走上了绝路,抛下孤儿寡母如何生活?如果是喜欢蝴碟多一点,为什么他在告别人世的时候,会带着那个特别的标本,那个象征着爱情与青春的标本?”写到这里,作者说:“我心里难受,我写不下去了。”是的,作者写不下去,我也读不下去了。如果说宁萱爷爷的命运已足以让人唏嘘感叹,那么宁萱在2000年1月9日写的信就更加让人扼腕叹息了。宁萱奶奶的遭遇很像李锐女儿笔下的母亲,命运太悲怆,不转述也罢。不谈别的,只读了女主人公的这两封信,我就理解了她,理解了她对廷生(也就是作者余杰)的爱情,理解了她对众生的爱,她的爱博大无私,勇敢无畏。当她的爱人面临厄运之际,她义无反顾地辞别亲人,抛弃优厚的物质待遇,从风光旖旎的江南奔向风沙满天的北国,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俄国十二月党人坚贞不屈的妻子和恋人形象。

宁萱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集多种美德于一身,她心灵美,容貌美,而且文采斐然。我宁愿不相信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所以我相信宁萱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理想中的人物,她是一个现实中的人,因此我在为廷生庆幸和祝福的同时,也想对正做着爱情梦的男女提醒一句:真正的爱情仍然是建立在彼此间的理解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势之上。这是一句大俗话,也是一句大实话。

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到处充满铜臭味的社会,居然还能生成如此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不说这是奇迹,但是它至少表明了一点:在人类古老的爱情祭坛上,供奉着的依然是真、善、美。

在廷生讲述的祖父辈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不是爷爷的惨死,也不是奶奶的乐观坚强,而是父亲手中的那双鞋。父亲读大学时,因为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一年四季光着脚走在校园里。老校长郑思群送了一双布鞋给他,他舍不得穿。*时,

老校长被红卫兵押送着游街批斗,赤足走在滚烫的石板路上,廷生的父亲见了,不顾一切地挤进人群,把老校长送他的布鞋往老校长脚上套,还没等他套上两只鞋,就挨了革命小将的一记耳光。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廷生的血脉里承继着先人的骨气和善良,是他的外曾祖父、祖父、祖母和父亲教会了他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才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廷生。

廷生写于2000年6月26日的长信,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它既是一封代言书,又是一封控诉书,满纸辛酸泪,一腔义愤心。廷生对农民爱得有多深,对特权阶层恨得就有多深。这封信最能体现出廷生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立场和价值标准。从宁萱的回信中,我知道她读懂了他的这封信,所以她不能不爱他。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就是爱情,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人类生生不息,时刻都在上演着爱情的悲喜剧。余杰以自身的体验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好像是回归大自然那般美。“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与伊甸园一样,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爱在哪里?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

“香草山上,蓝天白云,水草丰美。”这是全书的结句,但不是故事的结尾。廷生宁萱的幸福生活还刚刚开始,让我们衷心祝福他们,祝愿他们永远生活在水草丰美的香草山上。

第19篇:桂香读后感

桂香,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名字,和千百个普通善良的中国妇女的名字一模一样!

在中国浙江的钱塘江南岸上生活着一群与命运作着不屈抗争的人,桂香读后感。至清朝后期始,由于钱塘江道的不断变迁,钱塘江南岸多出了一些无主垦种的土地,由于钱塘江坍江的特征,土地面积时有增减,这些土地俗称沙地。萧山绍兴一些穷苦人家为了活命,把家搬到沙地上,垦荒开地,养家糊口,与命运作着不屈的抗争,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沙地的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诞生一些新的地名和名称。在沈青松先生的《沙地风情》中有很多记录,在许仙(许顺荣)先生的小说中也能找到很多影子。像“沙地江司”这个名称,就是沙地上独有,旧称一般有威信,受人尊重的人,我太爷爷叫赵年九,去头蓬老街茶店喝茶时人人尊称“年九江司”。而桂香只是沙地上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封建时代与命运抗争需要很大的勇气,尤其在解放前后这段特殊时期,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个叫“桂香”的普通女子不屈于命运,与时代、与风俗作着抗争,尤其值得我们这些沙地的后辈铭记在心,在《桂香》这部小说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切。

之前我看过陆亚芳和方国娟关于萧山沙地、围垦的小说和散文,但她们偏重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当我一开始读到《桂香》的时候我以为作者肯定是我的父母辈,但我错了,桂香的作者年龄和我差不多,许多历史名称和典故却是我从未涉及过的,作为一个沙地、围垦的文学爱好者,她的写作和学习精神尤其值得我学习,读后感《桂香读后感》。

我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对于小说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及文学价值的现阶段写作体验一窍不通。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把萧山沙地、围垦的历史和变迁用笔记录下来,让后来人能知道在萧山沙地短短一佰多年的时间中沙地人用自己的双手赶超了别人几佰年的发展历程,把萧山围垦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建设成为了大江东开发的热土。

随着大江东开发的不断深入,萧山围垦的面貌将不断变化,许多围垦人物和故事将更多地存在于历史深处,就需要我们有人用笔记录下来,所以《桂香》的作者值得我们尊敬,因为她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一切。

《桂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桂香》的作者值得我们每一个围垦人和围垦人的后代尊重。

第20篇:《香海》读后感

《香海》读后感

——孙雅娟

通过阅读《香海》,我感受到了佛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香海禅心”的禅修的“觉悟”。修禅重在一个“悟”字,同理,做学问、开公司、办企业等也都需要这种精神。正像我们洛阳鑫益达工业设备有限公司,正处于发展之中,上至领导,下至员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业余也需要对当天的工作做一个总结,查缺补漏,发扬优势,自我反思,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更好的为公司服务,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要想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必须“身心”同时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做基础,谈何工作?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学习,还要吃好、休息好,因为人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最好的精力用来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应定会做好。其次,“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更重要。正所谓“悟”有心发,身心不健康者,如何去感悟。“智者之所以为智,愚者之所以为愚,道之不同也”。感悟的不同,结果也不同。佛家所说的因果就是如此。拥有一颗平常心,凡事往积极的一面看待,就会把不利变为有利,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总之,通过阅读《香海》,最主要的是学会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做人,就学会了干工作。把做人的要求用到干工作上,那么你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我认为干好工作要有以下要求:

一、吃苦耐劳:怕吃苦,不劳动,想不劳而获者是干部好工作的。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中华儿女都有的素质。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二、认真负责:做工作要有责任感,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干好工作。做事认真负责,认真细致,才会少出错,因为一个小的错误就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脚踏实地:做工作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就像盖房子打的地基一样,基础牢固才会结实,不然的话,早晚会坍塌的。

四、诚实守信:做人讲究“以诚为本”,以真诚之心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信誉”是公司的灵魂,没有好的信誉,别人就不会与你合作,你就没有发展的前景。良好的信誉是公司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会给公司创造无穷的价值。

五、敬业奉献: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你热爱自己的工作,你就能把它做好,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六、团结合作:一个团队最讲究合作精神,尤其像我们洛阳鑫益达这样年轻,充满青春活力的团队。“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共赢”。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七、追求创新:一个公司想要更好的发展,只有不断的改进工艺,加强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八、持之以恒:做事要有毅力,持之以恒,才是长久之计。

最后,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一定会为我

们洛阳鑫益达工业设备有限公司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2012年7月20日

梅香读后感
《梅香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