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香草山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4 00:34: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余身上的自由精神和勇气还是让我这个瞽者复明了。逐渐地他的与众不同的声音让我有耳闻,有人也称他是童话中那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子,说出了大家知道却不敢出口的真相。

再回到《香草山》上,出自《圣经》的“香草山”在雅歌书第八章14节:“我的良人啊,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从扬州到北京,又一个鲁迅与许广平似的两地书,一段美丽甜蜜的爱情故事背后,是对人类无尽苦难的控诉和怜悯,对自身价值与灵魂的审视和拷问,对无畏抗争与勇敢奋斗的讴歌,对自由的向往,对至善纯美的追求。

正如书的封底上写的那样:“也许你要问:这是一部小说?一篇自传?书信和日记?抑或散文与诗歌?《香草山》归属于什么文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把它作为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灵魂?”我读出了启蒙的意义,缺少自由民主启蒙的中国大地是太需要这样的著作和这样的学者了。今天在网上还看到署名王子也的评论《爱情乌托邦的背后:余杰和他的〈香草山〉》,王认为“由盛气凌人的叫骂到今天摆弄出一副温情主义的面孔,余杰是真正理清了当代媒体文化的潮流与趋向。”“到此我们终于可以看清楚了,余杰是并不拒绝世俗的,不过是借着学术文化的外衣来向世俗文化谄媚而已。”王能得出这么个结论显然是把《香草山》当言情小说读了。

“百合花在香草山上,羊群在香草山上。我和宁萱也生活在香草山上。香草山上,蓝天白云,水草丰美。”这片香草山,我想不仅是作者们(余杰坦率承认《香草山》中男女主角的情书实际就是自己当年和现在的太太的往来情书)心灵的伊甸园,也是所有人的。

爱情是什么?千百年来没有人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孔庆东说这是天问,谁也说不清楚。爱情也许只能去体会——用心、用真去慢慢的体会。什么是爱情?只要真正爱过的人才会知道。??

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人们喜欢的是欲望与刺激,崇尚的是效率与速度,甚至包括爱情也这样。两个人闪电的相爱,然后心平气和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分开,就像一场游戏,游戏结束了,大家好聚好散。散了以后,又是一场新的游戏。与这些相比,我其实很怀念古时候,男女之间鸿雁寄书、鱼传尺素的年代,两个人用最单纯、最简单而且浪漫的方式——文字交流——相爱。我一向以为当人在面对雪白的纸张的时候,一定会少了一些伪装,多了一些真诚。前几年还能看见有人写情书,异地两个人互相倾诉如丝如潮的惦念。现在新的通讯工具越来越普及了,写情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余杰在《香草山》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书信传情的爱情故事,没有猜忌,没有波澜,童话一般的故事。两颗孤独的心通过文字,相知,相爱。“我想,在这片已经不在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吧。”——宁萱的信

那个男子不会为这严重真诚的话语而感动呢?南方一颗孤独的心在呼唤,北方另一颗孤独的心在向她靠近。

我想对每个喜欢写字的人来说,别人能读懂自己的文字也许是最幸福的事了。她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生命的意义何在,是真,是善,是美,更是爱,是光明,是温暖,是笑,是歌,是情谊。读你的书,在满篇满纸非愤怒既悲凉的文字里,我却赫然看到了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个字——爱。”她真的读懂了他,读懂了他的心。他正是对世界怀有无限的爱,才使他“毫不妥协的面对邪恶”,他才会对所有的邪恶充满了愤怒与批判。爱与恨是相生的,没有爱,也不会有恨。

她的爱照亮了他近乎冰凉的心,使他的文字里更充满着爱,她和她的爱变成了

他写作的“催化剂”,他写作的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她。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凡高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在恋爱之后与恋爱之前的区别,正好象一盏点着的灯与一盏没有点着的灯的区别一样。„„爱使人们对待许多事情采取更加沉着的态度,所以对自己的工作更容易满足了。”她也开始变的快乐,不再喜欢穿黑色的衣服,把头发也为心爱的人留长了。

她坐在街心花园的阳光里给他写信,自己也觉的自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相知,相爱,让他们的生活变的无比美妙。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在他26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她拔完牙后牙疼。于是一个声音从江南传到了北国。他们好象上辈子就认识、老友重逢一样的聊起来。后来她放弃了烟雨蒙蒙的江南的优越工作,毅然北上到黄沙漫天的北京与他共筑爱的家园。

余杰说《香草山》是三分虚构七分真实,其中许多的信件就是当初他和妻子通信的原件。有时候我都不敢相信现在还有这样的故事,还有人相信文字,还有人相信没有其它杂质的爱、相信精神的爱。这就是相知之爱的魅力了。

相知之爱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有的只是默默的心灵沟通,他们在信中交流的更多的也是严肃话题,还会分享彼此的痛苦回忆。但他们相知,真诚,这些就够了,不需要许多的其他的甜言蜜语的表白,那些言语在相知的两个人之间其实是多余的。他们也没有多少的山盟海誓。他说:“也许有一天他会像俄国12月党人那样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她说:“她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一起彼此用身体温暖对方”。这时,爱也就满足了。

因为彼此心中有爱,虔诚的宗教一般的爱。她能看见他文字中的爱,他也懂得他的单纯。他们都用真诚与心去理解爱,珍惜爱。他们一起找到了他们的香草山,用心去营造自己的香草山。 “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山羊山(香草山)。在那里,他们寻找爱情;在那里,他们获得力量,在那里他们倾听真理。”也许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香草山,也在寻找一双眼睛,“在这片已经不在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与自己“共同哭泣”,那生活就真的值得我们为之受苦了!这是有“北大怪才”之称的余杰的作品。我用了一个晚上,直到东方太白的时候,看完了。我 没有看小说的习惯,但细细想来,怎么被这本书吸引了呢?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与爱好, 这可以解 释一二吧!从来都没有看过如此唯美的爱情故事,琼瑶式的哭哭啼啼,不是我喜欢的。爱情是纯快乐,感到痛苦,岂不是有些变味吗?我总这样固执地认为。虽然这是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物欲横流, 爱情也多成了快节奏的游戏。许多城市不是都有了所谓“八分钟约会”吗?如此快餐式的开始,难 道没有想到以后分离的伏笔吗?爱情在如此的包装下,还能保持新鲜原味吗?我深深地怀疑。《香草山》给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爱情版本,好象莫尔的《乌托邦》。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分别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创建了一个理想模式一样。尽管理想不一定实现,但是这并 不防碍它在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主人公是廷生,宁萱,一看名字就不一般,他们的相遇纯是个偶然,宁萱在南方的一家企业做部门经理,应该是人人羡慕的工作了。但是现实没有让她随波逐流,在内心深处,她依旧保持 对自己灵魂的审问。廷生是北大中文系才子,身处校园,却时时关心着社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他没有失去作为社会脊梁的职责,不断的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无情地批判,以至于许多作品无处发表,成了“抽屉文学”。 一个偶然的际遇,廷生从自己的信笺中发现了一封陌生来信,于是就拆开了,从此故事发生了。我坚决地相信:人生就是一个偶然的过程,一见钟情,心有灵犀是存在的。为什么在众多的信笺中,他选择了她的呢?这是作者的故意安排吗?我觉得不是。可是前生注定事?冥冥之中,早有预兆了吧!他们就开始了

通信,他们进行的是灵魂的沟通,谈的是现实问题,理想问题。是两颗心的碰撞,而没有今天大学校园里的男女们的花前月下,亲亲我我。更没有什么花言巧语故意地取悦对方。纯粹是心灵对话。我想起了才子徐志摩的诗句:“我于茫茫人海中来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的才情万丈,用在主人公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他们谈到了很多历史人物,更多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沈从文强烈地追求着自己的学生张兆和,每天文字不断。她受不了了,就去找校长胡适。胡适不愧是伟人,这时,竟然给她介绍起沈来。从此也成就了一世姻缘。还有文坛二萧的故事,当时已经有身孕的萧红被丈夫抛弃在宾馆里。虽然有很多仰慕的对象,但是他们都难以接受有身孕的她。只有萧军在危难时刻把他解救出来了, 漂泊到了上海,生活是极端落魄的,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萧军就在外面跑,弄到可以吃的东西 ,两个人共享。患难见真情,反观当下的人,谁会为自己所爱的人如此付出呢?可是付出的人回来以后,昔人已去,留下一个空空的背影呢?还有关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他们的祖辈们,父辈们的生活状况。*时代的狂飙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啊,那个不是人生活的年代,但是,英雄的出现是不分时代的,一些有正义感的人们, 依然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避免了自己灵魂的沦丧,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顾准的《从经验主义到理想主义》等都是那个时候的星星之火,虽然稀少,但是也给中国的知识界指明了方向,光明战胜了黑暗。 这些都是两个人趣味相投才产生的火花吧!宁萱喜欢的是自由,喜欢的是王菲的歌,但是现实中的朱门酒肉前,她没有趋炎附势,常常是与领导同志们格格不入,虽然薪水优厚,但是依旧羁绊不了她精神的无疆。最后辞职了,去了北京。有情人终成眷属。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在你心里。这是文章的结尾。我们还有还需要精神家园吗? 别人我不去计较,至少在我的心里有我理想的爱情,那是我的香草山,可能我穷尽一生仍然无法到达,但至少我心中有她,我的精神世界依然没有寂寞。

熟悉余杰,熟悉余杰作品的人,多会为他怒发冲冠,热血铿锵,壮怀激烈一面所醉倒,却乏有人能注意到,他柔情似水,惜玉怜香的一面。当读完《香草山》之后,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真实可靠的余杰形象,才悄悄浮出水面,教人一目了然。这是余杰第一部小说——一部由书信与日记有机组合成的小说。形式较为单一,当中所蕴含的意象及情感等,却丰富得让人顿觉脑子内存不够,无法一下子容纳如此庞大的信息。在平常人眼里,爱情两字的诠释,多是平淡生活的交织,是鲜花店、咖啡馆、电影院、麦当劳,珠宝行的浪漫之旅,或者是英雄救美劫后余生的刻骨铭心履历,又或者是修了百世守候千年等来的邂逅„„但是,余杰却全凭一颗赤子之心,一股正义之气,完成了一段充满怜悯、宽恕、揭露、赞美、反思等情感的恋爱。那是柏拉图式的一段精神恋爱,是平乏单一却可相濡以沫的爱情。

男主人公廷生,是一位北大在读硕士研究生;女主人公宁萱,是扬州一家外资公司的部门经理。廷生是个落泊书生,却是才华横溢的才子,有著作等身;宁萱虽是搞经济的大学毕业生,但她饱读诗书,热爱文学远超过本职工作。正因她那颗热爱真理、热爱正义的心,以及那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才鬼使神差地令她情不自禁以一个读者身分,向素昧平生,

仅从有限书本了解到的作者,投出了第一颗问路石:寄出了第一封信。自此,一段网罗有双方唯物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人生对话便展开了。

二人有相同的价值取向,近似的家庭背景,

均等的思想修为以及完善的知识体系。朋友关系的确立,有着最诗意的媒介。支撑着他们生活的动力,离不开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友情的升温,源自彼此间第一次的见面,一次传统的,虽不神奇却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约会。而双方的真诚、

热情,将相互间的爱慕与怜惜进一步演化为爱。对历史的相同论断,对文学前辈的共声慨叹,为他们的爱情天平不断增加砝码。

《圣经》:“二人不同心,岂能同行呢?”(《阿摩司书》)

没有任何东西比相同的信仰使两颗心粘合得更深了。从月老到丘比特,他们所有情感的交流都在分享各自的读书经验中完成。真正和永恒的爱情是不需要炸药般轰轰烈烈,不奢望欲生欲死,不安于荣华富贵的。对生活黑暗的关注,对生活底层的体验,对压迫、暴力、战争、背叛的厌恶,使廷生与宁萱间构建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既是信息公路,又是鹊桥。

宁萱在给廷生的信道:“做诗人的妻子,做作家的妻子,首先需要的是付出——付出爱,付出真诚、付出泪水与忧伤。”又道:“我深深地知道,做你的妻子,不是来分享你的荣誉,而是来与你相互搀扶着走过漫长的,没有尽头的坎坷之路。”而廷生满腔的热爱,都包含在了几句简短的话中,他说:“我突然想起了沈从文说过的一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也是的,爱上了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他成功了,我也成功了。”

刘心武说过:“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在二十一世纪,在一个物欲横流、铜臭充斥的国度,有多少人还信爱情这个教呢?如此纯洁无瑕还剩多少呢?《圣经》为他们奏响了婚礼的圆舞曲:“良人属于我,我也属于他。

他在百合花中牧群羊。”

这是余杰一部自传性质的书信体小说。小说里,余杰凭借丰富的学识,铺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者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同样能感觉到嫩嫩的阳光。这是他思想内涵的一次深刻流这是有“北大怪才”之称的余杰的作品。我用了一个晚上,直到东方太白的时候,看完了。我 没有看小说的习惯,但细细想来,怎么被这本书吸引了呢?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与爱好, 这可以解 释一二吧!从来都没有看过如此唯美的爱情故事,琼瑶式的哭哭啼啼,不是我喜欢的。爱情是纯快乐,感到痛苦,岂不是有些变味吗?我总这样固执地认为。虽然这是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物欲横流, 爱情也多成了快节奏的游戏。许多城市不是都有了所谓“八分钟约会”吗?如此快餐式的开始,难 道没有想到以后分离的伏笔吗?爱情在如此的包装下,还能保持新鲜原味吗?我深深地怀疑。《香草山》给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爱情版本,好象莫尔的《乌托邦》。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分别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创建了一个理想模式一样。尽管理想不一定实现,但是这并 不防碍它在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主人公是廷生,宁萱,一看名字就不一般,他们的相遇纯是个偶然,宁萱在南方的一家企业做部门经理,应该是人人羡慕的工作了。但是现实没有让她随波逐流,在内心深处,她依旧保持 对自己灵魂的审问。廷生是北大中文系才子,身处校园,却时时关心着社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他没有失去作为社会脊梁的职责,不断的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无情地批判,以至于许多作品无处发表,成了“抽屉文学”。 一个偶然的际遇,廷生从自己的信笺中发现了一封陌生来信,于是就拆开了,从此故事发生了。我坚决地相信:人生就是一个偶然的过程,一见钟情,心有灵犀是存在的。为什么在众多的信笺中,他选择了她的呢?这是作者的故意安排吗?我觉得不是。可是前生注定事?冥冥之中,早有预兆了吧!他们就开始了通信,他们进行的是灵魂的沟通,谈的是现实问题,理想问题。是两颗心的碰撞,而没有今天大学校园里的男女们的花前月下,亲亲我我。更没有什么花言巧语故意地取悦对方。纯粹是心灵对话。我想起了才子徐志摩的诗句:“我于茫茫人海中来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的才情万丈,用在主人公身

上一点也不为过。他们谈到了很多历史人物,更多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沈从文强烈地追求着自己的学生张兆和,每天文字不断。她受不了了,就去找校长胡适。胡适不愧是伟人,这时,竟然给她介绍起沈来。从此也成就了一世姻缘。还有文坛二萧的故事,当时已经有身孕的萧红被丈夫抛弃在宾馆里。虽然有很多仰慕的对象,但是他们都难以接受有身孕的她。只有萧军在危难时刻把他解救出来了, 漂泊到了上海,生活是极端落魄的,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萧军就在外面跑,弄到可以吃的东西 ,两个人共享。患难见真情,反观当下的人,谁会为自己所爱的人如此付出呢?可是付出的人回来以后,昔人已去,留下一个空空的背影呢?还有关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他们的祖辈们,父辈们的生活状况。*时代的狂飙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啊,那个不是人生活的年代,但是,英雄的出现是不分时代的,一些有正义感的人们, 依然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避免了自己灵魂的沦丧,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顾准的《从经验主义到理想主义》等都是那个时候的星星之火,虽然稀少,但是也给中国的知识界指明了方向,光明战胜了黑暗。 这些都是两个人趣味相投才产生的火花吧!宁萱喜欢的是自由,喜欢的是王菲的歌,但是现实中的朱门酒肉前,她没有趋炎附势,常常是与领导同志们格格不入,虽然薪水优厚,但是依旧羁绊不了她精神的无疆。最后辞职了,去了北京。有情人终成眷属。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在你心里。这是文章的结尾。我们还有还需要精神家园吗? 别人我不去计较,至少在我的心里有我理想的爱情,那是我的香草山,可能我穷尽一生仍然无法到达,但至少我心中有她,我的精神世界依然没有寂寞。总是被<香草山>里延生和宁萱的爱情感动甚至落泪,我知道那就是我所期待的完美的爱情:共同为真善美的世界奉献一生的坚定信仰。\"只要生活中还有一双眼睛与你同哭泣,生活便值得你为之受苦难\"。(摘自宁萱的信)我坚信有这完美的爱情,我坚持着,并热切地期待着。摘录下那些被自己不断吟颂的文字,平淡的生活也平添了一份色彩。\"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生活的动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在这样的动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独,无尽的,近于绝望的孤独。我想,在这片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吧。\"正如书的封底上内容简介所言:\"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与伊甸园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爱在哪里?爱与泉水和泥土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爱,就在我们心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良人哪,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圣经-雅歌8:14)\"

一直很喜欢余杰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自传体小说《香草山》。余杰评价他的《香草山》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香草山》中成功地塑造了男女主人公廷生和宁萱的人物形象。廷生是青年作家,而宁萱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白领丽人,但又是廷生的忠实读者。从女孩宁萱试着给廷生写出的第一封信,就奠定了他们一生的情缘。读《香草山》,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支被唐宋诗人传唱了千年的情歌又在一对幸福的新人那儿唱响了。这支情歌历久弥新,芬芳馥郁,不管是凄美的低吟,还是幸福的浩歌,它所蕴涵的人性美在千百年来维系和保证着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无法想象,没有情歌,人类会粗粝多少,凶残多少。人们因为爱而变得善良,变得温存,而一些为数不多的人更是通过爱而完成了自爱,同时兼及爱人,他们具备了形成完善人格的可能。对这样的人,我要报以敬意。作为一部书信和日记的合集,《香草山》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文体,也不在于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值得借鉴的新潮写法。

年轻的读者可以津津乐道于书中颇富传奇性的爱情故事;熟悉余杰的读者可以惊诧于这位启蒙斗士的一副侠骨柔肠;评论家也可以将《香草山》与鲁迅的《两地

书》作一番比较。但我想说的是,《香草山》的迷人之处是在于它完整地表达了一种古典精神的回归,是对一种建筑在现代理性之上的浪漫情怀的全新阐释。它的意义还在于两位主人公给我们呈示了一种脱离凡俗的人格向度,也就是说,这对新人相融相契的挚爱深情原来是建立在双方的伤时忧世,崇尚《圣经》,同情底层平民,嫉恨人间不义的广泛理解之上,他们的一己之爱因为依托着人类之爱,所以显得格外动人,让人肃然起敬。

遍布全书的人性光辉既烛照出读者人性深处的暗昧,又处处给人以温暖和感奋。本书所具有的人文意义不言自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位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相恋直至走到一起的人生之旅,看作是一次寻常的感情经历,而应当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现象,应当更多地从社会学和人文意义上去理解它、评价它。两位主人公的人生遭遇,一些读者是很难理解的。不论个人条件还是现有处境均算得上天之骄子的幸运青年,怎么会有那么深广的忧患呢?难道他们是在无病呻吟吗?是谁让他们稚嫩的双肩承担了如此沉重的苦难?答案要从他们秉承的精神资源和家世上去寻找。他们都热爱《圣经》,尊崇甘地、特蕾莎修女、哈维尔等一切崇尚和平、反对暴力、勇于担当大众苦难的贤者,他们不屈服于任何邪恶势力,同情底层平民,这一切均成就了两颗敏感心灵的民间底色。女主人公宁萱写于1999年12月21日和2000年1月9日的两封信,让人不忍卒读。这两封饱蘸血泪写成的书信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宁萱的爷爷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生物学家,他的一生都在采集和研究蝴蝶标本。他善良待人,温良处世,从来没有也不会去伤害别人。在*时,他因一段海外求学的经历,被造反派逼得跳湖自杀,死时衣服口袋里还装着一个蝴蝶标本,那是爷爷奶奶的定情信物。当奶奶发现这个标本时,哭得昏死了过去。“她面对着爱人的尸体,依然不明白:他究竟是喜欢蝴蝶多一点,还是喜欢自己多一点?如果是喜欢自己多一点,那么他为什么要瞒着自己走上了绝路,抛下孤儿寡母如何生活?如果是喜欢蝴碟多一点,为什么他在告别人世的时候,会带着那个特别的标本,那个象征着爱情与青春的标本?”写到这里,作者说:“我心里难受,我写不下去了。”是的,作者写不下去,我也读不下去了。如果说宁萱爷爷的命运已足以让人唏嘘感叹,那么宁萱在2000年1月9日写的信就更加让人扼腕叹息了。宁萱奶奶的遭遇很像李锐女儿笔下的母亲,命运太悲怆,不转述也罢。不谈别的,只读了女主人公的这两封信,我就理解了她,理解了她对廷生(也就是作者余杰)的爱情,理解了她对众生的爱,她的爱博大无私,勇敢无畏。当她的爱人面临厄运之际,她义无反顾地辞别亲人,抛弃优厚的物质待遇,从风光旖旎的江南奔向风沙满天的北国,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俄国十二月党人坚贞不屈的妻子和恋人形象。

宁萱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集多种美德于一身,她心灵美,容貌美,而且文采斐然。我宁愿不相信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所以我相信宁萱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理想中的人物,她是一个现实中的人,因此我在为廷生庆幸和祝福的同时,也想对正做着爱情梦的男女提醒一句:真正的爱情仍然是建立在彼此间的理解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势之上。这是一句大俗话,也是一句大实话。

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到处充满铜臭味的社会,居然还能生成如此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不说这是奇迹,但是它至少表明了一点:在人类古老的爱情祭坛上,供奉着的依然是真、善、美。

在廷生讲述的祖父辈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不是爷爷的惨死,也不是奶奶的乐观坚强,而是父亲手中的那双鞋。父亲读大学时,因为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一年四季光着脚走在校园里。老校长郑思群送了一双布鞋给他,他舍不得穿。*时,

老校长被红卫兵押送着游街批斗,赤足走在滚烫的石板路上,廷生的父亲见了,不顾一切地挤进人群,把老校长送他的布鞋往老校长脚上套,还没等他套上两只鞋,就挨了革命小将的一记耳光。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廷生的血脉里承继着先人的骨气和善良,是他的外曾祖父、祖父、祖母和父亲教会了他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才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廷生。

廷生写于2000年6月26日的长信,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它既是一封代言书,又是一封控诉书,满纸辛酸泪,一腔义愤心。廷生对农民爱得有多深,对特权阶层恨得就有多深。这封信最能体现出廷生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立场和价值标准。从宁萱的回信中,我知道她读懂了他的这封信,所以她不能不爱他。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就是爱情,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人类生生不息,时刻都在上演着爱情的悲喜剧。余杰以自身的体验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好像是回归大自然那般美。“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与伊甸园一样,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爱在哪里?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

“香草山上,蓝天白云,水草丰美。”这是全书的结句,但不是故事的结尾。廷生宁萱的幸福生活还刚刚开始,让我们衷心祝福他们,祝愿他们永远生活在水草丰美的香草山上。

香草山读后感

《蝙蝠香》读后感

桂香读后感

《香海》读后感

《香海》读后感

桂香读后感

香奈儿读后感

网络论香读后感

《哦,香雪》读后感

《哦,香雪》读后感

香草山读后感
《香草山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香草山 读后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