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三国演义关羽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7 08:33:24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关羽

三国演义读后感关羽

你最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谁?相信有不少朋友跟小编一样喜欢关羽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关于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四大名着之一,里面有许多精彩的英雄大战,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话说三国时期,天下大乱。这时,有三个国家最为强大,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战,这就是“魏、蜀、吴”。吴国有一座城池,叫做“荆州”。但不幸被蜀国抢去。吴国派兵去攻打,结果三次失败。此时,吴国有一位年少的人,叫陆逊。他毛遂自荐去夺回荆州,吴皇准许了,并让他和吕蒙一起夺荆州。陆逊给吕蒙出了个主意,吕蒙连声叫“好”。

蜀国荆州守将关羽早已视吴国将士为草芥,又听是吕蒙和小将陆逊,不禁哈哈大笑:“吴国派他俩来,不是卖命的吗?”于是点兵三百,令他们坚守城池。周仓前去劝说关羽不要轻视吴国,以防失败,关羽不听,还说道:“吴国前三次攻打,不都空手而归?还损了兵,折了将。再说了,吴国士兵能有多厉害?即使厉害我也不怕!只需三百兵马足够!”于是周仓不再劝阻。

几天后,吕蒙和士兵们乔装打扮成白衣商人,划着大船过了荆州城外的江,对把守城池的蜀国士兵说:“我们是商船,江上起风了,我们来避险。”蜀国士兵放松警惕,吕蒙突然袭击,带领吴国士兵一起将蜀国士兵捉去一大半。趁蜀兵混乱,吕蒙又杀进荆州城。吴国兵多将广,蜀国兵稀将少,毫无防备。吕蒙不仅很快夺了荆州,还杀死了关羽。

这个故事流传千古,关羽因轻敌而失去了荆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考试中困难的题目,我谨慎思考,小心应对,把这个题目解决了;但越简单的题目,我越不把它放在眼里,结果出了错。这可真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这件事告诉了我,困难即使点滴之小,也不可轻视;成功即使就在眼前,也要全力以赴,不可松懈,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战争”中的胜利者。

我今天读了《关羽走麦城》这篇文章后,感到非常伤心,我的眼泪都随着剧情的高潮不知不觉的落下了,那是因为关羽是我最崇拜的英雄人物。你可别笑话我!自古以来,关羽就是人们心中正义和英雄的化身。

可是,关羽在这以前曾经斩庞德降于禁、夺樊城、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等等……留下许许多多倍受后人广为传诵的事迹。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却被足智多谋的吕蒙和陆逊施计谋打败了。

但是,关羽的失败不只是因为吕蒙和陆逊的原因,还有关羽取得胜利后的骄傲自满,使得东吴方面得到机会,使计谋得逞。

想到我们在学习中,做完一道难题后,得意洋洋、骄傲自满,是不是也像当时的关羽呢?

三国演义关羽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诸葛亮,就是关羽了。

关羽,河东解县人氏,因杀恶霸而逃到涿州,与刘备、(.)张飞结识,三人进而桃园结义,自此关羽成为刘备身边最为重要的大将。期间他温酒斩华雄、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因轻敌被东吴所擒斩。

我对关羽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刮骨疗毒,华陀的刀子在他的骨头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众人皆失色,而关羽却谈笑自若的与马良下棋,光这件事就让我钦佩不已了。

但关羽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太过自傲了,孙权为子向他的女儿求婚,他不但不许,而且竟然说了“虎女焉能嫁犬子”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孙权,他还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误判形势,导致被吕蒙偷袭,丢了荆州也丢了性命。

但不管怎么说,关羽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出色的,也是我所崇拜的人之一。

推荐第2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当我看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对关羽的敬佩之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关羽义气。但是他的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这个缺点导致了他丧命,那就是傲。

关羽很傲,导致他大意失荆州,刘备在汉中和曹操决战,关羽忍不住也想建功。如果想要北伐,最好的出发点就是荆州北上,要是想从荆州出发,襄阳,樊城必须占领,所以关羽就攻打樊城。

关羽的确厉害,樊城指日可下,正当这是,曹操于孙权结盟,图区荆襄,之后平分地盘,所以孙吴出兵。

关羽打樊城的时候,马良建议他不要倾巢而出,毕竟要留守荆州。而在关羽眼中,东吴群雄皆鼠辈,所以他根本不把孙吴放在眼里。

东吴大都督吕蒙,装病,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一职。关羽更加不把东吴放在眼里,竟然找一个书生担任大都督,可见东吴后继无人了。

关羽攻打樊城,曹操派上将于禁带七路人马去解樊城之围。庞德也随着出征,并且他抬了一口棺材和关羽打。庞德当然打不过关羽,但是他放冷箭,射关羽左臂。这只剑是毒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关羽都不怕疼,关羽水淹七军。真的很厉害。

但是吕蒙他们率军攻下了荆州,关羽大怒,箭创迸发。最后退守麦城,死战到底,最终死于孙权之手。

一代军神就这样死了,我心中很悲伤,关羽如果不是那么傲,他当初要是听了马良的,守住荆州,就不会遭此大难。关羽忠义,我非常佩服,我会学习关羽。永远不背叛兄弟朋友。

累死了,这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了,采纳吧。

推荐第3篇:三国演义关羽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

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二、关羽的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作为一代的英雄人物,关羽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丢了身家性命,害了刘备与张飞,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他的忠仁勇义流传与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关羽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好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服他才避免了他的这次行为。 同样,当刘备做了皇帝,封关、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上将”时关羽就很不服气。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

荆州的失去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暂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可以抵御吴、魏的进攻,保证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里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蜀汉内地。失去荆州,在军事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悲痛欲绝,为了复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的基本路线,使得他们相继为此丧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败。虽然有诸葛亮力挽狂澜,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

总之,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他起初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画描写,不但没有影响关羽这个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至今为人们所推崇。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参考文献

[1] 《三国演义》(一百三十回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2] 《明代小说简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3] 《中国小说简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推荐第4篇:关羽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关羽

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

河东解良(今山西解县)人氏。小说中第一回第3个出场(三兄弟)。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为云长。使一口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他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之久。适逢黄巾军倡乱,政府招兵,关羽来投军,遇见刘备、张飞,义气相投,便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生死兄弟。从此,展开自己的军旅生涯,帮刘备成就了一方乐土。关羽的一生,忠肝义胆,诚信磊落;叱咤风云,横扫千军,堪称英雄人杰,令万民景仰。关羽死后,朝代每更迭一次,关羽就官升一级,直至清代登峰造极,成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糊民精诚绥靖与咱恤咱吁栩赞宣德关圣大帝‛,荣誉超的万能之神。关公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是中华民族忠义的化身。人们尊称他为‚关公‛,赋予他的荣誉在中国历史上达到的高度不是一般人物所能够与之相比的!

⑴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董卓闻报大惊,吕布挺身而曰:‚父亲勿虑,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言未毕,吕布身后一人高曰,杀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此人乃华雄也。披挂上阵,力斩孙坚手下大将祖茂、袁绍手下大将俞涉、韩馥手下大将潘凤,众皆失色。袁绍说:‚可惜我上将颜良、文丑,若有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惹孬一人,刘备二弟关羽也。请战出马,袁绍问现在何职,公孙瓒说:‚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前袁术大喝:‚你欺我众诸侯无大将?量一马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制止,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于是曹操教酾(shāi)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帐,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至此给曹操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关羽一生忠义

刘备谋诛曹操不成,兵败投奔袁绍,为保全刘备二夫人的性命,关羽无奈,在曹操大将张辽的劝说下,暂时投降了曹操。并约法三章:①我与刘皇叔发誓,共扶汉室,我只降汉不降曹;②我大哥的二位夫人处,请给俸禄赡养,任何人不得擅自到门前;③我一但知道刘皇叔的下落,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为留关羽的心,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赐美女十人、黄金无数、送沙锦囊护其美髯,汉献帝见之,称之为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其美髯公,并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又把吕布的赤兔马送于关羽,关羽对曹操说:‚我有此马,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也。‛曹操愕然而悔。在曹操与袁绍交战时,为报曹操知遇之恩,斩颜良、杀文丑助曹操解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南桑村乡东北部后胡庄村)之围。得知刘备的下落后,过五关,斩六将去寻找刘备,说明他降汉不降曹。曹操兵败赤壁投奔华容道,关羽为报昔日之恩,不顾自己已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而义释了曹操。

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便辞别了曹操,且把曹操赐他的美女、黄金一应人等都送还曹操,然后带着原班人马护送二位嫂嫂去寻刘备。经过东岭关(现在的平顶山,河南登封一带)时,守将孔秀拦阻,交马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经过洛阳一关时,守将韩福、孟坦拦阻。孟坦与关羽战不三合,拨马便走,想引诱关公,不想关羽马快,早以赶上,只一刀,砍孟坦为两段。韩福闪在门首,暗中射了一箭,正中关羽左臂。关羽用口拔出箭,赶上韩福手起刀落,带头连肩,斩于马下。经过汜水关(今洛阳东南)时,守将卞喜来迎,被关羽一刀劈为两段。经过荥阳关(汜水关北边,现归郑州管辖)时,守将王植拍马挺枪来战,被关羽拦腰一刀,砍为两段。经过滑州(现在河南滑县一带)黄河渡口时,大将秦琪与之交战,二马相交,只一合,关羽刀起,秦琪头落。过五关,斩六将只是三国演义小说的虚构,历史上关羽辞别曹操后直接去投了刘备,并无这许多波折。 ⑷关羽家事

关羽寻见刘备后,在关定庄上住宿,不是同族。关定有二子:长子关宁,学文;次子关平,学武。刘备做主,叫关平认关羽为义父,后与关羽一起被害。关羽次子,关兴,字安国,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三子关索,字维之(演义人物,史无记载),关羽失荆州后此子在鲍家庄养伤,诸葛亮南伐孟获时才回到军中,做征南先锋;女儿关凤,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拒绝,并辱骂来使。 ⑸关云长单刀赴会

却说孙权索要荆州。鲁肃与孙权定计。现在我们屯兵陆口,使人请关云长赴会。他若肯来,用善言劝说;如若不从,伏下刀斧手杀之。如果关羽不肯来,我们再兴兵,去夺荆州。于是派人带书信到荆州见关羽。云长已知来意,便胸有成竹答应使者,明日准到。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天下蒙蒙细雨,大将周仓(情愿给关公当马童)给关羽磨刀。故现在传说每年五月十三要下磨刀雨,不是关公磨刀,而是周仓磨刀。关羽安排妥当,第二天带十余人,亲往陆口鲁肃处赴会。鲁肃已安排下五十名刀斧手,想在筵间杀死关羽。关羽早有提防,席间鲁肃劝说关羽送还荆州,关羽不悦。周仓在阶下厉声说:‚天下土地,只有德者可居,怎么独你东吴要有!‛云长夺周仓刀喝道:‚此国家大事,你何敢多言!速退!‛周仓会意,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这时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醉说:‚你今请我赴宴,莫提荆州之事。我已醉!恐伤旧情。他日请你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到江边。吕蒙、甘宁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手,恐伤都督,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鲁肃如痴如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

⑹关云长水淹七军

却说刘备自立汉中王,叫关羽从荆州起兵攻打樊城(今湖北樊城)。曹操封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征西都先锋,大起七军,赴樊城救援。关公与庞德大战百余合,未分胜负,各自收兵。次日,又战五十余合,庞德拖刀而走,关公追赶,冷不防庞德一箭射来,正中关羽左臂。关平马到,救回父亲。待关公箭疮愈合,忽听的探马来报于禁移军于樊城之北下寨。且屯兵于罾(zēng)口川(樊城北十里山谷)险隘之处,方今秋雨连绵,襄江之水泛涨。关羽差人堰住各水口。这夜风雨大作,庞德坐在帐中,听得万马奔腾,急出帐看时,四面八方,大水骤至。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平地水深丈余。于禁见四下无路,左右只有五六十人,料不能逃,口称‚愿降‛。关公叫押收入船。然后来擒庞德。庞德一人力战,正遇荆州数十人,驾小船近前来,庞德提刀飞身上船,杀死众人,向樊城方向而逃。只见上流头,一员大将撑大船迎面而来,将小船撞翻,庞德落于水中。船上大将跳下水,生擒了庞德。众人看时,擒庞德者,乃周仓也。于禁所领七军,皆死于水中,少数会水者无去路,也都投降。庞德宁死不降,被关羽推出斩首。

⑺关云长刮骨疗毒

却说关云长水淹于禁七军后,领兵四面攻打樊城。曹仁在城楼上,见关公身上只披掩心甲,急命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关公急勒马返回时,右臂上中了一毒箭,翻身落马。众人商议暂班师回荆州调理。关公大怒,不肯退兵,箭疮又不好,只得四处访问名医。忽一日,有一人从江东而来,直到寨前。小校引见关平,此人自报是沛县谯郡(今安徽沛县)华佗华元化。因听说关将军是天下英雄,现在中了毒箭,特来医治。众将引华佗入帐见关公。华佗看了箭伤说:‚此箭伤有乌头之药,已入骨中,如不早治,恐怕这条臂膀不能保了。‛关公说:‚用什么药可治?‛华佗说:‚我自有治法,只恐君侯害怕。‛关公笑道:‚我视死如归,有什么可怕的?‛华佗说:‚须在静处立一根大柱子,上面钉上大环,请君侯将胳膊伸进环中,用绳子系牢,然后蒙上双眼。用刀尖割开皮肉,刮去骨头上的箭毒,敷上药,用线缝好伤口,便可无事。只恐君侯害怕疼痛。‛关公笑说:‚既如此,容易!何用柱环?‛于是命设酒席相待华佗。关公饮了几杯酒,一边与马良下棋,一边伸臂叫华佗动手术。华佗割开皮肉,骨头已青,便用刀子刮骨头上的箭毒,而且悉悉有声。帐上帐下所有的人,都掩面失色。不一会儿,血流满盆,华佗刮尽了骨头上的毒,敷上药,用线缝好。关公大笑而起,对众将说:‚胳膊伸缩如初,并无痛处。先生真神医也!‛华佗说:‚我行医一生,未尝见到这种情况。君侯真天神也!‛后人有诗曰:

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 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华佗说:‚君侯箭疮虽治,但必须爱护。千万别发怒。等过了百天,就平复如初了。‛关公拿一百两黄金酬谢。华佗说:‚我听说君侯高义,特来医治,不是为了回报!‛坚辞不受,留下一帖药,用来敷伤口,辞别而去。

⑻关云长败走麦城(湖北省当阳市两河乡境内) 却说关羽调大部分荆州兵马到樊城(今湖北樊城区)增援,与操大将徐晃徐公明交战八十余合,因箭伤未愈,关平恐父亲有失,急鸣金收兵,刚回寨,忽听四下里喊声大震。原来是曹仁领樊城兵赶来与徐晃会合。关羽上马引众将急奔襄江上流头。背后操兵追到。关羽急渡过襄江,望襄阳(今湖北襄樊一带)而奔。忽流星探马来报:‚荆州已被吕蒙所夺,家眷被陷。‛关公大惊,不敢奔襄阳,提兵投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西)来。探马又报:‚公安傅士仁已降东吴了。‛催粮人回报:‚公安傅士仁往南郡,杀了使者,劝说糜芳都降了东吴了。‛关羽便差马良、伊籍赍文三道,星夜赴成都求救,一面引兵来取荆州。关公在荆州路上,进退无路。便修书差使前往荆州见吕蒙共拒曹操。却说吕蒙在荆州,传下号令:凡荆州诸郡,有随关公出征将士之家,不许吴兵搅扰,按月给与粮米;有患病者,派医生治疗。使者辞别吕蒙,回报关公,具说详情。关公喝退使者。众将都来探听消息,使者具言各家安好,吕蒙恩恤作战家属。众将欣喜,都无战心。关公带兵去取荆州,路上多有逃回荆州者。杀到黄昏,关公遥望四山之上,皆是荆州士兵,呼兄唤弟。军心尽变,都应声而去,关公喝止不住,随从只有三百余人。杀至三更,正东关平、廖化分两路兵杀入重围,救出关公。暂退入麦城,聚众将商议。忽报吴兵又到,将城围定。派廖化去上庸刘封、孟达处求救,刘封听孟达之谗言未出兵救援。计点人马,只剩下三百余人,粮草又尽。关公父子及赵累引能动之残兵二百余人,突出北门,行约二十余里,只见山凹处,喊声大震,一彪军到,为首大将东吴朱然,杀了一阵便走。关公追赶,又一鼓响,四下伏兵又起,关公不敢恋战,望临沮(今湖北省南漳县)小路而走。所随之兵,渐渐稀少。走不到四五里,前面又喊声四起,吴将潘璋骤马杀来,只三合,潘璋败走,关公不敢恋战,急望山路而走。背后关平赶来,说赵累已战死。此时随行只有十余人。已是五更天气。正走之间,一声炮响,两下伏兵齐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关平知父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率兵齐到,把关平四下围住。关平孤身独战,力尽被擒。到天明,孙权听说关公父子已被擒获,非常高兴,聚众将于帐中。商议想劝说关羽归降东吴。主簿左咸说:‚不可以。昔日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也没有留住,知刘备消息后,过关斩将而去。现在主公已擒,如果不杀,恐怕贻有后患。‛于是孙权把关公父子杀害。时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年寿五十八岁。后人有诗叹曰: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 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关公已死,其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于孙权。孙权即赐于马忠作坐骑。这马数日不吃草料而死。评书中说关羽被擒:先掉进陷马坑一半时,赤兔马飞身腾空而起,跃出陷马坑,又连续跳过12条绊马索,人困马乏,被东吴多准备的最后一条绊马索绊倒擒获。 ⑼关云长显圣

①玉泉山显圣

却说关公阴魂不散,荡荡悠悠,来到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中长老;云游天下,到此结草为庵,化斋度日。这夜月白风清,三更过后,普净正在庵中静坐,忽空中有人大呼:‚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观看,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一齐按落云头,到玉泉山顶。普净认得是关公,便道:‚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我今已遇害而死,愿请法师指点迷途。普净说:‚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而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向谁索取?‛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常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建庙宇,四时祭拜。

②找吕蒙报仇

却说孙权收了荆襄之地,赏犒三军。对吕蒙说:‚子明今设计定谋,取得荆州,胜子敬、周郎多矣!‛于是亲自斟酒敬吕蒙。吕蒙正要饮酒,忽然摔杯于地上,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得我吗?‛众将大惊,急来救时,吕蒙推到孙权,大步前进,坐在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叫:‚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你用奸计害我,我生不能吃你肉,死也要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孙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都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享年四十二岁。

③惊倒曹操

却说孙权自杀了关公后,心有余忌。张昭献计,不如遣人将关公首级,转送曹操,叫刘备知道是曹操所指使东吴干的,转祸于曹操。曹操听说东吴送关公首级来,高兴地说:‚云长已死,我可夜眠贴席了。‛司马懿说:‚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曹操问该如何处理。司马懿说:‚大王可将关公首级,刻一香木之躯配之,以大臣之礼葬之;刘备知道,必深恨孙权,尽力南征。我们却静观其变,蜀胜则击吴,吴胜则击蜀。二处得一处,那一处也不远了。‛曹操大喜,于是让人呈上木匣,曹操开匣看时,见关公面如平日。曹操笑道:‚云长公别来无恙!‛话犹未了,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曹操惊倒。众官急救,良久才醒,对众官说:‚关将军真天神也!‛于是吩咐: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员送殡,曹操亲自拜祭,赠为荆王,差官守墓。

④托梦刘备

且说东西两川,民安国富。忽有人自荆州来,说东吴求婚于关公,关公拒之。孔明说:‚荆州危矣!‛不一日,关兴到,具说水淹七军之事。又来报,关公于沿江多设烽火台。刘备放心。忽一日,刘备自觉浑身肉颤,坐卧不安;至夜深不能入睡,起来坐于内室看书,觉得神思昏迷,爬在桌子上;就屋内起一阵冷风,灯灭复明,抬头见一人立于灯下。玄德问:‚你何人,夜来我内室?‛那人不答。玄德起来看时,乃是云长,在灯影下躲避。玄德说:‚贤弟别来无恙!夜深至此,必有大故。我与你情同骨肉,为何回避?‛关公哭告说:‚望兄长起兵,为弟雪恨!‛说罢,冷风骤起,关公不见。玄德忽然惊醒,乃是一梦。此时孔明已知,他夜观天象,见将星落于荆楚之地,知云长必然被害,但恐刘备忧虑,未敢直言,直等来报。

推荐第5篇:三国演义人物评价关羽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关羽

高二(11)班

庄岷雪 夏雯桢

《三国演义》描述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眉卧蚕,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其丹凤眼和卧蚕眉乃世间罕见,凤眼生威,卧蚕似雾,英气逼人,霸气十足。据说他丹凤眼一睁,就是要杀人。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智勇兼具、勇猛善战;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和蔼,善待士卒。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一方面,关羽非常骄矜,而且不甘屈居人下。当时孙权欲为儿子迎娶关羽女儿,关羽不但不赞成,还辱骂孙权使者。他与同僚关系也不太好。如马超归附时,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诸葛亮回信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及黄忠官拜后将军,关羽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幸得诸葛亮和费诗解说,关羽才接受。麋芳、士仁和潘濬亦与关羽不和,其中麋芳、士仁都怨恨关羽轻视自己。当关羽出征樊城,麋芳驻守的南郡城失火,烧毁很多武器、军品,关羽责备他。后来,关羽命令麋芳、士仁准备军粮,二人“不悉相救”。关羽说待回军时便处罚他们,二人不安,后来吕蒙来袭,便投降东吴。关羽并不是和所有同僚关系都差,诸葛亮、张飞、廖化和赵累等人都与他交好,又如费诗开解他也能听得进。而在湘水协定后成为东吴下属的吴砀、袁龙也起事反对孙权,欲回到关羽手下。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而另一方面,关羽重承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公攻打樊城之时,大战庞德,庞德佯使拖刀计,却暗放冷箭,伤其左臂,此后,关公斩庞德囚于禁,攻曹仁之时,为守城乱箭所伤,射中右臂,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名医华佗前来诊治,说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关羽即伸臂给华佗医治,开始刮骨,血流盈盆,而关羽却一边食肉饮酒,一边与马良下棋(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神态自若,似乎没有疼痛的感觉。 正是由于关羽这一人物,

《三国演义》更加深入人心,被百姓广泛传诵。而《三国演义》也塑造了关羽这一鲜明的人物。现在还有很多老人讲三国里关帝的故事。《三国演义》里的关羽也被百姓神化,很多地方建起关帝庙。这都充分体现《三国演义》的历史成就和地位。《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推荐第6篇: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

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

小人国商城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特别多,也多为家喻户晓的传 说故事,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圣人”之称,俨然与“文圣人”孔子并立,故关庙又称武庙。民间 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所以,民间各行各业、妇孺长幼对“万能神”关圣帝君的顶 礼膜拜,是远远超过孔老夫子的。再者,关羽是一位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英雄好汉,“桃园三结义”是江湖义气楷模,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历代统治者也很乐意 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臣民,维护封建秩序,这些就是武庙遍天下的原因所在。

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包含主要几个经典故事: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故事梗概大体如下:

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 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 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2.温酒斩华雄: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

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 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 ,话音刚落, 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 ,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 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 。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 ,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没凉呢。

3.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故事背景为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猛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 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刘备有心抱负于天下,关 羽、张飞二人各自身怀绝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关羽斩杀华雄初显本领,此后,刘等三人已然名满天下,此次虽然是吕布先收兵,然吕布在三人之前已经斩 杀诸将,并且以一敌三,虽然表面上是吕布战败,实际上为吕布赢。然吕布之勇名冠三军,无人匹敌,当下第一次遭遇对手,自然令袁绍军队士气大振。

4.斩颜良诛文丑

一开始颜良的河北大军列阵平原上,根本不顾曹操部队居高凌下占地利优势,估计是认为自己部队太强了,敌人的骑兵冲不动,不在乎,犯了骄兵必败的毛病。当关 二哥冲向敌阵的时候他非常聪明的只身前往,这样以来敌人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也就不会把他当作一次冲锋对待,这可能就是敌人始终没有用弓箭阻止关羽的原 因。面对关二哥的冲锋颜良一开始是坐着的,轻敌是一方面,搞不清楚对手意图也是一方面,他所在的位置是中军,也就是指挥部,按常理没人会那么傻冲入敌军群 中,所以他也有点麻痹大意。袁军对关羽的行为不理解,再加上没有命令,也就没动,估计关羽也没对小兵动手,大家疑惑不解。关羽马确实快,当颜良发现他是冲 自己来时已经来不及了,以至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再加上最后时刻颜良也不能确定关羽要干什么,而且关羽未通名,颜良为了大将风度,不斩无名下将,没有上 马提刀。关羽用刀也很有特色,第一下不是动作很大的砍杀而是刺,这样动作快,隐蔽,颜良不易躲闪,这也是一个重点。总的来说,关羽用了很阴的招数,凭实力 把颜良阴死了。

对文丑就更简单了,曹操的埋伏打乱了文丑的部队,这种情况下撤退是第一位的,否则对手小兵群上来也把自己逮住了。偏巧关二哥这时候去和他缠斗,文丑当然无 心恋战,感觉对手不是几下就能解决的时候马上拍马撤退,没想到关二哥的马超快,文丑就算再厉害,慌乱中也使不出回马枪,被人背砍。

5.过五关斩六将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也是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6.单刀赴会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 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 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 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这次“单刀会”,在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中,经戏剧家、小说家敷 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 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7.水淹七军

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 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 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 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 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

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 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8.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 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 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 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是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中最悲壮的故事,大多数三国迷因为喜爱关羽不忍关羽的这种死法。

推荐第7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忠义两全,乃“武圣”关羽也

《三国演义》读后感:忠义两全,乃“武

圣”关羽也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百年战争,塑造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

关羽在华容道上,遇到了兵败的曹操。这时,关羽陷入了沉思之中:唉,自古忠义两难全!曹操曾经对我那么好,并且不杀我,如果我杀了曹操,就是不义;可我兄长刘备,却是曹操的对手,且军令如山,若不杀曹操,就是不忠!但关云长义重如山,还是放了曹操。而对于军师的军令,毫无畏色。这成为了一段家喻户晓的美谈。

再者,关云长中了毒箭,神医华佗说要剔骨刮毒。关羽竟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关羽刮骨疗毒之时,血满盈盆,看得旁边军士——这些出生入死之人皆掩面失色;他竟能镇静地与马良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如此英雄之人,世间能有几何?

关羽从温酒斩华雄到诛颜良斩文丑,从过五关斩六将到单刀赴会,从水淹七军到刮骨疗毒,都显现出一身豪气。最后却因为骄傲轻敌而兵败麦城,但诸葛瑾来劝降他时,他还忠于刘备。

虽然关羽兵败麦城,让人唏嘘不已,可遗憾也是一种美,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虽然令人遗憾,但关羽成功了,他成功地体现了他的忠义两全,受万人崇敬。

关羽死后,逐渐被神化,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关羽本是一个买枣的,但他遇到了刘备,才能成为万人崇敬的大英雄。他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如果他放过了,便不会成为英雄,但他把握住了,我觉得,关羽他慧眼识人,刘备虽然是个卖草鞋的人,但关羽却一直跟着他,永不离弃,这也说明了他的忠。

关羽他虽然失败了,却受到了世人的崇敬,他的这种忠诚守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第8篇: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臶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真是豪气冲天。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张昭说他是‚为人强梁‛。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历史上的‚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 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在此我们姑且不讨论此故事的真实性,单就本书而言)。

关羽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

(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

(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

(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曹操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重兵驻守,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随时支援。后曹操又派于禁领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在襄樊城北屯驻。可见曹军的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但关羽并不畏惧敌人的严密防守,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趁着暴雨,漳河水涨溢,樊城被洪水包围的形势发动进攻。当时,城北的曹军已被淹没,于禁只得率领众将士逃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扎营的弱点,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魏军猛攻。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如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义‛本作‚宜‛、‚谊‛,‚谊‛从宜,故《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 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即是不义。因此,就有君臣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

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艺不如别人,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 不与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绥。最后经费诗百般劝说后方肯接受。这样的目中无人怎不让黄老将军乃至手下的诸将心寒和气愤呢?我们且看费诗的说辞:‚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又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有这样美妙的誉词,试想有谁还不飘起来呢?

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先是让孙权将他调回,另换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接替他的位臵。陆逊此人非同小可,后来的八百里火烧蜀军连营就是出于其手,可以说是据蜀汉第一功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他刚到任时,便修书一封恭维关羽,关羽得到书信后,觉得陆逊还是个年轻的后生,不足为道,收到陆逊的‚名马、异锦、酒礼等物‛,听到来使谦卑的说辞,‚关公览

毕,仰面大笑‛。将后方的军队调出一半增援襄樊,如此,荆州的防守便不足,给了吕蒙可趁之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白衣渡江、劝降士仁、糜芳、瓦解蜀军士气,并最终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悲剧命运

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任何悲剧人物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征,汉末诸侯纷争、三分天下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关羽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而关羽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矜的性格缺点,又是导致其命运悲剧,乃致孙刘联合破裂、葬送蜀国大好河山的内因。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 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后来频繁的战争,又造成三兄弟几度失散,关羽在刘备投奔袁绍后,死守下邳,保护刘备妻小,但不幸中敌人调虎离山计,被夏侯惇、徐晃围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对于一个叱诧风云的英雄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行为。这种悲剧色彩在入曹营之后,仍然明显地表现着。虽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是封爵,又是送马,赠袍。但这一切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痛苦,关羽醉后自绰其髯说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酒后吐真言,这也彻底表明了他心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久居于曹下的心境。

关羽杀死颜良文丑后,刘备写信指责他‚中途相违,割恩断义,欲取功名,图富贵‛。关羽忍辱负重,无奈遭此谴责,难怪他会看完书信后放声大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哭闻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关羽哭的地方,全书只有两次,这是第一次(另一次

是败守麦城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关羽的此次放声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泪,多少悲凉之气。而后关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张飞时,却被张飞不容分说地拒之门外,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关羽有口难辨只得杀死蔡阳来替自己伸冤。蔡阳迅速成为刀下鬼,这与其说是关羽高超的武艺使然,不如说是他受尽委屈,急于辩解的心情所致。关羽这种被二位兄弟误解,内在性格压抑性,使得他的许多英雄行为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另一方面,关羽武艺超群,胆识过人,然只能称其为勇将、儒将,相比军事家、政治家而言,关羽缺乏的乃是战略眼光,不能从长远上看问题。孔明入川前,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托给关羽时,给他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大,没有意识到联合孙权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竟然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骄横态度,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和之意,即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后来关羽又以极端骄傲自信的态度,拒绝了司马王甫的建议,用糜芳、傅士仁、潘睿镇守隘口,主管粮草的供应,也为后来留下隐患。正是糜芳、傅士仁这两个平时就嫌弃关羽轻视他们的人,在粮草供应前线不力后,关羽指责他俩办事不尽力,战后算账,使得他们在陆逊的招降下动摇军心,弃蜀投吴。这下关羽不但没有了粮草供应,还丢失南郡,江陵二郡。

由此可见,由于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荆州失守,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因为它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而且使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一旦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曹操并最后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化作乌有。可以说,蜀汉 失荆州便失去了天下,作为荆州守将,关羽自然罪不可赦。

综上所述,对于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

推荐第9篇: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I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1 引 言

关羽在中国的历史漫漫长河中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主要的人物,《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多样、形象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人物,关羽,从史至今,人们普遍的将他奉行为“武神”,当做个人信仰或者团体信仰去对待,因为通过《三国演义》的描写,关羽这个带有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逐渐的走上了被神化的道路,人们已经把关羽其人理解成为集忠、义、胆、勇、智的“神”,关羽信仰在中国的逐渐塑成,更使很多人下意识的将关羽看做一种人性或者行为的参考标准。这样一来,对于关羽其人的全方位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因为这是关乎对人们价值观的引导。原著中描写了关羽的丰功伟绩和积极正义的优点,也从侧面淡淡的描写了他的性格缺陷,而后来写到了他的死,更是在一个淡淡描写其缺陷的基础上产生的悲剧色彩很浓的结局。而对于关羽的不足,似乎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讨论思想和根基。而在现当代社会,对于关羽,主体仍以认为其是“神”的背景下,对于关羽的不足和缺陷就很值得去研究和探讨。在说古论今的立场原则下去正确看待其人。对于他的不足和性格缺陷我们不可不思。我们干任何事都要有借鉴前人的思想原则去吸取经验教训。因此文章要从他的优点和正面道义的点评着笔,并着力探究关羽的性格缺陷,站在说古论今的角度上以论证的方式去分析解读。更为对关羽信仰加以侧面补充,使更多的人可以以全面的、正确的、并以借鉴的眼光去看待关羽。

2 关羽的优点及其成就

关羽本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就要公证的评价他的缺点和优点,就关羽个人优点来说,他自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之后,表现出来了许多的功绩和正义道德。在功劳上,他对刘备集团的成长和茁壮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在战场上的武力贡献还是对刘备集团利益的维护。都可以看到些关羽的身影。总结分析得来,关羽一“勇”,勇在战场上,俩阵之前,表现在单骑诛颜良,斩文丑。关羽二“忠”,表现在屯土山关公约三事,面对曹操的厚待挂印封金而后竭力维护刘备家眷,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不避艰险,寻找刘备,临死亦不屈节。关羽三“义”,表现在赤壁之战时,华容道义释败军曹操;攻取长沙时,义释黄忠。关羽四“胆”,表现在关羽单刀赴会的胆气;刮骨疗毒的胆。关羽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五“智”,表现在其放水淹七军。可以集中概括为为:忠于友谊、勇与作战、道义分明、智勇双全。对于关羽的正面点评上,清初小说点评家毛宗岗[1]称之为“古今以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2]中谈到《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塑造“唯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清代史学家赵翼[3]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就单单关于关羽的评价,可见历史上关羽得到了许多的,很高的正面响应,关羽的功绩和道德情操在主体上无疑是伟大的,是值得人去学习的。而有关关羽性格及其缺陷却很少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总结,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老话说的好,性格决定命运,任何人的命运和状况很大一部分受自身的性格影响,因此我们因该好好审视自身,在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后,也要探究自身的的性格缺陷,因为事实上,人无完人,任何人皆是如此。

3 悲剧英雄

关羽的性格缺陷在整个著作的中都没有提及和评价,只有在他人生的后期才真正的从侧面表现了出来, 晚年的他“攻拔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这时我们看后小说,都可以感受到关羽此时更加的求功心切,这时任何人都会有充足的自我的满足感,而关羽此时的个人的荣誉可以说是到达了人身顶点,威名震华夏,所以令他头脑里的个人英雄主义膨胀,发展到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一切事情只是唯我正确,唯自己是从!这样浮躁的心态下,被敌人利用就会导致失败!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陆逊献计吕蒙时日:“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唯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公关,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事后关羽果然如陆逊所言,关羽放松警惕,骄傲轻敌,导致丢失荆州,并将自己也送上了不归路。有了这种不能自视的心态以后致使让陆逊设计将其打败。可见关羽最终是败于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好好的正确的正视自身。《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作者陈寿就曾评日:“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解释的意思就是说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失败,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寿经过分析得出,关羽的性格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关羽因为性格缺陷发展到被人利用,致使上当受骗,这就更加可以充分的说明关羽伟岸的一生英雄,而悲剧的结局则是由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因此我们后人在借鉴前人的事件时,就更因该善于分析事情的形态,并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4 关羽性格的具体缺陷

4.1 缺乏严谨性

关羽作为替刘备镇守荆州重任的大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在军事战略思想上维护蜀汉政权的利益,头脑简单,更是在处理细节问题上莽撞。这些性格的缺陷也是造成他死因的重要组成原因。原著中第六十六回,因为在收取川地之际,军师庞统惨死落凤坡,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得不得离开荆州,前去辅佐刘备,荆州重任托于关羽,孔明在离行之前问道关羽“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何之?答曰“以力拒之”又问“倘曹操、孙权来到,当如之何”答曰“分兵拒之”。从诸葛亮的最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羽此时的思想则是缺乏必要的大局观战略思想,头脑缺乏严谨性,过于简单看待问题。早在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中就说“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以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可见外结孙权是刘备北定中原、统一全国的基础,关羽怎么又会不知道呢。又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诸葛瑾前来荆州为关羽女儿和孙权之子做媒,希望孙刘俩家结好,共同对抗曹操。关羽却大怒的回复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第之面,力斩汝首”从这里表面上看,关羽的表现是狂妄,根本没有把孙权放在眼里,似乎实际上则是没有大局观念,缺少一个大将应该具备的严谨军事战略思想,头脑过分简单,也没有意识到这是孙权欲意结盟的本质,看不清孙刘联姻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巨大作用,这种莽撞的、任性的、缺乏严谨思考的行为破坏了诸葛亮曾经交代他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同时间也更加激怒了孙权,致使孙操决意与曹操联手攻打荆州,而最终关羽陷入曹操、孙权的夹击之中,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壮烈而死。这不仅使蜀汉政权进军中原折掉一只有力的战略臂膀,而且势力从此只能缩处二川之间,给刘备的统一大业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 1949年,毛泽东也曾说过[4],关羽骄傲呢,大体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

4.2 持才傲物

因为和刘备结义的关系,又更因为倚仗功绩高大,关羽后期而表现出来的是持才傲物,狂妄也导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也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最好证明他高傲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刘备官拜汉中王以后,派费诗到荆州封赏关羽,关羽问道费诗:“汉中王封我何爵?”费说言:“五虎大将之首。”关羽又问:“哪五虎?”答道:“关、张、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赵、马、黄是也。”关羽怒道:“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因此不肯受封。后来还是在费诗的恭维却说下才化解了他的怨气,才肯拜受印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关羽此时已经是个非常自傲的人,竟然因为自己的高傲甚至敢拒绝其兄汉中王的封赐,这未免有点让人感觉其巨大的狂妄,还有对待同僚黄忠的态度,这样的做法一定会传到黄忠及其朋友的耳朵中,这样一来,那些人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呢?虽然你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但是这样对待同僚的态度是否妥当呢?这样的做法会不会让刘备手下其他人感觉你是在倚仗你兄的地位来藐视别人呢?这就是一种自大骄横的心理。南宋陈亮[5]也认为“关羽好勇而无谋,侍气而骄功”。原著中第七十三回,在出兵樊城前,因部下傅士仁、糜芳饮酒致使帐后起火,军器烧毁,关羽便要斩二人,因人劝说作罢,但是又说:“稍有差池、二罪俱罚!”这就为此二人最后叛变投敌埋下了火种,对待同僚的骄横,致使不少将领对他心存不满,在最后被困麦城之际,遭到近在咫尺的孟达和刘封的冷眼旁观,致使他最后无路可走,命丧黄泉。如果说孟达和刘封对关羽的冷眼旁观和不加援助是关羽没有搞好同僚关系的话,作为自己部下的傅士仁、糜芳临危变节则可以看出来关羽性格上的狂傲对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上的缺陷。这都是关羽狂傲自大所导致的悲剧下场,又如原著第七十八回,刘备闻关羽死讯后倒与地,孔明劝说道“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可见诸葛亮对关羽狂傲的性格缺陷是非常了解的,对于他的死也是早有心理准备的。还有《华阳国志》[6]里说道,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就是指关羽善待小人,而骄士大夫,而对待士大夫你不能骄傲,正是关羽对待同僚的高傲、骄横而间接导致的自己的悲惨下场。

4.3 没有坚定的原则

关羽作为刘备主要的辅佐者之一,拥有坚定不移的政治原则是取得胜利的基本心理前提保障,但是关羽在实际的战争中,似乎却缺乏一个重要大将必要的政治觉悟和战略思想,分不清敌我关系,厉害关系。而一味的以“义”作为自身行为的立身之本。的确,“义”是关羽成功的最主要的基础,但是“义”貌似也成为了关羽前进道路上最大绊脚石,如《三国演义》中第五十回诸葛亮算智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来说吧,曹操军队大败于赤壁,夺命逃于华容道,被事先埋伏在那里的关羽包围,可谓生死一线,而此时曹操军中程昱说道“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别,可托此难”曹操从其言,遂行之。关羽则答曰“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从这里看,可见关羽是可以明辨是非曲直的,但是就是关羽性格里始终以“义”当头,没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想起旧事,被其感知,故让路于曹操败军,致使曹操逃过其人生中最险的一步。关羽正是被他所奉行的“人义”所蒙住了双眼,不分敌我,不分好坏,自身的一切行为原则只以“义”字当头,只管报恩,不讲原则,反观与关羽交情颇厚的曹军将领徐晃,在坚定自身原则下就相行见拙了,原著中第七十六回蜀魏大战时,关羽与曹军故友徐晃相遇,书中写到,关公日“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厉声大叫“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关羽惊问“公明何出此言?”答曰“今乃国家大事,某不敢以私废公”,徐晃并没有因为和关羽交情好而贻误国事,可见其公私分明,坚守原则。因此,从以后的“三国”天下来看,关羽的这种“报恩”思想,实际上是对自身集团的利益侵害,也是对其兄刘备完成大业辅助不力的重要表现,是严重的没有政治原则下所犯的政治错误。缺乏坚定的原则性正是关羽的又一大性格上的缺陷,是在处理个人恩怨和公私矛盾的问题上时,把个人的恩怨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放弃了原则的立场,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其义结金兰兄长刘备的不负责任,从书中的诗句可以看出人们对关羽这种做法的可惜:“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方开金锁走蛟龙。”也正是自身的这些缺点原因,才能被当时谋臣程昱所抓住并利用,帮助曹操躲过险劫,为以后的三国分天下作了铺垫,为国家的统一或也拉长了历史的时间。

4.4 缺乏一员大将应有的城府和策略

关羽作为为其兄镇守荆州重任的一方大员,理应有基本的城府和策略,看待事物需要谨慎,有谋虑性,这也是坚守并完成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格所需。但是貌似从原著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关羽在接此重任后表现出来的城府欠缺。拿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来说吧,关羽进攻樊城受挫,按兵不动之际,东吴使计将陆逊代替吕蒙用以麻痹关羽,陆逊则派使者给关羽送去礼物和信书,信上着重恭维关公的丰功伟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指来使而日:“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儒子为将”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使者回复陆逊“关公欣喜,无复有优江东之意”[7]。以至到后来闻言荆州已失之时,也竟坚信的说“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从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关羽虽然建立过许多的功劳,也算智勇双全,但是作为一员镇守重要战略地位的大将来说,怎么能如此草率,毫无谦虚戒备之心,自身城府竟让人一窥既知,并让陆逊抓住其弱点,从而使关羽放小了对东吴的戒备之心,致使东吴趁机渡江,攻占荆州,事后还坚持不信。又如第六十六回中,人们耳熟能详的的“单刀赴会”的故事,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好像不就是关羽的草率和城府欠缺么,鲁肃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邀请你去赴宴,你明知道是鸿门宴而且也要去,你身负守卫荆州战略要地的责任,可以说事关重大,万一有出意外,你仅仅只为“道吾怯矣”的颜面说辞,而没能完成自身使命,使蜀汉政权利益受损,这又孰重孰轻呢?且不说你可以找个理由推辞掉此宴,就是要去也最起码应当多带护卫,以防不测,你只对自身自信满满而不考虑整个荆州和刘备集团的利益周全,草率独身行动,是否对全局有所不妥呢?再说就算找公务繁忙等理由推掉宴会又有何不可。这样的冒险,并不是身负重任的他应该做的事情,并且实际上也种下失荆州的祸根[8]关羽的草率和城府欠缺也都是最终会命丧黄泉所作的性格铺垫。

4.5 气量狭小,追求虚荣

古人言“宰相肚里能容船”,可见气量和胸襟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因为嫉妒、胸襟狭小最终导致自身悲剧下场的人还少么?近则不说,只说当时的东吴周瑜吧,周瑜可谓一个文武将才,就连诸葛亮也对他评价颇高,他对东吴的兴建、发展和鼎盛做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贡献,但是就是自己胸襟狭小,容不得别人才干超过他,如书中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载道“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日:此人有夺天造化之法、神鬼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他日之忧。”最后被诸葛亮三气之下暴死,死前更仰天叹曰“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周瑜气量之狭小,对人影响之大。在同属时代的关公本应该从中明白厉害道理,从中总结经验,但是自己却是好像也有类似的肚量,在原著第六十五回中,关羽闻听刘备收服马超,故遣关平告知刘备要来蜀中和马超比武,他此时正肩负防卫荆州重任,却为了追求虚荣名誉,宁肯抛下荆州防务也愿和马超比武,弃集体利益于不顾,当得到诸葛亮的书信其中夸赞他“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关公遍示宾客,自绰其髯日“孔明知我心也”遂无入川之意,可见关羽是多么的追求虚荣名誉,气量不可不谓之小。《三国志》黄忠传中[9],诸葛亮说先主日“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可见在同一阵营的诸葛亮也早已对关羽的气量狭小心知肚明,关羽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在处理各种内外关系时无所适从、一筹莫展。导致了他的失策、失利和失败。结束了作为悲剧英雄的一生。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结 论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关羽作为民间崇拜的圣人,他有着许多优良的品质和道德情操,唯义而行,为国勇武,为民德泽,信义素著,守诺不违[10]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探索,但也存在着一部分性格缺陷的地方,这也是让我们去公证看待关羽其人时值得研究和注意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人无完人,但关羽所表现出来的主旋律仍然并一直是正义的,道德的。说古的意思,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论今,古人已经作古,如何从他们身上去吸取教训和经验才是说古的目的。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人有自己主见,有自己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也是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凡是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人,就一定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你,你却不懂得如何去真正的尊重别人,在与人交往的人际关系中,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主观武断,有时候甚至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都不能接受,像这样的人,不仅会在事业、工作上会差强人意,而且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吸取从关羽身上发现的性格缺陷,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自己的人身做出自己努力,否则一味的保持自身并错误的性格、思想,这是很有可能会使自己从 “麦城”中脱不了身。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参考文献

[1]毛宗岗.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3]赵翼.廿二史札礼[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4]胡尚元.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J].党史博览.2007(2)

[5]陈亮.陈亮集[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6]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7]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5

[8]僧仕强.僧仕强剖析三国演义[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7

[9]陈寿.三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0

[10]东方诚明.品关羽[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8

推荐第10篇: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摘要] 《三国演义》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诸多历史小说中的开山之作,在我国的历史文学领域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其中,作为小说主人公之一的关羽,更是为中国人民所赞赏和推崇,关羽智勇双全,忠贞不二,也得民间留下了“关帝”信仰,当然,关羽也不是万能的,他心高气傲、刚愎自用也导致了他败走麦城,殒命东吴。综合《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塑造,我们在这里将从正反两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全面客观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走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又经历了古老的奴隶社会,还度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越过了短暂的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生机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段丰富多彩而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涌现了许多的历史人物和许多优秀的历史作品,他们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还原一些历史故事,为后世子孙对前朝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真实的材料。而且作为文学作品得它们,与真实的历史资料又是不尽相同的,文学作品可以夹杂作者的个人情感,可以将人物塑造地更加丰满,刻画地更加形象生动。《三国演义》就是众多优秀历史小说中的典型代表,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衰历程,以三国的兴亡作为写作线索,生动描绘出了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出了一大批生动丰满的形象,至今仍为世人所熟知和称颂。《三国演义》在人物的塑造上成就最高,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上也十分优秀,让读者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为《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一,关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称颂,并最终赋予了他“武圣”的美称,与孔子的“文圣”并称于世,也被许多人视为财神的化身,在民间也有了逐渐有了拜“关帝”的信仰。但是这毕竟是经过小说作者集大成的塑造,再加上人们其赋予的情感色彩,才形成这样的局面。从《三国演义》来看,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有他异常杰出地方,也存在一些不足取的地方。

二、关羽在《三国演义》形象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有很多值得人们肯定和学习的地方,比如:有勇有谋、忠贞不贰、义薄云天等。

1.有勇有谋,有万夫不当之勇。

关羽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武圣”,是因为他武艺出众,而且相当高强,当关羽还是十八路讨伐董卓的联盟均里面的一个小小弓马手的时候,就敢于在众位优秀将领面前表现自己,在董卓大将华雄先后打败盟军先锋孙坚,斩杀盟军两员大将的情况下主动请缨(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斩下华雄的脑袋”),并说出“如不胜,请斩某头”和“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如此的豪言壮语,终于,不一会,关羽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也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关羽的勇武,也正是因为这个,才有了“温酒斩华雄”的佳话传说。除了关羽“温酒斩华雄”外,关羽还是不失为一位不折不扣的孤胆英雄,在得知大哥刘备去处后,立马挂印封金,辞别曹操,甚至不惜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去寻大哥刘备,这也使得关羽勇武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上单刀赴会,义释严颜等故事情节,将关羽勇武的形象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而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则不仅仅显示其勇武,也表现了他的足智多谋,由此也可以看出关羽不仅有万夫不当之勇更有卓越的军事指挥领导能力,这也得到了普通百姓和刘备军事集团的认可。

2.正气凛然,性格刚毅。

小说开始,就对关羽的身形相貌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十分威严、具备大侠的豪气和英姿的形象,即“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素有“美髯公”之称)。因为将仗势欺人的恶霸杀了,所以才落得逃难江湖的下场,表现了关羽的疾恶如仇,浑身具备凛然正气,是一个威武的大侠形象。在乱世中,与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将报效国家,匡扶汉室作为毕生誓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说明其系国家安危于自身。除此之外,关羽对曹操的“篡汉”行为十分反感,义愤填膺,甚至一度要在天子面前斩了曹操。为了消灭奸臣贼子,不禁要冒犯天子圣颜,表现出了关羽对奸臣贼子的仇恨,这也是关羽正气凛然的生动表现。而“刮骨疗毒”的故事情节,则表现出了关羽性格坚强刚毅,充满正气的特点。刮骨疗毒并不是不痛,而是关羽以强大的毅力忍住了肌体疼痛,并以笑容等闲视之,不仅是对医者的鼓励,更是对将士士气的鼓舞,虽然受伤,但依然统帅全局。这也使得当时的名医华佗直呼:“君候真乃神人也”。

3.忠贞不贰,只为一主

关羽可以说一直都是忠贞不二的。从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时起,关羽便选择了一生都忠诚与刘备(而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从桃园结义时起,关羽便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帮助刘备打赢了许多胜仗。即便是刘备在最落魄的时候也不曾放弃过忠诚于刘备,就以刘备被打败之后来说吧,刘备各部被打散,刘关张也一度失散,关羽护着刘备家小被围土坡,本打算战死,却为了保存刘备家小,不惜自己的名节(当时是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说法),委身曹营,在曹操一番威逼利诱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忠诚于自己的义兄刘备,在得知刘备去处后不惜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而去

4.义薄云天,肝胆照人

关羽一生都不曾不忘记过桃园三结义,在刘备兵败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兄嫂,不惜名节,委身曹操阵营,在曹操的利诱之下依然不忘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之志,当得知刘备的消息之后,毅然挂印封金,离开曹操,甚至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关羽的种种做法尽皆是为了一个“义”字,桃园之义,兄弟之情;当被围土坡时,拒不投降,视死如归,也表现出的是“义”;而关羽不顾军令状的约法,在华容道义放曹操,表现出了足够的“义”,也是对曹操当年珍惜将才的报答,表现出了知恩图报的一面。由此关羽也被人们成为“义帝”。

三、关羽性格形象中消极的一面

任何人都是这样的,有优点特长也必然有缺点和不足。对于关羽来说,他的不足和缺点就是骄傲自大和刚愎自用愎自用。

1、骄傲自大

凡是都具有两面性,正是由于关羽的忠贞不贰,万夫不当之勇,义薄云天,以及出色的智谋为他赢得了极大尊重,所以也造成了他心理上的骄傲和自满,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缺点也逐渐地暴露了出来。在吕蒙和和陆逊设计用陆逊替代吕蒙驻守荆州和东吴的边界地区,陆逊送来和书时,关羽大笑,并开口表达了自己对陆逊的不屑。并且十分自以为是的把驻守荆州的十万兵调往樊城攻魏。最终导致大意失荆州。关羽的骄傲自大的弱点导致了他与蜀国将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以致自己在大意失荆州之后,向驻守上庸的守将刘封、孟达求助时,刘封孟达拒不出兵相救,刘封还是刘备义子,他的义侄),虽然诸葛亮在中间还起到了一定的调解作用。最严重要的是这个弱点被敌人利用,并最终导致了蜀汉失去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

2、刚愎自用

如果说关羽的骄傲自大导致了他的失败的话,那么他的刚愎自用则导致了他的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关于麦城突围以后,关羽有两条路可退往西川,一条大路比较远但也较为安全,一条小路较近,但也容易受到攻击,在他决定走小路的时候他的谋士站出来反对,并提出相关建议。但他刚愎自用,不纳忠言,恃勇而行,最终走小路被擒后被杀,他的儿子关平也惨遭杀戮,一世英名毁于己手。还有一点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正是关羽的刚愎自用,导致其打破了与东吴联合抗曹的战略布局,自此之后,蜀国逐渐走向了衰落,尽管诸葛亮力挽狂澜,但是也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

四、关羽形象总体分析

作为历史人物,关羽的性格特点是十分复杂的,但同时也十分鲜明和突出。在当今异常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立体的来审视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尽管关羽是一个有勇有谋,忠贞不贰,正气凌然,义薄云天的杰出将领,但是其战略眼光的缺乏以及自身性格生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也注定了其只能作为一个比较有名的武将而为人熟知,而不能成为一个十分成熟的军事家。

参考文献:

[1]杨秋;《另眼看关羽:中关羽形象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 张真;《在人神之间徜徉: 与中关羽形 象之比较》[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3期.[3] 陈文利;《水陆画中的关羽形象——兼论宗教美术的世俗化倾向》[J];美术研究;2013年01期.[4] 罗贯中 《三国演义》

[5] 王斌;《中关羽形象的分析》 空军航空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第11篇:关羽刮骨疗伤读后感

关羽刮骨疗伤读后感暑假期间,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关羽,他是一个英雄豪杰,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华容道、单刀赴会等诸多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别是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更多相关范文>>关羽刮骨疗伤读后感暑假期间,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关羽,他是一个英雄豪杰,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华容道、单刀赴会等诸多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别是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这篇文章是这样的:关羽在打仗的时候,不慎中了毒箭。华佗说只能用刀把皮割开刮骨,才能把毒刮出来才能治好。可华佗在给关羽刮骨疗伤时,并没有麻药。关羽还是依然饮酒、下棋,像没有这回事似的,让围观的侍卫、宫女和太监们都惊讶不已!我合上书,感慨就像河流一样,缓缓地流着多么坚强的人啊!多么值得敬佩的人啊!当看到文章中写:围观的宫女、太监和侍卫们,都捂上了眼睛,甚至有人悄悄退下了,不敢看着眼前发生的事情。这句话时,我心里便涌上了许多的问题:关羽居然能面对剧痛而若无其事,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为什么啊?难道关羽是古代时候的刀枪不入的现代钢铁侠吗?他是铜墙铁壁么?为什么关羽不会感觉到疼痛呢其实,关羽不是什么钢铁侠,而是他具有着一种超人的勇敢和坚强的精神吧!华佗在给关羽刮毒时,刀在骨头上刮出了嘎,嘎的响声,我仿佛眼前就浮现出这个局面,嘎,嘎的响声,别说是关羽了,就连我,也不禁不寒而栗,汗毛都竖起来了,可是他能面对这样的疼痛而从不惧怕,不让所有人对他肃然起敬啊!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故事:一个周六,我的腿因为自己乱跑,而把膝盖给磕破了。当去医院,医生给我上红药水时,我一个劲地喊:疼,疼!甚至,我还大声的哭起来。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自己的疼痛跟关羽的疼痛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啊!可自己的表现却显得如此的娇气,我真的该好好地学习学习关羽他,面对困难如何战胜困难和他坚强勇敢的精神!读了《关羽刮骨疗伤》这篇文章,充分的感觉到关羽真不愧是英雄豪杰啊,它不仅只是在战场上的战士,也是在伤痛面前的战士!我也充分感悟到了,像关羽这样不害怕痛苦的人是坚强的。

第12篇:《三国演义》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三国演义》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忠义形象。但同时由于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关羽的忠义思想中又包含有诸多复杂的负面因素。

一、关羽忠义观的正面效应

1、舍生取义的精神。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儒家的荣辱观认为生存必须“以义为上”,把人的道义价值看作高于物质利益,同时强调要把道德原则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关羽就是这种舍生取义精神的历史典型代表,为了成全忠义,他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

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关羽认为:“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三国演义败走麦城的章节中得到充分表现。由于樊城未能及时拿下,曹操又遣大将徐晃率军救援,致使进攻受阻,孙权则乘虚袭夺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北伐失败,退守麦城。虽然自己已然负伤,但关羽仍企图夺回荆州,面对敌将仍勇敢迎战,绝不投降东吴。面对东吴诸葛瑾劝其识时务者为俊杰,早日归降时,关羽义正辞严拒绝。关羽的忠义形象闪耀出愈加夺目的光彩。

2、蔑视荣华的气节。

义、利关系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也是其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追求荣华富贵是人的初始本能,儒家贵义贱利认为“义”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索取不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关羽从桃园结义直至战死沙场,长达35年的岁月里,在当时社会混乱,王室衰微,群龙无首的形势下,他始终忠实蜀国,至死不渝,视金钱如粪土,不贪图个人富贵荣华,不舍弃义这个根本去追求富贵,不因为贪图安逸的生活而放弃对义的追求。如建安五年初,他被曹操所俘获,深受曹操赏识,归曹后极受礼遇。关羽追随的刘备始终处在不得势的境遇中,长期颠沛流离、仰人鼻息。而曹操当时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已成为汉室太上皇。曹操以客礼待关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时而赐金银,时而送美女,时而赠战袍,时而送宝马,真是关照备至。而这些都不能动摇关羽为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的决心。在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毅然挂印封金,弃曹归刘,斩关夺路千里独行。这种不恋高官厚禄,不图荣华富贵,不顾危难艰辛的丹心,体现出人民追求“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的理想境界。

3、知恩图报的品质。

对于儒家而言,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不能知恩图报,或者恩将仇报,以怨报德,那就是小人,甚至禽兽不如。由此而有人、禽之辨,有君子、小人之辨。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报答是一种境界,境界越高,其生命就越有意义。在关羽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儒家这种知恩图报的品质。如在他归刘之前,曹操命张辽探其口气,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虽然关羽不肯弃刘降曹,但他知道自己欠曹操很多恩情,表示要对曹操知恩图报后方才归刘。为了早日回报曹操的恩遇,尽快能够寻找刘备,当袁绍征讨曹操时,关羽主动请命出战,杀颜良、诛文丑,攻破州县,立下一系列显赫战功。事后,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关羽仍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投奔先主。而且关羽离开曹操前,还留书一封“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侯之异日”,这为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埋下了伏笔。而这些都是缘于恩义,这从另一个侧面为关羽的知恩图报增添了一笔。这些情节主旨就在于表现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和新恩 1

虽厚、旧义难忘的品质,从而使关羽的“忠义”思想顿然生辉。知恩图报,信守诺言,明言相告,来去分明,如此坦荡胸襟绝非常人可及。

二、关羽忠义观的负面效应

1、忠一人而轻社稷。刘关张三人结义后,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刘备“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表现出了情同手足的兄弟之义。关羽的义带有一种报恩的色彩,关羽终究是三国时代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忠义较为简单,他主要是尽忠于刘备。在封建社会,忠的最高体现就是忠君,忠君即是忠国。关羽所报的“国家”指汉室刘氏天下。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是由刘备汉室后裔这个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前期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羽的忠义虽然首指对君之忠,但尤为突出之处还在于他的“义”,即对兄之义。曹操挟天子田猎,受礼于群臣,关羽首先出于忠君忠国、保存汉室刘氏天下的忠义思想,认为操贼欺君阁上,欲杀之,然而,刘备一个暗示就止住了关羽的行为。虽然关羽听命于刘备的同时,叹道“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但在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的选择中,关羽明显倾向于后者。可见,关羽的对兄之义高于对君之忠。

2、重私义而废公利。

封建社会的忠义和个人的恩义相分离是以失去原则为代价的。在关羽的忠义价值观念中,义要高于忠。当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的时候,天平倒向义的一方,朋友之义高于一切,在大是大非面前,关羽一直将个人的感情凌驾于集团利益之上,一切行为均以个人恩怨和情感为转移,坚持以自己所推崇的“义气”行事,甚至不顾国家、集体的利益,这也正是关羽讲义气的最大弱点。在华容道上,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在双方决战的严重关头放走了蜀汉集团的头号敌人就是一个以私废公的典型例子。华容道释曹是对蜀汉集团的忠与拼将性命酬知己的义之间的尖锐对立。关羽就此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之中,处境是十分矛盾。但是最后仍经不起曹操的软语求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仍冒着犯军令状的危险,冒着对兄长和自己蜀汉事业背叛的危险放跑了曹操,也就是为了一己私恩而背叛了原则。

3、常骄矜而失大势。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用来形容关羽再适合不过。关羽性格最大的问题就是骄傲狂妄、目中无人,轻视士大夫,这也使之成为历史上因骄傲自大而误事的反面典型。在长达35年的征战生涯中,关羽战胜了重重艰险,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三国闻名天下的勇将。但在这过程中也逐渐养成了他骄矜的品性。功劳越大,声望越高,骄矜越甚。正是由于他太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凡事常违指令,任性而为,随意而行,只顾自己的个人喜好而考虑大局得失。可见关羽的忠义是短视、有缺陷的,不能称之为完美意义上的忠义。如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时,诸葛亮特意为他制定了“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而关羽上任后就把诸葛先生的话抛在脑后。由于实际中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导致错误行为,孙权派葛谨去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关羽却瞧不起孙权的孩子。于是孙权联合曹操攻打关羽,使之陷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结果荆州陷落,自己败逃至麦城。

第13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国学经典之《三国演义》读后感_11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读了《三国演义》有感_800字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_800字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着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2_600字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一统了乱世。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三国演义》读后感_1400字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翻开这本书——《三国演义》,里面栩栩如生的各个人物又活生生的出现在我面前——曹操的阴险狡诈却又有勇有谋,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的坚贞不离,诸葛亮的机智勇敢他们都曾经手握大权,都为了国家而战,可我们也不难看出,里面的每个人物也都有精神上的区别。《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未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的斗争,通过了各类矛盾的书写,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作品刻画了近两百多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每个人都是栩栩如生。其中,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也是作者在小说中思想倾向的体现。曹操则是一位奸雄,他雄才大略、非常爱惜贤才,又残暴奸诈。他曾经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更加体现了曹操的奸诈。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_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一生着作多多,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当然,这部着作《三国演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虽然创造了如此多的着作,但是那时终究是封建社会,正史不为他写经作传,只有在一位明代无名氏编着的不可靠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中写下: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书中人物

正所谓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刘备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官,可他靠的是爱民之心是仁义之心。就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刘备强。而曹操呢,只是一味的欺压百姓,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每一个人,让人见了他就觉得害怕,于是衷心便也一去不复返了。可曹操并不也全是缺点,从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最终还是曹操赢得了胜利,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就是——正是奸诈,帮助了他夺得权位。因为他曾在几年的奋战中攻下过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许多的人都信他,这就为今后的魏国打下了创建的基础,之后,他又用计谋操控了当时的皇帝,这更有助于他与其他两国对抗,。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获得了许多勇士,形成猛将如云的气势。

再说说那大家都认为非常聪明的诸葛亮。大家都认为他有勇有谋,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我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明智的。例如,蜀吴联合火烧赤壁的时候,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知道关羽欠了曹操一个人情,但却把关羽放在最后一关。以我来看,诸葛亮可以让关羽在第一关,由关羽把曹操放走,再由赵云等歼灭曹操的残兵败将,这样连关羽欠的人情,和曹操都解决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也许诸葛亮当时真有什么客观因素吧。

在这本《三国演义》中让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可能别人对曹操有一些误解,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有勇有谋。有官渡之战的大获全胜,也有赤壁之战的失败经验。在我的眼中,曹操不再是大众所唾弃的那个白脸,他是一个英雄。没了曹操,刘备便失去了光彩;没了曹操,谁来贯穿整部《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第14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暑假中,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曹操一样阴险的人,更有像阿斗一样窝囊的人。《三国演义》中的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了,因为他很聪明,懂得那些兵法战略,而且通天文、知地理,敌人的什么战略都瞒不了他的火眼金睛。我还很敬佩曹操,说他阴险是没错,但阴险中带着一点机智聪明,我记得有一次他用土和水建成一堵墙,利用北风把那堵墙变成冰墙,坚固无比呢!

可是诸葛亮也有失手的时候!因为关羽、张飞被孙权的人杀了,刘备决心攻打吴国,带着很多兵马攻打吴国,可是,中了大都督的计谋,因为刘备去攻打吴国时正是盛夏,所以住进了竹林里,这就是大都督的计谋,在晚上时,可以放火烧了他们!此时,诸葛亮正在守城,不在刘备身边。等信使告诉诸葛亮刘备住进竹林时,诸葛亮叫人阻止也没用了!因为孙权的人已经放火箭烧林子了!蜀国的人去救刘备时军队已经全军覆没了,只留下了刘备一个人。我还记得,诸葛亮对着天说:“我们这些年积攒的兵,就这样没了啊!”孙权的妹妹孙小妹死了!刘备也死了,他们死的是同一天!

阿斗也真的很窝囊啊!刘备临死前叫诸葛亮教他做大事,真是为难了诸葛亮啊!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

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向这个目标努力前进吧!!

第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三国演义读后感,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

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第16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

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其中讲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

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诸葛亮辛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证,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暑假里,我把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至今,故事里的那些情节还在我脑海里回荡。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欢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等这几个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很多的厉害人物,有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东吴的主公孙权,还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刘备,也有小气妒忌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和赵云。关于他们的事迹,我读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赵云的“单骑救主”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三国演义》讲的是军事策略,讲的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个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会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个能为自己主公、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繁荣强盛。但也不会对自己国家不利。

读了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其中,令我最敬佩的人物要数诸葛亮了。

诸葛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先生。他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门后,便与刘备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成为刘备的军师。诸葛亮雄才大略,帮助刘备打了不少胜仗。其中,最精彩的要数诸葛亮草船借箭了。当时,周瑜一直很嫉恨诸葛亮比他高明,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谋害诸葛亮,于是便借请诸葛亮商量军情,故意为难他,说:“现在军中急缺十万枝箭,请先生快快造来。”诸葛亮何等胆识,他毫不惧怕,反说:“三天,够吗?”周瑜万万没想到诸葛亮会如此信口开河,心想死定了,赶忙说:“你立个军令状吧!倘若违反,军法处置!”诸葛亮哈哈大笑,立下了军令状。

而后,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安排了三十名士兵。前两天按兵不动,到了第三天,江面上雾气腾腾,大风东去,诸葛亮带领船队往曹营驶去。曹操害怕中埋伏,命令射箭抵挡。不一刻,草船被射满了箭,满载十万多枝箭荣归军营。读到这,我仿佛看到了周瑜目瞪口呆,但又心悦诚服的样子。不由得暗暗赞叹诸葛先生的足智多谋。

《三国演义》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她的文学魅力无时不在震撼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关羽。文中描述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每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战”令我最为激烈,使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同学们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诸葛亮用人不当不仅毁了魏延的一生,还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在几个关键性的环节上,在错误的地点,选择错误的时机,任用了错误的人,导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今年暑假,我又在图书馆中借阅了一本书——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这本书中刻画的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书中令我有深刻的感受的只有几位。

首先是诸葛亮。他本是山中的一个隐士,后来经过刘备的真诚邀请,才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的。他出山后,一直为刘备出谋划策,每次蜀国经典的战役都是经过他的指挥才会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

第二是赵云,当年曹操带领百万大军袭来,他为了能保住刘备的家人安全,不惜用他那强大的武器,单枪匹马,杀死曹军数位猛将,几十位兵士,令曹操看了还不禁赞叹说:赵云真是势不可挡呀!

第三是刘备,他从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就可以看出他的有情有义,在之后的战斗中有看出他富有爱心,当年曹操打的他落花流水,弃城败逃,而他在逃跑路上还关心着老百姓,让他们与他一起走。刘备有一个缺点,也是他的优点——重情义,在关羽被东吴所杀时,不听劝告,导致进攻东吴时被火烧连营,西蜀实力大衰,令日后的北伐都不能成功!

暑假重读这本书,令我明白了许多:只要取长补短,移多补少,就能战胜一切的拦路虎!

三国演义读后感7

这段时间,经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许多书籍,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非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直至汉末晋初这段时间曹魏、蜀汉和孙吴三个国家进行战斗。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刘备,整本书以刘备为中心,写了一系列关于他的种种事迹。

在这本书中,写了刘备打了许多胜战,因此我非常佩服他。刘备也十分谦虚,就以《三顾茅庐》来说吧,他三访诸葛亮,张飞因诸葛亮迟迟不出门见人都已经愤怒不已了,而刘备却还是那么冷静地等待着诸葛亮。当然,关羽也很有个性,在张飞生气时,他总是及时相劝,阻止张飞动怒。

在说说曹操吧。他在《三国演义》中虽然被称为“奸雄”,但他对刘备说的话,刘备不入耳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宽容大度。本来我一直以为曹操是一个待人很坏、很冷酷的人,但一读到这里时,我对他的看法完全变了。

读完这本名著后,故事情节仍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对于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因为对方的官位或身份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像文中的关羽,他对故主忠诚,又因为斗争失败投降,没有半点儿想以陷害的方式击倒对方,但在我的眼里,他并没有战败,因为他最后还是凯旋归来,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只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忠。

在《三国演义》中,我见识到了各种风格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和爱好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永远一样,就是重情重义,正所谓“乱世世英雄”,他们就是情谊上最杰出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算是一本人尽皆知的一本书。对于这一次的易中天品三国我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原来我们一直唾骂的曹操也是个好人。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编写的一本书,很多人都很喜欢,可既然是小说,那么内容必定有所改编,可能少数内容与历史不符合。比如说对曹操个人才德的完全否认,比如说对诸葛亮的略神化,都是不合历史的。不过其中的英雄也是另人敬佩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青梅煮酒与刘备共饮,曹操问:刘兄你觉得这世间谁才是英雄?刘备将孙权等人一一说来,曹操都说不是,然后曹又言:今英雄你我二人也。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生死之交。三顾茅芦的求才之诚心,诸葛的忠君,死而后己。周瑜的聪明才智却因无历练而被气的吐血。

三国人物丰富多彩,为谋天下不惜对兄弟下手,身在乱世非有一能而不可活。易中天认为关羽能独挡一面是个人才,他认为曹操有才,也很温柔,待丁夫人很好。但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写下的,曹操有才也只能被人评为奸臣,戏台之上也是个白脸。对于三国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对三国的看法,易中天品三国,那便是易中天先生对三国的看法。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再说关羽,个红脸,大胡子飘在胸前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放了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我认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真是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然说他是个人才,非常聪明,而且善于打仗,但他有谋权篡位之心。虽然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觉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很大度。但是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诸葛亮誓不两立。他想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我特别爱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想看,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相信大家一点也不陌生。这是一个故事丰富,情节生动的三国竞争的故事。里面的人物个个文武双全,神通广大。

刘备,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人,他在哪里都好,就是太冲动了。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河东解县人。张飞,字翼德,涿县人。这三个人一起拼搏,打出一片天下。这三个人性格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闯荡江湖,打出天下。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创造了蜀国但在刘禅这一代就开始衰败了。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本姓诸侯,老家在沛国郊县。他还是校尉时就敢去刺杀董卓。但他人有个弱点,就是疑心病太重了,在长坂坡,草船借箭,赤壁一战,华容道,与西凉兵一战……等等事情与地方都是因为怀疑而打了败仗。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在周瑜,鲁肃的帮助下创造了吴国。他在少年时代,非常爱读书,长大后知识面广,15岁就当县长了。他的哥哥孙策在公元200年被刺,临死前把他的事业与成就交给了孙权。孙权接位后,他非常注重人才。

这三个练武奇才之所以能创造一番天下,都是因为他们背后都有一个顶梁柱:刘备靠诸葛亮,曹操有大军,孙权有周瑜,鲁肃。他们个个聪明绝顶,是绝对的盖世英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砍首,不屈不饶。就算鲜血飞溅也不算什么,因为他们心中只有光明,强大。我们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高尚的品质与富有的精神。

第17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相公庄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二班韩子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为时代背景。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故事。

此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阐述了忠、教、仁、义、爱的道理。他描写的庸主刘禅,无能之辈袁术,刚愎自用的袁绍、吕布,气量狭隘的周瑜,勇将张飞,无不各极其态,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其中几位英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两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们分别为魏、蜀两国重臣,而且深谙谋略,通权知变,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与司马懿交手的时候,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助刘备建起蜀汉基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称流传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周瑜。唯独把司马懿看作真正的对手,那么,他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呢?因为司马懿在性格上没有很大的优点,不像曹操那样明显,也没有很大的缺点,也不像曹操那样明显,遇到这样的对手时,会让人觉得很难对付。

面对这样的丢手,别人连恨还来不及,但诸葛亮却十分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正式出场时,诸葛亮就称赞他“乃世之英雄”。

诸葛亮六出祁山,均出师北伐,均无功而返,最大的原因就是缺粮,虽然诸葛亮意识到了这种形势对蜀军极为不利,但却没有根本地解决这一问题,致使北伐以失败告终,虽然司马懿屡战屡败,但他意识到了蜀军缺粮的形式,采取了软

磨硬泡的作战方法活活的把诸葛亮累死在了五大原。所以说,诸葛亮是战术高手,司马懿是战略高手。

诸葛亮打赢了一场战役,却输掉了整场战争,司马懿在军事上当然略胜一筹了。诸葛亮在内政方面最为世人称道,所以,简单地说,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略胜一筹。

诸葛亮死后,蜀国能人非姜维莫属,《出师表》中提到的文臣,均未做出延续或扭转国家的事来,司马懿在世族垄断的社会中提到了不少出身低贱而有才能的人。所以,司马懿在用人方面略胜一筹。

总的来说,司马懿已经胜了好几筹了,从事实上讲,司马懿统一了天下,所以,我认为他更强一些。

读完厚厚的《三国演义》,我的感受颇多,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表面的群雄割据,谋士斗智,武士斗武,还有内心深处的震撼、感动。

第18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千古佳话,为什么会长盛不衰,因为是名著,什么是名著,因为长盛不衰,里面的千古传诵: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惟使君与操耳!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生子当如孙仲谋;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天下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姓家奴,张飞把吕布的性格骂的是淋漓尽致,吕布,是袅情绝义、毫无主见的武夫,是刘、关、张的对立面,作家极力鞭挞的人物。书中,吕布多次被骂为“三姓家奴”。在讲究忠孝仁义、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会,这是最为人不齿的事。三英战吕布时,张飞挺着丈八蛇矛,飞马大战:“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这是对吕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当今社会百姓最痛恨那类有钱便是爹,有奶便是娘的人,斥责为“三姓家奴”。对那些毫无操守、随意受权势支配、没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百姓也形容为“三姓家奴”。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仍是现在当代人的话题,是奸雄还是英雄各有己见,在我看来在那样的乱世当中,历史记载下这样的千古佳话,让人千古流传,算的上是乱世之英雄,这也是能让《三国演义》成为四大名著的重要的因素,曹操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他有生之年没有称帝,虽然他心里想称帝,后来魏文帝曹丕追封其父为魏武

帝,曹操死后才称得上一代帝王,恶有恶报,所有的报应都在曹丕的身上,称帝不久就驾崩。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说道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刘玄德的五虎上将,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翼德,赵云赵子龙,马超马孟起,黄忠黄汉升,。首先就是项羽,项羽的功劳和经历在三国里数不胜数,说道项羽之死,是被吴国的大都督吕蒙杀害,之后吕蒙就离奇的死去,这也是流传的,关羽有神灵相助,吕蒙就是因为杀死了关羽才迅速的离开了人世,后世关公庙在时间所建多之又多。张飞张翼德莽夫一个,跟水浒里的李逵一样,但是也是粗重又细的人,他的死一点都不足为怪,就他这种性格,搁在现代死了八十次了,可是《三国演义》能把这样的一个性情刚烈的人写到关羽死后,而且能活的如此长也是很有独见性的。赵云赵子龙可谓是一个神话,百万雄兵中来去自如,《三国演义》已经把赵子龙写成了独孤求败,世上还有谁能如此的武功盖世,想是把郭靖的降龙十八掌搬来都不如赵子龙,在三国最后,满头白发的赵子龙还要出战沙场,真可谓人老胆不老,最后老死。马超马孟起,最令人心动的就是与张飞挑灯夜战,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其实那是马超就有归顺的意思了,对刘备也是敬爱有加,最后归顺刘备,最后病故。黄忠黄汉升,排名最后一个,能开二石之弓,他的箭术,更是三国里独一无二的,不但百发百中,箭无虚发,更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将。黄忠年轻时一直在刘表手下效力,碌碌无为,在老年时期碰到刘备后,被重用,表现活跃,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常常独当一面,与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齐名。什么是名著?有五虎上将才是名著。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不言而喻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先说诸葛亮,像这种家喻户晓的任务有没有毛泽东或者胡锦涛的范儿?呵呵„„诸葛亮是《三国演义》赋予神话力量最多的一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厉害的人物,可是正是作者大胆的想象,就把这样的神人写在人们的生活中,为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空城计,舌战群儒这样经典的典故深入人心,这样的智慧和口才是当今哪一个不想有的,我们只是学习,可望而不可及!诸葛亮最后与司马懿的对决堪称是三国最后最让人难忘的经典,最后一站,诸葛亮输给了天,司马懿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天,可是在与诸葛亮最后一战中,他的想法变了,他望星空看见有颗星不亮了,说蜀国有一位大将死去,结果,诸葛亮真的离开了人世。再说凤雏庞统,传说他的前身是一棵老梧桐树,一对凤凰在他身上安家,最后凤凰得道成仙,他们用一滴血电话梧桐便成了人,就是凤雏,庞统出道比较晚,最后还惨死在落凤坡,他和诸葛亮同门师兄弟,就没有诸葛亮的命好了,这也是作者为诸葛亮的一生铺设好的,要是同样牛叉的人放在一块,就不能突出另一个人的牛叉了,不是吗?

生子当如孙仲谋;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看起来东吴的佳话更多,小霸王孙权,碧眼儿孙策,小小年纪的孙策让他兄弟甚是欣慰,碧眼儿坐领江东后,用人方面做的很到位,大都督前后换了五个,第一个便是周瑜,诸葛亮三气周公瑾,让其一命呜呼,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感慨,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如何叫人不懊恼?周

瑜这样的胸襟只是太小,一代名将怎会被活活的气死?

天下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前前后后出现几千个人物,又死去多少英雄豪杰,为主战死沙场,鞠躬尽瘁,何尝不让人叹息,这世上英雄活在乱世!

《三国演义》之我见,只是闲来无事,胡侃侃。

第19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是历史性的长篇小说,内容及其丰富多彩,让人喜欢喜爱。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

这个假期,我又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因为我太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十分精彩,其中有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华容道、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书中刻画了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的“胸怀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刘备为“复兴汉室,复兴天下”而战、关羽“威风凛凛,智勇双全”、赵云“赤胆忠心,骁勇善战”……但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是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赵云对刘备也十分忠心,骁勇善战,在“单骑救阿斗”中,赵云自己一个人杀了魏国好几个猛将,为自己和小阿斗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他们都回到刘备身边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关羽。文中描述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每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战”令我最为激烈,使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同学们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3)

妈妈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啰嗦:“我国四大名著很有名,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一定要多看这一类的好书,为初中做准备……”而我,由于对长篇小说不感兴趣,所以除了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以外,其他书基本上都“无一问津”。寒假期间,老妈终于“强迫”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并让我看完后谈谈感想。

虽说厚厚的书让我感觉内容太多了,但是当我看完“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了,由于速度“过慢”,我花了六天才看完前六十回。最吸引我的当属“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回合。

在这一回合中,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诸葛亮在大雾中使曹营以为有敌军来袭,不但让对方水军损失几十万支箭,还运用自己的计谋,成功挫败了周瑜的谋害。他知道周瑜让他借箭的真正目的是想迫害自己,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便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周瑜无话可说,只能甘拜下风。

而在我读完后60回合之后,最令我佩服仍然是诸葛亮,因为在《武候弹琴退仲达》这一回合中,诸葛亮在马谡失守了街亭之后,诸葛亮竟能在如此的短的时间内运用“空城计”迷惑司马懿,使其以为城内有军队而巧妙退敌。

其实这和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有关,因为他知道,司马懿从来都是多疑的,对一些可能有陷阱的地方从不“跳进”去,这次,他也没有听从小儿子的建议,而是迅速撤军,到最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才后悔不已。

但是这跟诸葛亮的智慧还是分不开的,这:“空城计”如果诸葛亮没有想出来,蜀军乱作一团,就会被打的大败。甚至亡国。而如果在魏军15万的军马中脸色突变,就会使司马懿发现破绽,进而导致大败。所以,诸葛亮的智慧以及沉着冷静是能“吓跑”对方的主要原因。

而书中其他一百多回合的故事我也不再一一列举了。看不,妈妈叫我读《三国演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啊!我现在只是看不惯看的太迟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第十二章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三国时期,有位贤士叫诸葛亮,刘备早就听说他的大名,又有人向刘备推荐他,于是,刘备很希望能见到诸葛亮。第一次,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前去拜访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的庄院前,前去敲门,不料出来一个小童,说诸葛亮不在。刘备听了非常失望,在张飞、关羽的劝说下无奈的离去;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又前去拜访。这是正是隆冬,这次诸葛亮的弟弟在家,而诸葛亮昨天刚刚去和朋友游玩去了。

于是,刘备就留下一封信,说明自己对诸葛亮的敬慕之心,失望地走了;第三次,张飞和关羽等人一齐来劝阻刘备不要再去,但是刘备求贤纳士的态度非常坚决,让张飞和关羽不得不再跟着刘备去拜访。这次,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尊敬,离山庄还有半里路时便下马步行。三人来到山庄,小童告诉刘备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一听,便在门外等候。半天后,诸葛亮睡醒了,刘备急忙拜跪,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决定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刘备也正是因为有诸葛亮的辅佐,才如虎添翼,进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芳百世……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刘备之所以能把诸葛亮这种奇才请到,是因为刘备具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总结了一个道理:人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最后到三分归一的故事。

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爱不释手,夜不能寐,但是,愈往下看,感情愈深,对于各个人物的印象就愈加深刻、愈加个性分明。以至于我读到第一百三、四回时,潸然泪下,对于诸葛亮的死伤痛万分,所以以后的部分我也就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已是众所周知了,不读其实也无所谓。诸葛亮禳星注定了三国最后的结局也注定了刘氏天下的灰飞烟灭,本来的一丝希望也随之逝去。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据史书记载,是由于为了伐魏,过度辛劳而终。在这里,我们着重来谈论一下《三国》,《三国》上却不太一样,虽然都是为了伐魏、一统天下。可三国上说他是心神混乱,旧病复发。单看前半部分,都差不多,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为了吸引读者,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所以说,《三国》上说诸葛亮利用祈禳之法要挽回一纪的寿命,也就是十二年。

这个过程需要七天,已经是第六天晚上了,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长。这时魏延突然冲进帐篷,踩灭了主灯,导致祈禳之法没有成功,诸葛亮也就自此结束了他的一生。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诸葛之死——一是:对于事业的忠诚,过于用功,导致因劳成疾、与世长辞;二是:魏延的过错。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一个直接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间接原因,那就是魏延与黄忠投奔刘备之后,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抓住了一个小把柄,正要拖出去斩了之时,由于刘备与魏延本身的苦苦哀求,诸葛亮不敢违反主公的命令,再加上自己也确实是动了一点慈善之心,所以就没有杀他,以至最后酿成了大错。

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诸葛亮好比是正义的化身,而魏延代表的就是邪恶,诸葛亮不杀魏延就叫宽容、宽恕。那么在这里,宽容可以施加给邪恶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可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什么呢?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慈悲之心,宽恕那些我们生活中一切可以宽恕的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是不是矛盾了呢?说矛盾,其实就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又不能宽容邪恶,这不就是很矛盾吗?但如果你要说它不矛盾,它也不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就有未来,不宽容就没有未来,难道很矛盾吗?只是一个有无未来的区别罢了。

那么,到底该不该宽恕邪恶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所谓宽恕并非宽恕可以宽恕者,而是宽恕不可宽恕者。只有不可宽恕者存在,宽恕才存在。也就是说,宽恕生来就是要宽恕邪恶的。这句话没错,可是它还少了一句,应该再添上一句:“当然,宽恕也要视情况而定,应从大局出发,如果是为了集体利益,应该摒弃他,那就别宽容他;如果集体需要,那就留下他。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方面、思想状况等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宽容与邪恶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文章的题目是“有时候”,对于邪恶是不能施与宽容的。而非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说了这么多,我对于《三国》最大的感想也就谈完了。最后我只是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三国》带给我们的不是表面的群雄割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心灵上的震撼、那种感动。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想了多少。读书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6)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是“贼”,而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最优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而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后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非常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己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可以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

三国演义读后感(8)

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小说《三国演义》。大家一定听说过四大名著,这本书是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是明朝大名鼎鼎的作家罗贯中写的,写的是发生在汉朝的事情。

这本书讲了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军事冲突,最后的结果是吴、蜀两国都归于了晋,历史上新的一页就翻开了。

这本书中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他非常聪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他的带领下,刘备的军队打了很多胜仗。

读完了这本书,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蜀国的军队会被玩乐的生活所吸引,导致越来越弱,最后让国家都灭亡了。可是西晋的军队却可以越来越强,最后把吴国和蜀国都打败了。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平时只知道享乐,到最后的结果一定会很惨。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虽有五虎上将,最后他们都死了。他们都用了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对自己国家的忠诚,我也要向他们学习。这本书用“桃园三结义”作为引子,把读者引入到了精彩的故事中,我以后写文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要多读书,让自己不断进步。

第2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关于三国史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演义》读后感一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

狼烟纷起,战鼓擂响。箭在弦上,男儿为何不拔?

塞北秋风,江南杏雨。江山如画,英雄为何不争?

佳人乱世,笑靥如花。倾城倾国,你却为何不得?

书中最令人扼腕的是刘关张这三兄弟。从桃园结义到赤壁破曹,从千里单骑到败走麦城,从长坡一吼到夜战马超。云长说:“即使大哥什么都没有,我也要去投奔他。”不论做什么都以他大哥为准,他可以对谁都不好可唯独要对大哥好。只因为他有义。他桀骜不驯却只对大哥忠诚,当知道自己的二哥被杀,就算打也好骂也好,这个仇我也要报。结果被手下所杀。这三人从书之头却没有走到书之尾。败走麦城,心不甘;身首异处,恨无奈;兄弟相死,泪满行。塞北风,吹散了他们的呼吸;古筝曲,叹不完他们的一生。他们兄弟之情所融合成的那一缕英魂。依旧是那么的有情有义,生死不分。忠诚之魂,永久不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被刘备所感动,拜为军师。为表忠心,献出隆中对;为得赤壁之赢,孤身犯险,舌战群儒;为对抗司马懿,冒险一搏,演唱空城。统一全国是他毕生之梦,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发誓定会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最终油尽灯枯,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即使身已死,可他对蜀汉之忠,对刘备之忠,永久不止。

他是英雄,有胆去刺杀董卓;他有志向,只为一统天下。雄心之魂,传古至今,但凡有志者,皆全有之。曹操,一位传奇之人,在三国之中,个个有雄心,可唯独他的雄心是那么雄厚,直抒扑面而来杀陈宫,灭吕布,就连袁绍,汉献帝之妃都成为了他的踏脚石。怎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壮志却未酬,可时间是公平的,最后他的壮志化成一缕英魂,永久不灭。

大梦方醒,百年长,不过弹指一挥间。罗贯中以情为墨,以义为纸,拾起“人生壮志”这支笔写出了人物百叹。关羽的忠,为后人叹;诸葛的智,为后人敬;孟德的雄,为后人佩。他们有壮志,有情义,只最终逃不脱命运。罗贯中不禁写出了人物姿,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缕英魂,或忠或义,或智或才,不过是这其中无数人的结合体罢了。

爱无痕,情无边。欢笑泪眼共床眠。

人已去,情却在。一寸离肠千万结。

时已逝,间无隙。一缕英魂到永久。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

三国啊,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时代,是一个盛世,也是一个乱世。是中华民族由盛转衰的时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东汉末年分三国,这是一个需要领袖的时代,也是一个诞生领袖的时代。在董卓废帝时,有多少人的野心重新复活,还有多少自持世家贵族的大夫欣喜若狂,觉得乱世来了,也意味这机遇到来。“这江山,有能者居之。”也催生了战争。

在三国里,我要敬佩的是刘备的坚毅性格。坚毅的性格让刘备每逢绝境都不放弃,是什么支撑这刘备呢?我想也有这那争霸一方的志气吧。还有曹操和孙权,这二人皆有相同之处,就是厚黑。其实在这三人之中,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在曹操一生中,能够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大局,在对待异族的态度是无情,不讲什么圣人道理。虽然说曹操做过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但是曹操是一个真性格的人。“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不足二十岁却执掌一方,可以说年少有为,虽然不是自己打的基业,但也是子承父业。只是守成之君而已。

刚看三国时,看到貂蝉一个弱女子让董卓尸首分家是,也没什么了不起,在上高中以后,仔细研究了一下三国历史,却猛然发现貂蝉的舍身为国的勇气是那么的让人敬佩,那么的让人惭愧,让那些自以为是的士大夫一个响亮的耳光,巾帼不让须眉,只是伊人已逝,我们只能缅怀,让这一事迹永远的流传下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魏,蜀,吴三国。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统一天下,只能不断的内耗,不断的消耗中华民族的底蕴,以至于,在晋连灭三国后,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悲惨事件,只能躲在南方苟延残喘。幸运的是出现了

冉闵大帝,发出著名的杀胡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凡我汉人,皆可杀胡人”这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三国有太多的著名武将和文臣。武将如吕布,赵云,关羽,张飞,张辽,甘宁,颜良,文丑。典韦,夏候渊等。文臣如诸葛亮,郭嘉,庞统,荀攸,田丰,周瑜,法正,钟繇,贾诩,张昭,鲁肃,陆逊等。三国的人才太多了,导致三国的局面始终不能打破。

三国啊,你让人着迷,却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重回三国。三国时一个盛世,也是一个乱世。

《三国演义》读后感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今天我有幸拜读了罗贯中著的这部作品。深深被这本书所打动。

书中的情节是以东汉皇叔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要兴复汉室,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飘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画之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是一部千古奇书。

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霸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曹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说明曹操也是一位有文才的人。

三国之所以精彩,如三国开书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经典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是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著,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七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精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然读过这本书,这本书里的许多情节都把我吸引住了,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诸多精彩情节,令人回味无穷。其中也自然有一些让人惋惜的地方,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的情节。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并派出大量重兵把守荆州,以防吴国大将吕蒙前来攻城,这一举动使得想要偷袭荆州的吕蒙十分头疼,这时陆逊献计,让吕蒙假装生病退位,让陆逊来暂时当总司令的职务,以迷惑关羽,让他轻敌从而进攻。吕蒙欣然接受,果然,关羽听说敌军总指挥官为陆逊时,开始骄傲自大起来,认为陆逊不过是平庸之辈,从而放松了警惕,还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刘备,从而被陆逊发现了机会,集中兵力攻下了荆州。

关羽在荆州失守后,逃到麦城,仍然骄傲自大,认为荆州失守纯属偶然,此时吕蒙的部队早已包围了麦城,仅留一条路,使关羽逃出,并在路上两次设下伏兵,关羽果然不出吕蒙所料,从北门突围,有人献计从大路逃出,但关羽听不进任何意见,固执地认为大陆上定有伏兵,坚持从小路走,结果数次遇到伏兵,最后被绊马索绊倒,和儿子关平一起被吴军所获,后宁死不投降,都被敌军所斩杀。回顾关羽的生前事迹,过五关斩六将,鸿门宴,斩颜良诛文丑,其一生好不辉煌,关羽不但打仗勇猛过人,并且有谋有略,机智过人,但他的结局却如此悲哀,是什么导致这一代名将失败的呢?在我看来关羽真正落败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骄狂。

何为骄狂?说白了,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纵观中国历史,骄狂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大都是像关羽一样的结局,如项羽,石亨,朱高煦,王保保等人,都是过于骄狂,输掉了整一个局面,在我们的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例子。就像我,我也有过骄狂的时候,那时正好是我刚步入初二,学校在开学时来了个入学测验,那时我并没有觉得这次考试没有多少重要的,所以并没有在意,在考试的前一天没有认真复习,考试的时候也没有认真审题,结果这次跌处了一百名,只有一百三十六名,父母和老师都大为气恼,我也觉得很失望,这就是骄狂的代价,是我亲手孕育出了这粒苦果,也让我体会到了骄狂这粒苦果的滋味。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令我感触良多,其中最令我感叹的还有许多情节,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片段,最后,我要提醒读者一句话:人生莫要娇狂,否则是会吃苦头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八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第一次接触是在孩提时代,是老版的电视剧。小孩子理解东西很简单:就是谁是是非,正义一方与邪恶一方。那时候的观后感就是刘备是好的他应该赢,曹操是坏的。其他的就什么也记不住了。这里强调一下我是极讨厌看的,你知道孩子脑中只有动画片。但是我爹不许啊,非紧紧抱着我跟他一起看,然后一个一个给我讲解人物,我哪听得进去。枉费了他的一番苦心,只记住了刘备曹操。

再后来,识了几个字,大概四年级吧,尽管脑中还是只有灌篮高手,光明使者,龙珠等一系列动画片。但是有一天在帮学校打扫图书馆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插画版的《三国演义》,里面大刀长矛,刀光剑影,黑白画把人物画得很搞笑,真是太有趣了。然后我就决定借了去看了,接着一发不可收拾,没日没夜的看,最激动的莫过于又有新的厉害人物出现这种情节对故事情节也有了一点了解,就是一帮英雄帮着曹操刘备打天下,很奇葩的是我居然还记住了一段时间内牛b闪闪的董卓。赵云,关羽,张飞,诸葛亮,厉害的蜀将全记住了,还有吕布,周瑜。现在想想那时候是个人英雄主义在我心底占了主导地位。为什么?因为我记住的全是能打会说的,连孙权这种大人物都被我忽略了,还有司马懿,全然记不下他这个人。

对我影响还是挺大的,所以那时就觉得我要么要非常能打,要么就像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打就算了,用不上,况且照我当时又瘦又小的,完全是没机会做武将了。那就做诸葛亮吧,什么都懂一点,说得小伙伴们一个个全仰视着我,多爽。我想就是那时候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吧。读的越多汲取越多。以至于六年级的时候聊到各种历史人物我都能跟老师夸夸而谈,上生物课也能跟老师大论,我还记得老师居然不会念这个单词,跟我说就是克隆技术,不用关心他怎么,小伙伴都惊呆了,然后当时班主任定义我以后读历史系肯定特牛b。好吧,如果你的孩子是七八岁,那赶紧给他买本有趣的插画版三国演义吧。

再后来一次读就是初中时代了,读的是原著。虽然情节还是一样吸引人,但是你能想象得到读半古半现的文字是多枯燥。这一阶段思考方式也变了,所以记住了一些高光镜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赤壁之战,千里走单骑,空城计,诸葛亮北伐……这一阶段教给我的是:为人臣者必将尽心尽力,对事的态度上一定的尽全力,这样也许才有一个好归属。当然个人英雄主义仍然存在,比如这阶段我就看到了孙权其实还可以,然后曹操已成我偶像了,他看到人才时的那种兴奋,对待事情那种方式反正还对我影响蛮大的。你也会为那些人物的心路历程所吸引,包括他们制定的对战术。

《三国演义》读后感九

这个假期,我又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因为我太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十分精彩,其中有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华容道、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书中刻画了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的“胸怀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刘备为“复兴汉室,复兴天下”而战、关羽“威风凛凛,智勇双全”、赵云“赤胆忠心,骁勇善战”……但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是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赵云对刘备也十分忠心,骁勇善战,在“单骑救阿斗”中,赵云自己一个人杀了魏国好几个猛将,为自己和小阿斗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他们都回到刘备身边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读后感十

读了《三国演义》后我认为刘备这位君主,自称有仁爱之心,其实不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招摇撞骗,如果他真的能统一天下,会把王位让给汉帝吗?一定不会。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他善于笼络人心,靠诸葛亮才打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赤壁之前,他为了壮大自己的事业才不得已带上群众。还骗得赵云对他死心塌地。赤壁中,孙权全力抗击曹操,而刘备带他三万士兵多的不知哪里去了。赤壁后,孙权自己拿下荆州,刘备这时站出来,大言不惭的要一半荆州土地。之后毫不犹豫又拿下同是有皇亲的刘璋的益州。他自己不如曹操可以自己打出一份天下,也不如孙权可以巩固自己的天下。更是说出老婆如衣裳,那样看不起女性。为什么还要支持刘备?

而且他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於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

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於斗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於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所以我们不要学习他好感情用事,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三国演义关羽读后感
《三国演义关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