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07 08:34:00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

五一期间选读了威尔·杜兰的著作《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节,我不禁由衷地钦佩杜兰博士的对工作细致的精神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觉得该书文字通顺流畅、言简意赅;内容明晓流畅、栩栩如生,资料翔实、细致;评价客观;读起来觉得通俗易懂,毫无疲倦之感,真不愧为史学界的一大力作。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

哲学家的时代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

威尔·杜兰评价东周时期的社会*时说到“在四分五裂,异常混乱的情形下,中国的精神生活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困扰了历史家的通则。因为在这失秩的时代里,树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及艺术等的基础;建立了新生活,即经济组织和规定而获致新的安定;以及产生了新文化,这种文化尚未将传统的暴虐与帝国政府溶解于一炉,但却为中国精神史中最富创造性的时期的社会架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3, 东方出版社,1998年)在威尔·杜兰博士看来春秋战国时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然而恰恰正是这个*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似乎有违历史通则。这不禁让我对其产生了些许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细致的划分,诸如: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等等。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就是说他们当然地负起了引导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的责任。然而当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时,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预示着固有的政治权利结构发生重大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诸侯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阶层;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其某些专长或其他原因上升成为官吏,融入特权阶层,社会学上将其称之为社会结构性流动。(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各诸侯国为了强化其国力所实行的政治改革更加速了社会结构性流动的过程(事实上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含有与“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政治权力”相类似的举措。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包括贵族和原本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从而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礼失求诸野”。他们通过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开馆收徒,以维持生计,并游历诸国以期达到其政治主张。他们不同的专长或者思想见解经过繁衍和发展逐步成为各种不同派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诸子百家”。

西周的分封制造成的分裂局面和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特性造成文化交流的割裂为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

尽管自秦代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社会始终没有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周期律,然而却未曾发生过诸如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动,其朝代的更替不外乎洛克总结出的:“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暴君,然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往往要在革命的队伍中不加限制地树立一个新权威,这使得革命常常陷入推翻了旧暴君而产生了新暴君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的规律范畴。每一次分裂到整合从来未曾发生社会结构性变动,也就是说中国在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上原地踏步了两千年。可以说这与后来中国在大一统的环境下确立并强化的政治体制、文化结构单一体制有极大关系,统治阶层的一元化即君主集权的强化使得中国社会从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制度性变革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而文化结构的单一固定使得平民很难超越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中国的平民革命即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革命很难摆脱“洛克模式”的范畴。

(二)关于道家“出世”和思想的社会根源及其影响

在提到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人无疑首推孔子,杜兰博士称其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9,东方出版社,1998年),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中国人通常的行为准则常常与儒家所要求的相去甚远。我们在谈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时,宗教对其的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直到今天对中国民众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印度传来的佛教,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印度固有的已经大不相同,其蕴涵的哲学思想与个人的修行方式却接近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中国化的佛教或道化的佛教。这其中表现得最典型的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禅宗”,它实际上是道家哲学和佛学两家精妙之处的汇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182,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这里需要指明的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差别的,实际上道教的哲学思想中综合了道家和阴阳家两种思想。

道家学说和道教在汉初和宋代分别达到了高峰,加之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带动影响使道家学说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最重要的原因是道家的学说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异常相衬,这使得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与道家学说“暗合”,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更加深对中国农业经济的认识:中国人口分布自古就呈现区域性密集的态势,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就造成中国精耕农业最主要的条件。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大量集中的劳动力放在小农庄上,以大量的劳动力来应付季节性的需求(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

年)。由于土地产量有限,更加之实物田赋和各项田租,使得农民手中的可用来交换剩余粮食不多,而当土地霜冻期无法耕作时,短期农闲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化为农舍工业的人手。而农舍工业的产生排斥了城市作坊工业,大大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本位思想催化出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中国精耕细作的历史背景,则是政治力量毁掉城市,毁掉作坊工业,毁掉私了家经济”(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这就促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其自己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其封闭性和隔绝性,这就为道家的“出世”思想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和基础。

威尔·杜兰在 “古博真人”一章中关于老子的记载有:“但当人类获取„知识‟后,生活因种种机巧发明而变得繁忙复杂,心灵与道德的纯真也将失落殆尽……识见高远的人将规避城市的复杂,逃避腐败的文明,逃脱衰微的法令迷宫,而隐于大自然之中,没有城镇书籍、污吏以及徒劳的改革者,反可以游目骋怀,自寻乐趣。……”的描述。由此可见,老子的“出世”思想来源于其“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绝学无忧”的观点,我们很难评价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少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个人养生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个观点还可以推导出他“清净无为”的思想。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确实是统治者的梦想,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复苏和繁荣正是“无为而治”的一次成功实践,事实上政府尽量减少以行政手段进行直接干预作为管理方式并取代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被证明为是一种十分良性的管理模式。

然而我们民众持有的不完善的“出世”思想使之常常遇到社会不平等现象就“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及其缺乏公民意识等特质历来为杂文家所批驳,梁淑溟先生评价中国文化有“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的特质,并举例说明国人圆滑:“中国人在相争之两造间,若一方先动武,旁观者即不直其所为;虽于本来有理者亦然。因情理必从容讲论而后明,一动武即是不讲理,不讲理即为最大不是。”(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P245,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面对时间的不平等,我们通常表现出的并不同于印度那样的麻木并安于接受,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然并把期望寄希望于来世,也不像基督教传扬的要行善于天下。通常中国的品德高尚之士会选择逃避社会现实,并独善其身的方式,这是中国君子的共性,他们傲然于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好比与在春季开放的绝大多数花朵不同,菊花在秋季才绽放,故就连中国社会品德高尚的人士也往往对公众生活及社会公益事业态度漠然,鲜有会投身于社会公益,有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也会常常因其行为违背其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常规,而被视为“越轨行为”加以排斥。

革命与更新

“世界上曾有过巨变,唯有远东不变;现在远东却无所不变。这个最保守的国家,突然变成仅次于苏俄的一个最彻底改革的国家,它正以无比的毅力去破坏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些风俗和制度。这不仅仅表示这个自1644年所建立的朝代的结束,这是一种文化的蜕变。” 威尔·杜兰如是评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552—P5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如果说东周的分封割据局面促

成了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社会大变动,那么清末的变革就算得上是第二次社会大变动,并且直到今天社会结构变动的余波尚在,或者说这样的社会变动还没有完全结束。

比较两次社会变动与中国其他时期的分裂和社会动荡,实际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首先,社会危机爆发的起点首先出现在社会统治阶层内部,也就是说变革的开始阶段都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制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促成了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地域性,而在各诸侯国内实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往往都含有打破统治阶层世袭制的措施,这其中又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其“按军功授予官职”的措施实质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平民也有可能融入社会上流阶层。而清政府在清朝末期对“科举制”的变革实质上打破了对固有的人才选拔制度,成为了清末民国初社会结构变动的开始,唯一不同的是相比较前者,后者的变革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第二,两者都打破了固有的社会流动模式,形成了大规模的社会结构性流动。很显然,固有的社会体制的重构,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动必然会带来社会的结构性流动。所谓的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根据这个定义的理解:这种类型的社会流动必然是涉及阶级、阶层的转移和流动,也可以说流动是由于阶层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而流动本身也将引发新的阶层或阶级结构的形成。东周时期表现出的是贵族对权力垄断的打破,这在文章前面已经有了阐述。而在近代中国则表现的是“传统的士到现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大转变”。(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第6期,转自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摘自思文网),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处于社会结构中心地位而居“四民之首”的士不仅逐步完成了到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转变,而且其本身也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中心地位,随着这些人的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由于较早接受新思维而被排除在社会主流阶层之外的那些新知识分子,以及学识和身份都处于新兴的城市与衰落的乡村以及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小知识分子,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罗志田将其称之为“边缘知识分子”,按照罗志田的理论“边缘知识分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废除的当时就断绝了已成年而尚未“进学”的大量读书人成为士的可能。在新教育体制下,任何读书人到了一定年龄还未跨入知识分子阶层,就已不再有希望。从清季到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与同时期中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相比,一直相当微小。从这个视角看,近代教育的开放性是不及以往的。在传统的读书做官心态影响尚大(意味着大量的人要走读书之路),而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又甚小的情形之下,势必产生大量的边缘知识分子。”(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摘自思文网:)

第三,二者都引发社会制度的重构。并产生了新生的社会阶层。正如前面所说的,两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新的知识阶层。

第四,在两者所处的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都没有一个主导性思想,或者说缺乏一个完整的主流社会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众说纷纭,互不相让。同样的,在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主要是公费及自费出国“以期寻求救国图存之道”的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且互不相同的西方先进思想,加之旨在推翻“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严重冲击了两千多年植

根于国民(主要是知识分子)心中的儒家思想,原先的主流思想受到抨击,不能发挥其核心作用,这更为多种思想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运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来解释就是:当一个社会因规范丧失了制约的力量,那么原有的社会将出现行为规范、文化价值体系处于全盘解组的混沌无序状态。(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P7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而这个时候的中国的传统思想已经或逐步地丧失了其原来的控制作用,整个中国文化也相应地呈现了无序的状态,这为各种西方学说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一时间,“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工读主义”等等“主义”交相辉映,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又一次学术争论高峰。正如威尔·杜兰所说的:“他们研究西方的哲学,失去了对祖国宗教的信心,他们在这种教育和新环境的鼓舞下,崇尚急进的思想,而反对祖国的旧文化。年复一年成千的这些急进的青年回到了中国,他们不满于他们祖国改革的缓慢和物质的落后,在每一个城市种下了怀疑和革命的种子。”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550,东方出版社,1998年)

可以说,这两个时期的这些共同特点是促成中国思想界和社会制度巨变的重要原因,只是在谈到后一个时期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然而一切问题的内因都是促成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如汤因比所说的:“内部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一种制度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真要考虑到其外部力量的作用,那也仅仅只是在它快要断气之前给予它致命一击。”

推荐第2篇: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1 “第一轴心期”的中国

在公元前800—200年间,世界上出现了三个文明中心,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世界文明史》152页记载:“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在整个欧亚大陆——希腊、中国、波斯和印度,思想异常活跃,群雄角逐,异说纷呈,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他们为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卡尔·雅斯贝斯称之为‘第一轴心期’”。当时的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运动。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名人辈出。促进了哲学、文学、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2 唐宋时期中华文明举世无双

《世界文明史》300页说:“中国唐宋时期的文明,可以说代表了这一发展阶段最高峰,是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大量的 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 明清时期的新变化

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世界文明史》425页记载:“在中国和西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十

七、八世纪,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当时的中国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强大的中国开始狂妄自大,不思进取。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央集权的专制进一步加强。罢免了官僚机构之首的宰相。由皇帝直接经管六部。皇帝是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执行者。明朝末期,由于专制导致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

第二,新思想观念遭到扼杀。《世界文明史》428页记载:“明代后期,一些不满当权派的知识分子借书院讲学之名进行政治活动。其中以东林书院为首,也称东林党。引起当权派的恐惧,最终将他们杀戮禁锢,直至禁毁书院。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迫害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作多次遭到统治者禁毁,70多岁仍被捕入狱,愤然自杀。

第三,西方文化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人在饶过好望角13年后,攻占马六甲海峡。1514年进入中国东南沿海。16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惨败。从此,中华文明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

二 中国近代落后之迷。

1 “李约瑟问题”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穷其毕生精力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提出了一个疑问,即“中国古代技术辉煌曾经胜过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此后,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语言文字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入侵决定论”等。

2中国摆脱落后的努力,开启现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使中国人如梦方醒,开始承认落后。开始了寻找落后的原因和摆脱落后的努力,读后感《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第一,器物现代化。1842年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说,认为中国的制度是好的,只是武器不如人。从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理论就具体实施。洋务运动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军事方面的差距,建立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但由于制度落后,导致甲午战争惨败,洋务运动破产。

第二,制度现代化。维新运动认为必须学习西方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共和。但由于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西方制度在中国遇到“水土不服”,出现了“国会纵火案”、“曹锟贿选”、“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等事件。

第三,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五四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矛头直指中国传统封建文化。陈独秀提出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改造中国青年,使之成为新青年。鲁迅直截了当批判封建礼教,并提出“拿来主义”。胡适更被看作是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五四运动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遭到文化保守主义的不满。中国近代落后与失败是传统农业文明与新兴工业文明碰撞的必然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

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细致的划分,诸如: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等等。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就是说他们当然地负起了引导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的责任。然而当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时,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预示着固有的政治权利结构发生重大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诸侯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阶层;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其某些专长或其他原因上升成为官吏,融入特权阶层,社会学上将其称之为社会结构性流动。

(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各诸侯国为了强化其国力所实行的政治改革更加速了社会结构性流动的过程(事实上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含有与“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政治权力”相类似的举措。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包括贵族和原本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从而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礼失求诸野”。他们通过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开馆收徒,以维持生计,并游历诸国以期达到其政治主张。他们不同的专长或者思想见解经过繁衍和发展逐步成为各种不同派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诸子百家”。

推荐第3篇: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当我在秋林书城发现由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一书时,真是爱不释手,掏出120元钱买了此书上下册,世界文明史读后感。读后感想颇深,特写感受如下:

一 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1 “第一轴心期”的中国

在公元前800—200年间,世界上出现了三个文明中心。《世界文明史》152页记载:“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在整个欧亚大陆——希腊、中国、波斯和印度,思想异常活跃,群雄角逐,异说纷呈,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他们为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卡尔·雅斯贝斯称之为‘第一轴心期’”。当时的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运动。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名人辈出。促进了哲学、文学、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2 唐宋时期中华文明举世无双

《世界文明史》300页说:“中国唐宋时期的文明,可以说代表了这一发展阶段最高峰,是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大量的 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 明清时期的新变化

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世界文明史》425页记载:“在中国和西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十

七、八世纪,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当时的中国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强大的中国开始狂妄自大,不思进取。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央集权的专制进一步加强。罢免了官僚机构之首的宰相。由皇帝直接经管六部。皇帝是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执行者,读后感《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明朝末期,由于专制导致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

第二,新思想观念遭到扼杀。《世界文明史》428页记载:“明代后期,一些不满当权派的知识分子借书院讲学之名进行政治活动。其中以东林书院为首,也称东林党。引起当权派的恐惧,最终将他们杀戮禁锢,直至禁毁书院。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迫害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作多次遭到统治者禁毁,70多岁仍被捕入狱,愤然自杀。

第三,西方文化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人在饶过好望角13年后,攻占马六甲海峡。1514年进入中国东南沿海。16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惨败。从此,中华文明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

二 中国近代落后之迷。

1 “李约瑟问题”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穷其毕生精力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提出了一个疑问,即“中国古代技术辉煌曾经胜过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此后,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语言文字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入侵决定论”等。

2中国摆脱落后的努力,开启现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使中国人如梦方醒,开始承认落后。开始了寻找落后的原因和摆脱落后的努力。

第一,器物现代化。1842年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说,认为中国的制度是好的,只是武器不如人。从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理论就具体实施。洋务运动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军事方面的差距,建立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但由于制度落后,导致甲午战争惨败,洋务运动破产。

第二,制度现代化。维新运动认为必须学习西方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共和。但由于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西方制度在中国遇到“水土不服”,出现了“国会纵火案”、“曹锟贿选”、“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等事件。

第三,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五四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矛头直指中国传统封建文化。陈独秀提出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改造中国青年,使之成为新青年。鲁迅直截了当批判封建礼教,并提出“拿来主义”。胡适更被看作是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五四运动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遭到文化保守主义的不满。中国近代落后与失败是传统农业文明与新兴工业文明碰撞的必然结果。

推荐第4篇: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一)

《世界文明史》一书将第二次布匿战争写的史诗一般。很享受的八这一章看完了。

汉尼拔在九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名将哈米卡尔带到巴力神面前,让他发誓,不要忘记向罗马复仇。我难以想象,邪恶的巴力神面前还有如此集智慧、坚定、美德于一体的完美的人。而迦太基则是败坏、贪婪的过度,一如他们在迦南。

汉尼拔26岁离开父兄经营的新迦太基(西班牙),带着4万名士兵进入意大利。在征战的15年中,他战无不胜。或者说,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了所有可能的胜利。

但是,汉尼拔没有攻克罗马。罗马有几十万可以动员的兵力,但他始终只有四万士兵而已。由于迦太基的贪婪和惧怕,他几乎没有得到来自母国的任何援助。

汉尼拔没有失败,他靠自己的意志品质在意大利坚守。但是他的祖国和迦太基都遭到了罗马的打击。45岁的他返回迦太基,失去了很多部队,然后在对抗罗马时战败。

57岁的汉尼拔在迦太基想要除掉他的时候去了东方安条克,继续与罗马为敌。但是安条克还是失败了。他又逃往克里特,但是仍然是罗马孜孜不倦想要获得的人。最终他来到了黑海南岸的城市,那是当时希腊化世界的尽头了。罗马人仍然不放弃抓到他,最终汉尼拔在67岁时候为了不落入罗马人之手,自杀。

迦太基为什么失败?作者杜兰特看的清楚:这是自由人的罗马对雇佣军的迦太基的胜利。罗马人富有爱国心、团结、沉着,而迦太基则堕落败坏,甚至赔款的时候还要克扣百姓的钱款。战略重要吗?当然。但是战争的背后总是民族性格的对决。过去如此,现在还是这样。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二)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 .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 , 世界文明的发端 , 包括古埃及文明 , 古巴比伦文明 , 古代印度文明 , 古希腊文明 , 古罗马文明 , 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 , 产业革命和现代化 , 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 .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按照时期划分世界文明史可以分为上古前期 上古中期 上古后期 古典时期 中古时期近代前期近代后期 当代前后。古典时期随着中东列国争霸而逐步走向衰落而波斯人也在远征希腊中遭到毁灭性打击 世界文明的中心由中东逐步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进入中古时期一方面是阿拉伯人爆炸般的崛起席卷了整个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是公元 7 ― 8 世纪,穆斯林统一国家――阿拉伯帝国形成后,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行动。在这其中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场影响着人类文明战役――西亚弯刀。在这场战役中阿拉伯远征军征服北非迦太基和摩洛哥。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欧洲,灭亡了西哥特王国占领西班牙。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的计划初战告捷,他们欣喜若狂。于是他们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只是原来的君士坦丁堡。而是整个欧洲的基督教世界。阿拉伯统治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异教徒”彻底纳入自己的宗教势力范围。整个西方文明再次面临来自东方亚洲文明的威胁。这是欧洲自公元 452 年匈奴人入侵后再次遭到的最严重的威胁!()整个西方世界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看来,这是轻而易决。他们甚至已经准备好进入“异教徒”的心脏罗马城去参观。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入侵迎头碰上了一个在欧洲地区新兴的强有力的对手。这个对手是阿拉伯人以往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这个强大对手就是当时西欧高卢地区正在崛起的由日尔曼族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是欧洲日耳曼族的一支兰克历史上一代英雄克洛的带领下与与阿拉伯展开了斗争。其中发生在公元 732 年高卢的法兰克王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普瓦提埃战役是一场决定整个人类西方文明命运的决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惨败而归的阿拉伯人在此后再也没有能力对西方文明世界发动入侵。这直接保证了西方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战役的胜利直接强有力的支援了东罗马帝国的反击。当时东罗马帝国是整个西方文明硕果仅存的一支。古罗马和古希腊文明在东罗马得到完成的继承和发展。如果阿拉伯人绕道的阴谋得逞,西方文明在东罗马这最后的一点生命之光将被灭亡。也就不可能有后世以古希腊文明为核心的改变世界命运的文艺复兴运动。

随着欧迈尔? 阿里? 哈立德等人的远征在极短时期内进而扩展到了整个中东为中心的三大洲交界区域 另一方面则是东欧与保加尔斯拉夫人的崛起以及拜占庭千年文明的持续。拜占庭时间是最长的,敌人也是最多的帝国,它的敌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们就以拜占庭的历史来做主线。波斯的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蒙古,存在的时间都没拜占庭帝国时间长,拜占庭帝国在其前 700 年都是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很强的,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处于世界的交通的中心,经济的角度来说非常的优越,而战略的地理位置就相当糟糕了,要同时对付 2 个以上的劲敌,而且还都必须取得胜利!所以拜占庭帝国建立在封建小农基础上的军区制度是非常优越的,它的军事技术组织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以重骑兵为核心,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无论是对西方的诺曼人的重装部队,还是对东方的轻骑兵部队都是胜多负少,而且当时它的海军也是最强的,它的秘密武器“希腊火”在火药出现以前,简直就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武器。

**世纪时东罗马的主要敌人是它的传统的老敌人:东面的波斯人、北面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海军主要敌人是西方的诺曼人。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杰出的将军贝利萨留的领导下甚至恢复了古罗马的疆域,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湖。但是历史的车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多的战争与瘟疫使得国力逐渐被消耗,兵员枯竭,税收减少,经济恶化。这时候崛起了新的国家,东方的萨珊波斯由于长期与拜占庭的斗争,已经是国力衰微,被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取代,西方的诺曼海盗被先进的强大的威尼斯取代成为拜占庭海军的主要敌人。拜占庭由此经历了王国复国的历史,最终在复国的五十年后再一次灭亡。

公元 6 世纪中叶,世界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并不是查士丁尼大帝的哥特战争,也不是北魏帝国的分裂,更不是印度笈多帝国的灭亡,而是突厥人在中亚的骤然崛起。突厥人也就是所谓的阿瓦尔人。乍看上去,这个游牧民族与阿提拉的胡人或辛尼昂的保加利亚人没有太大区别:一样的服装,类似的语言和风俗,相近的“秃顶+猪尾巴”发型,只是多留了一些头发,并用丝带扎成许多条辫子而已。如果换在同时期的中国南朝,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肯定会毫不迟疑地赠给这些人一个恰如其分的外号:索虏。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崛起影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并毁灭了拜占庭与中西亚列国文明,此时期围绕蒙古人与突厥人的扩张变的十分激烈。东亚列国则在长期文明的碰撞中处于较为封闭的位置。

突厥的崛起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人类文明进程还在继续。近代前期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以及西班牙人 英国人 法国人先后的殖民扩张世界的根本格局发生变化。近代后期 随着法国 普鲁士的先后崛起 欧洲列国的局势更加复杂化。再来是当代前后 随着两次世界战争与欧洲列国的角逐 世界格局呈现两级碰撞随着苏联解体 日本 亚非拉 欧洲的地域性联盟 世界呈现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三)

读史不是单纯地看过去的故事,更不是机械地知道公元某年,在何处诞生了什么王朝、发生了什么事件和战争、出现过什么横空出世的人物和创举……这两种最常见、浅薄的读史方式,在大众中普遍存在。纠其缘由,实在是和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育密不可分:其一,中国的历史老师们自身真会读史的人并不多,历史教学和研究成为许多大中小学老师自娱或是谋生的工具。其二,本质是跑偏了的中国教育体制带来的苦果――应试为旨,拒绝思考。

今年看到了最新一版的《世界文明史》(第四版精装本),共有五位作者,第一作者为丹尼斯?舍曼(Dennis Sherman),五人皆为美国知名高校的历史学教授。这本排版、印制、配图精美的世界文明史,最精妙的是它别具一格的读史方式,让它足以笑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鹤立鸡群于各种“文明史”书之中。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怎样读史。

毋庸置疑,读史使人明智,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人物留下过“以史为鉴”的忠告和劝诫。然而,真正会读史(知道怎么读历史、读得懂历史)的人,其实很少。读史不是单纯地看过去的故事,更不是机械地知道公元某年,在何处诞生了什么王朝、发生了什么事件和战争、出现过什么横空出世的人物和创举……这两种最常见、浅薄的读史方式,在大众中普遍存在。纠其缘由,实是和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育密不可分:其一,中国的历史老师们自身真会读史的人并不多,历史教学和研究成为许多大中小学老师自娱或是谋生的工具。其二,本质是跑偏了的中国教育体制带来的苦果――应试为旨,拒绝思考。历史课,是最趣味盎然、最容易让学生长智的一门课程,变得已和序列化的乘法口诀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无异。不会思考(或不愿再思考)的老师、总是按照上下五千年一路写来的引人瞌睡的历史课本、永不褪色的“背景-原因-意义-影响”套路学习法……失败的历史教育,导致长大后的学生们不再多读史,因为他们从来就没学会怎么读历史,历史没给他们带来智慧。与其如此,何必浪费时间看这些没用的过去的故事?看小说,岂不更乐哉?

历史究竟该怎么读?估计不同的历史研究者和学术大家,都可以给出一大篇洋洋洒洒的读史心得。丹尼斯?舍曼版的《世界文明史》并没有明确写出一个读史模式,它的独特,在于它不按惯有的方式去把历史事实串起来,以告诉大家历史是这样或那样。它没有作者的个人评说、臆想和推断,而是将历史资料精心的编排起来,再加上行文中用心设置的思考问题,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部由读者自己思考出来的“世界文明史”。

书中一共有26章和一个主题分类目录,每一章都由三部分(第一手资料,视觉资料,第二手资料)组成,所以,真正读懂了一章,剩下的就都知道该如何去读了。第一手资料(是历史学家们常用的历史文献资料),视觉资料(和主题密切相关的绘画、雕塑、文学等各类艺术材料及历史地图,很像一个微型博物馆),第二手资料(各历史学者对该主题进行研究后发表的重要文章,像专家的研究作品集),这些都不是作者观点的文字,行文间处处渗透的是“思考”二字。历史资料、历史记载、历史事实,就是那些东西,从一大堆表象背后能否看到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读史和看史的区别了。《世界文明史》就似一位绝佳的领路人,领你踏上读史的正确之路,当然,此后的造化还得靠个人的努力和悟性。

因为作者选取的很多资料,都是人尽皆知而又特别具有可读性的,对世界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读起来会很轻松。而个人特别希望中国的历史学教育者,能看到这本《世界文明史》,以引领更多的孩子真正走进历史的天空。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缺,此书最大的问题在于资料的选择上。虽然作者没有对任何主题发表个人看法,但在资料选择的时候,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个人的主观喜好,比如对公元500年以前中国历史资料的选择,就不够具有代表性、不够全面。这种写史方式,对写作者的学识素养和功底的要求非常之高,我们对作者不应过于严苛,但这样的一种读史方式,却非常值得中国的历史学者和教师们学习,也值得每一位读史的人学习。

推荐第5篇: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当我在秋林书城发现由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一书时,真是爱不释手,掏出120元钱买了此书上下册,世界文明史读后感。读后感想颇深,特写感受如下:一 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1 第一轴心期的中国在公元前800200年间,世界上出现了三个文明中心。《世界文明史》152页记载: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在整个欧亚大陆希腊、中国、波斯和印度,思想异常活跃,群雄角逐,异说纷呈,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他们为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卡尔·雅斯贝斯称之为‘第一轴心期’。当时的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运动。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名人辈出。促进了哲学、文学、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2 唐宋时期中华文明举世无双《世界文明史》300页说:中国唐宋时期的文明,可以说代表了这一发展阶段最高峰,是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大量的 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3 明清时期的新变化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世界文明史》425页记载:在中国和西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十

七、八世纪,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当时的中国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强大的中国开始狂妄自大,不思进取。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央集权的专制进一步加强。罢免了官僚机构之首的宰相。由皇帝直接经管六部。皇帝是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执行者,读后感《世界文明史读后感》。明朝末期,由于专制导致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第二,新思想观念遭到扼杀。《世界文明史》428页记载:明代后期,一些不满当权派的知识分子借书院讲学之名进行政治活动。其中以东林书院为首,也称东林党。引起当权派的恐惧,最终将他们杀戮禁锢,直至禁毁书院。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迫害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作多次遭到统治者禁毁,70多岁仍被捕入狱,愤然自杀。第三,西方文化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人在饶过好望角13年后,攻占马六甲海峡。1514年进入中国东南沿海。16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惨败。从此,中华文明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二 中国近代落后之迷。1 李约瑟问题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穷其毕生精力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提出了一个疑问,即中国古代技术辉煌曾经胜过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此后,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语言文字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入侵决定论等。2中国摆脱落后的努力,开启现代化的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人如梦方醒,开始承认落后。开始了寻找落后的原因和摆脱落后的努力。第一,器物现代化。1842年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说,认为中国的制度是好的,只是武器不如人。从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理论就具体实施。洋务运动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军事方面的差距,建立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但由于制度落后,导致甲午战争惨败,洋务运动破产。第二,制度现代化。维新运动认为必须学习西方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共和。但由于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西方制度在中国遇到水土不服,出现了国会纵火案、曹锟贿选、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等事件。第三,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五四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矛头直指中国传统封建文化。陈独秀提出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改造中国青年,使之成为新青年。鲁迅直截了当批判封建礼教,并提出拿来主义。胡适更被看作是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五四运动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遭到文化保守主义的不满。中国近代落后与失败是传统农业文明与新兴工业文明碰撞的必然结果。

推荐第6篇:世界文明史读后感(材料)

篇1: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 .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 , 世界文明的发端 , 包括古埃及文明 , 古巴比伦文明 , 古代印度文明 , 古希腊文明 , 古罗马文明 , 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 , 产业革命和现代化 , 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 .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按照时期划分世界文明史可以分为上古前期 上古中期 上古后期 古典时期 中古时期近代前期近代后期 当代前后。古典时期随着中东列国争霸而逐步走向衰落而波斯人也在远征希腊中遭到毁灭性打击 世界文明的中心由中东逐步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进入中古时期一方面是阿拉伯人爆炸般的崛起席卷了整个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是公元 7 — 8 世纪,穆斯林统一国家——阿拉伯帝国形成后,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行动。在这其中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场影响着人类文明战役——西亚弯刀。在这场战役中阿拉伯远征军征服北非迦太基和摩洛哥。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欧洲,灭亡了西哥特王国占领西班牙。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的计划初战告捷,他们欣喜若狂。于是他们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只是原来的君士坦丁堡。而是整个欧洲的基督教世界。阿拉伯统治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异教徒”彻底纳入自己的宗教势力范围。整个西方文明再次面临来自东方亚洲文明的威胁。这是欧洲自公元 452 年匈奴人入侵后再次遭到的最严重的威胁!整个西方世界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看来,这是轻而易决。他们甚至已经准备好进入“异教徒”的心脏罗马城去参观。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入侵迎头碰上了一个在欧洲地区新兴的强有力的对手。这个对手是阿拉伯人以往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这个强大对手就是当时西欧高卢地区正在崛起的由日尔曼族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是欧洲日耳曼族的一支兰克历史上一代英雄克洛的带领下与与阿拉伯展开了斗争。其中发生在公元 732 年高卢的法兰克王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普瓦提埃战役是一场决定整个人类西方文明命运的决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惨败而归的阿拉伯人在此后再也没有能力对西方文明世界发动入侵。这直接保证了西方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战役的胜利直接强有力的支援了东罗马帝国的反击。当时东罗马帝国是整个西方文明硕果仅存的一支。古罗马和古希腊文明在东罗马得到完成的继承和发展。如果阿拉伯人绕道的阴谋得逞,西方文明在东罗马这最后的一点生命之光将被灭亡。也就不可能有后世以古希腊文明为核心的改变世界命运的文艺复兴运动。

随着欧迈尔· 阿里· 哈立德等人的远征在极短时期内进而扩展到了整个中东为中心的三大洲交界区域 另一方面则是东欧与保加尔斯拉夫人的崛起以及拜占庭千年文明的持续。拜占庭时间是最长的,敌人也是最多的帝国,它的敌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们就以拜占庭的历史来做主线。波斯的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蒙古,存在的时间都没拜占庭帝国时间长,拜占庭帝国在其前 700 年都是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很强的,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处于世界的交通的中心,经济的角度来说非常的优越,而战略的地理位置就相当糟糕了,要同时对付 2 个以上的劲敌,而且还都必须取得胜利!所以拜占庭帝国建立在封建小农基础上的军区制度是非常优越的,它的军事技术组织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以重骑兵为核心,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无论是对西方的诺曼人的重装部队,还是对东方的轻骑兵部队都是胜多负少,而且当时它的海军也是最强的,它的秘密武器“希腊火”在火药出现以前,简直就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武器。 6 世纪时东罗马的主要敌人是它的传统的老敌人:东面的波斯人、北面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海军主要敌人是西方的诺曼人。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杰出的将军贝利萨留的领导下甚至恢复了古罗马的疆域,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湖。但是历史的车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多的战争与瘟疫使得国力逐渐被消耗,兵员枯竭,税收减少,经济恶化。这时候崛起了新的国家,东方的萨珊波斯由于长期与拜占庭的斗争,已经是国力衰微,被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取代,西方的诺曼海盗被先进的强大的威尼斯取代成为拜占庭海军的主要敌人。拜占庭由此经历了王国复国的历史,最终在复国的五十年后再一次灭亡。

公元 6 世纪中叶,世界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并不是查士丁尼大帝的哥特战争,也不是北魏帝国的分裂,更不是印度笈多帝国的灭亡,而是突厥人在中亚的骤然崛起。突厥人也就是所谓的阿瓦尔人。乍看上去,这个游牧民族与阿提拉的胡人或辛尼昂的保加利亚人没有太大区别:一样的服装,类似的语言和风俗,相近的“秃顶+猪尾巴”发型,只是多留了一些头发,并用丝带扎成许多条辫子而已。如果换在同时期的中国南朝,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肯定会毫不迟疑地赠给这些人一个恰如其分的外号:索虏。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崛起影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并毁灭了拜占庭与中西亚列国文明,此时期围绕蒙古人与突厥人的扩张变的十分激烈。东亚列国则在长期文明的碰撞中处于较为封闭的位置。

突厥的崛起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人类文明进程还在继续。近代前期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以及西班牙人 英国人 法国人先后的殖民扩张世界的根本格局发生变化。近代后期 随着法国 普鲁士的先后崛起 欧洲列国的局势更加复杂化。再来是当代前后 随着两次世界战争与欧洲列国的角逐 世界格局呈现两级碰撞随着苏联解体 日本 亚非拉 欧洲的地域性联盟 世界呈现的多极化趋势。

篇2: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当我在秋林书城发现由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一书时,真是爱不释手,掏出120元钱买了此书上下册。读后感想颇深,特写感受如下: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1 “第一轴心期”的中国

在公元前800—200年间,世界上出现了三个文明中心。《世界文明史》152页记载:“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在整个欧亚大陆——希腊、中国、波斯和印度,思想异常活跃,群雄角逐,异说纷呈,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他们为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卡尔·雅斯贝斯称之为‘第一轴心期’”。当时的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运动。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名人辈出。促进了哲学、文学、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矗

2 唐宋时期中华文明举世无双

《世界文明史》300页说:“中国唐宋时期的文明,可以说代表了这一发展阶段最高峰,是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大量的 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 明清时期的新变化

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世界文明史》425页记载:“在中国和西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十

七、八世纪,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当时的中国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强大的中国开始狂妄自大,不思进龋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央集权的专制进一步加强。罢免了官僚机构之首的宰相。由皇帝直接经管六部。皇帝是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执行者。明朝末期,由于专制导致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

第二,新思想观念遭到扼杀。《世界文明史》428页记载:“明代后期,一些不满当权派的知识分子借书院讲学之名进行政治活动。其中以东林书院为首,也称东林党。引起当权派的恐惧,最终将他们杀戮禁锢,直至禁毁书院。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迫-害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作多次遭到统治者禁毁,70多岁仍被捕入狱,愤然自杀。

第三,西方文化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人在饶过好望角13年后,攻占马六甲海峡。1514年进入中国东南沿海。16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1840年发生了中英战争,中国惨败。从此,中华文明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

二、中国近代落后之迷。

1 “李约瑟问题”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穷其毕生精力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提出了一个疑问,即“中国古代技术辉煌曾经胜过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此后,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语言文字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入侵决定论”等。

2中国摆脱落后的努力,开启现代化的进程。

中英战争使中国人如梦方醒,开始承认落后。开始了寻找落后的原因和摆脱落后的努力。

篇3: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

五一期间选读了威尔·杜兰的著作《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节,我不禁由衷地钦佩杜兰博士的对工作细致的精神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觉得该书文字通顺流畅、言简意赅;内容明晓流畅、栩栩如生,资料翔实、细致;评价客观;读起来觉得通俗易懂,毫无疲倦之感,真不愧为史学界的一大力作。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

哲学家的时代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

威尔·杜兰评价东周时期的社会动-乱时说到“在四分五裂,异常混乱的情形下,中国的精神生活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困扰了历史家的通则。因为在这失秩的时代里,树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及艺术等的基础;建立了新生活,即经济组织和规定而获致新的安定;以及产生了新文化,这种文化尚未将传统的暴虐与帝国政府溶解于一炉,但却为中国精神史中最富创造性的时期的社会架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3, 东方出版社,1998年)在威尔·杜兰博士看来春秋战国时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动-乱,然而恰恰正是这个动-乱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似乎有违历史通则。这不禁让我对其产生了些许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细致的划分,诸如: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等等。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就是说他们当然地负起了引导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的责任。然而当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时,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预示着固有的政治权利结构发生重大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诸侯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阶层;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其某些专长或其他原因上升成为官吏,融入特权阶层,社会学上将其称之为社会结构性流动。(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各诸侯国为了强化其国力所实行的政治改革更加速了社会结构性流动的过程(事实上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含有与“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政治权力”相类似的举措。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包括贵族和原本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从而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礼失求诸野”。他们通过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开馆收徒,以维持生计,并游历诸国以期达到其政治主张。他们不同的专长或者思想见解经过繁衍和发展逐步成为各种不同派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诸子百家”。

西周的分封制造成的分-裂局面和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特性造成文化交流的割裂为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

尽管自秦代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社会始终没有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周期律,然而却未曾发生过诸如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动,其朝代的更替不外乎洛克总结出的:“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暴君,然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往往要在革命的队伍中不加限制地树立一个新权威,这使得革命常常陷入推翻了旧暴君而产生了新暴君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的规律范畴。每一次分-裂到整合从来未曾发生社会结构性变动,也就是说中国在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上原地踏步了两千年。可以说这与后来中国在大一统的环境下确立并强化的政治体制、文化结构单一体制有极大关系,统治阶层的一元化即君主集权的强化使得中国社会从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制度性变革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而文化结构的单一固定使得平民很难超越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中国的平民革命即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革命很难摆脱“洛克模式”的范畴。

(二)关于道家“出世”和思想的社会根源及其影响

在提到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人无疑首推孔子,杜兰博士称其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9,东方出版社,1998年),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中国人通常的行为准则常常与儒家所要求的相去甚远。我们在谈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时,宗教对其的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直到今天对中国民众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印度传来的佛教,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印度固有的已经大不相同,其蕴涵的哲学思想与个人的修行方式却接近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中国化的佛教或道化的佛教。这其中表现得最典型的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禅宗”,它实际上是道家哲学和佛学两家精妙之处的汇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182,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这里需要指明的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差别的,实际上道教的哲学思想中综合了道家和阴阳家两种思想。

道家学说和道教在汉初和宋代分别达到了高峰,加之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带动影响使道家学说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最重要的原因是道家的学说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异常相衬,这使得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与道家学说“暗合”,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更加深对中国农业经济的认识:中国人口分布自古就呈现区域性密集的态势,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就造成中国精耕农业最主要的条件。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大量集中的劳动力放在小农庄上,以大量的劳动力来应付季节性的需求(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由于土地产量有限,更加之实物田赋和各项田租,使得农民手中的可用来交换剩余粮食不多,而当土地霜冻期无法耕作时,短期农闲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化为农舍工业的人手。而农舍工业的产生排斥了城市作坊工业,大大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本位思想催化出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中国精耕细作的历史背景,则是政治力量毁掉城市,毁掉作坊工业,毁掉私了家经济”(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这就促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其自己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其封闭性和隔绝性,这就为道家的“出世”思想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和基矗

威尔·杜兰在 “古博真人”一章中关于老子的记载有:“但当人类获犬知识’后,生活因种种机巧发明而变得繁忙复杂,心灵与道德的纯真也将失落殆经…识见高远的人将规避城市的复杂,逃避腐-败的文明,逃脱衰微的法令迷宫,而隐于大自然之中,没有城镇书籍、污吏以及徒劳的改革者,反可以游目骋怀,自寻乐趣。……”的描述。由此可见,老子的“出世”思想来源于其“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绝学无忧”的观点,我们很难评价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少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个人养生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个观点还可以推导出他“清净无为”的思想。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确实是统治者的梦想,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复苏和繁荣正是“无为而治”的一次成功实践,事实上政府尽量减少以行政手段进行直接干预作为管理方式并取代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被证明为是一种十分良性的管理模式。

然而我们民众持有的不完善的“出世”思想使之常常遇到社会不平等现象就“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及其缺乏公民-意识等特质历来为杂文家所批驳,梁淑溟先生评价中国文化有“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的特质,并举例说明国人圆滑:“中国人在相争之两造间,若一方先动武,旁观者即不直其所为;虽于本来有理者亦然。因情理必从容讲论而后明,一动武即是不讲理,不讲理即为最大不是。”(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P245,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面对时间的不平等,我们通常表现出的并不同于印度那样的麻木并安于接受,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然并把期望寄希望于来世,也不像基-督教传扬的要行善于天下。通常中国的品德高尚之士会选择逃避社会现实,并独善其身的方式,这是中国君子的共性,他们傲然于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好比与在春季开放的绝大多数花朵不同,菊花在秋季才绽放,故就连中国社会品德高尚的人士也往往对公众生活及社会公益事业态度漠然,鲜有会投身于社会公益,有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也会常常因其行为违背其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常规,而被视为“越轨行为”加以排斥。

革命与更新

“世界上曾有过巨变,唯有远东不变;现在远东却无所不变。这个最保守的国家,突然变成仅次于苏俄的一个最彻底改革的国家,它正以无比的毅力去破坏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些风俗和制度。这不仅仅表示这个自1644年所建立的朝代的结束,这是一种文化的蜕变。” 威尔·杜兰如是评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552—P5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如果说东周的分封割据局面促成了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社会大变动,那么清末的变革就算得上是第二次社会大变动,并且直到今天社会结构变动的余波尚在,或者说这样的社会变动还没有完全结束。

比较两次社会变动与中国其他时期的分-裂和社会动荡,实际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首先,社会危机爆发的起点首先出现在社会统治阶层内部,也就是说变革的开始阶段都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制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促成了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地域性,而在各诸侯国内实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往往都含有打破统治阶层世袭制的措施,这其中又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其“按军功授予官职”的措施实质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平民也有可能融入社会上流阶层。而清政府在清朝末期对“科举制”的变革实质上打破了对固有的人才选拔制度,成为了清末民-国初社会结构变动的开始,唯一不同的是相比较前者,后者的变革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第二,两者都打破了固有的社会流动模式,形成了大规模的社会结构性流动。很显然,固有的社会体制的重构,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动必然会带来社会的结构性流动。所谓的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根据这个定义的理解:这种类型的社会流动必然是涉及阶级、阶层的转移和流动,也可以说流动是由于阶层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而流动本身也将引发新的阶层或阶级结构的形成。东周时期表现出的是贵族对权力垄断的打破,这在文章前面已经有了阐述。

而在近代中国则表现的是“传统的士到现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大转变”。(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第6期,转自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摘自思文网),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处于社会结构中心地位而居“四民之首”的士不仅逐步完成了到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转变,而且其本身也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中心地位,随着这些人的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由于较早接受新思维而被排除在社会主流阶层之外的那些新知识分子,以及学识和身份都处于新兴的城市与衰落的乡村以及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小知识分子,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罗志田将其称之为“边缘知识分子”,按照罗志田的理论“边缘知识分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废除的当时就断绝了已成年而尚未“进学”的大量读书人成为士的可能。在新教育体制下,任何读书人到了一定年龄还未跨入知识分子阶层,就已不再有希望。从清季到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与同时期中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相比,一直相当微校从这个视角看,近代教育的开放性是不及以往的。在传统的读书做官心态影响尚大(意味着大量的人要走读书之路),而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又甚小的情形之下,势必产生大量的边缘知识分子。”(

第三,二者都引发社会制度的重构。并产生了新生的社会阶层。正如前面所说的,两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新的知识阶层。

第四,在两者所处的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都没有一个主导性思想,或者说缺乏一个完整的主流社会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众说纷纭,互不相让。同样的,在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主要是公费及自费出国“以期寻求救国图存之道”的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且互不相同的西方先进思想,加之旨在推翻“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严重冲击了两千多年植根于国民(主要是知识分子)心中的儒家思想,原先的主流思想受到抨击,不能发挥其核心作用,这更为多种思想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运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来解释就是:当一个社会因规范丧失了制约的力量,那么原有的社会将出现行为规范、文化价值体系处于全盘解组的混沌无序状态。(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P7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而这个时候的中国的传统思想已经或逐步地丧失了其原来的控制作用,整个中国文化也相应地呈现了无序的状态,这为各种西方学说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一时间,“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工读主义”等等“主义”交相辉映,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又一次学术争论高峰。正如威尔·杜兰所说的:“他们研究西方的哲学,失去了对祖国宗教的信心,他们在这种教育和新环境的鼓舞下,崇尚急进的思想,而反对祖国的旧文化。年复一年成千的这些急进的青年回到了中国,他们不满于他们祖国改革的缓慢和物质的落后,在每一个城市种下了怀疑和革命的种子。”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550,东方出版社,1998年)

可以说,这两个时期的这些共同特点是促成中国思想界和社会制度巨变的重要原因,只是在谈到后一个时期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然而一切问题的内因都是促成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如汤因比所说的:“内部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一种制度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真要考虑到其外部力量的作用,那也仅仅只是在它快要断气之前给予它致命一击。”

推荐第7篇:世界文明史

1 圣岩清真寺

犹太圣经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但也有后人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也许正因为集美太多,耶路撒冷,特别是圣殿山才成为纷争不断的场所。

耶路撒冷地处三大洲要冲,历经37次征服,8次被毁。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统治过这里500、400、1200多年,留下各种宗教遗址200多处。圣殿山周围正是各宗教遗址相互重叠,难分彼此的地方,所以结怨深远,难以化解。

从耶路撒冷老城南面的旦门进入百米见方的石灰岩块广场,你就能一睹圣殿山令人震撼的全貌:广场东侧、圣殿山脚下,矗立着长52米、高18米的哭墙:哭墙的上方,蓝天下,北端是金光闪烁的岩石清真寺的纯金大圆顶,南端是阿克萨清真寺灰黑色圆顶,两者遥相呼应。旦门,即粪门,古代为排污门。

除了建筑之美,岩石圆顶清真寺内还有一块镇寺之宝;它被置放在寺的中央,是一块淡蓝色的巨石,长17.7米,宽13.5米、高出地面1.2米,以银、铜镶嵌,铜栏杆围着。这块岩石上又一个大凹坑,相传是先知穆罕默德在此“登霄”留下的马蹄印。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是继摩西、耶稣等先知后,真主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他在创教后第九年即公元619年的一个晚上,在天使陪同下骑一匹面如美女的天马从麦加飞到耶路撒冷,然后踏石登天,聆听天主的真启。

2 犹太圣殿:上帝之所在

圣殿山被犹太人奉为圣地是因为传说犹太先祖亚伯拉罕在此领受上帝旨意、祭献儿子:他的孙子雅各在此和天使摔跤,并被赐名以色列(与神角力)。为了纪念犹太民族最神圣的地方,相传前1010年所罗门王开始在摩利亚山(今圣殿山)建设圣殿,以便存放约柜、诺亚方舟等圣物,于前957年竣工。建成后的圣殿长30米,宽10米,高15米,雄伟,号称是上帝之所在。

但好景不长,前586年,新巴比伦王杀到这里,他摧毁了圣殿,赶走了犹太人。直到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犹太人才被允许返回,并得到归还的5000多件圣殿物品。于是犹太人在前516年动手在第一圣殿的原址上补建第二圣殿。

3 哭墙:犹太圣殿的遗址

不料公元70年,罗马镇压犹太人起义,将重建的圣殿彻底焚毁,只留下西墙墙基的一段。后人收集残石,在墙基上垒出一堵墙。罗马时期,每年11月9日圣殿毁灭日这天,才准许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到圣殿西墙遗址祈祷。饱受苦难的犹太人面对圣殿的残垣断壁总忍不住唏嘘哀哭,哭墙因此得名。

4 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

耶路撒冷是犹太、基督、伊斯兰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最有名的是1平方公里的老城,老城最有名的是东南角面积仅0.135平方公里的圣殿山。圣殿山是圣城中的圣城,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冲突中最敏感的耶路撒冷问题其实就是圣殿山的归属问题。

犹太教徒把锡安山看做圣山,号召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集中在锡安山周围”,这就是“锡安主义”一词的来源。锡安主义,意为“犹太复国主义”。

5 以巴冲突

苦难。战争、流血、难民。和平之城。三教圣地。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英国“贝尔福宣言”。

二战前6万多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犹太人从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大量土地。二战前后更多的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托管巴勒斯坦的英国将俩个民族的争端提交联合国。以巴分治。现代以色列国成立。多次中东战争。

6 欧洲死难犹太人纪念馆

为600万遭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而建。2005年5月10日开放。地址在柏林,距离希特勒当年自杀的地下室只有一步之遥。水泥墩的意思是冷峻。

古希腊文明

1 陶罐绘画记载生活,人们用

前520年的古希腊陶罐,描绘收获场面,人们用长竿将橄榄打下来,装进篮子里。陶罐本身可用来装橄榄油。当时用橄榄油烧菜,点灯照明,在没有肥皂的情况下还可用来清洁身体。 2 五条鱼装饰的盘子

前9世纪的荷马时代鱼被看做穷人的食物。后来变成各阶层人士的珍贵副食。 3为何言必称古希腊罗马

重视人本身——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文学艺术被作为评判的标尺

理性和民主

儿童版稚朴,人的真性情,少女沙滩上晒太阳——自然与闲适

崇古,批判现实,而追寻过去

4 爱琴海边的迷宫(米诺斯文明):爱琴文明第一站 约前2100——前1400年

关键词及提示:KnoosMinos 克里特,施里曼,特洛伊,米诺斯,伊文思,线形文字A,线形文字B

5 米诺牛神话反映西亚文明对古希腊的影响

欧罗巴的哥哥卡达摩斯在寻找她的途中建立了底比斯城。希罗多德认为卡达摩斯将腓尼基文字传到了希腊,这个神话可能就是为了说明腓尼基文化对希腊的影响。卡达摩斯在闪米特语中意为东方,欧罗巴来自闪米特语中的日落,意为西方

伊文思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克诺索斯宫殿的发掘研究修复中,他的著作《米诺斯的宫殿》

克诺索斯王宫建筑的柱子特色:上粗下细

6 捕获野牛和牛背腾跃的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或许是庆祝丰收的活动仪式,或仅仅是技艺高超的运动员表演的一项紧张刺激而又场面壮观的运动,捕获来的野牛有可能做运动之用,也有可能用作宗教仪式的祭品

7 没有释读成功的线条文字

由线条构成,常刻在印章上;或作为私有财产的标记。克里特人原使用图画文字,后发明线形文字来表示他们语言的发音

8 克里特文明

1)克里特文明以克诺索斯宫殿为代表,宫殿建筑的复杂性表明岛上存在一个拥有社会等级制度,官僚管理机构,宗教礼拜仪式,有组织的手工业生产的丰富辉煌的城市文明。2)和平,繁荣,社会稳定使得米诺斯人得以较长时间支配地中海东部地区。他们的贡献包括工程建筑,冶金方式,统治方式的创新等,还有几乎是原创性的线形文字A。3)米诺斯人留给人类最永恒的遗产要算他们的艺术。那些优雅动人不朽的雕刻绘画杰作用来描绘大自然,宗教生活,还有像公牛一类的神圣象征物。米诺斯艺术在爱琴海地区和地中海东部地区都受到推崇和模仿。地整合火灾毁坏了米诺斯文明,但其文明的精髓通过迈锡尼文明,希腊古典文明,后来的罗马文明和西方文明得以传承至今。

9 米诺斯与迈锡尼陶器之异同

米诺斯写实迈锡尼艺术形式化迈锡尼时代的塞浦路斯更加简单化

10 斯巴达城邦——军营式的社会

Sparta(前8世纪——前2世纪)少数贵族专政。成年男子皆为战士。POLIS:城邦

斯巴达人重军事,教育以军事为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不如雅典有成就。奥林匹亚竞技会上100多年保持优胜。

母亲送儿子出征之刚强。

健康的母亲才能生育出健康的儿童;坚强的母亲,才能有坚强的士兵。

烈性酒代替水擦洗婴儿。

男孩7岁必须离开父母和家庭到军营接受教育。20岁正式参军,60岁退伍。

11 雅典城邦——独特的“民主政治”

Athenae前8世纪——前2世纪:以民主政治闻名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讨论内政外交政策,作出决议。

五百人会议:最高行政机构。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负责大部分日常行政事务。10个地区部落各选50名组成。这50人按人口比例抽签选出。

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由6000名陪审法官组成。用抽签的方法在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出。法官分布在10所法庭,每所500人,另每所有100名作为候补。案子由哪个法庭审理抽签决定,事先不知道;重大案子,可由两三个法庭一起审理。

十将军委员会:每个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负责军事指挥方面的事情,一人为首席,即统帅。无报酬,富裕公民才有可能担任。

12 梭伦

雅典民主政治是经过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三人的改革逐步完善起来的。延续的时间为前6世纪至前4世纪约200年。

13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在当时条件下,发挥了公民的积极性,有利于雅典的经济文化繁荣。对雅典的强大有重要作用。民主、平等的提法和形式对西方文明有积极的影响

与现代民主政治差距很大,局限性明显:公民人数比例小。民主的实现方式比较原始。广大妇女和大量奴隶没有公民权。

14 希波战争和波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前500年——前449年):古希腊为自由而战。双方签订合约,希腊获胜而结束。1)西方文明阻止了东方文明的入侵,没有被东方文明所取代;2)雅典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和古希腊城邦中盟主地位。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年):斯巴达与雅典双雄争霸,内战。斯巴达获胜。对雅典是一场大灾难;也是全希腊的政治灾难。

15 文字和文学:诗歌、寓言和戏剧

文字:早期有线形文字A、线形文字B。古希腊文明中断400年后,于前8世纪借用腓尼基字母文字创造出影响深远的希腊文。古希腊人最重要的改进是创造出代表元音的字母。《荷马史诗》《伊索寓言》

戏剧: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16 希腊的财政危机与阿基琉斯之踵

17 史诗《奥德赛》

18 油画奥德修斯归来

19 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悲剧从祭拜酒神庆典和赞美酒神的颂歌发展而来。参加庆典者披上山羊皮,戴上各种面具。这种载歌载舞的表演渐渐发展为悲剧。悲剧原意为山羊之歌。

与现代悲剧的不同:1)舞台上的动作很少,演员都戴面具;很少展现复杂的个人性格,主题是个人与宇宙的矛盾,而不是刻画性格人物之间的冲突或者一个人的内心矛盾;3)目的

不仅是描写苦难和解释人类行为,而且要通过描写正义的胜利,来纯洁观众的情感。 20 Tragodia一词为什么有悲剧的意思

这些山羊之歌的主题通常比较严肃,涉及人的意志和神的旨意之间的冲突,而人在这种冲突中最终逃不脱神所安排的命运。

21 索福克勒斯戏剧中最著名的《俄狄浦斯王》

索福号称戏剧艺术的荷马该剧是古希腊悲剧艺术完美结构的典范

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俄狄浦斯王发现自己就是“杀父恋母”的罪魁祸首。其悲剧的感染力令人震撼。“俄狄浦斯情结”被后来的心理学家当成了“恋母情结”的代名词。 22 欧里庇得斯

《美狄亚》心理戏剧的鼻祖

23 古希腊悲剧、西方悲剧与中国古代悲剧的差异何在?

24 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年——前385年)

喜剧之父谴责战争、抨击现实、呼吁男女平等

《鸟》 《女公民大会》《和平》

25 喜剧Comodia原意为流浪汉之歌

山羊之歌的故事并非都以悲剧收场。喜剧原意为流浪汉之歌以诙谐取笑为主,附在悲剧之后演出,以舒解观众的情绪。其中也有一些寓意深长的对于时事、人物的品评,并非专以胡闹为能事。

26 《人间喜剧》尚·路易·哈蒙 油画1852

油画带给我们的信息:1)古希腊战争比较频繁,而且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2)古希腊戏剧形式多种多样,路边、街头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推荐第8篇:世界文明史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文艺复兴的意义首先在于人文主义的张扬,他们提出了“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的口号,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运转。文艺复兴的意义还在于它敢于向封建文化和神权思想挑战。这时的作品,都对当时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教会神权的腐败昏暗进行了鞭挞,吹响了进攻的号角,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发展鸣锣开道。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对神学的批判和否定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经院哲学的。既是对神权思想和封建专制的一种反抗,更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西方文化功过文艺复兴,通过仿照古典文化的精粹,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世界文明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关键字:文艺复兴 思想解放 人文主义摘要: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

正文:十四世纪,欧洲的历史开始进入了近代文明的黎明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他们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这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文艺复兴是反对神权、反对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托起近代欧洲的力量。当我们按照字面认识到文艺复兴就是新生和再生时,我们就知道历史已经在喧嚣声中孕育出绿色的希望种子。中世纪就此隐退,新时代就此诞生。

在今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有其他许多欧洲城市,人们仍在尽情享受这段辉煌时期所遗赠下来的文化杰作、经济成就和浪漫情调。

伟大的诗人但丁在这个时候写下了他的代表作《神曲》,他的另一本著作《新生》成为呼唤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旗帜。新生的号召彻底否定了中世纪于事无补的经院哲学,文化开始转向了。但丁之后,其他的诗人如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担负起了重筑文明的重任,一个探索思想、关心现实的文学团体就此诞生。对知识和创造力的热情带来了许多的新思想,也鼓励了探索,包括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和伽利略的新宇宙理论。

毫无疑问,不仅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直到今天,知识就是力量也是一种普遍的信仰,这能够为那些追求进步的人提供一个基础,因为,一无所知的人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也就什么都不懂。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兴邦的观念产生了,近代的高等教育在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里诞生了。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研究彻底改变了中世纪的愚昧和悲观的世界观。因为教育的缘故,人类获得了主宰命运的机会而知识成了人类发挥他巨大创造力的基础。没过多久我们就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文明,一个从未见过的和谐而复杂的结构。

我们不禁要对文艺复兴时期如此鲜明的色彩感到惊奇,艺术家们大胆使用灿烂的色彩以衬托出人们已经进入黄金时代的新时期。每件艺术品都色彩丰富,形象生动,中世纪的黑与灰让位给了一系列的明亮色彩。从文艺复兴的早期开始,这些充满活力的明亮色彩就很快地覆盖了整个欧洲。拉斐尔、达·芬奇、提香和其他的艺术家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杰作。随着文艺复兴思想的

传播,社会也发展了一种充满主动、热情、活力和创造的精神。当时的天才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了社会思想的变迁。达芬奇的代表作《微笑的蒙娜丽莎》并不是什么贵族妇女,而是一个商人的妻子,在当时用她来做这种画的模特是很少见的,但这幅画的光辉告诉人们即使在这样灰暗的世界中生活也可以是这样的,同时也暗示着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大卫雕像是文艺复兴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在米开朗基罗的这个伟大的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展现的力量和感情,正是人类的根本激情。站在我们面前的不光是一个肌肉发达的人体,而是象征着力量和勇气的强壮的年轻人。这个雕像是真实生活的一个写照,不仅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更是一个新领导者,一个真理的勇气的护卫者,它告诉人们欧洲摆脱过去罪恶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健康的精神去奋斗。这个现代的雕塑表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快乐的人,他告诉人们要警觉要运用他们所有的力量摆脱中世纪非人的黑暗。

法国是继意大利之后文艺复兴得到开展的地区。著名文学家和人文主义者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巨人传》被视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作,法国长篇小说的开端。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位思想家和散文家,蒙田,他的《随笔集》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也自15世纪末逐步展开。16世纪后半叶西班牙的文艺复兴也得到广泛传播。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的最伟大文学家是塞万提斯。其代表作《堂吉诃德》是欧洲出现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随着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另一个欧洲的主要城市伦敦也受到了启迪。著名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所创作的对话体小说《乌托邦》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那里没有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没有专制暴政,没有宗教迷信和宗教狂热,人人劳动,产品丰富,按需分配,社会和谐。他的作品对后来出现的描写理想社会的文学有很大影响。城堡山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权力中心,到今天已经成为象征当时的美丽和权势的宝贵遗产。十六世纪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和是十七世纪的伟大诗人弥尔顿是英国历史上继乔叟之后两颗最为灿烂的明星。莎士比亚的作品不论是《李尔王》《亨利五世》之列的历史剧还是《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悲喜剧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展现在观众面前。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其他领域的领头者在文学、艺术、雕塑、建筑和音乐上创造了大量的杰作,这些作品对文明就如一个新的文化层次做出了贡献。他们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众多杰出人才势必不能繁荣昌盛。光、美、爱、灵魂组成一种新的世界图像,庸人统治的中世纪旧世界被埋葬了,人文主义者相信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平衡的,为了祖国的繁荣和人类美好的生活,他们注意到了人性发展的无限制的可能性,他们相信人类生机勃勃的文明时代即将来临,一个新人将要诞生,他就像米开朗基罗所雕刻的大卫那样站立了起来。文艺复兴带给人们的积极世界观使得人们对生活感到欢欣鼓舞和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徐新编著《西方文化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胜年著《西方文化史鉴》 上海外国语教育学院

推荐第9篇: 世界文明史导论

2014年春“世界文明史导论”课程试题(80分)

请从下面关键词中遴选出5个,撰写一篇小论文。可供遴选的关键词有“轴心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华夏文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美国”、“英国”、“德国”、“俄国”、“日本”、“法国”、“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建筑”、“文字”、“木乃伊”、“金字塔”、“宗教”、“东西方大错位”、“李约瑟”、“格力高津”、“道家”、“儒家”、“法家”、“马克斯·韦伯”、“雅斯贝尔斯”、“道法自然”、“有而不用”、“用养结合”、“华盛顿”、“俾斯麦”、“彼得大帝”、“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重权轻法”、“重法轻权”、“法西斯”、“犹太教”、“佛教”、“基督教”、“明治维新”、“神人同形共性”、“奥西里斯”、“种姓制度”、“马克思”、“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文明”、“文化”。

具体要求如下:

1. 请自拟题目

2. 请写出您所选择的5个关键词

3. 请写出1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

4. 文章的正文(2000字左右)

(1)基本观点或文明历程阐释

(2)个人心得或基本评价

推荐第10篇:世界文明史复习提纲

世界文明史复习提纲

1、简述文字的发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简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

3、简述古罗马政治文明的演进趋势。

4、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难点是什么,并试析该问题将以何种方式解决?

5、论述宗教在人类文明形成及发展进程中的影响,以及宗教是否会消失。

4、5题并无标准答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自行解答,如与其他同学雷同不得分。请转告本班其他同学,谢谢!)

考试方式:随堂开卷

第11篇:世界文明史作业

一、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结合所学世界文明史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0分)

答: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当我们探讨和研究不同文明如何相处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和借鉴世界上各种文明,做到博采众长、开阔胸怀、拓宽思路、启迪灵感。近年来,“欧盟”的统一进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在世界上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所以欧盟的统一,可以看作是在全球化背景和现代社会条件下,欧洲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国家,在试图重新协

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共处的一个实例。当然,欧洲的“统一”并不就是未来“全球化”的模式,全球化并不是世界“统一”。地球上如此众多信仰不同、风俗各异的民族和国家,情况远比欧洲复杂得多,而且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严峻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诸多问题,决不是一个“模式”就能解决的。这个尝试和实践之所以引起我们注意,是因为它能为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提供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看,世界上所有文明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每一种文明都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从中汲取营养。比如像印度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族、宗教关系极其复杂的国家,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处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经验;同样,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强大国家和各种强势文明,诸如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阿拉伯文明、南美文明、非洲文明等等,这些庞大的多民族的社会实体,无不在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方面,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我们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不带任何偏见地深入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应该下功夫研究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为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全球化”的同时,建设一个“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二、分析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不要抄网上的)(30分)

答: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人类智慧的象征。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共同的语言、相同的信仰以及同文同种的历史却把他们紧密相连。他们那“无所不包的才能和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及的地位”。古老的希腊民族不但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明,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

罗马文化是民族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它所取得的成就也完全扎根于罗马民族的特性之中。罗马人热爱集体,讲求实效,他们富有军事和组织的天才。他们不事幻想,处处显示重具体、务实际的实用主义风格。他们崇拜权威与道德的结合,追求现实主义的现实生活。他们不大热衷于科学和哲学的理论探索,而更注重于自身语言的发展和传播,更倾向于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建设。

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西方文明之源一一两希文明(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结晶。它构成了两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基督教文化的涵盖极广,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上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这种共识来自罗马帝国晚期和漫长的中世纪发展时期基督教在西方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杜维明教授曾指出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古希腊文明,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对物的反思,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腊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法制传统,发展为近代的法制观念。”而这三大源头都在基督教中汇总。并以这种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从上诉介绍中可以看出罗马文化中对希腊文化有一个继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关于希腊古典哲学的继承,同时,由于在古希腊自然科学的那一部分东西都包含在古希腊哲学之中,因此,罗马文化也把自然科学这一部分也继承下来了。

另一个方面就是全盘继承了古希腊的宗教,古希腊的宗教是多神教,因此,在基督教出现以前,罗马也是一种多神教的宗教。

而希腊的政治制度古罗马没有继承下来。希腊实行的是一种民主制度,而罗马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这是希腊和罗马的一个本质区别。

基督教文化和罗马文化也有一个继承关系。这里面,基督教文化主要继承了罗马文化中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并以此对耶稣创立的基督教进行了改造,使基督教由一个民族宗教上升为世界宗教。在基督教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研究认为,完成这项工作的是保罗。

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一个是宗教内容上的变化,罗马文化原来是多神教,后来吸收了基督教后,变成了基督教的一神教。这是一个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有的西方社会学家据此认为,由于一神教是宗教的最高阶段,因此罗马帝国由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同意这个观点。

另一个是在政治制度上,在罗马文化中,基督教的教会领导人是由罗马帝国的皇帝确定的,罗马帝国的皇帝对教会有无上权威。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国王即位是要由教会同意的,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国王的选择也是有教会决定。

第12篇:作业世界文明史心得

世界文明史心得

本学期我非常幸运的选到了世界文明史这一选修课,因为这是我公选素质课的最后一个学分,通过近四周的学习,对于这门课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在这里就我这半个学期心得体会做一下简短叙述。

因为只有短短四周的时间,老师只挑了一些较有意义的问题来讲,但讲的很深刻,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有中日关系问题、希德勒现象、宗教问题、同时给我们普及了历史和文化知识,因为我们是理科生让我们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这个世界。

以下是我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首先是我对宗教的看法。宗教是人们信仰的反应,一个人可以不信教但不能没有信仰。心眼使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比如大多数西方人所信仰基督教。给他们带来源罪感。他们相信末日的审判,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注意行善积德。还有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还有我对希德勒现象的看法。如果撇开希德勒对人类做出的种种暴行。希德勒毫无疑问是史上少有的天才,问题在于德国人太满目崇拜希德勒了。当然中国也出现个人崇拜过于严重的时期。这个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伤害。所以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长远发展就要防止过度的个人崇拜。崇尚民主、科学、和法制。

还有当今我们如何看待现今的中日关系。对待中日关系同学们要居安必须思危,不能忘记历史,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我们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是要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切记切记。

同时,国家要要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第13篇: 夏 世界文明史导论

2014年夏季 “世界文明史导论”课程试题(60分)

请从下面关键词中遴选出5个,撰写一篇小论文。

可供遴选的关键词有:“雅斯贝尔斯”、“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伏尔泰”、“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佛教”、“三教九流”、“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美国”、“英国”、“德国”、“俄国”、“日本”、“法国”、“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建筑”、“东西方大错位”、“李约瑟”、“格力高津”、“道家”、“孔子”、“法家”、“马克斯·韦伯”、“道法自然”、“有而不用”、“用养结合”、“重权轻法”、“李约瑟难题”、“法西斯”、“犹太教”、“基督教”、“神人同形共性”、“奥西里斯”、“种姓制度”、“马克思”、“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文明”、“文化”、“甲骨文”。

具体要求如下:

1. 请自拟题目

2. 请写出您所选择的5个关键词

3. 请写出1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

4. 文章的正文(2000字左右)

(1)基本观点或文明历程阐释

(2)个人心得或基本评价

第14篇: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是非常快乐、重建信心的过程,因为由渔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尽管面临种种磨难——来自大自然的灾荒,来自人类自身创造的灾害,如战争、奴役等到,但人类从未被打倒过,作者在书中第五页写道“特定时代的人以符合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方式去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使他们的生活颇有建树,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看来是的:西方科技进步导致人类对自然及自身命运的掌控能力提高、人类寿命的增长、活动范围甚至拓展到太空;民主制度的建立消除几千年来统治者对民众的高压统治、国际外交秩序与贸易关系的建立,改变了即往以战争做为得到资源的毁灭性手段。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下结论说‘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西方文明史及西方社会的现状已经是证明。

可是,除西方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呢?近代世界所能享有的科技文明成果,几乎全部由西方世界提供,在农业文明时代曾经富裕兴盛过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彻底衰退,就是不断在演替兴亡的怪圈中循环,文明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倘若不是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与滋养,这些文明古国现状将如何?

作为一个以增长见识为目的普通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自觉会将本身或本民族的遭遇所带给自己的疑问与阅读内容作对比:为什么西方文明能不断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并改进,而我们的民族照通常所言,只能在朝代的兴替中循环不前呢?

为什么在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基督教文明能一枝独秀兴起?什么是决定性的因素?是源于希腊文明的惠泽?是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或者是戴蒙德所认为的地理环境决定吗?

照此推论,一则未必不是倒果为因,二则难保不会为种族优越论者提供依据,读后感《西方文明史读后感》。何兆武先生曾经著文分析各国社会的发展形态,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是非常态的,可是他没有分析说为什么常态就是“衰退、停滞”?常态与非常态,内在包含何种不同的因子?

如果说西方文明中有进步因子,那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为何日本文明能够很快得以新生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华帝国却不断受到屈辱。

倘若如某些学者所言,儒教文化的因循守旧该当此罪,那么日本从前也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该如何解释日本的成功?不管是从感情上还是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探究,不是单项选择题,不是多项选择组合,只有猜测。客观角度,说中华文明因循守旧,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正如美国史学家徐中约先生所言:“中国近代史,不只是被动应对外界入侵与压迫的历史,也是主动应对并变革的历史。”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产生:“什么是成功因子?”

追问历史,希望可以借古鉴今,可纵使史料浩繁,也不能涵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这个问题会如我们在生活中的许多际遇一样,答案难寻,或者我们不应该去追寻“它为何演变至现在的状况”,而应着眼于了解“现在的状况是什么”?“现在的状况好吗?”“哪些是好的。”如果是“好”的,是否可直接“拿来”造福于我们的民族?

这些是我们的先人自1840年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是不会止息争论的话题,如果说中华文明以前所进行的变革的努力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受到强大外力的冲击、推动与润泽,那么,现在,以开放的心态,借西方的眼来审视自己的不足并吸收养分,按照汤因比的理论,这次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是否会成功呢?身为一个中国人,是否可对自己的民族进步永怀信心呢?

这是我从《西方文明史》这本书得到的的思考与信心,只是不知道这路还会有多长?

第15篇:《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我对民族主义的理解

1848年欧洲革命后,民族主义发展起来,据《西方文明史》的记载:民族主义可被定义为共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其国家的忠诚,民族主义是在1850年萌芽的,”按概念的理解,我认为早在1850年以前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民族主义,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忠诚,美国的独立战争可能要在1850年以后,法国大革命就不可能可以进行那么久,还有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潮,他们的革命就不只是单纯的反殖民反封建反压迫,我觉得应该不是,像发生在1566年的尼德兰革命,被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南北双方代表在召开三级会议的时候一至通过了《根特协定》这个协定里面有一项内容是:“宣布恢复尼德兰的统一和各城市原有的特权,废除西班牙总督阿尔伐颁布的迫害异端没收财产的一切决定,决定各省联合,共同驱逐西班牙统治”他们为什么有统一,摆脱殖民压迫的想法?我觉得迫于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个就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这种民族自尊心恰恰反映出了一种对祖国的认同和忠诚(待续)

第16篇:《世界文明史》读书报告(定稿)

读完《世界文明史》,我更相信一句话:“历史是人的创造”,这句话包含着两个意思:首先是表层的,就是说历史是人类曾经的活动记载;其次历史是包含着历史学家的主观感情,是他们的精神创造。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理出人类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知未来,可以与现实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问题。

人类的文明是复数而非单数,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文明,究竟有多少个,连历史学家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么到底为什么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明会不一样呢?这本书里这样描述:重要原因之一是地理的差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埃及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而不必去支付自然,在他们的处世之道中充满了顺从自然的思想。由于这种顺从自然的思想,埃及人热爱现实生活,也希望这种生活永远延续,而当生命结束时,他们会希望有来生,于是他们创造了金字塔、木乃伊等等。我认为这个原因造成了早期的人类文明之间的差异,但是却不是后来晚些时候的差异来源,因为随着人类的发展,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地理的差异。那么当人类发展那种境地,有时什么继续造成人类文明的差异呢?答案是随着人类发展,人们克服空间的障碍,开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这样在互相学习中就会形成新的文明。这新的文明就相当于是已存在的不同文明的组合,但是不同的新的文明是由不同的旧的文明组合而成的,这就是差异来源。如现代西方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宗教的组合。但世界上没有其他那个宗教也是这三者的组合,这就是差异。最后这种一开始的小的差异不会给予不同的文明以不同的历程、不同的经历,从而把这种一开始小的差异无限扩大,从而真正的形成差异巨大的文明。

读这本书,使我对几个文明非常感兴趣。下面将一一讲到。

首先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明,一开始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并且苏美尔人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的使用文字的民族,除此之外,苏美尔人也是世界上许多早期生活常用品的最早发明者,比如车轮、历法。说到历法,苏美尔人在那时的历法里就有了瑞年的说法。早期的文明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宗教,苏美尔人也不例外。苏美尔人的宗教史一种多神崇拜,他们认为范式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神性,为此他们还搭建了吉古拉特等大型的神庙,城市也是以这些神庙为中心建立。苏美尔人也非常热爱艺术,他们的生活用品,即使是最常用的也会被制作的非常精美。苏美尔人还是学校的最早创造者。可见苏美尔人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他们会穿凿出文明程度这么高的文明呢?这一点,书上没讲到。我想既然是早期的文明,那么按照上面所说的理论,原因肯定就是地理因素了。那么到底和地理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尼罗河环境并不好,因为多灾多难,人们对死亡就是司空见惯,这样他们就不会像埃及人那样重视来生,只会更注重今生,于是造成他们重视眼前的利益和现实的生活。他们的城市外面有先进的蓄水池,可以保他们安然无忧;他们的贸易很发达,因为人们享受生活需要很多的物品交换;他们没什么军事活动,因为他们觉得不需要,只需要享受当前安逸的生活。所以后来苏美尔人的地方很容易的就被闪米特人“占领”了,但是这是由于苏美尔人的这种先进的文明使得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一件事情发生了:落后的民族用武力占领了先进文明,但是在文明本身上,终究是落后的民族被先进的民族占领。后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进程到古巴比伦时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当数《汉莫拉比法典》,这部法典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美尔人的文明的不断延续。我们可以从苏美尔文明里得到什么启发呢?我觉得最主要就是,要居安思危,要重视军事的发展。就如后来的希腊,虽然文明程度很高,但是最后还是被亚历山大占领了。

其次就是希腊文明,很多人肯定对希腊文明很熟悉,因为当今西方的思想流行于世界,而希腊文明是它的一个重要根源。早期,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之后形成了雅典和斯巴达来年各个风格迥异的两排城邦。斯巴达是寡头政治,就是封闭式管理城邦,所以斯巴达的文明程度在公元前6世纪也是停滞不前。那么为什么斯巴达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由于是早期文明,环境因因素起很重要的作用:斯巴达周围群山环绕,环境相对封闭,有点夜郎自大的

现象,也较少受到邻邦城市发展的影响;斯巴达尚武使得他们向外扩张,就不得不一直保持他们在军事上的领先优势,由此统治者把人分为几个级别,武士在这个级别划分中拍到相当高的地位,分别是:公民即武士、边民和奴隶;斯巴达也缺乏一个有政治权利的中产阶级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这样这个斯巴达国家就是一个超级军营,全国实施军事化管理。

而雅典的发展确实另外一个轨迹。雅典的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公民,不是武士、外来人口、奴隶。雅典规定,奴隶主一定要善待奴隶,不能虐待奴隶,也不能随意杀害奴隶。其实我们说西方受希腊文明影响很大,这里所说希腊文明其实就是指雅典城邦的文明。雅典在当时是一个很民主的地方,而雅典是在经历了四个阶段后才慢慢走向民主的。这四个阶段是:德拉古的改革、Solon改革、比希特拉图改革和克里斯蒂尼改革。雅典民主是希腊后来的民主政治的缩影,它在城邦范围内实现了公民的民主,掌握政治和军事实权的重要官吏由公民选举产生,收到公民的监督,并有不太长的任期。大多数的普通官员和陪审员有抽签产生,面向所有公民。各种权利之间有制衡。就是这些原则也行了以后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当然这些不是说希腊的民主制度就是完美的,比如雅典民主制度把妇女完全排除在外,这不得不说是不足之处。

提到希腊,除了政治,不得不提的就是希腊的艺术。希腊的艺术最具有影响力的当数起其神话故事。希腊艺术里大量呈现神的形象,表现神就是为神服务,是对神的敬仰。希腊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样崇拜多神教,甚至还有厕所神。但是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不同的是,希腊神之间是有很密切的联系的,不是互相孤立的。希腊诸神就是通过这种神话来编制的。希腊神话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神被人化,神具有人的一切个性,包括贪欲、性欲等等,神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另外希腊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和气它文明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对神很虔诚,但是并不狂热,这一点可以由此证明:祭祀在他们的社会里地位不是最高的,祭祀活动在他们的生活里也不占多少分量,但是他们很虔诚。

另外一点就是希腊的思想和艺术。希腊古典时期思想上的主要成就其实就源于那几个名人: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学生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提倡民主,这点可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看出。另外希腊的艺术成就也是相当的惊人,他的建筑、雕塑在今天看来都是无价之宝。

这是早期的文明,体现出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几乎是零。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其文明程度之高,令人不可想象。下面我将提到,由于文明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文明。

罗马帝国可以说是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帝国之一了,由亚历山大大帝横扫出的帝国,把地中海变成了国家的内海,融合了世界几乎所有的文明因素,包括东方。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希腊文化的扩展,因为亚历山大从小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教诲,对希腊的文化认同感很强,随着他的全世界的征程,希腊文化也就传到了几乎全世界。这其中希腊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在默默的改变,在默默的融合。由此产生出罗马帝国的文化,大融合的文化,这是人类文明个一个新的伟大阶段,标志着人类大规模文化交流融合时期的到来。在文学、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法律和科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各民族的融合中基督教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并在罗马帝国里发生着重要的演变。

这是真正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兴旺。但是由于罗马帝国从全世界各地挂搜来的财富太多了,使得罗马人原本纯朴的生活作风完全改变,最终拜倒在金枪的足下,而日益腐朽,最终被打败。其实历史上总在进行着这样的更替,中国就是最好的例证。开朝总是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东西总是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所需,而旧的东西的危害就在不断的积累,渐渐的这种危害使得社会承受不起,这时这套旧的制度就会被先进的另一套制度所取带,而这期间往往会伴随着流血的斗争。

谁也左右不了历史的前进方向,每个人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并作出自己的努力。如果你看清了历史的这个潮流,你将会留名;如果你看错了历史潮流,那么你只会被抛弃。就如中

国古代的朝代更替,往往是农民起义军先上,而农民起义军要靠一个领袖来振臂高呼以云集之,但是什么时候高呼,这有很大的学问。有的人时机选择正确,成功了;有的人选择错位,结果肯定只会是被送上断头台,人们也不会记住他们。我们记住的人,他们是成功的。但是不要忘记,在他们之前或之后肯定也有人干过和他们一样的事情,只不过时机选择正确的才活了下来,我们才能知道,才能记住。所以,学习历史的目的就在于明白这些道理,并付诸于实践!

第17篇:文明史

十字军公元十世纪到十二世纪西欧地区发起了一场旨在解放耶路撒冷,帮助东方的基督教徒对抗伊斯兰人的运动。因为军队以十字架为标志,故称十字军。教皇和拜占庭皇帝借此释放贵族和民众狂热的宗教热情,提升教皇权威。但实际上十字军对所占地区造成了极大破坏。 犬儒学派:由安提斯泰创立,第奥根尼斯得到了发展。“犬儒”这名称也标志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主张快乐基于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倡导一种自然和自由的人生观,认为快乐得自于自身自然需要的满足,为满足这种需要可以采用任何合乎自然的方式。第奥根尼斯极力批判现实中的一切秩序,但不去积极抗争,而是消极逃避。犬儒学派是城邦末期人们情绪没落的一种体现。

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故名经院哲学。产生于11~14世纪欧洲 基督教教会学院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米利都学派: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由泰勒斯创立。他们热衷于探讨宇宙的起源,把世间万物的基始归结于自然界的某种物质。以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从传统宗教对世界的神学解说中摆脱出来。

斯多葛学派:创始人是芝诺,该派的主要观点是,在世界和宇宙理想面前,一切民族和国家和个人都是平等的。理性是人类追求幸福的重要基础 ,人类格局理性做事就是善行,通过理性和心灵才能理解宇宙的神性,人应该修己克身,只有当个人肉体的欲望和弱点被克服后人才有清醒的直觉,该学派注重现实和实践,关心政治,对当时政治实践有很大影响 伊壁鸠鲁学派改派认为宇宙万物乃是无数极为细小的原子所构成,原子以不同的方式组合随有不同的事物产生,人生至善为享乐,至恶为受苦,要记得到快乐又摆脱痛苦,唯一的方法是追求内心恒久的平静和道德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是与肉体感官短暂的享乐无关的,该派要求人们隐居避世不关心现实和政治,追求极端的个人主义。

《奥义书》: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奥义书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印度哲学的基础。在哲学方面,奥义书特别注意实在的性质。关于独一至高存在本体的概念逐渐形成,以知识为求得与之融合为一的途径。

采邑制度:中世纪在西欧实行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采邑是世袭的。国王将大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臣下,然后级级向下分封,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和下属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封臣,封臣也有义务为领主服务。在采邑之内,领主享有各种特权。 骑士制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骑士意味着一个阶层。原本骑士是隶属于贵族的士兵,并且有义务为王国作战,作为报酬,他们管辖部分农地收取农租。这样在王国的贵族和骑士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式的雇佣关系。后来具有地主身份的骑士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级,他们已然成为贵族、统治者的附庸。而十字军东征则把骑士阶层推向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 述评埃及人的宗教:古埃及是一个笃信多神的国家。在宗教信仰中,官方以太阳神崇拜为中心,强调形式,主要服务于王室。民间信仰多种神,更强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诸神之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太阳神和冥神,对于两者的信仰反映了古埃及人循环式的思维方式。太阳神和冥神寄托了古埃及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和对来世的期望。太阳神崇拜的产生和发展与王权的演变密切相关。而以奥塞里斯为中心的来世观和“来世审判”思想的出现,则反映了冥神对古埃及人巨大的影响

1.分析中世纪后期欧洲十字军运动的原因: 1 宗教运动对十字军运动的重要性。①出于灵魂拯救的因素,在西欧出现了大规模的朝圣运动。②通过宗教战争能够以宗教为纽带实现内部团结。③欧洲内部的纷争不止,教皇企图将已有的内部斗争引导到近东,对抗伊斯兰,发泄过剩的宗教热情。2 争夺巴勒斯坦。①当时欧洲存在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大量出身高贵的人在当地处于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利地位。而传说巴勒斯坦地区物产富饶,他们希望夺取巴勒斯坦的财富改变原有的生存状况。②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教的发源地,而犹太教与基督教存在很深的渊源,巴勒斯坦被视为圣地,教皇希望把它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3 直接原因:近东的奥斯曼衰落,为东征创造了条件,而东罗马帝国在阿拉伯的进攻下,土地打量沦陷,其君主希望借助西方的势力来重现往日的辉煌。 3.简述中世纪后期基督教教规新方式的主要内容:1传统的悲观厌世宿命论,逐渐过渡为认为现实生活也非常重要,同时为灵魂拯救做准备,人生来并不都是有罪的。2 传教士由主教任命,并须得到教皇确认。圣事是人们与上帝对话的媒介。传教士在主持仪式的时候,是与上帝合作的,具有神性,而在结束时则变为普通人。3 在1059年,出现了有权产生教皇的红衣主教团。4 当教徒违背基督教教义时,教会有权开除其教籍。教徒可以在教会进行口头忏悔以求上帝宽恕。

4.封建主义基本定义的内涵1 封主接受封臣的赏赐采邑,统治权属于采邑,如果不承担对封主的义务,封住有权收回采邑,采邑则丧失2 一切统治权都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封主按照人法和神法进行统治,而封臣必须接受封臣公正的管理3 封建主义建立在有限的君权之上,反对绝对权威,法律只包括习惯法和神法,无人可制定法律。

5.简述行会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1 行会制度是与资本主义制度背道而驰的,在其内部反对竞争,反对技术革命,反对与外界的交流2 体现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观念3 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其成员提供商品和服务,保证其基本的生活保障。产品须以公正的价格出销,反对暴利,成员不允许私自革新技术,提高生产力4 任何人任何人出合理的需求之外,无权占有更多的物品。任何人如不进行正常的劳动和冒险,不能获得报酬

6.简述伊斯兰教三大教派的区别 1 什叶派认为历代哈里发只有是默罕默德家族的人才能担任,而其他的都是违背默罕默德意愿和窃取权位的行为,而逊尼派认为历代哈里发的地位是否合法应当诉诸安拉解决,穆斯林内部不应因此争执不休甚至相互攻杀。2 什叶派与逊尼派不同,出了同样尊奉《古兰经》规定的各项信条,履行宗教义务外,还崇尚伊玛目学说3 逊尼派认为历代先知作为受造之物皆属常人。什叶派却认为阿里及以后诸位伊玛目不仅具有先知一般良好的品质,而且皆非凡人,具有安拉赋予的灵智和神光,具有不缪性和免罪权 4 崇尚所谓的圣徒和圣墓,也是什叶派区别于正统穆斯林的明显特征5 苏非主义区别于两大主流学派的具有明显的禁欲倾向和苦行色彩。体现了身居下层的穆斯林民众对统治者的消极反抗。追求凡人和安拉的统一,构成苏菲主义神秘思想的原则。与伊斯兰教传统观点:安拉是宇宙的主宰,凡人只有敬畏和顺从安拉不同,苏菲的神爱伦将安拉也是为爱的对象,人生的真谛不仅在于认识安拉,而且在最终达到与安拉的合一。安拉的本体是唯一的实在。 6 苏菲主义并非独立的政治宗教派别,只是表现为特定的信仰方式和生活原则。 7.简述伊斯兰教的历史作用1 伊斯兰皆兄弟,反对相互攻伐2 为阿拉伯人的统一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3 创立伊斯兰教,排斥犹太教和基督教对人民的影响,利用人民的宗教思想、民族意思对外扩张4 倡导皈依顺从,主张社会不平等,是安拉的预先安排,同时倡导救济贫民,释放矛盾,是整个阿拉伯民族在默罕默德的影响下接受神权国家5 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从分解的部族到民族的统一,从血缘关系到国脚政权的建立

9.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特征以《波斯古经》为经典,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端,而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死是恶端。善端的最高神是阿胡拉·马兹达,即智慧和主宰之神。恶端的最高神是安格拉·曼紐,即凶神。两神相斗,光明最终取胜。同

时该教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意志,也有决定自己命运之权,存在末日审判。反对多神崇拜与牲畜献祭甚至巫术。

10.犹太教的主要教义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 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 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 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 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 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 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 13.人死后将复活。

12.简述古希腊时期宗教的特征

古希腊早期奉行“万物有灵”的理论,后来演变产生了神的体系。共有三代。起初是地神盖娅,她是万物及众神之源。第二代是泰坦巨人,第三代是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古希腊的宗教在发展那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多神崇拜。古希腊宗教渊源极为广泛,加之城邦林立且政体与经济形态各异,所以神的来源广、数量多。其次,古希腊神人同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其

三、古希腊宗教活动频繁,但祭祀仪式相当简单朴素。

四、古希腊神庙虽然众多、宗教事务繁杂,却没有形成特殊的祭司阶层。

16.耶稣的学说:一种说法:耶稣是救世主,是上帝的神子,他被派遣到人世来受难,为人类赎罪而死;他们相信耶稣在坟墓里呆三天便会复活而且灵魂将升入天堂;并且在未来的特定某一时刻还会从天堂降落人间进行末日审判。另一种说法,上帝是天上的父,人们之间是一种兄弟关系;欲施诸己者,必施诸人,对自己怎样就要对别人怎样;宽恕和蔼自己的仇人;以善报恶;自我克制;谴责虚伪和贪婪;反对把仪式作为宗教的要素;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复活和天国的建立。

17.简述拜占庭在法律上的成就其显著成就在于对古代罗马法的编纂和修订。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即王位,立即决定对现存法律进行编纂、修订,使其成为他统治的官方依据。查士丁尼钦定了一个法学家委员会来完成这个工作,即《查士丁尼法典》。这部法典系统审定了自哈德良至查士丁尼统治期间颁布的所有法令。之后,又汇集查士丁尼和他的继任者颁布的法令,编成了《法令新编》。后来又编成了《法理汇要》和《法学总纲》。这四部著作被合编为《民法大全》,把罗马法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 19.谈谈佛教的演变过程及教义主张

①佛教兴起于迦毗罗城,由释迦牟尼创立,因其通俗易懂,迎合了当时普通民众的心态,佛教在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并流传于南亚之外。阿育王时期,佛教与统治阶级结合,被立为国教,其性质逐渐变成统治人民的工具。因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对其教义发生分歧,逐渐形成若干教派。主要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国,佛教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在南亚,由于印度教的兴起,佛教渐趋衰落。②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五蕴说和因果报应说。四谛说是佛陀所传的最根本的教义。四谛就是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皆有因缘,有生有灭。五蕴说是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因果报应说认为人有了欲望,必然有思想和行动,这样就会造成其后果——“业”“业”既是欲爱的后果,又是以后的因,于是因果相连、生死轮回不止。

21.希伯来人的历史影响①对基督教的影响。除了撒都该派以外的犹太教所有派系,都对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有强烈的影响。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吸取宇宙起源论、《十诫》、和很大一部分神学。②在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希伯来人的道德观念在否定长期以来各国占上风的伦理学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对早期的希伯来人来说,所谓正直就是遵守戒律。虽然宽容厚遇和社会正义的积极道德在先知时代得到迅速发展,但在随后的时期它却部分被残存的僧侣影响所覆盖。在政权方面,希伯来人关于有限治理、法律主权、尊敬显贵、尊重人格的思想都对现代民主的形成产生了作用。犹太教的传统以及基督教和斯多葛派的哲学影响在促进人权、发展自有事业方面都有其贡献。 22.简述日耳曼人对中世纪欧洲封建主义的影响?

(1)把法律看成习俗的产物,而不是君王个人意志的体现。(2)把法律看成是个人的私有财富的观念,个人到哪里,就可以把法律带到哪里;这和罗马把法律局限于某一地区相反(3)统治者和臣民间是契约关系的概念,这包括保护和服从相互交换的义务(4)封君和封臣的荣誉关系的理论,这种关系产生于日耳曼的扈从也就是军事集团制度。根据这种制度,战士受到荣誉和忠诚的约束,要为他们的领袖效劳。(5)神裁法是封建法庭普遍采用的审判方法(6)推选国王的想法 23.对比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异同点

古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两大文明在范围上都是地中海文明;在性质上都是奴隶制文明,同属“海洋文明”;在政治上杰出人物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政治体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都有一个渐次拓展和不断吸纳、改造与创新的过程;都曾在地中海世界引领风骚、交相辉映,成为西方文明的源流。这两大文明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国家形式:古希腊始终是一个小国林立的城邦世界,每一个城邦都长期独立自治,各城邦之间一般是平等的邻邦关系,因此古希腊始终未能完成统一。罗马在各地建立行省,实行统一的集权制。

二、政治体制:古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罗马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和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变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三、文明拓展方式:古希腊通过殖民拓展了希腊文明,扩大了希腊城邦之间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殖民过程中,希腊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明,为创造希腊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同时殖民也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使希腊本土与整个地中海、黑海地区成为一个有密切文化联系的整体。罗马在继承和发展古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在兼并战争和扩展疆域的过程中拓展了罗马文明。

四、政治文明贡献: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它在政治文明领域的最大遗产就是其城邦时代实行的民主制度。希腊城邦本身就是公民集体联合的国家组织,因此尽管政体存在差异,但都不同程度地实行民主政治。民主制下每个公民都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的成员,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它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界定了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的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第18篇:文明史

教育科學學院 初等教育二班 200811123059 游力苏

从中外文明的比较中看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摘要】人类要发展演进,就离不开文明,每一个种族,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自己的文明。世界是一个统一体,特别是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所以世界的文明有其相同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我主要从文明的定义、中国文明和外国文明几个角度来说一说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关键词】文明 世界文明 中国文明 外国文明

随着历史的车轮,人类逐渐演化发展,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当然,人类的发展也经历的它自身的艰辛历程。

从古至今,各个民族,各个种群,各个城邦国家,有因疆土而战,有因资源而战,也有为展现自身实力、野心而战。各个民族、国家其信仰也不同。可正应为这样,才为自己的民族国家在时间的的历史上记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即使如此不同,可是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国家都同时存在着自身特有的文明,而且对待文明的态度是一致的——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不懈的追求着文明。说到文明,首先就来谈谈什么事文明,所谓文明的定义。在从文明的演进过程和各个名族的异同来谈一谈文明。

一.文明的定义

一般而言,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文明与先进落后没有关系,不能说城市了就是文明,乡村了就是野蛮!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恩格斯 道德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度服务的。——列 宁······所以文明的定义是多样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

总的来说,文明是指人类从农业革命以来在发展过程中创立的与秩序相联系的一定生活方式及其内容的反应,它包括一定人类群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器物文化、政治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群体的交流方式。

二、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起源时代的5000年历史长河,可以说先后经历三次大的波澜,大体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文明起源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

“文明起源三段论”的观点,理论渊源是摩尔根的“野蛮时代三段论”,特别是恩格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在综合这两个思想源头基础上,我们认真汲取了20世纪世界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试图做出“文明起源过程三阶段”的理论创新。

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野蛮时代三段论”,大体上相当于他所提出的“文明起源三段论”。他采用三分法,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提出整个世界历史的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有了人类才有了文明,而文明也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的,所以我很赞同文明的三个阶段。

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在此我从地域上来把世界文明分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

三、中国文明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

(一)原始文明 1.红山文化 2.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有可比性) 3.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遍布黄河流域,出现和田玉,和田玉开始东移) 4.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包括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部分有良渚风格 5.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有很多联系) 6.江淮地区原始文化(主要薛家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佩戴玉风行 7.长江中游三峡 2

和江汉地区原始文化(包括大溪文化、屈家岭、湖北龙山文化) 8.华南地区广东石峡文化(和台湾卑南文化、吴县草鞋山文化有相似性) 9.浙江宁绍地区河姆渡文化(南方玉器的起源期)10.太湖周围杭州湾以北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自成体系)

(二)先秦文明 中国先秦文明中无论是政治科技还是文化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首先我们说的是政治: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国进入了家天下。后来又确立的分封制,巩固的社会政权。当时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进入了青铜时期,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了生产了的发展,推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创建了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后来的汉字,对文化的传播起来巨大了作用。在当时,也创立了不少学说,如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孟的儒家学派,墨子的兼爱非攻,创立法家思想,韩非子糅合儒道思想,提出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帝王术”,除此外还有阴阳家、名家主张等。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以孙膑、孙武等为代表。

(三)秦汉文明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为确保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分管各地政务。统一的文化共同体的建立: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治国思想的转变:这个时期思想是百家争鸣,但到最后,最突出的还是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的处理:筑长城,防外敌,后来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佛教的东来和道教的创立,文史艺术的,特别是绘画的兴起,科学技术也飞速发展,这对于世界文明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魏晋文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400年战乱不已,是春秋战国之后的有一个动荡时期、文化大交融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在沉默中交融。长期的社会动荡,出现了名教危机,玄学迅速发展,文学艺术进步,人才辈出(谢灵运,王羲之等),宗教快速传播,佛教与道教交融,。同时在这一时期,胡汉文化也得到交流,打破了以前各自抵触的局面。

(五)隋唐文学 隋唐统一封建国家的重建,为中国文明的崛起,达于封建的盛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两都运河的新修,使得交通便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官职制度的完善巩固了封建阶级的统治,同时这一时期也为平民参政创造了机会。文坛艺术出现高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 3

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明的传播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一时期,文化交流加大,出现了交流中心。

(六)宋辽金元文明 这一时期,社会*,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导致民族文化大融合。由于战乱,文化重心向南转移,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儒学思想更加精致,吸收了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当时反对顾问运动,文学形式声律化。这一时期也有许多接触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比如苏轼、王安石、韩愈等等。史书体裁多样化,史官制度更为完善,史学名家辈出,史书体裁多样化。学校书院普遍化,教育到宋代是进入成熟阶段,培养了一系列杰出人才。同时绘画艺术更加成熟、神韵化,作品玲琅满目。科学技术实用化,比如印刷术,还有火药的发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七)明清文明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理学与异端的斗争突出,新的思想开始萌发,启蒙思想向传统思想发出挑战。编撰了大量的大型典籍,为文化的发展做出来巨大的贡献。这一时期,戏剧小说极其繁荣,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由于中国实力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这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八)中国近代文明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受到外国的打击,从沉睡中醒来,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近代转型,出现了一系列的救国运动。 特别是近代的毛泽东代表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抗战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准备了必要条件。

四、外国文明

(一)古代东方文明

1、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据历史学者推断,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苏美尔衰落后,古巴比伦城邦兴起。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 4

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的塔萨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历史。专家们实际探讨古埃及文化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国的首次联合,到公元332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占领埃及,托勒密王朝覆灭,亦即通常所说的历时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有其自身的文字,宗教等。

3、古印度以农为主,莫卧尔帝国阿克巴统治时,工商业比较发达。德里苏丹国之前的各个阶段,国家政体都是中央集权制,上古时期的共和制小邦到笈多帝国时已不存在。南印度的朱罗王国有较完备的行政制度和税收机关,各行政区还存在人民会议。

(二)欧洲古典文明 包括爱琴文明(有兴旺的农业,手工业和海上贸易。宫室建筑及绘画艺术均很发达,并出现了由印章符号演变而来的象形文字)、古希腊文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手工业、航海业和商业也在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艺术方面、自然科学方面均有很大很重要的发展)、古罗马文明(古罗马是一个由军事建立起来的城邦,崇尚武力,各种教会遍布各地,艺术上侧重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希腊的传统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占了欧洲古典文明的主要部分,是欧洲古典文明的代表。

(三)中世纪欧洲文明 包括了欧洲的基督教化(基督教时期是一个对人民生活而言是一个非常黑暗痛苦的时期,精神上饱受摧残。但是在艺术和文艺上都有很大的进步),阿拉伯文明的扩张和文艺复兴(是欧洲文明重建的曙光)。

(四)近代西方文明 近代西方文明快速发展,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随着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产业革命的开始发展,资产主义蓬勃发展,西方国家的封建统治解体,逐步进入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时期。

五、中外文明的差异

(一)中国文明的基本精神是:文本主义精神、崇尚道德的精神、宽容和谐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战天斗地、变革更新、救亡图存)、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民族自豪、忧国忧民、忠心报国)

(二)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是:个体主义精神、功利主义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

(三)从文明类型来看,中西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伦理型与法理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四方面。5

在人与自然方面。中国文明是天人合一,而西方文明是征服自然;在家庭关系上,中国是家族本位精神,而西方是个人本位;在民族关系上,中国是协和万邦,西方是征服世界;在宗教信仰上,中国是兼容并包,而西方是唯我独尊的精神;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是和谐统一理论,而西方是非别对抗理论。由此看来,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我们不能说谁的文明是好的,而谁的文明是落后的,因为文明没有好坏落后先进的区别。不管你是站在哪个角度上来看文明,都应该看到文明的差异性,并包容文明的差异性。

虽然中外文明,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差异,但世界是一个大的统一体,所以中外文明也存在着自身的统一性。

六、中外文明的统一性

中外文明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形成了世界文明的统一体。中外文明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比如政治制度,教育方式等,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各个国家的教育都存在着一定的政治性,都有为政治服务的事实。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大多是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体质不同,但是经济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并存的制度,和说明中国也有私有制的存在,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是私有制,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制度和西方还是存在共性的。这就像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中西文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文明或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并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 文明差异性是互补的基础。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文明或文化差异性有利于取长补短,有利于文化创新和发展。首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互补性也就越强。其次,文化多样性是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是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异文明交流是互补的途径。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从对方吸收有价值的东西。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文明或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重要因素。

世界文明是一个有差异的统一体,由于它的统一,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又要 6

它的差异,促进了文明的进步,我们应该宏观的对待这一问题。两种文明只有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和文化才会发展,世界才会安宁。我们既要欣赏东方文明之美及其伟大贡献,也要欣赏西方文明之美及其历史价值;既要继承东方的智慧,也要吸收西方的智慧。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不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和发展。中西文明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生共荣,并行发展。

【參考文獻】

【1】谢光云;房列曙.中外文明是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何乃英.东方文学概论.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蒋成勇.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4】谭家健.中国文化概要.台北市文明书局.1989年

教科院 初等教育二班 200811123059 游力苏

第19篇:世界文明史的课堂体会(定稿)

世界文明史的课堂体会

通过对世界文明史一个学期的听课学习,对世界的发展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学习增长率自己的见识,了解了从人类起源开始的世界发展史。总结一学期的内容,将自己印象深刻的写下来。 人类起源于类人猿,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宗教性。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到现在中国仍有很多人信仰佛教。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前有了文字,象形符号与音符符号并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梵文,文字的产生缩小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讲到古希腊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奥运会就起源于此,奥运会的起源与古希腊共和国的社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共和国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

谈到世界文明史,就会有三大宗教的讲述,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神三而一的上帝,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时间和空间)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罪, 基督救赎,灵魂与永生,众生平等.没有谁的地位高于谁,。

这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对世界文明史方面的知识有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相信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20篇:中国文明史

【单选题】《国史大纲》的作者是(C)。 A、姚中秋 B、陈寅恪 C、钱穆 D、王国维 2

【单选题】学习中国文明历史的主要目的是(D)。 A、发思古之幽情 B、熟悉历史

C、了解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代 D、认识自我 3

【判断题】要想深入了解中国文明,必须对中国文明怀有温情与敬意。(√)中国的位置 1

【单选题】中国最重要的位置标志是(B)。 A、太平洋以西 B、欧亚大陆东端 C、热带丛林地带以北 D、寒地草原以南 2

【多选题】下列关于中国文明特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 A、地理空间自成体系

B、文明发展相对独立 C、久远而连续 D、具有文化多样性 3

【判断题】地理环境的恶劣性决定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气质。(√) 前中国的满天星斗 1

【单选题】延续至今的中国文明的起点是(C)。 A、100万年以前 B、1万年以前 C、尧舜 D、周朝 2

【单选题】苏秉琦先生从考古学上把早期中国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其中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玉龙雕塑属于(D)。 A、黄河中游文化区域 B、西南文化区域 C、长江中下游文化区域 D、北方文化区域 3

【判断题】中国文明早期分布的格局称得上是满天星斗。√ 4

【判断题】良渚文化在4200年前达到了最发达的程度,最引人注目的是玉器。(×)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大洪水 1

【单选题】满天星斗的中国文明由于(C)结束了。 A、人口迁移 B、上帝的惩罚 C、自然灾害 D、战争侵略 2

【单选题】(D)最早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A、《周易》 B、《诗经》 C、《春秋》 D、《尚书》 3

【判断题】中国文明在产生之初就与基督教有显著不同,依靠自己战胜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 4

【判断题】人类文明在早期会有不同程度的倒退,但今后的文明只会越来越发达。(×) 聚合 1

【单选题】洪水之后,中国文明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中原地区的原因不包括(B)。 A、高原地貌有利于避水 B、中原地区文明比其它地区发达 C、土质疏松适合耕作 D、地面广阔 2

【单选题】下面不属于中原地区范围的是(D)。 A、山西南部 B、河南西部 C、黄河南北岸 D、山东 3

【判断题】舜、禹、汤都是从东边到中原来,说明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文明在经历从分散到聚合。(√) 陶寺遗址 1

【单选题】尧舜时代确定的中国人最重要的信仰是(C)。 A、敬人 B、敬地 C、敬天 D、礼乐 2

【多选题】下面考古发现能够证明陶寺遗址是当时的尧都的是(ABCD)。 A、观象台遗址 B、乐器

C、北方文化的因素 D、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 3

【判断题】20世纪的考古学证明了尧舜是虚拟的人物。(×)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禹与夏 1

【单选题】考古发现(D)就是当时的禹都。 A、良渚遗址 B、龙山遗址 C、陶寺遗址 D、二里头遗址 2

【单选题】与西方考古学相比,中国考古学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是(A)。 A、有流传至今的典籍进行比照 B、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C、与历史紧密相关 D、信古思潮盛行 3

【判断题】中国在诞生之初,其中心就经历了从南到北的转移。(×) 超大规模 1 【单选题】中国文明诞生之初具备的特点不包括(C)。 A、超大规模 B、多样聚合 C、大统一 D、成长机制 2

【单选题】古希腊文明以城邦为单位,其特点是(D)。 A、规模较大 B、地理范围比较大 C、分布集中

D、从来没有构成一个统一稳定的政治共同体 3

【判断题】中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一体而多元的共同体,并有一种内生的力量。√ 4

【判断题】中国是世界的内部化,指的是中国在诞生之初就统一了全世界。(×) 帝尧:德行 1

【单选题】(D)搭建了中国政治最基本的骨架。 A、孔子 B、禹 C、舜 D、尧 2 【单选题】根据《尧典》与《论语·为政》的开篇记载,可以看出中国政治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追求(D)。 A、制度 B、礼乐 C、德行 D、敬天 3

【单选题】(C)是一切德行之本。 A、允恭 B、文思 C、敬 D、明 4

【判断题】中国的统治者往往不够重视制度法律的建设。(×) 5

【判断题】政治的主体是人,我们思考政治问题必须以人为中心。(√)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协和的技艺 1

【单选题】《尧典》记载的人类联合的三个基本原则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是(B)。 A、亲 B、协和 C、辨别 D、平章 2

【单选题】“宗族”概念的产生体现了人类联合的哪个基本原则?A A、亲 B、辨别 C、平章 D、协和 3

【判断题】人类文明中所能构建的最高的团体就是国家。(√)天道的信仰 1

【单选题】下面哪句话确立了中国人的最高信仰?(D)A、平章百姓 B、协和万邦 C、乃命羲和 D、钦若昊天 2

【单选题】(A)是中国最隆重最崇高的祭祀活动。 A、祭天 B、祭地 C、祭祖 D、祭君师 3

【判断题】尧之前的很多族群都信奉神灵,与尧确立的敬天是一致的。(×) 人文 1

【单选题】其它文明信仰的上帝与中国文明信仰的天最大的不同是(C)。 A、上帝不是普遍的,天是普遍的 B、上帝不是最高的,天是最高的 C、上帝能言,天不言

D、上帝颁布律法,天不颁布律法 2

【单选题】中国依靠(B)来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 A、天文 B、人文 C、律法 D、礼乐 3

【单选题】西方是法治社会,最根本的法是(D)颁布的法律。 A、立法机关 B、先知 C、公民 D、上帝 4

【判断题】中国圣人主要依靠听取天文来制作人文。× 5 【判断题】“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说明天就是生生不已的万物之大全。√ 天下 1

【单选题】天的根本品性是(C)。 A、敬授民时 B、日月星辰分布 C、无所不包 D、有东西南北四端 2

【单选题】中国在形成之初,其地理范围依靠(B)来确定。 A、天子 B、天文官 C、尧 D、山川湖泊 3

【判断题】天下是普遍的天下,处在这个共同体下的文化也是同质的。(×)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禅让 1

【单选题】禅让制度体现出的政治原则是(C)。 A、治国先治家 B、人人平等 C、天下为公

D、敬天 2

【单选题】禅让制度中,领导者对下一任领导者具有(A)。 A、否决权 B、提名权 C、遴选权 D、统治权 3

【单选题】四岳推荐了(D)作为尧的继任者。 A、朱 B、共工 C、四岳 D、舜 4

【判断题】禅让就是前一位领导者自己选择并把权力移交给下一任领导者。(×)5

【判断题】良好的家庭秩序是建立良好的国家秩序的基础。(√) 共治传统之确立 1

【单选题】(B)确立了君子共治的政治传统。 A、尧 B、舜 C、禹

D、皋陶 2

【单选题】下面哪个职位是负责教化之事的?(D) A、士 B、后稷 C、司空 D、司徒 3

【单选题】下面最适合超大规模政治共同体治理模式的是(C)。 A、直接民主 B、代议民主 C、共和 D、君主立宪 4

【判断题】共和体制包含了民主制度。(√) 5

【判断题】中国最早的教育是法律的教育。(×) 德位相应说 1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是(A)。 A、皋陶 B、尧 C、舜 D、禹 2

【单选题】德位相应说中,至少具有(C)种德行才能治理诸侯国。 A、四 B、五 C、六 D、七 3

【判断题】在德位相应的理念下,有位的人必定有德,有德的人未必有位。(×) 4

【判断题】治理共同体所需要的德指的是品德高尚。(×)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天道与治道 1

【单选题】根据天道治理学说,要保证权力规则不被滥用,需要在(A)时排除人的主观意志。 A、立法 B、执法 C、司法 D、普法 2

【单选题】(C)确保了法律的正当性。 A、法律排除人的主观意志 B、法律的本意是为民 C、法律的渊源在于天 D、法律由圣人制定 3

【单选题】“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确定了(D)的政治原则。 A、法律是天下之公器 B、权力不可滥用 C、天道治理 D、民为邦本 4

【判断题】礼乐不是由圣人制作的,而是他们从天道中发现、提炼出来的。(√) 5

【判断题】“应乎人而顺乎天”为百姓推翻所有君主提供了合法依据。(×) 文德 1

【单选题】中国人通过(B)实现了文明的迁跃,与周边族群拉开了距离。 A、武力战争 B、创制立法 C、发展经济 D、教化百姓 2

【单选题】中国在处理与周边族群的冲突时采取的原则是(D)。 A、强迫归附 B、用利益收买 C、以力服人 D、修文德以来之 3

【判断题】中国人与周边族群的第一次战争以胜利告终。(×) 4

【判断题】中国人热爱和平的背后是对文明的追求。(√) 三代行封建 1

【单选题】中国从(A)就进入了封建制的完备状态。 A、周 B、战国 C、秦 D、魏晋 2

【单选题】下面关于封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夏商周三代皆行封建

B、礼乐的完备意味着封建制的完备 C、与郡县制的社会治理模式相同 D、封建制实际上是一套规则体系 3

【判断题】中国对封建制的主流认知观点是受西方历史理论的影响。(√)封、建

【单选题】“封”是指(B)。 A、树立某人为一邦之君 B、划分治理范围 C、分封爵位 D、确立等级制度 2

【单选题】下面诸侯国国君被封为公爵的是(D)。 A、秦 B、晋 C、齐 D、宋 3

【判断题】孟子构建的五等爵制下,天子与公位列第一等爵。(×) 多中心治理 1

【单选题】多中心的世界观对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不包括(C)。 A、认为自己不是世界唯一的中心 B、通过文明吸引周边臣服 C、借助武力来发挥影响 D、保持宽和的心态 2

【多选题】封建制的治理模式可以归纳为多中心治理,下面处于治理中心的是(ABC)。 A、天子 B、诸侯 C、大夫 D、平民 3

【判断题】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周王不可随意任免诸侯,但对大夫可以。(×)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君臣关系 1

【单选题】封建时代的“君”可以解释为(D)。 A、国家最高领导人 B、君主 C、王

D、各个组织的领导者 2

【单选题】君臣关系通过(A)来确立。 A、策名委质 B、自由结交 C、出卖自由 D、签订合同 3

【判断题】处在封建共同体下的平民是有机会成为臣的。(√) 君臣的权利义务

【单选题】臣对君最重要的义务是(C)。 A、提出建议 B、担任官职 C、提供人力 D、养活平民 2

【单选题】封建制下,建立君臣关系的目的是(B)。 A、享受权利 B、保护自己 C、发展国家 D、维护秩序 3

【判断题】君臣的结合需要双方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君臣共治 1

【单选题】封建社会下君臣关系可以用下面哪个词概括?(D) A、紧张 B、对等 C、独断专行 D、温情 2

【单选题】封建社会的君臣主要通过(C)来处理公共事务。 A、争执 B、投票 C、朝会协商 D、辩论 3

【判断题】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君臣之间的关系类似亲属关系,周王是长辈,诸侯是晚辈。(×) 君臣以义而合 1

【单选题】下面关于封建君臣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君臣人格上是平等的 B、君臣都是自由人 C、君臣互相尊重 D、君臣地位是平等的 2

【单选题】衡量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是否自由的标准是(C)。 A、是否享有权利 B、是否履行义务 C、能否选择退出 D、能否提意见 3

【判断题】如果君对臣损害很大,臣选择报复,这在封建社会是可以接受的。(√) 孔子之概括 1 【单选题】“君使臣以礼”的“礼”指的是(B)。 A、责任 B、规则 C、权利 D、义务 2

【单选题】社会组织中的成员若要各得其所,不能做的是(C)。 A、各尽其责 B、等级有别 C、居下位者多享权利 D、互相尊重 3

【判断题】“君使臣以礼”是“臣事君以忠”的前提,这就对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封建与中国历史 1

【单选题】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不包括(D)。 A、对抗专制

B、坚守人的尊严和自由 C、坚守君臣关系的相互性 D、批判封建制度 2

【单选题】秦的政治传统是在(B)思想上建立起来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3

【判断题】中国没有奴隶社会,中国人向来都是自由人,这是中国文明高于其它文明的地方。(√) 4

【判断题】儒家诞生于封建制度鼎盛的时代,孔子删述六经,纪录了封建礼乐制度。(×) 礼 1

【单选题】下面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B、是客观存在的 C、包含了具体的身体动作 D、是内化于心的道德 2

【单选题】下面关于礼与法律的区别,不正确的是(C)。 A、礼是习惯性规则,法律则有明确的制定主体 B、礼规定了与身体相关的物质符号的使用,法律则没有 C、都规范了人的一切行为 D、都规定了人的权利和义务 3 【判断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礼的调节和规范,没有任何例外。(√)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礼之用 1

【单选题】《周易》的节卦讨论的主要内容是(A)。 A、节制欲望 B、日常节约 C、断除欲望 D、君子气节 2

【单选题】在儒家看来,人人都守礼,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C A、同 B、节制欲望 C、和 D、维护秩序 3

【单选题】下面对礼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 B、规范人的行为 C、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D、与现在的法律伦理作用不同 4

【判断题】人对外在的物存在欲望,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5

【判断题】礼乐能约束人的欲望,却不能约束情感。× 经礼 1

【单选题】礼的规则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经礼,经礼主要用来规范(D)。 A、经书内容 B、行为习惯 C、国家法律 D、君臣关系 2

【单选题】经礼主要是在(C)中形成的。 A、君臣权利义务关系 B、六经 C、策命书 D、法律 3

【判断题】礼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习惯法的思维方式,就是系统的法典公布构成法律。(×) 礼的执行 1

【单选题】礼在早期主要的执行方式是(C)。 A、第三方机构执行 B、报复 C、自我执行 D、政府执行 2

【单选题】国家的诞生伴随着公共权威的形成,国家采用的公共强制执行机制就是(B)。 A、监狱 B、刑 C、法律 D、礼 3

【判断题】我国经典文献中较少提到法律而多提到刑,说明我国古代对礼的执行力度较低。(×) 礼治的宪政特征 1

【单选题】《礼记·乐记》:“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这里的“动”是指(C)。 A、感动 B、触动 C、互动 D、运动 2

【单选题】中国三代的礼治与英格兰普通法都是(D)。 A、上帝制定的

B、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总结发展的 C、国王自己制定的 D、习惯法 3

【单选题】“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是(C)。 A、不会对士大夫用刑 B、不惩罚那些违礼的大夫

C、不按照惩罚平民的方式来惩罚违礼的大夫 D、让士大夫自杀 4

【判断题】中国三代中礼是社会关系塑造的主要机制,礼制社会下人人平等。(×) 5

【判断题】中国三代中礼治塑造的社会秩序就是宪政的社会秩序。(√)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仪礼 1

【单选题】仪礼是规范公私生活仪节的规则,下面表达仪礼的方式与其它三项不一样的是(B)。 A、天子用九鼎吃饭 B、臣用尊敬的眼神面对君 C、君子出行要在马车上插旗帜 D、男子戴上特定的帽子表示成年 2

【单选题】下面关于三代的礼仪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比较说法错误的是(D)。 A、都规定了权利和义务 B、三代的礼仪文明规定了与人见面时应该如何表示 C、现代文明对权利义务规定得非常详细 D、现代文明要通过具体的仪节表示权利义务 3

【判断题】现代社会是一个无礼的社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够和谐。(√) 乐 1

【单选题】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形态是(C)。 A、文本之教 B、礼教 C、乐教 D、武教 2

【单选题】古代社会乐发挥的功能不包括(B)。 A、培养人们的共同体感 B、体现人人有别 C、增强共同体中的凝聚力 D、促进人们之间的互爱 3

【判断题】乐在诞生之初就只有雅乐,用以陶冶人的性情,俗乐是后来逐渐产生的。(×) 何为君子 1

【单选题】君子最初的含义是指(D)。 A、有健全人格的人 B、男子汉大丈夫 C、善于合群的人 D、社会领导者 2

【单选题】社会形成的关键是(C)。 A、生产公共品 B、健全的秩序 C、君子 D、成员 3

【判断题】中国早期的礼乐文明塑造了君子,君子也推动文明达到比较完美的状态。(√) 君子品质 1

【单选题】君子靠(C)来发挥领导作用。 A、暴力 B、利益 C、卓越的品质 D、节制私欲 2

【单选题】要成为一个别人尊敬的社会领导者,君子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不包括(A)。 A、对资源的控制 B、德行

C、组织管理的技艺 D、威仪 3

【判断题】现代社会中要成为一个君子,首先需要管理好自己的仪表。(√)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成为君子 1

【单选题】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A、君子匮乏

B、文明遭到了严重破坏 C、很多人放弃了儒家学说 D、教育的缺失 2

【多选题】君子的内在品质表现在(ABC)。 A、道德的自觉程度高 B、能够自我约束自己 C、能够不断提升自己 D、能够发挥组织的作用 3

【判断题】要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需要引入经典教育,让每个人都成为君子。(×) 孔子的时代 1 【单选题】孔子生活在礼乐崩坏的时代,礼乐崩坏的具体表现不包括(D)。 A、僭越天子之礼 B、滥用权力 C、聚敛财富 D、周平王东迁 2

【单选题】孔子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是围绕着(C)进行的。 A、开创新的社会形态 B、健全人格 C、重建礼乐秩序 D、知天命 3

【判断题】礼乐崩坏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滥用刑罚。(×) 孔子身世 1

【单选题】下面能够保存殷商文明的国家是(C)。 A、齐国 B、楚国 C、宋国 D、鲁国 2

【单选题】孔子的诞辰是哪一天?D A、4月11日 B、4月28日 C、9月10日 D、9月28日 3

【判断题】由于出身的原因,孔子在完整把握周的礼乐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学而成圣 1

【单选题】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最重要的原因是(B)。 A、出生于王室家族 B、好学

C、生活在殷商周文明下 D、得到神启 2

【单选题】孔子(C)岁便有志于学。 A、25岁 B、20岁 C、15岁 D、12岁 3

【判断题】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在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这个说法。× 删述六经 1

【单选题】孔子早期直到中年用来教育弟子的经书不包括(A)。 A、《春秋》 B、《诗》 C、《书》 D、《乐》 2

【单选题】(C)是六经之首。 A、《书》 B、《礼》 C、《诗》 D、《易》 3

【判断题】六经中只有《春秋》是孔子自己创作的,其它都是由孔子删订而成。(×)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兴办教育 1

【单选题】关于孔子创办的教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规模大 B、教习六艺 C、面向平民 D、面向君子 2

【单选题】孔子的教化机制是通过文教养成君子,这说明其教育具有(C)。 A、平等性 B、广泛性 C、开明性 D、开放性 3

【判断题】孔子兴办的教育打破了阶层的固化,一直到今天教育仍具有这个功能。(×) 创立儒学 1

【单选题】孔子儒学思想的主干是礼和(C)。 A、智 B、信 C、仁 D、义 2

【单选题】下面对“仁者,人也”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A、自己是一个人

B、把其他人当成与自己有所区别的人对待 C、每个人都是人

D、每一个人都要把其他人当成人来对待 3

【判断题】孔子复礼不是要全盘复古,而是从圣王实践过的礼制中进行权衡取舍。(√) 养成士君子 1 【单选题】孔子删述六经、兴办教育、创立儒学,主要目的是为了(D)。 A、实现社会平等 B、废除等级制度 C、养成君子 D、养成士君子 2

【单选题】孔子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四民社会,即有四个职业群体,其中起领导作用的是(A)。 A、士 B、农 C、工 D、商 3

【判断题】孔子之学是合群而学,因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要合群。(√) 行道天下 1

【单选题】中国士君子与西方哲学家相比,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D)。 A、都追求真理 B、都为获得知识而努力

C、中国士君子不仅追求知识,更要去实践 D、西方哲学家不仅要追求真理,更要实践真理 2

【单选题】关于孔子对于权力的看法,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C)。 A、行道需要借助权力 B、权需服从道 C、道要从于权 D、从道不从君 3

【判断题】孔子积极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列国中非常顺利地推行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晚年 1

【单选题】(B)是反映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一本书。 A、《孔子家语》 B、《论语》 C、《礼记》 D、《春秋》 2

【多选题】孔子晚年发现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重建秩序,转而为万世立法,其工作内容主要是(ACD)。 A、提出儒家义理 B、作《论语》 C、作《易传》《春秋》 D、养成弟子进行传道 3

【判断题】《论语》之所以适用于所有人,是因为它没有要让大家信某个神,而是如何不断提升自己作为人的修养。(√)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孔子塑造中国历史 1

【单选题】下面关于文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文明需要教化 B、文明需要人为地提升 C、文明是自发的 D、文明可以自我约束 2

【单选题】下面对孔子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D)。 A、孔子维护专制 B、孔子不能带来民主 C、孔子否定个人自由 D、孔子提倡以文化人 3

【判断题】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批孔运动,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 诸子与孔子 1

【单选题】下面关于诸子百家与孔子,说法正确的是(B)。 A、诸子百家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承先王之智慧 B、孔子在先,诸子百家在后 C、除了老子,其它都在孔子之后 D、孔子之前没有贤者 2

【单选题】要成为诸子,最需要具备的是(C)。 A、主宰政治 B、掌握社会治理之道 C、学术的创造和传承 D、体会生命成长之道 3

【判断题】诸子百家中的思想都是遵照孔子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诸子与六经 1

【单选题】儒家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儒家与诸子百家并列

B、只有儒家有关于重建秩序的思考 C、儒家高于诸子百家 D、儒家与诸子百家都传承经学 2

【单选题】经学与子学的关系是(B)。 A、经学是子学的一种 B、子学以经学为基础 C、经学以子学为基础 D、经学与子学都是个人意见 3

【判断题】诸子百家接受的都是六经的教育,由此构成了他们思想的起点。(√) 诸子皆致力于重建秩序 1

【单选题】中国的思想家具有(C)的品质。 A、重理论 B、重实践 C、实践与思想互动

D、用已经定型的思想指导实践 2

【多选题】诸子百家围绕以下哪些问题进行了思考,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ABCD) A、是否信天 B、人性是善还是恶 C、是法古还是从今 D、主张用刑还是用礼 3

【判断题】诸子百家思考的共同问题就是如何重建秩序。(√) 百家争鸣的制度环境 1

【单选题】诸子百家兴起需要的最好的制度环境是(B)。 A、让学者参与到政治中 B、多种思想可以自由竞争 C、社会平等 D、专制 2

【单选题】齐国设立稷下学宫的目的是(D)。 A、管理学术 B、控制学术

C、支持主流思想的发展 D、为学术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3

【判断题】诸子百家都出现在秦以外的国家,说明了国家制度对学术思想的影响。(√)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墨家 1

【单选题】下面关于墨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与儒家反其道而行 B、处于社会底层立场 C、认为不应该有仁爱 D、有功利主义的倾向 2

【单选题】墨家主张兼爱,下面对兼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每个人都相互的爱

B、针对儒家的仁爱思想而提出的 C、有悖于人之常情 D、短暂地成为中国人的实践 3

【判断题】墨家反映的是底层民众重物质的倾向,因此反对所有礼乐。(×) 道家 1

【单选题】老子思考的建立秩序的方法是(C)。 A、绝仁弃义

B、大道废,然后礼仪起 C、反其道而行之 D、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2

【单选题】老子在治国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A)。 A、民自化、民自正 B、国家权力高于一切 C、权力不可被限制 D、强调驾驭臣下之道 3

【判断题】庄子关注自我、生命、精神超越,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兵家 1

【单选题】兵家出现以后,军事行动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可以概括为(C)。 A、礼崩乐坏 B、堂堂正正作战 C、兵以诈立 D、以礼相战 2

【单选题】《周易》中讨论军队问题的是(D)。 A、蒙卦 B、需卦 C、讼卦 D、师卦 3

【判断题】对待诸子百家思想要秉持反思的态度,因为在今天看来,这些思想都在推动中国人的精神向下堕落。(×) 儒家 1

【单选题】荀子之所以更重视制度主要是因为(C)。 A、谲而不正 B、不接受礼乐文明 C、他所在的国家重视法度 D、受子夏影响 2

【单选题】孟子在儒家发展中最重要的思想贡献是(A)。 A、发现了人心 B、阐释了制度 C、主张人性善 D、重视仁 3

【判断题】曾子是孔子的孙子,著有《中庸》,是重仁派的代表人物。(×) 阴阳家 1

【单选题】阴阳家与儒家的关系是(D)。 A、目的都是敬天 B、阴阳家反对儒家思想 C、阴阳家完全赞同儒家思想 D、阴阳家基本上认同儒家思想 2

【多选题】邹衍的敬天理论的主要内容是(BCD)。 A、天道远,人道迩 B、时间无限 C、空间无限 D、天的呈现就是阴阳 3

【判断题】阴阳家在诸子百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他引导整个诸子百家实现了一次转型,宣告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即将结束。(√)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各家命运 1

【单选题】战国时代最走红的几家思想在历史上持续的时间反而更短,根本原因是(D)。 A、战争不再进行 B、各国统治者后期的打压 C、后继无人 D、重术失道 2

【单选题】战国时代最受列国欢迎的三家不包括(C)。 A、兵家 B、法家 C、墨家 D、纵横家 3

【判断题】儒家是战国时代最为悲催的一家,在任何地方都得不得尊重。(×)封建制之溃散 1

【单选题】封建制度下最稳固的政治共同体是(C)领导的。 A、王 B、诸侯 C、大夫 D、士 2

【多选题】封建制具有自我解体的倾向,体现在(ABD) A、封建制的结构是分散的 B、封建制是多中心的结构

C、封建制下王需要依靠诸侯维护尊严 D、封建制的权威来自下面

【判断题】孔子生活的时代,士的权威最大。(×) 封建制之溃散 1

【单选题】关于战国时代的王与三代的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A、都受到礼乐的约束 B、都是执国命

C、战国时代的王来源于大夫,三代的王来源于诸侯 D、战国时代的王是主权者,三代的王不是 2

【单选题】战国时代诸侯国内王的上位历程是(C)。 A、签订条约互相承认为王 B、自命为诸侯再踢走周王 C、先称诸侯再称王 D、从大夫直接称王 3

【判断题】大夫能成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一般有两种途径:互相兼并以及侵占诸侯的资源。(√)平等的国民 1

【单选题】王权制的政体由两个重要要素构成,分别是(C)。 A、周王、国民 B、周王、诸侯 C、国王、国民 D、国王、诸侯 2

【单选题】王权制的最为显著的标志是(A)。 A、国民平等 B、等级森严 C、专制 D、身份有别 3

【判断题】四民社会下,士农工商代表了四种职业,而且不同职业的人员可以互相流动。(√) 三种现代价值 1

【单选题】战国时代世俗主义观念的流行主要是由于(D)。 A、君子群体追逐权力 B、神灵被证明不存在 C、祭天之礼消失 D、敬天之心衰减 2

【单选题】物质主义必然会导致(C)。 A、神灵崇拜 B、现代性 C、个人主义 D、世俗主义 3

【判断题】早在战国时期国家就在追求富强,这说明历史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很多观念也是周期性出现的。(√) 需要淘宝、天猫商品优惠券可以联系我们 qq:1581127895 变法 1

【单选题】最早进行变法的是(C)国。 A、韩 B、赵 C、魏 D、齐 2

【单选题】最早进行变法的国家依据(B)思想建立了新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B) A、法家 B、儒家 C、兵家 D、墨家 3

【判断题】战国时代变法主要解决的是国家如何治理的问题。(√) 刑治 1

【单选题】(D)制作了第一部系统的刑法典《法经》。 A、子夏 B、子产 C、叔向 D、李悝 2

【单选题】下面关于刑治和礼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礼是习惯法,刑是成文法

B、礼治是主动的,具有引导性,刑治是被动的,具有防范性 C、礼治和刑治是互相独立的,不同时期只使用其中一种 D、刑治是王权制的基础性制度,法治是封建制的基础性制度 3

【判断题】战国初期的刑治不仅体现了对制度的重视,也体现了对道德提升的重视。(×) 官僚制 1

【单选题】王权制下的官僚与封建制下的君子之间最大的区别是(B)。 A、官僚分层级,君子不分层级

B、国王可以直接任免官僚,周王不能直接任免君子 C、官僚制下有道德风险,君子内部则没有

D、官僚制下是命令服从的关系,君子之间是友好协商的关系 2

【单选题】官僚制下,为了规避道德风险,设立了(D)。 A、直接管理制 B、委托代理制 C、科层等级制 D、监察制度 3

【判断题】中国从战国时代就进入了官僚制的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郡县制 1

【单选题】完整的郡县制形成于(D)。 A、春秋末期 B、战国时期 C、秦国 D、秦朝 2

【单选题】广义的郡县制指的是(C)。 A、一定的治理范围 B、社会治理单位 C、一种政体

D、一套连贯的地方行政制度 3

【判断题】郡县制确立了中国新一统的格局,结束了中国自形成以来的分裂局面。(×) 常备军与强权政治 1

【单选题】王权制下的军队战士主要由(C)构成。 A、君子 B、士 C、农民 D、工人 2

【单选题】关于常备军出现的原因,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三代以来都有拥有军队的传统

B、战士需要集中训练,就有了兵营,有了常备军 C、军队构成主体发生了变化 D、国王需要常备军进行征伐 3

【判断题】战国是一个强权政治的时代,国王需要军队来治理国家。(×) 战国不同于春秋 1

【单选题】战国时代强权的对内统治体现在(C)。 A、诉诸于礼法 B、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C、导之以政,齐之以刑 D、天然的敌对状态 2

【多选题】秦之所以能更坚定地奉行强权政治的逻辑,主要是因为(ABC)。 A、秦的封建化程度比较低 B、商鞅变法

C、建立了非常绝对的王权制体制 D、秦王处事强硬 3

【判断题】春秋战国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其战争性质也完全不同。(√)

秦之立国精神 1

【单选题】秦国的立国精神可以概况为(D) A、所有人都服从国王的命令 B、《诗》《书》治国

C、把由成千上万的人组成的共同体打造成一个单一的身体 D、一国之政犹如一身之治 2

【单选题】舜命秦人的祖先(C)负责草木鸟兽。 A、秦仲 B、秦亭 C、伯益 D、由余 3

【判断题】秦穆公时期,秦国由大夫成为诸侯。× 法家三派:势、法、术 1

【单选题】法家最重要的理论代表是(D)。 A、《管子》 B、《申子》 C、《韩非子》 D、《商君书》 2

【单选题】法家思想的立足点是(B)。 A、权力 B、势 C、法 D、术 3

【判断题】法家思想的术指的是国王驾驭臣民之术。(√)历史主义 1

【单选题】儒家的历史观是(A)。 A、法先王 B、法今王 C、法后王

D、统治者拥有立法权 2

【单选题】法家政治思考的原点是(C)。 A、礼乐文明 B、良好的政治秩序 C、至高无上的王权 D、变法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