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林则徐传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12 08:38:3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林微因传读后感

林微因传读后感

这本书我读了近两个星期,林微因传读后感。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人物临摹似的描写,景物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时而浪漫,时而悲感,时而激愤,时而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虽然这两个星期每天只读很短的一段,但是这个过程仿佛让我身临其中,体会并感受着他们感受的一点一寸……

林徽因:民族:汉,福建闽候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出身于官宦世家。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清华教授)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盛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馀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後,与世长辞,年仅51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徽因的英语,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读《林徽因传》的初衷并不是很明确,只是想打发一下闲时而已,没想到这一读,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率性,让这个女子变得那么的刚烈又温情。难怪徐志摩对她不舍,金岳霖(哲学家)更是用一生未娶来表达对她的迷恋。她的经历更是曲折万分,困难险阻重重,但是她的坚强,她刚韧的意志让她压制严重的病魔(肺结核)一直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也许在光华的背后有很多我们并不了解的真实,但是我们只要记住这样一个她,其他的又如何呢?。

【扩展阅读篇】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注意点: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读后感《林微因传读后感》。 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二、掌握\"经典式\"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步:拟主标题,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写《 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 》、《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

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

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孩子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 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

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推荐第2篇:《徐则林》观后感

看电影《林则徐》有感

胡琼文 六(3)

今天,我看了电影《林则徐》。看完后,我的心情像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记叙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商人把大量的鸦片贩卖到我国,牟取暴利,严重地摧残了中国人民的健康。面临经济受损、人民受害、国防削弱的严峻形势,清朝政府表现得软弱无能。后来在有识之士的苦谏下,道光皇帝终于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迫使贩卖鸦片的洋人交出鸦片,那些洋人试图逃跑,但因林则徐已经把周围海域包围了起来,他们又都被抓了回来。林则徐在虎门期间,共缴鸦片19187箱,合计118万公斤,并加固了我国的海防武器。林则徐对缴获的鸦片进行了公开销毁,焚烧鸦片持续了23天,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这就是爱国大臣林则徐的事例。

我为中国有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民族英雄而感到万分自豪,我崇敬林则徐的谋略和勇气,敬佩他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敢于同帝国主义进行硬碰硬的抗争。啊,林则徐,你真不愧是一个爱国如爱家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忠诚赤子! 虎门销烟体现了林则徐为国为民的胆略和才干,也表明了广大群众禁烟拒毒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它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序幕,增强了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信心。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想:要使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首。不仅要有一个一心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央领导政府,更需要有一大批像林则徐这样的忠心报国的官员。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在不断提高,已经涌现出千千万万像林则徐这样赤胆忠心、为国为民分忧的好公民。

我们祖国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推荐第3篇:徐亭林自荐信

自荐信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我是南昌教育学院综合部教学部10级工商企业管理班的徐亭林同学;男、汉族、现年21岁、法定年龄23岁、身高161cm、生于1990年3月。去年很荣幸被系部领导推荐到院“业余党校培训班”学习一年。今天,在此写自荐信,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举笔自荐,希望您能给以认可。

我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现在父母年迈,家庭生活壮况并不佳;由于父母一直都很重视对我的教育,对我要求严格。我生性天真活泼,性格刚烈,敢打敢拼;在学校期间,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在生活中热情有益,对工作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在学校做事每次都能够按时、甚至提前完成任务,很受院、系部领导的喜爱;由于我在院里一直就很受系部领导的亲切关怀,老师们淳淳教诲。也很喜欢帮助院、系做各种事情,实践的机会多了,所以我在各方面能力都获得了很明显的进步,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我性格开朗活泼,乐于助人,为人豁达,平时,业余爱好广泛;年幼时,喜欢下棋;在高中时,爱好诗歌写作,曾写出各种诗体文歌数遍,如《两婷隔相望》《我亲爱的心儿》、《读书复读书》等,在微博、个人空间供人欣赏。其他方面爱好如:写字、书法,跑步、爬山、等运动。偶尔也和同学一起到操场上打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学学吉他、唱唱歌找乐趣。另外,我很喜欢看书,收集书籍。如《人性的弱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五项修炼》、《国富论》等十几部经典书籍,看完了《人性

的弱点》、《蒙牛内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书,《人性的弱点》内有一句话:“捉苍蝇用蜂蜜,说服人用友善。”这一句话让我铭记在心中。

在大学里,我很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活动。去年十月还被领导推荐参加“院业余党校培训班”维期一年的学习;在当年十月份倡导成立风采活动社,2011年3月7日正式成立.现今以将风采活动社办成院规模组织比较完善的组织。我曾2次被推选为“国家助学金”后选名单,被评为“优秀班干”、“入党积极分子”等荣誉,本年参加6月份英语考试,并获得国家英语大学英语三级证书,在业余时间还参加会计、计算机、证劵等培训,前两天刚考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试,考试感觉还比较满意。以后计划准备报考“会记师”、“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学习到更多知识,取得优异成绩,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在大学里,我担任了系部的宣传工作,今年还竞选上了系宣传部长;在学校,平时也很喜欢与同学们交流、沟通,说一些有趣的故事。经过一年院系部领导的培养,个人在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这些都是 我的生活经验,同时受院系部领导推荐,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并审核通过。我相信我一定是一名出色好的优秀共产党青年!

此致

敬礼!

自荐人:徐亭林

2011年11月08 日

推荐第4篇:林微因传

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

作者简介:张春梅,女,小学教师,工作单位:包头市东河区工业路第二小学,电话:15034940134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林徽因诗词,意境异常优美。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林徽因传》的初衷并不是很明确,只是想打发一下闲时而已,没想到这一读,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率性,让这个女子变得那么的刚烈而又温情。这本书我读了一个多月。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人物描写的细腻,身临其境般的景物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时而浪漫,时而悲感,时而激愤,时而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

本书主要对林微因进行了大量的描述,林徽因,民族:汉,福建闽候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出身于官宦世家。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丈夫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 1

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馀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诗意与才气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 也许只有林徽因才有这样的魅力,才能让多情的徐志摩挂念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金岳霖守护一生。金岳霖,我不知道从何说起,终身未娶,只为爱她,他永远都是她的邻里好友,他会随着她的居所的变更而变更,一生守护,无怨无悔。金岳霖是钟情的,终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还记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忆度过余生。感情的事我们总是说不清楚,没有谁对谁错,我们只是羡慕林徽因传奇的一生,感动金岳霖的痴情。

勇气,这个词语,大概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拥有的。我们需要在面对抉择时那份果断的勇气,我们需要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那份坚毅的勇气,我们需要在受伤后告诉自己明天会

2更好的那份乐观的勇气。勇气,这个看似沉重的词语,我们必须把它装进行囊,悄悄带走,让它随我们人生漂泊旅行,让我们拥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心态。

我认为对自己爱的人都要好好守护,既然说出口,就一定要做到,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要实现的目标,就一定要付出一切努力,义无反顾地去坚守,实现。人生路漫漫,坚守自己喜欢的。不要让浮云遮望眼,也不要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心,一定要坚守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回望此生时,还记得自己曾甜甜笑过。

其实,我真的很佩服,很欣赏金岳霖。这样的一个才子就在林徽因身边默默守护了一生,不求回报,不求回应。只要望着心爱的她,他就早已满足。他会为林徽因嘘寒问暖,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与林徽因性情相投,谈诗谈人生说哲理,这不是绝配吗?但他不忍心破坏林徽因幸福美好烟火般的生活,甘愿默默做个局外人,为她的开心而幸福。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默默的奉献的人,不求回报,甘愿付出。记得高中有一同学说过:“人生就像是坐公交车,一路上摇摇晃晃,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会有人陪你看沿途风景,但不知谁会陪你坐到终点站。所以用真心善待你身边的每个人吧。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能够相遇,真的是一种缘分。好好珍惜参与过你生命里的所有人,也好好爱自己,爱别人,好好生活。

梁从诫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是啊,上天给了她美丽的容颜,无穷的智慧,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民国有那么多的奇女子,但是人生完满的,怕是只有她一个吧。以我之见,林徽因做一个女人,就把女人做到了极致,她是建筑学家,是诗人,是妻子,是母亲,无论从各方面,学识也好,气度也好、性情也好,她都站在一个高度,让我们后来人不自觉的仰视,而且我觉得林徽因一生做的最正确的选择是嫁给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她写了人间四月天亦在人间四月悄然离去„

我想,现代的网络世界带给了我们许多东西,可是同时也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读书越来越少

4了,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因为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它会给你带来许多东西。同时我们自己在读好书的时候也应该是用来彼此分享的。我之所以选择《林微因传》作为读后感来写,也就是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好书,也希望大家多多彼此分享好书!

推荐第5篇:徐传法书法作品赏析

徐传法书法作品赏析

徐之腾为徐传法先生造像徐传法先生近照

徐传法,1971年生,山东临沂人。2008年获西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周永健先生、曹建先生;201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明善先生;现为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书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临沂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

近年有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于《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书法》《艺术百家》《美术观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期刊;入选全国第九届、第十届书学讨论会等全国性书学研讨会六次;获第七届、第九届山西省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著有《兰亭集序>—生命悲欣的咏叹调》《历代经典碑帖技法解析-乙瑛碑》等;多次参与国家社科课题、省部级课题研究。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首届手卷展、第二届草书展等全国性展览近十次;2013年曾在深圳举办“墨分五色”五人书法联展。西南大学博导、中国书协理事曹建教授评语:

传法于书法之热爱,源于内心,十数年不改初衷,近年来无一日不亲近笔砚,其与笔墨之亲,已成日常。或许因为书法的熏陶,其人性情恬淡,志气和平,其书作遂于笔法精进之中多显书卷之气。就书体而言,其篆、隶、行、草均有较大进境,尤其行草书更擅胜长。其行草铸基二王、孙过庭一系,广以旭、素,畅以明清大草,率意流畅而颇具法度,笔势生动而爽爽有一种风气。素处以默,渊默如雷,这或许正是徐传法书法的此在与彼在,而一以贯之的静默、本真正是其以书法为生存的基本状态。

坚守本真,出以真我,于艺术家自身创作而言,弥足珍贵。就书法成就人生之至境来说,或可再进。以我之笔表我之意与以我之笔写无我之意或有不同,而后者的忘己,或可达于无己,无己之艺术,或可更具有生命力与拓展力北京大学博士崔树强教授评语:

我与传法熟识,是他在西南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他很勤奋,也善于思考,在读书期间就发表了不少文字。后来,他毕业去了山西,我更是时常从书法报刊中拜读到他的文章。他也勤于临摹,频频参加各项展览。他的书法,根基于传统,浸淫于二王帖学一脉尤深,能得流变飘逸之趣。从他的小楷和隶书作品来看,可以感觉到他锤炼笔法所下的功夫。在信息越来越开放的今天,他的书法不能说丝毫不受时风的影响,但总体上还是秉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主流精神的。他既为文,又为艺,游心于艺,吐露为文,这是一种以生命体验的文化心态来建构他自己的艺术世界的。山西师范大学硕导杨吉平教授评语:

传法君文静、瘦弱,为典型之文弱书生。彼此虽然经常问讯,但总少谋面,因而基本属于相见亦无事,别来忽忆君一类好友。

一个人令人思念最起码说明他是一个好人,这个非常重要。傅山先生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从书如其人的角度讲,书法艺术是好人的艺术,换句话说是君子的艺术,小人、乡愿等等应该与书法艺术是无缘的。

传法的人品好,文章也写得好,经常看到他的短评、体会等小品文章,文气芋纤,每有心得,启人良多。也拜读过他研究姚茫父的长篇大作,分析条理,评价允当。可见,他是一位有思考的书法家。

为往圣继绝学 求正气之所由

山东大学 张传旭 文

传法,而立之年,从东海之滨,入川求学;三年后,又举家迁往山西,其好学之精神,诚可嘉也,其艰辛劳顿,亦可知也。

传法从学习期间始,书法作品,评论文章,时时见诸报端。书法清新雅致,日渐进步;文章惊拔,超越时俗之外,大家有目共睹。

传法的作品,以行草见长。行气一脉贯注,笔法明朗清爽,结字秀美,气息纯正,格调清雅。以传法的悟性与勤奋,沿此溯流而上,心无旁骛,假以时日,成就不可限量。一些大幅书作,以当今书坛的标准来衡量,与当代名家的大作相比,亦不逊色。但如果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当代,则目光不可谓不短浅也。当代书法之凋敝,书坛之平庸,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所处之时代,经济昌盛,交通发达,出版繁荣,前所未有。各种珍稀法帖,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前世名家,王侯将相,何人能有此等奢侈之条件?只可惜,我未见一人能潜心于一碑一帖,不亦悲夫!欧阳询遇残碑断碣,驻足数日,竟成大家;黄庭坚见怀素自序,三日顿悟草法。传法当三思!

隶书,八法之渊薮,钟、张、大王之源泉。如同汉代之学术,可谓百川归于大海,博大、隐秘、玄妙,深不可测。清代之隶书,诚如清代之经学,真可谓“小学”者也!当代之隶书,又拾清人之牙慧,惨不忍睹!传法认识到隶书在整个书法史上之地位,识见远在同侪之上,可谓独具慧眼。只可惜实践上的功夫尚未跟上见识,诚可叹也!眼高手低,进步指日可待,自古至今,尚未有眼低手高之书家也!

当代书坛之最大弊端,在于书道正气之丧失殆尽。油滑、小巧、做作、丑陋、浮躁,成为书坛主流。君不见书坛名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观其书,则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听其言,则束书不观,胸无点墨。记得徐无闻先生曾说过,如何能雅? 远离书坛也!传法入川学习,不知思考过徐先生的箴言没有?

正者,止于一。一者,道也,尽善尽美之谓也。纵观书坛,正统、正大、正气之作,稀若麟凤。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传法如能深入书法正典,研读古今圣贤之书,善养浩然正气,正大气象方能充塞于书法之中。无有正大气象,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家。传法等青年才俊,躬逢盛世,识见卓越,书道之振兴,或许有望也!书法名家陈巨锁先生评语:

临沂徐传法,其书能传乡梓二王法脉,所作小行书尤为精到,形质古朴,法度雅正,笔姿流美,神采涣然。是卷墨香四溢,韵致可人,当可传诸久远也。

隶书斗方

团扇2 行草书斗方

隶书条幅

推荐第6篇:徐传院节水做法

徐州市传染病医院

节约用水工作具体做法

近年来,医院领导对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非常重视,加大了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院领导多次在大、小会议上经常宣传节约用水的目的意义,主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亲自抓节水和技改工作,并且医院每年举办一次节水宣传活动,通过院内网站、LED显示屏、公共场所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进行节水知识的学习、宣传,不断提高了广大职工群众的节水意识,达到了节水工作有人抓,杜绝了自来水跑、冒、滴、漏的现象。全面推动节水型医院的建设。自2009年以来,医院把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寻求节水增效的有效办法,通过加强对全院的节水管理,制定和完善节约用水的各项规章制度,使节约用水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对水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节水队伍做到专业化。在全院实施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中,认真开展节水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节水意识,从而使医院的计划用水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路子,并对全院己陈旧的用水设备、用水器具和用水系统设备进和更新整改,逐步改变了过去水资源大量流失的被动局面,在做好计划用水的同时,花大力气狠抓节约用水工作,从而达到了节水增收的目的,具体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是抓好计划用水的根本保证

建立健全节水工作责任制,建立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以主管后勤的副院长为组长,总务科、院办、设备科、财务科、保卫科、医务科、护理部主管领导为小组成员;把节水纳入岗位责任制、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之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水活动,努力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推动全院节水工作的展开。医院领导对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非常重视,分工后勤副院长负责抓全院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节水知识技改技能,宣讲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的目的意义,组织制定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措施,同时在医院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改善从水系统和购买节约用水器具,使医院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在人力和财力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二、落实规章制度,实行承包责任制,节水见成效

总务科是医院后勤工作的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了节水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做到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要求水工维修班实行24小时值班,首接负责制,做到随叫随到和每天巡检巡修,实行工作量与个人效益挂钩,从而在效地调动了水工班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医院临床科室多,分布广,单靠水工班的巡检巡修难以达到节水的最佳效果,为此,总务科要求临床科室的科主任、护士长和各科的清洁工都要认真抓好本科的节水工作,不要浪费

一滴水,发现有漏水现象时要及时通知水工班维修,同时对科室的用水情况进行成本核算,并与经济效益挂钩,从而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同时,认真执行徐州市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的有关要求,根据市节水办每年给医院的用水计划指标,由专人负责制定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计划,有专职人员负责全院和宿舍区的用水、维修、抄表和核算工作,维修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随叫随到,发现跑、冒、滴、漏现象都能及时修理,做到每月了解计划用水情况,如发现超计划用水时,都认真查找原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使各种设施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三、加强成本核算是做好节水工作的重要措施

在医院的长期节水管理工作中,要做好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关键是要做好医疗科室的用水管理,医院的医疗科室属于公共场所,人多,人杂,对节约用水的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病人、陪人在洗衣服时经常是开着水龙头冲洗衣服,水浪费现象非常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医院一是把用水成本核算到科室,与经济挂钩。二是要求科主任、护士长认真做好本科的节水宣传教育工作,在节水工作上做到齐抓共管。目前,基本上杜绝了只开不关和洗衣服长流水等浪费的现象,同时,科室如发现水管爆裂和水龙头漏水的情况,都能及时报外修,从而使医院计划用水指标年年有节余。

四、加大经费投入,做好供水设施改造,杜绝水资源浪费医院点多面广,用水量大,二次加压水压高,由于部分管道

年久失修,用水设备陈旧,导致部分管道经常发生爆裂,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和职工的生活。为此,2008年,医院投入经费13万元,一是安装了无塔供水系统,更换了旧自来水主管道近百米,维修更换节水龙头40个,阀门22个;二是对门诊三楼的卫生间进行了改建,全部安装节水型冲水桶,使公共场所的用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杜绝了水资源浪费。三是对公共厕所进行了冲水马桶的更换,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长流水冲厕的问题,实现了人来水流,人走水停,收到了显著的节水效果;通过上述技改项目,每年节水达用水总量的5%。

推荐第7篇:徐传法书法作品赏析

徐传法书法作品赏析

徐之腾为徐传法先生造像徐传法先生近照

徐传法,1971年生,山东临沂人。2008年获西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周永健先生、曹建先生;201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明善先生;现为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书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临沂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

近年有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于《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书法》《艺术百家》《美术观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期刊;入选全国第九届、第十届书学讨论会等全国性书学研讨会六次;获第七届、第九届山西省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著有《兰亭集序>—生命悲欣的咏叹调》《历代经典碑帖技法解析-乙瑛碑》等;多次参与国家社科课题、省部级课题研究。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首届手卷展、第二届草书展等全国性展览近十次;2013年曾在深圳举办“墨分五色”五人书法联展。西南大学博导、中国书协理事曹建教授评语:

传法于书法之热爱,源于内心,十数年不改初衷,近年来无一日不亲近笔砚,其与笔墨之亲,已成日常。或许因为书法的熏陶,其人性情恬淡,志气和平,其书作遂于笔法精进之中多显书卷之气。就书体而言,其篆、隶、行、草均有较大进境,尤其行草书更擅胜长。其行草铸基二王、孙过庭一系,广以旭、素,畅以明清大草,率意流畅而颇具法度,笔势生动而爽爽有一种风气。素处以默,渊默如雷,这或许正是徐传法书法的此在与彼在,而一以贯之的静默、本真正是其以书法为生存的基本状态。

坚守本真,出以真我,于艺术家自身创作而言,弥足珍贵。就书法成就人生之至境来说,或可再进。以我之笔表我之意与以我之笔写无我之意或有不同,而后者的忘己,或可达于无己,无己之艺术,或可更具有生命力与拓展力北京大学博士崔树强教授评语:

我与传法熟识,是他在西南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他很勤奋,也善于思考,在读书期间就发表了不少文字。后来,他毕业去了山西,我更是时常从书法报刊中拜读到他的文章。他也勤于临摹,频频参加各项展览。他的书法,根基于传统,浸淫于二王帖学一脉尤深,能得流变飘逸之趣。从他的小楷和隶书作品来看,可以感觉到他锤炼笔法所下的功夫。在信息越来越开放的今天,他的书法不能说丝毫不受时风的影响,但总体上还是秉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主流精神的。他既为文,又为艺,游心于艺,吐露为文,这是一种以生命体验的文化心态来建构他自己的艺术世界的。山西师范大学硕导杨吉平教授评语:

传法君文静、瘦弱,为典型之文弱书生。彼此虽然经常问讯,但总少谋面,因而基本属于相见亦无事,别来忽忆君一类好友。

一个人令人思念最起码说明他是一个好人,这个非常重要。傅山先生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从书如其人的角度讲,书法艺术是好人的艺术,换句话说是君子的艺术,小人、乡愿等等应该与书法艺术是无缘的。

传法的人品好,文章也写得好,经常看到他的短评、体会等小品文章,文气芋纤,每有心得,启人良多。也拜读过他研究姚茫父的长篇大作,分析条理,评价允当。可见,他是一位有思考的书法家。

为往圣继绝学 求正气之所由

山东大学 张传旭 文

传法,而立之年,从东海之滨,入川求学;三年后,又举家迁往山西,其好学之精神,诚可嘉也,其艰辛劳顿,亦可知也。

传法从学习期间始,书法作品,评论文章,时时见诸报端。书法清新雅致,日渐进步;文章惊拔,超越时俗之外,大家有目共睹。

传法的作品,以行草见长。行气一脉贯注,笔法明朗清爽,结字秀美,气息纯正,格调清雅。以传法的悟性与勤奋,沿此溯流而上,心无旁骛,假以时日,成就不可限量。一些大幅书作,以当今书坛的标准来衡量,与当代名家的大作相比,亦不逊色。但如果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当代,则目光不可谓不短浅也。当代书法之凋敝,书坛之平庸,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所处之时代,经济昌盛,交通发达,出版繁荣,前所未有。各种珍稀法帖,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前世名家,王侯将相,何人能有此等奢侈之条件?只可惜,我未见一人能潜心于一碑一帖,不亦悲夫!欧阳询遇残碑断碣,驻足数日,竟成大家;黄庭坚见怀素自序,三日顿悟草法。传法当三思!

隶书,八法之渊薮,钟、张、大王之源泉。如同汉代之学术,可谓百川归于大海,博大、隐秘、玄妙,深不可测。清代之隶书,诚如清代之经学,真可谓“小学”者也!当代之隶书,又拾清人之牙慧,惨不忍睹!传法认识到隶书在整个书法史上之地位,识见远在同侪之上,可谓独具慧眼。只可惜实践上的功夫尚未跟上见识,诚可叹也!眼高手低,进步指日可待,自古至今,尚未有眼低手高之书家也!

当代书坛之最大弊端,在于书道正气之丧失殆尽。油滑、小巧、做作、丑陋、浮躁,成为书坛主流。君不见书坛名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观其书,则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听其言,则束书不观,胸无点墨。记得徐无闻先生曾说过,如何能雅? 远离书坛也!传法入川学习,不知思考过徐先生的箴言没有?

正者,止于一。一者,道也,尽善尽美之谓也。纵观书坛,正统、正大、正气之作,稀若麟凤。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传法如能深入书法正典,研读古今圣贤之书,善养浩然正气,正大气象方能充塞于书法之中。无有正大气象,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家。传法等青年才俊,躬逢盛世,识见卓越,书道之振兴,或许有望也!书法名家陈巨锁先生评语:

临沂徐传法,其书能传乡梓二王法脉,所作小行书尤为精到,形质古朴,法度雅正,笔姿流美,神采涣然。是卷墨香四溢,韵致可人,当可传诸久远也。

隶书斗方

团扇2 行草书斗方

隶书条幅

推荐第8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徐传龙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孝义市永安路小学 徐传龙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粗浅了解了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推荐第9篇:徐林山自我总结

个人自我总结时间匆匆如流水,转眼之间学习的大学生活就结束了。站在时间的年轮上,暮然回首,我才发现大学几年是如此的精彩。孤独和快乐并存,悠闲与奋斗同在,怯弱与勇敢并生。啊,曾经的我为了一道高数题而冥思苦想,曾经的我对幼稚的行为而哈哈大笑,曾经的我面对着未知的未来而胆怯不前。然而,现在的我已经大有不同了,几年的风雨成就了我。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孤独的,什么才是勇敢,什么才是真正的奋斗。几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的关键点。在校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使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所以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教育教学的实践。

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思想上,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始终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的检查自己,让自己在思想行为方面能够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为社会为学校为同学为身边的人做事不再是觉得是一种累赘,而是很乐意的去做并且能够得到满足和快乐,不会去想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少管。并且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现在我理解到,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这几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同样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习上,我没有让自己失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学习方面,我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态度,明白学无止境,唯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不被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在完成正常教学课程后,我喜欢到图书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一个大学生,我经历的社会生活太少,而获人生体验也少,通过书本我可以直接学习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我积极培养自己广泛地兴趣爱好,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有积极的培养自己文学方面的修养,坚持

写作。我始终秉承着提高自己全面综合发展的心态,积极努力奋斗着。

生活上,我勤俭节约,严于律己。我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也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进入大学后我很快融入了大学生活,拥有了珍贵的友谊。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看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而在大学里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们都相处的非常融洽。同时,我深刻的明白身体才是生活的本钱,所以,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保持青春的活力。在大学里,为了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我积极的参加院系上的集体活动,比如大学的篮球赛,体育运动会,而恰恰是这些活动让我深刻的理解了团队合作的巨大意义。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钢,这力量是铁,这力量让大家热血澎湃,这力量让大家拧成一股劲,冲破重重阻碍,为集体的荣誉而光荣战斗。在运动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友谊,学会了以集体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懂得了坚毅是人迈向成功必备的精神素质。仅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不够的,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的人还必须拥有强大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理承受能力。所以在大学生活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晨起锻炼,并且积极整理内务,寝室是大学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始终坚信,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一定是正面的能量,能够让住在里面的人有好心情,产生的思想也必定会是积极而向上的。

在工作上,我先后担任过班级团支部书记和班级副党支书记。我态度认真,肯干肯做,对于领导给予的任务我总是能积极有效的完成。工作让我获得充实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锻炼提升了自己的社会生活能力。随着我参与的一个个活动的顺利完成,我明白了一个组织必须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 作为一名2014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通过前不久的岗前培训之后,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总之,我充实地完成了自己的学生生涯,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一定得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改正缺点,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我知道我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还很缺乏,必须要保持着谦虚的心态继续学习。我在时刻准备着,我将用我青春的热血灌溉人生之花,努力开出绚丽的花朵。大学是人生一个里程碑,里程碑的周围往往有着很多很多的叉路口,而毕业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去选择一条路继续走下去。毕业前,我们努力了;毕业时,我们流泪了;毕业后呢?让我们将感恩的心、激动的泪和深情的爱,化作虔诚的祝福,祝福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总结人:徐林山

2014年7月12日

推荐第10篇:徐彩霞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黑林小学徐彩霞

1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19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摧毁、凌辱的孤儿,如何在犹如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地生存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事。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人。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后来,简·爱含着悲痛离开了罗切斯特,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她决不能允许自己和 1

一个有妇之夫结合在一起。那会是一份不完整的爱。如果她继续留在罗切斯特的身边,那她也就不会还是原来那个独立、平等的简·爱了。如果说简·爱的这次离去是由于无法改变的现实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选择的话,那么她最后的归来则是她出于坚持感情的追求的又一次理性选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赢得了男贵族爱情的平民女子的苍白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简·爱勇敢果决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话,迈向一个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学道路的起步。

简·爱是一个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认识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追求的女性,一个不再只是盲从于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价值和情感做出了独立判断的女性,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简·爱发出了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对于平等、独立、完整、自由的坚持和追求。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

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第11篇:读后感 徐晓

《目送》读后感

徐晓

去年朋友推荐,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那年,我第一次一人坐火车出远门,带着一些行李,六十多的爸爸去送我,他提着行李袋把我送上火车后发现没座位,就一直找,找了三个车厢,总算找到一个,但火车已经开了,他没法下车了,之后陪我坐到娄底那一站才下车。尽管如此,父亲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沮丧,而是一种满足,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不也是如此吗?我想,我感恩的笔永远无法书写尽父亲那份炙热的心。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潮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潮,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

下的时候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这一切,是不是当我们身为人父或身为人母后方能体会到的呢?

我们总说自己辛苦,可是给父母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嫌弃他们的唠叨、甚至笑话他们与时代落伍时,是否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想要珍惜这些关爱,就要从点滴之事做起,从理解做起。

第12篇:丘吉尔传读后感

《丘吉尔传》读后感

丘吉尔,印象中只是一名前英国首相,政治家,但看完《丘吉尔传》后明白了:丘吉尔还是一名杰出的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和记者,还领导英国人迎来了二战的胜利,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之一。

丘吉尔曾是一名调皮捣蛋的坏学生,严重偏科的劣等生,也未读过大学。他当过骑兵中尉,做过随军记者,还曾是一名情报人员。从政后,从保守党跳到自由党的,再从自由党跳到保守党,从内政大臣转任海军大臣再到英国首相。他曾经输过达达尼尔海峡之战而被迫离职,可是似乎一直以来他对于自己心中的信念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坚韧。

丘吉尔曾几次竞选首相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仍精神抖擞地迎接新的挑战,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他曾经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反对过他的人。虚怀若谷的体量帮助他摆脱许多烦恼。二战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首相的丘吉尔,却在大选中惨败,他后来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其宽宏大度可见一斑。

二战初期形势对英国十分不利,尤其是当法国被入侵仅仅5周后就快速沦陷以及英国上空不断出现来自德国的疯狂空袭让英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一名政治强人站了出来——丘吉尔。他凭借着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演讲以及百折不挠的韧性和从不屈服的战斗意志不断地鼓舞着绝望的英国人。在二战的严峻关头,面临法西斯主义的狂潮他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并最终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了胜利。

丘吉尔,一代传奇,意志坚强,宽宏大度,是一代反法西斯重要功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13篇: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描写了一代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生命最后三十年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遭遇,真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最后的人生是如何悲壮地落幕的。

读《托尔斯泰传》有感

“一百年前,俄罗斯一位伟人为我们这一代点燃了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1828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出生在莫斯科南部的小村里,直到八十二年后去世,他一直没有离开家乡。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有两位热心肠的女人照顾托尔斯泰和他的四个兄弟姐妹。

他曾亲吻一匹老马,为了曾经使他受苦而求他原谅。此时他未来的才华已露出端倪:他有想象力,常为自己想象的故事伤心落泪;他那从不休息的大脑总是努力去思索人们内心之所想;他早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他锐利的目光,能在丧礼参加者的脸上看出他们是否真的悲痛。

他自己说,他五岁时便已经第一次感到,“人生并非一种享乐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他的成绩平平。他称自己的少年时代为荒漠时期:“一片黄沙,吹来阵阵炽热的狂风。”他很孤独,头脑总处于狂热状态。他自知长得丑,为了和别的“体面人”一样,他也去赌博,糊里糊涂得欠了一身债。“那真是彻头彻尾的放荡。”罗曼·罗兰评价道。

“绝对的真诚”救了他,在他行为最放荡的时候,他也能头脑清醒地对自己作出毫不留情的批判。这种独立判断的做法,在他年大学时候已经用来批判社会习俗上和思想上的迷信。他看不起大学传授的知识,不愿做正规的历史研究,因思想大胆而被停学。

1852年,托尔斯泰的天才初次开花结果,他写出了:《童年》、《一个地主的早晨》、《袭击》、《少年》。

《童年》对他的成名颇有帮助。而凌驾在这一切作品之上,成为这第一道山脉最高峰的作品,是托尔斯泰最美的抒情小说之一,也是他的青春之歌的高加索诗篇——《哥萨克》。正如他自己所说:“青春万能之神,逝而难再的冲动。”从这一点来看,此书是独一无二的。

托尔斯泰的婚姻美满,使他在十到十五年间尝到了多年没有的和平与安宁。于是,他在爱情的庇护下从容考虑和实现他脑子里的杰作——十九世纪小说之牛耳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宁娜》。

在随后的作品中,托尔斯泰又将这些保持精神健康的训诫加以补充。《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信仰是什么?》,《艺术批评》,《什么是艺术》„„一种以爱来缔造人类的联合,另一种则向爱的人敌人作战,他写下了:《伊万伊里奇之死》、《民间故事集》、《黑暗的势力》、《克莱采鸣奏曲》和《主与仆》。这个艺术创作阶段的巅峰和终极,出现了《复活》。“仿佛一座又两个塔楼的圣母院,一个象征着永恒的爱,另一个象征着对世界的憎恨。”

《复活》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此时托尔斯泰已经七十岁。在弥留的床上,他哭了,不是哭自己而是哭天下不幸的人。于是,1910年11月20日早上,他称之为“解脱”的时刻来了,“死亡,值得赞美的死亡„„”

罗曼·罗兰把托尔斯泰的一生比喻为“八十二年的生命为战场的战斗”。“生命的全部力量,所有罪过和德行都参与了这场既光荣又具有悲剧性的混战。——一切罪过,除了一种,就是他穷追不舍,即使到了最后的避难所也不肯放过的谎言。”

他有一个最美最温馨的名字,就是“我们的兄弟。”

第14篇:拿破仑传读后感

拿破仑传读后感

篇1:拿破仑传读后感

1769年8月15日在意大利的科西嘉岛诞生了一位男婴,伴随着他的成长,他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并且在后人口中一代又一代的传诵,不管是因为他的罪恶滔天,还是因为那些“丰功伟绩”,他就是拿破仑。从书上不难读出,拿破仑小的时候独立性就很强了。

9岁那年,为了生计他跟随家人离开母亲从故乡出发前往法国。但是少年时代的拿破仑人生没有波澜起伏,直到军校的生活开始改变他的人生。家庭的清贫使得他过早的成熟,刚刚进入军校的他深知: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努力他在这个世界上将一无所有。当时他的成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在军校时,他相信他的意志力注定会使他成功。为了毫不怀疑的取得成功,他充分利用军校提供的一切条件,无论多么谦卑也在所不惜。我为他这种卧薪尝胆的胆量而叹服。

诚然,每个人都希望出人头地,但是又有谁能像拿破仑一样为了眼里的唯一目标登上帝位而不懈的奋斗再奋斗呢?六年后,15岁的拿破仑进入了巴黎皇家军官学校。由于扎实的数学功底,他成为了14名精选出来的非贵族炮兵学员之一,开始了真正的军训生活。由此看出,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不仅仅要胸怀大志,更要有知识作为基础,就像现在的我们,无论你制定了多少优良的计划,如果不付出实际行动,那些信誓旦旦的诺言只会随波而逝。世界上大概有3种人,第一是没有计划,也无行动的慵懒者,他们永远不会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因为不是世界放弃了他们,而是他们放弃了自己;第二种便是计划行动只有其一的人,不管他们有多么的出色能干,只要是这样的漫无目的,他们的人生依旧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最后就是说到做到的人,通常这样的人会被人们记住,像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一样„„而拿破仑安静而孤独,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负不凡。

是的,这些看似恶劣的特点成为了他征服全欧洲的基石。就现代来说,有野心的人不甘屈服于别人,拿破仑自己就这样形容:事业和前程的大门是向有才华的人敞开的,而不论其出身或财产如何。对于我来说,如果可以归类的话,我的永不满足和大胆的欲望可以归类为野心。野心是拿破仑如此奋斗的原动力,也是支撑他的铁蹄踏遍全欧洲的勇气。这就好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呢,自己辛辛苦苦维持的一点尊严,被别人无情的踩了几下,整个人的骨气就没有了,最终命丧黄泉。

是不是如果拿破仑没有野心,也就是个混迹于法国酒吧的醉鬼呢?拿破仑的一生,都是书写着“磅礴”“恢弘”和“大气”。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多次;在政治上,他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一个人凭借自信与勇气激情和幻想,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都得到了,为了光荣与梦想,像他那样,又有什么可以横亘在他面前呢?”寻着伟人的脚步,我们何惧前行!或许天妒其才,他终被囚于圣赫勒拿岛。我憎恨战争,但我承认拿破仑是真正的伟人,我们要永远铭记他的精神! 篇2:拿破仑传读后感

拿破仑传读后感。不仅是因为这位伟人一生辉煌的功业同时也出于对作者那细腻文笔的崇敬。

艾米尔*路德维希不愧为一代传记大师。拜读其作品犹如与其本人促膝而席共同探究传主一生曲折的心路历程!

不难看出路德维希对于拿破仑情有独钟对这位伟大的天才倾注了满腔同情他几乎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了这长达600多页的巨著。不仅文采斐然对于拿破仑的性格与心理活动分析的细致入微引人入胜。令每一个阅读者都不经然随着传主一生之浮沉而或喜或悲。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情感所深深感染!

诚然拿破仑的一生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比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后的一幕 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 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 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

而这些都不是我所最关心的因为最触动于我的却是其在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或是他那积极进取的心态;还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那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自信心„„总而言之他那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绚丽而华彩照亮他人生的全程甚至在他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乃至死亡这种光芒尤未消亡而是化作漫天星辰永悬于苍穹。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幻想凭借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都得到了而今天在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锦绣前程又一次展现在才能卓越者面前热血青年难道可以找到比拿破仑更伟大的榜样和更可参鉴之镜么?

踏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坚信我们的人生也必将辉煌!

就用伏尔泰的歌剧《穆罕默德》中的台词来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人生来平等世人命运却各异

无关门第唯业绩所使

众神钟爱一类人

他们凭一己才智开拓事业

从不依赖先辈余荫

这样的人我才选作领袖

人间只有他堪当此任

第15篇:《济公传》读后感

一个另类的和尚——《济公传》读后感

有一个和尚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几乎老少皆知,这个和尚就是济公。

在庙里,我们看到的和尚都在打坐、修行,不吃荤菜,不喝酒,只吃素菜。而这个被称为济公的和尚,却只吃荤,不吃素,还整天拿着酒在大街上闲游,他虽然整天的衣衫不整,可是心地善良,真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他常用种种诙谐的手法,解救他人之难;又常使些小神通,惩治做坏事的人,让他们改邪归正;还常从怀里掏出“灵丹妙药”,为疾病缠身的人消除病痛……

有一次,济公来到庄园,忽见一股妖气直冲云霄,他一按灵光,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来到妖精洞前,大声叫开门,可怎么也不开,于是他用手一指,门边自动开了。刚进洞,一股黑气又向他喷来,可济公又用手指一点,这黑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妖怪见法术被济公识破了,心中勃然大怒,抽出宝剑就来砍济公,济公一怒之下,伸手摘下僧帽,照着她打去,顿时金光缭绕,瑞气千条,将那女子罩住,现了原形。他的法力真是强大呀!每当看见电视里播放得了绝症而又无法医治的病人。我就常常幻想自己如果有那么强大的法力,就能帮助那些得了重病的人,让他们一个个服下“灵丹妙药”,让他们从悲到喜。每当我看见孤儿院里的小孩,就会想到如果我又那么大的法力,那我会让这些失去亲人的孤儿每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再也不孤单。当然,这些只是我的幻想不可能实现。但是济公助人为乐的精神可以在我们身上继续。虽然我们做不了什么大事,但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老人摔倒了,我们可以去扶。举手之劳,时时可做。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个另类的和尚,医治在给我们传递正能量。

第16篇:邓小平传读后感a

性格决定命运

——读《邓小平传》有感

《邓小平传》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写了邓小平的一生,与国人写伟人的传记不同,他的语言比较生动,对于敏感问题也有新颖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本以为会是帮助睡眠的好书,没想到会一连看了好些章节,迫于时间关系,我没有通读完全篇,但我所看的内容已经让我对邓小平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邓小平的成就验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

在后来,那就是改革开放,那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发展的曙光,接着这次东风,中国在不断的成长与成熟,发展对外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紧接着就是香港的回归、澳门的回归,这足以证明了中国国力的增强。没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国际上是没有发言权的,更何况是维护自己的主权。但邓小平又凭着他的自信和人格魅力,战胜了英美等强国,以一种强硬的姿态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完整,系在一起。然而邓小平能有如此成就与他的性格分不开的,

第二章中“无论置身何处,邓的性格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应该已经形成了。但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他如此年轻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 在这段中,作者表达了他对邓小平的性格评价,也正是他的坚强和自信,让他在陌生世界里,靠他自己的智慧度过了一开始在国外艰难的求学生涯。

在建国以后,邓小平由于受到四人帮各方面的陷害和诽谤,一次又一次地被党排挤出去,被下放到农村去改造,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边工作边思考中国的问题,为中国的命运而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 邓小平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看到他的三起三落,我不禁叹服,他的哪一次\"起\"不是升至人生巅峰,哪一次\"落\"又不是跌至命运的低谷?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自己的梦想,每个人踩着脚下的路,都走得那么小心,那么畏缩。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知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其中的艰难和险阻只会化成前进的动力,他的每次\"落\",都因为坚持了真理,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每次的\"起\",都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他尽心尽力的为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富强繁荣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敬佩。

在书的末尾作者再次总结了邓小平的品格,他坚强、不屈不挠,正因为这个珍贵的品格,让他无论在人生巅峰和跌至命运的低谷都能坦然处之,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迹。

正如作者在结论中写道,关于邓小平有些人会认为他过大于功,但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他功大于过,邓小平同志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开创了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他“三落三起”所彰显的胸怀、智慧和意志,都可以给我们以深刻而永恒的人生启迪。

第17篇:邓小平传读后感

《邓小平传》读后感

书中以大量翔实的资料,讲述了邓小平同志的早年生活、战争年月、十年战乱、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时期的经历。在阅读中,让我在了解了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一生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邓小平对于我来说是位陌生而又熟知的人,陌生是因为在我记事时他已经基本脱离政治舞台了,而说熟知则是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毛泽东曾对邓小平做过这样的评价: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除此之外,毛泽东也给予了邓小平的八字评价--柔中寓刚,棉里藏针。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父亲在家里严格而又谦和,邓小平就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 并且邓小平曾到法兰西求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

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 1927年2月,邓小平接受中央分配,到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他在战争中支持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从此与他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

(1)抗日战争时期

他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43年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时,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2)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3)建国时候

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同时,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同时,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和澳门已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然而,在称赞邓小平同志辉煌的事迹之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在建国以后,邓小平由于受到四人帮各方面的陷害和诽谤,一次又一次地被党排挤出去,被下放到农村去改造,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边工作边思考中国的问题,为中国的命运而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邓小平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看到他的三起三落,我不禁叹服,他的哪一次\"起\"不是升至人生巅峰,哪一次\"落\"又不是跌至命运的低谷?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自己的梦想,每个人踩着脚下的路,都走得那么小心,那么畏缩。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知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其中的艰难和险阻只会化成前进的动力,他的每次\"落\",都因为坚持了真理,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每次的\"起\",都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他尽心尽力的为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富强繁荣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敬佩。在书的末尾作者总结了邓小平的品格,他坚强、不屈不挠,正因为这个珍贵的品格,让他无论在人生巅峰和跌至命运的低谷都能坦然处之,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迹。我想,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之处,过人之处,他用他坚强的意志力,用他独特的眼界,观看这个复杂的世界,然后很好的运用自己的智慧,看清当时的情形,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当时的中国做出了很重大的贡献。而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在邓小平同志敏锐的视角,还要学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要学会运用我们的所学的东西,结合我们的所想,很好的分析当代的政治、时事。分析当代我们社会的问题,对时事要很敏感,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进行沟通。我很坚信这一点,所以,《邓小平传》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在这其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很多邓小平同志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看问题的方法,我能够从书本中领悟到一些平时自己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跟着作者去思考,去想。我想,这是对自己很有益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并学会认真的回顾历史,看看一代代的先人是如何努力地肩负起民族的重任。让我在怀念这位世纪伟人的同时,也让我在这位伟人身上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胆怯畏缩,相反,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的面对,不仅要不屈不挠,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还需要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中学习,在失败中崛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得到磨练和进步,为今后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8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是北宋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大家读完苏东坡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参考借鉴。苏东坡传读后感【一】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三】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受其乐观的性格影响,苏东破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悦于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与真醇”,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

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前后共读了六个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空,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在我心中,却始终无法呈现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个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视线的下方游走。正如作者所言,在读《苏东破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苏东坡传读后感【五】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即使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六】

书扉页记有一九九三年购于海南,距今二十载。当时读过一遍,看圈占处不同笔迹,之后仍翻阅过。林氏的主观色彩显而易见,叙述典雅,议论纷呈。他说,想写就是理由。一九三六年,他携家居美,所带资料有限,况且当时尚无互联网之便,为苏轼作传,实在不易。

之前陆续读完林氏《武则天正传》,作者写女皇的杀人无数印象深刻,立场有偏颇的一面。在苏传中,尽管也有对王安石的抨击,似相对客气。

林氏不拘一般传记格式,兼有多种叙写形式笔法,语调轻松,机智幽默,好读。正如书中所说,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

书中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

苏东坡有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至少他自己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

书中说,他第二次遭到流放,远走海外的海南小岛,多少有点认命的意味,心灵倒分外平静。他的人道精神由于遭受许多困难而更加醇美,却没有变酸。他至少能维护他的灵魂,为此付出代价。

苏氏最初和最终的乐趣都是写作。临终前他写了最后一首诗,长老一直和他谈现世和来世,建议他念佛经。苏氏笑笑。他读过不少佛教和尚的生平,知道他们最后都死了。

此前,苏东坡写信给一位长老,其中说:“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

苏东坡传读后感【七】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题记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八】

寒假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感触还是不少的,自以为从小学到现在苏东坡也在书本中出现不少次,对他不是很熟悉,但也了解了不少关于他的事迹,不过,现在看来,我错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这一段是从网上找的苏东坡简介,不是很详细,但却反应出了苏东坡命途多舛,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没有被官场的黑暗玷污,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无所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仅是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同时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更是造就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智力的诗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同时他温柔敦厚。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这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不得不说,评价很高,但苏东坡配得上这个评价。

苏东坡,一个骄傲的人,但苏东坡有着他骄傲的资本。

苏东坡传读后感【九】

最近在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读的感受。

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历史的地位恐怕也只有李杜能与之匹敌,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读过这本书后,对苏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本书没有史实记载的东坡传记那样文字严肃,林语堂笔下的东坡传文字亲切,字里行间充满对苏轼的喜爱之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褒贬鲜明,读起来轻松、更有趣味性。读完之后,瞬间觉得苏轼确实可以称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苏东坡之伟大,首先在于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天地万物,世间百态,了然于胸,下笔入神。从才华来看,他是一代文豪,他一生著作颇丰,著七百多少诗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广为人传,那种天马行空,绝非常人可有。当然苏东坡的才华远非吟诗作对,他也是位博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儒释道百家,工程农学,医学炼丹,可谓无所不精,就连小烹,亦有独到深刻见解,如他在黄州时独创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汤,都让后人津津乐道。《苏东坡传》中还记载,他从儋州返回大陆期间,正逢夏季,非常之热。他得了痢疾。他以为自己喝冷水过多,觉得特别软弱无力。就自己买了一服药黄香来吃,顿时觉得好得多了。中医认为黄香是很有力的补药,能补血、补内脏各经,很多现代的中国人天天论碗喝黄香汤,确有益处。纵观《苏东坡传》,他堪称百科全书,万能全才,无不让人佩服。

苏东坡的伟大、令人敬畏的还有他的正直,他敢于挑战权贵,勇于唱反调,忧国忧民,为民请命。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贬惠州之时,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著名的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他所修建,“苏堤春晓”已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这也是得到后世人民爱戴尊敬的原因。

苏东坡的伟大还体现在他的乐观豁达之上。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指出,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苏东坡的乐天,源于他的生性豁达,纵然一生命运多难,也不悲观。苏诗极少有那些婉转哀愁,情愫万千的作品,读他的诗词让人能振奋。在厄难面前,苏东坡凭借其乐观天性,直面悲困,苦中作乐,倒也乐得其所。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人生转折点“乌台诗案”,让他他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正如他自己曾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就是这样的坎坷人生,他也能苦中作乐。下面是《东坡传》里面的几个小故事。

苏轼初贬黄州之时,虽居住在这个贫苦小镇上,却能苦中作乐。他居住的房子非常简陋,夏天对着大太阳,别的旅客一旦看见,就会黯然失望,他却对其情有独钟,他向别人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景色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景色之美只是因为观赏风景的人有一颗善于寻找美得心。

宋哲宗八年十月,苏轼再次被贬谪到惠州。赶路时值深秋,苏轼看见驿站边的树木依然翠绿欲滴,便问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树,小吏回答是荔枝树,苏学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岭南”,在别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在苏轼眼中却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鱼得水,大饱口福的同时心满意足地赋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在惠州,他失去了红颜知己朝云,但天生乐观的苏东坡依然乐观,对生活依然充满情趣,写下了悠悠然的诗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诗传到时任宰相的政敌章惇耳里:好个苏东坡,你的贬谪生活也太闲适滋润了。便下令再将其贬至更为偏僻荒凉的海南儋县。

在他居海南之第二年,当时谣传苏轼已死亡。在一次宴席上,一个朋友向他开玩笑说:“我当时真以为你死了。”苏东坡说:“不错,我死了,并且还到了阴曹地府。在阴间路上遇见了章惇,决心又还了阳。”感觉苏东坡就是“老小孩”,充满童趣。这种处世态度,是我应该学习追求的方向。

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塑造了一个丰富的苏东坡,值得一读。

第19篇:《钱学森传》读后感

平凡造就的伟大--读《钱学森传》有感

理二倪畅琼(16组成员)

看过或听过这本书的人或许会很奇怪:为什么这篇读后感的题目会和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原因就是我认为只有这几个字才能精准无误地概括钱老的一生。

对于钱老,可能有的人会很了解他;有的人可能只听过他的名字,对于他的贡献毫不清楚。之前我只是知道中国有一位被称为“航天之父”的科学家叫钱学森,知道他的回国路充满艰辛,知道他被美国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人,知道他对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发展的贡献很大……我以为我很了解他了,等到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我知道的只是九牛一毛,他太令人佩服了!

他的出生是“踏莲而降”。或许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来必定为人中龙;他逝世的那一天清晨,气温骤降,是不是连上天也为他的离开伤心?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他逝世后,人民日报这样评价他:不是“学霸”的科学家。他没有过人的天份,靠的是孜孜不倦的学习。书中提到了一件事:有一天,是个假日,那是个没有人工作、学习的日子,有个犹太人去教室复习功课,他想,大过节的,除了他肯定没人学习了,于是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得很大,没想到吵到了同样在学习的钱学森。

钱老的一生最让我敬佩的是他的爱国精神以及他对工作、学习的严谨态度。他为了祖国能有更多的火车,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了上海交大;大学毕业后,为了祖国的科技不在落后,他毅然选择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回国报效,他经历了五年艰辛的回国路;为了研制出导弹、原子弹、卫星,他日日夜夜的工作,有时埋首在工作室中,有时奋战在实验室里,有时穿行在荒芜人烟的沙漠戈壁上;为了培养优秀的下一代科学家,他开讲座,解答学生疑惑……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啊!

在工作上,他是一个强人;在爱情和生活上,他又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虽然很多时候为了工作而暂时忘了家,但他是爱他的妻子孩子的。他和蒋英携手走过钻石婚,他的家庭美满幸福,这些都能证明他事业家庭双丰收,他是一个“牛人”!

他不幕名利,在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他受邀登上**城楼,原本主席安排他站在主席旁边与他共同分享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他却默默的退到了最后一排。他认为,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更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功劳!

我觉得大家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看看钱老平凡但伟大的一生,感受他用平凡创造出来的伟大奇迹!

第20篇: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按照局党委《关于在全局开展庆“七一”党建系列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以及局工会、团委在全局广大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的通知精神,开发区分局党支部积极开展“学党史 知党情 强党性”活动,本人在活动中认真阅读了《毛泽东传》,对一代伟人的光辉足迹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足本职,多做贡献!

林则徐传读后感
《林则徐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