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一封信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6 07:44:2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给妈妈一封信》读后感

7月18日,星期四天气:晴

今天,我给母亲看了一封信,这篇文章,思想:姐姐是个学生,他们失去了最亲爱的人 - 母亲,太穷了。她还在文中写道,她的心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痛苦,如果你感到有趣,那么你想想,如果你最亲爱的人被带走,你伤心吗?你能忍受你想要我的母亲活着吗?

想想,我想起了一首歌:世界只是一个好妈妈,母亲喜欢一块宝贝,进入我母亲的怀抱,幸福不能享受世界只有母亲好,没有母亲的孩子喜欢草,武器,在哪里找到幸福?啊!姐姐很可惜。

推荐第2篇:致《加西亚一封信》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责任心在我心中已生根发芽

刚拿到《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内心充满了好奇,我没有动力从中收获多少。但读完了以后,却深知蕴含的哲理却很深。罗文的敬业、忠诚、勤奋让我感受到了他的高贵品格,而且他身上那顽强的毅力正是我要学习的榜样。从书中我悟出了“敬业”与“自信”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非常的重要。

敬业,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精神和行为准则。敬重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才能获得工作上的成功。但是态度很重要。要学会服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干好一件小事情、小工作也是很伟大的。它就似一块小小的奠基石,只要一次次累积,便也能成就更大的成功。正是作为一个年轻老师的我所去学习的这本书里面就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它从思想上引导我们,用实例循循善诱。

罗文正是通过他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完成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任务,单位需要能\"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那些积极主动按时完成任务的人,那些值得信赖,具有责任感的人,对于工作任务不计得失,不怕困难,爱岗敬业的人。

回想起刚踏入教学这行业,看着这些学生,确实没耐心,就在一些老师的不断鼓励和领导的关心下,让我真正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以及自己肩负的重任。有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确实是这样的。自信,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获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成功,因此保持自信和良好的心态是赢得成功的关键。如果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我能把一些优秀的教师做为学习的榜样,经常为自己打气,鼓劲,肯定能创造一个个成功的奇迹。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要去要求别人为你做什么,要学着自己去发现,去探索,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讲太多的理由说自己做不好,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

反思自已在工作中,因为缺少自信,不敢去做什么,在做的过程中,总是忧虑重重。所以在教学的这几年里由于我自身的胆怯,我在事业中失去了很多很多,有时候也会感到压力很大、遇到不开心的事等,回想起来,感到好笑。读完《致加西亚的信》给了我很大的勇气,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凭着一份对职业的执着继续努力,做到勇不退缩。最后我想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一句座右铭结尾,同样是让我心灵十分震撼的一句话,“责任到此,不能再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教育工作负责。

西安华清园实验小学

2010年11月

推荐第3篇:致加西亚一封信读后感

致加西亚一封信读后感

有一本风靡全世界的书,它的名字就叫做《致加西亚的信》。这虽然是一本小书,但它谈到的忠诚被全世界的人所关注.这还要从美西战争说起,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把信送去。然而美国要想在这次战争中取得完全的胜利必须要联系到古巴连盟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并要和他合作。在这危难的时候,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此时,挺身而出的一名军人——罗文,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险,徒步三周后,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现在社会中不正是缺少这样的人才,在工作中勤奋和敬业。处处都为公司的利益去着想 为公司将来的前途来着想,而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从而减少他人的利益。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单位领导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问题,也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达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

书中还提到了一种观点:\"每天多做一点\".现在很多人工作时往往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即把老板或领导规定必须做的事情做完就行了.这样的话,只会使自己永远处在被动的局面,换句话说,这样无法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子,艾伦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球赛,多做了点事情,结果不仅为自己增加了1000美元的现金收入,而且为自己带来了一个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职务.艾伦并不是速记员,他也没有义务留下来帮那个律师做速记,可他还是留下来帮了律师的忙.他能这么做,反映出他具有助人为乐的内在品质,正是这种良好的品质,使他获得了现金收入和更好的职务.每天多做一点,并不会占用自己太多的时间,却可以让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当然罗文的优秀是不言而喻的,而麦金莱的举重若轻,瓦格纳的知人善任,格瓦西奥,里奥等人的团结协作以及双方的共同价值目标,也同样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都是一个企业,一个领导,一个员工必不可少的.

我想这不就是我从这本书中悟出的道理,不就是我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罗文正是通过他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完成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任务,也正像许多公司的那些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的领导人和员工一样,他们的敬业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公司事业的进步.企业需要能\"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那些积极主动,坚忍不拔,积极和坚决完成任务的人,那些值得信赖,具有崇高使命感,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并不一定要像罗文一样具备军事知识,但一定要具备罗文一样的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正是国家,企业和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有力支柱.罗文般的敬业精神应该作为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敬业标准,对于工作任务不计得失,不怕困难,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积极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地工作,高效地完成任务

推荐第4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是蒋县长重点推荐给政府办工作人员阅读的优秀书籍,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罗文中尉接受了委托,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完成送信任务的故事。下面,我就《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结合办公室工作,谈一点我的体会,如有不对,请各位领导、同事们批评指正。

一是要诚信。《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说道:“我敬佩那些无论老板在不在身边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俗话说“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政府办公室是全县的中枢机关,我们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经常面对事关全县的大事,如果我们不讲诚信,答应了却不去完成,就很有可能损坏办公室形象,在全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讲诚信,只有诚信做人,才能让人尊重,才能正确开展工作。

二是要敬业。《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有一段话说得好:\"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种种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我们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不行的,办公室工作繁多而复杂,需要时常加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工作,不懈怠、不懒惰,用心用力,把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可以被委以重托的人。

三是要感恩。在《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一书中,阿尔伯特〃哈伯德说了这样一段:“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然而,人们可以为一个陌生路人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老板的种种恩惠。将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视之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这是许多公司老板和员工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之

一。的确,雇佣和被雇佣是一种契约关系,但是在这种契约关系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同情和感恩的成分吗?老板和员工之间并非是对立的,从商业的角度,也许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也许有一份亲情和友谊。”我们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各位领导并不仅是我们的上级,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尊重的老师,是正在帮助我们茁壮成长的恩人。对于领导安排的任何工作,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我相信,如果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工作必定是愉快而积极的,我们的收获也将必定比别人更多。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第5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讲述的是在美西战争中一名军人罗文,在突然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把信送给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时,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询问任何问题,凭着智慧和勇敢,以满腔的热情去克服困难,最后胜利完成了任务。这个简短的故事是要告诉我们怎样去追求卓越的执行力。

读完这本书后,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激情澎湃,感慨万分,因为书中所表达的精神其实我都懂,于是它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将这种精神明确的提出来,并辅以例子为佐证,让我反思自己。服从、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本是下属该做的事,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就像子女要赡养父母一样天经地义的事,却要值得如此大力的推行,是让我感触最深的。

一、态度决定一切

在《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更为准确地表述为: “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贵贱之别。每一个人是否能做好事情,只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 。有种人遇到问题就说是别人的问题,纯粹就是找借口,推卸责任,公司找你来解决问题的,不是让你来说十万个为什么的,解决不了问题你就可以走了。

在这个社会中,大家好像渐渐的对敬业这个词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凭,学历。有些人自认为有了高学历就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是他们却缺少一份敬业的心。就如书中是这样评价这些人的\"他们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书中把他们称之为\"有才华的穷人\"。这样的人,即便你有才华,但也不会受到上司的鉴赏,永远碌碌无为。反之,假如你没有什么才华,但是你工作认真,不懒惰,把领导安排下来的事情都作到尽善尽美,并且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认为怀着这种心态的人,就是一个敬业的人,这样一种有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忠诚心的人,定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最终走向成功。

二、怀着感恩的心去工作

在《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一书中,阿尔伯特•哈伯德说了这样一段:“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然而,人们可以为一个陌生路人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老板的种种恩惠。将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视之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这是许多公司老板和员工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的确,雇佣和被雇佣是一种契约关系,但是在这种契约关系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同情和感恩的成分吗?老板和员工之间并非是对立的,从商业的角度,也许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也许有一份亲情和友谊。” 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工作中应有的态度和感恩。

曾经的豪言壮语显现得苍白无力,一味嗟叹和彷徨,我们是否考虑也像罗文那样敬业,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累经验,为自己赢得一个又一个为加西亚送信的机会,逐步完善自己呢,一个人的经历往往成就一个人的能力,今天的认真与执著就是我们明天腾飞的支点。的确,一盎司的忠诚等于一磅的智慧。我们培养、要求职工的敬业爱岗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的口头上,也不能只是强化“奉献高于一切”的精神催眠上,更不能强调一切听从组织,是命令就要服从上,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提高效率,而效率就是单位人的物化。市场经济下奉献要与索取并举,我们也要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鼓励其积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推荐第6篇:给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今天,我领到了一份学校内部学习材料--《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觉这是我们学校所有学习材料中最有价值的材料之一。它的内涵如此丰富,每一个内容如此发人深省。以下是我读后的一些感想,真诚希望与有识者交流:

一、也谈\"罗文精神\"

《人民日报:谁把信送给了加西亚》中概括出,\"罗文精神\"成为了敬业、服从、勤奋、勇敢、成功的象征,激励人们要像罗文那样对待所承担的任务,克服面对的困难,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抱怨环境,强调条件,甚至找失败的理由。毫无疑问,仅从结果上看,罗文的行动是值得尊敬的。他面对任务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服从,毫无条件的执行诠释了军人的概念。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是,他所坚决服从的任务是正确的!作为一名军人他知道当时他的祖国需要什么,他的祖国需要他尽自己军人的职责。而他所接受的任务是神圣的。是正确的。试想,如果他接受的任务有损于他的祖国的利益,而他坚决执行了,结果又将如何呢?所以,罗文在接受毫无疑问正确的任务的前提下所表现出的敬业、勇敢、能力、诚信、坚韧、负责等综合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也谈忠诚

\"学习材料\"中利用大部分篇幅讲了\"忠诚\"。\"激励忠诚,让忠诚与杰出为伍!我为忠诚喝彩!\"是的,我要为忠诚喝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来发扬光大。我们的工作需要忠诚,我们的事业需要忠诚!因为现如今我们太需要有能与学校同甘苦共患难的员工了。我们的周围确实有玩世不恭的姿态,有不假思索的冷嘲热讽,有太多的频繁跳槽。有推委塞责,吊儿郎当。我鄙视这种种行为,我更鄙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我相信\"明君居于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这无疑也是检验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准则。纵观中国历史,比干因忠诚而被剜心,他用生命诠释了忠诚。相反,忠诚这面镜子也照出了纣王的无道。魏征用\"敢谏\"诠释了忠诚,也因此而流芳百世。同时,他也成就了唐太宗的从谏如流,一代明君。可见忠诚既可反映为员工者(臣)的素质,也可折射出为领导者(君)的心胸、水平。可我们看到的了解的更多是\"忠\"者无好结果,而

\"奸\"者却可风光一时。这是否就是现实生活中思想品德教育难的原因之一?由此我想到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是否在我们老师中还有市场?

三、也谈人品

\"责任体现人品,绩效证实能力。\"对所肩负责任的态度的确体现了一个人的人品。罗文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所以他无条件地服从并接受正确的任务,他的人品毫无疑问是高尚的。但我更推崇\"材料\"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林肯。他无愧于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称号,就因为他的宽厚,他的心胸!在这里我不提胡克的人格弱点,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有各的特点,十全十美的人太少了。而林肯发现了胡克优秀的一面,并巧妙地发掘了。\"材料\"中写到\"终于有一天,胡克为一个高明的人所取代。这个人从不批评任何人,从不抱怨任何人,这个高明的人控制着自己的情感,恰倒好处,他做着自己份内的事,以忠诚、信任和义无返顾的精神做着常人不可能做的事。让我们做自己份内的事吧,尽全力而为之。\"由此我想到,高明的人就是不批评任何人,对自己的上司不提任何反对意见的人吗?有这样高明的人吗?看来我们都不是。即使有,这样的人人品也不见得健全。\"做自己份内的事吧。\"份内的事是必须做好的,但提建议是不是份内的事呢?一个明智的领导者一定是善于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的人。诚然,由于员工所处的角度不同,所提意见往往有失偏颇,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应是每个人应做到的。所以,感谢提意见者吧。因为,如果有一天所有的意见都听不到了决不是好事。

四、也谈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个话题太大。优秀的教师各有优秀的地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会有爱心,才回有工作的信心。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说过: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是创造力。而一个不会思考,不假思索,惟命是从的应声虫是不会成为优秀教师的。

以上感想,言不达意之处很多,但反映了我一些真实想法

推荐第7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讲述的是在美西战争中一名军人罗文,在突然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把信送给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时,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询问任何问题,凭着智慧和勇敢,以满腔的热情去克服困难,最后胜利完成了任务。这个简短的故事是要告诉我们怎样去追求卓越的执行力。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小小的一本书,却蕴藏了无限能量。当罗文接到这个危险又充满未知性的任务时,他没有问任何问题,凭着军人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完满地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我不由得问自己,如果换作是自己,当我接到这样的任务时,是否可以像罗文一样什么也不问,无所顾及且无所畏惧地去完成吗?如果没有执行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一直这样重复下去,那么,我想度过的每一天都只会是前一天的重复,而没有任何的进步,自己也不会得到任何的成长。

仔细读了这本书,我想,从现在开始,我应该去打破从前的那些思维方式。应该学着多多观察,自己发现有什么是可以做到的,有什么是自己可以去改变的,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去生活。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一步,都是一个成长。我想,有了坚定的信念,有了不找借口的决心,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我认为这本书不只是告诉人们\"敬业、忠诚、勤奋”的重要,我以为,书中也提到了在\"敬业、忠诚、勤奋”下,“信任、自信、执行力”更可贵这个道理。同时,在这本书里还写到了大量的一个人对工作的心态问题,例如积极性,要敬业,要忠于职守。看完这本书我感触及深。特别觉得“敬业”这个词开始变得不陌生,甚至很熟悉。但真的能做到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以为,如果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即便你有才华,但是也不会受到领导的鉴赏。反之,假如只是单位的普通员工,并

没有特别的才华,但是你工作认真,不懒惰,把领导安排下来的事情尽量作到尽善尽美,并且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样的人就是敬业的人,这样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高度的忠诚一旦养成,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这是一本十分富有灵感的书,它让读过的人永远在心中牢记:敬业、忠诚、信任、自信。它更是一本很好的励志书籍,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岗位,职责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也是有所作为的最需要的准备。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勤奋、敬业、忠诚、自信的人。对待工作,要永远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对待企业,要将敬业变成习惯;对待上级,要予以忠诚;对待自己,要有自信。

首先,对待工作要勤奋。如果永远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就会获得自我的提升。其次,对待单位要敬业。敬业表面上看起来有益于单位和领导,但最终会的受益者却是自己。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再次,对待上级要忠诚。忠诚并不是从一而终,而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不是对某个公司或者某个人的忠诚,而是一种职业的忠诚,是承担某一责任或者从事某一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还有,对待自己要自信。这个世界为那些具有真正的使命感和自信心的人大开绿灯。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无论前途看起来是多么的暗淡,他们总是相信能够把心目中的理想愿景变成现实。我始终坚信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一些人一方面展望美好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却不断抱怨自身的处境,将所有原因全部归咎于他人,人只有真正懂得思想的巨大作用,环境就不会成为失败的借口了。

终上所述,敬业、忠诚、勤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固然值得推崇;而我要补充的是,如果再多一点执行力,那将是更难能可贵的。

执行力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定不能以超然的领导者自居,相反,他应是一个高度关注

执行过程、切实指导执行方法的的“指导者”。并且,从因果关系上来说:“指导力”决定执行力,指导力比“执行力”更重要。“指导力”就是管理者的“执行力”。仔细分解一下,管理者职能的实现从来都不是孤立在一个“经理办公室”里实现的,一直贯穿在执行的整个过程。所谓执行力,简单地说,就是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一家企业仅有战略不行的,必须有强劲的执行力。执行,应该没有任何借口!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树立一种严谨些、再严谨些,细致些、再细致些的工作作风,改变心浮气躁的毛病,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把大事做好,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

读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我深深地觉得在敬业、忠诚、勤奋下,信任、自信、执行力更可贵。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去执行吧!

推荐第8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感恩、敬业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在《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一书中,阿尔伯特·哈伯德说了这样一段:“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然而,人们可以为一个陌生路人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老板的种种恩惠。将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视之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这是许多公司老板和员工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的确,雇佣和被雇佣是一种契约关系,但是在这种契约关系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同情和感恩的成分吗?老板和员工之间并非是对立的,从商业的角度,也许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也许有一份亲情和友谊。” 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工作中应有的态度和感恩。

工作认真,不懒惰,把领导安排下来的事情都作到尽善尽美,并且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认为怀着这种心态的人,就是一个敬业的人,这样一种有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忠诚心的人,定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最终走向成功。

在《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贵贱之别。每一个人是否能做好事情,只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 。有种人遇到问题就说是别人的问题,纯粹就是找借口,推卸责任,公司找你来解决问题的,不是让你来说十万个为什么的,解决不了问题你就可以走了。

在这个社会中,大家好象渐渐的对敬业这个词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凭,学历。有些人自认为有了高学历就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是他们却缺少一份敬业的心。就如书中是这样评价这些人的“他们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书中把他们称之为\"有才华的穷人”。这样的人,即便你有才华,但也不会受到上司的鉴赏,永远碌碌无为。

的确,一盎司的忠诚等于一磅的智慧。我们培养、要求职工的敬业爱岗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的口头上,也不能只是强化“奉献高于一切”的精神催眠上,更不能强调一切听从组织,是命令就要服从上,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提高效率,而效率就是单位人的物化。

在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接受;没有能力但具备敬业精神的人却能够找到自己发挥的舞台,并一步步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更有可能发展为广受尊重的人才。

推荐第9篇:《给教师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封信》的作者是维托·佩龙。这本书主要讲了教师们深切关心的问题,即怎么与孩子们和年轻人打交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给教师的一封信》读后感(一)

读了《给老师的一封信》这篇文章,我才深深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

老师,为我们操碎了心,有些人不但不懂得怎样抚慰老师心灵创伤,反而记恨老师,这会让老师日渐消瘦,以泪洗面,积郁成疾。我们的心灵固然很重要,可你要知道,老师如母亲,你一次又一次伤她的心,她不会觉得她没照顾好自已的孩子,以致你记恨他。老师如园丁,把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辛辛苦苦培育成才。老师,是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啊!

老师,她们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为我们灌溉丰富的知识,默默祈祷我们长大能成才。

《给教师的一封信》读后感(二)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100条写给教师的建议,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一片苦心,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我们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而我要说,教学后,写“教学感悟与反思”也教给我思考。因为在写“教学感悟与反思”时,在记录真实课堂的同时,还要对其作出认识和看法,这些都要进行思考,所以写“教学感悟与反思”更使我学会了思考,并发现了它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他说把这些收集起来,那是“无价之宝”。刚开始读到这条建议时,我想教师写日记当然好的,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有反思就有创新,就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但把它们称为“无价之宝”。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要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学生是人,好象这是一句废话,可是我们看看许多教师在工作中的作为,就知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不把儿童当成“具体”的人的教师大有人在,他们有的把学生当成可以随意灌输知识的容器,有的看作是应该具有完美的人格。于是,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就做出了种种有悖教育的言行来。“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要做一个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学生自尊的维护者,自信心的培养者。

对待学生,有些教师往往在“恨铁不成钢的”这种说法的掩饰下,做些种种不人道的事情。要知道,是铁就不会变成钢,我们教师要做得,要让这铁使他物有所值,使他能够成为一块有用的铁。“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

我们一些青年教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往往想从某一些专家学者或者优秀教师的身上学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有这种想法,以至于把有些特级教师的教案全盘照搬,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可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你们应当懂得: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

“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

这些话,对于我们这些青年老师来说,值得好好去揣摩一番。看看我们周围,沿着别人的路走,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思想,东效西颦,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而不能有更大的发展。

推荐第10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信》一书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它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故事,你读了会有什么感受呢?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欢迎参考借鉴。《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1

“到哪里能找到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谁将把信送给加西亚?”

当整个世界都在谈论着“变化”、“创新”等时髦的概念时,重提“忠诚”、“敬业”、“服从”未免略显陈旧。然而,这却又无法回避。

成事先成人,成人诚为先。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忠诚。记得有位哲人对用人做了三种判断:德才兼备之人,可重用之;有德无才之人,可用之;无才无德之人,绝不可用。可见,忠诚是衡量一个人品行好坏的重要标志,忠诚的人才是可靠的,才是可以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忠诚意味着敬业,敬业意味着追求卓越、意味着奉献。忠诚于祖国、忠诚于领导、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一个集体要想取得发展,要有忠诚有能力的成员,而成员为实现自我价值需要集体所提供的平台作为依托。当积极性和能力被埋没、被误解时,请不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因为,最重要的事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同情和宽容是一种美德,诚实诚信更加可贵。以诚实对待领导,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培养我们宽阔的胸襟,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无往而不胜。

态度决定一切,对待工作除了忠诚,更离不开敬业。如果工作态度不端正,就会对工作推诿塞责,划地自封,以至于自己总是在一个水平上来回波动,不自我省思,而以种种借口来遮掩自己缺乏责任心。要成为一个能够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靠的是一种执着的精神和追求,是一种专注的态度,一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人必须有种高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缺少了这种精神,就会整天萎靡不振、无所事事、毫无作为。因此,在工作中要坚守执着,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一丝不苟、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树立精益求精、誓争一流的标准要求;树立大胆工作、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敬业精神离不开服从,服从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服从的魅力无所不在。军人对于命令需要服从,机关对于政策需要服从,学生对于老师需要服从,法律面前人人需要服从。执行领导下达的命令是有必要的,但是要完成任务,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需要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对于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的完成任务,要有一种成功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去做每一件事。停止抱怨,喜欢抱怨的人没有立足之地的,喜欢抱怨说明缺乏一种信念,而这种信念正是成功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心态,否则烦恼忧愁就是心灵的杀手。服从不但是军人的天职,这些美德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这些美德不仅仅适用于军人,更适用于每一个成功的集体。

“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问题,也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这就是罗文,一个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这就是“忠诚”、“敬业”、“服从”的完美结合。省思自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是否也能象罗文那样敬业,那样勤奋,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累经验,为自己赢得一个又一个为加西亚送信的机会。虽然不能做到每一个人都是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然而却需要这样的精神来鼓舞和激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服从领导工作安排,忠诚于要做的每一件事,不断的完善自己,做一个新时代的“罗文”。

让我们一起把信送给加西亚吧!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2

《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是由几篇内容相关的文章合编而成的,它故事简单,但道理深刻。它反映的虽然是1899年的事,但它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每个员工,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安德鲁—罗文中尉服从美国麦金莱送信给加西亚的指示,不计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历尽艰险,把信安全送到了加西亚的手中。他的送信精神,已成为忠诚敬业、尽职尽责、主动服从的象征。从他送信的行为,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推动文明进步的价值观。

通过《致加西亚的信》我不仅看到了一个描写的罗文中尉,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还得到了一面时刻检讨观照自己和他人的镜子。用着面镜子,我们会看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些公司的员工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好工作,总是频繁跳槽,他们总是觉得公司太委屈,太亏待自己,千方百计要寻找一份自己心目中的好工作。这样的人,他们是找不到好工作的。为什么?因为好工作不是找来的,而是自己干出来的。一旦他们心目中的好工作找不到,就只好频繁跳槽。爱跳糟的人,他们的理由一般都很消极,而且怨天尤人,总认为自己是在出卖劳动力,习惯性地把忠诚敬业视为老板们愚弄自己和剥削下属的手段。

他们总是把自己想得高高的,埋怨老板们对自己不公。然而,他们很少想到的是,老板们要操心一个公司或企业的运作、生存和发展。老板作为一个公司的法人,要负责上缴各种税收和租金等费用,要为公司或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而积累所需资金,要筹划公司或企业各种业务拓展,还要付给员工的工资和奖金,等等。操心是很辛苦的,它会使人废寝忘食,使人身心疲惫不堪。忽视了这些因素,只想到个人的利益,必然会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思想,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眼高手低,频繁跳槽。这样的结局,只能是把自己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最终成为一个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缺乏的不仅是忠诚和敬业,还有个人的生活自信心。相反,忠诚敬业的员工,他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一般都是很强的,并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他们会把压力变成动力,总是想方设法把工作干好,而且是越干越顺手,越干越有自信心,当然,他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也会随之越来越广阔。

忠诚敬业属于道德范畴。我们讲员工的忠诚敬业,其思想基础必须是员工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这是一个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他对工作的忠诚敬业体现出的是一种必然性。缺乏了职业道德这个基础,其表现出来的忠诚敬业,只能是一种偶然性,而且,还具有伪装性和欺骗性,这是一种颇具危险性的表现,我们每一个公司或企业团队的每一个员工,必须加以警惕和制约。我们倡导“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忠诚敬业精神,最关键的是公司或企业的经理或老板,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教育自己的员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手段可以是多方面的,方法可以是灵活的,奖罚必须是分明的,做到精神与物质双管齐下。建立职业道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也拖不得。关键在于教育方法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一旦员工具备了良好职业道德观,既使他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也能做到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不偏离职业道德的轨道,不在思想上走向错误的极端,从而自我约束地把忠诚敬业落实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

我认为,忠诚是一个员工对自己的所在的公司和团队成员的负责。敬业则是一个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怀有一棵责任心,对任务抱有一种焦急感,并由此而尽职尽责。这样的员工,对工作一般不会得过且过,而是会经常反省和检讨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得好不好?还有什么不足,那些方面还要再接再厉,等等。

用这面镜子观照我自己,使我深刻认识到,在接受工作任务时,应该要举轻若重,因为这表现的是一个员工忠诚敬业的问题。在遇到困难时,应该要举重若轻,这表现的是一个员工的工作能力问题。一个忠诚敬业的优秀员工,必须要具有这种特质。否则,忠诚敬业就会成为一种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表达。对此,我就在心里反复告诫自己要在工作中磨练出这样的特质,做一个忠诚敬业的员工。

用这面镜子观察事物,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此,无原则的,绝对的忠诚敬业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相对的忠诚敬业。罗文中尉把信送给加西亚,其前提是对自己的国家和总统忠诚负责。同样,员工“把信送给加西亚”,其前提是对自己所在的公司忠诚负责。忠诚敬业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呼应的,是需要鼓励的。为此,我们有必要谈一下与员工忠诚敬业相关的话题,这就是每一个公司或企业的经理们,一定要用智慧去激发每一个员工的忠诚敬业的精神;要用制度去规范员工的忠诚敬业的行为;要用宽广的心胸去包容每一个员工的缺点和不足;要用从容和挥洒自如气质和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员工;要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条件让员工努力“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些做法,既是一种关心,也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鼓励!你需要员工的忠诚敬业,你就得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培育和回应每一个员工忠诚敬业的思想行为。

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忠诚敬业的员工,多开动自己的脑筋主动地想方设法“把信送给加西亚”。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3

读完《致加西亚的信》,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激情澎湃,感慨万分,因为书中所表达的精神我都懂,也经常经意不经意地这样做,于是它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将这种精神明朗化,系统化,并辅以例子为佐证,让我感触较深的不是书的内容,也不是书中提倡的精神,而是读书的人。服从本是下属该做的事,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就像子女要赡养父母,吃完饭要洗碗一样天经地义的事,却要值得如此大力的推行,竟有如此多的读者,从侧面说明了这是一个严重的人性问题,如果从这一点来说倒是让我感慨万分了。

如今像罗文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呢?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大家不想做事情,不想把事情做好,而是思想上存有\"瓶颈\"。主管给他的任务有一个,他的疑问却有十几个,\"我忙,没空\"、\"人少,没办法做到\"、\"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不要太理想化了\"、\"我的下属理念太差,我也没办法\"、\"让某某做可能会更好\"等等堂而皇之的,而他提出这些问题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目的:

(1)摆困难,让你降低要求;

(2)摆完困难,让你觉得让别人做会更好,那么他就可以偷闲了;

(3)有言在先,万一事情没办妥,不能完全怪他,你会体谅他的;

(4)希望你帮他解决困难。

或许这时候有人要问:难道上司给我们下达任务的时候我们只能说:\"没问题\",其他的什么都不能问吗?诚然不是,假如主管让你到A城市送材料,而你不知如何到达A城市,顺便问一下主管A城市在哪里,如何搭车,省得到处找到处问,如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何乐而不为呢,可是如果连主管也不知道怎么办呢,一切都得自己解决。如果你不能帮助主管解决一些难题的话,那要你何用?

我们一直都在推崇罗文——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却忽略了两个重要人物:派罗文去送信的人——美国麦金莱和推荐罗文的人——情报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千里马不多,伯乐更少,如果没有阿瑟。瓦格纳和麦金莱的信任,慧眼识英才,也不可能派罗文去送信,因此,美西战争从侧面反映了用人的重要性,而我们的企业是不是也该清楚每个主管,员工的优劣,让每个人去做他最合适的,能发挥最大优势的工作。

第11篇:致加西亚一封信的读后感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们(包括君王、地主、家长、帮会头领等等)及其御用文人们,搞出了一大套理论,来要求被管理者对自己效忠。并且把对自己的忠诚提升到了道德和法律的层面,让被统治者不得不忠于自己、为自己卖命。封建制度垮台后,这些理论也遭到了摒弃。

现在在企业里,雇员们都很清楚:雇主发给自己的钱是自己应得的,无需对雇主感激。雇主不过是利用自己当赚钱,他们不会去真正关心一个员工的个人发展,而员工也就没必要自作多情地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家。企业效益不好时,雇主会毫不犹豫把多余的员工一脚踢出去;反过来,员工跳槽,也不会背负任何道义上的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雇员对待工作仅仅是应付了事,能够做到不对老板布置的任务讨价还价,已经很不错了; 而想让员工发挥主动性,为企业分忧简直是痴人说梦。没有了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雇主们为如何笼络住员工们的心,让他们对企业尽忠职守而苦恼不已。除了许以厚禄要职,雇主们还必须不厌其烦,转弯抹角地劝说自己的员工。当然荣誉也好,道德也好,都不那么容易获得雇员的赞同。到最后,行之有效的说辞可以归结为只有一条“作为雇员,你现在表面上是在为公司工作,其实你是在为自己工作,做得好,会对你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好处…….”确实,要想让别人帮助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让他知道,他这么做是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然而, 即便是这一条,雇主们翻来覆去说得天花乱坠,也未必打动得了雇员。 更何况很多雇员已经认定雇主和自己是对立的,认定雇主不可能真心替自己着想,认定他们多半是在骗人。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一文发表以后,让所有的雇主眼前一亮。虽然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是那些陈词滥调,但《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无疑说得更加婉转动听。 并且它把道理融入传奇故事,娓娓道来,对雇员们更加受用。加之这是篇短文,连同其他文章编成小册子,正好可以让雇员们带在身边随时激励自己。于是雇主们开始大量采购这本小册子发放给自己的员工,从而造就了一本书的销售神话。

刚才说了半天,都是我对于为什么这本书如此畅销的想法。与其说它深得读者的心,不如说它深得老板们的心。下面说一说我对书中观点的看法。

这本书的观点还是我说过的“陈词滥调”——敬业,这是为雇员自己好,而不是为老板好。总的来说,我还是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的。对于我等没有背景的小人物来说,做事不认真,不主动是很难成功的。打工也一样,不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就没有机会升职加薪,更谈不上将来成为老板了。从这一点而言,雇员个人对公司的付出不会白费。再有在很多情况下,雇员和雇主的共同利益会大于他们之间的矛盾,所以,虽然雇主对雇员苦口婆心的劝说,本质虽是为了自己多赚钱,但并非是在骗人。老板与员工的双赢,对双方都是最好的结局。

我这个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凡事喜欢举例说明。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优秀员工:

老板一早叫你去菜场看看今天的土豆是什么价钱。次等员工会找借口说自己在忙,或者身体不行什么的,反正偷懒不肯去; 自作聪明的就会建议:为什么要跑一趟呢,打个电话,找个快递什么的行不行啊;当然,如果你二话不说,立马跑到菜市场,然会回来向老板汇报:土豆两毛五一斤,老板

《致加西亚一封信的读后感》

也不见得会真的对你满意;优秀的员工是这样的,在菜市场考察一圈,然后回来向老板建议,土豆两毛五一斤是近期的最低价,值得买进。 还有,哪家土豆最好,还有其他商品价格大致如何,是否也值得买,和其他菜场比较又如何如何等等。还有,商贩的电话也要来了,打个电话会立刻有人送货上门。

下一篇读后感将讨论《突破停滞》。

老爸的读后感:

我也浏览过《致加西亚的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一句话:“一个人应该永远同时从事两件工作:一件是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另一件则 是真正想做的工作。如果你能将该做的工作做得和想做的工作一样认真,那么你一定会成功 ,因为你在为未来做准备,你正在学习一些足以超越目前职位,甚至成为老板或老板的老板 的技巧。当时机成熟,你已准备就绪了。”

你现在是雇员,那么也不要只站在雇员的角度看待一切。应该说,雇员的忠诚和敬业,对老板和对雇员本人都是有利的。当你欣赏和赞美周围的人的时候,别忘了把同样的赞美恩施给你的老板、上司、长辈和师长。

第12篇:《给安德烈的一封信》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在这寒假里,我遵从学校的要求阅读了龙应台的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大。

我相信学校是有意识让我们和家长分别读这两本书的,但利大于弊,只要用心去品读,孩子和家长的心灵都会得到一次升华。

这本书讲的是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流方式,用信件交流。是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的那份担忧。龙应台并没有像普通的中国家长那样去直接进行交流,而是通过一种引导,关心,诉说的方式使他们母子俩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说的“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我在想:假使我们三年前没开始做这件事,我们大概就会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养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没和弟弟吵架吧─

─没,不缺钱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

在龙应台诉说当年他18岁时的事,我就发现: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信仰,社会道德,文化生活,世界观,问题意识〃〃〃〃〃〃等等等等都不一样。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在文章中,很多时候都是母子两人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作者生活在一个普通的渔村里,她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什么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她的18岁是1969年的台湾。

而安德烈的18岁——网络让他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十八岁的他会讨论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他熟悉每一种时尚品牌和汽车款式,他可能听过莫扎特的“魔笛”、看过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去过纽约的百老汇、欣赏过台北的“水月”也去过大英博物馆和梵谛冈教堂。

他生活的城市里,有自己的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画廊、报纸、游泳池,自己的艺术节、音乐节、电影节……

龙应台那一代人,他们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我们的所谓国家,尤其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发自肺腑的不屑。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不愿去相信,去承认国家这东西。他们对香港的认识也不同,一个认为香港赶时间,没有思考的余地,一个认为香港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内涵。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也终究不会一样〃〃〃〃〃〃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人所谓的“代沟”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母亲在这里变成了一位朋友,一位聆听者,她没有像一些中国家长那样去强迫孩子做什么,而是给予安德烈自由,让安德烈自由自在地发表看法,正是这样才使得母亲能更好的了解儿子的想法。这才是中国的某些家长们应该学习的东西。

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家长和孩子有一天能去除代沟,真正做到完美的交流!

第13篇: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给儿子的一封信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备忘录,记载了作者经过惨痛失败得回的体验,为儿子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经验。

文章主要表达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莫作有情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求人不如求自己”;“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春去无消息,春去无痕迹,寄语有情人,花开当珍惜”九个观点。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触很深,这篇文章表达了下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我十分赞同先生最后的一个观点。

人的一生总是会有尽头的,每个人都是要死的,亲人是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会在一起相处多久,都应该珍惜。

我曾多次见过人们在亲人的棺木上哭的死去活来,那些没有好好孝敬过父母的儿女,那些对父母恶语相向的子女们,一个个扑在棺木上,哭着喊着,早知如此,他们当初为什么不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呢?

又想起了《目送》里的那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请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妙,人不会永生,要好好珍惜这共聚的时光,等到他们离去了,才会后悔,那就太晚了。

第14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的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的读后感

看完了这本书,从献词到后面的英文原文都一一拜读,从原文中,我没有那么深刻的领会,罗文送信而已,跟好莱坞的明星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和汤姆.克鲁斯的《谍中谍》系列一样,接受一项任务,想尽一切办法完成。这些职业特工所展现出来的职业素质和人格魅力,深深的吸引了很多的人。我想这更从侧面诠释了罗文这类的人,是我们这些职场人所膜拜的榜样。

这封信从开始到结尾,给了我们三个关键词语。

1.敬业

2.忠诚

3.勤奋

这三个词表面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其中囊括了很强的精神信号---相信。如果一个人在人生中没有相信二字。

1.会不断的自我否定

2.对自己的生产销售的产品没有信心

3.在公司这种组织性很强的团队中无所适从

4.对同事莫不关系,就跟富士康的第十跳一样,同一个宿舍,相处很久,竟然不知道跳楼者的姓名。

5.否定经营模式,不会相信这种模式的长远利益和自己的付出有关。

6.否定努力得不到回报。觉得自己多做,是吃亏。

凡此种种,在各个方面都得不到提升,也只能浑浑噩噩的度过人生,这种生存状态,是自我的全盘否定。

从目录上的各个标题,我深切的体会到,这本书给我们剖析的清晰方向。

1.你属于哪类人?(这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定位,让自己认清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更好掌控自己的行为)

2.坚持和放弃(西方的人信任天主基督,不管什么行为,都有感谢的情怀,感谢天主对于我们的赐予,而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赐予,而那些给予我们实质物质生活的企业主,我们却有权利去指责,同样是赐予,心态完全不一样,何为?)

3.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获得(工作是为了生计,无可厚非,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是在这份为了生活的生计中学到了什么 ?是否发掘了自己的潜力,是否用这份潜能做了正直而纯正的事业。我们如果放弃那些眼前的一点,努力去获得比这份工作价值更大的潜力,这就是从工作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刚毕业的时候,认识有个同事,每天都在做,而我,每天都在看,工资都一样多,但是她能做的,我就只会说,我就做不了。这就是从工作中体会到的差距,一年下来,距离是越来越远。从那以后,只要是我能做的,我都去做,我不会做的,

我想办法,找资源去完成。不断在收获中学习和总结,总能有被别人认可的一天,这难道不是更大的获得么)

4.每件事情都值得去做 (在工作中会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情,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旦问题落在了我们的头上,我们应该选择迎难而上,而不是退避三舍。我也很深信这句话: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不参与。因为,我们不去参与,永远不知道这件事情带给你的是什么样的经历,是坏的,人生以后在遇到同类事情就去规避,是好的,人生就多了一种财富。我始终相信,纸上得来终非浅,必须身体力行才能收获更多。

5.职业是人的使命所在(假如一个人,不去工作,不去劳动,不去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不能通过工作,创造价值得到物质上的认同,那么这个人跟植物人是没有区别的,万事万物都一样,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参与到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的游戏中来。人类也一样,是通过职业来达到存在的目的和价值。试想一下,不做任何事情,被别人供养,要么是菩萨,要么就是乞丐。一个人选择用职业来维系生存的价值,那么,我们更应该对敬业的人以崇高的敬意。

6.拖拉和逃避是一种恶习(关于这点,我们应该深有体会,在工作中拖拉,在生活中也一样拖拉。养成了这种恶习,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热诚和关注。我们逃避的是痛苦,是责难,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如果我们一味的选择用拖拉,选择去逃避,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远。反之,生活中到处都有经

过风雨后的彩虹,历练才是真正通往美好的途径。

7.全新全意,尽职尽责和每天多做一点(书上有一句话,如果你和有能力的人相比,我们能做的更好,相信我们永远都不会失业。如果能多做一点额外的,那么就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突然想到一句歌,好像是这么唱的: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我们有时候往往忽视了身边的哲理,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用心体会,老子>中的道法自然,应该指的是,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只要用心去做事情,才符合自然生存,物竞天择的法则。

8.感恩之情和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 工作中,有时候往往和车间的同事起争执,特别是班组长,谈论工价是否合理的时候,我会让他们想象,自己是这条拉,这台机器的老板,看到如此散漫的士气和态度,是否愿意给多的工资。那些组长马上就很惭愧,我们的同事其实都是些可以交流的,只是方式需要改变,把班组放在老板的位置,给他们足够的尊重,班组马上就会认同,也不必争吵,让班组自觉羞愧,比当众颜面丢失,争论不休更让人铭记。普通的员工更应该如此。我们作为管理应该多注重员工的想法,让人觉得受到尊重,往往能更激发他工作的激情。将心比心,得到的回应胜过物质上的奖励,诚然,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很多,物质的需求大过精神的需求。但是,精神上的力量更能激发人

们的战斗能力,否则,在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的解放前夕,共产党何以打败列强,赶走国民党。公司作为组织虽然没有那么大的企图,但是关注员工的心态和争取更多的福利的双管齐下更能释放员工作为主人翁的激情。

9.不要成为心灵上的奴隶(现在的社会,压力来自于各个方面,我们的存在必须受到各种各样的支配,这是必须的,否则无法无天就会乱了秩序,然而我们的心灵是自己的,自己的内心觉得强大,那么整个人都很强大。一个人的气质是由内而外的,就如同美女穿衣一样,有些人穿出来是轻佻,有些人穿起来就是气质。心如海宽,才能让自己承受的更多,心胸狭窄,就会由内而外表现出来,处处碰壁,引人责难。

当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原本想停歇的脚步也会默默加快,因为这个时间容不得停留。电影《蝴蝶效应》里有过这样的感悟,巴西热带雨林的蝴蝶闪动翅膀,远在万里的太平洋上的飓风都会受其影响。所以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行为都能产生影响,留下印记。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影响的就更多。是好,是坏,内心最清楚。如果一个人想做撒旦,那么魔鬼会自动上门,中国也有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狗升天。虽然说是贬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为什么不说成是,这个得道之人影响了家里的各种物事。

再次有感于,敬佩那些做自己的主人,心灵的主人,有敬业

精神,忠心诚恳,勤劳奋进的人们,有了这些人的榜样,我们才在行进中有了明亮的灯塔。更感谢鞭策我们,为我们进步殚精竭虑的人。生如夏花,有感太阳。

第15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读《致加西亚的信》有感

----杨柳兰

上学的时候就简单的了解过这本书,这次在此拿起这本书,我开始思考这本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能够吸引这么多的读者?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翻开了这本书一页一页的细细的阅读. 这本书的大概故事情节是这样的:19世纪美西战争中,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手中,可是加西亚正在丛林作战,没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此时,挺身而出的一名军人——罗文,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险,徒步三周后,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故事的情节就是这么的简单,然而这个简单又简短的故事背后却蕴藏着一个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精神——敬业精神,罗文正是通过他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完成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任务,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在工作中普遍缺乏的,爱岗敬业是我们从小就倡导的一种精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80,90后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这个人群自我意识比较强,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比起罗文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收入和工作的舒适与否,现在的社会又是以80、90为主,如何管理就成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培养员工敬业精神可以有力地推动工作的进步.在现实工作中需要能\"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那些积极主动,坚忍不拔,积

极和坚决完成任务的人,那些值得信赖,具有崇高使命感,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并不一定要像罗文一样具备军事知识,但一定要具备罗文一样的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正是国家,企业和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有力支柱.罗文般的敬业精神应该作为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敬业标准,对于工作任务不计得失,不怕困难,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积极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地工作,高效地完成任务。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畅销不衰,风靡世界,正是它倡导了这种理念:对工作的忠诚与信念。现在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都不满意,所谓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的工作比自己好,而等自己真的失去目前的工作时,才发觉自己原先的工作有多好。我想每一个职业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别,而且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收获总是和付出成正比的,我为什么说\"收获\"而没用\"收入\" 因为\"收入\"仅仅是\"收获\"当中的一部分,正如书中所说:\"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面对微薄的薪水,你应当懂得,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这段话对我的心灵有很大的触动,在当今这个快餐时代,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而忽视了一份工作对于人内在

品质和素养的深远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书中还提到了一种观点:\"每天多做一点\".现在很多人工作时往往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即把领导规定必须做的事情做完就行了.这样的话,只会使自己永远处在被动的局面,换句话说,这样无法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子,艾伦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球赛,多做了点事情,结果不仅为自己增加了1000美元的现金收入,而且为自己带来了一个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职务.艾伦并不是速记员,他也没有义务留下来帮那个律师做速记,可他还是留下来帮了律师的忙.他能这么做,反映出他具有助人为乐的内在品质,正是这种良好的品质,使他获得了现金收入和更好的职务.每天多做一点,并不会占用自己太多的时间,却可以让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当然罗文的优秀是不言而喻的,而麦金莱的举重若轻,瓦格纳的知人善任,格瓦西奥,里奥等人的团结协作以及双方的共同价值目标,也同样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都是一个企业,一个领导,一个员工必不可少的。

读过一本好书,精神得到了一次升华,我会将《把信送给加西亚》所体现的精神落实到我的本职工作中,原则做事,本色做人。

第16篇:致教师的一封信读后感

读《致教师》有感

盐城市冈中小学

王亮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2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小琪同学是四(3)班的一个孩子,刚开始她给人的感觉是聪明,发言积极,是个不可多得的聪明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是深入,我发现小琪同学有着和自己课堂表现截然相反的拖作业现象,只要老师不在她身边,她都是在玩,一个字也不动的。对这孩子我用了很多种方法,软硬兼施,但这娃就是油盐不进。依然我行我素,拖拉作业,还把小脑筋动到了放学开溜上去,实在让人头疼至极。我把这个情况和来接她的奶奶反映了,在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爸妈常常忙到很晚,没有时间去管理她,现在虽然把她送到补习班,其他对她还是不闻不问。了解这一些以后,我以此为切入点,和小琪进行了交谈,对她爸妈工作的辛苦表示理解,关心她放学后在补习班的生活,特别是了解到孩子常常到晚上8点才能回家,小琪也是不容易。我拉着她的手,和她谈了很多,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卸下了心房,又或许是我的关怀令她有所感动,在后面的日子,小琪同学变了很多,作业主动交给我,我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过。现在她甚至还主动来问我有没有额外的作业给她做。作为她的老师,成就感、欣慰感溢满我的心中。

还有一个已经毕业三年的学生,每年的教师节她都会记得给我送上一盆植物,写上一张贺卡祝我节日快乐,我是感动的,幸福的。我想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感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

也许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读朱永新大师的《致教师》有感

《致教师》(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版)是新教育实验之发起人、总负责人,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的一部最新力作。

全书共分四辑,即“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生命的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共收录先生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封问答式书信,最后一辑收录自2010年以来先生为寄语新教育同仁的5篇年度致辞。16万字的篇幅里,看见真实,也看见真诚;遇见理性,也遇见理想;见证深度,也见证温度。那是普通教师的“问题之困”,更是平等对话的“智者之声”。因此,“致教师”,与其说是一个书名,不如说是一个意象。在文字与心灵相遇的地方,亮着心灵晤对的古典灯光。

以对话遇见心灵

《致教师》以书信体方式呈现。每一封信,就是一次问题的探讨,思想的聚焦,心灵的呼应。藉新教育之于中国教育的重大影响,朱永新一再被媒体推为改变中国教育之“风云人物”,成为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教师心中的“意见领袖”。尽管,轰动不是新教育追寻的初衷,但关注与追随又实实在在化作了担当与责任。《致教师》的撰写,源于一个互动的过程。自2014年始,先生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之《教师月刊》之约,通过“答教师问”的专栏连载,以公开的书信回答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境遇的教师提问。这种写作起点与方式,意味着《致教师》不可能是从“我”走向“你”的学问预设与思想独白,而是一场“你”来 “我”往的心灵对话与精神往来。这样的往来与对话里,注定会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

果然,在《致教师》里,你读到的不是“居高声自远”的学术独白,也不是就事论事的实务指南,更不是老生常谈的道理重申,而是一页一页的生命发现——于事实中发现价值,于日常里发现永恒,于现象中发现本质,于局部里看见整体。

在这里,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那些教师生命的昏暗。在这里,书信也不只是载体,它是对话的方式,结构的方式,也是作者的言语方式。在一个以“微信”刷存在感,甚至依赖于“朋友圈”来喂养思想的时代,在移动互联网不断碾平时空的时代,书信,特别是这种纸面的书信,特别能传递出一份优雅、舒缓而亲密的古典情怀,一种细雨敲窗的温和与浪漫。永新先生惯有的诗意与理性,亲切与深刻,与“信”的语境契合到一起,构成迷人的质感与温情。

以问题播种智慧

离开问题的言说,亦如缺乏食盐的菜蔬。《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

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

我也特别注意到所提的问题。有的叩问价值,关于信念、关于理想、关于幸福;有的探讨幸福,关于读书、关于研究,关于备课、关于班级建设;有的问道人生,关于职业境界,关于生活情趣,关于处事为人;有的讨论教育生活,关于仪式与细节,关于读书与写作,关于教室缔造与期末庆典„„

每一个问题都有一束焦灼的目光,都是一场等待与倾听,一份信赖与虔诚。我想,朱先生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问题如同纵横的田垄,先生的谈言微中,成为一行一行智慧的播种。与此同时,那些来自不同层面的真实问题,作为21世纪中国教师的底层声音,何尝又不是中国教师成长的精神面相?因为问题的针对性,《致教师》的对话既是澄清当下的共时性对话,亦是存留历史的历时性对话。

以幸福成全生命

其实,《致教师》里的问题与话题,哪一个都逃不出教育与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朱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与“完整”,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因为它们的存在,教师挣脱一切“标签”“脸谱”与“定型”,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那么,“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

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在他看来,教师是教室的国王,教师的胸怀决定着一间教室的大小。因为,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燃烧了自己。在他眼里,读书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大音希声是行动的回响”;“创造的起点是问号”,“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空气穿过针孔时,比穿过山谷更有快感”„„

打开《致教师》,随处都是这种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平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你以为这只是“观念与说法”的修辞美化吗?显然不。它们都是“幸福与完整”之教育生活所赋予的生命之神光。

在这些因“问”而来的言说里,充满着永新先生对一线教师生活、生命与生涯的深切关怀与美丽成全,同时也成全了他自己的幸福人生。

以现实求证未来

于时间的波峰浪谷里,总看得见历史的背影,听得到现实的歌吟,映得出未来的表情。

《致教师》的最后一辑文字,不是答问,胜似答问。读之,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那是自2010年起,每一年度的辞旧迎新之时,永新先生深夜或凌晨写给全国新教育同仁的年度献辞。

我们知道,自2002以来,“朱永新”的名字就与其倡导、推动的“新教育实验”成为生命的共同体。十多年来,新教育由一个学者的热切理想或书斋念想,化作春天的种子,迅速撒播到大江南北的两千多所实验学校,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心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亦如朱先生发出的一个简单信号,就汇聚了无数理想主义的能量,亦集合起无数生动而深刻的民间智慧。

或许,在永新先生眼里,岁末年初最是年岁的刻度,是现在与未来的节点。而在他心里,教师的终极意义在于“以现实求证未来”。读他关于新教育的年度文字,我们无法忽略那漫天飘着祝福的跨年语境,更无法忽略的是,新教育实验于神州大地间得到的热切呼应。新教育所构建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教育生活节奏,正在柔软地植入了千百万师生的内心。

教育是一切的“果”,也是一切的“因”。对一个教师来说,痛恨积弊的方式是行动,是将让自己置身于“涨潮的海上”,相信“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相信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唯有建设,唯有行动,才能“带着使命,带着爱”,“向没有污染的地方,重新出发”。

《致教师》读后感

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有关教师心灵成长的书。全书共分四辑,分别是“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 “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 “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以书信问答的方式呈现,众多一线教师提出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难题、

在教师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朱老师一一予以解答,不仅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分析, 更看出问题背后的本质,对每个问题都作出了详尽细致、深入浅出的剖析。 第四辑收录了朱老师自2010年以来的6 篇新年致辞,总结每年度新教育工作的同时,展望美好的未来。

读罢全书,我受益良多,甚至可以说,

朱老师的每一篇回复几乎都对我有所启发,尤其是在如何规划自身发展方面有所裨益。

书中提出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

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对我来说,目前,最基本的,是要抵达第一重境界。

那么,

如何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呢?朱永新老师也为我们提出来具体 的方法,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就是要把课上

好。把课上好并不容易,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兴趣等等。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

何其容易。这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在教师如何提高自我素养、专业能力方面, 朱永新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教师的学习,首先就是向书本学”。阅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 阅读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

书,要懂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经典对话,加强阅读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当然,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看书却不思考,没有把书本中的精华之处加以内化、吸收,

对书本中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地方没有

思考,只是看过而已,这样读书的效果不会理想。因此,学习与思考密不可分。一方面读过的书要做摘抄、笔记,还可以写一些感想,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要用文字记录成长可以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提出:“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

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入文。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可以一赔百。” 这一带有玩笑性质的广告在教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教

育写作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我,步入优秀教师的行列。因为在写作中,教师 会反思自我,对事件进行冷静深刻的分析,会探索思考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对已有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改进、完善自己。教师的专业写作,是将粗疏的经验提炼为精确的专业能力,

将浅层的教学感受深化为内心的时间洞察

的最好手段。同时,朱永新老师也提倡“师生共写随笔”,许多老师用信件与学

生交流,激励学生,用可以渗透人心的文字鼓舞学生不断奋进。因此,坚持教育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新教师的“吉祥三宝”》这封回信中,朱永新老师提出教师的“吉祥三

宝”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其中,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重要性已经说过,

“专业共同体”是指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讨论、分享

交流、取长补短。在学校工作时,有同事、朋友的陪伴,此时的自我提升不难,难的是工作以外的时间也能合理规划,用适当的时间进行自我培训。其实,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当教师把培训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主动培训自己, 那么成为更好的教师指日可待。

《致教师》这本书,虽然是写给教师的,但是,即便不是一名教师,读完这本书后,也能从中获取很多人生道路的指引。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

由学校推荐,有机会读到这样一本启迪人的心智的书。今后我也会不断重读这本书, 因为我相信这本书将常读常新。

第17篇:《致新员工的一封信》读后感

《致新员工的一封信》读后感

——武聪

当我们刚刚来到公司的时候,我们每个新员工都收到了张总给我们的一封信。打开这封信,读完它,我得到了很多启示,也体会到了张总寄托于书中的美好祝愿和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正如张总所说的 “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我很荣幸也很感谢在我人生的新起点上陕京管道选择了我,也很庆幸自己选择了陕京管道,选择了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

公司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完善的公司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企业以向首都及沿线用户安全平稳供气为己任,履行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为中国石油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贡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创造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信中,张总强调指出:“安全是工作和事业的需要,更是每一名员工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幸福生活、维护家庭幸福的保证。”张总的一席话,让我着实感受到公司领导对广大员工安全的重视,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首先就是以人的生命为本,要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我们只有增强安全意识,树立起“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观念,执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生产方针,培养安全责任心,才能有效识别风险、控制风险、消除隐患,实现生

产上的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正如著名的海因里希的“金字塔”理论:三万起不安全行为和状态肯定会造成三千起危险时间、三百起轻微事故、三十起一般事故和一起重大事故。因此,只有减少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的次数,才能达到减少重大事故发生的次数的目的。

信中,张总给我们提出要树立良好的“工作状态”意识的要求。一句“工作状态”,他向我们阐明了深刻的道理:爱岗敬业、遵守制度、时刻保持安全责任心,不仅有益于我们所在的团队,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员工本身。“赢在一心,雁翔高远”道出了实现团队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真谛,也表明了对制度、规则和任务的遵守和执行。一个想有所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员工,必须“时刻有高危意识”“工作时刻在状态”,保质保量地去完成任务,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以空杯的积极心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储备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以使自己能更好的胜任这项工作。面对机遇和挑战,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的成长经验,我要不断吸取前辈们的经验教训,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今天,我已经走出校园,踏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能够加入到既有实力又有奉献拼搏精神的陕京管道我感到荣幸和自豪。因此在工作中我要全身心地投入,爱岗敬业,秉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贯彻“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公司宗旨,执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生产方针,在为公司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管道专业化公司尽献自己微薄之力的同时,也使自己有所收获。

第18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读《致加西亚的信》后感

读完《致加西亚的信》后我感触很深,在我刚毕业踏入社会继而进入好博工作的这个时候,《致加西亚的信》来的特别及时,非常感谢公司很够给我这个自我认知的机会。这本书绝对是一位良师益友,涉世未深的我,在她的提醒下,让我明白今后该如何做人,如何创造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书中讲到在美西战争发生后,美国必须立即跟古巴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然而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将军确切的地点。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在经过别人建议后,总统将信交给了名叫罗文的人。罗文拿了信,任何多余的问题都没问,四天之后在古巴上岸,经过三个星期,徒步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他送的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美利坚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希望。

罗文是一名军人,保卫祖国,舍身为祖国的利益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他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和学习。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从事何种职业,我们不仅要在集体中体现我们的价值,更要让我们的价值服务于集体!

在崇尚金钱的今天,很多人的想法都很现实,也很单纯,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能赚到更多钱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其实不然,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亦没有好坏之别。工作,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过程,钱只是工作附带的效果。从罗文身上,我学到了他敬业、忠诚、服从、勤奋的态度,作为一个职业人,这些都应该是我所必需的。

现在好博给了我工作,也给了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我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完成每一天的任务,现在我想到的不是公司给了我什么,而是我为公司做了什么。一个职业人能否成功完成企业交给他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因素——能力和素养。能力是人的硬件,素养是软件,硬件要在软件的支持下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当罗文将军拿到信后,他确实有能力可以在一个月时间内将信送到加西亚手中,但他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敬业精神,他有可能在两个月后或者三个月后才将信送到加西亚手中,那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利坚就不是现在这个强大的模样。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大,他会的最多,懂的也最多,但在企业中没有敬业精神,做事挑三拣四,拖拖拉拉,肯定不会对企业有什么益处,有时候很可能会将公司交付的重任耽误,进而造成公司更大的损失,这种人是不可用的。所以,现在的我要尽快提升自身素养,尽管刚开始工作懂的不多会的也不多,但我要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踏踏实实的做每件事,兢兢业业的完成每件任务,多想多问,尽快提升自己能力,不负公司对我的期望。在公司工作,就应该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庭,把自己归属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忠诚为公司服务,无怨无悔。当罗文接过总统的信后,什么要求都没有提,更没有问为什么让我做而不是别人,这样一个绝对服从上级的人是我们每一个职业人的榜样。上级能够托付我们任务,是因为这个任务适合自己,并且也是上级对我们的信任,服从,这只能说是下级的本分,不应有任何无关的问题,服从上级,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公司每天都要有进步,事无巨细,每个任务都值得去做,每天都应该多做一点,不可拖拉懒惰,每天使自己进步一点,懒惰只能让人退步,勤奋一点,像罗文一样,不畏困难,斩草除荆,用勤奋换取自己的成功。

罗文将军做到了他身为一名军人而应该做到的事,圆满的完成了上级所托付给他的使命,也就是他尽职尽责敬业的最好的证明。我们身为一名员工,所需要懂得的是,我们也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到敬业爱岗,以集体为重,为集体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而努力拼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大的价值,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交一副满意的答卷!

————杨磊

第19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内容简短,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讲述的是在19世纪美西战争中,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手中,可是加西亚正在古巴辽阔的丛林中作战,没人知道他具体在什么地方。此时,情报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向时任的美国总统麦金莱推荐了罗文,罗文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险,徒步三周,走过了危机四伏的国家,最终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读完后,我感觉作者从字里行间所要倡导的是:忠诚、敬业、勤奋和自信。这不仅是每个职业人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更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忠诚——就是大到忠于自己的党和忠于自己的祖国,小到忠于自己的单位、自己的领导和自己的职责。试问,一个不忠诚的人,他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反之,当你心中充满了忠诚也就是充满了无限的爱时,即使你工作得再苦再累,你也丝毫不会叫苦。因为你是为自己所爱的去付出,去贡献,你会为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而感到自豪和快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要从政治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单位,我们始终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工作为出发点,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努力做到不利于工作和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工作和团结的事不做。时时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自豪。在与人交往中,要以心换心、坦诚相待。而不是由功利思想作祟,被绕进了世俗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当中。

敬业——就是坚决的执行力,果断地采取行动,一心一意完成上级托付的任务。当接到上级交付的任务时不应有丝毫推诿和犹豫。马上采取行动,以出色地完成任务为目标。只有拥有了敬业的精神,我们才会在执着追求工作的乐趣中,“每天多做一点”,不断锻造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作风,主动学习知识、思考问题、总结规律、改革创新,否则,就会出现情况不清、互相推诿、办事拖沓、因循守旧。书中的罗文无疑是敬业的,整个送信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他丝毫没有怀疑和犹豫,在他迫切希望完成任务的心中,有着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如书中所言:“年轻有为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勤奋——当你在执行任务之前,要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怎样去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地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并熟悉自己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为出色完成任务打下扎实的基础。作为年轻的工作人员,首先要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其次要经常学习各项政策和法规,做到了然于胸,轻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党和领导干部群众做好服务工作。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象罗文那样具有敬业,忠诚,服从,勤奋等等优秀的个人品质的工作者。

自信——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自信,是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它能给人力量、使人坚强。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商业信条就是自信,因为自信他本身就创造了商业上的奇迹。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唤醒自身的潜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身的特点与优势;积极的自我暗示,在战胜困难,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果敢、勇往直前的勇气和精神,能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使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快速地提升。罗文凭借自信圆满完成了送信任务,在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中,让我们看到自信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我想,一直以来,罗文就是以自信来激励自己,从而使其在平时的作战、训练以及其他事务中不断努力、积累经验,逐步完善自己、展示自身的才能与价值,从而能够成长为最可信赖、不可取代的人才,成为伯乐眼中毋庸置疑的“千里马”。

读完《致加西亚的信》,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尤其是组工干部,在生活和工作中,要诚实待人、执着做事、自信加分,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努力使自己成为党性坚强、政治过硬,知人善任、能力过硬,公道正派、作风过硬的组工干部,像罗文一样,为自己赢得一个又一个为加西亚送信的机会。_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一本好书,能够使人心灵得到洗礼和慰藉,从中获取精神的养料。读了《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后,让我有了深刻感受与启发,让我的心灵得到深深的震撼。­刚开始,看到书名时,以为只是纯粹的一封信。其实,非也。读后,文中的罗文中尉让我颇为钦佩。当美国总统把信交给罗文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胆怯。看似草率,急切接受任务的他,心中却有着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知道,罗文送信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是在于他那坚持、自信和不畏困难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当今人看来,他的绝对服从命令行为是一种愚昧的动机。是的,我们现在的社会,不能强调一切听从命令,更不能,是命令就服从。可在其当时的社会,作为一名军人的罗文,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哪怕是牺牲性命,荣誉都不能丧失,更不能被蔑视。尽管他清楚这个任务的艰巨程度,无法按照任何人的指令行事。但他是军人,他把服从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在当今商业化的时代下,试问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操守一份忠于职守、敬业爱岗的精神呢?大多数人,只是在利益和权势诱导下奔波,在利益方面,处心积虑,全然笼罩在黑暗中。更有些人,只是一味的嗟叹和彷徨,没有实际行动,那些豪言壮语也只是徒劳的,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我们是否该考虑像罗文那样,凭着执著的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即使是困难重重

,也不丧失信心,毫无保留去完成任务的品质,来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赢得一个机遇呢?­

我们常说:没有梦想的人是迷茫的。一个真正有动机的人对于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充满自信、动力、挑战性、激发性的梦想。而梦想正是动机的推进器。正如罗文说:“我自己有送信的梦想。”正是梦想的信念成就了他。(读后感 www.daodoc.com)正翱翔于大学天空­的我们,更应该带着梦想,带着信念去飞翔,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感到迷茫,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要想站稳力足之地,我们应该像罗文一样扬起梦想的风帆,去坦然迎接困难和挑战,主动创造机遇,把握机会。莫待机遇为我们“消得人憔悴”,在生命长河中,我们不能只看到沙砾,更应看到河中的灿烂辉煌,莫待它匆匆流过时,才后悔莫及

第20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信》只不过是作者在茶余饭后与家人的闲谈中获得启发,写出的一篇短文,用来填补杂志的“天窗”,故事讲述的仅仅是罗文中尉完成了总统派给伯的任务一送信而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参考。《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范文(一)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却带给人深深思索的书籍,请允许我首先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急需求得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地明白加西亚到底在哪里。有人对总统说:\"或许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罗文中尉找来,果断决定让罗文去送信。罗文面对一无所知的境况,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而后,他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走过了一段充满艰难险阻、失败与死亡气息的艰苦历程,终于,成功将信件送到了加西亚的手中。

局面艰难,罗文为什么会送信成功呢?那么我们一起来从这个真实故事中来找一下,罗文身上的“特别”之处,看看是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执行力——不推脱、有担当、反应迅速。这是我对罗文的第一印象。一个命令、一封信,听在耳中、执于掌内。这一刻,便已是罗文执行任务的开端。面对没有任何提示与帮助的命令,他没有提出疑问、接受时更没有丝毫的迟缓。而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征程。我相信他的心中是有信念的:不问前路,答案自在路上。

忠诚——凡是读过这个故事的人,肯定会与我有同样的感觉。罗文无疑是忠诚的,从他不质疑开始,到他命悬一线之时也未曾放弃,都在诉说着他的忠诚。

执着——他的执着精神,是令我最感动的。因为在当代社会,这真是太难找到的品质了。“坚贞不屈的执着,这一点使得他忠于信仰,敏于行动,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使命中”。他执着于自己的使命,不会考虑其他无用的东西。

踏实勤奋——这个品质使他总是能在不知前路之时、危机四伏之时、遭遇误解之时,找到解决的办法。他不浮躁、不退缩、不畏惧。踏实勤劳已烙印在他的灵魂,罗文处处都透露出了这迷人的品格。

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执行力、忠诚、执着、踏实勤奋,这就是罗文身上的特别之处。没有执行力,罗文根本无法踏上征途;没有绝对的忠诚,遇到险阻时的罗文无法跨越障碍;没有执着的精神,罗文不会坚持到最后;若不是踏实勤奋,罗文又怎么能身体力行的支撑起他的种种优良品质?是的,就是这些品质搭建的桥梁,令罗文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

反观我们自己,我们身在职场上,分配的工作我们能第一时间坚决开展吗?我们面对单位给我们的工作机会,内心是否是感恩的?我们对一电成不变的工作能坚持品质吗?我们对本质的工作能踏实完成吗?我们对分配的自认为无关的工作能无怨言的完美执行吗?

感谢罗文给了我们启示,感谢这本畅销了一百多年经久不衰的人生导读一样的书籍,感谢能在愿意努力、愿意改变的岁月里遇到了这个故事。仅以此读后感,令自己铭记此刻罗文所带给我的感悟,并鞭策自己,前行的道路中,如他一般“忠于信仰、敏于行动”!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范文(二)

《致加西亚的信》故事很短很简单很明了。看完它的简单介绍后我本以为这本162页的书里面应该包含着送信给加西亚将军时的困境和危险,在历经各种险境后得到成功,在波澜起伏起起落落的情节让我们懂得各种道理。

结果在看完书后发现实在是颠覆预先想好的情景,或者说比较惊讶这本书的布局。主故事:罗文,接受命令,送信,回国受奖。好,故事结束了!细微的看了看,这主故事用了53页即全本书的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一些名人对这个故事的评价以及表达出从这个故事中显露的品质。不过回想起来,物极生反,越简单就可能越不简单,生活中很多很简单的东西也未必做得好。这大概就是这本书需要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诠释这个故事的品质的原因吧。

读完主故事的53页后,也就是还当我没看后面别人的评价前,我自己本身在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军人,执行力以及勇敢。故事虽短但还是会有许多细节让读者好好品味。第一,也就是最开端最令我佩服的地方,简短的说就是政府告诉罗文这个私密的送信任务,他可能会死而且国家不会有所帮助毕竟有关情报。罗文当下立刻答应并产生了一股军人的荣誉感。第二,简短的说就是身为情报员潜入敌军的勇气,要知道被发现是会没命的。中途被两个西班牙的卧底发现果断解决!这些细节没写得天花乱坠,甚至只是一段话,一行字。但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品质,是的,就如军人一样,不需要形象生动的描绘。

打后的篇幅是一些名人对罗文的思考,证明了我的语文水平还是有的,不过还能对这个故事的品质有所补充。第一:执行力。要知道罗文接到任务没有过多的乱七八糟的询问,他只有服从,执行,忠诚地执行。在这种品质还衍生出责任,自己的责任,国家的责任,对责任的稳扎稳打,对责任的稳抗在肩。第二:勇敢与智慧。光有思想意念远远不够,还需要方法。故事中罗文对目的的清晰,对行动的果断,对机会的把握,对自身的自信,这都是让罗文在艰巨任务中成功的必要因素。这里惭愧自己还是没有从故事中看出这些因素。

那么回到现代。作为一个大学生,的确能从罗文学到挺多。现代大学生被无数人所诟病,存在即有理由,拖延症,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等等各种词儿在大学生中出现。那么,我们能不能学习下罗文的执行力呢?能不能学习下罗文的行动智慧呢?空谈梦想,缺少行动,没有目标,没有计划,那么就能从罗文中展现出来的品质去杜绝。落实到我而言,一个工科理科生,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动手能力执行能力。保持对自己的驱动力,要做的立马去做规划去做,那么“加西亚的信”,我们也能送出。

那在最近,我成为敏视的实习生,作为公司的一员,我必须了解到自己的责任义务,做到罗文的忠诚和服从。被数次问到我的心态,我清晰地表达出向往积极进取的生活,向往一步步前进的步伐。那么更应该学习罗文的自信与方法,勇敢迈出步伐。从事软件工程师的职业,本心而论是兴趣使然,那么抓紧这个绝好的机会,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在参观完公司产品整套流程后,更是发现产品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本着责任,本着荣誉,本着集体,要让自己变得优秀,期望自己的“那一步”能够顺利,能够优秀,能够出色而大方光彩。

最后,明确了自己态度,融入集体,用功使之有形,用心使之无形。我也去送“加西亚的信”吧,相信一句话:真的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范文(三)

一些书短到令人吃惊的程度,而它所发挥的作用却并不小。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雷的《致加西亚的信》,就是这样一本书。

什么东西使这本书充满了魅力呢一看之下,情节简单到了极点:19世纪美西战争中,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手中,可是加西亚正在丛林作战,没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此时,挺身而出的一名军人——罗文,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险,徒步三周后,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罗文正是通过他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完成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任务,也正像许多公司的那些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的领导人和员工一样,他们的敬业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公司事业的进步。企业需要能“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那些积极主动,坚忍不拔,积极和坚决完成任务的人,那些值得信赖,具有崇高使命感,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并不一定要像罗文一样具备军事知识,但一定要具备罗文一样的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正是国家,企业和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有力支柱。罗文般的敬业精神应该作为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敬业标准,对于工作任务不计得失,不怕困难,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积极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地工作,高效地完成任务。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畅销不衰,风靡世界,正是它倡导了这种理念:对工作的忠诚与信念。现在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都不满意,所谓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的工作比自己好,而等自己真的失去目前的工作时,才发觉自己原先的工作有多好。我想每一个职业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别,而且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收获总是和付出成正比的,我为什么说“收获”而没用“收入”因为“收入”仅仅是“收获”当中的一部分,正如书中所说:“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面对微薄的薪水,你应当懂得,雇主支付给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这段话对我的心灵有很大的触动,在当今这个快餐时代,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而忽视了一份工作对于人内在品质和素养的深远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书中还提到了一种观点:“每天多做一点”。现在很多人工作时往往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即把老板或领导规定必须做的事情做完就行了。这样的话,只会使自己永远处在被动的局面,换句话说,这样无法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子,艾伦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球赛,多做了点事情,结果不仅为自己增加了1000美元的现金收入,而且为自己带来了一个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职务。艾伦并不是速记员,他也没有义务留下来帮那个律师做速记,可他还是留下来帮了律师的忙。他能这么做,反映出他具有助人为乐的内在品质,正是这种良好的品质,使他获得了现金收入和更好的职务。每天多做一点,并不会占用自己太多的时间,却可以让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当然罗文的优秀是不言而喻的,而麦金莱的举重若轻,瓦格纳的知人善任,格瓦西奥,里奥等人的团结协作以及双方的共同价值目标,也同样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都是一个企业,一个领导,一个员工必不可少的。

读过一本好书,精神得到了一次升华,愿我们将《把信送给加西亚》所体现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本职工作中,原则做事,本色做人。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范文(四)

人们说这是一本\"名著\",但是在今天我才有幸见到并拜读。这本只能用\"小册子\"来形容的书,被赋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印数高达40,000,000册。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所有的文字,许多政府、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这样的评价不得不让我想起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的励志书,而励志书,也似乎都很畅销。

薄薄的一本书,除去内容有些重复的前言和书评,正文只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当年哈伯德发表的\"填补空白\"的文章《致加西亚的信》;另一部分是故事主人公罗文自述《我是怎样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前者很短,先是简单的概括了一下罗文的事迹,大概是这样的:\"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迫切需要尽快和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取得联系\",而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具体在哪里。情急之下有人给总统推荐了主人公罗文。罗文二话不说完成了任务。

哈伯德很粗略的概括了罗文的故事,正像他说的那样\"无意详述\",而他想强调的重点是\"罗文接过信,并且没有问‘他在哪里?’\"然后便是对他的赞美:\"这样的人应该为他铸造一座不朽的青铜雕像\"。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象了一下罗文到底是如何完成这个\"不可能任务\"的,并且疑惑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没有人把他拍成电影。而哈伯德所看重的,并不是罗文有多么高超的能力,而是他不多问就独立完成任务的敬业精神。同时,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会这么畅销,其原因是这本书寄托了众多领导人对下属员工的期望。

之后我读了罗文的自述,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整个经历似乎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首先,罗文并没有机会去问过多的问题,因为长官明确的说了\"你不要再请求任何指示\"。而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就是他们的使命。而没有问题的服从,也建立在长官的简短有效明确的命令。至此我觉得在以外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推崇这种绝对的服从并不见得合适。第一是因为需要用准确的服从来保证军事行动的成功,而企业等社会机构需要的是各抒己见的群体智慧;第二,的命令常常简单明了,服从起来也较为简单;而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决策或者执行需要建立在沟通与协调之上,这样才能保证行动的合理性,而缺乏沟通的服从,往往会由于领导人的单一意见或者执行人的误解而使得该行动的效果非常不好。简单的说,企业需要的是服从命令的机器还是能出谋划策的\"人\"?是需要下属准确的执行命令,还是帮助上司改进决策?就算我们可以做罗文,又有哪位领导可以像文中的总统那样,把一件万分重要的事情在不允许对方问问题并独立完成的前提下,交给下属,并且如此的信任他而不插手?

其次,罗文真的是自己一个人把任务完成的吗?我们可以看到罗文的行动已经被非常周密的安排好了。所到之处,向导、交通、随从、保镖、厨师、热情的居民都已经恭候多时。回头想想,在罗文接受任务的时候,虽然不知道加西亚的具体地点,但是已经被告知了在\"古巴东部的某个地方\"。一个大致的地点,再加上后面的周密安排,相信对于任何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来说,都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哈伯德所引申的\"独立\"地完成任务,故弄玄虚的\"如何徒步穿越这个敌对国家,于三个星期后出现在岛屿的另一端,将信交给加西亚将军\"似乎又是一个故意误读。而哈伯德之所以不愿意详述罗文完成任务的经过,看来也并非是因为觉得无需详述。

第三,罗文的自述很诚实,从中我们看出来,他的任务经历虽然存在客观的可能的危险,但是几乎每次都是有惊无险,偶尔是由于向导等随行人员的冷静处理,化险为夷。在整篇文章中,他的描述并不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苍白和粗略,有的时候被称为\"流水账\"也不为过。罗文本人也似乎一直是一个记录事件的\"华生\"的角色,以及被保护的\"唐僧\"的角色。不难理解为什么哈罗德的前文会被人们所喜爱,因为由于哈罗德的误读,人们把罗文建立在了自己的想象之上,再加上哈罗德在后半段的\"精神传销\"似的号召语言,以及前后书评的断章取义和更加夸张的引申,相信不少人会热血沸腾,尤其是一些企业的老板,以为他们需要的正是罗文一样的人,以为他们正是需要给员工们上这样的一课。罗文成了企业家们想象中的神,就像今天经常被挂在嘴边的马云一样,什么话都是马云说的,什么事都是马云做得,而那些所谓的\"商业经\",大多数也只是被用来激励激励而已,并没有多少现实价值加以复制。确实,不难理解这篇用来填补空白的《致加西亚的信》成功了。但是难理解的是,加上那些同样用来填补空白以出版成书的文章,它依然能有那么大的销量。这不禁有些让人怀疑,仔细读读那些用来填补空白的\"书评\",我们会发现,这本书的大销量,绝大部分来自于\"集团购买\",先是纽约中心铁路局,然后俄国铁道大臣又把它分发给所有的铁路员工,再之后到俄国士兵和日本的干部。这些购买一是在销量上提供了很大的数字,而更重要的是无疑给这本书加上了光环,到后来写道州长要求政府的每一位员工都读这本书,已经是在赤裸裸的利用这一点来宣传了。

然而不管罗文到底是怎样完成任务的,也不管这本书是不是真的像所说的那样受人欢迎,它的确是一个值得人们学习的故事。而许多组织愿意购买这本书,许多领导愿意给员工推荐这本书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盲目的跟从夸张的宣传。这表达了他们对员工的一种希望。并没有企业老板真的希望自己的员工都变得像士兵一样只会服从和执行,他们只是希望员工在现在的基础上多一些敬业精神,多一些独立自主,多一些尽心尽力。人是需要榜样的,因此我一直拒绝把罗文的敬业描述成\"性命攸关而骑虎难下的行动\"。我们不需要学习他们所吹捧的不问\"愚蠢的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可取的地方。里面有一些话我很赞同,比如\"如果要同情的话,也让我们为那些在努力经营大企业的人留下同情的泪水,他们在下班铃响之后仍然要加班加点,他们头上的白发因为要竭力约束那些漠不关心、没有能力又敷衍行事、忘恩负义的人而日益增多。\"相信正是这样的一些话,感动了一些身居高位、收入颇丰却被人们所抨击的企业家们。而这句话也确实需要我们好好的反思,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为我所服务的集体着想,有没有为了集体的更高目标而努力。我们不为老板服务,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仅仅为了自己的薪水而工作。

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罗文身上的使命感。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范文(五)

在我的书桌上,十多年来一直摆放着一本薄薄的书——《致加西亚的信》,讲述的是一个叫罗文的人送信的故事。

在美西战争爆发期间,美国需要与西班牙的起义军联合起来,所以必须与起义军的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然而此时的加西亚将军隐藏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想与他取得联系几无可能。情报局长阿瑟向总统推荐了罗文,并说道:“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个人一定就是罗文。”于是罗文奉命接受了送信的任务,历经千辛万苦,冲破重重险阻,终于将信交到了加西亚将军的手上。

结局当然是美好的,当然,这也不是这个故事的重点。重点是罗文接到这封信后,明知任务异常艰巨,却并没有推诿,也没有询问“加西亚在哪里”、“怎么送信”等诸如此类的话,而是很坚定地转身就踏上了前往古巴的征程,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这个故事虽短,但影响却很深远,它以一种足以让人信服的表达方式,传达了一种“罗文精神”:主动、担当、责任、敬业……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罗文”这样的人,不问缘由,明确目标后坚定的执行,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利用各种条件并自我创造条件去达成目标。在我看来,“罗文精神”强调的就是执行力。

在管理学领域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可见执行力是何等的重要。计划订得再好,如果不去具体有效的执行,最终的结果要不与目标相去甚远,要不根本就无法实现。

那么如何提高个人的执行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中国有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止境,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主动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二、肩负责任,勇于担当。

二战时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办公室门上贴着这样的一个标语:Bukets stop here,其意为麻烦到此为止,彰显的就是一种担当和责任的态度。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待这些问题又会有两种选择,一是不怕问题,主动亮剑,迎难而上。另一种则是一味回避,不思进取,强调困难。很显然,这两种态度会导致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经常听到“打造狼性团队”的口号,如果一个人都不敢去担当,又如何谈狼性?

三、制定计划,先谋后动。

古人早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计划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当然,计划一定要务实,具有可行性,不可过于“高瞻远瞩”而脱离实际。每一步需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都要考虑清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预定目标。

四、坚定信念,交流沟通。

做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是不行的,遇到一点困难便想着打退堂鼓,那是不可取的。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我们必须要坚定信念并持之以恒,要有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气势,积极、主动,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除此之外,良好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前期制定计划还是在执行过程中,沟通始终是常态,多与领导、同事沟通交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往往能让你获益匪浅。

五、利用条件,事半功倍。

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此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切莫狂妄自大。遇到自己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不妨虚心一点进行“场外求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罗文能将信安全的送给加西亚将军,同样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执行力强的人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正如当初那位情报局长在推荐罗文时的那么高度肯定:“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个人一定就是罗文。”书记也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在立志中要有决心,实干中要有担当,务实中要有创新,提升综合执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属于你的舞台,终究会是你的舞台。你,准备好了吗?

一封信读后感
《一封信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