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孙中山传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1 07:50:49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孙中山传》读后感

《孙中山传》读后感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爱过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敬仰。《孙中山传》一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真实记录了孙中山宏伟的人生历程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南部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享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孙中山的童年时代生活艰辛,没有鞋子穿,很难吃上米饭;6岁就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再大点后,他就要插秧、除草、打禾,牵牛放牧,有时还要出海捞蚝。小时候的孙中山不仅忙于各种农活,他还常听老人们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并且对洪秀全非常地敬慕,。由此,可看出,小小年纪的孙中山就已经表现出了对革命和民生的极大关注。

后来,孙中山出走香港,学习医学专业,以后曾在澳门和广州行医。在此期间,孙中山开始了革命活动。在上书李鸿章未受理睬后,孙中山于 1894年11月24号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回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从此以后,他就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先后失败达10次之多。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与70余留学生和旅日华侨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意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简历国民政府;平均地权。在此期间,他策划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虽多次遭受挫折但斗志弥坚。

1911年孙中山带领发动辛亥革命,导致了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也是后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从此以后,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境地,民不聊生。之后,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均遭失败。

孙中山一生刚强不屈,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死后更是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

纵观孙中山的一生,最让我敬佩是孙中山始终坚守“一心为公”的信念,他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所为的都是振兴中华。鲁迅曾评价孙中山: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自强不息,

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这样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学习的。

推荐第2篇:《孙中山传》读后感

《孙中山传》读后感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驱,他有着前无古人后来无来者的伟大功绩,从而结束了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统治,可尊称为“国父”。直到现在,孙先生仍然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孙中山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孙中山由一个怀揣强烈的爱国之情的热血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位坚定执着的革命者,并由此登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舞台。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他以政治家卓越的组织才能,倡导建立并壮大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国民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的崇高地位让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屣的博大胸怀吗?

孙中山还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他以他的大无畏气概,策划并指挥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此后为保卫共和制度,他又带领人民进行了维护统

一、反对封建军阀割据的长期不懈的斗争。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晚年,他通过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不断追求真理,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合作,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进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

有的人,不仅其生前活动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其去世后,仍保有着持久、强大的影响,人们会从他的遗产中汲取教益,获得力量,继续推动社会和历史向前。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

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说道:“我们越南人民,深切崇敬孙中山献身的奋斗精神和崇高道德。孙中山毕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动,曾大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曾说“孙中山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作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我想“孙中山”这三个字将烙印在所有为了平等自由而奋斗的人的心中。

高三(3)班

李子龙

推荐第3篇:孙中山传的读后感

孙中山传的读后感

有的人,不仅其生前活动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其去世后,仍保有着持久、强大的影响,人们会从他的遗产中汲取教益,获得力量,继续推动社会和历史向前。孙中山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孙中山》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

《孙中山》前有序言,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再见了,翠亨村;第二章:海外求学;第三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第四章:讨袁护国;第五章:伟大的转变;第六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生于一八六六年十月十二日广东香山县翠哼村一个贫苦家庭,这条内容让我大吃一惊,我以前一直认为孙中山家很富裕。现在才知道他是苦出身,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

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

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享年58岁。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是中国第一个非仕宦出生的政治领袖,在其长达三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从未领导过一个统一的中国,但他和同时代的大多数政客不同,他时刻践行着自己“不做大官,要做大事”的人生哲学,未曾用政治来谋取私利,而是时刻在为一个现代的,强大的,独立的和民主的中国而奔走呼号。

读完之后,我对先生的总体印象是这样的: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

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先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

先生又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的崇高地位让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屣的博大胸怀吗?

先生还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个人,然而,却毅然、决然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民国建立,是孙中山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与挫折接踵而来。孙中山一次又一次掀起革命斗争。在晚年,他更改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重视和扶助工农力量,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打下胜利的基础。

先生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用无数次失败,换取了最大的成功,失败与成功的交替,铸就了他的人格。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百折不悔,愈挫愈烈,是他留下的遗产。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孙中山的一生始终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而不停地奔波,直到他逝世。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正因为有了像孙中山一样的无数的革命先烈前俯后继,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先生虽然远去了,但是他的爱国的一生,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一生,不应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感触吗?这位革命的先驱,伟大的国父,我们必将在你的光辉下,愈行愈远,共同建设共和国的美好明天。

读完《孙中山》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他使中国人民看到了一个非帝制的社会的雏形,让后人朝着那希望之光不断地奋进。在中华民族最终完成国家统

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了解孙中山、学习孙中山、继承孙中山事业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我决心: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回报祖国。

推荐第4篇:《天下为公·孙中山传》读后感

天下为公

------读《孙中山传》有感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题记

千万年后,那个拄着手杖,在风雨中疾行的医生,该是怎样的形象?有些人看来,他遥远地背着一座山,茕茕而前行,虽不见前方的一点星光、一个人影;另一些人看来,他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滚打于乱石的河滩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还有一些人看来,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仑之山,他右手举起的手杖分明挥向每一个灵魂中的每一根长辫,而他无声的叹息和沉默的热泪,分明在那黄河与怒海之间,惊涛拍岸;或有一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具医生的骸骨。走近一些吧,重新想起这渐行渐远的名字,便会看见那不仅仅是一具屹立的骸骨,更是一个透明的灵魂。即使在漫天的阴霾下,从这个灵魂的一隙之明中,也能看到一排排颠沛流离的妇孺、一列列疲惫孤寂的男子,从黄河两岸矢志不移地走向远方的足迹。在那足迹之上,布满了梧桐枝的灰烬,却从中袅袅升起了火的凤凰——如果说这具屹立的骸骨,承担的是每一个悲剧生命的总和,这具骸骨掩盖不住的明亮的灵魂,就是昆仑顶上留下的、在每一次黑夜之中轮回的初曙。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权民生之骨。这个清澈的灵魂:天下为公之魂。这是一个朴素的名字:孙文,他是一个医生。这具医生的骸骨,这个灵魂的名字,具体又是怎样的形象?

一百多年前,他是少数几个医学博士的一员,这些热门行业走出了一批批青云直上的幸运儿。他可以选择幸运,可他选择的是不幸。他的不幸,并非两袖清风白手起家之艰,亦非九死一生之险、十次惨败之难,而是明明可以用墨写的谎言一时掩盖血写的事实、求得一把手术刀带来的富贵与平安,他却偏偏要折断手术刀,从第一滴沸腾的血开始,抚慰这个民族的伤口,欲图让那些两百多年前已经亡国、两百多年后快要灭种的“国民”——他念念不忘的名字——起死回生,并重新站在昆仑之巅。按过去、现在、将来无论哪一个时代的眼光,这都是疯子般的念头。

可他开始了。“朴学”的故纸堆里追求“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红顶子们,亦不乏水滴石穿的勇气,但只有他拿出了最彻底也最不可思议的勇气——以卵击石的勇气。如果说滴石之水,终究会得到历史天平的容纳,那击石之卵,则可能一瞬间形神俱灭,只余下一捧逐渐风干的黄土,才能埋葬那些威名赫赫者的轻蔑。即便在那个过程中,他也有后悔的余地,尚能在异国他乡购置一片养牛场,或者再不济,好歹在那昏浊的尘世中,学那孤芳自赏的天涯客,归隐红尘,终老于东篱渔波。但是,就如同十个、一百个、一千个鸡蛋不停击向那块奴役的顽石,如同百片、千片、万片飘散风中的绿叶不断敲向那口自由的古钟,他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潮州起义、钦州起义、南宁起义、河口起义……黄花岗起义,他也失去了:陆皓东烈士、邹容烈士、陈天华烈士、吴樾烈士、史坚

如烈士、秋瑾烈士、林觉民烈士、徐锡麟烈士……甚至宋教仁、黄兴在枪声和汽笛声中永远离他而去。

不知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他的力量——灵魂的力量——又如何而来。他的陵墓上镌刻着“天下为公”,意味着他立志做黄帝魂的拯救者——这也许能解释:重扬黄帝旗的同盟会在武昌的一声枪响,十六年的鸡蛋终于一朝撞碎了石头,这个医生却没有摇身变作历史上成百上千画地为隅的枭雄,而是将自己作为最后一片蛋壳,向摇摇欲坠的巨石发出了最后一击——他竟以唾手可得的龙椅,换取鞑虏内部的最后一逼。那一刻,模糊不清的尧舜禅让,被永远定格的现实一刹,赋予了一个医生对一个民族毫无保留的付与。他又怎知,被后世戴上“国父”“革命先行者”两顶桂冠的自己,却面临着更多的暴风冷雨?他成了被袁氏清廷余孽四处驱赶的国父,成了被东西两洋栽赃构陷的国父,亦成了被后世肆意涂抹的先行者。而这,究竟是竟辛亥之功的挫折过程,还是用全部的挫折和无止境的奋起,写就的一个民族走向彻底胜利的开始?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来:恢复中华,他胜利了;创建共和,他胜利了;重焕黄帝文化,他胜利了;揭开现代建设,他胜利了;黄埔肇基两岸国防,他胜利了;他的继承者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赢来了港澳回归,他胜利了……这位医生在天上会怎样俯瞰着这个苦难的民族呢?是依旧忧郁地凝望着她的病痛?是仍然抚摸着被虚骄的讪笑所掩盖的病灶与伤痕?还是悲悯地注视着她膝盖之下被风化已久的盐碱地,恨不能再生人间、再尝一遍俗尘的辛酸,以将她脊梁里潜伏的“强掩弱、众暴寡”的辫子连根拔起,重生那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华夏原型,再现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华夏姣颜?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发出了召唤,泪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灵魂的信笺——我们的灵魂,就是黄帝的灵魂,就是中山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灵魂,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呐喊的、彷徨的、遥远的,都早已在黄帝和中山为我们注入的血脉里,回荡着黄河的号角。在这号角中,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再属于自己,同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从此属于我们自己。革命远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每一个炎黄子孙,正在那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医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亿、历八千年的灵光,他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吧,迈开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难与耻辱挺进,为了我们所爱的华夏。

推荐第5篇:孙中山传心得体会

读《孙中山传》之心得

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书的后面,有对孙中山一生的评论:用无数次失败,换取了最大的成功,失败与成功的交替,铸就了他的人格。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百折不回,愈挫愈烈,使他留下的遗产。

的确,孙中山先生,曾因为推翻清政府的独裁统治,而发动了十一次起义,就失败过九次;因为讨袁护国,发动过四次进攻;因为要打-倒军阀,发动了三次起义。在挫折的阻挡下,他不但没有向困难低头,而且态度更加坚决。

有的人,不仅其生前活动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其去世后,仍保有着持久、强大的影响,人们会从他的遗产中汲取教益,获得力量,继续推动社会和历史向前。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的,是伟大的。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伟大的。

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积弱积贫,孙中山最初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那一时期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在今后的若干世纪内,中华儿女也仍将继续为之奋斗。孙中山思想的核心的部分是坚决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古老的中华大地升起了“共和国”的大旗。此后的历史虽然反复多变,但是,将我国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现代国家始终是中华儿女不变的奋斗目标。孙中山不仅期望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孙中山高于他的同时代战友的地方就在于,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民生”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新社会,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达到“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境界。

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孙中山又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的崇高地位让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屣的博大胸怀吗?孙中山还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个人,然而,却毅然、决然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民国建立,是孙中山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与挫折接踵而来。孙中山一次又一次掀起革命斗争。在晚年,他更改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重视和扶助工农力量,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打下胜利的基础。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他以政治家卓越的组织才能,倡导建立并壮大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国民党;他以百折不挠的大无畏气概,策划并指挥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此后为保卫共和制度,他又带领人民进行了维护统

一、反对封建军阀割据的长期不懈的斗争。晚年,在新世纪曙光——苏联十月革命的映照下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通过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不断追求真理,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合作,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进程。我们都清楚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虽然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不可不谓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说道:“我们越南人民,深切崇敬孙中山献身的奋斗精神和崇高道德。孙中山毕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动,曾大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曾说“孙中山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我想“孙中山”这三个字将烙印在我们千千万万人心中,直到永远。

孙中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其经历、事迹、精神、思想都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在中华民族最终完成国家统

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一切中华儿女都有了解孙中山、学习孙中山、继承孙中山事业的义务和责任。

推荐第6篇:孙中山读后感

孙中山读后感

《孙中山》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孙中山读后感。

《孙中山》前有序言,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再见了,翠亨村;第二章:海外求学;第三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第四章:讨袁护国;第五章:伟大的转变;第六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出生贫苦,祖籍广东,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

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读后感《孙中山读后感》。 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活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

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

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

读完《孙中山》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我决心: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推荐第7篇:孙中山读后感

《三国演义》和《悲惨世界》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当我捧起书籍的时候,千滋百味涌上心头。

《三国演义》,一个谱写了中国人们的智慧斗争的一本书,无论中外的军事家都会阅读的一本书,近日,我读完了。

或许,是伤心,又或许,是惋惜。

伤心,是因为周瑜,惋惜,是诸葛亮,惋惜他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主公刘备的遗愿。另外,还有一些讨厌,讨厌刘备的儿子刘禅不务正业,贪恋女色„„

如若,你是因为经验不足而失败,那么你会知道自己的漏洞所在。但是,如果像刘禅那样,就死不足惜。

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侠肝义胆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而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物。

这里的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苦刑役,或许你们会想,一个苦刑役会好到哪里去,无非是杀人放火之类的。但是,你们错了,这里的冉阿让只是因为偷过一个面包并且为之不甘而逃狱多次,就这样,他的自由就消失了。

因为他的大力气,他再次逃狱,他走过很多的地方,没有人敢收留他,只因为他是一个看似恐怖的苦刑役,冉阿让绝望了,当他经人介绍走到教父的家时,教父收留了他,给他吃的,为他准备住的地方。当他看见教父家中的银餐具时,不由自主地想偷走他们,但是当他看到教父的时候,犹豫了,教父对他这么好,不应该。当他躺在床上作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时候,利欲终究是充斥了他的心,他偷走了它们——那些银餐具。当他被抓回来的时候,教父不但没有因为他的偷窃而生气,反而是理所当然地把他们送给了冉阿让,并没有丝毫的厌恶。冉阿让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是第一次,第一次当他以苦刑役的身份站在世人面前而没有受到他人的鄙夷、恐惧会不耐烦,这是第一次。冉阿让精神恍惚,直到他把一个孩子的东西踩到脚下而被警察追捕的时候,他清醒了。

他为了报答教父,开始行善积德,甚至帮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舞女他的女儿。直到要有一个老头替他受死,由于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承认了,又回到了那个牢狱生活,禁锢了终身的幸福,于是,他再一次的逃狱。

他找到了那个舞女的女儿并且将她抚养成人,直到嫁人,直到冉阿让死去。

人的一生,并不需要轰轰烈烈,众人皆知。只求能够无愧于心。不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也要的自己的人生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推荐第8篇:《孙中山》读后感1500字

《孙中山》读后感1500字

《孙中山》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孙中山》前有序言,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再见了,翠亨村;第二章:海外求学;第三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第四章:讨袁护国;第五章:伟大的转变;第六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出生贫苦,祖籍广东,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活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

读完《孙中山》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我决心: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革命的火焰是红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孙中山——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推翻清政府第一大功臣!他自幼便有超出凡人的智慧,他生在清朝末的一个贫苦人家,却有着革命的强烈意识,让人惊叹!他不信鬼神只信科学得精神让人不可思议!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学习西方文化长知识,多见识的一个青年。他虽然多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但他不灰心,在南昌起义中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孙中山一生是辛苦的。 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收获,但我还那么一句话: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不会有收获!

推荐第9篇:孙中山事迹读后感

孙中山事迹读后感/r/n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爱过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敬仰。《孙中山传》一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真实记录了孙中山宏伟的人生历程/r/n

后来,孙中山出走香港,学习医学专业,以后曾在澳门和广州行医。在此期间,孙中山开始了革命活动。在上书李鸿章未受理睬后,孙中山于 1894年11月24号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回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从此以后,他就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先后失败达10次之多。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与70余留学生和旅日华侨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意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简历国民政府;平均地权。在此期间,他策划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虽多次遭受挫折但斗志弥坚。/r/n

1911年孙中山带领发动辛亥革命,导致了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也是后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从此以后,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境地,民不聊生。之后,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均遭失败。/r/n

孙中山一生刚强不屈,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死后更是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r/n

纵观孙中山的一生,最让我敬佩是孙中山始终坚守“一心为公”的信念,他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所为的都是振兴中华。鲁迅曾评价孙中山: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这样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学习的。/r/n

【相关文章】孙中山传的读后感/r/n

《孙中山》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r/n

孙中山出生贫苦,祖籍广东,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r/n

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r/n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r/n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r/n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r/n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r/n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r/n

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r/n

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r/n

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r/n

读完《孙中山》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我决心: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推荐第10篇:孙中山全传读后感

《孙中山全传》读后感

通读《孙中山全传》被伟人孙中山的人格魄力和领袖才能所折服。孙中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先行者。致力于中国革命他是付出了艰辛而毕生的努力,他身体力行,规划富国强民的《建国方略》,且号召和付之实践,虽然当时是空想,或者说是不现实的,但多年后人们把孙中山总理的梦想个个都变成了现实,说明孙中山的远见卓识和雄才伟略。

孙中山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一直处于急先锋的位臵。初期,孙中山浪迹和游历海外20年,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几十年如一日,从没有停顿过,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民主义”,并贯穿在自己的斗争纲颔中,兴中会、同盟会到国民党。

中期,也就是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打碎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遗憾的是新政权拱手让给窃国大盗的袁世凯,从此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直到孙中山逝世也无法辗转结局,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状况下,既要反帝反封建,又要反复辟、反军阀,他仍能致力于推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感染和唤醒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战南北,发动革命,潜心开发和研究实业救国,但是,这种愿望与现实相差太远。孙中山的梦想和努力,以至于使治国方略一次次化为泡影。挫折和失败经常伴随着他,他的亲密战友相继离他而去,宋教人、黄兴、陈其美等等革命义士和领袖的失去,对他的打击最大。甚至无数次的失败,他从没有灰心丧气过,就是这样,他虽身处逆境,也曾多次流亡,然而他的革命意志从未因此而衰退过,反而更加强烈。

后期,他致力于北伐、护法、护国以及民生问题的运动。同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张勋、陈炯明、冯国璋等军阀,甚至一大批革命的败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此同时还要对付革命阵营中的投机分子、旧官僚卖办,丧失民族气节的革命败类。可以说出生入死,面对威胁从不退缩,与政敌、与封建主义、与封建残余,与军阀、与帝国主义、与自己阵营中的动摇分子斗争,表现出他超然脱俗的伟人风采。他缔造了中华民国,并为之奋斗,最后死在斗争的最前列。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忠诚朋友。他的逝世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通过这本书,我认为:他爱读书,学识渊博,口才和表达能力多数人不能企及,具有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与他的学习精神有直接的关系。知识就是力量,是他成就伟业的巨大动力。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振兴中华的意志始终不渝,人格精神和奋斗意志值得我们学习一生。

《孙中山全传》读后感

三 年 二 班

周 宏 宇

第11篇:孙中山人物传记读后感[推荐]

孙中山传的读后感

《孙中山》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

《孙中山》前有序言,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再见了,翠亨村;第二章:海外求学;第三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第四章:讨袁护国;第五章:伟大的转变;第六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出生贫苦,祖籍广东,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

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

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

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

读完《孙中山》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

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我决心: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革命的火焰是红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孙中山——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推翻清政府第一大功臣!他自幼便有超出凡人的智慧,他生在清朝末的一个贫苦人家,却有着革命的强烈意识,让人惊叹!他不信鬼神只信科学得精神让人不可思议!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学习西方文化长知识,多见识的一个青年.他虽然多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但他不灰心,在南昌起义中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

名人也有失误的时候,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统一中国后他为什么会这么迷糊想:革命胜利了,反正谁当大总统都一样.为什么会一样呢?袁世凯这个家伙开心了.就因为这新中国才晚成立了几十年!孙中山一生是辛苦的.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收获,但我还那么一句话: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不会有收获!如:孙中山,他付出了几年的逃亡,政府的通缉人们的思想工作„„

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

《孙中山小传》之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孙中山小传》,从文中对孙中山这位伟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孙中山是中国的一位伟人,他也是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三民主义”的缔造者。他出生在清朝末期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里,当时的社会ZF腐败、官员贪财、国家落后、民不聊生。老百姓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数不胜数,抢劫、赌博等,使孙中山从小就下定决心推翻无能的清ZF。

他12岁就出国打工,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等。看到西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对照自己国家的落后和愚昧,他在深思着、反思着!如何使自己的国家能够早日摆脱现在落后的面目,能够早日富强、强大起来。孙中山后来在国内看到老百姓因病得不到治疗而死亡的数不胜数,因此去了日本学医,学成学业回来,他经常免费为老百姓治病,由于他医学高明深受老百姓的赞誉。经过一段时间,他深深体会到医学再高明只能治

病人,但治理不了国家啊!要想治理国家必须进行政治革命。

后来孙中山开始尝试着革命,建立革命组织,为了革命事业到处奔波。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他不断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失败中愈挫愈勇,在黑暗中探寻着前进的路,企盼着黎明的到来。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ZF,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后来

革命的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军阀等人窃取,又使革命受到重挫和不彻底。国家又处在混乱之中,军阀们各据一方,国外列强利用军阀继续侵略中国。孙中山认识到光靠利用军阀的势力不能保住革命的胜利果实,

深深感受到没有军队的苦恼,最终建立了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并且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

孙中山的一生始终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而不停地奔波,直到他逝世。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正因为有了像孙中山一样的无数的革命先烈前俯后继,再终建立了新中国。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回报祖国。

第12篇:纪念孙中山读后感1

读《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江泽民同志说过,在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引导中华民族英勇奋斗,走向振兴的有3个领袖人物,其中,三大人物之首便是孙中山先生,他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195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身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以革命继承者的身份对革命先行者作出了科学的历史评价,指导我们更正确地理解历史,更好地继往开来。文章短小精悍,仅700来字,行文一如毛泽东的风格,汪洋恣肆,挥洒自如,气势磅礴,但又蕴含着无尽的深刻内涵。

毛泽东在文对孙中山先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文中开篇第一段,毛泽东高呼“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毛泽东称孙中山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其他文章中,毛泽东对孙中山也有“伟大领袖”、“处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大革命家”、“伟大革命家”、“中华民族革命的领袖”、“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等称谓。但无论称呼如何多变,毛泽东均是在伟大人物这个层面上评价孙中山,而且从中可看出,孙中山一生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是的,正如梵高一生为其绘画而生,孙中山一生也是为其革命而生。一世人,一场革命。追寻孙中山的生命轨迹,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

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894年5月,青年时代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1911年1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年8月,孙中山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进行“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促成实现第一次

国共合作。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剧,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甚至临终前仍不忘在遗嘱里写到“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短短数百字写不尽孙中山的革命史,更道不尽孙中山的革命情,孙中山为革命奋斗终生,革命已然融入其血肉,深入其骨髓,使其每一次选择,每一步脚印,都深深烙上“革命”二字。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毛泽东也赞叹“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但在同时,毛泽东亦指出“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由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不可否认,孙中山对旧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特点缺乏深入认识,他对袁世凯、段祺瑞、陈炯明、蒋介石等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失效,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迟钝模糊,他没有真正发动起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力量,他没有最终成功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使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这些都是孙中山个人的局限性,但是,当把孙中山放在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中相比较时,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

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同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也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局限性所致,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况且,抛开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开辟道路的贡献不谈,单讲孙中山先生“夺权不为掌权,掌权不为弄权”,一心一意为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革命斗争中不懈奋斗的矢志不渝的精神;敢于凭一己之身与整个旧社会、旧势力对抗的英勇无畏的气概;孜孜不倦探索革命真理,谋求革命思想进步的创新精神;他那以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有哪一种不值得我们深深敬佩呢?他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足以让我们仰视。

毛泽东在文中除了指出孙中山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更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无论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还是在革命取得胜利之时和胜利之后。“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这是一面革命的旗帜,一面振兴中华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有强烈的孙中山情结:在庄严的筹备建立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 ;在1961年9月毛泽东同蒙哥马利谈话中,蒙哥马利问:“你所讲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指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毛泽东答:“对,孙中

山所领导的革命。孙中山没有完成这个革命,我们接过来,到1949年把它完成了。” 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不仅在革命道路上继承孙中山未完成的事业,更是在思想上传承着孙中山英勇无畏、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毛泽东等人从孙中山奋斗的失败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把它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努力把中国建设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以使中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并且在对外方面,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从本质上讲,毛泽东始终是从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的历史接力运动的意义上,把自己、把中国共产党人看作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的。

总的来说,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对孙中山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孙中山,他们都有功有过,但从时代意义上讲,他们都是功大于过。我们不仅要辩证地看待他们,更要对他们的“过”引以为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同时,在距离毛泽东写这篇文章55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对中国的一些美好设想,中国也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不可忽略中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台湾台独势力依旧猖獗,藏独问题,新疆问题,南海领土争端问题,中国社会内部各种问题等等都威胁着中国的和平与稳定。所以,我们也要从为振兴中华奋斗的意义上高举孙中山的大旗,继承孙中山先生的事业,为建设民主、独立、富强的美好新中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们是在新中国出生、成长起来的新一辈,我们比孙中山、毛泽

东等革命先辈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外在环境,当然,相对应的,我们也处于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矛盾更加尖锐的国际大局势中,所以,我们有责任承担起振兴中国的重任,同时,我们也要坚信,我们有能力建设出一个富强的中国。高举革命先辈的伟大旗帜,让东方巨龙腾飞九天!

第13篇:《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活动

“读文献·勤思考”

题 目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年 11月3日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孙中山先生在我眼里一直是前者,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因为他的逝去,代表中国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读了毛泽东爷爷在1956年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脑海中便不断浮现出先生的脸,他真真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一个为国家立命的践行者,这样为中国革命操虑了一生心血的人,我真心的敬佩他。

出生于1866年的孙中山还处于清政府晚期统治时代,在他青少年时受到了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他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并在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905年又创立同盟会。这是我最早了解孙中山的开始。 尽管在课本中了解到清晚期的腐败,我还是不能切身体会到当时国家的困难,不能想象到人民的生活究竟是有多么的难过,但是我非常感激与敬佩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的革命先辈们,旧制度的力量在当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然而,他们仍然团结起来做斗争。一次失败了,总结经验后又继续新的革命,坎坷的道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当腐朽的制度消失不在,当人民不再受到压迫,他们的路途就结束了。不,我错了,革命的道路永远不会结束,一个目标实现了,就有新的目标又出现,因而,什么是革命者?就是不断探索更好的光明大道的人。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中山先生,在革命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不断的强调那是多么的困难与艰辛,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名字就数不胜数,直到高中我都以为先生的名字就是孙中山,其实他是叫孙文。毛泽东爷爷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这都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这一事迹也被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到了大学还是作为学生的教材内容。所以我们从小对先生就不陌生,我们都记得他为我们做的贡献。先生真真是一个不计名利的人,在民国建立后,并不居功自恃,在协调后让位于袁世凯,在识破袁世凯的骗局后又发动二次革命,坚持反袁武装斗争,捍卫革命成果。不断的革命与斗争,孙中山就这样一直坚持着,1925年,先生因病去世。《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的一生,谁能真正做到这样为革命而奉献一生?尽管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了,但并不代表先生们的一切努力是白费的,资产阶级的道路不适合中国,自古以来为解救中国的未来的各个阶级的努力我们都感激并吸取他的经验,正因为此,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想起孙中山就想起华盛顿,在担任了两届总统的职位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农场度过余生,这位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的他将民主共和的观念以身作则,孙中山先生也是这样,在革命期间不断以身作则,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了革命事业。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就连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晚年也犯了错,因此,孙中山先生真真是伟大的人。特别是在今天,我们的身边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官员,有多少能像先生一样将天下视为己任,一心投入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中去,不说投入全身心,只要尽职尽责地将自己的本分做好,社会会美好成什么样子,我期待着这样的社会。但毕竟这样的人是少数,否则为什么诸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雷锋精神、好人某某某的事迹会被大肆报道,我觉得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要是多了的话报道就不再新鲜,相反的是那些破坏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共产主义社会道路,这些都和当时孙中山先生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历年来,每个为中国革命奋斗的人无不希望看见今天我们这样的成果,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的未来的潜力不可想象。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我回到那个革命的时代,该怎么向伟大的革命先辈解释今天我们祖国的辉煌成就,也许他们都不会相信,因为这个世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对孙中山的评价历来很多,周恩来说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 刘少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对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评价他的功过,都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中山先生无疑是功大于过的人,尽管他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上,但他在革命中的付出,为后来党的革命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向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他的所作所为是想让后人更好的评价他吗!不是的。在他做自己想做的时候,是真真为了人民,为了我们民族,而不是为了名利,为了死后被后人的美好的赞誉,因此,他无愧于自己,即使死了,先生依然牵挂着中国未来,让我们向这样的伟人致敬、

中国的道路并没有结束,我们青少年肩负着伟大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现在我还不是党员,但这样的责任并不是共产党员才能完成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继承者,我们都要继续革命下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要随时铭记历史,铭记心中的责任,为社会和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小事做起,我们不是非要向孙中山先生那样,又或者是像钱学森教授这样作出对国家巨大的事情,我觉得,只要我们做好身边的事,做好自己在社会的角色中每个该尽的义务,这样我们已经对国家给了很好的帮助,每个人都这样做,社会也会更好的。

第14篇: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1956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写的。在这一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华大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后,又开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于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篇文章第一方面是写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虽然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不能掩盖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评价孙中山,要把他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去说明,不能苛求。

第二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以使中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对外方面,已经独立的中国人民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即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

毛泽东对孙中山的高度评价,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如此,而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第一个充分地、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这份政治思想遗产的宝贵价值。由于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背叛了三大政策,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实行血腥屠杀,一部分共产党员存有“不喜欢孙中山”的思想和情绪,但毛泽东没有被党内的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和情绪所左右。毛泽东提出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需要用辨证的目光看问题,孙中山先生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国民党在历史上犯下了很多错误,然而我们要明白那并不是孙中山先生的过错。即使是伟人也犯错误,孙中山先生也一样有过。我们需要学习与继承的是他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毛泽东对我们的期待。毛泽东之所以也是一位伟人,是他有独到的思想,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借鉴前人的教训,以后的路才能走得更好。

第15篇:孙中山

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孙中山先生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新中国的国父,他也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政治家,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幼名帝象,学名文,普名德明

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

,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1911年1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 孙中山应中国时报演讲

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 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 部。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遗著辑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刊行。[1]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2]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 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

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中山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晚晴园议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

1907年 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 20日,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暴徒暗杀。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 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 袁,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袁世凯的胆子 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9月1日,南京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 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

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授意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创办的首家地方国营股份制大型企业:梅州“琯坑钨矿”正式挂牌成立,1918年2月投产。

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学系军阀的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发表所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1921年4月,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

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 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 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当 时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并发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 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

[2]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附:起义年表

第一次广州1895起义 年 惠州起义 1900年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 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后失败殉难。

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 十余日后起义失败。

12月黄明堂受命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临指挥。 9月王和顺受命在钦州王光山起义。 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 潮州黄冈起1907义年

安庆起义1907年

七女湖起义1907年 1907年 1907年 镇南关起义 防城起义钦州、廉州1908起义 河口起义年 1908年 4月黄明堂在云南河口起义。 2月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推翻满清政府。 广州新军起1910义年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1911年 1911年

天下为公,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躬身亲行,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广东有人提议他为粤都督,孙中山即电广东各团体及各报社,说:“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政治。粤督任 重,才浅肆应,绝非所宜;安置民军,办理实业,家兄当能为之。”表示不赞成此举。又致电孙眉:“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政治非兄所熟习,未登舞台则众 人属望,稍有失策,怨亦随生。为大局计,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就此大任。”眉欣然接受。 天下为公,不仅是他的一句为政口号,更是他切实的行为,用人不唯亲,举人不避嫌,他极尽他一己所能,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

他矢志不渝,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管经历多少次,他“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之志将永远不会改变,他经历腐朽的清廷,经历权臣的挤压,经历过革命时不被他人理解,甚至是自己同盟会的会员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也曾有过对他的怀疑,然而他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之志不变,他不畏艰辛,广州起义,惠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次次凝聚着辛劳,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场场镌刻着青云之志,孙中山先生值得崇敬的,不只是他的政治理想,更是他的为了自己的志向死且不比的精神

第16篇:孙中山

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一个具有世界声誉和历史威望的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为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光辉代表。他一生反对腐朽、卖国的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祖国独立和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富强战斗不息。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思想的结晶,是那个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代表。他那种纯洁高尚的爱国思想和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壮丽河山纯真的爱,尤其表现在处理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复杂关系时的那种崇高的品格,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孙中山理解和承担了历史的重任,为缔造和捍卫共和制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树了不朽的光辉业绩,无愧为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是从许多具有救国思想或革命倾向的人们中间脱颖而出,最早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进而成为革命者们所公认和拥戴的领导人。他毅然摆脱了改良主义的羁绊,举起了反清起义的旗帜,成为民主革命的开拓者,并且创造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提出了第一个民主革命纲领,发起和领导了第一次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的武装起义,从而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做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 ,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

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当然,孙中山也有他的缺点,或者叫局限性。比如,他的国家资本主义用有发展国有制企业的办法发展资本主义,这与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有矛盾;他对社会竞争的动力认识不足,等等。再比如,孙中山对农民问题注意不够。由于国共合作,他晚年看到了农民的力量,但是缺乏解决农民问题的系统办法。早期的平均地权,不是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而是由政府掌握城市由于发展而上升的土地价格的收益,用来解决其他社会问题。后来讲的耕者有其田也不是共产党的土改,而是由政府收买地主的土地,用来租给或分给农民。这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可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也可以说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学术界的研究至今没有找出他的人格缺陷和政治品质缺陷。因此,可以说,对孙中山的评价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分歧。

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第一,他区别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提出中国人民只应当爱独立的、与清政府相对立的“中华国”。第二,他断然否定保皇派、立宪派的主张,认为坚持爱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第三,他反对曹锟、吴佩孚、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也反对康有为等主张的封建大统一。他既不容许买办阶级、封建军阀分裂中国,也不容许他们实现梦寐以求的反革命统一。

孙中山是对历史前进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留下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珍贵的思想遗产。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孙中山的学说和事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也是整个世界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他不仅是代表近代中国的伟大革命家,,而且也是世界著名的伟大革命家。

孙中山是杰出的革命党的领袖,但不是神,不会十全十美,也有短处,其弱点是有时认识远远离开现实而步上主观主义的道路。特别是在民主与专制或自由与服从的关系上,有时处理得较好,有时也会独断。在对待列强问题上,孙中山既有远见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在寻求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认为同帝国主义作些交易比搞群众运动快些。所以他有时不相信群众,常与列强妥协,这无庸置疑是一个缺点。但是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的全部优良品质可用“天下为公”四个字来概括。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一个真正以国家、社会、民众、民族利益为重的人,一个真正以建设性的立场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的人,一个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李鼎声《中国近代史》林增平编《中国近代史》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7年初版,1979年再版,1982年三版,1993年四版),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八十年的历史。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陈书麟《中法战争》,海洋出版社。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金冲及等《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廖一中等《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

第17篇:读《宋庆龄传》有感,之孙中山、宋庆龄的爱情故事

读《宋庆龄传》有感

---孙宋的爱情

在老师讲到辛亥革命专题时,插入了孙中山的一个人物介绍。孙中山政治成就以及他的个人魅力,让我们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一种别样的感情。如果是以前,对他的评价是以为伟大的政治家,而现在的评价是,一位有魅力的伟大的政治家。可能说到政治家感觉还是会有点疏远的感觉。但是当听过孙中山先生的事例之后,对他的感情是崇拜。就像上高中时候,崇拜明星一样强烈。对于学生来说,伟大这个词是在上课、答题时常用的。它也早已失去了它原来了意义,让我们对它产生了麻木的感觉。然而崇拜却是那么强烈。对于孙中山,我是真的崇拜。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孙中山是那么的优秀,那么的有魅力,那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子的女子才能配得上他呢,什么样子的女子会如此幸福的得到孙中山的爱恋那。:“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余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宋庆龄到底是怎样的女子,能得到孙中山如此的爱恋。带着这样子的疑惑,我读了《宋庆龄传》。

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对孩子的品德和文化教育非常严格,因此,宋庆龄被送至美国读书。她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

从英雄崇拜到产生爱恋

宋庆龄从小父亲便给他讲孙中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宋庆龄非常想帮助中国,她说她这是少女的罗曼蒂克念头。她说,只有孙中山才能救中国,因此她从小便非常崇拜孙中山。而他们的爱情是她在回国后接替姐姐来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开始的。新的工作、新的环境令宋庆龄兴奋不已。她曾说:“我从来没有这样快活过,我想这类事情是我从小姑娘起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运动的中心,我能帮助中国,我也能帮助孙博士,他需要我。”

家人的强烈反对

当两人将婚姻计划提出来时,宋家上下像遭遇了大地震,来自家人的阻力几乎成了一道无法越过的屏障。宋庆龄被父母软禁在阁楼里。22岁的她,显出了无助与倦怠。这个夏天在这个向来富有而和睦的家庭里,有过争执与交锋,怒气和眼泪。宋庆龄坚定的宣布,除了孙中山,她谁也不嫁。父母难以接受,平时他们疼爱的温顺的女儿,第一次不听他们的话。当她在家里溜出来时,便踏上了去日本的道路。两人在日本举行了简单婚礼。婚礼上,孙中山送给宋庆龄一把手枪,说:“手枪配了二十颗子弹,十九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危急时留给自己…”这是孙中山与宋庆龄之间极为重要的爱情证物,宋庆龄终身珍藏着这把手枪。

十年婚姻生活 婚后的宋庆龄说:“我感到安定下来了,我感受到了家的气氛,我帮助我的丈夫工作,我非常忙,但希望有一天我所有的劳动和牺牲将得到报答,那就是看到中国从暴君和君主专制中解放出来,作为一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共和国而站立起来。”孙中山的知识非常渊博,宋庆龄和孙中山在一起学到了很多东西,她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快乐的,并且每天都在进步。而孙中山也是幸福的。他在给自己老师的信中说,自己过着一种新的生活,这种感觉是以前从没有过的。在孙中山革命的低潮、事业的低潮,宋庆龄给他的慰藉是溢于言表的。两人也经历了很多磨难。两人结婚七年时,陈炯明突然叛变,炮轰广州孙中山总统府,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后要宋庆龄跟他一起转移,宋庆龄不同意,她想的是如果她还没走,敌人就一定以为孙中山也在,这样孙中山才能安全撤离。宋庆龄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爱来讲,于公于私她都会让孙中山先走的。当时,宋庆龄已怀孕好几个月了,由于紧张和劳累,就在这期间流产了。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怀孕。

当然,前面写的都是两人的爱情方面。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感情非常好,究其原因也不仅仅是宋庆龄在生活上给他的帮助和安慰,更多的是在革命事业给他的帮助、给他的支持。两个人都受过西方教育,都支持民主主义,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想救中国,他们是真正的志同道合的。

宋庆龄在孙中山过世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是令人敬佩的。在与蒋介石等人的斗争中,让我看到了她的智慧与坚强。宋庆龄给予我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感动后的敬佩。

她出身豪富,却又学识广博;她性格倔强却又温婉可人;她本自风华绝代,却以端庄持重闻名于世;她曾历尽辛亥讨袁,见证军阀割据,痛心国民党的分裂和对农工的背叛;她也曾怒斥倭寇侵华,盼望国共和谈,叹息兄弟之间势成水火生灵涂炭。无论何时何地,她的一生都在用她的热忱去拥抱她的祖国,她的同胞。也许这是对她一生简单的诠释。然而想要真正了解她,真正走进她的生活,那还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她的伟大,用心去感受她带给我们的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震撼。

现在的我可能会像崇拜孙中山一样崇拜宋庆龄,不,也许可能已经超越了对孙中山的崇拜。对宋庆龄是真正的敬佩。可能同为女生,我更能感受到一个女人背后的艰辛。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宋庆龄都处处为孙中山着想。她的那种爱是渗透到空气中的,无处不在。

第18篇:丘吉尔传读后感

《丘吉尔传》读后感

丘吉尔,印象中只是一名前英国首相,政治家,但看完《丘吉尔传》后明白了:丘吉尔还是一名杰出的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和记者,还领导英国人迎来了二战的胜利,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之一。

丘吉尔曾是一名调皮捣蛋的坏学生,严重偏科的劣等生,也未读过大学。他当过骑兵中尉,做过随军记者,还曾是一名情报人员。从政后,从保守党跳到自由党的,再从自由党跳到保守党,从内政大臣转任海军大臣再到英国首相。他曾经输过达达尼尔海峡之战而被迫离职,可是似乎一直以来他对于自己心中的信念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坚韧。

丘吉尔曾几次竞选首相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仍精神抖擞地迎接新的挑战,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他曾经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反对过他的人。虚怀若谷的体量帮助他摆脱许多烦恼。二战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首相的丘吉尔,却在大选中惨败,他后来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其宽宏大度可见一斑。

二战初期形势对英国十分不利,尤其是当法国被入侵仅仅5周后就快速沦陷以及英国上空不断出现来自德国的疯狂空袭让英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一名政治强人站了出来——丘吉尔。他凭借着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演讲以及百折不挠的韧性和从不屈服的战斗意志不断地鼓舞着绝望的英国人。在二战的严峻关头,面临法西斯主义的狂潮他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并最终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了胜利。

丘吉尔,一代传奇,意志坚强,宽宏大度,是一代反法西斯重要功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19篇: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描写了一代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生命最后三十年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遭遇,真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最后的人生是如何悲壮地落幕的。

读《托尔斯泰传》有感

“一百年前,俄罗斯一位伟人为我们这一代点燃了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1828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出生在莫斯科南部的小村里,直到八十二年后去世,他一直没有离开家乡。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有两位热心肠的女人照顾托尔斯泰和他的四个兄弟姐妹。

他曾亲吻一匹老马,为了曾经使他受苦而求他原谅。此时他未来的才华已露出端倪:他有想象力,常为自己想象的故事伤心落泪;他那从不休息的大脑总是努力去思索人们内心之所想;他早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他锐利的目光,能在丧礼参加者的脸上看出他们是否真的悲痛。

他自己说,他五岁时便已经第一次感到,“人生并非一种享乐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他的成绩平平。他称自己的少年时代为荒漠时期:“一片黄沙,吹来阵阵炽热的狂风。”他很孤独,头脑总处于狂热状态。他自知长得丑,为了和别的“体面人”一样,他也去赌博,糊里糊涂得欠了一身债。“那真是彻头彻尾的放荡。”罗曼·罗兰评价道。

“绝对的真诚”救了他,在他行为最放荡的时候,他也能头脑清醒地对自己作出毫不留情的批判。这种独立判断的做法,在他年大学时候已经用来批判社会习俗上和思想上的迷信。他看不起大学传授的知识,不愿做正规的历史研究,因思想大胆而被停学。

1852年,托尔斯泰的天才初次开花结果,他写出了:《童年》、《一个地主的早晨》、《袭击》、《少年》。

《童年》对他的成名颇有帮助。而凌驾在这一切作品之上,成为这第一道山脉最高峰的作品,是托尔斯泰最美的抒情小说之一,也是他的青春之歌的高加索诗篇——《哥萨克》。正如他自己所说:“青春万能之神,逝而难再的冲动。”从这一点来看,此书是独一无二的。

托尔斯泰的婚姻美满,使他在十到十五年间尝到了多年没有的和平与安宁。于是,他在爱情的庇护下从容考虑和实现他脑子里的杰作——十九世纪小说之牛耳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宁娜》。

在随后的作品中,托尔斯泰又将这些保持精神健康的训诫加以补充。《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信仰是什么?》,《艺术批评》,《什么是艺术》„„一种以爱来缔造人类的联合,另一种则向爱的人敌人作战,他写下了:《伊万伊里奇之死》、《民间故事集》、《黑暗的势力》、《克莱采鸣奏曲》和《主与仆》。这个艺术创作阶段的巅峰和终极,出现了《复活》。“仿佛一座又两个塔楼的圣母院,一个象征着永恒的爱,另一个象征着对世界的憎恨。”

《复活》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此时托尔斯泰已经七十岁。在弥留的床上,他哭了,不是哭自己而是哭天下不幸的人。于是,1910年11月20日早上,他称之为“解脱”的时刻来了,“死亡,值得赞美的死亡„„”

罗曼·罗兰把托尔斯泰的一生比喻为“八十二年的生命为战场的战斗”。“生命的全部力量,所有罪过和德行都参与了这场既光荣又具有悲剧性的混战。——一切罪过,除了一种,就是他穷追不舍,即使到了最后的避难所也不肯放过的谎言。”

他有一个最美最温馨的名字,就是“我们的兄弟。”

第20篇:拿破仑传读后感

拿破仑传读后感

篇1:拿破仑传读后感

1769年8月15日在意大利的科西嘉岛诞生了一位男婴,伴随着他的成长,他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并且在后人口中一代又一代的传诵,不管是因为他的罪恶滔天,还是因为那些“丰功伟绩”,他就是拿破仑。从书上不难读出,拿破仑小的时候独立性就很强了。

9岁那年,为了生计他跟随家人离开母亲从故乡出发前往法国。但是少年时代的拿破仑人生没有波澜起伏,直到军校的生活开始改变他的人生。家庭的清贫使得他过早的成熟,刚刚进入军校的他深知: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努力他在这个世界上将一无所有。当时他的成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在军校时,他相信他的意志力注定会使他成功。为了毫不怀疑的取得成功,他充分利用军校提供的一切条件,无论多么谦卑也在所不惜。我为他这种卧薪尝胆的胆量而叹服。

诚然,每个人都希望出人头地,但是又有谁能像拿破仑一样为了眼里的唯一目标登上帝位而不懈的奋斗再奋斗呢?六年后,15岁的拿破仑进入了巴黎皇家军官学校。由于扎实的数学功底,他成为了14名精选出来的非贵族炮兵学员之一,开始了真正的军训生活。由此看出,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不仅仅要胸怀大志,更要有知识作为基础,就像现在的我们,无论你制定了多少优良的计划,如果不付出实际行动,那些信誓旦旦的诺言只会随波而逝。世界上大概有3种人,第一是没有计划,也无行动的慵懒者,他们永远不会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因为不是世界放弃了他们,而是他们放弃了自己;第二种便是计划行动只有其一的人,不管他们有多么的出色能干,只要是这样的漫无目的,他们的人生依旧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最后就是说到做到的人,通常这样的人会被人们记住,像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一样„„而拿破仑安静而孤独,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负不凡。

是的,这些看似恶劣的特点成为了他征服全欧洲的基石。就现代来说,有野心的人不甘屈服于别人,拿破仑自己就这样形容:事业和前程的大门是向有才华的人敞开的,而不论其出身或财产如何。对于我来说,如果可以归类的话,我的永不满足和大胆的欲望可以归类为野心。野心是拿破仑如此奋斗的原动力,也是支撑他的铁蹄踏遍全欧洲的勇气。这就好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呢,自己辛辛苦苦维持的一点尊严,被别人无情的踩了几下,整个人的骨气就没有了,最终命丧黄泉。

是不是如果拿破仑没有野心,也就是个混迹于法国酒吧的醉鬼呢?拿破仑的一生,都是书写着“磅礴”“恢弘”和“大气”。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多次;在政治上,他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一个人凭借自信与勇气激情和幻想,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都得到了,为了光荣与梦想,像他那样,又有什么可以横亘在他面前呢?”寻着伟人的脚步,我们何惧前行!或许天妒其才,他终被囚于圣赫勒拿岛。我憎恨战争,但我承认拿破仑是真正的伟人,我们要永远铭记他的精神! 篇2:拿破仑传读后感

拿破仑传读后感。不仅是因为这位伟人一生辉煌的功业同时也出于对作者那细腻文笔的崇敬。

艾米尔*路德维希不愧为一代传记大师。拜读其作品犹如与其本人促膝而席共同探究传主一生曲折的心路历程!

不难看出路德维希对于拿破仑情有独钟对这位伟大的天才倾注了满腔同情他几乎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了这长达600多页的巨著。不仅文采斐然对于拿破仑的性格与心理活动分析的细致入微引人入胜。令每一个阅读者都不经然随着传主一生之浮沉而或喜或悲。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情感所深深感染!

诚然拿破仑的一生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比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后的一幕 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 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 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

而这些都不是我所最关心的因为最触动于我的却是其在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或是他那积极进取的心态;还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那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自信心„„总而言之他那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绚丽而华彩照亮他人生的全程甚至在他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乃至死亡这种光芒尤未消亡而是化作漫天星辰永悬于苍穹。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幻想凭借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都得到了而今天在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锦绣前程又一次展现在才能卓越者面前热血青年难道可以找到比拿破仑更伟大的榜样和更可参鉴之镜么?

踏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坚信我们的人生也必将辉煌!

就用伏尔泰的歌剧《穆罕默德》中的台词来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人生来平等世人命运却各异

无关门第唯业绩所使

众神钟爱一类人

他们凭一己才智开拓事业

从不依赖先辈余荫

这样的人我才选作领袖

人间只有他堪当此任

孙中山传读后感
《孙中山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