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拿来主义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0 07:53:5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拿来主义》读后感

我们中国人向来崇尚礼尚往来,但是,近百年来,我国从世界上拿来了什么?有为世界奉献了什么?

悠悠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的艺术价值,文明数不胜数。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中国人总在嘴边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在千年之后真的被发扬光大吗?历史告诉了我们:“没有”。西洋人用装有火药的枪,席卷世界时,以无朝自居的人们却对之不顾,而对冷兵器情有独钟。洋人利用自己“拿来”的东西为己所用,使其不断创新发展,相比之下,“天朝”仍在自欺欺人的“吃着老本”,原地踏步。耻辱黑暗随之而来。

外国人总善于从别人那“拿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中国人就学不会这样呢?洋人拿着中国人的火药、指南针,使其变成坚船利炮,一度成为海上霸王,而中国不“拿来”只接受“送来”,而且有的是“硬塞给”的。其后就是一次次的失败,没有足够的实力如何与敌人抗衡,难道受人宰割?没有了武器,别人拿枪口顶着你,你不得不做。所以到现在还是个发展中国家。

可敬的鲁讯先生利用他的文章想唤醒麻木沉睡的国民,阐明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送来送去,主张拿来,批评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即拿来主义,可又有几个人能醒来,不在昏睡了?更严重的是当前我国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和一部分政府领导人员竟随便运用“拿来主义”:

一些人在看了外国的房地产管理制度之后,赞叹:“外国人都是以租房为主买房为辅的,这是一种国际通行做法,所以我们也应该这样解决住房问题”!

一些人在看了外国的教育制度之后,赞赏:“这才是先进的教育制度”!

一些人在看了外国的法律后,“大声疾呼”:“中国应该像外国一样废除死刑”!

我们的社会赖以发展的东西大多都是来自西方。欧洲北美的技术领先于世界,我们只好用自己的血汗钱去购买别人的技术,我们用几吨的小麦换日本的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我们一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一个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能不感到羞愧吗?

为了贡献于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注重发展创新,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创新的名族,让我们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让世界到我们这里来拿最先进的技术。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无愧于祖宗,无愧于世界。占有、挑选、创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发展的王道。

推荐第2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问题1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答: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 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答: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问题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问题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答: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问题5: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答: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阅读课文第5—10段。

※问题6: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答: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问题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过渡和转接的作用,既是对前面部分的小结,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自己来拿”;又是下面部分的引子,告诉读者,文章将转入论述“拿来主义”。此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将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成一体,可以看出作者思路的严密以及结构文章的高超艺术。“运用脑髓”是思考,“放出眼光”是识别,“自己来拿”是要有选择地“拿来”,是“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

※问题8: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答:“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

“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问题9: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答: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推荐第3篇:拿来主义

题纲 引言:概述论文的大致写作内容 正文:

1.综述名家看点

2.《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在教学中的争议 3.名家新颖成就之处 4.已有研究的遗漏之处

5.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不足之处所作简单改善 6.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徐宏 学号:32 引言:鲁迅堪称为当代一位杂文大家,在1934年他创作的这片《拿来主义》,如今,不仅多年选为高中教学内容,而且这篇杂文还代表了鲁讯先生继承和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更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现在诸多人士对此文都参与了较为深刻寓意的解读。例如:何来此文的渊源;对文章主旨的探索;对现代文化交流的影响意义;列为治国政策依据以及中学教材里对文本的误读等等诸多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略谈《拿来主义》的已有研究成果

正文:

一、名家看点:

(一)、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不仅将东北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日本帝国主义,而且大肆出卖领土主权与经济资源,越来越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愚民政策,在实行反革命“围剿”的同时,还实行文化“围剿”。1934年,国民党为了巩固反治,极力鼓吹“尊孔读经”,并把祖国的文化遗产送出去,当作崇洋媚外的工具。一些反动文人有的宣扬“师法外国”、“全盘西化”,有的鼓吹复古主义,宣传封建文化,五四时期受到沉重打击的封建僵尸又复活起来。

对于初步读文章,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后达到深入解读文章内部的整个过程,主旨的大致指向性应该要明确。首先,我们集名家看点,对于此文主旨的解读纵观一下:

很多人有谈到,《拿来主义》实则是一篇在中国那样混乱的大背景下,是唤醒人民继承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另有解读者认为,文章论述的是如何对待外国事物和外国文化的问题,包括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因为在文中详细举例:鲁迅以形象的比喻,批判了对外国事物和外国文化抱恐惧症、虚无主义、全盘接受的三种错误态度,论述了吸取其有益精华,剔除其有害糟粕,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对待的原则。还有,有人认为是关于“如何对待外国产品和中外文化遗产的文章”.此说姑且称之为产品说和文化说,仍有新意,给人启示。再者认为是“针对着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而写的”这是有见地的。在这种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当权的国民党当局为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一方面对革命进步力量进行军事和文化的双重围剿,一方面大肆宣扬尊孔复古和法西斯自吹自擂,欺骗民众。其三,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甚嚣尘上。其四,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间题,思想比较混乱。这四个方面,彼此有递次的因果联系,根子则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文章主题当不应局限于“文化遗产”间题,从时代背景分析中看出《拿来主义》是“针对着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而写的”,这是有见地的。还有一文与前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认为《拿来主义》一文同样反映了鲁迅浓郁的民族优患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感。这都是在文章中有据可寻的,实为各抒己见,没有异议。

二、《拿来主义》在的教学意义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解读

(一)、教学意义:教有所成的人,把自己的超人之处制做成最新的教学光盘,那么后起之“秀”想要成大事者借鉴光盘从中取经成为首任要务。通过看—想—悟—推四道程序把前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即拿来主义。看,即用心看,做到心领神会;想,即动脑深思,结合自己实践想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异同点,求同存异;悟,即潜心研究其精华,悟出门道;推,即推人及己,结合自身,取其长,补己短,经过这样一种批判地继承之后,绝对可以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这不仅从中传授了一种学习的好方法而且深刻理解后,更懂得如何有度的吸收外国文化;如何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安乐中存有捍卫祖国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方法:

1、《从关联词语入手研读》第一段由“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写“起”,独不言文题“拿来主义”第二段首“但”字,点出“拿来”,并就此打住,醒目之极!第三段首的“当然”,“承”第一段,似乎在首肯第一段中的“送去主义”,实为讽刺,“丰富”与“大度”就已表明。第六段首“但”字“转”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送来的洋货泛滥成灾,中国还何言独立!第七段首的“所以”紧承第六段而“合”,“我们要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八段由“一所大宅子”设喻,将继承遗产的,三种错误的做法作了形象的描述;段末‘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九段仍以比喻说起,讲到“拿来主义”者如何“占有,挑选”。第十段首“总之”,强调指出

“我们要拿来”,总括上文.这样运用关联词,文章思路明晰,层次分明,容易解读。

2、很多人认为,这篇文章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比较难教。

我觉得此文运用的主题的论证方法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步骤就显得很有条理。讲解这篇文章,首先就是要讲“为什么要‘拿来’”和“什么是‘拿来’”这两部分。文章第一到第七自然段,鲁迅先生运用了因果论证边“破”边“立”,最后阐明观点,回答了“为什么要‘拿来’”的问题。在摆出观点之前,先采用“破”的办法把“送去主义”者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行径暴露得一丝不挂;“先送去一批古董……”,“捧几张古话……”,均“不知后事如何”却“叫做‘发扬国光’”等等。举了诸多例子,先“破”再“立”,把自己的观点明确的摆出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诸多研究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是不可敷衍,的确有他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解决教研过程中的问题

4、(1)、思想意识,要让教师有自我提高的需求。(2)、要让教师养成一种习惯,意识加多次的实践等于习惯。

2、要掌握拿来主义的方法。(1)以讲授法为例。(2)然后分析讲授法的优缺点。(3)最后进行取舍论证。

三、《拿来主义》解读的演变:

(一)、随着时间的脚步,人们思维的开阔,对于《拿来主义》这篇文章解读也在发展,同样的上课方式方法也在变化。刚开始只是片面的“拿来”只是侧重于“文学”,逐渐侧重于“文化”,而文化的概念就包含的大了去了。现在还有人解读“拿来”实际上可谓一种“政策”,对外国一切有用的学习借鉴,这样可以增强我国实力。这个时代,人们都有着自我对作品的真知灼见,在教学中,老师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比较擅长的方式方法讲解,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成就,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

(二)、对于《拿来主义》中有些名词的喻指,是值得讨论一番的,且这话题也在诸多我文章中争论不休。比如“大宅子”纵向比喻论,认为“大宅子”的比喻属于古今纵向继承的比喻,这个纵向比喻要么导致本文主旨是关于继承遗产的立论,要么就只能算是鲁迅的一个“败笔”。而另外,主要是阐明文化问题。新版的《教学用书》就明白地提示“大宅子比喻文化”,指出把“文化”压缩到“文学”。)这种“文化”主旨论几十年来始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居于指导和主导地位,但只要看一看《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和论述内容,就不难认清这显然是对《拿来主义》主旨的贬低和缩小。

(三)、质疑文中语言。

1、‘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幅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这句话在逻辑上犯了误用集合的错误,误用集合是指在应当使用非集合概念的地方误用了一个集合概念而造成了一种逻辑错误。“大师们”是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体的,是对一类事物集体的反应,前面不能加表示数量的词的限制词,在这里应该使用“大师”。

2、“于是连清醒着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此处有两个错误,一个是“对于”应该用“对”,“发生”应该用作“产生”,这两处都属于词语误用。因为“对于”不用于助动词、副词之后,而“对”前后都可以。这句话中“对于”放在也的后面,也属于副词,所以是不恰当的。“发生”和“产生”是一句同义词,都是指不存在的出现了。“产生”着重表现的是生出来,从某一事物中所产生新的,对象较广,可以是一些抽象的事物,如作用、效力等等,而对象着重出现,对象较窄,常见的只有一些抽象的事物,如运动、事件、转折等。所以此句话出现两项误用。

四、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看过许多关于《拿来主义》的评论,中间有些许的纰漏。就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获得各式各样的信息越来越方便、快捷,“拿来”想当然更方便了。但是现在不仅是面对一些拿的问题了,我们无从下手,不知道信息是否真实,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等诸多问题就出现了。所以现在我们又面对新的问题了,如何去拿?怎样拿?也就是想在《拿来主义》中对于“老宅子”的探讨,到底是怎样拿?如何拿?真的是值得去考量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再结合现实状况,提出具有研究性的论题,批判的继承相关论点。做到这样,不但使文章显得不落俗套,还可以显示出新时代眼光下,经典作品的耐读性,继续发扬文本本身的光辉。

五、自己观点以及对不足的看法:

《拿来主义》强调是“拿来”,笔者就从“拿来”谈谈如今教学中的怎样拿来。鲁迅多年前提出来的“拿来主义”真是真知灼见啊,因为现在它不仅是我们的一项国家政策,而且每个人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亲身体验都会从不同的地方来借鉴一些需要的东西,这也算是拿来主义。到底该怎样“拿”呢?这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如今面对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信息量相当丰富,这就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挑选适合你的、需要的优秀信息,这也是一种拿来。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又如何做到良性拿来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现实问题,“拿来主义”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发展,他本身的发展,加上外部环境的发展,“拿来“变得相当复杂,这种现状无不促使新一代的兴型读者的重新解读,得出更为全面的教学方法论以及社会学习方法。

首先,我们就要从老的思维中跳出来,就如不要再老生常谈, “拿来主义”不是全盘吸收外国文化;“拿来”是要继承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否“拿来”就要有怎样的境界。“拿来”就像鲁迅中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把这样的方法,重新放入具体的现实中,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例如:我们在选准一个对象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对象来源的权威性,消息是否具有真实性;另外还不得不考虑事物本身和其他中间物之间的关系,以免造成两件事物之间的失衡,用了之后反倒造成不良效果;当然最关键的还在最后,那就是怎样恰如其分的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已达到至其胜的效果。就像鲁迅在文章中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做到这样才是用一种智慧的方式拿到自己想要的。我相信,会得出不一样的新颖的论题,另外,经典作品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适应了时代,更重要的是又产生了新的阅读视野。

还如:在文本中,鲁迅先生是反对“送去”的。“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这是一种讽刺的手法,间接地表明他对我国当时这种一味自夸和炫耀的做法表示厌恶。 鲁迅他所举的几个例子,比如把古董、国画、京剧这些“学艺”上的东西送出去展览或表演,照我们现在来看应该是好事情,能宣传我们古代文明,能让西方更好地了解我们,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是很好吗? 可是鲁迅为什么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呢? 其实,鲁迅并不是要反对“送去”,而是把能反映中国传统文明和现实生活的东西送出去,增进交流,扩大影响,他觉得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借着这些而大肆宣扬,大造舆论,并因此而滋长一种骄矜情绪,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关键在这里,如何送,如何拿,在这片文章里,是值得长期探讨的。

六、总结:

鲁迅的杂文擅长讽刺,其讽刺力量就蕴涵在独特的用词和反语技巧中。在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时候,在批判那些阻碍拿来主义实行的三种错误态度的时候,在他行文时不经意地于字里行间给论敌顺手一击的时候,我们都可以领略到他那辛辣幽默的讽刺艺术。

整个文章整理了解,还有当下的社会政策。我们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了,于是,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就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了。“全盘西化”看来是行不通的,消极时待被动接受也是不足取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主动选择,积极吸收,不能夜郎自大,总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面对世界经济、文化等的全球化发展,“拿来主义”更是不可少的,我们应身得自知,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核心技术、文化前沿、道德意识等等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其他国家好的一面、优秀的一面,以此来强化我们国家薄弱的一面。当然,在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依赖“拿来”,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行为的 “集体缺失”。我们必须同时在两条路上行走,一边借鉴别国优秀的东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鼓励创新型人才,积极投入到科研、技术创新、文化改造等多方面。

下面再回到文章中来,《拿来主义》确实为一部历史之作,虽然带着历史的痕迹,但是它仍不失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那就让《拿来主义》精神永存,并在世人智慧的运用中继续展现它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于发忻.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叫屈.

2、王公球.也谈鲁迅《拿来主义》一文的主旨.

3、徐松.主题的再探讨.中国语文教学(2005.10)

4、文继炬.充沛的文化底气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拿来主义》备课札记.

5、宋恒.从关联词语入手研读课文—《拿来主义》教学.

推荐第4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学会立论驳论相结合说理、抒情;学会根据语境辨识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本文十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第二部分则是正面论述“拿来主义”。作者采用“破”字当头的迂回笔法,先破“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这就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点明国民党反动派与腐朽的清政府一脉相承,提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批判“送去主义”即是对“拿来主义”的肯定,前者的危害提示越彻底,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文章的立论更鲜明有力。

2.作者对“送去主义”的批判及其手法:

鲁迅批判文化领域里的“送去主义”列举了三件事。作者行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干出卖祖国山河、资源和主权的勾当,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葬送了大片国土。这三件事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且善用反语:是“一点进步”等,表达了强烈的憎恶之情。

3.“送来”与“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二者加以区别?

“送来”是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到文化对我国进行贪得无厌的侵略和掠夺,以实现亡我野心。“拿来”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滋养本身。二者虽一字之差,却本质迥异,将二者区别,既可明辨是非,又可使立论更加鲜明突出。

4.写作技巧上,本文最大特点是用形象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运用形象概括,进行归纳推理。

文中以“闭关”说明抱残守缺,用“送去”说明取悦洋人,用“拿来”说明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这样就形象地阐明了“闭关”误国,“送去”卖国,“拿来”利国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逻辑力量。

(2)选取具体类型,取代抽象论述。

如:“孱头”——愚弱无能,“昏蛋”——头脑发热,“废物”——失去自立能力。三言两语,为三种人画像,使抽象的论述形象化,节省文字,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

以大宅子来借喻整个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等喻体来比外来文化中好的、好坏相杂的、坏的三类文化,平实易懂,深入浅出地阐明对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

(4)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本文的讽刺手法,一是运用反语,如“„„显出一点进步了”,“„„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诙谐中见讥讽,表达对国民党“送去主义”的憎恶。二是通过幽默的语言,达到讽刺的目的。如国民党为装潢门面,派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寥寥几笔勾勒出国民党取悦洋人的叭叭狗嘴脸。

(二)难点:

1.作者运用讽刺的手法层次分明地论述“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作者并未直接指出“送去主义”严重后果,而是先用“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和“丰富”、“大度”的反语加以讽刺,接着以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但尼采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不是太阳”也就不是“光热无穷”,“丰富”落了空,“大度”成了自我讽刺。作者再以开掘煤矿为例,深刻论述“送去主义”将使国家山穷水尽,资源枯竭,贻害子孙,从而把国民党反动派卖国嘴脸暴露无遗。

2.“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深刻含义。意为应独立思考,进行深刻而辩证的分析,要具有鉴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要独立自主,有为我所用的胆略和魄力,批判地继承,以建设无产阶级新文化。

推荐第5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 FU 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 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 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

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形成板书:

做法

危害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抱残守缺 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

卑躬屈膝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二、

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

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 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

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错误做法

危害

批判„„提倡„„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

因为„„所以„„ 破: 送去主义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立:占有、挑选

大宅子:文化遗产

送来主义

经济掠夺

文化侵略

鸦片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鱼翅 烟枪、烟灯

推荐第6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3.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题解:

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

(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5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请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明确:第

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

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三)、提问: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四)、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 ?(可以讨论)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五)、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1、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2、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六)重读第

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提问:请同学们说说

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七)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1、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2、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展示文章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

一、

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

一、

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

1.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归纳本文中心。 提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

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难发现第

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

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

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

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举文中其他类似的例子)

(二)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思考: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推荐第7篇: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读后感[优秀]

《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当时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读后感

1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腾飞,但有谁想过在这繁荣的背后,是没有没落,腐朽的封建前身。

悠悠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的艺术价值,文明数不胜数。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中国人总在嘴边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在千年之后真的被发扬光大吗?历史告诉了我们:“没有”。西洋人用装有火药的枪,席卷世界时,以无朝自居的人们却对之不顾,而对冷兵器情有独钟。洋人利用自己“拿来”的东西为己所用,使其不断创新发展,相比之下,“天朝”仍在自欺欺人的“吃着老本”,原地踏步。耻辱黑暗随之而来。

外国人总善于从别人那“拿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中国人就学不会这样呢?洋人拿着中国人的火药、指南针,使其变成坚船利炮,一度成为海上霸王,而中国不“拿来”只接受“送来”,而且有的是“硬塞给”的。其后就是一次次的失败,没有足够的实力如何与敌人抗衡,难道受人宰割?没有了武器。别人拿枪口顶着你,你不得不做啊!可怜的中国。不然怎么现在还是个发展中国家?

可敬的鲁讯先利用他的文章想唤醒麻木沉睡的国民,阐明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送来送去,主张拿来,批评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即拿来主义,可又有几个人能醒来,不在昏睡了。

占有、挑选、创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发展的王道。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读后感

2再次拜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的心深深地被吸引,为先生在当时的社会局面之下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感到惊讶,更加深了我对先生的敬仰崇拜之情。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三十周年,面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从“一穷二白“变成了现在的国强民富这脱离不了鲁迅先生的“拿来”思想。先生的文章强调“拿来“与“送去”这两大问题,让我们国人机智敏锐,目光放亮,反复强调“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影响,抨击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自给自足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强调“拿来主义“,要吸取外国的精华文化来充实自己,取长补短,这正是先生写此文章的要旨所在。

鲁迅先生是在告诉我们,要用机智放眼世界,要我们自己主动去拿,对于国外的一切我们还要学会辨别,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清利弊,而不是一味地随心所欲去拿,定要经过度量,根据我们自身需求和利益去拿,绝不能闭关自守,抱残守缺。拿来以后我们还必须自主创新,使之变得更完善,更适合自己。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扎下了很深的根,而在发源地印度却早已灭亡了,我们伟大的古师大德发挥智慧,吸取了外国有用的东西,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足,丰富充实了中国文化,从而使得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本土的儒道相辅相成。这正是切切实实的“拿来主义”。

我们伟大的佛教随着社会的发展叉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如何使佛教更好地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如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求,我们唯有走由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这条改革之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说明了佛教的缘起和立根。这种缘起和立根正是我们推行人间佛教的基石。用佛法来进化人心,进化社会,建设人间净土。处理好佛教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关系,使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在佛教弘化上起到促进人类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拿来王义“,让我更坚定了这一信念——提倡人间佛教,构建和平美满、清净无染的人间净土。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读后感

3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杂文,称为《拿来主义》,今天,对待过洋节的问题,我也要倡导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有选择的拿来。我主张,我们对待外国文化,也要大胆的拿来!

最近国家公布了节假日新的放假规定,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要给国民放假,这一消息无疑是个好消息,它体现了我们重视本国文化传统、重视传统习俗的精华。

对于这一消息的发布,有人说:重视传统就该取消外国节日,像圣诞节、情人节等在中国影响了年轻一代。

诚然,这些假日确实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也直接影响了消费和心理等许多问题,但是不是说这些外国节日就是不好的呢?非也。

情人节,使我们更加重视与友人的感情、重视与爱人的感情,使我们的感情关系更浪漫、更和谐;

圣诞节,给孩子们增添了乐趣和幻想,给大人们增添了节日的欢乐和内心善良的归属,……这些都是外国假日的优势。

所以我们说:取消外国节日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好做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不能向外国一样,各种风俗都跟着学;我们也不能把外国节日一棍子打死。我们辩证吸收,将中国节日和外国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世界一体化的前提下,走出自己的节日特色,形成浓浓的民族激情!

对待外国节日,我们要大胆的说道:拿来!

推荐第8篇: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课文: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而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内容。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内容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内容、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熟悉文体。

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面对现在开放的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助的。

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著名的杂文。

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和赏析。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2.全文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说说全文是如何又破又立的?

明确要点:前半部分重在“破”,着重揭露“送去主义”的种种丑恶行径,同时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后半部分重在“立”,着重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三)深入研读,领悟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正确领悟课文的深刻内容。

1.“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明确要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对待文化遗产三种错误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要点:害怕,不敢继承,“是孱头”;全部毁坏,“是昏蛋”;全部继承,“是废物”。

3.文化遗产有哪几种类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要点:以下三种。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对有益无害的(鱼翅),拿来使用;对既有害处又有益处的(鸦片),清除有害的方面,使用有益的地方;对于人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烟枪、烟灯及姨太太),原则上“毁掉”(只给博物馆留少许)。

4.对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要点:批判地继承,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四)学习写法,揣摩语言。

在理清思路、领悟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 1.本文如何使说理形象化的?

明确要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复杂的说理变得形象具体。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要点:语言深刻、犀利、讽刺、幽默。

(五)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对全文的内容、写法、语言进行重点小结,课堂上完成练习:面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请依此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标、1.知识与能力:

学习鲁迅先生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了解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和表达主题的能力;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意;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感受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待遗产和外国文化的观念;理解批判继承的原理和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坚定“改革开放”方针路线;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积累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 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 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 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

残羹(

)冷炙(

)譬如(

)给与(

)礼尚往来(

) 脑髓(

孱头(

)蹩进(

)糟粕(

)瞌睡(

)冠冕堂皇(

)吝啬(

)国粹(

)茅厕(

)徘徊(

)磕头(

)故弄玄虚(

)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2、改正别字

辨解(

残羹冷灸(

) 礼上往来(

) 嘻笑怒骂(

) 针贬时弊(

自栩(

) 陷

井(

) 积重难反(

) 暴唳恣睢(

) 祖上荫功(

四、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针对的是什么错误思想? 明确: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齐读1-3自然段,说说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危害是什么?

闭关主义的危害——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 送去主义的危害——子孙给人家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正是上面两种主义有巨大的危害,作者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的中心论点在哪里。(结合文章题目进行引导)

虽然作者在第5自然段就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命题,但第7自然段才准确地阐释了怎么去“拿”的问题,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种先批判错误的思想,然后树立自己观点的论证思路叫什么?

先破后立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

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作者是何态度?

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教师板书:

送古董

衣钵相传 送画

送去主义

落后反动

送活人

媚外求荣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

读课文填表格。 尼采: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中国: ——

自诩地大物博

—— 煤矿丰富 ——只送去,不拿来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亡国灭种

问:这是例证法。那么谁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3.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去主义

4.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正确的做法(立)

先破后立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9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比喻论证

作者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要说服别人赞成拥护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就叫论证,其间采用的方法就叫论证方法。8,9两个段落是在论证中心论点的,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

1.请同学朗读第8段,说说大宅子在比喻什么?

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或者古代文化遗产。

2.面对大宅子有三种不同人物,请大家从心理、行为两方面来分析他们的本质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表格。 人物 孱头 勃然大怒 羡慕旧主人

心理 怕染污 放一把火烧光 欣欣然接受一切 行为 徘徊不敢走进门

本质 拒绝接受 坚决排斥 全盘接受 特点 懦弱无能 盲目偏激 愚蠢无知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3.从这些人物的外号来看,就知道鲁迅先生是对这些人的情感是贬义的。文中哪句话可以体现作者的态度?

学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4.那么“拿来主义”者是怎么做的?请同学来朗读第9段。

他占有,挑选。

5.“拿来主义”者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是怎么占有,挑选的?通过比较,大家说说这些比喻的内涵是什么? 名称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特点 有养料 毒品和药品 形式好看,内容恶劣 堕落 态度

做法 吃掉,不用它来宴大宾 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的大可以毁掉 各自走散 本质

内涵 精华 精华与糟粕并存 只有形式价值的糟粕 糟粕

6.请大家用八个字归纳“拿来主义”者的做法。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归纳本文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四、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

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

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第四课时

一、复习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读课文每一节 ,体会语言特色

注: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三、拓展知识,延伸思想

1. 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不断地从外国拿来一些东西。你发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都“拿来”了什么?有哪些是我们没有经过挑选拿错的东西? 服饰文化(牛仔裤,西装,T恤)

饮食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 管理文化(4S,7S)

影视文化(欧美大片,日剧韩剧)

网络文化(即时聊天,网上购物,电子银行)

拿错的东西:暴力,色情,选秀,各种低俗娱乐 归纳:“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针对如何对待外国文化而写的一篇杂文,其精髓就是要我们批判地吸收外来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思想也可以用在本国的文化遗产方面,只要是精华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毫不客气的“拿来”。

四、布置作业

推荐第9篇:《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课文: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而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内容。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内容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内容、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熟悉文体。

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面对现在开放的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助的。

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著名的杂文。

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和赏析。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2.全文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说说全文是如何又破又立的?

明确要点:前半部分重在“破”,着重揭露“送去主义”的种种丑恶行径,同时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后半部分重在“立”,着重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三)深入研读,领悟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正确领悟课文的深刻内容。

1.“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明确要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对待文化遗产三种错误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要点:害怕,不敢继承,“是孱头”;全部毁坏,“是昏蛋”;全部继承,“是废物”。

3.文化遗产有哪几种类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要点:以下三种。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对有益无害的(鱼翅),拿来使用;对既有害处又有益处的(鸦片),清除有害的方面,使用有益的地方;对于人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烟枪、烟灯及姨太太),原则上“毁掉”(只给博物馆留少许)。 4.对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要点:批判地继承,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四)学习写法,揣摩语言。

在理清思路、领悟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 1.本文如何使说理形象化的?

明确要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复杂的说理变得形象具体。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要点:语言深刻、犀利、讽刺、幽默。

(五)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对全文的内容、写法、语言进行重点小结,课堂上完成练习:面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请依此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推荐第10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方法:讨论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时封建复古主义和主张“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其中,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认为不向文化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联系。面对如此背景,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二、文体介绍

杂文,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拿来主义”是一种观点态度,那么对什么应采取“拿来主义”? 明确: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

2、为了说明“拿来主义”这一抽象而深刻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人们熟悉的什么事物作比喻来阐明?

明确:大宅子。

四、具体研习。

1、对这个大宅子,作者批判了哪几种具有错误态度的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明确:孱头——不敢接触

昏蛋——全盘否定

废物——全盘接受

2、正确的态度应是什么?怎样做?

讨论明确:占有——前提

挑选(运用、放出、自己)

创新——目的。

3、实行“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是什么?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4、文章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1)作铺垫

(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五、品析语言

分析下列词语的含义,了解鲁迅杂文语言风格。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动机。 抛给——带有目的、恶意的输出。 送来——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实为抛给。 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六、总结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3)语言犀利、幽默。

七、小结

同学们,大师离开我们已七十年头,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附: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孱头——不敢接触 错误态度

昏蛋——全盘否定

犀利

废物——全盘接受

占有—— 前提

鱼翅——有益无害——使用

幽默

鸦片——有益有害——存放 姨太太——正确态度——挑选

第11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1号选手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最近几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十八大的召开),提的最多的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那么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是不是所有的外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 。

2、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1)、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_________,送古董 和____________,送古画新画 以及送梅兰芳 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2)、什么是“拿来主义”?

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该怎样拿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合作探究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拿来。 (2)、课文中“鱼翅”、“姨太太”、“鸦片”分别比喻什么?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部分。

5、当堂测评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阅读材料,说说“精华”、“糟粕”在文中各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六、作业布置

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大宅子——文化遗产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拿来”

第12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

宋薇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写作特色。

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学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和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ppt展示作者照片和情感经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拿来主义编入《且介亭杂文》,教师简单说一下《且介亭杂文》缘起。拓展一些杂文的特点

四、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四、疏通字词:(要求同学们在书上找到相关答案,并齐声朗读2遍)

冠冕堂皇(guān miǎn) 吝啬(sâ)

玄虚(xuán) 蹩进(biã) 残羮冷炙(gēng zhì) 脑髓(suǐ) 孱头(càn) 自诩(xǔ) 自 诩:自己夸耀。诩,夸耀。 孱 头:懦弱无能的人。 博而不精:广博而不精深。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五、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文章的整体结构:(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喊人回答)

第一部分、(1------6段)批判“送去主义”,论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而不是提倡“拿来”的主张。

2.(3--4段)指出只知“送去”而不知“拿来”的严重危害。3.(5--6段)正面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二部分(7--9段)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完这篇文章并在文中找出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拿来主义。

注意:不能包括第一段的“象征主义” 1.分析“闭关主义”

问题: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但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题:“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那么,老师来给同学们介绍类比的方法{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将文中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答案是:自诩中国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一、二段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问题: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4.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作者否定送去主义}

5、总结: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送来主义,大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6、由此看来,1—6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实行“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这是错误的做法(破) 正确的做法:我们要自己来拿(立) {先破后立}

七、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朗读第8—9段,问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⑴“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正确的态度应是什么?怎样做?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比喻论证)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 剔除(毁灭) 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2、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 肯定拿来主义}

八、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并分组讨论第10段,并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第二课时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通过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来体会文章一些部分的写作特色和体会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二、分析本文的论证艺术

1举例论证(1) 2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对比论证(

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3比喻论证(

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同学们分别朗读课文章节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会。

1、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学生质疑 ,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本文的语言艺术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四、归纳本文中心论点。

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外国文化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必要性。

五、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以立为主。 ②广用比喻,生动形象。 ③嬉笑怒骂,犀利幽默。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课的语文练习册

第13篇: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扶沟高中严艳霞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完成本课教学需要2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地位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重难点的设置是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提问式教法、课堂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教法主要是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重难点明确,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课后练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而且有助于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因为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按照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是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1、教师 范读课文。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四、学习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

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第四步:课堂训练。

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六、拓展延伸

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思维创造力,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七、小结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 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板书设计

(最后是板书设计,此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授课重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本节课我依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和充分讨论,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14篇:拿来主义(沁源)

《拿来主义》述课稿

——沁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杨晓峰

述教材

《拿来主义》是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属于杂文。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学习本文,要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提炼主旨。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方面的一篇杂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和一些人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外国文化的基本原理、正确态度和方法,指出了“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鲁迅先生对外国文化的见解,时至今日,仍然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和借鉴。 述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导读提示” 和本课“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述学情

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本册前面单元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品味语言、等阅读方法,结合本单元具体情况我把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定为本课的重点。 而“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述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 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问题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泛读、精读、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并配以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深入文章,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会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述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查找有关杂文的相关资料。

二、、查找作者鲁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三、查询有关对待中外文化的言论、故事及相关的图片、音乐、歌曲。

(以上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述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导语的设计不仅在于激趣,还在于激思,激情,而且应争取学生的参与,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激活他们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本课的顺利进行作准备。

二、作者简介(课前已布置预习)

三、写作背景(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在左翼文艺队伍内部,在是否继承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认识也比较混乱。针对这些情况,鲁迅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四、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朗读课文,听完录音后回答)

思考:1.“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个自然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个自然段开始阐述的?

2、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五、泛读,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3.作者在哪一自然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第7自然段,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提示:第7自然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明确:(1)第

1、2自然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学生体会举例、反语的应用)

(2)第

3、4自然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这些话语说明: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学生体会类比、比喻的应用)

(3)第6自然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

教师小结:本文前半部分作者采用先破后立(板书)的方法得出结论性观点,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那么,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呢?

六、研讨第9自然段的比喻论证

背景中已介绍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

8、9两个自然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先研讨第9自然段的比喻论证,学生易于接受。)

1.同学阅读讨论第9自然段,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

太太”分别指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学预想: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可见它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

2.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后,再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齐答:

第八自然段内容,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需教师多启发。

3.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

明确:“他占有、挑选。”或“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4.研讨第8自然段

“得了一所大宅子”比喻面对文化遗产,其余内容如何理解?(同学讨论、交流) 选择班级中较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把孱头、昏蛋、废物这三类人物演绎出来。使学生明确: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指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指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5.小结:第8自然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自然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大意义。

七、研讨第10自然段

学生讨论第10自然段,这一个自然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出五个相应的问题。目的:引发学生逆向思维。

小结:本自然段是全文小结,显示了鲁迅在改造民族素质和创造民族新文化上的真知灼见。

八、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

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九、通过课题练习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一)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回答:这一自然段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结:鲁迅先生犀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让我们为之折服。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思想的先行者。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全文小结:

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应学会运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要注意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

十、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破闭关主义(排外)

送去主义(媚外)

立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述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开头的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尾的讨论符合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课文中的比喻义也是通过课堂练习水到渠成的加以解说。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突出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

存在的问题是时间的把握不够恰当,把握好时间需要需要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这点我会注意的。

第15篇:5拿来主义

5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重点:“拿来主义”的内涵分析。

2.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域,俗称“半租界”。“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三、文章导析: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

答:“拿来主义”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

2.全文写“拿来主义”为何又从“闭关主义”起笔?

答:第一段主要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都是错误的,“闭关主义”是盲目排外的,破后立”的写法。 政策,而“送去主义”又是卖国求荣的奴才政策,这是鲁迅先生树的靶子,否定这两者才能让“拿来主义”的出现有理

(分析:“送去主义”的本质和“闭关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国力虚弱,而又自以为是的,实际又是无知和愚昧问题的态度应是正视现实,取长补短,以求文明与进步,这就应实行“拿来主义”)

3.根据课下注释,分析作者举三个“学艺”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为了论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继承的问题,所以文章用了“别的且不说罢方面,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讲此三例还意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丑行。

(分析:A“近来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语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与鞭挞可“催进”的实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护者。“送去主义”已无真正的艺术贡献于世界。)

4.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的含义? 展览一事行盗卖之实。B“以催进‘象征主义’”一句,根据课下注释,“催进”一词应无从谈起,因“象征主义”在

答:这实际上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所谓“援助”过活了。 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论证一味的送与只能让自己“发疯”毁灭,让子孙后代受累,这都是切从而使“讨一点残羹冷炙”的悲惨结局更加警人深省)

5、揣摩课文前半部分语言:在对各种“非拿来主义”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认识它们的实质,一面去发现“拿来样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使学生看到课文清晰的思路,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分为同意交往和拒绝交往两大类,那么,“闭关主义”代表了拒绝交往的态度。但是,自从以后,“闭关”的道路(或选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人只有学会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别无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为“输出”和“引入”两种方式,“送去主义”是只包含“输出”内容的单一交往方式。一味送去将来,终于无物可送的子孙只能仰人鼻息,摇尾乞怜。于是,交往中必须包含“引入”观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类,那么自己主动去拿叫“拿来”,被动接受外国的给予叫“送来”。当鲁迅总是不怀好意后,“拿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无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选择,文章确立了鲜明有力的观是用这种不断两分和排异的方法彰明“拿来主义”立场的,逻辑极为严谨。

6、“占有”和“挑选”是拿来主义的精髓,阐示此中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对继承来的“宅子”只有半篇的论证应不再有疑义,故此有了对“孱头”“昏蛋”的指斥,这“宅子”唯其大而旧,才需要占有和挑选,所以“废存在的理由。要“挑选”就必须有对象,作者将“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们异,照单全收诚不可以,慎重挑选以趋利避害也就顺理成章。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联系的一组比喻说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到新主人和旧家当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对旧家当来一番清理,取其粕。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品语言艺术的享受。

7、对文章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作品将准备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定,如描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鸦片的废物,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将要否定的现象漫画描写捧着古画挂过去的大师,让人忍俊不禁。对讽刺语言的揣摩让学生了解鲁迅辛辣的笔触和风格,更要让学生在笑过的战斗精神。至于对徐悲鸿、梅兰芳的评价,教师可参读鲁迅《花边文学》中《谁在没落?》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给学生深讲。

《拿来主义》板书

闭关主义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实质、后果(③④)

│┏“送来”X(吓怕)(⑥)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拿来主义┃┏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拿来!┃┏或存放│⑦┃┏占有┓┏方针┃或使用│┗正确态度┃挑选┃总之,┃┗或毁灭│┗区别┛要拿来┃┏沉着勇猛│┗条件┃有辨别│┗不自私└───────────────────结果:新

四、熟读课文

第16篇:《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点击加入语文备课大师交流群

《语文教学园地》是语文资源网、语文备课大师精心打造的免费的中小学综合类电子期刊。本期刊紧扣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是语文教师业务研讨、交流心得的心灵家园。所设栏目有:语文论坛、名师风采、教材研究、双基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及时提供语文新闻、教学论文、教学随笔等资料。期待您的投稿与支持!

《拿来主义》说课稿

曹公奇

一、说教材课文: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而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内容。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内容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

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内容、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熟悉文体。

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面对现在开放的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助的。

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著名的杂文。

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和赏析。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2.全文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说说全文是如何又破又立的?

明确要点:前半部分重在“破”,着重揭露“送去主义”的种种丑恶行径,同时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后半部分重在“立”,着重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三)深入研读,领悟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正确领悟课文的深刻内容。

1.“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明确要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对待文化遗产三种错误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要点:害怕,不敢继承,“是孱头”;全部毁坏,“是昏蛋”;全部继承,“是废物”。

3.文化遗产有哪几种类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要点:以下三种。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对有益无害的(鱼翅),拿来使用;对既有害处又有益处的(鸦片),清除有害的方面,使用有益的地方;对于人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烟枪、烟灯及姨太太),原则上“毁掉”(只给博物馆留少许)。

4.对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要点:批判地继承,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四)学习写法,揣摩语言。

在理清思路、领悟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

1.本文如何使说理形象化的?

明确要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复杂的说理变得形象具体。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要点:语言深刻、犀利、讽刺、幽默。

(五)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对全文的内容、写法、语言进行重点小结,课堂上完成练习:面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请依此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17篇:拿来主义课文

《拿来主义》课文 《拿来主义》朗读

拿来主义(1)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2),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6),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3〕。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4〕,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5〕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6〕。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

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中华日报·动向》,署名霍冲。

(2)“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3〕“发扬国光”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4〕“象征主义”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曾在《花边文学·谁在没落》一文中批评《大晚报》的这种歪曲报道。

〔5〕尼采(F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的鼓吹者。这里所述尼采的话,见于他的《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6〕一九三三年六月四日,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五千万美元的“棉麦借款”,购买美国的小麦、面粉和棉花。这里指的可能是这一类事。

(7) 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8)这里是讽刺作乐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等人

文章《拿来主义》: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第18篇:拿来主义学案

大口屯高中课时讲义(简案)

年级___高一___学科____语文____第_____周周___20__年___月__日

《拿来主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时代背景

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1、正音、解词: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脑髓():孱头(): 蹩()进:

高一科目:语文第1页,共6页

2、本文思路:

[引导思考]下面有几种有关段落的划分法,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

(1)、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1-4):破“送去主义”。 第二段(5-10):立“拿来主义”。 (2)、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1-5):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 第二段(6-9):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第三段(10):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 (3)、分为四部分:

第一段(1-2):开篇扣题(没有人说道“拿来”) 第二段(3-5):否定“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第三段(6-9):正面分析“拿来主义”(破、立)

第四段(10):总结“拿来主义”的作法、结果、前提和意义。【合作探究】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高一科目:语文第2页,共6页

年级___高一___学科____语文____第_____周周___20__年___月__日

(5)、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练习] 根据对上文的理解填写下面括号里的内容

错误的态度拿来主义正确的态度() ()

【小结】

1、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2、先破后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鲜明对比的结构方式。

3、犀利的语言风格,高超的幽默与讽刺的艺术才能。【巩固练习】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__________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_________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中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___________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有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与“他占有,挑选”这句话意思相近的一句是() A.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

B.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年级___高一___学科____语文____第_____周周___20__年___月__日

C.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D.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准确的一组词语是()。A.摔抛送B.抛摔送

C.抛送摔D.送抛摔

3、对“其余的是”和“各自走散为是”中两个“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是“正确”的意思。 B.两个“是”不一样,前者有分类作用,后者表示跟“非”相对的意思。 C.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存在的意思,后者却表示一个判断。 D.两个“是”不一样,前者含有“凡是”的意思,后者表示“适合”的意思。

4、第一段文字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法B.例证法C.喻证法D.引证法

四、拓展阅读

创新必须择旧

──读《拿来主义》札记

为什么创新必须择旧──择取中国的和外国的旧文化?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曾引过卢那察尔斯基的一些话,例如仍要保存农民固有的美术,怕军人的泥靴踏烂了皇宫的地毯等。用鲁迅自己的话便是:“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仍然有所择取。”(《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旧文学衰颓,来了一个新的转变,这转变往往得力于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欧洲的印象派,是吸取了从中国和日本传去的画的养料而形成的。文学遗产中一切进步的,合理的,美的东西,都仍能对新阶级的文学,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提供有益的成分。为什么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会成为一个国家创造新文化的极为有利的条件?就因为可以从旧文化中择用的养料多。鲁迅后期杂文是无产阶级文学的瑰宝,它正是从对地主、资产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中产生的,不能设想,如果没有择取中国的旧文化,会产生出鲁迅的这种锋利无比的杂文来。

鲁迅认为避忌旧文化,乃是衰病无力,缺乏自信的表现;壮健,有魄力,富于自信的人决不会这样。“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坟·看镜有感》)像这类人物,如果再不振作,就会更加衰弱下去,因为终日战战兢兢,先已丧失活

气了。“我们吃东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时又要怀疑,那就不行了,──老年人才如此。有力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关于知识阶级》)如果知识阶级如此胆小,一听到俄罗斯,一看到俄国的小说,就怕得发抖,对西洋文明也唯恐受害,一动也不敢动,怎样能进步呢?将来必定要灭亡。他说汉唐虽有边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时,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而一到衰弊陵夷的时刻,神经就衰弱过敏,对外国东西,便推拒,惶恐,退缩,逃避。(参见《坟·看镜有感》)我们究竟是甘心当弱者,还是应该努力做强者?

他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一味害怕是决不行的。“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既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坟·看镜有感》)十年后他在论新木刻时,又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另一条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他认为我们对旧文化,无论是中国遗产中的精华还是外国遗产中的良规,实在都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只要是优点,“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他说:“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集外集拾遗·〈引玉集〉后记》)你要在文艺上有新的建树吗?那就要保存遗产。保存当然不同于保古,保存下来也不是模仿和照搬,而只能是为了择取优点。如果只为复古、保古而保存,由于大家都反对复古、保古,遗产就保存不住。只有抱着革新的目的,认识到了择旧的重要作用,遗产才会得到大家的重视与爱护,所以真正的革命者才是最理想的遗产保存者,而遗产中的精华,亦只有在革命者手里才能得到开拓,并成为建设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材料。难道我们还能把保存(择取)和开拓、建设割裂了来理解?

五、拓展训练

针对青年人中的“哈韩”和“哈日”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

你的收获:

第19篇:705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叙事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署名霍冲,后收入《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后期的杂文名篇。

《拿来主义》在总结和批判近百年来统治阶级实行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两种错误反动的对外政策的同时,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外国文化、新生事物应采取先“拿来”的态度,不要育目的全盘接受或完全摒弃,要在“拿来”之后运用头脑进行区分,放出眼光,去占有、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价值和对我们的用处,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态度。最后,文章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提醒人们在“拿来”的同时要勇于改造、创新,真正的掌握新接触的事物、事件,并将其合理改造成适合自身需要的新事物、新事件,这才是“拿来”的最终目的。

1.简析《拿来主义》鲁迅论述的对待外国文化事物和中国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答:《拿来主义》深刻地论述了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文章

指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对待外国的一切事物不能一概排除和反对,要敢于主动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以创造我们自己的新文艺。文章还以一个穷青年如何处理祖先遗留下来的旧宅子为例,认为既不能“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也不能“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更不能“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种对外来事物或恐惧、或全盘否定、或全盘吸收的态度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当“占有、挑选”。要以“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分别做出不同的处理——“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总之,“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这种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的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显示了他精深的文艺观和特点。文章虽然论述的是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的态度,但“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如何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2.简析《拿来主义》在论说方法上的特点。

答:在论证上,《拿来主义》采取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有破有立,使

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章前半部分总结和批判了近百年来统治阶级实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两种错误反动的对外政策,揭露了帝国主义把“鸦片”“废枪炮”等东西向我们“送来”的侵略实质,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主义。后半部分论述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应采取“拿来主义”。在和恐惧害怕、虚无主义、全盘接受等几种错误态度的对比中,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是如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占有、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价值和对我们的用处而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态度的。结尾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拿来主义”对于培养新人和建设新文艺的重要意义。文章虽短,却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说理透彻,充满了辩证法。语言简洁生动,幽默风趣。

1、“拿来主义”的含义。“拿来主义”包含以下含义: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正确,使文章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比喻论证方法,有破有立,使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例如,以“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事物和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以“孱头”、“混蛋”、“废物”比喻患恐惧症者、虚无主义者和全盘接受者三种人等等,比喻论证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结尾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拿来主义”对于培养新人和建设新文艺的重要意义。文章虽短,却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说理透彻,充满了辩证法。语言简洁生动,幽默风趣。

文章虽然论述的是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的态度,但“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如何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是怎样提出和论述“拿来主义”的?

答:1934年,鲁迅发表《拿来主义》一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和论述了正确对待外国文学外国事物的态度:拿来主义。

首先,鲁迅是在批判中国反动统治者一贯推行的卖国主义政策——“送去主义”和批判帝国主义执行殖民主义政策——“送来主义”的基础上提出这一问题的。卖国者的“送去主义”,必然招致殖民主义者的“送来主义”。帝国主义作为对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奖赏,也“抛来”、“抛给”和“送来”一点残羹冷炙。更严重地送来了鸦片、废枪炮、香粉等,其结果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对此,鲁迅指出:我们要“吝啬一点”,既不“送去”,也不要“送来”,而是“拿来”,即“拿来主义”。接着鲁迅论述了怎样拿来这一问题。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实行拿来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在拿来时要挑选、鉴别。有益的东西,要吃掉,吸收其养料,以增强自己的体质;既有益又有害的东西,如鸦片,也不要扔到茅厕里,以显示彻底革命,而是送到药房里,以供治病之用。对有害的东西要送走,遣散,且不可占用。鲁迅这里用的比喻贴切,深入浅出,为我们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指出了明确而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作者指明“拿来”的目的,在于创新,也只有“拿来”,才能创新。这便是鲁迅所指出的“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是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我们如何看待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阅读分析巴金散文《鸟的天堂》,说明本文结构上的特色以及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一种心境。

答:巴金的这篇散文有着一种深远而冲淡的意境。平铺直叙的散文情节递进,使“鸟的天堂”如此逼真,如此欢乐地以直观影像感染着我们。

文章开头,作者故意不写与鸟有关的东西,只写几个荡舟的场面,好像一幅画的色彩层次,起先淡淡铺染,继而层层加深;先是“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动„„”,然后一步步船到树下,树进眼中,这时候,作者的笔一改清淡的调子,写首“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面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这种细腻的描绘中,透露出一种感情上的解放。沉醉于其中的你正忘了作者的意图时,一声鸟鸣忽起,于是“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的天堂呈现在眼前。

将一件小小的见闻过程表现得如此层次简洁,是本文的突出特点。20世纪30年代初,人心趋向返归自然。远离城市的喧闹,独处幽境的鸟儿,正是作者一种热爱自然的心境写照,而这种心境,正是在层层递进的结构中和最终烘托出来的场景上体现出来的。 巴金的散文,没有朱自清那种诗一样的精美的描写,也没有周作人那咱机智精辟的阐述。他喜欢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把内心袒露给读者,情到意到,意尽笔止。正如《鸟的天堂》结尾章终于出现了“鸟的天堂”后,作者随势将笔一收,顿时结束全文,只留下淡淡的几句余兴未尽的话,但其艺术趣味仿佛正飘荡在我们的内心。

第20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初步感知文章,理清作者态度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谁写的诗?(鲁迅的《自嘲》),形容对敌人决不

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

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爬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儿子不小心跌倒时,把齐景

公的牙齿挂折(shé)了。因而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就称齐景公为“孺子牛”。这里比喻人民大众的牛。

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他在《拿来主义》中横眉的风采。(板书“拿来主义”)

(二)文章简介

1、杂文: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2、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二)整体感知: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就此结构看看: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样拿来?

答:a、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毒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因果论证)

c、占有、挑选,有辨别能力。

2、先看第一段,作者谈了什么主义(闭关),又有什么态度呢?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作者的态度?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就是闭关主义,实质就是清朝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主义。但被“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否定闭关主义。

3、分析送去主义

问: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是何态度,为什么?

明确:认为自己是“巨豪”,只给予,不索取。送去主义,就是一种卖国行径,以一国之力讨多国欢心,结果只能是国衰力竭。如先送古董,接着送古画和新画,再者送活人。作者同样加以否决,因这样的结果最终是“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时,我们的子孙因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送古董

送去主义送画

送活人

问:鲁迅先生为了证明这点,他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呢?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如下:

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4、分析送来主义

问:什么是送来主义,都送来些什么,作者的态度?

明确:送来主义,就是西方列强抛来了“洋货”,这是对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目的、有针对性侵略和掠夺。英国送来了精神粮食——鸦片,德国送来了强国保障——废枪炮,法国送来了时髦东西——香粉,还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等。否定送去主义

总结: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三)、小结:通过对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分析了这篇杂文的结构,作者分别针对错误的“闭关、送去、送来”的三种主义加以批判,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病症,时势造英雄,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鲁迅大师的杂文。

(四)作业:

1、课后自由阅读文章,体悟文章中幽默讽刺、尖锐泼辣的语言风格。下节课我们将分析它的语言。

2、完成《学习与评价》P69上的练习。

板书:

(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孱头昏蛋废物旧人

(立)拿来主义新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看到了鲁迅“横眉冷对”的风采,理清了“什么是,为什么,怎样拿来”的文章结构,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作者先破后立,言语犀利的《拿来主义》

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二)具体研读:

1、请大家朗读第8节,作者通过写一个人对待得到的东西(大宅子)又是什么样的态度,想表达哪些错误的态度。完成下面表格:

三种类型想 法行 动实 质共同点

孱 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加挑

混 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 物羡 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

明确:作者这段写了三种态度,用一种幽默讽刺的写法指出了其错误性,就像给人治病,要先指出病理和病根,开出的药方才能更具信服力,

2、下面大家再读第9段,看看作者给开了什么药方,完成下面表格。(朗读)

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

鱼 翅吃 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

鸦 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和烟灯留一点,毁大部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散 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剔除(毁灭)

本处用来比喻论证,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的浅显易懂。使我们明白了如何挑选。

拿来主义究竟怎么拿,根据上面表格,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使用、存放、毁灭。

(三)语言赏析:

a、学生自由阅读,找自己觉得有意思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

例如: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明确:使用口语,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大师”暗含讥讽,“捧”表现“大师们”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悲可笑。

3、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反语。正话反着说,讽刺更强烈。

4、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明确:使用俗语,拿来者的神态跃然纸上。

b、学生自由阅读,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1.“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抛给”与“抛来”的区别。“抛给”犹如“嗟来之食”,那意味着轻蔑、侮辱。“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抛来”是中性的,无轻蔑、侮辱的意味。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自己来拿”,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四)写作特点

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五)集体朗读第10节。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六)结语:

(七)作业拓展: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洗脸不止一次,还要检查验收。写文章做演说比洗脸更重要,它要“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作者以认真负责的“洗脸”设喻,阐明写文章要认真修改推敲的道理,妙趣横生。)

拿来主义读后感
《拿来主义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