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设计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3 07:48:4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设计读后感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 院: 艺术学院 课题名称: 广西南宁市东方外国语

学院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专业(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

班 级: 09-09 学 生: 梁艳梅

指导教师: 黎 勇

日 期: 4.27 日期: 2013 年 04 月 28 日

日期: 2013 年 04 月 30 日

日期: 2013 年 05月 01 日

日期: 2013 年 05月 06 日 篇二:作业1:大设计 读后感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

——《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怀着对霍金其他书籍一样激动的心情,读了霍金的《大设计》,整个阅读过程愉快而顺畅。这本著作解释了很多经典的物理学问题: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同时,霍金的这本书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最近几年来以绝对光速宇宙观为基础的思考过程的正确性。书中把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打通,提出m理论,从不同领域阐述物质、能量、信息、规律的统一和四种力的统一,彻底打破了物质/意识,有神/无神的两分法的浆糊理论。在本书中,霍金运用的大量比喻手法配合插图可有效调动人们的抽象性思维,使得许多在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这本书中以更为清楚,更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文仅从书中反常理规律对人文科学方面的时间哲学的冲击谈谈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 当牛顿和伽利略所创造的绝对时间宇宙观被现代物理学所发现的绝对光速宇宙观终结后,新的时间思想随之诞生。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在哲学深入人心的今天,告别哲学的宣传所得到质疑和批评远比获得的支持要多得多。在这本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的确,正如当今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它似乎违反常识。但常识是基于日常经验之上,而非基于通过一些无比美妙的技术被揭示的宇宙之上,这些技术中有一部分使得我们得以窥探原子或者观测早期宇宙。” 即宇宙有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它描述了宇宙的边界条件:光速是宇宙万物速度的边界,它不可逾越;微观世界的边界是不确定的,粒子小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时空的边界是黑洞,时空在黑洞处无限弯曲。但宇宙之道在这些边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违反常理。这是现代物理学对人文思想的冲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在对人文思想的形成顺序方面,许多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大设计》中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一个物

理学方法,即费恩曼历史求和。这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规认识相反的,同时又是一个在现代物理学中行之有效方法和规律。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因果关系是有因才有果,即先因后果。按照这样的时间思维方式,某件事情必定是由前至后、由古至今形成的。我们会自然地认为过去某个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造成了今天的某个结果,而今天我们所做的事必然会在未来产生某种结果。 但是,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却不是这样描述事件的发展规律的。不确定性原理认为人们现在所做的某件事不会有完全确定的后果,而是有许多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以几率的方式与之前的事情相联系。用这样的原理来看某个事件的结果,它不会是由于某一个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可以到达这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的历史路径的综合结果共同导致的。书中,费恩曼历史求和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要弄清楚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就一定要等到事件发生,只有事件发生后,所有的通向结果的历史路径才得以确定,我们才可以得到导致事件发生的综合因素。

关于这一点,这本著作中也有清楚的论述:

“这个观念导致一种和传统的概念根本不同的宇宙观,要求我们调整思索宇宙历史的方式。为了在宇宙学中作预言,我们需要计算此刻这个宇宙的不同状态的概率。在物理学中,人们通常对一个系统假定某一初始态,利用有关的数学方程向时间的前方演化。宇宙学中通常假定宇宙有一单独明确的历史,人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定律去计算这个历史如何随时间发展。我们将此称作宇宙学的‘从底到顶’的方法。”

正如费恩曼历史求和方法说述,宇宙现在处于一个特别的态的概率幅度由将来自所有满足无边界条件和结束于问题的态的历史叠加而获得。换言之,在宇宙学中人们不应该从底往上遵循着宇宙的历史,因为那假定了存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具有明确定义的起点和演化。相反地,人们要从顶到底地跟随历史,从现在时刻回溯。在大设计中也有“自古至今”的论述,这同时也是费恩曼历史求和的推论,因为如果不是过去某一个因素导致了事件的结果,那么人们也就无法追究已发生事件的单一历史原因。

按照传统,这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科学现象是先于哲学存在的,科学领先于哲学是固然。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这本书中,霍金和蒙洛迪诺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认为,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并进一步解释为,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综上所述,在关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中,《大设计》中表达出的应该是物理学替代哲学的思想,霍金在尝试着称其为“人择原理”他自己则充当哲学家来完成哲学对现代物理学的思想解释。埋葬哲学是一场革命,但由于“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的发展”,这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缺陷,即哲学的绝对时间背景,而是物理学的现实先于哲学出现的事实。 在哲学被埋葬之后一定需要适应新型宇宙观的人文思想。哲学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人文思想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大设计》中尝试将其称作“人择原理”。听上去像一个科学定律而不是学科的名字。但它究竟能否表达绝对时间宇宙观和绝对光速宇宙观之间的本质差别,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称呼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对我来说充满了兴奋的期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霍金们”可以走进老子、孔子的世界,走得更远,从而超越“人择原理”来对时间、对空间、对宇宙有更清晰的地位。 人们一直尝试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和理解无限的真理,人类生命的个体虽然是有限的,但心却是无限的,无量的宇宙都可以纳入心的视野中,渺小和宏大都统一在了一起。如果哲学已死,那么人力生命的个体从哪里来,又要到 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物理学课题。正如这本书的第一章开篇指出的那样,“众多的宇宙从无中创生。它们的创生不需要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预。毋宁说,这些多重宇宙从物理定律自然地发生。它们是科学的预言。每个宇宙在后来,也就是说,在像现在这个时刻,即在它创生许久之后,具有许多可能的历史和可能的状态。这些状态中的大多数完全不像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完全不适宜于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只有非常少的可让像我们这样的生物存在。因而,我们的存在从这个大量集合中只选取出那些和我们存在相协调的宇宙。尽管在宇宙的尺度下,我们是弱小和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万物之灵。”

那么,人类终将去向何方呢,在“从顶到底”的思维方式中,顶又有没有尽头呢?如果说每一个社会的现在状态即为现在的顶,那么宇宙有没有顶,又会在何时到达?通篇阅读《大设计》,在得到充分的精神震撼之余,产生了更多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总体来说,虽不能充分理解这篇大作,但读起来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它更注重人文思想的演变的历史,不但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更像一部颠覆传统思想的哲学著作。篇三: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让生活简单且美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日期:2011-07-27 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

追求的质朴

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

再设计

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

科技的亲切美 日本著名品牌sony虽然出身于“高科技产物”,但是独树一帜的形象设计却与一般的欧美品牌大有区别。流线型、趋向自然形态、仿生物化的图形设计减少了科技产品自身携带的冷漠感,同时不定型的造型设计又让充满对产品未来的憧憬。这也便是日本设计师一直所追求的设计风格。

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板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且美!

章节名: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带给我读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一样激动和愉悦。像是遇上一位充满灵气和洞见的智者,还循循善诱地愿意为你历数古今,评点实例。他说的你静下来想想感觉都能领会,而且恰好戳中了心中最为困扰的几个问题,引着人向着找到答案迈出了一大步。所以,这本书刚读完两章,脑子里就已经翻腾着各种想法了。趁着还没忘掉赶紧写下来,跟后面的感想一起写成一个系列。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应该是对全书提出问题的基石。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再回过头来,把这一章再读一遍。原研哉一路轻盈地从现代设计先驱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讲到包豪斯,再到现代和后现代,不紧不慢牵引着欧洲,美国,日本三条脉络,串起过去一百多年来现代设计的起源发展和世界变革的史实。这是在设计本身之上向地域范围,影响深远程度和时间推演三个维度上的俯瞰,以“哲学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一样的姿态带领读者走入这本《设计中的设计》。正如原研哉在自序的第一句话中写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以一种设计。”回望是为了反思,以有益于当下和将来。设计和消费的关系从来就密不可分,但正如艺术诞生于宗教,却不局限于宗教,好的设计应该具备超越消费诉求的更高层面的自觉。原研哉一直强烈地感觉到,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对其的思考和理解。我们在尚未完全认识技术更纯化的特性和更深刻的内涵之前,就开始急急忙忙地对它进行消费。 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 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如果要将某一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对于雕塑而言,黏土是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素材,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与黏土作为雕塑素材的纯粹分不开的。如果黏土中藏着钉子或者金属片的话,人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它。我们能满手是血的和泥吗?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东西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足。 跟原研哉一样,我和一些朋友们都有一种身处“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中间”,能感知时代前进的钟摆却还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周遭更多的人们,更是忙着活在当下,沉溺于勾画细节和短期利益,却对周围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无动于衷。更不用说站到更高的层面,用更高的智慧来思考文明的走向是什么,未来需要的是什么,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能做些什么,能改变些什么。我们中文里会用“成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尤其是职业上的。这也是一种设计的人生观。简单而言,用原研哉的话来讲,设计是“形式与机能的研究”。对自己人生的“形式与机能”的规划正完美地符合“成器”这个比喻。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剥除掉其中的“钉子和金属片”,纯化自性;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在根据这份认识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塑造自我。这么来想,跟这个时代一样,我们往往也太着急了。纯化和塑造自我的过程都急匆匆的,被消费他人同时自我消费的欲望和铺面而来的信息挟卷前行,在熙熙攘攘中顾不上观察,回顾和思考。篇四: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原研哉编写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当我简单的翻阅了这本书时,我被里面的设计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我决定利用平时空闲的时间好好的把这本书读完。以下是我仓促的读完原研哉(hara kenya) 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的感想。

照我的理解,第一个“设计”是指大众眼中的设计产品,而第二个则是设计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力。据说内地版的装订、版面都不如台湾版的来得精致(至少封面看来似乎是如此),但读着也还算舒服。简单的封面,不算紧凑也不算太过奢侈的排版,应该没有违背hara kenya的风格吧。对原研哉感兴趣当然是因为他设计的无印良品(muji)。之前,我在杂志上、网络上都未从去了解对于harakenya和他设计的产品的介绍,通过这次读到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设计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日本的优秀设计,或者是他们所谓的“有品质的设计”——建筑也好,日用产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对于原研哉的设计,我之前未从有过接触,通过这次的读解我对此书中的案例感到新奇,但作者对自己的设计观在这本书中进行了比较明晰的阐述,我脑海中收集过的一些与之有关的片断,也得以建立了一些关联。

尽管后现代主义看上去已经占据了艺术的舞台,但现代主义的积极影响永远都不会消亡,日本的设计氛围也为这种思想的延续提供了空间。原研哉的设计思想中,就有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体现。

比如,他眼中的设计与艺术。这是我作为一个对设计本身思考不深的学生很少会去考虑的问题。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

正如他所倡导的,“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基于这样朴素却实用的观点,便有了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妇幼医院棉布标识——干净的白色棉布,无论是从色彩还是质感上,都让人有了不同以往的温暖感受。书中的一张照片里,一个刚被洗过的棉布标识晒在阳光下,那温暖的白色竟让我觉得很感动。先将日常的事物陌生化,再重新进行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这个纷乱的信息时代显然是十分可贵的,也必将有利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提高。

我认为这本书还是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再设计”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像是成人纸尿裤的设计,其实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减轻使用这种产品的人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也是人们确实使用火柴的机会少了,连使用火柴这件事都成了一件亲切的事。

设计师也设计了小树枝燃烧这件事所能带来的感受。同样,方形卷手纸也是这个意思:设计师设计了人们使用卷手纸时候的感受,他们的手感、听到的声音,他们在收纳手纸时候的感受??我虽是个学设计的,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隐隐觉得,这个最核心的部分,其实反到靠的是常识,不是要在工艺美院学习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所以说,增加感悟力,在理解物性和行业技巧之前就充分理解人性,这是设计师最首要的,跟诗人、小说家、导演,一样。

书中还有一段提到了中国。中国这么大的一个邻国经济正在崛起,对日本来说,仿佛是临街开了一个特别大而热闹的超级市场,日本是有所感觉的。不过,原岩哉说,日本不应因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就丧失理智、蠢蠢欲动。因为,中国是处于青春期,而日本已经过了青春期,必须清楚,幸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日本必须清楚什么是日本需要和适合的,否则日本就会变成一个无趣的国家。

世界进入“水瓶座时代”,人们都在寻求着自由表达个人意志的途径,设计当然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但判断标准除了个人喜好之外,一定会包含社会的因素。原研哉这样看似平凡的设计,恰恰包含着这个嘈杂时代所需要的崇尚自然、回归宁静的精神。muji品牌中所体现出的环保意识和寓深刻于简单的理念,也和当今为人们所提倡的lohas生活理念是吻合的。

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纯净的心境。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篇五:《关于设计》读后感

《关于设计》读后感

设计就犹如我们人生的成长之路,起起伏伏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教会我们许许多多。

读完《关于设计》这本小说之后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不管做什么,都需要有一个方向,一个目的;学会利用身边的每一份资源。我想,人类是属于一个群体,不可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要懂得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可是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却又不能老是一味向别人索取,我想是相互的,只有你在对别人好与关心的时候,别人才会反过来对你好,生意场上亦是如此。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利用别人达到什么目的的心思去和别人接近,那么你迟早都会被别人抛弃。可想而知,人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学习的。做人不要傲慢,要经得起诱惑,要脚踏实地。每个人的人生中总要有一个方向,一个对的目标。 在没上大学之前,自己根本就不能完全理解广告学的真正概念,也不知道自己会学这个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刹那,我还心有余悸,但是内心依旧满怀着憧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回忆起大学四年,每次在课堂上,老师都会给我们正能量,激励我们年少火热的心,可尽管这样,我的专业水平一直都是平平稳稳的发展着,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更没有什么辉煌历史。我想面对着自己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专业,发展状况想必就是这样的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没有兴趣这位老师的引导下还真的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这样,大学四年平平淡淡地“活”了下来。

读完《关于设计》这本小说,我也要开始思考我的人生了。我静静地想着,马上要面临毕业了,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呢?不,应该是说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平面设计师,文案,策划,ae???这些选项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打转。总结一下,自从上次面试了上海的一家整合营销公司,经过了初试和复试,面试官一语击中我,让我确定了我想寻找的方向。我想寻找一份关于广告公司ae的工作,理由是,大学四年,我学的是理论与设计相结合的一门广告学科,虽然这门专业不是我的最爱,也不是我的强项,但是我还是在大学里面认认真真的学完了它。我想与其他人专业的人做一下优劣势比较;单独讲设计,我肯定比不上美院的学生,单讲理论,我肯定也比不上人家学广告学纯理

论的院校,但是把理论与设计综合起来,再做ae这行,我想我是多了一份优势的。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我是有设计基础的,沟通起来也就不那么难,至少能很快捕捉客户所想的设计与方案。我选择这份职业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我想战胜我自己。不是说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最大的缺点就是害怕主动与别人沟通。我想,人总不能一辈子回避自己害怕的事情,而是需要有挑战的精神。我想,这应该是我的终生目标,也是我的人生目的吧?

我的人生格言是“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我想,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要对未来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如果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是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当面临艰巨的人生挑战或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时,我们需要端正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重任,即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人生应乐观,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总之,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我们都知道,人的思考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而性格却决定人的命运;恍然大悟才发现,人的思考决定着我们的一切。所以,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这是我一生都要记住的;这也是鼓舞我要不断积极思考人生的无形动力,让我的人生道路上一直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面对自己将要寻找的关于广告ae的工作,我想我首要突破的就是自我。不够自信的我首先要自信起来,自信的迈出第一步,我想后面的就一切好说了。ae这份工作主要是与客户打交道,我想心理学是必不可少要学的,而且要学精;学会察言观色,学会细心认真地倾听客户的需求。面对这份职业,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颗细心平静有耐心的心,自己也拥有一定的设计基础,这样综合起来,自己一定会一点一点慢慢的进步的。其实自己从小就挺喜欢画画的。小时候家里的墙上到处贴满了自己画的画,每次自己看到心里都有一股满满的幸福感;我想这是促使我走上画画的人生道路的原因吧?自我懂事以来,“不够自信”是我人生的绊脚石,依稀记得高三美术集训的那段日子 里,是我心情最沉闷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画画水平老是不见长,心很是自卑;临近考试了,心里面很是着急。后来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小考题,是考水粉,在成绩公布时,我的水粉作品竟然是我们班最好的,而我的画就贴在了光荣榜上成为其他的同学们欣赏的对象,之后我也开始有自信了,其实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差。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能因为一次小失败而丧失你所有的信心;而是把心沉淀下来,积极思考我们人生的道路。画画这个爱好虽然不一定能引领我成就我最辉煌的人生,但它确实带我跨入了广告这个行业,让我对广告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这就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吧?至少美术让我比别人多了一份审美的能力,所以未来的道路会有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来影响我的审判,这也是我入职ae行业的一个优势。 一份好的人生规划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在理性的思考中总结分析过去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考虑自己的未来,选择适宜自己发展的事业和生活,尽早开始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就是关于我的人生规划,我想我的人生规划应该分为《人生三步曲》。我的人生第一部曲就是在大学毕业了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份关于广告公司ae的工作,想利用自己的优势突破自己的缺点,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在ae行业打拼了若干年之后,克服了人生最大的弱点,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及经验之后,就开始步入我的人生第二部曲。我的人生第二部曲就是想成为一名老师。从小就很崇拜老师这个职位,总觉得那是圣神不可侵犯的,被那无私的关怀感染了,就立志要成为一名老师,把自己的所学及经验教给我的学生,也让我的人生价值得到另一个层次的提升。我的人生第三部曲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推荐第2篇:《作业设计》读后感

读后感是阅读完一本书的感想和总结,大家在假期阅读的书籍,也要学会书写读后感哦。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作业设计》读后感,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篇一《作业设计》读后感

凡父母交给我们的孩子,有些可能毫不起眼,有些看似浑浑噩噩,但他们可能都是闪闪发光的珍宝。当教育改革的浪潮被一波又一波地冲击我们的小学,我们开始在这些浪潮中反思自己是否可以看到每个孩子的价值并接纳他们。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一切。而我们最需要走出去的一步就是切实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学生学业品质的提升,并尽力让每个孩子体会到完成作业的成就感。然而目前,学生作业的作业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从学生的立场看到的作业是这样的:超量的作业,孩子苦不堪言;无趣的作业,学生没有兴趣;强加的作业,学生讨厌。本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成绩的保证的作业,让学生产生了厌恶之情。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苦恼不已。在这样的一种大情景下,《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一书“走近”了我。我开始翻开它,了解它,研读它,并为能从中学习经验而感到幸运。本书从作业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学生作业心理机制,提出作业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常规作业、分层作业、单元作业、长周期作业等方面对作业设计进行具体指导。书中案例丰富,对于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改进中小学作业质量有着普遍指导意义。

一、巧设计,注重作业内容多样化有的数学老师以“主题整合,表现本位”为特征的作业设计,注重作业设计的探究性和整合性;还有语文老师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进行趣味性作文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和需要。作为英语老师,我们现在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希望可以我眺望更远处。在巩固拓展类作业的设计上,我可以帮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悟,更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像实践类的作业布置,说成自己做主,在生活中寻找力量。换一种形式,换一种说法,就可能给学生不同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用点心。如以下案例中,作业1,2为巩固性作业,很好地巩固了本课时所学习的关于食物类的单词和重要句型。作业3为实践类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和水平风格去拓展自己知识,并且富有乐趣。

二、巧拓展,注重作业布置有效性,作业布置要注重有效性,要针对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不仅让作业发挥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作用,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学生掌握了部分词汇和句型后,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己尝试编写英语小诗,小故事;仿写课文等。学生们在编写过程中,可以避免课堂上时间、学生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充分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和个性。二、巧置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作业上,也不例外。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沉浸在一种乐趣当中时,会产生更多的思考,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变“机械”为“灵活”,变“死记”为“活学”。比如最枯燥的语法的题,只要改变一下形式,引入一些竞赛,增添一点激励,学生就能变苦学为乐学。在每课教完之后,布置竞赛性的作业,让学生在竞赛的中爱上作业,爱上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每个学生的作业王国中,都能有无比灿烂的智慧渗透。

篇二《作业设计》读后感

在这个学期中,平时闲着无聊时,会顺手翻开学校为我们准备的每个学期一本阅读书籍,这个学期的书本《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在临近期末时我已经阅读了一次。作业的设计和平时我们的教学生活息息相关,阅读完这本书,感觉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我们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理想的作业行为除了“完成”和“正确”外,更重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学生作业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从作业现状调查入手,基于一周作业扫描的喜好度分析,分析学生作业心理机制,提出作业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常规作业、分层作业、单元作业、长周期作业等方面对作业设计进行具体指导。

《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但是感触最深的是第二章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中的第四小节---基于心理机制的七个作业设计原则。

结合所读的这本书:

反思我自己教学(现在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过程中,一、对于作业的布置,最主要的目的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熟练的操作过程中加强记忆,提高技能,平时我的这些作业认知要求往往都不高,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忆课堂中所学知识,对一些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可能在教师讲解之前就已经会了,更不用说经过40分钟的学习,如果在课后还要去做大量的练习,学生会认为这样的作业非常容易,他只是在进行重复操练。这也正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问题,为什么学生眼中的数学就应该是一看就能得出答案的,如果一遍题读好了之后,没有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就不愿意再多去专研,去思考,读了这个章节,我隐约感觉,孩子的这个习惯和我们平时的作业布置有很大的关系,就像书中建议的,我们应该减少低水平的重复作业,增强作业的可理解性。

二、复习阶段练习中,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长度、面积的大小感知很薄弱,练习中的错题,我已经集体校对评讲,但是数字换一换,学生还是错误率比较高,一直很难理解学生的这种状态,再次打开这本书,试图想寻找点可以解释的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看到了第53页中第三小点:要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可能多的认知投入。是的,这块的屡做屡错,意味着孩子们的认知投入不够,回想反思着,对于孩子每周的课外作业,我很少布置,试想,在面积长度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每周有两到三个作业让孩子们实地的去测量,去感知,通过亲身体验,回来一起交流等形式,不仅孩子们的兴趣专注力会投入,对知识的掌握就不会那么困难了,让学生愿意去完成这样有挑战性的作业。对于孩子们的思考习惯是不是也会有进步?接下去的教学中,我想努力试试结合自己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采用书本给我们的建议,从作业方面下手,基于孩子的心理机制角度去布置,是不是会有意外的收获,还是有点小期待的。

篇三《作业设计》读后感

反复读来,把这本书的内容归结为几个字:准实优新趣。准,就是作业设计要扣准课标,扣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要集中。实,就是作业设计要有实效性,有实际意义,切实可行,不要花架子。优,就是作业设计要优化,要精心设计,关注学生层次,关注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力求多效。新,就是作业设计要有新意,宝宝不能太老套,设计形式上力求扎实而又不失新意。趣,就是作业设计要讲究情趣,有趣味性,富有创意,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还要有人情味,关注学生的需要和能力范畴。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后练习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如何根据课后练习题的不同特点与作用,把课后题的练习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它得到最优应用呢?

首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应潜心研究每一道课后习题。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般练习题所没有的功能。不少课后练习为教师教学指明了目标,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暗示了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因此,教师课前要钻研好课后练习,紧扣内容的重难点,发现知识的生成点,确定技能的培养点,从而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其次,利用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自学。课前针对课后习题进行预习,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必要。如,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自主预习,将会使课堂教学更简约有效。另外,预习后要及时反馈,摸清起点。

推荐第3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

教学目的:

学习并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并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3分钟)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你们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现在请同学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体会。(请生说)象这样读了文章(或故事)后,所产生的感受和体会就叫读后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写读后感。

解释什么叫读后感

课件出示一:(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联系自己的实际产生的感受、感想、和体会,然后在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

板书:感受感想体会

二、范文学习

1、学生翻书159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找找,一篇

好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找出词语,下面加点。(2-3分

钟)

2、书上给我们出示了一篇范文,请同学们默读《做事要有主

心骨》这篇读后感,完成屏幕上的任务。(6分钟)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三、分组讨论(20分钟)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出示课件:即文中的习作讨论平台。)

要求学生要说出,该书(文章)哪些地方使你受感动,并联系生活实际重点谈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感想和体会。

(请2—3个学生起来说并评价)

3、老师小结:很显然,写读后感,不仅要对所写的文章进行简单的介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还要结合生活实际,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想。把这些感想真实的写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

四、总结写作步骤(课件出示)(2分钟)

1、概括介绍自己读了什么文章

2、简单介绍读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3、联系实际重点谈自己的感受、感想和体会。

五、讲怎样命题(3分钟)

1、直接拟题

读《„„》有感

《„„》读后感

有感于《„„》

《„„》给我的启示

2、以启示或者中心为正题,以“——读……有感”等为副题:

如:做事要有主心骨

——读《吃鸡蛋》有感

板书设计

读后感感受感想读到的内容读后的感受体会3(重、详)

推荐第4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张 斌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弘个性,表现“真我”基点厚实的生活基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创造。

[导写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大家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么样?”

1)学习小组组内交流

2)小组选代表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小组讨论:怎样把阅读感受写成习作?

2、教师小节:第

一、读原文,抓重点;第

二、摆好位,侧重“感”;第

三、抓重“点”,联实际;第

四、定标题,明写法。

3、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1)确定标题:直接命题;正副标题(正中心,副题材)2)基本写法: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4、学习例文《从想到的》

5、引导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式。

三、直抒胸臆、真情习作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运用方法、构思完成习作初稿。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阅读,有感而发、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写出好的读后感。

推荐第5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六环节作文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写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会写读后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最近你看过什么书?或者读过什么文章? 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

2、师述: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还不算读。真正地读,是从文章中“读出自己”,好比看一场电影,看到动情处,你会流泪,这说明你不仅仅是在看电影,而是从电影中“看出了自己”;再如我每天带上随身听,徒步上班,对《老师的窗前》百听不厌,这同样是因为由此很自然地想起过去的校园生活,总之,我是把自己给摆进去了,也就是“读出了自己。”同样,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会为之浮想联翩,会为之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读出了自己”。今天我们把这种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给它一个科学的名字——读后感。

3、明确目标。

读后感可以是阅读时即兴写在书旁的一句话,可以是及时写下的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读后感可以是边读边做批注,可以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认真反思后写下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读完一篇文章后掩卷而思,用几段话或一篇文章写下自己的感受。(板书:写读后感)

二、确定感点。

1、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只有把文章读懂了,读通了,才有感受可言。

2、理解“感点”。感点就是读完了文章后最使你感动的那一点或方面,也叫“观点”或主题。

3、阅读《大仓老师》,说说你最感动的是什么?指导学生给这篇文章列感点。

三、畅谈感受。

1、推荐文章学生阅读。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全班交流。

四、学写读后感。

1、默读例文,看看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该怎样写读后感呢?

2、交流。强调重在写自己的感受。

3、除了像例文这样写之外,读后感还可以怎么写?

五、学生习作,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内容构思好后自主习作,教师对写作较差的同学个别辅导(如:整段、整段抄原文的,联系实际空洞的和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六、文后指导

1、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2、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3、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4、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5、修改作文。

6、誊写作文。

推荐第6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单位、姓名:郑州市中原区百花艺术小学

孙艳玲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阅读种类和阅读量增多,阅读面扩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比较爱看书,求知欲逐步增强,对所看到的东西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会初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同时,也应该看到,有部分的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在喜欢阅读的同学中“囫囵吞枣”“蜻蜓点水”的现象还是不少的,或者就算读懂也只是在心里,并不善于表达出来。告诉学生读写的重要性,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认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乃是本次习作训练的终点能力。 设计思路:

学写“读后感”是从读到写的升华,要有感首先要先读,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能有感而发。为了唤起学生写的欲望,先从故事导入,激发兴趣,然后以聊天交流的形式谈谈自己对印象最深的文章或书籍的感受,又借鉴例文,铺路搭桥,让学生轻轻松松“用我笔写我感,用我手写我心”。通过讲评习作,让学生懂得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通过自我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写作兴趣。 学习任务:

1、学写读后感,能通顺地表达阅读文章、书籍后真实的体会与感受。

2、通过读写结合,积累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3、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应该努力学会修改习作。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例文,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抒真情讲实话,自由表达,写出真实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准备:

1、教师推荐书目,布置阅读。

2、让学生再次阅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这么爱读书,老师遇到一个难题需要你们帮忙,愿意帮我吗?谢谢,真热心!我的几个朋友找到我,他们说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想让我这个当老师的给他们的孩子推荐一些书,我也很困惑,你们来帮我推荐一下呗?(学生交流:什么书?怎么好?)

2、总结:

看来推荐时,除了要把这本书精彩的内容告诉大家,还要说出自己阅读后产生的感受和见解,这样才能使别人喜欢上这本书。对不对?

(设计简析:通过创设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这一情境,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回忆”,激起学生的表达交流的愿望,使他们能主动投入到交流活动中去,这也是对学生作前准备情况的检查,又自然地过渡到习作指导的下一个环节。)

二、阅读例文,感悟写法。

1、过渡:

看,集体的力量多么强大,下面我们再来发挥一下团队的合作精神:四人学习小组组长把纸条随机发给四个同学,合作完成:

(1)读一读你手上的内容。 (2)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讲什么。

(3)小组交流:我这张纸上主要讲什么。

(4)请你们把纸片排排序。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3、全班交流:

哪个组来说一说你们学习的过程及结果。(每个人读一读手上的内容,概括自己的主要内容,排序,讨论发现:这是一篇读后感,先写读了什么书,再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重要情节),最后写自己的感受。)

4、总结:

太棒了,你们自己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方法,真高兴。如果现在让你写读后感,会写吗?我们来总结一下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

(1)引,引出所读的书或文章。

(2)叙,简要地叙述原书或原文的内容。

(3)议,对这本书或文章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内容进行议论。 (4)结,用一两句精要的话总结自己想要阐明的感想或见解。

(板书:引,叙,议,结。)

以上是我们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也就是一点一点、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叙述,然后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想体会才是最最关键的。

5、写读后感应该注意什么?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同学们写读后感一般会犯三大毛病:

(1)复述原文。

(2)感想杂多。所写感想内容多而零碎,没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来写。

(3)感想空洞。说大话,空话,不切合实际,甚至还有说假话,无病呻吟。

(设计简析:根据学生的习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例文,明白习作要点,让学生下笔时既有章可循,又能有选择地借鉴,学到写作方法。)

三、列提纲。

1、我们课前布置你阅读喜欢的文章,读了吗?今天我们就拿自己喜欢的文章来写读后感。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必需先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也就是列提纲,我们先来口头列一列自己的习作提纲。(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为自己的读后感列出提纲。(学生列提纲)

四、展示典型习作提纲,学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7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五年级作文第七单元《读后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基点厚实的生活基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导写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么样?” (1)请同学们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惯于读后感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2) 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兴趣。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刚上课,我们就交流了一些阅读感受,怎样把这些感受写成习作呢?大家来出点子。”(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一、读原文,抓重点。

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

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三、抓住“点”,联实际。

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四、定标题,明写法。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引 — 议 — 联 — 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相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3、同学们刚才总结了这么多要点,你们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抓住“点”联系实际) 小结:“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一本书以后,感触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只有抓住一点才能写深刻,否则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喊口号了。”

4、怎样抓住这一主要的阅读感受“点”呢?

小结:“联系自己生活是确定阅读感受“点”的最佳方法。“

5、展示几篇关于读后感的例文。

6、引导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式。

(1) “你们认为,我们刚才展示的几篇读后感,达到了我们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吗?” (2) “根据同学们积累的经验和课前阅读的读后感,你对写好这次读后感有哪些好的建议吗?”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愉悦的接收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具体要求。为下面个性化创造和个性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直抒胸臆,真情习作。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获一本书,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独立构思,并完成习作初稿。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习作经验,完成习作,这种由易到难的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四、集体评改,完善习作。

设计意图:尝试自改或互改,既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能力。习作点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人们为申奥成功欢欢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一个百年的恶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就在前几天,我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在过去所受到的屈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但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那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用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而且,他们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这段屈辱的历史被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我非常地愤怒。闭上双眼,我仿佛看到了:一八六零年十月十九日上空的最后一缕虚无缥缈的清烟,在向上天质问:“圆明园有何过错?可恶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把它烧毁?”是啊,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把这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园林洗劫烧毁?清政府为什么不去抵抗外来入侵、让别人在我们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太多的为什么,让我心中的那一潭静水,像被小孩丢进了一块石头,久久不能平静。

哎,圆明园,你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方能得到那无与伦比的辉煌,却在几天之内毁于

一旦,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与繁华,失去了以往的耀眼与夺目。我只得仰天长叹,叹息清政府之腐败,叹息英法联军之野心,叹息你那美好的过去。

今天,我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可以尽情在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游戏;我们可以在家中享受一切美好的待遇。但无论生活怎样好,我们还是应该刻苦读书,掌握科学知识,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让历史不在重演!请同学们永远记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窃书记》读后感

以前,我总认为,要是不用考试,傻瓜才会自觉读书,所以,虽然爸爸给我买了好多名著,可我总是随便翻翻了解一下书的大概就算完事了,我还觉得自己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林海音的《窃书记》,这篇文章深深的震撼了我,想不到这世上居然有这么嗜书的小女孩,我不禁为自己而感到自责和惭愧,同时也为一些学生感到悲哀,我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为看一本书而站几个小时,也不用为看一本书而跑好几个书店,我们随时都可以看书,只要想看哪一本书,父母总会给我钱让我去买,我还不珍惜如此优越的条件,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几遍,作者那强烈的求知欲深深的影响了我,我的脑海里闪出了这样一个影片:在书店的一脚,有一个小姑娘,正翻着一本书,目不转睛的看时,不知过了多久,可能是她饿了,从口袋里拿出几颗花生米,塞在嘴里,一会儿,她又开始看书了,眼睛还不时的盯着柜台看,注意着售货员的反应和表情,脸上陶醉着幸福的表情。仿佛在她的心里读书是世上最最美好的事。

我不由的想起了鲁迅《孔乙己》里的孔乙己说的一句话:“窃书不算偷也。”因为两人的窃书目的不同,一个为了一饱口福,一个为了一饱眼福,所以我想将其改为“窃书不算偷也。” 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办一个慈善图书馆,进去看书绝不要办任何手续,只要你怀着对书的一份真挚、热情的心。

如何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

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写景和写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推荐第8篇:设计管理读后感

设计管理读后感

之前一直想学习《设计管理》这门课,因为我比较喜欢这门课,曾经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将徐人平的《设计管理》在寒假里读完了,过了一个学期内容大都不记得了,但是还是下意识的知道一些。之后在十一假期期间我又将刘国余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是内容多,但是条理性不强,有点儿像是谈话记录一样,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从设计管理的的概念到设计沟通,中间夹杂着设计管理组织与创新、设计管理与企业经营、设计项目管理、企业外部设计组织管理。我确实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记住这些毫无规律可言的章节和内容。

避开书本的写作顺序不谈,还是侧重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吧。我比较喜欢搞管理,确切的说是搞计谋,猜测别人的心理。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组织、安排和沟通。因此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知道对方心理的具体想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整个系统的工作做出自己最大化的贡献。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从设计管理本身的定义知道如何操作。假如我作为一个领导该如何的管理自己的团队。

我有一家自己的设计公司,公司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设计理念,对于公司的发展我制定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发展计划,这是一个发展战略的规划。有了这个发展战略之后我开始着手构建公司内部的部门设置和设计组织形式,设计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我需要选取一种对我而言最为有效且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对于具体的设计项目我会根据情况来时时调整组织的形式来满足任务的需求。在《见证世界超级跑车诞生的六个月》这部影片中我感触很深。那是一个纯粹的汽车设计所,他们是作为企业内部的设计组织形式存在的,也对外经营,但主要还是负责本公司的设计业务。公司有着众多的设计人员,但是每一次的设计项目都是一个设计主管带头然后有设计主管召集公司的设计人员开会说明具体的设计任务,之后由主管自己挑选设计师从事该项目的设计。从这个例子我找到了一种适合设计所工作的组织形式。

建立了合适的组织形式之后,就是对于这个组织的管理和领导。这其中必定会有设计领导、设计师、设计成员之间的管理和沟通,如何正确的确立设计领导,加强设计人员间的沟通交流,激发设计师的设计创意,都需要一个很好的规则和制度来规范这一切。而对于设计本身而言就是要加强设计质量的管理,通过设计控制来实现设计质量的控制。作为一个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尤为重要的。沟通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没有说一个好的设计是建立在不沟通的基础之上的,在当今的社会中。沟通包括设计组织内部给成员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包括与组织之外的人的交流,我们通常会注意内部人员的交流,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对组织与外部的沟通加以关注,设计的本质是为人,而组织做设计是为顾客和消费者,他们的意见代表着设计的要求。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组织管理的相关内容,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作为组织的一员,在设计出现失误导致失败的时候我们的责任归咎于谁的问题。谁的失误谁承担还是众人分担,我想这个问题并不是轻松的前后者可以分清的。在《设计管理国外经典案例》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不是该为失败开一场庆功宴呢?”我深有感触这句话。我要是领导绝对会追查错误的来源,之后就是对于始作俑者的批评与惩罚,然而这句话却让我醍醐灌顶,我最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拯救这个错误,而是寻找失败的制造者,这是一种舍本逐目,对当前的事态毫无用处的做法,我反而为我找到了“元凶”沾沾自喜,终于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了。转

嫁责任,这是我的第一想法。而“为失败开一场庆功宴”是给我们所有的人当头棒喝,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不是你或者我抑或是他一个人该去想的问题,而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去好好考虑的。作为一个组织,设计的失败必定是整个团队的责任,只是孰轻孰重罢了,但这不能成为我们逃避责任的借口。我们应当正视失败,共同承担。

这门课上完了,我却不是十分满意,我对于让学生来讲这种做法不是特别提倡,因为一旦将某一章节分配给某个人之后,其他的人都会减少对那一章节的关注,换而言之就是大家更加注重自己章节的学习,忽略其他的。如果是从头到尾老师在讲的话,大家都会去准备每一章节的内容,因为我们必须应对老师的提问。现在从我个人而言我还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虽然清楚的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但是还是会不自觉的偷懒,而这种分章节的做法更给了我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去逃避。这样以来很少能让学生对整个书的只是结构框架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而自己所讲的那个章节也会变成孤零零的一个知识块而存在,不久也会被忘却。当然,让每个人做一章节的ppt是可以的,但是必须等到课程结束之后,这样会起到一个比较不错的复习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门课内容和上课形式的一些感受,我很喜欢这门课,但是却没有给我带来足够的惊喜,高兴之余还有一点点失望。

推荐第9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冯村小学 吴桂荣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怎样写读后感。 3.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思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怎样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为什么?(生答)是呀,读书的好处很多,比如,读书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读,读完后没有任何印象,那书就白读了,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读后感,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的发挥作用。那么,什么是读后感呢? 二. 新课:

1.(课件)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2.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读后感,那么怎么写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以一篇文章为例,来说明怎么写读后感。(课件)

纸钢琴

女儿酷爱音乐。

每天清晨,当对面阳台上响起琴声时,她便痴痴的趴在阳台上静静聆听。她多想自己能有一架钢琴……不,不,哪怕能摸一摸,坐在琴椅上弹一次也好。

一天,父亲来到阳台上,看到女儿趴在阳台上,食指在阳台上跳跃着,父亲便有了一桩心事。

女儿从没看见父亲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穿在他身上的总是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女儿很懂事,她知道要努力学习,才能考上音乐学院,那样才能弹上钢琴。

父亲似乎比以前忙了许多,每天很早出去,很晚才回来,裹着一身脏衣服倒头便睡。

日复一日,女儿不知道父亲为何如此拼命,但她看得见父亲的白发越来越多……

年复一年,五年过去了,女儿考上了最好的高中。

父亲去银行取了存款,一路上陶醉在喜悦之中,却不知背后跟着一双罪恶的眼睛。他来到商店,来到钢琴前。这是一架崭新的钢琴,标价一万。“够了!”他想,于是他叫来了售货员。当他满心欢喜地将紧拽在手里的工具包打开时,一条被刀划开的口子凝固了他的笑容……

父亲茶饭不思,一下子憔悴了许多。担忧笼罩着女儿的眼睛。几天后,父亲拿出了一样东西:一块木板,上面贴着厚纸,画着键

盘。父亲说:“本想给你买一架真正的钢琴……”女儿第一次看见父亲的泪水,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什么都明白了。

她坐过去,食指轻快的跳跃在琴键上,周身沐浴着暖暖的旋律,她泪流满面,如痴如醉。

(1) 找同学读文章,读前提示学生认真听,看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找几名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后,师总结:这篇文章表达父女间深深的爱,女儿爱父亲,自己很想拥有一架钢琴,但因为家境贫寒,懂事的女儿从没有向父亲提起这件事。父亲疼爱女儿,知道女儿酷爱音乐,就下定决心,给女儿买一架钢琴,每天早出晚归,五年之后,凑够了买钢琴的钱,但在买钢琴的途中,钱被盗了,父亲又给女儿做了一架纸钢琴,这架纸钢琴饱含着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2) 读完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生回答后,师总结:这篇文章既写出了女儿的懂事,又写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那么写感受的时候,只能选择一点来写,也就是要选好感点。

(3) 读完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师总结:选好感点后,还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所谓实际,既可以是自己 经历的事,也可以是历史上发生的事。还可以是自己学过的课文中的事。

(4)小结:刚才我们说了写读后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要把原文读懂,读透;二是要选准感点;三是要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下

面请同学们就《纸钢琴》这篇文章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5)写完后,找几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话,师指导。

(6)这是写一段话,如果写一篇读后感,怎么写题目呢?(生答)另外写读后感还要注意叙述和议论的结合。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3.课件展示范文: 如山的父爱 ——读《纸钢琴》有感

父亲每天很早出去,很晚回来,裹着一身泥便倒头大睡。”父亲为何如此拼命?原来,它是为了给他酷爱音乐的女儿买一架钢琴。就这样度过了五个春秋,钱终于凑够了,可是,谁又能料到,在买钢琴的途中钱被盗了。父亲无奈,只好含泪送给女儿一架“纸钢琴。”(引)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满足儿女的愿望,为了培养儿女成才,为了拯救儿女的性命,每一位父母都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也无怨无悔。(议)

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89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坍塌。一位孩子的父亲一心要救出它的孩子阿曼尼,不顾他人的劝告,冒着生命危险在学校的废墟中不停的挖呀、挖呀……过了36个小时,他的双眼已经布满了血丝,两只手上沾满了鲜血,破烂不堪的衣服紧

贴着他的身体。38个小时过去了,奇迹发生了:那个孩子得救了,那个班的孩子们也安然无恙。他和他的儿子阿曼尼紧紧的拥抱在一起。这位父亲不仅拯救了他的生命,还拯救了他儿子全班同学的生命。(联)

父爱是坚韧的;父爱是深沉的;父爱是厚重的;父爱如山!(结) 4.(课件)读后感的基本思路:(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三.作业

结合平时读书体验,按“引 — 议 — 联 — 结”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400字左右。

推荐第10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五年级作文第七单元《读后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基点厚实的生活基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导写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导写过程: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读后感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信息交流会,怎么样?” (1)请同学们现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惯于读后感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2) 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兴趣。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1、“刚上课,我们就交流了一些阅读感受,怎样把这些感受写成习作呢?大家来出点子。”(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一、读原文,抓重点。

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

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三、抓住“点”,联实际。

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四、定标题,明写法。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引 — 议 — 联 — 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相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3、同学们刚才总结了这么多要点,你们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抓住“点”联系实际) 小结:“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一本书以后,感触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只有抓住一点才能写深刻,否则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喊口号了。”

4、怎样抓住这一主要的阅读感受“点”呢?

小结:“联系自己生活是确定阅读感受“点”的最佳方法。“

5、展示几篇关于读后感的例文。

6、引导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式。

(1) “你们认为,我们刚才展示的几篇读后感,达到了我们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吗?” (2) “根据同学们积累的经验和课前阅读的读后感,你对写好这次读后感有哪些好的建议吗?”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愉悦的接收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具体要求。为下面个性化创造和个性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直抒胸臆,真情习作。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获一本书,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独立构思,并完成习作初稿。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习作经验,完成习作,这种由易到难的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四、集体评改,完善习作。

设计意图:尝试自改或互改,既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能力。习作点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人们为申奥成功欢欢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一个百年的恶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就在前几天,我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在过去所受到的屈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但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那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用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而且,他们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这段屈辱的历史被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我非常地愤怒。闭上双眼,我仿佛看到了:一八六零年十月十九日上空的最后一缕虚无缥缈的清烟,在向上天质问:“圆明园有何过错?可恶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把它烧毁?”是啊,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把这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园林洗劫烧毁?清政府为什么不去抵抗外来入侵、让别人在我们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太多的为什么,让我心中的那一潭静水,像被小孩丢进了一块石头,久久不能平静。

哎,圆明园,你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方能得到那无与伦比的辉煌,却在几天之内毁于

一旦,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与繁华,失去了以往的耀眼与夺目。我只得仰天长叹,叹息清政府之腐败,叹息英法联军之野心,叹息你那美好的过去。

今天,我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可以尽情在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游戏;我们可以在家中享受一切美好的待遇。但无论生活怎样好,我们还是应该刻苦读书,掌握科学知识,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让历史不在重演!请同学们永远记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感受非常深:圆明园乃一座举世文名的皇家林园、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它被毁灭了!这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三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于幻想的世界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历史文物。

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凡是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

我对英、法联军的这一行为气得咬牙切齿。圆明园里的宝贝是我们中国的,为什么却被他们这帮贼抢走了呢?可见我们当时的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圆明园内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我们祖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都被他们抢夺走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而是我国近代一百年一段耻辱历史的见证!

这个世界上的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别人不能欺负我们!

毅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地惊人的一股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这是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感慨。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和亲身的见闻为素材写的。它生动地描写了一代工人阶级青年在苦难中诞生、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在风雨如磐的沙皇暴政下,在地主资本家、反动哥萨克、外国侵略者的重重压迫下,他们懂得了爱和恨,增长了知识,炼就了坚韧顽强的性格,在十月革命的风暴中,经过共产党的教育,百炼成刚,从自发的反抗者逐渐锻炼成了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保尔的英雄主义是早期布尔什维克的理性真诚,个人价值和集体事业在观念上处于和谐状态。小说不仅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来塑造这位主人公,还通过激动人心的独白、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这种赤诚情怀。一次,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时,曾默默地想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才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响的。就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帕唯尔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呢?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像他这样,十几岁就立足杀场,英勇杀敌,热爱祖国,在战场上,他受了重伤,身体稍加修养便立即投入革命工

作为什么?仍然是毅力。年轻的帕唯尔后来疾病缠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疗伤的机会他也不愿意放弃工作,毅力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啊!

要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许多名人志士也是在挫折中锻炼了自己,考验了自己,使其成为千古佳话。不要以为当作家写一本书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往往在这过程中会有挫折和困难等着你去迎接。例如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花了30年时间,司马迁编《史记》历史20多年等等。古今中外,有谁能够一步登天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为挫折是培养毅力的必要前提。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明白了学习上遇到困难,生活上受到挫折,家庭上遭遇不幸时该怎么办了。

《窃书记》读后感

以前,我总认为,要是不用考试,傻瓜才会自觉读书,所以,虽然爸爸给我买了好多名著,可我总是随便翻翻了解一下书的大概就算完事了,我还觉得自己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林海音的《窃书记》,这篇文章深深的震撼了我,想不到这世上居然有这么嗜书的小女孩,我不禁为自己而感到自责和惭愧,同时也为一些学生感到悲哀,我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为看一本书而站几个小时,也不用为看一本书而跑好几个书店,我们随时都可以看书,只要想看哪一本书,父母总会给我钱让我去买,我还不珍惜如此优越的条件,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几遍,作者那强烈的求知欲深深的影响了我,我的脑海里闪出了这样一个影片:在书店的一脚,有一个小姑娘,正翻着一本书,目不转睛的看时,不知过了多久,可能是她饿了,从口袋里拿出几颗花生米,塞在嘴里,一会儿,她又开始看书了,眼睛还不时的盯着柜台看,注意着售货员的反应和表情,脸上陶醉着幸福的表情。仿佛在她的心里读书是世上最最美好的事。

我不由的想起了鲁迅《孔乙己》里的孔乙己说的一句话:“窃书不算偷也。”因为两人的窃书目的不同,一个为了一饱口福,一个为了一饱眼福,所以我想将其改为“窃书不算偷也。” 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办一个慈善图书馆,进去看书绝不要办任何手续,只要你怀着对书的一份真挚、热情的心。

如山的父爱——读《纸钢琴》有感 天津丽苑 学生徐弘婧

“父亲每天很早出去,很晚回来,裹着一身泥便倒头大睡。”父亲为何如此拼命?原来,它是为了给他酷爱音乐的女儿买一 架钢琴。就这样度过了五个春秋,钱终于凑够了,可是,谁又能料到,再买钢琴的途中钱被盗了。父亲无奈,只好含泪送给女儿一架“纸钢琴。”(引)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满足儿女的愿望,为了培养儿女成才,为了拯救儿女的性命,每一位父母都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也无怨无悔。(议)

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89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坍塌。一位孩子的父亲一心要救出它的孩子阿曼大,不顾他人的劝告,冒着生命危险在学校的废墟中不停的挖呀、挖呀……过了36个小时,他的双眼已经布满了血丝,两只手上沾满了鲜血,破烂不堪的衣服紧贴着他的身体。38个小时过去了,

奇迹发生了:那个孩子得救了,那个班的孩子们也安然无恙。他和他的儿子阿曼尼紧紧的拥抱在一起。这位父亲不仅拯救了他的生命,还拯救了他儿子全班同学的生命。(联)

父爱是坚韧的;父爱是深沉的;父爱是厚重的;父爱如山!(结) 点评:

这篇读后感是在作文指导后当堂动笔的真情细作,文章情真感深,该文尤为成功的地方是小作者能抓住生活中切实感受的“父爱”生发开去。按习作课堂所指导的“引 — 议 — 联 — 结”写法进行习作,并能所学所用,举学过的实例恰到情深处,紧扣中心,抒发真情。习作整体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无半点牵强、娇柔造作之势,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如何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

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

谈深谈透。

写景和写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文中这样一个片断令我最感动: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每当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甚至就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他们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让我们永远记住1941年秋日的这一天吧.狼牙山五壮士向我们展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光照千秋.读《窗外的小豆豆》有感

《窗外的小豆豆》是现在很流行的一本书,我一字不拉的看了一遍。

故事中的小女孩名叫小豆豆,因为她与其他同学思考问题与行为举止不一样,就被她原

来的学习开除了。于是他转到了巴学园,在巴学园中,耐心的校长接纳了她,而且鼓励她思考问题。

我也很喜欢那个叫巴学园的学校,他们的教室是用旧电车改装的,上什么课按照学生的兴趣选的。他们的午餐也很特别,每个同学的饭盒都放着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巴学园很小,全校加起来总共才五十多个人,可是在校长的带领下他们照样能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运动会、露营……好有趣!小豆豆在着快乐的大家庭里无忧无虑地学习成长。

看了这个故事,我想如果没有巴学园那位耐心而又博学的校长,小豆豆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呢?肯定没有她以后的伟大成就。所以,我想大人都应该鼓励呵护小孩子,不要伤害他们弱小的心灵。

我想生活中的我也能得到父母、老师细心地呵护,能像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样快乐地长大。

我爱这本优秀的文学作品—《窗外的小豆豆》! 读《童年》有感

《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我读完《童年》,觉得它记载了高尔基铅一般沉重的往事。

作者阿辽沙的父亲染上霍乱而早早过世了,3岁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作者的心灵,可外祖父脾气暴躁,这给阿辽沙沉重的打击。阿辽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点甜,可他的母亲却把她儿子的这一点甜一同带进了坟墓。阿辽沙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课堂,不久就走向人间,到人间去谋生。

在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节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慈祥的外祖母那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使作者听了大为神往,就激发了他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

当我读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深有感触: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读了这样一段话,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它是想要告诉我们新的一代是如何坚韧不拔地顽强生长,并且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把正在沉睡的民众唤醒。我想这也是高尔基创作这本书的另一个用意吧。

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老爷爷的作品,老人与海的素材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老人在海上独自打鱼,他打了84天,还是一条鱼也没打到,在85天,他出海再次捕鱼,他钓到一条大鱼,并与大鱼较量了3天,最终将大鱼捕获,但在归程中一在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后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我读过感慨万分,受益匪浅,那老人圣地亚哥,尽管一开头就出与不利的地位,八十四天没捕鱼,认为”倒了血霉”,而别的渔夫都把他当作失败者,“消瘦而憔悴”,手上有刻的很深的刀疤,没钱卖吃食,得靠孩子送来,然而他丝毫不感到气馁,在第八十五天上决心“使向远方”去钓大鱼。等到真的钓上一条大马林`鱼,明知对方力量比他强,还决心战斗到底。等到鲨鱼来袭使,他用尽一切手段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刀子绑在桨上乱扎。刀子断了,他用短棒。短棒也丢了,他用舵把打。尽管结果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任何困难都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

虽然最后老人只带回了一个骨架,但他仍旧是胜利的,死鱼的残骸,从鼻子到尾巴足足有十八英尺长,这一点烘托出这次捕鱼的伟大。

读完《老人与海》后,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世上没有成功不了的事,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报。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星期日早上,我坐在床上读着《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疏稀的晨星在窗外的天空闪烁着,似乎在看着我快要流泪的眼。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充满了我的整个脑海。虽然这只是安徒生写的童话,可我无法从悲愤的感情中解脱开来,眼前仿佛浮现着小女孩悲惨生活的情景。

我仿佛看见小女孩在寒冷的圣诞节前夜走在大街上卖火柴,哆嗦着冻得发紫的嘴唇叫卖着。可谁也没有买她的火柴,哪怕是一根。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

我仿佛看见小女孩卷缩着身体,坐在墙边,用冻得通红的双手划着火柴。 我仿佛看见小女孩穿着薄薄的上衣,光着双脚。

……

为什么穷苦的小女孩会受到这么不平等的待遇呢?如果有时光穿梭机,我就要来到她的身边。我要把我的新衣服送给她,让她有衣服穿。我还要把零花钱分给她一如果有时光穿梭机半,让她可以买好吃的东西。如果有时光穿梭机,我就把她接到我家,让她和我一起上学。如果有时光穿梭机,我要帮她实现愿望。

第11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2、运用所学写出一篇合格的读后感。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的习作,《写一篇读(观)后感》 。

(二)新授

1、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读后感和观后感。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叫做读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等各种影视作品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2、那么本单元的读后感所要求的内容是什么呢?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对本单元某篇课文中的人物或故事的感想。

课外阅读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小说、故事的感想。

观看了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后的感想。

3、那么怎样写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4、读后感的一般写作顺序——引、叙、感、联、结

5、引----引出自己观看的作品。

它分为以下几种常用方式。

开门见山式——还记得有一个学期的音乐课,我们每一堂课都去视听教室看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直接点名看作品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设置悬念式

《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

用自己的心理感受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6、叙——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是概括故事内容,而不是抄写故事内容。概括要简练。

7、感——自己的感受

这里也是读后感最重要,最难写的部分。那么感从哪里来呢?

8、1)、理清故事脉络,弄清故事主题。

2)、重点语句、段落、镜头。 简单说就是让我们深受触动的地方,必须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地方,我们一般称之为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感点: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张飞很莽撞。二是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可以看出刘备态度很谦恭。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从中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我们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复读这个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点,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作为读后感的切入点。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是什么让他们有勇气在那么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接受任务并慷慨赴死的呢?

是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的爱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本片文本的写作要求是从抗日的故事中抒发自己的感想,所以要先说出故事的哪个地方让你有所感想,无论是让你体会到抗日英雄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还是侵略者的惨无人道、丧心病狂都可以写出来。

9、联——由故事内容联系实际谈感受。

那么如何联系实际呢,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活动,也可以使他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活动。

狼牙山五壮士爱祖国爱人民,为国牺牲。

我们爱学校、爱集体、爱班级,助人为乐。

保护学校的环境

保护集体的荣誉

保护班级的形象

例如在出席集体活动时,像参观极地馆看话剧,每个同学都代表着学校,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团结小学的校风校貌展示给外人,所以也代表着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并且监督他人。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生活在这和平的时代,沐浴着美好的时光,但我们也同样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耻辱,我们要以光烈为榜样,增强知识,学好本领,才能真真正正地挑起建设祖国的大梁,才能把我们的中华民族那不屈不挠的勤劳的民族精神再次发扬光大,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昌盛强大。

10、结——结尾(可不写) 号召式结尾

这篇文章真的是让我回味良久,我推荐其他同学也要读一读,来感受前人们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激励式结尾

虽然这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电影,但是它就像一座导航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催促着我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11、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1)标题一般为“读(观)《×××》有感”。

2)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

3)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12、列提纲,动笔写作。

第12篇:设计品牌读后感

设计品牌读后感

终于读完这本书了,说实在的,虽然感觉这本书很无聊,但是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原田进在这里给我们呈现了广告或设计公司品牌类业务的整个流程,包括从最一开始的图形创意,一直到手册的产生。这本书所讲的设计品牌是比较深入的,并且系统的简述了品牌构建工作者思维系统内部的活动轨迹,这可许能带领许多人走出对品牌理解的误区。

原田进先生提出了品牌化与CI之间的区别是比较深刻的观点,这种观点带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品牌观念的转变对于提升品牌价值和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打造一个品牌的重要性,这本书提到品牌=资产价值,并非专指价值增加,也存在价值减少,甚至丧失价值的危险性,当企业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伤害时,就会另立品牌,极力摆脱公司的危机,同时我也深刻理解了企业标志的重要性,通过人们的“选择性注意”如果标志传达的信息内容与接收端心理的频率不符时,就会直接从顾客的意识里抹掉。好的公司名称和标志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和图案,它需要有内涵和自己独特的个性,它承载着一个品牌的附加值。(技术若是发展到极致就会成为艺术。将经营理念与哲学转化到语言上,成为有如诗篇的文学再表现于图纹时,则达到美术工艺的水准,升华为艺术感动大众,在没个人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营是艺术,如果不能提成为艺术层次,就不能算是品牌。)优秀品牌的诞生需要一个长久的调查研究和成长积累的工作,这是一个繁琐而又又在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

另外,有这样一句话我是很欣赏的“人的长处就在于优缺点”的确让人深思,如果有很多发光的部分,缺点有时候也会扮演突显个性的角色,读了这本书,让我最有所感悟的就是他们的工作状态,可能国内大部分的广告和设计公司都达不到,比如说做logo时,他们会要求先做2000份的草稿,然后精选为200,修整后,在选出8稿。细致修整以及做一些运用后,再选出3稿提供给客户选择。这样的劳动强度,虽是一个团队在操作,但很多地方还是实现不了的。原田进希望将这些告诉客户,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设计是做了这样的筛选过程的,所以这样,我又希望业外的人可以读读这本书,了解一下设计师的工作过程,既而尊重设计师的辛苦劳作。当然也许在国内,遇到某些“霸道”的客户时,也许一点效果也没有。

虽然这本书有很细致很深入的流程介绍,但是翻译的不是很好,感觉很多句子都不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更有很多是语法错误,例如无主句,或者结构过于复杂,存在一定的逻辑混乱,读个几遍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第13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 与 心理学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图1:《设计心理学》与作者诺曼)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图2:“诺曼门”)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 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两种不同的真理。

(图3:畏研吾与其作品《莲屋》)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 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图4:黑莓、诺基亚、iphone)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 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

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韩寒也曾爆料格兰仕也推出带电视功能的微波炉,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图5:电视微波炉、三星冰箱、imac)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 显示屏呢? 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图6:设计发展轨迹)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第14篇:《大设计》读后感

霍金《大设计》读后感

博士四班

计算机学院

潘道华

13B903013

看到《大设计》书名,就会勾起人内心深处的疑问,世界怎样来得?科学家发现了世界的奥秘———自然定律,表明宇宙是那么的有秩序,就像被什么设计过似的。到底是谁设计了我们?是上帝,还是自然本来如此?这种疑问常被提起,因而智能设计论者近十几年非常活跃。在《大设计》中,霍金认为,继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以及粒子物理、弦论之后,M理论是宇宙学最新的理论,也可称为“万物理论”。它是“一族不同的理论,其中的每一种只在物理场景的某一范围很好地描述观测”,是“把我们引向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最新图像,这种图像和传统的、甚至与仅一二十年前我们画出的图像都大相径庭。”例如,M理论的11维宇宙时空中,时间只是其中1个维度,而且在宇宙创生时的物理时空中,时间维度和其中的7个空间维度在物理定律推演下被自动消除了。霍金“意识到时间像空间那样行为呈现了新的选择。它不仅排除了对宇宙具有开端的长期争议,而且意味着宇宙的起始由科学定律来制约,而不必由某种神来启动” 。

霍金在第一章“存在之谜”结尾中说:“根据M理论,我们的宇宙不是仅有的宇宙。相反地,M理论预言,众多的宇宙从无中创生。它们的创生不需要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预。毋宁说,这些多重宇宙从物理定律自然地发生。它们是科学的预言。每个宇宙在后来,也就是说,在像现在这个时刻,即在它创生许久之后,具有许多可能的历史和可能的状态。这些状态中的大多数完全不像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完全不适宜于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只有非常少的可让像我们这样的生物存在。因而,我们的存在从这个大量集合中只选取出那些和我们存在相协调的宇宙。尽管在宇宙的尺度下,我们是弱小和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万物之灵。这段话可通俗理解为:第一,可能有很多的宇宙存在,物理定律使它们从无中自然创生,不用超自然的力量或上帝干预;第二,宇宙创生后的存在状态又有很多可能性,其中有的能使生命存在,有的则不能;第三,我们现在的宇宙是众多宇宙和创生后众多状态中的一个,其运行的自然定律和物理常数,碰巧能使我们存在,才得以观察到今天的存在。第四,由于上述三条,因而我们只是众多宇宙中碰巧的一个,不是特殊的存在,既没有谁专门创造过,也没有谁特定设计过,一切都在自然定律运行之中存在与发生。即使我们是万物之灵,但在浩瀚宇宙中也是微弱的、普通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霍金对宇宙、万物、生命存在意义的理解是纯粹的自然主义的,没有任何超自然因素

霍金在书最后也用“大设计”一词,那是一种评论新宇宙理论价值时的激动,他指出:“M理论是爱因斯坦希望找到的统一理论。我们人类———我们自身只不过是自然的基本粒子的集聚———已经能够这么接近理解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这一事实就是一项伟大的胜利。”“如果该理论被观测所证实,它就将是长达3000年以上智力探索的成功终结。我们就将找到大设计。他这里的“大设计”不是神学所讲的超自然神秘“设计”,而是为寻找一种宇宙规律的统一理论———一组可以解释观测到的宇宙现象的自然定律。他沿用传统神学解答终极问题时的“设计”一词,恐怕正在于要表达,他运用科学方法得到的预言,否定了“超自然的神秘设计”的说法,是他对上帝特殊含义的诠释,是一种否定的隐喻。这也算是对《大设计》取名寓意的一种理解吧。

《大设计》全书围绕宇宙、万物、生命存在意义,一步步解读M理论到底什么含义。霍金以“存在之谜”、“定律规则”、“何为实在”、“可择历史”、“万物理论”、“选择宇宙”、“表观奇迹”和“伟大设计”的八章内容,阐释了千百年来人类的终极疑问和传统哲学问题———是谁创造了宇宙和我们,成为现在的一切;并分析了为何这样的“万物理论”是合理的。

1.《大设计》带来宇宙观的新变革———从根本上排除了上帝

涉及到宇宙和物质粒子的本质时,天文学和物理科学每一次重大发现都给人类文化带来震撼。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18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以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宇宙学,改变了自牛顿以来经典物理学构造的平直无限的宇宙时空观,空间因引力而弯曲,时间因速度变慢,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宇观的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且出现时间和位置不确定性,而大爆炸理论则表明宇宙有一个起点,宇宙有了演变的历史。这些对人们永恒的确定性的观念产生冲击。现在,霍金的宇宙观念中,多重宇宙和可择历史,以及宇宙创生时抛弃了与上帝有关的时间因素,重新出现了一个宇宙世界图景,并在终极问题上完全摆脱了神学束缚,剥夺了上帝盘踞的最后领域。由此世界观,我们传统文化中核心观念,也将会改变,必然带来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2.《大设计》的社会文化意义———鼓励科学理性的增长

人是有意识使用概念而采取行动的万物之灵,支配我们行为的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思想观念,观念是构成社会文化的基础要素。其中关于宇宙的观念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是关于宇宙天地运行规律的世界观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影响社会文化的思想基础。在当今世界文化中,传统的超自然信仰观念和现代科学文明的世界观并存。

古希腊产生了科学萌芽的自然观,拉普拉斯科学决定论的思想,是人类两次摆脱神的束缚的里程碑。人们根据天文学成果,认为宇宙广大无垠,由各大星团、星系、恒星、行星、卫星等等按照不同层次有序地运行,并且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宇宙行星运行的自然规律。我们地球只是太阳系中有生命的行星,不是宇宙中心。对宇宙、地球和生命的科学认识,也让我们知道它们经历了不断演化的过程。这就是对宇宙世界的一般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上帝的认识,从它是解释和控制一切的神圣信仰,转变为不再干涉我们宇宙和我们日常生活的传统偶像。 因此,在近代社会文化中,由于科学不断取得成就,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崇尚科学和理性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社会意识,科学的世界观影响了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的人倾向过世俗化的非宗教的生活。在社会文化格局上,科学文化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而宗教信仰的地位下降,逐渐退居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次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一支。然而,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新时代运动和新宗教运动在西方国家普遍兴起,复兴宗教信仰的蒙昧主义、宣传超自然现象的神秘主义、否定科学的后现代主义等形成三种思潮,在社会与公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现代科学产生怀疑乃至否定态度,重新点燃了宗教信仰的狂热,激烈地挑战了现代文明的科学理性。美国“智能设计论”问题争论几十年,引发了多场官司,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近一二十年,现代世俗人文主义者和中国无神论者,针对全球三种思潮流行情况,呼唤开启一场新的启蒙运动,让科学理性重新回到现代文化的主位,鼓励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去判断行事,过非宗教(或无神)的生活,依靠科学寻找人类现实中的福祉。到底是继续走科学探索道路,还是重新回到蒙昧与神秘的信仰老路上呢? 霍金《大设计》的答案,从科学预言角度,回应了近些年神学的声称,特别是在终极问题上主张上帝和“智能设计者”作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涉及到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讨论背景。因为近30年来,随着现代宇宙学提出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研究形成一股热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组织和学者、论文与著作、课程与会议都呈激增势态。问题聚焦在“大爆炸宇宙模型是否证明了上帝?”,“是否存在一个设计了我们的

智慧者?”,“科学与宗教是否能融合?”,“宗教能否指导科学?”这些都是在回答“存在之谜”中产生的。这些问题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实际问题,神学答案直接为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三种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已在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神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参与其中,阐述各自的观点。霍金理论预言的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生命存在意义的世界观念,在理论上,以一种纯粹的自然主义的无神论的态度,澄清了神学迷惑,廓清人们认识的迷雾,把科学与宗教问题关系的讨论引到更加理性的科学道路上,消弱了那些主张狂热信仰的理论底气,令那些变相推行“神创论”的“智能设计论”、“宗教指导科学”的鼓吹者和支持者非常失望。同时,霍金的答案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上的参考。

霍金没有上帝和智慧者设计的理论预言,会改变传统信仰的世界观念吗?我们拭目以待。因为宇宙世界的观念作为文化内核的观念,将影响一系列原有的观念,包括信仰观念,继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社会舆论上,霍金的理论预言有益于科学理性的增长,有益于无神论的声音。而霍金本人通过《大设计》,正在发挥这方面的科普作用,这是这本书在影响社会文化观念上的一大贡献。 《大设计》围绕理解生命、万物和宇宙存在的主题,展示了一幅宇宙创生与演化的新场景;以科学的语言,回答了“存在之谜”;以独特方式,表达了他对上帝含义的理解,澄清了神学的迷惑。像这样科学探索宇宙起源的著作,在当今图书市场上凤毛麟角,相对近年无神论宣传著作稀少,而大量翻译介绍神学论著的状况,它是弥足珍贵的。

《大设计》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思维方法上,都给了我们新的启迪。 它以巨大的历史跨度,展示了人们孜孜不倦地追问“存在”的本质与意义的思想道路,阐述了人类文明之所以进步,是因为进行了不懈地对自然的探索,从而逐渐形成对宇宙生成的科学判识,这个过程彰显了科学理性的光辉与力量。他阐述宇宙和我们存在意义的自然结论,表明了宇宙创生与演化不必祈求上帝。霍金通篇遵循了科学决定论的原则,对读到此著作的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会有所裨益。相信《大设计》对公众的科学态度以及全球世俗化的舆论,会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对学界中某些鼓吹神秘与信仰的狂躁起到降温作用。

拜读《大设计》后,不禁令人感叹,史蒂芬·霍金表达其卓越科学思想时,思维逻辑如此缜密;而阐释艰涩难懂的宇宙学知识时,其形象的比喻是如此之生动。他作为当代伟大思想家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才华,在《大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难得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理性精神的普及读本。

第15篇:大设计读后感

《大设计》读后感

《大设计》内容简介:

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诺的新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

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爱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

这是一本以物理角度印证价值观、世界观的书,或者说价值观、世界观的根本起源,在于物理。从这些根本世界观里,对于人的构想: 人,由物质构成;物质,有自身各种发展和运行规律;由物质构成的人,也一定在这个物质运行框架内——从物理粒子结构,分析人类发展或者人类心理,是可行的。

因此,现在的心理学,属于一种概率科学或者统计学。以现在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只能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概率,永远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第1页(共3页)

书中原文为:如果科学定律确定了我们的行为,很难想象自由意志如何生效,这样我们似乎仅仅是生物机器,而自由意志只不过是幻影而已。

对于宇宙的构想:不管宇宙最终会是如何的(或者这个最终对于人类而言其实不存在),至少现在的所有想象,还没有能明确的结论。原因很简单,人类现有的世界观,不足以理解宇宙。现在的种种猜测,都是基于人类文明发展这若干年来积累的不同世界观,这些积累,在最近几百年里面,产生了各种巨大的飞越,但是,对于宇宙层面,宇宙的复杂性正在挑战人类根本构成的物质复杂性,作为人本身,暂时还看不到可以超越这个挑战的可能性。这是无奈的地方,也是有趣的地方。在我看来,永无止境,没有尽头,对于人来讲,应该算是幸福的。

深受启发的故事:几年前,意大利蒙札市议会禁止宠物的主人把金鱼养在弯曲的鱼缸里。提案的负责人解释此提案的部分理由是,因为金鱼向外凝视时会得到实在的歪曲景色,因此将金鱼养在弯曲的缸里是残酷的。——然而,我们何以得知我们拥有真正的没有被歪曲的实在图像???

其他有启发的内容及思考:根据实证主义哲学,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一个描述它的协调理论。我们正在寻求这个理论。但愿我们能找到它。因为没有一个理论,宇宙就消失了。一个系统不仅具有一个历史,而且具有每种可能的历史。宇宙的本身没有单独的历史,甚至也没有悠然独立的存在。

人们的自责心这么重,总能找到方法去自咎。——人的自我怀疑的印证。 存在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其性质是确定的,并与感知它们的观察者无关。根据精确描述自然的量子物理原理,除非并且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或速度被一位观察者测量,这个粒子既不拥有明确的位置也不拥有明确的速度。

事实上,在某种情形下,单独的物体甚至并没有独立的存在,而仅作为众多的系综的部分而存在。除了精神及其思想,没有任何东西存在。(BY乔治.贝克莱)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实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真是那样的。(BY大卫.休谟)我们的认识——因而我们理论以其为基础的观测——不是直接的,而是由一种类似透镜之物——我们人脑的解释结构塑造的。——换而言之,只是大脑建立的心理图像或者模型。

虽然说夸克构成质子和中子,因夸克之间的束缚力随着分离而增大,因此孤立的自由夸克不可能在自然中存在,所以我们永远观察不到夸克。——观察不到,

不等于不存在。大群体以与它单独成分的行为不同的方式行为。单个神经元的反应几乎不能成为人脑反应的前兆,有关水分子的知识也未能告诉你多少关于湖泊变化的信息。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是它是可理解的。(BY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除非你能指明一个参考系,相对于这个参考系来测量这个速度,否则引述一个速度没有任何意义。——研究和思考的环境设定(前提设定)的重要性。

在量子论中宇宙可具有任何可能的历史,每个历史都具有自己的强度或者概率幅度。——核心价值观„多样性‟的起源。

我们要描述宇宙,可能只好在不同的情形下用不同的理论。

牛顿在几个世纪之前证明,数学方程能对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给出令人惊讶的准确描述,无论是在地球还是在天穹。科学家们由此相信,只要我们知道正确的理论并拥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便能预见整个宇宙的未来。——数学,是一种表达形式。因此,必然存在其他的表达形式。

如果你处于足够近处,你能辨别出单个叶子,或至少树以及之间的空间。然而,如果你处于相当高的地方,把你拇指伸出就遮盖3平方英里的树,森林就显得是一片均匀的绿荫。我们会说,森林在那个尺度上是一致的。

一个均匀宇宙令人厌烦。 我们用自己的观测来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生我们。 如同存在具有三个大空间维度的宇宙概率一样,因为我们已经观察到标准模型描述我们的宇宙,所以这个概率相对于其他可能性的幅度是多小没有关系。——概率和个体的关系,概率说明整体可能,但是对于任何个体,概率没有任何准确预测意义。正是我们的存在赋予确定我们从何处在何时可能观测宇宙的规则。我们的宇宙和它的定律显得是一种设计,这两者都为支持我们而量体裁制,如果我们必须存在,改变余地就很小。——问题在于,我们是必须存在的吗?!还是只是恰好存在?

自发创生是存在实在之物而非一无所有。

这是一本以物理角度印证价值观、世界观的书,或者说价值观、世界观的根本起源,在于物理。

第16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 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 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 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

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 显示屏呢? 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

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本文由 站酷网 - tomyidea 原创,转载请保留此信息,多谢合作。

第17篇:《版式设计》读后感

《版式设计》读后感

最具欺骗性的平面设计理念是: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平面设计师就一定要极具天赋。实际上,在平面设计的专业领域,天赋在商业中仅仅被认为是“操作娴”。天赋只是入门的条件之一。

平面设计的职业生涯往往也意味着你要有天赋且习惯孤独。天赋并不能保证任何设计师、任何设计项目的成功。

看完这本呢书让我看到了平面设计中许多经典范例以及对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获益匪浅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无论是视觉识别、广告、包装还是其他项目,能产生共鸣

设计既要了解整个过程,又要和其他编辑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以求达到理想的书籍形态。之前,书籍设计师即所谓的“美编”仅负责书籍的封面设计,技术编辑负责书籍的版式设计,这种分工不仅没有考虑到整体设计的需要,并且使得书籍设计的过程和工作分散,出现各自为政、各顾一方的局面,致使书籍审美的整体性和格调的统一性受到影响。不管“小书、大书”,书籍设计应该把封面、版面、材料、印装等当作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来进行。割裂开来做的结果,肯定是缺少整体的美感,

在书籍日益商品化且竞争激烈的今天,书籍整体风格尤为重要,因此,这种分工形式应该有所改变。在书籍从书稿向书的转变过程中,设计师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因为设计师不仅是将书稿编排整理变成印刷文字的中间环节,也是从无形状态的内容到有形的立体产品的中间环节;他既是书籍的形象设计师,也是书籍形态的工程师,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设计思维背后的基本理念。整本书读下来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受益匪浅。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大量的板式运用引发的自己大量思考,脑海中的想法也源源不断跳出来。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

《版式设计》读后感

板式设计是对书籍外部装帧和内文版式全面、统一的设计,是在整体的艺术观念指导下组成书籍的所有形象元素进行完整、协调、统一的设计。就是要求书籍设计者对书籍由内而外的全部元素进行综合,全部地协调布局。

这本书中写道,整体设计包括开本、封面、插图、护封、扉页、书脊、内文、版式、环衬、插图、插页、封底、版权页、书函在内的开本、封面、版式设计及装订形式等内容。

一本书的成功,包含了作者的智慧,也体现了设计师的灵感和才华。 整体设计是对书籍外部装帧和内文版式的全面统一设计,也是在整体的艺术观念指导下将书籍的所有形象元素进行完整、协调统一的设计。这就要求书籍设计者对书籍由内而外的全部元素进行综合地调节与控制。

综合设计的过程是书籍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书籍整体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整体的设计过程是由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共同完成的,因此,实质上书籍

为什么在还没有阅读其内容的现在,却因为作者的一段话语产生了收获海量知识的喜悦?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貌似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

我们穿梭在校园中,忙于攻读我们的设计学士学位,填鸭似地学习着社会认为我们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五花八门的课程,走马灯一样的变换着„„到如今却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抛在了脑后!

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也没能深深融入所处的时代,学习如何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谈把握未来的脉搏了。

《版式设计》读后感

设计的时候,如果设计者随意地进行处理而不考虑当中的原则方法及对象规律的话,那么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一些不太好的结果。虽然感性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因素,设计中一定要带有情感,但并不代表简单地依靠情感就能做出好的设计。相反,如果设计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并运用恰当的方法的话,那么作品将更加得体和出色。在网页设计中,版式设计占的比重非常大,可以说版式的好坏直接决定页面的成败,也可以说它是网页视觉识别的基础。那么在具体视觉设计的时候,版式上有哪些原则及方法的?

实际上,任何一个版面或界面都存在着不同层级关系、不同组织结构的内容和元素,而且内容版面层级的设计规划和视觉层次的设计规划其实是一样的原理,视觉美术渲染有主次之分,那么版面内容的层级也一样具有主次之分的,进行排版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应该把这种客观存在的层级关系用编排的手段把它还原出来。做好版面层级区分的核心作用是,能够提升文本、图片等的元素的视觉线索从而获得更好的界面清晰度,简单地说就是使内容更容易阅读了。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字体大小对比、文字效果、色块等的方法来处理分级效果。比如哪些字应该大一些,哪些字应该小一些;哪些色块要重一些,哪些浅一些„ „一个版面设计完成了,拿去填充内容后发现不好看了,严重时导致面目全非了,这是为什么?哦!那是因为编辑人员没有按设计师的版面设定去填充内容,这就破坏了页面的原有的规划了,难怪不好看了。所以,设计师还应尽量地与编辑人员进行沟通,并附带上设计说明书。因为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对设计有所了解,有时他并不懂得你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严格把关,以免在作品出版后令你捶胸顿足。

做好排版设计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字体、行距、色块、对齐和网格等等的方法来规划和控制,我个人觉得网站版面也是能与用户形成交流的,作为设计者,我们必须让这种交流保持顺畅和愉悦,这样用户才会去喜欢它。

《版式设计》读后感

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页面构成的理论;图片的理论;图解图说的理论还有文字组合的理论。页面构成的理论主要提到:调整版面率对页面的影响;重要内容该如何突出;读者的视线该如何引导;页面内刻意的空白或间隔是如何展现设计的目的。图片的理论内容有:图片的分类,图片尺寸和排列的细则,图片的处理,图片之间图片与内容文字之间的搭配。

图解图说的理论:展现插图和图表的方法以及不同用途,以及图表运用中的具体细节方法。文字组合的理论:虽然书中的内容和例子有些是日文的排版方法,但概念性的内容同样可以运用到中文的排版设计中。字体字号字形的差别和效果,以及排版中必需要考虑到易读性问题。

真的很实用,内容丰富。这本书本身的印刷挺不错的,阅读时还是比较流畅的。整本书是几乎完全用图例表现理论的,让人很容易理解那些概念,一目了然的感受到所体现的效果。书内所提到的设计规范也都很实实在在的值得学习和回味。没有过多的废话和空泛的论点,因为都是些设计师们历经学习和探索后得出的经验之谈,所以几乎都是实用性很强的。

网页,平面,书籍报刊的设计都很值得借鉴。里面的每一章节的最开始都会举一些设计不当的例子,然后展示修改后,很直观的让人感觉到差异。然后每一个章节后都有优秀的作品欣赏和一些例外的状况。

具体的细则概念我在书里都有划线做记号,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很值得一直放在书桌上时常翻阅。

第18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内容。

2、将读后感写深入,学会怎样联系实际来谈感受。教学重难点:

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点”的古字图片,猜猜是什么?

2、出示“点”字的造字起源,点是指古人用带墨汁的毛笔笔尖在树页上标注圆粒状记号,以示断句或阅读心得。

3、出示古人做的阅读心得。

二、结合原文谈感受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这两篇文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交流出结论:读后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使读者对你的感受一目了然。

3、感受有阅读而来,所以在谈感受时应结合原文内容,如何选取原文内容呢?

4、再读两篇阅读材料,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5、交流出结论:选取与你感受直接相关的内容。

三、联系实际谈感受

1、出示阅读材料,看看阅读材料是用什么方法来联系实际的?

2、交流出结论:可以联系自己亲身经历或者他人亲身经历。

3、出示感受与联系实际的例子,请同学来将它们一一对应。

四、拓展延伸

翻到十六课“鲁滨孙漂流记”,写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教学反思

这次的习作课设计是源于学生现实存在的写读后感,只会概述内容少感受这一问题而设计的。我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知道写读后感的基本步骤:概括感受,结合原文中与你感受直接相关的内容来谈你的感受,联系实际深入的谈感受。第二,知道怎样去联系实际谈感受,如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他人的生活经历,联系自己曾经的看法,联系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采取的手段是阅读材料,发现方法,总结方法。虽然设想美好,但现实的课堂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阅读材料没有提前发给学生预习,以致课堂上学生阅读材料花了不少时间,该精讲练习的时间不够。学生只能初步知道写读后感的步骤,虽然明白要联系自己相似的经历加深感受,联系他人的类似经历来加深感受,联系自己的思想、言行、社会评价等,但缺少练习,还是不知道怎样去用。而且让学生阅读材料,发现怎样联系实际这个环节中有些联系实际的方法并不容易发现,学生也不会常用到,可以直接不说。课堂上花这么多时间给他们许多选项,还不如教会他们这么用这一两种选项,这就是我考虑不周之处。

其次,课堂中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在怎样写读后感的过程中,都是以呈现阅读材料,发现写读后感的独特步骤。虽然充分引导学生发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但也是少数注意力集中,认真的学生的课堂,其他学生可能对于这种形式感到疲惫。我觉得为他们介绍了简单的联系实际的方法后,给出感受与事例连线后,立即问你能给这些感受举出其他的事例吗?能展开的说说这个事例吗?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想法要表达,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交流中来。这样也就让学生真正的学会联系实际去谈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课堂中还是要放开了让学生创造,因为对于学生来说理论总是比实践更有用。

第19篇:读后感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冀教版五年级作文第四单元《读后感》教学设计。

2、学习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教学重点:

提高阅读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精炼,感情真挚。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读后感我们从上学到现在,学了许多课文,有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有什么感受?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作文课,写读后感。(板书课题)

二、启发点拨,指导写法、构思。读后感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掌握它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节课你一定要认真听哟!

1、确立标题(1)直接命题(2)确定正副标题

2、读后感的写法引——议——联——结引:简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看例子,找出哪部分是介绍原文的主要内容,哪些是感受? 议:用一两句话对原文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 联:具体联系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1)看范例

(2)学生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结:结尾可以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还可以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文无定则”,可以根据读后感的形式选择不同的结尾方法。

3、回顾总结

(1)引、议、联、结的步骤。 (2)写读后感需注意: A:读原文,抓重点。 B:摆好位,侧重“感”。 C:抓住“点”,联实际。

三、直抒胸意,真情习作。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独立构思,写一篇读后感。

第20篇:《关于设计》读后感

《关于设计》读后感

设计就犹如我们人生的成长之路,起起伏伏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教会我们许许多多。

读完《关于设计》这本小说之后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不管做什么,都需要有一个方向,一个目的;学会利用身边的每一份资源。我想,人类是属于一个群体,不可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要懂得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可是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却又不能老是一味向别人索取,我想是相互的,只有你在对别人好与关心的时候,别人才会反过来对你好,生意场上亦是如此。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利用别人达到什么目的的心思去和别人接近,那么你迟早都会被别人抛弃。可想而知,人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学习的。做人不要傲慢,要经得起诱惑,要脚踏实地。每个人的人生中总要有一个方向,一个对的目标。

在没上大学之前,自己根本就不能完全理解广告学的真正概念,也不知道自己会学这个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刹那,我还心有余悸,但是内心依旧满怀着憧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回忆起大学四年,每次在课堂上,老师都会给我们正能量,激励我们年少火热的心,可尽管这样,我的专业水平一直都是平平稳稳的发展着,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更没有什么辉煌历史。我想面对着自己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专业,发展状况想必就是这样的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没有兴趣这位老师的引导下还真的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这样,大学四年平平淡淡地“活”了下来。

读完《关于设计》这本小说,我也要开始思考我的人生了。我静静地想着,马上要面临毕业了,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呢?不,应该是说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平面设计师,文案,策划,AE„„?这些选项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打转。总结一下,自从上次面试了上海的一家整合营销公司,经过了初试和复试,面试官一语击中我,让我确定了我想寻找的方向。我想寻找一份关于广告公司AE的工作,理由是,大学四年,我学的是理论与设计相结合的一门广告学科,虽然这门专业不是我的最爱,也不是我的强项,但是我还是在大学里面认认真真的学完了它。我想与其他人专业的人做一下优劣势比较;单独讲设计,我肯定比不上美院的学生,单讲理论,我肯定也比不上人家学广告学纯理

论的院校,但是把理论与设计综合起来,再做AE这行,我想我是多了一份优势的。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我是有设计基础的,沟通起来也就不那么难,至少能很快捕捉客户所想的设计与方案。我选择这份职业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我想战胜我自己。不是说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最大的缺点就是害怕主动与别人沟通。我想,人总不能一辈子回避自己害怕的事情,而是需要有挑战的精神。我想,这应该是我的终生目标,也是我的人生目的吧?

我的人生格言是“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我想,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要对未来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如果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是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当面临艰巨的人生挑战或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时,我们需要端正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重任,即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人生应乐观,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总之,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我们都知道,人的思考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而性格却决定人的命运;恍然大悟才发现,人的思考决定着我们的一切。所以,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这是我一生都要记住的;这也是鼓舞我要不断积极思考人生的无形动力,让我的人生道路上一直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面对自己将要寻找的关于广告AE的工作,我想我首要突破的就是自我。不够自信的我首先要自信起来,自信的迈出第一步,我想后面的就一切好说了。AE这份工作主要是与客户打交道,我想心理学是必不可少要学的,而且要学精;学会察言观色,学会细心认真地倾听客户的需求。面对这份职业,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颗细心平静有耐心的心,自己也拥有一定的设计基础,这样综合起来,自己一定会一点一点慢慢的进步的。其实自己从小就挺喜欢画画的。小时候家里的墙上到处贴满了自己画的画,每次自己看到心里都有一股满满的幸福感;我想这是促使我走上画画的人生道路的原因吧?自我懂事以来,“不够自信”是我人生的绊脚石,依稀记得高三美术集训的那段日子

里,是我心情最沉闷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画画水平老是不见长,心很是自卑;临近考试了,心里面很是着急。后来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小考题,是考水粉,在成绩公布时,我的水粉作品竟然是我们班最好的,而我的画就贴在了光荣榜上成为其他的同学们欣赏的对象,之后我也开始有自信了,其实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差。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能因为一次小失败而丧失你所有的信心;而是把心沉淀下来,积极思考我们人生的道路。画画这个爱好虽然不一定能引领我成就我最辉煌的人生,但它确实带我跨入了广告这个行业,让我对广告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这就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吧?至少美术让我比别人多了一份审美的能力,所以未来的道路会有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来影响我的审判,这也是我入职AE行业的一个优势。

一份好的人生规划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在理性的思考中总结分析过去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考虑自己的未来,选择适宜自己发展的事业和生活,尽早开始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就是关于我的人生规划,我想我的人生规划应该分为《人生三步曲》。我的人生第一部曲就是在大学毕业了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份关于广告公司AE的工作,想利用自己的优势突破自己的缺点,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在AE行业打拼了若干年之后,克服了人生最大的弱点,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及经验之后,就开始步入我的人生第二部曲。我的人生第二部曲就是想成为一名老师。从小就很崇拜老师这个职位,总觉得那是圣神不可侵犯的,被那无私的关怀感染了,就立志要成为一名老师,把自己的所学及经验教给我的学生,也让我的人生价值得到另一个层次的提升。我的人生第三部曲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许是小装饰品,也许是小工艺品,也许是装饰画,也许是自己的设计作品„„总之,若干年后,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那样的人生岂不是很惬意?实现了自己想实现的,做了自己喜欢的,挑战了自己该挑战的,实现了价值也创造了价值,这样的人生是否算圆满了?我想我会一直积极思考着„„

广告1002班

刘淑婷

201002010222

设计读后感
《设计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