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7 07:50:3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翟慧华

“我就是数学”是数学名师华应龙说的话,当时听到这句话,我感觉此人一定非常霸气,甚至于狂妄。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华老师原来是一个非常随和、幽默、有个性的人。他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把自己的课堂经营得生动、有趣、富有个性,他用自己独有的魅力,牢牢抓住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他的课学生听了不愿意下课?这是何等的魔力!

看了华老师的教育随笔,在脑海中就会涌现一个鲜活的形象,一个就是“数学”的人。 华老师的这本书从“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这几个方面写的,尽管是几块碎片,但是写得很精致,折射出华老师充满教育才智的光芒。

一个看似非常普通人人皆知的话题,华老师能把他演绎的深刻,一个大家熟视无睹不以为然的细节,华老师也能反思出独到的见解。他的文笔清新流畅,里面甚至有一点诙谐,让人读后感到亲切、舒服,更多的是心悦诚服。他既有数学名师的缜密、严谨,又有语文名师的浪漫才情,如此这般的独特,成就了他数学教学的独树一帜。

细细品味华应龙老师的教育随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认为有好多自己学习的地方:

一、做个有心人

华老师有一双慧眼,别人不经意的事情,华老师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从擦黑板开始”,华老师认为擦黑板是他的习惯,在擦黑板的过程中获益良多,他在擦黑板的过程中,快速地温课,思考板书的位置;擦黑板还是对学生的尊重,擦黑板还是一种精神,从上擦到下,从左擦到右,折射出的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神。

老师如此擦黑板,华老师应该是第一人,我们老师平时擦黑板也不会思考这么多,这么如此的一件小事,我看出了华老师在生活小事中的智慧。

二、深刻的思考

华老师的“下课啦”这篇文章我百读不厌,每次在听评课时,领导最爱强调的事情就是千万别拖堂,下课啦,老师再讲也没有用。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往往忘了领导的忠告,一遍遍地犯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还是我们自己没有深刻思考其中的利弊,且看华老师的精辟话语:何必费力不讨好,好心做错事呢?下课铃一响,学生的心已经飞到了室外,老师还在讲,有几个学生真正在听呢!我们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仅仅40分钟的一节课上呢?《儿童给成人的忠告》的第一句就是:“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下课后,学生要放松紧绷的神经,呼吸新鲜空气„„而这一切,得在区区600秒钟内完成。按时下课,既是满足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是遵守教学法规的需要,同时也是尊重下一节课任课教师的需要。华老师的思考如此深刻,给我们也起了表率作用,试问,我们为什么就不敢提出来让学生监督呢!关键是我们对自己就没有信心呀!

类似这样的文章有好多,由小见大,从这里可以看出华老师非凡的智慧。

三、深厚的文学造诣

华老师的文章,文笔清新、细腻、流畅,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美,读之如饮甘醇,渐入佳境,华老师对一些名言佳句、诗词,也是顺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在他的文章中还有辩证的哲学思想,更加折射出华老师智慧的光辉,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文章,华老师总能把它写得有滋有味,让人叹服。理性的思维和文笔的优美合二为一,华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篇篇读后余味悠长的美文。

看了华老师的这本书,给我不少的反思和震撼,也看到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名师不愧为名师,他的博学多识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与名师相比,感觉自己犹如井底之蛙,只是呆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看到的只是头顶上四角的天空。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勤于思考,把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及时记录下来。做一个用心的老师。

推荐第2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暑期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 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

,

热爱数学。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而从字里行间更能看出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从而他也换回了同学对他的爱和信任。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采取活动的形式。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 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可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还能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就是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读《数学花园漫游记》有感

这本书的作者马希文教授是我国著名数学家、计算机专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科普作家。打开这本书,马教授将带你到数学的花园里去漫步。

当我翻开书,读到第一章数数问题时,我被那个如何估计池塘中的鱼数的问题深深迷住了:我们要去水库捕鱼。爱吃鱼的人很多,所以要尽量多捕点,可是捕多了会影响鱼的繁殖。怎么办呢?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先捕上1000条鱼,做上记号,再放回水里。过一阵再捕1000条鱼,数数看里面有多少条鱼做过记号。如果里面有20条鱼做过记号的话,那么1000条鱼约占水库里鱼的总数的20/1000,也就是1/50,这样就可以求出水库里的鱼一共大约有50000条。我觉得这个方法不用把所有的鱼都捕上来一条条地数,而且鱼是游来游去的,我们不可能选一块有代表性的一平方水域来数数有多少条鱼,真是绝妙的方法。它与我所知的数学大不相同,而又那么自然有力,于是我怀着巨大的好奇心读完了这本书。我真的好像一个第一次被带入花园的孩子,如痴如醉,新鲜的景物令我目不暇接,每个新的地方都显示出它的非凡与美妙。那是一次深深的震撼,或许是我第一次从心里觉得这个叫做数学的东西,真是有趣啊!

如今我也遇到些数学形式,但这本书的深入浅出的讲述却是独一无二的,举世无双的,这本书中包含了不少“高深”的数学,尤其是与信息科学相关的数学,如:拓扑学基本常识、一点图论、博弈论初步,虽然有的我有些不懂,这是让我觉得最不可思议与难以捉摸的东西,无穷浅论、简单的数理逻辑等等,它们虽然本身很是高级,但经马希文教授的手写来,却可以让小孩子领会到其中的真谛。我想马教授对于写作的内容一定是精挑细选、百里挑一。我迫不及待的想把它推荐给我的好朋友,也让他们看一看这本书的“神奇”,这些内容或许是最合适的。

数学不仅是一门美的学问,它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书在写作的时候尤为注意这一点,所举的例子都放在实际生活中。这样写的好处很大。它突出了数学是一些具体的东西,其抽象性只是表象而已。如果学了数学就只会夸夸其谈的逻辑,那他学到的数学恐怕也只是一堆废品。但我还认为,真正能学好数学的人,必是为其美妙所吸引的人,如果学一点东西就问用它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已然落了下乘。实际上,大凡有广泛应用的数学,也必是属于数学中美的部分。造物主的审美观还是值得相信的。

推荐第3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去年我校有幸先后邀请了黄爱华和华应龙两位数学大师到我校借班上课和作教学讲座,让我们目睹了两位大师的风采。两位大师的课虽然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都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课后,我认真观看了两位大师的教学视频,拜读了两位大师的课堂实录。在刚结束的寒假里,我认真地读完了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随笔集——《我就是数学》。

华应龙老师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再一次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擦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

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我们应以华老师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自觉思考和改进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收获数学知识、正

确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并明白更多的人生哲理的场所,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不断超越。

推荐第4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狄娜

暑期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 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而从字里行间更能看出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从而他也换回了同学对他的爱和信任。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可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还能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就是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推荐第5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前段时间有幸目睹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到香市小学借班授课,初次见识了华老师上课的风采,在华老师甚感兴趣,在网上搜罗了有关华老师的视频、专著。看介绍才知道华老师在北京教育界名头响当当,荣誉称号甚多。为了对他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当当网购买了两本书,分别是《我这样教数学》及《我就是数学》,被《我就是数学》这样的书名吸引了,逐渐的把我带入到他的教学世界里。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感悟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让我拍手叫绝。在上“角的度量”时首创的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有些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华老师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他的风趣语言,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磕破了头戴了帽,上课时问学生知道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戴着帽,当学生回答非常多可爱的答案后,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是个谜”;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么平淡的话语里说明了华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对掌控课堂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

我应该要学习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醒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新领域。

2011.4.11

推荐第6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前段时间有幸目睹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到香市小学借班授课,初次见识了华老师上课的风采,在华老师甚感兴趣,在网上搜罗了有关华老师的视频、专著。看介绍才知道华老师在北京教育界名头响当当,全国特级教师,他的荣誉称号甚多。为了对他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当当网购买了两本书,分别是《我这样教数学》及《我就是数学》,被《我就是数学》这样的书名吸引了,逐渐的把我带入到他的教学世界里。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感悟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让我拍手叫绝。在上“角的度量”时首创的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有些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华老师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他的风趣语言,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磕破了头戴了帽,上课时问学生知道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戴着帽,当学生回答非常多可爱的答案后,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是个谜”;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么平淡的话语里说明了华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对掌控课堂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

我应该要学习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醒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新领域。

推荐第7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第二次拜读了,但我还是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越读越有味。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他也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从书中可以看出,它不仅仅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

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数学教学的乐趣

华老师的数学教学不仅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和特点的突破与创新,而且生动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从华老师的书中,我明白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解决这类题,收效就会更好。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基本的下手,稳稳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会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题目会做,却因粗心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考;这样速度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采取稍慢的计算方法来全面分析题目,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就一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华老师作为数学教师,他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好玩和学数学有趣。华应龙老师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展现了对数学的理解。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从书中更让我感受到了华老师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精品

课堂的执着追求,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他的种种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敦促着我去不断的学习。

推荐第8篇:教师《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教师《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龙港五小 陈小雁

作者简介

华应龙,1966年生,江苏南通人,1984年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后参加了\"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

内容简介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总结及感悟,本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分。其中既有华应龙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精彩分享

近一段时间,我借班讲\"圆的认识\",在课前准备环节总喜欢借学生的橡皮。以下华老师的一个教学实录。

师:来,我们收拾一下桌面。桌面上应该有圆规、三角尺、铅笔,还有老师发的一张白纸。请把其他东西收起来,放到抽屉里。

(生纷纷收拾。)

师:动作真快!(表扬完了,故意东张西望,先是迟疑,后是欣喜)我看到有同学桌面上还放了橡皮,正好是我想借的,谁愿意借给我?

(生慷慨地,把橡皮举得高高;还有学生要从抽屉里拿出来,老师制止了。)

师:(把周围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并表示出非常感谢的神情。举起满手的橡皮)嗳,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么用呢?猜一猜!

(生不明就里,有些木然。有学生试探性地说——)

生1: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生2:做魔术。

生3:看橡皮是什么形状的。

生4:用橡皮拼圆。

师:(一直是微笑着,不置可否)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是为了让你们没有橡皮用。(学生们笑了。)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生懂事地点点头。)

师:这样,这节课我们就约定不用橡皮,好吗?把橡皮收到抽屉里。我相信大家会守信用的。(老师把借的橡皮再还掉,学生们把橡皮收到抽屉里,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

……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一个简单的橡皮,一借一还,都体现了华老师的教学教育高深智慧。

\"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这是自然的结果。置之死地而后生,当我们做事情没有依赖的时候,自会多了几分慎重。而现在的学生很是浮躁,缺乏责任心,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逼学生静心思远,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正对学生目前的写作业和考试速度慢的现象,这个案例让我找到了根源。\"涂改液\"就是罪魁祸首。它一是不卫生,二是大大的减慢了学生做题速度和学习效率。所以,逐渐让学生学会不用涂改液是形势所趋。

再说道\"一借一还\",换作是我,可能就直接没收学生的橡皮,到下课后才还给他们。而华老师是在上课前就马上还给学生。这样的举动更加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师生彼此更加信任对方。这让我想到了平时上课看到学生在搞小动作或者是看课外书,我就直接没收,加上一句:看你这周的表现如何,我再考虑要不要还你书。接下来的几天,那学生就每天都怀着惊心胆跳的心情在听我的课,内心一刻不得安宁。所以,以后我会当天就和学生做个小约定,这样可以加深我们的感情,也让她可以锻炼如何抵抗诱惑。

回顾\"借橡皮\"的前前后后,我深深地体悟到:珍惜当下的一切,差错也是一种资源。成功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这是我们老师经常会忽略的一种宝贵资源,特别是我们新老师的公开课,一心向着学生赶紧跟着自己的剧本走,把一些学生出错但反而更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漏掉了,觉得可惜。再者,从中我想到了之前听一个新老师的课。一个学生勇敢的多次举手想回答问题,终于到她了,结果上台回答的答案和前一位同学的一模一样。此时,全班同学都在嘲笑他,他红透了脸躲小心翼翼的躲在一个同学身后。而此刻的老师,也没有察觉,一心一意的在赶她自己的剧本。可想而知,一颗幼小的心灵,此刻受到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读后反思

淘书时看到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直觉告诉我该老师已经走火入魔,已然爱数学或是爱教数学到了忘我的境界,才有了\"我\"和\"数学\"的难舍难分。

华应龙出身农民家庭,从12岁起干了许多农活,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结。他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教书。他说,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教育理念,很是敬佩!对于这个理念的理解: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工业所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及其成长的农民。知识是容易教授的,技能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韵,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 \"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他为数学而来!

推荐第9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

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当读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时我真的不知到此话为何意,读后恍然大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教学中葆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尤其是没有经验的我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从华老师那里学到了课堂上的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现在的我也许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但这也是我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 最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应当学习的当是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有去认真的反思,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感到害怕,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摒弃各种杂念认真去反思,让自己做到更好。

年轻的我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最后我要引用华老师的话激励自己也送给全体在位的老师“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完善,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

刘忠诚

2014-3-20

推荐第10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着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 “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

第11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着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 “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第12篇:A05饶寅《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推荐语】:

作为老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通过书籍,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被专家、名师引领到更深更细的地方。饶老师读了《我就是数学》,还能联系到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一些思考,相信这样的读书方式一定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饶寅

在之前购买的《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数学卷》一书中,华应龙老师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随后从网上搜索了一些华老师的课堂实录视频来看,他课堂的大气、风趣和与众不同的绝妙设计让我十分佩服,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位名师,我在当当网上购买了《我就是数学》这本华应龙教育随笔。

《我就是数学》很有霸气的书名,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带着欣喜的心情开始翻阅这本书。全书共有六部分-----“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书中的语言灵动幽默,没有枯燥的教学理念,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贴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而且能让人感受到数学教学的乐趣。下面来谈谈我读后的几点感想:

一、细致的观察

书中的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都会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我深受启发,教育无小事,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二、不断超越自己的那份执着

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

浸润了多少心血!“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而我所缺少的正是这份对待教育的执着与探究精神。我们的教学不能再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投入到数学的世界里,要让学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无穷的魅力,学生也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种数学问题,不断地追求,这才是我们作为数学老师的终极目标。

三、拥有魔力的评价

华应龙老师说他很喜欢当堂评价学生,他举例说:“我们班42名同学,听完这节课,我欣赏39位同学的表现,会用眼睛听课,我最欣赏某甲同学,她的发言最有数学味道。她说得好是由于她肯动脑筋,能有条理地去想。”华老师说他这样评价学生的目的是想给学生树立一个数学学习的榜样。看到这里,我不禁回忆起自己上课时对学生的评价,我评价学生只是“你说得真完整!”“你的回答很准确!”“某某同学请你认真听讲!”等等,如果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我评价学生时能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贴合,更具体一些,更准确一些,例如:“某某同学想出了两种解题方法,学习数学就要这样,不满足于一种方法,不满足于一次成功,只有不停下探索、追求的脚步,才会不停地进步。”我想对于稍显懵懂的小学生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而我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提高不少。

四、博览群书

从华老师的教育随笔中可以看出,华老师的知识储备相当丰富,无论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著作,还是目前流行的教育刊物,甚至于流行歌曲,他都能随手拈来,这是一种功力的体现。正是因为阅读广泛,华老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才接近真实。工作的繁忙并没有影响到他进行阅读,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现在在学校的倡导下养成了每天阅读半小时

的习惯,但和华老师的阅读量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而在备课时我的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支撑、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正所谓“学无止境”。读完全书,我为华老师对教育的深深热爱所感动,为他灵动的智慧、渊博的学识所叹服,为他对工作的负责、对学生的尊重所敬佩,最后引用书封面上的这句话和大家共勉:“ 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

第13篇:我就是数学(推荐)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

——卢霞

很久没有像这样静下心来品读书了,最近翻阅了《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被书中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打动了。这本书是是华应龙老师教育随笔的总汇。这本书里汇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灵魂。当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大吃了一惊,华老师那坚定的话语“我就是数学”,重重地撞击了我。“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再一次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嫁,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从张梅玲老师写给这本书的序言中,我知道了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当了老师,他仍然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民地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爱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的退,适宜地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像这样的农民对庄稼的精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变成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教育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坚强砥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品味叶老师的话,“农业”与“工业”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或许是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所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的农民!

是啊!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们更要像对待农业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庄稼)。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学生不仅

可以畅所欲言,而且可不必担心被“证伪”,可以毫无思想负担的,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缘分他们带来的乐趣。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现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人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

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 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不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是。《教育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有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走,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

读了华老师的寥寥几篇教育随笔,我深深的感到我的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已经成了我当前迫在眉睫的使命。我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驰,不必有太多的顾虑。课堂上,我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考,使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

西,遇到问题习惯于问个为什么。

虽然,这样的尝试过程是漫长的,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

2013年1月6日

第14篇:我就是数学(优秀)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任志勤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又蕴涵智慧,读后回味无穷。我们大家都知道,名师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是我们也不怀疑,一个人能成为名师,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其中,“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对我影响颇深。农民对于自己田里的庄稼所投入的那份非常浓厚、深沉的感情,就像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从心底里发出,而非作秀的虚伪。华老师十分注重细节,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

第15篇:《我就是喜欢我》读后感

《我就是喜欢我》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讲述了小青蛙跟小鸭学飞行,结果失败了,特别沮丧。他去找他的朋友们,小猪会做好吃的蛋糕他不会。兔子认识好多字,会看书,他不会。弗洛格觉得自己是个愚蠢的绿青蛙。兔子告诉青蛙:“我也不会飞,也不会做蛋糕,更不能像你一样游泳和跳跃。”因为兔子的话,青蛙明白了,他有他的优点,游泳和跳跃。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人也一样。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许你不够聪明,也许你不够漂亮。没有关系,你一定有别人没有的亮点。不要怀疑自己,相信自己,做你自己。

同学们,让我们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点。告诉自己说:“我最棒!”

第16篇:我就是喜欢我读后感

篇1:我就是喜欢我读后感

《我就是喜欢我》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讲述了小青蛙跟小鸭学飞行,结果失败了,特别沮丧。他去找他的朋友们,小猪会做好吃的蛋糕他不会。兔子认识好多字,会看书,他不会。弗洛格觉得自己是个愚蠢的绿青蛙。兔子告诉青蛙:“我也不会飞,也不会做蛋糕,更不能像你一样游泳和跳跃。”因为兔子的话,青蛙明白了,他有他的优点,游泳和跳跃。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人也一样。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许你不够聪明,也许你不够漂亮。没有关系,你一定有别人没有的亮点。不要怀疑自己,相信自己,做你自己。

同学们,让我们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点。告诉自己说:“我最棒!”

篇2:我就是喜欢我读后感

以前我读过一本故事书《我就是喜欢我》,讲的是一只名叫弗洛格的青蛙,看到小鸭会飞行它觉得很自卑,看见小老鼠会做许多东西又羡慕,碰见小猪会做蛋糕,弗洛格回家自己做结果把蛋糕烤糊了,到小兔家小兔会认字,弗洛格感到自己很愚蠢。小兔却说你会游泳,你跳水的姿势很优美,这些都是我们不会的。弗洛格觉得小兔说得很对,自己就是游泳的天才。从此,弗洛格干什么都会很自信。

书的最后是这样写的: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人也一样。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许你不够漂亮,也许不够聪明。没有关系,你一定有别人没有的亮点,不要怀疑自己,相信自己,做你自己。

爸爸妈妈告诉我,要像弗洛格那样敢于大声说:“我最棒!”

篇3:我就是喜欢我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中的《我就是喜欢我》这本书。这个故事很有趣,讲了青蛙弗洛格和小鸭比飞行,和小猪比做蛋糕,和野兔比看书。尽管青蛙弗洛格都比不过它们,但是通过这些它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它也有其他人比不过的长处。通过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人也是一样。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别人没有的亮点。不要怀疑自己,要相信自己。

篇4:我就是喜欢我读后感

作者: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和平路小学二三班 李文博

我全神贯注地读了《青蛙佛洛格的成长故事》系列绘本里的《我就是喜欢我》,这本书是马克斯·维尔修思写的,他是一位荷兰人。

这本书讲的是青蛙佛洛格的故事。

青蛙佛洛格看见小鸭会飞,它也想飞,但飞不起来。它又看见小猪会做蛋糕,它也想做,可是蛋糕被烤焦了。它又看见野兔在看书,它也拿去看,可一个字都看不懂,它很伤心。

后来,它想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它觉得自己是一只幸运的青蛙,它一跳,感觉自己像在飞。

在我的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学校举行了年级接力赛,开始我对自己很有信心,后来我真的跑在了最前面。我觉得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成功。

美国马丁·路德·金说过:“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立的话,那么没有人能使你倒下。”我觉得如果你飞翔的愿望还有的话,那么没有人能使你掉下来!

第17篇:瓦尔登湖 我就是我 读后感

我就是我——读《瓦尔登湖》有感

“不争,为天下莫能与人之争。”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是说。

印度瑜伽中,有一种“断行”“舍行”“离行”的修行方法,旨在教人断了执念,舍了欲

望,离了沉迷。

《瓦尔登湖》这本书就是给我这样的感觉,它安静,不争,甚至于孤独,在原始的瓦尔

登湖边,作者梭罗没有执念,没有欲望,没有沉迷。这本简单的书,没有小说的诱人悬念,

没有戏剧的激烈冲突,信手所至的任意一章任意一段都可以开始读起,然而闲闲的话语碎碎

地漫开,却是一个不经意就漾成了满纸的恬然与安宁。

这本书在一八四五年出生时是寂寞的,它是寂寞的,它的作者梭罗也一如往常般寂寞,

而它的读者也是固定且寂寞的。译者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

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

人心扉,动我心肠.”而万籁寂静之时,就更加神往了。

“写一些自己的生活吧,朴实的,真诚的,像从遥远的地方给亲人写的信。因为我觉得,

如果一个人活得很真诚,他一定生活在遥远的地方。”梭罗在开篇里的这段话悄悄告诉我们,

这是一本需要心灵远离尘世纷扰,思索最本质东西的书。因为,一个人思绪纷繁,便无法感

到书中的自然气息,便会觉得此书枯燥无味。但倘若静下心来,与作者恳切的交谈,便会在

彼此的心灵共鸣中前行。那字里行间散发的健康、清新、智慧的气息,会带我们返璞归真。

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远离尘埃,晨昏四季,生机盎然,风景如诗如画。清晨,沐浴在

明净的湖水之中,他默默回味成汤王浴池上刻着的铭文。入夜,四周寂静下来,他独坐陋室,

宁静的思索令精神为之升华。瓦尔登湖四季皆美,极具田园雅趣:一场春雨过后,草叶披绿,

百花吐蕊。第一年,梭罗并未读书,而开始梭罗种豆子,不为利润,因为“它们使我爱上了

大地,于是我汲取了力量,就像安泰一样”,因为“一个他人的监工已经够坏了,可是,你

自己,一个奴役自我的监工却是最坏。还谈什么人的神圣!”于是他从容的料理自己的一亩

三分田,唯一的苦差是防虫、防冻、以及对付贪吃的土拨鼠。但他又是那么善良,不忍拔掉

田地里的狗尾草并坚信剩下的豆子会茁壮的成长起来。炎炎夏日,梭罗成功的收获了十二蒲

式耳的豆子,实践出真知,赶紧记下种豆经验。再吹奏一首劳动的赞歌,任欢快的笛声伴着

湖水的唱和在林中悠远。风是季节的信使,传递着四季的名片。当片片枫叶踏着深沉的韵律

飘然而至,瓦尔登湖区美丽的秋天来了。秋姑娘,掠过红、绿、金、黄的树林,在果实累累

的枝头轻唱,在星月生辉的夜晚穿着丝质的红色鞋子轻舞飞扬。梭罗在松林漫步,那满树的

果实,让人流连忘返,馋涎欲滴。真实的梭罗对“自己的影子周围的光环感到惊讶,以为自

己也是上帝的选民。”尽管,他也曾越过小溪,吓唬麝鼠和鲑鱼,或在清晨把船推离湖岸时,

惊动夜里躲在船底下的大甲鱼。冬季,起伏的山峦白雪皑皑,与冰冻的瓦尔登湖交相辉映,

那是任何画匠都无法捕捉的颜色。此时的梭罗并不寂寞,林中饥肠辘辘的小生灵陆陆续续的

光临他的小屋,可怜巴巴的向他讨食吃。每次都会得到小屋主人客气而慷慨的招待„„

梭罗就是这样,一年四季,他种植,收获,闲暇之时读书,度过了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

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两年零两个月的日子。他生活在瓦尔登湖湖边,这是他栖息的场所,

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或许并非现

在匍匐的地方,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寻找它,寻找到它。更多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占有。

世人不断致力于占有更多的东西,梭罗也另有一种奇特的占有;世人纷纷地购进卖出,梭罗

也另有一种奇特的购买方式。在他看来,如果你喜欢某处庄园,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

钱买下它,在它里面居住,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它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

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就像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

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庄园主还以为他拿走的仅只是几枚野苹果,诗人却把他的

田园押上了韵脚,他拿走了精华,而只把撇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给了庄园的主人。

他认为人要生存是很简单的:“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有少数工具就足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几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须品”,而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要离开本真的事物而去反复折磨自己。也许这就是梭罗为什么在瓦尔登湖这个孤独的地方并不孤独,他没有争夺的欲望,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争先恐后的要去拥有更多的物质和金钱。

我以前一直觉得人不独立的根本原因是物质条件的匮乏,人不能自由的活着,归根到底是经济不能独立。我觉得很多人如果学会了赚钱,就不用坐等文凭,不用心起邪念,不用啃老,不用迷途失意。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生意失利的,意外分手的,金钱富有的,很多都自杀了,他们经济独立,却放弃生命。所以说,独立不单是以金钱衡量的,而是把身边的一切都夺取,包括金钱和人际关系,依然能够追求幸福。真正的独立,就是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能力,不受周边的束缚,这看着容易做起来却好难。首先,很多人无法跨越自己内心的那道坎,无法忍受孤独,无法忽视别人的目光。

很少有人能做到对金钱无动于衷、对权利不屑一顾、对浮世的声声诱惑充耳不闻。但是,只要你推倒那道无形之墙,摆脱对物质和利益孜孜不倦的追求,便可走出心中那团迷雾,保持身心的平静,从而发现你内心深处的潜在宝藏。像梭罗一样把自然和真诚作为人生的准则,保持善良的品质,热爱生命,回归真实,敬重自然之美,对大自然流露出真诚的善意。

断执念,舍欲望,离沉迷。

梭罗在《瓦尔登湖》讲的一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最后当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最美丽的一件作品。

做好一件事,这是梭罗告诉我们的。专心致志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为什么要急于成功呢?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那也许他听到的是生命中的另一个鼓点,遵循生活的另一种节拍。也许我们只要追求一件事,或许可以把它做好,而这就要使你的心灵单纯。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我们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去维系多余的感情。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寂寞的,但是它的灵魂并不是无人能通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这样询问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并非不必浪费我们的精力和精神,而是让我们更加接近我们的心灵,更应该懂得我们只需要简单的必需品,不必碌碌无为,不必无所事事。在梭罗的性格中,那种崇尚自然,崇尚生命和独立的精神,与那种曾经在西部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息息相关。

所以,不要用世俗的成功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而我们只要做好我们的这一件事就好,不要贪心,不要执迷,不要奢求更多。

也许,生活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它无比自然而平缓地发生着,细细温柔地刺进心脏,如果够粗糙,我们丝毫不会发现它的渐进;即使仍有着敏感的触觉,我们却也同样只是无力回天的无奈。毕竟车水马龙纸醉金迷之中,容不得衣衫褴褛的深情童话。都市华章的整饬优美之中,谁都不希望自己像扎眼的错别字一样潦草。只是我们能不能提醒自己还在心里留一泊瓦尔登湖,哪怕我们永远不可能走近。但是我们要记得,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阶段,无法与人诉说,在心灵的旅途之中,那段时光孤独寂寞,我们只能勇敢的走下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始终记得,我就是我。

第18篇: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读华应龙老师《我就是数学》一书有感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二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再一次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

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

第19篇:《我就是数学》读书体会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本学期我转岗从事了数学学科的教学,丢了近10年数学教学现在重新拿起,感觉压力非常大,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急需要加强业务培训。就在这时,组长吴老师给我推荐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捧起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真正领会到了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一种和谐美,它的美存在于图形中,存在于解方程的过程中,存在于严谨的证明过程中,存在于求概率的树形图中„„美在统一,美在和谐,美在严谨,美在自己心中。他那用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闪耀,让学生领略了数学之美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华老师的书中,我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美和魅力,让我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投入到数学的世界里,要让学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无穷的魅力,学生也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种数学问题,不断地追求,这才是我们作为数学老师的终极目标。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成长中受益无穷。

2013年9月

第20篇:读《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

读《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

凤城市凤山区大梨树小学 何珊

暑假前,我在学校的业务学习中多次观看华应龙老师的视频教学,深深地被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血善思、吸引着,感动着。假期,我又细细地拜读了《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感受很多,需要我学习的地方更是多的数不过来!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在数学教学中,透露出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浓浓的文学素养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我们应该向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华老师在《我就是数学》一书中提到的教学理念,也正应对着叶老师所说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学思想。这是我阅读《我就是数学》一书的一大收获。 农民种的庄稼长的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的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该向农民种地一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什么总是出错?华应龙就是华应龙,他不愧为一名名师,他保持农民的心态和气质,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情来喜欢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像农民精心

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那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颗庄稼那样,尊重每一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地退、适宜地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善于解剖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先考虑自身的原因,这种品质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反思我们的试卷分析,每次给学生找原因一套一套的,计算题出错总是怪学生粗心,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讲过多少遍了还不会?”但我们真正从自身找过原因吗?学生上课走神,但凡上个公开课,有学生走神吗?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吗?也许有,但更沉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精心准备了这节课,它花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这样的课堂学生会不喜欢吗?说到了庄稼,使我想到了同时播种,接受同样的管理,但最终庄稼还会有不同,有的长得喜人,有的看着恼人。其实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和遗传因素等的不同,孩子之间一定会有差异,我们要敢于正视这种差异,我们要想办法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步,而不是想办法去扯平,让每个孩子都得满分,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就是自寻烦恼。

数学教学中渗透语文素养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课堂上、

反思中、报告中、文章中他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随手拈来。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课堂因融错而精彩!”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对于差错资源要有效利用。有时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我们会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华老师“别有用心”地向学生借橡皮擦,分析“为什么画的不圆”;如《遭遇“节外生枝”》,《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华老师对学生出错的宽容,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对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这不是很值得我借鉴吗?

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华老师认为:“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差错,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以宽容。”“差错往往以藏着正确的结论,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我觉得也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差错,我们要有容错意识。

孩子是一个生命体,一个发展、完善中的生命体。那么教学过程自然就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因

此课堂上学生出现感悟、理解、认识、运用表达上的错误和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我们教师要有“容错”意识,关注善待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偏差,生成课堂资源,激活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求异、追求完美

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将尴尬的事件化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角的度量》新课导入,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让我们看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游戏公平吗”在“究竟怎么读分数》”的思考中大胆创新地提出“几分之几”变为“几份之几”更为贴确等等。好课从哪里来?是啊,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都花费了多少的精力,浸润了多少的心血!在平时写教学反思时,我有时总觉得写不出来,或东拼西凑、或是寥寥数语。华老师为我做了榜样,要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即便课上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是思考的题材。

教学生学习,更要教学生做人。作者思考着“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感谢小女孩的质疑;《那一声“谢谢”里》,希望老师要以身作则,注意细节;《估算》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

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孩子除了学习,更要培养优秀的品质,良好习惯。华老师以身作则,在教学中渗透,寓教育于无痕。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