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3 18:01:13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品三国读后感

一千多年来,有多少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又有多少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推荐第2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三国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易中天跳了出来。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现代视角,为我们解析了什么才是历史上的三国。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他的作品《品三国》却广受人们的欢迎。 《品三国》中为我们解析许多历史人物,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有一代枭雄的刘备,还有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和袁绍……并且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将刘备,曹操,孙权比喻为老板,将诸葛亮,郭嘉,鲁肃比喻为职业经理人,如此恰当而又现代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同时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向人们揭示了真正的三国,因为人们了解三国往往是通过《三国演义》而来的,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真实的一面。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都是假的,而诸葛亮也没有小说中那样足智多谋,他其实并不善于打仗,而是善于治军和外交。《品三国》不光纠正了许多历史错误,还揭开了许多历史疑案,比如刘禅乐不思蜀的原因并不是他傻,这是他装出来的,只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曹操之所以杀杨修是因为曹操忌恨杨修喜欢摆弄自己的小聪明…..

《品三国》还归纳了曹操用人的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这些政策时隔2000多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的历史价值。

《品三国》还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曹操的奸诈狡猾,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刚愎自用,赵云的英勇善战……一代君主若想成就霸业就必须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只有多听取他人意见才能取得成功,否则结局只能与关羽袁绍一样。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了解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让我学会了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袁挺豪

推荐第3篇:《品三国》读后感

空闲之余,久闻易中天之《品三国》一书。阅之,作者用现代的眼光解读三国的历史,且让我对三国这段历史更加产生了兴趣。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把这两样都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推荐第4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0517班郭智平

易中天先生所著《品三国》目前之所以能这么畅销,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风趣、幽默,当中掺杂了当代的大众语言,颇受我们的口味,接下来就让我去“品”一下着本书吧!

曹操是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贼,在历史的记载中,曹操的所作所为总是自相矛盾、众多分坛的,读易中天《品三国》上册后,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现代观点,通过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即历史本来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进行剖析来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众所周知,我们之所

以很喜欢三国,一定读过

或者了解过《三国演义》

这本小说,对其内容已烂

熟于心,但是《三国演义》

是以刘蜀为正史,对曹魏

或多或少有贬低的内容。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

是不能改变的,而易中天

先生治学严谨,查阅陈寿《三国志》、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的批及《九州春秋》等历史资料来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如曹操落难,经过朋友吕伯奢,并杀其一家后着节内容,在《品三国》引用史料上的内容,说曹操杀人以后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杀了以后,才发现是准备杀猪宰羊来款待自己,误杀好人,这才会“既而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理也是很凄惨,很悲伤的,悲伤得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至少还没有

“丧

尽天良。”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很大,“凄怅”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且这句话是理直气壮说出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奸贼。

再如《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不但运筹帷握,决胜千里,而且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锦囊妙计”行事,就战无不胜,功无不克,其实并非如此。“锦囊妙计”是有的,可惜是发生在曹操身上的,这件事情是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里的,时间是公元215年。

《品三国》上册对曹操的评价是:大气、深沉、豁达、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又有个性、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有有众多嘴脸集于一身,不可为是一个奇迹。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于恶也统一于雄,但是曹操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称为“奸雄”,而易中天先生在“奸雄”前面加上“可爱”两字,称为“可爱的奸雄”。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

大的感受是评价一个历

史人物不能绝对的,简单

的用善于恶、好与坏的二

元对立观念来看书,是要

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

好心的人是怎么变坏变

恶的。更是对一个历史人

物的评价应该是从多方

面、各角度进行客观评

价,也不要盲目的信服书本,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人文科学的优势,不象自然科学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在自然科学里真理不止一个的话,对自然科学就很难进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学里就不需要去证明,重要的是在于得出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充实我们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的面目。而作者易中天就做到了这一点。

因此我认为《品三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推荐第5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曾经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品三国》这本书的讲解风格。

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

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

通过读易老师的《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我谢谢易老师带我的这些宝贵的财富!

推荐第6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其实与我们现实社会也密不可分,前些天细细品读了这本书,感触很深,收益也非常大。

易老师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认识,以前我对三国只是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品三国》这本书的讲解风格。

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举个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

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推荐第7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这部书是国学大师易中天的著作。记得初读这本书是在高一暑假的时候,我去堂哥家里玩,看见他的书桌上放着这本书,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三国史更是热衷,故而借回家读了。前前后后读了三遍,每次均有不同的感受。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三国,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 国演义》毕竟是在 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之所以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这本书中, 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觉得最大的亮点是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确,曹操一生征战无数,其诗歌著作也是著称于世,文武兼备,个人素质可以说是极致了。他孤身一人刺杀董卓,企图匡扶汉室,可以说是大汉忠臣。后来,他率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贼,也显示了他的爱国思想。可是,天下大乱,历史的各种小丑都跳出来了,要收拾这些乌合之众,没有强硬的手腕不行。曹操从大势出发,分析了具体的情况,任用贤才良将,终于统一了我国北方。如果用刘备的仁义能做到吗?我对此表示怀疑。北方在曹操的治理之下,逐渐恢复了生产力,所以,治世之能臣的评价一点不过。乱世之枭雄,对枭雄,我的看法是它具有人格魅力,做事不拘一格,乱世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好平台。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为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

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有机会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相信你会明白的更多,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容括了人生百态,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推荐第8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其实与我们现实社会也密不可分,前些天细细品读了这本书,感触很深,收益也非常大。

易老师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认识,以前我对三国只是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品三国》这本书的讲解风格。

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举个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

《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2012年4月20日

推荐第9篇:品三国读后感(全文)

品三国读后感(一)

东汉末年分三国……林俊杰的这首《曹操》,我早己耳熟能详,是呀,三国,一个群雄纷争的乱世,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扑朔迷离的疑团。

疑团总需人来解,于是就有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一个个雄才伟略的三国英雄风云人物在《品三国》中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清晰明了。易中天教授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以一家之言详细的解晰三国中的各个人物。小到人物的仪态容貌,大到对各个经典战役的剖晰,无不引人入胜。

我在《品三国》中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因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虽然是被天下人指为奸雄,背了上千年的骂名,但他实在是一个坦荡并且极有个性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对曹操描写的笔墨很多,篇幅也很大。曹操在《品三国》中甚至是一个很洒脱、很随和、很幽默、很可爱的人。看得出来易中天教授很欣赏曹操这个人物。

《品三国》品出了三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为我们揭示了几千年前的三国历史。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这句广告词打得很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实说《品三国》是好酒,倒不如说是香茗,蕴含着浓厚的香醇——中国文化。

品三国读后感(二)

今天办公室所有人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在会议室一起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三国》,感想颇多。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看完之后,我们还坐在一起议论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原来关羽也有缺点。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通过这三个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围绕这个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实,三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品三国》里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确实是一本好书。

品三国读后感(三)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可见曹操在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就高人一筹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资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筹的,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虽然有政治优势但军事力量却明显不如袁绍,那么他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他把战场选在官渡就是一个可以使敌军一深入就会使补给线拉长战争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约财力敌进我退不计较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正是这些使得曹操和袁绍在敌强我弱的现实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关键了许攸判逃就是袁绍的大省失了,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绍不听忠言,这样的头让许攸感觉没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记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能不胜利么?从此曹操打败袁绍就是中原无敌了,为后面魏国统一三国打下基础。

从《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读史可以明智从三国中的曹操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优秀品质:

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4、善于做自我批评而扬他人等。这些领导作风时隔2000年的今天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推荐第10篇:品三国之读后感

“乱周者周也”那么乱汉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亲贤远佞”吗!历史上谁是贤臣谁是佞臣谁又说得清楚。

祢衡击鼓骂曹,杨修之死而为,是中国文人几千年来的浩然之气使然!与之相对应的是文人心中的信仰的缺失,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在经历短暂秦王朝的思想禁锢之后的爆发!虽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运动,但从另一方面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信仰是不统一的!

往往乱世之时更能表现人物的真实的方面。总管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所叙述的事实,能清晰的看出荀彧、荀攸、贾诩等谋臣信仰中战国纵横家的人生轨迹!而袁绍手下的郭图则是典型的小人!刘备在政治上的敏感。无论是哪位所谓的政治风云人物,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民众没有生灵!这也反映出儒家思想的衰微!

平定*,诛灭残暴,这个叫做义兵;穷兵黩武,仗势欺人,这个叫做骄兵

在古代,“美女”是政治的代名词。从“沉鱼落雁”到“闭月羞花”莫不是政治的牺牲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从王制法典到市井街巷,女人从来都是夫权社会的附庸。于是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上,众多女性用自己的生命演绎出一幕幕令人叹惋的画卷。

简单来说,能称得上美女,一是因为相貌出众,二者是知名度高。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到,怎会有知名度?所以男性嘴最相传就是提高知名度的简狭方式。庙堂之上的嘴嘴相传,与市井街巷之间的嘴嘴相传,效果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沉鱼落雁”到“闭月羞花”才有了被写入历史的机会。大乔小乔的名气不也是在历史的记载与文学的诗篇中得以“发扬光大”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女性出名的方式,也由政治简狭的方式,逐步拓宽。

(靖乱:使秩序安定;平定(变乱)。)

讨:

事实上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方说《三国志》的记载。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还有一种,是一般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方说民间信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

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宋代词人张升的词说,“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许攸之死,杨修之死

第11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动画片),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

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小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总之,这部书,读一读还是比较好,你一定会收获不小。

第12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牵出历史事件、牵出时势格局,而三国时代又岂是容你孑然独世的时代,于是从曹操谈起,揭起错综复杂的一张网,将三国众英雄一网打尽了。这与刘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说,易中先生是否扭曲历史或者言过其实了,我看未必,最起码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或者过于偏袒蜀汉的陈寿的《三国志》要更可信一些;不过说起来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爱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连诸葛亮也是下意识地继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个大大的代表历史一定方向的创新家了,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这一点,我倒觉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贱),性格(暴而疑),经历(艰辛)决定的,而不是说他就承担了什么历史使命,即使承担了,那也是历史发展强加给他的,要不他早就当上魏帝了,还能等到曹丕。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脑中原先模糊的三国的复杂统将清晰了一起,一张人物事件谱让它越发清晰;朋友说,别用你易中天的理论和我谈三国,看,他还在不屑呢!我倒认为,品出来的三国,更吸引人兴趣啊!

第13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 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

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当然,吕布堕入情劫,窝里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从他父亲对他“家贼难防,偷断屋梁”的评论来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个必然的结果。

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让那么多优秀之士死心塌地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还来了个“白帝城托孤”,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说到一个个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优秀的军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可惜被刘备“三顾茅庐”骗了去,于是感激涕零,为刘家卖命。《出师表》虽明世,却无疑也是他的提前写好的遗嘱。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只是因“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将风度,但这也许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之聪慧而对他的一种诬陷。后人说他小气的说法,也许只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吧。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有机会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相信你会明白的更多,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容括了人生百态,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第14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其实全书在建树上,没有太大的新奇之处。大体是再一次把我所喜爱的三国历史再讲一遍。没有任何学术性的突破。但全书在用语上的现代化,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与当年的戏说系列相似。不过易先生在很多地方的见解还是与我有很大出入。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第15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很久没看闲书,一直都很忙。其实再忙挤点时间来看书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和其他商品同样,现代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几次随便挑了几本随手翻了几页都没能看完,花时间看一本没啥意义的书不如花时间多睡睡觉,好歹貌似可以养颜。

好书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好好去发现那极撮少数,想想从古至今,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佳作有几册,以现代的出版社发行图书数量来看可见垃圾众多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事情,哈哈。

说书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一本闲书《易中天品三国》(鉴完后发现不应该用闲来定义)。图书是百家讲堂的拷贝,因为自己几乎从来都不曾记得家里有个电视存在,只好用快捷便利的电子书来代替一下。

起源是前阵子有人跟我提到易中天,并转发给易讲十悟(如下): 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之极少 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7.人生的两大悲哀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8.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还有点道理的吧。看完后顺手baidu了一下,相关信息无数条,红火呀红火。虽然向来不怎么关心时事,虽然也不怎么关心世人的流行和追随。但上上周由于好奇和兴趣开启了阅读之旅.......孜孜不倦读至第四十七回„„

书本身,并没有太出众的文笔和辞藻。另外易大先生的见解我也并不是那么的苟同,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个人认识的东西。最终我会去关心追究历史的真相,至于草船借箭是孔明也好孙权也罢。我也没有兴趣八卦人家的性格分类,曹操到底是有气度还是小心眼,无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恨型都跟我不相干。那么,为何昨晚看到2点呢,因为易中天的事例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这几年自己的所为,当局者迷离,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情,收益匪浅。俺也很不容易的从心底认识了自己不足。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后读品三国才会有所感悟,为此因该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哈哈。

《三国演艺》原本就是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大概看过2,3遍吧,小学一遍,初高中大概两遍,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估计只能回想起一些零星的东西。貌似每一次看都会有所收获,一直觉得它是一本很很生动且实例教材。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很多人性的东西千古未变。能借鉴一下前人经验少走些弯路,早领略些真谛,多么值得的事情呀。

孔明是我从来都很喜欢的一个人,俺很向往聪慧,这方面看他实在是我的偶像。有人说《易中天品三国》扬曹贬孔,我倒没有什么感觉,反正看完后俺依旧觉得诸葛乃奇才神人,实在很难以挑出毛病/过错且很招人喜欢的大智者。有时候,倒是很想发现一下他的毛病和私心,一个人太神圣了总觉得不太像人,哈哈。易中天评价孔明过于严谨所以不够果断,两者本身矛盾,在这一点上我也认同孔明把持得不如曹操。不过在我心中诸葛依旧是super拽的人。

小时候不怎么喜欢曹操,差不多在1,2年前,突然间就改变了对其的印象,原因没有细想大概是他是鲜活的性格。魏公的水平则不用多说,要文则文要武能武,有谋有胆,会动脑筋会下决断,我也很欣赏他,活得比较洒脱的拽人一个。

总结,做人选曹操,择友如孔明,此话纯粹找打,哈哈。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历时2两个月,终于读完了品三国。

在易老师刚讲到一半的时候,网上批评的人很多,说易老师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讲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我对那些自诩的狗头教授很反感。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

我自幼喜欢历史,读过三遍《三国演义》。很小的时候,读的是连环画的版本,初中的时候,读的是白话文版本,高中的时候,读的是文言文版本。那时候在三家政权中我就最喜欢曹魏。刘备整天哭哭啼啼,不像个男人,而且大多事情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所以比喜欢刘备。东吴偏安一隅,而且孙吴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是最少的,不是主导历史的人,所以不喜欢孙权。从“谋董贼孟德献刀”“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两回来看,曹操的才能已经初露锋芒,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不必赘述。喜欢曹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容质疑,“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是何等气魄?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昨晚读了品三国最后的附言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原来士族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是历史的趋势,三家归晋是历史的必然。以前以为三家最后的灭亡,是因为统治阶级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昏庸无能被司马氏篡位。原来在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之后(魏国后期),他们要找一个士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司马氏父子正好符合他们的条件。可是士族阶级也只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产品。从整个历史来看,夏商周施行的都是分封制,夏桀商纣都是被身为地方诸侯的商汤周文替代,周朝继续施行分封制,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政权自立为王,出现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秦朝统一之后,吸取教训,施行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统治,然而秦皇的暴政激起民愤,秦朝的探索以失败告终。汉王朝建立之后,可能是对秦的郡县制不够信任,继续执行分封制,但是地方政权权利过大的问题突显出来了,八王之乱就是最好的解释。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建立的隋朝和秦朝很相似,都是历时三代,最后都以暴政激起民愤倒台。之后建立的唐朝施行节度使制度,但是节度使这个官职权利依然很大,及负责军事又负责行政,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节度使又成了一个个割据的政权,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在战乱之中震动了根基,在五代十国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宋朝建立。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后周的军事长官,然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所以他很注意限制地方军事长官的权利,施行军政分开,然后军事调动频繁,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虽然能够防止地方长官培养亲信,但是也造成了大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导致被辽,西夏,金的轮番欺辱。之后的元明清政体很相似,也已经很成熟,再也没有发生过地方政权篡位的情况,都是被压迫的农民政权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清明交替有些复杂,像宋元交替)。总之,统治制度越来越完善。从部落首长(皇帝)制-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不论什么制度,都是中央集权的制度,皇帝是老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

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可见曹操在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就高人一筹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资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筹的,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虽然有政治优势但军事力量却明显不如袁绍,那么他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他把战场选在官渡就是一个可以使敌军一深入就会使补给线拉长战争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约财力敌进我退不计较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正是这些使得曹操和袁绍在敌强我弱的现实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关键了“许攸判逃”就是袁绍的大省失了,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绍不听忠言,这样的头让许攸感觉没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记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能不胜利么?从此曹操打败袁绍就是中原无敌了,为后面魏国统一三国打下基础。 从《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读史可以明智从三国中的曹操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优秀品质: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善于做自我批评而扬他人等。这些领导作风时隔2000年的今

天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其实全书在建树上,没有太大的新奇之处。大体是再一次把我所喜爱的三国历史再讲一遍。没有任何学术性的突破。但全书在用语上的现代化,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与当年的戏说系列相似。不过易先生在很多地方的见解还是与我有很大出入。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第16篇:品三国

品三国

历史的长河在滚滚前进,有的被捧在浪头,人们口口相传,有的则沉在浪底,被人渐渐遗忘。而三国这段时期,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三国是个群星璀璨的年代,涌现出了不知多少英雄豪杰和多少乱世枭雄,其中很多人的故事都为我们所熟知。

刘备,刘皇叔,这个汉室帝王之后,从小心中便有不小的抱负,曾指着帝王的车盖说,他日我必将在其下。而他却又懂得隐忍,耐得住寂寞,平日里素爱交友,平易近人。在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时,他懂得隐忍,于是编织草鞋成了他压抑心中梦想的借口。当闻听诸葛时,他又满心欢喜,躬身三顾草庐,邀请卧龙。当把自己的骨肉和自己心爱的大将做比较时,他又懂得掷下骨肉,来安抚赵子龙的心。

他有勇有谋,信人而不疑,不论诸葛亮提出什么计谋,他一向言听计从;他宅心仁厚,当被曹操数万大军追赶也不忘记追从自己的百姓;他有信有意,手足死后,他不惜挥兵江东,以致火烧十里营,数十万大军因为他对兄弟之情的执着而湮灭。

刘备,我赞赏你。

你不修品学,放荡不羁,但又聪明奸猾,用计狠辣,你被戏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你就是个奸雄,曹操。

曾在儿时为逃避责罚而装病疏远了父亲和叔叔的兄弟关系,曾在被朋友招待时大下杀手而呼“与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曾为了美色而招致病变失去大将。你就是你,被很多人唾弃的曹操。

当众人为自己的利益踌躇时,你大笑着挑下重任,驱除黄巾兵,迎接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你完成了别人不敢想象的伟业;捉住了关羽,但你爱惜人才,不但没有杀他,还想要舍弃金银珠宝名马美女来换来关羽的心,失败后仍然待之如己,亲自为之送行。失去了侄儿安民,你却痛苦典韦,君臣之情背后的友谊,又有几人能懂?

你虽然奸诈,狠辣,爱权,谋色,但你同时也重情,重义,敢爱,敢恨。去他妈的流言蜚语,去他妈的条框约束。敢于爱,敢于恨,敢于做,敢于悔,这样活着,随心而行,无怨无悔,你才能一统半个大陆,和他们三分天下。

曹操,我夸耀你。

挥手谈笑,樯橹灰飞烟灭,计谋深远,诸葛谁人能敌?你是上天眷顾的神人,你是最最璀璨而有耀眼的明星。你火烧博望,计定巴蜀,你草船借箭,唤来东风,你三气周瑜,你痛苦庞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就连你死后,司马懿见你遗体还要胆寒。称你神人不为过,因为你是诸葛卧龙。

你设隆中对,定三国鼎足之势;你出使东吴,联吴抗曹;你白帝接命,最终鞠躬尽瘁,死于战场。诸葛亮,不曾谋求什么,跟着刘备,只为发挥才干,兴复汉室。不是将军,不是士兵,却战死沙场,为刘备尽了最后一份力。你的聪明才智令人嫉妒,你的忠心不二让人称赞。

诸葛亮,我佩服你。

但是历史毕竟只是历史,再怎么膜拜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我们能做的就只是做好自己。何不活出自我,活得精彩,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不亚于他们了,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能做别人,你只能够做一个让别人崇拜的自己。

第17篇:品三国

品三国

杨闻

三、三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伫立在草堂门前,浅吟着杜牧的诗句,忍不住又一次伸手叩门,许久,没有答音。

门终于开了,震落厚厚的浮尘,小童递给我四支锦囊。“先生明白你的来意,不要再叨扰了,先生刚刚歇息。这四个锦囊,每遇变故时依序打开便是。”

我揣好锦囊,转身离去,南阳的风中飘飞着厚重的历史的气息,听得身后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大哥,就是这儿了,咋连人没有啊?”燕人张翼德的声音。 草庐之外,乱世风云。

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定睛遥望,隔岸已是火光冲天,一面“曹”字帅旗突兀的翻飞在东风里,旋即便被砍断,不见了踪影。 这就是所谓“成王败寇”吗?刀光剑影间,好像回到了几年前的官渡,只不过,那时的胜者,如今却成了现在逃亡的反贼。

“诸葛亮自出茅庐以来,屡有成绩,赤壁一战,次次机谋都在我之上,此人留必为害,应尽早除之。”一句话乘风飘进我耳中。 „„

不日,东吴都督周瑜箭伤迸裂而亡。

我赶到荆州江边时,孔明过江吊唁的船已离了岸。

“周瑜有诈,先生不能去啊。”声音被滚滚涛声淹没,任我怎样叫喊

也无济于事。

我拆开了第一个锦囊,止住了脚步。

那日,周瑜终是一气呜呼。

聪明反被聪明误,几个世纪的人们这样说。恐怕只有孔明明白,公瑾的妒忌不应是为了一己私利,“既生瑜何生亮”,是无奈,更是惺惺相惜。高手过招,敏感使周郎注定成为悲剧,如此放弃恐怕是最好的结局。

锦囊里留下这样一句话:成败在天,生死有命。

白帝城的夜,冷月凄清,我信步穿行在素色帏帐中,落叶悠然。 孔明神色凝重地从我身边走过,径直向中心的帏帐走去。

我喊住了他:“先生何去?”

“主公的病已入膏肓,欲托付后事与我,所以这般紧急。”

“先生难道不知少主刘禅的能力?先生若但此重任,不过徒受劳累,枉费先生一生功名啊”

“主公有恩于我,三顾茅庐请我出山,未能辅佐主公统一中原,已是我最大的遗憾。纵有万般困难,我也要完成主公的心愿。恕我失陪了。”

言罢,衣袂飘飘,决然而去。

我拆开第二个锦囊:情缘知遇,义重功名。

辕门外,军伍熙攘,尘土飞扬。

在宫里,我找到了蜀丞相孔明。

“丞相既已出祁山、击曹贼而未果,为何又要出师?”

“丞相岂不知曹贼兵强马壮,我等何以为战?”

“丞相连年征战,究竟何图啊?”

殿中,文武大臣议论纷纷,刘禅默不做声。

在流语蜚声快要把我淹没的时候,我拆开了第三个锦囊:

济世之责,安邦之任。

是日,孔明力排众议,上《后出师表》,说服后主刘禅,再度出征。 为国为民,何以为惧?殚精竭虑,只愿复兴盛世,天下太平。

我再度踏进辕门时,五丈原的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剑戟定格了岁月的痕迹,弹指一挥,岁月在不经意间逝去。

“先生既早就知晓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世代罔替之理,为何还要尽毕生心血兴复汉室,徒劳无功?”

“新旧罔替是历史的必然,但不该是人命运的必然,每个人活在世上,都选择了自己的位置,正如公瑾选择了善感,孟德选择了枭雄,先帝选择了仁义,选择不尽相同,但都是在对生命负责。他们,都拼搏过了,有成有败,有情有义,每个人,都是一段无悔的历史。”

“自从数十年前,先帝愿三顾茅庐请我出山的日子,我就选择了为蜀尽瘁,这是我的选择,我不后悔。”

我静静走出营帐,展开最后一个锦囊。空中一颗主星悄然陨落。这就是三国,分分合合的历史只是背景,英雄们承担的是无悔的使命,缔造的是心灵的传奇。

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卧龙先生的字迹: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

担当生前事,何惧身后评。

第18篇:品三国

品三国(1)

陈博凡

1.阅读时间:2010.10.25.2.阅读章回: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3.故事梗概:瑜于三江口败操军,瑜欲除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操幕宾蒋干往说周瑜来降。周瑜与干共榻而睡,干偷看到周瑜故意伪造的蔡瑁张允给瑜的降书。干跑回操寨,操下令斩蔡张二人。

4.妙句赏析.

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刀谓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

赏:这是曹操在悟到错斩蔡张二人后,对众人议论猜疑的回答。他因为自己的急躁,错用蒋干,又因此和自己多疑的天性再加上对降将的不信任、不重视,而导致错杀二人。不过他为了自己的脸面,知错而不认、不改,还要找借口。虽然在当时的社稷上来看,的确不能认错,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但他说的如此轻松,如此大言不惭,由不得令人觉出他的奸诈。

5.人物赏析.

人物:周瑜

总评价: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分析:本章会中周瑜使用反间计,,使曹操将其将蔡张二人所杀。本文中,周瑜说梦话的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两次说梦话道:“教你看曹贼之首。”好像是酒醉之言,其实不然,他醒来后假装不知床上睡者何人,并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中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步步紧逼。使蒋干深信不疑,无有后患。从而看出他的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品三国(2)

陈博凡

1.阅读时间:2010.10.26

2.阅读章回: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3.故事梗概:亮在鲁肃前揭穿周瑜使蒋干中计之事,周瑜欲斩亮,令亮十日之

内造剑十万。亮于大雾之日草船借箭。黄盖为周瑜火攻之计成功,愿为诈降之人,献苦肉计,瑜打黄盖。

4.妙句赏析.

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赏:这是周瑜再得知孔明取箭之事后说的第一句话,从“慨然叹曰”可以看出这是周瑜发自肺腑的一句感叹。从“神机妙算”可看出他对孔明的佩服,从“吾不如也”可以看出周瑜这一次发自肺腑的感到这次是自己败下阵来,自己没有孔明

计谋之多。他没有因为孔明这次的成功而恼火生气,而是感慨万千,说自己不如孔明也,并且还发自内心的夸赞了他,体现了周瑜的英雄气概与宽阔胸襟。

5.人物赏析.

人物:黄盖

总评价:忠义之人

分析:本章节中,周瑜打黄盖这个故事成了亮点,黄盖为了周瑜火攻之计成功,夜潜入军中来见周瑜。并且愿肝脑涂地,做诈降之人。可以看出他对孙氏的感激与回报的决心。次日他被打的皮开肉绽、鲜血并流,并且昏厥几次可见他有多么的痛苦啊。可是他即使被打成这样,也没有说出实情。并且,忍痛报恩,由此可见,他报恩的决心的强烈,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其对孙氏的忠于义。实在不愧于“忠义之人”这个美名!!!

第19篇:品三国 说用人-三国读后感

读书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尤其对于三国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样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样一个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绎的津津乐道的话题, 更是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品三国 说用人-三国读后感。遵从罗氏一贯的“读书,贵在指导生活”的家训,本读后感重点谈此次阅读感悟最深的——用人之道之核心。

历史告诉我们,成功的核心在于“人”,读后感《品三国 说用人-三国读后感》。 而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可以用8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

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

三、开诚布公,以理服四人;

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五、令行禁止,以法治人;

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

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

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因为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道是什么,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8个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其实,三国时代的领导人,无论曹操、孙权、刘备,还是诸葛亮,其所有的用人之道,计谋之策,无不源于对人性、人心的深刻洞察。料事如神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人琢磨透了。唯有看透,才敢迭出险招。所以时事也好,兵事也好,说穿了都是人事。都离不开对人性、人心的洞察洞悉。“唯有精于人事,才能明于时事和兵事。”诚哉斯言。

而历史也告诉我们,胜利总属于那些能够明晰洞察人性和洞悉人心的人(即精于人事的人)。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方能知己知彼,方能勤勉务实,方能“不慕虚荣而处实祸”,方能审时度势,方能正确决策,方能智谋迭出,方能取得胜利。所以,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评?!董卓、袁绍、刘表之所以失败,曹操、孙权、刘备之所以胜利,很大意义上也就在于此了。

由是,用人之道,用人之要,可见一斑。 而终归,“性格”决定命运,“人事”决定成败。是故,做大事之人,务修于性,明于心,而长于事。

第20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推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很久没看闲书,一直都很忙。其实再忙挤点时间来看书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和其他商品同样,现代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几次随便挑了几本随手翻了几页都没能看完,花时间看一本没啥意义的书不如花时间多睡睡觉,好歹貌似可以养颜。

好书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好好去发现那极撮少数,想想从古至今,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佳作有几册,以现代的出版社发行图书数量来看可见垃圾众多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事情,哈哈。

说书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一本闲书《易中天品三国》(鉴完后发现不应该用闲来定义)。图书是百家讲堂的拷贝,因为自己几乎从来都不曾记得家里有个电视存在,只好用快捷便利的电子书来代替一下。

起源是前阵子有人跟我提到易中天,并转发给易讲十悟(如下):

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之极少

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7.人生的两大悲哀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8.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还有点道理的吧。看完后顺手baidu了一下,相关信息无数条,红火呀红火。虽然向来不怎么关心时事,虽然也不怎么关心世人的流行和追随。但上上周由于好奇和兴趣开启了阅读之旅.......孜孜不倦读至第四十七回„„

书本身,并没有太出众的文笔和辞藻。另外易大先生的见解我也并不是那么的苟同,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个人认识的东西。最终我会去关心追究历史的真相,至于草船借箭是孔明也好孙权也罢。我也没有兴趣八卦人家的性格分类,曹操到底是有气度还是小心眼,无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恨型都跟我不相干。那么,为何昨晚看到2点呢,因为易中天的事例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这几年自己的所为,当局者迷离,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情,收益匪浅。俺也很不容易的从心底认识了自己不足。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后读品三国才会有所感悟,为此因该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哈哈。

《三国演艺》原本就是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大概看过2,3遍吧,小学一遍,初高中大概两遍,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估计只能回想起一些零星的东西。貌似每一次看都会有所收获,一直觉得它是一本很很生动且实例教材。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很多人性的东西千古未变。能借鉴一下前人经验少走些弯路,早领略些真谛,多么值得的事情呀。

孔明是我从来都很喜欢的一个人,俺很向往聪慧,这方面看他实在是我的偶像。有人说《易中天品三国》扬曹贬孔,我倒没有什么感觉,反正看完后俺依旧觉得诸葛乃奇才神人,实在很难以挑出毛病/过错且很招人喜欢的大智者。有时候,倒是很想发现一下他的毛病和私心,一个人太神圣了总觉得不太像人,哈哈。易中天评价孔明过于严谨所以不够果断,两者本身矛盾,在这一点上我也认同孔明把持得不如曹操。不过在我心中诸葛依旧是super拽的人。

小时候不怎么喜欢曹操,差不多在1,2年前,突然间就改变了对其的印象,原因没有细想大概是他是鲜活的性格。魏公的水平则不用多说,要文则文要武能武,有谋有胆,会动脑筋会下决断,我也很欣赏他,活得比较洒脱的拽人一个。

总结,做人选曹操,择友如孔明,此话纯粹找打,哈哈。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历时2两个月,终于读完了品三国。

在易老师刚讲到一半的时候,网上批评的人很多,说易老师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讲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我对那些自诩的狗头教授很反感。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

我自幼喜欢历史,读过三遍《三国演义》。很小的时候,读的是连环画的版本,初中的时候,读的是白话文版本,高中的时候,读的是文言文版本。那时候在三家政权中我就最喜欢曹魏。刘备整天哭哭啼啼,不像个男人,而且大多事情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所以比喜欢刘备。东吴偏安一隅,而且孙吴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是最少的,不是主导历史的人,

所以不喜欢孙权。从“谋董贼孟德献刀”“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两回来看,曹操的才能已经初露锋芒,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不必赘述。喜欢曹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容质疑,“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是何等气魄?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昨晚读了品三国最后的附言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原来士族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是历史的趋势,三家归晋是历史的必然。以前以为三家最后的灭亡,是因为统治阶级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昏庸无能被司马氏篡位。原来在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之后(魏国后期),他们要找一个士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司马氏父子正好符合他们的条件。可是士族阶级也只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产品。从整个历史来看,夏商周施行的都是分封制,夏桀商纣都是被身为地方诸侯的商汤周文替代,周朝继续施行分封制,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政权自立为王,出现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秦朝统一之后,吸取教训,施行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统治,然而秦皇的暴政激起民愤,秦朝的探索以失败告终。汉王朝建立之后,可能是对秦的郡县制不够信任,继续执行分封制,但是地方政权权利过大的问题突显出来了,八王之乱就是最好的解释。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建立的隋朝和秦朝很相似,都是历时三代,最后都以暴政激起民愤倒台。之后建立的唐朝施行节度使制度,但是节度使这个官职权利依然很大,及负责军事又负责行政,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节度使又成了一个个割据的政权,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在战乱之中震动了根基,在五代十国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宋朝建立。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后周的军事长官,然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所以他很注意限制地方军事长官的权利,施行军政分开,然后军事调动频繁,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虽然能够防止地方长官培养亲信,但是也造成了大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导致被辽,西夏,金的轮番欺辱。之后的元明清政体很相似,也已经很成熟,再也没有发生过地方政权篡位的情况,都是被压迫的农民政权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清明交替有些复杂,像宋元交替)。总之,统治制度越来越完善。从部落首长(皇帝)制-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不论什么制度,都是中央集权的制度,皇帝是老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

肝胆相照。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

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可见曹操在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就高人一筹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资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

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筹的,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虽然有政治优势但军事力量却明显不如袁绍,那么他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他把战场选在官渡就是一个可以使敌军一深入就会使补给线拉长战争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约财力敌进我退不计较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正是这些使得曹操和袁绍在敌强我弱的现实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关键了“许攸判逃”就是袁绍的大省失了,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绍不听忠言,这样的头让许攸感觉没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记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能不胜利么?从此曹操打败袁

绍就是中原无敌了,为后面魏国统一三国打下基础。

从《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读史可以明智从三国中的曹操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优秀品质: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善于做自我批评而扬他人等。这些领导作风时隔2000年的今

天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