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7 21:05:25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一)

被碾碎的人生

十丫

读完一本书,不为写而写,只是单纯的想说点什么。笨拙的双手,愚钝的大脑,始终无法完美的写出一个开头。完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许有人会欢呼雀跃的出来反驳,不要完美,只要差不多就好了。这也许是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的归处---差不多。那么差太多,又或是其它极端的状态,又会怎样呢?只有经历的人才会知道。无论如何,我们都会选择一种生活,不是吗?可是,如果有人同时生活在两种极端,那又会怎样呢?

这是一本会使人心脏窒息的书,十万字里找不到一丝欢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虽会对作者的遭遇产生同情,可以同时却有一种强大的\"压抑\"完全掩盖了其它所有的情绪。气息也变得知趣的缓进缓出,生怕给本已无法负荷的心脏再多那么一丝丝的负担。

人们经常会用文字来描述苦难,诠释欢笑。可是,殊不知,描述出的苦难远不及实际苦难,再精明的文字,再琢凿的语言都无法实现。反之,亦然。说的出的痛也远没有说不出的痛更痛。如果可以毫无忌惮的展示痛苦,是否会比想尽办法隐藏痛苦更被人接受呢?

13岁的房思琪,面对了本不该她这个年纪面对的一切, 这正如一株在花园里按照自然规律在生在的小花,可是却被人拔动了根基,它也许不会那么快死,但是却不能像以往一样的活。一刀毙命总比在慢慢挖肉中死去会更让人舒服。

作者最终的结局没有像书中房思琪一样终止于发疯,而是终止于死亡。死亡或许是她最舒服的方式。当一个人随着岁月的累积逐渐发现伤痛没有退化,而是加倍的增长。她失去的不是未来而是整个人生。那是怎样的天崩地裂,满目疮痍。生活在于平凡的我们不求多好,但求平淡。可,如果\"平淡\"都是奢侈品,那又会谱写出怎样的人生?

死亡必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却是一种解脱,是对今世种种的告别,是一种干净的逃离。发疯也是一种逃离,可是却不彻底,那只是一种思想的游走,躯体却依然无法被救赎。

作者的遭遇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道德问题?亦或是一个人性问题呢?…

身为读者的我们,除了读一读,还能做什么呢?

此刻,在世界的某一角落,也许会有同样的悲剧再发生,下一秒,也许还会有。下下一秒…

生命在不同人的身上演绎着不同,这种种的不同确使旁人那么的无能为力。此刻的我似乎更感激宗教的创办者,他们似乎可以让人们相信罪恶信服救赎,那似乎比其它的手段更有用。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二)

凡人歌

徐航

田馥甄的《凡人歌+火》

多少男子汉 一怒为红颜

多少同林鸟 已成了分飞燕

人生何其短 何必苦苦恋

爱人不见了 向谁去喊冤

问你何时曾看见

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

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

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你喷的火

是我的造型

I\'m Feeling Good

无法喘气

《火》的媚俗恰好能够体现\"你我皆凡人\"的这一点。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

看了早早写得《入世炼俗》感慨万分。如果按早早的话,用阴阳师里\"觉醒\"这个词,那我算觉醒地比较早的。大约在初中的时候,我就隐约能感觉到我和周围的小伙伴们不同的地方,我会为了一篇文章感动流泪,会为了找到一部小众的电影而窃喜很久,会为了看一部小说彻夜不睡,为了思考故事的情节坐车坐过站台。高中的时候由于读了理科,周围围绕着各种各样的\"逻辑怪\"和\"科学怪\",相处起来也算简单。大学的时候便彻底放飞自我,孤单又疯狂,去图书馆都是去看书,很少在学习。黑白颠倒经常缺课,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整天构思着写自己的小说,人物性格,故事框架等等。

Rob说我是为了和别人不同所以不同,其实不然,是本就不同,也无法相同。抑或是我始终没有找到同类的圈子,所以才一直这样在芸芸众生中挣扎受洗。

愿生儿愚且鲁,有时候敏感伶俐是一种很不好的特质。前几日看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以自己为原型写了这本遗作,小说描述了13岁主角房思琪与国文补习老师长达五年的不伦恋并最终深陷精神囹圄发疯的故事。写自传式的小说近乎是一种自残的行为,很多腌臜的,丑陋的回忆会在故事的叙述中不得不被挖出来重见天日。以现在的视角来审视过去的经历,()有时候会让作者本身更加痛苦。回忆不停重现,鬼魅般无法被忘却,折磨人的不再是某个人或者某人的某个行为,而是这段回忆本身,回忆仿佛已经吸收了主角们的智慧与经历蜕变成独立的生命体。

在生前的一个采访中,她反复提起\"艺术是不是从来就是巧言令色而已呢?\",她认为自己被文学辜负了。林奕含从文学里会晤天地人生,却从13岁起,看到了一个和她原本认识的不一样的世界,看到了文人的伪善和巧言令色。说着动人情话却诱奸女学生的国文老师,书写山河岁月却玩弄女人的文人胡兰成。

林奕含的疑问,根本上是:人如果不能够被他的教育所教育,那么他究竟可以被什么所教育?

文学的欲望是躲避。文学或者哲学或者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比吃饭重要,因此沉浸其中并不能对任何一种生活构成赦免;你可以爱它们胜过一切,往其中倾注全部的生命,但你无法通过它们回避自己的生命。文学保护不了林奕含,相反,文学首先要求作者(或者读者)去保护它,其次它才能有力量。

有些人朋友圈全是吃喝玩乐,有些人则全是艺术,他们之间有实质性的区别吗?多数时候恐怕是没有的,沉湎于生活和沉湎于艺术一样虚无。林奕含没弄明白很多事情,她可能不够强壮不够圆滑,没办法幸存下来继续成为一个作家,甚至从最开始她写作就不是为了文学的写作,而是为了自我救赎,是参杂太多个人因素的一种抒写。但是文学算个屁,它不比任何一种其他事物更重要。在成为艺术家之前,我们必须完成个人的生活,而当这种生活都无法完成的时候,其他事情毫无意义。艺术是不是巧言令色?艺术不是巧言令色,但人会巧言令色。

我爱文学和电影,爱《凡人歌》,爱我的《昧城》和我未完成的小说。这些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我爱你以及想和你一起生活\"这件事情,也同样重要。

希望每一个你,和我,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在低到尘埃的挣扎里,找到真正的诗三百,思无邪。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

(三)

人生就是一场意外

安生

因最近大火的一则新闻看了一本小说。

小说讲了一个50多岁的中文补习班教师,利用职权和才华长期诱奸多名女学生的故事。女主角思琪13岁第一次被诱奸,之后在13岁到18岁的5年间持续不断的被老师使用,最后终于在入大学前夕,因一次暴力虐待而精神崩溃,住进疯人院。

思琪是爱好文学的聪慧姑娘,却因礼教因羞耻无法求助,唯一拯救自己的办法是爱上老师。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总没有错吧。

在书中,变态禽兽老师反复说:\"都是你的错,你太美了\".原来,长得美也是一种错,活该连普通人的生活都过不上。

更令人震惊的是,故事源自作者林奕含的亲身经历,这个26岁的美貌台湾姑娘在小说出版后2个月自杀身亡。

看完书,心情说不出的复杂,不敢妄谈人性,只能感叹一下人生。

有句话说\"所有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真应该再加上一句,\"所有能找到原因的事,那都不叫事\".对人类这种大脑充满很多小抽屉的生物来说,把每件事物装进对应的抽屉至关重要。

能归因就意味着——可控。

一群原始人遇到火山爆发,吓得哇哇大叫、四处乱跑。直到有一天,部落酋长站出来说,火山爆发是山神发怒,部落中有人做了坏事,山神才会发怒。大家以后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好好供奉山神,他老人家就不会生气了。吃瓜群众听了好开心,围在篝火旁狂欢。

如果酋长跟大家说,火山爆发是地壳运动导致的随机事件,不一定哪天爆发,做什么都无法避免,吃瓜群众会不会疯掉。

小时候的我就像那些原始人,以为每一件事必有其原因,只要自己表现好,一切就都会好好的。

现在想来,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的傻白甜模式。

世界上那些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事,好像都残忍的没有原因。

为什么我是我父母的小孩?

为什么你会爱上我?

为什么你又会离开我?

为什么被老师选中的是我?

书里有句话写的太妙:\"什么人都有点理由,连奸污别人的人都有心理学、社会学上的理由,世界上只有被奸污是不需要理由的。\"

意外这个词,听起来那么遥远,好像千年等一回,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怪我咯?!

推荐第2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1000字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1000字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名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书,让我感慨许多。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她们从快乐到痛苦的过程。

其中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十三岁的女孩子,名叫房思琪。本应在应有的年龄过着幸福快乐,无忧的生活,却被性侵的枷锁给禁锢了,让她活在痛苦之中。

当然,我为她的情形而感到同情,但更多的是无奈。我为思琪的妥协,自我催眠,沉默而感到无奈。在读这本书时,我没有一刻不在想\"为何思琪不反抗?假如思琪反抗,结果又会怎样?\"假如思琪去反抗,去揭发李国华的丑陋的恶性,将之绳之于法,那么结局又是另一种景象。同时我也为这种社会现象而感到无奈,文中提到\"以李国华为代表的老师们聚在一起。像讨论学生成绩一样讨论着他们诱奸了哪些涉世未深的少女们。\"这让我非常愤怒。在我们眼中,老师理应是引导者,而不是残害者。但书中老师的行为让我感到恶心失望透顶。

然而,从这本书我们可以得知,正值花季少女般的思琪不仅承受了身体上的创伤,还受到了心理上的折磨。一开始,书中就提到思琪的好友刘怡婷,在书中两人如同双胞胎似的亲密无间,但在得知思琪被侵害后不但没有安慰,还雪上加霜,这就让人感到非常的心寒。让我看到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啊,当身为思琪的父母也为其行为不能容忍的时候,更是让思琪感到难过。但我想问一句,\"一个13岁的少女没有父母的指引,好友的陪伴,她能怎么办?在遇到被性侵的时候,她又能做什么?\"这无疑在告诉我们父母的重要性,该让她明白在被性侵时的正确反应让她明白在被侵犯时需要的是反抗,而不是妥协,沉默。

其次,伊纹的遭遇同样让我感到悲愤。\"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更是在本文中体现出来了。婚前的甜蜜,婚后的受伤折磨更是鲜明的对比。在本文中,知书达理,温柔的伊纹是美丽天使的代言人,同时也是思琪的好友。本应有着美满幸福生活的伊纹,却遇到了钱一维,这个衣冠楚楚的公子哥,让她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让她每天生活在暴力之下,这对她的精神造成了严重损伤。

众所周知,社会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同时也是不公正的体现。在这本书中,我清楚地看到了舆论是偏向施暴着那边的。这也让许多被施暴者,受到严重的身体创伤,精神创伤,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同时,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让我们自我检讨,让社会思考,让法律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父母懂得性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减少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以防再有无辜的生命丧失了。

最后,我想说\"无论处于何种状况,我们理应学会反抗,而不是沉默妥协,这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深渊。\"面对这种状况,我们理应要勇敢,要反抗,要果断。同时,让更多的家庭重视性教育,让迷茫的青少年们警醒,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文字|黄星

推荐第3篇: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前不久,我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小说读完了。之所以会想到去看这本书,是因为我在用APP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台湾女作家因抑郁症自杀,享年28岁。于是有点好奇,就点进去看了一下。毕竟这种好奇心理,每个人都有。

当我把新闻内容读完的时候,首先我的第一反应和情绪,我相信和每个看到这则新闻的人一样,都是愤怒。小说中的女主角房思琪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当然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受害女学生的原型,据作者本人说,也基本是以她的真实经历来创作的。在读的过程中,我的的确确能感受得到,她本人是怀着强烈的纠结与痛苦的。这种语言内含的情感,不是普通的一些市面上的黄色小说杂志,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害怕以及用所谓“快乐的语言”掩盖写下那些文字时的担忧。《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里的语言,是带有明显的痛苦与愧疚自责的,通过一些扭曲的思维,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与强烈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现实生活中,她自己本身的抑郁症,着实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我看完这本书,对她和她完整的灵魂,只有怜悯,没有丝毫的判断,更别说否定、瞧不起她了。

这种老师猥亵或者说强奸女学生的事,也许还有一些,甚至不算少。但是,把事情的经历作为原型,用作家的作品的形式,而且内容是真实经历,具备以上几个条件的,并不多见。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应该是从中学习,明白社会也有一定的阴暗面,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更愿意去相信,世界上之所以会发生很多负面的事情,都是来源于“无知”。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并不是你是否客观经验到了事情本身,而在于你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或者人的存在。然而,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可以的,社会历史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存在的,什么都有可能存在倒是对的。我也并不是说,作者小时候把社会想的太美好了就会怎样。实际上,一个人,既能看到好,又能看到不好,最后在神圣的二元矛盾论中,再合二为一,看到宇宙的整体性。我认为,这样的道路,才是最好的。

神灵无处不在,宇宙中充满了爱与完美无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因为这对你自己无害。特别是,当事情本身,呈现出不好的一面的时候,你要记住,在最艰难的时候,你往上乐观的多顶一寸,将来会给你带来往前进一千米的距离。就女作者本身来说,她的个体生命也许感觉到了痛苦。但是,她仍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与我们所有人一样,她与我们同在。没有她,我们无法如此正面的感受到人类社会,阴暗面的真实存在。从小的方面来说,至少真实的告诉我们的确有这样的人,有这种猥亵学生的人存在。你知道的事或者人,你接纳了它们的存在,那么它们也就不会再伤害你。承认有这样猥琐的人存在,也就是接纳了他。你越是不相信,其实还是否定了这类人。你所否定的,在你的人生中,也会再次让你烦恼。从文章的内容,房思琪认为老师都是好的,不会做这样的事,父母社会也不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这个想法就不对,“好”这个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什么是好呢?一定就都是好的吗?如果她心里早就知道有这种“不好”的老师存在,那么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作者虽然已经自杀了,但我坚信,此刻的她是快乐的。她的灵魂,不想受到肉身的束缚了。她要去寻找自己的终极存在了。她不再需要为这些事情烦恼了。我相信,每个死去的人,灵魂离开身体以后,都是无比快乐与轻盈的。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能看到完美。这是因为,它对我们无害!

希望以后世界上再也不要有这样的事情了!

推荐第4篇: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原创: 抱树

正常应该有个副标题,正常我想到的是“曾经有一瞬我只想成为怡婷”,我在开头读到思琪和怡婷小时候的场景,想到友情,想到很久之前读过的小说《沙漏》,这篇有感会很断断续续东拉西扯。

我刚刚又重读了林奕含写在文章结尾的【后记:等待天使的妹妹,我和B结婚了】,我不知道后记中的“她”是谁,感觉有时候是她自己,除此之外文章结尾还有两篇评论文章,张亦绚的我没看懂,蔡宜文的能看懂。

我在上上周五发生了一件特别高兴的事情,心想这能量肯定能帮我抵御住看到的任何黑暗与不适,我就想到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的书店没有,在中信书店书架上找到的时候,我直接拿起来就付款,我看到金额是140元时,心里疑问“嗯?怎么这么贵”,翻开之后我才知道,我买的是原版书,繁体字版,而且是竖排阅读,我刚开始找不到开头。它给我带来了意料之外的体验。

如果把这本书拍成电影,有两个镜头我脑子里已经有了画面,思琪和怡婷头抵在电梯里的栏杆上,脸上无忧又茫然,因为她俩很早就看很成熟的书,思琪在房间的地毯上穿衣服时的样子。我记不起是今年还是去年这本书突然大火的,一直以为是今年,以为今年她才去世,等我上网查相关资料时看到她17年4月就去世了,我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我觉得这件事刚刚发生,还有余温。

虽然以诱奸为主线,但它呈现的不是身体的表面的,她的文字比喻很妙很美,“一句话说破她。她整个人都破了”“那不只是风景为废墟羞惭,风景也为自己羞惭”“那几个月是伊纹生命之河的金沙带”等等。

我看了大半本后,发现“伊纹”和“一维”的发声近乎一致。

我本来打算写很多有的没的,写林奕含在访谈中说到的不解“奈波尔怎么可以虐待他的妻子”,这是我的选择困境,我该如何看待一个在道德上不符标准的有才华的人?想写毛毛,想写凭借一句“敬苑”,伊纹轻轻许诺毛毛。想写林奕含在访谈中红红的眼眶,想写她在婚礼上的话语,想写她叫她的老公“阿凡”,不知道名字是不是这么写。

她在访谈中说她以后还会写小说,主题永远围绕这两个:“强暴”与“精神病”。我不记得“强暴”是否是她的原话。

推荐第5篇: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前不久,我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小说读完了。之所以会想到去看这本书,是因为我在用APP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台湾女作家因抑郁症自杀,享年28岁。于是有点好奇,就点进去看了一下。毕竟这种好奇心理,每个人都有。

当我把新闻内容读完的时候,首先我的第一反应和情绪,我相信和每个看到这则新闻的人一样,都是愤怒。小说中的女主角房思琪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当然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受害女学生的原型,据作者本人说,也基本是以她的真实经历来创作的。在读的过程中,我的的确确能感受得到,她本人是怀着强烈的纠结与痛苦的。这种语言内含的情感,不是普通的一些市面上的黄色小说杂志,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害怕以及用所谓“快乐的语言”掩盖写下那些文字时的担忧。《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里的语言,是带有明显的痛苦与愧疚自责的,通过一些扭曲的思维,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与强烈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现实生活中,她自己本身的抑郁症,着实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我看完这本书,对她和她完整的灵魂,只有怜悯,没有丝毫的判断,更别说否定、瞧不起她了。

这种老师猥亵或者说强奸女学生的事,也许还有一些,甚至不算少。但是,把事情的经历作为原型,用作家的作品的形式,而且内容是真实经历,具备以上几个条件的,并不多见。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应该是从中学习,明白社会也有一定的阴暗面,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更愿意去相信,世界上之所以会发生很多负面的事情,都是来源于“无知”。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并不是你是否客观经验到了事情本身,而在于你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或者人的存在。然而,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可以的,社会历史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存在的,什么都有可能存在倒是对的。我也并不是说,作者小时候把社会想的太美好了就会怎样。实际上,一个人,既能看到好,又能看到不好,最后在神圣的二元矛盾论中,再合二为一,看到宇宙的整体性。我认为,这样的道路,才是最好的。

神灵无处不在,宇宙中充满了爱与完美无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因为这对你自己无害。特别是,当事情本身,呈现出不好的一面的时候,你要记住,在最艰难的时候,你往上乐观的多顶一寸,将来会给你带来往前进一千米的距离。就女作者本身来说,她的个体生命也许感觉到了痛苦。但是,她仍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与我们所有人一样,她与我们同在。没有她,我们无法如此正面的感受到人类社会,阴暗面的真实存在。从小的方面来说,至少真实的告诉我们的确有这样的人,有这种猥亵学生的人存在。你知道的事或者人,你接纳了它们的存在,那么它们也就不会再伤害你。承认有这样猥琐的人存在,也就是接纳了他。你越是不相信,其实还是否定了这类人。你所否定的,在你的人生中,也会再次让你烦恼。从文章的内容,房思琪认为老师都是好的,不会做这样的事,父母社会也不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这个想法就不对,“好”这个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什么是好呢?一定就都是好的吗?如果她心里早就知道有这种“不好”的老师存在,那么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作者虽然已经自杀了,但我坚信,此刻的她是快乐的。她的灵魂,不想受到肉身的束缚了。她要去寻找自己的终极存在了。她不再需要为这些事情烦恼了。我相信,每个死去的人,灵魂离开身体以后,都是无比快乐与轻盈的。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能看到完美。这是因为,它对我们无害!

希望以后世界上再也不要有这样的事情了!

推荐第6篇: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2000字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2000字

张玉婷的日常

前两天读尚龙老师的推文,看到他有推荐这本书,便买来看。

这是一本讲性侵和家庭暴力的书,但书名和书封面丝毫看不出它的阴暗。

以前我应该不会选择看这一类的书,或是接触,但这些事情却真的存在这个世界,正如书中所写,我们不用经历,通过她们的文字就可以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房思琪13岁那年的教师节,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楼下搬来的李国华,李老师,教语文国学,他以帮忙辅导作文为由,然后侵占了思琪的身体。李老师说,思琪这么美,不应该一个人占着,她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思琪虽然还小,但她心里很清楚老师对他做了什么,可是她还是和老师说了对不起,就像是自己没有做好功课而有的愧疚。同时她也很痛苦,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都崇拜老师,我们说长大了要找老师那样的丈夫,我们玩笑开大了,会说真希望老师就是我们的丈夫。想了这几天,我想出唯一解决之道了,我不能只是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要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思想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东西,我是从前的我的赝品。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

当小房思琪受伤之后,她也试探地对妈妈说:我们家什么教育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却对她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它是给有需要的人讲的。

当房思琪要离开家和刘怡婷去台北念书时,房思琪和妈妈说,听说我们班有人和老师在一起了。妈妈的第一反映是责备这个女生不自爱。

一谈及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映一定是这个女孩的错,老师是多么神圣的象征啊,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

父母也一定不会认为自己的小孩会遇到这种问题,他们不知道答案,更不知道该如何解答这道题。正如书中所写,她的父母在这个故事中永远缺席了,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有开学。

于是他们也缺席了房思琪的故事。

李国华是一个高中补习班的国文老师,思琪13岁的时候,他50岁,他大她37岁。他们补习班的其他老师和他一样,给学生补习的同时还寻找猎物。

郭晓奇也是受害者之一。

郭晓奇离开李国华之后,在网上发了关于这些年李国华对她做出不轨之事的帖子,网友的评论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在割开她的伤口,没有人去责备李国华身为一名老师竟做出这种不耻之事,也没有人去关心晓奇,一个高中生遇上这种事情该如何去面对以后的人生。大家的关注点是,这个补习班老师真爽,最可怜的是师母啊,这女的怎么这么的…等等污秽之词。

正如李国华自己所想地那样:

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罪恶感又会把她赶回他身边。罪恶感是古老而血统纯正的牧羊犬。一个个小女生是在学会走稳之前就被逼着跑起来的犊羊。

当李国华和郭晓奇的事情被捅开了之后,李国华对他的老婆的解释是,是那个女生先勾引她的,他们之间就那么一次。他妻子的态度是这件事不要让女儿知道。事后晓奇打电话发短信给李国华,他都回绝了,然后发了一条短信告诉她他从未爱过他,不要再来打扰。并且为了避免麻烦,他硬塞给晓奇10万块钱。

以前晓奇问李老师,老师你信什么,老师答:我信你。那时候晓奇天真地以为老师是爱他的。

李老师的蜜罐很多,思琪说他从来不问她爱不爱他,因为他知道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她爱他。

语言的规则是老师创造的。老师只有在电话结束的时候才会说\"我爱你\",目的是结束电话。

从13岁到18岁的思琪,停止了长大,她说在13岁的那一天她就死了,每一次被老师侵犯的时候她总是觉得自己灵魂和身体分开了。这五年,一千多个日夜,两百多次的被伤害,她没有一天是睡好觉。因为一闭上眼,就是一场噩梦。

这场噩梦,她没有合适的人去倾诉,去解答,而她还只是一个孩子,却要承受那么多。

在后记中作者写道:自尊是什么?自尊不过是护理师把围帘拉起来,便盆塞到底下,我可以准确无误地拉在里面。

她连最基本的喜欢一个人的资格都被剥夺了。也有过男生给她写过情书,追求过她,别人都以为是她太高冷,但她没办法开口,其实是我配不上你们。

她不知道爱情发生前要先暧昧,要互传纸条,要请对方喝奶茶看电影,要站在对方面前羞涩的告白,然后才能牵手、拥抱和亲吻。

她只懂得一种李国华教给他的爱,她给这段\"爱情\"无数个理由说服自己,让它变得好似合理。也好让自己一直支撑下去。

书中还讲到了伊纹和她的\"胞胎姐妹\"刘怡婷,在思琪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可是,她们却没能解救她。

伊纹很自责地说都是因为她。伊纹是住在思琪家楼上的邻居,嫁给大他很多的钱一维。但结婚一年后,钱一维喝酒后打人的毛病就又犯了,直到钱一维把怀孕的伊纹打到流产,伊纹终于和钱一维分开了。伊纹说,那天她真的很怕,她发现她是惧怕死亡的,如果一维没有半夜醒来叫救护车,她可能就这么离开了。

伊纹说她不应该给思琪读这么多书,读了这么多书,但生活中却没有一本可以教她怎么做。以前她面对一维的家暴,只有忍气吞声,但忍耐不是美德,生气才是美德。

在看到18岁的刘怡婷给思琪写的信以及伊纹给思琪的信时,我感受到她们对思琪的关心和爱,对于思琪,她很聪明,也很敏感,她不断地自我思考但她把自己关得太紧了。

正如当初让李国华决定走向房思琪,是她的自尊心。

一个如此精致的小孩是不会说出去的,因为这太脏了。自尊心往往是一根伤人伤己的针,但是在这里,自尊心会缝起她的嘴。

思琪停在了13岁。

而她留在了26岁。

推荐第7篇: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不复乐园

不复乐园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

原创: 黄珊

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青春的幸存者。

——史航

这本书是一个年轻女孩身上最后的生机,她把力量放进了书里,而没有留给自己。

——张伟

这两句是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的推荐语中,我最喜欢的两句。

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算是非常认真、非常投入地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完了。这大概是读得最最艰难的一本书了,有的时候必须停下来缓一缓才有办法接着读下去。只能这么说,这本书,即使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读起来依然觉得沉重,甚至更重、更痛。尺度比我原先预想的,也要大得多。大到某些时候,会觉得恶心,会觉得残忍,会觉得痛苦。

在读之前,正好刷到了17年林奕含的专访,就点开重新又看了一遍。从她的文字、她的语言、她的谈吐能感觉到这真的是一个是很冷静、很理智、很渊博、很有才华的女孩子。我不知道我自己理解的这个她是不是真的她、正确的她、全部的她,可是可以这么说,这是我一定会喜欢的女孩子的模样。她谈文学、谈艺术、谈她自己的书写,谈到这本小说,只用很简单地几句话来概括:\"有一个老师,长年利用他老师的职权,在诱奸、强暴、性虐待女学生\".大概是受这个访谈的影响,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代入感加深,就会更加地难过、更加地不知所措。她说她的书写用思琪、怡婷、伊纹她们的话来翻译,就是这是一个不雅的书写,它是不优雅的。误用儒家的话,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书写。而我们读这本书,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该看,可还是继续看了下去。在读的过程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会反复不断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读到那些隐晦地称之为不可说的情节时,我觉得恶心,觉得羞耻,觉得加倍地痛苦。但是我还是会接着读下去,忍着这些不舒适和不知道是对这个世界还是那些受害者的厌恶和不理解中读下去。这时候好像有一些些能体会到林奕含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总之,它一定不会是美好的、舒服的,它是痛苦的、甚至不堪的。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想要试图窥探房思琪的内心,或者说是林奕含的内心。这是一种不太好的行为,不论是我的思想我的阅历我的文学修养等等等等从小到大的各个方面,都没成熟到足以支撑我来做这件事情。而且,这么做是有一点残忍的。但我好像忍不住下意识地这么做了。至少在思考关于\"爱\"这个字的时候,是肯定有的。因为林奕含在专访中有谈到,房思琪是有\"爱\"的,她是一个柔软的、有欲望、有爱的人。即使她的爱一开始可能是为了支撑这段混乱的、不正确的关系。所以她必须迷惑自己、不断告诉自己,让或者说是逼自己来爱上李,也要随时来确认李对她的感情。因为相爱的人是可以做这些事的,是正确的。似乎,\"爱\"可以让这段关系的存在正当一些,正确一些,明亮一些。但是,于林奕含来说,应该是没有这份\"爱\"的。她在书里加上这份\"爱\",不仅仅是为思琪,大概也是为我们,这样思琪可以在那些无尽的噩梦中、我们也可以在那些无奈和痛苦中感受到一丝丝温暖、一丝丝希望。

但终究李是没有爱的,我觉得他的爱只存在于那些少女看着他时崇拜的眼神中,和他展开的关于所谓爱情的长篇大论里。他爱的只是享受的快感。所以,思琪是注定会受伤、会坠落的。她用尽全力努力给自己做好一切建设搭设的城堡,必须是两个人共同认知、共同存在、共同支撑的。但是李从来没有过这种想法,思琪也就只能独自一步步地走入深渊。借用林奕含的话,思琪她注定会终将走向毁灭且不可回头。所以,这个故事必然是个不幸和令人难过的故事。

读完整本书,从最后伊纹对怡婷的那段教诲、从思琪的\"爱\"、到后记中林奕含写\"我要给你一百个棉花糖的拥抱\",都能看出,林奕含本身应该也是一个柔软、善良、温暖的人。如果可以,我想还你一千个棉花糖、一万个棉花糖的拥抱。我也想给所有女孩子一千个棉花糖、一万个棉花糖的拥抱。不论如何,女孩子就真的是这个世界最好的宝藏。希望每个女孩子都可以拥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拥有比一千、一万个棉花糖更甜蜜的幸福。

推荐第8篇: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1500字(推荐)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感1500字

临五13班李雨景

不久之前,看到了台湾作家林奕含自缢的消息。这位年仅26岁的才女作家终于能摆脱灵魂的噩梦,而她身后,则留下了这部残酷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这是一个少女从初一到高三一直被老师诱奸的故事,它并不美丽,却以极美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林奕含温婉而细腻的笔触之下,处处都淌着血。

很多人或许会愤慨当代中国性教育的缺席,也有人呼唤当今社会对女孩们的保护,可是,当我再度回看扉页上那行\"改编自真人真事\"时,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文学,或者扩大到艺术,到底是不是巧言令色的?\"

林奕含用生命去发问,答案却无从找寻。

\"罗莉塔之岛,他问津问渡未果的神秘之岛。奶与蜜的国度,奶是她的胸乳,蜜是她的体液。趁她还在岛上的时候造访她,右手食指、中指呈人字,走进她的阴道。把她压在诺贝尔奖全集上,压到诺贝尔都为之震动。告诉她她是他混沌的中年一个莹白的希望,先让她粉碎在话语里,国中男生还不懂的词汇之海里,让她在话语里感到长大,再让她的灵魂欺骗她的身体。\"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让我感到愧疚的是,当我读一段文字的时候,那种极强的代入感都足以摧毁我的道德感,在我阅读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个女孩强迫自己爱上诱奸犯的故事很精美,或者说,就是美。然而这种极强代入感的产生又使我足够相信,\"美\"的评判不应该用道德去衡量,也正因如此,文学的评判也不应该用道德去衡量。

可是道德又是什么呢?

现在道德哲学界比较流行的有这么几个道德理论:饰面理论,新康德哲学,拟他性同心理论。饰面理论认为道德是人为划定的;可我更加偏向于拟他性同心理论,就是说道德是有起源的,至少是建立在动物情感基础之上,例如喜爱厌恶直觉。归根结底,我更相信最纯粹的道德是自然机制的一种保护,譬如乱伦、强暴,这些都不利于人类种族的延续,久而久之也便发展为一种\"不道德\"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那文学又是什么呢?

我们都相信好的文学的存在价值在于\"美\",而审美恰恰是和自然机制无关、和人类伦理统统无关的存在。文学真的是超道德的,文学如果来表达爱,表达的是爱之\"美\",而不是表达爱之\"道德\".这倒让我略微明白了《战争与和平》中的名句:

\"是的,爱,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我体验到那种爱的心情,它是心灵的本质,它不需要对象。我现在也体验到了那幸福的心情。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爱有着各种表现的上帝。爱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是爱敌人,只能用神圣的爱。因此当我觉得我爱那个人的时候,我感觉到那样的快乐。他的情形怎么样了?他还活着吗?\"

在这样的语境里,我们很难判定这\"道德\"或者\"不道德\",可我们却能够被这文字的魅力吸引,因为我们看到了文字所表达出的\"爱\"的美丽。

\"巧言令色\"这四个字,抛开其道德意义上的批判,()形容文学乃至艺术真的再恰当不过。文学的\"粉饰\"功能甚至远远超过\"巧言令色\"的程度。就像我前些天读胡兰成《今生今世》的时候,每一秒都在崇拜这个人品极度低下的渣男。为此我还认认真真做了读书笔记,看到

\"因为是与你,甚至聚散,都是好的\"

的时候几欲落泪。可是放下书本,抛开那些欲盖弥彰的句子,渣男依旧是渣男。(如是说来倒有些过河拆桥的意味,毕竟人家好歹给了你美的体验。)

与用生命的痛楚剖析真实的作家林奕含相比,我\"过于武断\"的思考或许不值一提。\"人品与文品\"的讨论永无终结,而文学乃至艺术的粉饰作用也无法由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评断。合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抬头望望窗外,脑海里浮现出我酝酿已久的答案:

文学乃至艺术或许根本就与道德无关,何谈\"巧言令色\"?

推荐第9篇:别了,房思琪杂文随笔

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完了,里面有提到房思琪疯了,疯,这个字,让我联想到我见过的真疯子。一直重复说一句话,重复做一个动作,眼神呆滞,涣散。衣杉褴褛,甚或衣不蔽体,露出不该露的地方。

林奕含也这样过吗?那么美若仙子,笑容如花,曾经是个疯子?不信,真的难以置信。

看看《你好疯子》里疯子是怎么样的,开始还觉得他们说的话,很正常,想出去的愿望很强烈,拒绝电击、吃药的办法也很正常。后来,渐渐就显出他们不正常了,甚至十分滑稽。

原来疯子为什么是疯子,自己说自己不是疯子,是因为疯子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而他们的世界就是幻觉,这是医学上的东西,我也闹不明白。

疯子,很可怜,很可怕。因为,他们发起疯,会拿刀满街追着人砍。

给他们点击、吃药、打针,看着很残忍,但,如果,放任疯子在正常人的世界,就等于遗漏了炸弹,随时会爆炸!

疯子,是谁逼疯的呢?

有的疯子是自己有遗传基因,经过某些事物刺激,崩溃了,成了疯子。

有的疯子,就像林奕含,是被逼疯的。被道德被正常人的冷漠,被家人的忽视,给逼疯了!

社会对犯罪者太宽容,就是对被害者残忍!

家人对施暴者太宽容,让被害者更加绝望!直至生无可恋,唯有一死求解脱。

林奕含、房思琪,经历如此相似,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林奕含不自杀,她也不会快乐。

承认思琪就是自己,无异于在众人面前,撕开满身密密麻麻的伤疤。在这个充满细菌、充满病毒的畸形社会,体无完肤的人,能活下去吗?谁能给她再植入新的皮肤?

沉默,整个社会沉默。

思琪能怎样?

林奕含选择坦言,就是做好准备要离开了。在离开之前,想要告诉人们,她,思琪,最初都是纯洁的天使,是恶魔折断她们双翼,让她们坠落人间。

就算人们获悉真相后,再次践踏她,侮辱她,她也不知道了。

活着做个正常人,很难!因为,她已经被逼疯了,轨道已经偏离,再想回到原点,好难!

坚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推荐第10篇:初恋读后感

初恋读后感

初恋读后感以前有幸读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初恋,初恋读后感。可惜今天在网上查了很久也找不到这篇文章的全文了。

想到最近教育部门取消了 鲁迅先生的文章 作为中学生教材,确实我有些思绪想要整理一下。

我这人从不崇拜谁,也可以不知道鲁迅是谁。但我曾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文章给我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我想这辈子我是不会忘记的。

从最初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到后来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有一种让人稳定的,平衡的,发人深思的感觉。说起来是那么自然而然,因为是自然而然,所以在那个年代看起来怎么异类的,前卫的思想说起来也是平缓的。

那么为什么要学语文,文学呢。因为它可以让人思维清晰,加强一个人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能力。文学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商,净化一个人的思想。鲁迅先生的文学就是那么一种可以净化人心的文章。

从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看,他对爱情,对生活的态度。没有受到那个时代保守的封闭束缚,也没有太过狂热的鞭笞,是很理性的。其实从今天来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思想依然是很前卫的。 难道不是吗,那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论。到今天来说难道就过时了?也许有一天鲁迅先生会在我们的脑海,思想里渐渐淡忘。但绝不会是今天。

“ 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半封建社会的年代,不知道多少个孤独的夜晚鲁迅先生在走着他所谓的那个路。在现今这个物质欲望横流,精神生活空虚年代。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显得更为珍贵了。好比黑夜当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精神该到的方向。

2.要懂爱,读《初恋》,谁都不会忘怀记忆中的美,谁都有17岁的青春年少,也许很多人都有过那种经历了初恋而没有进入围城的情人,读后感《初恋读后感》。就像《北风那个吹》里的情感故事一样,不是不爱,而是境遇作弄人,不是要爱,而是现状太实在---《初恋》直面人生,直面世上各种生存状态人物的境遇和思想境界,我相信每一个读了日本现代作家源氏鸡太写的生活气息极侬的《初恋》,都会为那个动人的情感故事而感动,你会由衷地敬佩里面的每一个人物,不得不感叹---世上还是好人多--- 美丽的少女---雪千代,是那么地聪慧、纯洁而善良,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只是境遇悲惨,为生活所迫,不幸沦为艺妓,后来得到雁丸升平母亲的帮助---从良嫁了一户好人家 。

雁丸升平少年时,对情人的感情是那样地虔诚,认真,即使到了东京,到了中年,已事隔三十年,已当了经理的他,已有三个孩子的他,仍把初恋情人放在自己心中很重要的位置,保持那种很微妙的知己感情--- 雁丸升平的母亲不愧为政治家的妻子,当雁丸升平的父亲在升平十岁那年被政敌雇佣的刺客暗算,她就担当起当爹当妈的双重责任,当孩子误入歧途时,她的教育方法是那样地有智慧,有策略。既温柔又严厉,为人正直善良,慷慨大方--- 升助也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当他从雁丸叔叔的讲述里,知道虽落魄当过艺妓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孩时,消除了对妈妈的误解,改变了敌意的态度,露出舒展的笑容,说母亲是他的好妈妈---

第11篇:初恋读后感

在很多场合,总有朋友之间互相询问初恋的细节,而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以为第一次正式地交男女朋友才称作初恋,直到我读到了它,周作人的《初恋》。 《初恋》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内容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地方,但当我看到最后一句:“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便一下子被吊起了兴趣,他竟能这么冷酷?据我个人所知,《初恋》并不是周作人最富盛名的篇章,但它却有着令人过目难忘的魅力。明明应该悲伤,却为什么又像石头放下了呢?我赶紧细细地又读了几遍,生怕是自己看漏了些关键的句子。文章仍旧是那篇文章,好似懂了点,可要想到那一点上却又什么都想不出。

开头的“那时”将我们带回到了作者十三四岁尘封的年纪。讲了宋姨太太,讲了石家媳妇儿,讲了姚家老妇,最后终于讲到了女主人公,三姑娘。三姑娘并不是畏畏缩缩的小女孩儿,她不管两家的冰冷关系,会抱着一只大猫看“我”练字。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少年闰土,也许她也只是趁了童真无知的年纪才这么潇洒,若不是害了霍乱,还不知成什么样子了。

就是这样一个三姑娘,“我”爱上了她。不曾讲过一句话,甚至连样子都没有仔细看过,在我们现在看来还真有些荒唐可笑。就是这样一个不知什么模样的三姑娘,却“为她的光辉所掩”,使得“我”感到亲切,又无所谓她的模样,一个劲的只知道爱慕着她。

虽然“我”知道自己是“丑小鸭”,但还是会在她面前表现出振作与欣喜。回想我们小时候,便深觉感同身受,那种懵懵懂懂,不求目的,就是简单地开心并乐意见到的欣喜。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粉饰,却把少年之间单纯委婉的爱慕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后的“英雄救美”的心声,更是锦上添花,多了含蓄的真挚,让人动容。

最后一部分,“我”和三姑娘分开半年后,得知她死于霍乱,心里不快,却又如大石落地般觉得妥帖。当初“我”为了三姑娘竭尽所能地使自己表现完美,在听了宋姨太太的恶语后又立下了救她脱离苦难的夙愿。这反差不禁让人打个寒战。

可细细想想,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面对这样似有似无的爱慕情愫,他又能怎样呢,或是他又该怎样呢?也许是因为她不用再面对宋姨太太诅咒的那种情景,也许这情愫太淡还不至于悲伤,也许是心里惦记着的恋情终于有了了结。毕竟我们不知道他当时的真实想法,或许连他自己都已将这段记忆尘封。

这样一切便豁然开朗。静静的喜欢,淡淡的爱慕,没有所求,没有欲望,没有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气魄,也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惨淡,这种淡淡的纯真的“爱”,只能在那样的年纪才能拥有。我想,十三四岁的年纪说“爱”是还太小,但这就是“初恋”,也的确是初恋。 自己的园地读后感 周作人的书,从前是畅销书,他的一些文章,收入学生的课本。但是我们上世纪七〇年代出生的人,仅知鲁迅,不知知堂。而鲁迅入选的文章,都是什么呢?控诉,嘲骂,所谓匕首投枪者,没少背诵,记得《纪念刘和珍君》还是全文背诵如流,尤以末段“真的猛士”云云为最痛快。到后来稍知思考,觉得也未必就是这样吧,于是找来梁实秋的文章,觉得也很好。老师同学问起看谁的文章,照实回答了,便很诧异,说“他不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么,怎么还看他的文章。又曾买来萨特的书,便被问他也是哲学家么,大概在他们看来,除去马恩列斯,还有人敢称哲学家,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我们读的诗,是《青纱帐甘蔗林》《周总理你在哪里》《有的人》,所学的戏剧是《白毛女》选段,骈体文是《与朱元思书》,我之被看作异类,也是难怪吧。但是我深愿后出生的孩子,得读到一些真的文章,接触切实的人生知识,在学校规定的课业之外,也能得到合理充足的滋养,周作人的书,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我在八十年代,遇到萨特,弗洛姆,尼采,得读《拯救与逍遥》,后来不停的找书来看,影响终生,这是应该感谢的。我深愿现在的青年,也得到这种际遇??篇2:《初恋是张试纸》读后感 《初恋是张试纸》读后感 他与她青梅竹马。 4岁,他开始喜欢她。 9岁,再学校读书,她受了委屈会去找他,再没有同学欺负她。 18岁,他们相约考入同一所大学,每天一起上课,一起去学校食堂吃饭。她有不开心的事了,依然会去找他,把他当成自己的大哥一样。 19岁,他对她说:“做我女朋友吧。”她点点头答应了,感觉幸福。 21岁,他们分手了。她流着泪问他:“你真的爱上了别的女孩?” 他点点头,有点无奈。 她又问:“她很漂亮吗” 他淡淡的答:你能肯定我们是最合适的吗?我不想把这么美好的青春只给一个人。你难道不想试试除我以外的其他男人吗?” 毕业以后,他们一直没有任何联系。 25岁,她成了当红的女主播,他也在一家电视台作翻译。这些年来,他恋爱了一场又一场,每次结束一段感情,都会想起她。 26岁,她结婚,只是觉得很疲倦,好想找个肩膀靠一靠。 她的节目,他会很小心的避开,他怕看见电视里的她。 她事业很好,却是个生活一团糟的女子,家务不会做。家里尽管有了保姆,她的丈夫依然处处对她不满。 有一天晚上,他们吵架,她开车出去在街上转了一晚,不知为什么,想起了他,眼泪忽然落下来。 29岁,她离了婚。 31岁那年,他展转找到她的电话号码,忧郁很打了过去,这已是他们分手的第十个年头。 十年,可以改变一个人很多,对事情的看法,也完全不一样了。 31岁那年,他与她再酒店的大厅见面,往事历历在目,经过这些年的波折,都知道了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情感并不多。两人用了十年的青春,绕了很大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 32岁,他们结婚了。 婚后很幸福。她因为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已懂得如何心疼一个男人;他对周而复始的这份爱情,更加的珍惜。如果不是这10年的经历,他们大概不会懂得这份感情对彼此的重要。初恋就是爱情的第一张试纸,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会有更好的人再后面。殊不知,最好的有时就站在眼前,错过了着一站,有时就错过了一生。

其实有些东西是不要去试的,因为有可能一次的尝试,会造成自己一生都难以磨灭的伤痕,如果你真的想要去尝试,就要有能够承担结果的勇气,要是你没有把握,没有勇气,就不要拿自己的幸福去开玩笑.一个人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看见自己的未来,不要把自己出卖给现在,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都 把自己出卖给了现在,两人用十年的青春,去尝试自己的感情,然而他们有几个十年可以用来寻找自己的感情,寻找自己的归宿.

我们也没有那么多十年用来去寻找自己的归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不要让自己的大胆和愚昧遮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见前面的路,不管是朋友,是爱人,是父母,我们都不要用自己的任性和骄傲,去伤害他们,这些不是我们可以拿来尝试的东西,我想也不会有人有勇气来尝试,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十年,来告诉我们什么决定是对的,什么决定是错的.

朋友们把握好你身边的每一个,告诉他们你是多么的在乎他们,告诉他们你会很好珍惜他们.篇3:《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的课堂》读后感

《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的课堂》读后感

《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的课堂》,一听名字就觉得有趣,封面设计也别具一格:淡淡的苹果绿的封面,淡淡的镶嵌着类似于丰子恺风格的画,诗意无限,生机无限。我想:读这本书会享受像初恋般美好的教育,像明霞般美好的生活。虽然,这是一个美丽的祝愿和期待。

双休日,整整两天,我仔细读着这本书,书中的同行们那种对生命的痴迷、关注、理解与尊重,那种对生命的迷恋与呵护,让人感动、带来震撼。 康希福老师的《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与众不同,让学生在欣赏新书的过程中,享受语文的魅力,让心灵沐浴书香,让语文如诗,更让我羡慕、佩服他的教育技巧。

吴寿锦老师的《让老师的脸成为一道风景》中写道: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老师的脸想必是一处风景。当老师的脸充满对学生的真诚抚慰和呵护,用微笑温暖学生的心灵,将融化多少冰点。

我会记住吴老师的话:假如失望,不要把忧伤写进明亮的眼睛;假如无奈,不要把苦恼挂在思索的眉宇;假如急躁,不要把吓唬挂在两腮;假如愤怒,不要把讽刺挂在嘴边。让老师那充满春风般的脸,每日成为孩子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让它如鲜花般芳香在孩子童稚的心灵中。

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的课堂,因为遇到你,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我也更加期待,期待成为其中的主角。篇4:《永怀生命的初恋》读后感

把爱给每一位学生

——读《永怀生命的初恋》后感 当我刚遇见它时,我就对它一见钟情。苹果绿的封面似乎显示着初恋时的青涩,一幅丰子恺风格的漫画意境悠远,回味无穷;书名更是吸引人——《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的课堂》。这苹果绿、这意境、这书名不禁让我想起一个人的名字——孙明霞。

拿到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到目录,我才知道原来这不是孙明霞老师所著的,但这并不影响我看书的热情。这99堂课如同一个个温情的小故事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爱的教育”、什么是“生命化课堂”,与孙老师的课堂异曲同工。它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它似一汪清泉,流入心田;它像一阵春风,吹醒沉睡的心?? 多年来,升学率一直是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当然也是评价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我因此不免有时也会以“分”取人。就在昨天,我一拿到我班学生名单,就看他们的分数以及排名。名单也是按照他们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对于那些排在前面的学生名字我似乎有着本能的亲近,而对于排在最后的那几个学生名字自然是厌恶。今天,终于和他们相见了。半天的时间相处下来,他们让我改变了自己当初的看法。

我刚迈进教室时就看到有学生在擦讲台。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应该是个学号排在前面的学生吧。今天新生报到,单是收费这一件事情就够我忙的了。我在擦干净的讲台上点名、点钱、找钱??正忙时,有一位女生主动问我:“老师,我能帮你吗?”多热心的孩子,

成绩一定不错——我暗想。轮到她们缴费时,我才知道这两个都是总分排在前十名的学生——不过是倒数的。

我为自己的成见而感到羞愧,同时也感谢那“99个温润的课堂”和这群即将和我成为一个个温润故事主角的孩子们,是他们给我上了新学期的第一课:作为一名教师,关爱应该撒向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应该把爱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篇5:初恋50次观后感

初恋50次观后感

人们常说最美好的情感是初恋,最难忘的也是初恋。的确,尽管初恋的人们有些懵懂有些茫然有些不知所以,但毕竟,我们是单纯的。我们没有世俗的约束,我们没有世故的教条,我们有的,只是对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的忠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初恋只有一次,不然就不叫初恋了,可是却有这么一个人,他有过50次初恋!

电影《初恋50次》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女主人公在遭遇车祸后,得了一种奇异的失忆症。她的记忆永远停留在车祸的那一天之前。无论过了多少日子,只要一觉起来,昨天的记忆就全部失去了。而男主人公对她一见钟情,不得不在每天一早想尽办法和她“初恋”。

露西虽然不记得头一天发生的事,但是她对亨利的爱却一直存在,我觉得只要有真爱,不管是哪天碰到亨利,露西都会爱上他,每天都是初恋,虽然这种情节只有在电影里出现,但是给人希望,感觉世界很美好。“初恋50次”让我羡慕电影中的那个女主角,原因很简单,每天都会面对新的生活,虽然早晨醒来有那么一丝丝的惊讶,不过还是蛮刺激的。也许也吻合我现在的心情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初见是总是美好到接近完美,却不知秋风扫落叶,画扇寄悲情。当往事成风,扫掉的又何止是美好,还有年华。《初恋50次》,对露西来说每一次的相见都如初见,但对亨利来说每一次都是煎熬。然而,煎熬化成美好,那执手航于海的浪漫就漫透进每一名观众的心。爱,当该如此,恰恰如此。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能让露西每天都记得亨利,可是 谁说露西什么都不记得,即使她的记忆只有一天,即使男主角离她而去,即使她把所有日记里有关他的内容都删掉,她的脑海里还是留下了他的讯息,他的眼,他的眉,他圆圆的鸭蛋头。 一直一直,你都在我的记忆里。一直一直,从未忘记。因为是你,永远值得我去多爱一次。

其实我们知道,真正延续了他们爱情的,不是录相也不是日记,而是在露茜生命的深处——记忆不能到达的地方——留有无法抹去的、真爱的痕迹。

第12篇:吴思琪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后感

建设路小学吴思祺

指导老师:张丽

寒假期间我读了《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我应该知道的知识。

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8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篇首引用了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对事物的好奇心可以激发我们的兴趣,从而促使我们去记忆,去了解,去探索,去钻研,甚至可以促使我们取得一项又一项的成功。

我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每当我读书的时候,都会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主人公,去体会他们内心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世界,心情也会随着故事中的情节发生剧烈波动,会跟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变化而起伏不定。书读得多了,脑海里的故事也就多了,对生活中的事物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伟大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好好读书,为祖国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伟大的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为做一个中国人而感

到骄傲和自豪,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复兴中华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第13篇:吴思琪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后感

建设路小学吴思祺

指导老师:张丽

寒假期间我读了《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我应该知道的知识。

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8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篇首引用了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对事物的好奇心可以激发我们的兴趣,从而促使我们去记忆,去了解,去探索,去钻研,甚至可以促使我们取得一项又一项的成功。

我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每当我读书的时候,都会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主人公,去体会他们内心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世界,心情也会随着故事中的情节发生剧烈波动,会跟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变化而起伏不定。书读得多了,脑海里的故事也就多了,对生活中的事物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伟大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好好读书,为祖国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伟大的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为做一个中国人而感

到骄傲和自豪,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复兴中华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第14篇:思想汇报——陈思琪

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11月7日,我们参加了学校在世纪会堂举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思想汇报——陈思琪。此次培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一步提高共青团干部、学生骨干的理论水平和思想修养,使我校学生干部进一步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断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培训对加强团组织建设,加强基层青年学生骨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先进、作风正派、能力较强、勤奋好学、甘于奉献的学生骨干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训分为了两个部分,上午由常老师给我们做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报告,下午则由王美丽同学进行了关于“团队建设与自身发展”的报告,思想汇报《思想汇报——陈思琪》。 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训,使我认识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影响,以及团队建设与自身发展的联系和重要性,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以来的一件大事。这样的党,在以往中国历史上还从来不曾有过。尽管这个党成立时人数不多,也不成熟,但有了它,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和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技术的初步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继续前进的出发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常老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入共产党的决心。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收获颇多。身为一名学生干部,我应该牢记党的宗旨,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学习和工作,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让我们的团队建设得更好,从而全心全意服务同学。希望今后能够多参加这样的培训,以丰富自身的休养,成为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望今后组织能够多多对我进行批评指正,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致敬礼!汇报人:18班 陈思琪时间:2010年11月10日

第15篇:房琪《我们毕业了》演讲稿

站着这,我首先要跟我的学校补一张请假条。请假时间,6月17号;返校时间,永不;请假原因,毕业。

从今天起,我就不再是能有学生证的女同学了,我毕业了!

按照惯例,作为师姐在临走的时候,我应该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忠告:老师的点名就像电视台里插的广告,不是你换台就躲避得了的,就是千万别相信,任何以学习的名义,来加你们微信的师兄,因为我大一的时候,我的师姐给我的忠告就是:防火防盗防师兄。学姐们的眼光总是雪亮的,其实面对毕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觉得特别难过…我最难过的时候就是当我把大学四年的课本以接近废纸的价格低价贱卖的那一瞬间,其实根本不是因为它有多珍贵,而是因为,那些课本都是新的,一页都还没翻过。

大叔,有的人觉得非常的遗憾,大学四年都没有谈过男朋友,我都不敢看男生的眼睛,但是其实每个学期,我都有偷偷摸摸地气搞联谊,但是结果总是惊人的相似,暗恋我的人,往往都特别特别沉得住气。但是也有,非常非常暖心的时刻,在毕业的那天,全班的男生跟全班的女生说:“不管你们以后成为了谁的女人,你们永远都是我们的女生。”

其实离开了学校,我们就再也没有一个关系能像同学这样,把男生和女生这么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却又无关风月,只为真心。我们都是在快要毕业的时候,才突然爱上学校的,就像人生很奇怪,我们总是快结束的时候,才突然想要好好开始。我们都以为只有长大了,我们才能永远相伴,所以我们就不惜一切代价,拼了命拼了命地成长,但是当我们真的长到了,足以跟青春挥手告别的时候,我们回头才突然发现,被骗了。

原来成长只能让我们分离,就在昨天,在千人报告厅,举办了毕业晚会,我没能参加,那些我跟他们说好了,要一起露着大腿拍的毕业照,还有一定要把我灌醉的酒局,我也都错过了,所以这是我第一次,穿这学士服,今天的这场演讲,就是我的毕业礼。

面对毕业,其实我是后知后觉的,在我隔壁学院,有一个姑娘跟我关系特别好,就在离校前两天的时候,我在学校里碰到她,我就像往常一样跟她打招呼,我说“嗨”,她隔着老远转过头看向我,依旧是笑靥如花,但是她张开嘴说的却是…“再见”。在那一瞬间我才突然觉得,可能我真的是要离开了。但是离开也挺好啊,离开了不怎么,我们再也不用费尽心机,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逃课了。因为我们再也没有课可以上了。

下一个秋天的时候,那间你们总是想逃开的教室,依然会坐满了人,只是再也不可能是我们,一年八百块钱,你们谁以后,还能租到这么便宜的房子,我们散伙饭的那天晚上,有姑娘为了拥抱一个人,她笑着哭着拥抱了整个班,她四年没有说出口的,那句,我爱你。全都融化在了一个拥抱里,你们总以为有些人,我们还永远有机会可以见到,但是其实一旦分开,就真的再也见不到了。林宥嘉有首歌唱,“青春兵荒马乱,我们潦草地离散”有听过吗,那首《心酸》,很多人都是来不及说再见的,但是最措手不及的却是,我们还未配妥剑呢,出门便是江湖了。

今天这次特殊毕业礼之后,我们再没有学校的这个避风港,我们再也没有学生这个,听上去还是跟孩子一样,可以被原谅的头衔,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全神贯注的,和这个世界单打独头了,你们准备好了吗?你有没有想过,毕业之后,你要是回乡过稳定的生活,还是留在大城市漂泊;是为了你的恋人妥协,还是天各一方;从此各自珍重,是追求自己的梦想,还是去完成父母的愿望。我们上了那么多年的课,却从来没有一堂课,告诉过我们,在这样的十字路口,该怎么选。

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第一堂课老师问我,四年之后,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当时不暇思索地告诉他:成功的人。然后他问我什么事成功,我说成功,成功是能出名,能赚很多钱,有豪车,有大房子,能去整个世界看看。我当时觉得我的回答太酷了,但是四年之后,当越来越多的人告诉我说,梦想不能当饭吃,做人得现实,当越来越多的人,指着你的梦想,告诉你你不行,让你还怀疑自己的时候。我才突然觉得,成功可能真的不是赚多少钱,能多出名。真正的成功是,不管多少人质疑你,你都敢于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今天站到了这儿,我放弃了很多机会。来到了北京,选择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北漂。

在我的梦想里,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票子,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我想让这个世界知道,我们这一群,上世纪末最后十年出生的一代人;我们这一群,曾经你们口中垮掉一代的90后。我们不是另一代人,我们是另一种人。

也许快餐时代下长大的我们,太急于求成了,可能我们理解得不够纯粹。也许实现得不够彻底。这我承认,但是我们并不像上一代人。我们对规则跟稳定,没有崇拜也没有尊重,我们渴望与众不同,我们渴望活出自己的人生,所以不管有多少人,向我们兜售所谓的人生经验,我们还是要不顾一切地跟这个世界死磕到底。因为我们不想普普通通地活着,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去成为一个“体面”的普通人。我知道有很多人在对我说,醒醒吧看清这个世界,我知道,你们嘴里所谓的人生现实,现实残酷,我都听见了。但是对不起,我永远都不会停下,可能你们会说,说我无知,说我幼稚。可能最后的结尾是头破血流,最后一无所获,但是那又怎么样。人生最遗憾的事,从来都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所以永不妥协在我这儿,就是拒绝命运的安排,直到它回心转意,拿出我能接受的东西来。

我叫房琪,出生于1993年2月4号,毕业于2016年6月17日,在今天的这个特殊的毕业礼上。我想跟,所有2012级的毕业生说,勿忘初心,让我们捍卫我们的梦想,直到现实对我们缴械投降。下一次,世界精彩处见…

第16篇:陈琪读后感

读《体验鲨鱼》的启发

这本书里讲的事鲨鱼,其中有史前鲨鱼,巨齿鲨,至今我还记忆深刻的鲨鱼有雪粉鲨鱼,巨嘴鲨鱼等10种。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晚上黄昏的时候最好不要游泳,因为这是鲨鱼觅食的时间。不要一个人去游泳,要和一个或一群同伴在一起。如果受伤伤口没有愈合的情况下不要游泳。鲨鱼可以在一公里以外闻到血的味道,不要在水里撒尿,鲨鱼会被吸引过来的。如果有鱼群在你身边的话你可要小心,发现他们开始骚动不安,聚在一起的话很有可能附近有鲨鱼。不要和宠物或其他动物一起游泳,它们拍击水花会引来鲨鱼。不要再钓鱼的人附近游。以上就是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

第17篇:读后感董琪

读 后 感

近日静心读了《工作赢在心态》这本书,书中做人,做事的心态让我感触颇深。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让自己在为人处事和工作方面也颇有感悟!

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好坏往往影响工作态度。拥有好心态,工作才能有好状态;拥有好心态,生活才能更精彩!工作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工作,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从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价值。一件事你可以不去做,如果你做了,就要全力以赴,并把它做到完美。再者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做,当作为自己的梦想而工作,要“干一行,爱一行”,没有不被热爱的工作,只有不热爱工作的人,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可以让人产生满足感、快乐感,前提是你热爱它,做好它。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接受各方面的恩惠,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关爱之恩等等,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该感恩衣之温暖,食之香甜,住之舒适,行之便捷,所以我们应该抱着感恩的心去参加工作,去激发工作的潜能,去领略工作激情,将感恩的心化作对组织的忠诚。忠诚并不是从一而终,而是一种职业素养和人格品质。感恩作为一种情怀,是职业者忠于组织的基础,一个心存感恩的人,要执着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心存感恩的人,要把对组织的感激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一个心存感恩的人,要关心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对组织利益负责,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

做好自己的工作,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是所有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要实现这一梦想和追求,不仅需要你拥有不凡的情商和智商,也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奋斗,更需要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

心态,简单的说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心态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心态,一种是消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人类最大的法宝,有些事情你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也可以用消极的心态去看待。比如:杯子里有半杯水,有点人说:“唉,只有半杯水了。”有的人则会说:“啊,还有半杯水呢!”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前者是悲观的,后者是乐观的。在追求人生目标上,会有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其差别就是在于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心态上。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命运。

心态也是一种能力。积极的心态导致积极的思维和行为,而积极的思维和行为必然养成积极的心态。忠诚、正直、希望、乐观、勇敢、感恩等积极心态,能使人奋发上进,激发人的潜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变化,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而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悲观、孤寂、烦躁、颓废、抱怨等消极心态,会使人悲观失望,萎靡不振,不思进取,也因此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一个心态好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一个真诚待人的人,一个洒脱幽默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气息,一种和-谐的氛围,自己也感觉到欢心和喜悦。

心态同样是一种动力。现代的节奏,复杂的关系,给人们带来种种心理上的

压力。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处在什么岗位,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成就事业的前进动力。心态好,才能有昂扬的拼搏干劲和精神状态;心态好,才能处理好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心态好,才能把压力变为动力,高标准、高效率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最终取得出色的成绩。

最后,最为一名企业员工,应注重自己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树立与组织共赢的理念,要与组织合作共进,一同发展,你帮助组织走向成功,组织也会给你创造成功的机遇,组织的发展就是你的发展,你的发展源于组织的力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全力以赴去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为自己而工作,时刻把组织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就是把为自己工作与为组织工作统一起来,勤恳敬业,认真负责 总的来说,读完《工作赢在心态》这本书使我深刻感受到:人的好心态,就是要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会创造条件;人手不够,能够多做、多付出。同时,当把心态变成一种习惯时,我们不但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知识,积累许多经验,还能从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投入工作中得到快乐,同时,我们更应该做得更好,更仔细,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誉。让我们一同携起手来在自己的工作中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敬业,从现在做起,保持好的心态,将会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第18篇:赵琪——读后感

《第十六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学习文章》读后心得

赵琪

第一次看到交流会学习文章的时候我是抱着一定要一口气读完的态度的,可是真正我认真看下去才发现一口气看完那是不可能的。虽然文章篇幅不多,但是每篇文章的信息量都很大,也着实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们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

——读《老师是用来牺牲的》

其实初读刘老石老师的文章起先我是很愤怒的,他几乎将我们国家引以为豪的现代教育抨击的一无是处。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虽然不是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多么自豪,但是考上大学至少可以说是我一直以来成长的目标吧(即使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但是刘老石老师居然轻易地就否认了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优越感,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其实是我曲解了刘老石老师的意思。

老石老师说他辞职距他成为大学老师刚好10年,他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喜欢每天和青年人打交道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他所在的那个天津的大学已经叫他深深的失望了。其实每个人的改变都是需要一个契机的,刘老石也不一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追随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一个著名的农村问题专家,从此和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他利用青年人的力量不停的组织学生下乡活动,但是学校却给予了阻力,并且从未重视过。这样的情况使刘老石黯然神伤,他在文章中写到,青年们是用来成长的,老师却是用来牺牲的,甚至这个时代都是用来牺牲的。是的,没有牺牲哪有成长呢?但愿在一棵老树旁能够长出满怀希望的春天来。

其实,文章最先打动我的是这样一句话“他们从此心中有了农民,有了善良,也有了人。”这是老石老师第一次组织青年学生下乡得出的感叹。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三的学生,我深切的明白处于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迷茫感,我们需要社会的引领,但是很多不和谐的因素让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迷失了方向。“在我的两手中托着不同的弱势群体,一边是在衰败的农村中亟待帮助的农民,另一边是在就业压力中嗷嗷待哺的青年大学生。我的任务是让他们结合起来,让农村获得些许帮助,让大学生们认识到现实,从而跨越自我和社会的鸿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带领我们才能用我们的双手去做点什么。

其实现在的教育环境比起老石老师离开天津那个大学的好多了,学校其实更多的鼓励我们步入农村;国家政策也是很支持的,大学生村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无非是想多吸引一些大学生建设农村。但是,社会的风气并不是特别的正气。对于成功的定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秤杆,但绝大多数还是倾向于名利和金钱的权衡。而且,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深知在“中国模式”教育下的孩子的意志力是多么薄弱,我们可能不大擅长去坚持一项很困难的工作,甚至看起来还没有什么前途。我们一方面高呼我们要挥洒汗水去建设祖国,另一方面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大好的青春长期的投入那片坚实的土地里;一方面我们渴望乡村夜晚的宁静,但谁也拒绝不了城市对于我们来说的诱惑;一方面我们要将我们所学回馈社会,要深入基层,体恤民情,但每年那么多大学生争考公务员捧着铁饭碗就说明了一切。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

——读《一个真正理想主义者的人格和修养》

什么是修养,其实老石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已经说得很透彻了。“整个人的品格教育就是把外在的观念内化到人的灵魂深处,成为其内在的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把这种内化的品格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并进一步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般概念的修养形成可以分为他律、自律和自觉。作为一个决心肩负使命的理想主义者,同样存在着这样三种境界的修养。”

我认为,真正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事业的性质和资源的匮乏决定了我们所做的事情从来就不是靠付工资去做得好的,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升官发财去激励的,所以没有办法指望依靠平常的管理手段去实现工作目标,我们的管理更多的是一种人格激励和带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度的可以示范的人格才能带动其他人参与我们的工作,并积极奉献。因此没有人格就没有带动,也就没有所谓的管理,也就失去了养鱼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讲,修养就是管理,修养就是力量。”这可能更加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动力。其实严格的说我并不算NGO的一份子,尚且算是其中的从业人员吧,可能现在国内的NGO并不是特别的成熟,对于觉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也是非常陌生的。其实我认为处境是有共通之处的,物质条件不是特别的优厚,人才缺乏,更多的还是要看我们自身的东西。而且一旦这个NGO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那他所带来的东西就不纯粹了。

“这种修养绝对不是一个概念,也不应该是一时的性起和好玩,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牺牲。当你已然做了选择,就意味着已经决定为公利放弃私利,也就

意味着注定要做出个人利益的牺牲。”我记得在听“五四爱心学校”创始人吴青山老师的讲座时,他说在大学期间坚持给芜湖众多社区的孩子们辅导功课坚持了3年,期间从没有缺过一次课,风雨无阻。那纯粹是无任何报酬的工作,他却坚持了这么多年,并且现在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人从事这项事业,说不辛苦,是不可能的,说没有动摇,他自己都否认了。但是是什么支持他走到了现在,那绝对不是什么物质或者是名利所带来的东西,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感。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从小我们就立志要挣大钱,要给自己和父母过上好日子,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追逐那些我们曾经以为是幸福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成为了金钱或是名利的奴隶,那真算是得不偿失。“青年人们寻找的是精神领袖,寻找的是方向”,我们寻找的不是那些让我们误以为安全的物质保障,更多的应该是我们得以在世界上引以为豪的事业,不逐名利,渴望升华。

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读《大学生以文化入手参与新农村建设》

《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乡村建设》

《关于食品与可持续的思考》

《三农问题之根本农业三要素长期净流出》 我是第一次接触支农的,对于要怎样支农没有任何一点点概念,但是读完了文章,我想我开始有一些思路了。农民在中国占有很大的比例,一直以来都说我们是农耕大国。的确,农耕文明传承了几千年,到了今时今日,有存在依然合理的部分,也有并不是特别需要的部分。但是不论是土地国有,还有个人承包,不论是合作社还是私营制,乡村建设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三农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被拿到了台面上来。温铁军老师认为“三农问题”根本原因:农业三要素长期净流出。的确如此,乡村没有人来建设,怎么会发展。而且,就连农民自己现在的心态都是不正确的,没人愿意付出,每个人都希望多得一些,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与政策上,一有人腐败,开始是忍,忍不了了就闹,再不然就上访。那为什么不集中自己的力量去认认真真经营自己的事业呢。这些都是那些所谓的个人主义在作祟。

由此看来我们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最先要注意的是在乡村中培养一种团结的风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文化入手,组织村名唱唱歌进行文艺表演是最简单的方式。只有培养农民的整体性才能使农村建设的规模化。

第19篇:赵琪——读后感

《第十六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学习文章》读后心得

赵琪

第一次看到交流会学习文章的时候我是抱着一定要一口气读完的态度的,可是真正我认真看下去才发现一口气看完那是不可能的。虽然文章篇幅不多,但是每篇文章的信息量都很大,也着实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们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

——读《老师是用来牺牲的》

其实初读刘老石老师的文章起先我是很愤怒的,他几乎将我们国家引以为豪的现代教育抨击的一无是处。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虽然不是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多么自豪,但是考上大学至少可以说是我一直以来成长的目标吧(即使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但是刘老石老师居然轻易地就否认了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优越感,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其实是我曲解了刘老石老师的意思。

老石老师说他辞职距他成为大学老师刚好10年,他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喜欢每天和青年人打交道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他所在的那个天津的大学已经叫他深深的失望了。其实每个人的改变都是需要一个契机的,刘老石也不一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追随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一个著名的农村问题专家,从此和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他利用青年人的力量不停的组织学生下乡活动,但是学校却给予了阻力,并且从未重视过。这样的情况使刘老石黯然神伤,他在文章中写到,青年们是用来成长的,老师却是用来牺牲的,甚至这个时代都是用来牺牲的。是的,没有牺牲哪有成长呢?但愿在一棵老树旁能够长出满怀希望的春天来。

其实,文章最先打动我的是这样一句话“他们从此心中有了农民,有了善良,也有了人。”这是老石老师第一次组织青年学生下乡得出的感叹。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三的学生,我深切的明白处于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迷茫感,我们需要社会的引领,但是很多不和谐的因素让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迷失了方向。“在我的两手中托着不同的弱势群体,一边是在衰败的农村中亟待帮助的农民,另一边是在就业压力中嗷嗷待哺的青年大学生。我的任务是让他们结合起来,让农村获得些许帮助,让大学生们认识到现实,从而跨越自我和社会的鸿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带领我们才能用我们的双手去做点什么。

其实现在的教育环境比起老石老师离开天津那个大学的好多了,学校其实更多的鼓励我们步入农村;国家政策也是很支持的,大学生村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无非是想多吸引一些大学生建设农村。但是,社会的风气并不是特别的正气。对于成功的定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秤杆,但绝大多数还是倾向于名利和金钱的权衡。而且,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深知在“中国模式”教育下的孩子的意志力是多么薄弱,我们可能不大擅长去坚持一项很困难的工作,甚至看起来还没有什么前途。我们一方面高呼我们要挥洒汗水去建设祖国,另一方面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大好的青春长期的投入那片坚实的土地里;一方面我们渴望乡村夜晚的宁静,但谁也拒绝不了城市对于我们来说的诱惑;一方面我们要将我们所学回馈社会,要深入基层,体恤民情,但每年那么多大学生争考公务员捧着铁饭碗就说明了一切。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

——读《一个真正理想主义者的人格和修养》

什么是修养,其实老石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已经说得很透彻了。“整个人的品格教育就是把外在的观念内化到人的灵魂深处,成为其内在的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把这种内化的品格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并进一步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般概念的修养形成可以分为他律、自律和自觉。作为一个决心肩负使命的理想主义者,同样存在着这样三种境界的修养。”

我认为,真正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事业的性质和资源的匮乏决定了我们所做的事情从来就不是靠付工资去做得好的,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升官发财去激励的,所以没有办法指望依靠平常的管理手段去实现工作目标,我们的管理更多的是一种人格激励和带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度的可以示范的人格才能带动其他人参与我们的工作,并积极奉献。因此没有人格就没有带动,也就没有所谓的管理,也就失去了养鱼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讲,修养就是管理,修养就是力量。”这可能更加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动力。其实严格的说我并不算NGO的一份子,尚且算是其中的从业人员吧,可能现在国内的NGO并不是特别的成熟,对于觉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也是非常陌生的。其实我认为处境是有共通之处的,物质条件不是特别的优厚,人才缺乏,更多的还是要看我们自身的东西。而且一旦这个NGO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那他所带来的东西就不纯粹了。

“这种修养绝对不是一个概念,也不应该是一时的性起和好玩,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牺牲。当你已然做了选择,就意味着已经决定为公利放弃私利,也就

意味着注定要做出个人利益的牺牲。”我记得在听“五四爱心学校”创始人吴青山老师的讲座时,他说在大学期间坚持给芜湖众多社区的孩子们辅导功课坚持了3年,期间从没有缺过一次课,风雨无阻。那纯粹是无任何报酬的工作,他却坚持了这么多年,并且现在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人从事这项事业,说不辛苦,是不可能的,说没有动摇,他自己都否认了。但是是什么支持他走到了现在,那绝对不是什么物质或者是名利所带来的东西,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感。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从小我们就立志要挣大钱,要给自己和父母过上好日子,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追逐那些我们曾经以为是幸福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成为了金钱或是名利的奴隶,那真算是得不偿失。“青年人们寻找的是精神领袖,寻找的是方向”,我们寻找的不是那些让我们误以为安全的物质保障,更多的应该是我们得以在世界上引以为豪的事业,不逐名利,渴望升华。

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读《大学生以文化入手参与新农村建设》

《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乡村建设》

《关于食品与可持续的思考》

《三农问题之根本农业三要素长期净流出》 我是第一次接触支农的,对于要怎样支农没有任何一点点概念,但是读完了文章,我想我开始有一些思路了。农民在中国占有很大的比例,一直以来都说我们是农耕大国。的确,农耕文明传承了几千年,到了今时今日,有存在依然合理的部分,也有并不是特别需要的部分。但是不论是土地国有,还有个人承包,不论是合作社还是私营制,乡村建设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三农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被拿到了台面上来。温铁军老师认为“三农问题”根本原因:农业三要素长期净流出。的确如此,乡村没有人来建设,怎么会发展。而且,就连农民自己现在的心态都是不正确的,没人愿意付出,每个人都希望多得一些,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与政策上,一有人腐败,开始是忍,忍不了了就闹,再不然就上访。那为什么不集中自己的力量去认认真真经营自己的事业呢。这些都是那些所谓的个人主义在作祟。

由此看来我们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最先要注意的是在乡村中培养一种团结的风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文化入手,组织村名唱唱歌进行文艺表演是最简单的方式。只有培养农民的整体性才能使农村建设的规模化。

第20篇:鲁迅散文初恋读后感

在很多场合,总有朋友之间互相询问初恋的细节,而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以为第一次正式地交男女朋友才称作初恋,直到我读到了它,周作人的《初恋》。 《初恋》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内容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地方,但当我看到最后一句:“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便一下子被吊起了兴趣,他竟能这么冷酷?据我个人所知,《初恋》并不是周作人最富盛名的篇章,但它却有着令人过目难忘的魅力。明明应该悲伤,却为什么又像石头放下了呢?我赶紧细细地又读了几遍,生怕是自己看漏了些关键的句子。文章仍旧是那篇文章,好似懂了点,可要想到那一点上却又什么都想不出。

开头的“那时”将我们带回到了作者十三四岁尘封的年纪。讲了宋姨太太,讲了石家媳妇儿,讲了姚家老妇,最后终于讲到了女主人公,三姑娘。三姑娘并不是畏畏缩缩的小女孩儿,她不管两家的冰冷关系,会抱着一只大猫看“我”练字。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少年闰土,也许她也只是趁了童真无知的年纪才这么潇洒,若不是害了霍乱,还不知成什么样子了。

就是这样一个三姑娘,“我”爱上了她。不曾讲过一句话,甚至连样子都没有仔细看过,在我们现在看来还真有些荒唐可笑。就是这样一个不知什么模样的三姑娘,却“为她的光辉所掩”,使得“我”感到亲切,又无所谓她的模样,一个劲的只知道爱慕着她。

虽然“我”知道自己是“丑小鸭”,但还是会在她面前表现出振作与欣喜。回想我们小时候,便深觉感同身受,那种懵懵懂懂,不求目的,就是简单地开心并乐意见到的欣喜。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粉饰,却把少年之间单纯委婉的爱慕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后的“英雄救美”的心声,更是锦上添花,多了含蓄的真挚,让人动容。

最后一部分,“我”和三姑娘分开半年后,得知她死于霍乱,心里不快,却又如大石落地般觉得妥帖。当初“我”为了三姑娘竭尽所能地使自己表现完美,在听了宋姨太太的恶语后又立下了救她脱离苦难的夙愿。这反差不禁让人打个寒战。

可细细想想,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面对这样似有似无的爱慕情愫,他又能怎样呢,或是他又该怎样呢?也许是因为她不用再面对宋姨太太诅咒的那种情景,也许这情愫太淡还不至于悲伤,也许是心里惦记着的恋情终于有了了结。毕竟我们不知道他当时的真实想法,或许连他自己都已将这段记忆尘封。

这样一切便豁然开朗。静静的喜欢,淡淡的爱慕,没有所求,没有欲望,没有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气魄,也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惨淡,这种淡淡的纯真的“爱”,只能在那样的年纪才能拥有。我想,十三四岁的年纪说“爱”是还太小,但这就是“初恋”,也的确是初恋。

自己的园地读后感

周作人的书,从前是畅销书,他的一些文章,收入学生的课本。但是我们上世纪七〇年代出生的人,仅知鲁迅,不知知堂。而鲁迅入选的文章,都是什么呢?控诉,嘲骂,所谓匕首投枪者,没少背诵,记得《纪念刘和珍君》还是全文背诵如流,尤以末段“真的猛士”云云为最痛快。到后来稍知思考,觉得也未必就是这样吧,于是找来梁实秋的文章,觉得也很好。老师同学问起看谁的文章,照实回答了,便很诧异,说“他不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么,怎么还看他的文章。又曾买来萨特的书,便被问他也是哲学家么,大概在他们看来,除去马恩列斯,还有人敢称哲学家,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我们读的诗,是《青纱帐甘蔗林》《周总理你在哪里》《有的人》,所学的戏剧是《白毛女》选段,骈体文是《与朱元思书》,我之被看作异类,也是难怪吧。但是我深愿后出生的孩子,得读到一些真的文章,接触切实的人生知识,在学校规定的课业之外,也能得到合理充足的滋养,周作人的书,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我在八十年代,遇到萨特,弗洛姆,尼采,得读《拯救与逍遥》,后来不停的找书来看,影响终生,这是应该感谢的。我深愿现在的青年,也得到这种际遇„„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