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7:53:51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

“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么自处?”

《白银帝国》开场,给了展现了一片荒芜而广阔的戈壁,康三爷站立于苍茫而广阔的天地间这样自问。这广阔即包含了天地之广阔,同时也蕴含着心胸之广阔。

整部电影以“仁义”为主题。

第一次表现晋商得仁义,是邱掌柜因春荒向老百姓放高利贷,被逐出票号,并且永世不得录用。从晋商这一举动对邱掌柜的惩罚就反映出了晋商对仁义的重视,对于那些欺诈百姓民脂民膏的管家,晋商内部是严惩不贷;在此之后,康家“大义参天,至诚至信”的传统更是晋商对仁义看重得表现;此外,康三的一系列为百姓牟利,为百姓的财富着想得做法,更体现出了晋商的仁义之心。

而晋商如此重视仁义,与其发家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影片中有介绍,康家是因为百姓而发家致富的,因此从先辈开始就十分体恤百姓,并且重仁义,而这样的传统也因此而一代一代得传承下来。影片最后,当康三拿出康家祖宗为他们留下得三百万银两来拯救百姓时,在从银窖中拿出的书卷上写着“仁义”二字,体现了晋商从先辈开始就一直穿成下来的心系百姓,重仁重义的传统。电影中有一些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例如开头一段年终分红的场景,院子里呈方形摆开四条极长的算盘,数十人排开在算盘前,有人高声念帐本,这些人的手指噼噼啪啪于算盘上飞动,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随后有人报出一年两千多万、抵大清国库一成的收入;再之后,康老爷子为各掌柜分配红利,声洪亮,众人喝彩,掌柜自夸。很好的刻画出中国古代传统分红仪式的壮观场面,由此表现出当时晋商在票行业上的巨大成功,票号生意生生不息,其经营有条不紊,而且富可敌国。

整部影片我最欣赏康三。

电影是以康三爷为主线,讲述了晋商康家家族中发生的一连串家难和票行的危机。虽然在影片开头,康三得形象是懒散,颓废,沉迷酒色的。康三开始时并不被康老爷看重,在经历了一系列得变故之后,康三成为了家中唯一的男丁,不得不承担起家中的大业。临危授命的康三在全面掌管祖业票号“天成元”之前,他需端详自己的本性,需学习经营理念,需懂得审时度势,需厘清善恶是非,最终找到于世界稳身起行的立场与信念。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康三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走向稳重。康三在学习和经营之中,他不断的尝试用新的方式去改变他父亲所授予的只是方法,懂得体恤民心,懂得“得民心者的天下得道理”,他没有以为的服从父亲的信条,而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正确得信仰和理念,同时更没有失去康家传统对“仁义”这一信条的崇尚和重视,并以之纵横天地。

另外电影中也不缺乏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揭露,这也是影片中得一条情感线。由于传统的婚姻观念,才造成了影片中有点“乱伦”的现象得出现。当康三对康老爷提出要娶杜筠清为妻时,康老爷说了一句:“他是你的老师,娶她为妻成何体统。”从而否决了康三的要求,然而自己却又强迫其成为自己的妻子,成为了康三的继母。杜筠清不爱康老爷从而抗拒他,康三和杜筠清相爱而且近在咫尺却不能在一起厮守终生,这一切对三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悲剧。

整部影片剧情跌宕起伏,有舒缓更有紧张,有欢喜更有悲哀。其中更不乏对一些传统现象得揭示,让人有所思考,回味无穷。

09379053林泽斌

推荐第2篇: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

从片头三爷(郭富城)对着天底下空旷的戈壁自问“天地这么大,人这么小,该如何安身”到电影结束时天成元打开地底下的银窖救济灾民挖出书写着“仁义”的卷轴,“仁义”作为一条主题暗线一直埋藏在电影中,却一直被主体的电影叙事排除在外。像《白银帝国》这样一部“史诗”电影,“仁义”这样用道德挂帅的主题不要行不行?当然可以,只要电影真正倾向于“白银”和“帝国”即可。而“仁义”最终还是被从地底下生拉硬拽出来了。除了像有人分析的那样像郭台铭这样的新富阶层为了中和人们的仇富心理这种潜在的文化逻辑之外,电影主创们的心理逻辑是:越是仁义这样崇高的道德字眼越能激发普通观众的情感,人们进入影院就是为了体验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东西,更何况,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伦理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在某本介绍中国文化的概要上隐约读到的“仁义”二字。于是究竟在观众心中激起的情感是粗浅还是深刻,儒家的仁爱伦理与斤斤计较的商业理性之间到底能不能调和这些问题全部弃置不顾了,就像有些商业电影无论有没有艺术性一定要冠之以“商业艺术片”一样。

导演选择以年度总结帐开始,把所有掌柜聚在一起,这方法有点借鉴教父开塲,但运用得很成功,自邱掌柜被罚开始一步步呈现出一个大商业机构的管理及运作模式。如股份制,掌柜制等。尤其是大算盘那一段,使人觉得新奇趣味十足。虽然我不清楚当时记帐时否眞需要使如此大算盘,但如此安排颇具戏味。同时逐步显出各人性格,如邱掌柜贪利,一爷仁慈,二爷鲁莽,三爷消怠,四爷懦弱,张铁林善用权术,戴掌柜精练能干。开篇的一连串事件,把天成元那种落后不近人情的规章显露无遗,使人感到衰败的裂缝隐隐若现。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精彩开局近年国产片中难得一见。

《白银帝国》宣称为“中国华尔街,再现晋商五百年传奇”但纵观全剧,除了感情戏著墨较重外,我认为还有一致命弱点使这套戏成不了眞正的传奇片。这是对晋商经营技巧的描写过于片面。全片大多是对天成元管理的纵向描写,即张铁林片中数次提及的驽人之术,但横向关系却鲜有著墨。只在救四媳妇时吩咐买个人情及运银时与山贼互通声气这两处略为提及。生意的成功内部管理固为重要,但若无稳妥人脉关系将会寸步行。或者是触犯国内政治禁忌,但纵观中外佳片,如《教父》中米高与议员在房内针锋相对的密谈,房外太太们谈笑风生一段,又如《跛豪》中秋节拿著装满现金的月饼盒去送礼一段。至今令人回味。

尽管偶有亮点,但并不能掩盖后半段剧情苍白的硬伤,荒漠夜战羣狼一段,特技精彩称得上国内一级水准。就剧情而言只是加强邱掌柜叛变的反差。八国联军侵华,使票号生意大受损失,郭富城锐意求变,但亦不过是一大票号死前的回光返照罢了。一元开户,看上去让人不知所谓。后半段郭富城高举仁义大旗,并想借此营造出一商业人才形像,却不料后半段之所以剧情单薄正因如此,仁义先行,剧情为辅,显得处处束手束脚,张力不足。本来当时社会,革命党起义不断,政局动荡。正是出英雄的好时机。这样的背景剧情方面可雕琢之处甚多,偏偏编剧置之不顾,让主角自说自话,显示不出一种商界人才所有的大局观。或者导演应该改下宣传“中国仁爱街,山西商界孔子育成传”。

影片开场不凡,茫茫戈壁,碧空黄沙。郭富城饰演的康三爷独立于天地之间。他那句“天地如此之大,人何以自处?”颇有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气度,也为电影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和思想主线,康三爷的一生其实都是在

完成这个追问。开篇这个场景也呼应了康家发迹的故事。康家的祖先原本是个驼夫,在大漠之中把自己最后的一口粥给了一个饥饿的陌生人,自己饿着度过了除夕夜。第二天醒来,陌生人留下了几百两银子,这就是康家这个掌握着相当于国库十分之一财富的庞大帝国之源。 这样的一个家族故事的设定既符合全世界所有故事都有的“好人有好报”的路子,也符合晋商文化的根本。在当年的乔家大院宗祠里,一直供着乔家祖先要饭的时候穿的乞丐服和打狗棒。乔家的打狗棒在《白银帝国》里变成了宗祠里一直供着的一份帐单,康家人一直替那位当初赠钱给祖先的恩人记着账,按照股份,这数百两白银到康三爷这代已近乎天文数字。最初的清贫不仅能愈发显现出如今的荣耀,也让子孙清楚地看到祖辈创业之艰辛,饮水思源,时刻不忘祖辈之苦。通常,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发迹了,才会不羞于提及当年自己或祖辈之卑微,而如果依旧卑微的人则会想法设法去掩盖。 无论是打狗棒或账本,都是极具仪式性和象征性的。而这种仪式感和神圣感从头至尾贯穿在《白银帝国》里,特别是开篇年底结算分红那段。康老太爷带领众人向关公上香,念到“悯念先人,俯仰天地,至诚至信,大义参天”,这时候能清楚地感觉到,维系这个庞大的金融帝国流畅运转的,除了严密的运营体系,清晰的利益分配模式这些东西,更重要的还有内在的力量——儒家精神。儒家精神这个词太庞大太繁杂,但于世俗层面简而言之就俩字“仁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这两个字也是康家及康家所代表之晋商最核心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

当影片结尾,康三爷挖出祖上藏于地下的救命钱来还债的时候,看到祖先写的“仁义”二字,他所做的一切都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据和信仰上的承载。什么是“仁义”,在我看来仁就是推及及人,博爱是谓仁,不仅想着自己也想着别人。义就是只要觉得对,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做,就像康三爷用自己全部家当来还债一样。 电影里的康三爷在很多地方应该都是以乔致庸为原型的,包括他因为几个兄弟的变故而不得不承担起家族大业,他对行业的革新等。姚树华对这个人物的设置非常有趣,他身上有很明显的俄狄浦斯式的悲剧性,与名分上为自己母亲的杜筠青之间的爱情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东西,一如康老太爷所说,康家列祖列宗和上下几百口人都比不上一个女人。最后康老太爷的出走其实也是他逼走的,暗合了弑父情结。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性还体现在一如影片开始他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问一样,他的每一步都是被逼出来的,而非自己选择。但导演又给了他另外一个东西,类似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知难而上,愈挫愈强,以及在严苛的父亲管教下显现出的独立性,也就是康老太爷所谓的“杀气”。这让他成为和父亲不一样的人。康三爷和杜筠青的爱情占据了影片很大的篇幅,许多细节非常出色,也颇为感人。

《白银帝国》是部商业电影,就如晋商们的在商言商一样,一定要拍的好看,让观众接受,但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白银帝国》的创造者用一种使命感来拍这部电影,通过电影让观众了解晋商背后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儒家精神,这样的态度让人尊敬。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国人拼命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慰藉,一群所谓学者把儒家思想和典籍包装成心灵鸡汤贩卖的时候,他们通过电影让人真正感受到基于儒家思想的某种力量,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赢得尊重。

袁丹妮环艺081108087017

推荐第3篇:白银帝国观后感

篇1:白银帝国观后感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一部老电影《白银帝国》,感觉还不是不错的,特别是老郭的演技,越来越了得了。然后,突然想写点什么,暂且就定义为观后感吧。

对于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里面的两句古语:“知易行难”和“无欲则刚”。先说说“知易行难”吧,这个我想大家经常会体验得到吧。那么多道理,我们多少都知道,说起来也会说,可是真正碰到了,要去做的时候,就困难了。就拿“贵在坚持”来说,我也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能一直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的,可很多时候,自己选择了放弃,不可不说“知易行难”啦。

再说“无欲则刚”吧,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欲望: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一旦被自己的欲望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反过来,如果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能够达到无欲的境界,就能成就自己伟大的人生。可终究,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想到这里,突然意识到,原来祖宗留下来的人生哲理,都是那么的经典,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真理永远都是真理。知易行难,虽然很多东西暂时还做不到,但至少要知道,然后再一步步往那个方向走。相信终究有天,自己知道的都会做到。

篇2:白银帝国观后感

述了清末民初富可敌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元父子之间的传承和三角恋情。

《白银帝国》观后感:偏爱看美人迟暮,英雄气短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让你思考。我却觉着一部好的作品能迷得我神魂颠倒罔顾其他,一部不那么好的作品才会使我动脑。后者如《白银帝国》,白天看了信手涂抹几行感想,犹感不足,夜里找原作来看,第二天不由自主想了一个上午。

想的是两件事,不包括昨天议论的影片的精彩程度:起初怀抱的对晋商事迹的兴趣,在读《白银谷》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又越发关注书中用心良苦的布局在影片中如何展现。前一部分里票号的功能、“股”的意义等背景资料,为理解晋商故事所必需;后一部分我的观点颇为主观,实在是由于影片与原着差异太大,想多谈一点。

第一部分中,如“票”、“折”、“股”等的名词的含义是中国古代社会固有的,异于我们通常理解的自西方引入的概念。首先,清代产生的票号,其作用与银行有相似之处。书中提到了票号的两种主要业务,其一的凭据姑且称之为“票”,将银两存入此地票号,便可持出具的“票”在有办事机构的彼地取得银两,类似于异地汇款,正是晋商最早开展这一业务,并因此产生了“票号”产业。其二的凭据或可叫做“折”,同样是向票号存入银两,但数额较前一种少,商铺出具不记名的“折”,持折人既可以凭“折”向票号支取银两,也可以将“折”馈赠他人。票号业务多样,但电影中涉及的主要是以上两项。其次,票号的经营理念和行业规范。东家出资,掌柜经营;出资者取得“财股”,有一定资历和成绩的经营者取得“身股”;在分配盈利时,“财股”和“身股”的享有者都可以取得分红,在分担风险上,出资者要负担亏损的风险,经营者则不必承担损失;掌柜通常由票号培训的学徒担任,优秀者能取得“身股”、身家丰厚,但掌柜一旦被辞退,取得的“身股”不能带走,即使能被其他票号录用,也很难再取得新东家的信任和高额的报酬。

篇3:白银帝国观后感

“天地真大,人真小,人如何自处?”----《白银帝国》核心台词 ;望着开篇荒漠场景……

在19世纪的山西,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全国“金融大鳄”, 他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天成元”票号康老爷膝下有四个儿子。当一件绑架案把家族成员陆续击垮后,号酒色的三爷必须担起家族金融帝国的重任。

专权的康老爷试图把老三打造成金融大亨,并努力向他的传授“驭人之术”。但三爷却对父亲的权术手腕和商业道德充满了质疑。

在追随父亲的脚步和找寻真正的自我之间,三爷必须做出选择。在八国联军入侵、由银元改为纸钞的金融风暴,凸显出“商人重义”这一晋商不同于其它仁义精神。

尤其是晋商所信奉的儒家文 化“仁”、“义”演化为商道,给现代商业社会和文化以启迪,“以义制利,崇尚信誉”,这大概是晋商的一个共有特点。在片中,山西商人身入财利之场而不污, 信守勤劳,淳厚信义,甚至在经营活动中“重廉耻而不失体面”, 康家老爷及康三爷身上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人本善良,康家以“善贾”、“良贾” 为祖训,将中国古代孔子的儒家义利思想演变成经营处事的准则,不愧为妙哉!

纵观整个影片,清末晋商风云传奇大片,潇彧认为还是值得一看!至少我们能够重温 那段已经埋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晋商故事而不被历史遗忘;至少我们能读懂拿祖宗的银子最终换得的“仁” 与“义”正是康家祖训的信誉,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用良心做事,凭良心做人” ,从不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把商业经 营的“仁义”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这在那个时代晋商人康家眼里,又是何等重要啊!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企业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利润,获取价值最大化。其实,那个时代晋商的“天成元”也不例外。“天成元”的继承人“康三爷”为民解忧的服务可谓做到了极致,“顾客永远是上帝”,所以“天成元”值得让百姓信赖,也并不足为奇!

在当今商道也一再倡导“诚信”二字。影片的结局,展开祖宗的遗训 字幅的时候,浓墨的笔迹“仁”、“义”为影片画上了完美的结局。

推荐第4篇:《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讲述了一个清末民初时期,一对父子家业传承和三角恋的故事

影片中,康氏家族最初因为施粥救人,获得30两白银扶持。经过长时间的经营、规划。发展成为名震四方的大商帮。在清末政府腐朽、社会战乱不定、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天成元‘’经营票号渐入困境。康氏在八国联军侵华前也经历了一番磨难,康四爷因为妻子失事失疯,二则因意气用事,冲动莽撞出事,后一直卧床不起。一爷天生患聋疾,原本可以继承家业的人由三个变成一个。窘境中,不受重视的康三爷临危受命,接下摊子。面对时势,看到百姓的疾苦,康三爷决意不随父亲性子,而是保持自我,敢拼敢闯,不拘泥于旧识,懂得与时俱进,开创了中国汇兑制的先河,以创新来维持经营。

‘’积少成多,人弃我取‘’康三爷善用攻略。岁为家族之子,却又颇谦逊;善于学习,先后向孙掌柜和戴掌柜求救。最后在清政府腐败之际,看到百姓因纸票变废票绝地求生的处境,设法动用银窖,维护民生。真正遵循了祖辈留下的‘’仁义‘’的祖训,康三爷最终明白做生意不过做人,人不能泯灭良性,只有真诚对待良心,良心才会得到安宁。

从《白银帝国》中,我们不难发现,为商致富,不能失仁义之根本,本固安宁;要讲求信用,做人要善诚,不能不顾他人,独求己之利。不仁不义的人无法立足,更不能树威。做生意经营讲求积少成多,不能只把眼睛投在少数人手中,要普及百姓,方能达到“衣食成家”。以康氏为代表的晋商用前瞻的目光开拓汇兑先河,减少了镖局押运的风险,与现代的银行接轨。展现了晋商以义制利的仁义精神和当时商业帝国的繁荣。

推荐第5篇:白银帝国观后感

两种价值取向的斗争

——观《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封建金融家族的故事。清朝末年,山西票号“天成元”是清帝国的“金融大鳄”,富可敌国,影片主角康三爷(郭富城饰)是“天成元”的三公子,他继承了家族事业,但是他的想法与他的父亲康老爷(张铁林饰)的想法截然不同,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两代传承之间的故事。

山西票号“天成元”是清帝国的“金融大鳄”,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天成元”有着极其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来限制各个分号掌柜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能全身心为“天成元”工作,对“天成元”绝对忠诚。康老爷是“天成元”的财东,其极其善用权术,主张用名、利、威驭人,是一个以利为先、深谙经商之道的商贾。他一心想把康三培养成与自己一样的金融大亨,授其驭人之术。但是康三却不认同父亲的做法,也不认同票号那些泯灭人性的规章制度,他对父亲的权术手腕和商业道德持怀疑的态度。他认为做生意不过就是做人,经商应以仁义为先,他不认同父亲那种选取具有奴性的人作为心腹的用人方式,他以德才兼备作为用人的考量条件,所以他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选具备奴性但德不配才的邱掌柜作为总掌柜,而是选了父亲认为难以驾驭的但德才兼备的戴掌柜作为总掌柜,最后邱掌柜的背叛证明的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信奉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此破天荒地开辟了“小户存款”的业务。而且在大清即将倒台、大清的钞票变成废纸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天成元”的名誉,也为了让那些小户能度过难关,他不惜动用康家先祖遗留下来的窖银。最终,康三发现自己没有违背祖宗的遗训,自己的行为冥冥中应了祖上的遗训:“仁义”。

康老爷与康三爷的行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经商之道,同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康老爷代表着“利欲熏心、权术手腕”价值取向,康三爷则代表着“仁义为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价值取向。在清王朝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这两种价值取向展开了斗争。权术手腕或许能很好地支配一个人,但永远做不到让一个人真心服从,重用一个人是建立在真心欣赏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让被人能真心服从,则必须做到推心置腹。投机打靶、囤积商品的行为或许能让你获取暴利,但必须以牺牲“名誉”为代价,而只有仁义为先、至诚至信才是真正的为商之道。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可以得到斗争的结果:历史选择了“仁义”。

《白银帝国》的故事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事件的背景下,影片中中国的票号业发生了巨变,一种价值取向取代了另一种价值取向。这也预示着整个中国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会有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替代落后腐朽的价值取向,“仁义”将在新中国的土地上遍地开花。

推荐第6篇:影片《白银帝国》观后感

影片《白银帝国》观后感

以晋商为主角的《白银帝国》以“天成元票号”历尽动荡时局以及家族巨变为主轴,剧情在儿女私情的家族矛盾和金融运作的商业智谋之间穿梭发展,旁及八国联军入京和辛亥革命变天等时局动荡,剧情张力颇强,且具有史诗格局。开篇即以广袤天地,康三爷背手微仰望天的明朗画面,奠定了动荡之中寻得安宁的基调: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么自处。影片虽然是叙说家族,却道出在国家危难时候,个人抛弃私人利益为国家奉献自我的高尚精神。而在挽救家族危机时候,损人利己的不免发生,但是剧中主人公以“仁义”为行事的最高准则,宁愿选择对别人有利的做法,牺牲自己珍视的东西,使自己的良心得到保全。其中尤以康三爷不惜将家藏地窖的白银承兑百姓手中废弃的清王朝钞票,并强调这样做才符合“仁义”的祖训,于如今社会欺瞒投资者,拖欠工人工资的不良企业家形成巨大反差,也更加凸显出晋商最核心的价值观与精神信仰——即“诚信为本”,不论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还是“盗亦有道”,都要讲道义!这一弘扬晋商“商德”的主题,恰好与眼下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不谋而合。

的确,面对金融危机,每一个迷失的集体与个体都在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味十足的《白银帝国》则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答案。于是,该片又多了一个新功效,该片甚至被称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人的威胁的‘教科书’”。金融危机下的契约与道德“贪婪是好的”让华尔街陷入危机——那么,该部讲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仅向全世界诠释了晋商纵横中国500年的“商业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传达了晋商自成体系的金融监管制度、经营哲学和商道伦理。

无论是商业制度还是商业道德,晋商都是全球商界的楷模。我认为,尽管晋商的制度设计远不如现代商业社会的各种政策、法规以及不同层次的规章制度完善,但晋商却在“诚信仁义”的基础上,通过“号规”等内部制度和行会纪律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约束。

《白银帝国》作为一部影片,无法也不可能承担起拯救全球金融体系的重任,但是,这部电影至少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时刻

警醒自己。电影中有救亡、有启蒙,而我们更多的是要全面反思和审视晋商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字中的“诚”由“言”和“成”两字构成,核心意义应是言而有成,不说空话,说到什么份上就做到什么份上。“信”字“人”、“言”两字构成,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算数,就没有信用,故人言立信,一诺千金,说到做到是至关紧要的——企业也是如此!

胡庆余堂或逢灾年荒年,也会施药赈灾,但是平时价格是比较贵的。他卖药贵,是有言在先的,边上写着\"童叟无欺不二价\"。 不二价,意思就是不讲价。不讲价的意思,并不是你有病你总得吃药,趁你着急上火捞你一把,而是,童叟无欺。无欺,就是诚信。这里的药,保证是地道的、品质好,所以贵一点,而且不讲价。旧时的商号尚懂得将“诚信、仁义”作为经营之本,而如今毒奶粉、注水肉、苏丹红等等事件,却让人不甚唏嘘。无良商家在丑行暴露后,又是忏悔,又是赔偿,但多数情况下是由政府“买单”,实在让人汗颜。这里也真心的向政府的管理层呼吁:并不是所有的危机都能用钱化解!道德才是重整商业秩序的主轴!

推荐第7篇: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康笏南人物简评

影片中张铁林饰演的康老爷一角,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封建大家长。四个儿子性格各不相同,老大虽是天生聋哑却仁慈善良,老二冲动易怒崇尚武力,老三略有纨绔但心有慈悲,老四未经风霜天真明亮。手下的掌柜们相处和谐欢乐,兼且各有各的本事各有各的能力,票号天成元也名声在外。原本过几年就该把生意交给儿子和掌柜们,自己过闲云野鹤的恬适日子,未成想,人到老年却大大折了本。先是最被重用的总号掌柜邱泰基老帮趁乡亲春荒时放高利贷,见利忘义犯了晋商大忌,康老爷只能忍痛将其逐出票号,让他去乡下种地重学做人。再是康家老四带着新媳妇去天津看海度蜜月,夫人被绑架,康家老二带着两个从人去天津,路上意外,老二颈椎受伤从此瘫痪。此时传来消息,四夫人已死,天津分号刘掌柜畏罪自尽,康四爷发疯。康家接连遭受打击,康老爷让老三去把四弟接回,身心俱疲的康笏南跪在祖宗祠堂诉问:笏南到底做错了什么!

康家四个儿子,老大天生聋哑又性格绵软无法担当大任,老二瘫痪在床,老四已然疯癫,老三虽以前不受重视又玩闹成性,此时却不得不挑起全家重担。但天成元票号最有能力的三个掌柜已折了两员,又赶上时局*,老三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康笏南一面囤盐牟利,一面培育老三。他带着老三去把乡下种地的邱掌柜接回天成元,传他用人之道,老三心下却不以为然。老三的做法虽然与康老爷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全然不同,却暗合了康老爷心中的澄明世界,因此他反对老三做法的同时,却也放任老三行为。他所能做的,只是将假死的夫人送出国后再娶,给康家留后,因为他知道三子心中所想所念。影片的讲述人便是新夫人所生的老五。康三经营下的天成元,重用有能力的人,而不是父亲那一套用能压得住的人,事实证明,老三重用的戴膺掌柜成为了在危难中与他并肩奋斗的人,而康老爷看重的康家两代人都施恩的邱掌柜却在康家危急时背叛了天成元背叛了恩人。战火四起,票号生意不景气,老三决定发扬晋商人弃我取积少成多的风格,走百姓的路子,采用“一两开户”。这办法虽是良策,解一时之危,却给未来埋下隐患,政局难测,大清倒台,天成元再逢大难。

老三决定动用祖宗留下的保底秘银,给百姓一个交代,康老爷明白儿子的选择是对的,但他觉得如此做法愧对祖先,将小儿子交给老三抚育,也把决定权交给老三,老三怀中抱着弟弟,看向父亲,眼中满是温情和欣喜,这是他第一次这样看着父亲。第二天全家集会开窖,康老爷一骑飘零江湖,自此踪影全无。在银窖中起出的银子中夹着祖训,上书“仁义”二字,老三在康氏祖先和全家面前泪流满面:“爸,我们没有背叛祖宗,不管你在哪,你都会安慰的,我们做对了,我们都做对了。”画面中的康老爷在戈壁落日中只身扬鞭,马蹄扬起的沙尘在身后滚成一条黄带。

影片结局虽淡,却可以想见,“面有凶气”的老三与戴掌柜凭借康家祖宗的秘银和在百姓中的声誉重建了康家的白银帝国。

康老爷的一生以影片开始为界,前半生生意场上叱咤风云洋洋得意,后半生却饱经伤痛垂然无奈。影片中康老爷与康夫人的感情纠葛也颇耐人寻味,一个一脚落入俗套的故事,此处不再赘述。

推荐第8篇: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观后感

经老师的推荐看了这部影片,都说晋商是中国传统商人的典型代表,通过《白银帝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士农工商”的定位已深入骨髓,晋商的成功是迫于生计的无奈,而硬生生创出的一番天地,不是出于创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需求,这决定了在他们成功之后价值取向,捐资买官、依傍达官贵人等千篇1律的做法,只能显示出晋商这个群体的极度不自信,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与官场结合的生财策略。当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内乱的时候,有一种不自觉的灵魂下跪,唯一的应对就是撤铺,回山西老家!而把祖宗积累了几代的窖藏白银用来兑现当初对存款人的承诺,则具有了一种悲壮的色彩。也有人认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的做法过于顽固和保守,不懂得通融之道,彻底透支了山西商人的复兴之梦。但我以为,对责任感的重视应该成为晋商文化最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相比之下,本次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做法就龌龊的多,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为过渡冒险买单,却还要分享巨额红利。

影片中的康三爷主政改革时对小户存款的重视,彻底打破了传统晋商票号只依靠达官贵人的传统,这具有非常重要的转折意义,使金融业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位置成为小户人家可以自由使用的资金融通的渠道,现代金融学中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如票号的存款主要是税款军饷等公款或贵族官僚的私蓄,放款对象以钱庄和少数大商号为主,而且放款对象一般都要在详细调查对方资产、用款目的、还款能力、财东情况等基础上,才决定放款与否。当时只有官府中人才能成为晋商票号的客户。可惜好的改革措施碰上了坏的环境,清政府的倒闭和纸币的大幅度贬值,使得这一改革措施成为晋商的最后一根稻草,成千上万的小户存款人聚集在票号门外,“挤兑”事件频发。历史有时候具有极大的嘲讽意义,但这一点也不能抹杀这项改革的意义。

细细品味,在同样的历史政经变革中,伴随着晋商衰败的是江浙商人的顺势而起,成为中国商人的代表,直到今天仍未停止。这跟其衍生于沿海的海洋文化密切相关,海洋文明的鼓励创新、冒险的品质成就了江浙商人,更远一点,英帝国的崛起同样跟海洋文化脱不了干系。而内陆文化天生具有保守的倾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有一席之地,但外部环境一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适应,衰败,变得不可避免。

正如电影开篇康三爷在天地苍穹间发问一样“天地之大,何以自处?”,当今的山西商人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一方面,前辈的荣耀仿佛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地,政府、学界纷纷拿晋商说事,企图实现再次崛起;另一方面,“煤老板”的现实境况也让相当多的山西商人羞于应对。可以说,《白银帝国》是一部山西商人的文化镜像,恰恰因为它的混乱和无力,不仅透视出前辈晋商的文化弱势,也折射出当代晋商的无奈,更凸显了电影主创的乏力回天。

最后,我还认为,《白银帝国》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应对当今横行于世的金融危机有着积极意义。其实,西方的资本家、金融家、企业家、商人等,从来也都有着明确而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正是这些坚定的信念支撑,才造就了西方世界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西方很多国家的金融业商业从业者摈弃了原有的职业道德,变成了完全自私自利的“小店主”,显露出了种种唯利是图的丑态。奥巴马总统对于AIG(美国国际集团)高层在国家和行业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分派巨额分红的批评,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但是,在西方国家中,仍然有着众多的如比尔·盖茨这样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企业家,在他们的努力下,行业精神正被重建,经济势头正在好转。这种超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行业眼光和职业操守,同中国传统商人秉持的仁与义,是多么的相似,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第9篇:经济学视角——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以一个晋商所建立的庞大金融帝国的兴衰为缩影,折射出富贾晋商的没落和动荡社会软弱政府的气候中一个民族的衰败。电影中,金钱磨不灭的仁肠义胆、强权压不垮的真爱挚情可谓是荡气回肠。

除此之外,电影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知识也着实值得我细细品味琢磨。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从经济学知识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思考。 【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电影开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场景:康家票号围墙里头,工人们正忙忙碌碌地归拢成箱成箱的银子,而围墙外头却是另一个世界,“穷、脏,生存的困难抢去了人们的尊严”。

同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资源占有量。何谓经济,经济的本质就在于对稀缺资源的配置,而如何优化配置则是研究经济的重大课题。资源配置有两种:“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干预经济,“看不见的手”则是由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在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权利掌握在统治者和贵族等上层阶级手中,也就必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剥削与被剥削相应产生,康家围墙里外天上地下的不同场景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必然。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很明显,这绝对不是最优资源配置。

现在来看,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经济改革中,以改革开放为例,不论城乡改革,尽管不免地总是导致一些阶级受益而另一些阶级利益受损,但是以市场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资源配置方式却在努力朝着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方向努力着,这比封建社会是绝对的进步,比起电影中的普通平民,我也觉得更加幸福。

【银行】:新兴银行的夕阳 古老票号的黄昏

从康家天成元票号“二十三个分号一年过手之银相当于朝廷岁入的一成”时的盛极一时,到1905我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的成立对其汇业的严重冲击,再到国民革命爆发国事大变票号业务的全面崩溃,一方面标志着我国旧式票号的没落,另一方面业标志着现代银行的逐渐发展和崛起。

首先,从管理组织形式上看,明朝钱庄和清朝出现的票号,都是封建式的,电影中康家天成元票号以严格的号规进行管理,具有鲜明的封建家族的管理风格,严厉苛刻但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以后我国现代银行业摆脱了这种封建家庭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发展。 其次,从业务内容来看,一方面国家银行出现以后票号在传统的汇兑、收存、放贷基础上又增加了储蓄业务,比如电影开始票号中的繁忙景象“汇水七十五两,这是收条”、“五千两期票,照日本国汇兑率算,给票后三日兑现”表示票号的汇兑、收存业务面较广。户部银行开办以后,康家京号分行开辟了“一两开户”业务,广纳小额储蓄,在官方拿走大客户的困境中找到了突破口,这也是银行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另一方面,电影中康三和戴掌柜去上海学习,提到了放贷抵押,银行的放贷抵押可以提高放款的安全性,但是由于增加了贷款者的借款成本,所以借款者会设法降低利息,电影中的康家票号主要放款与政府,更是以要求抵押。尽管如此,抵押作为一种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也说明那时我国票号也有了信用意识的萌芽。

【货币】:谈谈白银和纸币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由于具有价值,易于分割等特点使得货币生来就固定在金银两种贵金属上,重商主义早期思想理论的特征甚至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代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加便于交易的金属货币象征符号纸币出现了,它是由国家强制发行并使用的,本身没有价值,因此不是财富的代表,而这点在这部电影中体现的尤其淋漓尽致。时局动荡之际,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挤兑、掠夺甚至背叛所为全是代表财富的白银,而大清银行发行的纸币却落得个“存进去的是钱,出来的是废纸”的下场。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令人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当时人们做过一个统计,美国黄金储备量 8135.5吨,占外汇储备的76.1%,德国黄金储备量3422.5吨,占外汇储备的63.2%,分别位居全世界一二位,而中国大陆黄金储备仅有100吨,占外汇储备的1.1%,这样巨大的差别让人很担忧,也许有一天我们就会成为兑不出银子而自焚的可怜老人。这也给我们一个惊醒,不能一味追求外汇储备,增加黄金白银储备量,为国家安全提供切实保障。

推荐第10篇:金融学 看《白银帝国》有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描写的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的全国“金融大鳄”,它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本片的主轴正是“天成元”这一商业帝国两代之间的传承故事。除了纠缠父子二人与一奇女子的三角恋情之外,更是借此传承过程表现中国两大思想体系--法家与儒家的义理之争。在影片中,又通过对绑匪横行、八国联军、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背景展示,凸显出“商人重义”这一晋商不同于其它的仁义精神。-------------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观看这部影片,可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有关于金融学的知识。天成元作为晋商四十六家票号商会之一,在清末就发行了期票,并且存款人可以在日本国取钱,从中可以看出在清末的时候早期的异国存取业务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电影中关于清政府发行的纸钞,在清政府垮台之后它就变成了废纸,这也间接的揭露了纸币的一个弊端,在纸钞变成废纸的同时,白银最为一种有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它的价值仍然存在,而且还出现了抢兑银子的情况。说明了一国政府发行的纸币是具有局限性的,但面临政府垮台或者政局不稳的时候,该国的纸币会面临贬值或者一文不值。对于银子等本身就具有一定价值的一般是等价物,在货币的历史舞台上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投资金银等一般等价物。

在电影中天成元的前总掌柜因为借高利贷而被康老爷辞退,作为票号商会中重要的一员,天成元对于自己的名号相当的在意,在那个时代,高利贷被认为是害人害己的,并且会被同行业的人所耻笑,所以康老爷严惩前掌柜。这说明了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高利贷的危害。但是在康老爷惩治了前掌柜的同时,康老爷自己也囤积食盐,打算在在适当的机会出售以牟取利润,食盐作为人类所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在现代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康老爷的做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贴现了商人的本性,尽可能的牟取利润,并且不顾道德。

天成元票号是一个家族制的企业,在影片的开始,康老爷由于有四个孩子,虽然大儿子有一些残疾,但是还有两个儿子可以继承家族事业,所以康老爷并不是很在乎三儿子,但是由于发生了一系列的意外之后,只剩下康三爷可以继承家族事业时,康老爷就只剩下大力培养三儿子这一条路可以选着,并且在三儿子不愿意生育继承人时,把自己的小儿子教给三儿子抚养,这也体现了大家族制企业的一些特点,并且延传到现在。

天成元是一家票号,对于自身的信誉是非常看重的,在影片中康老爷的四媳妇被绑架羞辱之后自尽,四儿子疯癫,对于票号的名声有所损害,所以在天津出现抢兑**,这说明信誉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一家金融机构的信誉受到损害时,它所面临的威胁是非常之大的。这也间接的告诉我们,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要重视对企业的形象以及信誉的培养,它是一种无形资产。

影片的背景发现在社会*,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一个家族要维持发展,所需要经受的不仅仅来自于政府的压力(影片中清政府欠天成元银子不还),还要面临其他许多不确定因素(邱掌柜联合抢匪盗取银子、英法联军的侵略等),天成元坚持自己的口号“至诚至信,大义参天”,在战乱之时动用最后的资本去完成对顾客的承诺,体现晋商的一种仁义精神,作为商人,应该在不损害广大人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最大利润。

影片中还有其他许多地方体现了金融学的道理,比如说贫富差距、信用、货币制度等。但是天成元坚持“仁义”,虽然在开始时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但是对于企业以后的发展以及自身为人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市场营销093 109065071 郑 乐

第11篇:金钱帝国观后感

《金钱帝国》观后感

——邢晨 1007820242

这部片子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看了,以前只是冲着导演和明星、一个人看的,而这一次则是带着学习的目的、跟很多的同学一起看,看的时候也就多了一个心眼,去留意影片中的一些细节或是一些槽点,自然也就觉得影片变得更有意思、更有意义。

70年代的香港到处充斥着腐败与黑暗,原本应该与黑帮势力作斗争的警察,却变成了最大的黑帮势力,警匪一窝。打着除暴安良的名号,实则充当的是所有黑帮的保护伞,他们与黑帮势力达成协议,划分好地盘,明目张胆的进行权钱交易。腐败的阴霾已经彻底地遮蔽了法治的光芒,社会正义在执法者的脚下被肆意践踏,人们都为钱疯狂,可以丧失尊严,可以出卖朋友,可以没有良知,可以沦丧道德, 唯独不可以没有金钱。于是,人们在共同的期待中心照不宣,在一致的目标中心领神会。警察公然受贿索贿并理直气壮,百姓自觉送钱行贿且乐此不疲。赌场很热 闹,却没有人去关心谁赢得家财万贯乐不可支谁输的倾家荡产跳楼自杀;妓院很热闹,也没有人去关心谁家的姑娘去卖淫那家的男人来嫖娼;警局很热闹,也没有人 去关心谁在维护正义而谁又在践踏法律。整个社会乌烟瘴气,正义的法槌声被哗啦的铜板声完全淹没。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廉政公署的部门成立,香港的社会才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廉政公署(简称廉署;英语:Independent Commiion Against Corruption,ICAC)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独立执法机构。于1974年2月15日根据香港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条例成立,以肃贪倡廉为目标,采取防止、教育及调查三管齐下的方式执行。成立前由香港警察队反贪污部负责相关事项。廉政公署的调查对象初期限为公务员,继而扩展至公共事业机构,进而包括所有私人机构。

影片中的廉政公署最开始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数都是刚毕业、没什么经验,空有一身抱负的大学生,而他们需要调查的却是整个香港警界,因此起步阶段的廉政公署是非常困难的。署内成员几乎每个人都被威胁、甚至迫害,虽然有一小部分的成员因害怕或受伤致残而退出公署,大部分的成员还是坚持留在公署,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一个又一个的带头违纪的警察或官员落入法网。由于警界几乎人人犯案,法不责众,因此最后只是对高层进行了清洗,其他的警察只要以后不再犯案就不予追究,从此以后,虽不能说香港再无贪污腐败,但也只有少部分在暗中进行的了。

权力和义务总是相结合的,而义务就是约束,只有权力、没有约束,只会滋生腐败,只有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机构,才能使社会各个机构、组织良好地运转。

第12篇:大秦帝国观后感

《大秦帝国》观后感

在未观看《大秦帝国》之前,就自己读书时学历史的了解,商秧是一个秦国变法未成功,最终被五马分尸(车裂)的悲惨历史人物,为了使秦国由弱国变成强国,冒着生命危险提出变法,变法实行后不久,因其变法触犯了秦国当朝各重臣、大臣的利益,特别是老一辈、老世族的利益,变法因此受到了强烈的阻扰,未成功而告终。近日在您的教诲下,有幸花了几日的时间认真的观看了此片,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历史增加了了解,更让我看到了且体会到了除历史之外更多的“东西”。

首先,观看此片后,让我记忆深刻,意犹未尽的是八个字“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国,一个穷的叮当响,弱的无国理睬的小国,在兵器落后、粮草缺乏、国人饥餐露宿、国政动荡、世仇积怨的情况下,国人仍可在战场上用自己的生命毫无胆怯,奋勇杀敌,泼撒热血,喊出如此气势,振奋人心的口号,既抵御了当时秦国的败落,也为后来秦国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但秦国当时落后的国情也是事实存在的,年年战乱,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人口日渐减少,国家日见衰落,在此大难之国的君王秦孝公,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全心救国,广招贤才,扩政变法,最终在招贤期间费尽千辛万苦招入商鞅,而商鞅进秦后不走捷径,得高官变法,而是耗时三月,不怕艰辛苦难坚持走遍秦国各大小郡县,穷苦山村,实实切切的对秦国的国情勘察了解、记录后,终写出了为秦国变国为转折的《商鞅变法》书隶。后秦公 与商鞅经过三天四夜,废寝忘食,研心商讨,最终二人合二为一,面对旧法的困扰,老世族的劝阻,国人的不信、不解,外国的胁迫施压等等各方压力,耗尽一生心血为法,变法,护法,仲有万般困难,也毫无畏惧,从一而终,坚持不怠,最终《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实施20年余,使秦国人人不懂法,变为人人依法,弱小之国成为各国畏惧霸国,老弱残兵转变为新锐战士。商鞅变法虽然未继续推广使用,未取得圆满成功,但变法期间给秦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足以说明商鞅变法对弱秦时的改造性、可行性、必须性,所以商鞅变法相对于其他各国变法比较是成功的。

其次,观看此片,深思熟虑后,我觉得此片中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不管是国家、企业、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就拿企业来讲,我觉得一个企业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1、要有一个像片中秦孝公一样的领导人,顾全大局,心思缜密,良好心态,招贤纳士。因企业风险较大,琐事繁多,变化莫测,但凡企业在起步及低谷时期,领导人也要沉着冷静,轻松应变,为各员工起带头模范,激励员工热情,调节员工工作心情,共渡困境。

2、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从领导人到各基层员工,都能够依照规章制度行事,各部门工作分工明细,无混乱交错,认真执行,各尽其责,使企业各项事务有法可依,工作有纪律性、准时性、完整性,企业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务实,才有更好的效果。

3、企业各部门必须要有一部分忠坚骨干,既能替领导人分忧,充分支持领导人的领导,认真完成好自己工作,又能对属下同事及基层员工起表率作用,推促其更好的发挥自己,使工作更好的得以落实,也更好的提高企业工作效益。

4、需要有一批较为专业的基层员工及售后服务员工,因为基层员工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他们的一言一行皆代表着企业形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工作效益,故基层员工要做到工作技能专业,明确企业发展,同事之间团结互助,衣着形象良好,服务态度诚恳,方能更好的树立企业形象,轻松应对每日工作,提高自己素质,接受企业更好的发展。最后,我认为不管自己以后将在什么岗位,只要有理想,有上进心,有责任感,世间万事皆可成功,因为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第13篇:大秦帝国观后感

大秦帝国观后感

最近公司密集组织看了51集的大秦帝国一开始本以为是部沉闷冗长难耐的历史剧看了却让人颇感伤感,里面有几个人物特别让人觉得心疼!“白雪”“莹玉公主”这两个爱着卫鞅的女人,爱得那么深,却从不自私的想独自拥有,如果我在少年时便懂得这些大爱。也许不会沉浸在小儿女的情感世界里。看完也让我对秦国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原来秦国也有积弱不振,割地求和的日子。小时候历史背过不知道多少遍“商鞅变法”但是从来不知道何谓变法,也不知道变法这件事到底有多么的困难重重,这件事的造成的影响有多大。最重要的有多少人知道商鞅其实不姓“商”,也非姓“卫”而是姓“公孙”还有一直以为商鞅变法和秦始皇是同一代,没想到相差了那么久。我特意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商鞅于秦孝公变法时期,大约西元前360年左右,秦始皇统一约为西元前221年所以两者竟相差了140年啊。我原本以为应该是同一时期呢。

黑色裂变讲述的是秦孝公时期, 秦国已经是一大烂摊子, 因为经历过前四代君王乱政, 年年与魏国征战不休, 秦国差点就要被六国分食, 在秦孝公运筹帷幄, 秦国勉强保了下来, 但是秦国还是危机四伏,强敌环伺, 加上秦国一向封闭, 整个国家可以说是如临深渊,随时可能垮台, 在这种极度恶劣的情势下, 为何会有日后强大的秦国让秦始皇运用呢? 我想这通通要归功于秦孝公与商鞅长达20年的“商鞅变法”商鞅跟秦孝公相见如故, 秦孝公敬佩商鞅的磅礡才氣, 商鞅崇敬秦孝公的大海胸襟, 秦孝公倚仗商鞅的法家治國才能, 商鞅依靠秦孝公全力支持, 在这种如鱼得水之下, 秦国被推向了最高峰。黑色裂变会让人如此感动的原因主要是商鞅如神一般存在的大公无私,他完全沒有\"自己\", 奉行的是法家, 也就是所谓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在战国时代, 这种想法是很惊世骇俗的, 他认为秦国要强大, 必定要把恶习连根拔起, 于是他立法, 秦孝公不择手段的支持他, 把全秦国的王室贵族都得罪完了, 把所有田全部平均分给国人, 奴隶提升为平民, 人人都有机会加官进爵, 有过就罚 有功必赏, 禁止私斗, 包括类似\"身份证\"一类的东西防止其他国家的人来滋事犯罪...诸如此类, 很多很先进开先例的制度..夸大一点, 他应该是全亚洲真正首位落实法律的始祖, 而且历史上变法这么成功影响这么深远的, 好像只有商鞅变法而已...对平民来说, 他是神, 因为他让人人对生命充满了希望, 对贵族来说, 他是鬼, 因为他赏罚

不避权贵(秦孝公最亲的兄长甚至被连坐,处以劓刑, ),权贵特有的权利几乎被夺取, 朝堂上的一堆贵族族因为他的功绩太大, 完全被压制...秦孝公一死后, 这些贵族通通浮出來要置他于死地, 甚至外通六国要求秦惠文王处死商鞅, 因为商鞅的能力跟权力实在太强悍, 商鞅不只是立法者, 同时对军事也很在行,从最强的魏国收复失土, 当中所需的智慧, 实在在不需要贅述...贫弱的秦国完全靠的就是先进的法律扶持起來, 在经济 政治 战争上, 完完全全都倚仗着法律权威, 而秦孝公商鞅死守法律, 对贵族的处罚都硬着干, 甚至一次死刑杀掉700多人, 这种重典律奠定了秦国的强大根基, 当然商鞅也被冠上酷吏,冷血无情之名, 只是当时的人懵懵懂懂太狭隘, 无情的不是商鞅, 是法律。

通过观看《大秦帝国》,不仅感受到战国时代七国争雄,百家争鸣,万马齐喑,对中华民族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被秦孝公、卫鞅的君臣之情,法治强国的不屈不挠所感染,增强了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励我们立足本职岗位,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14篇:大秦帝国观后感

大秦帝国观后感

篇1:大秦帝国>观后感

年前,无意间于网络上浏览到了电视连续剧《新大秦帝国》的信息,原以为《新大秦帝国》也不过是一部普通的历史剧。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一说起秦国就只有秦始皇、就是暴政、就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仅管如此,因为热爱历史的原故,我还是豪不犹豫的在线观看了此剧。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从一开始,这部电视连续剧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乎,一口气看完了51集。本来当时就要写写观后感的,但是感觉此剧太博大、太深厚、太经典,不写则已,若写就不能草草了事,所以迟迟未能动笔。只到前段又完完整整地看完了第二遍,才下定决心写此观后感。

我个人认为,就总体来说,《新大秦帝国》是有史以来拍的最好,最有看头的一部历史剧!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因有四。

一、《新大秦帝国》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在我们的印象里,秦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会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知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除此之外,秦王朝没有什么特别,似乎可有可无。但《新大秦帝国》却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最为充满活力、最为伟大的时代。用那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那个时代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那是一个大争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之大,经济改革之彻底,权力争夺之残酷,文化争鸣之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之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之多,涌现的伟人之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作者孙皓晖语)

二、《新大秦帝国》所展现的浪漫情怀和奋斗精神催人奋发

打开《新大秦帝国》的视频,首先序幕里的字幕和音乐就给人一种激昂的斗志和奋发的精神。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战争场面的宏大、血腥和残酷、看到了秦人的顽强和英勇不屈!但秦国自秦穆公春秋称霸后,经历几代乱政,列强蚕食,国土沦陷。到了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失地,又与魏国连年争战长达二十年。此时秦国的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在此危难关头,秦献公的二儿子——该剧主人公仲公子赢渠梁(后来的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胆识提出了罢兵休战的主张。秦献公自是不能认同,但在次日的决战中却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负重伤,而不得不退兵和反思秦国的命运,并在临终时最终确定由赢渠梁来继任秦国国君。秦献公的大儿子公子虔勇猛善战、颇负人望,秦国老氏族想拥立公子乾。但公子乾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赢渠梁,真正起到了秦国柱石的作用。

“秦王朝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一个‘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新大秦帝国》也就是讲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在这个‘大争之世’,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灭群雄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作者孙皓晖语)。那一次次濒临垂死的争扎,无不令人肃然起敬!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使令,无不令人信念坚定!那漫天飘舞的雪花、那气壮山河的战歌,无不令人心胸澎湃、热血沸腾!

三、大秦帝国的兴衰、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值得企业和国家深思和借鉴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当此之时,秦孝公赢渠梁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变法才可以图存。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但秦国举国上下还处在替秦献公报仇雪恨的激情之中,他们要求杀了被擒的魏国丞相公叔痤,继续与魏国决战。秦孝公面对秦国穷弱的现实,力排众议,放了公叔痤并采取了割地与魏国修好的英明决策,终于迎来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和稳定的局面,终于创造了一个变法发展的大好时机。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若非如此明君,还会有后来大出天下、统一六国的强秦吗?”

当公叔痤要求秦国纳贡称臣时,秦孝公回答的非常经典:“不纳贡,不称臣。秦国穷困,无贡可纳;秦人硬骨,不能折腰!”。秦国虽然贫穷,但人穷志不短。至此,我们不禁会由衷地感叹:“有此明君,秦国可以无忧亦”

随后,秦孝公又刻了一块国耻碑,立于宫门,让全体国人牢记国耻,发愤图强。如此卧薪偿胆,至此,我们可以肯定:“有此明君,秦国焉能不强!”

为了富国强兵,秦孝公接着向天下发出了被誉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贤令》,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求贤令》中他实事求是地陈述了秦国的贫弱现状、自己发奋图强的决心和秦国将来对强秦士子的回报。为了鉴别和斟选真正的人才,秦孝公火眼金金,不以老甘龙的读书多少为依据,而是让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策论,再按才录用,最终求得了真正的大才——卫鞅。卫鞅的《治秦九论》给秦国带来了希望,秦孝公也因其远大的目光和广廓的胸襟成了卫鞅心中真正的明君,以致于他们废寝忘食地谈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连起手来大干一场——变法。在确定变法之时,秦国老氏族极力反对,但秦孝公在公子虔的支持下丝毫不为之动摇,并坚决地说:“秦国变法不是虚应>故事,有人拥戴,秦国要变,没人拥戴,秦国还是要变。”然后又与满朝文武在国耻碑前对天盟誓:“上下同心、变革雪耻、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卫鞅提出变法四要:

一、奖励农耕以富国;

二、激赏军功以强兵;

三、统一制权以理政;

四、移风易俗以正民,四纲之下又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激赏移民、实施郡县制、移风易俗、统一度量衡、建立新军制等相关法令保正实施。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总领国政,推行变革。赐卫鞅穆公镇国金剑,并晓喻朝野:“先祖穆公镇国金剑,号令所指,违者杀无赦,凡坏我变革大计者,无论公室宗亲,一律依法论罪!”接着,秦孝公又抽调干吏景监做左庶长府领书,抽调干将车英做执法都尉,给卫鞅配备了精干的属官。还与卫鞅同车而行、偕手入府。莫大的信任与支持保证了新法的顺利实施和商鞅变法最终的胜利。至此,我们更加肯定:“有此明君,秦国焉能不强!”

说完了一代明君秦孝公,我们该说说乱世大才、法家名士卫鞅了。卫鞅身怀不世之学,却不能为强魏所用。为了施展平生所学,也为了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在五百年一卷雄文的秦公《求贤令》的感招下,不畏艰险地来到国力最弱、生活最艰苦、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一起推行了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惊天动地的、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终于化腐朽为神奇,使原本濒临亡国的弱秦一举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终于完成了秦献公收复河西的未了殊愿,并为秦国大出天下、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卫鞅自己也因其不世功勋从客卿升为左庶长,再升为大良造,最后被封为商君,从而适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回顾商鞅变法,何其举重若轻!“徒木立信”,略使小计,四两拨千斤,便取得了全民的信任;回顾商鞅变法,何其艰难凶险!从争水私斗到墨家刺杀,再从墨家刺杀到太子事件,直到最终被车裂,哪一次不是危及生命;回顾商鞅变法,何其大公无私!从斩杀私斗重犯到应对墨家刺杀,再从应对墨家刺杀到刑治公子虔,哪一次又有丝毫的退缩畏惧!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商鞅真正做到了“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鞠功尽粹,死而后已”。

综上所述,我想《新大秦帝国》这部电视连续剧值得世人观看,更值得当下希望变革或者正处于变革中的企业和国家深思和借鉴。我们应该想想秦国为什么会大出天下、统一六国?我们应该想想秦国的变法与其它六国的变法有什么不同?我们更应该想想秦国的变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和保证是什么?

四、《新大秦帝国》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

《新大秦帝国》的演艺阵容和实力自不用说,绝对上层和一流。除此之外,我觉得《新大秦帝国》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悬;老秦人的英雄气概更是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秦孝公和商鞅两个主人公塑造的虽然有些过于完美,但决对成功。《新大秦帝国》里商鞅的“治秦九策”可以和《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商鞅拜左庶长时的答辩和秦孝公墨家论证台的答辩也可以和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媲美!剧中象老甘龙那:“飓风过岗,万木尽伏,不摧不折,悠悠可期”哲理警句,也随处可见。至于有些网友评论《新大秦帝国》的某些情节与历史不附,说什么硬伤,说什么观后如鲠在喉,我不敢苟同,我认为那不过是哗众取宠。什么叫创作?什么叫艺术?那能一字不动的照抄史书吗?既使能的话,我想那还有这个味吗?还有些网友评论说《新大秦帝国》把主人公塑造的高大全,象神,不象人。《三国演义》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试问诸葛亮不高大全吗?不象神吗?更何况,鲁迅先生评论诸葛亮不但象神,而且象妖!

以上为我看《新大秦帝国》之后的观后感。

篇2:电视剧《新大秦帝国》观后感

文/凌云子

刚看完电视剧《新大秦帝国》,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写点东西。

电视剧《新大秦帝国》将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拍成了一部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又充满激情、浪漫的长篇历史电视剧,采用大量的虚构甚至是改变史书记载来塑造了两个几乎完美的艺术想象:秦孝公和卫鞅(后因封为商君才称为商鞅)。

秦孝公赢渠梁(侯勇饰)接任国君之位时,秦国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秦穆公称霸后,秦国四代君主君权旁落,宫廷政变不断,国力剧降。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更是以战强国,却屡战屡败,耗尽国力,还被迫向魏国割让了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大遍土地。六国在山东召集大会,准备分秦。秦国正临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秦孝公清醒地认识到秦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军事都远远落后于其它六国。秦军士兵基本上没有盔甲,武器简陋,后勤不继,兵源匮乏,老爷爷和小孙子同上战场。全靠老秦人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勉强保住暂时不亡国。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被俘本应斩首为先父祭灵的魏国丞相公孙痤,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的大量财产和稀世珍宝贿赂六国权贵,力保秦国暂时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他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他向天下发出《求贤令》,以与贤士“分享秦国”的诚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他让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对策再论才任用。卫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论》更使他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治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后升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进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在卫鞅实施的充满艰难险阻、危机重重的二十年变法期间,秦孝公顶住一切压力,包括老世族和宫廷内部的压力和阴谋诡计,让卫鞅放手变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险、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解释秦国变法的情况,说服了墨家钜子,阻止了墨家因误解卫鞅变法是暴行而想刺杀卫鞅的行动。秦孝公在意识到自己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时,为保护卫鞅在自己去世后不被老世族和宫廷内部势力报复,不惜想违法采取非常手段除去对卫鞅威胁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长公子嬴虔和老太师甘龙。在剧中侯勇演活了一个胸怀大志、目光远大、坚忍不拔、重情重义的国君形象,是全剧演技最好的演员,是剧中最大的亮点。

卫鞅(王志飞饰)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国丞相公孙痤的中庶子,身怀不世治国绝学。公孙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卫鞅继任魏国丞相,但魏王不以为然。公孙痤接着又告诉魏王,如果不能启用卫鞅,就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出境,一但别国延揽,那将成为魏国大患。魏王依然不以为然。卫鞅在魏国不受重用,便游学各国,感动于秦孝公敢于历数祖上先君的不贤、知耻后勇、发愤图强的《求贤令》,来到当时七国中国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推行一场长达二十年、惊天动地、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新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让七国中国力最弱的秦国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并亲领新军出战河西,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逼迫魏国返还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土地,为以后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在变法过程,他真正做到了“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废餐忘食、鞠躬尽瘁,全力推行变法;执法铁面无私,储君违法杀人后,卫鞅依法对储君的两个太傅进行处罚,储君的首席太傅长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孙贾被黥面放逐陇西牧马;为得到秦国宫廷的支持,虽然即将与如心爱的白雪结婚,而且白雪已怀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劝说下,只能放弃了与白雪结婚,接受了与公主的婚事;为了护法,不惜给自己留下杀身后患,劝说秦孝公重新立因杀人被流放并对自己心怀仇恨的嬴驷为储君,放弃除掉长公子、老太师等人。最后在新国君嬴驷、长公子嬴虔、老太师甘龙和太傅公孙贾等势力的疯狂报复下,被诬陷为谋反之罪,被处以最残酷的车裂分尸而死。王志飞演的卫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飞的演技确是一般,特别是他的言行举止显县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该剧,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启发:

一、拍历史剧时,对已有史书记载的事件的改编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分。

剧中虚构的三个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给整部电视剧增彩不少。一个是卫鞅的未婚妻白雪(高圆圆饰),是魏国大商人白圭的女儿。她深爱着卫鞅,全力支持着卫鞅,并已怀有卫鞅的孩子了,但为了让卫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劝说卫鞅接受与莹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离去,独自养育儿子。在卫鞅被车裂时,她安排儿子的事,赶赴刑场与卫鞅殉情。一个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与秦孝公约定“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由于墨家内部事务缠身,直到秦孝公临终前听到消息赶来与秦孝公举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后的一段日子。还有一个是莹玉公主,是一个在王宫里最受宠的天之娇女。她非常倾慕和深爱卫鞅,虽因政治因素嫁给卫鞅后,不仅没有半点介意,反而以一个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顾卫鞅,每天晚上在卫鞅工作时,亲自给他热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后,多次要求卫鞅把白雪母子接回来一起生活。在卫鞅身陷牢狱、将被处死时,不惜牺牲生命来救卫鞅。这三个女性形象给整部剧增加了一种浪漫、激情,让人感受到女性的温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剧中为了突出卫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对史书已记载得很详细的事情进行过分改编,甚至是颠倒黑白,对于没看过史书记载的人也许觉得很精彩,但对于已看过史书记载的人来说则是难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参照红军长征的事迹来写李自成起义,参照毛泽东的形象来写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写一个“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让很多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河西之战,卫鞅率领秦赵联军进逼魏国,骗魏国军主帅公子昂来谈判,却设下伏兵擒住公子昂,并以秦军冒充公子昂的随从诈开城门,攻入魏国,大败魏军,并杀了公子昂。但剧中却拍成卫鞅只率领秦国新军,摆开军马,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并放走了公子昂。卫鞅逃亡至边关因没有通行证件被拒绝就宿,但剧中却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绝就宿。魏人因卫鞅曾背信攻破魏军不愿收留他,但剧中却拍成了公子昂主动邀请卫鞅到他门下避难而他却不愿意。卫鞅回到封地商邑不愿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击郑国,兵败于郑国黾池,被杀死后尸体又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但剧中却拍成了卫鞅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主动走向监狱,含笑走向刑场,坦然接受车裂。剧中为美化卫鞅形象,确实是不惜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把历史上人格并不高尚的卫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极其宽广、品格极其高尚的君子,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对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脑袋平息老世族的愤怒充分理解、体谅和赞赏,还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并为秦惠文王策划杀了自己后的人事安排和治国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个,就是连历史上真正自愿以死殉法的谭嗣同也自愧不如。把历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该剧的最大硬伤。其实如果剧中按史实如实地反映卫鞅得知秦惠文王和老世族要加害自己,在大难临头时不愿束手就擒,出逃他国,愤起造反,战败被杀,尸体被车裂,更让人感到有血有肉、合情合理,也无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变法家的形象。

二、处死卫鞅,显示出秦惠文王非常高超的驭国治世之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变法家不得善终,被最残忍的车裂五马分尸,令所有读到这段史实的人都扼腕痛惜、感慨万千。秦惠文王虽然残杀了卫鞅,但仍然按照卫鞅制定的法度治理国家,使秦国越来越强,最后一统天下。其实平心而论,秦惠文王杀卫鞅是非常高明的策略。当时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势单力薄、君权旁落。一方面卫鞅大权在握、权倾朝野,无论是权力还是威信都处于最高峰,刚继位的秦惠文王被卫鞅巨大的光芒掩盖着,君权名存实亡。另一方面在卫鞅变法中失去权力和受害的公子虔和老世族们在秦孝公死后蠢蠢欲动、妄图复辟、报仇雪恨,无时无刻不在找机会颠覆新法、打击卫鞅。这两股势力的明争暗斗令秦国政坛暗流涌动、政局动荡。秦惠文王非常聪明地利用公子虔、老太师甘龙、太傅公孙贾和太庙令杜挚等宫廷和老世族势力对卫鞅的诬陷,果断地除掉权倾朝野、压制着自己的卫鞅,然后利用因卫鞅之死引发的朝野众怒,再铲除妄图复辟旧制的公子虔、老太师甘龙、太傅公孙贾和太庙令杜制等宫廷和老世族势力。借力打力、一举两得,清除了所有妨碍自己行使君权和继续推行新法的势力,真的非常高明。

三、卫鞅惨死,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见好就收、激流勇退的难能可贵和远见卓识。卫鞅死于非命,在于他贪恋权位,没有及时收手和及早归隐。由于卫鞅变法确实太过于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严厉执法,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树敌太多,留下杀身之患。虽然新法起到“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功效,但秦国权贵却怀恨在心,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孝公死后,卫鞅身后的撑天大树倒了,当时赵良就曾劝说卫鞅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只是劝他抛弃一些既得的功名富贵,以缓和矛盾、化解仇恨。但卫鞅不听,依然故我,贪恋权位,最后落到死无全尸、不得善终。卫鞅是他看不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同时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新法已深入人心,谁也无法推翻,新继位的秦惠文王要继续推行新法就离不开他。这种“离开了我地球就不转了”的幼稚思想害死了他。殊不知秦惠文王非常高明地利用卫鞅的政敌来处掉卫鞅,再利用卫鞅的死来铲除卫鞅的政敌。卫鞅与复辟势力之争是“鹬蚌之争” ,却让秦惠文王得到“渔翁之利”。卫鞅到死才明白秦惠文王要留的是他的新法,要除掉的是他的人,离开了他地球转得更快了。因为没有了权倾朝野、抢尽君王风头的卫鞅,也没有了心怀不轨、妄图复辟的公子虔和甘龙等人,秦惠文王推行新法更加顺利,秦国变得更加富强。但历史上真正能在功成名就时就能激流勇退的又有几个?数来数去也没几个。最出名的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在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立即携西施偷偷归隐,而恋位不去的大功臣文种很快被勾践逼得自尽了。汉初的张良在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后,立即借口患病而辞去高位、深居简出、不闻世事,逃过浩劫。而贪恋权位的另外两位开国元勋韩信和萧何最终还是被吕后害死。历史上还有很多因功高盖主而不懂激流勇退最终死于非命的名人:吴起、李牧、白起、周亚夫„„

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思想非常的可怕,可以让怀恨在心、伺机复仇的人十几年如一日地忍耐、潜伏、等待时机,一旦有机会便是雷霆万钧、一招致命。公子虔被割去鼻子后为了复仇可以八年一步不出门。老太师甘龙以“飓风过岗,伏草唯存”为座右铭,二十年忍辱负重、不折不挠、坚忍不拔、等待机会。抛开公子虔和甘龙等人复仇的性质不论,单从他们的意志而论,确实让人敬佩不已,也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飓风过岗,伏草唯存”一言,道出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真谛,非常精辟、形象和发人深省。飓风过岗,刮倒、摧毁一切敢于强悍挡道的高大树木,唯有身性柔软的小草可以随风伏在地面,逃过浩劫。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万事如意”、“一帆风顺”是一种愿望和祝福,而不可能是事实。人生肯定要经历无数坎坎坷坷、坑坑洼洼,甚至遭受灾难。在遇到坎坷和灾难时,就象遇上了飓风过岗,只有象柔软的小草随风伏地,低调沉着、修心养性、暗练内功,才能逃过浩劫、伺机东山再起。

《新大秦帝国》无论是从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看,都是一部难得的电视剧。

第15篇:帝国制度兴衰史观后感

如何上场,如何下场

——读《帝国制度兴衰史》

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动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台,就有人承包,亿亿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呗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漫无目的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但他们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历史的参与者,他们上场时,可能会博得满堂彩,或者被人唏嘘,但是下场后,被大家在茶余饭后谈论起,可能会有另一番意味了。

帝国的职能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整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帝国本身也成为了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依托帝国的权利可以很容易实现对于社会的掠夺。

在帝国发展的末期,帝国利益集团的超量掠夺开始导致社会的崩溃。在自由发展经济过程中,土地的私有买卖是另一个导致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土地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土地收为国有,以帝国的力量平均财富。帝国需要建立官僚体系管理帝国,但是无法防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掠夺帝国的社会的财富,腐败由此产生,古今道理皆同。

但是,如果帝国放开资本,鼓励竞争,就会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帝国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苦难早就匪民,匪民又会造成*,*缔造新的帝国,因此大多数帝国为了保证国家稳定,至少在前期都会注意国家整体的稳定,根据情况进行土地的分配和回收。掌权者不会允许土地一直流落在某个姓氏下,因为这会激起他们的野心,同时也不会允许土地平均流散在民间,因为少数人掌握多数土地,会视为是帝王的赏赐,从而更加维护帝国的统治,也能替帝国进行地方管理。这是政治智慧,但是拥有这种智慧的帝王毕竟是少数,当大势已去,也就是朝代变换的时候了。

政治智慧决定帝国兴衰。其中的政治智慧,一是变法图强,重士兴邦,二是治国方略。

任人唯贤,英才治国。像秦孝公与商鞅,这是两千多年历史里最伟大的君臣组合、最和谐的君臣关系。所以他们能够奠定和推广强有力的法治路线,一直延续几代君主,直至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政治智慧也在于重视士人,他不仅与文武君臣有良好的信任与效忠关系,而且其用人的眼光、气度和手段不同一般,远高于汉唐宋明其他君主。秦始皇用人的眼光、胆识和手段都非同寻常。用人不疑,只考察结果,不干预过程,给手下以极大自主权。

在治国方略上,中国在各种制度变迁中,出现了一种让所有平民都跪向圣都的制度——中央集权制。自从中央集权政体出世,各种文明形态不断构建了中华文明之根,有了统一的文明,可确保中华民族历经坎坷而帝国大厦坚不可摧。在平民管制上,中国古代在发展到末端时,已经开始使用“礼法合治”。通过家族和官府的双层管制,平民只能依附于所规定的框框内,按照礼法行使微薄的权力,从而实现圣主至上的权力集中。

汉期的经济政治让人值得思考,政府对于帝国经济的参与程度很低,并且开放全国的自然资源,在逐利的驱动上,民间追求财富的力量迅速崛起。市场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可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有其弊端,市场的优胜汰劣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巨大的发展差距,也引发了社会的动荡,政府也开始介入,一系列抑商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的打击了社会的中产阶段。可是,虽平复社会贫富差距的矛盾,可是却也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市场经济。此外,政府也作为一个利益集团,政府对经济的参与也徒增社会的不公平竞争力量。于是,民间资本开始消亡。

王莽改制的失败,终究是其自身没有认清楚自身的处境。正如国内学者所说的,革命,首先要认清楚革命的对象、革命的目标、依靠的群体。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土地兼并大量的存在,流民满山遍野。于是,革命的对象是土地兼并的地主;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作;依靠的群体:广大劳动人民和王族。

任何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保护好生产阶层。当社会的生产停止了,社会的进步也停步了,甚至社会也将结束。

帝国的政治智慧给我们的启示,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势、变、容、借。势,既指时势,又指趋势,还指强势。它启发我们,既要看到形(当前现状),又要看到势(发展趋势)。变,就是不断地变法图存。它揭示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容,就是包容、宽容、容允。有容才有异,有异才有较,有较才有择,有择才有进,这是人类政治进步的奥秘所在。世界文明的发展,热切呼唤这种有容精神。借,就是借势、借力、借才。善借外智外才,为我所用,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

历史终会过去,大地则将永存,走下去,看尽台上浮华,或许对做人也有所帮助吧。

第16篇:大秦帝国观后感Andy

>观后感

此片讲述商鞅如何通过变法,使战国时期最弱小的秦国逐渐变为强国,里面的为人,为臣,为君之道(结合企业,则为员工,高管,老板的为人处世之道)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身去体悟及学习的。商鞅对变法的坚持,对护法的坚定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结合企业目前规范化管理中所碰到的问题,结合企业目前的实际状况,从这整部片子中有深刻体会到我们需要去学习及效法的几件事:

1:在企业中于人本身,为人,做人,当如下之准则:

A:以身作则,堪当模范-自己不遵守制度,不作为表率,何以服众,何以管理别人?记得已身不正,勿施于人!B:要有高度责任心,视公司为自己的公司!商君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的高度责任心态,正是多数企业高管甚至包括企业领导者本身都难以具有的。而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走,借鉴这种精神,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算你达不到与企业共命运的高度,也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C:公私分明,不以私情违公法,此处感触最深的是商君对待太子一案处。于实际生活当中,因中国人本性及历史以来之文化影响,我们很多时候是公私不分,乃至于最后亲人不认,朋友分离!当我们现以旁观者来看时,是不是觉得很可惜,很遗憾呢?

D:要敢于严于执法,要有底线原则。事事人情则事事无情!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过于人情,则反而是害人害已,只是图一时偏安而已,当人情泛滥到最后结果是错的时候,没有人会认为你是个好人,而会认为你不行!“先小人而后君子”只要事情是对的,就应该坚持!

2:于企业本身来讲,有以下几条是值得学习的:

A:企业要有诚信,信乃国之根本,也是企业之根本,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均来自于企业本身言行一致的程度。人类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始于信而起于行。

B:企业要懂得并敢于授权与下权,老板与高管之间,高管与下属之间要相互信任,不能有猜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中间有差异,有分歧,一定要面对面开诚公布地沟通,以达到一致,于公没有什么是不能说没有什么不能沟通的。

C:企业要任人为能,不能任人为亲。任人为亲是商人的做法,任人为能才是企业家的做法。只要出发点是以才任职,做到公私分明,就没有亲疏之别。

D:企业要有自己的思想灵魂,要有自己的追求,一种让人向往且凝聚的力量---“纠纠老秦,共赴国难” 3:于团队管理者管理而言,以下几点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A:企业标准化建设必须要先从统一思想开始,这统一是高层管理的统一。公司开始统一思想及做法,要先有一个团队认识及认可,才能继续往下走,企业标准化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事。商鞅变法没有秦公的绝对支持,没有公子虔的公开支持,没有景监,子岸,车英等这批竭诚护法的精因团队支持,连开头都难,也定难成功。

B:好何管理,管理的目的,管理要去到哪一步?等等这些,都是在做之前要想清楚,弄明白的,如果不是,宁愿不做!电影中,商鞅与秦公,针对那些法令,每一部该在做么时候发,发之前应做些什么,发之后应做些什么,哪些是国君应该做的,哪些是商鞅自已该做的,针对不同环境不同人去做,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C:管理者应该清楚明白自己的职责,同时清楚明白对应的权力,在此范围内要有自己的主见,学会运用自己的权力,不是事事都要上面的人来拿主意。电影中商鞅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很多高管学习及借鉴的,在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多想想这些片段。

D:企业战斗力决定于企业凝聚力,企业凝聚力决定于企业核心管理层的凝聚力!所以任何时候,这个团队的方向与目标是一致的,任何时候这个团队的行动是一致的!且团队的每位成员均清楚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去做。而不是一盘散沙。

4:综合感受:

整部电影放完,再来看企业的发展,其实如同缩小的国家的发展,要走上标准规范化的路,就必须要打造一个可使企业持续发展的精英团队,有一则可使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加强的合理规章制度,有一套管理严密且简单实用的作业流程,有一个使之能持续不断向目标前进的激励系统体制等等,所有这些之前不管是个人,团队还是企业都必须先具备上述3点的为人,为臣,为君,为管理之道。才有可能得以目标呈现!

抛开以上这些不谈,从整部片子也可以看到,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电影最后阶段已经阐释了:“此生我死而无憾事”,几乎所有伟人在临去前不是如果上天再给我多少年,我将会如何,或是我此生无憾事!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伟人,但是我想我们也要活好今天,不要留有遗憾,不要在十年后再来感叹,要是十年前我怎么样就好了......!

2012年9月11日

第17篇:《新大秦帝国》观后感

《新大秦帝国》观后感

文 / 凌云公子

1刚看完电视剧《新大秦帝国》,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写点东西。

电视剧《新大秦帝国》将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拍成了一部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又充满激情、浪漫的长篇历史电视剧,采用大量的虚构甚至是改变史书记载来塑造了两个几乎完美的艺术形象:秦孝公和卫鞅(后因封为商君才称为商鞅)。

秦孝公赢渠梁(侯勇饰)接任国君之位时,秦国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后,秦国四代君主君权旁落,宫廷政变不断,私斗成风,农耕荒废,国力剧降。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更是以战强国,却屡战屡败,耗尽国力,还被迫向魏国割让了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大遍土地。六国在魏国主持下召集大会,准备分秦。秦国正临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秦孝公清醒地认识到秦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军事都远远落后于其它六国。秦军士兵基本上没有盔甲,武器简陋,后勤不继,兵源匮乏,老爷爷和小孙子同上战场。全靠老秦人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勉强保住暂时不亡国。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被俘本应斩首为先父祭灵的魏国丞相公孙痤,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的大量财产和稀世珍宝贿赂六国权贵,力保秦国暂时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他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他向天下发出《求贤令》,以与贤士“分享秦国”的诚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他让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对策再论才任用。卫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论》更使他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治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后升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进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在卫鞅实施的充满艰难险阻、危机重重的二十年变法期间,秦孝公顶住一切压力,包括老世族和宫廷内部的压力和阴谋诡计,让卫鞅放手变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险、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解释秦国变法的情况,说服了墨家钜子,阻止了墨家因误解卫鞅变法是暴行而想刺杀卫鞅的行动。秦孝公在意识到自己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时,为保护卫鞅在自己去世后不被老世族和宫廷内部势力报复,不惜想违法采取非常手段除去对卫鞅威胁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长公子嬴虔和老太师甘龙。在剧中侯勇演活了一个胸怀大志、目光远大、坚忍不拔、重情重义的国君形象,是全剧演技最好的演员,是剧中最大的亮点。 1 来自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8-12-12/2967457.shtml

卫鞅(王志飞饰)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国丞相公孙痤的中庶子,身怀不世治国绝学。公孙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卫鞅继任魏国丞相,但魏王不以为然。公孙痤接着又告诉魏王,如果不能启用卫鞅,就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出境,一但别国延揽,那将成为魏国大患。魏王依然不以为然。卫鞅在魏国不受重用,便游学各国,感动于秦孝公敢于历数祖上先君的不贤、知耻后勇、发愤图强的《求贤令》,来到当时七国中国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推行一场长达二十年、惊天动地、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新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让七国中国力最弱的秦国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并亲领新军出战河西,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逼迫魏国返还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土地,为以后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在变法过程,他真正做到了“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废餐忘食、鞠躬尽瘁,全力推行变法;执法铁面无私,储君违法杀人后,卫鞅依法对储君的两个太傅进行处罚,储君的首席太傅长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孙贾被黥面放逐陇西牧马;为得到秦国宫廷的支持,虽然即将与如心爱的白雪结婚,而且白雪已怀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劝说下,只能放弃了与白雪结婚,接受了与公主的婚事;为了护法,不惜给自己留下杀身后患,劝说秦孝公重新立因杀人被流放并对自己心怀仇恨的嬴驷为储君,放弃除掉长公子、老太师等人。最后在新国君嬴驷、长公子嬴虔、老太师甘龙和太傅公孙贾等势力的疯狂报复下,被诬陷为谋反之罪,被处以最残酷的车裂分尸而死。王志飞演的卫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飞的演技确是一般,特别是他的言行举止显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该剧,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启发:

一、拍历史剧时,对已有史书记载的事件的改编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分。

剧中虚构的三个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给整部电视剧增彩不少。一个是卫鞅的未婚妻白雪,是魏国大商人白圭的女儿。她深爱着卫鞅,全力支持着卫鞅,并已怀有卫鞅的孩子了,但为了让卫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劝说卫鞅接受与莹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离去,独自养育儿子。在卫鞅被车裂时,她安排儿子的事,赶赴刑场与卫鞅殉情。一个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与秦孝公约定“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由于墨家内部事务缠身,直到秦孝公临终前听到消息赶来与秦孝公举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后的一段日子。还有一个是莹玉公主,是一个在王宫里最受宠的天之娇女。她非常倾慕和深爱卫鞅,虽因政治因素嫁给卫鞅后,不仅没有半点介意,反而以一个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顾卫鞅,每天晚上在卫鞅工作时,亲自

给他热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后,多次要求卫鞅把白雪母子接回来一起生活。在卫鞅身陷牢狱、将被处死时,不惜牺牲生命来救卫鞅。这三个女性形象给整部剧增加了一种浪漫、激情,让人感受到女性的温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剧中为了突出卫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对史书已记载得很详细的事情进行过分改编,甚至是颠倒黑白,对于没看过史书记载的人也许觉得很精彩,但对于已看过史书记载的人来说则是难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参照红军长征的事迹来写李自成起义,参照毛泽东的形象来写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写一个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让很多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河西之战,卫鞅率领秦赵联军进逼魏国,骗魏国军主帅公子昂来谈判,却设下伏兵擒住公子卬,并以秦军冒充公子卬的随从诈开城门,攻入魏国,大败魏军,并杀了公子卬。但剧中却拍成卫鞅只率领秦国新军,摆开军马,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并放走了公子卬。卫鞅逃亡至边关因没有通行证件被拒绝就宿,但剧中却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绝就宿。魏人因卫鞅曾背信攻破魏军不愿收留他,但剧中却拍成了公子卬主动邀请卫鞅到他门下避难而他却不愿意。卫鞅回到封地商邑不愿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击郑国,兵败于郑国黾池,被杀死后尸体又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但剧中却拍成了卫鞅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主动走向监狱,含笑走向刑场,坦然接受车裂。剧中为美化卫鞅形象,确实是不惜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把历史上人格并不高尚的卫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极其宽广、品格极其高尚的君子,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对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脑袋平息老世族的愤怒充分理解、体谅和赞赏,还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并为秦惠文王策划杀了自己后的人事安排和治国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个,就是连历史上真正自愿以死殉法的谭嗣同也自愧不如。把历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该剧的最大硬伤。其实如果剧中按史实如实地反映卫鞅得知秦惠文王和老世族要加害自己,在大难临头时不愿束手就擒,出逃他国,愤起造反,战败被杀,尸体被车裂,更让人感到有血有肉、合情合理,也无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变法家的形象。

二、处死卫鞅,显示出秦惠文王非常高超的驭国治世之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变法家不得善终,被最残忍的车裂五马分尸,令所有读到这段史实的人都扼腕痛惜、感慨万千。秦惠文王虽然残杀了卫鞅,但仍然按照卫鞅制定的法度治理国家,使秦国越来越强,最后一统天下。其实平心而论,秦惠文王杀卫鞅是非常高明的策略。当时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势单力薄、君权旁落。一方面卫鞅大权在握、权倾朝野,无论是权力还是威信都处于最高峰,刚继位的秦惠文王被卫鞅巨大的光芒掩盖着,君权名存实亡。另一方面在卫鞅变法中失去权力和受害的公子虔和老世族们在秦孝公死后蠢蠢欲动、妄图复辟、报仇雪恨,无时无刻

不在找机会颠覆新法、打击卫鞅。这两股势力的明争暗斗令秦国政坛暗流涌动、政局动荡。秦惠文王非常聪明地利用公子虔、老太师甘龙、太傅公孙贾和太庙令杜挚等宫廷和老世族势力对卫鞅的诬陷,果断地除掉权倾朝野、压制着自己的卫鞅,然后利用因卫鞅之死引发的朝野众怒,再铲除妄图复辟旧制的公子虔、老太师甘龙、太傅公孙贾和太庙令杜制等宫廷和老世族势力。借力打力、一举两得,清除了所有妨碍自己行使君权和继续推行新法的势力,真的非常高明。

三、卫鞅惨死,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见好就收、激流勇退的难能可贵和远见卓识。卫鞅死于非命,在于他贪恋权位,没有及时收手和及早归隐。由于卫鞅变法确实太过于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严厉执法,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树敌太多,留下杀身之患。虽然新法起到“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功效,但秦国权贵却怀恨在心,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孝公死后,卫鞅身后的撑天大树倒了,当时赵良就曾劝说卫鞅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只是劝他抛弃一些既得的功名富贵,以缓和矛盾、化解仇恨。但卫鞅不听,依然故我,贪恋权位,最后落到死无全尸、不得善终。卫鞅是他看不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同时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新法已深入人心,谁也无法推翻,新继位的秦惠文王要继续推行新法就离不开他。这种“离开了我地球就不转了”的幼稚思想害死了他。殊不知秦惠文王非常高明地利用卫鞅的政敌来处掉卫鞅,再利用卫鞅的死来铲除卫鞅的政敌。卫鞅与复辟势力之争是“鹬蚌之争”,却让秦惠文王得到“渔翁之利”。卫鞅到死才明白秦惠文王要留的是他的新法,要除掉的是他的人,离开了他地球转得更快了。因为没有了权倾朝野、抢尽君王风头的卫鞅,也没有了心怀不轨、妄图复辟的公子虔和甘龙等人,秦惠文王推行新法更加顺利,秦国变得更加富强。但历史上真正能在功成名就时就能激流勇退的又有几个?数来数去也没几个。最出名的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在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立即携西施偷偷归隐,恋位不去的大功臣文种很快被勾践逼得自尽了。汉初的张良在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后,立即借口患病而辞去高位、深居简出、不闻世事,逃过浩劫。而韩信和萧何两个大功臣最终还是被吕后害死。历史上还有很多因功高盖主而不懂激流勇退最终死于非命的名人:吴起、李牧、白起、周亚夫、徐达„„

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思想非常的可怕,可以让怀恨在心、伺机复仇的人十几年如一日地忍耐、潜伏、等待时机,一旦有机会便是雷霆万钧、一招致命。公子虔被割去鼻子后为了复仇可以八年一步不出门。老太师甘龙以“飓风过岗,伏草唯存”为座右铭,二十

年忍辱负重、不折不挠、坚忍不拔、等待机会。抛开公子虔和甘龙等人复仇的性质不论,单从他们的意志而论,确实让人敬佩不已,也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飓风过岗,伏草唯存”一言,道出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真谛,非常精辟、形象和发人深省。飓风过岗,刮倒、摧毁一切敢于强悍挡道的高大树木,唯有身性柔软的小草可以随风伏在地面,逃过浩劫。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万事如意”、“一帆风顺”是一种愿望和祝福,而不可能是事实。人生肯定要经历无数坎坎坷坷、坑坑洼洼,甚至遭受灾难。在遇到坎坷和灾难时,就象遇上了飓风过岗,只有象柔软的小草随风伏地,低调沉着、修心养性、暗练内功,才能逃过浩劫、伺机东山再起。

《新大秦帝国》无论是从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看,都是一部难得的电视剧。

第18篇:《白银帝国》 晋商“商道”与“商德”的传承

《白银帝国》 晋商“商道”与“商德”的传承.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白银帝国》 晋商“商道”与“商德”的传承

牛津管理评论综合

道不完数百年晋商,话不完家族传奇,《白银帝国》让我们从史诗巨著里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脚步,从传奇人生中看到一个家族的兴衰,从乱世动荡看到了商人的责任与担当,从家国情仇看出了为商的仁义礼智,还有一直延续下来的诚信。观《白银帝国》后唯一感慨就是晋商太了不起了,面对曾纵贯南北,前后长达500余年的晋商王国与金融史,现在的后人只能在瞻仰中完成对他们的膜拜。

《白银帝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传承史,而是一部庞大恢弘的历史史诗。影片根据山西作家成一长篇小说《白银谷》改编,通过康家三少爷的成长成熟与经历,刻画了时代更迭中一个家族的兴衰存亡,进而把晋商所信奉的儒家文化演化为“商德”和“商道”,给今天商业社会和文化以启迪。

晋商后人评《白银》

传奇人生,演绎家史影片把视线放到了康家,而不我们所熟悉的乔家、王家、渠家、常家显然是要模糊掉家族背景,欲重新树立一个家族,而这个家族的集合体也能充分代表一段时期内晋商家族发展史。《白银帝国》通过康家两代人对传统道德、商业规范、价值取向的态度来反映社会变革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影片中加入的女性角色是新旧文化冲突最明显的范例,代表西方文化的少奶奶杜筠清最终在东方传统的“夫权”中解脱,她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反抗;而怀有新思想的三少爷则用自己的坚持为固执的父亲上了一堂“父权”反抗战,最终带有“君权”色彩的父亲也在新形式下低头。在这场反抗与社会变革中,没有谁是最终的赢家,而一幕幕或喜或悲的场景已经开始埋葬着传统的“三纲”。

在这场与旧式礼教抗争过程中,三少爷完成了家族式的进化,而这诞生于社会变革中的进化,彻底埋葬了家族商业史。影片中三少爷说:做生意不过就是做人,于是他用9窖的银子兑换了承诺,于家族这不是什么利好消息,于做人却是成功的,最后连康家老爷也欣慰地说:我用9窖银子,换回了一个儿子。到此,《白银帝国》对一个家族掌舵者一生有了定论,在这段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故事里,他的人生得到升华。

胡玫拍摄的《乔家大院》就有这样的情节,外敌入侵,晋商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撑者,连社会灾害、政治避难、赈灾救难都与大富巨贾脱不了干系,为何?商业需要国家,而国家同样离不开商业,当风雨飘摇的王朝需要时商业维护其政权时,与朝廷密切联系的商人就成为国之支柱,这也就出现了影片中散尽万贯的那一幕。身处乱世,于家国的担当责任就开始凸显,而这个责任开始于银票**产生的挤兑与信任危机。

影片中三少爷选择的动机是主动而非被动,就在他决意要用白银兑换一个承诺时,一个数百年间的政治王国坍塌了,而与之相伴的金融王国也未能幸免,同时还摧毁了康家老爷多年的权利威严,以及康家的百年积累。而开篇那句:“天地真大,人真小,该怎么自处”,此时也有了直接的回答,这个选择也给出了“商道”的真谛。

晋商商道“五不”独门法则

说到商业创造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晋商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领先的开始实行“产业链”经营的大商帮,在内外贸易中控制从生产、技术、包装、运输甚至是资金流动。同时他们还擅长“多元化经营”,非常努力地拓展自己的经营业务和领域。所以在1823年,“晋商”以其雄才伟略,开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票号业”,这是世界上最早创立的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的金融汇兑系统。而他们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票号业”的时候,还不断地创造着世界第一。

晋商的成功,简单说来可以归为两条:

一、义字为天,诚信第一;二,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制度。但细究起来,这里面的门门道道就多了去了。细捋这其中的条条框框,不由不惊叹于晋商族群开创的新型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性及科学性。而这些,在《白银帝国》中均有涉及。

一不用

非山西人不用,凡“三爷”不用(少爷、姑爷、舅爷)

【这其实是晋商“管理”票号的第一要则,财东和管理者要截然分开,沾亲带故的,做股东可以,管理票号却是绝对不行。基本可以理解为“晋商票号”的法制之一。票号招人,一定要是山西人,而且一定要有有钱的、与自己有生意关联的商家来做推荐担保人,如果这个人有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推荐担保人的生意和信誉。】

★电影片断------在电影中,康老爷始终着眼于从自己儿子中找合适的接班人,但在用“掌柜”方面,却绝对是眼睛向外,从外人中物色。这种泾渭分明的人事体系观念其实时至今日仍在沿用。

二不得

学徒入行试用期三年,且终生不得跳槽

【除了教你打算盘、搞会计、做生意这些业务外,还要进行相当的道德教育,还有在影片中出现的——要学武健身。至于学满3年,才能卓越者慢慢可以出来做掌柜,但不仅不能跳槽也不能兼职,所以对个人的职业忠诚度要求非常之高。可以说,当时山西有名票号的掌柜,用今天的话来说,基本上都是德才兼备的职业经理人。】

★电影片断------《白银帝国》中,康老爷与三儿子的矛盾不仅仅表现在“夺妻”上,也表现在用人方面的分歧,再具体说就是关于掌柜人选的评定。但在戏中,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父子双方并无根本的冲突,因为两人都认同一个道理:必须挑选又红又专的高级专业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显然可遇而不求,因此无论怎么审慎都不为过。

三不干

财东不干涉管理,不插手经营,年底算账,赔了是东家的,赚了大家分钱

【这可以说是山西人独创的中国第一的经营管理制度,在经营上,基本上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很先进而且很恐怖的股份制——无限责任的股份制,也就是说,如果东家遇到问题,就算是要从自己的家当里把钱拿出来,也要赔给客户。当时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山西票号在战乱中损失惨重,不仅票号被抢,账簿也被烧掉,然而,以“日升昌”为首的山西票号决定,只要储户拿出折子,无论数量多大,立刻兑换银两。而这些损失都是由东家来承担的。

至于赚钱了,除了东家获利外,有重要贡献的掌柜,例如服役多年的、赢利排名靠前的掌柜们都能按成绩获得分红。帐目和奖赏都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电影片断------超长的算盘,算账分红,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是《白银帝国》中给人留下印象较深的一个场景。其中,有一个细节,犯了错的家族,虽然被追究了责任,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应得的红利,整个集团仍然分文不少的给付,这正是对“公平公正”原则的诠释。

四不许

人员驻外执事,每三年方准回家探亲一次,且绝不容许有嫖宿、纳妾等行为

【全面的说,所谓四不许是一条针对外方在外地分号的掌柜们的规矩,按照山西票号的规定,掌柜每三年才能回家探亲一次,在外,不许喝酒/不许抽大烟/不许嫖娼、纳妾、休妻——所以在电影中,康夫人不能生育以后,老爷必须要用计让夫人假死,才能娶新妇;另外一条,就是不得兼差或跳槽】

★电影片断------在影片,掌柜因事情败露,在妓院上吊自杀,正是对这一制度的充分反映。这样的制度几近苛刻,甚至让人感到有些泯灭人性,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此规章仍然是利大于弊,恩威并济的法则强化了道德的自我约束及社会公约的舆论监督功能。

五不做

宁为商不做官,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县官也不换

【第五个不做其实不是硬性的规定,但是体现了晋商与后来的一些商帮——比如徽商之间的巨大差别,晋商为商是非常纯粹的,他们当然也和官府做生意,也会用钱去投资在朝廷里的关系,比如说,乔家跟当时的九门提督和湖广总督关系就非常密切,三晋元票号跟李鸿章、袁世凯都有很深的交情。但是山西的商人家族里却不会有人仗着有钱去走仕途。

山西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张嘴的龙是官、闭嘴的龙是商,闭嘴的人得到的是实惠,是商业利益。】

★电影片断------电影中有一段戴掌柜在战乱中想出办法帮东家“往福建”搬银子的情节,这个情节是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平遥“协同庆”票号北京分号的张掌柜,在一次闲谈中得知一个穆姓的旗人想要争取福建将军的职位,短缺6万两银子,于是立刻就借给他。不久后,穆某果然被任命为福建高官,他一上任就向当地官员宣布,以后要把公款私款尽数存在这个票号。所以,戴掌柜对东家承诺能跟福州要员商议,把税银留在当地,把京号银子存进户部,绝对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非电影夸大其词。

《白银帝国》的诚信和道德

《白银帝国》里谈晋商说他们讲诚信,票号的号规就是“至诚至信,大义参天”,这不是电影的刻意美化,历史上的晋商在他们纵横商场的500年里,的的确确是始终背负着这一信念。晋商的信誉良好,是因为他们深知诚信能够带来更多人的信任,才能在更大的商业活动里获得利益,所以,诚信是商业成功的最大前提。但是如何才能长期有效地维持着这种“诚信”呢?可以说,晋商不仅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不通人情,相反他们是对人情人性有着太深入的了解,所以才会处心积虑地想出这样一系列的,从经营到人才选拔到管理的先进机制。(新浪娱乐)

的确,面对金融危机,每一个迷失的集体与个体都在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而以晋商为主角的《白银帝国》则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答案。于是,中国味十足的《白银帝国》又多了一个新功效,该片甚至被称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人的威胁的‘教科书’”。金融危机下的契约与道德“贪婪是好的”让华尔街陷入危机——那么,此次《白银帝国》导演姚树华有感而发,决定拍摄一部讲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仅向全世界诠释了晋商纵横中国500年的“商业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传达了晋商自成体系的金融监管制度、经营哲学和商道伦理。

无论是商业制度还是商业道德,晋商都是全球商界的楷模。我认为,尽管晋商的制度设计远不如现代商业社会的各种政策、法规以及不同层次的规章制度完善,但晋商却在“诚信仁义”的基础上,通过“号规”等内部制度和行会纪律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约束。

《白银帝国》作为一部影片,无法也不可能承担起拯救全球金融体系的重任,但是,这部电影至少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时刻警醒自己。电影中有救亡、有启蒙,而我们更多的是要全面反思和审视晋商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谭小芳)

第19篇:《白银帝国》 晋商“商道”与“商德”的传承

《白银帝国》 晋商“商道”与“商德”的传承.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白银帝国》 晋商“商道”与“商德”的传承

牛津管理评论综合

道不完数百年晋商,话不完家族传奇,《白银帝国》让我们从史诗巨著里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脚步,从传奇人生中看到一个家族的兴衰,从乱世动荡看到了商人的责任与担当,从家国情仇看出了为商的仁义礼智,还有一直延续下来的诚信。观《白银帝国》后唯一感慨就是晋商太了不起了,面对曾纵贯南北,前后长达500余年的晋商王国与金融史,现在的后人只能在瞻仰中完成对他们的膜拜。

《白银帝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传承史,而是一部庞大恢弘的历史史诗。影片根据山西作家成一长篇小说《白银谷》改编,通过康家三少爷的成长成熟与经历,刻画了时代更迭中一个家族的兴衰存亡,进而把晋商所信奉的儒家文化演化为“商德”和“商道”,给今天商业社会和文化以启迪。

晋商后人评《白银》

传奇人生,演绎家史影片把视线放到了康家,而不我们所熟悉的乔家、王家、渠家、常家显然是要模糊掉家族背景,欲重新树立一个家族,而这个家族的集合体也能充分代表一段时期内晋商家族发展史。《白银帝国》通过康家两代人对传统道德、商业规范、价值取向的态度来反映社会变革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影片中加入的女性角色是新旧文化冲突最明显的范例,代表西方文化的少奶奶杜筠清最终在东方传统的“夫权”中解脱,她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反抗;而怀有新思想的三少爷则用自己的坚持为固执的父亲上了一堂“父权”反抗战,最终带有“君权”色彩的父亲也在新形式下低头。在这场反抗与社会变革中,没有谁是最终的赢家,而一幕幕或喜或悲的场景已经开始埋葬着传统的“三纲”。

在这场与旧式礼教抗争过程中,三少爷完成了家族式的进化,而这诞生于社会变革中的进化,彻底埋葬了家族商业史。影片中三少爷说:做生意不过就是做人,于是他用9窖的银子兑换了承诺,于家族这不是什么利好消息,于做人却是成功的,最后连康家老爷也欣慰地说:我用9窖银子,换回了一个儿子。到此,《白银帝国》对一个家族掌舵者一生有了定论,在这段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故事里,他的人生得到升华。

胡玫拍摄的《乔家大院》就有这样的情节,外敌入侵,晋商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撑者,连社会灾害、政治避难、赈灾救难都与大富巨贾脱不了干系,为何?商业需要国家,而国家同样离不开商业,当风雨飘摇的王朝需要时商业维护其政权时,与朝廷密切联系的商人就成为国之支柱,这也就出现了影片中散尽万贯的那一幕。身处乱世,于家国的担当责任就开始凸显,而这个责任开始于银票**产生的挤兑与信任危机。

影片中三少爷选择的动机是主动而非被动,就在他决意要用白银兑换一个承诺时,一个数百年间的政治王国坍塌了,而与之相伴的金融王国也未能幸免,同时还摧毁了康家老爷多年的权利威严,以及康家的百年积累。而开篇那句:“天地真大,人真小,该怎么自处”,此时也有了直接的回答,这个选择也给出了“商道”的真谛。

晋商商道“五不”独门法则

说到商业创造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晋商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领先的开始实行“产业链”经营的大商帮,在内外贸易中控制从生产、技术、包装、运输甚至是资金流动。同时他们还擅长“多元化经营”,非常努力地拓展自己的经营业务和领域。所以在1823年,“晋商”以其雄才伟略,开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票号业”,这是世界上最早创立的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的金融汇兑系统。而他们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票号业”的时候,还不断地创造着世界第一。

晋商的成功,简单说来可以归为两条:

一、义字为天,诚信第一;二,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制度。但细究起来,这里面的门门道道就多了去了。细捋这其中的条条框框,不由不惊叹于晋商族群开创的新型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性及科学性。而这些,在《白银帝国》中均有涉及。

一不用

非山西人不用,凡“三爷”不用(少爷、姑爷、舅爷)

【这其实是晋商“管理”票号的第一要则,财东和管理者要截然分开,沾亲带故的,做股东可以,管理票号却是绝对不行。基本可以理解为“晋商票号”的法制之一。票号招人,一定要是山西人,而且一定要有有钱的、与自己有生意关联的商家来做推荐担保人,如果这个人有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推荐担保人的生意和信誉。】

★电影片断------在电影中,康老爷始终着眼于从自己儿子中找合适的接班人,但在用“掌柜”方面,却绝对是眼睛向外,从外人中物色。这种泾渭分明的人事体系观念其实时至今日仍在沿用。

二不得

学徒入行试用期三年,且终生不得跳槽

【除了教你打算盘、搞会计、做生意这些业务外,还要进行相当的道德教育,还有在影片中出现的——要学武健身。至于学满3年,才能卓越者慢慢可以出来做掌柜,但不仅不能跳槽也不能兼职,所以对个人的职业忠诚度要求非常之高。可以说,当时山西有名票号的掌柜,用今天的话来说,基本上都是德才兼备的职业经理人。】

★电影片断------《白银帝国》中,康老爷与三儿子的矛盾不仅仅表现在“夺妻”上,也表现在用人方面的分歧,再具体说就是关于掌柜人选的评定。但在戏中,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父子双方并无根本的冲突,因为两人都认同一个道理:必须挑选又红又专的高级专业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显然可遇而不求,因此无论怎么审慎都不为过。

三不干

财东不干涉管理,不插手经营,年底算账,赔了是东家的,赚了大家分钱

【这可以说是山西人独创的中国第一的经营管理制度,在经营上,基本上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很先进而且很恐怖的股份制——无限责任的股份制,也就是说,如果东家遇到问题,就算是要从自己的家当里把钱拿出来,也要赔给客户。当时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山西票号在战乱中损失惨重,不仅票号被抢,账簿也被烧掉,然而,以“日升昌”为首的山西票号决定,只要储户拿出折子,无论数量多大,立刻兑换银两。而这些损失都是由东家来承担的。

至于赚钱了,除了东家获利外,有重要贡献的掌柜,例如服役多年的、赢利排名靠前的掌柜们都能按成绩获得分红。帐目和奖赏都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电影片断------超长的算盘,算账分红,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是《白银帝国》中给人留下印象较深的一个场景。其中,有一个细节,犯了错的家族,虽然被追究了责任,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应得的红利,整个集团仍然分文不少的给付,这正是对“公平公正”原则的诠释。

四不许

人员驻外执事,每三年方准回家探亲一次,且绝不容许有嫖宿、纳妾等行为

【全面的说,所谓四不许是一条针对外方在外地分号的掌柜们的规矩,按照山西票号的规定,掌柜每三年才能回家探亲一次,在外,不许喝酒/不许抽大烟/不许嫖娼、纳妾、休妻——所以在电影中,康夫人不能生育以后,老爷必须要用计让夫人假死,才能娶新妇;另外一条,就是不得兼差或跳槽】

★电影片断------在影片,掌柜因事情败露,在妓院上吊自杀,正是对这一制度的充分反映。这样的制度几近苛刻,甚至让人感到有些泯灭人性,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此规章仍然是利大于弊,恩威并济的法则强化了道德的自我约束及社会公约的舆论监督功能。

五不做

宁为商不做官,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县官也不换

【第五个不做其实不是硬性的规定,但是体现了晋商与后来的一些商帮——比如徽商之间的巨大差别,晋商为商是非常纯粹的,他们当然也和官府做生意,也会用钱去投资在朝廷里的关系,比如说,乔家跟当时的九门提督和湖广总督关系就非常密切,三晋元票号跟李鸿章、袁世凯都有很深的交情。但是山西的商人家族里却不会有人仗着有钱去走仕途。

山西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张嘴的龙是官、闭嘴的龙是商,闭嘴的人得到的是实惠,是商业利益。】

★电影片断------电影中有一段戴掌柜在战乱中想出办法帮东家“往福建”搬银子的情节,这个情节是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平遥“协同庆”票号北京分号的张掌柜,在一次闲谈中得知一个穆姓的旗人想要争取福建将军的职位,短缺6万两银子,于是立刻就借给他。不久后,穆某果然被任命为福建高官,他一上任就向当地官员宣布,以后要把公款私款尽数存在这个票号。所以,戴掌柜对东家承诺能跟福州要员商议,把税银留在当地,把京号银子存进户部,绝对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非电影夸大其词。

《白银帝国》的诚信和道德

《白银帝国》里谈晋商说他们讲诚信,票号的号规就是“至诚至信,大义参天”,这不是电影的刻意美化,历史上的晋商在他们纵横商场的500年里,的的确确是始终背负着这一信念。晋商的信誉良好,是因为他们深知诚信能够带来更多人的信任,才能在更大的商业活动里获得利益,所以,诚信是商业成功的最大前提。但是如何才能长期有效地维持着这种“诚信”呢?可以说,晋商不仅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不通人情,相反他们是对人情人性有着太深入的了解,所以才会处心积虑地想出这样一系列的,从经营到人才选拔到管理的先进机制。(新浪娱乐)

的确,面对金融危机,每一个迷失的集体与个体都在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而以晋商为主角的《白银帝国》则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答案。于是,中国味十足的《白银帝国》又多了一个新功效,该片甚至被称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人的威胁的‘教科书’”。金融危机下的契约与道德“贪婪是好的”让华尔街陷入危机——那么,此次《白银帝国》导演姚树华有感而发,决定拍摄一部讲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仅向全世界诠释了晋商纵横中国500年的“商业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传达了晋商自成体系的金融监管制度、经营哲学和商道伦理。

无论是商业制度还是商业道德,晋商都是全球商界的楷模。我认为,尽管晋商的制度设计远不如现代商业社会的各种政策、法规以及不同层次的规章制度完善,但晋商却在“诚信仁义”的基础上,通过“号规”等内部制度和行会纪律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约束。

《白银帝国》作为一部影片,无法也不可能承担起拯救全球金融体系的重任,但是,这部电影至少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时刻警醒自己。电影中有救亡、有启蒙,而我们更多的是要全面反思和审视晋商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谭小芳)

第20篇: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有感

《大国崛起》第六集之《帝国春秋》,讲述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衰落与崛起,非常耐人寻味.一个曾经多次遭受分裂的国家,一个曾经给全世界带来最大的灾难的国家,一个摆脱了全部历史的不幸重新进入欧洲,融入世界,并成为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国家,很让人敬佩和尊敬。它是欧洲的后起之星,却是给世界历史添加最多浓重笔墨的国家.从分裂走到统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走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所经历的风霜雪雨,最终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挺拔个性,也为世界上所有正在崛起的国家做着警醒。

分裂之痛一直困扰着德意志,处在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个个欧洲强国都不愿看到它的崛起,于是各种阻挠困扰接踵而来,拿破仑的那次袭击,更是加重了这种分裂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我们如今熟知的人物诞生了——歌德用诗句描述分裂之苦,贝多芬用音符抒发国败之痛,黑格尔等一些哲学家更是用理论寻找强国之路.这条路最终经历近70年的时间被德国人走出来了,李斯得、俾斯曼都是使德意志走向统一之路的功臣,在俾斯曼的率领下,新起的德国很快就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经济发展迅速超过法国,而德国发展如此之快的前提正是统一的领土,动力则来自教育.就连在德国最穷的时期,也从未放弃过教育,政府愿意把宫殿改造成大学学堂,这也就不奇怪,大学教授中就有2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就有尽人皆知的爱因斯坦.科技的腾飞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希望,政府为研究人员无私的投入,也使科学家们无私的为德国服务,他们以“德意志的科学家”身份勤劳的工作,为德国不断创造着无尽的财富,这样的德国是凝聚的团结的。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把这一切的毁灭了,空前的强大使德国失去了理智,两次发动了世界大战,伤害了世界,更伤害了自己,也写下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页.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又分裂为两部分,这种结果又把德国人心中最大痛楚揭开,到底哪里才是德国?历史又回到了这个问题。而德国怎样面对二战又是世界对德国的拷问.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纪念为二战付出惨痛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勃兰特作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不已的动作,他面对死者墓碑,跪倒在地.德国面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没有回避,而是勇于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者对德国更加尊敬,这样的态度,也让德国复兴容易了许多。

综上所述,德国历史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1.注重科学和教育。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德国依旧拿出家底创办了柏林洪堡大学。全民教育给予了德国高素质的国民,大学教育保证了德国的科技水平。只有重视科教,一个国家才能富强起来。我国现如今也走在积极发展科学教育的路上,但是还不够。 2.和平与统一。战争与分裂正是德国迷失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是全世界人民的伤痛、血泪。无数生命、家庭在战火中消亡。我国一定要保持和平与稳定,维护祖国统一。

3.敢于认错纠错。德国人接受了自己历史最沉重的部分,将其写入教科书,教育下一代。这也是其他国家愿意接纳、原谅德国的原因。我们中国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在于敢于认错,纠错,一切都不会太迟。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