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26 07:38:16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毛泽东,一个家喻户晓的伟大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这些天,我观看了一部讲述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不平凡的一生,少年时代的朝气蓬勃,青年时代的特立独行,中年时代的艰苦斗争,老年时代的平静慈祥。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战斗了半个多世纪。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我生着一幅大中华的脸,”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时,毛泽东语出惊人。从这一句话我感受到了毛泽东的幽默、对中华民族的爱与责任,还有一代领导人的大气。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不仅领子全换过,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着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样,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是毛泽东为人尊敬的重要原因。

这部纪录片中,最令我感到敬佩的是毛泽东的读书精神,“我有读不完的书,一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与书卷结伴,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并且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一生沉湎于书香笔墨的世界。所以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不仅读万卷书,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行万里路,这正是他的最大的奋斗目标。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犀利的笔杆子,依靠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红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走过草地,爬过雪山,战胜国民党蒋介石装备精良的800万军队。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天,他和几名工作人员登山,太阳快下山时,身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主席,前面没路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回去吧!”而毛主席对他说:“你累了吧,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只走到半山腰,怎么能半途而废呢!”从这件小事中就不难看出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性格。“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小的时候,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被称为红太阳呢?为什么只有他才被称为太阳呢?”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在革命道路上,毛主席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率先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犹如东方升起的太阳一般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指引方向。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才学渊博,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更应加倍努力,把握好每分每秒,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时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跨越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位伟大的领袖者一生经历坎坷,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败,他在痛苦中挣扎过,萎缩过,但他的信念告诉他:成功就在下一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看了《走近毛泽东》,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习毛泽东思想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学习这一伟大的智慧结晶是每一代中华儿女的责任。让我们以当今的视角来感悟历史,感悟伟人,感悟人生,像毛主席一样努力奋斗!

机械1401

2014010018

王鼎铭

推荐第2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09级机械设计5班 XXX 0901105016 在毛概课上看完本片后仍感意犹未尽,课后又与同学大侃特侃,发表自己的感触,一时间有道不出来的感觉,很感性,很零碎,不是很有逻辑很有条理,只是记录下看完后的所思所想。

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前言中这样说到,“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另一位历史学家也说过:“在历史发生的时候,你站在那个点上是看不清的,时间是试金石。当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事情的必然性,合理性,还有它在整个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我认为在毛主席的英明之处在于能触摸时代脉搏,在乱世中给中国指明方向。在绝大多数人还看不清的时候,他看清了,并领导人民为之奋斗,这就是伟人的伟大之处。

对毛主席最初的印象是在小时候,因为自己家以及很多邻居家的神龛上都挂着毛主席的画像,那时候就感觉这肯定是个很厉害的人。在自己逐渐长大并能够与长辈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听爷爷讲述毛主席,讲述那个逝去的时代,在爷爷的讲述中始终流露出对毛主席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与向往,这一点让我很不解,不管是物质生活条件还是精神文化生活,现在都远远超过从前,爷爷会什么还会怀念那个艰苦、*的年代呢?由此我越发地对毛主席感到神秘和好奇,他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俘获”几代人心。

在之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去了解了一下有关毛主席的书、文章、诗词,比如罗斯•特里尔写的《毛主席传》。对毛主席有了更深层次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会听到一些尖锐的批评,对于这样的批评和职责,一开始在听到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愤怒,但是冷静下来觉得我不应该愤怒,而是应该用事实来证明他们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是批评不得,而是更应该更理性更客观,毛主席也是鼓励批评的,我还记得这样一段话,毛主席说:“我们有些同志听不得相反的意见,批评不得,这是很不对的。有了错,一定要自我批评,要让人家讲话,让人批评。不负责任,怕负责任,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要十个失败。人总是要讲的,你老虎屁股摸不得吗?偏要摸。”这样看来,毛主席是不怕批评的。但是作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没有经历过革命的艰苦就很难了解他们的心理,难以感受他们的切肤之痛,我们这些后来人对待历史应该有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与敬意”。我们也应该能想象“在历史发生的时候,你站在那个点上是看不清的”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应该要有一种宽容。

过去了的解毛主席的资料都是文字、图片之类的静态的描述,更多的是毛主席在打仗时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重大历史时刻决策时的英明果敢等形象,绝少有生活场景的描述,在文字中对毛主席的描述也仅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诗人之类的很概念化的东西。在《走进毛主席》的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中大量生活场景和考察的画面,让我了解了另一个视角的毛主席,一个更生活化的毛主席,而不是神龛上的毛主席。了解了他的洒脱、幽默、坚毅,并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影片中的一些场景也深深地打动我。毛主席离开家乡时,他对父亲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那是怎样一种豪迈,一个17岁的少年背负着梦想出去闯荡,可能那时候的毛主席也不曾想到他的这个决定足以改变整个中国。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冲时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主席三十二年重回故园,父母都已不在,独自面对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已经成为景点的家该是何等的心情啊,是否也会有古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悲凉的感受,这一走一回就是大半个人生。

毛主席在接见尼克松的女儿女婿的时候已经体力不支,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因为腿疾无法起身,只好目送各位代表离场。在这些场景中我看到岁月催人老的无奈和感慨,主席为了人民奔波一生终也将离我们而去。

毛主席的一生是为理想奋斗的一生,在前期,他和一批革命先烈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奋斗,后期一直领导全国人民做一个造天堂(著名学者李敖先生曾经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和理想描述为“造天堂”)的运动, 由于急于想看到天堂,为了想保住革命成果做了一些急于求成的事,但毛主席的一生始终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

毛主席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从一开始参加革命,到革命的胜利,到建设新中国,毛主席一刻也没有停歇,始终用自己的热情在奋斗,尽管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实现“造天堂”的梦想。

毛主席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亲临战场而不惧,面对危机而不乱,凭着一支笔杆子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总揽全局,做出了“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赢的了农民,谁就回赢得全中国”的英明决断。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

影片中不仅挥洒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更加亲切的毛主席,使我这样的普通大学生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

推荐第3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他,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

——观《走近毛泽东》

机电1003班

韩丹

10221063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前记 以前,人们常说,中国自1949年后进入了“毛泽东时代”。这种说法虽带有浓厚的个人崇拜色彩,却反映了一种历史的真实。因为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艰难曲折的漫长道路,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他以不容拂逆的个人意志,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只争朝夕,追求大同之境,左右了国家的一切,直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真正做到了“系天下安危于一身”或者谁也“跳不出如来佛手心”。我们过去的成就和失败都同毛泽东分不开,研究他的晚年错误,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自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段时间,在毛概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集体观看了大型人物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这部电影没有请特型演员,也没有写剧本台词,它只是把有关毛主席的一些影间录像以一定的叙述方法连接起来,这让它像一部纪录片。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看见他的音容像貌,言行举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毛泽东,一个真诚自然、心里永远装着中国人民的毛泽东、让我觉得亲切而熟悉的毛泽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停信步” 毛泽东一生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在看这部电影中,最令我深为感到敬佩的是毛泽东的读书精神,“我有读不完的书。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与书卷结为伴,腹有诗书气自华。《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一生沉湎于书香笔墨的世界。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身为全军统帅,他一生不曾发过一枪,最终竟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败了对手。这种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也是我等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

当我们观看《走近毛泽东》,走进他作为一个卓越政治家、大诗人、书法家天地,去细细品味感受,我们会一次又一次震撼,心中涌起对他老人家无比的崇敬之情。

在硝烟和炮火弥漫的背后,也有更大的真实:“伟人”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因此,了解伟人也首先应该从“作为人”这个基本特性入手,这样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有真实感,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更能让人接受。

此外,影片还披露了主席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而被毒蛇咬死而痛哭,以及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重情重义、关心人民生命感全的真实写照。种种此类亲切、朴素而自然的画面使得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性化。这是《走近毛泽东》在材料筛选上独具匠心之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智慧、抱负、激情、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而且在片中多处表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毛泽东强调走群众路线,因此他第一个喊出了“人民万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他本人乃至全党的行动宗旨,他也因此会对不能接触人民群众,调查时要戴口罩表现出无奈和孤独,他也才会作出“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的生动比喻。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因此在“一边倒”时期对苏联的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果然拒绝。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在盖棺定论之时,以七分功劳三分过失评介毛泽东,是恰如其分的。尽管他老人家在晚年曾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过分地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国家遭受了十年浩劫。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

看完片子后,我们从过去仰视这位伟人变成了平视这位伟人,但却因平视而看到了他的内心,更体会了他的伟大与不凡。特别在那四句让人回味无穷的结束语后,一片灯火辉煌下,人们看到的是尽管毛泽东走了,但他的目标与理想在被他的接班人一代一代地在实现。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观看了电影《走近毛泽东》,使我们了解了毛主席,受益匪浅。

毛主席,近百年来,就是中国的骄傲,他的每件事都使人们不能把他忘怀。其中,毛主席的博学、智慧、心胸、淳朴,还有平凡中的伟大,都把我深深地震慑。想一想,一个泱泱大国的主席,名誉和地位都是无比显赫,但他的生活,竟还不如我们现代一个普通人!

首先,来看看片中毛泽东爷爷家的祖墓,除一块简陋而又不能再朴实的墓碑,又有些什么呢?有的只是那一坯黄土和山上的碎石落叶。是否连一个普通家庭的祖墓都比主席家的豪华呢?再看毛主席的卧室,一床、一桌、一椅,唯独显眼的也只有主席的父母遗像。床上,几乎有一半都放了书,这才真正得知了毛泽东爷爷的学问从何而来,这才应实了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现代,更别说是国家主席,就连某个单位的局长、部长、股长都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坐的是“奔驰”骄车,随身还带着小灵通、带摄相头的彩屏手机,和毛主席的生活相比,岂不是天壤之别?联系一下现在实际,就说读书这方面,又有谁及得上毛主席?

但,今天得知,毛主席竟把《红楼梦》看了5遍,同时在书上写满了自己的感想,把书上不当的地方也改了过来。我怎不赞叹主席的伟大,歌颂他的精神,这是否形成了渺小与高大的鲜明对比呢? 毛主席,他不需要人们大作文章,赞颂他。因为他就像一只永不衰老的雄鹰,展翅遨翔在每个中国人,甚至世界人的心中!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哈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据科学研究:,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后记

推荐第4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永远的光辉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记得很小的时候路过**,看着上面巨幅的头像,只是看到一个老人在慈祥的注视着,注视着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却不曾知晓,在那温和的笑容背后所托起的是一个时代的峥嵘和一个民族的崛起。

该怎么去形容这样的一位伟人呢?《走进毛泽东》的激昂的音乐好像还浮现在耳边,却已然播放完了好久。也许心潮澎湃最能形容此时的那种复杂的心情吧。当一个空洞说教的人物穿越出教科书和大家神话之后,褪去光环,原来是那样一个可敬可爱的人。

我一直无法理解一个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健康会牵动全国人们的心,为什么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的去世会引起举国上下的悲痛,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在我们的心中没有信仰,没有领袖。在这部片子中委以我最深感动的不是他部署军队时候的运筹帷幄,不是他搏击浪涛时的自信三百,不是他发表讲话时的坚定不移,不是他与人民交谈时的平易近人,不是他会见外宾时的幽默风趣,是那些纪实,是那些纪实中每个人脸上最真诚的笑容。也许很多的东西都可以经过包装而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但是那些笑容不同,那些笑容是最好的演员都无法演出来的,是放在心灵深处的爱戴。丝毫不同于现在的些官方讲话人们敷衍的掌声和疲惫的神情,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容。也许这就是人格的魅力吧,也许这就是前面的种种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魅力吧。

那么我们当怎样解读这种特殊的魅力呢?也许《走近毛泽东》会给我们一些答案。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是一个到生命的最后都在为他的人民耗尽最后一份心血的领袖,还是一个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新生活的建立失去了六个亲人的无私奉献者。就像他说的那样,到最后他也只剩下“教师”这样一个称谓,一个人民前进的伟大导师。

也许他的魅力在于他对于生活坚定的信念和不渝的追求。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发表了《论持久战》,他说这是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必胜日本必败。沉迷于那样的霸气和胆魄,在那样动荡不安实力悬殊的国情下,我们多么希望一个人站出来,给我们力量,毛泽东做到了。也许他的魅力在于他的风趣幽默,又不失谦逊可亲的态度。他把自己的死亡看得很开,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的一个验证。他要别人在自己死后把他喂鱼,他说你们吃我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而在他会见非洲外宾时候所行的屈膝礼也在非洲国家传为佳话。也许他的魅力还在于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霸气之上。一根白发 一根毛笔 一百九十多封电报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谈笑间 蒋谈笑间介石的一百多万军队灰飞烟灭;北戴河游泳,勇于搏击风浪;延安受困的时候,懂得取舍,顶住巨大的压力,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四渡赤水,我们与敌人巧妙周旋,那又是怎样的智慧。可这样一个霸气的铁血男儿却在听到自己人民受苦受难的时候留下了眼泪。

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却过着最平凡的生活。他的衣服补了又补,多年使用的东西都不愿丢弃,一个竹子做的拐杖,跟随他走遍了大江南北。

物质不灭,永远不灭,现在我们提起他,我们所说的早已不是他留给了我们什么,他是不灭的,永远的光辉。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 我们正在前进,也将不断的向前进。“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最大的创造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他最艰辛的探索是实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是我们永远的光辉。

推荐第5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看了《走近毛泽东》系列视频,让人不得不钦佩毛泽东的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朴实的生活作风以及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走近毛泽东》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写、所说、所作、所为。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一、学习毛泽东思想内涵

看了《走近毛泽东》有了深刻的了解,毛泽东对新知识、新思想认识,在曲折中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自我否定的精神。一步步走向成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毛泽东的很多思想,包括政治上、军事上的思想都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理论联系实践,他琢磨、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革命生涯生命几起几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历经多少风雨才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革命和社会实践的一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从实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紧紧扣住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他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目标,为中华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一生,关心群众、维护群众、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毛泽东以“实事求是”汲取中国文化中精神食粮,从中国的社会中寻找革命的力量,从自己的思索中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从中外博大的教育理论中吸收营养,勤思考、勤实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他忧国忧民,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毛主席的人生是闪光的人生。

二、学习毛泽东求学的精神

通过观看《走近毛泽东》,使我们找到了学习实践的道路。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为了不断提高自己在新的革命战争环境中的革命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革命的重要关头,他更是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在年迈时期,仍然以极大的精力学习英语,这对一位日理万机的领袖,是需要多么大的学习热情和毅力啊!直到临走的前一天,他仍在读书。我们党员干部向毛泽东那样“活到老,学到老”!党员干部应该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做一个积极思考的人。只有多学习,我们才能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党的工作者!

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带头读书、学习。他始终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他除了工作,其它时间都是看书本,不断收获知识。他的光辉一生和不懈追求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学习,学习毛泽东始终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毛泽东的学习精神。关键是始终坚持一种不断学习的态度,一种反思的态度,一种进取的态度。

毛泽东是一个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毛泽东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有奋斗的目标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着手实现。给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和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毛泽东毕生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那样,毛泽东用毕生的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学习毛泽东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阅读他奋斗的一生,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的启迪和帮助。毛泽东博学好思,终身热爱读书,从年轻到终身书陪伴他一生。毛泽东的心里想着人民,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能力,这就是伟大的毛泽东。

看《走近毛泽东》有一种很强的感触,特别是对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有这么大的促进作用,希望党员干部从书中吸取有利益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将深厚感情化成工作能量,充分发挥自己智慧,去影响和带动群众。党员领导干部要好好继承毛泽东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爱国的人、一个有为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看《走近毛泽东》以学习伟人思想,使党员干部受教育、受熏陶、受启迪的目的。

毛泽东酷爱读书,孜孜不倦地读书生活伴随着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在书山学海中遨游,他研读马列著作、中外哲学和古今文史书籍,他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从读书中不断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毛泽东的读书精神、读书方法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繁荣富强,他勤勉工作,废寝忘食,日理万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不辞辛劳,调查研究,勇于探索;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毛泽东倡导艰苦奋斗,毕生保持朴素节俭的生活作风。作为人民领袖,他始终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亲友谋取任何私利。他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世子孙。

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

推荐第6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原先提到毛泽东,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这些内容。然而,今天看完《走近毛泽东》之后我又加深了对毛泽东的理解,并给了我某些启示。

小时候的毛泽东生长在农村,跟其它的小孩子的成长也没有什么差别。那么是什么让他变得与众不同,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带领中国人民成立了新中国呢?

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进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曾做了一件让老师们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根据自己名字的笔画数起名二十八画生在长沙的一些学校张贴征友启事。他当时的人生志愿时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立志做一个奇男子。在长沙岳麓书院,他用学校的冷井水擦身;大雨滂沱,他就在野外奔跑;江水滔滔,他就去游泳搏击风浪。试问这些事情,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谁会去做?如今的我们想要交友就是整天在网上加各种好友,混迹各大论坛,聊些毫无营养的天。从来不会想着做出些改变,只是一味的堕落。如今的我们谁还有那种毅力用冷水擦身,怕只是某些特殊情况想要逃避上课让自己感冒才会浇头淋一盆冷水吧!

毛泽东在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我想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也不是没有理想的,但是又有几个人敢于这样付诸实践呢?我们有梦想,可是我们缺乏的是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我们害怕失败,所以索性放纵了自己,让自己成为芸芸众生中的渺小微尘。如果我们哪怕只是再拿出那么一点点勇敢,不仅仅只是敢做梦,还敢于实现梦。那么我不说我们会像毛泽东一样优秀,但至少我们是杰出的。即使最后失败了,我们也不丢人,因为我们曾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努力过。青春无悔,奋斗最美。

毛泽东出色的军事才能也是不可小觑的。当年的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都靠着毛泽东出色的军事战略才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解放战争中,美国人评论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时候这样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最大的区别在于蒋介石有铺满地毯的总统府和美龄号总统座机,可以飞来飞去的指点部下作战,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的毛泽东却是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土司令部里用手写电文指挥者一场世界上罕见规模的人民解放战争。”

毛泽东有着如此杰出的前瞻性跟他喜欢读书时分不开的。毛泽东酷爱读书,至死方休。他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幼年时的毛泽东就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等,成年时他的诗词、文章冠绝中华。据说毛泽东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4000万字的《二十五史》,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毛泽东更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有几个习惯:一是好问,他经常与同学切磋或向老师请教学术问题;二是作课堂笔记,写读书心得。凡是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对他有帮助的,他都记录下来。他还十分关心时事,经常阅读报纸杂志,在阅读中不断分析批判,逐步丰富自己的见解。他十分擅长汲取他人长处,他对同学说过,我们看一个人,要多看他的长处,只有虚心地学习人家的长处,才能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他中南海的故居中,他的床是最能体现毛泽东爱读书这一特点的。毛泽东的这些对学习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毛泽东对事情的坚持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也酷爱游泳,曾经以63岁高龄横渡长江。他喜欢游泳可能就是因为他怀念故乡的小河坝!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他曾梦想着到各处的河里游泳。1960年,他和来访的尼泊尔首相科纳拉伊谈起了到尼泊尔游泳的设想。毛泽东还说:“我也想到恒河去游一游,只要让我游,我一定去。斯诺来访这个的时候两个人还曾玩笑说想在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去畅游一番,去了只游泳,不谈政治。只是终究毛泽东还是没有去成。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推荐第7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晚上的课照旧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坐到位置上才知道这节课是视频课,同学们还在说着自己的幸福那些事,把老师凉在台上说单口相声,不过多久,老师也按捺不住不被尊重的怒火,语言严厉的简单训了几句话,想必大家都没有太多的不舒服,可能的原因是以前的毛泽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管是精神上的引导还是行为上的践行。

日光灯关了之后多媒体里就飘出了熟悉的额东方红,黑暗的教室里也亮起了一盏盏明亮的“萤火”,而后又渐渐熄灭。对于《毛概》课,大家肯定早已在大脑中有了基本的定位,枯燥,乏味,空洞。这门课或许就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后的一次课了,尽管如此,我也提不起太大的精神,但今晚的视频,多少让人思考点东西。

时势造英雄,早年的毛泽东并不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而诞生的,小时候调皮捣蛋,在上私塾课上不去读四书五经而是一些课外小说,有着农村孩子应有的特征。湖南湘潭韶冲的那几件土瓦房也是很多当今孩子自己的童年乐园,田间牧牛,荷塘游泳,这仿佛一切都会安稳的过下去,平凡过自己的一辈子。

石三伢子在少年赴湘潭第一师范学院学习时,那首诗隐隐现出了人和人不同的在于思想和抱负。

男儿里指出相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买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进入湘潭师范学院的毛泽东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以二十八生为名发表了《征友启事》,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像蔡和森,任弼时,杨开慧等,后来又成立了《新民学会》,与一批热血青年窥探着时代的呼喊。谁都会希望在自己的身边有一些胸怀祖国和受苦受难的人民的同志,有着共同的理想,尽管在现代人看来可笑的理想,去为人民脱离帝官封的压榨快乐的献出自己的一生啊,这样活着是何等的有意义啊。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马日事变“给了革命同志以严重的打击和反思,毛泽东正确的领导方针采取转战农村,从村包围城市,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有枪杆子中取得的”争取理论,标志着毛泽东由一个只拿笔杆子变成笔杆子和枪杆子两手拿的战士。我们不能只做一个纸上谈兵的文弱书生,历史伟人树立的榜样要求我“两手都要硬”。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以及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都保持着一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进性和朴素的生活作风,在艰苦的环境中写出了《论持久战》《关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正确指导了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后,仍与人民保持着密切联系,延安整风运动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体现了一位共产动员心系人民为人名服务的伟大历史伟人形象,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

毛泽东的年轻时代奉献给了祖国的成长,晚年的毛泽东并没有坐在权利和荣誉编制的环境里安享晚年。看到毛主席每年都坐着专列行驶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为淮河泛滥治愈而兴奋地一夜没睡,为吸血虫病得以控制而欢呼雀跃,心系人民,胸怀祖国,不禁令人敬佩之余有些惭愧。

七十多岁的毛泽东畅游北戴河写下了文采斐然的诗句“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歪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相信这种文采与他一生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生活在那个战火风飞的年代尚知学习勤勉,作为当代的一名年轻人有什么理由荒废光阴,安心度日呢?

毛泽东能够正确的知道人民走向胜利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是主义中国话,产生正确的马克是主义理论体系,知道中国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产生独具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经过实践检验,又经过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毛泽东思想,始终坚信毛泽东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指导意义,始终高举中国共产党中国走向复兴的伟大旗帜,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不同的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责任,二十世纪给与了几代人伟大的使命,明确的时代任务。我很羡慕前几代的人,羡慕那些知道自己活着的使命是什么的人,不怕各种势力的压迫,勇于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住的压迫,。我们应该以毛主席为榜样,肩负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在充分的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做一名有为青年。

推荐第8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说实话,若不是老师上课给我们放映《走近毛泽东》这个纪录片,我想自己肯定是不会主动去看和毛主席有关的东西的,只记得中学时期学过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过,小时候从大人那里听了很多有关伟大的毛主席的传奇故事,高中时期又遇到了一位无比热爱和尊敬毛主席的语文老师以及大学时期受到了军事理论课的艾跃进教授的熏陶,使得我对毛主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纪录片再现了当年毛泽东的在政治、军事文学领域内的辉煌业绩,让我为中国出了个如此伟大的人而激动、自豪。但我也发现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是千百万普普通通的人民中的一员,他对子女严格而慈祥的父爱,他对学习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在衣食住行上的节俭,他回乡拜访乡亲的挚情„„一幕幕生活画面,使我看到了作为儿子、兄长、丈夫、父亲的毛泽东,一位普通人。

纪录片中,毛泽东在离开家乡时,他写下了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至此开始,他便踏上了求学到革命的道路。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少年毛泽东”的电视剧,因为这个电视剧,我也知道了毛泽东其实在少年时候,嘴唇下并没有瘊子,是在后来革命时期,由一个小疙瘩演变而来的,按照古时候的说法,这个应该算是一种类似“五彩祥云”的好征兆。在抗战时期,千千万万的人都受过伤,唯独毛主席没有受到过枪伤战伤,这也暗示了伟人的不同吧。还有崂山群上中有一片站立的石头,其中一块拟是毛泽东生前穿制服的站立像,他面对朝阳,胸有成竹,像是在指点江山,笑傲大海。虽然这些都略有些迷信,但是不得不说,毛泽东确实是一位传奇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主席用了大半生,解放了全中国,换来了这句举国上下欢腾的一句激动人心的话。毛泽东一心为人民,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蒋介石说过,谁取得了兵权,谁就赢得了天下,而毛泽东在同一时期也说这么一句话:获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心为人民考虑,才是真正的王者。

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这的确是对毛泽东最精辟的概括。毛泽东擅长使用笔杆子,虽然不曾开过枪,即使解放之后,在一次的射击演示中,毛泽东也只是用枪瞄了瞄,摆了个动作,最终又放了下来,但是他却用他的笔杆子,解放了全中国。毛泽东在接见外宾的时候,多次说过,他不喜欢摸枪,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走上革命这条道路,他一直想做一名育人的普通教师,我想,也正因为毛泽东的这种观念,文学的气息始终环绕在毛主席周围,无论少年,抗争期间还是晚年,毛泽东总会身边带着书,并做批注。片中也介绍到毛泽东批注的《二十四史》被畅销,供不应求。 毛泽东这种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正是我们大学生值得学习的地方。他能够在打仗时候还能挤出时间看书,我们在各种活动、各种琐事的情况下,难道还挤不出时间看书吗?任何的借口都不是理由。

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就总教育我们,毛主席专门在嘈杂的菜市场读书,都不会受到影响;毛主席袜子缝缝补补得穿了一年又一年,我们应该要学习毛主席的简朴„„好像小时候最多的时候,大人们都是以毛主席的例子来教育我们。

曾经我跟着父亲旅游,也拜访了毛泽东在湖南韶山的故居。简朴的小屋子,床榻,桌子,牛棚,还有墙上的照片,周围的一切可以使我想象到他在煤油灯下孜孜不倦读书的场景,拿着笔认真思考的神情。毛主席,从没有离开过。

毛泽东一生娶过四个女人,第一任妻子罗氏是父母包办的,第二任妻子是杨开慧,第三

1

任妻子是贺子珍,第四任妻子是江青。 “经过20多年的奋斗,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江青留下的最后遗言。

虽说在*时期毛泽东也曾犯过错,曾被无数人抨击过,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伟大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后来毛泽东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有近乎完美的人,但我们也应该原谅那些不经意间有人性脆弱的一面所导致的错误。毛主席,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所以,他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

毛泽东不是神,他是人,是个普通人。他的成就让人惊叹的同时,更启发着我们怎样学习、生活,做个优秀的人。毛泽东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依然是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透过时空的距离,让我们去领略伟人的风范吧!

推荐第9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在毛概课上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而摄制的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这使我们对一代伟人同时也是我们的校友毛泽东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也更加敬佩他伟大的人格魅力,被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所折服,被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所折服,同时也被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所折服。

这部电影没有请特型演员,也没有写剧本台词,它只是把有关毛主席的一些影间录像以一定的叙述方法连接起来,这让它像一部纪录片。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看见他的音容像貌,言行举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毛泽东,一个真诚自然、心里永远装着中国人民的毛泽东、让我觉得亲切而熟悉的毛泽东。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他始终信仰的两个字那就是“人民”,他相信只要把人民的问题解决好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民族就能兴旺富强。他所做的一切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最高领袖,在他的心里党和人民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离开了水鱼儿就不能生存。因此他始终相信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关键。

毛泽东在经过当日马日事变的旧址时,他坐在山前沉静了许久,他在回想在马日事变中的心酸与教训,感慨没有枪杆子的被动与悲哀,最后毛泽东悟出了只有用武装才能夺取政权,拯救这个将要破裂的国家。对我们而言,在经历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何处,经过思索后再探究出一条正确、有效的道路来引导我们走得更好、更顺利。

在外国访问代表团问及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逼上梁山”。成功在于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毛泽东通过详细地剖析中国社会的格局,认识到边远的农村是革命红军生长的适宜土壤,于是便以农村作为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往城市进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革命思想,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或计划来处理问题。

在毛泽东那个年代,社会环境固然恶劣,但他却依旧能克服社会环境带来的艰难,将农民的利益放在一切事务的最前面,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由艰辛求学路迈向困苦革命路让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榜意识,同样也警示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在困难中积极迎难向上,并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是毛泽东自小立下的言志,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我们不怕在人生路上走得有多么辛苦,但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真正值得我们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首次回到故居湖南韶山,他指着那些农具,说他仍旧记得那些家里的农具,小时候他就用这些农具帮家里干活。可见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挑起了家里的一部分担子,这也为日后毛泽东的成就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基础。

毛泽东时常建议革命者要学会使用笔杆子,这对于他本人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中,他写下了《论持久战》,引起了全球各界的轰动。当日毛泽东用笔杆子打下了整个中国这块土地,由此可知,一只笔杆子的力量是何等的无穷。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这些青年一代去深深思考。

在外交上,晚年的毛泽东一贯亲切地接纳外国嘉宾,“和”是他在外交上的首要考虑,在他心中一直相信外国朋友是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推动因素。此外,毛泽东尤为羡慕街道工作,他时常羡慕街道工作人员可以与群众打交道。对比今天的某些政府官员,他们显得无比的丑陋,总是把自己的利益驾驭在人民以及集体的利益之上,甚至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看完《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后,我被毛泽东的生平事迹以及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感动,所振奋。虽然在晚年毛泽东也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了我们的崇敬。影片中他搏击风浪的场景,他戴口罩视察的场景,他撑着竹竿爬山的场景,他与人民群众一起唱歌的场景„„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觉得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他的乐观坚强,勤奋刻苦,还有他那平凡中的伟大。

推荐第10篇:走近毛泽东 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我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毛主席的时候,那是挂在墙壁上的一副画像。那个时候,在我们家乡,几乎家家户户的里屋内都有一副毛主席的画像,那时候我觉得毛主席很神圣,因为我们一直都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所以他是中华民族的开拓者。如今,在毛概老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的研读了《走近毛泽东》,才发现:无论是毛主席的军事领导能力还是个人品格都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三个片断。一个是毛泽东离开家乡时,他写下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他在外餐风露宿,毫不退缩。他的志向多么坚定,他的意志多么坚强!再联想到自己,平时做一些稍有困难的事情时,就想着要放弃,没有那种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毛主席相比真是惭愧。

第二个片段是毛泽东对写作的喜爱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八十高龄的毛泽东不顾年迈体衰,把自己历年写过的文章重新整理,修改。一遍,两遍,如此慎重,为的是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诗稿。而我呢,写好作文,也不修改,就马马虎虎地誊写。看了这个片断,我十分羞愧。我们正是学习的时候,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学问,才能让自己学有所得。

第三个片段:毛主席妙语论生死。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非常旷达,对于死亡也表现得较为幽默。闲暇时他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

毛泽东曾这样嘱咐工作人员:“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 ,毛泽东喜爱吃鱼,一次在杭州观鱼时,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说道,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儿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就这样,毛泽东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展现出一代伟人旷达的生死观。

然而毛主席不是神,他是人,是个普通人。他的成就让人惊叹的同时,更启发着我们怎样学习、生活,做个优秀的人,他的品格在被人称赞的同时。同样需要我们去传承这一美好的品格。

其实《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毛主席不仅在生活上节俭,在对普通人民的生活问题上去格外的关注,这就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的毛主席。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智慧、抱负、激情、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

而且在片中多处表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毛泽东强调走群众路线,因此他第一个喊出了“人民万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他本人乃至全党的行动宗旨,他也因此会对不能接触人民群众,调查时要戴口罩表现出无奈和孤独,他也才会作出“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的生动比喻。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因此在“一边倒”时期对苏联的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果然拒绝。

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伟大的毛主席给了我们新中国,身处安定社会的我们更应该发扬毛主席的精神,使祖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第11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看过《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泽东同志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看完这部记录片后,在我看来毛主席慈祥的面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接见外宾的时候永远都是最自然的表情,视察工作的时候永远都是面带笑容的,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我感到毛泽东的形象真实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那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着中国,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带着人民解放新中国,发展工业

发展农业,虽然他在晚年也些范了些错误,但是他的功绩都是他不可否认。毛泽东,一代伟大的领袖。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主的好主席,一个坚强,善于谋划的人,为人民,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利益。他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我爱戴。当看到他以专列作为自己的流动办公室,七十几岁还下基层体恤民情,给自己分配了生产任务时一位七十多岁患有疾病的领导人始终忘不了百姓,病情一好点就要求去看望百姓的生活,我想这样一位领导人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走近毛泽东》 这部片子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少年、青年、中年、晚年的一些感人的事情、伟大的政策和果断的决定。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久违了的毛泽东的真实形象,让我们真正地走近毛泽东,去探究他的光辉一生。他不仅是一位领袖,也是我们的亲人,他更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

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毛主席他把一生献给了国家,他的生平和事迹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动着我们,我们永远记得他这个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陈玉洁

200931002042 影片开头就用了一连串词语来描述:“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元帅。”

这一位“他”让我倍感好奇,“他”到底是谁?尽有如此高的评价。正在我思考时一个响亮的的名字“毛泽东”顿时传入我的耳膜内。之后,一个场景映入眼帘:此时,毛泽东已是八旬老人了,和友人的交谈还需将头靠在沙发上,看上去体力明显不支,这一画面足以证明他的“生死顺其自然”的真理。。但一句“我生着一副大中华的脸”这让我感受到这位老人以自己是中国人为傲。

毛泽东八岁启蒙,对《四书》、《五经》不大感兴趣,反倒对当时比较进步的古典小说颇感兴趣。表现出他与时俱进的思想。热爱阅读的他,床边床上放满了书,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他说“不读书,不看报的领导就不是好领导。”他对读书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读书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习的。

他不求名利,不当元帅。有人问起:“主席不想当元帅吗?”毛泽东的回答很干脆“帅、将、校统统不要。”他只是无私的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了就是解决新中国。他的很多直系亲属也在这次革命中壮烈牺牲。现在社会只奉献不求回报的人又有多少呢?就是他的这样一种精神,让中国得到了解放,得到了发展。

美国某人曾这样说:“蒋介石有铺满地毯的总统府和“美龄号”总统座机,可以飞来飞去的指点部下作战,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的毛泽东,却是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土“司令部”里,用手写电文指挥着一场世界上罕见规模的人们解放战争。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发了190多作战电报,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由此可见战争指挥艺术的高下,不是外在物质条件有多么优越,关键是看指挥员本人有没有眼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胸怀。这就好比我们当今社会的某些常见现象。举一个现象:两个人都是学生,同样吸收着老师给予的知识,也同时参加高考,只是一位身在有钱的家庭,物质条件相当优越,教育条件好;另一位身在贫穷的家庭,经济困难,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的孩子,教育业就可想而知了。最后贫穷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而有钱的孩子却名落孙山。这个常见的现象就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做事不是看你的外在条件有多好就能成功,而是要看你自己本身是如何去奋斗、努力、思考和学习的。

在柬埔寨危难贫困时毛泽东毫无回报的帮助,让人为之钦佩,为之感动;但对苏联一系列破坏领土主权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让人敬畏;这都是毛泽东率真自然的性格体现。

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志悼念;在他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受血吸虫困扰的村庄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他处处体现了关爱人们的态度。

毛泽东是平凡的,但也更是伟大的,他作了一个平凡人做不出的一系列伟大的壮举,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勇于探索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学号:36

第12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再次走进毛泽东

那部影片里有许多让我印象很深的画面,其中有毛泽东祭拜父母、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抒写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毛泽东的中国心、毛泽东的大智慧。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毛泽东对待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看得开的。闲暇时他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他还嘱咐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这样的情景实在太多了,举不胜举。例如毛泽东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不过仅仅从这几个镜头就可以看出,我们伟大的毛主席的真性情、毛主席的中国心、毛主席的大智慧。

1喜欢挑战的一生。毛泽东一生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2不循常规的性格。“有虎气也有猴气”,这是毛泽东对自己性格的评价。前者表现为权威、霸气、豪放、严厉、庄重,后者表现为即兴随意,浪漫洒脱,不拘成规,灵活多变。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在重大关头才有了惊世骇俗之举,如四渡赤水、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

3重情重义的品行。毛泽东那块在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的一直戴到去世的手表,那首祭奠爱妻的《蝶恋花》词,那封致恩师徐特立的信,以及他那赶赴陈毅追悼会的匆匆身影,听到百姓受灾时流下的热泪,与斯诺和胡志明等国际友人真诚的交往……都记载着一位伟大而普通的领袖的喜怒哀乐、情深义长。

4文采纵横的才气。“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一生与书卷为

伴——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

5旷达生死的精神。对于生老病死,毛泽东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姿态旷达地对待它,“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毛主席曾宣称自己是:“有个性、有猴性、有虎性。”影片中毛主席的率真、无畏不正和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吗?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第13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班级:贮运113学号:0105111316姓名:胡贺

毛泽东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有人说他好,因为他建立了一个新中国;有人说他不好,因为在他的事迹中,出现了文化大革命。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待毛主席的看法可能都不太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导演了一个传奇。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前段日子,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我看了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断,善于分析,目光长远,用兵如神”使我一直不能忘怀。想想自己,真是感到惭愧:自己平时做事犹豫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一时之快。 “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这样称颂毛泽东,“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则如是感叹:“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历史之流如黄河、长江,注定要东流入海。然而,没有了三峡的长江、不见壶口瀑布的黄河,又会失去多少壮丽,减少多少奔放?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智慧也是集体的结晶,然而,许多思想火花、精神火炬却是毛泽东独有的,正如三峡之于长江、飞瀑之于黄河! 因此,历史要感谢毛泽东,他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概,推动了历史的激流。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哈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据科学研究:,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五百年间,必有王者兴。其兴也突焉。衰也突焉。

毛主席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无论在他的生前还是故后,他的非凡伟绩、光辉思想和巨大魅力,总是超越时代、泽被后世,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这朴素的话语,发自一位“三落三起”、饱经沧桑的老一辈革命家之口,格外厚重深沉。这是伟人相望的崇敬,更是历史郑重的结论。

在风雷激荡、翻天覆地的20世纪,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斗,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我们党的精神世界;毛泽东的伟大品格情操,如此广泛地哺育着一代代中国人,以至在他逝去20多年后,他的形象依然在人们心中高高矗立。他是永远的毛主席。

第14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还记得那首《东方红》吗?也许你会说,那首歌太老了,不是我们这批孩子所喜欢的;那么,下一首,你一定喜欢——《我爱北京**》!常记得小时候,我周围的伙伴们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词中唱道:“我爱北京**,**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便是我与毛主席的最初相识。

在毛概课的学习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走近毛泽东》的影片,看完这部影片后,感受颇多。在《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花了毕生的精力与时间,在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在《走近毛泽东》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伟人的诞生!在毛主席的不凡命运,在学生时代就体现出来了。在毛主席离开家乡出外求学时,当时的他,是一个17岁的背负着梦想出去闯荡的热血青年,临行前他对父亲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那是怎样的一种豁达„„

在从青年时代起,毛主席就开始投身革命事业。早期革命活动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1920 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 年7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壮年时代的毛主席,他的经历更是让人折服。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1923 年6 月,毛泽东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后来在建立革命武装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1927 年8 月7 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而后,又审时度势,率部下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1949年10 月1 日,毛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那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着中国,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带着人民解放新中国,发展工业发展农业,一步一步走向那个前方。

晚年时代的毛泽东,最值得令人敬佩。在他人生的晚年,毛主席在接见尼克松的女儿女婿的时候已经体力不支,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但他依然努力地做好一个东道主的本职;还有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因为腿疾无法起身,只好目送各位代表离场。在这些场景中我看到了岁月的无情,岁月催人老的无奈和感慨,主席为了人民,辛苦了一生,奔波了一生。

《走近毛泽东》,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毛主席的真实形象,让我们走近毛毛主席,走近他光辉的一生,去探究他的光彩照人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思想成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与豪迈,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他一生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看完这部记录片

后,在我看来毛主席慈祥的面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接见外宾的时候永远都是最自然的表情,视察工作的时候永远都是面带笑容的,面对人民时总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我感到毛主席的形象又真实生动地展现在眼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主席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奔波的一生,为革命成功而奋斗,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奔波。在我国日趋强盛的今天,我们忘不了是谁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解放,一步一步建立新中国,我们忘不了这个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的事迹感动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我们为了新中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第15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面对纪录片开头的一幕幕现代化景象,毛泽东——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印象确实在我们的历史中渐行渐远了,对于我们这一代对毛主席的认识,也仅仅是来自政治课的学习,老一辈的诉说和部分书籍,影片。但是这部纪录片,让毛爷爷成为了我们鲜活的记忆。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户普通人家。幼年的他在母亲的熏陶之下,就关心贫困家庭的同学。青年时,他勤奋好学,立下雄心壮志,不甘愿沉浸在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化中,他积极接受吸收新思想,不断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壮年时,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担当主要领导者的位置,留下了遵义会议的英明策略;领导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顾全大局促进国共合作;认真分析中国国情,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了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仰望**城楼,我们仿佛仍可以依稀听见那句铿锵有力的,昭告世界的话语,“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作为中国人民的领导者和中华民族建设复兴的领袖人物,他的功绩永远不可磨灭。

毛主席是一个思想家,他将中国国情第一次与马列主义相结合,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作为政治家,他深刻分析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最需要什么,所以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展开。他又深切明白中国要建立怎样的政权国家,只有权力属于人民,才可以使老百姓过上安心幸福的生活,所以他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将想要一权独裁的统治者赶出了中国大陆。作为一名军事家,他领导了多次起义,指挥了无数的战争,他拥有深明大义的军事谋略,却未曾开过一枪。

中国人民领导者的他,毛主席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豪情壮志,他的理想希望,都流露在那篇篇诗词和苍劲有力的毛笔字中。他博览群书,他宽厚和蔼,他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我们歌唱《东方红》来颂扬他,来铭记他。他说我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着希望。我们要牢记使命,学习毛主席的优秀精神品质,坚毅,勤奋,拼搏,团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学习中国的历史,现今的思想。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那抹最亮的光,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的伟大使命。

《走近毛泽东》记录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一生的大部经历,为了革命,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毛主席付出了心血,即使后来面临许多历史错误的决断,我们还是应肯定毛主席的成就,以及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的伟大贡献。

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会牢记历史,牢记使命和嘱托,认真学习思想理论,为民族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

第16篇:《走近毛泽东》 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 观后感

还记得那首《东方红》吗?也许你会说,那首歌太老了,不是我们这批孩子所喜欢的;那么,下一首,你一定喜欢——《我爱北京**》!常记得小时候,我周围的伙伴们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词中唱道:“我爱北京**,**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便是我与毛主席的最初相识。

在毛概课的学习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走近毛泽东》的影片,看完这部影片后,感受颇多。在《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花了毕生的精力与时间,在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其中有毛泽东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抒写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毛泽东的中国心、毛泽东的大智慧。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哈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据科学研究:,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第17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在历史课上断断续续地看了本片后仍感意犹未尽,后来又回寝室看了一遍,有颇多的感触,一时间有道不出来的感觉,很感性,很零碎,不是很有逻辑很有条理,只是记录下看完后的所思所想。

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前言中这样说到,“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另一位历史学家也说过:“在历史发生的时候,你站在那个点上是看不清的,时间是试金石。当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事情的必然性,合理性,还有它在整个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我认为在毛主席的英明之处在于能触摸时代脉搏,在乱世中给中国指明方向。在绝大多数人还看不清的时候,他看清了,并领导人民为之奋斗,这就是伟人的伟大之处。

学习中了解了一些有关毛主席的书、文章、诗词,对毛主席有了一些了解。 在《走近毛主席》的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中大量生活场景和考察的画面,让我了解了另一个视角的毛主席,一个更生活化的毛主席,而不是神龛上的毛主席。了解了他的洒脱、幽默、坚毅,并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影片中的一些场景也深深地打动我。

毛主席离开家乡时,他对父亲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那是怎样一种豪迈,一个17岁的少年背负着梦想出去闯荡,可能那时候的毛主席也不谁想到他的这个决定足以改变整个中国。

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冲时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主席三十二年重回故园,父母都已不在,独自面对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已经成为景点的家该是何等的心情啊,是否也会有古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悲凉的感受,这一走一回就是大半个人生。

毛主席在接见尼克松的女儿女婿的时候已经体力不支,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因为腿疾无法起身,只好目送各位代表离场。在这些场景中我看到岁月催人老的无奈和感慨,主席为了人民奔波一生终也将离我们而去。

毛主席的一生是为理想奋斗的一生,在前期,他和一批革命先烈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奋斗,后期一直领导全国人民朝共产主义努力, 由于急于求成,为了想保住革命成果做了一些急于求成的事,但毛主席的一生始终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

毛主席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从一开始参加革命,到革命的胜利,到建设新中国,毛主席一刻也没有停歇,始终用自己的热情在奋斗。

毛主席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亲临战场而不惧,面对危机而不乱,凭着一支笔杆子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总揽全局,作出了“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赢的了农民,谁就回赢得全中国”的英明决断。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

影片中不仅挥洒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更加亲切的毛主席,使我这样的普通观众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 观看了《走近毛泽东》之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毛泽东。“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

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是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物,他是全中国的恩人, “毛泽东”这三个字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以他为榜样!

第18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看过《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主席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影片再现了当年毛主席在政治、军事、文学领域内的辉煌业绩,让我为中国出了个如此伟大的人而激动、自豪。影片开头就用了一连串词语来描述:“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元帅。”他只是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而不图任何回报,为的只是建立新中国,为中华人民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影片中的许许多多的镜头都深深的感动了我。毛主席离开家乡时,在他父亲的账本上写下的那句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这首诗表现了他的执着与追求,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由此可见,他的志向是多么的坚定,意志是多么的坚强啊!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毛主席对于写作的态度特别严谨,八十高龄的毛主席不顾年迈体衰,把自己历年写过的文章重新整理,修改。一遍,两遍,如此慎重,为的就是要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诗稿。

影片中还表现了毛主席的率真与亲切,看上去如同我们自己的爷爷,例如他在游泳之后光着膀子同群众见面,吃饭的时候也会“咂吧”嘴,给客人让烟、布菜,累了也会坐到土坎和铁轨等等。同时,他还是个超具幽默感的人,例如,在1973年,基辛格来到中国见毛泽东,谈话间基辛格突然问道:“听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毛泽东回答:“只会几个单词,如‘papertiger’之类的”在场的人开怀大笑;毛主席还说过:“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这也表现了毛主席的豁达。由此可见,毛主席并不像一般领导人那样显得无比严肃,他还是有着自己那幽默的一面。

影片中还提到美国人曾这样说:“蒋介石有铺满地毯的总统府和“美龄号”总统座机,可以飞来飞去的指点部下作战,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的毛泽东,却是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土“司令部”里,用手写电文指挥着一场世界上罕见规模的人们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发了190多作战电报,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由此可见战争指挥艺术的高下,不是外在物质条件有多么优越,关键是看指挥员本人有没有眼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胸怀。

在影片的一次会议中,当我看到毛主席那经历了世间沧桑的面容时,我的心都感到了深深的痛,在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顿时热血沸腾了。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主席对人民的关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一位伟人就这样渐渐的离我们而去了。虽然他的生命已经逝去,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活在我们的心

灵最深处,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看过这部纪录片以后,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尊敬和佩服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我觉得他的一生是最辉煌而又有意义的一生。

第19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在历史发生的时候,你站在那个点上是看不清的,时间是试金石。当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事情的必然性,合理性,还有它在整个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也应该能想象“在历史发生的时候,你站在那个点上是看不清的”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应该要有一种宽容。

过去了的解毛主席的资料都是文字、图片之类的静态的描述,更多的是毛主席在打仗时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重大历史时刻决策时的英明果敢等形象,绝少有生活场景的描述,在文字中对毛主席的描述也仅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诗人之类的很概念化的东西。在《走进毛主席》的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中大量生活场景和考察的画面,让我了解了另一个视角的毛主席,一个更生活化的毛主席,而不是神龛上的毛主席。了解了他的洒脱、幽默、坚毅,并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影片中的一些场景也深深地打动我。

毛主席离开家乡时,他对父亲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那是怎样一种豪迈,一个17岁的少年背负着梦想出去闯荡,可能那时候的毛主席也不谁想到他的这个决定足以改变整个中国。

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冲时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主席三十二年重回故园,父母都已不在,独自面对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已经成为景点的家该是何等的心情啊,是否也会有古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悲凉的感受,这一走一回就是大半个人生。

毛主席在接见尼克松的女儿女婿的时候已经体力不支,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因为腿疾无法起身,只好目送各位代表离场。在这些场景中我看到岁月催人老的无奈和感慨,主席为了人民奔波一生终也将离我们而去。

毛主席的一生是为理想奋斗的一生,在前期,他和一批革命先烈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奋斗,后期一直领导全国人民做一个造天堂(著名学者李敖先生曾经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和理想描述为“造天堂”的运动, 由于急于想看到天堂,为了想保住革命成果做了一些急于求成的事,但毛主席的一生始终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

毛主席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从一开始参加革命,到革命的胜利,到建设新中国,毛主席一刻也没有停歇,始终用自己的热情在奋斗,尽管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实现“造天堂”的梦想。

毛主席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亲临战场而不惧,面对危机而不乱,凭着一支笔杆子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总揽全局,作出了“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赢的了农民,谁就回赢得全中国”的英明决断。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

影片中不仅挥洒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更加亲切的毛主席,使我这样的普通观众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

第20篇:走近毛泽东 观后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

前段日子,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我看了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断,善于分析,目光长远,用兵如神”使我一直不能忘怀。想想自己,真是感到惭愧:自己平时做事犹豫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一时之快······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哈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据科学研究:,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说实话,若不是唐老师上课给我们放映《走近毛泽东》这个纪录片,我想自己肯定是不会主动去看和毛主席有关的东西的,只记得那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还有儿时的那那首“我爱北京**,**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听说这些镜头都是选自长期跟随毛泽东拍摄的一些记者的拍摄中得来的,所以非常客观和真实。

记得小时候,许多人包括奶奶家里都贴着一张大大的画:红色的底色,毛主席的头像在中间,后面那个叫光芒万丈啊,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听奶奶说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直到现在,那幅画仍然在墙上贴着,虽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但是每当回到家看到它,心里总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敬仰,只为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异常神圣的感觉„„

除了对来源于历史书上的毛泽东小小了解之外,其他的方面自己还真是知之甚少。在看过了这个短片以后,我内心深处被深深地震撼了!这种震撼并非来自那些在以往影片中已司空见惯大场面和背景,而恰恰是源于纪录片中那些展现伟人日常生活画面的点点滴滴。这部影片给我与众不同的感觉就是:片中所展现的毛泽东,并非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并非教科书上的概念化的毛泽东,更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将其神化的毛泽东,在展示他的雄才伟略和丰功伟绩的同时,更突显了他是一个有肉有血、重情重义的毛泽东,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民的儿子!

片子一开始就出现了毛主席老年的画面,那般的头发斑白,步履蹒跚,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交谈时无力地倚靠着沙发,当时我感到无奈。我叹息着岁月无情不饶人,一生为国为民的他—一代天骄,曾经叱咤风云的他老去了!英雄垂暮,风华不再,总是让人感到格外惋惜吧。可他说话却仍然语惊四座。

影片中说道,毛泽东出生在湘潭的一户农村家庭里,小时候其实和其他农村孩子没什么两样。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的他对先生将的四书五经根本没什么兴趣,却对一些现代文选爱不释手,在我印象中他那时候是想尽了办法去借那本《盛世危言》,那是一本宣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书。毛泽东在17岁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到长沙第一师范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便成为了他以后领导人民解放中国的指导思想。

1945年,全中国爆发了一场解放战争。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说:“只要控制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就能赢得全中国。”而毛泽东却说:“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能赢得全中国。”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说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表明了两位领导人的不同走向,而事实证明,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记得影片中提到后来的外国记者分析蒋介石和毛泽东两个人说:前者是在豪华的总统府命令作战,而后者则是在简陋的农村的土房子里进行作战指挥。历史证明,毛泽东用他那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解放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用小米加步枪的落后装备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这一场武力、财力和装备都很悬殊的战争,为解放中国做足了信心,也为今后的战争做了最好的铺垫。

毛泽东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是无人能敌的,当革命武装力量每每处于绝境的时刻,他总能冷静地判断局势并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在长征这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中,革命的力量曾经被削弱,可他从来没有放弃。在面对战后帝国主义的压迫时,他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斗志的工作,终于使新中国自己摸索着、获得了社会主义的胜利。

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而这些方面,正是蒋介石这个“伟大”的小人物所没有的,也正是导致蒋介石失败的原因,不是吗?

该片中还展示了许多毛主席在长江中畅谈的情景,骑马游昆仑山的场景,还有向非洲女客人行屈膝礼的画面,这些都向人们展示了伟人生活不为人知的颇有情趣、平易近人的一面。

虽说毛主席也曾犯过错,曾被无数人抨击过,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伟大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虽然有近乎完美的人,但我们也应该原谅那些不经意间有人性脆弱的一面所导致的错误。毛主席,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们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所以,他值得我们尊敬!

抛开他在政治、军事文学领域内的辉煌伟绩来说,毛泽东不是神,他是个人,一个普通人。他的成就令人惊叹的同时,更启发着我们怎样学习、生活,做个优秀的人。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接班人,现在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大大地提高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才可以像他一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部分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日益繁荣昌盛!虽然毛主席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一片灯火辉煌下,人们看到的是他的理想与目标正被他的接班人一代又一代地再实现„„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