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大道之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04 08:37:56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意思

(三)、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二)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

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一)学生思考

(二)学生讨论

(三)课堂交流

一、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讨论: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背解释并抄写2遍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打倒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再齐读课文。

(四)、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以上。

八、探究性思维训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九、资料

1.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2. 《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24、大道之行也

课型:讲读 执笔:刘纯 审核: 备课时间:2009-9-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一、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注音,大声朗读课文,至少读五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修睦(

)恶(

3、通假字。

选贤与能:“ ”通“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 ) ⑵废疾者(废疾: ) ⑶女有归(归: ) ⑷谋闭而不兴(兴: ) ⑸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 ⑹故外户而不闭(闭: ) ⑺大同(同: )

(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 子: )

5、找出文中的成语: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展示及交流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如: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议一议: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三、体验反思,互动质疑:

四、拓展练习(可作为作业)。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五、学生课后随笔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拓展练习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参考答案:

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奖品的方式)。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多读,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过关游戏法)。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热情活泼,求知欲最强等)。来博取和学生的共鸣,以利教学。

二、利用课件,讲授新课

(一)先用孙中山的有资料引出→《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礼记》→《礼记•礼运》→课文朗诵→引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先让一人朗读,然后大家齐读。

(二)先强调本文好,但是文言难懂为由,用“为了搞好本文的学习,大家先玩一个游戏”,然后导入过关斩“奖”的游戏。

第一关:字音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注音,同学可以协助,然后发奖:男生默读,女生齐读全文)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天下为( )公 不必为( )己

第二关:词义关

给下列划线的词释义(选出同桌两人,协作过关,然后发奖:女生默读,男生齐读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关:句子关翻译下列句子(同学举手抢答,明确奖品:前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后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四关:文意关翻译全文(让大家推荐一名语文最好的同学回答,鼓掌发奖:后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前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第五关:共渡难关(结构关)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共同读一遍课文,然后看结构,脱离课本还原原文(老师引导)(见教案后面附录) 第六关,比较关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提示:时间先后)(共同分析一起背诵)“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三)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总之,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四)自我检查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熟读并背诵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答案:第一关: jŭ mù guān fèn w ù wéi wèi 第二关:见课本第三关:

1、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

5、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第24课、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 “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大同”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理想社会,交流导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附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比较导入.

指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

翻译课文.

梳理文脉.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推荐第2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微山县农机局机关支部党员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十九大报告”精神思想汇报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同志,以“不忘初心”为理论支点,给我们找清了来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以“八个明确”,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明确了强党强军、依法治国,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用“十四个坚持”规划了改革发展的基线,形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自信、清晰、坚定,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四梁八柱”更加稳固,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论显得更加熠熠生辉!下面谈一下个人学习体会:

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习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七一”讲话中,十次提到了不忘初心。在这次讲话中,他着重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方向在哪里?中国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前进?怎样去迎接新的挑战等重大问题。他说:“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

1 微山县农机局机关支部党员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十九大报告”精神思想汇报

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一次明确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近代中国,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整个中华民族处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图强图变,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不忘初心”的提出,增强了全党思想定力,前进动力,成为我们党不竭的.........精神源泉。

二、“中国梦”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光明的未来。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后来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坚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中国建国100年时,建成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2 微山县农机局机关支部党员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十九大报告”精神思想汇报

“中国梦”关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习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确定了中国道路,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三、“反四风”、“八项规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推到一个新高度。

“反四风”既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因为这四种风气违背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问题。反“四风”反走了四种歪风,树立了新风,解决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拉近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如果说“反四风”是打起了反腐倡廉的一面旗帜,那么“八项规定”就是火力全开的反腐进行时。“八项规定”直面时弊是党对全国人民掷地有声的郑重承诺,是我们党“打铁还须自身硬“的铮铮誓言。全面从严治党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持久动能。

说到太平盛世,人们往往用“政治清明”、“河清海晏”来形容。提到“海晏河清”史学家有这样的描述:“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上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那时的

3 微山县农机局机关支部党员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十九大报告”精神思想汇报

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事较少,国人心中没有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平气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因此犯罪率很低。”据史..............料记载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那时的唐朝爱惜民力,鼓励耕商,国力昌盛,百姓生活幸福,国家影响力远及海外!我想近代中国许多的仁人志士亦多有汉唐情节!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境界远高于汉唐,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早已铭刻在每个共产党人的心中!

四、“供给侧改革”加快了创新型国家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奋发图强,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回望中国发展40年”的发言中坦言:“1978年我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当时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56美元。1978年到2017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现在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43倍。”但是看到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负面影响: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严重,落后产能过剩,发展后劲不足。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

4 微山县农机局机关支部党员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十九大报告”精神思想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来,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又提到:“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实际上,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减少低端、高耗能、高污染的无效供给,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优质高效,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供给。我们从最近闹得最响的美国高通公司芯片断供事件,美国卡脖子式贸易战就能看到以习近平.......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顶层设计,早布局,早转型的重大意义!

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说:“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在2005年8月,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到湖州安吉县调研首次提出的。总书记谋大局,算大账,在他以后的执政过程中逐步把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并且把这一理念融入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之中。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人们违反自然规律无限度地

5 微山县农机局机关支部党员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十九大报告”精神思想汇报

索取而遭到惩罚的例子比比皆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达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在我国的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密布,由于无限制的滥砍乱伐,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前段时间有媒体报导,河南一些地方由于工业废水的过度排放,出现了癌症村;一场《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又惊醒了多少梦中人……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在谋大局,谋长远的国家建设中,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同时也使全国人民对美丽中国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六、“一带一路”、“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国防现代化”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的逐步实施,让人民更有了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自豪感。

2013年9月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提出了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出访东盟提出发展好海洋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至此“一带一路”发展理念逐步走进世界视野。“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这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盛况,总书记赋予了它“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习总书记的推动下,共商、共建、

6 微山县农机局机关支部党员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十九大报告”精神思想汇报

共享的丝绸之路精神得到了联合国190多个国家的认同。“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与实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向全世界展现了大国情怀,大国气度,大国担当!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得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更加稳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全国人民展现出了清晰的奋斗目标,使全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了政治和法制的保障。

全面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海军有了自己的航母、先进舰艇,已经从近海防御走向深蓝;航空有了自己的大飞机;神州载人、嫦娥探月、北斗组网运行,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富国强军梦正一步步实现。放眼全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具安全感的是中国,人民勤劳锐意进取最有梦想的是中国,13多亿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

7 微山县农机局机关支部党员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十九大报告”精神思想汇报

我所能理解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微山县农机局机

种衍淼

2018年7月1日

8

推荐第3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如何评价 “大同社会”?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示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1 / 4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看图猜成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示范,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职分、职守。音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音wù)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把门带上。) ..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6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

2 / 4

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层,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

3 / 4

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实现了吗?如何评价?

3.链接《唐太宗论止盗》 ,体会“‘大道’之行”的现实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启发学生对“大同”社会的现实意义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体会。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4 / 4

推荐第4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礼运·大同篇》选段,感受国学的气韵。

2、掌握《礼运·大同篇》选段的要义。

3、分析《礼运·大同篇》选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礼运·大同篇》选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今天,我有一个梦。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圣光披露,生灵共谒。”这是50年前一位叫做马丁·路德·金的西方民主战士的梦想。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方,有一位圣人登临喟叹,道出——大道之行也——这属于东方仁人志士的梦想。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运·大同篇》,探一探属于我们东方人最初的梦想。

(二)诵读经典,荣享国学气韵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诵读;

2、同学带读;

3、集体诵读。

(三)解读经典,领悟国学要义

1、大同、小康的特点: 大同社会——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得其所、各尽其力、谋闭不兴 小康社会——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城郭沟池、礼义为纪、以功为己、谋用是作

2、孔子非常推崇“礼”,为何“礼义为纪”,还会“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礼”的本质是维护等级制度,调和矛盾,使各行其道。

“礼治”的要义是对统治者进行道德约束,实行仁政,在“大道既隐”的社会下,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评析经典,传承国学精髓

讨论:《礼运·大同篇》选文,对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启示。

四、结语:

认清明日去向,不忘昨日来处;心怀家国梦想,传承文化精粹。

课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推荐第5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出自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推荐第6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长城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

翻阅先秦诸子的叙述,无论是孔孟儒家、老庄道家还是墨翟墨家,他们都向往、追求着一种“天下有道的社会”。

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我们的先圣,似乎已在千年之前,就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 回首五千年,我们曾经辉煌。 想那汉唐盛世,敢问天下谁与争锋?元朝的铁骑使敌人闻风丧胆;大明的龙船给世界各国带去了天朝上国的威严„„

人们都在思考着,所谓“天下为公”的社会,大概就是这样,国富军强,百姓安居的吧? 但是我们也曾经历过曲折。

整整八十年。列强争霸使旧中国变得伤痕遍体、满目疮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1860年10月6日,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闯进我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12天之后,能搬走的搬走了,能砸碎的砸碎了,他们竟然又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未灭。圆明园几乎被烧成了一片废墟。现在,她就躺在我们的北京城中,再也不见昔日的光彩。

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攻陷。此后,日军对城中手无寸铁的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三十万中国同胞——三十万!无论是白发苍苍、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是躲在襁褓中瑟瑟发抖、嗷嗷待哺的婴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屠刀所指,血染山河!

处处扼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到了这样的时候,我们不禁要向着儒家先圣发问:所谓的天下为公究竟在何处?我们的家在哪儿?

就在这样一个最危险的时候,华夏大地上,有一位先生振臂高呼“三民主义”,它所展现出“公天下”的和睦社会令人们仿佛看到了曙光。

以此为始。那五千年诚挚的渴盼终于从远古焦灼的等待中走来,在唐古拉峰下,中国向太阳宣誓,人民昂起了头颅,从此站了起来。

1949年,一位伟人,他挥动着手臂,一声宣告,驱散了神州五千年的阴霾;1978年,一位巨人,他审时度势,将尘封的国门向世界洞开;1997年,我们的祖国迎来了紫荆花的清香;1999年,她又增添了水莲花的芬芳;2008年,我们在北京挥洒着感动和渴望;2010年东方明珠下,我们释放着智慧的光芒;2014年,站在这里,我们编织梦想和希望。

时至今日,我想,我们懂了。——原来我们的先圣哲人们是如此的智慧与博爱。我们懂了,一个民族,只有经历过、铭记下他们的祖国曾经遭受过何等的屈辱和痛苦,才会明白,生为一个中国人,那是因为,我们应该站着!原来这才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推荐第7篇:大道之行教案

大道之行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

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

[注]正确译文,参考教参P207相关资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推荐第8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导 学 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董云虹 张晓燕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重、难点)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难点)

【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

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有关《礼记》相关知识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选贤与(jǔ)能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矜(鳏)寡孤独

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

根据划分节奏朗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1、自由读

2、听读

3、指名读

4、梯度读

(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自主翻译课文,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学法提示:对译、替换、保留、删略、补充、调换。)

1、处理字词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 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 今义:窗。

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⒊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年轻人。 ⒌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7.选贤与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品质高尚的人。 8.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一词多义

修--讲信修睦:学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 天下为公:是。 能--选贤与能:能人 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分--男有分 职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归--女有归:女子出嫁 归来见天子:回 一义多词

是故谋闭而不兴(兴起) 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翻译课文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

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整体感知:

(1)给本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六)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一题,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七)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我的收获:(提示: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规律、情感这几方面来说)

我的疑惑:

(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理解、识记本篇文言文。

《虽有佳肴》导 学 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董云虹 张晓燕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重、难点)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难点) 【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

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一、自主学习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1、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自强 (qiǎng) 】 【教学相长 (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语: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1、自由读

2、听读

3、指名读

4、梯度读

(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自主翻译课文,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学法提示:对译、替换、保留、删略、补充、调换。)

1、处理字词

(1)一词多义 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教) (2)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旨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善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古今异义词:

弗食,不知其旨也。(旨 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教然后知困。(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然后能自强(强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强大) 虽.有至道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教学相长也(长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 (4)通假字: 兑.命 兑通“说”

2、翻译课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品尝(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注: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别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教学相长也

2文中第一句和论点关系不大,能否删去?

类比引入:为论点的提出做铺垫,使读者较为容易接受。

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论点:教学相长。层层推进论述,使文段结构严谨。 3通过阅读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

(七)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我的收获:(提示: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规律、情感这几方面来说)

我的疑惑:

(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理解、识记本篇文言文。

《虽有佳肴》导 学 案(学生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吴小平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重、难点)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难点) 【教

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

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一、自主学习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1、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自强 】 【教学相长

】【《兑命》】 【学学半】

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1、自由读

2、听读

3、指名读

4、梯度读

(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自主翻译课文,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学法提示:对译、替换、保留、删略、补充、调换。)

1、处理字词

(1)一词多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此之谓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其善也: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词:

弗食,不知其旨也。(旨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教然后知困。(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能自强(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虽.有至道 (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相长也(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假字: 兑.命 兑通“____”

2、翻译课文

3、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2)文中第一句和论点关系不大,能否删去?

(3)通过阅读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六)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我的收获:(提示: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规律、情感这几方面来说)

我的疑惑: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理解、识记本篇文言文。

推荐第9篇:大道之行也

24大道之行也

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相关文言词并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复习流程 一

背一背

背诵课文(师抽查,生互查) 二

写一写(学生上板展示)

1.本文选自《

》是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

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2.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

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 .. 矜寡孤独 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

.. 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子翻译

(1)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想一想(小组讨论抢答)

1.大同社会的社会纲领,根本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3.对大同社会进行归纳性说明的句子?

1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说一说(小组成员自由发言)

你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

练一练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 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 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2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穴中)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薪米鱼肉)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C)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他想住到你家来,你可以容忍他吗?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推荐第10篇:《大道之行》读后感

《大道之行》读后感

中国走什么道路、举什么旗一度成为20世纪末大家争论的焦点,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贫富差距的加大,官员腐败的上升,矛头又直指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让制度自信根植于中国大地土,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着这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大道之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本书分析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得失,不仅旗帜鲜明的支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而且诚挚地指出在新技术的时代如何改善党的建设和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如何没有好的理论作指引,犹如盲人摸象?本书作者从文明、政治、社会、经济、基层五个领域分析得失,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法和路径,这些植根于中国发展现状基础上的思索无疑是客观、理性和深刻的。五位年青学者旗帜鲜明地反对把问题归结为“体制”、归结为所谓“威权”体制、归结为所谓“一党专制”。历史证明,古今中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为解决新问题而不断调整政策,在政策调整中走向进步和文明。

今天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体制、对中国共产党、对官员和社会出现了不信任。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如《经不起推敲的邱少云》,把朝鲜战争描述成了炮灰脑残战争,说雷锋精神、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是虚构的等等彻底抹黑中国的虚假文章或以点概面的夸张新闻全面的丑化和诋毁中国人。最后往往又归咎于“体制”,以此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在前进的道路上,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一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道之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五位青年

学者编写面成,在新时代更加鲜明地诠释了毛泽东那段著名的话:“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因此,我们必须纠正错误观点,尽快掌握网络文化正能量与防御体系新理论加以引导。相信,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仰人民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没有达不到的目标。火光在前,路在脚下,让我们怀抱希望和信心前行,坚信中华民族必将真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11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教案 城关中学 王燕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洪秀全,他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还有,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等;“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他们都是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2000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二、出示目标

三、资料助学——作者及背景

本文选自《礼记 ·· 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孔子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本文前还有一段文字,讲的是:

从前,孔于曾参加过鲁国国君举行的年终祭典。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孔子的学生)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这段文字记述了孔子说这番话的由来,把这段文字和课文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孔子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朗读并理解(自学——合作——展示)

1、初级朗读——比比谁读得准

要求:朗读课文并标出你认为是重点的或易读错的字音。 (指名读并标注重点字音,其他可补充。)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鳏(guān) 恶(wù) ... 男有分(fèn) 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guān) 幼有所长(zhǎng) ..

2、高级朗读——读出韵味与感情

要求: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出韵味与感情。 (指名读并点评,再标出停顿。)

3、理解第一步——疏通词义

要求:画出重点词并解释。(指名讲解,其他可补充。)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通假字:“与”、“矜”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可译为奉养、赡养;②亲:父母。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可译为抚育;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4、理解第二步——通译全文

要求:组内对译。(分别指名

1、

2、

3、4号译,其他点评。

5、理解第三步——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选两组展示并讲解。)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五、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怎样的?

明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拓展想象

1、任何想象都根植于现实土壤,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请你推测当时的现实社会。

明确: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2、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在现在看来: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参考:

我国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七、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它是我们这个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这份思想财富横贯历史,牵动着过去,牵动着今天,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目中永不磨灭的梦。有梦就是理想,为了我们心中这个美好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规划那个“大同”的蓝图。

2、背诵全文。

八、课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编纂(

) .....

2、解释下列加点字并翻译句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

。 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第12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一、导入新课

《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吗?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体现了这样一个人人幸福快乐、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77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大道之行也》。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注意节奏,注意语气

(1) 教师范读

(2) 全班齐读(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三、介绍相关文学知识

1 .(见书)

2 .大小戴,注礼记,书圣言,礼乐备

3.四书五经

四、齐读课文,梳理文义

(1)逐字逐句推译

(2)一词多义小结

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问题一:本文把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称为什么?

学生明确:大同社会

2.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

六、再次齐读课文,深层次理解文章

(1)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最后运用对比的手法,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七、探究思维训练

(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风貌的艺术再现。大同社会里人人和谐、互敬互助、没有战争的安宁生活与“桃源”里的人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样的。两文的相似之处是:老人、小孩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和平、幸福,表达这个意思的语句是《桃花源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大道之行也》里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八、小结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九、教师结语

同学们,《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理想社会蓝图,它是我们社会理想史的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许多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有梦就是理想,同学们,让我们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将以天下为大任时刻铭记于心,先构建大同班级,在争创大同校园,最后为了规划心中“大同社会”的美好梦想而努力奋斗吧!

十、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第一首先肯定是背诵并能默写这篇文言文。第二用自己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来设想一下当大同社会真正实现后社会的一番美好景象,写一篇小作文。要求对大同社会的风土人情进行细致的描绘。(这里可以提示学生采用现今比较流行的穿越手法)

第13篇:大道之行也

青龙山农场学校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印卷数量:95 第周 第课时 上课时间:2013年10月日 编制人:韩书娟 备课组长签字:刘春英 教研组长签字:教导主任签字: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同思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诵读治国警句,积累写作素材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说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预习案】

一、预习点兵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是之一。大约是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答问的著作。 (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四书”是《》,《》,《》,《》。“五经”是《》,《》,《》,《》,《》。

2、给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男有分.()货恶.()其弃盗窃.()乱贼.()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xkb1.com (1)大道之行.也() (2)讲信修睦.() (3)不独子其子.()(4)男有分.()(5)女有归.()(6)货恶其弃.于地() (7)力恶.不出于身()(8)外户..而不闭()(9)是谓大同..

()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选贤与能通:。(2) 矜寡孤独通:。

【探究案】 独立完成:

1.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自由朗读。背诵。充分感受本文的要点和主旨。

(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3)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5)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

合作探究:研读与赏析。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

青龙山农场学校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印卷数量:95 第周 第课时 上课时间:2013年10月日 编制人:韩书娟 备课组长签字:刘春英 教研组长签字:教导主任签字: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从课文中找依据)

3、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主要特征是什么?

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特征的?

5、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拓展延伸:

6、“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7、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课堂小结】

每位同学整理、补充、反思、修改刚才的学习内容,小组内交流完善。

【堂堂清】

1、阅读并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均三 国时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拾)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有蓬的华丽车子)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华歆.()掷.()去轩冕.() (2)解释下列词语:

锄菜()片金()同席()废书()

(3)翻译句子:①宁读如故。

②子非吾友也。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大道之行.也((3)不独子其子.((5)女有归.((7)力恶.不出于身((9)是谓大同..(

3、背诵并默写全文

) (2)讲信修睦.((4)男有分.((6)货恶其弃.于地((8)外户..而不闭() )) )

))))

第14篇:24大道之行也

24大道之行也

姓名:日期:2012年月日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15篇:大道之行也 说课稿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郫县三中

李燕

一、说教材: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本单元收录了四篇文言文和一篇诗歌,大多讲述了一种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

这篇文章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字词,也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文章,能够结合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但常出现翻译不准确、文义理解偏差等问题。且学生存在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等问题。所以教学要在着力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多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篇文虽内容较艰深,但篇幅较小,仅107个字,所以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习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语文第四学段要求,我将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教变成学。也按照新课标语文目标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来设计,结合合本单元学习要求,课文内容特点以及学情来设计)

1、知识目标:

A了解《礼记》以及“四书五经”等相关文学常识。

B结合注释、工具书,积累本文重要字词。

C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分层次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字音、句意,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尽快成诵。

B结合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全文。划出有疑问处,小组成员讨论,师生共同探究。

C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分析题目“施行大道”,探究“大道”

和“大同”的关系,理清全文脉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同社会的美好和古代先贤敢于追求理性的勇敢。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之重难点:

重点:(1)分层次反复诵读,读中感知文意。

(2)理清脉络,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难点:正确认识“大同”社会,结合历史现实资料,联系社会现象、自身经历,多角度评价,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四、说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情境教学法。

五、说学习过程:

(一)导入:初一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一篇文章叫《在山的那边》,还记得在山的那边的是什么吗?(明确:理想、目标)

人需要理想,才能走的更远。同样,社会也需要理想,才能发展的更好。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大道之行也》,去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贤们的社会理想。

(用学习过的文章中对理想的阐述来导入,让学生由自身的理想联想社会理想,力求让消除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

(二)朗读翻译感知:

1、文学常识和解题:选自《礼记、礼运》。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编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板书)解题:大道之行也——施行大道

提问:从题目看,你有什么疑问?

(什么是大道、大同?大同社会是什么样的?怎样施行大道,实现大同?)

2、分层次朗读知大意:

学生自读提置疑、听读注音划节奏、同桌互读求读准、齐读出韵味。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且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而文言文学习中,朗读品味是重头戏,它能提升语感,也能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习惯)

3、自主合作译全文:结合注释、工具书,翻译全文。不能翻译的,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掌握巩固文言文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解疑中发现乐趣)

4、整体感知理脉络:解答题目问题,分层、理清全文脉络:

A怎样施行大道,实现大同(实现大同社会根本条件) B大同社会是什么样的(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C用现实反面论述总结(施行大道,描绘蓝图)。

(三)深入探究、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思想,学会多角度评价事物,发散思维,换位思考)

1、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来源于何处?(PPT展示《礼记、礼运》的前部分段落)

明确: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

如若孔子生活在大唐盛世,他是否还会有这么迫切的愿望?我们来朗读课文第三层。(探究思想现实根源)

总结:来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也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面写照。

2、你怎样看待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

A、从当时的角度:体现了古人大单追求理想的勇气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反面展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B、从历史角度: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PPT介绍孟子、陶渊明、康有为、孙中山);

3、对于当经社会的启示:提问:现在的社会跟“大同社会”比起来,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你认为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亟待改进解决的?

(PPT引入《唐太宗论止盗》)

(以此树立学生公民意识,了解以民为本、构建和谐、关爱弱势群体等理念。) 总结:树立理想、拥有责任感、正确的世界观。

(这三个问题中,引用历史材料,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贤高度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历史观。结合当下社会现象,谈自己的社会理想,能够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结合自身成长,树立远大目标,学习古人积极乐观。)

4、与本单元《桃花源记》作对比,两篇文章有何异同?(点拨:从课文内容、题材来看)

(四)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3)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板书设计:主板书:(明确文章结构)见PPT.

副板书:

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第16篇: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24.《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兰台中学

刘苹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本单元收录了四篇文言文和一篇诗歌,大多讲述了一种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

这篇文章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 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

难点:

1、如何理解“大道”、“大同”的含义;

2、联系,引导学生思考 《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两篇文章相较,使得学生可以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得字词,

这篇文虽内容较艰深,但篇幅较小,仅107个字,所以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出现的情感,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所以,学校这篇文章,要让学生理解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认识这一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三、说教法及学法:

这篇文章,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点拨、读书指导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点拨,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文章内容;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开放性题目,运用探究的方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学法上,我主要运用朗读、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这是一篇简短而精致的文言文,所以,对于它的学习,重点我将放在朗读上,通过反复的朗读以达到成诵的效果;自主学习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而对古文的讨论,则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这篇文章我的大致安排为:导入——朗读感知——疏通文意—句段赏析——文章研读——拓展这六个环节。

1、导入:由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都有一个美好的期待,陶渊明心中有一个世外桃源,孔子心中则有一个大同社会,那么这个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什么异同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大道之行也》。

2、朗读感知:朗读:通过范读、自由朗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粗略感知文章内容。

3、疏通文意:

a: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试着自己翻译。

b:同桌之间相互翻译。 c:点学生逐句翻译。 d:老师点拨,纠正。

e: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读全文,进行巩固。

4、句段赏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然后让其他学生听取后做评价,最后老师小结。

5、文章研读:研读部分,我主要是通过设问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领悟文章的内容。

所以我设置了四个问题:

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大道,大同是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点拨:“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c、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d、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点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和睦共处等)。

6、拓展:让学生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7、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以上。

五、说板书设计:

第17篇: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大道之行也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第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大道之行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文言文,选自《礼记》,着重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希望既要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又要让他们树立一种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思想。

八年级的学生勤奋好学,有一定基础,可文言文对他们来说仍旧是一个难点,对于“大道”“大同”等新鲜词汇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

基于以上情况及新课标要求,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工具书独立解决文中的疑难字词,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在学习中树立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等积极观念。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掌握及对于“大道”“大同”的理解;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观念。

依据学生情况及教学目标我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试图运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重难点。

我会以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直接导入课文。我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首先大家对于孙中山先生较为熟悉,其次“天下为公”直接出自本文,为什么孙中山先生会写这四个字呢?较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

然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包括《礼记》的简介和四书五经的拓展,借此来增加学生对文常的积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因此我会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此来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在读的过程中我会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分组度、齐读等方式交替进行,希望以读促悟,为后面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

一篇课文除了内容要领会外,对疑难问题的探讨更是必不可少,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大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文章是从哪几个来说明大同社会的?

3、大同社会是当时的现实社会吗?如果不是,那么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怎样的呢?这三个问题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大道”“大同”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能力。

在讨论完三个问题后,我会进一步让学生将本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进行对比,让他们找出相似点。然后将《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进行着重讲解,并让他们联系实际,说说现在已经实现了的部分,从而引结到尊老爱幼的话题上,试图借此来突破难点。

教书育人,我觉得应该更着重在育人,我希望借这一课在他们心中留下哪怕一丝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涟漪也是好的。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作业来巩固本堂课所学,和让学生表达自我,突破自我。 而板书,我则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第18篇:大道之行也(八年级)

《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第19篇: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道之行也

知识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力求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 “大道”和“大同”两个概念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理想社会实现了吗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讲故事猜成语“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及猜电影名“天下无贼”, 引课题。

二. 简介

《礼记》,由古体“礼”入手

三. 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听准字音,注意节奏划分)

2.出示字音 学生自由读 初步感知 (前后监督)

3.找生读 其他生评价 教师指导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全班齐读

5.翻译(对照注释 如有疑难 小组讨论解答)出示ppt 关键字词

6.检测翻译情况 (边译边指导朗读)

7.出示译文 自读

8.全班齐读

四. 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ppt出示问题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 ,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 ,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3.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在文中找出根据)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4.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尾选择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五. 拓展延伸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吗?

(孟子,陶渊明,洪秀全,孙中山)

六. 思维训练

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七. 总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背诵

第20篇:《大道之行》读后感[材料]

《大道之行》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大道之行》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大道之行》读后感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出自西汉戴圣辑录、编纂的《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构想了美好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年人应有的作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时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大同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为实现这样的社会生活而奋斗着,奋斗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人民是社会主义生活的主人,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水平都逐步提高了。各种慈善机构相继成立了。如老年人协会,(还有养老院)、孤儿院、残联协会等等,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的思想逐步得到落实。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因为它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就在社会主义公德正在得到认同和颂扬的同时,却正遭受一些人的亵渎。

一次,我到县城去玩。在餐馆吃午饭时,碰到了这样的一件怪事:一个老奶奶从门外走来,老板说:“老奶奶又来了,真是小猪儿好卖,天天来呀”!接着是招呼老奶奶坐下,连忙给老奶奶打来饭菜,让老奶奶吃。因为老奶奶是壮族,老板用汉话告诉我们几个宾客,老奶奶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很有钱。分家后,老奶奶轮流着跟四个儿子住,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让老奶奶成了无人供养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在老大家住,还差四五天才满一个月,可老大就叫着让老二接走。这到没什么,最让老奶奶受不了的是,每次让老奶奶吃饭,汤汤渣渣就是一碗“咚”地,砸在老奶奶的面前,说:“来,吃饭!”。老大如此,老二老三老四也是这样。

老奶奶边吃饭边用壮族话对老板表示感谢,说没有老板了,她可能就活不成了。老板用汉话给我们说,他没有母亲,老奶奶就是他的母亲,他要做老奶奶的儿子。我听了老奶奶的遭遇,停了老板的话,心里有一股激流在涌动,眼睛湿润了。临走时,那个老板又说:“只要老奶奶一要钱,他就给,每次都是五元”。我在想,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供养自己的老人,而别人却要供养呢?怪哉!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得到体现?

《大道之行》读后感

《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一个描述,也是人类的理想社会状态,即大同社会。但大同社会的前提是“大道之行也”。

和大同社会一样,教育也是需要实现大同的。而实现教育大同的前提当然也在于大道,我认为这个大道则掌握在老师的手里。也只有实行了大道,老师才会是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道之于老师应是无限的耐心和爱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几千年来,老师的形象已在人们的思想中定格。拥有一颗爱心是老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孩子们的心灵和视野是纯粹的、干净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去看待学生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就我个人而言,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我一直谨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爱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小个子男生语文底子特别薄弱,基本的课文都读不下来,而且心理也比较自卑。于是,我找他谈了谈,发现他现在的学习态度很端正,只是由于小学的基础没有打好,跟不上进程心里很是苦闷。

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鼓励他首先要相信自己,对自己要充满信心。其次,针对他的学习情况,我们共同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在学好现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帮助他复习以前落下的知识。就这样,慢慢的,这个男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棒,更重要的,他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了。在我的身边有很多老师都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所有,几十年如一日,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何以支撑起她们的信念? 道之于老师应是不断进步的教学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桃礼不言,下自成蹊。”当今社会发展之迅速令人咋舌。昨日还是粉笔书写的三尺讲台,转眼已全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能熟练地掌握电脑技术,并把它应用到教学上来。当然,教学水平不光光体现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上,更重要的还是老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独特吸引人的教学方式。一堂数学课能上的哄堂大笑,并在笑声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学的艺术。作为新世纪的老师,想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就必须得学习这种教学艺术,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理念和经营方式,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新时代的我们,要向着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前进。

道之于老师应是无与伦比的责任感。

老师的责任感关乎学生,关乎家庭,关乎国家和社会。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国家的兴衰在于少年,而少年的兴衰在于教育,教育的支持者则是老师。老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责任关乎民族。所以责任感对于老师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是超乎任何一项技能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一个老师丧失了责任感,那他就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就不能在教师这一岗位上工作,这种老师是不允许存在的。在我身边的老师们,都是充满强烈的责任感的。有同学生病了,及时帮他们送去治疗;有的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出现了问题,老师们及时帮他们分析开导,让他们走出困境。生活上出现了问题,老师们也都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们……所有这一切,都是老师充满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但是,我们依旧要不断的加强这种责任感,为了我们的少年而努力,争取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道之于老师应是……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新中国建立之初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也是一样,但离大同社会的梦想还有很远,“大同”社会以及教育大同是一幅宏伟瑰丽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有梦就是理想,为了我们心中这份美好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那份大同蓝图,去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理想并不能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仍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大道之行》读后感

大道,顾名思义,在古代即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而大道之行也,意思就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而《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就是全面的描绘了一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世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虽然这种想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免显得有点荒诞离奇,但却阐明啦作者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差、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幻想美好生活。然而我们的祖国现在正一步步的走向繁荣昌盛,在向现代化进军的途中,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瞠目的成果。并且,国家也大力提倡救济老弱病残的活动,成立了许多关心社会每一个人的基金会,以更好的保障老弱病残人的生活。这不就是我们努力成为\"大同”社会的标志吗?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就一定会让我们的社会成为“大同”社会的。

大道之行读书心得体会
《大道之行读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