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9 21:07:32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进入大学以来,我利用课外的时间在学校的报告厅听了五场学术报告。可以说,每场报告都是非常的精彩,并且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毕竟书本的知识还是有限的。而学校举办的各类学术报告的演讲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课外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充实与提高。下面我将结合所听报告的内容,谈谈这五场学术报告给我带来的心得与体会。

第一场和第二场报告是由北京电影学院的朱青君教授演讲的,虽然她已年过花甲,但她的演讲却是那样的幽默风趣,迎来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她所做的第一场演讲是关于人格魅力和人际关系,我觉得这个主题和我们大学生是密切相关。都说大学相当于半个社会,走上社会难免会要与人打交道,因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提升自身人格魅力显得十分重要。朱青君教授给我们具体的讲解了人格魅力和人际关系的含义极其重要性,并且分析了人际吸引的种种因素,比如身体魅力、个性魅力、才能魅力等等。她得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结论:喜欢你的、赞赏你的、帮助你的人,对你最有吸引力,反之亦然。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思考,那就是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对于他人的赞美与赏识。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觅求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朱教授还提到,真诚无私帮助过你的人是和你关系最好、让你最难忘的人。人们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确,一个懂得无私帮助别人的人才是最值得相信的人,才是让人最难忘的人。朱教授做的另一场演讲的主题是体验经济时代的新思维,这个主题的中心思想是体验经济带来快乐,快乐带来财富。她说,体验是一种感觉,分为四个部分: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审美。而且体验经济有区别于服务业,因为体验经济是从服务中分离出来的,是种迄今尚未得到广泛认识的经济提供物。此外,她还指出,体验是老经济的;“助燃剂”,一方面我们要营造全新的体验经济,另一方面,在传统经济行业中也可以开发出新的“体验经济”。伴随着朱教授的精彩演讲,我们也对“体验经济”这个新鲜的词汇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懂得了“体验经济带来快乐,快乐带来财富”这一深刻内涵。

第三场报告是先锋书店的总经理钱晓华先生做的,他的报告题目是“读书与创业人生”。他从自己的创业经历讲起,讲他如何一步步艰难创业并最终成功打造了自己的书店——先锋书店。他说,一个书店就是一个城市的镜子,照亮人们的爱憎与渴望。他还讲述了一些发生在先锋书店的感动人心的故事,即一些高校学子、年轻恋人与先锋书店的渊源。整场演讲高潮迭起,不时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在他的演讲中,他提到建议先锋书店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优惠折扣,让他们也能读得起书,因为他知道,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要想让农民工真正的摆脱贫穷,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听完这场报告,更加激发了我读书的热情,真的让我感受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除此之外,钱先生的坚持不懈也是我要学习的,先锋书店由一家小店面成长为如今书店中的佼佼者,我想钱先生肯定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坎坷。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道路上的坎坷,磨练了他的毅力,增强了他的斗志,从而让他变得更加强大。

第四场报告是位律师给我们演讲的,他讲的是从大学生到大国民——一个法律人的成功学。他深刻地分析了当前社会现状,指出黑社会的存在是因为白社会有问题,许多的社会机制,包括民意沟通机制、维权机制(法院公正司法)、利益分配机制、社团自治机制、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政信系统)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他还给我们大学生提出很多的学习建议,他说大学生不要为未来用什么才学什么,最优秀的人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才能学到知识。他所讲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大学生”应该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的却是应这样,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塑造的应该都是正面的形象,可是如今一些大学生却变现出一些消极的形象,整天无所事事,逃课,夜不归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深思考的。崔教授还希望我们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树立服务意识,拥有主动服务的精神,努力做志愿服务获得社会认同,积极融入社会。

第五场报告是河海大学管理学院的黄涛珍教授给我们演讲的,她主要讲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若干问题。她大致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长三角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城市的定位及长三角一体化的热点问题。通过教授的精彩演讲,加深了我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了解,长三角作为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地带,一直带动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且正在努力迈向国际,努力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当然要想实现这个梦想,离不开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为未来长三角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客观上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样的机会。当然,机会只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从现在起,我们更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为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的目标,并为之而不懈努力。

这五场学术报告不仅让我对其内容有深刻的体会,也让我领悟到了以后该如何更好的听报告。

首先,在听报告的时候,要专心,保持安静。一来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二来也是对演讲者的尊重。在我听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居然还带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玩手机,根本不是来听报告的。还有些人总是在不停地窃窃私语,严重影响了别人,而且也是对演讲者极大的不尊重。我想,不管做什么事,有心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听的过程中要做适当的笔记。来给我们演讲的几乎都是教授级别的,这些人都是在学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因而他们的许多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听的时候应与演讲者同步思维,简明扼要地记录他所讲的框架内容,又或者是他们所提的新观念、新词汇以及你个人认为比较有深度的一些话语等等,都是应该及时记录下来的,以便之后的思考。

再者,就是要学会大胆地提问。通常在一场报告结束之后都会安排与会者进行自由提问,而我们大多数人或许因为疲劳或者本身较为羞涩不愿向教授进行提问,白白地放弃了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教授们所提出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妨借这个自由提问的机会,结合自身的专业,联系社会现实,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和看法。对于个人,这既是与主讲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又能在提问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参加这样的自由提问对于思维的拓展和理论表达能力的提高更会有不小的收获,提问得到的答案有助于去除疑问、拓展思路。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正确筛选报告。大学里的讲座报告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正确筛选取舍报告是十分必要的。听讲座报告,应该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进行,如果某个报告与自己的课程相冲突,首选的还是课程,毕竟课堂还是最重要的。如果为了听一场讲座而错过了几节课程,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不管怎样,还是应该把课程放在第一位。另外,应该去听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或报告,兴趣是人最好的导师,一个没有兴趣的人是悲哀的,他的生活会没有方向感。聆听自己感兴趣的报告,即不会觉得报告的内容枯燥乏味,相反,你会很享受这个过程并且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报告。除了选自己感兴趣的报告之外,也可以选择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报告来听。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你在课堂上的一些空白,而且会拓展你的专业知识,这样以后学习专业课会变得更加轻松。

以上便是我的心得体会,总而言之,这五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我想未来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或报告,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推荐第2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一、聆听报告之目的

此次学术报告之行旨在思考以后研究方向的问题。虽然硕士期间做了一些关于气-液两相体系中单气泡运动行为、气泡兼并以及几种选煤常用浮选起泡剂的泡沫性能等研究,但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而且,从宏观层面来讲,这几种气泡或泡沫现象已被业内进行了丰富的研究,目前只有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同时,气-液-固三相气泡或泡沫体系由于其复杂性以及实验设备和技术的不足,难以定量甚至定性研究,因而,三相体系的研究较少。考虑到实验设备、技术等客观原因,我在思考后期做泡沫体系相关研究的可行性。

二、聆听报告之内容

报告一:Advances in measurement of colloidal forces in mineral proceing 徐政和老师实验室是一个关于气泡或泡沫体系研究比较成熟的团队,他们集中于气泡与气泡间作用、气泡与颗粒间作用(包括作用力计算)、液膜厚度测定和涉及胶体作用的不同现象研究的技术设备研发。 1.气泡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作用

1.1展示了气泡接近固体表面的速度(approach velocity=0.01mm/s、0.1mm/s和1mm/s)、对液膜厚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展现了不同接近速度下,液膜厚度的变化曲线)。 1.2展示了颗粒的疏水性对液膜厚度的影响。

2.Interference fringe 干涉条纹 和 interaction forces 相互作用力的同时测定 3.Integrated Thin Liquid Film Force Apparatus(ITLFFA)一体化薄液膜力仪

报告二:Development CFD modelling frameworks for mineral proceing

Dr Pablo Brito-Parada (Royal School of Mines;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1.动力学模型和矿物学研究

2.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包括矿浆体系、泡沫体系和界面体系)和正电子发射粒子示踪技术(PEPT)和平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

(泡沫层计算流体力学:气体和液体的流动 注意:边界条件 a.浮选槽形状,即槽体设计; b.泡沫破裂速率,泡沫回收率) 3.表面模型和高速摄影仪技术

(注:a.表面模型,此处指最小表面能模型

b.在基础研究中的巨大潜力——混合药剂以及物理方法 c.模型和测试结果结合度不高——实验乏味,条件困难) 总结:以上3个步骤,复杂程度递增。

报告三:离子(沉淀)浮选的理论与进展

(Theory and Evolution of Ion (Precipitation) Flotation)

1.离子浮选需要加入与离子浓度相等或过量的表面活性剂

实质:离子与表面活性剂反应形成疏水性产物附于气泡上浮 2.沉淀浮选与离子浮选的区别

沉淀浮选需要预先加入金属离子沉淀剂,再加入絮凝剂,具体过程是通过使溶液中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微细沉淀物颗粒,进而加入絮凝剂使沉淀颗粒聚集增大,再用浮选法回收的分选方法。

实质:离子与表面活性剂形成难溶沉淀物附着于气泡上

对象

阴/阳离子及络合离子

与离子带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等药剂

当量至过量)

产物 技术关键

疏水性络合物 疏水性络合物的转化调控

相反的表面活性剂(CMC浓度以下)

疏水性难溶沉淀物 沉淀转化及其疏水化 阴/阳离子及络合离子

无机/有机沉淀剂;与沉淀物表面电荷

离子浮选 低浓度

沉淀浮选 低浓度-高浓度 应用领域 化工冶金元素分离、微量元素检测、水处理

沉淀浮选对低浓度离子的分选特别有效,大幅缩短处理时间(也是与化学沉淀法的最大区别) 3.如何构建离子(沉淀)浮选分离过程的多尺度行为与调控机制

a.分子尺度(药剂、离子)到颗粒尺度(包括颗粒生长-聚集-长大-稳定、颗粒群、絮体、气泡离散单元)间的分子结构及表界面空间尺度问题;

b.颗粒尺度到反应器(微泡柱)尺度间形成的动态非均匀结构尺度效应; c.颗粒传质扩散和流动非均衡动态分离过程的界面驱动行为。 4.离子浮选与矿物浮选的对比

a.浮选颗粒性质不同

沉淀浮选过程对沉淀物表面疏水性要求比矿物浮选低,但各个单一的未经聚合的沉淀物颗粒子尺寸在微米或毫米级,且单一沉淀颗粒性质活泼,更加难于浮选。

b.对浮选设备要求不同

沉淀颗粒生成长大,絮体上浮要求过程缓和,要求沉淀浮选过程更加注重界面驱动行为(颗粒/絮体/水/气泡界面),这与浮选机矿物分选过程强调矿化疏水及浮选动力学不同。

c.必须加沉淀药剂

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稳定的微细沉淀物颗粒,选择有效的沉淀药剂是实现沉淀浮选脱盐的前提。

d.絮凝剂要求较高

沉淀颗粒必须借助絮凝剂形成絮体,气泡与颗粒之间附着率主要取决于絮状结构,但因絮体呈松散状态,所以选择有效的絮凝剂是实现沉淀浮选的关键;

e.捕收剂用量低

稳定的絮体沉淀形成后,残余药剂所引起的疏水性可以引使絮体通过气泡作用而上浮,少量捕收剂即可实现沉淀浮选。

f.借助微泡沉淀浮选去除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离子化学形态分布:酸性条件下Cu2+、Pb2+、Zn2+、Fe3+呈离子态,pH增大,离子水解程度增大。

报告四:微细粒浮选流体动力学过程强化研究

1.微细粒分选问题 2.微观湍流强化 3.微观湍流涡调控方法

4.基于管流矿化的微观湍流涡调控方法 5.微细粒分选湍流强化局限性及问题

报告五:AFM观察油酸在胶磷矿表面的吸附行为

1.采用AFM直观观察油酸在胶磷矿表面的吸附形貌

—低浓度时主要以点状的单层或双层结构共存的胶束吸附,增强了胶磷矿表面疏水性; —大于半胶束浓度时,主要以层状的双层结构胶束吸附,使得胶磷矿表面亲水。 2.浮选捕收剂浓度需要控制在半胶束浓度以下

3.胶磷矿表面吸附的油酸胶束可以被水冲掉,试验过程中需要注意。

4.当浓度超过半胶束浓度时,表面会残留水,测量的不只是吸附层高度,而是吸附层加上残留油酸的高度。

5.如何制备超光滑的胶磷矿表面? 6.其他观察方法,如荧光光谱法

三、思考

这次学术报告会较为系统的展现了泡沫浮选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虽然仅仅提到了某些大方向的研究进展,但对于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是有很大的启发。初步设想从气泡兼并(涉及气泡与气泡、气泡与颗粒、气泡与固体表面作用,最好借助高速摄像机、AFM)、奥氏熟化(自制装置)、泡沫排液(最好结合实验数据与模型的相互验证)三个过程来阐释泡沫稳定性机理,从气-液两相体系延伸至气-液-固三相体系。同时,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包括矿浆体系、泡沫体系和界面体系)对泡沫稳定性机理的探索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尽管对后期的方向有一些认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选择哪种起泡剂、选择哪种固体颗粒、选择几种起泡剂来验证机理的正确性、AFM能否在合理的时间内掌握应用以及模型建立等。要对以上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还必须查阅大量文献。

推荐第3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学术讲座是一个课堂之外的大讲坛,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学习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前沿知识。在研究生阶段,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研究好本专业的知识,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获取信息,寻找创新点,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学术讲座这么好的资源,我们应当要好好利用,海纳百川,同时认真及时的做好总结,以便参考。

11月16日下午3点,桂林市知识产权局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田家炳楼一楼报告厅举办了一期“专利申请实务培训班”,并且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部长崔伯雄作“专利审查与专利保护”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我报名参加并与我校师生前去参加培训。

报告会上,崔伯雄主要从发明公开的表达形式、专利保护的表达形式、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法关于授权条件的修改、专利布局的考虑这五个方面来阐述专利申请说明书的撰写、专利权利要求的撰写、如何突显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如何防止抵触申请等实际问题。

从字面上讲,“专利”即是指专有的利益和权利。专利的分析概述:如此巨大的信息资源远未被人们充分地加以利用。事实上,对企业组织而言,专利是企业的竞争者之间惟一不得不向公众透露而在其他地方都不会透露的某些关键信息的地方。专利的种类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规定,在我国专利法中规定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小到杯盖达到重型机械都有专利,只要真正在从事一项研究或者突发奇想,每个人都能申请自己的专利,而我现在比较关心是如何申请专利,从这个报告会上我了解到:(1)专利申请流程:依据《专利法》,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批程序包括:受理、初步审查阶段、公布、实审以及授权5个阶段,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不进行早期公布和实质审查,只有3个阶段。(2)申请专利的原则:形式法定原则,申请专利的各种手续,都应当以书面形式或者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规定的其他形式办理。单一性原则,是指一件专利申请只能限于一项发明创造。但是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的两项以上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用于同一类别并且成套出售或者使用的产品的两项以上的外观设计,可以作为一件申请提出。先申请原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给最先申请的人。(3)专利审查程序:各国对专利申请的审查有不同的要求,基本上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有的国家实行形式审查制,即只审查专利申请书的形式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而不审查该项发明是否符合新颖性等实质性条件。有些国家则实行实质审查制,即不仅审查申请书的形式,而且对发明是否具备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条件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只有具备上述专利条件的发明,才授予专利权。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实质审查制。申请专利时提交的法律文件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按照规定的统一格式填写。申请不同类型的专利,需要准备不同的文件。但是专利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是必需的。

专利申请说明书,简称专利说明书,是对专利内容进行清楚、完整、详细的说明,提交专利机构审核、鉴定的书面材料。它由国家专利局统一制作,有各种专利请求书的表格式样。专利申请说明书是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所必须提交的一种技术文书,它清楚、完整地叙述发明的内容,详细介绍发明过程,指出类似发明的技术情况及弊病,说明本发明在克服这些弊病所采用的方法,说明本发明技术的先进性、新颖性。专利申请说明书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专利文献的重要组成。通常所说的专利文献便是指专利申请说明书,它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为了清楚说明问题,专利申请说明书可以有附图。专利申请说明书是一种专利申请文件,说明书是专利申请文件中很重要的一种文件,它起着公开发明的技术内容、支持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作用。要想获得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就必须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说明书,办理专利申请必备手续。由于专利申请说明书是要公布的,保密的要求保护的内容不能写在专利申请说明书中,而要写在权利要求书中。专利申请说明书主要功能是是清楚、完整地公开发明或实用新型,使所属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能够理解和实施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公开性就是通过公布专利申请说明书来实现的。专利申请说明书还用于支持专利申请权利请求,并在确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时,可以用以解释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说明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限定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专利权授予后,权利要求书是确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范围的 根据,也是判断他人是否侵权的根据,有直接的法律效力。权利要求分为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主要技 术内容,它是记载构成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的权利要求。从属权利要求是引用一项或多项权利要求的权利要求,它是一种包括另一项(或几项)权利要 求的全部技术特征,又含有进一步加以限制的技术特征的权利要求。进行权利要求的撰写必须十分严格、准确、具有高度的法律和技术方面的技巧。

崔伯雄研究员的报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崔伯雄和与会人员交流互动环节,大家就专利申请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向崔伯雄进行咨询,都得到他的答复,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我进一步了解了专利的相关知识。

推荐第4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陈晨 09021001 学术报告一:

报告题目:面向产品创新的应用人机工程与设计技术与平台

主 讲 人:孙守迁

时 间:2010.4.22 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科学,在国外,人机工程学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即有少量的开展,但系统和深入地开展则在1980年以后。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人机工程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改善设备、改善工作条件、设计防护设施和调节人机之间的匹配关系等几方面。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是把人- 机- 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以创造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 使人- 机- 环境系统相协调, 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

今天有幸听到了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孙守迁教授带来的《面向产品创新的应用人机工程与设计技术与平台》讲座。讲座中孙教授首先强调概念设计是产品整个设计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高度地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设计师的经验性。

在概念设计阶段,产品各要素处于一种抽象、模糊的离散状态。这种状态既导致了设计的复杂性,同时也导致了产品的可塑性,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设计思维空间。而到设计后期或制造阶段,则要考虑到各种客观情形如产品的材料、工艺、成本等,从而大大约束了创意思维的发挥,使得产品的创新难以得到体现。因而概念设计阶段是产品创新最为集中的一个阶段。

面向产品创新的概念设计,首要条件是要建立在设计方法学的基础上,从设计思维出发,并体现概念设计的全过程;同时,要紧密结合计算机的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使设计师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能更加简捷、有效的完成设计工作。

人机界面是人机系统中人与机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这里的“机”并

非就是机器,而是人的操作使用对象。人机界面优化创新主要是指在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过程中的产品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从产品与人之间的人机交互角度出发,对构成产品与人发生交互关系的内容进行优化创新设计。人机界面优化创新可分为布局创新、形状创新、操作方式创新和操作界面创新。布局创新是指对整个产品功能进行划分与安排,在保证功能顺利实现情况下,尽量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形状创新与产品的布局分不开,布局形式决定了产品的外在形式,此时,形状同时要兼顾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产品的形状;操作方式创新与人的联系更加显著,人的不同部位来操作产品,将对产品的布局、形状产生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产品的整个操作界面。

由于产品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中,它与使用者及使用场合有机地融为一体,我们必须要从人机系统的角度来看待产品设计是否符合人的因素。人机系统优化可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舒适性等的分析评价。安全性是指人处在系统中是否安全可靠,对人身安全有无保障;有效性分析评价包含可及性和视野、作业空间大小和作业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评价等问题;维修性分析评价就是在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过程中,利用仿真人模拟真人进行维修,从而判断是否可维修及维修性能的好坏;舒适性是对整个人机系统的总体评价,以舒适性表达产品设计的宜人性。人机系统优化还包括人的能耗和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分析评价,充分保证人机系统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我国在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方面作出的不断努力,人机工程技术将会在产品设计方面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通过孙教授此次讲座的阐述,使我基本上对产品创新设计人机工程等相关概念和基本应用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合机械学习的相关背景,我想会对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产品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术报告二:

报告题目:高速铁路漫谈

主 讲 人:沈志云

时 间:2010.4.24 高速铁路是当今世界铁路高新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是当今世界安全可靠的现代交通工具。它在许多国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世界铁路的新潮流。

今天很荣幸参加了沈志云院士的《高速铁路漫谈》报告会,深深感受到了院士的风采,尽管已是白发苍苍,仍然拥有敏捷的思维。沈院士今天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论高速铁路。首先是当前高速铁路的现状,我国高速铁路已经站在了世界的顶峰,因为存在巨大的市场,但是关键技术方面我国还和国外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沈院士形容为:高速机遇,千载难逢,转眼即逝,时不我待。他希望学校及实验室能够继续为中国的高铁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也提出研究生应该成为科研主力军。后来沈院士还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用真空管道来解决超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问题。

高速铁路的发展是大趋势,高速铁路问世后,使一度被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铁路,出现了生机,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预示着“铁路第二个大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旅行时间的节约,旅行条件的改善,旅行费用的降低,再加上国际社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中国地城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铁路长期以来在中国交通运输体系中一直起着骨干作用。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需要大批的修建人员,铁路建成后将在沿线形成大批的中、小城市,这将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沿线区与外界商品、技术、人员、物资的交流和流通,吸引资本的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产业群,为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将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这将加快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企业整合合并、产业链的升级优化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分流渠道,缓解了当前企业和单位的人事改革难题。同时,高速铁路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推动和诱发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全球高速铁路的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铁以其安全性能高、旅行速度快、经济效益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等优点成为了全球铁路行业的关注焦点。我国作为对高速铁路研究起步较晚的国家,应利用好现有铁路的建设基础和积累的经验,勇于创新,全力以赴,早日实现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宏伟蓝图。

近几年我国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大量修建高速客运专线,例如京津城际客运专线,武广高速铁路、郑西高速铁路以及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等;大量运用高速动车组,其中有运营速度200km/h的CRH1/2/5型动车组和运营速度达350km/h的CRH2C/3型动车组。

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就是研究超高速带来的一系列基本的关键问题:包括超高速列车的轮轨接触动力学;弓网系统动力学;空气动力学;车辆稳定性理论;系统动力学;运行安全性理论;综合乘坐舒适度;列车控制原理8项。只有在这些基本关键问题上深入研究,才能使超高速列车获得优异的动力学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通过聆听沈院士的讲座,使我对产品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及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结合机械学习的相关背景,我想会对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产品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术报告三:

报告题目: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

主 讲 人:翟婉明

时 间:2010.5.6 中国铁路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输状态,其基本特征是“大运量、高密度、客货混运、提速重载”。这种超负荷运输方式在提高运能的同时,也严重加剧了机车车辆与线路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带来了较国外铁路更为突出的轮轨动态安全问题。传统的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理论体系,将机车车辆和铁路轨道分离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的研究方法,不能解决这种复杂大系统动态相互作用问题。

今天,翟婉明教授在牵引动力实验室会议厅做了《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的学术报告。传统的研究都是将车辆和轨道作为两个分离的系统来研究,而翟教授将它们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天主要从学术思想、理论模型、仿真技术、现场试验验证和工程应用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铁路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大运量,高密度,中国铁路在线路使用密度和运量上均居世界之最;

二、客货混运。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客运提速和货运重载的发展战略被提了出来,一大批高速客运专线的陆续完工和主要干线重载列车的开行都使得列车和线路的相互作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这时候就应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理论来对这些情况提供安全设计,并进行仿真分析。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本学术思想是:将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整体大系统,将轮轨相互作用关系作为连接这两个子系统的纽带,综合考察车辆在弹性(阻尼)轨道结构上的动态运行行为、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特性,以及车辆对线路的动力作用规律。在轮轨系统激扰下,轮轨之间的作用力将出现动态变化;轮轨动力作用向上传递引起车辆系统振动,向下传递致使轨道结构振动;而车辆系统中轮对的振动和轨道系统中钢轨的振动,将直接引起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动态变化;在轮轨接触点的法向平面上导致轮轨弹性压缩变形量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导致轮轨法向接触力的变化;在轮轨接触点的切向平面内引起轮对蠕滑率(取决于轮、轨相对速度)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引起轮轨切

向蠕滑力的变化;而轮轨接触点处作用力(轮轨法向力、轮轨蠕滑力)的动态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车辆、轨道系统振动(包括轮对和钢轨的振动)。如此循环,耦合叠加,这种相互反馈作用将使车辆—轨道系统处于特定的耦合振动形态之中,最终决定着整个车辆—轨道系统的动态行为特征。

数学模型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础,针对车辆—轨道大系统中各种复杂因素,考虑了他们各自的影响范围,分析系统各组成的模型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车辆—轨道相互作用的垂向、横向耦合模型,包括轮轨动态耦合模型,并分别建立车辆运动微分方程和轨道结构振动微分方程,同时确立轮轨动态耦合模型;此外,还需建立相应的激励模型,以提供车辆—轨道耦合系统模型的输入激励。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由翟婉明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显式数值积分法和一种新的预测—校正积分法,因无需联立求解大型代数方程组,在大型动态问题求解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成功的解决了大型工程系统的动力学分析问题。

翟教授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包括学术思想、理论模型、求解方法、仿真方法、试验方法及动力性能评价方法,结束了长期以来将机车车辆和轨道割裂开来研究的局面,为解决铁路超负荷运输状态下进一步提速和重载导致的轮轨动态安全问题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建立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包括各种典型机车、客车、货车模型以及有碴、无碴轨道模型。建立了铁路道床颤震模型,解决了散粒体道床振动模拟的国际性难题。

翟教授具有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奋战在铁路科技第一线。他有着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风,谦虚谨慎,刻苦攻关。

翟教授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他经常与合作者一起深入铁路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学习请教和试验测量。艰苦的铁路实际调查研究,换来了巨大的收获。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和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中不断发现许多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理论研究具有工程实践应用背景。

学术报告四:

报告题目:超高速地面交通

主 讲 人:沈志云

时 间:2010.6.10 今天在学校国际会议厅,两院院士、我们学校资深专家沈志云院士为我们大家带来了题为超高速地面交通的专题讲座。讲座中沈院士提出要保持我国在高速铁路领域的领先优势,唯一的途径在于继续创新,率先跨入高速铁路的4G时代。

首先,沈院士在讲座中提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议中的一句话“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沈院士认为总书记的这番讲话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

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水平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何才能在世界上保持这一领先优势。沈院士指出唯一的途径在于不断创新。虽然我国的高速铁路无论运行速度还是运营里程,目前都处于世界的顶尖位置,但是,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科技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就不能满足于现状,而是要继续创新。从高速铁路的发展来看,目前,国内运行的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算是第三代,接下来,我国要着手研制时速超过400公里的第四代高速铁路。

沈院士透露,目前我国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车已经下线了。目前正在研制时速超过500公里的高速列车,在实验室环境下,时速超过500公里的高速列车已经跑起来了,而在试验台上,这一速度已经达到了600公里。另外,沈院士也说出了时速高于500公里的列车之所以还不能及时投入商业运营,是因为时速超过400公里之后,列车的能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将大大增加,导致它根本无法实现商业运营。

最后,沈院士在讲座中提到了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设想,该设想提出了已经近半个世纪了,之所以还没有投入运营是因为成本很高,难度很大。然而,沈院士也针对该种技术方案的研究提出了我国的战略方案,即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低真空轮轨方案,第二步是实现低真空磁悬浮方案,最后第三部才是实现高真空管道。在这种条件下,机车运行速度达到甚至超过每小时4000公里。与此同时,其能耗不到民航客机1/

10、噪音和废气污染及事故率接近于0。

学术报告五:

报告题目:图像相位移法与CAD二次开发

主 讲 人:钟添东

时 间:2010.6.23 报告开始后,钟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台湾大学的基本概况以及钟教授自己近年来在CAD领域的相关研究。钟教授主要以做CAD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开发为主,在该领域钟教授承接过台湾许多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同时在该领域也申请了诸多相关专利。

而后,钟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三维图像处理方面他们所应用的相位移法。相位移法是三维轮廓测量中的热点之一,其测量原理是光栅图样投射到被测物体表面,相位和振幅受到物面高度的调制使栅相发生变形,通过解调可以得到包括高度信息的相位变化,最后根据三角法原理完成相位-高度的转换。相位移法的难点在于投影方式和相位展开。新出现的投影仪可以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改变投影图案,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但是分辨率不高;对于相位展开问题,尽管人们提出了很多相位展开算法,但是都是只针对某一种干扰,无法满足一般要求。

在最后,钟教授将我们引入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即CAD二次开发的实际应用。他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科研小组在这方面的一些取得了作品,以及利用该技术在科研项目中所带来的好处。

AutoCAD自身的功能就很强大,对于一般的平面制图(比如建筑、结构方面),不使用任何第三方的软件,仅凭AutoCAD自带的基本命令,就可以完成。但如果这样的话,CAD制图就是一件很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事情,比手工制图强不到哪里去。AutoCAD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提供的是一个最基本的图形操作平台,采取开放的体系结构让用户和开发方对其进行扩充和修改。这种扩充和修改就是二次开发,直接面向的是用户,使得制图更亲切,更\"人性化\",比如绘制一段墙体就不再是通过绘制两条平行线来解决。

通过今天讲座的学习,对CAD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增强了我对CAD相关领域学习的兴趣。

推荐第5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题目:金庸小说结构模式

主讲人:施爱东

时间:200

9、

10、14 正文: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听了施教授对我国文化其中一部分的精彩讲述,让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我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泛舟于浩瀚的学海有了更丰满的羽翼。

施教授从事的是民俗研究领域的民间文学,又特别精通故事学里的故事结构。他讲到: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最好的,其他的都看不上。当然,也有很多人对他的领域质疑。。。很多人肯定想,这施教授就这样自信啊!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热爱,一种执着,换位思考一下,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都又满意的地方,对别人的林林总总存在或多或少的疑问,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

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对家人、对朋友、对老师负责;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就像施爱东教授那样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份责任、有一份但当、有一份执着。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素质相当重要,每个公民都享有优越的权利,可也要明白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言、行、举、止都要又一颗责任心。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对待国际问题上都彰显了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份子,更要做到这点。

施教授距离说《潜伏》里的余则成,大家都觉得他是个英雄。教授从政反方面说:余则成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想近半法惩奸除恶,他精明、能干,他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可如果他是一个反共分子,同样想尽办法干他认为是惩奸除恶的事。可这样他得到的不会再是赞扬,而是人们的唾弃、辱骂,每个人对不同角色会有不同的评价,以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既对立有统一的一面。作为大学生,遇到事情更要理性、辩证的看待,不能一概而论。施教授说:“人物角色也是结构的需要。”大学生做事也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有益于人民的利益需要。就像小说里的故事要符合其发展的结构模式,做人也要有一定原则,违背社会规律、违背原则的是当然不为大众所接受、所推崇。

施教授指出:金庸小说里的英雄都没有父亲,他们的身份都很神秘,少年时在平凡的养父母注定要吃很多苦,英雄们都有自己的使命——复仇。在艰苦的环境中中长大,经过高人的指点再踏上自己的复仇之路。在现代社会中,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温暖的家庭,父母的爱让他们备受呵护,接受好的教育,种种条件都是他们经受不了挫折的原因。面对困难,不敢向前;面对失败,不敢将起化为动力,想到的只有逃避,总想进入柏拉图的理想王国,想想老一辈的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学生要做的是继承他们的奋斗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不会过时的,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值得大学生深思。

武侠小说里英雄人物的武器不断的简化,使其便于携带,一种创意总是来源于现实,以现实为基础。在信息化的

社会中,人的头脑不是也应该不断充实吗?从实践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修养。有人说:“生命很痛,但痛我也要活着,我要好好的活着,我还要活出生命的诗意,生命的磨难是一种必然降临的节目。”只有经历过历练,你才能得到人性的升华

英雄的人生都充满坎坷,人生何尝不是,故事的九曲回肠让其更耐人寻味,生命中的磕磕绊绊让生命更精彩。既然选择了前方就只管风雨兼程,微笑着送走不愉快的阴云,不要让它们遮住你的眼睛,不要因为今天的痛苦就否定明天的幸福,不要因为微小的成功而迷失方向。

英雄的复仇之路异常艰辛,要达到天时、地利、人和、、、、小说里的精彩故事在作者的加工后更加多姿。作者选择一个点出发,从多个角度讲再回到这个点,那就是完美的。就像仙人掌的生长一样。学习知识,要在原有知识体系上加上自己的思维,敢于打破常规、打破历史,让创新成为学习的有利武器。

施教授的学术报告让我对人生、学习、生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我的人生之路更是极有教育意义的一课。

片区:A区

学号:40901340

寝室号:A1-310

姓名:曾珊

推荐第6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在大二结束的小学期期间,我们全体自动化的大三的学生分别听了陈杰教授、武清河教授、窦丽华教授、邓志红教授、王军政教授等5位自动控制系的老师给我们做的学术报告,老师们都是在自控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因此通过老师们的介绍,我们对自控专业也终于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了方向。

我们在大学的前两年期间,学习的都是基础课,所以对本专业的知识并不了解,但是,经过这次本专业的老师给我们做的学术报告之后,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原来自动化是很难的。它不再是我们以前上基础课时学习的简单的问题的求解了,而是研究实际的问题,对系统进行研究,进行控制,进行应用。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提到的控制中的“闭环”,用它来进行反馈进行控制。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应用中确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更加认真的去钻研的一种东西,真是耐人寻味。

我们听了对控制科学工程与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的介绍。了解了它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以及二十年来代表性成果。也了解了我们学校自动化专业的学科的设置与建设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们还听到了有关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的介绍,老师还向我们讲了部分课题,比如数字化方向盘系统,以及实验平台像目标信息融合处理实验系统。

然后我们又听了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的介绍,了解了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方向和现状和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最后我们又从报告中了解到了运动驱动和控制方向学科的学科内容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础成果以及发展目标。 老师们给我们讲的非常好,因为它不像是上课内容那样的枯燥,老师的讲述使我们对本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这门学科不是很容易,但是我有决心将它学好,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时要踏踏实实。因为现在的知识对以前的基础知识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对以前的知识有什么遗忘了的要抓紧补回来。

听过了老师们给我们做的学术报告之后,我们实实在在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它通过书本上的学习更加生动,更容易让我们理解,这不只是在理性的知识层面上,更是在一个大的方向上对我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的用途上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这是很重要的。我在今后还要更加努力的去奋斗。

推荐第7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八十华诞•第十九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

2012年11月3日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励吾科技楼国际报告厅

本次活动是庆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八十载砥砺耕耘,同时举行召开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会议邀请了何镜堂、吴硕贤、程泰宁、彭一刚、王小东、郑时龄、容柏生、刘加平、崔愷9位院士,柴裴义、刘景樑、郭明卓、孟建民、庄惟敏、周恺、胡越7位设计大师参加,大部分院士和设计大师将在会议上作主题讲演。主题演讲都紧密结合现当代建筑趋势,表达各大家的想法创意以及研究领域成果。

吴硕贤先生在关于《宜居城市与生态建设》的演讲中,从宜居城市和生态建设两方面来解读。宜居城市是我国新的城市理念,是国内各城市发展的目标。其中提到了建筑节能方面的内容。建筑节能,指的是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建筑节能可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以减少供热系统、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因大量热消耗而产生的能耗。吴先生还提到采光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也有其他如不要浪费土地面积,利用建筑紧凑化来节能,争取建筑标准化,建设好室内环境,重视声景的设计与规划,做好生物多样化保护,可改善人居声环境。照明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提醒需要对光环境有必要的重视,争取做绿色建筑。

刘加平《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思考》中,重点来思考节能设计方面的内容。现代的建筑总是追求新、奇、大,而不顾现实中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关系。建筑体量越大,能耗则越大。越不满足节能概念,也不符合整个生态要求。建筑能耗中,主要是采暖、通风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到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我国的建筑节能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优化建筑结构、降低采暖系统能耗,减少空调能耗等方面下功夫,从构筑节能型建筑的角度来创造节约型社会。

崔愷院士作主题讲演《耕耘——本土建筑的思考与实践》,他结合十三个经典项目案例进行深度分析,针对“本土设计的理念”进行了阐述。“本土设计”是以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之土为本的建筑设计,它是中国当今社会核心的文化理念在建筑中的具体推行;反对全球化导致文化特色的缺失和民族精神的衰落;它提倡的是回归理性的思考,反对浮夸的,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形式主义和时尚追风;它承担的是对人居环境的长久责任,反对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商业主义;它主张的是立足本土文化的创新,反对保守倒退,要积极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面向未来;它追求的是保持和延续不同地域环境的建筑特色,反对千篇1律和模仿平庸。

“本土设计的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本土设计与民族风格,继承传统不同,只因项目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无统一风格,但立场统一,这是本土设计的基本想法。它与批判地域主义不同,我们更希望中国的建筑发展立足于本土文化,而不是一个在国际主流之外的地域主张。当然它与乡土建筑、文脉主义建筑不同,它能够更多的反映当代新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

身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郑时龄院士作了关于《后世博的上海》的主题报告。后世博的上海以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使上海在城市的综合实力方面,在城市空间环境和建筑品质方面更上一个层次。2010年世博会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里程碑,在城市空间和环境方面,将推动上海继续迈向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的城市。前世博和后世博的上海有着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表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城市发展的理念以及建设未来的理想城市的蓝图。上海正在规划并实施一系列的城市发展计划,既考虑世博会园区的后世博发展,也计划后世博的黄浦江两岸和整个城市的发展。

总之整个会议学术氛围特别浓烈,听报告的过程有思想的碰撞,学到了很多东西。

推荐第8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沈 阳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学 术 报 告

报告题目:心

SMC材料的磁性特性及在电机中的应用研究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中国知网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利用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

年级:

2012级

专业:

电气工程

姓名:

徐名

导师:

崔皆凡

报告题目:SMC材料的磁特性及在电机中的应用研究

时 间: 2014年11月18日

地 点:电气工程学院高压实验大楼5楼报告厅

报 告 人: 郭有光

郭有光,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1985),浙江大学 (1988) 和悉尼科技大学 (2004),分别获电气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到199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任助教与讲师,1998至2000年在悉尼科技大学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2004至2007年在悉尼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力电子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自2008年在悉尼科技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电气与机械系工作,任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等职。自2006年为IEEE高级会员。自2009年为博士生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磁材料特性的测量与建模,新型电机设计与优化,电磁装置电磁场分析,电机驱动与控制等。已发表专著1本,合作著作3章节,杂志期刊论文163篇,会议论文167篇。106篇杂志期刊论文被SCI收录。

流体流动现象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及多种工程领域中,所有这些工程都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的支配。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简称CFD)是建立在经典流体力学与数值计算方法基础上的新型独立的学科,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定量描述流场的数值解,从而达到对物理问题研究的目的。它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建立了理论和方法,为现代科学中许多复杂流动和传热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计算技术。

计算流体动力学是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有流体流动和热传导等相关物理现象的系统所做的分析。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原来在时

间域及空间域上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速度场和压力场,用一系列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变量值的几何来代替,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些离散点上场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组,然后代数方程组获得场变量的近似值。

CFD方法和传统的理论分析方法、实验测量方法组成了研究流体流动问题的完整体系。

闫教授通过对流体动力学参数测量及传热计算的国内外展状况,计算力学的定义,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步骤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局限性。通过几种算法对其进行仿真计算。同时还介绍了在国内外一些尖端技术上的应用前景。闫教授针对流体动力学参数测量及传热计算做了详细的讲解,针对其原理、构造和具体的实施等方面向与会者一一讲解,最后还提到了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闫小军教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使得报告会异彩纷呈。会议中掌声不断响起。通过此次学术报告会,我不仅对流体动力学参数测量及传热计算有了一定了解,更加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求。闫小军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看到了自己所学专业之外的广阔天地。梁炜博士的报告中提到的研究方法使我很受用。他提出,研究首先要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要靠大量的实际和理论作为支撑,更需要研究者对实际应用有着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非常有意义。另外,他提出应针对问题尽可能提出多钟解决方案,因为往往一种或者两种解决方案可能被实验验证是失败的。这种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最后,他说研究最终要的是实际的效果,而不是仿真或者理论得出的结果,这进一步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做事方法。他的整个研究方法使我开了眼界,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去积极借鉴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学习研究或者工作中这种方法都可以去尝试和实验。

此次的报告会使我既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研究的方法。使我更加喜欢去听一些有意义的报告会,今后我将继续坚持听学术报告会,并把在报告会中所听所想所感所悟应用到事件当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报告题目: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时 间: 2012年11月13日

地 点: 教学楼 E 201 报 告 人: 张凤阁教授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材料,我深有体会。

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但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

张老师从时事开始讲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获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积极实力跃居全球第二,科技实力也在奋起直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国人道德方面频频出现的

诸如“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看情况扶起等等,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警醒。在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某些道德滑坡事件,国人应该深思。学术道德是在学术出现之后伴随其产生的。但殊途同归,学术道德随着中国学术的发展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频繁爆出的大学校长或知名教授抄袭事件,为学术道德敲响警钟。

学术包含科学研究的各个层面,项目、基金、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等等。当前国内学术成果的衡量仅仅靠这些指标来衡量。衡量指标的过于单一,科研工作者功利心日益严重,导致国内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灌水”日益严重。这些都跟“学术道德”息息相关。如何净化学术氛围,保持良好操守,称为当下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议题。

张老师重点放在如何从自身做起,如何从研究生的科研做起重点强调了如何保持学术操守的做法。首先,要有坚定地信念,相信真理,严格要求自己。这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也跟如何做人有密切关系。好多同学因为困难或者功利心的趋势,导致弄虚作假,抄袭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在同学当中普遍存在,如何提升自身认识,在现有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学术操守,值得大家深思。此外,在不少的老师身上也存在相似问题,由于条件限制和评职评优考虑,往往功利心趋势他们做研究浮躁,将成果看得高于一切,最终导致科研成果水分大打折扣,甚至弄虚作假。这是十分痛心的事情。因此,在研究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要针对学术道德好好反思,宁肯少出或者不出成果,也不要触及学术道德底线。张老师告诫大家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保持学术操守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张老师的学术报告意义重大,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坚决保持学术操守,在扎实努力做研究的同时,宁肯少出成果也要坚守学术道德。这在将来走向社会也对我们意义重大,对于如何坚守自己的操守,如何做人都是

十分有意义的。作为我们大学生,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端正学习态度,不弄虚作假: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博取众长;

(三)确定学习目标,培养良好学术道德;

(四)坚决抵制并揭发学术不端行为。

报告题目:中国知网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利用

时 间:2011年10月19日

地 点:图书馆702会议室

报 告 人:王锦主管

2011年10月,清华同方中国知网辽宁办事处销售主管王锦向大家作了“中国知网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利用”的学术报告。王锦主管从中国知网所包含的数据库,如何利用检索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以及个人图书馆的定制服务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知网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利用。

王锦主管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库包括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其中,综合性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高级检索功能最常用,它可以从主题、关键词、全文、参考文献、中图分类号等多个方面综合检索。此外,中国知网还提供了文献搜索、数字搜索、翻译助手、专业主题、学术资源、学术统计分析等检索服务。在资源方面,平台支持对数据库专辑、学科专业、整刊资源、以及各种类型单篇文献的定制,

使用户可以按不同需要定制网络出版总库的资源,在个人数字图书馆建构个性化资源馆,通过利用个人数字图书馆中,可以有效提高大家的检索效率,能够调升大家的科研水平。

王锦主管还对CNKI知识管理与创新服务平台的优势和操作方法做了细致的讲解,并介绍了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定制热点学术专题,追踪学科研究最新成果、选择性浏览专业期刊、论文、快速准确查找文献资料、科学管理个人成果/论文等方面的优势,并着重讲解了CNKI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具体应用,多方式资源定制、全自动信息推送、多途径专业检索、多角度统计评价、全方位知识关联等特色服务功能。

通过王锦主管的讲座,我对中国知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中国知网个人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快速、准确的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报告题目:如何撰写学术论文

时 间: 2012年4月17日

地 点: 高压楼306 报 告 人: 孙宜标副教授

论文是探讨和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的各种课题,表述学术观点、发表研究成果、探索发展规律、总结工作经验、找到解决方案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文章;是一种专门的论述文。它用逻辑推理的手段,数量模型、计算方法等论述和论证科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应用中的各种问题,揭示其本质和内在规律。

孙宜标老师利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为自动化系相关的研二和研一研究生同学详细讲解了如何撰写学术论文。高压楼306办公室内座无虚席,有将近四十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其中包括选题阶段、(主题、选题原则和选题方法)、

选材、结构(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地址、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的所有写作过程。

孙老师首先从小论文的结构讲起。详细讲解了小论文中的每一部分写作内容和规范程度。从中英文摘要到摘要关键词再到论文正文,最后的结论和参考文献。其中主要是论文的选题和内容的正确性,应该通过多读国内外的参考文献来确定其论文的创新性,对实际的应用起到有用的价值,避免因论文的规范性而影响论文的质量。孙老师旁征博引指出了每一部分在一篇论文中的作用和地位。然后根据不同期刊或者国际会议的一些要求详细讲述了每一部分应该如何去写。讲解非常细致,在场同学认真的听讲,做了详细的记录。另外,孙老师针对论文谈了自己对于如何去准备相关资料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他指出一定要大量阅读国外参考文献,并且要质量上乘的参考文献。如何去投寄国内的重要或者核心期刊,孙老师也做了详细的讲解。

孙老师此次的报告会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听取报告会,我对小论文和大论文如何去写,在论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如何去针对期刊去撰写小论文有了清楚地了解。这对我今后论文的撰写修改和投寄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孙老师事无巨细的向我们讲述了下论文撰写的每一个细节,这使得我们今后论文的撰写无后顾之忧。为我们学术论文的撰写指明了方向。孙老师谈吐幽默风趣,讲解十分到位。让我们在场的同学顿生敬佩之情。孙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到了每一个听报告会的同学。孙老师告诫大家要扎实做研究,勿要投机取巧,牢记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切不可为了一时的便利而丧失学术道德。孙老师的话对我们很有警醒作用。做研究不要有功利心,这个要不得。否则学术会因此而变质。宁可少发或者不发文章,也要扎实的做好平时的研究,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失败。所以出成果与否不光跟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成果出来就要好好的撰写学术论文,争取将成果与其他研究者分享。若成果没出来,但是自身一直刻苦研究,且取得很大进展也无可厚非。不能因为功利心而导致学术氛围的乌烟瘴气。

此次的报告会使我既学到如何撰写高水平,且能在国内外高级期刊发表论文的注意事项和基本原则。使我更加喜欢去听一些有意义的报告会,今后我将继续坚持听学术报告会,并把在报告会中所听所想所感所悟应用到事件当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推荐第9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主题:Catalytic Reduction of Bioma Tars from Gasification 主讲:Naoko Ellis教授

时间:2016.11.29

11月29日上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系教授Naoko Ellis博士受邀在我校图书馆中心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Catalytic Reduction of Bioma Tars from Gasification》的报告,我校多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我有幸聆听了这场报告,从中受益良多。

Naoko Ellis博士来自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系,且同时任碳捕捉和转换研究所高级研究主任。Naoko Ellis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反应工程领域,尤其是对于流化床的研究。具体包括:多相系统和反应工程;化学循环系统;生物质利用;生物升级;生物炭潜能;生物柴油的生产等。自2013年以来她一直是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性创新学习、教学的中坚力量。同时,Naoko Ellis教授一直以来都十分她热衷于参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以及在发展中推进环境素养的方法。

本次报告,Naoko Ellis教授主要介绍了生物质焦油的催化还原。她指出生物质焦油的催化还原有避免昂贵气体净化系统的优势,同时保持了煤气的显热。且催化剂来自废料的有效手段避免了能源的浪费。这些都使我对于碳捕捉和碳转换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推荐第10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读研以来,学校邀请了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举行讲座。2012年入学以来,共有选择的听取讲座10次,也将继续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为自己的科研及学习打下基础。

听取的讲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电子封装与组装;光电技术发展与应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其中,12年11月1日的Poul.S.Hol教授的《Material and Reliability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 of 3D Interconnects》,12年11月22日陈斐教授的《CCD:硅谷的启示与反思》,12年12月1日萧泽新教授等的《现代光电技术与应用》,12年12月13日邓祝仁教授做的《论文写作与投稿技巧》报告,13年10月8日Yuan-Shin Lee教授的《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nd Bio-Manufacturing》,13年11月7日ANDREW A.O.TAY教授的《Analysis of Delamination in Microelectronic Packaging》,13年11月10日胡正明教授的《FinFET-a Univer- sity Innovation Takes Over the Semiconductor Word》等的报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我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做出了较大的影响。通过讲座我们了解了这些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在研二,研三的科研及学习打下基础。

其中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Poul.S.Ho1教授的《Material and Reliability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 of 3D Interconnects》报告留下的影响最深刻,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对两位教授的报告内容有了详细的了解。根据Poul.S.Ho1教授的报告,写了如下的新的体会。

Poul.S.Ho1教授在其报告中提到了TSV技术,PoP技术,PiP技术,多芯片组件技术等。其中,对于PoP技术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Poul.S.Ho1教授讲到了PoP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PoP技术遇到的材料难题以及PoP技术在可靠性方面遇到的挑战。通过这次讲座及查阅相关文献,我对PoP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及遇到的挑战有了很深的了解。

(1) PoP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PoP技术即叠层封装技术,主要用于信号处理和存储器系列中,特别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中。基本定义:一个芯片封装体中包含了多个不同尺寸或相同尺寸的芯片,且按金字塔的形式逐渐向上叠加起来,各芯片间以金属引线键合的方式实现电气连接的封装技术。

Poul.S.Ho1教授讲道:至2005年第一代PoP产品面世,总共发展了3代PoP产品,PoP产品的应用呈逐年增长的势头。第一代PoP产品是将引线键合互联技术应用到130-90nm的CMOS制造工艺中,上下BGA封装体的焊球尺寸分别为:0.65mm和0.5mm;2007年的PoP产品减小到65nm的CMOS 工艺制造中,在封装高度上降低了0.2mm;第二代PoP产品的CMOS制造工艺尺寸只有45nm,上下封装体BGA焊球尺寸也下降到了:0.5mm和0.4mm Poul.S.Ho1教授提到,随着电子产品想着更轻、更薄更智能方向的发展,PoP产品的封装高度也必须再降低。同时也提到TSV(硅通孔)技术和TMV(塑封通孔)技术在PoP封装工艺中的应用前景。Poul.S.Ho1教授讲到了3 d集成已成为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来克服布线限制对芯片性能、功耗和包装形式因素超出了32nm技术限制。3 D ICs,通过硅通过(TSV)是集成的一个关键元素连接die-to-die堆栈结构。TSV和Si之间的高纵横比和热失配可能产生复杂的应力驱动界面裂纹扩展和TSV突起,影响 3 d互联的性能和可靠性。其中,我注意到了TSV技术在PoP封装技术上的应用和PoP封装技术在无线半导体方面的应用,而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和发展,PoP封装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利润。

(2)PoP技术遇到的材料难题

Poul.S.Ho1教授在讲到3D封装技术遇到的材料挑战时,提到了PoP封装所用到的键合材料,封装材料,顶层焊接材料和所用的基板材料等。这些材料在封装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材料可以很好的实现PoP封装的要求,保证其功能的实现;而有些材料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有些问题亟待解决。特被是顶层焊接材料的选择,现阶段所使用的焊接材料有FLUX和焊膏两种。Poul.S.Ho1教授举例将道,在实际应用中:用FLUX焊接时,其主要作用是去除氧化物和防止基板上的焊盘发生氧化,但是在受热时FLUX会向物料的焊球上爬,间隙变小,很难被FLUX充满,这样焊接后很容易出现裂缝;而用焊料焊接时,焊球在受热过程中焊膏金属物质会先融化,融化的焊膏会把因变形的间距拖拉而填充,减小裂缝出现的概率,不过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重视,铅被定义为有毒物质,焊膏在封装方面的应用上受到限制。Poul.S.Ho1教授在报告中提到,随着PoP封装想着更小、更薄、更智能的发展,现有的材料必将受到挑战,新材料的出现或者在PoP封装中的新应用材料必将出现。

(3)PoP技术在可靠性方面遇到的挑战

Poul.S.Ho1教授在讲解PoP技术在可靠性方面遇到的挑战方面,首先简述了PoP技术的组合灵活,良品率高和成本低等优点;堆叠高度较高,增加了额外的堆叠装配工艺和检测困难等问题。其次为我们分析了材料和处理面对未来芯片上互连的发展局限性;温度应力的影响在TSV结构的可靠性将讨论基于格里菲斯准则通过评估的界面分层裂纹驱动力3D TSV结构。紧随其后的是最近的评估结果晶片弯曲和拉曼技术测量铜3D TSV结构的热应力和塑性行为。最后,探索了材料和设计优化的潜力,建立可靠的TSV 3D互连结构。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到PoP封装热载荷的主要失效方式是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的翘曲,严重的可以导致焊接失效;利用拉曼散射光谱检测3D TSV结构的热应力和塑性行为的方法以及PoP封装技术出现的新材料和有关的优化方法。

总结:通过此次讲座,我不仅了解到3D PoP的发展和挑战,同时在与专家的交流中,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一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治学要严谨,做科学研究更加要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同时,科学工作者还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大胆创新,走出一条自己的科学之路。最后,还要有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的精神,科研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知错就改才能不断地区的新的进步。总之,通过参加的学术讲座,我开阔了视野,扩展了知识,在于不同的专家学者交流中,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学术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做一名合格的工程科研人员。

第11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防灾减灾工程中的结构振动控制及应用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对我国试试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着重要的作用。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

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成为防灾减灾工程学科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结构的振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在车辆、风、海浪、流水、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反应和损伤积累,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抗灾性能,是结构抗振减振和防灾减灾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其研究和应用大体上分为三个领域:基础隔震、被动耗能减振以及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

1881年日本河合浩藏提出结构基础隔震的概念,1924年日本鬼头健三郎提出结构基础轴承隔震方案。1978年美国Kelly和Eidinger提出叠层相交支座隔震方法和技术,从此结构基础隔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Kelly提出在结构中设置非结构构件的耗能元件——金属软钢屈服耗能器,包括扭转梁。弯曲两二货U形钢器件等,分担和耗散本来由结构构件耗散的能量。这一思想是对结构抗震延性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由此形成了结构耗能减振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50年代器件,日本Kobori提出了结构变刚度的减振概念。1972年,美国Yao结合现代控制理论,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开创了结构振动控制的主动控制研究新的历程。由于直接将能量转变为控制力的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很大的能量转变为控制力,人们不得不转向主动变刚度和变阻尼等机械调解式半主动控制装置。近年来,电/磁流变液体、压电材料、点/磁致伸缩材料和形状记忆材料等职能驱动材料和期间的发展为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开辟了新的天地。采用职能驱动材料可以制作电(磁)或温度等调节的被动阻尼减振装置、主动控制的驱动装置和半主动控制的变阻尼装置,而且出力大、耗能小、反应迅速,将成为结构振动控制新一代的高性能减振驱动装置或变阻尼装置。例如,美国Lord公司已经研制出能耗22W、最大出力200kN的磁流变液阻尼器。这种装置固定磁场强度可以用作被动耗能减振的阻尼器,调节磁场强度可以用作半主动控制的变阻尼装置。

基础隔震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水平柔性层,延长结构侧向振动的基本周期,从而减小水平地震地面运动对上部结构的作用。水平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的卓越周期通常在0.1s~1.0s之间(GB50011-2001),基础隔震结构侧向振动的基本周期一般可延长到4.0s左右,因此基础隔震结构基本周期远离地震卓越周期,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横向剪力和相对变形大幅度减小,但是水平刚度较小的柔性隔震层变形较大,是整个结构安全保障的关键。基础隔震的水平柔性层通常由隔震垫(水平刚度小、竖向刚度大)和阻尼器组成。隔震垫和阻尼器都已有标准型号和商业产品,隔震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日渐成熟并进入设计规范、规程和指南。隔震桥梁和建筑已经在国内外建成了上千座,并经受了地震的考验。

结构被动耗能减振是在结构中设置非结构构件的耗能元件(通常成为耗能器或阻尼器)膜结构振动使耗能元件被动地往复相对变形或者再耗能元件间产生往复运动的相对速度,从而耗散结构振动的能量、减轻结构的动力反应。结构设置耗能元件一般不改变结构的形式,也不需要外部能量输入。近30余年来研究发展起来的耗能元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速度相关型耗能元件,如线性粘滞或粘弹性阻尼器;位移相关型耗能元件,如金属屈服型或摩擦型阻尼器;调谐吸振型耗能元件,如调谐质量阻尼器或调谐液体阻尼器。钢结构低阶阻尼比一般小于2%,钢筋混凝土结构低阶阻尼比通常在5%左右,结构中设置的调谐吸振型耗能元件一般可以给结构附加3%以上的阻尼比,因此对小阻尼比的钢结构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而结构中设置其他类型的耗能元件通常可以给结构附加10%甚至20%以上的阻尼比,对多数结构都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被动耗能元件已有不同形式的。标准型号的商业产品,被动耗能减振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也日趋成熟并逐步进入设计规范、规程和指南。被动耗能减振结构已在国内外建成数百座,并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了地震的考验。例如,截止到2000年,北美已建成100余座被动耗能减振建筑与桥梁,中国目前也有几十座新建或加固的被动耗能减振建筑与桥梁。

结构主动控制需要实时测量结构反应或环境干扰,采用现代控制理论的主动控制算法在精确的结构模型基础上运算和决策最优控制力,最后作动器在很大的外部能量输入下实现最优控制力。在结构反应观测上实现的主动控制称为反馈控制,而在结构环境干扰观测基础上实现的主动控制则称为前馈控制。结构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主动控制作动器通常是液压伺服系统或电机伺服系统,一般需要较大甚至很大的能量驱动。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主动控制作动器驱动的调谐质量阻尼器,建成混合质量阻尼器,HMD)和主动质量阻尼器(AMD)等组成的主动控制系统,在高层建筑、电视塔和大型桥塔结构(包括桥塔施工阶段的风振控制)应用了HMD或AMD主动控制系统。但是,直接将能量转变为控制力并施加在结构层间的主动斜撑(ABS)或主动锚索(ATS)的控制系统一般需要很大的能量和多个作动器,这再实际工程中难以实现。ABS或ATS系统控制小型结构需要数千瓦能源,控制大型结构则高达数千千瓦能源。

结构半主动控制的原理与结构主动控制的基本相同,只是实施控制力的作动器需要少量的能量调节以便其主动地甚至可以说是巧妙地利用结构振动的往复相对变形或相对速度,尽可能地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因此,半主动控制作动器通常是被动的刚度或阻尼装置与机械式主动调节器符合的控制系统。其中代表性的半主动控制装置主要有变刚度系统(AVS)和变阻尼系统(AVD)。由于半主动控制系统力求尽可能地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因此主动控制理论算法是结构半主动控制的基础;又由于半主动最优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的控制力形式和方向的有限性,因此又需要建立反映半主动控制力特点的控制算法(通常称为半主动控制算法)来驱动半主动控制装置尽可能地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1990年日本Kajima研究所的三层建筑钢结构办公楼首次应用了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经受了实际的中小地震作用并显示出了很好的控制效果。1997年美国首次应用主动变阻尼控制装置控制告诉公路I-35连续梁钢桥重载车辆引起的振动,显示出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干扰结构反应前馈作动器(主动、半主动或智能装置)反馈(传感器)(传感器)控制器(计算机;主动、半主动或智能算法)

结构主动、半主动与只能控制原理框图

结构只能控制包括采用只能控制算法和采用只能驱动或智能阻尼装置的两类智能控制。采用诸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遗传算法等只能控制算法为标志的结构只能控制,它与主动控制的擦汗别主要表现在不需要精确的结构模型、采用只能控制算法确定输入或输出反馈与控制增益的关系,而控制力还是需要很大外部能量输入下的作动器来实现。另一类是采用诸如电/磁流变液体、压电材料、电/磁致伸缩材料和形状记忆材料等驱动材料和器件为标志的结构智能控制,它的控制原理与主动控制基本相同,只是试试控制力的作动器是智能材料制作的智能驱动器或智能阻尼器。智能驱动器通常需要比液压或电机式作动器更少的外部输入能量并基本或完全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从这一点来说,它与主动控制作动器性能相同或者说就是主动控制作动器,只是利用外部能源(通常是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实现控制力)的方式、速度和效率不同。智能阻尼器与半主动控制装置类似,仅只对变形或相对速度尽可能地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但是,利用结构振动的往复相对变形或相对速度调节阻尼力的方式、速度和效率不同。目前代表性的只能阻尼器主要有磁流变阻尼器和压电变摩擦阻尼器。1995年日本Nakajima桥梁施工中的桥塔AMD控制应用了模糊控制算法。磁流变阻尼器已应用于日本的一座博物馆建筑地震控制和Keio大学的移动隔震居住建筑以及中国的岳阳洞庭湖大桥多塔斜拉桥的拉索风雨振动控制。

结构主动、半主动和只能控制以其严密的科学理论、优良的振动控制效果、更宽广的适应范围和可灵活选择的控制目标以及多学科交叉与高新技术融合的特征吸引了国内外中国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应用的兴趣。也正因为多学科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与联合攻关大为缩短了土木工程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从研究走向工程应用的历程。

第12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大三刚开始的小学期,我们聆听了自动化学院多位老师的学术报告,通过老师们对本学院一些相关领域的生动介绍,我们对本专业以后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为期一个星期的学术报告,老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五大部分。我们看到了很多自动化专业在生活里的实际应用,本来以为学好基础课就好,可是老师给我们讲的那些发展方向都是我们从没接触过的,由此说明我们以后的任务还任重道远。

虽然专业知识听起来生硬,可有些成果却是令人称奇的,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给我们放的一段美国波士顿动力学工程公司研制的用于运输装备的机器人“大狗“。这只机器狗按丹麦种大狗的大小设计,可在负重上百公斤情况下达到4英里的时速。机器狗的原理是,由汽油机驱动的液压系统带动其有关节的四肢运动。陀螺仪和其他传感器帮助机载计算机规划每一步的运动。机器人依靠感觉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如果有一条腿比预期更早地碰到了地面,计算机就会认为它可能踩到了岩石或是山坡,然后机器狗就会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步伐。最让我们惊奇的是,机器狗行进时,一个男人给了机器狗猛地一踹,机器狗只是趔趄了一下,很快把另一侧腿伸得更开,以扩大支撑面,防止摔倒。而在光溜溜的冰面行进时,机器狗突然步履谨慎起来,它随着脚下的冰面而自由地调整步行的姿势,其反应和真实的狗别无二致。我们

一边为这只狗捏了一把汗,同时又为研究人员聪明过人的技术和智慧深深折服。

另外让我感受颇深的就是老师所讲的新能源应用,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因为我的家乡就坐落在江苏沿海,前几年刚刚在海边建起一座大丰风力发电厂,大丰市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长112公里,滩涂面积116万亩,受海陆温差和季风气候影响,风能资源相当丰富。30年平均风速高达3.5米/秒,沿海平均风速7.5米/秒。我们了解到风能是最清结、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风力发电有横轴型风力发电机和垂直轴型风力发电机两种。风力发电装置一般由风轮、传动系统、发电机、储能设备、控制保护系统和塔架等组成。它最适宜的风速范围是6~8米/秒,当然需要有较充足和稳定的风源。通常按团米/秒最大风速设计叶片转速,如果风速超过工作范围时,为了保护发电机应能自动减速,当风速达到台风般的速度时,叶片则自动停止运转。当风力机在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而甩负荷时,也会由于风叶超速而自动减速。由于采用了叶顺浆机构或阻力装置,或是由安装在传动轴上的紧急制动闸等方式来实现自动保护,风力发电机的单机容量越来越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 但是风能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选址要求较高需常年有风能提供的地区,发电力很小,维护不放便,很难大规模的提供电能。相比起来太阳能的应用更为可靠,一是因为它普遍:太阳光普照大地,没有地域的限制无论陆地或海洋,无论高山或岛屿,都处处皆有,可直接开发和利用,且无须开采和运输。二无害: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能源之一,在环

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三巨大: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130万亿吨煤,其总量属现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四长久:根据目前太阳产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氢的贮量足够维持上百亿年,而地球的寿命也约为几十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太阳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总得来说,这次的学术报告,我们了解到自动化专业一门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的工程技术学科。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

五位老师的讲座让人影响生科,因为它不像是上课内容那样的枯燥,老师的讲述使我们对本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这门学科不是很容易,但是我有决心将它学好,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时要踏踏实实。因为现在的知识对以前的基础知识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对以前的知识有什么遗忘了的要抓紧补回来。相信不久的以后我们一定会在这个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姓名:曹美玲

班级:06120902

学号:20091610

第13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报告一:媒体变迁和民主政治发展

报告人:朱铭佑

时间地点:2009.10.13老图书馆演讲厅

朱老师主要讲述媒体变迁和民主发展的紧密联系。改革开放30周年来媒体的深刻变化,从报纸、广播、电视、手机到网络的种种媒体功能的变化,带来的是舆论、监督的民主化。

而在新时期,媒体又有了新的使命。

1、适应和促进民主发展。

2、在实现人民权利方面逐步进行,权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3、中国民生道路要不断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人类出现的时候开始,传播仿佛也随之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传播的需要,传播媒体便应运而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使时代的变迁,媒体的变化。

对于我们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来说,接触的更多的是一些传统媒体。虽然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的,没有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但是,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比起新媒体来说,传统媒体报道的消息更具有权威性,有更加丰富的经验。网络媒体进入传播领域对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但网络媒体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缺乏严谨性,深刻性和权威感,成为了网络媒体继续壮大的绊脚石。然而传统媒体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所以运用马克思哲学理论,坚持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综合的传播信息,让信息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随着时代的变迁,改变运用媒体的类型和方式。紧跟时代,灵活变更,这是一个媒体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媒体人。

朱老师还利用自身的实战经验给我们上了这一课,通过对现在甚至是未来媒体的状况分析让我们明白该如何去面对。毕竟,深处校园的我们和真正的新闻实践还有一段距离。对于一个将要走向媒体的人,我们还应具备敏锐的政治感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报告二:浅析连云港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变迁

报告人:王章永

时间地点:2009.12.2三江会堂

王老师主要从战略地位、总体规划、发展现状、swot分析、发展建议、前景展望来讲述连云港的发展。

我国的中西部是欠发达地区,这种欠发达是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的。中西部地区形成目前这种欠发达格局是由人文历史的、自然地理的、社会经济的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缺乏国际性的发展极城市的经济拉动和市场驱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沿陇兰线经济带的发展,急需一个经济技术实力强大的龙头城市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连云港作为龙头城市,应有为苏北地区、淮海经济区、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亚欧两大国际市场服务的多重功能与作用,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实力比较薄弱,港口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了对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带动作用不强。连云港市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远还没有基本完成,自身没有能力和实力对中西部地区进行要素的扩散,这也影响了中西部地区开发的进程。

连云港市必须成为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龙头,连云港市有条件成为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龙头。只要国家重视和支持开发建设连云港,在内力驱动与外力拉动的双重作用下,连

云港也一定能够昂起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龙头,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

报告三:走进蕨类王国

报告人:张开梅

时间地点:2009.12.16中心教学楼阶二

蕨类植物也称为羊齿植物,它和苔藓植物一样都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是产生孢子,有性生殖器官具有精子器和颈卵器。但是蕨类植物的孢子体远比配子体发达,并且有根、茎、叶的分化和由较原始的维管组织构成的输导系统,这些特征又和苔藓植物不同。蕨类植物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则有别于种子植物。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这点和苔藓植物及种子植物均不相同。总之,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大类群。

蕨类植物分布很广,除了海洋和沙漠外,无论在平原、森林、草地、岩隙、溪沟、沼泽、高山和水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其分布中心。

现在地球上生长的蕨类约有120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为草本植物。在我国生长的约有2600余种,多数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等地,仅云南省就有1000多种,无愧有“蕨类王国”之称。

随各地区植物考察的深入,不断有蕨类植物新种被发现,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种由于环境改变或人为破坏而消失或濒临灭绝。还有些种类虽然不限产中国,但在中国仅局部地区有分布,如鹿角蕨仅产靠近缅甸边境的盈江,而埃及苹仅产新疆的局部水域。像这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不多,分布区狭窄,如不保护,很易绝灭。

报告四:新世纪我国新闻写作面临新的挑战

报告人:石坚

时间地点:2012。3.23老图书馆演讲厅

目前,我国新闻写作面临着程式化、脸谱化、模式化的严重问题。

新闻报道中充斥着宣传的腔调,报道形式单一。显得很生硬,标题、导语、背景的运用千篇一律。报道内容、写作角度不仅离群众远,甚至离实际生活都很远。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写作无疑仍然处于“龙头”位置。“记者采访的结果需要通过写作才能产生完整而深入的报道„„撰写新闻摄影图片的文字说明,也需要通过新闻写作完成。电子媒体的新闻节日制作,同样离不开新闻写作„„网上写作的原理仍然离不开传统的新闻写作”。无论纸质媒体,还是新媒体的传播活动,文字文本都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新闻传播信息符号。即使近年发展迅猛的网络媒体等,新闻写作也是传播程序中不可忽视的工作。网页的信息承载、网络论坛或网友的跟贴“灌水”、手机短信,以及媒体传者与受者的互动等都离不开写作环节。

新闻写作不仅在传统媒体中,需要坚守新闻的本质、原则、价值,在新兴媒体中它同样是影响传播质量的关键环节。无论写什么媒体的新闻稿件,其基本原则和价值都是不能随便变异的。对于新闻写作来说,在写作技巧、文本范式等方面有所创新+甚至标新立异,无疑是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然而这种创新不能削弱新闻的核心价值观,相反,应通过创新进一步提升新闻的价值,让新闻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然而,有的媒体在创新理念的主导下放纵记者,按照“抓住亮点,合理想象,无限放大”的理念去采写新闻。此新闻写作理念的第一句“抓住亮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后“合理想

象”、“无限放大”就不能视为新闻写作的创新和进步了,相反却是对新闻原则、新闻价值的践踏,甚至是对新闻业的腐蚀,这是新闻写作必须抵制的一种不良风气。

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的关键环节,在媒体转型中,媒体无论是开拓市场,还是行使社会责任,新闻写作环节都不可等闲视之,都不能丢了新闻真实性这个根。

报告五:电视媒体的产业竞争和格局演变

报告人:王道德

时间地点:2010.5.24老图书馆演讲厅

作为电视媒体,在目前传播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如果将自身孤立起来,效果势必适得其反。新兴媒体,使得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信息的障碍,形成了信息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虚拟空间,使用户体验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电视媒体望尘莫及的。同时,国家三网融合的实施也给予我们启示,电视媒体应当从内容信息的生产开始,利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建立品牌优势,提升品牌价值,开发新产品,增加新业务,延伸价值链,建立媒介品牌特色和营销更完善的系统管理,要善于与新媒体进行互动、互用、互助,借助新媒体实现信息内容价值增值并实现渠道盈利增值。

广告收入是电视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电视媒体一直以来都是凭借电视长期强大的感召力和公信力对媒体产品进行销售,销售广告时间,销售栏目冠名,销售活动冠名。但这一行为仅停留在出售版面或时间的层次,而非经营版面或时间的层次。优化广告结构,优化版面结构,开发以品牌栏目、品牌节目为主体的多元化经营,多渠道经营,增强与广告客户之间的关联和交流,努力增强广告客户在主流媒体上刊播广告的黏性,才能为电视媒体制作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因此,整合完善传媒链条,不断扩大自身产业链,立足于自身的优势,与新媒体互动融合,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挖掘新的节目形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互动,实现电视品牌节目的多媒体联动,整合多种媒体传播优势与效果,使电视节目多渠道传播,走电视资源与新兴媒体资源支持的合作之路,通过整合、开发,取长补短,整合出最强有力的品牌核心价值,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听过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每个讲座都受益匪浅,而且每个讲座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与讲座,既开阔了视野,也深切感受到来自学术前沿的新思想。

我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联系实际,寻找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14篇:自动化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自动化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一、学术报告的主要内容

1、空天伺服机构与机动跟踪控制

导弹,是一个国家安全的保证,说到导弹,自然得联系到刘教授的报告:空天伺服技术。

空天私服技术,是研究航天航空电气液伺服系统及其高效能源——机械辅助动力装置等技术的综合学科,广泛应用于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机,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空天飞机等临界飞行器。

刘教授讲解道:机动跟踪控制是主要研究用雷达的方法取得的目标位置及运动状态进行数据处理的技术,随着武器系统性能不断提高,雷达对复杂,干扰等环境中目标的跟踪、密集环境中多目标的跟踪、机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等对提前做好预警都非常重要。基于此,空间飞行器姿态机动预测跟踪控制技术的发展则从根本上促进了世界空中军事力量的发展,是根源性的力量。

2、风能、太阳能利用中的控制问题

现在一个常见的话题是环保或者是环境友好,尤其体现在能源方面。目前,人类对于情节能源中的风能,太阳能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教授做的报告是关于风能太阳能在利用当中的控制,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风能与太阳能,原来还可以这么做,有顿悟的感觉。

3、运动系统的控制与测试

这主要是关于机械运动的驱动技术,机械在运动过程中的控制和测试信号的技术。而让我们电气专业的学生感到自豪的是,在运动驱动技术上,电气驱动发展迅猛,例如多相电机及其驱动系统不但可用在传统电气传动场合,而且特别适合用在船舶推进、电动车辆等要求高可靠性、大功率的场合。随着科技的发展,运动控制也越来越成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目前,该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机器设计。

运动测试技术同样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其主要就是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量、速度、加速度等等。位移测量方法常用的有积分法、回波法、线位移和角位移相互转换法、位移传感器法四种,速度测量方法常用的有微积分法、线速度和角速度相互转换测速法、速度传感器法、时间位移计算测速法四种。

经过测量之后,将所测得的数据放回给控制器,经过计算之后发出指令可以控制物体改变运动轨道。比方说,将这项技术运用到导弹技术上面,就可以实现控制导弹改变轨道的目地,从而使得导弹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4、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导航系统是指具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功能的工具。在课堂上,教授结合实际,还有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向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前沿的科研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5、智能优化方法在控制系统的应用 智能优化方法是模仿自然与生物机理特征形成的一种优化方法,为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智能优化方法有很多,但是有三种比较典型:遗传算法,蚁群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

6、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发展前沿动态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种控制学科,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和理解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主要偏向于控制与优化,工业工程模型化等方向。在课上,教授向我们讲授了目前该项目的研究进展近况,让人大开眼界。

7、惯性技术

惯性技术,是一门实现运动物体姿态和运动轨迹控制的技术。该技术具有自主、隐蔽、全天候、抗电磁干扰、实时、连续测量等优点,可为载体提供角运动和线运动参数。也正是因为这样,目前惯性技术在航空、航天、航海、陆地导航、大地测量、机器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实,惯性技术的报告也是最让我觉得亲切的学科,因为在这之前,对于惯性技术中的陀螺仪有过极其粗浅的涉猎,是在科技杂志上看到的,当时觉得很有趣,没想到还能在大学里面从新认识它。陀螺仪也已经从最初的浮子式陀螺发展到挠性陀螺、静电陀螺、激光陀螺、光纤陀螺、微电陀螺、原子陀螺等多个类型。随后,教授也讲了陀螺技术目前的科技水平,发展趋势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我们感到可惜的是,我国目前的陀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有待于一代又一代的精英去弥补甚至超越。

8、自动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一门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讯技术、测量技术等,研究系统的建模、分析、控制、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设计了很多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当然,控制理论是当仁不让的核心,而控制工程是学科的背景及发展目标。伍教授讲解的很认真,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积极给予解答。

现在自动控制是很热门的学科,学好了对自己以后很有好处,不管是就业还是科研,可以帮助我们占得先机,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学科。

9、自动化大学生工程与创新实践

这是张婷老师做的报告。在课上,张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大学生创新的一些实例与知识,以及她自己带队的一些经验,对于志在做创新项目的同学来说绝对是福音。其中,我对于那个全班都能拿到创新一等奖的学长学姐很崇拜,印象也很深刻。他们绝对是当代杰出大学生的最好代表。

二、一些感悟和心得

给我们做学术报告的老师每一个都很出色,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有突出的研究成果,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聆听坚守的学术报告,开阔了视野,也了解了专业前沿的思想与研究。在教授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在自己学术领域里付出的努力,坚持研究。我们只有不断去追求真理,才能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带来幸福。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沟通,当两个不同的思想在进行碰撞的时候,会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开辟全新的科研领域。学会与人沟通,善于学习他人,是我们进步的保证。现如今,我国很多领域的科研水平相对落后,积极与国外的先进技术人员沟通才能不断进步,乃至超出。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勇于尝试,打破思维定势,这样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一点是研究方向,教授在做学术报告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方向比努力重要。做研究也是这样,我们要根据自身实际,寻找社会需求,选好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就已经是向成功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第15篇:硕士研究生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重塑会计公信力讲座心得体会

2006年12月8日,东北大学主办了学术讲座,由院长李凯教授主讲。李教授结合当前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饱含深情地向同学们分析了当前会计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并介绍会计的公信力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李教授的报告受到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欢迎,通过此报告,使每位同学对当前的会计工作环境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也确

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报告主要是围绕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展开,所谓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标准和规范。李教授从会计的行业特点,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八条具体规定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展开了介绍。

一、会计是一种诚信行业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而诚信是其灵魂。近年来,我国产生了相当的信用诚信危机。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调查,大部分企业均不同程度上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2001年“银广夏”和“中天勤”联合造假举国震惊。2001年“银广夏”通过与国外公司虚拟交易造假,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而“中天勤”会计

师事务所曾经是财政部下属的几个事务所合并而成,被誉为“中国的四大”之一。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会计行业的不信任,并成为中央“地16号”文件出台的导火索。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开模的美国也丑闻迭出,2001年,美国上市公司倒闭257家,比2000年增加46%,15家最大上市公司中,5家倒闭。其中,安然公司由于造假倒闭从而牵扯出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倒闭更是造成全世界范围的震惊。

年来,会计成了“假账”的代名词,会计造假呈现出(1)专业化(2)公开化(3)市场化

会计失信引发了市场经济的基石(商业信用)的动摇,对于这一事实,由不引发我们会计人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深深的反思。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

1、国际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

国际会计职业长期以来十分关注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拟定了《国际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道德准则》等等,他们强调:政治,客观,独立,保密,胜任,自律等。

2、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雏形

我国古代就有对会计的解释。《说文解字》中解释:“记,会也,算也,从言从中。”又释:“直言回言”,即真实、公正。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1984年《会计人员工作规范》,1993年《注册会计师法》,1996年《会计基础工作规范》,2001年《会计法》(修订)等会计法规均涵盖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三、会计职业道德“八条军规”的释义

国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可以大概概述为六个要点。而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国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八条军规”。

(一) 诚实守信

含义:内外一致,言行一致,不弄虚作假,信守诺言,保守秘密。

潘序论先生言:“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1748年十分明确的提出三个切记,:“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切记,金钱具有孪生的繁衍性”。在论述信用就是金钱时他说:“加入一个人信用好,信贷的多并善于利用这些钱,那么他就会由此相当数量的金钱”。

2002年7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一项旨在结束“低道德标准和虚假利润时代”的企业改革法。加大对“假账”的处罚力度。公司领导层做假的话将被处以20年的监禁和相当数量的罚金。若情节特别严重的话,将处以25年的监禁。这比杀人的处罚更严厉。可见社会各界对会计守信的关注。

因此我们认为,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两手都要“硬”。与其让人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如让人别做骗人的事,就是让欺骗的成本大于欺骗的收益。

(二) 爱岗敬业

含义:热爱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认真对待本职工作。

(三) 廉洁自律

含义:廉洁自律,不收受贿赂,不贪污钱财,自我克制不良言行。

(四) 客观公正

含义:指按实物本来的面目反映,不掺杂个人主观意愿,公平正直,没有偏失。

(五) 坚持准则

含义:指对会计业务处理严格按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所左右。

朱镕基总理多国家会计学院题字有:“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作假账”,其中他三改“坚持原则”。可见对这条军规的重视。

(六) 提高技能

含义:值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

基本要求:(1)具有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愿望 (2)具有勤学苦练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七) 参与管理

含义:指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

基本要求:(1)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制度,提高技能 (2)熟悉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决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八) 强化服务

含义:只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

基本要求:(1)强化服务意识 (2)提高服务质量

最后我们要牢记:我“信”故我在,我在故我“信”。

第16篇:学术报告讲座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讲座心得体会

黄海宁

2013级4+2课程与教学论

学号:2013021513

2013年11月26日晚7点,我参加了主题为“与您相约:致青春·我的留学梦”的留学经验交流会。本次交流会邀请外事处沈丽玲老师、研究生培养科李培老师,以及水玲玲老师、林美淳和意大利留学生李安东等五位嘉宾。七时整,交流会准时开始,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一演讲厅早已座无虚席,热情洋溢的同学还站着或坐在走道上聆听前辈的留学经验介绍。

首先,主持人李翠敏邀请了水玲玲老师、林美淳和李安东三位嘉宾上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留学时的一些经验体会,如前期准备,申请过程和留学收获等。在随后的观众提问环节中,嘉宾们更是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答,并提醒同学们关于留学最好早做准备,并且积极申请,学好外语。通过嘉宾们幽默风趣的讲述,我深切感受到了外国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和异国生活的乐趣。

然后,沈丽玲老师分四大板块——研究生双学位项目、非学位交流学习项目、非学位暑期学习、海外实习项目——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我校赴外交流学习项目的。沈老师从就同学们最主要关注的问题,分别理清了四个项目的立项初衷和宗旨、主要针对学生团体、项目具体要求等内容,鼓励同学们多利用学校构建的这一留学平台,更加便利的进行留学申请。

接着,已在接收公派项目工作6年并十分熟悉公派留学流程的李培老师,也总结了很多申请留学的心得。他回顾了华师自2008年来加入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即CSC的历史及取得的成果,重点介绍了从广州市“菁英计划”、国家基金委员会等渠道获得公派资格的过程, 特别总结了作为毕业生或者已参加交换项目的同学如何获得申请公派留学。

最后,本次留学经验交流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本次留学经验交流会带给我深深的感悟和思考:交流会打消了我们传统观念上对留学存在的畏难心态,增加了我们对赴外留学渠道和基本流程的了解,正如这次交流会主题,真正让我们这些华师莘莘学子感受到了留学路上不孤单。努力拼搏!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寻心中的留学梦吧!

第17篇:学术报告讲座心得体会

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研究进展讲座心得体会

2014年11月16日,正值中国药科大学78周年校庆,学校开展了“中国药科大学2014年学术周”活动,开幕式上请到了四川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院士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介绍,魏院士从宏观上讲解了当前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治疗的一些问题。魏院士的报告受到了全体人员的热烈欢迎,通过此报告,使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到生物药物的市场环境与前景。

报告主要是围绕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研究展开,并针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两个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1 生物技术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使命就是治疗人类正在面临的重大疾病问题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然后通过一些实际的数据证明了生物治疗的前景是光明的、有希望的,有利润的。目前生物治疗的分类:

1、免疫治疗(细胞、细胞因子、抗体与疫苗等),

2、基因治疗,

3、调节血管生成治疗,

4、调节细胞凋亡及分化诱导,

5、小分子靶向药物,

6、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再生医学。

1.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被2009年Science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科学进展之一,国际上每年发表的有关基因治疗的论文数目在不断地增加。基因治疗是外源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导入到患病个体中,从而达到干预或治疗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体内基因治疗、“离体”基因治疗。体内基因治疗主要是通过局部注射、超声导入,动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导入到疾病组织。“离体”基因治疗主要是将疾病组织细胞取出进行体外培养后进行基因修饰,最后回输到该患者体内。为了使外源的遗传物质能够稳定不被分解,常选用的载体有两大种:病毒载体(如Vaccinia virus),非病毒载体(如Lipidosome)。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推荐了一种基因疗法药物(Glybera),Glybera是由荷兰一家生物技术公司uniQure研发并提交上市申请的,主要适用于那些患有脂蛋白酯酶缺乏(lipoprotein lipase deficiency)的患者,脂蛋白酯酶缺乏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缺陷病。无法承受脂肪颗粒,极易引致急性胰腺炎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俄罗斯也批准上市了一种作用于外周动脉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

但是基因治疗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确定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基础科学问题:“靶向性如何解决”。理想的类型是采用载体与外源的遗传物质的结合体是具有高效、靶向,低免疫原性的导入系统。因此,载体的类型就非常重要,对于非病毒载体可以在载体表面添加靶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分子,或者是靶细胞的信号分子提高靶向性。目前病毒载体更为常用,腺病毒具有很强的优势:腺病毒复制可显著增加治疗基因的拷贝数、腺病毒复制具有溶解细胞的作用,腺病毒复制可起到“旁观者”效应。其技术关键问题是需要严格限制腺病毒只在靶细胞中复制,否则,将会产生巨大的毒性。为了提高提起靶向性,选择合适、特有的靶点非常重要,根据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复制的特点可以在基因药物前段添加端粒酶基因,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在增值速度快,在肿瘤组织含氧量少,在基因药物前段添加缺氧调控基因。最后报告中讲到发现了具有协同或互补作用的双治疗基因,可使实验动物体内肿瘤完全消退。

当然,基因治疗不仅局限于肿瘤的治疗,在治疗其他难治之症也取得疗效。如HIV、遗传病的治疗(如雷伯氏先天性黑蒙LCA)。如在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所致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ADA-SCID)的治疗,将患有该病的病人体内的T细胞取出进行离体培养,一段时间后用LASN刺激培养的T细胞,将人属ADA的cDNA导入该T细胞中,再培养一段时间,使添加的人属ADA基因整合到患者T细胞中,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1.2 免疫治疗

2013年底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将免疫治疗列为201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肿瘤的免疫治疗是以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免疫疗法只能清除少量的、播散的肿瘤细胞,对于晚期的实体肿瘤疗效有限。故常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疗法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方法联合应用。先用常规方法清扫大量的肿瘤细胞后,再用免疫疗法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可提高肿瘤综合治疗的效果。可以分为两种:细胞免疫治疗与抗体治疗。

1.2.1 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免疫治疗疗法是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杀伤功能增细胞免疫治疗强,然后再回输到人体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打破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兼顾治疗和保健的双重功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疗法、树突状细胞(DC)疗法、CLS生物免疫治疗、DC+CIK细胞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K)疗法、DC-T细胞疗法等。美国FDA批准了首个前列腺癌免疫细胞治疗药物Provenge(Dendreon制药公司研制)上市,从512名受试者参加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采用Provenge治疗后,3年生存提高了37%,这是肿瘤生物治疗划时代的发展事件。

1.2.2 抗体免疫治疗

抗体治疗是利用抗体特异性结合并且杀伤患病组织、细胞,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近年来抗体ADC技术逐渐发展起来。抗体ADC是构建“抗体-化学药物偶联剂”,利用抗体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能力,输送高细胞毒性化学药物,以此来实现对癌变细胞的有效杀伤。报告中讲到我国抗体药物面临的主要问题:

1、抗体药物数量少,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3、研发投入力度不够,

4、产业化进程缓慢。

1.3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治疗

肿瘤干细胞(CSC/TSC)的概念在2001年被正式提出。Colin R Goding在报告中介绍了肿瘤干细胞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1、自我更新的能力。自我更新能力是肿瘤干细胞保持分化为前体细胞的能力。

2、多分化潜能。多分化潜能使肿瘤干细胞能够产生不同分化程度的子代肿瘤细胞,在体内形成新的肿瘤。同一肿瘤组织中,分化成熟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较低,而分化差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

3、高增值能力。大量实验表明,CSC/TSC比普通肿瘤细胞具有更高的增值能力。

4、耐药性。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导致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干细胞细胞膜上多数表达ABC转运体家族膜蛋白,能够运输并排出代谢产物,药物等物质,使得许多对肿瘤非干细胞具有抑制或杀伤作用的化疗药物在肿瘤干细胞上发挥不了杀伤作用,或作用明显减弱。基于肿瘤干细胞的理论,干细胞治疗药物也已经出现,全球首款干细胞治疗药物在韩国上市,用作急性心肌梗死后治疗,左心室射血分数将得到6%改善。加拿大也上市了一款干细胞治疗药物Prochymal,Prochymal用于治疗那些对激素类药物无反应的GVHD儿童患者,约有60%的GVHD儿童患者使用此药后症状得到改善。Prochymal由来自于健康的青年捐献者骨髓中的间质干细胞制备而成。另外美国FDA批准的首个个人化的细胞美容疗法Fibrocell Science。它是以受术者皮肤纤维母细胞为基础,该产品可商业化的用于成人受术者面部皱纹。

2 四川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介绍

四川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建立了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等一整套关键技术平台,并形成高度整合及相互关联的“技术链”,建立了一支医学、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产学研一体化、海内外结合的人才队伍。同时注重成果转化,积极鼓励企业早期参与。

3 个人感想

非常感谢学校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安排的此次“中国药科大学2014年学术周”活动,这次活动中的魏院士的讲座不仅给我带来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在他讲到四川大学正在建立的药物研发中心,让我非常震撼。也交给了我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对于以后的科研工作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让我收获了些人生的一些道理。所有的这些都让我对于自己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的努力和前进。

第18篇:硕士研究生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热电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讲座心得体会

2011年11月,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主办了学术讲座,由曲秀荣老师主讲。曲老师结合当前热电材料制备与性能的实际情况,饱含深情地向同学们分析了当前热电材料制备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并介绍热电材料制备的发展历史以及热电材料制备前景的相关问题。曲老师的报告受到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欢迎,通过此报告,使 每位同学对当前的会计工作环境有了清醒的认识。

报告主要是围绕热电材料的研究背景热电材料的应用展开,就热电材料研究现状,曲老师即将开展的研究内容等问题展开了介绍。

一、热电材料的研究背景 1.热电材料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2.能源问题推动了热电材料的研究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

二、热电材料的应用

绿色能源: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无需运动部件,无磨损,无噪音,无污染

。 1. 什么是热电材料

热电材料(也称温差电材料,thermoelectric materials)是一种利用固体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 ☆

什么是热电效应

热电效应是电流引起的可逆热效应和温差引起的电效应的总称,包括Seebeck效应、Peltier效应和Thomson效应。

Seebeck效应

1823年,德国人Seebeck首先发现当两种不同导体构成闭合回路时,如果两个接点的温度不同,则两接点间有电动势产生,且在回路中有电流通过,即温差电现象或Seebeck效应。 (2) Peltier效应

1834年,法国钟表匠Pletier发现了Seebeck效应的逆效应,即电流通过两个不同导体形成的接点时,接点处会发生放热或吸热现象,称为Peltier效应。

热点转换效率

2.热电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瓶颈

提高热电优值ZT的困难在于热电材料自身的Seebeck系数、电导率和热导率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都取决于材料的电子结构以及载流子的传输特性。例如,当通过提高载流子浓度和载流子迁移率来提高电导率时,不仅会增大载流子对热传导的贡献,造成热导率增大,而且往往会降低Seebeck系数。正是由于这三个物理量不能同步调节,热电优值和热电转换效率很难大幅度提高,使得传统块状热电材料的推广应用面临巨大障碍。

多晶硅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目前是15%左右,而最好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是23%。

成本昂贵 发电成本是常规能源发电的十倍

资源不足 高纯多晶硅材料依赖进口

3.热电材料的转机

♦电子结构

费米能级、有效质量、驰豫时间

♦散射机制

载流子(电子、空穴)散射 声子散射

Seebeck系数与有效 质量m*成正比,同时与载流子浓度n成反比 增大Seebeck系数 ——提高费米能级附近的状态密度,增大载流子有效质量,降低载流子浓度。

4. 降低晶格热导率

晶格热导率是唯一一个不由电子结构决定的参数

(a) 低温时 ( ≤ 40 K)处于激发态声子数量少,波长较长,声子散射弱

(b) 高温时 (Debye温度以上)比热Cv接近理想值3R Tm:材料的熔点;ρ:密度; γ:Grneisen常数 ε:原子热震动振幅;A:原子平均重量 增加声子散射

合金化--引入点缺陷(原子质量波动)--如固溶体等--散射短波长声子

晶界散射--引入大量晶界--如球磨、纳米结构、超晶格--散射长波长声子

纳米尺度成分不均匀材料--成分波动、界面应力等--散射中程波长声子

增大晶格周期--结构复杂、声子平均自由程缩短--散射短波长声子

声子玻璃电子晶体--声子衰减效应--散射短波长声子

5.目前已发现的主要热电材料体系 ☆ Bi2Te3/Sb2Te3体系 ☆ PbTe体系 ☆ SiGe体系

☆ CoSb3为代表的方钴矿型(Skutterudite)热电材料

☆ Zn4Sb3

☆金属硅化物(如β-FeSi

2、MnSi

2、CrSi2等) ☆ NaCo2O4为代表的氧化物等 三. 即将开展的研究内容

1.图3 溶胶-凝胶法制备 Ca3Co4O9+δ系列氧化物的工艺流程

步入研究生学习以后,学院给我们安排了许多的前沿讲座,通过这次讲座不见给我带来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也交给了我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血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让我收获了些人生的一些道理。所有的这些都让我对于自己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的努力和前进。

第19篇:——听学术报告的心得体会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2009年10月10日(周六)上午9点

地点:行政楼学术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经福谦,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三、学术报告题目

《核武器研究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在报告会中,经院士首先就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及核武器研制中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技术为大家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经院士结合自身从事核武器的经历从“有关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化学及力学问题”、“氢弹相关原理”、“大型科学研究和技术设备”、“核试验”、“大科学工程”及“核武器技术的和平利用”几个方面对大家做了精彩讲述。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研制、制造、装配过程大致如下:从设想阶段开始;经过关键技术课题和部件的预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试验要求、研制工期、经费等内容的几种设计方案;再经过论证比较和评价,选定设计方案,确定战术技术指标;然后进行型号研究设计、各种模拟试验;工艺试验与试制,通过核试验检验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达到设计定型、工艺定型与批准生产。进行这些工作,要有专门的科技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试验场所,包括核试验场。武器交付部队后,研制和生产部门还要提供维护、修理、更换部件等服务工作,按反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并负责其退役处理或更新。

经福谦院士对核武器发展趋势做了简单介绍,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其次,核战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险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应各种使用与作战环境的能力,也有所改进和提高。核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通过设计调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 最后经福谦院士对核武器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整个过程中,经院士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为我们揭去了核武器的神秘面纱,使我们对核武器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报告最后,经院士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一一回答。

五、本人体会

经院士的报告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对核武器的发展历史及趋势、研制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大科学工程”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广泛积累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

经院士近三个小时的报告,深入浅出,使老师和同学们对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要求、设备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2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2009年11月5日 晚上19:00 地点:东6A座315学术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肖宇锋,博士,西南科技大学

三、学术报告题目

《通信网可靠性分析》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肖宇锋博士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报告:

(1) 关于通信网可靠性的研究进展

通信网可靠性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四类

1) 网络的抗毁性—可靠性的确定测度;

2) 网络的生存性—基于网络连通性的可靠性测度;

3) 网络的有效性—基于网络业务性能的可靠性测度;

4) 网络部件工作在多模式状态的可靠性测度。

肖宇锋博士认为通信网可靠性比较恰当的定义是:在人为或自然的破坏作用下,通信网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的生存能力。

肖宇锋博士指出在这里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通信网的生存,应根据通信网的业务要求选择网络的生存判据,常用的判据有:

1) 网络中给定的节点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路径;

2) 网络中一个指定的节点能与一组节点相互通信;

3) 网络中可以相互通信的节点数大于某一阈值;

3) 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传输时延小于某一阈值;

4) 网络的吞吐量超过某一阈值。

(2)通信网可靠性指标研究

肖宇锋博士指出通信网可靠性指标主要分为: 网络的抗毁性、生存性、有效性和完成性。

1) 网络的抗毁性

网络的抗毁性描述了通信网在人为破坏作用下的网络可靠性,它假定“破坏者具有关于网结构的全部资料,并采用一种确定的破坏策略”。

2) 网络的生存性

生存性给出了网络在随机性破坏作用下的可靠性,反映了随机性破坏和网络拓扑结构对通信网可靠性的影响。 3) 网络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一种基于业务性能的可靠性测度,它指出了通信网在网络部件失效的条件下满足业务性能要求的程度。

4) 网络的完成性

完成性系统在任务开始时可用性一定的情况下,在规定的任务剖面内的任一随机时刻,系统正常运行或降级完成服务要求的能力。

五、本人体会

当今社会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网络,但是对时常发生的问题却很少知道其原因,如网络交通为何时好时坏、网络为何时常不稳定等等。通过肖宇锋博士的报告,使我对通信网可靠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通信网可靠性指标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通信网可靠性研究焦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通信网可靠性研究是一项有现实工程意义的重要课题, 是目前通信网技术发展和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确定通信网的可靠性指标时,应考虑通信网的类型、使用需求以及相似系统的可靠性水平、费用、进度等因素。如何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选定实用的网络可靠性指标,并建立通信网可靠性评价模型,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 3 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09年12月24日,行政楼学术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徐志磊,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三、学术报告题目

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结构健康监测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徐院士从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的起源讲起,全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高端领域,尤其是在军事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1)物联网的定义及应用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实现物联网的五大核心技术为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

(2)物联网发展简介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物联网”就已经提出,称为“传感网”。1999年,中国开始传感网研究,2009年,美国将物联网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同年,我国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有专家预测,“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

(3)物联网与结构健康监测

在桥梁结构的检测、检测技术方面,以往的思路一直是将桥梁结构与检测、监测系统分开考虑的,而在物联网时代,可以将各种传感器通过互联网与桥梁结构融合为一个整体系统,定期或定时滴采集桥梁运行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分析与评价,与桥梁的安全运营、日常维护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徐院士独到的见解、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浅出的讲解,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鼓励同学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勤奋钻研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培育出创新成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本人体会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很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徐院士的报告,使我对物联网的概念、应用前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实现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其实所谓的关键技术并不是原来没有的、针对物联网原创的理念或技术,他们都是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所以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现代发展的需要已越来越多,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4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10年3月10日(周三)下午15:00,东8学术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中国工程院

三、学术报告题目

哥本哈根会议和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中,杜祥琬副院长作为哥本哈根会议的亲历者,介绍了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背景和对全世界的深远影响。报告指出,哥本哈根会议既是一个论坛,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日渐成为一个新的斗争领域,应对这一情况,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中国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能源需要走一条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具体内涵是:通过三个战略,发展三种概念的绿色能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道路。战略之一是,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总量;战略之二是,洁净化利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使这一黑色能源“绿色化”;战略之三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展,使其成为中国能源的绿色支柱。通过这三个战略,我国既可以走向“绿色”,也可以走向“低碳”。创造一条十几亿人口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将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杜祥琬院士指出,中国必须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以前发展方式、发展道路“新的觉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强调必须倡导中国特色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构建节约型消费体系,在全社会倡导“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反对“攀比奢华”的不良风气。随后,杜祥琬院士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耐心、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五、本人体会

通过杜院士的报告,我们对更深刻的认识到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之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协调、保护全球气候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的途径。但是,绿色低碳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层面,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障碍。所以,要从基本观念上理解和认识“低碳、绿色能源战略”的内涵,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即:在全社会倡导“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反对“攀比奢华”的不良风气。除此之外,在研究中国低碳能源发展方略时,十分关键的一点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比如智能电网、电机节能、无线通讯、绿色工厂、智能建筑等。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 5 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3月19日

地点:东6A座315会议室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周涛,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月

三、学术报告题目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这次报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几个基本模型和几种网络为核心,讲述了复杂系统网络的概述。报告中运用大量的事例和经典模型,就网络的复杂性与相关性、复杂网络的模型抽象及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1)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加以描述。一个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代表真实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而边则用来表示个体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当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时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例如,神经系统可以看作是大量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计算机网络可以看作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如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类似的还有电力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交通网络等等。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考虑网络的时候,往往只关心节点之间有没有边相连,至于节点到底在什么位置,边是长还是短,是弯曲还是平直,有没有相交等等都是他们不在意的。

(2)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复杂网络具有很多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不同的统计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在网络中,两点间的距离被定义为连接两点的最短路所包含的边的数目,把所有节点对的距离求平均,就得到了网络的平均距离(average distance)。另外一个叫做簇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的参数,专门用来衡量网络节点聚类的情况。对于某个节点,它的簇系数被定义为它所有相邻节点之间连边的数目占可能的最大连边数目的比例,网络的簇系数C 则是所有节点簇系数的平均值。研究表明,规则网络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大的平均距离,随机网络具有小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除了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外,真实网络还有很多统计上的特征,例如,混合模式特性,度相关特性,超小世界性质等等。

(3)复杂网络上的物理过程

对于物理学家而言,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目标是理解网络拓扑结构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在以前的研究中,物理学家往往忽略了网络的拓扑性质,在讨论逾渗、传播、同步等物理过程时,他们自然地选择了最容易模拟和分析的规则网络或随机网络,而没有仔细思考和研究这种选择是不是应该的,不同的选择会不会对物理过程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物理学家不仅在方法论上为网络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大大地拓展了网络研究的视野。他们不仅和数学家一样关心网络自身的拓扑性质,而且关注网络上进行的各种物理过程和动力学行为,诸如传播、同步、自组织临界、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等等,他们发现了网络拓扑结构对各种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给出了很多虽不严谨但很美妙的解释。这些工作很有可能会推动相关数学物理理论的发展。

五、本人体会

周涛教授围绕复杂系统网络的含义、网络结构与网络模型、网络建模等几个方面做了题为《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的专题学术报告。

通过这次报告,我不仅了解了网络这一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而且感受到由于它是真是复杂系统的拓扑的抽象,并且比比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都要复杂,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无法用一种简单方法描述它的统计特征。

六、学院相关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总结

第 6 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 2010年4月30日(周五)上午10:00——12:00 地点:行政楼附三楼第一会议室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报告人姓名:潘功配 职称:教授

部门:南京理工大学

三、学术报告题目

题目:烟火武器装备的发展与创新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中,潘功配教授就军用、民用烟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中国烟花爆竹技术的创新与理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首先,潘功配教授讲述了中国烟火技术的由来,早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周朝,中国就有了“狼烟”烽火台,古人以狼粪燃烧生烟传递军事信号。周末(公元前500年前)已在战争中应用了“火攻”技术。汉末三国战争,箸名的“火烧赤壁”。公元227年,魏、蜀交战时已使用了“火箭”,当时的火箭是将草艾、麻布浸渍上油料缚于箭上用弓射出。不过那时的烟火还只是一种“烟”和“火”的技术应用,它是直接应用自然界的可燃物质借空气中氧的燃烧来获得某种烟火效应的,并没有构成一种自供氧(即利用氧化剂)体系的当今的烟火药剂。应生命科学发展对医药的需求,中国古代帝王为了长生不老而寻求“灵丹妙药”,中国古人在炼丹的过程中炼着了火,从而导致了中国黑火药的发明。

然后,他讲解了中国现代烟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 军用烟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军用烟火技术创新与发展包括:照明弹药由可见光照明发展为红外照明技术;燃烧弹药由黄磷燃烧发展为赤磷基、锆基、镁基、稀土合金以及准合金类高能燃烧技术;发烟弹药由黄磷发烟技术发展为赤磷发烟技术和抗红外、激光、毫米波的多波段乃至“全频谱”的发烟技术;曳光弹药由可见光曳光技术发展为红外曳光技术;信号弹药由传统烟火信号技术发展为烟火信息计算机编码信号技术。

(2) 民用烟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超纯金属冶炼、焊接与切割等工业上应用烟火技术;

2)安全气囊、航海求救信号和铁路、高速公路烟火信号等交通运输业烟火技术;

3)烟雾杀虫、灭鼠、植物催长等农业应用烟火技术;

4)人工防雹降雨烟火技术;(5)无声近人爆破烟火技术;

6)烟火发电技术;(7)宇宙空间探索技术; 8)烟火气溶胶灭火技术。

(3) 中国烟花爆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中国烟花药剂研究正逐步趋于科学化;2)药剂研究力度在加大;

3)环保烟花开发研究已在逐步展开;4)中国的无烟焰火已出现;

5)中国烟花加工工艺在进步;6)中国烟花产品更新及技术创新在稳步发展。

最后,潘教授指出烟火理论对烟火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固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烟火系统的应用研究是烟火科学的理论发展基础。烟火理论研究,目前已提出了界面化学物理、固态反应、光谱、气溶胶(烟幕)理论和烟火反应统计物理学等课题。

五、本人体会

通过这次报告,我深刻的认识到中国烟花过去有着灿烂的历史,但谈不上科学。现在,中国的烟花技术从烟花药剂研究到工艺生产,从产品的更新到技术创新,以及烟花安全环保都在向烟花科学迈进。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总结

第 7 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12月8日上午8点30分

地点:信息工程学院会议室(东6B座209)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陈小平,教授,中国科技大学

三、学术报告题目

《智能机器人发展新方向及“可佳”工程进展》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陈小平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做了介绍:

(1)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陈小平教授介绍机器人的三个发展阶段,一种是第一代机器人,那么也叫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它是通过一个计算机,来控制一个多自由度的一个机械,通过示教存储程序和信息,工作时把信息读取出来,然后发出指令,这样的话机器人可以重复的根据人当时示教的结果,再现出这种动作。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研究第二代机器人,叫带感觉的机器人,这种带感觉的机器人是类似人在某种功能的感觉。那么第三代机器人,也是我们机器人学中一个理想的所追求的最高级的阶段,叫智能机器人,那么只要告诉它做什么,不用告诉它怎么去做,它就能完成运动,感知思维和人机通讯的这种功能和机能,那么这个目前的发展还是相对的只是在局部有这种智能的概念和含义,但真正完整意义的这种智能机器人实际上并没有存在,而只是随着我们不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的概念越来越丰富,它内涵越来越宽。

(2) 机器人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体系结构、感知、规划、学习与演化、协调与协作策略、系统软件平台开发、实验研究。

发展趋势:

1)要求具有较高的自组织、自学习、适应能力。

2) 在强调自主性的同时,仍需不断提高人与多机器人间的协调性。

3) 基于行为的方法与传统的规划和控制方法相互融合。

4) 特种应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需求日益迫切。

(3)“可佳”工程进展

陈小平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中科大机器人团队研制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佳”通过查阅说明书学会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以及“演示学习”两项最新科技成果,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关注。

五、本人体会

通过聆听陈小平教授的讲座,我了解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机器人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关键技术,“可佳”工程进展。使我们了解到了智能机器人现在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其中所需的技术和平台。针对决定机器人智能的关键问题,我们应该从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两方面展开系统性探索,推进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对未来智能服务机器人的普及。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总结

第 8 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2011年2月17日上午8点30分

地点:绵阳九院五所学术报告厅院)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李幼平,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三、学术报告题目

《内容定位标签-公共文化的跨网机制》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李幼平院士针对目前广播网面临的困难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新一代广播网关键技术-UCL内容定位标签作了深刻的讲解与探讨。

传统的广播电视,尽管仍然是吸引“人时总数”最多的最大媒体,但从用户的角度观察,其资源在时间上是阵发性出现的,大部份时间内用户得不到这些内容,只当电台正在广播的那一瞬间,才有可能得到它的服务。

广播资源在时间上时而存在,时而消失,造成传统广播若干固有的结构性缺陷。首先,它难以实现按需服务。内容与时间完全由电台决定,用户对信息资源不能双向互动,缺乏自主权。其次,提供的资源品种不够丰富,尤其是缺少静态视觉的书刊、网页,不能反映数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缺乏形成产业的经济杠杆。传统广播很难形成产业。广告收入之外,难以找到市场的经济支持,优秀节目得不到正比于贡献的回报。

播存结构的设想为上述难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即在广播终端引入海量存储,可以积累不同时刻播出的内容,把瞬态存在的广播数据流,变成为时间上长期存在的服务器数据库,向最终用户提供双向式按需服务。播存结构不仅可以实现电视节目的按需服务,还将承担普及几千种报刊网站和几千门大中小课程的任务,为科教兴国营造“存文化于民间”的环境。

其中内容定位标签是实现按内容属性管理网络的关键技术。统一内容定位代码UCL(Uniform Content Location)类似于万维网的URL,都是用来定位网页的。URL是在互联网网址中定位,告诉你应该到万维网的什么网址、哪一台服务器获取该网页。UCL是在内容分类学(语义)地址上定位,告诉你该网页谈论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UCL也是传统广播中电子节目单EPG的升级换代,EPG通过频道与时刻间接定位内容,UCL可直接定位内容。UCL嵌套在广播流数据包的包头之中。编者用它标明本文件来自哪个网站,哪个栏目,属于知识分类学中的哪个子域。作者用它定位内容,读者用它表达需求,确定该网页是否应该下载存储。UCL是沟通网页含义的简明工具。广播是一种无路由的系统,通过电波把所有内容送给所有用户。读者需要通过UCL在源源流入的广播流中迅速做出判断,哪些网页是下载存储的对象。

UCL是我国学者自己创造的。初步研判,UCL可以成为主动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工具。例如,无路由的播存结构,可以在UCL帮助下,把“去远方到处挖掘”简化为“在近处依次过滤”。又如,可以把复杂语义描述(自然语言/机器语言变换)简化为映射计算。映射计算是在人“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是一种主动型、透明型服务。等等。

五、本人体会

通过聆听李幼平教授的讲座,我了解了目前广播网、互联网存在的问题,并对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内容定位标签(UCL)这种按人类思维来搜索信息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跨越了语义鸿沟,直接通过内容定位信息,较现有的按URL定位信息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实现内容定位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标引内容信息、应该标引哪些内容属性等都是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讲座内容与我从事的课题很相关,所以通过讲座,给我的课题带来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受益匪浅。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第20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3月25日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2011年3月25日》《学术报告心得体会》简介:

昨天下午,我校领导组织了我校的全体教师在滕州剧院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魏老师用他那朴实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正文开始>> 昨天下午,我校领导组织了我校的全体教师在滕州剧院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魏老师用他那朴实的话语、大量而生动感人的实例,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他言辞恳切,入情入理,朴实的语言中闪烁着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独特而又富有哲理。

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后,我深深地被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感染着,被他积极乐观的处世工作态度感染着。

一、坚守住心灵的宁静,坚守住快乐的心灵之道

魏书生的报告,总是将深刻的哲理,甚至苦闷的话题用流畅、幽默而又富有抒情的话语形象的表述出来,其语言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他用真情厚意感染着所有在场的人,让听众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他使听者为之激动。为什么被别人视作艰辛工作的教育在他眼里和心里竟然是那样的亲切和欢欣?这都出自他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和真挚的厚爱。他的思想不是超然无踪缥缈的,而是真实质朴的,根植于我们的教育状况,根植于我们的教师的需求,根植于广大学子的心灵。因为,他总是把走向学校当作一种精神享受,把认真教书育人当作是一种人生享受,把一切不如意之事之人当作体验生活的一种愉悦享受。他时时享受,处处享受。用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凡人凡事,一切都在于“道法自然”,何乐而不为呢!

他告诉我们珍爱生命、享受生活的四字秘诀,叫做“松、静、匀、乐”。“松”即身体放松;“静”即心灵平静;“匀”即呼吸匀称;“乐”即情绪欢愉。他特别告诫我们要记住四字秘诀,要在纷乱复杂的社会里,在紧张激烈的人际中坚守住心灵的宁静,坚守住快乐的心灵之道。他认为,快乐可以外取,也可以内求。只有时时做到以静制动,快乐才可能随你而来!因为,有一失,必有一得;有一利,必有一弊;翻开手背,必定是手心;走出阴影,必定是阳光。

二、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活,对待工作。

在他的报告中我最欣赏的有两句话: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

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人类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苛求生活。“对自己说得算的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想得深,干得实,人要好好活着。对自己说得不算的事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想得开,轻轻放下”。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人生在世,要会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工作。要静下心来,认准目标,不怕困难,乐观地生活。要怀着感恩的心,用“享受”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有一颗快乐的心,将身体放轻松,才能做好事,会生活.

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多一份对孩子们的爱心、耐心、热心和诚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走近赏识教育真正的能够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的享受学习!

摘了几句魏老师的原话和大家共勉:

1.“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做平平凡凡的工作”

2.守住心灵的宁静,守住自己快乐的阵地

3.普通学生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干部不做,班委能做的,班主任不做

----------

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学术报告、讲座心得体会 经过一年紧张忙碌的课程学习, 顺利地进入研究生第二学年, 现在正着手于毕业论文的 开题。至此,回顾以往的学术报告与讲座,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更好地指导未来两年的 学习生活。听学术报告与讲座,是我们研究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专家教授的精彩演 讲,传播着最新的科学前沿,带给我们深刻的思想启发与引导。现在对几个学术报告与讲座 作简要的回顾: 2009 年 10 月 15 日,来自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的潘正祥教授,在第三届遗传与智能 计算国际会议上做了题为 “Intelligent Watermarking Techniques”《智能数字水印技术》 ( )的 学术报告。报告中,潘正祥教授向广大师生介绍了数字水印技术的基本概况,并深入阐述了 关于智能计算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通过聆听潘教授的报告,我知道了数字水印技术是将 一些标识信息(即数字水印)直接嵌入数字载体(包括多媒体、文档、软件等)当中,但不 影响原载体的使用价值,也不容易被人的知觉系统(如视觉或听觉系统)觉察或注意到。 通过这些隐藏在载体中的信息,可以达到确认内容创建者、购买者、传送隐秘信息或 者判断载体是否被篡改等目的。数字水印是信息隐藏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2009 年 10 月 19 日,美国工程院院士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