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术报告2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5: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术报告

一、题目:众声喧哗 何若莫言

——莫言小说创作的多维阐释之一

主讲人:侯运华 博士、教授

时间和地点:

2012年11月4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2年11月4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侯运华,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民主同盟河南大学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副会长,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近代文学史》主讲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骨干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重大基金、省社科基金等项目8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晚清狭邪小说新论》、《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小说》。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创作情况如何?他的小说创作与其童年经历是怎样的关系?其小说中的审丑倾向表现为哪些方面,该如何评价之?莫言小说中的性描写是否必须、价值如何?使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蛙》的主要内蕴是什么?我们将以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发展史为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

二、题目:《雷雨》——本科生曹禺的人生思考 主 讲 人:张先飞 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导 时间与地点:

2012年11月25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2年11月25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张先飞,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中青年学者。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大学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五四思想史,鲁迅、周作人等领域研究工作。代表性学术专著有《“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人民出版社2009)、《形而上的困惑与追问——现代中国文学的思想寻踪》(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韩中言语文化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文部科学省博士后奖学金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创新人才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学科最高奖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二等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23岁的普通本科生,曹禺却创造了《雷雨》的文学传奇,开启了20世纪中国话剧的辉煌历程。年轻的曹禺是如何认知宇宙的规律的和人生的奥秘的,他笔下的那些著名人物蘩漪、周萍、周冲等是如何爆发出虽短暂却灿烂的人性光芒的,曹禺的人生经历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报告题目:“虐童案”的法律问题 主讲人:张亚平博士、副教授 时间与地点:

2012年12月2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2年12月2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张亚平,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法国艾克斯·马赛第三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员。主持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及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个人独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方略研究》,合著《近代西方刑法学派之争》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开设本科生《刑法学》课程,刑法学专业研究生《外国刑法学》及《刑事政策学》课程。 内容简介:

近期,社会上频现幼儿园教师“虐童案”,比较典型的是浙江温岭的颜艳红“虐童案”。案件发生后,民意强烈地要求要严惩虐童者,以保护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在民意的强大压力下,温岭警方对颜艳红以涉嫌寻衅滋事罪予以刑事拘留。这一看似简单的案件,实际上涉及很多刑事司法的问题,例如寻衅滋事罪的成立条件、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的限度、虐童罪的增设、民意与司法之间的关系、犯罪发生的原因与刑罚惩罚的关系等

四、报告题目: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主 讲 人:彭恒礼 博士、副教授 时间与地点:

2012年12月9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2年12月9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彭恒礼,中山大学民俗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后。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传统节日、戏曲民俗与文化史研究。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典戏曲的民俗表现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参与承担教育部重点项目“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特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近代中国术语生成与中西文化互动”等。先后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成果一等奖。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在河南电视台等媒体专栏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内容简介:

一、何为传统节日

二、传统节日的兴起与衰落

三、你不熟悉的传统节日

四、传统节日与当代中国社会

五、题目:论古典诗词的吟咏 主讲人:华锋 教授 时间和地点:

2013年3月31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3年3月31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华锋,河南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楚辞学会理事,河南省吟诵学会会长,河南省华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内容简介: 讲授章节:

一,吟诵及吟咏的起源; 二,学习吟咏的意义;三,吟咏的理论基础;四,目前国内吟咏研究的最新动态;五,诗词吟咏举例。 关于吟诵基本知识简介:

吟咏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读书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充满感情地吟诵古典诗词,吟咏已有近3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化石。由于吟咏的传承只能是口耳相传,因此多少年来吟咏之学只有技术层面的传承,没有理论层面的研究,这使得吟咏才传承极为脆弱。自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吟咏之学逐渐退出讲坛,新中国成立之后,吟咏之学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上世纪80年代,河南大学著名教授华锺彦先生发起关注吟咏、倡导学习研究吟咏的高潮,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吟咏研究的实体——“唐诗吟咏研究小组”,国内著名学者程千帆、钱中联、霍松林等以及我校著名教授高文、宋景昌、王文金等都是小组的成员。此后,有关吟咏研究在国内逐步开展起来。2009年,在北京举行了首届中华吟诵周活动,成立了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国务委员马凯同志参加了闭幕式。2011年,举行了第二届北京吟诵周活动,马凯同志参加了开幕式。今年春节期间,南开大学著名教授叶嘉莹先生举办了为时三天的有关古典诗词欣赏、创作及吟咏的讲座,马凯同志和令计划同志聆听了讲座。目前,一个挖掘、整理、研究吟咏的活动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河南省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有深厚的吟咏基础,2012年10月12日河南省吟诵学会在新乡百泉正式成立。

华锋教授自幼学习吟咏,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吟咏的理论研究,目前已发表论文多篇,参加了2009年北京中华吟诵周活动,在活动周期间,做了吟咏展示,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这些在央视都已播出。2012年,为中华长歌行节目做了专题吟咏,今年春节前央视一台、四台、十台都进行了播出

六、题目:爱恨交织王家卫——王家卫电影风格解析 主讲人:燕俊 副教授 时间和地点:

2013年4月14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3年4月14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燕俊,女,200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今执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现任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艺术》、《电影文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电影鉴赏专著一部《在声光魅影中穿行——电影佳作鉴赏四十例》(中央文献出版社),参与编著《电影史:观念与轨迹》(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之《电影编剧卷》(中国电影出版社)、《世界电影史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影视编辑——视听时代的技艺表达》(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教材和专著。 内容简介:

王家卫,香港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以特立独行的风格在香港影坛乃至国际影坛独树一帜。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香港著名演员梁朝伟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把他与王家卫的合作经验比喻为“谈恋爱”:折磨、痛苦,却又欲罢不能。其实,他所描述的这种“爱恨交织”的感受,不仅适用于王家卫电影中的演员,也适用于王家卫电影的观众。观看王家卫的电影,正如同投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兴奋与错乱、震撼与眩晕、崇拜与怨恨、痴迷与抗拒......种种相互对立又在对立中统一的情感风起云涌、纷至沓来,令人愁肠百转、欲罢不能。此次讲座,主讲人将尝试提炼“王家卫风格”的十个关键词:精神、态度、文化、叙事、影像、台词、情感、样板、明星和墨镜,帮助大学生观众理解和接受这位导演的电影风格和个人魅力。

七、题目:全媒体背景下的媒介沟通 主讲人:郭奇 教授 时间和地点:

2013年4月21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3年4月21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郭奇,国家公务员考试评卷组组长,河南电视台新闻评论员、金像奖评委,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4G时代即将来临,一机在手,传遍神州,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就是一个媒介集团,采编播收应有尽有。全媒体时代呈现出交互性、立体化、全方位传播形态,“当真理还在找鞋子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全球”,如何认识全媒体传播的特征,掌握现代沟通技巧迫在眉睫。

八、题目:品鉴古代公案 主讲人:刘国强 副教授 时间和地点:

2013年5月19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3年5月19日下午3:0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刘国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曾获2011年“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竞赛二等奖”, 2013 “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竞赛一等奖”候选人。 先后在河南卫视新闻频道录制“中国传奇——古代公案传奇”、“中国传奇——古代盗墓”等讲坛。 内容简介:

古代的破案历史悠久,成果也比较辉煌。探索古代公案,赏析个中三味,不仅可以领略—般艺术作品所没有艺术奇趣,还可以了解古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办案方法。古人的办案经验和方法虽然有着相当的局限,但其中也有不少侦查和审案方法,诸如察言观色,推理析疑,智计断案,证据决案等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九、题目:知识抑或理解:认识究竟向我们承诺了什么? ——兼谈大学生素质教育理念和实践的认识论蕴含 主讲人:姬志闯 副教授 时间和地点:

2013年9月29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3年9月29日下午3:0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姬志闯,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2部,专著1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现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留学基金委ISEC课程评估项目专家。 内容简介:

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是教学实践,而支撑这种实践的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和“学”本身的认识。事实上,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必然受支配于师生对“认知”本身的认识,并最终归于从这种认识中得到了什么。基于现代哲学、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变迁而源生的传统的“知识”认识论向“理解”认识论的转向,在某种意义上恰好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支撑和诠释。探讨这种认识论转向的实质及其与素质教育理念的内在关联也正是本次讲座的基本旨趣所在

十、题目:领导力的培养 主讲人:汪来杰 教授 时间和地点:

2013年10月13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3年10月13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汪来杰,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多项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逐步兴起,使得高校承担起了为社会培养领导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培养青年一代领导能力的素质教育。随着西方领导学界对“领导”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领导力日益被视为一种影响力、一种角色、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一种过程,而非占有正式职位的领导者所特有的一种权力。领导力被视为每个人都具有而且需要开发的潜力,“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重要的领导技能,以便领导在各个方向发生,而非总是自上而下”。领导力的培养教育也相应地被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有意识地参与领导过程。 十

一、题目:阴阳与五行

主讲人:龚留柱 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和地点:

2013年10月27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3年10月27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龚留柱,男,1950年生,湖北枣阳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中国古代文化史·军事文化研究。著有《武学圣典——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春秋弦歌——左传与中国文化》、《盛衰苍茫——汉元成二帝传》等专著。 内容简介: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基础性的一个课题,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层土壤中,影响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不随着时代的迁移就烟消云散。它渗透进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情感模式之中,在塑造民族性格方面留下了重要痕迹。它的触角一直延伸到今天,比如杨振宁就说他的物理学成就与当年在西南联大时读《易》的心得有关。让我们在这个周末一起去跋涉这条文化长河来追根求源吧! 十

二、题目:众声喧哗 何若“莫言”

——莫言小说创作的多维阐释之二

主讲人:侯运华 博士、教授

时间和地点:

2013年11月3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3年11月3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侯运华,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小说分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同盟河南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近代文学史》主讲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8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莫言的小说创作存在女性崇拜现象,应该怎样理解之?其小说的叙事特征表现为哪些方面?其文本中的刑名文化、酒文化等文化内涵具有怎样的价值?如何阐释作为文化现象的“莫言效应”等,通过这次讲座,我们将对其进行剖析与评价。 十

三、题目:“天堂”的人权困局 主讲人:耿勇 教授、博士 时间和地点:

2013年11月17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3年11月17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耿勇,河南大学国际法教授,国际交流处副处长,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03-2004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欧盟法中心留学,从事欧盟法研究。2011-2012年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国际法中心留学,从事美国最高法院适用国际法问题研究。著有《国家主权与国际私法后现代转型》等著作和《WTO与中国涉外民商事审判》等几十篇论文。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13年初被授予河南省首届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 内容简介: “不管你爱谁,不管你和谁结婚,你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平等地受到法律的救济和保护!” “不管你是男是女,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的肤色、贫富、宗教信仰„„,你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平等地受到法律的救济和保护!”

多么脍炙人口的语句,多么令人陶醉的仙境,还如此掷地有声!这是在曾被不少人奉为人间天堂的美国,人们喜欢引用,政客们更喜欢卖弄的口头禅。如今,不管是奥巴马,还是美国普通民众,再说起这套豪言壮语,虽一如往日的流畅,却夹杂着几分挥之不去又不可名状的苦涩。

班加西惨案是因为宗教冲突还是官员玩忽职守,若是前者,宗教平等与和谐从何谈起?波士顿爆炸案震惊世界,以为911重演,凶手竟是文弱书生,岂能也关进关塔那摩?未成年黑人中学生被白人协警枪杀,是自卫还是仇杀,若是后者,公正司法岂不是天方夜谈?枪声又起,惨案不断,持枪权究竟是什么样的权利?奥巴马医改引发驴象大战,一度迫使政府关门,难道与人权无涉?神出鬼没的无人机,威武之下有多少无辜冤魂,国家的国际人权义务谁去实施?棱镜黑幕让人无处藏身,安全与隐私熟重孰轻,果真无法两全? 美国广播公司那无忌的童言,也许能警醒我们,高举人权大旗,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民族梦想,树立大国典范!

十四、题目:把脉大学生活,走出心理困境 主讲人:王滨 教授 时间和地点:

2013年11月24日上午9:00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3年11月24日下午2:30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王滨,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多门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及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二十余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和教育厅等各种科研课题二十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技能奖以及各种科研和教学奖励三十多项。

临床工作方面,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临床实践工作二十余年,帮助大量的心理求助者走出了心理阴影。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范畴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婚姻家庭及亲子冲突等心理问题。 内容简介:

影视作品中的大学生活都是美好而令人憧憬的,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却往往不尽人意,既有大一新鲜中的略感迷茫,也有大

二、大三稳定中的内心冲突,更有大四分流中的矛盾抉择,短暂却也漫长的大学四年,莘莘学子们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带有阶段性特征的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和处理,不仅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影响其心理健康。本次讲座将从心理学的视角和大学生们一起探讨这些心理困扰从何而来?如何应对? 十

五、题目:从宋太祖到宋太宗 主讲人:王立群 教授、博导 时间和地点:

2013年12月22日上午9:30 明伦校区大礼堂 主讲人简介: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型系列专题节目主讲人。 十

六、题目:古希腊神话:激情与痛苦 主讲人:邱业祥 博士 时间地点:

2014年5月11日上午9:00 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4年5月11日下午3:00 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邱业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于2011年、2013年先后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学。主要从事西方文学、圣经文学、中西跨文化对话、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思想方面研究。先后参著或主编《圣经与文学》、《圣经视阈中的东西方文学》、《圣经关键词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典英译本汇释汇校”,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理雅各的‘经文辩读’及其现代价值”,在《世界宗教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基督教文化评论》(A&HCI)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如果你不知道乌拉诺斯,那你一定知道宙斯;如果你不知道赫利奥斯,那你一定知道阿波罗;如果你不知道阿佛洛狄忒,那你一定知道维纳斯。宙斯、赫拉、阿波罗、雅典娜„„,这些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明们到底是谁?他们干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让我们如此着迷?而古希腊人又在这些神话中如何思考着人生和命运?让我们一同走进古希腊的神话世界。 十

七、题目:“Wei娘”薛宝钗 主讲人:郑慧霞 博士 时间地点:

2014年5月18日上午9:00 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4年5月18日下午3:00 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郑慧霞,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及中国古代小说。代表性学术专著有《卢仝综论》等。 内容简介: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历来不乏对其称颂溢美之辞。本讲以《红楼梦》“强大严密的诗意逻辑”(宁宗一语)为研究重心,深刻细密挖掘诸多为读者熟视无睹甚或忽略的细密线索,从而完成薛宝钗形象的重塑:着重从“伪善”、“猥琐”和“藏头露尾”(薛蟠语)三方面进行探讨,从其“三观”即“观鱼”、“观玉”和“观雨”等诸多“细”中深究、直探、还原薛宝钗之 “Wei”。 十

八、题目:“非遗”十年:世界与中国 主讲人:彭恒礼 博士 时间地点:

2014年5月25日上午9:00 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4年5月25日下午3:00 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彭恒礼,中山大学民俗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从事民俗学与“非遗”保护研究。出版专著《元宵演剧习俗研究》,获得2011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得河南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金鼎奖”。2012年—2014年,在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和文物频道主讲“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系列讲座,引起很大反响。 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世界的“热词”。这个概念的产生才十年多一点。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的?谁在推动世界“非遗”保护运动?中国是如何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的?十年一觉非遗梦,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河南大学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彭恒礼博士带你回顾:一起走过的十年。 十

九、题目:成语中的中国古代礼仪 主讲人:王立群 教授 时间地点:

2014年10月26日上午9:00 明伦校区大礼堂 主讲人简介:

王立群,著名文化学者,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教三十多年来,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多门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名师奖、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讲的《文学传播的力量》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课程。2006年以来,已连续9年担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2014年,主讲的《王立群读宋史》、《王立群说成语》等饱受观众赞誉,再创收视高峰。他出版的《大风歌》、《汉武大帝》、《宋太祖》、《宋太宗》等系列图书每本的销量也都在数百万册。 内容简介: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王立群教授将以成语为切入点,讲述礼仪的本质和中国古代常见礼仪。

十、题目:河南“中”文化解读 主讲人:程遂营 教授 时间地点:

2014年11月2日上午9:00 金明校区计算机大楼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程遂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教学、科研,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

曾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六大古都”、在河南卫视《传承》栏目主讲“大运河”,并曾受国务院外事侨务办公室委派赴欧洲比利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华人宣讲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在河南的语言环境里,“中”似乎是一个万能词,什么时候都可以拿来一用。 会不会说“中”,能不能用好“中”,似乎成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地道的河南人的标志之一。在很多情况下,“中”的意思接近“行”“可以”“好”等等,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这些词。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呢?

《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程遂营教授将从“天下之中”“逐鹿中原”“中庸之道”等方面为您精彩解读河南“中”文化现象

二十一、题目:中国当代先锋戏剧:意义与缺憾 主讲人:穆海亮 副教授 时间地点:

2014年11月23日上午9:00 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4年11月23日下午2:30 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穆海亮,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戏剧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戏剧》、《戏剧艺术》、《文艺争鸣》、《新文学史料》、《南大戏剧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2012年,中宣部审批、中国文联与中国剧协联合颁发)和首届“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0年,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颁发)。 内容简介:

以孟京辉作品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先锋戏剧,以其思想的探索性、艺术的前卫性及审美的反叛性为处于低谷中的中国戏剧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培养了更多的青年观众。然而,先锋戏剧绝非空中楼阁,它与传统因素难脱纠葛,与观众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并受商业化大潮的深刻影响。那么,孟京辉等人的先锋戏剧到底以哪些话题吸引了青年观众,甚至成为知识青年的“时尚”?它做出了什么样的艺术探索,又存在哪些艺术缺憾?当先锋戏剧遭遇商业化转型,又做出了哪些“媚俗”之举,这到底给先锋戏剧及青年观众带来了什么?

二十二、题目:马背上的汉唐文明

主讲人:程遂营 教授

时间地点:

2015年3月15日上午9:00 金明校区计算机大楼报告厅 2015年3月15日下午2:30 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程遂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教学、科研,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

曾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六大古都”、在河南卫视《传承》栏目主讲“大运河”,并曾受国务院外事侨务办公室委派赴欧洲比利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华人宣讲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马是人类驯化的最高贵的动物。自古以来,马的用途主要有两种:一用于和平时期的生产、生活,二用于战争。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战马代表了军力、国力,是国防的重要保障。汉唐是中华文明的两个高峰期,其文明的形成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其建立在养马基础上的强大军事力量密切相关。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防力量是人民和平生活、文明稳步发展的前提。汉唐如此,现代也是这样。 二十

三、题目:平凡的世界 非凡的人生 ——路遥及《平凡的世界》剖析 主讲人:侯运华 教授 时间地点:

2015年3月29日上午9:00 金明校区综合教学楼6305教室 2015年3月29日下午2:30 明伦校区综合教学楼509教室 主讲人简介:

侯运华,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同盟开封市委委员、河南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开封市政协常委。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教育厅及河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8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晚清狭邪小说新论》、《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小说》。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近代文学史》主讲教授,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骨干成员。河南大学“名家讲坛”、河南省图书馆“豫图讲坛”特邀主讲人。 内容简介:

路遥具有怎样的独特人生?其人生道路与《平凡的世界》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阐释《平凡的世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带给青年人存在的困惑、建构起的特异政治生态和人际关系?乡下姑娘的爱情观、社会转型期农民的性格特征具有怎样的内涵?路遥笔下的哪些形象感人至深?哪些细节堪称经典?其理想爱情架构如何评价?小说凸现的多重理念在21世纪是否还有价值等等。这次讲座,将结合文本一一进行剖析。

王立群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讲坛讲述《成语中的中国古代礼仪》 时间:2014-10-27 12:40 小成语蕴藏大智慧,10月26日上午,著名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

一、我院王立群教授做客名家讲坛,在我校明伦校区大礼堂为全校学子奉上了一场题为“成语中的中国古代礼仪”的学术讲座。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由来已久。”王教授开头便谈到,“礼仪”在中国内涵很广,无处不在。他以成语为切入点,从中国古代礼仪是什么、中国古代礼仪的本质、中国古代常见的礼仪这三个方面,给同学们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讲解。从对“衣冠禽兽、食不甘味、面南而尊、过庭之训”这四个关于“衣食住行”成语的解析中,王教授为大家呈现了蕴含古代等级尊卑、三纲五常等中国礼仪。“种种礼仪的本质,就是秩序,如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最初的“秩”,是中央政府给官员的俸禄,俸禄的多少反应了官职等级的高低„„”王教授以常见成语为例,为大家解释其中映射的礼仪规范,见面打招呼,为表示谦恭,需“低人一等”;世交的家族间,晚辈对长辈需行八拜之礼,故称“八拜之交”;“入乡随俗”则表现为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家而问讳。关于权利,王教授感叹道,人生是一个过程,要学会告别,人花一辈子去追求财富权力,最终还会告别这一切。

“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成语,在古代竟有如此多的内涵,听了王教授的讲座很受启发,以后一定要多多了解传统礼仪。”我院2013级王克同学说道。讲座期间,王教授语气平易近人,举例生动有趣,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王立群,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

一、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讲的《文学传播的力量》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课程。2006年以来,他已连续9年担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2014年,他主讲的《王立群读宋史》、《王立群说成语》等饱受观众赞誉。 文学院教师穆海亮做客河南大学名家讲坛 2014-11-24 12:58 11月23日下午,我院穆海亮副教授应河南大学教务处和河南大学国学研究会之邀,做客河南大学名家讲坛,于综合楼509教室为广大学子奉上了一场题为“中国当代先锋戏剧:意义与缺憾”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国学研究会会长郭帅主持。

讲座伊始,穆海亮便先向同学们揭示了本次讲座题目的内涵,他说:“中国当代先锋戏剧是从上个世纪

八、九十年代正式形成的。发展至今,先锋戏剧已经开始了商业化发展,我要讲的就是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缺憾。”随后,他通过“前卫性、探索性、反叛性”,从四个方面展开叙述,为在座学生解答了何谓“先锋性”的问题。他首先结合林兆华、孟京辉和牟森三位导演及其作品,为大家说明了先锋戏剧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向,并通过艺术的探索性和观众群体两个方面,表述了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先锋与主流的趋同、先锋与商业合流的形式。而后,他从先锋戏剧思想意蕴的新探索、艺术形式的新尝试以及先锋戏剧的商业化倾向和与媚俗三方面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并结合《思凡》、《恋爱的犀牛》等作品,为在座同学们进行详尽的分析。穆海亮老师表示,尽管商业化倾向造成了当代先锋戏剧的“媚俗”特质,但是林兆华、孟京辉们的意义不能被忽视。在谈及艺术形式的创新中剧本形态的变化时,他还拿出了自己的藏书与大家一同分享。在师生交流的互动环节中,他知无不言,用深厚的学识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赢得了大家由衷的掌声和敬佩。

穆海亮,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戏剧历史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戏剧》、《戏剧艺术》、《文艺争鸣》、《新文学史料》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 清华大学解志熙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2014-10-30 13:21 10月29日晚,清华大学解志熙教授受我院之邀,于文学院一楼阶梯教室为广大学子奉上了一场主题为“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讲座。全校各院师生慕名前往,现场座无虚席。讲座由我院副院长白春超主持。 “其实,所谓方法对于真正懂方法的人无所谓,对于需要方法的人用不上。它只是我们能够学习到更广泛知识的一种途径。”解志熙教授以这句深刻的话语开场。讲座伊始,解教授围绕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为台下学生作了深入讲解,他以谢泳先生的《西式学术的负面影响》一文为例,就“回归中国古典”这一现象发表了他个人独到的看法。当谈及现代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解老师强调研究现代文学要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本研究不一定要西化,但一定要现代化。他认为做学问不必拘泥在中或西,却一定要有中国味道。提及分析问题时,他特别指明要注重系统论述,学会综合研究。讲座最后,他就胡适、陈寅恪、钱钟书、傅斯年等人的学术研究方法,提出“做研究需借鉴西方,柔和东方”。

在精彩的问答环节,解教授对我校各院师生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耐心的回答,受到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和尊敬。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解志熙,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现代诗学与比较文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曾在河南大学任教,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有《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风中芦苇在思索——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片论》等多部著作,在国内外众多著名学术期刊上均发表过论文。 文学院邀请刘震云、张旭东作学术报告 2013-06-25 13:57 6月24日晚,艺术学院音乐厅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应文学院邀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刘震云,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东亚研究系系主任张旭东在此与我校师生共同探讨“文学与现实的距离——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的语言动机与社会母题”,报告会由文学院院长李伟昉主持。

“第一次来一个人,这次来我把师兄也带来了”刘震云先生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开场,回忆了上次来河大的场景,并对张旭东教授作了介绍,迅速拉近了与现场师生的距离。讲座中,张旭东教授就“文学与现实的距离”这个主题,运用“文本系统”分析方法,从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和《一句顶一万句》两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切入,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刘震云作品的文学内涵。随后,刘震云先生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侃侃而谈,从儿时的回忆、生动琐碎的故事中讲述了生活阅历及其亲人对他创作的深刻影响,形象地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厚度来自于生活的深刻哲理。紧接着,他通过《温故一九四二》等作品的解读,谈了自身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对文学作品中的好与坏、美与丑等问题的理解。

在交流互动环节,两位教授就师生提出的“文学与现实”、“文学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涵养,令在场的学生深深折服。报告会持续了3个小时。

刘震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于2011年受聘为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著有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温故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等以及《塔铺》、《一地鸡毛》、《官人》等多部小说集。其中《手机》、《我叫刘跃进》、《温故一九四二》等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影响甚广。

张旭东,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东亚系系主任,出版文化研究、文艺理论、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研究等方面的专著多部。2013年受聘为河南大学兼职教授。 追忆竹林名士——社科院党圣元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2012-12-31 12:47 12月30日上午,文学院二楼会议室座无虚席,社科院专家党圣元在此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竹林名士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学术报告。

探本求源,党先生从“竹林名士”的来源入手,简单介绍了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针对“竹林名士”性格的复杂性,他以嵇康、阮籍为切入点,系统地阐释了“竹林名士”性格的双重性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命哲学,为我们展现了以嵇康、阮籍为核心的竹林名士因不满黑暗政治,追求玄学,用清谈、饮酒、佯狂排遣内心苦闷,拿凌利傲岸、任性放浪武装个性的生存状况,并深入剖析了他们在高压政治下追求“自然”人生时的精神世界。对此,他感慨嵇康“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不拘礼法,崇尚阮籍“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清净无为。讲座中,党先生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谦逊的学者风范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热烈掌声。

竹林七贤包括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其中,阮籍和嵇康成就最高。本次讲座旨在使同学们领略魏晋风骨,感受名士魅力,陶冶高尚情操。

党圣元,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文艺理论领域的研究工作,其著作《华夏审美风尚史》获第5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届青年优秀成果论文奖等。 吴福辉:张爱玲晚期作品浮出水面的意义 2014-05-13 17:06 5月12日晚,应我院之邀,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福辉教授在我院一楼阶梯教室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以“张爱玲晚期作品浮出水面的意义”为主题的精彩报告。我院副院长白春超做现场主持,并对吴福辉教授的莅临表示感谢。

报告会伊始,吴福辉首先指明读者两种错误心态:一是政治意识太敏感,二是对作家家庭背景缺乏了解。他指出,任何一种心态,都会导致作品本意失真,抛弃不当立场,才能更好的感受作者传递的思想感情。吴福辉将张爱玲的作品分成三个时期:1943年到1952年为第一创作期;1952年到1995年为第二创作期;1995年张爱玲逝世至今为第三创作期。他说,第一个时期的张爱玲,以“通俗和先锋”两种作品为途径,践行其“出名要趁早”的想法,著有以《金锁记》为代表的畅销佳著;在张爱玲离港赴美的第二个创作时期,吴教授对其作品《赤地之战》、《张看》等作品做了简要说明;第三个时期,吴教授着重阐释张爱玲生前未面世而被后人发表的作品,并以《小团圆》和《雷峰塔》等为例证,围绕作品复杂的人物关系,为大家做了详尽解读。“张爱玲晚期‘总清算’和‘无所顾忌’的写作特点告示读者:她的作品是她冷酷大家庭的产儿,诉说的是她的挣扎和悲戚,我们读者要尽量做到全面的阅读。”吴福辉还强调,“我们研究文学,不仅要读作者过去的著作,还要跟进他当前的作品,增进认识,全面了解,这才是学习文学的正道。” 吴福辉,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丛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

三、四十年代文学、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现代讽刺小说等,主要著作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钱理群、温儒敏合著)、《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等。

我院院长李伟昉教授做客名家讲坛 2012-05-28 15:25 5月27日下午,我院院长李伟昉教授应“河南大学名家讲坛”之邀在综合楼509举办了一场题为“哈佛大学·国旗意识·文化建设”的学术报告。

刚从哈佛大学访学归来,李教授以访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为切入点,自然导入本次讲座的主题“文化建设的发展”。通过对美国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国旗,特别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悬挂一周的世界各国国旗这种现象的深入挖掘,他一针见血地剖析出其背后强烈的民族意识、政治意识,并指出背后这种深层意识对人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正题“文化建设”的论述中,他提出文化建设不仅是文化建设本身,更是人的自身建设,发挥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要注重培养健康阳光的性格与心理、文化知识素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他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不应该仅仅在书本里、博物馆里,而是应该发扬光大,滋润渗透在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生存空间的各个角落。最后,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的讲述中,他希望我们能找回传统依然有生命活力,有价值魅力的部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创造发展。整场讲座,李教授凭借其渊博的知识、深入独到的见解、幽默风趣的大家谈吐不时博得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 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李教授对其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此次讲座为同学打开了了解美国的一扇窗,有利于我们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建设。 众声喧哗,何若莫言——我院侯运华教授做客《名家讲坛》

2012年11月4日下午,我校教务处和国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名家讲坛》活动在综合楼509室成功举行。我院侯运华教授应邀作了一场题为“众声喧哗,何若莫言——莫言小说创作和多维阐释之一”的讲座,为大家揭开了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神秘面纱。

侯教授以莫言其人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这位文学大家的独特风范。“众人皆醉我独醒,此时无声胜有声”,侯教授指出莫言为人低调,厌恶学界高调空泛的理论,潜心于挖掘内心的创作,“莫言”这一笔名正是对其人格的准确诠释,文学源于生活,饥饿、孤独等童年经历成为其文学世界的独特素材。侯教授说,从《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就精心构架自己的表现空间——高密东北乡,这是他创作源泉和灵魂的栖息地。针对莫言创作中的“审丑倾向”,他认为,其作品中美丑的强烈逆差蕴含着深渊内涵,充分表现了自身的性格和思想,并在美丑落差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后,侯教授对莫言获奖作品《蛙》作了全面解读和分析。 其间,侯教授强调,超越国家民族、政治经济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写作,为人类的前途焦虑担忧,把自己的创作提高到哲学高度,这是莫言成为我国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的主要原因。侯教授精彩独到的讲演赢得了我校众多学子的阵阵掌声。 我院程遂营教授浅析马背上的汉唐气象 2015-03-16 3月15日下午,本学期第一次名家讲坛在我校综合楼509教室拉开帷幕。在此次讲坛中,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我院博士生导师程遂营教授为我们重现了与马有关的汉唐历史。

首先,程教授从汉唐的历史地位入手,对生活中的汉唐印记一一作了说明。程教授指出,汉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西域的许多物种传入中国,如葡萄、胡椒、狮子等,展现出那个时期独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之后,程教授从马与汉唐盛世的关系入手,再现了马背上的汉唐气象。汉朝早期经常受匈奴侵扰,随着马数量的增加和品种的不断改良,汉代军事实力得到提升,最终打败匈奴,并维持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畅通。而在唐代,马除了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外,更是唐朝人心中的丰碑。程教授强调,唐朝雕刻的马身上多带着箭,体现的便是一种征战沙场的豪迈与大气。

讲座结束后,程教授在综合楼底的入口处举行了新著作《六大古都》的签售会。他表示会将200本售出作品的收入捐予我校艺术学院患有白血病的学生刘玥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大抵如此吧!

程遂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曾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六大古都”、在河南卫视《传承》栏目主讲“大运河”,并曾受国务院外事侨务办公室委派赴欧洲比利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华人宣讲中国传统文化。 游彪教授谈宋代草根的奋斗史 2014-11-21 11月20日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游彪先生应邀做客我院,在院二楼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草根的奋斗史:宋代一个普通人的异常生活轨迹”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田志光副教授主持,我院相关专业的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游彪教授以北宋时期一个名为田子茂的人物事迹为例,从三方面讲述了北宋时期草根人物的成长历程。首先,游彪教授介绍了从平民到官员的转变,指明王安石变法为平民提供了做官的机会。接着,他详细讲述了东线战事情况及田子茂参与东线战事,因为作战勇猛得到表彰升官,但后因被举报谎报军功而遭到贬职的曲折经历。从战事对苗子茂命运的改变,揭示了草根人物向上层人物转变的不易。最后,游彪教授对北宋末年状况进行了素描,指明田子茂在北宋时期宋辽边境一直动荡不安的背景下,经过很多挫折,官位最终升至正将的结局。

游彪教授博学多才,讲授时联系中外,贯通古今,语言幽默风趣,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游彪,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早年在河北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后又师从著名学者王曾瑜先生和日本早稻田大学近藤一成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辽宋西夏金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兵制、佛教寺院经济、政治制度、宋儒与佛教的关系等领域。已出版《宋代荫补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经济史稿》、《宋代特殊群体研究》等7部著作,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四川大学杨振之教授在“文化旅游(开封)高层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2014-11-11 2014年11月10日上午,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杨振之教授应邀来我校历史文化学院三楼会议室,在我校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组织的“文化旅游(开封)高层论坛”发表“诗意地栖居、原乡精神与文化保护”主题演讲。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宋军令博士主持了此次讲座。

杨振之教授将本次讲座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他论述了旅游的本质问题,认为旅游的本质不是体验,体验是旅游的基本特征之一,旅游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提到原乡精神时,杨振之教授认为,构建原乡意境就是旅游的目的,他以罗马特色建筑和威尼斯手工艺为例,传达出原乡精神的重要性。此外,在旅游建设方面,杨振之教授也提出了“应传承与保护原乡精神”的建议。随后,杨振之教授简单介绍了欧洲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三大流派,并对其中支持主客观融合的历史真实性保护与修复的意大利流派予以了肯定和赞赏。讲座尾声,杨振之教授提出我国文物保护应基于原乡精神和文化真实性这一构想,并否定了“修旧如旧”与“修旧如新”这两种文物保护方法。同时,他又以开封的城摞城为例,阐述了他认为理想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方式。宋军令博士对杨振之教授的讲演进行了总结,认为杨振之教授有关旅游本质的观点更有利于人们去体验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本质和旅游的价值,“原乡精神”的理念对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和谐人居空间、传承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据悉,此次讲座为“文化旅游(开封)高层论坛”系列讲座之一。每位受邀嘉宾都将会在红色签名本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对该论坛的参与和支持。

杨振之,现任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休闲度假学会副会长、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理事等职。曾出版《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风景的文化记忆》等多本著作,并在《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彭卫教授谈女性视角下的汉代家庭关系 2014-11-05 11月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彭卫先生在我院二楼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女性视角下的汉代家庭关系”的报告。全场气氛热烈。本次报告由我院龚留柱教授主持。

彭先生首先介绍汉代家庭类型及家庭中基本的人际关系,并陈述了贾谊与司马贞对“六亲”内容的不同看法。他以应劭的“亲密无过夫妇”内容为例,,阐述了秦汉的夫妻关系是最为密切、最具情感的关系这一观点。学术研究应透过现象指向当时的社会结构,抓住差异,彭先生指出,“妻柔则正”、梁鸿、鲍宣式的伦理中的夫妻位置异于实际生活中的位置,夫妻双方的性格实际对各自在家中的地位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一观点。在讲座的最后,彭先生就女子再嫁、公媳关系、母子关系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秦汉社会提倡的主流伦理道德。

彭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和《史学理论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史学理论研究,以及史学专业杂志的编辑工作。主要学术著作有《汉代婚姻形态》、《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穿越历史的丛林——史学论》、《汉代社会风尚研究》、《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

学术报告总结2

学术报告讲座心得2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2
《学术报告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