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必修一历史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5 08:37:1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必修一

1.I can\'t remember _____________ made the teacher give Mary the permiion to leave the cla earlier.

A.that it was what B.what it was that C.what was it that D.that was it what

2.He let out an ______________ cry, \"we\'ve won!\"

A.excited B.exciting C.excite D.excites

3.-Is football John\'s favourite sport?

--Yes.__________ football, baseball is his greatest love.

A.Near to B.Except C.Beside D.Next to

4.Do you think regular exercise ___________ good health?

A.benefit from B.reach for C.make for D.go for

5.Have you applied ___________ Mr Black _____________ the post? It\'s worth a try.

A.for; to B.with; for C.with; about D.to; for

6._______ the loud noise going on in the workshop, I can hardly __________ on my leons.

A.As; put B.As; concentrate C.With; rely D.With; concentrate

7._________, I\'ve never seen anyone who\'s as capable as Kate.

A.As long as I have travelled B.Now that I have travelled so much

C.As I have travelled much D.Much as I have travelled

8.The big fire lasted as long as 24 hours ______________ it was brought under control.

A.after B.before C.since D.while

9.The discovery of new evidence led to ______________.

A.the thief having been caught B.the thief to be caught

C.catch the thief D.the thief being caught

10.-Would you have helped her had it been poible?

--Yes, but I __________ busy with my work.

A.was B.had been C.have been D.am

11.___________ on the small island, the tower has been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sea water?

A.Being lain B.Lain C.Being located D.Located

12.In this workshop, the output of July was three times _____________ of January.

A.that B.this C.one D.it

13.-Well, where did you spend your night that day?

--At __________.

A.where it is called Grand Hotel B.what is called Grand Hotel

C.which is called Grand Hotel D.that is called Grand Hotel

14.The thief was brought in, his hands ____________ behind his back.

A.tying B.tied C.being tied D.having tied

15.The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took the old sailor nine months, __________ the sailing time was 226 days.

A.of which B.during which C.from which D.for which

16.She stood on a brick to make herself ___________ a bit taller.

A.looking B.looked C.to look D.look

17.Did your speech ______________ the audience?

A.get through to B.get acro to C.get through D.get acro

18.A Du\'s unique voice ___________ especially to young people.

A.attracts B.draws C.catches D.appeals

19.The old woman stood still with her eyes ____________ the picture.

A.fixing in B.fixing on C.fixed in D.fixed upon 20.I feel it is you who ___________ for the accident. A.is to blame B.is to be blamed C.are to blame D.are to be blamed 21.-Have you seen the film? --Yes.I __________ it three times when I was in Tokyo. A.saw B.had seen C.have seen D.was seeing 22.The thief was caught ___________ his hand into the pocket of a paenger. A.to put B.to be putting C.putting D.put 23.So many students __________ for the traffic jam, the exam had to be put off. A.were late B.been late C.has been late D.being late 24.Seeing her father come back, ______________. A.tears ran down her cheeks B.Her tears ran out C.she burst into tears D.She burst into crying 25.Columbus is known for the great discovery _____________ a new land-America. A.making up B.making into C.make from D.made of 26.This photo was taken __________ stands the Eiffel Tower. A.in which B.in the place which C.where D.which 27.With his money __________, he couldn\'t go home. A.leaving B.mied C.run out D.running out 28.It\'s __________ great fun to talk with you. A.a B.the C./ D.an 29.__________ I admit that she has shortcomings, I still like her.

A.When B.As C.While D.Once

30.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__________ big changes in the way we work.

A.about B.out C.up D.back

31.New technology is being __________ almost every industrial proce.

A.applied for B.applied in C.applied of D.applied to

32.-Who\'s the man talking to our teacher?

--A profeor __________ a visit to our school.

A.pays B.is paying C.has paid D.paying

33.Our bodies are strengthened by taking exercise.__________, our minds are developed by learning.

A.Probably B.Likely C.Similarly D.Generally

34.I _________ some English when I was working in a foreign bank.

A.picked out B.picked up C.picked from D.picked at

35.I\'m sure all will go well as _________.

A.being planned B.to be planned C.planning D.planned

36.-Are you afraid of rats? --__________.

A.Yes, but not a bit B.No, not a little

C.Yes, never D.No, not in the least

37.I think the English song is _________ worth _________ again.

A.very; listening to B.very; listening C.well; listening to D.well; listening

38.The students carrying books come in first, ___________?

A.don\'t you B.don\'t they C.will they D.will you

39.___________ and we will complete the task sent to us.

A.Another hour B.An hour later C.After an hour D.In an hour 40.My watch __________ five minutes a day, so I have to set it back. A.wins B.gets C.loses D.gains 答案:BADCD DDBDA DABBA DBDDC ACDCD CDCCA DDCBD DCDAD

推荐第2篇:历史教学设计一

2012---2013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一般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由这些年的经验得知,八年级学生学习科目多,特别是语数外占据时间较多,学生在课外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历史科目上;识记量太大,要学好不太容易。况且如今的学生学习心里疲劳,相当多的学生厌学、不学,像历史这样的边缘学科、需要大量记忆学习,很难保证大部分学生及格。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教科书由主题和课组成。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7个主题,共二十二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学习与探究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学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六化”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六、教学进度 周次 课题

课型

1 2 3 4 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八国联军侵华 单元小结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新授 新授 复习新授 5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6 历史人物小传

7 单元小结、五四爱国运动

8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9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 期中复习期中检测

期中讲评、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13 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历史遗址、遗迹考察活动、单元小结 14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15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单元小结

16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7近代科技之星、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18 期末复习19 期末复习20 期末检测

新授 活动 新授

新授

新授 复习

新授

活动

新授 新授

新授 新授 复习复习

下石河中学张瑛2012-10-8 10 11 12

推荐第3篇:历史必修一小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复习大纲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

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现)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

地方:郡县制

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

④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

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

②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③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

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设立:明成祖

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

2、军机处 设置时间:雍正年间

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II.【要点归纳透析】

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

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①秦形成确立: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汉巩固: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隋唐完善: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④宋朝加强: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发展: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

⑥明清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

III.【典型例题解析】

一、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左图有关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右图有关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与分封制有何相似之处。

(3)简要分析秦建立郡县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周天子将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还要按宗法制对下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2)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相似点:统治体制呈金字塔形,都体现了集权和等级制度。

(3)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准。

三、“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概述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

参考答案: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

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

明太祖则废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权分属六部.

推荐第4篇:必修一(历史)第一课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主题: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2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 两条线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确立)→汉朝(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顶峰)

 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1、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 ○

2制度:世袭制 ○

3特点: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保留氏族社会的特点) ○

2、商朝

1建立: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 ○

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特点: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自主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3.西周

1封邦建国(指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属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诸侯国) ○

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

目的: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异性诸侯包括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阵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领地内,除诸侯嫡长子继承外,还可分封,为卿大夫。层层分封,森严等级。

影响:分封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使西周贵族形成了“周王—

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

目的: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含义: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的一种制度

内容: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确立了具有相对意义的大宗和小宗体系;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作用:保障各级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凝结宗族,防止内部纷,强化王权,把“国”“家”密切联系在一起,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巩固分封制,加强奴隶主贵族专政)

3礼乐制 ○

含义: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作用:各级贵族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 以西周宗法分封制为代表的早期政治制度,具有上古血缘纽带和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血

缘关系的松弛,宗法制遭到破坏,一直为基础建立的分封制也很难继续存在。

推荐第5篇: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

龙岩二中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

龙岩二中历史必修1期末检测题

一、选择题:

1.2.唐朝诗人李白在《左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

的“秦王”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A.公元221年B.公元220年C.公元前220年D.公元前221年

3.《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福建的是()

A.广州、上海B.厦门、宁波C.泉州、福州D.厦门、福州

4.2005年4月25日~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国共两党跨越56年的鸿沟,再度携手。回眸历史,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基础是()

A.抗击日本侵略者B.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C.抗击美国侵略者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是()

A.《中华民国约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下列哪次战役后写的?()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 8.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第26届联大D.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9.在雅典政治改革中,最早出现的是()

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亚里士多德改革

10.某影片有一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冬宫,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阿芙乐尔”号战舰鸣响了进攻的号炮;人流很快冲垮了防线,宫殿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B.1775年北美的波士顿C.1789年法国巴黎D.1917年俄国的彼得格勒

11.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D.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12.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亚非会议的召开D.日内瓦会议

13.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沿袭B.皇帝任免C.考试选拔D.地方推荐 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A.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B.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15.“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义和团运动 16.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我国民政府所在地,屠杀中国同胞30万以上,这件惨案发生在()

A.武汉B.北京C.南京D.沈阳 17.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这一事件是()

A.金田起义B.攻占南京C.天京事变D.天京陷落

18.“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舟”,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诗句。诗中的“会”指()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

19.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20.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联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1.20世纪70年代,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B.出席万隆会议C.中美关系正常化D.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22.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A.《十二铜表法》B.《权利法案》C.《王位继承法》D.《人权宣言》 23.在西方代议制中,突出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法律文件是()

A.《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24.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B.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C.柏林危机的爆发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

25.“亲情是缘,孝敬长辈”,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下列中国古代制度中,与这种传统道德形成有密切关系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等级制 26.设立和废除丞相制的两位皇帝分别是()

A.秦始皇、明太祖B.秦始皇、雍正帝C.唐太宗、明太祖D.唐太宗、明成祖 27.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28.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

A.北京B.广州C.南京D.武昌

29.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并决定发动秋收起义的会议 是()

A.中共二大B.遵义会议C.八七会议D.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0.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采取的外交方针不包括() ...

A.“另起炉灶”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32.要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的情况,下列文献可供参考的是()

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大西洋宪章》D.《权利法案》 33.历史上最早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及其法律条文是()

A.法国,《1791年宪法》B.美国,《1787年宪法》 C.荷兰,《人权宣言》D.英国,《权利法案》 34.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A.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基础上直接建立的B.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

C.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5.1950年,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了()

A.“柏林危机”B.朝鲜战争C.越南战争D.伊拉克战争 36.20世纪60年代末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是()

A.英国B.美国C.联邦德国D.日本

37.西周时期,周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宗法制 38.下列国家首先打开中国大门的是()

A.英国B.法国C.日本D.俄国

39.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1853年初定都天京。同年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是()

A.《四洲志》B.《资政新篇》C.《天朝田亩制度》D.《天演论》

40.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浙江省的云和、景宁一带。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 41.《乔的笑》拍摄于1971年,让乔冠军开怀大笑的事件是()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2.“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下列最能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显著特征是A.反对霸权B.睦邻友好C.多边外交D.不结盟

43.“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上述材料所说的“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所用的法律武器是A.罗马法B.《权利法案》C.“陶片放逐法”D.《人权宣言》 44.1872年,如果德国的帝国国会准备通过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其结局应当是()

A.帝国国会通过后即可生效B.联邦议会和皇帝不会批准C.经过首相批准后才能生效D.联邦议会通过后即可生效

45.1848年,两位伟人共同发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 A.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B.列宁主义的诞生C.自由主义的诞生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华沙条约组织建立D.北约组织建立 47.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

48.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49.中日《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其内容上的不同之处是() A.赔款B.割地C.开通商口岸D.开设工厂 50.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 A.甲午中日战争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抗美援朝 52.香港、澳门的回归,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世界影响是()

A.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B.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C.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D.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3.“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伯里克利对政治怀有深厚的兴趣B.国家鼓励每一位公民积极参政

C.古雅典是一个只有政治生活的国家D.任何人在雅典都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54.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时,美国的最高统帅是()

A.国防部长B.总统C.国务卿D.议会议长 55.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B.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D.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56.下列各项中,为美国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道路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笼B.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约组织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形成和崩溃的标志。(2分)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分)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3)在两极格局存在期,有哪些因素使世界出现多极化的趋势?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1) 材料

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统一中国。 材料二“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银无万数。城头蓬蓬擂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成败利钝无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百代流求在我手,万众一心谁敢侮。”——黄遵宪

(2)“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马关条约》。

材料三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台湾和大陆因内战而分离。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3)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了什么问题?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材料四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反分裂国家法》

(4)材料四体现了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民主政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世界近现代史上,各国人民为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社会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2005年10月19日,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了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白皮书。

(1)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与传统的君主制度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1分)议会和法律的地位高于王权。(1分) (2)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是如何保障政治民主的?它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2分) 保障: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影响:为美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基 础。(2分) (3)你认为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实现政治民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3)封建政府和军阀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落后保守的封建思想观念。(2分) (4)与西方国家相比,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分)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行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3分) 4.材料一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材料二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1)材料中北约建立是美国推行“冷战”的表现之一,请问还有哪些表现?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2分)

3 6

图1图2图

3(1)图1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一次握手。其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2分)“一边倒”。(2)观察上图2,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然后写一个简短的说明(应包含时间、人物、事件)。 (4分) 跨越大洋的握手;破冰之旅。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4分)

(3)图3是中国倡导下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首次会晤,它表明新时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请再举二例加以说明。(2分)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上海成功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非正式会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中国的发展壮大。

5、某中学同学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准备组织一个大型图片展览,题为“首都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第一组

图1 圆明园大水法残迹图2八国联军开进紫禁城

(1)圆明园世称“万园之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她被劫掠焚烧是在列强发动的哪次侵略战争期间?(1)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攻陷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问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3分)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分) (3)请为这组图片拟一个小标题。(2分)自拟的标题中包含着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含义即可。(2分) 第二组 北京——中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象征

图3五四风雷(1919)图4卢沟烽火(1937) 图5开国大典(1949) (4)请仿照图3的示例,为图

4、5撰写解说词。(2分)

图3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图4卢沟烽火:_图4: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图5开国大典:_图5: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分)

推荐第6篇:历史必修一教案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⒉特点:(1)皇帝神圣

(2)皇权至上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

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1)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 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 (2)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官职及分工) 中央

“三公”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九卿”

卫尉: 皇宫保卫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太仆: 宫廷车马 廷尉: 司法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奉常: 宗庙礼仪

宗正: 皇室内部事务

少府: 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

治粟内史: 全国财政税收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通过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能,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郡县制实行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本课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讨论一下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分析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影响。 然后再介绍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郡县制体系结构) 郡

郡尉

郡守

监察史 县

县尉

县令

游徼

三老

啬夫(小乡)

有秩(大乡)

亭长

里正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概括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培养学生主动思 考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然后把特点概述为: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秦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那么秦朝的疆域相对前朝有怎样的变化呢?(投影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注意秦朝疆域的外围颜色)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朝疆域广大,秦朝境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 秦朝统一后,颁布秦律。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后来居上,跃居七国之首。秦朝制定秦律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秦律集中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但秦朝的秦始皇父子片面地强调了法家学说中严刑重典的一面,忽视了“赏罚并用”“刑当无多”的重要内容。 关于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设计类似的游戏:“秦有一壮士,身高八尺,是真还是假”,使学生了解古今度量衡标准的差异。也可以借助“历史假设”,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学生兴趣盎然,进入角色、“扮演古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学生在讨论、争论和思考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并体会秦始皇采取措施巩固统一的必要性。 灵渠在今天广西兴安县境内,全长三十多公里,沟通湘水和漓水,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秦始皇在北伐匈奴取得大胜后,在原来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今天驰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秦代的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眠县),东至辽东,蜿蜒万余里。长城的修建,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概括出

积极方面: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②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方面: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秦始皇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超过了当时社会经济所能担负的程度,典型的工程是骊山陵墓和阿房宫。秦朝每年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大量人口脱离生产,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汉书•严安传》)。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是前期的20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入交给政府。除此以外刑法严酷。如“族诛”“连坐”,死刑就有“腰斩、车裂、活埋”等。严酷的刑法使阶级矛盾激化,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秦短暂而亡。

【课后研讨】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田。”你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这说明了在当时的秦朝已经开始注重什么问题?

思路:让学生在了解秦朝短暂而亡,刑罚残酷,暴政的同时,也了解秦朝注重环境保护的一面,以突破学生光通过教材了解知识,达到突破教材思维定式的目的。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扫荡了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加强了君主集权,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不管后来的封建王朝作了多少改革,其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推荐第7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16课教学设计

洛阳二中集体备课成果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高一历史备课组主备人:罗华荣日期:11.28

课题: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事,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学习目标:概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教材分析与教法:

《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教材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继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为明线,以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为暗线。教材从军事斗争、政权对峙等方面反映出这一阶段国共的对峙。同时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中共领导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讲课时注重运用相关图片、地图、音频视频材料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这一主线展开。 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镇压。在当时的背景下,摆在中共领导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反击敌人的屠杀,尽快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挽救革命的问题。

怎样才能找到这样一条道路呢?

大革命失败后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后及时召开“八七会议”,部署方案,发动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结合教材及参观考察资料,让学生自主归纳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的时间,经过(内容)、意义等。

毛泽东不但在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而且从理论上对这条道路进行了论证,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开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最后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洛阳二中集体备课成果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高一历史备课组主备人:罗华荣日期:11.28

(2)实践活动: 武装斗争方面: ① 领导游击战争

②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的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和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③反“围剿”斗争: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进一步发展。 土地革命方面: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意义: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根据地建设方面:

经济建设:发展根据地经济;

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瑞金、宪法大纲、主席)

(3)理论上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阐明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一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1)条件:特殊国情所决定。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了五次围剿根据地的战争,前四次都被中共攻破,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达到10万人。但当党的领导人偏离了这一思想的时候,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危急之时中共开始了长征。

二、红军的长征

1、红军长征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共(博古、李德等人)犯了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长征概况: 1)、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2)、过程:

★ 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地点:遵义;

内容:纠正了„ 肯定了„ 选举了„ 取消„

意义:结束了„ 事实上确立了„ 是„标志 转折点。

3、长征的历史意义:

1)、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长征精神。 3)、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本课小结】(根据知识结构,复习本课内容)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对峙的正式形成.30年代初,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其统治,对红军加紧\"围剿\".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洛阳二中集体备课成果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高一历史备课组主备人:罗华荣日期:11.28

课题:第16课《抗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新疆人民的抗日斗争、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理解新疆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像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3)新疆虽然不是抗战的前线,但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各族人民积极参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明新疆各族人民一直把新疆当做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本教案专门针对双语班学生而设计,不需要挖掘过深,重点是通过结合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新疆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新疆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新疆人民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老照片,直观面对日本的暴行。提问:这是那次战争?你对这场战争了解多少?(学生回答) 洛阳二中集体备课成果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高一历史备课组主备人:罗华荣日期:11.28

请同学们看书找到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日本侵华的原因、时间、过程。 日本侵华的原因:

(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

(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脱经济危机。 (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和国共内战。

二、日本侵华的过程:

1894——1895年甲午战争侵占台湾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全境 1932年“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1932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威逼平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三、全民族的抗战 1.两个政党的领导:“七七事变”之前通过“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蒋介石已经同意“联共抗日”。中国共产党吸取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必须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所以抗日战争,是一场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全民族抗战。 2.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3.两条路线:国民党领导的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和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发动群众) 4全民族的抗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全国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民族、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共赴国难,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洪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最广泛动员与参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 新疆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面对日本的侵略新疆虽然远离战场,但新疆各族人民并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积极参与爱国救亡的活动,将新疆变成了支援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变成了沟通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重要渠道。《新疆日报》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四日发表电文:“我们新疆虽然因为地方处得偏远一点。但这里十四个民族的四百万同胞,是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你们,而亦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于后方的抗战建国工作,新疆同胞都懂得,中国只有抗战胜利了,才能有个人的胜利。因此他们正在准备着一切贡献抗战。”

(1)新疆人民积极捐款捐物

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地为内地捐款捐物。新疆政府用民众所捐巨额款项购买飞机,新疆用这种方法先后为抗战捐献国防飞机一百五十四架。 为抗日前线运送军用物资

作为抗日战争期间唯一的陆上交通线,新疆将苏联的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战场。这是抗战交通线中开放时间长,运送物资最大的一条血液线。抗战以来,这条线运送苏联援华物资约6000多吨,985架飞机, 82辆坦克, 1300门大炮, 14000多挺机枪以及弹药、设备和装备,其他各种配件更是不计其数。后来所新开通的印新驿运线,条件更为艰苦,途中需经过两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峰,新疆少数民族为了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畅通,确保物资的安全运送,所作出的贡献可想而知。 洛阳二中集体备课成果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高一历史备课组主备人:罗华荣日期:11.28

(3)中国共产党培养特种兵的军事基地。

中国共产党把新疆当做战时培养特种兵的后方基地,培养的这些军人回到战场上,为抗战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新疆的这段历史完全说明,自古以来新疆并不是隔绝于内地的独立国家。尤其是近代新疆各族民众保家卫国的热情更说明,新疆各族人民的血液中是奔腾着爱国主义的因子的,只要条件成熟,这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毫不逊色于内地民族的。这些历史都说明,极端暴力恐怖分子企图将新疆与内地割裂,企图歪曲历史的宣传都是纯属欺骗。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2)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苏联的援助、美国的原子弹); (5)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展示材料,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后回答: (1)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2)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心,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3)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小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百年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还是因为这是一场发动全民族参与其中的全民族抗战。而新疆作为战争的大后方也做出了新疆人民自己的贡献,是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这是值得我们新疆各族人民骄傲的,也证明了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是反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没有统一就没有今天安定的生活,没有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就没有幸福美好的今天。

推荐第8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省横中 沈红英

一、设计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专题的一部分,线索多,知识点密集,内容多与课时紧的矛盾异常突出。因此,我决定从主题出发整合有关内容,也就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以新民主主义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为核心,包括:登上舞台——五四运动;诞生政党——中共一大;参与革命——国民大革命运动;领导革命——国共对峙,解放战争。本课的重点内容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国民大革命运动讲解时侧重于事件的背景及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这节课正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学习,分析清楚这两个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情况: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起承上启下作用。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思维活跃,但是从学习方式上看,他们尚未彻底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主体意识和独立思想不足。同时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资料,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关无产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等重大事件中的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认识中共与国民党两个政党所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历史地、辨证分析评价国民革命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4)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坚信中共的诞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通过学习在国共合作促成的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祖国民族独立进步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策略: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2、教学手段: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完成学案预习

教师:了解学习预习情况,准备好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材料分析: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媒体设计:展示:观看两幅图片:洪秀全、孙中山。 学生活动:认真的看图片和老师一起分析图片内容,并结合材料积极的回答老师启示性的提问。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设计意图】利用有代表性的图片直观的展示,并结合材料,用恰到好处的提问,引导学生很快的贴近本课主题。通过文本资料给学生展示一些教材之外的内容,一方面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分析和探索兴趣,他们更准确的把握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二)新课推进

1、五四运动——登上历史舞台 (1)五四运动爆发背景 教师活动: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材料。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原因。

媒体设计:展示材料:“二十一条”;北洋政府统治期间的相关资料,一副对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简介及代表人物;俄国十月革命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资料给学生展示一些教材之外的内容,一方面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分析和探索兴趣,他们更准确的把握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2)五四运动经过

教师活动:设计表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完成。通过分解分析,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强调历史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媒体设计:展示两个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结合教材内容填第一个表格;回答相关问题: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填写表格,一方面学生熟悉教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动手能力。利用分析总结地方法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会从不同方面看问题。

(3)五四运动的意义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简单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特点、作用和影响后,重点引导学生从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最终前途等方面分析“新”字的含义,“开端”字应强调。

媒体设计:呈现关键词,出现“新旧民主义革命异同点”表格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一个总结性问题的提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中共诞生——建立政党 (1)中共诞生背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爆发背景和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分析,并回忆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来回答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基础和组织基础。关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简单带过即可。 媒体设计:材料“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示意图”“1920年4月在上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地点”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阅读教材,概括中共成立条件 【设计意图】

(2)中共诞生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教师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后自主梳理 媒体设计:呈现知识点 学生活动:自主梳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3)中共诞生意义

教师活动:结合中共成立至今90周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来讲清中共的性质、特点和影响

媒体设计:图片,要点提示

学生活动:设计问题,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一个总结性问题的提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设计意图】深化认识,延伸现实,让学生从自身感情的深处认识到中共的诞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参与革命 (1)国共合作

教师活动:教材【学思之窗】材料,材料1“二七惨案”,材料2“中国共产党第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提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 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材料中所阐述的路线方针是否有缺陷?为什么? 媒体设计:材料呈现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再现历史面貌,深入史料,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材料能力 (2)北伐战争

教师活动:展现地图,学生讲解战争大致过程 媒体设计:“北伐战争”图展示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历史思维能力 (3)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失败及教训

教师活动:大革命失败过程简单叙述,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失败原因,为下节内容作铺垫。

媒体设计:展示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得出认识

【设计意图】历史地、辩证地分析评价国民革命运动,认识到中共和国民党两个政党所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培养学生结论认识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激发学生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总结本课。 媒体设计:展示本课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迅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观看本课知识结构;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自己组织,积极总结本课。 【设计意图】学生的总结使他们更加深对本节课的掌握,既复习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加深了理解。

九、板书设计

一、五四运动——登上历史舞台

1、背景

2、经过

3、意义

二、中共诞生——成立政党

1、诞生条件

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3、诞生意义

三、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运动——参与革命

1、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原因

(2)标志

(3)意义

2、国民大革命运动

(1)高潮:北伐战争

(2)失败

(3)失败原因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十、作业设计 编写一份1919—1927年大事年表

十一、教学设计说明

新的历史课程与过去历史课程相比,重大变化教材编排体系的变化和规定时限的模块式教学,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重模块的整体设计和教材内容的整合,凸显教学的计划性和整体性。过去翻开教材就讲,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历史课程改革。

针对本课内容的实际情况,决定对于历史事件的阐述重在分析历史背景,历史影响,而对于事件发生的过程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本课的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材料,结合教材叙述,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提出问题,针对各小组问题,老师删选后,再让学生合作思考,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即把问题探究式教学与合作探究教学相结合,突破难点。难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主要在于教师深情并茂讲述九十年来的中国巨变,尤其是带领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到中共诞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难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再加上教材描述比较简单,教师需补充讲解一些史实,引领学生认识到失败原因,从而得出教训,顺畅过度到下一课的南昌起义等内容。

推荐第9篇: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后苏联实力增强与政治威望提高、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历史材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探究2.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布置预习思考题:(1)找出重要概念。(2)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哪些?(3)苏联采取了哪些反击措施?(4)“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如何?(预习思考题无须用本子专门写下来,能在课本上找到的,只需画在书上就行;需要归纳的可写简要提纲。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自学习惯。预习思考题的难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一般以了解课文知识、突出重点知识为主,跨度不宜太大。)

3.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例如,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的,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到答案。 4.注重创设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5.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例如引入资料: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和用计算机演示“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地图”等,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认识到历史资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进而懂得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材料和时政资料。 教学用具: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注:此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学对象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并能自觉做好预习思考题的,可省略讲各教学内容的①)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冷战”的概念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三.美国的“冷战”政策 四.“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五.“冷战”的影响 附预习探究

针对下列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问题,在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并表述出自己的看法。

1、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膨胀

2、什么是铁幕演说?

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4、何谓“冷战”?为什么其成为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5、柏林危机

6、“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和沿革

7、“古巴导弹危机”

8、朝鲜战争

9、越南战争

10、概括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使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篇2: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人教版) 人教政治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1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 。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以下认识: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 2.作用及发展演变

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

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特点及基本原则

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 2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教师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3.实质及作用

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 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关于宗法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自己获取和了解。 最后给学生留一个讨论题,供课下研讨及对本课知识的巩固。 【课后研讨】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大思想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曰仁”, 而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请大家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礼乐文化的资料,了解西周法制对中国封建法制和现代法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如西周法制中“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明德慎罚” 的法律思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统治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制和现代法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课小结】

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

。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于夏商,是维护各级宗主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西周是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鼎盛时期,也是这一社会制度的成熟完备阶段。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⒉特点:(1)皇帝神圣(2)皇权至上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

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4 (1)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

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 (2)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官职及分工) 中央 “三公”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九卿”

卫尉: 皇宫保卫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太仆: 宫廷车马 廷尉: 司法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奉常: 宗庙礼仪 宗正: 皇室内部事务

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通过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能,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郡县制实行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本课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讨论一下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分析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影响。 然后再介绍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郡县制体系结构) 郡 郡尉 郡守 监察史 县 县尉 县令 乡 游徼 三老

啬夫(小乡) 有秩(大乡) 亭 亭长 5 篇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全套))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

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

1、5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

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教学课时:2课时。

推荐第10篇:高中政治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1: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高上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篇2: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案全集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新课程学习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 ――――→货币――――→ 本质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基本职能 需要

↓ 发

展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 外汇 ★教学难点 外汇 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 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第二章 多变的价格全章概述

本章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本章分为2个框题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 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2.1 影响价格的因素★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

(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第一课讲到,价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既然是价值得表现形式,它的多少就应该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大小。所以说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价值大则价格高,反之则低。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页专家点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一商品有多个生产者,价值大小由谁的劳动量决定?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的价值不是由某一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2)、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教师活动:请看课本p13页的相关链接,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注意抓住“绝大多数”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商品使用的生产条件,绝大多数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3、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教学过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有关,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4页名词点击,了解劳动生产率含义。

教师总结: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价值量越小;反之,商品价值量越大。结论: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活动:如果某个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不会直接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从而引起价值量变化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不会。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平均劳动时间。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生产者来说是有十分重要意义。请同学们思考:其意义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对生产者个人来讲,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则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就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本。对整个社会来说,生产者争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所将内容,看看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化,但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因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根据供求状况来确定的,这就叫做市场形成价格。 篇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4精品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4精品教案全集

目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案全集------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精品教案全集------48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精品教案全集------11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教案全集------21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案全集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新课程学习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

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 发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展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 外汇 ★教学难点 外汇 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 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

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第二章 多变的价格全章概述

本章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本章分为2个框题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 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2.1 影响价格的因素★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

(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第11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1: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 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

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 课题: 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了解空集的含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四、引入课题

1、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 (1)0 n;(2) ;(3)-1.5 r

2、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

布课题)

五、新课教学

(一)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a={1,2,3},b={1,2,3,4} 集合a是集合b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包含集合a;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记作:a?b(或b?a) 读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 a b a?b(或b?a) 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二)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 “相等”关系; a?b且b?a,则a?b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a?b ?a?ba?b?? b?a?即

结论: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三) 真子集的概念

若集合a?b,存在元素x?b且x?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a b(或b a)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四) 空集的概念

(实例引入空集概念)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五) 结论:

1a?a ○2a?b,且b?c,则a?c ○

(六) 例题

(1)写出集合{a,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化简集合a={x|x-3>2},b={x|x?5},并表示a、b的关系;

(七)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1 已知集合a?{x|a?x?5},b?{x|x≥2},○且满足a?b,求实数a的

取值范围。

2 设集合a?{四边形},b?{平行四边形},c?{矩形}, ○ enn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d?{正方形},试用v 课题:

1.3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六、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七、新课教学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读作:“a并b”

即: 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篇2: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优秀教案全套

备课资料

[备选例题]

【例1】判断下列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 (1)被3除余1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由所有小于20的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正整数组成的集合; (3)二次函数y=x2+2x-10的图象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4)设a、b是非零实数,求y=abab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a||b||ab|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表示法和集合的分类.用列举法与描述法表示集合时,一要分清元素是什么,二要明确元素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解:(1)被3除余1的自然数有无数个,这些自然数可以表示为3n+1(n∈n).用描述法表示为{x|x=3n+1,n∈n}. (2)由题意得满足条件的正整数有:3,5,7,11,13,17,19.则此集合中的元素有7个,用列举法表示为{3,5,7,11,13,17,19}. (3)满足条件的点有无数个,则此集合中有无数个元素,可用描述法来表示.通常用有序数对(x,y)表示点,那么满足条件的点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y)|y=x2+2x-10}. (4)当ab0时,则a>0,b>0或a0,b>0,则有y= ∴y=abab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共有两个元素-1和3.则用列举法表示为{-1,3}.??|a||b||ab| 【例2】定义a-b={x|x∈a,x?b},若m={1,2,3,4,5},n={2,3,6},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n-m.分析:应用集合a-b={x|x∈a,x?b}与集合a、b的关系来解决.依据定义知n-m就是集合n中除去集合m和集合n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观察集合m、n,它们的公共元素是2,3.集合n中除去元素2,3还剩下元素6,则n-m={6}. 答案:{6}. (设计者:张新军) 设计方案

(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在初中代数不等式的解法一节中提到: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解集的定义中涉及到“集合”,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集合,引出

课题. 思路2.开场白: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这个词听起来比较陌生,其实在初中我们已经有所接触,比如自然数集、有理数集,一元一次不等式x-3>5的解集,这些都是集合.还有,我们学过的圆的定义是什么?(提问学生)圆是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 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接着点出课题.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实例,这5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北京大学2004年9月入学的全体学生.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5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引导过程: ①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②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③集合的表示法:a.自然语言(5个实例);b.字母表示法. ④集合元素的性质:a.确定性:即任给一个元素和一个集合,那么这个元素和这个集合的关系只有两种:这个元素要么属于这个集合,要么不属于这个集合;b.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c.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⑤集合相等: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⑥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分别用“∈”和“?”表示. 元素确定性的符号语言表述为:对任意元素a和集合a,要么a∈a,要么a?a. ⑦在初中我们学过了一些数的集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常用数集的记法: 自然数集(包含零):n,正整数集:n*(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因此字母n、z、q、r不能再表示其他的集合,否则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提出问题

(1)请列举出“小于5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a”. (2)你能写出不等式2-x>3的所有解吗?怎样表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①在数学中,为书写规范,我们把封闭曲线简化为一个大括号,然后把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元素与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写在大括号内来表示这个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列举法.如本例可表示为a={0,1,2,3,4}. ②描述法:将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的性质(满足的条件)表示出来,写成{x|p(x)}的形式.其中x为元素的一般特征,p(x)为x满足的条件.如数集常用{x|p(x)}表示,点集常用{(x,y)|p(x,y)}表示.应用示例

思路1 1.课本第3页例1. 思路分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再写在大括号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表示法中的列举法.如果一个集合是有限集,并且元素的个数较少时,通常选择列举法表示,其特点是非常显明地表示出了集合中的元素,是常用的表示法;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步骤:(1)用字母表示集合;(2)明确集合中的元素;(3)把集合中所有元素写在大括号“{}”内,并写成a={„„}的形式. 变式训练 请试一试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a={x∈n|且9∈n}; 9?x (2)b={y|y=-x2+6,x∈n,y∈n}; (3)c={(x,y)|y=-x2+6,x∈n,y∈n}. 分析:本题考查列举法与描述法的相互转化.明确各个集合中的元素后再写在大括号内. (1)集合a中元素x满足9均为自然数; 9?x (2)集合b中y值为函数y=-x2+6的函数值的集合; (3)集合c中元素为点,抛物线上横、纵坐标均为自然数的点. 答案:(1)a={0,6,8}; (2)b={2,5,6}; (3)c={(0,6),(1,5),(2,2)}. 2.课本第4页例2.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学习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中的元素,作为集合中元素的代表符号,找到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并把共同特征用数学符号来表达,然后写在大括号“{}”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步骤:(1)用字母分别表示集合和元素,(2)用数学符号表达集合元素的共同特征;(3)在大括号内先写上集合中元素的代表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并写成a={„|„}的形式;描述法适合表示有无数个元素的集合,当集合中的元素个数较少时,通常用列举法表示. 变式训练

课本p5练习2. 思路2 1.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 a.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点 b.所有大于零的正数

c.某校高一(4)班的高个子学生 d.某一天到商场买过货物的顾客

答案:c 变式训练

下列各组对象中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 a.高一(1)班全体女生 b.高一(1)班全体学生家长 c.高一(1)班开设的所有课程 d.高一(1)班身高较高的男同学

分析:判断所给对象能否构成集合的问题,只需根据构成集合的条件,即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便可以解决.因为a、b、c中所给对象都是确定的,从而可以构成集合;而d中所给对象不确 定,原因是找不到衡量学生身高较高的标准,故不能构成集合.若将d中“身高较高的男同学”改为“身高175 cm以上的男同学”,则能构成集合. 答案:d 2.用另一种形式表示下列集合: (1){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 (2){所有被3整除的数}; (3){x|x=|x|,x∈z且x0,y>0,x∈z,y∈z}. 思路分析:用列举法与描述法表示集合时,一要分清元素是什么,二要明确元素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还可以表示为{x||x|≤3,x∈z},也可表示为{-3,-2,-1,0,1,2,3}. (2){x|x=3n,n∈z}. (3)∵x=|x|,∴x≥0. 又∵x∈z且x

用适当的形式表示下列集合: (1)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2)所有被3整除的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3x-5)(x+2)(x2+3)=0实数解组成的集合; (4)一次函数y=x+6图象上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分析:元素较少的有限集宜采用列举法;对无限集或元素较多的有限集宜采用描述法.答案:(1){x||x|≤3,x∈z}或{-3,-2,-1,0,1,2,3}; (2){x|x=3n,n∈z}; (3){5,-2}; 3 (4){(x,y)|y=x+6}. 3.已知集合a={x|ax2-3x+2=0,a∈r},若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 思路分析:对于方程ax2-3x+2=0,a∈r的解,要看这个方程左边的x2的系数,a=0和a≠0方程的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则集合a的元素也不相同,所以首先要分类讨论. 解:当a=0时,原方程为-3x+2=0?x=2,符合题意; 3 ?a?0,9解得a≠0且a≤.8?9?8a?0.当a≠0时,方程ax2-3x+2=0为一元二次方程,则? 综上所得a的取值范围是{a|a≤ 4.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组?9}.8?2x-3y?14,的解集; ?3x?2y?8 (2)1000以内被3除余2的正整数所组成的集合; (3)直角坐标平面上在第二象限内的点所组成的集合; (4)所有正方形; (5)直角坐标平面上在直线x=1和x=-1的两侧的点所组成的集合. 分析:本题考查集合的表示方法.所谓适当的表示方法,就是较简单、较明了的表示方法.由于方

?2x-3y?14,程组?的解为x=4,y=-2.故(1)宜用列举法;(2)中尽管是有限集,但由于它的元素个3x?2y?8? 数较多,所以用列举法表示是不明智的,故用描述法;(3)和(5)也宜用描述法;而(4)则宜用列举法为好. 解:(1){(4,-2)}; (2){x|x=3k+2,k∈n且x0}; (4){正方形}; (5){(x,y)|x1}. 知能训练

课本p5练习

1、2. 拓展提升

1.已知a={x∈r|x=|a||b||c||ab||ac||bc||abc|,abc≠0},用列举法表示集??abcabacbcabc 合a.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去掉绝对值符号,需分类讨论. 解:题目中x的取值取决于a、b、c的正负情况,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1)a、b、c全为正时,x=7; (2)a、b、c两正一负时,x=-1; (3)a、b、c一正两负时,x=-1; (4)a、b、c全为负时,x=-1. ∴a={7,-1}. 注意:(2)、(3)中又包括多种情况(a、b、c各自的正负情况),解题时应考虑全面. 2.已知集合c={x|x=a+b,a∈a,b∈b}. (1)若a={0,1,2,3},b={6,7,8,9},求集合c中所有元素之和s; (2)若a={0,1,2,3,4,„,2 005},b={5,6,7,8,9},试用代数式表示出集合c中所有元素之和s; (3)联系高斯求s=1+2+3+4+„+99+100的方法,试求出(2)中的s. 思路分析:先用列举法写出集合c,然后解决各个小题. 答案:(1)列举法表示集合c={6,7,8,9,10,11,12},进而易求得s=6+7+8+9+10+11+12=63. (2)列举法表示集合c={5,6,7,„,2 013,2 014},由此可得s=5+6+7+„+2 013+2 014. (3)高斯求s=1+2+3+4+„+99+100时,利用1+100=2+99=3+98=„=50+51=101,进而得s=1+2+3+4+„+99+100=101×50=5 050. 本题(2)中s=5+6+7+„+2 013+2 014=2 019×1 005=2 029 095. 课堂小结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列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篇3: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掌握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3、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从集合中的元素入手,正确表示集合,结合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学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运用集合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及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阅读课本:p2—6(10分钟)(学生课前预习)

二、核心内容整合

1、为什么要学习集合——现代数学的基础(数学分支)

2、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3、集合的特性

(1)确定性。问题:“高个子”能不能构成集合?我国的小河流呢?

〖知识链接〗模糊数学(“模糊数学简介”、“浅谈模糊数学”)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出现。如{1,1,2}不能构成集合

(3)无序性——相等集合,如{1,2} = {2,1}

4、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a?a,a?a

5、一些常用数集的记法:n(n*,n+),z,q,r。如:r+表示什么?

6、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 例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0,1,2,3,4,5,6,7,8,9} (2)方程x?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0,1)

(3)由1 ~ 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难点:质数的概念) {2,3,5,7,11,13,17,19}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x|x?p} 例

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列举法:;描述法:{x|x2?2?0}。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列举法:{11,12,13,14,15,16,17,18,19};描述法:{x|10?x?20,x?z}。 〖知识链接〗代表元素:如{x|y?x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y|y?x2}(函数值的取值范围),{(x,y)|y?x2}(平面上在抛物线上的点)各代表的意义。

三、迁移应用

1、已知4?{1,a,(a?1)},求实数a的值。

2、已知m?{x|ax?2x?1?0}是单元素集合,求实数a的值。

思路探求:(1)对a讨论;(2)方程仅一根???0。

四、学习水平反馈:p6,练习;p13,习题11,a组,

1、2。

五、三维体系构建 2222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含义??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表示:列举法、描述法

六、课后作业:p13,习题11,a组,

3、4。

22补充:已知a?{a?2,(a?1),a?3a?3},若1?a,求实数a的值。

七、教学反思: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空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从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关系入手,联想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从中学会观察、类比、概括和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直观感知、类比联想和抽象概括,让学生体会数学上的规定要讲逻辑顺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积极探索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等。

〖难点〗子集、空集、集合间的关系及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情境设疑——类比引入

问题:实数有相等关系、大小关系,可否拓展到集合之间的关系?

引例: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吗?

(1)a = {1,2,3},b = {1,2,3,4,5};

(2)设a为新华中学高一(2)班全体女生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

(3)设c = {x | 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 = {x | x是等腰三角形}。

二、核心内容整合

1、子集的概念

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记作a?b或b?a。图示如下 符号语言:任意x?a,都有x?b。

2、集合相等

类比:实数:a?b且a?b?a?b 集合:a?b且b?a?a?b

3、真子集的概念

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x?a,记作a?b或b?a。(a ≠ b) 说明: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加以描述。

4、空集的概念: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a 〖知识链接〗比较计算机“我的文档”的“文件夹”与子集的关系。如何体现“集合相等”?

5、包含关系{a}?a与属于关系a?a有什么区别?

如0,{0},?。注意区分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符号表示。

6、集合的性质

(1)反身性:a?a,??a (2)传递性:a?b,b?c?a?c 课堂练习:判断集合a是否为集合b的子集,若是打“√”,若不是打“×”。

(1)a = {1,3,5},b = {1,2,3,4,5,6} ( √ )

(2)a = {1,3,5},b = {1,3,6,9} ( × )

(3)a = {0},b = {x|x2?1?0} ( × )

(4)a = {a,b,c,d},b = {d,b,c,a} ( √ )

三、例题分析示例

1、写出集合{a , 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a},{b},{a,b}。 〖探究拓展〗练习:p8,练习1。

探究:集合a中有n个元素,请总结出它的子集、真子集的个数与n的关系。 子集的个数:2 n,真子集的个数:2 n – 1。与杨辉三角形比较。

2、设a?{x,x,xy},b?{1,x,y},且a = b,求实数x,y的值。

3、若a?{x|?3?x?4},b?{x|2m?1?x?m?1},当b?a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

四、学习水平反馈:p8,练习2,3;p14,1,2。

五、三维体系构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空集。

六、课后作业

1、已知a , x∈r,集合a = {2 , 4 , x 2 – 5x + 9} , b = {3 , x 2 + ax + a},

(1)若a = {2 , 3 , 4},求x的值;

(2)若2?b,b?a,求a , x的值。

2、已知a = {x | x 2} , b = {x | 4x + p

第12篇: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历史组教学计划

一、明确目标

我们作为2017届新生的历史教师团队,必须首要做好明确目标。所以,教学中首先确立以高考为核心的教学步骤,更要在保证成绩的同时,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们高中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授课时间为2017年9月-2018年1月,教材主要是历史必修一,即政治史。历史必修一共分为9个专题,按照先古后今、先中后外的顺序排列,将中外一系列历史事件阐述出来。

人类的政治发展史是极为复杂的,教科书也是贯通古今,将各类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而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陈述教材知识,更要做的是将破碎的历史知识点连成线,将各条历史线络连接成面,从而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能够顺利的从今天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如此,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是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文科班共8个班级,每班人数68-75人不等。历史教师共6位,主教文科的教师共5位。总体上看,班容量较大,学生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巩固提高。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又要布置一些较难的习题任务和试卷。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是不能忽视,要进行单独的补课,让其能够慢慢学习,从而不至于丧失学习积极性。不过教师资源较为充分,因故调整课程也有一定的缓冲余地。

四、尖子生分析

29、30班两个文科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优势学生,该班的任课老师需要日常发现学生,对于一些其他科目优、历史科目差的学生,需要特别关心。对于综合能力较强学生,也应该对其有特殊要求,从而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对于今后的高考考学名校,也是有更大的帮助!

五、教学计划日程安排 2017年9月

学习历史必修一专题

一、二 2017年10月

学习历史必修一专题

三、

四、五 2017年11月

学习历史必修一专题

六、七 2017年12月

学习历史必修一专题

八、九 2018年1月

回顾复习,备战期末考试

第13篇:历史 政治文明历程(必修一)

历史 政治文明历程(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 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 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至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 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建立商王朝。

2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 政治制度的特点:(1)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2)商王对附属国的权力是有限的(3)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2 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2)目的:拱卫王室巩固统治(3)核心内容:分封土地(4)分封国:鲁齐燕魏宋晋(5)分封主体:同性亲族 古老附属国 功臣 姻亲 殷商降族

(6) 影响:积极影响(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统治地位使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消极影响:随着周王室衰微和诸侯国势力的加强,导致了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的局面。

(与郡县制相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一,如汉初的七国之乱。)

3 宗法制:(1)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2)原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宗族之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4)大宗小宗的关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使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5)意义:a宗法分封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制度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B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国家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4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基础、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而礼乐制度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一种工具。

第14篇:历史必修一导言课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导言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中生源一般,整体素质不是太理想。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便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流程】

播放:周杰伦《青花瓷》。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吗? 答:《青花瓷》。

问: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首歌会起名叫《青花瓷》吗? 答:……

也许很多同学只是觉得这首歌好听,却不知道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来听听周杰伦“御用”词作者——方文山的解释吧。

投影:

方文山为你讲述《青花瓷》创作过程: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文/方文山

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中华艺术品来当歌名的动机。后来……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瓷,主要是因为它的珍稀度。……全世界现传世的汝窑珍品竟只有70余件,堪称国之重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有用汝窑当歌词名,但我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我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於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花瓷吗? 答:……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 1

(板书)

二、为什么要学历史? 投影:

情人眼里出西施——名人眼里的历史:

1、历史是最让人清醒的教科书。

——毛泽东

2、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法]马克〃布洛赫

3、处今日物竞炽烈之世,欲求自存,不鉴于古则无以进文明,不观于人则无由自知其不足。

——夏曾佑1907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序》

4、国可灭,而史不可灭。

——连横《台湾通史》自序

5、读史可以明智。

——弗兰西斯〃培根

6、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7、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投影:2005年上海历史高考题

“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投影:历史的价值

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

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

——北大校长蔡元培

投影:《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开国领袖毛泽东之所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外历史的深入研究和领悟。他不仅驰骋史海,熟读了古今史籍,还点评了二十四史。其运用历史知识之娴熟,分析现实问题之精辟,足见历史思维对一代伟人的影响之大。

在座有些同学,将来可能会选择理科,也许有人会说:理科生只要学好数理化就行了,何必知道什么历史呢?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投影: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扬振宁先生所研究的“对称与物理学”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对中国古代冶金、建筑、文学、思想观念的了解。他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对于他发现物理学科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牛顿曾说,他能获得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好历史,就是为你创造一个“巨人的肩膀”,为你的成功添砖加瓦。

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低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布鲁诺在宗教裁判所的烈火中永生,以宝贵的生命捍卫“太阳中心说”;爱迪生千万次地试验钨丝灯泡;……这些史实告诉我们什么?坚韧不拔的毅力!宏大的人生志向!

岳飞背上刺的是什么?精忠报国!他的目标是什么?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敢为天下先,成为近代中国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鉴湖女侠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力把乾坤须挽回”;毛泽东在山城重庆的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撼天动地;经济尚未复苏、伤痕累累的中国,让美国在建军史写上浓浓的一笔败仗……这些是什么?不正是治国平天下的不可磨灭的丰碑吗!

打开历史长卷,你不难发现:历史的天空闪烁着无数颗星星,他们是永恒的星辰,照耀着我们的前程,激励我们奋发奋进。

所以,我们要学历史。

- 3

投影:

如何学好历史,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板书)课前:预习——读、查、问

课上:静听

速记(笔记做书上) 快想 讨论 联系

课后:复习——练、背、写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学习方法,还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贯彻、领悟。祝同学们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投影:历史朝代歌;《另类中国简史》。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专题

一、专题六

以专题六为背景学习专题七和专题八

以专题一和专题

七、专题八为背景,学习专题

二、专题

三、专题四

专题

五、专题九

时隔三年,再次站在高一的讲台上,有了前一轮的经验,相信一定能更好地面对挑战。

第一次上课,各班总体感觉不错,学生思维活跃,只是不知道这种状态能够持续多久。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个艰巨的挑战。

去年高三忙于复习,又经历了漫长的暑假,太久没有上课,感觉状态有所下降,需要警惕这个问题。在目前的生源状态下,老师的状态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的状态,需要尽快调整状态。

- 5 -

第15篇: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前期革命党人所作出的革命准备。1911年武昌起义。以及随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的颁布。随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最后对辛亥革命做出评价。

本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四课,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的民族危机掀起了旧民主革命的高潮,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在中国近代经济文明、思想文明 的进程中,同时是一起里程碑式的重大变革。学好本课为必修

二、三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础史实。对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这些主要人物有大概的认识和了解。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究渴望,对直观的材料很感兴趣,具有了初步的历史观念,但在深层次的认知和思维的拓展的方面,以及整合教材的能力。对概念和政治史感觉枯燥。受到一些相关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于历史和艺术作品可能有一定的混淆。 课程标准: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材料分析阅读教材,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识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 通过阅读材料问题解析,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并能够对辛亥革命做出客观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辨证质疑,分组讨论探究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与意义。

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正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孙中山先生等人革命事迹的学习,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正确意识。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学生增强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和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这一我国在民主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事件的学习,树立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

确立依据:依据课标要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仅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给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带来了一系列变革,而且又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材料。辛亥革命的意义的学习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我国政治民主化近代化进程由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潮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突破方法: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史料分析中抓住重点、领悟重点、感受重点。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确立依据:依据课标要求,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但是对于如何客观的辛亥革命,容易形成生硬的一言堂形式,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往往局限于教材所给定的结论,在辩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方面还有所不足,需要教师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建立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意识。 突破方法:

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中抓住难点、领悟难点、感受难点,从正反两方面补充相应资料,开拓视野,师生互相讨论,共同分析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精选材料、整合教材) 辩论法

问题教学法(方法、途径) 合作探究法

“四主”教学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法

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主席的一番讲话,让“中国梦,我的梦”这样六个字火遍了全国上下。那么中国梦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中国梦已经辗转百年,不同阶级都曾为实现它作出努力:农民阶级曾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无处不平均的大同社会;地主阶级洋务派也曾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开展洋务运动,希望实现强国富兵的愿望;随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企图以政治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就连腐朽的清廷也曾施行新政,以期扭转时局;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在追逐民族复兴梦的道路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出了怎样的努力,一起走进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那么对于辛亥革命的概念,我们先要做一个了解。

1.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2.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学法指导)那么根据我们导言课上讲到的历史学习的方法,任何历史事件都逃不出三核心,六要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围绕着三核心六要素来全面的认识这场百年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梦——辛亥革命。

(过渡)是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让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了寻梦的渴望?百年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场民主共和梦产生的缘由。

(一)寻梦——因为屈辱所以倍加渴望 1.寻梦的缘由(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设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怎么了?清政府干什么去了? 学生回答(遭到外来殖民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 给材料:

教师设问:结合下列材料分析当时的革命党人为什么要寻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危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清廷迫于形势压力推行:“新政”。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社会等几个领域,虽然新政在教育和学制改革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经济上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但是新政和预备立宪只是一个幌子,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教师总结:民族危机的严重,主权政府的腐败无能,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成为了资产阶级发动革命的必要性。

(过渡):寻梦,革命,都需要方方面面的准备,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找一找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革命做出了哪些准备?

(一)寻梦——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社会背景:《辛》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清政府腐败无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过渡设问: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很快革命党人就迎来了革命的东风,那是什么事件呢?(学生回答:保路运动)

追问:为什么说保路运动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呢?

学生回答:1911年5月全国范围内的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一)寻梦——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社会背景:《辛》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清政府腐败无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过渡)万事俱备,东风已来,革命党人踏上了追梦的旅途。

(二)追梦——辛亥革命的过程 1.首章: 革命的浪潮——武昌起义

新闻播报:如果你是当时某报刊的记者,请你对武昌起义及其后续事件做一个概述性的报道。

关键词:时间、地点、主力、结果

学生回答: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教师:那么武昌起义之后全国的形势如何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图:

学法指导:抓住历史地图的主题,从时间地点等基本历史要素方面进行分析,要把着眼点放在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在空间的发展变化趋势上,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以及启示。

学生总结:从图上可以看出,武昌起义之后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全国十几个省市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说明清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之势。 2.高潮: 民主的丰碑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自主学习) 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学法指导):如何判定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是看这个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措施是在维护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教师设问:教材P52图表: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是怎样体现政府的性质的?

学生总结:民主政治上体现平等和自由的政治思想,经济上扶持民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上推行自由平等的西方近代教育,并且颁布了《临时约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国民全体,所以说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过渡):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仅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来实现他们梦想,更是将他们的民主共和梦写进了宪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梦想的果实。《临》的颁布也成为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请同学们先看书,了解关于《临》的主要内容,思考其内容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哪些方面进行了否定?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内容:1.主权在民: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2.关于国民权力的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原则 3.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2)性质和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过渡):陈独秀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两千多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我们通过对比,已经了解了临时约法从哪些方面对封建专制进行了否定,那么你能说说看临时约法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吗?

(3)性质和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 辛亥革命的结局

教师讲诉:然而这一一座民主的丰碑却仅存续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袁世凯于1914年5月1日宣布抛弃临时约法,另外制定一部中华民国约法也简称是袁记约法,里面把总统的权利规定的像皇帝一样大,随后袁世凯宣布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实行帝制,改元鸿宪。

(一)梦醒——辛亥革命的评价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为辛亥革命的成败如何?结合下列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这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辛亥革命有破还有立„„“朕即国家”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遥望百年前的那场浴血奋战,我们也应该懂得感恩。

——郭世佑:《辛亥革命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三)梦醒——辛亥革命的评价 成功:

①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政权。

②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

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国家大权落入袁世凯手中。

(生化总结):辛亥革命的梦醒了,但是中国梦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呢?回首近代百年的沧桑中国梦,李鸿章曾说“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孙中山先生也曾经发出这样的呼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今天,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 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第16篇:必修一历史考点总结

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秦朝)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

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

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明朝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1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2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

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

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1 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

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

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

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

始。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

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

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

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

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辛亥革命的结局: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辛亥革

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

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

自治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

美国;

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

期;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民法大全》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

法院掌握司法权;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10

1、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

10

2、冷战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

约的建立;

10

7、东欧剧变发生时间:1989年;

10

8、苏联解体发生时间:1991年;

10

9、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波兰;

110、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八

一九”事件;

10

3、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展,经济上

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10

4、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

5、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创立科举制。

利:打破贵族政治、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行政效率、有

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弊:

考试内容多为四书五经,特别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

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南京条约》: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

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义和团口号 灭洋扶清

五四运动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4)多极化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2、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冷战下国际形势: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分裂: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1948年9月,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侵朝战争(1950-1953),侵越战争(1961-197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

《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第17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安徽省灵璧中学

张占先

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方面: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掌握>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基本史实 3.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特点,作用 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她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4.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二 教学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三 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四 教学构想与方法(多媒体教学)

1.历史溯源----图片再现“光荣革命”的过程,体会 “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关系.2.历史新貌----相关材料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内容\\核心\\作用.同时学以致用

3.历史荣光----情境设置,学生演示,再现难点议会民主制下各机构权利关系.4.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音乐\\图片导入---听着悠扬的爱尔兰风笛,欣赏着美丽的英伦风光,今天我们要跨越时空, 一起去追溯大西洋彼岸英国的那段光荣历史,去了解英国创新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图片导入:展示英国女王图片

师:英国是什么政体的国家?与之相类似政体的还有哪些国家? 生:君主立宪制国家,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日本(导入日本天皇图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师:是的,英国是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日本也是具代表性的君主立宪国 家.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民主制度多样化特点。在英国确 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各国都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本国人民的民 主方式,但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所谓代议制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一是君 主立宪制,他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节《英国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那么,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在本课探究的内容。

导入教材课题----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 图片导入本课知识四大板块:历史溯源\\历史新貌\\历史荣光\\延伸拓展 图片导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首相布朗 师:他们究竟是谁在统治英国? 生:(各有所答.) 师:我们先将他们放一放,不急作出答案.讲授新课之历史溯源-----光荣革命

师:提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必须先了解英国传统的议会制度(导入早期英国议会图片)

13世纪时英国就有了议会,分为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平民院),传统上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英国 国王认为议会妨碍其专制统治,常使议会处于休会状态.1640年为镇压苏格兰起义,国王不得不召开休会多年的议会,要求征收新税以筹军费.议会拒绝并要求 进一步限制王权,双方矛盾激化终于引发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从而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制度.让我们一起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 (导入相关历史图片\\历史资料\\战争示意图-------图片解说历史) 背

景: (1)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3)政治状况---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专制(直接原因) (4)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爆发标志:1640年新议会召开,要求限制国王权利

过: (播放视频《大国崛起》片段----资产阶级革命过程)。 结

束:“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师: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 “丈人逃亡,女婿登基”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之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颁布的>影响最为深远.它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制度-------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讲授新课之历史新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师:为了更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我们不妨看看《权利法案》的内容:其一是限制王权,其二是保证议会权利.历史最重要的是论从史出.(导入历史材料---《权利法案》的内容,出示问题:《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利?)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生:《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军事权

(导入历史材料---《权利法案》的内容,出示问题:>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利?)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师:从上面内容中,大家觉得《权利法案》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利? 生:选举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权。

师:从上面两则《权利法案》的内容分析中,大家认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生:否定君主专制,限定王权,以确保议会权力.结果是以立法形式限制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的权力至上.师: 请大家再来看一段英文.谁来翻译一下? (导入历史材料--------)

law was to be made in parliament(议会); once made ,it could not be suspended(终止) by the crown(国王). ——bill of rights

1689年《权利法案》

生:议会制定法律,法律一旦制定,就是国王也不能终止..师:very good!很好,这段英文正体现了>的核心精神,核心理念-------法律高于王权!!议会拥有立法权,制定法 律,国王无权终止或废除法律,法律限制王权.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从社会转型角度,>的颁布意味着什么呢? 生:根本否定君主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师:知识要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以致用.(导入知识运用的材料-----)

1.有人说:“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请问这句话说明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变化? 生:革命前---议会为国王服务,国王权力大于议会

革命后---议会限制国王,议会权力大于国王

2.英国有个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体现《权利法案》什么核心理念? 生: 法律高于王权

3.(出示不同时代两位女王的图片-----)

----------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ⅰ (1533~1603) 和 温莎王朝伊丽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1926~ ) 同样是女王,两位伊丽莎白女士在权力大小上有多大的差别? 生: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于封建时代的都铎王朝,王权至上.生: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处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温莎王朝,王权已受法律制约,无实权, 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国家元首,统一的象征

师:很好.说明大家对>这部分知识已有所理解.那么法案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到底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

生:保留君主,但以法律限制君主权力.君主统而不治.(导入英国议会大厦图片---—教师概括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师:君主立宪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导入资料,教师解说>的作用) 作用: (1)政

体------确立资君主立宪制(制度创新) (2)根本意义-----否定

君权

神授

法治

代替

人治(社会转型) (3)权利中心-----议会

权利

至上(核心\\特征) 师:>的颁布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用.首先,它确立了资产阶级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前所未有,因而体现了一种制度的创新.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符合当时英国国情的.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还不够壮大,因此英资产阶级革命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领导,革命的过程也历经曲折,光荣革命实 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妥协的产物.此后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政权.>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资产阶级 革命成果,确立并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权,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它有效协调了英国社会各阶层利益,使英国政治上处于长期稳定之 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因而这一制度是符合英国国情的.其次,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颁布以法的形式根本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法治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民主..再次,>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 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议会权力至上,而国王统而不治.这意味着英国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权力至上,是君主立宪制一大核心特征.师: 《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的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议会取代国王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权利法案》颁布时,国王还 有很大的权力,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国王权力逐步缩小,议会的权力继续扩大,同学们能否在书中找出证据,加以证明。

生:1832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大大增加,即工商业资产阶进一步控制议会权利。

师:请大家一起归纳: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内容主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改革原因: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改革议会的呼声高涨.2.改革内容: 3.改革结果:

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师: 君主立宪的另一重要特征即责任内阁制.关于建立的过程,同学们不妨先看书p38页。

师:通过看书,你理解的责任内阁制的概念是什么?

生: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议会负责 师:内阁跟国王的关系如何的?

生: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掌握实权;国王形式上任命内阁,内阁不对国王负责 (出示英国议会两党政治的图片)

师: 提到议会\\责任内阁,就必须了解英国历史上的政党政治.它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两个不同派别—辉格党和托利党, 是资产阶级政党雏形.内阁形成后,两党在英国长期轮流执政.经过演变,现在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大主要政党

师:作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有三个重要机构:议会、内阁和国王,他们的首领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请同学们推荐 三位同学分别担当此任,5分钟后上讲台为大家阐述演示。其他学生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的后援团。担当议长、首相、英王的同学应该告诉大家是如何当选的, 有哪权利? 课堂情境再现一 (议长踱着方步上台)

大家好,我是英国议会下院议长马丁.我们议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上议院议员由世袭贵族产生,权力有限.主要权力是: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修改权,充分发表意见权等.下议院议员由选民普选产生,每位参选的议员必须以某一政党党员的身份参加。若来 自同一政党的议员人数超过下院总议员的半数,该政党领袖自动成为新一界政府首脑。但政府必须对我们议会负责.否则,我们会利用我们能掌握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让首相日子难过的! (英国女王走上台,温和而不失尊贵)

(得意的)大家好,我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我之所以成为女王,是因为我父亲是国王.他逝世后我继承了王位。

(无奈的)尽管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但生不逢时啊,我只是一位“统而不治”、“临

朝不理政”的虚位君主.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我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我面前,我也不得不签字啊!!哎!为之奈何?? 首相入选,内阁组成都是要经我批准的,但这只是走走过场,走走形式,非批准不可.哎!为之奈何?? 我必须游离于党派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我身为女王却不可为所欲为,要受到法律的种种约束.哎!为之奈何?? (骄傲的)我的权力不大,但我尊贵的皇家血统赋予我崇高的地位,对外交往中我是国

家元首,代表英国,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维系英国联邦的纽带.(英国首相自信坚定地走上台) 大家好,我是英国首相布朗.我之所以当选成为首相,是因为我领导的政党在议会下院竞选中成为多数党。

我当前的首要工作是提出内阁成员(也就是各部大臣)的名单,选送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窃笑:我点名我说了算,国王一般是不会拒绝或驳回的!!)

新内阁组成之后,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集体负责,对首相我负责., 在大政方针上必须保持一致,与首相我共进退.新内阁的权力主要有: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我身兼数职: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职务.主要权力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各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利,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在某种情况下,我还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下议院!! 师:现在世界有一重大事件发生: 美国已经出兵伊拉克,伊拉克战争爆发!英国政府有何打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演示!

课堂情境再现二

英首相布莱尔(温和):诸位大臣,美国已经出兵伊拉克,为了我们英联邦利益,我决定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诸位大臣,你们认为意下如何?? 内阁大臣abc(齐声):首相大人,我们非常赞成,我们与您共进退!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惊讶):战争??哦,my god!!这样不好吧? 英首相布莱尔(强硬):反对无效,我掌行政权,不对国王负责.我做主!

向伊拉克出兵!! 英国下院议长马丁(理智):我们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出兵,我们将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

英首相布莱尔(愤怒/强硬):太过份了,竟敢要求我的内阁下台,我宣布解散下院,重新选举!!

师:这几位同学的演示太精彩了!谢谢他们!现在我们对英国政府重要机构的领袖职权已有所了解,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共同归纳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吧!

(导入权力机构关系示意图)

下院 议会

议会 上院 首相

内阁(政府) 国王 人民

对议会负责 可解散议会 形式任命 形式任命 (立法权) (行政权) 提名内阁成员 与首相共进退 (统而不治) 两党 政治

第18篇: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历史期末知识点强化

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

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最高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

产生,对宪法负责,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

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

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8.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9.法国民主共和制下,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席

会议选出,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10.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是王朝战争。

11.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2.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

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作用权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不完善的。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民主革命的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资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无产阶级领导

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1.英国为扩大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扭转中英贸易逆差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

3.在《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和关税协定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太平天国运动首次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6.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7.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8.1859年《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的产物,是洪仁玕个人智慧的结晶,没有得到实施的

原因是没有必要的社会条件

9.1894年7月,丰岛海战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开始,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标志甲午

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日军在旅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10.1895年,《马关条约》开始,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其中最明显

的体现是《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1.19世纪末列强进入帝国主义,对外表现是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

12.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13.惩办反帝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参加反帝性质组织,表明了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

国的工具

14.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5.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有效的限制了总统的权力。这部约法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8.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转移到嘉兴的南湖举行

19.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

20.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1.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2.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

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3.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

农村

24.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据地建设

25.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

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

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6.国共第二次合作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

27.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

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最大的胜利)、武汉会战;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百团大战;海外战场:远征缅甸

28.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9.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1947年春开始的重点

进攻对象是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30.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1.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了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内容: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5.巴黎公社革命脱离了广大的农民,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还处于上升期

6.俄国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建立说明的二月革命已经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7.《四月提纲》提出了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的破产,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8.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

专政的国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建立后确立起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首先提出,1954年宪法中正式确认)

2.1954年人大召开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人

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1947年,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建立了最后一个民族自治

区:西藏自治区

5.*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

制建设方针

7.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

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9.第一次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10.“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在香港。“一国两制”实

施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1.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12.“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3.国共两党关系经过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再破裂—再合作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客”、“一边倒”(在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

2.新中国建立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

3.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有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

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5.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

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6.1971年10月25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是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第三世界

国家的支持

7.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日关系改善的直接原因,20世纪70年代,出现外交新局

面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8.新时期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主要原因是: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

上的矛盾加剧

2.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其核心是“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是指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杜鲁门主义(政治)、马歇尔计划(经济)(实质是通过经济

控制西欧)、北约(军事,1949),苏联的应对措施: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华约(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4.德国分裂和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5.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是:法德矛盾的化解

6.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951年,《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

年,《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7.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是,美国推动的民主改革

8.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召开

9.不结盟运功的特点是:非集团、不结盟,20世纪70年代的重要任务是反对美苏两个超

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动纲领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0.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1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

尔巴乔夫改革

12.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13.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14.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力量中心的转变

第19篇: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⑤影响: 积极: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 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九鼎)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

中央

、地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定义

2、宗法制

定义

目的

目的

对象

核心

内容

内容

影响

作用

破坏

分封与宗法

第20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必修一历史教学设计
《必修一历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