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国情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29 08:35:39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情

中国情,国旗下讲话九(4)班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情,国旗下讲话”。

在这明媚的蓝天下,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举行这庄严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吟唱着气壮山河的国歌,我们为这一庄严而隆重的时刻而自豪,我们因肃然于国旗前而激动,更为我们是中国人民而骄傲。

61年前的10月1日,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永载历史的日子。一片五星红霞,在**城楼上高高飘起。这是五星红旗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第一次升起。在这面国旗上,凝聚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愿望、信仰和追求,倾注了中国亿万人民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挚爱

弘扬民族精神,响应时代的召唤 岁月,五千年的岁月,消散了春秋战国时飞扬的尘土;暗淡了三国两晋时的剑影刀光;模糊了唐宋时繁荣的街市;剥蚀了明清殿前浮夸的琉璃.留下的,是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是他们,挺起了中国人脊梁,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徐特立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俺,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以“警世救国”自箴自策,三易其志的鲁迅,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从孙中山到陈独秀,从李大钊到毛泽东,从林觉民到秋谨,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雪耻报国,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我们的前辈发奋努力,克己奉公,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前进、发展. 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亿万中华儿女迎来了崭新的一天.这一天,中国向世人发出了最雄壮的声音,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令亿万中国人信心倍增;我国申奥成功,又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骄傲、自豪.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中国迎来了航天史上的最光辉的篇章.2003年10月15日,一个永远值得记住的日子,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在绕地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它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它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什么?那便是永远都割舍不掉的中国情!永远丢不掉的中国心!中国情是爱国主义的高度体现,那是连接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同心结,人可以丢掉一切,但绝

不能丢掉爱国之心!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九四班来稿

推荐第2篇:祖国情

祖国情

我们的祖国,由古到今,曾经被狂风扫荡过,冰雹打击过,霜雪封锁过,大火灼烧过,大雨冲刷过,也曾经被异族的铁蹄践踏过,帝国主义的炮弹轰击过,然而,祖国的种种困难艰难中,依然焕发出永不磨灭的光彩,这离不开她的子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我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国度,华夏子孙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胜景,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古老长城使我们留恋忘返。这一切饱含着多少华夏子孙为之捐躯献身。我仰慕屈原,他刚正不阿,屡遭打击,一颗爱国之心致死不渝;我敬佩夏完淳,他抗青被俘,面对屠刀英勇不屈,“含笑归太虚”年仅17;我赞颂李铁军和周文雍在刑场上的婚礼,以敌人的枪声来替代爆竹声;我更敬佩周总理,他19岁就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背井离乡,原涉重洋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数不清,道不尽的英雄儿女们,为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如今,我们的祖国已强大起来了,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昂首相迎,我们的先辈虽已远离我们,但他们的精神是不灭的,由我们新一代来继承。 爱祖国如只停在口头上,那么这种对祖**亲的爱又是什么价值呢?祖**亲现在需要的是她的儿女用行动来缩短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今后我们也要把梦想变成现实,冲出太阳系向茫茫宇宙觅知音。我们也要跻身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行列,为人类多做贡献;我们要用崭新的面貌迎接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奥运会。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辱轩辕子孙的光荣称号,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只有这样,才不负于我们的伟大祖**亲!

推荐第3篇:国情观后感

天津工业大学

2013——2014 年度

《国情备忘录》

观后感

姓名 学院 专业

2013 年 11月

第1学期 研究生作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我点开了国情备忘录的纪录片,让一下爱看纪录片的我也不由得感慨万千,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这些磅礴大气细致俱到的片题总吸引我更多的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一直是个人口大国,即使有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因庞大的人口基数,短时间依然呈增长趋势,如外国友人所说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便是“so many people”, 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 ,现在看来仍是一个未知数。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颤动了世界,让中国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界的焦点上,中国之谜,事实祖国的繁荣昌盛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幕后我们的付出也只得重视,所以现领导人提出的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应是我们发展的指导方针。接着讲到了我们的基础农业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地大物博一直是我们的形容词,三农问题是个长久持续必须关注的问题,目前国情的发展似乎有些许偏过工业高新技术业,但农业永远是我们的根本,农业是我们的支柱产业,应合理化构建新农业新发展,留住农业的根本,保证发展的根基。苍茫大地”和“资源扫描”两节则讲述了中国的资源现状,使我们更好的意识到中国仍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要切实做好资源合理配置,资源才最能未来发展国家竞争力,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合理分配。“山水之间”一节则提到了被称为“长江女神”的大型水生动物白暨豚,也给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警告,在武汉读书的时候经常过长江不禁感慨长江水似乎比黄河水还要浑浊,江滩游人如织却只能又夜晚的风情,看不清水的质量。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堪称“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我们就深有感触,毕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人才市场的人山人海,以及平时医院的挂号难,公共服务均已人挤人的场面为主。国情表示了我们的基本状态和问题,全体人民都要认识到并为之努力。

观看了这部纪录片,目睹了祖国的生机勃勃,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富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祖国的奇迹,坚信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成为一个超级强国,但是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一面的同时我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我们仍旧十分落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要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这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各种风险与挑战。《国情备忘录》使我对祖国基本国情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理解,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让我有理由相信祖国的未来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是美好的、光明的。

推荐第4篇:国情备忘录

敬爱的党组织:

光辉岁月弹指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的祖国。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的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祖**亲用她的乳汁哺乳了华夏大地上的子孙,用她的双手搭建了辽阔土壤上的家园,用她的智慧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诗篇。从东亚病夫到东方雄鸡,从“洋油”到大庆油田,从未上奥运会奖牌榜到位居奥运会奖牌榜首位,从国库严重缺乏资金到取消农业税,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中华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国情备忘录》系列大型电视纪录片。这里,记录了一个大国从“一穷二白”到“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崛起;这里,目睹了一个大国从“洋帽子”到服装生产量位居全世界第一的历史性跨越;这里,谱写了一个大国从国家储备粮严重不足到粮食连年增产、以7%的耕地轻松养育全球20%人口的动人诗篇!

中国之谜:古老的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它的神奇让全世界的目光都为之去探索,它快速前进的历史性脚步更令世界为之 一叹!旧社会的旧中国,那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社会,是一个人民都饿肚子的社会,而今,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烟云中;新世纪,新中国的快速之崛起让人震撼!

然而,新中国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一组画面的对比,让我在头脑里久久不能忘怀。我们有着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我们也有着每天需在怒江上搭乘绳索才可以上学的孩子们;我们有着洛阳豪华的音乐喷泉,我们也有着甘肃需要步行几个小时山路才可以打到的几桶混着泥汤的水;我们有着享受着现代化一流教学设施的城里的孩子们,我们也有着需要在操有浓重地方口音老师上语文课的孩子们;我们有着每两分钟就起降一次航班的首部国际机场,我们也有着需要走7个小时山路才能够买到一双鞋子的村民们。一个国家之内如此的贫富悬殊,是绝无仅有的!谁能想到,城乡差异显著,贫富差距悬殊,现代化落后,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日益枯竭,人口的老龄化,全世界每9个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农民的这样一个大国。新的世纪,经济上已经可以和欧美强国竞相媲美,军事化水平在世界上更是遥遥领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同志提出了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我们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由此开始了新的探索征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华大地上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让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里!粮食生产上达到了自给自足,国家2亿人实现了脱贫,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为世界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的伟大成就!

人口大计:提到中国,不能不想的一大问题便是人口问题。中国有着13亿的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养育世界百分之二十人口的中华大地,因为人数的众多,有着巨大的无形的压力。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真正适宜人们生存的却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北面黑河至南面腾冲的一条人口分界线,就像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中华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在东部沿海居住,留下的是西北那广袤的土地却不见一丝人烟的荒凉僻壤。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着让世界各国都羡慕的巨大的资源储备,各项资源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然而,巨大的人口基数却让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下降到了与世界上资源匮乏国家同等的水平上。“当家难,当好中国这个大家更难”。一位专家说,中国的问题,除以十三亿,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便微乎其微。然而,每个人身上的一个小问题,乘以十三亿,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大问题。巨大的人口基数,让我们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人口多,就业压力就大。如今,全国每年新增的大学毕业生为600万人,每年新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口600万人,每年新增失业人口500万人。国企就业人员500万人。这就需要提供24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然而我们国家每年的就业岗位仅有1200万个,面临着1200万个就业缺口。这些庞大的数字,实在令我们头痛。

在古代,人多,赋税多,兵多。在工业化的当今,人口过多又成为了巨大的问题。我国可以典型地定义为农业人口大国,中国如今有13亿的人口,按如今中

国的资源承载量,已经超越了理想适度的10亿人口。正逐步向16亿的极限过度。为解决人口众多的问题,中国于1980年9月25日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自中国实行该政策以来,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整整推迟了四年,也使世界的60亿人口日整整推迟了四年。中国的这一政策,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推行了计划生育,但是我们的压力却依然存在,“稳定人口,控制人口”成为我国的一项新的基本国策。2000年,我国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西方,进入老龄化是一个缓慢而自然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然而,在我国,这一进程仅仅用了18年。计划生育的实施,老龄人口的众多,没有更多的青壮年来抚养老龄人口,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体系。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仅在部分富裕地区开展了养老试点,如何在全国推行并健全这一政策,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智慧。老龄化,使我们的社会负担日益增加。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的新生人口需要在20年之后才能成为劳动力。而这20年,我国的老龄化还会继续增加。控制老龄化,要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国家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要

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以“教育是国家之大计”来解决当今的“人口大计”。

农字当头:五千年华夏灿烂的历史,炎黄子孙在黄河流域发展了先进的农耕文明。智慧的中国人,带动了全世界的农业的初步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用7%的耕地养育了全世界20%的人口,并于2005年4月7日上午10点,结束了联合国26年对中国的粮食援助,这

一举动,令世界慨叹!当今,随着生产力的日益提高,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农村社会出现了转型,农民们不再全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而是出现了诸多的乡镇企业,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开始参与了市场竞争,成功实现了转型。农民们开始走上了富裕之路。如今,农村的标语逐年变化,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关于手机的标语。由此可见,农民需要了解外部的世界。中国农民对新中国的贡献不可磨灭,以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中国,是用其农业支撑起工业的起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日益发达,农民的收入逐年提高。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农民的收入依然低于其他行业。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所以,在当今物价飞涨的社会,农民依旧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民孩子上学难,农民看病难,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难。如此诸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去解决。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城乡差异还是比较明显。同时,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也很少。我国还依然存在着歧视农民工的现象,2004年,屡屡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当今,农民的贫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还要靠国家财政来为农民真正地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我们的祖国才能日益富强。

苍茫大地:广袤的中华大地有着数不尽的山川,河流,祖国美丽的景色让世界都赞叹。然而,如此庞大的面积上,可利用的土地却很少。每年的新增人口使建筑用地逐年增加,从而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87年12月1日,中国土地拍卖敲下了第一锤,土地开始出现了市场化趋势,土地越来越值钱了。土地的减少,让我们逐渐认识到了资源的危机性。耕地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城市面积的扩大,农村的耕地日益减少。娱乐场所的建设,盲目地搞开发区,无项目圈土地,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花园式加工厂,生产作业的空间小,却用绿化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这样的土地资源以低价甚至是无偿地交给工地,就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土地,养育着我们每一个人,给我们提供了食物,让我们可以建立遮风挡雨的房屋。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13亿人口的生存需要靠土地来加以维持。所以,我们必须要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并且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我们要减少对耕地的污染,恢复对土地的原生态建设。我们国家需要颁布保护耕地的法律,切实保护我们有限的土地资源。这样,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继续下去。

尾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多太多,我们看到了日益崛起的大国蒸蒸日

上的同时,也看到了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我们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切实颁布一些国策,来应对我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看到了上海浦东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河北农村连每月两块钱电费都掏不起的现实。曲折的六十年,沧桑的六十年,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历经磨难的新中国更加地顽强;辉煌的六十年,光荣的六十年,六十年的伟大成就,不断进取的新中国愈发地闪耀!

推荐第5篇:国情普查

5.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规定

1.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1、检验判读的正确率,发现判读过程中的误判,指导修正判读数据。

根据各地区自然分异、人类活动的特征以及信息提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修正判读过程中出现的误判,检验遥感解译判读的正确率,并对判读数据进行室内修正。

2、建立代表性地物类型的遥感解译样本,指导自动分类和人工解译。

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物类型,采集实地影像资料,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数据库。

3、为成果应用阶段判断数据质量情况提供客观依据。

外业调绘核查留下的资料和记录,可以为使用成果的用户提供判断数据质量情况的客观依据,并据此合理有效利用数据成果。此外,获得的地面实景影像资料,可以为相关专题分析、多媒体制作提供素材。

原则:

1、外业调绘核查应严格遵守走到、看到、问到的“三到”原则。

2、调绘核查应注意特殊地物,把握一般规律性地物,做到调绘核查结果全面可信。

3、实地覆盖类型与影像上所反映的覆盖相比,发生非季节性根本变化时,参照技术方案,原则上以调绘核查为准。

4、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基础作为野外复核的重要资料,综合考虑自然、经济、人力条件制定可行的调绘核查方案。

2.简述外业调查的基本步骤

1、明确外业调绘核查范围

2、确定外业调绘核查内容

3、选择外业调绘核查方法

4、确定外业调绘核查线路

5、外业队伍组织与后勤准备

6、外业调绘核查实施

7、提交外业调绘核查成果

3外业调查路线遵循原则

1、外业调绘核查应严格遵守走到、看到、问到的“三到”原则。

2、调绘核查应注意特殊地物,把握一般规律性地物,做到调绘核查结果全面可信。

3、实地覆盖类型与影像上所反映的覆盖相比,发生非季节性根本变化时,参照技术方案,原则上以调绘核查为准。

4、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基础作为野外复核的重要资料,综合考虑自然、经济、人力条件制定可行的调绘核查方案。4地表覆盖分类核查和地理国情要素调绘内容

(1)地表覆盖分类核查。

1)对底图标注的地表覆盖类型、覆盖范围进行全面的核实确认,尤其对解译过程中无法确定的需重点调查图斑进行仔细判别、确认。

2)前后时相影像发生变化或实地地物与影像不一致,属性变化部分,需仔细确认新的地类属性、范围。对不够上图标准的图斑,可合并至周围主要地类中。

(2)地理国情要素调绘

实地调绘地理国情要素实体、属性、范围、要素关系,按照实际情况做适当修改和增删。具体包括:

1)确定地理单元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是否正确。 2)确定构筑物的范围、名称。

6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规定

1.简述基统计的目标和原则 原则

(1)坚持尊重现状、客观准确的原则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以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客观

真实地反映自然地表和地理要素的现状,客观、准确地表现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

布状态和空间关系。

(2)坚持统计为主、分析为辅的原则

基本统计是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的基础环节,应以空间量算、算术平均法、极值法

等统计方法为主要的手段,同时辅以基本空间分析方法,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通过统

计计算及逐级汇总,获取地理国情要素数量、密度、位置、高程、范围等基本指标,反映

地理国情要素的基本数量特征和分布特征。 (3)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计指标是基本统计的重要因素,基本统计指标的建立、指标的统计计算必须以科学

的理论、模型、方法为依据,同时应注重统计指标的可获取性和可操作性。 (4)坚持层次分明、面向服务的原则 坚持从低级单元统计、高级单元逐级汇总形成不同层次的统计成果,向社会公众、政

府部门提供科学、客观、综合、权威、统一的基本地理国情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与日常

管理提供公共基础数据,同时为各种专业普查或调查工作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 7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

1.元数据内容

根据数据生产阶段确定的元数据内容包括成果数据基本信息、数据源、数据采集外业调绘核查、数据整理编辑、质量检查、成果验收和成果总体精度8个方面。

2.元数据内容中可以在资料分析阶段获取的内容有那些

3.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元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元数据在数据格式和数据存储上有何区别?(答案不全)

4. (没有答案)

8.遥感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

1.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有哪两种类型及它们有什么关系

2.地面照片尺寸、像素和存储有什么关系

3地面照片拍摄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4.简述遥感影像实例裁切的注意事项

9.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汇总上交基本要求

1.甘肃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最终的普查成果包括哪些内容

10.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检查验收与评定规定

1.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控制总体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 ”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具体内容

2.地表覆盖数据成果质量元素有那些(没有答案) 3(没有答案)

11.甘肃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1.本次普查安全管理的方针是什么?在安全管理方面省办和项目承担单位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2.安全管理包括那些方面

3.沙漠戈壁地区作业有哪些注意事项

推荐第6篇: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在周二的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大型记录篇《国情备忘录》,由于上课的时间问题,只看了前面一部分,大概有一小时左右吧。虽然只有这短短的一小时,但是对于我来说可是受益匪浅,感慨万分。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速度之快,发展之好,我身为中国人,为之震撼,为之骄傲。

《国情备忘录》用了鲜明的对比来陈述一些事实。2008年金融风暴,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而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在这对比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领导人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效。也只有认清我国国情,才能使我国在未来走的更远。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1978年仅为1.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看到这些对比使我心情很复杂。开心,骄傲,因为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增长。但是在我看来,在当时我国的重工业不发达,技术不先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原材料的出口来带动经济。这些原材料出口后经加工,加工后的成品回到我国,这中间的差价是可想而知的。想到这些使我心情非常的沉重。“北京共识”的达成体现出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成功,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我国的肯定。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的问题。在做“除法”“乘法”时,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变成一个大问题。可利用的土地、矿产及其他资源总量都并不丰富,而且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整体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资源的严峻形势,应该是很让人触目惊心的。我们不应该浪费,奢侈。其次是飞速发展带来了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偏远的农村,连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而为了追求奢华,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低,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曾在在两会上,我们听到政协委员冯培恩慷慨陈词,列举了一系列很有说服力的数据,证实了种种公款消费的铺张浪费。好在国家早就重视三农问题,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使我国贫富差距慢慢缩小。

我们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努力奋斗,早日实现。

推荐第7篇: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姓名: 张璐

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在毛概课上,我们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感叹、感慨、深思与担忧一直伴随着我复杂的心情。我感到好久没有这样震撼我们心灵的片子了,精简却深邃的解说与真实而又引人的画面一次次敲打着我们曾经近乎麻木的神经。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在现在的社会里随处可见可闻,但《国情备忘录》,在令我们喜悦的时刻引人深思和清醒,在叙说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国情备忘录》的辉煌篇章让国民看到建国六十年来我们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六十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新中国成立是一个不平凡历程,充满奇迹,充满辉煌。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把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到历史进程中和世界范围内作一番比较,才能看出其整体面貌和重大意义。

在上大学之前,我对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怎样认识我国的国情之类的问题了解得不多,但是通过观看了《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和“人口大计”后,我对我国的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国情备忘录》从当前发展和我国的人口、三农、土地、资源、环境、民生、创新和教育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出发采用了一系列的准确数据和现实存在的事实说明了当前我国的国情。

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巨大的袭击使我国带着巨大的伤痛圆满举办了北京奥运;华尔街风暴的袭击,全世界经济都陷入了全面衰退,只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增长经济体的国家,完成了世界上又一次超越;载人航天、高铁等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彰显了我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对于新时期的我们来说,我们都应该意识到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重要,看到我国辉煌,饱受世界瞩目和赞赏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总的来说是中国的辉煌,但矛盾突出,变化已经成为我国最显著的特征。

二、作为人口大国,虽然我国资源量、经济总值都居于世界前列,但一旦除以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一切都靠后了,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资源。

三、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我们现在的农民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三农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我国人多地少再加上机械化,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出现两个现象: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可见“三农”的滞后仍是一个大问题。

四、发展要占用土地,建设用地在不断地侵蚀耕地,我们要保护耕地,更要保护生态。

五、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环境破坏严重,治理环境,刻不容缓。

六、就业难,如:“各类就业难的人员和零就业的家庭,以及妇女、残疾人、复转军人同样是无法忽略的劳动供给群体,高校毕业生更绑紧了全世界的神经,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0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住房难,如:“广州的朱千培、冯春娣夫妇,一家四口在这个阴暗狭小的房间里已经生活了很多年,20平方米的空间是全家人每天生活的全部范围,房子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医疗,如:“面对高昂的药费和高贵的生命,我国不少农村,都有这样一句话:„小病拖,大病扛,重病才往医院抬‟。”养老,如:“在农村非常突出,面对子女外出务工不在身边的生活。空巢,是许多老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七、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由此可见,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时不能解决和扭转,就使我国将长期面临和解决这些艰难的问题和矛盾。

看了这部片我认识到中国的国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面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实施的新思路和政策措施,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和平发展道路.

推荐第8篇: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震撼,祖国的日益强大使我由衷的感到骄傲,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使我有理由相信祖国的明天将是无比美好的。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因此人均占有的资源相当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的快速发展。此外,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温总理曾在政府报告中说过,“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鼓舞了新一代主人的我们充满希望的面对未来,努力学习致力于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使我国更快更好的均衡发展。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片中可以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尽管拥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但在企业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依旧处在最低端的环节当中,核心技术的严重匮乏仍旧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2008年的奥运会前夕,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这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

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并予以积极的鼓励。作为新时期主人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观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们目睹了祖国的生机勃勃,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富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祖国的奇迹,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成为一个超级强国,但是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一面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我们仍旧十分落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国情备忘录》同时让我们国民在无数的赞誉中清楚地看到辉煌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我们的资源版图越来越小;我们的耕地面临着诸多被吞噬因素的危险;碧水蓝天越来越难得一见;巨大的人口压力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滞后的三农问题仍在牵制着全局发展;就业难、住房难与看病难导致的矛盾有日益严峻的趋势;我们的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方面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最为核心的民生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各方各面的贫富差距及差异持续拉大。

因此,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祖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现实,每时每刻都要做好准备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情备忘录从《中国之谜》谈起,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紧接着第二集谈到了人口问题, 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 ,现在看来仍是一个未知数。在第三集中,讲到了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虽然农民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民不小康,中国就不能完全实现小康,因此要重

点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力图实现全面小康。《苍茫大地》和《资源扫描》两节则讲述了中国的资源现状,使我们更好的意识到中国仍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要切实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山水之间》一节则提到了被称为“长江女神”的大型水生动物白暨豚,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不合理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平衡,给予我们已警示。 第七集《民生纵横》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堪称“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我们1997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但人口老龄化以后,养老基金缺口达上万亿元。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且80%在城市,20%在农村。中国656个城市中,有不少城市没有建立廉租房制度。在《创新元素》一节中提到了珠峰火炬接力,这是一个伟大的传递,诠释了祖国的实力。从体育的角度看,意味着人类能够达到勇气和耐力的新高峰,但是,同样让外界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创新的力量和决心。在最后一集《中国脚步》中提到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尽管起步晚,但是中国却成功地接过了产业转移的接力棒,接力棒带来外国的丰富资本和最新技术,我们的脚步后发而先至。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各种风险与挑战。

总之,《国庆备忘录》使我对祖国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让我有理由相信祖国的明天是美好的.

推荐第9篇:时政国情

国情——“台风”来袭,意志不摧

材料:

本报讯 “菲特”已匆匆离去,但它开启的“狂风+暴雨+大浪”模式却在浙江大地留下一片狼藉。早在台风来临之前,全省各地就按照“不死人、少伤人”的原则,以人的安全为首要任务,从省到各地市、县、乡镇、村,都做了充分部署。但防台力度这么大,还是抵不住“菲特”惊人的破坏力

台风卷走浙江47个亿、435万人受灾

10月14日,记者从省防指了解到,据初步统计,截至7日12点,全省有11个市52个县(市、区)605个乡(镇、街道)435.1万人受灾。此外,“菲特”造成我省倒塌房屋0.22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83.04千公顷;公路中断382条次;供电中断676条次;通讯中断158条次;损坏堤防1547处、84.92千米。据悉,我省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7.37亿元。

台风虽走,仍不能马虎。目前全省各有关部门仍按防台预案认真履行职责。防汛水利部门及时掌握台风动态和雨情、水情、风情、工情、汛情和灾情,气象部门严密监测、精心分析、滚动预警。省军区、驻浙部队和武警、边防、消防部队积极协助地方转移群众,排查危险区域和隐患点。截至7日6时,全省安全转移人员82.4万人。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赵法元提醒,接下去全省各地仍有大到暴雨,需警惕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目前省防指继续维持防台二级应急响应。

10月14日18时起,杭州防台Ⅲ级应急响应已转升为防汛Ⅱ级应急响应 10月14日杭州发生地质灾害3起,分别是:西湖区梅家坞梅灵南路旁一茶山发生坡面山体滑坡;余杭闲林闲祝线百丈山隧道口山体滑坡;萧山戴村镇骆家舍村一农房因山体滑坡受损。所幸无人员伤亡。 体会: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的发生,无论从频率还是烈度都已经相对于以前大大提高了。仅进入新世纪以来造成了严重损失的就有2004年末席卷东南亚直至东非的印度洋大海啸、2006年重创美国南部的飓风卡崔娜、以及2008年的中国四川大地震、“莫拉克”台风、以及今年的“菲特”台风等。无论究竟是何种原因引起了这些自然灾害,对各国政府和社会而言,建立高效的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灾害和灾难是两个不同层级的概念。灾害是自然界产生的,而灾难则是人为引起的。每一次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但会在物质上造成巨大损害,同样也会对社会关系造成严重的冲击。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其后果将会在自然灾害结束之后一直延续下去,自然界的灾害最终成为社会的灾难。对自然灾害的救灾抢险绝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它同时也是一项极为浩大的社会工程,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群体。灾害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救灾行动同样也对于人的精神有着巨大的冲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受住了又一次的重大考验,它的英明、果决坚定了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在恶劣条件下,我们党和政府的态度及行动,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一切为人民的观点,反应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正如温总理曾说:“多难兴邦!”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面对并战胜各种灾难。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力量,乘以十三亿,就足以摧毁半个地球。我们坚信,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其指导的先进性和先锋对的作用,总是走在困难的最前面,想群众之不及,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之不。

经过这次台风,让我在感慨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使我对党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更加坚定了入党动机,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和党建理论知识修养等方面与党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会不断向党员学习,按照党章之规定来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做以以党员的要求来严格约束自己,绝不给组织丢脸。我会在党组织的教导下,在理论知识的不断修养中改正我的缺点弥补我的不足,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

推荐第10篇:立足国情

立足国情,保峰填谷,促进均衡发展

----也谈优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全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均衡发展,就必须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均衡配置师资,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进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保峰填谷”,可以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共赢”,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必须立足中国国情,需要注意什么?

一是要资源共享,整体提升。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既不能走日、韩等国整齐划

一、“削峰填谷”的老路,也不能走英、美等国任由市场配置教师资源的弯路,而是要“保峰填谷”,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共赢”,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办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二是要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实行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政策兜底与激励引导相衔接,探索流动层次、流动范围、流动类型和流动方式的多元互动。统筹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等硬举措,形成整体推进工作的合力,标本兼治推进均衡发展和择校问题的解决。

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既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也是件难事。优秀校长教师的成长需要很长时间,期间有体验,有反思,有互动,既有业务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又有感情的融合与升华,尤其是名校长名师对自己的学校有清冽的认同感,如单一强制实施几年,事实上对校长老师的成长是一种打断,因此单一采取刚性流动是不可取的。因为交流轮岗直接关系到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学校等方面的诸多利益,处理不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影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甚至形成社会稳定压力。所以为了做到相对均衡,必须采用“柔性流动”,其实现的手段不是单一的。

如:建立农村校长、教师岗位特殊津贴,吸引优秀校长、优秀教师自愿到农村任教。 在干部选拔任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共同体、集团办学水平的提升。

对带班教学、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活动中教师的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估,给予不同程度的金额的奖励,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便扎实的开展工作。

确保让教师愿意支教,从而确达到让每一所学校的每一门学科至少拥有一位领军人物,让农村的孩子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的目的。

第11篇:《国情》读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经济管理学院

商务3101郑红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国情备忘录》,用了一个多小时,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念片,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它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展现。作为我们在看过此片后不禁为伟大的祖国的可喜变化而感到骄傲,更是从深层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任,因为我们在看到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尚未解决,可以说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国情的复杂性,它不再离我们遥远,而是让我们有了新的视角,理解一些政策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额指路灯。

有一期讲的主要是民生问题。从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障体制、就业保障体制和住房体制方面讲述中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这应该是立国之本,是政府的第一要务。从整体上来说,我们英爱看到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进步。特别是在近阶段国家有许多相关的政策。当然,从某些具体的点上看,民生上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所谓任重道远。这就是我们的国情,我们应该有我们的国情备忘录。客观的说,中国长期所积累下来额民生问题快速解决显然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面对快速经济发展和全球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前提下。至少我们应该看到,各种体制都在进步,但是同时在就业、住房等问题上还有很长的

路要走。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同时随着毕业的高峰期,就业和大学生毕业生的住房问题就更加凸显。对于中国人来说,安居才能乐业,而对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安居乐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求。但我相信,如果细心观察总会发现这些问题正在被慢慢的解决。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用“地大物博”来形容中国的富饶。的确,如果单纯从数量和种类上来看,我国的各种资源如煤炭储量,石油储量,天然气探明储量,金属储量等等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然而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资源,地区性分布不均,资源的品位较低。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一个更加特殊的现状,那就是,再大的资源储量,用13亿做基数来除,都将是一个很小的结果。况且,中国在多种资源方面都是很大的进口国。如果不执行强有力措施的话,那么有可能就会浪费已经严重短缺的资源。2005年,上海市政协委员沈思建议:应该尽快把“我国地大物博”这种描述退出中小学课本,强调人均的不足,提倡节约意识。确实, 如果把地大物博和我们中国迅速推进的工业化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再来看我们的资源,就会发现,地大物博这个概念,它发生了变化。而如今,我国已经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像这样一个正行走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大国,对能源资源的高需求不可避免。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资源的缺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又必须发展经济,我们正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13亿人口现在占了世界人口总量的20%,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的资源已经被这些发达国家消耗掉了60%。所以,大量地依赖进口资源来支撑我们中国完成工业化,这

条路我们是走不通的。 2005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明文规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12篇:中国情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人!”这句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跺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人!”张力

10613

无题

有一所港湾,转泊中国人的乡音,无须叩问客何处来。

浅黄的肤色中亮着 扬州的驿马 长安的宫阙 湮远成为一种亲切之后 风是历史的箫声 倾听如一首梦般柔细的歌

有一种永不屯点的城堡 汇集着中国的二十四番花讯 你是不用泥土也能生根的兰草 饮霜雪的冰寒 绽东方的芬芳 鲜明矗立的旗像 黄河的浪东流 永远向着阳光的一面

有一座璀璨的浮雕 亮丽着殷墟仰韶的玄黄釉彩

烟云变幻 一如西出玉门关外的信使 海便是你心中的丝路 孤帆远影 故乡的明月 是仰望北斗的磁场

你乃成为一位细心的收藏家 就是不肯典当从祖国带过来的家私 五千年,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拍卖的古董 而是一盏会带来幸福和好运的神灯

张力

第13篇:国情论

从《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中获得的思考

吾实言,看完这部影视资料后,毫无思绪,唯有一丝平常者都可能有的触动,而若要即谈思考,可以说是一头雾水,茫然无语。但这又是国情、国事,不仅仅是政府之务,亦为吾有志青年之事,且紧密相关,那其间之重要,则不言而喻,吾辈将为国家之接续,将做神州之主人,将负先贤之重托。也是每一中国公民之责。解读国情,无非是为着前进之路,以至不会偏颇入谷。而解读又无疑更密切于精英、领路人。我们,尤为常人(执行者)虽不必像他们那样兢兢业业、劳神苦思,也不能充耳不闻,毕竟我们不只是执行者,我们还是主人,如果主人没有一点意识的去做事,就很可能沦为奴隶(工具)。譬如,一家之长——父亲或其他人,如果不了解家情,妻子或其他人在里面搞什么也不清醒的话,那这个家庭就好比建立在泥泞上,而下面就不会那么坚实,一旦上面动静够大,陷入不复之地也就并非耸人听闻了,而当今现实中,尤其被事业、生计压着的人(养家之人),因不闻家内事、家里人而致家覆之例我也曾耳闻目睹过(经济与法周末版之恶魔邻居)一些。

我们(固然不止于受过或正在受高等教育的人,而这部分人是理所当然解读国情之人,尤以其中的有志有力的青年更甚。因为这些人及具成为精英、领路人的可能,也就有必要早作酝酿,毕竟在谈急中生智时,或许我们不宜忽视它的前提,没有凭空造就之物,没有从天而降之食。那么要生出智来,就有必要早作或看似无关的酝酿。毕竟刚入大学的人还不是那么明晰将来之路,而一旦当他成为如政府领导之类的领路人时,再来关心国情,固然勤能补拙,但毕竟会更可能有更多不必要的麻烦。自然也包括常人,如农民工等,是有了解国情的需要的,不必苛求去解读国情,但也不能浑浑噩噩,不了解或不愿了解自己祖国的人,大概也没有谈爱国的底气,理论上说是如此的,不过现实往往不是如此贴合,毕竟我们的生活中不乏或已经不乏这样的人了——高唱爱国心,干出匪夷事。若问理由在,不知答何宜?那么我们这代人以至下代人就有必要做出如此的表率和开拓——了解国情、解读国情、担负使命、完成使命。我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好比开路和铺路人,学习好比走前人开通的部分,创造好比继续开前人没开通的,因为生命在于接替,而这条路是永远也不能完全开通的,甚至包括人灭亡的那一刻,而我们就有必要努力开得更长,因为那里摆有也藏有我们需要的一切,当我们撒手后,我们的子孙,亦将沿着这条路,来到我们倒下的地方,拿起工具,继续开凿。固然能来到这里的人必定是有志有力的人、必定是勤奋的人,这里的范围毕竟有限,不可能容下所有的人,也不会在容下的人里显得那么拥挤,总要开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长的路,而这无疑需要先解决认识问题,因为有人曾说,中国人,伟大之处在于,一咬牙,什么奇迹都顾怜人间了。且不必计较此言语的标准性,说白了,就是认识问题的解决问题)是未来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我们不能做糊涂的爱国者或虚伪的爱国人。所谓糊涂,就是看上去的爱国及其行为,其实所起的效用并不一定达到当初的目的,甚至起相反的作用。譬如,中非对峙过程中,关于黑客攻击或门前示威等行为,更有可能使事态升级,反而成为对方反驳的理由,至于这个主权问题,或许我们一开始就不该拿出来谈,更别说下黑手了。所谓虚伪的爱国人实则为倡导爱国而行不爱国事。譬如,一些所谓的专家忽悠,自然专家有他的目的,但他表达出来时,并不一定为我们看清楚。而这些,我又极不愿做过多的论述。因为我主要谈的是国情。在此仅作完了本文的引言。

现在,只谈谈我对我国国情的看法,而这主要来源于我对《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的一点思考,虽然我看了几多遍,但也终究只看出了些许眉目。尽管不是足够的准确、全面。

影视中所谓的中国之谜,说白晰点,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违背了西方所设计出来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更神秘的说法是在西方的一套套经济理论里,竟找不到一个可以为此现象辩护的理论,就难免让学习这些理论的人倍感费解甚至迷茫。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由此,从1993年开始,一批西方学者针对中国经济,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之谜。

1993年,罗纳德.麦金农提出了“中国之谜”,让他大惑不解的是中国奇特的金融状况:中国财政下降,中国政府打开印钞机,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未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在他看来,“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现象”是“中国之谜”(在此,我所能做得微不足道的解释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人口之多,以至人们常说的中国市场潜力之大。到今天,我们任习惯用潜力来形容,而经济取得大发展的今天,尽管富人是少数,我们也不妨如此来假设,有百分之十的中国人有能力并有意愿消费,那么需要的货币流通量就不是少数了,固然创造而供应的也不是少数了。只是中国市场发挥作用的同时,极有影响力的政府调控也在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的通胀也因此是缓慢的,不像西方的显得那么突然和措手不及。但是近来,中国人似乎也感觉到了市场经济下的物价的压力)。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的疑问则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根据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各国的改革经验,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之后,经济大萧条将尾随而至。中国却出现了改革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的反例(诚如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杰弗里.萨克斯认为的那样,中国的经济成就之所以超越苏联、东欧,在于中国独特的经济结构。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农村,这成为中国劳动力的源泉,在国有部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没有达到整体经济承受能力的底线之前,通过推行渐进式的变革,使大量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这里的关键在于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并不如苏联等的那么激烈和急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是从经济开始的,是从试点开始的,毕竟这样温和的、条理的行为是有极大回旋余地的)。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同样认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原本不可能获得今天如此大的成就(不是唯心论者都以为符合客观规律办事是绝对的真理,那么又何必要让行为一定去符合所谓的经典的、科学的理论呢?但事实上,有些非唯心论者已经这样思考了)。

这里引发我思考的是,以“中国之谜”的命题的提出,是不是一个好的词,用于此处,“中国之谜”或许更像一种神秘主义的学说。譬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们所倡导的那样。蒙上神秘的面纱,似乎也能触动甚至激起中国人的自豪感,(张维为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代表了“中国模式”粉丝的情绪体验与观点表达——市场开放与政府推动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颠覆了公有制企业没有效率的传统观点。有人便开玩笑称,张维为教授的书,可以让老百姓多看看以增强民族自信)。但这绝不是中国人最终的归属。相反,是要搞清楚,透过这些疑问认清我们的现状,找到我们的路,解决这些疑问带来的现实的困难,切不可如佛家之不可言云儿等。更明确的说,我不认为这些问题很难解释甚或解决,也许是门外汉的原因,但我坚信的是这绝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样神秘以致难解甚至无解(黄亚生的《“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则试图对“中国模式”进行祛魅化,“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不独特。中国实行的是价格自由化、企业非公有化,这其实就是市场经济的模式,中国也在走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学家张维迎与黄亚生遥相呼应,同样认为不应迷信中国模式。中国经济的“撑高跳”是否完全参照西方的动作要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跳得很高(尽管腾空跳起的方式被某些人看来古怪、笨拙),但会存在什么“后遗症”,以及未来到底还能跳多高。确实,不要迷信中国之谜,像迷信绝对精神一样)。

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取得的成就(亦即他们所说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浩如烟海,却找不到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崛起的理论,任何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套用都显得不伦不类。于是,新的词语出现了——中国之谜。这里所说中国之谜,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奇迹之谜。西方看我们是谜,我们看自己也是谜)在于中国人的努力,努力把握住了个相和共相的东西(基本找到了调和的点),个相在于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必然离不开政治的***(如他们所言,改革开放把市场引进来,可政治仍在市场的领地内徘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伴随而来的便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建设观及其方法。共相在于中国走出了改革开放之路,也就是较为成功的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正如邓小平说的那样,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相反,资本主义亦可以搞计划经济——政府干预。譬如,韩国的五年计划。这就是共相的东西,但绝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固有的国情,而这种国情更多的是要求我们顺其道而变、以进。阿根廷的困境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在经济建设方面,按照西方所设计的那样,结果也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经济的拉美化”。中国经济的成功(自然也不排除失误)则在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这绝不是套话或空谈。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它的科学性,但事实也证明着我们的不成熟(对国情把握得不够,以致失误不灭,困难尚存),这便是事物给我们的两面性。黄亚生等人也担忧如果过度神化“中国模式”可能导致拒绝深层次改革,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反对“中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速增长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独特的儒家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这一主流观点。同时我们的文化血缘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将西方经济学全盘照搬视作中国经济变革的金科玉律也需斟酌。 既然在西方找不到合理的解释,那么就不妨在国情中找找。一方面,中国的特殊不仅仅在于他走哪一条路和怎么走路,还在于这条路上的东西,譬如下坡、弯道、泥泞、天气„„而且这些才是更本质和普遍的存在,但似乎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或许人们都向往并将目光投向结果,以及达到结果的独特的方式,因为他们觉得这种独特是足够理性和易被理解的,当独特方式不合理时,人们便有一种神秘感附之其上,而不问它大或符合了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人们难以发现或不愿发现最普通的独特。譬如,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当初工业经济刚起步的英国。而这样的独特才是我认为的重要之所在。另一方面,西方的理论也不是一蹴而就、凭空造就的。在黄亚生等人看来,即便是那些镀金“普世价值”与“基本原则”的西方经济学原理,也仍在周而复始的否定之否定中摇摆和蜕变。换言之,这毕竟来源于长期的大量的工作(也包括大量的实践),那么就有必要再造出一套符合中国发展的理论了,因为历史反复的证明着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囊括宇宙。西方的那一套套也就不是绝对的了,但也不可否认它一定的功用。正如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革命一样,虽然推翻了牛顿的经典力学论,却也否定不了它在某些地方任然起到的功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认为“中国之谜”的瑰丽在于,“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这里的不合理就仅是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的。如果现实中有了这样一套理论,那么符合它的实际也就不会被认为是荒唐的了。譬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满怀憧憬的同时,却也伴随着西方一些人的嘲笑。 而这些在弗里德曼,这位对中国经济“情有独钟”的经济学家看来, “只要能够给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能够获得,或者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是我认可的,不必局限于理论的桎楛。只要管用,而管用又不得不依附一定的理论说教。譬如,中国搞市场经济时不得不遵守一定自由的原则。

既然如此,我们便不必执着于上面的困惑了,亦即有必要更多的从国情这一普遍存在中寻求答案、追溯缘由。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但这句话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描述出我国的基本国情。多年关注中国国情的学者胡鞍钢对自己的国家曾感慨道:“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研究国情就如同读一部天书,天天读,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也读得不是很懂,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因为中国太大、太复杂,它不仅每年在变化,每天都在变化。”那么,到今天,我们的国情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以为其中有一定的暂时的静止状态。好比人,一个月他是如此,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他依然长这样子。除非他死了,否则我们还是管他叫人。我所理解的现在的基本国情是,除了人均经济水平外,还有素质普遍低的问题。也就是说,物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而这样的满足又是有限的,表现在非普遍的富裕上,也表现在非个人无限欲的满足上),精神开始或本身就是空虚的,这无疑会越来越突出,也就是人家说的,有些人仍以“穷人自居”,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却找不到根源。

寻求中国发展的缘由,说白了就是寻找到中国发展的动力。承上所言,人们曾经理解的中国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从这里的分析入手。人口多,换言之,人力资源丰富。(的确,也存在另一个常被谈及的问题,乘法和除法。也就说明我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在工作,并赚取到了平均的额外;有些人则没有工作,或说没有赚取到平均的额外,而消耗掉了工作之所取。这里就存在着财富的多和少的问题)。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生力体现——解放生产力。而仅仅是解放了生产力,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提高)生产力甚至可以说是被忽视了的。那么中国三十年来的发展动力就在于对中国人的努力地第二层理解——低端、廉价劳动力的财富的创造。那么,我们便寻找到了一直以来的发展的动力,总体看来,中国以劳动而非科学技术取得硕果。譬如印度。但我们的不同在于,我们打的是社会主义的旗帜,贫富差距不如印度的那么不可收拾,尽管印度也是金砖四国之一。亦为上述对中国人的努力地第一层解释那样,把握住了共相和个相。当我们再和日本的发展比较时,也不难发现,日本的立足点是发展生产力,但这就符合他们的国情。我们却还达不到,以致最初时有被忽视了的嫌疑,亦如我之前的论述,要急中生智,该要有所酝酿。现在,当我们再次倡导人才强国时(符合现在的国情),却似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毕竟一般的群众不太配合或说还没有这种观念,尤以农民工为甚;而政府之一些行动者也似有得过且过之嫌。结果就很明显了,用一些人的说法是,同时,我们又有新的迷茫。挥洒着大红大紫色调的宏观背景,让你陌生又熟悉。大国正在富有,而有些人仍以“穷人自居”,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却找不到根源。,牢牢牵动民众喜怒哀乐神经的房地产,价格曾一路扶摇直上,在重拳调控下,才逐渐趋于理性。为什么房价调控难度这么大?(事实上,市场经济下的美国也存在如此的问题)。为什么伟大的改革并未产生伟大的企业?为什么高利贷愈来愈猖狂?(利的诱惑超过了良知,钱的效用超过了公平。我以为,若要以经济图社会之安康,实则非根本之法,但也不能忽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用)„„

底子薄,即是我们的基础弱,分解开来就有可弥补的基础,譬如起步晚、可造化的基础,譬如人力多;先天缺损的基础,譬如资源贫、难以自握的基础,譬如日本的资源命脉。事实上,我们习惯了针对式的解决,即问题出现后,大概才意识到该做做诸葛亮了。人们都说搞发展要符合国情,却少有人谈及做事情要符合可能的国情。说的就是这种习惯。或许美国人比我们好的一点是,几十年前他们先辈做的事情(如控制日本、联合菲律宾、入驻阿富汗等)就很贴合现在他们做的或已经做好的事情(譬如,人们意识到的中国被美国包围了)。这更可能说明的是,不是巧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思维。而思维发挥高尚的作用,在于高尚的思想的支配。到今天为止,底子薄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唯一不同的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的钱袋是不太薄了,然而,一些意识好比意志的东西不如曾经厚了。换言之,曾经的一些薄底子被加厚了,现在又多出了一些好比曾经忽视了的薄底子。

现在多出来的薄底子或说迫切的问题,即是大家共识的经济转型问题。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直言实现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换言之,我们的动力来自哪?又将来自哪?一度的共识是,复兴的动力来自经济,经济的动力来自劳动力(苦力)。而现在的共识(更重要的)是,复兴的动力来自经济,经济的动力来自科技(人才)。就这个问题,我以为,我们的国情是普遍的素质低,也就是新加进的国情。不是批判或打击,只是我的一个认识。普遍的素质低包括两个方面,道德和能力(科技)。现在,人们普遍强调的是科技强国,或政府更重视的如此。那么我们再看看日本的发展,他们怎么做到的科技强国。他们总不是一开始就教育他们的未来花朵科技学识吧,而关于品德方面的一开始就成为他们教育的基础,成为他们的共识(自然自觉)的东西,譬如爱国。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学非养。譬如,当大部分人都做坏事时,突然有少部分人在这里倡导或做好事,自然成了不自然(异样)。道德的素质是骨子里的东西,或说是信仰。中国人共同的认识是先苦后甜,这本身无错,但用到实际就不一定了,由于在某些人那里一直以来缺失的道德信仰,当财富积攒到超过他们以前习惯的程度时,他们便不再坚信苦了,进而可能无节制的甜——挥霍。譬如暴发户。没有的时候只能苦,并以会甜来安慰,固然好,那甜了又该以什么来安慰呢?慈善还是挥霍。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走过一生究竟想留下什么、带走什么?名、钱还是„„我的信仰是,带走回忆,留下记忆。回忆随我完全的消失而消失,记忆随人的不必要而渐亡。但更可怕的是我们已经成形的人缺失了这样的意识,总以为高尚的遥远、伟大的空恋。

能力的低现在又出现了两种情况,曾经的厚——意志力(体魄)正逐渐消殆,曾经的薄——普遍智慧也逐渐被浮躁(满足丧失理性)所取代。精神的作用来源于对道德的坚定,能力则以之为基石。这便是我对我国国情的一点解读,而这样的解读是完全可以在《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中找到模型的。

现在也是该进入本文的结语的时候了。

承上所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跳得很高(尽管腾空跳起的方式被某些人看来古怪、笨拙),但会存在什么“后遗症”,以及未来到底还能跳多高。诚然,我们都渴望国富民强,但少有人说民富国强,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思路。但国富民强只是目标,至于怎样转化为现实却成了个不小的问题,而这样的工作又离不开对国情的解读。有人认为,“自主创富是不是最终谜底?国富的外壳再坚硬,里面隐藏的也是一个个脆弱而敏感的人,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希望过上好日子,这才是国富的终极目标,即藏富于民。有无数个路径通向“藏富于民”,如体制变革、法治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回归、对外开放,它们将“藏富于民”从纸上政策层面深入到现实层面。所有要素,归根到底不外乎自主,它才是中国奇迹之谜的最终谜底。漫长的时间经络不断分化、拔节和抽芽,有选择、传承与背叛,所有时光之尺的衡量标准,都逃不过“自主”两个字。不管国富民富,不管是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的发展,皆基于民众自主创造。”那么,我们想的富是什么,强是什么?即强什么,富什么?首先是道德,至少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固然,这里存在着一个可塑性的问题,小孩的可塑性自然强于我们,可又是我们在塑他们,不管是直接的教还是间接地给他们模仿,毕竟这样的社会是我们造就的。那么就像日本人那样,首先是我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我们的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同理,树一个社会大概也就要这么久了。亦即今天的日本社会已大异于明治维新时的社会。那么,我们意识到了就有必要将目光放在儿童教育上。我的观点是,教育不是谋生的目的,虽然是谋生的工具,但绝不是我们谋生的信仰。事实上,没有意识到的一般的人们不是这么做的。也就是我的坚定认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搞教育,虽然每个人都在搞教育,尤为儿童教育,因为我们总有好为人师的(潜)意识。而尤其在对待儿童教育的问题上,我想人们或多或少会觉得这是教师们的事,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扔给了别人。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胸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而广之,教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我所认为的我们的国富民强的出路。

用这段话来形容就是,“在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中,东方涌现出一块巨大的、美丽得人间少有的玫瑰色的云彩,它摆脱一切,独自浮现在天际,看起来像是一个微笑,像是来自陌生的远方的一个问候„„”(卢森堡《狱中书简》)。

前行的路还很长,正如2003年,任仲夷表示的那样,中国改革仍未过大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要以为这是杞人忧天,也许死亡就在明天,但今天的事就是留下该留下的,而不是花掉该花掉的。同样,这种酝酿也不要过于负担化。的确,张维为教授的书,可以让老百姓多看看以增强民族自信。但我们还需要稍作修缮,谈国情,不是要将其神秘化来达到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的最后目的。

2012-05-04于南宁

第14篇: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13信息与计算科学 张晶 0131123044 国情备忘录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不止回顾了过去的中国的发展过程,描述了现在的中国的地位与现状,更对未来的中国发展战略提出了预测与要求。 全片对于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业发展,土地资源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地震的伤痛,奥运会的激动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于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成为了发展最快的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各国学者如美国作家就说到,中国企业在世界中所占比重很大。过去30年,中国贫困人口众多,30年后,减贫成就,中国约占2/3。外资的投入,让中国为世界经济也做出了贡献。各国报刊,书籍,电台等称“中国经济飞起来了。”但中国的经济并不符合西方理论框架,这使得中国经济模式也被各国学者称为“中国之谜”,即不符合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合理,但很管用。对于经济总量,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德国,但却不得不面临两个现实。

1、.除法:不管再大的总值,再多的拥有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2、乘法:不管再小的需求,乘以13亿都会变成天文数字。这就是让世界都为之惊讶的中国,它可以造出国外专家直言不可能的大桥,创造让世界为之惊讶的奇迹。在中国的每一片土地都有着不同的景象,在缺水的甘肃,这是中国;在炫彩的洛阳,这是中国;在北京繁忙的飞机跑道,这是中国;在贫困的河南村落,这还是中国。中国是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中国,也是负重前行,身负重任的中国。面对中国现状,中国拥有7亿2千万的农民,资源城市118个,但其中2/5面临资源枯竭,1/5的城市污染严重,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障跟不上,国际竞争力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系列的中国问题都已摆到我们面前。中国太大,太复杂,变化已然成为中国的一大特征。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环境要求更为严格,而背负13亿人口的中国,更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背景相比。然而,当阿根廷发生内乱,债务累累,经济萧条,在华盛顿共识引导下走入失败;当拉美经济停滞,受到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影响;当俄罗斯面临通货膨胀,GDP下降,因休克疗法而面临经济倒退。中国却始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北京共识”即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中国发展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如今,神七的发射,标志着大国的雄心,我国的GDP也稳步增长,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更是让世界都认识了中国。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成长,中国的伤痕,中国的不变,中国的巨变。历史的长流仍然在向前,途中也必然有着激流险滩,但中国必将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15篇: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第一集观后感

文/2010082305 舒鑫

昨天下午,在毛概课堂上,陈效兰老师为我们放映了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录制的纪录片---《国情备忘录》的第一集,五十分钟的纪录片看完之后,整个纪录片叙述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简要地谈一下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感受。

该部纪录片基于我国发展现状,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沧桑巨变以及成长历程,尤其讲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揭示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诸多挑战。

第一集从所谓的“中国之谜”说起,回首2008年,注定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年,在这年,中国经历了年初的南方冰冻自然灾害,在五月份又发生了汶川大地震,正是多难兴邦,与此同时,中国人在2008年的8月8日向全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奥运会开幕式,历时四个多小时的饕餮盛宴也展现了中国的崛起;而在国际范围内,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正蔓延开来,以美国雷曼兄弟为首的多家金融巨头相继倒闭,经济损失无可计算。但即使这样,中国仍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更加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建立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的,令所处在金融危机下的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诺兰将之称为“中国之谜”。

尽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上人人自危,一些国家的基本经济稳定都无法维系,但也就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的又一次飞跃,改革开放30年,中国正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崛起,30年来,我们使2亿多人脱离了贫困状态,帮助他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我国的各项贸易值,进口出口总额也在不断攀升,占世界的比重也在不断地加大,这些成就都是很喜人的!

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无奈人口基数太大,人均占有的资源非常有限,人口的老龄化也相对较严重,农村与城市的不均衡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整个《国情备忘录》的第一集主要展现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使我更加准确地了解了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认识到了我国过去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反思问题,近些年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是发展的产业大多是能源型,煤炭,钢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事实上,单纯地依靠能源是不行的,我国能以占世界总量的7%的耕地。6%的水资源,以及1.5%左右的各类能源养活占世界约20%的人口,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我们还是要认清国情,各阶层的发展还是不够均衡的,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增长,正是取决于我国国情,也更要符合我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纪录片中展现的地区差异还是很大的,洛阳的水井喷泉和甘肃的严重缺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庞大的人口总数,就导致了两个极端,任何一个大成就除以十三亿就显得微不足道,而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十三亿就表现的十分严重,现实情况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要从根本出发,不避重就轻,只有真正地解决贫富差异,均衡发展等现实问题,这样才能使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平心而论,可能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但回首历史,无论什么时候,历史

1 的发展总有着十足的相似性,并指导我们以史为鉴,进而大踏步的前进,比如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正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正是它的爆发才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同样,63年前,中国共产党又带领我国人民建立了新的国家,并引导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百废待兴的中国版图上建立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这些苦难我们都曾经历过,但我们都用实际行动克服了。因此,我们就更加应该铭记历史,尽管过程会很艰辛,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克服,就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面对这历史,我们更应该发奋图强,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只有大家强大了,小家才会幸福。对于祖国,不仅仅是有感情,更是有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总之一句话,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继承,我们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建设我们的国家。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清事物的发展本质,实事求是地进行经济建设,满足市场发展规律,不搞浮夸运动,并践行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向,进行可持续发展建设,为自己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发展蓝图,切不能以过度开采有限的资源为代价去片面地发展经济,以此来构成国民GDP总值的绩点,蝇头小利是有的,但长此以往,这样将会得不偿失。

最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当年的硝烟年代已然过去,在当今的和平发展的大前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勤奋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看完了《国情备忘录》,在慨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空前成就时,也更加明确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历史重任与责任,我们要更加地深入对党的理论以及方针政策的理解,同时增强贯彻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与坚定性。30年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就更应该恪守自己的职责,继续发扬振兴中华的精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2.10.31

第16篇:国情备忘录

在这里,我们读懂了中国

——《国情备忘录5资源扫描》观后感

如果你还沉浸在中国地大物博的美梦中,如果你还偏信在金融危机过后,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经济中心大舞台的传说,那就到我们正确的评价我们的国家资源和国家价值的时候了。不如来捧一壶温暖的香茗,细细观摩这部《国情备忘录》,这部气势磅礴的纪录片一定能让你彻底醒悟。这里有央视最优秀制作团队的智慧结晶,这里有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姚景源最权威的数据和解读。在这里,我们读懂了中国。

没有什么能比精确的数字更有说服力了,而记录者以翔实的数字,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从人口自然环境谈到中国的资源浪费问题,从能源实际问题谈到战略储备问题,还有眼下谈论最多的产能过剩问题,全面而深刻,一遍遍地观看,一遍遍地思索,思潮澎湃,如若不是这部纪录片,我们又怎能在私募机构和纳斯达克把橄榄枝都抛向中国时还能够进行一场如此盛大的反思呢?如若不是这部纪录片,我们又怎能激起我们心灵的碰撞,在国人的习惯思维下,我们大概依旧麻木于经济危机复苏后的美好的憧憬中。 在这里,我们看清了中国。

然而,现实不容我们质疑,我们保护不了我们的农民兄弟,我们保护不了正在渐渐失去的土地和农田,我们连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正面临危机,君不见水价电价石油价格都在飞?君不见蓝天白云正离我们远去?的确,这一切看上去像是我们亲自为自己挖下的坟墓,到头来,岂不是自我惩罚? 在这里,我们思索着中国。

看罢本片,内心寂静而沉重,这部宏大的纪录片带我们从历史走到现在,似乎依然能听到作者在一遍遍呐喊:山水之间,还我碧海蓝天;苍茫大地,坚守18亿亩红线,农字当头,别忘了我们的9亿农民兄弟。一声叹息后,我们不禁和记录者一同深深地追问:谁能给我们饭碗?谁能坚守的起资源?在这里,我们追问着中国。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用“地大物博”来形容中国的富饶。的确,如果单纯从数量和种类上来看,我国的各种资源如煤炭储量,石油储量,天然气探明储量,金属储量等等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然而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资源,地区性分布不均,资源的品位较低。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一个更加特殊的现状,那就是,再大的资源储量,用13亿做基数来除,都将是一个很小的结果。况且,中国在多种资源方面都是很大的进口国。如果不执行强有力措施的话,那么有可能就会浪费已经严重短缺的资源。

此纪录片毫不讳言目前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当然,这部纪录片不是要我们愤青,也不是要我们义愤填膺的一味抱怨,正如作者所说,高速发展的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灯。

反复观看,爱不释手,在这里你将看到中国的成长,也看到我们的伤痕,记录者让我们看到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还有那些无奈的艰辛,还有那些无情的阻碍。也看到了此片的记录者行走全国所有省、市、区超过8万公里,用行走的脚步记录中国国情,勾画中国发展的脉络的艰辛。

《国情备忘录》,备忘是为了永不忘记,备忘是为了警钟长鸣,备忘是为了更快成长。备忘的同时,也让我们读懂了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向上生长着的中国;一个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的社会,但同时又是一个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幸福的社会。总之,让我们从《国情备忘录》里读懂中国,让中国从《国情备忘录》里汲取营养,一起出发。

第17篇: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1:中国之谜》观后感

在本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中国备忘录第一集》——中国之谜。伴随着自豪,感慨与担忧的复杂心情,大家更深刻的了解了我国国情,更全面也更客观的认清了中国,了解过去,看清现在,展望未来。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2008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在中国人民的头上,而这一年中国向世界呈现了一场最恢宏壮观,最精彩绝伦的奥运盛会。在这一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整个欧洲大陆,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经济继续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面对经济危机,不但没有深陷其中,反而继续保持增长的活力,这一切的一切对于西方社会来说都成为一个谜,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也最为神秘的地方。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把握国情,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依据,也是我们执行这个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客观基础。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第三。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1978年仅为1.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

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7年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3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29位,从2007年以来则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他的畅销书《后美国世界》一书中这样描写到,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那么经过30年,我们使2亿多的人从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他们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当他们在讲到说我们这30年全人类减贫的成就的时候,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他们一致认为,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是占了这30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2/3。

我们现在有近万亿美元的进口,那我们这么大数量的进口,就有力地拉动了我们贸易伙伴的国民经济的增长,现在全世界500强在中国都有他们的投资,这么多的外资,他们的所有者在中国这片土地所获得的利润,大大地高于他们在原来所在地,所以中国的增长应当是为整个世界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美国《纽约时报》。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

当时出现这样的报道不免令人惊讶,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危机。但似乎一夜之间不一样了。

美国《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发表了一部名为《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的著作,立即上了畅销书排名榜;

“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

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则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

而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迥异的表达方式、或夸张或公允的赞美,折射出大多数国家复杂难言却又惊人相似的心理感受。然而,没有人能统计清楚,这当中又有多少的误读。

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则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摆在人们的面前。

正如一位多年关注中国国情的学者胡鞍钢所说的那样,中国太大太复杂,没有人可以洞悉中国国情,因为它不仅每年都在变化,而且每天都在变化。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13%,但我们的养老保障却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从1978年中国从*中解脱出来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1998年至2007年,在这十年当中,外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凸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吸引,以及全球制造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并占领中国及亚太市场的战略推动下,大量外资涌进中国,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台资、港资制造企业。长三角地区,随着浦东的开发而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使“MadeinChina”全球闻名的,是中国沿海地区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形成了国际竞争力,赢得了大量的OEM订单,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

听起来很辉煌,但是支撑这些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是来自中国农村的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尤其是在IT产品、玩具、服装、制鞋等产业。闻名全球的“中国制造”似乎被“制造”本身限制了。以汽车为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汽车大国。中国也有几大汽车厂,但汽车厂生产的是国外品牌。我们不过是国外汽车公司的组装厂。一个丰田汽车,就会带进上百家配套厂。报道看过一汽的汽车生产流水线,流水线设备就是从国外搬来的,就整个是一个德国汽车制造厂。

现如今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但并非享誉全球,中国在世界经济链中处于制造环节,不仅经济利益薄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消耗资源。有人说中国在拿自己有限的资源来补贴界的空缺,这样看来这一说法不无道理。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基本处于中低端水平,经济效益低下,而高科技领域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要想利用其技术必须付出高昂的专利费,而发达国家也趁机赚取巨额的利润。中国要摆脱发达国家的牵制,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力量,以此打破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垄断,使经济在低耗能,高利润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再次腾飞,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进步。

一些西方学者,按照他们的理论逻辑,曾经规划了一条通往国家富强的道路,但当我们看这一理论在实践当中的表现,我们会感到他们规划的国家富强的道路并不是金科玉律,我曾多次到过拉美,我曾经目睹拉美这些国家,他由于按照西方所设计的那种经济理论和发展战略,最后他们走向经济停滞,而经济的拉美化在今天正是政策失误的代名词。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历经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醒,于百年战火中涅槃,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把握国情,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在战火冲霄的上个世纪,中华民族饱受磨难,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曾经照搬苏联成功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导致中国革命的严重受创,最后还是毛主席结合中国国情,挽狂澜于既倒,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挽救了中国革命。以史为鉴,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决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爷爷所提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发展没有金科玉律可以照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而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国情,实事求是则是我国最科学的发展态度。

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一定会欣欣向荣,国富民强。

第18篇: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闲暇时间,我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感叹、感慨、深思与担忧一直伴随着我复杂的心情。我感到好久没有这样震撼我们心灵的片子了,精简却深邃的解说与真实而又引人的画面一次次敲打着我们曾经近乎麻木的神经。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在现在的社会里随处可见可闻,但《国情备忘录》,在令我们喜悦的时刻引人深思和清醒,在叙说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国情备忘录》的辉煌篇章让国民看到建国六十年来我们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六十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新中国成立这一个甲子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奇迹,充满辉煌。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把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到历史进程中和世界范围内作一番比较,才能看出其整体面貌和重大意义。

在经济上,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如今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此外,工、农与第三产业逐步趋向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正迈着步伐向建设更加全面美好的小康社会快速前进。在政治上,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而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联合国常务委员国,我们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中国也离不开中国。在文化教育上,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此外,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已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汉学热在世界各地燃起并正影响改变着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新看法„

正因为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在很多人看来,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即将被打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G2”逐渐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语,人们不断用G2来指代美国和中国,G2成为世界新秩序的代名词。但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现在“我们中国还远远不是功夫熊猫,当今的我们也并非世界经济的救世主”!

的确,《国情备忘录》同时让我们国民在无数的赞誉中清楚地看到辉煌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我们的资源版图越来越小;我们的耕地面临着诸多被吞噬因素的危险;碧水蓝天越来越难得一见;巨大的人口压力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滞后的三农问题仍在牵制着全局发展;就业难、住房难与看病难导致的矛盾有日益严峻的趋势;我们的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方面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最为核心的民生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各方各面的贫富差距及差异持续拉大„

当然,所有问题的出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不断完善也是一个必然,但是这需要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其它问题。正如《国情备忘录》所启示我们的,这些问题的实质概括起来就是各种关系的“失衡”。虽然我们近期对此类问题已经着手加以解决,但许多方面仍未扭转,甚至还有恶化的趋势。这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现代化进程的突出问题,应该说是由发展水平和一系列体制机制共同造成的,有的也是部分改革举措不当引起的,因而也都需要我们在艰苦奋斗、促进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改革的目标,校正改革的方向,加大改革的力度、拓宽改革的广度、延展改革的深度。如果不继续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不进一步扩大开放,一味地放任这些问题的自然演进,就会导致我们发展方向的迷失,甚至连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会丧失。从而也根本谈不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宏愿。

在《国情备忘录》中,对普通国民来说,最关注与关心的还是就业、住房、医疗及养老问题。就业意味着收入保证这是民生之本,而住房、医疗及养老则是民生之必须。金融危机的影响,房价的持续走高,医改的断断续续共同使这些问题难上加难。当前对于这些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些地方我们是能做出改变的,只要我们的政府适当的加大对市场和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正确的运用好手中的政治政策和经济手段。

中国房价上涨过快,是多种因素共同发力的结果。政府对‘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的定位,使得房地产业得到多方的政策支持,为获利,地方政府放任房价上涨,甚至房产低迷时,还出台种种救市政策”那么现在高房价是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了,中国房地产市场需要“刮骨疗毒”。只有死掉一批、查处一批、转行一批,让房地产行业不再“很黑很暴利”,让房回归理性,使“居者有其屋”,才是老百姓最大的福音。

经济危机后,我们反复提出要刺激居民消费,然而如今昂贵的房价,日益升高的医疗卫生,再加上这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年代,刺激居民消费便成了天方夜谭,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和储蓄的国家,高额度的储蓄是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的一种表现,或者是公共政策缺失的反应。至于就业,就不得不提及企业问题。国有垄断企业的嫌贫爱富,难以给中小企业、个人、农民融资,从而造成了企业的两极分化。肥得流油的垄断国企与朝不保夕的私企并存,同时,垄断国企对私人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特别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我国“国进民退”,担负着全国70%就业任务的民企风雨飘摇,城市工人、农民工的工资与就业越来越陷入困境,普通老百姓如何能够致富?我们又如何提高消费呢?而 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劳动保障问题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思„

阵痛后,需反思,这是涅盘最好的基石。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正面临百年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六十年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的态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解决现存问题的同时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我国人民已在党的带领下,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国情备忘录》带着我们行走在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剥茧抽丝的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一个伤痕累累的中国向我们全面的展示而来„„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国家,懂得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更加地爱上这个国家!因此,瞩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历史机遇,万众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第19篇:国情备忘录

>观后感

当我看到“国情备忘录”这五个字时,我的大脑有一瞬间是空白的。这份空白来源于自责和羞愧,来源于无知。应为身为大学生的我,对我们的祖国了解的竟是那么少。

不得不承认这部纪录片的确很有教育意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上的丰富,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灵上的撼动。对于过去的种种历史我不想再多说什么,也许那些过去会让今天的我们更有奋斗的动力。

那些去如意随风飘逝,留下的也仅仅是记忆而已,再也没有重现的可能。

当我们看到在经济危机的席卷下,当世界经济萎靡不振时,中国仍然能够维持良好的增长率时,我们怎么能不感到自豪?可是在自豪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还能走多远?而且作为未来希望的我们,为了这份持久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做?

只是,当我们看到苍茫大地上那一群群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兄弟姐妹时,我们的心又怎能不感到一丝丝疼痛?当我们看到那些因为无钱医治而痛苦不堪的面孔时,我们又怎讷讷心平气和。是的,我们的祖国正在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飞速发展,可是我们却不能忽略那些贫穷与落后。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热会的一大焦点。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每一个问题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百姓的神经。我出生于农村,对很多问题更是深有体会。在农村,多少人生病不舍得看,现在,甚至药店的药价也成倍的上涨,多少人因此连药业舍不得买了----要么挨挨,要么找点草药。 还有那一老一少都有很多问题----有的老人寂寞地守着空巢,有的被遗弃无人赡养捡垃圾为生,或是老得腰也挺不起了还在干农活;小的留在家里的无父母看管成了野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的读书却是个问题。每每看到这些,我很心痛,为那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也为那些前途渺茫的孩子。我想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鼓舞了新一代主人的我们充满希望的面对未来,努力学习致力于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纪录片中还提到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创新。创新至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已经不必多说,我们的祖国也一直秉持着创新精神。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沿海开发再到一国两制,从神舟系列到“嫦娥”奔月,从万人聚焦的奥运会到令人期待的的上海世博,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精神。我们为那些骄人的成绩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我们追求的是MADE BY CHINA ,而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 .我们要继续努力,因为是创新为我们古老的民族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中华民傲然挺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我们再也离不开创新这两个字。

除了国家的发展,我还想谈谈人,谈谈中国人。当我再一次在片中看到汶川地震的画面时,我心中更多的是欣慰与感动而不是疼痛。灾难中的国人是那样的热情,那样的团结,那样的感人,他们的言语性已经让世界动容。我为生在这样的国家而自豪,为有这样的同胞而欣慰。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想到环境。从影片中得知,我们的祖国已经在尽力去保护我们的地球。绿色奥运、低碳经济说明我们在努力。只是我们做的还是不够,我们生命之源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

这个影片带给我的启迪与震撼不是仅仅一千字就能说明的,而且有太多的东西总觉得无法用文字表达。我会把每一集都在仔仔细细的看一遍,去获得更多心灵的感悟。

国情,我一定不会忘,也不能忘。

第20篇:国情备忘录

CCTV2《国情备忘录》第一集:中国之谜

多年以后,关于2008年,有这样一些印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一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到中国人身上。

带着剧烈的伤痛,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

这一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整个欧洲大陆,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

再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无论是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都让深陷经济危局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

也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看清自己:延续了整整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如何在我们手中续写;未来前行的动力又在哪里?

姚景源: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把握国情,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依据,也是我们执行这个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客观基础。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第三。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1978年仅为1.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

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7年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3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29位,从2007年以来则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他的畅销书《后美国世界》一书中这样描写到,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姚景源2

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那么经过30年,我们使2亿多的人从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他们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当他们在讲到说我们这30年全人类减贫的成就的时候,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他们一致认为,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是占了这30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2/3。

我们现在有近万亿美元的进口,那我们这么大数量的进口,就有力地拉动了我们贸易伙伴的国民经济的增长,现在全世界500强在中国都有他们的投资,这么多的外资,他们的所有者在中国这片土地所获得的利润,大大地高于他们在原来所在地,所以中国的增长应当是为整个世界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美国《纽约时报》。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

当时出现这样的报道不免令人惊讶,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危机。cye.com.cn但似乎一夜之间不一样了。

美国《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发表了一部名为《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的著作,立即上了畅销书排名榜;

“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

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则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

而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迥异的表达方式、或夸张或公允的赞美,折射出大多数国家复杂难言却又惊人相似的心理感受。然而,没有人能统计清楚,这当中又有多少的误读。

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则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事实上,在全世界的眼中,我国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弗里德曼——最关注中国经济的一位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关于中国,他有过这么一段小幽默。他说,只要能够给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有能力获得,或者他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意大利,又超过法国、英国。200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最终核实数据,2007年我国GDP总量为人民币25.73万亿元,约合3.38万亿美元,超过此前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德国当年GDP总量为3.32万亿美元。

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摆在人们的面前。

在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2分钟就会起落一架航班,超过5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这里稳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机场行列。不断变幻的航班显示屏和繁忙的飞机跑道无不折射出这里的活力与效率,以及扑面而来的繁荣。这是中国。

而在距离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县的三义村,66岁的王荣和老伴就着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开始了他们的午饭。家中唯一的电器是这盏电灯,但也不常用,因为一个月不到2元的电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受土地沙化的影响,这里除了土豆很难种植粮食或是其他经济作物。在三义村,像王荣这样的贫困家庭并不少见。2005年,类似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地区中还有3700多个,贫困人口超过270万。这仍然是中国。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13%,但我们的养老保障却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cye.com.cn但这句话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描述出我国的基本国情。

胡鞍钢——一位多年关注中国国情的学者,他对自己的国家有过这么一段感慨。

胡鞍钢: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研究国情就如同读一部天书,天天读,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也读得不是很懂,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因为中国太大、太复杂,它不仅每年在变化,每天都在变化。

20多年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一本书《第三次浪潮》,向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展示了这样一幅未来的画卷: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在家工作成为可能;家庭模式格局将更为多样„„

时过境迁,人们发现,托夫勒的预言大多已成为了现实。有人曾说过:“托夫勒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直接的财富,但他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方法。”

但今天,阿尔文·托夫勒面对中国的巨变,却感叹所有的变化都超出了他的预测范围。他说:没有人能够想象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变化如此迅速地降临。是的,今天,再没有人认为中国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特征。

姚景源3

一些西方学者,按照他们的理论逻辑,曾经规划了一条通往国家富强的道路,但当我们看这一理论在实践当中的表现,我们会感到他们规划的国家富强的道路并不是金科玉律,我曾多次到过拉美,我曾经目睹拉美这些国家,他由于按照西方所设计的那种经济理论和发展战略,最后他们走向经济停滞,而经济的拉美化在今天正是政策失误的代名词。

这是2001年阿根廷的一组新闻镜头,阿根廷这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抢劫浪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最终迫使阿根廷内阁集体总辞职。不久,总统德拉鲁阿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向国会递交辞呈。总统走后,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1320亿美元的债务、高达18.3%的失业率。

面对连续萧条和债务累累的阿根廷经济,也许很难有人相信这个拉美国家曾经是二战以前的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处在相当于现在的日本的地位。而带领拉美走向失败的正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项共识,被称为《华盛顿共识》。

另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激进改革发生在我国的近邻俄罗斯,自1992年1月1日起,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这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经济改革。

“休克疗法”的改革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在长期的指令性价格及商品极度匮乏的形势下骤然放开价格的闸门,导致了商品价格的飞涨,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汹涌而至。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1989年,俄罗斯的GDP是我国的2倍强,10年后,仅为我国GDP的1/3。“休克疗法”摧毁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基础,使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事实上这次改革使俄罗斯倒退了20-30年。

我们今天面对的环境,无疑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其实,能不能把计划和市场最好的部分“装入一个篮子里”,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所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讨论北京共识了。

2004年,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的一篇论文,叫《北京共识》。雷默在其论文中指出,“北京共识”以创新和试验为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

“北京共识”一词由此不胫而走,引起各方关注。所有了解发展中国家几经起伏的发展史,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激烈争论的人们,都不难掂量出“北京共识”一词的分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姚景源4

可以讲我们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我们是走的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就全世界的发展来讲,没有一个国家和我们走的是一样的路,这条独特的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国情,就是尊重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应当说,我们的选择是科学的,而我们选择这条道路确实是没有任何借鉴,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是正确的,是科学的。

公元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中国每一次的火箭发射,都牵动着这个国家公众的目光。这是一个大国的雄心、这是一个强国的尊严。

在神舟六号的太空之旅中,搭载了三幅书画长卷。三幅长卷中,人物、山水、花鸟各56件,这三幅中国画,被命名为——《神州颂》。

56幅人物,展示着中国56个民族——自古中国,人杰地灵„„

56幅花鸟,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九州之壤,物华天宝„„

56幅山水,描绘着中国人心中的家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家园,这里有中国人强国的梦想。

奇迹是许多真实的数据。

我国的GDP已经冲过4.3万亿美元。

我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我国的进步使超过2亿人摆脱了饥饿和贫困。

历时2年,《国情备忘录》摄制组足迹深入到我国几乎所有的省区,行程超过8万公里,cye.com.cn试图勾划出一条我国国情的脉络。

这次漫长的穿越,我们用行走的脚步纪录中国国情。在镜头前面,我们自问,经历了五千多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在享用了三十年的繁荣之后,什么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什么是我们成长的基因,我国究竟面对着怎样的现实?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成长,也看到我们的伤痕,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也看到我们必须面对的艰辛。

中国仍然在“历史的三峡”中航行,前面还有大大小小的浅滩激流。

这是一个越来越融入世界大潮、却又相伴着许多难题的中国;这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向上生长的中国;这是个全社会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但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幸福的中国„„

第二集 人口大计

提要:1935年,胡焕庸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一直到云南腾冲,线之西北是中国64%的土地,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大约只有4%的中国人生活在这一侧;而线之东南,土地面积虽然只占中国的36%,但却养育着96%的中国人。中国的人口一直在这样的一个不均衡的环境下增长着。

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他们的人口只有区区1000万,还不到全球的2%;1935年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人口也不过才一个亿,只占全球的5%。而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转型的时候,身上背负的人口是5亿4千万,占全球的1/4。当中国启动工业化列车,人口载重却成了大问题。第四次人口高峰正在来临。

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

全文:

国情备忘录 第二集《人口大计》

这是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每一天的开始。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拥挤的车流,习惯了这快速涌动的人群。面对密集得甚至有点透不过气来的生存空间,他们恬淡从容,处乱不惊。

拥挤,这或许是生为中国人必须要习惯的一种生活。

虽然同样的拥挤可能出现在东京、纽约、伦敦、孟买,甚至更多国家的一些城市。

但是在国土面积前五十位的国家当中,没有一个会像我国这样,在如此广袤的疆土上,大面积地出现类似的拥挤。也不曾有过其他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始终如一地密集着。

为什么国土面积位列全球三甲的中国,会显得如此拥挤?这个问题的答案,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一个叫胡焕庸的地理学家掀开过一角。

1935年,胡焕庸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一直到云南腾冲,线之西北是我国64%的土地,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大约只有4%的中国人生活在这一侧;而线之东南,土地面积虽然只占国土的36%,但却养育着96%的中国人。

独特的人口分布,给了我们独特的生存密度。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曾数次试图向西部迁移,从大三线建设,到屯垦戍边,再到上山下乡,但是这条看不见的线依然横亘在中华大地上。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4亿3千万,而是,12亿2千万。

虽然我们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

就是这有限的土地,养育了13亿中国人,养育了全世界1/5的人口。虽然和胡焕庸时代相比,中国人口增长了近3倍,但今天的中国人却生活得更好。

同期:韦安夏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

“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显著的成就。中国用实际工作证明了它在走正确的道路,这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姚景源:

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特征。13亿中国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13亿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是中国最大的课题。30年期间,我们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那么我们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现在,我们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如果我们不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们今天仅仅能够达到1800美元左右。我们现在的人均土地、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我们一系列的人均重要的指标,都会比目前,下降20%。

【短片:第四次人口高峰来临】

这里是北京最大的专科妇产医院。产科六个病区的办公室全都已经腾出来改成了病房。门诊医生从原来的

六、七个增加到了十二个,还是无法满足需求。

张为远 北京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早晨挂号以前从十点钟左右,头一天(晚上)十点钟排队,去年就是提前了,头一天下午就来排队。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建国以后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那个时期出生的孩子们,如今已经开始结婚生子。中国又一个人口生育高峰不可避免的来临了。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每年的新生人口总数从20年前的1900多万降到了1600万以下,但最近五年又开始波动,2005年和2008年两度突破了1600万关口。

虽然与前三次生育高峰相比,这次的生育高峰仅仅是一个小凸起,但社会公共资源同样面临新一轮的抢夺。

马俊

“就是我们的资源的配备,床位的配备,医护人员的配备,希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这样一个工作量,//但现在就把这个节奏完全打破了,完全打破以后,造成医护人员相对不足。”

产前检查要排队,生孩子要排队,以后还要上大学、找工作,孩子未来的人生究竟要排多少队,做父母的不可能不去想。

【短片:中国能承载的人口极限】

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估测,中国人口承载的最大极限约为16亿人,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是7到10个亿。

科学家们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作出这样的估测的,比如,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12.6亿人;按能源负载,不应超过11.5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按淡水供应,不应超过4.5亿人。

今天的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比理想状态多出了3亿多。cye.com.cn现实似乎并没有那么悲观。然而,活着,并不等于活得自在!面对13亿人,中国任何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都很可能在瞬间变得微不足道。

【短片:人口资源压力+当家难】

虽然我国拥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但当这“生命之源”平分给13亿人,我们就只能和沙特、阿联酋这样的沙漠之国,一起站在联合国的缺水名单当中;

虽然我国地下蕴藏的煤炭总量位居全球三甲,可被13亿人一分,我们的排名就会迅速下滑整整五十位;

虽然我国人脚下涌动的石油总量,就连OPEC成员国都要羡慕,但人均以后,我们又会被全球四十个国家远远甩在身后。

13亿人要吃饭,平均每天就要吃掉160万头猪,就要消费掉大约13亿公斤的粮食。

13亿人要生活,每天就有10万吨垃圾需要填埋,就有3个西湖的水要被马桶抽掉;

13亿人要发展,每天就要动用相当于建一个长江大桥的财政资金。

中国人的日常开销究竟有多大?也许在北方这个最大的煤炭枢纽,你会得到一种答案。

大秦铁路线上,像这样一座三百多米长,十

五、六米高的煤山,通常只需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会被完全搬空。中国每三盏灯里就有一盏必须靠这里运出的煤来点亮。

秦永红 太原铁路局运输处副处长

“几乎每10分钟就要发出一趟万吨或者2万吨的电煤专列,像大家看到的,每一根线就代表一列万吨或者2万吨的重载列车。”

这蜘蛛网一样的图表显示的,仅仅是大秦线一天的运输情况。像这样的运输密度,全世界绝无仅有。而这条能源大动脉现在承载的运量,已经是它设计运送能力的4倍。绷紧的不仅是铁轨,还有铁路线上每个职工的神经。

春运,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独有的生活景观。每年春天,要将超过20亿人次的出行妥善安排,相当于帮每个中国人都搬一次家。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有过中国政府类似的体验。

是的,也许只有当你真正近距离地去观察这个国家的每个细节,你才能明白,要支撑起13亿人的衣食住行,是个多么复杂、庞大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

当家难。怎么当好中国这个大家?即便是世界顶级管理大师,恐怕也难以给出完美的答案。

【短片:人口总量压力(发展难)】

当这个贫瘠的农业小县仅仅用了三十年就变成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这里的常住人口也从2万猛增到100多万。这些密密麻麻的储水罐,这些警戒线下裸露着黄土的水库,已经和这里的商业奇迹一样抢眼。人多了,水不够用。怎样堵上未来20年1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是目前义乌发展最大的难题之一。

当这片只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连续二十年创造出位居全国第一的GDP的时候。二十年外来人口增长7倍的压力,也让如今这里的发展面临缺地困境。

涂高坤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加上外来人口,我们现在是1亿多人,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之一了。所以在我们广东来讲,土地资源和人口的矛盾,应该讲在全国是最为尖锐的一个省份之一。”

当这一个个拥挤不堪的招聘会,最近五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城市,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依然在以每年六百多万的速度涌向社会。

【短片:不断加重的就业砝码】

未来五年,我国新增大学毕业生每年将高达600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要新增600万到800万人,而城镇新增失业人群每年也将高达500万人。如果再加500万还没有安排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下岗职工,www.daodoc.com每年中国需要解决的就业岗位就是2400万个。

虽然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已经连续四年超额完成任务,每年都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岗位,但依然还有1200万的巨大缺口。

13亿,庞大的人口总量,依然压在我们的心口,一如三十年前。

【短片:计划生育与工业化】

1978年,一部轰动大江南北的喜剧电影在全国上映,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计划生育的电影。不过,对于当年的中国来说,选择计划生育,却并不像电影里那样甜蜜轻松。

事实上,究竟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历史总是给出不同的答案。

数量庞大的中国人口,曾创造出世界上最古老也最灿烂的文明。这些新颖农具每一次在中国出现,都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从公元前一千年前后的西周时期开始,中国就取代埃及和巴比伦,成为世界的人口中心和经济中心。

史学家司马光在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话,“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人多,赋税就多;兵力就强。这也被后来的中国帝王,当作国家兴亡法则的最好总结。

翟振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这是一个农业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很低,所以这个生产的增加,财富的增加,主要是靠劳动力的贡献,所以对劳动力的追求,其实就是他对财富的追求,对这个生产价值的追求。”

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里也曾这样写到:“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从康熙至道光,中国人从不到1亿猛增到4亿,150年里翻了两番,完成了我国古代史上人口最大规模的一次增长,此时全世界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而与它相对应的,是那个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例,超过了1/4。中国的繁荣与富足让西方人望尘莫及。

然而,当中国启动工业化列车,人口载重却成了大问题。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他们的人口只有区区1000万,还不到全球的2%;1935年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人口也不过才一个亿,只占全球的5%。而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转型的时候,身上背负的人口是5亿4千万,占全球的1/4。

郑晓瑛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更具体地说,实际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那么带着这样一个大的基数的农业人口进行这个工业化的转型,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西方的工业化这个进程,和他们的经验从来也没有提供过一个如此大的农业人口的国家是如何转型的经验。所以中国完全走了一条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1978年的中国,一场新的改革蓄势待发,而此时我国人口已经逼近10亿大关。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可以心怀坦荡地去等待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慢将人们的生育热情降温。唯有当年的中国,已经来不及等待自然女神的眷顾。

1980年9月25号的那个清晨,中国,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

翟振武

“为什么中国要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说我们不能等到人口缓慢缓慢地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了,人们生命观念自然转变过来,中国真是没有那样的时间。”

经过三十年的调整、磨合,在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理解了人口控制与国家前途,与自己生存质量的关系。

2005年这个叫张亦弛的孩子幸运地成为了中国第13亿公民,为了让他的到来推迟4年,我国花费了整整25年的时间。

小亦弛是这个家庭里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里人所有精力几乎都花在了这个孩子身上。为了他的成长,全家拿出了全部积蓄,买了一套大三居。

兰惠

北京市民

“离市区稍微远一点,然后为了空间大一些,然后阳光朝阳的,朝阳的房间多一些。”

比起三十年前,现在我国的每对夫妻平均要少生四个孩子。原来花在五六甚至六七个孩子身上的钱,现在花在一个孩子身上。独立的卧室,良好的教育,各式各样的玩具,张亦弛彩色的童年,是他的父辈和祖辈们小时候不曾想象过的。

(现场:张一驰念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短片:人口总量压力不能忽视】

30年计划生育,为我们全社会节约了高达7万亿元的抚养费用。富裕,使中国的经济变革处境更为宽松;财富,也让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更为从容。

然而,即便我们保持现在的生育水平,人口规模的压力依然存在。未来的

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这意味着,在此之前稍有放松,中国人口规模依然很可能会突破16亿的承载极限。

姚景源

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承认在生活当中还有诸多的不如意。不知道你想没想过,我们这个不如意它的背后原因都和人口这个国情有关系。有人告诉我说,在中国现在我们是从生到死都在排队。但是当我们把医疗卫生、住房、上学,把这一系列的难,你把它放到我们中国人口是13亿这样一个国情上去考量,这个时候,那么我相信你会看到问题的严峻性。你会想有些问题可能我们用一两代人都是难以解决的。www.daodoc.com所以,稳定人口的增长,实施适度地区控制人口总量的过快增长,仍然还是我们中国今后的一项基本国策。

【图表分析:老龄蘑菇云】

当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庞大人口基数,对应的是新增人口瞬间大幅减少的时候,我们发展的前方,是另一个隐忧。

这是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最近30年,它一直是一个金字塔型。但是这个金字塔,正在慢慢变成一朵蘑菇云,在中国上空升腾。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人比例如果超过10%,就算老龄化社会。1982年还是壮年型国家的中国,在2000年就已经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从青壮年步入老龄化,大多数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过程,然而我国,只用了不到18年。

【短片:中国老龄化特殊性】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达到了1.69亿。这意味着全世界每五个老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全亚洲每两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1988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天津市,这几年老年人口开始加速膨胀。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目前已经猛增到13%。

在天津许多普通社区里,你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志愿服务者也大多是退休老人。

类似的情景,不止发生在天津。

现场:

今年,90岁以上的,15位。

到明年,我今天查了查,明年就到二十几个人了。

这高龄的增加得多快啊你看。

社会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使我国的劳动人口抚养负担不可避免地加重。这是所有已经步入老龄化的中国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阎青春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劳动人口的抚养比越来越沉重,建国初期(扶养比)我们都是20:1,一直发展到后来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还10:1,可是前几年我们侧算了一下,就只有3:1,劳动力的抚养比只有3:1。到2025年,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测算,就要达到2:1,也就是说两个劳动人口就要抚养一个人。”

即便在发达国家,老龄化也是最头疼的社会难题。

福利大国法国,近几年老年人口爆炸性增长,已经使他们的退休金入不敷出;保障大国英国,养老金亏空目前高达300亿至600亿英镑;我们的邻居日本,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因为养老保险问题而暴露出财政危机;另一个邻居韩国,目前需要支付的国民养老年金,已经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就算是在最富裕的美国,十年后他们的养老基金也将面临着不够用的威胁。

远不及他们富裕的中国人,今后的压力只会更大。

未富先老,未富速老。社会养老的捉襟见肘随处可见。在宁波的这间普通的养老院里,由于床位有限,等待入住的老人又太多,收住老人的平均年龄,已经从三年前的6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81.7岁。

周国政

“好几次等到他排队排到了,他根据他满足他需要的床位,我们通知他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这个我碰到了已经。从去年我们收得比较多一些,收了十来个人,当时碰到的就有三个,三个已经去世了,没办法。”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目前超过1500万,比五个新西兰的人口还要多;

我国的残疾老人,目前有4500万,已经相当于一个韩国;

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目前约有600万到700万,远远超出新加坡的人口总和。

如果按照国家目前平均每张养老床位8万元的最低投入来计算,仅这部分老人的养老投入,就至少需要5万3千6百亿元的资金。5万3千600亿, 这已经接近目前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1/5。

郑晓瑛

“发达国家是在一个很漫长的老龄化的过程中,用充足的资源来应对一个较小的老年人口群体的需求,那么这个对国家的压力是比较小的。中国是在资源很小的情况下,要快速地应对一个很大群体的老年人口需求,这个实际国家是难以承受的。”

2050年,我国的老人总数加起来将达到4亿,这比英、法、德、意、日五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整个21世纪,我们都已经注定要和“老龄化”三个字相伴。

【短片:20年战略准备希望与挑战】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各种各样的努力,已经起步。

当这些各具特色的养老试点不断出现在社区,出现在乡村,我们还是需要提醒自己,这些试点目前还只限于相对富裕的地区,要想让我国大地上1亿6千9百万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这样的养老服务,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姚景源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继续地控制人口总量,那么我们老龄化的问题会加剧,我们劳动年龄人口会减少,我们人口红利会消失,但是能不能放开人口规模呢?假如我们要是放开人口的规模,不去限制人口的增长,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婴儿的抚养比会增加,我们全社会的负担又会有新的更多的增加,而且,即使是现在放开人口总量的控制,你也要等20年,这些孩子才能成为劳动力,而20年远水解不了近渴,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在人口问题上,我们最根本点,还是要把从关注人口的数量转到提高人口的质量上面来。

【短片:13亿人的惊人力量】

13亿,这个数字有着惊人的力量。

中国人的生产力是惊人的:我们生产的粮油畜产全球最多,cye.com.cn我们生产的水果蔬菜全球最多。每年我们都能为全世界每个人生产两件新服装,为全世界每个孩子增添两件新玩具。

中国人的消费力更是惊人的:我们每年要购买1亿3000万部移动电话,消费掉3500万台彩电,这些数字目前全球无人能及。

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大生产国和新车消费第一大国;用不了太久,我国还将成为奢侈品第一消费大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俯瞰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潜力正在被加速释放。

然而,13亿人组成的图景,也并非都如此美好。

当出生缺陷问题在我国拉响一级警报,癌症也开始成为成年人最大的杀手。失衡的性别比很可能将是我们的另一个巨大的隐患。与此同时,眼下在农村,还有一半的劳动力没有念过高中,全中国的文盲仍数以千万计。文化素质的失衡同样敲打着我们的神经。

【短片:人口技能素质】

当中国制造努力摆脱原来小作坊式的生产,试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家却蓦然发现,自己企业里最基本的员工素质,离想象中还有相当的距离。

梁昭贤

广东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

“我们现在所有的装备都是世界一流的,一流的装备需要一流的人才,如果人的素质达不到,再好的转杯也不一定也生产不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由于工程师和技工的操作水平都有限,同样的流水线,同样的材料和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依然在工艺上存在差距。无奈之下,格兰仕只能一边远赴海外寻找人才,一边花钱自己培养技工。

梁昭贤

广东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

“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要成为世界的一流制造,要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靠谁,靠的是人才。”

纵观近代世界发展史,一个国家的昌盛,离不开对国民素质的重视和培养。

二战后的日本,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cye.com.cn具有知识水平的人大量存在,这促成了它后来的崛起。

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大力发展职业中学,也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其中之一。

邬沧萍

“为什么印度里面,IT软件,确确实实在全世界里面独一无二的,我们叫世界的工厂,人家叫世界的办公室,人家在这点上,它的文化素质,它的英语水平,显然还有一点,在国际公务员,印度就比我们多。”

翟振武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要想创造出美国这样的GDP的总量,中国不需要13亿人,他就应该能创造出来。//国家能不能发展得强盛,民族能不能发展强盛,人口多少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那么技术水平,科技,人口的素质,这个是决定的因素。”

姚景源

我们建国六十年,六十年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从35岁到了73岁,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现在中国人三十年期间平均受教育的年限,翻了一番。我们现在每千人劳动力当中的工程师,就是从事研发人员的比重,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那么推动科学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显然,我们现在劳动力的素质,我们和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我们整个社会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在人口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到提高人口素质这样一个根本点上。我们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说我们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我们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我们人口战略的核心。

人者,邦之本也。

中国人自古相信:“民之众寡为国之贫富”、“民之众寡为国之强弱”。然而当历史翻页,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贫富与强弱,已经不能再和人口数量简单地划上等号。

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三十年,中华大地上还将新增2亿人口,还将有3亿农民要从乡村走向城市。这意味着,至少有5亿中国人需要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重新布局。

拥挤,或许还将继续。每个清晨,我们仍将这样开始。

尽管拥挤,尽管嘈杂,尽管现代社会的竞争加速了各种不如意。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伦理基因。

家人,是我们幸福的永恒寄托;朋友,是我们永不沉沦的精神港湾。即便是一双双陌生的手,也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给予最有力的支撑。

同一屋檐下,13亿中国人,将永远这样——相互支撑,走向未来。

第三集 农字当头

提要: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我们现在农民的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工业化进程大都伴随着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今天,尽管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1.3%,可农民仍然占到总人口比重的近60%。中国有2.4亿农户,这种一家一户式的微型家庭农场面积平均只有0.5公顷。

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为什么我们会长期存在城乡的巨大差距?农民增收难在何处?乡镇企业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农民进城务工是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所在?农民进城后新的问题又有哪些?

---------------------------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肥沃的冲积平原,曾是我们祖先赖以繁衍生息的粮仓。如今这周边依然富饶,但昭示其生命力的,不再是泥土里的产出,而是一座座新兴工业城市。

先农坛、后土祠,这些千百年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庄严祭坛,已经淹没到高楼大厦的深谷中去了。北京东门仓胡同这些曾经的皇家粮仓,也早已经变了模样。

在60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转身。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急剧上升,农业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1.3%。

虽然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它拥有7.2亿农民,320多万个村庄,中国仍然是个农业大国。

片名:国情备忘录——农字当头

2005年4月7日上午10点,在大海上行驶了22天之后,一艘来自加拿大的 “蓝色梦想号”的货轮停靠在我国深圳赤湾港。对于这艘货轮来说,这只是一次平平常常的靠岸,但对于中国来说,这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时刻。船上装载的4万3千多吨小麦,是联合国捐赠给中国的 最后一批扶贫粮食。联合国援助中国已经整整26年,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的粮食不再依靠外来的援助了。

采访: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

我们十分有信心 中国 能自己养活自己,粮食生产 将来中国有能力帮助其它国家

中国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令全世界瞩目,甚至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他们也许不知道取得这样的成就,蕴含了中国政府多少的艰苦努力和数亿农民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建国伊始,中国农民的贡献就已经载入史册。

这段50多年前的资料录像,记载了那个火热的年代。也记载了那一代中国人承担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奉献的年代,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工业,只能从落后的农业中挤出资金。

(资料片现场声:)“没有先进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农业,就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原料供应工业,就不能为国家工业化积累更多的资金”

从1952年到1978年间,通过统购统销,农业贡献资金4500亿元左右,支撑了国家工业化的起步。在短短的28年里,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那时打下的基础,而这一切,我们的农民功不可没。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多种因素的制约,相当长时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当贵阳的城市居民开着车去上班的时候,毕节大山里的农民要走7个小时的山路 才能到镇里买双凉鞋;当城市里的孩子 在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中自由选择时,会宁山区的学生只能挤在破旧的教室里 上着带有浓厚方音的语文课——

同期: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当华西村的村民住在洋房里,分享着年产值400亿元的喜悦时,山西蒿店村的村民只能几代人挤在阴暗的土房里,盘算着每年600元的收入该怎么花;当中国年产值过亿元的村庄超过8000个的同时,还有1.4万个贫困村依然为养家糊口发愁。

当河南西平县粮棉基地的20台联合收割机,3天收完3000亩小麦时,在相隔不到50里的这个村子里,农民还在用传承千年的传统农具,为8亩地里的麦子,全家人要弯腰驼背地忙上半个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与最低的省份 相差29倍。

希望和困惑、机遇和挑战、不变和巨变交织在一起,演绎着中国农村这个特殊的阶段。

纵向看,我国农村改革近30年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760元,年均增长12.6%,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横向看,农民收入总体上仍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差距仍在扩大,2008年收入差距达到了11020元。

姚景源:

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农民的总体状况,我们都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向小康方向去努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所以在这种状态下,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社会由农业走向工业时代的时候,大都经历了农弱工强、城乡失衡的转变过程。巨大的城乡差距也曾经在大洋的彼岸上演。

20世纪初,美国、英国、法国,这些较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也曾历经艰难转型。cye.com.cn这些刚刚走出乡村的农民,这些在炼钢厂、在矿井里工作的人们,这些年仅

4、5岁的童工,在恶劣的环境里超时劳动,报酬低廉,前途不保。

今天,工业化的先行者已经走过这片沼泽。乡村和城市生活水平的差异已经不大。然而,中国、印度、巴西-----这些工业化的后来者,还在不能回避的失衡之中探索、跋涉。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大都伴随着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今天,英国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6%,美国为3.9%,加拿大为6.7%,法国为10%,农民已转化为“农业工人”,农场转化为企业,乡村和城市的划分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而中国面对的现实国情是:农业占GDP的比重 已经下降到11.3%的同时,农民仍然占到总人口比重的大半。

上个世纪,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曾经指出:“二十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 今天这个命题跨越世纪的门槛,正摆在中国的面前。

一个拥有7亿2千万农业人口的大国,如何完成转型,走上城乡均衡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正在破解的一道世界级难题。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和今天中国那些产值过亿的明星村不同,这个村庄是因为一段历史而出了名。30年前大包干的带头人,如今就在自己的雕像下边工作,接待着往来的参观者。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原村长 严俊昌:“那个是我,当中是我这个是我。”“看着这么瘦啊,不像啊?”

“那个时候怎么不瘦呢,我瘦的才100斤了,吃没得吃,穿没的穿,特别这2天,正在外面要饭,我有一次要饭要到上海,我不好意思要饭,我1-2天没有吃饭。我差点把自己饿昏了

30年前的农村改革,以“包产到户”作为发端,创造了当代农民伟大的传奇。亿万农民的潜能再次被激活。

现场:歌“一年更比一年强”

从1978年到1998年的10年间,粮食总产量由3048亿公斤迅速增长到5122亿公斤。那些吃不饱饭的日子,也渐渐离人们远去。

长期困扰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迎刃而解,但随着粮食产量到了阶段性的顶峰,农民继续向土地要收入,却越来越困难。

这种感觉可以讲,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就像人担挑子一样,只能挑那么多了,你最高1000斤,达到1200,按照粮食的产量,到顶了。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 严宏昌

:农村搞生产的帐很容易算,人均2亩地,一亩地就是300到500的效益,你搞的再好,一人就是1000到800 元钱 。

这里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黑龙江北大荒农垦区。在红星农场,董克江一个人就耕种了1800多亩地,今年秋收结束之后,他算了一笔账,仅靠玉米、大豆,年收入就达到了50多万元。虽然有些年份受粮价起伏波动的影响,但这种规模经营 还是让他成了附近有名的富裕户。

同期:面积越大越好,你种一 地也是用这些程序 播种 趟地 种100晌地也还是这些环节,但是收入不一样,种地越多越多,收入越高,还是地越多越好。因为我自己有机械,省机械作业费,抵御风险能力也高。

从红星农场南行300公里,在哈尔滨、齐齐哈尔附近,农民庭前屋后一切可用的地加在一起,人均耕地也只有4亩,在人地关系更为紧张的浙江、福建等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亩。

在我国,2.4亿农户分散居住在320多万个星罗棋布的村庄中,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分散的微型家庭农场,每户面积平均只有7.5亩。

人多地少,无事可做。对此农民有个形象的说法:三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五个月休闲。在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上个世纪,马克思曾经指出: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cye.com.cn通常都与生产食品所需的劳动力和费用的减少 成相等比例。如果一个农业劳动所生产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可以供养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这就意味着80%的农村劳动力能够从农业中解放出来。

在田野 庄稼 承载不动数亿农民希望的时候,一些人开始探索离开土地的道路,乡镇企业成了中国农民为了富裕,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转移。

这是一段令人振奋的资料录像。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大地,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一批批乡镇企业。1亿3千万农民洗脚上田,转型为企业的职工,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198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 留下了这样的话——“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又一次点燃了农民走上富裕的希望,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在拥有58家乡镇企业的“中国首富村”华西村,每天有近千人到这里参观学习,在村里的一面墙上,一幅西天取经图描绘着得道的艰辛和修成正果后的美好。如今82岁的老书记吴仁宝已经成为这个参观景点的一部分,他几乎每天都要来到这个礼堂,向来自四面八方的乡镇干部介绍经验。

原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支部书记 吴仁宝: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

20年来,取经的人一拨拨走过,农村的土地上虽然没能克隆出一个个华西村,但是人们结合本乡本土的实际情况,打造出了 “蘑菇村”、“草席村”、“烤烟村”„„有的靠五金配件、有的靠发展旅游,一个个特色产业村成为农村大地上的亮点。

成立于1954年的常熟千斤顶厂是苏南最早兴建的乡镇企业之一,员工主要是周边乡镇的农民。从一个手工作坊发展到产品销往全球的集团公司,顾雄斌说这是因为每一次事关企业生死时,都成功转型。在短缺时代过去之后,如何一步步转型、参与市场竞争,对于乡镇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顾雄斌:

我们厂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手工业作坊的代表,就是前桌台凑到机子,有个小的台钻。已经很不错了,再一步步发展中间我们通过一个过程中间,我们搞一些车床,一些刨床,依靠这些 车床刨床我们进入了半自动化的过程,我们开发了千斤顶,我们当时做的3吨8顿十顿,实际上已经半机械化。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已经和国际上比较接归了。锻炼适应市场的过程中间,严格说也就是我们企业不断提高的一种方式。

30多年来顾雄彬见证了苏南许多乡镇企业的兴衰。在他开车经常经过的路上,有不断增加的厂房和烟囱,也有废弃的车间和生了锈的机器。而乡镇企业和它的主体农民,正是经历了一次次的市场考验,不断地成长起来。

江苏省镇江市后巷镇,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是闻名全国的天线城,制作的电视天线销往各个省市,率先成为镇江的“亿元乡镇”。

同期:那时人比较旺,全国各地都到这里批发,陕西黑龙江,到处挂的都是天线

过去的天线市场,早已变成了蔬菜和杂货市场。当电视天线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之后,后巷镇农民及时转型,如今又打造成了“中国工具之乡”,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达到90多家。全球每3只麻花钻中,就有一只来自后巷。

曾经刀耕火种般的乡镇企业,在逐渐适应市场的过程中,已经能和先进的城市工业较量,甚至排在行业的前列,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

这些由农民创造的离土不离乡的企业,贡献了我国GDP增长的近三分之一,同时,农民收入的34%也来自乡镇企业。

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它们有限的容纳能力,使得乡镇企业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到城市去,成为千百万农民的一种选择,但对于祖祖辈辈 靠种粮为生的他们来说,打破传统并不容易。

这里是山西省临猗县北赵村,这个春天,黄河的一场大水过后,张天才家种的20多亩玉米全部被冲到了河里。

山西临猗县北赵村村民 张天才:米汤,来。你给我端个米汤 滩里涨水了,地都漫完了

张天才的妻子 :漫完怎么办

男:“水下去了,咱再种上。

女:“我想不种了,年年这么赔,老是赔,老是淹

男“能年年淹吗?就一年,前几年就没有,前几年„„

女:“那你那些钱都是贷款 贷款什么的,”

男:“等明年种了,收了不就还完了。”

女:你老是坚持,脑瓜子不想,你做个生意,做个小本生意,搞点钱 不就行了

男:“都照你这样,谁种粮食,你出去吃什么?

女:“那就买呗,

男:“你农民就是农民,是农民你就要种地,你种上粮食 种粮食收几万斤 你都跑出去没人种地

女:“人家外头打工都发财了,你在屋子里种地做什么。”

男:“我做生意俺不行,我就是当农民种地。

女:那我不叫你种,就不叫你种,你把我怎么的

男:你不叫种,你去打工,我种。反正我不出去。我就种粮食。我一个人干。

女:老是想着种粮食,种粮食,这个男的真是没办法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全家团聚的日子过后,成千上万个农村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分别,1亿4000万的农民,告别巴山蜀水,告别洞庭湖区、告别渭河平原——尽管他们有难以割舍的亲情,cye.com.cn尽管有着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但对于富裕的向往,对于现代生活的渴望,使他们毅然地走出农村,顽强地向城市的缝隙里扎根。

薛梅,28岁,来自四川农村,每天她的手要这样不停地拉动布料,把2000多片衣料缝制在一起——

林豪寿,41岁,来自广西农村,每天他要拿着3斤多重的熨斗,不断地熨烫衣服5000多下——

刘芳芳,25岁,来自河南农村,每天每经过她的手装配玩具就有3000多件——

这些曾经握过锄头、牵过耕牛、打过粮食的手,来到城市每月能赚到1000多元的工资,每到年底的时候 能够愉快地寄回家里 一笔来自土地之外的收入------

这是一个因打工而出名的县城。从一个村

3、5个人进城当保姆,发展到2万多人,无为县的保姆已经闻名全国。

安徽省无为县三缘养殖公司 邓立翠:当时家里人不同意我出来,我找人开介绍信也开不到,后来自己不怕死就跑到北京了

邓立翠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20多年过去了,谁能想到一个当年的村姑,过去的保姆,现在却返乡创业,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养殖公司。虽然并不是所有打工的农民都能成为企业家,但走出了农村,就像打开一扇封闭的窗户,眼前是新的天地。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回家盖新房;一人打工,带动全家,一户打工,带动全村。

2008年,四川省外出农民工达到2000多万人,全省劳务收入超过1200亿元。

河南省外出打工人数达215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居全国首位。外出务工的收入达到1611亿元。

湖南,外出农民工达1200多万人,劳务总收入超过900亿元。

从全国的统计看,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贡献之一就是农民打工的收入,占增长部分的40%。

在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上,我们看到了这支“产业大军”的威力:改革开放30年,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率达21%。报告说,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已经占第二产业的57.6%,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农民工,超过一半的饭店要停业,近七成的生产厂家要关门,近八成的大楼建不起来!

广大农村几乎取之不竭的,成本低微的后备力量,吸引全球的资本蜂拥而来,短短十多年时间就建构了整个人类工业史上最为辉煌的制造业市场。

让多数人走进城市,让少数人留在农村,让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水平基本持平,这样一个城市化过程,英国,用了150年时间。美国,用了100年时间。日本用了60年,韩国用了25年。城市化的道路,是农民改变千百年传统的生活方式,是离开土地来增收的道路。这是条注定不会轻松,但不能回避的道路。

自2004年起,一场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与此同时,针对农民工的工伤、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也逐步实施。在广东,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给农民工建廉租房;一些企业提高了工资水平;在福建晋江,农民工的子女已经和当地市民的子女实现无差别入学,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然而,在迅速进入城市的庞大人口和完善的制度之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姚景源:

我们农民人口占我们国家人口总量的大半,所以显然如果说我们农民不走向小康,我们不可能谈到我们国家走向小康。

农民增收了他们就能够成为我们国家工业品最大的市场,工业品有了市场 ,城里人就有了就业,农民贫穷还是富裕,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回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从农村开始的。1978年发端于农村的改革,使我们的粮食生产得以迅速恢复,经济欣欣向荣,城市改革也随之顺利开展;当农民收入增长,我国的内需和消费也日益旺盛。今天,当我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依然是实现平稳发展的坚强后盾,农村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市场。

我国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不断采取措施,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到“少取、多予、放活”,再到免税补贴,建设新农村,国家财政每年数以千亿的资金注入三农。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我国的工与农、城与乡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

村村通工程、改水改厕工程、户用沼气、农村电网的建设,使农村的“硬件”环境焕然一新;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目前,全国有1500多个县实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及到3400多万农村低收入人口。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村庄,为人们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四川阿坝的学生们,只要见到做工程的人和车,都会主动的敬队礼,表达谢意。

四川省阿坝州小学生:车上的叔叔阿姨,是来给我们装电话的,是做好事的。

在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之后,安徽岳西县这户患病住院的农民,因为报销了1万元医药费,还上了债务,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安徽省岳西县 村民:合作医疗救别人难处,(生病)没有钱就只有死了,就是这么说,要不是公家退那么多钱,就是好也好不了那么快,那也做不了事------

在免除农业税、进行粮食补贴之后,河南固始县曾湾村农民黄中福,从打工的城市又回到了农村,他下决心要好好种田,不能对不住国家的政策。

姚景源:

我到重庆去调研,我很重要我观察了重庆农民房子墙上写的标语,我说你看,中国农民墙上的标语,你就能看出中国农村的变迁。改革开放之初,八十年代,农村农民墙上的标语基本上都是计划生育的标语,那么到了九十年代,农民墙上的标语开始出现饲料化肥,它标明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们再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集约需要化肥 需要饲料,我最近再去看农民墙上的广告,那么我发现,农民墙上的广告排在第一位的是打电话的手机,第二位的是药,那么再往下排,有家具 电视机,当你看到手机成为农村广告排行榜里面第一位的时候,它告诉我们,我们的农民他们现在要了解外部世界,他们要走向外部世界。他们要和外部世界建立起联系。

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村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江苏丹阳县大坟村,30年前一个原本要靠讨饭为生的村庄,现在已经打造成了闻名全国的“眼镜城”,当地的农民也成了一个个亦工亦农的企业主,年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

地处吕梁山区的石楼县,30多年前,是个春天喝不上粥,冬天穿不上棉袄的穷地方,如今已经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红枣产业基地,年产值达到5700多万元,农民也成为了一个个红枣经纪人-----

常熟县虞山镇,这些曾经土生土长的农民,正在参加自己企业的股东代表大会,30年前,这个要靠编织柳条维持生计的穷乡镇,如今产品销往国外,孵化出了2家上市公司------

虽然我们不知道 未来的30年,这些村庄将在中国的土地上涂抹出怎样的绚烂图景,但过去的30年使我们有理由去期待,它们的明天------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苍茫大地(解说词)

这里是北京的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此后381年间 每逢夏至,明清两代15位皇帝,都要亲临此地,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尽管贵为天子,也必须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个小时之久。他们祭拜的——就是地神。

现在的地坛 已经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隆重的仪式 也遗洒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但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一刻也不曾中断过。

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人的汗水和热血,有期盼和未来。瞭望这片土地 常让人想起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60万平方公里,是我们13亿中国人的疆土。俯瞰这960万平方公里,会发现一副美丽的画卷,这里有 高山、平原、沙漠、沼泽。无论富饶 还是贫瘠,枝繁叶茂 抑或寸草不生,都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苍茫大地

老齐从事土地测绘工作已有20年,为了核实土地使用的变化情况,每隔几天,他和同事们都要进行一次实地勘察。而在8年前,他外出勘察的周期 只需要一个季度一次,更早的时候,只需要一年一次。

齐文章:土地利用的变化 每月每天 甚至时时刻刻 都在发生变化,监测工作的测量越来越频繁。

这种越来越频繁的监测工作,是我国采取“天上查,地下管” 等监管举措的一个部分。对耕地进行严格的保护,直接与我国目前的国情相关。

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这些卫星遥感图,时刻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

2009年11月5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就在这一天,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在破土动工,中国又有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了建设用地。

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在跨入2009年的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绿色的可耕地面积 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这片承载着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发生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 千年未有的急速变革。

“26.12亿”

这里是北京市国土局的拍卖大厅,现在正在举行的是广渠路15号地的竞拍。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广渠路15号地从最初的 26亿1千2百万的起拍价,被参加竞拍的地产大亨们叫到了30个亿,拍卖师不得不把竞价阶梯 由2千万元降到了1千万元。

“40亿6千万,3号 第3次!”

1个小时,28万平方米,40亿6千万人民币,就这样,一块土地的身份从此改变。在中国,仅今年一到九月,60个城市成交土地就有4800多宗,成交面积达到23083万平方米。

从1987年12月1日,一位叫做刘佳胜的拍卖师,在深圳敲下了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锤,迈出了土地走上市场化的历史性一步,20多年过去了,在举槌落槌之间,土地身上的价签在以百倍千倍的速度飙升,刷新。土地,超过石油、钢铁、煤炭,成为了建国以来升值最快的一种资源。

攀升的地价背后,是强劲的需求。研究显示,在经历一段城市快速扩容期之后,中国将迎来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未来的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会净增约3亿人,平均每年有1000万到1300万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人口、城镇化 和工业化高峰的同时到来,必然会带来土地的非农化高峰。这直接对有限的耕地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曾经的地大 是真实的,如今的地不再大 也是真实的。当人们迈步走出千年的农耕时代,这种土地紧缺感的出现,正是源自于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改变。

姚景源:

过去我们长时间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看,我们30年 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现在我们走到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你到一个县里,你都会听到他们在讲,我们这里需要是土地的指标,我们这里用地不足。

要是把我们现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我们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话,甚至可能要超过我们整个的国土面积。

当人们清点家底,把目光投向那些耕地,就会发现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

我们的国土面积 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 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我们的国土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10亿多亩。

就在中国的城市 不断上演着抢地大战的时候,农村也在上演着一场争夺战。农民,为了拓宽那一亩三分地,为了那土地上的产出,在和自然争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就出自黄河的这个流域,每年春季是黄河的汛期,老张家的土地有三分之一都要浸泡在水里,他说 自己是一个在水里找地种的庄稼人。

北赵村里人均两亩耕地,能填饱肚子,却难以增加收入,这些年,为了能多种多收,老张经常这样撑着小船,在黄河边的滩涂上、在被河水漫过来形成的孤岛上,一亩一分地整理荒地、筑上河堤;为了能深入淤泥里去种粮,他把积蓄和贷款 全部用来买农业机械。10多年来,他开发荒地1000多亩。然而,最让他揪心的 是黄河发大水,这些土地常常又被河水索要了回去。

山西临猗县北赵村村民 张天才:

这些原来都是苞米地 全都冲到河里了 起码100多亩冲到河里去了,原来滩那边大弯子。(50亩玉米地全淹了,水上漂的全是庄稼)

黄河水在山西临猗和陕西合阳县交界处流淌,漫到哪边,哪边的农民就失去了田地。于是黄河东岸是丰收,西岸 就是耕地被淹没。老张们就在这样的希望和失望中,种了又淹、淹了又种。

就当黄河滩边的种粮人 在与河水争取土地的时候,贵州、湘西的农民们则是在石头缝中索要土地。

在重庆、湖南交界的地带,武陵山脉横贯其中,这里村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沿途我们不时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村民把平地上的泥土 背上陡峭的石头山,把石头窝窝填上土,再种上果树和庄稼。

全部是石窝窝

这边一个山,都是挑土,填起来的 地上填草 全部是石窝窝

就是这样 肩挑背扛,喊着号子,里耶镇的村民们 一代又一代 不断地改造满山的石头,在20多座石头山上种起了果树、庄稼。

如果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又有谁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分量?然而,即便是奋力与天抗争,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区和青藏区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回首四顾,我们几乎难以找到后备的存量。

当把目光投向它身上承载的人口时,土地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 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 都依赖于大地的丰收,然而直面脚下这片如此稀少的土地,人们不能不忧虑 这片土地 究竟能承载多少炎黄子孙。

有科学家计算出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 是15亿到16亿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500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 和历史增长趋势预测,如果土壤、种子、水利 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届时我国耕地将出现2亿亩赤字。这一历史时刻 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幻想,而是近在15年后的2025年。

一方面是耕地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另一方面是耕地还在急速减少。从这张近30年来 人口和耕地的变化图上,不难发现我们的耕地面临的形势。

年份

年末全国总人口(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亩)

1996 122389.0 1.60

1997 123626.0 1.59

1998 124761.0 1.57

1999 125786.0 1.56

2000 126743.0 1.54

2001 127627.0 1.53

2002 128453.0 1.52

2003 129227.0 1.51

2004 129988.0 1.50

2005 130756.0 1.50

2006 131448.0 1.49

2007 132129.0 1.39

2008 132802.0 1.38

在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项目负责人郧文聚展示了历时10年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 一张中国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最强劲的工业化发展区域 与最需要保护的优质耕地分布区 是重合的,形成面对面的冲突。在这52个优质耕地连片区,分布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90%的可灌溉地;同时全国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80%座落在上面。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则全部座落其中。

采访郧文聚:城市发展、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它要用地,它用地,直接面对的就是优质集中连片的耕地。这样的形势确实是很严峻的。一定要管好,又要慎用。

从吹响工业化号角的那一声起,也许就注定了我国耕地的减少 是不可逆转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必然要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我们既不能不顾经济建设的合理要求,也不能只考虑城市化的发展,而忽视保护耕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正在把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放在重要日程。

为了确保我国在发展中的土地安全,早在1986年,我国就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并在修订版中,把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同样在1986年,耕地锐减的惊人数字,促使政府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即刻设立了一个与土地使用部门 没有利益关系的机构

──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这个部门合并升级为能够行使更大职能的部级单位。而后,中国的这个部门就一直在保障发展 和保护耕地之间,不断的平衡着。

周玉川,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20年来研究土地发展变化,曾亲历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出台。

1996年我们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的时候 用了17个城市的卫星照片 分3个时段 看这17个城市占地的情况 中央领导同志一看 都认为我们国家耕地保护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这样发展下去那是不得了的,这样呢,提出保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是根据我们国家的人口和将来粮食生产的情况,确定的一个目标。

粮食与土地有着直接的关联,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 是一个生命得保障线,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基本满足食品消费的需要。中国目前粮食平均亩产 320公斤左右,按此推算,人均所需耕地至少为1.15亩;由此 要确保目前 及人口高峰期的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是底线。

饥饿至今还成为很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这些上个世纪的粮票,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们已经走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令世界瞩目。

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自足,这给世界粮食市场的安全 增加了最大的砝码。然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粮食危机 席卷全球众多国家。菲律宾的平民抢购平价大米,苏丹的孩子 吃水煮过的树叶充饥;法国、乌克兰、俄罗斯等粮食大国,粮仓已经空置。欧洲的粮仓库存 一度只有50万吨。

粮荒在一些国家演变成*和骚乱。2008年2月,喀麦隆有24名民众 在粮食暴动中死亡;5月,在索马里有2人死亡。因为粮食危机,海地的政局陷入困境,总理黯然下台。

中国有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荒发生之后,越南、印度、埃及等粮食出口大国,相继宣布限制出口。 一时间,让那些发出中国粮食可以依赖进口、不必坚守耕地红线等等论断的人们沉默了。

这张照片是摄影师韦洪兴 1985拍摄的深圳田面村,这是2000年他在同一地方拍摄的画面,这一张是2008年拍摄的田面村。

整个深圳建设速度太快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一下子高楼大厦哗哗地起来了,现在我每年都要去拍一次。

中国土地的变化 已经成为许多摄影师镜头中 最不可思议的画面。当外国摄影师用几十年的时间 来记录一个地貌变化时,中国的摄影师只需要通过20年、10年,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

就可以记录一片土地的变化。

我国正在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这个进程中,城市 在迅速的长高 长胖。建国以来,成都中心城区 向外扩展了22倍,咸阳市的城区拓宽了整整48倍,贵阳的城市面积 则扩大了74.5倍。城市的扩展带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田野乡村的消失。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从北宋流传至今的谚语,渐渐成为了一个传说。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曾经的鱼米之乡,昔日粮船穿梭、向全国输送粮食的胜景,早已被运输工业品的船只 所替代。位列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无锡市,在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粮食自给率已经不足31%。

无锡粮食协会副会长:

过去是产粮的地区 现在是个消费的城市 人口大量增加从向外卖出粮食,变为买入粮食,靠自己不行。

广东省是全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也是目前全国耕地减少最多的地方。他们在仅占全国1.8%的土地上,为国家贡献了11%的GDP和12%的财政收入;来自全国的打工者涌入广东,大量的厂房拔地而起。

这里曾是珠三角一带肥沃的冲击平原,昔日稻香鱼肥的美景,如今只能在一些公路旁看到些零星的影子,大部分地方 经过持续多年的工业开发,早已变成钢筋水泥。

在这张图上,佛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几个区域,11年来,几乎被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 完全吞噬。

采访:李溟

佛山市国土资源局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科科长

一方面要保障发展,一方面要保护耕地,18亿亩耕地红线,现在各方用地需求依然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国土部门也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守住耕地红线,从2000年到2008年,广东省把几乎所有能开发的山地和滩涂 都拿了出来,并把能搬迁的旧企业、旧厂房全部重新恢复成耕地。八年里广东总共开辟了100万亩耕地。

而广东现象只是目前中国土地现状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在145个城市所做的调查,中国大中型城市中70%的新建筑 是在原可耕地上建成的,在西部一些地区,这一比例则高达80.9%。在最近的11年间,中国由于城市化 共丧失了6.4%的可耕地。

世界各国城市建设中 侵占耕地的现象十分普遍。据2008年在维也纳出席“欧洲土地会议”的专家介绍,目前在奥地利,平均每天至少会有12公顷耕地 因为道路、住宅或其他设施建设被占用;在德国,每天被占用的耕地 有时甚至达到110公顷。cye.com.cn发展侵占耕地,这是一个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难题,但是这一现象 在中国却似乎显得更加严峻。

就在我国建设用地的需求仍然旺盛,耕地每天都在减少的时候,在一些地方我们还能看到土地利用的奢华场面。

1984年,我国大陆第一座高尔夫球场 在广东省中山建成。此后兴建之风愈演愈烈。尽管,从2006年开始,国家就已经严令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但在过去的5年里,国内高尔夫球场仍由100多个增加到500多个。按照一座高尔夫球场平均占地1000亩左右计算,目前占用的土地 就已经达到5万多亩。

众多大型跑马场的出现似乎表明赛马已经成为中国人新的运动宠儿,然而,跑马场真的成了中国人 新的娱乐休闲场所吗?在一些诺大的跑马场上 看不到策马扬鞭的场面,也听不到马的嘶鸣声。据土地监管部门介绍,它们真正的用意是 跑马圈地。

今年9月,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公开查处8宗涉案土地,面积达470多亩,其中一个跑马场非法占用农场面积就有70多亩。

土地的粗放利用还不止于此。2008年国土资源部仅在东部一个省份督察核实,就发现53宗5823亩土地存在闲置问题。已经开发的土地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目前,我国人均城镇建设用地 已经达130多平方米,超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82.2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姚景源:

我们不少地区都在盲目地搞开发区,甚至有的乡镇也搞开发区,但是当你到了开发区之后,它没有什么项目,那么它就是把土地圈下来。所以我们大量的良田我们的土地 就被以开发区的名义浪费掉了,还有一种状况,有一些企业他们搞所谓的花园式工厂,你到一些企业去看,它占了很大很大面积的土地,但是它真正的生产作业车间却在其中只是很少的地就可以建起来了 剩下的都是搞所谓的花园。你走遍全世界包括世界上知名的大企业,我没有看见一家企业是标榜它是花园式工厂,它有那么大的占地面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那么多的花园式工厂呢,就是因为我们把土地资源以低价甚至无偿的方式,交给了这些企业。花园式工厂背后掩盖的就是对土地资源最大的浪费。经济发展是要占用土地,而另一方面我们13亿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都源于这片土地,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最重要就是我们要 第一实施要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第二我们还是要研究我们如何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当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耕地数量减少的时候,耕地质量的下降也引起了重视。这被称为是一种“隐性的土地流失”。

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渣、废气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而最终承受这一切的,是负载万物的土地。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受污染耕地约有1.5亿亩,造成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已经启动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投资10亿元、用3年时间 摸清全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在“苏南模式”的诞生地 无锡锡山一带,今天已经开始针对土壤污染、原生态消失等负面效应采取对策。 通过深度翻耕、添加有机肥、以及关停污染工厂等办法,使100多亩土壤恢复了生机。

这是一场争夺战,就在这些化学品 侵蚀着土地的时候,大自然也在加紧它的掠夺。

沙漠化的黄龙 正以惊人的速度 掠食着大西北,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 建立的国都 统万城消失了,西汉中叶以后 穿越昆仑山和天山的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不见了。它们被迅速扩展的大沙漠所吞噬。这些,并不完全是历史。土地退化、沙化的面积,仍在以每年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 继续扩展,相当于每年丧失一个中等县面积 土地的生产力。

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治沙者的足迹。

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地处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风气沙扬,村里65%土地都变为了荒山沙地。2005年,原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之后回到了这里,决心再不能让乡亲们吃着风沙过日子,他多方筹资180多万元,在山上义务栽树达3000多亩,如今这里已成为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在他过64岁生日的时候,还在鼓励亲人们 都加入到这个守住土地的行动中。

原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脱下军装、还要继续为家乡服务 当好农民、绿化家乡。

治沙精英们在沙漠中营造了一处处绿色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沙漠的扩展。然而,水土流失也在抢夺土地,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 达到356.9万平方公里,按现在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 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 将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 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往左点,过来点,再过来点,31米7。”

这是一场覆盖全国的大调研。这是从国土部门负责人、到最基层的农民,130多万人 历经10多年的时间实地勘测,形成的数据库。这是要守住耕地数量,更要保住质量的当今中国人 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这份《农用地等别调查与评定》 第一次摸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管理提供科学根据。

调查显示,光、温、水、土匹配条件较好的高等别耕地 极为短缺,只占到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而中低产田占到90%以上,远远高于传统上认为中低产田 占三分之二的比例。这份长达40万字调查报告用48个字作为总结:

保护耕地,不仅要保住数量,更要保住质量;不仅要保住粮食产能,更要保住食物安全,不仅是要保住饭碗,更要保住生态。

温家宝总理 2007年两会:

“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今社会生存发展 而且关系到国家长远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

这里是四川成都西来镇,通过整理荒地、废弃地,新增耕地3800多亩,同时增设了水利灌溉等设施,土地质量得以提高。

在浙江省新昌县镜岭镇,经过一年多的机械化平整、铺设灌排渠道,整理土地400多亩,原来高低不平的废地 变成了路渠配套的标准农田,打造成为重要的芦笋产区。

本着能利用废弃地、旧场地、就不占用新地的原则,河北省永年县新建工厂,全部利用的是废弃的砖瓦窑场、废弃的尾矿等占用的土地。已开工建设的16个项目中,没占用一分耕地。

60年来,我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整治,全国补充耕地4163万亩。

60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不仅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用地,还通过实行耕地保护制度,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0年来,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13部,土地资源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万物土中生”——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参透了土地、人、和发展的关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仅生长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更扎根着中华民族不变的情感。尽管相当数量的中国人 已经在体验着城市化 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了,但从纪年 节日,到乡音 方言,土地的气息依然渗透着他们的生活。

在数不清的诗词歌赋中,土地 被中国人无数次地呼唤作母亲。 无论行走在田野乡间,还是钢筋水泥的丛林,都请不要忘记,土地这位母亲,不仅养育了我们和祖辈,更照护着我们的子孙 和未来——

第五集:资源扫描

这些钻机在一步步地向地下延伸着,十年间,中国油井的深度一次次地被刷新,2008年,这口钻井的深度超过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达到了8875米。

与此同时,一个个新的处女地正在被勘探出来。这些航测飞机,常年飞越在祖国山川大河的上空,探寻着每一处可以开发的资源。

片名:国情备忘录——资源扫描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用“地大物博”来形容中国的富饶。

的确,如果单纯从数量和种类上来看,我国的矿产资源并不少,仅矿产资源的种类就有176种。

我们不妨再来看这样一组数字。

2008年,

我国的煤炭储量为3261.44亿吨,占全世界的11.09%,在世界上排名第3位。

我国的石油储量为28.9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2.6%,排在第11位。

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4049亿立方米,排在世界的第14位。

我国的河川径流量为2700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

不仅如此,我国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也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这些稀有金属是航空、航天等许多工业领域必不可少的原料。

锆:全球90%的锆在我国加工,85%以上出口。

钨: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5%。

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

锗: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50%。

钼:储量世界第二,占有量达24%。

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化,没有人类意愿的参与,有着许多无法更改的天然特性。

而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资源,地区性分布不均,资源的品位较低。

煤炭,北多南少。天然气,西多东少。

贫矿多、中小型矿床多、共伴生矿床多,开发利用成本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95%以上的铁矿石是难以直接利用的贫矿,含铁平均品位是33%,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而澳大利亚的铁矿,都是品位在60%以上的,可以直接利用的富矿。

在我国发现的900个铜矿产地中,只有2.7%为年产超过50万吨的大型矿,而绝大部分是年产不足10万吨的小铜矿。

即使这样,我国还面临着一个更加特殊的现状,那就是,再大的资源储量,用13亿做基数来除,都将是一个很小的结果。

我国的煤炭人均可采储量为98.94吨,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3%。

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

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0%。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

我国的铜和铝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9。

同期:杜大伟: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

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源拥有量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呢就会需要跟其他国家进口这个资源,所以中国呢,在多种资源方面呢都是很大的进口国。如果不执行强有力措施的话,那么有可能就会浪费已经严重短缺的资源。

2005年,上海市政协委员沈思建议:应该尽快把“我国地大物博”这种描述退出中小学课本,强调人均的不足,提倡节约意识。

同期: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如果把地大物博和我们中国迅速推进的工业化,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你再来看我们的资源,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地大物博这个概念,它发生了变化。

现在我是经常地出差,到各个地区去调研,现在到处都在挖矿。我在内蒙,我看到,那么美丽的大草原,现在也成了矿业的基地,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经济要发展,它需要资源。而我们资源现在就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唐山,因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和优质的铁,这个坐落在铁矿带上的城市就有了一个美称“中国的鲁尔区”。

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洋务运动时期,第一家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桶水泥、第一台蒸汽机车都来自唐山。

因为有着丰富的资源,从1943年唐山钢铁厂建成起,这里就陆陆续续地建起了大大小小的钢铁厂,鼎盛时期达到几百家,钢铁产量占河北省产量的1/3。埋藏着的59亿吨铁矿石在以每年近亿吨的速度从地下不断地开挖出来,燃烧在熊熊的炉火之中。

这是位于河北迁安的一个巨大的矿坑。这里是我国四大铁矿基地之一,素有“铁迁安”之称。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铁矿石主要供应京津唐钢铁基地。自1968年起,挖掘了不过40年的迁安水厂铁矿,10亿吨的储量所剩无几。

这是位于东北的另一个大坑。自1958年开采的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曾经以亚洲第一矿著称。海州煤矿在50多年的开采之后,只留下了这个方圆8平方公里、350米深的亚洲第一大坑,横亘在阜新的地表。曾经的辉煌,只留在了这些邮票、人民币上。

这里是甘肃白银,以产铜、金、银、铝、铅、锌而闻名,当地地方志记载:凤凰山下,日出斗金。上个世纪50年代,2万吨炸药炸掉了连绵数百里的七个山头,爆破震惊世界,由此拉开了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今天,这里的矿山已经关闭了80%。

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金属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

2008年,12个城市成为我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

2009年,又有32个城市被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阜新、白银,这一个个资源型城市,昔日曾经是我国经济版图上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如今,他们的光彩在慢慢地黯淡下去。

不仅仅是这些资源型城市,一些经济大市也面临着另外一种资源困境。

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水平的1/30。北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在我国,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无论它的速度是快还是慢,都在遭遇着同一个问题:煤、电供应的紧张,资源的匮乏。

杭州市,连续多年电力紧张,不得不经常拉闸限电。

经济发展就像一只风筝,总是向往着越飞越高,但是无论飞多高、飞多远,永远有一根线系在地面上,那就是资源。

同期:胡鞍钢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我想(资源)不仅是个硬约束,而且是越来越硬的约束。甚至可能是第一硬的约束,或者说最大的约束。

我国已经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像这样一个正行走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大国,对能源资源的高需求不可避免。

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国,它的生产能力也是惊人的。

我国钢铁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堪称世界第一。1996年,年产钢1亿吨,此后稳居第一钢铁大国的宝座。2003年,年产钢突破2亿吨。2005-2008年,实现了三级跳,2008年,钢的产量突破5亿吨,产量占全球的1/3。

不仅仅钢铁,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和出口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国,电解铝生产国,总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每年生产服装500多亿件,平均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7件多中国制造的衣服。

我国年产鞋子100多亿双,相当于为全球每人制作一双半鞋。

2008年,

我国生产手机5.6亿部,出口4.8亿部,占产量的87%。

生产彩色电视机9000万台,其中一半用于出口。

生产微型计算机1.37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60%,出口1.08亿台,占总产量的78%。

王安建,长期从事经济地质学、资源环境和资源战略方面的研究。从十年前开始,对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专项研究。

同期:王安建: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里边矿产资源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你比如一台笔记本电脑里边,至少要含二十几种矿产资源,大家最常见的这种手机,它也是由十几种矿产资源来组成的。那么像汽车这种典型的矿产资源的制品,它所含的矿产资源的种类就非常非常多,我们说它能够涵盖矿产资源里边能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等所有类别的矿产资源,超过上百种(矿产资源)。

同期: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出口,属于“两高一资”产品,就是高能耗高污染,一资,就是资源性产品。而我们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普遍地来讲,它是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那么,可以讲,现在,世界上那么多人,当他们由于消费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而感到幸福在提高的时候,应该说他们的幸福是由我们中国这种低价格的资源作为一个支撑的。显然,这种出口的状态,是不能够持续的。

在我国大量出口资源性产品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资源的利用率十分有限。

以能源消耗为例,我国的京津唐、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这三大城市群,平均每创造1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

从1993年,我国就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此后,这个数字就不断地增加。从开始进口石油到进口1亿吨,我们用了11年时间;从进口1亿吨到逼近2亿吨,却只用了3年时间。

我国的石油进口步伐,正在以“超速度”向第一大国冲刺,这一趋势还会不断地向上延伸。有人预测,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在2020年将超过60%,需要进口石油2.5亿~4.3亿吨。

那么,我们未来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资源需求呢?

同期:王安建

因为经济发展和矿产资源的耗费,有它必然的一种规律,有它波次性的特点,中国恰好处在矿产资源耗费高增长的阶段,而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这个阶段。我们国家也要经过矿产资源耗费高度增长,然后缓慢增长,然后到逐渐下降,这么一个过程。

借鉴西方工业化国家资源消耗的规律,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对我国在2020年的资源需求做出预测: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预计我们能够用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矿产资源量的一半,来完成我国的工业化过程。在2020年,我国需要煤炭36—37亿吨,粗钢4亿吨,铜760万吨,铝1900万吨,钾盐1700万吨,总能源需求是33—34亿吨石油当量。

年产超过千万吨的唐山钢铁公司,每天就需要焦炭2万吨,其中65%依赖外采。每年需要1600万吨铁矿石,其中80%来自于巴西、澳大利亚等境外矿山。

2008年,我国钢铁企业发生亏损,其原因就在于高昂的铁矿石成本。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每吨136.2美元,比上年增加了近48美元。仅这一项,全行业就多支付成本达1460亿元。

同期:王义芳: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

资源有些是不能节约的,就好像,你比方,做这锅粥要多少米,你减少米再做成粥,这肯定不行的,我们算(吨需要铁)1吨6也好,1吨6多也好,这是一点都不能少的。从资源来讲啊,可以说制约着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因素

从世界矿藏分布的自然状况来看,世界前八家跨国矿业公司拥有全球矿业资本市场75%的份额,控制着世界上大部分的铁矿和铝土矿资源。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三个国家的铁矿石占世界总产量的60%,占世界贸易量的90%。智利、秘鲁、印尼三个国家的铜矿占世界铜产量的52%,贸易量的90%。我国很多矿产资源就是来自于这几个国家。

同期: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占全球大概15%左右(人口)的西方工业国,它在工业化进程当中,他们消耗掉的资源量,占了全世界资源总量的60%。我们13亿人口现在占了世界人口总量的20%,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的资源已经被这些发达国家消耗掉了60%。所以,大量地依赖进口资源来支撑我们中国完成工业化,这条路我们是走不通的。

当中国来到工业化这个园地的时候,我们发现,全球资源的市场上已经人满为患。

我国的部分产业大量依赖资源进口的同时,外国资本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内地的资源。

贵州烂泥沟金矿、辽宁猫岭金矿、云南播卡金矿,探明储量都在100吨以上,远景储量分别为150吨、300吨和400吨,被国土资源部称为“世界级金矿”。但是,这三大金矿分别被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公司掌控,外方控股比例分别高达85%、79%和90%。

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资源禀赋,早在50年前,我国就开始了南水北调的规划。水、电、油、气的地区格局已定,我们无法更改。但是,我们又必须去做些什么。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这三大工程,就是我国在与分布区域性极强的资源抗衡,我们用了11500亿元,这接近了2007年上海市的GDP总量,大气磅礴地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了绕山环水的输气、输电、送水工程。

这是一群特殊的队伍,每天行走在荒漠戈壁上,进行着地质勘探,寻找着新的可以利用的资源。富含天然气的塔里木盆地,确定了一个辉煌的目标:10年后,产气量翻一番,达到400亿立方米。

大庆市,在连续27年高产稳产5000万吨原油之后,下一个目标是确保未来10年每年稳产原油4000万吨。

淮南煤矿,曾经是瓦斯爆炸事故重灾区,如今成了国内外瓦斯治理的典范,年产由10年前的800万吨,提高到现在的5000万吨,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煤炭供应基地。

在安徽庐中地下1000米处的岩芯中,钻探出品位高达55%左右的磁铁富矿,储量超过了一亿吨。

在海拔4620米的青海省祁连山永久冻土带,发现了可燃冰,预测资源量达数百亿吨石油当量。在能源紧缺的今天,可燃冰被看作是现有能源最可靠的替代品。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陆地区域采集到可燃冰的国家。

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等,一个个新能源加入到经济建设的能源大军行列之中。

对于正在工业化道路上行进的中国来说,资源的缺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又必须发展经济,我们正在做出自己的选择。

针对目前我国钢铁业天文数字般的资源消耗量,国家强力推出《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要求: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

2005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明文规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节能等词语,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相关政策和报道中的热门词语。

2007年《节约能源法》第四条再次明确:“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这是位于河北唐山曹妃甸的首钢新址,新厂年耗水量是以前钢铁工业平均消耗水平的三分之一,能耗下降了30%,排出的废弃物也可以循环使用。今天,首钢已经建设成了一个生态型的现代化的大型企业。

自建成投产以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累计产煤2亿多吨。如果仅仅把50年来挖矿废弃的矸石,以卡车为单位来计算,排列起来,它的长度足以绕赤道6圈还要多。

同期:姚志平:辽宁省阜新市市委书记

应该说还是很沉重的,心情还是沉重的。毕竟啊,就是这个矿经过50年的开采已经破产了。

这些曾经为现代文明做了一辈子贡献的采煤工人,像煤炭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片棚户区里住着的几百户人家,全部都是矿上的工人。

矿上的工作曾经是最让人羡慕的。现在,这里成了这座城市里,最不引人注目又最不能让人忘记的一个角落。

所有的辉煌都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成为了记忆。2003年,阜新市1/4的城市人口的收入处在156元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

同期:姚志平

当时来讲,低于156(元)的,大约是18万(人),接近19万人,这个压力比较大的,也是最让人揪心的。

作为资源型城市,阜新如何获得新生呢?

没有了煤,还有土地,发展现代农业;没有了煤,还有风力,发展洁净的新能源。这就是阜新的转型之路。

七年的艰难行走之后,阜新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2008年,阜新市的GDP由2001年的70亿元增加到23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倍多,由2001年的4300元提高到10114元。农民人均收入更是大幅提升,由原来的1100元上升到5030元。

同期:姚志平:

我们现在和老百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我们还没有做好,所以说我来不得半点的放松,来不得半点的懈怠、松懈,还要把这个弦紧绷,

这是地处山西大同的煤炭塌陷区,地下水渗露、流失之后,吃水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每天的生活用水,只能依靠专门的管道送到这个小村子里。

在大同,还有几十万人,居住在这样的煤炭采空区里。

1970年就来到大同煤矿工作的焦建忠,2007年,幸运地成为第一批喜迁新居的职工,和2万多户居民一起,从塌陷区搬进了新房子。

同期:焦建忠: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退休职工

我们第一天搬下来,一直黑夜睡不着,高兴的。就看电视了,我们两口就看电视了,高兴。

同期:王明宝: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副总经理

这就是棚户沉陷二期工程,将近4万户,在(2008)年底建成,将有4万户居民搬到这个地方,彻底改变了过去的非常差的居住环境。

塌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只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难之一。作为煤电之城的大同,煤炭及相关行业占全市GDP总量的70%以上,这些资源型城市又该何去何从呢?

同期:张富文:原山西省大同市副市长

现在呢,每天大秦铁路每15分钟就有2万吨煤要拉走,一年呢有几亿吨煤在往外拉。

这样拉是啥概念,会把大同市拉成什么样子,大家也都很明白,单纯的挖煤不是大同发展的路子。

“煤堆上”的山西,集结了中国所有煤炭资源型地区的困扰和矛盾。

2009年,为了改变煤炭产业存在的小、散、乱的格局,山西省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煤炭资源整合。山西的煤炭产量,由过去的稳居全国第一,退到了第二位。2009年上半年,山西省GDP增长为-4.4%,是全国唯一一个上半年GDP负增长的省份。

同期:牛仁亮:山西省副省长

山西因煤炭而兴,也是因为煤炭而痛,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转型、结构调整,或者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个非常好的命题。

河南焦作,告别完全依赖煤炭的发展模式,黑色谢幕之后,进行了一个漂亮的绿色转身,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由10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了11%。

大庆、攀枝花、铜陵、伊春等城市,都走在了转型的道路之上。

同期;马立志:马永顺的孙子

行动起来嗨,植树造林嗨,绿化祖国嗨,造福子孙哟嗬嗨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英雄马永顺的孙子马立志,已经成为东北林学院大学生的他,依然记得爷爷当年栽树时教给他的劳动号子。

这是马永顺生前栽下的最后一片林子。马永顺曾经因为砍树多成为劳动模范,每当他上山的时候,看到曾经的林子变成了一茬茬的树桩,觉得自己欠下了大山的债。

同期:王继荣:马永顺的妻子:

他说我想说个事儿我说你想说啥事儿他说像我到林区来伐树来伐多少棵树了都栽上我把它还上。

我说,咱们家栽树像愚公移山似的,你放心没有咱俩还有儿子孙子一辈子一辈子地栽吧。

从1982年退休起,马永顺就开始带领全家十几口人上山栽树,偿还债务,目前,他们一家人已经种了10多万棵树。

1972年,罗马俱乐部曾经发出过警示:为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我们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肆意地掠夺了。因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沧海桑田,大自然亿万年的地质运动,造就了今天经济发展离不开的各种资源。前人栽树,数千年来,祖辈们代代相传,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把后代的资源消耗殆尽。

此时,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千年前资治通鉴里那散发着智慧光芒的箴言吧。“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第六集 山水之间

悠然自得、环游潜底,这两枚小小的邮票,在方寸之间,再现了白暨豚的美丽姿态。这是1980年,我国邮政部门为了保护这种珍稀动物,专门发行的两枚特种邮票。

2006年,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25位专家,组成了一支科学考察队。他们沿着长江,用高倍望远镜、声纳等先进的科学仪器,行程长达3400多公里,希望搜寻到白暨豚的踪迹。

但是,经过38天的航程之后,他们不得不遗憾地宣布,这次科学考察活动,没有发现白暨豚的身影。

白暨豚被称为“长江女神”,已经在我国的长江中生活了2000多万年,现在正慢慢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消逝。

这具白暨豚的标本,似乎在向我们提问:我们的“长江女神”哪里去了?

片名:国情备忘录——山水之间

滚滚长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孕育着华夏文明,哺育着中华儿女。

长江两岸亿万中国人,正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成果。然而,一个个意料之外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了。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多万元。

这一年12月,广东北江镉超标水污染,经济损失达到1亿多元。

随后相继爆发广西红水河天峨段水质污染事件、辽宁浑河抚顺段水质酚浓度超标事件。

2006年,甘肃徽县铅污染事件,300多人血铅超标。

湖南岳阳砷污染,8万多居民饮水遭到威胁。

贵州遵义磷污染,60万市民饮水告急。

2007年5月,太湖爆发蓝藻事件,威胁到近百万无锡市民的生活用水。随后巢湖和滇池相续爆发蓝藻。

一位叫马军的环保人士,花费了几年时间,编制了一份《中国水污染地图》。在这份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查看每一个城市、每一条河流流域的水污染情况。首都北京,除了远郊区有一些水库、支流为二类水质外,地表各河、湖几乎全部被劣质的超五类水所覆盖。

同期:马军:民间环保人士

环境的问题已经恶化到这样一个程度,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它的话,可能我们的经济就没有办法再持续地那样发展下去,可能我们为将来埋下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

翁立达,是国内著名的水资源保护专家,长期从事长江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工作。他编写了一本厚达270多页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这份报告被人们称为“长江的体检报告”。

同期:翁立达: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局长

每年在长江(沿岸)有将近300亿吨的污水,就通过这种方式排到长江里来,基本上一条黄河的水量,每年这么多的污水进入到我们长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的淮河流域流传着一首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开闸泄洪,形成了长达70公里的酱黑色污染带。经专家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造成上亿元经济损失。这起淮河污染事故,第一次使水污染进入政府高层视野。

同期:解振华时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

我宣布,淮河治污零点行动现在开始。

水污染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居民生活、经济发展。

90%流经城市的河流受到了严重污染,70%的江河湖泊和50%的城市地下水已经遭受污染。

我国的环境问题,远不止水体污染,还面临着诸多困局。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以上。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经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经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林都”伊春,林场可采成熟蓄积量下降了约98%。整个大小兴安岭可采成熟蓄积量也只剩下不足10%。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我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湖泊面积的26.3%。

大气污染严重,酸雨覆盖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30%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同期: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在下面有些地区我确实看到,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这个江河,我们的河流,我们的水污染,我是在60年代后期,我下乡作为一个知识青年的时候,我印象非常清楚,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喝河里边的水,可以喝江里面的水,但是,现在,我们谁还敢再直接地饮用江河和小溪的水呀。现在我们城里的人,我们几乎离不开桶装水,离不开瓶装水。瓶装水桶装水,现在这行业年产值已经过亿。

我们搞经济发展我们为了什么,我们经济发展,最终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显然幸福生活,不能建立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下。

世界经济发展史已经表明,各国在工业化推动下的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今天,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在产品行销世界的时候,同样不可避免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工业化带来的污染。

同期: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尽管我们现在的产品,在世界上是很有竞争优势,但是我们是把污染留在了国内,我们把资源消耗记在了我们中国人头上。

国家环境保护部WTO环境与贸易工作领导小组的专家曾经做出过测算:在“十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硫高、中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约占总出口额的40%,而化学需氧量高、中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4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显示,这一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曾经说过,环境保护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环保工作正处于负重爬坡阶段。

现场同期:

现在就是每个项目给你们放进来走到环保那儿就不行喽

这个项目

不是不行

我们服务态度做好一点儿没问题,但是你要说把这个原则都不要,那我当这个局长干什么。我宁愿不当。

你什么时候跟人家说这个,人家来都不来

他们这个现在在书上的东西都说不过去你说他做还能做得到

你现在跟人家说这些,人家来都不来

如果他真的要是不按照我们的要求建,他不来也没有问题。

因为我们的资源是唯一的,青城山只有一个

那我们就退到以前这种鸡犬相闻的这种状态,这种世外桃源的状态,那就环保了,那就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

这是发生在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一次招商会之后的争执,起因是一个投资达3亿元、税收几千万元的秸杆处理项目想在都江堰市投资,但是在环境评价方案上不符合要求。

同期:

把这个项目放走了,很可惜,很可惜

我并不是不支持他,肯定要支持他。但是如果他不能够达到环保要求,我就不敢支持了。不支持那种不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环评法是国家的法,不是我个人的法律。我们坚持这个要求是国家的要求,不是我个人的要求。

这个项目最后肯定还是要落户,你不落户,我们最后这个经济咋发展

我做好了我环保局长的事情,如果降低环保要求,我们这个项目可以不要

同期:邹士勇:四川省都江堰市商务局局长

这个时候就觉得特别委屈,觉得这么好的项目,可不可以让它先落下来,然后先发展,然后有了问题,我们再去想办法。再去处理。

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30多亿元的城市来说,上马税收几千万元的项目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环境保护局局长冯劲来说,他的眼里只能容得下环境过关的项目。

同期,冯劲:四川省都江堰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他们的意思,这个项目是个好项目,就可以,是不是变通一下,就让它简化,让它临时降低标准,但我们作为环保局长,这个是绝对不能的,如果这样做了就是不称职的。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都在发生着,对于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的我国来说,当发展遭遇环境保护的红灯的时候,能不能放行,就成了一个问题。

同期:

我们要参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距离现在是2264年的历史了

其实,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孰轻孰重,谁先谁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些经历,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

英国的泰晤士河曾经因为工业污染被称为欧洲的臭水沟,从1850年开始治理污染到2000年泰晤士河大马哈鱼回归,历时150年,耗资相当于约4000亿元人民币。

德国的鲁尔区曾经被称为煤钢基地,因为煤炭开采和钢铁重工业闻名于世,但是这里的高污染高排放曾经使得莱茵河被称为“德意志最脏的河流”。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里才重焕生机。

像这样先污染后治理的例子以及西方工业国家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

同期:谢国忠: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经济师

中国借鉴别人走错的路,利用现代的技术,有资本的充足,中国走一条更好的道路,中国只有这样走,才能发展得比别人更好。

同期: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应当说,西方的工业发达国家,他们都是发展污染然后再治理。那么,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呢,我们不能这样做。现在到了21世纪,全球都在讲环境保护。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那么作为我们中国,我们有义务保护这个地球。我们也不能把一个恶劣的环境,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没有这个权力,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来完成我们的工业化,来使我们的经济得到增长。

而且我们现在要看到,我们已经具备这个条件。比如说,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经济总量在去年就已经超过30万亿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再来发展,我们完全有财力,有实力。这是第一。第二呢,现在我们在科学技术问题上,我们也解决了这个问题。环境保护技术现在是日新月异,我们完全可以让新的技术,来使我们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

环保、污染、生存质量等,这些过去在工业化字典里并不存在的词汇,如今频繁地出现在我国政府的议题中。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对环境保护做出规定。

1979年,我国第一部环境法《环境保护法(试行)》出台。

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诞生。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施行。

到2008年为止,我国共签署了50多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

1978年成立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在1982年,成为当时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的环境保护局,1987年,改为独立的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这一切,都在准确无误地表明,环境保护工作者,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了。

同期:张大卫:河南省副省长

环保局长呢

王局长 在这儿来

这个项目这样,你知道不知道,这个项目你一点儿都不知道吗,群众举报以后,你才知道吗?环保局长就应该对此上的这些项目,它所带来的对环保的影响,心里就应该有数,这个大的项目,你们心里没数吗?这个项目的污染情况,你知道不知道,政府养猫不抓耗子,你是什么环保局长

这是发生在2006年7月的一件事情。刚刚上任一个月的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在河南汝州的一个氧化铝项目的工地上,对当地的环境保护局局长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当时这个项目耗资已经3。6亿,工程建设了近一年,但是始终没有做环境评价。

同期:张大卫:河南省副省长:

养猫不抓耗子,我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种猫本来就没有责任感,就是我们国务院领导同志讲的,有职不尽责,没有责任心,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养猫人,他养这个猫他就不想让抓耗子。我们批评从事环保工作的同志,我还有话外之音,养猫人是谁,养猫人如果对你的猫不抓耗子,或者纵容你的猫不抓耗子的话,你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同期:唐艳青:

新乡市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原河南省新乡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我们当时市委书记就跟我讲,如果新乡市的水的环境质量改善不了,就是对环保局的一班子人,我要给你解散,我当时感到工作任务太重,压力太大。

同期:范新元:江苏省吴江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难在你关一家企业,你断了他的财路了,他不要跟你拼命啊。我们这边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不是很风光的职业,所以在我们吴江做环保工作,不是一个很风光的事,而是一份责任,一份压力。

同期:牛仁亮:山西省副省长

它是一个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这是肯定的,史无前例。

对于主管煤炭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来说,这两副重担,挑得并不轻松。

同期:牛仁亮:山西省副省长

说实在的,上任第一天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并没有想到这个环保很难干,越干越知道难干,越干越知道它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推进工作,面对的一个强大的利益主体,利益集团,它利益集团并不是主动地组成在一起的,但是你要对付每一个污染源,要关它,要停它,要提高它的质量,你立即就碰到一个利益主体

这是湖北省青山热电厂,环保的压力挑战着这个有着五十二年历史的国企老厂。

同期:席强国:国电湖北青山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当时它最辉煌的时候应该是在这一年,这一年,我们这个厂是关内的第一家高温高压火电厂,到这一年为止,是二十周年,二十周年的时候,是工业学大庆的先进,也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

因为污染严重,青山热电厂的三台机组必须停止生产,占这个厂产值四分之一的老厂区必须关闭。

同期:席强国:国电湖北青山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确实有伤感,确实有伤感。觉得这么一个50年了,风风雨雨走过来了,明天就要在我的手上,因为我是厂长嘛,那么在我的手上给炸了,我说怎么办,当时就这样一个心情,老伙计走了,新伙计可能还要来,希望新伙计比老伙计更能够体现出国家的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现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出来。

不仅要考虑如何安置1200名工人,还要花费5000万元购置脱硫设施,才能使工厂运转下去。

同期:不做的后果让你关停,不做的后果就是电厂要关停,非得做不可,在全国的电厂都是这样。

安装了环保设施的青山热电厂得以继续生产。同样是国企的山西粮裕煤焦厂却因污染严重,无力购买环保设备,在2006年,被关停。

同期:刘卫平:山西省吕梁市粮裕煤焦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这些职工当时找我的时候,那天我真流泪了。但是我也没办法,我只能告诉他们说,如果不上这个环保设施的话,这个企业你就不能生存了,因为只要你这种污染行业,环保不达标,你就没有生存的余地,

近年来,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气魄,确实让人们惊叹!

内蒙古乌拉山电厂、小龙潭电厂,这些服务了几十年的电厂,随着一声声的爆破声,烟消云散了。到2009年6月30日,全国已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467台,总容量达到5407万千瓦。

从2005年开始,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曾经连续三年采取严厉的环保行动,被民众称为“环保风暴”。

2005年,目标直指电力企业。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的30个电力项目,因为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叫停。

2006年,治理的重点又放在了环境污染严重的化工产业。对总投资约290亿元的10个项目进行了查处。

2007年的环保风暴力度更大,治理的对象是82个电力、钢铁、冶金等项目,并首次使用“区域限批”的办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城市的一个项目违规,将导致该地区所有项目暂缓审批。唐山、吕梁等4个城市以及国电集团等4家电力企业受到了“区域限批”的制裁。

吕梁在山西省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2007年,吕梁市的财政收入为102亿元,从1998年的财政收入10亿元增长了10倍多。在限批令下达的时候,全市正在召开推进经济发展大会。

同期:董洪运:山西省吕梁市市长:

我是在市里边正在开会,安排如何加快项目推进,正是在加快发展的热头上的时候,“哗”来了一瓢冷水。

同期:李海玉:山西省吕梁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

我们当时申报的就是基本上160多个项目,总投资大约是600多亿元,下达(区域限批令)以后,这个不是发展的问题,是年度计划,什么十一五规划,还要倒退呢,这可怎么办?

“区域限批”使吕梁失去了一些项目,但是,从2007年1到6月,五个月的时间里,吕梁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累计达到138天,同比增加37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4%,在山西省11个重点城市中的排名由倒数第一上升到正数第五。

在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过后,国家采取了更持久的环境经济新政。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手段,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这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感觉到。

这里是北京什刹海,每年冬季,这里都是市民体验冰上运动的天然冰场。

2003年,冰场是在12月10日开放的,2004年推迟了五天,到了12月15日,2005年为12月17日,2006年又推迟了10天,到12月27日才开放,2007年的时候,实际上到了2008年1月1日才开放。

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在过去的40年里已经大幅后退。这里是我国乃至

国情调查报告
《国情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