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09 08:34:29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下面关于信用社调研报告范文的材料由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整理。

一、XX信用社支农基本情况 最近,我对贤庠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选择了农户、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经济组织共102户,其中纯农户50户,占55.9%;种养大户11户,占10.8%;农村个体工商户25户,占24.5%;农村经济组织9户,占8.8%。调查显示,农村信用社围绕农民增产增收这个中心,立足服务“三农”,切实加强管理,增加信贷投入,在促进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具体情况综述如下: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1.增加信贷投入,成为“三农”资金供应主渠道。据对102户调查显示,有78户表示向信用社借款是其解决生产、生活资金的最主要渠道,占被调查户的76.5%;有99户在农村作用社借过款,占被调查户的97.1%。

2.不断简化贷款手续,为支持“三农”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近几年来,信用社在切实转变观念、积极筹措资金、增加信贷投入的同时,深入农户,及时了解农民的心志,努力简化贷款手续,切实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肯定。例如:在黄避岙乡塔头旺村实行送贷上门、农户联保的模式;在辖区范围内评定“信用户”、“信用村”,实现农户随到随贷的方式。

3.切实加强支农宣传,助推服务功能增强。为使群众真正了解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服务宗旨,真正发挥民主办社、群众监督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农村,贤庠信用社通过临柜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认识逐步得到了提高,农村信用社在农户中的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据调查显示,102户调查户中有98户表示有钱愿意存入农村信用社,愿意向农村信用社借款,分别占被调查户的99%。对贷款种类,有70户占68.6%的调查户表示清楚,只有3户2.9%的调查户表示不清楚。因此,近几年贤庠信用社存、贷款业务发展较快,支持本地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4.切实加强信贷管理,力促农民信用观念转变。农民信用观念比较差一直是影响贤庠信用社及其他信用社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在县职社动员下,信用社把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广大农户还贷意识增强。据调查显示,102户调查户中有94户表示能按期归还农村信用社借款,占92.2%,只有8户7.8%的调查户表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

二、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对象不广。据调查看,仍有众多的农户、个体工商户,没有把农村信用社作为贷款的首选机构,从存款看,本地同有一家农行的储机构,其存款效益与贤庠信用社不相上下,说明许多农户事实上没有把农村信用社作为存款的首选机构。102户调查户中只有51户表示在农村信用社有存款,占50%,另有50%的农户在农村信用社根本没有存款。

2.服务层次不深。受信贷管理制度、经营目标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当前贤庠社在信贷投入上存在重传统业务轻新业务、重生产轻消费、重农户轻其他的问题,贷款用于生产(含基本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87户占76.5%,贷款用于生活消费的15户占23%,其中上学为5户,建房为7户,其他2户。

3.服务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此次102户调查户中,分别有24户占23.5%和27户占26.5%的调查户表示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偏难和办理借款手续不够方便。

以上关于信用社调研报告范文的文章如果对您有帮助,请继续关注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

推荐第2篇:农村信用社行风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行风问题调研报告

目前,在金融系统中,国有银行凭借人才资源的优势和先进的硬件设施傲视群雄,商业银行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异军突起,农村信用社当前无论在人力资源还是硬件设施方面,由于体制、历史等客观方面的原因都无法与他们媲美。所以,信用社要想在激烈的金融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发展,唯有在行风建设中狠下工夫,以良好的行

业风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一、农村信用社行业风气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的行业风气突出表现在员工行为及为公众服务方面,因此员工的行为规范、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水平的好坏是农信社行业风气好坏的关键。就目前情况看,农信社的行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从服务思想上看,存在着“向钱看,重自我”的现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的员工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服务意识淡薄;有的职工以我为中心,只图索取不求奉献,只图享受不愿服务,把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抛在脑后;有的职工热衷于搞第二职业。

2、从服务态度上看,存在着“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我们从平时的检查及行风建设“回头看”情况看,服务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三个“较差”。一是临柜人员服务态度较差。有些信用社临柜人员的服务过于呆板,如在业务忙时欠热情,有不耐烦情绪,表现出对顾客一问三不知或动辄训人,存在冷、硬现象。有些员工在办理存、取款业务时存在两张面孔,对存款欢迎,对取款或通存通兑款项推诿。也有些员工因家庭、婚姻矛盾、身体不适、同志关系不和等原因带气上柜,带情绪上岗。二是信贷人员服务质量较差。有些信贷员、社主任等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拖沓,工作效率不高。有的信贷人员违反信贷原则,只要得到好处的就贷,造成几

十、甚至几百万贷款沉淀。也有的信贷员在办公室里放贷款、收贷款,将“三查”制度置于脑后,放出去的贷款无人负责。三是个别人员服务观念较差。有些员工思想上根本没有“服务”两字,在时间上斤斤计较,有些信用社营业网点,特别是业务比较闲的信用社职工,上班期间嘻笑打闹、闲聊等,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形象。

3、从服务方式上看,存在着“一阵风、冷热病”的现象。有的员工“弹性”很大,一抓就好,一松就垮,检查来了,服务态度很好,检查去了仍是老样子。也有的员工把优质服务视为应付领导的“花架子”,甚至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弄虚作假。

4、从服务手段上看,存在着“功能弱、设备差”的问题。由于我们农村信用社结算长期依附在农行,没有自成体系,导致电子化建设滞后,结算功能弱化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的提高,这是客观因素。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行风建设的对策探讨

1、加强组织领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行业作风建设,抓住了领导带头,就抓住了关键。农村信用社做任何工作,干任何事业,都离不开组织领导。成果的取得、效果的明显程度,都与领导力量的强弱、领导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业务经营也好,改革创新也好,行风建设同样如此。加强领导就是要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及工、青、妇分工负责制领导体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局面。把行风建设工作纳入各级目标责任制中进行考核,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安排、有活动、有检查,年终有验收、有考核、有奖惩。

2、强化队伍建设。把行风建设内容,通过制度、规定,逐步加以细化,具体到部门、岗位,做到层层责任明确,人人任务清楚,实现各个环节衔接协调,每个岗位尽职尽责。同时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树立“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业作风;抓好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抓好员工的法制及遵章守纪教育,做到依法合规、稳健经营。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行为监督管理,从8小时内延伸到8小时外。

3、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廉政准则》和一系列制度规定,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执行,自觉做清正廉洁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养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劳俭朴的作风。

4、确立服务意识。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等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村信用社的全体员工一要确立“服务第一”的思想。要把优质服务观念落实到每一笔业务、每一个环节上,用优质服务赢得市场、赢得竞争、赢得信誉、赢得效益。二是确立“客户第一”的思想。每个员工都要把客户当作农村信用社的“衣食父母”,增强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彻底转变“领导要我热情服务”的被动心理,树立“我要一心一意为客户服务”的主动奉献精神。三要确立“信誉第一”的思想。信誉高于一切,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农信社

要靠信誉求生存、求发展,用良好的信誉,赢得客户的信赖。

5、提高服务素质。优质服务既要“中看”,又要“中用”,这就要求全体员工要有较高的服务素质和业务素质。一是临柜人员要把快捷准确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尽量减少顾客等候时间,要勤练基本功,把耐心细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二是热爱本职工作,时刻把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放在首位。多

参加培训,多钻研业务书籍,多练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三是要有创新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本单位多出点子,多提建议;四是在接待顾客时,不但要自己做到优质服务,还要尽量让客户成为我们的义务宣传员,宣传我们的服务态度、服务功能,提高我们的知名度。

6、规范服务行为。每个员工都要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执行,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接待顾客“有礼、有节、有度”。处理业务“规范、快速、准确”,服务环境“清新、整洁、舒适”,让顾客感到“和谐、友爱、温馨”,形成信用社良好的经营氛围。

7、拓宽服务范围。在搞好柜面服务的基础上,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敢创一流思想,在自身业务范围内,把柜台服务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做到柜面服务打基础,柜外服务下工夫。

8、更新服务手段。农村信用社的优质服务应当是准确、快捷、高效的,一流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手段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说“微笑服务”是“软服务”的话,那么硬件设施就是“硬服务”,只有把微笑服务和高效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软”、“硬”服务同步发展,同步提高,才能实现服务手段高人一招。因此,我们在抓“软服务”的同时,将尽力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提高“硬服务”程度。

总之,信用社的行风建设涉及到信用社的每个方面,良好的行业风气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并常抓不懈去实现、去保持。

推荐第3篇: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问题调研报告—范文网时间:2010-07-22 13:2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新形势下农信社支持三农的首选贷款方式,也是打造诚信农信、平安农信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农信社通过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扩大了大款投放面,密切了农信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信用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体上看,农户小额信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新形势下农信社支持三农的首选贷款方式,也是打造诚信农信、平安农信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农信社通过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扩大了大款投放面,密切了农信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信用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体上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势头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小额信用贷款认识不到位。一是有一些基层信用社习惯于几十年的抵押担保贷款,对发放这些类型的贷款的心应手。而一旦让其发放信用贷款总感觉不放心,一旦贷款沉淀没有“撇绳”,因而对评定信用户及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不积极、不主动。二是个别信贷工作人员嫌评定信用户太麻烦,步骤太繁琐,对此项工作不热心。三是认为信用贷款大部分是小额,与其“广种薄收”,倒不如看准几个大户集中投放来得痛快。四是少数乡镇政府及村两委份内的工作很多,让他们介入信用户的评定工作认为是额外负担,还有的村干部不愿意在有关栏目内签字,怕将来承担经济责任。五是少数信用社主任不能正确处理信用工程的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认为储蓄存款、盘活收贷是硬任务,信用户评定是软任务,对信用户的基础性工作做得不到位。

2、信用户对信用证认识模糊。评定信用户是一项十分严肃认真的事情,一旦农户拿到了信用证,就意味着他的信用程度得到了信用社的认可,他就可以凭信用证直接到信用社像取款那样十分方便地获得贷款。但有些信用户对得来不易的信用证并不十分珍惜,有的随便出借,有的随便把信用证扔到桌上,有的还把信用证和其他无关紧要的证件放在一起,有的还形成丢失。凡此种种,都说明信用户对小额信用贷款的内在含义认识不清。

3、信用社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信贷管理人员对持证农户取得贷款心存顾虑,总爱对贷款的用途、偿债能力再三追问,唯恐债务悬空,挫伤了一部分信用户的贷款积极性。二是少数信用社因受资金承受能力的限制,就人为地附加一些贷款条件予以限制。三是极个别信贷人员对信用贷款不能实行利率优惠。四是有的信用社对小额信用贷款和其他贷款一样,手续比较复杂。

二、工作建议

(一)大力宣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重大意义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密切信用社和广大农民群众关系的粘合剂,是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重要措施,是农信社实现农社双赢的主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农信社信贷管理方面的重大改革。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不仅能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贷款热情,引导贷款需求,扩大农信社市场占有份额,而且对于转变信用社经营理念,扩展信用社经营空间,使之立于不败之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农信社要对村两委、村民小组、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小额信用贷款的重大意义,使村干部支持信用户的评定工作,满腔热情地投身到信用工程的创建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县联社、信用社领导要对广大信贷人员讲清小额信用贷款对信用社自身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使信贷人员克服麻烦、厌烦情绪,把小额信用贷款当作信贷工作的第一要务,当作自己联系农民群众的工作切入点和落脚点,自觉地、主动地、热情地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二)紧紧依靠当地党政部门,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

信用社是地方金融组织,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信用社应积极地、主动地将信用评定工作向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进行汇报,引起他们的重视与支持。在具体工作中,还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的积极能动作用,让他们全程参与、全程跟踪。由村干部、村民代表、社员代表、信用社工作人员组成的农村信用评定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对申请要求成为信用户的农户,要从其信用程度、威望高低、家产状况、全年收入、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信用户的名额。在这方面,要坚持标准,坚持原则,宁缺勿滥,宁精勿粗,不能搞“大呼隆”,不能硬性分派评定指标。(

(三) 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等级监测体系

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它绝不是权宜之计,也决不是应景之作,此项工作耗时费力,同时细致缜密,因此有“系统工程”之说。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得之不易的各种数据要倍加珍惜。对这些数据最有效的保存办法就是用微机科学分类,建立数据库,将全套评定资料纳入数据库管理。县联社一级法人核算的,县联社设一个数据库即可;县乡两级法人核算的,县联社可设总库、各独立核算的信用社设立分库。数据库建立之后,要对信用评定指标实行动态管理、适时管理、定期检测。检测可分为现场监测和非现场检测。现场检测要求信贷工作人员亲临一线,入户上门进行调查分析,并将变动的数据及时纳入微机进行更正。非现场检测要根据各基层社的统计数据利用数学公式进行模拟计算,从中找出变化的东西,发现规律性的东西,预测信用户的信用程度发展变化趋势,指导全县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四)全面落实小额信用贷款各项优惠政策

一是在贷款条件上,要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对那些诚实守信的农户,对因遭遇天灾人祸、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及时归还本息或无力归还本息的,经调查核实可予以适当展期,并敢于据实再发放少部分新的贷款,以帮助他们恢复元气,重整家园,养本生息。二是根据风险的大小和农户长期形成的信用状况,在人民银行准许的浮动幅度内,适当降低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体现小额信用贷款的优惠政策。三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循环性的特点和信用贷款的具体用途,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使贷款的期限和和农业生产周期相衔接,充分发挥贷款和农业诸生产要素的掺合作用、推动作用。四是对那些确实有还款实力且信用程度特别高的少数信用户,可破例提高授信额度,体现信用社的差别政策。

推荐第4篇: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问题调研报告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新形势下农信社支持三农的首选贷款方式,也是打造诚信农信、平安农信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农信社通过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扩大了大款投放面,密切了农信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信用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体上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势头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小额信用贷款认识不到位。一是有一些基层信用社习惯于几十年的抵押担保贷款,对发放这些类型的贷款的心应手。而一旦让其发放信用贷款总感觉不放心,一旦贷款沉淀没有“撇绳”,因而对评定信用户及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不积极、不主动。二是个别信贷工作人员嫌评定信用户太麻烦,步骤太繁琐,对此项工作不热心。三是认为信用贷款大部分是小额,与其“广种薄收”,倒不如看准几个大户集中投放来得痛快。四是少数乡镇政府及村两委份内的工作很多,让他们介入信用户的评定工作认为是额外负担,还有的村干部不愿意在有关栏目内签字,怕将来承担经济责任。五是少数信用社主任不能正确处理信用工程的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认为储蓄存款、盘活收贷是硬任务,信用户评定是软任务,对信用户的基础性工作做得不到位。

2、信用户对信用证认识模糊。评定信用户是一项十分严肃认真的事情,一旦农户拿到了信用证,就意味着他的信用程度得到了信用社的认可,他就可以凭信用证直接到信用社像取款那样十分方便地获得贷款。但有些信用户对得来不易的信用证并不十分珍惜,有的随便出借,有的随便把信用证扔到桌上,有的还把信用证和其他无关紧要的证件放在一起,有的还形成丢失。凡此种种,都说明信用户对小额信用贷款的内在含义认识不清。

3、信用社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信贷管理人员对持证农户取得贷款心存顾虑,总爱对贷款的用途、偿债能力再三追问,唯恐债务悬空,挫伤了一部分信用户的贷款积极性。二是少数信用社因受资金承受能力的限制,就人为地附加一些贷款条件予以限制。三是极个别信贷人员对信用贷款不能实行利率优惠。四是有的信用社对小额信用贷款和其他贷款一样,手续比较复杂。

二、工作建议

(一)大力宣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重大意义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密切信用社和广大农民群众关系的粘合剂,是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重要措施,是农信社实现农社双赢的主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农信社信贷管理方面的重大改革。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不仅能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贷款热情,引导贷款需求,扩大农信社市场占有份额,而且对于转变信用社经营理念,扩展信用社经营空间,使之立于不败之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农信社要对村两委、村民小组、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小额信用贷款的重大意义,使村干部支持信用户的评定工作,满腔热情地投身到信用工程的创建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县联社、信用社领导要对广大信贷人员讲清小额信用贷款对信用社自身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使信贷人员克服麻烦、厌烦情绪,把小额信用贷款当作信贷工作的第一要务,当作自己联系农民群众的工作切入点和落脚点,自觉地、主动地、热情地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二)紧紧依靠当地党政部门,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

信用社是地方金融组织,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信用社应积极地、主动地将信用评定工作向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进行汇报,引起他们的重视与支持。在具体工作中,还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的积极能动作用,让他们全程参与、全程跟踪。由村干部、村民代表、社员代表、信用社工作人员组成的农村信用评定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对申请要求成为信用户的农户,要从其信用程度、威望高低、家产状况、全年收入、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信用户的名额。在这方面,要坚持标准,坚持原则,宁缺勿滥,宁精勿粗,不能搞“大呼隆”,不能硬性分派评定指标。

(三)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等级监测体系

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它绝不是权宜之计,也决不是应景之作,此项工作耗时费力,同时细致缜密,因此有“系统工程”之说。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得之不易的各种数据要倍加珍惜。对这些数据最有效的保存办法就是用微机科学分类,建立数据库,将全套评定资料纳入数据库管理。县联社一级法人核算的,县联社设一个数据库即可;县乡两级法人核算的,县联社可设总库、各独立核算的信用社设立分库。数据库建立之后,要对信用评定指标实行动态管理、适时管理、定期检测。检测可分为现场监测和非现场检测。现场检测要求信贷工作人员亲临一线,入户上门进行调查分析,并将变动的数据及时纳入微机进行更正。非现场检测要根据各基层社的统计数据利用数学公式进行模拟计算,从中找出变化的东西,发现规律性的东西,预测信用户的信用程度发展变化趋势,指导全县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四)全面落实小额信用贷款各项优惠政策

一是在贷款条件上,要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对那些诚实守信的农户,对因遭遇天灾人祸、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及时归还本息或无力归还本息的,经调查核实可予以适当展期,并敢于据实再发放少部分新的贷款,以帮助他们恢复元气,重整家园,养本生息。二是根据风险的大小和农户长期形成的信用状况,在人民银行准许的浮动幅度内,适当降低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体现小额信用贷款的优惠政策。三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循环性的特点和信用贷款的具体用途,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使贷款的期限和和农业生产周期相衔接,充分发挥贷款和农业诸生产要素的掺合作用、推动作用。四是对那些确实有还款实力且信用程度特别高的少数信用户,可破例提高授信额度,体现信用社的差别政策。

推荐第5篇:农村信用社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防止经济过热,防控通货膨胀,协调经济转型,今年国家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与上年相对收紧的货币政策下,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笔者深入到河北省丰宁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调研。

一、面临的挑战从经济形势看,早在去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

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的信贷政策。随着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收紧操作已经到来,信贷收紧、利率上调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受限。从竞争形势看,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股份制银行纷纷跨域经营、增设网点,各家银行都在产品服务、营销机制上下功夫,大中城市的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县城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升温。从全国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农信社的市场份额越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也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老大”的局面将受到严重冲击,这对于农信社的信贷工作是严峻的挑战。从丰宁县情看,丰宁地处冀北,集老、少、边、穷、坝于一身,是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民增收、财源增长、城乡统筹等都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加之,丰宁被河北省列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之一,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将落户丰宁,并开工建设,随之而来的是资金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信贷供需矛盾增加。

二、采取的措施在国家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情况下,为确保全县“三农”贷款需要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该联社积极采取措施筹集信贷资金,想方设法增加信贷投放。一是千方百计组织存款,壮大信贷资金实力。截至6月末,该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5.85亿元,比年初增加3.32亿元;二是深挖内部资金潜力,大力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清收不良贷款是增加信贷投放的有效途径,年初开始,联社就牢牢抓住这项重点工作不放松,制定了严格的目标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措施,实行领导带头,部室包社和全员清收等多种措施,使不良贷款大幅下降,截至6月末,已收回不良贷款7794万元,比年初下降51.17%,所收回资金全部再次用于支持当地“三农”生产;三是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弥补支农缺口。联社在深入调查掌握支农贷款需求的基础上,为确保春耕生产贷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4月份向人民银行借入支农再贷款1.2亿元,缓解了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双重压力。四是准确把握信贷头寸,用足、用活、用好信贷规模。该联社认真做好全辖每一天的贷款发放及回收情况的摸底统计工作,做好辖内贷款规模的调剂,确保每个月的信贷规模既占满又不超,杜绝了农户借不到钱,信用社贷款规模又占不满的问题,使有限的信贷资金发挥出了更大地效益。五是拓展贷款方式,方便客户借贷。他们采取农户小额信用、农户联保、担保抵押、公司+农户、公司+农户+订单、农户贷款企业担保等方式的信贷“套餐”,客户符合哪种贷款方式,他们就采用哪种方式放贷,对种植大户和农业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几种贷款方式并用的形式进行支持。

三、取得的成效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截至6月末,全县信用社已累计投放各项贷款9.86亿元,同比增加3.83亿元,增长62.3%。首先是保证了备耕春耕生产的资金需要,为不失农时地做好备耕春耕生产贷款发放工作,凡是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生产所需贷款及时足额发放,突出支持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真正使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及时借到了钱、种上了地。入春以来,该联社已投放备耕春耕生产贷款2.4亿元,确保了备耕春耕生产的贷款需要。二是确保了全县农业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保证粮食生产贷款需求的前提下,投放贷款2.2亿元,突出支持蔬菜种植和肉类生产,加快了112线设施农业产业带建设,年内新增冷棚350个、日光温室150个、蔬菜恒温保鲜面积4000平方米,全县13各乡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亩;使凤山镇、五道营乡和土城镇的集观赏、采摘等于一体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产业园区建成;年内新增肉牛规模养殖场10个,标准化鸡舍400个,实现肉牛存栏16万头,年出栏肉鸡1200万只。三是促进了农村信用共同体建设。投放贷款 2.2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的信用共同体建设,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累计达到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家。四是推进了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

,使“一城、五区、八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贷款1.1亿元,重点投向五区和八大基地建设,通过主打“一主两翼”、休闲旅游这“两张王牌”,使农业观光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园艺花卉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初具雏形。同时,围绕京北第一草原、洪汤寺温泉峡谷、白云古洞等景区,扶持建设采摘园、家庭宾馆、马队等乡村游项目,特别是贷款300万元加快了“京北第一

草原”大汗行宫建设,提升了丰宁旅游的品位和档次。五是确保了民营企业贷款需求,使民营经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优先满足优质重点客户资金需求,贷款1.96亿元重点支持了顺达、宏达和翱翔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大量的信贷投入,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截至6月末,全县实现财政收入55237万元,占全年预算任务的87.68%,同比增收26844万元,增长94.54%。

推荐第6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情况调研报告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现状

1、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离县及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基层以下撤退,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

融机构。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1、道德风险:

与其他贷款不同,小额信贷以其“无需提供贷款抵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扶贫功能,降低了抵押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其缺陷是农信社对“无需提供贷款抵押”要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农村信贷机构方面看,有的农村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对信贷人员行为的管制和激励机制,有的农村信贷机构人员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处理小额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计划、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工作,这是导致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从农户方面看,由于受小额信贷无抵押的影响,农户产生依赖思想。一部分农民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是“救济款”,是不需要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还款意识薄弱,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数农户从贷款一开始就无还贷念头,存在恶意拖欠行为。由于居住集中,有些农民会效仿自己的邻居、亲朋好友恶意拖欠贷款,甚至不理解主动还贷的行为。还有个别农户把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转手放高利贷以牟取不法利益。有的借用信用证、身份证,冒名借用小额信用贷款。有的“凑零为整”,最终使贷款集中于一家一户。种种情况说明由农户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2、利率因素:

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而从实际执行结果看,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借贷者可能不注重贷款使用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高违约。另外,如果利率定得太低,虽对农户有利,却易被非农户或其它部门分割抢占,引发各种腐败现象。这样,真正需要低息扶贫贷款的农户却得不到贷款,而那些富裕农户、工商业者和政府干部反而能得到贷款。他们在获得贷款后往往并不运用于生产经营,按市场利率或灰色市场的高利率转手贷出就能获利。结果造成在低利率政策条件下,社会各阶层都会出来争夺这份资源,往往使贷款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者手中,也使借款者难以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和动力。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

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一些地方政府、村委会在协助农信社工作的过程中,认为信用的评定是一件有责无利的份外之事,还有些地方为了获得“信用村(镇)”的荣誉称号,在信用评定工作中不严格把关,这给小额信贷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信用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即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三是对信用社的激励。人民银行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

2、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

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因素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

,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

3、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

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由于村“两委”比农信社信贷员更了解本村农户人品、经营能力、经济收入状况、信誉状况等等,他们参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核定,能有效防范不知情放贷风险。同时,由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由农信社、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等集体核定,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在操作程序上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贷过程中的内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清。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

推荐第7篇:关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的调研报告

——以**省**县为例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向城市收缩、向大户集中,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正在改革和调整,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已开始发放,典当商行、民间借贷纷纷抬头,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一统天下”的局面正面临“瓜分”,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这种状况?本文以**省

**县为例,分析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困难,提出其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和谐、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南端,是一个“七山二岭一分川”的半山区农业小县,全县28万人口,55万亩耕地,年财政收入2亿元。县信用联社内设七股一室二部,下辖13个信用社、1个营业部、1个信用分社、7个储蓄所,共有干部职工240人,担负着全县10个乡镇、210个行政村的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截止今年7月底,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90415万元,较年初净增16015万元,完成年计划14500万元的110.4%,各项存款增幅在全县金融机构中排第一位,市场占有份额达36%;各项贷款余额59908万元,当年净投放6491万元;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余额15511万元,占95.5%,全县90%以上的农业贷款都是农村信用社投放的;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口径计算余额为20582万元,占贷款总额的34.8%;当年实现总收入2679万元,其中利息收入2158万元,当年实现赢余529.9万元。今年以来,在省市联社的正确领导下,**县联社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规划和目标,及早谋划,齐心协力,努力工作,各项业务实现了稳健、和谐、持续发展。一是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2843万元票据于6月份成功兑付,目前已进入后续检测阶段;组建一级法人社的申报工作正按程序稳步进行;二是业务经营实现了规模发展、质量提升、效益增长,几项主要指标均完成计划目标;三是清收不良贷款和清理借冒名贷款“攻坚战”取得一定成效,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四是合规文化建设逐步深入,内部管理趋于规范;五是“三千三百惠农工程”不断推进,服务“三农”工作得到了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六是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长期深入开展,没有发生一起经济案件和责任事故;七是扎实开展“求和谐、树形象、创佳绩”主题竞赛活动,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推动了业务经营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大,困难多,效果差,前清后增是信用社面临的最大风险。一是余额大,占比高。7月底,全县信用社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口径计算余额为20582万元,占比34.8%。另外,还有部分形态不实贷款没有向不良贷款调整,调整后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还会更高;还有一些“隐形”不良贷款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二是清收难度大。很多不良贷款都是由于行政干预造成,有的企业借改制之名逃废信用社贷款;有的企业人去楼空,找不见原借款人,致使不良贷款清收难,进展慢。三是反弹压力大。(1)借新还旧贷款居高不下。7月末,全县信用社借新还旧贷款余额达5620万元,较年初减少913万元;(2)受国家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政策影响,全县化工、金属镁、铸造等行业贷款余额852万元,占到贷款总额的1.4%,如处置不当会形成新的信贷风险,潜在的风险隐患较大;(3)2007年新放贷款到期仍有3800万元未能及时收回,可能形成新的不良;(4)关联企业、社团贷款集中度高,风险大,稍有不慎就会形成大量不良贷款。7月末,全县信用社发放的关联企业、社团贷款余额达1000万元。

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如所在地的农业、林业、建筑、水利、畜牧、教育资金以及预算资金和国家投入的农业专项资金等没有存到所在地信用社,而是存在其他专业银行或邮政储蓄,造成农村资金外流。

3、有些职能部门对信用社的检查和罚款过于频繁,信用社不得不频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搞好支农服务。政府应统一协调所属行政执法单位,规范对农村信用社的多头重复检查,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帮助、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4、人员队伍有待优化,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目前,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业务品种的推陈出新,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主力军地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国外银行的进入、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村镇银行的设立等等,给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关帝银联卡的发行、通存通兑业务的延伸、票据业务及中间业务的开办、网络系统的建立等对信用社员工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员工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员工优质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同时,健全员工进出机制,拓宽进入渠道,优化人员配置,以达到提高素质、优化队伍的目的。

5、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当前,农村信用社受结算渠道限制,邮政储蓄、各国有专业银行吸走了大量社会闲余资金,他们将

推荐第8篇:市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其稳健经营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但是,从市场经济机制和行业管理体制双轨运行中的情况来看,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比重大,资金周转缓慢,盈利性太差,负债结构粗放,筹资成本偏高,组织资金处于劣势,况且社会拖逃赖废贷款现象严重,维权难度较大。诸此矛盾都因政策扶持

不力所致,对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构成威胁,本课题组就“纵观财务状况,呼请政策扶持”、“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维权现状与思考”作了调研,并对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亟需政策支撑作了呼吁,现分项报告如下。

一、纵观财务状况,呼请政策扶持常宁市农村信用社现有24个中心农村信用社,60多个分社、380多名员工,截至9月底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5678万元,比上年底净增17580万元,增长19.96,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0752万元,比上年底净增12576万元,增长21.62,存款、贷款增幅增额居同城同业首位。但是,财务状况堪忧。今年9月底止,财务总收入1515.4万元,其中利息总收入1305.6万元,财务总支出1673.2万元,其中利息总支出712.9万元,税金支出64万元,亏损157.8万元。2003年,财务总收入4410万元,其中利息总收入3486万元,财务总支出4553万元,其中利息支出1499.4万元,亏损93.7万元,历年亏损12331万元。2000年底前待核销应收利息569.2万元。近三年来,缴纳各种税收602.8万元,其中2001年缴纳193万元,2002年底缴纳195.5万元,2003年度缴纳214.3万元。

为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需要,信用社自身要清产核资,明晰产权,澄清底子,认真分析经营中的问题和矛盾,取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行以联社为一级法人机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同时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对农村信用社税收应出台减免政策,以消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一应减免营业税或降低营业税率。二应减免企业所得税或税前利润弥补前五年亏损延长弥补前十年亏损。三应减免核收抵贷资产产权过户的各项税费。四应减免处理抵贷资产、闲置房产的土地增值税。五应减免户产税土地使用税。六应对2000年底以前待核销利息政府实行专项资金扶持。如果省政府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到位,就常宁市农村信用社2003年底而言,核销2000年底待核销利息125.9万元,缴纳税收214.3万元,缴纳拍卖抵贷资产增值税70万元,那么,2003年度会实现盈利316.5万元,增效410万元,利润率由-2.16,提高到7.3,增幅9.46,资本金利润由-5.4,提高到18.2,增幅23.6。

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根据调阅有关资料,常宁市农村信用社2002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为65.55,2003年底不良贷款在上年底基础上绝对额压缩6478万元,比例下降11.31,但仍然占贷款总额的44.24,农业贷款、其他贷款占比较高,2002年占66以上,2003年占44以上。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贷款受市场因素制约,影响正常回笼。常宁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以种植养殖占为主导地位,由于农户特别是一些大的种植户养殖户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自有资金不足,市场因素一旦出现**,贷款就难以收回,形成呆滞。特别是前几年,常宁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信用社扶持了一大批上规模的养殖户,搞养殖,由于当时全国牲猪养饲过热,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急剧下跌,所有养殖户亏本,养殖越多亏本越大,致使贷款大量沉淀。

2、行政干预信用社发放贷款,致使贷款形成呆滞。前些年,当地党提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当地经济口号,大规模发展企业,搞岗山地开发,搞形象样板工程,对一项目评估论证不足,盲目上马,通过“协调会”形式,要求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因盲目开发,盲目上马,企业关停,有的还未建成就宣布倒闭,致使信用社发放的贷款收回无望。如松柏镇朱陂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挂点单位,93年开始筹建冶炼厂,总投入200多万元,县委、县政府多次通过协调形式加压力,从松柏信用社贷款150万元,厂子建成后投资几天时间,亏损严重,被迫关停,信用社贷款长期挂帐,不能偿还。

3、财政困难,党政机关贷款难以收回。截2004年9月底止,常宁市财政局以及各乡镇财政所和其他一些党政机关39个单位在信用社贷款余额达1930万元,其中常宁市财政局在联社营业部贷款595万元发工资,已形成呆滞多年。各乡镇财政所多年来在信用社贷款余额959万元,其用途发工资、上解农业税、修路等。目前乡镇财源紧张,不但老贷还款无望,还不时向信用社要求增加新的贷款。

4、

推荐第9篇:关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实习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 以黑龙江省甘南县为例 现在,本人国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向城市收缩、向大户集中,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正在改革和调整,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已开始发放,典当商行、民间借贷纷纷抬头,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关键词:农村 信用 经营

现在,本人国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向城市收缩、向大户集中,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正在改革和调整,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已开始发放,典当商行、民间借贷纷纷抬头,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一统天下”的局面正面临“瓜分”,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这种状况?本文以黑龙江省甘南县为例,分析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困难,提出其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和谐、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甘南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属半农半牧县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幅员面积4792平方公里(含双河和查哈阳两个国营农场),有耕地 297万亩,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甘南县盛产以“甘葵二号”为主导品种的优质葵花,2000年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向日葵之乡”,是国家级绿色葵花生产基地县,也是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县。县信用联社内设七股一室二部,下辖13个信用社、1个营业部、1个信用分社、7个储蓄所,共有干部职工240人,担负着全县10个乡镇、210个行政村的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截止今年7月底,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90415万元,较年初净增16015万元,完成年计划14500万元的110.4%,各项存款增幅在全县金融机构中排第一位,市场占有份额达36%;各项贷款余额59908万元,当年净投放6491万元;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余额15511万元,占95.5%,全县90%以上的农业贷款都是农村信用社投放的;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口径计算余额为20582万元,占贷款总额的34.8%;当年实现总收入2679万元,其中利息收入2158万元,当年实现赢余529.9万元。今年以来,在省市联社的正确领导下,甘南县联社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规划和目标,及早谋划,齐心协力,努力工作,各项业务实现了稳健、和谐、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大,困难多,效果差,前清后增是信用社面临的最大风险。、。

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如所在地的农业、林业、建筑、水利、畜牧、教育资金以及预算资金和国家投入的农业专项资金等没有存到所在地信用社,而是存在其他专业银行或邮政储蓄,造成农村资金外流。

3、有些职能部门对信用社的检查和罚款过于频繁,信用社不得不频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搞好支农服务。

4、人员队伍有待优化,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

5、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当前,农村信用社受结算渠道限制,邮政储蓄、各国有专业银行吸走了大量社会闲余资金,他们将吸收到的资金大部分上存上级行,造成资金大量外流。

6、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执法环境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企业悬空债务、个别赖债者逃废贷款债权的现象上。

三、形成风险的具体原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形成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具体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政策性具体原因,造成经营风险。

2、行政干预造成信用社经营风险加大,不良贷款增加。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急功近利,不顾自身条件、产品销路、还贷能力,热衷于上项目、增产值、创业绩,超能力地盲目新上或扩建项目,以行政手段代替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信用社大量风险资产。

3、体制不顺造成。

4、自然灾害,使信用社经营风险加大。甘南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农村信用社每年投放的贷款80%以上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因素较大,且该县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薄弱,农业贷款呈现占用多、周转慢、效益差、风险大的严峻形势,从而使相当多的贷款很难按时收回

5、由于前几年信用社职工素质低下,内操控度执行不力,内部管理偏松,导致信用社经营风险增加。一些信贷人员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差,违章拆借、违规放款、违纪担保、违法办事,结果使不少的信用贷款不讲信用、抵押贷款不具法律效力、保证贷款没有保证实力,给信用社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6、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难。

7、邮政储蓄、各类保险机构、民间借贷和高利贷以高利息、高手续费等手段与信用社搞无序竞争,为信用社经营带来风险。他们普遍采用高利息、高手续费,向储户暗里滥发实物等手段,拉站干,拉存款,使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信用社储源受阻。

四、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一)对省、市联社的建议:

1、搞好协调,促进信用社业务经营。省联社要积极向省人民政府请示、汇报农村信用社工作,促使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政策,促进信用社工作开展

2、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打造全省先进典型。特别是县联社实行一级法人管理模式后,联社由服务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省联社要集中力量,采取倾斜政策,在某些方面(如业务创新、防范化解不良贷款、支持新农村建设等)推出典型,在全省推广,造成轰动效应,推动工作开展。

3、协调有关部门,减少信用社经营压力。增不良贷款考核办法,对新增不良贷款进行细化考核,对考核结果居末位的信用社主任,实行末位淘汰制。继续跟踪分账管理情况,不断完善不良贷款管理机制。对原不良贷款清收按收回比例制定奖励办法。

(二)对地方政府的建议:

1、政府支持,帮助信用社壮大资金实力。现在,县联社已全面开通综合业务网络,并顺利发行“关帝银行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通存通兑,结算渠道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2、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讲诚信氛围。要将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信用村、乡(镇)的创建工作,在全县营造“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宽松经营环境。一是继续降低信用社税收,减少或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加信用社自身积累和经营效益水平。二是人行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三是支持信用社进一步拓展业务功能,完善结算渠道,方便信用社灵活调剂资金,增加融资通道,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4、积极支持配合,狠抓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清收和待变现资产的处置力度。首先,加大法院执行力度,对已有判决结果的历年欠贷对象,帮助信用社依法追回贷款,切实维护信用社利益。其次,搞好部门协作,加大资产处置力度。

(三)对县级联社的建议:

1、抓教育,建设强有力的队伍。一是营造浓厚工作氛围。二是打造学习型组织。三是联社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创造一流的团队精神。

2、转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一是凡是安保检查或财务、信贷等经营活动的审计之前,需做好内部培训工作。二是安保工作要适当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对一些环节进行突击检查。

3、勤下乡,深入了解基层情况。要做到三多:“多了解基层业务,多访问基层主任,多了解基层网点”,从中掌握真实的经营、管理情况,为行业管理和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4、多沟通,建立包社联系制度。

5、严要求,对超负荷经营的信用社要增存压贷、只收不贷。

6、强素质,提高信贷人员服务水平。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脱产学习、短期培训、以会代训、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培训工作,鼓励自学成才,解决相当多的信贷人员长期以来不懂企业财务、不会看企业报表、不会搞资信调查研究、不会搞信用评估、不会搞风险分析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

7、建立贷款补偿机制和存款风险保证机制。这两种机制能有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但具体办法有待研究。

推荐第10篇: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新晃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调研

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银监发[2009]107号)文件精神,增强风险防范和风险管控能力,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根据湘信联办[2010]190号文件要求,我县联社今年从四个方面深入推进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初步建立健全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理事长为组长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副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室经理为成员,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分解、细化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检查辖内信用社机制建设的进展与落实情况。并指定县联社业务部为牵头承办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开展,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各营业点或岗位,设兼职风险控制人员。

二、制定细则,全面管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实施细则,明确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方法等细则,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初步设计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三、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对现有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按5年统筹制订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近期主要是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重点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和风

险管理运行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管理的水平,在2014年底基本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四、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全局性工作。全面建设风险管理机制是农村信用社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是转变经营机制、向产权明晰和经营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迈进的必经之路。我县联社计划从明年初组织召开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并适时编发简报、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员工进行深入宣传发动,增强全了体员工对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的认识。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11篇:农村信用社开展理财业务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开展理财业务调研报告

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状况

随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和家庭金融资产总量的上升,居民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经过几年的发展,理财业务已经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和综合效益。

(一)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情况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10.2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3.1万亿元,增长43.6%。去年银行平均收益率高达4.4%,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累计相加共发行理财产品4.5万余款,比5年前已翻了5倍。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2013年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由2012年的19.5%上升到了22.5%,其中,理财业务贡献功不可没。银行理财产品又因其市场化的定价方式,成为银行建立利率定价机制的试验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化定价有效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期限结构总体依然呈上升趋势,理财产品委托期限越长,年化收益率越高。

理财产品的产生,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一发展促进了银行的创新,提供了一种中间业务收益的方式。

(二)理财产品类型与发行情况 1.按币种划分的发行情况与各外币理财产品平稳缓增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几乎呈现出指数型的增长规模。美元理财产品多年来并没有明显增长,只是在几百款产品数量上下波动。而人民币理财产品由发行初的138款在2013年已经突破40000款。

2.按产品期限划分的发行情况

从历年各期限产品发行数量较平均的情况,“短期化”成为理财产品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能实现理财产品尽快转为现金,而不是等待市场的变化。

3.按投资标的划分的发行情况

根据基础资产或投资方向,从历年来看,债券类、利率相关类理财产品增长最快。

4.按投资收益划分的发行情况

理财产品发行初期保本型产品居于绝大多数。从2005年至今,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数量激增,净增两百多倍,显示出了理财产品发行由保本型向非保本型转变的趋势。

5.发行主体情况

总的来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营销能力和人才优势居于市场主要地位,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其他银行急需提升产品吸引力,走特色化之路,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1.募集期和兑付期 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内和兑付期内资金只按活期利息计息,一般来讲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都在3-5天,也有长达7天甚至10天以上,而兑付期有2到3天,当产品到期时遇上法定长假,银行兑付期进一步拉长,以此为基础,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是必然要打一些折扣。特别是对于短期理财来说,银行以较小成本获得了短期存款,而投资者的资金利用和收益率则因为募集期和兑付期的拉长而大幅降低。

2.流动性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只能银行单方面提前终止,并且理财产品没有交易平台,使得客户资产的流动性受到限制。某些理财产品期限较长或投资于难于及时变现的金融产品,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投资者在急用资金时可能面临无法提前赎回理财资金的风险或面临按照不利的市场价格变现所致的亏损风险。

3.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问题

对于“刚性兑付”,央行给出的解释是:当理财资金出现风险、产品可能收益时,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机构等为维护声誉违约或达不到预期,寻求第三方机构接盘、用自有资金先行垫款、给投资者价值补偿等来保证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的兑付。

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现象有悖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助长道德风险,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问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财富管理的本质是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控,实现客户收益最大化。在制度设计上,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代客资产管理专业机构,客户需要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

4.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不明确

大多数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是这样写的:“本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债券回购、存款、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A级以上级的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拆借、信托计划、信托受益权以及符合监管要求的其他资产”。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这显然说得十分笼统和模糊。一款产品无序对应着多款标的,投资者自然无法获知自己投入的资金具体买了什么,也就无从评估其中风险。

二、农信社开展理财业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一)开展理财业务的必要性

1.开展理财业务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国内外各金融机构向城郊及农村地区扩张,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撼动,农村信用社因此流失了很多优质客户。

理财业务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综合竞争力的减弱。在资本市场高度发展,投资理财需求高涨的今天,仅仅依靠单纯的定期存款已不能满足客户对收益的预期,特别是那些中高端客户,他们看中的更是一家银行有没有提供包括理财在内的综合服务,保障客户的利益和增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甚至能否提供根据其管理、投资范围限制和期限等因素量身定做产品,以达到实现资产增值目的。

农村信用社虽然贷款需求十分旺盛,但不良贷款居高难下,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已逐渐突现优良客户贷款营销空间相对不足的现象。而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发展理财业务不但可以增加盈利而且还具备分散、降低运营风险的现实意义。同时,在理财业务中,农村信用社还可以充分利用其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优势,实现内涵式的经营规模扩张,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目的。

2.开展理财业务是农村客户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个人理财需求十分旺盛,如国税、地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干部员工、私营企业老板。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亦涌现了一批致富能手,他们凭借政府部门的帮助、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扶持,依靠种养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等脱贫致富,而在农村金融机构均无理财产品,无法满足广大农村民众的需求。一些有意投资理财的客户纷纷要求农村信用社尽快开办理财业务,一旦开办理财业务,他们将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忠实客户。此外,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也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

3.开展理财业务是支持“三农”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稳步实施,作为农村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在服务“三农”问题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信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业中的主力军。农信社的理财业务开展将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作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理财业务的可行性 1.网点遍布城乡

农村信用社最大的优势资源应该是网点多,目前绝大多数乡镇都有了营业网点,在城市周边地区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网点。遍布城乡的网点拉近了农信社与客户的距离,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市场开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优势也是其他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

2.客户关系良好

基层农信社员工大都是当地人,与客户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同时基层农信社作为农村工商业、农业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多年来与这些客户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层农信社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客户群。

3.在农村市场中具有品牌效应

近年来,中央对“三农”的一系列财政支持也大都通过农信社得到兑现,许多农民手中持有专门的粮食补贴、农机具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存折或者银行卡,进一步拉近了农信社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使农信社的品牌效应得到加强和巩固。

(三)开展理财业务的紧迫性 按照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的要求“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基本放开,大额存款也已经放开,小额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上浮基准利率的10%。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其改革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另外,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理财客户市场的营销,个性化理财与品牌化运作将是市场的主旋律,各商业银行把理财业务作为提高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来源。作为主要服务县域和“三农”的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的理财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产品十分匮乏,在竞争中已处于劣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农信社为巩固市场、提升服务,更为今后混业经营打下基础,推出理财业务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如果农信社不及时开展理财业务,农信社的金融市场地位必然为之撼动。

三、农信社开展理财业务应注意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法律风险 1.表现形式:

(1)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 (2)宣传和销售中的法律风险;

(3)未进行有效证据保留面临的法律风险; (4)产品研发过程中各合作方之间面临的法律风险。 2.防范措施:

(1)制定和完善理财业务的内部规章制度,对容易出现法律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 (2)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对理财业务人员定期进行法律培训,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机制和惩戒机制来加以保障,使其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合规”的工作理念;

(3)重视内部“事前防范”职能的发挥。正视风险控制部门在开展理财业务中的重要性,将工作重心由风险的“事后救济”向“事前防范”过渡,使风控部门与理财业务部门的工作紧密结合,从而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理财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市场风险

1.表现形式:由于市场利率波动,使农信社管理理财业务资产的收益出现大幅的波动,致使购买农信社理财资产客户出现“浮亏”。

2.防范措施:(1)审慎选择理财产品挂钩的基础资产,确定合理的期限、发行额度和收益率水平;(2)加大研究分析力度,提高市场走势预判能力,切实防范市场风险。

(三)信用风险

1.表现形式:理财计划挂钩的基础资产等信用情况发生不利变化给客户带来的风险。

2.防范措施:对理财计划的投资标的进行信用审查,严格授信管理,理财产品挂钩的基础资产主要为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回购、存放同业、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信用债、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等。

(四)操作风险 1.表现形式:由于操作人员疏忽、操作不当、信息技术系统不足等原因引起理财业务损失的风险。

2.防范措施:农信社应制定理财业务相应的内控制度,明确各业务环节的业务操作标准和要求,并制定风险防范和监督、应急方案等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

(五)声誉风险

1.表现形式:是指在开展理财业务的过程中,与农信社理财业务相关的合作方对农信社负面评价的风险。

2.防范措施:针对可能出现声誉风险,农信社在与理财业务相关对手方的合作中,特别是在销售时必须对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并将及时妥善处理客户投诉,以农信社优质、周到的服务,赢得农信社理财业务合作方,特别是投资者的理解和支持。

(六)其它风险

1.表现形式: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理财资产本金及收益降低或损失,甚至影响理财业务的受理、投资、偿还等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理财计划的资金安全。

2.防范措施:农信社应坚持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严格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断分析潜在的风险,努力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第12篇: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导致行政干预信用社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县、乡政府。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权的情况下,信用社的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证其不对信用社进行干预是非常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轮亏损及金融风险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债务缠身,所以,大有挖东墙补西墙之势,尽管他们也知道信用社的亏损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单,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投资哪来发展?哪来gdp增长?而且,在当地出现社会稳定问题时,就更管不了将来的亏损,将来的问题只有留待将来慢慢去解决,他们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要好些,筹集资金也相对容易,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就十分严重,因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资金外,地方政府没有别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

三、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方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共同点在于,在经营中能真正立足于“三农”,端正经营方向,对支农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贷款方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新方式。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剩余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有富余的,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业。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确保信贷支农。第三,应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机制障碍。通过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保内部机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内控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1、要继续重点发展传统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壮大资金实力。盘活贷款存量,创新贷款业务。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线。

2、要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城区的网点优势,积极争取开办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

3、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要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使内控真正成为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权代表——农村信用社分散股东的代理者——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无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信用社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历史性转折。

(三)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从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小城镇建设入手。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和壮大资金实力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和指导,出台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以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把信用环境纳入打造诚信政府这一系统工程,像抓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工程那样,积极推动创安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把打击逃废债务、保护债权纳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凡涉及到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相关农村信用社要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悬空金融债权。要抓住源头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组贷款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逾期拖欠贷款,对蓄意不还的“钉子户”进行惩戒,以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县域金融保驾护航。

第13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推进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体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当今,农村信用社改革不论是推行股份商业化经营体制,或是推行了以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信贷管理依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为此,本文拟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问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略作探讨。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

1、信贷管理运行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运行推行的是集体管理决策、分级授信授权体制,从省级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都相应成立了信贷管理审查(咨询)、审批委员会(信用社设立审贷小组),各委员会下面还专业设置有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并辅助监事会的监督和理事长的否决作用。从程式上看,信用社为贷前调查岗,县联社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部门为贷中审查、评估岗,委员会(包括省、市两级咨询委员会)则为贷款的最终审批岗。这种采取民主化集约管理、程式化审查审批的模式,对于超过授信授权的贷款的确取到了规避信贷风险、防止“一长独大”、控制操作风险的效用。

2、信贷管理运行规则。农村信用社一直推行的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是靠资金组织——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利润的经营规则来生存和发展。准确的说,负债经营决定信贷资产扩张的规模和扩张的数量,资金运用决定信贷资产的周转速度和周转质量,信贷管理决定信贷资金的安全和质量,资金利润则是信贷管理运行的唯一目的——效益性和赢利性。明显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在整个信贷资金管理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好了信用社信贷资金,也就管好了一盘棋和走活了一盘棋。

3、信贷管理评级授信流程。信用社对借款人发放贷款,首先得予以评级,其次再给授信,并套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测算与认定→授信额度测算与认定”设定的格式,这是对原来只凭一份申请书、一页调查表、一张借据合同就决定贷款的是否发放,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因为评级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是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的。而授信则是以评级为依据和基础,来确定借款人在某一期限内申请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用信的最高额度。信用社对借款人评级授信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4、信贷管理运行的责任追究制。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贷前调查岗不尽职调查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追责;二是对审查失职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联社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追责;三是对集体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审贷委员会成员及联社理事长的追责。从追责的程度上看,有“五三二开”的作法,也有“七二一开”的做法,即调查机关负责50%或70%的责任,审查机关负责30%或20%责任,审批机关负责20%或10%的责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推行责任追究,既体现了风险同控、责任共担的原则,也强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的运行管理。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有了上述相对较好的信贷管理与运行现状,按理说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领域就不应该存在大的问题,但事实上即或是规章制度再健全、操作流程再规范、体制运行再合理、处罚机制再有力,也不可避免地隐埋着以下问题,并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着。其具体表现在于:

1、垒大户贷款越垒越大。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垒大户贷款。这些垒大户贷款,主要是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或流动资金的紧张,在没有偿还原借款的情形下,再要求追加借款而信用社多为被动牵制的行为。再就是在长期的经营中,信用社为保全债务,通过利转本长期积累形成的。由原来的几万元翻到十几万元,原来的十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导致客户在偿还债务的主观意识上悲观消极。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没偿还债务信心;二没偿还债务承受能力;三也失去了信用。从而造成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日趋恶化,看活却不活,看似正常却不正常。比如,某县级联社原只发放给某水泥厂几百万元贷款,现在因利转本已达到了二千多万元,形成了重大风险。

2、冒名、借名贷款触目惊心。一方面,由于信用社在前些年的粗放管理经营,一些别有用心的借款人钻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漏洞和政策的空子,利用假身份证、假户口簿冒名贷款;另一方面,就是少数信用社的信贷员人为为借款人造假冒名、借名贷款,从中谋取个人私利和好处。这两方面的贷款不仅过去有,现在也依然存在着,且潜藏有很大的案件隐患。

第14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推进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体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当今,农村信用社改革不论是推行股份商业化经营体制,或是推行了以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信贷管理依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为此,本文拟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问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略作探讨。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

1、信贷管理运行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运行推行的是集体管理决策、分级授信授权体制,从省级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都相应成立了信贷管理审查(咨询)、审批委员会(信用社设立审贷小组),各委员会下面还专业设置有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并辅助监事会的监督和理事长的否决作用。从程式上看,信用社为贷前调查岗,县联社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部门为贷中审查、评估岗,委员会(包括省、市两级咨询委员会)则为贷款的最终审批岗。这种采取民主化集约管理、程式化审查审批的模式,对于超过授信授权的贷款的确取到了规避信贷风险、防止“一长独大”、控制操作风险的效用。

2、信贷管理运行规则。农村信用社一直推行的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是靠资金组织——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利润的经营规则来生存和发展。准确的说,负债经营决定信贷资产扩张的规模和扩张的数量,资金运用决定信贷资产的周转速度和周转质量,信贷管理决定信贷资金的安全和质量,资金利润则是信贷管理运行的唯一目的——效益性和赢利性。明显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在整个信贷资金管理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好了信用社信贷资金,也就管好了一盘棋和走活了一盘棋。

3、信贷管理评级授信流程。信用社对借款人发放贷款,首先得予以评级,其次再给授信,并套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测算与认定→授信额度测算与认定”设定的格式,这是对原来只凭一份申请书、一页调查表、一张借据合同就决定贷款的是否发放,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因为评级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是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的。而授信则是以评级为依据和基础,来确定借款人在某一期限内申请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用信的最高额度。信用社对借款人评级授信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4、信贷管理运行的责任追究制。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贷前调查岗不尽职调查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追责;二是对审查失职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联社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追责;三是对集体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审贷委员会成员及联社理事长的追责。从追责的程度上看,有“五三二开”的作法,也有“七二一开”的做法,即调查机关负责50%或70%的责任,审查机关负责30%或20%责任,审批机关负责20%或10%的责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推行责任追究,既体现了风险同控、责任共担的原则,也强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的运行管理。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有了上述相对较好的信贷管理与运行现状,按理说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领域就不应该存在大的问题,但事实上即或是规章制度再健全、操作流程再规范、体制运行再合理、处罚机制再有力,也不可避免地隐埋着以下问题,并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着。其具体表现在于:

1、垒大户贷款越垒越大。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垒大户贷款。这些垒大户贷款,主要是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或流动资金的紧张,在没有偿还原借款的情形下,再要求追加借款而信用社多为被动牵制的行为。再就是在长期的经营中,信用社为保全债务,通过利转本长期积累形成的。由原来的几万元翻到十几万元,原来的十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导致客户在偿还债务的主观意识上悲观消极。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没偿还债务信心;二没偿还债务承受能力;三也失去了信用。从而造成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日趋恶化,看活却不活,看似正常却不正常。比如,某县级联社原只发放给某水泥厂几百万元贷款,现在因利转本已达到了二千多万元,形成了重大风险。

2、冒名、借名贷款触目惊心。一方面,由于信用社在前些年的粗放管理经营,一些别有用心的借款人钻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漏洞和政策的空子,利用假身份证、假户口簿冒名贷款;另一方面,就是少数信用社的信贷员人为为借款人造假冒名、借名贷款,从中谋取个人私利和好处。这两方面的贷款不仅过去有,现在也依然存在着,且潜藏有很大的案件隐患。如近期某市银监部门针对农村信用社正开展有声势、大规模的假、冒名贷款专项治理活动,就可见其存在的严峻性和严重性。除此,更有甚者采取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不入账的办法,违规经营,非法某利,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给信用社经营带来了巨大破坏性和生存危机。

3、化整为零贷款难以遏制。这类情况在各地农村信用社均普遍存在着,也是诱发案件高发的原因之一。其具体表现就是一些信贷员或某些审贷机关,为了掩盖超权贷款行为,把超过授权的大额贷款通过多笔多头、化整拆散的形式发放出去,有意违反信贷管理的约束。比如某县基层信用社主任利用只有一万元的贷款权利,短时期内就给某客户发放了三百多毛笔达三百多万元的违章贷款,并造成重大损失(已立案查处,当事人被判刑)。再如某联社信贷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发放化整为零的贷款也屡见不鲜,且大多行为是出于关系与自身利益因素而为,上行下效,导致了信贷管理的混乱和不少案件的诱发。

4、行政干预贷款难收回。农村信用社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作为一级地方金融服务机构,很大的程度上都无法回避与行政部门打交道和受其制约。这种特殊的背景也将长期地保存下去,且难以更改。基于此,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也将会是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症结。比如某县在清并农村基金会时,为了缓解兑付存款所带来的压力,以某部门的名义向信用社贷款三百万元,至今除还少数本息外,已结欠本息达五百多万元,成为历史问题。又如某县直管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向信用社借贷累计达四百多万元,并欠息二百多万元,均形成了严重的不良。另外,行政干预信用社投资城建、企改、工业项目的贷款也不在少数,且有相当一部分已形成了不良,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反响。

5、贷款运行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以致贷款时发放了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关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贷款发放阶段,由于监督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的现象,贷款发放出去后根本没有按照信贷事后操作规程去执行等等。

6、信贷人员素质的失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了贷款管理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信贷资产运行长效管理和监管机制。

其一,信贷资产运行真正意义上的“零风险”是不存在的,但从管理角度出发,降低最大风险度,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管好信贷资产要从源头抓起,坚持“人是第一要素”的信贷管理经营理念,只有管好人才能从根本上管好信贷资产,因为人是物质创造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唯一管好信贷资产基础的基础,是信贷管理实施长效管理的最好保障。其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信用社在信贷资产管理上,也重视了管理,操作与审批程序也有效大改进。但最大的的问题是,对放出后的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要借信贷上线改革的东风,全面加强信贷风险的监管,经常及时跟踪放出贷款的事后检查,发现风险苗头,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抓好风险管理监督防范,努力控制贷款的“不作为”风险。

第15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安全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安全调研

报告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安全调研报告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现状

1、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离县及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基层以下撤退,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1、道德风险:

与其他贷款不同,小额信贷以其“无需提供贷款抵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扶贫功能,降低了抵押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其缺陷是农信社对“无需提供贷款抵押”要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农村信贷机构方面看,有的农村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对信贷人员行为的管制和激励机制,有的农村信贷机构人员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处理小额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计划、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工作,这是导致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从农户方面看,由于受小额信贷无抵押的影响,农户产生依赖思想。一部分农民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是“救济款”,是不需要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还款意识薄弱,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数农户从贷款一开始就无还贷念头,存在恶意拖欠行为。由于居住集中,有些农民会

效仿自己的邻居、亲朋好友恶意拖欠贷款,甚至不理解主动还贷的行为。还有个别农户把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转手放高利贷以牟取不法利益。有的借用信用证、身份证,冒名借用小额信用贷款。有的“凑零为整”,最终使贷款集中于一家一户。种种情况说明由农户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2、利率因素:

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而从实际执行结果看,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借贷者可能不注重贷款使

用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高违约。另外,如果利率定得太低,虽对农户有利,却易被非农户或其它部门分割抢占,引发各种腐败现象。这样,真正需要低息扶贫贷款的农户却得不到贷款,而那些富裕农户、工商业者和政府干部反而能得到贷款。他们在获得贷款后往往并不运用于生产经营,按市场利率或灰色市场的高利率转手贷出就能获利。结果造成在低利率政策条件下,社会各阶层都会出来争夺这份资源,往往使贷款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者手中,也使借款者难以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和动力。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

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

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一些地方政府、村委会在协助农信社工作的过程中,认为信用的评定是一件有责无利的份外之事,还有些地方为了获得“信用村”的荣誉称号,在信用评定工作中不严格把关,这给小额信贷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信用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即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三是对信

用社的激励。人民银行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

2、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

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因素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

3、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

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由于村“两委”比农信社信贷员更了解本村农户人品、经营能力、经济收入状况、信誉状况等等,他们参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核定,能有效防范不知情放贷风险。同时,由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由农信社、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等集体核定,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在操作程序上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贷过程中的内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清。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

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

第16篇:农村信用社社务公开民主管理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社务公开民主管理调研报告为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全省农信社民主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省厂务公开领导小组的总体安排,省联社工会对全省农信系统社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

社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自省联社工会成立以来,根据省总工会的部署和要求,全省农信社各级机构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民主管理工作,制订相关制度,强化检查监督,注重提高质量,使社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一)全面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全省农信系统各级机构充分重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监督的作用,全面推行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多样化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式增加了全省农信社工作的透明度,职工参政议政的热情不断高涨。

一是职代会建制率比较高。职代会建制率是民主管理推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截止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县级行社以上XX个分支机构(含省联社本级)中,100%都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二是职代会质量明显提高。各级行按照《辽宁省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的有关要求,逐步完善了职代会的各项制度。各基层行社非常重视职代会的建设,并注重不断完善职代会的各项制度,从领导到职工都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参政议政对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取得了共识。各级行社在召开职代会过程中,紧紧围绕各行社业务改革和发展中心,突出自身特点,紧贴本行社实际,在业务发展、机构改革、人事变动等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进行各具特色的议案征集活动,把加强内部监控、规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主要议题,发动职工献计献策,使民主管理逐步进入经营领域和决策领域。

(二)全面落实社务公开制度

1.全省农村信用社本着决策、执行和监督有机结合的原则,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据《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坚持党委领导下的班子会议和主任办公会议有机结合的领导决策体系,充分发挥稽核监督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人力资源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财务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等6个委员会的作用,实现了民主管理和集中决策的和谐统一。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充分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凡重大问题如重大决策、重大经费安排、重要人事任免,都由集体讨论决定。同时,积极利用外部媒体和自身网络平台,积极宣传、公开省联社党委、经营班子的重大决策部署,让决策快速传导到基层信用社,传递给社会各界。

2.全省农村信用社站在增强和改善农村新金融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促进省联社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总体改革要求,按照《商业银行法》《银监法》《公司法》《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以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内控制度,转化经营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竞争能力、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履行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责。一是做到依法合规。严格按照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省联社章程,自觉并引导基层信用社接受各方监管,工作到位而不越位。二是严格民主决策。按照监管要求,结合农村信用社的体制特点,在自身并督导各级法人单位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对涉及农村信用社利益和省联社自身的重大决策事项,严格执行民主决策程序。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村信用社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权,科学实施管理,重在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切实满足服务需求。四是实施分类管理。结合机构监管评级,实事求是,科学分类,因社制宜,差别管理。省联社依法履职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的支持,得到了广大农信员工群众的认可,在公开的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广泛开展“献计献策”活动

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广泛动员和组织全省农信职工积极参与和投身到农信社的改革和发展中来,省联社工会举办了“我为农信改革发展献良策”活动,紧紧围绕金融改革和发展这个中心,就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经营管理手段,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改善金融服务,提高经营效益等各个方面献计献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各基层行社工会结合本行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动员,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工参与建行改革的热情,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较好地发挥了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民主参与的积极性。

(四)畅通了多样的民主管理渠道

随着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入,各级行社工会积极创造条件,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许多县级行社在重大方针政策和法规出台之前以及住房改革、调资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上,都要召集职工代表进行专题讨论,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发挥民主管

理的作用,使决策更合理、更科学。有些行还利用重大节日,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茶话会,邀请职工代表参加,领导和职工面对面地座谈,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职工监督。

二、社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效果

1、参与热情高涨,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各级行社把本单位的重大问题提交职代会讨论和审议,接受职工代表的监督,大

大增强了职工代表的主人翁责任感,职工代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大家纷纷表示要为全省农信改革发展多做贡献。

2、重要工作公开透明,民主建设的质量上了新水平。各级行社认真落实社务公开的有关具体规定,增加重要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民主建设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职工代表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3、热点问题大家讨论,难办事情不再难办。薪酬问题、内退分流等都是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极易引发干群矛盾。过去,各级行社领导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感到很难办、很棘手。而建立职代会制度后,经过民主程序形成相应的决议,进而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由于这些制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大都能够顺畅执行,棘手的问题不再棘手,难办的事情不再难办,各级党政领导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能够集中精力抓业务工作。

4、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单位凝聚力增强。职代会上行社领导与职工代表共商社务大事,耐心、真诚地与职工代表对话,大大拉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加深了相互理解和信任,密切了关系,增强了单位凝聚力。

三、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全省农信系统的民主管理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加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参政议政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仍存领导重视不够、职代会质量不高、职代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个别基层行社领导对坚持和发展社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社务公开民主管理能否有效推行,关键的一条就在于党政领导民主意识的高低。民主管理如果脱离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支持,其作用就难以很好地发挥。在对影响职代会建设的最主要因素的调研中,“行政重视”和“党委支持”的排位始终是靠前的。这说明民主管理工作和党政领导的支持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调查中发现,随着全省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事激励约束制度的实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效益”、“风险”等问题确实实实在在摆在面前,因此,在新形势下“管理”、“风险”、“效益”等问题同民主管理相比,似乎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个别基层行社领导对如何坚持和发展民主管理工作,在思想上仍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行社由于历史包袱少,占尽天时地利,加之全行上下努力,经营效益好,因此行社领导认为,企业效益好了,职工福利待遇提高了,企业把该想的都想到了,没有什么值得交给职代会讨论的了,建立职代会制度是负担、是自找麻烦、没事找事,不如拉存款,壮大资金实力来得快,不如降低不良率有效果,不如收贷收息效益大;有的行社经营效益差,认为当务之急是完成各项业务指标,实现利润最大化,没钱搞什么也没用,建立职代会制度对农信社发展作用不大或根本没用,只是流于形式,不如不搞;还有的行社领导认为职代会只不过是贯彻领导的意图,走走形式而已,而忽略了“反映职工的呼声,增强民主管理意识”的真正意义;还有的个别党政领导认为社务公开民主管理只是工会组织的事情,他们愿意开职代会就开,给点时间就可以了,没有真正在组织领导和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严格把关,既不过问,也不指导,应付了事。

(二)个别基层行社职代会和社务公开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职代会质量不高

一是会前酝酿不充分,准备工作不足。按照规定,各基层行社每年必须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个别基层行社由于业务指标的重压,对职代会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存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在业务繁忙的时候根本想不到要召开职代会,只有到了上级工会组织要进行检查验收时才匆匆组织召开,应付了事。二是程序不够规范,有少项漏项、一切从简的现象。有的行社在召开职代会前没有充分准备,开会也不按正常程序,职代会没有实质内容,职代会成了工作会议,在职工代表的产生、预备会议的召开、提案的征集等方面缺项少项情况存在。三是对职工提案的落实情况不到位。职工把职代会看成是自己行使民主权利的机会,是自己发挥主人翁作用的舞台。但并不是所有的提案都得到了良好的落实,有的提案不能马上得到落实,或拖延或根本没有得到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从而弱化了职代会的作用。

(三)职代会文件档案管理不规范

有的行社召开职代会没有专门的记录,档案资料保管不完备;有的行社职代会表决通过事项无书面决议;有的行社无档案资料,有的没有列入移交,人走资料随之散落。凡此种种造成职代会制度无档案可查。

四、加强和改进社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要在强化认识上下功夫

《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工会法》还对如何通过职代会形式参与管理,在程序上和内容上作了具体规定。《企业法》也明确规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机构”。这一规定清楚地表明了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坚持贯彻落实好职代会制度,既是学习贯彻工会法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完善和发展职代会制度的重要意义,真正使各级党政领导在思想上达成统一,在行动上达成一致,自觉把这项工作提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程,坚定不移地抓好落实。实践证明,哪个单位民主管理工作搞得好,哪个单位的人气就旺,风气就正,效益就好。否则,就会人气涣散,干群关系紧张,矛盾突出,经济效益下降。为此,一定要通过各种机会,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强化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成为坚持建设和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有心人和带头人。

(二)要在全面提高职代会的质量上下功夫

职代会制度建设的重点要放在提高职代会的质量上。不能只停留在职代会开了没有,开了多少次,而应注重在会议上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上动脑筋、想办法。注重过程、注重内容、注重程序、注重效果。第一要做好维权工作,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和关系到农信社发展战略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出台,都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可执行,使职代会进入经营领域和决策领域,使决策更合理、更科学,在全局上发挥作用。第二要积极组织职工参与行政事务管理,继续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工会组织要围绕全行中心工作和提高建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全面化解金融风险以及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动职工献计献策,广泛参政议政,使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第三要对征集的提案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做到件件有回声,事事有着落,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民主权利。第四要大力推进民主监督工作,进一步推行社务公开、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

(三)要在全面推行社务公开上下功夫

社务公开是对职代会职权的进一步充实和扩展,社务公开的主要途径是职工代表大会,其他形式作为补充。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好职工代表大会进行社务公开。一是要明确社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凡关系本行社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主要包括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经营管理重大决策方案、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及执行情况、经营管理状况、重要规章制度等,都要向职代会公开;凡商业银行改革的重大问题,包括银行管理体制、机构撤并、人事制度改革、职工下岗分流、安置方案及实施情况等,都要向职代会公开;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包括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情况,职工提薪、晋级条件,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金、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基金缴纳和使用情况,干部竞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评优选先的条件、数量和结果,职工培训计划等,要向职代会公开;凡与党风廉政建设有关的问题,包括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情况,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等,要向职代会公开。二是建立社务公开的制约监督机制。首先,各级行实行社务公开要在农信社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进行,要建立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会、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具体承办,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次,各行要成立社务公开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各级党委的主要领导牵头,主管行社领导和工会、办公室、人事、纪检监察、计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社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审议重大公开事项,指导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做好督导考核工作,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工会是社务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其他部门应根据公开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各自的职责,积极配合,协调联动。三是各行社应成立由纪检、工会有关人员和职工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每半年对社务公开执行情况进行一次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社务公开内容是否真实、全面,公开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职工反映的意见是否得到落实。同时,还要组织职工对社务公开工作进行评议和监督。“职代会”通过的有关决议要及时向广大职工公开、宣传,切实落实好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审议权、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

(四)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

全面提高农村信用社社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水平的关键是克服形式主义,防止敷衍塞责,杜绝假民主管理。为此,必须狠抓落实,要建立规范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规定上级机构监督检查小组必须对下级行社实施民主管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要加强对改革重点行社民主管理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纪律,实行民主管理工作责任制,按照一级抓一级的原则,明确责任,凡下级行社未实行民主管理而导致重大失误的,要追究上级单位的领导责任。

第17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调研报告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农村市场多头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势必需要更加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传统的存贷业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中间业务已成为金融竞争的新战场。农村信用社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创新思路加快转型、占有市场一席之地,是

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现就农信社如何拓展中间业务谈几点笔者的不成熟认识。

一、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处于起步阶段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逐步将发展中间业务提到重要议程,对发展中间业务不断加大投入,促进中间业务迅速发展。但从中间业务收入和产品层次来看,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收入比例远远低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二)中间业务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1、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从信用社自身来看,农村信用社受传统经营思想的束缚,业务经营基本上局限于“一存一贷”的旧模式,仍然以利息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中间业务在很大程度上,仅当成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和稳定存款的一种附带的服务项目。

2、产品品种单

一、创新力度不够。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在产品品种上仅局限在一般的结算和代理业务上,业务范围狭窄、业务量小,只能为客户提供中介性质服务,远不能满足客户需要,与市场的需求量存在较大矛盾。

3、信息网络系统还落后。中间业务发展必须要借助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农信社管理体系制约,加上财务资源有限、技术基础薄弱等原因,对科技投入和开发力度不够,虽然建立了电子联行等支付结算系统,但系统覆盖面有限,不能满足全国性结算以及网上支付等市场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现实意义

(一)中间业务是增强竞争能力,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择优客户,客户也在挑选银行,特别是优质客户更看重银行服务水平的高低,能不能满足需求成为其选择银行的主要标准。

(二)发展中间业务是农村信用社适应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进金融创新和业务转型已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共同战略目标。

(三)中间业务是农村信用社提高赢利水平的主要渠道。中间业务不需占用或少占用资金,主要通过为客户服务获得收入,具有风险小、投资少、收益高的特点,相对于贷款成本要低得多。

第18篇:市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调研报告(材料)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其稳健经营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但是,从市场经济机制和行业管理体制双轨运行中的情况来看,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比重大,资金周转缓慢,盈利性太差,负债结构粗放,筹资成本偏高,组织资金处于劣势,况且社会拖逃赖废贷款现象严重,维权难度较大。诸此矛盾都因政策扶持不力所致,对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构成威胁,本课题组就“纵观财务状况,呼请政策扶持”、“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维权现状与思考”作了调研,并对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亟需政策支撑作了呼吁,现分项报告如下。

一、纵观财务状况,呼请政策扶持

常宁市农村信用社现有24个中心农村信用社,60多个分社、380多名员工,截至9月底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5678万元,比上年底净增17580万元,增长19.96%,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0752万元,比上年底净增12576万元,增长21.62%,存款、贷款增幅增额居同城同业首位。但是,财务状况堪忧。今年9月底止,财务总收入1515.4万元,其中利息总收入1305.6万元,财务总支出1673.2万元,其中利息总支出712.9万元,税金支出64万元,亏损157.8万元。2003年,财务总收入4410万元,其中利息总收入3486万元,财务总支出4553万元,其中利息支出1499.4万元,亏损93.7万元,历年亏损12331万元。2000年底前待核销应收利息569.2万元。近三年来,缴纳各种税收602.8万元,其中2001年缴纳193万元,2002年底缴纳195.5万元,2003年度缴纳214.3万元。

为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需要,信用社自身要清产核资,明晰产权,澄清底子,认真分析经营中的问题和矛盾,取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行以联社为一级法人机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同时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对农村信用社税收应出台减免政策,以消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一应减免营业税或降低营业税率。二应减免企业所得税或税前利润弥补前五年亏损延长弥补前十年亏损。三应减免核收抵贷资产产权过户的各项税费。四应减免处理抵贷资产、闲置房产的土地增值税。五应减免户产税土地使用税。六应对2000年底以前待核销利息政府实行专项资金扶持。如果省政府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到位,就常宁市农村信用社2003年底而言,核销2000年底待核销利息125.9万元,缴纳税收214.3万元,缴纳拍卖抵贷资产增值税70万元,那么,2003年度会实现盈利316.5万元,增效410万元,利润率由-2.16%,提高到7.3%,增幅9.46%,资本金利润由-5.4%,提高到18.2%,增幅23.6%。

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根据调阅有关资料,常宁市农村信用社2002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为65.55%,2003年底不良贷款在上年底基础上绝对额压缩6478万元,比例下降11.31%,但仍然占贷款总额的44.24%,农业贷款、其他贷款占比较高,2002年占66%以上,2003年占44%以上。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贷款受市场因素制约,影响正常回笼。常宁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以种植养殖占为主导地位,由于农户特别是一些大的种植户养殖户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自有资金不足,市场因素一旦出现**,贷款就难以收回,形成呆滞。特别是前几年,常宁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信用社扶持了一大批上规模的养殖户,搞养殖,由于当时全国牲猪养饲过热,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急剧下跌,所有养殖户亏本,养殖越多亏本越大,致使贷款大量沉淀。

2、行政干预信用社发放贷款,致使贷款形成呆滞。前些年,当地党提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当地经济口号,大规模发展企业,搞岗山地开发,搞形象样板工程,对一项目评估论证不足,盲目上马,通过“协调会”形式,要求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因盲目开发,盲目上马,企业关停,有的还未建成就宣布倒闭,致使信用社发放的贷款收回无望。如松柏镇朱陂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挂点单位,93年开始筹建冶炼厂,总投入200多万元,县委、县政府多次通过协调形式加压力,从松柏信用社贷款150万元,厂子建成后投资几天时间,亏损严重,被迫关停,信用社贷款长期挂帐,不能偿还。

3、财政困难,党政机关贷款难以收回。截2004年9月底止,常宁市财政局以及各乡镇财政所和其他一些党政机关39个单位在信用社贷款余额达1930万元,其中常宁市财政局在联社营业部贷款595万元发工资,已形成呆滞多年。各乡镇财政所多年来在信用社贷款余额959万元,其用途发工资、上解农业税、修路等。目前乡镇财源紧张,不但老贷还款无望,还不时向信用社要求增加新的贷款。

&n

bsp;

4、企业破产改制,大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1996年当时常宁市形成一股破产风,破掉银行信用社贷款实行所谓的轻装上阵。企业破产后,换一块牌子,原班人马继续经营。2003年以来,新一轮的破产改制风潮对信用社造成严重危害。原来企业生产经营本身不景气,贷款就大部分形成不良贷款,企业破产改制,使信用社贷款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截止2004年9月底止,因企业破产改制,使我市农村信用社4413.41万元贷款本息受损。

5、农村合作基金会归并不良贷款收回无 望,加重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1999年16个基金归并到农村信用社,归并贷款1186万元,已置换的贷款仍有780万元未收回,还有301万元贷款至今仍未置换。

6、党政干部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比重大。一些党政干部国家工作人员自借或帮他人借款,到2004年9月底止,已逾期或形成呆滞的676笔,金额747万元。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社多次催收效果甚微。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降比对策

为了降低不良贷款占比,搞好农村信用社经营,要加大不良贷款管理清收力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落实责任到社到人,加强考核。对不良贷款联社确定一个总的降比目标任务和净压缩任务。联社将任务分配到信用社,信用社将任务落实到每个信贷员,按照百分制考核,降比清收任务占大头,按完成任务比例计分计算工资,加大员工工作压力。

2、成立专门的不良贷款清收管理机构,对不良贷款实施托管。对贷款实施分帐管理。

3、党政机关政法部门要出台一系列清欠措施,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政法部门要关心信用社的维权工作,要严厉打击恣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对恶意逃债、赖债者,一经起诉到法院要一追到底,执行到位。对党政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拖欠贷款由政府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停职、停工、停薪,不调动、不提拔、不评先政策,并视为下岗分流的主要对象,经委、组织部、监察局对其实行诫勉谈话,签订“军令状”,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4、对破产改制企业所欠贷款以及原农村合作基金会归并不良贷款实施剥离,由财政予以补贴。

5、对财政、党政机关贷款以及基金会,由上级财政予以拨款解决。

6、责任贷款落实追究制度,加强广大员工的责任感和清收力度。

三、维权现状与思考

(一)、维权工作现状及面临的种种困难

1、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政府行政行为是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权难以突破的一道屏障。2003年10月份常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企业改制办公室,公布改制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整体出售企业一共有12家,共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本金873.7万元,结欠贷款利息523.86万元,共计1397.56万元,企业出售后除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安置职工外,债务清偿成为一句空话。例如常宁市穗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6年6月6日以厂房作抵押,向宜城信用社申请贷款85万元,现已累欠利息47.9万元,共132.9万元。该企业在此次改制中,整体出售给衡阳一个公司,出售价额300万元,安置职工500万元,该厂欠银行贷款1200万元,其他外债500万元,农村信用社向改制办申报债权,但改制办以企业职工安置无法解决,影响社会稳定为由,拒不偿还信用社贷款本息,使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权步履艰难。

2、法院在处理改制企业案件时过于谨慎,是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权无法左右的制约因素。我市实行企业改制是从1997年开始,常宁市城关、松柏、柏坊3个信用社在4个企业的310.86万元贷款,因企业破产将无情破掉,贷款将成一张空白纸。常宁市氮肥厂破掉松柏农村信用社贷款195.6万元,常宁市桐梓水泥厂破掉柏坊信用社贷款27万元,常宁针织厂破掉城关信用社贷款10万元,宜城社68.26万元,联社营业部10万元。2003年常宁市政府正式成立了企业体制改革办公室,据了解企业改制是破产和整体拍卖两种形式,企业绝大部分是负债经营,在公布第一批改制企业中,有三个企业在我市3个信用社的84.5万元贷款,受到损失,分文难收。目前,已经宣布破产的常宁市第一水泥厂,通过法院主持召开债权人会议,宣布所有银行债务清偿率为零。此厂破掉2个信用社共57.2万元贷款本息,其中联社营业部39.2万元,板桥信用社18万元。常宁市松柏木材公司已进入改制程序,实行政策性破产,该公司总资产为492万元,总负债达937万元,在松柏信用社贷款40万元,信用社依法起诉而法院却不予受理,一旦进入破产程序将血本无归。常宁市群英大厦在城关信用社贷款56.2万元,随着群英大夏法人代表更换,新官不理旧帐,拒签贷款催收通知,现已超过诉讼时效,在今后改制过程中,信用社的贷款将损失贻尽。据

第19篇:关于遂平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调研报告

关于遂平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调研报告 为切实做好我县中小企业及农村种、养业融资工作,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共同发展,3月30日下午,市银监局白局长、三科刘科长、县银监办主任黄新生、联社主任刘文广、公司业务部经理张群川及客户经理马颖涛、陈文科等一行对我县中小企业及农村种、养业融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企业、种养大户和与金融机构,全面了解中小企业及农村种、养业在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当前,我县中小企业面临着规模较小、经营增长方式粗放、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及经营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其中融资难是其在创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从调查情况看,我县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资金主要靠信用社贷款,就企业及种、养业来说其自身制度不规范,部门设臵不健全;又提供不了足值的抵押和担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较高的信贷成本及提供不了足值的抵押和担保是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普遍原因。一是大多贷款都需中小企业及种养业提供足够的抵押物,无抵押或抵押不足使得一部分中小企业及种养业难以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二是从信用社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不了足值的抵押和担保,从而使信贷风险明显高于大企业,加之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因素,信用社难以掌握足够的信息来

判断其信贷风险,故而对中小企业放贷持谨慎态度。如:位于遂平县花庄林场的遂平县宸宇农牧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种植、养殖为主;从实地调查来看该公司尚在建设当中,并且各项都未投入生产和使用。该公司拟申请600—700万元,用本公司的林权证做抵押(其林权证显示有松树26000株)。我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周长在25厘米的约占30%,周长在10—20厘米的约占70%。按照该公司拟申请600—700万元贷款,要达到足值抵押,那么每株应评估300-400元。按现在市价及松树大小,此林权证范围的松树远低于应评估价,抵押值严重不足。

1、该公司养殖区还处在建设阶段,已经几个月未开工,在现场调查时,还遇见小建筑队找公司法人要工程料款和工钱,说明该公司后续资金已出现问题。

2、从整个养殖区建设及介绍的情况来看,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营至少需上千万元,该公司法人又说不出其他资金来源。

3、该公司此笔借款准备用林权证作抵押,其林权证显示有松树26000株,(周长在10—20厘米的约占70%)而松树生长周期长,变现能力较差。

4、近年来,猪价波动较大,养殖收益不稳定,风险较大。

5、该养殖区目前尚在前期建设阶段,要完善该养殖区至能投放生猪进行养殖还需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且产生效益的

周期较长,无法按时收回信贷资金。

6、该公司法人郭雪洁于2009年12月7日在联社营业部借款30万元,到期日2010年12月7日,现已逾期,信用较差,存在信用风险。

二、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存在制度缺陷。各家银行及信用社都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和包赔制度,导致基层社和客户经理为避免风险,给中小企业及种、养业放贷的积极性不高。

对策及建议

针对中小企业及农村种、养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种养业等弱势群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对中小企业、种养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各地要在税收、贴息、核销、支持创新等政策上对开展中小企业、种养业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进行倾斜,增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农牧业的发展后劲。

(二)加快推进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目前,我县担保行业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和后续资金投入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调研结果表明,融资性担保机制是解决县域经济融资难最有

效的方式。为此,建议一是由政府出资为主的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及种养大户进行担保,增加担保面。二是由多家企业出资组建担保联合体。三是对各类担保机构提供风险损失补偿和担保业务补贴。增强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合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撬动作用。

(三)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能力。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帮助其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推进企业加快产品的科技升级和市场开发,增强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资信等级,让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硬件上符合信用社贷款条件。做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逐步提高我县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

第20篇:银行 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调研报告

看台湾问题反洗钱工作在当今复杂的金融和社会环境下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做好反****工作是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根本客观要求,是维护金融机构诚信及金融稳定的需要,也是保证信誉支付稳定,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保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报告涉

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相继颁布实施,农村信用社反洗钱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反洗钱内控制度,明确了内部反洗钱操作流程,基本上能按规定开展反洗钱日常工作。但由于反洗钱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要求,无论是工作力度、实效,还是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都未达到有关要求,亟待于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现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农信社在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存在问题

反洗钱工作思想认识不深刻。思想认识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虽然反洗钱工作已开展多年,市(县)人行和联社也做了大量工作,并进行了多次培训,但缺教材、缺师资、缺案例、缺成熟规范的反洗钱技术模式,从而培训也只是停留在低层次水平,翻来覆去抄法规、读概念,对如何深化反洗钱工作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在实际工作中多数职工不熟知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凭感觉、凭经验办理,业务处理随意性较强,不能及时识别和防范洗钱活动。加之部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及员工对反洗钱工作重视不够,表现在:一方面认为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贪污、贩毒、走私、黑社会等犯罪分子不会通过本地信用社进行洗钱犯罪;另一方面是怕得罪客户,担心业务流失,影响自身经济效益,发现疑点后没有深入调查。

反洗钱工作宣传力度不到位。反洗钱工作的艰巨性,决定了加强力度宣传相关知识的必要性。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而农村文化素质高的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都是文化素质较低、体弱病残的老人或留守儿童,再加之农村地区大多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群众基本不知道洗钱为何物,更谈不上了解或熟悉反洗钱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而农村信用社的反洗钱相关知识宣传只局限在信用社所在场镇 或结合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宣传,也没有深入到偏远的、交通不便的乡村,没有真正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没能在社会上营造出 “打击洗钱犯罪”强烈之势。

反洗钱工作岗位履职不落实。一是县级联社制订的相关制度中,虽然明确了牵头组织部门的工作职责,相关部门的职责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而在实际工作中都未得到落实,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推委, 工作效率低。二是县级联社指定信用社主管会计为反洗钱岗位兼职人员,但主管会计既要承担会计职责又要履行出纳复核职责,工作量大;再则对反洗钱的相关业务知识了解只来源于上级联社转发的文件,对可疑交易的辨别能力较差;加之反洗钱相关案例学习较少,缺乏反洗钱的工作经验,这些都直接影响反洗钱工作的开展。三是信用社存在“重现金支出管理、轻现金收入和大额转账业务管理”的现象,联社虽制订了相关审批办法,但信用社科技手段相对落后,对上报联社审批的大额现金及转账业务需电话请示后方可办理,而联社相关人员无法现场审核交易的真实性,只得事后补批,一定程度上致使审批流于形式。四是虽制定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信息报告、分析程序和操作规程,但只停留在操作人员的口头汇报上, 且只进行了简单的登记、审批和汇总,操作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强。五是未制定内部反洗钱工作激励约束办法,未将反洗钱工作纳入部门、员工日常和年度考核,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导致反洗钱工作不能高效开展实施。反洗钱工作资料审查、保管不规范。由于农村信用社机构人力资源不足,客户经理配备不齐,而客户经理面对的客户对象多且杂,于是对客户的了解有限,柜面也只对客户开户资料进行了即时的完整性审查,没有实地调查开户资料真实性和开户单位经营状况,因此开户资料真实性调查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同时,个别信用社对开户资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开户单位有关证件审查不严,开户资料档案的保管不规范,造成开户资料档案缺失,不能及时有效排查风险。

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不完善。一是各金融机构之间缺少协调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工商、税务、纪检监察部门没有实行横向联网,无法真正实现客户身份识别的资源平台信息互通,对客户身份无法有效识别,对大额资金的来源无法进行辨别分析,给一些洗钱犯罪分子造成可趁之机,反洗钱工作没有形成联动。二是由于县级人行与反洗钱的联系机构属于同一级别,制约了区域性人民银行反洗钱联席机构,不能有效发挥反洗钱联系部门的职能,难以将金融机构、工商、公安、纪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