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开发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20 08:32:54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xxxx方圆28平方公里,地势坦荡平旷,核心区域集中在涌洞乡境内,距县城40公里,与湖南省保靖县相邻,盖上有川河、楠木两个村11个组,850户3090人。平均海拔1230米,四季云烟,夏季平均温度20℃左右,堪称自然空调、天然氧吧,冬季银妆素裹,一派北国风光,是夏季避暑、冬季滑雪的绝佳胜地。笔者近期对xxxx进行了调研,对推进其旅

游发展提出了一些初浅建议。

一、xxxx旅游开发意义深远

由于交通限制,xxxx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其独特的自然魅力,一直深受县内市民宠爱,每年都有不少游客、驴友、摄友慕名前往或故地重游,也逐步吸引周边市民眼球。特别是随着八十步至太平场公路的改造,可进入性大幅改善,越来越多的市民到xxxx观光、避暑、赏花、驴行。初略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5000余人次实地领略xxxx风光,单是5月4日“乡村旅游川河行”当天,就吸引400余名市民参与。可见,xxxx旅游开发众望所归,值得期待。

xxxx作为我县旅游的储备资源,其开发意义重大。一是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当地群众端上“旅游饭碗”,扩宽就业渠道,能在较快时间内促进当地群众就近就业,走出一条高山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二是能够加速形成县城—xxxx—酉水河一日游精品线路,助推我县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建设。三是可以作为大边城景区的补充,添加新的旅游景点,形成旅游资源互补,丰富边城景区体量和内涵。

二、xxxx旅游开发正当其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武陵山区发展,《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利用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省际生态文化旅游协作,建成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渝东南旅游专题会议,每次研究一个问题,推动渝东南旅游发展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8月,市政府在南川区召开乡村旅游发展现场会,提倡各区县“不争论、允许试、大胆干,干起来再说”。日益优化的外部环境,为xxxx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产业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大旅游景区开发和网络布局扩展,启动实施了洪安边城、西街、盐水井湖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整合上千万元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出钟灵、大溪、孝溪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全县旅游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随着八十步至太平场公路的改造升级,蕴藏已久的xxxx,亟待揭开神秘的“盖头”,向世人展示其无穷的魅力。

三、xxxx旅游开发矛盾突出

(一)资源小而分散。xxxx盖顶有天然石门回道“四门洞”、鸡冠岩、栩栩如生的“朱氏婆婆”、满山映山红、万亩天然草场、千年银杏古树、红军战斗遗址;盖下有千亩梯田,“黑洞”与“亮洞”(俗称穿洞)遥遥相望;纳沙河沿岸有“十八堡”、“十八溪”、“婆婆山”、“扁口洞”。总体来看,旅游资源丰富,但若站在武陵山区来审视评估,这些资源缺乏稀有性和震撼力,且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效益。

(二)生态环境较差。一方面,xxxx自然植被较差,森林覆盖率不到30%,多以灌木和草场为主,缺乏高大乔木和林带,且裸露岩石多。另一方面,xxxx蕴藏大量的煤、黑滑石、硅等矿产资源。作为我县历史上煤矿主要产地之一,其开采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随处可见废弃的煤渣,一遇下雨污水横流。同时,地处两省市交界地带,硅矿私挖滥采屡禁不止,部分核心草场出现损坏,随处可见开采“伤疤”。

(三)配套设施滞后。从涌洞政府驻地、干川和平马上山的公路都是泥土路,可进入性差。布局国电、乌电两大电网,但改造多年电力依然不稳定。唯一的小型水库(烂泥沟水库)基本没有发挥功效,主要依靠地下水,用水质量难以保证。整个区域没有成熟的旅游接待点,缺乏有品位、上质量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唯一的避暑山庄由煤矿厂区改造而成。此外,景点安全防护设施、公厕、垃圾处置等配套设施缺乏。

(四)遗留问题凸显。前些年,我县依托区域良好的土壤条件和适宜的气候,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在xxxx发展起了2万余亩金银花基地。但是,由于当时对旅游开发预测和估计不够,导致基地基本布局在核心草场,且低价签订了长达数十年的土地流转合同,而xxxx的主要资源集中在草场地带。如下一步引进企业进行整体开发,则势必处理金银花基地与草场如何选择、流转合同如何终止等遗留问题。

四、xxxx旅游开发任重道远

(一)精心规划是前提

规划是制约xxxx旅游开发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编制。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禀赋大体相当,xxxx处

于诸多名胜景点的包围中,很容易陷入同质化陷阱。如何定位xxxx旅游开发思路?必须跳出秀山、立足武陵,认真考察论证,注重差异化发展,与周边景区形成互补。结合资源特点,可考虑将其定位集观光、避暑、休闲、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

xxxx作为以生态自然为基石的旅游资源,在具体的规划中,不一定需要大手笔,但必须符合实际,尊

重自然,要杜绝照搬同类成熟景区开发模式,坚持低碳、低成本开发,综合考虑前期投入和后期管理问题,切忌大兴土木、乱造人文景观,要防止对资源进行过度包装,减少资源破坏和开发成本。

(二)保护开发是核心

自然资源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特点,很多时候保护更是政绩。旅游开发的实质在于实现资源价值,而xxxx的资源价值正在于其天然性、独特性、神秘性、多样性。当前,一要通过编制规划对景区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论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旅游发展规模,合理规划旅游资源保护区,保护区一旦确定,严禁新建房屋和搭建产业设施。二要做好旅游开发与矿产资源的规划协调,科学确定矿产开采区,对开采规模进行限制,选址必须符合旅游开发要求。三要依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旅游要求设置景区旅游线路、服务设施等,少建人文景观,对确需建设的旅游设施,其格调与外观要与周围自然景色相协调。四要抓好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现代旅游越来越注重可体验性和可参与性。鉴于此,一是在核心区域规划映山红、杜鹃花、金银花以及生态农业、药材等观光带,使游客四季都能有所品赏,改变目前品种单

一、可供观赏期短问题。二是应着手将金银花移栽出核心草场,还原一片高山草原。三是规划发展高山蔬菜等生态种养殖业,打好绿色无公害品牌,建设集采摘、观光、休闲与自助种植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示范园,供游客体验。四是依托高山草场、千仞绝壁、山洞奇观,适时推出一批游客参与性活动。

要正确处理好景区开发与群众利益的关系,不与民争利。当前,应对区域农民早作安排,减小后期旅游开发压力。一是根据群众意愿,通过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将部分村民迁出旅游开发核心保护区,缓解景区生态环境压力。二是对核心区现有原始村落作为景点打造,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步行道、污水、垃圾等基础配套设施,挖掘历史文化,提升档次。

(三)完善配套是重点

可进入性是制约xxxx旅游发展的关键,必须加速突破。短期内,建议按三级公路或高于通畅工程标准建设平马至xxxx旅游产业路,届时xxxx到洪安仅需20分钟,能有效地将两个景区串联起来,构筑县城-洪安-xxxx-酉水河-县城旅游环线,同时打通干川水源至xxxx等断头路。长期看,应全力争取建设秀山至龙山高速公路,如能建成,将全面激活xxxx、酉水河乃至整个龙池、石堤片区旅游发展活力。

从旅游经济的角度讲,过境游给景区的收益是有限的,过夜游则在吃、住、行、购等方面更具潜力。因此,要想办法让游客在xxxx过夜。短期内,建议培育一批上档次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接待户。亦可在核心区外围建设高山避暑纳凉点,引导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就地就业。长期看,景区成熟后,可借鉴石柱黄水假日森林小区的经验,通过“旅游地产”模式开发产权式公寓、度假酒店等业态,丰富业态布局。

当前,要加快完善车行道、景点标识标牌、参观步道、漫游步道、安全防护、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等设施设备,配套建好生态停车场,合理规划建设一批休息亭台和环保公厕,提高景区的便捷性、舒适性。

(四)适度营销是辅助

xxxx作为新兴自然景区,就目前来看,重点市场应是城市自驾游和驴行群体,适合在周边地区作小范围的推介。长远来看,纵观国内知名旅游城市,都是以一个核心景区带动其余景区营销。xxxx也不例外,不宜单打独斗,必须依托边城这张名片,融合边城整体营销,通过客源输送促其发展。倒是可以在文化的挖掘上做点文章,对现有资源巧妙融入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惟妙惟肖,让人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多方投入是保障

旅游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鉴于目前景区基础条件太差,开发投入高、收益慢,招商难度较大,必须多措并举。一是争取将xxxx纳入国家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二是乡村旅游扶贫、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政策应向区域适当倾斜,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三是加快出台旅游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整体开发。四是可由政府单独或与投资方联合设立旅游开发投资公司,解决好土地流转纠纷,储备一批土地,待景区成熟后再进行出让,平衡开发资金。

同时也应认识到,搞旅游发展,难免负债,要有正确的负债观,我们认为三种情况下可以举债建设:现在建设的成本比三五年后节约几倍的基础设施项目;现在建设和未来建设相当,但老百姓当前有迫切需要、能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项目;经过充分、科学论证的项目。但在操作中要量入为出,把握好原则,控制好风险,发挥好效益。

推荐第2篇:煤炭产业开发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安排,县政协组织纪检监察局、煤炭工业局、国土资源局、安监局、林业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等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管理职能部门业务人员,在听取乡镇党委、政府汇报的基础上,深入各煤矿进行实地调研,并有针对性地走访了部分群众,重点了解煤炭安全生产状况、煤矿转让情况、煤炭外运情况、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及烤烟生产用煤情况、煤炭产业综合

开发情况,通过调研,初步掌握了我县煤炭产业开发的现状、前景及我县煤炭产业做大做强当前和潜在的制约因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x县煤炭产业开发基本情况

(一)招商引资情况

125对保留煤矿中,84对煤矿通过部分或全部股权转让吸引县外投资51688.14万元,是保留初期投资的8.6倍,其中仅xxxxxxxx集团在xxxx的xxxx煤矿、xxxx的xx煤矿、xxxx的xx煤矿三个煤矿的计划投资就在8000万元以上,大部分煤矿从炒作煤矿向务实办矿方向转变,投资整体趋势良好。

(二)煤矿转让情况

125对保留煤矿中,以各种形式转让的达到84对。其中:部分股权转让未收取转让金的达30对,全部股权转让的达47对,全股权租赁形式转让的达 7对。部分股权转让未收取转让金的最高持股率达60%,最低的为 3 %;收取转让金但持有部分股权的煤矿中,收取的最高转让金为1350万元,最低转让金为 8万元;全部股权转让的煤矿中,最低转让价为14万元,最高转让价为800 万元,平均转让价为293.2万元,每矿平均转让价高出转让前每矿平均投资130.2万元,增加163万元;租赁形式转让的煤矿中,最高租金为150万元每年,最低租金为10万元每年。

(三)煤矿安全达标情况

125对保留煤矿中,xxxx年初定达B类标准的53对,C、D类或未定级的70对,今年六月份省安全评价中心复评29对煤矿还未形成报告。以安全达标复评的最后时限xxxx年7月13日止,125对煤矿均未通过xxxx年的安全达标复评,极少部分煤矿递交了复评申请,更多的煤矿正在为安全达标复评紧锣密鼓。

(四)煤炭生产情况

由于所有煤矿都在进行安全达标整改,除了xxxxxxxx山(日产量400吨左右)、xxxx富华(日产量150吨左右)、xxxx兴源(日产量200吨左右)等少数煤矿形成采煤工作面的煤矿基本正常生产外,其余煤矿仅在布置采煤巷道和准备采煤工作面能出工程煤10吨至100吨左右不等,如果安全整改能顺利完成,今年煤炭产量应在300万吨左右,民用煤、工业用煤、烤烟用煤将从量的供给上得到缓解。

(五)民用煤及烤烟生产用煤情况

据调查统计群众每年生产、生活用煤和烤烟用及工业用煤为160万吨左右(其中工业用煤20万吨)。县委、政府出台了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及烤烟用烟供给政策,各乡镇也出台了相应供煤政策,多数煤矿业主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供煤政策能够真正得到落实的不到30%,更多的是靠群众自发解决为主,调研组走访了种烟区部分农户,有六成的农户有烤烟用煤准备,这六成的用户中,超过80%的农户靠市场价购进烤烟用煤,价格最高达320元每吨。出现供煤政策难以落实的原因有五 ,一是乡镇助供难度较大,由于所有煤矿均在进行安全整改,即使保留煤矿在2个以上的乡镇满足本乡镇供煤也存在困难,如xxxx虽有六对保留煤矿,但能够用整改期间产生工程煤进行供给的只有两个煤矿,要向茶木供煤显然极不可能。从地图上看坪上离以古直线距离较近,但因交通原因,以古到坪上的距离超过到县城的距离,而且交通状况很差,供煤政策形同一纸空文,离以古最近的安尔只有一个保留煤矿,尽管安尔丰盈煤矿产量还算可以,但以古人民在安尔享受的只能是市场价格。场坝有3对保留煤矿,但能产少量工程煤的只有安家坝煤矿,另两个煤矿则尚未见煤,所以以古乡实质上就成了政策供煤的死角。茶木、以勒、花朗、盐源等乡镇也面临同样的供煤问题。二是乡镇自供也成问题。由于煤炭产量和布点问题,很多有保留煤矿的乡镇自供也成问题。如芒部虽有两个保留煤矿,产量能够满足全镇需求,但两个煤矿离政府所在地近30公里,再加上交通较差,所以能够享受政策供给的只有元孔一个村,其它村即使供给了其成本也超过周边市场价,所以只能自行从周边乡镇按市场价购煤。中屯乡有三个保留煤矿,但张家院子煤矿因未能处理好与周边群众的关系,无法正常生产,平顶山煤矿正全力投入整改,马路煤矿因地质灾害被停产,所以中屯乡的政策供煤也难以落实,群众生产、生活及烤烟用煤主要依靠从xxxx和毗邻贵州按市场价购进。泼机镇虽有六对保留煤矿,但其年产量现不足四万吨,泼机是人口大镇、烤烟大镇,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及烤烟用煤年需要量在9万吨以上,其供应政策能够落实情况显而易见。不少

有保留煤矿的乡镇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三是多数煤矿以安全整改为由故意放慢生产步伐。四是部分乡镇煤矿占着交通优势和外销之利,淡化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和烤烟用煤的供给。五是部分乡镇只注重制定政策,忽视政策的落实,没有安排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到煤矿负责,也没有在煤矿落实专门的供煤地点,导致整个政策供煤混乱。

(六)煤炭外运情况

由于全县所有煤矿集中安全整改、镇毕路封闭建设、威信到叙永因公路建设交通时通时阻、外运煤税费增加、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和烤烟用煤供给等因素影响,全县外运煤量有所下降,但通过到八个煤炭过磅服务站调研,每天外运煤量近300车,5000吨左右,年外运量180万吨,大量煤炭外运虽然增加了税收,但也给本地用煤供给导致了较大困难。

(七)煤炭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情况

煤炭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的事物,一种是不可避免的生态问题,如煤炭开采对地质的影响,一是大量煤从地下挖出,对山体结构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二是几乎所有的煤都与水共生,煤被开采后,水径流被切断,水从煤洞引出,对地表水的影响是直接的,一度时期后,难免对群众用水造成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三是煤炭开采中,科技开采力度不一样,都将不同程度使用一定量的坑木、枕木和撑木,在调研的125对保留煤矿中不到10对煤矿使用金属摩擦支柱、单体液压支柱、混凝土枕木、砖体支护,其余煤矿均全部采用木料,每生产600吨煤就要用一个立方米的木料,如果年产煤300万吨,将使用木料5000立方。另一种是可以避免的生态问题,如污水排放、矿渣堆积对周围土地的侵害、煤炭粉尘污染、噪音污染等。两种类型生态问题的有效处理,将是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八)基层党委、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情况

管理和服务是引导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但多数乡镇没有煤炭产业发展的计划,没有将煤炭产业做大做强的管理和服务支撑体系,有个别乡镇连对县委、政府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总体要求都缺乏足够的准备和认识,个别乡镇甚至把先交清煤炭税费作为管理和服务的前提,但他们忽视了不加强管理和服务,煤矿业主没有收益,又哪来的税费?部门之间各行其是,各用其权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没有整体服务意识。

二、对我县煤炭产业开发的总体估价

自xxxx年全国范围内煤矿的安全专项整治以来,我县的小煤窑从1290口降至125对,量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质的变化。4年来我县的煤炭产业开发大体经历了四个过程,第一过程是苦口婆心劝保留,由于更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安全整治标志着煤炭生产将从传统的作坊式挖煤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所以面对花费几千元到几万元投资争取一个保留煤矿指标缺乏热情,乡镇如此,煤矿老板也如此。第二个阶段是取得指标无投资,取得保留指标的煤矿很少有实力雄厚的老板或个体,多是一些靠砸锅买铁投资保留下来的,年产三万吨的生产能力,在今天看来很小,但在当时与日产几吨或十几吨的作坊式采煤相比,其投资和产量无异是天文数字,以吨煤投资至少60元计算,实现年产三万吨规模,至少也要投资180万元,125对保留煤矿业主基本上没有这点投资实力,所以几乎所有煤矿都是慢慢整改求残喘。第三阶段是等待观望始炒作,尽管保留煤矿没有实力投资,但煤炭产业开发在全国开始出现良好势头,一方面是由于煤矿数量极剧减少,量的不足导致煤炭供不应求,煤炭价格开始大幅上涨,打击私挖滥采仍呈高压态势,保留煤矿看到了自身的优势和希望,另一方面华电集团、东源集团、鲁能集团、地奥集团、福海集团、xxxx集团等纷纷亮相xxxx寻求投资开煤意向,保留煤矿一下身价倍增,于是煤矿炒作风起云涌,对于很多保留煤矿业主而言既摔掉了无力投资的包袱,又赚得大把的银子,何乐而不为,这一阶段,很多虽没有太大的实力,但还有点闲钱做花架子的人卷入了炒作行业,他们只是随便造造型就又炒走了大量现金,于是煤矿炒作屡试不爽、越炒越烈、越炒越火,有的历经四轮以上炒作,有的是“不知洞中物,仍作神仙价”,分明直奔资源和规划指标而来,作秀式的炒作严重影响了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整改和技改进程。第四个阶段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经过几轮炒作,一些真正的投资者看到了xxxx煤炭资源的优势,定下心来,不少在内蒙办矿、山西办矿、东北办矿的投资业主看准了xxxx这片资源的热土,将大量的资金投往xxxx,有的甚至举家全往xxxx,企图将煤炭产业做大做强。现在处于第四个阶段的煤矿占到所有保留煤矿的70%以上,处于第一至第三阶段的占到30%左右。代表我县煤炭产业开发主流70%以上的煤矿至少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安全生产有了明显突破。由于提高了安全整改标准和煤矿伤亡赔偿标准,煤矿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安全投入明显增加,在整个安全整改和技改的过程中,煤炭生产五大系统中安全投资占总投资的70%左右,安全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井下自救器装置、瓦斯断电仪等先进的安全生产设备在大部分煤矿逐步就位,安全防范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监控、安全防御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生产规模有了明显突破。以前除了东源集团朱家湾煤矿、长岭一号,大顺煤矿外,其余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均为三万吨,但通过嫁接、融资或转让,大部分煤矿业主年设计生产规模在6万吨以上,xxxxxxxx集团、xxxx福海集团、湖南联邵集团所持股分的几个煤矿年设计生产规模均在15万吨以上,已经拥有xxxx近一半煤矿股权的温州客商年设计生产规模也多在9万吨以上,预计到xxxx年,xxxx煤炭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将大面形成。

三是煤炭生产科技含量有了明显突破。管理方面,大部分煤矿不惜以高薪聘请工程师加强管理,逐步扭转了以往煤矿粗放或盲目管理的格局。生产方面,多采用了壁式采煤技术,增加了回采率,有效地降低了采煤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运输方面多采用了电瓶机车、皮带运输、刮板运输机、电力绞车等先进采运设备,降低了人力,加快了采运速度,提升了生产水平。装载方面,基本上都采用了装载机车。部分煤矿使用替代产品代替开煤过程中对木料的依赖,有效地缓解了采煤过程大量用木料造成的生态矛盾。部分煤矿还装备了筛煤、选煤设备,大大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集团化投资有了明显突破。以前xxxx保留煤矿投资基本上是个人投资或家庭投资,而且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农民式的投资风格,由于投入较少尤其是安全投入较少,有的煤矿在建设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xxxx保留煤矿投资方向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除了东源集团、xxxx集团、福海集团、联邵集团外,具有较强投资实力的温州客商纷纷云集xxxx,其投资总额已达五亿元以上,集团化投资规模的形成,大大加快了我县煤炭产业开发的总体水平。由于投资实力的加大,煤矿自行解决煤炭生产交通、电力、水利等制约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如为了解决煤炭运输的交通问题,xxxx、亨地几个煤矿共同投资150万元,修建xxxx乡娃飞村白坟至菜子丫口的公路,中屯平顶山煤矿业主个人投资100万元修建头屯到哲庄坝的公路,尖山长运煤矿仅在融资不到一个星期就购进近200万元的各种设备,以前很多煤矿几年未解决的电、水、通讯问题,这些实力较强的投资业主进驻后,短期便得到解决。而且这些实力较强的业主,能够舍小利、谋大利,自觉处理与周边群众关系的能力也明显增强。这对加快我县煤炭产业开发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是煤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突破。一年前大部分煤矿多半是无办公用房、无管理设施、无机械设备的三无煤矿,现在由于引进了具有投资实力的业主,各煤矿基本上都有了办公用房、工人住宿区、工人娱乐场所等,而且办公设施也逐步齐备,有效地树立了企业的形象。

六是煤炭税费征收有了明显突破。从税费征收数额上看,我县xxxx年煤炭税费为23万元,xxxx年为580万元,xxxx年为1100万元,xxxx年计划2000万元,但如果加大外运煤的税费征收力度,税费将突破2500万元。从征收的难易程度来看,xxxx年、xxxx年虽然征收数额较小,但征收难度较大,不少煤矿是一拖再拖,甚至有的煤矿是靠贷高利息支付税费,延续保留指标,但xxxx年,从调研组调研的情况看,85%的煤矿业主已经有了积极的纳税意识,大部分煤矿业主基本上按月、按季度或一次性交清了所有税费,只有15%左右仍处于第一至第三发展阶段的保留煤矿业主自报纳税困难。

七是煤炭企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了明显突破。大部分煤矿都建立了工会,签定了劳动用工合同,购买了劳动保险,对保障广大煤矿工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八是煤矿管理制度建设有了明显的突破。所有煤矿都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并对所有制度都明确了专门的责任人员,煤矿的管理向正规的企业化管理方向迈进。

尽管我县煤炭产业开发从目前的情况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或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煤炭产业开发起步较晚,缺乏总体规划和目标。我县是煤炭资源大县,但与山西、内蒙、贵州、xxxx、曲靖、宣威等地相比,开发时间晚了10年至50年,而且是起步于全国范围内的安全集中整治和国际的战略能源形势,对煤炭产业开发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对如何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煤炭产业做到什么程度为大为强、做大做强煤炭产业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和目标是什么、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没有配套的政策、没有支撑的管理服务体系和投资环境、没有强劲的煤炭产业开发管理技术力量、没有较好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基础设施条件保障,以至于出现引资门坎较低,没有针对煤炭产业开发问题的处理预案,对煤炭产业开发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缺乏很好的应对能力。

二是煤炭资源和政府规划指标炒作频繁,管理混乱。煤矿炒作从引进资金壮大煤炭产业的角度看不是一件坏事,但由于不规范的转让或炒作,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良影响。第一是造成管理混乱,有的在转让过程中经过当地党委、政府,有的经过煤炭工业局,更多的则是私下成交,没有规范的转让程序。有的经过几轮转让,但在册的仍是原业主,如xxxx大水溪煤矿出现顶板事故,按处理程序应追究原业主责任,但原业主之后也是几易其人,出现推诿扯皮,很多外省人参与炒作,炒到钞票后便音信杳无,有的煤矿你今天去看业主是张三,明天再去看业主就变成了李四,有的煤矿有人自称是业主,但真正的业主又是其它人,不少煤矿总处于一种不规范的动态之中,以至出现管理上的盲区。第二是造成税费流失。由于所有保留煤矿均未收取资源税,有的煤矿是凭自己的神通到省上去争取,想扩多大就扩多大,先做出一个“马歇尔计划”,把国有资源圈大,把圈大的资源作为个人的转让资本,有的煤矿巨额转让,巨额出租,大量税收流失,如最初招商引资的两对大矿之一的大顺煤矿,以1600万元高价转让后,没有缴纳任何转让税费,xxxx富华煤矿、xxxx兴源煤矿分别以每年150万元和128万元租赁,也没有缴纳任何税费,如果算上资源费,我县煤炭产业开发近四年来流失的税费在1亿元左右。第三是转让形式多样,或暗或明或偷换概念,给官煤勾结或党政人员参与办矿滋生了土壤,影响了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第四是影响了安全整改和技改的进程。由于上级整改和技改要求标准的不断改变,给了大部分煤矿在整改中炒作,在炒作中整改的机会,以至于所有保留煤矿四年来一直在整改,有的煤矿甚至给人一种整改无期的感觉。

三是买煤难、难买煤,煤炭在广大农村出现饥荒和恐慌。由于煤炭价格上涨幅度太大,仅煤价上涨因素一项,每年将增加农民和城镇居民负担1.5亿元以上,造成广大农村买煤难,烧柴的比例明显攀升,群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调研组所到之处随处可见,群众周边林地里能捡的柴捡光了,房前屋后能修理作烧柴的枝条都修完了,煤矿上能勉强燃烧的煤都从矿渣里捡光了,在坡头调研组亲眼目睹了最低4岁、最高84岁的捡煤人,倒矿渣的车还没完全倾倒,所有捡煤人便奋不顾身蜂涌而上,矿主看了头疼,调研组看了辛酸,场坝发生的捡煤事故就是广大农村因买煤难造成饥荒的典型缩影。由于煤炭生产量的不足和部分煤矿业主受外销利益的驱使,很多群众到煤矿上买不到零星的煤,花山有一位农家妇女,牵着马在矿上转了三天,也没买着煤,有的煤矿表面上按政策限价供应,但实际上短斤少两,坑民害民。由于买煤难和难买煤,很多群众将煤炭视为珍品,以前乱堆的煤现在转移到了里屋,以前亮燃的火炉,如今也没有光彩,平时只是维持一点火种,到做饭时用柴提温,还有的家里堆着一点煤,但仍然一直烧柴,煤就象年货一样放着,要到冬天才用。由于买煤难和难买煤,再加上今年旱情严重,传统的烤烟产业将面临最后的考验。

四是煤矿安全化、合法化、规范化程度低,管理难度大。由于煤矿七证尚未发放,全县125对保留煤矿没有一对真正意义上的合法煤矿,同时安全隐患与安全整改目标管理的脱节,使得煤矿安全生产状况难以界定。由于煤矿的合法性没有得到认定,许多煤矿即使能够正常生产,也只能打着整改的旗号生产,有的煤矿日生产能力已达到几百吨,仍然叫工程煤。由于没有合法化,显然就难有规范化,七证没有发放,煤矿业主没有完善相关财务及生产报表,税务部门无法按生产情况核定税收,税费征收以主观核定为主,有人情化因素,缺乏真实性和严肃性,煤炭行业主管部门不知煤矿真正的业主和法人代表是谁,再加之县里没有具体的政策和管理机制,使得任何部门似乎都可以管,但又都无法管的现象,这些原因也是导致大量税费流失的主要原因。

五是煤矿发展极不平衡。我县的煤炭产业总体态势较好,但发展也极不平衡,第一种差距是大型集团和个体之间的差距,不管是投资实力、管理实力还是科技化程度都有天壤之别,有实力的煤矿一天可以打8米巷道,但很多煤矿一天推进1米都比较艰难;第二种差距是县内业主和县外业主之间的差距,走到煤矿厂区,基本上不需要问就知道投资业主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本地人办矿,要大型设备没有,厂房是勉强拼揍,设施更是横七竖八,厂区生产生活环境更是一目了然,有的煤矿其形象还不如私挖滥采的小煤窑,有的还是靠人背马驮转运,哪来什么生产能力。第三种差距是县外投资商之间的差距,除了几大集团外,县外投资商中,温州投资商投资实力明显高于其他省市投资商实力,温州投资商解决周边环境关系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省市投资商的能力,而且温州投资商逐步出现对xxxx煤炭产业的垄断合围之势,仅温州平阳县水头镇对xxxx煤矿控股的煤矿就达50对以上 ;第四种差距是技术力量,50%左右的煤矿技术力量基本上依靠短训的形式产生,只有少部分煤矿有固定的工程师。第五种差距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有的煤矿业主思想不稳,还想伺机炒作,有的煤矿业主安全意识缺乏,到洞口抽烟,将拜神用的香火都烧到了洞里等。这几种差距的存在,注定我县煤炭产业开发实现“四化”还要经历较长的过程。

七是技改进度总体推进迟缓,生产能力不强。我县的煤炭产业由于从冷到热到稳的过程经历了较长时间,而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安全整改上,生产技改步伐相当缓慢,生产量也显得严重不足,这也是造成民用煤和烤烟用煤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是煤炭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从地质方面看,全县125对保留煤矿中有83对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群众房屋开裂,群众生活用水受到影响时有发生。由于更多的煤矿为了降低短期成本,不愿意使用替代材料代替坑木、枕木、撑木和巷道支护,给林业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煤炭价格上涨,群众用柴数量剧增,仅花山黄连一个村,每天就要消耗6万斤柴。而且大部分煤矿重安全轻环保,污水到处乱排,没有防尘设施,矿渣堆放处不支砌保坎,任由矿渣对周边环境进行侵害等。

九是煤矿与周边群众关系紧张,热点难点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为煤炭价格上涨,群众与煤矿的对立关系越演越烈,第一方面是由于历史或现实的煤炭开采对周边群众房屋造成影响,群众漫天要价,随时阻挠煤矿生产,阻挠时间最长的如xxxx示范二矿,长达八个月的时间没有正常工作。第二方面是煤矿依赖的土地、水源、公路、电力等与群众发生利益纷争,群众不依不饶,有的甚至撕毁原已达成的协议。有的群众对煤矿用地要价达年租10万元,有的则任何条件都不容许煤矿用地,如芒部的大地煤矿、xxxx煤矿,xxxx的大营煤矿等就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三方面是,煤矿业主不能正确看待周边群众的合理要求,片面追求自身利益,伤害了与群众的感情。第四方面是黑恶势力开始向煤矿渗透,影响煤炭产业的稳定发展。一种是由于地方政府不作为,煤矿在无奈的情况下依靠黑恶势力扫除阻碍,另一种情况是地方一些滋事之人与黑恶势力勾结,企图从煤矿上榨取不合法利益。第五方面是一些党委、政府或部门,收费不管事,任凭影响煤矿生产的事态发生和发展。

十是部门条块分割,责、权、利不配套,吃拿卡要现象严重,投资环境较差。很多部门对如何支持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没有足够的认识,相反对如何在煤炭产业开发中发挥或放大自己的权利乐在其中,调研的煤矿中,大部分业主认为xxxx的投资环境太差,有的想撤资,有的感觉倍受委屈,更多的则是一脸的无奈,他们说不就是要点钱吗,折财免灾好了。有些部门xxxx大张口,管理就是罚款,服务就是收费,动不动到煤矿就是坦白从宽、罚款从严,今天张三来讲法律,明天李四来讲政策,后天刘锣锅来送文件,为的就是把煤矿作为唐僧肉,追求罚款的可持续,很多业主说到xxxx办矿生存都费劲,更谈不上发展了。业主反映最强烈的一是交警、运政、路政部门,外地空车进入xxxx就要罚款,还没有拉着煤有的就已经被罚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有一个外地驾驶员,被罚得太伤心了,纯粹把一车煤炭倒掉走人。二是基层派出所,动不动就要拉赞助,不给赞助就不给开炸药,就不给解决治安问题,某派出所所长从甲地调往乙地,要求乙地所有煤矿业主都要派车去接他,且要求所有煤矿分别赞助2万元给买车,这些煤矿没有去接,也没有对赞助作出回应,就遭到了他的百般卡拿。还有一个派出所,因为没有拉到赞助,就对煤矿发生的偷盗案件不立不理不管。第三是林业部门,天天查处煤矿占用林地、宜林地、用木,在查处煤矿用木方面,不查砍的,也不查运的,专到煤矿上拣现货,又不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成天就是罚款罚款限令恢复,恢复什么呢?其实质就是关闭所有煤矿,停止使用一切木料,煤矿所占土地全部造林,煤炭产业显然就谈上发展了。第四是电力部门,由于电力保障不足,经常停电,客观上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而且所有煤矿安全都依赖电力,势必产生安全隐患,另外电力部门所谓的初装费、坐机费、增容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也加重了煤炭企业的负担,增加了煤炭生产成本,不统一的用电价格也影响了供电秩序。第五是质量技术监督局,一台瓦斯检测仪价值就560元,但其检测费就要收取680元,也许这有文件规定,但这种收费也是极不客观的。其它一些部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如靠近泼机镇的泼机光明煤矿,装一部普通电话就花了3000元,其中1500元为押金,另1500元为安装费,平时一部普通电话的装机就308元,收3000元显然是没有任何根据。另有反映,执法部门部分工作人员购进一些运输车辆,所以故意排斥外来车辆,他们的车不仅要先装煤,而且煤价也要比外来车辆低,影响了正常的煤炭经营和运输秩序。

十一是煤矿布点不合理,部分煤矿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的煤矿采区资源面积达到6个多平方公里,显然可以开采一百年不动摇,但有的地方不到2平方公里,分布煤矿就达4个以上(如xxxx木蜡湾一片),最小的煤矿采区面积仅0.14平方公里(xxxx的林沟煤矿)。采区面积在0.5公里以下的占68对,煤矿业主再有信心也只能是短期行为。

十二是小煤窑私挖滥采死灰复燃,零状态管理难。尽管调研组并没有把小煤窑私挖滥采作为调研项目,但只要算算帐就不难发现我县目前私挖滥采的状况,我县xxxx年煤炭理论生产量为161万吨,就算加点虚报的水分,估计生产量也不会超过250万吨。群众每年生产生活用煤、烤烟用煤、工业用煤量应在160万吨左右,年外运煤量为180万吨左右,产销相抵,销大于产90万吨,再放宽一点假如有20万吨是从县外周边购进的,仍有70万吨没有着落,这50万吨算来算去也只能算在私挖滥采的份上。据了解,至少板桥、杉树、以勒、xxxx、茶木、牛场、花朗等乡镇虽然加大了打击力度,但在私挖滥采零状态管理上他们是不敢拍胸脯的。

十三是煤炭用工培训力度较小,工人思想认识、技术能力、安全认识偏低。本地煤工中技术工种较少,大都从事艰苦的井下作业,而且在思想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平均采煤能力也远远低于外地矿工的水平,对明摆着的安全隐患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至本地矿工中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远高于外地矿工,xxxx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又将成为一个煤炭产业开发大县,煤炭行业用工尤其是技工的培训势在必行。

三、对我县煤炭产业开发下步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认真开展煤炭资源详查,摸清煤炭资源家底。

我县煤炭资源丰富,远景储量达74亿吨,但这只是根据地质八队在xxxx工作期间局部勘查推断的结果,具有详勘资料的不到远景储量的15%,而且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和勘查目的,其准确性和可利用度并不是很高,要加大煤炭产业的开发力度,必须认真全面地开展煤炭资源详查。

1、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能源建设和省市将我县确定为能源基地县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煤炭地质勘查部门的支持,将我县煤炭资源勘查纳入省、市勘查计划。

2、从煤炭产业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资金加强与煤炭勘查技术部门的风险勘查协作。

3、本着谁勘查谁受益的原则,强化广大煤炭产业开发业主风险勘探意识,让广大业主加大风险勘探的投入。总之要多渠道、多形式争取煤炭资源详查的投入,全面摸清我县煤炭资源的底数,进一步完善煤炭产业开发的基础支撑体系。在资源详查的基础上,根据煤炭资源分布情况,科学制定煤炭产业远景开发规划,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煤炭产业在工业兴县中的战略地位作用。

(二)加快煤炭生产技改力度,提高煤炭生产力水平。

安全化、合法化、规模化、科学化生产,是当前及今后煤炭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尽管我县通过煤矿安全整治,原有的1200多口小煤窑仅保留125对,而且保留煤矿中大部分经过嫁接,确实加大了生产和安全投入,单井产煤量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有了较大突破,但xxxx的煤炭开采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由于煤炭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收入的行业,尽管守着一座金山,但那些无力投入的人也只能是望山兴叹。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县保留的125对煤矿中,大多数是停停整整,所谓技改,似乎就是在应付检查,产量上不去,而且以人力为主体的开采模式势必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和问题,以125对保留小煤窑的理论生产能力应是年产369万吨,但xxxx年年产量仅为161.3万吨,生产能力不到设计能力的50 %,125对保留煤矿中,仅53对达到B类标准,就意味着有70对保留煤矿必须停业整改,按省、市要求到xxxx年年生产能力达不到6万吨的小煤窑一律关闭,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大部分保留煤矿,实现保留时拟定的年产3万吨的生产能力都还有较大的差距,更不用说要实现年产6万吨以上的生产目标了,所以要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势必要在技改上下功夫,要着力提高煤炭生产力水平。

4、以xxxx年5月底为限,对全县所有保留煤矿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对那些安全不能达标,产量上不去,“无技术人员、无管理能力、无资金注入、无民本主义思想”的四无煤矿予以整合,请会计师事务所作投资评估后,由政府出面收回融资开发,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政府组织财务部门逐步完善各业主的投资认证,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加大煤炭技改的宣传力度,不失时机地向煤矿业主发出最后通谍。

5、正确引导强强联合,投资兼并,切实加大煤炭产业开发投入,增强煤炭行业投资和生产规模。

6、加快大型煤矿尤其是机械化采煤矿井的建设步伐,以大促小,共同提高我县煤炭生产力水平。

7、始终保持严厉打击私挖乱采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完善查处打击机制,深化目标责任,强化零状态管理。

8、加大安全整治力度,推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对有安全隐患的矿井一律停产,对酿成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严惩不怠,坚决杜绝以整改为由边整改边生产的行为,对安全隐患长期拒不整改、长期整改达不到安全生产目标要求的煤矿吊销其相关证照。

9、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完善各矿井的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劳动仲裁、工会等制度,稳步提高安全伤亡事故的赔偿,保障矿工的合法权益,增强各煤矿业主的安全风险意识。

10、加大宣传及培训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升各煤矿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

11、成立煤炭行业协会,组建煤炭技术专家队伍,强化煤炭产业开发的质量、技术认证。

(三)规范煤矿引资和转让程序,严厉打击煤炭产业开发中的不法炒作行为。

客观上讲,禁止煤矿转让不符合xxxx煤炭产业开发的实际,尽管全国煤炭开发形势一片大好,但如果仅凭xxxx的资金、技术力量、管理水平,难以做大做强xxxx的煤炭产业。自xxxx年我县着力加强煤炭产业开发以来,东源集团、xxxx集团、福海集团、联邵集团等大集团近期投入资金达近3亿元,其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对我县的煤炭产业开发起到了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125对保留煤矿,通过嫁接或转让,投资从保留时的5983.8 万元增加到58601万元,在达到B标的53对煤矿中,通过转让或嫁接的达43对,占所有保留煤矿达标比例的81 %,引资、嫁接或转让,一定程度上对我县的煤炭产业开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在引资、嫁接或转让过程中,程序不够规范,监督乏力,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引资门坎过低,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优势未能体现为经济优势;二是部分业主视国有资源为私有资源,随意转让,从中牟取暴利;三是以引资、合股或租赁等形式偷换转让概念,偷税漏税;四是转让频繁,造成安全和技术整改脱节;五是引资主体混乱,个别乡(镇)自行引资之后,由于无法得到指标,产生遗留问题;六是部分业主等待观望,伺机转让,无心投入,生产状况较差;七是由于转让增加运行成本,煤炭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而税费虽然有所增加,但得不偿失,民用煤因价格上涨增加农民负担1.5亿元,而税费增收不足2000万元,说明有7661万元的资金,流入了炒作者的手里;八是部门职能没有理顺,各乡镇党委、政府、煤炭工业局、国土资源局、安全监察局、工商局、税务局等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协作战差,造成管理混乱,业主变更后,相关手续不完备,势必造成不安全隐患;九是官煤勾结,部分领导或行政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办矿,使转让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引资和煤炭转让程序的不规范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煤炭生产、经营、管理秩序,阻碍了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2、完善煤炭产业开发招商引资机制,规范投资准入条件,强化投资、技术、安全生产资格认证,坚决杜绝以引资为由的变向转让或对资源的圈占行为。

13、依法清理、查处、打击煤炭引资和转让环节的不法行为,坚决清收煤矿转让中的各种税费,督促各煤矿完善业主与法定代表人的关系。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查处党政干部直接或间接参与办矿、通过转让或其它中间环节牟取暴利的行为,各乡镇党委、政府、煤炭工业局、国土资源局、安全监察局、工商局、税务局要充分发挥在打击非法转让煤矿中的协调作战作用,对转让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协助司法机关搞好调查取证工作,规范转让行为,努力营造煤炭产业开发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4、加强煤炭行业基层信息网底建设,抓好煤矿动态管理,加大对煤炭生产、经营、管理的监控力度。

15、进一步理顺煤炭行业部门关系,强化各乡镇党委、政府、煤炭工业局、国土资源局、安全监察局、工商局、税务局在煤炭产业开发中的职能作用,努力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步伐一致,共同推进煤炭产业化发展进程。

16、整合基层党委、政府和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对所有煤矿实行专人负责,一对一目标责任管理,全程服务和监督,确保煤炭产业工作正常开展。

17、尊重历史,放眼未来,妥善处理历史性的遗留问题。

18、完善煤矿转让行政许可程序,由以前的行业主管部门审批上升为政府主管领导一支笔审批,严堵新的漏洞出现。对过去转让行为未清理结束之前,严厉禁止任何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许可煤矿的转让,对确需要通过引资技改或扩大生产规模的煤矿必须报经县委、政府许可,对企图变相转让偷税漏税的煤矿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县委、政府汇报以便县委、政府决策,行业主管部门擅自作主隐藏转让环节、变相完成审批转让程序的严格按党纪、政纪和法律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群策群力,共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

近两年来,由于受国内煤炭市场、县内煤矿安全整治、保留煤矿生产状况及煤炭大量外运的影响,县内煤炭价格呈几何级数增长,群众不堪负重,生产生活用煤极度困难,除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外,因生产、生活用煤困难引起的相关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加并日益突出,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也成了当前及今后一度时期煤炭产业开发的严重制约因素,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必然严重影响我县煤炭产业开发的进程,但就目前群众生产、生活用煤问题仅煤炭行业部门也无力全部解决,必须群策群力。

19、加大保留煤矿的技改升级力度,努力提高保留煤矿的生产能力。煤炭生产量小、供不应求是当前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要采取坚决而又积极的行政手段,敦促保留煤矿按省、市要求的生产规模完成技改升级,提高煤炭生产能力,现在125对保留煤矿平均生产能力不足50%,如果群众用煤实行定量供给,要占去现生产量中的70%,业主显然难以忍痛割爱,如果所有保留煤矿生产能力通过技改能达到6万吨的年产量,则只需要用产量中的13%就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煤供给,业主相对容易接受。同时要督促招商引资煤矿业主加快生产步伐,按规定的时间和设计能力实现生产。

20、制定稳定、积极的民用煤政策,强化乡镇党委、政府解决民用煤困难的目标责任,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煤炭产业走入市场经济的认识,自觉接受煤炭价格因市场因素上涨的现实。

21、积极争取增加民用煤矿指标,并将新增煤矿生产煤炭一律不准外运、按农产品价格因素调控供煤价格作为招商引资的准入条件。

22、加强节能改灶工作,改变广大农村粗放、浪费用煤手段,通过节约用煤,缓解农村用煤困难。

23、积极探索东北、华北、西北(秋冬气候寒冷)以及其它无煤区的能源使用模式,让广大群众充分利用玉米秸、小麦秸等身边能源,降低广大群众对用煤的依赖性。

24、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强沼气池、薪炭林等替代能源建设,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25、改变传统的熟食养殖习惯,大力推广青贮饲料养殖,有效降低群众生活用煤的必须时间。

26、充分利用劳务输出、区域经济、扶贫攻坚等项目,重点加大对民用煤特别困难区的经济扶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使广大群众逐步跟上煤炭产业开发市场经济的步伐。

27、加强农村经济状况实际调查,整合煤矿业主、民政及其它社会保障部门的力量,有侧重地确定民用煤供给区域、对象和范围,减少政府对煤炭产业开发的行政干预,促进煤炭产业开发的健康发展。

28、认真分析煤炭价格构成因素,发挥政府的价格杠杆作用,合理调控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和烤烟用煤销售价格。

29、加大对外运煤的管理力度,优先保证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煤需求。

30、完善保留煤矿矿主对群众零星购煤的歧视查处个案,对矿点上有煤却不卖给群众、卖煤给群众时短斤少两的矿主进行查处和打击。

31、正确处理烟草企业和煤炭企业的利益关系,采用特别手段和措施,保证烤烟用煤的供给,巩固烤烟支柱产业。

(五)加强煤炭行业队伍建设,强化煤炭行业管理。

坚定煤炭产业开发不动摇,是我县实现工业兴县战略目标的基础,切实加强煤炭行业队伍建设是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保证。

32、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煤炭产业开发思路,及时配好、配齐、配强煤炭行业领导班子,为煤炭产业开发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33、加强与煤炭院校的合作,有计划地培养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并适当放宽煤炭行业公务员准入,尽可能吸纳煤炭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充实和壮大煤炭行业专业人才队伍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对煤炭产业开发的支撑作用。

34、组建煤炭行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大对煤炭生产、经营的管理和监督,有效查缉影响煤炭产业开发的不法行为,确保煤炭产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35、完善煤炭行业管理监督、制约机制,整顿煤炭行业不正之风,优化组合管理层干部队伍,促进煤炭产业开发的正常、健康发展。

(六)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6、加大煤炭税费核定征收力度,对已经超限生产的煤矿严格按产量核定征收税费,对尚未完全正常生产的煤矿,限时达产征收税费,促使煤矿加快技改步伐。

37、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在税费征管中的职能作用,确保煤炭税费应收才收、应收尽收。煤炭工业局要准确摸清各煤矿的生产能力,国土资源局、工商局、税务局要加强各煤矿税费征收稽查工作,各验票服务站要切实抓好外运煤的出境管理工作,确保煤炭税费征收不留死角。

38、将各煤矿业主完善财务及生产月报作为发放几证的技术指标要求,规范对税费核定和征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39、完善外运煤管理体系,抓紧抓好验票服务站自动化建设,加大对外运煤的管理和监控能力。

(七)加强煤炭深加工,发挥煤炭产业开发总体效益。

40、积极支持已签约的煤电开发项目,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41、引进煤层气、煤化工开发项目,延伸煤炭产业链,将煤炭生产、加工、经营环节更多地留在县内,拓展煤炭产业开发的比价效益。

42、大力发展钢铁、电石、水泥、液铵等产业,充分发挥煤炭在能源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工业兴县进程。

(八)围绕煤炭生产、经营、运输三个环节,全面统筹协调,着力打造煤炭支柱产业。

煤炭产业要做大做强,关键有三,第一就是要能生产出来,第二就是要有正常的经营秩序,第三就是要能运得出去。所以要强势推进煤炭产业开发,就必须围绕这三个环节狠下功夫。

4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最有效开发利用为原则,建立煤炭产业开发长效运行机制和煤炭产业开发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稳定的煤炭产业开发政策。

4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服务机制,逐步实现政府职能从宏观管理向微观服务转变。

45、各部门要围绕煤炭生产、经营、运输三个环节,根据自己的职能制定出支持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协同作战,强势推进煤炭产业开发步伐。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结合本乡镇的实际制定煤炭产业开发的远景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完善服务体系,真正为煤矿业主排忧解难,并充分发挥煤炭产业开发的项目辐射作用,积极拓展地方经济发展领域,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步伐;煤炭工业局、安监局、工商局、税务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共同加快煤炭“合法化、安全化、规模化、科学化”生产步伐,努力提高煤炭生产水平;国土资源局要逐步规范煤矿资源使用和土地使用行为,协调煤矿搞好征占用土地手续;林业局要积极协助煤矿办理林地征用手续,以保护本地生态为主,简化境外运进煤炭生产用木的认定程序,重点打击本地木材乱砍滥伐和运输环节,支持煤矿的正常生产;环保部门要积极引导煤矿企业正确处理煤碳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交通、水利、电力、通讯部门,要切实研究,着力改进煤炭行业正常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交警、路政部门要努力为煤炭外运营造宽松、良好的运输环境;政法部门,要认真排查和分析影响煤炭产业开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为煤炭行业保驾护航;纪检监察机关,要针对煤炭产业开发的特点,制定出专门的政策和规定,认真查处官煤勾结、行政人员办矿、各部门的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等影响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不良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文明的投资环境。

46、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服务,规范煤炭产业开发行政许可程序。完善煤矿业主工商、税务登记,确保煤矿业主生产、经营的合法性,加强对煤矿业主的帐务监管,增强税费征收的准确性,保证国家既得利益和煤矿业主的合法权益。

47、理顺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坚决杜绝官煤勾结、暗箱操作、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煤炭产业开发投资环境。

48、加强煤矿周边环境整治,认真排查煤炭产业开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煤炭产业开发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严厉打击破坏煤炭产业开发、侵害煤矿业主生命财产安全的不法行为,营造良好的煤炭产业开发法制环境。

49、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将煤炭开采中坑木、枕木、撑木替代材料的使用列入综合考评技术指标,并切实解决好可避免的污水排放、矿渣堆放、粉尘污染、噪音污染等生态环保问题,努力降低破坏——恢复——破坏的恶性循环,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0、鼓励广大煤矿完善业主与群众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倡导广大煤矿业主发展地方事业,稳步构建广大业主与群众和谐关系。

51、将如何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纳入十一五规划,并切实配套完善煤炭产业开发支撑体系的子项目。

推荐第3篇:旅游市场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市场开发调研报告

安丰塘因其为天下第一塘,从而 使其闻名暇身,妇孺皆知,围绕安丰塘的产生,发展又有许多优美、传奇的故事在人间广为流传,更增添了这座千年古塘的神秘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饶,各种水产品养殖、水生作物的种植应运而生。为了纪念安丰塘的创始者楚国宰相孙叔敖,人们在塘北岸修建

了孙公祠(现已被申报为省aa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记述了安丰塘的地理位置、水源灌区分布、用水规划及历代整修情况,是古今研究安丰塘的珍贵历史资料,其中很多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围绕安丰塘的传说和自然资源,人们建造了“八大景点”,分别是“五里迷雾、洪井晚霞、沙涧荷露、老庙木塔、凤凰观日出、皂口看夕阳、利泽赏明月、石马观古塘”等。徜徉其间,你会觉得这里绿柳垂堤,花开四季,塘面微波荡漾,清水涟漪,各种养殖水产品嬉戏其间,好不快乐。八大景点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这一切构成了安丰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安丰塘旅游开发的天然优势。

2、县委县政府南工北旅的政策机遇

新桥国际机场的兴建以及合淮阜、合六叶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审时度势,提出“南工北旅”发展战略,首批成立八公山风景管委会和安丰塘旅游管委会,这为安丰塘的旅游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掀开了安丰塘旅游开发新的一页。“南工北旅”战略的提出和安丰塘旅游管委会的成立,将为安丰塘的开发提供很好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及智力保障。

3、安丰塘护堤及相关工程的顺利实施

投资1亿多元的安丰塘除险加固及配套工程顺利实施,提高了安丰塘的防洪防涝标准,新建了多处观景点,满足了游客观景需要,环塘路硬化、绿化、美化工作正在筹建之中,工程完工可实现晴雨通车,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

4、安丰塘镇土地平整工程的开展

继07年国投5千余万元的土地平整工程完成之后,09年又投资4千余万元资金,用于新一轮的土地平整工作,两项工程的完工,安丰塘镇将有80%的耕地得到平整,初步实现“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树成行”的现代农业景象。土地平整和“村村通”工程的先后完工,使得全镇的交通状况大大改善,现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下一步将实现组组通砂石路。这为建立现代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休闲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有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镇村干部队伍

机关效能建设的开展,使得镇村干部的形象大大改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镇党委和村党总支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大大增强。07年的土地平整项目,难度之大,工作量之大,超乎人的想像,但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安丰塘镇镇村干部,硬是把它给完成了,而且无一例信访案件发生。这样的一群干部队伍一定能协助投资者开发好安丰塘,管理好安丰塘。

6、有着一群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人民群众

这里的人民群众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听党话,跟党走,盼安丰塘早日开发的愿望十分迫切,定会为安丰塘的旅游开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7、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为满足安丰塘旅游开发的需要,这些年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小集镇建设规模和品位,使之于创建旅游乡镇相协调。今年投资10万元的安丰塘街道亮化工程,已顺利完工,方便了人们夜晚出行;小商品琳琅满目,充分满足人们的购物需要;旅游接待舒适,价廉,给人以“家”的温馨。小城镇建设可为每位投资者、观光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充分满足人们食、住、行、娱、购的需要。随着安丰塘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新一轮小城镇建设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8、便捷的交通条件

安丰塘镇毗邻新桥国际机场,十迎路(十字路至迎河)、双安路(双桥至安丰塘)、陶建路(陶店至建设)等省级公路纵贯全境,距合阜高速公路入口30公里,距合六叶高速公路六安北入口55公里,加上“村村通”土地平整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得该镇的交通四通八达,极为快捷方便,实现晴雨天镇内外交通无阻。

9、开发成本低廉

安丰塘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投资者只需在景点建设上再锦上添花,这里可为投资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

10、丰富的旅游资源

除环安丰塘景点外,这里还有驰名中外的席草、荷仁豆及各具特色的水产养殖,投资者可依托现有资源直接开发成旅游项目,如现代观光农业、各种休闲垂钓中心、农家乐中心、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等。

(二)不利因素

1、安丰塘管理体制未理顺

目前安丰塘水面由安丰塘分局管理,水面养殖由养殖场进行管理、承包,由于利益的关系,两者之间常产生矛盾。安丰塘旅游开发需要优质的水面,而为了养殖的需要,承包水面养殖的经营者又不断地向塘内抛洒一些物质,严重污染本文

来源:好范文 http://www.daodoc.com/了水面,这两者矛盾常常 是不可调和,为了安丰塘旅游开发的需要,必须理顺管理体制。

2、景点破坏严重

安丰塘环塘八大景点,均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有的破坏严重,已找不到昔日的感觉,这需要我们一边保护,一边开发,两者要并举,开发工作未进行之时,对已有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定保护的办法。

3、投资不足,建设力度不够,开发意识不强

也许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安丰塘旅游开发这些年也只是美好的设想,一直未付诸行动,地方财政仅是吃饭型财政,安丰塘自主开发无能为力,因此等靠要思想严重,影响了安丰塘开发的进度。

4、规划定位不够

旅游开发是一项长线投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要先制订好规划,然后分年分项实施。安丰塘开发的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未制定出来,未给安丰塘开发一个准确的定位。

5、人才短缺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旅游事业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旅游业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是自己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服务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目前我镇的旅游人才既无引进,也无自身培养,突显人才的短缺,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6、宣传影响不够。

目前,安丰塘的旅游宣传还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

二、思路与对策

透过安丰塘旅游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当前旅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思维前瞻,着眼问题,寻找策略,这样才能有效进行重组、变化和提升,才不会使安丰塘旅游“新瓶装旧酒”。

1、完善旅游开发相关规划,有序开发

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形成的“南工北旅”这一共识,深化“一业带百业”认识,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总体规划,分步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面向市场,合理利用”为原则,切实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并积极 创造条件,有序开发,要不仅建设观光旅游,时机成熟还要发展成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

2、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目前,安丰塘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告一段落,但环塘路面的硬化、绿化、美化直至亮化工作还没有启动,希望政府继续争取项目资金,做好这一工作,为安丰塘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旅游接待品位

目前,我镇的旅游接待小而全,不能上档次、上品牌,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少,无法满足游 客的多种需求,今后要在提高接待规模和提升档次、品位上下功夫,做文章。

4、积极推进景区建设,开发旅游景点

目前安丰塘旅游老景点有不同程度破坏,且配套开发的力度不够,景点不精,新景点开发滞后,推出去的景点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可游性、可参与性、可感染性不强,农家乐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够,加快景点建设刻不容缓。建设需资金,光靠政府投入非常有限,需要多渠道融资,多途径参与开发:(1)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招商引资。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参与安丰塘开发。(3)吸引捐助资金。(4)金融信贷资金。

5、加大旅游区域协作,制定精品旅游线路

我县的旅游要形成一盘棋思想,淡化本位意识,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优势互补的态势,安丰塘的旅游开发要与瓦埠湖、八公山森林公园等景区统一规划、管理,形成规模,打造寿州一日游,使分散的景点设施统一协调,有机组合,使资源优势得到集中体现,大小景区共享产业规模效益。

6、加大宣传推销力度

目前,很多人都只知道有天下第一塘------安丰塘,但安丰塘的具体位置、特产、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都不清楚,这需要我们加大宣传推销力度,多与记者接触,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安丰塘,既宣传景观,又宣传政策,可统一编制宣传材料,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载体和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开展营销宣传,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安丰塘,走进安丰塘,感受安丰塘。

7、理顺体制,建立天然无污染养殖

安丰塘的水面和养殖的管理体制必须理顺,不能两家单位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必须统一管理,服务于旅游开发的大局。我认为安丰塘的养殖要遵从自然生物链条,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保护好水质,涵养水质,把安丰塘变成一个天然养殖场。

8、加强旅游管理干部作风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旅游管理干部队伍作风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地方人的精神 面貌 和思想素质,必须加强旅游管理干部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形象,引导旅游业向健康方面蓬勃发展。

三、未来3--5年的思考与打算

1、申报创建旅游乡镇

我镇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旅游乡镇的申报工作,争取上级旅游项目专项资金支持。

2、建立 安丰塘旅游专抓队伍 ,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问题

3、因地制宜,做好农家乐项目建设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好农家乐有关项目建设,打造品牌,如利用席草、荷仁豆、甲鱼、各种水产品等,加工成精美工艺品和美食。

4、继续加强小城镇建设,在“食、住、行、游、购、娱”上做文章

要继续加强小城镇规模建设和亮化、美化工作,提升接待档次和水平,着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系列旅游产品,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纪念产品。

5、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旅游环境的治理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监督其合法经营,避免欺、蒙、拐、骗现象的发生。加大旅游环境的治理,避免脏乱差现象出现。

我坚信,只 要我们坚定发展思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促进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整体和谐,安丰塘一定会成为寿县旅游产业中一颗璀璨明珠。

安丰塘镇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因位于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畔而得名。全镇共有48195人,辖8个村、2个街道居委会,总面积 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万亩,因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蕴藏了丰饶的农业资源,这里地势平坦、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景点星罗棋布。特色农业有“荷仁豆”、“席草”、“中华甲鱼”以及依托安丰塘水面而养殖的银鱼、河蟹、鲫鱼、鲤鱼、鳜鱼、河蚬等名特优水产品,绿色、环保、无污染,畅销海内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南工北旅”发展战略,安丰塘旅游迎来发展的春天,掀开了新的一页。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做强安丰塘旅游产业,提高旅游经济对镇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推荐第4篇:生态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

关于朱备镇生态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

青阳县朱备镇王波

2011年6月

现今我县正围绕“礼佛九华,休闲青阳”主题,适应旅游消费升级的趋势,以环境疗体、佛法养心为特色,高水平规划建设青阳生态旅游度假区,兼顾重点旅游乡镇农家乐旅游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佛国休闲度假旅游基地。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项目。结合朱备镇的优秀旅游资源,作者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朱备镇农家乐、九子岩景区和一些未开发的自然景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朱备镇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一、朱备镇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

朱备镇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佛教文化底蕴深,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著名的4A级风景区九子岩景区坐落于朱备镇。2010年,九子岩风景区荣膺“安徽省青年最喜爱的A级旅游景区”称号。九子岩景区集自然风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主峰天华峰海拔1084米,唐代诗人刘禹锡《九华山歌》:“奇峰一见惊魂魄”描绘的就是该峰的雄奇。

被诗圣李白形容为“天河挂绿水”的七布泉是景区的另一奇观,落差80余米,七折而下,故名七布。九子岩景区还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第二,朱备镇生态状况决定了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该镇地形为南高北低,青阳的母亲河青通河发源于镇内将军村,南北向纵穿全境,流经蓉城、童埠、大通入长江。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竹木、茶叶。森林覆盖率为73%,竹木蓄积量12.5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3.1立方米。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朱备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三,朱备镇人文景观丰富。朱备店清代称朱村社,后朱姓毛笔远近闻名,改称朱笔店,后讹传成朱备店。又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备兵于此,其开国名将常遇春于此大败陈友谅,现有遗址将军村、将军庙、打鼓岭、剑石等,故取名“朱备”。第四,朱备镇的交通优势明显。青阳县交通优越,水陆皆通,318国道横贯东西,103省道直穿南北,童埠港水运直通长江,京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铜九铁路设有货运站,九华山机场即将开工建设。而朱备镇距县城10.7公里,仅需1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朱备镇农业土特产丰富。朱备镇因气候原因,盛产名优茶叶,现有生态茶园2690亩,年产干茶17吨。九华山佛茶系列产品“双溪早芽”、“将军旗枪”产于境内高山地带,“双溪早芽”1995年获澳门国际“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评选展

示会银奖,“将军旗枪”2001年获芜湖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此外,境内盛产竹笋、蕨菜、木耳等多种野菜。第六,朱备镇境内尚未开发的生态景点多。为弥补大九华山旅游资源有山无水的缺憾,经2001年7月立项,2003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牛桥水库工程位于朱备镇境内将军村,具有防洪、灌溉、发电、供水、旅游等综合功能,是青阳县重要的综合水利工程。该水库又命名为“将军湖”,并于2003年3月专程请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为“将军湖”题名。另外,境内还有百丈潭、青峭湾、阳山打鼓岭、六亩田的诸多环境优美的自然景点。这些自然风光优美的景点每年吸引众多登山、野外探险旅游爱好者,阳山更有农家成立了“驴友之家”。

二、朱备镇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朱备镇党委、政府立足自身优势,挖掘佛教文化因素,依托大项目引领带动,打造“主题型旅游产品”。即通过对地方佛学文化的挖掘整理,以环九子岩景区和青通河沿岸旅游开发为着力点,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依据旅游者的不同心理诉求和消费水平,在青通河两岸设计开发不同定位的旅游产业项目。一方面,在青通河西岸,立足于高品位,面向高端消费人群,以“禅修”、休闲、疗养为主题,以温泉度假村、疗养院、老年公寓等为主要承接项目,以总投资12亿元的九华山德懋堂禅修学院等大项目为引领,做长旅游休闲产业链。另一

方面,在青通河东岸,以体验农家生活为主题,面向大众消费者,加快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开发餐饮娱乐性、观光采摘型、水库垂钓休闲型、民俗文化体验型等特色化、多元化的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目前共有休闲山庄、农家乐7家。

三、朱备镇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朱备镇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朱备镇旅游发展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

四、朱备镇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多措并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新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一是以政策换资金;二是以项目换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集体、个人在朱备镇详细规划的总体指导下,独资投入对某些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朱备镇应坚决落实好整体规划,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古色、古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味,加快实施与各自然景点连通的便道,对生态园、农家乐的经营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提升生态园、农家乐的品味。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新兴项目的建设力度。

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加强对境内零散景点和个体生态园、农家乐、饭店旅馆的管理,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企业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别要鼓励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传力度,使朱备镇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开发佛教文化;二是加大朱备山的“雄、险、奇、秀、幽”,水的“清澈、明净”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销售,设计一张自然风光的宣传单);三是提升名优农产品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四是打造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五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姻。

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只要按照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以自然生态旅游和佛文化休闲旅游为重点,合理科学地配置朱备镇旅游发展的各要素,那么朱备镇旅游产业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推荐第5篇:***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00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02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

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

四、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在加快实现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发挥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新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一是以政策换资金;二是以项目换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集体、个人在石门关景区详细规划的总体指导下,独资投入对某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石门关生态旅游景区应从现在收费站起列入整体规划,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古色、古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味,加快实施与古崖画连通的便道,选好光明生态园的选址,对生态园的农户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力度。

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局的管理职能,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别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传力度,使石门关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大石门关“雄、险、奇、秀、幽”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销售,设计一张自然风光的门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三是开发“核桃茶”文化(编一组适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只要按照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以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为重点,合理科学地配置石门关生态旅游的各要素,那么石门关生态旅游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一文由www.daodoc.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第6篇:***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00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02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

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

四、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在加快实现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发挥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新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一是以政策换资金;二是以项目换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集体、个人在石门关景区详细规划的总体指导下,独资投入对某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石门关生态旅游景区应从现在收费站起列入整体规划,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古色、古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味,加快实施与古崖画连通的便道,选好光明生态园的选址,对生态园的农户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力度。

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局的管理职能,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别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传力度,使石门关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大石门关“雄、险、奇、秀、幽”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销售,设计一张自然风光的门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三是开发“核桃茶”文化(编一组适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只要按照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以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为重点,合理科学地配置石门关生态旅游的各要素,那么石门关生态旅游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推荐第7篇: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大学生调研报告大学生调研报告***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

、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00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02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

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

四、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在加快实现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发挥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新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一是以政策换资金;二是以项目换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集体、个人在石门关景区详细规划的总体指导下,独资投入对某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石门关生态旅游景区应从现在收费站起列入整体规划,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古色、古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味,加快实施与古崖画连通的便道,选好光明生态园的选址,对生态园的农户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力度。

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局的管理职能,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别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传力度,使石门关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大石门关“雄、险、奇、秀、幽”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

推荐第8篇:沿海开发创新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一、创新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推动力,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相结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及东方桥头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到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32.75亿元增加到750.1亿元,年均增长14.3%,近三年更是高达15%。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翻了两番,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从34.13亿元增加到180.6亿元,年均增长39.5%。实际利用外资从2.1亿美元增加到9.4亿美元,年均增长34.3%。今年1-9月份,全市GDp增长13.4%,一般预算收入达65.69亿元,相当于2008年全年的水平,同比增长27.8%,增幅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迅速。加快形成以生态高效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从2003年到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24.3∶39.1∶36.6调整到16.4∶47.3∶36.3。高效生态外向型农业发展迅速,高效农业面积达1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8%。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居全省第一。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60%以上,2008年超过200亿元,今年上半年增速高达80.4%。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其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3%。新兴临港工业基地蓬勃兴起,船舶修造、装备制造、石化钢铁等产业已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发展向高端攀升,国际商务中心、保税物流园区、空港开放、科技创意园、旅游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地位逐步显现。

东方桥头堡地位开始发挥作用。2008年,港货物吞吐量在连续三年新上四个千万吨级台阶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亿吨,集装箱突破300万标箱,跻身中国十强、全球百强集装箱港行列。近三年新增吞吐能力4500万吨,相当于1933年开港至2005年72年的总和。与中西部地区互动并进,中西部地区货物已占港口吞吐量的60%以上,与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加紧密,区域性国际枢纽大港的龙头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港口吞吐量不降反升,今年1-9月同比增长10.3%。

海滨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以“战略东进、拥抱大海”为取向,全面拉开海滨城市框架,由内而外形成港湾服务区、中央商务区、滨海居住区、高新产业区、外围产业区五个层次和多个组团。近四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60亿元,同步推进滨海拓展、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62.6平方公里扩展到9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山海港城浑然一体、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历史文脉和现代气息相得益彰的国际性海滨城市特色。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5255元和5454元,恩格尔系数已降至40.7%。今年1-9月,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3.9%。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99.8%,社会治安综合环境名列全国第6位。全市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1.5%,良好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成为的第一品牌。

二、加快沿海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一)转变思维方式,凝心聚力谋发展。市从创新思维模式入手,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是从外因思维转向内因思维。由于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一个时期的干部群众一度普遍滋生自卑心理、封闭观念和畏难情绪,陷入对外部条件的过度依赖之中,与先发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针对这种现状,市委、市政府大力解放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消除“等靠要”的消极情绪,打破唯条件论的思想束缚。以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为契机,用国际性海滨城市的目标愿景,增强全市上下“科学发展在港城”的发展信心。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着力冲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增强人“跨越发展建港城”的内生动力,焕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创业激情。

二是从一域思维转向全局思维。过去,人谋划发展,程度不同地受到地域局限,往往“就论”,甚至对“能不能发展”心存疑虑。市委、市政府引导大家跳出看,着眼全局看。大家看到了过去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发展优势:作为新欧亚大陆桥的东端起点,是世界经济东西交汇、东亚经济圈互动交融的战略节点。由于海阔湾平、终年不冻,陇海铁路直达港区、海河联运条件完备,空港口岸、苏北密度最大高速公路网、数百平方公里的低产盐田齐聚于此,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开发开放的条件得天独厚。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定位和沿海开发的龙头地位,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发展”,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一地一域范畴,需要承担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更大责任。

三是从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面对“山海港城产”相互争夺空间、发展“洼地”导致资源要素流失等现状,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打破“就事论事”的策略思维,围绕发展战略取向,大手笔决策,推动城市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围绕发展空间布局,大手笔创新,为港口、城市、产业发展拉开框架;围绕发展要素支撑,大手笔运作,为汇聚全球优质要素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正是运用战略思维,突破了过去越不过的槛阶,科学发展之路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广。

(二)打破常规模式,高起点定位。市立足“跨越一个发展阶段”,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努力走出一条后发先至的跨越发展新路。

一是在发展规划上追求高起点。的科学发展从科学规划做起,超前谋划战略思路。2005年,市委、市政府邀请2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研究形成“一心三极”国际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T形产业走廊等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在形成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就未来城市东部核心区域的总体规划面向全球招标,并从64家知名竞标机构中优选8家分别做规划方案,博采众长,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以此为指导,先后投入3亿元,邀请英国阿特金斯、美国易道及香港、深圳等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和国际商务中心、保税港区等40多项控制性详规。他们籍规划展示形成城市发展合力。在城市中心地带,建成具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规划展示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展示的美好明天,让投资客商增强信心,各级干部明确目标,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全社会加强监督。这一做法,有效地扩大了规划的影响力,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合力。

二是在产业选择上追求高层次。明确以沿海和沿东陇海线为轴线,构建一纵一横“T”型产业布局。纵向的沿海产业带,以市开发区为中心、沿海产业园为节点,打造新兴临港产业基地;横向的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以市开发区和各县区开发区为主阵地,打造以都市型、环保型工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以钢铁、石化为主转自:http://www.daodoc.com的临港产业集群和以科教、文化为主的都市型产业集群。新医药产业,已培育3家上市公司,形成以恒瑞、康缘、豪森等为骨干的医药企业群,建成国内最大的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基地、现代中药产品出口基地和新型药用包装研发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已建成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万吨规模的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企业和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汉高华威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新能源产业,已引进中复连众等一批项目。引入中科院先进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运用到重化工产业,将清洁能源发电与钢铁、炼油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构筑煤化工、电力、钢铁、石化一体化发展的低碳产业循环链条,培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无污染、生态环保的新型临港大产业。积极实施灌河大开发,形成临港精细化工和民营造船业等发展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三是在城市建设上追求高水准。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先、以海滨为特色,精心打造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滨城市。着力提升海滨城市品位。确定东部城区为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精华区域。严格按规划建设,注重每一个细节,建好每一幢建筑,使未来的连云新城具有高档的品位和恒久的魅力。着力凸显城市发展亮点。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大力改造国际商务中心、体育中心、花果山大道等重点工程地块,全力开发东河、凤凰、孔望山等新城片区,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提升城市整体层次,追求历史文化风貌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着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构筑从河到山、从城到海的生态廊道,保持95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维护自然风貌,传承地域文脉,借助山海风光,融合西游神话,将森林、湿地、湖泊、山脉自然镶嵌于城市之中,使真正成为绿色景观之城、生态环保之域。

(三)创新开发模式,打牢跨越基础。作为沿海开发的龙头,坚持以开放的视野、全球的眼光,选准开发突破口,打好基础促跨越。

一是加快推进沿海开发。为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欧亚大陆桥的龙头地位,采取了多项举措。开航兴港,深挖30万吨级航道打造国际深水大港。为提升港口引擎的能级,在国家部委和省里支持下投资78.9亿元,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30万吨级航道试挖工程。2014年建成后,将拥有200多个万吨级以上的码头,乘潮可直接进出满载30万吨级船舶。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开掘出一条6公里长的疏港隧道,隧道一头通往港口,一头连接临港产业基地。吹填了58平方公里浅滩兴建海滨CBD。为推进“一心三极”海滨城市建设,经科学论证,从2006年开始,吹填58平方公里浅滩,打造未来城市核心连云新城。改造290平方公里低产盐田建设临港产业园。为进一步突出组合大港、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叠加优势,在低产盐田和浅海滩涂上规划出一个290平方公里的徐圩新区。随着船舶修造、装备制造、大型石化等大批项目加快进驻,新兴临港工业基地正展示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二是加快集聚优质要素。通过全方位开放、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种优质资本、技术要素。主要是,采用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争取金融信贷支持。搭建投融资平台,成立金海投资等5个市级投融资平台。在全国首次运用海域使用权抵押、A股股权质押等融资方式,成功发行10亿元地方债券。加强招商选资,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到帐外资29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1222亿元。从科研机构汇聚智力,把自主创新作为主战略,吸引各种科技资源向汇聚。与中科院及清华、南大、东大等一大批著名高校开展合作,组织各种产学研对接活动。先后组建7批28家市级工程中心,培育19家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引导恒瑞医药、中复连众、鹰游等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与中石化、中建材、国电集团等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苏南等发达地区合作建设工业园区,与中西部城市合作建设物流场站,力促区域优质要素的共享互动。与日本合作建设科技生态园项目,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软硬环境建设。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的状况,大力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高速公路延伸、航班加密以及运河航道拓展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事关城市安全、沿海开发的海堤达标等16个“卡脖子”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十分珍惜这一优势,严把项目引进环评关,切实防止污染企业向转移。近四年来全市共否决拟进入的重污染项目120多个,投资总额达100多亿元,其中包括一个投资达60亿元的化工项目。加大节能减排力度,2008年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4%。大规模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城市园林绿化等500多项工程。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使高层次人才在受尊重、有地位、得利益。

三、未来发展前景

当前,市后发崛起已具备良好基础,但要实现科学发展、后发先至的宏伟目标,仍面临严峻挑战和诸多困难。在未来发展中,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推进沿海开发、创新发展模式的实践,加快缔造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主要经济枢纽,全面提升新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服务带动功能,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市近、中、远期的发展目标分别是:到2012年,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6亿吨。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临港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中等行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将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强化发展思路:

在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把长远目标和立足当前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引导全市上下既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敢想敢干,又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务实苦干,打牢基础,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宏伟蓝图尽快化为美好现实。

在发展路径上,更加注重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的战略优势,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发展主战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素质人才支撑创新发展,以创新型经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在运作机制上,更加注重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配合。在政府引导推动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规模吸纳和集聚发展要素,把宝贵的发展机遇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努力推动跨越发展。

在工作方法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坚持“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城带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实现港口、城市、产业以及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给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480多万干部群众,再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奋斗,一定能够把建设成为沿海开发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示出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更加壮丽的雄姿,演绎出科学发展、后发先至的生动实践。

推荐第9篇:沿江开放开发调研报告

区化纤纺织工业基地开展“大九江”、沿江开放

开发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办公室《关于开展‘大九江’建设、沿江开放开发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区化纤工业基地领导高度重视,5月7日-9日安排相关人员对园区的所有企业进行走访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地概况

区化纤纺织工业基地于2007年底筹建,总规划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工业集中区13.5平方公里,商贸居住区1.3平方公里,生态走廊5.5平方公里。基地‚依山濒湖‛,拥有8公里鄱湖岸线,水、陆交通便捷。2008年7月,获得省发改委 ‚九江化纤纺织产业基地‛批复。根据2010年7月2日国家工信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精神,基地将主动承接国家化纤纺织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打造‚中部地区差别化纤维基地‛。

二、发展现状

1、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园区已建成道路10条,共16247米,在建道路2条,共4260米,‚六纵‛(白鹿大道、维科路、邓桥路、大唐路、广湖路、环湖景观路)、‚六横‛(香积大道、东五路、东三路、洪湖路、海关路、姑塘东路)的路网格局已成型,目前正在进行园区道路绿化、亮化、交通标识、人行道铺装等工程,近期可全面完成。。 1

园区现有一座自来水厂,同时区政府已与市水务公司初步达成向园区供水意向,且已完成管网铺设规划;园区现有一座110KV周岭变电站,为满足园区新落户企业供电需求,拟建的110KV姑塘变电站已完成所有报建手续,即将启动建设,预计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另外,园区日处理8万吨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2万吨)工程和日供天然气60万方的天然气站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基地还配套建设了1.3平方公里的集商贸、居住、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湖新城‛,建有12万平米的公租房、学校、医院、公园等生活配套设施,园区企业的各类人才可在此舒适的生活。

2、工业项目发展情况

目前,基地共落户工业项目1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园区的赛得利化纤、金源(恒生)化纤两个项目现已具有年产20万吨粘胶纤维的产能,2011年实现产值约40亿元。今年赛得利化纤将再上3.5万吨高档粘胶纤维项目;投资102亿元的九江恒生大化纤项目已完成立项、土地报批等工作,项目环评报批、土地平整正在进行,近期可启动建设;另外,投资2亿元的维科针织、投资5.5亿元的大唐化学一期3万吨无水氢氟酸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3.01亿元的维科印染项目已完成土建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6月底建成投产。另外,赛得利(江西)化纤有限公司拟扩建20万吨粘胶纤维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可研编制,正在办理项目核准有关手续。同时,九宏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的年产60万吨烧碱项目正在办理项目核准的相关

手续,完成后将启动建设。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基地将成为配套较为完备的化纤产业特色基地。

三、发展思路

基地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集约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省委、省政府沿江开放开发的核心区域,拥有交通便利、生态优越、主导产业突出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地围绕园区内赛得利化纤、九江恒生大化纤等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其上游的基础化工及下游的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和无纺布等相关产业企业,形成完善的化纤-纺织-印染-成衣和无纺布下游产业链,打造化纤纺织特色基地,努力实现 ‚十二五‛期末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税收超15亿的奋斗目标。

(一)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园区。基地产业布局坚持以化纤纺织为主导,机械电子和精细化工为补充。目前,基地内的赛得利化纤、金源(恒生)化纤年产粘胶纤维达20万吨,约占全国粘胶纤维总产量的12%。九江恒生大化纤年产40万吨粘胶纤维、60万吨溶解浆项目建成投产后,基地粘胶纤维年产量将达到60万吨,约占全国差别化纤维产量的四分之一。届时,基地将成为全国差别化纤维的主要产地之一。

(二)建设在全省有特色的生态园区。基地背倚庐山,濒临鄱湖,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基地整体规划坚持高标准,在规划区内设立生态走廊、姑塘海关度假区等生态景观,园区绿化和美化与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基地规划建设的日处理8万吨污

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2万吨)工程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地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严格把住环保关,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建设在全市有地位的工业园区。化纤纺织产业是九江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本基地是九江市唯一的化纤纺织产业园区。目前基地内有赛得利化纤、金源(恒生)化纤等化纤产业的龙头企业。2011年5月11日,总投资102亿元的九江恒生大化纤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基地,是我市屈指可数的‚百亿‛重大工业项目之一。

三、困难与问题

(一)园区“户口”问题。目前,城东港区尚未被列入省级工业园区,不利于基地对外宣传,同时影响基地申报省级生态工业园以及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等优惠政策,需更高层面上协调解决。

(二)岸线资源整合问题。基地处于鄱阳湖黄金航道区,拥有岸线8公里,丰水季节可航行5000吨以上船舶,枯水季节也可航行3000吨船舶,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目前,基地有3家企业自建码头,有泊位9个,其中散货码头泊位4个,危化品泊位4个,液体泊位1个。为满足基地发展需要,还需规划新建一些散货和危化品泊位。为此,基地有意对沿湖岸线进行有机整合,使岸线资源效益最大化,需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三)资金问题。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等工作需要

投入大量资金,全部依靠政府投资,资金缺口较大,影响建设进度,希望有关部门在解决专项建设资金、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用地问题。随着基地承载力的提升,土地问题成为制约基地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受年度用地指标限制,一些落户项目不能落实用地指标;另一方面,基地有很大一部分土地属于耕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落实有困难,影响发展速度。庐山区化纤工业基地作为省‚沿江开发‛和国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与质量直接关系以上两大战略的实施,希望省、市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二0一二年五月十九日

推荐第10篇:汉源县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汉源县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是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的支撑产业。为进一步促进我县旅游开发,发展壮大我县旅游产业,我们深入县内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景区景点对于我县旅游开发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掌握目前我县旅游开发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进一步加快我县旅游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推进旅游开发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立足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地震灾后重建、移民后续建设机遇,强势推进全县旅游开发:

一是加快推进百里花果长廊旅游环线项目建设。依托气势磅礴的花海果乡资源优势,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着眼农旅一体,突出花果阳光、田园古道、贡椒文化乡村旅游特色,以新建和扩建的方式,打通九襄、唐家、清溪、双溪、大田、前域、西溪7个乡镇的部分乡、村道路,并与108国道贯通形成长约100公里的环线,将优质金花梨、白凤桃、大樱桃、精品花椒、红富士苹果及小水果、大蒜等万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和流沙河流域的上千亩现代有机观光农业基地联成一线,打造集浪漫花海观光、水果采摘体验、乡村生态休闲、汽车自驾露营为一体的最美自驾游精品环线,让游客通过环线自驾游多视角多侧面一览汉源大美田

1 园的壮丽之景。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于2013年10月启动建设,目前主线已具备通车能力,正在加快推进百里花果长廊观景点建设。由县整治办和大田乡牵头的位于大田乡的塔山望春观景台已完成施工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在水果、蔬菜产区九襄、大田、双溪、清溪、前域等乡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厕所、停车场、游步道、休闲亭廊、景区标识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按照“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的目标,建成了花海果乡(三强村农旅结合新农村示范点)、桃源胜景、槿上梨花、茶马古道、鹤舞田园等乡村旅游景点,突出乡村生态旅游“宜品、宜养、宜游、宜娱”特色,重点开发“鲜果采摘、农家体验、山水鉴赏、文化陶冶”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春赏花、秋品果、四季游古道中充分感受到我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积极协调后续景区建设项目启动实施。目前已成功协调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的水岛山城度假村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以上,已于今年7月22日开工。正在协调瀑电大坝工业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河南乡丝路驿站景区招商引资项目,力争项目景点设施尽快进入实质性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项目包装。目前已包装并推出了汉源湖水上游乐开发项目、岗顶生态公园旅游开发项目、养老地产开发项目、轿顶山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康体养身旅游开发项目、汉源县花海果乡景区乡村度假酒店项目、大渡河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开发项

2 目、清溪古城文化旅游区开发项目、金钟山-龙塘山景区开发项目、旭河-马鞍山景区旅游开发项目、感恩楼旅游景点开发项目、河西溶洞旅游开发项目等12个旅游招商项目,其中10个为旅游项目,2个为养生康体项目。

四是加快推进旅游商品开发。紧紧围绕汉源丰富的物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做大做精贡椒系列、大渡河牦牛肉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在汉源椒果、汉源坛子肉、大渡河奇石、汉源水晶风光纪念品、花椒香包、桃花茶等特色产品和纪念品深度开发上引导企业开发研究,进一步打造汉源特色旅游商品品牌。

五是加快推进旅游规划编制。目前已完成了《汉源县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汉源县旅游发展规划》、《清溪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和主要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雅安市大渡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带总体规划和重要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策划方案》、《汉源县花海果乡旅游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金钟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汉源县花海果乡百里花果长廊精品旅游线路策划》编制,正在编制《汉源县花海果乡创建4A级景区实施方案》、《轿顶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和《茶马古道旅游区总体规划》。

六是加大旅游开发保障措施落实和环境营造力度。成立汉源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旅游开发。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推进旅游开发项目实施。抓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提升乡村旅游品味。通过举办会节、利用新闻传媒、印制旅

3 游指南画册、出版旅游文化丛书等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汉源旅游资源,为全县旅游开发造势提气。创新“1+3+N”招商新模式,主动“走出去”、“引进来”招商引资。成立旅游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确保旅游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旅游大开发带来了全县旅游经济的超常提速。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6亿元。2014年1-6月接待游客92.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54亿元;仅在3月13日—4月13日汉源县赏花旅游文化月期间就接待游客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9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整体推进不平衡,部份重点项目还未启动实施。如汉源湖开发、大渡河大峡谷开发等一些已经列入规划、对汉源旅游业发展起龙头作用或支撑作用的重大旅游开发项目目前仍处于可研论证或招商引资阶段,招商引资项目成功率低、项目落地性差,一些已初步建成的景区景点其基本设施还缺乏配套性,部份景区公路路段路面窄、标准低。全县旅游开发的总体进展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巨大差距,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景点景观打造任重道远。

(二)多元化旅游开发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开发资金缺口巨大。由于我县旅游开发起步迟,景区景点建设滞后,丰富的旅游资源总体上还处于开发初期或待开发状态,需要实施的重点旅

4 游开发项目多,需要投入数亿元数十亿元的巨额开发资金,而目前我县旅游开发投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民间资金的介入程度很低,投入主体还主要是政府资金投入,一年只能投入3—5千万元,杯水车薪,难以适应开发需求,开发资金短缺是目前制约我县旅游开发的瓶颈问题。

(三)人才匮乏困扰旅游开发。目前我县旅游开发最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研究开发型人才和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和资金短缺一样,人才短缺已同样严重地制约了我县旅游开发在项目研究、客观决策、项目实施管理控制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开展。

三、关于加快我县旅游开发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先机意识,持之以恒地强力推进旅游开发。在充认识我县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的同时,要更充分认识我县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周边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和旅游业发展的竞争性,增强发展的紧迫感。按照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阳光滨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节奏,进一步高度重视旅游开发,突出旅游开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先位置。要认真分析研判国家促进旅游发展相关政策和我县列入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后的新情况新变化,抢占先机,研究制定更加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更加切合我县发展实际、更加务实的政策措施、经济手段,强力推进我县旅游开发实现质的跨越。

(二)强化规划意识,用规划统筹旅游开发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一是对现有规划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完善,该修改的修改,该补充的补充,使旅游规划对旅游开发更具指导性。二是加强专项规划研究。以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点之间、景点与景点之间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为前提,做好景区景点的深度规划,逐步形成我县较为完整和完善、总体和专项配套的旅游开发规划体系。三是研究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的控制和管理,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贯彻实施,确保旅游开发活动在规划的原则范围内规范协调有序地进行。

(三)强化特色意识,促进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向旅游开发的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汉源的旅游大的特色主要在“花”(花海果乡)、在“水”(汉源湖)、在“山”(轿顶山等)、在“峡谷”(大渡河大峡谷)、在“古”(古镇、古道、古遗址)、在阳光(阳光汉源)。要进一步强化我县“春赏花、夏游湖、秋品果、冬沐阳”的阳光休闲度假特色,强化汉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地质生态特色,突出远古文化(富林文化、麦坪文化等)、古镇文化(清溪古镇、九襄古镇等)、古道文化(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红色文化在我县旅游开发中的内核作用和灵魂作用,走以特色创立品牌、以品牌支撑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旅游开发路子,以特色优势、品牌优势提升我县旅游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四)强化项目推进,以优质项目优势项目促进旅游开发上档升级。树立“发展靠项目支撑、工作靠项目推进、形象靠项目改变”的理念,科学合理的布局和推进重点旅游开发项目的实施。一是坚持规划一步到位,项目分步实施,避免力量分散、资金分散而影响开发效果。在近期集中力量重点抓好花海果乡、汉源湖景区及周边景区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集中打造核心景区、核心景点。以点连线,以点扩面。二是明确开发主体,激发开发活力。政府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建设。对于有投资回报的项目放手通过市场让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经营。三是分类推进,持续开发。做到“三个一批”,即:启动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研究论证一批。对于已启动实施的项目,加强精细化管理,力求建成精品项目工程,打造出精品景区、景点。对于开发条件成熟等待实施的项目,加强协调,力争早日启动实施。对市场前景好、开发潜力巨大的项目,要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确保项目研究的起点和质量。

(五)强化招商引资,构建多元化旅游开发投资格局。一是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重点旅游项目的对外推介,让外界充分了解汉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开发项目。二是诚信招商,站在投资商的角度客观地作项目投资回报分析,多推“接地气”可靠性强的“实”项目,不推那些连自己都觉着“悬”的“虚”项目。根据近年来的旅游招商实践及时调整招商标的和要素保障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新的更加切实可行的旅游招商战

7 略,提高我县旅游开发项目招商的成功率。

(六)强化宣传推介,进一步为旅游开发聚集人气和商气。一是继续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对我县旅游开发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二是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县举办各种会节的经验,提高办会办节水平,既勤俭节约又高质量地持续办好各种会节并在会节中高度融合旅游元素,利用会节聚集人气和商气,文旅结合,以文兴旅,提高汉源旅游开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强化人才支撑,为深度推进旅游开发提供智力保障。按照打造大渡河流域区域旅游中心的构想,成立汉源县旅游业促进中心或汉源县旅游开发研究中心,刚性或柔性引进当前我县旅游开发急需的研究开发型人才,如旅游规划方面的人才、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人才、旅游经济分析项目可研论证方面的人才等,同时积极培育汉源地方旅游开发专家队伍,经常性地为县委政府实施旅游开发出谋划策,为企业、商家投资旅游开发提供具有专业水平的智力服务。

(八)强化资源保护,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一是建立旅游资源名录,科学制定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对反映我县历史文化脉络的历史文物、古迹以及反映我县生态特征的生物资源要列入规划制定保护方案重点保护。二是在专业指导下,推行乡村旅游嵌入开发模式,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而大拆大建或简单的

8 “白化”、“新化”使优质特色旅游资源、自然原始风貌遭到破坏。三是依法规范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防止因任何形式的开发行为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四是严格旅游资源保护行政执法,建立有效的执法检查制度,及时查处和打击各种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对被破坏的旅游资源责令限期抢救恢复,严禁在未经批准开发的旅游资源区域内开展任何旅游经营活动。

(九)关于全县旅游开发的一些具体建议

1、关于全县旅游开发总体构想。建议建立汉源县旅游产业园区。园区分为三个核心区,一是汉源湖旅游核心区,把汉源湖作为汉源旅游的“心脏”来打造,精心布局和建设湖面、湖岸、湖周景点。二是花海果乡农旅结合旅游核心区。把花海果乡作为汉源旅游的“魂”来打造,让产业环线、百里花果、古镇等各旅游景点有机统一并成为在省内外有影响力旅游精品。三是高山峡谷旅游核心区。把高山峡谷旅游与汉源湖旅游、花海果乡旅游结合,打造出汉源旅游的“气势”。在轿顶山、佛静山、大渡河大峡谷景区,开发具有汉源特色的高山峡谷科考、探险、观光项目,进一步实现汉源旅游的气势上的拓展。

2、关于产业环线建设,建议一是将小环线双溪乡白鸡关入口扩宽,让入口标志更加醒目。二是将白鸡关至大田乡建设村胜利村路段全部加宽成6.5米宽路面,以满足水果销售季节自驾游通行需要。三是在观景平台附近增设停车场地,避免造成占道停车涌堵。

3、关于汉源湖旅游开发,建议根据近年来的招商情况,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指导下适时适度调整开发战略战术,先把一湖水做“活”。近期在确保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可先开通水上交通、水上游船观光项目,同时推进湖岸如山帽顶、石龙庙、炒米岗及沿湖集镇等地点能够体现湖泊风情的大中小微配套景观的精细化打造,循序推进,逐步实现整体开发。

4、关于花海果乡旅游开发,建议要注重开发项目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注意控制非花果类建设项目的密度,避免因项目建设而影响花海果乡的“花”、“果”特色。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乡村旅游休闲度假酒店联盟”经营,鼓励多种形式的共同开发、联合经营,提高我县乡村旅游业态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5、关于九襄、清溪等古镇及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等古道旅游开发,应加大古镇古道旅游保护开发力度,并注意古镇古道景点打造要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古镇原真性风貌,建议在清溪古镇将汉源旧“八景”物化,打造成微缩景观,为古镇旅游增色。

6、关于金钟山旅游开发,金钟山是沿汉源湖重点景点,建议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沿汉源湖大树境内公路路面窄、弯道多、路面破损严重,应及时进行整修,寺院内配套服务设施如厨房、厕所等需要按标准进行改造,同时需在金钟山脚下公路旁设置停车场地。

7、关于大渡河大峡谷旅游开发,建议一是在可能的情况下

10 探索与金口河区建立战略协作或合作关系,跨市联手,共同开发,互利双赢。二是在专业指导下根据必要性和可行性加强景区观光道路、观光平台建设、标志性景观打造和自然景观的创意性演绎。

8、关于轿顶山、佛静山等生态景区开发,要继续加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适度安排一定财力加强公路、观景平台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功能,积小成为大成,逐步实现深度开发。

第11篇:襄阳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

关于襄阳市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

襄樊学院地理科学0911班陈鹤林

2011年12月

现今我市正在倾力打造“四个襄阳”,即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以促进襄阳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在“四个襄阳”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具有襄阳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产业,襄阳学院地理科学0911班全体同学在知道老师的带领下对襄阳市区内的部分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考察,本人综合考察情况,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了《关于襄阳市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才学疏浅,仅供参考。

一、襄阳旅游开发的优势 襄阳市,原名襄阳市,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更名为襄阳市。襄阳位居中华腹地,扼守汉水中游,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2011年4月)、“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2009年)、“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中国书法名城”(2011年6月)等美誉。金庸、冯骥才等专家学者评价襄阳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不难看出襄阳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襄阳是鄂北地区的大城市,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北省“两圈一带”(两圈即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即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襄阳作为湖北省“一江两山三城”(一江即长江三峡;两山即武当山、神农架;三城即武汉商贸城、宜昌水电城、襄阳文化古城)旅游开发的中轴和重要门户,已成为武当山、神农架和三国文化旅游热线的中心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集散地。“十二五”期间大量的人员、物资、信息和技术交流将为襄阳带来稳定的旅游消费群体,使襄阳强大的集散能力发挥到极致,襄阳在湖北旅游经济崛起的核心区域地位将得到彰显。

第二,旅游资源丰富。

襄阳市早在1986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境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十分丰富,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达700多处,其中国家级景点6处,省级景点30余处。境内国

家4A级景区2处(隆中风景名胜区、凤凰温泉)、国家3A级景区7家(襄阳市米芾纪念馆、谷城县薤山旅游风景区、谷城县南河风景区、南漳县水镜庄风景区、枣阳市白水寺风景区、枣阳市熊河风景区、枣阳白竹园寺)、2A级景区8家(保康县五道峡自然风景区、保康县汤池峡温泉度假区、保康县紫薇林、襄阳市隆中植物园、襄阳鹿门山风景区、襄阳市黄家湾风景园、谷城县承恩寺、南漳龙王峡)、A级景区4家(襄阳市襄王府绿影壁、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南漳县香水河风景区、老河口市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

第三,气候温和,环境优美。

襄阳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5.1℃—16.9℃之间,适宜居住。水质全国最好、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城而过,周边县区生态环境非常好。“国家园林城市”(2002年、2009年),“中国魅力城市”(2011年4月),“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

第四,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襄阳交通优势突出,经多年建设,水、陆、空立体交通的全面发展,已形成“一条汉江、两座机场、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交通格局,尤其是高速公路发展十分迅速,以襄阳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呈“十”字形与周边城市相联,距武汉290公里,并可与1000公里左右的大城市朝发夕至。

襄阳市区和各县市餐饮住宿条件优越,市区如万达皇冠假日酒店为等星级酒店众多,各县市也有星级标准的酒店宾馆,整体接待能力很强。

此外,襄阳特色饮食以及购物娱乐等基础设施完备。

二、襄阳旅游开发现状及不足

第一,缺乏创新性,特色较少。

目前襄阳市举办的最大也最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就属诸葛亮文化节。但是由于目前在我国打诸葛亮这张王牌的城市太多,而且我们并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就显得比较乏味。活动形式上,开闭幕式上的歌舞表演,商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老套套,缺乏旅游吸引力。同时游客的参与度低,调动不了游客的积极性和热情,难以真正起到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和影响的作用。

第二,缺乏科学的规划,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襄阳市旅游整体规划不合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各景点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规模,相互之间联系甚少。而政府在这方面又有一定的限制政策,使得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市场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尚未健全,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往往较低,导致参与的企业入不敷出,从而退出市场,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阻力。

第三,营销力度欠缺,品牌效应不强。

襄阳是“三国文化之乡”,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三国文化并未被充分利用起来。除此之外,襄阳还有很多旅游资源都没能得到有效开。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营销策略,宣传力度不够,名气不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三、对襄阳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襄阳旅游业发展现状远远不及它应该达到的水平,个人综合襄阳区位情况,对襄阳旅游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准确定位,打造襄阳城市品牌。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是旅游业最大的招牌。但是襄阳也有诸如刘秀、孟浩然、米芾等名人,也有襄阳保卫战等历史事件,也有秀丽山川、明清汉江等自然景观,东风汽车、纺织工业等工业景观。因此,襄阳的定位不能仅仅是“三国文化之乡”,而是襄阳文化,着力打造的是襄阳的城市文化,而不是单一地推崇历史,最终我们不是在宣传景点,而是在推广襄阳城市文化。

第二,整合资源,合力出拳。

政府应重视旅游开发,并大力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旅游业的发展有政策上的保障。在旅游活品牌方面,要继续培育诸如诸葛亮文化节、鄂西北茶王茶艺大赛、老河口梨花节等一批品牌。要充分发挥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把握襄阳的地脉和文脉,彰显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特色,打造精品名牌产品,确立品牌形象。要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重视注入文化元素,丰富品牌内涵,集中推出几条以三国、生态、仿古、红色、汉江风光为主体的精品旅游线路,进而提升品牌竞争力。

第三,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让游客“吃要特色、住要舒适、行要便捷、游要开心、购要丰富、娱要精彩”的服务宗旨,完善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

餐饮、住宿设施建设,扶持旅游购物和娱乐项目开发,增强景区的文化性和休闲娱乐性。

第四,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工作。

把人才培养作为事关旅游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采取招贤、培训、送出去深造等途径,培养一大批旅游管理、营销人才,特别要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地接导游。从人才支撑上保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面实施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依托我市大中专学校,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每年培养、培训一定数量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对在职旅游骨干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不断培养旅游行业职业经理人员和高端服务人员,积极引进高层次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五,加强品牌建设,做好“眼球经济”。

在旅游宣传促销上,坚持“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思路,实行品牌、景区、资金、人员和手段五个整合,改变以往“零、散、弱、小”的状况,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等措施,持续对我市景区进行包装、策划,拓展、完善城市形象宣传促销手段,提高襄阳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联合宣传网络。重点围绕推广“三国文化”、“荆山生态”等品牌,组织上下联动,设置旅游形象宣传窗口,建立旅游网络宣传平台。加大与周边景区的区域性合作,与神龙架、武当山、长江三峡等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创新对合作旅游产品的营销方式,实现多方共赢。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各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沟通平台,切实做好旅游产品推介、宣传,增强旅游文化内在吸引力。借助大型活动,提升城市形象。积极参加国家和省旅游部门组织的重点客源市场促销活动和旅游展览会,外事、文化、经贸、招商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将旅游宣传融入我市对外宣传工作中。鼓励各界为我市策划举办论坛、旅游产品展示会、体育比赛、文化演出等活动宣传襄阳,拉动旅游发展。

四、结语

襄阳市的旅游开发,必须是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发挥好其资源优势,打造品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襄阳的发展前景广阔,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所以,襄阳的潜力无限,仅仅欠缺好的开发。

祝福襄阳!

第12篇:某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xx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xx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

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一时难以形成大气候。

四、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在加快实现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发挥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新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一是以政策换资金;二是以项目换资金;三是以利益换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允许集体、个人在石门关景区详细规划的总体指导下,独资投入对某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2、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石门关生态旅游景区应从现在收费站起列入整体规划,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古色、古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味,加快实施与古崖画连通的便道,选好光明生态园的选址,对生态园的农户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力度。

3、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局的管理职能,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特别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传力度,使石门关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大石门关“雄、险、奇、秀、幽”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销售,设计一张自然风光的门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三是开发“核桃茶”文化(编一组适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

第13篇: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不但迅速消耗着地球亿万年积存下的宝贵资源,同时也带来了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水能及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为使我县经济能够快速持续发展,县政协经济农业委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目前新能源建设情况

(一)高新技术光伏硅产业

1、洛阳世纪新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洛阳天源集团于2008年6月发起组建,投资兴建的年产1万吨多晶硅项目一期工程于2008年12月在伊川县奠基,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包括年产3000吨物理提纯法多晶硅项目、1000吨三氯氢硅硫化床法多晶硅项目、6000吨硅烷硫化床法多晶硅项目及配套7250吨硅烷生产项目,总投资逾50亿元。目前该项目已投资76000万元,转化包已经转化完成,试生产三个月,由于市场变化成本较高,正在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改造后成本可由原来55万元/吨降到30万元/吨;耗电量由原来的200度/公斤降到50度/公斤;产量由原来200吨/年,提高到500吨/年。

2、北京利尔高温耐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硅片生产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350000万元,计划建设年限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建设规模为:年产1.5万吨多晶硅。目前该项目正在平整土地,2011年投资目标为50000万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资1100万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2.2%。

3、伊川县宇光新能源照明开发有限公司发电照明生产项目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51341万元,计划建设年限为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建设规模为:年产太阳能蓄电池1万套、太阳能照明灯具20万盏、微型发电设备2万套。目前该项目已建设办公室二层、宿舍楼四层、一车间封顶、其他三车间一层,2011年投资目标为20000万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资9358万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48.79%。

(二)风力发电项目进展情况

大唐洛阳热电厂拟在伊川县境内建设风力发电项目。该项目需经测风一年具备建设风力发电条件后,将在伊川县区域内建设该项目,大唐洛阳热电厂承诺一年内开工建设,三年内投资金额1亿元人民币。若风资源丰富,争取“十二五”末风力发电装机达到150MW,投资总额15亿元人民币。

(三)太阳能产业

伊川双通太阳能热水厂。该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占地30亩,年生产热水总量72万吨,每吨市场价为26元,年销售收入可达1872万元,实现利税504万元,目前,已安装太阳能2万支,日生产热水200吨,收益5200元。

(四)生物能利用情况

1、洛阳新豫能源有限公司。该项目是利用秸秆产气的生物能项目,是与新加坡亚洲威虎集团合资,总投资2000万元,2009年建厂,年消耗秸秆20万吨,产沼气1500立方米/年,沼渣4万吨/年;目前,试生产二个月,销售收入2万元,已供应园区内二个工业企业用气。

2、秸秆发电项目进展情况。秸秆发电项目原材料调查显示:按2010年农业生产情况计算,可供发电秸秆共计539547吨,其中:小麦秸182177吨,稻草4044吨,玉米秆218040吨,谷子杆30689吨,红薯藤26951吨,花生蔓8320吨,油菜籽杆2687吨,芝麻杆8205吨,豆秸12857吨,棉花秆25207吨,烤烟杆20370吨。

目前秸秆发电项目已与新华水电进行了对接,新华水电的已表示有投资意向,并对伊川秸秆的存量及周边辐射半径存量情况进行了初步认可;目前全县有沼气池近5万座,每年可节约煤2.5万吨,节约肥料1000吨。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新能源所占比重还很低,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新能源利用比例较低。煤炭是我县利用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发电机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高达99.6% 。其它能源仅占1.4%。生物能利用大型企业仅就一家,农村沼气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刚刚起步。洛阳世纪新源、北京利尔虽然项目起点较高,但都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太阳能技术利用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其它名牌产品相比差距较大,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我县新能源开发利用没有发展个规划和发展目标,现有技术和政策环境下,大多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加之规模较小,生产不连续等,存在着产能较低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产业集聚。加强对发展新能源的统一规划,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加强产业引导,实施品牌带动,推进产业集群和集聚。要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出台符合我县特色的各项新能源发展规划,将新能源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重点建设序列,为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大政策支持,引进培养人才,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县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我县新能源产业的激励政策,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引进和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水平。对新能源产业项目所需土地、交通、资金、供电等各种要素要优先予以保证。为我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全面发展生物能产业。我县是农业大县,秸秆资源丰富,年产各类秸秆53.9万吨。秸秆发电将使大量的秸秆变成可再生的新能源资源,也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四)进一步拓展沼气发展空间。我县是全市发展利用沼气较早的地区,农民有很好利用沼气的习惯,已经培养了一批建设服务沼气发展的技术人员队伍。当前,我县的沼气用户已达5万户,发展潜力巨大,可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新上一批较大规模的秸秆沼气池项目,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和生活环境。

第14篇:新城区开发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新城区开发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为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更好地指导具体实际工作,根据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部署和要求,近日,我深入**XX区、相关村委会及农户家中进行调研,认真了解**XX区开发建设情况,查找制约加快推进**XX区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研究对策措施,现将调研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区建设进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东西南北中”的发展战略,以打造具有亚热带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著名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团结拼搏,锐意创新,切实加快**XX区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战略,推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一)XX区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一是路网和管网建设基本形成。截止目前,XX区路网除8号路、9号路因征地拆迁原因暂不能动工外,其它

2、

3、

4、

5、

6、7路道路建设及绿化等工程已基本完成,铺设管网18.03公里。二是行政商务办公区建设进展顺利。目前,XX区内已批准启动并建设的行政办公设施有州级行政中心、县级行政中心等23个建设项目,其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疫楼、怒江消防抢险救援指挥中心、**检验检疫局怒江办事处综合实验楼、县公安局商品综合楼等5个项目已竣工。州级行政中心、同心广尝县级行政中心等正紧张施工。三是房地产开发初显成效。集居注商业、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山水蓝岸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建设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6亿元。二期工程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837.3万元。

(二)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有序开展。在征地拆迁安置过程中,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至目前,XX区累计完成征地3075亩,累计完成供地2162.45亩。完成排路坝、龙竹坝、赖茂河等5个安置点建设,累计完成拆迁148户,完成安置86户。拆迁农户有269户981人,其中为13户49人办理了农转非,将316名特困人口纳入低保。

(三)规划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是对整个新区进行了科学规划,认真编制了《XX县XX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并于xx年10月通过了省人民政府审批,确定了XX县城建设范围。二是完成了XX区绿化规划设计。三是完成赖茂河以北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工作。四是认真做好规划管理工作。根据《XX县XX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州级行政中心、县级行政中心、州电网公司等29个单位开发用地共857.92亩的建设项目用地审批、选址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实际调研,我认为XX区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XX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加快土地收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户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县级财政困难,上级补助资金有限,XX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二)拆迁安置规划滞后,拆迁安置工作缓慢。XX区建设一直以来拆迁工作存在边拆迁边安置的现象,原先分散的5个安置点已全部安满,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没有整体规划新的安置点,农民拆迁安置进度缓慢。

(三)综合政策不配套,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大,群众普遍认为现有土地和房屋补偿标准偏低,原有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目前难以实施。随着物价的上涨,省公布的土地平均年亩产值的提高,失地农民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的出现,群众观念意识的转变,XX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但XX区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缺乏完善的综合配套政策,未对现有地价按照国家法律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重新测算,导致目前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很大。

(四)失地农民的素质偏低,就业渠道窄,群众生活难以保障。**XX区涉及的拆迁群众以前大多是靠种地为生,文化素质比较低,生活技能差,几年下来,原征地款已基本用完,又没有就业途径,生活难以保障。

(五)土地供需矛盾突出。XX区规划用于行政办公用地450.02亩,其中因未拆迁而不能提供的土地还有181.67亩。很多原未规划在XX区的单位目前纷纷提出申请到XX区安排土地,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六)行政单位的土地划拨价格偏低,无法平衡投入土地成本。在新的形势下,由于拆迁的农户较多、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的标准逐年增高等原因,原先一直采用的25万元/亩的土地行政划拨价已无法平衡土地成本,急需提高土地行政划拨价格。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上,主要有发展历史性因素影响,建设条件的限制,建设资金不足的约束以及体制机制的原因等。同时,主观上主要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XX区建设的意识还不强。二是推进XX区建设科学发展思想解放还不够。三是运

为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更好地指导具体实际工作,根据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部署和要求,近日,我深入**XX区、相关村委会及农户家中进行调研,认真了解**XX区开发建设情况,查找制约加快推进**XX区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研究对策措施,现将调研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区建设进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东西南北中”的发展战略,以打造具有亚热带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著名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团结拼搏,锐意创新,切实加快**XX区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战略,推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一)XX区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一是路网和管网建设基本形成。截止目前,XX区路网除8号路、9号路因征地拆迁原因暂不能动工外,其它

2、

3、

4、

5、

6、7路道路建设及绿化等工程已基本完成,铺设管网18.03公里。二是行政商务办公区建设进展顺利。目前,XX区内已批准启动并建设的行政办公设施有州级行政中心、县级行政中心等23个建设项目,其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疫楼、怒江消防抢险救援指挥中心、**检验检疫局怒江办事处综合实验楼、县公安局商品综合楼等5个项目已竣工。州级行政中心、同心广尝县级行政中心等正紧张施工。三是房地产开发初显成效。集居注商业、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山水蓝岸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建设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6亿元。二期工程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837.3万元。

(二)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有序开展。在征地拆迁安置过程中,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至目前,XX区累计完成征地3075亩,累计完成供地2162.45亩。完成排路坝、龙竹坝、赖茂河等5个安置点建设,累计完成拆迁148户,完成安置86户。拆迁农户有269户981人,其中为13户49人办理了农转非,将316名特困人口纳入低保。

(三)规划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是对整个新区进行了科学规划,认真编制了《XX县XX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并于xx年10月通过了省人民政府审批,确定了XX县城建设范围。二是完成了XX区绿化规划设计。三是完成赖茂河以北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工作。四是认真做好规划管理工作。根据《XX县XX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州级行政中心、县级行政中心、州电网公司等29个单位开发用地共857.92亩的建设项目用地审批、选址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实际调研,我认为XX区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XX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加快土地收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户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县级财政困难,上级补助资金有限,XX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二)拆迁安置规划滞后,拆迁安置工作缓慢。XX区建设一直以来拆迁工作存在边拆迁边安置的现象,原先分散的5个安置点已全部安满,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没有整体规划新的安置点,农民拆迁安置进度缓慢。

(三)综合政策不配套,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大,群众普遍认为现有土地和房屋补偿标准偏低,原有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目前难以实施。随着物价的上涨,省公布的土地平均年亩产值的提高,失地农民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的出现,群众观念意识的转变,XX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但XX区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缺乏完善的综合配套政策,未对现有地价按照国家法律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重新测算,导致目前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很大。

(四)失地农民的素质偏低,就业渠道窄,群众生活难以保障。**XX区涉及的拆迁群众以前大多是靠种地为生,文化素质比较低,生活技能差,几年下来,原征地款已基本用完,又没有就业途径,生活难以保障。

(五)土地供需矛盾突出。XX区规划用于行政办公用地450.02亩,其中因未拆迁而不能提供的土地还有181.67亩。很多原未规划在XX区的单位目前纷纷提出申请到XX区安排土地,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六)行政单位的土地划拨价格偏低,无法平衡投入土地成本。在新的形势下,由于拆迁的农户较多、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的标准逐年增高等原因,原先一直采用的25万元/亩的土地行政划拨价已无法平衡土地成本,急需提高土地行政划拨价格。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上,主要有发展历史性因素影响,建设条件的限制,建设资金不足的约束以及体制机制的原因等。同时,主观上主要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XX区建设的意识还不强。二是推进XX区建设科学发展思想解放还不够。三是运

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重大难题的能力还不强。四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还不够。

三、加快推进XX区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通过深入调研,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加快**XX区建设,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现行的征地拆迁安置标准是xx年制定的,由于物价上涨,时间跨度大等原因,规划区农户已普遍无法接受,征地拆迁安置工作进展缓慢。为维护被征拆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是要对征地补偿标准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当地年产值等进行准确测算,适时、适当调整。二是要按照现行的物价水平尽快出台新的拆迁补偿政策和标准,采取发放临时过渡补偿补助费,搬家补助费等方式,并对拆除房屋补偿以结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给予补偿。

(二)实施综合配套措施,妥善解决拆迁农户安置问题和后续发展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调整安置规划,加快安置点建设。下一步,共需安置农户138户,其中下赖茂临时安置点62户(含未安置8户),计划安置在丙腮西坝安置点;待拆迁的76户中,目前急需拆迁的2户和污水处理厂4户,计划安置在下赖茂丙腮西坝安置点。其余70户规划建设两个安置点进行安置。第一个安置点拟在9号路与8号路交叉路口西面(赖茂老公路上方),计划安置15户。第二个安置点拟在县地震台西北面坡地上,计划安置55户。必须要积极筹措资金,先建设好安置点,再开展拆迁工作。二是对在拆迁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要想方设法予以保障救济。第一,实行“困有所济”,征地拆迁后为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户办理“农转非”,对符合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要列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征地拆迁后部分失地的农户,符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城市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第二,实行“老有所养”,按照《**省人民政府颁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的通知》(云政发〔xx〕226号)精神,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筹集,政府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根据国家确定的土地级别,每亩增收不低于2万元的资金,专项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并财政部门从国有土地出让纯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建立基本养老保障风险准备金。第三,实行“病有所医”,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农转非的人员,符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条件的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范围,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待遇。三是积极帮助被拆征地迁农户实现就业,使其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下一步,在江堤

1、

2、3期、XX区路网的绿化、清洁卫生及管护工作岗位和各行政事业机关单位的保安、保洁工作岗位,以及在建筑建设工地的用工方面,尽量安排失地农民,力争安排150个以上就业岗位,实现户均安排1人。同时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收入,保障其稳定的生活来源。

(三)提高行政划拨用地价格,促进城市经营良性循环。由于征地、拆迁、安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加,XX区原行政划拨用地25万元/亩已无法平衡土地成本,应提高行政土地划拨价,扭转城市亏本经营状况,促进城市经营良性循环。

(四)适当调整规划,加快XX区建设。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尽快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将大南茂片区纳入总体规划。根据**城市的用地实际,对1号路以下的片区和黎山公园等原先确定的规划重新进行用地性质调整,并分地块委托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XX区怒江大道(1号路)以下部分大部分规划为商业用地,由于**中心城市人口较少,没有足够的居民和人气,商业用地无法加快开发进度,应把商业用地适当调整为商住用地,适当提高城市建筑的容积率。

(五)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XX区建设步伐。尽快催收XX区已供土地单位的土地款,加强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对于赖茂河以北片区372亩土地收储问题,要采取“整体打包”贷款方式,州县共同努力,积极争取向金融部门贷款7000万元,一次性收储土地。加快推进赖茂河以北片区土地的收储和开发工作,推动XX区建设。

(六)严格规划管理,节约用地。**XX区面积较小,土地容量有限。建议统筹规划好州、县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区域,该进入XX区的单位才进入XX区,该安排在XX区的单位必须安排在XX区,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

第15篇:员工培训与开发调研报告

员工培训与开发调研报告

小组成员:刘丹王静 蒋艳月

潘彦 汪先怡

浅析富士康员工与培训现状

第三组:王静 刘丹 蒋艳月 潘彦 汪先怡

富士康企业在2010年发生连环跳备受人们的关注,同时其存在的管理制度和培训制度等相关的问题也备受社会部分学者的争议。2011年富士康在重庆大学城开办内地的工厂,其招聘的绝大部分内地员工是否适应富士康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培训机制,是我们小组这次调研主要方向,并且我们通过实际的与富士康部分员工的交谈和网上资料的查询,我们发现了富士康所存在的员工与培训现状和就我们对其理解所得出的解决方案。

在对富士康进行调研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富士康的企业性质的特殊性,作为一个代工工厂,它在员工培训与开发上有一些不可规避的问题:

1.富士康对于流水线员工基本存在的问题就是,招进来就急着使用,对员工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没有进行培训。大多数员工在和我们交谈的过程中说到,他们在基本上一周的时间内就已经在进行实际的流水线操作。他们对自己工作所需技能和知识并不是十分清楚,这也是他们到后期无法突破职业瓶颈的直接原因。

2.在发生了如此多的跳楼事件后,富士康对于员工的心理辅导还是处于比较形式化的程度。员工是富士康的几千分之一,但是他们是他们每个小家庭的顶梁柱,在富士康这种大企业里面,每天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但是我们根本没有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这就造就为什么很多企业的流水线员工出现跳楼或者是抑郁自杀事件。

3.富士康对忽视员工培训的潜在价值,投资不足。一是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二是员工培训有一定的风险,培训好的人才另谋高就,会使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4.富士康轻视了培训后期评估,缺乏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忽视培训的后期监督并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挂钩,这让员工感到学习没有用处,最后甚至跳槽。而人才的高流动性使企业经营者面临这样一种困境,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培训上,培养了需要的人员,但却留不住人才,这样导致许多企业减少对培训的投入,影响企业的培训工作。

5.富士康现有员工大多为80、90后的内地新生代员工,其各自的文化程度都大相径庭,但是富士康在对于他们的培训内容和模式上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为了使员工培训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我们可以有以下的解决方法: 1.注重基层员工的培训,做好质量的保证。基层员工的操作技术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所以要加强基层员工的培训。

2.对员工做好心理辅导和沟通。目前富士康的员工流动率是很大,为了留住更多的老员工,减少对新员工操作技术培训的费用,定期对在岗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3.建立广泛而及时的参与机制。面对激励的竞争,当然对于中层以上的管理干部必须加大培训与开发。鼓励干部积极参与培训,并用于实践。

4.注重在岗员工的福利。这样的福利待遇,包括硬福利和软福利。硬福利就是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软福利就包括5险1金,员工宿舍以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5.注重培训的层次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是实现培训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采取适合员工的培训方式,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作用。

第16篇:县房地产业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一、凤冈县房地产业的起步、发展和壮大历程

凤冈县房地产业是在全面推行住房分配制度货币化改革后,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特别是在\"十五\"期间,由于停止福利分房后,住房全面实行市场化,加之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优惠政策,为凤冈县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使房地产业驶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凤冈的房地产业得以快速健康发展,归集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外地房开企业纷纷来凤投资兴业,本地房开企业发展方兴未艾,一栋栋商品房、一片片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县城的人居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无论是住房面积、住房环境及住宅功能都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凤冈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与近年来凤冈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是凤冈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房地产业已成为凤冈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纵观凤冈县房地产业近五年来的发展、壮大历程,主要有三大因素在起主导作用:一是市场因素,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人们对住房有了新的更高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群体;二是政策因素,\"十五\"期间,凤冈县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成为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和牵引器;三是利益因素,众多房产开发企业纷纷涌入凤冈,是由于这里的房地产开发市场空间广、利润大,这是凤冈县房地产业得以蓬勃发展的终极原因。

二、房地产业的作用

一是极大地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提高了居住质量,提升了城市品位,壮大了城镇规模,增强了城市吸纳能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

二是拉动了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拉动近二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据统计,从XX年至XX年,凤冈县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近两亿元,因房地产交易而产生的税费累计约为750万元,该产业为凤冈县财政增收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是促进了社会进步。由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拉动了许多相关产业,从而为社会提供了诸多就业渠道,据统计,目前凤冈县在房地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从业的人数约为800人,其中许多为企业下岗人员和农民,房地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社会的稳定和广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挥了巨大作用,其社会效益和作用不言而喻。

三、XX至XX年凤冈县房地产业发展情况

1、行业发展情况

截止至XX年上半年,在凤冈县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有11家(鑫发、一阳、嘉和、大兴、华盛、金久、万众、朝灿、九洲、播州、赛龙),全部为有资质开发企业(从暂定资质到三级资质不等),累计开发商品房达28万m2(商品住房23万m2,营业房5万m2),商品房销量达19万m2,存量达9万m2(其中住房7万m2,营业房2万m2),商品住房均价从最初的350元涨到现在的700元/m2,营业房均价从最初的1500元涨到现在的3000元/m2。

2、XX年上半年开发销售、交易、抵押情况

(1)XX年开发情况:XX年全年计划开工商品房面积14.5万m2,截止至XX年6月底,已竣工5万m2,完成计划的34%,全年计划完成投资9403万元,已完成投资6441万元,占总投资的68%。

(2)销售情况:XX年上半年完成商品房交易77宗,交易面积7810.54m2,比去年同期上升75%,交易金额1117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91%;二手房交易97宗,交易面积1229m2,比去年同期上升20%,交易金额50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7%。

(3)协税护税情况:严格执行税收\"一体化\"管理规定,按规定搞好协税护税工作。今年上半年,凤冈县房管局共计完成各项税收13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

(4)预售情况:今年上半年凤冈县房管局共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8件,预售总面积100985m2,比去年同期上升90%,其中住宅84470m2,比去年同期上升96%,非住宅16514m2,比去年同期上升68%。

(5)抵押情况: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房屋他项权利设定428宗,设定金额302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XX年至XX年凤冈县房地产开发销售情况统计表

公司

名称

开发面积m

2销售数量m2

存量m2

计划

新建m2

房价元/m2

住房

营业房

住房

营业房

住房

营业房

住房

营业房

嘉和

31977

10792

30897

9136

1080

1656

1500

660

6250

朝灿

19239

276

16000

200

13239

2561

--

750

5000

大兴

146

544826

9100

XX

5500

2826

--

740

XX

金久

12162

2671

1XX

1460

162

1234

30480

600

2200

一阳

41200

6800

29410

1320

11790

5480

11000

760

2200

华盛

7800

1200

7800

700

-

500

10500

620

3300

鑫发

62768

12894

62068

12394

700

500

7000

750

3200

万众

14000

5500

2100

1300

1190

4200

80000

730

3400

赛龙

--

--

--

--

--

--

52700

--

--

播州

--

--

--

--

--

--

2600

--

--

九州

27600

1400

2300

400

24300

1000

--

--

--

合计

231420

48844

161675

28910

68671

19957

295680

--

--

四、凤冈县房地产市场运行基本特点

1、商品房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呈现出供销两旺的势头。XX至XX年总开发量约28m2,总销售量为19万m2;其中商品住宅开发量约为24万m2,商品房销量约为17万m2,存量为7万m2;营业房约为5万m2,营业房销量为3万平方米,存量为2万m2。

2、商品房销售对象及资金来源。凤冈县商品房销售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经商人员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部分农民和外地籍人员,资金来源主要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农行、信用社提供的按揭贷款。一次性现金支付购房的人员,约占总购房人员的10%左右。

3、购房用途。凤冈县绝大部分购房户都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而购房,部分因以前的集资建房、福利分房在户型面积、结构及功能方面均大大逊于现在开发的商品房,促成了换房;二是致富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也促成了商品住房及营业房的销售;三是存在少部分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四是部分乡镇人员为了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不惜在县城购房。

4、二手房交易量上升。由于商品房的开发建设,原来的集资建房户、房改房户和其他人员大量换房,原有住房被大量空置出来。而这类房屋正好符合部分乡镇职工、镇城低收入无房户、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及一些进城务工农民的需求,所以促成了二手房交易量的大幅上升。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二手房每年的交易量都以平均15%的比例上升。

5、住房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发展滞后。凤冈县的商品房开发主要以普通商品房为主,高档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及廉租住房基本没有,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比例为0:10:0,与国家要求的2:7:1的标准比例不符,从而导致住房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住房需求。

五、对凤冈县房地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1、严格实行土地储备和按计划出让土地制度。目前凤冈县商品房存量住房为7万m2,平均按120m2/套计算,尚有近600套住房待售,营业房存量有2万m2,平均按80m2/间计算,尚有250间营业房待售,加上未来一两年之内将有约20万平方米的开发量,应该说,未来两年推出的量是相当大的,这种大规模集中推出,势必形成一个买方市场,这对凤冈县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所以建议政府必须对土地出让进行紧缩,待已出让的土地开发完毕后,再视全县经济发展情况定期推出土地,从而避免凤冈县房地产市场\"井喷\"现象的发生。

2、切实加强对房地产信贷市场的规范和监督,最大程度防范贷款风险的形成。凤冈县的购房群体,其资金来源绝大部分靠金融机构的货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的隐患,需要强化管理和监督,引导和督促金融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使凤冈县的房地产信贷在风险系数内健康发展。

3、加强宏观调控,有效整顿凤冈县房地产市场。目前凤冈县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情况是良好的,但发布虚假广告、面积缩水、物业管理滞后、签订霸王合同等不良现象,在个别开发企业中偶有发生,个别购房人也有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倾向,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凤冈县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文件,凤冈县房管部门也专门召集各房开企业学习传达了相关文件精神,并对凤冈县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顿和规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今后,我们还要同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协调,针对凤冈县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对投资性购房和投机性购房等扰乱市场的行为为清理和整顿的重点,继续加大整治力度,使凤冈县的房地产业实现依法经营、诚信开发、规范发展。

4、积极引导消费者理性购房和开发商理性开发。目前,凤冈县购房者普遍存在盲目追求大面积的倾向,忽视了房屋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殊不知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今后凤冈县的房地产开发应从规划和设计人手,设计出面积适中,功能齐全的房屋推向市场,做到既能改善居住环境,又能有效节约和利用土地资源。

5、积极调整开发结构,使住房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2:7:1的标准比例进行开发,从而满足不同阶层的住房需求。近五年来,凤冈县普通商品房发展迅猛,供大于求,而高档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几乎为零,这种0:10:0的住房结构比例对凤冈县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它不能合理满足各个阶层的住房需求,特别是作为政府惠民工程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发展,尤其应该加大建设力度,它既能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更是解决困难职工及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需求的有效途径,还能起到平抑商品房价格的作用,其社会效用是非常巨大的。上级每年给凤冈县下达有3000m2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任务,做好这一工作,政府必须从土地、税收、奖励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才能真正把这一民心工程落到实处,促进凤冈县住房结构比例合理化的实现。

第17篇:县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

**县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

**县旅游资源开发调研报告 根据省、州和县委的安排,县委宣传部为切实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及时成立了调研组,由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化体育局、县旅游局、县广电局联合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顺濞、富恒、瓦厂、县一中和一些单位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通过这次调研活动,调研组认为,对##这样一个国家级的重点扶持县来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一般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各族人民要早日脱贫奔小康,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通过调查研究,调研组发现##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同相邻县市相比,发展缓慢,后劲不足,步履艰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品牌上都有待提升。

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调研组认为。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由于前一段时间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基本理顺了关系,今后主要是在管理上下功夫;教育方面就目前我县的情况而言,暂定为一保二促,既保义务教育,促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先为教育产业奠定基础。就实情而言,我县近期应在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上狠下功夫。现就核桃产业与旅游开发作如下分析研究,供两项产业发展论证作参考。

一、##县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现状 ##彝族自治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点苍山之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全县辖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9908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森林总覆盖率达%,位居全州各县市之首。

1、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优势 ##彝族自治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立体气候,80%以上的地区适宜种植核桃。##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核桃栽培历史。##核桃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率高、营养丰富。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上,##大泡核桃获得了“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核桃优良品种”的荣誉。1995年##彝族自治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载入《中华之最荣誉大典》。XX年,##彝族自治县被国家林业局公布为首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发展核桃已成为##山区人民群众开发资源、发挥优势、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的##,在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也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旅游文化开发,以核桃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核桃仁作为老少皆宜的食品,同时也可开发成核桃精油、核桃粉、核桃蜜饯等旅游产品,核桃果壳还可开发成旅游工艺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核桃树发芽长叶的时候,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绿海,也是天然的风景树,这时可组织游客进行观关旅游,核桃树可为游客憩息纳凉提供好场所;核桃树挂果的时候,可组织游客品尝鲜核桃,也不枉此行;核桃收获的季节,站在树下或者爬到树上,游客可以手握核桃杆学着打核桃,感受丰收的喜悦。

2、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现状

(1)核桃产业发展状况。全县共有农户XX9户,种植核桃农户14788户,占%。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万亩(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万亩的%,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人均占有25株。年产核桃干果4800吨,产量约占全州的40%,全国的1/60。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了54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核桃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核桃产业加工状况。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加工一项,每年就能解决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XX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产品。琥珀核桃、蜜香核桃、焦盐核桃等核桃特色产品产量逐年上升。上述产品具有一定文化底蕴。“漾宝牌”核桃乳,曾获国家级两项金奖,一项银奖一个推荐奖。

(3)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状况。XX年##彝族自治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大理##核桃文化节》,出版发行了《##风光明信片》、《歌飞核桃园》、省、州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些介绍中国核桃之乡##的专题片和专题报道,省、州级乃至中央级报刊也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漾宝牌”核桃乳等系列产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基本与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在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与产业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认识上还有差异;二是产业规模化不足;三是文化品味底蕴差;四是宣传力度不够。

二、##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出路初探

中央提出:“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数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强。

我们要按照州委书记顾伯平在我县调研时强调的:把##的旅游业发展同大理市联系起来,把##建设成为大理市为“前厅大堂”的“后花园”。要继续加强苍山西坡的保护建设,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自助旅游、农家旅游和生态旅游,把##建设成苍洱风光大景区中集特色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的精神去做。 ##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核桃树。”可见核桃在我县分布之广,由此我县只要做好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这篇文章,对我县的社会各项事业将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适宜种植核桃的地区,以发展核桃为重点。在这方面各级领导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进行分类指导。由于今年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核桃特产税,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重粮轻林的偏见思想,认为只要搞好粮食生产,农业税收就能完成,抓核桃产业只富民不富集体,对财政没有贡献,成了瞎子点灯白费蜡,对核桃产业产生了松劲思想。殊不知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我县的产量规模不够,精细加工不到位,所以没有得到更多的增值税,只要我们做好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加工工作,仍可得到可观的财政收入。

2、精心规划,加快实施。要使核桃生产达到产业化、规模化。我县的核桃产业纵比有发展,横比步伐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满足现状,吃“金字牌”的老本,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是: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抚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重造轻管,效益不佳。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林业部门要精心规划,制定系统完整的实施方案,按县委到XX年,核桃总产量达6500吨,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700元以上,核桃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的核桃产业发展思路去实施。另一方面对农民要建立有效的督促机制,吸取退耕还林的一些教训,政府投入要见实效才兑付,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旧剧还会重演。

3、精细加工,提高品味。搞好核桃产品深加工,努力提高核桃文化品味。一是扶持好现有的大理##核桃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首先要在核桃乳、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核桃精炼油的产品数量质量上下功夫,其次要在降低成本上作文章,扩大消费群体。(据初步调查,核桃乳60%左右是党政机关用于礼品,20%左右用于公费餐桌接待用,20%左右属群众消费)。二是抓好核桃农贸市场硬件建设工程;三是扶持好个体私营企业核桃加工大户;四是抓好“核桃茶”、核桃工艺品等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五是在所有核桃产品上加深文化底蕴的策划和升华。总之,要彻底改变卖核桃干果、半成品的局面。

4、加大声势,扩大影响。加大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的宣传力度。##核桃产业除在核桃系列产品上加大文化底蕴的升华宣传外,在XX年策划拍摄出一部介绍##核桃及核桃文化的专题片,并制作成光碟,把它作为##的礼品赠送,给到##的游客,使核桃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省、州级乃至中央级党报党刊上加大##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的宣传,真正使世人了解##核桃。

5、有机结合,盘活资本。核桃产业必须与旅游文化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显现出无穷的魅力,光明万亩核桃园要与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形成整体。选定好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的农户,对所定农户进行适当的旅游接待培训,让游客春、夏、秋、冬真正能体验核桃生态园的乐趣。石门关景区应开劈核桃干果、核桃系列产品、核桃工艺品商贸场地。尽快编一组适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

只要我们做好核桃产业旅游文化开发这篇文章,把核桃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基础,以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气候,##的核桃生产将会真正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

 

;

第18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乡隶属鲁甸县,地处鲁甸县北部,距县城36公里,最远的塘房村委会离县城50公里。东与昭阳区苏家乡接壤,南与水磨乡相邻,西与梭山乡相邻,北与新街乡相邻。辖四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1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244 户,总人口38720人。全乡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乡实有农村劳工力20397人,外出务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户1276户,07年全乡务工收入43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

通过人力资源转移培训,乡党委、政府利用我乡人力资源开发契机,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全乡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务工人员为我乡经济发展积蓄了资金、技术、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活跃了农村资本市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的金融作用

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通过邮寄、金融机构汇寄回乡的据统计约有4000万元,通过打工经济的发展和部分资金流入我乡,使银行存款额大幅提升,对我乡邮政和吸收银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务工人员对我乡经济的贡献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约在12000元左右。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700余元。这样看来,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我乡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我乡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我乡的发展。如xx村的崔文联在外打工多年当上了老板,就捐了10万元给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给家乡的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我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多年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我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

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我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五、农村留守群体方面

在全乡四个村,对外出务工家庭进行调查走访,全乡农村留守群体大致有以下三类:

一、单独的留守老人,这种家庭大多是60岁以上的一个或二个老人;

二、单独年幼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龄结构平均在15岁以下;

三、老幼留守群体型,一般表现为祖孙关系。这类型较前二者有明显的家庭活泼气氛。据统计,全乡中,xx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儿童860人;新乐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儿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儿童2020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儿童640人。根据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在救济粮、低保等方面对其加以倾斜。

总之,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外出务工人员在输出地积极工作,努力劳动,为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外出务工大量转移了我乡剩余劳动力,使我乡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农业技术引入并运用在种养殖业方面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我乡经济的发展,为我乡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19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研报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有机整合有利于项目资金优势互补,有利于减少多头申报、重复建设和解决多头管理、分散使用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一步规划、分步实施、集中连片、持续开发、扩大规模”的目标,有利于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奠定坚实的农业农村基础。但在实践整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问题

(一)资金申报阶段

其他项目资金大多需要对上争取,地方为了争取上级项目专项资金,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资金性质,对每个项目都要编撰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申报时间又不一致,这就在申报时可能存在不知道其他项目资金有多少,能够做些什么。这就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无法与其他项目资金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作用,致使项目实施中可能就存在项目调整或变更。

(二)规划设计阶段

由于整合的资金性质不同,在规划设计阶段可能存在使用的标准就不同。如:公路建设,交通资金的规划设计使用的是交通部门的标准,其他资金的规划设计使用的可能就是农机部门机耕道的标准。在概算方面,各项目主管部门使用的概算标准可能不一样。另外,有的项目需要农户投工投劳,属财政补助项目;有的项目又是财政全额预算。这就会造成在今后工程整合发包时,一样的工程不同的单价,不同的要求。

(三)组织实施阶段

1、整合项目实施监督管理要求不一样。有的项目需要聘请监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的项目是要求村组、群众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由于监理单位与监督小组的专业、素质不同,在项目监督管理中无法一致。

2、整合项目建设方式可能不一样。有的项目由工程队施工,有的项目由农户自建或村委会委托建设,这就需要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增加更多的现场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这样整合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困难加大。

3、整合项目实施对农户的要求不一样。如:国土整理项目不用农户自筹,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必须农户自筹,项目区农户存在攀比心理,给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4、整合项目实施招投标规定不一样。有的项目要求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实施“民办公助”,有的项目要求严格按招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全包建设,这些都会给项目实施和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四)验收报账阶段

1、整合项目验收确认有一定难度。有的在整合项目实施时,并没有明确哪种资金实施哪一部分,可能是把两种或多种资金合起来做一个工程,但项目验收又是各个项目验收各个项目。验收时就会无法确认各种资金完成的具体工程量。

2、整合项目报账难度大。由于是整合资金实施,可能存在一个工程的建设由两种或多种资金构成,如何实施报账,在哪种资金中报账多少,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比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建工程需要进行竣工审计,但绝大部分其他项目资金不需要竣工审计,只是通过财政投资竣工结算评审就可以与施工单位进行结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建工程竣工审计需要县级农发机构承担一定的审计费用,并作为工程成本间接费用列支报账;而对于整合项目在进行聘请中介机构或审计局进行工程竣工审计时,不可能只审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而不审计其他项目资金投入部分(实际上有的项目也无法分开),这样就会多产生审计费用。

二、对策建议

要真正改变财政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低下的状况,就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的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形成规模出效益,实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目标。

(一)高度重视,形成整合机制

1、提高到项目整合的认识。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做好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对财政资金整合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对项目资金整合仍有畏难情绪等困难和问题,积极创新,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工作,形成机制,以保长效。

2、建立健全整合机制。在整合机制上要做到:一是成立整合机构,落实责任和人员。县级政府应当成立财政资金整合办事机构,负责对全县项目整合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同时,要明确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按统一要求进行项目整合,确保整合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明确整合范围。要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整合项目资金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其它项目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三是坚持整合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围绕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将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各类项目资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聚合效应,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避免重复投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科学规划是整合项目资金、实行规模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个统一的中长期规划,就很难对财政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就仍然会“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整合资金、规模开发就会是一句空话。因此,县级政府应当对某个区域或哪些乡镇发展什么主导产业,建设哪些基础设施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统一规划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合理布局”的原则。一是注重项目区选择的科学性。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合项目集约建设的原则,根据基础条件好、开发潜力大的标准,选定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的项目区。二是注重项目建设内容的完整性。整合项目区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编制,要按照“围绕产业搞开发、搞好开发促产业、做大产业促增收”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两大目标,做到既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又有高效农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三是注重项目工程的互补性。针对国土、交通与农发办之间项目建设内容交叉、标准不一的实际,对同类工程采取规划时地点结合、建设时工程互补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工程标准一致、质量可靠。四是注重项目建设时间的连续性。为真正发挥规模开发效益,规划时始终坚持大手笔、高起点的原则,实行“滚动开发”、分步实施,而不是“遍地开发”,既有总体规划,又有年度实施计划,确保项目区建设时间的连续性。

(三)有序管理,统一实施

1、整合项目要做到有序管理。对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实施的项目,要落实牵头部门,避免多头管理,最终造成无人管理的问题;要形成整合项目实施方案,对整合的各个项目的实施地点、实施内容、资金投入、资金报账等进一步明确,对项目实施的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做到整合项目只有一个牵头部门,根据实施的内容明确责任人和技术指导人员,确保项目实施有人管理、有序管理。

2、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实行“四个统一”。一是统一质量标准。根据有关行业标准,结合总体规划,统一规范路、渠等基础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标准,使工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二是统一管理程序。要对每个项目制订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要对整合项目实行“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杜绝一个项目多人领导、多人管理。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对凡不执行上述规章制度的,或未按规划设计施工且工程质量不合要求的一律实行“四不”,即不收方、不验收、不报账、不划款。同时,采取现场查看、临时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矛盾协调。三是统一竣工验收。明确了复验内容,规定复验程序。县级复查验收时,要请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组成的县级验收工作小组,对项目工程严格统一验收,凡经复核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办理资金结算手续。四是统一建后管护。工程竣工验收后,统一移交所在乡镇、村管理和维护,要求项目所在乡镇成立工程管护领导小组、村成立管护委员会,制订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筹措管护资金,进行经常性管护,并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协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工程发挥长久效益。

(四)强化资金管理,规范资金报账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资金实行了县级财政报账制,其他大部分项目资金实行乡镇财政报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运行操作,加强了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规范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对报账核算的范围、程序、手续等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明确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人专账核算管理制度,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严禁违规列支财政资金。同时,在形成的整合项目实施方案中,要明确各个项目报账金额的比例。如:一项目整合了两类资金进行实施,在整合实施方案中就要明确:整合项目要分类报账。要根据中标金额乘以各类资金预算时所占的比例,为各类资金报账时的金额。从而使报账时有依可循,避免项目资金之间相互挤占。

2、规范报账程序。对项目资金,原则上由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直接将资金结算给施工单位或供应商。对报账手续不规范、支出内容不合规、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不明确的报账项目,财政不予报账。对农民的补助支出按涉农补贴“一折通”要求直接发放到户。特别是工程竣工后,要由施工单位提出验收申请,项目实施乡镇进行初步验收,再申请县级部门进行复查验收。县级验收要由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组成县级验收工作小组,并邀请监理单位参与竣工验收,填制工程验收单,施工单位报帐时必须做到五有:有申请表、有验收单、有正式施工发票、有工程预算、工程决算、施工合同,做到程序规范,资料齐全,手续到位,报帐及时。

第20篇: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在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已探索出一条加快科学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极大地增强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前,人民群众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全国上下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如何合理开发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头等大事。

一、全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基本现状

(一)资源开发基本情况

1.资源情况。**是全省资源大县之一,境内资源较为丰富。一是矿产资源。现已发现矿产30种,探明储量14种,煤、铅、锌、铁、硫铁矿、大理石、石英等矿产储量较为丰富,其中石英矿储量23亿吨,居**首位;煤储藏总量15.9亿吨,小发路优质无烟煤被誉为世界煤炭“**”;铅、锌储量104.32万金属吨;铁储量4700万吨。矿产地129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5处。二是水能资源。境内有大小河流150多条,开发条件好,其中经流面积大于50KM2的17条,总径流面积1850.4KM2,径流量17.4亿m3,平均比降6.4‰,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产水60.1万m3,以**、**江和**河三大干流水能储量最大。根据水利部门水电资源规划数据显示,全县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86.76万千瓦,可开发量34.725万千瓦,现已规划电站197座,总装机容量34.725万千瓦,年发电量193755万度。三是生物资源。全县生物资源品种多,开发潜力大。天麻、核桃、魔芋、竹笋、花椒、板栗等最具特色、发展前景极为广泛。小草坝天麻驰名中外,**被誉为世界天麻原产地,现已开发出天麻胶囊、天麻饮片、天麻保健酒等产品,药用价值居世界一流,是**麻、**天麻的代表,素有“云天麻”之称。四是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红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是罗炳辉将军和时代英雄徐洪刚的故乡,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境内有小草坝原始森林、**万亩竹林等自然风光。小草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达108平方公里,有各类野生动物1200余种;**竹海旅游景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牛街古镇历史悠久,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74种中,**县就有59种,占79.73%,旅游资源类型组合较为有序。

2、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全县资源开发潜能和市场利用价值大,招商引资氛围浓,投资环境条件好。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资源,努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促进全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例,全县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工业经济连续5年高位运行,总产值从2007年的12.4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0.54亿元,年均增长22.22%,从全省的75位跃升到55位。驰宏铅锌选厂,天力煤化,庙林电站等一批骨干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天力碳素,旺立达增温还原剂,**水泥厂技改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煤炭、铅锌、电力等产业集群培育初具雏形,现已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6.3亿元。

(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1.环境质量现状。一是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县水资源区划报告数据显示,全县源头水功能保护区内水质较好,水质为I至Ⅱ类。主要包括角奎小河源头支流海子河与眯洱河全河段、**河从源头至角奎纸厂段、钱家沟全河段、黑龙潭河全河段,**江水系花果河全河段、**全河段、水果河全河段、**坝小河自源头至牛街纸厂段、云峰沟全河段。**省级自然保护区,**江一级支流中厂河;小草坝地级自然保护区,大桥河、朱家沟;**江小河桥至溪口县级自然保护区,**江干流小河桥至溪口河段。**河保留区现状水质为III类。**一角奎段开发利用区,河段范围自巴爪河出口至欧家小河出口,**江支流**坝**纸厂至**江干流大石盘,水质均为IV类。现状水质为IV类,以及**江水系的牛街纸厂一大石盘段开发利用区,河段范围自**江支流**坝**纸厂至**江干流大石盘,现状水质为IV类。二是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县城绿化覆盖率为20%,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0%。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9075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天然毛竹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亚热带山地湿性阔叶林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三是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县境内绝大部分为河谷区、山区和半山区,其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一级标准。县城中心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雨季达到或超过二级标准。四是声环境质量现状。县域大部分地区声环境质量良好,县城及周边地区由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相对集中,交通拥挤,按照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3096-93)评价,所测4类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不同程度超标。

2.环境监管情况。“十二五”以来,全县环保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环境治理资金和设备投入加大。督促18个行业、369家中小民营企业加大环保建设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2.56亿元对**江、**、**河、**等河流进行治理,对河流两岸生态进行建设;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督促16家企业加大环境污染整治,提升节能减排设施改造,关停14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督促126家企业完善环保设备设施。二是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控制污染源。主持评审,新建、扩建、改建等项目365个,发放排污许可证101个。三是环境保护与监察执法力度明显加强。依法开展核与辐射及危险化学品监管,对全县32家企业进行排污申报及核定,累计征收排污费377万元。“十二五”以来,累计出动执法车辆580车次,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企业548家,查处违法企业71家。四是环境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全面完成大气、水、噪声等常规监测,完成18家煤矿、4家采石场、2家洗选厂的噪声监测。五是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即将进入招投标程序,灾后恢复重点环保项目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项目均已评审通过。

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议

(一)增强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及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县委政府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县政府每年应至少召开一次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大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着力宣传培训环保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县环保部门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企业管理人员和环境执法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及各项业务培训,提高企业企主及环境监管干部对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宪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的学习了解。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法》规定: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增强环保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参与到全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来,树立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加强环境污染监督。环保部门要通过法律手段构建公众参与环保长效机制,建立环保法制宣传效果与行政问责制度,确保企业法人和公众环境保护法制意识的提高。

(二)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设置矿权。根据全县资源分布的区域特征、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一批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落后产能。严禁新上污染环境建设项目。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经济,加快环保发展产业,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动清洁生产。要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全面提升产业经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打通交通大动脉、积极融入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圈;要发展城市经济,重点打造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制造业、精细化工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始终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尽快将全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下大力气将经济砝码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转移,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向旅游文化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全县在新设置矿权和布局产业时,要强化规划,科学编制矿权设置方案,从源头上杜绝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现有产业布局和矿权设置不合理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资源开发整合意见相关要求,加快推进资源开发整合,实现资源重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努力实现产业布局和矿权设置合理目标。

总之,资源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是为人民谋利、为子孙造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民心工程,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全力推进**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开发调研报告
《开发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