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公共管理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22 08:33:27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公共管理系学生会改进工作调研报告

公共管理系学生会改进工作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及背景

学生会的职责是更好地服务同学、管理同学、教育同学,但前题取决于内部组织是否完善和合理,加强学生会自身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是学生会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根本保证。上学期开学之初,我系学生通过纳新,新加入学生会的部员为学生会注入了新生力量。为响应院学生会的调研工作,进一步促进我院各级学生会组织的发展与进步,办公室特做此次调研,对学生会工作情况等各方面反馈。我们会根据此次调研结果,找出问题的所在,及时反馈,促使相关部门积极改进不足,更加深化服务学生意识。

二、调研方式深入班级、宿舍走访、召开座谈会

三、调研对象公共管理系大

一、大

二、大三部分学生

四、调研时间2012年3月15日—3月29日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坚持科学的政治取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坚持科学的政治取向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青年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在当前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各种思潮、各种观念,鱼龙混杂,无不冲击着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因此,结合校园政治文化特点,营造积极上进的理论学习气氛,正确引导大家向着健康科学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进,是铜陵学院学生会配合学院开展活动的重要方向和根本目标。一年来,我系学生会作为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根据学院工作的具体情况,切实做好广大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力求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学院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广大同学的权益。

我系学生会作为学院与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充分发挥了其自身接触面广的特点,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促进了学院与学生之间进一步的联系。而作为直接来自于广大同学的代表,学生会组织始终是同学权益的忠实代言人。在关心同学生活方面,我们始终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及时把广大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反映给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学生会桥梁、纽带作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维护广大同学的权益。公共事业管理班班长孙婷婷同学表示,作为学生会成员之一的她在从事班级事务的的管理、各项活动中清楚的找到

了自身的优缺点,并及时解决了广大同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扰。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年来,学生会紧密围绕大学生素质教育,结合学院的中心工作,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精品文化活动,为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引导同学们成人成才开辟了多种途径。我系学生会工作期间,分别从社会、生活、文艺、体育、学习等方面入手,成功地开展了消防安全月、寝室文化节、诗歌朗诵大赛、圣诞晚会、羽毛球联赛、辩论大赛、作文大赛、百科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广大同学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为同学们展现才华提供了平台,丰富了校园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推进了校园文化进程。通过问卷调查获知,学生会成员之一的季海燕同学认为,学生会就是一个大家庭,各部门的鼎力相助让她看见了团结的力量与效率的提高,她将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积极为广大学生做贡献。

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意见和建议:

1、学生会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可操作性不强,应当进一步制度化、

标准化和科学化。

2、针对同学们对学生会工作不够清楚的情况,应多举办一些互动

活动,让学生会与同学们心连心,加强广大同学与学生会的交流。

3、增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展板张贴各部门成员的照片,使同学

们更好的了解学生会;

4、实行学生会事务公开,增加学生会工作的透明度,使每位同学

都能了解学生会工作的流程及内容;

5、建立一个意见反馈公共邮箱,欢迎广大同学监督,积极指出学

生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同学们能指导学生会的工作。

总结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充分肯定了系学生会的工作,同学们都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宝贵意见,在以后的工作中系学生会务遵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个方针,以精简,务实,高效为组织原则,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寻求新方法,立足同学学习生活,围绕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交流和沟通,推陈出新,全力打造精品特色校园活动。

推荐第2篇:公共文化调研报告

河口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

汇报材料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将我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河口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端,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街省山水相邻,国境线长193公里(其中河界73公里,陆界12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33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8%。境内最低海拔76.4米(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是云贵川三省海拔最低点,最高海拔2354米(大围山主峰)。河口属热带地区,境内高温多湿,年平均气温23.2℃,最高气温46℃,相对湿度85%,年均降雨量1785毫米,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7.3%,有“小动物王国”和“小植物王国”之称,适宜发展香蕉、橡胶等热区经济作物,是云南省橡胶和热带水果主产区之一。全县共辖6个乡镇,27个村委会,275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4个国营农场,有2个国家级口岸、3个省级边境通道和多条民间通道,居住着瑶、苗、壮、傣、彝、布依等35个民族,总人口10.52万人。

河口口岸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与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铁路、公路、航道连接的交

1 通枢纽,距昆明市469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296公里,距越南北方最大的海防港(出海口)416公里,是中国西南进入东南亚、南太平洋的便捷通道。河口历史上就是我国与越南、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和咽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二条通道。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现有文化基础设施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民族文化工作队1个,文物管理所1个,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

(一)“两馆一站”工作基本情况

1、“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情况

河口县图书馆、文化馆由于涉及河口县旧城改造经政府协调,图书馆搬迁到河口档案局4楼上班,文化馆搬迁到河口外宣办3楼上班。

2、“文化站”基本情况

河口县有四乡两镇共6个乡镇(桥头乡、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河口镇、南溪镇)。

(1)桥头乡文化站于2009年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投资320万元新建文化站,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底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建成全州边境一线占地面积最大、规划设施最齐全、设备最新进的乡级文化站。文化站由综合办公楼和文化活动场所组成。 室外活动场地占地约1300㎡,包含有灯光球场、门球场、演出舞台、健身路径等,站内设图书阅览室、文化

2 活动室、综合培训、辅导排练、老年和少儿活动厅等12个文化活动场所,配套电脑10台、健身活动场所配备健身器材、音响一套、投影仪一套、钢琴、电子琴、古筝、二胡、笛子等。另外,全乡已建成3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

(2)瑶山乡文化站于1984年成立,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02年翻修;2005年扩建街道门面,建筑面积80平方米;2007年初建新综合楼,建筑面积431平方米;2008年初建民族文化休闲广场,建筑面积600个平方米。新综合楼和广场共投资88.6万元。站内设置有:办公室、文化信息共享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室、民族文化陈列室、储藏室等,民族休闲广场配有健身器材,并于2009年7月1日新给定楼正式对外开放。

(3)莲花滩文化站建盖时间新文化站2013年6月投入的资金是30万元,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内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练习室。从业人员数2人。

(4)老范寨乡文化站成立于1985年,文化站新办公楼于2006投资,2007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文化站新办公楼于2006投入资金60余万改建。建筑面积369.36平方米,一楼办公室,二楼会议室,三楼电子阅览室。内部按要求设置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室、棋牌室。老范寨乡文化站有编制1名,现有工作人员1名。

(5)河口镇口岸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41万元,设有书刊阅览室1OO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厅11O平方米左右、培训教室5O平方米,综合办公用房4O

3平方米。

(6)南溪镇文化站建盖于2008年12月。文化站投入的资金是30余万元,建筑面积391平方米,站内设有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等。从业人员2人。

3、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

(1)河口县共有3个社区,分别是槟榔社区、北山社区、合群社区,都有建有文化站综合楼,设成文化活动室,室内有电视、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各类文化知识宣传片及文化知识学习。并且还设立了农家书屋,书屋藏有各类文化书籍,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和借阅。7台文化共享工程电脑,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和文化知识的查阅,各社区文化指导员均由社区书记、社区工作人员或大学生村官兼任,确保了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专人管理,各项文化活动有序正常开展。

(2)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

截止目前,我县各乡镇共有60个村民小组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在县图书馆及新华书店的帮助下也先后建了38家农家书屋并投入使用,作为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教育阵地。农家书屋按要求做到每周向农民群众开放5天,每天4个小时以上,并有专人管理。

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

(一)、镇(乡)、村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

1、乡镇及农场场部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

4 我县十个乡、镇及农场场部所在地有9个可以收看到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有1个乡政府所在地还无法收看到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9个乡、镇及农场场部所收听不到中央、省、州县的无线广播信号,只有县城的河口镇能收听到中波广播(中央、省广播节目)和中央、省、州的调频广播节目信号。

农村地区已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4500户农村用户实施完成“户户通”工程,98%以上农村农户可以通过这两项工程进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约1000户用户可以通过“户户通”机顶盒收看到州、县的本地电视节目,农村地区和农场生产队无法收听到无线广播节目。

2、电影放映情况

我县每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任务324场,覆盖桥头乡,瑶山乡、老范寨乡、莲花滩乡、南溪镇、河口镇共24个村委会。四个农场原属于省管农垦企业,不归县管,2013年划规县管后,一直无政策纳入“2131”电影放映工程,县财政困难,也无力安排资金购买影片片源和放映设备进行额外的电影放映。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农村青壮年劳力已大量进入城市,留守的老年、儿童能看上和感受电影的机会很少,因此,作为农村电影放映,不能仅仅停留在放电电影老的观念上,从放

5 映设备和音响上也应该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和革新,以满足人农村群众的视觉、听觉以及精神上的更高要求。

(二)文化广场建设及使用情况

近几年,我县先后完成了10个村级文体广场试点工程项目分别是桥头乡老街子、冬瓜岭,桥头乡中寨村翻坡小组瑶山乡梁子、太阳寨、南溪镇龙堡、瑶山乡水槽村、老范寨乡桂良村茶坪二组、莲花滩乡莲花滩村大滩小组、河口镇中寨村。村级文体广场试点工程的建立,基本实现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综合提供广大人民群众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等服务的功能要求。为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做出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也为群众公益性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场地、场所,同时也收好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一是县图书馆馆藏图书越来越多,由于空间狭小、条件有限,目前达不到国家馆藏图书的需求,二是文化馆图书馆目前处于“有馆无址”的状态,未有独立的办公地点,馆舍陈旧,设施缺乏,各方面条件欠缺未能达到免费开放工作的有关要求。

2.文化专干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6 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由于管人与管事不相统一,导致业务部门缺乏调控手段,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问,使乡镇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境地,导致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一部分乡镇文化站长在从事其他与文化不相关的工作,文化站的工作只是他们附带的业余工作,一部分在从事其他工作,文化工作交由其他工作人员在办理。文化专干不专,专业知识贫乏,业务技能下降,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3.加大对文化基层干部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二)建议

1.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河口属国家一类口岸,作为“桥头堡”建设的领头军,我县正逐年加大对文化建设力度,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已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电影、参加文化培训与文体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但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基础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了改善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希望上级部门根据河口的特殊性给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文化事业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7 2.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我县的文化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与周边县市也有很大差距,我们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同时,也希望省、州、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我县“两馆一站”的免费开放能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县地处山区,村组找不到一块平地用作建设场地,为平整一块篮球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加之许多村组离城较远,运输成本较高,而我县财政较为困难,县里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从其他部门整合建设资金极少,给项目实施增加一定难度。

“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文化广场基础设施工程”是政府主导实施公共文化、体育建设项目,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民健身权益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推动“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是加强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共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幸福成果,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加大对“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文化广场、活动室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力度,确保文化、体育惠民工作的

8 顺利实施和开展。

河口县文化体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与省、州及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为了让我县的文化体育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及各位检查组领导一如既往支持我县的文化事业。

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省级保护区2个,州级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有传统音乐2个,传统工艺2个,传统习俗2个。河口县人民政府2005年33号文件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97个,其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民族文化艺术之乡12个,民族民间文学保护名录56个(故事、歌谣、谚语),其它保护名录39个。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4个挂牌单位。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20人,其中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5人,州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15人,在老董下寨建成“河口布依族民俗展览室”一个。

推荐第3篇:公共自行车站调研报告

目录:

1.研究对象······································2

2.调研手段······································2

3.案例分析与说明································2

(一) 案例研究与分析·························2

A.国际发展······························2

B.国内发展······························3

(二) 问卷调研研究·························3

A.对象特点研究··························3

B.公共自行车站的问卷分析···············3 4结论······································

5设计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创造性活动,他几乎包含在人类所有的活

动之中。而自行车是我国普及最广的交通工具,其拥有量居世界之最。在

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倡导健康、发展可持续空间的公共自行车成为我们

新的发展方向。为此我进行了公共自行车站的调研工作

进行公共自行车站的设计调研,是对已有其他城市的先例,做出一些

改良。要进行公共自行车站的造型设计,则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公共自行

车站的使用效果,对于公共自行车的如何建立是我们的第一步,公共自行

车站与城市的融合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次,公共自行车站的

运转和基本设施,需要我们进行有序的安排。还有其他建议,则需要了解

用户需要,进行一定的实际应用。

2010年3月份,我根据研究对象进行了网上问卷的数据收集,同时查

阅了大量关于公共自行车站的资料。

一、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对象为老年人、成年人、大学生、青少年四个层次。

二、调研手段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梁祝调查方法:一是案例研究法,通过国内外公共自行车

站的成功或失败案例,进行一定分析,吸取教训,避免在设计过程中的失误;二

是问卷调查法,根据一些设计需要以及对象特点进行提问,收集数据进行对比。

三、案例说明与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相关材料,并研究分析其中的各个要点,这对于我们的设

计是非常重要的。

1.案例研究与分析

1.1国际发展

自行车是我国普及最广的代步交通工具,其拥有量为世界各国之最。

率先倡导这一健康、经济、环保的“自行车自由行”运动的是北欧国家,

在这方面,它们已经有三十多年的经验。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奥地利、

德国这些年也开始纷纷效仿,所以我国更应提倡这一运动。

例如:法国里昂市政府为了减少城市空气污染、改善交通拥堵状况,

2005年和户外广告公司德戈合作,推行“自行车自由行”运动,建立公共自

行车站,为市民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德戈承担自行车购买、修理费用和

员工工资。作为回报,德戈从里昂市政府获得未来10年户外广告牌的独家

经营权。这样,市政府只需要履行监管职能、参与项目的宣传活动,不必

废神地盯着项目,双方都获得了相应的回报。

分析:通过观察现今各国都出现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公共自行车成为解决

问题的出路。私家公司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为广大居民创造了新的交通设施,解

决了人们行路难的问题。其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有一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智能

化的简单,以及防盗设施的严密。同时公共自行车与公交车、私家车的搭配使用,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借鉴的地方。在我的设计中,我认为应借鉴其双赢的合作方式,

在他的基础上,我认为应将取车和还车的手续简单化,才更适合我们的生活。同

时公共自行车站在城市中的选址,我们应该多出与其配套的建筑模式。

1.2国内发展:

作为同城短距离非机动载人设备,自行车廉价、便捷、健身、环保、

节能的特点尤为突出。解决好一公里的国内城市困境下,我国现已有众多

城市主动将自行车站纳入公共交通领域,意图让公共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

通\"无缝对接\",破解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达到低碳出行,美化城

市。

举例对现在的杭州市民来说,公共自行车已经真正融入了百姓生活。上下

班,双休出行,杭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骑着红色公共自行车的人们。杭州人踏

着可爱的小红车,在“绿色出行”方面跑在了全国最前列。截至2010年11月底,

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主城区内已发展至2080个服务点,52800辆公共自

行车,日均租用量20万人次,日最高租用量突破32万人次。主城区租车总量达

到6865.19万人次,免费使用率达到90%以上。此外,服务点建设向周边城区快

速推进,建成萧山、余杭、滨江三个区域170多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投放公共

自行车6300辆,下沙41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已完成基础建设,投放公共自行车

1300辆,年底前投入运行。

分析:从资料中的数据显示国内交通和环境问题严重,建立公共自行车站

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对于公共自行车的一系列相关内容,需要简单又实用的解

决措施,促使公共自行车站的运营。将自行车与公交车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的

利用了城市的有效空间。分析研究本地的用户量及意见,才能更好的测量出公共

自行车站的大小、形状,,确定选址位置。

2问卷调查研究

2.1对象特点研究:

老年人——主要是身体还行、热爱锻炼的老年人,年龄在55—70岁之

成年人——主要是平时按时工作的上班族或社会人士,年龄在25—55

岁之间

大学生——周末及假期在城市范围内活动的大学生,年龄大概在

20—25岁之间。

青少年——城市内或者郊区活动的少年,以上都属于公共自行车的长

期用户,年龄在12—25岁之间。

2.2公共自行车站的问卷分析: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

将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当面作答或者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

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关键在于编制问卷选择被试

和结果分析。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公共自行车站的建立问题运营中遇到的

问题、以及如何保护他的问题等等。本次问卷为网上问答,回答256份,

使用250份用作标准。

选择题:

1.你属哪个年龄段

□老年人□成年人□大学生□青少年

分析:本次调查老年人有40份,成年人有100份,大学生有80份,

青少年有30份。使用者大多集中在中青年,由于身体健康,能在不浪费时间的

同时锻炼身体,所以受到他们的欢迎。

2.赞成建立公共自行车吗?

□赞成□不赞成也不反对□不赞成

分析:从数据中分析,有50%的人赞成建立公共自行车站,有33%的人不

赞成也不反对建立公共自行车站,剩下的人则反对建立公共自行车站。新的

交通方式,大部分人还是很乐意接受。

3.公共自行车站是否好找?

□容易找□不好找

分析:根据调查有44%的人认为容易找到公共自行车站,剩下的人认为

找公共自行车站好麻烦。原因在于,公共自行车站的建筑和标志,可能不

显眼。对此,我们添设代表公共自行车站的特殊标志,将其放置街道和建筑物

上,以方便人们寻找公共自行车站并使用自行车。

4.领取或归还自行车很麻烦吗?

□麻烦□一般□容易

分析:根据调查有51%的人认为,领取或归还公共自行车很麻烦;有

20%的人认为无所谓;剩下的人认为取车或还车不麻烦。现行的操作系不完

善,导致手续办理的缓慢,使归还或取车很麻烦。对于取车难,还车难这一

现实问题,我想到一种更快捷地取车方式,人们进入公共自行车办事处办理通过

实名认证长期使用卡和短期使用卡,以保证使用者的信誉保证,同时在车内装入

高效防盗设备,防止自行车的丢失。在进入公共自行车站取车时直接在自行车显

示屏上插入使用卡,自行车发送信息到公共自行车站的主系统,主系统发送信息

可以使用公共自行车,到另一公共自行车站,将使用卡拔出,自行车发送信息进

入到另一公共自行车站的主系统,显示自行车回到公共自行车站。因为车站的高

效使用,所以我们需要对公共自行车站的设备,进行有效的设计,这样公共自行

车站的设施就会变得简单,并且不占太多空间。

5.公共自行车站的设施希望有那些?(多选题)

□顶棚□主信息传送器□标牌□锁柱□椅子

□天灯□栅栏□电子表□检测器

分析:根据调查有58%的人认为,公共自行车站只需要有顶棚、车子和

主信息传送器就行了。产生这一想法的人,可能是因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影响的,一切以简单实用为主。我建议的方案,参考4题的分析。

6.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次数

□每天□隔一天□一周一次□一月一次

分析:根据调查有32%的人每天去租公共自行车;有48%的人隔一天去

租公共自行车;有18%的人每周只租一次公共自行车;剩下2%的人隔一个

月才去租公共自行车。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使用频率很高,根据使用人

数我们能够估计公共自行车站的大小。公共自行车的大小我建议在2×17m

或者2×20m之间。

7.使用时间多长归还

□2小时□12小时□24小时□无期限

分析:根据调查有13%的人认为,应在2小时内归还公共自行车;有16%的

人认为应在12小时内归还公共自行车;有38%的人认为应在24内归还公共自行

车;身下的人则认为可以无限期使用公共自行车,不过应在一定时间缴纳租用费。

如果长时间没人还车,那么其他人没办法借车了;借的时间短,有没有完成我们

的事情。所以我建议应该规定三天为时限,到时没还车再罚款也不迟。

8.在下雨或风雪情况下,要不要建立保护措施?

□露天□建立顶棚

分析:根据调查有43%的人认为不用建公共自行车顶棚,剩下的人认为应该。

在自然天气情况下,我们考虑到如果公共自行车站露天放置的话,经过风吹雨打

车身和显示屏会容易受到腐蚀,容易损坏,所以应该建立一定的防范措施。应该

在其上方设计用轻塑料或轻金属材料的屏障,具体布置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以

三角形为顶棚,具体多收大小,考察相关空间的应用。

9.管理中心是否应定期派人检修车站一切事物?

□应该□不应该

分析:根据调查有74%的人认为应该定期维修公共自行车站的设施。这些设施都

属于会损伤的物品,不进行检修的话,可能会停止使用的。我建议分成以周或月

为单位的进行检修,同时单个进行修理。

10.管理中心是否应加大宣传公共自行车站?

□应该□不应该

分析:根据调查有33%的人认为应该进行公共自行车站的宣传,原因在

使用公共自行车,钱少了能源、金钱的消耗,也帮我们锻炼了身体,一举

两得,应该在公共自行车站的周围或建筑上,做一些海报宣传。

11.使用公共自行车能倡导环保?

□倡导□一般□不倡导

分析:根据调查有60%的人认为需要进行环境宣传,说明大部分对于环境的保护

还是相当的赞成;在使用公自行车的同时,上面的标志已经慢慢影响找我们的环

保意识。

12.建立公共自行车站能倡导诚信理念?

□能□不能

分析:根据调查有44%的人认为,使用公共自行车能倡导诚信;有33%

的人认为不确定能不能倡导诚信。我想在归还自行车这事情处理上,诚信

需要一些考验,这对于我们的社会很有好处。

随着城市私家车的日益增多,交通拥堵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公共自行车作为

一种绿色、便捷的出行的有效方式。建立运营公共自行车站成为我们的一种需求

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如部分车位的锁车孔比自行车 锁车器

位置略低,无法推进去锁车;部分车子的龙头很活络,(自由转动,怀疑龙头坏

了,只好换一辆);部分锁具坏了,车子推进去无法锁定;需要做改进。还有很

多问题,我就不作详答了。

四、结论

根据调查当今社会,交通设施的发展令大部分人对锻炼失去了坚持的信念,

所以骑自行车的同时也帮我们做了锻炼。空气污染严重,绿色对我们来说有不同

的意义,它代表的不仅仅是颜色,而是自然的气息,代表着我们内心对自然的热

爱,所以大家对这一项绿色运动很满意,想让他与城市更好的融合。

推荐第4篇: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的偏远农村农村农业

发展问题

年级、专业:2010级行政管理

姓名:李猛

学号:201007064066

2011年2月10日

前言

当前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切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三农问题得以从根本性的解决,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全力支持引导三农事业,全面观测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促进当地人民致富增收,各地政府不断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和推进本地特色产业。希望通过鼓励引导支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形势纷繁复杂,我们在具体发展产业的时候是否多方位,全局性的统筹兼顾考虑各种因素呢?政府在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不断为民解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人们自己也是否在主动地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呢?所以我们看问题要从多范围、全局性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家乡奉节脐橙农业产业化面临新的“寒冬”,如何整合资源,调整后期市场发展,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让橙业永葆“春天”呢?还有待于我们思索和探寻。 “橙都”之忧 去年 “中国橙都”奉节又迎来一个脐橙的丰收年,但这里的脐橙农户不仅没有丰收的喜悦,却日益为销售担忧。曾经被争相收购的奉节脐橙,突然遭遇销售“寒冬”。20万亩脐橙因为乏人问津,仍旧不合时宜地挂在枝头,有的甚至开始脱落在地上。 在家里我们将掉在地上的果子全部捡回来,然后挑到公路边低价卖给商贩。一般几天之内,我们一个村就有数吨的脐橙脱落。着实让人心痛。昔日争相抢购,今日却无人问津。今年“橙都”的脐橙到底遇到什么样的“寒冬”呢?

重庆奉节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气候水文条件适宜,海拔适中,非常适合脐橙发展,许多农民都有种植,脐橙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年产量达18万吨,每年给全县带来巨大经济收入。据调查全县有约30万果农,脐橙也是这个贫困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奉节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橙都”。

今年如果进入奉节县域,沿途随处可见满山遍野的脐橙树。与往年这个时候脐橙早已被抢摘一空的情形不同,今年的橙树可谓“全县山河一片红”。透过满目浓艳的红色,人们很容易推断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然而许多果农并没有因脐橙的丰收年而高兴,却忧愁地为自家脐橙树上的鲜果的销路而担忧。现在的果实全部处于成熟的后期阶段,你如果细数着一棵橙树上落下来的脐橙,都还需要用很长时间数完。一些农民心疼地说,“以前是看着遍地的脐橙心里高兴地很,就只等着数钱,现在看着烂在地里的果子想着就发愁。” 着实让人心痛。

媒体采访

据新华网重庆记者曾经访问了草堂镇果农高耀春,去年他家的3亩脐橙树收了6.5吨脐橙,卖了近2万元。今年的产量和去年差不多,到现在还分文未收。不但没有进钱,还为打药、化肥投入了3000多元。面对现在的这种局面,不仅脐橙没能卖上钱,反而为此投入了不少的资金。现在真有那种果贱伤农的味道。

一般而言,脐橙每年阴历的12月份成熟,相比之下,往年不但价钱高,达每斤2元左右,还被争相抢购,往往在春节之前就已经卖完。大家也就是带着丰收后的喜悦过着欢快的新年。但是今年春节都过完了,村民的脐橙都还没有卖,而且最是恼火的是没人前来收购。记者采访奉节县脐橙发展中心副主任晏光海时,他称“虽然目前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但是随着赣南、秭归等地的脐橙纷纷下市,在今年2月份中下旬、最迟在3月份,经销商就会逐渐转入奉节,届时只需要20天左右,奉节的脐橙就可以全部售完。” 许多村民却认为,现在橙树上的脐橙已经开始脱落,越往后就脱落得越多,等到三四月份橙子树开花时,脐橙基本会全部落地,到时候果农将损失惨重。

滞销原因

曾经深受市场青睐的奉节脐橙为何突然失宠?

今年的奉节脐橙目前整体行情仅销售了总量的50%左右,而在往年的这个时候,普遍已经销售80%。其它部分都是果农将其储存起来等过些时间侯卖些高价钱而已。许多人认为今年奉节脐橙滞销与品质无关,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往年奉节脐橙的销售价格每斤2元左右,据一些有在外面的亲戚称外地的许多脐橙喜获丰收,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几番。今年因此受赣南以及湖北秭归等地低价格脐橙的冲击,价格大幅下降,一些果农思想认识上没有看清市场形势,正确把握行情,错误的凭往年的经验估计了市场形势,不愿意降价出售;二是受去年的气候条件,因为4月份干旱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今年奉节脐橙的成熟期推迟了约1个月,导致脐橙的销售时间大为缩短;三是春节提前,又使脐橙的销售时间缩短了约1个月。 综上导致了脐橙产业面临一个“寒冬”

政府举措

从一些新闻报道和奉节政府网上均可以看见,奉节县政府从去年开始就采取了多项促销措施以推介脐橙。如针对经销商建立了奖扶机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在电子购物平台上建立销售渠道,县领导进入多个大城市向市民进行推介,在一些城市建立直销门市,到农村向果农讲述今年的销售形势等。还有前几年举办的“三峡脐橙文化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脐橙的销售。

民众反响

但一些村民认为,他们对政府采取的措施知之甚少,也没有直接从中获得好处,多年来脐橙销售一直靠自己。还有的村民认为,去年和今年早春季节的销售处于目前的滞缓局面,也是因为政府的一些举措失当导致的。据村民自己讲奉节的监管不力,许多秭归的商贩购买奉节的商标盒去包装,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奉节脐橙的声誉。政府的宣传颇偏于夸张,导致了商贩不愿前来收购。

民众举措

面对今年严峻的形势,使得往年坐等上门收购的村民,开始想方设法进行自销。朱衣镇许多果农因距离高速公路较近,这里人流量较大,他们便每天挑着脐橙,走3公里的山路来到公路出口摆摊,一些村民甚至在马路边搭起了帐篷。坐在汽车上随处可见在路边的一箩箩的脐橙,鲜艳通红,个大质优,价格却不甚高。有的也主动联系外商,跑前忙后的为其服务,目的就是要让果品外销出去。还有的甚至自主将鲜果运往大中城市销售,整体效果如何,结果整体情况令人担忧。

专家建言 发展产业需考虑市场

新华网重庆记者也访问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现在脐橙产业“遭遇寒冬”。如何将奉节果农从不对称中解救出来,给他们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一些专家整体认为,各地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时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建立有效的市场应对机制,同时他山之石也可以借鉴,否则,整个行为也许会适得其反。

西南政法大学王安白教授称,农业产业化是促农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有利于打造整体品牌,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效益。但政府作为产业规划的主导者,也应该主动地对产业的后期市场发展负责。因为我国的农户非常分散,且多数缺乏市场经验和知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很脆弱,一旦遇到不可控的变化,就往往手足无措。

王安白表示,台湾地区的水果产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台湾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展会、洽谈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价格等方面的调整,这样就形成了产销一体化机制,可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所以政府应当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深入推进农业集约化,采取多种形态积极稳妥的促进农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如开展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共避风险,共同盈利,实现双赢,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杨继瑞称,目前当务之急是将农民的脐橙销售出去:一是认清形势,主动调价,在价格上与市场接轨;二是提升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商品的间接效益,可以考虑送货上门;三是打造品牌,提高品牌价值,选取精品脐橙进入高端市场;四是加大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优势和特点,提高知名度;五是加大扶持,在税收和交通运输上予以奖励,在中间环节减轻流通领域的流通成本。

启示

去年和今年销售的“寒冬”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如何应对市场变化,我想我们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应对市场变化的防范机制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科研创新。如寻求新的科学储存方法,延长脐橙的储存期,减轻销售季节的压力,使得销售季节有一个缓冲期。同时不断提高商品的质量,以及在政策上加大扶持的的力度,同时探寻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业、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民致富增收的安全系数。在今后的三农发展上我们务必要审时度势,认清形势,理性的有机结合,发展产业必须考虑市场,勿把“富农”转移为“伤农”

“橙都”销售遇“寒冬”,要橙业永葆“春天”,我们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方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层次的销售渠道,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采取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管理,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全力促进三农脱贫致富,开创新的局面。

推荐第5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关于崂山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区正处于由农村形态向城市新社区加速转变进程中,全区22万人口除中心城区的人口相对集中外,大多数人口分散在崂山核心景区的山村里,离中心城市、文化繁荣地带相距较远,获取文化信息及参与文化活动的途径不方便。因此,在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一、崂山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崂山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树立起具有崂山特色和崂山风格的“文化崂山”形象。

一是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网络阵地。自2005年起,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连续三年将“新建、扩建40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列入政府实事项目,持续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调动多方力量兴起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区、街道、社区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建设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16个,占全区社区总数的80%(预计今年将达到95%以上),每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建有功能完善的五室一场:图书室、阅览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室、文体活动广场,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辖区内“十分钟文化圈”初步形成。同时,出台《文化设施配送工程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考核办法》,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将区委组织部、文明办等有关部门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社区学院教学点等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融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阵地。金家岭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港西社区、小河东社区被评为“山东省先进文化社区”。

二是“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日臻完善。针对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图书数量少、旧书多,居民看书难的实际,坚持以“书香满社区”为服务品牌,自2005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由区图书馆作为全区图书配送中心,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入网,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配送到相关社区。截至目前,已投入购书资金达230余万元,配送图书7.8万册,建起了116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阳光图书室。全区图书藏量达38.5万册,人均藏书量达1.8册,居青岛市各区(市)首位。同时,还根据各社区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建立了花卉、林果、茶业、渔业等特色图书室,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农业知识的需求。 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在全国率先为51个社区实现共享工程系统与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对接,为全区群众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2007年,对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重新布局改造,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崂山支中心,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30余万元,为基层社区购臵安装电脑480余台,建设116个基层服务点,并全部实现网络对接,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为社区居民休闲益智、发家致富提供了信息保障。建设完成“文化崂山”网站,设立文化动态、群文信息、文化遗产保护、稽查曝光台等板块,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打造形成具有崂山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品牌。联合青岛市演艺机构组织开展了“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文化品牌”活动,为基层群众免费演出350余场,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策划组织了历届崂山旅游文化节、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太清水月〃崂山仲秋赏月会等大型开幕式演出;组织举办了民间广场文艺汇演、新年音乐会、青年电视歌手大赛、崂山民间故事大赛、“山海情怀〃魅力崂山”大型图片展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400余场,实现了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让广大市民在亲身参与中陶冶了情操。同时,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的目标要求,建成东海劳山古乐团、山东头社区民乐团等民间文艺队伍219支,成为丰富全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五是创作推出反映崂山底蕴系列文化精品。以深度挖掘崂山传统文化资源为突破,组织开展了“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先后推出了“彩韵崂山—2007的留影”、“军旅画家曲直油画展”、“女油画家眼中的崂山”等系列文化品牌;组织出版《青岛海洋民间故事》、《崂山道教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连环画》、《崂山区历届节会原创作品选》等系列文学作品;组织创作了《山海情怀》、《魅力崂山》等一批原创性节目,特别是歌曲《记着老百姓》,被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成MTV,多次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中演唱,成为许多地区大型活动中的必唱歌曲,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岛市反腐倡廉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与特别奖。组织完成居国内领先水平的《崂山茶文化与产业化经营研究》课题报告,成功推出了52集电视宣传片《印象崂山》。近年来,全区文化艺术类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达120余项,有力地提升了崂山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效显著。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详细的普查,建立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全市率先公布了首批1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沙子口庙会、沟崖高跷成功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公布了塘子观、太和观等三批12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第一批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积极配合国家博物馆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建立崂山区文物陈列室,并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工作,为促进全区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崂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设施分布还不是很平衡。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崂山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仍存在不均,中心城区及各街道办事处驻地的文化设施相对集中,而部分偏远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则相对分布较少,部分文化设施场所由于建成时间较长,需要修建和完善。区内没有一处能够展示区域形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鲜明。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全区还有35个社区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利用率不高,服务居民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区建设中缺少对文化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城区文化功能不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崂山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文化供给和消费数量相对不足,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精品力作不够多,能够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艺术精品数量较少。

三是群众文化队伍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近年来,随着全区“文化设施配送工程”的深入实施,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队伍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队伍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别。大部分业余队伍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而青少年队伍比重相对过低,这种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中老年人业余时间比较多,队伍排练时间比较充裕,而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业余生活相对贫乏。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丰富,队伍很多,而有些社区队伍较少,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四是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其公益性质,资金筹集问题会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从国外及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来看,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多途径投资和捐助为辅的资金投入方式,不仅减轻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提高了全社会的参与程度。目前,崂山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虽然在部分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体设施建设方面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但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政府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造成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动力不足。

三、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与打算

要依托“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东省文化先进区”的文化凝聚力,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任务,努力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要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改革文化设施建设投资体制,财政资金优先安排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重点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普及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多渠道筹集文化资金,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要突出文化特色和人文品味,统筹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职能部门,规划建设一处具备多种功能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树立区域文化的整体形象。区文化馆、图书馆要升级为“国家一级馆”,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以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为带动,使基层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及市级达标率均达100%。基层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要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阵地,形成功能完善的“十分钟文化圈”,使全区居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

二是要积极营造书香满社区的文化氛围。创造坐拥藏书、静心阅读的社会氛围,激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完善和发展自我,是提升城区文明素质的关键。要强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推出电子图书(音像制品)借阅等创新型服务举措,实现馆藏文献由单一纸质文献向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的转变。加强基层图书室的自动化建设,推广“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文献的通借通还。全力推进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使全区社区阳光图书室覆盖率达100%,满足全区居民有书读、读好书的愿望与要求。各街道、社区可根据自身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建设花卉、林果、茶业、渔业等特色图书室,为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供知识保障。要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青少年读书节、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等读书教育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读书、爱书、用书”在书香飘溢的崂山蔚然成风。

三是要顺应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推动文化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发挥图书馆(室)作为共享工程的服务点的功能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使全区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100%。要完善共享工程与公益文化阵地、数字电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政务网“五条连线”的对接,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区图书馆要开发建设“文学艺术作品信息资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对外传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基层服务点要积极开展艺术培训、农业科技、科普常识等公益活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开发建设“文化崂山”网站,突出时效性、客观性,使其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要组织举办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城区文化品位。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鼓舞人、教育人、感化人的积极作用,着力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创新,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创新办节思路,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论道、崂山旅游文化节及各街道特色节会的办节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起点高、创意新、影响大、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节庆品牌,拓展城市魅力。同时,充分利用崂山道释儒和谐共生的宗教文化以及美丽怡人的山海风光,打响“节庆的海洋〃度假的天堂”的文化旅游品牌。要全面推动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努力发展海尔“真诚到永远”、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一批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机关文化、校园文化,营造团结和谐的社区环境。要坚持重心下移,扩大以“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品牌”活动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满足社区居民欣赏文艺作品的需求。

五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掘、扩大崂山道教文化、山海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山东省“精品工程”为龙头,着力创作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展示时代风貌和反映崂山特色的精品力作。建立健全艺术精品的创作激励机制,对列入国家、省、市文学艺术创作精品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逐步形成以宣传文化单位为重点、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创作格局。围绕时代主旋律及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组织开展“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重点抓好文学、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歌曲等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小说、动画、歌曲、图书、剧目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精品。凸显崂山文化底蕴。

六是要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区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政府领导责任制,把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建立健全崂山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建立完备的文物资源档案数据库,并结合崂山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重点组织修复玉清宫、关帝庙、白云洞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并向国家、省、市推荐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继续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向国家、省、市推荐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一批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要积极组织举办以展示和弘扬崂山道教音乐、崂山民间故事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抓好民间艺术队伍建设,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推介、演示和传授,推进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推荐第6篇:镇公共服务中心调研报告

XX镇关于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镇政府已建成便民服务中心一个,即XX镇公共服务中心。此中心于2011年6月组建,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分别设有三个独立办公室和56平方米大厅一处。现有工作人员7人,其中公共服务中心核定正式编制1人、民政助理1人、抽调畜牧事业编制人员1人;公益性岗位人员3人;支农大学生1人。

公共服务中心主要工作职能包括: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服务;五保户供养服务;农村医疗救助服务;低收入家庭认定和临时救助服务;住房、取暖、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服务;各类重点优抚对象补助资金、优待金的发放,医疗待遇和解决住房困难等服务;救济救灾中的事务性工作;指导孤残儿童监护、生活无着人员的救助、居家养老服务等社会福利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培训、转移及涉农法律、法规宣传;就业服务;劳动保障宣传咨询等服务;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等工作。

XX镇公共服务中心组建至今一直运转良好,全体工作人员脚踏实地、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树立了服务窗口的良好形象。2011年5月,代

1表全县迎接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省级检查,12月召开了全县劳务经济模式化乡镇建设现场会、迎接了民政工作的市对县年终考核检查;2012年1月初,为在我县召开的全市“十二五”模式化乡镇建设暨劳转工作研讨会提供了两个参观现场,受到市劳转办主任和七区九县劳转办主任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镇级财政经费不足,陈旧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仍在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二是7名工作人员中,只有3人具有行政或者事业身份,公益性岗位人员和支农大学生都没有编制,特别是支农大学生在两年合同期满后就得离开,工作人员的不稳定性制约了业务工作的连续性。

三、下步工作打算

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创业、创新、创优”活动为契机,以“建设一流环境、打造一流服务”为目标,认真贯彻上级政策,切实履行各项工作职责,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强化队伍素质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完善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环境整洁、服务优良、便民高效的窗口单位。

推荐第7篇:气象局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气象局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10月23~25日,湖涛、沈建国、杨志利一行三人赴寿光、**、**县气象局就县局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作为县一级气象部门来说,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三农”。各县局对此都作了积极探索。从三个县局情况看:

(一)为农业服务正普遍受 到高度重视。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加强为农业的服务意识比较强。三个县局均把为“三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发布渠道。

(二)为农业服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是局限于大众农业泛泛服务,而是紧扣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为农业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如寿光市气象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为满足寿光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公众服务专业化、专业服务精细化”的服务理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为重心,加强监测能力为手段,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加贴近农业和农民。

(三)为农业服务讲究特色。**市盐业发达,县局针对盐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与**盐务局合作,开通了盐业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此平台具有信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时效性新等特点,服务内容包括了最新气象预报、临近和短时的气象预报、降水的定时和定量预报、蒸发量预报和实况等。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广大盐业生产用户尝到了气象信息的甜头,受到了盐业用户的青睐。

(四)基层台站为全省“四个特色气象服务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样打造为果品蔬菜的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寿光局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影响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对棚内小气候做出准确地判断,寿光县局选择在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内建立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为:气温、地温、湿度、辐射。并将观测气象信息在中国寿光蔬菜网和寿光农业信息网向公众发布。

(五)为农业服务讲究贴心农民。**针对果品的服务、**针对沿海养殖的服务、寿光针对蔬菜的服务,都做到了贴心贴近农民,深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寿光局依托“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收集的温、压、湿、光照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寿光气象网站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菜农提供服务,受到菜农好评。寿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预报到每个乡镇的精细化电视天气预报,增加了一周天气趋势预报、农事与建议等内容,使预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六)为农业服务科技含量增加。寿光与无锡大气科研所、潍坊市气象局联合开发“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在蔬菜大棚安装自动气象站,获取蔬菜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日辐射等气象要素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温室气象条件的影响规律,建立外部环境气象条件与棚内气象条件的联系。同时建立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收集不同蔬菜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条件资料,包括蔬菜种类、蔬菜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利用大棚内外气象条件的联系,输入最新的天气预报结论,得出大棚内气象要素的预报信息,通过121

21、手机短信等渠道为菜农及时提供服务。

(七)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仍是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个县局都建立了延伸到农村的手机信息库,通过短信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建立的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发布气象信息外,还多次为市委、市政府发布政务信息,先后为纪委、宣传部、绿博会组委会、公安、工商、民政、物价、消防等部门,及时发布信息,业已成为推介**气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县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人才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人才匮乏,人才老化的现象,人员队伍素质还需加强,特别是既善管理又懂业务的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大气科学又懂气象服务的人才几乎没有。

(二)预报预测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气象信息发布的渠道不够畅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不先进,信息传输主要靠电话、手机短信等。怎么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个大事。

(四)单位存在着收入不合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防雷审批、技术服务、防雷市场没有彻底分开的现象,县级气象部门只有防雷技术机构,但是没有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银行账户,审批收入有的是气象主管机构收取,有的是所属企业收取,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许多地方纪律检查部门对此质疑,给单位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五)职工收入和福利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许多单位的事业人员在企业里领取劳动报酬,部门制定的绩效工资不规范,没有强硬的执行依据,况且全省内部差距很大,存

在着相互攀比现象。今年各级地方政府规范津贴补贴,气象部门暂缓执行,对离退人员收入影响最大,直接影响的了的稳定。

(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象局地理位置已经被周围建筑物包围,地方对城市建设十分重视,地方党委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建议气象部门迁站,而气象部门难以抗拒。对此应研究对策。

( 七)气象部门实行双重财务体制,但地方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不及时,不准确,并且科技服务收入不稳定,因此,造成执行预算、决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上半年没有钱办事,下半年花钱困难。

(八)精细化预报水平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气象服务的能力。设施农业气象成果不多,完善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依然沿用大田农业气象的理论体系,因而缺乏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气象预报服务人员对农业、农村工作不了解,预报产品和服务缺乏更好的针对性。

(九)基层台站人员编制少,但业务工作量越来越大,不得不编制外用工。而编外用工又存在新的隐患。气象部门干部职工政治、经济待遇与地方部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省委文件规定一线科级干部主要负责人在基层工作每满5年,按非领导职务晋升两级工资,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住房等相关待遇;职工从事气象工作几十年,技术职务仍然还是初级职称,不利于调动一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省局有专门人员和机构研究公共气象服务问题,特别要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县局为农业的公共气象服务相关问题,比如:加强设施农业的气象条件研究工作,建立起一套现代农业气象理论体系,从而确保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准确性;还要重视气象部门到底能给农民什么样的预报产品。山东是农业大省,如果认真重视,定能作出大文章。

(二)省局要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怎么样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民手中。省局列的课题一定要面向基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要单求“大和洋”,更不能为了发表文章和评职称。

(三)加强对下指导,尤其要加强实实在在的指导。省局业务管理人员水平高,但对基层工作不是真正熟悉,建议多派业务人员,特别是研究人员深入到县局,帮助工作。县局非常欢迎这样的人员。

(四)建议建立省台、市台预报员下乡制度,让预报员真正了解农业和农民需要,这样做出的预报才有针对性。现在的预报员都缺这一课。

(五)建议职称评审多照顾基层,基层业务服务人员要以工作业绩为标准,不能侧重强调文章。基层业务人员理论水平没法和省局比,但他们是一线直接为农村和经济部门服务的人员。

(六)建议省局借学习实践活动之际,解决几个实实在在的关键问题。比如精细化预报说了几年,但是对外发布预报还是今夜到明天怎么样,目前的手段,至少短临预报等够做到几点到几点,出现什么天气。这个问题解决了,不仅老百姓欢迎,在全国也叫得响。

推荐第8篇:户外公共座椅调研报告

人机工程学

08工业设计3班

户外公共座椅现状调研报告

一. 调研对象

户外公共座椅 二. 调研地点及环境地点

公园街道一角

烟台市区的烟台山公园以及附近的海滨广场的座椅,城市公共座椅,绿化城市环境为主题,设计研究公共座椅。还有在网上也搜集了一些创意性的座椅。 三. 调研座椅的照片

人机工程学

08工业设计3班

四. 户外公共座椅设计中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理论

(一) 座椅设计主要依据

坐姿是人体较自然的姿势,它有很多优点,当站立时,人体的足踝、膝部、臀部和脊椎等关节部位受到静肌力作用,以维持直立状态;而坐着时,这些肌力,减少人体能耗,消除疲劳,坐姿比站立更有利于血液循环。

在脚操作场合,坐姿保持身体处在稳定的姿势,有利于作业,因而坐姿很重要。

(二)

1、坐姿生理学

脊柱结构

在坐姿状态下,支持人体的主要结构是脊柱、骨盆、腿和脚等。正常的姿势下,脊柱的腰椎部分前凸,而至骶骨时则后凹。在良好是坐姿状态下,压力适当的分布于各椎间盘上,肌肉组织上承受均

人机工程学

08工业设计3班

匀的静负荷。当处于非自然姿势时,椎间盘内压力分布不正常,产生要不酸痛、疲劳等不适感。

2、腰曲弧线

脊柱侧面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中与坐姿舒适性直接相关的是腰曲。人体正常腰曲弧线是松弛状态下侧卧的曲线,欲使坐姿能形成几乎正常的腰曲弧线,躯干与大腿之间必须有大于90度的角度,且在要不有所支承。

3、腰椎后突和前突

此外,还有坐姿生物学的各个方面,比如,“肌肉活动度”、

(三)

“体压分布”、“股骨受力分析”、“椎间盘受力分析”等。 五. 从收集的座椅中选取一款深入分析

1) 外观属性

材质:木质和大理石

色彩:各种颜色,并且符合人的视觉要求,也适合在公园和街道休闲处放置

表面肌理:木质有条纹路,大理石是比较光滑的

2) 基本尺寸

人机工程学

08工业设计3班

整体:长2米、宽0.5米、高0.8米 座面:长2米、宽0.5米、高0.05米

扶手:这款仿造人形的座椅虽然没有扶手,但是小人的两边靠背应该还是比较舒服的 3) 从环境方面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座椅处于公园一角,供游客们休息之用。周围搭配草坪、比较矮小的树林等,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比较和谐和舒适。尤其这款座椅仿造人形让人们坐在那里休息的时候会感觉到温馨。 4) 针对分析出的不足,提出的改进意见

此款座椅的优点在于座面弧度与人体坐下之后形成的弧度相吻合,并且当人坐下之后,身体很自然就会将后背靠在座椅的小人怀里,这样方便了游客的休憩;不足之处便是这款座椅的造价会高一些,中间椅子的木材质好加工,而大理石的小人便在加工制造上相对耗时费力的了。

寻找高分子材料替代大理石,同样给人以趣味性的欣赏目光。防腐木材会起到绿化城市的作用。

推荐第9篇:户外公共座椅调研报告

户外公共休闲座椅调研与分析

在经济迅速发展休闲消费社会到来的背景下,人们以追求符合人性的、自由平等的城市户外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作为重要价值选择。此调研报告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以户外公共座椅为研究对象,提出户外公共座椅的设计研究不仅仅只局限于某一研究领域,而是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进行整合,才能达到设计的最优化设计目标。

首先,发现问题。我国城市发展很快,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户外生活这个环节,此报告通过对户外空间、户外生活进行分析,结合户外公共座椅的相关概念、调查研究等,从而发现户外公共座椅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问题。设计正在经历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物质统一到非物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无论是设计心理学、情感设计、设计理论概念的提出,都表明全面人性化设计成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报告对户外公共座椅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户外公共座椅从环境方面及于环境的相关性做出论述。最后,解决问题。通过研究找到户外公共座椅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理论,针对分析出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思路。 一. 调研对象 户外公共座椅 二. 调研地点及环境地点:

南京地区的情侣园、鼓楼公园、北极阁公园以及附近的街道广场的座椅,城市公共座椅等

本次调研座椅的个别照片

1.鼓楼附近街道木坐凳

2.鼓楼公园座椅(图中为调研者本人) 三. 户外公共座椅设计中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理论

(一) 座椅设计主要依据

坐姿是人体较自然的姿势,它有很多优点,当站立时,人体的足踝、膝部、臀部和脊椎等关节部位受到静肌力作用,以维持直立状态;而坐着时,这些肌力,减少人体能耗,消除疲劳,坐姿比站立更有利于血液循环。 在脚操作场合,坐姿保持身体处在稳定的姿势,有利于作业,因而坐姿很重要。

(二) 坐姿生理学

1、脊柱结构

在坐姿状态下,支持人体的主要结构是脊柱、骨盆、腿和脚等。正常的姿势下,脊柱的腰椎部分前凸,而至骶骨时则后凹。在良好是坐姿状态下,压力适当的分布于各椎间盘上,肌肉组织上承受均匀的静负荷。当处于非自然姿势时,椎间盘内压力分布不正常,产生要不酸痛、疲劳等不适感。

2、腰曲弧线

脊柱侧面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中与坐姿舒适性直接相关的是腰曲。人体正常腰曲弧线是松弛状态下侧卧的曲线,欲使坐姿能形成几乎正常的腰曲弧线,躯干与大腿之间必须有大于90度的角度,且在要不有所支承。

3、腰椎后突和前突

(三) 此外,还有坐姿生物学的各个方面,比如,“肌肉活动度”、“体压分布”、“股骨受力分析”、“椎间盘受力分析”等。四. 从收集的座椅中选取一款深入分析 座椅一:

1.外观属性

色彩:复古黄颜色,并且符合人的视觉要求,也适合在公园和街道休闲处放置

表面肌理:木质有条纹路,大理石是比较光滑的

2.基本尺寸

整体:长2米、宽0.5米、高0.45米 座面:长2米、宽0.5米、高0.05米 3.从环境方面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座椅处于公园一角,供游客们休息之用。周围搭配比较矮小的树林等,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比较和谐和舒适,让人们坐在那里休息的时候会感觉到温馨。

4.针对分析出的不足,提出的改进意见

不足之处便是这款座椅的造型过于普通。如果用防腐木材会更起到绿化城市的作用。 座椅二:外观属性 1.色彩:灰白色

表面肌理:大理石是比较光滑的

2.基本尺寸

整体:长2米、宽0.5米、高0.4米

座面:长2米、宽0.5米、高0.05米 3.从环境方面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座椅处于街道旁,供市民游客们休息之用。 4.针对分析出的不足,提出的改进意见 凳子的附近的草坪被践踏的十分严重。应设置防护措施。

1.座椅三:外观属性

色彩:棕色

表面肌理:有色石头的表面粗糙的

2.基本尺寸

整体:长2米、宽0.5米、高0.4米 座面:长2米、宽0.5米、高0.05米

3.从环境方面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座椅处于花架绿篱旁,供市民游客们休息之用。葱葱绿绿的绿篱给人以生命的活力。达到绿色和谐城市

效果。

4.针对分析出的优点,提出的改进意见

此款座椅的优点在于座面弧度与人体坐下之后形成的弧度相吻合,这样方便了游客的休憩;中间椅子的木材质好加工。缺点是容易脏。 1.座椅四:外观属性 色彩:灰白色

表面肌理:大理石是比较光滑的

2.基本尺寸

整体:长2米、宽2米、高0.4米 3.从环境方面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座椅处于鼓楼公园内,供市民游客们休息之做临时休息。内部搭配比较矮小甘蓝等,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比较和谐和舒适,让人们坐在那里休息的时候会感觉到温馨。 4.针对分析出的不足

此款座椅的缺点是放置在了道路的中央附近,给休息人的环境不是太清净。 座椅五: 1.外观属性

表面肌理:带有条纹的木板

2.基本尺寸

宽0.4米、高0.8米

3.从环境方面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座椅处于北极阁公园一角,供市民游客们休息之用。周围搭配比较矮小的树林等。显得别具特色

4.针对分析出的不足,提出的改进意见

此款座椅的缺点在于椅子的高度太高,小孩子根本就上不去。

推荐第10篇:购买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情况报告

**镇距**县城12公里,全镇56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人口2.5万。域内瓜、果、梨、桃等资源丰富,采摘园、桃花节,观音禅寺、地热温泉等旅游资源,**产业功能区,聚集了一批企业,廊沧高速过境并设立出口,吸引来大批人员,人员大量流动与消费给沿线的各村带来巨大的社会管理和环

境卫生管理压力。如何在我镇当前社会状况下,政府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采取有效措施整治卫生,确保居民生活环境,是当下我镇政府亟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镇基本情况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居住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公共环境总是给我们脏、乱、差的印象,垃圾乱倒、污水乱排、道路泥泞、河水水质恶化等现象比比皆是,由于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不是那么明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改善农村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二、经验做法

(一)广泛宣传

全镇每户发放《环卫整治手册》,告之垃圾处理方式,每季度开展环卫“十佳十差”评比,营造浓厚氛围;出动宣传车,送发公开信,确保了环卫整治家喻户晓。发放连心卡片,建立沟通渠道。机关干部下村走访时,将印有自己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的“连心卡”发放到每一户村民手中,村民需要到政府办事或环境卫生出现问题需要反映,随时电话联系联组干部,拉近了干群距离,方便干部及时发现并迅速解决环卫问题。

(二)积极整治

完善集镇环卫管理模式,确保镇容整洁。为探索集镇环卫管理的长效管理办法,我镇多措并举。一方面,我镇克服财政困难,镇村共投入10多万元新增垃圾池100多个,配置垃圾清运车,镇村给予租金补助,租金由镇村每天进行验收考核后拨付。建立“两固定三统一”垃圾处置模式,保证了垃圾处置运转有力,以此实现了镇村垃圾的正常及时清运中转。另一方面,把全镇的环卫管理推向市场化、公司化。自2010年起引进专业保洁队伍对镇村区域内的环境卫生进行专业管理,实行整体承包给个人,建立“镇管办+社区+保洁队伍”三位一体的考核管理模式,即农户将垃圾每日分类入池(桶),村保洁员每1—2天上户收集、科学减量并负责运送至镇垃圾中转站或填埋场。

(三)建立长效机制

推行村级专业清扫保洁,建立长效机制。为全面提升村级环卫整治效果,今年我镇创新了工作模式。首先建立队伍。今年3月全镇以村级名义聘请村级保洁员50个,全镇优化党小组为50个,每个小组配备一名保洁员,进行每天的保洁工作。其次严格考核。镇整治办每月组织对各村进行交叉检查,实行考核评比排名,且与环卫下拨经费挂钩。制定了《环卫整治手册》,要求由联组镇村干部与村保洁员每月上户检查并填写检查情况,评出“十佳十差”,并以此作为到镇村办事的前置条件,通过这些办法,全面构建了“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的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全面整治,集镇加强了建管力度,规范了乱摆乱放,实现了街道净化、亮化、美化;全镇各村主干道路、房前屋后、坎边水边的陈年垃圾得到彻底清扫,确保了村庄整洁,让群众能够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各村大力完善了环卫设施,实行了环卫“庭院三包”制度,加强了保洁员管理,形成了镇上考核、村级担责的长效机制;淳化了民风,创建了和谐屋场,实现环卫了整体提升,排名保持全县前列。

四、存在问题

一是政府购买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从国际惯例看,主要涉及教育、公共卫生、弱势群体福利、社区服务、就业促进、保障性住宅、城市规划、环境、政策咨询及各种社会问题解决等方面。涉及面很广,如何选择侧重是个问题;另外,有的公共服务向社会力量购买了,相关政府部门是否该裁员?

二是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钱从何而来?按理说,用财政收入来购买公共服务,但是,在目前地方债务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后能否及时付款,会不会拖欠,值得关注。这是因为,政府是最强势的购买者,而一般社会组织和企业又不敢得罪政府,就容易导致矛盾或公共服务质量下降。

三是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公众能否公平分享?比如,某市对实名出租公共自行车进行试运营,但服务对象须有本市户口。这种因为户籍不同带来的公共服务不同在生活中很常见,如何打破人为设置的门槛,如何消除户籍歧视,是摆在我们前面的一道难题。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立足当地实际认真制定并逐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

服务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并抄送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推动相关制度法规建设。

(二)健全工作机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要求,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

况,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拟定购买服务目录,确定购买服务计划,指导监督购买服务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做到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三)严格监督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遵守相关财政财务管理规定,确保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不得截留、挪用和滞留资金。购买主体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按规定公开购买服务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承接主体应当健全财务报告制度,并由具有合法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工作的组织指导,严格资金监管,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纳入年检、评估、执法等监管体系。

(四)做好宣传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相关要求,做好政策解读,加强舆论引导,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第11篇:气象局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气象局公共服务调研报告免费文秘

网免费公文网

10月23~25日,湖涛、沈建国、杨志利一行三人赴寿光、**、**县气象局就县局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作为县一级气象部门来说,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三农”。各县局对此都作了积极探索。从三个县局情况看:

(一)为农业服务正普遍受到高度重视。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加强为农业的服务意识比较强。三个县局均把为“三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电子显示屏、

手机短信等发布渠道。

(二)为农业服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是局限于大众农业泛泛服务,而是紧扣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为农业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如寿光市气象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为满足寿光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公众服务专业化、专业服务精细化”的服务理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为重心,加强监测能力为手段,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加贴近农业和农民。

(三)为农业服务讲究特色。**市盐业发达,县局针对盐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与**盐务局合作,开通了盐业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此平台具有信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时效性新等特点,服务内容包括了最新气象预报、临近和短时的气象预报、降水的定时和定量预报、蒸发量预报和实况等。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广大盐业生产用户尝到了气象信息的甜头,受到了盐业用户的青睐。

(四)基层台站为全省“四个特色气象服务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样打造为果品蔬菜的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寿光局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影响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对棚内小气候做出准确地判断,寿光县局选择在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内建立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为:气温、地温、湿度、辐射。并将观测气象信息在中国寿光蔬菜网和寿光农业信息网向公众发布。

(五)为农业服务讲究贴心农民。**针对果品的服务、**针对沿海养殖的服务、寿光针对蔬菜的服务,都做到了贴心贴近农民,深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寿光局依托“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收集的温、压、湿、光照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寿光气象网站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菜农提供服务,受到菜农好评。寿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预报到每个乡镇的精细化电视天气预报,增加了一

周天气趋势预报、农事与建议等内容,使预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六)为农业服务科技含量增加。寿光与无锡大气科研所、潍坊市气象局联合开发 “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在蔬菜大棚安装自动气象站,获取蔬菜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日辐射等气象要素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温室气象条件的影响规律,建立外部环境气象条件与棚内气象条件的联系。同时建立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收集不同蔬菜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条件资料,包括蔬菜种类、蔬菜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利用大棚内外气象条件的联系,输入最新的天气预报结论,得出大棚内气象要素的预报信息,通过121

21、手机短信等渠道为菜农及时提供服务。

(七)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仍是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个县局都建立了延伸到农村的手机信息库,通过短

信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建立的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发布气象信息外,还多次为市委、市政府发布政务信息,先后为纪委、宣传部、绿博会组委会、公安、工商、民政、物价、消防等部门,及时发布信息,业已成为推介**气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县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人才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人才匮乏,人才老化的现象,人员队伍素质还需加强,特别是既善管理又懂业务的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大气科学又懂气象服务的人才几乎没有。

(二)预报预测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气象信息发布的渠道不够畅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不先进,信息传输主要靠电话、手机短

信等。怎么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个大事。

(四)单位存在着收入不合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防雷审批、技术服务、防雷市场没有彻底分开的现象,县级气象部门只有防雷技术机构,但是没有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银行账户,审批收入有的是气象主管机构收取,有的是所属企业收取,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许多地方纪律检查部门对此质疑,给单位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五)职工收入和福利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许多单位的事业人员在企业里领取劳动报酬,部门制定的绩效工资不规范,没有强硬的执行依据,况且全省内部差距很大,存

第12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调研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设施的管理,促进了设施的有效使用。但从总体上看,

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资金和项目持续向基层倾斜,相继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据统计,2002以来,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34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占99%。竣工项目总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其中县及县以下占88%。截至2012年底,全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全覆盖,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也达到65.3%,中央、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确立。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2002年的45.4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78.2平方米,增长了72.2%;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由2002年的93.7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234.2平方米,增长了149.9%。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由2002年的43.9万个提高到2012年的73.46万个,增长了67.3%。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由2002年的199.9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598.2平方米,增长了199.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为了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文化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批文化项目,从设备投入、经费保障、内容建设等多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如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据统计,全国文化事业费由2002年83.66亿元增至2012年的480.10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2年的6.51元提高到2012年的35.46元。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由2002年的0.33册提高到2012年的0.58册。2012年,全国文化馆(站)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是2002年的两倍多,举办训练班培训人次是2002年的5倍多,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2002年的近2倍。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围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是基础。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如设施建设规划、设施建设标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等)有效保证了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速度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设施建设(包括规模大小、功能布局、形象设计等)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后期的管理使用相适应,与当地文化资源环境相适应。三是集中组织实施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乡级村级)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区域内统一招标、统一设计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加统一规范。四是整合各种资源,在基层(尤其是乡村两级)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是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主要方向。五是创新服务内容是管理好使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提供适用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六是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机制是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二、主要问题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脱节: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和政策要求存在脱节。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还面临着人才不足、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这和相关政策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三是文化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存在脱节。文化部门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重大,但在资金分配、人员配置等方面话语权有限,实际管理手段有限;四

第13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调研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设施的管理,促进了设施的有效使用。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资金和项目持续向基层倾斜,相继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据统计,2002以来,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34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占99%。竣工项目总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其中县及县以下占88%。截至2012年底,全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全覆盖,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也达到65.3%,中央、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确立。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2002年的45.4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78.2平方米,增长了72.2%;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由2002年的93.7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234.2平方米,增长了149.9%。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由2002年的43.9万个提高到2012年的73.46万个,增长了67.3%。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由2002年的199.9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598.2平方米,增长了199.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为了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文化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批文化项目,从设备投入、经费保障、内容建设等多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如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据统计,全国文化事业费由2002年83.66亿元增至2012年的480.10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2年的6.51元提高到2012年的35.46元。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由2002年的0.33册提高到2012年的0.58册。2012年,全国文化馆(站)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是2002年的两倍多,举办训练班培训人次是2002年的5倍多,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2002年的近2倍。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围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是基础。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如设施建设规划、设施建设标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等)有效保证了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速度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设施建设(包括规模大小、功能布局、形象设计等)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后期的管理使用相适应,与当地文化资源环境相适应。三是集中组织实施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乡级村级)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区域内统一招标、统一设计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加统一规范。四是整合各种资源,在基层(尤其是乡村两级)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是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主要方向。五是创新服务内容是管理好使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提供适用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六是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机制是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二、主要问题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脱节: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和政策要求存在脱节。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还面临着人才不足、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这和相关政策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三是文化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存在脱节。文化部门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重大,但在资金分配、人员配置等方面话语权有限,实际管理手段有限;四是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存在脱节,文化机构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具体看,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施缺位。通过多年快速建设,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整体上看依然是“低水平、广覆盖”,部分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数量不足,标准不高的现象。从县级看,普遍存在建设年代久远、建筑面积相对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全国28.8%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32.7%的文化馆建成于1990年以前。这些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大多不符合现代图书馆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22.3%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28.4%的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低于最低标准(800平方米),造成许多优秀文献资料只能“束之高阁”。从乡镇级看,个别地区还存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不全、面积不足的现象;从村级看,全国覆盖率只有65.3%。因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管理缺位。相对于设施建设,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项更加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如果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设施的使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设施就有可能遭到弃用或者挪用。据统计,全国705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少于10000人,占22.9%;全国1050个县级文化馆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0人,占31.8%;全国1368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人,占33.7%。设施管理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层公共文化资金相对不足,使用效率较低。从资金总量看,近年来,以“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为契机,已经初步建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央与地方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但从总体上看,经费投入仍然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一方面,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文化财政投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税收减免程序和手续繁杂等原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资金的使用效率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缺乏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下。如部分地区存在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到位率偏低,甚至挤占挪用免费开放资金的现象,造成中央免费开放资金难以切实发挥作用;文化部门对规模巨大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没有太大的话语权,造成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脱节等。

2、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不少地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据统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3676人中,在编人员47240人,仅占56.5%,平均每站仅1.4人。另外,由于缺乏职业门槛,基层文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2012年全国县级两馆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9%和27.9%。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和9.4 %。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总量不足,适用性较差。总体上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比较缺乏。一是资源总量偏少。如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58册(基层群众人均藏书量更低),远低于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人均藏书量1.5-2.5册的标准。二是适用性不强。如部分基层文化机构花大力气组织的文艺节目,难以得到农村群众的青睐;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藏书内容偏离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特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三是流动性不强。如区域内的图书流动服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电子化的文化资源还不能进入千家万户。

(三)制度缺位。一是政策不到位。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机构、人员、管理等,在国家层面缺乏刚性要求和制度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的制定也相当滞后。二是实施不到位。在很多方面,尽管已经出台相应政策,但在执行中很难落实,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如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实。三是考核不到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建立,许多基层文化部门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文化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客观原因,也有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单位领导主观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文化建设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全国文化系统和文化机构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三、主要政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并不断适应这些新变化。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的主要思路是:以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中西部和贫困地区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机构的定位、文化投入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相关内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级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等。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保障标准和方式等,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文化服务日常化和规范化,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结合现有的文化统计数据,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建立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县级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备基本功能;针对个别乡镇综合文化站缺失、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完全覆盖;针对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失的问题,要借鉴部分地区先进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每个行政村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民服务中心。

(三)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督促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二是要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绩效目标,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探索将财政对文化投入由以前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要协调财政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管理办法》;要提高文化部门在资金安排和管理中的话语权,切实做到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衔接。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核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二是要抓紧建立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要通过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职业资格和岗位培训证书才能上岗。三是要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逐步打破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四是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相应的补贴和激励制度,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

(五)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一是基层文化部门和文化机构要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向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的转变。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要改进服务方式。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习惯,利用传统节庆和地方特色活动,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让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四是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流动性和数字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14篇: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钟建辉 蔡海智

产业园区公共配套设施是园区长期良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快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是园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我区产业园区的基本情况及园区套设施的现状,分析了园区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一、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我区目前的各类产业园区,除市、区政府规划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带4个片区、高桥工业园、现代家电产业集聚基地、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基地、平湖物金融服务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等大型重点园区外,还有散布于各街道各社区的众多中小型工业区(数量暂无准确数据)。下面着重介绍市、区政府规重点产业园区情况。

(一)产业带坂雪岗片区

坂雪岗片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已引进华为(通信网络技术生产商)、新天下(全国计算机第二大生产商)、康冠(全国知名的显示器生产商)、算机开关电源专业生产商)、元征科技(世界著名的汽车诊断电脑生产商)、欧威尔公司(全区十大进出口企业)等22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集聚。电子信息制造业是片区第一主导产业。

片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规模大、污染小、产能高、发展快的特点。目前,片区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高达40亿元,居全国首位。2008年辖区内高新技工业总产值达1271亿元,片区全年税收占 区年总税收的40%,被誉为 的“粮仓”。

(二)产业带宝龙园区

宝龙园区规划面积35.58平方公里,现有国有未出让土地约2.23平方公里,其中可用于产业发展的用地约1.42平方公里,同时周边社区还有约0.94的集体未建用地。园区土地存量相对充足,发展后劲十足。

园区是深圳高新区中产业基础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园区,是 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额达180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60亿元。2008年,园区实现了工业总产值198.6亿元,税收2.8亿元。

园区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已初步形成了以IC产业为主导,以电子通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为辅助,以其它产业为补充的产业集群。园区名企荟萃,汇半导体、方正微电子、华润微电子、比亚迪、天马微电子、同洲电子、科陆电子、实益达等一批上市公司及兄弟工业、华强三洋、五洲龙汽车、赛格导航欣安防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根据《深圳高新区宝龙园区整体发展规划》,园区的发展定位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融合设计、制造、交易和应用环节的集成电路产业,深圳市高新产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深圳上市企业集聚地, 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未来, 区政府将以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产业为核把宝龙园区建设成为深圳市创新活力强劲、优势产业集聚、投入产出比高、服务配套齐备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特征的科技新城。

(三)产业带葵涌片区

葵涌片区的核心启动区是金涌小区。金涌小区于1997年底被市政府统征收归国有。园区总面积约53.3万平方米,先后引进知己、迅宝、同力、君轩、个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涉及手机电池、可降解餐盒、生物医药、电池外壳包装、MP3电子等行业。目前知己、迅宝和同力3家企业已投产,君轩公司的已基本完工。

(四)产业带大鹏片区

大鹏片区占地面积约9.04平方公里,按“统一规划、设施配套、分区建设、一区多园”的开发模式,划分为高新科技生态产业园、出口加工贸易区、生态区和海产旅游观光区等四大功能片区。目前,园区已引进高新项目11个,来料加工及内资企业20多家,企业人数4000多人。

(五)高桥工业园

高桥工业园总规划面积约145万平方米,以教育北路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片区规划面积约67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用地面积约47万平方米,驻企业有深南电路等7家,已用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剩余可招商用地约15.14万平方米。西片区规划面积约78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用地面积约55,为体育新城、厦深铁路和深惠路改造安置返还工业用地。

(六)深圳市现代家电产业集聚基地

该基地是深圳市九大产业集聚基地之一,是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大型优势传统产业项目,位于布吉、南湾街道布澜大道两侧,总规划面积169.8万平方李工业园、联大科技园、金积嘉科技园、联创家电城和金积嘉工业园共5个园区组成。

基地规划范围内绝大部分为建成区,区域内已经集聚了约80家中小型企业。近两年来基地新入驻家电产业项目11个,目前已建成投产的项目有联创实嘉电子、赛兔数码科技和草莆吓围实业4家,在建项目有中海信科技、波音电讯科技、泓亚光电子、金苹果电子、恒特美印刷、巨银诚信投资和新天光电。基地预计5年内总投资约50亿元,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200亿元。

(七)深圳市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基地

该基地为深圳市九大产业集聚基地之一,是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大型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基地位于我区宝荷大道以南,总规划面积50.1万平方米,其目用地20.4万平方米,研发用地12.5万平方米,生活配套用地3.3万平方米。

基地将依托紧邻比亚迪汽车、五洲龙客车、中集半挂车项目的行业区位优势,采取政企共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行业“四个体系”(汽车电子产品生态系、总部经济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和国际“采、供、配”体系),将以研发为重点,以产业为支点,充分发挥深圳现有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吸纳国内子产业项目和研发机构集聚,提高汽车电子产业规模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汽车电子产业项目、研发机构和总部企业发展的首选之地。基地预计总投资约40亿元,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50亿元。

(八)平湖物流园区

平湖物流园区是深圳市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城市的先导工程,按照深圳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平湖物流园区的开发目标是:发挥平湖交通便利的优势,足深圳、辐射周边及国内外的枢纽型综合物流基地。

园区位于深圳市中部物流组团规划的核心片区,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园区规划控制用地14.75平方公里,具有仓储配送、市场批发、多式联运、四大功能。目前,入园项目20多个,项目实际投资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在业界具有影响力的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中外运物流中心、怡亚通供应链中心、越海全球物流供应链服务基地、深圳市农产品国际物流园等大型物流项目在园区的聚集已初具规模,园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渐凸现。

(九)金融产业服务基地

金融产业服务基地选址于 区平湖街道,规划面积2.24平方公里,总建设规模约380万平方米。园区分三期建设,基地一期规划用地90万平方米,土要集中在山厦社区原华宝农场范围内;

二、三期规划用地134万平方米,二期开发位于辅城坳社区辅城河以南、清平高速以西片区;三期开发区则位于区清平高速以东片区。园区建设工程投资总金额约为80亿元。金融产业服务基地以提供金融高端服务为核心,着重培育八大功能:容灾备份功能、后台、数据处理功能、信用卡服务功能、客户服务功能、业务培训功能、金融创新研发功能、金融外包及配套功能。

(十)精细化工产业园

该产业园是市、区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园区初步确定总投资为60亿元,规划面积为11.4平方公里。该工程将推行石化基地一体化开发模式,大三高一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和低污染)、节能、节水的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和工程塑料系列产品,建设深圳生态型绿色化工产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全面投产后,每年可带来1200亿元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 。

(十一)中小型工业区

这些由街道、社区及社会投资建设的工业区呈“满山放羊”状散乱分布在全区各个街道和社区,普遍规模较小,无统一规划,档次较低,许多工业区由于建久远已经比较破旧。据区城改办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我区1992年以前建成的镇村旧工业区有215个。

二、产业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现状

由于公共配套设施是主要根据区域人口的规模来规划建设的,因此无法区分确定属于产业园区的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准确数量。下面分几类情况,着重政府重点产业园区(含园区内部及周边区域)的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好的园区

1、产业带坂雪岗片区

由于坂雪岗片区是老城区,因此在市政配套设施基本配备,供水、供电、道路、燃气等设施基本覆盖片区,但道路系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共服务配套方面,片区面临城市配套严重落后等问题,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商业配套设施滞后,片区内没有一个公园,没有一个文体活动的场所,没有上档模的商务配套设施,大型商场和高等级酒店还是空白。

2、宝龙园区

市、区两级政府前后投入超过十亿元进行园区开发建设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园区市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初具规模。

(1)市政实施逐步完善

园区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目前园区内建成通车的市政道路有十多条,建成道路超过二十多公里,包括有宝龙大道、清风大道、锦龙大道、高科大道、宝坪一至七路、锦龙一至四路等。另外,南同路、诚信路等道路正在建设中,宝龙一路北段、三路北段、锦龙大道北段等道路建设也已纳入计划。

园区供电配套较为完善。目前由碧岭变电站、宏图变电站、宝龙2#变电站等为园区企业供电。另外,为了保证园区半导体企业的双回路用电需求,经过协调会研究决定,调用宝龙2#变电站作为IC专供变电站,并重新规划园区电网建设。

园区供水基本充足。园区由中心城水厂、同乐水厂为企业供水,基本能满足企业用水需求。园区早期建设供水管网,由于水管偏旧、管径较小、地势高低大等原因造成园区存在水压不足现象。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园区交通主干道,如宝龙大道、锦龙大道等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清风大道、高科大道等电子眼、红绿灯及安全标识等工程正序稳步推进。 系统不断完善。已完成天然气管道铺设工作,企业开始使用天然气。

(2)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

设立了派出所、城管所、社区工作站、交警中队等公共服务机构,园区配套有两个生活配套区,消防中队、社区服务中心、临时商业街等在规划中。但总生活配套和商业服务设施仍比较滞后。

(二)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园区

1、产业带葵涌片区

园区共规划有5条路,目前,金葵东路、银葵路、灵海路等三条路已完工,路灯及绿化正在完善中;金涌路和高源南路等两条路已通过方案设计和用地批手续,正在办理环评等其它前期手续。

2、产业带大鹏片区

园区投入7.5亿元进行水、电、路、通讯、排污、征地、赔偿、平整土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现有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园区发展的需要。

3、高桥工业园区

作为新建设园区,目前园区道路等市政设施在建设中。

东片区:土石方工程方面,两个标段总面积为40.62万平方米,均已全部完工;道路工程方面,坪高路(长度455米)、富祥路(长度670米)、箱水、排污、给水、电缆沟等,也已全部完工。

西片区:主要包括高桥路、丁山河桥梁工程、工业一至六路、沿河东路、沿河西路、白石塘路、丁山河河道整治工程、一期及二期场平工程等15个市政。其中市政道路长度总计约10.5公里,河道治理面积约8万平方米,开发土地面积约90万平方米,累计下达计划投资1.8971亿元。目前15个市政已竣工11个,在建4个,累计完成投资约1.7亿元。其中高桥路及工业六路由于征地拆迁影响部分路段无法实施,丁山河桥梁及丁山河河道改造二期工底前完工。

4、深圳市现代家电产业集聚基地

该基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3.94亿元,截至2009年8月累计投资约1.67亿元,占基础设施总预算投资额的42.26%。甘李工业园已实现“”,具备了企业进驻开工的条件。基地内金田路、进园路已建成通车,甘李二号、五号路和田心二路、金积嘉路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家电总部功能区已完,规划面积约7.8万平方米,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已完成立项,总部功能区项目建议书已编制完毕并报市发改局审批。

5、深圳市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基地

该基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66亿元,截至2009年8月累计投资约421万元,占基础设施总预算投资额的2.54%。园区周边规划有较完善基础设施,园内“三纵六横”共9条市政道路工程将于2009年下半年全面开工建设。

6、平湖物流基地

区政府是园区开发建设的主体,现已投入3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市政府对园区部分主干道路设施的投资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道路方面:园区已建成道路设施包括平新路、平吉大道、富安大道、富安西路、平湖一号路、齐富北街等,在建公共设施有机荷高速公路-平新大道互通计划建设道路设施有平安大道、丹运路、李朗路、生态园路等。

电力设施建设方面:华南城二期面临电力短缺的问题,需要拉电缆专线来解决,正在动工建设的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也面临此问题。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物流工建设、运营,电力设施建设不足将是一个重要问题。

公共服务平台:尚在规划之中。

7、金融产业服务基地

目前基地及配套道路各项拆迁安置工作正抓紧进行。

8、精细化工产业园

目前正进行征地拆迁工作。

(三)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园区

由于历史原因,除市、区政府规划建设的重点园区以外的、为数众多的各类中小型产业园区,缺乏统一规划,公共配套设施普遍较为落后。

三、产业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随着入驻各产业园区的企业数量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配套功能滞后的问题也更加显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归纳起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有:

1、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

目前各产业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燃气等市政设施规划基本完备,但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征地拆迁缓慢、手续繁琐等原因,某些市政项目建设比较缓慢市政设施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园区企业生产和生活需要。如道路交通方面,平湖物流基地、坂田片区、大鹏片区、葵涌片区等园区均面临道路设施滞后问园区公交线路不足。用电方面,平湖物流基地反映电力设施不足将影响园区项目建设。排洪方面,大鹏片区需要增加排洪设施。治安方面,宝龙园区存在设备缺乏问题。

2、生产性配套设施不完善

污水处理方面,各园区没有统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园区内污水管网尚未完善,污水由企业各自处理,导致重复建设。作为IC产业的集中地,宝龙没有规划建设为IC产业配套的危险化学品仓库,IC企业必需的高质量供电系统也有待完善。

3、生活性配套设施滞后

目前各产业园区生活配套滞后,园区普遍缺乏生活、文体和商业配套设施,商业、消费、娱乐等第三产业不发达,这也对园区的投资发展环境造成了较大坂田片区没有高级酒店等上档次的商业配套设施,严重影响了华为、新天下等大型高科技企业的商务活动;大鹏片区和宝龙园区存在有线电视接入问题;告显示,宝龙园区目前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活动中心、商场、医院和菜市场。此外,除少数企业建有宿舍外,产业园区内多数企业目前只能通过由民边民房的方式来解决。

4、服务配套水平较低

一是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物流服务形式单一,企业物流主要依靠自身解决,园区现代化物流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二是劳务、法、广告、设计等中介服务业服务能力弱;三是技术、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缓慢。

(二)造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1、规划滞后

许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都缺乏严肃周密科学的论证,规划的滞后和反复调整导致园区项目前期难以细化,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基础设安排的合理性,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于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2、融资渠道单一

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市、区政府的财政划拨,少部分由街道、社区及部分社会资金投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部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滞后,配套项目推进缓慢。一方面,由于街道及社区一级财力较弱,难以集中财力承担市政及公共服务资,镇、村一级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区财政财力相对有限,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缺口较大,而市级资金投入特区少。近三年来,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的深入以及地铁三号线、大运场馆的建设,市政府加大对 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倾斜,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3、征地及拆迁进度缓慢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园区及周边部分土地征地拆迁难度很大,造成规划中的一些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迟迟无法开工,这对园区配套功能建设造成了严重。

4、项目建设手续繁杂

目前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报建审批环节较多,审批时限过长,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按照目前的审批程序,公共配套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码一年多。若是涉及到规划、调整修改等手续,则费时更长,时间最长可达两年多。

5、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园区大多属于开放式管理,园区管理机构只是协调机构,各有关职能部门各自在园区内行使管理职权。这一方面导致园区难以为企业效的行政服务,另一方面也使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容易与产业发展要求脱节,项目协调难度较大。

四、对策及建议

加快园区配套功能建设,必须坚持以现代产业新城的理念为指导,把“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开发为基础,以完善配套功能为重点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努力把我区重大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现代化产业园区。

(一)以规划调整为抓手,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根据园区的各自情况,分类做好规划修订和调整,完善园区功能区块划分及产业空间布局,注重资源的整合利用、产业的组织引导、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功能的完善,突出园区的城市功能,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对精细化工产业园、金融产业服务基地、高桥工业园等新办产业园区,在规划上一点、上档次,要综合考虑公共服务与配套功能;对宝龙园区、坂田片区、家电基地等较成熟园区,重点做好园区提升规划,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园区形多小型旧工业区,做好改造升级规划,提高工业区档次。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1、进一步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要强化为园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基本配套设施,如园区污水处理厂、截污管中转站、变电站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危险品仓库、高质量供电设施等项目建设,适应园区产业发展需要。要加大投入,工业园区水、电、路、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做好建成区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树立良好的产业园区形象。

2、加快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强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区政府要加大对园区及周边生活配套区、中心、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民生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为园区企业主和员工解决吃、住、行、娱乐、购物、就医、子女际问题,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

3、加快公共行政服务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园区,可适当扩充园区管理部门的职权;增补充实各职能部门在园区的派驻机构,专职服务于园区的建设和产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在宝龙园区等园区推进无缝隙政府建设,为园区企业打造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

(三)以机制改革为手段,保障配套设施建设

1、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资金问题是制约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一大瓶颈。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保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迎办大运会的契机,争取市政府投资多投向我区项目。二是利用多种投融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除政府投资极争取银行贷款融资,也可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要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大型商场和高档酒店等商业配套设施。

2、妥善解决“征地难”问题。征地是加快产业园区配套功能建设的先决条件。为妥善解决“征地拆迁难”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拆迁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新成迁事务中心的综合协调作用;明确区政府、规划部门、国土部门、街道办等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形成拆迁合力;建立拆迁安置补偿储备库;规范拆迁服务市

3、提高项目建设办事效率。简化公共配套设施项目办事流程,实行并联审批,缩短项目审批时限,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四)适应园区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与园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体系。

1、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企业发展提供紧密配套服务的新兴产业,是改善投资环境、加深产业链、提高产业一体化程度的有效手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园区创办中介服务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研究和开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信息、人才、广告等方面的服务,使区管理与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

2、要加快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以满足园区居民消费为目标,积极推动发展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餐饮、商住等消费性服务业,逐步推出商贸,鼓励发展外来工公寓、专家楼等生活配套设施,适当发展中高档住宅,提高园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要积极构筑公共技术平台。积极搭建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加快集成各种中介服务资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五)推进旧工业区改造,提升配套设施档次

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旧工业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升级改造、穿衣戴帽、政府回购、整体改造、环境整治等不同形式,分类、分批实施改造和整带面加快推动全区工业区升级改造。通过改造,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提高工业园区档次。

2010年2月9日,市政府副市长兼公司董事长付万惠主持会议,专题听取市物流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物流公司”)关于阿康中心物流园区2009年工作进展情况和2010年工作安排的汇报。市物流公司副董事长宋永军、政府副秘书长王剑出席了会议,市物流公司经营层班子成员及各部部长参加了会议。会上,总经理马玉清代表市物流公司做工作汇报,付市长及各位与会领导在听取汇报后,既肯定了公司一年来在融资、项目报批、土地征收等方面的工作,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2010年园区建设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现纪要如下:

一、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要与全市整体经济形势和总体规划结合起来,规划要体现高水平和前瞻性,要对园区做准确定位。要在园区的管理、融资、项目筛选上做出效果,力争建成示范性的园区。

二、公司要解放思想,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步伐,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创新思路,迎难而上,确保2010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具体目标任务:一是2010年8月底前要完成除园林绿化工程外的所有市政工程建设任务。所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单位在2010年3月初都必须进场施工;园区的绿化招标工作要在4月初完成。二是园区配套和引进物流项目要完成15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园区配套的学校、医院、酒店、商业和休闲设施项目要在2010年5月初开工建设。在招商选商上,围绕 “两大战略”,筛选出辐射带动强、科技含量高和税收效益好的项目在园区尽快落地。

三、园区的建设作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建设的重要一极,要在各项工程建设中,紧紧围绕“质量优、进度快、造价合理”的目标,加大管理服务力度,特别对园区内所有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招投标等重要环节都要邀请“三重一大”督察组和市审计局介入,把好资金使用和审批关,打造优质精品工程。

四、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经营层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要解放思想,顾全大局,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努力建设学习型班子。二是要充分调动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督促各部门严格落实各项决策和规章制度。

五、园区建设资金偿还的问题。

要求公司认真测算园区原始静态投资额,从偿还资金来源详细计算偿还资金,做到心里有本帐。

六、近期,宋永军副董事长和王剑副秘书长要专门听取市物流公司对每个项目的筛选,对引进的每个项目,要详细计算其辐射带动能力、辐射半径,集散效应,拉动就业人数,新增税源数量等指标。同时,围绕结构转型“两大战略”, 筛选出辐射带动强、科技含量高和税收效益好的项目,引进的生产和制造的企业要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要盲目引进企业,防止个别企业的圈地行为。

1.衣服裤子换货请保持衣服没穿过,没洗过,清洁不影响再次出售、吊牌等原包装完好齐全。2.记得保留快递给予的快递底单或者运单号,方便以后查货运情况。顺便在包裹里写张小字条。字条的格式为:旺旺账号:(就是你登入淘宝的账号) 联系电话: 购买的店铺:品味名装 退货原因:(具体说出产品的问题所在)这个字条一定要写的哦,方便我们为你退换货。 3.退货地址:福建省石狮市群英南路58号大铁门处三楼,收件人: 邓家镇 ,联系电话:18965698868 邮编 362700 我们是拒收任何快递到付件跟邮政特快到付件的,请亲们自已先行付钱给快

第15篇:农机化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县位于市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塬残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7.1平方公里,辖9镇两个发展服务中心171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现有耕地面积29万亩,年种植小麦11多万亩,玉米5.5万亩。苹果20万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920多台(件),其中拖拉机673台,农机配套机具1768台(件),农机总动力拥有116822千瓦,拥有科技示范户109户,乡村从业人员3700人,年均培训200人。

(二)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是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农机推广站、安全监理、农机化学校等四个股室,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中心干部职工16人;副科级以上领导3人,(本科1人,大专2人)公务员3人,高级工8人,中级工2人,11个乡(镇)共有54人,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年龄偏大,知识层次低。

资金投资主要来源是: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体系资金很少。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县农机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市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和店里支持下,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农机耕作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完成机收小麦9.5万亩,机收率占98%,还田6万亩,机械碾打3.5万亩,机耕面积11.5万亩,机耕率100%。其中深耕7万亩,机播9.8万亩,机播率100%,其中免耕施肥播种7万亩,全县农机化水平逐年提升,目前平均达到78%以上。

(二)新技术发展步伐加快,从2006年开始,我县连续七年实施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先后,建立巨家车圈、亭口、昭仁、枣元等4个示范园区,其推广保护性耕作示范田7.0022万亩。从而转变了广大群众的耕作观念,示范基地宣传带动作用明显。

(三)农机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县新成立农机合作社2个,合作社农机户45户,农机协会14个,从业人员1870人,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日益扩大。

(四)农机化培训教育不断投入,近年来,我中心采取课堂教育与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农机操作人员380人,农机技术人员120人,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30人,驾驶证30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机手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驾驶操作意识。

(五)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围绕创建“平安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下大力气提高农业机械化检验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2012年共检验拖拉机405台,职业技能鉴定30人,新增维修网点11个,办理农机互助保险175分,安全互助会员175名。

(六)农机购置补贴项目顺利实施,2012年我县争取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2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2060万元,购置补贴政策覆盖全县所有农业即其它特色产业,目前,补贴各类农机具3293台,受益户2418户。

三、存在问题

(一)农机管理部门力量薄弱,工作人员少,仅有干部职工16人,农机化服务量大面广,开展推广、培训、监理执法工作受人员、经费限制。开展不尽人意。

(二)服务网络不健全,各镇政府为配套专职或兼职农机管理员,村级更没有农机下属联络员,11个乡镇的农机管理服务站由于工作人员身分、待遇问题得不到落实,多年不发工资,老无所养,站所坍塌,机械设备老化,中枢带头作用难以发挥,导致基层无服务。

(三)专业技术人员薄弱,农机专业技术队伍,人员年龄偏大,大多都出生于六十年代,加之知识老化,专干不专,因此,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等带来一定影响。

(四)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后劲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作业人员年龄偏大,80后无人从事农机事业,加之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在承接土地流转方面启动资金短缺,群众认识还有待提高,致使农机化服务工作发展滞后。

四、对策建议

(一)稳定农机队伍,强化专业技术学习和职工队伍建设。

县级农机管理机构是国家在基层的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农机管理服务人员都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从有利于农机化事业出发,应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稳定农机队伍,因现有职工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差。给农机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现急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为农机化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培育新的服务组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特色农业不断兴起,对于农机来说,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积极尝试新机具、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并且让技术和机具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实现农机自身的效益,使农机活的了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农机服务和经营模式,培育各种专业性和综合型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形式,农机要全方位系列化的渗透到农业服务新领域开展服务。

(三)搞好体系建设规划,提高队伍素质

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目标,进一步理清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使其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健全,设施配套。农机成人教育,技术鉴定,管理组织,行政执法等系列化服务的龙头,加强乡镇基层站建设发挥中骨干作用,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大户,有计划的开展对农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更新,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农机队伍,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农机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四)优化政策环境,增加农机投入

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建设是农业关键,增加农机化投入要走以投入为导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从政策上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提供优惠条件,已达到兴机富民的有效实施。增加农机化投入,走自我积累,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之路,要坚持“以服务为主,综合经营”的方针,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创办农机产业化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结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发展农机化事业。

第16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廊坊市文联)

为深入贯彻落实当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廊坊市文联组织人员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调研成果。

市文联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拥有一块文艺阵地,即廊坊文联美术馆。市文联着重通过廊坊市文联美术馆对全市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展开了调研。

廊坊文联美术馆建成于2010年,经市委主管领导同意,纳入廊坊市文联下属机构,填补了廊坊市区没有专业美术馆的空白,成为对外展示廊坊文化形象,对内提升自身品味的重要平台,也是廊坊公共文化建设的又一亮点。美术馆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集作品展示、艺术交流、学术研讨功能于一身,其中展厅面积约为800平方米,内氛围9个展区,展线长度180米,采光、照明和安防等设施均按照专业标准配备,使美术馆具备举办各种大型美术展览的能力。

廊坊文联美术馆开馆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期间举办了80余次不同层次的展览,接待域外画家、艺术家几百人次,各界、各地的数千名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越有10万人次群众参加、观看过不同的艺术展览展示活动。可以说,在推动我市文艺事业发展商,美术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廊坊文联美术馆是由对艺术有热情的企业家投资兴建的,属于民办公助的公益性事业,开关三年来,每年需要人员薪酬、供暖、睡点、物业管理费约30万元才能维持美术馆的正常运转,收取的展览租用费用远远不能支撑。每年,市文联还要从不多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部分支持美术馆,还是杯水车薪,现在企业家的压力很大,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我们还是积极鼓励,但是这样不是也不是长久之计,民营美术馆公益性到底能走多远?这也是国内众多的民办公助艺术馆、博物馆面临的显示问题。

经过我们的调研和思考,结合外地的一些做法,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要公益和商业兼顾

坚持公益性,把非赢利的公益事业做好。美术馆利用所藏的书画作品,在平时展出、展览中进行书画交易,盘活资金和藏品,增强自身造血机能;举办艺术沙龙,为来自全国的书画

二、廊坊书法艺术馆

根据“中国书法城”创建要求,积极提请建立廊坊书法院,按照市政府领导指示精神,加强与市编办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协商,力争建立廊坊书法院。该院是市文联下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研究制定我市书法事业发展的规划;负责组织和举办书法艺术展示交流活动,负责承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的书法创作、展示、交流活动;培训书法艺术人才;指导基层文艺单位和中小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和普及工作;负责书法学术研究工作,并定期组织召开不同规模和层次的书法艺术研讨活动等。积极提请市委、市政府建立“廊坊书法艺术馆”,作为廊坊书法院的办公场所,实行馆院合一。

廊坊书法艺术馆应作为我市文化艺术的标志性建筑,既是文化艺术工作者活动、创作、研讨的场所,更是对外艺术交流和艺术展示的平台,其主要功能分为四部分:一是书法艺术展馆。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的艺术展馆,该馆的建设将参考中国美术馆的标准,具有承接国际国内大型展览的能力。主要展示全国书法名家、各地特色书法家、廊坊书法家的优秀作品。可定期举办艺术性、专业性的不同规模和层次的艺术展示活动;二是书法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陈列关于汉字书法的起源、变迁、演变、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及文物,是一部书法简史。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对市民进行书法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廊坊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亮点;三是书法创作室。这是书法家创作和学术交流的场所,包含小型学术报告厅和会议室等。可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和书法讲座,以推动廊坊书法创作;四是学术报告厅。该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容纳100人左右。

第17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摘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通过行政体系以及作为其延伸的企事业单位承担着各种公共服务的供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政府也在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向公共资源协调者的角色转变。逐渐兴起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以其专业性、志愿性、公开性、非营利性等特点,成为帮助政府承担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的适宜主体。拓展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使用途径,特别是通过契约化的形式,将公共服务外包给非营利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是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效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公共财政支出发展的国际趋势。在公共财政体系中建立对公共服务的购买制度,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服务的能力,对于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 政府购买 公共服务 非营利性组织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契约化提供模式政府提供资金、社会组织承包服务、合同关系实现特定公共服务目标的机制,其本质上是公共服务的契约化提供模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建立契约式服务提供模式,而不是建立雇佣关系,它要求作为购买方的政府和作为被购买方的社会组织之间保持独立性,社会组织独立决策、独立运作、承担责任,政府依据合同进行管理,对绩效进行独立的评估。 其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采购的一部分 政府采购包括货物、工程、服务的购买,其中的服务包括政府自身的后勤服务,更主要的部分是公共服务。政府采购以竞争、公开原则为一般性原则。非营利组织是公共服务购买的重要对象 公共服务购买的对象包括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事业单位等,其中非营利组织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类型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同于公共福利、财政拨款或对非营利组织的资助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同于公共福利,如免费医疗、免费公共交通等。

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特定的公共服务目标,而是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和发展。财政资金应该协调兼顾公共服务购买和对非营利组织资助两方面的关系。

二、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一)政府自身生产公共服务的能力局限,需要多元的社会化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角色和职能 中国正在加大力度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

三、中国政府发展公共服务购买的主要原则

(一)通过政府购买推进契约式公共服务

(二)财政资金在公共服务领域普遍建立购买机制。

(三)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要承担者,中央政府负起转移支付和规范责任。

(四)健全公开透明规范的公共服务购买流程,发展多元化购买机制

(五)建立多元专业监督机制,保障公共财政合法支出 监督管理是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六)面对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以及政府职能转型的要求,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尽快转变理念,确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在公共财政资金使用中健全公共服务购买的程序。

(七)立足地方实践,在建立契约、引入竞争、改善程序等不同层次上推进公共服务购买模式

(八)促进非营利组织发育,为其参与购买创造政策环境 非营利组织是公共服务购买的重要参与主体。非营利组织的发育,也是建立公共服务购买契约关系的基础。 促进非营利组织发育,首先需要开放的法律政策环境,使其法律地位合法化。目前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法律形态多样,有作为社会组织注册登记,也有作为企业登记,还有不具备法律地位的各种组织。现在已有部分地区和社区民间组织等领域,开始试行备案制,但这些组织大多仍然不具备正式的法律地位,在参与服务购买等方面可能受到限制。突破合法性瓶颈,规范组织行为,形成广泛的社会组织市场,是公共资金向社会进行购买的基础。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四、存在的问题

缺少对组织发展的配套支持资金。目前中国政府购买多是一时一事性的政策,缺乏对组织长远发展的考虑和资助性的组织发展资金,它容易忽略了非营利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如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税收政策优惠等政策。

五、政策建议

基于现有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建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需要创造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政策环境,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现有政策进行改进:

第一、将公共服务购买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在中国已经有明确的立法和流程的不断规范,进一步的突破是将采购法中的“服务”从行政机构接受的服务扩展到公共服务。

第二、健全公开透明规范的公共服务购买流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需要建立健全财政程序,提高采购资金预算透明度,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政府购买行为。

第三、将非营利组织明确纳入政府购买的范围。

第四、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竞争提供更加公平的政策。在转型阶段,已有财政资源支持的事业机构与完全社会运营的非营利组织在运营成本、政策倾向等方面处于不对等地位,购买服务应充分注意政府主办机构与民办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公平性,为民办非营利组织提供更公平的政策环境。

第五、在推进购买服务的同时支持社会组织能力发展。很多国家除了购买资金外,设立有资助资金,专门支持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长远的服务提供做准备。

第18篇:公共自行车系统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这一次参加社会实践和之前几次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一次和赚钱无关,而是要走上社会,考察我们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调研,着对我来说真的是第一次,我感到有些无助,没有任何头绪来参加实践。不过还好,我周围有很多的同学要和我一起参加实践,我可以和他们一起参加实践,可以一起学习了。

为了倡导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品质,市政府开始实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而从这个系统被使用后,市民和游客对它的评价不一,于是我们浙江工商大学计息学院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便一起合作,和公共自行车公司也签订了协议,进行了一次公共自行车的调研。五天的时间,我经历了酸甜苦辣,其中的苦和乐也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懂得。

实践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活动的地点进行“踩点”。从下沙赶到龙翔桥,我们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而在向龙翔桥的工作人员借了公共自行车后,我们就顶着太阳,骑着自行车赶往各个服务地点。第一站是少年宫,也是我将要负责进行活动的地方。一路上,被称为“路痴”的我努力把一些标志性建筑默默记下,为第二天的活动做着准备。到达少年宫后,和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与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得到了她们的支持和欢迎。接着就向第二站—柳浪闻莺前进,一切依旧顺利。但在去第三站—吴山广场的路上,我们碰到了小麻烦,领路的不小心转错了一个弯,把服务地点搞错了,这直接的后果是我们又打电话询问又向路人咨询,最后虽然顺利赶到了吴山广场,可是大家还是被转得晕晕的。踩完所有的点后,我们回到龙翔桥,回去的路上,我感慨道“绕了西湖大半圈”。

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天,我们早上六点半从下沙出发,开始了这一天的活动——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志愿体验活动。在到达我的志愿服务的地点——少年宫时,我们这些志愿者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然后他们耐心给我们讲解了我们要做的工作,要注意的地方以及一些技巧。工作很简单,我们要为一个个顾客解决在拿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同时为一些第一次办这租车卡的游客介绍怎么办卡,以及卡的资费问题,告诉他们怎么取车和还车,在还车后进行什么样的操作。顶着太阳,我们时不时得整理下志愿者的小红帽,帮着工作人员给自行车一次又一次的上下架,一次次得为游客介绍着租借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一天。到下午的时候,嗓子是干的,衣服被汗浸湿了,但在帮助一些游客后,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时,我是快乐的。走时,与服务站的阿姨告别时,一句“志愿者辛苦了”,让我内心充满了踏实。

经过了一天的体验活动,我们完全清楚了公共自行车系统使用方法。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向市民和游客发放关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问卷,在他们填写后汇总进行数据分析。两天的工作,让我的双脚又酸又疼,在发放问卷的时候,好想找个地方坐下,可是看看手里的问卷,我打起精神,耐心得向在服务点的借车和取车的顾客讲解我们的问卷,并希望得到他们的合作。在这两天里,我经历了这次实践最累的日子,无论是在无人公共自行车的服务点的“蹲点守候 ”,还是在四个办公共自行车卡的服务点的“逮着一个算一个”,我们都是以站立的姿势出现在行人的面前,而在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以及无视,这时,我们只能付之尴尬的一笑。两天下来,我们这些队员经常说的话就是“腿好酸,好想找个地方坐下”。最后,我们收获了差不多900份的问卷,望着这样的成果,我们感到一阵欣慰,这是大家的努力的结果。

第19篇:公共自行车系统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这一次参加社会实践和之前几次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一次和赚钱无关,而是要走上社会,考察我们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调研,着对我来说真的是第一次,我感到有些无助,没有任何头绪来参加实践。不过还好,我周围有很多的同学要和我一起参加实践,我可以和他们一起参加实践,可以一起学习了。

为了倡导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品质,市政府开始实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而从这个系统被使用后,市民和游客对它的评价不一,于是我们浙江工商大学计息学院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便一起合作,和公共自行车公司也签订了协议,进行了一次公共自行车的调研。五天的时间,我经历了酸甜苦辣,其中的苦和乐也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懂得。

实践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活动的地点进行“踩点”。从下沙赶到龙翔桥,我们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而在向龙翔桥的工作人员借了公共自行车后,我们就顶着太阳,骑着自行车赶往各个服务地点。第一站是少年宫,也是我将要负责进行活动的地方。一路上,被称为“路痴”的我努力把一些标志性建筑默默记下,为第二天的活动做着准备。到达少年宫后,和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与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得到了她们的支持和欢迎。接着就向第二站—柳浪闻莺前进,一切依旧顺利。但在去第三站—吴山广场的路上,我们碰到了小麻烦,领路的不小心转错了一个弯,把服务地点搞错了,这直接的后果是我们又打电话询问又向路人咨询,最后虽然顺利赶到了吴山广场,可是大家还是被转得晕晕的。踩完所有的点后,我们回到龙翔桥,回去的路上,我感慨道“绕了西湖大半圈”。

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天,我们早上六点半从下沙出发,开始了这一天的活动——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志愿体验活动。在到达我的志愿服务的地点——少年宫时,我们这些志愿者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然后他们耐心给我们讲解了我们要做的工作,要注意的地方以及一些技巧。工作很简单,我们要为一个个顾客解决在拿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同时为一些第一次办这租车卡的游客介绍怎么办卡,以及卡的资费问题,告诉他们怎么取车和还车,在还车后进行什么样的操作。顶着太阳,我们时不时得整理下志愿者的小红帽,帮着工作人员给自行车一次又一次的上下架,一次次得为游客介绍着租借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一天。到下午的时候,嗓子是干的,衣服被汗浸湿了,但在帮助一些游客后,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时,我是快乐的。走时,与服务站的阿姨告别时,一句“志愿者辛苦了”,让我内心充满了踏实。

经过了一天的体验活动,我们完全清楚了公共自行车系统使用方法。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向市民和游客发放关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问卷,在他们填写后汇总进行数据分析。两天的工作,让我的双脚又酸又疼,在发放问卷的时候,好想找个地方坐下,可是看看手里的问卷,我打起精神,耐心得向在服务点的借车和取车的顾客讲解我们的问卷,并希望得到他们的合作。在这两天里,我经历了这次实践最累的日子,无论是在无人公共自行车的服务点的“蹲点守候 ”,还是在四个办公共自行车卡的服务点的“逮着一个算一个”,我们都是以站立的姿势出现在行人的面前,而在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以及无视,这时,我们只能付之尴尬的一笑。两天下来,我们这些队员经常说的话就是“腿好酸,好想找个地方坐下”。最后,我们收获了差不多900份的问卷,望着这样的成果,我们感到一阵欣慰,这是大家的努力的结果。

暑期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是进行最后一次志愿服务,为这次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最后的活动地点定在了柳浪闻莺和吴山广场,在志愿服务的时候,杭州电视台对我们的志愿服务进行了摄影,并对正在进行服务的几个志愿者进行了采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志愿活动继续着,为来往的顾客做着自己能做的事。烈日依旧,但我带着微笑,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着。

经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无论是在服务站点的志愿服务还是问卷的发放,让我懂得了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其中的苦与乐。就像问卷的发放,不经历过,是不会知道其中所碰到的疲劳和委屈。而在这次实践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办理公共自行车卡以及如何借取和归还公共自行车,知道了顾客在使用公共自行车系统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些问题。总之,通过这次实践,我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坚持到底,可以笑着面对一些事,这就够了。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提高了很多,但是这不是某些单方面的,而是很多的方面的,这是需要我长时间不断的努力之后得到的成果,在不断的成长中,我有了更大的进步,这些都是曾经的我所不曾遇到的事情,我要说的是,这些都不是我要做的,我可以做的更好,实践中提高了很多,我终于可以做的更好了,我相信自己!

第20篇: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分别分为中华民族地区公共经济政策研究组(含扶贫政策组)、文化政策研究组、人口政策研究组、教育政策研究组、公共危机研究组、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署期调研的组中,文化政策研究组尚未出去,人口政策研究组主要选点为云南省,其余各组均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调研组中,其中经济政策组、公共危机政策组、公共卫生政策组与环保政策研究为共同一起调研,而教育政策研究组也是以广西为主进行调研,但其调研活动独立完成。

调研组于2006年7月19日到达南宁,从20日开始,调研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后与广西民委政策研究室、广西自治区区政府政策研究室、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进行座谈,收集相关课题相关资料;第二阶段,根据总体调研情况并按课题组研究的需要分别到厅局进行调研,其中经济政策组先后到了区经委、发改委、区扶贫办进行访谈调研;公共危机研究组到了公共预警中心;环境政策研究组到环保局;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到卫生局等单位进一步归口调研;第三阶段,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后,再选择政策点进一步调研。各组研究情况具体如下:

一、经济政策研究组

经济政策研究组的调研活动主要包括:以广西民族自治区作为民族公共政策(经济政策)为调研对象,从经济政策制订程序,经济政策执行过程,经济政策执行效益,经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及社会群体对政策的认知程度研究内容的角度,选取了政府经济政策研究部门,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的执行部门作为调研重点;并选取了对经济政策运作较好的典型企业-平果铝作为政策受惠对象进行调研活动。

(一)收集各地政策性文件、历史年鉴,总结,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标准等材料;各地经济政策实施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等。具体有:百色工业发展规划;百色投资优惠政策;曹伯纯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广西百色市 1 工业立市;广西民族团结情况汇报(龙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等

(二)谈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简要介绍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贯彻,制定,实施经济政策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对策。

2、经济政策直接惠及者的访谈内容:简要情况介绍(企业规模、企业效益等)、对某项经济政策的认知,评价以及建议。

3、政策间接惠及者主要访谈内容:了解当地群众对某项政策了解或企业对当地经济或其它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对某项经济政策的认知,评价以及建议。

(三)经济政策制订、执行、评价基本内容

1、经济政策制订过程:

(1)由各级政策研究室(区委,市委,县党委办公室)牵头,联合各部门(发改委,财政厅,经委,民主党派等),进行某项政策制定前的调查研究,然后通过对各部门,领导,基层干部的访谈,来反复论证。

(2)对于一些具有较宽社会层面的政策,举行各级听证会(区,市,县),深入调查,咨询论证,充分征求意见,不断完善政策决策规则。

(3)当收集的意见非常充分后,再政策研究室不断修改完善,汇总再上交政府办公室。

(4)最后由党委办公室研究研究,以决定,规定或意见等条文签发。

2、经济政策执行过程:

经济政策贯彻执行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首先是理解,学习出台政策

通过主管部门开会,党校举办学习培训班,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各政策的实施规则等方式来加大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一般是由组织部组织,而党校或相应部门执行。

(2)第二步是跟踪和督察

由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来主持,进行调查,总结,典型示范等方式,来修改和微调政策。

(3)在全面推行某项政策之前,都有试点来运作。

3、经济政策执行效果

2 (1)取得的成效:兴办富农政策、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大会战(基础设施建设)、民贸,民品政策

(2)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即各部门利益条款分割,使得各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其他部门利益的协调力度很弱,如国务院号召其他部门去协助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的扶持政策,涉及到水,电,交通等相关部门,由于没有得到相应有力的支持,而执行不好。

第二、有些政策缺乏有效性,如免税政策中,免得是地方税,中央的税没有任何优惠,这样挫败地方政府对政策贯彻实施的积极性。贷款政策没有很好的惠及民营企业。

第三、相关政策,而且通过制定,培训等方式,对政策有相应的认识,但缺乏执行力,对执行过程了解很少。

第四、政策的执行约束机制不完善,当需用法律来解决某些政策问题,也就表明公共政策原有的地位和效益缺失了。

第五、政策评估很少涉及,最多也只是领导直接做出评估,没有其他相关主体来实施政策评估。

主要原因是评估资料和经费的缺乏,政策评估缺乏影响力,评估的结论往往不被有关部门所重视,政策执行者与评估者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大,政策运行的各有关人员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阻挠或反对政策评价的进行等。

二、扶贫经济政策研究组

中国扶贫政策从八十年代开始,经1994年提出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从2001年开始,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国家扶贫的基本政策是: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双重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采用区域瞄准方式和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通过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及《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兴边富农十一五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实施将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民族地区扶贫经济政策的署期调研活动主要分为两个地方进行,一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扶贫政策实施状况调查,一是以湖南省慈利县民族乡实地调查进行,通过本次实地调研活动,增强了对扶贫经济政策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一些情况的了解。

第一部分:广西扶贫政策实施情况调研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全区设14个地级市,110个县。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彝、水、京、仡佬等11个,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4925万,少数民族人口38%。扶贫政策研究组先后走访了广西民委、区政府扶贫办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了以下调研的基本内容:

(一)广西整体扶贫的状况

广西从2001年开始,根据国家扶贫纲要的要求确立了以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06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农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以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为基础,以扶贫项目为载体,以县为基本责任单位,以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全面开、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1、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贫困人逐年下降。28年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76元增加到2005年的1782元。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58元增加到2005年的1558元。全区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150万人下降到2005年底的86万人。

2、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区贫困村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道路4.12万公里。在贫困村建沼气池76万座。解决了27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

3、优势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增强。全区通过各种途径投入各种扶贫资金30亿元,扶持贫困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扶贫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到户贷款推动,有力地促进了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全区新建、续建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力的水果、经济作物、桑蚕、药材、香料等一批生产基耷,实施科技扶贫项目360个,培植了68个广西或国家龙头企业。

4、异地安置人口达23多万人。按照“一本”(户口本)、“两证”(土地承 4 包证、房屋证)、“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四有”(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看病地方、上学地方和管理机构)的要求,对安置场点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

5、外资扶贫跃上新台阶。五年来,从国外引入2.363亿元用于扶贫。

(二)广西扶贫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1、扶贫参与机构与资金多元化:国家财政资金扶贫、国家民委专项资金、外资扶贫资金、民间资金等多种资金。

2、扶贫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单项式扶贫向整村推进扶贫方式转变;由只注重单项开发到注重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方式转变;由财政扶贫向小额信贷再向项目多重产权综合扶贫转变。

3、广西扶贫政策的实施与整个广西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将广西扶贫政策与广西十

五、十一五规划发展有机形成一个整体。如“十五”期间所实施的“边境基础设施大会战”与“兴边富农”政策相配套、“东、巴、风”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在促进广西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本次广西调研的不足

本次调调研活动尚未实施入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是二手资料。

第二部分:湖南省慈利县民族乡扶贫调研情况

一、湖南省慈利县概况: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游,直属张家界市。属于武陵山脉东部余脉向洞庭湖冲击平原过渡的农林牧综合农业区,总人口67万,有7个民族乡。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的两个主题是整村推进扶贫和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所以此次考察选择了高峰民族乡,许家坊民族乡,甘堰民族乡等三个民族乡,通过调查问卷和同村干部座谈等方法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教育普及情况做了一定的调查研究。

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之上,就慈利县的农村电气化、水电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调查。

三、民族地区人口政策研究组调研情况

8月4号至14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课题组人口政策分组申喜连、杨灿、王远三人对云南的多个地区的多个少数民族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实施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方向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云南民委、云南省人口与生育委员会、并专程对达达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人口政策进行了调研。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云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之后,有了重大的职责调整,具体是:继续承担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加强对全省人口规模、趋势、素质、结构、迁移等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综合性、前瞻性研究,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增加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负责与计划生育相关的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优生优育、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职责。

云南省人口与计生委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方面取得的成绩、经验以及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了解到云南省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一二三”,其中比较特殊的是“三孩”政策,针对以下两种情况的少数民族农业人口:(1)夫妻双方都是居住在边境村民委员会辖区内的少数民族;(2)夫妻双方或者一方是独龙族等7个人口特少民族的。进一步了解了“奖优免补”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十一五期间,省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重点将是在政策稳定的基础上谋求过渡,并关注艾滋病问题、出生缺陷干预、关爱女孩等重点。(3)云南省从2000年起,率先创新并实行了“奖优免补”的对生育独生子女的农业家庭的鼓励措施,在全省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的范例。

3、在教育方面,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对小学实行“三免费”,现在正进行对于高中的教育政策改革,在双语教育方面也有很大成绩。省民委配合人口与计生委,将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编译为民族文字、招贴画等,作好宣传与沟通工作。

4、地方调研活动情况:

(1)到迪庆藏族自治州了解到关于重男轻女、多生超生问题在少数民族(主要是傣族,占全州人口的33%)中不普遍,反而汉族较之严重。此外,就老龄化

6 问题、外出务工人口问题、贩卖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及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并对迪庆州哈马谷村进行访谈并作问卷调查;还到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统战部和丽江市计生委作了访谈调研。

(2)大理州调研。大理州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计生工作排名第一位,2005年末,全州总人口342.9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白族人口占三分之一,人口出生率为12.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5‰。大理的人口计生工作中突出的成就和创新试点有:第一,大理州不向所辖市县下达结扎指标,实行自愿,联合国和国家计生委在大理州祥云县进行育龄妇女自愿选择避孕方式的试点;第二,合同管理:在生育一孩的农村育龄夫妇中签订《生育间隔合同》,为农村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父母签订《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合同》,在生育二孩的育龄夫妇中签订《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合同》,在外出已婚育龄妇女中签订《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在流入人口中签订《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由房屋出租户、用工者与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协助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家庭通过计生宣传员与人口计生部门签订合同,提交押金交由银行,合同期根据妇女育龄、生育情况决定,合同期满返还押金,而政府则做好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知情权、避孕节育的知情选择权、生殖健康、医疗保障等优质服务的工作。

四、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组调研情况:

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在了解广西基本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到:自治区移民局听取贾晔处长关于库区移民的问题。到自治区卫生厅谢平处长了解广西农村医疗合作情况。到自治区社会保障厅听取袁处长关于自治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中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课题组

2006年8月

公共管理调研报告
《公共管理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