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10 08:35:44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调研报告

创新思路 完善机制

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

——关于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有效巩固和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是当前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政府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用于新增项目建设,对存量基础设施的维护投入严重不足,多数设施处于低效甚至无效运营状态,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瓶颈。本文拟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情况作一分析,并就如何提升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一、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积极探索

近几年,我市通过实施“小五化”、“城乡一体化行动”和整市整治工程,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农村道路、农村饮用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绿色村庄等工程实施后,许多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如此面广量大的农村基础设施主要由村级组织运营和管理,容易出现管理维护不到位、后续资金缺乏、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今年7月,我市制订出台了《义乌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通过半年的试行,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1、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将环境卫生管理、绿化养护以及路灯照明、饮用水供水设施、道路、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明确了各单位的职责。市农办综合协调全市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工作;创建办、林业局、农业局、供电局等业务职能部门负责各自专业管理项目的指导、检查和服务工作;各镇街、行政村负责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实施工作。职能部门、镇(街道)、村、户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形成了四级联动、互为依托的工作网络。

2、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根据义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日常运营管理情况,确立了“市财政补助、镇(街道)配套、村户自筹”等三位一体的资金筹集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各镇街根据各自实际,给予50%-80%配套资金,最高镇街达到1:1配套,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顺利运行。我市还积极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的收费模式,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引导农民特别是村内企业(工厂)缴纳垃圾清运处臵费,如大陈镇有11个村的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工作统一由镇环卫所实施,村民每人每年向镇环卫所缴纳10元卫生费,有效地弥补了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管理资金的缺口。

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着眼强化对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出台《义乌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考核细则》,构建部门对镇街和镇街对村的两级考核体系。明确每年年中、年末由市农办牵头,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整体情况进行考核,其结果与市财政“以奖代补”资金额度挂勾,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各镇街也制订了对行政村相应的考核办法,其配套补助资金额度与考核结果挂勾,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规范运行,进一步推动工作责任的落实。

(二)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逐渐趋于多元化。经过各镇街的积极探索,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形成了以下三种模式:

1、镇街统一管护。成立公共事业管理所,对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协调和服务,打破行政村界限,对几个村庄实行捆绑管理。如大陈镇将镇区和11个村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污水管道维护全部交由镇环卫所进行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改变各管理项目的分割状态,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基础设施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但因公共事业管理所受政府直接领导,行政色彩较浓,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2、政府购买服务。以服务承包合同的方式,将某项专业技术服务委托给专业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如义亭镇对部分村庄的绿化养护项目实施集体捆绑发包,由专门绿化公司承包管理。这种模式的主要好处是可以利用私营部门的专门技能从事技术性工作,并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但由于市场化运作的成本相对较高,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区域实施。

3、村自行管护。在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由各行政村自行组织日常性维护,实行基础设施项目捆绑管理。如赤岸镇将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管理整合在一起,在适当提高工资标准的前提下,要求保洁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兼顾绿化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这种模式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但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当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对维护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许多设施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建设时一哄而上,建好后却无人管理。而且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许多镇街干部、村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缺乏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另一方面,农村群众普遍认为基础设施管理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理应由政府“买单”,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更有一些群众不爱护周边环境,不爱惜公共设施,垃圾乱扔、杂物乱堆、随手折枝、破坏公物等情况时有发生。

(二)维护管理资金缺口较大。目前,我市虽设臵了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各镇街亦加强了配套,但从目前情况看,仍存在较大缺口。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绿化养护和路灯照明维护每人每年2元、4元的补助额度偏低,不能满足日常管理需要。另一方面,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收费机制尚未建立。受农民思想观念、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等因素影响,我市仅大陈镇初步实行了卫生保洁的收费措施,并未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整体效用尚不明显。

(三)市场培育尚不成熟。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其公益性决定了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臵。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需要培育充足的市场主体,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受益方的区域性、有限性和使用上的低效性以及较弱的可经营性,导致私人参与意愿不高,市场培育难度较大。从我市目前情况看,市场化运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优质的专业人才和专业化公司都十分缺乏,不少公司尚处于“一个办公室、一张桌子、一个电话”的阶段,离真正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差之甚远。

(四)各职能部门和镇街的指导监督力度不够。《办法》出台后,农村基础设施宏观管理体制虽已基本确立,但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各部门、镇街还没有转变思想观念,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仍不够重视,统筹牵头工作不到位,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在具体工作中存在重检查、轻指导,重年度考核、轻日常监督的现象。

三、提升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我市农村地域广,村庄分散,外来人口多,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任务重,难度大。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探索完善基础设施运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水平。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管并重的意识。一方面,强化全市一盘棋的理念,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视野,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政策保障、资金倾斜力度,加强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考核工作,确保维护管理工作规范运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民主人翁作用,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村民自觉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树立“共建、共有、共享”的观念,形成公共设施大家保护、人人有责的氛围。要把讲卫生、讲文明、爱护环境、爱护公物等内容纳入村民公约,作为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使每位村民都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不随便践踏草地。要充分发挥村里的党员、干部、老年协会的作用,建立党员干部责任区块,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拓宽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经费筹措渠道。一是加大对重点村、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的项目分配上,重点提高绿化养护、路灯照明维护等项目的补助标准;在资金分配上,重点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倾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二是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公共项目收费政策。对于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准项目,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适当向农民特别是村内企业(工厂)收取一定的保洁费、垃圾清运处臵费及排污费,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

(三)加快创新试点,探索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由于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情况有所不同,各类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探索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积极鼓励、引导条件成熟的镇街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新管理模式,对试点运行良好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通过组织举行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先进经验。根据农村基础设施自身的特殊性,结合义乌实际,建议分地域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考虑实行镇街统一管护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行镇街统一管护的,以环卫所为母体,成立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所,负责辖区内村庄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污水处理、路灯、饮用水、道路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引进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管护公司,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等,明确村与公司的权利义务,并充分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偏远村,可以实行村自行管护的模式,即将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管理整合在一起,由保洁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兼顾绿化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镇街养护所则定期对有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以降低管理成本。

(四)加强监督指导,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从无到有、从单一管理模式到多种模式并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基础设施涉及巨大的社会公共利益,不论是由镇街或村统一管理,还是实行市场化运作,都必须接受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建议根据不同运作模式,突出考核重点:对实行镇街统一管护和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区域,重点考核公共事业管理所和专业管理公司,使其进一步转变观念,主动履行好农村基础设施维护保养的责任和义务;对实行村自行管护模式的区域,重点强化对相应分管领导、联村干部及工作人员的考核,充分发挥一线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将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相关政策执行到位。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每个部门都要制订专业维护管理办法、工作标准、技术规范等操作手册,及时发放到每一个村,定期派遣专业人士对管理维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一线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效益。另外,各级政府还应做好专业化管理公司的扶持和培育工作,采用财政补助、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等方式,扩大农村基础设施运营产业的市场规模,为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专业化、市场化、社区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推荐第2篇: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市也为加快推进全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了如“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等一系列的文件。根据文件精神要求,现我局承担着我市张店、淄川、博山、**、周村及高新区的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任务。

2007 年 1 月至 3 月,我们利用 3 个月的时间对管辖范围内

的 34 个乡镇和 1243 个村庄的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除张店区、高新区两个区对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有所涉及外,其余区的乡镇几乎没有。而乡镇的基础设施诸如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严重匮乏,从而造成农村的居住环境较差,严重的影响自己的生活; 特别是道路交通问题,虽然实行了“村村通工程”,但在许多村庄尚不见有大的行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仍以土路交通为主,一遇到下雨天或下雪天,满路泥泞。由于路况较差,农民运输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十分不便,造成不少损失, 阻碍商品流通; 有的道路过于狭窄,很难通车,当有两辆车相向行驶时,不毁坏庄稼,就会造成事故, 成了农民致富的 “ 瓶颈 ” 。由于 交通十分不便利,极大的束缚了农村的发展,即使在已建成的农村公路中,有的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由于无后期养护,道路质量差,毁坏较为严重,造成的 “ 瓶颈路 ”、“ 断头路 ” 较多,通达水平较差。而大部分公路技术等级较低,路基松软,抗灾能力较弱,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行车非常不便,也容易对车造成损害。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关键在于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而要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配套完整齐全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

分析造成乡 村基础设施投资 专项规划覆盖率低,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差的原因, 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融资方式的选择,因为投融资方式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还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 长期以来,二元财政供给体制等原因,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以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严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财政资金正在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过去,在“二元化”发展模式和体制下,形成了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基础设施供给体制和基本制度。这种供给制度主要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农村所需的基础设施政府提供较少,许多方面主要由农村基层负责提供,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落在了村委会的头上,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向农民收取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的方式筹措,成本支出主要由农户或由属于村民共同所有的集体企业承担。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资本,但比重过小,不具有普遍性。这缘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报酬率低等特点,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民间资本不愿意将资金投向盈利少或无盈利可能且风险性较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在缺乏成熟的项目法人运行机制的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 我国现阶段小城镇建设正在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而且随着其快速发展这种表现将更加明显。

研究近年来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可以得到很多建设项目因缺乏资金而停滞的例子,如路况交通改善、城镇排水系统优化等关系民生的项目被搁置。一方面从小城镇自身来说,其与大中城市相比缺少吸引资金的优势;另一方面从当地管理结构来说,吃紧的财政收入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是极其有限的。 由于资金投入的匮乏,导致编制乡村各专项规划的资金更是不足,从而更加无法指导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趋于有计划、可持续性的科学建设。现在很多的地方的电网、变电站等设施的建设主观性、随意性大,不科学的布线方式造成了土地使用的浪费,以至于对村庄下一步的发展造成制约。

建设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们认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抓紧抓实。

(一) 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 “ 先行资本 ” ,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 “ 基础工程 ” 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 长效工程 ” 来抓,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务求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 要尽量争取市有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提

高补贴 加大对小城镇的投资力度。 尽快建立有效的小城镇融资机制,使其资金的来源充裕、稳定、多样化以满足其建设需要。在 制度保障上,推进二元基础设施基本供给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必须首先加快推进城乡分割的“二元”宏观体制及基础设施供给基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一是按照基础设施的类别、层次,科学合理地划分市场与政府在提

供基础设施方面的职能边界、职责和义务范围,财政要坚决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或者财政不再进入竞争性领域。二是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城乡统一筹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的新型现代基础设施供给制度。三是通过制度安排,优化投资结构,突出重点。把资金主要投向市场不能解决或农民千家万户难以解决的属于公共利益、公共需要的事情和问题。

(三)集中力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对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具有导向性作用。鉴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实际,当前,有必要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并制定量力而行、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

(四)突出抓好重点设施建设。由于资金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尽管这些基础设施都是短缺的,并且短缺程度都比较大,对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诸如水、电、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推荐第3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巍办通〔2009〕10号)文要求,我局

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08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2008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2008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8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交通方面。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5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0.36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1.8%,四级公路587公里占31.45%,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6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4座,小

(二)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3.6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7平方公里。全县可控水量达1.07亿立方米(其中工程蓄水644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54.9%。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0件,共解决全县11.15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稳产农田25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小型拖拉机31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02台工,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02万瓦特,机械耕耙面积达7.1万亩。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和35kv变电站4座,第

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项目后,新建35kv线路12.5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22公里、400/220v线路1316公里,更换(新装)高耗能配电变压器476台,改造户表56237户,实现了全县所有自然村通电。建成节能灶58452户,沼气池10546口,太阳能12700平方米,微型水力发电机3500瓦。

4、林业方面。完成退耕还林1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 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9万亩;实施天保工程管护森林215.9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7万亩(其中华山松18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44.5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7%。全县共有6个国有林场和10个乡镇林业站,54个天保站点,建成林木种苗基地2个,成立森林防火队2个。

5、畜牧方面。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网络上建成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9个,乡镇服务站所场16个;牛冻精改良服务网络上建成冻精改良站点45个;动物防疫体系上建成县级兽医防治站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点14个;改造和新建标准卫生牛厩10.1万平方米,羊舍2.5万平方米,猪舍3924平方米,禽舍7260平方米;饲草料加工贮备设施配套农户铡草机239台,建青贮氨化窖3.33万立方米;建成牲畜交易市场17个,交易棚600平方米。

6、信息化方面。建成450兆基站4个,建成移动基站、联通基站70座,架设光缆770公里,固定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8.4部,移动电话用户达6.8万户,互联网用户3076户,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5%和96.1%。

7、教育方面。建成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83所,教学点216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68个),幼儿园66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园64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全县校舍建筑中还有危房面积71614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28℅,其中中学c级危房425平方米,d级危房21617平方米,小学c级危房100平方米,d级危房49472平方米。

8、

卫生方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的整体搬迁工程,完成青华、五印、紫金、庙街、巍宝山、牛街、大仓7个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完成县疾控中心检验大楼、县血防站、保健院业务楼建设项目;完成75个村级卫生室改造建设项目。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网底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9、文体方面。实施“两馆一站”项目工程后,建

成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建成南诏、巍宝山、大仓、永建、牛街、庙街、五印、紫金8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农民体育活动场地309个;完成县体育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

二、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乡村公路等级差。虽然我县的公路通达率很高,但存在公路等级低,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一是我县水利工程大部分是

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主体工程设计标准低,病险水库较多,现有的大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抗灾减灾能力低。二是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低,特别是山区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因水利设施滞后,我县的稳产农田不多,农业旱涝保收不稳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经济增收困难。四是全县还有近1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

3、能源建设工作任务艰巨。一是我县电力骨架网布局不理想,5个110kv、35kv变电站主要集中在县城东部,西部山区无高压输电线路和35kv变电站。二是

一、二期农网改造时由于投资限制,规划设计不完善,加之全县还有近2万多农户未进行农网改造,甚至还有少部分“无电人口”存在,供电需求矛盾非常突出。三是现在实施的沼气池建设项目因补助资金少,农户自筹能力弱的因素,致使建设进度慢,全县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上难度比较大。四是我县目前所计划的水电站和风电站建设因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前期工作进度缓慢。

4、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文体上:一是全县还有6个乡镇文化站需要进一步新建和完善;二是农村文化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少,很多村没有图书室、文化室等;三是全县81个村委会中仅有24个村委会有体育活动场地34块,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教育上:一是中小学现有校舍建筑中危房面积还占总面积的28℅,“危改”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二是学生和教师的住房使用面积远远满足不了目前需求,现有的大部分已是危房;三是随着一些小学分校点的撤并,许多学生集中到村中心校,中心校的教室和宿舍满足不了撤并后的需要。卫生计生上:一是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因建筑面积小不达标,并有部分危房需要改造;二是县计生服务站搬迁新建难度大,且9个乡镇计生服务所有7个需要改扩建,2个需要新建;三是90%以上的农村卫生计生机构缺乏基本医疗设备,难以开展好服务工作。

5、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是农业服务站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村级条件更差,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发展需要;二是还有部分自然村没有通广播电视,致使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存在盲区;三是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村通讯设施入户率和网络化程度极低,对市场了解和信息的掌握不及时;四是多数农村村庄无消防基础设施,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村庄生活环境差;五是好多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难于发挥其效益。

6、农村项目规划缺乏前瞻性,前期工作严重滞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是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规划时往往只考虑到目前的状况,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发展需要,与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在项目前期工作上,虽然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高质量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前期工作的项目不多,未形成项目的良性滚动递补格局,特别是国家扩大内须,加大投资力度以来,由于我县多数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项目的争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

7、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近几年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但对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发展需要。二是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州和县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国家补助的资金外,省、州配套资金少,县财政无力配套,形成投入结构上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

8、项目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林地目前都已承包到户,在农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占用土地和林地的协调难度大;二是由于上级专款下达滞后,延误了项目建设施工的黄金期,致使工程质量难保障和建设资金的增加;三是我县山区面积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又点多面广,原材料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四是我县农村人口多且文化素质偏低,对项目的实施认识浅,支持力度弱。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加大了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实施难度,甚至使一些工程不能顺利实施或无法实施。

三、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遇,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切实改变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县县乡公路油路化,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或弹石路,所有自然村通公路并实现弹石化;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争取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三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努力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等清洁能源,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积极争取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尽早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认真开展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前期工作,促使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四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血吸虫病区及水污染严重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非血防区群众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全县的人畜饮水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解决农业服务站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确保技术服务的顺利开展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六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争取新一轮的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所建设,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七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抓好移动基站、电信基站建设工程和电信网络光缆建设项目,做好乡镇综合信息传输网建设工程及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切实为三农服务劣实施基础。八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

四、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2009年是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县争取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关键之年。为尽快改变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的重要性,做好项目的论证、申报和争取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完善项目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1、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一是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县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要结合国家政策,从适应未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需要出发,在充分研究我县目前的基础条件上,科学提出我县短期、中长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二是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各涉农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行业专项规划是在调查研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政策和发展需要,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出发而科学编制的,其主要作用是科学指导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县总体规划科学编制的依据。涉农部门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并按规划的内容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因地制宜,切实做好村镇的发展规划。各乡镇在制定村镇建设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实际,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有重点、有特色,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范围内小集镇布局、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布局,有计划地控制自然村的发展,引导自然村人口向小集镇聚集,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留出空间。

2、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规划、编制可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土地(林地)审批、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开展的好坏和所做材料的深度是影响项目审批和实施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向上争取国家和省、州对项目建设的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的大小。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培养专业的人员来做此项工作。一是要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加强项目的收集、整理,完善各行业的项目储备库。二是要围绕国家投资方向、产业政策和市场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时对项目进行筛选,做到滚动储备。三是对已经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想方设法向上争取和自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切实开展好项目前期工作,为争取建设资金打实基础。四是根据我县的优势和特点,包装、策划一批竞争力强且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去招商引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中央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出台十项政策措施来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我们要抓住这个良好机遇,坚持“建设靠项目,吃饭靠财政”的思路,踏踏实实搞好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发挥项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因此,各部门在项目争取工作上一定要主体明确,突出重点,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领域,抓紧争取并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投资见效快的重大项目。一是要认真研究上级投资政策,筛选一批体现我县特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竞争实力、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上报,力争进入中央、省州的项目库和发展规划盘子。二是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沟通,积极捕捉项目动态信息,切实转变工作观念,树立起“争、跑、要”的思想,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上下联动,加大对中央、省州投资项目的争取力度。三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好部门优势,多部门联合,主动与中央、省、州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了解信息,共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发展良策,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四是要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全民招商的社会氛围,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战略,做好涉农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4、切实做好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一是各部门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相关职能部门要坚决执行各项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投资成本;项目实施单位要抓紧组织实施,认真管理,确保进度和质量;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大对项目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二是建立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发改、经济、城建、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对项目立项报批、规划选址、征地拆迁、招投标等工作环节,要采取统一协调,特事特办的原则,限期完成各项审批手续。对于计划新开工的项目,发改局、经济局要全力做好前期协调工作,城建、国土等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做好引导和配合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全面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在工程项目的立项、报批、设计、预算、招标、施工、验收、审计等环节,均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杜绝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四是加强协调配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项目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设中需要各部门、各乡镇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各部门、各乡镇一定要站在识大体、顾大局、讲政治的高度搞好服务。五是继续坚持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实施责任机制,将领导包抓建设项目拿入目标责任考核,强化分工负责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好项目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

5、提高金融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扶持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引导企业和农户积极建设一些与其自身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设施。二是为了降低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鼓励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目前农村经济薄弱,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完善信贷担保机制,抓住当前政策性贷款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机遇,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作为贷款担保资金,确保银行贷款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从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三是为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和财政贴息的政策,配合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对项目建设贷款贴息的争取力度,鼓励农业企业贷款建设与其生产经营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6、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由于我县县级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而国家、省、州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又满足不了建设需要,因此,要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是在努力争取上级财政对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国家、集体、农民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多渠道农业投资体系,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很多,由于目前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不多,许多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让农民集资修建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积极投入和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支农资金的安排是分部门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造成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力量分散,不利于统一和协调,形不成合力。因此,根据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涉农部门在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整盘考虑,充分做好项目争取的前期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防止项目投资过于分散,不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7、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县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所以,政府要在政策上积极做好引导。一是各乡镇在制订村镇发展规划时,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搞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引导建设好“一事一议”制度,坚持群众自主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通过“一事一议”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推荐第4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共xx县委办公室 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巍办通〔20xx〕10号)文要求,我局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xx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20xx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20xx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20xx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交通方面。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5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0.36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1.8%,四级公路587公里占31.45%,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6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4座,小

(二)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3.6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7平方公里。全县可控水量达1.07亿立方米(其中工程蓄水644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54.9%。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0件,共解决全县11.15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稳产农田25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小型拖拉机31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02台工,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02万瓦特,机械耕耙面积达7.1万亩。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和35kv变电站4座,第

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项目后,新建35kv线路12.5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22公里、400/220v线路1316公里,更换(新装)高耗能配电变压器476台,改造户表56237户,实现了全县所有自然村通电。建成节能灶58452户,沼气池10546口,太阳能12700平方米,微型水力发电机3500瓦。

4、林业方面。完成退耕还林1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 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9万亩;实施天保工程管护森林215.9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7万亩(其中华山松18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44.5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7%。全县共有6个国有林场和10个乡镇林业站,54个天保站点,建成林木种苗基地2个,成立森林防火队2个。

5、畜牧方面。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网络上建成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9个,乡镇服务站所场16个;牛冻精改良服务网络上建成冻精改良站点45个;动物防疫体系上建成县级兽医防治站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点14个;改造和新建标准卫生牛厩10.1万平方米,羊舍2.5万平方米,猪舍3924平方米,禽舍7260平方米;饲草料加工贮备设施配套农户铡草机239台,建青贮氨化窖3.33万立方米;建成牲畜交易市场17个,交易棚600平方米。

6、信息化方面。建成450兆基站4个,建成移动基站、联通基站70座,架设光缆770公里,固定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8.4部,移动电话用户达6.8万户,互联网用户3076户,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5%和96.1%。

7、教育方面。建成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83所,教学点216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68个),幼儿园66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园64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全县校舍建筑中还有危房面积71614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28℅,其中中学c级危房425平方米,d级危房21617平方米,小学c级危房100平方米,d级危房49472平方米。

8、卫生方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的整体搬迁工程,完成青华、五印、紫金、庙街、巍宝山、牛街、大仓7个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完成县疾控中心检验大楼、县血防站、保健院业务楼建设项目;完成75个村级卫生室改造建设项目。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网底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9、文体方面。实施“两馆一站”项目工程后,建成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建成南诏、巍宝山、大仓、永建、牛街、庙街、五印、紫金8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农民体育活动场地309个;完成县体育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

二、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乡村公路等级差。虽然我县的公路通达率很高,但存在公路等级低,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一是我县水利工程大部分是

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主体工程设计标准低,病险水库较多,现有的大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抗灾减灾能力低。二是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低,特别是山区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因水利设施滞后,我县的稳产农田不多,农业旱涝保收不稳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经济增收困难。四是全县还有近1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

3、能源建设工作任务艰巨。一是我县电力骨架网布局不理想,5个110kv、35kv变电站主要集中在县城东部,西部山区无高压输电线路和35kv变电站。二是

一、二期农网改造时由于投资限制,规划设计不完善,加之全县还有近2万多农户未进行农网改造,甚至还有少部分“无电人口”存在,供电需求矛盾非常突出。三是现在实施的沼气池建设项目因补助资金少,农户自筹能力弱的因素,致使建设进度慢,全县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上难度比较大。四是我县目前所计划的水电站和风电站建设因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前期工作进度缓慢。

4、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文体上:一是全县还有6个乡镇文化站需要进一步新建和完善;二是农村文化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少,很多村没有图书室、文化室等;三是全县81个村委会中仅有24个村委会有体育活动场地34块,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教育上:一是中小学现有校舍建筑中危房面积还占总面积的28℅,“危改”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二是学生和教师的住房使用面积远远满足不了目前需求,现有的大部分已是危房;三是随着一些小学分校点的撤并,许多学生集中到村中心校,中心校的教室和宿舍满足不了撤并后的需要。卫生计生上:一是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因建筑面积小不达标,并有部分危房需要改造;二是县计生服务站搬迁新建难度大,且9个乡镇计生服务所有7个需要改扩建,2个需要新建;三是90%以上的农村卫生计生机构缺乏基本医疗设备,难以开展好服务工作。

5、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是农业服务站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村级条件更差,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发展需要;二是还有部分自然村没有通广播电视,致使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存在盲区;三是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村通讯设施入户率和网络化程度极低,对市场了解和信息的掌握不及时;四是多数农村村庄无消防基础设施,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村庄生活环境差;五是好多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难于发挥其效益。

6、农村项目规划缺乏前瞻性,前期工作严重滞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是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规划时往往只考虑到目前的状况,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发展需要,与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在项目前期工作上,虽然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高质量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前期工作的项目不多,未形成项目的良性滚动递补格局,特别是国家扩大内须,加大投资力度以来,由于我县多数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项目的争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

7、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近几年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但对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发展需要。二是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州和县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国家补助的资金外,省、州配套资金少,县财政无力配套,形成投入结构上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

8、项目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林地目前都已承包到户,在农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占用土地和林地的协调难度大;二是由于上级专款下达滞后,延误了项目建设施工的黄金期,致使工程质量难保障和建设资金的增加;三是我县山区面积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又点多面广,原材料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四是我县农村人口多且文化素质偏低,对项目的实施认识浅,支持力度弱。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加大了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实施难度,甚至使一些工程不能顺利实施或无法实施。

三、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遇,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切实改变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县县乡公路油路化,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或弹石路,所有自然村通公路并实现弹石化;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争取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三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努力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等清洁能源,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积极争取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尽早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认真开展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前期工作,促使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四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血吸虫病区及水污染严重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非血防区群众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全县的人畜饮水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解决农业服务站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确保技术服务的顺利开展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六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争取新一轮的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所建设,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七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抓好移动基站、电信基站建设工程和电信网络光缆建设项目,做好乡镇综合信息传输网建设工程及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切实为三农服务劣实施基础。八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

推荐第5篇:关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调查情况介绍

在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其中,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状况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我们利用最近几个星期的时间,主要选取了兴街的几个主要村子和农民个体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1.调查时间:2014年11月1号至2014年12月4号。2.调查地点:西畴县兴街镇。 3.调查人:李 ,王 ,史 ,顾 ,丁

4.调查方式:采访调查,我对自己所在的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包括文化设施的建设状况和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情况。 首先,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各村都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体育场及体育器材、阅报栏、老年活动室等能够满足村民基本的文化活动需求的设施,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以及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等。

其次,在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方面,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举办了很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政府送电影下乡、政府送戏(乡村文艺汇演)、政府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村民农业技能培训等。村民自己也积极举办并参加如节日庆祝活动(春节联欢、庙会等)、农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活动以及体育健身活动或农技表演等竞技类活动。并且各村都组织有各自的文艺队伍,并且会定期与邻村有一定的交流演出,但频率较小。

一、村民个体的修养与素质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渴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塑造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身心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积极参加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身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些旧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大行其道、蛊惑人心了。同时,农民参与各种比赛、文艺活动的意识有所增强,其文化生活内容也日益丰富。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程度与其收入情况密切相关。只有家庭物质生活富裕了,他们才会考虑如外出旅游、增添家中文化设施等相应的文化消费。调查中他们亦表示,如果家庭收入减少,会最先缩减文化娱乐消费。可见,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有紧密联系的,只有使农民群众的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政府重视程度、政策贯彻执行情况

政府是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因此政府响应号召、积极参与的程度对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调查中发现,政府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农村经济的建设上了,对农村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兴街镇的甘塘子村和戈木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经费大概只占该村总的年度财政支出比例的5%--10%,只有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兴街村其比例能够达到10%--30%。此外,甘塘子村和戈木村每年对农民进行文化或者技术培训的次数在 5次以内,而兴街村则在12次以上。 当地政府对中央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响应,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执行力度与活动的丰富度都不尽人意,设施设备的购置也差强人意。政府鼓励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等文化团体方式是都是给予资金上或技术上的支持,但是在具体的组织管理方面,所做不够到位。可见,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密切相关的。

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够齐全 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 虽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不容乐观。

首先,由于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

其次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引导不够,致使大部分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够、文化建设者工作水平低、文艺队伍专业人才缺乏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人员素质偏低。目前很多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大多数在40岁左右,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也偏低。由于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比较薄弱,能够积极引导、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组建各种文艺协会、产品销售合作组织,为农民寻找创收渠道和致富门路的组织相对比较单一,其整合力、信息化程度、应对市场风险的综合实力、农民的创新意识和整体素质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可行性不高

政府非常注重农村经济的建设,而对于农村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 当地政府对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还很欠缺,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上的供需平衡。上级政府里或村里出台的一些规范和发展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可行性不高,且并不为农民群众所了解、熟知,因此实践意义不大。

4、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存在较大矛盾。

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化品位不断提升,而相反的是,政府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农民群众的脚步,造成文化供给不能满足农民的相关文化需求,使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村中举办的活动局限性大,不能照顾到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的需求,而且一些政府组织的活动也远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

5、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差。

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的效益不明显。一方面是民间艺人的流失,一些当地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保护不当而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导致传统艺术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

四、意见与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文化建设的发展必然需要投入与之相适应的资金,资金跟不上,将严重制约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政府需要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募资,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由政府牵头,为当地文化建设搭建有效的平台,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 文化基础工程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增添必要的村级文化活动器材,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

一、枯燥的现状。为了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生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

2、加快农村文艺人才、文艺骨干的培养和挖掘。

一方面,要着力引入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资源则可办大型活动,资源较为匮乏则可办一些小型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本地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还需要人来传承。

3、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提高政策的可行性

政府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文化投入的比例,争取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以推进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政府在推广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以便农民群众能够更好的了解政府的政策和活动。在政策的可行性方面,政府也应该着重推敲,力争达到政策为农民群众服务、办实事的效果。 另外,政府在文化部门招聘时可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对有专业知识的应聘人员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投身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可将他们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当地文化的建设。

4、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要很好的保持农村的传统文化形式,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内容,创新形式,赋予传统的文化活动以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五.健全机制,加强监管,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镇乡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发挥应有作用极为关键。

一方面要解决好镇乡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人员不足的问题。镇乡文化中心编制人员要确保在岗,专、兼职文化干部一定到位。村级文化室管理人员,有条件的村可设专职,没条件的村可以由负责共青团、妇联的相关人员或村官兼职。要从根本上解决有人管的问题;

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的使用、维护、管理制度建设。为群众提供运行良好的公共文化场所。只有不断健全管理队伍,基层文化设施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各部门要明确职责,树立科学发展观,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为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而努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于此不符的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与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因此,要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与农村住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

推荐第6篇: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调研

社会实践报告

1引言

毛泽东曾说:水利是农业之本。在毛时代,中国建成大量的灌溉、防洪、排涝、发电等水利设施,不仅使水利基础设施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奠定了之后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新时期,遇到了新问题,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面临挑战。2007年,川渝遭遇百年不遇大旱,200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农作物灌溉用水困难;2009年初,北方八省陆续遭遇大旱,1.55亿亩冬小麦等作物受旱;2010年初,西南五省遭遇几百年不遇的罕见大旱,导致人畜饮水困难。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窘境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 鉴于以上,我对十堰市黄龙镇舒家村水利基础设施进行调研。 2现状 农业用水方面

该村在农业灌溉方面主要采用的是围河堵坝利用水渠将河流中的水引到农田进行漫灌。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该村的水渠有小部分是近些年修的水泥渠还用大部分仍然是人工挖的泥土渠。且水渠数量少,有些离河流稍远的地方更是没有水渠完全靠天吃饭。且有些水渠淤积比较严重。 生活用水方面

该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了一条引水管道,直接将河流中的水送入农民家中,但这条管道已经完全报废。在04年左右该村又修建了一条饮水管道,将河流中的水抽到水塔再集中输送到农民家中。这条管道现在也是破败不堪只有少数农民家中能通水。前两条管道所输送的水均没有进行消毒,水质堪忧,管道维护不到位,寿命短。在近两年政府对该村生活水利设施进行了建设,通过挖井蓄水再把水进行消毒后集中供应。但这条管道覆盖面小,大约只能供应该村三分之一农民用水。剩下的农民生活用水,基本得不到保障。在我们调研期间该村正在进行扩建第三条管道。 3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灌溉方面:水渠辐射面积小且老旧破。有时农民为了放水经常在农田熬夜等待。无保障措施一旦降水减少发生旱灾,将毫无对应的处理方法。

在生活用水方面:管道维护管理不到位导致管道寿命短,管网覆盖率不到位,水只经过粗略消毒水质安全得不到保障。无相应的蓄水保障设施,一旦旱灾,生活用水也得不到保障。 4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破败的原因

在了解现状后我们对村干部和部分农民进行了采访。村干部认为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1)政府不重视,投入少,村里也没钱没能力组织村民或者雇佣外人去建; (2)种地不挣钱,加上占地、污染等原因,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不关心村里的事情,更不会过问水利设施的事情。(3)有部分农民思想工作难做不配合工作;农民认为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1)村上修建的工程质量太差;(2)水渠等公共设施村上没有派专人管理;(3)修建水利基础设施过程中占地赔偿达不到一致。 5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在我们采访村干部期间我们了解了该村近几年在水里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

(1)04-05修建第二套生活供水管道基本解决500多人吃水问题,修建水渠50米解决10亩农田灌溉问题。 (2)05-06修建水渠100米解决25亩农田灌溉。 (3)07-08修建水渠150米解决40亩农田灌溉。 (4)09-10购买水管1000米改造老旧供水管道解决100人吃水问题。政府投资建设建设第三套供水管道解决300人吃水问题。

(5)11-12修建水渠400米解决80亩农田灌溉,购买3000米管道用于扩建第三套供水管道,解决450人吃水问题。12年底在河流上游建设大型水塔解决第三套供水管道无法覆盖的地区农民吃水问题。 5感想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最后我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切实解决群众生活遇到的困难,群众也应该积极配合政府解决问题,共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荐第7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市不少地方都沿街造房买房落居。我想这也只是符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居住集约化吧!而农民居住集约化的目的就是为加强了农户之间的紧密性联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乡村文化,创造了条件,便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谈到农村公共设施我认为其中不少地区的不少农村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国家和省级、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的原因和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首先要说的便是池塘,由于时间的侵蚀,老一辈建造的池塘以经变浅而且长满水草,蓄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的需要,因此每逢下大雨农作物就会受到雨水威胁,而一旦有长时间不下雨又会产生旱情,农民为了能播下种子要么等天下雨要么花钱买水。其次就是引水渠道,这些也都是由于年久失修造成了利用率的下降和渠道防渗率低下,其中有的急需加固和维修;有的地方则需将农田渠道配套设施完善,

(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刚开始由于水体的污染大多数乡镇就连人畜的饮水没有解决,虽然现在乡镇居民绝大多数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和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池塘、河道,造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农民、牲畜的饮水不安全;这些将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用水安全。

二、缺乏管理和充分利用

在农村里,土地和水、山林地这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本身有限,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因而往往会造成资源得不到科学的充分利用和浪费。如:农民在田间农作物应可以充分利用田间光热水气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混播,在水里种植水生作物、养殖鱼和水禽等。而农民却没能挖掘出这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潜力,从而降低了农村公共设施的资源利用率,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这些正是由于村干部没有落实到实处,造成农民在技术上、好的想法得不到支持、资源得不到承包,造成一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无人管理和充分利用。

三、服务化体系十分薄弱。

(一)、农村、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号:xx 3007011xxx

班级:(10)班

姓名:xxx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乡镇、农村建设的方案等规划编制工作刚刚起步或者还未制定,由于全县村镇乡镇规划的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为今后新农村及乡镇改造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麻烦:大部分农村和乡镇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功能不够完善;生活居住区相应的供排水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乡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各乡镇、农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严重。我想这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乡镇、农村就不会出现了一些情况了。

(二)、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乏,制约了各乡镇、农村发展。

生产工具的机械化不光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乡镇、农村的必然发展趋势。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各乡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确保提高各乡镇、农村生产力,促进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的前提和依据。这样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规模开展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各乡镇、农村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乡镇、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乡镇、农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然而正是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乏才导致各乡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制约了各乡镇、农村发展速度。

(三)、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的缺乏。

各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如:各乡镇、农村卫生院的落后,缺乏新型高档次的医疗设备和这些设备的操作人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缺乏。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中是需要各类型农村人才,其中包括实用性人才、专业性人才等.实用性人才如: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经营创业型、转移输出型、技能推广型、传统工艺型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专业性人才应涉及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保护、农业、规划、法律等领域。农村实用性人才应集中在农业生产、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规划、法律方面。农村各类型人才的缺乏和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定制和输送各类农村人才。

(四)、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导各类人才。

由于农村物理条件和物质条件差等原因,大多数都多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下去,因此农村是一个极度缺乏人才、技术水平落后的地方。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要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尽量提高农村物理条件和物质条件,以便吸纳对农村有用的各类型人才到农村及乡镇工作,其次,就要与相关部门签订各类人才的输送机制,为农村输送大量农村实用型人才。

(五)、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而且还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因为农民才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人。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农民自发的为农村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尽一份力。政府和村干部在工作中,要坚持以群众的工作为基本原则,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注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订好长远农村、乡镇发展规划,要围绕人民群众需求进行策划,充分征求和采取农民群众好的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农民自愿自主创业致富建设项目,政府要在技术和资金予以帮助和引导,通过以补助、贷款、以物抵资、提供技术信息等方式,引导农民帮助农民,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荐第8篇: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从1998年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实验区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央、省的各级领导与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和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紧紧抓住“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区三大主题,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04年,全区GDp实现196.03亿元,年均增长11.45%,其中第一产业为68.12亿元,年均增长4.15%,第二产业为69.79亿元,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为58.11亿元,年均增长15.31%;三次产业的结构比由2000年的44.3:30.5:25.2转变到2004年的34.8:35.6:29.6,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结构比趋向好转。全区2004年财政总收入为26.38亿元,年均增长17.48%;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29.4亿元,年均增长1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xiexiebang.com-http://www.daodoc.com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50个乡镇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4508个行政村基本上配备了科技副村主任,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一个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组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走向成熟。一批批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相继建成。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普九”期间,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绝大多数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小学初中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均为100%,图书达标率在98%以上,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达到95%,90%以上的中学有了30台以上规模的电脑,除威宁、赫章两县外(注:威宁、赫章两县将于2006年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有医院31个、乡镇卫生院241个;村卫生室4047个;全区县级以上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

2、118933m

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1084.46万元、5.6万元。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市)中心医院外,另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乡镇一级的各个乡镇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兼)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从而构成由县、乡(镇)、村的三级防保体系。

(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已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备,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加强。

(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镇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六)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加强。我区农村社区建设除了县市政府所在地开始启动外,其余的皆是一片空白,这主要是由我区经济能力决定的。

(七)计划生育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划生育服务,90%以上的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85%以上的村有了自己的服务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实现“两低一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二、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着如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

活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缺少科技项目资金,科技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五是没有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成长起来的涉农企业,农产品的加工没有得到科技的有力支持,申报和实施的科研项目少。

(二)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渠道不畅。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标准太低的“一费制”以来,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施装备专项经费,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小学英语开课率一片空白。全区农村初中虽然大部分已经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三是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不合理,许多农村小孩上学路程远。

4、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招生规模小,师资相对匮乏,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初中生的需求,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受限于办学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规模小、专业单

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下。b、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四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地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29%和1%。农村合作医疗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

(四)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开始蔓延泛滥。

(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受限于体育场所不足,体育锻炼方式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投入极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六)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发展农村旅游需要县乡(镇)政府提高认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群众的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二是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不足。由于我区许多县属贫困县,只能保证运转外,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在发展旅游事业上,许多乡镇是群众在发展旅游业的大环境下自主发展起来的,因此,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差,未能与周边相对成熟景区连成一线,形不成感召力。三是地方群众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政府的事,不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地方旅游,加之受传统的农业经济思想影响,安于现状。四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状况,资源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战略决策及经营过程中权责明确的制度。

(七)我区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已经启动,但离社会整合建设发展要求太远,在目前阶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不足。目前出现社区建设发展贫乏,其原因是各部门有关单位、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对社区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无非是小整合为大,直接管理和指导的单位是乡镇,在目前来说乡镇主要工作是计划生育、财政税收,而无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社区发展问题。

2、经

的具体职责,如规定各级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比例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要以“一事一议”等方式为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要适当放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教师后续教育培训方面做到高质有效。二要积极探索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和农村卫生人员的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年公开招聘一些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为乡镇卫生院注入新生力量。同时还要加强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与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另外还要逐步实行医疗市场化建设,在人才使用、分配机制等方面要按市场规律准则来运行,使经营更具自主权。三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来调整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布局,逐步解决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偏低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一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兴办农村文化市场。组建农民龙灯队、唢呐协会、农民剧团等各种业余民间文艺组织,开展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四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抓好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措施的完善和落实工作。解决好农村无孩户、纯女户的养老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计生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县乡村三级计生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与教育,建立健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还要进一步加大违反计生条例的查处力度,强化社会抚养费的征管,努力解决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问题,真正实现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推荐第9篇: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从1998年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实验区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央、省的各级领导与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和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紧紧抓住“开发扶贫、生态建设、

人口控制”的试验区三大主题,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04年,全区GDP实现196.03亿元,年均增长11.45,其中第一产业为68.12亿元,年均增长4.15,第二产业为69.79亿元,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为58.11亿元,年均增长15.31;三次产业的结构比由2000年的44.3:30.5:25.2转变到2004年的34.8:35.6:29.6,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结构比趋向好转。全区2004年财政总收入为26.38亿元,年均增长17.48;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29.4亿元,年均增长1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xiexiebang.com-http://www.daodoc.com/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50个乡镇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4508个行政村基本上配备了科技副村主任,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一个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组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走向成熟。一批批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相继建成。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普九”期间,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绝大多数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小学初中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均为100,图书达标率在98以上,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达到95,90以上的中学有了30台以上规模的电脑,除威宁、赫章两县外(注:威宁、赫章两县将于2006年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有医院31个、乡镇卫生院241个;村卫生室4047个;全区县级以上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

2、118933m

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1084.46万元、5.6万元。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市)中心医院外,另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乡镇一级的各个乡镇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兼)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从而构成由县、乡(镇)、村的三级防保体系。

(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已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备,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加强。

(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镇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六)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加强。我区农村社区建设除了县市政府所在地开始启动外,其余的皆是一片空白,这

主要是由我区经济能力决定的。

(七)计划生育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划生育服务,90以上的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85以上的村有了自己的服务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实现“两低一高”,有效地控

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二、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着如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缺少科技项目资金,科技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五是没有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成长起来的涉农企业,农产品的加工没有得到科技的有力支持,申报和实施的科研项目少。

(二)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渠道不畅。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标准太低的“一费制”以来,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施装备专项经费,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小学英语开课率一片空白。全区农村初中虽然大部分已经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三是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不合理,许多农村小孩上学路程远。

4、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招生规模小,师资相对匮乏,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初中生的需求,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受限于办学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规模小、专业单

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下。b、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四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地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29和1。农村合作医疗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

(四)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开始蔓延泛滥。

(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受限于体育场所不足,体育锻炼方式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投入极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六)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发展农村旅游需要县乡(镇)政府提高认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群众的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二是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不足。由于我区许多县属贫困县,只能保证运转外,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在发展旅游事业上,许多乡镇是群众在发展旅游业的大环境下自主发展起来的,因此,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差,未能与周边相对成熟景区连成一线,形不成感召力。三是地方群众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政府的事,不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地方旅游,加之受传统的农业经济思想影响,安于现状。四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状况,资源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战略决策及经营过程中权责明确的制度。

(七)我区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已经启动,但离社会整合建设发展要求太远,在目前阶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不足。目前出现社区建设发展贫乏,其原因是各部门有关单位、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对社区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无非是小整合为大,直接管理和指导的单位是乡镇,在目前来说乡镇主要工作是计划生育、财政税收,而无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社区发展问题。

2、经费投入不到位。社区建设需要一定固定场所设施、办公楼房、工资等经费,而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费,对于我区715万人,26.38亿元的财政收入来说,如何能顾及到社区建设经费投入呢?

(八)农村计生服务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人口过快增长与计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养子防老”等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根除。三是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三、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制约瓶颈因素,经过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关键点和切入点,提出以下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随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区发展和改革全局工作中的重要着力点。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和环境条件,我区农村社会事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和要求,按照“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地区协调发展,统筹考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统筹考虑发展与改革”的五大原则,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己任,理清工作思路,搞好规划指导,加大工作力度,突出发展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综合协调,大力提高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步伐。

(二)加大中央、省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要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乡镇科技活动经费比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增强科技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2、要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好我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实施,作为切实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切入点,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覆盖面,增加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要继续扩大乡镇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办学规模和增加办学点,大力在乡镇新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减少初中生毕业就进入社会就业和减轻农民教育费负担,特别是农村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不再享受“两免一补”将加大农村家庭的支出费用,许多家庭无力承担。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增加对民办教育的贷款支持力度,明确民办学校可同等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国家经费补贴。

3、要把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领域,重点抓好以基层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心乡镇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力度,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要充分利用医疗救助体系和医疗救助基金,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使返贫农民尽早脱贫。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要继续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医疗设备的投入。

4、要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摆在重要工作议程,继续加大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和“村村通广电工程”等建设力度,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要尽可能早地建立村级文化室、公众娱乐室,要成立农村文化宣传队和村级文工队,加大破除农村不良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维修、抢修力度,增加文物经费的投入。

5、要把改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设施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加快乡镇计生办改造步伐,按照“八化”要求,逐步建立医院或中心乡所,更新、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医疗仪器。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消除农村独女户、二女户的后顾之忧。加大对计生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开展“技术帮扶”工程。

6、要加大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乡镇、村、社区的体育器材的投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7、政府要提高对旅游业的认识,要加快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速度,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娱乐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产业,要继续挖掘“红色旅游”的潜力和开发品牌旅游线路,要动员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8、要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社区建设,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

(三)推进体制创新,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我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一要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人事体制改革,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并且进一步明确乡级以及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教育中的具体职责,如规定各级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比例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要以“一事一议”等方式为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要适当放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教师后续教育培训方面做到高质有效。二要积极探索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和农村卫生人员的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年公开招聘一些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为乡镇卫生院注入新生力量。同时还要加强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与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另外还要逐步实行医疗市场化建设,在人才使用、分配机制等方面要按市场规律准则来运行,使经营更具自主权。三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来调整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布局,逐步解决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偏低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一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兴办农村文化市场。组建农民龙灯队、唢呐协会、农民剧团等各种业余民间文艺组织,开展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四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抓好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措施的完善和落实工作。解决好农村无孩户、纯女户的养老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计生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县乡村三级计生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与教育,建立健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还要进一步加大违反计生条例的查处力度,强化社会抚养费的征管,努力解决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问题,真正实现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推荐第10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

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8.62。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228.1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有个别队及牧民定居点的人畜饮水没有解决;乡镇居民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尤其是地处我市上水源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乡的生活、生产污水,将直接威协到全市的用水安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搬迁到板房沟乡后,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供排水的矛盾更加突出;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虽已完成,但因后期建设资金未落实,配套建设项目无法完成;各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服

第11篇: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调

研报告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从1998年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实验区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央、省的各级领导与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和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紧紧抓住“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区三大主题,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两个

根本性转变”,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区gdp实现亿元,年均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为亿元,年均增长%,第二产业为亿元,年均增长%,第三产业为亿元,年均增长%;三次产业的结构比由的::转变到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结构比趋向好转。全区财政总收入为亿元,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亿元,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一世范文网://

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50个乡镇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4508个行政村基本上配备了科技副村主任,并成立以农、林、牧、水

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一个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组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走向成熟。一批批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相继建成。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普九”期间,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绝大多数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小学初中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均为100%,图书达标率在98%以上,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达到95%,90%以上的中学有了30台以上规模的电脑,除威宁、赫章两县外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

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有医院31个、乡镇卫生院241个;村卫生室4047个;全区县级以上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

2、118933m

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万元、万元。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中心医院外,另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乡镇一级的各个乡镇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从而构成由县、乡、村的三级防保体系。

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

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已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备,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加强。

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镇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基础设施

投入有待加强。我区农村社区建设除了县市政府所在地开始启动外,其余的皆是一片空白,这主要是由我区经济能力决定的。

计划生育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划生育服务,90%以上的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85%以上的村有了自己的服务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实现“两低一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二、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着如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

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缺少科技项目资金,科技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五是没有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成长起来的涉农企业,农产品的加工没有得到科技的有力支持,申报和实施的科研项目少。

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渠道不畅。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标准太低的“一费制”以来,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施装备专项经费,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小学英语开课率一片空白。全区农村初中虽

然大部分已经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三是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不合理,许多农村小孩上学路程远。

4、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招生规模小,师资相对匮乏,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初中生的需求,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

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受限于办学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规模小、专业单

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

下。b、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四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地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和1%。农村合作医疗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

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

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难、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开始蔓延泛滥。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受限于体育场所不足,体育锻炼方式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投入极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发展农村旅游需要县乡政府提高认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群众的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二是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不足。由于我区许多县属贫困县,只能保证运转外,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在发展旅游事业上,许多乡镇是群众在发展旅游业的大环境下自主发展起来的,因此,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差,未能

与周边相对成熟景区连成一线,形不成感召力。三是地方群众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政府的事,不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地方旅游,加之受传统的农业经济思想影响,安于现状。四是旅游经营管理1 2 下一页

第12篇: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巍办通〔2009〕10号)文要求,我局

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08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2008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2008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8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交通方面。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5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0.36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1.8%,四级公路587公里占31.45%,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6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4座,小

(二)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3.6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7平方公里。全县可控水量达1.07亿立方米(其中工程蓄水644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54.9%。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0件,共解决全县11.15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稳产农田25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小型拖拉机31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02台工,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02万瓦特,机械耕耙面积达7.1万亩。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和35kv变电站4座,第

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项目后,新建35kv线路12.5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22公里、400/220v线路1316公里,更换(新装)高耗能配电变压器476台,改造户表56237户,实现了全县所有自然村通电。建成节能灶58452户,沼气池10546口,太阳能12700平方米,微型水力发电机3500瓦。

4、林业方面。完成退耕还林1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 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9万亩;实施天保工程管护森林215.9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7万亩(其中华山松18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44.5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7%。全县共有6个国有林场和10个乡镇林业站,54个天保站点,建成林木种苗基地2个,成立森林防火队2个。

5、畜牧方面。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网络上建成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9个,乡镇服务站所场16个;牛冻精改良服务网络上建成冻精改良站点45个;动物防疫体系上建成县级兽医防治站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点14个;改造和新建标准卫生牛厩10.1万平方米,羊舍2.5万平方米,猪舍3924平方米,禽舍7260平方米;饲草料加工贮备设施配套农户铡草机239台,建青贮氨化窖3.33万立方米;建成牲畜交易市场17个,交易棚600平方米。

6、信息化方面。建成450兆基站4个,建成移动基站、联通基站70座,架设光缆770公里,固定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8.4部,移动电话用户达6.8万户,互联网用户3076户,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5%和96.1%。

7、教育方面。建成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83所,教学点216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68个),幼儿园66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园64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全县校舍建筑中还有危房面积71614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28℅,其中中学c级危房425平方米,d级危房21617平方米,小学c级危房100平方米,d级危房49472平方米。

8、

第13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007-12-12 16:25:0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

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

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

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

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有个别队及牧民定居点的人畜饮水没有解决;乡镇居民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尤其是地处我市上水源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乡的生活、生产污水,将直接威协到全市的用水安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搬迁到板房沟乡后,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供排水的矛盾更加突出;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虽已完成,但因后期建设资金未落实,配套建设项目无法完成;各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第14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修改稿

平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及

村民自建情况调研报告

平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胡玉刚 朱锦业 陈淑芳)

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村民自建等情况调研的通知》,我们及时组织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调研,认真总结我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效与做法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9.77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31.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7亿元,农业增加值50.6亿元,粮食总产量95.1万吨。

近年来,我市抢抓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大力开展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水保生态、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教育、文化、卫生等

- 1

加快。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农家书屋1034个,在237个行政村建成“一乡一站”和“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投资21.2亿元,改扩建城乡中小学校160.8万平米,完成危改52.6万平方米,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投资5.45亿元,建成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各类卫生项目248个,配臵医疗设备9986台(件)。建成了广播电视多路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8.8%和90.1%。六是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加快。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6亿元,集中实施了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科技扶贫为主的8大类142个扶贫开发项目,贫困人口由52.86万人减少到30.13万人,减少22.73万人,贫困面由27.7%下降到15.6%。

2、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断强化。目前,我市主要采取政府代建、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各级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县区都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等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奖罚分明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管理,规范程序。坚持实行定期调度和工作报告制度,由项目责任单位确定专人负责,及时

- 3

4、突出基本制度完善,社会监督功能有效发挥。一是实行项目公示制。各建设单位必须在施工现场对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责任人挂牌公示,标明投资规模、建设内容、质量标准、施工期限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实行资金报帐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均实行报帐制管理,由主管部门对项目单位建设进度、工程质量严格审核,按执行结果报账,从源头杜绝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问题。三是实行舆论监督。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栏、宣传资料等平台,宣传政策规定,公布项目建设情况,给群众以知情权和监督权。

5、突出管理体制创新,村民自建活动有序展开。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前提下,根据条件和群众意愿,有序推进村民自建。对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实行群众自行修建,由质检部门或村民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竣工后,先由村委会组织自查验收,验收情况由县乡进行核实后向农户发放补助资金。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通过召开村民和村民代表大会形式,充分听取移民及安臵区村民意见,由村民民主选择项目,然后按照统一组织、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原则进行建设,政府只负责扶持资金的发放和建设质量的监督把关。在小型的道路、水利等以工代赈工程中,积极组织村民利用国家投资建设自己家园,并从劳务中获取报酬,项目建成后由政府组织进行验收。在农村沼气、集雨水窖、梯田建设等涉及千家万户的项目和需要群众筹

- 5

目,水保、国土、农综、扶贫等部门每年均有项目安排,但国家补助标准参差不一,且缺乏统筹布局规划,给项目建设和管理带来不少困难。二是项目审批环节过多。一些小型项目,仍然是要严格按大中型项目的审批管理程序来执行,前期工作过于繁琐,不但延迟项目实施进度,更增加了项目成本,使投资效果大打折扣。三是管理机构仍不健全。县乡两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少、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现有技术人员大都只能管管新建工程规划、放线、施工,无法顾及对工程的全程管理和跟踪技术服务。四是项目后期管护仍然很难。一些乡村基础设施权益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项目后期管护无法保障,自来水管、沟渠、坝头、电杆电线、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不善,修复不及时,“有人建,无人管”现象突出,影响项目效益发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根本保证。

3、制约因素依然较多,村民自建处在发育阶段。一是自建项目“面窄量少”。一方面群众直接参与建设的项目目前仅限于小型道路、水利等以工代赈工程,投资较大的公益性项目完全由政府代建;另一方面群众参与建设并从中获取劳务报酬的比例较低,为项目总投资的10-20%。二是村民自建积极性不高。由于能力及报酬问题,一些农民宁愿外出务工,不愿参与本村本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些群众因利益平衡问题甚至阻挠项目建设。三是村级组织管理能力薄弱。依地方目前发展水平,大多

- 7

2、统筹规划安排项目,合理整合项目资金。一方面国家在安排项目时,要统筹考虑各行业、各部门的项目和资金,统一规划、互补衔接,避免多头下达、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适当放宽政策,鼓励有效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建议国家进一步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采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4、逐步实现由政府代建向村民自建、政府监管转变。先试点探索、宣传典型、出台相应促进政策,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代建向村民自建的管理体制转变。合理划分政府代建和村民自建项目的范围,对一些大型工程、技术较为复杂的群众无力自建的项目仍由政府建设,对群众完全具备自主建设能力的农村沼气、集雨水窖、移民搬迁项目中的住宅工程、扶贫及整村推进等项目,政府做好项目的审批和监管,把项目资金的所有权、建设的自主权交给农民,实现建管分开,相互制衡。建立县乡村三级项目建设管理联运机

- 9

第15篇: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供稿:农村经济处供稿时间:2008-12-12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八年十一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部署和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调研活动的通知》(粤农组发电〔2008〕3号)要求,从11月3日开始,由我委牵头,省交通厅、水利厅和信息产业厅参加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从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书面调研。由我委向省直有关部门和地市发展改革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协助开展调研并报送专题调研报告,各部门和地市高度重视,业已按要求完成调研报告。二是座谈调研。11月7日,由我委余云州副主任主持召开了省直12个有关部门调研座谈会,研究我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实地调研。11月10-12日,我委牵头组织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信息产业厅等部门组成调研组,赴河源市和东莞市进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走访了金史、司前两个村,分别与镇村两级干部及市直有关部门座谈。通过对两个不同类型地区的调研,力图找到两个地区的共性和特性,进而了解全省面上的现状。通过调研,我们对广东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存在问题作了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省人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农村机电排灌议案、开展农田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通村公路硬底化、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健全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粤东西北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农村信息化等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建投资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等多种途径和办法,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全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我省现有已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0多万处,其中小型水库6970宗,总库容59亿立方米;10万方以下的塘坝3.82万座;万亩以下灌区渠道10.26万公里;2007年,全省耕地面积43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00万亩,约占全省灌溉面积的64%,比2003年的61%比重增加约3个百分点,其中万亩以上灌区461宗,有效灌溉面积1266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45%。此外还有一大批小陂头、小电排、小型水闸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完成,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及山水田林路“大禹杯”竞赛等工程及相关措施,到2007年底,全省已整治农田41.1万亩,受益面积50万亩以上。通过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已整治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从原来的0.3-0.4提高到了0.6以上,同时,每亩水稻田比整治前增产稻谷30公斤以上, 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2006年工程实施以来,3年共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数352万人。2008年5月20日,省政府审议通过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决定从今年起至2012年,用5年时间投入73.4亿元解决全省农村164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在2000年底我省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我省计划自2003年起至2009年用7年左右时间实现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目标。按照该计划,我省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里程约48000公里。目前,农村的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全省安排镇通行政村公路建设项目里程46500多公里,占48000公里总任务的96.87%。按照目前建设进度,预计2009年将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目标。

三是农村能源建设。2005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到2007年,全省正常使用的户用沼气池已达29.13万个,占适宜推广农户的20.2%,年产沼气1.31亿立方米,创经济效益4.4亿元,处理生产生活污水1164万吨,保护森林资源145万亩,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1796吨,减排甲烷5.66万吨,形成了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农场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户模式。

四是农村电网改造。我省自1998年起实施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改造工作。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安排农网改造资金214.67亿元,其中:国家农网改造国债项目资金135亿元,省农网改造项目资金79.67亿元。涉及全省102个县级农电单位,通过实施“两改一同价”,目前我省农村供电体制和电力设施发生很大改善,农村供电质量大幅提高,用电安全性、可靠性大大增强;同时已有99个农电单位实现了县级同网同价,大大减轻农民电费负担,提高了农村用电的积极性。对于无电地区电网建设,从2007年至今年10月,全省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8亿元,共解决867个自然村,37774户,188413人的生产生活用电,计划到今年底将基本实现村村通电的目标。

(四)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2001年至2007年,省政府分别安排省级财政资金约48亿元专项资金,完成了对3548所老区小学校舍改造;新建、扩建、改建布局调整项目学校1827所;拆除中小学11804栋危房,面积415万㎡;维修5628栋危房,面积299万㎡;新建校舍7568栋,面积427万㎡,完成投资共29.2亿元,全省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校舍改造任务。

二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省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了村卫生站医生补贴政策(每个行政村的卫生站每年补助1万元);2007年把乡镇卫生院定位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医疗卫生单位;从2007年起每年省级财政安排约5.7亿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按每万户籍人口配置10名医务人员,每人每年按1.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自2007年起至2010年省财政每年在农村卫生专项资金1.5亿元中安排1亿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设备给予补助。

三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新进展。1998年到2002年,省政府实施山区文化建设议案,投入2.25亿元,全省各级财政合计投入10亿多元,扶持山区建成960多个公共文化设施项目。2005年至2008年,我省又实施了扶持东西两翼文化建设工程,省财政投入1亿元、各级配套建成300多个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到目前为止,全省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599个,平均每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达1423平方米。其中,特级文化站229个,一级文化站108个,二级文化站244个,达标文化站433个。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向村一级延伸,全省已建有行政村(社区)文化室10782个,文化户达12534户。

(五)人居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2003年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决定,从2004年开始分期分批对全省农村15万户危房进行改造。4年来全省累计共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37.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5.165亿元、农民自筹28.3亿元)。至2007年底止,如期完成了省委提出的提前三年改造15万户农村危房的计划任务,建设安居房面积1177万平方米,户均78.5平方米,受惠贫困农民72万人。

(六)林业生态建设得到取得长足进展

2007年全省林业用地1.65亿亩,占土地面积的61.8%,其中有林地面积1.40亿亩。林木蓄积量4.0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6.3%。全省现有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255个,总面积109.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200个。到目前为止,我省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410处,总面积96.8万公顷,占我省国土面积的5.4%,其中:国家级22处,省级63处,市县级325处。

(七)海洋与渔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渔港设施逐步完善,渔港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我省现有渔港133个,其中规划建设国家中心渔港10个,国家一级渔港11个,省区域性重点渔港29个。渔港防波堤长度30231米,防沙堤长度12241米,护岸堤长度131208.4米。二是原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全省纳入中央和省基建扶持建设的项目有13个,其中良种场10个、原种场1个和省级水产引育种中心1个、遗传育种中心1个。三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8年8月底,我省建设的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77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初步建立了以国家保护区为龙头、省级保护区为骨干,市县级保护区为通道的自然保护区网络,重点保护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滨海湿地等,保护总面积达61万公顷,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和保护种类继续居全国首位。

(八)农村信息化取得新突破

自2002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中做出了加快山区信息化步伐的部署以来,连续5年每年安排3500万元,重点支持我省51个山区县(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启动山区信息化建设。山区信息化建设是我省整个信息兴农工程战略部署的第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信息兴农工程进入二期建设阶段,二期建设从2008年开始,连续2年由省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重点支持我省东西两翼欠发达地区非山区县(市)(包括江门的恩平、台山两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全省已实现12.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固定电话全覆盖,移动电话覆盖率达95%,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网络的村通率达到了97%,基本达成“网络进村”的目标。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农业公共基础设施仍然严重不足。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相当大部分公共农田灌溉设施(主要是由水源地到至田间的干支斗毛渠)年久失修、工程设备老化,灌渠淤积垮塌,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村、镇两级防洪排涝体系病险多、标准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64%,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44%,“望天田”约占全省耕地的15%,其中河源市平均为25%,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渠系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0.5,较高的有东莞市平均为0.7,较低的河源市仅为0.35。此外,我省仍有中低产田面积15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2%;涉农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相对滞后,主要在农业基础科研、良种良法、防灾减灾、检验检测、海陆生态修复、自然保护、信息基础、行业执法等领域公共设施有待健全。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供水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分布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包括镇、村)以分散式(水井及山泉水自流)为主供应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水质及水量均无法保障,集中式自来水厂及配套管网设施不足,城镇供水管网相当大部分未能延伸至农村,全省仍有130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水量不安全状况。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卫生及人居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如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标准教学设施不足,个别地区被迫采取100个学生的大班制、医疗机构设备及医务人员短缺、镇村普遍缺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尤其是乡村普遍无相关设施及处理机制,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四)农民工及其子女未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尤其是较发达地尚未建立统筹城乡、服务均等的建设管理新机制。

存在上述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认识不足。未能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识:不仅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也需要有公共基础设施,也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不仅提供工业和城镇公共设施及服务的职责任务应由各级政府来承担,而且提供农业农村公共设施及服务的职责任务更应由各级政府来承担;农业农村农民对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是作出重大贡献的,但过去对“三农”应扶未扶到位,以致于历史欠帐太多,理应得到各级政府投资、财政、政策及管理的反哺和支持,而且还要形成长效的制度性安排;调研中我们发现我省农业农村农民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二)投入不够。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表现在: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及投资计划中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偏低,如我省水利基建投资计划中的灌区专项资金若干年未增加(近几年年均5000万左右),而且在某个年份的资金绝对量还减少,而水利基建投资计划的年资金总量由过去的10多亿增加到今年的60多亿,相对量在逐年减少;二是支农资金用于竞争性经营领域的比重偏大,相对的是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偏小;三是政府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也仍较分散,存在同类投资项目有重复投入、不同类但有密切关联的项目却未能整合投资以及投资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四是尚未建立政府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长效机制,如目前仍以议案形式投入,议案结束投入也结束,以及采取“一事一议”的支农方式等。其次,是社会对农业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民集体土地资源未能流转,不能形成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及资金积累,用以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较弱;农业农村的投资软硬环境仍不足以吸引更多的非农工商企业家投资农业,形成农业资本积累,从而通过农业利润形成农村财政收入等。

(三)机制不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未形成资金筹措及投入的长效机制,如缺少城乡统筹的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长期专项规划;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中支农投入缺少相对稳定的按比例按年度增长机制;部分工程项目省级补助政策标准过低,要求欠发达地区配套比例过高,如在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平均工程成本约为450元/人,我省省级财政补助标准较低仅为160元/人,而江苏省的省级财政补助为270元/人;农村公路养护、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教师、医务人员的待遇等机制尚未健全;政府有关部门支农资金未整合且因部门职能分割造成投资效率不高等,如现代标准农田工程规划中,水源到田间部分的公共干支渠改造部分未能纳入规划统筹考虑。

(四)法规不硬。针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地方法规仍不不健全,如与城镇已有相关法规相衔接的、保障政府对农业农村投入以及规范农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及机制的地方性法规尚未建立,已建立的相关法规还有待根据新形势做出修订等。

三、若干建议

(一)统一认识

要使各级政府及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充分认识到:正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公共道路、给排水、照明、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产品的支持一样,农业农村也有公共产品,也需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应该也必须是各级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农预算支出的重点领域,不仅因为对它的投入历史欠帐太多,更是因为它是公共产品;既然是公共产品,各级政府的规划、管理和财政支出就必须向农业农村的公共产品延伸,应必须走出这一步,逐步从低水平窄覆盖到高水平广覆盖的;要把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务求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转变思路

一是根据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的要求,全省政府投资及财政预算支出的重点也要放在农村,并应以“三农”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二是各级政府的投资计划及财政预算对农业农村的支出要由原来对农业农村的竞争性领域与非竞争性领域并举向以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的转变,除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流通继续投入外,政府的资金逐步退出农业农村的竞争性领域,与此同时,规范涉农企业已承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一部分退出,另一部分转到慈善事业;研究制定政府大幅度增加涉农投入使其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实施意见。

(三)突出重点

1、农田水利公共基础设施。重点是大中小型灌区、小型水源到田间的干支渠、现代标准农田工程等项目建设。重新划定20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

2、农村道路建设。组织编制与全省公路网相衔接的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规划,在“十一五”期末全面实现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并使各级政府对村村通工程的补助政策逐步扩大到通自然村工程,扩大高等级公路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在珠三角率先实现城乡公交线路对接。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适当再次提高省级补助标准达200元/人以上,以城镇供水网延伸、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为主,分散式供水为辅的技术路径,加快建设与城镇供水网相衔接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1年前力争在全国率先解决我省1645.5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

4、农村公共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设施、镇村卫生医疗设施及设备、农村公共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信息化的公共平台及网络建设。

(四)资金筹措

1、各级政府原支农资金来源渠道保持不变、整合新增资金投向,用于调整优化资金的投向结构,加大重点领域的投入。

2、新设立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专项资金,主要为现行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专项支出增加资金量以及配套中央预算内对地方的补助投资项目,其来源可参照交通规费的省级统筹办法,提高征收水资源费标准并由省级统筹,电费加价并由省级统筹。

(五)保障机制

1、健全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合理划分省市县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以涉农事项是否跨行政区划及其在本级政府中的重要程度为主要标准,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涉农的事权财权。属跨地市行政区划涉农事项的、或经规定程序确定为省级政府重大涉农事项的,应视为省级政府的事权,实行省级统筹、以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逐步取消市县及其以下政府的配套资金,以此类推,确因财政困难难以履行本级政府事权范围内涉农事项的,可申请上级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解决。二是从制度上把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公共支出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的经常性开支范围,政府有关部门的年度投资计划应逐步提高对农业农村非竞争领域(即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投资比重,并建立与政府总量投资和预算支出增长相联系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三是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全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竞争性领域。继续深化农业农村的各项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实施农村土地承包长久不变、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形成法规,促进形成农业农村的资金积累;完善政府对农业支持保障制度,研究制定非农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农村的实施办法;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将城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引进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2、健全农业农村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保障机制。一是城乡统一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逐步推行农村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双免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逐步由县级统筹转变为由省级统筹,纳入省级年度财政预算,进而为经费保障的全国统筹创造条件;力争到 2015年,全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城乡同地同工同酬;通过制定并实施代偿学费及助学贷款的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建立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活补助制度;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所在城(区)镇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探索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新模式,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二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包括农民工)一体化的公民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村卫生机构进修人员给予费用减免和补助,逐步提高镇村医生护士的工资和津贴待遇,从而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护士实现同地同工同酬;参照代偿学费及助学贷款的办法,吸引高学历的医学院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建设。把城市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村镇,参照城镇的市政模式,筹措必要的村级公共经费,设立村级环卫、治安人员队伍,逐步建立农村垃圾和废污水的集中处理和生态建设以及治安联防的长效机制。

(六)健全法规

1认真做好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配套政策、管理办法,并对成熟的政策立法。

2、抓紧编制农业农村的专项规划和管理办法。其中组织编制《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07-2010年)》、中小型灌区改造建设规划、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省级补助的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等。

3、完善工程项目建设、运行和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和技术责任。严格执行规范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程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理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管理机构改革。严格工程资金管理。

4、尽快修订《广东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第16篇:农村基础设施

关于“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

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交流、观察、总结等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家乡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推动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我以认真严谨的态度申请和投入到此次社会调查中,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下,我最终克服了各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此次调查。

一、调查目的

深入了解家乡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反映问题,从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家乡更好地发展。

二、调查对象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农村村民

三、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主要从农户家庭人口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农户家庭收支情况及有关政策要求等几个方面开展调查,问卷共向农户提出了13个问题。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山东省临沂市花园乡农村随机选择农户发放并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11份,收回11份,回收率达100%。

五、调查时间

2010年3月2日-----2010年3月5日

六、调查结果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本地区的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玉米、花生为主,此外,本地区以温室大棚的蔬菜种植为特色,主要有黄瓜、芹菜、脆瓜、番茄等。

每年的6月和10月是农忙时节,也是本地区人口集中的时候,农忙过后,大部分农民选择进城经商务工、搞运输等非农业劳动,留守在家的绝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大部分农民不太了解甚至不太关注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相关政策。

近年来,本地区的基础设施主要有农田水利设施、电力设施、交通设施、农业教育设施、种植业良种基础设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等,绝大部分农户对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了解度和满意度是一般。

近年来,本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每户的年收入大约在一万元以上,生活明显改善。但是,其中非农业收入占到70%左右。同时,家庭支出也明显增多,主要用于食品、服装及风俗式的随礼等。

七、调查体会

在此次调查中,首先,我深刻意识到政策宣传的重要性。大部分时间里,农民都各奔东西,各忙各的,比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给村委会的政策宣传工作带来了不变,因此,改善宣传手段、提高宣传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农户的土地比较分散,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生产,不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集体化建设。

第三、一些农村基础设施采取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的形式,需要农户投资部分金额,在收取这部分金额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坚持拒绝交费的“钉子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正常建设。

第四、由于人员和经费短缺、分配不公等问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方面还有待加强。

总之,“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次社会调查,我深刻意识到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问题能得到有效地解决,促进家乡快速健康发展。

报告人:李丽

2010年3月6日

第17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及整合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及整合的调研报告

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是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资本”。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十一五”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效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着力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使全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五年来,全省总投资XXX亿元,其中中央投资XXX亿元、省级及地方自筹投资XXX亿元,重点开展了XX、XX、XXXX等32个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开展了XX十万亩、XX水库等中型灌区和山区万亩灌区配套改造建设,在建和建成了25个节水灌溉示范区,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0万亩;实施了10个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项目;启动了25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二是全省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扎实推进。自2009年开始,全省共投入XX亿元着力开展XX个产粮大县(市、区)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旱涝保收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全面加快。三是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五年来,全省总投入XX亿元,支持建设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县级防疫站XXX个、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XX个、乡镇兽医站XX个,一个向广大农村提供动物疫病测报、预防、控制的综合防控体系基本形成;建成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XX个,建成畜禽良种场、原种场、扩繁场共XX个,为稳定全省畜禽肉食品市场供应,保障“菜篮子”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顺利实施一批农业血防项目,完成血吸虫病重疫区水改旱面积XX万亩、养殖灭螺XX万亩、家畜圈养XX万头,主要疫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总投资XX亿元,建成部级棉花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X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X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XX个。五是不断加快垦区农业发展。五年来,累计为垦区争取涉农资金投入XX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XX亿元。六是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整合面向基层台站和农村地区投资XXX亿元,有效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年来,全省林业涉农总投资XX亿元,全省森林面积达到XX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XX%提高到XX%,森林蓄积达到XXX万立方米,年均净增XXX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净增XX万公顷,人工林面积净增XX万公顷。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林业血防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共计完成人工造林XXX万公顷、保护天

2 然林XXX万公顷;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XX个、保护小区XX个,保护面积达到XXX万公顷;新建湿地公园XX处,新增湿地保护面积XXX万公顷。大力实施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XXX平方公里,组织开展了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工作;XX、XXXX等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陆续启动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农村交通、饮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加强。到2010年底,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建设总里程XX万公里,比“十五”新增XX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县道为主骨架、乡道为支撑、通村公路为延伸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总投资XX亿元,受益人口达到XX万人,提前五年完成了XXX万人农村饮水安全的规划任务。投入XX亿元实施农网完善工程和“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结束了涉及全省XX个市州、XX个行政村,XXX户无电户,XXX位无电人口的无电历史;累计投入XX亿元,重点实施了XX个县(市、区)的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新增农村水电装机XX万千瓦,解决了XXX户农民的小水电代燃问题。全省农村沼气建设总投资约XX亿元,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达到XX万户,普及率达到XX%,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XX个百分点,其中有XX个县(市、区)的普及率达到XX%以上。

(四)农村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五年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XX亿元,重点支持XX水果蔬菜农产品交易大市场、XX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等XX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改造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大城市销区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支持XX冷链及物流配送中心、XX水产品冷链物流等XX个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加快

3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了市场功能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初步形成了综合市场、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和便民市场相结合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

(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扶贫等公共事业全面改观。五年来,全省累计投入XX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新增农村校舍建筑面积XX平方米,累计投资XX亿元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XX个。累计投入XX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XX个乡镇卫生院、XX个村卫生室;累计投入XX亿元建设近XX个农村体育建设工程项目。累计投入XX亿元建成XX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五年来,我委帮助XX个贫困县(市)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预算内投资XX亿元,直接带动社会投资XX亿元,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主要经验启示

五年来,我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基础、管长远”方面确实实现了新跨越,各地各部门也在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打好组合拳,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摸索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发挥投资综合效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我们到XX、XX农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程项目。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

4 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对具体项目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项目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指导,确保项目建设成功,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坚持资金整合,多渠道投入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项目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相结合、与血防灭螺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相结合,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聚合资金,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力争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在注重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化经营;在注重农业开发,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在注重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民增收。

(四)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群众参与建设。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结合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积极研究、储备、包装上报项目,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的投资保障。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和投资参与建设,形成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工作格局。尊重农民意愿,发扬民主,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透明度,激发农民自觉自愿筹资投劳。

(五)坚持建管结合,确保项目发挥效益。严格按照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

5 工程监理制,认真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做到工程实施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建设资金的跟踪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工程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安全运行,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确保项目如期建成并发挥最大化效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管好用好已建项目,落实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杜绝人为破坏的行为,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保障农村安全生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述经验在我省XX试验区的建设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从2008年5月启动算起,我省XX试验区建设工作从规划目标制定到重要建设项目推进走过了两年多的历程,在中央驻X单位的鼎立支持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XXXX市县按照“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的要求,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奋力拼搏,使试验区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主体作用凸显,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加强。特别是在土地整治、环境建设等方面,主要得益于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保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的鼎力相助与协同支持,再加上省直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与相互配合,才得以把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把分类的项目统筹起来,有效实现了投资倍增效应,给力于试验区的巨大发展变化。

三、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我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情况看,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问题。一是规划普遍缺失或滞后。目前,受习惯思维和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没有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基层普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空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甚至根本没有规划的现象,被老百姓戏称“铁匠无样,边打边相”,即使有制定的规划也大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长远考虑和谋划,造成规划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农村的新形势、新变化。二是规划对接脱节缺乏统一性。当前各个涉农部门都在制定各自的涉农规划,五花八门,从中央到地方又都有大规划、中规划和小规划。从目前实施情况看,基本上都处于“各扫门前雪”的状态,规划之间严重缺乏无缝对接,造成具体实施工作中存在“三大难”:统筹布局难、协调配合难、发挥最大效益难。三是规划责任不清缺乏权威性。在规划编制出台以后,往往会出现少人落实甚至无人落实的尴尬局面,规划就成为“鬼话”。即使实施了的,也经常会出现目标逾期不能实现,规划任务没有按时完成或者没有依照规划完成的情况,但却没有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和规划实施问责机制,导致规划难落实、难见效。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问题。中央涉农投资一直呈现多头分配管理格局,也相应影响和规定着地方政府支农投资的分配、管理和使用,这就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多龙治水”的不合理现象。由于在管理机制上,缺乏有机整合,难以对区域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进行全盘考虑,资金使用分散、投入重叠或缺位现象较严重,导致有限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众多涉农部门大多维护自身利益,都想“花开万朵,各表一枝”,各行其道,难以自觉自愿地有机协调配合,在项目布局和资金分

7 配上往往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协调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为一件事开十几次会议都属正常,内耗比较严重,大量浪费人力、物力,贻误工作“战机”,有些工作和好项目因此不得不一拖再拖,甚至搁浅。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从财政体制框架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事权主要落在低端层级,而由于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在财税配套改革后迟迟未能在省以下实质性地贯彻到位,地方财政普遍困难,无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机制看,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采取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办法,存在“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问题,而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在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的大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就像XX市XX镇XX村支部书记XX同志描述的那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很不相适应”。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后管护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轻管现象十分普遍。建设时轰轰烈烈,大干快上,验收后作为政绩上报,建成后的运行管护却少人问津,导致基础设施建成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很快报废的现象十分突出。由于国家、集体、受益农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建设、管理、使用三个环节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管理不到。在资金安排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专项资金基本都投入到新建项目,对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却没有相应安配套排资金。二是集体管理不好。县乡基层政府由于财政困难而无力承担。由

8 于没有维护资金,基层没有负责维护基础设施的机构。三是农户管理不了。因为是公共设施,所以村民很少有足够的动力自觉维护,加上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大家用却无人管的困境。因此,老百姓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损毁严重的现象有非常形象的总结——“八有八不”,即有沟排灌不流水、有路行走不快捷、有桥路过不安全、有渠供水不到位、有涵过水不通畅、有闸开关没作用、有泵关键时刻不能用、有水灌排不随人愿。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问题。虽然目前农村各项文化活动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大都是“虚有其表”,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非常低下。比如:虽有图书室,可书却寥寥无几;虽有篮球场,却没一个篮球,更不用提村级文体活动的开展;有些村卫生室设施简陋,村医疗队伍结构严重老化等。同时,村民很少有机会能用到村级文化设施,究其原因,一是没人组织,二是村民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农民传统的生活模式仍然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注意倾听了基层和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盼和呼声,主要是“五盼”:一盼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长期稳定,二盼农业年年旱涝保收,三盼身体岁岁健康不生病,四盼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福利待遇,五盼进一步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四、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和困难,根据调研过程中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政策建议和合理诉求,结合全省发展实际,必须进一步廓清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一定要以规划为纲领,物质投入为基础,整合资金为抓手,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后管护为保障,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

9 导、社会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多方共同努力的长效工作机制。主要政策措施建议有:

(一)尽快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有关规划立法工作。目前,要有效解决“多龙治水”的格局,消除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就是要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立法工作,制定《固定资产投资法》,进一步明确划清项目投资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能界限,强化和明晰“会计”与“出纳”的部门分工职责,让“水”从一个“龙头”出,杜绝资金分散使用和重复浪费。与此同时,建议加快制订《规划法》,把规划上升到法规层面,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无缝”对接,切实增强规划的统一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对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和实施效果进行监管和追责,确保规划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二)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严格落实财政支农“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要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使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

(三)切实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建议采用“两头并进”的整合思路,一头自上而下:中央一级尽管研究建立相关部门涉农投资的规划、计划衔接和信息沟通制度。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形成合力。同时出台政府年度投资指南,明确各类投资项目安排原则、总体

10 布局、建设内容和管理要求,指导地方从项目规划和立项阶段就加强统筹和协调,避免交叉重复。一头自下而上:县级政府是各级支农投资的最终实施者,最有条件实施资金整合。坚持“资金性质不变、来源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以县为主、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集中投入,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对各类资金实行项目直达,严格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四)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公共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好后,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渠道和定期维护,年久失修,就会逐渐失去效用。要研究如何在各种公益事业建设和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比如水厂经营,可否选择一些单位招标,每个中标企业管若干个镇,提高规模效益。垃圾处理可否由受益农民共同出资,雇请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公司,专门提供各种社区服务。要进一步探索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改革的办法。对农村沼气、小型水利、基本农田等单个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可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明确国家和省补助标准,项目建成后产权归农户个人所有。对供水、节水灌溉等受益人口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项目,可在明确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承包、租赁或组建管理协会等形式,维持所有权不变,实现经营权转让。对人口集中地区的农村水厂、水电、环卫等具有一定受益、适合市场经营的项目,可通过拍卖,转让使用权和所有权。

(五)建立完善责任机制。明确国家、地方、农民的责任。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扶持,制订规划和政策,但不能包办代替。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明确规模、范围、标准和程序,量力而行,防止增加农民负担

11 和财政负担。

(六)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做好取消农业税后的相关工作,妥善处理好农业税尾欠问题,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继续开展乡村债务化解工作,严禁增加新的债务。加强对农村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稳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整合机构,创新机制,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乡镇“以钱养事”新机制。

第18篇:关于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安徽省石台县水务局

张丰秋

为了认真总结我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经验,进一步研究加快水利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我局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开展了以“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石台水利突破”为主题的调研工作,重点调研当前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的改善,为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水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我县的根本,我县历来重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

(一)、全面建设防洪保安工程,为“三农”工作提供基础保障。水库安全是防洪保安的重中之中,我县现有水库50座,其中小

(一)水库6座,小

(二)型水库44座,山塘616口及三条河流沿河两岸防洪堤,总蓄水达2959.4万立方米,在供水、灌溉、蓄洪、发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大部分水库都是建设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由于缺乏有效技术指导,且都是采取民办公助、土法上马的形式。一哄而上建起来的,工程施工质量较差。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多数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险病情。目前,为防止水库出现问题,我局已组织技术力量精心会商,把全县五十座水库根据险病情大小,逐个排队,把险病情严重的31座水库上报省水利厅,并紧紧抓住中央计划在三至五年内基本解决病险水库问题的机遇,力争在近几年内使得我县的病险水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大力实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陆续在七井山、原贡溪高宝、横渡历坝,原六都银溪等地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由于当时省补助经费少,很难实际解决我县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据调查,我且农村我畜饮水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山缺水,居民居住点离水源点高差悬殊;二是丘陵平畈缺水,居民点离水源点水平距离远,有的长达数公里;三是季节性缺水,我县境内三大河流的一些支流来水面积小,属季节性河流,干旱发生时,居民饮水困难现象随处可见;四是地质性缺水,我县石灰岩地区广泛,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地质溶洞裂隙发育,破碎带多,地表形成径流持续的时间短。自2002年起,我县2.0万人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全面实施,到2005年全县实施结束。自2006年起,我县开始了3.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

6、2007两年我县已解决了2.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今年计划再解决1万人,项目涉及8个乡镇27个行政村35个居民点。农村人畜饮水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发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改善了农村用水条件和生活环境,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二是有利农村社会稳定,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三是经济效益明显,就节水、挑水成本按30元/天计,年均500万元以上。

(三)、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对于涵养水源、减少水旱灾害、改善人居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对拓宽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有明显效益。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我们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大面积生态修复、小面积高效治理开发和小型水保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2平方公里,其中改造老式茶园0.62万亩,造林1.58万亩,封禁治理49.1万亩,修建截排水沟4.17公里,治理河岸侵蚀1.64公里,修建谷坊6道,堰坝2道。通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我县的山变绿、水变清,各业均衡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全县经济和自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丁香镇 新中村自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后,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390元,发展到2007年的4150元,是当年收入的13倍。

(四)、积极探索节水灌溉试点,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长期以来,我国灌溉技术虽然历史悠久,但从总体看一直落后于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缺乏节水意识,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用水效率仍然很低,具体到我县,这项工程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2006年实施的仁里镇节水增效国债项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小农水建设对持续提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具有基础性作用。多年来,全县筑灌溉水田500亩以上的拦河堰7处,灌溉100亩以上的拦河堰100处,灌溉20亩水田以上的拦河堰247处。但由于历年来遭受多次洪水侵袭,全县水毁拦河堰就达125道。我县水库灌区工程原来都是土沟泥渠,直到上世纪80年开始,各乡镇的引水灌溉渠道才相继建成混凝土、浆砌石、混凝土U型槽、干砌石渠道和小型钢筋混凝土渡槽。到“十五”末,全县共建混凝土U型槽渠道9条,总长9.89km,混凝土渠道68条总长52.441 km。钢筋混凝土渡槽4座,总长352米,浆砌石渠道54条,总长41.850 km。干砌石渠道23条,总长7.285 km。全县农田有效灌溉保证率达80%。

(五)、以电气化县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山区小水电事业。我县是“十五”、“十一五”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在“十五”期间,全县小水电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小水电装机容量由1995年4310kw迅速增长到2008年7月的18370kw。年发电量达1.6万千瓦时,年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各已建、新建电站发电效益良好,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在建的电源点项目有新华电站(1600 kw)和大叶岭电站(800 kw),大龙湾电站(3750 kw)已于今年7月建成发电。待建的项目有:香口水电站、黄河一级站、奇峰水电站、仙寓山水电站和车田水库等项目,项目装机容量达8480kw,设计年均发电量达2125万kwh。到项目建设全部完成,我县小水电装机可达2.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500万度,达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小水电发展将初具规模,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又一个有力增长点,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二、存在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省、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道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塥堰抗灾能力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大部分渠道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二是乡镇、村负债过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起来容易管理难。乡、镇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存在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加上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跟进,因此造成工程质量难以达到设计要求或者是降低设计要求。同时,工程后期管护一直难以保证,更是严重缩短了工程的使用期限。三是受地理位臵影响,由于我县人口不多且不靠近大江大河,难以争取到大型综合性项目,上级支持我县的资金很难有大的突破。四是重建轻管现象普遍,管理资金难以落实。五是“多龙治水”“多部门修路”,重复投资现象普遍,有限资金难以用到刀口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我县只有横渡镇河西村等少数村庄有村庄规划,缺乏可执行依据,导致村庄建设无序,布局零乱,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二是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我县各乡镇建设员虽自今年起已安排到岗,但村镇建设管理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仅靠一两个建设员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三是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一些乡镇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村庄基础设施更为薄弱。大部分村庄垃圾无固定收集、处理点,甚至沿河倾倒,导致水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

三、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农村各项事业发观,做好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田、路、通讯、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的建设,要加强各有关专业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成为民之所向。

(二)多方融资,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思路寻找资金是关键。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资,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等,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提供自然条件保证。二要以规划统项目、以项目统资金。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抢抓投入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支撑体系,以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做好有关项目的筛选、编制、申报工作。

(三)积极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针对目前发改委、扶贫办、农发、水利、交通“多龙治水”“多部门修路‘的县状,请求县委、县政府支持部门规划,要求各乡镇尽快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各行政村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资金,切实解决我县目前农村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三)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但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和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在工作中,要坚持群众工作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注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订村镇发展规划,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一事一议、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19篇:乡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乡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处,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78个村民小组,10033人,与金峰乡、大佛乡、分全乡、三教乡、市中区白马镇、童家镇接壤。“十一五”建设的前三年,是我乡有史以来完成投资最大项目最多的一个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0倍。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1、交通建设突飞猛进。20xx年至20xx年,全乡完成通村水泥公路18公里,实现投资400万元,提前3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打通断头路和联网路30公里,修建碎石路1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1个,招呼站15个。

2、电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xx年至20xx年,实施全乡四个行政村(永乐村、罗心村、和平村、田家沟村)农网改造工程,新增变压器8台,提高了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和广大村民的用电质量。

3、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xx年至今,我乡进入了一个水利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时期。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渠系防渗整治工程,共投入资金400万元,整治毛坝渠系主渠2.7公里,支渠12公里;20xx年元月,国家投入资金4600万元,新修大佛水库右分干渠,我乡涉及5个村15个村民小组约8.5公里,直接受益人口5000余人,该工程的建设,基本解决了全乡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20xx年至20xx年,实施红层找水打井600余口,解决4000余人人畜饮水困难;20xx年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资金150万元,解决农村3352人饮水困难。

4、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至20xx年底,全乡安装固定电话1500余门,入户率达50%,移动电话平均每100人拥有40部,实现村村通广播和闭路电视。

5、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全乡集镇新建门市28个,新增集镇住房4500平方米,安装排污管道300余米,集镇人口达600余人。新建自来水厂1个,用水普及率达100%,集镇综合功能日益增强。

6、城乡统筹发展初见成效。20xx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4个,实现农村居住集中居住50余户,“井分路”沿线一幢幢亮丽的新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全乡灾后重建新建农房228户,投入资金20xx余万元。20xx年至20xx年,全乡新建沼气池500余口,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7、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建成了××*医院住院大楼,标准化村卫生室改造2个,逐步改变了农民就医条件;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体育艺术设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二、20xx年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前三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总体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我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乡镇,虽然已规划了65公里联网路,断头路,但设计标准低,建设难度大,必须依靠国家政策和项目的投入;现有乡道和村道建设标准低,养护和管理十分困难;农网改造不彻底,村民用电质量仍然较差;集镇用电、交通、饮水、排污等网络建设不够完善。

2、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全乡争取用于发展建设的项目资金虽每年都有增长,但总量仍然有限,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3、资金筹措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不宽广,如何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和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三、20xx年至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1、总体目标

根据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乡发展水产、兔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快交通、电力、城建、旅游、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打造××*后花园,建成乡村旅游环线努力奋斗。

2、基本要求

20xx年至2013年,我乡基础设施建设要再上新台阶。要实现“项目规划超前化,项目实施打捆化,项目建设网络化”。 ①项目规划超前化。即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建设周期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在规划设计中适度超前,保证项目实施后能在一个较长时期满足需求。

②项目实施打捆化。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个项目打捆使用或一个项目重点打造某一片,从而打造亮点,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③项目建设网络化。即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化布局和建设的要求,建成交通运输网、电力网、水网,从而产生循环经济效益。

四、20xx年至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项目

1、交通

按照网络化的要求,建成四条环线:碑坳儿至土桔子环线,罗心1组经罗心3组至××*医院环线,××*医院经东山红村、尖钵村至××*加油站环线;硬化通向外乡 镇的出境线路,永乐村至金峰平店村线路;田家沟村至金峰乡五星村线路,观塘村至三教乡线路,砖房村至白马镇、童家镇线路,尖钵村至三教乡农乐村线路。从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

2、电力

积极争取东山红村、五一村、砖房村、跃进村农网改造工程,力争2013全部实施;同时根据发展的需求,努力争取已改造几个村的变压器增容改造,达到全面改造电网,实现村民用电满意的目标。

3、水利

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对田家沟、永乐、跃进、尖钵等村毛坝支渠、尾段防渗整治,搞好田间便民渠系改造;努力争取红层找水和安全饮水项目,基本实现家家饮井水的目标。

4、集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提升形象,适度扩张的原则,新建一条商贸街道,实现集镇原有旧房全部拆除重建,改扩建贸市场,完善集镇休闲设施,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电网改造等市政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实现农民相对集中成片居住,不断完善农村交通、文、体、卫设施。

5、旅游基础设施

农村新建农家乐10个,建成集休闲观光、休闲垂钓、生态农业为一体的观光旅游点10个,打造规模花卉苗木基地5个,初步建成以四大环线为纽带的观光旅游带。集镇餐饮服务业上档升位,打造5家以××*无公害特色鱼和特色兔为主打品牌的餐厅。

6、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争取项目,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美化、绿化工程,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争取8个村的标准化村卫生室改造,配备各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加大村庄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打造优美村庄。

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20篇: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2016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电力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电气化程度是衡量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经济发展目标,我县加快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输变电网络结构不断完善,发电供热机组的容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使长期困扰我县经济建设的电力瓶颈矛盾逐步得到缓解,极大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我县必将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引起电力需求的迅猛增长,电力新的瓶颈有可能再一次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全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实地查看、翻阅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输变电规划和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

我县的输变电网络设施建设,十一五年来虽然通过城网农网改造,加快了规划、建设和调整步伐,但整个网络建设仍与经济快速发展所不相匹配,主要问题一是变电所数量少、主变容量小、10千伏供电线路长,送变电中负荷过载和卡脖子的问题经常出现;二是部分地区仅依靠10千伏单路电源送电,供电的可靠性差,且电压等级低、线损率高;三是高压等级的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及10千伏供电线路在设计和建设中均采取同杆单回路的架设方式,侵占空中通道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送变电中存在的问题,既制约了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到了人民生活正常用电需要。

2、电网建设困难多,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电力建设的投入较少,只以能维持通电为前提进行规划建设,造成了我县电网布局不尽合理,大部分线路、设备长时间满载运行,因过载容量小,而用电负荷却在不断地增长,使得部分变电站主变长期超负荷运行,设备老化问题比较严重,装备技术水平不高,抵御事故能力低,容易引发电网事故。加快电网建设是确保供用电安全稳定运行的有效途径,而近年的农网改造只改造了农村10千伏线路及低压主干线路,对全县35千伏以上线路因资金等问题仍未作大规模改造,有的线路运行时间已达二三十年,加之布局和运行水平落后,迫切需要对我县主干电网进行新的规划建设。但电力部门在实施电网建设过程中,在筹资、勘测、设计、施工方面存在重重困难,不同程度上地影响了电力建设的正常进行。

3、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影响我县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县经济发展较快,对电力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县的电源供给主要依托XX电网,地方热电厂自发和上网一部分予以补充。最近几年,虽然加快了对地方热电厂的改扩建步伐,但改扩建的机组建设周期长、容量小、出力低,新增的少部分电源与全县用电增幅差距大,无法从根本上弥补电源和热源缺口,缺电矛盾是下一步制约我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键性问题。

4、破坏电力设施现象严重,确保安全供电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设施的急剧增多,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大肆盗窃破坏电力设备,窃取电能,这不仅给我县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还直接威胁着电网的安全运行,而且扰乱了正常的供用电秩序,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县电力部门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每年要发生XX起输配电线路等设施被盗和破坏案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XX多万元。除破坏电力设施现象外,一些开山放炮、交通事故、线下燃烧物品等造成电力设施受损坏事故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力部门的正常的生产秩序,对供电保障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我县大规模公路建设中涉及电杆、线路的迁移,有关部门往往不出任何费用,只要求供电部门在何时要迁移,相关费用由供电部门承担。然而,供电部门需在公路旁种电杆时,却要求供电部门交什么费用,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也影响了供电部门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供电。

5、电力管理体制存在障碍,影响电力发展

我县电力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障碍,反映了电力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虽然实行了厂网分开,但与市场化的目标仍相距甚远,电厂、电网公司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单一的产权结构,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转换和结构改革,阻碍了资本的合理流动,电力投资者对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强,投资行为趋于谨慎,妨碍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和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我县经济必将出现新的发展高潮,要针对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充分认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协调,落实责任,优化服务,高度重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大力营造有利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良环境,以促进我县经济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中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提高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任务重、周期长、涉及矛盾多、资金需求大。因此,县、镇乡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全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义,要增强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促进电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是电力管理部门应结合我县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中电力需求和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抓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调整修订和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协调和解决建设中的问题;二是供电企业应积极向上争取输变电建设项目的立项,争取建设资金的落实到位,并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三是县、镇乡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各应通力合作,配合做好项目在实施中有关协调工作。只有坚持抓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输变电能力,抓地方热电厂新建和技改扩建,增强自发电能力,才能真正缓解我县的供用电矛盾,电力建设才能实现新的跨越,满足我县适应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用电需要。

2、加强电网的规划、建设与改造,提高供电能力

要加强我县电网规划工作,重点做好电力需求预测、节能分析、网络规划以及电价预测分析等工作,重视调峰电源的规划和建设。要重点加强我县城网的变电站建设,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要确保变电站的合理性、高可靠性、安全性、前瞻性和智能化,为全县经济发展创造优质的用电环境。要加快城网改造步伐,因地因网制宜,制定或规范我县城网改造技术标准,制定并修编城网改造规划,明确中、远期城网改造目标及过渡方案。要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与进度,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实现达标投产,提高投资效益和工程管理水平。要加强电网节能规划,节能降耗,提高效能。要加强节能监控工作,淘汰国家明令淘汰能耗高、安全可靠性低、维护量大的设备,限期改造不符合节能要求的设备;要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完善电网节能机制,加强各企业的用电管理,提高用电效能。通过以上措施,全县各镇乡基本实现以220千伏主网架输电为主、110千伏为主供电源的双电源、多主变环网供电;全县城区中心区主要街道基本实现地下电缆供电,同时,减少中心区其它街道的架空线路,减少高压线路占用空间通道,力求主要供电线路实现同杆双回路或多回路建设目标,尽可能多腾出空间用于其它经济发展;调整优化农网配电网发展,提高网架供电能力,更新改造老旧设备,降低损耗,促使技术含量和设备装备的逐步提升及配电网络的不断完善,实现农网的可靠供电。

3、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促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建设资金,要解决筹资难、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必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资本运营步伐。资本市场是电力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大量的投资主体已看准蕴涵着巨大发展空间的我国电力市场,并已跻身其中。我县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传统的生产经营转变为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重,提高融资效率,加快电力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借助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营,筹集到足够资金,加快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县电力工业的发展。

4、部门协调,支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各个部门的支持,要成立我县电力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县政府对地方电力建设的领导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电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支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各职能部门要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报批提供方便。城建、国土等有关部门要支持配合县供电部门做好电力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减少施工矛盾和阻力,杜绝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在县城居民区电网规划建设问题上,相关部门要与供电部门配合认真调查论证,做到与城建规划协调统一,同步进行,同步规划,科学合理,预留电网设施线路,确保高压线路、变压器等设施与人居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保证供电设施的合理布局。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随着我县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用电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需要有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技能强、服务态度优的电力职工队伍。县供电部门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时俱时进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队伍的素质。要通过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升职工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部门保持一致,立足本职,做一名新时期的优秀电力职工;要通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工作技能与业务技术,提升职工业务工作技能,以过硬的本领完成各项电力生产工作任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工道德情操修养,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讲文明礼貌,团结他人,树立服务意识,为全县经济建设发展作贡献。要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工作中加强协调沟通,狠抓安全生产,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加强电力需求管理,积极宣传“错峰用电、节约用电”的节约措施,严肃调度纪律,加强电网运行管理和设备维护管理,确保全县的电力供应,打造供电企业文明高效、真诚服务的良好形象。

6、打击破坏、偷盗电力设施行为,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县供电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做好用电知识和依法用电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依法用电和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同时争取有关执法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多方支持,加大对破坏、偷盗电力设施行为的打击力度,为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供用电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农村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