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古镇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29 08:34:48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镇调研报告

古镇调研报告

磁器口古镇是重庆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近千年的历史,记载了这里兴盛繁华和衰落的过程。古老的历史承载着整个街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在这种文化积淀的背后,是一种关于社会,关于人自身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古镇的区域特色涵盖了各个层面的形态现状,诸如交通形态,建筑布局形态,建筑类型,行业分布形态等等,这些形态特征能充分显示该地区的独特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综合这些形态特征,便可以窥视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该地区的变化。研究这些形态特征,可以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研究重庆的人文风土,提供依据。

一、行业分布情况:

以手工业为主,文化场所共存。

工艺品,小吃类以及服饰类的总和占整个行业的3/5,这种情况和磁器口地区以旅游经济为主的发展宗旨相协调。而餐饮类,作为旅游产业的副产品,是随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们原本在旧的磁器口经济形态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地位,但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带动,它们也成为磁器口产业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用餐的场所,满足游人的需要,同时也在宣传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重庆的“吃”文化文明天下,因此,餐饮类在行业分布中具有双重作用。

在这其中,画坊和茶馆等与传统文化关联的文化场所,是磁器口地区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整个行业的4.5%。虽然比例不大,但是却代表了一类与众不同的业态。如果说工艺品,小吃类是磁器口

的表面文化,那么画坊和茶馆则是磁器口内涵的表征。历史的影子,还在诠释着磁器口过去的沧桑与祥和,它们是瓷器口精神文化生活的折射。有文章写到“最能体现磁器口巴渝文化传统的首先要数书场茶馆。重庆人坐茶馆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生活习俗,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精神文化追求。”

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1.宝轮寺——千年古刹

宝轮寺是磁器口镇最大的古庙,座落在白岩山上,距今逾前年历史。宝轮寺古名宝轮法塔,宋咸平年间改名白岩寺,明建文元年命名宝轮寺。宝轮寺依山傍水,掩映于绿荫之中,显得格外静谧。正殿不用一颗铁钉,气势恢弘,灵动自然,堪称古建筑精品。寺内有“圣可法师碑”、“龙隐禅院”大匾、“古龙隐山”石刻;明永乐年间十年刻本《华严经》八十一卷等珍贵历史文物。

2.民居建筑——典雅别致

磁器口民居多为依山而建的穿斗式房屋。当地居民依地势而建的吊脚楼,体现了老重庆居民在房屋建筑中对空间的合理巧妙利用。磁器口古建筑的特点是:灶壁粉白墙,手拱架挑梁,木柱雕龙凤,房顶盖青瓦,中间青石板、房屋立两旁。吊脚楼外形灵巧,屋顶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粉墙黑瓦,树影婆裟,素雅清淡,韵味无穷,充分展示了重庆人顺应自然的聪慧。

3.石梯小巷——老重庆遗风

磁器口的街区小巷均为长条石板铺制而成,石板路依地势而建,

所以高低不平,陡缓不已。镇内街道自然舒展,布局灵活,顺应地形,不拘一格。街道——巷道——宅院构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有空间的三级空间结构,形成清晰的街道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功能复合多用,是典型的山地城市系的范本。房屋建筑为木质穿斗夹壁结构,独具特色,是巴渝山地居民建筑的天然博物馆。

4.沙磁文化——历史积淀深厚

最能显现沙磁文化时代精神和政治特色的是文化区内的抗战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运动的主体是学生救亡运动,活动以深入城乡,唤起民众,团结御海为主要内容。单以戏剧活动而论,在古镇磁器口演出的节目就有20多个抗战剧目。在磁器口还创办了《现代读物》、《民族文学》等八种刊物。

雕塑家王临乙的“汪逆跪像”立于磁器口镇街,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汉奸的仇恨之情。徐悲鸿、丰子恺等名家的画在这里深入人心,磁器口凤凰山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驻地,聚集了众多画家、美学家和艺术工作者。

三、交通人流

选取了磁器口4个点来进行载面人流量的调研。其中周末和周中分别选了一天,这两天是随机而定的,因此具有普遍性。一天中定了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八个时间段对四个点同时进行人流量的测试、而每一个点都测了往左右两个方向的人流量,每个时间段测十分钟,据得到的数据分析:在误

差允许的范围内早上10点和11点,A点往正街方向人流量大致等于B点往大台阶方向人流量和C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之和,12:00、13:00、14:00、16:00, C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稍小于B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和A点往正街方向人流量之和,C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和B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之和大于A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据此得出:一天中早晚人们进入磁器口后,人流主要朝B C两个相反方向走,基本上很少人在店面停流,可见早晚出入人群大部分是区内的居民,而很少是游客,他们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而一天中中间的时间,区内居民活动量减少,主要以游客活动为主,部分游人会逗留在黄葛坪一街进行购物,没有继续往里走。A点往出口方向的人流主要来自于B点和C点的人流但是C点上又有一部分人是往居民区移动的,可见磁器口内部居民在磁器口的活动是比较频繁的。从C点和D点的数据综合分析:早上10:00左右,往横街内部流动的人大于C点往江边方向的人流,可见早上这段时间,居民会到江边散步锻炼后再回到自己的住所,这也加以证实早晨时间主要以内部居民活动为主的结论,除了早晨这段时间外, C点往江边的人流量远远超过D点往内部的人流量,主要是有一部分游人会来江边,另一部分人会在正街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单从D点来分析:进出的人流量基本围绕着水平线上下波动,但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出多于进的人流量这主要是内部居民移动结果。

上面的分析是以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同一时间、不同点不同时间四种方法进行的,由此可得:早晚时间

主要是内部居民在磁器口内部的活动,中间时间主要是游人的活动但也有少数居民的活动。早晚活动的总人数人较少,中午1点钟到下午4点钟人流达到高潮,之后人流量会逐渐减少,磁器口人流量在一天的时间里是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这符合了古镇景点对人流量的承载能力,因此不会给内部居民生活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并同时为古镇注入了生机。

四、总结

综上,我根据实地调研的资料,分析了关于磁器口地区的现状形态,包括行业形态,人的活动形态,建筑的布局形态以及与此相关的该地区的历史形态。磁器口地区的历史文化,代表了重庆地区传统的生活习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古镇调研报告

调研区域:重庆市沙坪坝磁器口镇

姓名:李进

系别:工程管理

专业:物业管理

指导教师:

时间:2011年2月21 日

推荐第2篇:古镇调研报告

以乌镇为例浅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

引言

乌镇为江南著名的水乡文化古镇,拥有六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共有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集中了许多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的历史街 区, 同时具有独特的地方习俗和文化传统。由于乌镇仍然很好地保持着100 年前的历史人文风貌,2003 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一、乌镇的江南水乡风情

乌镇目前为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格局。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民居、水阁、长长的古帮岸和廊棚透出 水乡特有的韵味, 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1.民居

1) 临水民居与水阁( 水上吊角楼) : 临水民居的特点是: 前街后河, 因地制宜, 临河而建。平面为二间或三开间, 进深大多数较浅, 层数多为单层或两层, 每户均临河设独用水埠, 洗涤取水极为方便。这种住宅组合方式自由, 加以屋顶起伏跳动, 构图非常活泼。“ 家家面水, 户户枕河”是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相同之处, 但此地却有一部分民居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 上架横梁,搁上木板, 造成“人在屋中居, 屋在水中游”的“水阁”, 水阁三面有窗, 窗旁有门, 门外有石阶, 这即是乌镇的“水上吊角楼”。 2) 面水民居: 这类民居建于滨河路街一侧, 有的还在宅前设面水的廊棚或过街楼, 居民在此从事各种杂务和休息活动。

3) 传统建筑: 街巷内的传统民居是在城镇中心的民居, 一般规模较大, 进深较深, 构成相对独立的深宅院落, 建造标准也较高, 内部结构的布局和处理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它们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 这类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强调中轴线对称, 纵向进深随地形而置, 一般2 进-5 进, 布局上前厅后楼, 后庭幽深。同时也有灵活自由布局的园林住宅。在乌镇夏同善的翰林第就是其中一例, 具有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的人文气息, 且充满了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趣。 2.街道与帮岸

街道是水乡古镇物质形态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人们对一个水乡古镇的印象可以通过它的街道来获得。乌镇大多老街都还在, 保存完好, 功能还在发挥, 这些老街都用旧石板铺地, 两边是马头墙隔出的店铺和民房, 门大多是木板的, 留有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横骑在大街上的拱券门, 那是以前大户人家的墙界标志。老街都沿河, 街与河之间也是房子, 每隔一段, 总有一个码头连通河道。从码头和房子空隙处可看到对河那砌筑整齐的河岸, 上有廊棚和美人靠之类的座椅。乌镇人称这类河岸为“帮岸”。

3.廊棚

廊棚, 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全部为木结构的柱子, 一色的鱼鳞黑瓦盖顶, 廊棚的下面是一条石板道, 有可以坐靠的地方, 具有了防雨、遮阳和休息的多种功能, 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景观。廊棚有的临河, 有的居中, 有的在沿河一侧还设有靠背长凳, 供人歇息。廊棚的顶有“一落水、二落水” , 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廊棚里侧是商店和民宅, 行人来往无雨淋日晒之苦。

4.桥

乌镇自古以来桥梁众多, 旧时就有“ 百步一桥”之说, 桥最多时达120 多座, 现存古桥30 多座, 这些桥的式样因地势不同而异, 有单孔的圆形石拱桥, 有明清时期的梁式桥。还有一座风雨桥, 二条4 m 多宽的石桥并在一起, 中间两个桥栏间隔起一壁花格栅的屏风, 屏风下便是两排行人歇脚的石座椅, 临河两边用木柱支撑起遮蔽桥身的屋顶, 可以纳凉遮阳。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是“ 桥里桥” , 它是由通济桥和仁济桥组合而成。两桥一呈南北方向, 一呈东西方向, 直角相连, 所以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 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 因而博得“桥里桥”的美称。

多种文化特征形成江南水乡城镇亦雅亦俗的独特的地方文化,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因素与人文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生活文化,人的衣食住行也都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二、古镇的保护与规划

传统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古镇的保护讲究“原汁原味”,真实性的概念深刻的反映了文物建筑保护行为的本质。如今历史建筑保护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文物建筑单纯保留的观念,涵括了历史地段所有项目的改造利用和翻修重建问题。积极的文物保护方法是通过详细规划与设计使古建筑积极的参加的现代城市职能中,使之具有经济效应,并力争使古建筑进入到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秩序之中争取起到主导和控制作用。乌镇在其总体规划过程中以“以旧修旧,以存其真”为总体构想,进行整体规划,使乌镇的千年沉淀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以旧修旧”的理念在上海新天地的整修中,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乌镇在加强传统建筑保护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资金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这也是乌镇保护的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如何很好地保护千年古镇的原貌和韵味,又能把它开发成为旅游热点而可持续发展,这是古镇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难题。乌镇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修旧如故、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等做法,都是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乌镇模式”。

千年古镇经历了年代更迭、延续演变,我们所看到的也就是几十年、百余年前的一个轮廓,而且这个正在动态演进之中的古镇,必然会新旧更替、百纳交织。这样的“残缺之美”如果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既不合理也不可能,所以古镇保护必须要有适当的整治。

乌镇的原则是,承接古镇文脉,保持古镇风貌,力求原汁原味,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所谓“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是乌镇的创意之举,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誉,也吸引了外地同行的参观借鉴,甚至以传统文化保护著称的苏州,也派出电视采访组专程来乌镇“探营”。

除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之外,还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方法。 开展古镇旅游开发模式,能让古镇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可以让人们体会到江南水乡的独特神韵,让人们体会到古镇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使人们体会到古镇的弥足珍贵。

三、乌镇的旅游开发

古镇旅游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旅游产品之一。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古镇旅游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4项:(1)过度商业化导致古镇灵韵不再;(2)产品同质化导致区域内恶性竞争;(3)破坏性开发危及旅游资源;(4)旅游开发与古镇居民发生诸多矛盾 。这些问题影响了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乌镇在其第二期(西栅景区)开发中很好地避免了上述问题,更因其在“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成功而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案例馆,其合理的发展模式也被联合国称为“天人合一”的“乌镇模式”。可以说,乌镇以全新开发模式实现了古镇旅游的提升和转型,为中国古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样板。因此,系统解析乌镇模式对全国古镇旅游新一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开发模式,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分类研究。基于开发主体视角,章海英提出了以政府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和以居民为主体的3种开发模式 。 基于古镇区位视角,冯淑华等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和以品牌旅游线路为依托的3种旅游开发模式。基于产品类型视角,邓梅娥等提出 了休闲观光、古村落景观遗产保护与生态博物馆建设、古村落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挖掘3种开发模式 。基于产品开发视角,田喜洲提出了西部古镇旅游开发的4种模式,即主题式开发、互补式开发、保留式开发及综合式开发 。此外,很多学者还强调了古镇在开发旅游过程中的社区参与。

四、乌镇模式解析

全面考察乌镇模式,其核心经验在于形成一套将景区公司、古镇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包含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形成共赢的基础上对古镇这一同质化程度极高的产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系统改造,形成一个崭新的古镇旅游产品,从而赢得市场。分析乌镇模式,可以从发展模式的4个要素展开解析。

1.产权维度解析乌镇

一般而言,古镇开发旅游,大多采取租赁经营,或者集体经营。因为古镇既是旅游景区,又是居民区,各处房产归属不同居民,产权很难统一。乌镇在其二期开发中采取整体产权开发模式,这是全国古镇开发中独一无二的模式。乌镇二期在开发中采取先投资、后开发的方式,即先以全资卖断西栅所有原商铺和住家的房屋产权,此举投入资金达3.5亿元之巨,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景区开发的主体一元化,规避开发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诸多弊病。

上海新天地开发后大获成功,短期内跃升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景点,其基础就是在掌握全部产权前提下的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而上海多伦路文化街虽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景点,但由于当初对一些重要房屋没有果断买下,无法全面深入开发,整个格局显得就不伦不类。到如今已不再可能获得那些房屋的产权了。

2.产品维度解析乌镇

产品层面,乌镇在定位、基建改造和资源挖掘三方面都很有自身特色,从而打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古镇旅游产品,形成对市场的吸引力。

定位:高端休闲与商务。乌镇二期的市场定位是一线城市的高端客源,包括高端休闲散客和商务客人。乌镇一期定位观光市场,人均消费一直在100元左 右。乌镇二期则定位在商务市场和休闲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人均消费,人均消费达到1000元,已经成为营收的主力。

基建:脱胎换骨式系统改造。大凡古镇,谈及保护必言整旧如旧,保护亦多以浅层保护为主,即主要对古建筑的表面进行协调性修复,以达到原貌修复的目 的。但是这种保护措施仅仅是“穿衣戴帽”,对古建筑而言没有实质性作用。而古镇的水电、卫生等条件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居住需求,因此一般古镇的住宿产品往往是低端的。即使投入大力气进行部分改造,也往往受制于水电煤卫和电视、电信等系统。乌镇在保护开发中采用创新理念,实施的是“脱胎换骨”式的系统改造,使得古镇重新焕发生机,处处流露出活力。

资源:激活生活文化。乌镇的旅游开发根据当代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激活历史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凸现创意大众化、动态化、生活化、趣味化的特点,从而赋予了古镇旅游文化的生命活力。古镇居民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与普通游客很贴近。如蓝花印布已经成为当代城市里酒店、餐馆和家居中很有民间气息的装饰点缀,乌镇就搞起了染坊。

3.经营维度解析乌镇

乌镇二期取得优秀的经营绩效,综合营收已经超越丽江,直逼黄山。复合经营、统一经营和专业管理是乌镇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复合经营。一般古镇旅游开发基本上靠门票经济,除此之外就是一些购物与餐饮,经营的业态比较单一。而对乌镇二期来说,门票只是进入门槛,景区内的 多业态复合经营才是营收的主力。乌镇二期开发出住宿、会议、餐饮、娱乐等多元化产品,实现复合式经营,景区内酒店餐饮消费较多,因此,游客组成及旅游消费的结构变化使得收入增长幅度远大于游客量增速。

统一经营。在业态上实施复合经营,在管理上却实施统一,乌镇二期成功破解古镇过度商业化和业态同质化两大难题。

专业管理。在高层管理者中,包括中青旅在内的战略投资者虽然在出资比例中占据较高比重,但是并不参与日常管理。乌镇二期在开发中与政府、外部集团 三者之问达成和谐的共识,即开发只由当地公司独家全权运作,政府与外部集团不予干预,仅按股份获得相应利润。

4.社区参与维度解析乌镇

社区重构。与其他古镇开发不同,乌镇二期将全部居民迁出,景区内的居民主体是游客,除此之外都是工作人员。这样的社区重构使得一般古镇开发中的 居民与游客的矛盾不复存在。

五、乌镇模式的借鉴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荆州地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胜利街应该如何才能力挽狂澜,使胜利街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并且延续流传下去,从而展现胜利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

首先要挖掘文化底蕴,把一些优秀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把荆州地区能展现荆楚文化的民间技艺请出来,增强胜利街的历史文化,鼓励一些手工艺人以作坊的形式进行展示和经营,增加胜利街的人文气息。做好名人文章,可以塑造胜利街自己的特色,这里有着余上沅故居,具有很强的文化气息。把余上沅故居打造-成一个文化观光旅游景点,增加胜利街的人气。除此之外,还要大力改善胜利街的环境条件,给人一个舒适的观光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流。总而言之,应该开展胜利街的旅游开发能力,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使我们民族的历史瑰宝,保存至今的历史文化街区并不多,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同时,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于每个历史文化街区应采取 创新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推荐第3篇:安仁古镇调研报告

考察报告

一、调研内容

(一)安仁古镇基本情况

安仁古镇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41公里,双流国际机场38公里,大邑县城8公里,是国家重点镇;安仁古镇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四川省“六朵金花之一”——刘氏庄园所在地;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和四川省十大旅游古镇。

(二)古镇的运营模式

1、安仁古镇树人街统一由成都文旅集团下属子公司成都安仁文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管理、维护、运营。

2、古镇树人街所有商铺原则上不由房东自行租赁(除自身经营外),即便有合伙经营,需报景区管委会审核、把关,从源头上保障古镇业态良好、不重复。

3、景区管委会负责景区的安全维护、清洁卫生、日常规范整改。

4、成都文旅集团在古镇倾情打造《星廷戏院》,邀请成都民族歌舞剧院每天演出。主要展示安仁之文化集大成,浓郁的川西味道。经典的民国风情再现当时安仁之繁华,浓缩百年安仁文化精髓。

(三)刘元瑄公馆

中国老电影博物馆位于古镇刘元瑄公馆,馆内陈列旧式放映机、公馆放映厅、国宝级老电影、老电影画报、海报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民国时期的真实写照。

二、取长补短、涉及经验

1、尽快引进物业管理公司,充实景区管理委员会,参照安仁古街方式,现试现行。保障业态不重复。

2、八角井街改造,统一以客家公司名义先与房东商谈统一租赁协议,由景管委统一规划、管理、运营。

3、4D动感电影改造参照中国老电影博物馆,由客家公司委托卫穆双阳品牌设计公司从店招着手整改,要求符合景区业态调整。

(记录整理:蔡昌凤)

抄 送:党政领导,城建办,拆迁办。

洛带镇党政办公室 2011年3月28日

(共印17份)

推荐第4篇:水磨古镇建筑调研报告

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小型建筑设计》报告书

题目:

水磨古镇建筑调研报告

级:

会展经济与管理2013级3班

长:

员:

指导教师:

邹宏玉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制

2014年 12月 29日

摘要: 汶川水磨古镇作为灾后重建的成功范例,在当代地域性设计策略下,我们主要探讨古镇在建筑设计这一方面的分析。从本学科的方面发掘学习其中的优点,进一步提高我们建筑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水磨古镇 空间布局 理念 1 水磨古镇的背景

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边缘山区,岷江支流寿溪河穿过城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侧为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北连震中映秀镇,距都江堰市区仅36 公里,距成都市区70 公里,面积88.44平方公里,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商代称老人村,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在震前是集羌、藏、汉等各民族聚居的农业和工业大镇。古镇历史悠久,后改名水磨至今。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2 震后情况

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大地震后,水磨全镇近2 万人受灾,92 人死亡,大量居民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其中老人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房屋全部倒塌,伤亡人数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死亡13 人。水磨镇公共设施损毁严重,水磨中学、水磨小学、水磨二小、镇政府、信用社、卫生院、邮政支局等基本损毁。震后对外道路损毁较严重,桥梁未坍塌但存在安全隐患。“5.12”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于2008 年8 月正式展开。广东省负责汶川县的灾后重建工作,安排佛山市援建工作组对口援建汶川县水磨镇。2008 年12 月,西南院五所与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香港中营都市与建筑设计中心组成的联合体( 以下简称“联合体”) ,会同其它四家设计机构和联合体参与了“汶川新城水磨镇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的竞标。根据佛山对口援建组提出的建设“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总体规划定位,联合体在竞标项目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汶川水磨西羌文化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在借鉴瑞士山地小镇茵特拉根和苏黎世的城镇建设经验基础上,塑造以湖为核心的城镇开敞空间的总体规划框架,最大限度发挥水磨的山水景观优势,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磨新城。

3建筑设计理念

水磨古镇是汉族、羌族和藏族的交融区,其羌藏风格尤为突出。水磨镇周边地区多崇山峻岭,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山区丰富的石材、木料、有机质泥炭土和黄土等自然材料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文化。羌藏传统建筑充分结合地势,坐北朝南,布局紧凑工整,高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风格独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在重建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延续了羌藏传统建筑艺术和风格,在借鉴不丹传统建筑现代化经验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力争将羌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发扬光大。 4布局

依河发展的水磨新城,总体结构为串珠式的三组团结构,以寿溪湖为核心的“一湖两岸四片区”;在建筑设计中,发扬羌藏传统建筑元素;景观注重新城的整体形态拟合改造上保护老街,延续传统城市肌理水磨古镇的街道通常由密布联排的建筑进行围合,从剖面关系上来说具有很好的空间完形。线性空间表现为街巷的连续与两边住宅的围合,地面上铺上了石板,两旁古朴的民居和联排的铺面在风格,高度和细节都丰富了景观要素同时保持了线性的连续;水流是细长的,水流,街巷,建筑的布局顺着统一走向,加强了街巷的空间指向性。

5尺度与比例

适宜的尺度也是形成水磨古镇线性空间魅力的主要方面,对尺度的分析主要针对空间剖面关系进行。根据人与车的流通量不同,古镇的街道和巷道又宽又窄。同时由于结合现代建筑的特性与防火要求,与一般的传统古镇的比例尺度有一定的区别。以线的角度来看,空间尺度亲切,街巷宽一般为5-8 米,两边的建筑多为2-3层,高为6-9 米,开间3.6-4 米。从剖面关系上,街道高宽比多在2:1 以上,这 种空间比例适当,既有利于营造出热闹、有活力的公共生活氛围,又满足商业行为。

6景观与体验

不同的街巷通过禅寿老街串联,整条街并非横平竖直、正南正北,而是多折转弯,配合两边建筑(界面)的高低、宽窄、疏密以及风格等多方面的变化,造就二者在物质形态与景观视线上的丰富性,带给人们空间体验的多重感受。 7总结

古镇从总整体规划布局到细部设计都匠心独运,地形处理巧妙,设计手法灵活,现代与传统得到了较好的融合,色彩和形式上十分协调,空间变换丰富。但是旅游已经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一些居民是为了做生意而搬来,并非原住民;这不禁让人思考足因为设计带来了现状,还是现状决定了设计。

推荐第5篇:恩阳古镇调研报告5.16

巴中市巴州区旅游局

关于对恩阳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的建议

巴州区恩阳古镇位于川东北,系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特色旅游示范镇、四川省十大古镇。古镇现存正街、大石坎街、老场街等主街3条,副街18条,有保存完好的房屋589幢,面积82220平方米。古镇内设老场居委会1个,辖8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为1540户,3600人。

一、古镇特点

(一)历史悠久。恩阳古镇历史久远,上至新石器时代,便已有人类活动。据《巴中县志》记载,在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实行郡县同治,迄今已有1480余年历史。隋开皇三年置郡,开皇十八年改义阳县为恩阳县;唐贞观元年设静州;元世祖二十年废恩阳县为恩阳河场,划归清化郡(即现在的巴中市)管辖;清朝时期又改场设县。历史上设州郡、县时间长达800余年,乃六朝郡县之故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在此设仪阆县、恩阳县、恩阳特别市、置前总指挥部,是川陕苏区腹地,现存各类红军石刻标语遍布古镇街头巷落。

(二)文化厚重。镇内“三庙”、“六宫”分布其中,形成了街中有庙、庙中见街的独特风韵,是中国古城镇规划史、建筑史的典型代表。米仓古道横贯全境,古道上最大的客栈“大栈房”、“小栈房”座落其间。镇域内现存各类完好的寺、庙、观27座,隋唐石刻神像三龛。农历十二个月每月均有 1

民俗文化节和庙会,地方皮影戏、川剧等传统文化艺术悠久。

(三)规模宏大。古镇地理位置独特,是建于两河汇、龙戏珠、凤点头、五马奔、三峰撑等风水宝地上的一座历史古城。镇内古建筑独特、壮观,有保存完好面积达0.5平方公里的明清木质穿逗,雕梁画栋,拱门结构建筑群。古镇依山就势,弯沿曲折,青石街面,青瓦屋顶,骑门柜台及临街而建的吊脚楼都具有浓郁的川北民居风格。

(四)资源富集。境内土壤肥沃,物产富庶,平均海拔326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恩阳河、之字河等嘉陵江、渠江支流水系贯穿古镇全境,河内常年流量达3000方/秒,水利资源十分充沛。古镇内既有连接川陕的米仓古道,又有通达渝沪的古水码头;既有湖广、江西、福建等恢弘大气雄姿依然的客家会馆,又有义阳山、红梅阁、普贤寺、文治寨、千佛岩等一大批风光旖旎文化浓郁的游览胜地;既有鳞次栉比的茶坊酒肆,又有风格独特的民居塔阁……无处不在的流风遗韵无不彰显着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古镇现状

目前为止,古镇核心区内仅有住户,无商气、无人流,胜似冷庙一座,虽有看相、有韵味,但特色不特,亮点未亮,本是夜明珠,有光也不亮。

三、古镇开发定位

恩阳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有传承至今的巴人文化,也有浓墨重彩的客家文化,既有遥远的三国文化,也有近代的红色文化,既有神秘浓郁的宗教文化,也有丰富

多彩的民俗文化……凡此种种文化,均为古镇历史的沉淀。

因此,我局建议将古镇旅游综合开发定位为:以古镇古貌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内涵,打造以“三庙六宫”及古镇十八景为支撑的,四川著名、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川东北旅游休闲目的地,成为四川新锐休闲访古新地标和川东北旅游度假新典范。

四、古镇开发标准

建议将古镇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综合开发和打造。

五、古镇开发方案

充分挖掘古镇历史文化,有效整合古镇资源,重现古朴文化风韵,还原巴人民俗风情,彰显各类文化特色,吸引八方客商,打造川东北古镇游览新高地。

(一)指导思想

历史古镇、文化名镇、品牌强镇、旅游重镇

(二)打造模式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居民参与、合作共赢

(三)开发思路

在恩阳古镇旅游综合开发建设性详规的编制上,建议分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核心保护区,第二个区域是旅游功能区(含吃、住、行、游、购、娱、信),第三个区域是高档商

住区(投资方投资回报方式)。在三个区域的建设上,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以重塑和保护古镇的历史风貌为基本原则,保持古镇的完整性和典型性。恩阳古镇是巴中历史和文化积淀最丰厚、内涵最丰富的地方。这里古街、古巷、古庙、古桥遍布,已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理应加大保护力度,全面拆除影响古貌且不协调的现代建筑,让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继续流芳百世。

2、坚持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并重,继承与发扬并举,走永续开发的旅游发展道路。在保护古镇的建筑风貌和空间结构的同时,重塑历史场景,再现繁华景象。不局限于反映古镇本身的历史文明,积极融入巴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乃至一些现代文化元素,彰显古镇活力与生机。

3、进行差异化的功能和市场定位,规避旅游资源同质化造成的影响。国内现存古镇具有一些相似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为防止同质化,古镇的旅游综合开发必须区别于现有的国内各类古镇,充分体现恩阳古镇自身的特色和亮点,古镇发展的定位、功能和市场差异化应予体现。

4、主动契合市场,以高质量产品占据市场高点。借助古朴优雅的历史文化、激情热血的红色文化、神秘风情的巴人文化,积极筹办缤纷多彩、新颖奇妙的节庆活动,同古镇本身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最大限度

地丰富游客的游历体验,延长游客的留驻时间,使游客享受到独具特色的娱乐和文化大餐。

5、打造河道文化公园,扩大景区容量,实现景区区域平衡。在古镇区域内开发与核心区风格和功能相衔接的河道文化公园,既可承担分担游客和服务设施的功能,有效展示古镇古码头繁荣景象,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游览需求。

6、瞄准夜间旅游市场,设计丰富而新颖的活动,打造川东北的“阳朔西街”。桂林阳朔西街是一条由国外游客成功启动的主题休闲街,其在修复、完善和保护古街建筑的同时,充实了大量新颖、时尚并富涵文化底蕴的旅游吸引物,在古街中营造出一种休闲、清新、动感、洒脱和友好的旅游氛围,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心理体验,从而持续吸引中外游客到此住宿游玩、体验风情。因此,恩阳古镇可有效借鉴阳朔西街的成功经验,开发夜间旅游市场,丰富游客心里体验,延长游客留驻时间。

二O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推荐第6篇:洪雅县柳江古镇调研报告(推荐)

上里镇人大关于柳江古镇的调研报告

2010年7月10日,为进一步做好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促进上里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上里镇人大组织第一代表小组代表、村组干部及上里古镇经营户50余人前往洪雅县柳江古镇进行考察学习。

柳江古镇为新开发出的古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依山傍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紧邻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等风景名胜区。洪高公路纵贯古镇南北,交通运输方便,利于游客节时省钱。调研组到达时,古镇正在修缮中,但仍然有不少游客参观游览,柳江古镇魅力可见一斑。经过认真调查,总结一下,柳江古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认真打造,统一管理水利设施,确保古镇县城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并且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特别是水上娱乐项目,挑战性很强,非常刺激。

二是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柳江镇自南宋时即已建镇,历史文化古迹为数不少,如木禅寺、抱朴洞、石柱房等佛教、道教圣地。地灵人灵,名人故居,也有多处。

三是风光优美,自然环境优越。柳江古镇山青水秀,古木繁多,尤其是参天榕树,让人过目难忘。悠悠青石老街、干栏式吊脚楼风味独特,绵延数百米,是游客憩息好去处。另有曾家大院,凸显旧时代显赫家族昔日风光。 四是民风淳朴,服务周到。柳江古镇自然条件优越,长期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风淳厚,多数居民有着知足常乐的心态,对待外地游客总是满腔热忱,服务热情、周到。

五是饮食文化独特。柳江古镇饮食风味别具特色,价廉味美。豆花饭、酸豆腐脑、肥肠豇豆粉、白宰钵钵鸡、老腊肉味道独特,游客既可观风景,又可飨美食。

但是,柳江古镇也存在不足之初,需要改进,也值得借鉴。

一是古镇街道过于狭窄、拥挤,造成游客视线狭窄、局促,既不利于消防安全,也不利于游客欣赏古镇美景。

二是古镇房屋中古屋数量少,保护力度不够,仿古建筑、现代建筑充斥其中,没有做到泾渭分明,而这同传统南方古镇标志干栏式民居显得不伦不类,格格不入。

三是古镇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体系不健全,环境治理工作还需加强。

纵观古镇,统计感觉布局有欠合理,古街人气不足,服务业还不发达,层次不高,多是小商小店,再加上不太整洁、干净的环境,自然就影响了柳江古镇的总体形象。

柳江古镇特色与不足之处,值得上里古镇借鉴。上里古镇在开发后发展很快,但也存在着诸如宣传推广不足、特色商品粗糙单

一、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如何在古镇旅游方兴未艾、层出不穷之际,上里古镇要做出特色,凸显竞争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做好市场营销,提高古镇知名度。要按照上里镇党委政府“着力把上里古镇打造成川西枢纽线上集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的目标,开展好休闲度假旅游,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笔会、摄影展、画展等活动,做好一年一度的“年猪节”,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报道,一方面扩大上里古镇影响,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又大大提升了古镇文化档次,丰富了古镇旅游内涵。

二是要大力拓展旅游活动项目,延长旅游路线,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上里古镇自开发以来,发展很快,但决不能循规蹈矩,原地踏步,而要有所作为。要充分利用古镇丰富的红色文化和茶马文化修建红军纪念馆和茶叶展览馆,加大牛栏沟开发力度,搞好白马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游客前来避暑休闲;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水上娱乐项目以及野外探险、团体竞技活动。

三是练好“内功”,加大上里古镇保护力度,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做好服务接待工作。要保护好上里古镇的青山绿水、古迹民居,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坚决禁止在古镇核心区新建、扩建、改建现代建筑和仿古建筑;做好竹笋、猕猴桃等特色商品的包装、宣传,要在质量上下功夫,激发游客购买欲;充分开发上里古镇人力资源,注重培养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就业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意识培训;设置报亭、高级网吧等,与时俱进,满足游客资讯寻求。

推荐第7篇:街子古镇旅游调研报告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街子古镇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旅游调研报告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马亮明

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班级: 旅游管理10级1班

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学号: 201030802136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街子古镇旅游调研报告

一 古镇的概念。

古镇是指拥有历史文化的遗存和保持古风古貌的村镇。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古镇,是在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以时间为轴追溯,那些拥有数百年、逾千年历史的镇,我们称之为古镇。古镇是先人建设活动的结晶、地域文化的积淀,也是城镇自身不断发展和淘汰的结果。作为特定地域历史建设活动的“化石”,它们记载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中国的古镇是一个区域综合体,它是一个社区,也是一个文化综合体。从现在保存完好的古镇来看,它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人文理念,民居与自然、人文地理融合在一起,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二 街子古镇概况。

崇州街子古镇位于崇州市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

青城后山连接,已有千年历史。是四川众多知名古镇之一。古镇得名于元末明初时期。曾经繁华的古镇因战事频发,百业凋敝,只剩下了味江边上的河街子一条街,因此而得名街子场。并将此名沿续至今。街子古镇有晋代古刹一光严禅院。

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筑一条街。宋代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的故居(唐求纪念馆)。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古镇既得山水之秀。又有人文气象,显示出特有的淳朴与古雅。街子古镇是川西有名的兰花之乡。

街子古镇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现存古街区面积最大、布局

最完整的旅游点,是现在已极少体现清代中国西南山边小镇原貌的实物。它既有文化的潜在吸引力,又有独特的优美环境,也有开心惬意的民俗民情,更有伸手可得的绿色食品。它既体现西南山边小镇的独特风貌,又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集中这些价值的唯一实物,被省内媒体一致认为“酷肖周庄”。

三 街子古镇旅游资源。

1 自然旅游资源。

凤栖山是位于街子古镇西北山区2公里,与青城山相邻的凤栖山,因山形台如风,山幽奇秀,百鸟唱鸣,故名凤栖山,与九龙沟并称“龙飞凤舞”。古镇北面火烧坡上为笔架山,山上有七仙洞。山后有峰硕有坪,清朗的夜晚远望坪上灯火酷似圣灯。还有就是踏入古镇,镇口迎面而来的是几棵古老的

银杏,让人有一种被折服的感觉,这样的古树,特别是古银杏树在别的地方是很难见到的。

2 人文旅游资源。

银杏下的字库古塔,背靠古树、面朝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展示自己的历史风韵。字库是焚烧字纸的设施,建于咸丰年间(1886年),是一座全省最大的字库。字库五级通高20米,每级檐下望龙抱柱,壁上塑有水漫金山,雷峰塔等戏文情节,很为生动。只可惜此字库已不是最原始的字库,因为5.12地震中,该塔塔身及塔刹严重受损。此时看到的字库,是修复过的,不过并不失它的价值性与历史意义。如今是崇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还有藏于凤栖山中的常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为

常乐寺,宋更名为翠围院,唐时僧众达3000余人。如今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街子镇又是唐朝著名“一飘诗人”唐求的故乡,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在风景秀丽的龙潭湖畔修建有唐公祠。如今是崇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街子古镇至今还保留了很多独具特色乡风民俗传统,如

兰草节、童子会、城隍会,传统的婚丧习俗。只可惜我们去的时候都没有赶上,在古镇上看到了儿时的回味便是——传统的川西运输工具鸡公车,鸡公车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独

轮车,相传在诸葛亮时期便有了。

古镇还有比较著名的小吃,包括汤麻饼、永康茶、街子兰、传统手工艺的小吃。

四 街子古镇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街子古镇的水体污染比较严重。我们小组在调查过

程中发现街子古镇外面的味江水,发出一种比较难闻的气味,水体中还有漂浮的白色垃圾,比较浑浊。

2、发现古镇有一种不古的感觉,现代化气息较浓。

体表现在商铺出现了类似于追银族之类的比较现代化的商铺,商铺所反映出来的商业化比较扎眼。

3、街子古镇内缺少必要的观景台、亭子等落脚歇息的

地方,游客在逛的过程中很难发现有那种歇息的地方,很容易产生疲惫感。

4、饮食卫生、质量不是很好,有些餐馆价格偏高,有

悖公平交易的原则,使游客在消费的过程中有一种被宰的感觉。食品卫生状况亦是不容乐观。

5、厕所的公共设施严重缺乏。游客在阵中很难找到厕

所,影响游览及购物的心情。

五 关于街子古镇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强化环境和资源保护。在古镇范围内,增设垃圾桶、公共厕所等公共环卫设施。特别是公共场所的建设。大力维护古镇水环境的清洁,统一沿河商家的管理,严禁排放污水。

2、深入发掘古镇的文化,打造古镇的文化特色。一定

要以文化为依托打造出古镇的文化品牌,发挥品牌效益。

3、完善景区管理与服务规划。完善景区内部的旅游标

识和路牌指引建设,为游客更好的了解古镇做好最基本的路面服务。适度增加较高级的饭店,提高古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较高端游客的需求,同时也要加强餐饮业的管理,尽量避免游客在景区被肆无忌惮的被宰现象的发生。

4、加大景区宣传力度。任何景区古镇的发展都离不开

强有力的宣传。以开展大量节庆活动以吸引人气,在传统宣传模式以外还应注意充分发挥互联网等媒体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

5、加强古镇居民的旅游知识的培训。古镇旅游开发大

都比较快,当地居民由农民转变为旅游服务人员较色转变比较突然,大多缺乏旅游相关知识,容易出现错误引导、不诚信经营、宰客等影响古镇形象的现象,所以古镇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当地居民旅游知识的培训,还要鼓励古镇居民参与特

色餐饮接待、民俗表演活动、旅游商品制作等具有很强当地民俗特色的旅游活动。

推荐第8篇:镇远古镇调研心得

镇远古镇调研心得

电气1202

XXX

U201200000 镇远古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城东的青龙洞,是一组规模极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其间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三教合一,蔚为壮观。此外,沿舞阳河畔还有天后宫、吴王洞、石屏山、铁溪等旅游景点。

——来自百度百科

与西江苗寨不同,镇远古镇不是在群山之中,它就是镇远县的一部分,虽然有一些山,不过算不上山,或许只能称作小丘,而且已经布满明清古居。咋一看,古色古香的建筑比比皆是,但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还是有不少现代化的痕迹,比如桥下的电线以及变压器仿木的水泥围栏等。古镇是沿着舞阳河建的,依山傍水是古人最喜欢的居处。第一眼看到的舞阳河是淡蓝色,还以为是被污染了,到近处一看才发现其实很清澈,不过是水中有不少水藻罢了。看来政府把环境看的还是相当重要的。

街道也是水泥路,方便游客,但我更喜欢石板路,而石板路还是有保留的——古巷道。古巷的房屋又不少正在进行危房改造,那下保存的较好的古居的围墙都十分高大,据说是为了抵御土匪,有不少古居被改造成了旅馆宾馆,而这个现象也将是我们这次调查的问题之一。

回到街道,发现有各种门。其实最霸气的莫过于“禹门”,传说是大禹治水留下的,不过应该是翻修过的,看上去比较新。

做问卷调查时,发现当地人还是比较好客的,其中有一位78岁的老大爷与我聊得非常融洽。他的子女以及孙子都在外面打工,虽然有些不方便,不过从他的精神面貌来看,他过得挺好的,看上去不过60出头。老爷子很健谈,问卷只有15道题,我们聊了40分钟。老爷子说道,他小时侯生活的古镇才是真正的古镇,不过生活条件并不好,交通也不方便,水路倒是挺发达的,毕竟这里曾今有不少古码头。然后就是环境的改变,古镇开发为旅游景点后,环境不可避免的遭到一定的破坏,不够总的来说政府做得还是比较好。开发之前不少人拿山上的古城墙砖块来砌坟墓,古城墙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之后,政府禁止了此类行为,并对居民进行宣传,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些是宝贵的资源。当然,是可以吸引更多游客的旅游资源。对于旅游开发后当地的物价上涨老人还是有意见的,而且政府并没有给与相应的补助。

在走访的过程中,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几乎没有看到学生,不知道是宅在家里,还是由于这里没有学校,学生都去了县里面,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和在西江苗寨遇到的情况差不多,旅游地区的教育问题或许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政府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旅游建设上,哪里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放在教育上?或许他们认为子女可以依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继续在这里生活。 镇远古镇作为一座文化古镇,自然少不了对其文化保护方面的话题。在采访过程中,也有一些居民对我们有些排斥,一看到我们的调查问卷题目有“古镇文化保护”几个字,就像是看见什么十分恐怖的东西,急忙边摆手边摇头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个话题似乎对一些居民来说有点沉重,或者是对于淳朴的居民感到不好意思。而此时只有适当改变沟通技巧了,不说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定位为一位普通的游客,向他们问一些当地的问题,果然,这样的效果是极好的,而自己就在一旁默默地记录,不是居高临下的采访,而是心贴心的交流。你会发现,只要有空余时间,大部分人都是愿意与你聊天的,不过大多数游客都忙于观光或者赶路,只有那些走累了在一旁休息的游客才有时间和完成我们的调查问卷。

在对本地居民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镇远古镇是一座“以军兴商” 的城市。也就是说,镇远古镇曾经是作为一个屯兵的重镇,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到,镇远古镇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而镇远背靠着的石屏山上,也有古城墙的遗迹,只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也就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了,城墙的另一边是绵延的群山,当年作战的情景完全无法想像了,只是石屏山半山腰上的一座观景亭让人不免汗颜。亭子建得挺好的,不过与多数景区的建筑一样,上面有不少“XXX到此一游”、“XXX,我爱你”之类的话。看到这些心中就不免无奈的一笑,这些东西刻在上面就天长地久了?文明旅游始终是一个幻想。

在城东的青龙洞,是一组规模极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其间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文化底蕴,可见一斑。丰富的古建筑群不禁让人联想到《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的亭台楼阁,或许有一点夸张,不过那些古建筑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却是有的。而这镇远古镇,在我后来的了解中,居然发现它与抗战的联系。自古镇远古镇就是贵州的门户之一,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 ,在抗战时期,镇远古镇的和平村是国民党建立的一个日军战俘营,收押了不少日军战俘,大约六七百人,本着优待俘虏的政策,这些日军战俘在这里过得还行,令人意外的是,这里的部分俘虏或许是良心未泯,抑或者是受到良好政策照顾后内心的愧疚,竟然自发成立了一个反战组织“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而他们也在日军中宣传反战思想,虽说如今看来效果并不理想,但人家知错能改,为何不赞一下呢,比起现在的日本政府好多了。历史不能忘记,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吸取教训,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我就不想多说了。二战过去了这么多年,或许日本人已经忘记了广岛长崎的伤痛,也或是担心中国的报复,最近越来越叫嚣了,同样是做错了,而人家德国怎么做的,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最近钓鱼岛争端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旦发生冲突什么的,总会有伤亡,总会有父母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这和平村,给了我颇多感触,虽然它自身的意义有限,但出于目前的中日局势我联想到许多。以前自己算是一个愤青,总是不满意政府在钓鱼岛上的不作为,希望一炮轰过去,不够冷静。

话题扯远了。和平村可以看作是中日渴求和平的象征之一吧,现在,这里还保留了不少当时的建筑:半圆拱形大门和高高的围墙 并且恢复了年的“新生班”、“研究班”、“训练班”、“哑子室”、“职员室”供游客参观。

一般来说,有河的地方就有人居住,同样的,舞阳河无疑在孕育镇远文化的过程中提供了胎盘的作用,给予发展的养分。舞阳河是蓝色的,而蓝色给我的感觉就是西南文化的颜色,如果用一种色彩形容贵州,我会犹豫,但形容镇远古镇,非蓝色莫属,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贴切感。舞阳河不是那种小巧也不是磅礴的河,古镇的人民似乎受到了舞阳河的影响,也没有江南水乡的人们那种小家碧玉气质,更不像东北大汉那样粗犷,他们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这还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连性格都与母亲河差不多。

在《儒林外史》中,也有对镇远古镇的描写。早在五百年前,镇远古镇就是文人雅士旅游的地方,铁溪名山胜水引人入胜。不仅如此,镇远古镇还是一座文化的融城,作为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合居地区,自然有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城外文化 ,还可以在古镇人的日常中有些许体现。而这些文化得以共存,足以说明镇远是一座包容的古镇,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谐精神基调的古城镇。

不巧的是,我们并没有遇到什么民族节日,据说这里有端午节龙舟赛、台江独木龙舟节、独特的春节、苗年节、三月三情人节、四月八苗族牛王节、六月六吃新节、八月八土家族唢呐节等等,遇到是一种缘分,遇不到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想象文化的交汇。 夕阳下,古镇更是静静地躺在舞阳河畔,余晖之下,古镇并没有像古代那样安静下来,相反的,夜间才是现代人放松的主要时间,特别是游客,更不会给古镇留下喘息的机会,喧嚣继续,繁华依旧,就这样,古镇在努力保存自己文化的同时,渐渐地向游人靠拢,向他们吐纳出2000年的文化气息。

推荐第9篇:施甸县关于打造旅游古镇调研报告

施甸县关于打造旅游古镇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3年2月25日至27日以及2013年5月26日至27日

调研地点: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老城区西南片区约600亩空地以及施甸县下属的布朗族村寨、契丹族村寨和回族村寨。

前言: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成为国际贸易服务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大力加以发展。目前,世界旅游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继续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产业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云南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长夜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养,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整个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保山市依托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树立以健康旅游业为主体品牌形象,开拓发展思路,全面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近年来保山市已成为云南省又一旅游新亮点。

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保山市除施甸县外其它三县一区都先后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施甸县由于旅游业发展滞后,对旅游本底资源认识不足,旅游业一直处于自发发展状态,没有同意的部署和发展规划。有些旅游资源随开发商的兴趣进行投资,有些旅游资源完全自发式开发,整个开发水平表现粗、浅,没有品牌和规模效应;又有些旅游资源没有被深入认识,长期得不到开发。在保山市旅游局,施甸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施甸县计划着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力争赶上保山市乃至云南省旅游业大发展的步伐,使旅游业成为施甸县经济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主体: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长期处于经济较落后的发展状态,目前县城开始进入新的城市化发展时期,为此提出了“觅契丹足迹,品布朗风情,游山邑湿地”的战略,结合城市上山的契机,打算恢复和新建一个古镇,将把当地曾经的契丹历史文化,浓郁的布朗风情,已有的伊斯兰文化融入其中;将集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居住文化等为一体,将以此来推动县域城市化的进程;本次毕业设计的内容也就是依托施甸县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在老城区西南片区打造一个具有施甸县特色的旅游古镇,其中古镇的特色主要包括金布朗族、契丹族和回族这三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建筑、饮食和服装语言等特色,并且充分体现施甸县石文化的打造。力争在保山市一小时经济圈打造好施甸县的旅游产业,从而带动施甸县发展。本案位于施甸县城郊,用地约500亩,为山脚缓坡地带,附近有回族村落和散落的民族文化遗迹,靠近城市主干道和未来的高速公路,县第一中学将搬迁至相邻地块。为带动城市的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位的提升,以古镇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居住品质,推动旅游经济,为城市特色的保护和更新探索思路。 金布朗族是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布朗族人口约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澜沧江下游两侧的山岳地带。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语族布朗语支,分为布、阿尔低两种方言。布朗族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布朗人有的信鬼神,崇拜祖先,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有的崇信小乘佛教。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饮食喜酸辣。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谈恋爱有一种独特方式,叫“赠白花”,既男女青年在平时交往中,若小伙子看中了姑娘,便采一束白桂花,托自己的姐妹或较好的朋友将花送给女方,姑娘如果有意,就会说“请来玩吧!”。入夜,小伙子吹着葫芦丝登楼探访,其他人有意回避,让出火塘,由一对情人在火塘边娓娓交谈。定下终身后,姑娘就在发髦上用心上人送来的白桂花绕成圈,表示已有心上人。一对情侣婚礼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仪式在婴儿出生后,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过年节(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关门节(傣语叫“豪瓦沙”)

布朗族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

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当地的金布朗建筑主要是考虑了当地山地的限制因素建造一步进屋式的山地建筑,其形式即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风格又充分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是布朗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

契丹族是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曾建辽国,为金所灭。调研过程中根据当地文化局介绍,施甸县在公园385年便存在,后来一直由契丹人领导施甸县,并且在施甸县有契丹长官司属遗址和许多契丹后遗文化。

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後裔。现在本人分属十来个民族 在距我国北方万里之外的南部边陲云南省施甸县和保山、临沧、大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发现了15万契丹人的后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县的为多。在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以前,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过着食兽肉,衣兽皮,车帐为家的生活。旧史有云:“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契丹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其中夹杂了大量汉语词汇。原先契丹人信萨满教,后佛教传入后契丹人信佛为主。辽建国后,分别定制了国服与汉服,但国服也已参和许多汉服元素,保留有较多契丹元素的为田猎服。契丹人饮食长期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习惯——以肉、乳为主,后在汉化进程中也学会了种植蔬菜。契丹族传统节日主要有中和节,国俗节,国舅节,迎节,屠白犬节,戴辣为契丹人传统节日,其它节日为从中原汉族引进的节日。由于契丹人本为游牧民族,所以契丹人传统的居住方式是毡帐,随水草迁徙,到辽代则逐渐有了城郭宫室的制度。辽国都城建筑已经与中原城市建筑相仿,这些建筑不少是汉人工匠制造的,所以后期的契丹建筑也逐渐汉化。

结尾:通过调研施甸县各个民族和地方特点,在下一步的古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既应该有每个民族建筑特色的突出点,但是整体建筑风格又应该保持一致性,并且在古镇的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体现出施甸县的石文化、契丹后遗文化以及金布朗民族情怀。所以规划区域内的广场及景观节点体现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的融合是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推荐第10篇:凤凰古镇采风报告

采风报告

班级:09级艺术设计2班 学号:2009055228 姓名:李有伟

采风地点:湖南凤凰古镇,贵州西江苗寨

采风时间:2012年2月22日——2012年3月4日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湘西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我们在冬末的季节来到这个名副其实的“小”城,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最美的一颗“湘西明珠”,冬末的寒气掩不去它的迷人风采,只平添了一层神秘面纱。

西江苗寨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西江苗寨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建筑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于两处的建筑,建筑风格都有苗寨的样子,却各有特色。

凤凰古城以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机勃勃。

最具特色的是沱江吊脚楼,沱江是凤凰的母亲河,她依着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大都依沱江而建,吊脚楼很多都是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的脚都刻着很好花纹,做工特别的精细,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很光亮,并装有花窗,花窗上刻有“喜鹊恋梅”、“双凤朝阳”等图案,古朴而富有雅性。

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西江苗寨依山傍水南而建,远看苗寨,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

资料。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湘西多半的亮色,几乎是苗人服饰带来的。居住在湘西的八十八万苗人,用斑斓的彩线,为本民族的文化做了最精湛的注解。

凤凰苗族的服饰像其他地区苗族服饰一样精美,并且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他的精彩在于刺绣、银饰、和纺织,这三方面在头饰上都有很完整的表现。

西江地区女服色彩艳丽,工艺考究。其上衣与台拱地区相同。与上衣相配套的带裙,系由二十余条花带排列组成。每条花带又分为上中下三段,均绣有不同花纹。西江刺绣花图案大都是苗族人民喜爱的龙凤、鸟蝶和牡丹、石榴等动、植物花纹,图案造型富于想像而又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

苗族银饰与刺绣

在凤凰或者西江的苗寨里,都可以看到苗族银饰和刺绣的影子,或苗人身上的衣服装饰,或街上的很多店铺。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

总结

为期两周的采风结束了,这次的采风活动让我感受良多,虽然由于天气寒冷的原因有所不适,不过还是达到了采风的目的。我们深入到民族风情如此浓郁的地方,感受到了无比淳朴浓厚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感受到了古朴悠久的历史气息。学习到了很多的民族文化元素和设计的结合,对于我们以后的设计创新有很大的思维开发。

第11篇:安仁古镇实践报告

安仁古镇实践报告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1

1.安仁古镇概况

安仁古镇的背景及由来

安仁古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西北有有被诗圣杜甫赞之“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西岭雪山,南、东面分别有斜江河、恺木河蜿蜒而过,形成了“东有流水西有道,南有江河北有山”及“双河报城”的格局。古镇为一个背靠青山,环绕绿水的风水宝地。而且安仁古镇又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原名地主庄园)所在地,地处川西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41Km,距大邑县城8Km。,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保留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大邑县政府以发展古镇观光旅游、建设主题文化博物馆的形式,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达到保护历史遗迹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在古镇核心区域内,包括树人街、裕民街、红星街等保存完好的古街和刘体忠公馆、刘元琥公馆、刘元瑄公馆、陈月生公馆、乐述言公馆、刘家花园、同庆茶楼、乐志伦公馆等重点保护建筑。

2 .综合现状分析评价

2.1 区位条件

安仁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41公里,双流国际机场38公里,大邑县城8公里,经成温邛高速公路可快速到达大邑县城,再行8公里即可到达,道路状况良好,交通非常便捷。

文化商业区与树人街、裕民街、红星街、窄巷子构成了安仁古镇旅游主线,分布在古街和刘体忠公馆、刘元琥公馆、刘元瑄公馆、陈月生公馆、乐述言公馆、刘家花园、同庆茶楼、乐志伦公馆、张学初公馆等重点保护文物建筑之间,形成了安仁古镇的购物、休闲、文化、旅游特色。

2.2 自然环境条件

安仁地处成都平原之内,海拔在540米,平均坡降为3%。属暖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7°C,降水量为945.6毫米。

2.3 社会经济条件

全镇辖15个行政村,四个居委会,幅员面积21.4平方公里,城镇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万人。

自2004年以来,安仁镇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规划理念,精心打造\"百年安仁\",塑造庄园、文博、民居等十大特色品牌,这些项目的建成将解决大量农民的就业问题。目前,被征地农民已集中入住独具风情的川西民居,实现了由农民向居民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旅游资源条件

2.4.1 千年古镇的文脉与地脉

安仁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又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原名地主庄园)所在地。安仁镇历史悠久,早在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就建安仁县(早于大邑建县50周年),隶属于剑南道邛州,据《太平寰宇记》载由“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当时的县治就在今天的安仁镇,因古为“安仁”县治,故得名。直至元朝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安仁县建置撤销,其区域划归大邑县。

安仁镇人杰地灵,丰富的文化蕴养了许许多多名人,如古代诗人计有功,近代军政要员刘文辉、刘湘等,解放后的名人有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登义,高级工程师彭宇鑫,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刘吉庭等。

安仁镇独具川西民清园林古典建筑风格,被世界旅游组织作为世界旅游文化遗产而成为省级旅游景点“6朵金花”之一,刘湘公馆、刘元宣公馆等十多座民清古公馆群遍布安仁镇区内,小洋楼、安仁中学等古景古点体现出安仁镇古城的古朴端庄,使安仁镇被誉为古景拍摄的“天然影都“。

古镇的宁静是十分让人心醉的。在刘氏家族兴建的宅院、商街、学校、茶楼里,一群人或居、或商、或闲逛、或茶饮、或吟读。他们的身边、脚下,凝眸处、落座地,到处都是 2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雕梁画栋,青砖重瓦,每座公馆、每座建筑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历史不可言说的神秘。关于安仁,有太多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遐想。公馆,远不止是一幢建筑,或特定时代的一幢建筑,它是一种宏阔的生活文化和气度,是一些人心目中神秘而尊贵的生活的象征。如今,绚烂的时代色彩与繁荣的经济发展更增添了新公馆生活时尚又怀旧的魅力。

2.4.2刘式庄园及建川博物馆具有相当知名度

景点主要分布在刘文彩公馆和刘文辉公馆。刘氏庄园以其独特的历史内涵以及其建筑本身对中国高超的民间工匠艺术的充分体现而享誉海内外,是国际旅游组织认定的四川旅游发展“六朵金花”之一,在《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被国家列为4A级旅游区,并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刘氏庄园门票收入41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约1200万元。

建川博物馆聚落工程位于安仁古镇南侧,是由发展商兼收藏家樊建川先生集合民间资金主持投资的3000亩旅游城镇新区开发项目中的启动工程。项目的基本经济策划意图是以古镇原有的旅游资源和新增添的博物内容作为依托,使聚落成为一个博物、商业活跃的核心社区,带动周边城镇新区的发展。

2.4.3 镇内现存完好的十余座公馆群和安仁镇特有的古街、古道、古巷和古建筑

三条古街(维新街、树人街、裕民街)、古楼、古塔和安仁中学(原文彩中学)保存完好,能够很好地体现民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同时把川西民居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这一切目前还未对外开放,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景区内金桂酒店和阿庆嫂茶铺广告画)

2.5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2.5.1旅游客源市场区域定位

安仁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为: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海外入境客源市场为辅。国内客源市场以四川本地、西南地区的游客为主,国内其他省区次之;入境客源市场以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为主,带动欧美客源市场。

一级目标市场:四川省内各城市及重庆市

二级目标市场:沿海城市、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市

三级目标市场:港澳、东南亚等地

机会客源市场:国内其它省市以及欧美等地

2.5.2旅游客源市场类型

按安仁古镇的旅游资源特色,其旅游客源市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四川民俗特色草鞋)

1、观光游览客源市场

为安仁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主要观赏古镇风情、刘式庄园、建川博物馆

2、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客源市场

生态旅游是世界新兴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其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的专项自然旅游形式。这类游客以散客为主,一般来讲规模不大,目前客人相对少一些,但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5.3游客量预测

根据《安仁古镇保护规划》,整个古镇旅游人口容量为4500人/天,最高可控制为5000人/天,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3 .规划布局

3.1 项目建设总体布局

根据《大邑县安仁镇总体规划》的发展思路,安仁镇作为四川省重要的旅游胜地,其总的发展目标是要将安仁镇建设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四川省重要旅游城镇,大邑县东部重要的中心城镇。

因此本项目正是在这一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的指导下,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为中心,以展示安仁镇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为主题,凸显安仁镇在各个时期的繁荣文化。

3.2总体布局根据本项目的开发条件和市场分析,该项目的总体布局为三个主题区域。

一是以树人街两边的公馆和商铺为主形成公馆文化区及古镇展示区,以展示安仁所特有的公馆文化和千年古镇风情为主。

二是以裕民街、红星街及周边区域形成古镇风情商业区,以展示休闲独特的川西文化为主。

三是以核心区西面的民居及田园为主,形成林盘聚落与田园风光区,并且可作为今后的项目建设发展用地。

3.3 景观节点及空间:一线四点一片。

3.3.1 一线

从树人街进入,穿过裕民街、红星街、文化旅游商业区和窄巷子, 根据本项目的开发条件和市场分析,该项目的总体布局为三个主题区域。

一是以树人街两边的公馆和商铺为主形成公馆文化区及古镇展示区,以展示安仁所特有的公馆文化和千年古镇风情为主。

二是以裕民街、红星街及周边区域形成古镇风情商业区,以展示休闲独特的川西文化为主。

三是以核心区西面的民居及田园为主,形成林盘聚落与田园风光区,并且可作为今后的项目建设发展用地。

3.3.2四点

1.入口开敞区

作为整个片区旅游的入口点,树人街南设置了一古街入口开敞空间,该区域应具有原始古老的风貌,对游人有亲切的引导性。 2.安仁中学旅游开放区

安仁中学原为文彩中学,有多年的历史,学校内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及古塔,具有较好的文化背景和旅游价值。特别是位于树人街和裕民街的入口处,正对校内古塔,作为古街中的一个空间节点,兼具了休闲功能。3.戏剧/茶园文化旅游开敞区

同庆茶楼是整个安仁古镇的制高点,作为古镇核心区的标志性建筑,是为整个建筑服务的开敞空间,其旁的星廷剧院,将周边重点建筑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中心区域。 4.新建商业文化旅游开敞区

作为整个核心区内的一高潮区,设置大量游客服务性商业和休闲广场,为游客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4.存在问题

1、作为一个4A级旅游景区,安仁古镇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在古镇街区很难看到垃圾桶等最基础的设施,另外,我们仅仅是在景区入口的游客中心见到公共厕所,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这些设施,对游客来的行动来说是很不方便的。针对安仁的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景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2、古镇缺少对自身历史文化及旅游景点的介绍设施。就其本身而言,安仁古镇具有很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但是如此深厚的历史沉淀在我们对古镇进行实习考察的时候却感受颇少。古镇对自身历史文化介绍这方面,去年我们实习的街子古镇就做的较为完善一些,在街子我们能在不同地方看到关于街子古镇景点的简介以及景区的路线图,这样方便了游客的游览,同时会给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旅游区吸引物的集群效果不好。在该地有建川博物馆、刘氏庄园、古镇街区等一系列的旅游景点,但是由于是一些相对独立的点,各点之间的有一定的距离,这给游客的游览造成了很大的不变,针对这一问题,能规划出各点之间的游览线路并加以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增强游客游览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当地的产业量,促进就业。

4、安仁古镇知名度还不大。虽然作为国际旅游组织认定的四川旅游发展“六朵金花”之一,在《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说其知名度还是不够的。扩大宣传力度,选择古镇中的一些历史遗迹及特色民风民俗加以宣传,提高古镇的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以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

第12篇:松口古镇实习报告

松口实习报告

摘要:松口古镇历尽1000余年历史,经历了“雏形---形成—繁荣—衰落—重振”的演变过程。显示出古镇发展的心酸历程和城址空间转移的历史规律。通过考察要与分析,松口除了本身具有的良好的自然区位,客家民系的迁徙、交通方式的改变、政府的行政规划等也对松口的城镇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松口

古镇

繁荣

衰落

正文:

一、实习目的:

时间:2012年10月28号 地点:梅县松口镇

带队老师:罗迎新、俞万源、钟紫

实习目的:通过见习深入理解城镇聚落形成及其衰落的因素。通过对当地人的访谈,了解松口镇由繁荣到衰落的原因以及梅江河水患的历史。

二、具体路线:水泥厂---元魁塔---梅东桥---大街---中山公园---世德新街---松口镇政府

三、实习内容:

1、松口概况:松口镇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梅县东北部,水路交通便利,史上历为商贸重镇,是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和岭南四大古镇之一,享有“松口不认洲”、“狮象把水口”等赞誉,至今仍保留有“松口十景”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松口镇也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

2、松口镇繁荣及衰落:

2.1松口的繁与衰:松口镇始建于公元945年,因水路交通便利,逐渐发展兴盛。

在经历了明清时期几百年的发展,松口古镇与周边地区的商贸交往日益加强,至今仍保留的楼阁式砖石元魁塔是其重要的历史见证。民国时期,松口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于民国后期达到了繁荣鼎盛时期。松口世德新街是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商业街,其街1000多间商铺林立,形成以火船码头为中心的商业空间格局。百年世德新街和火船码头见证了古镇的繁荣,“自古松口不认州”是这个时期的历史写照。而建国之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陆路交通的发展和水运交通的地位下降,松口旧时的商业重镇地位逐渐衰退,开始走向衰落。

2.2松口现状:2000年,松口镇提出“建设新区,整治老区”的规划建设目标。

2003年镇政府新办公大楼落成,由镇政府办公楼、松口人民医院、公安,法庭、地税等部门组成的新区行政办公中心初步形成。目前,松口的发展格局为“新区开发,老区改造”。

3、影响松口兴衰变迁的因素:

3.1地理位置:松口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闽粤要冲、梅县东北部,是个依山傍

水的小盆地;它又处梅江下游,因而两岸土地肥沃,利于农耕,

其水陆交通方便,利于商贸。梅坎铁路、省道S223线、S332线及梅县白渡至大埔三河坝国防公路贯穿该镇,是周边乡镇商贸的重要集散地;因此地理位置更显得优越。

3.2 客家民系的迁徙:客家民系第三次的迁徙是松口形成的基础,经历第

四、五

次迁徙,客家民系向世界各地转移。而松口就是其中的渠道。松口是华侨之乡,现有人口7万多,但是在外的华侨却有8万人之多,“|爱国爱乡”的乡土情结是客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华侨出洋创业成功后纷纷回乡捐资,投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松口古镇的繁荣和发展。世德新街中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文化特征,尤其是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式”商业街是其中的典型见证。

3.3 交通方式的变化:松口是广东第二大内河港,当时的陆路交通不便,交通

运输主要依靠水路,因此发达的水上交通为松口镇的繁荣发展发展带来了契机。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松口水路交通日益发达,码头林立。解放前松口港大大小小的码头多达26个,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火船码头。昔日的火船码头,最多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在这里停泊,6000多旅客从这里出发。每一天,这里都在上演离别的场面。 松口是依靠水上交通带来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在公路运输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的今天,松口的水上交通日渐的走向衰落,因而使得整个的松口经济走向没落。沿河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的船厂已经被改造为水泥厂,河边也只有几只小船孤单地漂浮着。

3.4 政府的行政规划:松口自建镇以来,建制屡变。每一次的建制变迁,或升或

降,或合或分,都对古镇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松口镇政府新址由原来的沿江向内陆迁移,新的行政中心形成,因而使得沿江发展的世德新街走向没落。

3.5水患的影响:据统计,近百年来,松口镇至少遭遇450次大洪水的袭击,

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患尤为频繁。经过对镇中居民的走访,我们发现镇中建筑也是依据水患频繁的特点而建的,例如楼中的逃生窗为遭遇大洪水时船只的搭救用途。而镇中居民谈起大洪水时淡然的态度,也可以窥见此处水患的频繁程度。受水患影响,松口古镇墟市纷纷内迁、人口争相外迁,商贸地位下降,最终导致松口古镇走向衰落,促使松口镇往内地转移,在远离水患地势较高的地方另觅新址建设新区。

4、实习感想: 通过这次松口的实习,我们走过松口1000多年的兴衰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古镇发展过程的辛酸史,也了解到了一个聚落的形成、发展、变迁具有复杂的综合条件。同时,城镇的繁荣衰败并不是永恒的,时代发展的脚步对城镇具有不同的要求。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拟定自身发展规划,发展特有的优势,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第13篇:街子古镇报告

课程实习报告

实习正文:

一、实践目的

通过本次实习,了解街子古镇历史文化,用田野调查和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去看古镇的开发,让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二、实习内容:

2011年10月29日早上8点整,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和10级历史、博物、民族学的同学们在新星剧场乘上校车,向此次的实习地点——街子古镇快乐出发。

(一) 街子古镇概况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的街子镇,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它既得山灵水秀之惠,又有以唐代古刹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 街子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境内有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故居,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

(二)具体过程

经过近3小时的行驶,约11点的时候,校车在街子古镇停了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此次课程实习。

初入古镇,第一感觉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其青石板路镌刻着风雨飘摇的如烟铅华,其古老民居记录着朝代变迁、人文传承的悠悠血脉。千亩原始森林里,千年银杏、古楠、古柏、古杉参天蔽日;入云古塔,清代遗风,刻画着白蛇成仙、人间眷侣的婵娟故事;唐求故里,一瓢诗人,颂扬着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传神经典。

如今的街子镇经历了2008年地震重建后,其形其神其韵返璞归真,发出了熠熠闪光的盛世升平的景象。

进入街道,两边是青瓦褐墙的商铺、茶馆和酒肆,中间贯穿一水沟,溪流澹澹,芳草凄凄。水沟的石质盖板上,堆放着别致精美的盆景、花卉,一派闲情人家的感觉。

到了街子核心,是街子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与遗存:石质牌坊,上书“唐求故里”;字库塔,高150米,五层,呈六方体形,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几棵穿天入云的古银杏树,虽值秋,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驻足于斯,环顾四周,品读古韵,让人心境通幽,神情怡逸。

街子镇上的古建筑,其体量、布局小巧、实用,不人为地雕琢彩绘,反映出此地人不张扬、不奢华、求实用的习俗,寓含淡泊、质朴的思想性格,浓缩着清代西南小镇的风貌。

沿着青石条铺就的台阶而下,古码头的遗迹清晰尚在。贡茶、番马,丝绸、藏药,昔日味江上互市的京华烟云,沉淀在江渚河芷,依旧在世代当地原居民中传承和记忆。而承载古镇与古镇居民的味江自幽深处而来,波光潋滟,又如深闺中端庄雍贵的少妇,不惊不乱,矜持地消失在远处的绿烟中。竹筏穿梭江面,船工撑竿来往,笙竽对奏,渔歌互答,在远处飘来的钟鼓声中,诉说着味江古运、茶马古道的绵绵历史。

河对岸是叠翠灵秀的回龙山,碧水萦纡,腾隐在云间。一架廊桥飞跨两岸,气势如虹,使河流纵横的“川西水乡”,千堑变通途。

临河而坐,江山如画;河风徐来,沁脾如兰。旖旎垂柳,森森幽篁,在绿的空气里,舒缓臂膀,尽情享受“青城山后花园”的胜景。一杯茶在手,一颗心淡静,与朋友相聚,此情何堪比?都市的繁华,人情的冷暖,季节的变换,在古镇的山水间、人情里,

0 不仅仅是物欲、温度的过滤,更是似水年华的荡涤。健康、亲人、朋友、大自然,才是人生最值得亲密的首选。

下午三点左右,课程实习结束,带着三分疲惫七分内心的宁静踏上了回城的校车。

三、实习结果

大致游览了街子古镇,总体感觉还不错,比如街道干净,环境清幽等,但也存在一些的问题。

(一)、水污染。因为512地震、游客素质、旅游开发时不注重对水的保护和对垃圾的处理不当等原因,使味江水中含有一些垃圾和废建筑材料,水质浑浊,并有腥味。

(二)在和一些游客的交谈中,感觉他们对街子古镇的基础服务设施很不满意,比如厕所收费很高(有一个“星级厕所”就一元钱一次);还有它的旅游产品种类不够多,不够有特色。

四实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实习,对古镇的开发有了深刻的认识。近年来,古镇旅游由于适应了城市居民寻幽访古及休闲体验的需求而成为发展极为迅猛的旅游形态,其参与性与体验性十分突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的旅游热点之一。与古镇“旅游热”接踵而至的古镇“开发热”、“申遗热”也日渐升温。而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东方聚居文化的瑰宝”的古镇正面临着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的强力冲击。因此,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是:古镇本身就是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旅游、开发的“根本”,而消失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不仅使古镇旅游、开发成为无本之末,更是我们这代人对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的一种罪过。由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旅管学科应尽的义务,更是民族学、旅游人类学的等相关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不希望看到:随着古屋老宅的纷纷倒下,其中的历史与文化也默默消亡。中国的古镇历史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富,让我们共携手、同努力,做好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共同守卫这静谧的心灵港湾。

1

第14篇:安仁古镇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安仁古镇、建川博物馆之行

本学期的实习,我们跟随老师来到了位于成都市西南边的大邑建川博物馆和安仁古镇。安仁古镇作为一个中国著名的博物馆小镇,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使其吸纳如此多的博物馆?而建川博物馆又有着何种风采?在一整天的参观之后,我的心中不仅有了答案,更对安仁古镇和建川博物馆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自己的想法。

一.建川博物馆

我们首先到达的便是建川博物馆,也称建川博物馆聚落,聚落内建设了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20余个分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跟随者讲解员,我们参观了抗战文物馆、*艺术品馆和民俗博物馆三大系列下的数个小馆,以及地震纪念馆,这些都让我收获颇丰。

参观完毕之后,我能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建川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建川博物馆占地面积大,分馆众多,这就要求其设计的合理性。一路走过,我们都可以看到,每一个馆的设计都保留着自己的特点。有大气磅礴的中流砥柱馆;有振翅欲飞的飞虎奇兵馆;还有粗犷自然的川军抗战馆。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整个聚落内游览路线流畅自然,铺装整洁大方,符合整个博物馆的建设基调。但是博物馆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陈列方式较为单一,缺少与参观者的互动,让游客仍旧停留在走走看看的基础之上;二是无障碍设施还有所欠缺,对特殊人群的关注还不够。所以,建筑设计方面虽然优点众多,可以称作是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佼佼者,但也还是有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个问题是对游客的思索。我们游客来到这里大多是为了寻找通过观看陈列的旧物感受历史,思虑历史。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并非旅游旺季,恰好处于小长假之前,游览园内,我记忆里只碰到了少许其他游客--另一队企业参观者和一对老年夫妇,这便体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自愿来到这里游玩的年轻人数量有限,即便是来到这里,团体组织出游,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以及在校学生等团体参观占很大比重,而除此之外最多的便是退休的老人,原因明了。单一的博物馆陈列品参观很少能提起年轻人的兴趣,虽然藏品众多,种类丰富,但从根本上来讲性质单一,年轻人的兴趣伴随着疲劳感的来临逐渐消退。这是一不可忽略的问题,游客的多少决定着博物馆的存亡,尽管团体旅游带来的收益暂时来说还算稳定,但是博物馆本身也应该想办法发展自身,从产品设计、营销等多方面入手,开发年轻人的稳固市场,保留现在的游客群。另一方面稳定当前的老年市场也是极其重要的,老年市场事实上伴随着一个家庭的潜在市场,扩大宣传规模,吸引老年游客群的注意,也是扩大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馆长樊建川还曾这样设想,在馆内发展旅游支线,开发多种项目和相关营业活动以养活自身,进行”自我造血“。但是很遗憾在馆内我们并未看到这一设想带来的改变和收益。纪念商店门可罗雀,提不起游客的购买欲望,收益甚微。即使是刚性需求的”食堂“,由于价格贵等问题,使参观的游客望而却步。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来讲,价格昂贵,承受力不强,我们宁愿选择去安仁古镇解决,而我们恰好是消费欲望不小的群体,这方面博物馆恰好失去了我们。由此可见,实现“自我造血”的设想并非不可能,但建川博物馆并未好好进行市场调研和规划,以至于发展为今天的局面,希望他们可以看到这一问题进行改正。

二.安仁古镇

安仁古镇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旅游古镇和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无数古镇出现“千镇一面“和开发过度等现象时,安仁古镇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保存了悠远的古韵。行走于安仁古镇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旅游开发留下的印记,也沉迷于它的静谧和舒适。而安仁古镇为何在千篇1律的今天保存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呢,我对它多年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查询和思考。

首先,安仁古镇作为一个发展成熟的古镇,有着它自己的优点。

开发过程中坚持“保护第一”。目前,我国古镇开发较多,但是保护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在20世纪初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一味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拆除了大量的历史街区去兴建新式建筑,“家家小洋楼”。而在古镇开发开始风靡的时候,却意识到这些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于是便又在残存的基础上进行所谓的“修复”,导致现在古镇的建筑千篇1律,毫无真正的古韵。安仁古镇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了数次维修与扩建,但直到现在,古镇的风貌依旧十分淳朴,古建筑的保存也很完好。在保留许多单体古建筑时,还保留了一些风韵独特的老街区,比如树人街、维星街等,这些笔直的街道同四川其他古镇错落有致的风格有很大区别,留住了不可复制的街道特色。

适度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近年来古镇旅游发展兴旺,过度商业化的问题频频出现,旅游承载量过度饱和,破坏了许多古镇原有的宁静。在安仁的街上走走,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商业化的脚步,但是安仁的生机却是实实在在的,有下午打牌的老年人,有街边晒太阳话家常的妇女……这种生动鲜活的、外来与内在因素共存的力量,正是在许多古镇无法寻觅到的。

安仁古镇的发展并非没有问题。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对于开发较为成熟的安仁古镇来说,科学规划古镇旅游应该是吸引游客的重点,怎样吸引更多的游客,不仅需要科学的规划,还要技术的创新。近年来安仁的某些街道也出现了雷同的街边建筑,还夹杂着明显的现代商业元素,和古镇风格不搭,显得不伦不类。 营销宣传不到位。成都古镇众多,黄龙溪、洛带等宣传积极,分别打出了各种各样吸人眼球的招牌,可是作为享有中国第一博物馆村落的安仁古镇,却并未进行积极营销,通过调查统计,来古镇旅游的大多数游客都是很少一部分人是看到电视广告或是报纸的宣传,大多数都是通过以前来过或是朋友介绍过来玩的,在这仅来一部分游客中大多数都是中年人以上的,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传播并没有引起关注。 这都警示着安仁需要继续努力。

文化内涵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安仁古镇的景点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观光拍照,对深层次文化的开发十分粗糙。很多景点只是稍加修正,挂个铭牌,简单两句介绍就算是开发了,没有更多深入、形象的历史介绍,也没有直观的场景再现,景点完全以 “原生态”呈现出来,导致游客面对一堆旧的空房子很难想象出这与抗战文化有什么联系———在那段时期古镇上居住了哪些人,他们在这里是怎么生活的、发生了哪些故事等? 对于这些游客不得而知。更是没有体验旅游,游客很难感受到古镇的魅力,削弱了古镇的吸引力。

总的来说,安仁古镇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第一博物馆村落”的美名获得“四川十大最美村落”的冠军,可以看出它的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在这个古镇旅游泛滥的时代,希望安仁古镇可以一心走自己的路,把握自己的特色,提升文化内涵,在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好珍稀的建筑文化。

另一方面,我认为安仁古镇开发较早,发展历程较为成熟,发展历程上早于

现在的众多古镇经历了商业户和过度商业化,于是进入了现在的平缓发展阶段,能为如今许多古镇提供开发经验。

这一次的实习我收获颇丰,领略了四川最美古镇魅力,感受了民间最大博物馆的厚重,希望他们都可以发展的更好,发挥更强的魅力。

第15篇:安仁古镇实习报告

安仁古镇教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1年10月22日

实习地点:安仁古镇

指导老师:赵晓宁

实习生:边莉(200930802093)

实习目的:教学实习是大学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外出到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对于增强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内容 本次教学实习,我们前往的位于成都市西南边的大邑建川博物馆和安仁古镇。在此,我就安仁古镇的一些情况做实践报告。

安仁古镇,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名之,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子清末民初时期,尢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安仁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颇具规模,它的旅游资源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开发较早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刘氏庄园(包括大型泥塑《收租院》),景点主要分布在刘文彩公馆和刘文辉公馆。刘氏庄园以其独特的历史内涵以及其建筑本身对中国高超的民间工匠艺术的充分体现而享誉海内外,是国际旅游组织认定的四川旅游发展“六朵金花”之一,在《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被国家列为4A级旅游区,并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镇内现保存完好的十余座公馆群和安仁镇特有的古街、古道、古巷和古建筑。三条古街(红星街、树人街、裕民街)、古楼、古塔和安仁中学(原文彩中学)保存完好,能够很好地体现民

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同时把川西民居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但是,安仁古镇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作为一个4A级旅游景区,安仁古镇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在古镇街区很难看到垃圾桶等最基础的设施,另外,我们仅仅是在景区入口的游客中心见到公共厕所,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这些设施,对游客来的行动来说是很不方便的。针对安仁的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景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2、古镇缺少对自身历史文化及旅游景点的介绍设施。就其本身而言,安仁古镇具有很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但是如此深厚的历史沉淀在我们对古镇进行实习考察的时候却感受颇少。古镇对自身历史文化介绍这方面,去年我们实习的街子古镇就做的较为完善一些,在街子我们能在不同地方看到关于街子古镇景点的简介以及景区的路线图,这样方便了游客的游览,同时会给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旅游区吸引物的集群效果不好。在该地有建川博物馆、刘氏庄园、古镇街区等一系列的旅游景点,但是由于是一些相对独立的点,各点之间的有一定的距离,这给游客的游览造成了很大的不变,针对这一问题,能规划出各点之间的游览线路并加以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增强游客游览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当地的产业量,促进就业。

4、安仁古镇知名度还不大。虽然作为国际旅游组织认定的四川旅游发展“六朵金花”之一,在《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说其知名度还是不够的。扩大宣传力度,选择古镇中的一些历史遗迹及特色民风民俗加以宣传,提高古镇的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以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

5、针对当今古镇的雷同现象,发展特色旅游,突出当地特色,是决定古镇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推出古镇特色,如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小吃等。

安仁古镇教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1年10月22日实习地点:安仁古镇指导老师:赵晓宁实习生:边莉

学号:200930802093班级:旅游管理091班

第16篇:街子古镇实践报告

风景园林学院

姓名:专业:园林(景观设计方向)

专 业 实 践 报 告

广场景观与布局空间

--------街子古镇及新都游后收获

一 实习基本情况

1 实习时间:2012年12月23日至2011年12月24日 2 实习地点:四川街子古镇、新都宝光寺 3 实习主题:古建筑 寺庙特色与空间布局

4 实习主要内容:作为游客去游览并体会古镇的文化

感受古建筑与山水的关系 观察古镇的生态环境

5 实习目的:通过实践,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结合;锻炼自己的口才,使自己能更好的和别人交流;了解旅游行业知识和导游讲解技巧;了解古镇的开发模式和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生态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实习中学有所得。

二 实习具体过程和内容

12.23街子古镇

街子古镇位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依山傍水,是被誉为“一瓢诗人”的唐代著名诗人唐求的故里。街子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我们到达街子古镇时已10点过,所有人经整顿后集合,在听取了老师对此次实习任务的再次强调后,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此次的街子古镇游览。在其他陪同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各个小组初步制订了实习调查的主题,然后各自行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复习了古建筑的屋顶样式等。在银杏广场,游览了字库塔;在古镇街上漫步,大家看了具有民风的各种饰品和生活用品,品尝了当地的特色—麻饼和其它风味小吃,看了大戏台,体验了民风民俗;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忘记拍照记录与草测。

下午我和小伙伴来走过酒吧一条街,来到江边感受街子古镇的滨水景观,街子古镇的水到了冬天尤为清冽,但遗憾的是这里的河岸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临河的景观都非常原始。

12.24新都桂湖与宝光寺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号升庵)在此沿湖广植桂树,饯别友人,作诗《桂湖曲》,“桂湖”由此而得名。全园占地面积约48000平方米,是一座人文凝重、环境优雅的古典园林。园内亭台楼榭清代古典建筑共20余处,有成都平原保存最为完好的850米明代古城墙。

桂湖的荷花和桂花因独具特色而蜚声中外,被誉为全国八大荷花观赏胜地和五大桂花观赏胜地之一。盛夏时节,独有的桂湖红莲碧叶连天,万荷绽放,摇曳多姿;金秋时节,满园桂花竞放,银白丹红,争芳吐艳,一片繁荣景色。“红莲一朵千秋艳,金桂双城万里香”是新都桂湖独有的魅力。

桂湖大门内两侧有一大一小两株紫藤,大的一株相传为明代状元杨升庵亲手所值,距今有500余年的历史,其主干直径达86厘米。小的一株直径为32厘米。两株紫藤枝蔓在大门

正上方相交缠,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绵延,形成一座全国罕见的百米紫藤长廊,总覆盖面积420平方米,实为巴蜀奇观,中华之最。桂湖紫藤条蔓纠结,盘亘纽绕,象征着状元杨升庵和才女黄峨缠绵悲壮的爱情故事,后人常用此来比喻升庵夫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夙愿。

三 实践调研与收获

此次实习调查我们一共历时两天,大致走了一遍街子古镇和新都桂湖宝光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街子古镇

小城镇是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其构成的经济、文化网络空间在中国城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而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环境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格局,对中国传统聚落、村镇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镇已不再是单纯的民间居住空间,而是集商业、娱乐、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一种特色空间,广场作为古镇的重要节点空间,是游客和居民活动的中心,其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者了解以往类似设计中的经验、不足,不断改进或借鉴,以避免同样的问题不断出现,从而提高设计质量。

银杏广场空间特征。银杏广场位于江城街和朝阳路的交汇处,整个广场呈不规则多边形,由线性排列的四棵古银杏树划分为高低不同的两个区域,空问由台阶相连,视线和空间联系较弱。较高区域有字库和古银杏树两处遗迹,较低区域兼做5·12地震纪念馆的馆前广场。

银杏广场是游览街子古镇的起点,是古镇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也是古镇的集散中心,更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广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观察,发现在占绝大多数时间的非节假日期间,银杏广场使用者的活动十分单一,缺乏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使用者的娱乐设施、场地,没有可进入的集中或分散绿地,夏季遮阳处不足,供给使用者休息的只有长凳,不利于使用者停留。对于游客来说,古镇广场只发挥了休息区和集散场所的作用,对于居民来说,广场则生活氛围不够浓郁。

1.广场应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和可达性,作为古镇街区的重要节点,面积不宜过小,并能够根据使用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划分,以充分利用空间。

2.在景区管理方面,应尽量减小游客对于居民正常生活生产的不利影响,多听取居民的意见,如综合考虑古街(或部分主要街区)禁止机动车进入的时间段,优化人车分流线路,使居民能够在上下班高峰期自由出行。

3.古镇广场的使用者包括游客和居民,设施的配备以及活动的场地安排应同时考虑游客和居民的使用。

4.广场作为开敞的公共空间,是提供居民和游客相互了解的重要场所,目前古镇居民和游客的互动主要是商家和顾客的买卖行为,两者在广场的主要使用时间段上也有较明显的区分,可考虑通过增设丰富的广场设施,使广场活动多样化,让居民的活动更多的渗透到广场中,增加游客与居民互动的体验性活动。

5.古镇历史氛围的营造不应当只依靠广场一角矗立的遗迹,应通过其周边环境,空闯形态,活动的组织等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

新都

成都新都县宝光寺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重要的佛教寺院,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并且在寺院中还保存着众多的历史文物。

宝光寺前广场用地包括一条宝光寺旅游参观道路和空地。南北长200多m.东西宽1 31m,总面积3万多\"。除主广场外,还包含5 01亩的停车广场。广场南面为JI|陕国道.北面是历史悠久的宝光寺。东面城市规划是宾馆,西面则是旅游商业建筑。它们与宝光寺三面围合,形成宝光寺广场的基本围合空问。设计重在体现新都的历史与文化特色.以巴蜀文化为背景,以巴山蜀水为内涵。以宝光寺为具体切入点,同时作为游客与居民的休闲与聚会场所。商业功能也是本广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计体现宝光寺的地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的地方原则。设计切实考虑游人的休闲行为,重视对人的关怀.体现人性的设计原则。宝光寺广场的主题思路是构思一个清新休闲的旅游生态广场.烘托宝光古寺颂扬佛教的宗教目的,使千年古寺在新时代焕发更新的魅力! 广场满足文化交流.休闲和商业三个方面的功能,作为寺庙前的广场更应该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人的活动和主动参与是广场的本质特征所以广场的成为交流与休闲广场应作为游客与居民的休闲与聚会场所。重点体现人的主动参与。文化体现新都的历史与文化特色.以巴蜀文化为背景.以巴山蜀水为内涵.以宝光寺为具体切入点。

广场有精致的细部设计,作为与人接触最直接的广场细部.是景观质感的重要体现,一处好的景观细部一定是精美的。在广场的细部设计将重点放在林下台阶和溪流两岸这两处人活动最多的区域精心设计了阶梯状的休息树阵溪流旁的曼佗罗荫棚:静水面中的叠石塔;荷花池旁的休闲平台,星佗罗涌泉和旱地喷泉.他们向在广场中休息的人们展现了景观工程的精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工业化美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所带给我们的技术美。

广场还有无障碍设计,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对残疾人的关怀是不可少的,广场的主要入口都设置了残疾人坡道,方便残疾人的行动。

收获

两处广场都一定的体现了当地的地方特色,传达了人文情怀,而新都的宝光寺广场作为新型的广场,又处于寺庙门口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满足居民休闲的同时还要代表宝光寺的佛教文化尤为难得。而它丰富的层次与人性化的设计也值得我在今后的设计道路中学习借鉴。

第17篇: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心得 古镇

中国文化产业及古镇现状

调查实践心得

撰写人:黄卓英

中国拥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古镇则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这个寒假,我们寻访家乡附近的古镇,去感受古镇所蕴含着的宁静和韵味。深处浙江的我,选择了兰溪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北纬29.5,东经119.2,村原来叫高隆村,位于兰溪市西部,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诸葛八卦村地形、风水俱佳,处处充满着神秘色彩。这一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四方来水,汇聚锅底,形成一口池塘,这就是钟池。钟池是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阵图”的基点。而这个钟池正是八卦村极其奇妙,并富有标志性的一个景观。钟池并不大,但这口水塘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奇妙无比。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横向环连的窄弄堂,弄堂之间千门万户,许多古老纵横的民居星罗棋布。接近钟池的小巷较为笔直,往外延伸时渐趋曲折,而许多小巷纵横相连,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般。外人进入小巷,往往好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有意思的是,数百年来村中居住的诸葛亮后裔并没有意识到小村布局的奇妙之处,身在“八阵图”,不知八卦形。直到近年从一本旧书中查到相关记载,这一奥秘才大白于天下。如今,只要登上镇外的土岗向下俯视,仔细辨别,整个村落九宫八卦之形就会完整地展现在眼前,其布局之奇妙独特,令人赞叹不已。1993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实地考察诸葛镇后说,中国传统的村落和城郭布局有依山傍水的不规则形和中轴对称的方整形两种,像诸葛镇这种围绕一个中心呈放射状的九宫八卦形布局,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尚属孤例,其重大价值不言而喻。

诸葛镇为何如此布局,迄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种布局是诸葛亮“八阵图”的翻版,是诸葛后人根据诸葛亮阵法精髓而设计的,这既是对祖先的一种特殊纪念,也是对诸葛亮“八阵图”的变相保存;还有人认为,如此布局是出于消防的考虑。中心为钟池,以此为核心四周扩散,不管哪家人家发生火灾,取水救火的距离都是一条直线,对扑救十分有利;还有人说,诸葛镇地处杭州外围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诸葛后人虽然不嗜争强斗狠,但战备意识很强。如此布局,有利于在钟池一呼百应,从四面八方包围来犯之敌,无形中增大了取胜的把握。如此等等,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也许,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就可完

全解开。

诸葛镇不仅布局奇特,镇中古民居也非常罕见。据相关记载,此镇始建于宋元时期,后代屡有续建、改造,至清康乾时盛极一时。目前,全镇保存明清古建筑二百余间,散布于镇中的小巷弄堂间,原汁原味,古风犹存。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镇中的祠堂建筑。据说,极盛时镇中有各类祠堂十八处,大多雕梁画栋,工艺精湛。现存大公堂、丞相祠堂是其中的佼佼者。

诸葛八卦村确实是中国第一奇村,它至少有三奇:

诸葛八卦村的钟池首先是奇在: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后代。换句话说,满村的人几乎全是姓诸葛,或是嫁到诸葛家的妇女,只有极少数不是诸葛家族的成员。据中国全国第七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1993年10月13日在诸葛八卦村举行)时的统计,中国诸葛亮的后代共约1万6000人,单单一个诸葛八卦村就聚居了四分之一(约4000人),堪称中国第一。

其次,这个村还奇在它的布局精巧玄妙,从高空俯视,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宫八卦阵暗合。

第三、这里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与文物(最久远的距今700余年)。700多年来的朝代更替、社会*、战火纷飞,不知多少中国名楼古刹、园林台阁,或焚于战火,或毁于天灾,但这座大村庄却像个世外桃源,远离战火,避过天灾,躲过人祸。

这次的参观调查,收获颇丰。我不仅领略到了古典建筑的优美和韵味,也感受到了古人们体现于其中的智慧。古镇中处处体现着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精神内涵。镇中居民基本为诸葛亮后裔,诸葛亮精神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这里民风淳朴,可以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一个安静祥和,却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小村落。诸葛八卦村的各种神秘虽未一一被人们破解,但她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确实明确的: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持一颗宁静淡泊的心。

第18篇:街子古镇实习报告

实习题目:

别: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业:旅游管理

名:完颜徐伟

号:201030802117

提交 日期:2011年11月4日 街子古镇实习报告

- 1古镇概况……………………………………………………..3 古镇饮食、特色小吃………………………………………..4 古镇特色纪念品及土特产…………………………………..5 古镇游览景点………………………………………………..6 古镇娱乐场所及古镇住宿条件……………………………..7 其他方面……………………………………………………..8

一、实习时间:10月30日

实习地点:崇州市街子古镇

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了解景区开发管理状况,分析其成功以及失败之处,并给予建议。

二、实习内容

1、古镇概况

街子古镇位于崇州市西北凤栖山下,北临青城后山,西临凤栖山、鸡冠山、九龙沟景区,位于川西旅游环线崇州段。古镇有“花、诗、茶、禅”四个文化视点,以“青城街子,怡养小镇”、“唐求故里,兰花之乡”为形象定位,重点景点有银杏广场、字库塔、瑞龙桥、古戏台、御龙桥、唐求广场、凤栖山古寺等。特色小吃有汤麻饼,叶儿耙,冻糕等。

古镇以白江河河为界,以南为主要游览区域,以北为尚待开发区域。以江城街为主街,共有六条街道。古镇功能分区大致为停车场为游客集散中心,银杏广场及酒吧一条街为主要休闲娱乐区,江城街以小吃特产饭馆等商店为主,朝阳路以特色纪念品商店为主,住宿茶楼主要是在真武街,闸子巷及白江河通往唐求广场一路,而金鱼街是以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要为主的商店,井水街还有一些古玩的摊点,整个景区功能分区明确,规划较好。

- 3

3、古镇特色纪念品及特产

古镇特色纪念品商店主要集中在朝阳路,有苏绣蜀绣工艺品、彝族漆器、苏州折扇、泸州油纸伞、银花丝工艺品、庆阳香包等。卖这些工艺品价格通常在几十块至几百块,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特色鲜明。江城街上也有一些小纪念品商店,但大多是大众化一般性纪念品,不具地域性特色。土特产品有乌梅、白果、兰草、中药材等,都是当地居民摆摊沿街叫卖,价格也很便宜。

问题:⑴进入街子古镇时看到一个旅游广告牌上写道“怀远镇-藤编之乡”,但是在整个古镇只看到一个很小的店铺在卖竹编工艺品。

⑵土特产品仅限于当地居民自种自卖,没有实现商品化

⑶中药材摆摊沿街叫卖,对其可信度存在质疑。

建议:⑴应重视藤编工艺品这个特色的发掘,发掘当地的民间工艺人,开设一些藤编工艺品商店。

⑵对乌梅、白果等土特产进行加工,使其商品化,增加其附加值。

⑶开设专门中药材商店,但是要具有特色性,专卖当地特色中药材如川穹、姜黄等。

4、古镇游览景点

- 5古镇主要的娱乐场所就是茶楼,古镇随处可见,还有一条还在建的酒吧一条街,其他还有味江上的游船,一个人十块,价钱便宜。可以供游客观赏江景。住宿方面,高中低各档次都有,主要是家庭旅馆,分布在真武街及往唐求广场路上。其中,真武街主要是一般性家庭旅馆,档次较低,价格便宜。而往唐求广场的路上旅馆设施较好一些,价格也相对较高,另外,在景区游客中心处,有一四星惠丰酒店,档次较高。

问题:⑴家庭旅馆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设施的条件也只能满足基本需要。

⑵“鬼屋”“碰碰车”一类的现代化低档娱乐场所破坏古镇文化气氛

⑶农家乐发展不太平衡,主街道农家乐生意很好,而次街道农家乐却很少有人。

建议:⑴加强家庭旅馆监督工作和安全建设,促使其规范化经营。

⑵取消“鬼屋”“碰碰车”这一类娱乐场所,针对其“花、诗、茶、禅”四个特色文化视点,开发特色娱乐场所,如兰花花田,以唐诗为主题的娱乐场所等。

⑶均衡发展农家乐,位于次街道的农家乐就更应重视特色开发

6、其他方面

- 7三 、心得体会

这次的实习,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在整个实习活动中学到了如何去管产,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旅游的构成,旅游条件和旅游资源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经过这次实习,使我注意到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在旅游中的体现,通过旅游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更深的体会。特别是勇闯味江西岸临江小道,虽然过程艰难,但意外发现古镇另一个值得开发的地点。因为实习时间有限,内容多,整个过程虽然没又满足我的美食欲望,但是有失必有得,我学习到了真正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

第19篇:松口古镇实习报告(版)

松口实习报告

摘要:松口古镇历尽1000余年历史,经历了“雏形---形成—繁荣—衰落—重振”的演变

过程。显示出古镇发展的心酸历程和城址空间转移的历史规律。通过考察要与分析,松口除了本身具有的良好的自然区位,客家民系的迁徙、交通方式的改变、政府的行政规划等也对松口的城镇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松口古镇繁荣衰落

正文:

一、实习目的:

时间:2012年10月28号

地点:梅县松口镇

带队老师:罗迎新、俞万源、钟紫

实习目的:通过见习深入理解城镇聚落形成及其衰落的因素。通过对当地人的访

谈,了解松口镇由繁荣到衰落的原因以及梅江河水患的历史。

二、具体路线:水泥厂---元魁塔---梅东桥---大街---中山公园---世德新街---松口镇政府

三、实习内容:

1、松口概况:松口镇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梅县东北部,水路交通便利,史上历为

商贸重镇,是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和岭南四大古镇之一,享有“松口不

认洲”、“狮象把水口”等赞誉,至今仍保留有“松口十景”等丰富的人

文景观和文物古迹。松口镇也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

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

2、松口镇繁荣及衰落:

2.1松口的繁与衰:松口镇始建于公元945年,因水路交通便利,逐渐发展兴盛。

在经历了明清时期几百年的发展,松口古镇与周边地区的商贸

交往日益加强,至今仍保留的楼阁式砖石元魁塔是其重要的历

史见证。民国时期,松口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于民国后期

达到了繁荣鼎盛时期。松口世德新街是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商

业街,其街1000多间商铺林立,形成以火船码头为中心的商业

空间格局。百年世德新街和火船码头见证了古镇的繁荣,“自古

松口不认州”是这个时期的历史写照。而建国之后,随着行政

区划的调整、陆路交通的发展和水运交通的地位下降,松口旧

时的商业重镇地位逐渐衰退,开始走向衰落。

2.2松口现状:2000年,松口镇提出“建设新区,整治老区”的规划建设目标。

2003年镇政府新办公大楼落成,由镇政府办公楼、松口人民医院、

公安,法庭、地税等部门组成的新区行政办公中心初步形成。目前,

松口的发展格局为“新区开发,老区改造”。

3、影响松口兴衰变迁的因素:

3.1地理位置:松口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闽粤要冲、梅县东北部,是个依山傍

水的小盆地;它又处梅江下游,因而两岸土地肥沃,利于农耕,

其水陆交通方便,利于商贸。梅坎铁路、省道S223线、S332

线及梅县白渡至大埔三河坝国防公路贯穿该镇,是周边乡镇商

贸的重要集散地;因此地理位置更显得优越。

3.2 客家民系的迁徙:客家民系第三次的迁徙是松口形成的基础,经历第

四、五

次迁徙,客家民系向世界各地转移。而松口就是其中的

渠道。松口是华侨之乡,现有人口7万多,但是在外的

华侨却有8万人之多,“|爱国爱乡”的乡土情结是客家

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华侨出洋创业成功后纷纷回乡捐

资,投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松口古镇的繁荣和发展。

世德新街中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文化特征,尤其是

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式”商业街是其中的典型见证。

3.3 交通方式的变化:松口是广东第二大内河港,当时的陆路交通不便,交通

运输主要依靠水路,因此发达的水上交通为松口镇的繁

荣发展发展带来了契机。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松口水

路交通日益发达,码头林立。解放前松口港大大小小的

码头多达26个,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火船码头。昔日的火

船码头,最多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在这里停泊,6000

多旅客从这里出发。每一天,这里都在上演离别的场面。

松口是依靠水上交通带来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在公路运

输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的今天,松

口的水上交通日渐的走向衰落,因而使得整个的松口经

济走向没落。沿河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的船厂已经

被改造为水泥厂,河边也只有几只小船孤单地漂浮着。

3.4 政府的行政规划:松口自建镇以来,建制屡变。每一次的建制变迁,或升或

降,或合或分,都对古镇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松口镇

政府新址由原来的沿江向内陆迁移,新的行政中心形

成,因而使得沿江发展的世德新街走向没落。

3.5水患的影响:据统计,近百年来,松口镇至少遭遇450次大洪水的袭击,

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患尤为频繁。经过对镇中居民的走访,

我们发现镇中建筑也是依据水患频繁的特点而建的,例如楼

中的逃生窗为遭遇大洪水时船只的搭救用途。而镇中居民谈

起大洪水时淡然的态度,也可以窥见此处水患的频繁程度。

受水患影响,松口古镇墟市纷纷内迁、人口争相外迁,商贸

地位下降,最终导致松口古镇走向衰落,促使松口镇往内地

转移,在远离水患地势较高的地方另觅新址建设新区。

4、实习感想: 通过这次松口的实习,我们走过松口1000多年的兴衰发展历程。不

仅见证了古镇发展过程的辛酸史,也了解到了一个聚落的形成、发

展、变迁具有复杂的综合条件。同时,城镇的繁荣衰败并不是永恒

的,时代发展的脚步对城镇具有不同的要求。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

拟定自身发展规划,发展特有的优势,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第20篇:古镇解说词

谷里镇解说词

(在政府院坝,解说员解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幸福小城镇——谷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热情欢迎您的莅临!我是解说员ΧΧ,今天就由我为大家进行解说服务,敬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我镇的基本镇情。

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位于东经106°09′-106°12′,北纬26°59′-27°00′,东与钟山乡、协和乡接壤,南与大关镇为邻,西接绿化乡,北与永兴乡、甘棠乡相邻。因位于山谷之中,长一里而名“谷里”。

我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黔西县城17公里;经贵毕路距毕节135公里,距贵阳105公里,有国土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418亩,辖16个村,1个社区151个村(社区)民小组,8283户332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04%,其中少数民族1108户4655人,占总人口的14.9%。我镇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1%。牧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1.5%。

全镇土地多属酸性土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谷里优质煤田”闻名省内外,扑鼻清香的青龙毛尖茶——“碧螺春”畅销全国各地,有“煤海茶乡”的美誉,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烤烟、马铃署、辣椒、地萝卜、蔬菜等经济作物。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优质无烟煤、硫铁矿、硅铁等。仅探明的煤矿储量就达2.5亿吨以上。现在年产15万吨以上的红砖、石桥、江丰、莲花、煤炭岗煤矿5个,年产120万吨的大型青龙煤矿以及正在修建之中年产90万吨的谷里煤矿。硅储量在8000万吨且含硅量达98%以上,境内其它资源也非常丰富,境内生产的茶叶、老醋、糟油辣椒、土陶器等土特产品闻名县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谷里镇原名谷里驿,是一个早于黔西县城设立的,明朝杰出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修建古驿道贯穿全镇其中,龙场九驿之谷里驿是最重要的驿站,如今古驿站的残恒断壁、断断续续的古驿道仿佛在诉说着昨天的辉煌,彝族土司土目阿能在此设衙。崇祯8年设城堡,清初开场,为谷里治地、设塘,民国6年置谷里镇。民国时为东一区(后称第二区),设治地,1950年置谷里区,1956年素朴区并入,1959年改称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素朴区分出后又复称谷里区。1991年7月撤并建后,在原谷里区的谷里小乡、大水乡、青龙乡、莲花乡的基础上并建成了谷里镇。工业发达,川剧、黔剧演出极具水平,谷里龙灯、谷里砂锅、谷里醋驰名县内外。全镇四面环山,凌涧分层,里层系土山,誉为“阴龙”,外层系石山,“誉为阳龙”两龙相接相生,脉络互承。常有小溪(名曰洗砚溪)穿越田野。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游古镇、看产业、泡温泉、品绿茶”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加快经济转型,增比进位、提速赶超,促进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0年来,已有五个9万吨以上的验收和改扩建煤矿井,年产120万吨的大型青龙煤矿已经建成投产,年产90万吨的谷里煤矿正在建设当中;茶叶已形成黔龙牌的碧螺春等高等品牌茶,享誉省内外;畜牧养殖业已形成建全、中狮、新阳养猪示范村,仙鹅养牛示范村,其它养殖大户,遍布全镇各村,科技兴农辅射全镇。油菜单株移栽,目前已实现杂交玉米大面积单株定向育苗移栽水稻旱育浅植,绿肥分带聚垄。

根据地区“五古一特”和县“一古城,两古镇”的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小城镇的新路子,扎实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宽7的街道两旁房屋全部为立面改造“明清风格”建筑,街面铺青石板,强弱电下地,雨污分流,古镇融合“水西、夜郎、古彝”三种文化元素,凸显奢香古镇风貌,为带动镇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沿贵毕高等级公路,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中古里古镇依稀可见,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萦绕着已近陈旧的建筑,让人感到几分沧桑和厚重。走进谷里,你可以感受到长廊似的街道散发着商贾络绎不绝的声息,淳朴而善良的人们在无声无息的劳作着,脚步也显得悠然而宁静,不知历经多少个年头,这里的一切正满满的发生着改变。

谷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间风情,充分展示了她的广阔前景,是有识之士投资开发的黄金宝地。谷里镇将以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诚召天下客,广纳四海友。热忱欢迎各方志士前来投资开发,创办经济实体,使谷里这个“煤海茶乡”早日插上腾飞的翅膀,更加美丽富饶。 (到政府大门时解说员解说)各位领导,我们前面是谷兴大道。谷兴大道长ΧΧ米、宽ΧΧ米,当时,四川的井盐极其兴盛,贵州大部分食盐为四川井盐,经过马帮运送到谷里。此条道成了运盐的要道,四川运来的食盐必经之路就是这里。大关设有“八大盐号”,是运往贵阳、安顺、兴义等省内外的中转站,所以途径这里的盐商、马帮、挑夫往来不断。井盐的运送为商贾提供了商机,也带动了路途中盐道繁荣发展。

(到奢乡广场是解说员解说)好啦,奢乡广场到了,我将奢乡的基本情况向领导做简要简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贵州宣慰使霭翠逝世后,其妻奢香摄贵州宣慰使。当政期间,坚持与中央政权修好,反对贵州都督马晔妄图挑起战争,乘机诛灭“水西”各部的阴谋,同时战胜内部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央政权和西南各民族人民的支持下,开辟龙场(今修文)、六广、谷里、水西(今黔西)、奢香、金鸡、阁雅、归化、毕节等九驿,为巩固西南边陲,发展水西经济,做出卓越贡献,被封为“顺德夫人”。

(到朵妮大道时解说员解说)好啦,各位领导,我们的左边是朵妮大道。明朝初年,贵州都指挥使马哗巡视水西,时任水西宣慰使的奢香夫人对其无理欲求未予满足,马晔借机诬陷奢香意欲谋反,将奢香脱去衣服鞭打其背。奢香以民族大义和国家统一为重,忍辱负重,赴京状告马晔。朱元璋为其义勇感动,诛了马晔,替奢香昭雪了冤屈,并赏赐奢香许多金银和丝织品,奢香回到水西后,为报答朱元璋的恩德,组织军民修一条连接滇川黔的大路,即从现在的修文到毕节的“龙场九驿”。驿道修到现今的黔西县谷里镇与甘棠乡的驮煤河上,必须造一座石桥才能通过。奢香令部下一个姓努的头领负责修桥,努头领借修桥之机贪污修桥银两,还敲诈当地百姓和过往客商。在限定的时间内,桥没修好,拨付的银两都花光了。奢香派人查明真相后,斩了努头领并抄其家产用作修桥之资。另派手下女将朵妮全权负责修桥,朵妮带领兵士和附近招募的民工奋战在修桥工地,不论晴天雨天她都亲自在工地和大家抬石挑土。经数月苦战,桥修好了,但朵妮也因操劳过度而卧床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奢香闻讯,十分惋惜,在踩桥时以“朵妮”作桥名表示纪念,并在桥头立碑纪念,碑上刻下了朵妮带领兵士和民工修桥的事迹,并将此桥命名为“朵妮桥”。

(到谷邑老街是解说员解说)各位领导,您们马上看到的,就是喧嚣的谷邑古街。悠悠古盐道,铸就了谷里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梅家马店旧址的规模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马店旁的道路上车来人往,唱卖吆喝的热闹场面。梅荣先是谷里镇中狮村村民,经营一个茶社,叫迎宾茶社。马呢驼盐到这个地方歇,金沙过来的马从这里过大关,大关有个盐号。沈长存家那点也有一个马店,我们这里歇满了就到他家那点(歇息),马在这歇息,人就休息当旅社了嘛。

一方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在谷里古镇的悠悠历史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从未停歇过,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古建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符号,这些信息符号记载着谷里古镇的独特文化。在谷里的历史中,镇上曾今修建了8个寺庙。据史料记载,当时谷里由于经济比较繁荣交通十分便利,清政府准备在谷里建立县衙府,由此就修建了八大庙。然而,由于世事变迁,现在留下来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恐怕也只有文阁庙。

(到园丁路时解说员解说)好啦,各位领导,我们的右边是园丁路,这条路洒满了老师们辛勤的汗水,好啦各位领导,再往前一点,

谷里小学内矗立着文阁庙,贴近驻足观赏,精工细雕,镂空支柱,朱门黛瓦,檐角上举,雕梁画栋显得雄浑、繁密、精美。庙宇分两层,全为木结构支撑,至于上下各有何用功用,不得而知。但把它与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它就是谷里“一县两城隍”之称的八大庙之一。除了文阁庙,谷里镇上保存至今的还有兴盛寺,而其余的6座寺庙已经毁灭殆尽。

兴盛寺负责人:余德华道:为什么有八大庙,原来这个城(谷里)就说是我们的县城,不是在黔西城,是在谷里。如果建不到县是不能修八大庙的等于是准备在这建县城,他才修八大庙,后来呢,这个河太小了,才建到黔西。

如今,谷里镇已被定为黔西县“五古建设”规划 “一城、一镇、一村”建设中唯一的古集镇进行保护,将按照历史原貌对谷里古镇进行恢复规划。谷里镇将按照“五古建设”规划合理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利用好奢香古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谷里古镇打造成具有黔西北风格的旅游古镇。通过精美的古建筑雕刻留在我们想象空间中的只有那些古镇里高低不一的青石板大街,感受来往商贩、街面店铺里客家喧闹的吆喝声和嘚嘚马蹄声给宁静的古街合奏出的和谐旋律。 (到奢乡大道时解说员解说)各位领导,根据行程的安排,接下来我们将参观奢乡大道。岁月无痕,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虽然这里的一切已经改变,但始终不会改变的是历史。

(回到政府时)各位领导,休息片刻,我们马上去就餐。我今天的解说工作就要结束了,工作中有不当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多多包涵,我期盼着再次为各位领导提供解说服务,谢谢!

古镇调研报告
《古镇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