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21 07:58:12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1: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调查报告

宝塔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对宝塔村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一次调查,我深入宝塔村,采取走访党委书记的形式,对宝塔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本篇调研报告。

一、宝塔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宝塔村位于皖宣城市狸桥镇,是一个由多个村合并而成的村。调研发现,调马村的文化设施相对较为齐全。村里有文化活动室、祠堂、寺庙、广播等文化设施,另外村里还有好几个篮球场。

每到大型节日,村里都会举办划龙舟、庙会等文化活动,尤其每逢到了春节,都会有舞龙舞狮、唱戏等活动,吸引了许多村民的参赛和观看。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一)数量较少。村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村里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也很少。在村里开展相关体育比赛时,都没有专业的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素质相对低。村里没有自己的文化队伍,文化队伍建设缺乏引导。村里庆祝重要节日时,只能花钱请乐团来表演。

(三)经常性差。村里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

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村里搞一些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打牌等,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三、加快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与经济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否早日实现。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就有了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如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五)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六)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

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三、调研总结

这次的调研得到了村支书的大力支持,得以完满完成。通过这次调研,我们队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亲身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那原来一栋栋泥砖房的地方钻出了一栋栋的新房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见证。以前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泥路也已经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成了引着我们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宝塔村虽然只是我国千百村落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却有着一般的代表性,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繁荣的代表。宝塔村还有其缺陷,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向繁荣,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篇2: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切入点,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日益发挥出重大作用。但是,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人才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共同优虑。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能独当一面、挑大梁的业务人员很少;业务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偏低,创新能力不够,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许多民间民俗文化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文化队伍不稳定,文化活动难开展,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文化专业人才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比较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

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社区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是文化工作者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三是文艺骨干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四是开展文化活动经常性差。有的社区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

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有的社区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五是开展文化活动主动性弱。由于各种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多次邀请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六是文化工作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先进的文化是前进方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文化,建设好农村文化事业,没有稳定的队伍,没有名正言顺的机构,没有基层文化组织者的引导,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只能是纸上谈兵,喊破嗓子。目前发展农村文化工作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农村社区干部抓文化工作的一般都是兼职,会组织开展文化工作

的较少。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基本上“撂荒”,因此,乡(镇)、农村社区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区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有闲置、挤占、挪用等现象。

三是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区文化馆负责对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支持和扶持较少。

三、建议和对策。

有文化才有魅力,有魅力才有活力。为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真正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和工作热情。为构建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丰富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缩小城乡差别,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 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三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区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四要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 篇3: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目录

摘要?2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3

二、**镇概况3

三、调研内容?3 3.1调研人员???3 3.2调研时间及地点3 3.3调研对象???3 3.4调研方法???4 3.5调研内容???4

四、调研结果?4

五、给出建议?5 附录 调查问卷???7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运作方式转变、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严重滞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文化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看清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全面顺利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农民精神需求农村发展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当前,党和政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服务人民是我们不变的目标,更应该积极地走进农村,了解农村,帮助农村。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与广大农民群众联系紧密意义积极的工作展开了相应的社会实践调研。借此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学习其中的知识和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调查中发现当下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为农村和农民服务。

二、**镇概况:

**镇位于**西部、地处**、**、**三区(县)交汇处,与**镇、**乡、**镇和**区**镇、**镇、**县**镇接壤,全镇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形)地区。辖2个居委、3个行政村,33个农业社(居民小组),总户数3308户,总人口1.1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3500人。建有党委1个、党支部9个,有党员364名、流动党员72名。

三、调查内容

3.1调研人员:###、*** 3.2调研事件及地点:2012年7月,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 3.3调研对象:**镇当地居民

3.4调研方法:我们采用调查问卷为主,走访农户采访为辅的调研方式,并结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完成了此次调研。

3.5调查内容:我们的问卷问题主要有居民对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了解、家庭收入、平时的家庭和个人文娱方式、信息的来源、当地的基础文化设施、和当地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娱乐情况等几类问题组成。并且根据被调查者的工作,文化程度和政治面貌整理分析了调查结果。同时,我们还走进农户家里深入交谈,更详细的了解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情况。

四、调研结果

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现在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如下:

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基础信息渠道的情况还是非常喜人的。居民家里基本都有电视,部分居民还安装了电脑,接通了宽带,电视和网络组成了当地居民了解时事获取信息生活娱乐的主要工具。

另外,镇上还办起了图书阅览室、宣传板等公共文化设施。镇政府文化站还设有专门的村民活动室,为居民提供乒乓球,打篮球,唱歌,电影等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也有个人开设的棋牌室、网吧等经营场所,一定程度上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知识的文化生活平台。

调查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虽然当地政府和民办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较为乐观,但村民对这些设施的利用度和使用积极性不高,同时其他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地地处偏远山区,交通较为不便,与外界的直接文化信息交流不够广泛,形式较为单一。镇上居民多为留守的老人,留守儿童,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而当地的主要收 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和村办企业等现代化高利润的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交通不便、人口组成和产业发展不科学等诸多问题使得村民认识不到当前社会背景下科技、文化对农村和农民本身的重要性,自发地文化娱乐活动举办较为困难。同时当地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开展不多。通过走访我们得知,当地政府很少举办农业知识培训课程、文艺演出等村民公共文化娱乐活动。

以上问题导致当地居民在个人文化娱乐需求得到初步满足的同时,公共的、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在当前信息时代,科技时代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政府重视度不够、村民积极性不强等因素造成的农村科技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在当地咸咸的尤为突出。

总体来说,神童镇文化建设中的硬件设施较为齐全,但是政府和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文化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中仍然存在这诸多不足。

五、给出建议

通过几天的走访调研以及研究和思考,我们给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1、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如养殖,村办企业,彩色苗圃等,也可利用当地资源招商引资。既增加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收入,使得当地经济条件大大改善,有实力有财力举办各种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在本地就业,减少人口流失,改善人口组成,使当地居民生活更有活力。

推荐第2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

免费公文网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8:20:1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各镇农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就目前状况来看,已跟不上农民的需要。我县各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但是全县16个站,只有3个达到400平方米以上,13个站都达不到国家的最低要求,有3个站的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最少的才6平方米。有些站的站址简陋,文化设施差,连最基本的“三室两场”(图书阅览室、电视室、科技讲座室、影剧场、篮球场)都没有。有些因长期不维修,已出现腐坏

现象。全县226个村委有水泥篮球场115个(这些篮球场95%以上是当地小学的,属于村委自己的少得可怜)。

2、文化队伍萎缩及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财政支出,进行一系列的机构改革。我县各镇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合并成文化广播电视站,虽然继续保留原文化站的职能,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因为目前从事文化工作没有多少经济效益,所以各镇站多以广播电视工作为主,忽视了群众文化工作。原有的文化专干用于做文化工作的时间较少,很难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上财政只拨文化专干70%工资,如果某个站没有闭路电视收费(如小江站)或收费不理想,文化专干的收入就比过去降低。文化工作没有经费,节日的文化娱乐活动只能靠镇政府拨一点,或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及个人赞助来开展,平时难以开展文化活动。

3、文化服务场所跟不上形势发展

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农民对文化知识渴求不再像以前

到文化站看看书报、走走象棋就心满意足了。而是要求文化部门提供更好更优的文化服务场所来让他们享受高科技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如有些农民想通过上网获取种养科技信息,但我县没有一个文化广播电视站设置有网络信息室;农民想在重大节日搞文体活动,但各镇现有的活动场所简陋,场地偏窄。

4、一些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依然存在。全县藏书不到20万册(不含学校),其中县图书馆万册,农民人均不到一册,各镇、村拥有图书很少,且购进的新书较少,种类单一。一些镇的电影队无法维持,机器设备闲置生锈,电影站靠每年到当地中小学放电影专场维持,难以支撑。农民看戏指望县文体局组织的送戏下乡,但这种形式每个镇每年至多一至两次。传统的吹拉弹唱的镇、村级文艺宣传队能保持下

来的已为数不多,达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能正常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的更是少得可怜。因此,当前我县一些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然存在。

二、我县农民自办文化的主要形式有:

1、曲艺表演

2、舞狮舞龙

3、跳岭头

4、龙舟赛

5、书社和诗社

6、节假日体育比赛(以篮球为主)

7、广播电视室。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经济能人及外出人员捐款筹办,没有经营收入(广播电视室除外),多是自发组织、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我县农民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是上级的送戏下乡和节假日的文体活动(包括龙舟赛、篮球运动会、香蕉节等

重大文体活动)。最需要的是科技下乡(科技种养、法律知识讲座)。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1、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

要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推进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与城乡建设相结合起来,要做到思想上有位置,工作上有规划,财政上有安排。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因镇而宜地制定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并同他们的政绩挂钩。

2、合理配置文化队伍,切实解决文化经费。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当地的文化氛围,而文化影响的好坏关键在于基层文化部门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优与劣与文化队伍的配置至关重要。因此,对各镇文化站要合理配置3至5个德才兼备的文化专干,这批专干要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热爱文化工作,业务素质高。同时,财政部门切实按照财政预算拨足文化事业经费,以确保文化部门有足够经费来开展文化事业建设。当然,单靠财政拨款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建设文化,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多种资金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

人共同投入的格局,达到“政府主办、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目的。

3、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管理。一是继续做好“三室两场”的建设或改建、扩建工作。力争两至三年内各镇“三室两场”的面积全部达

标。争取上级支持和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力争每个镇建有文化综合楼,配备电脑并组建电子信息中心,方便当地农

民群众学习和获取科技等信息。二是活动场所应有相应档次的设备,设备要新,种类多样,适宜老少娱乐。三是进

一步巩固县、镇、村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广播电视设施更新和广播电视光纤干线网建设,实现广播电

推荐第3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cla=““>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精选公文范文----------------

1 --精选公文范文--------------------------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精选公文范文----------------

2 --精选公文范文-------------------------- 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精选公文范文----------------

3 --精选公文范文-------------------------- 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近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精选公文范文----------------

4 --精选公文范文--------------------------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精选公文范文----------------

推荐第4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

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

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近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

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引领和疏导。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事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

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

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推荐第5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

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

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引领和疏导。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事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推荐第6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各镇农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就目前状况来看,已跟不上农民的需要。我县各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但是全县16个站,只有3个达到400平方米以上,13个站都达不到国家的最低要求,有3个站的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最少的才6平方米。有些站的站址简陋,文化设施差,连最基本的“三

室两场”(图书阅览室、电视室、科技讲座室、影剧场、篮球场)都没有。有些因长期不维修,已出现腐坏现象。全县226个村委有水泥篮球场115个(这些篮球场95%以上是当地小学的,属于村委自己的少得可怜)。

2、文化队伍萎缩及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财政支出,进行一系列的机构改革。我县各镇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合并成文化广播电视站,虽然继续保留原文化站的职能,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因为目前从事文化工作没有多少经济效益,所以各镇站多以广播电视工作为主,忽视了群众文化工作。原有的文化专干用于做文化工作的时间较少,很难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上财政只拨文化专干70%工资,如果某个站没有闭路电视收费(如小江站)或收费不理想,文化专干的收入就比过去降低。文化工作没有经费,节日的文化娱乐活动只能靠镇政府拨一点,或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及个人赞助来开展,平时难以开展文化活动。

3、文化服务场所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农民对文化知识渴求不再像以前

到文化站看看书报、走走象棋就心满意足了。而是要求文化部门提供更好更优的文化服务场所来让他们享受高科技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如有些农民想通过上网获取种养科技信息,但我县没有一个文化广播电视站设置有网络信息室;农民想在重大节日搞文体活动,但各镇现有的活动场所简陋,场地偏窄。

4、一些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依然存在。全县藏书不到20万册(不含学校),其中县图书馆11.6万册,农民人均不到一册,各镇、村拥有图书很少,且购进的新书较少,种类单一。一些镇的电影队无法维持,机器设备闲置生锈,电影站靠每年到当地中小学放电影专场维持,难以支撑。农民看戏指望县文体局组织的送戏下乡,但这种形式每个镇每年至多一至两次。传统的吹拉弹唱的镇、村级文艺宣传队能保持下来的已为数不多,达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能正常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的更是少得可怜。因此,当前我县一些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然存在。

二、我县农民自办文化的主要形式有:

1、曲艺表演

2、舞狮舞龙

3、跳岭头

4、龙舟赛

5、书社和诗社

6、节假日体育比赛(以篮球为主)

7、广播电视室。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经济能人及外出人员捐款筹办,没有经营收入(广播电视室除外),多是自发组织、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我县农民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是上级的送戏下乡和节假日的文体活动(包括龙舟赛、篮球运动会、香蕉节等

重大文体活动)。最需要的是科技下乡(科技种养、法律知识讲座)。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1、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要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推进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与城乡建设相结合起来,要做到思想上有位置,工作上有规划,财政上有安排。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因镇而宜地制定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并同他们的政绩挂钩。

2、合理配置文化队伍,切实解决文化经费。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当地的文化氛围,而文化影响的好坏关键在于基层文化部门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优与劣与文化队伍的配置至关重要。因此,对各镇文化站要合理配置3至5个德才兼备的文化专干,这批专干要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热爱文化工作,业务素质高。同时,财政部门切实按照财政预算拨足文化事业经费,以确保文化部门有足够经费来开展文化事业建设。当然,单靠财政拨款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建设文化,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多种资金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格局,达到“政府主办、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目的。

3、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管理。一是继续做好“三室两场”的建设或改建、扩建工作。力争两至三年内各镇“三室两场”的面积全部达

标。争取上级支持和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力争每个镇建有文化综合楼,配备电脑并组建电子信息中心,方便当地农

民群众学习和获取科技等信息。二是活动场所应有相应档次的设备,设备要新,种类多样,适宜老少娱乐。三是进

一步巩固县、镇、村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广播电视设施更新和广播电视光纤干线网建设,实现广播电

视村村通。

4、文化工作重心要下移,要把工作面向基层广大群众,特别老年和青少年。经常组织策划带有示范性、导向性、节庆性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宣传,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水平。大力发展业余文艺队,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形成专职人员为主导、文艺骨干为主体的文化队伍架构。从我县热心公益事业的

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当中,选聘文化指导员,组成能肩负起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文化自治组织。

推荐第7篇: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在农村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清风正气,提高群众精神风貌;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和谐;有利于使人民群众看到我们党反对腐败、发展廉洁政治的坚定决心,拥护我们党采取的反腐倡廉的各项措施,积极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来。近年来,我乡农村廉政文化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乡、村干部、基层党员对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宗旨观念淡薄;基层设备落后,特别是乡、村图书阅览室功能功能发挥不充分;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廉政文化的建设。

一、基本情况

******是以族聚居的乡,全乡辖个村,个村民小组, 2010年全乡总人口为人,其中族占%。全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好的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充裕,精神文明建设、禁防、综治维稳等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基层党建成效显著;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够扎实的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比较低;社会治安比较混乱,村容不整洁,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党建工作滞后于其他村委会。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这项工作成效明显与不明显,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关键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宣传、教育作用,要依靠基层党员、基层干部、村委会支部书记、主任、村干部积极推动,才能在更大范围促进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廉政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

一是乡、村、站所力量薄弱,难于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乡机关干部缺失,县直垂管单位人员管理较松散,对农民急需的科技普及、扶贫工程等缺乏有效指导。二是服务战线拉宽。由于农业、农村

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干部在服务范围、服务层面、服务需求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导致宣传引导不到位,信息闭塞。三是认识上有偏差。有的基层干部认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宣传教育一下,大家认识了解一下就行了,不必要在农村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四是乡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功能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部分依赖上级划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五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能力差,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影响面不广,效果不明显,年龄较大的农民仍然未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观念陈旧。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观念上和教育上的原因等等,这种现象存于党员干部思想意识之中、存在于村干部思想之中,有害于个人,有害于群众。因此,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极其重要。我们要通过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思想观念。对于种种不正确的观点,我们只要在具体工作中把握好时机和方法完全可以消除。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从村干部、党员个人,从群众思想认识上清除这种不良现象,使广大群众了解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及意义,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之中,自觉抵制不良作风,对各项事业建设有益而无害。

三、加强农村廉政建设的几点建议

******是个维吾尔族聚居的乡,农村人多地少,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个便利的舞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舞台,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导作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和科技文化知识,传递农村致富信息,使农民群众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稳固发展,才能使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效。要在农村取得一系列宣传教育成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一)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方法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结合“” 主题教育、“创先争优”活动,在乡、村中继续广泛而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提高党员宗旨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提高群众廉洁意识;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利用广播、电视、

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在广大群众中形成讲廉、爱廉、遵廉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乡纪检委、基层党支部、村纪检小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等的作用,加强廉政文化宣传,制定好适合农村实际的有操作性的宣传教育措施,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活动形式多样,方法步骤周密可行。在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内容上要突出“宣廉、读廉、讲廉、警廉、唱廉、监廉、促廉”七项措施、“荣辱观”和公民道德教育。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乡党委负责培训机关站所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支部负责农村党员和群众的培训工作,同时抓好工、青、妇、农业、林业、畜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组织和站所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使乡村基层干部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事业上的“有心人”,群众的“贴心人”,共同致富的“领路人”,班子团结的“带头人”和群众放心的“清白人”,帮助农民和基层解决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切实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把廉政文化进农村与廉政文化进学校、进农村家庭结合起来,构筑廉政文化建设平台。廉政文化进农村家庭就是要将廉洁意识渗透至每个农村家庭、每个家庭成员。廉政文化进学校就是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各项富有特色的活动,与课堂相结合,与学校校园文化相结合,与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诚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取得一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使年轻一代从小就接受廉洁和诚信教育,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还有更深的用意。

(三)创新形式,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效果

一是寓教于乐出“亮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要适合群众的口味,抓住群众的心理,让群众主动参与。要广泛利用电影、电视、网络、报纸、广播、广告、标语等途径传播廉政文化,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电教片等多种形式表现和反映廉政文化。在乡机关和学校还可开展廉政讲座、廉政书法、廉政绘画、

廉政征文、演讲、演唱等活动。在村级可以利用民族节庆机会,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村喜庆气氛,又可以增强群众廉洁观念。切合实际,寓教于乐。

二是要整合资源出“合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在乡、村,但乡、村两级无论在文化设施还是文化人才队伍等软硬件方面都相对薄弱。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就必须整合乡、村文化资源,联合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形成乡、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是把好的经验、好的作风带到群众中去,特别是乡党政党建办、精神文明办、纪检委要经常组织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把党的政策、路线、方针落实到群众中去,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明确党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四)建立健全机制,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长远效应。一是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农村廉政文化活动有人组织,有经费投入。落实领导责任,继续实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村,村“两委”班子成员联系村民小组,经常下到联系点开展工作,听取意见,把群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部门工作重点之一,着力破解,争取实效。

二是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廉政文化建设效果带有“不确定性,滞后时间长”的特点。考核的指标包括:廉政文化的设施是否完备、廉政文化活动是否正常开展、群众对廉洁和腐败的基本态度、乡村干部的廉洁程度等。

三是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好的要及时总结表彰,对差的要提出改进意见。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展优秀廉政主题教育、优秀廉政文化建设阵地、优秀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员等创评活动,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增添内在的动力。

推荐第8篇: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07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08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08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平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平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平衡,城区只有190平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平市1800平方米,阳城县2031平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平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08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政府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推荐第9篇: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村社发展,我们对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县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加快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资金1420多万元,完成了榆山社区和锦水社区及安城乡、洪范池镇、孔村镇等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为全县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要求,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迈进。全县2个办事处和6个乡镇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设率达100%,为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设渐成规模。我县共有365个行政村,截至2011年底我县文化大院建有率达到70%,为促进全县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农村重点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我县建设完善了县级分中心站点、乡镇基本型站点、村级基本型和扩展型站点。县级分中心站点由市里统一购臵设备,将原来图书馆的普通阅览室改为拥有2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并配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其具有加工、存储、整合、传输信息资源的功能,使我县图书阅览实现真正的网上阅览。乡镇、村基层站点与镇、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实行一个场所,两个牌子,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工程。截止到2011年底,我县共建成农家书屋260个,根据省新闻出版局要求,2011年我县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三是文化下乡工程。该工程是我们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抓手,县乡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2011年至今,县乡两级财政安排大量资金作为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的专项经费,每年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王皮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加鼓通、于派山东竹板快书、平阴渔鼓、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黄石公祭祀活动、少岱山庙会、王 2 皮戏、平阴木偶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观道教音乐、天主教民族音乐、柳子戏、丁兰孝母传说故事、玫瑰花的传说、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县有6个乡镇2个办事处共346个行政村,电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电影放映队,其中国有队6支,占放映队46%,集体队7支占放映队54%。2011年,全县共放映电影4200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实现农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

3.群众文化日益红火。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我县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春节、元宵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日,我县各乡镇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做到了县城有活动,乡镇闹“红火”,且内容日渐丰富,形式日渐多样,规模日渐宏大;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好戏连台。2011年的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历时两个月,不仅为各行各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国家法律法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展示在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进英模事迹,树立行业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台,也极大地丰富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积级培训,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系。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队伍弱化和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强烈的现状,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经常开展文艺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组建了10几支多支民间艺 3 术表演队伍,为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农民文化异彩纷呈。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和扶持,各地涌现出了多个读书、音乐、摄影、剪纸、花卉种植等特色文化户,这些农村特色文化户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树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困难问题及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我县的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各级政府文化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国家要求市、县建立的各项专项经费基本上因财力问题或其他原因而落实不了;由于国家缺少刚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县财政直接投入乡镇的文化事业经费微乎其微。由于经费紧缺,农村文化单位的活动经费也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贫困地区,文化活动经费几乎为零,甚至连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开支,致使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XX]21号)精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对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无偿划拨。从调研情况来看,各乡镇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建设土地批复、划拨困难的情况,致使部分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处于有钱无地、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文化专干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这些文化专干有些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学历偏低、文化专业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位虚薪低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无法评专业职称,也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长期得不到保障,养老保险等待遇保障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文化队伍缺乏指导,疏于培训。因为缺少培训和业务学习,部分人员虽然从事文化工作多年,但业务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缺乏,很多乡镇文化站活动中涉及戏剧、曲艺、舞蹈、音乐、书画技能辅导领域渐成弱项。四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缺乏有效激励。特别是正在发展的农民业余文艺团体,队伍建设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缺乏经费支持,音响、乐器等基本设备严重缺乏,演出收入难以弥补活动开支,且相当一部分文艺队伍年龄老化严重,人员青黄不接;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扶持,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文艺队伍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发展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蕴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领导认识程度不一,导致了文化建设存在差距。文化底蕴厚,经济条件好,领导认识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设就相对搞得好,相对比较丰富。文化底蕴薄,经济条件差,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导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工作中,对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 5 来不要”,忽视了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生活就较为贫乏。据调查,一些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户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间文艺队伍不稳定,开展活动难度大

民间文艺队伍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近些年,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外出务工,组织民间文艺队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县只有 个乡镇组建民间文艺队伍 支, 人。民间文艺队伍组成人员无待遇,不从属于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随意流动,队伍不稳定,给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五)农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

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群众在经济支出中存在“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有钱宁愿储蓄,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和看病就医等几件大事上,不愿花钱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文化娱乐上,认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导致了文化生活贫乏,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党的xx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明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建设和活 6 动载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任务,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二)加大投入,加快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影响农村文化的效果发挥。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体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乡财政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户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乡镇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综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农家文化大院)。乡镇文化中心应包括影剧院、图书室、书画室、多媒体室、乒乓室、台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篮球场、网球场和门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村综合文化室应包括图书室、娱乐室和球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应相应配备电脑、电视、音响、摄像机、照像机等文体器材和一定数量的图书。农家文化大院应有图书、电视、电脑、娱乐器具、体育器材和室外活动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 7 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将学校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等设施设备定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开放。

(三)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队伍管理体制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根本,是农村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文化取向。我县农村文化队伍的现状是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才能搞好农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编职数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人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工作报酬。二是努力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要求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履职能力。三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上划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协助管理,人员调配流动和工作安排须经主管部门同意,以保证队伍稳定、素质提高和工作专一。四是对农村文化工作机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县乡村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作效率与待遇挂钩,实行考核,严格奖惩。五是对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六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以利于送戏下乡质量提高,数量增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强我县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文化执法大队应对农村文化经营活动加强监管,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开拓创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载体

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精神寄托的有效载体,其丰富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阵地在农村的巩固程度,影响着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一是县、乡要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科技知识。二是要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龙灯舞、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让群众多参与,多受益。三是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强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利用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较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和社会影响,丰富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鼓励支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表演自娱自乐。五是挖掘特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六是加强对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使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七是创建文明村组、文明示范户和“农家文化大院”,现暂无条件建设“农家文化大院”的村,应首先建好“农家书室”,切实解决农民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扫黄打非,禁赌禁毒,限烟限酒,节俭办事,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使农村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引导,改变农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活寓于精神生活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应随之提高。但 9 农村部分群众知识浅薄,观念落后,对文化生活没有认识,没有追求,没有参与,没有投入。县乡村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娱乐活动,加强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乐,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生活才是美好、丰富、幸福的人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逐步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书刊电视和其它文化用品,参与文体活动。以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会,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推荐第10篇:某年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XX年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现如今城镇与农村的差异悬殊非常的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XX年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xx年xx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XX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XX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XX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万人;完成通村公路公里,其中宽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米以下公路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部部长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20xx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xx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xxxx新农村建设,是xx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省委常委、xx市委书记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1/212下一页尾页

第11篇: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深入部分乡镇村,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可喜成就

近年来,我们抢抓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机遇和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围绕“活动设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组织规范有序、社会风尚良好”的目标,遵循整体部署、阶段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和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载体,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层文化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全县上下紧抓国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新建或维修改造,站房面积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内设“三室一厅”(书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同时作为共享工程服务中心,12个乡镇均配置了3台以上电脑、1台投影仪、1台易播宝,其中有8个乡镇配备了卫星三级站。全县192个村(居)委会建起了文化室,配备了兼职管理员;高标准建成农家书屋147个,每个书屋配有标准书柜5组,报刊架1个,实用图书1500册,电子音像制品100种,报刊杂志30种以及阅览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设备。全县共有27户市级、101户县级、1360户乡镇级文化科技中心户。每个社区至少有1户文化科技中心户及1名文化信息员。这些由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户构成的农村文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健身娱乐的需求。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组织各村、居委会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到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农家大院。全县每年送科技下乡达100多场次,送戏下乡达15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达2000多场次,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机构的组织和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自2006年开始,全县开展了三次电视歌手大赛,每次大赛均吸引数千城乡群众参与,屈乡大地处处歌声飞扬,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此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每三年一届的民间文艺汇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优秀民俗文化得以发掘,并绽放异彩。如民俗表演《开山号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烧毛狗》、《灵牛耕地》,薅草锣鼓《象牙床》,山歌对唱《车风斗》,杨林堂鼓等,这些节目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搬上舞台就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广为流传。目前,全县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人,县政府连续表彰了三批48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2009年,屈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除此之外,茅坪、归州、沙镇溪等乡镇还投资数万元举办农民运动会或专场文艺汇演,广受群众欢迎。各乡镇的广场文化、节日文化蓬勃兴起,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注重在农民中发掘人才,建立起稳定的骨干队伍,逐步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艺人传授、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节目和民间艺人。全县大大小小的民间艺术社团有40多个,大多由农民自筹资金、自置道具组建而成的业余剧团、文艺队、戏班子。这些社团活跃乡村,为农村的婚丧嫁娶及重大节庆提供演出服务,走出了一条以艺养艺,市场促艺的新路子。比如,杨林桥镇的民间文化能人组建了2支民间艺术表演团队,1个文艺节目策划工作室,全年开展演出活动达50多场次。梅家河、九畹溪等乡镇的民间艺人自发组建的文艺社团,年创收达数万元。这些文化社团的演出节目涵盖歌舞、小品、秧歌、皮影戏、吹打乐等特色艺种,原汁原味、诙谐幽默,颇受农民的青睐。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观念滞后。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依然存在,“只要经济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丑”的观念依然存在。文化工作“排不上号,摆不上位”,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钱紧了扔掉”的现象。还有的片面的认为:“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因此“上面检查装装样,任务来了一阵风,风头一过无影踪”。诸如此类,种种错误认识,导致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二)农村文化阵地总量偏少。近年来,在各级文化政策的惠顾下,全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虽然都完成了兴建或维修改造的任务,但内部配套设施有限,利用效率不高。村级普遍存在“阵地少、活动少、设施差”的现状。部分村里的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多年未购进新书,现有图书陈旧破损,内容过时,少有人借阅。少数村虽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但因其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而少有人光顾。这些现象,非库区乡镇较之库区乡镇,经济弱乡镇较之经济强乡镇,显得更为突出。截至目前,全县只有20%的村建有文化广场,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占全县农户的比例尚不足1%。这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农村文化队伍十分薄弱。乡镇文化干部绝大多数为兼职,主要在节日期间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平时主要精力忙于其他工作;有的文化专职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整体素质不高,在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不到应有的职能作用。由于待遇偏低,条件较差,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这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农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农民群众文化增收的意识淡薄,渠道单一,许多民间艺术品、工艺品自产自用,很少进入市场流通,商品转化率低,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民俗文化活动大都由农民自发组织,没有与旅游产业结合,形成民俗旅游项目;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缺乏规划指导,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尚没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巩固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形成和谐的思想与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台。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好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当前,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来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县、乡两级要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经济不断发展、财政不断增长的同时,逐年提高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要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要把项目带动战略引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些投资大、影响大的建设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采取商业化运作,推动一批公共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二是要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有财力条件、有工作基础、有工作积极性的乡、村、农户率先建立一批质量较高、活动较正常的宣传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以点带面,通过建成一批巩固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逐步在全县建立较为健全的网络阵地。三是要坚持“综合利用、资源共享”。集镇中心村可与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并明确一名村干部为文化协管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充分发挥阵地的实际效用。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运动场所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

(二)拓展文化内涵。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一要丰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节庆日、农闲等时机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要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要把“三下乡”与“常下乡”相结合;在文艺风格上,要将传统节目与现代节目相结合;在文艺内容上,要将民俗表演与政策形势宣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既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长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要深化创建活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的文化活动,倡导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会风尚。积极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资源优势,通过送戏、送图书、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文艺活动等形式,推进文明社区、文明乡村、文明家庭的创建工作,积极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过特色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现有的民间文化资源要保护好、发展好,对民间文化资源要系统挖掘、整理,按照“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的方针,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工作,研究开发保护传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好高龄艺人,特别是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民间艺人,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建立传承机制。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抓手,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为基础,优秀民间艺人和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文化中心户为阵地,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原生态文化网络体系。要积极开发具有当地传统和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创新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开发文化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四是倡导自办文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持民间文艺队伍或个体办的文化实体,支持农民自办书社、演出队,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每个乡镇甚至行政村都有业余文艺队伍,最终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逐步形成文化网络,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创新文化体制。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一要深化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屈原艺术团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文化中的主导作用。要不断深化文化单位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要理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达到“管人、管钱、管事”的统一,人员编制进入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纳入文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纳入全额财政供给,解决其后顾之忧;活动经费按照有关政策列进县财政预算的“盘子”,由县财政按渠道拨付。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活跃农村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多方支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对于现有民间艺术团体。如皮影戏剧团、花鼓戏剧团、龙狮演出队等,要大力支持其以市场运作方式,与旅游景区、婚庆公司嫁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成立文化市场执法大队,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

(四)建好文化队伍。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馆)至少有一名专职干部和相应的兼职干部。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的职能作用。一要提高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专职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积累生活、激发灵感,为广大农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要发挥好“文化协管员”的作用。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专门从事文化管理的队伍,要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每年举办若干期农村文体骨干培训班,不断拓宽乡镇文化干部的知识层面,提高文化干部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正、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乡镇文化干部队伍,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体部门的职能作用。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特别是要发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活跃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的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12篇:吉林市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吉林市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于岩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7期

[摘要]吉林市群众艺术馆组成专题调研组调研本市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提高认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加强吉林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调研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73-0

2一、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活动开展的现状

吉林市现有文化馆9家,其中县(市)文化馆5家、城区文化馆4家(附件)、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村级文化室1074个、各类业余文艺辅导员500多人。近几年,各县(市)区文体局、文化馆坚持开展文化下乡、广场演出、文艺辅导文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各县(市)区文化站利用节假日和农闲季节,广泛开展农民艺术节、科普大集、秧歌大赛、民间美术作品展、露天电影放映、农民运动会等农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内容丰富多彩,满足了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据统计,我市平均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大型农村文化活动550场,参与群众达百万人次。其中桦甸市金秋农民文艺汇演、夹皮沟镇文化艺术节、“蛟河之夏•红叶之秋”广场文化活动、磐石市呼兰镇明水村“盛夏欢歌演唱会”、舒兰市法特卡戏、白旗大秧歌、丰满区“采摘节”、永吉县玉关村“农家乐”演出活动已经成为我市的优秀农村文化活动品牌。

我市农村现有文化馆9家,编制209人,均达到了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编制134人,均已通过国家验收;在国家配套资金的扶持下,各村文化室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了全覆盖。

我市文化馆站的管理和经费统一由各县(市)区文体局垂直管理,理顺了关系,提高了文化馆、站的功能,并成为当地农民的文化辅导中心、活动中心。目前,全市农村基本形成以文化站为中心,村级文化室为主、农民自办文化为辅的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以落实国家各项文化惠农工程为契机,以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通过强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等措施,满足了农民文化需求,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繁荣和健康发展。

1.全市已建成928家农家书屋。每年各县(市)区文体局都为农家书屋购置种植、养殖、科普、外出务工、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方面书籍,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这些图书在农家书屋中发挥着传播先进文化、资源共享的独特作用。同时,各乡镇还进一步完善了“百村书库”“百镇文化中心辐射工程”,并结合市里制定的“文化科技示范村”奖励制度,各乡镇每年都要培育一个典型参加市里评比,极大地调动了村屯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文化快速发展。

2.全市农民自办文化如雨后春笋。现有综合农村文化大院323家、国家级农村儿童文化园1所、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千余场。农民自办文化发展迅速不仅推动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展示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舒兰市平安镇金星村文化大院从2005年5月成立后,累计投资6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乒乓球室图书室、门球场和容纳300人的大礼堂,铺设门球场、篮球场并购置了乒乓球桌和锣鼓乐器、KTV音响等设备。同时,村里还成立了老年协会,吸引了全村老人踊跃参与文体娱乐活动;为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村投资300余万元在建华村一社新建了建筑面积4153平方米的大型农民文化活动站,活动站建有可容纳500多人的会议礼堂,内设500平方米健身房和乒乓球室、台球室、微机室、图书室、棋牌室、小型接待室、办公室等多个活动场所,配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健身器材、图书、微机等辅助设备,为村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娱乐、健身和开阔视野的场所;昌邑区桦皮厂镇漂洋儿童文化园为吉林省唯一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的农村儿童文化园,多年来在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干部的精心辅导下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进京演出获得2金、3银、3铜的好成绩。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够齐全

大部分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虽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由于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人员素质偏低

一是目前各县(市)区很多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管理人。

(三)室外活动场地不足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但由于多种原因,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上没有室外活动场地,甚至有些县(市)区都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广场,至今只能依靠政府院内、街路两侧开展活动。

(四)精神文化消费观念不强

很多农民在文化消费中存在“量入为出”的保守观念,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思想较为普遍。

三、建议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应充分认识到当前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责任意识,始终坚持把如何提升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当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硬任务来抓;要明确责任,形成机制,要将文化工作实绩与责任人的业绩、升迁、奖金挂钩,制定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时布置、同时考核、同时奖惩的有效措施,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原则,将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及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列入财政预算,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各级政府要合理调配资源,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既要适时添置必要的文化活动设备,也要逐步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投入,为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打牢基础,注入资金。一是县、乡文化事业预算资金要按照国家要求足额划拨。要坚持把文化馆、站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重点扶持。二是文化馆、站建设资金和配套资金要确保到位。切实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建设中存在的经费不足等问题。三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县级财政拨一些,乡镇政府支付一些,社会资助一些等办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一是严格落实乡镇文化站编制政策,确保每个文化站有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设立公益岗位,招聘具有专业技术的大学生,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设立有偿志愿者,管理好农家书屋,服务好农民群众。二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专业知识、热爱文化的人才,将思想好、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队伍中。三是加强对现有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四是加大对民办文艺团体的指导和辅导,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有较高业务水平、年龄结构合理、公办民办互为补充的基层文化队伍。五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推出尖子人才,抓出精品力作。通过评选当地文化名人、文化热心人等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文化工作总结表彰会,给予成绩突出的文化工作者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市各县(市)区文化馆、站要围绕县、乡两级中心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域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优势,地方政府要善于抓住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和亮点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在打造出文化品牌的同时还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农闲、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重点,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机制,不断提高文化活动品位,不断增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2011年11月8日.

[2]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N].大众网,2011年11月8日.

第13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年后陪同父母去老家拜年,发现村里过年文化娱乐方式还是十年前的老几套,比较新颖文化娱乐方式较少,为此我作了一次简单调研报告。

一、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人才少。当今文化方面人才较少,特别是乡镇缺少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村里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还是停留在自娱自乐方式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潮流。

2、人才断层。村里仅存不多的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多在50周岁以上,而年轻一辈大多外出打工,没有传承,文化人才有断层趋势。

3、方式匮乏。村里往往只是在大型节假日,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唱戏,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4、主动性差。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政府的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从事文艺活动在注重经济报酬,积极主动性不高。

二、导致问题的原因

1、文化机制不健全。当前乡镇只有部分兼职干部抓文化工作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由于事多人少,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因此,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

2、文化基础设施簿弱。当前村里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

3、文化人才培养停滞。由于乡镇财力和时间有限,多年来对农村文化人才一直是自生自养状态,对文化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1、加强文化组织领导。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自筹资金、上级扶持、慈善援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资金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第14篇:某年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_1

XX年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一)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XX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XX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年共放映数字电影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15篇: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就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团体,加强文明创建,倡导社会新风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近期,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对部分县(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

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等多方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最明显的是打仗斗殴、偷盗抢劫、残害妇女儿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人为善、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得以发扬。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较快。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阅报栏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推动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县为例,农村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了100%,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个,装备农家书屋38个,阅报栏38处,添置书柜50余个,协调市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关工委捐赠图书近2万册,发动县内干部职工捐赠图书1万余册,使农家书屋藏书达到或超过了省市要求标准。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有新的起色。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仍以**县为例,通过开展“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各驻村干部积极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篮球赛、拔河赛、卡拉ok大赛等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文化事业发展进步较快。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卓有成效。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核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所、卫生院,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要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倡导不力。有些同志说起来重视文化建设,忙起来就放在一边,或者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有人认为,没饭吃不行,没衣穿不行,没房住不行,没钱花不行,文化活动不搞没什么大问题。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认识问题,没有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由于认识不到位,倡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就缺乏动力,更别说扶持、建设农村文化了。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阵地萎缩。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乡镇来讲,是文化发展的的龙头、支柱,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二为一,变成乡镇文体广播站,职能上被削弱。80%文体广播站没有专门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器材、设施,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体广播站只有1个编制,文化干部身兼数职,且大都不是专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比较困难,指导培养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力不从心。

(三)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农民文化活动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富裕了,家家买上了电视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集体生产时田间地头即兴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了,一些“农村文艺人”失去了“舞台”,加之乡镇文化站没有有目的地创造机会去培养、锻炼这些人,使得农民中有专长和特长的文化人才越来越少,缺少有热情、有能力组织农民文化活动的领头人,调查报告《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农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创新的氛围还没有营造出来,

(四)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过于简单。一说起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人们马上想到了扭秧歌,再其它,基本想不起什么了。扭秧歌与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节儿,各地经常组织秧歌汇演,男女老少披挂上阵,很是壮观;现在的秧歌参与者多是老年人,以锻炼身体和创收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农民缺乏主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相关部门的文化下乡,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门的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资金有限,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

(五)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乏保障。前些年,由于财力所限,乡镇经济薄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鼓励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投入的资金偏少。单纯为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而投入的资金只占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致使先进文化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思潮还占据一定空间,庸俗、丑恶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范围内侵蚀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发展规划。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关心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将文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尽快制定出优秀作品的奖励政策,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二)立足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民间文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三)创新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建立“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特别是业务、特长技能要设置硬性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以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为基地,分期分批对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沟通、协作,争取有特长大学生到农村实习,搞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理念,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强化服务,使“三下乡”活动向纵深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同时,注意探索促进“三下乡”与农民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五)干部进农家,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推广**县“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派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专业特长的干部长驻农家,指导发动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各驻村干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为基础,促进各村屯、各乡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文艺汇演、农模大赛、健身操比赛、卡拉ok大赛,乐器演奏、二人转、交谊舞、街舞培训展演,农民书画展、征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六)多元投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市县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农村文化发展基金。通过政策鼓励、商业化运作,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发展事业,按照“民办公助、一主多业”发展思路,采取结对帮扶、文明共建、挂牌命名、评比表彰等措施,促进文化中心户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一个村建有一个以上的文化中心户,一个乡镇有一个以上的民办演艺团队。

第16篇:强化县域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县”的战略思想,这对于推进我县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份,加强文化建设,重点在农村。

随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物质条件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走进农村,一幢幢整齐漂亮的新居,一条条宽敞通达的水泥马路,昭示着各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走进农家,功能齐全的家用电器比比皆是,餐桌上的鸡鸭鱼肉也是司空见惯的家常食品。这一切都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与此同时,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农民思想素质不高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表现最为突出的现象是赌博的风气越来越盛,不但形式多样、品种复杂,而且赌资也越来越大。除此之外,迷信之风也颇为流行。这些现象的产生,不但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精神空气和淳厚的乡土民风,甚至还容易滋生违法犯罪,因此,大力改善或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把农村的文化建设纳入健康正常的轨道,有效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解决好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包括社会伦理思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都属于“大文化”范畴。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政治民主的推进器,要坚持发展经济先行的原则,将农村文化工作由一般文化活动提高到文化与科技、教育、经济、政治建设相结合的新水平,以文化建设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第三要正确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先进的文化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营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建设新农村的顺利实施;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农村文化氛围

首先应从最基础的文化设施开始兴建。我县虽然普遍建立了农家书屋和阅报栏,但有的还是流于形式,书刊、报纸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要多为农民订阅一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并能够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的书报、杂志,让它们充分发挥为农民朋友服务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鼓励农民创办乡村剧团,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引导农民步入正规的文化传播途径,吸收多种文化的营养,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于民间文化团体,要在政策上给予方便优惠,还应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真正在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推广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农村致富信息,广泛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宣传、培训,使绝大多数农民能够读书看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并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技术、有一定思想觉悟、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要大力开展如“文明家庭”、“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在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还可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敬老爱幼、扶贫帮困活动,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念。在浓厚的道德氛围中,歪风邪气将会自然而然得到抑制,封建迷信的流毒也会自动销声匿迹。农村的精神空气就会得到净化,文明程度也会相应地提高。只有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教育农民,才能真正吸引农民,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引导农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从而占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四、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重点抓好文化行政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等三支队伍的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引进实用人才,为其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和舞台,使之各尽其能,为农村文化建设献技出力。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文化工作者扎根乡村工作;引导城市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要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配备;以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必须时时抓、层层抓的工作,只有上下领导齐努力,各级干部一起干,才能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有效开辟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17篇: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情况综述: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教师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爱校如家、师生互敬、勤奋好学、遵规守法的风气。近些年来,随着教育局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尤其是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影响深远,各校都依照局领导的要求,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班子,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并根据学校实际,依照方案逐步实施,效果明显。不管是镇小还是乡村中心小学,走进校园,首先看到的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喷绘的、有油漆书写的;其次,各类文化宣传牌、布置精美的橱窗都向来客展示着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

二、目前状况

(一)办学思想

通过这几年教育局的领导与督促,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办学思想。尤其是年龄较轻的一部分校长,他们善于学习,所以很快领悟到“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的真正含义。因此,他们真正从学校实际出发,广纳博言,集思广益,认真研究,提出了属于学校独有的办学思想。如青湖齐庄小学,虽然只是一所村小,但始终秉承“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办学思想。

但是,有部分的学校校长是迫于压力,临时抱佛脚,办学理念东平西凑,抄袭严重。校训不是“团结、奋进”,就是“求实、创新”,千篇1律,没有个性;办学宗旨大同小异,口号色彩浓,文化内涵少。学校工作与办学理念毫无关系,不仅学生、老师不知道学校的办学思想,甚至连很多领导都不知道,他们的工作不是以学校的办学思想为指针在开展,而是以自己的经验和校长的安排应付工作。因此,这样的学校工作不见起色,没有特色。

(二)文化建设

此处的“文化建设”是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一牌”、“二栏”、“三室”。

外行看热闹。走进校园,首先是看有没有文化宣传牌;其次是看宣传橱窗公示栏、班级黑板栏办的质量高不高;最后是看是否加强了荣誉室(陈列室)和图书室建设。如果连热闹都谈不上,那么,《学校文化建设方案》不过是一纸空文。

内行看门道。文化宣传牌、黑板栏不能千篇1律,要有个性,它应该是学校特色的载体;图书室、图书角是文化建设的中心,它直接服务于学生,是《营造书香校园》的主要载体,如果图书室没有几本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图书,如果图书角空无一书,那么,《营造书香校园方案》就是一纸空文,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是一句口号。

走进青湖齐庄小学,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就是一面面古诗墙。校园的清晨总有那么一群群学生在沿着古诗墙边走边诵读;中午时分,几处阴凉的古诗墙前,几位学生在互相考量对方,看谁会背得古诗多;放学了,家长还没来接的学生三三两两的围在古诗墙前,正在玩着古诗接龙游戏„„ 古诗墙不会发出声音,但是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让一面面古诗墙具有了生命,绽放出美妙的声音。

但是,据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针对合格学校、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而进行的;有大概58%的校长纯粹把它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和自己的一项政绩工程,因此,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修校园“文化墙”、立校园雕塑、搞硬件建设等。这样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奠基学校育人品位的目标。而且,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庸俗。目前,大多数村小依然存在生搬硬套,特色不突出的现象。有的学校

“文化墙”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导致师生熟视无睹,形同虚设;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

(三)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的好坏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品味,代表了一个校长的品味。一个有品位的校长一定会建设一所环境幽雅的学校,因为只有品位高的校长才可能做到“让每寸土地传情”这一目标。纵观全县各乡镇小学,能把“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很少,至少落到实处的不多。校长们谈到文化建设和环境整理,往往会抱怨学校经济紧张“我们学校经济条件差,哪有闲钱来搞这个?”成了校长们的托词。其实,“环境育人”,能够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的校长才能称得上合格的校长,因为环境不仅能陶冶人,也折射了学校养成教育的效果。我到过几个村小,看到他们的花坛光秃秃的,于是问他们为什么不种植一些花草?他们多是一个答案——学生太淘了,种不起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环境的好坏反映的不仅是校园文化工作的好坏,而且反映了学校的管理、学生养成教育的绩效!

三、解决措施

(一)塑造个性,彰显特色文化

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二)逐步推进,构建过程文化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财力、物力等一定的条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农村小学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就需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实现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现实可能性的机结合,从而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师生携手,打造和谐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让师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形成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第18篇: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情况综述: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教师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爱校如家、师生互敬、勤奋好学、遵规守法的风气。近些年来,随着教育局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尤其是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影响深远,各校都依照局领导的要求,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并根据学校实际,依照方案逐步实施,效果明显。走进校园,首先看到的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喷绘的、有油漆书写的;其次,各类文化宣传牌、布置精美的橱窗都向来客展示着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

二、目前状况

(一)办学思想

通过这几年教育局的领导与督促,各学校都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办学思想。尤其是年龄较轻的一部分校长,他们善于学习,所以很快领悟到“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的真正含义。因此,他们真正从学校实际出发,广纳博言,集思广益,认真研究,提出了属于学校独有的办学思想。如青湖齐庄小学,虽然只是一所村小,但始终秉承“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办学思想。

但是,有部分的学校校长是迫于压力,临时抱佛脚,办学理念东平西凑,抄袭严重。校训不是“团结、奋进”,就是“求实、创新”,

千篇1律,没有个性;办学宗旨大同小异,口号色彩浓,文化内涵少。学校工作与办学理念毫无关系,不仅学生、老师不知道学校的办学思想,甚至连很多领导都不知道,他们的工作不是以学校的办学思想为指针在开展,而是以自己的经验和校长的安排应付工作。因此,这样的学校工作不见起色,没有特色。

(二)文化建设

此处的“文化建设”是狭义的校园文化,主要指“一牌”、“二栏”、“三室”。

外行看热闹。走进校园,首先是看有没有文化宣传牌;其次是看宣传橱窗公示栏、班级黑板栏办的质量高不高;最后是看是否加强了荣誉室(陈列室)和图书室建设。如果连热闹都谈不上,那么,《学校文化建设方案》不过是一纸空文。

内行看门道。文化宣传牌、黑板栏不能千篇1律,要有个性,它应该是学校特色的载体;图书室、图书角是文化建设的中心,它直接服务于学生,是《营造书香校园》的主要载体,如果图书室没有几本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图书,如果图书角空无一书,那么,《营造书香校园方案》就是一纸空文,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是一句口号。

但是,据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针对合格学校、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而进行的;有大概58%的校长纯粹把它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和自己的一项政绩工程,因此,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修校园“文化墙”、立校园雕塑、搞硬件建设等。这样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奠基学校育人品位的目标。而且,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庸俗。目前,大多数村小依然存

在生搬硬套,特色不突出的现象。有的学校“文化墙”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导致师生熟视无睹,形同虚设;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

(三)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的好坏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品味,代表了一个校长的品味。一个有品位的校长一定会建设一所环境幽雅的学校,因为只有品位高的校长才可能做到“让每寸土地传情”这一目标。纵观全县各乡镇小学,能把“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很少,至少落到实处的不多。校长们谈到文化建设和环境整理,往往会抱怨学校经济紧张“我们学校经济条件差,哪有闲钱来搞这个?”成了校长们的托词。其实,“环境育人”,能够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的校长才能称得上合格的校长,因为环境不仅能陶冶人,也折射了学校养成教育的效果。我到过几个村小,看到他们的花坛光秃秃的,于是问他们为什么不种植一些花草?他们多是一个答案——学生太淘了,种不起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环境的好坏反映的不仅是校园文化工作的好坏,而且反映了学校的管理、学生养成教育的绩效!

三、解决措施

(一)塑造个性,彰显特色文化

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

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二)逐步推进,构建过程文化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财力、物力等一定的条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农村小学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就需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实现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现实可能性的机结合,从而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师生携手,打造和谐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让师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形成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第19篇:2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 调研报告

关于洛浦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与融合、文明的碰撞与交辉。就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导致关于文化的概念有几百种之多。在西方,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他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的复合体,即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在中国,“文化”一词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西汉。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现今,“文化”一词的含义更为广泛,读书写字、修养、文学、艺术、文博、图书、考古学、民俗、礼仪、民族、宗教等都可称作文化。

“文化”的含义虽然包罗万象,不可捉摸,但许多社会学家、哲学家等普遍认为文化可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

1 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知能力,以及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的一切精神的物化产品,此外,“文化”也还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笼统地说,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发展农村现代文化的作用及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南疆农村教育水平比较低(且绝大部分农民不具备双语能力),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极不重视。因此,以农村现代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升农民的双语能力,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二)有利于深入推进“去极端化”,促进宗教和谐发展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三股势力”为了达到他们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大肆篡改宗教教义,编造异端邪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如今,婚礼不笑、葬礼不哭的现象较为普遍,穿吉里巴甫服饰、留大胡子的人群日益增多。许多农民在经济上不思

2 进取,没有正常的文化生活,仅热衷于念经做乃玛孜。在南疆,极端宗教氛围越来越浓厚。因此,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对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逐步淡化宗教氛围,增强农民对美好家园建设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强化家族意识的局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这种现象在南疆农村也不例外。这种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而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个体”利益,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现代文化,转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三、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教育水平落后,影响农村现代文化的持续发展 目前,当地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相当数量教师老化,能力偏低,责任心不强,缺少参加教学技

3 能培训等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由于教学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劣势,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个别尖子生的陪衬,致使许多学生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加之当地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本身就不够重视,通过在校学习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思想意识不强,这些客观现象又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佐证,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挫伤了他们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支持孩子上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家长早早让孩子辍学务农或打工赚钱养家。如此,文化知识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严重制约了农民对现代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力,影响了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宗教极端思想不断侵袭,挤占农村现代文化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受国外极端宗教组织影响,极端宗教思想不断向南疆侵袭。他们利用农民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因素,不断向农村进行渗透。在人生观上,极端宗教思想全面否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否定同族、同教、同乡、同学甚至父母血亲关系,推崇极端偏执、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将不惜毁灭自我、滥杀无辜视为“圣战”,作为其人生的最高追求。在意识形态方面,极端宗教思想绝对排斥一切其他文化和信仰,容不得任何不同思想和主张,甚至对于正统的伊斯兰教信仰,也采取断章取义的手段予以歪曲,完全背离了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宽容、温和、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精神。宗教极端势力以对民族、宗教未来的“关切”和“忧患”,打着“纯洁”宗教信仰的幌子,迷惑和绑架维吾尔族群众,不断蚕食维

4 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受宗教极端思想强烈的排他性和极端保守性影响,在南疆有些地方,结婚不能唱歌、跳舞,不准娱乐!亲戚去世也不让办“乃孜尔”,穿吉里巴甫服饰、留大胡子的人群日益增多。许多家庭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不听广播,拒绝接收除宗教以外的任何信息和文化,甚至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社会文明背道而驰,造成了文化的倒退,挤占了农村现代文化的发展空间

(三)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和南疆相对封闭的环境,制约了农村现代文化的传播

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加之,南疆受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和固有意识形态的影响,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维吾尔族群众学习汉语的意愿不强,普遍不懂汉语,这种语言的隔阂严重影响了维吾尔族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影响了维吾尔族群众接触和学习现代文化,制约了现代文化在南疆的发展和传播。

(四)文化内容单调匮乏,未能满足农民多元化和多层

5 次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洛浦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文化下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民间艺人弹唱会”、“农牧民文艺汇演”、“农牧民运动会”等一系列措施,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然而,目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这种需求相距较远,基层文化形式还比较单

一、手段落后;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极度缺乏,文化部门多年没有再制作出优秀的维吾尔族电视连续剧和故事片,农村的影视文化市场多被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所占领;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创新性不强、贴近性不强、缺乏新意,群众文化生活单一;文化活动层次也不高,多数文化活动仅停留在唱歌、跳舞、拔河比赛等“小文化”范围内,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型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面对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对象,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非常欠缺,“80、90”后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仅仅限于篮球、摔跤等体育比赛,青年文化几成沙漠。在南疆,大部分农民群众的闲暇时间仅限于看电视,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很难满足新时期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文化设施没能发挥应有作用

6 自2010起,洛浦县政府逐步为207个村新建了村级文化室,包括;农家书屋、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室等,2013年又为20个村修缮了篮球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洛浦县的文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但是,受限于农民文化水平和村从事文化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大部分文化场所和设施都处于闲臵状态,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村“大喇叭”越来越寂静,没能将党的涉农政策、农业科技、农村信息、法律知识、气象信息通过“大喇叭”及时传递给农民;由于绝大部分农民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国家每年通过“东风工程”、“农家书屋”等项目捐赠的大量内容很好的书籍多处于闲臵状态;电影下乡所播放的老旧影片根本无法提升农民的观影兴趣,观看者寥寥无几;新建设的村级文化室,由于管理落后,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对外开放,书刊、杂志等因疏于管理而大量散失,村文化室功能没有真正发挥。

(六)优秀民族文化难以传承,民间艺人后继无人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由来已久,民间有很多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艺人,深受群众喜爱。但是宗教极端思想不断挤压民间艺人的生存空间,目前愿意从事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年青人几乎没有。仅从洛浦县来看,纳入洛浦县文化馆建档管理的民间艺人只有45人,并且年龄偏大,民间艺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为了鼓励民间艺人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洛浦县按每场50元标准,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演出补助。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每场50元的演出补助显然无法满足民间艺人的物质需求,大批植根于乡村的民间艺术已陷入了生存困境。目前,许多经典的民间文艺,由于传承人年事以高,又没有年轻人愿

7 意继承,出现了传承断层,正面临着“人亡歌息”的困局。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一)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培育现代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就必须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培育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要继续加大对村中小学校的资金投入,以高调办教育的理念,大幅度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提供优良舒适的教学环境,从而引导家长和学生愿意进学校受教育的意识。借鉴自治区机关干部下基层驻村工作的模式,加强自治区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规模和力度,以点带面,将先进的教育管理方式传播到农村学校。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教学,加强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力宣传学习改变命运,学习脱贫致富的思想,对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资金扶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进入高等院校本科毕业后愿意回家乡工作的农村学生,给予特殊的人才政策,要在不愿接受教育的农民群体中,起到强烈的震撼和示范作用。牢固树立双语学习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完善双语教学的推进政策,使得双语教学既符合少数民族群众政策,又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

(二)丰富现代文化产品,努力淡化宗教氛围

要通过多样的文化产品,大力弘扬现代文化,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帮助农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树立科学、和谐、包容、多元的精神文化取向,消除极端、偏激、反世俗、反进步的不良取向,抢占文化陈地。要适当增加到农村进行公

8 益性演出的补贴,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引进和组织适合农民各个年龄层次,特别是年青人观赏需求的体育活动和娱乐演出项目。在继续实施“演出进农村”、“图书送农村”、“电影下农村”工程的同时,要积极组织城市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子,组织宣传文化工作者下基层一对

一、一对多进行文化宣传和引导,将文化资源全方位地配送到农村,逐步培养农民对现代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培植一批从事文化发展的企业,通过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逐步农村繁荣文化市场,从而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加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力度,利用电影、电视、动画片、话剧、歌舞、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公益广告、微信平台等多种传播形式,增强现代文化吸引力,解决青年文化沙漠化现象,满足农村各类人群不同的文化需求。

(三)提高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和干部掌握和使用汉语的能力,畅通现代文化传播的途径

大力宣传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极端重要性,引导、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续广泛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和干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各类行之有效的活动,包括举办夜校、培训班,汉语知识竞赛等。在党的村级组织和群众中,普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上级向村级制发的公文,开展的所有公务活动,必须严格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村干部在村级公务活动中,尽可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行文和交流。村“两委”会议和村民大会等村级组织举办的各类会议,都要尽可能使用双语,

9 逐步过渡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为主。组织部门在考核和提拔使用干部时,把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作为重要的标准和条件。

(四)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紧贴农村生活、紧贴农民喜好,不断充实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文化活动形式,要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现代文化的载体,在“送”文化的同时,真正将文化“种”在农村,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要善于组织一些时代感强的现代文化艺术表演,要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断进行融合,促进农村现代文化更好发展。加强对“80、90”后人群现代文化理念的培育,在广泛开展他们喜爱的篮球、足球、刁羊、摔跤等体育活动的同时,逐步培育他们对现代文学、音乐等文化的热爱,努力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现代文化根植于他们的思想深处。

(五)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以村文化室为主阵地,加强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主要文化场所的科学管理,坚持开展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等文化活动。正确看待图书无人阅览,电影无观看,演出没有吸引力的现实问题,培养基层文化工作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要逐步引导农民自觉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要让村“大喇叭”真正响亮起来,要改变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过于呆板的宣教方式,让政治宣传与文化娱乐有机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扭转农民对政治宣传的厌烦情绪。

(六)着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扶持好民间

10 文艺组织

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深入发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加大对特色饮食、服饰、歌舞等民族文化的推广,培育一批文化名乡、名村、名人、名品。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通过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适度给予特殊补贴,从而引导和壮大民间艺人群体,繁荣民族特色文化市场。

自治区财政厅驻和田地区洛浦县洛浦镇 海力派曲尔盖村工作组(第二组)

2014年8月15日

第20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逐渐摆脱贫困,在总体上由温饱向小康迈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就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就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生活日趋活跃,特别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日趋完善。目前,全县××处乡镇,乡乡有党校、文化中心、广播站。××个行政村,村文化大院、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拥有一种以上阵地的占95%,三种以上的占73%。阵地建设装备逐步实现现代化。尤其是随着农村远程教育活动的开展,乡镇党校基本实现了电化教学,配备了电教室、电视机、录象机。大部分村庄也达到了“两机一室”,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向多功能、综合性发展。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元旦”、“五一 ”、1

“七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各级都举办晚会、街头汇演等文艺活动,年年办年年新,戏剧、小品、歌舞百花齐放,干部群众同台演出,演自己身边的事,唱自己身边的人,寓教于乐,鼓舞人心。

三是文化下乡深得民心。送戏下乡。每年从正月开始,文化部门都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古装传统戏和自编自演的曲艺、小品、歌舞等节目,组织下乡演出,为广大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送图书下乡。每年都组织送图书下乡5000余册,义务为农村、企业、学校培训图书管理员500余人次,形成了县、乡、村图书管理网络。送电影下乡。县电影公司四支流动电影放映队常年活跃在山区,服务于农村,年放故事片、科教片达600 余部、2000余场次,观众达20万人次以上,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是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通过组织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创新生活,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特别是从去年开始,为满足当前农民对优美生活环境、文明生活习惯的渴求,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目标,大力开展了创建生态文明村镇活动。活动提出了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标准,坚持示范带动,连片创建,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与两个文明建设还不适应。影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上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制约,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文化意识淡薄,重经济轻精神文化。在经济欠发达乡镇,人们为生活而奔波劳碌,无暇顾及物质生活以外的事。但是在个别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文化意识也不是很强。在有些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不但在决策上不能把文化同经济同等对待,而且对农村出现的封建迷信、烧香拜佛、打架斗殴、赌博等歪风邪气也不闻不问,缺乏正确的引导,致使一些负面文化抬头。

二是基层文化站机构萎缩,功能发挥下降。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有些文化站的职能大大降低。有的文化站形同虚设,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干文化工作,整天忙于其它事务,出现了“种他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的现象。有的文化站没有经费,没有设施,活动开展不正常。

三是阵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设施利用率不高。个别村的图书室刚建立时是什么样,

七、八年之后仍是“容颜未改”,甚至是门可罗雀,书架尘封。有些村每年花近千元订的报纸,不是进了阅览室,而是成了村领导干部的生火纸。个别村甚至把文化阵地当成了仓库,导致文化阵地的“失守”。

三、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是提高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曾经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目前,大部分农民素质相对低下,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督促检查机制,把文化建设成效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是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文化站是城乡文化结合部的枢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搞好乡镇文化站建设对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的情况下,全面加强文化站建设,必须强化人员、经费、设施、工作四到位。

三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高设施利用率。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没有一定的阵地,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因此,要增强“阵地”意识,巩固和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对于那些已经流失的阵地要尽快恢复,对于文化设施尚不健全的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资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为农民创造一个学习、娱乐的场所。同时,要随着经济的

不断发展,逐步加大文化投入,真正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文化阵地的目的在于服务农民,否则,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落实文化阵地管理责任制,专人专管,定期开放,使思想文化阵地真正成为农民增加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良好场所。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对活跃农村文化的作用。民间艺人大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专长,是农村文艺活动的活跃分子,又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他们熟悉社情民意,了解农民的喜怒哀乐,知道农民的文化需求。对此,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走出来,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同时,要加大对他们的培养,不仅在业务上多培训辅导,生活上多关心照顾,而且在思想上加强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

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趋向。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确立市场意识、产业意识、商品意识和效益意识,积极研究和探讨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思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发展思路上,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比例逐步增加,文化产业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发展。在人员配备上,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充实文化队伍。同

时,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按照干部“四化”标准,通过选聘、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文化意识、经营意识的年轻干部充实文化领导岗位。在发展方向上,要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以扩大社会效益为前提,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支柱,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回应文化市场需求为轴心,不能只有产业没有文化。只有这样,文化产业才能持久蓬勃的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亟需加强,但不论采取何种措施、何种方式,都不能急功近利,流于形式。要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可承受的程度,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扎根农村,蓬勃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