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生态创建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3:11:12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全市生态创建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XX年,我县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立足会同实际,发挥优势,争创特色,扎实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生态创建工作综合评比中,我县由XX年的第12位跃居第1位,实现了重大突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开展生态创建工作是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创建工作的主体是广大群众,只有全民共同参入,创建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为此,我们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狠抓宣传发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一是以宣传促共识。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简报、横幅、标语、宣传单等各种媒介,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生态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先进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生态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美好前景,引导他们自觉投入到生态创建活动当中。全年累计在县电视台播放生态创建新闻85条,编印简报9期,制作专栏11期,悬挂横幅56条,张贴标语1100余份,散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二是以活动促共建。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寓教于乐,乐教结合,让广大群众亲身感受生态创建的重大意义,自觉树立现代生态理念,不断夯实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XX年3月5日,组织全县5000余名志愿者开展了“保护母亲河,建生态家园”大型活动,向全社会发出生态创建倡议书;4月20日,举办了县直机关“生态杯”篮球赛,借势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创建工作的知名度;6月5日,举行了由1XX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集会活动,共同庆祝第34个“世界环境日”,使生态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按照“攻难点、扫干净、摆整齐、保持好”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开展了县城综合整治行动,城区环境卫生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广泛开展“创绿”系列活动,在坪村镇方园村启动了“生态文明村”创建试点工作,组织会同二中、若水中学、地灵中学、粟裕希望小学等学校申报“绿色学校”,引导林业宾馆、凯诚矿业公司等单位创建“绿色单位”,完成了高椅乡、团河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申报工作。三是以调研促共谋。在全县广泛开展了“我为生态创建献一计”征文活动,集众人之智,聚众人之力,共同探讨和谋划我县生态创建工作,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文章20余篇。如«努力将生态经济培育成后发展山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努力构筑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等文章先后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推介效果。

二、注重规划引导,狠抓生态项目实施

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高标准地编制了«生态县建设规划(XX—2020年)»,响亮地提出了把会同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县”的奋斗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规划»确定了51个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并采取相关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把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有关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重点发展地位,确立了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高椅古民居、生态工业园等12个近期示范工程项目。同时,县直相关部门根据生态县总体规划要求,结合专题规划,把生态建设项目纳入本部门的“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建立规划落实机制。实行“县长全面抓,分管副县长专门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规划实施责任体系,由县生态办负责综合协调,按照生态县建设“三步走”的要求,做好各阶段目标、任务、项目的逐年分解落实,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三是加强生态项目建设。按照每年“安排落实一批、储备推介一批”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项目库管理,加大向国家、省、市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XX年共申报各类重点建设项目22个,落实建设资金3167.6万元,其中贤胜油业等3个项目被列入湘西地区开发重点扶持规划。同时,全县各级各部门都把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列入招商引资优先考虑的范畴,切实加大招商力度。XX年,全县共签约高涌洞电站、大康牧业万头瘦肉猪养殖等18个生态建设项目,引进县外境内资金2.86亿元。四是健全完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国家投资、地方配套、民间投入、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了国家投资和国债资金的争取力度,增加了县财政配套资金和启动资金的投入比例,并利用市场运作方式,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创建。XX年,共筹集资金5400万元,圆满完成了林纸一体化、林业种苗基地、有机食用油开发等10个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生态创建实事项目建设任务。

三、坚持分类指导,着力发展生态产业

在生态创建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理念,坚持立足实际,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生态效益转化为产业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209国道沿线建立了10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带,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改进耕作方式,保护地力资源。按照“稳杉稳杂,扩松扩竹”的林业结构调整思路,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全县马尾松、楠竹面积已分别达到35万亩和36万亩。目前,全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14.5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6个25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1个25万亩,形成了竹木、草食牲畜、柑桔、蚕桑、花卉苗木、中药材、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烤烟、茶叶、辣椒等11大优势农业产业带。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发展新型工业的要求,多方筹集资金,大力改造技术简单、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效益低的企业生产线,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资源增值链。宝庆恒达公司在原有生产规模、工艺水平的基础上,投资4200万元进行环保治理与平衡配套等技改扩建工程,将成为我县第一个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贤胜油业公司投资XX万元实施技改工程,建成年产1.5万吨木本精炼植物油生产线,年产值可望达1.5亿元以上。按照“木头财政向水电财政转变”的战略构想,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加大小水电开发力度,鼓励外资和本地民间资本投入小水电开发。XX年,成功引进并启动了高涌洞电站、塘翁电站、广坪电站、长岭电站等10余个小水电建设项目,总投资达7000万元。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总投资1.2亿元的若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第一台机组即将并网发电。同时,还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按照环保有关规定,严把项目审批关,新建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采取过硬措施,实行“关、停、并、转”,全年共关闭和取缔“五小”企业56家。特别是重点突出对5家市控企业的治理,关闭了长城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对金裕、汇森公司实行停产整顿。为此,尽管县里每年损失税利近300万元,但我们认为,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值得。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依托鹰嘴界自然保护区、高椅古民居、粟裕故居、侗苗文化等资源,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开辟了民俗风情、自然生态、农村休闲等旅游项目。通过异地举办画展、设置宣传栏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强力打造会同生态旅游品牌,一项充满希望的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城镇。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县城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绿城”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造绿与清洁活动,基本形成了城、山、水、绿相融合的生态县城新格局。

推荐第2篇: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九次XX会提出建设“美好XX”的要求,紧密围绕建设“美好XX”的总体思路,以创建国家级生态镇为目标,以建设美好新农村为主题,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着力营造优美和谐

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于2011年获评为全省环境优美乡镇,我镇XX等三村也分别于近年获评为全国、全省、全市环境优美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培育优势产业,生态经济发达。我镇突出发展羽毛加工优势产业,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总投入达3亿元的羽毛产业园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综合建设,同时投资4000万元,新上污水排放量达3000立方米/每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促进羽毛企业健康发展。目前,全镇直接从事羽毛贩运、分检、切片和羽毛球、羽毛球拍、球衣、球鞋等相关产品的加工制造企业达100多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实现羽毛年产值10亿多元,创利税1亿多元。

二、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优美。我镇突出发展经果林和无公害蔬菜等绿色现代农业,坚持打造青山绿水环境,将朝阳、新街片丘陵区作为林业保护区,大力发展板栗、油茶、桂花等经济林果,完成退耕还林4000余亩,在洪宕、XX等圩畈区种植优质葡萄、蔬菜、药合等绿色高效作物。目前已经形成阳光雨露生态园等千亩葡萄园、七门堰等村千亩桂花园等观光农业基地和二千亩药合、七千亩板栗、万亩无公害蔬菜等现代农业基地。同时,加强干汊河和新街中心集镇环境整治,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投入创建,先后投入近千万元,集中兴建干汊河和新街中心集镇沿街路、配套完善街道下水道等排水设施建设,改造集镇农贸市场,对沿街路4公里路段安装路灯,抓好沿街路人行道建设,铺筑整洁的路牙石,整理路边树木,实现隔离带、慢车道、人行道、下水道、路灯“五位一体”,实施卫生清洁工程,兴建垃圾周转站、购置垃圾运输车辆,有效处理集镇和周围农村生活垃圾。并组建城管中队,专抓集镇管理和集镇环境卫生工作,使集镇管理逐渐步入规范化、集镇及周围环境美化、亮化。

三、加强村庄整治,生态家园和谐。我镇重点结合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和新农村示范建设,推动农村生态家园建设。重点治理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以改水、改厕、改路、改厨为推动,建立生态家园,在七门堰村按照“改、拆、修、建、管”的整治思路,整合危房改造、土地置换、环境保护等项目资金,开展村庄整治示范点建设。动员该村中和、新建两个村民组76户群众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栏,实施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管带网等硬件基础建设,兴建农民体育广场、水泥路、公共厕所、水渠硬化等公共设施。同时,使XX、洪宕等村一万多农户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300多个农户用上标准化的卫生厕所, 100多农户建设了户用沼气池。XX村新农村示范建设,实施水、田、路、林等基础设施综合治理措施,呈现“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通”的田园好风光。

四、打造旅游名镇,生态文化繁荣。我镇境内拥有千年以上的周瑜城遗址、七门堰遗址两大省级文物保护遗址,周边又有古板栗林、桂花园林、葡萄园林、启德园林等多处绿色景点,古色、绿色等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县委县XX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已经初步规划周瑜城至七门堰旅游开发项目,围绕建设周瑜文化产业园,重点建好包括展示龙舒文化在内的周瑜文化馆、农耕文化景点、七门堰水利博物馆,充分挖掘周瑜文化、龙舒文化、农耕文化、水文化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努力打造千年文化产业园、千亩农耕文化景观带、千亩桂花园、千亩葡萄园和万亩板栗园等旅游景点。我镇下一步将以这次创建省级生态县推

进会为契机,以争创国家级生态镇为目标,以建设美好干汊河为落脚点,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会议、广播、宣传车、宣传标语、标牌及散发致广大居民一封信等方式,广泛宣传生态创建工作的意义、目标、要求和措施,在沿舒岳路等主干道处及洪宕村、干

汊河和新街中心集镇、七门堰村等地设立固定的生态环保宣传标牌,积极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为保护好山、水、绿地环境,我们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禁止发展国家明令禁止的重污染工业项目,确保做到“三个不”,即: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不上;污染环境企业不批;破坏环境的眼前利益不取。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抓发展的第一责任。严防滥垦、滥伐、滥采、乱挖现象发生,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使全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4%以上。对于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的周瑜城、七门堰等古迹实施保护性开发。对七门堰村现有百年以上的板栗树600余棵,全部实行挂牌保护。三是加大治理资金投入。为确保村庄整治等项目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多渠道筹措的办法解决治理资金问题,在要求群众自筹一部分资金的同时,从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土地置换资金、环境保护资金等多方面支持资金中筹措,同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环境治理工作,确保项目实施。总之,把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土地整理、建设用地置换相结合,与农村清洁工程和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努力促进乡村产业美好、环境美好、乡风美好、生活美好。

推荐第3篇:创建生态文明乡镇工作汇报

创建生态文明乡镇工作汇报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按照“突出特色、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思路,以天上王城景区为中心、沿线林果园区为基点连成一线,突出旅游资源和林果资源特色,不断加大对旅游沿线的改造提升,带动了全镇旅游特色村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强劲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生态高效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镇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今年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启动之年,工作中,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会议精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将各项重点工作纳入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来,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责任、定时间、定进度,指标量化、措施硬化、考核强化,全面协调、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确保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健全组织,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工作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争创“五个好”党组织为目标,以实施“五位一体”工程为载体,开展“三高三强”活动,深化“三级联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严格落实“四民主一考核”,为建设生态和谐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强化镇党委班子自身建设。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措施,完善制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制,将党建工作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二是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通过村级组织的落实来体现,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工作中,通过严把“三个环节”(即:严把宣传引导,依法选举,民主权利)、突出“三项重点”(即:突出公平、公正、公开,突出选拔农村能人党员,突出搞好选举督查),圆满完成了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女性委员职数均有了较大的改善,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抓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组织保障。目前,全镇达到“五个好”标准的村18个,占60%;村“两委”成员中“三高三强”型人员125人,比例达到85.6%;达到“八有”标准的村10个,占30%。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促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为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通过报纸、电视、文艺演出、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重要意义,共悬挂横额105条,张贴标语800余张,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实地参观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带来的好处,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全镇上下创建生态文明乡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创建活动,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加快发展,促农增收,为加强生态文明镇建设奠定物资基础。立足农民增收,依托林果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按照“建基地、抓服务、促发展”的思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培育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以林果资源为载体,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推进了农业“三化”进程,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奠定物资基础。

推荐第4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

建设生态乡镇

打造宜居家园

——XX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

XX镇位于新安县东北部,东邻XX县与横水镇接壤,西邻正村镇,南与XX镇搭界,北边是著名的“黄河万山湖”风景区。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著名的万山湖鹰嘴山风景区,S314旅游专线、磁五仓路贯穿全境,全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镇。镇域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63平方公里。镇区规划总面积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9平方公里。全镇辖21个行政村,2.8万余口人,其中镇区常驻人口6000人。耕地面积17880亩。201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2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859元%;财政收入完成142万元,税收完成339万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加快小康建设进程,构建平安和谐新XX,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荣获“省级园林乡镇”、“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河南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一、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基本情况

8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项目带动促发展,结构调整做示范,城镇提升树形象,作风转变保平安”的发展思路,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经济与环境相互促进,生态与生活相得益彰的理念,努力建设一个生态乡镇、宜居家园。自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目标以来,我们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作为统筹城镇发展,改善群众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契机和平台,作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落脚点。为了把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我们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的通知精神,通过大手笔抓环境规划,大投入抓环保设施建设,大动作抓环保管理,大声势抓环保宣传,干群环保意识大为提高,城镇环境面貌进一步优化,环境设施不断完善。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7.5%;地表水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00%,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产品农药残留均控制在标准之内。

(一)抓组织领导,重宣传教育,营造生态建设新氛围。健全组织领导是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根本保证。为保障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2013年初,镇党委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9 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市政的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专职创建工作人员7名,具体组织实施创建工作。镇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创建工作。各村、镇直单位、相关企业也按要求建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具体承担各自辖区的创建工作。全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做到责任明确、分工负责,整体推进。

广泛宣传教育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前提。为营造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一年来,我镇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利用会议、广播、标语、横幅、宣传车、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强化宣传,把创建意义和任务渗透到全社会,提高创建热情,增强基层干部群众创建工作的主动性。同时,围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抓好相关教育和培训,除要求相关领导和工作班子成员应全面掌握环境规划、创建标准、程序等有关内容外,还对各村、部门负责人和工作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热情。在创建工作推进中,镇政府还多次邀请上级环保部门亲临指导业务,形成了全镇上下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抓规划制订,重目标落实,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制订科学的规划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基础。为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规划体系,镇政府委托机械工业第四设计院编制了《XX生态镇建设规划》,对全镇农业、工业、旅游、文化、城镇等生态建设以及土地、水资源等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划。在编

10 制规划中,结合农村“双整治”、“双建设”、卫生村、绿化村、村庄整治、生态家园以及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等现有的创建工作,搞好相互衔接,确保国家级生态乡镇规划的全面有序实施。

狠抓落实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关键。围绕规划制订的详细创建目标和任务,镇党委、政府强化分工、细化责任,狠抓落实。完善了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班子合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镇党委、政府把创建工作纳入镇环保目标责任书和机关干部年度考核范围,每年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镇政府与各村、镇直部门和企业签订节能减排等系列生态创建工作责任状,明确各级各单位的目标和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截至目前,全镇80%以上的行政村已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

(三)抓结构调整,重产业引导,构筑生态经济新优势。

1、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 “打绿色牌,建生态镇”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三篇文章”一起做的工作要求,不断壮大以大粒樱桃、薄皮核桃、牡丹、菊花、黄芩、生猪为主的特色农业种养基地。应用现代化生物技术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树立自己的绿色品牌。目前为止,全镇已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基地3个,其中:无公害大樱桃、薄皮核桃生产基地5000亩;以黄芩为主的中药材示范基

11 地1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养殖基地5000亩,全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2万亩。所占面积比重达到69%。围绕推进旧宅复耕,重点实施以土地整理、标准农田以及水利设施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共投入资金1020万元,整治和建成标准农田1200亩。以创建效益农业和绿色农业为抓手,鼓励和引导种养大户走规模化生态种养之路,同时积极抓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保护,以治理促开发,保证农业自然资源的持久供给和永续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2、加快推进绿色环保工业。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环保法规及生态保护规划,多年来未发生重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十五小”关停率、工业污染源排入达标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为100%。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能耗大、污染严重、影响生态功能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去年以来,先后关闭拆除烧结锅炉10个,拆除粘土砖厂6个、石灰窑4个。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促进全镇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严格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强对工业污染企业的现场执法,强化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切实做好“审批”、“全程监控”、“三同时”验收三个环节的工作。全镇2家限额以上企业,严格执行烟尘排放标准。加大对环保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企业治污设备设施的检查监管,及时更新、改造。近3年,全镇用于环保

12 设施资金在500多万元。严格执行水污染企业排污许可管理,加强化工等行业的污染管理,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绿化企业的创建。同时积极引进生态环保企业。2010年以来,先后投资1500万元、2000万元建成河南鑫泰药业有限公司和福金药业有限公司,在拉长中药材种植的产业链的同时,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今年3月开工建设的洛阳鹏翔牧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占地1800亩,年设计规模十万头,是一个集二元、三元仔猪培育、商品猪销售、猪肉加工、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果树种植、药材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一体的标准化园林式生态农业循环企业。

(四)抓综合治理,重长效监管,塑造生态绿镇新形象。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认真开展创建工作。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目标,不断加大创建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稳步提高。一是投资350万元,实施了城镇道路提升工程,对镇区南环路1公里路段重新进行了复修、铺油;二是投资150万元,完成镇区200盏太阳能路灯改造工作;三是投资35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四是投资200万元,对镇区原有自来水供水系统设施进行扩建,不断满足镇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五是投资100多万元对镇区周边村、镇村结合部进行环境整治;六是投资80万元,对镇

13 区进行全面改造整顿,完成绿化苗木补植补栽1500株,修复损坏彩砖1700余块,更新宣传栏20块,更换窨井盖16个,添臵垃圾桶30个,使镇区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

2、以点带面,整体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以村容村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为突破口,以环境创优集中整治活动为载体,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公司运作,长效管理。由政府统一出资,采取招标方式委托三个公司,对环境创优重点部位进行承包,建立长效机制:投资11万元,成立农村保洁公司,负责对许横线、磁五仓路两条重点线路沿线的垃圾清运、路林涂白、杂物整治、护坡整理。做到日清日运,建立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投资6万元,成立公路养护公司,负责村组道路由公路养路工负责对沿线垃圾清运、路林涂白、路面及边沟整治。由公路所组织公路养护工实行责任到人,做到全天保洁,建立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投资20万元,成立绿苑管理公司,成立有35人组成的一办三队,负责镇区花草树木的定期修剪、卫生清扫、垃圾清运、市政管理。坚持做到镇区一日两扫,全天保洁,环卫工人实行一日两签到、两签退制度,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确保了垃圾池无垃圾堆积,街道路面无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同时对固定商户及市场的流动商户开展经常性的集中整治,取缔占道经营和乱搭乱建现象。突出商户诚信建设,开展创建“诚信经营户”等活动。加大对镇区机动车辆的管理力度,做到不乱停乱放、不影响交通,及时对镇区的广告宣传栏更换、更新。二是全民参与,环境创优。由新农村保洁员负责对村庄周围的环境卫生进行治理,日扫日清,建立

14 长效保洁机制,同时利用各类纪念节日如“3月5日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等,广泛发动广大党员、中小学生,农村妇女开展义务劳动,为全镇环境创优再加力。三是开展交通秩序、食品卫生等6个专项整治后,全镇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有序;完善镇区交通设施及线路规范,更新、安装、设臵各种标志牌子50余块;定期对沿街道楼房时行清洗,护栏、窗户进行油漆,街道进行亮化,使镇区面貌焕然一新。主要建筑上安装节日灯、装饰灯,使镇区变得更新、更靓。

3、强化管理,突出重点,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过程不仅是攻取荣誉称号的过程,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快发展、提高镇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过程。我镇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依据环境规划,对照各项创建标准,在创建工作中把严重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影响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重点来抓。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综合实施了“四大”工程。一是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抓住“3〃12”义务植树节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绿化宣传活动,掀起全民义务植树热潮。2010年以来,镇政府先后组织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及部分群众在王村、仓鹰路沿线、磁五仓路沿线开展了三次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苗木50000余株,绿化路段20公里,完成荒山造林2500余亩,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因地制宜地狠抓村镇绿化、封山育林、通道造林达100%,荒山绿化达78%。镇区基本实现了沿路绿化成带、庭院绿化点缀

15 的绿化格局。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规定指标,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2.6平方米/人。二是实施城镇环境提升工程。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在道路建设、电网改造、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资的力度,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三是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林吃林为靠山养山、靠水养水、靠林养林,加强山、林、水的保护,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镇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使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开山采石、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基本农田得到优先保护。四是生态产业工程。紧紧围绕三篇文章一起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在王村鹰嘴山景区公路沿线种植观光牡丹2000亩,铺设步游道8公里,发展农家乐饭店5家、农家旅店3家,可同时接纳200余名客人。与县农业局联合投资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休闲示范园一处,引进以饮食、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水上餐厅2家,实现了园区休闲、观光、就餐、住宿等多种功能,吸引市区居民节假日、周末前来休闲观光,不仅加快了旅游业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集约利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抓重点工程,重绿化实效,打造绿色乡镇新品牌。一是科学编制生态建设规划。按照加快建设生态乡镇的指

16 导思想,确立了乡镇绿地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相统筹,绿地系统与道路系统相统筹,现有绿地与未来发展的绿地相统筹的“三统筹”原则,强化规划意识,聘请专业人员对乡址绿化进行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于2007年编制完成了XX镇绿地系统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并通过省专家组的评审。

二是精心实施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精心组织实施建绿、护绿、爱绿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优先考虑绿化设施建设和改造,以增加绿量,扩大绿地面积,消灭绿化盲点,保证绿化工作顺利开展。镇财政每年投入20万余元用于绿化设施管护、维修工作,设臵专人加强管理,对绿化设施定期进行维护,及时维修,对绿化植物及时进行修剪、洗尘和浇水,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促进了我镇环境的明显改善。目前,我镇种植各种草皮31380平方米,种植乔、灌木32种,共45060株,各类景观植物及花草绿树成荫,葱葱翠翠,造型植物景致各异,达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

三是广泛开展居住区和单位绿化。坚持科学规范、精心设计,强调大绿量、高品质,突出植物造景,配以乔灌花草,适当点缀小品及休闲设施,形成优美的人性化景观环境。镇党委政府将单位绿化列入年度考核目标,每年开展达标单位及花园式单位的评比、复核工作,园林式单位建设成效明显。

四是大力加强道路特色绿化建设。加强对重点道路绿化的规划和实施,确保我镇主干道绿地面积不少于道路总面积的

17 30%。对每一条道路的绿化规划都严格把关,注重加强主干道与我镇出入口绿化景观的协调建设,把出入口的绿化建成我乡的新亮点。注重品种引进和选择搭配,着力丰富道路变化层次,提高道路绿化标准,强化乡镇主干道的绿化景观效果。

五是全面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步伐。着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绿地体系,结合镇区扩建、新建、改建项目等有利时机,建设了一批街头游园,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休憩、观赏及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

5、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建议。镇政府聘请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12人为监督员,负责对全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监督。并每月召开一次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认真研究解决措施。同时开通环保热线电话,及时接受群众的投诉,累计解决问题11起。每一季度,在镇区发放民意测评表1000余份,用来调查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率。每次测评,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都达到95%.

二、综合治理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几年来全镇人民的创建实践,不仅提高了全镇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更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1、镇村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目前我镇有各级各类绿化达标单位12家,各单位在开展庭院绿化的同时,积极进行室内、墙面、屋顶的立体绿化美化,进一步提高了绿化的整体环境效益。

18 我镇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主干道两侧树与花坛、绿地巧妙结合,常绿与落叶、花灌木与色叶树种合理搭配,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景随步换、触景生情的乡镇道路绿化新格局。

2、生态环境工程取得明显改善。在全镇所有行政村开展了环境创优集中整治活动,拆除违章建筑800余处,建垃圾池35个,改厕改圈800处,粉刷38420万平方米,并对全镇镇道,村道进行全面绿化。开展了卫生村,卫生户评比活动,评比出卫生村8个,卫生户400户,通过全面整治、各村的清洁能源普及率达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和谐发展氛围日益浓厚。通过开展和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商业繁荣,人心向上的良好局面。

4、投资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优化。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绿色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生态经济对镇级财政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投资和发展外部形象,增强了吸引资金的能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近三年,我镇先后合同利用外资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引进企业4个,形成了一批以洛阳星启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洛阳食为天面业有限公司、

19 金三角超市等财源骨干项目。其中,洛阳星启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年创产值超1000万元,年上交税金百万元以上,成为我镇工业企业的龙头。

三、今后努力方向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任重道远。尽管我镇在创建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对照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的目标、任务,潜心研究、踏实工作把我镇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一是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创建生态村工作,扩大生态村创建面;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确保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的同时,逐步解决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切实加大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强化环保第一意识,完善环保工作巡查、监控体系,及时制止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优化生态环境。

二是进一步发展绿色经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在工业方面,严把招商引资关,抬高环保门槛,从源头上杜绝新的污染源和生态破坏现象。加大科技投入,推行清洁生产。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优化种植模式,发展景观生态农业。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使生态

20 环境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立足长远,创新思路,在绿化管理、路面保洁、集镇环境、垃圾清运等方面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统一领导、分工管理、上下联动等各个环节明确人员和职责,提升环境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完善督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环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我们将在已形成的各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推进机制上,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使建设生态乡镇成为社会各方的共同愿望和统一行动。

宜居宜业更怡情,生态发展起新程。我们深知,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以这次考核验收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所提的要求,在巩固成效的基础上,再鼓新干劲,再添新举措,再攀新高峰,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优美乡镇,让XX的明天环境更美好,发展更和谐,群众更幸福。

21

推荐第5篇:创建生态示范社区工作汇报

创先争优,构建优美乡镇 科学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旬邑县XX社区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验收组领导:

近年来,我们XX社区党工委、管委会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作首要位置,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就此项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旬邑县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东与土桥镇毗邻,西与县城相接,211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辖13个行政村, 3185户,1360人,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4万亩亩。果园面积1.5万 亩,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百强乡镇。镇区人口1764人,占地面积3000亩,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全为砖混平房和楼房,现主要街道为南北方向呈“一”字型,长1000米,宽22米,沥青路面,路灯林立,规划合理,环境优美,驻地有社区党政机关、学校、卫生所、幼儿园等单位,各类集体和私营商业门店72多家。区域经济发展快,辐射地域宽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11年全社区完成省级生态乡镇各项指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地表水、空气、声音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社区生活污水处理

率77%,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77%;社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85%;无重点工业污染源;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3%;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均控制在标准之内;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达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2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97%,森林覆盖率达72%;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占60%。农业生态优良,无水土流失现象,农产品农药残留均在控制标准以内。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强化领导,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社区经济发展迅速,私营企业不断增加,城镇规模迅速扩大,人口不断增多,给我社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社区党工委、管委会确立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目标和要求,把生态环保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强环保和创建工作,我社区成立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任第一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成员由相关村负责人组成。下设创建办公室, 2

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同时,党工委、管委会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环保工作制度和污染源档案,经常性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生态环保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生态环保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长期规划,使环保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轨道。

二是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按照省级生态乡镇的标准要求,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聘请专业人员编制了《XX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实施方案》,报经上级环保部门审核同意后,印发给各村、各单位组织实施,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强化考核,确保实效。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照创建标准不定期对各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协同县环保局、卫生局、农业局等单位加大了对社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和推动。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道路

社区党工委、管委会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计划和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治污清洁工程,切实解决农村水源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快社区、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土壤、水源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

3

机食品的生产。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和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开展沼渣、沼液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大力开展环境优美社区创建活动。

(三)推进统筹城乡步伐,规范城镇管理机制

一是投入机制常态化。近两年来,社区街道修筑排水渠3800米,栽植绿化苗木3500株;安装路灯50盏,安装果皮箱80个;完成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建示范村建设任务,建成村级群众文化休闲广场9个,并配套建设了沼气池、卫生厕所、太阳能洗澡间,推广了节能灯、吊炕,真正实现了环保、节能、生态和谐的目标。并在文化活动广场、健身娱乐广场规划建设了的绿化区;在社区一些路段补植了红叶李、冬青等风景树4000株。对沿街道路两旁的路灯进行了及时的更换、维修;完成了XX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并启用。

二是综合整治常态化。采取强化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的办法,细化环卫工人工作任务和待遇标准,实行全天候保洁;专运垃圾车和洒水车对街区实行定期监管;将街区划分成4个责任区,开展卫生秩序评比活动,并将结果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街道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对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建筑材料、草垛、废品收购点等有碍观瞻的杂物堆 4

放进行了清理整治,对沿路卫生和秩序以村为单位分包到人,实行专人监管,环境秩序大为改观。

三是城镇管理常态化。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抓路段、机关干部包抓户责任制和班子成员带班的城镇管理值班制度,在镇区管理中加强与派出所、工商所等执法部门的协调,彼此发挥所长,凝聚合力;建立了定期检查、评比和通报制度;落实奖惩机制,树立先进典型,鞭策后进。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1、农业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是号召广大农户向绿色、无公害农业方向发展。在苹果产业上,大力推广以果实套袋、安装果园现代设施、增施有机肥为重点的无公害、绿色苹果技术。在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上,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和秸秆青贮、氨化饲料技术,提高标准化水平。目前,全社区已建“果、蓄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5000亩;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000亩;推广果园种草8000亩,彻底制止农业面源污染。

2、在居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方面。在13个行政村同时实施“一池”即沼气池,“五改”即改水、改灶、改炕、改厕、改圈工程。社区配备垃圾收集车1辆,建设垃圾填埋场一处,对居民生活垃圾定点堆集、定时处理。对居民生活污水归渠处理,

5

坚决制止对居民生活用水及地表水水源的污染。坚决制止生活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蚊蝇四起等“白色污染”现象的发生。

3、在荒山造林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以林业产权改革为契机,狠抓村镇绿化、封山育林、荒山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净化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压力,共建绿色和谐家园成效显著。

(五)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创建工作深入人心

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环保宣传,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一是大力宣传。利用社村广播、制作宣传栏、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在全社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在主街道、重点村设立永久性生态环保宣传标语,努力营造创建氛围。二是举行生态环保培训。经常性地对社村干部的生态环保国策、政策法规进行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生态环保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三是组织专题活动。近年来,共组织开展生态环保专题宣传活动15次,参加人数平均150人次,进一部丰富了群众的环保和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知识,为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省级生态镇以来,我们社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乡镇的经验,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继续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从“转变”上出新意。必须带领全社区人民认清环境

6

建设和环境治理对人类目前和将来生产生活所面临的威胁,从心灵深处彻底改变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思想上“破千年之旧俗,树绿化之新风”。

(二)从“引导”上出成绩。必须引导群众转变原有的生产观念,使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使要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自然相和谐。

(三)从“管理”上见效益。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把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与当前环保法相结合,纳入法制化轨道,严格管理,照章办事,保护现有成果,挖掘今后潜力。

总之,我们将更加扎实努力的工作,为不断提高我社区的环保工作水平,为把我社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优美社区而继续努力! 谢谢!

XX社区管理委员会

2012年5月26日

推荐第6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家园

-----石坳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

(2011年10月25日)

尊敬的林厅长,各位领导:

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省环保厅林厅长一行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仅代表石坳乡党委、政府和1.7万石坳人民对林厅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石坳乡位于修水县西部,东邻渣津镇、西接大桥镇、南邻上衫乡、北通古市镇,是“古艾都城”的西大门,也是通往“湖广”的古驿道,省道辽南线、柯龙线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46.7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人口1.7万余人。2010年全乡财政收入达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8元。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创新求发展,牢固树立“生态立乡”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治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近几年来,我乡没有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故,无一人因环境污染问题上访,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惜野生动物现象,基本杜绝了滥砍滥伐、滥垦滥挖现象。通过不断努力,石坳乡各项环境指标均达到省级生态乡镇的要求。回顾开展创建省级生态乡镇以来的工作,我们的做法和成效是: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创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

会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乡高度重视,将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是强化领导,广泛发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挂帅、乡主要领导、职能部门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办,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党政主要领导做到了创建初期定目标,创建过程定思路,关键问题定决策,疑难问题亲自抓。二是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及时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在统一思想、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同各村、各企业签订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责任目标的制定力求切实可行,责任目标的执行坚持跟踪考核。三是强化规划,编制文本。规划的编制体现在水、电、气立体规划;土地、人口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商业、住宅小区合理布局;道路绿化、人文景点、公共设施全盘考虑,充分体现小康社会、生态乡镇的一流风貌。

二、加强宣传,广泛参与,让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创建工作要搞好,宣传教育很重要。开展创建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利用宣传车、标语、横幅和橱窗等形式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在乡内主要街道和重点村还设立了永久性环保宣传标语,努力营造创建氛围。二是加强环保培训。适时开展干部抓环保国策、政策法规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事业心;开展企业职工抓“三废”治理操作技术培训,增强岗位责任意识,提高专业工作水平。三是抓好“6.5”世界环境日的宣传。以一年一度的“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全乡上下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倡导全乡人民“人人关心环保,个个参与环保”,为创建生态乡镇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全面实施环境基础建设工程

一是实施环卫设施工程。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投入20余万元建立了乡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道路两旁设置垃圾箱,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通过填埋和堆肥等方式处理,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投入30余万元建好了集镇地下排水系统,使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二是实施“改水改厕”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给予奖补的办法,激励集镇居民和农户全面改水、改厕。到目前为止,集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卫生厕覆盖率达85%,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0.2%。三是实施绿化工程。按县“一大四小”和集镇“四化”工作要求,搞好了街道绿化、裸露地带绿化、单位庭院绿化、空地绿化;在农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庄绿化,达到路边有树木、庭院有绿荫、活动有绿地。通过平原绿化工程,我乡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6平方米。

四、加强保护,严管执法,不断提升乡域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一方面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凡是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把好建设项目初审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另一方面加强执法检查,严格控制小石材、小水电和低品位旅游开发和开采活动,严肃查处环境违法项目和环保设施明转暗停等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排放达标率在100%以上,从而使我乡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均达到了环境规划要求。二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结合我乡实际,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大力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一大四小”绿化工程,提高活立木积蓄量,防止水土流失;结合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创建了冬枣、早熟梨、茶叶等基地,其中黄源村的冬枣基地已初具规模。同时大力推进农作秸秆资源化和沼气工程,加强规模化养殖业的污染治理,使我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规模化畜禽养殖类便综合利用率、污水排放达标率均达90%,从而大力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提高了农村自然生态水平。三是深化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大力加强环境整治工作,针对集镇乱停放、乱搭建、乱拉挂、乱张贴和乱丢垃圾等现象进行专项整治。另外,乡政府还发动全民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落实“门前五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力求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防止“白色污染”,确保乡村环境整洁。

总之,通过创建活动,全民环保意识明显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但乡党委、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创建省级生态乡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把石坳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人见人爱的生态花园。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推荐第7篇:初中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汇报

美好中学创建绿色园林式学校工作汇报

为了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水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认真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省、市、区级园林单位、园林式学校的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全面提升学校环境育人水平,提升办学品位和办学质量,我校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新思维,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工作的新起点,以“绿色校园”创建工作为载体,进一步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学校,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宁静、优美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为尽快实现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成立学校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领导小组 组 员:行政会成员

领导小组成员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园林绿化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为增强全员参与意识,学校积极安排与绿化有关的的工作,植树节安排教职工参加植树活动不断加强建设和管理。同时,倡导每个教师在校园认养一株树,每个班级都定点管理和养护一片绿化责任区,使全体师生养成了爱花、护树、惜草的美化环境、共建家园的良好习惯,形成了绿色的办公、学习和生活环境,达到了人与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强化宣传,利用多形式进行环保教育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注重了宣传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定期播送环保知识。举办知识讲座、环境调查,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环保常以,国内外环保动态和典型事例。我们还利用国旗下演讲和建立了环保专题板报,定期介绍环保知识号召同学们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我们还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大赛,通过办报宣传了环保知识,又提高了自我认识水平。召开了“养成教育”、“学雷锋、树新风”、“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等主题班队会,围绕环保教育,同学们开展讨论,明辨是非,纷纷表决心,争做环保小卫士。少先大队部开展了“弯弯腰,净校园“、“校园垃圾袋装化”、“爱心回收饮料瓶”等活动,各班级设立了安全、卫生监督员,让学生在每一次活动里都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全校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究卫生,爱护花草树木,无折枝毁木现象。厕所干净,无臭味。学生养成了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回收并加以利用,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如画、清新怡人。

四、科学设计 整体规划 成果显著

在园林绿化设计上,我们聘请具有资质和实力设计师,经过专家和校长办公会多次讨论,多次修改,形成了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集学校功能和地域特色于一体,并将具有现代气息的学校建筑和优美的校园景观统一起来的整体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力争做到使历史、地域文化与环境、自然风貌的有机结合。

为了保证绿色园林式学校创建工作顺利实施,我们在科学设计、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分步实施绿化工作成效显著。我们采取自筹资金和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先后投入绿化资金30多万元,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对校园进行了全面的绿化美化。开展市树市花进校园活动,学校新增植白皮松、西府海棠的栽种数量,并因地制宜对校园空闲场所进行增绿、补绿,形成了校园整体绿化格局。学校现有树木2752棵,草坪8000余平方米。现在,我们的校园有草坪曲径,点缀石桌石凳、文化摆石,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相互掩映,郁郁葱葱,花香袭人,成为师生课间休息、课外活动和生活休闲的最佳场所,一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美色怡人,书香满园的绿色园林式学校已经初具规模。

总之,学校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绿化、美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绿化意识,提高了爱绿、护绿的自觉性。学校通过优美的环境建设,营造了一个宜于生活、宜于读书、宜于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

春色满园关不住,桃李芬芳自成蹊。创建工作是一项阶段性工作,但我们认识到,它应该成为学校高品位建设的一个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这个新的起点上,不断完善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以更加科学的管理、更加扎实的工作,为“绿色园林学校”建设、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而努力奋斗!

美好中学 2015年11月5日

推荐第8篇: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

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

西关社区位于长乐市

,交通便捷,总人口

人,土地总面积

亩,耕地面积

亩,山林面积一

亩。2009年社区总收入

元。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几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关社区经济、环境、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逐步发展。

我社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具有丰富的光、热,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生态农业尤为突出,具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基础和条件。2009年以来我社区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社区活动,充分利用山水两大资源,发挥生态、农业优势,求真务实,现将我社区建设情况总丝如下:

一、主尽做法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我社区十分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为正副组长,社区“两委’成员为成员的创建工作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贵我社区的创建工作,制定了创建训划.任务分解到人,明确工作目标,狠抓工作薄实,切实加强对创翅工作的组织领夺,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制定规划,有序推进

我社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创建生态社区活动,社区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多次深入到我社区现场办公,现场指导,帮助我社区制定《长乐市吴航镇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村实施方案》,并提出了政策到位、村建规划到位、环境净化到位、美化绿化到位、道路硬化到位、治理污染到位的创建要求,以及以美化绿化、生态农业等发展方向为重点的总体规划布局和分步实施方案.通过规划的实施,力争达到统筹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经济发展,强化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社区环境污染和环境脏、乱、差问题,为建设小康、和谐、魅力和环境优美的西关社区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3、广为宣传,形成共识

为了取得全体居民对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的文持,我村专门召开了创建省级生态社区群众动员大会,阐明了创建省级生态社区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案,使全体村民对保护生态环填、发展生态农业以及环境综合治理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调动了他们参与创建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在创建过程中,根据各阶级段工作的需要,多次召集居民召开各种会议,布置创建活动具体工作、以明确开展创建活动的目标。此外,我们还利用多种形式,如在辖区范图内悬挂、张贴“保护生态环境,建绿色家园”,“爱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等宣传标语,并通过发放生态环保入户宣传单、举办生态环保知识培训等形式,想方设法扩大宣传效果,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4、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在省级生态社区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采取各种灵活措施把居民全面推上创建活动主战场,广大居民积极主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参与社区容貌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各项工作。特别是我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组织相应的群体成员率先垂范,义务投入到建设活动中,带动了全民动员,全民动手,以实际行动创建生态家园。

5、狠抓管理,促进落实

一是建立生态农业管理规程我社区已经基本实现了产业转型,传统农业产值比重较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业要求合理使用农药根治病虫害,作物桔杆进行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不焚烧秸杆和杂物,促进了农业的高产、稳产。二是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三是建立卫生长效机制,垃圾处理是卫生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社区的垃圾处理问题,我们与环卫办签足了垃圾转运无害化处理委托书,规定每个居民小组每一农户各自做到卫生门前三包,保洁员负责公共场所和街道卫生,环卫办安排清运人员负责每天把运往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从而使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好转。

二、主要成效

通过半年多全体居民共间的努力,我社区的生态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居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对创建生态社区有活动逐渐从认识到理解,从支持到参与,人人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大大加强,近三年内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初步形成了人人讲卫生,讲环保、公益、讲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以生态农业为中心,产业结构优化科学,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通过整治社区容貌貌,绿化、美化、香化房前屋后和公共场所,建起了卫生公厕、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等一批公共设施.改造了主要骨架道路。逐年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2008年我社区财收入

元,村民人均纯收入

元, 村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上

%;卫生厕所使用普及率100%;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居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98%。在生态社区建设工作中,我们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多方而需要去探索、去改进,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异,以构建“生态西关、和谐西关”为目标,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力度,按照《长乐市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实施方案》,继续抓好生态社区建设工作.为推进西关社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推荐第9篇:生态创建

生态县创建

除麟生办(2013)1号要求的资料外,还需提供以下资料:

一、创建工作安排和总结(2010-2012)

二、业务工作总结(2010-2012)

三、生态镇、村创建计划

(2012年以前80%的村创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镇创建成省级生态镇)

四、近三年环保兼职人员名单(到村)

五、项目投资统计表(2010-2012分年度统计)

推荐第10篇:中村乡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汇报

——向省级生态乡验收组一行专题汇报材料

中村乡创建省级生态乡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中村乡委员会 中村乡人民政府 (2012年2月18日)

中村乡位于炎陵县南部,距县城45公里,106国道和岳汝高速穿乡而过(岳汝高速在中村设有互通口)。全乡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0个村,7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836人,是一个汉、畲、瑶等多民族杂居乡。中村乡的特色,总的来说是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既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又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是株洲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红色文化浓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开展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次插牌分田、第一次集中政治训练,召开了3000余人的军民诉苦大会,拥有周家祠(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八担坵(毛泽东给工农红军上政治课旧址)、何孟雄故居、军民诉苦台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红军在中村乡土改试点中流传的《插牌分田歌》已入选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50名党员之一何孟雄和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何炳麟。民俗文化浓郁。保存了距今300多年的中村老墟场、联西村的钟家大屋是目前炎陵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风味建筑群;中村乡龙潭瑶族村保留了瑶族独特的文化,流传着瑶族始祖——盘王的传说;孝文化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村罗浮孝子与神农天子、钟馗才子、孟姜女子、铁头太子一同构成民间传说中的“炎陵五子”。同时,中村自然风光优美,四面青山环抱,中有溪水潺潺,传说在一处山头上能看到

1 “左有金鸡叫,右有凤凰鸣,上有犀牛望月,下有狮子滚球”的美景。乡内道任村500岁的野生古老华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桑树。

近年来,中村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乡”发展战略,牢固树立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中村乡正式启动创建省级生态乡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造氛围、抓建设、搞整治、强监管,全面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生态创建的领导

乡党委、政府坚持“生态立乡”的发展战略,把创建省级生态乡作为全乡的工作的一根主线,以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提高认识,全民动员,充分借鉴各地创建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省级生态乡建设。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落实创建责任。为提高创建省级生态乡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我乡于2008年委托湖南农业大学编制了《中村乡环境规划》,并通过乡人大会议审议后付诸实施,明确对生态乡创建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全乡上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创建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责任体系。二是全民广泛动员,营造创建氛围。 为有效落实创建省级生态乡的各项措施,我乡加大宣传力度。第一是将创建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及相关知识作为重点,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同时印发《致全乡人民的一封信》,进行上门入户宣传,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二是将环保知识纳入学校课堂,针对在校学生广泛开展环保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组织乡机关干部职工、环保志愿者走上

2 街头开展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环境公益活动。第三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活动和阵地来开展生态乡创建活动。例如结合“美丽炎陵、清洁家园”整治工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配合农业、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的专项整治来改善我乡的生态环境,不仅促进了环保氛围的培养,也以实际行动对创建省级生态乡工作进行了推动。通过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营造了浓郁的创建氛围。三是加强领导,强化考核。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生态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统一组织领导全乡的生态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办公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乡人大把创建工作列为重要议案和提案,经常组织乡人大代表视察、督查创建工作。乡纪委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责任部门和村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督促其限期整改。通过严格督查,增强了创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了上下同向、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突出重点,打好四大战役

在全力推进省级生态乡创建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中村特色的生态建设路子,突出打好四大战役,为顺利推进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产业升级”大提升。我乡在进行生态乡建设的过程中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培育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立乡的根本。加大生态农业推广种植力度,规划建设“一带两园六基地”,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全乡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走茶叶精深加工之路,打造茶叶品牌,“神炎春”牌绿茶荣获株洲市2011年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加大企业转型升级,淘汰关停中兴铁合金厂一家,扶持华苑硅厂新上环保生产线;投入20多万元修建了专业的罗浮江生态石蛙养殖场;抓好梅岗生态园和联西生态园建设,梅岗生

3 态园已建成集黄桃、板栗和奈李等共计210亩的特色水果基地。二是“交通加速”强推进。106国道改造全面完成,即将进行道路的绿化建设。完成通畅工程建设1000米,自筹和争取资金120多万元硬化村道6.7公里,争取项目资金80多万元完成岗背山隧道改造硬化、修复潭背桥和平源大桥2座。三是“城镇提质”快步伐。投资20多万元制定《中村乡总体规划》,并经乡人大审议后开始实施。多方筹集资金,全面启动梅岗墟和中村墟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梅岗墟硬化余坪15户近1000平米,新建花池200余米和完成居民安全饮水工程2公里;中村墟已完成排污管道建设1000多米,完成自来水改造工程1600多米,下一步将启动人行道建设、绿化带建设和太阳能路灯安装。四是“旅游升温”重品牌。以举办“炎陵会议”为契机,开展景区大整治行动,拆除周家祠和八担坵周边违章建筑和废旧房屋12栋,粉刷民房15栋近万平方米,收集补充文物15件,全面修缮周家祠,新建八担丘纪念广场。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中央、省、市媒体纷纷来乡采访报道红色旅游文化,全年接待军队将军级以上领导30多人次、部队师级以上领导50多人次、地方市厅级以上领导20多人次,红色旅游日渐升温。

三、严格要求,圆满完成各项创建指标

通过开展创建省级生态乡工作,我乡经济社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创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一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2011年我乡实现财政总收入358万元,占考核任务的142.62%,比上年同期增长129.54%,其中国税完成268万元,地税完成72万元,财政完成18万元。农林牧副渔总产值4821万元,增幅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0万元,增幅25%,固定资产总投入16997万元,增幅46.9%。全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126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12416元。二是生态环境环保得到加强。我乡森林覆盖率已达86.1%

4 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5%,全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9平方米,主要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8%。三是农村环境环保成效显著。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全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80%,2011年新建沼气池66座,清洁能源普及率达86.59%。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低于150kg / hm2,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农残抽检合格比例达98%。四是城镇环境环保进一步优化。2011年我乡空气质量良好,在二级标准值以内,地表水源水质均达到Ⅱ类水域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固体废弃物处理率100%;城市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6%,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均达国家生态镇标准;乡内农村卫生户厕率达67%。

四、回顾历程,创建工作启示深刻

创建省级生态乡,标准高,要求严,难度大。但我乡上下齐心,全民参与,克难攻坚,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严格实施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妥善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中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创建工作虽然艰辛重重,但换来了累累硕果,利民惠民。对此,我们体会很深。一是创建省级生态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惠民之举。创建省级生态乡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通过实施“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一系列工程,不仅推动了城乡建设,促进了结构调整,美化了人居环境,丰富了生态文化内涵,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环境问题,使人民群众在创建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环保惠民政策的人文关怀,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创建省级生态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创建省级生态乡提升了我乡综合竞争力,丰富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使中村环境优势更加明显,投资活力不断增强。2011年,围绕生态创建,精心策划包装招商引资项目,编发

5 《中村乡投资指南》,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与珠三角等地投资商联系与洽谈。随着106国道改扩建的完成和岳汝高速的建设,我乡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招商引资来势喜人。三是创建省级生态乡是创新机制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的良好途径。在创建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环保教育、绿色创建、和城乡环境监管等体制机制的创新,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我们坚持示范带动、以点促面和提高社会参与度,全面推行领导包项目、干部下基层,实施干群共建、乡村共建、村与挂钩帮扶单位等各种举措,切实转变了机关作风,密切了党委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了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和谐团结、勇争一流的创建精神,创齐了人心,创美了环境,创高了素质,创出了新生活!

我乡创建省级生态乡的三年,是全乡上下敢为人先,奋发有为的三年,是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3年。在三年的历程中,我们始终得到了各级各部门、全乡人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响应,这是确保创建目标圆满完成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今后,我们将始终瞄准保持生态文明的总目标,举全乡之力深入持久地抓好生态建设工作,使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生态乡始终成为我们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第11篇: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XX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XX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XX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XX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XX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 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XX年10月检查发现有些镇创建进度慢、效果差,县委及时在高良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镇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镇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镇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县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村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武垄镇的武垄村、莫村镇的新围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XX年全县共运筹资金约1304多万元,其中省市下拨171.68万元,县投入444

.29万元,县直挂钩单位支持 176.5万元,镇投入99.79万元,村集体投入157.37万元,社会捐资254.73万元,发动义务投工17万元。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武垄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3万多元,同时将集体山林旱地和果园及鱼塘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5万多元。许多村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例如莫村镇的新围村去年一次就收到外出务工人员捐资2万多元,投入创建工作。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全年全县组织义务投工17万多工,节约资金340多万元。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

第12篇: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2005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

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

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

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

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

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

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

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

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

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

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5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

为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

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

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

,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

,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

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

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

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

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

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

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

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

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

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

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

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

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

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

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

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

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

干部

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

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

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

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

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

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

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

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

村,并明确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

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

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2004年10月检

查发现有些镇创建进度慢、效果差,县委及时在高良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

,使进度快的镇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镇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镇加快

了创建工作进度,全县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

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

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

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

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

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

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

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

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

“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

广大村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

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武垄镇的武垄村、莫村镇的新围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

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

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

村集体筹集一点。2005年全县共运筹资金约1304多万元,其中省市下拨171.68万元,县投入444.29万元,

县直挂钩单位支持176.5万元,镇投入99.79万元,村集体投入157.37万元,社会捐资254.73万元,发动

义务投工17万元。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

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

如武垄镇武垄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

农户,筹集资金3万多元,同时将集体山林旱地和果园及鱼塘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

,一下子筹到资金5万多元。许多村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

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例如莫村镇的新围村去年一次就收到外出务工人员捐资2万多

元,投入创建工作。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全年全县组织义务投工17万多工,节约

资金340多万元。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

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

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

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

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

,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

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

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

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

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

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

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

(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

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

“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

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体现循序渐进、合理适用的原则,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

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

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

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

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

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八)检查验收,表彰奖励。

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我们专责小组定期下乡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和处理。2005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各创建村进行考核验收,对按

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创建村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同时,各镇、村创建工作的绩效与县、镇和有关部门

的领导年终工作考核挂钩,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不完成任务的取消年终考核奖励并递交组织部门对其任

用进行重新考察。2005年按时完成任务的150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及其责任人分别得到奖励和

表彰。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

创建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

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

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武垄镇武垄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

,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村民的保健意识,2004年该村参加农村合作医

疗的村民仅占全村28,2005年参保率就达90左右。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

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

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

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

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

了以前“斗三公”、“买六合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

,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

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

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

、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合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

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

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

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他的两个侄子,昔日因争宅基地打架,今天在文明村里同场打球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

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

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

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

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

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

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

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

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

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

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实际,

选准奔康致富路。2005年高良镇、马圩镇、官圩镇多个创建村,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时改善经济环境和农村

道路状况,大力发展种植沙糖桔、贡柑的种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的步伐。新圩镇荔岸村

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2005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

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

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

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

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

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

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

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

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

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

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

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

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5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

为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

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

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

,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

,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

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

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

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

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

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

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

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

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

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

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

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

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

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

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

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

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

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

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

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

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

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

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

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

村,并明确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

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

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2004年10月检

查发现有些镇创建进度慢、效果差,县委及时在高良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

,使进度快的镇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镇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镇加快

了创建工作进度,全县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

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

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

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

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

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

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

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

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

“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

广大村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

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武垄镇的武垄村、莫村镇的新围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

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

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

村集体筹集一点。2005年全县共运筹资金约1304多万元,其中省市下拨171.68万元,县投入444.29万元,

县直挂钩单位支持176.5万元,镇投入99.79万元,村集体投入157.37万元,社会捐资254.73万元,发动

义务投工17万元。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

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

如武垄镇武垄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

农户,筹集资金3万多元,同时将集体山林旱地和果园及鱼塘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

,一下子筹到资金5万多元。许多村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

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例如莫村镇的新围村去年一次就收到外出务工人员捐资2万多

元,投入创建工作。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全年全县组织义务投工17万多工,节约

资金340多万元。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

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

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

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

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

,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

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

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

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

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

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

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

(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

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

“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

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体现循序渐进、合理适用的原则,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

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

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

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

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

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八)检查验收,表彰奖励。

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我们专责小组定期下乡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和处理。2005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各创建村进行考核验收,对按

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创建村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同时,各镇、村创建工作的绩效与县、镇和有关部门

的领导年终工作考核挂钩,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不完成任务的取消年终考核奖励并递交组织部门对其任

用进行重新考察。2005年按时完成任务的150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及其责任人分别得到奖励和

表彰。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

创建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

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

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武垄镇武垄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

,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村民的保健意识,2004年该村参加农村合作医

疗的村民仅占全村28,2005年参保率就达90左右。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

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

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

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

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

了以前“斗三公”、“买六合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

,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

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

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

、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合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

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

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

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他的两个侄子,昔日因争宅基地打架,今天在文明村里同场打球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

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

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

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

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

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

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

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

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

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

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实际,

选准奔康致富路。2005年高良镇、马圩镇、官圩镇多个创建村,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时改善经济环境和农村

道路状况,大力发展种植沙糖桔、贡柑的种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的步伐。新圩镇荔岸村

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

第13篇: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2005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5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2004年10月检查发现有些镇创建进度慢、效果差,县委及时在高良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镇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镇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镇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县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村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武垄镇的武垄村、莫村镇的新围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2005年全县共运筹资金约1304多万元,其中省市下拨171.68万元,县投入444.29万元,县直挂钩单位支持 176.5万元,镇投入99.79万元,村集体投入157.37万元,社会捐资254.73万元,发动义务投工17万元。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武垄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3万多元,同时将集体山林旱地和果园及鱼塘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5万多元。许多村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例如莫村镇的新围村去年一次就收到外出务工人员捐资2万多元,投入创建工作。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全年全县组织义务投工17万多工,节约资金340多万元。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体现循序渐进、合理适用的原则,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八)检查验收,表彰奖励。

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我们专责小组定期下乡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2005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各创建村进行考核验收,对按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创建村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同时,各镇、村创建工作的绩效与县、镇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年终工作考核挂钩,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不完成任务的取消年终考核奖励并递交组织部门对其任用进行重新考察。2005年按时完成任务的150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及其责任人分别得到奖励和表彰。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

创建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武垄镇武垄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村民的保健意识,2004年该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仅占全村28%,2005年参保率就达90%左右。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H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H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他的两个侄子,昔日因争宅基地打架,今天在文明村里同场打球。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2005年高良镇、马圩镇、官圩镇多个创建村,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时改善经济环境和农村道路状况,大力发展种植沙糖桔、贡柑的种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的步伐。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第14篇:工作汇报: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6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6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2006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等。通过抓好“三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n

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文 秘 家 园 wmjy.net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2006年高良镇、马圩镇、官圩镇多个创建村,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时改善经济环境和农村道路状况,大力发展种植沙糖桔、贡柑的种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的步伐。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

第15篇: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2005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

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

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

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

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

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

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

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

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

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

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

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5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

为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

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

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

,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

,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

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

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

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

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

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

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

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

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

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

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

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

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

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

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

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

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

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

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

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

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

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

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

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

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5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

为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

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

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

,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

,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

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

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

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

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

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

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

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

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

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

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

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

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

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

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

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

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

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

文明

第16篇:工作汇报: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6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6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2006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等。通过抓好“三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文秘家

园wenmi114.com。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2006年10月检查发现有些镇创建进度慢、效果差,县委及时在高良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镇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镇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镇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县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村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武垄镇的武垄村、莫村镇的新围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2006年全县共运筹资金约1304多万元,其中省市下拨171.68万元,县投入444.29万元,县直挂钩单位支持176.5万元,镇投入99.79万元,村集体投入157.37万元,社会捐资254.73万元,发动义务投工17万元。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武垄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3万多元,同时将集体山林旱地和果园及鱼塘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5万多元。许多村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例如莫村镇的新围村去年一次就收到外出务工人员捐资2万多元,投入创建工作。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全年全县组织义务投工17万多工,节约资金340多万元。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体现循序渐进、合理适用的原则,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八)检查验收,表彰奖励。

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我们专责小组定期下乡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2006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各创建村进行考核验收,对按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创建村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同时,各镇、村创建工作的绩效与县、镇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年终工作考核挂钩,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不完成任务的取消年终考核奖励并递交组织部门对其任用进行重新考察。2006年按时完成任务的150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及其责任人分别得到奖励和表彰。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

创建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武垄镇武垄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村民的保健意识,2006年该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仅占全村28,2006年参保率就达90左右。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合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合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他的两个侄子,昔日因争宅基地打架,今天在文明村里同场打球。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文秘家园wenmi114.com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2006年高良镇、马圩镇、官圩镇多个创建村,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时改善经济环境和农村道路状况,大力发展种植沙糖桔、贡柑的种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的步伐。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

第17篇:严渡村生态镇创建工作汇报

严渡村生态镇创建工作汇报

按照镇党委、政府建设生态村的目标要求,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我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展开工作,树立“以人为本,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理念,把创建生态村作为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加强各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努力在“生态、绿色、环保”上作文章,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优化活动,促进我村在生态村创建进程中健康地发展。现将我村生态村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创建领导机构

为加强生态村工作建设的发展,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我们按照镇政府的要求,多次召开村组干部、党员会议,统一全村上下的思想认识,把生态村创建作为一项重大实事工程来办,认真做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成立了创建生态村的领导小组,村书记严登虎任组长,村主任蒋继春任副组长,成员有严后元、严登顺、严后井、严后能、严翠花,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村上下形成良好的创建气氛,为创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二、高度重视、明确创建思路

首先,我们加大宣传力度。根据镇政府8月21日会议精神,8月22日我们村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接着多次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宣传创建生态村的意义、目的和创建内容,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标语、条幅,宣传栏等有效方式,提高广大村民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现代文明意识,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生态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月份我村共张贴标语60条、条幅4条,出宣传栏二期、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做好建立监督机制,村里老干部、村民代表7人组成的监督小组,对创建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三、严格实施计划,确保创建落实

按照建设生态村的要求,村两委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新的规划整治,投资0.4万元筹建村卫生室男女水冲式厕所;购置垃圾桶21只,配备2名专职保洁员,垃圾规范管理,日集日清,道路绿化喜人,全村栽植绿化苗1500棵;全村已有500户改造了厕所,150户利用了沼气池,拆除路边违章建筑5户,清除路边转头、污土90方,这些工作,靠的是严渡村组干部齐心协力、共同作战,使我村生态建设落实到实处。

通过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我村的全体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群众所接受,树立起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家家户户的环境

建设、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各项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保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改善了我村的环境。

总之,我村在生态创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将更加严格地按照生态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扎实工作,真抓实干,全面完成生态创建工作,为顺利把严渡村建设成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优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农村而努力工作。

严渡村委会

2011年10月10日

第18篇:银河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

银河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

近年来,银河镇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提出经济和环保“双赢”的发展目标,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进步的理念出发,以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为抓手,确保广大农村群众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真正得到实惠。下面,将我镇的具体做法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萍乡市东部,浙赣铁路、沪瑞高速公路和320国道贯穿境内。全镇人口4万,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1万亩,下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近年来,按照“工业强镇、农业富民、社会和谐、环境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镇现有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有赛德太阳能、恒磁电子2个,5000万元以上有5个,分别是大富乳业、杜仲茶、东方医药包装、博鑫陶瓷、苏记供港蔬果。全镇形成了以煤炭、鞭炮烟花、建材、电子元件、单晶硅、医药包装、建筑、食品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格局。不断加大投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累计完成乡村水泥公路硬化237公里;修建了银河大桥、银凤大道;建成了全市一流的乡镇敬老院;改造了银河卫生院。我镇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农村经济发展百强乡镇”、“文明村镇创建先进村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乡镇”、“萍乡市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先进乡镇”、“萍乡市十大魅力乡镇”;2009年我镇被评为“全省农村土地规

范化服务示范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二、具体做法

(一)抓机遇,明确生态乡镇创建目标

近几年来,我镇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正快速进入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和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新阶段。但也是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和谐矛盾突显的时候,国家环保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一系列创建活动,这恰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找到了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有力抓手。经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后明确了我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一方面通过各渠道的加强宣传,营造声势,广泛发动。结合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战略部署,把创建活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农村环保工作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战略来抓。另一方面我们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责任到人。党政一把手做到创建初期定目标,创建过程定思路,关键问题定决策,疑难问题亲自抓。同时强化考核、落实责任,把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纳入了各线,各村、企事业单位环保目标责任书和绩效考核范围。

(二)抓重点,治理污染与发展生态并进

一是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不断强化环境专项管理,在污染治理和污染控制工作中,重点加大企业三废的治理和养殖合作社的排污处理,严格控制未达标污染物排出矿区、厂区, 2

要求企业在废水、废气整治基础上,进一步抓清洁出产,厂容厂貌等工作。同时,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对污染大,没有环保治理设施的新建项目,一律不得施工建设,对已建项目或在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确保验收率达100%。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树立人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是开展综合环境治理。以创建“整洁、健康、宜居”环境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按照“三绿化一处理”要求,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共投入260万元用于清理各类垃圾、新建垃圾池、购置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目前全镇范围内共建垃圾池137个,小型垃圾处理站8座,集中式垃圾处理中心1座,沤肥窖8个,下发垃圾筒290只,主干线路清障除草27公里,所有主干道都安排了人员每日清扫,常年保持干净整洁。重点打造了岭下绿色生态示范点、星子冲环保节能示范点、棉花园蔬菜产业发展示范点。各村聘请专职保洁员进行环境卫生清扫。全镇已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认真做好农业项目申报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扶农补助资金;走特色路,打造品牌促效益,依托“格林米特”、“大富康园”、“苏记”、“鹤寿”等品牌,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机构,以特色增效益;提升畜牧养殖水平,通过大富奶牛、杜仲生猪等养殖基地建设,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依托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 3

作组织23家;把握发展生态农业大方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发展养殖业,把畜禽养殖污水的治理与高效生态农业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农田防汛、森林防火、动物防疫工作力度。

(三)抓和谐,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通过全民参与,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一是以美化村庄为着力点,推进村庄整治。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完成河下、陇田、邓家田等一批重点整治村验收的同时,将条件较成熟的墨溪、紫溪等村列入今年“重点整治村”。二是以精神充实为切入点,培育文明新风。村村建立活动室、农家书屋,并开通农民信箱、远程教育工程,加强对群众的科技文化教育,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专门组建民间文艺组织,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用健康文明的活动取代封建迷信、赌博等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其他先进乡镇,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继续加大整改力度;进一步提升我镇环境生态水平,认真实施环境规划,并不断修正完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环境基础投入,不断优化镇容镇貌;继续强化环境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为把我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开放的现代化生态乡镇而不懈努力。

第19篇:生态文明村工作汇报

XX村位于XX镇驻地东北部,全村156户,551人,耕地670亩,有党员26人。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XX镇XX村严格按照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标准,突出工作重点,加大整治力度,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乡风文明、改革创新四个方面,全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提高村民整体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优势,多措并举,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村党支部坚持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任务,根据本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棉花等农产品的实际情况,带领全体干部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了硬桃、苹果等特色林果,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此外,该村村民外出打工达到300余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2012年村集体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00元。

二、加大投入,完善配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新农村建设,制定了村庄发展规划,扎实苦干,积极作为,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村两委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创建工作的切入点。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全力抓好“五化”工程实施,让农村人也拥有城里人优美的生活环境。借助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建设机遇,想方设法筹措资金18万元,完成道路硬化2.2公里,解决了群众出行问题,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投资2万余元,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000余株,绿化了房前屋后,入村公路,美化家园,打造了良好的生态效果。为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使村庄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亮化同步进行。新建了垃圾池,砌垒了下水管道,使生活垃圾和污水能够得到集中有效处理。健全了管理长效机制,实行卫生门前三包,并定期检查评比,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全村实行集中供水。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通上了互联网。08年,投资13万元,在村内主要道路按照太阳能路灯26盏,在小巷安装路灯20盏,解决了道路照明问题,实现了村内白天靓化、晚上亮化,方便了群众出行;同时为确保群众庭院卫生整洁,重抓了沼气建设,户户建起了沼气池,既有效利用了能源,又方便了群众生活。09年,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投资3万元建设了文化娱乐广场一处,方便了群众健身和文化娱乐。11年投资2万元,安装了电子监控,改善了村内治安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面铺开。新农合和新农保参保率达到100%。

三、创新载体,强化宣传,乡风文明持续好转。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宗旨,着力抓好公民道德养成教育,扎实开展了“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生态示范户”、“子女教育模范家庭”等评选活动。在群众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促进了“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民中没有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围绕“四德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四德工程”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通过制作“四德工程”建设宣传一条街,图文并茂宣传“爱、诚、孝、仁”文化,让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内涵深入人心。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民风,村民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始终把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村内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夯实了农村社会治安基础,全力打造平安乡村。多年来,村内无重大群体性治安事件,无重、特大刑事案件,无重大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事件,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受到党委、政府的隆重表彰。村级班子达到了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标准,做到了“三高三强”。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利用和发挥自身条件和优势,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带领群众尽快富起来。坚持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贡献。

四、组团发展,健全阵地,改革创新持续加强。为了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上的难题,使农产品尽快进入市场,XX村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共同致富的有效途径,引导农民成立各种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社,带领农民闯市场。合作社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土地流转,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并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有效解决了“产品滞销、渠道不畅、信息不灵”等难题

第20篇:生态科技工作汇报

东台市环保局生态科技工作汇报

一、前期工作汇报

1、积极指导生态创建。我市已有头灶、安丰2个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镇,梁垛镇梁南村等6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头灶、安丰、三仓、时堰、梁垛、富安、弶港等7个镇被命名为盐城市环境优美镇,三仓镇新五村等28个村先后被命名为盐城市生态村。2011年5月新街、许河2镇以及弶港镇花舍村等18个村通过盐城市环境优美镇、生态村考核验收。

2、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2001年,我市启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建设工作。2005年10月,东台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现场考核验收。2006 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东台为全国第四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环发„2006‟43号)。先后委托南京林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编制、修编了《生态市建设规划》。2011年,根据新的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再次组织对《规划》进行修编,目前正在委托资质单位修编。2011年2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意见》、《东台市生态市建设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

3、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六清六建”、“三清一绿”为主要内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推进各类试点村的整治工作。指导五烈镇甘港村等9个省级农村环境 1

整治试点村完成整治任务,并通过验收,成功争取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资金155万元。推进三仓镇新五村、富安镇北街村、五烈镇甘港村、梁垛镇梁垛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在台城周围引导、鼓励个体老板建立了15个草片场,专门收购稻草等秸秆。扶持时堰绿澄草业合作社等单位开展多渠道的秸秆综合利用措施。

4、积极引导环保认证。先后有盐城神农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的20种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新弘扬精细有机肥2007年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市经济开发区等近20家单位通过ISO14000认证。2009年东台市德辉节能建材工程有限公司水性涂料通过中国环境标志认证。

5、强化重要生态功能保护。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调整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等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函„2007‟58号)中界定我市境内的珍禽保护区属于试验区,具体范围是:沿王港垦区、竹川垦区西海堤向南,跨川东港河(北起与大丰交界处),向西至老海堤复河,沿老海堤折向东南,沿老海堤复河,从原东台河闸跨东台河沿金东台农场西老海堤河向南。沿老海堤向南跨三仓河至新海堤公路,沿新海堤公路至南通市界,沿市界向东进入海域。东台境内区域均为实验区。在强化珍禽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的同时,参与珍禽保护区实验区新一轮的调整。根据上级的具体要求,积极配合南京林业大学考察组开展科考、探勘以及调整方案的确定。目前上报的调整方

案为:“东台新规划的临海高等级公路东500米以西,梁垛河闸同纬度向东沿条子泥垦区东北界以南全部调出保护区,其它保留。共调出面积40260公顷”,“将东沙岛中部地区38953 hm2区域划为实验区,其中大丰面积为25773 hm2,占66.20%,东台面积为13180 hm2,占33.80%。”

6、开展环保新技术的推广。积极宣传、推广环保新技术的及时应用,成功在三禾纸业以及造纸二厂推广造纸废水零排放技术,并于2008年通过盐城市环保局组织的验收。

二、工作难点

1、省级以上生态镇、村创建门槛提高。根据盐城市环保局转达的3月31日省环保厅召开的会议精神,创建国家、省级生态镇的必须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运行半个月以上才可以申报。同时,省级以上生态村建设也必须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才可以申报。同时,生态型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省里不认可,必须建设常规生活污水处理厂。

2、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难度大、时间紧、进展慢。根据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的要求,我市各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普遍进展缓慢,根据目前进度,难以如期运行。

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难以突破。目前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存在多部门多牵头的现象。环保部门牵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住建部门牵头农村环境整治,卫生部门牵头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环保部门牵头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市

里缺少一个统一的组织单位,一般都是各部门各自为战,以涉及本部门的职能为主,难以整合全部资源。

4、秸秆禁烧工作任重道远。目前我市虽然推广了一些秸秆综合利用措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相当部分秸秆仍难以有效消化。在收获季节,紧靠行政命令和处罚,难以有效根除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三、近期工作打算

1、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2011年2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建设动员大会,明确了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任务、责任主体、时间节点要求等内容。我局将与市监察、住建、城管等单位积极做好生态市重点工程项目的督查指导,加快考核指标的达标建设。

2、全面开展生态创建。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是80%的镇建成国家生态镇,即在申请省级考核前,我市必须有12个镇建成国家生态镇。对照此项条件,我市基础工作很差,目前没有1家国家级生态镇。因此,在积极推动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根据盐城市要求继续做好盐城市级生态镇、村建设工作。

3、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时做好与上级部门的衔接、沟通,确定我市的试点村,完成上级下达的整治任务。与住建、城管、农委等部门协调做好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秆、畜禽粪便等整治工作。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措施,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

4、继续做好珍禽保护区得保护与调整工作。根据领导

要求及时落实珍禽保护区保护与调整的有关工作。

四、建议

1、市、镇财政加大对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垃圾中转站的投入力度,镇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建成运行,为创建省级以上生态镇做好基础工作。

2、加大对生态镇、村建设的奖补力度,出台将具体奖补政策。

3、根据有关人事变动,及时调整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4、全市成立全面牵头包括农作物秸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绿化、河道保洁、改厕、畜禽粪便治理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组织,整合所有相关部门的资源,统一开展治理工作。

生态创建工作汇报
《生态创建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