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地质灾害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3:11:22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关于落实当前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的报告

市国土资源局:

7月5日,四川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对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也对泸州市共同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会后国土分局认真贯彻省、市国土资源部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精神,针对近期出现强降雨天气的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全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1、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7月5日下午,国土分局在参与四川省汛期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之后,分管领导分局副局长对相关业务股市人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及时专题学习和贯彻省、市对近期暴雨防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文件精神,并对当前我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分局将工作落实情况形成文字材料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及区政府有关部门。

2、组建防灾机构和队伍。区分局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中心所所长为成

员,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明确各自工作责任。另外前期区分局还成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由局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局长任副指挥长,指挥部成员包括各股、室、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应急分队。

二是落实防灾措施

1、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在汛期各隐患点严格执行以预防为主的汛期地质灾害点监测、预防和预警体系,明确各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和负责人,建立群防群测网络,负责监测的单位和个人,广泛地收集整理与汛期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数据和信息,并及时逐级上报监测结果。

2、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在汛期国土分局将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巡查工作,监督“地质灾害群防群测明白卡”的发放,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上报地质灾害险情和灾害等级。要求如果地质灾害发生后,各中心所及地灾监测点在30分钟内将灾情电话报告区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区指挥部1小时内电话报告市国土资源局,同时率领应急分队赶赴现场组织调查、作出应急处置,并在2小时内形成书面报告,报区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应急处置结束后,5日内向市国土资源局报处置工作总结报告。

3、建立和执行汛期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及险情巡查制度。区分局2012年汛期值班从4月15日起至10月15日止,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各中心所及地灾监测点均严格执行汛

期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灾监测点监测责任人(人员)非汛期半月巡查监测一次,汛期每天至少巡查监测一次,雨天随时加密巡查监测。区分局、中心所不定期进行巡查。

三强化督查考核

1、明确防灾责任。7月5日,江阳区国土分局在参与四川省汛期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之后,分管领导副局长对相关业务股市人员作出重要指示,根据研究和部署。对分局各股室、各中心所的工作责任、工作任务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要求、重申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制度以及前期签订的2012年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书内容。

2、加强督查考核。区国土资源局纪检监察部门、地矿股对各中心所人员在岗在位情况进行督查、要求国土资源中心所班子主要成员带领工作组深入灾情严重的乡镇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和督查。

下一步,分局将继续抓好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巡查制度的建设,汛期遇有险情及时处理,落实好汛期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损失。对落实责任不到位、发生地质灾害事故并造成损失的,要通报批评,取消先进单位评比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因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从严从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012年7月5日

推荐第2篇:汛期地质灾害自查工作汇报

汛期地质灾害自查工作汇报(精选多

篇)

为了加强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始终坚持不懈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各项防灾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务院防灾减灾会议精神,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国土资源局 分局《转发 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检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国土所认真开展本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检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编制全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的主

要任务、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

根据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结合汛期气象趋势的影响因素,预测我镇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10月。5—10月为汛期,当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极易诱发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和公路、农村道路边坡的掌子面、废弃矿点及施工现场的崩塌等地质灾害;7—9月为主汛期,强降雨过程较多,由此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

我镇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位于川龙公路所经地段, 水电站建设工程所在地段,因路基开挖,削坡等有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村等村社部分砖厂取土、砂石厂取砂范围形成的陡崖,汛期易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附近耕地、水渠等农业生产安全。 村等部分村庄位于较高处的土崖之上或者之下,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有诱发黄土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的全镇

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全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明确了责任分工。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的保证措施包括: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构,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汛前险情巡查,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和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二、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确保应急系统信息畅通,信息报送及时准确。

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巡查、速报和应急处理等制度,做好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确保政令畅通、信息快捷,防灾、避灾、救灾、治灾措施及时有效。在主汛期来临之前,各村和有关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地

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水利设施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对各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和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能立即组织应急处置,确认险情灾情,启动预案,及时消除。

三、建立制度,落实责任,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工作制度,层层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强化相关措施。各村和有关部门按照“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镇上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政府镇长 任组长,分管副

镇长 、国土所长 任副组长,人武部、派出所、水管所、安监站、财政所、民政所、卫生院、电信所、供电所、办公室、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健全“统一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认真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各村和有关单位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废弃及采砂、取土区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对隐患部位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和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使之覆盖到有灾害隐患点的每一个行政村;对规模大、危害严重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实施群专结合的重点监测,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明确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定监测责任人及日常监测措施,落实

群测群防责任制。

在基层的地质灾害防治实际工作中,我们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缺乏科技支撑。基层国土所缺乏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技能,只能仅凭常识判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程度如何,没有科技支撑,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议上级部门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群测群防人员的素质。

2、缺乏经费支撑。基层国土所缺乏人员、车辆、经费的保障,外出巡查没有交通保障,到达实地缺乏科技仪器,不能正确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予以定性和排查。建议上级部门加大经费投入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

3、缺乏宣传材料。基层国土所缺少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没有好的教材和文本,对农村中小学和村民的宣讲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宣传效果不好。建议上级部门编制录音带、视频光盘、彩色折页等资料,

便于开展宣传。

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值班、灾情速报等制度,各村及各有关部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认真研究,行动上狠抓落实,力争使我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xx镇关于对汛期在建工程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为切实做好汛期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止和减少各类地质灾害事故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汛期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镇坚决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

则,对辖区范围内的在建工程进行认真自查,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目前,我镇在建工程有xx村整村搬迁和兽医站办公楼建设,兽医站办公楼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基本完工。xx村整村搬迁共有107户,355人,涉及的住户多,人口多,建房面积大。

二、加强领导,周密部署。镇党委、政府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责任心强、工作扎实认真的业务骨干,具体负责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做到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当前正值汛期,根据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当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极易诱发公路、农村道路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此,我镇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制订了周密、细致、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并加

强宣传。并成立了抢险救灾应急分队,确保灾害发生时,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做到宁可备而

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四、落实责任,时刻警惕。对全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明确了责任分工,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巡查、速报和应急处理等制度,做好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确保政令畅通、信息快捷,防灾、避灾、救灾、治灾措施及时有效。同时对交通线路、废弃及采砂、取土区进行现场实地检查,对隐患部位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和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状态,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和防患意识。

五、存在问题。通过自查,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落实,目前尚未发现隐患。但在实际工作中,国土所缺乏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技能,只能仅凭常识判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程度如何,没有科技支撑,存在很

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少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没有好的课本对农村中小学和村民宣讲,宣传工作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宣传效果不好。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安全防患长效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工作,努力形成群测群防的良好局面,为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于落实当前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的报告

市国土资源局:

7月5日,四川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对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

再部署、再落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也对泸州市共同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会后国土分局认真贯彻省、市国土资源部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精神,针对近期出现强降雨天气的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全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1、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7月5日下午,国土分局在参与四川省汛期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之后,分管领导分局副局长对相关业务股市人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及时专题学习和贯彻省、市对近期暴雨防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文件精神,并对当前我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分局将工作落实情况形成文字材料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及区政府有关部门。

2、组建防灾机构和队伍。区分局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头等大事

来抓,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中心所所长为成

员,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明确各自工作责任。另外前期区分局还成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由局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局长任副指挥长,指挥部成员包括各股、室、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应急分队。

二是落实防灾措施

1、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在汛期各隐患点严格执行以预防为主的汛期地质灾害点监测、预防和预警体系,明确各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和负责人,建立群防群测网络,负责监测的单位和个人,广泛地收集整理与汛期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数据和信息,并及时逐级上报监测结果。

2、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在汛期国土分局将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巡查工作,监督“地质灾害群

防群测明白卡”的发放,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上报地质灾害险情和灾害等级。要求如果地质灾害发生后,各中心所及地灾监测点在30分钟内将灾情电话报告区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区指挥部1小时内电话报告市国土资源局,同时率领应急分队赶赴现场组织调查、作出应急处置,并在2小时内形成书面报告,报区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应急处置结束后,5日内向市国土资源局报处置工作总结报告。

3、建立和执行汛期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及险情巡查制度。区分局2014年汛期值班从4月15日起至10月15日止,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各中心所及地灾监测点均严格执行汛

期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灾监测点监测责任人非汛期半月巡查监测一次,汛期每天至少巡查监测一次,雨天随时加密巡查监测。区分局、中心所不定期进行巡查。

三强化督查考核

1、明确防灾责任。7月5日,江阳区国土分局在参与四川省汛期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之后,分管领导副局长对相关业务股市人员作出重要指示,根据研究和部署。对分局各股室、各中心所的工作责任、工作任务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要求、重申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制度以及前期签订的2014年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书内容。

2、加强督查考核。区国土资源局纪检监察部门、地矿股对各中心所人员在岗在位情况进行督查、要求国土资源中心所班子主要成员带领工作组深入灾情严重的乡镇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和督查。

下一步,分局将继续抓好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巡查制度的建设,汛期遇有险情及时处理,落实好汛期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损失。对落实责任不到位、发生地质灾害事故并造成损失的,要通报批评,取消先进单位评比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对因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从严从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014年7月5日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政府近期《关于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有关文件要求,我乡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列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坚持“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现就我乡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机构

为加强对我乡地质灾害工作的领导,结合我乡实际,及时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和各挂村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国土所,由国土所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各村、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门按照统一管理、

分工协作的要求,认真做好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一是制定了《xxxxxx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急预案》,为了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了详细的汛期地质灾害处置工作预案,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分队,以便解决汛期各种突发的险情和灾害。各村主任、村民小组长分别为本级应急机构负责人,其职责:第一时间上报汛情,包括起因、性

—1—

质、涉及范围,目前现状及采取的措施,快速启动本级预案,落实好乡应急指挥机构的相关部署。二是严格值班制度,明确每天有一名科级领导带班,实行24小时负责的汛期值班制度,要求值班人员坚守值班岗位,详细记录当班情况,遇到情况及时报告。

三、主要工作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科学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减少和消除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对可能引发和加重地质灾害的工程活动,及时给予制止、纠正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已发生造成危害的依法督促责任单位负责治理。

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根据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层层落实地质灾害点的群测群防组织和工作任务。依靠社会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防治,达到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

保障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必须的投入。乡有关部门切实保障汛前、汛期、突发性及日常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

报、抢险、救灾所必须的交通、通讯、物资器材和工作经

—2—

费,以保证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正常进行。

xxxxxx人民政府

2014年8月8日

—3—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材料————————宿州华丰矿业公司

一、矿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为确保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矿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应急抢险队。领导小组组长有总经理担任,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领导小组的职责是按规定制定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按规定和实际需要配齐备足物资,出现险情时必须深入现场,科学组织,合理调配,确保矿井安全;定期每月召开全矿防治水工作平衡会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成立了防止水

应急抢险小分队,队长由原在山东大矿担任过救护队长的现安监处王现忠处长兼任,抢险队成员有安监、技术地质、救护、调度、机电等单位有关人员。要求抢险队必须服从指挥、统一行动,消除险情。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正常工作由矿总工程师负责,机构设置在技术地质科,有一名副科长分管,具体专职人员李吉华负责:每旬对井下地质情况检查监测一次。、每月会同通防人员监测一次井下密闭墙的积水情况。、每月对地面斑纹、煤层走向地表变化情况、钻孔检查一次并形成书面报告。、及时向采掘单位提供各种地质灾害预告,在现场监督检查先探后掘的落实情况。、设置和管理矿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台帐。

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进展情况汇报

1、汛期来临之前对地面防洪沟和沉淀池全部清挖,达到防洪排洪要求。

2、在矿西南低洼处安装了20m3/h

排水泵一台,确保雨季无积水。

3、副井口周围地面垫高垫平,消除雨季积水。

4、主井、副井口存放黄土袋,防止雨水进入井口。

5、准备充足的防洪设备、配件、材料,确保安全渡汛。

6、采煤地点设置安装了备用排水设备。

7、制定下发学习了井下老塘水或突水危胁应急方案。

8、三月份清挖了-380内外水仓,-250大巷开宽主水沟150米,

水沟清挖实行了科室责任制,每周检查验收一次,严格奖罚。

9、6月上旬对三台大泵进行了检查,泵完达到好。

10、机电科5月上旬组织机电工区、运转工区对井上下供电线路和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检修。

11、运转工区在汛期期间每旬对矿区的避雷针和高层建筑的设备、设施的

固定进行检查1次,并填写记录备档,确保矿井不受雷电和大风影响。

三、制定了管理制度

1、严格汛期矿领导的值班制度,24小时不离岗、不脱岗、不酗酒、不关手机,出现险情及时到位,并组织人员抢险。工区值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禁替岗、代岗、脱岗,对汛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对待,对于调度汛期命令只有“服从”二字,没有任何借口,否则按渎职处理。

2、汛期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备用物资、设备严格责任制,分片挂牌管理,“三防”备用物资、设备不准私自调用和搬用,否则严肃追究责任,备用物资、设备要定期检查,供应站确保材料、工具等100%的合格,运转工区确保设备的100%合格。

3、对汛期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小隐患在每天生产调度会议上平衡解决,对危及矿井安全的由调度通知随时召开三防专题会议,确保

措施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材料到位。

4、对采掘施工在接近或通过老区及其它有可能发生水患地域时,严格执行领导盯岗制度和现场交接班制度要求领导不在或脱岗,工人有权不施工。

5、汛期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工作中安排的工作要有安排有考核、有兑现,每月由调度室对工作进行考核一次,落实负责人的责任。附:汛期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五项制度

推荐第3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工作汇报

长治县关家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施工情况汇报

一.关家村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长治县西火镇关家村位于老雄山南麓,距县城35公里。全村136户,569口人,占地783亩,其中村庄占地197亩,总耕地586亩。

关家村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由村庄北部的关家煤矿采煤造成。该矿长期开采造成村庄大部分民房墙体出现裂缝,严重倒塌,耕地、林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陷、地裂缝,浅层地下水疏干,村民饮水困难。

2007年,关家村被省政府列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村。工程总体规划有村民住宅、村委大楼、学校、幼儿园、文化休闲广场、老年服务中心、卫生所、商铺等,配套设施有沼气站、供热站、水源井,建筑面积38026.7m。 2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展情况

我村在被列为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村后,干部群众信心倍受鼓舞,积极进行筹措规划,努力做到当年立项、当年选址、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搬迁。项目批准后,干部群众齐抓共管,一边规划办理用地手续,一边搞新村规划,一边先行筹措资金。工程建设采取集体统一规划,统一

招标,统一施工。这种办法促使了各项工作的快速进展。开工后,各项保证措施得到及时落实,施工质量、施工进度都得到了有效保障。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集团的帮扶下,共投资8500万元,到目前为止,建成了欧式别墅91栋、支村委办公楼、寄宿制振兴小学、卫生所、商业集贸市场、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敬老院,新村内实现了“三化”(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农户实现了“四供三通”(四供:集中供热、集中供气、集中供水、集中供电;三通: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同时,进行旧村拆迁、土地复垦,可复垦土地197亩,同时对耕地、林地的地陷、地裂缝进行了治理,并进行植树、种草,实施绿化。

现在剩余30余户村民住宅和养老院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当中,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预计在今年年底完工,实现30余户村民的搬迁工作,完成全村136户,569人的整体避让搬迁。

西火镇关家村党支部、村委会二○○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推荐第4篇:苍南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苍南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2011年5月6日)

苍南县位于浙江南部,濒临东海,境内三分之二面积是山区,素有“七山两水一分田”之称,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是台风主要登陆地之一。苍南县也是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县之一。苍南县现有人口130万,面积1258.18平方公里。区划调整前,36个乡镇中有31乡镇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820平方公里,占全县64%,易发区内人口约35万。全县经认定有163个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91处,崩塌43处,泥石流28处,地面塌陷1处,分布于全县28个乡镇,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1410户,人口6706人,房屋333幢1525间。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积极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做法

(一)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总体部署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具体要求,我县高度重视“十有县”创建工作,把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及推进我县地质灾

=1= 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任务来抓,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工作过程中,我县逐步健全机构、规划、预案、制度,落实经费、明确职责任务、加强宣传培训、完善地灾治理工作和避让搬迁项目的管理,获得了“十有县”的创建称号。

(二)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统一部署,分级负责。一是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各乡镇也针对本辖区情况成立相应组织。二是及时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将其列入县政府年度目标考评,形成层层抓、层层落实的工作局面。三是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保障,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经常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认真组织开展汛前地质灾害检查排查和地质灾害再排查工作

每年汛期来临之前,我县积极组织各乡镇和县有关部门单位开展汛前地质灾害检查,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全县确保每个地质灾害点落实地灾隐患点监测人员到位,及时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制订完善单点应急预案,制作安装温馨提示牌等。去年7月,按照上级部署,及时动员部署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再

=2= 排查工作,各乡镇共上报地质灾害隐患点355处。对上报地质灾害点,我县及时会同省第十一地质大队专家小分队进行核查确认。

(四)认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及时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霞关、矾山、石砰等15个乡镇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乡镇,石砰乡学校后山滑坡、霞关镇瑶洞路崩塌等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落实了监测、预防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明确了防治措施要求。

(五)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6.25”全国土地日、“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同新闻媒体通力合作,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组织举办全县地质灾害监测人员业务培训会,对乡镇分管领导和城建办主任、地灾隐患点监测人员、县各有关部门的业务科室负责人,以及国土资源所(分局)分管所长进行了业务培训。

(六)积极推进地灾搬迁避让工作

搬迁避让是切身关系民生一项工程,我县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全县共需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点有46处,691户,2784人。已全部搬迁的有21处302户1285人;部分搬迁的有5处138户577人;已认定搬迁尚未验收的有4处45户155人;合计搬迁30个点485户2017人。2011年计划列入搬迁

=3= 避让5处X户X人。

(七)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勘查、治理工作

到目前,我县已对35处地灾点进行应急排险处理,共投入资金205万元,减轻387户2245人安全威胁。目前,全县已经治理包括灵溪镇公园山滑坡、宜山公园山崩塌等6个地质灾害点,共投入资金1072万元,消除277户2147人安全隐患。正在治理的有石砰学校滑坡主体工程和霞关瑶洞路崩塌2处,筹划进行治理的有观美镇大路村十字路口滑坡、桥墩镇云仙村滑坡、莒溪镇大坪村大山脚滑坡3处。

(八)加强动态监测,搞好预警预报

及时升级监测系统,大力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前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尽量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目前该系统已初步完成建设,计划于6月中旬进行试运行,7月份投入使用。

二、两个较具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点治理情况

(一)桥墩镇凤岭村滑坡地质灾害点治理情况

该地灾点由乡镇于2003年发现上报县国土局,当年例入地灾点管理,2004年确定为重要地灾点。该点在暴雨等不利条件下,有发生滑坡的可能,易滑体约16000m3。如果发生滑坡,将直接对附件44间房屋144人的安全造成危害。2005年委托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勘测设计,并列入苍南县“万户避险移民安置工程”,2007年由省列入欠发达地区地质灾害点搬迁项目

=4= 计划。该地灾点治理范围大,治理较困难,费用高,且居民较多,威胁大。因征地难、补助低等原因,该项目还没实施到位,目前决定该项目安置到在树村金山小区,并已进入筹建阶段。在未完成搬迁前,我县切实做好监测工作,灾户由县国土部门和乡镇出钱临时外租避让。

(二)桥墩云仙村滑坡地质灾害点治理情况

该地质灾害点位于苍南县桥墩镇云仙村,由桥墩镇于2007年上报县国土局,当年列入地灾点管理,并由温州市国土局地质监测站委托浙江地质院安装滑坡位移远程监测仪对地灾点进行实时监控。该点由于岩土较松散,修建民房时对山体进行开挖,存在滑坡隐患,隐患体方量约15000 m。2009年8月11日,受“莫拉克”台风影响,山体有滑动现象,造成村民的房屋开裂以及屋后的引水槽断裂,同时发生了小规模的崩塌,堆积于村民的屋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30000元。乡镇政府和当地国土资源所十分重视该地灾点防控,积极做好避灾宣传工作,采取了划定灾害影响范围,设置警戒线,对威胁区内的居民进行了紧急避让。

经专家调查,该地灾点在在暴雨及长期降雨的作用下,滑坡会进一步移动,将会对滑坡危险区内的49人约70万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破坏。目前,我县已通过招投标由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开展勘察设计,近期将交付文本。根据勘察结果,我县将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

3

推荐第5篇:乡镇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瑶族乡2008年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乡境内属逝水流域,主要有**河、新坡江、铜城河三大水系,河堤总长达27公里,流经我乡7个村,涉及8000多人。全乡现有小ⅰ、ⅱ型水库3座,总库容260余万立方米,山塘4座,总容量12万立方米,涉及人畜饮水6543人,农田

、作物灌溉1.1余万亩。

二、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制订和完善科学的防汛抢险预案,按照“不垮一塘一库,不造成群死群伤”的要求,全面落实防汛抢险责任制,扎实做好防汛抢险各项准备工作。

(一)宣传教育到位。一早启动。3月初,乡防汛指挥部就启动了防汛工作。乡防汛抢险指挥部下发专门通知,对汛前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各村在抓好去年水利修复工程扫尾的同时,全面做好防汛前准备工作。二是重宣传。对山洪易发区的5个村13个组的每户村民发放了一份“躲灾避灾明白卡”和避灾防灾手册等资料,在每个村组和墟场等群众集聚醒目处粘贴了宣传画册38处76套。三是强培训。通过以会代训和预防地质灾害演练。对乡村两级的干部,特别是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五个村组干部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乡、村干部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以及防汛抗灾自我保护意识。

(二)防灾预案到位。为把防汛工作做实做细,我们制订了2008年防汛预案,突出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落实,详细制定完善了三个水库的大坝防守、洪水控蓄和下游人员转移等预案。各村也根据自身的防汛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同时,乡、村两级严格对照预案狠抓防汛物资和防汛队伍的落实,全乡已筹措木材20多立方米、防浪桩子500根、编织袋2000条、沙石料(子)80吨,并组织了300多人应急抢险队伍,随时做好抗大灾救大险的准备。

(三)基础工作到位。一是做好冬春水利建设。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乡针对近年来洪灾、地质灾害中暴露的问题,加大了水毁设施修复力度,投入专项水利资金120多万元,投工投劳10万多个,完成了**河、新坡河沿线河堤、中洞水库外引渠左右灌渠和中洞水库、大丫头水库、松山水库三座水库除险加固等大小水利工程43处;今年初又投入8万元对延河两岸6个村的主灌渠进行渠道清淤17公里。二是完善了预警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在下杨、铜城、城江、坪坑、郭家5个村十三个小组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组织安装好了预警报警设施,配置了铜锣、口哨等设备,在政府院内装配了自动雨量采集器,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加强了预测预报,提高预警预测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和水库安全渡汛,切实做到科学防洪。

(四)工作责任到位。乡党委、乡政府针对乡人员变动等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了乡防汛抢险指挥部领导成员,使防汛领导力量尽早明确、提前介入,力求防汛工作主动。一是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确定乡长为本辖区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分片包干,各负其责;确定全乡3座水库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水库管理责任人,并以文件下发到村;二是建立防汛责任追究制。为认真做好今年防汛准备工作,4月中旬,乡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全乡各重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库、涵闸实地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由于全乡防汛工作部署及时,要求严格,目前汛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瑶族乡人民政府

2008年5月5日

推荐第6篇:汛期地质灾害自查工作汇报(精)

汛期地质灾害自查工作汇报

为了加强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始终坚持不懈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各项防灾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务院防灾减灾会议精神,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国土资源局分局《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检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国土所认真开展本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检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编制全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201X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

根据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结合汛期气象趋势的影响因素,预测我镇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10月。5—10月为汛期,当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极易诱发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和公路、农村道路边坡的掌子面、废弃矿点及施工现场的崩塌等地质灾害;7—9月为主汛期,强降雨过程较多,由此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

我镇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位于川龙公路所经地段,水电站建设工程所在地段,因路基开挖,削坡等有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等

1 地质灾害。村等村社部分砖厂取土、砂石厂取砂范围形成的陡崖,汛期易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附近耕地、水渠等农业生产安全。村等部分村庄位于较高处的土崖之上或者之下,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有诱发黄土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的全镇201X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全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明确了责任分工。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的保证措施包括: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构,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汛前险情巡查,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和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二、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确保应急系统信息畅通,信息报送及时准确。

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巡查、速报和应急处理等制度,做好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确保政令畅通、信息快捷,防灾、避灾、救灾、治灾措施及时有效。在主汛期来临之前,各村和有关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水利设施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

2 查,对各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和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能立即组织应急处置,确认险情灾情,启动预案,及时消除。

三、建立制度,落实责任,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工作制度,层层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强化相关措施。各村和有关部门按照“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镇上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国土所长任副组长,人武部、派出所、水管所、安监站、财政所、民政所、卫生院、电信所、供电所、办公室、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健全“统一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认真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3 各村和有关单位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废弃及采砂、取土区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对隐患部位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和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使之覆盖到有灾害隐患点的每一个行政村;对规模大、危害严重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实施群专结合的重点监测,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明确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定监测责任人及日常监测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

在基层的地质灾害防治实际工作中,我们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缺乏科技支撑。基层国土所缺乏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技能,只能仅凭常识判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程度如何,没有科技支撑,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议上级部门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群测群防人员的素质。

2、缺乏经费支撑。基层国土所缺乏人员、车辆、经费的保障,外出巡查没有交通保障,到达实地缺乏科技仪器,不能正确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予以定性和排查。建议上级部门加大经费投入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

3、缺乏宣传材料。基层国土所缺少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没有好的教材和文本,对农村中小学和村民的宣讲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宣传效果不好。建议上级部门编制录音带、视频光盘、彩色折页等资料,便于开展宣传。 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值班、灾情速报等制度,各村及各有关部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认真研究,行动上狠抓落实,力争使我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推荐第7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材料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材料

————————宿州华丰矿业公司

一、矿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为确保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矿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应急抢险队。领导小组组长有总经理担任,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领导小组的职责是按规定制定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按规定和实际需要配齐备足物资,出现险情时必须深入现场,科学组织,合理调配,确保矿井安全;定期每月召开全矿防治水工作平衡会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成立了防止水应急抢险小分队,队长由原在山东大矿担任过救护队长的现安监处王现忠处长兼任,抢险队成员有安监、技术地质、救护、调度、机电等单位有关人员。要求抢险队必须服从指挥、统一行动,消除险情。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正常工作由矿总工程师负责,机构设置在技术地质科,有一名副科长分管,具体专职人员李吉华负责:(1)每旬对井下地质情况检查监测一次。(2)、每月会同通防人员监测一次井下密闭墙的积水情况。(3)、每月对地面斑纹、煤层走向地表变化情况、钻孔检查一次并形成书面报告。(4)、及时向采掘单位提供各种地质灾害预告,在现场监督检查先探后掘的落实情况。(5)、设置和管理矿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台帐。

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进展情况汇报

1、汛期来临之前对地面防洪沟和沉淀池全部清挖,达到防洪排洪要求。

2、在矿西南低洼处安装了20m3/h排水泵一台,确保雨季无积水。

3、副井口周围地面垫高垫平,消除雨季积水。

4、主井、副井口存放黄土袋,防止雨水进入井口。

5、准备充足的防洪设备、配件、材料,确保安全渡汛。

6、采煤地点设置安装了备用排水设备。

7、制定下发学习了井下老塘水或突水危胁应急方案。

8、三月份清挖了-380内外水仓,-250大巷开宽主水沟150米,水沟清挖实行了科室责任制,每周检查验收一次,严格奖罚。

9、6月上旬对三台大泵进行了检查,泵完达到好。

10、机电科5月上旬组织机电工区、运转工区对井上下供电线路和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检修。

11、运转工区在汛期期间每旬对矿区的避雷针和高层建筑的设备、设施的固定进行检查1次,并填写记录备档,确保矿井不受雷电和大风影响。

三、制定了管理制度

1、严格汛期矿领导的值班制度,24小时不离岗、不脱岗、不酗酒、不关手机,出现险情及时到位,并组织人员抢险。工区值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禁替岗、代岗、脱岗,对汛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对待,对于调度汛期命令只有“服从”二字,没有任何借口,否则按渎职处理。

2、汛期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备用物资、设备严格责任制,分片挂牌管理,“三防”备用物资、设备不准私自调用和搬用,否则严肃追究责任,备用物资、设备要定期检查,供应站确保材料、工具等100%的合格,运转工区确保设备的100%合格。

3、对汛期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小隐患在每天生产调度会议上平衡解决,对危及矿井安全的由调度通知随时召开三防专题会议,确保措施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材料到位。

4、对采掘施工在接近或通过老区及其它有可能发生水患地域时,严格执行领导盯岗制度和现场交接班制度要求领导不在或脱岗,工人有权不施工。

5、汛期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工作中安排的工作要有安排有考核、有兑现,每月由调度室对工作进行考核一次,落实负责人的责任。附:汛期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五项制度

推荐第8篇:县地质局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县地质局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根据市局安排,我局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局里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重点检查重要灾害点有无变异,各乡镇防治责任及监测责任落实情况、信息网络畅通情况,特别是集中性强降雨时期,更是集中力量加强防灾工作,做到领导带班日夜值班,信息畅通,确保灾害点万无一失,为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最大努力。通过近阶段的努力工作,我县截止目前为止未增加新的灾害点,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也基本平稳。现将我局2008年1—4月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发育比较齐全,主要有崩塌、滑坡、变形斜坡(潜在崩塌或潜在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县内发现地质灾害点545处,其中崩塌(包括潜在崩塌)和滑坡(包括潜在滑坡)分别有309处和204处,占所调查灾害点总数的56.6%和37.4%,为本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经调查发现有隐患点491处,按规模等级分:有大型(泥石流)隐患点2处,小型隐患点489处(小一型崩滑点15处,小二型崩滑点467处,小型泥石流3处,小型地面塌陷点4处),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55处,近年来,经过整治和搬迁,已有5个重要隐患点消除,另有赤兴、马步等5个重要隐患点的村民已搬迁13户,大大减少了受威胁对象,为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工作措施。(1)做好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我们围绕“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的主题,采取电视字幕、宣传车、现场咨询等方式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做到人人明白。 (2)、加强领导

每年编制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县政府发布,《2008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已报县政府发布。在“应急预案”中明确成立了XX县地质灾害防灾指挥部,总指挥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地质矿产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县地矿局局长、县人民政府分管地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总指挥;指挥部成员由各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统筹规范和指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分队等工作机构。由于工作和人员的不定期变动,我们及时调整、充实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机构,配齐人员,各负其责,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 (3)、完善制度

完善了《地质灾害巡查制度》等相关制度建设。经常到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检查,要求地质灾害隐患点防预区建立相关制度、监测记录;地质灾害危险处建立了警示标志,做好群测群防,使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

(4)、责任到位 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把宣传工作做到灾害隐患点农户,把灾害隐患点农户组织起来让他们随时监测各自隐患点险情变化情况,做到有情况变化及时上报,责任到人,发挥群防体系功能。针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对象发放“二卡”1000多份,制定了地质防灾避险措施等,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加大检查力度

在4月初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查,对地质灾害点是否转移,是否消失做了全面的调查了解,并整理备案,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都指定专人负责。 (6)、加强山区宅基地地灾评估工作

山区宅基地地灾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开展与否,直接影响灾害点增减,所以我局拟定和土管一起在审批建房用地时,先要进行地灾评估,确保新建房屋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另外严格控制山区农户切坡建房,以免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增。 (7)、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

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对我县滑坡等地质灾害点采取削坡减载、做挡土墙、建排水沟等;针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受灾户实行集体搬迁,重建灾民新村,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年初制定的“一个中心”、“两项活动”、“三项工程”等工作重心,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坚持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规范税收征管,强化队伍建设,落实党廉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一个中心”,依法组织收入

今年XX县局收入形势依然严峻,税源不确定因素增加,重点税源增长缓慢,以双赢、鸿路、伊利为代表的重点企业税收有所下降。为此,我局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中小税源取得一定增长,实现了税收总量平稳。1-10月份,我局共组织收入10.5亿元,同比增收9000万元,增长9.4%。其中增值税入库7.08亿元,同比增收2000万元,增长2.9%;企业所得税入库3.17亿元,同比增加6900万元,增长27.7%;车购税、消费税、个人利息所得税等有增有减,影响不大。累计完成出口退税1475万元、减免退税3038万元,免抵调累计达743万元。

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税收预测分析。构建以收入核算、税源管理、其它相关部门的预测网络,运用市局重点税源预测平台、分局qq群,分层对145户重点企业和960多户中小企业进行测报,做到胸中有数。同时加强月度、季度分析,为征管选定主攻方向。二是强化稽查评估等手段。重点对金融、房地产业的税收稽查,1-10月份共查实入库1641万元。为切实加强纳税评估,针对近两年来基础税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我们筛选60户企业分批下达评估计划,评估追溯至2012年。三是开展序时考核、督促。从3月份起,将2014年收入总盘子分解到各相关部门,明确到各乡镇,并按序时进度进行考核。同时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协调合作,县财政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也都主动配合,发挥综合治税平台机制,开展辖区税户调查,解决漏征漏管等具体问题。

(二)开展“两项活动”,促进作风转变 1.有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省、市局和地方党委要求,按部就班、切合实际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是细化工作措施。结合实际,制定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编排工作计划安排表,明确工作任务41项,参与活动党员78名,并将活动内容细化落实到每个周,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二是扎实开展学习。将集中组织学与分散分头学相结合,研读所有必学篇目。其中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五天,开展集中研讨;普通党员集中时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了入心入脑、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学习笔记本、学习记录和心得体会等内容详实,学习签到、讨论发言记录等齐全,市局督导组全程参加县局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室负责人作讨论发言并留存书面发言提纲,党组书记、局长许建国还做了专题党课。三是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按照既定的征求意见工作方案,采用不同方式,面向纳税人、基层一线干部、地方党政部门、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议。县局通过不同方式征求意见建议86条,并坚持把学习教育与查摆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边学边查,边查边改80条。 2.扎实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踏上税收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年,也是加强基层建设的启动年。为此,XX县局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市局深化征管改革要求,结合长丰实际,实行工作人员岗位双向选择,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结合机关党委换届,根据征管改革需要,对所属支部进行调整组合,优化了党的基层组织,选优配强了支部负责人,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加强业务基础建设。根据年度教育培训工作安排,有序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开展每周一考、每季一赛等活动,在XX市国防教育基地举办的所得税业务知识培训班取得了丰硕成果。四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机关党委及基层党支部换届中,结合群教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广泛的谈心谈话活动,推动领导班子建设。

(三)实施“三项工程”,推动效能建设

1.实施“扎根工程”。一是开展“意见大走访”:县局班子成员深入企业、乡镇,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广发征求意见表等,对收集上来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给责任单位。二是开展“换位大体验”:注重角色转变,局领导亲自深入办税服务厅受理涉税事项,税务干部们主动进行角色互换,切身体验纳税人的感受,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三是开展“落实大检查”:县局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各部门对上级部署的检查项目进行细化分解,列出检查清单,对发现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并积极抓好建章立制。四是开展“作风大扫除”:在全系统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全面排查税务人员在行政执法、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破“四风之害”,立为民之制,固服务之基。 2.实施“绩效工程”。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县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绩效办,分管领导兼任绩效办主任,办公室、人事教育科、政策法规和征收管理科、监察室、纳税服务科、机关党办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绩效办成员。二是学习文件,吃透精神。安排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总局和省市局关于绩效管理的相关文件,使全体干部职工理解绩效管理的意义、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支持和参与绩效管理工作地主动性。三是草拟方案,制订计划。县局活动办对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县局工作实际,着手草拟县局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订2014年绩效管理工作计划,明确绩效管理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四是分解任务,落实指标。领导小组和活动办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如何进一步细化分解市局下发的绩效考核指标,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任务分解到位,指标落到实处。

3.实施“通电工程”。按照总局王军局长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关于“纪律是高压线,关键要通电”的要求,实施“通电工程”,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方面结合廉政文化进机关工作,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2014年县局宣传教育总体规划,更新宣教展板,组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依托群教活动,巩固廉政教育成果;另一方面不折不扣完成税收执法考核、四个专项执法督察以及“红包风、吃喝风”专项整治等阶段性工作任务。通过抽调人员集中精力开展注销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发票代开和委托代征税款四个专项执法督察,全面自查,积极整改,规范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机关效能建设和纠风工作也得以加强。上半年通过各级明察暗访,机关效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12345热线办理回复率100%,“执法回访”和“涉企检查备案”等工作均规范到位。

(四)推行“春风行动”,提高服务质量

按照“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落地方案,优化便民举措,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便民办税措施落地生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领导、周密部署,以办税服务厅为活动开展主要阵地,各税源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了“春风行动”有序开展,扎实推进。同时,积极开展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马上行动,增强做好便民办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纳税人送去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二是细化落地方案。坚持“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与群众路线教育相结合,牢固树立“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的工作理念,将推进征管改革与优化纳税服务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行政审批、办税效率、税收执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紧密的工作落实内控机制和持续改进长效机制,使制度安排更加优化,办税流程更加简化,服务方式不断拓展,服务平台更加完善,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春风行动深入开展。三是优化便民举措。结合市局“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方案,深入基层调研,统筹谋划,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岗责体系和业务规程,全面整理公开“行政审批、执法权力、当场办结业务、涉税业务资料、纳税人信用状况、纳税服务渠道”等六个清单,落实首问责任,加强办税服务厅管理,切实保障纳税人权益。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将“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各项措施纳入绩效管理,同时加大督导检查和监督落实,并及时反馈纳税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纳税人意见建议不断加强工作改进。通过定期督查,建立便民办税长效机制,确保了“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取得实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今年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控制度需要完善。群教活动征求意见阶段发现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整改落实,对应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的风险防控机制还需改进和完善。二是征管基础有待加强。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少事多,征管力量不足,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等环节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对征管改革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个别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不强,有待提高。三是组织收入任务艰巨。税源匮乏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很突出,部分重点税源企业的大幅减收对整体税收收入影响较大,新增税源难以弥补减收缺口。

三、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狠抓组织收入。抓紧、抓实组织收入工作,重点是加强税收调研,统筹任务分配,严格进度考核,确保年度计划顺利完成。 二是优化纳税服务。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契机,完善服务考核标准,梳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纳税服务质量。加大网上办税一体化平台推广力度,扩大网上办税覆盖面,开展个性化纳税服务,推广纳税服务qq群建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三是加强后续管理。在做好纳税服务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提升征管水平,堵塞管理漏洞,尽力挖潜增收,充分运用信息管理,不断夯实税源基础,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稳定持续增长。 四是严格执法行为。依托税收执法考核和执法管理辅助系统、税收执法督查等,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规范税务人员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和质量。加强税收法制宣传,营造诚信纳税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公平、公正税收市场秩序。

五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增强干部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反腐倡廉各项制度措施,坚决杜绝不廉洁行为发生,促进国税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四、对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建议

我局全体人员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并全力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确保政令的畅通和坚决的贯彻执行。同时,在以后的工作中对领导班子充满信心和期待。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我局提出了如下建议:

1、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县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县委、县政府应继续坚持既定方针、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园区建设应从扩大规模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方面转变,凭借我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增强产业集聚程度和发展趋势,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打响长丰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县工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继续关心与支持国税工作。望县委、县政府一如继往地关心支持我局工作,以税收促进XX县的发展。 以上报告,请审阅。

推荐第9篇: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材料

**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09-06-15 点击:594 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admin 本文所属专题:※工作汇报

标签: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防治

工作汇报

地质灾害

汇报材料 - 仙居是山区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0处,受威胁人口431户1558人,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种类型,其中以滑坡、崩塌为主,占95.5%,规模以小型为主。近几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上级领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进展顺利、成效明显,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根据省厅《关于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一)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4月25日我县组织相关部门、局属各相关科室、各基层国土所有关领导干部,认真参加学习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出了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和任务,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搬迁避让等工作。会后,我们结合我县实际,根据会议精神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提高工作水平。并进一步明确了我县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思想、目标和任务。

(二)严格落实防灾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为了摸清地质灾害现状,平安度过汛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县严抓以下保障措施。一是保障汛前检查,工作到位。汛期前组织各基层国土所对全县26个重要地灾隐患点进行摸底排查,重点检查地灾隐患点有无新的变化迹象、监测记录情况,对一些有人员变化的地灾隐患点重新发放明白卡,共发放600多份,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建议。二是保障避险地点。为了保障受威胁群众转移避让有个遮风避雨场所,选择在安全地带建立乡(镇)避灾中心,或在重点隐患点附近搭建简易房的方式就近避险。三是保障监测到位。对全县11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加强监测,充分发挥基层国土所的优势,加强与当地乡镇、隐患点联系,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巡查,对重点隐患点,选择有责任心的监测人员进行专门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避让、早报告。四是保障信息传递。在汛期,各基层国土所要求24小时值班,各有关人员手机24小时开通,保障通信畅通,保证灾情随时可以报告。五是保障系统运转。建立以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中心,乡(镇)、街道为主体,村为基础,监测点为前哨的灾情监测和报告体系。五是保障预警信息传送。与气象部门合作,汛期在电视台播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达到三级时,通过手机短信方式把气象信息发送给各乡镇负责人,做到早预报、早防范。

(三)制定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签订责任状。根据检查结果,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明确今年的防治工作任务,要求各乡镇(街道)及交通、旅游等部门针对各自辖区范围内有人员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编制防灾预案,明确避灾路线、临时安置地点及应急救助指挥系统,目前已完成全县25个重要隐患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原26个,因为湫山乡菜籽岙自然村滑坡已完成移民安置,准备近期拆除旧房)。并将在全县国土资源会议上,与各乡镇(街道)及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签订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任务分解,责任到人。

二、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移民和工程治理工作。

(一)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作

地质灾害移民和工程治理工作已列入市、县工作计划。去年我县完成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四个村175户593人。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非常重视,尤其是朱溪镇板辽、长加山头、新屋这三个移民村(共170户571人),采取集中易地安置的方法,移民安置新址在南峰街道下垟底村,因为涉及搬迁的人数多,又属异地搬迁,任务重、时间紧、工作难度大、资金缺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县政府多次召集南峰街道、朱溪镇及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协商、讨论。06年8月2日,在陈力副县长主持下,召集南峰街道、朱溪镇、财政局、国土及县府办相关人员,就朱溪板辽、新屋、长加山头三个地质灾害移民村搬迁有关问题进行专门讨论,会议明确06年7月31日为朱溪镇板辽等三个地灾点移民搬迁日,地质灾害移民人口计数以2006年7月31日为截止日,并要求朱溪镇在06年8月10日前完成移民搬迁和灾害点旧房拆除工作;为了解决移民补助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先从下垟底安置区平衡用地土地出让金中暂时划出100万元专项用于移民工作,从资金上保证了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土局也多次派人与朱溪镇干部一起到板辽等地灾隐患村督促、指导旧房拆除工作,要求朱溪镇安全、彻底地完成旧房拆除。下垟底安置区共征地84.52亩,安排屋基253间。安岭乡徐村(5户22人)移民安置采取分散安置方法,如投亲靠友、孤寡老人投靠子女等方法,使受威胁的群众避开危险区,县政府专门拨出10万元用于移民搬迁,促进移民工作快速有序地开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完成地质灾害隐患村移民搬迁7个村、312户1013人,补助经费220多万元。

今年计划搬迁4个村85户319人。为了确保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3月初,召开乡镇长、分管领导和农办、规划科共同参加会议,对各乡镇在移民和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共同商讨提出解决方案。各乡镇也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地灾移民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具体抓,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移民工作顺利进行。湫山乡大坑村菜籽岙自然村、上张乡央弄村李树自然村、安岭乡吕坟村因为受威胁人数较少,采取分散安置的方法就近安排,其中湫山乡大坑村菜籽岙自然村已基本完成移民搬迁,准备在近期组织人员拆除旧房;安岭乡吕坟村(3户3间10人)1户已完成搬迁,并拆除了旧房;上张乡李树自然村(7户21人)移民新址选择在央弄村和上张村;横溪镇山岙村移民搬迁安置地点在溪头村,已完成三通一平,屋基安排到户,正在组织新屋建设。

(二)工程治理情况

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对步路乡连山村岭下自然村滑坡、安岭乡下里村东、村南滑坡进行了应急排险。邀请省第三地质大队地质环境勘查设计一所专家到现场踏勘,编制应急排险治理设计方案,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监理施工,工程完工后,组织水利、安监、财政等相关部进行验收,对施工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当地乡镇继续做好监测、绿化工作。

今年我县计划工程治理两处:步路乡西炉村北滑坡、上张乡?下村滑坡治理已邀请有关专家到现场实地踏勘,提出合理、科学的治理设计方案,准备在近期开展应急排险工作。

三、积极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调查与评价工作。

近几年来,台汛期小流域因集中强降雨而引发滑坡泥石流,虽然在全省所占比重很少,但其带来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为查明山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体系,根据省政府的布署安排,我县已列入今年全省16个重点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价之一,目前该项目已经省厅批准立项,开始组织项目招投标工作,计划于6月份完成招标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在上级支持和领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缺乏。我县地处山区,经济较落后,防治工作经费得不到保证,如一些小规模地灾隐患点应急排险费用、灾后应急调查费用以及监测人员的劳务费等,大大挫伤当地乡镇、监测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移民搬迁工作难度大。仙居山多地少,移民大多采取异地安置的方法,工作量大,征地难等。如一些隐患点大部分群众都同意搬迁移民,但少部分人因各种原因不愿搬迁使得整个搬迁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有些隐患点群众虽然搬迁意识强烈但要求必须将移民新址选在城关附近,还有征地难度大等都是近几年搬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三是用地指标的问题。为了让百姓尽早脱离地质灾害的危险,在群众的强烈下,有一部分隐患村采取边批边建的方式完成了搬迁避让,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用地指标没有解决,如步路乡乌上村滑坡,新村已建好,灾民已入住,但用地指标还未落实;皤滩乡大岭脚自然村,村民强烈要求尽快搬离危险区,乡镇领导也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移民领导小组,我局也多次派人协助他们工作,但由于用地指标的问题,移民工作进展缓慢。根据存在的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我县将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特别是搬迁移民和治理工作,为打造“平安仙居”、创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来自国土资源文秘网: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10篇:瑞昌市地质灾害避免移民搬迁工作汇报

瑞昌市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汇报

一、主要工作

1、宣传调研工作到位。截止9月14日共召开6次主任办公会学习研究省、九江市移民工作会议精神,并形成一致共识,下半年工作重点是避灾移民搬迁工作。7月下旬,扶贫办、地矿局等单位组成工作组深入5个乡镇12个村组宣传研究移民工作,调研期间,共十几意见建议32条,召开了4次座谈会共计700余参加座谈。

2、领导重视到位。8月底,市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避灾移民工作,并确保市本级配套资金到位,工作经费到位。市委常委、副市长范志斌两次主持召开协调会,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全力支持避灾移民工作。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避灾移民工作方案,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

3、对象确定到位。通过乡、村、组级摸底,层层把关,按扶贫和移民办批准,今年700人移民对象意见确定。其中,青山村238人,南阳乡462人。

4、安置点选址工作到位。8月底,意见确定了安置方式(以公寓式集中安置为主)和2个安置点选址工作,共征用土地50亩(一个20亩、一个30亩),并对安置点进行了地址评估,土地征用报批手续正在办理之中,土地平整工作也已启动。

二、主要特点

1、以乡镇为主,一次性搬迁。今年对青山林场、南阳乡所有地址灾害点移民一次性全部搬完。

2、全部进城集中安置。700名避灾移民全部进城以公寓集中安置,并享受公租房、廉租房建设相关政策。

第11篇: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XX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厅安排部署,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将近阶段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局成立了以张工程师为组长,矿产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处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

二、出台了应急预案及年度防治方案,提高反应能力。今年伊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组建了两支应急小分队,对发现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全面调查评估,编制了防灾预案。以保证一旦出现重大险情能及时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同时,应急小分队进入紧急状态,按规定将现场调查上报,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做好减灾工作,努力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

三、开展地质灾害检查巡查,加强防治监督管理。我们对全市的地质灾害监控点进行了全面检查,明确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重点防范期,设置了危险区警示标志,因地制宜地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等,并将制作的《地质灾害明白卡》发放到相关单位和群众手中。

加强了汛前对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多发地段的防治监督管理。对在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危险的地带上进行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的,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勘测工作,防止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四、健全机制,强化督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做到责任到人,任务明确,措施有力,落到实处。对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以确保汛期安全。

第12篇: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检查工作汇报文档

于田县2011年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检查

工作汇报

2011年汛期即将来临,为了提早做好我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局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28号)的要求,提前部署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检查工作,现工作情况回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有序

进入汛期后,为防止地质灾害发生,我局印发了《于田县2011年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检查工作方案》(于国土资发[2011]13号),对我县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和安排,进一步强调了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提出了具体的防灾措施,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督查小组,对全系统值班、巡查、通讯畅通等情况进行督查。

(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健全应急反应系统 为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我县编制印发了《县政府关于印发于田县县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于政发[2011]181号),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指挥,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供电公司、电信等有关职能部门

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修订了《于田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于政发[2011]182号),对应急预案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

(三)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

1、全天候值班。县、乡两级国土资源部门设立专线值班电话, 全天候值班,认真做好每日值班记录。整个汛期,我们充分利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密切关注气象信息,牢牢把握地质灾害预防的主动权。

2、加强巡查。针对地质隐患点和危险点,各国土资源所指定专人包干负责,坚持每日巡查,降雨期间加强巡查次数,建立巡查台帐,做好巡查记录。

3、灾情速报。各国土资源所每日上午向局值班人员电话报告巡查情况,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

(四)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5月12日,是我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根据县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局开展了“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标语、发放宣传单、讲解防灾减灾知识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和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增强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群众防灾减灾能力。

于田县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第13篇:地质灾害

狮凤山铜矿已有近五十年的开采历史,矿山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开采的形式,开采工作已到了十六中段859水平面,该平面比矿区东侧的绿汁江河床还低350余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下降,井下涌水已经成为当前狮凤山铜矿进行开采工作的重大安全隐患之一。为降低安全生产及经营风险,持续安全地进行矿山生产经营工作,

由于矿山生产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破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或加剧一些地质灾害的产生,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是矿山生产前期一个重要的环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矿山生产的开拓方式和生产布局。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地质环境条件:

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剧烈,陡坡地分布面积大,地表强风化、岩石破碎,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来源。

玉溪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杨子准地台,南部以红河断裂为界与三江褶皱系相接,东南部以弥勒—师宗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的滇东南褶皱带为邻。区内发育南北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南北向有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纵贯全区;北西向有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呈现活动频繁和加剧之势。由于区内地震构造活动,形成新的断层、谷地、槽地、陡崖、陡坎、崩积物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广泛分布,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类工程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频繁的活动和许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对地质体的扰动

和破坏,降低了地质体的稳定性,引发和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由于选线不当、削坡不合理、固坡和护坡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路段滑坡、泥石流密集发育,造成交通中断,影响交通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采伐森林造成植被减少、陡坡垦植,工程建设中固体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处置,截坡取土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产资源开采是对地质环境扰动最剧烈的人为工程活动,矿山及其周边地带往往也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山区建房选址不当、成排连建,房后切坡过高过陡、房前边坡护坡和房屋基础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处置不当,是造成广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多发的诱发因素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2006年预测的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中,江川县清水沟磷矿1号排土场滑坡、澄江空心坟矿山边坡滑坡、峨山县宝山矿代面概第三采区排土场滑坡出现小规模滑动,易门县绿汁镇水箐村后三家厂矿崩落区发生4次少量危岩崩塌,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 、2006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根据玉溪市气象局《2006年玉溪市气候影响评价》、玉溪市防震减灾局2006年地震活动趋势分析,各县区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玉溪市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006年对全市41个重点危险区310个地质灾害点、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23所中小学校、33段(条)

国道、县道、乡村公路、57座病险水库、8个旅游风景区(点)和3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作出预测。从所预测区(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看,部分区(点)出现了危险前兆和发生了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同时也新出现了8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总体预测结果是好的。从地质灾害发生的起数、级别和受灾的严重程度、损失大小看,2006年地质灾害属较严重,预测结果好。

(一)重点危险区(点)检验

1、红塔区:2006年预测的4个危险区2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在降雨较集中的7月底8月初及10月中上旬, 春和镇波依村委会8组(大水槽)、大营街镇大密罗村委会8组、灵秀村委会土边箐(烟厂三库旁)箐沟、关索坝至灵照寺公路发生小型一般级滑坡、崩塌,新增灵秀村委会灵照寺海会塔公路、大营街龙潭村委会一组、北城皂角上坝、刺桐关石狗头、红塔区第三幼儿园5个滑坡地质灾害点,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

2、新平县:预测的5个危险区7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全年共发生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及隐患37起(滑坡36起、泥石流1起),新增隐患点69个,2006年因洪涝及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52.14万元,损毁田地1744.5亩,房屋倒塌121间、受损581间,受灾群众3464户,13352人。总体预测结果上较好,其中: 漠沙镇仁和村山苏地小组、黎明村老街子,建兴乡盘龙村石头寨、建兴村下厂洞,戛洒镇小红山岔路口(滑坡、泥石流),新化乡六竜村七多克小组、大寨村小丫口小组、海外村周上寨小组、甸末村甸末小

组,桂山镇五桂社区小山头小组,平甸乡他拉村核桃箐、费贾村弯子村小组,平掌乡曼干村苗旮旯小组、丫口小学,老厂乡黑查莫村则敢莫小组、营盘小组均出现了小型滑坡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

3、华宁县:列入监测的3个危险区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2006年共发生小型滑坡15起、崩塌4起,新增青龙镇长坡村、噜噜村2个滑坡隐患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无人员伤亡。宁州镇的老孔寨、大花水、上寨滑坡;青龙镇玉泉山、矣马白上营、小营及城门洞小学滑坡,落岩山山体崩塌;盘溪镇的大湾、东升滑坡出现小规模一般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低,预测效果好。

4、江川县:2006年对8个危险区3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预测,全年共发生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8起(滑坡4起、崩塌3起、地面塌陷1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万元,无人员伤亡。其中:大街镇水箐沟村、雄关乡下营村委会爬地村发生小型滑坡,安化乡宴石洞河村、前卫镇杨家咀第

一、二组出现小规模崩塌,新增路居镇米潭水村、大街镇天井凹村2个滑坡灾害点。总体预测效果好。

5、易门县:2006年预测的5个危险区3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多数未发生灾情,仅有绿汁镇的麻蛇箐、芭蕉箐,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西山村委会阿三郎发生小型泥石流,无人员伤亡,总体预测效果好。

6、通海县:预测的4个危险区4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未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仅有九街镇团田三组(梅子箐)、四组(滑石板),里山乡芭蕉村四组(五里箐),河西镇清水河村八组(大捏蚱),杨

广镇落凤村七组(杨子冲)、杨梅沟六组(花红园)软基,高大乡观音村二组(观音山)及新增里山乡芭蕉村五组滑坡隐患点的房前屋后出现局部滑坡、地面开裂。全年发生的3起灾害和4起灾害隐患,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万元,潜在经济损失价值220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总体效果好。

7、元江县:2006年对8个危险区3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预测,全年共发生6起(其中:滑坡5起、崩塌1起)地质灾害,造成1人死亡,损毁房屋16间,损毁公路40米,直接经济损失43万元。青龙厂镇假莫代村委会核桃树村民小组滑坡,咪哩乡大新村民小组滑坡,因远镇卡腊村委会乌布鲁初村民小组滑坡,羊岔街乡南溪小学滑坡,澧江镇南满滑坡都发生小型灾害。新增羊街乡党堕村委会党堕村民小组崩塌和羊那公路垤霞村四组公路边坡滑坡二个地质灾害点,其中:党堕村民小组(杨庆发屋后)发生小型崩塌,在清理房后崩塌时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垤霞村四组公路边坡滑坡,导致公路外侧边坡挡墙沉落下滑、开裂变形,40米路段外侧三分之一水泥路面(约2米宽)呈悬空状态,悬空高度0.5—1.2米,对公路外侧坡脚7户30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发生灾情和险情,预测效果好。

8、峨山县:2006年预测的2个危险区3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岔河乡谢扎村委会谢扎组村子滑坡、甸中镇镜湖村委会镜湖小组村子滑坡、富良棚乡富良棚村委会本鲊小组村子滑坡3个点发生一般级灾

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无人员伤亡。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出现险情,总体预测效果较好。

9、澄江县:2006年预测的5个乡镇19个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中,未发生地质灾害危害,总体预测效果好。新增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阳宗镇饮马池村委会饮马池小组滑坡、海口镇松元村委会石龙滑坡、龙街镇尖山村委会代头小组滑坡、高西村委会朱家山滑坡、右所镇补益村委会吴柞小组滑坡、吉花村委会大坡头小组滑坡。 玉溪市2006年地质灾害总体为较严重,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83起(其中滑坡73起、泥石流3起、崩塌5起、地面塌陷2起),造成1人死亡及房屋、田地、公路损毁等,直接经济损失1958.54万元。以2005年相比,地质灾害起数增加107.5%,人员伤亡较上年减少14人(死亡减少8人),直接经济损失增加370%。各类地质灾害均有发生,以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地面塌陷和崩塌灾害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大多发生在6-9月降雨主汛期及10月的秋雨季节,空间上仍然多发生在山区、半山区及山间盆地边缘,2006年玉溪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深、岩石破碎,地表风化严重,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质环境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哀牢山变质岩带和大红山群老地层分布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

2、玉溪市属地震多发区,活动断裂发育,因地震活动而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在我市纵横交错分布,以及新老构造的活动,形成地裂缝、塌陷、崩塌等,埋下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2006年小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小江断裂带南端的华宁、通海、澄江县,曲江断裂及其与普渡河断裂交汇地带、易门中浦贝断裂和楚雄—建水断裂中段,元江有少量分布。强度比2005年增大,1-12月共发生大于2.5级地震9次,大于3.0级5次、大于4.0级一次。

3、由于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垦植等造成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由于集中降雨、局地暴雨、大暴雨,沟渠渗水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管理不善和不合理排放,激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5、群众缺乏防灾知识及防灾意识不强。山区建盖房屋多选择靠山且切坡过陡,房屋座落在一部分为基岩、一部分为填土的地基上。山区建房选址不合理,集中建房或从一个滑坡体搬到另一个滑坡体上,或建在构造交汇由陡变缓处或沟口及洼槽等危险区。

6、采矿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的扰动尤为剧烈,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液体废弃物随意堆排放,超高台阶开采、边坡过陡、采空区塌陷等,以及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治理资金不到位,治理措施不力,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7、各类工程建设中忽视地质灾害危险性因素影响,不重视地质环境保护,不严格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进行施工和治理,在建设过程中或建成投入使用后引发地质灾害。九)2006年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情况

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中心,坚持“三为主”方针和“四结合”原则,认真组织实施《玉溪市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村庄集镇等人类居住区、中小学校、矿产开采区、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旅游区(点)、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等的滑坡、泥石流为重点,做好5—10月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的监测巡查、预报预警、应急调查等避险避灾工作。

1、编制市、县、乡(镇)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

(1)建立防灾领导组织机构,健全市、县、乡、村、组五级防灾责任制。

(2)狠抓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好汛期值班、巡查监测、预测预报、撤离转移、防灾避灾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宣传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 (4)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

3、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

4、开展县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编制玉溪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5、积极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6、加强建设项目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5)易门县

共2个危险区,37个重点村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29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涉及5个乡镇22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

①绿汁—铜厂—小街危险区

本区由于构造侵蚀、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构造复杂,褶皱、断裂较发育。岩石风化强烈、破碎,植被稀少,采矿活动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等因素,造成该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为易门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本区共有地质灾害点28个点(其中 :滑坡20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主要危险村庄有:

A、绿汁镇(共12个点,其中:滑坡8个、崩塌2个、泥石流2个):,木厂村委会小菜园村、木厂村委会明堂村滑坡,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绿汁村委会细六庄上中下村、腊品村委会小腊品村、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后山、木厂村委会水箐村崩塌,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下村、绿汁村委会芭蕉箐村泥石流。

B、铜厂乡(共11个点,其中:滑坡8个、泥石流3个):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里士村委会北山村、里士村委会沙鮓村、里士村委会

普家村、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沙衣村委会把拉母组滑坡,铜厂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里士村委会坡脚村、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

C、小街乡(共5个点,其中:滑坡4个、泥石流1个):狮子山村委会罗家村泥石流,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普厂村委会下拉溪达3组、普厂村委会蓼峨7组滑坡。 ②易门县浦贝—十街危险区

本区广泛分布朱罗系地层,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岩石风化程度中等,构造活动强裂,植被稀少,陡坡开垦、切坡建房、公路建设、及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扰动较大,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共有9个滑坡地质灾害点,为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 A、十街乡(共3个滑坡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大村村委会龙口村、老吾村委会法家村滑坡。

B、浦贝乡(共6个滑坡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浦贝村委会矣石沙村、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阿姑村委会日末旧村、阿姑村委会响水村、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公路地质灾害预测易门县:

①十街—老吾公路k2+900至k3+300路段,k7+800至k8+100路段,k17+350路段滑坡、崩塌;

②岔河—炉房公路k1+500至k1+700路段滑坡、崩塌。

③鱼峨线k76+600至k77+000路段滑坡、崩塌;

④绿汁河尾—羊歇厂公路k2+300路段滑坡、崩塌、泥石流;

⑤绿汁镇—小木奔公路泥石流、崩塌;

⑥铜厂里士—芭蕉路段滑坡、崩塌; ⑦浦贝—红石岩路段滑坡、崩塌。 中小学校地质灾害预测(5)易门县:

① 绿汁镇中心小学泥石流(威胁师生660人); ②浦贝乡赵普中心小学滑坡(威胁师生160人)。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6)易门县: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三家厂矿区塌陷、崩塌。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我县境内绿汁江流域一带,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地形切割强烈,坡陡,箐深、植被差。易门铜矿区50多年的采矿活动,造成了一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如遇地震和降雨,将加剧对岩体结构和斜坡稳定性破坏,产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预测

1.预测主要依据

(1)绿汁镇、铜厂乡、小街乡、十街乡部份地区,由于构造、岩石结构、地形、植被及人为采矿活动等因素,地质环境脆弱,是我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浦贝、十街朱罗系地层分布区,由于断裂等构造形成时间晚,地层岩性主要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基岩透水性差,植被差,表土层疏松,遇水塑性大,是我县滑坡等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

(2)据气象预测,2011年6—8月主汛期降雨量为500毫米左右,单点大雨,暴雨偏多,诱发产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较2010年偏重发生,监测和防治工作依然严峻

2.重点地质灾害点预测

根据2010年地质灾害活动监测情况,2011年农村居民地质灾害监测点57个,其中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9个,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48个。地质灾害监测点为:

(1)龙泉街道办事处: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江口村委会冷水箐上村、下村滑坡。

(2)浦贝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阿姑村委会曰末旧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矣石沙村滑坡;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滑坡;阿姑村委会响水村滑坡;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3)十街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大村村委会龙口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滑坡;大村村委会小腊主村滑坡;老吾村委会法家村、石头村、迤中村滑坡;脚家店村委会易尾村滑坡。

(4)铜厂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西山村委会芹菜塘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岩石崩塌,山尾巴村滑坡;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滑坡;里士村委会北山村、依沙鲊村、普家村滑坡,坡脚村泥石流;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滑坡;芭蕉村委会阿三朗村泥石流,小水井滑坡;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滑坡;沙衣村委会把拉母村滑坡。

(5)绿汁镇: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腊品村委会则达村滑坡;河尾村委会孙家坟村滑坡;绿汁村委会麻蛇箐泥石流。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岩石崩塌;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起咱村滑坡、

芍苴上组菜籽山脚至坝滩耕地开裂;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下村滑坡,细六庄上、中、下村滑坡,芭蕉箐村泥石流;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小腊品村滑坡;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龙格利村委会小龙格利村、下大田村滑坡。

(6)六街街道办事处: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白邑村委会下白邑滑坡,小戈革村滚石;二街村委会大芦柴冲、徐得箐村滑坡。

(7)小街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泥石流、罗家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下拉溪达3组、蓼峨7组、岩子脚2组滑坡。(5)易门县 共2个危险区,37个重点村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29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涉及5个乡镇22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

①绿汁—铜厂—小街危险区

本区由于构造侵蚀、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构造复杂,褶皱、断裂较发育。岩石风化强烈、破碎,植被稀少,采矿活动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等因素,造成该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为易门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本区共有地质灾害点28个点(其中 :滑坡20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主要危险村庄有:

A、绿汁镇(共12个点,其中:滑坡8个、崩塌2个、泥石流2个):,木厂村委会小菜园村、木厂村委会明堂村滑坡,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绿汁村委会细六庄上中下村、腊品

村委会小腊品村、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后山、木厂村委会水箐村崩塌,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下村、绿汁村委会芭蕉箐村泥石流。

B、铜厂乡(共11个点,其中:滑坡8个、泥石流3个):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里士村委会北山村、里士村委会沙鮓村、里士村委会普家村、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沙衣村委会把拉母组滑坡,铜厂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里士村委会坡脚村、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

C、小街乡(共5个点,其中:滑坡4个、泥石流1个):狮子山村委会罗家村泥石流,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普厂村委会下拉溪达3组、普厂村委会蓼峨7组滑坡。 ②易门县浦贝—十街危险区

本区广泛分布朱罗系地层,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岩石风化程度中等,构造活动强裂,植被稀少,陡坡开垦、切坡建房、公路建设、及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扰动较大,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共有9个滑坡地质灾害点,为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

A、十街乡(共3个滑坡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大村村委会龙口村、老吾村委会法家村滑坡。

B、浦贝乡(共6个滑坡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浦贝村委会矣石沙村、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阿姑村委会日末旧村、阿姑村委会响水村、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三家厂矿崩落区,崩塌隐患。 4.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2011年易受滑坡等威胁的公路地段为:十街至老吾公路k2+900至k3+300路段,k7+800至k8+200路段,k9+800至k10+100,k17+350路段;脚家店至朝阳公路k15+300路段;岔河至炉房公路k1+500至k1+700路段;鱼峨线k76+600至k77+000路段;绿汁竹子岔路—羊歇厂公路;铜厂里士—芭蕉路段;浦贝—红石岩路段;小狮公路k3—k5路段、k11—k12路段;易平路k2+270路段。 5.学校地质灾害预测

小街普厂完小、浦贝乡罗台旧完小滑坡 2006年主要地质灾害事件:

7月1日强降雨,易门县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发生小型泥石流一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村发生小型泥石流二次,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0月8日、11日,易门县绿汁镇麻蛇箐、芭蕉箐发生小型泥石流阻断公路。

(二)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

1、气候:2006年我市气候属正常偏差年景。全市年平均气温除元江为24.3℃外,其余各县区为16.4~17.8℃,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县区分别偏高0.5~1.5℃,华宁、澄江两县偏高达1.5 ℃;与上年同期相比, 除通海偏低0.5℃外、其余各县区分别与上年相近。除5月气温特低外,气温总体正常到偏高。 2006年玉溪市各县区平均气温

 气温单位:℃

气象要素 红塔区 江川 澄江 通海 华宁 易门 峨山 新平元江

年平均气温 16.6 16.6 17.1 16.4 17.3 17.2 16.7 17.8 24.3 比历年(±) +0.7 +1.0 +1.5 +0.5 +1.5 +1.2 +0.8 +0.5 +0.5 比上年(±) 0.0 +0.1 +0.1 -0.5 0.0 -0.2 0.0 -0.2 -0.1

 年降雨量总体上正常略少,全市1-12月降水量在694.8-1005毫米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 除元江、新平分别偏多72.1毫米及88.7毫米外,其余各县区分别偏少9.1~174.3毫米,其余各县区为正常年份;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江川、澄江分别偏少20.7毫米及212.2毫米,其余各县区分别偏多29.1~241.5毫米。1月至4月中旬降水稀少,干旱严重,4月28日进入汛期,较往年偏早20天,6-8月降水偏少,9-10月降水偏多,10月6日-13日出现严重秋季连阴雨天气,部份县降雨量破历史同期极值。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坝区偏少,山区、半山区正常偏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较突出。2006年全市收集到暴雨洪涝17县次。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局地大雨、暴雨、大暴雨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起数比上年40起增加107.5%,人员伤亡较上年15人减少14人,直接经济损失比2005年的529.2万元增加370%。

2005年玉溪市各县区降水情况  降水单位: 毫米

气象要素 红塔区 江川 澄江 通海 华宁 易门 峨山 新平元江 年降水量 803 698 807 819 839 758 928 1005 885

比历年(±) -115.4 -174.3 -132.8 -79 -75.5 -72.5 -9.1 +72.1 +88.7 比上年(±) +32.3 -20.7 -212.2 +87.3 +52.5 +29.1 +241.5 +103.8 +171.1 

2、地质环境条件: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剧烈,陡坡地分布面积大,地表强风化、岩石破碎,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来源。 玉溪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杨子准地台,南部以红河断裂为界与三江褶皱系相接,东南部以弥勒—师宗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的滇东南褶皱带为邻。区内发育南北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南北向有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纵贯全区;北西向有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呈现活动频繁和加剧之势。由于区内地震构造活动,形成新的断层、谷地、槽地、陡崖、陡坎、崩积物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广泛分布,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3、人类工程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频繁的活动和许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对地质体的扰动 和破坏,降低了地质体的稳定性,引发和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由于选线不当、削坡不合理、固坡和护坡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路段滑坡、泥石流密集发育,造成交通中断,影响交通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采伐森林造成植被减少、陡坡垦植,工程建设中固体废弃物

的不合理排放、处置,截坡取土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产资源开采是对地质环境扰动最剧烈的人为工程活动,矿山及其周边地带往往也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山区建房选址不当、成排连建,房后切坡过高过陡、房前边坡护坡和房屋基础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处置不当,是造成广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多发的诱发因素。

(一)重点危险区(点)检验

5、易门县:2006年预测的5个危险区3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多数未发生灾情,仅有绿汁镇的麻蛇箐、芭蕉箐,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西山村委会阿三郎发生小型泥石流,无人员伤亡,总体预测效果好。

(四)公路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6、易门县:预测的3条路段中,十老公路K2+900至K3+300段,浦红公路K10+300至K10+500段发生小规模崩塌和蠕滑,未形成大的危害,预测效果较好

(三)矿山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2006年预测的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中,江川县清水沟磷矿1号排土场滑坡、澄江空心坟矿山边坡滑坡、峨山县宝山矿代面概第三采区排土场滑坡出现小规模滑动,易门县绿汁镇水箐村后三家厂矿崩落区发生4次少量危岩崩塌,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

(三)重点防范期

汛期的局地单点大雨、暴雨、大暴雨及持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因素,根据玉溪市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特

点,结合2007年度降雨趋势,确定全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10月

第14篇: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与防御论文

——关于汶川地震的若干调查

班级:09级地质八班

姓名:王浩

学号:03209830

关于汶川地震的若干地质调查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爆发了中国建国以来影响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波及范围之广,受灾严重之大,在世界上亦属罕见。

这次大地震是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的龙门山断层触动的,所谓龙门山断层是指中国中南部的一个逆冲断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相交,由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三条断裂组成,东北-西南走向,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是地震多发区。欧亚板块由于遭到印度板块朝向北略偏东方向的积压,形成巨大的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以每年10-15毫米的速度向东流动,在龙门山一带受到坚硬的四川地块的阻挡,积聚了大量的构造应力,形成了断层。该断层在不断受到青藏高原挤压的情况下,成为逆冲运动的多发区,因而易于发生地震。龙门山断层自1657年4月21日之后,不甚活跃,在300多年间其发生地震的频率不及附近的鲜水河断层,强度也从未超过里氏6级,因此曾被认为是已逐渐沉寂的古老断层。但是2001年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发生8.1级大地震,此后青藏高原对欧亚板块主体的主要挤压方向从北部转向东部,龙门山断层和周边其他断层均受到影响,重新活跃。2008年5月12日,该断层发生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断层属中国南北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这种逆冲断层的特点是,上盘动而下盘不大动,因此位于上盘的汶川、茂县受灾远比位于下盘的成都严重。这次浅源地震比深源地震威力更大,破坏力更强,而且震感能传到十多个省市甚至数个邻国,其强度之大为近60年来所罕见。

“5•12”大地震发生前,不用说外省人,连大多数四川人都没听说过汶川这个地方。

汶川是阿坝州离成都最近的一个县。汶川高低起伏的地形。高山、深谷、河沟是这一带典型的地貌特征。该县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米,最高点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相对高差5000多米。

汶川虽无名气,它所处的龙门山断层却是地质学家的重要研究物件。“龙门山断层是地质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边’,因为它两边的地质材料完全不一样;东南边相对古老,西北边相对年轻,西北边指的是喜马拉雅山及其代表的年轻地质构造,东南边指的是四川盆地及其代表的大陆板块。

两大板块倾轧下的龙门山断层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1小时,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网站上,就发表了一篇池田安隆撰写的分析报道。池田安隆认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断层整体移动,引发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

这一结论得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专家的认同。USGS地震专家哈利•本茨认为:“引发地震的断层绵延在四川盆地的西北和正北方向,我们认为这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层。”

所谓断层,是指岩层或岩体中的一个或一组破裂面,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有显着位移。断层又分为正断层、逆断层等。当岩体受到水平挤压破裂,上盘沿着断层面向下方移动的断层叫正断层;上盘沿着断层面向上移动的断层叫做逆断层。”

龙门山断层属于逆断层,因此当地形成了较高一侧凌空突起,悬于较低一侧之上的独特景观。正因为如此,一些中国地质学家不无夸张地将龙门山断层形容爲“地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龙门山断层也是四川旅游景点集中的地方,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每年都吸引了众多多对断层构造好奇的游客。这里据说是大禹的诞生地,为纪念大禹“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的功绩而得名。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东部之间的龙门山地震带从青川县起,经北川、茂县、绵竹、汶川、都江堰、大邑、宝兴等县市,到泸定县附近为止,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00公里,宽约70公里。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移动,发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但是喜马拉雅山只有印度那么宽,东边和西边多余的部分只能冲到两边的大陆板块下面,板块交界处活动最为频繁。所以,喜马拉雅山西边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震不断,东边和四川盆地交接的地方也多发地震。第一次造山运动完成之后,印度板块并没有就此静止不动,而是继续挤压欧亚板块,大地内部聚积了大量能量,导致青藏高原不断隆升,又不断向东部扩展,使中国西部地区形成了很多断裂带。”海拔从盆地一侧的四五百米急升到高原的4500米左右,峡谷、峭壁比比皆是,显示有强烈的抬升运动。断裂和地震又相辅相成——断裂引发地震,地震又造成断裂,因此中国西部的地震频率远比东部高,据统计,两者的比率为6比1。

,按此推断,历史上龙门山地震带应该有过多次活动,但史料上记载的只有1657年的一次6.5级地震。至于人们常说的1976年松潘地震,其实并不是发生在龙门山断层。我个人以为那次地震应属于松潘-甘孜地震带。

强度超过唐山大地震

龙门山断层和松潘-甘孜地震带都属于川滇地震带,而后者又属南北地震带的一部分。南北地震带是一条纵贯中国大陆的地震密集带,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向南可到缅甸。其经度范围大约在东经100至105度之间,而汶川的经度正是103度。

15日晚,温家宝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上表示,这次汶川地震是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广的一次地震。经地震系统的研究、实地观察和各地上报的情况,重灾区范围已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约用了4分钟才完全裂完,断裂带长约270公里,宽30公里,但从地表不一定看得到。这条断裂带和龙门山断层的走向一致,所以我们说,这次地震是龙门山断层触动的。断裂面向西北倾斜30度,意味着是西北方的力量往东南方推,西北方部分叫上盘,东南方部分叫下盘。逆冲断层的一个特点就是,上盘在动,下盘不怎么动。所以,上盘会摇得特别厉害,灾情会比下盘严重很多。这解释了为什么汶川、茂县一带受灾远比成都严重的原因。不过好在上盘是山,本身人口就比较少。

但地震波是呈涟漪状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传到四川盆地时,由于这里地质相对较软,所以成都等位于下盘的城市也有明显震感。

据专家认定,“5•12”震源位于地下10公里,属于浅源地震。这种地震与深源地震相比威力更大,破坏力更强,但震波一般传得不如深源地震远。这一次震感却传到中国十多个省市甚至数个邻国,可见其强度之大

地震的是否可预测?

大地震过后,地震预测的问题再次摆到世人面前:为什么如此强烈的地震,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发现?

目前世界地震界的主流观点是,短期地震是不可预测。1966年邢台大地震之后,周恩来总理曾动员全国发展地震预报事业。此前,苏联的地震预报于1949年开始,接着是日本和美国,但迄今为止,全世界鲜有预报成功的桉例。而成功例子就发生在中国辽宁——1975年的海城地震和不久前的岫岩地震。中国在地震预测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

正是由于地震预测成功率极低,美、日等国渐渐减少了在这方面的投入。美国有可能要放弃地震预测的研究。他们认为,既然人类无法了解地震的原因和物理机制,不如把钱用来预防地震。

即使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伤亡人数似乎都比较低,防灾知识普及和防灾措施周密、到位应该是其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普通地质学(第二版 夏邦东)

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巫建华 刘帅)

构造地质学(第三版 曾佐勋 樊光明)

中科院网

中国地震网

第15篇:地质灾害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地质灾害预警预防

一、背景链接

【理论背景】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政策背景】

2010年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和预警预报,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认真做好排险防治工作,强化应急抢险处置,落实各项防范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0年8月24 日,“2010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论坛的宗旨是,使城市能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更合理地开发,也更有效地防治和减轻灾害。论坛上有专家指出我国将在最短时间构建一个以气象、水文、环境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当前现状】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极端异常,南方持续强降雨,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今年1~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十倍。今年中国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造成死亡失踪的人数,均为本世纪以来最重。其中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了1434人 遇难,331人失踪。

● 9月1日晚,云南保山市发生山体滑坡。

● 2010年8月18日凌晨1时30分,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 8月13日凌晨3时许,四川省绵竹县清平乡突发泥石流。

● 8月7日晚10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 6月19日上午9时,登封市白坪乡煤窑沟村袁家门发生1处地面塌陷并发滑坡及崩塌,造成十余间居民房屋开裂,400米道路破坏,毁坏林地80亩、耕地120亩;

二、原因和意义

【原因】

每年4—9月汛期来临之时,我国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今年地质灾害在一些主汛区大范围、长时间、高频率发生,是历年所罕见的。陇海铁路、沪昆铁路因山体滑坡造成交通事故,福建、贵州等地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不胜防,其主要原因:

一是降雨持续时间长、地区集中、强度大。今年夏季的降雨比较集中,广西、湖南、贵州、江西等地区强降雨持续一个多月,过去汛期日降雨量在100毫米左右,而今年日降雨量达到200-300毫米,降雨量、密度都非常大。

二是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地在降雨前曾持续了约半年的干旱期,山体出现裂缝,突然进入汛期,裂缝遭到雨水的冲刷很容易形成泥石流。

三是人工开挖削坡、采矿、水库蓄水、大量抽取地下水等人为因素所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得西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活动点相应增加,这给地质灾害预防增加了难度

【意义】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确保各项生产生活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对策措施】

今年以来,****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总书记、******总理多次作重要指示,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也多次下发文件题要求。但是,今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6月底以来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多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应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的严峻性。一是我国山区所占面积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那些区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二是我国是地震频发国家,地震将许多山脉“抖松”,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三是许多民房、集镇、城市依山而建,在审批、建设时没有进行地质灾害评估,那些地方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高。四是全国已排查出数万处地质灾害隐患未治理、未实施异地移民搬迁仍在观测,安全风险比较大。

第二,突出灾害防治重点。我国山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城市、集镇、学校、医院、道路和重建工地、矿山企业、房前屋后为人口聚集场所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持续强降雨及后期3—5天是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段。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潮从平原迅速拉向人口较多的基层山区,减轻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的折磨,是今后中国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第三,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定期普查制度,特别是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经常性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制度化、常态化,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情况,确保不留死角,做到心中有数。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登记造册,落实防范措施,纳入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汇总分析,建立数据库,为上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应经常性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面掌握、准确判断事件发生态势,加强监测、预警措施。

第四,切实加强预防避让。基层干部和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昼夜值守,严密关注雨情、灾情的发展变化趋势,遇有较强降雨时,应提前组织泥石流堆积扇体、滑坡变形体、沟口、陡崖及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建设施工区及营地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受威胁人员果断避让至安全地带,转临灾避险为预防避让,掌握防灾工作主动权。

第五,加大隐患整治投入力度。一是必须树立人命关天的思想,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整合移民扶贫资金、地质灾害异地避让搬迁补助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三是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处理按照治理、避让搬迁成本等因素,适宜治理的进行治理,适宜搬迁的实施异地避让搬迁。

第六,落实防治工作责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应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特别是应加强县乡两级责任制的落实,把责任层层落实到基层和人员。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并会同气象部门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水利、交通、铁道、建设、安全监管、旅游、教育、电力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组织指导做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和排危除险工作。纪检、行政效能、目标督查等有关部门,应深入基层进行认真督促、检查,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得不力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要完全成功应对灾害来袭,还有必要建立单个灾害点预警系统。应当逐步建立和推进“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灾害预报和警报灾害防御和治理灾害管理和应急处置灾害恢复和重建”的灾害防御体系。

矿难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左右,中煤集团一建公司63处碟子沟项目部施工的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北翼盘区101回风顺槽发生透水事故,初步判断为小窑老空水。事故发生后,已确认109人安全升井,尚有153人被困井下。6月21日凌晨1点40分左右,河南省平顶山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火药爆炸事故,事故发生已确认入井72人,已生还26人。10月16日早晨6点左右,河南平煤集团平禹四矿发生瓦斯突出事故,井下当时共有276人作业,事发后239人撤至地面,37人被困。

今年频繁发生的矿难事故,让我们在悲痛的同时,不禁开始探求事故的渊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华图特别从公务员申论考试入手,深入分析“矿难”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供考生参考。

表面上看,矿难频发有安全生产基础差、法制意识淡薄、矿工维权难这三大原因。倘若作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它们背后还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如管理者认识上的误区、经济粗放型增长、监管机制不合理、教育国策失误、新闻自由度提高等等。

具体原因如下:

1、安全生产基础差。我国不少煤矿自然开采条件恶劣,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上漏洞诸多,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对防范伤亡事故没有把握。

2、法制意识淡薄。目前中国有一系列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如《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矿安全规程》。虽然它们还有待完善,只要认真落实已有的规章制度,大部分矿难本可以消弭于萌芽状态。可以说矿难最直接的原因,是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

3、矿工维权难。尽管《煤炭法》第42条和《矿山安全法》第23条都规定了矿山企业工会应当依法维护职工生产安全的合法权益,组织职工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但本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在矿工面临死亡威胁时缺位了。另外由于矿山劳动力的供过于求、工作机会的稀缺,很多人最担心下岗,煤矿侵犯矿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据知情人士透露,陈家山煤矿矿工的待遇每况日下,有时一些劳动保护用品都得矿工自己购置。面临“停职停工”的威胁,无处主张权利且生活无着的他们,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险,也只好妥协。

4、伤亡赔偿标准过低。安全生产的技术设备非常昂贵,当矿工死亡补偿过低时,矿主就会受经济规律驱使,在安全上偷工减料。煤矿开采的暴利和矿工生命的廉价,使一些矿主视矿工的人命如草芥。

5、经济粗放型增长导致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当煤炭生产的利润空间加大,超负荷生产成为顺利完成财政指标、刷新GDP的首选。一些矿产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置安全和生态保护于不顾,超限开采、超负荷运转;一些小煤矿则把矿工当作赚钱机器,有些已取缔的小煤矿也死灰复燃。可以说,矿难频发是高能耗、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市场反应。

6、监管机制有缺陷。教训证明,本应是煤矿安全监管者的县乡两级地方政府,往往会成为煤矿直接或间接的经营者。作为一些地方的主要产业,违法违规经营的煤矿能解决就业问题,也是主要税源,一旦取缔,会使当地政府发生财政困难。直接的利益驱动使裁判员成了运动员、监管者成了保护者。

(二)解决方针

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五项措施:

1、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

2、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

3、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4、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

总而言之,解决矿难治理的决策模式和治理结构两大根本问题。

所谓决策模式,即要摆脱那些无效或低效的行政单方面决策,让民意有效参与,制订出能够瞄准问题核心,而不是只做表面工夫的矿难治理措施;

所谓治理结构,也就是在加强政府监管之外,煤矿安全治理应形成两大制衡机制,一是通过广泛建立矿工工会,让矿工能够有组织地监督企业落实各项规章措施,维护自身的安全保障,二是通过公众、媒体、NGO等的深度介入,形成一个约束资本与权力的外部力量。

鉴于目前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是一些国有大矿接连发生问题,理顺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已显得十分迫切。同时,国家应增加了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伤亡赔偿标准,通过这三项经济政策,配合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督来加强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天天读:\"地陷\"灾害频现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以来,在长沙、武汉、太原等城市,相继出现“地陷”。所谓“地陷”,实际上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与地质结构、降雨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权威地质专家认为,未来城市“地陷”将逐渐呈现多发态势,这使大城市将空间拓展、交通体系建设和公共设施完善的着眼点转入地下的发展战略,面临新的考验。

2010年入夏几场暴雨过后,长沙市银盆南路一些居民发现:银盆南路和潇湘路交叉处的人行道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直径40厘米左右的小坑。后来,路面塌陷面积越来越大,很快成了一个直径3米、深2米的大坑,开始危及到机动车道,大坑周边的路面也逐渐出现裂痕。虽然市政部门在周围建起了围挡,但路上出现塌陷,让周边居民甚感不安。

距离银盆南路不远的金星大道,2007年,一处建筑工地发生过一起“地陷吞人”事件。彼时,建筑工棚内,地面突然塌陷,恰在洞口上方的一名建筑工人瞬间被“吞”了下去。闻讯赶来的消防队员当即将工棚和相邻的房屋拆掉,以塌陷处为中心,用铲子向下挖。经过近十个小时搜救,才发现已窒息身亡的建筑工人。

(2)2010年8月12日,太原、武汉两地,两座城市竟在同一天先后发生“地陷”。8月12日凌晨,武汉白沙洲大道一打桩机欲给桥墩打桩时,工地突然塌陷,形成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深约6米的地洞,所幸无人员伤亡;同日上午8时25分左右,位于太原双塔东街的山西省人民医院应急病房楼门前路面出现两处塌陷,地陷楼塌的场面,引来了大批市民围观。

与采矿区地质塌陷相比,城市“地陷”面积有限,但损失往往较大。一位长期在地质勘查一线的专家介绍,2008年4月,武汉市汉南区纱冒镇邻近长江大堤发生地面塌陷,仅加固堤防就耗资近3000万元。而深圳市一座体育设施,施工过程中发生“地陷”,不但使工程停顿,还迫使业主耗巨资实施勘探和加固,增加投资超过1000万元。

每次“地陷”发生后,都会引来众多网友评论,有的指称是“地震前兆”,有的说是“外星人光顾”,还有的认为是“2012地球灾难的信号”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恐慌情绪。

经过专业部门调查,很多城市出现的“地陷”都与人类地下工程活动有很大关系。

(3)长沙市银盆南路发生的地面塌陷,系持续暴雨导致银盆南路地下一水管破裂所致。2007年,在“吞人”的工棚地面塌陷现场,搜救人员同样在地下发现了破损的大型下水管道和湍急的管道水流。

2010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南京、成都、武汉、湖南等地地质调查中心和地质调查院,选择一些影响较大的“地陷”,如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塌陷、浙江黄衢南高速公路塌陷等展开调查。专家们发现,各地出现的“地陷”无外乎为两种类型:一是岩溶塌陷,二是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

这些专家在各地调查时发现,实地勘测的8处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地质因素是基础,而“工程因素”与极端气象一道,并列为诱发“地陷”的两大外部原因。

被住建部授予“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士凯指出,纵观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地陷”,往往是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溶岩中存在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出现塌陷。

几位专家还强调要注意区分地面塌陷与“天坑”的不同,特别是媒体报道要规范使用,以免在社会上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4)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云胜说,他搜索了今年各地的相关报道,实际上绝大部分地陷、地裂等地质灾害,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坑”。地质学意义上的“天坑”,通常是指发育在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深度与平面宽度有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地下河连接的特殊岩溶地形。由此可见,地面塌陷是必须加以防范的突发地质灾害,“天坑”则是经千万年方可形成的地质现象,而将地陷视之为地震前兆,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目前世界上发现并确认的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绝大多数位于黔南、桂西、渝东的喀斯特地区。

范士凯介绍说,城市地面塌陷国内外都有发生,似乎是大家熟知的一种地质灾害。但事实证明,许多人对它的实质含义、类型、发生及分布规律并不真正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遇到地面塌陷就误认为是地下溶洞发生垮塌,这类塌陷本来是一种自然的物理地质现象,人为活动在多数情况下是诱发因素,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成为主导因素。但在塌陷发生后,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人为责任,而不去深入探讨自然规律。

他还指出,城市地面塌陷事故的宏观定性预测是可以做到的,即根据石灰岩多为东西走向分布、老黏性土不容易塌陷等地层、地貌特点,可以摸索出一些规律。因此,无论管理层或是老百姓,都没必要“草木皆兵”。但要精确定位到哪个地方哪个时间发生地面塌陷,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也就是说,可以在类型、范围等方面划出一个可能塌陷区,但什么时候塌陷,还不能预测。

(5)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迅猛发展。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地层深处原始状况开始逐渐被改变,城市“地陷”发生概率上升。一些地质专家、国土资源部门官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存在多头管理和立法空白,地下工程开发与施工各自为政,区域性地质灾害公益普查迟迟不能起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亟待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有针对性的监管办法。

据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资料,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起步较早的上海,已开发地下空间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形成超过10座以上大小不等的“地下城”。在武汉市,规划在主城区684平方公里范围内,到2020年建成20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在北京,每年计划增加约3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到2020年,将建成90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人均5平方米。在长沙,还计划在城市西部一个水面数万平方米的湖泊下,建设水下商场、酒店、公共休闲设施等工程。

除了开发地下城市,过江隧道、各种管网系统入地、市内轨道交通体系等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发展的速度也很快。数据显示,我国1995年至2008年的十多年间,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从2个增加到10个,运营里程达到835.5公里。目前,又有22个城市获准建设地铁工程,总投资达8000多亿元。

一些城市管理者针对社会上关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问题的疑问,往往突出强调技术手段。赵云胜指出,依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所有的地下工程,不对地面和周边产生任何影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影响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如地铁工程盾构施工,多在城市人口和建筑物密集的地段进行,盾构机从地下穿越各种建筑物、铁路、河流、桥梁,施工质量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不容忽视。2006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城市,在地铁盾构施工中,就多次发生重大塌陷等事故。

(6)赵云胜认为,从安全大局着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首先需要信息调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空间资源。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施伟忠说,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岩溶分布、发育率及覆盖层;二是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三是地下水活动状况。弄清岩溶、土层和水的关系之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地陷”之类的灾情才能做到可防、可控、可治。

“中国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全世界已经居于先进水平,光是对于城市地面塌陷多发区的勘测和评估,就已掌握了地震勘探技术、电法勘探技术、重力和磁法勘探、放射性勘探技术等。”范士凯说,当务之急,在于开展以城市为单位的“公益性地质勘探普查”,以摸清地质塌陷危险区等情况。

范士凯说,考虑到国内很多城市在这方面都做得很不够,他曾在权威部门召开的定期专家座谈上,连续四年提出这一建议,但没有得到肯定性答复。有个别城市对这种提议感兴趣,但请当地地质勘察设计单位做预算,发现这样的普查需要经费约2000万元,后来也不了了之。

由于这项工作未被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一般情况下,开发建设单位会考虑地下工程施工所在地的地壳受力层问题,但往往会缩减地质勘探投入。而建设、规划、国土等职能部门,也大都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对区域性地质勘探的兴趣。

范士凯等人指出,国家应该要求中心城市建立相应的财政机制,以政府投入、市场化竞争招投标的方式,开展公益性区域地质灾害勘探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开发战略、规模与布局、开发实施步骤等,才有科学依据。

(7)近些年,许多城市在建设中常常遭遇这般尴尬:计划埋设管道的线路,已有其他造好的地下工程,使得管道线路不得不改道,因此成本大增。此外,高层建筑的桩基给地下空间开发造成新的障碍,对地下铁道、地下管线等有延续性的工程建设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施伟忠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在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存在“九龙治水”问题。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直接相关的机构,包括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电信、电力、公用、民防、公安消防、抗震、水利防洪、绿化、环保、水电、国防、文物保护等,管理主体职能交叉效率低下,多存在以部门利益取代公共利益等弊端。

【核心对策】

(1)由“地陷”问题,牵引出了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所存在的“隐患”。我国应该整合行政资源,对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审批、设计审查、工程管理、安全监督检查等建立起信息共享、协调互动、监管与查处联动的机制,在降低社会送审经费和时间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步入“快车道”的背景下,亟待制定一部完整、权威的法律,来规范并解决开发权限、体制、标准与规程等实际问题,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

(2)为防止为地下水事故在修建地铁隧道时频发,应将地下水管道铺装比地铁修建位置更深的地下位置。施工前要组织地铁修建方面的专家,针对修建地点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测和调研,对不同地质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大施工的监管力度,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要求实施,彻底杜绝豆腐工程。

(3)转变传统的政绩观,避免政绩考核指标片面地与GDP挂钩,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化进程,使狂飙突进的地铁施工适度“降温”。

(4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鼓励进行地铁修建技术的创新,逐步提高地铁施工的技术,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专业培训班等方式,全面提升地铁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防止“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形。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安全意识,防止人为失误所造成的“地陷”现象,同时减少地陷可能带来的人员伤亡。

第16篇:地质灾害

近期全国多起气象地质灾害特点分析

及我县气象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建议

县人民政府:

引言:地质灾害是我国汛期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其发生与降水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工作,一直将其列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除不断完善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之外,还加强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气象服务等工作。国土资源、气象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的合作不断深入,取得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

一、近期全国气象地质灾害特点分析

(一)灾害概况

我国山区是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城市、集镇、学校、医院、道路和重建工地、矿山企业、房前屋后为人口聚集场所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持续强降雨及后期3—5天是是地质灾害易发生的重点时段。今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6月底以来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多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致使1287人遇难,457人失踪。

(二)主要特点

1、是地质地貌原因。舟曲原本就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该地区岩体风化严重,地质地貌非常容易松散破碎,形成地质灾害。

2“5•12”地震震松了山体。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也波及舟曲,强烈地震导致该地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专家称岩体稳定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

3、气象原因。今年上半年,舟曲大旱。干旱令这个地区的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松散。

4、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暴雨和强降雨对原本松散易垮的山体、岩体形成浸泡和巨大冲击,是此次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因。

5是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也是此次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有些地方植被茂密,不易觉察植被下面地质结构的危险性,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地点处于我们的监控之外。

二、关于我县气象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密气象地质灾害发生诱因监测

进一步完善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在山区,尤其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

(二)制定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并适时开展演练:制定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加强对我县气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为技术依托,以重在预防为指导方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的应急抢险反应系统,建立包括县、工委、乡(镇)、村组四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机构,对发现的险情和可能出现险情的地方进行应急调查处理。

(三)加强气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

1.手机短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的制度建设,确保平台的正常有序运行,各涉灾管理部门,应及时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与其相关的即将发生的各类灾害种类和发生发展情况、防御措施等灾情信息以及惠农政策,让群众受益。

2.气象电子显示屏系统建设:建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发布平台,并与国土、农业等部门密切合作,依据气象短、中、长期预报,围绕农事活动的节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提出更为合理、科技含量更高农事建议,及时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向各级政府发布,为提升该市农村防御和减轻地质等自然灾害能力做出贡献。

3.气象广播大喇叭系统建设:气象预警农村大喇叭自动广播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及时将各种气象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如冬季防火、夏季防汛抗旱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地质灾害防御等内容,指导农民适时开展农事活动,解决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4.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气象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加强县农村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逐步建立起全县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体系。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为气象信息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气象信息员能充分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县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工作。

(四)建立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部门联动机制

建立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深化合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预报预警工作水平。自2003年气象局与国土局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以来,经过双方努力,相关预报预警技术不断完善,合作范围越来越大,发挥效益越来越明显。但是,此项业务也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对降水诱发地质灾害机理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和方法有待完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促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水平的提高。2010年,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交通和沟通,强化双方在信息共享、预报预警会商和科研工作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

第17篇:地质灾害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1〕20号文件精神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豫政 〔2012〕2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期国务院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扎实推进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为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要明确防灾责任主体,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协调推进山洪等其他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三)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我省山地丘陵区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任务,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编制并实施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措施;加快豫西、豫北、豫南地质灾害易发区大型以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工作;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积极开展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并组织分期治理或搬迁避让,使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得到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置。到2020年,全面建成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或减轻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二、加强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

(四)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动态巡查。以县(市、区)为单元,全面开展豫西、豫北、豫南山地丘陵区和豫西黄土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加强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程设施周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调查评价结果要及时提交当地县级以上政府,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依据。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评价,做好调查成果综合集成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气象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气象致灾因子调查评价。

切实强化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勘查,查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发育特征、威胁对象及危害程度,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和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制定监测防治方案,落实防治措施。中型及以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和防治由有关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

加大地质灾害动态排查巡查力度。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组织开展对本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经常性巡回检查;对重点防治区域,每年要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处置并向上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报告;要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或防灾责任人向社会公布。省、市两级政府和国土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县级政府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部门进行现场核查确认。

(五)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省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要加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施工现场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选择典型区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及致灾机理研究,建立降雨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模型,完善突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我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息发布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山区、交通干线、厂矿企业、施工现场等区域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省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路、广电、通信、水利、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按职责分别负责相关预警信息的发布。

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区)、乡镇政府要重视并加强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健全以村干部、骨干群众、企业职工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社区、村民组、厂矿企业、施工单位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员、受威胁群众等的防灾知识及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省、市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教育、民政、工业和信息化、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负责指导县、乡级政府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组织开展群测群防员防灾技能培训。

三、严格城镇规划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

(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时,要加强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和布局,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省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铁路、工业和信息化、林业、国资、旅游、能源等部门按职责分别负责组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工程建设项目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各级环保、林业、水利、农业、气象等相关部门要强化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七)快速有序组织地质灾害临灾避险。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市、区)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紧急情况下,县(市、区)、乡镇政府和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原址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避免人员进入造成伤亡。在安排临时转移群众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安全评估,落实监测预警等防范措施。各级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

(八)加快开展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校舍建设、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工作,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受威胁的群众。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为搬迁群众提供长远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支持和指导。

四、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九)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对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按照大、中、小型分级结果,分别由省、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治理。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积极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加快开展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要充分发挥专家和地质勘查队伍的技术优势,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治理项目的支持和指导监督。

(十)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及工矿企业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对交通干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气)设施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当地政府和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等相关部门以及部队、企业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

经评估论证需要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新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建设主体工程的同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各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工地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制定防灾预案,切实保证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

(十一)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环保、水利、农业、安全监管、林业、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编制实施相关规划,统筹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

(十二)开展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防控。要建立健全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洛阳、焦作、新乡等城市及豫北平原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行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联防联控,重点加强主要城市超采区和豫北平原地下水开采管理,建设郑州、开封等城市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示范区,合理采取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实施人工回灌等工程,避免因地面沉降造成危害。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防止因矿产开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空间使用不当等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省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完善相关审批程序,制定或完善有关规范标准和技术规程;省住房城乡建设、人防等部门要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

五、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水平

(十三)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结合本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省财政、国土资源、民政、工业和信息化、水利等部门要加强支持和指导。

(十四)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乡镇、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政府、基层群测群防队伍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厂矿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大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每年汛期前要组织应急避险演练。

(十五)做好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当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要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切实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加强综合协调,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驻豫部队、武警部队负责组织军队参与抢险救援;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堰塞湖溃坝等次生灾害防范工作;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气象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应急气象预报工作;通信管理部门负责做好通信保障工作。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十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体系。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章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立法进程,形成比较完善和配套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体系。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十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成立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加强对全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健全与本地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的要求,设立市、县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地质环境监测站),建立应急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在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巡查调查、监测预警等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稳定基层地质灾害防治队伍。

(十八)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与管理。省级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保障范围,并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开展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勘查、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支持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断增加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十九)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省相关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加强对复杂山体成灾机理、地质灾害风险分析、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设计、监测预警水平。科技、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负责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和新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二十)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防灾避险技能演练。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教育部门负责将地质灾害防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组织中小学学生开展防灾演练。

(二十一)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要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各级政府分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负责人任职等谈话的重要内容,督促检查防灾责任落实情况。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与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的沟通联络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发展改革、教育、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卫生、水利、安全监管、广电、国资、工业和信息化、气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十二)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紧依靠驻豫部队、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公安消防队伍等抢险救援骨干力量,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公民、企事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给予表扬奖励。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第18篇:地质灾害

XX县人民医院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方案

为了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干部群众防灾、避险自救意识,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应对能力,市应急办、市国土资源局计划于2018年6月21日,在我县丁家镇柳家河村举办2018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为了确保本次演练圆满成功,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方案:

一、目的

通过演练,进一步规范我院应对突发行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模拟情景

受连续降雨和强降雨的诱发,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后面的山体,出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的多条纵向裂缝,向两侧延伸,随时有滑坡趋势,危及43户196名群众生命安全。我院接到当地群众紧急求救电话,立即启动《长武县人民医院院前医疗救护预案》,实施救援。

三、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 总指挥:XXX

1 副总指挥:XXX

XXX

成员:XXX(救援队队长)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伤员三名:XXX XXX XXX 联络员:XXX XXX

组长职责:全面负责本次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的领导工作。

副组长、救援队队长职责:审定演练方案、内容设置、力量调集;决定演练统筹、训练中的重大事项;传达和贯彻落实县卫生局的指示、指令。

四、演练时间、地点、科目及参演人员

(一)演练时间:2018年6月20日前完成演练各项准备工作。具体演练时间拟定在6月21日上午10时。

(二)演练地点:长武县丁家镇柳家河。

(三)演练科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

(四)演练方式以模拟操作的方法进行。

(五)参演人员共20人。

相关职能科室5人、急诊科12人(科主任1人、医生3人、护士6人、司机2人)

伤员3人

五、演练内容情况设想:

2018年6月20日9时30分,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

2 后面的山体出现滑坡趋势三名人员受伤。主要演示滑坡发生后,120急救中心立即调动相关人员协同配合,快速、有效的进行现场处置的过程。

六、演练流程

1.总指挥XXX:2018年6月20日9时30分,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后面的山体出现滑坡趋势三名人员受伤,卫计局命令我们迅速出车,进行救援。全体人员集合,立即出发。

2、9时50分,陕D-CD120及陕D-CE120两辆救护车及12名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3、XXX:报告总指挥:120急救人全部到位,请指示!

4、总指挥:现在因山体滑坡,有三名伤员需紧急抢救,请立即救护。

3、XXX:是。各急救小组听令,请立即对三名伤员分组实施抢救。

4、现场施救:

①第一急救小组立即对一名高血压患者进行施救;医生简单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一名护士测量血压、一名护士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患者血压190/110mmhg。立即扶入陕D-CD120救护车。

②第二急救小组对另一名高血压伴胸闷、气促患者进行救治(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抬上陕D-CE120救护车。

3 ③第三急救小组对一名孕妇实施急救(询问产妇情况:是否流血、是否破水、既往血压、血糖、是否正常,检查下肢是否浮肿等),听胎心、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测血压、体位摆放等。要求分工协作,抢救有序。救治结束抬上陕D-CD120救护车。

5、返回途中的报告

按照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急救人员及时向总指挥报告急救现场的具体情况、返回的时间,调度中心根据情况逐级进行现场信息统计,及时请示汇报。

6、途中监护

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应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同时注意个人的防护安全。

7、抵达医院

抵达医院后将病人送入急诊科,与接诊人员就病情与处置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接。伤员安置后,出诊人员整理病历、进行登记、检查器材、补充药品,做好再次出诊准备。

XXX:指挥长同志,医疗救护科目演练完毕,请指示。 现场指挥长:请退场就近待命。 XXX:是。

七、要

1、要求调度人员接到呼叫后,立即按调度流程指派急救车辆,作好记录和上报工作。

2、要求各项操作要到位(包括静脉穿刺、心电监护、吸氧)。

3、救护车2辆,每辆救护车配有急救人员(急救医生、

4 急救护士、急救司机)。

4、高血压患者抢救室体位的摆放要合理。

5、对产妇的救治要合理。

6、抢救过程要求分工协作,紧张有序,条理清楚。

第19篇:地质灾害

提前计划早安排

确保汛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屏边县国土资源局自2002年4月实行机改以来,随着职能的划转,该局对这项新业务的开展较为陌生,为保证地质环境工作的衔接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不折不扣,大胆探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尚未出现过重大的地质灾害事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遏制因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屏边县国土资源局针对历年来降雨量多的贯例,结合屏边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沟壑纵横,立体气候,加之人为工程开挖,植被破坏严重,雨水较集中,分布不均,易发生地质灾害等特点。切实加强纵横向联系,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屏边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突发性应急预案及重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入春以来,为尽早做好各项渡汛防范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该局在原掌握建档管理的基础上,主动与当地气象、水利、城建、地震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对辖区内可能预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了一次彻底、全面的调查排查,力争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侯保贵

第20篇:进结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进结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进结镇2011年地质灾害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国土资源局的大力指导下,得到了认真、全面的贯彻落实,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加大地质灾害隐患巡查

在全镇召开的各种的会议上,指导群众建立、健全隐患点防灾责任制和群测群防体系;协调各部门按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认真落实本部门的防灾责任,对所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定期、不定期进行了多次巡查。

二、宣传教育到位

一是早启动。4月初,镇防汛指挥部就启动了防汛工作。镇防汛抢险指挥部下发专门通知,对汛前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各村在抓好去年水利修复工程扫尾的同时,全面做好防汛前准备工作。二是重宣传。对山洪易发区的茴利村六0屯、天南村天南屯、品力村龙茶屯的每户村民发放了一份“躲灾避灾明白卡”和避灾防灾手册等资料,三是强培训。通过以会代训和预防地质灾害演练。对镇村两级的干部,特别是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两个村组干部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镇、村干部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以及防汛抗灾自我保护意识。

三、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健全完善了汛期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险情巡查检查制度和通讯保障体系建设,在我镇的10个灾情点设了10个监测人员,监测人员及值班人员都必须24小时开机,以保障信息的畅通。镇党委、镇政府针对镇人员变动等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了镇防汛抢险指挥部领导成员,使防汛领导力

量尽早明确、提前介入,力求防汛工作主动。一是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确定镇长为本辖区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分片包干,各负其责;确定全镇7座水库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水库管理责任人,并以文件下发到村;二是建立防汛责任追究制。为认真做好今年防汛准备工作,5月上旬,镇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全镇各重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库、涵闸实地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四、充分做好防汛救灾的准备工作

落实好专业抢险队伍和民防队伍,确保危急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抢得住,切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物资、装备以及运输工具等的储备工作。为把防汛工作做实做细,我们制订了2011年防汛预案,突出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落实,详细制定完善了六个水库的大坝防守、洪水控蓄和下游人员转移等预案。各村也根据自身的防汛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同时,镇、村两级严格对照预案狠抓防汛物资和防汛队伍的落实,随时做好抗大灾救大险的准备。

由于全镇防汛工作部署及时,要求严格,目前汛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即使遇到灾害的考验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安全的度过汛险期。

进结镇政府

2011年5月18日

地质灾害工作汇报
《地质灾害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