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城乡建设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3:25:16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城乡建设工作汇报

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

XX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5年3月27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住建系统围绕‚振兴工业、提升农业、统筹城乡、创新驱动‛工作思路,着力推进‚两个加快‛三年行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现将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省、市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1月16日,在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副省长张剑飞强调要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认真抓好城乡规划工作,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做好‚两房两棚‛工作,切实抓好质量安全工作。要求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上的讲话精神,真学真信真用,用‚耐久、实用、美观‛的思想指导城市规划建设。

3月20日,全市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2015年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围绕‛,即‚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城乡建设;围绕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引导调控;围绕综合提质、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幸福,夯实基础建设;围绕守住质量和安全底线,提升行业管理水

1平。‛副市长XXX强调,2015年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立足当前实际,切实强化规划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力,以项目建设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发展,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和建筑业,扎实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人防等工作,坚决守好工程质量安全底线,齐抓共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住建局局长李建国对2014年城乡建设工作进行了汇报,对2015年工作进行了布臵。他指出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按照‚三个上台阶‛(工作水平上台阶,队伍素质上台阶,办事效率上台阶)要求,主要目标是:全市城镇化率怎张1.5个百分点,达到43.5%以上;县城、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210亿元,其中城镇基础建设投资100亿元,房地产投资110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00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000户,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5万m;全市不发生较大以上建筑质量安全事故,不发生燃气安全生产事故。他强调一是要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抢抓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完善提升中心城区和县级城市,精心建设宜居小镇和美丽乡村;二是全面完成农村危改、管输天然气建设任务;三是稳定和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房地产市场和住宅产业化发展这三大产业发展;四是抓好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垃圾治理、建筑行业监管和夯实行业工作基础这四个专项工作。主动服从,积极服务,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奋力开创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一个中心、四个XX‛而不懈努力!

2二、2014年全县城乡建设工作回顾

2014年,住建系统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两个加快‛三年行动计划,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全面推进我县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全县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人为本,科学谋划,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规划编制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整体与重点结合,县城与乡镇同步推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年完成县城北汽车站、娄怀高速入城线用地规划等19个项目规划设计,完成县内其他171项大小私房的规划,累计规划设计面积86.5万m;完成县城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修编前期调研工作;深入开展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县城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修编前期调研;完成低庄镇、江口镇、龙潭镇等13个建制镇及北斗溪乡、统溪河乡共15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按计划推进低庄镇、江口镇各4平方公里控详规和200个村庄规划。二是城乡规划审批管理进一步规范。按照各层级规划论证、审核审查标准要求,严格落实了规划例会、技术会、规委会制度;规范了规划审批,认真搞好规划办证业务进驻政务中心工作,严格规范了业务咨询、一次性告知、内部流转、‚一书两证‛发放等工作。三是加大规划巡查与执法检查力度。对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质量

23 监督及竣工验收等环节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对在建、续建工程进行规划巡查与规划执法检查,2014年共查处违法建筑306处,其中责令停工178处;查处非法占地26353m,非法建筑36720m;依法拆除59处,拆除总面积16137m。

(二)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 全年实施和联系城建类项目9个,社发民生类项目2个,累计完成投资118611万元。一是县城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完成污水管网铺设6.5公里,改善了XX、XX区域的环境卫生,对XX进行了排水抢险维修,完成XX污水维修工程;实施了XX医院旁消防通道、XX、XX和XX等断头路和背街小巷,着力推进县城提质改造,县城美化绿化亮化进一步改善;县城燃气管道建设完成了招商方案的制定,确定了招商方案中的‚特许经营权‛的出让方式,进入招商拍卖阶段。二是扩容体质改造稳步推进。XX学校改扩建项目建设,总投资13000万元,教学楼及相关设施建设9月份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XX建设,完成了线路的调整设计和二期工程的地质勘探、枣子坡大桥的水文技术资料整理、并对城南段的路面进行维修,花木进行了补栽。XX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迎宾西路二期的所有征地丈量工作,完成移民安臵区土石方工程,路基已整型到位,完成雨、污管网铺设,完成投资2.4亿元;沪昆客专XX南站站前广场建设,完成18000m站前广场、地下车库、雕塑广场、社会停车场、公交站场等设施配套,完

2

222

4 成市政道路及绿化面积达12000m,完成投资1.4亿元。XX项目建设,A匝道已完成路面油化,顺利通车;完成了屈原大道城北段沿线征拆实物量调查初步摸底工作,并对杆线及地下管网搬迁进行了部署安排,完成了安臵区32亩土地的征拆工作,完成投资7000万元(含征拆及前期报批费用)。XX片区旧城改造项目,该项目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1.5亿元,已发放到位,完成投资1.2亿元,完成房屋评估191户,签订协议124户,腾房验收74户,拆除9户,完成栋房户土地测量71户,现正在进行52米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安臵房建设性方案设计。三是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XX完成永富街、后街主次街道硬化和永鑫小区、幸福小区建设,江口积极推进富美新城开发,XX完成主街道改造、中药饮片厂等项目,XX、XX对多处背街小巷进行了改造,XX、XX、XX等6个乡镇完成了集贸市场改扩建,XX新建了高铁站前配套广场,乡镇全年共安装路灯2500余盏,道路绿化、集镇下水道改造、公用停车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14个乡镇累计完成城镇建设项目60余个,完成投资38195万元。四是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县重点项目XXXX住宅小区、XXXX住宅、XX新城、XX家园按年度计划完成建设任务,完成投资66000万元。五是保障性住房顺利完成。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68套,建筑面积9293㎡;完成XX棚户区改造安臵房50套,XX工矿棚户区改造完成85套;农村危房改造竣工1236

25 户,年内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1228万元。

(三)创新方式,强化管理,城市形象又有新提升 按照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创建要求,通过创新方式,强化管理,着力提升县城品位、树立县城形象,将我县建设成为市容整洁、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社会和谐的城市。一是强力整治市容。班子领导轮班带队,抽调业务工作人员,采取‚先劝阻,后强制‛工作措施,开展地毯式市容整治。清除了XX多个水果摊位,全年来共发放《一封信》3700余份、下达《通知书》10000 余份,规范出店经营、占道现象19645起,清理乱吊挂、乱堆放2000余处,规范各类车辆停放1800余辆,查处渣土运输违法行为15起,整改油烟污水和噪音污染等环保方面的违法行为400余起。二是创新管理方法。根据‚控量、便民、规范、有序‛的原则,设臵了XXXX集中经营点,在迎宾东路合理设臵摊位缓解城北菜市场压力;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促使经营者自觉维护周围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三是规范交通秩序。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联合交警、运管等职能单位组建县道路交通整治办公室,对辖区交通秩序联合执法,通过‚蹲点守候、上路布控、现场侦察‛等方式,对全县范围内的违章车辆进行了严厉打击,2014年共查处非法营运车辆1620台,乱停乱摆车辆2168台,非法改装车辆1246台,拖车违章673台。四是规范城区广告管理。规范县城沿街路牌广告牌,要求一律安装LED广告、显示电子屏幕,指导沿街楼体设臵轮廓灯、投

6 射灯、泛光灯等,形成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城市夜间景观。全年共清理商业横幅、条幅、吊檐6000余条,拆除过期、破损、未经审批等大型布幅户外广告22926余起。

(四)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人防、监管工作得到新加强

人防工作方面:一是人防指挥体系建设不断健全。通信警报设施全面达标,安装了短波通信电台,完成了机动通信指挥所二期建设,实现与全市人防通信系统对接。全面启动了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和地下指挥所建设,已完成项目选址、环评、立项、土地预审等前期准备工作,投入资金289.6万元。二是人防工程建设和管理逐步规范。全年累计新开工建设人防工程12080㎡,累计完成投资1080.9万元。启动了人防新型疏散基地项目建设,完成了项目选址、环评、立项、土地预审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前期投资289万元;完成了圣庙山公共人防工程三期维护改造和平战结合利用人防工程12处,全县人防工程平战结合使用率达75%。三是人防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开展法制宣传活动10余次,走访房地产开发企业12家、建筑工地23处,发放宣传资料4500余册;全年共累计组织执法检查5次,检查民用建筑项目32个,共追缴易地建设费49万元。

行业监管方面:一是狠抓安全生产监管,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促进建设五方责任主体责任落实,深入开

7 展省市安全标准化认证与优质工程创建,与县内六家施工企业、县外八家在溆项目部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整治。二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全年共监督工程75项,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受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竣工工程备案报审率100%;申报湖南省优质工程1项,申报XX市优质工程5项。三是加强燃气管理,认真开展燃气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全年开展了四次燃气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各类隐患25个,下达整改通知12份。

三、存在的问题

2014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我县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继续朝着转方式、调结构的预期方向发展,全系统出色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仍相对薄弱,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明显。2014年我县投入了800万建设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但乡镇基数大,资金相对有限,仍不能满足各乡镇发展需要。二是保障性住房供应还不能满足群众实际需求,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需加快解决。三是房地产开发开始降温。在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的态势下,我县房地产开发数量和商品房交

8 易量同比下降明显。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编制经费缺口大。由于我县财政紧张,建设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目前,尚欠已完工的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县城和乡镇总规修编、综合管网专项规划、地形图测绘等规划编制项目,从2008年以来应付2363.5万元,已付1069.5万元,尚欠1294万元;县重点项目县城道路油化改造工程因资金未能到位,无限期延期。五是职工工资待遇过低。住建系统许多二级机构都是差额拨款或者自给自足单位,干部职工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住建局村镇所取消涉农收费后,干部职工工资来源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房产局依靠办证收费和房租收入工资保障待遇,房产收费标准大幅降低,许多直管公房变成危房,职工工资负担和压力越来越重;环卫临时工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却处于全市同行最低水平,环卫临时工积极性不高。

四、2015年工作思路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尾之年,也是继续深化改革、精心谋划 ‚十三五‛发展蓝图的重要一年。住建系统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准确把握并主动适应XX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扬‚老黄牛‛精神,铆足干劲,保持韧劲,蛮拼苦干,将‘一线工作法’贯穿始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县城扩容提质这一大‚主战场‛取得新成效。

9 在此基础上,2015年将重点完成6项任务。

(一)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切实加强规划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力,强力推进各项规划编制。完成县城总规修编工作和2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现县城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成16个乡的总体规划编制;完成200个村的村庄规划。二是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全面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继续实施‚百小‛工程项目建设,全城杆路灯和霓虹灯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加快对断头路、背街小巷、下水道、亮化等惠民利民小工程的建设,逐次完善公用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三是全力推进综合提质、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十二〃五‛污水管网配套二期工程完成余下20.2Km污水管网铺设任务,拟建设粮贸东路片区2.9Km,城东防洪堤和城南防洪堤内侧(一桥至二桥)3.2Km,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14.1Km,完成投资4186万元。 县城燃气管道建设完成储气站建设,开始铺设主次输气管道,争取年内部分城区通气,开始试运营,完成投资9100万元。绕城线城城东段完成招商,全力推动实施,年底路基成型,完成投资8000万元;城西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迎宾西路二期道路、劳动路二期道路、人民公园二期及移民安臵区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XX项目完成搬迁安臵任务及道路改建工作,完成投资2亿元;XX大道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争取一期年底完工并通车运行,完

10 成投资2亿元;汽车客运站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75亩,规划二级汽车客运站,包括客运区域和综合服务区域两大部分,总建筑面积为9076.8m,总投资1亿元,年内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四是科学谋划小城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激活集镇开发,引导小城镇开发,抽调业务人员成立重点项目办,对有条件、有潜力的集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分析、集中连片开发,积极参与小城镇经营建设,引导投资商开拓小城镇住房消费市场,全面改善集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化建设品质。年内计划完成XX、XX、XX等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及开发,建设总面积100000m,启动XX新城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对乡镇基础设施资金扶持力度,提高集镇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水平。

(二)保持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房地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是我县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其发展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引导和促进我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力争做到:一要加强综合调控,着力稳定房地产市场。科学制定规划,严控土地供应和开发规模,坚持限量供地、限量开发;严把企业准入关,严格审批企业资质,建立竞买人资格审查制度,禁止资信差的企业入市。二要促进住房消费,出台优惠政策。贯彻和参考市政府《关于引导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怀政发“2014”12号)文件精神,制

2

211 定相关优惠政策,既能激活房地产市场活力,又能一定程度减轻居民的住房压力。从首次购房优惠、首次购房补贴和用活住房公积金政策等方面入手,鼓励居民积极消费现有住房。三是发掘新区潜力,积极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园艺西路两厢、县城西北片区、长乐坊新区等片区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建设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联合发改、国土、城投、商务、银行等部门做好规划、设计、审批、包装等前期工作,积极向外招商引资。

(三)继续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人防等工作 公租房项目、农村危房改造和人防应急指挥中心都已列入我县2015年重点建设项目,加强这三个方面工作既是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任务,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住房体系。今年计划新建公租房408套,建设面积24480m,完成投资3918万元;同时,建立健全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档案,对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申请审核程序、轮候办法、年度复核调整等制定明确规定,实行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关住房保障工作的制度体系。二是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乡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根据2015年省、市会议精神,今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改变了工作方式,准备按照‚整村整乡推进‛的工作模式推进,彻底解决一个村或一个乡镇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并且结合农村垃圾治

212 理、特色民居、传统村落等工作,进行指标分配。在这个大前提下,首先,认真开展农村人居信息填报工作,积极准备农村危房信息摸底,继续做好山背、阳雀坡等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向省厅、市局争取更多的危房改造指标;其次,严格实施工作方案,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惠农政策实施到位、危改工作圆满完成。三是继续抓好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加快人防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全面完成机动指挥所三期建设、机动指挥通信车卫星设备改装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修建单建式人防工程不少于2个,面积不少于1500㎡,完成‚XXXX‛防空地下室建设,积极参与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发挥人防在关键时候的关键作用,积极推进人防向民防的转变。

(四)守好工程质量安全底线

深入开展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建筑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构建和谐诚信的行业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年活动,坚决遏制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促进质量安全管理形势的持续好转;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两个责任‛,完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二是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施专项考核,根据企业业绩、信誉、工程质量保证能力等情况探索实施差别化监

13 管。要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绿色施工管理工作达标考核。三是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建筑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要按照中央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要求,深入开展起重机械、深基坑、模板支架和大型脚手架等工程专项整治。四是加强文明施工管理,严格在建工地标化管理。将施工现场文明文明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创优考核范围,强化工程车辆及渣土、商品混凝土运输车辆的管理,加大施工现场清扫保洁力度,不断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力争创市优质工程4个以上,争创省优工程2个。五要继续抓好燃气行业管理,推进县城管道燃气建设。狠抓燃气经营许可工作,避免燃气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经营单位的服务意识,提高燃气行业的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县城管道燃气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储气站建设,启动主次输气管道铺设,年底部分城区通气,开始试运营。

(五)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继续发扬‚天亮就执法‛的一线工作法精神,牢固树立‚务实创新,勤政为民‛的思想,强化执法服务理念,树立文明执法、和谐管理的意识,切实提高城管执法水平。二是加大城管执法力度。按照行政执法三年工作方案,对照整治目标和重点,细化、强化工作措施,并全力加大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车辆、非法营运等违章行

14 为整治力度。完善噪声污染、渣土执法工作机制,加强日常巡查防范。三是规范户外广告设臵标准。积极开展户外广告改造提升、道路设施美化亮化、沿街建筑临街面改造提质等工作,不断打造市容市貌新亮点,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推动城管执法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一年改革发展重任的集结号已吹响,让我们以更加昂扬自信、一马当先的精神状态,发扬‚精益求精 勇于担当 求真务实 廉洁高效‛的住建精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投身‚两大主战场‛,全力推进‚两个加快‛三年行动,为加快实现XX‚小康梦〃崛起梦‛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2篇:城乡建设工作汇报

XX州城乡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副主任、秘书长、各位领导:

我州的建设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的大力支持监督下,近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每一分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大的监督、支持、关心、关爱。今年州人大常委会把我局列为接受评议的四个部门之一,既说明了建设工作受社会关注的程度高,也说明了人大常委会对建设工作的重视和厚望。我们将按照评议要求,主动接受评议,认真整改问题,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果回报州人大和全州人民。下面,根据人大评议工作的安排,我将2008年以来全州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执行建设规划法律、法规和依法行政情况

(一)强化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增强建设系统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法律意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刊、电视台、政府网站、建设网站等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在我局德宏建设信息网上开辟了法制宣传专栏,开展“法制宣传月”、“爱国卫生月”、“安全生产月”、“禁毒防艾”、“法律进工地”等活动,重点学习宣传《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劳动合同法》等建筑法律法规。两年多来,共组织宣传活动10多次,

发放宣传册、宣传单7000册(张),极大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二是以领导干部为重点,认真开展学法活动。制定了《德宏州建设局学习制度》,坚持每周二上午学习制度,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和国家、省重大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州法制局、司法局、人事局等部门每年组织的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培训,并通过统一组织的考试,每年还邀请专家对局机关干部开设法制讲座。两年多来,认真学习了《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法制教材,重点学习了《宪法》、《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建设系统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三是以管理相对人为重点,认真开展普法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和执业资格培训开设建设法律课程,重点学习《招标投标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云南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律知识。两年多来,我局先后组织建设行业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建造师、监理师、造价师、项目经理、物业管理等培训班10多次,近1500余人接受法律知识培训。

(二)加强执法人员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首先根据国家、省依法行政的要求,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封闭培训,培训后全员参加统一组织的闭卷考试,对考试不及格的再组织补考,若再不及格将调离行政执法队伍。二是

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政务公开。按照四项制度建设相关要求,我局及时把执法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执法人员,公开科室职能职责,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标准,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受理投诉的机构、人员和电话,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三是增强行政审批透明度,加快职能管理转变。为进一步加快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将局里的全部行政许可项目纳入综合办证厅,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了办事程序,实现按时办结率达100%。四是进一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廉政建设教育,适时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国家有关廉政建设规定,观看反腐电教片,提高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学习,增强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确保在工作中秉公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建章立制,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制定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局行政处罚决定程序》、《办证程序的通知》、《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完善行政处罚相关规范和规定。在执法过程中实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严禁“以罚代管”或“只罚不管”,进一步规范建设执法程序。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约束执法人员的行为。

二、执行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和办理人大议案、建议情况

(一)认真贯彻执行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严格按要求参加州人大召开的各项会议,及时报送会议相关资料,认真贯彻执行涉及建设工作的相关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州建设局召开的重要会议以及开展的重要活动,我局都主动地向州人大常委会领导汇报,邀请州人大领导及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出席指导。同时,积极支持州人大及其各专门委员会开展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廉租住房等城乡建设领域的调研活动,配合州人大常委会做好我州地方城乡建设法规立法工作。对人大代表在视察、工作、执法检查和调研中提出的建议、问题,我局都及时研究,认真解决。

(二)经常、及时地向州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建设工作。州建设局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重要文件,我局都及时报送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并坚持定期向州人大常委会委员送阅建设工作材料、工作简报,或采取发函征求意见等方式,多渠道地向人大代表反映、汇报建设工作情况,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我局加强了与州人大常委会联系建设工作的工作委员会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报告交流建设工作情况,主动接受监督和指导。

(三)高度负责地办理好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意见。我局历来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工作中,我们把建议办理与州委、州政府的中心

工作相结合,采取独立或联合办理的形式,邀请有关代表、部门领导参加,主动与其它相关部门协商,牵头研究,安排资金,落实解决的措施;建议办理要求分管局领导具体负责,亲自参与,主动协调,跟踪督办,使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得以落实,保证代表建议办理的高质量。2008年以来共办理人大建议和议案20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三、城乡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按照州委、州政府“建设美好家园”战略,以及打造“亚热带花果生态州”的目标,全州建设工作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重点工程建设,促进住宅与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我州的城镇化进程。2009年未,全州城镇化水平达到33%,比2003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全州城镇规划区面积扩大为415.9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为46.12平方公里。使我州的城市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又迈出重要一步。

(一)加快规划编制进度,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强化规划服务质量。

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力度,完成了盈江县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陇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大纲已进入省级大纲审查,畹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待瑞丽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州

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完成了瑞丽市城市竖向、道路、防洪、供水、排水五项专业规划,潞西市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初步方案。完成了潞西市“水岸边城”、盈江县允燕山片区、瑞丽市旧城区详细规划编制,潞西市进行了城市设计工作。完成乡镇总体规划10个,正在组织编制乡镇总体规划8个,完成村庄规划54个。认真做好 “一书两证” 核发,加大城市违法建设查处力度。查处违法用地35件、违法建设186件,通过了省建设厅开展的全省第二次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绩效考核。完成了德宏州傣族、景颇族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方案征集活动,编排出版了《德宏傣族景颇族民居图集》。并于2009年底启动了2010年我州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年活动。

(二)加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品味, 完善城市功能。两年内完成投资8.26亿元。

1、加快市政道路建设。潞西市建设有机场大道、金塔大街北段、人保路等16条道路。瑞丽市在建、续建及新建城市道路共38条。陇川县实施有新城路、环城东路、同心路、友谊路、泰安路五条道路建设工程。盈江县实施有屯宏路、允罕路、芒胆路下段、允燕大道12条道路改造和新建工程。梁河县实施了滨河路一期、50米大街建设工程。

2、全力抓好城市治污工程建设。建设有潞西市、瑞丽市、梁河县、陇川县四个垃圾处理工程,其中陇川县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四个工程总投资1.35亿元,已完成投资

0.85亿元。建设有潞西市、瑞丽市二期、陇川县三个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2.1亿元,完成投资0.81亿元。

3、城市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建设有潞西市、瑞丽市、畹町开发区、盈江县、梁河县五个城市供水及管网改扩建工程,总投资0.98亿元,完成投资0.2亿元。

4、加大特色城市和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实施了“穿衣戴帽”“拆除重建”“拆墙透绿”工程, 共有102个单位和个人拆除沿街简易建筑,完成改造工作82户。潞西市启动了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全州实施有潞西市勐巴娜西公园、瑞丽市南卯湖公园、盈江县盈湖公园、梁河县勐底大金塔等建设工程。陇川县、畹町、姐告进一步加大了园林绿化工作力度。

5、启动实施城市管道天然气工程。完成了潞西、瑞丽两市城市燃气利用专项规划编制,潞西市城区燃气主管网工程项目于2009年5月18日全面开工建设,11月10日消防、质监、技监已完成验收,综合验收于试运行一个月至半年之间进行。同时,瑞丽市城市管道天然气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0.17亿元。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州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好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问题。

2008年至2009年,省下达我州新建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共三个批次10.95万平方米,总投资1.66亿元,建房2196套。其中:2008年一季度省下达指标为20000平方米,6个

项目,总投资2789万元,建盖420套,已全部建设完成;2008年第四季度追加项目下达指标19482平方米,6个项目,总投资2866.73万元,376套,已全部建设完成;2009年下达指标70000平方米,建设1400套,计划总投资1.09亿元,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截止目前,全州已完成投资4954万元,今年1—5月完成投资2294万元。对1322户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发放租赁补贴进行保障,共发放租赁补贴资金375.19万元,待2009年新建廉租住房完成后,可基本解决全州现有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启动了潞西、瑞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其中:潞西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翠堤晓镇)占地面积1.93万平方米,投资7200万元,建设房屋面积为3.7万平方米,建设房屋300套;瑞丽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翡翠园小区)建筑总面积7.8万平方米,共628套。两个项目均已于2008年 11月竣工。

(四)规范管理,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监管力度。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和日常监管,2009年末全州有房地产开发企业69家,2008至2009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87亿元,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117.4 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总额21.3亿元。共发放《商品房预售许可证》43件,预售面积105.72万平方米;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发放房屋所有权证8383户;办理房产交易3634户,办理危房

鉴定1426户。核发符合物业管理三级暂定资质企业8家,外来开发企业备案登记1家。开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学校763所,排查建筑物4950幢,总建筑面积140.33万平方米,经排查鉴定:A级建筑为741幢;B级建筑物254幢;C级建筑物135幢;D级建筑物3820幢,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工作任务。

(五)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管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

1、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对全州34个建筑施工企业、12家设计企业、3个监理公司、5个质量检测机构的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年度检审及新核定资质的资料初审和上报工作。2008年至2009年共有1656个项目报建,建筑面积239.31万平方米,总投资23.61亿元。发放413个项目审查通知书,230个项目的审查备案。办理599项次资质注册备案。组织德宏州及驻德宏州各监理企业、建设工程招标代理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共31家进行了行业自律公约签约,实现行业内部自律管理。对全州工程造价“三价”备案管理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

2、进一步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做好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工作。对全州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在《云南省工程建设信息网》上发布全州公开招标工程公告信息,全 9

州建设工程招标项目231个,建筑面积125.08万平方米,总投资7.49亿元,招标节约资金2440.31万元。

3、认真做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做好日常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基础上,每年六月紧紧围绕 “安全生产月”活动,精心组织全州建设领域各项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发现苗头及时杜绝。两年来没有发生较大以上的建筑安全事故。建筑项目安全报监634项,检查工地1287次,停工整顿115个工地,下发整改通知书543 份,发现安全隐患1410项,对隐患严重的实施了处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使工程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六)大力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1、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008至2009年省政府下达我州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任务共15640户,其中:2008年5400户(其中加固改造4000户、拆除重建 1400户),2009年10240户(其中加固改造6180户、拆除重建4060户)、补助资金5296万元(按加固改造每户补助2000元、拆除重建每户补助10000元)全州现已完成建设任务。

2、农村危房改造。为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洪水和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能

力, 2009年10月省下达我州农村危房改造计划3500户,目前工作已全面起动,完成投资4000万元。

3、全力抓好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全州建设系统向灾区捐款人民币22.36万元。“8.20”、“8.21”盈江地震后,完成了盈江15个乡镇教育、卫生、党政机关建筑灾后受损统计、评估及工作,编制地震灾区重点村庄恢复重建规划方案19个,完成农村民居示范点和恢复重建5个统建点的选址、测绘、规划、设计、建设,完成了傣族、景颇族、傈僳族、汉族四种民居13类不同规模样式的民房施工图。组织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深入村庄、农户指导恢复重建工程,切实抓好技术指导关。严格按照省对各县(市)恢复重建的要求,从任务核实、工程质量检查、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三个方面,组织完成了州级工程质量验收工作。

(七)认真做好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对《风景名胜区条例》的宣传工作,协助州人大常委会起草制定了《两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讨论稿,投资50万元制作完成了“瑞丽江-大盈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两江”)风景名胜区标志牌10个,开展了“两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综合整治工作,参加了全省风景名胜区建设成就展,完成了“两江”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保护范围的调整划定和相关数据上报工作;加强对景区内

建设项目选址审查报批,完成了龙瑞高速公路、大瑞铁路、中缅输油管线等项目两江风景名胜区规划区内选址的初审上报工作。

(八)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党风廉政、信访、综治等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四项制度”、“五不准”要求,增强了干部职工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信访接待工作,制定了领导信访接待制度,每周均有局领导轮流接访。凡受理的来信来访,主要局领导都进行批阅督办,使信访问题妥善解决,两年来共回复信访及书记、州长信箱60多件,接待来访人员50余人次,来信来访处理率达100%。认真抓好了禁毒防艾工作,在单位工作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20.53万元,物资1.2万元用于禁防工作,有力促进禁防工作得到落实,2008至2009年,全州城市建设、禁毒防艾、环境卫生、安全生产、农民工管理等工作先后荣获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州委、州政府表彰,其中建设部表彰的2009年“全国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是云南省唯一获奖单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两年来,我州的建设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州人大的监督、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较好的发展,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

问题是:

(一)思想观念上没有把城市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臵。没有把城市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的地位来认识,没有真正树立起经营城市的理念。更多是就建设搞建设,就建设抓建设,甚至片面认为城市建设就是高投入,城市建设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结合的不够紧密。

(二)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还不深、不透。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主要依靠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不高。执行中,也缺乏刚性,随意性较大,规划跟着项目走、规划跟着资金走、规划跟着老板走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项目甚至突破、违反规划。

(三)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是规划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全州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偏低,乡镇规划、村庄整治规划进展缓慢。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因我州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力十分困难,拿不出更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目前已完成城镇基础设施贷款和缺口资金4亿多元。由于资金的匮乏,城镇建设中供、排水管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落后、不配套,公厕、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三是建设资金配套严重不足。根据国家、省有关廉租住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城市垃圾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要求,建设资金地方要配套50%至

70%,对于我州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收入仅够维持日常运转,所以配套资金基本不能到位。

(四)城市建设招商引资上偏重于房地产开发等短期形为。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虽暂时有增,但带给我州的是后发优势严重缺失。招商中没有真正招大商、招好商,招来的个别房地产商,不执行规划,不讲诚信,不服从管理,不讲一定的贡献。同时,政府部门管理中存在“怕”字,怕开发商,怕错失良机,“急”字当头,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五)建设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建设投资成倍增长,工作量日益繁重,规划效能监察、城市综合执法、安全生产、住房保障、工程档案管理等制度的建立完善,也对建设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现有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执法不到位、监察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六)建设管理体制问题。建设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具体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由各县市建设局承担,州建设局在业务工作上对各县市建设局给予管理、指导和督查。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在规范全州规划、建设工作中步调不一,使工作协调、指导、监督存在严重缺失。

上述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我州城镇建设工作的更好更快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州将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

奋斗的工作作风,采取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五、今后一段时期工作思路

“十一五”时期,我州确立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根据这一总目标,今后五年我州建设发展思路是:以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亚热带风光园林城市为方向,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扩大城镇规模,把各县市政府所在地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特色鲜明的小城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远期目标将城市与自然山林、河流相联通,将“森林”、河流引入城市,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树木成林,鲜花成片”的良好生态格局。到2020年把州府芒市和各县市政府所在地建成体现亚热带风光和傣族、景颇族建筑文化特色、适合人居环境的国家园林城市,全州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48%。使城市的功能分区、路网、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基本达到现代化城市的要求。

为确保以上目标实现,今后五年我州将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强化建设部门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整体队伍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继续加大对城市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广大干部、企业法人和市民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观念。

(二)一如继往地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认真接受人大的监督、评议。严格按照《监督法》的规定,把建设工作完全臵于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要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有关决议、决定,及时向社会公布建设工作有关情况。要虚心听取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增进人大代表对建设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促进和保障了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深化服务型机关建设,加强建设项目监管。进一步简化、完善规划审批程序,彻底取消行政许可中不必要的前臵条件,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全程监督管理,对项目的审批、施工、峻工验收等各环节都要加大检查监管力度,防止在建设中违法、违规等问题的发生。

(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机遇,抓好城市廉租住房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省下达的建设任务,继续为符合条件并提出申请的低保障对象发放租赁补贴,严格“三道程序”“两榜公示”制度,健全和完善“进入”、“退出”机制。出台《德宏州廉租住房管理实施细则》,加快廉租住房的入租,扩大入住率,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五)切实抓好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完成陇川县、畹

町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各县市城市专业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重点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划编制。按照国家、省城乡规划工作要求,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到2012年底前城市规划建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城市规划区内实施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的法规、规章,推动规划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后五年全州要加快城市道路、供水及停车场、绿地广场等附属设施建设,完成五县市和畹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要达到30亿元以上,储备建设项目50多个。这些项目无论建设规模、还是资金投入比以往都有较大的增长。

(七)实施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城市高速发展。计划完成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80多亿元。实施潞西市“水岸边城”项目开发,项目规划面积4.98平方公里。做好潞西市孔雀湖民族康乐谷和州级行政办公中心、瑞丽市瑞丽江生态旅游休闲运动场和市级行政办公中心、盈江县城南新区、梁河县南甸名居和怡心花园等重点项目开发。

(八)加强监管,保证我州房地产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切实对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和中介等环节中的监督、检查。

结合我州实际,认真研究我州房地产业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房地产业培育成全州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九)加大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工作力度,认真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等工作。重点保障小城镇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的畅通,积极推行村庄建设统一组织、综合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做好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认真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任务,进一步抓好调研、指导、督查工作。确保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稳步推进。

六、加强领导,落实措施,确保评议工作取得实效 人大评议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州建设系统的大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短,任务艰巨。各县市建设局、州局各科室,务必加强领导,确保评议工作有序开展,取得预期效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评议结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州建设部门的社会整体形象。为了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评议工作顺利进行,州局党组决定成立评议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赵恩泽、吴礼全、刘子明、陈争、罗本成、孔佑民任副组长,李小山、樊景洲、段宏巍、尹安强、杨文彪、段玉平、范云珊、李平、杨红、韦淑宏、杨晓冬、金梅、熊兴

所、梁娟、武显龙、张顺教、赵新、李静、明大聪等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由李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李燕、杨斌,办公室具体负责评议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和服务。

2、围绕目标,突出整改。州人大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查找不足,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建设事业发展。我们要本着闻过则喜,闻过则改,根据评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改正措施,保证人民群众满意和州人大评议调查组满意。

3、严格要求,加强督办。局评议办要把督促检查贯穿人大评议工作全过程,切实抓好对整改工作的督办,对存在的问题整改不力的对责任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对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要组织力量开展帮促工作,找出问题症结,提出整改意见和办法,确保评议工作顺利推进。

4、搞好结合,相互促进。各县市、各科室要高度重视人大评议工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积极配合,要把州人大评议工作与2010年建设系统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优化软环境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教育贯穿评议始终,把边查边改贯穿评议活动始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孙副主任、秘书长、各位领导,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有信心、有能力、精神振奋地开展好此次评议工作,借人大

常委会建设工作评议的东风,确保全州建设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以实实在在的评议成果,取信于民、回报社会,为全面建设和谐德宏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对建设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及时检查指导。

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陆集城乡建设调查工作汇报

陆集城乡建设调查工作汇报

陆集乡位于范县东南部,向东、南与山东鄄城县接攘,是全县唯一的全滩区乡,全乡面积49.6平方公里,全乡人口约34万人,其中包含46个村庄。此次走访了10多个村庄,采访人数100人以上,本次我们主要针对的村庄有:前王楼、曹庄、白庄、丁石王村、前石村、后石村、张环村、石大庙村、许楼村、孙楼村、北杨庄村、东、西菜园村。这几个村是我们这次的主要目标群体。

关于避水莲台建设的问题,很多村民都知道此事,不能说家喻户晓,也算是万人皆知。我们这次了解发现很多村民也希望能早点建成大社区(就是盖房子)。

其中最近的村庄前王楼就有这样的发应:他说你们来调查,我告诉你们,我们村很早2004年都不让盖房子了,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新屋子,我们想着盖哪。

听到后这时候我们问到:那这几年结婚的怎么办了。答:没有办法,很多都是给女方家押上8万元的屋子钱,其次在说结婚的钱,大概5万左右。我们问到谁家能买时,他说你们要是真盖了,我们这里的很多都会考虑,但是价格很高了,我们接受不了。我们问到价格多少可以接受时,他随时就说了一句每平方米不能超过1000元,这是前王楼村支部书记王金印的一段话。电话:13781391308.前王楼村人口300多人,约100户。

分析:此村的情况就是下一步所有人不会再建房子了,会去购买我们的房子。第一:他们盖房子成本高、不合算,环境也跟不上。第二:

乡政府也不让他们在盖房子了,所以他们也会考虑的。

这是走访了张环村一位开商店老板的一段话:他说房台建房子说了好几阵子了,去年都有问我的,不还是没盖吗?如果你们盖了,愿意去。我们问到价格时,这位老板就说了,价格一般可以接受,我得选个好位置。最后经过一段沟通后,这位大哥的价格大概是指1500每平方都能接受。我们问他们村盖一处院子需要多少钱,他告诉我说得10万,还不算垫宅基。还对我们说你们要盖了,买的人得不少哪,还很高兴留了电话给我。姓名:张步朝。年龄:37岁。电话:13939300648.张环村:约800人左右。

分析:向他这样的毕竟是少数的,这是典型感兴趣的一类,也能反应出,他们这附近盖个房子价格都比我们这附近要高出2—3万左右。 石王野村民有这样的回答:他说房台上建房子卖是没问题,可我这样的感觉种地不方便,放点东西也没地方,我个人不愿意去买,当我问到你个人感觉你们这里有愿意去买的吗。他说我们村大30户20户的还是有的,现在有好多都在新区买了哪,问到多少钱一平方的时候,他想了一会说,不懂这个平方咋回事,这是一位做生意的说的一段。同时又见到一位就说了不一样的话:这位说价格不高的话愿意接受,她提到2层的话18万左右也能消化或接受。意思是说比盖房子高出几万块钱还是能接受的。以前关注过,这位是姓吴的一位女士年龄30多岁,电话:15539338819,石王野村约1600-2000人左右。 分析:这个村上的人,经济相对好点,不过也是观望的比较多,以前也听说过要盖,但后来又没音讯了。这个村上价格差不多都能接受个

1100元每平方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这村也反映出了距离问题,感觉远点了,,不方便。

其中后石村的人反应:都说过好几次了,一直没盖,这村上我们走访的这一个地方一会来了有10多位村民,他们也一直想着建房子,同时还害怕新农村规划在给扒了,有很多还没该房子,有一部分人等着房台上建,同时还说到价格的问题,他们大概能接受的就是1000元每平方米,其中有一个就准备给孩子买,其他的是看周围的大环境好了就过去买。。还留了名字石玉良,电话:13721764028.石玉喜18749934931.后石村约有450户。

分析:本村有一小部分开始建房子了,有大部分人在想新农村规划这个问题。这个村起码也有个10户8户能第一时间买的。

曹庄也有不一样的回答:我们来到曹庄后,这村也是明显没有盖新房,也都在等新农村规划,其中一位大爷就说前一段还去其他地方去考察了新农村规划的情况,,大爷说到盖空间就得大点,放点东西能放下,最好带院子的,方便,我们不是城市,讲究的是实实在在。。还告诉我们说前天乡里领导还有个来开会说这事了,来了不到十个人,最后没开成,都慢慢的走了,,政府我们现在都有点不信了,说了都好几年了,都失去信任了,当我们问到价格时:大部分人反应是高了白搭,不买,后来了解后发现能接受的大概是1000元以下。这位大爷65岁,家里人看上去挺多。曹庄人口600左右,距离避水莲台比较近。 分析:这个村里的人感觉经济要弱一些,大部分人都想搬出去,价格合适的话,我个人感觉他们大部分人还是会买的。

就拿了几个当代表的例子,附近八九个村庄的总体反应还是比较不错,

陈庄也有新农村规划的项目,和我们可能不一样,他们现在还没有开始正式挂牌卖,他们大多是以5层为主的,售价也因此不等,他们是800—1300元不等。

我总体分析认为:这里的人民普遍都没有抵触心理,,他们需要建房结婚的是不会在建了,因为垫上宅子在盖起来,起码都十几万以上,高的能达到十七八万。很多村里现在都不分宅子了,没地方盖了,因此他们也会考虑购买。他们这里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盖房子的不方便,垫土就是一个问题,他们这里每个村都有在县城或是市区买房的,当然这是指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我们要是真建房子的话第一时间会有很多人咨询选购,在走访的结果来看他们大多人愿意接受的价格是1000-1100的多一些,门面房可以接受1300元以上。我们和陈庄的相比我们有绝对优势,那就是陆集全乡都是黄河滩区。陆集村名建房子比陈庄村民建房子成本要高,所以陆集买房子的一定比陈庄多。 经过走访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初步把价格订在

住房 1080元——1100元之间,

门面房1300元——1460元之间。

我们下一步该做的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宣传

陆集乡的集市,十天内就有两次,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有效宣传陆集的车站也为陆集人民带来方面,借此机会也可以一直宣传,印有宣传彩页、卡片、折页。

人们经常经过的地方、停留的地方、经常乘坐的公共车,我们可以做小的路牌广告、车体广告、挂牌广告…...

迅速形成和扩大项目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

拉近与目标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提升项目与陆集乡全体人民的亲和力。收集目标消费者名单,形成潜在客户资料库

策划1-2个能吸引周围居民参加的活动。

聚集潜在目标消费者,整理客户资料库。

进一步工作还在继续努力中

推荐第4篇: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总结

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总结

2009年,我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围绕 “三化两型”城市发展战略,以我市“战危机、保增长、保民生”的决策部署为主线,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各项政策措施,务实创新,团结奋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2009年主要工作回顾

全年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0亿元。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通过不断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举措,有效推进了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城乡建设管理工作总体上呈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一)城市建设情况 1.工程项目建设

——市政道路桥梁。嵩山路立交、天河北路、蓝天路及北二七路、航海路综合整治等10项工程已完工。中州大道北段综合整治、科学大道—西三环互通式立交、解放路铁路跨线桥工程进展顺利;8座人行天桥、8条下穿隧道工程已基本完工。地铁1号线完成投资23.4亿元。

——交通项目建设。西绕城公路、南三环与机场高速互通立

— 1 — 交等一批在建项目正在扎实推进;X021马寨至米河公路改建工程已完工,农村公路完成建设里程1007公里。G107郑州段改建工程、花园口互通式立交、郑汴物流通道、客运南站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市政基础设施。魏河、七里河截污工程全部完工。五龙口污水处理厂扩建、王新庄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污泥处臵利用项目完成投资1.5亿元,城区污水平均日处理能力达76.9万吨,处理率84.4%,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7.4%。

——公共事业。公共交通新开、调整和优化线路78条,新购车辆213台,万人拥有公交车15标台;新增供水管网148.5公里,完成“一户一表”改造1.45万户;天然气完成外购3.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42%,新建燃气管网41.9公里,城市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2.1%;经开区热源厂已具备生产运行条件,南郊热源厂开工在即。

2.城中村改造。目前,全市共43个村(组)(含60个自然村)总拆迁面积为1344.59万平方米,涉及群众28527户。开工建设安臵房面积1095.6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6.31万平方米,已交付17150套,交付面积191.68万平方米。

(二)城市管理情况

——规划管理。紧扣全市重大项目和年度目标任务,组织开展了100多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成了10余项重大规划。《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已报国务院审批;郑汴 — 2 — 新区规划得到有效推进,完成了郑州新区各项专项规划、重要区域城市设计、重要道路景观设计及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6个扩权县(市)提前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全市有83个镇(乡)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占全市小城镇总数的90.2%,完成村庄规划525个,占需要编制规划的村庄总数的34.74%。查处违法建设150起、约110多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9735平方米。

——土地管理。全市已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011.9公顷,其中市级报批新增建设用地1458.73公顷,较好的满足了石武铁路等省、市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完成储备土地2550亩,出让土地2823亩,土地出让收入23.1亿元。基本农田保护再次实现占补平衡。今年违法用地仅为46宗1098亩,违法用地的宗数和面积分别下降了89%、90%。

——房地产管理。全市(含县市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30.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3%,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到24.5%。市区商品房销售995.93万㎡,同比增长65.23%。市区二手房交易220.38万㎡,同比增长127.83%;交易金额达71.93亿元,同比增长151.31%。全市廉租住房在建项目15个、22.58万平方米,筹措资金5.25亿元,累计保障17293户。2009年,市区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项目18个,新开工面积155.5万平方米;竣工项目18个,竣工面积103.7万平方米。已批准实施的棚户区(旧城)改造项目31个,共占地2410亩,拆迁各类建筑物近193万平方米,涉及24300户。保障性住

— 3 — 房和棚户区改造逐步形成了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目标责任清晰、保障资金充裕、管理工作规范的良好局面。

——园林绿化管理。市区共新增绿地542.7万平方米,新建公园3个,新建游园14个,新植乔木100.5万株,新植月季等花灌木566万株。

——生态环境管理。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2天。COD净减排4830吨,较去年同期净减排28%;SO2净减排6.64万吨,较去年同期净减排12.4%。四个省控断面全部达标。

——市容市貌管理。共出动执法人员65.7万人次,车辆16.4台次,清理违章占道经营24.6万起,突出店外经营2.21万起,查处违法户外广告22.16万平方米,拆除3.85万平方米。处理生活垃圾59.63万吨、垃圾渗沥液19万吨。

——行业管理。全市特级建筑企业6家,建筑业完成产值554亿元。认真做好建筑节能、“禁实”和新型墙材革新工作。2009年完成建筑节能17.69万吨标准煤,城区新型墙材应用率达到98%以上,超额完成了省住建厅下达的节约标准煤15万吨的年度建筑节能责任目标。整顿规范了490个小型免烧砖厂和关停了120座黄河滩区粘土装瓦窑厂,新型墙材总量56亿块标砖,增长30%,新型墙材生产比例95%以上,城区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到98%以上,较去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年度“禁实”工作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抓制度落实。我们以制度落实为推手,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先后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周例会制度、督察督办制度、— 4 — 月(日)报制度等。通过每周召开一次工程项目建设例会,量化责任、明确时限、督促推进,实现了对突出问题的集中会诊、集中处臵;针对急、难、重工作,执行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日报制度,对当日整体工作进行汇总、分析,适时予以推进;将平时现场办公、会议研究所确定的事项以及其他渠道反馈的问题,及时纳入督察督办范围,采取实地督察与下达督办通知相结合的方式,逐项抓落实,逐件抓销号,紧盯问题不放松,有效提高了整体工作推进质量。

(二)抓规范管理。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扩大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路子,推进管理理念的不断提升。房地产方面出台了《郑州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郑州市实物配租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试行)》、《郑州市商品房预售款监督管理办法》、《郑州市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6项政策法规;规划管理及时出台了《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城市管理方面完善了《应急处臵工作管理规定》、《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考评办法(试行)》;《郑州市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定》首次将人防验收纳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人防工程审批、建设、竣工验收工作。

(三)抓协调服务。强化协调服务,理顺工作关系,是今年城建工作提高基础效能的一个重要特点。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建设当中,各职能单位按照“多支持,强服务,快办理”的总体要求,紧密配合,强化衔接,做到了市区同步协调、部门同步协调。建

— 5 — 立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重点工程实施手续办理联签联办、24小时报建等措施,为提高年度工程项目开工率、完工率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对重点项目,采取业务部门派驻人员进现场跟踪指导、等方式,不断强化各单位服务意识,工作效能显著提升。

(四)抓主要环节。今年城市建设工作项目多、投资量大,为更好地完成年度计划,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战危机、保增长、保民生”的决策部署,城建系统各级各部门围绕项目早开工、早建设,统一思想,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在项目前期、资金保障、拆迁等重要环节上寻求突破,为工程项目高效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充分发挥融资集团的重要作用,交通项目就实现协议融资金额150亿元,贷款金额41亿元,到位金额37亿元。轨道交通

1、2号线实现融资145亿元。确保了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五)抓作风转变。按照“两转两提”要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以强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有效载体,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注重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执行力,严格廉洁自律,实行政务公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杜绝行业不正之风,勤政廉政,克难攻坚,推动了全市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2010年初步打算

(一)强化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2010年城建计划政府拟投资240亿元左右。一是加快中心城区快速道 — 6 — 路网络的东西和南北方向的延伸,构筑“环形加放射”的快速道路系统,形成“两环六横七纵”格局。建设京广路一沙口路、陇海路快速路,修建次干路、支路99条,打通三环内断头路43条,完善和新建人行天桥、下穿隧道等步行系统,实施出入市口道路新、改、扩建工程,提高出入市口的道路通行能力;二是完成西绕城公路、铁魏路、南三环跨机场高速立交、花园口互通式立交等一批在建工程项目,重点实施总投资9.8亿元的郑开大道—京港澳高速、107辅道—连霍高速、科学大道-西绕城高速、南三环东延—京港澳高速等4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开工建设总投资64.3亿元的南三环东延、南四环东延、郑汴物流通道、郑少高速航海路连接线、郑新快速通道等12条出入市快速通道。配合城市出入口建设,开工建设郑开大道—新107线(四港联动大道)、郑汴路—新107线(四港联动大道)、南四环—嵩山路等6座立交。同时,2010年完成投资1.5亿元,进行客运南、西、北站和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站建设。三是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开工2号线,完成5号线前期工作,力争开工。

(二)强力推进各项规划编制,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完成总体规划报批工作,指导进一步推进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远景发展规划编制。组织开展郑州新区文化旅游、绿地系统、文化体育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和郑州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完成控规全覆盖、《郑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老城区更新改造与保护规划等。推进县

— 7 — (市)、区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完善城市管理手段,全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好《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考评办法》、《郑州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的修改、制定工作,出台《城市道路掘动管理实施意见》、《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奖补办法》、《城市管理考核办法》,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责任制,实行定时、定员、定岗、定职责、定奖惩的五定考核制度。大力推动占道经营、户外广告、霓虹灯和门头牌匾、报刊亭、建筑垃圾运输车等专项整治活动。

(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稳步发展。建立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实物配租比例,严格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监管,利用电子楼盘表,实施房源统一控制,坚持经济适用住房“暗补”和“明补”相结合,继续探索完善货币补贴制度,制订公共租赁住房实施方案。采取灵活的宏观调控手段,保证行业发展大局稳定,完善房地产法规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工作,重新完善商品房预售条件,加强预售资金监管,开展项目风险排查和问题楼盘整治活动,切实防范房地产风险。

(五)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完成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优先保障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土地供应。完善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 — 8 — 制。完善土地协管员制度,加强土地动态执法,严肃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

(六)以污染减排为抓手,为建设生态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着力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突出抓好农村企业污染治理、土壤污染和面源污染控制、乡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等重点工作,形成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

(七)抓行业管理,推进建筑业的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好100家骨干企业的跟踪服务。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市建筑业向质量型、科技型、效益型和集约型、自主创新型转变。加强建筑市场监管,重点做好建筑节能等方面的管理。修改完善《郑州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建立职责明晰、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发展新秩序。

(八)继续强力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2010年力争15个左右村(组)进入土地挂牌出让程序。完成12个村(组)安臵房建设。新批准5—10个具备改造条件或者重点工程涉及的村组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安臵房开工约300万平方米,交付约2500套;商品房开工约300万平方米,竣工约2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重点推进“二七商圈”和“商城遗址”项目改造工作。

— 9 — 关于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开封市人民政府

根据通知精神,现将2009年开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主要情况和2010年初步打算汇报如下:

一、2009年工作情况

2009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正确指导下,开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与困难,强力推进开封新区建设,大力实施宋都古城复建,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

(一)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成效显著。《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顺利通过省、部专家评审,按照程序已完成公示,正在准备正式成果的申报。圆满完成了《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及学校、医疗设施布点等12专项规划;基本完成了古城区18平方公里、汴西新区城市中心区8.5平方公里、开封西区20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的《开封市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已经完成了评审稿。全年共编制完成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共80余项,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达150余项。同时我们十分重视县城及乡镇规划的编制,目前已经完成市属五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尉氏、通许两个扩权县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顺利通过评审,另外三个县县域村镇体系 — 10 — 规划也全面启动;五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均已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紧张编制。全市有43个乡镇、1008个村庄完成村镇建设规划,分别占总数的46.74%、42%。在上述规划的引领下,我市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城镇化率40.33%,同比提高了1.91个百分点,超额完成省定“提高1.8个百分点”的目标。

(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开封新区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18条道路及“五桥一湖”等多项工程建设。投资5.3亿元的郑汴物流通道开封段全面开工。调畜水库、职业教育园区、城摞城新郑门遗址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二是老区先后投资近5亿元,完成了10余条道路新建及拓宽改造工程。三是投资3.5亿元实施的水系二期工程,已基本竣工;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五期工程建设等工程稳步推进;四是积极开展《开封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年活动》,由省政府投资1972万元的全市34个建制镇垃圾中转站项目基本完成;市属7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规范运营,投资4.5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积极推进。圆满完成了郑开城际铁路、郑徐高铁、2×600MW热电项目等省重点项目的选址等前期工作。

(三)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我市是全省棚户区改造任务最重的城市。2009年,先后实施了水系二期沿线、繁塔—禹王台景区周边等地块的拆迁改造,拆迁建筑面积共22.9万平方米,安臵约2282户,全年建设安臵用房25.4万平方米。

— 11 — 为改善城市景观、节约用地、保障新区建设的顺利实施,2009年,闫砦、毛砦和堌门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展开。瞿家砦、马市街等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圆满完成了省定兰考县农村危房1920户改造任务。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市把廉租住房建设、保障目标作为去年市委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十五件实事之一。一是建立保障性住房项目责任制。建立完善了针对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政府责任目标体系,全市累计对15471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资金3342.67万元,对符合条件并申请廉租住房的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开工新建和收购廉租住房1410套,有339户住房特困家庭享受到了实物配租。二是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在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中央专项补贴资金1.11亿元和省专项补贴资金735万元,市足额筹措资金5080万元;争取到中央、省投资建设项目8个,1860套9.2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7368万元。市区收购和配建廉租住房414套,重点保障100户水系被拆迁住房困难家庭和31户孤寡老人住房问题。全年开工经济适用住房项目11个,新开工面积61.37万平方米,竣工和基本竣工51.5万平方米,为4321户居民提供了房源。三是加大公积金管理力度。从2009年元月起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从20万元扩大到25万元,贷款期限从20年延长到25年。全市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单位940个,职工7.25 — 12 — 万人,市本级累计归集余额7.1亿元,累计发放贷款余额2.62亿元。

(五)产业呈现强劲复苏势头。一是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7.5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利润5.3亿元,建筑业劳动生产率9.6万元/人,月均从业人员5.8万人。二是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19.9亿元,同比增长13.7%。房地产开发项目累计新开工建筑面积102.7万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为48.6万平方米,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5%、29.2%和16.3%。四是大力推广应用符合“四节一环保”的节能建筑和“四新”技术,全市建筑节能设计率、建造率均保持100%。九鼎颂园18号工程被城乡和住房建设部评为两星级节能建筑,是我国首批20个能效标识工程之一。全市新型墙材生产量8.86亿块,占生产总量的85%,市区和五县新型墙材应用比例分别为100%和68%。

(六)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重点对大梁路等10余条道路进行绿化美化;新建了5处街头游园,拓展了群众娱乐休闲空间。铺设供水管网60多公里,新增天然气民用户12000余户。完成投资1000万元购臵新公交车辆58台,调整和延伸公交线路6条。公共交通安全运营1545万公里,运送乘客380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了第17届东京禹王大庙会、第6届开封市铁塔荷花艺术节和第27届菊花花会。

二、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初步打算

2010年,开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初步打算是:紧紧围绕

— 13 — 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中心,按照“中心城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并进,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的思路,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着力推进开封新区及产业聚集区建设,着力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着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步伐,全面完成省下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科学引领城镇化进程。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资源、功能完善、向心发展的原则,继续实施城乡建设“五大战略”,逐步打造全市“一轴一心、多点引领、区域联通”的新型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完成市、县、村镇各级总体规划修编,县城以上城市实现重点地区和近期建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使全市形成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龙头,以城镇总体规划和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为骨干,以村镇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为加快城镇化和现代城镇体系构建提供较为完善的规划依据和空间保障。二是强力推进开封新区建设,进一步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实现产业与人口的双向集聚。三是实行“一县一业一园区”、“一乡(镇)一业”和“一村一品”。 建立流通商贸网络和技术服务网络两套体系,促进城乡两套体系的融合与对接,进一步扩大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成果。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1%以上,转移农村人口9万人以 — 14 — 上。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开封新区重点完成33平方公里启动区内14条、37公里主要城市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黑岗口调畜水库和众意湖宋式园林的部分建设,预计总投资约33.2亿元;旧城区主要完成龙亭湖景区整治,打通“断头路”,完善交通体系,预计投资约4.4亿元;推动郑民高速公路、郑汴物流通道、郑开城际铁路、郑徐高速铁路的建设。同时加快县城道路交通、给排水、供气、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三)加大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力度,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结合古城更新改造计划,加快古城危旧房改造步伐,2010年完成改造任务60.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中新建住房,除拆迁安臵用房外,配建廉租住房比例不低于建筑总面积的20%。城市棚户区改造形成的政府收益,全部用于城市棚户区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逐步完善城中村改造及迁村并居政策,加快城中村改造及迁村并居进程。按照城中村改造规划,继续完成已经成熟的如马市街、大朱屯等城中村改造。2010年底前完成王府寨、横堤铺等村庄的迁并,筹备东网西网、斗门等村庄的迁并工作。

(四)以加快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切实服务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0万平方米、竣工30万平方米,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3000套以上经济适用住房。全市完成建设4960套24.8万平方米廉租住房

— 15 — 目标,其中市区开工建设廉租住房3500套。二是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争取公积金累计归集余额突破8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3.2亿元,实施公积金制度单位达到980户。

(五)实施科学监管,强力推进建设产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发展。开展全市房地产行业经营环境综合治理,努力为房地产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二是强化对建筑业的监督管理。深入推进建筑业改革,力争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增长10%以上;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三是强力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全面落实建筑节能各项管理制度;继续推进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用建筑能耗监控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全面推动建筑节能向深层次发展。

(六)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市品位。一是高起点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投入3000万元,启动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工程建设。二是重点抓好郑开大道、高速连接线、火车站等入市口和主要街道的亮化美化工程。扎实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力争在2010年进入全面调试阶段。三是积极推进园林绿化建设,抓好繁塔—禹王台景区综合整治和大梁门至东京大道城墙外绿地建设工程,推进绿化达标,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四是继续发展城市公用事业,投入1000万元,更新公交车50辆,进一步提高城市公交运营能力。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对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力度,提高 — 16 — 管理水平。

2.由于开封旧城保护与更新改造以及棚户区改造任务较重,建议对开封在政策、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

— 17 —

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洛阳市人民政府

2009年以来,洛阳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年度责任目标,大力开展“绩效提升年”活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2009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强力推进市政工程建设。按照“新区核心区、拓展区与洛北建成区建设并重,两河四岸同步发展”的原则,坚持新区拓展区抓规划编制和项目启动、核心区重点抓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洛北建成区重点抓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以市政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共建设市政工程53项,概算总投资30.2亿元,目前已完工13项,在建40项。

(二)努力构建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标准、依据和规范。先后制定了《关于集中治理城市区露天无证烧烤的通告》、《关于印发洛阳市城市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整治评比考核方案的通知》、《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二是完善市容巡查机制,加大市容监管力度。全年共开展48项专项巡查活动,出动215440人次, — 18 — 车辆15595台次,发现问题308377个,下达督办6994份。三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12319城建服务热线全年共受理信息57900余条,其中:群众投诉13400余条,处理率98.8% ,回复率100%,群众满意率99.3%,被省建设厅评为建设系统“双十佳优质服务窗口”。与《洛阳晚报》合作推出“市政快递”栏目,已刊发141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1089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确保污水垃圾处理厂稳定运行。一是深入开展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年活动。积极开展了以“五个一”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活动,即组织开展一次全员培训活动,成立一个污水处理专家组进行巡回服务,组织开展一次管理工作技术专题研讨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批运营管理中的问题,组织开展一次明查暗访等。二是积极开展污水垃圾处理关键岗位操作人员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在率先组织培训本辖区内从业人员的基础上,多次作为培训基地协助省厅开展全省污水垃圾处理关键岗位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三是强化运营监管,根据各县市经济状况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对县域经济较好的,督促其深抓内部管理,将规范运营的各项要求量化到每个工作环节,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以经济杠杆带动工作水平提升,促使全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稳定规范运行。2009年,全市13座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污水14831.34万吨,削减COD 45700吨;征收污水处理费7664.69万元。全市垃圾处理场累计处理垃圾约75万吨。栾川、宜阳县2009

— 19 — 年被省建设厅评为省垃圾处理运营管理示范单位。

(四)完善措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定期召开房地产开发企业代表座谈会,了解掌握企业对加快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主动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二是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采取了报建规费分期缴纳措施,既有效解决了项目实施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也确保了各项规费应收尽收;三是召开全市房地产行业规范经营动员大会,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行为,全面提高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社会诚信度,构建诚实守信的市场体系。全年共完成房地产投资81亿元,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商品房施工面积1230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35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投资4.33亿开,开工建设面积35.5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25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全年新开工21万平方米,4200套,竣工16万平方米,3200套。

(五)积极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在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实施意见》(草案)咨询意见,特别是《实施意见》出台后,我市立即启动了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是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市直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一领导。二是深入开展调研,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市保障性住房需求、建设资金需求、— 20 — 项目贷款资金管理、借款风险管理等进行了深入调研。三是编制了《洛阳市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四是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上级机关的支持。我市就申报试点城市及准备情况先后向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公积金监管司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进行了多次专题汇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也在我市召开了试点工作座谈会。12月2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要领导批示同意我市向省政府上报试点方案。12月29日,省政府正式行文将洛阳确定为河南省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和列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臵用房建设的试点城市,上报国家建设部。

(六)加大拆迁力度,促进旧城和城中村改造。一是组织实施了隋唐遗址核心区非住宅工程、应天门保护工程、九都西路打通工程、丹尼斯解放路项目、广州酒家改造项目等重点工程拆迁任务。二是指导全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制订拆迁补偿安臵方案,依法维护拆迁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拆迁工作平安顺利进行。全年预计完成拆迁面积80万平方米,为去年同期的285%,为年度计划20万平方米的400%。

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方面,一是进一步规范旧城及城中村改造的优惠政策。下发了《洛阳市城中村改造实施办法》、《洛阳市旧城及城中村开发改造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办公实施意见》和《洛阳市旧城开发改造(城中村改造)奖励办法》等一系

— 21 — 列配套文件。二是加强了对城中村“整村改造、连片开发”工作的指导,推广了城中村改造中徐家营、皂角树等具创新特色的改造模式。三是组织了旧城及城中村改造招商引资工作,开发了“洛阳市城中村改造信息网”,宣传政策、推介项目、报道动态,促进了我市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分别在郑州和厦门组织召开了旧城及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会。全年旧城开发及城中村改造完成投资52亿元,开工建设项目 84个,开工面积311万平方米,竣工项目30个;城中村改造完成投资20.3亿元,开工面积完成150.39万平方米。四是加快推进大企业住房(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2009年共实施改造45.61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续建项目14.91万平方米,2009年新开工面积30.70万平方米,占全年目标的103%;竣工15.70万平方米,占全年目标的105%。工矿棚户区改造15.55万平方米,建设规模52.17万平方米。

(七)健全制度,构建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大力推行阳光工程交易,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标投标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建筑市场秩序。一是与市监察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廉政监督的暂行办法》(洛监„2009‟7号)。二是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招标投标,印发了《洛阳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招标评标管理办法(试行)》(洛建„2009‟11号)。三是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提高了评标效率,减少了人为因素。四是安装了开评标监控系统,对每个开标工程从评标专家的抽取到开标结束实施全程监控,并将影音资料存档备查,提高了监控 — 22 — 水平。全年共监督招投标工程386项,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工程造价25亿元。应公开招标工程193项,100%实行公开招标。完成建设工程交易133项,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工程造价26亿。规范引导,促进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1.4亿元,是年度目标的375%,施工产值413.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6.7亿元,同比增长32.7%。

(八)强化监管,确保建筑市场质量与安全。一是加大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及执法检查力度。对在建工程项目除日常巡查外,先后4次组织人员对在建工程项目进行了拉网式质量安全大检查。共检查在建工程项目1976项次,下发《建设工程安全隐患通知书》660份、《建设工程安全监督记录》198份,发现并消除一般安全隐患5238处,发现重大安全隐患7处,已全部消除。二是加强对建筑起重设备备案监督管理。分两批对申报资料齐全的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发放了产权备案牌(证),共涉及建筑起重机械设备714台,我市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已基本实现闭合管理。三是督查县(市、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加强对各县(市、区)安全生产的指导工作。对市辖八县一市和吉利区在建项目开展了质量安全巡查。共监管房屋建筑工程867项,建筑面积约700万平方米,起重设备1287台。建设工程安全措施备案率、起重设备检测率、建筑工人人身意外伤害投保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部达到100%,文明施工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并处于受控状态。完成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195项,建筑面积204

— 23 — 万平方米。共监督在建工程1146项,建筑面积837万平方米,受监工程主体结构合格率、竣工工程验收合格率、工程质量备案率、工程监督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预计征缴建设工程社会保险费1.2亿元,已完成6101万元的拨付和调剂工作。

(九)加快建筑节能工作步伐,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耗。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在全面实施“禁实”工作的同时,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小型免烧砖厂工作。新型墙体材料推广面积570万平方米,占年度目标400万平方米的142.5%;粉煤灰利用350万吨,占年度目标300万吨的117%;新型墙体材料产量24.63亿标块。全市400余家“免烧砖”厂已关闭160多家,108家完成改造升级,132家正在改造升级。我市被列为全省首批“禁黏”试点城市。完成推广发展散装水泥230万吨,占年度目标任务140万吨的164%,水泥散装率达 49 %。完成混凝土生产供应130万立方米以上,是目标任务100万吨的130%。预计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330万元。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新增节能建筑327万平方米,其中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节能建筑约80万平方米左右,新增年节约6.9万吨标准煤能力,全市节能建筑总量达到1100万平方米以上,可再生能源化建筑应用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以上。我市先后有5项工程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补助和奖励资金2770万元。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已经通过国家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评审。

— 24 —

(十)突出重点,提升县城承载能力。一是在县城改造中采取“月督查、季考核、半年分析点评、年终总结表彰”的考评方法,坚持双周例会制和半月报制,县城建设稳步推进。县城改造预计全年完成拆迁201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157万平方米的128%;开工建设426万平方米,完成度目标349万平方米的122%;投资47.7亿元,完成度目标43.2亿元的110.4%,提前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推进“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地区环境卫生质量。全年争取资金4002万元,在69个建制镇统建民用垃圾中转站,一次性通过了省建设厅的检查验收。

(十一)各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洛阳市地处豫西丘陵山区,8县1市7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5个,省级贫困县1个,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在全市农村还存在着部分因病、因残致贫的困难群众仍然居住在草房、危土窑洞和危土坯房内。2007年9月29日,市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决定:“全市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由市民政局负责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改造任务。”三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共改造危房8028户21588间,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的组织领导。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连续三年列

— 25 — 入市委、市政府承诺为民办好的十大实事之一。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

二是多方筹措,确保改造资金到位。在危房改造资金筹措上,采取“三个一点” (财政安排一点,县财政拿一点,危房改造户出一点)和差别化补助的方法来筹措危房改造资金。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偃师市、新安县、伊川县、栾川县及高新区的危房改造按照市财政每平方米136元、县(市、区)财政每平方米204元、危房改造户每平方米拿6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其他县(区),按照市财政每平方米204元、县(区)财政每平方米136元、危房改造户每平方米拿6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三是采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在全市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六结合”的工作措施:(1)将全市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2)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3)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与职能部门互相配合想结合;(4)是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与帮助人民脱贫致富相结合;(5)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与防灾减灾工作相结合;(6)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与林业生态移民建设相结合。在坚持“六结合”工作措施的基础上,做到了“四到位”、“四落实”。即组织领导到位,责任目标落实;规划设计到位,工作措施落实;财政预算到位,资金保障落实;跟踪督促到位、建房标准落实。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危房 — 26 — 改造任务。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在全国也是起步比较早的城市,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二、2010年的工作思路及打算

工作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除的形势,积极贯彻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以“七抓七促”为重点,扎实抓好城市建设与管理,为洛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一)抓市政工程建设,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2010年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为目标、按照新区与洛北建成区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区拓展区以“伊河治理与三路一桥建设”为重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启动,构建路网框架;新区核心区以南站建设为重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洛北建成区以完善路网结构、提升人居环境为重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提升。洛阳新区计划实施包括污水总干管(三期)、牡丹大道(三期)、高铁大道、龙门北桥等37项市政工程,总投资15亿元。洛北建成区计划实施包括华山路打通工程、芳林南路打通工程、洛阳桥新建工程、涧河市区段治理工程等18项市政工程,总投资6.2亿元。

— 27 —

(二)抓责任落实,促城市精细化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容巡查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发挥巡查督办机制的优势,高标准地做好日常巡查督办工作;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城市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整治评比考核方案的通知》(洛办„2009‟123号)的精神,加大考评力度,强化日常监督检查考评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容环境卫生的常态管理,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稳固提升。三是加大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水平,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抓两场运营,促管理上台阶。一是加大督查力度,建立有序管理机制。针对部分县(市)垃圾场未成立独立的垃圾场运营管理机构、财务不独立的实际,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督促各县市尽快落实垃圾场机构、人员,实现垃圾场有序管理。二是加大协调力度,强力做好经费保障。结合省政府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年活动,一方面争取外援,积极努力向省政府争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加大督促协调力度,督促各县市主管部门做好垃圾场运营管理经费保障工作。三是严格作业规范,精细化做好垃圾场运营管理工作。针对部分县(市)垃圾场运行管理不够规范的现状,组织业务培训,督促工作人员熟悉掌握垃圾场运营相关规范;建章立制,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规范运营台帐填写登记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资料,精细化做好垃圾场运营管理工作。

(四)抓村镇建设,促城乡协调发展。村镇建设要进一步完 — 28 — 善城乡基础设施功能,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进一步抓好县城城中村改造。计划完成拆迁13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270万平方米,投资20亿元。二是进一步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力争完成改造农村危房5000户。三是进一步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承接力,为加快农民进城,促进城镇化水平提供保证。

(五)抓监督管理,促工程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以治理施工现场重大安全隐患为重点,确保2010年安全生产目标顺利实现。一是强化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管理和考核,全面落实不良行为记录。二是开展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工程项目安全整治和违法违规查处力度。三是认真抓好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督促施工企业抓好农民工三级教育。

(六)抓资金监管,促公积金安全运行。依据有关法规精神,结合洛阳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汇缴、提取、贷款操作规程,细化完善各类监督检查、审计稽核制度,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方向、使用条件、使用额度、使用期限、担保要求、审批程序、资料归档等进行规范,形成以制度规范住房公积金使用和审批的长效机制,确保住房公积金使用管理安全,保值、增值。

(七)抓队伍建设,促服务水平提升。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履行好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职责;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观

— 29 — 念,以服务促管理,在服务中体现行政职能;进一步强化协作意识,形成全市建设系统一盘棋,齐心协力干事业;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紧紧围绕全市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孜孜以求,无私奉献。

— 30 —

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具体指导下,我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建设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2009年工作情况

——高标准进行规划编制。根据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构想,提出了郑新一体化发展“一带、双核、三节点”空间布局的思路。完成了《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纲要》的修编,并报国务院审批。编制了“3010”民生工程行动计划规划指导纲要。制定了《新乡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规划建设意见》、《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意见》。通过国际招标,进行新乡科学发展示范区(平原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完成了281个新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全面启动村镇体系规划(村庄空间布局)工作。开展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全市招商引资和土地出让提供了依据。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市政道路建设总投资2.86亿元, 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新跨越

新乡市人民政府

— 31 — 总长度28.5公里,“十路两桥”建成通车。共完成绿化投资1.9亿元,增加城市绿地面积194万平方米。围绕“一山、两线、三面”,坚持高品位规划,全覆盖绿化。先造地后栽树,乔灌花草结合,形成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组团化、层次化、立体化的绿化景观。“一湖、两线、三园”五一前投入使用,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新的场所。完成了城市重点部位建筑楼体的亮化,形成了牧野湖、人民公园、开发区等一批城市夜景照明景区。平原新区基础性建设全面启动,开工建设了27公里道路,确定了11个村庄合并为3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规划选址,并与泛华集团签订了平原新区基础设施建合作框架协议。以省政府组织的污水垃圾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联合组织对全市污水垃圾处理厂排查摸底,编发了《污水垃圾管理年活动方案》,保障了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营,巩固了达标排放成果。开工建设了贾屯等4座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小尚庄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任务,全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1.5万立方米。投资2000万元的沼气发电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发电。争取省政府资金3248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56个建制镇压缩式中转站;争取国债资金2580万元,完成了部分县、乡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系统和垃圾中转站建设。

——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发展。针对金融危机所面临的困难,我市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强化政府协调服务职能、大力发展住房保障、降低税费标准、加大金融信贷支持、积极推进城市旧城 — 32 — 改造和新型农村住宅建设、加强政策调控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2项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能力,推动我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市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95.9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9亿元,增长38.1%。制定了加快推进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方式进行重大改革。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进行廉租住房“租售并举”的试点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了保障性住房对象的交通、居住、服务环境,得到了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拥护。全市符合廉租住房条件家庭通过发放补贴形式已实现了应保尽保,42.8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3亿元。经济适用房新开工26.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2亿元。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撬动作用,全年新增个人贷款超亿元,同比增长30%,有力拉动了房地产市场消费。2009年开工建设了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共拆除各类房屋94.8万平方米,建设村民安臵楼48.7 万平方米。

——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大力推进“六个延伸”,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指挥、监督工作效能,城管长效机制不断推向深入。建立健全了“数字城管”与经济挂钩运行机制、城市管理单项工作“红”、“黑”旗评比制度及效能监察办法,市城管指挥中心结案率达99.9%。大力整治户外广告,净化城市楼体街道环境。组织开展了市容环境和立体美化综合整治,集中开展规范整治占道经营、炭火烧烤活动。建立了清扫保洁应急机制,机械清扫率达到60%。

— 33 —

二、2010年建设工作主要任务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实施“3010”民生工程行动计划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为重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新跨越。

(一)突出规划龙头作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树立“双核”规划理念。以交通为连接,“向心发展”、“产城互融”,构建“一带、双核、三节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强力推进以黄河三桥、107新线及胡韦线为轴线的新郑产业发展轴建设,加快郑新一体化步伐。把新乡市区通往周边县城的干线公路建设成以沿路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为主要节点的绿色景观廊道,形成“一城、三区、五星环绕”的组团式空间布局,努力打造30分钟经济圈。平原新区规划按照打造农业硅谷、科技新城、现代产业、低碳城市、休闲之都的目标,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空间布局,突出产业定位特色,突出水乡生态特色。二是完善中心城区功能。通过实施《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结构,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高度关注地下空间的利用和管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通过完善路网体系,提高城市支路密度,运用多种交通方式,方便市民的工作和生活。修订城中村改造规划,启动棚户区改造规划编制工作,使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机衔接、共同推进。三是加快村镇规划编制步伐。新乡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 — 34 — 示范区,应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对现有基本农田和城镇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统筹考虑产业聚集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聚集区的共享衔接,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相互支持。2009年11月20日前,完成四个扩权县规划的编制和评审;2010年3月底前,所有乡、镇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2010年8月底前,完成全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

(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切实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组织好廉租住房“租售并举”和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发放,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全市计划新开工廉租住房40万平方米,市区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2000户。加强资金筹措和资格审查,健全保障住房进入、退出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城市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住房社会化管理机制,推进住宅公用设施设备维修资金的归集管理工作,新建小区物业管理面和公用设施设备维修资金归集率达到100%。继续加大住房公积金管理力度,提高住房公积金利用水平,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利益诱导”和“资金撬动”作用,促进我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的跨越发展。二是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是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改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的重大决策,对提升市民居住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全市城市棚户区和工矿棚户区共计690余

— 35 — 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城市棚户区390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103万平方米,规模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棚户区96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三年的努力,把棚户区改造成房屋质量优良、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三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格城镇房屋拆迁程序,合理确定安臵补偿标准,对被拆迁的低收入家庭优先纳入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开展房地产交易专项整治,加强对估价等中介机构的监管,严格市场监测,规范交易行为。发挥城市规划和土地供应的科学引导和调控作用,完善城市土地统一管理体制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支持和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房地产开发,处理好政府、房地产企业、消费者的利益关系,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全年计划新开工商品房面积230万平方米,竣工12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0亿元。

(三)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实现与省委、省政府战略目标的对接,强化我市在“一核两圈”紧密层中的地位,加快城市品位的提升和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我们决定用三年时间实施“3010”民生工程行动计划。“30”即通过优化周边8条快速通道连接功能,绿化美化沿路景观,实现30分钟到达六座卫星城和大型产业聚集区,形成30分钟经济圈;“10”即在主城区通过建设完善一系列基础设施,使市民出门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游园广场、学校、医院以及购物、休闲、健身等场所,构建10分钟生活服务圈;从市区乘车10分钟,即可到达市 — 36 — 区周边的生态园、植物园、水系景观等景点,游览和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构建10分钟生态圈,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牧野湖二期主体工程、卫河治污疏浚景观工程、赵定排环境整治工程的“一湖、两河”水系景观工程;实施“十一路、三桥和三站”等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完成北环、金穗大道、新中大道“三线”绿化升级改造和28个游园的园林绿化工程。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在平原路地下商业街建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劳动街、平原路、胜利街、人民路环形的地下空间网络。按照一级标准要求,新建和改建公厕100座,压缩中转站20座。投资5亿元,开工建设垃圾沼气发电二期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编制全市排水系统规划,完善污雨水管网系统,彻底实现污雨水分流。加强水、电、气等行业管理,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二是抓好新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积极推进新区核心区30个重点建设项目,启动3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火车站、文化宫、张庄村等区域的拆迁任务,确保火车站区域改造和文化宫万达城市综合体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中村改造计划拆迁1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新城杯”竞赛活动。以“新城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强力推进县城和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的集中连片开发,提高县城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镇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达到42.16%。四是建立

— 37 — 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全覆盖、无缝隙、精细化”目标要求,着力推进“六个延伸”,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城管”二级平台,实现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建健康城市、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四)加强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一是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编制新乡市新型墙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目标和区域布局,倾力打造沿黄三县黄河淤泥砖生产带,辉县沿太行山的页岩烧结砖生产带,卫辉陈召煤矿周边的煤矸石烧结砖生产带,北站电厂周边的粉煤灰蒸压砖生产带。启动县城“禁黏”和乡镇“禁黏”试点,杜绝黏土制品在县乡建房中使用,推广新型墙材在农民建房中的使用,将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进行考核。二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能和地热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完成市区7.36万平方米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落实供热企业责任,形成监管合力,实现新建建筑工程建设与供热计量设施安装同步,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与节能改造同步,供热计量设施安装与供热计量收费同步的工作目标。在去年全市完成200户新型农村住宅社区节能房示范户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全面展开。三是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贾屯、小店、桥北、孟庄4座污水处理厂建设,按照一级A标准加快9座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规范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营,确保我市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五)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破解投融资瓶颈。一是提高土地 — 38 — 利用效益。加大土地储备力度,经营好土地资源,将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结合起来,依靠基础设施改善带动土地升值,形成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的良性互动,建立土地征收、储备和供应“三位一体”的新机制,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原则和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思路,树立使用有偿性和经营管理企业化的理念,建立起项目投融资“借、用、管、还”的封闭运行机制,实现投资、资产管理、资本运作高度统一。三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财政投入、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开辟多种投资渠道,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大力开展特许经营融资。采取BT、BOT、TOT和PPP等多种方式,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工程。

三、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在规划和建设中,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出台鼓励城中村改造的有关政策,加大对城市棚户区和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奖励资金分配比例,加快改造步伐。三是向国家反映尽快修改出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并完善《城乡规划法》的配套法规。四是健全完善城管体制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切实解决制约城管事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和人员编制、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问题。五是对我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房屋流转范围,由目前的仅限于本村扩大到县域内流

— 39 — 转给予政策支持。六是落实好廉租住房建设省级支持补贴资金,并及时发放到位。七是对我市村镇规划成果展给以资金补贴,并协调省测绘局,帮助解决村镇规划编制地形图,以加快规划编制进度,提高规划质量。

— 40 —

强化建设

精细管理

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帮助指导下,平顶山市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着眼于建设优美宜居环境,创新思路、加大投入,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不懈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城镇化水平,促进了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

一、二〇〇九年工作情况

(一)完善规划体系,指导城乡建设有序进行。突出城乡规划与管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开展了以市区、宝丰、叶县、鲁山为依托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实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规划的有机衔接与统一,确定了城乡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完善中心城区50平方公里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与城市绿线规划、商业中心城市设计、湛河沿线景观规划、城市色彩专项规划的编制,专项规划体系得到完善。坚持规划委员会制度,对批准的重点规划项目进行公示,全年共审查通过规划项目225项,建筑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有序 努力创造优美宜居环境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 41 — 推进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乡镇总体规划77个、中心村规划388个,分别占总任务的84%和72%。充分发挥土地、建设、房产、公用事业、电力、公安、监察等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探索建立部门联动制止违法建设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擅自提高容积率等突出的违法建设问题,保证了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针对平顶山市区实际,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用于城市建设,2009年市区共新增城市道路通车里程7.85公里,改造拓宽城市主次干道7.57公里,重点推进22.89公里道路新建改造项目,制约城市交通的瓶颈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加快推进中心区连片开发改造和城中村开发改造工作,完成拆迁164.1万平方米,开工482.7万平方米,主体完工195万平方米,城市整体面貌有了进一步改善。建成粪便处理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并投入使用,完成市区公用管网投资1.3亿元、新城区3万吨/日污水处理厂投资2500万元,供水、供气、供暖管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公用设施进一步健全。投入4700万元用于公交场站建设和车辆更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加速推进园林绿化设施建设,加强对既有绿化设施的管养,城市绿量及管理效果得到提升,建成区绿地率32.5%,城市绿化覆盖率37.6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9平方米,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专家检查验收组的评审。平西湖、白鹭洲两个湿地公园双双入选第六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单。各县(市)、区也以创建园林城、卫生城为目标,扎实推进小城镇、中心村建设, — 42 — 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6亿元,重点解决了一批与群众生活相关的热点问题,率先完成了39个建制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工作。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8%,提高1.6个百分点。

(三)出台政策措施,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积极争取住房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全年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56.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4.42万平方米,建成后可解决1万余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完成棚户区内外配套投资1.9亿元,已有21251户居民顺利入住。完成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13896户1730万元,使符合条件且申请廉租住房补贴的低保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对《平顶山市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办法》、《个人住房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和《住房公积金二手房、自建房贷款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方便中低收入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改善居住条件。目前全市住房公积金覆盖职工33.58万人,覆盖面达74.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归集总额达59.8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34亿元,解决了3299户家庭的住房困难。与此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工不足问题,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预计可完成投资39亿元,同比增长96%;销售商品房72.5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9.1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62.55%和60.14%。

(四)实施精细管理,切实做好日常工作。按照“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开展城镇管理, 加大道路清扫及垃圾清运处臵力度,进一步加强市政设施维修管护,突出“城中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

— 43 — 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积极开展市容秩序、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逐步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实施了城管体制改革,对市城管处原有的城管监察执法、环卫、垃圾处理费征收等三块职能及所涉及的1997名人员和经费编制全部划转到三个城市区政府和新城区管委会,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积极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初步建立了县(市、区)、街道、社区三级物业管理体系,不断扩大物业规范化管理覆盖面并取得明显成效。

认真贯彻执行《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强化对参建各方执行法定建设程序的监督。扩大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监管覆盖面,加强房屋安全鉴定、房屋装饰装修监管等工作,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新型墙材使用,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顺利开展了65%节能砌块夹芯复合墙建筑技术体系推介会,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新型墙材科研、生产基地。

依法推进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切实开展对公用企业的日常监管,督促公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确保企业合理收益和人民群众的合理负担。继续开展市场专项整治,针对出租汽车有偿使用权到期问题出台了协议出让的政策措施,逐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证照变更,保证了出租汽车行业的稳定发展。切实做好省级污水处理厂运营示范区的建设,推进在线监测体系安装和应用,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率、污水处理率,确保出厂水达标排放。

— 44 —

二、二〇一〇年工作打算

2010年,平顶山市将以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目标,继续在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旧城改造等方面加大力度,在推进园林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在推进物业管理普及提档、提高城镇管理水平等方面迈出新步,统筹规划、建设与管理,统筹中心城市、小城镇、中心村的发展,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提升城镇运行水平,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完善规划体系,引领城乡发展。尽快完成以市区、宝丰、叶县、鲁山为依托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争取城市总体规划早日获批,抓紧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和重点道路景观规划,完成中心村(社区)规划编制任务,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行为。

(二)加快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筹措资金实施开源路南环路立交桥等20项市政基础工程,投资20亿元用于新城区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拉大城市框架,抓紧推进南水北调受水配套工程、公交智能调度中心、老城区天然气臵换人工煤气等重点项目,为市民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

(三)推进旧城改造,改善城市面貌。突出做好城市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和旧城改造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城市建设的新模式。严厉查处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建筑和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平顶山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市场的双赢。

— 45 —

(四)强化双创工作,美化城市环境。继续加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完善配套措施,实施亮、净、美、畅工程,实现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落实《城市绿地管理办法》,推进园林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绿地管养水平,巩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完善城市绿化景观体系。

(五)提高服务水平,解决群众诉求。以物业管理进社区活动为契机,加大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实现规范化物业管理全覆盖。做好普通住宅拆改门面房查处工作,确保房屋居住和使用安全。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和住房供应力度,做好配售、配租、补贴工作,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让建设成果惠及所有城乡居民。

三、几点建议

一是请省厅就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加强指导,制订出台相关办法措施。

二是对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任务进行明确,界定城市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的范围,衔接相关的优惠政策,避免标准不一影响改造进程。

三是在建筑节能和推广应用新型墙材方面加大对平顶山的扶持力度,帮助平顶山建设成为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新型墙材研发生产基地和建筑技术体系研究推广中心。

— 46 — 四是加大对乡镇、农村规划建设的投入,支持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已建成设施的运营经费来源,确保建成后发挥作用。

— 47 —

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安阳市人民政府

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要求,现将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2009年主要工作情况和2010年初步打算汇报如下:

一、2009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施城建三年计划为抓手,坚持规划先行,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使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安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落实城建三年计划为中心,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为把河南的北大门建设的更加光彩、更加亮堂,安阳市实施了总投资逾500亿元的城市建设三年计划,2009年确定了74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开工47个,完工16个,累计完成投资40.64亿元。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投入资金1000万元,相继实施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空间战略、县(市、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县乡村三级规划等一大批规划编制工作;与德国罗兰•贝格公司合作编制了《安阳市城市总体功能定位、主导产 — 48 — 业确定及空间布局优化规划》,着手开展安阳科学发展试验区规划编制工作,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工作扎实进行,实施完成了光明路道路改造、热力蒸汽管网改造等“七路一网”工程,完成了“引岳入安”和“洪河引清”工程,宗村污水处理厂、公交东区停车场等一批民生项目投入运行,中国文字博物馆提前竣工并如期开馆,更新公交车辆34台,新增城市供水1.43万户,新增天然气用户1.31万户,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98万平方米、用户1.1万户;城市出入口改造工程涉及的蔬菜批发市场、张河固村等顺利动迁;聂村、牛房和魏家营三个城中村改造一期工程顺利完成;解放路、红旗路等重点道路街景整治取得初步成效。三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成绩显著,开工经济适用住房56.8万平方米,已竣工2109套;开工廉租住房26万平方米、5200套,完成了省政府要求“三个百分之百”(开工率、配套资金到位率、发现问题整改率百分之百)的工作目标;完成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9154户,实现了城市低保家庭廉租住房保障的应保尽保。四是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成立了城市管理工程指挥部,启动了投资2680万元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推行了对城管执法系统创先争优的千分考核和对各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千分考核,建立了“全面覆盖、职责明确、指标量化、千分倒扣”的管理机制。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37.3%提高到38.92%,提高1.62个百分点,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二)以政府主导为原则,推动供热计量改革取得新成效。

— 49 — 2009年,安阳市把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现代化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创新思路,强力攻坚,使供热计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完成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供热入网总面积的37%;实施集中供热分户计量8484户,占民用户总量的17%。一是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了“安阳市既有建筑供热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聘请设计单位专家和供热企业技术骨干,开展供热计量相关技术和管理研究,分析试点小区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完善政策。制定出台了《安阳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安阳市新建建筑供热计量标准实施细则》、《安阳市2008—2009年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计划和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供热计量工作目标、内容和进度计划,为推动供热计量改革提供有力地政策支撑。三是示范带动。积极推进供热计量改革试点工作,在对安泰苑、安惠苑共计46万平方米的建筑实施供热分户计量后,把兴达嘉园、辉龙城市家园等11个小区、77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作为第二批集中供热计量改革试点,进行了供热单户控制、分户计量系统改造,共安装分户计量表5184块。四是调整价格。在推行供热计量改革试点的同时,制定了《安阳市供热计量采暖价格》、《安阳市城市集中供热热力销售及相关价格》,有力推动了供热计量改革进程。在改 — 50 —

推荐第5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汇报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中指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在符合规划的条件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制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之后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我省国土厅也

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可见,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效的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客观的用地需求与挂钩政策的可行性

挂钩政策就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用途分区的基础上,按照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对一定规划用途分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的复垦整理,以整理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为途径,在动态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在特定规划区域内减少一定数量耕地的同时,相应增加一定数量城镇建设用地的一种做法。现阶段,我们江苏好多地方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城市建设对建设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许多市规划至的建设用地指标几乎用完,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充分利用挂钩政策必将是缓解用地供需矛盾,突破发展瓶颈制约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挂钩政策,目前存在较大的潜力空间。

一是我省部分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以我们为例,目前该市的建设用的面积为12.59万亩,而市域面积为33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辖区面积的25%,如除去水域面积,陆地面积为228平方公里,那么建设用地占辖区面积的比例则达到34%。按照现在通行的建设用地用用地极限的方法来确定规模的说法,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辖区面积的30%,如果超过,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会恶化。英国的建设用地占辖区面积的6%、韩国6%、荷兰15%,而我国的上海现在是29%、天津29%、北京19%,我们江苏为17%,可见该市的建设用地规模比例不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也比国内城市高出许多,因此,通过挂钩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集约水平,改善生活环境。

二是农村内部复垦潜力存在。仍以为例,目前该市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为7.24万亩,全市共28万人口,其中60%是农业户口,按照户均3.5人计算,户均宅基地面积为1.5亩,远远超过国家和省市的标准,而由于子女上学、进城务工等原因,许多农民成为城市“两栖人口”,而他们人走地没走,使得农村房屋闲置或半闲置,因此复垦整理潜力较大。

三是由于区划的调整,我市前几年对乡镇、行政村和农村学校进行了拆并,闲置出一部分用地,加上有些乡镇企业由于市场淘汰、转产升级,也闲置出一部分用地,这些废旧的工矿用地也是复垦整理的资源之一。

四是属于长江冲积扇地区,有大面积江滩,由于水道的改线等等,使得好多地区有可观的潜力。

二、挂钩工作实施的具体情况

1、全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增减挂钩工作。10月市委召开了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现场会,凌书记亲临挂钩复垦现场,并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市委还明确冯书记牵头抓挂钩工作,从组织、宣传、资金、人员等方面做了精心部署。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实施意见》(扬政发〔〕98号),制定了实施方案,签订了拆旧补偿协议,落实居民点安置方案,高质量推进复垦整理,合理安排建新留用区,规范使用专项资金。各镇区党委政府领导也都很重视,均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总负责,协调解决挂钩中的遇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各镇(区)项目计划落实情况。根据、挂钩规划,我市共需完成882亩挂钩周转指标。其中挂钩周转指标为382亩,拆旧复垦项目总面积450.6亩,新增耕地382亩,挂钩周转指标为500亩,拆旧复垦项目总面积643.6亩,新增耕地500亩。我市挂钩工作现场会召开后,各镇区对辖区内的挂钩土地复垦项目重新进行了一次排查筛选,部分镇(区)对项目进行了调整,调减了个别实施难度较大、条件不成熟的项目,通过进一步挖潜,增加了部分新复垦项目。调整后,全市计划完成项目总面积1039.4亩,其中属于度376.6亩,度484.3亩,度先行实施178.5亩,所有项目计划在0

8、09两年内实施。项目全部完成后,可新增耕地900.2亩。

3、各镇(区)项目完成情况。目前,各镇(区)挂钩工作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大部分项目都已启动,有些项目已经完成,有些已接近尾声,还有部分已完成清障等前期工作。现全市已通过复垦新增耕地309.5亩。其中属于度61.2亩,属于度191.8亩,属于度56.5亩。

4、挂钩指标使用情况。我市使用、挂钩周转指标,共计

报批了551亩建设用地项目。,我市使用了挂钩周转指标,报批了第二批次建设用地项目,涉及10个项目,项目面积为323亩。我市使用了挂钩周转指标,报批了第二批次建设用地项目,涉及14个项目,项目面积为228亩。通过挂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各镇区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

5、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市财政前后分三次(11月、1月、9月)

下拨至各镇区挂钩资金1200万元,此前,国土局已先垫支了180万元资金,截止今年9月底,市级已拨付到镇区挂钩资金1380万元,镇区财政拨付到村712.49万元,国土局垫支到村180万元,另外9月底到帐的400万资金,各镇区将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尽快下拨到具体项目上。

三、挂钩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挂钩工作因为周期长,涉及到的部门多,牵涉到的利益复杂,所以在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的认识不够。一方面是部分地方政府不能正确理解挂钩工作的重要意义,认为挂钩工作是国土部门的事情,地方只要有用地指标就行;另一方面,部分群众认为挂钩拆迁没有企业征地拆迁补偿高,不愿意上点建房。

2、资金筹措困难。因为省厅今年鼓励挂钩工作先拆后建。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先期投入一定的拆迁、安置费用,避免因群众补偿不到位而形成不稳定因素。以我们为例,截止到今年9月底,全市通过财政统筹的挂钩资金只有1200万元,而我市复垦结束的项目就已新增耕地309亩,到期资金需支付1500余万元,其它正在实施的项目进展等等不一,项目急需资金及时到位。因为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使得挂钩工作难以继续推进,有的项目因缺乏启动资金而无法开工,同时这也已经影响到基层复垦的积极性。

3、拆迁安置难。一是有的农户家庭条件差,即使拆迁补偿后也没有能力建新房;二是有的农民拆迁安置的居民点向集镇、中心村集中,但农民离责任田路途远,生产生活很不方便,群众不愿走;三是部分群众原来是农村户口,在农村有房,现是城镇居民户,他们不愿货币拆迁,想要划地建房但又不符合国家政策;四是极少数老百姓认识不够,借机漫天要价,不达目的不罢休。五是有的项目所在村没有相应的安置居民点,农户拆房后无地建房。

四、挂钩工作的几点对策及打算

1、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挂钩工作总的目标是消灭村庄,形成集中居住。但在实施的初期,由于受资金、社会认识、工作经验和政策支持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当前,可以对以下几类用地先行设施:一是规划拟撤并的村庄,现实已实施,但尚有少量住户住居或无人居住的房屋;二是废弃的工矿用地,堆场用地;三是废弃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用地。这几类用地拆迁整理工作难度小,社会认可度高,操作的可行性强,通过几年的努力,易形成成果,下一步再向深度推进。

2、以点带面,典型引导。挂钩工作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其拆迁、补助标准、复垦标准、资金投入运作方式方法都没有统一的模式,所以在试点的过程中要通过某一个点为突破口,制订政策,同时在面上形成示范影响,然后再全面推广。

3、先拆后建,滚动推进。在面前的情况下定位、定时、定序,操作难度较大。可以通过筛选易拆、易复垦地块,先行启动,形成资金补充、政策效应和示范效应后,再滚动推进。

4、加强规划,落实项目。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对因实施挂钩规划,需要落实的拆迁安置居民点,应在规划镇村居民点规划时全部规划到位,保证今后挂钩拆迁户能顺利搬迁建房。对于批准的建新项目用地,各镇区要千方百计,抓紧项目的落实,确保所有项目尽早落地。千万不能将宝贵的用地指标闲置,影响挂钩资金的循环。

5、筹措资金,严格管理。财政部门需要继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挂钩复垦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要将省厅返还的、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其它土地复垦专项资金集中统筹,用足用好,更快地推进挂钩工作的开展。在补贴标准上,各镇区应加强协调,尽可能采取一个标准执行,否则会在周边引起攀比,造成新的矛盾。在复垦资金使用上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不能简单地按5万元/亩拨付到村。镇村两级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支出管理。各村在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将项目资料报送到镇国土、财政部门,以便市镇核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随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防范于未然。在项目通过决算后,有关资料要及时整理存档,加强跟踪管理。

做好新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离不开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以今天的视察会为契机,认真听取各位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全力保护好每一寸耕地,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共同推进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推荐第6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汇报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汇报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汇报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汇报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在符合规划的条件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制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之后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我省国土厅也

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可见,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

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效的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客观的用地需求与挂钩政策的可行性

挂钩政策就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用途分区的基础上,按照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对一定规划用途分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的复垦整理,以整理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为途径,在动态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在特定规划区域内减少一定数量耕地的同时,相应增加一定数量城镇建设用地的一种做法。现阶段,我们江苏好多地方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城市建设对建设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许多市规划至的建设用地指标几乎用完,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充分利用挂钩政策必将是缓解用地供需矛盾,突破发展瓶颈制约的

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挂钩政策,目前存在较大的潜力空间。

一是我省部分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以我们为例,目前该市的建设用的面积为万亩,而市域面积为33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辖区面积的25%,如除去水域面积,陆地面积为228平方公里,那么建设用地占辖区面积的比例则达到34%。按照现在通行的建设用地用用地极限的方法来确定规模的说法,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辖区面积的30%,如果超过,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会恶化。英国的建设用地占辖区面积的6%、韩国6%、荷兰15%,而我国的上海现在是29%、天津29%、北京19%,我们江苏为17%,可见该市的建设用地规模比例不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也比国内城市高出许多,因此,通过挂钩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集约水平,改善生活环境。

二是农村内部复垦潜力存在。仍以为例,目前该市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为万

亩,全市共28万人口,其中60%是农业户口,按照户均人计算,户均宅基地面积为亩,远远超过国家和省市的标准,而由于子女上学、进城务工等原因,许多农民成为城市“两栖人口”,而他们人走地没走,使得农村房屋闲置或半闲置,因此复垦整理潜力较大。

三是由于区划的调整,我市前几年对乡镇、行政村和农村学校进行了拆并,闲置出一部分用地,加上有些乡镇企业由于市场淘汰、转产升级,也闲置出一部分用地,这些废旧的工矿用地也是复垦整理的资源之一。

四是属于长江冲积扇地区,有大面积江滩,由于水道的改线等等,使得好多地区有可观的潜力。

二、挂钩工作实施的具体情况

1、全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增减挂钩工作。10月市委召开了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现场会,凌书记亲临挂钩复垦现场,并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市委还明确冯书记牵头抓挂钩工作,从

组织、宣传、资金、人员等方面做了精心部署。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实施方案,签订了拆旧补偿协议,落实居民点安置方案,高质量推进复垦整理,合理安排建新留用区,规范使用专项资金。各镇区党委政府领导也都很重视,均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总负责,协调解决挂钩中的遇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各镇项目计划落实情况。根据、挂钩规划,我市共需完成882亩挂钩周转指标。其中挂钩周转指标为382亩,拆旧复垦项目总面积亩,新增耕地382亩,挂钩周转指标为500亩,拆旧复垦项目总面积亩,新增耕地500亩。我市挂钩工作现场会召开后,各镇区对辖区内的挂钩土地复垦项目重新进行了一次排查筛选,部分镇对项目进行了调整,调减了个别实施难度较大、条件不成熟的项目,通过进一步挖潜,增加了部分新复垦项目。调整后,全市计划完成项

目总面积亩,其中属于度亩,度亩,度先行实施亩,所有项目计划在0

8、09两年内实施。项目全部完成后,可新增耕地亩。

3、各镇项目完成情况。目前,各镇挂钩工作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大部分项目都已启动,有些项目已经完成,有些已接近尾声,还有部分已完成清障等前期工作。现全市已通过复垦新增耕地亩。其中属于度亩,属于度亩,属于度亩。

4、挂钩指标使用情况。我市使用、挂钩周转指标,共计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推荐第7篇:某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工作汇报

**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工作汇报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到我市视察指导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工作。我市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了和谐城市建设行动,并按照《**市2011年和谐城乡建设行动考核办法》,对创建工作进行了自查,我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工作开展效果明显。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

**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动员会议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按照**工作部署,精心安排、周密组织、狠抓落实,把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工作作为持续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立足自身实际,完善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我市成立了由副市长任指挥长的高规格指挥部,抽调有关单位业务骨干充实到指挥部,成立了专门办公室,负责各项日常工作的处理。各镇街、市直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作班子,建立健全了信息上报、项目推进和监督协调等工作机制。市里还多次召开了和谐城乡建设调度会议、办公会议,市长、分管副市长亲自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城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组织了5个检查组对和谐乡镇建设、和谐村庄建设进行了考核,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 1目、每一个考核指标都分解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和单位,并实行考核联络员制度,由责任单位安排专人负责考核标准的落实和自查评分工作。同时,根据分级考核的要求,每一个责任单位同时也是对下级政府创建工作的考核部门。责任单位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认真开展自查打分。结合自查发现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组织各市区及有关部门对照考核办法中的内容和标准,逐项研究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明确时限要求,抓紧落实到位,推动和谐城乡建设行动考核工作深入开展。

三、扎实开展工作,严格建设标准

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是一项意义重大而且范围广泛的复杂系统工程,今年的考核工作又是三年建设行动的首次考核,时间紧,任务重,也非常关键。对此,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积极组织和参与考核工作,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行动快。全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动员会后立即组建办公机构,安排办公场所,配套相应的办公设施,及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培训和调度。同时,各镇街、各市直单位自查与考核工作也迅速启动。就各镇街、各单位考核中遇到的问题或需要协调的事项进行汇总和研究,找出解决办法,统一组织实施。

二是督导勤。首先对具体参与和谐城乡建设工作的人员

- 3我市和谐城乡建设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下步,我市将积极学习先进地市的建设经验,努力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新**”,为我市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第8篇:阳高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汇报

阳高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现阶段,我县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城镇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对建设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建设用地指标相当紧张,用地矛盾十分突出。根据国土资发[2008]138号文件精神及我省下发的关于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函(晋国土资函[2011]169号),为缓解目前我县用地供需紧张,突破发展瓶颈制约,提供了解决途径。

我县属农业人口大县,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约72.8%,近几年由于移民搬迁和“三年告别山庄窝铺”等惠农项目的实施,使得农村大量旧宅基地废弃,因此我县农村内部存在一定的整理复垦潜力。2006年以来,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首先针对居住条件差如土窑洞、房屋质量差的村庄进行了规划,搬迁建设,资金保障的落实等方面开展了扎实的工作,这也为我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根据实地情况调查摸底和经过相关领导、技术人员的反复研讨,最终确定我县王官屯镇、大白登镇、东小村镇、马家皂乡、鳌石乡、北徐屯乡、长城乡、罗文皂镇、龙泉镇、下深井乡为本次项目的拆旧建新实施区域。

一、挂钩工作实施的具体情况

1、全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增减挂钩工作。

2010年6月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常务会议,县政府领导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并成立阳高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领导组。2011年8月,县政府出台了《阳高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方案》,从组织、宣传、资金、拆旧补偿、后期整理复垦、组织验收、挂钩项目土地增收等方面做了精心部署,要求坚持“科学规划,集约高效,先易后难,依法自愿”的原则,同时要求高质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合理安排建新区,规范使用专项资金。

2、挂钩项目计划落实

根据挂钩规划,拆旧区共计38.3402公顷,其中34.7619公顷可复垦为耕地。建新区面积为32.3115公顷,新增建设用地为32.2653公顷,占用耕地21.9125公顷。共申请使用周转指标32.2653公顷。

3、挂钩工作实施计划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2011-2012年两年时间,拆旧区村民已全部安置,建新区位于龙泉镇、王官屯镇、罗文皂镇、下深井乡。建新区主要用于王官屯镇330亩,作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和药业辅料加工项目用地。罗文皂镇100亩作为观光农业基地项目建设用地。2012年完成整理复垦补充耕地计划。

二、挂钩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社会认识不够。一方面是部分领导不能正确理解增减挂钩工作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不支持此项工作。

2、资金筹措困难。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十分困难。但挂钩工作需先补后拆,所以在工作推进中县政府要先期投入一定的拆迁、安置费用,避免因群众补偿不到位而形成不稳定因素。

3、极少数老百姓认识不高,借机要价偏高。

三、挂钩工作的保障措施

1、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挂钩工作总的目标集中建设、集约用地、优化布局。但在实施的初期,由于受资金、社会认识、工作经验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

2、加强规划,落实项目。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对因实施挂钩规划,需要落实的拆迁安置居民点,应在规划镇村居民点规划时全部规划到位,保证今后挂钩拆迁户能顺利搬迁建房。对于批准的建新项目用地,抓紧项目的落实,确保所有项目尽早落地。

3、筹措资金,严格管理。财政部门在保证预拨450万元启动资金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挂钩复垦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在补贴标准上,尽可能采取一个标准执行,否则会在周边引起攀比,造成新的矛盾。在项目实施

3 过程中,国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随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项目通过验收后,有关资料要及时整理存档,并加强跟踪后期管护管理。

做好新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离不开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以今天的项目审查为契机,认真听取各位领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全力保护好每一寸耕地,合理利用好每一寸耕地,共同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O一一年十月

推荐第9篇:荔波县城乡建设管理执法大队工作汇报

荔波县城乡建设管理执法大队

工作总结

荔波县城乡建设管理执法大队于2010年8月25日成立,由原来公用事业局城管监察管理中队扩编为现在的副科级单位,成立至今有一年的时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住建局的业务指导和关心下,在各兄弟单位部门的紧密配合下,通过全大队上下的共同努力,以转变城管理念,创新城管工作为出发点,坚持“走出荔波看城管、与时俱进显特色”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高驾驭城管工作的能力。广泛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狠抓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狠抓管理源头,狠抓重点问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树立城管队伍新形象。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具体工作情况

过去的一年,我大队的工作取得以下成绩:

1、市容监察工作情况:市容监察工作由本大队的第一中队负责,根据《贵州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之规定,依法依规开展城市市容市貌监察工作。一年来,由一中队安排队员,每天12个小时保持有人在县城各条街道上巡查,现场纠正和清理乱停、乱放、乱行、乱贴、乱画行为1200起(特别是机动车辆上人街道现象屡禁不止);教育不法商贩60余人次;取缔非法占道摊点25个;责令卫生不合格的45家店面进行限时整改;依法取缔违法违章广告牌30个(处);捕杀敞放无主流浪犬75只;对街面上的所有门头广告进行登记、管理;受县交警队委托,共清理和拖移并处罚违章车辆 55辆(次);报经县政府审批后,今年5月25日起,县城全面实施停车收费工作,较好地利用经济杠杆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和入库停放,使县城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协同公用局共同监督县城卫生工作,纠正行人、车辆的不文明行为500余次;查处和处罚拉料遗洒车辆30辆。(在查处违章停车、停车收费、查处占道经营等市容执法中,共发生暴力抗法事件数400余起,发生严重暴力抗法事件1起,抗法者及其亲属围殴我执法人员,此案件已交由玉屏派出所处理)。

2、城市规划建设监察执法工作情况:由

二、三中队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的执法监察,一年来对县城规划区巡查700余次,共查处违法建设案件78宗,落实处罚40宗,共收缴违法建设罚款40.7809万元,完成查处率的51.28%。查封、取缔、拆除、建筑工地工业67(棕)处,没收非法建设建筑房屋3栋,下达停工通知书67份。现场暂扣非法建设施工工具11件(都依法现场开据暂扣单)。

3、园林绿化和公用设施监察执法情况:一年来查处损坏园林绿化案件2起;查处损坏路灯案件4起(其中一起交由公用局处理);查处非法施工损坏街面、道牙、人行道等案件5起。

4、依法查处破坏公共基础设备5起,其中损坏路灯3起,破坏城市道路路面2起。

5、大胆推进停车收费工作,用经济杠杆引导汽车入库停放,极大缓解县城停车难和停车乱现象,经实施停车收费管理,樟江大街的滞留车辆明显减少,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6、积极参与县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一年来,参加县政府组织的立化镇高坡煤矿、立化镇安平煤矿的处突工作;深入时来、洞塘乡、驾欧乡开展两违执法工作。凡是我大队参加的“处突”工作任务中,无论任务有多艰巨,我大队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坚决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命令,都尽力尽职,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二、存在困难和不足

(一)队伍建设问题,编制与体制与现实工作性质的矛盾。我城管执法大队属事业编制,由于业务的特殊性,干部职工队伍的形成,主要是安置的退伍军人和临时招聘人员,从事的业务性质属行政管理,但部门性质为事业,所以在编人员均为事业身份和临时工,工资待遇很低,物价增长很快,因生活困难原因没全身心投入工作,在思想上存在顾虑,这问题事关我大队未来工作推进的问题,要确保有一支良好的城市执法管理队伍,就要在制度上、组织上确保他们应得的合法工资收入,这是大队要着手向上级争取解决的队伍建设问题。

(二)执法环境问题。城管执法工作难度之大,现在社会流行一句话“全国人民闹城管”,确实如此,城管的执法环境很差,时刻处在风口浪尖上,这应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城管执法工作中监督的同时,在组织保障和机制上要予以关照。如今年刚推行的停车收费管理中,就出现县直机关及县职部门的负责人(局长、副局长)及个别领导家属带头抵触此项工作。还有当我大队执法人员被暴力抗法,被抗法者及其家属围殴时,我们依法拨打“110”报警,而赶到现场的警察在没有调查事实清楚的情况,当抗法者的面公开指斥我大队城管执法人员,并且指斥语气十分难听,最后还是按一般民事纠纷调解,出于工作态度我大队仍保忍让态度,不去深纪,但如果执法环境得不到改变,该依法接受教育的得不到教育,将会有更多的人去效仿抗法,法律就会失去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执法就无从谈起。

(三)经费不足。由于我大队刚成立,工作业务繁杂,经常下乡开展执法工作,行政成本上升,经费来源主要是罚款和占道费、门头广告、户外广告审批收费。在收取审批费时,业主与群众往往有抵触情绪,收费难度之大,为确保工作运转,这些费用不得不收,为收费经常与业主发生纠纷或冲突,收费成为城管工作与群众利益冲突的诱因之一,更有碍于推进文明执法,如果长期靠收费自支城管工作运转的话,日后工作矛盾更加突出,城管工作更难推进,建议把城管经费列入县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城管工作运转。

(四)办公条件与现代工作办公要求不相协调。我大队目前办公在县政府遗留的旧办公楼里,房屋设计不合理,大队办公在四楼、中队办公在二楼,这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办公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三、下步工作打算

坚定不移地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决策,在县住建局的领导和业务指导下,依照《城乡规划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贵州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贵州省户外广告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本县人民政府相关文件,文明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在未来的城管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狠抓执法队伍素质建设。由于城管工作性质决定,要搞好当今的城管工作,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我大队将在打造好这支队伍上下大功夫,来年将制定详密的执法素质教育培训计划,完善相关学习制度,制定学习与工作成果的激励机制,让执法队员学有所用,理论结合实际地开展城管工作,文明礼貌执法,让一支高素质而且文武双全文明、威武城管执法队伍展现在荔波市民面前。

(二)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争取现实依靠制度管人,依靠制度办事,执法队员要依法执法、文明执法、柔性执法,确保城管工作有序运行。

(三)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下步工作中,将积极继续推进“三个建设年”活动,大队领导班子和中队负责人将深入郊区农民、市民家中和城区内的个体户、企事单位、人民团体、社区等调查了解城市需要城管做什么?对城管工作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城管工作是否满意等问题进行坦诚地与人民群众交换意见,听取不同意见。根据征求的意见结合我大队的工作实际,制定科学、详细,具有可行性的工作计划,努力开创城市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四)加大“两违”建设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确保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五)除常规开展市容监察工作之外,我大队从三方面作手抓城市貌和环境卫生的亮点工作:

1、积极推进划划行归市工作。坚决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决策,按照县住建局的具体部署,循序渐进地推进划行归市工作,力求在未来五年内,城区的规划的划行归市工作全部得到落实。

2、拟建一个大型建筑垃圾处理场,用于专门销毁和建筑垃圾加工利用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垃圾处理场。我大队拟在县城至永康方向,选择一块洼地建专门的建筑垃圾处理场。

3、积极参与县政府开展县城出口整治工作,不断美化、优化城区环境建设。争取资金,把时来新城区的空地地块进行圈围建设,构筑好圈地围墙,一方面起到保护国有土地不被随意侵占和非法占用,另一方面能保障新城区的环境卫生,以达到美化、亮化的管理目的。

荔波县城乡建设管理执法大队 2011年11月7日

推荐第10篇:埠村街道和谐城乡建设工作汇报

埠村街道和谐城乡建设工作

自 查 报 告

埠村街道在上级各级领导及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和《章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等十个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埠村街道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迅速组织人员对全街道和谐城乡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抓好城街道规划,构建和谐城乡建设

(一)搞好总体规划,拉起小城街道建设框架。2001年埠村街道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发展优势,合理布局”的规划原则,成立了埠村街道规划委员会,建立健全了“阳光规划”工作制度,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街道总体规划进行了编制,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并一次性通过省、市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评价很高,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进行了统一公示,进行逐年实施。2008年10月以来,根据埠村街道建设现状、结合埠村街道土地综合整治和合村并点项目,委托山东省城乡建筑规划设计院对全街道规划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街道规划为一心两区三轴线:即围绕镇中路、省道244线交叉路口和中心广场的商贸生活服务中心,由埠村路和西巴漏河相联系的旧城区和北部开发区,由埠村路、省道244线和镇中路组成的三轴线。埠村街道土地综合整治和合村并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附件已经全部报批。

(二)、抓好详细规划,促进小城街道建设发展。我街道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实行规划“六线”管制,先后完成了埠东、埠西、杨家巷及街道驻地6.3平方公里的详细规划,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委托上海复旦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北部东鹅、西鹅、太平、刘台、南凤、北凤、徘徊七个园区村进行整合,成立鹅庄新型社区并进行了修建性详规设计。

在规划中坚持“三高一化”的标准,即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和科学化。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把建设小城街道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把建设小城街道与发展街道经济相结合;三是把建设小城街道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四是把建设小城街道与突出街道地方特色相结合,五是土地综合整治与合村并点相结合。形成清晰的空间组合和合理的功能分市,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埠村城镇特色。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和谐城乡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道路建设,今年以来我们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进一步加大了道路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投资110万元镇中路进行提升改造工程,对两侧雨水管网进行了清淤,更换钢轨式雨水箅子40余块;投资150万元对埠翟路重新进行了建设改造,该路的建成将彻底解决驻地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投资150万元完成了省道244线埠村街里段的建设任务,埠村驻地主、次干道的硬化率达到100%,人行道铺装率达到100%,给排水系统配套率达到100%。投资近200万元,完成埠东、杨家巷、东饿、西鹅、沙湾、兴旺等村的道路硬化,硬化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

(二)、绿化美化提升,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埠村街道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总体要求,努力增加绿地,提高绿化量, 从做好驻地公共绿地、项目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和城镇外围农田林网的规划建设入手,先后投资110万元,对镇中路、埠村路路、西外环等主要道路两侧置种植、补植了行道树和绿化带,部分路段还进行了绿化美化造型提升;投资60万元,对济南植物园南片区30亩进行了绿化提升;投资42万元,对创业中心广场、杨家巷社区广场、鹅庄社区广场进行了高标准绿化。截至目前新增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7%以上。

(三)、城区亮化工程,我们先后投资145万元,对明埠路、镇中路、埠曹路和省道244线埠村段安装了高标准路灯240余盏,投资50万元,对杨家巷社区广场、鹅庄社区广场、创业中心广场安装各类广场灯135盏。截至目前,驻地路灯安装率、亮灯率均达到100%。

(四)、推进民生工程,今年以来,我们把“保民生”牢牢抓在手上,强力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一是集中供水工程。在原有的埠矿集中供水站基础上。去年以来对部分设施进行了改造维修,投资15万元,新铺设供水管道1.5公里,投资6.5万元,改造维修城区供水管道1公里,现供水系统覆盖了整个街道驻地,普及率达100%。投资80万元,全面完成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开挖、回填管沟1万多米。城乡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二是排水系统工程。自去年以来投资200多万元,修建地下、地上排水沟、管道 30公里;投投资200多万元,修建桥涵 4座。三是环卫一体化实施工程。今年以来,通过积极运作,投资150万元对我街道环境卫生实行环卫局一体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大了环卫设施投入力度,配套建设了城镇水冲式公厕三处、

3 新建了三处垃圾收集、中转站,重新购置标准垃圾桶150余个,扎实推进环卫进居、进村工程,改善了城镇、村居的环境卫生面貌。不断加强环卫管理,努力推行环境卫生门前“五包”制度,严格控制道路和施工工地的扬尘, 加强街道环卫队伍建设,环卫工人增加到50余名,规范道路保洁作业,实现了全日保洁,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0%以上。四是社区建设工程,加快完成鹅庄社区、埠西社区工程建设步伐,保质保量的完成拆迁、建设、安置任务。进一步完善杨家巷社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抓好社区民族大厦和中心广场的建设工作。五是加大其它基础公用设施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去年以来,我们先后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埠村创业服务中心;投资450余万元在卫生院后面的平房处新建了3600平方米病房楼一处,今年我们将加快推进埠村路埠东桥、埠村法庭审判楼、埠村社会治安楼、贵和瑞园住宅小区、城建开发住宅小区建设步伐。

三、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和谐城乡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埠村街道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以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建委、农委、派出所、环卫所、执法所、工商所、环保所、土管所、林业站、各管理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街道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同时为确保整个综合整治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督导小组,明确责任,严格考核。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埠村街道的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埠村街道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规范了全街道环境综合整治的标准和措施,使全街道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4 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街道全方位目标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经费纳入街道、村财政预算中,并将具体任务按照属地整治的原则分解到单位和村庄,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实行监督、检查制度。根据各村、各单位制定的环境卫生管理范围,将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单位、部门、村庄,严格按照考核标准细则每月集中检查一次,每周不定期抽查两次,对检查中的整治情况和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纳入年终农村政绩考核中。截至目前整治活动共发放明白纸6000多份、悬挂各类沿街宣传标语8条,通过整治共清理各类灯箱、落地广告牌410块,清除各类牛皮癣小广告230处,粉刷沿街墙壁25000平方米,整修路肩、边坡、边沟44500米,补栽树木200余棵,清理杂物堆16处,清运垃圾2000余立方米。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开展,整洁、有序、文明的新城形象逐渐显现。

四、完善城街道管理,为和谐城乡建设提供管理有序的社会环境 随着埠村城街道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人口的膨胀,经济活动的增加,城镇管理工作任务日趋繁重,因此,城镇管理提到了党工委、办事处工作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分管领导负总责,街道建委、执法所、环卫所具体抓落实的城乡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城街道管理、监督、行政执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成立了由8人组成的埠村街道城街道管理行政执法中队,全面负责城街道的管理和行政执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设立行政管理执法中队办公室两间,办公设施配备齐全,配备行政执法车一辆,一年四季行政执法服装等,城管活动经费纳入了街道财政预算中,经费落实到位,有利的保证了城乡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埠村街

5 道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出台了《埠村街道城乡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等管理办法,使城乡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四是加强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做到城街道管理有序。街道城管中队加强日常城乡管理规范工作,采取分段管理和集中管理相接合的管理模式,定责、定岗、定任务,每天按时巡查,做好巡查日志,做到文明、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程序,照章管理,杜绝野蛮执法。保证分管路段无乱搭乱建,乱立广告牌和店外不规范经营行为,街道无“三大堆”。

五、倡导节能减排,促进和谐城乡建设健康发展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加快了结构调整,在全街道耗能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源头控制污染源总数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法淘汰了落后工艺技术,关闭了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严重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深度治理大气污染化工异味和污水处理力度,实施天然气改造和污水处理工程,淘汰燃煤锅炉12台,依法强制拆除小石灰窑99支、小砖窑14支。

六、加快社区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为切实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配备了专门的工作班子,注重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因村制宜,确立拆建方案,强化工程质量监管,确保农村住房建设有序推进。社区建设立足于高标准规划,社区聘请专业设计院所进行规划设计,社区布局合理,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教育、文化

6 体育、商贸、警务室及相关规章制度等配套相对齐全,社区建设进展顺利,截至目前鹅庄社区开工建设公寓楼3栋,可安置180户,埠西已开工建设公寓楼6栋,可安置180户,埠东社区今年开工建设1栋。可安置50户,以上社区建设任务,计划年底将全部完成。

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夯实和谐城乡建设基础

着力解决城街道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建立起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内容不断增多。全街道每千人医院床位达到4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劳保所每年将组织两次各种业务技术培训业务,常年提供职业就业岗位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就业和再就业率。

八、加快城街道化进程,打造和谐人居环境

加快推进城街道化进程,提高城街道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随着我街道道路的改造提升、环境综合整治的进一步推进,驻地住宅小区和社区建设的日趋完善,我街道和谐城乡建设工作效果将逐步显现,同时也将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将起到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日

第11篇:城乡建设

第一章 城乡建设

1986年后,城乡建设按照城市、乡镇和村庄规划,由点到面,分步实施。以市区为中心,甘霖、长乐、崇仁、三界、黄泽镇为重心,使产业和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市区房地产快速发展,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环境保护逐步发展与完善;村镇建设初具规模,基本适应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一节 建设规划

城市建设规划

1986年初,按照《嵊县城关镇总体规划》(1983年4月开始编制),建成区扩展至东圃、桥东、东南村,并向西瓜园、仙人坑、捣臼爿、高版、白沙地等地域扩展,面积达2.14平方公里,有14个居委会和工农、北郊、东南、东圃、桥东村,居住人口39100人。

1987年起修编《嵊县城关镇总体规划》,1988年底完成,1990年4月经绍兴市政府批准实施。确定县城性质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型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小城市”。规划期限2010年,人口规模10万人左右,用地规模8.8平方公里。

1992年,成立嵊县经济贸易开发区后,城市建设加快。根据规划修编,陆续编制嵊县城西分区规划、嵊县经济贸易开发区规划、北郊区详细规划、鹿山新区详细规划、嵊县城关镇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城西个体私营工业开发区详细规划等,建成区扩展至下元塘、艇湖等村。

1995年撤县设市后,城市建设按照“开放、超前、特色、科学”的要求,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全省交通新格局为大背景,编制《嵊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1996年8月完成,1998年7月13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接着相继编制和调整供水、排水、燃气、公共交通、绿化、环卫、防洪、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城东南、城西开发区和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至1999年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区由中心区向四周放射性扩展,范围扩展至下中西、莲塘、慕塘、爱湖、高家、宓家、笆弄、小砩、中央宅、下马、雅致、雅良、戴望、荷花坪、里坂、八里洋、何家等村。建成区面积扩至8.2平方公里,人口达9.63万人。 2001年5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嵊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率先集聚中心城,重点培育中心镇,积极发展中心村”的城市化建设方针和中心城区“东扩南进、西延北伸、拉开框架、建设新区、改造旧城、完善功能、提高品位”的城市建设思路,把嵊州市建设成 “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蝴蝶型的山水特色中等城市。9月,市建设局设置城建规划展示厅,展示“嵊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模型和有关规划图文。12月,为推进城市化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将三塘乡、浦口镇划入城区,组建三江、鹿山、剡湖、浦口街道,总面积216.22平方公里。2002年11月起,按照绍兴市城市化发展总体布局和嵊州市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修编《嵊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把嵊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先进、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现代化新兴中等城市;规划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33万人,远期2020年、40万人,远景2030年、50万人;城市性质“以剡地文化和山水风貌为特色的国际领带城(都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4个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行政范围,仙岩镇严坑村行政范围,黄泽镇行政范围的一部分,甘霖镇行政范围的一部分,南山水库作为城市饮水水源地进行水源保护,城市规划区总面积(包括南山水库)310平方公里;城市总体布局以剡溪为纽带,突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结合山水环境和景观,形成“一带五组团”(剡溪为纽带、老城区组团、城东南新区组团、城北组团、城西组团和浦口组团)。同时编制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20平方公里分区规划和7.7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隍山、新昌江堤南侧绿化、城南高档住宅小区、旧城改造、商贸中心等11项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001年,市政府相继颁发《嵊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规划管理规定》、《嵊州市城市规划区村民建房规划管理规定》和《嵊州市城市规划审批办公程序》。2002年3月,市政府颁发《嵊州市规划管理规定》。

集镇村庄建设规划

1986年初,完成14个集镇、46个中心村和813个行政村的测量规划。聚落点在30户以下的行政村不作规划。1987年起对2个集镇、15个中心村、74个行政村进行规划修编。 1997年,建制镇设立村镇建设管理机构,配备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人员。1998年3月,市建设局举办村镇建设规划测量培训班,提高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随后,开展修编第二轮村庄、集镇建设规划,至1999年底,17个建制镇完成镇域总体规划,10个集镇和90%的村庄修编建设规划,608个村庄建设规划批准实施。

1999年7月起,根据省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求和嵊州实际,编制《嵊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2001年1月2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规划》范围为嵊州市行政区域,近期为1999至2010年,远期为2011至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市场旺市、文化立市为导向,基本形成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目标是将嵊州建设成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市场体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城乡融为一体,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地方风貌特色,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地区。城镇体系总体布局形成“一核三轴五片”的空间格局,即以市区为核心形成的市域中心城市;以104国道、上三高速公路与37省道、甬金高速公路两快两慢交通线形成的“十”字交叉带为主发展轴,以绍甘公路、诸嵊公路沿线为次发展轴,形成城镇发展轴;五片为市域空间上形成的城镇发展群,以城区为核心形成中心片城镇组群,以长乐为中心形成市域西片城镇组群,以三界为中心形成市域北片城镇组群,以崇仁为中心形成市域西北片城镇组群,以黄泽为中心形成东片城镇组群。逐步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分工合理,层次清晰的“一城五镇八十村”(1个中心城市,长乐、甘霖、三界、黄泽、崇仁5个中心镇,12个一般镇及均衡布点选定80个中心村)的城镇结构体系。《规划》还包括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及防灾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和风景旅游规划及规划管理、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等。

2001年12月3日,调整与规划相衔接市域行政区划。至2002年,编制长乐、三界、崇仁、黄泽中心镇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石璜、谷来、里南、王院、竹溪乡镇规划;编制765个村庄建设规划。

第二节 城市建设和管理

市政公用设施

街道 1986至1991年,随着城关镇建成区延伸扩大,先后新建环城东路、环城北路、东圃路、相公殿路、剧院路等20余条街道,整修改造鹿山路、学院路、西前街、西后街等。1992至1999年,依托老城区,城区东扩西进北延,东圃路扩建成嵊州大道,新建官河路、剡城路、艇湖路、富豪路、环城公路、长春路,拓宽江滨路、东南路、剡兴路等,初步形成“四纵六横一环线”市区路网格局。1999年起,拓宽改造剡兴路、西后街、相公殿北路、环城南路;新建迎宾路、景观大道(官河南路)、双塔路、长泰路、长宁路、富民街、仙湖路等;延伸剡城路、官河横路、医院路、惠民街等,并按市区道路标准实行人行道、路灯、隔离带、行道树绿化同期建设配套。至2002年底,建成区街道里弄道路125.53公里,215.42万平方米,人行道30.64万平方米,铺装率90%,植行道树6440株,建人行道花坛150个,亮化道路107.22公里。

桥梁 有西桥、环城西桥、剡湖桥、嵊州大桥。

西桥。原为15孔石板平桥。1989年大水后,一桥墩下陷成危桥。1991年2月在桥下游10米处建新桥,桥身为4跨预应力空心板梁结构,跨径23米,桥长93米,宽15米,荷载等级为汽—10,拖—50。1992年12月建成通车,旧桥拆除。

环城西桥。位于城西雅致村西面,在环城公路上,跨长乐江。桥长92.9米,宽15米,其中车行道12米,人行道1.5米×2,为3墩4孔钢筋砼预应力空心板梁平桥。荷载等级为汽—20,挂—100,人群荷载350公斤/平方米。1994年8月建成通车。桥两侧装饰活动式钢管栏杆和4杆路灯。

剡湖桥。北起江滨路,南接剡湖南岸,1999年7月动工兴建,2000年元月竣工。桥身为5跨钢筋砼拱桥,长90米,宽38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非机动车道4.75米×2,绿化隔离带1.75米×2,人行道5米×2,荷载等级为汽—20。桥两侧装置雕花石柱和石板栏杆,绿化隔离带上装饰庭院灯12杆,桥下南北两孔有剡湖游步道穿孔而过。

嵊州大桥。位于官河路南,北起医院路,南与官河南路(景观大道)相接,跨剡溪,是连接市中心与城南新区的城市桥梁。设计全桥长756米,主桥长272米,为二跨136米跨径下承式钢管砼系杆拱桥,桥宽36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绿化隔离带2.5米×2,非机动车道4米×2,人行道4米×2。北引桥长191米,南引桥长293米。主桥设计荷载为城A级,洪水频率为百年一遇,梁底标高不低于23米。2001年12月动工,投资1.3亿元,2003年11月竣工。

供排水 供水。1986年,城关建成区居民生活饮用水和部分企业生产用水主要由嵊县自来水厂供水,日供水能力6000吨,年供水量182万吨。1989年10月,以长乐江地表水为水源,日供水能力为4万吨的新水厂在城西雅石路74号动工兴建,1991年6月一期工程完工,日供水能力2万吨。1995年10月,水厂二期工程完工,日供水能力4万吨。1996年进行扩容挖潜改造,日供水能力达4.7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用水需要。供水范围北至八里洋村,南至爱湖村,西至雅致村,东至下中西、莲塘村,覆盖面积10平方公里。市中心区由水厂出水口沿江滨西路两条直径600毫米管道输水,以环状为主布置供水各小区;城东南区由沿东桥一条直径600毫米管道输水至莲塘村,呈枝状为主布置供水;城西区过西桥沿富豪路一条直径400毫米和过南桥沿东南路一条直径300毫米管道输水,呈枝状为主布置供水;城北区由沿嵊州大道直径600毫米水管和沿北艇路直径200毫米水管向里坂方向供水,呈枝状布置供水。

2000年3月,以南山水库为水源的第二水厂一期工程在城隍山西坡动工,2001年12月31日竣工,2002年3月23日零时起投入运行,日供水能力6万吨。南山水库引水输水管全长30.6公里,途经长乐、甘霖,日输水能力9万吨,2002年实际日输水4万吨。输供水管道与第一水厂输供水管网衔接,从第二水厂出水口铺设直径1200毫米管至市电机厂微电机分部,接直径600毫米管道沿环城西路至鹿山泵房;从微电机分部接出直径1000毫米管经工农一路接直径700毫米管与第一水厂出水口相接,与市中心区和城北区管网衔接;在工农一路口接直径800毫米管经第一水厂厂区,沿长乐江防洪堤,跨雅致桥,穿环城公路,沿环城公路至官河南路,接直径600毫米经剡兴路城南环岛至莲塘,与城东南区和新昌江沿岸26个村供水管网衔接。

至2002年,自来水厂供水覆盖面积71平方公里,管径200毫米以上输水管长80.8公里。

排水。1992年起,建成区内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城中心区、城东区、城南区、城西区、城北区及鹿山新区的排水系统。1999年5月起,结合剡湖(原长乐江江道)风景区建设,对1985年修筑的排污总管渠进行改造:剡园至嵊州大道段在剡湖北岸游步道下埋设直径1米的砼管道622米,与化龙门至剡园段相接;嵊州大道至剡溪北堤坝出水口段在剡湖北岸沿湖埋筑截面为1米×1.5米的石砌沟渠782米,雨污水排泄更为畅通。2001年9月,北直街城中路以北地段因街道两侧污水排入,西官河排水渠不顺进行改造,在剧院路口增筑长20米、高1.5米、宽1.6米的横穿街道暗渠,与西官河排水渠相接。至2002年,市区排水管渠总长171公里,其中管径400毫米以上的管渠130公里。

城中心区为雨、污水合流制方式排放,雨、污水经3个流向排入剡溪:城中路、鹿山路以北,城隍山雨水和北郊新区雨、污水经排水管网汇集于新、老官河(暗渠),在艇湖山脚穿越上三高速公路出口入剡溪,出口处设有闸门和排涝站。环城西路、百步阶和鹿山路以南,油脂化工厂以东,嵊州大道以西一片,雨、污水经排水管网汇集于沿江滨路和剡湖北岸的排污管渠,穿越剡溪北城防堤,在第二东桥上游50米处出口排入剡溪,出口处有闸门。龙会片雨、污水汇注于医院路下排水管渠,在医院路东端穿越剡溪北城防堤出口排入剡溪,出口处设有闸门。

城东区为雨、污水分流方式排放。以规划中的104国道东线为界分东西两片排水:东片排水经经

4、

5、6路和纬1至4路及环区东路、环区北路等道路地下排水管渠汇入黄塘渠,经黄泽江南堤内干渠排入中波湖入剡溪,在黄塘桥地段建黄塘桥排涝站。西片排水经经3路,双塔路,经

1、2路和纬1至4路及环区西路等道路地下排水管渠汇入陈塘渠,入中波湖出口至剡溪,并建中波排涝站。

城南区为雨、污水分流方式排放。在仙湖路、四海路、剡兴路、三江街等道路埋设排污管道,但因污水出水口未接通,污水仍排入雨水管渠排放。排水以环城南路为界,环城南路以南的雨水通过管网汇注于爱湖渠,经陈塘渠排入剡溪,环城南路以北的雨水分3个流向排入剡溪:剡兴路、西仙湖路一片,雨、污水汇集于仙湖路管渠流向北端,穿过剡溪南城防堤出口,排入剡溪,出口处有闸门;剡兴路以东至上三高速公路一片,雨污水汇集于四海路管渠,穿越仙黄公路至剡溪南城防堤出口,排入剡溪,出口处设有闸门;仙湖路以西一片,雨、污水汇集于规划中的高杨路排入澄潭江。

城西区为雨、污水分流方式排放。雨水排放以东南路为界分为两个排水系统,东南路以南经东南排涝站排入澄潭江;东南路以北排入长乐江。排入长乐江分:东南路以北,长春路以南片雨水经管网汇集于富豪路干渠,至西桥下游200米长乐江南城防堤涵洞出口排入长乐江。出口处有闸门。长安路与长春路以北片雨水经长春路和长泰中路排水管渠汇集,在长乐江南城防堤西桥上游城西排涝站出口排入长乐江;污水排放由长春路和富豪路管网汇集至西桥下游雨水出水口处排入长乐江;东南路和长安路以西片雨水汇集至于长泰西路,经长乐湖排涝站排入长乐江。

鹿山新区为雨、污水合流方式排放,通过排水管网汇集于沿江滨西路段边的排水渠,经工农排涝站排入长乐江。

城北区为雨、污水合流方式排放,通过迎宾路两侧和上三高速公路西侧沟渠汇集于城溪排涝站排入剡溪。

根据《嵊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市区雨水通过管道或沟渠排入剡溪、剡湖、长乐江、澄潭江等地面水体,污水则通过污水排放管网,经沿江污水干管汇入城东和城北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剡溪。

供气供热 供气。20世纪80年代后期,市区居民生活用燃料由柴和煤制品为主逐渐转为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2002年市区建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3家,储罐规模620立方米,年供气约8000立方米,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点86家,用户7万户,20万人。

1998年12月,在嵊州大道东、城北垃圾中转站南动建液化石油气气化站及配套设施,通过管道送气给居民使用,规模为1万户,分两期建设。气化站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一期工程为瓶组气化站,采用液化石油气钢瓶液相导出强制气化的供气工艺,供气规模2000户,年供气能力465吨。至2002年底,敷设管网9.5公里,其中主管网PEΦ160至Φ90管3.5公里,庭院管网6公里,覆盖范围东至嵊州大道,西至北直街及局部延伸段,南至剡城路,北至北艇路,约1平方公里区域。区域内的安平里、艇湖里、月照里、崇安里、上高里、天星里、城北里、安吉里、怡园新村等居民小区部分居民管道接入室内,2000年1月管道液化气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供气运行,点火使用500余户。

2002年1月,嵊州市燃气协会成立,加强全市燃气行业管理。

供热。1990年12月,火力发电厂引进(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科学院、物资部联合试点的节能示范项目)首台75吨/小时双温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1992年3月投产,实现热电联产,生产热(蒸气)供市区用热单位。后成立嵊州新中港热电有限公司,增添设备扩大供电供热能力,1999年敷设热电公司为中心,南北两向总长5.46公里,内径350毫米的输热(蒸气)网管道,至2002年,供热(蒸气)能力达每小时100吨,可向以热电公司为中心,半径3.5公里范围内的用热单位供热。主要用热单位有嵊州市酿造工业总公司、嵊州宾馆、天乐集团、剡港印染有限公司、达成服装领带有限公司等57家,供热总量为25百万千焦。

防洪 市区地处剡溪干支流澄潭江、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汇合处,江道穿城而过,春夏秋三季受梅雨和台风影响,时有洪水侵袭。1986至2002年,主要建有何家防洪工程、城西防洪大堤、城防标准堤、艇湖水利枢纽等城市防洪工程。

交通 1986至1990年,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1990年起,随着建成区的扩大,对外交通场站的外移和市民交通需要,市区有人力三轮车运营代步,随后又有机动小三轮车。1995年,市公交公司和客运出租车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先后开通5条公交线路和出租客车运营,逐步形成以中小型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车、机动小三轮、人力三轮车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结构。

公交车。1995年11月起,先后开通公共汽车线路5条(

1、

2、

3、

5、6路),运营车60辆,线路总长30公里。公交车运营时间为每天5点30分至18点,每隔5分钟1班次。市内公交车场站设施和对外交通场站设施合二为一,停车保养、枢纽站设在客运中心,终点为东站、西站。公交车收费标准2站0.5元,全程2元,1998年10月1日起改为1元一票制。2001年增开线路2条(

7、10路)。至2002年,有公交线路8条,运营车73辆,线路总长50公里。

客运出租车。1992年6月,县客货运输处首开嵊州市小汽车出租之先河,成立汽车出租公司,购买轿车3辆(奥拓2辆、伏尔加1辆)投入营运;1994年11月,县客车运输公司成立客运出租车有限公司,购夏利小车8辆,次年底再增12辆投入营运。尔后,市三江出租车有限公司、旅游出租车有限公司相继成立,经营出租车业务,市运输公司也加入城区出租车营运业务。车辆以桑塔纳、富康为主,2001年6月仅存的24辆低档次夏利轿车全部退出客运市场。出租车收费标准起步公里(基价公里)为4公里,收费5元,超过起步公里为计程收费,桑塔纳车型每车公里1.70元,夏利车型每车公里1.50元。1998年7月至1999年9月,市区内试行一票制(5元)。一票制范围为东至城东石材厂停车场,南至汽车东站,西至城西停车场,西北至新光制药厂,北至104国道和上三线交叉口。1999年10月1日起,取消一票制,实行计程收费。至2002年,参加运营出租汽车208辆。

货运出租车。1996年5月,市货运公司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为小吨位零星物资运输提供方便,成立小型货车出租服务公司,首批24辆微型双排小货车于1997年8月8日投放市场。“货的”以其机动、灵活、便捷的经营特点受到市民青睐。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品位的提高和总体功能的逐步健全,“货的”逐步替代货运人力三轮车及机动三轮车,2000年达380余辆。

三轮车。城区人力三轮车经营客运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有营运车辆68辆,90年代中期激增至600余辆,2000年底达746辆。从业者为个体户,多自置自营,也有不少租贷经营。收费无统一标准,通常城区内2至5元便可送达。1993年起按车牌单、双号(车身涂刷蓝、黄区别)分开隔日营运。此外,自90年代起,在城区客运的还有农用机动简易三轮车和残疾人用车。至2000年底,经年审的机动简三轮有189辆,符合残疾人驾驶车辆230多辆,尚有无牌无证非法营运的此两类车300辆左右。2001年7月市公安局、交通局、残疾人联合会等10家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对残疾人专用车营运管理的通知》,进行集中清理整顿。

停车场。市区江滨东路、官河路和嵊州大道路口有临时停车场,面积约500平方米。文化广场建有地下停车场,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高4.7米,停车场地124个,有4个行人出入口,东西两个车道,2001年9月动工,2002年8月竣工。

公共建筑

文化教育体育 1986至2002年城区新建和扩建文化、体育活动场馆9处,建筑面积56916平方米;新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5所,建筑面积215969平方米。

医疗卫生 至2002年底,市区医疗卫生单位用房建筑面积116547万平方米。

1976至1989年,在城南爱湖村,建造嵊州市精神病医院楼,用地面积10138平方米,医疗、辅助用房建筑面积2407平方米。

1985至1989年,市人民医院新建医疗、辅助用房26幢,用地面积3.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其中门诊楼建筑面积4850平方米,住院楼主楼7层,建筑面积6028平方米。1998至2000年,新建框架结构、主楼高12层、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的外科大楼。

1991年,在越秀一路5号建造嵊州市计划生育指导站楼,用地面积1647平方米,建筑面积1542平方米。

1994年,市中医院新建高7层、建筑面积5427平方米住院大楼。2001年新建急门诊楼,建筑面积5018平方米。至2002年中医院医疗、辅助用房用地面积810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69平方米。

1994年7月至1997年12月,在艇湖路261号新建市妇幼保健院楼,占地面积1.92万平方米,医疗、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2.89万平方米。门诊楼建筑面积5831平方米,住院部为6层楼房。

1997年,组建嵊州沈氏眼科医院,并在西后街13号开诊。2001年,选址东南路997号建造新楼,用地面积5313平方米,建筑面积16600平方米,主楼高8层,在建中。

2002年,在学院路20弄14号翻建嵊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楼,用地面积3860平方米,建筑4063平方米。

金融保险 1986年,在鹿山路84号建造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嵊州支公司大楼,主楼5层,砖混结构,主楼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876平方米。 1992年,在剡城路337号新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嵊州支公司大楼,用地面积937平方米,建筑面积1892平方米,砖混结构7层,高23米。

1993年6月至1994年7月,在西前街31号新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大楼。主楼为砖混框架结构7层,总建筑面积2184平方米。

1993年8月至1994年12月,在鹿山路178号新建工商银行办公大楼,框架结构,主楼12层,高44.2米,用地面积4092.5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

1994年10月,在北直街8号翻建鹿山城市信用社业务楼,用地面积1586平方米,框架结构7层,高26.7米,1至2层为营业用房,3至7层为住宅,1996年建成使用。

1995年3月,在东南路2号新建农业银行业务综合大楼,用地面积3092平方米,主楼为框架结构,高13层,建筑面积7286平方米,辅助用房建筑面积1390平方米,1997年12月竣工使用。

1995年5月,在东南路1号新建中国银行大厦,1997年12月竣工,用地面积2750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主楼为框架结构,高13层。

1996至1998年,在嵊州大道255号建造城关信用社业务楼,用地面积91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1996年12月,在城中路2号新建建设银行大厦,用地面积6600平方米,主楼为框架结构,高11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辅助用房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99年9月投入使用。

1998年12月,在官河路398号新建信用合作联社业务综合大楼,占地面积8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100平方米,其中业务综合楼7615平方米,综合商业楼3120平方米,金融培训中心5365平方米,住宅3000平方米。主楼为框架结构,高12层。2000年竣工使用。 商场市场宾馆 1986至2002年,市区新建国商大厦、江滨市场、嵊州宾馆、浙东超级大酒店等一批大中型商场、市场、宾馆和酒店。

机关团体 1986至2002年,市区大部分机关、团体新建和翻扩建了办公用房。

1993年5月,在北直街37号兴建嵊州大厦,1995年11月竣工,总建筑面积15045平方米,主楼高22层,黄海标高102米,框架结构,顶层为剡溪宾馆经营的旋转餐厅。主楼为嵊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等25个市级党政机关、部门办公用房。

1994年7月,在剡城路369号建造工会大厦,占地面积7877平方米,建筑面积5493平方米,1995年8月竣工,为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办公、活动用房。

1994年7月,在越秀北路48号新建劳动大楼,1995年8月竣工。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03平方米,为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和劳动力市场办公用房。

1996年4月,在官河横路建造公安大楼,1997年12月竣工,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365平方米,主楼框架结构,高12层。

1996年9月,在越秀北路47号新建农林水大厦,于1998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为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水电局和农机管理总站办公用房。

1999年10月,在官河路619号新建嵊州市人民检察院楼,于2001年12月竣工。占地面积853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25平方米,主楼高9层,框架结构,为市人民检察院、市政法委员会、市审计局办公用房。

1999年11月,在艇湖路100号新建嵊州市人民法院大楼,于2001年12月建成,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主楼高10层,框架结构,为市人民法院和司法局办公用房。

2001年2月,在天乐路6号新建嵊州市人民武装部大楼,于2002年7月竣工。占地面积6020平方米,建筑面积4830平方米,为市人民武装部办公用房。

园林绿化

1986年起,鹿山公园初具规模,烈士陵园、剡园、剡湖景区、文化广场等相继建成,市区街道绿树成荫,小区绿地成片。1992年7月,县园林管理处成立,统一规划、管理城市绿化。2001年,市政府颁发《嵊州市城市绿化管理实施细则》,依法管理城市绿化,开展市区园林绿化认养活动。5月市建设局、妇联和剡山小学少先队总部联合认养儿童乐园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倡议各单位、团体和家庭个人参与认养公共绿地。至2002年末,建成区绿化面积476公顷,绿化覆盖率31.11%。园林绿地面积388公顷,建成区绿地率25.36%,人均绿地面积7.4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21公顷。

园林 烈士陵园。址鹿山公园,1987年7月动建“嵊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广场,1988年4月竣工。“嵊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由谭启龙题字,高13米,大理石砌成。纪念碑后建有无名烈士墓,供广大群众瞻仰、祭扫。1996年,辛亥革命先烈王金发墓迁入陵园西南侧。1998年,市政府拨款续建烈士陵园,续建工程由陵园广场、墓道、党史陈列馆组成。陵园广场以青石板铺地,面积1050平方米;墓道设在纪念碑南山坡,建环城西路至陵园广场青石阶梯91.35米,面积650平方米,中间浆砌刻有革命者形象浮雕的青石300平方米;党史陈列馆建在烈士陵园东侧,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88平方米,1998年4月动工,9月竣工。同年11月烈士纪念碑动工改造,1999年1月完工。

中心广场。东起东南路,西邻江滨市场,占地0.9公顷,原为长乐江旧河道一段,1993至1996年填土建成。广场中心平面为扇形,寓意取自越剧中的道具——扇子,体现嵊州“越剧之乡”文化特色。广场上一道道经纬交错的花岗石,似一张大棋盘,隐有嵊州“围棋之乡”含义。植有常绿桂花、构骨球、龟甲冬青和香樟等。

剡园。位于中心广场东侧,东与剡湖景区相融,南北为医院路、江滨东路,占地1.5公顷,原为长乐江旧河道一段,1993至1995年填土建成。园南朝医院路建有红色花岗石砌贴的“剡园”园标,背面刻有李白 “自爱名山入剡中”名句。园形似嵊州地域,剡园中心耸立着一尊不锈钢嵊州市市标。市标为一个高20余米抽象拟人的“嵊”字,基础稳健,气势宏伟。市标四周为5块形状各异的绿地,分别代表长乐、甘霖、三界、崇仁、黄泽镇。中间缀一休息岛,植桂花树,绿地间的弹石小道表示嵊州境内的国、省道。1996年底园东剡湖边建一鸽舍,1000余羽广场鸽在此安家,1999年底群迁至剡湖景区。剡园绿化以大面积的马尼拉草坪为主,四周植观赏花木。

剡湖景区。位剡园东,西接剡园,东至上三高速公路,利用原长乐江和剡溪旧河道建成,沿湖南北两侧滩地经绿化改造,设置景点,重建罗星亭,新建望月桥等。于1997年5月起分两期建设,至2000年9月竣工,以嵊州大道穿湖旱桥(老东桥)为界,建成剡湖公园和儿童乐园。剡湖景区总占地面积37.5公顷,其中剡湖水面12.5公顷。剡湖公园沿湖南岸砌筑高3米花岗石坎938米,图案卵石游步道710米,草坪绿地19.5万平方米,间植垂柳、雪松、白玉兰、香樟、银杏等观赏花木。主要景点有亲水平台、音乐喷泉、香茗棋苑、湖畔茶室、高18米双长颈鹿造像、罗星映月、望月石拱桥、马寅初铜像、大型花篮及园林小品等。沿湖北岸覆盖排污管渠砌高3米花岗石坎,筑面铺大理石,边设铁栏杆,宽3至4米的游步道990米。官河路段筑5孔钢筋砼拱剡湖桥,南北游步道穿南北两孔而过。1999年5月,始建儿童乐园,剡湖两岸砌高3米花岗石坎1300米,铺饰图案卵石游步道671米,草坪绿化32000平方米,间植垂柳、桂花、修竹、茶花等观赏花木,在园外围南北建宽9米、长1450米、面铺大理石的文星东路和沿湖路。园内有儿童游玩设施,2000年6月开园营业。 文化广场。位市中心,东起北直街,西至人民银行、原井台弄,南连旧城墙,北至保婴路、市山路,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37米,占地27800平方米。2001年9月开工,至2002年8月竣工。四角为绿地,中间为广场。地面铺大理石板,形成矩形图案,南部中间为平台,装饰小品和点缀花坛,全场装饰各色庭院灯和地灯,五光十色,美观大方。绿地面积9000平方米,装置成自然地势,步行小径穿越其中,草皮铺地,间植大株桂花、杨枫等乔灌花木,参差搭配,行道间装室外音箱,音乐时放。

绿化 街道绿化。1986至1991年,城区主要街道植行道树,先后绿化市心街、南大街、西前街、西后街、北直街、江滨东路等,植法国梧桐为主。1992年补植老城区道路行道树,绿化北艇路、城中路、医院路、龙会路等,种植法国梧桐和香樟,后每年对行道树进行补植或新栽。1992年起,新建的道路行道树和隔离带、绿化带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行道树以常绿的香樟、桂花为主,隔离带和绿化带种植海桐、紫薇、红叶李、月季、龙柏、红花继木、葱兰等。1999年,江滨路、官河路、剡城路、艇湖路等人行道边相间筑小花坛,种植花草,美化道路。是年冬,嵊义线改造,千棵大法国梧桐移栽于北直街、环城西路、北艇路等。至2002年,市区街道绿化总面积12.91万平方米,植行道树道路25公里,计6440棵。1997年和2001年分别在东南路、剡兴路与环城公路交叉口建城西、城南交通环岛,绿化3286平方米和2552平方米。其中,城南环岛中心建有国际性领带都市标志雕塑,雕塑由红、黄、蓝、绿、白领带相环,高21米,寓意领带远销五洲,嵊州将成为21世纪国际性领带都市。 住宅小区绿化。1986年起,居民住宅区零星植树种花,美化居住环境。1991年,龙会新村住宅小区内小道和宅间空地种植海桐、银杏、花梅、冬青、樱花等。1995年起,绿化城北、城西15个住宅小区。各小区内道路边植有大叶黄杨等灌木作绿篱,宅间空地铺设马尼拉、天堂草、马蹄金等草地,道旁和绿地内植栀子花、广玉兰、望春花、桂花、女贞、垂槐、海桐、凤尾竹、葱兰等。崇安里、上高里、城西一苑、城西二苑等住宅小区还建有设计新、档次高的园林小品。湖都花苑小区内设“苑中花园”,面积5000平方米,小区总绿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户均绿化面积27平方米。各小区内基本无泥地裸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居住舒适。至2002年,住宅小区总绿化面积16.9万平方米。

堤坝绿化。1998年,绿化城西防洪大堤,堤内坡坝脚植桂花、茶花、红枫等,堤坡植草皮2.53万平方米。1999年长乐江、剡溪城防标准堤堤坝迎水面上段植长5米、宽2米相间绿色草皮,内坡种植各种花木,与城市绿化融为一体,后续建的城防标准堤绿化与建堤同期完工,至2002年,堤坝绿化面积13.56万平方米。

环卫公共设施

公共厕所 20世纪80年代均为旱式厕所。1986年11月,在孝子坊6弄6号新建首座自控水冲式公共厕所,以后陆续增建,1990至2002年,建公厕70只,其中水冲式公厕43只。1996年10月,在城西开发区新建一座按现代化标准设计的生态公厕,占地面积80平方米,建筑面积46.2平方米,有座(蹲)位10个,化粪池产生沼气用作燃料,周围及屋顶栽种花草。后又在官河路边建生态公厕3个。

公共垃圾箱(桶) 1986年,设简易垃圾箱97只,单位垃圾箱14只,多层楼房垃圾通道箱34只。1998年末,楼房垃圾通道箱增至1181只。楼房垃圾通道箱虽便利于住户,但不合环境卫生要求,1999年封闭983个单元住宅楼垃圾通道,在路边道口置放垃圾桶收集居民生活垃圾。至2002年,除新开发延伸地段尚存在简易垃圾箱185只外,主要街道和住宅区均由垃圾桶和垃圾收集房取代。

1989年初,为方便市民在街道投放生活垃圾,购置园形铁皮垃圾箱30只,摆置于主要街道边,后逐年增加,1996年增至160只。1997年铁皮垃圾桶逐渐被方形塑料垃圾桶取代。1997年初,购进方形带盖塑料垃圾桶58只,分别置放于嵊州大道和官河路各段路边。1998年末,带盖塑料桶增至160只,设置地段扩至北直街、鹿山路、医院路等道路。1999年又添置1000只,陆续放置于各住宅小区和道路,2002年末,置放塑料垃圾桶1710只。

1992年,鹿山路、北门新村、艇北居委会、孝子坊路、东绣衣坊等地段建造第一批新型封闭式垃圾箱6只。封闭式垃圾箱占地3至5平方米,既卫生又美观耐用,防雨阻燃,1994年新建32只,至2002年,有封闭式垃圾箱113只。

1996年9月,率先在医院路、桥东居委会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制度,建造袋装垃圾收集房3个。1999年11月,全面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建袋装垃圾收集房117个,2002年增至183个。

1986年始,老城区环城南路、市心街和县百货大楼一带的街道设置外型美观的陶瓷狮头果壳箱60只。陶瓷果壳箱易碎易损,1992年更换成铁皮果壳箱20只,1994年增设钢瓶果壳箱70只置放于主要街道和人流密集的场地。1995年引进广告式果壳箱取代钢瓶果壳箱,1996年改用不锈钢果壳箱。2002年置放果壳箱170只。

贮粪池 1986年,建有东、西贮粪池,至2002年,尚存西贮粪池。最多时每日约有18吨粪便运入,经无害化处理后,售给农户用肥。随着新建住宅设化粪池,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入下水道,市区水冲式公厕的日益普及,粪便贮量日益减少。

垃圾填埋场 1987年,在下中西村西南原剡溪江道沙滩低地建城市垃圾填埋场,面积3.3公顷。填埋场设施简陋,倒入的垃圾仅作简单填埋,渗漏液等未能无害化处理。1996年9月,征用垃圾填埋场边下元塘村的9.33公顷土地,分两期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填埋场下游建8500立方米厌氧塘、6000立方米兼性塘及8400立方米生植物氧化塘,垃圾渗漏液进行生物处理。填埋场总库容量为54.43万立方米,规划可使用至2010年。

2001年,选离市区6.65公里、填埋区周围800米内无人居住、三面环山、地质条件稳定的六夹岙新建垃圾填埋场。按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JJ17-18)设计,是年5月动工,2002年7月竣工。占地面积17公顷,设计容量71万立方米,平均填埋厚度22米,总处理能力130万吨,日处理能力250吨,可填埋15年城市垃圾。

垃圾中转站 建有城北、城西、城南垃圾中转站。城北垃圾中转站位于艇湖山东侧,占地面积1432平方米,1996年7月动建,11月竣工,为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平均每天转运垃圾20吨。城西垃圾中转站位于城西新区高版地段,占地面积1976平方米,2001年12月动工,2002年5月竣工,7月投入使用,用房建筑面积740平方米,为压缩式中转站。城南垃圾中转站位于三江街道仙湖路北端,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2002年11月1日动建,用房建筑面积418平方米,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

环卫专用车辆 1986年,有2吨吸粪车1辆,三轮摩托垃圾运输车、封闭式垃圾运输车、5吨洒水车各1辆。1998年,购置“扫地王”清扫车1辆,开始机械化扫地。至2002年,有环卫专用车40辆,其中吸粪车3辆,垃圾运输车26辆,街道车、洒水车、堆土机、中转车各2辆,清扫车、装载机、拉臂车各1辆。

住宅建设

1986年起,住宅建设日新月异。199

3、1994年住宅建设总量分别达到22.

13、40.42万平方米,至1999年底,先后新建住宅小区20个,住房545幢、9171套、建筑面积79.04万平方米。2000至2002年,先后建成湖都花苑、恒业家园、阳光花园、新世纪花园、仙景花园、湖滨新村、国公花苑、盛都花苑、马桥别墅区等住宅小区。至2002年底,住宅建筑面积686万平方米,住宅使用面积480.18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1.93平方米、使用面积29.35平方米,户均住宅1.22套。

1986年起,改变住宅结构和布局,改善住宅环境。新建住宅多为4至7层的砖混结构,少数为钢筋砼结构楼房,以梯为单元,一般为一梯2至3户,外墙粉刷色彩水泥,少数贴马赛克。居住面积也较小,一般分大、中、小套,大套70余平方米,中套50余平方米,小套30余平方米。一套2至4室,有卧室、客厅、卫生间和厨房。20世纪90年代起,新建住宅多为钢筋砼结构的5至7层楼房,底层为车棚。建设造型为“一”字型和“品”字型,一般为一梯二户为单元,外墙贴瓷砖。住宅均为套房,每套面积大为150平方米左右,一般内设3至4室,2厅2卫加厨房;小为80多平方米,一般为3室1厅1卫1厨房。宅内平面布置一般为大客厅、小卧室、明厨、明厕,少数为复合式,内设楼梯,连接下、上两套住房,内布置各异。别墅小区为一户一幢,每幢占地面积200至300平方米,大的占地面积500至7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一般为300至400平方米),多为3层楼房,有的设有地下室,内部结构设计各异,雅致大方,新型别致,也有仿古。

20世纪80年代起新建的成套住宅有部分进行室内装饰,磨石地面,贴色彩墙纸,装壁灯,简洁大方。90年代新建的住宅,室内装饰精心设计,装潢考究,一般为木地板卧室,大理石地板客厅,木板墙裙,上接吊灯,不少装饰吊天棚,布置雅致大方。

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

市容管理 1989年,北直街、市心街等7条主要街道的商店、单位实施门前“三包”(即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责任制。1995始,嵊州大道实行“门前五包”责任制,内容为包卫生(保持门内外门面、地面整洁)、包绿化(保护、管理好门前树木、绿化带)、包秩序(维护公共秩序,保证门前车辆停放整齐)、包设施(维护好门前公共设施)、包畅通(保证门前道路畅通)。1996年,开展嵊州大道、北直街、医院路等12条主要街道“共建文明街”活动,临街企事业单位、工商户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门前置“五包”合同牌。2002年,23条街道(路)临街企事业单位、经营户签订“门前三包”或“门前五包”责任书。8月,聘请10名协监员,督促市区5条街道(北直街、江滨东路、江滨西路、官河路、医院路)实施门前五包。12月,嵊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更名为嵊州市城建管理监察大队,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园林管理处、市政设施管理处分别设监察队,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园林绿化、市容和环境卫生等实施管理和监督。

1997年10月至2002年7月,市政府相继颁发《嵊州市城市道路管理实施细则》、《嵊州市城关镇居民住宅小区及住宅楼安全防范设施管理暂行规定》、《嵊州市城市规划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

1998年6月,成立嵊州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统筹城市的日常管理,承担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市区交通、停车秩序、市容和环境卫生、公用事业等项管理职能。1998年6月25日,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的通告》。市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依照《通告》要求,对市容环境、摊贩秩序、车辆停放等方面的混乱状况进行全面整治,重点整治北直街,迁移鹿山路夜市场至城中路,禁止临街店前设摊、堆放物品,清除各种流动摊点、违章横幅和广告牌;聘请20名协管员,分段定岗管理;整治江滨西路,迁移马路菜场;划线规范沿街摊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摊位地段,划行归市,定点经营,市区共划定29处设摊地段,摊位860个;建立越秀美食街(夜排档)、江滨夜市、长春路季节性水果批发专业街;加强车辆停放管理,统一划定停车地段;环城公路内设置交通双禁(禁止拖拉机行驶和鸣喇叭)标志;清除污目广告,查处污目广告源头等。注重日常管理,实行全天候值勤,全方位管理,坚持一日三巡查制度,走街串巷管理监督。管理监督以教育为主,严肃执法,文明执勤。

1999年,官河路开展省级街容达标路活动。2002年,采取“治、禁、撤、整”措施管理市容市貌,整治户外广告和乱贴乱画;禁止乱占道、乱停车、乱搭建,规范车辆停放,官河路、嵊州大道边空地设临时停车场和启用文化广场地下停车场,主要街道划线停放;撤销老城区露天早餐摊点、临街大理石加工点和散布在市区的洗车店,组建城中、城东、城西洗车中心,划片集中洗车,17家大理石加工点迁移市郊;整顿设摊秩序,长春路、越秀路、四海路划出农副产品临时交易地段,规范城中、江滨西路夜市摊位,划定摊位线,定点设置,统一出摊、收摊时间,设定临时擦鞋点等。是年取缔无证流动摊点6300个,处理违章占道237件,清除非法广告2.5万张,取缔游医窝点20处、58人。同时加强市政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及时维修养护道路、装配路灯、疏通下水道,达到路平、灯亮、排水畅;亮化嵊州大道、官河路、剡湖景区、城防堤、鹿山公园、城中夜市场、领带城等,安装各色彩虹灯,美化夜景;及时绿化道路隔离带,补植行道树,养护绿地,巩固绿化成果,日常布置花盆美化道路和公共场地;及时收集、清运垃圾,保持市容整洁。

清卫管理 20世纪80年代,城关镇环境卫生由城关镇环境卫生管理所管理。1995年12月,城关镇环境卫生管理所升为嵊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统筹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随着旧城区街道拓宽、延伸,新区的开发建设,建成区面积扩大和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城市道路保洁面积从1986年初的12.1万平方米,增至2002年95万平方米,增加街道洒水、公厕规范保洁、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市区环境卫生监督管理。2000年,成立城北环卫所、城西环卫所、环卫实业有限公司。城北环卫所管理建设门起沿湖边经官河路接城中路向百道岭延伸至城隍山以东北一块,包括北门小区和整个城东南开发区。城西环卫所管理建设门起沿湖边经官河路接城中路向百道岭延伸至城隍山西南一块,包括龙会、桥东及南马路地段和整个城西开发区、鹿山开发区。环卫实业有限公司开展环卫有偿服务。2001年初,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划归市建设局管理。2002年1月10日,市政府颁发《嵊州市城市规划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依法管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

街道清扫保洁。1986年初,城关镇建成区道路面积26.9万平方米。北直街、市心街、西前街、西后街、鹿山路、医院路、江滨东路、江滨西路等主要街道面积12.1万平方米,由城关镇环境卫生管理所清扫保洁,里弄小巷落实所在居委会清扫。1991至1994年,主要道路清扫保洁面积增加29.35万平方米,范围东至104汽车专用道,南至爱湖头,西至棉纺厂,北至嵊州宾馆。至2002年,由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管理清扫保洁,清扫保洁道路面积为95万平方米。

1986年,街道清扫保洁划分地段分片由保洁员一天一扫或一天两扫,制订街道清扫《岗位责任制》,规定清扫标准。1992年,制订清扫、清运四定岗位责任制,定人员、定地段、定质量、定标准,基本消灭卫生死角,做到日产日清。1996年10月,市政府颁发《嵊州市市区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的管理办法》。2001年2月始,市区70%的保洁道路实行14小时全日制清扫保洁。北直街、官河路、剡兴路、医院路、嵊州大道、江滨路、官河横路、剡城路、鹿山路、越秀路、城中路、东南路实行40分钟巡回保洁制度,按《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保洁,保洁面积40万平方米。

1986年起,市区主要街道,除下雨天或冬天结冰日外,每天用机动洒水车巡回洒水保洁,每日两次,第一次凌晨2时,第二次中午12时30分,每次作业时间2小时半。

垃圾收集清运。1986年,居民生活垃圾和街道清扫的垃圾收集于各地段的垃圾箱内,由环卫所组织人力手车清运至东南村江边、废塘等低洼地填埋。1987年起,清运至填埋场作无害化处理。1991至1996年,年清运垃圾1.6至2.55万吨。1996年6月起,在官河路实施上门收集袋装垃圾服务,减少垃圾在街头滞留时间和空间,避免二次污染,垃圾清运日产日清。9月起,施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制度,每天清晨用密封式自卸车和简易垃圾车收集清运至垃圾中转站,集装后运至垃圾填埋场作无害化处理。2002年清运垃圾5.1万吨。

粪便厕所管理。20世纪80年代城区内公共厕所和单位厕所粪便每日由环卫所组织运粪车清运至贮粪池。后居民住宅楼设有化粪池,公共厕所改建成水冲式厕所,每天仅几车清运至贮粪池。1986年起,单位厕所实行清运有偿服务管理。1995年起,所有住宅楼化粪池粪渣的清除实行有偿服务,随叫随到。公共厕所管理保洁由市容环卫处指派清卫人员进行清扫管理,每日保洁3次。2002年粪便清运0.3万吨。

第三节 房地产

1986年起,随着经济体制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逐渐实现住宅商品化、社会化。

房产登记发证

1988年10月,县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开展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11月22日,县政府发布《关于开展城镇房屋所有权发证工作的通告》,12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城镇房屋登记发证工作,由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办公室具体办理。此后,县房地产管理委员会行使房屋产权发证管理职能。1989年3月,召开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动员会议,部署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城关镇鹿山居委会和崇仁镇试点基础上,城关、崇仁、长乐、黄泽、三界、甘霖、石璜镇全面开展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至1992年5月,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基本完成,办理私房登记18110件,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直管房671件,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机关单位自管房1613件,建筑面积279.78万平方米。

1992年5月26日,县政府印发《嵊县城镇房产交易登记若干规定》。县房地产管理委员会设立房政科,具体办理房屋增减、变更登记和换发产权证。1998年7月1日起,启用全国统一的房屋所有权证,至2002年底,颁发房屋所有权证59337本,建筑面积1084.93万平方米,其中市房管会直管房358本,建筑面积12.12万平方米;单位自管房3283本,建筑面积490.16万平方米;私房55696本,建筑面积582.65万平方米。

住房制度改革

1991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和《浙江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成立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嵊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各项具体配套政策,经1992年12月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定,1993年3月省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是年5月,县政府相继颁发《嵊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嵊县公有住房租金管理办法》、《嵊县公有住房提租补贴办法》、《嵊县公有住房出售办法》、《嵊县集资合作建房办法》、《嵊县实行新房新制度办法》、《嵊县住房公积金办法》、《嵊县住房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办法》和《嵊县公有住房使用面积计算规则》,开展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公有住房租金改革 至1993年11月底,城关镇2000户公有住房租赁者缴纳租赁保证金和签订租赁合同。后旧城改造拆迁,租赁户减少,至2002年,公房租赁户904户,租金入库率为99%。公房租赁提租后,租住人员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的按基本工资、标准工资的3%给予补贴。

公有住房出售 1993年5月起,城镇所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独立工矿区的自管公有住房和房管部门管理的直管住房均可出售。主要出售成套的公有住房,每户只能购买一处住房。售房价格分为标准价、综合价和市场价。1993至2002年底,出售公有住房6233套、建筑面积39.41万平方米。 集资建房 以个人投资为主合作建造住房,分全额投资合作建房和部分个人投资建房。全额由个人投资合作建住房的,个人拥有全部产权;以个人投资为主集资合作建住房的,投资者所在单位负担征地、拆迁及必须的配套费用,集资者个人拥有部分产权,房屋可以继承、抵押,不能赠与或出售;以单位投资为主,个人少量出资合作建住房的,产权为单位所有,个人须按规定缴纳房租,个人集资款项采取以息抵租或分期归还。至2002年,集资合作建房4417套、建筑面积40.46万平方米。

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3年8月,嵊县住房基金管理中心成立,负责筹集、管理和使用公积金。同时成立房地产信贷部,承办公积金的归集与存贷业务。按“个人存储,单位资助,统一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以1994年6月职工工资的5%交纳住房公积金,职工退休、死亡公积金退还给职工。至2002年底,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262个,职工13107人,存储公积金5382万元,支持职工购建自住房169户,提前支取公积金112万元,退休、死亡职工支取公积金201万元,办理转移26万元。

房地产开发

至1985年底,开发建设住宅商品房45幢,1117套,建筑面积6.01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10004万平方米(包括学校、幼儿园、商业综合楼、公厕、供水池等)。

1987年11月,开发桥东小区,成立桥东小区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一征用桥东等村土地,划拨给各单位、厂矿企业成片开发,建造住宅小区龙会新村。1989年5月,为适应住宅商品房开发,嵊县城镇住宅统建办公室改为嵊县房屋建设开发公司,为嵊州第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

1992年,随着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实行住宅商品化。5月30日,县政府颁发《嵊县国有土地有偿划拨的暂行办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从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为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房地产从独家经营开发改为多家经营开发。嵊县房地产经营公司改组为嵊县房地产开发公司(后改为嵊州市鹿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嵊县房屋建设开发公司改组为嵊县房地产实业总公司(后改为嵊州市汇福房地产有限公司)。随着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各开发区相应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后金融部门、单位、企业也相继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至1994年,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7家。

1994年10月,从事房地产管理、经营、研究、综合开发及房屋拆迁、白蚁防治等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组建嵊县房地产业协会,有团体会员37家。1995年,开发建造商品房建筑面积32.3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4.89万平方米,商业用房建筑面积6.15万平方米,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至2002年,有房地产企业33家,开发建造商品房建筑面积247.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12.14万平方米,商业用房建筑面积29.14万平方米,办公、厂房建筑面积6.42万平方米。房地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房屋拆迁

1986年,施行《嵊县城关镇建设房屋拆迁规定》。1989年7月24日起,施行《嵊县城关镇房屋拆迁规定》(修订),同时设立嵊县城关镇建设房屋拆迁办公室(后为嵊县房屋拆迁办公室,管理全县城镇房屋拆迁),统一管理城关镇建设房屋拆迁。1992年9月,嵊县房屋拆迁事务所成立,承担房屋拆迁事务。1993年5月29日,县政府颁发《嵊县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具体规定城市房屋拆迁机构、管理、拆迁工作程序、拆迁补偿等。是年,江滨东路拆迁改造,改变无偿拆迁建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补偿、统一安置和土地公开招标出让。1996年12月,嵊州市房屋拆迁办公室与嵊州市房屋拆迁事务所合署办公,统一管理全市房屋拆迁。

1998年,官河路二期扩建拆迁,针对需拆迁的营业用房认定难问题,采取把认定依据、标准、时间和各有关被拆迁户提供的资料在拆迁范围内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后逐步完善,凡涉及房屋拆迁、评估实行公示。1999年,建造文化广场,拆迁市心街、西后街地段房屋,市拆迁办公室制定《市心街、西后街地段拓宽改建工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并公布于众。规定给自愿放弃产权的被拆迁人货币补偿,按重置价提升90%进行补偿;营业用房实行特殊安置政策,职工因拆迁引起下岗待业的人员实行每月200元生活补助;对搬迁费、过渡周转费、安置费也作相应提高,过渡期延长至15个月;对老人、独生子女的被拆迁户也作优惠照顾。安置方式以产权调换为主,货币补偿为副;租赁公房的被拆迁户,租赁人安置采取货币安置办法,发安置费5000至7000元,住房自行解决。市心街、西后街地段拆迁面积10.4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33万平方米,非住宅房5.12万平方米;公房1.66万平方米,单位房42家、5.12万平方米,居民私房471户、3.25万平方米,农民私房48户、0.42万平方米。

房产交易评估

1989年6月,成立嵊县房地产交易所,指导和监督房产交易。1990年2月,县政府颁发《嵊县房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城镇房产交易,包括各种所有新旧房屋的买卖、交换、赠与、租赁、转让、抵押以及其他在房产流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活动,须通过房产交易所进行。1993年7月29日,县政府颁布《嵊县城镇房地产市场评估管理暂行规定》,同月,成立嵊县房地产市场评估管理所。1996年12月,嵊州市房地产交易所和嵊州市房地产市场评估管理所合并为嵊州市房地产评估交易所。1997年9月,嵊州市房地产交易中心成立,发布房产信息。1999年9月,市政府发出《嵊州市房改房进入市场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1998年12月31日前建造的房改房凭房屋所有权证即可申报上市交易。至2002年底,累计成交26687起,计建筑面积299.1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达26.1亿元;评估房产10127起,其中拆迁评估2800起,贷款抵押评估5760起,交易评估1567起,总建筑面积91.14万平方米,房产值98434万元。

1995年起,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相继涌现出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由工商部门批准开业,经纪人由省建设主管部门颁发房地产中介机构上岗证,遵循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和公平竞争、自愿有偿为委托人进行中介服务,按国家规定收取服务费。至2002年,有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38家、经纪人93人。

物业管理和白蚁防治

物业管理 1997年10月,市房地产管理委员会成立鹿山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先后在龙会新村、东圃村进行物业管理试点,小区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委托物业管理企业对小区内物业进行管理,配备专职保洁、养护、保安和维修人员,对小区内的设施进行日常养护、维修、管理和小区安全保卫。物业管理实行有偿管理服务,经费由小区内业主共同负担,按月收取。1998年龙会新村收费标准为:70平方米以下住户每月收7元,70至80平方米每月收8元,80平方米以上每月收10元。1999年,新世纪花园、湖都花苑等小区由小区开发商组建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有偿物业管理。

白蚁防治 嵊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白蚁生长繁殖。白蚁对房屋建筑和水库堤坝、果木危害极大。1986年起,由县房地产管理委员会下辖的嵊县白蚁防治站和嵊县三界白蚁防治服务公司负责白蚁防治。至1989年,县白蚁防治站组织力量对全县城镇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旧房进行白蚁灭治。1987年对鹿山公园进行全面白蚁灭治。1990至1999年,对城关镇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的新建房屋实施药物预防。1997年,普查全市山塘、水库蚁害,进行灭治。2000至2002年,对城隍庙、艇湖塔、马寅初旧居作白蚁预防。2002年,市白蚁防治站与32个单位签订新建房屋防蚁合同,防治面积16万平方米;旧房灭蚁2万平方米;山林、果木防蚁2公顷,并普查全市山塘、水库蚁害。

第四节 乡镇建设

建制镇建设

1986年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建制镇相继编制镇区建设规划,筹集资金加快建成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扩建街道,硬化巷弄道路;新建和扩建自来水厂;改造排水管渠;植树种草,增扩公共绿地;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住宅小区和工业集聚区,向城市化发展。

集镇建设

2002年市域内有贵门、下叶村(里南乡)、竹溪、雅璜、王院、岗下(通源乡)村6个集镇,都地处山区,一般建有供销商店、小型市场、信用社、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及卫生院等,但规模较小,服务功能不全。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和2001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来一些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的集市,特别是历史上形成的集市仍在农村一定区域内起着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作用。

蛟镇 位于甘霖镇东侧,距市区9公里,嵊义线与蛟澄(新昌县澄潭)公路交叉口,嵊义线穿村而过,南临独秀山风景点,2002年全村130户、351人,原为蛟镇乡政府驻地。据民国《嵊县志》记载,刻石山(即独秀山)有井,井中有蛟,因名蛟井,后易井为镇,蛟镇由此而来。

在嵊义线穿村段约200米地段两侧,有商店80余家,路边设摊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成为马路市场,影响交通。2001年,嵊义线拓宽改造,拆除部分店面房屋,在嵊义线北新建农贸市场,占地1000平方米,有店面房8间,固定摊位50多个。 位于集镇西侧、嵊义线南的蛟镇中学和蛟镇小学为省农村示范性初中和小学。村西南建有蛟镇卫生院。

廿八都 位于崇仁镇北,距崇仁镇区3公里,原系升高乡政府驻地,有升

二、升

三、升四村组成。2002年有998户、2703人。宋时全县划为56个都,此村因被划为第二十八都而命名。1998年建有长2.5公里、宽6米砼路面的崇升公路,并与绍甘线连接,交通便利。 集镇中有明清街,长800米,宽3至5米,两旁有商店20多家。1992年升二村在村中建成蔬菜市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固定摊位50个;升四村在村内建有桃子市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固定摊位30个。

升四村建有升高小学、升高卫生院、升高信用社,集镇内还有赡山庙和辛亥革命志士张伯岐故居。

长桥 位于三界镇西北部,距三界镇区4公里,地处三界至蒋镇、八郑两公路的分岔口,交通便捷。集镇北面有座石桥,人们称长桥,原为通往上虞、绍兴的交通要道,集镇名由此而来。原为三合乡政府驻地,由三联、长

一、长

二、长

三、外庄5个村庄联成,2002年有1035户、3549人。

1990年4月,编制长桥集镇建设规划,面积为0.5平方公里。集镇内原有一条老街,两旁建有各种商店。1995年在三联村段辟建新街,南北向穿越集镇,长200米,宽17米,街道两侧建3至5层商住楼。在新街西侧建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长桥农贸市场。还有长桥中心小学、长桥卫生院、长桥信用社。

华堂 位于金庭镇驻地东南,距市区23公里,嵊张公路途经华堂村边,原系金庭乡政府驻地。2002年有1056户、3325人。据《王氏宗谱》记载,晋书法家王羲之及其三代子孙均善书画,后人曾在此作过展览,故称此地为“画堂”,又因东有金庭山,北有石鼓山,濒临平溪江,名山圣水,景色华丽,后易名“华堂”。

华堂集镇内原有井字街,分前街和后街,前街长280米、宽4米,后街长320米、宽4米,街上有商店多家。设集市,每月逢农历

二、

五、

八、十日为市日,上东地区各地农民进市交易,此俗沿用至今。现主要街道已移至嵊张公路过境段,路边新建2至5层商住楼,开设百货、医药、饮食、修理等商店和摊点。1997年浇筑砼路面,长200米,宽9米。1998年,在路西建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内有大棚450平方米,固定摊位200个,营业用房30间。1999年建桃形李专业市场,占地2500平方米,有大棚面积1000平方米,摊位150个,营业用房建筑面积900平方米。还有华堂中学、镇中心小学、华堂影剧院、华堂卫生院、华堂信用社。

第五节 新农村建设

1986年起,村庄建设进行规划。1993年起,为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各乡镇确定中心村,重点建设中心村,控制一般行政村,适当撤并自然村和山岗岭顶的边远山村,引导交通不便的边远贫困山村迁移下山,推行异地脱贫。1999年编制的《嵊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确定80个中心村。

1996年起,推行“富民强村”工程,确定富润镇张家村、仙岩镇西鲍村、城关镇禹溪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农村的形象目标为“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优化、家庭美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村庄出现“四周建新房,村中老房空关”的空心村情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充分利用土地,2000年起,在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基础上,进行农村宅基整治试点。2002年,市政府颁发《关于开展农村宅基整治的若干意见》,引导村庄进行统一规划,按新农村标准建设村庄。

示范村

张家村 位于崇仁镇富润集镇南1.5公里处,2002年有104户、271人,有中外合资企业、村办企业、私营企业11家,人均收入7280元,199

1、1993年分别被绍兴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村”和“奔小康百强村”。1989年,至富润集镇长1.5公里、宽5.5米的张富公路建成,1996年浇筑为砼路面。

1998年8月,被市建设局确定为“拆旧建新”试点村。9月,重新编制村建设规划,拆除68户旧房,建设新住房。至1999年底,拆除旧房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基本拆除20世纪80年代前建造的房屋。95%的村民完成第二代住宅改造,建造第三代住房(别墅式)的有11户。在拆旧建新中,由村出资新建和改建公共服务设施,新建东西向贯通全村的长730米、宽5米砼路;重新埋设自来水管道,改造排污管道500余米;绿化公共绿地5400平方米,建花坛2100平方米。至200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花园式村庄。

西鲍村 属仙岩镇,距市区12公里。村庄三面环山,村口与104国道相连,交通便捷,自然环境优雅。2002年,全村有275户、745人,除经营农田、山林外,办有造纸厂等工业企业10家,人均收入7500元。1995年被命名为嵊州市级“五星级小康村”,被绍兴市命名为“奔小康示范村”。

20世纪80年代中期,编制村庄建设规划。1988年起,拆除规划区内旧房20户、38间,统一安排建设新房。新房为依山势统一朝向、统一间距、统一标准、统一面积、统一高度的3层楼房,整齐有序。至1999年,新建住宅169户、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同时新建长1000米、宽5至10米砼路,道旁进行绿化,栽种行道树。1992年,新建百兴小学,占地1206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教室明亮舒适,为花园式校园。村口建有门洞式西鲍村村标。 禹溪村 位于城北,紧邻城区,属剡湖街道,村西为104国道,东临剡溪、上三高速公路,交通便捷,村名原为“了溪”,相传夏禹治水毕功于了溪,人们为纪念治水之功,建禹王庙,村名改为禹溪。除搞好农业、村办工业外,组织劳务输出到外省、市做小笼馒头,从事饮食服务。2002年有322户、906人,人均收入13688元。

1985年进行村庄建设规划,1993年修编村建设规划。村民按规划翻旧房建新宅,至1999年,建别墅式楼房75幢、建筑面积23625平方米,砖混结构楼房75幢、建筑面积24125平方米,砖木结构楼房60幢、建筑面积10200平方米。同时筹集资金,建设和改造公共服务设施,1995至1997年,改造村内道路,浇筑砼路面总长2700米,其中解放路长300米、宽6米,宁春路长170米、宽6米,种五针松、柏树、月季等。1997年建公共厕所6座,垃圾箱18只。1998年建村广场,占地1000平方米,广场内建有戏台,并建日供水能力20吨的自来水设施。村小学校舍进行修建,占地面积333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贫困村

1990至2000年,全市有514个贫困村得到帮扶。其中308个村开通电话,62个村开通机耕路或公路。特别是1999至2000年,共投入电话、通路资金2566万元,帮扶151个村通电话、58个村通机耕路或公路,落实帮扶项目85个,新开发茶、桑、果基地202.13公顷。 2001至2004年,有435个村列入帮扶计划(其中绍兴市级机关帮扶20个村)。2002年止,共投入帮扶资金达4000万元,建立农业开发基地项目223个,面积3653.33公顷,扶持新发展个私企业235家,开通机耕路或公路154.68公里,新安装电话7170部,投入改水资金155.9万元,投入有线电视建设658.41万元,电力扩容1740.5KV。调整村党支部书记181名,新选村民委员会主任311名,建立后备干部864名,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并组织去先进村参观学习。有672个贫困村得到帮扶转化。

帮扶措施 1990年,县委成立领导小组,对104个后进村进行帮扶。1996年,14位市委常委、副市长各联系1个发展经济难度最大的贫困村,两年中帮助解决资金290万元,落实项目7个,提前完成9个村通电话、3个村通公路、2个村转化的任务。市委、市政府还对28个乡镇分别签订责任状,对78个机关单位(部门)下达帮扶任务书,明确要有1名领导负责帮扶村的工作,落实常年联系员91名。至1997年,机关部门共去帮扶村调查、联系安排工作337次,投入帮扶资金123.4万元,落实开发项目83个。绍兴市12个机关部门在嵊帮扶贫困村,从1996至1997年,共拨帮扶资金100万元,落实帮扶项目17个。乡镇由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党政班子成员整转责任制,有112名班子成员,组成54个专业队进村重点帮扶。

2001年5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后进村整转工作的通知》,成立领导小组。对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设施落后、村民生活相对比较困难、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村级集体经济在10000元以下、村级领导班子不够健全的435个村(多为山区小村),列入帮扶村。对其中186个山区贫困村,由市财政补助每村每年1500元,专项用于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误工报酬补贴,一定三年。市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作贫困村农业开发项目基地建设启动资金。建立市委常委、副市长联系帮扶后进村制度,组织105个市级机关部门联系帮扶80个村,绍兴市级机关部门联系帮扶20个村,确定100个经济强村帮扶100个弱村,还选派50名乡镇干部进村任职。对乡镇(街道)签订帮扶责任状,3年内完成帮扶转化任务,对帮扶部门下达任务书,一定三年,实行年度考核,不转化不脱钩。到2002年底,105个机关部门去联系村调研473次,为后进村提供帮扶资金239.18万元,帮助制定

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优惠政策 1996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后进村整转和解决部分村“两不通”问题综合性扶持政策》,交通、邮电、供电和广电等部门也相应出台优惠政策,对贫困村进行帮扶。2000年起,落实效益农业开发政策性兑现资金377.9万元,两年中,给予新发展香榧基地1113.33公顷,每株补助2元(每亩40株),良种茶基地432.93公顷,每公顷补助1500元,无公害茶基地195.93公顷,每公顷补助3000元。对发展个私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办证、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2001年起,实施“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6万人次,发放绿色证书3万本;农业部门利用网络媒体,为后进村提供市场信息、实用技术、加工营销等咨询服务3600多条。

异地脱贫 全市需异地下山脱贫的行政村达304个、自然村620个,有8714户、2486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8%。贫困村地处高山,规模小,居住分散,生存条件差,存在饮水、行路、用电、通信、求医、上学、结婚难和致富难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始,有条件的农户通过各种途径,自发异地下山到中心村和小城镇购房、建房落户,有的租田地种蔬菜、花木,有的进工厂做工、经商和办企业,在脱贫的同时,也促进集镇的繁荣发展。

2001年9月,市政府发出《关于鼓励异地脱贫致富的若干意见》,围绕“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生存条件恶劣、发展空间狭小的山区小村,有计划地通过政府组织、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迁移下山,向小城镇集聚,实行异地开发。至2002年底,已在迁移的行政村156个,累计完成高山移民2778户、8053人。其中,牛团仓村位于北漳镇海拔近1000米的四明山深山区,全村65户分散成18个自然村,至2000年初,尚是个“不通公路、不通广播、不通电视、不通电话”的四不通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于几十亩茶园和近千亩山林,人均收入1000多元,出入家门要爬山过岭,就医入学要走7.5公里。4月,市委、市政府选址黄泽镇许宅村东公路边建新村,组织村民下山建新居,每户建造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的2层楼房。并组织推荐村民进附近黄泽镇、市区和宁波等地企业打工,勤劳脱贫。是年底,迁居新村29户,2001年迁移17户,2002年迁移11户。

市域交通运输主要是公路。1986至2002年,全市建成公路243.71公里,其中1993年10月至1995年8月建设的全省首条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在建设投资、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上,均为全省前列。1993年起,经省政府批准的嵊张线、104国道嵊州段(后为上三高速公路)、37省道嵊州段先后列入“四自”工程项目,总里程为108.19公里,总投资超过12亿。上三高速公路嵊州段、37省道嵊州段被省创建文明建设样板路活动领导小组命名为文明样板路。嵊州市于199

3、199

4、2002年分别被省政府评为浙江省“四自”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和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先进集体。

第二章 交 通

第一节 陆 路

公 路

1986年来,公路建设继续贯彻“民办公助”、“民工建勤”方针。至1995年,公路里程达843.8公里,居全省第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营建等级公路,采用“四自” (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的公路建设)工程和“民办公助”方式筹集资金,建设新路,改造老路。至1999年,乡乡通水泥或沥青路。20世纪末,上三高速公路嵊州段、37省道嵊州段、嵊张公路等工程项目先后建成。至2000年,全市拥有等级公路95条921.01公里、简易公路1525公里。2002年,将部分城区公路划归城镇管理,公路里程调整为903.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84公里,国道31.26公里,省道2条75.28公里,县道26条423.15公里,乡道57条336.43公里,专用道7条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里程达50.67公里,平均每万人拥有公路12.26公里。砼路面304.64公里,沥青路面176.71公里,泥结碎石路面422.61公里,路面硬化率为53.24%。2002年始,启动甬金高速公路嵊州段、104国道嵊州段的建设和改造。全市公路交通形成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公路为大动脉,县乡公路为网络,简易公路为补充的大交通格局。

高速公路 上三高速公路起自上虞沽渚,终于三门吴岙,途经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三门,全长142.03公里。嵊州境内长31.84公里,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长3.19公里,1993年10月开工,次年11月单幅通车,1995年8月全幅通车。为全省首条一级汽车专用道(后称高速公路),投资8232万元。二期工程1998年2月动工,2000年12月建成通车。嵊州境内长28.65公里。全线按平微区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24.5米,路面宽17米,为双向4车道,全线沥青路面,设中央绿化带和防撞护栏,行车时速100公里,是一条全立交、全隔离、全封闭高等级公路。总投资为8.89亿元,交通量9811辆次/昼夜。

国道 104国道自北京至福州。市境内起自三界下市头,终于黄泥桥与新昌相连处,长31.26公里。

1993年,按平微二级(加宽)公路技术标准改建三界穿镇地段,长4.43公里,投资1658万元;1994年9月,改造仙岩镇段1.22公里;1994年5月至2000年11月,改建城关过境段6.4公里,设快慢车道、绿化隔离带,两侧人行道和绿化带,同时拓宽东桥达32米;2000年3月,改建禹溪至艇湖段4.56公里为一级公路,路基宽31米,设快慢车道,路面中央绿化带宽2米,2002年改建成景观大道,长4.22公里,两侧绿化带宽约12至14米。

至2002年底,全线路基宽12至60米,路面宽9至32米;有砼路面7.74公里,沥青路面23.52公里;一级公路4.56公里,二级公路26.7公里;混合交通量14214辆/昼夜。

省道 嵊义线。嵊州至义乌,全长98.64公里。嵊州境内起自104线爱湖头环岛(原延伸至东郭,全长41.36公里,2002年调整由104国道爱湖头为起点)1592K+850,终于东阳市白峰岭隧道口东,长38.14公里。1995年1月,长乐、绿溪段实行改建,长10.6公里,路基宽15至40米,路面宽12.5至15.5米,改建后比原线缩短475米,投资5500万元。二期改建工程于1999年3月动工,次年6月竣工,全长41.36公里,投资2.58亿元,为省政府批准的“四自”工程项目。按平微二级(加宽)公路技术标准设计,双向4车道,路基宽15至40米,路面宽12.5至15.5米,全线为砼路面,设计时速60至80公里,经城关、甘霖、长乐等穿镇地段5.62公里,设3至3.5米慢车道,1.5至6米绿化带。混合交通量8164辆/昼夜。

嵊义线新线改建完成后,原嵊义线老东桥经南桥至小砩环岛3.54公里、梅涧桥至俞家砩2.7公里、长乐至桃花山脚2.44公里,划为城镇道路。 绍甘线。自绍兴至甘霖,全长79.63公里。嵊州境内自谷来镇马溪至甘霖,长37.14公里。1985年开始,先后对崇仁至柳岸、谷来、金竹园、甘霖段进行拓宽截弯改造。全线路基宽7至14米,路面宽5.5至9米,其中二级公路5公里,三级公路7.7公里,四级公路24.44公里。有沥青路面35.96公里,砼路面0.96公里,块石路面0.22公里。混合交通量2991辆/昼夜。2002年7月,崇仁至甘霖段9.25公里进行拓宽改造,路基宽17米,路面宽16米,投资6202万元。

县道 1986年后,建设和改造县乡公路206.79公里,平均每年12.16公里。

嵊张线。起自三江街道仙人坑,与104国道1591K+645相接,终于新昌县沙溪镇张家车与省道江拔线41K+100相连,全长34.99公里,嵊州境内32.31公里,是省政府批准的全省第一批“四自”工程项目。1992年6月开始建设和改造,至1997年基本建成(包括陈公岭隧道1250米),投资6310万元,路基宽8.5至15.2米,路面宽7至9米。2001年3月,仙黄段一期改建工程动工,全长3.2公里,路基宽36米,设主、辅车道和绿化隔离带,投资6900万元,于2002年7月完工。全线有二级公路12.1公里,三级公路22.89公里,其中砼路面22.89公里,沥青路面12.1公里。混合交通量9084辆/昼夜。

环城线。起自里坂接104国道1586K+485,终点小砩接嵊义线3K+260,全长8.32公里。1993年3月开工,1994年12月完成路基工程通车,1997年12月完成路面工程。有砼路面5.26公里,沥青路面3.06公里,投资1033.9万元。2001年8月,部分地段进行改造。全线路基宽14至15米,路面宽9米。混合交通量3296辆/昼夜。

王崇线。绍兴王坛至崇仁,嵊州境内自五峰庵至崇仁,长15.41公里。1988至1991年岭头山至五峰庵1.34公里建成,全线贯通。路基宽6.5至8米,路面宽3.5至6米。1992至2001年,投资323万元将5.78公里路段铺筑成砼路面。混合交通量2870辆/昼夜。

车谷线。绍兴车头至谷来,嵊州境内自焦坞至谷来,长16.1公里。1994年8月建成榆树至焦坞0.7公里,全线贯通。路基宽5.5至6米,路面宽3.5米,其中四级公路5.8公里,余为等外公路。

下双线。三界镇下市头至绍兴双江溪。嵊州境内长12.94公里。1993至1994年,蒋镇至平岭4.43公里建成,全线贯通。路基宽6.5至12米,路面宽5至7米。1995年投资219.8万元,改造路基,铺筑9.63公里沥青路面。

枫谷线。诸暨枫桥至谷来,全长54.1公里。嵊州境内长20.26公里。路基宽6至6.5米,路面宽4.8至5.5米。1996至1997年投资498.19万元,改造成砼路面12.19公里,沥青路面8.07公里。

长宅线。长乐至东阳宅口,嵊州境内长21.55公里。路基宽5.5至8米,路面宽3.5至6米。全线有四级公路11.15公里,余为等外公路。1998年投资236.68万元,将7.8公里改造成砼路面,0.45公里改成沥青路面。

高胡线。高远桥至胡村,长6.06公里。原老嵊义线中的一段,新线建成降为县道。 小蛟线。小砩至蛟镇,长5.33公里,原系老嵊义线中的一段,新线建成降为县道。 下长线。下曹至长乐,长2.64公里,原系老嵊义线中的一段,新线建成降为县道。 东爱线。东郭至爱湖头环岛,长3.22公里,原为省道嵊义线的连接线,公路普查后降为县道。

章清线。上虞章镇至清风桥,嵊州境内长10公里。四级公路,路基宽6米,路面宽5米。1997年投资147.0万元,全线铺筑成砼路面。

清白线。清风至上虞白龙潭,嵊州境内长27.24公里。路基宽4.5至8.5米,路面宽4至7米。2000年投资289万元,前冈至白龙潭3.24公里建成,全线贯通。1998至1999年投资411.1万元改造路基,4.88公里路段铺筑成砼路面。

下庵线。下王至余姚庵基坪,嵊州境内长20.9公里。路基宽4.5至7米,路面宽3.5至6米。1994年12月高山至庵基坪7.4公里建成,全线贯通。1998年投资13万元,0.5公里路段改造成砼路面。

北庵线。北漳至余姚庵基坪(规划线),建成小柏至东坑5.4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5米。

下溪线。下任至奉化溪口(规划线),建成下任至东林7.27公里,路基宽7至13米,路面宽4至9米。1993至1997年先后投资353万元,改造2.92公里为沥青路面。

蛟澄线。蛟镇至新昌澄潭,嵊州境内长7.92公里。路基宽7至15米,路面宽5至9米。1991至1999年,投资555万元改造成砼路面1.3公里,沥青路面3.03公里。

黄山线。黄泽镇至新昌山头里,嵊州境内长2.85公里。路基宽6.5至8.5米,路面宽4.5至6米。1993至1998年,投资74.94万元,改造砼路面1.38公里。

嵊松线。环城西桥至松明培,长34.84公里。路基宽5至12米,路面宽3.5至9米。1992至1998年投资850万元改造路基路面,有砼路面21.85公里,沥青路面7.11公里。原起点为嵊义线建设门0K+420,终点松明培,长39.79公里。2001年,起点改为环城西桥,建设门至环城公路新光制药厂地段成为城区道路。

东兰线。起自东郭,终于兰溪与清白线相接,长15.56公里。路基宽6至8.5米,路面宽4至6米,为四级公路,1995至1998年投资293万元,改造11.24公里为砼路面。

西五线。西港至新昌五都,嵊州境内长7.63公里。1992年3月,西港至上岛2.56公里动工,同年12月建成。2001年8月,上岛至桥里5.07公里动工,年底建成。路基宽7至9米,路面宽6至7米,为

三、四级公路。

若花线。若水至花田坂,长3.4公里。1996年8月建成。路基宽7.5米,路面宽6.0米,泥结碎石路面。

嶀倒线。嶀浦至崇仁倒岭顶(规划线),长12.31公里。建成嶀浦至祝岙8公里,廿八都至倒岭顶4.31公里,路基宽6至7米,路面宽5米。2000年投资156.7万元,铺筑砼路面8公里。

上竹线。长乐上王庄至竹溪,长42公里(不含重复线0.72公里)。路基宽5.5至8.5米,路面宽3.5至7米,1993至1998年先后投资74.88万元,筑成25.1公里砼路面。

方贵线。苍岩方口桥至贵门,长24.5公里。1986年石道地至天打岩桥段建成,全线贯通。路基宽5.5至7米,路面宽3.5至6米。1997至2001年投资136.7万元,铺筑砼路面4.58公里,沥青路面0.56公里。

浦溪线。浦口湖头桥至石璜溪口,长34.45公里(不含重复线4.75公里)。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中浦口至三聚潭、富润至溪口建成于20世纪80至90年代。路基宽6.5至14米,路面宽4至12米。1995至1998年投资436.8万元,改造成砼路面18.48公里,沥青路面5.02公里。

坂黄线。浦口坂田至黄泽,长15.32公里。路基宽7.5至10.5米,路面宽4.5至7米。1993至2001年先后投资388.2万元,全线改造成砼路面。

许孟线。黄泽许宅至孟高,长4.75公里。1988年全线贯通。路基宽6.5米,路面宽5米。泥结碎石路面。

乡道 至2002年,全市有乡道58条,总里程336.44公里(不包括专用道6公里)。浇筑砼路面58.44公里、沥青路面26.99公里,占乡道公路里程的25.4%,为改善全市乡村交通打下基础。

简易公路 通村简易公路原称简易公路,是乡村交通的重要补充,至2002年,建成1公里以上简易公路452条、1526.8公里,全市1146个行政村有1133个村通公路或简易公路,占98.87%。路面宽为3.5至8米不等,多是泥结碎石路面,亦有少数为砼路面。 桥 梁

至2002年,境内拥有公路桥梁235座、8634.76延米。有500米以上特大型桥梁1座、552.98米,100米以上大型桥梁15座、3263延米,30米以上中型桥梁39座、1950.08延米,5米以上小型桥梁180座、2868.7延米。其中上三高速公路20座、104国道10座、省道22座、县道72座、乡道55座、企业专用道1座。

特大型公路桥 屠家埠特大桥位于浦口街道屠家埠村西,跨剡溪,隶属上三高速公路,中心桩号50K+674.49。1998年3月开工,2000年1月建成,造价1982万元,长552.98米。桥型结构:16孔×20米为预应力空心梁板,下部排架式墩台,钻空灌注桩;7孔×30米为工字梁,预应力空心梁板,钻空灌注桩;1孔×18.98米预应力空心梁板,钻空灌注桩。桥面净宽24.5至32米,两侧设钢筋砼防撞护栏,中间为波形防撞护栏。时速100公里。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洪水频率100年一遇。

大型公路桥 三界大桥。位于嵊州市水泥厂东侧,跨剡溪,隶属上三高速公路,中心桩号40K+671。1999年12月建成,造价2398万元。左线长504米,15孔×20米预应力空心梁板、排架式墩台,钻空灌注桩,5孔×40米预应力空心梁板,T型梁,钻空灌注桩;右线484米,14孔×20米为预应力空心梁板,排架式墩台,钻空灌注桩,5孔×40米预应力空心梁板,T型梁,钻空灌注桩。桥面净宽11.5米+0.5米×2,两侧设钢筋砼防撞护栏。时速100公里。设计荷载汽—超20,挂—100。

排江大桥。位于剡溪支流排江口,横跨排江,隶属上三高速公路,中心桩号44K+020。1998年3月开工,1999年8月建成。为22孔×20米简支结构,长444米,宽24.5米,桥面宽10.75米×2,外侧设钢筋砼防撞护栏,内侧为波形防撞护栏。时速100公里。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

排江分离式立交桥。位于剡溪支流排江边,横跨清白线,隶属上三高速公路,中心桩号43K+570。1999年8月建成,长142.8米,为7孔×20预应力空心梁板,排架式墩台,钻空灌注桩。桥宽24.5米,桥面宽10.75×2,外侧设钢筋砼防撞护栏,内侧为波形护栏。时速100公里。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

嵊州互通立交1号桥。位于剡湖街道禹溪村北,隶属上三高速公路,中心桩号51K+400。1998年3月开工,1999年10月建成,造价498.27万元。长104米,5孔,净跨20米。时速100公里。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

东二桥。位于剡湖街道东侧,跨剡溪,隶属上三高速公路,中心桩号57K+000,1994年11月建成。长301.7米,净宽24.5米,桥型结构为11墩2台,12孔×25米,灌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梁板桥。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洪水频率100年。

新东桥。位于剡湖街道与三江街道之间,跨剡溪,隶属104国道,中心桩号1586K+500。原桥施工时旱地先建成桥后,再挖河道。被列为1977至1987年的四新成果,汇编入《华东公路四新成果专辑》。1997年3月动工拼宽两侧桥面,1998年2月完工,投资870万元。桥面宽32米,其中机动车道14米,非机动车道5米×2,绿化隔离带1.25米×2,人行道2.75米×2。设计荷载汽—20,挂—100,洪水频率100年。

南桥。位于市区南部,跨长乐江,隶属原37省道,全桥长277.2米。原桥施工过程与新东桥同,被列为1977至1987年的四新成果,汇编入《华东公路四新成果专辑》。1998年8月拼宽北引桥,1999年9月投资900万元拼宽主桥、南引桥。桥宽33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非机动车道宽4.75米×2,绿化隔离带1.75米×2,人行道宽2.5米×2。设计荷载等级与原桥同,洪水频率50年。

城南大桥。位于鹿山街道南部,跨澄潭江,隶属嵊义公路,中心桩号5K+798,1996年12月建成。长241米,12孔,净跨20米,高11米,桥宽15米,人行道2米×2。上部结构钢筋砼空心板梁,下部结构钢筋砼桩(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汽—20,挂—100,洪水频率100年。

禹溪立交桥。位于剡湖街道禹溪村北,隶属104国道,中心桩号1579K+917。2001年4月建成。长106.4米,5孔,净跨20米,高5.5米,净宽18米,上部结构钢筋砼空心板梁,下部结构钢筋砼桩柱式墩台。两侧设钢筋砼防撞护栏。设计荷载汽—超20,挂—100。

高远桥。位于长乐镇高远村南,跨绿溪江,隶属嵊义公路,中心桩号36K+050,1995年11月建成,为空心板梁桥。长104米,5孔,净跨20米,高2.5米,主桥净宽15.6米,两侧人行道0.5×2。设计荷载汽—20,挂—100,洪水频率100年。桥随河道断面构筑,斜交60°,斜交度为绍兴市第一。

屠家埠桥。位于浦口街道屠家埠村旁,跨剡溪,隶属浦溪公路,中心桩号5K+520。1988年1月建成。长112.6米,9孔,净跨13米,高6.5米,净宽5.4米,设计荷载汽—15,挂—80,洪水频率50年。

黄泽二桥。位于黄泽镇沙地村旁,跨黄泽江,隶属嵊张公路,中心桩号0K+339。1995年1月开工,1995年11月建成,为空心板梁桥。长201.4米,10孔,净跨20米,高5.8米,净宽15米。两侧设钢筋砼防撞护栏0.5×2。设计荷载汽—超20,挂—100,洪水频率50年。

民间桥 至2002年,市内有民间桥梁722座、13386.8延米。其中特大型桥1座、563.2米,大型10座、1437.2延米,中型105座、5126.8延米,小型606座、6259延米。

新市桥。位于鹿山街道中碧溪村。1997年原桥水毁,9月重新建成13孔净跨13米钢筋砼平板桥,长144.2米,宽8米,高5米,两侧各设简易栏杆,投资121.7万元。

何家桥。位于剡湖街道何家村东,跨剡溪和上三高速公路。原桥因建上三高速公路被废。1999年在原址上游另建一桥,长271米,宽10米,高13米,13孔,净跨20米。上部结构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梁板,下部结构柱式墩、肋型台,桥墩采用刚性扩大基础,桥台双排两根

灌注桩基础。

苍岩桥。位于甘霖镇苍岩,横跨澄潭江。几度修建,1998年,以“民办公助”形式改建成12孔钢筋砼平板桥,长158米,净跨13米,宽8米,高7米。

隧 道

马岙岭隧道 位于三界镇马岙村旁,隶属上三高速公路,为双洞单向双车道隧道。左洞中心桩号41K+344,总长698米,其中上虞端41K+160~41K+180的20米为明洞,三门端41K+853~41K+858的5米为明洞,暗洞长673米。右洞中心桩号41K+509,总长668米,其中上虞端41K+100~41K+130的30米为明洞,三门端41K+763~41K+768的5米为明洞,暗洞长633米。按高速公路主要技术标准施工。建筑界限基本宽度:路缘带S~0.5米,侧面余宽C~0.5米,行车道W~2×3.75米,检修道J~0.75米(单侧设置,单洞行车前进方向为右侧);建筑界限净高5.0米,检修道净高2.5米。

陈公岭隧道 进口位于金庭镇念宅村境内,桩号31K+000,出口位于新昌沙溪境内,桩号32K+250,隶属嵊张公路,全长1250米。按山岭区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净宽9+2×0.25米,净高5米。内设双向坡,进口段路坡i=0.5%,出口段路坡i=0.4%,变坡点桩号31K+680。全断面砼现浇衬砌,两边各设25×25厘米的安全带和25×60厘米的排水沟,每隔20米设泄水孔1个。进口段1993年9月开工,1996年10月建成;出口段1995年2月开工,1997年1月建成。

第二节 水 路

航 道

1986年,境内航道有剡溪、澄潭江、长乐江、新昌江、黄泽江、嵊溪。其中剡溪可从曹娥通航至三界镇,40吨级船舶从三界经曹娥升船机站可与萧绍内河、京杭运河沟通;20吨级船舶从三界经百官升船机站可进入姚江、甬江。是年,县交通部门专门成立航道疏养队,开始有计划专业疏浚航道,结合采挖黄沙自然疏浚,以及上游的封山育林,兴修水库,航道逐年向上延伸。至1997年,剡溪上40吨级船队可从三界下市头通航至清风桥下,航道长8.98公里,比降0.05‰,底宽23米,在水深1.7米的情况下,通航保证率达90%。下市头至城区被省交通厅定为6级航道。其他溪流经整治和采沙挖深航道,部分航段可通短驳运沙船。1999年,艇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使长乐江回水至象鼻山,澄潭江回水至城南大桥,成为水上湖泊,可供游船、游艇游弋。2002年,有船户购进了大型碾碎石机,对航道上的弃石进行碾碎加工成建材,对疏浚河道带来新的进展。

渡口渡船

随着交通事业发展,不少渡口陆续为桥梁取代。2001年取消杨溪渡。至2002年,仅存剡溪上的三界、白沙、里钓、马岙、东鲍、竹山和南山湖上游的黄沙潭农渡渡口,有渡工10人,钢质渡船7艘,年渡运量达49万人次。南山湖、月亮湖和剡溪橡皮坝上游还有中小型游船、游艇为游客渡运服务。

第三节 运 输

公路运输是嵊州主要运输方式,汽车是重要交通工具。20世纪80年代后,公路运输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变化,而船筏运输因河道淤塞渐趋衰落,但随着航道疏浚工作的展开,逐年有所恢复。

陆路运输

客运 20世纪80年代,汽车客运开始放开,打破国营企业独家经营局面,逐步形成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班车、招手车、出租车、旅游车、厂矿自备车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客运运力运量大增。90年代后,年客运量在1500至1900万人次左右,特别是个体户运量比重由1986年的不足1%上升到40%左右。此后,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企业活力增强,个体运输户运量逐年有所回落。至2000年,全市拥有客车1561辆15940座位,客运人力三轮车746辆。公路客运班线133条,其中跨区班线40条,跨省班线15条,分布范围包括上海、深圳、南京、武汉、黄山、无锡、苏州、太仓、常熟、上饶、芜湖、江阴、滕州等地。2002年,公路年客运量1867万人次,客车2049辆17516座位,旅客周转量57791万人公里。车型档次亦从普通大客,发展为中客、空调大客、豪华大客、双层卧铺大客等。此外,摩托车数量激增,多为私人购置作代步之用;市区还开通了公交车和经营轿车出租业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体客运车辆迅速递增,由原先的天目山、简三轮,逐渐形成为三卡、农四轮。但因车辆技术状况差,安全隐患多,无序竞争状态严重,交通部门于1996年始,实行宏观调控。经过逐年淘汰,至2000年初,对全市尚存的358辆农四轮客车,按“报两更一”的办法进行改革,2001年9月,提前一年改造完成,统一归入长运集团公司经营和管理。2002年初,270辆三卡淘汰报废,实现交通部提出的“人归点、车进站、站管车”的营运格局。

货运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允许个人购车营运,鼓励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个体汽车进入货运市场,拖拉机运输进一步发展,并逐步替代手拉车运输,运输市场形成多层次竞运格局。县内搬运企业为求生存,纷纷更新载货汽车,提高运力。县搬运站和甘霖、长乐、崇仁、石璜等实力较强的企业,还以运输为中心,扩大经营范围,逐步增设汽车客运、客车出租、物资中转仓储、汽车修理、配件制造、汽配供应、加油站等配套服务项目,载货汽车1986年95辆、643.8吨位。非交通部门厂矿企业和个体(联户)运力和运量逐年增加。至2002年,全市有货运汽车3058辆、5759吨位,完成货运量966万吨,货物周转量28891万吨公里。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天乐集团、棉麻纺织印染总厂和市热电厂等企业亦成立车队,运输生产物资。市热电厂的越盛集团还与香港恒运服务有限公司合资创办运输企业,经营国内公路及香港之间直达货物运输业务。

面对个体运输专业户的大量涌现,国有、集体运输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车辆设备,改进经营作风和服务质量,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发展新形势。1986年初,成立国营嵊县客货运输处;1988年12月起,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推出单车核算和企业内部承包制;1992年推出单车风险抵押承包;1996年初推行资产参股经营承包;1998年6月,市长运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合作制,增强和扩大企业经营实力,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特别是长途客货运输的竞争力。货运量由1986年的182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851万吨,增长3.68倍,货物周转量增长1.89倍。

车站 市客运中心。位于嵊州大道397号,前身为嵊县汽车站,1993年动建,投资2400万元,于1995年11月投入使用,是市内首座按部颁二级车站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型车站。占地2.8万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其中客运用房3972平方米,候车大厅1500平方米。候车厅东边设14个采用电子显示屏系统的检票口,旅客上下车十分方便。南口设售票厅,有8个微机售票窗口。客运中心设停车场2个。设计日发班车500辆次,日客流量15000人次。2002年,日发班车318班次,其中跨省20班次,省内163班次,市内111班次,途经班车24班次,日平均运送旅客4300人次。

市客运西站。位于东南路999号,是市内功能设施最为齐全和先进的公用型车站。2000年5月动工,次年9月投入使用。占地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投资3200万元,按部颁二级车站标准设计建设。站前设8000平方米休闲广场,站内停车场1.3万平方米,候车厅1600平方米,设置坐位500个,内设微机售票窗口8个,电子显示屏检票口14个,发车位18个。还设有车辆检测、维修、餐饮、住宿、商场、娱乐等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后,日始发班车590班次,其中跨省1班次,省内31班次,市内558班次,日平均运送旅客6500人次。

市客运东站。位于剡兴路18号。1992年12月,市客运东站设于县服装城(中国领带城),主要给过往的温州、宁波方向班车补员、发售客票,同时为方便服装城客商往返杭州、义乌,开设杭州、义乌班车。1993年,在剡兴路18号新建嵊州东站。占地9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候车厅600平方米,站内停车场2400平方米。有售票、行李房、车辆修理、检测等设施。1995年12月底启用,以始发新昌县和市内黄泽、北漳、金庭、浦口方向班车为主,同时为过往东站的温州、宁波等方向班车补员。日接送旅客3000人次。

崇仁汽车站。1986年6月,在原站东南新建站房,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73平方米,有候车室、售票室、行包房、停车棚、装卸台等设施。1997年,因集镇扩大,又迁至绍甘公路下应地段建新站。新站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候车大厅203平方米,停车棚115平方米,停车场1300平方米。有售票房、行李房、装卸平台等设施。日始发班车8班次,过往和始发跨县(市)班车13班次,县(市)内班车30班次,有开往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班车,日平均运送旅客580人次。

货运站。站址嵊州大道82号。站内设调度、联运两组和车队1个。另在江滨东路(老南站对面)有零担房12间,400平方米;在老北站内有停车场地3000平方米。1999年7月,货运站移至剡兴路18号汽车东站内,原址留设货运调度室。新站内设调度、信息、组货、货运、车队等部门;主要设施有零担房40平方米,营业大厅250平方米。车队有汽车45辆(不包括小货的)。

停车场 1990年10月始设公用停车场,位于鹿山小学旁,占地1000余平方米。1992年,设立城南(在今中心公园、4000余平方米)、城北(在今公安大楼、1000余平方米)停车场。1995年秋,城南、城北停车场停用,分别在市客运中心北首、仙莲路南嵊张线与下大线交叉口、汽车东站西首、长青路西端新辟城北(占地2600平方米)、城南(占地3000平方米)、城东(占地4000平方米)、城西(占地6000平方米)停车场。2001年9月市客运西站建成后,停车场停止使用,客运车辆归入客运中心、客运西站、客运东站管理。

加油站 1986年,104国道旁有嵊县加油站(系绍兴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所建,月供油24吨左右)和嵊县石油公司建的境内第一个公用型加油站。至2002年,在104国道线两侧有9个、嵊义线5个、绍甘线3个、嵊张线3个,大都归石油公司管理。

高速公路服务区 位于三界镇朱孟村旁上三高速公路34K+500处,投资2000万元,于2000年12月建成,集停车、加油、修理、餐宿、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公路基础设施,占地5.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建有大小停车场8个4000平方米、休息厅2个4000平方米、餐厅2个1600平方米、大小车库8个1126平方米。

水路运输

1985年自三界至上海水运成功后,年年运沙至上海,带回煤炭、钢材等,县内几家水运企业生机盎然。1993年,兴建杭甬高速公路需求大量沙石料,个体船舶迅速发展,是年完成货运量54万吨,货物周转量5927万吨公里。1994年,因市场竞争激烈,黄沙资源枯竭,管理失衡等原因,县航运公司利润赤字,尔后运力运量逐年下降。三界航运公司、仙岩航运公司、浦口捞运社等集体企业均持续滑坡、萎缩。1998年,集体船队全部注销,仅存个体船短距离运输黄沙等,运力、运量、周转量有所下跌。至2000年,运量从1986年的57.7万吨下降到25万吨,货物周转量也由1986年的4194万吨公里下降到982万吨公里。

2002年,市境内剡溪、澄潭江、黄泽江、长乐江等航道个体挖沙船相应增加,部分地段仍有短途运沙船只作业,是年货运量38万吨,货物周转量1386万吨公里。

第四节 管 理

公路养护

有专业养护和地方养护,专业养护重点养护国、省道和部分县道公路;地方养护主要是县乡公路(1996年乡道划归所属乡镇管理)。上三高速公路单设管理机构养护和管理。1999年,为实现统一管理,市公路管理段和县乡公路管理所合并,建立市公路管理段。2002年,市交通局专门成立养护机构,负责公路养护管理。

水毁养护 嵊州绝大多数公路均依山势和水路修筑,易受洪水侵害。1988年8月,修复洪灾损毁的路基路面151.68公里、桥梁9座、涵洞134道、塌方8.75万立方米。1989年9月,修复台风冲毁的桥梁1座和104国道1577K+990路段大塌方。1992年9月,修复台风损毁的路面57公里、路基2.8公里、塌方4320立方米、砌坎和挡土墙3715立方米、涵洞25道、块石路面330平方米。1994年6月,修复嵊松线1K+800城隍山石柱头地段外侧单幅95米坍塌路面。1995年7月,修复104线1578K路段塌方,清理1581K至1582K洪水内涝。1997年6月,清理104线黄泥桥路段泥石流;8月,清理104线1578K+800至1579K+100洪水内涝。1997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修复嵊义线、绍甘线、蛟澄线路面,耗用沥青达100余吨。

公路绿化 1986年以来,交通部门制订计划,与沿线镇村共同合作,逐年提高绿化成活率。20世纪90年代,扩大国、省、县道公路绿化面。1998年起,为加快公路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实行分级负责制。2000年,在104国道禹溪至艇湖段改建工程中,公路两侧设置宽幅绿化带,绿化带面积达4万平方米。在嵊义线改建工程施工中,为保护小砩段一棵百年古樟,采取“宁改路不动树”方案,向左移动2米,拆掉6幢4层楼房,支付补偿费120万元,被传为佳话。至2002年,公路绿化面积335.68公里,绿化率达60.9%。

标志标线 1986年起,道路标志标线按国家标准(GB5786-86)实施。1999年4月起,道路标志标线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设立,与国际接轨,标志由148个增加到320个。全市公路标志标线与公路新建、改建工程同规划、同设计、同审查、同施工、同验收,严格按标准予以实施,并在一些简易公路上也设置标志、画上标线,提高行车安全系数。

路政管理

1986年初,县公路派出所值勤室专管路政。1991年,成立路政管理队。1996年9月,改设路政大队。县乡公路管理所于1991年成立路政分队。1999年4月,段、所合并,路政管理统一编为公路路政管理大队,设3个中队,1个机动中队。

1986年6月,县制定公路用地和留地范围政策。1992年6月,县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路政管理的通知》,交通局划定每条公路两侧红线的具体距离。1996年5月,颁发《嵊州市公路路政管理若干规定》,认真执行“依法治路,保障畅通”的工作方针,使公路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护,路容路貌不断改善。至2002年,共拆除公路两旁违章建筑3.5万平方米,建设文明样板路104.46公里,其中72.62公里的国、省道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样板路。建立和健全责任制,提高公路管理水平,境内国道、省道和主要县道公路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航政管理

1989年开始对船舶进行普查,重新登记、编号。次年初,县政府颁布通告,实施整顿,改变吸沙船无牌无证、安全无人管、不缴规费等情况。至2002年,船舶管理逐步走上正轨。同时,市航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船员,按机动船驾驶人员和非机动船船员,每年组织培训,经考核合格,发给证书,才准予上岗。1990至2002年,共培训驾机船员139人,培训非机动船船员119人,发船员适任证书119张。

运输管理

1989至1992年,审验车辆经营资格,清理无证经营;建立社会营运客车管理站,整顿客运市场;加强运力投放控制和货运管理,整顿货运市场;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运。1996至1997年,年审检测营运车辆,设立社会车辆停车场,成立专职稽查大队,规范车辆的经营行为;调整运力结构,加强宏观调控,逐步淘汰车况差、技术条件低的农四轮,扶持发展中高档车;开展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司乘人员的业务素质。1998年3至10月开展“三整顿一加强”,做好整顿站点、整顿车辆、整顿线路,加强行业管理。2000年起,按照《调整农村客运网路和加快农用客车改造的方案》,整治农四轮、三卡,采取“改造两辆农四轮更新一辆中巴”,全部淘汰三卡的措施。至2002年,实现城区至集镇、集镇至农村两级农运网络,开通城区至集镇客运农村公交车,实行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淘汰三卡,更新农用客车为中巴汽车,适应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稽征管理

1986年起,按照“应征不漏,应免不征”的原则,坚持依法征收与稽查追缴相结合,加强稽征管理,先后开征公路养护费、公路养路费附加费、客运汽车站和公路设施建设专用基金(简称公建金)、运输管理费和车辆购置附加费等。

水运规费有航道养护费、船舶港务费、货物港务费、水运管理费、河道养护费(护岸费)、水路交通建设费、船舶检验费等,由市航运管理所负责稽征。

维修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维修业兴起。1986年,县交通部门对车辆维修厂、点做好调查、登记、考核、发证工作。1988年对从事汽车及其他修理企业、联户、个人进行行业整顿。1989年对维修行业管理机构和职责、开业和歇业、开业技术条件和经营范围、维修质量管理、收费和票证管理作出具体规定。1990年6月,县运管所始设车辆维修管理股,车辆维修管理步入正规化管理轨道。1998年,市汽车修理公司等3家被核定为二类甲级企业,市运输公司等13家为二类乙级维修合格企业。1999年8月始,开展汽车维修市场专项整治,审查经营资格,检查质量管理制度和挂牌经营、明码标价等工作,同时,开展“文明经营示范户”、“优质修车、优质服务”,以及上岗培训、技术培训等。2002年,核定嵊州市汽车修理公司、嵊州市进口汽车修理厂和上海大众汽车嵊州特约维修站为一类企业,嵊州市运输公司修理厂等21家维修企业为二级企业。

1995年3月,建立嵊州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996年始对车辆的维修质量进行检测。2000年年检测11786辆、2002年10079辆。

船舶维修由市航管部门(船检所)主管。20世纪80年代前由县航运公司所属的马岙船舶修造厂经营,航运公司关闭后,由设在三界钓鱼潭、白沙、三界简易修船点维修,维修的船只均为挖沙船。维修人员须持有上岗证。

工程建设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工程测量设计、编制预算、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程序以及资金补助投入等内容逐渐完善和规范。90年代,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定额补贴”和“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的方针建设公路。嵊张公路、上三线嵊州段、嵊义线按“四自”方针建设;104线三界、仙岩段,嵊义线长乐、绿溪段,绍甘线金竹园、甘霖段,环城公路,嵊州大道等工程按“定额补助”建设。根据国家“八五”计划以来的实践和1998年省委提出“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要求,完善交通工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建设市场管理、建设程序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建设资金管理、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建设市场管理 公路建设市场管理按勘察设计、项目报建、资信登记、招标投标、开工报告、合同管理、施工监理和监督等程序实施。工程项目实行统一领导,分国家、省、市(地)、县(市)四级管理。1999年12月,按照“谁受益,谁投资”原则,制定《县乡公路及简易公路建设和管理办法》。县乡公路建设、改造和简易公路建设,其建设单位(业主)为当地乡镇政府。其中50万元以上工程必须公开招标。市交通局成立交通工程招标办公室,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管理。施工单位参加投标、承揽工程施工,必须具有相应的工程施工企业资质。市交通局负责项目审批、测设、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工程监理、技术鉴定和验收,按规定补助资金。

建设程序管理 交通局和乡镇签订协议书;乡镇负责做好政策处理、前期准备工作后,由乡镇和交通局联合组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乡镇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工程实施完成后,由乡镇组织,交通局派技术人员进行交工验收;工程交付使用,缺陷期一年,一年后由乡镇组织竣工验收。

工程质量管理 1992年12月起,实施《公路工程施工监理办法》。1996年9月,实施《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则》。1999年2月,实施《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4月,颁发《嵊州市交通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明确工程开工前后工程质量管理要点,施工原材料采购办法,及隐蔽工程管理考核验收等规定,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落实“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2000年9月,实施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建设市场准入规定》、《公路建设四项制度实施办法》、《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

工程建设资金管理 交通建设资金管理遵循专款专用,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实施建设全过程监督控制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工程成本。2000年起,市交通局制定公路建设和改造的标准和资金补助政策,鼓励乡镇公路建设和改造。工程建设资金管理除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成立相应财务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外,还接受审计部门财务年度审计和工程决算审计。

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工程建设档案是指从工程立项、审批、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所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工程验收时,档案资料不完整齐全,工程不能交付使用。

“四自”工程管理

“四自”工程项目须经省政府批准立项,达到一定规模和效益的重点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工程招标评标、投资建设管理、质量检查监督、竣工验收、收取通行费等均由省交通厅统一领导和负责监管。1996年9月,实施《浙江省公路“四自”工程管理暂行办法》。至2002年,境内有4项工程实行“四自”工程管理。1993年实施的嵊张公路建设工程,同年立项实施的104国道城关段(2000年并入上三高速嵊州段建设工程)、上三线嵊州段建设工程和1999年实施的嵊义线嵊州段建设工程。

交通安全管理

公路交通安全管理 1986年3月,对全县机动车辆进行安全检查。4月成立交通民警队,交通民警上街执勤,维护城关交通秩序。6月,开展全县交通安全大检查。8月,路查队每天12小时进行现场管理,加强控违、纠违。10月,全县试行安全管理责任制。是年,上报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26.76%、21.62%、54.05%,有效地遏制交通事故上升势头。1987年9月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主体由交通部门转为公安部门,日常工作由交通警察大队处理。是月,发出《关于加强城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通告》。1988年3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4月起,根据《关于加强公路运输企业安全工作的意见》,逐步建立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和行车安全、驾驶员年审、车辆技术检验、定期安全检查、安全例会、安全公里考核、通报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1991年8月,交警大队下设政秘股、事故处理股、车辆管理所、道路检查中队、执勤中队和长乐、甘霖、北山、三界交通管理站。1995年4月,成立交通警察公路巡逻大队(与交警大队系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实行巡逻执勤为主和重点地段有人把守的巡逻模式。6月起,改革交通事故处理,实行分段办案制。1998年起,交警大队车管所开展摩托车上牌、检验、驾驶员审验“三下乡”服务。1999年10月1日起,市区局部地区实施“双禁”(禁止拖拉机行驶,禁止机动车鸣喇叭)。2000年3月起,创建104国道嵊州段平安大道。2001年,市政府成立“深化平安大道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三界交警中队具体负责实施。是年,104国道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2000年下降52.6%。2002年9月,开展市区交通秩序大整治“绿色行动”,10月20日起,市区实行新“双禁”(对部分道路和地段禁止部分车辆通行、禁止停放车辆);实施“畅通工程”(受到省公安厅表彰);完善事故、违章车辆计算机网络管理。是年,在市区官河横路、江滨东路等路口安装“电子警察”自动拍摄系统、多相位信号灯各3个,雷达测速仪5台,科学管理公路交通安全。

水路交通安全管理 1986年,各渡口设置渡口守则牌。县政府按照“谁经营、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与有关镇、村与渡工各自签订渡口安全管理责任书。交通部门加强检查督促。1987年,制定《关于加强渡口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南山水库渡口由南山水库管理局为主负责管理,其余8处渡口均由所在地乡(镇)村负责经营管理,县成立渡口安全管理办公室,统一领导渡口安全管理工作。1988年,三界、里钓、马岙、东鲍渡口木船更新为全浮式钢质机动船。1989年,检查整顿船舶、船员的证照、营运船舶技术状况、安全管理制度等。1990年8月,县政府赋予渡口安全管理办公室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各渡口及乡镇船舶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1991年,全面整顿水运企业安全,并制定安全职责规范和操作规程。1995年,整顿航道管理秩序。1997年7至10月,开展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专项整治。1998年5月,对全市4个镇1个库8个渡口及渡船进行全面检查登记,重新书写渡口安全守则碑,设立渡口安全协管员。2000年起,水上安全管理扩展至南山湖、月亮湖及剡湖等旅游景点的管理。1986至2002年,境内渡口管理制度健全,责任落实,管理规范无事故。

第三章 水 利

1986年,嵊县被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确定为教育培训参观点。1993年1月,利用水利建设的山水资源,全方位开发水利旅游,南山水库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3月,嵊县被省政府列入第二期“自力更生”治水县。1999年10月,嵊州市获省政府颁发水利建设“大禹杯”银奖。2000年5月,建成艇湖水利枢纽,改善城市水环境。2002年3月,嵊州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1986至2002年,全市水利工程建设投工1.09亿个,投资7.4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63亿元),完成土石方0.73亿立方米。新增水库9座,累计达到680座;建成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城防标准堤29.4公里,防御20年一遇洪水的农防标准堤7.95公里;机电排灌动力拥有量与1985年持平;新增水电站12座,计1.78万千瓦,总装机达4.72万千瓦;塘库总蓄水量新增0.21亿立方米,累计达到2.56亿立方米;易旱面积从1985年的2193.33公顷减为1520公顷,保障农业持续丰收。

第一节 河 道

1986至2002年,采用蓄、分、疏、堤相结合,整治剡溪、长乐江、黄泽江、上东江等主要河道,总长77.8公里。建有主要堤防164公里和相配套涵闸、排涝渠、电排站,保护沿江0.77万公顷农田和5万余户城乡居民安全。

城防标准堤

天主堤和长乐江南堤 天主堤位于澄潭江左岸,自鹿山街道天主庙至南津桥下汇流口,长8.48公里;长乐江南堤起自孟爱村,终至南津桥下汇流口,长6.74公里,与天主堤连接,保护城西区。

天主堤自城南大桥至南津桥段2.29公里,长乐江南堤环城西桥以上0.58公里,合称城西防洪大堤,1996至1998年进行工程建设,投资2264万元,达到防御20年一遇防洪标准。 1998年天主堤按防御50年一遇洪水设计,中段自新市桥至城南大桥,局部堤岸进行裁弯取直,与上下游堤岸平顺连接。上下段基本按原堤线布置。按设计标准完成的有自小砩路缺至城南大桥长0.99公里,汇流口上下0.85公里,长乐江南堤自下马桥接城西防洪堤长2.28公里,共计4.12公里,完成土方43.4万立方米,干砌块石3.43万立方米,浆砌块石0.74万立方米,混凝土1.3万立方米,绿化面积1.51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410万元。

中爱堤和新明堤 中爱堤位于新昌江右岸,起自三江街道黄泥桥村,终至南津桥,长8.24公里。黄泽江左岸新明堤自东郭至万年亭,长4.61公里,与中爱堤连接,形成封闭圈。保护城东南。对剡溪段自下中西至万年亭长2.2公里段,1993年进行加高加固,全堤达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1998年起,按防御50年一遇洪水设计,对黄泥桥至南津桥长8239米段和南津桥至万年亭长3982米段堤防改造加固,增加城市建设用地62.67公顷。至2002年底,建成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堤16.83公里,其中中爱堤12.22公里,新明堤4.61公里。完成土方255万立方米,干砌块石19.1万立方米,浆砌块石3.81万立方米,混凝土7.97万立方米,绿化面积4.73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7254万元。

长乐江北堤城防堤 长乐江北堤自象鼻山至石柱头长1.93公里,原防御洪水能力为10年一遇。1999至2000年,按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改建。自化龙门至艇湖水利枢纽工程长3.33公里,经过整修,2002年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要求(老城墙除外)。完成土方25.4万立方米,干砌块石4.2万立方米,浆砌块石0.85万立方米,混凝土1.3万立方米,绿化面积2.54万平方米,总投资2074万元。保护鹿山街道城西住宅区、老城区和城北工业区。

农防标准堤

至2002年底,建成防御20年一遇洪水农防标准堤7.95公里。建成的堤段主要有:长乐镇长乐江右岸2号跌水以下长1.31公里,投资155.2万元;长乐镇长乐江左岸堤2号跌水以下长0.5公里,投资66.1万元;甘霖镇长乐江右岸上沙地桥至下沙地桥长0.9公里,投资91.2万元;甘霖镇人民桥以上两岸长0.82公里,投资118.5万元;石璜镇长乐江左岸堰底活动坝下长0.64公里,投资62.4万元;金庭镇上东江右岸6号至7号跌水长0.61公里,投资83.9万元;黄泽镇上东江右岸堤麻车以下长1.07公里,投资54万元;黄泽镇黄泽江左岸二桥以上长0.68公里,投资66.8万元;黄泽镇黄泽江左岸二桥至劳动砩长1.42公里,投资420万元。

江道疏浚 1986年起,对新昌江章村路、澄潭江新市桥上下、剡溪仙岩、马岙等因障阻洪地段,进行重点清障,清除竹园、水杉、杂木、桑园等约3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起,剡溪及其主要支流,捞取建筑和工业用砂,河床降低。但将捞沙弃剩的卵石随意倾倒,变成“千岛江”,影响泄洪。采取推土机推平和挖卵石填基,情况略有好转。2001年起,引进卵石轧砂设备多组,“变废为宝”,剡溪河床比1985年降低3至5米,增加槽蓄量,扩大行洪断面,使已中断半个世纪的潮水,上涌至清风桥,市水文站测得在同等雨量情况下,中小洪水比20世纪80年代降低1至2米。

何家防洪工程 1985年底,尚有尾工土方110万立方米。198

6、199

4、1995年3次组织专业队施工,完成土石方28万立方米。利用爆破、江道挖沙、洪水冲动等方法,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1991年冬至1992年春,县政府组织沿江平原20个乡镇,按每个劳动力2.5立方米分摊义务工,完成土方32万立方米。

崇仁江治理 1993年7月按防御10年一遇洪水标准整治自崇仁镇牛轭潭跌水,经甘霖镇柳岸村至白泥墩段河道,1994年12月竣工。原河道长3900米,改造后长2900米,建造公路桥3座、跌水3处、灌溉渠1000米,完成土石方17.6万立方米,浆砌块石和混凝土4500立方米。总投资311.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0万元。

宕头分流堰 黄泽江治理工程新江按防御20年一遇洪水设计,洪峰流量1600立方米/秒。自1988至1992年间有4次大于设计洪峰流量,堤坝溃决,造成重大损失。为解决大于设计洪峰流量的洪水,建造宕头分流堰。建于黄泽江右岸下宕头村、长诏中干渠倒虹吸出口下100米处,两侧与黄泽江右岸堤、宕湖堤相连,堰轴线垂直于黄泽江右岸,当黄泽江洪水流量超过1250立方米/秒时,可冲式自溃坝自动溃决,当黄泽江洪水超过设计流量时,分流堰分洪500立方米/秒,使黄泽江新明段流量控制在1600立方米/秒以下。分流堰溢流后,洪水经过黄泽江右岸堤与宕湖堤末端之间,流入黄泽江老江道,在双江口汇入剡溪。工程于1992年12月动工,次年5月竣工。完成土方10310立方米,混凝土1453立方米,钢筋混凝土86立方米,抛石835立方米,国家投资38万元。

1994年(第17号台风)8月21日24时,黄泽水文站出现洪峰流量1620立方米/秒,22日1时分流堰自溃分流,最大分洪流量350立方米/秒,上游水位迅速降低,保障了两岸堤防的安全。

排涝闸站

电力排涝站 1986至2002年,新建城西排涝站,扩建东圃、城溪排涝站,新增动力1355千瓦,排水流量18.3立方米/秒,国家投资490万元。至2002年底,全市有电力排灌站32座,安装电力排水泵76台,计动力7267千瓦,排水流量111立方米/秒,剡湖、三江、鹿山、浦口街道工业园区和2000公顷农田受益。

城西排涝站。位于鹿山街道高版村。除涝标准按10年一遇、一日雨量一日排出要求设计,装机2台、计500千瓦,排水流量6立方米/秒,受益鹿山街道。1996年12月竣工,国家投资150万元。

东圃排涝站。位于剡湖街道城防堤末端。因原排涝站排水流量仅1.2立方米/秒,不能适应城市建设规划要求,1994年易地重建,除涝标准按10年一遇,一日雨量一日排出要求设计。新站装机3台,计490千瓦,排水流量6.4立方米/秒,1995年4月竣工,国家投资140万元。剡湖街道受益。

城溪排涝站。位于剡湖街道八里洋村。1977年建成的排涝站装机4台,计245千瓦,排水流量2.9立方米/秒,除涝标准偏低。1992年原地扩建按10年一遇一日雨量、二日排出标准设计,装机4台、720千瓦,排水流量10立方米/秒。受益剡湖街道、城北工业区,国家投资200万元。

排水闸 1986至2002年新建排水流量10立方米/秒以上的排水闸7座:鹿山街道捣臼爿闸、东南闸、城南闸,剡湖街道剡湖进水闸、东圃闸,三江街道中渡新闸,三界镇姚岙闸。

第二节 水 库

嵊州市水库建设基本能满足农业灌溉需要。1986年起,除重点水库工程建设外,主要进行水库保坝、除险加固。至2002年底,新增总库容0.1至1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座;100至1000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1座;10至100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4座;1至10万立方米小(三)型水库5座。新增蓄水量2100万立方米。全市累计总库容达到1亿立方米以上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116座,小(三)型水库539座,蓄水1万立方米以下塘坝10759座,总库容28204.89万立方米。

重点水库工程

丰潭水库 位于市区西南38公里长乐江支流南山江上游,集雨面积68平方公里,总库容148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49万立方米。以发电为主,兼以防洪、水产养殖。1986年6月动工,1993年6月完工。按防御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共完成土石方22.6万立方米,砌石12.1万立方米,混凝土6.4万立方米,投资5317万元,投工83.05万个,使用水泥32458吨,木材864立方米,钢材743.8吨。主体工程包括:高67米的细骨料混凝土砌石重力坝;长2675米、洞径3米的钢筋混凝土衬砌输水隧洞;孔宽8米、高5.5米、安装弧形钢板门的泄洪闸5孔;装机12600千瓦电站。

丰潭(厦城)引水工程经县政府和东阳市政府达成协议,东阳市将梓溪江上游32平方公里水资源租给嵊县开发利用,租期10年(至2002年)。引水工程于1994年1月动工,1996年4月建成。设计引水流量14立方米/秒,年引水量1500至2000万立方米,总投资1400万元。主体工程有:高16米的双曲混凝土石坝,调节库容50.6万立方米;长4860米,洞径3米的输水隧洞。

艇湖水利枢纽工程 建于剡溪东二桥下1000米下中西村西。挡水坝以上长乐江回水至象鼻山,澄潭江回水至下南田,形成人工湖120公顷,正常蓄水量350万立方米。1998年11月动工,2000年5月建成。完成土石方6.7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1.7万立方米,投资2787万元。主体工程包括总长200.1米(3跨)、高4米的橡胶坝;安装5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3台、总容量1500千瓦的电站;宽6.4米、高4.8米的调节闸和充排水泵房。能改善城市水环境,发展观光旅游和水力发电,解决水厂低水位时引水困难。

上东水库扩建 位于市区东28公里上东江支流东坑江出口。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集雨面积18.6平方公里,引水面积8平方公里,总库容99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710万立方米。1991年10月至1993年4月水库再次扩建,拦水坝加高4.8米。背水坡块石砌护补缺,增建挡浪墙,1999年底结束。共完成土石方31.6万立方米,混凝土0.53万立方米。总投资56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57.3万元,投工63万个。主体工程有高29.8米的拦水坝;长90米的输水隧洞;堰顶长20米的溢洪堰;3孔单孔高3米、宽2米的泄洪闸;装机425千瓦的坝后电站和3条总长28.5公里的输水干渠,可灌溉农田666.67公顷。

病险水库治理

水库绝大多数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老化,隐患逐步暴露,影响正常运行。1998年,发现病险水库96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

(一)型水库8座,小

(二)型水库29座,小

(三)型水库及塘坝56座。到2002年底,共筹集除险加固资金656万元,投劳15万工,达到水库及塘坝安全渡汛。

前岩水库 1998年,白蚁危害严重,主坝和第一副坝里外坡危害面积达1.2万平方米,有的蚁道已贯通坝身;主坝桩号0+45~0+165,高程59.6米以上,斜坡高5至7米之间背水坡全部湿润,正常蓄水时,听到叮咚漏水声;主坝2个断面的7支测压管堵塞。1999年12月,邀请湖北省罗田县白蚁防治研究所专家挖巢灭蚁,挖出主巢12个,最大直径达122厘米,副巢572个,活捉蚁王、蚁后24对,经黄泥毒土灌浆处理,回填夯实,两侧坝头岩基采用水泥帷幕灌浆,坝身黄泥灌浆,检修测压管,安全达标。投资80万元。

砩水水库 1998年发现溢洪道尾水工程老化损坏,底板浆砌块石松动,出水口及两侧导墙冲毁,长26米、宽18米底板形成3米深大坑;副坝头出现下沉,严重危害溢洪道上部结构和坝体安全;坝身还发现白蚁危害。处理冲刷较严重护坦底板回填砂砾块石,上层砌筑厚40厘米块石,顶部铺盖厚10厘米混凝土,出口段加筑深1.5米浆砌块石截水墙。挖巢、施药处理土坝白蚁危害,挖出主巢39个,副巢659个。

汉溪湾水库 1997年6月,迎水坡输水涵洞上方高程76.4米处发现直径0.8米的跌窝。产生原因为条石砌筑涵洞破损,长期有压运行,压力水洗刷涵洞上方泥土,逐渐使坝体松散,导致沉降产生跌窝。经开挖3个竖井勘查,发现原输水涵洞质量差,用水泥砂浆修补处理,竖井内回填土方。

渔溪坑水库 位于黄泽江支流渔溪江上游黄泽镇渔溪村旁。总库容51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28万立方米。1999年发现溢洪道和消力塘大面积水毁,填层明显下陷,严重漏水,造成底板与填层脱离;大坝累计沉陷量43厘米,护坡积石松散变形。整修消力塘,底板进行凿孔灌浆,混凝土封孔;溢洪道导墙长50米,浆砌块石加高1米;大坝整修加高至设计标准,里外全面整砌。

第三节 灌 溉

渠 道

20世纪80年代,各灌区输水渠道陆续进行疏竣改造,完善渠系配套设施。90年代,继续对灌区输水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干渠多用混凝土预制块衬砌,支、斗、毛渠多采用U型混凝土预制构件或水泥衬砌。灌区输水渠系水的利用系数由0.5左右提高到0.8以上。至2002年底,全市建成受益66.67公顷以上水库灌区24个,其中灌溉666.67公顷以上9个。小

(二)型水库以上灌区干渠197条,完成“三面光”防渗衬砌渠道1270公里,节水灌溉面积15200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1.4%。

南山水库灌区改造 灌区工程有干渠4条,总长75公里。1986年,南山水库灌区改造工程被列为省粮食自给工程专项资金项目,对东干渠重点地段进行衬砌。1999年,南山水库灌区节水增效国家级灌溉示范项目立项,重点改造西干渠尤家村段。两次改建工程,总投资5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0万元。

2000年,南山水库灌区改造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2002年7月,通过国家级验收,完成衬砌改造干渠4条,总长59公里,支渠8条总长15.35公里;改造排涝渠6条,总长13.7公里;改造更新渠系建筑物376处;新建测水量水设施103处。完成土方25.9万立方米,石方及碎石垫层2.87万立方米,干砌块石6.98万立方米,浆砌块石0.4万立方米,混凝土6.6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295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00万元,省财政拨款400万元。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5提高到0.7,有效根治钉螺孳生繁衍途径,促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坂头水库灌区改造 灌区在石璜江上建有苦竹、杨公、溪西干渠,长36公里,灌溉石璜、甘霖、崇仁镇76个村农田1460公顷。

1994年12月至1997年4月,水库灌溉渠系进行全面改造。3条干渠长6250米、支渠长645米水泥浆砌三面光,改弯取直,修建长120米的黄家姆渡槽,修复加固砩坝7座及其他附属设施。渠系改造后,年节约灌溉水量180万立方米,提高了灌区抗旱能力和发电效益。 长沼水库中干渠灌区 在新昌江三江街道黄泥桥村西建活动坝,引长沼水库水入渠。至2002年底,灌区内有上、下两条干渠,总长22.8公里,支渠18条,总长13.5公里。干渠上建有倒虹吸、活动坝、渡槽、公路桥等渠系建筑物28处。渠道输水流量4立方米/秒。设计灌溉三江、浦口街道38个村农田2133.33 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533.33公顷(含提水灌溉200公顷)。

前岩水库灌区 至2002年底,有中、东、三合东和福源4条干渠,全长30.5公里,支渠15条,总长50公里。渠首输水流量2.7立方米/秒,灌溉三界镇41个村农田1420公顷(其中机埠15处,含提水灌溉726.67公顷)。在库内及副坝丁家峧建有机埠5处,提水灌溉126.67公顷。

渔溪坑水库灌区 至2002年底,有东、中、西3条干渠,全长22.51公里,支渠8条,总长13.98公里,总输水流量2.0立方米/秒。干渠上建有倒虹吸、排洪闸、暗涵、机埠等55处渠系建筑物,灌溉黄泽镇农田907.47公顷(含提水灌溉133.33公顷)。

眠牛弄水库灌区 至2002年底,建有南、北、西3条干渠,全长22.6公里,支渠5条,总长16公里,输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干渠中建有倒虹吸、渡槽、排水闸机埠等20处建筑物,灌溉黄泽镇、浦口街道28个村749.8公顷农田(含提水灌溉28.53公顷)。

张村水库灌区 至2002年底,有西、上中、下中、东、东二干渠5条,全长25.9公里,支渠18条,长16.72公里,总输水量2立方米/秒。干渠中建有活动坝、排洪闸、机埠等渠系建筑物8处,灌溉崇仁、甘霖镇25村农田755.2公顷(含提水灌溉53.33公顷)。

剡源水库灌区 至2002年底,有东、西、北、东南、中南、西南6条干渠,全长26.14公里,支渠48条,计长54公里,总输水流量2.02立方米/秒。干渠中建有活动坝、渡槽、排洪闸、分水闸、机埠等渠系建筑物43处,灌溉石璜、长乐、甘霖镇44村764公顷农田(含提水灌溉63.47公顷)。

上东水库灌区 至2002年底,有西、东、中3条干渠,全长36公里,支渠3条,计长15公里,总输水流量1.15立方米/秒。干渠中建有渡槽、暗渠、排沙堰、涵洞、砩坝等渠系建筑物51处,灌溉北漳、金庭镇29村农田673.33公顷。

活动坝

1986年前建成8座。1994年新建丽湖活动坝和改建劳动砩为活动坝。1986至2002年间,对全化、唐家园活动坝进行技术改造。

劳动砩活动坝 建于黄泽江上。1983年县政府投资补助5.6万元,桩篱砂石堰,改建成浆砌块石固定堰。投产后堰以上沙滩涨高,缩小了行洪断面,抬高上游洪水位。1994年11月至1995年4月改建成活动坝。在固定堰中段开口,堰顶高度降低1.5米,建35扇肋形门和2孔调节闸。投资1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0万元。完成土方11550立方米,干砌块石305立方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1760立方米。活动坝建成后,堰上游沙滩明显下降,降低了上游洪水位,灌溉面积扩大至226.67公顷。

丽湖活动坝 建于澄潭江苍岩大桥以下约1公里处。丽湖砩早期为砂石临时堰,屡毁屡建。后因江道变迁,民国期间逐步形成块石固定堰。灌区引水灌溉需提高固定堰顶,而影响上游苍岩村防洪安全,水事纠纷经常发生。为根治祸患,改建活动坝,位置略向下移,安装竖轴转动钢筋混凝土肋形自动门,堰左端建2孔冲沙闸。工程于1993年9月动工,次年9月竣工,投资192万元,完成土方4万立方米,干砌和浆砌块石4430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0.19万立方米。工程完工后,扩大河道过水断面,加快洪水下泄,减轻附近村庄防洪压力,灌溉甘霖镇丽湖村及鹿山街道农田633.33公顷。

全化活动坝 位于三江街道全化村北黄泽江中。1979年10月建成后,于198

2、198

7、1988年先后被洪水冲毁,因修复期较长,影响农田灌溉。1988年12月改建成肋形门,计33扇,堰两端各有宽2.5米冲沙闸。1998年2月,在低水位时因堰底部冲空,右岸冲毁长25米,是年10月至次年3月修复。

唐家园活动坝 位于鹿山街道唐家园村北长乐江中,利用长乐江治理时兴建的唐家园跌水于1982年建成。后因炸鱼捞砂致使活动门损坏,1991年进行改建,安装水泥门27扇,两端冲沙闸不变,灌溉农田80公顷。

第四节 防汛防旱

1986至2002年,新建丰潭水库,动建百里城防和农防标准堤、艇湖水利枢纽工程、南山水库灌区改造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健全完善防汛防旱领导体制,增添一批现代化设施,增强防灾抗灾能力。2000年1月,编制《嵊州市城市防洪规划》。

.机 构

1986年前,县设有防汛防旱指挥部,系临时性组织。1988年,根据国家防汛防旱指挥部规定,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改为常设机构,行使全县防汛防旱指挥权,负责指挥、监督防汛、防旱、抗灾、抢险、救灾工作的实施,并配备专职人员,常年值班,汛期内,昼夜值班。各区、乡镇及重点水利工程,也相应成立防汛防旱指挥机构。

器材与物资

每年入汛前,浙江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下达防汛专用木材、钢材、柴油指标,由物资部门储备。大宗物资草包由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与供销社汛前联合下达储存数,一般每年10万条左右,由土产公司和有关乡镇供销社储存。防汛物资由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调度,汛期不得移作他用。防汛中实用草包,凭证支付。1990年,全县备有防洪草包61500只、畚箕500双、竹簟100块,外加各有关单位和重点村户各自备用的竹筏1至2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草包改用塑料编织袋,2000年,储备编织袋97500只。遇重大灾情,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可直调事先指定的有关部门车辆、船只和其他器材,为抗灾抢险服务。

抗旱、排涝物资,有关部门亦逐步予以购置储备。负责管理抗旱机具的市抽水机站,先后购置和储存有不同型号柴油机35台,水泵45台,潜水泵10台,各种钢水管500米,各类水带1000米,船2艘,橡皮艇3艘。

报汛设施

至2002年底,有国家水文站点4个,雨量站16个,小

(一)型以上水库均设立雨量观测站,共26个。按规定向国家报汛的为南山水库,向省防汛防旱指挥部报汛的9处,向绍兴市报汛的14处,向市报汛的36处。每天上午8时,为日分界报汛时间;嵊州站日雨量超过5毫米,向省、地(绍兴市)发报,同时上报河道水位;日雨量超过15毫米,分14时、20时、2时、8时四段加报;时雨量达到或超过30毫米,需加报暴雨量;若有冰雹发生,应随时发报;旬、月降雨总量,于旬、月末上报;启闸放水,应在放水10分钟前警报上、下游。

至2002年底,市防洪防旱指挥部拥有卫星云图观测设备一套,气象警报接收机30多台,拥有专用防汛指挥车6辆,防汛物资仓库100平方米。全市重点排水闸,大、中、小

(一)型水库均置有雨量筒、水位尺、警报器和专线电话,可及时通报雨情、水情。遇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防汛防旱指挥部可及时征询气象部门意见做好水库调洪预排,以保度汛安全。若遇干旱,则可指令水库蓄水、放水,以利灌溉。

控制调度

每年对小

(一)型以上水库提出蓄水控制运用计划,规定每个水库各个阶段正常蓄水的限值。随着发电用水的增加,总结调节灌溉、发电用水经验,结合当地小气候特点,提出梅雨季节(5~7月上旬)水库的控制水位较高的方案;台汛期间(7月中旬~10月中旬)控制水位较低的方案。各库每年作出计划,经上级批准后,严格掌握调度,做好预泄和关蓄工作。小

(二)型以下水库每年汛前检查发现的病险水库,市防汛防旱指挥部限制其蓄水量,甚至责令放空水库。

抗灾抢险

嵊州发生水旱灾害的频率较高。据市气象站1986至2002年统计,发生连旱30天以上灾情5年,依次为198

6、198

8、1990、199

5、1998年,以1986年持续47天为最长;遇超过20米以上危险水位洪水5年,以1988年“7·30”和1989年“9·16”两次洪水危害最烈。而1949至1985年37年间,发生同口径旱灾11年、水灾10年,相比之下后期的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均有所降低。

继1985年大旱之后,1986年7月9日至8月26日,又连续干旱47天(年降水量1096毫米,为小于80%的偏枯年),旱情贯穿整个“双夏”用水高峰。县三防指挥部出租抗旱用水泵33台次,柴油机7台次,水管318米;抽水机站抢修农用水泵225台次,抢修柴油机29台次,同时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巡回修理水泵47人次,并及时做好灌区之间的水量调剂工作。

受“东**云团”影响,1988年7月29日22时起,上东江、黄泽江上游普降特大暴雨,9小时内降雨265.8毫米,其中山坑站雨量高达495毫米,超过百年一遇标准。8月8日7号台风又正面袭击县境,致使黄泽、上东、临城、里东等地灾上加灾。为突击抢修重点 水毁工程,投资230万元,26天投入54.7万工,完成工程16项、土方37.7万立方米。

1989年9月16日零时许,第23号热带风暴穿过县境,长乐江、澄潭江上游骤降短时暴雨。17日12时半,西球水文站洪峰水位高达22.39米,洪水涨得快,退得慢,历时久,致使西部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长乐江堤坝决口13处,堤身塌方34处,严重管涌12处,计长6396米。9月16日晚,洪水尚未退去,为保证18日20时南山水库按时泄洪,突击抢修长乐江4个关键性大决口,实行县委常委包干负责、带领县级机关干部200多人,分7路赶赴重灾区指挥抗灾。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恪尽职守;区、乡干部直接率领广大群众,日夜奋战在抗洪第一线。限期3天完成抢堵堤高2米的任务。经2000多人两天两夜紧急施工,修复土方15万立方米,石方1.5万立方米,浆砌石、混凝土0.35万立方米。

第一节 水 电

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万千瓦,至2002年,开发47154千瓦,占可开发利用的78.6%。

1986年初,有小水电站195座,装机282台29422千瓦,全年发电5390万千瓦时。是年起,致力于建设骨干电站、挖潜配套、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12月,全省小水电管理会议在嵊召开,与会人员参观了三溪江流域梯级电站建设和管理现场,嵊县小水电管理经验在会上介绍。1989年1月,嵊县被国家水利部批准为初级农村电气化县。1991年6月,全县小水电站装机容量突破4万千瓦。1995年,全市发电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1999年,成立钱江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嵊州分公司,丰潭、南山水库、三溪江、了湾电站占总份额的18.9%。2000年5月,艇湖水利枢纽工程完工,南山水库、上东水库、前岩水库电站先后报废重建。2001年11月,嵊州市被国务院列入“十五”期间全国建设400个农村电气化县行列。2002年,小水电发电14321.35万千瓦时,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市运行水电站120座,总装机217台47154千瓦。其中县属12座24865千瓦,乡镇所有63座14976千瓦,村集体所有33座4250千瓦,合资建造股份制电站6座2385千瓦,转制归个人经营6座678千瓦。 1986至2002年,全市小水电建设总投资5247.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或补助4532.96万元,新建水电站12座,新增装机容量17435千瓦。通过开渠引水增加水量,衬砌渠道减少渗漏,设备更新增机扩容等措施,26座电站进行技术改造挖潜增效,87座自发自用微型电站因失去效用而改建或报废。小水电站共发电142211万千瓦时。

水电站建设

大门电站 股份制。引水式。位于黄泽镇渔溪坑上游,由大门村李海法等11户村民集资建造。集雨面积14.5平方公里,设计水头58米,流量0.63立方米/秒,装机2台共260千瓦,建站投资28.7万元,除国家补助7.4万元外,其余均系村民自筹和银行贷款。1985年3月开工,1986年4月建成投产,是全市第一座由村民合资建造股份制电站。1991年3至12月,投资9万元新开引水渠1000米,增加引水面积4平方公里,年增发电量8万千瓦时。

显潭三级电站 原显潭乡办,后并入谷来镇。引水式。位于下显潭村边,集雨面积125.2平方公里,设计水头11.3米,流量4.5立方米/秒,利用二级电站尾水,引水发电,引水渠长1.46公里。1987年3月开工,1988年10月1日并网发电,装机3台共375千瓦。建站总投资80.4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万元,周转金33万元,其余贷款和自筹。1989至2002年,累计发电1422万千瓦时。

坎一一级电站 村办。引水式。位于长乐镇坎一村金家宅湾,集雨面积8.6平方公里,渠长0.65公里,装机2台共150千瓦。设计水头43米,流量0.56立方米/秒。1988年1月动工,1989年6月建成投产。投资3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万元,周转金和贷款20万元,村自筹5万元。

黄百坂电站 系黄泽镇黄百坂村民委员会与村民联合兴办股份制电站。引水式。位于黄百坂村下,集雨面积14.5平方公里,接大门电站尾水。设计水头63米,流量0.8立方米/秒,装机2台计400千瓦。投资83.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8万元,周转金35万元,贷款

第四章 电 力 28万元,自筹13万元。1988年1月开工建造,1989年10月投产发电。

丰潭水电站 市办。混合式。位于南山江上游浙东大龙谷风景区,厂房建在南山水库回水区末端,尾水注入南山水库,是以顶峰发电为主的水库电站。1986年6月开工。丰潭水库内大坝左侧,开挖直径3米、长2675米的输水隧洞,引水流量7.8立方米/秒,设计水头205米(最大水头231米),安装2台63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12600千瓦。1991年6月11日投产发电,输电至长乐变电所和甘霖变电所并入大网。水电站部分包括输水隧洞和输电线路工程,投资1478.5万元。电站设计年均发电量2817万千瓦时。至2002年底,累计发电2.85亿千瓦时。以2002年发电4588.97万千瓦时为最高,占全市小水电站总发电量的32%。

显潭四级电站 原显潭乡办,后并入谷来镇。引水式。位于马溪村下与绍兴县王城村交界处。集雨面积128平方公里,设计水头12.5米,引显潭三级电站尾水,引水渠长2.27公里,流量5.2立方米/秒。1990年12月开工,1992年10月1日并网发电,装机3台共480千瓦。总投资197.5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1万元,周转金57.5万元,贷款60万元,自筹9.08万元。建站当年发电10.22万千瓦时,平均年发电132.7万千瓦时。

托潭坑二级电站 属村、库联办。引水式。位于崇仁镇三懋楼村,引托潭坑水库电站尾水。集雨面积8.6平方公里,设计水头46米,流量0.6立方米每秒,装机1台200千瓦。1992年3月开工,1993年3月建成。投资8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6.5万元,其余为周转金、贷款和自筹款。

下南庄水电站 属村和县水电发展公司联合兴建股份制企业。引水式。位于长乐镇下南庄村北。集雨面积205平方公里,开挖引水渠道长880米,引合山江水和石砩水电站尾水,设计水头6米,流量6立方米/秒,装机2台共250千瓦。1992年10月开工,1993年8月投产。总投资134万元,其中股金78万元,周转金11万元,贷款25万元,自筹20万元。 叠石水电站 乡办。引水式。位于剡源水库上游。集雨面积12平方公里,引水渠长1.24公里,设计水头100米,流量0.5立方米/秒,装机2台共320千瓦。1992年4月开工,1994年3月投产。总投资127.5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8.1万元,贷款58万元,周转金28.1万元,自筹13.33万元。

吊角湾电站 属村与县水电发展公司联办股份制企业。引水式。位于长乐镇瑠田村旁。集雨面积38平方公里,设计水头31.5米,流量2.2立方米/秒。1993年6月开工,1994年5月建成。装机2台共450千瓦,尾水入剡源水库。总投资186万元,其中贷款和周转金90万元,股金和自筹96万元。

坪石头水电站 原明山乡办,后归渔溪坑水库管理,属镇村联办。引水式。位于渔溪坑水库回水末端,集雨面积18平方公里,设计水头56米,引水渠长1.43公里,流量12立方米/秒,装机2台共450千瓦,总投资197.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3万元,周转金51万元,贷款80万元,自筹30万元。1992年3月开工,1994年10月建成发电,尾水入渔溪坑水库。 艇湖水电站 为市内第一家公司制水电站。市办。河床式。位于市区东二桥下1000米处下中西村村西。是全市唯一充水式橡胶坝水电站,集雨面积2280平方公里。橡胶坝全长200.1米,高4米,坝址上游形成水面120公顷人工湖,正常库容350万立方米,设计水头3.5米,发电流量3×18.7立方米/秒,安装500千瓦机组3台,总容量为1500千瓦,采用加拿大引进的小水电自动化监控系统。1998年11月开工,2000年5月投产。电站设计年发电510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为3400时,当年发电391.83万千瓦时,2001年发电587.1万千瓦时。 百丈岩电站 王院乡办。位于百丈飞瀑风景区,1972年5月建成投产,装机3台共320千瓦。1987年冬,改造引水枢纽闸堰,500米引水渠道全线加宽、衬砌,电站厂房下移新建,提高水头7米,增加流量0.1立方米/秒,将其中1台75千瓦机组更新为250千瓦。改造后总装机达485千瓦。技改总投资26万元,年均发电量从70万千瓦时增至104万千瓦时,增幅达48.6%。

大安桥电站 雅璜乡办。1973年建成,装机200千瓦。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977年将沿山1053米渠道全线进行水泥浆砌,堵截渗漏,将1号机组增容100千瓦。1991年4月,通过挖潜,发电流量从0.48立方米/秒增至0.71立方米/秒,将另一台100千瓦机组增容为250千瓦,增加主变1台315千伏安,电站总装机达450千瓦。技改总投资23.3万元,年均增加发电量45万千瓦时。

金钩子水库电站 系里南乡金钩子水库坝下电站,建于1979年4月。集雨面积7.5平方公里,设计水头20米,装机2台共115千瓦。1986年4至11月,新辟长740米引水渠一条,增加集雨面积13平方公里,相应提高发电水头5米;将原来75千瓦、40千瓦机组更换为12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增加容量10千瓦,投资8.4万元。年均发电量由22.73万千瓦时增加到30.24万千瓦时,增幅达33%。

南山水库电站 自1965年建成发电至1999年,由于超期服役,机组老化、效能低下,经省水利厅批准报废重建。1999年10月动工。设计水头由43.8米提高到50米。新置水轮发电机3台,更换与主机相配套的蝶阀及调速器和励磁系统及6.3千伏高压开关柜等设备,改造油、气、水等公共系统,并与计算机监控系统接口。于2000年4月3日并网发电,总投资829.6万元。

上东水库电站 建于1969年6月,装机2台共150千瓦。水库于1993年扩建后,总库容达到998万立方米。根据水库扩容和电站运行日久效率低下的实际,1999年11月开始,对电站实行报废重建。新开洞径1.6米、长42米的输水隧洞1条,尾水渠扩大改造,机组更新为2台共350千瓦,总投资102万元。2000年6月竣工。设计年发电77.1万千瓦时,年增发电量40万千瓦时。

前岩水库电站 建于1960年10月,系全县第一座水库电站。1970年技改,更新机组,从235千瓦扩容至400千瓦。1989年新开引水渠1413米,增加集雨面积13.5平方公里,1号机组更新增容为400千瓦,总装机达到600千瓦。2001年10月,报废重建。厂房、进水口翻新、改建,2台水轮发电机组、1台升压变、2台蝶阀及其他机电设备更新。至2002年3月竣工,装机2台共650千瓦,投资99.5万元。当年发电达172.11万千瓦时,效益倍增。 坂头水库坝后电站 坂头水库坝后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由于蝶阀止水橡皮损坏,漏水严重,2台机组年漏水量达到180万立方米。1997年11月,投资1.2万元,改手动旁通阀为电动,设计逻辑程序,并与蝶阀开启闭锁,有自动的蜗壳放气系统。改造后年增发电量7万千瓦时,操作方便、简单,提高了自动化程度。1998年5月,投资5万元,对2号发电机组转轮进行更换。出力提高10%,效率提高4%至8%。2000年8月,1号发电机组转轮亦通过更换,出力增加15%。

平天荡电站 1999年5月,投资13万元,更换2台水轮发电机组转轮,1号水轮机蜗壳流道通过改造。双机出力从1920千瓦上升至2400千瓦,年增发电量70万千瓦时,效率提高7.5%。

镇基山电站 2000年2月,更换2台水轮发电机组转轮,增加出力120千瓦,年增加电量20万千瓦时。

水电站管理

1986年6月起,全县提取水电站固定资产折旧资金。县财政局、水电局、农业银行联合制定《嵊县小水电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的提存、使用和管理细则》。

1986至2002年,举办水电站运行管理人员培训班13期,受训854人次,至2002年,614人取得机电工合格证,凡运行人员均凭技术合格证上岗操作。 1991年7月始,开展标准化管理活动。了湾水库电站、剡源水库电站列入绍兴市试点单位,1992年6至7月,相继通过验收,成为绍兴市第一批省级达标单位。嗣后,全县各水电站均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管理。至2001年10月,平天荡电站、坂头水库电站、镇基山电站、丰潭电站亦通过省级达标验收。

1988年和1990年,嵊县小水电网两次被浙江省水利厅评为优秀小水电网。2000年度,嵊州市水利水电局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电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第二节 火 电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用电负荷上升较快,电力供需缺口增大。贯彻“多家办电”方针,大力支持集体和个人办电积极性,支持小火力发电厂建设,采取贷款、集资、合股等多种方式,先后于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建设地方火力发电厂2座。

嵊州新中港热电有限公司位于剡湖街道罗柱岙,占地4.6万平方米。前身为嵊县火力发电厂,为地方国营企业,归属县水利电力局管辖,后由县政府直管和县(市)计经委、市经贸局管辖。于1985年9月以县政府名义筹建,翌年12月并网发电,为绍兴市首家地方集资自办火力发电厂。资金以贷款与用户集资方式筹措,其中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贷款400万元,地方财政贷款300万元,用户集资300万元。一期工程发电机装机容量6000千瓦,由浙江省电力设计院设计,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安装主设备,35千伏并网线路及城关变电所35千伏出线间隔由嵊县电力公司设计、安装。建成当年发电113.64万千瓦时,翌年达2265.7万千瓦时,占全县发供电总量的20%。1990年12月,为降低电能消耗和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进行二期工程即热电联产技术改造,安装国内首台75吨/小时双温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扩建7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台,于1992年3月15日竣工投产。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实现锅炉燃烧过程中低成本、高效率烟气脱硫排放,实现热电联产,技改成果获199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1月更名为嵊县热电厂,8月成立嵊县热电总公司。1994年,为提高热电供应能力和供热质量,投资6230万元,实施三期技改工程,于1996年7月竣工投产。三期工程为国家经贸委75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完善示范项目,建成发电机装机容量为15000千瓦和75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1台。1997年12月,与香港新海康航业投资运输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更名为新中港热电有限公司。1998年6月,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2000年投资5477万元,实施四期技改工程,扩建13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1台,为国家“双高一优”重要技术改造项目,2002年5月竣工投产。6月通过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发电煤耗324克/千瓦时,供电煤耗355克/千瓦时,厂用电率8.85%,工业总产值9751.90万元,发电和供电两项煤耗分别比1987年下降54.0%和54.1%,工业总产值增长19.8倍。至是年底,有发电机3台,总装机容量2.85万千瓦,年发电量17426万千瓦时,为建厂初期1987年的7.7倍,年均增长14.6%,累计发电量12.64亿千瓦时。

嵊县电力公司与嵊县三江实业总公司合股联办。1995年1月1日发电。总装G8300ZD1-3柴油机8台,1250千瓦发电机8台。工程设计、设备安装均由县电力公司自行承建,总投资2500万元。2001年1月因供电紧张状况缓解等因而停办,累计发电13786.38万千瓦时。

第三节 供 电

20世纪80年代,供电线路最高电压等级为110千伏,主供电源为线径95平方毫米的110千伏线路(奉新1474线)。

1986至1990年,有110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容量315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由6座增至9座,配电变压器容量由98775千伏安增至126165千伏安;35千伏线路由140公里增至166公里;10千伏线路由1530公里增至1612公里;低压线路由2447公里增至2572公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用电“卡脖子”现象日益突出,先后建成三界、城南、城北、黄泽35千伏变电所。1996年7月,220千伏的雅致变电所建成投运,电网主电源改由富春江发电厂经富雅2236线供电,电力供应迈上新台阶。2000年5月,新建110千伏甘霖变电所投运。同时,更新改造大量配电变压器和高低压线路,全面改造农网。至2002年末,有220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2台,主变容量24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所2座,主变压器4台,主变容量11.4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10座,主变压器20台,主变容量16.025万千伏安;220千伏输电线路2条(省管辖),全长159.35公里;110千伏线路4条,长38.8公里;35千伏线路23条,长223.6公里;10千伏线路97条,长1820.9公里;低压线路3736公里。发电机装机规模为7.35万千瓦,其中小水电装机4.5万千瓦,小火电装机2.85万千瓦。2002年最高供电负荷12.1万千瓦,最大日供电量214.37万千瓦时,年供电量5.55亿千瓦时。形成以220千伏变电所为枢纽,110千伏、35千伏变电所为框架,35千伏、10千伏线路相配套的供电网络。

输配电线路

1986年5月,35千伏崇仁变电所建成,长12公里的关崇线投运。是年底,35千伏线路增至17条,长140.2公里;10千伏线路增至47条,长1530.3公里;10千伏以下线路3040条,长2447.3公里。1988年2月14日,建35千伏石璜变电所,与之配套的崇石线、石平线投运。大雅线改接城关变电所,火力发电厂至化肥厂35千伏线路接通。1989年,丰潭电站35千伏输电线路二期工程项目长甘线架设完工,于翌年并网。1991年,县电力公司拨款20余万元,为最后8个未通电的边远山区贫困村无偿上电。是年,建成首座35千伏户内变电所城南变电所,配套丰潭电站输电,基本形成35千伏输变电环形供电网架。翌年,35个乡镇实现一乡一线,14个乡二乡一线。1993年,投资600余万元的35千伏城北输变电工程(其中新架城北变电所至嵊县变电所35千伏线路10公里)、投资260多万元的35千伏黄泽变电所二期工程(其中新架35千伏95平方毫米开口接线1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5公里,10千伏出线6回,电源线路1公里)建成;为104国道三界段、汽车专用道、嵊张公路、王字开发区市政建设等重点工程和城西、城东南经济开发区线路规划、接线、改道进行供电基础设施建设。至1995年,农网全面改造增加35千伏线路59公里、10千伏线路73公里、低压线路157公里。1996年7月,首座220千伏雅致变电所建成投运,架设与华东大电网连接的220千伏开口输电线路3.9公里;110千伏至嵊县变电所、甘霖变电所出线4回,38.8公里;35千伏至城南变电所、城关变电所、城北变电所、崇仁变电所、石璜变电所出线5回,37.5公里;对110千伏嵊县变电所35千伏线路进行改装等,改变长期以来只靠一条电压等级低、线路长、线径小、线路走廊地理气候条件恶劣,供电可靠性差的供电基础落后状况;新上35千伏线路13公里、10千伏线路3.8公里、低压线路91.3公里。1997年,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雅致变电所线路配套工程和35千伏关南线、致关线等。

1998年后,重点对输变电线路进行优化改造。新建和改造的主要线路有35千伏长城线、关三线、章三线、范洋江支线、嵊上线、原奉新线、嵊甘线、津南线、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线路,上三公路、嵊义公路、官河路拓宽等工程的输电线路改造,以及新联线、新市线等一批10千伏线路。至2002年,新架、改造35千伏线路13条,157公里;10千伏线路121条,460公里。1999年11月至2001年8月,农网全面改造中农村2963公里低压线路得到改造,输变电线路安全水平、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普遍提高。

变电所

35千伏变电所 大门山变电所。1970年建的户外简易变电所。安装容量56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电源由章镇变电所至雅良变电所的35千伏线路开口接入。10千伏开关全部采用户外柱上开关,安全性能差,操作不便,于1990年废行。

平天荡变电所。1977年5月建成。安装主变压器2台,容量分别为2400千伏安和2500千伏安,35千伏进出线3回,10千伏出线4回。平天荡水电站及三溪江流域小水电站通过此变电所并网,向石璜、崇仁两地供电。1988年石璜变电所投运后停运。

甘霖变电所。建于1978年1月。简易结构,安装容量32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0千伏出线5回,向甘霖地区和南山地区部分乡村供电。110千伏甘霖变电所建成后,于2001年9月退役。

北山变电所。1981年12月建成。安装主变压器2台,容量分别为1000千伏安。1989年1号主变压器增容为3200千伏安。35千伏出线1条,10千伏出线4条,向谷来镇和王院乡供电。

长乐变电所。1982年7月投运。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3150千伏安。1987年9月、1994年11月和2000年10月主变压器3次分别增容,主变压器增至2台,每台容量8000千伏安。由3条35千伏、9条10千伏线路向长乐镇和贵门乡供电。2002年,改造整套直流装置,进行无油化改造。

城关变电所。1985年3月投运,址艇湖路。主变压器2台,每台容量6300千伏安,主要供城关用电。1997年,为确保市区供电,进行整体改造。投资950万元,建设户内式35千伏6回路,10千伏12回路,1250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为市供电局自行设计、组织施工的首座35千伏无人值班变电所。2台主变压器于当年11月和次年4月分别投运。2002年,新上35千伏或10千伏间隔,改造整套直流装置,并对35千伏、10千伏断路进行无油化改造。

崇仁变电所。1986年5月投运。主变容量5000千伏安,架设至城关35千伏高压线路1条,10千伏线路6条,为崇仁地区各乡镇送电。1994年9月和2001年10月,分别增容5000千伏安和6000千伏安,主变压器容量达2×8000千伏安,35千伏出线3条,10千伏出线6条。主供崇仁、富润镇用电。

石璜变电所。1986年,拆除平天荡变电所,新建石璜所,于1988年2月建成投运。主变压器容量3150千伏安2台,35千伏出线4回,10千伏出线6回。由嵊县变电所经嵊石3583线供电。2001年6月,2台主变压器分别增容为5000千伏安。供电范围为石璜镇、雅璜乡、通源乡和长乐镇部分村。

上东变电所。1988年12月竣工投运。主变容量2500千伏安。1998年11月增容改造,主变压器容量增至8150千伏安,分别为1×3150千伏安、1×5000千伏安。35千伏出线2条,10千伏出线6条。电源接线由35千伏线路从嵊县变电所出线。主供北漳、金庭镇。

三界变电所。系1990年5月投资126万元大门山变电所易地重建,同年10月建成投运。主变压器容量为1×5000千伏安、1×3150千伏安,35千伏出线2回,10千伏出线8回。1998年11月主变压器改造为2×6300千伏安,容量增为12600千伏安。供电范围三界、下王镇。

城南变电所。位于捣臼爿村。1992年1月投运,安装主变压器1台6300千伏安。1994年1月换装为容量8000千伏安。同年10月,新上8000千伏安容量主变压器1台。2000年6月,2台主变压器分别增容为16000千伏安。35千伏出线2条,10千伏出线14条。为剡湖、三江、鹿山街道供电。

黄泽变电所。1994年2月投运。主变压器1台,容量6300千伏安。2001年12月,新增主变压器1×50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2条,由嵊县变电所至上东变电所35千伏线路开口接入;10千伏线路4条。供电黄泽镇。

110千伏变电所 嵊县变电所。位于慕塘村。1978年1月投运。安装2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35千伏出线2回,与新昌变电所及35千伏嵊县化肥厂变电所相联;10千伏出线4回,分别向县城及中爱等地供电。1988年4月,主变压器增容为31500千伏安。1996年6月,为新建成的220千伏雅致变电所配套,新装2号主变压器1台,容量20000千伏安。110千伏和35千伏出线各2条,10千伏出线8条。主供三江街道和嵊州经济开发区用电。

甘霖变电所。2000年5月投运。主变压器为1×31500千伏安。架设110千伏线路2条,35千伏线路4条,10千伏线路11条。2001年7月,增加主变压器1台,容量31500千伏安。向甘霖镇和里南乡供电。

220千伏变电所 雅致变电所位于雅致村。1996年7月建成投运。系省电力重点工程镇海电厂30万千瓦燃汽轮机项目的配套输变电工程。一期工程主项目为安装15万千伏安容量主变压器1台,架筑220千伏出线2回,110千伏出线4回,35千伏出线5回。2002年下半年二期配套工程动建,增加容量9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35千伏致三线新建、关三线改接、关南线开口及部分电缆线铺设。为嵊新两市县唯一电源点。

电力调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供电部门致力于电网电力调度自动化建设。1989年建成各变电所电力载波通信和无线电通信后,与西安科技大学远动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投资40.6万元开发电力调度“三遥”(遥信、遥测、遥控)系统。1990年4月成功投运,实现县电网潮流自动判断、显示开关位信号变化、实时报警等,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电网电力调度“三遥”县。此项目获1991年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0年起,县电力公司所辖35千伏输变电设备,及并网小水电和县火力发电厂电力设备,由县统一调度,业务上接受绍兴地区调度所指导。

1996年,进行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并同步建成以光纤环网通信为主、载波通信为辅的市级电网通信系统。对市网调度管辖的11个变电所和绍兴地区调度所管辖的2个变电所,安装远动自动装置,实现远方自动监测功能。其中城关变电所采用微机保护,远动覆盖率100%,9个变电所具备光纤主通道。

2000年1月,调度室更名为调度所。4月,实施《嵊州市供电局调度管理办法》、《嵊州市电力系统调度规程》,健全调度管理制度。

电力运行

20世纪80年代,由宁波地区的220千伏奉化变电所通过奉新线向110千伏嵊县变电所供电,境内各小水电站以10千伏系统并网运行;南山水库电站和平天荡电站分别经嵊甘3585线和嵊石3583线与110千伏嵊县变电所并网;县火力发电厂经关电3810线与35千伏城关变电所并网。1991年丰潭电站发电,通过35千伏线路输电到长乐变电所和甘霖变电所并入大电网。1996年220千伏雅致变电所投运后,雅奉(奉新)线逐步退出运行,作为备用电源。富春江发电厂电力通过富雅线送电至220千伏雅致变电所,雅致变电所分别向城关、城南、城北、崇仁、石璜供电所供电;通过110千伏母线向110千伏嵊县变电所送电,再由嵊县变电所向35千伏甘霖、黄泽、上东变电所供电;35千伏城关变电所向三界变电所供电;城南变电所向长乐变电所供电,并由甘霖变电所、长乐变电所分别供丰潭电站和南库电站;石璜变电所供北山变电所和平天荡电站。2001年7月110千伏甘霖变电所二期工程竣工投运后,110千伏嵊县变电所停止向甘霖变电所供电,并由110千伏甘霖变电所向长乐变电所和丰潭电站供电。同时,城关、城南、城北、长乐、崇仁、上东各变电所设多条线路处于热备用状态。

当电网或电源点发生异常情况时,全市电网实行异常运行方式;对于认定的重要用户和逢重大节会,专门制定保供电方案和运行方式,以确保正常供用电。

第四节 用 电

1986至2002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3倍,平均年递增9.5%,其中“七五”期间9.1%,“八五”期间13.9%,“九五”期间6.5%。工业用电量增长3.9倍,平均年递增8.8%,其中“七五”期间6.1%,“八五”期间15.1%,“九五”期间7.0%;农业用电量徘徊在1500至2000万千瓦时之间,其中“七五”期间递增2.4%,“八五”期间5.3%,“九五”期间1.3%。200

1、2002年全社会用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0.4%、18.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加快速,2002年生活用电总量10287万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140千瓦时,用电总量和人均用电量均比1986年增长近7倍,平均每年增长12.9%。

1986年始,用电结构调整为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地质普查勘探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其他事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八大类(无地质普查勘探业)。全社会用电总量13306万千瓦时,农林牧渔水利业9.0%,其中农业排灌占22.1%;工业75.5%,其中轻工业占工业的42.8%,纺织业占轻工业的40.1%,重工业中机械、建材、电力业用电量分别占11.7%、21.7%、22.1%;建筑业3.7%;交通邮电业1.4%;商业1.1%;其他事业1.6%;居民生活用电11.0%。2002年全社会用电总量56723万千瓦时,农林牧渔水利业占2.4%,其中农业排灌占21.5%;工业占69.0%,其中轻工业占工业用电的48.7%,纺织业占36.7%,重工业中机械、建材、电力业用电量分别占32.1%、15.8%、25.8%;建筑业占0.8%;交通邮电业占0.8%;商业占4.0%;其他事业占4.8%;居民生活用电18.1%。居民生活用电所占比例,17年间提高7.1个百分点,但人均用电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1986年,66个乡镇通电率100%,1156个行政村通电率98.7%。1987年末,尚有瑠王、朱家园、白水岩、王家岭、双坑、里仙坑、金家山、乌石坑、溪里坑、石岭山、里大坑、石门等村未通电。市供电局继续加大对“老、山、边、贫”村电力扶贫力度,先后投资30余万元,给予这12个贫困村一定资金或物资材料补助,甚至给予无偿上电。1991年10月,最后一个无电的金家山村通电。至此,行政村通电用电率实现100%。

第五节 电网建设与改造

1986至2002年,投入资金2.51亿元用于电网建设与改造,电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供电最高负荷从28015千瓦上升到120965千瓦,年递增9.6%;配电变压器从2013台/98775千伏安增加到3628台/378691千伏安,增加0.8倍/2.8倍;35千伏线路从140公里增加到224公里,增加0.6倍;10千伏线路从1530公里增加到1871公里,增加0.2倍;低压线路从2447公里增加到3736公里,增加0.5倍;新建220千伏、110千伏变电所各1座,35千伏变电座由6所增加为10座,供电线路电压等级由110千伏升为220千伏;年供电量由1.33亿千瓦时增加为5.67亿千瓦时,年均增长9.7%。2002年,综合电压合格率96.07%,供电可靠率城镇99.9%,农村99.56%。

单相线路和二线一地线路改造

单相线路和二线一地线路建设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80年代后,开始逐步改还三相。1985年起,对尚剩的310.4公里单相线路和639.7公里二线一地线路,每年安排资金进行计划改造。1988至1996年,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改造单相线路161.14公里,二线一地线路620.52公里,分别为应改造线路长度的51.9%和97.0%。1997年12月完成剩余的169.57公里(其中补点5.37公里)的单相、二线改三相施工任务。

农村电网全面改造

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工程始于1999年11月。全面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简称“两改一同价”)。嵊州市被浙江省电力公司列为改造计划第一批农网改造项目,成立市农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12月,在浦口镇畈田村试点,2000年3月铺开。有单项工程31项,分项工程1371个,投入资金12071万元。至2001年8月,提前4个月竣工,9月通过省级验收。

此外,完成改造配电变压器台区1343个,改造农村配电房334座,增设变压器189台,为21.48万农户新安装照明表200230只,动力表14595只。2001年7月,北山自供区亦被列入省农网改造计划,翌年6月底改造完成,投入资金2296.3万元。

农网全面改造后,农村低压电网综合线损从网改前的28.9%降为11.9%,10千伏线损由6.93%降为6.12%。农村照明电价由网改前平均每千瓦时0.79元降为0.62元,工业用电由每千瓦时0.97元降为0.85元。

2002年,投资3900万元,实施第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10千伏小截面线路改造和新建10千伏线路655.5公里,改造高耗配电变压器56台/6518千伏安,改造农村低压电网88个村、129个配电台区22402户,改造低压线路176.09公里。

在实施农网改造同时,推进农电体制改革、城乡用电同价的工作。2001年2月,撤销市农电总站和各乡镇电管站,成立嵊州市农电服务有限公司,下设9个农电服务站。8月,供电所与农电服务站合并,组建为9个供电营业所。取消电费最高限价,统一电价(2001年11月1日起,全市居民生活用电城乡同价,为每千瓦时0.53元)、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实行电量、电价、电费“三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做到“售电、抄表、收费、服务”四到户(100户以上村,电费委托当地信用社收取)。农电管理走上规范化、一体化轨道。

电气化建设

1986年起,实施《嵊县“七五”期间电力发展规划》和《嵊县老、山、边、贫电力发展规划》。是年全县发电装机容量4.93万千瓦,发电量9489万千瓦时,其中小水电装机容量2.96万千瓦,发电量6990万千瓦时,分别占总发电量的60.0%和73.7%。年底,全省小水电管理工作会议在嵊召开,会上嵊县作建设小水电经验介绍。并被浙江省水利厅批准为农村电气化试点替补县。

1988年1月,县政府成立电气化试点领导小组,按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要求,是年新建变电所和水电站各1座,改造10千伏线路201公里,新架设35千伏线路21公里,建设农村用电标准化、合格化村56个,年增供电量3400余万千瓦时。通电村占行政村数的99.48%,通电户数22.52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96.8%,用电保证率达94%,总用电量17960万千瓦时,年人均用电量253千瓦时,户均生活用电164千瓦时。1989年1月,浙江省水利厅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在嵊召开农村电气化初级阶段验收会,嵊县成为全国第一批初级电气化达标县(市)。

198

8、1990年,嵊县小水电网先后两次被省水利厅授予省级优秀小水电网奖牌。1990年起,先后制订全市“八五”、“九五”农村电气化规划,2002年末,全社会用电总量5.67亿千瓦时,年人均用电量769千瓦时,户均2140千瓦时。

第六节 管 理

1986至1993年3月,电业由嵊县电力公司管理,实行党总支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1993年4月,成立嵊县供电局,与县电力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受绍兴电力局和县政府双重领导。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长(经理)负责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管理信息系统、调度自动化、变电所自动化、营销管理微机化等自动化科技项目投入使用,开通局域网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电网运行管理水平提高。2002年,供电局下辖9个供电营业所、1个用电营业厅和11个变电所。12月,成为浙江省一流供电企业。

用电管理

1986至2002年,市(县)政府设三电办公室,统一管理全市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1986年11月,成立县农电管理总站,随后各区农电管理站相继建立。1987年,先后建立富润、新明等13个乡镇(片)电力线路管理委员会,加强农村用电管理。

计划用电 供电部门根据对用电负荷、用电量的预测,及时编制阶段用电计划,并统一协调网电、水电、火电平衡,实行灵活、经济调度。根据农业季节用电特点和水源枯丰情况,压缩后半夜发电,组织、鼓励低谷时段用电,落实顶峰发电;境内16个骨干水库电站采取全年实行分时电价政策,促使其调峰发电;高能耗用电设备用户实行分时电价、峰谷电量考核用电;电力分配实行定负荷、定电量、定用电时间、定负荷率。采取“保、调、停、限”等行政手段,保证农业用电,兼顾工业企业,农村线路实行停机不停线。实施限电机动负荷、大网限电自供网络方案,确保春茶、双夏等季节重点用电,同时坚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用电原则,确保市内重点项目生产用电以及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节约用电 开展社会节电工作、加强电力设备计划检修和管理、推广节电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宣传媒体、走访用户、开用户座谈会等形式和途径,宣传节电的意义和知识,介绍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增强社会节电意识和自觉性;逐年有计划整改高能耗的主变压器、配电变压器、老旧及小截面导线,改造风机、水泵、电焊机等,考核管理生产企业的产品产值单耗,重点厂矿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安装光控开关、节电器,采用新光源等。加强表计管理,1986年开始实行农户电度表集中管理,1995年起推行一户一表制。1996年,全市落实多套供用电方案和节电措施,克服电量缺口大、电力严重不足矛盾,获省、绍兴市节电奖励电量13万千瓦时。

变电运行及输配电线路管理 .市供电局先后设运行科、生技科,主管变电运行和线路工作。

1987年9月,省电力局下达《35千伏变电所标准化考核条件》及评定办法,县电力公司成立35千伏变电所标准化领导小组。1988年,崇仁变电所达标,为全省首批35千伏标准变电所。至1996年,11个35千伏变电所全部建成标准化变电所。1988年后,建立继电保护专业队伍,1994年,执行电力工业部《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质量监督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强继电保护工作。1997年6月,重新印发《35千伏变电所标准化管理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检查考评各变电所安全生产、运行、设备、文明生产等方面管理情况。1999年,印发《加强电力可靠性工作规定》,加强检修和停电操作等管理,每月25日对可靠性工作有关资料进行统计报告。2000年2月,建立输变电可靠性三级管理网络。同时相继建立无功电压管理、绝缘油务电测管理、用户供电可靠性等三级管理网络。5月和7月,分别实施嵊州市供电局《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实施细则》、《电力可靠性实施细则》和《继电保护定值管理制度》。2001年,先后制定供、变、配电线路设备定级和运行分析、线路运行、配电线路缺陷管理、事故抢修、空载变压器停运管理、继电保护检验等规范性管理标准和规定。执行安全、运行、检修三大操作规程。

按照有关电业章程和技术标准,输配电线路实施定期巡视、特殊巡视、夜间巡视、故障巡视、登杆检查等,查线路安全运行情况,查“二票三制”执行情况,督促乡镇电管部门加强线路运行工作的责任性。1987年始,开展输变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定级工作,完成10千伏、35千伏线路走向图和示意图的编制。同时,整改农村低压线路,加快农村用电标准化、合格化村建设。

线损管理

市供电局设用电管理科,负责线损管理。

1986年后,加大线损管理力度,开展用电普查和线损抽查、表计现场校验等,1992年,县供电局成立线损管理领导小组,1994年起,在报纸上公布各乡镇的平均电价及各乡镇的电价最高村、最低村,以加强社会监督,促使线损下降。1999年综合线损率为5.49%,比1986年下降3.41个百分点。2000至2002年,因“两改一同价”因素影响,线损率略有回升,2002年为7.13%。

安全生产管理

市供电局专设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主管全市用电安全管理与监察工作。1986至1987年,先后成立县农电总站和区乡农电站等,建立安全管理网络,设立安监员,加强农电安全管理,加快农村用电安全技术的推广。20世纪90年代起,建立健全县、乡、村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用电责任网络,各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1995年后,市供电局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并建立局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及其责任。

用电监察

20世纪80年代,由供电局安监科帮助、检查和督促用户安全、经济、合理用电。80年代后期,重点加强对35千伏和10千伏高压配电用户的安全监察和监察证章的管理,开展以“反违章用电、反窃电”为中心内容的营业普查,对重点用户进行抽查。1988年,对30户违章和窃电户进行补交电费和经济处罚。90年代后,成立营业普查组。1997年,开展电力专项整治活动。2001年,市供电局制定《电力稽查管理工作规定》。电力稽查实行分级管理,分容量管理。

1986至2002年,查处窃电、违章用电464户,补、罚电量176.97万千瓦时,补、罚电费175.72万元。

供电营业 业扩管理 20世纪80年代初期,执行绍兴电力局《用电营业细则》,业扩工程各项业务实行传票制,县电力公司负责审批容量在200千伏安及以下设备的业扩工程,200千伏安以上由绍兴市、省电力局审批。1987年,简化业扩流程,建立业扩审批每周例会制度,协调业扩流程环节,缩短工期。1988年,实行“一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对线路设计和验收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加快业扩流程。90年代,进一步完善“一条龙”服务流程,规定业扩报装期限,低压用户3个工作日内,高压用户最长不超过7个工作日。新装用电或增加用电客户,在受理装置经检查合格并办妥手续后5个工作日内送电。

电能计量管理 1987年,整顿用户用电计量方式,100至315千伏安大工业用户、100千伏安以上非工业用户和一般电力用户、居民生活用户及农业综合用变压器统一规定电能计量方法。1991年试行《电量电费差错处理规定》。1995年起,研制推广一户一表制。至2002年末,市区实行一户一表达31000余户,占市区用户数的63.3%。农村亦得到逐步推广。

1988年,发布《嵊县电力公司关于严肃电价政策,加强用电手段致用户公开信》。1990年,新上电用户实行电费保证金制度,针对当时市场疲软,有电卖不出的情况,实行电价优惠政策,鼓励用户多用电。1991年,电费开始采用微机管理,并实施差错审批制度。1993年,针对部分农村禁而不止的电费收缴承包现象,部署和重申电费不准搞承包。1994年,开展农村电价电费“三乱一高”(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电价电费高)情况调查和专项整治,规定电价不准超出省界定价,坚决制止承包电费和搭车收费现象,并推行设置电费公开栏。1996年,部分乡镇(点)实行“一乡(点)一价制”。2000年,实施电费回收风险抵押金制度,当年收费率实现100%。市区用户实行由银行代收电费。网改竣工并验收合格村实行“四到户”和“一市一价”营销管理。是年,电力营销管理自动化系统全面开通。

用电服务 1986年,制定电业服务守则,完善有关规章制度。1987年,建立用户接待日、走访用户、用户座谈会等制度,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向用户公布各类用电业务流程和标准。1988年,成立行风领导小组,扩大社会监督面。是年,全系统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和为用户办“七件实事”活动。特别在“7·30”特大暴雨抢险战斗中,苦战3天,比公司预定和县政府要求分别提前4天和7天,完成恢复供电任务。1989年实现初级农村电气化县后,县电力公司成立“三为服务”(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领导小组,开展以深化优质服务为中心内容的“三为”服务达标活动。1990年,县电力公司被评为省电力系统“三为”优质服务先进集体。1997年6月,国家电力工业部授予市供电局“电力三为服务达标单位”荣誉称号。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端正行业作风,1986年,在全体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我是一个用户”活动,增强职工服务意识。1987年,县电力公司制定《电力职业道德规范》,在职工中开展三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教育和电业行风教育。以后,又开展群众评议党员活动和《农电工职业道德教育读本》培训学习等工作。20世纪90年代,先后开展“端正作风,一切面向用户”、“文明在电力,满意给用户”、“文明细胞创建”、“创建示范窗口”、“行风评议”、“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和推行供电职工40句文明用语、做文明职工等活动。1996年,制定和实施《优质服务实施细则》。1997年,全面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成立志愿者服务队。1998年,全面推行政务(业务)公开制度,并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活动,把建设示范窗口、优质服务工作纳入整体工作部署。翌年,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2001年起,专设电力110,实行24小时服务。是年,供电局营业厅通过省电力局规范化服务达标验收,获得华东电力局免检。2002年,市供电局被浙江省电力公司命名为浙江省电力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

第五章 信息化建设

第12篇:市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年度工作汇报

市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年度工作汇报

2005年,市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推动了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有关决议的贯彻执行。

一、加强立法调研,参与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年来,委员会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和2005年立法计划的安排,完成了《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草案)》一审前的准备工作。会同市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多次听取市政府法制办、市规划局关于条例(草案)起草情况的汇报,了解1991年制定的《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施行以来的工作情况,对经验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重新制定条例应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收集并研究了其他城市的立法经验和做法。研究了市政府法制办和市规划局在网上征求到的意见。参加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座谈会,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在收到市人民政府提请常委会审议的条例(草案)后,协助常委会组织了条例(草案)的说明会,由市政府法制办和市规划局向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制定条例(草案)的必要性、依据和条款的具体内容逐条进行了说明,并回答了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问题。为了广泛地听取各个方面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委员会又组织了13个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城乡建设工作的副主任、政府11个职能部门和7个用地及建设单位负责人分别参加的三个座谈会,请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条例(草案)提供了条件。

开展了制定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管理条例、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水土保持条例和修订燃气管理条例、东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委员会分别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汇报,对立法的内容、时间进度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管理条例已上报市政府,拟列入明年立法计划,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和燃气管理条例已经征求了各有关部门的意见,物业管理条例就部分条款交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水土保持条例提交了法规草案文本,东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正在立法调研之中。

二、依照法定职责,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委员会以保证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为重点开展监督,不断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

协助常委会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工作。根据常委会执法检查计划的安排,2005年3月至8月,人大常委会组成以杨向玲副主任为组长的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对该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执法检查前,举办了法制讲座,对执法检查组成员,接受检查的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共100余人进行了培训,并部署了执法检查工作。这次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了江、河、湖、水库水污染情况;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对水体产生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价情况;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厂分布、水厂建设情况;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情况;超标准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企事业单位治理情况。执法检查组集中听取了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等8个相关部门的汇报并进行了检查。还分成两个小组,听取了13个区人民政府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汇报,实地察看了5个排污口,18个排污的企事业单位,4个饮用水源地和水厂,3个污水处理厂,3个医疗废水处理点,12个湖泊,5个排水泵站,5个小区,2条明渠,1个医药园。这次检查先后邀请了40余名人大代表参加,代表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各区人大常委会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上下联动,对本区的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并且有力地配合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工作。

通过检查,基本上掌握了水污染防治法在我市的实施情况,发现了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屡禁不止;湖泊污染仍然严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执法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不到位等。执法检查组建议,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目标,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以人为本,千方百计保证饮用水安全;强化整治,加快污水治理达标;依法履职,强化水污染防治的执法工作。2005年9月,执法检查组在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就执法检查情况向常委会作了报告。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有关建议已交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办理。

开展《武汉市人民防空条例》的执法检查。人防条例自2004年8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迄今一年时间。10月,委员会集中3天,对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会同市警备区、市政府法制办组成执法检查组,重点检查了人防执法机构的设置、人防工程配套建设和易地建设费收取的情况。执法检查组听取了市人防办、规划局、建委、财政局、教育局等5个部门和13个区政府以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部分已建和在建的人防工程,对我市贯彻实施条例的工作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执法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3个不到位:一是认识不到位,存在批准减免应建防空地下室面积和人防易地建设费现象;二是人防工程建设不到位,少建不建人防设施的现象在远城区更为严重;三是依法行政不到位,执法还不严,监管还不力。委员会对人防条例执法检查情况以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向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提交了书面报告。

协助常委会开展对重大事项的审议和监督。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法规性文件。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委员会一直关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2004年底,到市规划局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启动和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今年年初,又听取了规划修编中心开展的武汉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工作情况,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调研。10月,协助常委会组织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专题讲座,请建设部的专家讲解了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工作情况。在常委会会议审议之前,为了使常委会组成人员更好地审议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协助常委会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部分区政府的意见。委员会还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听取了规划修编中心关于制定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的汇报。这些会议分别邀请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为组成人员提前了解情况,作好审议准备提供了条件。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和职工为解决职工住房而缴存的长期住房储蓄。8月,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市政府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在此之前,委员会到市房改委资金管理中心进行调研,听取了汇报,提出要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改善服务,加快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建立和健全武汉地区“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公积金管理体制的建议。

协助常委会做好有关受任人员履职的调查工作。根据常委会2005年述职评议工作实施方案,8月,委员会协助述职评议调查第六组对市科技局局长杨新年履职情况进行了调查。召开了有调查组全体成员、市科技局全体干部、局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动员大会,对述职评议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听取了杨新年拟在常委会会议上所作的述职报告,现场进行了民主测评。调查组分3个组采取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和个别听取意见的方式,听取了该局5个领导班子成员、14个局机关处室和5个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及3个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分别召开了有13个区局局长和两个开发区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科技局所服务的有关委办局、大学和科技型企业等14个单位负责人,以及科技战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等11人参加的3个座谈会,人数达68人。委员会协助调查组起草了提交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关于杨新年履职情况的调查意见。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决议执行情况的检查。委员会对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管理,依法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填湖案”的办理情况多次进行检查,了解办理进度,提出办理工作的要求。年初,召开会议,听取了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城管局关于办理方案的情况汇报。之后,又对办理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深入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填湖现场检查议案办理效果,推动了议案办理。12月,对议案的办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今年以来,市政府对依法整治“三违”分别成立专班,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文件,完善了执法工作机制和督查机制,议案办理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议案办理,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填湖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一批违法行为受到查处。其中,查处违法用地212宗,拆除违法建设

万平方米,查处被许可人未按许可要求实施、涉湖建设有关手续不完备、填占湖塘三大类19起违法行为。委员会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环卫工人生产生活条件,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改善社区生活设施,整治中心城区扰民噪声等4件实事办理情况进行了检查。采取听取汇报,组织城建专业组代表视察等方式,检查实事办理落实情况。其中,全市环卫工人的作业休息环境及工作待遇得到了有效改善;提供经济适用房、小户型商品房以及廉租房、租金补贴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低收入和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改造社区排水管网和背街小巷道路,安装了路灯,社区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中心城区噪声扰民的整治目标已经完成。

委员会对人大代表多次提出的重点建议进行督办。如代表反映洪山区青菱乡相当一部分村民吃不上卫生的饮用水,在常委会有关领导带领下,召集有关部门和区政府开会,商定落实的意见。会后,又会同有关部门和区、乡相关人员现场踏勘管道走向,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共同努力下,青菱乡7个村一万多村民饮用卫生水的问题得到解决。 为了推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委员会听取了市开发办、市房产局关于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的汇报,组织视察了青山绿景苑小区建筑节能和中水回用的情况,常青花园配套建设、物业管理以及协调发展的情况。对市园林局贯彻实施《武汉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肯定了该局对古树名木公示、挂牌保护的做法。对东湖风景区管理局体制改革情况开展调研,提出了做好法规修订前期工作的建议。

三、围绕主题,深入开展武汉环保世纪行活动

一年来,武汉环保世纪行活动围绕“美化社区环境,改善生活质量”这一主题开展了记者采访宣传报道。5月,召开了武汉环保世纪行2004年总结表彰暨2005年启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省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武汉环保世纪行各主办单位负责人、各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省市1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会上总结了2004年武汉环保世纪行工作,提出了2005年环保世纪行活动的方案和要求。会后,开展了第一阶段的采访活动。记者采访团针对社区(小区)绿化、排水、照明、道路建设、生活垃圾处置、餐饮油烟噪声扰民整治和管理等,采访了江岸扬子社区,江汉香江新村、妙墩、新业社区(小区),硚口舵落口社区,汉阳玫瑰西园社区,武昌起义门社区,青山怡兴、碧苑社区(小区),洪山华农东社区等10个社区(小区)。第二阶段记者采访团采访报道了东西湖区东流港牧业园天萌公司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华润雪花啤酒公司污水处理和酒糟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硚口游艺路和卡拉ok歌城扰民噪声整顿治理情况,以及重点整治的硚口双强化工公司、武昌怡丰混凝土搅拌站和武汉科技大学外事外语学院等企业、学校排污达标情况。在两个阶段的环保世纪行活动中,记者采访团先后发表了“治理噪声污染须多管齐下”等386篇(条)新闻报道和稿件。通过活动,做到法律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有机统一。

四、加强联动,密切与上、下一级人大的工作联系

一年来,加强了与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工作联系,接受检查和指导。5月,省人大常委会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对我市贯彻水污染防治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委员会制定迎检工作方案,并陪同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活动。委员会把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执法检查组的要求,与我市自身的检查工作结合起来,加强了督促检查。协助省人大常委会和环资委加强对黄家湖地区大学城污水排放治理的督促检查,提出了限期治理达标排放的意见。配合省人大环资委开展对喻家湖截污工程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检查工作。

加强与区人大常委会城建与环保工作委员会的联系,及时传达全国人大和省人大环资工作座谈会精神,共同研究贯彻的措施和办法。在执法检查、议案督办、环保世纪行活动等工作中,市区两级“联动、联手、联合”,增强了监督工作和活动的实效。加强与政府对口部门的工作联系,及时通报年度工作要点和工作安排。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寓支持于监督之中。

五、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委员会把贯彻执行中央9号文件,加强制度建设,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作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落实组成人员与人大代表联系的制度,加强了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意愿。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和委员会负责人坚持走访代表制度,听取代表的意见,并就代表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督办。

为了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依法履职的能力,积极参加有关立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调查和环保世纪行等项工作,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加强了调查研究工作。对解决拆迁难问题和加强广告管理等开展了调查研究,形成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已提供有关领导决策时参考。

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立法和重大事项审议等工作征求代表的意见,执法检查和视察等活动邀请代表参加,议案的督办也请提案代表到现场检查。委员会活动得到代表的支持,也拓宽了代表知情知政以及参与各项事务的渠道。

在新的一年里,委员会要贯彻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决定,加强立法调研,做好法规一审前的有关工作。加强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检查,对2005年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的整改做好跟踪监督工作。对人代会通过的议案做好续办督办工作。积极推动政府对口联系部门的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人大城建与环保工作依法履职的水平。

第一部分:企业概况

一、工厂基本情况

江西朝阳机械厂(国营第六三o一厂)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龙城大道993号,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直属的从事船舶及海洋平台金属复合岩棉板耐火舱系统、陆用建筑分隔系统产品的专业厂。

江西朝阳机械厂的前身是1966年在四川涪陵筹建的高速柴油机厂,代号为四零一厂。1971年,经第六机械部报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批准,搬迁到江西德安县新建年产50万马力的舰用燃气轮机厂,厂名国营朝阳机械厂,代号六三零一厂。1972年,经国家计委、军委工办批准,搬迁到江西彭泽县原四三五厂址建设。1982年底,原中船总计划会议正式确定撤销六三零一厂生产“舰用燃气轮机”的纲领产品,转产“船舶及海上平台复合岩棉板耐火舱室系统”产品,1983年至1984年,经过两年的攻关调研、试制生产完成防火门、天花板、舱壁的耐火性能试验,均符合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对船舶舱室耐火分隔的技术要求,同年通过中国船检局(zs)认可,为中国船舶工业提供了新型的舱室内装耐火材料,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其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二、企业现有员工状况: 从业人员总数685人。其中: 学历结构

大学本科22人。专科117人,中专40人 技校173人,高中74人,初中及以下259人;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研究员级高工1人。副高职19人, 中职21人,初级职称87人; 技能人才技术等级结构 高级技师1人,技师12人, 高级工125人,中级工78人。

第二部分:我厂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抓了 以下工作

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

1、建立人才工作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厂级人才工程领导小组和人才工作办公室,明确了相应职责,加强了人才工作的领导。

2、制定了人才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制定了工厂人才工程实施方案,保证了人才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3、建立了人才信息库和厂级专家信息库。

二、抓紧在职培训、培养人才

由于工厂受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一度招聘大学毕业生困难,为保证人才需要,工厂采取多种形式自己培养人才:

1、2001年以来,联合大专院校共开办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商务秘书等三个大专班,共60多名职工录取学习,现已经毕业44人。

2、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国家成人教育,自学深造,通过自学,近几年取得专科以上学历45人。

3、加强在职培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及人才培养需要,近五年来,开办各种职工培训班,完成课时2163小时、参加培训3025人次;外培205人次。通过以上人才培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需求压力,较好保证了工厂生产经营的正常发展。

三、抓实人才激励、留住人才

几年来,工厂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以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工厂生产经营中的聪明才智。

1、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薪酬激励制度

在倡导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同时,高度重视待遇留人;在稳步提高全体员工收入同时,努力使各类人才薪酬水平尽快与市场接轨。 ①按照上级公司规定,认真落实好厂级领导年薪制;同时,在主产品分厂、主要处室的中层管理人员中推行年薪制试点,并相应建立对中级管理层年度目标值的设立、评价、考核体系,推动企业长效发展机制。

②对工程技术人员,按照完成产品技术任务量提取浮动工资,既保证了工程技术人员收入水平在全厂处于领先位置,又促进了生产技术任务的完成。

③对各生产分厂,推行按完成合格品产量为主要计酬标准的分配制度,将技能人才的收入与劳动质量和劳动数量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处于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生产积极性。

④建立并逐步提高高级技师、技师、助理技师、主任工程师特殊津贴。

2、建立主任工程师和助理技师聘任制

为树立一批产品技术带头人,工厂从2001年起,建立和实施了主任工程师聘任制。按照动态管理、择优聘用原则,每年在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岗位评聘6~7名主任工程师;同时,为树立各个生产技术工种的带头人,建立并实施了助理技师竟聘制,按照不拘一格选人才原则,从一线生产技术岗位每年评聘20名助理技师。

3、坚持正常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技能等级的鉴定

为各类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提供技术等级晋升的机会。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工作的专业人才有正常评聘专业技术晋升体系;而在工人队伍中技能人才有工人技术等级考评制度,这样就为每一个员工个人能力发展留有足够空间。使个人成长计划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人才得以突出展现。仅今年就组织员工考试取得高级工证书有63人;推荐到上级公司评审通过高级工程师1人,组织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通过助理工程师15人,技术员16人;使各种人才价值得以公平、公正体现。

4、培养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

为激励各类人才为实现工厂发展目标开拓创新建功立业,2006年工厂制定了《江西朝阳机械厂有特殊贡献人才实施办法》,同时,工厂每年通过各种形式,评选表彰一批先进人物。

几年来,工厂通过培养、评审推荐,涌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2006年获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人;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一人; 获国防科工委高新工程银质奖二人; 国防系统优秀知识型人才一人;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优秀青年人才一人;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技术能手一人; 九江公司技术能手二人; 江西国防系统劳动模范一人;

四、抓细人才引进工作、吸引人才

为有力吸引人才,使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安心工厂工作,近几年在吸引人才方面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调整提高大学毕业生定级工资待遇,在原江西省企业职工定级工资标准基础上,提高二个工资等级,并按大专200元、本科400元标准发给生活补贴,加上奖金和其他补贴,保证不低于当地同类人员的收入水平。

2、认真解决新分配大学毕业生住宿问题。我厂单身宿舍年久失修,住宿条件较差。为改善新分配大学毕业生住宿条件,党委书记亲自组织、先后二次对大学毕业生单身宿舍进行改造装修,从宿舍位置、改造资金、责任部门予以一一落实。职工喜称:改造装修大学毕业生宿舍,是书记一把手工程。

3、在工厂职工住房较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为新分配大学毕业生解决家属楼,以解除他们在工厂安家的后顾之忧。

4、厂组织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新分配大学生,特别是,工厂党政一把手,无论年底工作多忙,每年的年底,都要和新分配来厂的大学毕业生团聚会餐,与他们一起举杯共庆新年的到来。使他们从天南海北来到工厂,能很快融入工厂团队中。 通过以上工作,使近几年招聘录用的19名大专以上毕业生,都能较好安心工厂工作。

第13篇: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作汇报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工作报告

为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落实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精神,缓解我区城镇村建设用地供求矛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38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川国土资发

[2008]6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今年着手申报一个试点项目,现将该项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概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二、挂钩项目实施工作任务及步骤

1、项目申报

国土资源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

镇规划,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初步确定项目区位置和规模。并按照国土资源听证管理规定的法定程序,对项目区选点布局、农房拆迁安置补偿、土地整理复垦等组织听证、论证。国土资源局依照国家和四川省相关规定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并附相关立项申报材料,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查后,出具审查意见并转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2、项目实施

国土资源局制定项目区实施规划方案,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县(区)国土资源局应按批准的实施规划方案组织实施。拆旧地块土地整理复垦工作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土地整理复垦的有关规定,涉及工程建设的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公示制、监理制和廉政建设制度。项目区内建新地块需要征收为国有土地的,可按乡镇或城市批次以建设用地报批。

3、项目竣工验收

依据批准的项目区实施规划方案及有关规定,项目竣工后,按相关规划准备验收材料,县(区)国土资源局自查,市国土资源局对拆旧地块的复垦数量和质量、建新地块的规模及挂钩周转指标归还情况进行初验,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终验,并出具验收意见函。

三、保障措施

1、职能职责分工

区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申报,储备中心负责实施,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2、资金统筹

一是财政部门列支专项经费,二是相关专项资金统筹,三是银行借贷资金,四适度吸纳社会资金。

3、宣传动员

一是召开全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部署增减挂钩工作,二是召开实施项目区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征求意见,提高全社会的认识,鼓励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障挂钩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14篇:城乡建设宣传册

城乡建设宣传册大纲

1、汉阙门(文字概述)

2、龙飞地雕塑

3、汉文化景区

4、大风歌雕塑

5、刘氏宗亲会馆

6、大风歌广场

7、高速公路连接线

8、新城区标志性道路

9、城区道路夜景

10、便民设施特写(特写类照片)

11、污水处理厂

12、垃圾处理厂

13、公交运营(16路开通场面等)

14、滨河公园

15、汉城公园

16、汉之源广场

17、沿街绿化小品

18、沛公园

19、中心广场 20、汉城广场

21、微山湖旅游观光带

22、千岛湿地风光(规划蓝图)

23、旅游码头、游船

24、千万吨级港口

25、新建小区(格林春天等)

26、建成小区(金地、五洲、紫荆等)

27、建筑工地特写

28、小区特写(新华家园、阳光小区、惠民小区、韩坝新村)

29、新城区规划图

30、城建展览馆

31、行政中心大楼

32、文化中心等

33、新城客运站

34、重大项目开工庆典

35、城区夜景

36、汤沐路亮化

37、刘氏会馆夜景

38、商业街夜景

39、汉城路商业区 40、温州商贸广场

41、金凤凰装饰城

42、汉源大市场(沙盘、施工图)

43、中央商务区(效果图、奠基典礼)

44、汉源宾馆

45、龙都大酒店

46、万华天居

47、东北大酒店

48、小城镇建设(龙固、张庄、敬安)

49、新农村建设(草庙、胡楼等) 50、“十一五”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奖牌

51、队伍建设(培训、大合唱图片)

第15篇:城乡建设委

(一)拟订全市建设事业、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建设事业、城乡建设行业管理;提出城乡建设重大政策建议和立法建议。

(二)承担规范全市城乡建设管理秩序的责任。拟订城乡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产业政策;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审核;指导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城乡建设行业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工作。

(三)承担监督管理建筑业、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责任。拟订建筑业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地方建筑材料、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散装水泥、建设工程材料的监督管理;负责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监督管理;负责收取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并按有关规定管理、使用。

(四)承担监督管理房地产业,规范住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和房屋拆迁市场秩序的责任。拟订全市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规划、计划,井指导、监督实施。

(五)承担监督管理勘察设计咨询业、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的责任。拟订勘察设计咨询业发展规划、计划,井组织实施;参与大中型重要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和选址定点工作;监督、协调国家、省在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

(六)承担监督管理城建行业、规范城市建设市场秩序的责任。参与制订市财力年度投资计划;提出城建重大项目投融资建议;负责组织制订城市维护年度计划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计划,并组织对工程决算进行审查;负责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负责组织政府投资城建项目初步设计的前置审查,参与其他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负责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的政策拟订、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宏观规划和项目建设;负责城市地铁、轨道交通工程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及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负责城市地铁、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生产及标准造价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城市抢险救灾和城市防汛防雪工作。

(七)承担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监督管理的责任。拟订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城市绿线\"的编制和管理;组织城市重大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负责权限范围内森林公园、国家重点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各类城市绿地、古树名木和浮山绿化保护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城区义务植树工作;负责城市绿化补偿费征收管理;负责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八)承担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城市管理责任目标的制订、考核;负责拟订城市照明工作的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户外广告设置发布的联合审批和日常管理工作。

(九)负责权限范围内的市政工程建设和市政设施的行业监督管理,规范市政工程建设市场秩序。拟订市政工程、市政设施的建设规划、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权限范围内的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负责城市道路、桥涵、隧道、海河坝、地下管线等市政工程的施工许可;负责权限范围内的市政工程建设市场准入、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理、验收备案等工作;负责制订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并监督实施;负责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行政许可。

(十)承担监督管理民用建筑节能、推进建设事业科技发展的责任。拟订建设事业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民用建筑节能政策、技术标准、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发布民用建筑节能推广使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目录;组织实施重大建筑节能项目、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负责新型墙体材料革新与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

(十一)承担规范村镇建设、指导全市城镇化建设的责任。拟订村镇建设、城镇化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监督指导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监督指导城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居生态环境改善工作;组织村镇建设试点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和市级重点镇建设工作。

(十二)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16篇:城乡建设股

集贤县住建局城乡建设股2011年工作总结和

2012年工作安排

县住建局:

2011年我县的城乡建设工作,在局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市政公用设施预算编制工作

1、参与保卫路、繁荣街等七条街路和陷马沟入口处上游清淤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

2、参与安邦街、建工路、卫生街等六条街路、西环路污水干管工程和陷马沟盖板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

3、参与集贤县烤烟园区道路、停车场和排水等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

4、参与卫生街、福盛家园东路等两条街路道路和排水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

5、参与福双路园林绿化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

(二)“三优”文明城建设工作

根据《2011年全省建设系统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工作要点》黑建城[2011]1号文件的要求,编写了2011年建设系统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工作计划。并按照文件要求,协调各相关部门,按计划每月20日前将三优文明城市工程专项行动统计表报

1 市住建局三优办。

(三)村镇建设工作

1、省级泥草房改造工程

(1)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编制完成了《集贤县2011年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并按照市住建局要求,协调各乡镇政府,按计划每月20日前将集贤县泥草房改造进度表报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2011年集贤县计划改造泥草房3300户,截止目前,已经改造泥草房3354户,面积26.83万平方米,占全县3300户改造任务的101.63%。

(2)编制完成了《集贤县申报2011年农村泥草房改造项目补助资金材料》,并上报省住建厅和省财政厅。

2、国家危房改造工程

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补助资金的通知》(黑建村[2011]22号)文件精神,编制完成了《集贤县申报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补助资金材料》,并上报省住建厅、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2011年集贤县改造农村危房319户,计划争取资金205.4万元。

3、百镇建设

根据省住建厅的部署,集贤镇被省确定为“百镇建设”第二批试点镇。根据《关于加强百镇建设信息反馈和双月报制度的通知》黑百镇办发[2011]3号文件的要求,协调集贤镇政府,按计划

2 单月20日前上报“百镇建设”第二批试点镇建设项目明细表。截止目前,一是投资540万元,修高级路面6公里;二是投资230万元,修建石砌边沟5公里;三是投资384万元,改造自来水管线12公里;四是投资130万元,新建人行道板16000平方米;五是投资110万元,新建路灯134盏。累计总投资1394万元。

4、村镇建设信息统计工作

按照省住建厅村镇处要求,完成了集贤县2010年村镇建设统计表(年终)和集贤县2010年县城建设统计表(年终)的信息统计和上报工作。完成了集贤县2011年上半年村镇建设统计表和集贤县2011年上半年县城(快报)建设统计表的信息统计和上报工作。

5、村镇建设的其他工作

组织各乡镇上报集贤县农村危房统计调查表;组织各乡镇上报集贤县单身母亲住房情况调查表;配合财政局完成农村泥草房和市政建设工程预算等信息统计工作;配合统计局完成县城、村镇建设投资等信息统计工作;配合发改委完成各大项目信息统计工作。

(四)县重点工程信息统计工作

按照《中共集贤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委、县政府工作会议督查要点》的通知》集办发[2011]13号文件的要求,按计划每月28日前协调各相关部门,组织上报全县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报告。根据统计信息编写了《关于集贤县住建局2011年承办全

3 县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五)“三供两治”工程

按照省住建厅“三供两治”办公室要求,按计划每季度末上报“三供两治”建设工程进展情况季报。较好的完成了省住建厅“三供两治”办公室对我县“三供两治”工作上半年和年终考核工作。

(六)燃气工作

1、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总体安排和部署,3月15日至3月24日我跟随考察团一行3人在县人大主任张万里同志的带领下,赴北京奥德集团进行燃气项目考察。使我对燃气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将考察团的所见所闻因地制宜,应用到今后的燃气工作中。

2、组织编写了《集贤县燃气泄漏爆炸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和《集贤县燃气泄漏爆炸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七)行政执法工作

1、积极配合县法制办组织参加了全县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

2、组织填报了《2011年建设系统行政执法人员登记表》;

3、组织备案2011年建设系统行政执法人员30名(不含规划处),其中:新办理行政执法人员1名;

4、组织填报印发了《黑龙江省建设系统行政审批(许可)有关项目更改目录》。

二、2012年工作安排

(一)市政公用设施预算编制工作

积极配合各单位开展2012年市政公用设施预算编制工作,做到及时、准确。

(二)“三优”文明城建设工作

全省建设系统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是省住建厅一项重点工程,总结2011年工作经验,要认真、务实防止数据虚高,组织各相关单位编制好创建“三优”文明城建设工作计划,有计划的完成全年“三优”文明城数据上报工作。

(三)村镇建设工作

1、省级泥草房改造工程

(1)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12年是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的最后一年,要认真编制《集贤县2012年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做好泥草房改造工程收尾工作。

2、国家危房改造工程

结合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继续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把农村节能、省地、保温型住宅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深入农村一线,制定2012年危房改造方案和项目建设计划;协调省市相关部门尽快下拔危房改造专项和配套资金;做好危房改造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为2012年顺利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任务奠定基础。争取完成市政府下发的2012年集贤县改造农村危房2200户的工作任务。

3、百镇建设

根据省住建厅的部署,集贤镇被省确定为“百镇建设”第二

5 批试点镇。协助集贤镇完成好以下小城镇建设工作,一是投资270万元,修高级路面3公里; 二是投资320万元,改造自来水管线10公里;三是投资230万元,修建排水边沟5公里;四是投资150万元,进行绿化工程,绿化面积5公顷;五是投资120万元,新建路灯100盏。六是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规模2500平方米。

4、村镇建设信息统计工作

按照省住建厅村镇处要求,继续做好集贤县2011年村镇建设统计表(年终)和集贤县2011年县城建设统计表(年终)的信息统计和上报工作。继续做好集贤县2012年上半年村镇建设统计表和集贤县2012年上半年县城(快报)建设统计表的信息统计和上报工作。

(四)“三供两治”工程

按照省住建厅“三供两治”办公室要求,做好“三供两治”建设工程信息统计工作。

(五)燃气工作

做好我县各燃气企业行业管理工作,组织各燃气企业安全检查和日常管理等自查工作,协助市住建局燃气办监督管理我县燃气企业。

(六)行政执法工作

继续配合县法制办组织参加全县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

集贤县住建局城乡建设股 2011年12月6日

7

第17篇:城乡建设工作报告

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总结2009年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安排2010年的主要任务。

2009年工作回顾

一、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二、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进展顺利,抗震安居工程成效显著

三、城乡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五、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

六、行业法制和工程标准建设取得新进展,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2010年工作安排

一、抓好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二)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实施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

(三)继续抓好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

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产业、人口向城镇聚集创造条件。

(一)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

(三)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四、全面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抓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是促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突出工作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责任考核,加强宣传教育,全面落实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建筑节能监督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整体水平。

(二)加强市政设施运营管理,增强城镇治污减排能力。

(三)扎实搞好两项活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五、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2010年,我区工程建设事业发展依然面临良好的机遇。各地要根据自治区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投资方向,加快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强化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圆满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全区力争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0亿元,实现增加值140亿元。

(一)深化建筑企业改革,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加大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力度,严格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

(三)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六、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保障机制 目前,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组织专门力量,突出重点,加强调查研究,找出症结,完善措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为促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保障。

(一)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

(二)健全完善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

(四)加强行业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同志们,明年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突破重点难题,推动科学发展;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反对铺张浪费;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使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同志们,让我们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自治区改革、发展与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8篇:城乡建设工作报告

2015年城乡建设工作报告

2014年以来,城乡建设工作紧扣五大功能区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担当重任、砥砺奋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新型城镇化统筹建设、建设行业提质增量、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民生实事顺利完成,重点工程强力支撑,改革创新全面启动,中宣部在渝召开建筑节能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并大力推广我市相关工作成果、经验。一年来,主要取得7个方面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4年工作回顾

(一)新型城镇化统筹建设,促进区域协调

结合全市五大功能区战略和区县定位,坚持区域协调、分类指导、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全市各区域城镇化水平、质量、效率同步提升。

一是城镇体系不断健全。按照国务院最新发布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重庆超大城市加快建设。多级联动的城镇体系优化完善,城镇化建设宏观布局基本搭建。二是区域联动更加顺畅。围绕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节点的新定位,推动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航运、电力、通信、物流加快建设。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2公里,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600公里。三是公共服务有效提升。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远郊区县城基础设施要件日臻完善。110个市级中心镇完成建设项目116个,建设农民新村示范点100个,公用服务设施加快向村镇覆盖。四是人口转移稳妥有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提高 1个百分点,达 1 59.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40.6%。

(二)建设行业提质增量,增强发展后劲

在宏观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背景下,建设行业科学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既继续发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积极贡献,又优化行业结构,促进建设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一是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630.2亿元,同比增长20.5%,占年度目标的125.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7.5%。实现增加值817.04亿元,同比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5.7%。在4个直辖市中,投资额和投资增速均位居前列。通过合理引导,都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作为承接人口转移的主阵地,投资额及开工量均占据了较大比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及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丰都澜天湖、武隆仙女山等旅游、休闲度假类房地产项目加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552.2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年度目标的115.7%。实现增加值1356.1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市GDP的9.5%。通过有扶有控的差异化引导政策,培育城市发展新区成为新的建筑业增长极,完成总产值1554亿元,同比增长26.4%,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28%,增量在五大功能区中排名第一。我市施工企业新获住建部审批一级资质70项,同比上升40%。专业技术注册人员数量同比增长17%,增速位居西部第一。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顺利推进,工程建设五方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冶建工成功获得房建特级资质,打破重庆直辖以来只有1家房建特级资质企业的局面。

三是勘察设计业。实现营业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7%,占年度目标的101%。新增甲级勘察设计企业16家,甲级企业比

2 例达30%,跃居西部省市第一。从业人员中国家注册师比例达14%,居直辖市第一。本地企业已走出西部,业务范围遍及京、沪、鲁等发达省市以及拉美、非洲等国际市场,签订合同金额48亿元,同比增长11%。作为全市优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重庆勘察设计业已在优化调整建设行业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保障开发开放

立足服务全市开放先导区建设,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枢纽作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布局、同步配套,为全市开发开放大局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城市道路建设。完成投资327.1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0.6%。其中,主城区完成投资192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1.1%,106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建成“两桥两隧”,主城区跨江大桥达到28座、穿山隧道增至14座,整治交通堵点13个。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顺利竣工,新增了主城南北通道,改善了都市核心区过江交通拥堵状况。南山隧道、铁山坪隧道建成通车,寸滩大桥、歇马隧道、华岩隧道等加快建设,进一步畅通了各区域之间交通连接。双碑大桥、双碑隧道全面收尾,中梁山隧道启动扩容,主城向西拓展步伐全面加快。

二是轨道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64.8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3%。新建成通车六号线五里店至茶园、二号线新山村至鱼洞、一号线大学城至尖顶坡共计32公里线路,日最高客运量由198万乘次提升至250万乘次。总通车里程达到202公里,位列全国第四,相当于2.77万班次公交车运力,全年减少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23.3万吨。至此,我市轨道交通骨干线网已基本建成,运营线

3 路通达主城所有核心组团及重大城市功能节点,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优化了城市投资环境。

三是地下管线及公共停车场建设。在全国首批完成《主城区排水(雨水)防涝设施及管网规划》。初步搭建了地下管网数据平台,建立内环以内16个流域排水管线三维模型。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地下管线试点,其中永川区达到城区智慧管线全覆盖目标,实现危害气体实时监测并自动处置。编制《2015年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初步确定开工建设21个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1.17万个。

(四)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增进群众福祉

秉持发扬“用心建设、服务民生”思想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包括22项民生实事在内的重大民生事项,为人民群众居住、出行等提供基本保障。

一是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改造293万平方米、2.7万户,占279万平方米年度目标的105%。其中,主城区完成改造123.5万平方米、1.5万户,占118万平方米年度目标的105%。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改造408.2万平方米、3.6万户,直接惠及群众约10万人。改造安置后,群众人均住房面积大为增加,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享受的公共服务质量极大提高。

二是主城区人行天桥与地通道建设。开工建设68座,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其中完工38座,占34座年度目标的111.8%。2013年以来,累计开工100座,完工68座。建设选址紧密贴合群众实际需求,优先安排在城市最中心区域、交通最繁忙路段、人群最集中场所,全部建成后可新增解决16所学校、2家医院、43个轨道或公交站点、39个大型居住区过街安全问题。

4 三是农村危房改造。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6万户,占8万户年度目标的107.5%。2013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危房30.1万户,直接惠及群众约100万人。农房改造坚持“两最一控”,重点优先改造最贫困户、最危险房屋,严格控制改建农房面积和造价。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实现了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

四是公租房建设。基本建成534.8万平方米、7.7万套,占年度目标的100%。启动以来,累计开工4475万平方米、69.2万套,基本建成2768万平方米、37.6万套,可解决约100万城市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特别是通过公租房超前规划、提前布局,有效解决了两江新区、茶园新区、西永微电园等片区在人口、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群众居住生活问题。

(五)重点工程强力支撑,稳定投资增长

充分发挥市级部门督促协调职能,推动建立“多方联动、条块结合”的合作协调体系,保障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成为稳定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

一是市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3557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年度目标的101.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6.9%。其中,政府主导类项目完成投资1579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2%。韩国SK海力士一期、长安福特三工厂等44个项目完工或基本完工。仙桃国际数据谷、江口罗州坝电站等95个项目新开工。火车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龙溪新光天地商务区等一大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

二是十大商务集聚区。完成投资368亿元,同比增长16.8%,占年度目标的126.8%。开工8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占年度目标的138%。完工4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8%,占年度目标的119%。累计完成投资146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21.4%。

5 江北嘴、悦来新城、中央公园、化龙桥等片区成为城市新地标。此外,十大城市功能开发项目完成投资9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1.1%。累计完成投资277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4%。

(六)改革创新全面启动,加快经济转型

着力改变传统建设行业过度依靠要素驱动,受能源、资源、环境、资金条件约束的不足,转而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求活力,助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根据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城市棚户区改造PPP投融资改革。与港铁公司成功签订《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新加坡绿科集团、绿地集团开展轨道交通PPP合作洽谈。以红岩村大桥为案例,深入研究政府通过支付“影子通行费”购买服务的PPP模式,探索无收益城市路桥隧项目引进民间资本途径,大力破解城市建设资金瓶颈约束。

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与智慧城市。配合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全市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建筑产业现代化地方标准5项。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加快建设,装配式施工试点顺利开展。住宅部品认定工作全面启动。商品住宅成品房比例不断提高。两江新区、南岸区、江北区和永川区4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有序推进,两江新区智慧总部基地、南岸区智慧小区、江北区智慧城管、永川区智慧教育等初显成效。完成建筑工人技能培训与鉴定12万余人。

三是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建立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和产业支撑体系,新组织实施绿色建筑1650余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倍。创

6 新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300万平方米。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体系,发布地方标准3项,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260余万平方米。

(七)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提升服务质量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巩固深化,各项整改措施全面落实,专项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四风”突出问题有效治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项,调整与其他部门交叉行政职能5项,梳理完成城乡建设权力清单。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高,推进立法项目9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干部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三公”经费开支大幅压缩。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顺利推进。政务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加强,新电子政务系统加快完善。按国家安监局和住建部统计口径,全市房屋市政工程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总数同比下降47.3%,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3.8%,信访维稳工作大局稳定。

2014年,城乡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城乡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困难不容忽视,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城乡建设改革进程中打破旧体制与建立新体制之间难以无缝衔接;建设行业能源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格局尚待破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投融资方式急需加快探索;建设领域促进生态文明工作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等等。

二、2015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市委四届四次、

7 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精心谋划 “十三五”发展蓝图的重要一年。特别是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城市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专题部署于今年召开一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为城乡建设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实现大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准确把握并主动适应重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法治保障、改革统领、创新驱动、开放支撑”为工作理念,重点实施城乡建设“构建一大体系,释放两大动力,推进三大改革”——“一二三”工作任务,确保城乡建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目标顺利实现。

一是构建依法行政的管理体系。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要求,提高立法质量,加快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城市管线条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立法。完善行政权力清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加强权力公开,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落实市政府网上审批试点。积极推进多部门集中审批和实体大厅建设。继续推进委系统相对集中执法,完善执法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二是释放“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两大发展动力。进一步调动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发挥重点工程、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引领带动功能,重点加强一环至二环之间路网覆盖,加快建设城市快速路一横线、二横线,服务开放先导区建设。加快扶持一批建设行业优质龙头企业,加快进军市外、国外市场步伐。

8 三是推进“投融资机制,诚信管理机制,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三大领域改革。在轨道交通、棚户区改造领域启动实施PPP投融资改革试点,探索城市道路建设投融资改革路径,做好市政债发行准备工作。进一步健全建设行业诚信体系,落实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工程质量保险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调动发挥工程监理、市场检测机构等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2015年将重点完成6项任务。

(一)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顺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突出城市特色,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围绕超大城市层级、“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枢纽节点、省区构架的直辖市、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的要求,科学谋划和完善城镇体系。二是以110个中心镇为载体打造一批“点状开发”示范区域,实施环境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118个。加快发展全国重点镇,增强城镇群产业集聚力和人口承载力。建设农民新村市级示范点100个,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三是出台《进一步推进五大功能区城乡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认真开展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立足市情、把握关键,科学制定未来五年城乡建设发展规划。

(二)保持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00亿元。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把握预售资金监管、项目资本金管理等调控手段,严控行业风险,降低企业负担。二是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250亿元。科学统筹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加强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加快建立市场监管和现场监管一体化平台。三是

9 实现勘察设计营业收入320亿元。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行业诚信管理,繁荣设计创作,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保量提质”。

(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租房建设

一是城市道路完成投资160 亿元,实施建设项目103个。新增城市道路110公里。双碑大桥、双碑隧道建成通车。水土嘉陵江大桥、白居寺长江大桥等35个项目新开工。积极谋划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之间增加10条骨干连接道。二是轨道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90亿元。全力推进环线、四号线一期、五号线一期和十号线一期、三号线北延伸段等共计150公里线路建设。三是基本建成公租房340.9万平方米,5.2万套。累计基本建成3108.9万平方米、42.9万套。占总开工量4475万平方米、69.2万套的69.5%和61.9%。

(四)加快推进民生实事

一是完成主城区城市棚户区改造147万平方米,累计完成292万平方米,占580.6万平方总目标任务的50.3%。二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5万户,累计完成35.6万户,占40万户总目标任务的89%。其中,完成D级危房改造2.5万户,累计完成9.2万户,占12万户总目标任务的77%。三是完成主城区人行天桥和地通道建设32座,累计完成100座,提前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22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

(五)努力促进生态文明

一是建筑产业化。完成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标准和图集的编制工作,重点在棚户区、公租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试点。积极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及基地建设。二是建设科教。加强信息技术优选,积极引导推广物联网、

10 BIM等新技术应用。扎实推进国家智慧城市专项试点,组织开展智慧地下管线、智慧建筑等标准编制和工程示范。完成建筑工人技能培训鉴定10万人次以上。三是建筑节能。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全年新增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00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1500万平方米,完成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建设任务。推动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建设10个成规模、有影响的绿色建材产业基地。

(六)大力推进重点项目

一是认真开展2015年城建类重点项目申报。进一步充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库,滚动形成“成熟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二是推进十大商务聚集区建设。完成投资320亿元,竣工项目380万平方米,新开工545万平方米。推进十大城市功能开发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竣工项目120万平方米。

同志们,城乡建设“十二五”伟大征程尚需奋力冲刺,新的“十三五”壮丽篇章也待凝心书写。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秉持深化“用心建设、服务民生、支撑发展”工作理念,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既往开来、团结奋进,为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第19篇:罗平县城乡建设

罗平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暨“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计划

“十一五”期间,罗平县城乡建设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主要指标稳步提升,城镇规划逐年完善,城镇建设逐年加快、城镇管理逐年规范,行业监管逐年强化,为“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十一五”承上启下作用尽显,“十二五”目标明确推前促进。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42.12亿元(其1.主要指标稳步提升。中2010年15亿元为预计数),比“十五”期间增加了3倍;城镇化率保持了年均递增2.6个百分点,由“十五”末期的26%提高到39%;城镇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期的23.7平方公里拓展到30.6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保持了年均近1平方公里的发展速度,由“十五”末期的12平方公里拓展到15.5平方公里;城市绿化面积、绿化率分别由“十五”末期的125.61万平方米、10.47%增加到544.32万平方米、35.12%。

完成了罗平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报批,于2009“十一五”期间,2.城市规划日趋完善。年2月25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曲政复[2009]15号)实施。修编后城市用地规模近期向东、向南发展,规划面积为24平方公里;远期向南、向北发展,规划面积为36平方公里;远景向东发展,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结合总规修编,完成了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防灾等专业规划。在总规的指导下,编制了《罗平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启动了《罗平县城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罗平县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罗平县城旧城区整治改造规划》、《罗平县景观规划》等文本编制,工作已进入评审阶段,评审通过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将达到95%;县城区各建设地块都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经规委会集体审批;各单体建筑必须进行规划设计,符合罗平城市建筑风格方可实施。 3.县城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在县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向上争取资金、银行贷款、出让土地、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处置南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城市建设,高强度推进了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办公楼项目建设。万峰路、鲁布革大道东段、振兴街西段等14条市政道路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对文笔路、白腊街、东屏街等旧城道路进行提质改造,启动了镇塘路搬迁安置小区建设,新安装路灯2173盏;建成学田污水处理厂及25公里配套清污分流管网,启动九龙大道(鲁布革大道交口处至西关街交口处)全长5.3公里截污干管埋设和罗平县垃圾处理场二号填埋区工程;鲁布革休闲广场、南片区及花海大道绿化景观、旧城道路绿化改造、街心绿地等一批公共绿地先后建成,占地398.2亩的群众文化公园进入扫尾攻坚阶段,共计新增绿化面积378.39万平方米;实施了九龙大道、鲁布革大道临街建筑物亮化景观及建筑风格改造工程;启动了罗平县燃气储备站及燃气管道工程,燃气储配站总面积12002.4平方米,主管网26公里,支管网入户3.6万户,年供气量2340万方,预计2013年实现目标用户通气,将结束我县无管道液化天然气的历史;加强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县城影剧院等项目全面竣工,建成了一批水冲式公厕和星级厕所,百货、建材、农贸等一批专业市场有序发展,县体育馆、县工会职工之家等公共服务项目正在进行紧张施工;南迁行政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建设进展顺利,其中,法院、工商局、建设局、教育局、环保局、煤炭局、文化局(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经济局、江召大队、明达实业公司、民政局、审计局12家已基本完工,大部分单位己投入使用,体育馆、公安局等单位正抓紧施工,其它单位建设方案评审通过,待立项后将陆续开工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5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两区三片”城市格局和“三纵六横”道路骨架网络,一个山水园林休闲度假旅游现代化中等城市初具雏形。

4.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县组建了规划管理局、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管理局,完善机构,理顺机制,扼制了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彻底改变了县城区环境卫生“一城两制”的管理模式,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整治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变 “行政班时间管”为“晚上9点以前不间断管”,变“一时管”为“长期管”,形成了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和以门前三包、定人、定岗、定路段、定标准“四定”管理、巡逻执法和集中专项整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辖区内突出影响市容环境卫生一些久治不愈的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市容环境卫生日益改观,城市秩序明显好转;强化了园林绿化、路灯亮化、市政设施管理巡查力度,确保了园林绿化的绿化、美化率,路灯96%以上的亮化率及市政公用设施95%以上的正常运行完好率;加强公共交通、燃气、太阳能、大瓶装水行业的监管力度,涉及到的市民利益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逐步塑造越来越好的城市形象。

5.建筑管理规范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县建筑业发展较快,现有施工企业11家,实现年产值7亿元,管理力度和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在招标办成员单位全程监督的基础上,特邀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场监督,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监管新机制,全面强化建筑市场准入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工程监管,推行建筑节能,积极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建筑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有序竞争基本形成,重大安全质量事故得到扼制,全县建筑业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6.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优化投资环境,盘活土地资源,吸引各方投资业主,多方争取建设资金,加快发展以住宅建设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09亿元,开发建设豪洋时代广场、美仑旭城、安兴润城等楼盘,商住房面积大幅增加,2006年—2010年7月共开发建设商品房11016套,154.92万平方米,本年末可达176万平方米。强化政府住房保障功能,建成廉租住房3.34万平方米、668套,3.65万平方米、730套正在建设中,预计2011年上半年可入住。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缓解了城乡居民住房难问题。

7.村镇建设步伐加快。一是加快了村镇规划编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完成板桥、长底、大水井3个乡镇集镇总体规划第三轮修编和450个100户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的地形测量及“三图一说明”(现状图、规划整改图、规划指导图、文本说明)规划编制,并通过了规划部门评审。二是加大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村镇道路硬化、绿化、供水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是重点镇(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县有省级重点开发建设特色小镇1个—板桥镇,省级重点旅游小城镇1个—鲁布革乡,市级规划试点建设集镇和村庄3个,分别为板桥镇、阿岗镇和长底乡的民格村。四是新社区和新村庄建设顺利启动。板桥乐岩新村庄和罗雄大水塘新社区建设顺利推进,目前正在进行“三通一平”工程。小城镇(乡镇政府驻地)建设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村容镇貌不断改观。

(二)取得工作成绩的主要经验

1.坚持规划先行,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要建设必须有规划。在规划编制上,走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研究确定的路子,通过科学设计、方案选优、公开征求意见等各项环节,提高规划长远性和前瞻性,确保规划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在规划管理上,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肃放验线,严格核发“两证一书”,坚决做到违反规划的项目不批、不作详规的项目不批、选址不合理的项目不批,做到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对违规建设行为,重拳出击,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

2.坚持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互促互动。坚持“农业兴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旅游旺县”四条路子,实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推动城镇化,通过城镇化建设引导要素聚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做特做优旅游业,建设民俗风情展示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四星、五星级酒店、超五星级酒店等一批能够显著带动城市发展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

3.基础设施迅速拉开规模框架。我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框架局限、功能薄弱、市容陈旧,“十一五”期间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力度、快速度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掀起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一是投资总量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间增加了3倍,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实施了鲁布革大道东段、群众文化公园等上亿元大项目。二是新区拓展步伐加快。南片区新建4条干道,行政办公中心逐步形成,各种设施全面配套,城市框架迅速拉开。三是排污处理设施从无到有。建成学田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70%左右;实施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县城区垃圾处理率达到95%以上。

4.民生保障逐步覆盖。一是住房保障建设发展迅速。年均建设廉租住房1.4万平方米、280套,发放租赁补贴162万元,开发商品房35.2万平方米。二是启动了城市管道燃气工程。燃气储备站占地18亩(总面积12002.4平方米),主管网26公里;支管网入户3.6万户,年供气量2340万方,预计2013年底竣工投入使用,结束我县无管道燃气的历史。

5.建筑质量和建设风格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美仑旭城、安兴·润城住宅建筑群,金色旺角、龙逸·尚都等高层建筑以及南片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佰利影剧院、县医院、群众文化公园等项目,在建筑质量和建设风格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打造出了县级城市建设品牌。今年启动的布依风情园和时代广场,融入了民俗文化、旅游元素,塑造了旅游品牌。这些品牌的打造,大大提高罗平城市竞争力和知名度。

6.管理执法逐步形成规范局面。“十一五”期间,我县始终把“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作为城市管理执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完善制度、集中整治、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等手段逐步形成了科学规范、合理有序的工作局面。市容环境卫生逐步改善,建设执法力度加大,城市应急快速高效,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赞誉。

7.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建设工作。近年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高度重视城镇建设。从南片区框架的拉开、生态环境的治理,到旧城道路改造、民生保障等重大工程的实施,足以表明县委、政府的战略眼光。县领导亲自抓规划、抓建设已成共识,见到成效,由此也形成了发改、财政、城建、土地、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搞建设的工作格局。

8.多元筹资,加大投入。一是加快推进罗平兴诚城建实业有限公司投入运作进行融资。二是通过盘活土地资源,搞活土地经济,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实施了鲁布革大道东段片区开发,安心·润城、蟠龍蘭庭、金海岸·尚城、安心家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均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土地存量,获得土地收益,原九龙饭店地处县城南片区黄金地段,饭店效益不好,土地一直处于半闲置状态。县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作为布依风情园建设地块之一,进行公开拍卖,获得土地收益最大化。以行政中心为牵动,配套规划建设布依风情园和群众文化公园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对南片区部分土地公开拍卖,获得土地出让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结合“两污”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债资金、补助资金、国贷资金,扩大建设面。在县城排水(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建设方面,千方百计向上争取资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筹资2874万元进行垃圾处理厂Ⅰ期建设;筹资50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管网工程。 四是采取BT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投标后,由施工企业暂时垫资建设,待资金就位后,工程款和垫资利息分期支付施工企业的方式正常推进工程建设。五是实行政策引导,激活民间资金建城。部分街道采取了“政府出政策出部分资金,大户出部分资金,罗雄镇自筹部分资金”三个一相加的办法进行改造。六是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依靠招商引资建城。第一,盘活城市无形资产。通过拍卖出租车经营权、出让公交线路经营权,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路灯灯杆广告经营权、行业特许经营权、地下管线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县城白腊街路灯安装工程采取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招标,以出让路灯灯杆的广告经营权十七年的方式承包给昆明一方部落广告有限公司,其工程总投资74万元,解决了白腊街作为热闹的商业街近十年无路灯的问题。第二,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了振兴街西段商业步行街、鲁布革大道东段;建成了金海岸·华庭、金海岸·尚城等住宅小区;引进了亚光保温板厂、昆明丰瑞油脂有限公司、慷葆公司、海丰银鱼公司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了创富时代商业步行街、安兴商业广场、豪洋时代广场等综合性商贸商住项目。七是积极整合国有资产,创新城市建设模式。整合行政事业单位现有房地产资源,腾出县城中心地段(振兴街、文笔路、红星街),建设高品位、高品质的商业商住物流中心,实现让商人住进闹市区,让行政办公迁往新城区,整个城市面积由一增二的目标。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工作法制化、程序公开化、利益最大化、手续完备化的要求对现有房地产资源进行整合,整合资金用于迁往南片区新建办公设施。

(三)当前城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难,欠债大。县乡两级财政能投入城镇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主要是安排城建维护费和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加之当前,国家在大力压缩政府性贷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对政府性贷款融资平台进行全面清理,银行贷款门槛高、限制条件多,依靠信贷融资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是停止不前,从2009年7月开始向农发行申请贷款7200万元,一年多时间还未审批下来。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相对低,吸引力不大,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多渠道融资机制尚不完善,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投入匮乏,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列入计划要开工的项目开不了工,历年建设形成了巨大的债务。目前仅县城区道路、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南部新区建设就已欠账19846万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000万元,建设银行贷款3000万元,商业银行贷款2400万元,县锌电公司借款2500万元,已完工的南片区市政道路欠800万元,文笔路改造欠630万元,白腊街、东屏街改造欠200万元,花海大道绿化欠30万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欠4606万元,历年道路改造欠款580万元,三关楼休闲广场欠100万元。一些公用事业项目也由于资金缺乏而被搁置。

2.集镇规模偏小,带动辐射作用不强。目前,我县有6乡6镇,但集镇的规模普遍偏小,除县政府驻地罗雄镇外,绝大多数乡镇集镇区常住人口均不足万人,且居民大多是农业人口,造成小城镇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率低,旅游业、服务业等

二、三产业发展空间狭小,影响小城镇的集聚、辐射等功能正常发挥,导致城镇吸纳人口和就业容量受到限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严重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3.基础设施落后,城镇服务功能不强。多数乡镇镇区道路狭窄,建筑杂乱无特色,绿化水平普遍较低,脏、乱、差现象较普遍,除交通、通讯、用电、电视收视条件稍好外,大部分集镇没有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几乎没有;文化、体育、医疗、教育虽然有一定基础,但部分小城镇危房较多、技术条件落后;集镇市场规模偏小、档次不高,商贸、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强。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

4.产业化程度低,城镇发展缺乏支撑。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

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不强,城镇化发展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聚积。

5.长效机制不全,城镇管理水平不高。有效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城镇管理执法队伍建设、市容市貌日常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集镇乱摆摊设点、乱停乱放等问题仍然突出。

6.市民意识不强,生态环境建设不足。城镇特别是集镇绿化覆盖率偏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偏少;防洪及“两污”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率偏低;市民的城市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二、“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计划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节点,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罗平、清洁罗平、宜居罗平,打造山水园林休闲度假旅游现代化中等城市和云南东大门,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县城按照“东扩、南建、西控、北限、中提质改造”的思路,加快推进南片新区建设,重点突出旅游地产开发,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加快小城镇建设,把鲁布革、长底列为精品旅游小镇,九龙列为城郊卫星集镇,板桥列为重点物流镇,马街、阿岗列为工业重镇,富乐列为手工业型集镇、老厂列为煤炭资源型集镇,钟山、旧屋基和大水井列为生态型集镇,按照“八个一”(一个好规划、一条示范街、一个市场、一个休闲广场、一个自来水厂、一个垃圾填埋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支管理队伍)的标准推动建设,着力搭建“一个核心(罗平县城)、三个次中心(板桥镇、阿岗镇和鲁布革乡),二条城镇一级重点发展轴(汕头—昆明、黄泥河—西林)”的城乡建设结构,充分发挥特色镇、中心镇在统筹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聚集推动作用,搞好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切实走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镇化与旅游品牌化互促互动的路子,全力推进罗平县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县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02亿元,实施项目40余个,到2015年城镇区(县城和乡、镇政府驻地)常住人口达3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46.8%,城镇区建成面积达42平方公里,其中,县城人口达16.25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9.5平方公里,绿化总面积75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7.5%,绿化覆盖率45%;到2020年,城镇区常住人口达3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50%,城镇区建成面积达50平方公里,其中,县城人口达20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绿化总面积920.6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8.84%,绿化覆盖率46.6%。城镇档次明显提高,城镇特色明显展示,人居环境更加和谐,市民素质得到强化,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三)“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县城是核心,乡镇为节点”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完善功能,提升质量”原则,把县城作为龙头,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标准规划,优先考虑编制城市中心地区、旧城改造地区、近期发展的县城南片区、已储备的土地地块、下一年度计划建设用地区域和其他重要控制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确保2012年以前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5%,到“十二五”末期达到100%。启动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结合大水塘新社区建设,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和特色旅游娱乐酒吧一条街;结合被征地村组安置地建设,在南片区规划建设饮食文化一条街;结合西门河的打造和新社区建设,规划建设旅游休闲景观一条街。在村镇规划上,完成集镇第三轮总规修编,结合新村庄建设,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全县100户以上村庄规划编制。

2.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档次。在县城建设上,一是抓紧道路提质改造及新建。一是抓紧道路提质改造及新建。结合污水管网项目建设对云贵路、西关街、兴龙街、达北路、红星街等旧城区道路进行提质改造;配合滇东能源调度指挥中心及生活基地、被征地村组安置地建设,建设南片区九龙大道、永康路、明珠路、云贵路南延伸段和白龙路5条道路,全长约9公里,宽20-60米,面积规模28.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61亿元;向花海大道东侧延伸鲁布革大道、文笔路、振兴街、龙门街各100米,面积1.85万平方米,总投资1100万元;启动西门河中段(九龙大道—花海大道)旅游步行街和新社区建设,全长3500米,总投资18亿元;采用商业运作开发的办法启动振兴街东段、文笔路东段、龙门街中段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8600万元,确保“三纵六横”中“三横”与花海大道连通。二是抓紧“两污”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底前完成污水处理厂配套截污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争取立项建设罗平县垃圾处理场二期库区及渗滤液处理系统、利用城市垃圾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和利用生活污泥生产复合肥项目,开创我县垃圾污泥再生利用新局面。三是加大绿化投入,对旧城道路、太液湖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在城市特色上积极建设绿色生态园林城市,突出具有罗平特色的山、水、桥、园、绿、建筑。四是加快推进布依风情园及时代广场、滇东能源调度指挥中心及生活基地两个项目,协调加快北部重工业园区、东北部绿色食品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两区”配套功能,为强力实施大项目、好项目突显带动作用,增强园区吸引力,从而带动周边发展拓充,拉动消费增长,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五是计划新征土地2000余亩,将县城南片区继续向南延伸,做好项目包装,利用项目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塑造城市新景观,加速南片新区建设。六是协调推进城市管道燃气工程、南迁行政单位等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城市品味和档次,努力把罗平建成“绿之城、花之城,特色之城、美丽之城、美誉之城”。在集镇建设上,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八个一”标准,加快推进以供排水、垃圾处理、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完善集镇功能。

3.严格执法,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为突破口,以《罗平县城市管理办法(试行)》为抓手,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坚决克服城镇“脏、乱、差”的顽症,大力整治城镇建设中的违章建筑、户外广告招牌,促进城镇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强市政管理工作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对全县城镇建设、环境卫生及道路交通管理方面不文明现象进行曝光,增强群众法制意识、文明意识、环卫意识,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社会氛围。

4.经营城镇,壮大城镇经济。一是加快做强做大建筑业。到“十二五”末期,总施工企业达到13家,其中,一级施工企业达2家,实现年产值10亿元。针对我县建筑业规模小、建筑企业少、资质等级低的现状,把建筑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企业资质等级,增强企业自身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尽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建筑企业;鼓励建筑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房地产、建材生产、设备租赁、服务业等领域发展,提高综合经营能力。同时,通过整合建设局下属的城市综合开发公司、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以及水务局下属的金信供排水公司等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经评估后注册成立罗平兴诚城建实业有限公司来融资建设城市。二是对部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可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由个人或单位投资建设并管理,从而拓宽城镇建设融筹资渠道,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同时,推行资产有形化运作,将特许经营权、广告经营权、公共设施冠名权等大量无形资产,通过公开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盘活无形资产。

5.启动旧城改造,推进城镇提质。均衡发展老城居住片区、东部居住片区、南部行政中心及居住片区“三个片区”建设,进行城中村改造提升,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以西关街东段及荷花塘公园建设为主推进大水塘村新社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以田园小区水系流域的打造,启动西关村的改造,解决部分搬迁安置;以西门河旅游步行街的开发建设,带动沂溪路(穿城街)的城中村改造;以贤士街拆迁建设,推动松毛山村启动新村社区的改造。鲁布革、板桥、阿岗等有条件的集镇,逐步拉开集镇旧城改造序幕,提升集镇品位,打造真正的精品旅游小镇、物流重镇、工业重镇。在旧城改造中,正确处理好拆除重建、改造完善及修复保留的关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保障好被拆迁人的利益。对有保留价值的通过“穿衣裳戴帽”来提升外观效果,通过绿化亮化来提升景观;对拆除重建的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效化解拆迁矛盾。

6.加快城镇住房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县城每年完成8幢以上高楼的建设指标。实施县城、乡(镇)、农村三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以及租赁住房补贴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实施好地震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激活房地产与旅游业互促互动的多元化房地产开发,有效保证县城中小户型住房及中低价位的住房供应,大力调整房地产结构,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平抑房价,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十二五”期间,全县房地产计划完成投资34亿元(不含农村私人新建房屋),建设商品房200万平方米、16700套,建成廉租住房6万平方米、1200套,改造棚户区1759户、10万平方米,完成地震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其中修缮加固1800户,拆除重建200户。通过土地公开挂牌进行万峰路南侧(立交桥处)占地180余亩土地开发。到期末,全县新增住房面积226万平方米(不含农村私人新建房屋),建成一批档次品位较高、社区服务完善的住宅小区,提升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积极培育房地产中介市场,重点发展房地产信息咨询、经纪等中介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加强物业管理,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7.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逐步统筹城乡道路、“两污”、园林绿化、供排水、供气、公共交通、环境卫生等设施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四)2011年的工作任务和重点工作

2011年计划完成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15亿元,其中:县城基础设施投资 2.15亿元,房地产投资8.6亿元,集镇基础设施投资(含私人建房)4.25亿元,城镇化率达40.8%。重点抓好以下项目:

1.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厂可研配套管网全长34.83公里,目前已完成28.18公里,2011年抓好九龙大道(鲁布革大道交口处至西关街交口处)全长5.3公里的清污(水)分流管网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500万元,2010年11月份开工。

2.加快推进布依风情园及时代广场和滇东能源调度指挥中心及生活基地建设,确保项目正常有序推进,使项目在2013年内能竣工投入使用。①布依风情园和时代广场(含五星酒店,超五星酒店)占地704亩,总投资26.5亿元,已于2010年9月份动工建设;②滇东能源调度指挥中心及生活基地:占地606亩,计划投资10亿元,2010年11月份开工建设。

3.新建南片区九龙大道、永康路、明珠路、云贵路南延伸段和白龙路道路:配合滇东能源调度指挥中心及生活基地、被征地村组安置地建设,计划开工南片区(已征地区域内)九龙大道等5条道路,全长4.68公里,宽20-60米,面积规模150000平方米,计划投资12000万元。完成南片区供水、供电工程,投资5000万元。完成110Kv关红送电线路(南片区段)改造,投资1200万元。

4.向花海大道东侧延伸鲁布革大道、文笔路、振兴街、龙门街各100米,面积18500平方米,总投资1100万元,待土地征用后方可开工建设。

5.结合大水塘新社区建设,显山露水以水为主景观打造西门河旅游休闲步行街,建设融公园、社区、住宅及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地产项目,计划用地1140亩,总投资18亿元。

6.积极配合板桥镇做好新村庄建设工作。

第20篇:城乡建设技术员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2010年9月,我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进入仙游县城管监察大队工作,担任一名队员并负责行政执法资料整理归档工作。现就两年多的工作总结如下:

我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团结同志,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在工作期间,我积极、认真并按要求完成大队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依法努力做好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和“两违”建筑管控工作。在此期间,我将所学专业技术知识与工作实践充分融合,并力求坚持创新、不断提升。

两年间,坚持参加城乡建设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学习,理解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福建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在市容中队工作期间,在中队的带领下参与市容市貌管理,纠正占道摆摊、流动摊、店外店等违章现象,不断改善城市市容。在规划中队,以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坚持按要求做好对规划控制区内“两违”建筑的日常巡查、制止和汇报工作。认真、严格按要求规范执法文书的书写、发放,做好“两 1

违”建筑的现场勘查、调查笔录等执法文书材料。两年间还主要负责大队执法文书、影像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参与对群众举报、信访的文件反馈任务,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认可,同事们的好评。

以上是我两年以来的工作总结,有成绩,也有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坚持创新,为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多做贡献。

庄锦建

2012年12月26日

城乡建设工作汇报
《城乡建设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