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农业产业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5:56:06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按语: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以后,XX县委、政府,及时于2004年10月23日,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会议全面传达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精神,县长XXX作了题为《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 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主题报告。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组织调研组,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投融资体制、产业培植(包括木材精深加工、茶叶、烤烟、晾晒烟、干果、香料、药材、香菇、雪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和农村工作政策研究等6个方面分13个专题开展调研后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立足于研究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普遍性的问题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并于5月12日与这项工作的责任人签定了目标考核责任书,这项工作的责任单位是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地税局等单位,责任人为单位的局长或主任。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等,仍然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腾冲同全国、全省一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一) 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侨乡、品牌优势,走“农业稳县”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粮、油两大基础产业,提升烟、林(果)两大支柱产业,拓宽畜牧、茶叶两大骨干产业,培植药材、香料、野菜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腾冲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县,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工作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在全县树立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观念,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工业、旅游业、实施城镇化战略等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不能盲目调整,造成新的积压和卖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四是坚持品质第一,从种子开始一直到加工、销售,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我县生产出优质农业产品。五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在培植新兴产业上,坚持走示范带动的路子。

(三)工作要点:围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这一目标,实现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50元。抓好六个新突破。一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上要有新的突破。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对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促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管理、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柜、发展订单农业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体现优质优价;抓好烤烟生产,加快发展茶叶、畜牧、经济林果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调整农业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四是市场体系建设要有新的突破,完善建成县城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同时,完善、规范固东、芒棒、中和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五是劳动力就业有新突破。要加大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变,向城镇转移,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六是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上有新的突破,即进一步开发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坚持平衡施肥,完善和提高我县的旱作节水农业、立体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的空间,在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运用上开创新的局面。巩固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我县是全省第二大油

菜生产县,且优质“双低”油菜所占比例大,年产近2000万公斤。全县现有毛油加工厂250多个,精炼油加工厂一个,精加工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再次加工升值。我县拟扶持创建一个日处理油菜籽50吨、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我县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我县种植优质稻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特色产业。我县拟在中和、荷花等乡镇建设5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扶持一户龙头企业来带动发展。三是茶叶是我县南部乡镇的生命性产业,目前新华、蒲川、团田片在清凉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发展具备一定的规模,龙江片的高黎贡山茶厂由于刚起步,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我县拟扶持两个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扩大产业辐射面,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四是畜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县准备在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草山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大田种草养畜,利用5-10年的时间,把我县建成大牲畜年存栏30万头、年出栏5至10万头的畜牧业生产大县,并在特色养殖、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促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实现省委、市委提出的目标。五是饵丝加工和果脯加工是我县的特色加工业,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下步一是加快果品厂改革改制,二是加大饵丝加工企业扶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饵丝专用米和水(干)果生产发展壮大。六是优质中药材、香料基地,大力培植以草果为主的香料作物6万亩,新植以茯苓、重楼、厚朴、山楂、柯子为主的中药材;七是特色农产品基地,2005年种植木薯2000亩,山葵300亩;同时巩固和培植蔬菜(开发高黎贡山野菜)、干(水)果、花卉、甘蔗和水产业。建立和完善八大体系。即良种推广、农产品安全监测检验、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等八大体系。

(三)、农业结构调整主抓的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观。在全县组织开展一次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一是使全县各级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树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种意识,克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盲目调整的倾向。二是使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必须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三是提高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明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增收致富这个道理。四是营造出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全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而自觉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

2、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力度。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扶持的力度,并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用于扶持良种引进、种苗基地、示范基地建设;扶持改善生产条件、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前期工作等重要环节;对产业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及获得市、省、国家级农产品品牌的奖励;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扶持建设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农产品检测、检疫、检验及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审批,其征地费用按下限标准执行,地价按征收成本价(征地费+税费)执行。龙头企业用于建设大棚、非永久性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及农产品收购场所用地,均视为农业用地。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积极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发挥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二是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三是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抓紧制定完善农业行业标准和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消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消除地区壁垒,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为农产品的流通开创“绿色通道”。

4、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变当前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的状况。

5、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针对土地宽广,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

6、发展食品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挑大梁。

7、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是尽快调整农业科研与开发工作方向。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无公害农产品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技术报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凡自愿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领办、创办龙头企业的农科人员,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保留职称,带薪五年,经本人要求,可回原单位工作,也可以办理辞职手续。鼓励和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以资金、技术入投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合法化收入,着力培植一批新技术农业龙头企业。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抓好河流治理,加大水利工程和灌区建设力度。二是抓好植树造林,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三是切实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五是坚持开发式扶贫。

9、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按照国家“省负总责、县抓落实、项目进村、扶持到户”的扶贫原则,集中适度的资金、项目,重点解决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边境民族聚居区、高黎贡山沿线地区、南部深山区在交通、水利、集镇、农网改造、人畜饮水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这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10、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扎实抓好依法治农工作。一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抓紧农业承包合同审验完善扫尾工作,依法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证书》,筹建县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履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职能。二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执法管理,全面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努力抓好集体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搞好农村财务人员培训,全面实行农村集体财务“双代管”,逐步实现电算化管理。四是一手抓种子(畜、苗)、化肥、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农机监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一手加强市场清理整顿,坚持农资生产、经营上岗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整顿农资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合法经营,认真开展打假、护农、护牧、护渔、促增收活动。为抓好上述工作,县委、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农业生产领导小组,落实具体负责的领导和人员,确保工作项项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继续实行主要措施和目标任务考核责任制。

推荐第2篇: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某某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区党发[2005]13号《中共曲靖市麒麟区委、曲靖市麒麟区人民政府〈关于麒麟区“四化三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麒区政发[2006]9号《曲靖市麒麟区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农业产业化建设暨结构调整指导性工作意见》的要求,对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并以责任制明确了工作目标及措施,做到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工作具体、措施有力。具体做法是:围绕城市餐桌和提质增效扩量的要求,以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切实抓好优质稻、畜牧、花卉三大支柱产业;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走“公司+支部+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三村四化”建设和实施“农民万元增收计划”为切入点,促进全乡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现将2006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6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某某乡位于曲靖中心城区以东5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4平方公里。2005年年末总人口42886人,其中农业人口41775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4%;耕地面积24633亩,其中水田22267亩,旱地2366 亩;农村劳动力21728个。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9元。

某某乡党委、政府立足某某实际,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走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的农村经济工作新思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以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某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积极招商引资,引导、扶持、发展已经成形的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并逐步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努力实现品牌战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抓好优质稻、畜牧、蔬菜、花卉、水产五大产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乡两代会等各种会议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全乡各项工作之中。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创评活动,粮经比达到50:5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加5%,全乡普遍形成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

二、2006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针对全乡农业存在着“三低四难”的问题,即: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加工营销龙头带动能力低;经济结构单

一、规模不大、流通不畅、机制不灵四大难题。乡党委、政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提质增效扩量和促农增收的轨道上来,把加快结构调整,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作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区2006年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对全乡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布置,以基地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重点进行结构调整,并积极做好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和布局。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及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顺利进行,下达了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进行分解,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让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户。

3、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一是各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特色,做到结构调整不盲目、不雷同;二是根据全乡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走区域化、规模化路子;三是“合同农业”、“订单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四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及市场竞争力大幅度增加;五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强化了各类机构、专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4、采用专业协会的形式,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如何针对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和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现状,鼓励、引导农业大户投身到产业结构调整中,自主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某某乡大胆探索“支部+协会”工作模式,积极扶持农业大户,大力发展专业协会,全乡已成立了花卉、奶牛、蛋鸡、烤鸭、仔猪等七个专业协会,在协会上建立了党支部。通过协会与市场对接,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了支部引路、协会服务、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发展态势。100%的花卉种植户、奶牛养殖户、肉鸭饲养户都是通过协会来销售产品。

(二)以示范带动的形式,抓好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中,以示范样板和基地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巩固发展好种植示范样板和基地建设。如优质稻高产示范样板、水生蔬菜种苗基地、脱毒魔芋种苗基地、瓦子村蔬菜基地、大龙花卉基地等;二是巩固发展好养殖基地。以“三高”母猪为重点,完成400余户“三高”母猪示范户建设;以新发奶牛村的建设,带动某某奶牛产业的发展;以区、乡水产科技示范场的建设,带动某某水产业的发展。三是巩固发展好以铸造业、加工业、运输业和餐饮旅游业为主的非公经济基地建设。牛街的铸造业、大龙的石料业、金江路边的加工业、鸡街的餐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带动作用明显。

(三)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全力打造品牌战略。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把领导的精力转移到抓调整、跑市场、促流通上来。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积极扶持营销大户、龙头企业,疏通各种销售渠道。

(四)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1、精心组织,合理规划和布局;

2、强化技术培训,狠抓科技推广;

3、增强服务功能,切实做好结构调整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树立一个观念,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1、树立一个观念。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牢固树立“调得动、稳得住、有效益、能发展”的观念。

2、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围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优化人力资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加速培育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

(二)继续抓好“三项基础工程”

1、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大了以金江路、沾潦路、朗目山公路、农家乐等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实施了石喇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基础。

2、继续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使党员干部做到“四看”,即眼光向外看,通过土地开发,借鸡生蛋,以地生财;眼光向上看,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项目;眼光向内看,通过营造环境,筑巢引凤,吸收投资;眼光向下看,通过调整结构,培植财源。

3、继续抓好营销大户、农产品加工、营销批发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基地建设。利用优惠的政策和投入扶持资金,提供技术指导等有效手段,认真做到以科技为动力、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各类专业协会的运作模式和运作机制。全乡有各类农牧协会7个,种养殖大户127户。铸造、建材建筑企业发展迅速,并引进了预制构件厂、闽南pVC管建材厂、免烧砖厂等一批有活力的企业,以锦龙庄、朗目山庄为代表的假日旅游休闲经济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巩固培育“五大基础产业”

1、优质商品粮产业 全乡水稻实栽面积22135,优质稻规划2万亩,实际完成2万亩(滇粳优1号7000亩,滇粳优5号8000亩,曲三2500亩,合系系列2500亩),用种98吨,品种以滇粳优系列为主。优质稻样板计划5000亩;水稻生物多样性计划2000亩;水稻平衡施肥计划22000亩;病虫害防治计划15000亩。

2、畜牧产业 奶牛从初建的3户22头,发展到现在的59户486头,年产鲜奶800余吨,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奶牛饲养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2004年以来,新增母猪500余头,达8500头,年产仔猪14万头;蛋鸡养殖9万只,出栏肉鸡23万只、肉鸭20万只;开发利用好10200亩人工草场,新种植多年生特高黑麦草400亩。

3、蔬菜产业 计划种植水生蔬菜2900亩,总产量700万公斤,总产值1050万元,实际完成2600亩(其中莲藕1400亩,慈菇1200亩);商品鲜菜计划种植3500亩,产量700万公斤,产值500万元;种植甜玉米70亩,胡葱150亩,魔芋200亩等其他蔬菜420亩。

4、大力发展花卉水果产业 花卉产业坚持“市场引导、党委领导、政府指导、龙头主导、科技先导、群众参与”的原则,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2005年底,发展花卉大棚415亩,现有种花户167户,占农户总数656户的25%,每亩收入可达9000多元,使大龙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2006年完成了大棚换膜和苗木更新工作,并积极引进一批价高质优的新品种进行种植。“麒麟生态旅游城”的建设已接近尾声。全乡水果面积948亩,计划新植水果面积60亩,按计划完成上半年的各项生产指标和工作任务。

5、巩固发展水产业 稳定养殖水面4500亩,其中高产精养3820亩。新品种优质鱼养殖1500亩,稻田、藕田养育鱼3270亩。一是充分利用某某水产资源,大搞农家乐建设,发展假日休闲度假垂钓经济。全乡已建成水产养殖示范场9个,农家乐7家;二是大力推广优质鱼养殖,现已成功推广了青鱼、斑点叉尾回、南方大口鲶、工程鲫、胭脂鱼等7个优质鱼品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限制因素

1、土地资源制约。一方面,某某人均耕地面积0.6亩,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村0.79亩,最少的只有0.39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另一方面,大部分土地都属于基本农田保护用地,建设用地少,制约着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2、集体经济薄弱。全乡10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专项合同承包费,加之税费改革后,收入几乎无法保证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投入集体公益事业的能力严重不足。

3、环境污染严重。某某农业生产主要依赖的潇湘江、南盘江受到曲靖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农产品品质逐年下降, 4000余亩养殖水面的安全受到威胁,已经发生多起污水进入鱼塘致鱼死亡事件。

4、发展思路滞后。少数村组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发展产业的信心不足,办法不多。群众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5、技术、信息有待改进。技术上需要同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对各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增强技术储备,尽快形成自己的技术方案;建立健全信息体系,构建信息平台,努力开拓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

6、各类协会的中介作用发挥不够。如何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进一步发挥其中介作用?如何发展壮大?真正做到“支部引路、协会服务、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要求。

7、产业化步伐需继续加快。某某乡的现有产业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济目前还存在着规模偏小,品种单一,单位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

1、扩大规模存在的问题:①群众思想观念转变难;②筹资难;③调整土地难;水改旱难。

2、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①缺乏健全的信息体系,难于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②协会中介作用发挥不够,销售渠道不够畅通;③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④全乡水田多,旱地少,适宜种植的品种甚少,难于选择。

五、2007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和布局

(一)规划和布局:全力打造东沿高效农业园区,依托城市需求,服务市民餐桌,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以优质、绿色、无公害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牛奶、鲜花、蔬菜、瓜果、水产品、肉、蛋、禽城郊高效农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壮大。以锦苑丽泰、三牛乳业、鸭子牛奶、茂源鸭子养殖鸭苗孵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麒麟生态旅游文化城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在余家圩、四圩、小坝圩、新发、鸡街、大龙、新圩、庄家圩等8个村委会重点发展奶牛、生猪、仔猪、家禽养殖、蔬菜、优质大米、鲜切花产业,围绕绿色、生态、高效的目标,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价值,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建立高效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园区。

(二)措施:实施“三培育”工程,坚持“四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仔猪和生猪产量、稳定水生蔬菜和水果产量、稳定水产品生产),突出“五抓”(抓家禽养殖、奶牛养殖、花卉种植、旱地蔬菜、休闲经济),强化“六项投入”,促进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实施“三培育”工程,奠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利用小区建设带动奶牛、獭兔、花卉、家禽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利用现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养殖大户。发挥鸭子牛奶公司和三牛乳业两家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建立新发、小坝圩奶牛养殖小区,培育养殖数量在50头以上的农户;利用四圩茂源种鸭养殖孵化基地,培育鸭子养殖大户;利用方圆珍禽养殖场的带动,发展农户进行珍禽养殖,壮大珍禽特色养殖规模;利用锦苑丽泰的带动,培育花卉种植大户。另一方面是利用现有养殖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在家禽养殖规模的的基础上,逐步培育禽蛋、禽肉深加工企业,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提升农产品价值,走品牌生产的路子。企业与种养殖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使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集约化,有效控制生产成本,降低生产风险。二是培育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培育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从生产、销售、经营等方面全方位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促进群众增收。在现有的花卉、奶牛、养鸡、养鸭、仔猪营销、蔬菜、科技七个专业协会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协会指导生产的作用,加强协会在信息、销售等方面的作用。结合獭兔养殖、养鹅等项目的兴起,成立养鹅协会和獭兔养殖协会,健全完善协会运作体系,逐步引导成立相应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联合生产、联合发展的路子,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培育新型农民。结合“两校进村”,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群英计划和农村科普教育等形式,加强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升劳动力素质。

坚持“四稳”,提高农产品品质。一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采用间作、套种、农业机械、生物等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复种指数,发展高效种植模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0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900万公斤以上。二是稳定仔猪和生猪产量。仔猪出栏稳定在15万头以上,生猪出栏稳定在50000头以上。同时,充分发挥我乡农作物秸秆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村组发展仔猪和生猪养殖小区,加快产业化步伐,加快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保障体系,为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三是稳定水生蔬菜和水果产量。在水生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水果产量稳定在30万公斤、产值稳定在60万元以上的基础上,坚持名、优、特、稀和常规品种并存的原则,大力引进推广无公害蔬菜和食用菌、优质果品等特色经济作物品种,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四是稳定水产品生产。鱼塘养殖水面稳定在3100亩以上,产值稳定在1800万元以上。重点引进推广名优品种和出口创汇前景较好的优质鱼类,提高养鱼户的经济效益。

突出“五抓”,转变增长方式。一是抓家禽养殖。以余家圩、四圩、庄家圩村委会为中心,加大专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肉鸡、肉鸭、蛋鸡、蛋鸭、珍禽产业,每年每个村委会重点培育1-2户养殖数量在3000-5000只的养殖大户,提高养殖规模,增强养殖效益。在小坝圩村委会建设一个占80-100亩的养鹅基地,引进优质种鹅5000只,种植优质牧草500亩,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200户以上。二是抓奶牛养殖。以新发、小坝圩村委会为中心,以鸭子奶牛公司和三牛乳业为龙头,引导农民发展奶牛养殖,力争到2010年,饲养奶牛2000头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200万元。同时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牧草种植,解决奶牛养殖的饲料问题。三是抓花卉种植。以大龙村委会为中心,以锦苑丽泰示范园和大龙花卉基地为基础,向鸡街、新圩等周边村委会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到2010年花卉种植面积增加到1000亩,建成一个1000立方米的切花熏蒸库(切花采后处理室),一个200平方米的切花组培室和一个30亩的鲜切花母本圃(钢架大棚),实现花卉总产值1000万元,花卉种植户人均纯收入增加6000元。四是抓旱地蔬菜种植。以新圩、庄家圩、四圩、小坝圩村委会为中心,重点进行水改旱,发展旱地蔬菜种植,新增商品蔬菜种植面积5500亩。五是抓休闲旅游。以金江生态园和鸡街集镇为中心,积极开发农家乐项目。重点推进锦龙庄、朗目山庄、锦苑丽泰生态园、麒麟生态旅游城和朗目山风景旅游区的发展。

加大“六项投入”,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环境。一是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三是加大道路和村庄建设投入力度。四是加大对农村科教卫生投入力度。五是加大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投入力度。六是加大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投入力度。

某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

2006年6月28日

推荐第3篇:蒲缥镇农业产业工作汇报

蒲缥镇2010年农业产业工作汇报

中共蒲缥镇委员会 蒲缥镇人民政府

2011年1月4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谨代表中共蒲缥镇委员会、蒲缥镇人民政府现就2010年农业产业工作情况向大会做如下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蒲缥国土面积317平方公里,辖23个村委会,239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总人口51852人,有汉、佤、回、白等15个民族交错相居,全镇有耕地面积55017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1亩。

2010年,是蒲缥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全镇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直各部委办局的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开展“三查三看”教育活动,始终坚持“12345”发展战略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特色农业大镇、新型工业强镇、生态旅游名镇、人居环境新镇”的总体目标,着力发展工业和城镇2个区域,突出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城镇城市化3化建设,壮大烤烟、甘蔗、核桃、甜柿4大产业,狠抓结构调整、园区服务、城镇规划、机制创新、干部队伍5项工作,成功应对了百年未遇特大干旱、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极不平常的显著成就。

(一)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10年预计(下同)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30413万元,同比增长11.5%,比“十一五”初(14601万元)增长了108.3%;农业增加值完成21042.93万元,同比增长11.3%,是2006年末(18298.2万元)的1.15倍。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2018万元,同比增长17.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9元,同比增长16.02%,较“十一五”初分别增长134.5%和89%。

二是粮经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镇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90591.15亩。其中经济作物23612.15亩、粮食播种面积66979亩,其中:大春38275亩,同比增加1983亩,小春28704亩,同比增加4496亩,粮经比调整为74:26。从“十一五”以来看,大春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41151亩减少到2010年的38275亩,小春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32430亩减少到2010年的28704亩。全镇2010年大春粮食播种面积38275亩,比2009年36292亩增加1983亩,增5.46%,通过测产,大春粮食单产631.9公斤,比2009年538.2公斤增93.7公斤,增17.41%。实现粮食总产2418.6万公斤,比2009年1953.1万公斤增加465.5万公斤,增长23.83%。

三是特色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确立。2010年,全镇完成植蔗总面积7239.3亩,其中新植甘蔗3878.15亩,全镇甘蔗面积恢复发展到7239.6亩;实际完成烤烟种植面积7966亩,实际交售烟叶21726.8担,实现烟叶产值1611.2万元,全面完成2010年区委、区政府下达的烤烟收购工作任务;完成新造核桃56288亩,其中2010年新植核桃15537亩、巩固退耕还林5200亩、特色经济10337亩、林业低产林改造1406亩,生态公益林37126亩;新植桑园785亩,养蚕881张,

售茧28701.9公斤,茧款收入696632元,平均张产32.6公斤,平均张值790.7元;累计种植甜柿10600亩,实现产值750万元,户均6250元;累计种植石榴6000亩,实现产值212万元,户均4711元;累计种植果蔗1200亩,实现产值58.8万元,单户最高收入3.4万元。全镇烤烟、甘蔗、核桃、甜柿、石榴等特色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成为农民新的增收亮点。

四是畜牧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镇生猪存栏72736头,比2009年的61994头增加10742头,增长17.33%;出栏肥猪97997头,比2009年的76657头增加21340头,增长27.84%。大牲畜存栏27325头,比2009年的24401头增加2924头,增长11.98%。家禽存栏183346只,比2009年增加32167只,增长21.28%;出栏家禽265344只,比2009年增加59513只,增长28.91%。实现肉类总产量9536吨,比2009年的7550吨增加1986吨,增长26.3%,其中,猪肉产量8021吨,比2009年增加1865吨,增长30.3%。实现畜牧业产值16344万元。

五是农村扶贫开发有效推进。“十一五”以来,全镇投入2283.04万元,实施茅草房改造750户2625人,实施扶贫整村推进20个项目点,共发放小额扶贫到户贷款540万元,累计培训转移输出劳动力950人,实现劳务收入1425万元。累计解决3114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3038低收入人口摆脱了贫困,贫困人口从2003年年底的12890人减少到2009年末的7477人。全镇道路交、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扶贫村农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主要农业工作完成情况

1.加大播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2010年大春播种面积比2009年增加4663亩。

2.良种推广。认真搞好良种宣传推广,全镇水稻良种推广14794亩,杂交玉米良种推广19371亩,使全镇良种推广率达100%。

3.培育壮秧。全镇共推广旱育秧105亩,湿润育秧995亩,推广壮秧剂200亩,为水稻抗旱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施非西山贫困村玉米丰产样板1467亩(地膜玉米300亩,玉米丰产样板1167亩),涉及农户413户。完成地膜玉米推广面积1000亩。通过理论测产,玉米丰产样板最高756.2公斤/亩,最低497.5公斤/亩。平均单产572.8公斤。

5.大力推广间套种技术。2010年大春计划推广间套种6000亩,全镇推广了粮粮套种22000亩,经粮套种15000亩,合计37000亩,完成计划的616.7%。其中,在我镇马家寨、王头寨两个村完成举办“玉米—大豆”间套种样板1000亩,核心样板130.9亩;“甘蔗—大豆”间套种140.5亩。通过理论测产,我镇间套种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做到了把天拉长,把地拉宽,平均亩增收大豆80.6公斤,按2.2元/公斤的市场价格折算,全镇间套种实现增收产值656万元。

6.大力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全镇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面积8000亩,完成计划3500亩的228.57%。分布在我镇双河、杨三寨、王头寨、马家寨、街子、塘子沟、双桥、水井、马街九个村委会。通过对九个村的水稻理论测产,平均单产达786.4公斤,增产幅度达52公斤。

7.大力推广水改旱技术。完成水改旱面积4000亩,完成

计划的100%。分布在王头寨、蒲缥、山门口、双河、杨三寨、马家寨、塘子沟、双桥、石亩河九个村。

8.大力举办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样板。在我镇双河、杨三寨、王头寨、马家寨、街子五个村实施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样板5500亩,种植品种为“两优61”和“两优2186”。其中百亩样板123亩,千亩样板1215亩,万亩样板5500亩,百亩样板涉及两个村,6个村民小组,202户农户。通过理论测产,百亩核心样板平均单产866.7公斤,千亩样板平均单产826.3公斤,万亩样板平均单产774.9公斤。

9.做好惠农项目农资补助的兑付与服务工作。兑付农资补助365万元,粮食直补资金318959元。

10.进一步搞好农机直补工作。今年来,全镇共购置农机具14台,其中13台微耕机,1台水泵,补助金额2.4万元。(微耕机每台补助1800元、水泵每台补助600元)。

11.加大春秋季动物防疫。

12.切实做好冬早蔬菜。完成青豌豆种植14000亩,实现产值1344万元,完成青蚕豆8000亩,产值1600万元,全镇“两青”作物发展良好。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化程度低。全镇作物种类多,大春作物播种移栽期间虽有降雨,满足各类作物的栽种,但是旱地土壤水份仍然严重不足,给中耕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将影响产量的提高。今年7月份由于天旱,坝区正值玉米抽穗扬花期,导致我镇杨三寨、双河、王头寨、马家寨、街子、塘子沟、双桥7个村的玉米大减产,减产幅度

达45%。

二是产业争地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三、2011年工作的打算

(一)发展目标及思路:

发展目标:2011年实现全镇经济总收入预计达37616万元、较2010年增长17.4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较上年增加571元,增长14.3% 发展思路:继续实施“12345”发展思路,即围绕打造“特色农业大镇、新型工业强镇、生态旅游名镇、人居环境新镇” 1个目标,发展工业区域和城镇区域2个区域,突出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城镇城市化3化建设,壮大烤烟、甘蔗、核桃、甜柿4大产业,狠抓结构调整、园区服务、城镇规划、机制创新、干部队伍5项工作。

(二)重点工作

提升种植业水平。全镇2011年计划播种夏收作物33500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7667亩,比上年减少1000亩;经济作物面积5833亩。适当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调减小麦种植面积,计划种植面积8000亩;扩大中豌六号种植面积,计划种植10000亩;稳定蚕豆种植面积4800亩。稳步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继续扩大油菜面积,计划种植1000亩。按照“优势农作物和重点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的要求,逐渐培植壮大一批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骨干作物、特色作物,种植烤烟要结合烤烟发展布局大力推广早豌豆、早蚕豆等生育期短的作物,尽量避免种植小麦,为烤烟按节令移栽提供保障。坝区有计划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大力发

展油菜、冬早豌豆、蔬菜等高效作物。突出重点,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广间套种技术,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在2011年夏收作物生产中,全镇计划推广作物间套作技术推广26000亩,其中以麦类为主的多样性混栽(粮/粮间套)20000亩,以新植桑园、茶园以及甜柿、烤烟等为主的经、粮间(套)种植6000亩,两青(青豌豆、青蚕豆)种植推广20000亩。依靠科技,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水平。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夏收作物生产上,结合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全镇计划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33500亩;认真抓好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样板100亩;认真抓好500亩优质小麦推广;认真抓好300亩中豌六号良种推广,保证全镇推广良种覆盖率达100%;继续搞好蚕豆推广种植工作,为大面积生产提高优质良种;加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切实抓好夏收作物的病虫草鼠害防治及平衡施肥、适时灌溉、农机化作业等综合配套措施的推广运用。办好样板,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2011年夏收作物生产工作中,计划安排各种区级样板900亩,计划培训农民4000人次,重点强化样板村和科技示范村的农民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培养出一批农民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2011年,全镇计划新植烤烟9455亩,收购烟叶2.6万担,为“十二五”末实现15000亩烤烟、2925万元烟叶产值、380万元的一般烟叶财政预算收入目标;新植蚕桑1000亩、养蚕1306张,重点抓好双桥、马街2个蚕桑重点村建设,进一步加大连片种植力度;新植甘蔗新植4000亩、宿根蔗留养4400亩,确保实现工业总产

量3.91万吨。切实提高畜牧养殖水平,确保实现肉蛋总产量11358吨、比2010年增幅9%,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7960.5万元、比2010年增幅9%。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镇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实际,以项目为依托,加快改善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 继续做好红岩水库、刘家海子、大浪坝水库的维修协调工作,做好“十百千万”水利工程的勘测、施工及协调工作,做好蒲缥万亩中低产田改造规划前期工作。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编制 “十二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着力打造宜居新村,加大绿化力度和农田林网建设,争取村村通工程,把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认真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距离区委、区人民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今后,我们将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为构建平安、和谐、富裕蒲缥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4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推荐第5篇:农业产业规划

成都市温江农业产业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题纲

摘要 1绪论

1.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引证 2.2.2实例分析 2.2.3综合归纳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研究目的 3.2研究意义 4研究现状

4.1国内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4.2国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5农业产业整体规划 5.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5.2农业产业园区的定义 5.3温江区的概况

5.4建设温江区农业产业化园区 6我国现在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7 总体规划 7.1规划依据 7.1.1规划理论 7.1.2景观设计理论 7.1.3生态理论 7.2 规划指导思想 7.3 规划原则 7.4 产业规划 7.4.1指导思想 7.4.2发展方向

7.4.3成都市温江区发展策略 7.5成都市温江区产业规划内容 8结论

成都市温江农业产业规划之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园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涌现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它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而来的,由于我国传统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产不具规模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等弊端,促使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它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平台。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对一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调查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有着广阔前景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做了重点介绍并结合温江实际情况做出详尽规划。

关键词:温江农业产业;规划设计;农业园区 1绪论 1.1选题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产业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科技创新规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园区是融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和游客参与为一体,集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环境保护等理论为一身的新型、复合、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产业园区。其良性永续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加强城市于农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园区的实现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就业、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农业园区将农村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加旅游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农业园区的旅游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节假口旅游场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发扬,农业园区吸引着众多的市民,对农村的体验和认识将进一步增强,农村传统风俗文化能够被广泛的传播。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关于现代农业园的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国外起步比较早,尤其是在美国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在我国,现代农业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虽然起步晚,却是发展迅速,各地建设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建设理念、发展模式和示范效应,这样的发展往往导致园区的盲目模仿,功能定位不准确,选址不够合理,示范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本文以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并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创新等相应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温江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分析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以及规划流程和内容,从而深层次思考、探究现代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引证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晚但是发展快,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研究已有一定数量可供查询参考。其中包含了景观、生态、经济、游憩、农业等多个角度的成果,另外,国外对现代农业园区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都可借鉴参考,对本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2实例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任何学科都不能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验证它的可靠性。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以探讨现代农业园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2.2.3综合归纳

通过对相应文献以及研究成果的查阅一与参考,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归类汇总。提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一与实践的意见与展望。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和实践的相应研究成果,结合实践分析,希望做到以下儿点研究目的:

(1)回顾我国现代农业园的发展历程,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园区功能、类型、等方面入手,结合实践,试图在规划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一些合理的规划方式。

(2)立足于相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景观规划学基木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相应原理为指导,综合其他学科,以实践为目的,探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理论和实践建设中的总体思路。

(3)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温江区花卉产业园规划为例,在实践过程中验证提出的规划理论与原则,寻求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规划与实践的合理的操作方法。

3.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理的研究,找出其在规划发展中问题并尝试解决,旨在深化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和思想,并运用景观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将园区产业规划与景观系统规划结合,为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在实践中探讨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一与实践,为现代农业园区在实施中遇到的选址位置、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法与思路,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发展的途径,对一今后相似的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4研究现状

农业产业园的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部门对其的称呼也不一样,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称为农业科技园区,学术界和农业推广部门经常把它称为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最近几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观光农业园两大类。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各省市对农业园区的投入相当大,数量增涨迅猛,现在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各个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将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带动起来了,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安排劳动力就业、加速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新型产业。

4农业产业园区国内外发展状况 4.1国内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农业部主编的《中国农业发展报告》,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我国农业园区名称各异,大多都是综合园区,而且,多以科技产业为主,采用”一区多园“的模式,具有生产加工、示范培训、孵化器、生态观光等功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园区有:

4.1.1济南市高新农业开发区

创建于1993年6月,是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1000公顷面积被划分为五个功能区现代种植业,双代养殖区、科研服务区、观光旅游区和加工贸易区。到1998年底,完成投资2400万。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区内高科技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达到23家,区内企业完成总产值3亿元,利税1200万,新增社会效益3亿元。

4.1.2陕西省杨凌农科城

这是我国建设的唯一的“农科城“,1986年由陕西省政府、西北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咸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教基地,和促进西北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杨凌又成立一个我国农业方面目前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科学园区、集中新建区和若干实验基地组成,主要针对西北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科研。它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1.3厦门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福建农科院和厦门市农科所,利用厦门特区对台、对外联系的有力条件联合组建该园区。占地36公顷,开展开展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重点引进、创新和开发及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科研活动。园区具有研究、引进、开发、经营、贸易、培训、游览、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等四大功能并相应创设六个分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4.1.4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

根据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上海市郊农业建设12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中10个郊区各建设一个,市属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建设一个,上海实业集团建设一个。除位于崇明东滩垦区的上实集团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较大,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其他各园区规划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0-2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自2000年上半年陆续进入实质性启动初阶段,至今,已经发展建设了上海孙桥农业园、嘉定农业产业园等知名产业园区。

总结以上来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特点:现代性基础设备设施;科学技术的现代性;管理方式;综合效益性聚合性;“磁场”性;特色性,多功能性。当然我国农业产业园区主要存着一些问题,由于农业产业园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以加快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的途径,其经历短,发展快,可借鉴的国外经验少,加上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农业产业园区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优势不突出,科技转化率低;建设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模式单一;对农业产业园认识不足。

4.2国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国外并没有农业产业园区这一名称,他们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概念叫做农业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称之为“Demonstration farm“。另一种是已进行农业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农业示范基地,称之为:holiday farm。主要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

4.2.1美国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农业产业起步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大格局已经全面形成。其组织形式主要由农民协会、农业公司、农产品的期货交易。

4.2.2法国

法国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即政府在农业中的干预程度较高。除教育外,法国还成立农业信贷银行,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农资供应和直接投资国有农机和化肥厂。法国的农场规模中等,平均39公顷,合作社是促进法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占有半壁江山,它们以供销、服务、协会、专业产品联合会等形式进行组织,农民自愿参见。每一个合作社为垂直一体的联合体,分散的合作社联系在一起形成全国网络。

4.2.3日本

在资本主义经济极为发达的日本,小农经济在在农村占绝对的优势。弃耕地面仅为全世界耕地面积的0.4%,人口却占世界的2.2%左右,加上农田的零星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就难以扩大。由于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日本农业产业化建设走的是“内源式”的发展道路,即充分发展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托基层农协组织,注重和加强农工商的合作。 5成都市温江区农业产业规划分析 5.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参考国际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和中国实际,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当地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农场品的生产、保鲜、加工、储存、销售和服务各个环节协调组合,融入先进的产业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构成一个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以制造出优质产品、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效益。

5.2农业产业园区的定义

农业产业园区是依靠当地独特的农业优势,如农业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优势、销售地理位置优势、科研优势或农业区域地理位置优势等,投入较高资金,投建或引进有规模的、相互有密切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研发、金融等企业以及配套服务机构,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他能发挥聚合辐射效应,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和带动产业区域,这个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的经济效益。简而言之,农业产业化园区就是在一个适当地区域内开农业产业化活动。 5.1温江区的概况

温江区是成都市市辖区,成都平原腹心,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全区幅员面积277.8平方公里,辖4街道6镇,2013年末温江区常住人口56.2万,占成都市总人口的2.89%。截至2013年,温江区土地总面积414211.04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244573.19亩;建设用地面积154274.77亩; 未利用地面积15363.08亩;耕地保有量214000亩, 基本农田保有量172000亩。经过调查,2012年温江区花木种植面积为147906.5亩。在地资产120亿元,总产值76亿元,花木销售18.25亿元。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为寿安镇,种植面积为44915.8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132个,占总面积的30%;万春镇种植面积为39248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468个,占总面积的27%;和盛镇种植面积为31795.6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409个,占总面积的21%;金马镇种植面积为8703.3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68个,占总面积的5.9%;涌泉镇种植面积为6192.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97个,占总面积的4.2%;永盛镇种植面积为4741.1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06个,占总面积的3.2%;公平镇种植面积为430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9%;永宁镇种植面积为3866.2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占总面积的3.2%;公平镇种植面积为430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9%;永宁镇种植面积为3866.2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6%;天府镇种植面积为2427.9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45个,占总面积的1.6%;柳城镇种植面积为1711.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0个,占总面积的1.2%。

5.5建设温江区农业产业园区优势劣势分析

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产业园区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能够发挥集聚经济效益,对提升当地农业产业整体综合竞争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明显的优势作用,是一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形式。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种植花木历史悠久

2.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 3.花木品种丰富,品牌品种突出 4.全区花木从业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 5.花木销售有固定销售渠道

6.税收政策优惠,配套基础性设施建设完备

二、劣势分析(Weakne)

1.城乡一体化的制约,生产成本提高 2.产业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

3.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产供销结合不紧密 4.花木从业人员学历总体偏低,花木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5.信息化程度不够

温江区充分发挥自身种植花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优越、花木品种丰富、品牌突出、全区花木从业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花木销售有固定销售渠道等内部优势,特别是 针对盛镇花木产业花木科技含量不高、在生产、加工、销售、研究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好的综合体系、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种植土地逐年减少的问题,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机会,发挥内部各项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温江区花卉产业,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产业的竞争实力,实现特定的竞争优势。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总体战略描述即为:以科技作先导、实行科技兴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花木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推动花木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推动市场、物流、文化、旅游、信息项目的发展,延长花卉产业链条,放大花卉产业效应;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商品生产能力,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由现在的数量扩张向科技集约化、专业化出口型转变,成为温江区出口创汇的一个主要产业;加速现代物流建设,构建完善的花木销售网络;建设西部花木产业研发、生产、交易“三中心\"。

6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晚发展快,在园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园区成为“窗口工程”、“政绩工程”,归纳总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一下一些方面: (1)盲目模仿,缺乏创新:这是目前很多农业园区发展失败的重要原因,农业园区的建设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人,不同的地区农业园区应该要有不同的定位、核心和发展模式,自己应该抓住并突出自身的优势特点。目前很多园区的建设不做深入的可行性调查,不顾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条件,盲目兴建,千篇1律,缺乏特色,盲目模仿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导致园区经济效益不佳而夭折。

(2)以建设园区为名而做其他事业:这是很多园区建设中相当常见的一种手段,笔者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许多地方政府对建设农业园区都有政策或者贷款的优惠,一些企业正是利用了这点,以建设农业园区的名义而获取银行贷款或者做房地产开发。另外,很多政府为了做自己的政绩工程、窗口工程,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新建农业园区,而专家在撰写和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也过多的考虑了业主的需要,在不适宜建设园区的地方仍然通过了可行性研究,不具有可行性的园区除了浪费大量人力、经济资源之外,还有可能导致园区建成后荒废。

(3)缺乏合理规划,定位不明确: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多学科、多角度去思考,保证各种功能协调、合理、可持续地运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iy l。但是我国农业园区的建设还没有完整的规划理论,其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也不够成熟,所以很多园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往往只从单一角度来考虑问题,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布局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定位不准确,这往往导致园区结构功能单一,辐射能力弱,在运行中问题不断发展,影响园区健康。

(4)运营成本高,效益低,对政府依赖性太强:目前我国的农业园区绝大多数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很多园区的硬件设施,尤其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园区,设施的投入全部靠政府,而企业负责后期的管理和运营,而现代化的设备需要的运营成本很高,一旦企业在效益上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园区的发展,导致园区的发展停滞。

7 总体规划 7.1 规划依据

7.1.1规划理论

在可行性原则的前提下,以系统论为指导将温江区花卉产业园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己存在的渠系、道路视为廊道,结合道路具有典型线性特征及跨区较人,各地表征均有所变化,在整体风格确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地域特征把整个片区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作为一个景观一单元,而每一个景观单元在实现功能作用、演绛各自样式、展示多样性风格的同时体现统一性。 7.1.2景观设计理论

景观规划应在满足园区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文景观和白然景观,使产业园不仅仅只具备生产、示范和科研的功能,还要加入人文思想,让景观类型丰富起来,生动展示各种地域文化,通过景观的观赏性进行科普和生态的立体教育。因地制宜的规划道路,使道路成为联系各规划区的枢纽,景观设计结合道路的连接意义来设置节点,将建筑融入地域特征形成特色景观。 7.1.3生态理论

产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一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产业园区要做到:以生态农业的设计体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该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7.2 规划指导思想

园区规划按照中央关于“农村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指导,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与体制创新为动力,实行产业化推进,辐射和带动礼州片区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多元化、以花卉为特色的有独创性的、富有现代花卉基地特色及园林化格局的现代田野风光园,使花卉的生产和花卉生态旅游观光紧密结合,并且探索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以景观规划为枢纽,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温江区现代农业园的土地资源,引进高、精、尖科研技术和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促进花卉生产、生态、科研、旅游的有机共存,尽快把园区建成形象鲜明、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服务设施齐全、西部一流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效果。 7.3 规划原则

(1)“ 1234”原则

“1”:.态保护第一原则,确保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

“2”:即无污染,无公害,力求达到二无。

“3”: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园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共同发展。

“4”:达到高起点、高科技、高管理和高效益。 (2)整体效益优先原则

农业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许多相关联的环节,应从全局角度去考虑问题,确保系统均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礼州片区农业园的整体效益最优化。 (3)可持续发展原则

适度、合理、科学的开发各种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确定合理有序的景观空间和生产作业流线,科学的划定环境容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方面的关系,注重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保护区域生命力和多样性,使人类、社会、环境成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确保花卉产业园发展的可持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针对园区现状、优势劣势、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务实建议,尊重自然规律和人文历史,以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作为本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可操作性为指导,确保规划合理实用。

7.4 产业规划 7.4.1指导思想

现代花卉产业要坚持高新、高效的办园思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先一导,通过引进良种、厂丰一物技一术、信息技术、节水技术等先进、实用的高新技术,提高花卉产业园区的科技含量,实现高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使产业园区具备创新性。

7.4.2发展方向

花卉产业园位于城市近郊区域,与郊区城市化同步发展,形成“城市后花园”的产业发展日标,并被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4.3发展策略

花卉产业园区建设一与发展是一项涉及到多学科、多研究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勘察需要土壤、地理、植物、生态等专家的调查评估,捉出可行性研究方案:中期建设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农业、旅游等专家的技术指导;后期发展还需要经济、社会、生态学家的筹划经营。由此可见,花卉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的区域建园,需要各项各业专家的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对交义学科的研究,方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方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园区运行机制的转换,构建资金、科技和政策的职称体系。按照“法人投资、企业经营、政府扶持、学校催化、产业化开发”的模式,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政府十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机制,依靠五方力量,吸纳社会闲置资金;依托学校和引进社会专业人才一,建成强劲的科不毋、技术、管理、营销人才梯队,在园区进行高科技工程项目的试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园区运营过程中,政府给子适当的政策优抚,研究出台园区建设中涉及的用地与土地流转问题、农林特产税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增收问题、用电用水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相关政策,同时给介园区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还业主和投资主体自我决策、自我选择的权力,保证园区经营的活力。

规划项目去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农户的自由经营以及农民身份有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农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利用科研院校专家智囊团的优势,促进园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将科研教育引入园区,作为生产的强人支持力。建立从农产品良种引进一培育一生产一加工一物流一贸易等各功能相互对接的空间格局。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图1)。 良种引进育苗生产加工物流贸易图1 完整产业链流程

将现有资源最大化利用,在遵循自然发展的基础下,搞好生态环境。农村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富足,发掘其经济、观赏价位,因地制宜,合理的整合、配置、开发当地资源,不但可以减少投资,降低经营成本,避免重复建设,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资源的永续使用。 7.5 产业规划内容

(1)优势产业

利用温江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气候环境优势开发独特的优势产业,珍惜苗木产业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切合近年来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逐步发展为花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2)特色产业

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回归自然,享受生活成本成为人的一种生活需求。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便捷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休闲方式在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一人补充,在给广大市民带来休闲好去处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相对独立、富有特色的休闲观光产业园区,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科研育种产业:花卉育种,即研究改良现有花卉品种,创造新类型、新品种及改进种子繁育技术的科学,是植物育种学的一个分支。多姿的花卉品种会激发人们深入思考其来源,园区_适当的进行相关的科普知识宣传,有利于人们更加支持和理解花卉产业的发展。

8 结论

现代农业园区应建成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将第

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释多种功能;同时可以发展有机农业,将园区农业的生产走上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同时,园区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并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的社会经济,为农村产业机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园区应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栽培等方式,进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销信,达到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等资源的目标,实现生态循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将园区建设用美学和园艺、园林学相结合,开设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发展旅游科普主业或者副业,实现园区多功能的同时也将为园区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协调发展的农业园区模式将具有广阔且可行的市场。策划与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的规划建设方案。

政府对于园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带头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鼓励招商引资。制定园区各项管理制度,统一对园区各项事业进行依法管理,并建立计算机信息储存和管理系统。

园区开发过程,容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能一味以经济利益为日的而破坏生态,应保持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在不影响园区格局的情况下尽量保持自然风貌,注重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园区建设需要带动辐射周边的农民,发动周边全民参与,进行相关产业的工作,一协调园区的发展和农户利益,引导农户自觉保护白然资源促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栋,甄双七,刘建峰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116-120 [2]田辉玉,罗军,黄艳.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6): 11-13 [3]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1].城市规划汇刊,2004.21-25 [4]吴永常,王道龙.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 7 (4):44 [5]郭春恒,刘春和.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儿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3 (7) :12-14 [8]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6.[9]安晓宁,魏红.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1: 43-44 [10]王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一理论、模式与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11]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M].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11 [12]张建武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1996, 6:12-15 [13]黄修杰,何淑,群黄丽芸等.川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3 [14]丁小伦.国外农业科技园类型[J].世界农业,2002 (9) :16-18.[15]粱红,霍学喜.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与启示[J].陕两农业科学,2000 (2):15-16

推荐第6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永丰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5)

为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2020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依托我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永丰村位于大河湾镇西部,距镇政府1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33059亩,耕地面积19357亩、草牧场面积 298亩、林地面积 3657亩;全村共有 4 个村民小组,共 326 户、人口 1341。该村属典型的农业村,这里有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以及优异的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为主,其中玉米1.35万亩,杂粮0.5857万亩;畜牧生产以牛、羊、猪养殖为主,现有2015年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永丰村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形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永丰村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批示,紧紧围绕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以农产品附属产物再利用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本村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 (一)、总体目标

3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15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8%,2016-2017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18-2020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7.1%左右,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永丰村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临近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1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养殖合作社,规划建设永丰村四组笨鸡养殖基地,力争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0.5857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现掌握的科技政策,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小杂粮、玉米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三)、规划布局

依托现有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之广,可以就地取材,以增加农民收益为目标,策划建立年产万吨生物质颗粒转化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玉米、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村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河南流域治理工程。

3、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6、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发展队伍。

5 针对村民普遍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并着力培养专业的市场经济人,加强与市场的对接。

推荐第7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榆社县河峪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促进我乡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十二五”期末村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根据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乡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乡村两级干部与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河峪乡位于县城西部,驻地河峪村,距县城30公里,东邻箕城镇,南靠云簇镇,西连武乡、祁县,北接西马乡,西北高、东南低,俗称“三滩、三沟、六道梁”,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全乡下辖27个行政村,4535户,12788口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2097元。

该乡属典型的农业乡,耕地面积33791亩,年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45—170天,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高粱为主,其中玉米1.97万亩,杂粮1.36万亩;干水果种植以酥梨、核桃为主,其中酥梨现共发展1500余亩,核桃共发展1000余亩;畜牧生产以笨鸡、牛、羊养殖为主,现有牛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是全县最大的林业、畜牧业生产基 1 地。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河峪乡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河峪乡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乡27个行政村中500人以上的村仅有11个,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部分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干部、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河峪乡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

2 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河峪生态旅游乡这个中心,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一区两带三基地”,“一区”即把河峪建设成为生态旅游示范区,“两带”即规划建设河峪南畜牧业繁殖带和河峪北用材林经济带,“三基地”即前庄和岩良片区的酥梨生产基地,东形彰和清秀片区的小米、杂粮生产基地,寄子、鱼头片区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山地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河峪乡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

科学处理好近期建设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处理好分步实施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尽可能实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项目内容分步进行,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4、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 (一)、总体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11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4.87%,2012-2013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14-2015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1%左右,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1、干水果产业

4 酥梨现发展1500余亩,未来5年计划依托前庄、岩良酥梨生产基地,新发展优质酥梨1500亩,实现规模翻番,同时在鱼头、寄子片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核桃种植现发展1000余亩,未来5年,计划依托河窳、鱼头等核桃生产基地,新发展优质核桃10000亩,实现种植规模10倍增长。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牛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河峪乡山大坡广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西沟、辉教、后庄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2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寄子笨鸡孵化合作社,规划建设刘家沟笨鸡养殖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末,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河峪乡实际及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1.36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五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谷子小杂粮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米原谷和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4、休闲观光农业

5 现岩良村已基本形成集休闲、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产业框架,并对周边村形成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效应。未来5年计划在云竹湖沿岸有条件的村积极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产业,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培育力度。

(三)、规划布局

1、规划建设“一区”即生态旅游示范区。一是围绕“一山一水”做好山水文章。依托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开发垂钓节及钓鱼大赛的上下游服务项目,以打造游客和选手休息寄居处为突破口,提升云竹湖周边农家乐旅游服务水平,以假日休闲游为重点,开展季节性强、经营形式灵活、独具山水人文特色的采摘等农家风情体验类旅游服务项目,以原汁原味的农家吃、住、行、玩吸引太原、榆次等地的都市游客;围绕打造悟云山户外休闲活动基地,探索开发具有悟云山特色的户外休闲活动项目,提高悟云山户外休闲在旅游业界的品味和知名度;二是围绕“一寺一庙”,链接晋中旅游。强抓汾邢高速的建成通车带来的区位优势,将禅山崇圣寺和福祥寺融入到以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为主要景点的一小时晋中精品旅游圈;三是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扩大河峪的生态优势。以巩固扩大林改成果为抓手,搞好林木管护,实施好退耕还林、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和库边绿化四大生态工程,特别是要以云竹湖—悟云山旅游线路和汾邢高速过境段为重点,实施好通道绿化;四是

6 加大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客商和资金,建设旅游开发服务场所及设施,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形成完整的旅游服务硬件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2、规划建设“两带”。一是河峪北用材林经济带。河峪乡群众有着种植用材林的良好习惯,全乡森林覆盖率达10.09%。十二五期间,我乡将积极用好用活国家林业发展政策,力争在五年内使全乡用材林面积翻一番;二是河峪南畜牧业繁殖带。全乡现有大牲畜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畜牧产业基础较好。十二五期间,我乡将严格按照林牧并重、适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肉牛、笨鸡养殖。

3、规划建设“三基地”。一是建设前庄和岩良片区的酥梨生产基地。前庄、岩良具有良好的酥梨产业发展基础,优质酥梨面积共有1100余亩。今后五年,我乡将以酥梨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框架的形成,并以此带动全乡干水果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东形彰和清秀片区的小米、杂粮生产基地。河峪小米已申请原产地保护认证和ISO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北京、太原等地,下一步我乡将积极依托五福小米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推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程序,以过硬的质量打造河峪小米品牌;三是建设寄子、鱼头片区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寄子、

7 鱼头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经济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乡将积极扶持、科学规划,在调动村民自筹自建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干水果、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乡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刘家沟流域治理工程,东清秀—西沟流域治理工程和岩良—圪坨—苍竹沟流域治理工程。

3、加大品牌打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要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从生产地域、技术标准到市场入口实行严

8 格的管理控制;二要加大品牌的宣传拓展力度,依托河峪乡的旅游优势,重视和做好品牌营销,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整合品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品牌的综合市场效应,综合宣传推介河峪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和水等自然优势,将河峪系列农产品包装打造成绿色、生态、无污染、无公害的健康农产品,将河峪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农业区。

4、统筹利用区位优势,构建高效物流体系。汾邢高速建成通车后,将在鱼头设置出口,鱼头将成为全乡农副产品出境的第一站,也将成为来云竹湖旅游的第一站。围绕建设利用好农副产品出境“第一站”做好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和物流交通,规划建设以鱼头、河峪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基地和物流基地,帮助本土经营户及外地客商兴建酥梨、小米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乡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6、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发展队伍。针对村民普遍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并着力培养专业的市场经济人,加强与市场的对接。

推荐第8篇:乡农业产业培植暨大春生产工作汇报材料

乡农业产业培植暨大春生产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朱副主席,各们领导:

正当全乡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全力推进全乡农业农村工作之际,朱副主席一行莅临我乡检查和指导农业农村工作,这是对我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和厚爱.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及全乡1万2千多各族干部群众,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12年,在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农业部门的认真指导下,我乡的农业经济呈现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8605亩,其中完成大春农作物播种面积20730亩,小春总播种面积7875亩.粮食总产量418.91万公斤,比上年增46633公斤,增幅为1%.人均有粮350.8公斤.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高效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蔬菜,油菜,草果,马铃薯,碗豆,蚕豆等经济作物呈现面积,单产,价格,效益四增的好形势.养殖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内大中牲畜存栏18778头(只),出栏12971头(只).三是农业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农村经济总收入1141万元,比上年增加117万元,增长11.43%.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元.四是劳动力转移步伐得到进一步加快.年内劳务输出75人,自发组织外出打工685人,季节性打工508人,外出劳务收入达218万元.

当前正是春耕备播的关键季节,也是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全面发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州,县关于2012年农业重点产业培植暨大春生产安排指导意见.把保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中心,全力以赴打好\"大春生产\"大会战.下面,我就近期全乡的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春耕备播情况

目前,我乡各村呈现春耕开犁的繁忙景象,掀起春耕备播的热潮.乡党委政府及时抽调干部职工,组成春耕生产科技服务队分赴到各村,开展科技下乡助春耕活动.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为中心,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培训服务,将最新的农业管理等实用技术教给农民.通过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有效解决了当地春耕生产中的科技棚架问题.认真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导群众春耕生产,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帮助农民解决春耕备播中存在的问题.

截止3月23日,已完成积肥19750背,运肥15650背;翻地2840亩(其中旱地2560亩,水田280亩;育秧150亩;种植玉米达4865亩(其中推广玉米地膜种植30亩).同时,我乡供销社,种子部门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确保春耕农资供应,已组织调运春耕所需化肥136吨(其中尿素30吨,复合肥106吨),农用薄膜2吨,玉米良种14100公斤(其中罗单9号13250公斤,罗单3号850公斤),杂交水稻种子1800公斤.我乡农机站积极向农民宣传购机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购置农机的热情,到目前已报名农户有10名.

二,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情况

我乡认真领会全州中低放田地改造工作会议精神,将中低产田地改造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积极整合资金,创新体制机制,精心组织实施,抓紧冬春黄金季节,全力推进全乡中低产田地改造.2012年—2020年计划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4050亩.目前已完成改造70亩(其中阿达村30亩,南阿建村20亩,维独村20亩)

三,冬季农业开发情况

实施冬季农业开发战略,是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我乡坚决响应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努力完成冬季农业开发工作.2012年,已完成种植碗豆982亩,蚕豆2530亩,马铃薯2345亩,油菜4315亩,蔬菜1210亩,冬季玉米110亩.到目前除冬玉米外,其它作物基本收完.从冬玉米的长势来看,基本呈现单产,总产增产的良好形势.

四,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在我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乡的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我乡建设新农村奠定良好基础.但与其它发展较快的乡镇相比,我乡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和困难.一是群众的科技意识落后,农业科技的学习应用程度有待提高;二是部分农民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三是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技能有待提高;四是农民的生产资料购买能力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要进一步加强修缮.

各位领导,我乡的农业农村工作在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2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2012年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我乡将在xx大的指引下,在\"xxxx\"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鼓足干劲,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克服和战胜新形势时期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我乡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努力.

推荐第9篇: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一、研究的出发点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山东等一些地区率先采用了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形成“风险共当,利益共享”的经营方式以来,农业产业一体化逐渐在全国各地被采用、推广和普及。同时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和应用研究也引起了众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各方面人士的热心关注。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成果尤如雨后春笋。这些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

究和案例研究两类,后者主要关心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实例,而对于前者则众说纷纭,即使农业产业一体化内涵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1) (2)

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三种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生产的现状,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是以农业部门(包括食品加工、流通、机械等相关部门)内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方向是把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宏观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3)

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方向。其实,在市场经济中,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与否,是企业自身选择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的问题,优先考虑企业本身能否从中获得利益,即经营理论中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因此把农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同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4)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至今还未出现代表性学派和理论学说。

本文拟从经营理论出发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并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

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一体化作为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战略手段具有名词的和动词的两种含义,名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用的经营组织形式,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同时从事连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动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取的经营手段,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利用兼并或者增添新的设备介入其他阶段生产或流通活动。如果龙头企业介入生产投入要素,原材料的生产、流通阶段,称为“前向型”(For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反之,参与产品后道加工或流通阶段,称为“后向型”(Back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动词性农业产一体业化属于龙头企业的合并或兼并活动,在英语中称为“Integration”,日语中被称为“统合”。这种活动是同社会分工相对立。社会分工是指在生产的连续阶段上,企业仅仅担任单一生产或流通机能;而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把作为分工的结果,由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调整的,属于企业外部活动的生产、流通内部化,由企业的计划生产、分配来取代。可以说农业产一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然而,不可忽视的前提是市场行为规范确立和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提高。采用农业产一体业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节约产品在生产和流通阶段中的交易费用(The cost of transaction)来降低成本,增加一体化内部各方利益。(5)以下我们拟从市场构造的角度说明农业产一体业化通过什么方式降低产品交易费用的。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和(3)不完全竞争市场。一般来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购买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费用比完全竞争市场要高,而出售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利润又比完全竞争市场要低,原因是:

(1)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厂商)不能够获得交易商品的市场价格,品质和特性有关的全部信息。因此必须经过市场调查,质量测试以后才能获得这些信息,由此增加费用。

(2)市场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有可能买不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或卖不出自己的产品。如果企业不能购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就会造成开工不足,使设备搁置和人工费浪费。反之,企业为了确保生产不会受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囤积生产资料,又必须增加库房费用和银行利息。

(3)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原材料的质量同产品的品质、企业声誉和利润有密切的联系。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在各家企业(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同质的不多,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产品也有质量差异。生产企业往往会由于换用另一家厂商的原材料,而影响产品质量,减少经济效益。

(4)技术开发困难。生产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有时需要采用新型的原材料,因此必须要求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也同时从事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和增添新的生产设备。可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在确定新产品有稳定销路之前,有可能拒绝合作。

(5)欺骗性,由于市场道德没有完全确立、法制还没有健全,有些企业或个人从短期目标出发,以次充优,缺斤少量。甚至有些企业内部的经办人员为了贪图私利而在对外交易中损害企业的利益。(6)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取得原材料的交易费用,同样,在企业出售产品的时候也由于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和交易费用,减少收益。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前向性和后向性产业一体化来生产自家使用的原材料,或者对自家的产品进一步深加工,销售(包括契约生产和销售),从而避免由于市场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龙头企业从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和采用产业一体化的主要原因。(7)

三、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类型

从经营的角度来考察农业产业一体化类型就是研究它内部的组织结构,即研究龙头企业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之间人事、物资、资金和信息联系方式(质)和紧密程度(量)。具体的是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人事支配力量、生产控制力量、资金占有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们把农业产业一体化分为“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的三种类型。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全所有制形式,即龙头企业通过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或50%以上参股的方式来参与原材料部门(前方)和产品加工部门(后方)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在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拥有全部或大部分的资本,掌握了企业的管理权、技术指导权和内部信息。特征是龙头企业拥有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整个系统。有些内部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掌握了复数农产品的产供销活动。这种经营组织形式的优点是龙头企业采用多角型经营战略,各部门利润的平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但也面临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递减的问题。

“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部分所有制形式。龙头企业虽然没有直接地从事其它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但是它也掌握被产业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一部分资金,也在拥有一部分人事权,共享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共同参加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活动。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通过掌握被一体化企业的少量的股份,参与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半内部化性质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可以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包括农户)之间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协作,使得企业或农户能够安心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

“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通过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来确保生产资料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的经营方式。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契约的约束来建立一种半计划性的,有一定控制权力的原材料和产品供求的内部市场。同从外部市场购买和销售原材料和产品相比,龙头企业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商品质量不确定以及欺骗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被一体化企业和农户在卖方市场中可以确保产品的相对稳定的需求。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参加双方共担风险的机制薄弱。

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区别在于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生产、流通的控制程度不同。应该看到,企业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只有在同外部市场构造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取得经济成效。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用高度成熟市场,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中等发达市场,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对称的性质,这三种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并存。(8)

四、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局限性

农业产业一体化除了上述的积极作用以外,还具有各种局限性。首先必须注意到“企业规模效率递减”问题。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结果是龙头企业的管理范围扩大。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内部同外部的信息传递、处理能力,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相反还有可能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以下试图用模型来说明企业规模和管理效益二者间的关系。

五、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同农户的关系

在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为了确保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通常的做法是同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龙头企业采用契约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其中包括管理费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由于某些农产品,特别是养殖业需要没有间断地得到精心管理,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同雇佣三班工人在24小时轮流值班相比,生产承包给农户除了可以节省管理费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费用以外,农户出之于自身利益考虑,在管理上更加细心,减少失败的风险率。然而对于农户来说,采用契约生产方式不仅可以避免由市场需求变化所造成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借贷到流动资本或生产资料,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生产条件。龙头企业发展、扩大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生产机会,而农户可以通过契约得到社会平均或以上的收益。在这些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即通过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劳动力支出费用和扩大设备的利用效率来达到目标,因此龙头企业必然会尽可能减少对农户的支付。同样农户加入农业产业一体化也是为了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二者的利益是对立的。农户在一体化中获利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同龙头企业的交涉力量,即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后者受到农户同龙头企业结合方式制约。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农户和龙头企业结合的方式可以分为五种。(1)契约生产形式。龙头企业同农户签订合同,农户只能购买龙头企业独家提供的原料,然后按照契约规定的质量、数量以及价格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2)资本融资形式。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农户,由龙头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或者龙头企业直接借款给农户,然后农户通过向龙头企业出售产品的方式偿还贷款。(3)流动资本所有形式。龙头企业和农户共同出资生产,龙头企业提供流动资本,农户提供固定资产和管理劳动。(4)部分所有形式。农户除了提供土地以外,其它的生产资料全部由龙头企业负责。(5)完全所有形式。土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本全部属于龙头企业所有,农户仅仅只提供管理劳动。随着农户和龙头企业结合的方式从(1)向(5)推移,农户在生产中的管理意志决定权力逐渐削弱,同龙头企业交涉的力量也逐步下降,从具有完全意志决定权的独立生产者转化为依赖龙头企业的工薪劳动者。

六、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客观条件

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可是在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时,如果内部和外部条件还不成熟,龙头企业仍然不可能实现它的预订目标。以下把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必要条件归纳成七点。

(1) 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空间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产品加工部门必须集中在交通便利的、一定距离的范围内。

(2) 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管理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产品加工部门的生产由龙头企业统一计划指挥,协调。

(3) 内部和外部信息收集和管理的统一性。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以及外部市场的信息能够得到准确、迅速地集中、分析和使用。特别是计算机联网。

(4) 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进步,每个劳动者的生产和管理能力必须明显增加,每个契约农户的生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5) 日常工作和临时工作分工。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基本单元(如农户)中把日常工作和10-20天需要一次的临时性工作分离开。从而使从事后一种工作的专业人员能够在一体化经营体内部的各农场,农户之间循环工作。

(6) 技术工作和普通工作分离。在整个一体化经营中只采用极少数的技术人员,指导全部技术工作。

(7)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以及参加的契约农户之间形成共同、长期利益概

念,同时也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9)

在探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以后,本文拟通过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前面对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七、美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第一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给鸡蛋和鸡肉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促进养鸡产业朝集约型的规模化养殖的方向发展。新的养鸡技术的开发和机械化程度的普及,在提高养鸡场生产能力的同时,饲养每一羽鸡的固定资本的投资迅速增加。然而,由于消费概念的改变,美国人均鸡蛋的消费量逐渐减少,给养鸡产业中造成很大的压力,竞争更趋激烈。鸡场的平均饲养羽数从1946年的2,209羽增加到1967年的36,999羽。70十年代后期养鸡经营规模的大型化,寡占化的倾向更趋严重,1982年51家饲养规模在100万羽鸡场的养鸡总数占全美国的57%。80年代初美国排行4位以上鸡场的饲养规模是400万羽,1985年增加到500万羽以上,到90年代它们的规模都超过1,000万羽。养鸡产业中采用一体化经营的比率从60年代的17.4%,增加到70年代的35.4%,80年代的48.0%。进入90年代超过了50%,其中在养鸡规模100万羽以上的60个养鸡场中,采用一体化经营的比率是70%。

到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养鸡产业采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已经非常广泛了。当时一体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1)内部组织型、(2)契约生产型和(3)共同销售型三种。内部组织型是大规模的养鸡场建立自己的饲料加工厂、鸡蛋和肉鸡加工场,雏鸡的孵化场。契约生产型是以饲料产业为龙头,在掌握加工、孵化部门以后,通过契约生产的形式让农户为其养鸡。共同贩卖型是龙头企业担任加工、包装、流通和销售等生产的下游部门工作,养鸡场仅从事鸡蛋和肉鸡的生产。龙头企业在产业一体化经营内部的统制力量从(1)式到(3)式逐渐减弱。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的养鸡产业进入垄断阶段。在采用契约生产型和共同销售型一体化经营数量减少的同时,契约农户养鸡也大量地破产。大规模的养鸡场为了降低饲料成本,进一步把一体化从饲料加工扩展的种植农场。在零售业方面为了避免零售商(如超级市场)分享利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连锁商店。九十年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为了使用国外的廉价劳动力,向国外投资和争取世界市场,成为跨国的产业一体化。(10)

八、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日本的养鸡产业直至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才开始采用一体化经营方式。日本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商社和农协两个系列。虽然日本进口粮食的关税非常高,但是饲料通过保税工厂进口是免税的,有丰厚的利润。日本的商社由于其复杂的背景,插手饲料的进口业有很长的历史,如三井物产从三十年代中期就建立保税工厂,进口饲料、生产配合饲料。六十年代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食品消费结构的欧美化的同时,鸡肉和鸡蛋的需求急剧增长,饲料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商社为了促销饲料,建立种鸡场(和美国、英国、法国合资)、孵化场、肉鸡处理加工厂、鸡蛋的分等和包装工厂和超级市场。甚至有的商社还把他们的鸡肉、鸡蛋生产同系统内部饭店、旅馆的需求结合起来。另一种商社型的一体化经营是从零售业发起的。这些商社掌握大规模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厂,为了确保鸡肉和鸡蛋的货源,他们建立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商社一般都有自己的大规模的养鸡场。日本的以商社为代表龙头企业同养鸡农户的结合方式是,农户提固定资本和劳动力,如土地、鸡舍以及管理劳动,龙头企业提供饲料、雏鸡。农户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时,商社资本扣除饲料和雏鸡费。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农户为主要成员,共同出资建立起来的农户自我服务性质的组织。它的组织系统包括地区、县和中央三级。业务包括信贷、购买、销售、生产指导和共济。目的是把分散的农户通过自己的组织团结起来,提高农户的交涉力量,同时通过集中起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来增加农户的收入。50年代中期,为了对抗商社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全国农协的购买协会建立配合饲料工厂。其饲料的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1%。销售联合会还在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福冈等六大城市建立全国鸡蛋的共同贩卖系统。进入60年代,农协开始涉足种鸡和雏鸡的孵化行业。全国农协贩卖协会和各主要养鸡的大县的农协都建立自己系统内的种鸡场。养鸡农户同农协的关系是,农户购买农协的雏鸡和饲料,再把肉鸡和鸡蛋出售给农协。农协除了在当地出售少量产品外,大部分加工后的成品都通过贩卖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出售。在农协采用的养鸡业一体化经营中,农户提供土地、鸡舍和劳动力,农协出雏鸡、饲料,农协回收肉鸡时根据农户育肥的成绩支付费用。(11)

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同美国相比有如下的特征,(1)美国的龙头企业是巨大的养鸡资本,而日本是农业部门以外的商业资本,商社对养鸡农户的一体化。(2)美国的饲料由国内生产,龙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直接伸手到种植农场。而日本使用饲料中有70%以上依靠进口,采用一体化经营的主要目的是饲料资本为了促销饲料。(3)同美国相比较,日本的养鸡农户受龙头企业的剥削更加严重。美国的龙头企业在向农户贷给雏鸡、饲料和收购的肉鸡和鸡蛋时按预先签订的合同价格,不受以后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日本在同样的情况下,龙头企业按收购时的市场价格收购肉鸡和鸡蛋,除了支付饲料、雏鸡款外,龙头企业还要扣除利息和手续费。

九、韩国养鸡产业一体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经营

韩国的经济自1962年的第一次经济开发计划到80年代末为止,得到高速度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采用向美国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经济结构。80年代中期深受国际贸易赤字烦恼的美国在要求韩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同时,强制要求加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韩国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1993年开放新鲜及冷藏鸡肉、1995年开放冷冻鸡肉,并在1997年全面开放了鸡肉的进口贸易。韩国政府为了提高国内养鸡产业的竞争能力,确保养鸡农户的收入,积极地扶植养鸡产业中的一体化经营。扶植方法是对龙头企业进行倾斜式经济援助,并且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生产和贩卖合同是给予指导。

韩国的龙头企业的种类繁多,既有以孵化场或肉鸡、鸡蛋加工厂为核心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也有饲料加工、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大型龙头企业。如韩一食品公司就拥有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零售商店和旅馆饭店。

韩国采用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向契约农户提供饲料和雏鸡时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同时,龙头企业为了提高养鸡农户的生产力,还对他们进行技术和经营方面的指导。然而、由于鸡肉和鸡蛋在交付时的市场价格往往偏离预先签订的契约合同价格,特别是在市场价格和契约价格相差过份大的时候会造成混乱,例如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龙头企业有可能毁约,反之,农户也不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因此,政府机构在必要的时候直接对龙头企业和农户合同的执行进行指导、中介和调整。政府直接扶植龙头企业的是韩国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特征之一。(12)

十、泰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集中在肉鸡部门。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泰国的鸡肉已经成为出口日本的主要产品。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华侨资本的一体化、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以及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

华侨资本的一体化属于国际化的、多角型的综合一体化。它以饲料生产业为核心,把饲料原料生产、肉鸡生产、肉鸡处理、出口结合在一起。华侨资本通过代理商(一般也是华侨)把玉米的种子、肥料以及生活费用贷给种植农户,到了收割季节,农户用玉米清算这些费用。华侨资本拥有祖代种鸡场和父母代种鸡场,种鸡的饲养在直营的养鸡场中进行。商品鸡由直属孵化场孵化后,一半供契约生产使用,另一半通过市场出售。龙头企业同农户契约生产有四种方式,(1)贷给农户雏鸡和饲料,(2)把所有的流动资本,包括生活费用都贷给农户,(3)农户仅提供土地,其它的包括养鸡设备都由龙头企业提供,(4)龙头企业把鸡舍都建设起来,农户仅仅是住在里面管理。在龙头企业加工厂内处理的肉鸡中契约生产约占50%,其余的则通过市场购买取得。采用这种方式目的是避免由于肉鸡市场价格的起伏所造成的风险。泰国的肉鸡加工业都集中在曼谷市周围的60公里以内,距离曼谷港只有1-2小时的路程。龙头企业在港口拥有巨大的冷库,以便随时出口。龙头企业把肉鸡处理场集中在曼谷市的另一个原因是,肉鸡出口的部位仅仅是带骨鸡腿和胸脯肉,鸡的其余部分和内脏可以在该市内销售。

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是以肉鸡处理场为起点,前向型的产业一体化,而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却是后向型的。泰国和华侨资本同日本资本结合的目的是,泰国肉鸡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同日本的食品流通、零售业的结合可以密切的掌握日本市场需求的动向、减少风险。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特征是(1)以出口为主要目标,因此,他们的饲养和加工都集中在港口城市的周围,(2)龙头企业都从养鸡业外部,如饲料、加工处理、出口业向养鸡农户进行前向型或后向型的一体化,(3)龙头企业的加工处理部门,除了使用一体化内部的肉鸡外还从市场购入50%的肉鸡,表明一体化经营还没有割断同市场之间的联系,属于松散型的一体化,(4)龙头企业除了生产资料以外,还把生活资料都借贷给农户,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特别严重,(5)国外资本和华侨以及泰国资本的结合,垄断了鸡肉的出口业务。(13)

一、结论和几点看法

本研究是从微观的角度、即从经营的角度讨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龙头企业获取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有两种途径,或者是通过市场购买,或者是在企业内部通过有计划的生产(包括契约生产),分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交易费用必然增加。龙头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节约交易费用。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的利益同契约生产农户的利益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龙头企业为了增加竞争能力必须按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规律行事,因 此农户能够在得到多大的利益回报,根据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经验,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取决于农户的交涉能力,也即是说,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越低,其交涉力量就越大。

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采用必须以客观的市场规模扩大,生产、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和提高到一定程度为前提。如果不具备这些内部和外部条件,龙头企业是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因此,农业产业一体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取得人们所预想的结果。诚然政府的指导,以及通过制定法规来明确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 期。

(2)王化兴《论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1期。

(3)“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1995年12月11日。

(4)胡定寰《中国养鸡产业一体化构造》,“农业、食品经济研究”,日本中部农业经济学会,第42卷第1号,1995年。

(5)胡定寰《改革开放后中国鸡蛋生产的发展过程》,“农业市场研究”,日本农业市场经济学会,第4卷第1号,1995年(日文)。

(6)F.H.Knight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 Harper & Row, 1965.

(7) R.H.Coase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ovember 1937, p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p.386-405.

(8)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农村经济观察”,1997年第6期。

(9)杉山道雄《产业一体化的构造特色》,岩片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农业经营发展的理 论”,养贤堂,1973年。

(10)胡定寰《国际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比较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2期。

(11)吉田六顺《日本养鸡的发展阶段》,“日本家禽学会志”第10卷6号,1973年。

(12)胡定寰等《蛋鸡产业一体化的日韩比较研究》,“农林问题研究”,日本地域农林经济学会,第119号,1995年(日文)。

(13)同(10)。

推荐第10篇: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2018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一、各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种桑养蚕产业:

2018年加大桑蚕产业设施扶持力度,计划投入x万元扶持农户新建蚕房x间,其中太平村委会x间x㎡,大美村委会15间830㎡,长田村委会3间x㎡,太平居居委会5间x㎡。实现了全乡新老桑园x亩(丢荒不计算入内),其中新桑x亩。2018年,饲养小蚕1-9批养蚕农户x户,蚕种量x张,总产量x万斤,总产值x万元。

(二)畜牧产业:

2018年我乡采取资金直接入股到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的方式继续扶持扶贫产业发展,今年计划投入x万元,已投入x万。覆盖全乡的贫困户x户x人。其中

1、小黄牛养殖产业

入股琼中xx菊花养禽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元;入股琼中xx太发种养殖合作社x万元。

2、黑山羊养殖产业

入股琼中xx合金黑山羊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元;入股琼中xx奔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元;入股黑山羊种羊x万元胡慧玉。

3、养蜂产业

入股xx乡明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元;入股琼中xx绿化种养殖合作社x万元;入股琼中xx什南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元。

4、肉猪养殖产业 入股琼中xx盈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x万元;入股种养大户胡小茜x万元发展。

5、竹狸养殖产业

入股琼中大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

(三)其他产业

1、旅游农庄

入股琼中xx绿森林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民政产业扶持资金x万元入股至琼中xx绿森林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存在“等、靠、要”思想,在蚕房建设方面,习惯等待政府帮建蚕房。

二是在产业发展发面,过分依赖政府发放物资,将扶贫物资改变形式投入合作社后,使得部分贫困户满意度不高,一般农户也心里不平衡满意度低。

三是合作社成员大多是农民出身,对于合作社管理和营运方面不是很了解,即使县、乡指导了也很难做到十分规范的运营。管理上很难达到县里的要求。

四是扶贫压力过重导致产业发展做不到良性可持续性,大型的畜牧养殖多需要3-5年的发展。小型的禽畜也需要1-2年的发展,连短期效益比较高的养蜂也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减产和销售问题,有的合作社刚分红完成就倒闭结束。 三是在养蜂方面,由于群众技术落后,养殖科技不多,产业化水平低,导致养蜂产业推动慢推动难,群众没有相关养蜂知识和技术,不愿养蜂。

四是在种桑养蚕方面,群众对技术学习不重视,导致部分区域的产量低。

五是大规模发展畜牧,农产品销售信息闭塞,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合作社的发展信心。

第11篇:农业产业联合体章程

**粮食产业联合体章程

第一章

第一条 由****农产品有限公司、**惠农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牵头,**惠龙果蔬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玉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个人协商,作为初始成员单位成立**粮食产业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

第二条 为维护联合体和成员单位的合法权益,规范联合体的组织和行为,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规定,制订本章程。

第三条 本联合体于2014年3月21日召开设立大会成立。本联合体名称:**粮食产业联合体。本联合体住所:面。

第四条 联合体的经营宗旨: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优化资源配置,互连互通,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增强联合体成员抗风险能力,保障联合体资产的增值增效。

第五条 本联合体业务范围:流转土地进行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物流配送,提供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

第六条 本联合体由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与农业关联的企业或个人组成,作为社会团体成立。

第二章 成员资格

第七条 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和从事与本联合体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承认并遵守本章程,履行本章程规定的加入手续,可申请成为本联合体成员。

第八条 加入本联合体须履行以下程序:

(一)提交书面申请,承诺遵守章程规定的各项义务;(二)经本联合体成员(代表)大会(或理事会)审核并讨论通过。 第九条 本联合体成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请求、召集、主持、参加成员(代表)大会,并行使相应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按照章程规定对本联合体实行民主管理。

(二)享受本联合体提供的各项服务;(三)享受各级政府对联合体的各项扶持; (四)查阅本联合体章程、成员名册、成员(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

(五)对本联合体的工作提出质询、批评和建议;(六)提出退出申请,依照本章程规定退出本联合体;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十条 本联合体的机构由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构成。成员(代表)大会由全体成员组成,是本联合体的最高权力机构。成员由各成员单位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担任。

第十一条 成员(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2 (一)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三)决议成员增加或者减少;

(四)审议批准本联合体的发展规划和年度业务经营计划;(五)审议批准本联合体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方案; (六)审议批准年度盈余分配方案和亏损弥补方案; (七)审议批准本联合体理事会的年度业务报告;

(八)决定本联合体重大财产处置、对外投资、对外担保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九)对本联合体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作出决议;(十)决定聘任本联合体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资格、任期等;

(十一)决定本联合体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二条 本联合体每年召开两次成员(代表)大会。成员(代表)大会由理事会负责召集。召开成员(代表)大会,理事长(会)须提前十五日向成员(代表)通报会议内容。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召开临时成员(代表)大会:

(一)百分之三十以上成员(代表)提出;(二)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提议;

(三)理事会认为必要的。理事会不能履行或者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规定职责的,监事会可以在10日内召集并主持临时成员(代表)大会。

3 第十四条 成员(代表)大会须有本联合体成员(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可召开。成员因故不能参加成员大会,可以书面委托其他成员代理。一名成员最多只能代理二名成员表决。成员(代表)大会做出决议,须经本联合体成员表决权总数过半数通过;对修改本联合体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成员,合并、分立、解散等重大事项做出决议的,须经成员表决权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通过。成员(代表)大会的代表以其受成员书面委托的表决权数,在代表大会上行使表决权。

第十五条 理事会是本联合体的执行机构,对成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由五名成员组成,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4人。理事长和理事会成员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

第十六条 理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召开成员(代表)大会并报告工作,执行成员(代表)大会决议;

(二)制订本联合体发展规划、年度业务经营计划、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等,提交成员(代表)大会审议;

(三)制定本联合体年度财务预决算、盈余分配和亏损弥补等方案,提交成员(代表)大会审议;

(四)决定成员加入、退出、继承、除名、奖励、处分等事项;(五)组织培训和各种协作活动;

(六)决定聘任或者解聘本联合体经营管理负责人和财务会计负责人;

4 (七)管理本联合体的资产和财务,保障本联合体的财产安全; (八)接受、答复、处理监事会提出的有关质询和建议; (九)履行成员(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七条 理事会实行充分协商一致原则,理事会成员各享有一票表决权,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并经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同意方可形成决定。理事个人对某项决议有不同意见时,其意见记入会议记录。

第十八条 理事长为本联合体的法定代表人,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成员(代表)大会,召集并主持理事会会议; (二)签署本联合体成员出资证明;

(三)签署聘任或者解聘本联合体经营管理负责人和财务会计负责人聘书;

(四)组织实施成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决议,检查决议实施情况;

(五)代表本联合体签订协议、合同和契约等。

第十九条 监事会是本联合体的监察机构,代表全体成员监督检查理事会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监事会由5名监事组成,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监事会设监事长一人,由全体监事半数以上同意选举产生,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监事长列席理事会会议。 第二十条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监督理事会对成员(代表)大会决议和本章程的执行情况;

5 (二)监督检查本联合体的生产经营业务情况,负责本联合体财务稽核工作;

(三)监督理事和经营管理负责人履行职责情况,发现侵害本联合体利益行为时,有权要求理事会予以纠正,对造成本联合体重大经济损失的,提请理事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按照本章程的规定,追究当事人的经济赔偿责任;

(四)向成员(代表)大会做年度监察报告;(五)向理事会提出工作质询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六)提议召开临时成员(代表)大会;

(七)代表本联合体负责记录理事与本联合体发生业务交易时的业务交易量(额)情况;

(八)履行成员(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一条 监事会会议由监事长召集,会议决议以书面形式通知理事会。理事会须在接到通知后两日内作出答复。

第二十二条 本联合体监事会成员各享有一票表决权。监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监事出席方能召开。重大事项的决议须经三分之二以上监事同意方能生效。监事个人对某项决议有不同意见时,其意见记入会议记录。

第四章 成员退出机制

第二十三条 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其成员资格: (一)主动声明退出的;

(二)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判处有期徒刑的;

6 (三)死亡的;

(四)成员所属企业或组织破产、解散的;(五)被本联合体除名的。

第二十四条 成员主动声明退出的,须在财务年度终了的三个月前向理事长或理事会提出书面申请。其中单位成员或者社会组织成员退出,应当在财务年度终了的六个月前提出。成员资格自财务年度结束时终止。如经营盈余则按照本章程规定返还其相应的盈余所得。

第二十五条 成员死亡的,其法定继承人可以在三个月内提出继承申请,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后办理加入手续,继承成员资格。否则,按照第十六条的规定办理退出手续。

第二十六条 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理事会讨论通过予以除名:

(一)不遵守本联合体章程、不执行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不履行成员义务,经警告无效的;

(二)给本联合体名誉或者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

(三)本联合体对被除名成员,退还其出资及公积金,结清其应承担的债务,返还其相应的盈余所得。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本联合体经费由联合体财务部统一管理,单独核算,每年向成员单位通报一次收缴和使用情况,经费收支接受监事会监督。

第二十八条 各成员单位按经费缴纳标准按时缴纳经费,由各成 7 员一次性转入联合体财务部。主要用于办公、会议等费用。结余部分转入下年度使用,当年经费不足部分由各成员企业分摊。

第二十九条 联合体享受到政策性扶持的资金,可按一定比例用于联合体工作的专项基金。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理事会可依照章程的规定,制订章程细则。章程细则不得与章程的规定相抵触。

第三十一条 本章程以中文书写,其他任何语种或不同版本的章程与本章程有歧义时,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最近一次核准登记后的中文版章程为准。

第三十二条 本章程由联合体理事会负责解释。

二○一四年三月十九日

第12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一、自然环境

芦山镇花鱼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惠水县南部,芦山镇花鱼村山多,山高,可种植面积较少,水资源丰富,有花鱼河流经。花鱼河提供了全镇80%居民饮用。全村有243户,1023口人。可种植面积大2344亩。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玉米。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芦山镇花鱼村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现在已实现马路家家通,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花鱼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惠麦,齐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村推广种植,亩产超过3000公斤。。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村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发展非农产业

村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07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村共发放种粮直补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88%,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村生猪存栏5810头,家禽存栏12994只,牛存栏769头,新增出栏肉鸡45734只。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665人,劳动力转移543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芦山镇花鱼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村,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陈家湘(0908020287)

材料与冶金学院 冶金093

第13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且看柳城畲族镇如何发展吊瓜产业

以前人们说到柳城总离不开宣莲,现在,通过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发展、探索和总结,柳城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大地上又多出了一样特色农产品——吊瓜。说起吊瓜,我想见过或听过的人肯定不是很多,熟悉的人就更少了。笔者也是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对其有了初步了解。吊瓜,又名栝楼,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皮、籽、根均可入药,具有润肺化痰、降火止咳、宽胸散结、消肿祛毒、润肠通便等功效,现代研究和权威机构检测吊瓜籽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是食用瓜中的上品。吊瓜生长在海拔100—1800米气候温润的山谷密林和坡地灌丛中,对土壤要求不严,既适零星种植,又可成片种植,对成片的吊瓜地还可以进行套种,且一年种植投入,多年收获受益,省工、省本、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其生长习性喜暖湿润气候,耐寒性较好,不耐旱,怕水涝,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8-32℃,10℃时生长基本停顿。宜选择在深厚、疏松湿润但又不涝的土地种植

正因为吊瓜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以及它与柳城的气候土壤及其它相关条件相符的习性,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结合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兄弟发展吊瓜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

一是转变农民传统农业生产观念,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效益。思路就是出路,要转变广大农民兄弟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思路,就要让他们切切实实的体会到吊瓜产业确实能给他们带来收益。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通过在乌漱村进行试点,然后进行以点带面的宣传发动,广大农民朋友见到吊瓜产业实实在在能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逐步转变传统观念,兴起了一股吊瓜种植热。

二是积极引导种植户成立吊瓜合作社。去年成立的武义乌漱吊瓜合作社共发展了54户社员,带动了22户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同时。合作社的成立,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吊瓜产业的管理,统一了规格,提升了质量,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

三是建立吊瓜生产基地,引导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乌漱吊瓜合作社理事长吴伟林告诉笔者,过去,小规模种植时,都是小商贩上门收购,价格与外面要低1元左右。现在规模形成后,他们都是把吊瓜集中拉到长兴、上海的吊瓜加工企业销售,效益更是节节攀升。去年,他个人种的30亩吊瓜,年收入达到了十多万元。今年,他的种植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现已种下了60亩。据初步统计,今年全镇新建了县后、东西、上黄、半糖、金山等村吊瓜生产基地,新增吊瓜种植面积1500亩。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在发展吊瓜产业上掌握技术。今年,该镇已成功举办了一次吊瓜种植技术培训班,100多位农民参加了培训。下一步镇政府将继续增加农业科技培训投入,使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更好的掌握农业科技。

近年来,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东北机声隆隆,中部车水马龙,南部满目葱茏”的区域发展布局,认真抓好自身发展定位,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发展各类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新兴的吊瓜产业只是柳城发展产业农业的一个缩影,传统的宣莲、板栗、蚕桑、茶叶等产业也正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前进。柳城的农业正如从柳城走出去的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在今年两会上所说的大有希望!

第14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论文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业收入。我国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是肉类、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我国农业生产应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粮食生产要逐步减少玉米、春小麦、南方小麦、劣质早籼稻的生产,增加国内市场需要的特殊玉米、饲料稻、优质早籼稻的生产;棉花要在适当压缩种植面积的同时,增加抗虫优质品质和特种棉的生产;水果生产近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压缩大宗品种,增加优质品种、小品种的生产;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是协调稳定反季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要逐步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方向调整。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但农民在交易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流失,农民组织还需进一步壮大。

要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起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

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根据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资金,进行分类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抓好风险补偿机制政策出台和落实。重点农产品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促进重点农产品健康发展,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等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重要战略措施。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15篇:象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象州县2018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奖补政策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传统产业持续发展,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和促农增收相结合的要求,聚焦产业协调发展问题,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强化产业促增收工作,切实做到政策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措施更加有力,确保实现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以优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为总目标,加强水稻种植、甘蔗生产,桑蚕发展的政策性补贴,在产业结构调整大潮中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推进糖料蔗基地建设,促进糖业健康快速发展,保持桑蚕产业发展规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奖补内容

(一)奖补范围和标准 1.水稻种植

(1)对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粮食大户,给予200元/亩/年补助;

(2)对连片种植水稻达到1000亩以上的,给予100元/亩/年补助;

(3)对稻田养殖规模连片达50亩以上并通过验收,水稻补助200元/亩/年;

(4)对发展种植富硒水稻,有机稻、地理标志红米,发展30亩以上并且产品得到认证的,给予200元/亩/年补助。

(5)符合补助条件的对象参加水稻保险的,补助范围内农户支付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

以上项目不重复补助,如存在有项目重叠的,仅按补贴高的项目进行补助。

2.甘蔗生产

(1)奖补范围: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期间,新扩种、改种两家制糖企业指定的良种糖料蔗(博华公司蔗区指定享受补贴的良种品种:桂柳05/1

36、粤糖00/2

36、桂糖42号;东糖石龙公司蔗区指定享受补贴良种品种:桂柳05/1

36、桂糖29号、桂糖42号)。不包含“双高”糖料蔗基地。

(2)县财政奖补:新扩种或其他作物(含速生桉)改种糖料蔗达到连片5亩以上(含5亩)的县财政给予300元/亩补助。

(3)制糖企业奖补:按照制糖企业的相关政策执行。 3.桑蚕种养

(1)对去冬今春新种植桑园连片1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500元补助。

(2)对大乐庙鸡桑蚕核心示范区内去冬今春新种植桑园的农户每亩补助800元。

(3)对在桑蚕基地集中建设大蚕房500平方米以上的每平方米补助120元,要求先申请,国土部门优先批准土地临时用地,实行先建后补。对企业建设桑蚕基地,优先申报农业项目。

4.水果种植

对在水果现代核心示范区内发展水果产业,开展统防统治时,补助主要用于黄龙病防控所需要的物资,每亩补助价值50元的物资,由农业局进行复核和奖补。

5.水产畜牧养殖

水产畜牧养殖(含稻田综合养殖)由养殖户向畜牧局申报,再由畜牧局争取相关政策支持确定补助标准。

(二)资金来源

奖补资金由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县糖办等部门及有关企业统筹安排。

(三)补贴对象

象州县2018年发展种养产业(水稻、桑蚕、糖料蔗、稻田养殖)的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

(四)补贴方式

根据财政或部门资金类型给予资金或者物资扶持。

四、工作步骤及时间要求

(一)申报登记(2018年6月30日前)

水稻、桑蚕种养、稻田养殖由符合条件的农户提出申请,由所在地村小组、村民委审核,乡镇政府复核登记,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承包他人土地的应提供承包合同等证明材料。甘蔗生产方面,农户新扩种、改种糖料蔗前,要先向乡镇政府和所在蔗区制糖企业申报,经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制糖企业人员核实、签字确认面积

(二)奖补面积公示、核实(2017年7月31日前) 水稻、桑蚕种养由各乡镇要对奖补面积进行公示,要求在村委及村屯范围进行公示,公示5天以上,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间出现的异议,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进行核实和调整。公示无异议后,报县主管部门审核。甘蔗生产方面,根据各乡镇、制糖企业核实、上报的面积,县糖业办牵头会同县财政局等部门,对各乡镇上报奖补相关数据进行抽查核验,抽查核验比例在获奖补农户10%以内,再由县糖业办汇总上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三)奖补面积审核验收(2017年8月15日前) 县相关主管部门牵头,会同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审核验收,对所有奖补户进行现场验收。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乡镇重新核实、公示,并进行修改。

(四)发放奖补物资或资金(2017年9月底前) 水稻、桑蚕种植、稻田养殖申报的奖补面积审核验收通过后,由县相关主管部门造册发放物资或者资金。甘蔗生产方面,县财政补贴部分,由各乡镇人民政府把通过审核批复的奖补资金拨付给农户;制糖企业奖补部分,由制糖企业直接把奖补资金发放给农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财政部门:负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资金的审核验收、兑付等工作。

2.农口部门:农业局负责水稻种植、桑蚕种植奖补面积的审核验收,兑付物资等工作;糖办负责甘蔗生产种植奖补面积的审核验收,兑付物资等工作;畜牧局负责稻田养殖项目鱼(虾、螺)苗的审核验收,兑付物资等工作。

3.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奖补面积的申报、复核和张榜公示、信息的统计,负责本乡镇奖补工作的宣传、总结、汇总上报工作等。

(二)加强政策宣传

各乡镇要做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印发宣传手册、传单、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主动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各产业主管部门按要求设立并公布奖补政策咨询监督电话,做好受理政策咨询、查证举报事项等工作。充分发挥奖补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三)完善档案管理

县主管部门要将本部门负责的产业奖补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按照规范的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归档保存。

(四)加强监督管理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物资或者资金应全部兑付给享受奖补对象,不得截留、挤占、挪用、要确保资金安全,确保专款专用。

2.县财政、监察、审计、农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物资或者资金的分配使用和兑付实施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

3.实行阳光操作,加强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墙报、

微信、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政策和奖补物资和资金兑付实施方案,做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政策家喻户晓,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各项工作要公开透明、程序规范、合法合规,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为便于接受群众监督。

(五)经费保障

县财政、农业主管部门安排相应工作经费,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有序推进。

第16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 围绕“三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一调(产业结构调整)一转(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六抓六促(抓设施建设,促经济发展;抓扶贫攻坚,促农民致富;抓农村教育,促素质提高;抓龙头企业,促结构调整;抓工业发展,促财政增收;抓统筹发展,促社会进步)”和逐步建成“四个中心(水城县南部交通枢纽中心、工业组团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思路,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逐步构建“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扩大经作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距市心中76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温度18.5℃,降雨量1100-1200mm,气候温热,雨量便低,干湿季节明显,属典型亚热带河谷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耕地面积21210亩,其中水田9810亩,旱地114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布依、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5%。2008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86093万元,农业生产总值9183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10828吨,财政收入完成8371万元,人均占有粮319公斤,人均纯收入2698元, - 1 -

粮经比35∶6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情况

***乡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本乡的实际出发,引导群众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走姜、果、蔬、猪、蜂的发展路子。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日益增强,几种支柱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一)抓春耕生产,促规模发展。在春耕备耕中,农用物资准备方面:进杂交玉米种45000公斤,杂交水稻13000公斤,氮肥800吨,磷肥400吨,复合肥60吨,农膜40吨,农药0.4吨;春播进度方面:完成蔬菜种植13000余亩,占县下达任务8500亩的147%马铃署种植8300亩,占县下达任务8000亩的103%,玉米种植7150亩,占县下达任务7600亩的94%,大豆种植800亩,占县下达任务1300亩的61.53%,杂粮种植400亩,占县下达任务3000亩的13.33%,杂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1个,面积200亩,正在移栽。在工作中主要围绕“五抓”落实春耕生产工作。一是抓“早”。 提前安排部署,2008年未召开会议对春耕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提前调运优质良种,确保了种子及农用物资的供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户进行种植规划,推广良种良法。二是抓“巧”。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带队,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及驻村工作人员组成的宣讲组,带政策、带信息深入全乡15个村,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动员会,向广大种植农户发放《致***乡种植户的一封信》5500余份,在全乡范围内采取悬挂宣传布标、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牌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三是抓“实”。专门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

春耕生产工作督查组,专抓春耕生产工作。乡政府与各单位各村签订责任书,将各项春耕生产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村和人头上。督查组一周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各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将种植指标落实到村,再由村组分配到户。在技术指导上,定点到人,实行量化考核,与月工资挂钩,确保了种植技术。春耕生产工作做到措施、督查、人员、责任、技术五到位。四是抓“好”。各点上的农技指导员与各挂村工作组、各村齐心协力,从整体规划布局到指标分配、良种选购、种植指导和病虫防治等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春耕生产指标完成,形成规模,种出实效。五是抓“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注重连片种植,因地制宜,种出特色。以新联村为示范点,规划了3000亩的茄子和辣椒等早春蔬菜基地,切实带动了早春蔬菜的发展。在民主村规划200亩优质玉米高产示范种植基地,在市、县每亩补助3斤良种的基础上,乡政府每亩补助农户地膜50元。目前,地块丈量已结束,种子、农用物资等已调运到位,正组织农户做各项准备工作。

(二)抓产业模式,促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二厂五合作社”(金农食品加工厂、生姜脱硫加工厂、四季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横发养蜂专业合作社、永鑫兔业合作社、天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形成,精肉渣、蜂蜜产品已打开省内市场,生姜脱硫加工厂已投产,产业化经营的步子在迈进。继续加大“四个基地”的建设力度。一是双井村建黑山羊基地1个,养殖规模500只以上,投资50万元,实行圈养;二是加大大寨村养猪基地建设力度,2011年饲养母猪达3000余头,产仔猪达20000余头,生猪年出栏达2万余头;三是白岩脚村继续实施好种

草养牛基地,有基础母牛160头,计划将规模发展到种草100亩,养牛300头;四是新光村大力发展养蜂基地,已发展4000箱,产值120万元;五是发展万亩蔬菜基地,投入12万元给果蔬协会建常年大棚20个,投入3万元解决民主村500亩辣椒基地的种子地膜,促成基地与金农食品厂签定保护价销售协议,价高随行就市,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帮、科技扶、人员带的方式,扶持和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全乡产业结构的发展。

(三)抓区域布局,促农业增效。根据交通、气候、水资源及销路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交通便利的5个低海拔村大力规划蔬菜种植;在4个中海拔的村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在铁路沿线5个村发展经果林种植,在特色村扩大种养殖规模。为确保科学种植,引导好农民选好品种,做到品种调优、规模调大、结构调特,切实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抓好农业工作上,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2008年,投入蔬菜种植经费12万元,在大寨村发展8亩常年蔬菜大棚的建设;投入资金10余万元,建成民主村300亩“百果园”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500亩辣椒基地、500亩弥猴桃基地、500亩杨梅基地、500亩雪莲果基地。为确保农产品能及时进行市场,在小城镇为蔬菜商贩搭建收购摊位20个,卖肉摊位20个,保证了蔬菜和生猪产品的畅销。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抓好春秋两防工作,全年W疫苗注射密度达98%以上、猪温注射密度达95%以上,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注射密达98.5%以上。目前全乡母猪存栏8408头,年出栏仔猪4万头,生猪存栏32304头,家禽存栏129336羽。

(四)抓技术推广,促质量提升。为强化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技科技培训力度,2008年完成农技普及培训

2.5万元人次;完成“绿证”培训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人,引导性培训220人。组织各村支书、主任和部分种养殖大户到大寨村四季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常年蔬菜基地和养猪基地进行实地参观,由乡农技人员现场作技术示范和讲解;组织农技便民服务队深入各村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兽医站技术人员实行定点指导,为农户提供选种、种植、喂养、防疫等全程管理服务。有力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

(五)抓资源优势,促特色种植。

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早熟蔬菜种植。2008年完成早熟蔬菜种植11125亩,品种10余个,产量达到16092吨, 2011年为全乡种植户补助地膜和种植50万元,发展早春蔬菜13000亩。在蔬菜种植上推行“三不”政策。一是不买单。保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发展种植;二是不强求。在种植品种上不强求农户种植单一品种;三是不一刀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群众按什么品种价格高种植什么品种的自愿方式进行种植。在政府引导上注重“三性”。一是注重示范性。通过为大寨村示范点在网上购买新品种实行示范种植,成功后再在全乡推广;二是注重引导性。乡农业服务部门在充分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再引导农户种植,努力克服供过于求,价贱伤农的问题;三是注重综合性。不要求农户统一种植单一品种,对早熟蔬菜种植进行综合发展。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充分利用***乡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优质早

春蔬菜和仔猪养殖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成各类经果林、养殖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等。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完善小城镇农产品交易市场。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利用***煤电项目开发的大好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全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

二、三产业来拉动***农业的发展,使第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第17篇: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宁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就怎样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参与国际竞争,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宁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入手,提出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篇大文章放在一块做的思路:即一方面在加快农业增长中,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保护农业环境;另一方面,在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高速、高效,满足国民经济和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本文认为,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方向,确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林果业、精准农业、生物工程、舍饲畜牧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加工农业等十大农业,是新世纪宁夏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关键词]宁夏

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一、引言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二、宁夏近年来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中上游,地域虽不大,但从地貌生态类型上讲,基本涵盖了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的各种生态类型,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缩影。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绝少污染,是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适宜区。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雨热同步,水草丰美,物种多样,环境洁净,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较佳区域。

近年来,我区顺应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三分法\"(即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区域发展方略,确立了加快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特色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遵从经济规律,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突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主攻标准化生产、科技保障、质量安全、农民素质提升、产业化经营和政策扶持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优质粮食、适水产业、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苹果和道地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集聚升级。

饮誉中外的红色产业——枸杞产业。形成了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这里土地肥沃,以微酸性与微碱性为主,排水良好,昼夜温差较大,日照充足,农产品绝少污染适合枸杞生长,属于枸杞原产地。2008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干果总产8万吨。全区枸杞建园良种推广率达100%,其中有机枸杞认证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在此基础上,先后多达百家大小企业上马。现有加工流通企业13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家,自治区龙头企业9家,国家龙头企业2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宁夏枸杞干果流通量占到国内市场总规模的46%,中宁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集散地\"和枸杞价格的\"晴雨表\"。 代表民族品牌的特色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产业带由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这些地区远离城市,相对人口较少。地区回族农村人口居多,有养殖牛羊的习惯和便利条件。2008年肉牛饲养量16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100万只,牛羊肉总产量16.6万吨。全区标准化养殖场(区)累计达到2200多个。现有加工企业1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2家,国家龙头企业2家,有7家企业具备出口肉品加工资质。建成了平罗宝丰、吴忠涝河桥、西吉单家集等较大的区域性牛羊肉专业交易市场,吸引了周边省区养殖、贩运户入市交易。清真牛羊肉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并成功出口中东、东南亚国家。

乳香飘四方的优势产业——宁夏奶产业。形成了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的产业带。这几个城市都是宁夏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城市近郊或远郊建设农产品基地尤其是奶牛养殖场可以有很好的市场以及方便的运输。在中小养殖场的基础上,一个以本省自主产业夏进乳业为首的牛奶产业逐渐形成。2008年全区奶牛存栏数38万头,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公斤,居全国第4位;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有加工企业3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0家,国家龙头企业1家,旺旺、娃哈哈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区建厂投产。鲜奶年加工能力100万吨,生产液态奶13万吨,各种奶粉5万吨。

全区在区政府的带领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发展后劲,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科技支撑不足,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不强等问题。加快宁夏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发展后劲

由于宁夏特殊的自然条件,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需要大量政府财力投入,这些投入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强化财政投入才能实现。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陈旧老化、蓄水灌溉能力减弱、防洪抗旱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严重。受自然条件和抗旱涝能力的限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大。比如,同心县扬黄灌区共有主、干渠道784公里,有近80%的渠道老化较为严重,20多年来对原有渠道进行过系统的维修和改造的渠道仅有160公里,占总量的20%。

2、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2006年中部干旱带旱情在前两年持续干旱的基础上继续加重,造成宁夏夏粮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度下降。春季的霜冻和冰雹灾害,使部分水果受灾,水果产量严重受创,造成枸杞结果期推迟、单产下降,以及进入秋季发生的洪涝灾害,都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影响。

3、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200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2006年比2005年,种子上涨 6.5 %,农膜上涨 3.2%,农用机油上涨 32.2 %,混合饲料上涨 8.7 %,。农业生产服务费上涨 28.4 %。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同时,部分生产资料一方面受区外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货源偏紧,价格有所攀升,另一方面随着优质良种推广面积不断加大,一些品质好的种子受到农民的青睐,需求量明显加大,价格也随之上扬,近年宁夏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对农膜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促使其价格上扬,将对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4、农村劳动力整体过剩,但季节性紧缺十分突出

2006年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一百万人,但灌区出现了枸杞采摘难,山区出现了牧草无人收割的现象。枸杞采摘期需要大批的采摘工,但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采摘工难找的现象。山区收割一亩牧草大约需要收割三亩小麦的劳动力,但山区强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牧草收割期劳动力十分紧缺。

5、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2006年的干旱对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的影响较大。全年干旱造成247万只羊、6万头大牲畜缺草缺料,人工种草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二是畜禽良种比例低,饲养整体水平不高。从总体上看,宁夏畜禽良种比例只有50%,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宁夏畜牧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批量小,整齐度差,难以适应现代畜产品加工的需要;规模养殖户占畜牧业生产的比重不到50%。畜牧业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未得到全面普及,科技入户率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另外,饲料价格不断上涨,部分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户养殖成本增加,收益减少,也影响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三是草畜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种草和养畜没能有机结合,草畜搭配不合理。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加快草畜转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宁南山区500万亩优质牧草由于缺乏专用的收获机具,饲草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夏秋饲草相对过剩,而冬春饲草严重缺乏的局面,使有限的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6、渔业生产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旧池塘普遍老化,部分淤积严重,鱼类病害频发,渔业生产能力下降。二是除鲤鲫鱼外,其它苗种全部依靠外调,质量参差不齐。三是一些养殖户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依然存在,在全区大范围推广无公害养殖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四是渔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渔业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还有一定差距。

7、科技支撑不足,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不强

农林牧渔业中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未得到全面普及,科技支持体系建设滞后,机制不活,技术推而难广,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科技的含金量低下,科技入户率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与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形成协调的同步共振,致使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施。如:林果经济发展的培育技术、修剪技术、育肥及防病虫害技术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果农盲目生产,将会影响林果经济的发展壮大。

8、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由于全区农村

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在本地的工资性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不能有效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从宁夏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技能较少等问题,致使宁夏农民在外出务工时工作选择性不宽,技术性不强,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较低。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方法

一、调整的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

2、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合理流转土地,充分调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3、坚持重点突破原则。以设施蔬菜、设施杂果、高效畜禽、苗木花卉、优质梨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

4、坚持科技支撑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普及实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推广健康、生态的种养殖新模式,以“畜—沼—菜”、“畜—沼—果”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

6、坚持财政扶持发展原则。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用于产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重点对规模连片、优质高效的生产基地和产业进行扶持。

7、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8、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强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依法保护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 培育发展高效替代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从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要想规避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重点是农业内部结构。 结构调整应遵循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大力发展“珍品、精品、旅游观光” 农业的思路,统筹兼顾,多业并举,稳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若干对策

2、大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主导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对农林牧等基础产业,要狠抓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近几年内从根本向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农业生活、生产用电也要有所突破,为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工业、乡镇企业提供必须的能源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条件。

3、加大科技工作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知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强大的决定性因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需要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人才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科技要先行。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各类人才,重视民族科技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培养和使用人才应采取四条措施:一是在农业利用冬闲大力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理论培训。在生产季节通过观摩、开现场会等方式,针对关键性技术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二是县、乡利用职业教育,学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关知识,培养初级人才。三是委托高校为该绿洲代培中、高级科技人才。四是稳定现有科技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为我所用。

4、认真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

着重抓好“五补一免”政策的落实,及时做好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提前向农户足额兑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粮款补助,缓解因干旱造成的困难。要按照\"加大、规范、整合、提高\"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各类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求形成投资合力;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保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加强化肥、农膜、种子、柴油、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和检查,采取强有力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打击力度,严防伪劣种子和农用物资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近年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这种良好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要保持和维护好基层和农民的这一热情,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支持保护农业和农民的长效机制。

5、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进一步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实施力度。重点规划、优先发展奶产业、清真牛羊肉、马铃薯、设施蔬菜和优质粮食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快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奶产业发展上,加快优质奶牛核心区建设,在促进奶牛扩栏增量的同时,将“奶牛出户入园上挤奶台”做为奶产业提质上档的突破口,全面实现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转变,切实推动宁夏奶产业发展,确保奶牛养殖园区、规模养殖户、奶牛专业村走全面机械化挤奶的路子。种植业上,大力实施冬麦北移,在关键技术的运用上有所突破。根据市场需求,抓好日光温室秋茬和冬春一大茬的育苗和品种布局工作,进一步挖掘日光温室的生产潜力。积极推广新技术的示范种植,增加蔬菜新品种生产面积,为有效提高蔬菜产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基础。

6、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实施好“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走举龙头、扩基地、创品牌、兴产业的路子,大力发展枸杞、乳制品、清真牛羊肉、马铃薯、羊绒、葡萄酿酒和生物发酵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协助龙头企业争取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八)积极推动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解决当前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提高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积极有序地组织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保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输出力度,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多为民工寻找就业门路,增加外出务工人数和有效就业率。

(三)依靠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所谓精准农业,是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调节对作物的投入,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进数字和信息时代,是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看,甘肃需要发展精准农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精准农业注重节水节肥。甘肃农业是缺水农业,又是水资源浪费较严重的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量不到50%,最大程度地提高田间水分利用率是甘肃农业发展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甘肃农业化肥利用率也相当低,仅在30—40%之间,氮肥损失率高达70—80%,浪费相当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精准农业,根据田间土壤养分的变异,精确供水施肥,将大大节省水肥用量,降低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效益。

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组织科技人员入户示范,扩大辐射带动和技术服务面。采取多种培训形式,特别是针对农民蔬菜种植、畜牧养殖、饲草种植、奶牛高产饲喂技术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将一大批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带进千家万户。

(四)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快科技兴农进程,大力发展生物工程。目前,我国农业领域的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等生物工程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已经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制造出符合人类理想的食品种类。可以把马铃薯的胚芽拿出来,放在培养基里进行种植,可以把甲植物的基因嫁接到乙植物上去,比如把高粱的基因输入到小麦上去,制造出高产小麦。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动物克隆技术、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借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实践经验,甘肃农业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国家应该增加对甘肃农业的高科技投入,在甘肃有计划地投放一批“前无古人”的高科技重点项目,发展生物工程应成为其中之一,依托高新技术,调整优化甘肃农业产业结构,使甘肃农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真正实现技术跨越。

(六)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努力创造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以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化肥、农药为特征,因此也称为“无公害农业”。国内外市场发展越来越清楚地表明,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将是一大潮流。由于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追求,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在吃、喝、穿、住、行、医、保健、旅游等方面,普遍崇尚回归自然,对农产品的需求更加看重安全、健康、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谁的产品能以最低的成本和优质安全的质量满足市场的需要,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甘肃各地应利用当地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在农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等资源优势,在保持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同时,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不论是粮食作物,瓜类、蔬菜,还是苹果等水果生产,都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甚至杜绝有害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生产源头解决农产品品位低、质量不高的问题。在牧区,要转变观念,调整畜群品种结构,加强畜群良种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改革传统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的健康、安全质量。发展绿色农业,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对绿色农副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得农田土壤疏松,蓄水保墒,农业生产的基础得以保护和重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有关农业专家在甘肃东部的一些县乡考察后认为,绿色农业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危害,是农业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七)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积极发展“观光农业”。甘肃农村有着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类型,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无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是风土人情和生态环境都独具特色。这些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与甘肃农村民间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共同形成对海内外消费者独特的吸引力。甘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全可以贯穿观光农业的思路,集旅游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于一体,以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荒坡、天然林保护、沿沙地区防风固沙林建设、江河上游流域治理、优化生态环境为前提,引进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喷灌节水技术、优良品种繁育技术、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进行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在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第

一、

二、三产业在内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林果业、草产业、沙产业、苗木业、花卉业、特种种养业等新兴产业,把农业办成植物园、动物园、花园、高科技园和游乐园,使游客在观赏甘肃农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了解甘肃农村的风土人情,领略甘肃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民还可以就地推销民间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增加收入。

(九)保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的内涵是通过市场行为,将购销企业和农民连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民按照订单要求调整种植结构,以销定产,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在购销企业按最低保护价收购中避免市场风险,实现增产增收;购销企业以“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民共繁荣”为宗旨,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赊销良种、地膜、化肥,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和售后返利,在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购销量中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订单农业,将使区域经济特色越来越突出,种植业向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长期困扰农民的“卖难”问题会迎刃而解。效益农业是市场农业。 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后,农产品的生产由市场决定产量、品种和质量。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流通观念、法律观念、合同观念,发展订单农业,实行按订单生产。产前就与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让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经销商与农民在发展中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做到产后事情产前办,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实现以销定产,以法律手段保证农产品产得出,卖得了,卖个好价钱。

(十)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要效益,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所谓加工农业,是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作为主攻方向、生产市场旺销的农副产品加工品的加工业。加工农业的发展是影响农业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认为,甘肃农业发展加工农业,大有潜力。比如,甘肃的东部盛产苹果,除了上等苹果质优价优、能够卖个好价钱外,中低档苹果赚钱很少,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怎么办?办法就是搞苹果深加工、精加工。生产浓缩果汁、果冻,就能够卖个好价钱。专家认为,食用甘肃浓缩果汁、果冻,是补钙、补镁、补硒的一个最好、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甘肃浓缩果汁、果冻很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但是发展不够。就是说,搞农副产品加工能够赚钱。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通过搞农副产品加工赚了不少钱。甘肃的苹果从树上摘下来拉到广东低价卖出去,广东人加工成浓缩果汁、果冻又高价卖到西部各省。现在西部城市一般超级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加工品,基本上都是广东那边生产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搞好甘肃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并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李炳坤: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0(3) [2]贾春峰:特色经济与绿色产品战略,《理论前沿》2000(5)

第18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定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构成: 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

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现代城市,都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基础;现代工业、现代城市是现代农业的前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形式,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艰巨任务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过时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一)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规模经营,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不是真正的优势。这几年,湖北省出台了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规划,扶持板块基地建设,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个县市一个特色”。如嘉鱼县的蔬菜、英山县的茶叶、罗田县的板栗、宜昌市的柑桔和高山蔬菜,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二)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被引入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工业手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已经开始取得好的效果。农民增收快,要靠龙头企业带,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劳务经济,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发展农村生产力,很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既可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所以,要立足大培训,加快大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功能,解决农业结构不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要深化认识,拓展视野,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立足于拓展农业的功能,大力开发与农业相关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新产品新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五)立足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为条件、互相支持的。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懈怠农村;在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农业;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传统农业有很多优点,我们要保留有用的农耕文化特色。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突破过时的思维定势,改进不适用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当突出的工作重点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开拓农业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我们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扎实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制造业、服务业人才培训;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成长型劳力职业技术培训。

壮大优势农产品板块。立足社会基础资源禀赋,采取机械和先进种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把优势农产品板块做大做强。优质稻板块,要在优化模式上下功夫。畜禽板块,要在健康养殖方面下功夫。

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加工园区。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产品品牌。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品牌意识、安全意识。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知名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把农机当作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加快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有计划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的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投入保障机制。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得到回报,一些地区依靠国家和省里投入比较多,县市投入比较少;财政投入比较多,金融投入比较少;政府投入比较多,社会投入比较少。为此,必须加强监管,解决支农资金“上进下退”的问题,建立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还要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公共服务机制。湖北省每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设立竞争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岗位,全省农村以科技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投入人均达到十元以上。深化乡镇农业事业站所体制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要抓好政府主体、经费保障、人员聘用、合同管理、服务报酬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等工作,使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得到调动,群众迫切要求的服务实实在在地得到落实,政府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加强。

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影响很大,受气候变暖影响,灾害仍呈上升趋势,损失不断增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问题。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以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农业政策保险试点,建立农户因灾减收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度。

第19篇:农业产业相关政策

农业产业政策

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2月1日):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2、农业部:《关于扎实做好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2015年2月4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法治建设,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保险支农。争取资金用于金融支农试点。

3、农业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国土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档案局:《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2015年2月11日):在稳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5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在2014年进行3个整省和27个整县试点的基础上,再选择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甘肃、宁夏、吉林、贵州、河南等9个省(区)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区、市)根据本地情况,扩大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整体试点。

4、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2015年3月23日):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5、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2015年5月22日):一是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6、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15年5月28日):规划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

7、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2015年6月2日):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仓储及冷链物流设施,向乡镇和农村延伸生产营销网络。探索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信息化建设。发挥供销社的优势,与农民开展合作式、订单式生产经营服务,搞好产销对接,农社对接,提高服务的规模化水平。

8、农业部:《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纲要》和《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5年6月17日)。纲要:重点明确产地市场发展布局。提出“四个衔接”。即产地市场发展要与现代农业体系发展相衔接;产地市场布局要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相衔接;产地市场建设要与一二三产业发展相衔接;产地市场要着重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相衔接。重点是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三级市场体系(全国性、区域性、田头)的布局条件、布局依据和实现功能。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5年6月21日):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

10、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2015年6月30日):产业化经营项目由省级农发机构组织项目申报和审核批复。经有权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纳入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不受独立法人资格条件的限制。单个财政补助项目的财政资金申请额度不高于自筹资金额度,单个贷款贴息项目的贷款额度一般不高于1亿元人民币。

11、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2015年8月7日):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12、农机机械化管理司:《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2015年8月17日):到2020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机械化植保防治、机械化秸秆处理和机械化烘干处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在主要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内,建设500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在有条件的省份整省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1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2015年8月24日):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经营权流转有关要求,以落实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出发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稳妥有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和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1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2015年8月28日):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统筹规划城乡商业网点的功能和布局,提高流通设施利用效率和商业服务便利化水平。整合商务、供销、邮政等各方面资源,加强农村地区商业网点建设。加强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市场建设的支持,保障居民基本商业服务需要。建设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以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以及其他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有较大影响的商品为重点,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逐步增加可追溯商品品种。

15、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供销合作总社等10部门:《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2015年9月1日):根据我国各地经济社会、交通区位、人口分布、农产品流通基础等因素,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和全国主要商业功能区、农产品优势产销区分布,在全国农产品生产、集散和消费集中区域布局100个左右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8个市场集群,依托市场集群形成“三纵三横”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与区域农产品流通网络相对接,形成全国网与区域网相结合、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实体网与虚拟网相结合、批发网络与零售网络相结合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

16、农业部、共青团、人社部:《关于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的通知》(2015年10月28日印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业创新一系列方针政策,以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农村青年为主体,以县(市)乡(镇)为重点区域,支持农村青年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民俗民族工艺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流通与电子商务、养老家政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政策扶持、产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加快形成有利于农村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千千万万农村青年创业者活跃起来,以产业促创业、创业促增收、创新促发展,成为创业兴业、致富一方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2015年11月2日):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农业补贴政策

2015年国家农业补贴政策

1.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从2012年起,国家实施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方面。2015年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2.渔业柴油补贴政策

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2015年国家继续实施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并对补贴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完善,使渔业油价补贴政策与渔业资源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产业政策相协调,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3.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

2014年落实渔业资源保护与转产转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4亿元,其中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万元,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9400万元。2015年该项目继续实施。

4.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2013年开始,中央对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给予补助,无房户、D级危房户和临时房户户均补助2万元,C级危房户和既有房屋不属于危房但住房面积狭小户户均补助7500元。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补助对象按长期作业地确定,2010年12月31日前登记在册的渔户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可列为补助对象:一是长期以渔船(含居住船或兼用船)为居所;二是无自有住房或居住危房、临时房、住房面积狭小(人均面积低于13平方米),且无法纳入现有城镇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改造范围。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实施期限2013~2015年,目标是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改善以船为家渔民居住条件,推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2013~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安排10亿元,补助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福建、重庆、四川等省(区、市)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2015年国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

5.海洋渔船更新改造补助政策

自2012年9月开始,国家安排42亿多元用于海洋渔船更新改造。渔船更新改造坚持渔民自愿的原则,重点更新淘汰高耗能老旧船,将渔船更新改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转型相结合,形成到较远海域作业的能力。中央投资按每艘船总投资的30%上限补助,且原则上不超过渔船投资补助上限。中央补助投资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建造进度分批拨付,不得用于偿还拖欠款等。国家不再批准建造底拖网、帆张网和单船大型有囊灯光围网等对资源破坏强度大的作业船型。享受国家更新改造补助政策的远洋渔船不得转回国内作业;除因船东患病致残、死亡等特殊情况外,享受更新补助政策的海洋渔船十年内不得买卖,卖出的按国家补助比例归还国家。2015年该项目继续实施。

6.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6亿元转移支付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8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7.农村沼气建设政策

2015年,重点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综合利用为手段的规模化沼气。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在原料规模化收集有保障、天然气气源短缺、用户需求量大的地区,主要用于接入市政燃气管网、提供车用生物天然气、给周边工商业用户供气,优先安排日产生物天然气1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沼气工程。大型沼气工程主要与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相配套,在养殖业发达和养殖污染严重的地区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建设,主要用于养殖场自用和发电上网。中小型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建在人口集中、原料丰富的地区,主要用于为村组居民和新农村集中供气,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鼓励沼气专业运营机构进入农村沼气建设领域,优先支持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强化科技支撑作用,鼓励提高产气率和节能增效等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8.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政策

一是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推动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与分级管理,设置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监测国控点,开展动态监测预警,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我国南方6省区启动水稻产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一对一协同监测,以南方酸性水稻土产区为重点区域,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对中轻度污染耕地实行边生产、边修复,在重污染区域,开展禁止生产区划分试点,同时对试点示范农户进行合理补偿。开展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二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完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络,加强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或对环境敏感的湖泊、流域,力争实施一批综合治理工程。在养殖、地膜、秸秆等污染问题突出区域,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健康养殖、全生物可降解膜示范、农田残膜回收与再生、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等。三是积极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进一步加强在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对采用化肥农药减施、农药残留降解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农户进行补贴,鼓励农户采用清洁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9.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政策

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逐步建立农村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合理处置农田残膜、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适应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的需求,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公用设施,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堆放等现象。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

10.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农民培训经费,继续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全国4个整省、20个整市和500个示范县开展重点示范培育,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训,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培养培训力度。同时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的目标,培育1万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互相衔接配套的培育制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11.种粮直补政策

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给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014年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2015年种粮直补资金151亿元。 1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2015年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种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亿元。

13.良种补贴政策

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10元。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补贴15元;水稻、棉花每亩补贴15元;马铃薯

一、二级种薯每亩补贴100元;花生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大田生产每亩补贴10元。 1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 15.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政策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按报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和类别确定,拖拉机根据马力段的不同补贴额从500元到1.1万元不等,联合收割机根据喂入量(或收割行数)的不同分为3000元到1.8万元不等。

16.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政策

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 17.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2014 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提价幅度为5.4%;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提价幅度分别为2.3%、2.2%和 3.3%。2015年,继续执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18.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常规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为500-8000万元,奖励资金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在奖励产粮大县的同时,中央财政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前5位超级产粮大省给予重点奖励,其余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由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本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

油菜籽增加奖励系数20%,大豆已纳入产粮大县奖励的继续予以奖励;入围县享受奖励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扶持油料生产和产业发展。 19.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20.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2015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

2016年年国家农业补贴政策 财政部

1.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300-800万) 2.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50万-300万) 3.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专项(不低于120万) 4.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50万-200万) 5.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500万左右) 6.现代农业园区试点申报立项(1000-2000万) 7.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不低于1000万) 农业部

1.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300万以内) 2.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养项目200-500万) 3.大中型沼气工程中央投资项目 (100-200万) 4.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项目总投资的30%左右) 发改委

1.现代农业示范项目(200万-2亿) 2.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项目(项目总投资的10%) 3.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项目总投资10%左右) 4.经贸领域中央投资项目(500万左右) 5.节能改造财政奖励备选项目(项目总投资的10%左右) 6.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30-100万) 7.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80-170万) 8.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的10%左右)

其他项目

能源局: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补助资金(2500万)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60-300万) 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不超过80万) 科技部:富民强县工程(一般300万以下)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 扶贫办:产业化扶贫项目(500万)

第20篇: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中共xxx县委办公室x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重大课题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xxx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果蔬产业:全县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0万亩,盛果面积1.2万亩,产值3600万元。其中:2014年新种植水果2.18万亩,提升改造果林5500亩。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其中:大面蔬菜6万亩,商品蔬菜4万亩,产值8000万元。 核桃产业:全县现有核桃种植面积29万亩,其中2014年新种植5.3万亩。投产面积6万亩,盛果面积3万亩,总产量90万公斤,产值2250万元。

畜牧产业:2014年1-11月,全县畜禽存栏72.15万头(匹、只),出栏88.53万头(匹、只),有各类养殖大户908户,实现畜牧产值5.3亿元。

中药材产业:全县现有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0万亩,其中2014年新种植1.22万亩。目前仅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

竹产业:全县现有筇竹10万余亩、方竹8万亩左右,其中2014年新种植方竹5.97万余亩。能进行采笋的有12万余亩,产值3000万元左右。

二、优势分析

除xxx县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和立体气候优势外,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市指导发展“三农”工作的有关会议、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理清了产业发展思路,确定了产业发展目标,并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的实施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xxx县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广泛、深入、系统地推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并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2014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扶持资金5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高规格成立领导组,落实机构、人员,以前所未有的人力、财力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些优势,为今后一段时期乃至“十三五”发展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谓前景光明,能够大有作为。

三、制约因素

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效益不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分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部分主管部门和乡镇领导对发展农业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思维模式上。面对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大环境,如何创新思路,用经济效益可观的产业留住外出务工人员的思考不够,举措不力。

(二)后续管理不善。乡镇涉农站所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力度不够,加之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知识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对已种植的核桃、水果等农产业管理不到位,产出少,效益低。

(三)农民信心不足。我县农业在经济效益上普遍存在丰产不丰收,加之农业整体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农业保险未全方位推广落实,导致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不足。

(四)龙头企业不多。从龙头企业层面看,全县涉农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不力;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层面看,在登记注册的80余户合作社中,半数以上只有一块牌子、一颗章子、一张桌子,是名副其实的“空壳社”。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没有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关系,也是制约涉农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丰产不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示范带动不强。我县现有的寸金黄瓜、竹笋、核桃等产业品质较好,但多为散户经营,产品包装、加工、推介、销售等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应不强,整体效益还未体现。从当前及今后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发展情况看,样板建设滞后,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程度不高,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

四、对策建议

未来两年,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果蔬、核桃、畜牧、中药材、笋用竹这五大特色产业,建园区打基础,不折不扣完成三年行动计划既定的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着力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争取每个特色产业至少形成1个品牌进入国内各大超市,成为xxx县农业产业的响亮名片,最终带动农民增收。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确保我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一)建园区打基础。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我县农业产业园区已于今年11月启动建设,县农业、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开展好指导、检查、督促等工作,天星镇要做好相应协调服务工作,施工企业要按照项目建设管理有关要求,保证园区建设质量,并于2015年6月前全面建成。通过产业园区这个载体和平台,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并开展新品种的试验和新技术及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示范,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引导和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二是着力打造十大基地。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要求,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到2016年末,确保建成果蔬、核桃、中药材、笋用竹四大产业生产基地48.8万亩。其中,以高桥、寿山、吉利为核心,打造核桃基地19万亩;以翠华、天星为核心,打造蔬菜基地2000亩;以木杆、吉利为核心,打造魔芋基地1.6万亩;以翠华、悦乐、天星为核心,打造复合水果基地4万亩;以天星、木杆为核心,笋用竹基地9万亩;以木杆为核心,抚育改造筇竹基地6万亩;以寿山、天星、木杆为核心,打造中药材基地9万亩;以天星、木杆为核心,实现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10万头;以玉碗、上高桥为核心,实现黄牛养殖基地年出栏黄牛2.5万头;以天星、寿山为核心,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种植过程中,有关责任部门必须按照标准,严格落实科学技术,在建设过程中,五大产业责任部门、各乡镇要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宣传培训指导,引导农民依法、有序、有偿流转土地,充分把撂荒的土地有效利用起来,让建成的基地能连片、有规模、上档次;养殖基地建设必须按照标准化规模化有关要求进行建设。通过这些基地的打造,让全县农业产业化有亮点、有品牌、有效益。

(二)引导利益联结。一是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五大特色产业,由五个责任部门再次分别对相应的涉农企业开展摸底调查,由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华曦牧业、木杆竹笋加工企业、云南益康百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琦鑫黄牛养殖等县内涉农企业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发展思路,引导和鼓励原有涉农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订单农业,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动发展,同时及时研究出台涉农企业的扶持政策,创新扶持机制,从行政和政策层面助推涉农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可以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龙头企业通过跟合作社打交道,签订稳定的购销合同,采取最低收购价、利润返还等方式,并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以此带动农民增收。因此要把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农业局、供销社要加强引导、扶持与服务,通过引导服务促其发展。要规范对合作社的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跟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培强龙头企业和壮大合作社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关系,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延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2015年,要引导华曦牧业、琦鑫黄牛养殖、木杆竹笋加工企业分别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开展“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试点。引导云南益康百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开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试点。2—3年后,逐步推开上述两种利益联结模式。 (三)塑造品牌效应。以当前培育发展的五大产业为核心,“十三五”末,必须打造出水果、蔬菜、核桃、畜牧、中药材、竹笋的品牌,形成我县的6张名片。水果以金坪樱桃为主,蔬菜以寸金黄瓜为主,核桃以核桃仁、核桃油为主,畜牧以牛、羊、乌鸡为主,中药材木本以黄柏和厚朴为主、草本以白芨和黄精为主,竹产业以鲜竹笋深加工和方竹成品竹加工(竹艺术品、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衣物等)为主。一是在现有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出从生产到最终加工包装等每一个环节的系列标准,使五大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建立完备的管理网络,生产环节以产业科技推广及管理网络为基础,市场监管环节以质监、工商为基础,通过建立网络、规范管理来强化产业标准化管理。三是延伸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通过产品的打造,将产品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提升特色产品的附加值。

(四)完善投入机制。一是用活财政引导资金。500万元的财政引导资金,建议50%用于良种繁育、良法推广、科技培训、农业标准化、疫病防控、示范样板及基地建设等;40%用于“以奖代补”,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招商引资、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规模化养殖补助、“一村一品”创建、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对农业产业化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技术引进与改造、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给予扶持补助,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服务、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给予适当补助,对统一组织开展的招商引资推介和大型农产品专业会展给予补助;10%用于日常工作经费和目标任务奖励资金。由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具体奖励补助办法。二是捆绑使用项目资金。把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重点用于果蔬、核桃、竹子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逐步做大产业规模。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坚持专人专户专帐管理,严格审计监督,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建的农业产业园区和确定的五大产业基地建设上,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组成员单位在涉及的相关领域须优先整合项目及资金进行支持。三是引导激活社会资金。要开辟新的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和流转土地经营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资本与技术及经营管理能力等多种要素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待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后,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实现“建、管、用”权责利相统一的投入机制。四是搭建银企融资平台。重点是涉农部门和乡镇要加大我县中小微企业“助保贷”有关业务的宣传力度,引导涉农企业通过“助保贷”途径解决资金困难,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五)强化服务指导。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对五大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困难进行研究。五大产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监测,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组成员单位直接挂钩联系乡镇、优势产业、联系重点龙头企业制度,定期听取乡镇、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全力落实优惠政策。对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和生产加工基地的龙头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扶持、产销对接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企业登记、立项、环评等纳入联审联办范畴,提供“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投产后达到省、市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的,要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增补为省、市级龙头企业。在申报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优先推荐。对进入园区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先进行扶持,在园区实行优先配套基础设施,优先配置生产要素、优先支持科技创新、优先进行财政和项目扶持、优先协调金融支持,实现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三是加大主动服务力度。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五大产业责任部门要主动协调各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信息沟通,主动跟踪服务五大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决解决产业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强科技培训指导。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畜牧现有的技术力量,同时统筹人社、人开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师资,有针对性向农民开展科技指导和培训,在内容上力求现代化的农业专业培训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农民素质。五是全方位宣传报道。县新闻中心要充分借助“一网两刊一台一报两微”平台,适时挖掘在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好的做法、特色亮点,把宣传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六)严格考评考核。继续将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年度考评,考核分值随工作任务的增加逐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工作组织不力、推诿扯皮、产业发展失败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对任内高质量完成农业产业化目标任务的,优先推荐提拔使用。 相关信息

乡镇农业观光旅游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实施“旅游兴乡”战略。随着以农业休闲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的成功运作,我乡旅游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一、旅游现状

2006年,我乡开始实施“旅游兴乡”战略,几年来,通过内部挖潜和招商引资,使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浏河人家”,“浏阳河第一湾”,“湘东第一洞”等带有农业休闲气息的旅游品牌。目前,共有以“浏河人家”为品牌的农家休闲山庄56家,每日可接待游客4000多人,日营业额可达2万多元,安置当地农村劳动力近400人,并有效地促进了种养业和招商引资地发展。

二、存在不足 ××农家休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表现为客源不稳定,外地游客少,经营方式单一等。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没有形成特色,不论是老式土砖瓦房,还是红砖楼房,都没有经过造型,没有农家特色,缺乏景区建筑风格。没有菜园、果园、花园、池塘等,不象农家,而象农村的都市,游客来过、吃过、玩过、住过以后,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农家乐”。

2、服务质量不高。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项目单一,不能为游客提供娱乐休闲、健身运动、商务会议等方面的服务。大多数来农家休闲的游客主要停留在吃一餐饭,打一阵牌。同时,大多服务人员受文化、素质、涵养、见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且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缺陷。

3、缺乏统一规划。大多农家休闲项目是当地群众利用自有的住屋,自发兴办的,都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随意性较大。加上政府投入小,部门介入少,调控乏力,对农家乐的数量控制、质量把关、地域分布、配套功能设施、层次类型、宣传筹划等没有一个整体规划,难以形成规模品牌,产生整体效应。

4、相关服务缺乏。一是缺乏交通工具,沿线没有公共汽车,附近也没有出租车,游客文 秘 家 园乘车不方便,游客有急事需到浏阳租车,耗时费力,极不方便。二是缺乏医疗条件,游客身体偶有不适,求医、购药困难,健康缺乏保障。三是居住条件不优。多数农家乐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厕所卫生、居住条件都存在较大差距,

三、发展优势

我乡位于风景秀丽的浏阳河中上游 ,面积256.8平方公里, 人口3.5万,距离浏阳市区22公里,现有森林26万亩,其中国家生态效益林8万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绿化率90%以上,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揭开她迷人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有湘东第一溶洞—古风洞、浏阳河第一湾漂流、浏阳湖等蓍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地下迷宫”空岗山,峭壁千仞的天岩寨等尚待开发的景点,今年年底,双江电站将建成蓄水,形成“浏阳河第一湖”的美景。不久,华南虎将放归××,将使××闻名海内外,极大的促进××发展,除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有李志民、张凯和叶子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也有江大仙人庙等道教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庙观。近年来,我乡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无公害蔬菜、绿色水果、栀子花、黑山羊、科学试验田等产业已具规模,并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观光带。游客来到××,浏阳河沿岸风光和风味独特的浏阳河农家休闲可以怡情,可以忘情,让人留连忘返。

四、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大对我乡农业旅游的投入,实现“旅游兴乡”。

(二)工作目标

1、我乡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生产的观赏性,合理规划,形成农业观光带,同时加大对农业观光带配套设施的投入,由政府对“浏河人家”农家休闲品牌统一规划设计,重新定位,实现农业观光游与农家休闲共同开发,让旅游与农业齐头并进,比翼双飞。

2、招商引资4—5千万元,对我乡两个较大的旅游项目“古风山庄”,“天人绿谷”进行“二次开发”,将它们建成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服务项目。

3、双江电站建成后,招商引资2—4千万元,利用电站库区近郊,交通方便的优势,将双江电站库区建成我市最大的“水上乐园”,为都市休闲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将双江水上乐园与浏阳河第一漂联合,丰富浏阳河第一漂的内涵,对大溪河和小溪河沿线进行全方位立体开发。

4、借助世界濒危种—华南虎即将落户我乡这一全世瞩目事件,以及长沙引水工程即将启动,进一步向外推介“绿色××、生态××、清新××”。以此为核心,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区”,使××农业观光旅游融入浏阳市域经济,服务“长株潭”。

五、工作措施

(一)政府组织,统一规划

为全面推进我乡旅游开发,由乡政府出面组织,为旅游开发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牵头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发展思想观念方面做好对群众的引导工作的同时,对旅游项目,政府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规划,明确重点;二是建立规范,明确要求;三是适当投资,建好基础;四是抓好宣传,开发市场。

由市领导牵头,会集旅游、国土、规划、建设、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打造“××旅游区”发展模式,对我乡旅游项目的规范、设计、管理、分布、档次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布局科学合理,整体呈现农家特色。农业观光带与农家休闲要整体开发,小型农家休闲按照笼中有禽,栏中有畜,塘中有鱼,园中有菜的庭院经济进行布置,中、大型农业休闲项目可以考虑采用庄园开发的模式进行整体布置。

(二)加强管理,提升质量

制定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管理细则,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顿、检查、验收,对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符合要求方准挂牌营业,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整改。对新办的要求经过相关职能部门验收、审批后方能挂牌营业。

为加强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由政府牵头,成立××农业观光旅游协会,让旅游景点、公司、种养专业户与休闲农庄建立联系网,加快我乡其它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进度。为做好接待,加强对外联络,更好的推介××旅游,以村为单位成立接待中心,负责对外来信来访,协调处理有关事项,以便改进服务,让游客满意。 对挂牌营业的,制订行业标准,开展“星级评比授牌”和“共产党员示范岗”等活动,促使经营者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对违章经营者进行处理打击。

(三)加大宣传,打造品牌

一是在农家乐外界环境做文章,通过建立“农家展览馆”、“土特产专卖店”,在浏阳市区,杨高、荷石公路入口,浏永公路设立大型广告宣传牌。二是建筑设计凸显农家特色,或装饰农家特色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农家特色文化,让人一入××就觉得有农家味。二是与旅行社联姻,依托浏阳旅游资源,打造 “××农家乐一日游”精品路线。三是定期开展策划活动,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策划的同时,政府将定期组织新闻记者、旅行社到××考察,帮我乡从游客的角度发现卖点,进行策划。四是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辅之以广告和专题活动的策划运作,扩大去我乡农农业观光旅游的知名度,把××农家乐打造为知名休闲品牌。

要搞好我乡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当前工作千头万绪,首先是做好制定实施细则和加大对基 础设施的投入,当前工作困难重重,最困难的是缺少人才与资金,因此,要加快发展,我们在

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同时,请求上级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我们更大的支持。

二、老君山景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老君山景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 条件和基础。

1、资源丰富。老君山景区作为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级4A景区之一,溪流、泉水、山岭、森林以及古遗址,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加之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众多的农家宾馆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2、条件较好。经过多年建设,老君山景区广大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态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交通条件明显改观、农家宾馆建设方兴未艾,荒山绿化、滩涂绿化、通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的成果都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具备了客源充足、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优势,只要充分利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一定会尽快起步,并且由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成为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发展老君山景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我根据对全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粗浅认识,初步提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尧文化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田园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重点发展并形成“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四种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扩大对外营销,使老君山景区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协调。加快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议政府成立观光旅游农业发展领导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老君山景区,挂牌为老君山景区农业旅游办,协调全区农业旅游工作。同时引导组建县级观光旅游农业协会,组织实施全区农业旅游开发工作。

2、建立资金机制。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仅靠单一企业,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设中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投融资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群众投入相结合,激发企业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3、完善配套设施。旅游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为农业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加快各景点绿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快捷、舒适的旅游条件。

4、开发旅游产品。产品是旅游业的基础,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结合观光旅游积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起步阶段要把开发特色餐饮作为重点,除传统的烩面、羊汤外,要开发现宰现做的鸡、甲鱼、涝河鱼等。要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如根雕、奇石、花木盆景、草竹编织、绿色农产品等,达到既可为旅游者提供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资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传营销。宣传开发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要善于包装。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办好乡村风情桃花会,还要根据发展情况举办荷花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我区的观光旅游农业,扩大我区观光农业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老君山景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区委、区政府已经把它列为全区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我认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还应该与以下工作有机结合:

1、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要让城里人到了农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时,要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

2、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与农业调产工作相结合。在农业调产工作中,要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的需要,有意识的将相同的作物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壮观的场面,如千亩辣椒、十里桃花,万亩牡丹、千亩鱼塘,甚至更大规模。

3、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凡是区里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交通、供电、水利、卫生、环保、林业等部门都应该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4、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楼房,而要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透发一种依山傍水、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的诗情画意,尤其在绿化上,要克服除了杨树就是松柏的单一树种结构,做到乔灌结合、速生林与景观树结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保护名宅名院、名木古树,建设农耕博物馆,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

6、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

7、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可以促进农业调产、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强化服务、加强指导,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

农业产业工作汇报
《农业产业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