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三农及扶贫工作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6:28:18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农工作汇报材料

三农工作汇报材料

一、06年三农工作的情况汇报

(一)、06年农资分销业务收入总体情况:

1、截止11月底,全省共计完成农资分销收入228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高于我省邮政业务收入同比增幅41%(我省邮政业务收入同比增幅7.56%);完成全年收入计划112%,超计划进度12个百分点。其中,由省物流公司发货形成收入1110万元,占收入比重48%,各市州自主开发业务完成收入1179万元,占完成收入比重52%。

2、截止11月底,有9个市州局较好地完成了计划任务:(按绝对值)邵阳局(460.07万)、衡阳局(304)、永州局(251万)、常德局(229.29万)、湘潭局(148.85万)、郴州局(147.12万)株洲局(137.75万)、娄底局(119.75万)益阳局(97.3万)。

3、全省收入按绝对值排名的县局前十名:耒阳(81.2万)、隆回(81万)、洞口(68.5万)、祁东(67.5万)、衡阳(60.5万)、安仁(59万)、新化(55万)、株洲(54.4万)、湘乡(53万)、桃源(52万)。

二、

(二)、今年农资分销业务经营的主要特色:

1、项目营销有突破。

今年以来,邮购分销各主要项目均有较大突破,各大项目充分发挥了主体的作用。特别是农药的分销,全省共计销售农药近1800 万元;其中中邦农药销售超过1000万元,正邦农药销售超过700万元 ,共计实现收入600多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中邦农药在湖南的销售将近翻了一番,而正邦农药去年仅销售70万元左右,今年也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由省局组织营销的项目仅农药这一项在全省2200多万元收入中占比达28%。

2、渠道分销有成就

邮政“三农”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是终端渠道营销,重点抓好渠道建设,确保有效网点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是“三农”服务成败的关键。截止2006年11月底全省共建成“三农”服务基本网点21000个,其中精品网点近1000个,全省农资分销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县(市)局达到48个。

3、部分县(市)局农资分销业务成为第二大业务

截止11月底,已经有14个县(市)局邮购分销收入超过了50万元,其中将近有10个县(市)局农资分销收入已成为第二大业务或接近第二大业务。从业务绝对数来看,这十四个县(市)局合计收入近800万元,占全省农资总收入36%左右。

(三)、今年农资分销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具体体现如下

1、认识不到位

尽管省局多次在强调要加强认识,但是个别市(县)局领导仍然不以为然,当然,目前不少地区农资配送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给县局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但正是由于起步没有规模才导致没有效益的,应该看到,不少县局该业务已成为了第二大业务了,因此,只有将业务做大做强,经济效益也就越明显,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邮储业务不也是从无到有再成为支柱曲折而来吗!

2、资金不到位

资金不到位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而且正是由于各局没有严格带款要数或者没有将余款及时回笼导致厂家不能及时供货,从而影响了各局自身业务的发展。今年有的局反映省物流公司到货较迟或厂家出现缺货现象,正是由于回款不到位导致厂家供货不足造成的。

3、管理不到位

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管理办法不健全、库存管理不到位、信息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存在串货、管理人员不到位等方面。管理办法不健全体现在目前全省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三农”服务制度;部分地区库存管理把关不严,导致一些货物过期变质;全省信息系统上线率为零,无法利用信息化管理等手段进行监控;部分地区由于急于完成任务,甚至出现甲地货物到乙地低价倾销等串货现象;管理人员不到位,部分地区市、县级单位无专人专职管理,到基层支局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4、农资项目不多,种类少

统谈农资产品种类少,可供农民挑选的余地较小,很难全面满足大多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目前,我们经营的产品大多数知名度不高,基本没有大型农资企业的产品,在农民的消费观念中缺乏认知度,譬如除草剂,目前只有正邦公司提供了一个产品,农民在购买时得不到满足,也导致了部分地区难以打开农资营销的局面。

二、07年农资分销业务的工作思路

(一)、基本定位

加快全省农资分销业务的发展,促进全省农资分销业务规模、效益同步增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充分发挥湖南邮政的网络资源优势,在全面履行邮政通信普遍服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资分销业务,使湖南邮政成为湖南农村现代流通业的支撑体系之一。

(二)、07年农资发展的目标

(1)全省07年农资分销收入计划4000万,目标计划5000万,全省农资销售额要达到1.2亿元以上。全省农资收入计划4000万的完成,只占到全省邮政业务总收入比重的2%。

(2)渠道建设方面:农资分销普及型网点覆盖率达行政村60%,即有效“三农”服务点2万个,骨干网点5000个,精品网点1000个,骨干县50个。(标准:“三农”有效服务点年销售额1万元及以上,骨干网点年销售额5万元及以上,骨干县(市)邮政局农资分销业务量160万元及以上,且分销收入60万元/年及以上,精品网点年销售额在10万元及以上)

(三)、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1)目前,在省局党组的关心下,拟组建各级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组织体系

在省局成立湖南省邮政局服务“三农”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三农”办),;在市(州)局成立市(州)“三农”工作办公室;在县(市)局成立县(市)局“三农”服务中心。其中, ●成立湖南省邮政局服务“三农”工作办公室 “三农办”主任 阎洪生 “三农办”副主任 符方元、解芳 “三农办” 日常办公室主任 谭远 日常协调管理 付振翔、王斌、●成立市(州)邮政“三农”办公室

各市(州)局主管经营的副局长为市(州)局“三农”办公室主任

各市(州)局原“三农办”主任为各市(州)局“三农办”公室副主任

市(州)局“三农办”设农资专干2—3人 ●成立县(市)局“三农”服务中心

县(市)局主管经营的副局长为县(市)局“三农”服务中心主任

县(市)局“三农”服务中心负责人为县(市)局“三农”服务中心副主任

各支局设农资专管员一人

●“三农”办日常办公设省物流公司邮购部,“三农办”下设三个组:

◆农资组:

◆节日营销组(含酒水、日化) ◆ 综合结算组

⑵ 省局“三农”办适时就湖南邮政服务三农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向省经贸委汇报,争取得到政府对我省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的认可和支持,特别在07年作为“万村千乡”工程最后一年将邮政服务网点纳入该范围。

2、加快发展,机制到位

⑴做大做强“统谈分签”几个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营销主体作用,以农药项目为龙头,引进大肥业务,继续做好小肥,兼顾和带动相关业务。在引入项目上做到做强一个,培育一个,瞄准一个。06年中邦农药销售达1400万,正邦农药销售700万,在07年要做到这两个项目都实现翻番;拟引进海利农药,该公司以生产原药为主,近年在转向生产成药,且为本地品牌,可作为培育项目。拟引进鲁西化工项目,做好大肥业务,实现大肥业务突破3万吨;继续做好喷实宝项目、保得生物肥项目,实现小肥业务创收500万。 ⑵加强渠道建设,做好“千万市局、百万县局、十万支局”工程,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化网点建设。06年全省网点21000处,但从完成收入2289万看,真正有效网点没有那么多,必须改造和提升,拟完成网点改造和提升5000处为骨干网点,年销售额为5万元;拟打造精品网点1000处,年销售额为10万元;拟在今年近25个县局农资收入达到30万元基础上要求均实现翻番,收入总量要达到全省农资分销收入的60%以上;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县局要实现突破10万元。

⑶激励政策到位,省局分阶段组织竞赛活动,分四个阶段制定营销方案和奖励政策,要求各单位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一阶段:1月1日——3月31日,收入计划820万。此阶段为冬储春播筹备期,主要以种子、饲料、叶面肥为主,搭配以农药、复合肥、生物肥等促销。4月中旬开总结大会对完成计划任务进度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二阶段:4月1日——6月30日,收入计划1390万。此阶段为春播和田间管理阶段,主要针对农作物的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治展开,以促进叶面肥、农药、复合肥为主,推动日化、饲料等销售。7月中旬召开电视会议总结表彰先进单位。三阶段:7月1日——9月30日,收入计划990万。此阶段为田间管理阶段,继续针对农作物的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治展开,叶面肥、农药、复合肥等销售为主,可做好中秋月饼大订购活动。10月下旬组织召开总结大会并给予相关奖励。四阶段:10月1日——12月301日,收入计划800万,此阶段以饲料、叶面肥为主打农资,做好酒水、日化等营销。08年1月召开全年总结表彰大会。

3、抓好落实,管理到位 ⑴抓好业务流程管理

● 切实把好产品引入关:对农资产品进入湖南邮政“三农”服务营销体系实行市场准入制;并对于进入该营销体系的产品保留一年内两次抽检的权利,由省局“三农”办牵头负责对各市州局的产品抽查,抽查产品送湖南权威质检部门,其抽检费用由厂商承担;

● 加强县局、支局农资分销业务管理:

完善组织机构是农资分销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特别是加强县局、支局的业务管理,做到专人专职专管;使这项业务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协调、有人负责。要建立网点管理制度,农户相关档案,切实抓好终端营销。 ● 典型推介

在典型示范上要远学“山东邮政”、近推“衡阳模式”,在学习山东邮政的经验上重点抓住争取政府支持、重奖重罚、做大做强项目等方面;在推广“衡阳模式”上要推广衡阳局网点建设经验,零库存零欠费的管理模式。

(2)加强业务资金管理

●为了保障连锁经营发展所需资金,各地市要设立农资连锁经营的专项资金,要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严格落实“专款专用、控制风险”的工作原则,业务资金的来源渠道要广开思路,多方筹措。省市先期投入一点,业务利润提留一点,网点筹措一点,争取政策支持一点,保证业务顺利开展。

●各市(州)“三农”办、县(市)邮政局“三农”中心为本区域设立的邮政农资分销服务点(含有效网点、骨干网点、精品网点),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等连锁规则开展农资分销服务。

4、抓好信息化建设,实行分步推进。

对“统谈分签项目”加强信息化管理既是中邮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省邮政加强农资分销业务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局前不久发文《关于加强农资分销业务流动资金管理的通知》要求尽快运用信息系统规范管理各农资项目,对未纳入中邮连锁经营信息系统的项目,国家局不给予资金支持。省物流公司今年三月份就组织了上线培训,但收效甚微,在全国上线的十个省份中排名最后,指标完成率几乎为零。07年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第一步要求市(州)局实现“统谈分签”项目的上线;第二步要求所有县(市)局实现“统谈分签”项目的上线;第三步实现电子化支局和精品网点的上线。

(四)、责权明确,严守“统谈分签”基本原则

1、明确省局“三农”办职责:

⑴、全面负责全省邮政服务“三农” 组织、策划、经营管理工作。 ⑵、省局“三农”办对全省 “三农”工作负有经营监管、规范秩序、检查、考核等职责。

⑶、省局“三农”办对进入邮政服务“三农”体系的农资供应厂商负有规范职责。

2、明确“统谈分签”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⑴、“统谈分签”的“统谈”指省局“三农”办负责同厂家对全省农资配送产品进行统一招商谈判并签定总协议;“分签”指市(州)局与全省统签的农资厂家就当地的合作签订协议,所有协议内容必须先报备省局“三农”办,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⑵、市(州)邮政局开发区域性项目时必须向省局“三农”办报批,经省局“三农”办审批后方可签约运行。没有经过审批而自行运作每次罚款10000元,未经批准给造成不良影响及库存积压者要追究领导者相关责任。

⑶、适用“统谈分签”政策的项目只限于农资产品合作厂商,省“统谈分签”项目不低于各局收入的60%,“统谈统签”和新进项目由省局“三农”办根据各地情况安排试运作,根据运作情况决定是否推广。 ⑷、节日营销、酒水和日化类产品由省局统一组织;各局不得自行组织,否则每发现一例将处罚10000元。

三、两点建议

1、将农资分销业务的收入计划完成情况和管理工作特别是资金上缴纳入绩效考核;占绩效考核分值5分。

2、县(市)局农资业务收入规模达到100万元及以上单位奖励农资配送车一台;县(市)局农资业务收入规模达到70万元且占该县(市)收入比重10%的单位同样奖励农资配送车一台。

推荐第2篇:××市“三农”工作汇报

××市“三农”工作汇报

××市位于××省西北部,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辖3乡6镇4个办事处329个行政村,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1989年撤县建市,1992年被确定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XX年被确定为全省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市,XX年被确定为全省35个扩权县(市)之一和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发展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设和谐农村的新路子,在农村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XX年,我市有9个乡镇(办事处)的财政收入突破了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0元,同比增长%。

一、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有关情况

今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我们及时把学习文件精神列入市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组织市五大班子成员认真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的重要举措。同时,制定具体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制定规划。结合全市“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指导乡村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尊重农民的意愿,从实际出发搞好乡村规划管理工作,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二)选好载体。结合××实际,提出了创建和谐新农村的目标,并将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认真抓紧抓好。一是要通过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两委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轮训,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三是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发家致富的本领。四是继续加强宣传,在全市营造更加浓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舆论氛围。五是组织各村街结合各村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实际情况,积极筛选申报项目,由市直职能部门和帮建单位帮助向上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六是市直有关局委要切实履行帮建职责,深入村组农户调研,帮助村街理清思路,并提供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通过和谐新农村创建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使全市农村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加快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新××的进程。

(三)加大投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财政投入、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大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开展和谐新农村创建的有关情况

(一)提出创建目标。我们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农村现阶段发展实际,提出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任务和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要求,我们提出了“经济实力强、生活条件好、文明程度高、村容整洁美、管理讲民主”的创建要求,从农业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9个方面制定了16条标准和46条细则。采取市统一规划,乡组织协调,村具体实施,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以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素质为着力点,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乡村文明建设为重点,在全市营造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创建措施。在和谐新农村创建活动中,我们主要制定了以下几项推进措施。一是实施部门帮建。出台了《××市和谐新农村结对帮建单位工作职责》,建立了分批帮建工作制度,县级领导分包到乡镇(办事处),重点委办局分包到村,帮助农村开展创建活动,直至通过检查验收。二是建立投入机制。利用上级政策争取一部分、市财政拨付一部分、分包市直局委资助一部分、乡镇配套一部分、村街筹集一部分、由村街在外人士和企业家捐赠一部分等多形式的筹资办法,为和谐新农村创建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三是严格考评奖惩。将创建任务纳入各乡镇(办事处)目标管理体系。每年的创建工作,先由乡镇(办事处)组织各村街按标准开展自评、初评,市创建办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每年集中颁发“和谐新农村”牌匾。四是建立创建台账。统一印制下发了“××市创建和谐新农村(社区)工作台账”。台账内容包括创建村街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每月创建措施、帮建措施和问题销号情况等内容,明确了完成时限和乡、村、帮建单位责任人。

(三)开展创建活动。为搞好创建活动,我们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利用新闻媒介宣传、发放建设和谐新农村手册等方式,深入宣传,精心组织,并在全市确立了69个村作为示范村,为其它村街积累经验,提供借鉴。目前,全市创建活动已经初步掀起了热潮。一是围绕“生产发展好”的目标,我们在西向、柏香等乡镇规划了沁北工业集聚区、造纸机械集聚区、电动车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加强引导,政策扶持,提升乡镇工业的聚集效益,带动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加快农村三产发展,利用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市的机遇,改造和建成9家乡镇级超市和98家村级“农家店”,农村现代物流连锁网络初步形成,促进了农村三产的繁荣。二是围绕“生活条件好”的目标,各村街努力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

西向镇二街、五街聘请洛阳专家,规划设计了现代化的别墅和欧式建筑风格的农民社区,现已建成200余座,商贸建材市场、文化娱乐中心近期也将开工建设。为解决农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我们建立了社会保障医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农民参合率目前已达到88%以上。三是围绕“文明程度高”的目标,我们深入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文明村街、文明乡镇创建等各类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着力创造一个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环境。全市96%的村街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中心,并使其成为集科普推广中心、普法中心、廉政文化中心、婚育新风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为一体的农村工作的重要平台。

同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农民夜校等阵地,启动了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四是围绕“村容整洁美”的目标,我们及时将城市四创活动向乡村延伸,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城镇”和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大部分村街成立了环卫队伍,实行环卫保洁制度,基本上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镇私营企业老板和农民,为支持和谐新农村创建活动,纷纷慷慨解囊,共捐资40多万元用于道路建设,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五是围绕“管理讲民主”的目标,巩固第五届村委换届成果。各村(街)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四民主、两公开”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深入开展了民主管理、村民自治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同时,我们把创建和谐新农村作为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并通过创建活动,让群众看到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来展示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

三、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和谐新农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预计第一季度,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50元,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要农业作物长势喜人。目前,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约31万亩,其中一类苗占%,二类苗占%,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今年小麦将继续保持稳定高产。二是农业种植结构继续优化。通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目前,××镇二郎庙、××村的植桑养蚕,××乡赵庄村的莲鱼共养,××乡后赵村的玫瑰种植,××镇××村的山前坡地万亩果园,××镇××村的中药材基地,环城蔬菜种植基地,××乡××村的绿色食品等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正在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涉农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力扶持华宝公司、新兴公司、中原制革厂、港龙怀参公司、麦研面业、×北黄牛毛驴市场等一批省、××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7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7家,农产品购销企业和交易市场达28个,带动农户达万户。四是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牛存栏万头(其中奶牛存栏2603头),生猪存栏万头,山绵羊存栏万只,家禽存栏万只,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五是春耕备耕工作准备充分。目前,我市供销社已准备各类优质化肥万余吨、农药130余吨、农地膜180余吨、中小农具6万余件、农药械4000余件,基本满足了春耕备耕的需要。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农民种粮成本增加。尽管从去年起我省已经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实施了种粮直补政策,但是农用物资价格自去年以来不断上扬,并仍有上涨趋势。如1605等杀虫剂从每吨1500元涨至1575元,除草剂从每吨XX元涨至2100元,农药价格平均涨幅5%;农地膜从每吨万元涨至万元,平均涨幅%,化肥从每吨1800元涨至1830元,销售旺季增幅可能更大,导致种粮成本进一步加大。

二是粮食价格不断下滑,农民种粮增收不明显。去年6月份以来,我市小麦价格持续走低,粮食市场购销不畅,种粮农民惜售心理十分严重,小麦价格从每市斤元跌至元,并仍有下跌趋势。虽然国家出台了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但由于地方缺乏资金,不能够很好的落实,造成农民种粮效益不高。

三是作业成本高影响农机化进程。去年以来,柴油价格和农业机械价格的的持续上涨,仅柴油价格就连续上涨4次,从每吨4210元涨至4967元,平均每升上涨元;农业机械以75匹马力的拖拉机和福田小麦收割机为例,拖拉机从每台万元涨至万元,福田小麦收割机从万元涨至万元,从而导致农机作业成本不断提高,效益持续下降,农民对农机的投资热情不高,影响了我市农机化进程。

五、有关建议

(一)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启动,尚未形成成熟的作法和经验,不少地方都在摸索阶段,对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仍存在一些疑问,建议以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经济特区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确定部分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作为试点县市,在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树立典型,为其它县市积累经验,提供借鉴,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是全国粮食高产区和种子主产区,但是由于人均耕地少,不在国家定义的粮食大县范围,不能享受相关待遇,建议国家在制定政策时综合考虑耕地面积、单产、优产及其它相关因素。

(三)今年尽管国家出台了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但由于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施及配套资金,仅靠县级财政很难将政策落实到位,建议尽快制定落实保护价收购的配套措施,解决“谷贱伤农”的问题,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尽管我市全面落实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但是随着燃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农民购置和使用大型农机的积极性,建议实施农机燃油补贴,降低农机作业成本。

推荐第3篇:工商局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本文作者:范海明 好范文原创投稿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努力规范农资市场

范海明

近几年来,泰州市靖江工商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支持服务“三农”为中心,积极履行职能,从泰州市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农资市场监管新模式,形成了以农业、供销系统连锁经营为主导的市场经营格局,全市农资市场呈现出活而有序、

供应充足、价格平衡、方便群众的新局面,有效地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泰州市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受到了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

一、发挥市场准入职能,促进形成连锁经营模式

多年以来,该市农资经营的格局一直延续以农业系统的农业技术开发公司和供销系统的益农农资有限公司两个主要渠道向农民供应农资,他们下设的283个农资经营网点覆盖了全市农村的每一个村庄。在当时,这种经营格局是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要求和农民服务的需要的,农资市场管理也取得了“管得住、管得好”的工作成绩。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对农资市场管理的法律和政策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个体户也提出了经营化肥的申请,面对新的政策、新的变化,该局迅速组织条线的同志认真组织学习和调研,吃透政策精神,掌握第一手资料。该局及时会同市农业局、供销社把全市农资经营网点的分布情况在靖江地图上进行标注,以红点和蓝点分别代表供销系统和农业系统的经营网点,发现其分布的密度已经是每个行政村一个网点,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并将有关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进行了汇报,提出了以维护农资市场稳定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根本,以农业和供销为供应渠道龙头,以网点调整带动网点发展,实行连锁经营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肯定,也得到了市农业、供销领导的协助。同时,该局还配套制定了六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资市场准入的各项规程:

一是建立了连锁经营制度。对所有农资经营网点实行连锁经营,所有网点都要到总公司进货,各网点和总公司以合同形式明确协作、供销关系。

二是建立了风险经营保证机制。即每个农资经营网点均向总公司交纳6000-10000元的风险经营保证金,如发现网点私自到外单位进货,根据货值在风险经营保证金扣除;若在经营过程中守法经营的,则在年终评比时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以此来规范经营网点的经营行为。

三是建立了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人提供的线索,经查属实的,则按涉案金额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以此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农资违法案件。

四是建立了种源备案制度。稻、麦、油菜等大宗农作物种子在售出前必须按规定留样,并报送工商部门备案,以备在出现因种子引起的农业生产纠纷时能提供处理的依据。

五是建立了两帐、两票、一卡制度、合同文本和六个统一。即所有农资经营网点必须建立进货、销货台帐,保持进货、销货发票,同时做好农资产品质量信誉卡登记工作。

六是建立了“六统一”制度。各网点在经营过程中严格实行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形象、统一标识等“六个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靖江工商局注重抓好外部和内部两个关系的协调,在外部,该局保持同市农业局、供销社的联系,每年年初,由工商局牵头,农业、供销系统的同志参与对全市的农资经营网点进行调整,确定在何处增设农资网点,并通过《靖江日报》予以公布,以征求社会各界对增设农资网点的意见和建议,使该市的农资经营网点布局更合理,更加方便农户的需求;在内部,他们注重抓好相关科室职能的协调,即注册科在受理农资经营网点的申请后,立即通知市场合同科对申请农资经营网点的资格审查,市场合同科则按照“六个统一”的要求进行规范和审查,凡达到规范要求,则由市场合同科出具审查意见后由注册科核发农资经营网点营业执照;凡达不到规范要求,则坚决不核发营业执照,这样严格农资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有效地规范了农资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发挥市场监管职能,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经营秩序

在平时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靖江工商局依托“经济户口”,深入推行信用监管和分类监管,维护农资市场秩序的稳定,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两年来,该局每年都组织全市的农资经营单位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由所在分局根据其主体、经营实力、商业信用、合同履约率、守法程度、消费者投诉、公众评价等情况,对农资经营户的信用以A、B、C、D四级标准来进行初步划分,上报市工商局,市工商局再征求外部(主要是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内部(主要是市场合同科、公平交易科、监督管理科)两方面的意见后进行综合评定,并输入电脑、进行各分局辖区的经济户口,以便在日常的工作中实行分类监管,这样既减轻了农资执法的压力,又提高了农资执法的效果。

为保证农资市场的有序经营,该局还在全市农村聘请了55名农资协管员(信息员),通过他们,准确掌握全市

农资市场的动态情况,特别是无照、流动经营农资的有关情况。在与该市毗邻的泰兴、姜堰、如皋地带,就经常出现用拖拉机、电瓶车等交通工具,无照经营农资产品,其农资的质量得不到正常的保证,性能和使用方法也不能正确地告之用户,致使一些农民购买后或因使用不当造成损失,或因农资质量问题而无从追究。针对这一状况,靖江工商局在分析了流动经营农资的“游

击”特点后,发挥农资协管员的优势和特点,及时发现,及时查处。2004年以来,该局共取缔无照流动经营农资112个,查扣化肥8万余公斤。

三、发挥行政执法职能,深入开展“红盾打假护农”

近年来,靖江工商局每年都按照上级局部署,在全市开展“红盾打假护农”。重点打击无照无证经营农资产品,经销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等行为。该局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不断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执法巡查力度,有效地打击了违法经营行为,维护了农资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近年来,他们根据每年农资要求的4个旺季,都要集中开展至少4次的专项执法检查,对全市所有农资经营单位集中进行拉网式检查,重点检查农资经营户检查农资手续是否齐全、农资产品各类标识是否规范、经营广告是否合法规范、是否存在假冒伪劣和缺斤少两、变质失效等情况,有效维护了群众利益,社会反响较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工商行政管理局 范海明

推荐第4篇:信用社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信用社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根据县联社和乡党委的创建工作要求,按照乡纪委下发的“创建”活动的实施细则,在乡党委、政府直接关心和指导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和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以顾客满意为第一标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开展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述职如下:

一、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优势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为促进全乡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把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作为工作重点,把公开办事程序,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学位对外形象,将社会效益与自身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关系,柜面服务与业务拓展的关系,努力寻求服务至上和讲求盈利的统一。在日常工作中按照开展创建活动的实施细则具体内容的要求,首先是我们在去年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员思想的统一,进一步提高全员对创建活动的认识,按照创建工作各阶段的内容,做到人员、责任、措施三落实,明确各人工作职责,制定创建计划,细化序时要求,掀起创建工作的新热潮。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全力展示信用社的良好形象;其次是围绕主题,突出重点,通过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从而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相应的支持。其三,以开展创建活动为契机,认真执行好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监督反馈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在服务形式,服务措施、服务能力、服务品位上下功夫,完善服务体系,创立优质品牌,使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开创“三赢”的新局面

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让广大农民发家致富,快步奔小康,是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宗旨和工作职责,也是日常工作的主线。因此,我社在信贷投向上,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除支持一般农户资金需求,还对高效农业,个私企业及工商户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行重点支持。根据我乡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扶持特色产业,通过信贷杠杆的作用来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对全乡的规模种植、养殖和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及时通过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担保贷款等手段,有力地推动我乡经济持续、快捷发展;在贷款方式上,我们打破传统的“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做法,对农户的合理资金需求,不等客上门,组织各管辖的信贷人员,深入到村、组、户进行调查、摸底,对全乡有效农户的经营项目、经济收入、经营状况逐户建立经济档案。目前,已建立农户经济档案3284户。从而为信贷资金投放快、便、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500万元,较去年增长63%,贷款余额最高达到2600万元,较去年增长了100%,有力地支持各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社增盈,开创了社、企、农“三盈”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拓展业务空问不断提升自身整体实力

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存款,存款也是我们立社之本。为了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大力组织资金,开拓业务发展的空间。我社在加强组织资金工作的拓展上,首先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存款的意义、种类、利率;其次是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提高临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尽量减少顾客等候时间;三是将任务科学合理地分解到各人、各岗位,并制定出详细的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则性兑现,不打和牌,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目标,服务紧紧围绕吸存揽储这个中心的良好氛围;四是大力开展代发工资和代收款业务。近年来我社代发工资业务量逐年攀升,代发工资户已达到2800户,每月代发工资额达200万元。

推荐第5篇:畜牧业支持三农工作汇报

**县畜牧局支持“三农”工作汇报

主任、副主任以及各位人大代表:

首先感谢各级人大代表对我县畜牧兽医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今天我代表畜牧局党组,向各位汇报畜牧部门服务“三农”的工作情况。

**县畜牧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监督、指导和支持下,特别是在近几年县人代会上,各级人大代表都为我县畜牧业发展献言献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有力的推动了全县畜牧事业发展。2011年,我县生猪存栏40.9万头,增幅90.4%,出栏49.3万头,增幅110.6%,农村人口人均出栏量0.99头;牛存栏9.6万头,增幅1.4%,出栏3.6万头,增幅34%,农村人口人均出栏量0.07头;羊存栏14.3万只,增幅3.6%,出栏17.9万只,增幅3.7%,农村人口人均出栏量0.36只;家禽存栏486.6万只,增幅4.8%,出栏424.3万只,增幅5%,农村人口人均出栏量8.49只;肉类总产5.2万吨,增幅62.3%,农村人口人均产量102.9公斤;蛋类总产3.7万吨,增幅3.1%,农村人口人均产量74.1公斤;奶类总产10.5万吨,增幅0.9%,农村人口人均产量210.8公斤。2011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0.5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500元,较2010年增加15%,畜牧业占农

1 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牧业产值增幅1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县“三农”发展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重要来源。在支持“三农”工作中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服务“三农”组织网络。

畜牧局作为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政府主管部门,始终坚持把贴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懂技术,责任心强的干部派到基层站工作,又在各乡镇配备了畜牧专干。设立了7个区域性防检疫中心站,同时成立了有业务局长牵头的专家技术服务队,在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为全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支撑和有力组织保证。

二、抓好技术推广,提升畜牧养殖水平。

面对大多数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不高,信息闭塞,养殖效益差等问题。我们把推广新技术,改良新品种作为服务群众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一是狠抓畜牧兽医科技实用技术研究与推推广应用,组织技术骨干开展了《优质奶牛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二是积极开展畜牧科技培训,开展养殖技术服务,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11期,积极进行养殖技术进万家活动,发放养殖技术资料5000余份,受益群众达到6000多人 。三是积极开展“百、千、万农村致富增收工程”。年初,我局研究制定了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行动方案,落实了科技人员定点联系养殖大户名单,明确了工作职责,强调了考核奖惩办法。县局每名

2 科技人员至少挂包3户规模养殖户,每月深入养殖场(户)进行技术指导3次以上,各中心站参照县局方案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措施。一年来全系统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服务达2500人次,挂包养殖场(户)231户。

三、强化项目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全县畜牧养殖规模。今年引进资金850万元新建标准化养殖场5个;争取上级资金350万元完成创建标准化养殖场7个;争取世行贷款总投资8650.5万元,设计在全县建设改造46个养殖场。引进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发展畜牧业发展产业链。一是我县君子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与韩国爱世肉业(株)式会社签定了合资兴建肉牛加工项目。该项目投资1.2亿元,年屠宰分割肉牛10万头,生产中高档牛肉2万吨。目前前期已注入资金1000万元已经开工,为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我局派出专人进场协助工程建设。二是三元投资5000万元续建项目开始启动。三是河南白鹅集团在原来基础上又新建2个加工车间。四是河南通威集团投资6400万元,在我县城南工业区建成年产21万吨饲料生产企业,现在已经开始生产。

四、强化疫病防控,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动物疫病是畜牧养殖业的克星,一旦疫情发生将造成养殖企业全军覆没,给养殖户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我们始终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放在服务“三农”的首要位臵来

3 抓。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依法治牧”的方针,严格执行“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各级政府负总责、畜牧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监管、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指导以及生产企业自我防控的法人责任“六位一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今年,我县对新招聘的92名村级防疫员进行了春秋两次集中培训,全面落实村级防疫员职业制度,对村级防疫员实行动态管理并建立考评考核制度,极大地提高了防疫员工作标准和责任心。为了提高防疫进度,同时不影响防疫密度,他们不分昼夜逐村、逐场、逐户开展防疫,严格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现在你如果进入**经常会看到身背冷藏箱穿着防护服的防疫员,他们走街串户为动物进行防疫。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完成市局下达的抗体检测任务的基础上增加抗体检测频次。截至目前,完成奶牛布鲁氏杆菌检测520份、禽流感抗体检测6000份、猪瘟抗体检测6000份、猪蓝耳抗体检测6000份。全县畜禽应免尽免,免疫密度及抗体合格率全部达到100%。

回顾近年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在支持“三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是部分工作人员素质低,服务意识不强。二是技术人员匮乏,不能满

4 足日益发展的畜牧业需求。三是技术推广力度弱,培训还留有很多死角等。今后我们将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开展畜牧部门如何服务“三农”大讨论,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消除培训死角,争取扶持资金,高标准、高要求,把我县畜牧做强做大。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5

推荐第6篇:乡镇扶贫局年度三农工作总结

乡镇扶贫局年度三农工作总结

2015年,我局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坚持把扶贫和移民工作与其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三年整体跨越、五年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和扶贫开发“两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总体目标,继续深入全面落实省、市扶贫和移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投身“三农”建设事业,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工作制度建设、责任体系建设和落实到位检查,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现将一年工作总结于后。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键全制度

成立以局长为总负责人,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分管扶贫开发副局长为直接负责人,扶贫开发股以及其他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协同共抓的工作机制。按照市、县农村工作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制定了农村工作实施方案和联系村帮扶工作计划,努力确保“三农”工作落到实处。

二、切实抓好部门帮扶贫困村工作

(一)强化联村帮扶工作。2015年,我局在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结对帮扶灵关镇大渔村。一是制定了联系工作方案,实行局长带头联系、局班子成员和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主动联系贫困户制度,全局中层以上党员干部10人,联系贫困户75户,联系贫困人口252人,实现了联系帮扶贫困户、贫困人口全覆盖,帮扶措施全覆盖。

(二)积极支持联系村改善基础社会条件,发展产业,建设新农村。以贫困村灾后重建、部门帮扶、干部驻村和社会援建为基础,争取灾后重建资金200万元,规划建设204.5亩红心果,建产业公路硬化5公里,生产生活便道2.5公里。争取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落实资金5.6万元,帮助建设“哇哈哈﹒爱心桥”一座。落实资金5000元,组织干部群众到XX县学习红心果栽种和管理,增强大渔村干部群众致富能力。上述项目的落实,畅通了大渔村道路通行的“毛细血管”,为大渔村产业发展上台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狠抓扶贫移民项目工程建设,有力促进农村建设步伐

(一)超额完成民生工程目标任务。2015年,我县依托贫困村灾后重建、地震灾区产业扶贫、社会扶贫、部门帮扶、干部驻村和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础,完成民生工程农村扶贫对象脱贫解困任务1919人,完成省下达870人目标任务的220.5%,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1400人的137%,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二)贫困村灾后重建取得效果凸显。全面完成总投资2800万元的14个贫困村灾后重建工作。硬化产业公路、生产便道63.25公里、“五改三建”48户,蓄水池8个,提水泵站一个,渠堰1000米,栽种核桃1360亩、猕猴桃704.5亩、茶叶改良1428亩、新栽种有机茶1168.5亩,发展林下养鸡20512只,建圈舍6000余㎡,建兔圈4070个,引进种兔70只。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促进了贫困村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三)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总投资200万元的地震灾区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实施了蜂桶寨乡青坪、和平村和大溪乡曹家村3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大溪乡曹家村完建有机蔬菜基地200余亩,有机菊花118亩,建田间便道5公里,渠代路3公里。蜂桶寨乡青坪、和平村栽种“三木药材”1720亩,种植天麻30亩,养殖中蜂1118群。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载体,以贫困村贫困群众为主要目标,切实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脱贫。

(四)社会扶贫援建小微项目取得新的突破。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援建溪桥项目23座,项目援建资金186万元。争取社会援建教育、卫生、人畜饮水、通村公路等14个小微项目,援建资金1066.3万元。

(五)积极协调“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结硕果。主动加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服务协调工作,争取社会援建资金2000万元,助推雪山村和邓池沟﹒戴维村“美丽乡村项目”顺利实施。目前,两个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生态农业为重点”的幸福美丽新村基本建成,有效带动了周边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脱贫致富。

四、认真履职,全力推进扶贫攻坚行动

(一)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完善规范建档立卡信息档案资料。协助相关部门和乡(镇)制定贫困村脱贫规划和贫困户帮扶措施,完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等内业资料,规范建立县、乡、村三级档案资料。二是强化干部驻村帮扶工作。XX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组建驻村帮扶工作组14支(共计62人,其中市级帮扶干部6人,县、乡帮扶干部56人),制定并印发了驻村帮扶工作管理办法,督促驻村帮扶工作扎实开展。落实联系帮扶“四个一”(即:每个村至少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指导,有1个县级部门联系帮扶,有1支驻村帮扶工作组,有1名第一支部书记),工作组深入帮扶贫困村,充分发挥“精确滴灌”的管道作用,积极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落实生产发展项目。三是强化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创办《扶贫开发工作动态》和《县扶贫攻坚工作简报》两刊动态信息,及时整合提炼报道全县各乡(镇)和各部门(单位)的工作动态和先进经验。与雅安日报传媒广告公司深度合作,签定扶贫开发攻坚宣传协议,第一时间宣传报道“双攻坚”工作情况。大力协调电视媒体对“美丽乡村项目”和贫困村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采访报道,在“四川卫视公共频道”和“联播四川”作了三篇专题报道,向外界宣传了“双攻坚”成果和灾区群众“感恩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四是贫困村基层组织得到夯实。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XX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认真落实好向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实现了14个贫困村全覆盖,制定了相应考核管理办法,确保发挥“第一书记”的引领发展作用,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五是牵头协调,扶贫攻坚工作整体联动。建立了扶贫开发定期会商机制,及时召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传达各级会议精神,集体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事宜,集思广益、集体决策。协助县委办起草拟定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并经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为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推动其法制化、规范化开展。

(二)措施得力,扶贫攻坚成果明显。我局积极协助和指导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以驻村帮扶为抓手,深入实施“五个拉动”,着力在“六个精准”上狠下功夫,扶贫攻坚成效明显。一是扶贫对象精准,目标到村到户。充分利用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成果,对联系帮扶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进一步摸清“家底(”贫困程度)、找准“贫根”(致贫原因)、开好“方子”(制定脱贫计划)。二是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围绕贫困村缺什么补什么、规划到村到户的原则,结合实际落实脱贫项目,排出时间进度表,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如期完成。三是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坚持对照扶贫规划列出的项目单子,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公开公示、阳光扶贫,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四是措施到户精准,因村制宜因户施策。认真汇总分析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数据,准确把好“贫困脉”,实事求是开好“脱贫方”。按照贫困村和贫困户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贫困村脱贫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深入推进“五个一批”,因村制宜、因户因人施策,有力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序开展。五是派人精准,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按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选派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组对全县55个村、1307户、4001人进行精准帮扶,每户贫困户都落实联系帮扶责任人,特别针对71户绝对贫困户实行县级领导XX县级部门共同联系帮扶,做到联系帮扶全覆盖。严格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联系村不脱贫、联系贫困对象不达标,工作组不撤出的工作要求,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六是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实现户越线村脱贫。实事求是、稳扎稳打的开展扶贫工作,着眼长远,在治本上下功夫,扶真贫、真扶贫,切实做到“四个防止”(即:防止“被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防止“富戴穷帽”、防止“脱贫即返贫”),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2015年,在全县各乡(镇)和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完成脱贫1919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深入推进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扎实开展,改善移民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完成全县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查动态管理工作,核实直发直补人口3928人,核发资金235.68万元。市级财政下达国家大中水库库区基金185万元,调整往年下达结存资金138.02万,规划建设公路硬化、饮水管网改造、佛手瓜栽种等13个项目,完成10个,完成投资258.02万元,项目的实施切实改善了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夯实了移民群众的致富基础。

六、2016工作计划

2016我局“三农”工作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工作中心和全局各项工作,立足扶贫和移民工作实际,加大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和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村灾后重建和移民群众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实现“三年跨越发展、五年全面小康”战略目标和推进我县建设幸福美丽新做出扎实有效的工作。

推荐第7篇:扶贫工作汇报

上翁热提村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村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陈全国书记在2017年4月1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情况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严格执行自治区、地区、县委各项指示,按照实现贫困户“一高于,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现将我村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上翁热提村村,距离乡镇府7公里,共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35户,共1365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315人,其中2014年脱贫25户98人;2017年拟脱贫70户110人。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道路建设共4公里,其中2公里正在实施中;修建富民安居房300户,其中4户正在实施中;棚圈建设120户;天然气入户120户。

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本村范围内共修建6.5公里的防渗渠,3口机电井,棉花地滴灌面积达到10000亩。

贫困人口劳动力培训情况:共35人自愿申请参加劳动就业技能培训,31人到石油职业高中参加培训,2人到米朗厂参加培训。

1 不等“两免贴息”小额信贷,2017年3户正在办理中。

贫困户医疗保障情况:本村贫困户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二、主要措施:

1、认真摸排,确保精准。积极响应上级指示精神,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第一书记统筹,村干部、工作队及帮扶干部,全面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复核工作。共摸排出“五类户”8人,其中:村干部0人,工商法人0人,财政供养人员0人,拥有大中型农机具7人;拥有低速交通车辆1人。“五类人员”19人。其中:无户籍新落户0人;特殊人员0人;档外遗漏9人;返贫0人;自然增加7人;自然减少3人。

2、争取资金,项目扶持。以项目扶持提升贫困人口内在发展动力,推动贫困人口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收入。我村落实上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目前各项惠民项目正在严格按照项目实施程序进行实施。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加强扶贫资金使用和政策执行的监管,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对贪污腐败现象实行“零容忍”。

3、认真落实“五个一批”,促进增收。根据本村实际,因地制宜,针对有有富裕劳动力及耕地面积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引导其转变思想,学习技能,实现就地就业,促进增收;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学习并推进特色林果业、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实现脱贫增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子女上学的,都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了相应

2 补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丧失劳动力的保证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4、认真落实“两个全覆盖”工程。坚持以“两个全覆盖工程”为主要抓手,明确帮扶责任,各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本村帮扶单位3个,帮扶干部24人。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数场,让结对帮扶真正落地。积极教育引导帮扶贫困户从思想上转变。结合每户实际情况,细化精准帮扶措施,有效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5、征求意愿,易地搬迁。积极争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了能够为我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根本上谋取福利,在前期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大力宣传和充分征求贫困户意愿,虽然因为客观原因,本村没有贫困户异地搬迁,但宣传到位,对扶贫工作有所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档立卡工作不够扎实。贫困识别不够细致,扶贫对象信息数据不够准确,脱贫信息不够真实、建档立卡工作档案资料不够完整,动态管理落实不及时,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纸质档案(台账)和信息系统的数据不一致。《全国扶贫开发系统》运行问题导致出现前期数据混乱的现象。

二是扶贫措施不够精准。未能做到一户一策,缺少“量体裁衣”的脱贫计划和措施。

三是贫困群众主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贫困群众接受新

3 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跟不上形势发展,存在着“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和自我发展的劲头。

四是个别帮扶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深刻认识到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大局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开展帮扶过程中存在消极态度,导致工作推进缓慢,帮扶措施成效不明显。

五、脱贫成果基础不牢。脱贫户虽然已经吃穿不愁,生活得到改善,收入超越了贫困线,但转移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相当高,没有持续跟进的扶持措施,还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脱贫状态。

四、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完善信息档案。根据本次交叉检查的问题清单,及时纠正和完善系统信息数据,保证建档立卡信息准确无误。同时,规范贫困户“一户一档”档案资料,认真核实信息数据,确保贫困退出资料完整、真实。

2、进一步提升发展能力。在确保使贫困户受益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地委2017年

1、2号文件规定,坚决防止包办代替现象,充分尊重贫困户知情权、选择权,完善脱贫攻坚规划,结合贫困户实际,因户施策、积极推进特色林果业,特色种植业发展,着力在标准化、规模化、使贫困群众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增收产业和致富门路。

3、进一步组织好就业大培训。不断加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积极开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学文化、学 4 科学,不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激发脱贫致富热情。优秀学员推荐就业。

4、进一步落实帮扶机制。每月组织各帮扶单位召开一次“两个全覆盖工程”工作会议,结合本村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工作总结,点出具体问题,同时安排下月工作计划,根据每月对贫困户生产生活所求情况,制定符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5、进一步做好巩固提升。结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支持到内地企业务工创收。从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入手,健全完善脱贫巩固措施,筑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区内协作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切实做到脱贫攻坚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两促进、两不误,产业扶持上保持力度不减、政策不变,巩固脱贫退出成果,提高贫困退出水平。

6、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各个方面。深入开展“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查摆问题,明确具体措施,狠抓工作落实,防治政策措施棚架,切实改进党员干部作风。

推荐第8篇:扶贫工作汇报

扶贫工作汇报

县老区办

2007年,我县的扶贫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在市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兄弟县、市、区和市级机关结对帮扶单位的有力相助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2007]3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县辖14个镇乡,4个街道,398个行政村,58.3万人。被列入市级欠发达地区的共6个镇乡,2个片,130个行政村,58093户,172157人。2007年,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5.9亿元,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880元,比上年增长5%。

一、2007年扶贫工作情况

2007年的扶贫工作,紧紧围绕调研这一主题,扎实做好宁海县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扶贫规划的编制与全面扶贫帮困工作。

(一)、深入调研,认真编制扶贫规划

1、抓好扶贫新一轮政策出台的调研。2007年3月上旬,市扶贫办范文英主任带领工作组对我县6个欠发达镇乡和双峰、水车2个片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为时一个星期,走访30多个村,座谈干部群众近200余人,为市政府出台新一轮扶贫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编制县“十一五”期间扶贫规划。为了搞好欠发达地区“十一五”规划,县老区办设计了十来种表格,下发到各镇乡进行调查摸 1

底,内容涉及到交通道路建设、饮用水建设、新农村建设、教育卫生、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安居工程、下山移民、生态保护等十几方面的村情。通过摸底,全面掌握了各类数据,规划已于2007年3月份编制完毕,并上报市扶贫办。

(二)、着眼民生,狠抓扶贫项目落实

1、扎实推进下山移民工作。2003年以来,我们已完成三批下山移民,今年第4批下山移民计划600户,涉及9个镇乡,20个行政村中的33个自然村,实际搬迁743户,比原计划增加143户,2286人,已于2007年11月底前全部完成,并通过市里验收。共拆除房屋1586间,其中平房904间、楼房345间、其它用房337间,拆除面积55495平方米。据统计迁往中心村698户,镇乡所在地19户,县城16户,县外9户。补助资金共743万元,市、县按1:1比例全数到位。

2、认真做好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根据市4月29日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我县在6个欠发达镇乡和2个片开展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工作。专门召开了6个欠发达镇乡2个片分管扶贫领导和农办主任工作会议,部署了低收入农户的建档立卡工作。我县低收入农户共5420户,致贫原因分别为缺生产资料1671户、自然灾害60户、就学931户、因病2685户、缺劳动力956户、其他642户。今年实施帮扶安居户600户,生产型107户,学生入学补助627人,帮扶资金达911万元。

3、努力促进村户经济发展。针对农业产业化推进难,传统经营

模式变革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我们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大力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与山地使用权流转,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业特色化,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2007年欠发达地区实现土地流转近3758余亩,流转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如茶院乡龙尾巴村、深圳镇柘坑张等村引种弘阳猕猴桃700余亩;跃龙街道山陈、前童镇下杨等村种植油茶400余亩;桑州、深圳、前童、双峰等镇乡(片)开发茶叶基地近1000亩;岔路镇王爱山岗片种植了1000亩锦绣黄桃。土地的流转,经济特产林的开发,为提高村、户的经济收入打下了基础。

4、认真抓好安居工程建设。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解决住房困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做到三到位:一是组织到位。由县老区办具体组织实施,各镇乡街道专门成立工作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检查,完工有验收。二是程序到位。安居对象必须由村两委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推荐,农户本人提出申请,镇乡街道逐户审查后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每个无房户登记造册,拍摄新老房屋照片,建立档案。三是资金到位。今年安居房建设600户,按照每户补助10000元的标准,市、县按6:4的比例,共计600万元,其中市补资金360万元,县里配套240万元, 12月底前全部完成并资金补助到户。

5、重点扶持项目效益显著。根据市扶贫办百村攻坚规划的要求,采取集中资金、集中扶持、突出重点的办法,帮助重点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今年确定了胡陈乡西翁等13个村为市级重点扶持村。采用兴建综合楼、标准厂房、街面房等出租;深圳镇溪滨村建

造民工宿舍用于出租等。总投资达917.07万元,市级补助252万元,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创造了条件。

6、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县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我们采取多方筹资,全民动手的办法,不断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一是资源型机耕路建设。欠发达地区大都地处偏僻,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使一些地区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今年,在市里的大力支持下,总结以往资源型机耕路建设的经验,会同县交通局认真组织实地考察,投资建成资源型机耕路26条,51公里,总投资386万元,争取市级补助189万元。这些机耕路的建成,有力地促进了山区资源开发,大大提高了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重视欠发达村的环境整治,把部分扶贫资金用于村内道路建设。今年投入村内道路建设的有8个镇乡中的20个村,修建面积达68860平方米,总投资达383.5万元,补助资金101万元,其中市级补助63万元,县里配套38万元。

7、协同抓好饮水工程。吃水问题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我县有的欠发达地区的村庄迄今为止尚未全部解决吃水问题,有的村庄过去接通过自来水,由于年久失修需要二次改水。今年帮助6个村接通了自来水,二次改水8个村,共投资40余万元。

(三)、和谐共进,全力做好对口帮扶

1、积极开展“甬黔携手,图书传递”活动。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甬黔携手,图书传递”活动。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发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本次活动共收到捐赠图书102588册(其

中小学类图书42093册、初中类图书19334册、高中类图书12591册、大学、农业科技图书28570册);捐赠文具873094件,500余箱,约计人民币近50余万元;捐赠校服543件、书包101只,超额完成了原定9万册图书的任务。并于5月21日由县老区办统一运送到宁波火车北站。

2、再次开展“和谐宁波·万人助学”活动。根据市委宣传部与市扶贫办的统一部署, 我们做到领导重视、宣传广泛、精心组织、全民参与。由于宣传发动到位,在县老区办预约结对就达664名。8月18日,在潘天寿广场247名现场结对学生从上午7点20分开始,不到一个半小时均已认助结对,共结对学生911名。为了满足没有结对到学生市民的愿望,又预约登记80余名。

3、认真做好对口帮扶工作。2007年,我县先后三次组织人员去贵州省晴隆县落实对口帮扶项目,安排实施项目10个,捐赠帮扶资金75万元。还联系企业(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捐资50万元,新建晴隆县白果冲小学。项目的帮扶有力地推进了对口帮扶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2008年工作打算

2008年我县扶贫工作思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甬政发[2007]31号文件的要求,以新农村建设和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与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扎实推进下山移民、安居工程建设、资源型机耕路建设、重点村扶持项目建设、低收入农户帮扶、对口帮扶等重大工作。

(一)深入实施下山移民和安居工程。根据甬党办[2006]38号文件“整体规划、分年实施”的精神,继续做好下山移民和地质灾害移民工作。会同有关镇乡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在政策到位、程序到位、资金到位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计划明年完成下山移民600户,安居工程500户。

(二)进一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县欠发达地区在基本实现了路、水、电、广播和电视、通讯的“五通”后,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尚需不断完善,需继续加强资源型机耕路建设,欠发达地区镇乡所在地的给排水工程、环境整治、村内道路硬化等建设。

(三)切实抓好开发性项目的扶持。加强毛竹、茶叶、水蜜桃、杨梅、猕猴桃、油茶等特色生产性开发项目的帮扶,做到开发一个项目带动一片,提高经济效益,努力使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户增加收入。

(四)强化市级重点村帮扶。要按照甬政发[2007]31号文件精神,制订本县帮扶政策;在列入市级6个欠发达镇乡和2个片中确定好重点村帮扶项目,推进扶贫示范村建设,努力做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继续搞好调查摸底,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调整好市级挂钩结对单位。

(五)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加强同晴隆县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帮扶资金、信息和技术,为贵州省睛隆县新农村示范村、人畜饮水工程、牛羊养殖、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大的服务。

2008年1月10日

推荐第9篇:扶贫工作汇报

本文作者:李运志 好范文原创投稿

克难攻坚 努力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记湖北省随州市吴山镇河西村整村推进工作

河西村位于湖北省插花贫困乡镇——吴山镇北部15公里处,地处桐柏山西南余脉,是村级改革后原联勇、联工、联乡三村合一的全镇最大的行政村,现有八个村民小组,24个自然塆,860户,3360人,

现有八个党小组,党员78人,总耕地面积3934亩,其中水田2233亩。全村版图面积38万平方公里,山场面积25万平方公里,花岗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随州合力、随州刘氏、群翔大理石三家矿业有限公司在我村投资开采石材,兴办石材产业;这里历史悠久,境内的栲栳寺、株栳寺在明清时期曾是随北著名的道教圣地,与号称“小武当”的鸡鸣山遥相呼应,僧侣达400余众,现仍有众多古迹尚存;这里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随北著名游击区,全国民兵战斗英雄金安国带领战友们,转战周边地区,斗顽军、打土豪、分田地,为随北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因为河西村地理位置偏僻,山多田少,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河田只能种一季水稻,而且靠提水灌溉,生产成本高,种旱作物产量也不高,收入低,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响应上级加快贫困地区建设的号召,我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保民生、完善各种基层基础设施,送温暖、救助弱势群体入手,有序开发当地资源,实行村企联动、部门帮扶、行业推进等举措,使得这一贫困落后面貌得到很大改观,具体做法是做到“四个结合 ”。

一、长远规划与立足当前相结合。经过广泛了解、深入调查,该村村两委在去年就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科学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发展石材产业,促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清淤堰塘15口,维修河坝700米,架通提水灌溉线路1000米,扩大灌溉面积500亩,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改善交通条件,实施通组通塆工程2.2公里,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出行;实行封山育林,山当田种,树当粮管,达到山上是银行,上下变粮仓;努力开展“洁美河西”活动,唐三路河西段实施“五化”工程(植被绿化、道路硬化、村庄美化、民居亮化、环境净化)。并结合我村实际,每年做好一到两件看得见、摸得着、群众得实惠的实事,如去年投资10万元,完成安全饮水工程,使250户农民从此告别饮用不安全水的历史,今年修通2.3公里的通组公路。

二、有序开发与封山育林相结合。开发该村村丰富的石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即可安排农村多余闲散劳动力,使农民就近就业,又可变废为宝,增加个人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因此在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对石材开采点加强监管,防止造成环境污染,防止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发生,督促搞好植被恢复,对大面积的山场做好封山育林,定人、定岗、定责,以保持资源有序开发,可持续利用。

三、造血与输血相结合。河西村是随县20个农业生产测评样本点之一,他们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每年邀请农业专家对广大农户进行两次科技培训 ,普及科技知识,进行智力扶贫,提高种田水平,并对全村科技示范户发放补贴,鼓励他们带头致富、带动大家致富。还广泛开展村企联动、帮扶救助活动,今年面对百年一遇旱灾,我们主动联系驻村三个矿产公司淘凼31个,满足村民提水抗旱,送来抗旱资金15万元,包村单位送来2000元,解决了抗旱的燃眉之急。

四、全面建设与重点整治相结合。河西村河西片曾因水稻产量高,在六十年代有“水稻王”之称。但因年久失修,虽有大小堰塘120余口,近一大半干枯,有一半被泥沙於满不能蓄水,有一部分因水土流失,河床下降,水田不能自流灌溉,近年来,村两委硬化河堤600余米,借“三万”活动整修堰塘30口,支付村民提水抗旱电费45000元。还争取国家资金550万元,对上游的夜壶庄水库、鸻鹕岩水库进行了加固除险,可扩大全村灌溉面积480亩,提高单产250斤,增加农民收入67万元。同时,以唐三路沿线为重点,规范了村庄建设,整治路边脏、乱、差,禁止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停乱靠现象发生。

推荐第10篇:扶贫工作汇报

财政局扶贫工作队开展 “一对一”捐助贫困学生活动

x年x月x日,x县财政局扶贫工作队利用节假日,再一次来到革命老区狼牙山脚下,组织对x县x乡村的困难学生进行义捐活动。

x年初,xx同志被容城县县政府委派到该村进行为期一年的扶贫工作。入住后,对村民进行了逐户走访,与村支两委成员及群众代表进行了深入座谈,摸清底码,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帮扶计划,在圆满完成扶贫任务的情况下,与部分贫困户结下了穷亲,与6名贫困学生结对子,组织协调保定市和容城县的爱心之士,与贫困学生建立了长期的一对一帮扶关系。

今年是第三次组织这样的活动,目前已有两名贫困学生考入大学,对余下的四名贫困学生进行了500-1000元的义捐,受到了村支两委及广大群众的赞许,体现了社会大家庭的和谐美好,激发了贫困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11篇:扶贫工作汇报

2016年扶贫工作汇报

2016年来,我局认真落实各项扶贫工作部署,在党工委、管委会动员和带领下,全体职工迅速、认真地开展“精准扶贫”,努力推动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全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来抓,强化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在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抽出专门人员,挤出时间,组织开展扶贫工作,制定扶贫工作任务,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全员积极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

二是进村入户,摸底核查。全局工作人员在领导干部的带领下,深入基层,在街道实地走访调研,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掌握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详细了解他们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下基层检查、开展执法等活动,搜集各类贫困户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扶贫工作筑牢坚实基础。

三是理清思路,结对帮扶。局工作人员在对村贫困户进行入户核实后,根据核查情况,实现结对帮扶,并制定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表,详细记录与贫困户的结对情况及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联系方式,使结对双方对象明确、联系及时,有效开展帮扶工作。落实街道干部联户工作,干部职工共联系帮扶群众56户,其中领导干部每人5户,普通人员每人3户。在节日期间积极走访,保证困难群众事情有人问,问题有人管。 四是突出重点,灵活扶贫。局根据工作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服务职能,灵活开展扶贫工作。

一是在工商注册中,开辟困难群众绿色通道,设立专门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落实各项便民政策,指导帮助困难群众办理各项业务,在工商注册、餐饮许可证办理等方面给予全程指导。

二是大力宣传各项惠民政策,鼓励和帮助贫困户找准脱贫项目,努力脱贫致富。引导和支持贫困户开展民俗旅游,从事个体经营等方式,帮助贫困户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加村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同时,上门帮助困难群众及时做好工商年报,帮助困难群众规范化经营,积极申请“清洁厨房”等专项扶持资金。积极向群众介绍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对部分困难群众,减免部分注册费用。

三是加强物资补助。春节期间,向村24户年老、残疾等困难群众、2户困难群众实行精准扶贫,每户发放扶贫金500元,发放面粉50公斤,共计发放扶贫款1.3万元,面粉1300公斤。

五是积极开展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在“学雷锋”纪念日活动期间,积极响应管委的号召,安排5名工作人员,在两城敬老院开展义务劳动。同时,走访各村困难群众,向群众捐款捐物。今年在“慈心一日捐”活动中,共募集捐款2700余元。

六、下一步打算: 一是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决策,主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空巢老人”、“扶贫帮扶”献爱心活动;

二是根据全区扶贫工作规划,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做好包联村、户的对接工作。

第12篇:扶贫工作汇报

扶贫工作总结

支队政治处:

2009年8月31日,按照支队的安排,我正式从高同志手中接过支队驻村扶贫工作的接力棒,担任陈仓区胡店镇马家湾村支部副书记,继续支队对该村的帮扶工作。

一、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

截止今年4月近两年的时间里,在支队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扶贫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多次受到西山建委和胡店镇的表扬和肯定。2010年3月24日,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五批西山驻村扶贫干部动员大队上,我作为全市优秀驻村扶贫干部,代表支队作了表态发言。2010年11月24日省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受支队委托,我代表支队做了扶贫工作先进事迹报告。支队不断加强扶贫帮困工作力度和发挥职能优势做好扶贫工作的做法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200

9、2010年连续两年,支队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扶贫先进集体、实施“突破西山”战略先进单位。

二、扶贫所做的具体工作

2009年我支队捐款八万余元,并由支队领导出面争取国家政策项目,为通往村上五组修了3.1公里的水泥路,并在10月17日和11月2日通过了区上和省上合格验收。 2010年6月全国掀起涉牌涉证专项治理活动,马家湾村 1

距市区72公里,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的机动车挂牌办证不易,光来回的路费就得几十元,而且需要往返多次,所以村里的摩托车很少有挂牌的,大部分人无证驾驶。看到这种情况,我向支队领导作了汇报,背上牌子,现场培训,为全村33人办理了驾驶证,为30辆摩托车和农用车挂上了牌证。此消息一出,附近村组需要办证村民纷纷前来办理牌证,极大地提高了我交警支队在西山地区为民、亲民、爱民的影响力。我也被评为金台交警大队“涉牌涉证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先进个人。

2010年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频发,继“4.14”雪灾影响之后,7月23日、8月1日我市西山地区普降暴雨,西山八镇遭受暴雨灾害袭击,渭河上的支流河水暴涨,山体塌方,道路被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破坏。马家湾村在此次暴雨袭击中受灾严重,全村1000人受灾,全村七个小组其中六个小组断水,通往五组、六组、七组的道路冲毁,与外界失去联系。我将这些情况向支队汇报以后,全市交警心系灾区,奉献爱心,纷纷捐款。8月24日,当支队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代表交警支队将16000余元捐款送到村上并为受灾较为严重的八户村民送来米面油的时候,胡店镇镇长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村支书和村主任对这雪中送炭的救济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按照2010年扶贫工作计划,宝鸡市交警支队出资3万

元,为村上规划建设百亩核桃示范园一处。支队从元月份开始组织马家湾村村名代表及村干部讨论、考察,依据村上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并于2010年3月12日组织五十多名年轻干警帮助村民亲手栽种下3500余棵致富树,此活动得到了西山建委及镇上高度赞扬。

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普遍存在。虽有合作医疗保险,但部分村民观念陈旧,思想落伍,不敢出山就医。马家湾村七组有位17岁的姑娘,因患先天性心脏病,生命危在旦夕。支队领导得知后,积极联系医院,筹措资金,并安排车辆接送病人就医。在今年2月12日,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早上,当支队车辆送这位经过手术治疗完全康复的小姑娘回村时,村民自发的在道路两旁放起了鞭炮,欢迎这个花季少女重获新生,庆贺这个困难家庭得到了希望,更是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2011年春节来临之前,支队政治处及宣传科组织支队书法家来村上慰问,为村民义务书写春联三百余副,并为村领导及驻村干部送来了慰问金。当我联系到西安启望集团的捐助宝鸡西山地区的慰问大米和食用油,并一一发送到困难群众家里,村干部说这些比镇上发的还多、、、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及西山建委要求的“节能减柴”工程,我组织村上干部及技术人员,远赴咸阳旬邑县,参观移民新村的节能炕、节能灶建造技术,并在马家湾迅速掀起了旧灶

老炕改造热潮。

劳务输出在当前还是山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交警支队领导看到2009年为马家湾村减免学费7万多元培训的40名机动车驾驶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后,在2010年11月继续培训一批机动车驾驶员,这将使马家湾村成为胡店镇运输行业从业最多,效益最好的村。

为了解决农村文化娱乐及政策法规宣传问题,支队为马家湾村捐赠了四千余元的广播器材一套,使得每个组都装上了大喇叭,每天有了固定的娱乐节目和政策宣传播放时间。

三、驻村扶贫工作感受

两年的时间和快就过去了,看到乡亲们的家搬到了平坦的地方,住进了宽敞的新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看到通过手术治疗恢复健康,并在我的努力下进到村小学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无忧无虑学习的王芳芳;看到2010年植树节我和同事们帮乡亲们栽下的核桃树上已经开了花;看到拿上了驾驶证购买了机动车忙碌的跑运输的年轻人、、、、、、我除了有无比的自豪和幸福,还有更多的留恋。

近两年来我坚持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在帮助基层解难题、促发展的过程中,主动接受锻炼,勇挑担子,不断创新,保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上级负责,对单位负责,对帮扶村负责,对自己负责。下得来、蹲得住、干实事、出实效。自觉接受各级党组织的管理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严格要求不放

松,埋头苦干不浮躁,廉洁自律不违规,充分展示了交警支队驻村挂职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我用我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新的岗位上洒下辛勤的汗水,留下进取的身影,刻下奋斗的印迹,与马家湾村1200多名村民一道为村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〇一一年四月

第13篇:扶贫工作汇报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行动指南,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意见,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紧盯贫困乡村,瞄准贫困人口,以扶贫工作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坚持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贫困连片开发同步进行,全面推进,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1991年被确定为省列贫困县,1992年进入“两西”扶持县,1994年被确定为国列贫困县,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县,2011年被纳入秦巴山连片特困片区县。全县共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3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8%,特困村72个,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万人,耕地31万亩,人均耕地1.76亩。2013年全县人均有粮780斤,人均纯收入3278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2013年有贫

1 困户1.6万户,贫困人口6.46万人,贫困发生率37.5%。自2000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9亿元,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30个,实施整片整流域推进项目6个。

二、2013年及今年扶贫部门所做的工作

2013年,县扶贫主管部门按照省市及县委、政府的安排,全力实施扶贫项目,狠抓扶贫各项措施落实,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完成了老虎垭流域扶贫开发项目、城关镇整村推进项目、8个整村推进项目和面上项目的实施。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3.6公里,新修沙化路31.2公里,新修便民桥6座,实施危房改造723户,新修护村护地河堤2300米,实施“三改”项目155户。实施核桃项目4070亩、茶叶1350 亩、栽植樱桃165亩、种植魔芋400亩,实施互助金项目11个,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员3600人,技能培训700人。二是千方百计动员,全面完成了973名“两后生”培训任务。三是两上北京积极争取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帮扶资金299万元,解决办公楼维修和铜线乡低垭扶贫旅游节点建设资金无处着落的问题。四是抓了扶贫宣传工作。2013年,我县釆取多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和途径开展扶贫宣传,在《甘肃扶贫信息网》报送康县扶贫信息398条,采用136条,居全省之首;在《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陇南报》发表康县扶贫开发文章13篇;在公路主干道沿线制作安装大幅扶贫开发宣传牌12个,尤其在省委、省

2 政府《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出台后,《康县报》、《康县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康县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轮番报到,声势强大,成效明显,为顺利推进扶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五是抓了建档立卡工作。省市有关会议结束后,县扶贫办及时汇报县委、县政府,并在10月中旬召开了由21个乡镇乡镇长、乡镇扶贫专干、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扶贫系统全体职工参加的全县2012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及信息动态管理工作安排部署会,专题安排了此项工作并对乡镇扶贫专干进行了培训。县扶贫办按照县上《关于认真开展2012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及信息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给每个乡镇下派了建档立卡指导员,并从监察、扶贫部门抽调科级干部组成四个督查组,对全县21个乡镇的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巡回督查。目前,全县2012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及信息动态管理工作已顺利通过省、市审查,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六是全力抓了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大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制定下发了《康县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抽查方案》、《关于认真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财政扶贫资金自查自纠的通知》。县上从组织、纪检、审计、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分三组对近几年涉及财政扶贫资金的21乡镇、15个县直部门、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7个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八个

3 问题现已全面进行了整改。七是抓了规划编制工作。按时编制完成了《康县五年基本消除贫困实施规划》、《康县阳坝贫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康县店子贫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和《康县豆坪贫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规划覆盖全县14个乡镇、128个村,其中,特困村52个,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劳务移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

2014年,我们着力抓了六件具体工作:一是筹备召开了2014年全县扶贫攻坚大会。二是筛选申报了2014年第二批财政扶贫项目。三是抓紧实施了尾欠项目和2013年第二批项目。四是抓了竣工项目的验收报帐工作。五是配合抓了财政扶贫资金的审计及整改工作,做到即知即改,边审计边整改。六是启动了今年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如王坝乡何家庄村,豆坪乡成沟村、西沟村,豆坝乡味石村,阳坝镇二坪村、阴坝村等。

三、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在扶贫开发上,我县坚持群众参与与国家支持相结合、“造血”与“输血”相结合、改变落后面貌与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具体做法上: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重新调整县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每月听取一次

4 扶贫工作汇报,每季度研究一次扶贫攻坚工作,每半年召开一次扶贫攻坚工作现场观摩会,分析研究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建立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帮扶和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包抓重点流域,严格落实副县级领导干部每人包抓一个贫困乡镇和一个特困村,县直每个部门包抓一个贫困村,每个科级干部包抓8户贫困户,每个一般干部包抓6户贫困户的包抓机制,确保了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坚持扶贫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多年来,我县将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并存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的最有效途径,瞄准最贫困的乡村和流域,在政策、资金、物资等诸多方面给予倾斜扶持,抓重点、攻难点,啃硬骨头,坚持不零敲碎打,不撒胡椒面,努力做到扶持一片,脱贫一片,见效一片,努力打造精品。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9亿元,在130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项目覆盖率达54.6%,占重点村总数的一半以上,先后完成连片开发、整乡整流域推进试点项目6个。通过项目建设,初步解决了项目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每个项目户形成了一项以上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家庭主要劳动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一至两项种养业适用致富技术,并强化了集科技培训、农家书屋、计划生育、基层组织等为主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扶贫效益。三是坚持扶贫整村推进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深

5 度结合。全县上下按照“生态为基,发展为需,民生为本”的扶贫开发理念,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脱贫致富和改变农村面貌的一个强有力抓手,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列到哪里,新农村就建到那里。每年整合发改、交通、水务、住建、农发、国土、文化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攻坚,坚持扶贫整村推进打基础,新农村建设提层次,打造精品,示范带动,剜掉穷根,使财政扶贫资金成为“引子”,整合部门资金,吸引民间资金,发挥了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通过项目整合,集中使用,把一个个贫困村建成美丽漂亮、宜居宜游的新农村、旅游村,赢得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县的召开。全县目前已建和正建的新农村达到211个,占总村数的60%,仅2013年全县整合各类资金1.975亿元,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68个。四是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扶贫的主要措施常抓不懈。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始终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紧紧围绕培育劳务输出大产业的目标,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培训输转模式,由短期常识培训向中长期技能培训转变,由粗放的劳动力培训向精细的技术培训转变,由松散的输出就业培训向稳定的基地就业培训转变的“三个转变”思路,着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培训输转层次。全县上下通过“五抓”即抓宣传、抓引导、抓培训、抓服务、抓维权等措施,依托甘肃东方学院、秦陇技工学校、汉中机电学校、陇南卫校、陇南农校、陇南驾校、康县党校及职业中专等职业教育基地,加大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的专业

6 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2013年全县共输转劳动力6.5万人,户均达到1.4人以上,创劳务收入8.39亿元,新增贫困家庭“两后生”1534名,有1500多个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了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并稳定就业,实现了培训输转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标。五是坚持扶贫“造血”狠抓产业不动摇。历届县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实施“整县核桃、南茶北桑”战略,大力发展核桃、茶叶、蚕桑三大主导产业和花椒、油橄榄、蔬菜、养殖、中药材、食用菌等区域优势产业。2013年,进一步增加投入,狠抓以核桃产业为主的经济林综合管理,多方筹资1376万元,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89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任务,其中,核桃54万亩,花椒24.5万亩,茶叶5万亩,蚕桑4万亩,油橄榄1.5万亩。核桃产量达1760万公斤,实现产值2.6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仅此一项就达1523元。同时,积极培育新产业,扶持发展了50个有规模、有效益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增收基础进一步夯实。六是坚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展定点帮扶工作。2013年,我县始终把定点帮扶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坚持“双联”行动和定点扶贫有机结合,聚八方之财,举全社会之力,有资出资,有智出智,有项目出项目,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央、省、市、县帮扶单位达到114个,帮扶干部2037名,帮扶贫困户12198户,累计投入物资资金1153.8万元,在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扶持,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七是坚持狠抓

7 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为了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扶贫资金真正发挥效益,多次组织召开监理单位及施工企业负责人参加的扶贫项目建设调度会,专题安排部署项目建设任务,通报问题,评比名次,提出要求;分年度清理了往年未开工项目和“半拉子”工程,制定了措施办法,加快竣工验收进度。2013年,县委、政府先后七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县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工作,制定下发了《康县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抽查方案》、《关于认真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财政扶贫资金自查自纠的通知》,并从组织、纪检、审计、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分三组对近年来涉及财政扶贫资金的21个乡镇、15个县直部门、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7个企业进行了全面自查和整改,使财政扶贫资金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和效益。2013年度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顺利通过。

通过以上重点措施落实,全县大扶贫及以扶贫统揽农村各项工作的格局已经形成,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抓扶贫的热情高涨,2017年全县整体脱贫的意识越来越浓厚,扶贫成效凸显,全县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贫困人口由1991年的14.25 万人下降到2013年的6.46 万人,贫困面由1991年的80%下降到2013年的37.5%,在贫困标准提高近三倍的情况下,贫困发生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经济收入明显增长,农民人

8 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296元增加到2013年的3278元,增长达11倍,近8万贫困群众解决了温饱,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社会各项事业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县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但受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呈现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贫困特征,扶贫攻坚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350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中,有22个行政村、58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涉及人口14609人;6万多亩耕地、600多个村庄,需修建河堤577公里;19.81万亩耕地需灌溉设施配套;7万多人的饮水还不够安全。特别是生活在南部深山、林缘地带的贫困群体,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人居环境恶化,发展再生产的要素资源匮乏,人口素质普遍低下,经济收入门路狭窄,其中许多人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解决温饱,扶贫攻坚难度大、成本高。二是致贫因素复杂,农村温饱不稳定问题突出。目前,除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性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等长期性因素外,致贫致困的突发性因素依然很

9 多,一遇天灾病患、婚丧嫁娶就暖而变寒、饱而变饥,已脱贫的人口也将重新变为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长期处于脱贫和返贫的交替之中。三是低水平温饱掩盖了农村扶贫对象规模。由于低水平的温饱掩盖了绝对贫困的实际状况,导致农村低保覆盖面一直比较小。2013年底,全县农村低保面为20.4%,仅占农村贫困人口的55.6%,还远未实现应保尽保,大部分困难群众仍难以享受到国家救助政策。四是扶贫项目投资规模小,建设标准低,1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要求招投标不符合实际,项目勘察费、设计费、招投标代理费、监理费、审计费等中间费用没有来源,无法支付,给扶贫项目的实施增添了很大的难度。现有的投资规模对于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差、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扶贫攻坚重点村,只是杯水车薪,给贫困村解决不了多少问题,扶贫项目实施后效果不明显,与群众的愿望差距较大。五是部分项目安排不尽合理。如近几年整村推进项目中安排的扶贫贷款贴息,一方面因贫困农户承贷能力差,贷不出来款,贷款贴息就无法落实,另一方面扶贫贷款贴息不是全额贴息,而“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实行贷款利息全贴,农户对申请扶贫贷款贴息积极性不高,致使部分资金闲置,项目无法实施,每年造成扶贫资金滞留。而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交通、水利等急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却因资金短缺得不到根本改善,造成部分扶贫项目与实际脱节,与群众愿望不一致。“两后生”

10 培训任务过重,许多“两后生”不愿意再培训,热衷于打工挣钱。“两后生”培训补助打入“一折通”后,虽然解决了国家补助不能直接到“两后生”家庭的问题,但不利于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导致工作不好开展。

五、意见及建议

(一)建议提高扶贫项目投资标准和额度,整村推进每村投资最低不少于300万元,整乡推进项目投资最低不少于1000万元。将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投资提高到与住建部门一个标准;将新修沙化路、拓宽改造村组道路和硬化村组道路投资提高到与交通部门一个标准。本着“扶持一片、见效一片,扶持一村、变化一村”的理念,将财政扶贫资金集中投向实施片区开发、整乡推进、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

(二)建议将贷款贴息计划额度予以压缩,增加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对贫困户种养业贷款利息实行全贴,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三) 建议加大项目管理费投资力度,解决基础设施项目待摊费用没人管,无处着落的问题。

(四) 建议将基础设施项目的招标规模提高到5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不再招投标。

(五) 建议将基础设施项目审计标准提高到5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不再进行工程审计,以减少审计工作量和解决扶贫项目资金滞留问题。

11 (六) 建议从省级层面协调解决乡镇扶贫专干编制配备问题,以解决乡镇无人员编制和专干不专的问题。

六、今后工作打算

(一)抓好贫困片区扶贫攻坚工作,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贫困连片扶贫项目,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层次和水平。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坚持以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全力实施以阳坝、店子、豆坪等三个片区扶贫攻坚项目;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项目,重点解决贫困村不通路、不通电、饮水、住房不安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村级卫生室和文化阵地配套设施,以更高的质量、标准和品位,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改善、建设与管理,真正使贫困村社变成宜居、宜游、宜商、宜投资的生态文明新农村。

(二)以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为目的,加大富民产业培育力度,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后劲。坚持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重要措施,顺应天时,趋利避害,强力扶持。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桑”战略,继续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四大区域产业和四大地方产品,大力发展核桃、蚕桑、茶叶、中药材,扶持养猪、养羊、养鸡、养蜂、特种水产养殖大户,着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专业合作社。紧紧围绕富民产业,大力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企业,按市场需求发展产

12 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加速富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工业化发展,切实走出一条以富民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产业化扶贫之路。

(三)进一步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培训输转模式,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实效。一是着眼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二是对留守劳动力开展以核桃树综合管理、食用菌栽培、养殖等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抓好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输转为主的职业培训;四是积极争取实施 “雨露计划”项目。

(四)继续抓好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为主体的社会帮扶工作。按照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要求,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创新帮扶工作方式,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社会帮扶成效。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级帮扶单位和中国建筑总公司等央企的联系,积极汇报衔接项目,争取更多的扶贫项目资金;二是要根据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把行业部门扶贫纳入发展规划,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对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优先向贫困乡村倾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各部门帮扶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年度考核和工

13 作评价,确保行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三是要不断开拓社会帮扶新领域,研究论征一批新项目,搭建社会帮扶平台,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和个人到贫困乡村开发资源,兴办龙头企业,带动当地贫困农户就业和发展增收产业;四是创新扶贫机制,拓宽工作视野,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慈善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新途径,组织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积极推行“组团式”、“结对子”帮扶,丰富扶贫内容。

(五)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上,要认真总结历年来的工作经验,继续创新实施“两严”、“三专”、“四个确保”资金管理机制。两严:即严格拨款流程,严禁改变资金计划;三专:即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四个确保:即确保资金封闭运行,确保资金直接到项目,确保核算直接到项目,确保资金紧跟项目走。在具体工作上,要严格实行预拨报帐制,明确报帐主体,规范报账资料,县扶贫办、财政局要根据各类项目特点制定严格的报账程序,明确和规范报账所需资料。要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与检查,坚持监督检查工作常态化,坚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一抓到底,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六)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习,狠抓扶贫队伍自身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始终

14 把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使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的制度体系;用整改落实促进扶贫工作落实,用扶贫工作成效检验整改落实成果。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努力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不断增强全局观念、奉献意识和力争上游的信心;加强业务学习,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实现高效优质服务;加强机关建设,严明组织纪律,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打造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扶贫干部队伍,为全县扶贫开发跨越式发展和扶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提供人力支撑。

康县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

二0一四年五月六日

15

第14篇:扶贫扶贫工作汇报

xxx驻村扶贫工作汇报

驻村工作队长 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xxx2014年帮扶xx镇xx村。按照“精准识别、精确施策、精细管理”总要求,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坚持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条主线,以坚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高村民素质为重点,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大帮扶工作力度,落实帮扶举措,真正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指导到位,扶贫工作稳步推进。现将近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夯实责任

我办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硬任务,把做好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紧抓牢,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7月18日全县扶贫工作会议结束后,xxx立即主持召开了干部驻村联户扶贫专题会议,号召全体人员积极学习会议精神,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以xxx为队长,xxx、xx为成员的xx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切实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 12

实际,工作队及时联系水利局租用小型水泵,解决燃眉之急。 4.大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8月20日,工作队根据办公室领导安排,征得村委领导同意后,从266户贫困户中选取90户作为办公室全体人员帮扶对象,每人帮扶两户,并要求所有干部逐次逐批和自己帮扶对象见面,详细了解其当前生活状况和家庭实际困难,同时积极为他们讲解惠民政策,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克服困难。

5.深入开展汛期排查活动。7月入汛以来,工作队多次深入到后xxx现场进行隐患排查,对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险处置,切实做到安全工作无漏洞,全力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新农村建设任务重。一是道路交通基础较薄弱。xx村全村依然有xx公里主道路已经基本拓宽,由于资金原因尚未硬化,极大地影响了村民生产和出行。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灌溉不足,有的组仍是靠天吃饭。三是电力设施亟待完善。xx四个组因住户分散、电线老化陈旧,电量弱,电压不稳,特别给烤烟种植户增加了生产成本,制约了烤烟面积的发展,

(二)经济落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一是农业结构单一。xx村普遍以养种为主,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存在农业结构不合理、单一的现象。近几年,xx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

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只能发展传统低效益的种植业。三是大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只是盲目跟从,忽视长远效益,没有致富的目标。

五、下步工作打算

1.严格执行《xxx县级机关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管理制度》(x组通字„2014‟7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严明驻村工作纪律,加强走访摸底活动,在10月底前把所有贫困户全部走完。

2.向xx村示范户、富裕户取经,号召他们向贫困户传授致富经验、技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配合镇、村,结合实际制定村级三年规划。

3.积极协调在建、要建项目,争取项目早建成早投用。4.积极完成镇、村交办的其他任务。

- 5 -

第15篇:伏山乡春季“三农”工作汇报

2012年伏山乡春季“三农”工作汇报

20112年是我乡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双学双提”活动为载体,以实施“茶叶名乡、石材富乡、油茶兴乡、集镇活乡、旅游强乡”五大战略为抓手,围绕发展主题,突出三农工作,坚持在“早”字下功夫,在“实”字上求突破,持续实干,攻坚破难,我乡农业与农村工作呈现出新成效、新气象。现将去冬今春农村工作进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大胆突破,改革试验风生水起

(一)突出规模经营,做好土地流转。

1、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我乡高度重视县委乡政府的此项工作,组织强有力的人员,因地制宜,认真搞好调查摸底,科学编制规划,将高标准良田分解到村,落实到地块,全面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积极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整村整组制推进工作,计划2012年至2020年在枫香树村、杨桥村、鲍冲村、里罗城村等17个村建设17个高产百亩示范方,在徐堰村、杨桥村、枫香树村等3个村建设3个千亩示范方,确保流转一片,见效一片,争取将高标准良田打造成促进粮食增产、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

2、实施特色产

业基地建设工程。发挥我乡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林地流转,去冬今春,争取多方支持,融资 元,新建优质茶叶、油茶等千亩以上特色种植业基地3个。枫树村和石洞村的千亩油茶生态示范园建设以及石冲村的600亩无性系茶园示范基地建设目前规模都已成形,将来必能助农增收,带动致富一方。另外,我乡实施“石材富乡”战略,重点培育了石材产业,投资 万,创建了占地 亩大别山石材工业园,引进了鹤利达石材公司、德成石材公司等一批外商企业的入住。

3、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攻坚战,做大做强我乡茶叶、油茶等优势产业,通过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治理,搞好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力争2017年“126”工程(即人均2亩茶叶、2亩油茶,全乡达到6万亩茶叶、6万亩油茶)目标全面完成。

(二)突出合作规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实现数量扩张和社员增收相同步。截至目前,全乡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达25家。双习羽毛专业合作社、佛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石冲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老典型得到巩固和完善。茗阳茶叶合作社、峰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新兴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双习羽毛专业合作社、峰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因示范性、带动性强,在今年的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会议上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三)突出城乡一体,加快

新村建设步伐。建设农民新村,加快人口集聚。全力打造“大别山山货贸易市场”,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在南冲集镇开工建设了农民新村一处,目前正在配套基础设施;利用“回归工程”、“金桥工程”,引导外出务工党员彭仁民为家乡建设捐资献策,在千金山饶湾组实施农民新村建设,一期工程30户,房屋180间,已基本完成,上半年农户能全部入住。

(四)突出金融创新,解决融资难题。

1、发挥“一事一议”杠杠作用。继续做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申报工作,解决资金的后顾之忧。今年全乡工程总投资160万元,投劳15000个工日,拟申请财政奖补107万元,已完成报申项目18个,涉及到全乡18个村,保证了村村有项目。

2、创办资金互助合作社。去年入冬以来,我乡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大力创办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1个,有效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真抓实干,农业生产如火如荼

(一)农田水利建设高效实施。去冬今春以来,我乡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尽显干事创业的激情。全乡共整修大塘15口,维修大堰、河堤10处,开挖引水渠4公里,整修水库2座,投入机械18台(套),完成土方9万方,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800亩,恢复旱涝保收田面积2000亩。其中里罗城村利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40万元,整修大马湾河堤800米;伏山村流

转集体公山筹资40万元,新修引水渠4公里;枫香树村引导外出成功人士冯克刚投资2万元,新修东湾组大塘1口;千金山村引导外出成功人士彭仁明投资20万元,新修万方大塘5口。全乡上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筹措各类资金500余万元,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中,提高了我乡农业抗旱防涝的能力,为今春抗旱保春耕提供了坚强后盾。

(二)粮油生产稳定发展。1.积极落实“籼改粳”种植面积。粳稻相对籼稻而言具有土地利用率高、抗害能力强、市场需求旺的特点,自“籼改粳”在全市推广以来,我乡高度重视这项重大科技项目,专程聘请县水稻技术专家深入实际进行调研,经多方论证,准备在开展试点,共落实种植面积亩,力争将这项富民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2.不断强化小麦油菜丰产管理。全面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以杨桥、徐堰两个百亩小麦及油菜丰产方为试点,以点带面,在全乡范围内积极对小麦、油菜进行合理施肥,坚持油菜上早施、普施、重施抽苔肥,小麦上控制中期用肥、猛攻后期拔节孕穗肥,做好清沟排水、消灭渍害工作,打好普防普治攻坚战。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今年小麦、油菜长势良好,为夏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3.有序开展春耕备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切实加强全乡春耕备播工作,促进全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党委、政府早动员,早安排,早部署,一方面努力争取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在乡政府举

行了一次以粮食生产和茶叶生产为主题的培训班,组织全体村干部、村民组长、群众代表、种粮大户人参与培训,通过专家教授现场授课讲解,使农民明确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技能,真正明白机械化育插秧的好处,全面了解农机具购臵补贴的优惠政策,提高了全乡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做好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储备和调运,抓紧抓好全乡农机具的检查维护,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使我乡春耕备播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抢抓时机,林业生产热火朝天。

(一)扩大植树造林成果。春季是造林绿化的黄金季节和关键时期,当前,我乡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集中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广泛发动机关干部、村民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活动,在大木厂村、石冲村、七里山村等六个村开展四旁植树10000棵;在大木厂村部到菊花尖实施廊道绿化6公里;在龙泉村到千金山村补植补造5公里,另外全乡补植油茶30000棵。

(二)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为了确保工作万无一失,全乡上下刷写宣传标语 条,悬挂横幅 幅,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签定目标责任书,组织乡村专业防火队员70人,要求防火队员24小时开机,保持通讯畅通,随叫随到,24小时随时准备防火。

四、统筹兼顾,社会事业轰轰烈烈。

(一)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自县计划生育工作会暨春季服务活动动员会后,伏山乡党委、政府迅速行动,扎实工作,强力推进四项手术落实,截止3月15日县春季活动汇报会,我乡已落实上环180例,人流25例,结扎38例,较好的完成县下达的任务。

(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卓有成效。建立“伏山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控制指挥部”、“伏山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控制突击队”,召开春季防疫专题会议,与各村各单位签发目标责任书,对猪瘟病、口蹄疫、烂耳病防疫头,山羊口蹄疫防疫头,狂犬病防疫 只, 已完成全乡动物防疫任务的60%。

(三)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落实到位。为了确保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同志为成员的乡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领导小组,通过集中开展查处整改违法违规用地、违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等专项行动,对照土地卫片执法整改情况表的分类项目进行逐项核查、逐项完成。

当前,我乡的三农工作开展顺利,较好的完成了任务,但是还存在不足和困难,如现代农业的推进难度大、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还显薄弱;农民专业合作化程度不强、城镇化水平低下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双学双提”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大改革试验力度,突破发展难题,全力以赴的推进幸福伏山的创建。

第16篇:“三农”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及建议

一、财政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农业投入呈倒金字塔结构,中央和省级农业农村投入总量大、增长快,而市、县特别是县一级,农业投入十分有限,农业项目主要是靠上级申请安排。总量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一些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缺乏立项支持和投入保障。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交通、供电等方面建设比重较大,而直接用生农业生产发展和科技投入的比重较小,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生产性补助、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比重偏小。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由于财政农业投入渠道较多,实行分部门管理,部门分割严重,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的重复和交叉,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强化财政支农投入、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议:

一是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特别要大幅度增加生产性投入,除了公益性项目外,投资的对象应主要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加大户,把资金真正用实用好。此外,还要继续加大各种对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是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对地方政府的农业投入职责、方式等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特别是要明确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性经常性收入的比重,规范地方政府农业投入主体行为,遏制地方财政对农业“虚投”现象的发生,保障政府财政投入对农业足额、及时和高效的投入。要完善土地出让金制度,提高从集体土地的出让金中提取用于农业发展资金的比例。

三是建立农业资金投入的协调统筹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支农资金的项目整合、区域整合和政策整合,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将现有的重大支农政策和以后出台的扶农政策资金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科目,作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固定下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经营组织形式创新,近几年在我省迅速发展、大量涌现,同步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发展规模偏小,经营实力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刚刚起步发展,初期比较注重数量,从发展的总量来看,已有一定规模。但从入社社员数量、资产总额、经营规模来看,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相差比较大,效益好、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合作社比重较低。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流动资金,发展后劲乏力。一是农民收入低,出资受限,合作社自有资金本身不足;二是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尚未出台,目前还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放贷,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也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三是我省农村信用社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支持,但不仅贷款利率普遍偏高,而且多数合作社还贷不到。

(三)合作社内部运行不规范。我省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机构和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未能按“一章三会”制度办事;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普遍未建立成员账户,合作社的公积金没有依法量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交易、与利用其提供服务的非成员的交易,没有分别核算,有的未依法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向成员返还盈余。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信贷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放贴息贷款,引导和扶持合作社健康、

快速发展。研究出台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以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扩展农村信用工程,调整信贷结构,合理安排资金,加大对合作社信贷投放力度。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

(二) 部门联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力度。工商部门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窗口和“绿色通道”,免费提供注册登记的咨询服务,取消不合法的前置审批,方便农民登记办社;商务、供销部门要开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农超对接”活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顺利进入超市;质检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实行优惠政策,取消除正、副本以外的任何费用;国税、地税部门要尽快出台落实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办法;国土、电力部门对合作社用地、用电要不折不扣落执行优惠政策;同时各级政府减负部门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合理收费的清理力度。

(三)加强培训引导,规范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一是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努力造就懂政策、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二是选树示范合作社,加大宣传力度,带动更多合作社规范发展。三是帮助合作社按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内部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

理、风险防范等各项规章制度。

三、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

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在培训数量、培训质量、转移组织化程度、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各个方面与现实需求都存在着不足和差距,其中培训质量、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一)培训资金缺口大,补助标准低,培训质量不够高,转移就业竞争能力差。由于资金不足,培训时间短、质量低,导致进城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能力差,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一些简单的技术性工作,抵御经济波动能力不强,就业极不稳定,输出去的多,流回来的也多。

(二)农民工权益没有得到完全保障,就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有的用工企业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随意侵犯农民工权益;工伤、医疗、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农民工住房贵、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大量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工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双重边缘化,既非工又非农,如果长期不能被城市所“化”,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建议:

(一)增加补助标准,提高培训质量。目前,农业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补助为每人340元,距离实际需要差距很大。在我省每培训一个计算机操作员和电子工最少需要

500元,培训电焊工、车工、厨师等则需2000多元,平均每人需补助800元。

(二)增加保障性投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这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性举措。一个方面,要加大技能的培训和城市文明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农民工能够移得出、稳得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另一方面,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新的二元结构。推进重点,要把农民工“市民化”确立为城市公共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推动城乡务工四个“均等化”进程。推进就业均等化,按照从业时间、技能鉴定等为农民工定级定岗,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同酬。推进子女就学均等化,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加强城市教育资源建设,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同等教育机会。推进住房均等化,在城市建设分配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时,为农民工划出一定的比例。推进社保均等化,完善农民工可转移的工伤、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制度,按照城市工人补助标准给予补贴。通过推进以四个“均等化”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改革,最终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

一、权利统

一、地位平等。

第17篇:三农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2011年三农工作总结及2012年

工作思路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三农”工作坚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为农村贡献,为农业创收,努力保持全镇农村稳定发展态势,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一、2011年工作回顾

(一)农村经济日益繁荣。我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快增长。我镇全年生产总值实现14590万元,完成计划的101.7%,同比增长8.4%。截止11月,全镇财政收入241.97万元,完成计划的69.65%,比去年增长3.8%,其中工商税209.72万元,农业税0.3万元,非税收入31.95万元,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达347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1元。

(二)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全镇早晚两造水稻种植面积23700亩,全年猪出栏量达到31147头、牛出栏量1693 1

头、羊出栏量3510只、三鸟35.1万只;新挖鱼塘69亩;新种橡胶920亩、槟榔610亩;种植常规瓜菜3980亩、冬种瓜菜8500亩;造林面积1100亩;劳务输出615人。

(三)千方百计落实惠农政策。完成新农合基金征收工作,我镇共有17680人参合,占任务人数18876的93.7%;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新农保,参保人数达5680人;105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完工;加快强降雨灾后恢复生产步伐,举行橡胶扶正、割胶技术培训11次,发放橡胶刀500多把、磨刀500多块、学习光碟500多套;加大支持农业种植,完成发放长豆角种子200亩、蜜本南瓜种子300亩、红南瓜种子50亩、甜玉米种子600亩、节瓜种子200亩,发放化肥5吨,及农机专项补贴资金10万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出资6万余元,完成居丁集贸市场排污管道改造。创建文明生态村3个,主道硬化3500米,村巷硬化1650米。新建沼气池127口,改水改厕完成204户。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解放思想的力度、观念更新的程度还不够;二是全镇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三是劳动者素质偏低,生产生活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不少群众存在小富即安、小进

则满的思想,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还没根除,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烈;四是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脆弱,无第

二、三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五是少数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认识不到位,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六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技应用推广难度较大。

三、2012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目标

实现全镇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进一步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措施

(1)优化传统农业结构,加大对定安和牛、定安黑猪的良种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水果种植、蔬菜种植。根据我镇土壤性质不同,将农业布局分为两大类,西北部土壤性质为沙质土壤,偏向畜牧业,东南部为红壤土,偏向果菜种植业。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经济发展平台。积极争取省、县水利、农综、国土等部门的资金支持,加固高林、坡斜等2宗水库主体工程,进行南福岭埇田洋整治,硬化大春水轮泵、高林东干尾段渠道,争取上级资金对永丰水

厂改造扩建及管网延伸,解决5000多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3)创建和管理好培育种苗基地(如香蕉苗、木薯苗、林木苗、罗非鱼苗、杂优种子等)。通过引进良种良苗和试种,向农民兄弟提供优质种苗。

(4)全力抓好蔬菜瓜果基地招商工作。立足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突出重点,提升档次。

(5)突破性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以我镇现有定安和牛合作社、定安黑猪合作社为依托,全力抓好畜牧业生产,力争2012年新增合作社5个。

(6)推进教育社会化。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设施,调整办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7)整合支农扶贫资金,连片创建文明生态村,2012年计划建设生态村3个。

(8)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要达到95%。

2011年12月13日

第18篇:“三农”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一、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努力做好“三农”工作这篇文章。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夏粮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900万公斤,水产品总产量12590吨,生猪出栏42640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小增幅,为高新区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纵观我区今年 “三农”工作,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兴修水利夯基础。高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条件,决定了旱涝自然灾害呈多发性。我区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今年我区先后投入20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外洪土方任务4.25万方,改造排灌站18座,完成清淤4万方,维修机电设备17台,基本构建了防汛、排涝、抗旱三位一体的农业抗灾保障体系,为农业增收奠定了基础。今年汛期由于机电泵站经过维修改造,加之合理调度,连续集中强降雨未造成内涝灾害,确保了早稻丰产丰收。

二是科技服务建网络。我区建立了以区为中心、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使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一线大显身手。从实施“种子工程”入手,使全区两镇一处良种覆盖率达98%。两镇一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处农业服务中心还开通了“农业服务直拨电话”,可以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农技、林果、畜牧、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是龙头带动扩基地。全区通过大力培植农副产品深加工、运输营销等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使粮食逐步向大米、米粉、饲料等方面延伸,实现粮食生产就地加工增值;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组织农副产品大流通,带动全区蔬菜、水产规模扩大;以生猪屠宰、肉食加工、家禽饲养为龙头,带动全区畜牧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新增300头以上养猪小区12家,新建50亩以上蔬菜、瓜果种植基地4个。

四是强化防疫促生产。动物防疫工作是奠定全年畜牧业健康发

p; 二是强化龙头抓带动。今年重点扶持了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公司、江西玉丰实业有限公司、南昌恒宏养殖有限公司和南昌高新连谊粮油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培养农民经济人队伍,让他们帮助农民找市场,寻销路,从而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三是劳务输出抓转移。实践证明,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根据高新区的特点,随着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缓解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矛盾,我们始终把“民工经济”当作农民增收、劳力就业的大事来抓。一方面,利用高新区内企业众多的优势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另一方面,创新劳务输出的手段与途径,有序组织农村劳力向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经商务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7%,外出务工总收入可望达到15980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117.7元,增收899元,增长比例达27.95%。

(五)强力推进非农化进程

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加强。一方面,采取争取上级支持、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加快城镇水、电、路、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科学规划提高城镇的个性品位、以完善设施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以产业聚集培育城镇的非农经济。做到建好一座城镇,繁荣一地经济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转移一批农民,致富一方百姓。另一方面,按照市委提出的“一年抓点、两年提高、三年推广”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我区在两镇一处选择了领导班子过硬、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民风淳朴的杨家村、广阳村、闵吴村、艾湖村、鲁溪村、武溪村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文明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标准及要求,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示范镇建设,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只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镇建设指导小组并在示范镇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目前止,麻丘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经武汉大学规划设计报经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审定,基础设施项目已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我们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通过扶一批、引一批、靠一批、“公司十基地十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形式培育壮大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龙头企业。今年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今年喜获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同时,建设了一批绿色食品基地。麻丘镇金凤村、昌东镇山湖村等地的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已正式启动了。在麻丘镇金凤、刘城等村建立了特色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在巩固发展瑶湖螃蟹,钱岗黄鳝等特种水产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珍珠养殖、鳜鱼等特种养殖及特色蔬菜种植,推动了全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抓好“三农”工作。坚持以“三化”思路来破解“三农”问题。“三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用产业化、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

二是努力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抓好当前的冬季农业生产工作,做到“秋粮损失冬种补”,做好“三冬”文章,杜绝“冬闲田”,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当前要重点抓好省厅选点的麻丘镇2500亩油菜示范基地和昌东镇杨家村1000亩特色农业园建设。抓好1000亩的“特菜园”建设,立足区位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三是不断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土地是农业综合能力的载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要切实保护好耕地。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建设用地的关系,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同时,做好中低产田改良工作。

四是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针对我区易涝易旱的自然现状,在连续狠抓前两年的基础上,抓紧今冬明春水利项目建设有利时机,确保项目建设到位。认真开展基本农田的质量调查与监测工作,制定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规划,切实搞好基本农田的质量建设。继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为夺取明年的农业丰收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区将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为指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0字方针确定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全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实现城市化推进。同时,依法管理,加强镇、村班子建设,发展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19篇:三农

恶劣的越南热带丛林地理环境使美军深深陷入了泥潭,而丛林战似乎成了越战的代名词。山高谷深.密林沟壑、火热潮湿、虫蛇出没。这样的作战环境使美军完全放不开手脚.虽然美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了很大优势。而且许多武器甚至是手榴弹在丛林作战时的战术都受到了影响,不得不针对环境创出许多新的方法,而这个代价是鲜血和生命。惨痛的教训使美军在越战后开始重新审视丛林战,并将其列入西点军校的训练项目。

在陆地边界上与中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 东:朝鲜(以鸭绿江和图门江为界河)

北:俄罗斯(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河,同时大兴凯湖是中俄两国的界湖)、蒙古(以贝尔湖为界湖)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它与中国关于帕米尔高原的划界也已经结束,原来地图上是虚线的“未定国界”变为实线的“国界”了。)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通过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1/3的克什米尔地区相接)

西南:印度(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称为“锡金邦”,1975年印度派军队进入该国内,几年后宣布其并入印度。中国原来一直不予承认,这也是中印之间的一个敏感话题。今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将一张印度地图送给辛格总理,上面就将锡金划入印度了。)、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广西东兴北仑河为界河),同时与越南的关于北部湾划界问题也将解决,中国将撤出几个实际控制的小岛,同时将北部湾北部的海域划回中国。去年报纸上还炒作过,某些的标题吓人的很。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 东为韩国、日本(隔黄海与东海) 东南为菲律宾

南为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以上都是以南中国海相隔)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公开承认并拥有核武器国家是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不公开承认但确认拥有核武器国家:以色列。可能已拥有核武器国家:朝鲜。正积极发展但还未拥有核武器国家:伊朗。

第20篇:三农

温铁军:三农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1 更新时间:2006-4-23

——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

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兹摘要如下:

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

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但有“温三农”绰号的温铁军却不能苟同。他在2003年4月9日回答安徽《决策咨询》编辑部记者采访时,针对性地回顾了十多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形成过程。

记者:温铁军同志,从我能够搜集到的资料看,是您早在1996年就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作为两个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提出的。我们的问题是,您为什么把农民问题置于三农问题的首位,为什么说“中国并不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一个农民大国”?还提出“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农业经济科学”;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综合的改革,并且出路在三农之外,这如何理解? 温铁军:看来,你们是有备而来。但这几个问题在我1993年以来的文章中都作了很详细的说明,拿来读一下答案就出来了。为了不耽误读者的时间,也给你们一个“独家”,我想换个话题。

安徽不仅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之一,其实,也是我们10年前讨论并且基本上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观点的地方。因此,尽管我历来不愿意参与北京学术界的争论,但却认为应该把三农问题提出的过程作为背景介绍给安徽的读者。

其实三农问题的有关讨论的源头是比较远的,并不是近来才提出。而且应该说是科学决策的产物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说远,可以从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讨论开通城乡的政策算起;因为从那以后,耕地的“双重功能”问题、“8亿人给2亿人搞饭吃”的问题等等,农村政策负责人早就都提出来了。其实,我们历来就强调城乡二元结构属于中国的“基本体制矛盾”,直到去年党的十六大把这个观点写入正式文件。所以,应该说经历了18年的反复了。

说近,可以从1991年后的关于农民负担的调研和政策讨论算起;从那以后,今天才引起人们关注的农村的税费改革、金融改革、机构改革和流通改革等,各种“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改革早已相继进入试验课题,至今也有十多年了。

说最近,也得从1996年“三农问题”这个概念的正式见诸报刊发表算起。那以后的问题,似乎更加复杂、日益严峻。因此,最少也有7个年头了吧。

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的开通城乡的建议没有条件实行。1988年价格改革失利、通货膨胀发生,1989年搞“关停并转”导致城市“三角债”、经济下滑,在这样的宏观变化影响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连续3年下降,这在改革后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时,农业部范小建司长(现任副部长)骑自行车微服私访了20多个县,了解农民负担问题,并把调查结果上报给农业部,指出农民收入下降导致相对负担很重,已经影响到党和农民的政治关系。刘中一部长对他的调查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并且力排众议,决定以个人名义实事求是地向上汇报。这时期,还有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很多讨论。可见,90年代初期就已经发现并涉及到了三农问题的相关内容,政府有关部门是清楚的,只是还未引起社会上足够的重视。

第二次关于三农问题的深入讨论是在1993年。政府换届之后,农业部的刘江部长组织人员到各地蹲点,当时农村实验区办公室主任杜鹰同志(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农村司长)带人在安徽蹲点,对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各部门做了大量调查,形成了题为“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的调查报告。该报告那时就已经强调,农业农村问题涉及到包括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的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不应该再就农业谈农业。刘江同志也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93年年中,我作为调查组成员,根据安徽调查在《经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文章,认为农村问题主要受宏观政策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

之后的1993到1996年期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期,需求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又有增长,农村困境相对缓解;同期的城市改革力度加大,反映农村问题的声音虽然小了,但讨论却在不断深化。 一方面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朱副总理曾经强调“三不”,即:土地不能动,粮价不能低,负担不能重;另一方面,从1993年开始,在温家宝和陈俊生等领导同志的指导下,现在人们重视的问题,如土地制度、税费与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股权交易,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和山区、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已经列入政策试验课题。

尤其是在1995年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指出三大差距在扩大,并警告这样下去“恐会酿成大祸”(后来此话不幸而言中),使政策界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例如,当时尽管没有宏观部门统一协调,但仍然形成国家11部委于1995年自动联合起来,开展农村小城镇改革发展试验的现象,并在江苏昆山召开了第一次“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这在25年的改革决策中是前所未有的,表明决策研究领域的大多数同志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

此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数千万农民工进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也提出来了。随之,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农业部农研中心等8个单位的专家联合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这就涉及城乡二元结构如何突破、城镇化如何发展等课题。具体政策实验也相继开展。可以说,从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问题不断演化,有关部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也有好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做法。

在1995年秋粮上市之前,我们对中部粮食主产区进行调查。认为用价格政策过度刺激粮食生产,会导致1995-1996粮食年度出现过剩。在一次全国政协召开的座谈会上,我把粮食可能出现过剩的问题提了出来。与我同感的还有前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的李铁,不过,那时我们确实是“少数”,尽管也汇报了,可那些跟从主流的人却没反应,我就写了“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大胆分析“丰收的代价”,从粮食周期这个农民都懂的常识谈起,分析粮食问题与财政、金融、外贸等宏观政策的相关。这与1993年写“功夫在农外”的思路是一致的。

由于1996年粮价继续提高、继续刺激粮食高产,因此,当年粮食产量提前4年实现了2000年的粮食产量目标。从当时来看,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确实挺上去了,以粮为纲的感觉似乎又有了。但其结果是什么呢?由于人口并没有随着粮食产量而增长上去,也就是说,消费并未增长上去。简单说就是:有了2000年的粮食产量,而没有2000年的人口,必然出现过剩。正是基于此,“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一文才被许多报刊转载,大家开始觉得这种提法有意思了。学术界也有类似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关于粮价被动地受物价指数影响的量化研究,针对性地对当时主流认定粮价带动物价的观点提出反诘。

1997年后粮食果然积压,重现了1984年粮食大规模增产后出现的卖粮难问题。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又连续下降,农业农村的矛盾又开始凸现出来,继而引起了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式的讨论。我又写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先内部征求意见,到1996年秋季,我在《战略与管理》上公开发表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综合以往政策试验的研究成果,提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认为只有宏观政策对应解决,或缓解这两个基本矛盾,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合理地解决。

至此,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正式见诸报刊。需要再次强调一下,三农问题的提出过程由来已久,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1985年“开通城乡”的提出;到1991年范小建的调查、刘中一部长对调查报告的肯定,和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讨论;再到1993年杜鹰同志主持在农业大省安徽的调查被刘江部长肯定;最后是1996年以后关于粮食政策的不同意见„„;总之,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是怎样被研究的?

记者:这期间,决策层对解决三农问题搞过一些试点吗?

温铁军:在1993-1994年期间,直接受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的农村实验区办公室提出了第二批试验课题,其中就有在安徽太和等地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那时就认为,税费改革是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但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当时是把税费改革与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

这与后来搞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最大的不同在于:1993年税改与粮改相结合的办法本来就是基层创造的,很有“中国特色”:在免除农民税费的同时,一亩地缴一百斤粮。全国当时2亿亩耕地,那么国家会得到至少2000亿斤的粮食储备,足够平抑市场,不用担心粮食安全问题。而且,这2000亿粮食是按公粮方式收的,没有成本。正常情况下,政府手中只要掌握1500亿斤粮食就够了。当时全国有5个省份分别布置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有的地方农民缴100斤粮食不够,提高到120斤,复种指数高的“吨粮田”也不超过150斤。由于基本上防止了跑冒滴漏,把这些粮食折算成现金,农民负担最多也就70多元。

其实,坚持农村调查的人当时不光是提出问题、进行调查,而且还通过实验进行具体政策操作。除了上述涉及中长期发展的政策试验课题外,1993年还在河南搞了商、粮、供、贸、物五大流通系统全面改革的流通体制改革实验。也就是说,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都早已不在单纯农业领域中了。

客观上看,1995年我们为什么说“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1996年又写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其实主要就是根据上述的实验课题,根据基层的经验,从客观实际入手,逐步创造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因此,1993年以来的那些成果,都是根据基层经验和科学试验提出的,相关的政策思路也是清晰的。

综上所述,如果要按照温总理强调的,改变那些不适合或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既不能照搬某种理论,也不能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谈农业。需要认真反思,不惟书、不惟上,重新端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三、由决策层的重视到全社会的关注

记者:决策层和全社会是如何重视和看待三农问题的?

温铁军:中央对这个问题在政策层面上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地深化。比如,1998年江泽民同志到苏南视察,指出乡镇企业是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同一年又指出城镇化是个大战略。温家宝同志对我们在政策科学中的试验和国家各有关部委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予以肯定,决策的科学性逐渐在中央层面上反映出来。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正式形成了一个政治局讨论通过的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指导性文件。之所以说这个文件的意义非常重大,是因为它把家庭承包、乡镇企业、城镇化都作为农村发展的大战略肯定下来。尤为重要的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农村改革是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这个提法之所以很重要,就在于重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

接着,1999年前后,中央的农村政策讨论中就不再单纯强调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结构调整,这是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在决策思路上的一个重大提法,它与以往在决策领域中做的研究和实验还是相关的。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认识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在中央科学决策的鼓舞下,1999年夏季,我根据那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在中国农大做的博士论文摘要,改写成“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1999年12月份的《读书》杂志上,不仅把现在的三农问题,也把100多年来历史上的三农问题做了分析。到2000年,我又进一步把课题报告扩充为一本书,正题是《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副题还是“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没想到的是,课题和文章都分别得了奖。这也许表明了学术界的认可。到这时,三农问题在理论上的梳理大体上也清楚了。

2000年初,湖北李昌平给朱总理写了一封信,把三农问题形象概括为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同期,1999年上海学者曹锦清到河南农村基层考察以后写出《黄河边上的中国》;李昌平又把他的信引发的一系列的事情,写成《我向总理说实话》,于2001年出版,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反应。他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推动作用。

到这时,政策理论成果有了,社会反响也有了,那么,到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就正式变成一个不仅为决策层理论界关注、而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四、“三农”问题在政策思路上的变化

记者:从你的介绍可知,党和政府历来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那么,决策层如何破解三农难题?

温铁军: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第一次写进十六大的文件中,这是从1995年2月江泽民同志对三大矛盾予以明晰以来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城乡差别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说明新的领导集体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这是对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清醒认识的结晶,是与时俱进的直接表现。

十六大之后,离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而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今年1月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这些问题的表述非常之客观,非常之现实,反映出“实事求是”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在十六大和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有明确的体现。三农问题在党的领导同志交接班的时候得到特殊强调,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日程中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个最重要的提法:“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结合在一起,把三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接着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又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我们从事农村研究的人来说是非常欣慰和深受鼓舞的。

因为有了这样的高度重视,最近一两年,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都在广泛地展开,比如农村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税费改革与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以及农村土地问题、农民权益问题、村民自治问题等等。尤其是胡锦涛同志在平山县西柏坡讲的“两个务必”,这对我们关于三农问题严重性的讨论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好大喜功,文过饰非,不能坚持“两个务必”,就无法讨论今天严峻而复杂的三农问题。

记者:那么,有哪些迹象表明三农问题正在从政策层面上加以解决?

温铁军:我们应该看到,这两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都有很明确的政策思路。具体表现在“十五”计划提出“以人为本”,提出每年转移农民工进城的具体目标,并强调了城镇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说从“十五”计划以来,中央高层的政策思路是越来越清楚。再比如,尽管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试点遇到很多困难,去年仍然下发了“两办”文件强调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农民负担是“高压线”,谁碰就摘谁的乌纱帽。接着,今年国办一号文件出台了打破一切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要促进农民能够通过非农就业增加收入,就要破除一切限制和障碍,使进城的农民工得到公正的待遇。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的问题正在通过打工的政策得到体现。为此,各地也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前所未有的“干货”是,今年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财政新增的科教文卫开支,要向农村基层倾斜。另外,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特别强调了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化。

最近,温总理又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信用社正朝着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农村金融的其他形式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温总理的高度关注下,国土资源部正在总结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的各项实验经验。进入一级市场的方式是,公益性的建设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入股;工商企业用地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租赁。这就是说,把土地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村和农民。并且中央正在出台文件,严格限制征占范围,只有纯粹公益性用地由政府出面征用,其他一律走市场。此外,在计划投资上,开始强调和农村、农民直接相关的一些领域要增加投资。比如说,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建设、水利建设,以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六小工程”,将成为今后的农村投资重点。财政正在增加向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总之,党和政府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政策思路上都开始向农村和农民倾斜。

综上所述,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越来越清晰,这将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记者:但是我们在基层还可以随处看到乡镇企业频频倒闭、农民土地被征占„„

温铁军:问题当然很多,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这些也是新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遗留问题。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温家宝总理不仅特别重视科学决策,而且强调分区决策,他说,我们国家这么大,各地的生产力水平差别很明显,各地的经济结构有很大不同,恐怕不能一刀切。党和政府不仅已经下了决心,而且会更加实事求是,那我们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温家宝同志强调的农村“生产力”,我觉得应该是特指那2亿3千万小农户,其中40%是纯农户,37%是以农业为主的兼业农户,也就是说,我国77%的农户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这就是无法与照搬的上层建筑相适应的现实生产力,这就是我们考虑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

三农及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三农及扶贫工作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