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体教结合工作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6:30:22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体教结合工作总结

让读书人运动好 让运动员读好书

——七中走体教结合之路发展学校体育经验总结

2008年,桥东区委区政府投入巨资兴建七中新校区,全新的塑胶田径场,人造草坪足球场,多功能训练馆一应俱全。这一年对七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七中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更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七中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新校区硬件设施优势,联合市体育局、市足协等单位,敞开校门,资源共享,逐步组建起以学校为主体的体育运动队,并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屡创佳绩。与此同时,优异的体育竞赛成绩也为校园里营造出乐享运动的氛围,带动了七中3000多名师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向阳光的热情。体教结合的思路促进了七中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

一、以教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吸引优秀体育人才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理念,加深“新课标”学习,提升教学研究水平,以教研促教学,使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优秀的体育教师师资水平为体育日常教学和体育业余训练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多方合作,共享资源

学校积极与周边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及资源优势,实现学校与社会双向交流,形成学校、社会和谐

发展的新局面。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开放,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开放。人力资源对社会开放,就是充分挖掘学校师资潜力,合理安排教师,拿出少量时间和部分精力与合作单位合作科研、兼授课程等;而物力资源的开放,就是要学校敞开大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设施共享。2011年6月七中训练馆对市业余体校开放,市体育局斥资25万元对训练馆进行专业装修作为跆拳道、柔道、举重、散打等项目的训练场所,在方便体校训练的同时,也对以上运动项目在七中的开展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便利的条件。

三、加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阳光体育系列活动。

1、连续多年举办学校运动会,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激发学生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顽强意识。在运动会中参赛的同学个个精神抖擞,观看的同学们也热情高涨,加油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在为运动员尽情地鼓掌和呐喊,大家充分展现出团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了七中学生运动、健康、快乐的风采!

2、全市领先开设游泳课程。立足校情,积极利用学校周边体育设施,在我市首创开发了以游泳为内容的校本课程。通过参加游泳课程的学习,不仅增强了学

生肢体协调能力,还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匀称、协调的发展,使肌肉线条流畅,使全身的线条流畅,优美,显绅士风度,展淑女气质。

3、学校深入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合理科学的利用每天上午10:00——10:20的大课间时间,在全校统一安排广播操和励志跑操等活动,使大课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快乐体育的成功和愉悦。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普及了相关体育运动项目在我校的开展,发现了大量体育优秀人才。

四、努力创设崇尚体育,热爱运动的校园文化

在七中学习是快乐的,他们不仅可以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还可以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你看那篮球场上腾地跃起的“飞人”;那操场上整齐划一的队列;或是那推动球案上飞舞小球的“运动员”,快乐洋溢在孩子的脸上。在七中工作是幸福的,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免费健身大厅;拥有工会为教师量身打造的各类教职工比赛;拥有每年以校组队参加我市足球联赛的机会。七中人正在用行动勾勒出一幅体教结合和谐发展的画面:一群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大孩子带领着一群阳光少年,享受着学习、享受着运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七中今天取得的成绩,是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发展,走体教结合之路的第一步,

相信在七中人的不断努力下,在体育局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七中体育教学工作定将成为我市体教结合成功的典范。

推荐第2篇:走体教结合之路(00)

走体教结合之路,共育体育精英人才

近年来,淮南市以贯彻落实国办发23号文件为契机,创建了淮南体育学校,按照“读训并举、文体相长、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不断完善体教结合机制,探索新时期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体育学校首次参加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取得金牌24.75枚,总分900.75分的优异成绩,同年,淮南体育学校被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体育局联合授予“体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下面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政府主导,高起点筹建市体育学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为有效解决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瓶劲问题,拓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2010年12月31日,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在淮南八中建立市体育运动学校有关问题协调会,并形成《专题会议纪要》,2011年3月30日市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在淮南八中创建市体育学校,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体育强市、大力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战略部署,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家联合出台《关于筹建淮南市体育学校的实施意见》,为建设市体育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市围绕“高起点、高水平、高目标,创建一流体育学

校”的目标,在市政府主导下,通过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经过三年建设,体育学校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

学校位于淮南市大通区,分东西两片校园,共占地6万多平方米,各类训练场馆2万多平方米,体校建有文化课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男女生学生公寓、食堂、澡堂以及训练比赛场地:综合训练馆、篮球馆、排球馆、摔跤跆拳道馆、举重房、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室外篮球场、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规范的人造草坪足球场、绿化工程等,目前,学校具有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大办学职能。开设有田径、篮球、排球、橄榄球、赛艇、皮划艇、武术散打、中国跤、举重等九个奥运项目,在校学生48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业教练员25人,极大满足了运动员训练、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二、多措并举,破解体校“生荒”困局

招生工作是关体校可持续发展,在体校的整个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体校招生难的问题早已席卷全国,生源不足已成体校面对的最大难题,市体育局为有效解决招生难的问题,想办法,出实招,体校招生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突破选材理念和范围。放宽优秀体育特长生进入市体育学校、各级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入学、转学、借读条件。对获得省运会、省中学生运动会、省青少

年比赛前六名、市运会、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竞赛前三名以及获得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证书的学生,在上小学、初中时不受域、划片招生限制,按各学校开展体育项目对口招生,在初中升高中时给予降低文化课分数线录取;全国比赛中获前六名者一律免试入学;对于特殊体育人才,经测试可采取免试或降低文化课考试成绩要求录取入学;扩大招生地域,向市外、省外进行招生,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拓宽成才渠道,解决后顾之忧。竞技体育就象金字塔,能够到达金字塔塔尖的人总是少数,一些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体校学习,这也是造成体校招生难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市体育学校走出了一条联合办学的模式,经省公安厅、教育厅批准的市保安学校挂靠市体育学校,增设了保安专业,美术专业,对具有良好运动天赋、体育运动成绩突出者,我们应及时向国家队、省队输送,对成绩优秀者输送到国内需体育特长生的各大本科院校深造,还可以参加本科院校的对口高考和单招,市体育学校还与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签定了合作协议,由淮南市体育学院每年定向从淮南体育学校招生,拓宽了运动员向上一级的渠道,对运动水平一般的学生,我们与市重点高中建立联系并推荐入学,也可直接进入保安学校,学习一技之长,毕业后颁发“中职学历证书”和“保安上岗证”,并负责推荐在市范围内安排工作,通过系列举措,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三是完善配套措施,增强吸引力。为增强体校的吸引力,我市体校在收费标准,食、住、训、学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收费标准,食、住方面市体校按照全市最低标准收取课本费和学杂费,学生公寓设施完善,并每月给予运动员一定的伙食补助,对城市低保,农村困难家庭免费上学,每学期补助1500元;在学习、训练方面,市体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按照新课标上足文化课,每周文化课学习时间不少于24学时,市体校建有功能完备的各类训练馆,极大满足运动员文化学习、训练需要。

四是做实做细招生宣传工作。为做好体校的招生工作,我市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并设计和印刷了招生宣传材料,汇编了32句宣传标语,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市体育门户网站专门设立招生宣传网页,市电视台连续播放招生信息,市体育学校还成立了招生小分队,分赴六区一县中小学、农村宣传、解读学校的招生政策,通过宣传扩大了体育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是实行招生任务责任制。以教练员招生为主,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为辅,人人有招生任务,实行绩效挂钩,对超额完成招生指标的,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我市体校招生工作有了大的起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2015年,我市体育学校共招生了484名学生,并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三、创新机制,激活体教结合发展动力

我市在国办发23号文出台后,制定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我市开展体教结合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体教结合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是教体工作协调机制。发现、培养、输送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是教体两家应尽的义务。只有两家团结协作、优势互补、义务共尽、成果共享,才能真正取得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综合效益。为此,市体校建立以体育部门为主管,体育、教育部门各司其职的运行机制。文化教育包括教学管理、教师配备和培训等由市教育局负责,从体制上保证了学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育包括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教练员配备和培训等由市体育局负责。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即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商定年度工作目标,共同向下布置任务,共同举办体育竞赛,共同检查评估学校体育工作,共同表彰奖励先进等工作协调机制。

二是完善工作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体教两家基层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根据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共同制订下发的《安徽省“体教结合”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方案》。2008年开始我市每四年开展一次全市“体教结合”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同时,对长期从事青少年训练工作,潜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各类体育教师、教练员,在专业技

术职务评聘、培训学习、工资晋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上的倾斜,对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课余训练同样计算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训练津贴。我们还与教育部门共同制定优秀运动员升学、毕业的优惠政策。

三是坚持读训并重。过去我们以“夺金”为目标,是一条腿走路,运动员发展受限,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因此,我市体校成立一开始就坚持“夺金”和“育人”两个目标一起抓,既抓训练提高成绩、又抓文化学习全面发展,努力促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我们只有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体校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体校才能够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道路。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2012年、2013年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体育学校招聘体育教练员19名;2015年3月,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市政府任命陈德先为体育学校校长,体育教练员的招聘和体育学校班子机构调整为体育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四、深化体教结合,建立青少年后备人才培训新格局

体教结合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

人才培养战略。

一是建立“育才一条龙”新格局。竞技体育人才要从娃娃抓起,我市通过多个渠道,依托教育部门教学优势,与学校密切联系,以“走训”形式为主,分别与田五幼建立了快乐体操训练点,与谢二小建立了手球训练点,与三和中学建立了跆拳道训练点,通过布点优化选材平台,扩大训练底盘,及时发现优秀苗子,形成了小学、中学、高中“选才育才一条龙”的培养体制,为我市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及衔接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二是建立与学校联办运动队新格局。我市积极探索“市队校办”业余训练模式。先后与淮南二中联办篮球队,与淮南三中联办手球队,与洞山中学联办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与李郢孜实验学校联办武术散打队,与龙湖中学联办男子足球队,体校直接把教练员派到联合办队的优质学校施教,并在训练场地、器材、经费上给予支持,取得了明显效果。

三是建立教体联办青少年竞赛新格局。选才是基础,育才是关键。市体育局与市教育局共同整合现有的传统项目学校赛事,扩大竞赛项目和参赛学校的范围,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青少年竞赛的杠杆作用,建立了新的充满活力、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适应我市青少年训练竞赛实际的竞赛管理制度。在成果共享的原则下,体育、教育部门共同举办全市青少年比赛,如每年举办的“校园足球联赛”、“青少年阳光体

育运动会”,共同组队参加省级以上中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全省的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允许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学生运动员代表体育、教育部门参加市级以上比赛,为青少年煅炼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竞技平台。

四是建立体教结合训练网络新格局。我市建立了以市体育学校为龙头,各级传特校为梯队,各青少年俱乐部为基础的体教结合训练网络,目前我市级传校25所,特校2所,省级传校9所,省级特校3所,国家级特校1所,市级青少年俱乐部22所,省级青少年俱乐部7所,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12所。形成了市、县、乡首尾呼应,系统联动,科学发展的体教结合新格局。

以上是我市体教结合的具体做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和问题,需要向各兄弟单位学习借鉴。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新模式,为建设体育强省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推荐第3篇: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区政府在这里召开\"体教结合\"会议,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这是我区体育、教育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刚才,孙峰副区长就下一步如何开展\"体教结合\"工作作了明确部署,体育局的领导、区政府的王采顾问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会后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谈2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体教结合

\"工作的重要意义

\"体教结合\"工作的试点最早出现在上海,其内涵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培训结合起来,构建起以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为依托,以体育特长生为基础,以培养体育人才、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标,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体教结合\"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实际上,我区在这方面很早就作出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天我们再次强调,是因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体教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国民体质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举力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开创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并明确学校体育为群众性体育的4个发展重点之一。实行体教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有利于推进我区的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提高城区综合实力,并培养出一支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为国增光。

二是进一步增强我区教育工作特色,建设教育强区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灵魂,任何工作都贵在创新。体教结合是我区教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多年来已培养出一批尖子运动员,当中不乏xiexiebang.com冠军。我们一定要巩固好这个教育特色,为建设荔湾教育强区增添新的光采。

三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的需要。青少年是我们祖国和荔湾的未来,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良好的体育设施,体校则拥有经验丰富的教练,通过开展体教结合,有利于加强资源共享,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益,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栋梁。

四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体教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设施的综合功能,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端正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体教结合\"工作的开展。

二、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努力把\"体教结合\"工作落到实处

\"体教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除了教育、体育部门外,财政、科技、卫生、宣传、规划和建设政等部门和各街道也要wenmi114.com\"体教结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从自身职能出发,积极做好配合。教育和体育部门作为\"体教结合\"工作的主力军,要根据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定细化的工作方案,加强联系沟通,合理调整好项目结构和布局,突出我区的体育优势,健全\"一条龙\"培训网络,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区财政部门要wenmi114.com\"体教结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区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教育、体育部门开展\"体教结合\"课题的研究,探索科学训练的路子,提高成才率;规划和建设政部门要在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配合,努力扩大体育场地面积;区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我区\"体教结合\"工作的成绩和先进经验,营造良好氛围;区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优秀体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各街道要wenmi114.com\"体教结合\"纳入社区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辖内单位的积极性和场地资源,协助教育和体育部门wenmi114.com这项工作开展好。

同志们,新的世纪不仅是科技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民族整体素质的竞争。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我区的体育事业发展wenmi114.com上一层楼。

推荐第4篇: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摘要: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通过对二者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共同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机制,该模式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从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需要入手,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了“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体教结合;篮球;后备人才;必要性;

前言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对二者的教育资源给予有机的整合和利用,以培育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为目标,共同实施的创新体育教育结合机制 [1]。“体教结合”是我国的重要体育和教育政策,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 [2],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体、教双赢 [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要想获得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篮球后备人才,有赖于体育系统与中学系统的紧密沟通与良好协作。因而,深入而具体地分析“体教结合”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育中的必要性,对于统一认识,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促进“体教结合”的顺利实施,为我国篮球竞技体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后续支持,意义重大。

一、“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体育教育的需要

体教结合做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如果获得有效的实施,则十分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繁重课业的束缚,从文化课堂走入体育操场,获得体质体能的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在体育运动中引导孩子们热爱篮球运动,普及篮球运动,提高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基数和素质,让孩子们在篮球竞技运动中体会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和魅力,接受“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合作、顽强拼博”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熏陶。学校体育在实施体教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篮球运动的开展来完善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增加学校体育在学生德智体美教育中的比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在确立学校特色体育教育品牌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热爱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终身坚持体育运动的健康体育发展进程。

二、“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文化教育的需要

对于一个体育运动员来说,在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的同时,也应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体育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决定了其对教练技能培训的领悟和掌握程度、体能和技能进一步开发的潜力、竞技体育时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对其竞技运动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基础文化水平高,则其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较高,能获得更为充分的潜力发掘,从而有利于其快速而高效地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体教结合”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致力于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解决,其目标是促进现代化的智体结合型运动员的培养进程,这个进程唯有在学校教育中才能?@得完整顺利的实施。因为学校教育体系教育目标全面明晰,课程体系系统而完善,教育资源丰富而可靠,师资力量全面而雄厚,这些要素构成了学校教育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健康发展的本质属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软硬件支持。因而,“体教结合”是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的需要。

三、“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满足我国篮球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竞技体育界的基本特点就是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性,为了尽最大可能获得篮球体育竞技的顶尖人才,我国当前的篮球后备人才采取的是广泛培训,择优使用的策略,这导致篮球竞技退役运动员成为一个需要后续就业安置的庞大群体。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实际就业能力,这里所指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单纯限定为其所获得的学历,而是外延至其是否具备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否具备适应退役后再就业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还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我国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但受限于就业岗位对文化水平的基本要求,能够符合篮球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准的岗位少之又少,即使勉强就业,运动员也因文化水平素质低而难以胜任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低下给运动员心理造成极大压力,被迫离职。这就要求运动员文化教育必须回归至校园。

而有效地实施体教结合,则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文化学习的机会,接受全面正规的文化教育,促使其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共同发展进步,以便于其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将来向更好更适宜的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为退役后的生活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对于篮球运动员的就业需求来说,文化教育与专业的运动训练二者缺一不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能够使运动员同时获得体育与文化教育的“体教结合”模式是满足我国篮球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四、“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时至今日,竞技体育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斥以巨资完善和优化训练场地、设施,提高教练员素质以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获得数量充足而实力雄厚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因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科学且符合该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是关系到该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以发展做为基本前提,以持续性做为发展动态的实质描述,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性发展。对于我国篮球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决定作用的是高素质智体结合型运动员梯队的良好建设,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已做出了明确指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篮球体育运动是广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运动项目,具有着良好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但目前我国篮球竞技体育的水平与国际上的高水平篮球运动队还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质的篮球体育后备人才也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涉及面极广,该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体教结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够促进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全面发展进程,该模式顺应篮球运动员在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方面的具体需求,同时也符合是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深入地开展和实施“体教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意识,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困难,推进“体教结合”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潘能权.体教结合的实效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119-120

[2]于洪润,周建林.江苏省中学“体教结合”成效研究 [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3):111-114,118

推荐第5篇: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区政府在这里召开”体教结合”会议,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这是我区体育、教育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刚才,孙峰副区长就下一步如何开展”体教结合”工作作了明确部署,市体育局的领导、区政府的王采顾问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会后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谈2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体教结合”工作的试点最早出现在上海市,其内涵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培训结合起来,构建起以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为依托,以体育特长生为基础,以培养体育人才、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标,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体教结合”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实际上,我区在这方面很早就作出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天我们再次强调,是因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体教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国民体质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今年8月,中共中央、xx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举力~年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开创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并明确学校体育为群众性体育的4个发展重点之一。实行体教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有利于推进我区的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提高城区综合实力,并培养出一支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为国增光。

二是进一步增强我区教育工作特色,建设教育强区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灵魂,任何工作都贵在创新。体教结合是我区教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多年来已培养出一批尖子运动员,当中不乏全国冠军。我们一定要巩固好这个教育特色,为建设荔湾教育强区增添新的光采。

三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的需要。青少年是我们祖国和荔湾的未来,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良好的体育设施,体校则拥有经验丰富的教练,通过开展体教结合,有利于加强资源共享,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益,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栋梁。

四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体教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设施的综合功能,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端正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体教结合”工作的开展。

二、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努力把”体教结合”工作落到实处

”体教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除了教育、体育部门外,财政、科技、卫生、宣传、规划和建设市政等部门和各街道也要将”体教结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从自身职能出发,积极做好配合。教育和体育部门作为”体教结合”工作的主力军,要根据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定细化的工作方案,加强联系沟通,合理调整好项目结构和布局,突出我区的体育优势,健全”一条龙”培训网络,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区财政部门要将”体教结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区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教育、体育部门开展”体教结合”课题的研究,探索科学训练的路子,提高成才率;规划和建设市政部门要在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配合,努力扩大体育场地面积;区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我区”体教结合”工作的成绩和先进经验,营造良好氛围;区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优秀体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各街道要将”体教结合”纳入社区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辖内单位的积极性和场地资源,协助教育和体育部门将这项工作开展好。

同志们,新的世纪不仅是科技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民族整体素质的竞争。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我区的体育事业发展将上一层楼。

推荐第6篇:“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向“体教融合”模式的发展

摘 要:现行4种体教结合模式中,“混合型”模式效果比较好,也是最有利于我国体教结合发展至“体教融合”的理想模式;部分具备发展至“体教融合”条件的高校,要以“混合型”模式为基础,以省校联办专业运动队为突破口,加快“体教融合”进程;省校联办专业运动队应充分考虑本校具备的条件、办队项目、存在困难等;发展“体教融合”模式要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体育与教育系统应实施资源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关 键 词:体育管理;体教结合;体教融合;混合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090-03

我国现行的体教结合模式主要有“混合型”模式、“省队校办”模式、“清华模式”和“南体模式”4种[1],但是无论哪种体教结合模式在现阶段都只是体育与教育系统进行不同程度的结合,两者并没有完全融为一体,导致运作不畅,事倍功半。本文在分析4种体教结合模式后认为应在“混合型”的基础上向“体教融合”迈进。“融合”字典释义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显然“融合”要比“结合”更深一步。“体教融合”可以初步理解为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竞技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融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使之相互渗透,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 “体教结合”的4种模式

1.1 “混合型”模式

“混合型”模式是指学校自主办队和与体育部门联合办队相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基本属于“混合型”模式,根据结合的紧密程度,“混合型”模式可分为“一般混合型”和“强力混合型”两种。“一般混合型”如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学校既有高水平优秀专业运动员,又有学校训练培养的运动员,学校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校长杯”,其竞技体育成绩一直排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学校一直坚持学校自主办队和与体育部门联合办队。“强力混合型”的代表是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华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高校都是“强力混合型”的代表,拥有多名国家队运动员乃至奥运会选手,运动成绩突出。如天津工业大学获第9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第1名,苏州大学的吴静钰蝉联伦敦奥运会女子跆拳道49公斤级冠军。

1.2 “省队校办”模式

“省队校办”模式的代表是南京工业大学办江苏省女子垒球队,这种模式在全国相对较少。利用2005年南京举办第10届全运会的机会,2002年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省体育局合作,组建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学校提供训练场地和生活设施,组队之初就定位于高标准、高起点,作为“省队校办、体教结合”运动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省队校办”模式中,体育系统的资金能有效融入到教育系统,又能充分发挥体育与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但由于在体制上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是分别独立的,各自需要生存空间,试想如果“省队校办”模式完全实现,体育系统存在的必要性会受到质疑。此外,专业运动队有限,还受到赛制等方面的影响,各省市能将一线的运动队全数交予高校负责的项目基本是非奥运项目或观赏性较差的项目,也不是大运会比赛项目,高校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1.3 “清华模式”

“清华模式”某种意义上属于“逆向”体教结合。“混合型”模式是高校招收现役运动员代表学校比赛,“清华模式”是利用清华大学的“品牌”效应,吸引现役专业运动员和不愿意从事专业训练的国内最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自主进行科学训练,培养的优秀运动员再在各专业运动队注册参加比赛,获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由于国家和大学生竞赛体制等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全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只能代表各省市参赛、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只有一个组别等等,“清华模式”近年在具体运作中出现很多问题,跳水队、赛艇队解散,射击队名存实亡。

1.4 “南体模式”

“南体模式”是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整体效应,实现了规模效益最佳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校为载体,专业运动队实施普通教育管理规范,实行运动队伍院校化,以此提高运动队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水平;体育专业建设引进竞技体育竞争特色,扩大学生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体育发展最新信息,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体育科研面向训练和教学实践,更好地贯彻体育科技方针,使体育科研更加富有成效,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但是,“南体模式”目前还仅针对专业体育院校,随着普通高校“混合型”模式的不断演进,“南体模式”必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优秀体育专业人才的流失,简单而言,优秀运动员基本都想就读国内的品牌高校的非体育专业。

纵观现行的4种体教结合模式,“省队校办”模式、“清华模式”和“南体模式”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推广上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坚持学校自主办队和与体育部门联合办队的“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的良好运作,既可使学校竞技体育成绩提高,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阳光体育运动得以加强,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运动队逐步向院校化,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为便利的入学、深造条件”等要求,将是我国普通高校继续坚持和完善的模式,因而也是最有利于我国体教结合发展至“体教融合”的理想模式。

2 “体教融合”模式发展的可行性

以“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为基础,省校联办专业运动队为突破口,加强“体教融合”进程,可以实现体育和教育之间资源互补。体教两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各有各的优势与不足,体育系统有技术指导、场地器材、训练及竞赛等优势;教育系统有生源、文化教育、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思想教育、科学研究及体育普及的等优势,结合起来就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达到义务共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用,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益[2]。客观分析,经过多年“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的探讨,高校的体育视野得以扩展,硬件设施逐渐完善,教练员水平大幅提高,部分具备从体教结合发展至“体教融合”条件的高校,要以“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为基础,省校联办专业运动队为突破口,加强“体教融合”进程,加快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 体教融合的具体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种是建立国家运动训练基地。国家主要在体育院校建立训练基地,譬如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分别设立一些项目的训练基地,建立少儿、青少年、国家青年队和国家队一体化的训练基地,这些运动员平时在学校接受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一种是省体育局和高校联办运动队。在高校建立某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基地,运动员的选拔可以在小学、中学等选拔,也可以在业余体校选拔,运动员进入高校后选择喜欢的专业学习,高水平的教练员利用业余时间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比赛时则参加国家队的集中选拔,代表国家参加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省体育局和高校联办专业运动队应充分考虑本校具备的条件、办队项目、存在的困难,包括联办的模式、人员编制、经费来源、职责分工、招生与就业、学训矛盾等,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在“高校办队”、“教体并进”的“体教融合”新模式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

3 “体教融合”模式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1 目标不高远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起点低、档次低,队员文化水平也较低,许多学校只考虑在本省、本系统内部参加比赛取得好的名次,不但没有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比赛,更是忽略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3]。高校是运动员学习的理想场所,也是运动员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当竞技体育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时,我国的体育事业将得到极大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观也将从“金牌至上”的意识形态向“学训兼修”的价值观转化[4]。

3.2 制度不健全问题

“体教融合”从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大学制度的深层次变革,这也是社会公认的改革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又是“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的必经之路,是顺应社会发展、运动员培养多元化趋势和方向。但是,在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运动员培养、管理体制却没有作出相应的改变,或者说改进稍显迟缓[5]。高校拥有体育教育的师资优势、场地优势、人才优势,理所当然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现行的体制却尚未为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供足够的制度保障。

3.3 管理不到位问题

首先是招生政策方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的调整是以一级运动员为界线,向两端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由于能够审批一级以上运动员的竞赛体系全部垄断在体育系统内,因此在实践中招生政策的调整就表现为专业运动员进入高校的门槛不断降低,而业余运动员进入高校的门槛不断提高。其次是文化教育方面,对于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虽然高校制订了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但对运动员进入高校的专业选择却限制在一个或几个专业内,而且部分学校规定可以根据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减免一定的学分或免修部分课程,可见这样的文化教育管理体系虽便于运动员顺利毕业,而却不便于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6]。

3.4 教练员水平不高的问题

由于竞技体育自身规律和特点,需要不断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高校有些教练员不能与时俱进,一味使用传统训练方法,认为练得时间越多运动成绩就会越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少了运动员正常接受文化教育的时间,而且由于长期疲劳训练导致一些运动员还会受到运动伤病的困扰,影响到退役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面临择业难、就业难的问题。

3.5 学训矛盾问题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显著特点便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也凸显了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学训矛盾。运动员在疲劳训练的同时又要挤出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身体和精神的负担都比较重。学校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夺取好成绩,往往以训练为主、学习为辅,将学生的大量时间投放到运动训练上,而学校自身主动降低运动员学生的文化成绩要求,或者以学分作为比赛成绩优秀的奖励,更有甚者还允许运动员不参加文化课学习而可以保留学籍。这些情况对我国“体教融合”之路无疑是很大的阻碍。

推荐第7篇:医教结合

一、医教结合的涵义

医教结合是在幼儿园、学校等特殊儿童教育机构中将医疗康复和教育训练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融合教育,将二者融为一体,以此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现代医学能够对特殊儿童的许多功能缺陷进行补偿和重建,在功能补偿和重建后特殊儿童面临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接受学校教育的需求,二是得到听觉、言语、认知、运动等方面的康复训练的需求。这两个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却又相互冲突,在医院或康复机构只能得到医疗康复的训练而缺乏教育的训练,在教育机构只能得到教育训练而缺乏医疗康复的训练。医教结合将教育与康复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一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二、医教结合的理论基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列一章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特殊教育要 “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 2007年2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方案强调要在各类特殊学校中对残疾学生进行康复医疗的训练,开展相关康 复课程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学者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医教结合的理论。黄昭鸣等强调将“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结合起来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构建了“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的特殊儿童综合康复体系,黄昭鸣、杜晓新等提出了听力障碍患者的HSL理论和1+X+Y模式的康复教育理论。杜晓新等人指出培智学校课程应当由康复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文化课程三大部分构成。这些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理论吸收了特殊教育与现代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遵循了特殊教育、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体现了医教结合的思想和理念,为医教结合走向实践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三、医教结合的技术条件

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的关系最为紧密,临床医学如听力学、耳科学、眼科学等可以采用现代诊疗技术为特殊儿童检查和诊断疾病,运用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而康复医学是通过功能的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帮助患者恢复其生理和心理的基本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使他们重新走向社会。临床医学的进步使特殊儿童的一些生理功能得到补偿或重建,康复医学的进步为特殊儿童的的康复训练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是医教结合 走向实践的重要条件。

四、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

从理论探讨向实践的过渡是教育改革的必经环节,目前教育部与华东师范大学正在联合实施医教结合的“千百十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培训更新特殊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培养一批掌握康复技术,精于业务的骨干教师,建立医教结合的实验基地,为特殊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千百十计划”的实施,是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是医教结合进入特殊教育实践领域的标志,对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特殊学校实施医教结合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途径

树立医教结合的理念、进行医教结合的实践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特殊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仍存在观念滞后、人才缺乏、教育康复手段落后等各种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特殊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树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理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由于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对象有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发展的内容、方向上都有所不同,对特殊儿童而言,其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康复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甚至是优先发展的内容。因此,面对改革的趋势,特殊学校应当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医教结合的特殊儿童教育理念,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二)调整师资结构,培养康复型的特殊教育教师

医教结合下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康复医学知识和康复训练技能。为此,可以采取送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送出去就是对在职的特殊学校教师进行医教结合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可以根据教师所在的学校类型和所任课程选择相应的康复方向进修和培训;引进来就是引进掌握康复技术与方法的教师,如与医疗机构合作,聘请专、兼职的康复医生,从高校相关专业引进人才等。

(三)构建医教结合的课堂

医教结合的实施最终要体现到特校教师的教学上,这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不同的课堂上、不同的教学内容上、不同的特殊儿童身上医和教具体结合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进行正确地评估,采取合适的方法,在课堂中进行科学地结合。

(四)积极利用现代康复技术和设备,最大限度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使得现代康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开发出了很多新的康复训练设备,使用新的康复技术和康复设备可以使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得到极大提升,因此,特殊学校应当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康复技术和设备,更好地为特殊儿童服务。

尽管医教结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应当看到关注特殊儿童,促进特殊儿童康复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进行医教结合改革已经成为 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起医教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创新医教结合的教学,促使特殊儿童得到健康发展。

推荐第8篇:康教结合

“康教结合”理念下的智障儿童教学探索

“康教整合”,正如这个名字所暗示的是康复训练和教育的结合,这是一个特殊儿童教育的特殊概念。弱智儿童常不想说,因为语言障碍。有人会说,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一些手势或点头说。这是典型的智障学生,这将直接影响到逻辑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他们头脑中的思维意识也将十分模糊,势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连猜带蒙,瞎写一通,形成恶性循环。

实践证明,对于智障儿童的言语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根据自身的类型和水平的障碍,从多维度规划他们需要发展的能力,也通过相应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活动来培养这些能力,在认知、语言和社会技能等各个训练活动中,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得到尽可能多的锻炼,从而改善其行为和语言发展水平。

一、以智障儿童的游戏活动为起点,巧设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智力障碍本身是不可逆转的,但是通过一定的康复训练对补偿功能的发展,身体功能的障碍可以降低最低程度。因此,残疾人在文化教育中,必须做康复训练。学校模式的康复教育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康复元素,是在教育或康复里揉进相互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面对智障学生对事物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区分度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能力方面与正常学生有着明显差异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教育训练中应注意有效的战略,各特殊儿童不同水平的受教育,可以结合其身心发展规律,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运用多种趣味性、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链接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合理地将康复与教育结合在一起。

结合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对学习感兴趣。当然,同样的游戏时间不宜过长。实践证明,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游戏活动模式,有利于降低身体功能障碍的程度,有利于激发智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有利于丰富他们对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感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以生活情境为支点,构建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课堂

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言语能力训练融入生活的各个环节,要尽量启发他们多说话,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好的音乐电视、罗汉松韵律、讲道理的话等,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每一个培训项目,灵活运用适当的康复教学组织形式,如一对一的;多评价系统的康复教育质量的评价和监督,往往要让孩子们告诉周围的人和事,首先简单的、孩子的语言,逐步发展。

根据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以直观动作和具体形象为主的教学内容,采取刺激学生的方法,使他们兴奋起来: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穿插他们喜爱的事物,从而理解所表达的意思;如我们都知道一日生活内容很丰富,从起床到睡觉的各个环节都是语言训练的好机会。

还可以通过实物教学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发展一些补偿功能,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补偿认知缺陷,用实物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做,既提高了孩子们对实物的认识,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三、以挖掘潜能为抓手,实现康复与教育相融合的目标

智障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有些除了认知障碍,也会有沟通障碍甚至情绪障碍。因此,对于这些多重残疾的智障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课程设置中融合引导式教育方法与游戏的配合教学,极大地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欲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潜能开发。

智障儿童基本都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有些孩子的模仿能力又比较强。可以适当进行融合式教育,使其参与到正常同龄儿童之中,在集体环境中模仿正确的交往方式,学习语言,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智障儿童的有意注意明显薄弱,所以当他们与他们沟通时,一定要亲近,面对面接触。当他显得不耐烦的时候,他用自己最喜欢的一些东西吸引他,然后面对面交流,从能交谈一句话到两句话再到三句话……

当然,对言语符号尚未掌握的儿童,应先加强其对言语符号的理解,使其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符号。可从单音开始,加强符号与事物统一的训练内容;对于已掌握一定言语符号的儿童,则要进行词汇量扩大的训练。

综而观之,智障儿童言语交往的发展,不仅需要医疗的康复,而且需要教育的浸润。我们不仅要做到最好,以康复训练的方法,促进运动功能和相关技能的发展,加强其认知、思维、语言和社会技能,如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发展认知、思维、语言和社会技能,并努力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化的人奠定基础。

推荐第9篇:保教结合

幼儿园教师如何做到保教结合

现代的幼儿教育观念是以培养“完整儿童”为指导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以开发其智能、培养其情操、锻炼其意志为目标通过多种活动的组织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这多种活动的组织就必然包括教学活动与生活活动。因此在贯彻保教合一的原则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意识到幼儿保育与教育之间是一种形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的保育老师和教学老师要树立正确的保教合一的意识,全面理解保教合一的含义,在工作中形成保教各岗位之间相互依存,统一协调的关系。

目前幼儿园的保育老师多数没有学过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使保育老师对保教结合的理解很模糊,认为保育老师就是履行简单的清扫卫生、洗洗刷刷等工作,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当成教育工作者。保教意识的缺乏,使协助教育成为空谈。

而老师们则过多的在日常工作中强调教育功能,认为自己只要组织好幼儿的教学活动,对幼儿的生活活动组织漫不经心。甚至有些老师认为自己是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幼儿的生活护理等工作视而不见,往往忽视了教学过程中蕴涵的保育内容,使保教合一无法真正实施。正是由于保教人员意识的偏差,无法体现幼儿园工作中“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原则。

我们认为真正的保教合一应该是渗透在一日常规保教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的有机组成,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如教师岗位职责中有明确的要求当班老师必须对幼儿进行细致的健康观察和全面生活护理,而在保育老师参与较多的生活活动组织中也必须要意识到其中蕴涵的教育契机,藉此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只有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注重保教的相互渗透,才能够使保教人员在工作中自觉全面的进行保教工作,实现保教的有机结合。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保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有:

一、入园及晨间活动中教师保育工作的要求

1、热情接待幼儿,观察幼儿情绪是否稳定、愉快,善于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

及时询问了解诱因,尽可能帮助其排除,引导幼儿愉快的参加集体活动。

2、观察幼儿身体是否异常,关心其是否晨检了。对健康状况欠佳的幼儿和当

日要服药的幼儿进行全日观察,并详细记录在班级全日观察记录表中。

3、

4、

5、

6、幼儿穿、戴是否适宜。根据季节及幼儿穿戴情况,随机进行指导教育,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根据幼儿兴趣爱好和能力的不同,引导幼儿参与各种活动。 检查幼儿自带的玩具,防止危险性的玩具带入教室,确保幼儿安全。 培养幼儿有条理地整理衣物。

7、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二、集中教育活动中教师保育工作的要求

1、认真执行教育计划,创设便于幼儿主动观察、操作、活动的教育环境,提

供有利于幼儿健康的物质环境。入幼儿要背光坐,不能让阳光直射眼睛;黑板不要离孩子太近,以免孩子头昂的太高,影响颈椎;放音乐不要太响;有操作材料的可以坐在桌子旁边,不需要的尽量做成半圆,或中间有短的横排,禁止横着坐成三排,影响后排孩子的视线。

学习的要求、内容、形式、等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控制集中教育活动的时间。

注意幼儿用眼卫生、写字姿势、坐姿等习惯的培养。

2、

3、

4、

三、游戏活动中教师保育工作的要求

1、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观察、指导、评价游戏。

2、

3、

4、

5、

6、创设和利用于教育相适应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保证集体游戏和自由游戏活动的时间。 提供游戏活动需要的宽敞的场地,幼儿所需的充足材料,能满足不同差异幼儿的需要。 避免游戏中不利于幼儿健康的行为,如把玩具放入嘴中等。 教育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友好玩耍,爱护玩具,游戏后能主动收拾整理玩

具、用具。

四、户外体育活动中教育保育工作的要求

1、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保证幼儿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包括集体活动、自由

活动)。提供安全的场地及器材,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水、空气、阳光)开展锻炼。

根据幼儿机能与体能的发展需要安排活动,并注意活动密度和强度,并增进幼儿健康创设保育环境、提供保育服务。活动前检查幼儿的衣服和鞋子,加强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醒幼儿脱衣、擦汗及活动后的整理工作(洗手、擦汗、适量饮水、适当休息、及时增衣)。

根据季节、气温、活动量及幼儿体制提醒幼儿增减衣服,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身体反映,内容做到动静交替。

活动中注重观察及时调整活动量,注意个别差异,对肥胖儿、体弱儿有不同的体锻要求。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避免运动伤害。

2、

3、

4、

5、

五、饮水环节教师保育工作的要求

1、多提醒并鼓励幼儿主动喝水,教师定时组织饮水,保证一天四次。上午:

第一节集体活动后、户外活动回来各一次。下午:起床一次,离园一次。根绝幼儿活动情况及气温变化,提供饮水。监督幼儿的喝水量,防止幼儿每次只喝一小口,或把水倒掉。

2、

3、培养幼儿养成口渴了会适量饮水的习惯。培养幼儿饮水卫生习惯。不喝生水;喝完水以后的杯子不能用自来水冲洗;

各人使用自己的杯子,不混用;取茶杯时,手不碰杯口。

六、入厕环节教师保育工作的要求

1、指导幼儿正确使用便纸,擦屁股时从前往后擦;正确穿脱衣裤,不限制幼

儿入厕。

2、随机进行卫生常识及爱护环境卫生的教育。

七、盥洗环节教师保育工作的要求

1、培养幼儿餐前,便后及手脏时自觉洗手的习惯。

2、要求幼儿用捋、冲、搓、洗、甩、擦等方法正确洗手,并经常提醒检查。

每次洗手教师要观察幼儿打肥皂及冲手过程,教师要倒最后一位幼儿洗完才能离开。

培养幼儿不玩水、不浪费水。洗时不拥挤,保持地面干燥,便后塞好内衣等,对小年龄的孩子及有困难的孩子,给予适当帮助。

3、

八、进餐环节教师保育工作的要求

1、创设舒适、愉快和谐的进餐环境,餐前不做剧烈运定,不在餐前或进餐过

程中训斥幼儿。

2、对当日餐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引起幼儿食欲,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议论饭

菜的好坏,对于孩子不爱吃的菜,不要强迫进食,可以少吃一点,慢慢增加。

餐具使用要求:早餐和下午点心都是干稀搭配,都要使用餐盘放干点心;早餐、午餐、点心时每个桌上都要放餐巾盘和垃圾盘,每餐都要使用餐巾。 进餐时,老师们分工合作一起发饭,提醒幼儿不挑食、不撒饭菜、细嚼慢咽,饭、菜、汤交替吃,不挑食、不吃汤泡饭、不剩饭,保证每个幼儿吃饱、吃好、吃足营养量。

因人施教,对于体弱儿童、肥胖儿童,采取相应的餐饮保育措施:体弱的孩子应先发放饭菜,指导其进餐;肥胖的孩子应先喝汤,再吃饭菜,要少盛多添。

进餐过程中可以放床但不允许打开被褥,以免污染食物。

饭后要求咽下最后一口食物,再漱口,漱口时用温开水,鼓动两腮,数次再吐水,一般含漱2-3次。

教会并督促幼儿用反复折叠毛巾的方法擦嘴、脸、手。

3、

4、

5、

6、

7、

8、

9、餐后将餐具、餐巾放到指定位置,再搬椅子到教室外。

10、饭后让幼儿开展一些自幼的有助于消化和稳定情绪的活动,如5-10分钟

的散步活动,防止剧烈运动。

11、下午班老师:11:20去食堂拿菜。负责餐后散步、入厕、盥洗。看午睡。

上午班老师:协助保育老师打扫、整理餐后环境。

九、午睡环节教师保育工作的要求

1、创设安静、舒适、安全、卫生、通气、光弱的午睡环境,寒冷天气睡时窗

户做到两头各开一小半,夏季幼儿熟睡时,电扇只能开弱档

2、教会幼儿有序脱衣、穿衣的方法,穿着袜子不在地上行走。午睡中间解小

便的幼儿,要为其穿上外套,以免着凉。

3、幼儿必须盖自己的小被,垫被对应,以防疾病的交叉感染。

4、午睡时,教师要加强巡视,观察幼儿面色,纠正不良睡姿,帮助幼儿盖好

被子,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5、

6、对于睡眠慢的,要给予个别照顾,避免影响其他幼儿的睡眠。对体弱、患病幼儿要重点照顾,避免直接吹风。 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教会幼儿正确睡眠姿势(右侧睡或仰睡为好)

不要俯卧,不用被子蒙头,对个别幼儿吮吸手指的、咬被角的或玩弄生殖器的幼儿进行及时纠正。

不随意延长或缩短睡眠时间,起床手指导幼儿正确整理小被,避免被子碰到地上,指导并帮助幼儿整理仪表。

教师在幼儿午睡期间不串班,不聚集聊天、说话,动作轻。教师备课必须面对幼儿而坐。

离园教师工作要求

检查幼儿仪表,提醒幼儿带好自己的物品。

组织幼儿活动,不让幼儿有不安,焦虑的情绪。

接待家长,及时将当日幼儿的有关情况告诉家长。

引导幼儿整理活动室,培养幼儿关心班上的每一样物品,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做好物品清理及第二天各项活动的准备。

晚接的幼儿送至值班室,必须向晚护导老师交代人数及要向家长说明的情况。

7、

8、

十、

1、

2、

3、

4、

5、

6、

推荐第10篇:教体简讯

教体简讯

2008年

第2期 (总第12期)

青山湖区教育体育局办公室

2008年3月13日

※教体动态

◎青山湖教体局召开2008年春季开学工作会暨迎江西省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动员大会

◎区委常委、宣传部邹晓东部长一行走访受灾学校 ◎青山湖区教育系统召开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青山湖区教育学会举行第13届学术年会

◎青山湖教体局召开了全区教育系统信访安全维稳工作会议 ◎熊晓武局长来我区指导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青山湖区召开迎省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调度会

※学校快讯

◎湖坊镇中心小学举行校园集体舞大赛

◎扬子洲乡中心小学开展学校管理考核评比工作 ◎罗家镇中心小学对全镇小学进行安全排查 ◎文教路小学举办“希望杯”教学竞赛

※光荣榜

※一句话信息

1 【教体动态】 区教体局召开2008年春季开学工作会暨迎江西省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动员大会

2月16日,为保证冰冻灾后开学各项工作及迎江西省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区教体局在局会议室召开了2008年春季开学工作会及迎江西省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动员大会。区教体局班子全体成员出席了会议。各中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区教体局各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区教体局书记徐笑西主持。

会上,各分管领导分别就抗击冰冻灾后校园环境治理、开学工作、教育收费、安全稳定、教师队伍建设、艺术节、市运会以及迎省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检查等方面工作进行了部署,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工作要求。

区教体局局长王海波针对全局工作作了全面发言。他首先对新学期开学工作进行了强调,一是要加快学校冰冻灾后整修恢复工作,切实搞好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二是要认真

2 清理教学设施,整治校园环境,营造好良好的开学氛围。三是切实抓好开学收费工作。四是强化工作责任,狠抓工作督办。接着就上半年几项重点工作作了布置,他指出,要以迎接省教育督导评估为重点,认真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和装备改善工作;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好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要狠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随后他着重就新学年工作思路作了阐述,提出要突出以和谐教育为主旋律,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狠抓第一要务,牢固树立质量兴校思想,继续巩固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努力营造学校稳定的发展环境。扎实推进队伍制度装备建设,切实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徐笑西书记强调,各校要认真消化会议内容,深刻领悟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实施,务必抓紧抓好抓实。

3 区委常委、宣传部邹晓东部长一行走访受灾学校 今年元月下旬以来,我省出现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导致我区学校出现不同程度的受灾情况。2月20日,在新学年开学之际,区委常委、宣传部邹晓东部长在区教体局局长王海波、党委书记徐笑西陪同下,带着区委、区政府的深切关怀先后来到受灾较严重的罗家棠溪小学、昌东工业区京川小学、扬子洲滕洲小学等学校走访慰问。

每到一处,邹部长都与师生进行亲切交谈,了解学校的安全排查情况、教学情况,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给学校送去了良好的祝愿和亲切的慰问。在认真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学生健康情况、校舍维修建设进展情况后,邹部长说,灾害是无情的,但困难是暂时的,各学校要在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抓紧教学楼等功能用房的维修加固修缮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邹部长指出,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更要爱岗敬业,克服困难,坚定“战胜灾害、重建校园”的信心,不辱使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恢复重建中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战胜灾害,为我区教育事业再作新的贡献。

4 青山湖区教育系统召开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

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元月18日,青山湖区教育系统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在局会议室召开。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徐笑西,副局长黄昌国、副局长邓风维,纪检书记李泽民,局党委委员黄群山出席了会议,局机关全体党员,各中小学校长、书记及幼儿园园长共计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黄群山同志主持。

会上,黄群山宣读了《中共青山湖区委关于在全区共产党员中开展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

徐笑西书记就开展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作了动员讲话,着重阐述了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并宣读了《青山湖区教育系统共产党员科学发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工作方案》。徐笑西书记指出:开展这次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就是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达到认识的再统一,观念的再更新,思想的再解放,意识的再增强,能力的再提高。并要求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做好各个阶段工作,深入扎实地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以扎实、创新的举措,推进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迈上新台阶。

5 青山湖区教育学会举行第13届学术年会

青山湖区教育学会于2008年1月25日—26日召开第13届学术年会,出席年会的领导有教体局班子成员、各乡镇分管教育领导、各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及会员代表共160余人。

本次年会由副理事长邓风维主持,教育学会会长、区教体局局长王海波作年会工作报告,报告中,王局长对教育学会两年来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教育学会认真贯彻办会宗旨、履行学会职责,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研究,充分发挥了群众团体在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希望教育学会进一步做好工作,发挥好学会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会上,熊信国副局长宣读了区教体局关于对第三届“崛起杯”教学竞赛优胜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决定,并对获奖单位进行表彰。本届年会共收到论文近500篇,有近400篇论文分别获

一、二等奖,3位校长代表在“校长论坛”上进行了交流。

区领导、区宣传部邹晓东部长为大会发来了贺词,并希望教育学会进一步加强建设,创造性地做好学会工作。最后由副理事长邓风维作会议总结。整个会议议程充满了学习、求知、研讨、思辩的浓浓学术氛围。

6 区教体局召开安全维稳工作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区安全维稳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国两会期间全区教育系统安全维稳工作,切实维护全区教育系统的稳定。3月6日下午,青山湖教体局在局会议室召开了全区教育系统信访安全维稳工作会议。局长王海波、副局长邓风维、局纪委书记李泽民出席了会议,全区各中心小学校长、区直学校校长、乡镇中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李泽民同志主持。

会上,局纪委书记李泽民同志传达了区安全维稳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今年1月份以来信访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并对今后信访工作进行了布置,提出两会期间要开展一次信访稳定隐患大排查,及时掌握信息。要确保24小时通信畅通,实行零报告制度,除特殊情况之外,一律不得组织外出活动,同时要继续抓好校务公开工作,加强廉政建设。

邓风维副局长通报了开学前后安全督查情况,并对下一步做好学校安全工作进行布置。强调,各校在安全工作方面要做到“五勤”:即勤动脑—时刻牢记安全工作重要性做到安全工作早谋划;勤动口—加大安全工作宣传力度,做到安全教

7 育常规化;勤动眼—平时要多看、多查,力争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勤动手—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整改,勤动脚—平时要多巡视,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

王海波局长针对全区教育系统信访安全维稳工作进行了强调,指出:现正处于全国两会期间,大家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教师待遇问题与教育收费问题是影响我区教育系统稳定的主要问题,我们要直面正视这些问题,下重力切实抓好解决好突出问题,特别是教育收费问题。他强调,要加强领导,加大专项项目报告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加强督查和检查,严肃查处一批顶风违纪的问题。同时要加强纪律教育,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构建和谐青山湖作出新的贡献。

熊晓武局长来我区指导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3月13日下午,南昌市教育局熊晓武局长、市教育督导室程大新主任一行莅临我区就省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进行调研。

8 调研会上,程大新主任首先就整个教育督导工作的要求、内容、程序等方面情况进行了介绍。区教体局王海波局长汇报了此次迎检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熊晓武局长提出,青山湖区要站在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认真做好督导评估的各项迎检工作,争取进入全省前3名。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抓好一支迎检队伍。二是要搞好一个迎检方案。三是要组织好各项迎检材料。四是落实好几个备检点,展示教育亮点。五是增加投入,保障迎检经费。

胡小洪区长首先对市教育局多年来给予青山湖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对我区迎检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明确一个目标,即保优秀争前三。二是要迅速形成一个迎检方案。三是要迅速进行培训动员。四是要迅速做实软件硬件。五是迅速落实各方责任。六是要定期跟踪督导,每周一调度。七是要迅速落实各项经费。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邹晓东,区政府副区长胡燕琴参加了教育督导评估调研会。

9 青山湖区召开迎省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调度会

3月20日下午,区政府在会议中心一楼会议室召开青山湖区迎接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动员大会。区教育督导评估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场、街办、园区党政一把手及分管领导,各中小学、职校校长、幼儿园园长以及区教体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区人大副主任李久华、市委提名的副区长胡燕琴、区政协副主席龚晓新、区政协副主席、财政局长余天平出席会议,市教育局督导室主任程大新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小洪同志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邹晓东同志主持。

胡小洪区长在讲话中强调,这次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对青山湖区来说是件大事,是件急事,是件难事,同时也是一件好事,要求大家要在压力中奋进,化压力为动力,争分夺秒,抢抓进度,并希望能以此次教育工作督导为契机,整体改变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胡区长还强调要求,要做好此次迎检工作,实现区里提出的“保优秀,争前三”的目标,各级各部门就一定要在这

10 次迎检工作中务必做到五个“必须十分清楚”,即:对迎检的意义必须十分清楚;对严峻的形势必须十分清楚;对检查的内容必须十分清楚;对争先的目标必须十分清楚;对各级的责任必须十分清楚。

会上,区教体局局长王海波同志传达了全省教育督导相关会议精神,并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就全区如何做好迎检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市教育局督导室主任程大新同志分别从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背景意义、省督导组如何开展督导工作以及迎检工作的建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指导,并在介绍东湖区、南昌县等县区迎检经验的基础上就青山湖区如何做好这次省政府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随后,区发改委、罗家镇、扬子洲乡、南钢学校等4个单位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

最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邹晓东同志就我区做好迎检工作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家要做到“四个克服”,即:一要克服麻木不仁的思想;二要克服侥幸的心理;三要克服畏难的心理;四要克服舍不得的心理。另一方面要求大家对迎检工作按高标准要求,高强度推进,切实做到“六

11 个好”:一是会议精神要传达好;二是迎检进度要掌握好;三是要总结提炼好;四是要指导督查好;五是要分工合作好;六是要示范引导好。

【学校动态】

湖坊镇中心小学举行校园集体舞大赛 12月28日下午,青山湖区湖坊镇中心小学在永人小学三楼大礼堂隆重举行了校园集体舞大赛。

本次大赛由镇中心小学组织,特邀教体局王湘贵局长亲临大赛现场指导。活动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了严格的评分细则,就服装、面貌、队列、动作、效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赛中,各校代表队的动作整齐、情绪盎然,热情饱满,展现了新时期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扬子洲乡中心小学开展学校管理考核评比工作 1月16至17日,扬子洲乡中心小学对所属七所村小管理工作进行了考核评比。

12 该次考评内容包括有工作计划、安全工作、普及程度、卫生、财产管理、两操、校务公开、办实事情况、校务日志、校园文化、摊点整治等11个大项目,共45个小项目。中心小学成员按照考核打分细则对各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并当场打分。在检查过程中,检查组成员对学校管理工作做得出色的学校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这些学校再接再励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系,争取在今后工作中取得新的成绩。同时针对某些学校在管理上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检查组提出了具体整改意见,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到位。

据悉,在此次考评中,八一嘉实希望小学、红星小学、南林小学分别获得前三名。

罗家镇中心小学对全镇小学进行安全排查

根据2月26日省教育厅召开的关于在全国两会期间要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罗家镇中心小学对全镇小学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排查。

为将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罗家镇中心小学迅速召开班子成员就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研究布置,安排专门人员下到各村小逐间逐间就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据了解,各村小

13 主要存在线路老化、教学楼扶手不牢固、雪灾后车棚倒塌、教学楼天花板松裂脱落、教学楼铁窗生锈、空调外支架不牢固等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罗家镇中心小学要求各校必须立即整改,并提出了整改到位的时间和具体要求。同时,中心小学对整改到位的学校进行了复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据悉,各村小学已整改到位。

文教路小学举办“希望杯”教学竞赛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文教路小学于2008年3月5日开始举办第三届“希望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同时为学校参加青山湖区第四届“崛起杯”选拔选手。

本次竞赛,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通过竞赛,进一步加深了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师们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对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届比赛在全校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极大地激发了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及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另外,该校

14 还让结对学校----梁万小学的青年教师也参与进来,进行手拉手帮扶活动,为促进我区校际间的交流增添了新的举措。

【光荣榜】

★2008年元月青山湖区教体局被评为全市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2月青山湖区教体局被南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平安单位”。

★2008年2月青山湖区教体局被评为2007年度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

★2008年2月青山湖区教体局被评为区直机关先进单位。 ★2008年3月青山湖区教体局被评为全市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8年3月青山湖区教体局被评为区2007年度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3月青山湖区教体局被评为区整顿“五风”系列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2008年2月铁路二小被市教育局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荣誉。

★2008年2月南昌市青新小学、铁二小、湖坊镇上海路小学被南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平安校园”。

15 【一句话信息】

◆1月10日,昌东工业区中心小学为2007年退休教师举行了欢送会。与会同志充分肯定了李建中等六位退休老师三十多年来在教育事业上做出的贡献,向他们的光荣退休表示祝贺,对他们为昌东工业区教育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1月16日,区教体局召开了青山湖区片区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与会人员认为,通过经验交流会的召开,使大家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思路,回去后将吸取兄弟学校的经验,把学校办得更好。

◆2008年2月22日上午,青山湖区2007年电教工作总结会暨2008年电教工作部署会在上海路小学召开。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陈毓梅书记,李佐奇主任应邀参加了会议,会上,熊信国副局长总结了2007年的电教工作,并对2008年的电教工作做了周密部署。王海波局长作重要讲话。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为青山湖区2008年电教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2008年3月5日,区委常委、纪委书记万卫国在教体局局长王海波、党委书记徐笑西的陪同下,亲临新才学校指导“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

16 ◆3月4日下午永人小学的少先队员弘扬“雷锋精神”、“共筑诚信南昌”,来到南昌市繁华的北京东路,大家一边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一边为北京东路的数十个公交站台洗脸,以实际行动美化南昌。

◆2008年2月29日至3月1日青山湖区教体局工会组织了全局系统教工乒乓球比赛。我局徐笑西书记、局党委委员,职校副校长黄群山亲自代表区机关队参赛。比赛期间,王海波局长亲临现场看望各单位运动员。经过两天激烈角逐,湖坊镇中心小学、铁二小、区机关分别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

◆3月11日,区教体局副局长熊信国召集部分区属学校校级领导班子围绕今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学校发展进行了座谈。会上,各校校长踊跃发言,最后熊局长针对学校班子建设,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作了发言。

◆南动学校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丰富校本教研活动,于3月11日下午举行了本学期首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多媒体教学研究和应用。城东学校于3月13日成功地举行了首届“城东杯”教师打字比赛。

报: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熊桂金书记、胡小洪区长、邹晓东部长

送:区委办,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各乡镇园区分管教育领导,各中小学,区直属幼儿园,局各科、室、站 电话(传真):8102601 电子邮箱:qshjtjbgs@163.com 编辑: 李光明

第11篇:暑期工作总结及体教结合工作安排2[推荐]

2011年暑期训练工作总结和

体教结合工作安排

各位校长、各位领导:

感谢各位校长、各位办训单位的领导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体教结合工作例会,今天的体教结合会议是年度规模最大的一个工作例会,我们布局学校的校长、分管领导以及各办训单位领导都来了,充分体现大家我们对体教结合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我们教育局唐局、体育局施局对此项工作也非常重视,在百忙之中亲自参加今天的会议。按着会议议程,我代表体教结合办公室将暑期相关工作情况做一个小结,就下半年体教结合工作进行简单的部署。最后,主要请我们唐局、施局给大家提要求。

一、暑期训练、参赛工作总结

暑期训练是青少年训练的黄金时期,6月17日,我们召开暑期训练工作部署,各单位按部署会的要求,认真地抓了暑期训练的训练和参赛工作,确保了暑期训练工作顺利圆满。回顾今年的暑期训练、参赛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各级领导比较重视,工作开展顺利

暑期训练开始前专题召开了工作部署会,我们体教结合领导在会上提出要求,在训练过程当中,我们体教结合领导多次亲临训练一线指导各项目训练比赛,我们体教结合服务指导小组也多次到各训练点检查指导, 8月11日,体育局张局、刘局,教育局唐局、陆科一行专门到阳光学校、训练中心、少体校、超越俱乐部、弘文学校等单位慰问参训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每一名运动员送上防暑期降温品。在8月6日组织奉贤区第三届跆拳道锦标赛上,区体育局局长张惠康、副局长刘伟红,区教育局副局长施文龙以及上海市拳跆中心书记、市跆拳道协会副主席程克强等领导出席了开赛仪式。整个暑期训练、比赛工作,在各级领导重视下,在在座的各位校长和老师的努力下,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安全、圆满。

(二)、训练多、集训多、赛事多、休息少。(三多一少)

- 12合培养运动员一个里程碑,也是奉贤竞技体育发展的里程碑,并为中国队争得2012年奥运会入场券,

二、关于下半年体教结合的几项工作。

1、关于布局项目申报和的评估问题。

根据工作安排,体教结合办公室将在今年年底对全区体教结合项目进行申报评估认定,这是我们体教结合下半年以及今后的一个重要工作。

我们将根据《奉贤区体教结合学校管理办法》讨论试行稿要求,对体教结合学校进行年度考评和命名,作为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一个措施和抓手,市里下半年也将召开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估记有新的措施出台。我们各项目布局学校作为区体教结合骨干力量,是我们申报主要对象。请各学校根据管理办法要求,进行申报。

学校申报开展体教结合学校创建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是申报项目符合我区体教结合项目设点布局要求。 二是学校具备(含租用)符合训练要求的场地、设施和设备。

三是所申报项目运动员、教练员队伍基本完整,已正常开展训练不少于2个月。

有关申报将在本学期内完成,请各单位及时填写申报表,于11月底前交体教结合办公室,我们体教结合办公室会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评估,进行体教结合新一轮授牌。

2、关于如何推进项目布局学校项目发展问题

我们项目布局学校关于如何推进项目发展问题,我想应该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是项目的普及,学校作为项目布局,首先要有一定的普及面,象华亭的射击、育秀学校的网球、弘文跆拳道、附小的游泳,还有实验小学的国际象棋普及工作都做得不错,有的还作为校本课程来推进,这是项目发展的一个基础,是项目提高的必要前提。经过十多年发展,我们射击项目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也是在普及发展的结果。象我们射击、射箭项目,今年参加训练的青少年近200人,这也是全区面上的一个普及,今年我们组织第一届射击锦标赛,100多人参加,华亭学校取得团体第一,这是抓普及结果;我们育秀学校参加上海市十项

- 4567 -

第12篇:在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副市长)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体教结合”工作会议,推进我市的“体教结合”工作,这是我市体育、教育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刚才,陈春林、施智蔚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各个层面对体教结合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市体育局桂声民、市教育局郭应曾同志也分别对今后的工作作出了部署。下面,我再谈三点意见。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体教结合是近年来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从战略高度确立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共发展的新思路,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和重要育人模式。它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教结合是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这一思想落实在学校教育中,就是学校教育要以充分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就是教育者必须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从体育来说,就是要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尊重、保护和发展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它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体育不仅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这种教育本身就包含创新和实践的因素、脑力和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体育的作用是独特的,无可替代。为使有体育、艺术特长的学生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培养,我市教育系统近年来创办了各类特色学校、特色班,其中包括体育传统学校、体育特色班。加强体教结合,使体育和教育部门的有限资源得到整合,优势互补,可以使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体育教育,使他们的体育专长有较快的发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体教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xx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新世纪我国国际竞争力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体质是人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根本目的是增强人的体质。同时,体育在促进人体正常、协调、匀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方面具有美学的功能;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自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体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体教结合将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扩大学校体育的工作面,促进学校体育的深入开展,使学校形成生机勃勃的体育氛围,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体教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主要依靠体育部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青少年训练模式遇到了许多新挑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家长不让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学生从事竞技体育训练,寻求别的成才之路,导致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萎缩,训练质量下降,尖子运动员十分缺乏。竞技体育要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彻底改变现在的旧体制,努力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既是体育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中小学校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个大的基础。加强体教结合,既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又能使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发展,真正造就出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

二、密切配合,互动双羸,努力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

这次会上,提交大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的原则,体现了“体教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规律。体育和教育部门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各有优势和特长。教育部门有生源的优势,有思想教育、文化教学、管理、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优势;体育部门有体育专业技术、教练、场地设施、组织高水平专项训练和竞赛组织方面的优势。“十六字”原则,就是要充分调动体、教两部门全方位结合的积极性,把原来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共同培养人才的优势挖掘出来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资源配置优化,发挥更大的效能,建立我市青少年训练体制新的平台,发现、选拔、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更多的金牌运动员,为国为省为市争光。

(一)加强合作,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

体育、教育部门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是做好“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基础。在“体教结合”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树立“大体育观”,切实转变观念,自觉打破部门所有、行业界限、地区类别等影响资源配置的旧观念。要排除这些东西,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群众需要,群众喜欢,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就不要说是哪个部门,该由谁来做,由谁来管。“不求所有,只求所在”。这个观念转变得好,做起工作来就会很洒脱。作为体育、教育部门的领导来讲,更需要在认识上提到“大体育观”、“大教育观”的高度上来,自觉地搞好体、教两部门的配合,尤其是体育部门的同志更要主动。两家共同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管理体制、发展模式、竞赛制度和体育特长生的优惠政策方面要多研究、多出台好的政策。目前,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已建立了“体教结合”工作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体教结合”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次会上,宣告成立全市“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下一步,体教两家还要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和分工,在如何加强结合上下功夫,完善部门领导定期会商制度和业务工作联系制度等等,使“体教结合”工作实现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检查评估,统一表彰奖励。体育、教育部门还要主动地与社会各界、与其他兄弟部门广泛沟通,取得更多的支持、配合,齐抓共管,为“体教结合”工作健康、快速地推进搭建一个和谐发展的平台。

(二)互动双羸,建立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

实施“体教结合”,就是把青少年儿童训练纳入体、教两家共同管理,共同创建青少年训练网络,形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相衔接的“一条龙”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目前,我市体教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天会上介绍的这些经验都是个别的,都还分散在点上,没有串成线。所以还需要在宏观、微观上,在事业、行政上,在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中,把体教结合工作更好地串起来,要在贯彻落实上进一步下功夫。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不断优化培养环境。运动员的成长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培养环境,培养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运动员的培养,充分发挥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区县以及学校、运动员、家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在领导体制上,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联席会议制度。在重大项目布局上,学校作为载体和主体,要研究如何创造条件,通过激励和有效措施把优秀运动员培养出来。从这个角度讲,以下几个问题要作重点研究,首先是运动员的选材问题。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要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齐体育教师,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配齐体育设施。要开足体育课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个学生选学一至二项体育特长。组建~队,开展经常性的课余锻炼和竞赛活动,以培养和发现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在文化教育方面要主动对一些体育人才因材施教,并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他们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径。在他们升学时,要争取让他们凭自己的能力考进大学,用足加分优惠政策,但主要还得靠他们自己。对取得突出荣誉和成绩的运动员,给予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其次是运动员的出路问题。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是比较短的,退役后还要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出路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就会的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员行列中。在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方面,教育部门应该投入专项经费,对~员因材施教。第三是为中小学校配备高水平教练员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中小学体育教师直接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并输送到市队、省队是有难度的,在这方面,体育局要主动为学校提供信息、提供人才,在为学校配备高水平教练员上要舍得投入,体育、教育部门要创造条件为体育教师和专职教练员交流互动提供平台,例如,体育教师可以评聘教练员职务,教练员到学校执教可以评聘教师职称等。只有这样,再加上体育设施的配备和体育人才出口的畅通,才能激励体育后备人才持续参加体育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体育人才。

(四)创新市场运作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体育市场化、社会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新一轮体教结合工作中,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进一步调动社会各行业举办体育事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在青少年赛事的运作上,体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大胆探索,进行系统的市场运作和开发。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著名体育品牌希望打入我市市场的心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关注和参与本市青少年赛事,从而提高青少年赛事的整体质量。要加大资金投入。考虑由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牵头,大家设点拼盘,比如从彩票投入、教育经费等方面抽调一部分,另外区县财政也可以投入一部分,再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名流人士募集一部分,一大家一起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同时,要使用好这些经费。比如哪些学校常年承办训练、比赛,那么在改造学校体育设施时就应该多投入一些;又如探索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培养~员;再如优秀教练员的聘任也要舍得投入等。

同志们,体育、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加快推进我市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开发体育、教育的多元功能,为我市奋力崛起、富民强市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市体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市委、市政府1999年、~年先后制定下发《中共马鞍山市委、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共马鞍山市委、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这次还将制定下发《马鞍山市体教结合工作意见》,为我们新时期加强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握机遇,狠抓落实,奋力崛起,乘势而上,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工作,开创我市体育、教育事业新局面,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13篇:教体结合,双栖共赢(武术特色项目总结)

教体结合,双栖共赢

——常州市盛毓度小学体育特色学校回头看总结

盛毓度小学座落于运河河畔,是一所环境清幽、优美和谐的省级实验小学。近几年,学校始终坚持以“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健康促进银牌学校、常州市文明标兵单位、常州市实施国家学生体质测试先进单位、常州市学校体卫艺工作先进集体等。我校和市少体校长期以来是“教体结合”共建单位,自2009年9月,盛小成为武术项目布点学校以来,我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以培养运动后备人才为重点,把建设体育特色项目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在这个过程中更是与市少体校增进沟通,形成密切交流,合作共建,实现资源共享。

一、强化管理,落实常规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确保体卫艺课程开足开齐。

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决杜绝了“主科”挤占“术科”、大学科”抢占“小学科”的现象的发生,每天值日行政严格检查课程执行情况,有违反者全校通报,并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确保了体卫艺教育的时间。

2、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落实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

我校秉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体育组严格规范做操的进场纪律和做操质量,做到出操快、静、齐,动作规范、美观。每年我校都举行班级广播操竞赛,落实眼保健操检查制度,促进学生做操的质量。学校及时添置篮球、羽毛球拍、毽子、跳绳等体育器械,保证了活动实施的物质基础,每天由教导处和体育组对各班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检查记录,保证了活动的质量。

二、学训整合,措施有力

2009年盛小申报成为常州市“体育特色(武术)学校”,武术项目的引入,为我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使体育特色项目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学校积极探索“教体结合”之路。

一是本着教体结合工作中“人才共育”的思想,学校在招生方面给予少体校优惠政策,确保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凡是具备训练条件的参加运动队训练的学生,我们都和少体校协调转入,全部免费接收。我们把这些运动员平行分布于各年级、各班就读,并纳入统一的学籍管理,学校对这些学生尽到教育义务的同时,还在作息时间上保证他们能按时到体校参加训练。学校和体校双方还建立了联系人制度,共同负责监督帮助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日常协调工作,因为比赛集训影响了

学习,学校及时安排老师给他们补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保证了运动员文化课成绩不因训练而降低。

二是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定了体育教师业务综合考评办法,把武术项目建设工作列入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工作的绩效考核内容,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体育教师、少体校教练员处理好特色项目开展与教学任务的关系,以促进武术项目建设在我校的扎实运行和长久生效。

三、群体为本,夯实基础

我校把体育特色项目与其它体育工作紧密结合,从体育工作的远景规划到各个阶段的具体实施,从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到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都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的运转体系,从制度上、管理上、评价上促进体育特色项目工作的快捷和高效。

一是本着“资源共享”原则,在师资上,我们充分利用市少体校教练资源,在各年级开设武术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武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武术的基本技能。大课间活动也得到了少体校教练的指导,体育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体质特点创编了武术操,每天课间操时间,全校师生共同做这套自编武术操,学校的武术运动氛围日益浓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2010年学校筹集资金把一个350平米的室内活动馆改造成武术馆,添置一些体育器材,创设体育文化氛围。今年年初,双方有意向把青少年武术队落户到盛小,建立武术训练基地,在武术馆原有设施基础上,少体校又提供了大型武术训练专用地板和地毯,良好的训练设施不仅满足了普通学生课堂教学需求,也符合了武术运动员专项训练要求。

二是形成运动会常规、体艺2+1工程和学生体质检测常规,学校每学年除举办学生趣味运动会外,每年还举办“武术节”,内容有武术操班级联赛,也有五步拳比赛,此外还有“我爱武术”为主题的征文、小报比赛、武术综合实践等系列活动,学生人人参与。每年的2+1工作,我们分阶段进行学生武术技能考核,低中年段考核基本步法和基本拳法,高年段考核五步拳等规定套路,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高运动技能。体育工作的重视产生了良好效益,我们每年都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严格测试,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稳中有升。

四、成果共享,促进发展

“教体结合”使得运动员学习、训练两不误,也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学校的武术社团多次参加市区级各类体艺活动展演,受到领导和家长的好评。同时,武术运动员的训练成绩直接为学校带来了荣誉:在十七届省运会上, 我校3名运动员夺得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冠军,被输送到江苏省武术队;近两年来年参加全国省市各项武术比赛获金牌2枚,前六名11人次。2010年底学校被

考评为“常州市体育特色学校优秀等次”;2011年被表彰为 “市学生体锻达标测试先进学校”,教育和体育两方获得了双赢。学校对教体结合工作的重视,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再一次赢得了契机,今年5月,常州市青少年武术训练基地在盛小挂牌,武术训练基地立足我校后,将为我校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

五、成绩显著,展示风采

在全员推广武术操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武术校本课程,成立了“毓英武术团”。社团成员爱好武术,不怕苦,不怕累,刻苦训练,掌握了多种武术套路,并多次代表学校参加,表演展示。2010年6月1日,社团成员参加了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妇联联合主办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成长”的庆六一常州市少儿运动风采展演活动;2011年9月10日,作为学校特色展示参加了钟楼区“教师节表彰”社团风采展示,同时被评为钟楼区四星级社团;2012年8月,美国布法罗市武术访问团来我校访问交流,我校武术队的队员向外宾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各种武术套路,还与他们同台切磋武艺,不仅让美国布法罗市的朋友领略了中国武术的魅力,而且也展示了我校武术特色的风采。

总结近年来的教体结合工作,我们做了一些事情,但是我们深知距离体育特色名校还有很大的差距,我校的体育硬件设施、校舍场地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专项经费短缺的困难还十分突出,基地合作操作运行还有待细化。但是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教、体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克服困难,沿着“教体结合”之路,进一步推动学校健康稳定发展。

2012-10-29

第14篇: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大力培养足球人才2

积极推进“教体”结合,大力培养足球人才

——重庆市青少年足球教体结合人才培养情况介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钟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根据大会的安排,我就重庆市教委在开展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与校园足球活动方面的有关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作简要汇报。

重庆市是全国足球重点城市之一,足球运动在重庆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重庆曾培养出魏新、姚夏、马明宇等足球名将。直辖以来,重庆市教委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每年坚持举办大学生、中学生足球比赛。在2009-2010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重庆赛区)比赛中参赛队伍达到了48支,中学生足球比赛也呈现出参赛队伍逐年增加、水平逐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市教委、市体育局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从组织领导、条件建设、工作措施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校园足球活动在我市1

大中小学的广泛开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对校园足球活动的领导,市体育局、市教委共同成立了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由市体育局、市教委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由市教委体卫艺处、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各区县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也积极按照市教委、市体育局的部署安排,广泛开展辖区内的校园足球活动。如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充分保障青少年足球比赛经费、训练经费、奖励经费,督促指导学校积极创办足球校本教材、足球操和足球体育课,使辖区内形成了不少以足球运动为特色的中小学校。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学校足球场地的建设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前提和基础。2008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深入推进“健康重庆”建设,大力实施1000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地建设工程。截至2010年12月15日,全市已累计投资15.1亿,建成了1084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每个区县都至少建成了一个标准的足球运动场。另外,全市高校有近70个标准足球场,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各有标准场地5个。在我委的统筹安排下,高校运动

场均对中小学生开放。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地的建设为校园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突出重点,落实措施

(一)共同命名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学校

按照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规定,市教委、市体育局于2009年10月共同举办了重庆市校园足球活动启动仪式。同时,命名重庆市大田湾小学等91所学校为校园足球活动学校,并与学校签订了《重庆市校园足球活动学校承诺书》。今年,为进一步加强对校园足球活动学校的管理,市教委、市体育局对申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进行了检查评估,重新命名了84所市级足球活动学校。

(二)共同命名重庆市足球重点学校

足球重点学校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骨干力量。为提高我市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市教委、市体育局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学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足球重点学校建设。市教委、市体育局对50所申报学校进行了评估验收,最后命名重庆七中等26所中小学校为2008-2010年重庆市足球重点学校,并在招生政策、经费补贴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共同举办足球赛事

市体育局、市教委坚持每年共同举办U9—U19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和校园足球比赛。青少年锦标赛参赛队伍达140余支,比赛场次达到560场。84所学校的142支队伍参加了校园足球比赛的各个级别比赛,比赛场次达762场。

通过大量的赛事,提高了中小学学生足球竞技水平,发现了大批有足球天赋的后备人才,锻炼了裁判员队伍。为充分调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体育局、市教委均共同颁发以上赛事的比赛奖牌、获奖证书。市教委还把获奖情况纳入到对学校及教师的相关考核评估之中。

(四)共同举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

市教委、市体育局坚持每年举办教练员培训班3期,受训教师达150余人次;举办裁判员培训班2期,受训教师达100余人次。参训教师经考核合格后,均发放继续教育学分。

(五)共同评选、表彰先进

为总结经验,鼓励先进,市教委体卫艺处、市足管中心坚持每年召开校园足球活动工作总结会,表彰一批开展足球活动的先进学校和个人,总结校园足球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研讨推进校园足球的思路和办法。

“体教结合”是培养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提升重庆市足球竞技水平的必由之路。我委将进一步督促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校,充分认识“体教结合”对发展足球的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体教结合”,积极传播足球文化,塑造体育精神,努力为重庆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足球高水平人才,为建设“健康重庆”做出因应有的贡献。

第15篇:产教结合总结

产教结合工作总结

随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及劳动就业制度、招生分配制度的改变,加之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普高热”在各地不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广大职教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就是在新形势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所谓“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一、“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现实意义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对于职业学校、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在计划经济下,职业学校奉命办学,“招生靠计划、分配靠政府、经费靠拨款”,现在,这种办学机制已被彻底打破,职业学校已经完全置身于市场当中,学校关键的办学因素,如生源、毕业生就业、办学经费等都没有计划保证,职业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目前,不少职业中学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较差,毕业生就业层次低,教学设备陈旧,办学经费短缺,真可谓是举步维艰,濒临困境。在此之下,职业学校必须增强自身适应市场、

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新观念,积极兴办专业产业,并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育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功能,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学校的不好印象和看法,带动学校的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而且由于专业产业还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盈利,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从而使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职业学校兴办专业产业,并使之与教学相结合,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还有,我们都知道,职业中学里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家庭并不太富裕,学校兴办专业产业,让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取得一定的报酬,这客观上也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

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它与当地经济建设关系密切、联系广泛,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都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头脑灵活,他们依靠科技兴办产业,因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时,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他们走上社会,必然会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实践

1、加快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地兴办专业产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资金短缺,教学设备简陋,学校的许多专业都没有一个属于学校自身的专业实习基地,教师只能在课堂抽象讲解,学生也只能生硬接受,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职业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创业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制约学校的发展。所以,职业学校的领导者必须更新办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事关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大局,下定决心,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及其他方面的情况,加

快主干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稳妥地兴办专业产业,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如针对计算机专业,学校可开办文印社、电脑服务公司等;针对烹饪专业,学校可开办学校饭店、风味小吃等;针对养殖专业,学校可开办各类家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等;针对电子专业,学校可开设家电维修部及小型电子公司等;针对农产品加工专业,学校可开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之,学校应尽一切可能为各专业特别是骨干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提供创业的场所。有了这样的基地,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才不再是纸上谈兵,才可以改变职业学校以前出现的教师光教不示范、学生光学不实践的弊端,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过去,中等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甚大,学校注重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侧重于课堂灌输,教学上搞一刀切,齐步走,忽视了对学生生产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实践环节,这样必须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不能协调发展,教学和训练不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能力不强,创业能力更无,这种传统的办学模式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决改变。职业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当前,特别要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好知识

的同时,积极参加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本领,增长才干,让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广泛开展科学研究,以促进学校专业产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能够改变现状,全面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

3、鼓励教师带头创业,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培养创新人才是职教的办学方向,在“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中等职校的办学模式中,学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带头创业,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技之长、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学校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和政策扶持,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有利条件。他们创业的成功,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实习基地,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提供创业的经验,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当然,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上,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本领,学校所创设的各类实习基地都应该对每个学生开放,学校要努力使实习基地中的每个项目都成为社会经营性企业的缩影,成为一个个自主经营的实体,让学生能够依托于自己的专业,参与或独立承担该实体的生产经营。对此,学校还要给予全力支持,不仅要给政策,而且还要给经费,教师要给予引导和指导,当好他们创业的顾问和参谋,成为他们创业的领路人,在其创业过程中,不断地鼓励他们,给他们以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创新、创造,获得创业的初步成功,这种成功会令他们喜悦,会激发他们进

一步创业的热情,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更好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应该指出是的“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但这刚刚是起步,而且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特点不同,所以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各学校在兴办专业产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先求有,不求大,不求强,但求多,要把握好市场信息,依靠科技进步,这样才能使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产业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010.12

第16篇:图文结合教语文

“图”“文”结合教语文

第四小学 ——杨瑞丽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又是学生的另一特点。但他们虽然聪明,却不认真细致。读起书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到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图文结合尝试的。

1、小学二年级课文中有一篇《找春天》的课文。由于地处北方,当我们学到这篇课文的时候,还春风刺骨,没有一丝春天的影子。只能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作者如何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图文结合”中学习积累语文知识。

2、在教学古诗《绝句》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动脑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比把自己想到的大胆的画一画。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在画图的过程中读懂了诗意。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此时,画“图”是对诗文更好的理解延伸。

3、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整篇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并通过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比赛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再通过学生对图意的讲解,顺势理解“果然”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效果的。最后重视朗读训练。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让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

4、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我采用抓重点词句品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先看图体会丑小鸭的可怜与孤独。再入情入境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感受,品读体验。想象朗读相结合,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无论是诗词,教文,童话故事还是其它体裁的文章。只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用“图”灵活用“文”,把“图”作为培养学生观摩能力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材料。把“文”作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品析词句的范例。教学中,关注教材本身蕴涵的知识目标。追求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发展。

第17篇:产教结合总结

新乐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机电部

产教结合工作总结

孙志勇

产教结合办学方向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产教结合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我校产教结合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产教结合组织机构,保证产教结合有效运行

学校于2009年9月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产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分析、研究产教结合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定学位,明确办学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校产教结合各项工作。教务处和各专业办主任负责制定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学、教务工作并配备专职产教结合联络员,负责产教结合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产教结合培养制度建设

在“产教结合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会由政府领导、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处、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定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三、校内强化前校后厂,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 我校通过不断努力,经上级部门的支持,通过改造、购买等方式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已基本形成了“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学校将在今后的半学过程中继续加强校内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的领导、管理和教学机制。

1、明确实习场所的职能地位。学校负责对实习场所的领导、组织和管理,担负教学实习和生产经营的责任。

2、成立“产学研一体”的组织领导机构。学校选派得力中层干部为主要领导,对实习场所的产供销一条龙和产学研一体化共同负责。

3、理顺关系、整章建制。理顺实习场所与各专业办的关系,建立健全的生产经营、实习实训,技术协作、产品研发、安全生产等新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保证前校后厂的管理机制顺畅运行。

4、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真学真做的培养方式。学校将整合专业教师和实习场所的指导老师等人员的力量,组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把学生以班组的形式进入实验实习室学习,由学生直接生产操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班组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这样既完成了实验实习室生产经营的任务,增加了企业经济收入,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长了职业才干,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校外搭建产教结合平台,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

我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必须配置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方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并取得组织安排实习教学的自主权。为此,学校将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产教结合,使企业和学校高层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师能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双赢的平台,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1、共同打造师资队伍。为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我校将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利用假期送至企业培训实习,聘请企业专家组成专业课程开发指导委员,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车间轮训,以及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等方式,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实施“订单”培养。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部分企业与学校联合办班,如“鸿准班”、“大金班”、“巨宝班”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上岗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3、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的要求。

4、企业搭建实习的平台。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起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由企业安排起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度,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的达到定向培养的目标

几年来校企合作结出累累硕果,进三年来我校毕业声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校企结合是确保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捷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利更有力的成才通道。

新乐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011.11.1

第18篇:医教结合材料

含义

1、最初, 医教结合作为一种较固定的提法, 是医学手段与教育手段相结合( 注: 在特殊教育、康复医学领域)或临床医疗与教学相结合( 注: 在医学人才培养领域)等通常含义的简称,并非仅用于特教。在知网上按年排序搜“医教结合”可发现05年以前大部分都说的是医学人才培养。

2、后来,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 在教育教学中, 有机地融入和运用现代医学康复的理念、内容和手段, 力求科学、有效地对残疾孩子进行教育和干预, 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并称之为医教结合。

3、也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有机结合。康复包括医学康复(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的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教育康复(指通过教育与训练的手段,提高功能障碍者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智力、日常生活的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等方面。)、职业康复(残疾人不可能一直呆在教育系统中,义务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结束之后,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入社会。又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隔阂,残疾学生毕业后经常被很多岗位拒之门外。职业康复是负责帮助这些学生通过就业实现他们未来的成功。职业康复促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获得自我效能感。)、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以农村乡镇或城市街道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任务是依靠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心理康复等。如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昭鸣(言语病理和听力学)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是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 聋生的医学康复如听觉康复、言语矫治;教育康复如对聋生实施强化的口语教育。

4、还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不仅仅是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结合。他们认为其中的“医”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 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

特殊学校中主要涉及的康复教育内容也应包括七大板块,即听觉功能、言语功能、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策略、情绪行为和运动能力评估训练.,在实施时都应包括以下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评估诊断,其主要手段是主观评价、客观测量以及两者的结合;第二层级是实施训练,其主要过程是制订计划、实施训练和动态监控;第三层级是绩效评价,其主要形式是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

特教学校现状

目前,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聋校的规模和听障学生人数正在萎缩,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改变具体表现为: 障碍程度严重; 障碍类型多样化, 包括: 中重度智障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等; 多重残疾儿童增多

历史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既非中国人发明,也非近几年才提出。从特殊教育的历史看,特殊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不少是医生。如被称为聋教育理论奠基人的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 Cardano Girolamo,1501- 1576) 在1550 年出版的《论精神》一书中分析了耳聋的病因,并对其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区分了程度。他还指出,哑人通过读可以听到,通过书写可以说话。

对 莱佩(法国人,18世纪创立了第一所公立聋校)手语教学体系和海尼克口语教学体系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荷兰人阿曼也是学医出身[4]。

还有开创对因环境剥夺(?本应该得到的环境却被剥夺了)和疾病导致的智力残疾者感觉训练教育的伊塔得( Jean Marc Itard, 1775 - 1838)、塞甘( Eduoard Seguin, 1812 - 1880)、蒙台梭利( Maria Monteori,1870 - 1952) 均是医生。他( 她) 们之所以关注并投身于特殊教育的实践,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寻找通过教育训练改变残疾者的行为,使之回到正常发展轨道的方法。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在尝试“医教结合”。如伊塔得将基于听觉治疗效果的教育方法迁移到对“阿维龙野孩”( 他从小被抛弃在森林中,企图置他于死地的人以为他已经丧命,殊不知他竟被大自然救活了。他赤身裸体,孤单地在荒野中幸存11年,直到被猎人抓住,才开始进入巴黎的文明生活。他身上的累累伤痕,说明了他曾和野兽搏斗、跌落悬崖的悲惨遭遇。野孩已经成了哑巴,从不说话。看到暴风雨突临,或云层中的太阳突现光芒照耀大地,他就会大笑不止,欣喜若狂。这个野孩子不懂得文明生活中走路的步态,只知道跑。据精神科的皮奈尔医生(伊塔德的老师)诊断,他的智力如同白痴,而且几乎永远不能再接受智力教育了。伊塔德是名聋哑医生,它采用已部分适用于治疗听力缺陷的方法对这个孩子着手进行教育,用了8年时间照料他,《阿维龙野孩的初步发育》其著名的教育论文)其它感觉的训练长达八年之久。蒙台梭利称他“是首先把医生在医院观察病人,特别是神经系统病人的方法用于观察学生的教育家。[5]”伊塔德的学生塞甘(在教育所谓的白痴儿童方面非常有名)是“一如既往,用手牵着孩子,领着他们训练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其教育方法的基础是生理学和心理学[6]。意大利首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在最初接触关在精神病院的白痴儿童时也把注意力转到对儿童疾病的研究,同时学习和向其他医生推介伊塔得、塞甘发明的教育治疗的经验。她说: “在治疗过程中教育学必须和医学相结合这样一种事实,便是当时思想的一种实践结论。由于这种趋向,使以体育治疗疾病的方法变得普及了。然而有一点我和我的同事们是不同的,就是我觉得心理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后来,蒙台梭利在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工作了两年,培训教师用特殊教育和观察方法教育智残儿童,而且从早到晚不间断地和智力残疾孩子在一起,或直接教他们。

19 世纪,德国、匈牙利等国特殊教育界出现“治疗教育学”( 又称“医疗教育学”) 的名称,是“医教结合”的最早概念。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从医学单一学科范式的治疗与干预发展到以医学为主加入其他学科成分, 进而逐步走向以教育为主融合其他学科成分的过程。1817 年, 加劳德特在哈特福特( Hartford) 建立了美国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 克那克提克特聋哑人士教育与训练收容所,1839 年, 豪( Howe) 建立了帕金斯与马萨诸塞盲人养育院,这一时期,对于残疾的研究以心理- 医学为特点, 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 并在隔离性质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对他们进行教育。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著名学者Winzer文策尔 指出: 这一阶段医疗干预与慈善、养护是主要目标, 教育只是副产品而已, 特殊教育是一个医疗化的过程( Medicaliz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医生而非教师扮演了特殊教育的主要角色。

随着20 世纪的来临, 西方多数的寄宿制特殊教育养护机构转变为公立的特殊教育日校( 亦称走读学校) ; 隔离的、自足式的特殊教育班越来越成为教育者们愿意接受的残疾儿童教育服务模式, 并于20 世纪50- 60 年代达到顶峰。公立的特殊教育走读学校与特殊班的迅速发展首先是因为人们对于隔离的、寄宿制的特殊教育机构及其慈善、养护的模式产生了不满。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义务教育观念已经深得人心, 残疾儿童应该与正常儿童一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为公众所接受。许多特殊教育机构纷纷将养护机构( Asylum或者Institution) 更名为学校( School) , 以适应公立性质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 隔离的特殊班随之出现, 它们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如: 不分等级教室( Ungraded cla)、机会教室( Opportunity cla)、辅助教室( Auxiliarycla) 等。以慈善、医疗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特殊教育机构逐渐向教育模式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 班) 体系转变, 显示人们对于以环境限制、带有惩罚性质的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养护机构的摈弃。尽管如此, 医疗模式的影响并未减弱, 特殊教育仍然有着强烈的医学色彩, 换言之, 医教结合似乎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欧洲出现的医疗教育学(Therapeutic pedagogy)就是对医学治疗与教育训练结合的系统化。在美国也出现了remedial education一词, 表明对特殊教育中运用医疗补偿的重视。一直到今天,美国仍然保留着以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为名的特殊教育核心学术期刊,但也仅仅是名字而已,其内容早已摆脱了医教结合的桎梏。

二战后, 随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建构主义逐渐取代实证主义成为揭示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和客观事实的主要范式。建构主义者认为, 残疾的产生与境遇受到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特点的影响, 残疾源于社会分化与分层, 是社会不公平现象在特定社会群体身上的复制。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从传统的心理- 医学转向社会学模式; 从重视学生的缺陷鉴定与干预转向重视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改变, 注重通过宏观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改革减少不公平现象, 主张特殊儿童从特殊教育学校( 班) 逐渐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美国六十年代以来著名的民权运动希望消除种族歧视, 倡导残疾人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的努力正是这一模式的体现 。这一阶段出现的回归主流以及后来的全纳教育理论就是要打破教育中存在的等级, 消除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隔离的二元体制, 通过学校改革与资源重组, 建立公平的学校体制。正是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孕育了融合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 而组织学、管理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为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合与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学科视野。医教结合的方式开始服务于全纳教育模式下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医教结合的人很少,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纳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主要发生在聋教育界。1954 年《健康报》报道沈阳铁西区针灸门诊部医生吴之升、张知学采用针灸治疗200 余例聋哑人,其中70%以上的病例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可以讲话。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天门县医院杨辅之针刺患者哑门穴治疗聋哑的事情。其中有的患者是在校聋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医教结合”的首次高潮在聋校掀起。起因是1968 年《人民日报》报道解放军某部卫生员赵普羽用针灸刺哑门穴使辽源市聋哑学校学生王雅琴听到声音和会说话的事情。之后,解放军医疗队纷纷进驻各地聋校。一时间,针灸以及一些其他中医疗法在聋校广泛开展。针灸治聋的效果也被夸大,最典型的是1971 年《人民画报》宣传北京某聋校针灸治聋效果为百分之百,聋生不仅能听见、说话和唱歌,有的还参了军。同时,聋校教师对聋生进行大量的发音、说话强化训练。但最终这次高潮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悄然退去。针灸耳聋几次起伏的根本原因是其疗效在其他临床实验中得不到相同的验证,特别是针灸不可能治愈内耳永久性损害。自上世纪90 年代重起,目前渐成气候的“医教结 合”可以说是第二次浪潮。在改革开放初期, 上海的聋校已开始探索,利用中医针灸技术提高听力训练效果。1993 年上海低视力学校还编写出版了我国的第一套《低视力康复训练图谱》。

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设立言语听觉科学专业(本科),该专业的办学宗旨为“医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文理结合”[2]。华东师大实验基地——宝华门诊(?一所在康复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国家重点实验基地)

2009年,在《上海市特殊教 育 三 年 行 动 计 划( 2009—2011年)》 中, “医教结合” 正式提出,从此关于这一观念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

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布了相关文件: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若干所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首批实验学校,承担“医教结合”的实验研究项目。

为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现象,国家提出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双重需要。2013 年3 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是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华东师范大学成功申报了我国第一个教育康复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 具体说, 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 60个学分的课程, 前156 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 后60 个学分( 包括临床康复实习)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 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 教育康复专业) 的学位证书, 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 实施7 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 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 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 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在教育康复学学科下逐步分设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特殊儿童物理治疗(是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针对性改善躯体、生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治疗方法包括各种主动的躯体活动训练,以及被动的治疗性躯体活动。)、特殊儿童作业治疗(?)、特殊儿童心理干预、教育康复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

。以期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争论:⑴必经之路;⑵ 炒冷饭, 是历史的倒退 (通过争论来更好的了解医教结合)

海派与学院派

海派

沈晓明(?)从特殊教育对象是病童、生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以及医学康复在特殊学校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论述其对医教结合理论基础的认识。首先他说,特殊教育“特殊”在哪里?在我看来,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其教育的对象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各种各样的残疾儿童或者说是病童。谁对这些病童最了解?当然是医生。遗憾的是,目前的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门类独立存在,体系相对封闭,医生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参与其中,其教育效果也自然尚有提升的空间。

然后又探讨不同疾病、同一疾病不同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医教结合的必要性

认为特殊教育的特殊在于其教学设计; 特殊儿童不等于病童; 学习能力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要明确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的关系。在特殊教育中,如果说教育康复,以及职业康复与特殊儿童之间是一个合唱的关系,那么医学康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则是伴奏的工作,更多 的是在幕后起作用。而沈晓明教授所提的康复,更多指代的是医学康复,其提供的服务主要指代对疾病或生理缺陷的治疗,明显更关注医学康复的成分,将其他康复的位置弱化了。 (傅王倩 肖非针对沈晓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育对象; 应正视残疾的病理学根源,关注遗传对学习潜力的影响; 医教结合的抓手是基于学校需求实施的教育康复(医教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杜志强针对傅王倩 肖非,替沈晓明讲话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医教结合却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唯一策略。我们可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鼓励多样化综合发展的特殊教育模式。国家从政策法规的角度, 应该更加提倡尊重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进行学校变革与整体提升, 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如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导策略, 由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会相当多,甚至会阻碍特殊教育的发展。医教结合违背了特殊教育的多学科交叉的规律、医教结合是对心理医学模式- 社会教育模式的规律的违背(倒退)、医教结合是对从隔离到融合教育的规律的违背(医学、慈善模式到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正是体现了人们对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的摒弃。)

陆 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1、医教结合不是医学模式的单纯再现:虽然医教结合有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医学模式。医教结合与医学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对特殊教育领域医学的重要性的强调。毫无疑问, 在特殊教育中,医学是避不过去的。它在对儿童差异的积极支持, 满足个别需要和实施干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医教结合承认导致残疾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医学角度关注致残的生理因素并采用药物、手术等医疗康复方案以改善其功能,同时也强调语言康复、作业康复、心理咨询等服务, 远远超出了医疗康复的范畴;同时从教育角度关注到儿童的发展。

2、医教结合不是对全纳的违背而是促进:要促进全纳的发展, 需要尽可能提供相关的、有效的服务使特殊儿童能融入普通教育, 发展其潜能。通过医教结合能够更有效、更便捷地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治疗、干预和康复等, 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全纳环境, 而不会因其生理病理因素被转移到有更多限制的环境中(如特殊教育学校), 这恰恰是实施全纳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之一。

3、医教结合必须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傅王倩 肖非针对陆 莎)

张伟锋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针对陆 莎的观点提出了医教结合的优点

1、转变特殊教育观念, 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①教师以往所采用的传统、单纯的教育手段在特殊教育中所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比如有的教师以往在面对不会开口说话或口齿含混不清的听障学生时, 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对聋童发不出或发不清楚的音往往束手无策, 常常只能用传统的教育手段一味地让聋童反复模仿, 效果往往很差。通过医教结合实践,教师可以学习康复技能, 会知道说话困难可以从呼吸、口唇舌运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去找原因, 并实施针对性的言语训练方法, 从而具备一些疗育结合的新思路和办法。医教结合实践可以使教师在特殊教育观念上逐渐走出那种教育是万能的、是无所不起作用的认识误区, 加深对现代康复医学的认识, 提高对残疾儿童康复过程、康复需求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那种先医后教、医教分离的认识和做法, 逐渐采用当医则医, 当教则教; 医中有教, 教里融医; 医为教用,教需医辅; 医教结合, 科学发展的务实做法。②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 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 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 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 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2、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PPT中插入仪器图片)

训练器具、假肢、矫形器、助听器、人工耳蜗、辅助沟通系统、电子导盲杖等现代科技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残疾儿童身上及学习生活场所中。这些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 给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辅助设备的作用, 帮助残障学生改善生存和生活状况? 如何教会残障学生或家长使用这些辅助设备? 如何利用这些设备更好地为残障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们面临的新问题。 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 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 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 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 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 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 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 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 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 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 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3、推动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 提升特殊儿童教育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是基于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等领域所积累的科研成果、前人探索的成功经验而展开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践探索证明了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发展的有效作用, 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比如, 有人将目前国内常用于医疗康复机构的引导式教育引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康复中, 并进行1 年的随访评估, 得出引导式教育有助于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儿童上肢、下肢和躯体、及平衡功能的改善, 并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有实践者指出, 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既促进了孤独症学生的身心康复进程, 又能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需求。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孤独症儿童心身健康发展、全面康复的一种趋势和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而自2001 年起开展医教结合试验, 探索一种更科学、对残疾孩子的发展成长效果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哈尔滨燎原学校(?), 更是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肯定: 哈尔滨燎原学校以能生存、会生活为办学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等创新模式培养智障学生, 使他们树立信心, 融入社会,事迹感人。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证明: 多年来, 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医教结合探索, 对残疾学生进行综合康复、多重干预、潜能开发,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将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 推动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省情和各校校情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的提出, 推动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 进一步提升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水平。

顾定倩 刘颖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认为:

1、“医教结合”多源于医生或其他非教育专业的人士对狭义特殊教育对象的实践,但“医教结合”实践的结局重在采用教育训练。当现实证明特殊学生的器质性损伤尚不能根治,改变特殊学生命运的主要途径不是医学,而是教育.美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柯克说出“医学的终结就是教育的开始。许多学者已经指出“医教结合”是一个过时的名词。特殊教育需要医学的参与,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特殊教育学科早已是一个交叉学科,特殊教育的实践早已朝多学科结合的方向发展。所以,沿用“医教结合”的名称来阐述当今特殊教育学科和特殊教育工作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势必容易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误解和误导,倒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概念更为准确。

2、不能将特殊学生一概论为“医教结合”的实验对象。“医教结合”并非贯穿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一是阶段性特征,当某种功能缺陷对特殊学生活动与参与产生障碍的时候,需要进行功能矫正训练。如有的脑瘫学生控制膝关节的肌群力弱(?),特别是膝屈肌肌力不足,导致膝反张,即在行走或站立时患侧下肢在支撑期出现膝关节过度伸展。二是个别性特征,每个特殊学生可能达到的康复程度因人而异,不宜泛化要求。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体训练,个性的问题就需个别训练。例如,对聋生的听觉和发音说话训练,最终康复的程度千差万别,有的聋生终身发不清音。如果将康复的目标定在让所有的聋生都能清楚地说话,势必要占用大量教学时间。

邓 猛、卢 茜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历史仿佛总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过程中前行, 特殊教育发展中曾经冷却的话题再度以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重现并升温, 成为我国当今特殊教育的热话题。沉寂多年的话题在中国突然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热话题, 固然有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 但是, 理性的思考与批判尤为需要。

1、特殊教育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来自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奠定了特殊教育学科的最核心理论基础, 其外围则是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养分,近代的脑科学研究和电子计算机学的研究也被特殊教育所利用。特殊教育学接纳并包容来自包括医学在内的不同学科领域实践与理论范式, 但其核心逻辑仍然是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 如果要强调医教结合的话, 是否也同时需要强调心理学- 特教结合或者社会学- 特教结合? 显然, 脱离特殊教育多学科的特征过分强调医教结合容易使我们偏离特殊教育是一门教育学科的本质。许多其他社会科学, 例如, 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同样会吸收医学、哲学、遗传学等其他不同学科的营养成分, 但并不意味着非要刻意去强调或提倡它们与医学或者其他某个学科的结合。其原因是这些不同的学科的成分被有机地融合进这些学科领域中去了, 它们共同构成某特定学科的学科基础与平台, 但并非这一学科的最主要属性。它们是无名英雄, 并不喧宾夺主。

2、事实上, 在各类确定无疑的残疾类型中, 能够明确找到医疗原因并通过医学的手段进行干预的日趋减少;少数的严重或者综合残疾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他们可能需要到医院接受各种医疗服务或者医疗人员到特殊教育学校来进行服务。其实这也没有改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本质, 因为特殊教师应该做的是法律赋予他们作为教师的本质工作, 即教学。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包括少量不脱离教育性质的康复训练应有机包含在教育的范畴与日常教学的框架之中。医疗性质的康复或者治疗是医生的本质工作与职业专长, 特殊教师不能非法进行。即使医院并不在乎教师抢夺他们的饭碗, 但遗憾的是特殊教师并不具备从事医疗康复的资质与训练。

3、特殊教育教师既从事医疗干预, 又能进行教学服务其实是一种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且不切实际的奢望。特殊教育需要多学科、跨专业人员与资源的支持, 这是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所要求的。但是, 特殊教育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并非意味着自己去做各方面的 事情。特殊教育需要医学, 并不意味着特殊教育教师自己要从事医学工作; 需要社会学, 并不意味着特殊教师自己要成为社会工作者。这正是术业有专攻的需求, 也是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反映。同样地, 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来自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资源与人员的支持。但这并非意味着特殊教育学校要成为医疗性质的机构, 甚至于对残疾学生进行具有资质的医院才能从事的医学治疗或者康复工作。

黄昭鸣认为,在残障学生康复教育中贯彻“医教结合”理念,可以充分发挥医疗与教育各自的优势,帮劣残障学生融入社会。把聋儿康复作为翘动对象,将聋儿的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作为杠杆,以教育康复为动力,支撑物就是医学康复

黄昭鸣 教授 华东;研究方向 言语病理和听力学

理性对待: 三种倾向

(一) 盲目追捧,以医代教

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医”的作用,把学生 部分功能的康复作为首要目标,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加大“医”的比重,而忽视了基本知识的输入。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对“医教结合”理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广这一办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们在把新理念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过 程中出现了盲从心态。

(二)消极回避,教而不医

固守原有观念,认为学校的功能在于教书育人,而医疗康复则是医院应该做的事,对“医教结合”理念不以为然。甚至还有部分听障教师,认为学生的听力障碍是不可逆的,所以在听障课堂上坚持只进行知识的传授,对“医教结合”理念持回避态度。

(三)机械复制,形而上学

机械照搬其他学校已经成型的经验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着意模仿,忽略学校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现象在特殊教育课堂上也不在少数。这实际上是广大教师们在践行“医教结合”理念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少走弯路而进行的探索尝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每一所学校、甚至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无法复制,过度地依赖 已有经验,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社会和家长由于视角问题,难免对 “医教结合” 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过分神化 “医” 的功能,

教师也去受医疗训练, 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医学的治疗与干预。例如, 有的学校让教师学针灸、按摩。教师首先与专业医生的学历训练不符, 另外, 也不符合医学规律。虽然让教师学习些 医学康复知识是有益的, 但是让教师拿起针、穿上白大褂、教室成病房是何其可怕!

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实践包括了: 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 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 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 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 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 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指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人才、大幅度增加特殊教育专业中医学课程比例、通过继续教育对在职特教教师进行医学课程的培训, 培养双学位硕士和博士生, 为医教结合提供人才等方面展开。建立医教结合的工作制度, 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 主要包括建立教育、卫生等部门的网络化运行机制、信息共享、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整合等。

出现的难题

1、教学目标和康复目标的整合成为难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教师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确定重、难点。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残疾程度的不同,往往需要把学生分几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教学目标。“医教结合”理念引入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制定学生的康复目标,而康复目标和教学目标又不能各行其道,要彼此融合,这就使得在教学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学目标和康复目标的制定成为考验每个教师的难题。

2、“医”与“教”的关系不好确定 “医教结合”中的“医”是手段,“教”是目的,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手段和目的往往调换了角色。很多学校为了突出自己在“医教结合”实验过程中的成果,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放大了“医”的比重,而忽略了“教”的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像是康复训练,知识的传承显得苍白无力。关于这一点,有学者认为,特教教师应该做的是法律赋予他们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即教学。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少量不脱离教育性质的康复训练应有机包含在教育的范畴与日常教学的框架之中。医疗性质的康复或者治疗是医生的工作与职业专长,特殊教师不能进行。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二者的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们。

3、医教结合实施中忽视教学设备与材料的配备,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昂贵的医学康复设备, 在实际中有很多是用不上或者教师不会用的医学康复设备, 这耗费紧缺的国家财力和物力, 也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发展。

给老师带来的冲击。

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产生迷茫。特殊教育教师的来源可划分为普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教师都具备基本的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知识,特殊教育专科毕业的教师还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锻炼,基本上都能了解残疾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一般问题,能够胜任正常的教学任务。“医教结合” 理念的产生,使得教师们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崭新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 “双师型”。

四、“医教结合”理念下课堂教 学的原则

对“医教结合”的理解,不要神化,不要漠视,不要望文生义,要尊重,要学习,要适度开发,简单概括,四个字———过犹不及。在用这一理念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一)适当原则

康复手段的介入要符合科学性,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医教结合”倡导现代医疗手段和方法的整合,通过改善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和语言等方面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医学康复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方式是经过医学验证有效的。尽管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完全治愈残障的可能不大,但是只要通过“医教结合”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就会使他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因此,康复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医教结合”理念得以贯彻的保障。

(二)适合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所采取的康复措施要契合学生身体发展的实际,有效促进个体的缺陷补偿。每个残疾孩子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与他们的残疾成因和生理基础相关,由于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机制不一,残障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特殊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这些残疾及其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三)适度原则

这是指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与时间的长度。“医教结合”理念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对康复和教育选择顾此失彼的矛盾,而这恰恰又会产生另一个矛盾,即家长的大力支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暗示,那就是康复方式和手段的介入应该多多益善。这就要求教师们把握好“医教结合”的度,在康复方式的选择上,要把握好强度,避免造成学生的劳累,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也要把握好时间的长度,以免达不到“教”的目标,造成学校教学的本末倒置。

第19篇:读写结合教古诗

读写结合教古诗 ──《秋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思》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设计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本课共三首诗词,包括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用三课时教完本课。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渗透乡情主题,揣摩写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品悟诗歌的语言特别是“绿”的妙趣。第二课时学习《秋思》,主要透过平实的文字体会诗人叙事细节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细腻的情感。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重点是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感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学习《秋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会背诵、默写《秋思》。

2、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色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诗歌,积淀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2、课堂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丰富和积累语言。

3、通过课后练笔中巩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体会感悟作者乡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2、在品味诗歌写作特点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思乡主题的古诗词3-5首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二胡曲)

学生准备:课前积累的作业,积累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

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那些是写景抒情,那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

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课件展示简图,指一指)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

“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秋风)

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课件)

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

(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课件)

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你知道古时候把离家在外的人叫什么吗?说一说,品味品味,秋天来到时他们的感情变化。

(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异乡、宦游四海、侨居异国„„)(课件)

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因为这份情感太深沉,所以我们变得敏感,春花秋月,草长莺飞,都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远在他乡的游子就产生了难以言表的乡愁。哪怕只是一枚落叶,几缕秋风,都勾起游子的乡愁。张籍乡愁就是被洛阳的秋风引起的。我们把自己当作客居在洛阳的张籍,想一想他的心情,我们用张籍的感情和语言来朗读这首《秋思》。

三、读写诗句,进入情境,理解诗意。

1、写《秋思》。

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把这首《秋思》写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在作业本而上写,注意把诗歌写在作业本的左边,注意写得整齐美观。

2、结合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把不好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在你认为含义、情感比较深刻的词下面打上重点号。

3、将诗句的意思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写在诗句的右边。

4、同桌交流,将诗句意思说完整。

5、想象作者复杂的心情,写信、拆信的情景,轻声诵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把握特点,感悟诗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

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

张籍在 (街上、院子里、大树下 )看到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

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

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

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

“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说一说:张籍想给妻子 写信,告诉她 ________________„„(课件)

张籍想给父母 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__„„

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 „„ „„

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听音乐,想象,写一段话(背景音乐、课件)

(分组练习)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_______„„(课件)

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______„„

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___________„„

3、品味 “复恐”、“又开封”。

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___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课件)

这时,他_____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___________„„

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

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_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段„,看了看„摇摇头„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

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

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色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 (课件)

5、美读《秋思》。(背景音乐、课件)

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色、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课件)

五、课后读写,拓展延伸,积淀能力。

1、课后练笔:请同学选做一题,当天完成。(课件)

①将本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② 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③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④如果你是这位捎信的人,给张籍写几句话。

⑤作为一名现代人,给唐代的张籍写几句话,交流乡思的体会。

⑥写一篇读后感,谈谈《秋思》叙事抒情、平淡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的写作特点

2、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长相思》的异同。

3、在两周内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歌和歌曲,在学习回顾与拓展

(二)时交流展示。

板书

第20篇:第一季度教体工作总结

龙山县第一季度教育体育工作总结

县教体局 (2017年4月1日)

第一季度,我局在上级教体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度教体系统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工作管理,稳步推进了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了教育“四大工程”,圆满完成了2017年春季开学工作,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教体大局和谐稳定。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学工作秩序井然。2月15日,召开了全县2017年度教体系统工作会议,对全年的工作进行了科学安排和部署。按照本次会议的安排和部署,全县各校有条不紊地做好了开学准备工作,2月17日、18日,组织教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政治业务学习;2月19日,营造了浓厚的开学氛围,认真组织开展了报名工作,学生到校情况良好;2月20日,各校举行了新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上好第一堂课,做好了开学第一天的相关工作。2月21日,我局安排五个工作组对开学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从督查结果来看,全县新学期开学工作来势很好,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二)教育脱贫扎实推进。年初,局党组召开了教育发展脱贫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2017年度教育发展脱贫工程计划,出台了《关于2017年龙山县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实施方 1 案》、《龙山县2017年教育发展脱贫工程考核实施细则》和《龙山县贫困学生资助覆盖实施办法补充规定》;1月11日,召开了全县“龙山县2017年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工作会议”; 3月9日,我局与广东市轻工技师学院召开广州市对口扶持龙山“两后生、双师型教师培训”座谈会,并达成培训协议;我局机关干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帮扶对象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脱贫帮扶措施,填写脱贫帮扶资料,建立精准脱贫信息台账。

(三)城区学校建设稳步推进。按照“2017年起步、2018年见效、2019年到位”的总体目标和《龙山县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建设实施方案》(龙政办函〔2017〕27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12所城区学校建设,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增加城区学位,逐步化解城区“大班额”,满足城区及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目前,龙山一中建设项目已完成工可批复,招标代理机构已确定,土地预征公告已发布,正进行环评与能评;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EPC招标及监理招标;龙山三中建设项目已完成工可批复和概念设计,正在完善EPC招标资料;龙山五中(新城学校)建设项目已完成工可批复以及征地拆迁的实物测量与公示和概念设计;龙山七小、八小建设项目已完成工可批复,发布了土地预征公告;龙山九小、华塘小学扩建项目正在编制可研报告;第一幼儿园迁建项目已完成工可批复和概念设计,正在走土地出让挂牌程序;第

四、第

五、第六幼幼儿园建设项目已完成工可批复,征收范围公告已上报县人民政府,等待审批。

2 (四)德育教育深入开展。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先。实行学校德育工作月报制,并将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各校注重发挥班级德育主阵地作用,构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德育机制并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开学典礼、主题班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

(五)安全工作有条不紊。开学以来,我局安全管理股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各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安全隐患、食品进行了督查,专项整治了校车安全,深入开展了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邀请县公安消防大队到学校指导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指导师生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同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积极打造平安校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建设。一是部分项目资金不足,需加大筹资力度;二是项目多、手续繁杂,建设征地拆迁任务重,影响了工程进度推进;

(二)安全工作。农村学生乘车需求大,省级校车奖补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学校乘车学生和校车使用单位的实际需求;部分学校监控设备有损坏,不能对学校实现监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有序推进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发挥职教资源优势,整合劳动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推进精准资助,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广泛开展社会捐资助学活动,实施各学段 3 贫困生资助全覆盖。

2.强力推进城区学校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龙山二中综合楼装饰装修工程及项目校的初设、规划等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学校建设进度。

3.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展示学生特长。扩大奖励面,提高奖励标准,激励学校和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3.全力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加紧筹备湖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继续举办“全民健身日”活动。

4.着力加强教体队伍建设。强化领导班子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引领教育和体育工作发展。实施机关工作人员效能考核,奖优罚劣。开展“十佳校长”、“二十佳管理人员”、“三十佳师德标兵”、“四十佳班主任”、“五十佳教师”系列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

体教结合工作汇报材料
《体教结合工作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