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乡镇乡村旅游工作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7:24:23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乡村旅游工作汇报材料

乡村旅游工作汇报材料

(2014年11月4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旅游、文化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镇立足本镇实际,着力挖掘利用镇域内旅游资源,同时加强与周边镇(街道)的交流联系,整合打造“两河”旅游景观、农业观光、遗址收藏三大乡村旅游景点,全镇旅游业发展开始破题上路,实现了较快发展。

一、我镇发展旅游业做法

1、打造“两河”风情游

一是依托我镇紧靠黄河的地理优势,以、、、、景区为着力点,争取有关部门指导和支持,打造以观光旅游、采摘和黄河餐饮为重点的百里黄河风情游。在、、、景区推出了推石磨、石碾、太平车子、挑水等趣味活动。依托、、、蔬菜基地打造具有、、、特色的蔬菜瓜果采摘基地,依托黄河淤备工程桑园种植打造桑葚采摘基地,并学习刘春模式,在沿黄村庄开发渔家乐旅游项目。二是利用小清河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竣工的契机,推出小清河徒步游、自行车骑行游,在后刘村、圣寺村等小清河沿岸推出休闲垂钓游等。组织游客在黄河游后到小清河游玩,观赏体验小清河治理后的发展变迁。

2、打造农业观光游

我镇远离城区、生态良好,发展农业观光游优势突出,在促进农业游方面,我镇打出了“珑珺葡萄熟了”、“杨家苹果红了”、“山东黑牛发源地”等宣传用语,并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一是发展珑珺观光、采摘、餐饮一体游。近几年,珑珺葡萄庄园渐成规模,珑珺葡萄通过有机验证,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效应,并同时发展鱼类、散养鸭养殖,具备了延长产业链和拓宽发展思路的条件,也具备了发展一体化旅游的条件。二是瓜果蔬菜采摘游。我镇以杨家富硒苹果为代表的经济林果种植向周边村庄辐射。镇内成规模的蔬菜大棚基地3000余个,但一直没有脱离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我们为此专门组织成立了 55 家农民合作社,发展瓜果蔬菜采摘游。三是依托布莱凯特基地的带动作用和全镇 18000头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效应,打造我镇观牛、品牛肉、饮奶等旅游线路。

3、打造遗址文化游

2007年,考古人员在我镇胥家庙挖掘出一座南北朝时期的寺庙遗址。另外我镇还有临济城遗址,王恒村农民王树青建起我县首家个人收藏博物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镇内遗址文化资源,对其历史安排专人进行调查了解,编撰黑里寨文化遗址资料,并整合现有遗址资源,在进行保护的基础上,会同县内有关部门研讨可行的旅游发掘思路,将各遗址进行连串整合,精心打造古城遗址旅游线路。

二、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我镇旅游存在景点少、景区小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县内同类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打破区域界限,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周边相邻区县共同建设打造旅游景点。比如,黄河游、小清河游等。

2、我镇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也不是很便利,给旅游发展带来的不利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80后旅游主题大部分为自驾游,交通的不便导致他们选择其他地方出行。下一步,我镇将加大力度整修道路,增加公交车次,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推荐第2篇:乡镇乡村少年宫工作汇报

坪城乡乡村少年宫 工 作 汇 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首先,热烈欢迎你们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我乡乡村少年宫建设情况向你们汇报,请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年来,我乡乡村少年宫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全面推进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为主线,丰富少年儿童文化生活、促进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充分突显乡村少年宫的特殊教育职能,严格规范少年宫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育水准,少年宫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

一、主要工作

我乡“乡村少年宫”工作成员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面对实际,动脑筋、想办法、挖潜力,使得少年宫活动开展秩序井然。

1、机制健全,组织保障坚实有力

今年五月份,我乡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为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中心校校长和中心小学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成立了由中心校校长为少年宫主任、中心小学校长为少年宫副主任、中心小学全体教师为辅导员的组织机构,具体组织开展日常工作。少年宫办公室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健全了工作机制,先后建立了《乡村少年宫管理制度》、《乡村少年宫主任、副主任工作职责》、

《总务后勤工作职责》、《聘任教师暂行规定》、《学员守则》、《安全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财产、财物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了工作人员及职责;加强了辅导教师选聘培训工作,大力提升师资素质;加大人财投入,努力改善办宫条件,为乡村少年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宫条件

我乡坚持依托学校、一室多用、一地多用、一师多用的原则对学校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以满足少年宫活动开展的需要。先后投入了近5万元用于活动设施设备的修缮、改造整合。现已建有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1个、乒乓球台6个、200米环形跑道1条等体育运动场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配发了五台电脑、市县两级政府配发了近4.5万元的活动器材,有图书室阅览室1间,藏书近3100册,用于少年儿童读书益智;有绿色网吧1间,用于少年儿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有音乐美术活动室共4间,用于少年儿童文艺训练、展演;有棋艺活动室1间,用于少年儿童娱乐益智;现有场地设施能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需要。

3、净化场地,美化少年宫环境

我校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自觉地把乡村少年宫建设同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建整洁、文明、美观、舒适的育人环境。一是狠抓清洁卫生管理,坚持做好了每周大扫除、天天小扫除和时时常保洁

工作;二是狠抓全体师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教职工会、周会、班会等时间,通过宣传教育、文明劝导、体验活动等方式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粉刷所有的校舍墙壁,装饰校园文化墙约300米,办文化宣传黑板报10余期,各班级开辟学习园地6版,完善了相关的标牌30余张。

4、强化管理,确保少年宫活动质量

强化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今年来,我们在校内校外广泛选聘了德才兼备的专兼职辅导员17余名,包含音乐、体育、书法、绘画、舞蹈、微机等方面。扎实抓好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及少年宫活动质量,让少年儿童在课余时间学得满意、玩得开心、活得充实,让少年儿童的家长放心。认真开展乡村少年宫常规活动,基本做到了每个学科、项目活动都有1至2名教师或辅导员全面负责组织管理、督促指导。努力实现少年宫活动过程最优化,活动结果有效化,活动管理规范化。形成了乡村少年宫建设和学校教育工作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5、创新举措,拓展少年宫活动时空

为了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少年宫组织的活动中来,我们努力拓展少年宫活动时间和空间。时间上通过上课期间对在校学生开放活动项目、周末开展常规活动(如每周

六、周日开展的音乐、体育、书法、绘画、朗诵、英语、写作等各种学习培训活动)、节假日全面开放场地和设施的方式,充分保障少年儿童在少年宫学习

活动的时间。空间上通过兼用场地开展活动,做到一室多用、一地多用,充分利用可用空间(如墙壁、走廊、报栏)作为少年宫活动、作品的展示阵地,处处体现少年宫新面貌,努力把我乡“乡村少年宫” 打造成为全乡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基地。

二、取得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乡“乡村少年宫”,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是已经丰富了广大少年儿童课余时间的文化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挖掘了学生的艺术潜能。少年儿童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明卫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建宫之初我校有两名学生分别获得“兰州市优秀三好学生”、兰州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今年利用“六•一”儿童节契机我乡乡村少年宫举办了大型的文艺汇演和田径运动会,在这次活动中少年儿童充分展示了个人才艺。在庆祝建党80周年活动中,学校积极开展了手抄报、征文比赛,使广大少年儿童受到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我校教师也在这次活动中踊跃参加乡政府组织的“红歌演唱”。这些成绩的获得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半年来的工作证明,我们在创造少年宫的过程中有了明显的起步,获得了一些基本的经验,逐步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三、存在的问题

1是建设资金的缺乏,制约了我乡乡村少年宫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2是岗位编制的缺乏,制约了我乡乡村少年宫的管理专业化、建设规范化。

3是专职教师的缺乏,制约了我乡乡村少年宫活动项目的拓展、活动内容的丰富。

4是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引领,制约了我乡乡村少年宫的特色发展。

5是活动经费的缺乏,制约了我乡乡村少年宫活动的顺利开展。 6是缺少师资培训,限制了我乡乡村少年宫辅导教师的眼界。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完善乡村少年宫机制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把我乡“乡村少年宫”建成为示范基地。

2、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对外学习交流,广泛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经验,把我乡“乡村少年宫”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3、继续发展自身的优势,努力创造条件,使我乡“乡村少年宫”开展的项目逐渐增多,规模和气势逐渐壮大,切实满足农村少年儿童课外生活的需求。让农村少年儿童真正享受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谢谢!

2011年11月17日

推荐第3篇:乡镇乡村少年宫工作汇报

****乡少年宫 工 作 汇 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首先,热烈欢迎你们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我乡村少年宫建设情况向你们汇报,请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三年来,我乡村少年宫在武功山管委会、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全面推进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为主线,丰富少年儿童文化生活、促进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充分突显乡村少年宫的特殊教育职能,严格规范少年宫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育水准,少年宫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

一、主要工作

我乡“乡村少年宫”工作成员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面对实际,动脑筋、想办法、挖潜力,使得少年宫活动开展秩序井然。

1、机制健全,组织保障坚实有力

去年初,我乡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学校,由学校校长任主任、学校中层干部为成员,具体组织开展日常工作。少年宫办公室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健全了工作机制,先后建立了《乡村少年宫管理制度》、《乡村少年宫主任、副主任工作职责》、《聘任教师暂行规定》、《学员守则》、《安全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财产、财物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了工作人员及职责;加强了辅导教师选聘培训工作,大

力提升师资素质;加大人财投入,努力改善办宫条件,为乡村少年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宫条件

我乡坚持依托学校、一室多用、一地多用、一师多用的原则对学校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以满足少年宫活动开展的需要。先后投入了近5万元用于活动设施设备的修缮、改造整合。现已建有足球场1个、篮球场1个、乒乓球台3个、200米环形跑道1条等体育运动场地,并添置了相关体育运动器材;有图书室兼阅览室1间,藏书近万册,用于少年儿童读书益智;有标准的理化实验操作室和准备保管室2间,用于少年儿童科普实验操作;有多媒体室、电脑教室共2间,用于少年儿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有文化艺术活动室1间,用于少年儿童文艺训练、展演;有综合实践园1块,可用于少年儿童进行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现有场地设施能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需要。

3、净化场地,美化少年宫环境

我校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自觉地把乡村少年宫建设同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建整洁、文明、美观、舒适的育人环境。一是狠抓清洁卫生管理,坚持做好了每周大扫除、天天小扫除和时时常保洁工作;二是狠抓全体师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教职工会、周会、班会等时间,通过宣传教育、文明劝导、体验活动等方式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修缮栽植了校内绿化带约300米,办文化宣传墙报10余期,各班级开辟学习园地17版,完善了相关的标牌20余张。

4、强化管理,确保少年宫活动质量

强化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今年来,我们在校内校外广泛选聘了德才能兼备的专兼职辅导员10余名,包含音乐、体育、书法、绘画、舞蹈、微机等方面。扎实抓好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及少年宫活动质量,让少年儿童在节假日学得满意、玩得开心、活得充实,让少儿的家长放心。认真开展好了周末安排的乡村少年宫常规活动,不定期举办各种少儿大型活动,基本做到了每个学科、项目活动都有一名教师或辅导员全面负责组织管理、督促指导。努力实现少年宫活动过程最优化,活动结果有效化,活动管理规范化。形成了乡村少年宫建设和学校教育工作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5、创新举措,拓展少年宫活动时空

为了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少年宫组织的活动中来,我们开辟了综合实践园、修身健体园,努力拓展少年宫活动时间和空间。时间上通过行课期间对在校学生开放活动项目、周末开展常规活动(如每周

六、周日开展的音乐、体育、书法、绘画、等各种学习培训活动)、节假日全面开放场地和设施的方式,充分保障少年儿童在少年宫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上通过兼用场地开展活动,做到一室多用、一地多用,充分利用可用空间(如墙壁、长廊、橱窗)作为少年宫活动、作品的展示阵地,处处体现少年宫新面貌,努力把我乡“乡村少年宫” 打造成为全乡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基地。

二、取得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乡“乡村少年宫”,在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节假日活动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和少儿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少年儿童在知识技能、

道德情感、文明卫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成功举办了两届全乡少儿秋季运动会,在提高少年体质的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他们在今年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取得了团体第六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体育尖子人才。

近三年来,我乡乡村少年宫与学校协调配合,成功举行了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少儿游园、秋季运动会,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报道;认真开展了庆国庆少儿书画展、少儿剪纸展览,充分展示我乡少年儿童的艺术才智,受到社会的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的缺乏,制约了我乡乡村少年宫的进一小发展和壮大。

二是岗位编制的缺乏,制约了我镇乡村少年宫的管理专业化、建设规范化。

三是专职教师的缺乏,制约了我镇乡村少年宫活动项目的拓展、活动内容的丰富。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完善乡村少年宫机制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把我镇“乡村少年宫”建成为示范基地。

2、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对外学习交流,广泛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经验,把我镇“乡村少年宫”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3、继续发展自身的优势,努力创造条件,使我镇“乡村少年宫”开展的项目逐渐增多,规模和气势逐渐壮大,切实满足农村少年儿童课外生活的需求。让农村少年儿童真正享受到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谢谢!

年1月11日

2011

推荐第4篇:乡镇乡村少年宫工作汇报

**********镇乡村少年宫

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首先,热烈欢迎你们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我镇乡村少年宫建设情况向你们汇报,请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年来,我镇乡村少年宫在区委、镇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全面推进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为主线,丰富少年儿童文化生活、促进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充分突显乡村少年宫的特殊教育职能,严格规范少年宫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育水准,少年宫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

一、主要工作

我镇“乡村少年宫”工作成员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面对实际,动脑筋、想办法、挖潜力,使得少年宫活动开展秩序井然。

1、机制健全,组织保障坚实有力

今年初,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学校,由学校校长任主任、学校中层干部为成员,具体组织开展日常工作。少年宫办公室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健全了工作机制,先后建立了《乡村少年宫管理制度》、《乡村少年宫主任、副主任工作职责》、《总务后勤工作职责》、《聘任教师暂行规定》、《学员守则》、《安全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财产、财物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了工作人员及职责;加强了辅导 1

教师选聘培训工作,大力提升师资素质;加大人财投入,努力改善办宫条件,为乡村少年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宫条件

我镇坚持依托学校、一室多用、一地多用、一师多用的原则对学校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以满足少年宫活动开展的需要。先后投入了近5万元用于活动设施设备的修缮、改造整合。现已建有足球场1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1个、乒乓球台10个、200米环形跑道1条等体育运动场地,并添置了相关体育运动器材;有图书室兼阅览室1间,藏书近万册,用于少年儿童读书益智;有标准的理化实验操作室和准备保管室2间,用于少年儿童科普实验操作;有多媒体室、电脑教室共2间,用于少年儿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有文化艺术活动室1间,用于少年儿童文艺训练、展演;有综合实践园1块,可用于少年儿童进行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有留守儿童之家兼少儿娱乐室1间,用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现有场地设施能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需要。

3、净化场地,美化少年宫环境

我校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自觉地把乡村少年宫建设同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建整洁、文明、美观、舒适的育人环境。一是狠抓清洁卫生管理,坚持做好了每周大扫除、天天小扫除和时时常保洁工作;二是狠抓全体师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教职工会、周会、班会等时间,通过宣传教育、文明劝导、体验活动等方式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修缮栽植了校内绿化带约500米,装饰

校园文化墙约400米,办文化宣传墙报10余期,各班级开辟学习园地17版,完善了相关的标牌30余张。

4、强化管理,确保少年宫活动质量

强化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今年来,我们在校内校外广泛选聘了德才能兼备的专兼职辅导员10余名,包含音乐、体育、书法、绘画、舞蹈、法制、微机等方面。扎实抓好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及少年宫活动质量,让少年儿童在节假日学得满意、玩得开心、活得充实,让少儿的家长放心。认真开展好了周末安排的乡村少年宫常规活动,不定期举办各种少儿大型活动,基本做到了每个学科、项目活动都有一名教师或辅导员全面负责组织管理、督促指导。努力实现少年宫活动过程最优化,活动结果有效化,活动管理规范化。形成了乡村少年宫建设和学校教育工作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5、创新举措,拓展少年宫活动时空

为了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少年宫组织的活动中来,我们开辟了读书益智园、综合实践园、修身健体园、文化艺术园、科普创新园,努力拓展少年宫活动时间和空间。时间上通过行课期间对在校学生开放活动项目、周末开展常规活动(如每周

六、周日开展的音乐、体育、书法、绘画、朗诵、英语、写作等各种学习培训活动)、节假日全面开放场地和设施的方式,充分保障少年儿童在少年宫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上通过兼用场地开展活动,做到一室多用、一地多用,充分利用可用空间(如墙壁、长廊、橱窗)作为少年宫活动、作品的展示阵地,处处体现少年宫新面貌,努力把我镇“乡村少年宫” 打造成为全镇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基地。

二、取得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镇“乡村少年宫”,在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节假日活动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和少儿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少年儿童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明卫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成功举办了两届全镇少儿冬季运动会,在提高少年体质的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他们在今年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取得了团体第六名和个人单项奖10余项的好成绩,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体育尖子人才。

今年来,我镇乡村少年宫与学校协调配合,成功举行了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少儿游园、冬季运动会,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报道;认真开展了庆国庆少儿书画展、少儿剪纸展览,充分展示我镇少年儿童的艺术才智,受到社会的好评;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选送的作品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曾获得过省、市、区级奖项。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的缺乏,制约了我镇乡村少年宫的进一小发展和壮大。

二是岗位编制的缺乏,制约了我镇乡村少年宫的管理专业化、建设规范化。

三是专职教师的缺乏,制约了我镇乡村少年宫活动项目的拓展、活动内容的丰富。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完善乡村少年宫机制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把我镇“乡村少年宫”建成为示范基地。

2、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对外学习交流,广泛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经验,把我镇“乡村少年宫”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3、继续发展自身的优势,努力创造条件,使我镇“乡村少年宫”开展的项目逐渐增多,规模和气势逐渐壮大,切实满足农村少年儿童课外生活的需求。让农村少年儿童真正享受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谢谢!

2011年1月11日

推荐第5篇: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花园乡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花园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临一帆河,326省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总面积66.3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拥有生猪、蘑菇、淮山药、蔬菜四大特色产业,素有“蔬菜之乡”、“教育之乡”美称。今年以来,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乡村旅游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新观念,组织外地参观

乡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多方征求意见,并组织乡三套班成员、各村支部书记、班站所相关负责人赴苏州、无锡、上海考察、观摩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通过考察,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从而推动我乡乡村旅游发展。

二、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一路二街三区”建设,启动一帆河“百花大桥”建设,打通东西大通道。二是围绕“三置换、两统

一、一整合”的总体思路,以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积极培育新农民、努力营造新风尚为重点,加快推进周庄村缩庄整地试点工作,努力将周庄打造成彰显地方特色、具有良好生态环境、

富有田园风光和现代气息的苏北一流的省级康居示范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三、优化环境,提高旅游发展水平

在加强管理、完善政策支撑的基础上,要求各职能部门都根据各自职责,从“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开办条件、技能培训、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等方面,给予了优质的服务和充分的指导,营造了我乡发展乡村旅游良好的大环境。

我乡乡村旅游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处于起初阶段。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思路,扎实举措,奋力推进我乡乡村旅游工作在上新台阶。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的起始之年,也是我乡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2011年,我乡乡村旅游工作思路是: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旅游局的指导下,突出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内涵,突出服务管理,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推动我乡旅游工作大进步、大跨越。

一、科学规划

充分利用我乡毗邻县城的优势,结合我乡农业特色产业,

邀请相关部门对我乡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二、突出重点

以周庄2000亩日光温室基地、育苗中心和果蔬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打造全省一流的高效农业生产、仓储、物流基地,打造全市高效农业第一乡,以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同时选择基础较好的村发展“农家乐”,并提升、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

三、整合资源

一是继续组织乡村干部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二是对全乡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充分吸取其他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经验,坚持抓大放小,加大扶持,培育一批重点旅游项目。

四、优化环境

一是加大完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加强管理制度化,与各乡村旅游经营户签订安全、卫生责任书,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卫生意识,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全面提高我乡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

推荐第6篇:乡镇年度乡村旅游工作总结

乡镇年度乡村旅游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农办XX县旅游体育局指导下,一年来xx镇始终坚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打造生态旅游\"的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系列决策,坚持以争创省级生态乡镇为奋斗目标,狠抓乡村旅游发展,努力建设生态和谐、经济富裕的新开江。现将2015年xx镇乡村旅游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年全镇共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带来旅游收入400余万元。明月水库景区自然风景秀丽,水库水域宽阔,水质纯净,有众多游客前来垂钓、避暑、休闲娱乐。开江飞云温泉,为XX县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号称\"川东第一烫\",\"天下第二汤\"。温泉集医疗、冬游、会议和度假于一体,分设餐饮部、客房部、沐浴部、美发保健部、娱乐部、会议部、康疗中心,还建有鱼池、停车场、果园等,另配套有蒙古包、烤全羊等项目。大量吸引了大竹、宣汉、达州、重庆周边等的游客慕名前来。

二、抓旅游规划,谋长足发展

(一)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完成两个层次的功能规划:宏观层次上,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型乡村旅游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打造\"牛山寺\"景区和\"桥亭新农村综合体\"景区。

(二)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立具有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xx镇的乡土文化气息,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和农耕文化景观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游,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精心打造桥亭村休闲旅游为主题的\"田园观光\"和\"做一天农人\"的农家乐旅游观光项目。

(三)确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用农家旅游的鲜明特色,构筑新农村建设坚强的产业支撑。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按照人性化要求,主动融入景区打造观念,按照新农村试点乡村实施景区打造。

三、着力加强旅游产品开发

xx镇白云村贡米、圆井眼跑山瑶鸡、本土特产豆笋等农产品,具有良好的旅游产品开发价值。xx镇经充分调研,完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决定借助现代工艺设施,利用传统工艺手段对这些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加工三级网络,打造开江地方旅游名产品牌。

四、切实加强环境整治,美化乡村旅游环境

以创建省级生态乡镇为契机,大力整治城市环境。今年重点整治场镇河道和过境道路脏乱问题,下大力气搞好河道清淤和污水治理,突出整治水泥粉尘和过境道路第二次扬尘,狠抓公共绿地建设,绿化美化开江城乡环境。进一步加强场镇管理水平,使xx天更蓝、水更清、场镇更整洁、秩序更井然、环境更优美。

推荐第7篇:巴州乡村旅游工作汇报

2009年度巴州乡村旅游工作汇报

一、农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2009年,自治州星级农家乐工作紧紧围绕自治州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以 “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题,积极发挥行业协调指导职能,乡村旅游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州、县各级旅游行政部门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扶持各地积极性高、具有土地、草场自属产权的当地农牧民创办星级农家乐、牧家乐,确保完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生态环境治理目标,有效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为我州旅游业多业态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9年12月,全州有农家乐(牧家乐)79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2家,四星级一家。全州星级农家乐共接待游客27.3万人次,同比降低7.4%;实现营业收入1155.2万元,同比增长3%,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00余人。

为全面提高我州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2009年,自治州农家乐星级评定委员按照自治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积极组织各县市旅游局,结合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制定了务实的创建工作目标,全州共申报星级农(牧)家乐31家,自治州星级农家乐检查评定小组检查、评定28家,(库尔勒市3家农家乐未参加),其中三星级6家,二星级5家,一星级17家。

二、农村旅游发展的亮点

1、2009年,为鼓励和激发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我州和静县出台了一系列导向正确,举措务实的农家乐发展奖励政策,有效的激发了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仅09年申报评定的星级农家乐就达20家,占09年申报评定总数

的71%,为我州各县市发展乡村旅游开辟了“政府引导、业主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

2、2009年,为进一步规范对星级农家乐服务管理,我州尉犁县旅游局与相关部门配合,组织制作了一批星际农家乐服务规范,通过上墙,有效增加了旅游服务的透明度,此举进一步密切了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升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借势宣传,加大宣传促销力度。2009年,我州星级农家乐借助“巴州人游巴州”“新疆人游巴州”“旅游纪念品大赛”及各类旅游交易会、节庆展示机遇,加大投入,州、县市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制作星级、发放农家乐宣传册,有效的激发了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取得很好的市场收益。

4、星级农家乐强势品牌凸显优势。在州、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通力配合、指导下,我州首个4星级农家乐“五德玉苑”风情园诞生,这是我州乡村旅游大跨步发展的里程碑,“五德玉苑”风情园以其明确的主题文化形象、多元的旅游体验模式,特色的地域饮食等,为我州各地乡村旅游树立了样板工程。此外,尉犁大达西乡村旅游集群,库尔勒栏杆路乡村旅游集群也进入发展规划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农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滞后。目前,我州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因缺乏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战略的指导,造成部分地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盲目开发,耗费资源。

2、市场定位不准,主题形象雷同,难以形成有持续影响的市场乡村旅游品牌。我州乡村旅游示范点 “农家乐”业主普遍存在: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停留和满足于“小打小

闹”“人云亦云”的发展阶段,经营项目设臵跟风,难有拓展,就是饮食也难有叫得响的“特色菜”领军市场,农牧体验旅游产品匮乏,难以满足城市游客的需求。由此造成各地乡村旅游模式雷同,难有新意,难以形成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乡村旅游强势品牌。

3、旅游服务意识亟待更新和提升。2009年,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在人手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虽然加大了对各地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指导和监管力度,但仍有局限。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新人多,加之部分经营业主旅游服务意识欠缺,在对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上疏于跟进或存在空白,导致其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损害了其市场形象。

4、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投入不足。我州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业主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影响下,对农家乐必要设施进行更新并追加投资的很少,在“餐厨设施、供电安全、环保卫生、娱乐产品”等诸多方面留下隐患。高星级农家乐业主在“顾前不顾后”“顾上不顾下”的面子工程影响下,“旅游厕所”建设滞后与游客需求提升这一矛盾表现的日趋尖锐。

四、今后的农村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1、多年来,我州各级乡村旅游要集中力量,重点扶持那些积极性高,实力雄厚,拥有中长期土地所有权(特别是农民自属土地)的投资主体,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其健康发展。

2、通过实地交流、举办培训班、“走出去”等形式,加大力度对各地农家乐开展规划编制、市场定位等发展思路、战略的指导。要将星级农家乐发展规划列入升级的硬性指标。

3、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扩大培训范围和层次,

力争实现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等。要使培训成为星级农家乐升级评定的重要指标。

4、多种形式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激发乡村旅游投资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宣传促销、项目支持等形式激发投资主体加大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今后,在全州推行“旅游厕所”一票否决制,促使我州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全面升级。

五、2010年工作思路和要点

2010年全州农家乐工作将按照“加强管理、提升质量、凸显特色、形成品牌”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以督查,促提升。对2009年度已评定星级农家乐整改落实情况和现有星级农家乐进行全面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时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取消其星级农家乐资格。

2、以培训,促提高。组织一次农家乐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我州农家乐旅游服务水平。

3、以特色,促发展。今年,我州各县市农家乐发展可根据各地旅游实际,出台奖励政策,扶持那些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业绩突出的农家乐、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旅游企业。

4、以制度,促升级。今后我州将按照“自治区星级农家乐管理办法”,对申报3星以上的农家乐,因厕所项目未达标,一律不予评定。同时建立操作性强的星级农家乐退出机制,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推荐第8篇:创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工作汇报

尊敬各位领导:今天,我们迎来了各位尊敬的客人莅临**村检查指导工作,在这里,**镇**村支部、村委会及全村**余名村民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恳请各位领导对我村的各项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下面,仅就**村近几年创

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向各位领导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村的基本情况**村位于**镇中部,境内有著名的**古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河道唐家河穿境而过。我村距场镇1.5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369户,1254人,有山地1500余亩,水田478亩,精品果园300亩,是远近闻名的果业示范村。全村有党员30名,重点名牌大学生3人。近年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实施“项目立村、旅游兴村、基础固村”战略,自加压力、振奋精神、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顽强拼搏,战胜了非典、洪涝干旱、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和自然灾害,取得了乡村旅游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好成绩。今年1-10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6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0%。2003年被县委评为“五好班子”,2004年和2005年度,分别获得县、市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今年十月底,也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村的验收,2006年获“优秀基层组织”、“村务公开先进单位”,连续十年被镇党委、镇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二、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近年来,我们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指挥”的工作思路,紧扣“乡土风情、山村风格、生态风貌”这一主题,大力推进旅游示范村建设,努力打造“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思想道德良好、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山上有林、林中有村、村中有景、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田园风光、文明和谐”的乡村旅游新农村。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形成强大创建合力

**村支部、村委会始终把创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工作作为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形象工程、作为践行“三个代表”的民心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工作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近年来,在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活动中,村“两委”把创建活动当作全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摆到议事日程上,当作促进本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来抓,通过会议、专栏、资料等形式和途径,多次广泛深入地宣传讲解乡村旅游村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办法措施、成果效益,把全村的干群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为我村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村支部、村委会把创建乡村旅游村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决策范围,摆上议事日程,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宋大成任组长,村委会主任闫文林任副组长的创建乡村旅游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村两委“一把手”亲自抓、分管村干部具体抓、两委班子成员共同抓的领导机制,健全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网络。

三是宣传发动到位。年初,镇村两级召开专题会议,把创建乡村旅游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我们通过广播、板报、宣传单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创建市级旅游示范村的目的、意义、阶段工作重点及要求,积极向市、县媒体推荐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是责任机制到位。我们结合《**镇创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我村实际,制定了《**村创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目标规划》,并把目标中的具体要求和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人。同时,建立奖励机制,把创建市级旅游示范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村、组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评先评优的基本依据,并与村、组干部的工资挂钩,年终考核,奖优罚劣,大大调动了村组干部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二)抓住中心,富民强村,为创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村“两委”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村上下呈现出“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可喜局面。自2003年

以来,我们村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始实施新村建设,当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50万元,农民投入450万元),共新建房27户162间,改造旧房246户865间,改圈154间,改厕85间,改厨76户,硬化院坝76户4300平方米,建沼气池100余口;在农业特色产业方面,针对“旅游兴村”的战略方针,全村大力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村478亩水田全部实现了水改旱、水改园和水改水,发展精品果园300亩,引进国外水果品种16种水果产量连年增长,全村水果市场占全镇水果产业的90%,发展长毛兔1.2万只,段木密植黑木耳15万根棒;在三产业方面,我们依托唐家河“AAAA”级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发展农家旅游23户。特别是今年7—9月,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村为主的‘金(子山)唐(家河)’旅游线打造”的阶段性旅游发展工作,对全村旅游设施和功能进行上档升级,新建文化广场一个(正在施工中),游人小径500米,对原有的公路进行加宽,新修水泥路2.8公里,新发展农家乐23户,投入政府贴息贷款近190万元。阶段性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仅今年1—10月,**村旅游接待突破10000人次,创收近400万元。

(三)以人为本,以德治村,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中,群众是最根本的主体,创建工作只有全村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才有生命力。为此,我们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了各类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全村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增强他们参与创建乡村旅游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坚持不懈抓教育。一是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把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报告会、入户宣讲、座谈会等形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村人民。二是突出公民道德教育。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粉刷张贴标语,散发学习手册、宣传单等形式,使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规范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突出科技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农业技校、文化中心、农业技术培训班等学习阵地的作用,广泛开展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的教育,在全村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第二,破除陋习树新风。在全村长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爱国卫生清洁月”等系列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一是抓好村民文明言行的规范活动,倡导文明习惯养成,大力倡导“学习、开放、创新、超越”的新时期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二是抓好扶贫帮困活动。建立了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对五保户、困难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对困难学生进行了救助。三是抓好移风易俗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科学文明的认识,破除封建陋习、在全村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省办”的社会新风。

第三,丰富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提升群众的生活品位。一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建成了文化大院一个,成立了“夕阳红”老年秧歌队和**古道业余文艺表演队,深入群众开展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参加镇上举办的篮球赛、棋牌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村形成了一个全民健身、全民运动、全民参与的热潮。三是建农村书社一个,藏书达4000余册,光碟1000余张,建文化户16户,农村书屋一个。

第四,树立典型抓示范。在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工作中,我们注意总结培育推广有教育意义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和榜样的力量来教育人、鼓舞人、带动人,发掘推荐了水果专业户梁仕能、白手起家搞农家乐的邓从建等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带动了全民参与乡村旅游村建设的浪潮中,使全村旅游建设工作有了很大提高。

(四)规划科学,功能配套,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村级环境既是发展经济、提升村级品味的需要,也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途径。几年来,**村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创建旅游示范新村的一项硬性指标来抓,建桥、修路、修堰渠、电网改造、绿化美化、公益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12项,建筑特色鲜明,建筑物粉饰一新,农家乐牌匾规范,卫生状况良好;通过人饮工程改造,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100%;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

(五)抓住载体,有机结合,深化基层创建活动

我村始终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创建乡村旅游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村级开展了创建“星级农家乐”、“文化户”活动和“文明家庭”的评创活动,提高了全村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在争创“星级农家乐”、“文化户”、“文明家庭”过程中,坚持以优质服务为重点,以“为人民服务,树文明新风”为主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在全村先后开展了解放思想学教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等多项活动中,推进了全村各行各业的文明之风,提高了全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民因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旅游村创建活动带来的物质利益,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的广泛参与更为乡村旅游村创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六)以县帮村,以村促农,形成村农联动格局

2003年以来,全县开展了“以县帮村,以村促农,城乡共建乡村旅游新村”活动。我们村成为首批共建示范村,由四名副县级领导定后帮扶,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交通局、县委组织部、县法院、县检察院、县扶贫办、县公安局等单位同农家乐结成农家乐共建帮扶组,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镇村干群的共同努力,**村村民共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共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促进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共建工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衷心拥护。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村创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新村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粗浅经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多加批评指正。借此机会,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村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新村工作得到了各位领导和市、县新村办及旅游局的大力关心和支持,**村支部、村委会和1250余名村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各位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我们全村上下将以这次检查指导工作为契机,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查找差距,弥补不足,以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创建载体,把创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活动抓得更活跃、更有实效,通过我们的真抓实干,努力打造现代文明乡村旅游新村的全新形象!

推荐第9篇:乡村旅游

5、加强乡村旅游。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旅游与“三农”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一是搞好规划。依据新修编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重点县(区)高水平制订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专题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统筹推进。会同农业、交通、电力、规划、水利、林业、扶贫、环保等部门,协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发展打好基础。三是突出重点。继续落实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加大对已有的20个重点特色旅游村建设的综合投入,进一步完善旅游功能,打造旅游亮点,突出旅游特色,使之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样板和典型。四是提升水平。完善农家宾馆管理办法,加强对农家宾馆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为游客提供规范化服务。对农家宾馆业主及服务人员、特色旅游村讲解人员分批分期进行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水平。

推荐第10篇: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接待点

1.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2.化隆回族民俗风情园——乡村旅游接待点

化隆回族民俗风情园位于县城建设路西下村,始建于1998年,是集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娱乐休闲园,园内以树木、花卉、奇石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开花季节,满园百花齐放,婀娜多姿,如云似雾,恍如仙境。

1、民俗风情园主体建筑以古式大宅院为主体,风格独特,总面积为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配套设施有棋牌室、观光园、黄河奇石等。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能够充分地与人文环境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结构良好,布局科学合理,接待服务功能完善,设备设施舒适、方便、安全、完好、运行稳定。其院内设施和房屋装修大方,在内容上充分体现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总体文化内涵协调。

2、春节花开满,夏季绿树成荫。其生态环境优良,景观独特。以各种回族农家特色小吃名扬四海,美味无比,具有浓郁的农村风情和民族特色。

3、总服务台:位置醒目、合理、宽敞、有装饰、有标识,提供便利、咨询、宣传等服务项目。

4、客房共有农家炕6间,其面积为180平方米,房内宽敞明亮、舒适,通风采光好,安全卫生。

5、游客就餐客房共有28间,其面积为620平方米,各房间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布置典雅。房间地面已做地板砖处理,防滑、防潮,易于清洗。桌椅、用具、餐具、酒具、茶具配套,有一定的档次。印制精美的菜单。该风情园供应精美的风味小吃、纯正的农家土鸡和野味兔,味道清香,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6、厨房布局:流程合理,其使用面积能与接待能力相适应,地面采用硬化处理,防滑、易于冲洗。墙面满瓷砖,有吊顶,各种设备为餐(饮)具,洗涤池、清洗池、消毒池及蔬菜清洗池,肉类清洗池独立另设,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消毒专用设备,充足冷藏、冷冻及保鲜设备。工具用品以不锈钢为主。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备。饮食油烟达标排放,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7、交通合理,前后大门有停车场两处,车位数量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8、厕所有两处,设计合理,照明条件好,防臭措施有效,无异味。

9、服务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客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客人的信仰和民俗习惯,不损害民族尊严,对客人热情、大方、礼貌、友好、一视同仁。

10、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

11、服务要求:着工装上岗,仪容仪表端庄、规范,语言流利、文明,表情自然、亲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经过严格培训。

12、服务项目: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民俗大宅院。碧海休闲山庄位于康杨水电站码头,化隆县牙什尕镇下多巴村207省道旁边,离西宁84公里处,西有30公里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东有循化孟达天池,始建于2007年,集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山庄,内以绿色食品、游览黄河为主体,以优雅的装饰环境和优势的黄河地理特征,是碧海休闲山庄有了餐饮、休闲、避暑、钓鱼、游水、汽艇为一体的娱乐场所,具有特色的民族风味,创新的南北佳肴,是餐饮文化源远流长。

1、碧海休闲山庄主体建筑上下两层,共建豪华包间30间,每间同时接待12-15人就餐,多功能大厅为450平方米,配套设施有棋牌室、黄河奇石展览等,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能够充分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结构良好,布局科学合理,接待服务功能完善齐备。设备设施舒适、方便、安全运行稳定,内定上能充分体现以黄河为主体的地方性特色。

2、山庄主要以黄河地理和农田为主,春季农田荫绿,夏季果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有人可参与摘果,绿色食品自产自售的活动,其生态环境优良,景观特色突出,各种农家特色小吃和创新的佳肴。

3、占地面积为30亩,用于接待的建筑面积20亩,园中路面为硬化路,同时接待游客1500至1800人。

4、总服务台:位置醒目、合理、宽敞,有装饰,有明确的标识,提供咨询、宣传等服务项目。

5、山庄有完善的消防设施,有安全的保安人员和必要的监控设施。

6、客房共有农家火炕15间,客容量为60人/日,房间设有安全卫生的采暖设施,清洁卫生,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统一收集,统一清洗消毒,一客一换的整体服务。

7、厨房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其使用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地面采用防滑地板处理,易于冲洗、墙面满铺瓷砖,有吊顶。其有食品库房60平方米和非食品库房40平方米、消毒专用设备,充足的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工具用品以不锈钢为主。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设施,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8、山庄有4亩地种植绿色蔬菜,游客自摘自做的农家服务,有供应菜品突出地方特色,有良好的感官性,味道纯正,良好的营养价值。桌椅、用具、餐具、酒具、茶具有一定档次的配套设备。

9、山庄以黄河码头为优势,特放两艘汽艇,从康杨水电站到直岗拉卡水电站,一路可观赏黄河两岸奇特的山势风景和农家田园,汽艇有专业的人员驾驶,完善的安全设备。

10、山庄设有旱厕3处,设计合理,与接待能力及服务功能相适应,与周边环境和建筑相协调。

11、停车场位于207省道两旁,场内车们数量与接待能力相适应,设有洗车等各项服务。

12、山庄建有30座观光和就餐厅,游客在就餐的同时可观光黄河风景和农家田园。亭子四周有飘香的花朵和农民的庄稼田地,体现出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

13、服务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客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客人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不损害民族尊严,对客人礼貌、热情、友好、一视同仁、以人为本。高效率地完成对客人服务。

14、山庄员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经过各项的专业培训,持有国家发放的上岗证,统一上岗。

15、服务项目:大型的就餐场所,娱乐室、小卖部、室外活动场所,黄河的游览景点,附近有一定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

3.乡村旅游接待点特点

乡村游集参与形式多样性、参与主体广泛性、旅游效益综合性为一体,同时能够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又被称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性旅游”。鄢陵旅游业发展自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依托花卉生态资源这一独特优势,围绕“旅游强县”建设目标,积极开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相继建成了国家花木博览园(AAAA级)、花都温泉度假区(AAA级)、花乡农家乐、双洎河果家乐(AA级)等一大批乡村游景区(点),开通了“花都樱桃观光采摘游”、“花都温泉休闲度假游”、“花乡农家乐休闲游”、“桃花节”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目前,全县拥有鄢陵双洎河果家乐、柏梁镇蒋庄村农家乐、姚家乡村游等示范点80余家;姚家庄园、许由玫瑰园、宋苑酒店、黄果树农家院等定点农家宾馆、饭店10余家;三星级度假型酒店花都庄园、五星级标准的中原赐富大酒店等一批高、中档宾馆酒店的投用,为鄢陵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鄢陵旅游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旅游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县接待各类游客286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3亿元。同时,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要素中极具带动作用的增长极,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鄢陵乡村观光游、休闲游已成为全省生态旅游新的热点和亮点。

一、鄢陵旅游业资源

(一)生态资源优势独特。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鄢陵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由此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反哺带动特色农业,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特色经济之路”。同时,鄢陵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气候温和、土壤适宜,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此外,鄢陵彭店乡赵家村1500余亩的樱桃种植基地,刘庄村2000亩的莲鱼共养基地,张桥乡潘庄村1500余亩的优质酥梨生产基地,南坞乡清流河两岸2000余亩的优质蟠桃基地,陶城乡20000亩的优质西瓜基地,都成为了鄢陵重要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二)陈化店地下水水质优良。

鄢陵县陈化店镇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以之泡茶饮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进代谢、消脂去腻、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鄢陵北距郑州机场70公里,西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311国道、325省道、237省道、许亳高速横穿东西,219省道、兰南高速纵贯南北,处于全省“米”字型高速公路网核心区、郑(州)许(昌)漯(河)食品工业带中心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交通方便快捷,利于游客出行。

景区(点)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切实加强乡村游景区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1、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该园总投资1.38亿元,占地面积1500亩,是集花木展示、市场交易、生态旅游和科研开发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景区。整个园区开发建设景点219个,园内花卉植物达 2000多个品种450万株,充分展示了鄢陵苗木种植与草花草毯地被植物的多样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达600余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国家花木博览园”、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省“乡村游十大热点景区”。以花博园为依托,2001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和鄢陵生态旅游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柏梁花乡农家乐。该景区以柏梁镇蒋庄村为依托,以农村城镇化和景观建筑为载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建中欧结合式建筑110栋,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入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和花乡风情。目前,已建成布局考究、古朴美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中欧结合式建筑70余栋,农家乐接待床位400多张。

3、姚家村。该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以蜡梅最为著名,素有“蜡梅冠天下”、“花园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有名的“姚家花园”就座落于该村。近年来,该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带动全镇乃至全县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的专业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亩耕地全部种植花木。同时,姚家村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种植花木,建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庭院,不仅美化了环境,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收入。

4、花都温泉度假区。该景区占地1036亩,一期投资1.2亿元,是集温泉泡汤、品茶餐饮、客房会议、保健养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依托陈化店优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建有豪华泡汤别墅、家庭泡汤别墅、林中汤池、会议中心、茶酒楼等多个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5、鄢陵彭店乡双洎河果家乐。该景区以流经该乡境内的双洎河为依托,由千亩樱桃园、千亩赏荷园等景区组成。千亩樱桃园主要以彭店赵家村1500亩樱桃开发为主;千亩赏荷区建成莲鱼池600多个,高标准钓鱼塘3个,总面积达2000亩,各项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和樱桃成熟、莲花盛开的时节,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彭店樱桃采摘游”已成为我县知名的旅游品牌。

6、南坞清流河休闲景区。该景区以清流河为依托,两岸种植有蟠桃2000多亩,绵延20余公里,每年三月,两岸桃花都引吸着周边城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长期居住在闹市里的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娱乐、踏青赏花的“世外桃园”、绝世佳境。同时,清流河沿岸青年湖水面面积500余亩,大闸蟹养殖规模发展,每年秋季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游玩品蟹。

7、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该园区占地10万亩,涉及柏梁、陈化店、安陵镇、马坊乡的42个行政村。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111家,引进花木新品种20多个,土地流转面积7.1万亩。同时,按照“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思路,区内一批集花卉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项目启动建设,部分已开始对外营业、接待游客,并力争在2至3年内将其打造成为花木产业和特色三产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的强大平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建成特色彰显的花木展示区、旅游观光区、休闲商业区、会议展览区。

8、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该景区位于陈化店镇,陈化店茶史源远流长,茶文化相伴而生。景区以陈化店优质水资源为依托,已建成各类高、中、低档茶馆、茶舍100余家。

4、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及标志

4.1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

根据乡村旅游点的设施建设与服务要求,可划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乡村旅游点质量与服务水平越高。

4.2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评定的依据与方法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依据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水平进行评分确定。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由乡村旅游点提出申请,江苏省旅游局负责评定、实施与管理。

4.3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符号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用星表示,用相应的星数来表示相对应的等级。(一颗星表示一星级,两颗星表示二星级,三颗星表示三星级,四颗星代表四星级。)

5、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划分条件

5.1四星级

5.1.1乡村旅游接待点生态环境和保护

5.1.1.1 生态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格调突出,并烘托乡村环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域。

c) 乡村文化气息氛围浓厚。绿化覆盖率高,农作物、动植物与乡村景观配置得当,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非常优美,宜人度假、休闲、健身。

d)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生态保护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

5.1.1.2 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充分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充分坚持环保原则。

5.1.1.3 环境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严格的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有必要的资金支持。

5.1.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专门的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b) 规划通过旅游部门或当地政府审批。

c) 规划中的各项建设项目和市场开发方案得到全面实施。

5.1.2 乡村旅游接待点布局

5.1.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明显、布局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足够面积的绿化区域,植物与小品布置得当、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有明确导引和介绍标识,中英文对照且美观醒目,造型独特,艺术感和乡村文化气息浓厚,能烘托乡村环境。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充足。

d)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合理,设计精美,特色突出,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5.1.2.2乡村旅游好、接待点的旅游产品

a) 游览点达15处以上,且有科技性、唯一性、参与性、民俗性、农事性等,线路编排科学,内容丰富,逗留时间达到1.5天以上。

b)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10个,有较强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充足的活动空间,有较大的游客聚集场所,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览、体验等活动能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d)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e) 娱乐活动多,尤其夜间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每周不少于二场文艺演出,且表演形式和内容要突出当地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气息浓郁。

5.1.2.3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建有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上报及时。

b) 乡村旅游点设有游客接待中心,且设施齐全,功能体现充分。咨询服务人员配备齐全,业务熟练,服务热情。接待制度健全,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品种齐全,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制作精美,更新适时。已开办旅行社或同区内外不少于5家旅行社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源稳定。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有当地特色,态度热情,服务优良,全体从业人员均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有文采。导游服务具有针对性,强调个性化。

5.1.3乡村旅游接待点硬件设施

5.1.3.1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够充分地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充分体现民族性、地方性、环保性和农村特色。

5.1.3.2 旅游交通

a)可进入性好。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道路状况良好或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直达旅游景区;具有旅游专线交通工具。

b)有与乡村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舶船码头。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容量能充分满足游客接待量要求。场地平整坚实、绿化美观。标志规范、醒目、美观。

c) 主干线通往乡村旅游点支线公路路口、支线公路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醒目指示牌。

d) 点内游览线路或航道布局合理、顺畅,与观赏内容联结度高。

e) 点内应使用清洁环保能源的交通工具。

5.1.3.3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床位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有套间、标准间,装修良好,照明充足,床位数不少于60个。并配备有足够的冷暖设备、换气装置及电视机。

b) 客房内有独立卫生间,配有相应的卫生设备,淋浴设施完好,并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24小时提供热水。

c)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能做到配备齐全,且一客一换。

d)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能统一收集、统一清洗消毒。

5.1.3.4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能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且能满足游客要求。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气氛豪华,布置典雅,其使用面积不少于400㎡。

c) 餐饮场所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设施设备完好,能随时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丰富、独特性明显,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d) 餐厅地面已做硬质化处理,防滑,易于清洗。

e) 有中文、英文印制,装祯精美的菜单。

5.1.3.5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满铺瓷砖,有吊顶。

c) 厨房地面硬化处理,防滑材料满铺地面,易于清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凉菜间、洗碗间应独立分开设置。

e) 凉菜间及面点间有足够的冷气设备,有空气消毒、清洗消毒设施,能够开合的食品输送窗口。

f) 餐(饮)具洗涤池、清洗池、消毒池设置合理,蔬菜清洗池、肉类清洗池独立分设。

g) 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

h) 外购大宗辅料、粮油、副食品等有索证资料(进货单、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

i) 有较充足的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

j) 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k) 有符合要求的密闭废弃物存放容器。

5.1.3.6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能满足需要,标识醒目美观且有防滑设施,建筑造型生态化。所有厕所具备水冲、盥洗、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b) 厕所设专人服务,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室内整洁,有乡村文化气息。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通道与卫生设施。

c) 设施齐全,配有手纸、手纸筐、挂衣钩、洗手池、烘手器、镜台。

d) 设有直接排污水管道,单独设置化粪池,防渗、防腐、密封,能有效处理粪便,污水排放达标。

e) 乡村旅游点内垃圾箱的数量与布局适当合理,标识明显,造型美观独特,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垃圾箱分类设置,桶(箱)体完好、有盖,材质防火,表面干净无污渍,垃圾清扫及时,日产日清。

f)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卫生消毒设施和制度。

5.1.3.7 旅游购物

a) 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有特色,与环境协调。

b) 购物摊点证照齐全,管理有序,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c) 旅游商品种类丰富,且有数量充足的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10种,乡村民俗文化特色突出。

5.1.3.8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和游客集中场所有固定电话,具备国际、国内直拨功能。

b) 公用电话亭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标志美观醒目。

c) 无线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5.1.3.9娱乐设施

a) 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游客多时能够进行文娱表演。

b) 有大小会议室,配有必要的会议音响设备及电脑、投影设备。

5.1.4乡村旅游接待点安全

5.1.4.1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应急照明设备;有足够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5.1.4.2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相关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5.1.4.3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均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配备有足够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有严格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医务人员和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必要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设有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5.1.5.1 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a) 设有专职服务质量监督部门,主动接受游客监督,对外公布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b) 在乡村旅游点入口集中处或问讯处设意见(卡、箱),定期收集分析游客意见,进行相应服务改进。

5.1.5.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认真及时地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投诉者,投诉必复。

5.1.6 信息化建设及宣传营销

a) 设立独立域名的网站,网站内容丰富,服务项目齐全,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

b) 坚持网站的日常维护,数据及时更新。

c) 注重宣传促销,有详尽的宣传资料、独特的促销方式及良好的旅游产品形象。

5.2三星级

5.2.1乡村旅游接待点生态环境和保护

5.2.1.1 生态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能烘托乡村环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域。

c) 乡村文化气息氛围浓厚。绿化覆盖率较高,农作物、动植物与乡村景观配置得当,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美化效果良好,适宜度假、休闲、健身。

d)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生态保护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

5.2.1.2 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能较好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较好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坚持环保原则。

5.2.1.3 环境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一定的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有必要的资金支持。

5.2.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b) 规划通过旅游部门或当地政府审批。

c) 规划中的各项建设项目和市场开发方案得到基本实施。

5.2.2 乡村旅游点布局

5.2.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较为明显、布局基本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区域,植物与小品布置得当、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中英文对照且美观醒目,造型有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标识牌和说明牌设置合理。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充足。

d)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设计有特色,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5.2.2.2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旅游产品

a) 游览点(含参与游览项目)达10处以上,且有科技性、参与性、民俗性、农事性等,线路编排科学,内容丰富,逗留时间达到1天以上。

b)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8个,有一定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较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有较大的游客聚集场所,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览、体验等活动能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d)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e) 娱乐活动较多,游客较多时能组织文艺演出,且表演形式和内容突出当地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气息浓郁。

5.2.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建有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上报及时。

b) 乡村旅游点设有游客接待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功能齐备。游客中心有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接待制度健全,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有特色,品种全,内容丰富,制作良好,适时更新。并同区内外不少于3家旅行社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源稳定。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有当地特色,态度热情,服务优良,全体从业人员均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导游服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5.2.3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5.2.3.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部分体现当地的民族性、地方性、环保性和农村特色。

5.2.3.2 旅游交通

a) 可进入性较好。交通设施完备,进出便捷。道路状况基本良好

b) 有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舶船码头。且布局合理,容量能满足需求。场地平整坚实。标志规范、醒目。

c) 主干线通往乡村旅游点支线公路路口、支线公路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指示牌。

d) 点内使用清洁能源或低排放的交通工具。

5.2.3.3 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有套间、标准间,床位数不少于30个,配备有电视机、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 客房内有独立卫生间,配有相应的卫生设备,淋浴设施完好,并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18小时提供热水。

c)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的配备较为齐备,做到一客一换。

d)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能做到及时清洗、消毒。

5.2.3.4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能基本上满足游客要求。餐厅位置合理,通风采光良好,布置典雅,其使用面积不少于200㎡。

c) 餐饮场所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设施设备完好,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丰富、独特性明显,营养丰富。

d) 有印制精美的菜单。

5.1.3.5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满铺瓷砖,有吊顶。

c) 厨房地面硬化处理、防滑,易于清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应分区域设置。

e) 有消毒设施,能够开合的食品输送窗口。

f) 餐(饮)具洗涤池、清洗池、消毒池设置合理,蔬菜清洗池、肉类清洗池分区设置。

g) 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

h) 有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

I) 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

j) 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k) 有符合要求的密闭废弃物存放容器。

5.2.3.6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建筑造型与景观环境协调。全部厕所具备水冲、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b) 厕所整洁,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通道与卫生设施。有防滑设施,室内设施齐备,盥洗室有门、水冲、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垃圾箱数量与布局较为适当、合理,并注明标识,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垃圾箱分类设置,桶(箱)体完好、有盖,材质防火,表面干净无污渍,垃圾能及时清扫。

d)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卫生消毒设施和制度。

5.2.3.7旅游购物

a) 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与环境协调。

b) 购物摊点证照齐全,管理有序,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c) 旅游商品种类丰富,且有数量充足的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8种,有乡村民俗文化特色。

5.2.3.8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和游客集中场所有固定电话。

b) 公用电话亭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标志美观醒目。

c) 无线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5.2.3.9娱乐设施

a) 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游客多时能够进行文娱表演。

b) 有会议室,配有必要的会议音响设备。

5.2.4 乡村旅游点安全

5.2.4.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5.2.4.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建立一定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5.2.4.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配备有足够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有严格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兼职医务人员和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5.2.5 服务质量保证和监督

5.2.5.1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a) 设有兼职服务质量监督部门,主动接受游客监督,对外公布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b) 在乡村旅游点入口集中处或问讯处设意见(卡、箱),定期收集分析游客意见,进行相应服务改进。

5.2.5.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认真及时地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投诉者,投诉必复。

5.2.6 信息化建设及宣传营销

a) 设有网站,网站内容较丰富,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b) 坚持网站的日常维护,数据及时更新。

c) 注重宣传促销,有相应的宣传资料及较好的旅游产品形象。

5.3 二星级

5.3.1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和保护

5.3.1.1 生态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基本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有格调,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或隔离带。

c) 乡村环境氛围良好。绿化覆盖率较高,农作物、动植物与乡村景观配置得当,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美化效果较好。

d) 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5.3.1.2 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坚持环保原则。

5.3.1.3 生态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有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环境生态资金。

5.3.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b) 规划中的主要建设项目和市场开发方案得到基本实施。

5.3.2 乡村旅游点布局

5.3.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具有比较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较为明显、布局基本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区域,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主要地段有引导和介绍标识,中英文对照,清晰美观,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满足需求。

d)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5.3.2.2 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产品

a) 游览点(含参与游览项目)达8处以上,且有科技性、参与性、民俗性、农事性等,线路编排科学,内容丰富,逗留时间达到半天以上。

b)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5个,有一定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较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有一定的游客聚集场所,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d)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5.3.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良好,建有统计报表制度,上报及时。

b) 有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的游客中心或相应场所,咨询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品种多,内容丰富,制作较好。并同区内外旅行社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有特色,服务良好,部分从业人员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

5.3.3 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5.3.3.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基本上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地民族性、地方性、环保性和农村特色。

5.3.3.2 旅游交通

a) 可进入性较好。进出方便,道路通畅。

b) 有专用停车场所,布局较合理,容量能基本满足需求,场地平整坚实,标志规范、醒目。

c) 有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指示牌。

d) 点内使用清洁能源或低排放的交通工具。

5.3.3.3 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能基本满足游客的需求,床位数不少于10个,配备有电视机、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 客房内有独立卫生间,有淋浴设施,并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定时提供热水。

c)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的配备较为齐备,做到一客一换。

d)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能做到及时清洗、消毒。

5.3.3.4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能基本上满足游客要求,餐厅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整洁,其使用面积不少于100㎡。

c) 餐饮场所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较多。

d) 有干净、整洁的菜单。

5.3.3.5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瓷砖墙裙不得低于1.5米

c) 地面采用硬化处理,防滑、有地沟,易冲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应分区设置。

e) 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

f) 有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

g) 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

h) 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i) 有符合要求的密闭废弃物存放容器。

5.3.3.6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部分厕所具备水冲、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b) 厕所整洁,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有防滑设施,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垃圾箱数量与布局较为适当、合理,并注明标识。垃圾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垃圾能及时清扫。

d)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卫生消毒设施和制度。

5.3.3.7 旅游购物

a) 购物场所布局合理,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b) 旅游商品种类比较齐全,且有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5种。

5.3.3.8 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和游客集中场所有固定电话。

b) 无限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5.3.3.9 娱乐设施

a) 有棋牌室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

5.3.4 乡村旅游点安全

5.3.4.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基本明显,防护设施基本齐备、有效。

5.3.4.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建立相应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建立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5.3.4.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基本上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能基本上配备一定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具有一定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5.3.5 服务质量保证和监督

5.3.5.1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能主动接受游客监督,有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5.3.5.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能及时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投诉者。

5.3.6 信息化建设及宣传营销

a) 依托其他网站,建有网页。

b) 坚持网站的日常维护,数据及时更新。

c) 注重宣传促销,有相应的宣传资料。

6.4 一星级

6.4.1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

6.4.1.1 自身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较合理,建筑物造型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或隔离带。

c) 乡村生态环境氛围较好。绿化覆盖率较高,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美化效果较好。

d) 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6.4.1.2 环境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基本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坚持环保原则。

6.4.1.3 环境生态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有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6.4.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6.4.2 乡村旅游点布局

6.4.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绿化较好,环境较为优美。

b) 乡村旅游点主要地段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且美观醒目、文字准确,数量充足。

c)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6.4.2.2 特色活动项目

a)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一定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3个,能体现农业(渔业)和农村的特色,游客感觉有特色。

b)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且项目布局基本合理、功能较完善。

6.4.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管理人员,市场秩序良好, 建有统计报表制度,按时上报。

b) 有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的场所,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内容丰富,制作较好。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统一,服务良好,部分从业人员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

6.4.3 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6.4.3.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基本上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农村特色。

6.4.3.2 旅游交通

a) 可进入性较好。进出方便,道路基本通畅。

b) 具有停车场地,容量能基本满足需求,场地较平整坚实,有相应标志。

c) 有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指示牌。

6.4.3.3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基本上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厅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其使用面积不少于60㎡。

c) 餐饮设施设备完好,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有菜单。

6.4.3.4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瓷砖墙裙不得低于1.5米

c) 地面采用硬化处理,易冲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应分区设置。

e) 有冷藏、冷冻设备。

f) 有良好的通风排烟和防蝇、防尘、防鼠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

6.4.3.5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

b) 厕所整洁,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垃圾箱数量与布局较为适当、合理,并注明标识。垃圾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

d) 乡村旅游点具有乡村旅游点基本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一定的卫生消毒设施与措施。

6.4.3.6 旅游购物

a) 有购物场所,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b) 旅游商品种类比较齐全,且有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3种。

6.4.3.7 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有固定电话。

b) 无限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6.4.3.8 娱乐设施

a) 有棋牌室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

6.4.4 乡村旅游点安全

6.4.4.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不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不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基本明显,防护设施基本齐备、有效。

6.4.4.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建立相应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建立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6.4.4.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基本上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能基本上配备一定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

d) 乡村旅游点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6.4.4 服务质量保证和监督

6.4.4.1 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能主动接受游客监督,有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6.4.4.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能及时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

第11篇: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

总分: 100 分本卷时长: 10分钟 分钟

一、判断题(共10题)( 共10题)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 共10题)

A:山东

B:河南

C:江苏

第12篇:乡村旅游

因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活动。所以我们组就选取乡村旅游活动进行以下讨论并总结如下。

(一):乡村旅游活动的特点。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其特点是:

第一,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第二,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第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

第五,乡村旅游活动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活动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归需求,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意境体验。

(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活动作为重要的休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活动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活动,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三)、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模式,我国乡村旅游活动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度假区(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也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5、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

6、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8、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9、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

10、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11、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四)、开发乡村旅游活动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过去,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活动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将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活动上来。

2、投资主体多元化。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相对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而言,其所需资金要少得多,但乡村旅游活动资源的开发范围广泛,总体上来说,也需要不少资金。对于那些资源条件好,级别高的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作用,由国家牵头,联合一些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励外资、国有企业、私有经济单独或合作开发,也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开发。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滚动发展”的路子。

3、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乡村旅游活动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各地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活动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

5、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和环境审计(EA),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可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旅游地实施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使之与国际接归,创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活动胜地。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实施“分级”评定,以之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设立“公众教育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其生态学人格。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园内交通建议均采用马车或人力车,改烧煤、烧木材为烧沼气、烧电,尽量使用当地生产的绿色产品,环卫工作应有专人管理和清扫,生活垃圾实行分箱收集并统一处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如让其清扫垃圾、干一些农活或处以罚款。同时在部分乡村旅游活动地建立“生态定位站”,对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定位监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活动业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得要基础。 6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国家旅游局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者“回归自然”的热潮,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环境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活动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活动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活动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7、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农户稀散、部分游客分散住宿的特点伺机作案,抢窃谋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活动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活动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活动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市民与农户之间租赁土地时,必须订立详细的合同并行到认真履行,避免发生纠纷。

9、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或误解,各地旅游部门、乡村旅游活动协会及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当地旅游业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以增加城乡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第13篇: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问题是必然的,但我国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加之政府和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视,乡村旅游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本文选择长岛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体验营销作了合理的界定,并且为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策略。游客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追求闲适的环境,体验式、享受型的旅游方式会是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出的欧洲,如英法意是乡村旅游发展最早的国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更是蓬勃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入90年代,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在研究的过程中对管理,产品设计、居民态度,发展战略级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分布在整个欧洲的乡村地区,更多的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在90年代初期才开始,研究成果很少。在90年代末期,对乡村旅游研究开始涉及管理、产品、营销、规划等诸多方面,但更多的是对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和策略粗略的总结。进入21世纪,对国外总结性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案例地区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基本上以定性为主。研究内容更多的集中在观光农业和农业旅游方面,这也说明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停留在简单的农业观光水平上。

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更广泛,研究内容更细化,而且越来越关注乡村旅游的体验性特征。

主要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特点二长岛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长岛村旅游发展概况二)倡导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三)倡导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三、倡导村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优势弱势机遇,威胁

四、倡导村旅游的体验营销策略(一设计鲜明的乡村旅游体验主题

(二)差异化体验营销

(三)情感式体验营销)四)设计有体验感的旅游广告

(五)营造参与互动的体验氛围

主演参考文献一,刘丽试论乡村旅游2,闫娟和佳美,乡村旅游发展分析陈军,发展乡村旅游4刘红艳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并加以正确引导。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

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

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 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 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 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2] 曹学文:乡村旅游产品的三大文化特性[N]中国旅游报,2007年3月2日。

[3] 徐正林: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7年2月12日。

研究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本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地点、内容等具体特点,详细分析其实际

情况,做出客观的分析。

2、个案研究:选取一个实验班,对个别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实地采访,作出详细的记录,进

行科学的分析,写出研究报告。

3、调查研究法,采用边研究,边调查的方法,以实际应用研究为主。

4、文献研究法,广泛查询,搜集和积累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服务。

五、研究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7.3---2007.7)

1.阅读了大量的初中、高中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进行理论方面的准备。

2.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并积极进行了网络方面的学习,进行技术方面的准备。

3.通过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总结,确定课题。

4.通过学校的大力配合,选取07.5班作为实际班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二)实施阶段(2007.8---2007.2007.12)

定期进行阶段性分析,汇总整理形成小结式阶段性成果。

(三)结题阶段(2008.1—2008.3)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并进行筛选分析。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四)实践调整阶段(2008.4至今)

1.利用课题研究成果,在本校积极开展有关健康上网的讲座,并利用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

提高自控能力,养成健康上网的好习惯。

2.潜心研究研究材料,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研究报告,为课题结题作好充分地准备。

第14篇:乡村旅游

什么是乡村旅游

目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包括研究论文、会议发言和旅游规划中的片面理解不仅相当普遍,而且也正在传播。本文作者认为,如果业界、学界能够更广泛的注目业态实践,并在此前人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则将有可能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的几点内容,就是作者试图根据自己近20年的接触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所做的一点个人的诠释和辨析。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大致相近的看法,但是,如果听听不同专家的谈话,翻阅一些书面的论述,就可以发现,人们对此的理解和阐述也不乏诸多差异。那么,有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解释呢?如果依世界旅游组织在推荐给各国政府官员、地方社区和旅游经营者使用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旅游与环境丛书》之一)的界定,那就是——“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在这个文件里,“乡村旅游”用的是英文 rural tourism 。大家都知道,对应“乡村旅游”的近义英文,还有agro-tourism 和farm tourism等等。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们都译作“乡村旅游”,但是它们的含义却也不完全相同。显然,前者比较偏重乡村风情,后二者的内容却难与农事分开(agro-tourism或者离不开农事活动,而farm tourism或者离不开农场或庄园),因此,对后二者,我们自然又可以译为“农业旅游”和“农庄旅游”。

(二)我国早年的认知

20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对其给以较多关注的,是中央和北京等一些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于是才有了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正式成立。“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的事情,出现在1989年。那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根据有关同志的提议,“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其时,笔者忝列该会顾问)。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被“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所取代(再后,“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又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一度正式命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及其随后全国发展的相当规模,反映着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于此一领域所具有的视野和目光。

(三)后续的研究

尽管“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消失使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缺少了应该有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那以后,民间的研究仍然慢慢地多了起来。几年后,一次最具代表性的变化出现了,那就是由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未来研究分会,(又称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发起,该会与天津市旅游局、《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黄山市委、黄山市政府1998年在黄山联合召开的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不仅结合浙江、湖南、天津、安徽等地的实况探索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诸多内容,而且还就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魅力、乡村旅游的资源特征、乡村旅游的规划特点、乡村旅游的前景、乡村旅游与可持

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外乡村旅游的比较等进行了具有相当深度的探讨,从而在当时的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只是由于汇集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旅游管理》)当时发行范围比较有限,所以没有能够引起后来研究者的足够的注目。比如《旅游学刊》近些年来发表的有关乡村旅游的论文(2006年2月笔者补注:包括2006年第2期《旅游学刊》刊载的《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一文)和“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上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等多篇论文的作者,也许都没有能够读到上面所说的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那期学报。虽然研究仍然在进行,乡村旅游仍然在发展,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研究者的部分研究中,也曾经出现过乡村旅游概念有欠清晰、思路不够明确的过程。那就是20世纪的90年代,尤其是1995年的前后,业界、学界和旅游主管方面曾经一度较多地使用“观光农业”来指代“乡村旅游”。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1995年出版的《观光农业》一书中。该书的出版,无疑对我国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进作用,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它在研究初期的局限性。就此,1998年黄山的那次研讨会上就有一篇名为《是“乡村旅游”还是“观光农业”》的论文,分别从“用语的误会”、“理解的偏颇与概念不清”等四个侧面对当时的一些混乱理解提出了辨析。正像该文指出的那样,姑且不谈“观光”一语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歧义现象(“观光”一语出自我国的《周易》,在解放前和现在我国的台湾,以及在日本,说“观光”,常常指的就是“旅游”,与我们现在所指的“观览类旅游活动”是有较多的差异的,而《观光农业》一书所沿用的一些主体资料,却正好出自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即使是大而言之的“观光农业”,也仅仅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部分,也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供给的组成。可惜的是,正是因为一部分人中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辨析不清,“乡村旅游”的归属不明,才导致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本不应该的滞后,才造成了许多旅游业者多少年来对乡村旅游忽略的现实。在这之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9月“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延庆的召开。这个会议是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和台湾台中的一所高校联合发起主办的,从会议的名称、会议纪要和论文集的栏目(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台湾乡村民俗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与景观规划,以及台湾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很显然会议是以农业、农村为立足点从而研究在农村发展旅游的诸多问题的。应该十分肯定地说,这的确是推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次很有价值的盛会;而且从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广泛探讨,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成熟奠定了新的基础。

(四)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应该从农业的角度去探索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而且还应该从旅游业的角度去探索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关系。如果我们从旅游活动来考察,从旅游学科来研究,那么“乡村旅游”赋予我们的担子也就不轻了,我们应该进行的研究、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好多好多。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风情,似可以包括以下4个部分:

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风俗——地方民俗; 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

如果再细致一些去发现,应该说,下面有关乡村的这些内容,也都是乡村旅游难以分割的部分:风光——靓丽的风景;风貌——喜人的外观;风姿——引人注目的风度与姿态;风

味——地方特色(包括地方特色食品);风谣——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风尚——一定时期中流行的风气与习惯;„„

以上基于当代字典意义的解释,对于乡村旅游来说,是不够完整的,这里必须说明,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乡村旅游的活动也就与农事难以分割。正是因为如此,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给。但是乡村旅游所包含的、所涉及的内容却比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要广阔得多、宽泛得多。它不止还必须关注需求的一方,而且即使从供给来看,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仅仅是乡村旅游供给的一个部分(虽然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五)定义

以笔者个人这些年的认识而言,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些了解的读者可能都知道,笔者这里的所用的“风”字,并不是指的“空气流动”的“风”,而是指的源自《诗经》“十五国风”的“风”,也就是指的“老百姓”,指的“老百姓的生活”,指的“老百姓的思想与感情”。因此,乡村旅游不仅包括有乡村的物质存在的外部环境,更要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广义的乡村人文内涵。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乡村”的内涵,乃至略略考虑一下我国“乡村”一语的语源,可能就不会对笔者一味地使用“风”字感到不耐烦了。如果从旅游者的需求重心来划分,似还可区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当然了,如果从整体而言,中国现在的乡村旅游,理所应当包括现代乡村旅游和传统乡村旅游两个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常常又是不可分离的。关于这一点,应该对《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书中“通常是指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的限定给以必要的修正。

(六)成长模式

在我国,当代乡村旅游的成长,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种模式——

1、客源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实际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是兼有观光的休闲,以“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产品为代表。

2、目的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或者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休闲的观光。北京郊区的一些“民俗村”,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的。这里,又有两种情况:①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②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

3、非典型模式:即,虽然地理位置在乡村,但是产品组合中却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与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其中最突出的,是设在乡村的都市娱乐型的度假村)。其资源优势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现代创新,其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早年最具代表意义的位于珠海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实际上就是这类模式的,即使从它现在仍然使用的促销口号“住水边、玩水面、吃海鲜”,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4、复合模式:即上面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

综观以上4种成长模式,不难了解,其实正是居民的(尤其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如果从当前的现状来考察,可以明显地发现,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各种模式中,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也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便是上面所列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其产品构成比较简单,雷同化也比较严重,但是却比较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因为面向的多是就近城市市场,所以摆脱了远距离的竞争);虽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但是,其发展模式

却无可指责。佚名来源:搜狐旅游频道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

一、什么是乡村旅游

【作者:刘德谦】

(七)对需求的适应类型

对应旅游者的需求与选择,乡村旅游又表现为下列的7种类型(以类型的关联度排列)——

1.休息娱乐型:以休息娱乐为主,其中以一般性“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为代表;

2.收获品尝型:以特色餐饮美食,或采摘垂钓等为主,以“采摘游”、“垂钓世界”、“美食村”等为代表;

3.运动养生型:以山野及水体运动、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以“乡村运动俱乐部”、某些“温泉别墅”等为代表;

4.观光审美型: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的观光旅游为主,其中包括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临近名胜观光等;

5.认识学习型:以学校或家长等安排的有目的的旅游与考察、写生、实习等为主,以学生远足、夏令营等为代表;

6.复合型:不过分偏重以上的某一类型,而是某几种类型兼而有之;

7.其他非典型型。

试论发展乡村旅游

第15篇:争创最佳旅游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欢迎大家来xxx乡检查、指导工作。

为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旅游兴县”战略,全面落实构建“南工北旅”经济格局,促进我乡旅游业快速、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根据创建全省最佳旅游乡镇的内容和标准,我们举全乡之力,积极行动,广泛发动,细化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强力推动。在年初就将创建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切实开展创建工作。一年来,通过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照《争创全省最佳旅游乡镇标准》,我们逐项进行自评打分,合计得分为980分。现就创建“全省最佳旅游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以汇报。

一、xxx乡概况

我乡位于寿县古城北郊2公里处,属山区乡镇。全乡辖5个行政村,2个社区,74个村民组,人口2.4万人,面积25.65平方公里。2008年人均GDp13869元,人均财政收入10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65 元。有国道合淮阜高速公路和省道合阜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电力、通讯、医疗、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齐全。这里是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古战场,旅游资源丰富,紧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淮南王墓和廉颇墓、国家4A级风景区xxx森林公园、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xxx豆制品有限公司、省五星级农家乐康寿休闲会所(紫金山庄)、中国豆腐发祥地——中国豆腐村、以及xxx豆腐制作工艺、紫金砚制作技艺、四顶山庙会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文化典故在史页中璀璨夺目;盛产紫金石、大理石、龟纹石等奇石异石,以及xxx豆腐、xxx酥梨、水蜜桃、淮王鱼、粉皮、紫金砚等各种名特产。我乡全年接待旅游人次达63.64万人次,旅游业收入9923万元,旅游总收入占本乡镇GDp的比重: 30.3%。旅游从业人员228人,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

二、创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目标、严格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全省最佳旅游乡镇”活动。

(一) 调整方向,正确定位,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我乡是寿县大旅游 “山-水-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寿县古城的后花园。根据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乡党委政府及风景区管委会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制定《xxx乡关于创建省最佳旅游乡镇活动实施意见》,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配备专职创建工作人员。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及社区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把旅游发展列为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把发展旅游作为全年工作的主抓手,并纳入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出台一系列涉旅发展文件,分解任务,确定联系人,对有关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实行包保,同时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理顺xxx区域的旅游管理体制,促进我乡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政府主导,规划先导,推动旅游大发展。

我们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旅游兴县”战略,全面构建“南工北旅”经济格局,坚持政府主导,实施“旅游兴乡”战略,成立了xxx风景区管委会,根据县委、县政府《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制定了相关文件和发展旅游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开发,联手共建,加大了对各旅游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的力度,重点解决旅游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合理开发、有序利用的原则,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的要求,县政府专门聘请安师大苏勤教授主持编制了《寿县xxx山前及环城景观带控制性详细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寿县xxx乡拆迁安置点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团结湖、蜘蛛湖、豆腐街和合阜路寿县xxx段改造工程等修建性规划也已通过专家评审。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聘请省内外资深专家,对我乡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编制项目库。邀请土人公司等对xxx旅游资源和景点进行策划,为我乡旅游开发描绘宏伟蓝图,为xxx强势崛起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长远,突出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

立足于“大旅游、大建设、大发展”,着眼于增强风景区集聚辐射功能,我乡以抓好景区景点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xxx森林公园4A景区提升工程,并顺利通过省级复核;以提高景区交通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合阜路、豆腐街和靖淮路景观带建设工程,目前合阜路、豆腐街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总投资2740万元,靖淮路修建性规划正在编审之中;以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为重点,加快三星级淮南子大酒店施工进度,目前工程已封顶,年底前后可完工;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有效开发,积极发展农家乐项目,新申报的沁园山庄农家乐已通过三星级农家乐评审;以解决景区饮水问题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建设自来水厂,目前已进入铺设管道阶段;以净化环境为重点,关闭了乡内72家石料场以及水泥厂、化肥厂等污染企业,对乡内12家民用行业燃煤锅炉集中整治、关停;以做好日常保洁为重点,投资22万元,购置环卫设备,成立了由32人组成的景区环卫队伍;以促进“山-水-城”格局的形成为重点,加快蜘蛛湖和团结湖的返湖进度。

在争取项目方面,目前xxx水土保持项目——放牛山山体整治项目争取资金300万元;投资117万元的西套水库项目已通过评审,现已开工建设;xxx度假村项目已落地生根,由上海陆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肥润星置业投资公司注入资金,xxx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水泥厂土地入股,三方合作建设并经营;紫金石、景观石开发项目,已与合肥市日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寿县古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目前已经办理了开采许可证;中国豆腐文化园、西套别墅群等项目已与客商达成合作意向,目前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

(四)文旅结合,规范管理,提升旅游品质。

充分利用特有的人文资源,积极参与或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宣传,促进旅游发展。3月份,我们与寿县文联合作,邀请省内外著名诗人,在xxx下举办“xxx首届梨花诗会”;5月份,我们与寿县文化局合作,邀请上海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组织一批国际名模走秀xxx,并请来省内外新闻传媒进行跟踪报道;7月份,我们与寿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合作,邀请省内部分书画界人士举办xxx笔会,到xxx采风;10月份,我们又聘请县内六位文化界知名人士为风景区文化顾问;同时,利用参加三月十五古庙会、中国豆腐文化节、安徽省花鼓灯会等加大对风景区的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打造xxx“文化旅游名山,休闲素食圣地”品牌。在秋高气爽、果实累累之际,我们又开展了“梨”别都市和“葡”度众生、“榴”连往返等金秋采摘活动。12月25日-27日台湾中天电视台对寿县xxx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为扩大宣传,开办了xxx风景区门户网站。

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举办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两期,对xxx森林公园4a级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和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和服务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对中层管理人员注重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提高;对一线服务人员注重操作技能及礼仪的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全面,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并做到实践课一对一教学,重视培训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邀请高星级酒店资深管理人员和职业中学教师授课,对寿县一职高输送旅游专业学生20名,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得到全新的服务理念,提高技能,大大提升旅游服务整体水平。

加强景区景点的软件建设,制定各项旅游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内部环境,大力开展景点争创达标活动,并建立景区文明创建长效机制,保持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洁优美。

认真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旅游经营活动,纠正旅游企业的不规范经营行为,维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在旅游旺季和三月十五庙会乡政府组织200名干群参与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分别在“五一”、“十一”前夕联合工商、公安、安监、技术监督等部门开展了旅游行业安全检查、旅游商品质量专项治理等系列活动,对外公布了旅游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以4A级景区xxx森林公园、五星级农家乐紫金山庄为依托,开展了景区提升行动,强化了景区规范工作,确保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不留死角。结合沁园山庄申报三星级农家乐之机,邀请县食卫所对景区内餐饮业从业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提升了餐饮业管理服务水平。

旅游安全关乎游客和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进一步做好安全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我乡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机关有关所室,基层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乡旅游安全生产工作。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安全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单位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相关部门协调抓,使旅游安全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并真正落到了实处。在具体措施上,通过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制定预案、搞好宣传、落实值班和事故报告制度、全面检查等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规范化,有章可循。

总之,我乡旅游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旅游业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将创新观念,加大力度,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建设。

在搞好对现有旅游项目服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xxx度假村、西套别墅群、沁园山庄二期、两湖项目等旅游项目建设,及时帮助解决这些旅游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使这些项目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加快我乡旅游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品位。

(二)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其尽早发挥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我乡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培养人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组建旅行社和导游服务公司,招聘导游人员,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xxx是座名山、神山,xxx乡的旅游工作大有可为。我们相信,在上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16篇: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旅游产业已成为我镇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使我镇经济效益更好的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积极打造我镇旅游品牌,提升我镇知名度,是我镇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我镇根据省旅游局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现就我镇近几年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铜城镇基本概况

城镇位于天长市北部,高邮湖畔,铜龙河边。全镇辖15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人口近万,镇域面积平方公里。

铜城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曾因西汉刘邦之侄刘濞在此冶铜铸钱币而得名。我镇是天长市北部最大的集镇,也是附近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商品集散地,历来商贸云集,经济繁荣,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和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驻地,抗战期间曾为铜城市(1961年复为铜城镇)。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状元戴兰芬,韦门双探花,陈门四进士都出生于斯,境内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存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八分校旧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二、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自以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旅游局主管部门悉心指导下,我们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旅游专项规划,以“东向发展”战略为契机,积极打造旅游强镇、旅游名镇,取得了良好

的成绩,使我镇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成立组织,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镇党委、政府召开了本镇旅游开发的专题会议,并成立了镇旅游经济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公安、土地、城建、综治、司法、文化、广播、财政、供电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坚持组长亲自抓,副组长具体抓,小组成员各司其职,进一步完善了管理职责。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建章立制,规范旅游开发工作

为规范我镇旅游开发工作,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办法和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制定了《铜城镇旅游定点单位管理暂行办法》、《铜城镇旅游业管理办法》、《铜城镇旅游营销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相关办法和相关制度,切实保

证了我镇旅游开发与发展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三)扎实工作,积极开展优秀旅游乡镇创建活动

1、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铜城镇党委、政府在市建设局、旅游局的指导帮助下,对铜城镇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专题研讨,分析了铜城镇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铜城镇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作为铜城镇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天长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开发中,镇党委、政府坚持走“景区管理企业化”的道路。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快开发的方针,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同时注重可操作性和抓特色建设。坚持内抓开发建设,外抓宣传促销,突出重点、配套开发、分步实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破坏性开发。

2、创建工作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充分利用铜城镇先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结合我镇总体规划,根据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要求,以“革命古镇,皖东水乡”为灵魂,以“千秋古镇”、“皖东水乡”、“革命摇篮”、“状元福地”四大特色资源为主要载体,争取将铜城发展成为一个全国知名、华东有名、皖东著名,融观光、娱乐、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主题化、综合性、体验性旅游盛地。

通过几年来的创建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初具规模。镇党委、政府投资16万余元,购买香樟、广玉兰6000余棵,对古镇铜城8个社区街道两侧进行了全面绿化,目前整个街道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通过争取国家红色旅游项目资金和市政府财政支持共筹资500多万元,兴建了抗大八分校纪念馆,新增设了国防教育园,并对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原校部(真武庙)、训练处、政治部及其附属的明清古民居进行了修缮,重箍了院墙,翻新了房顶,重新铺设了“真武庙”至老街和老

街东西300余米长的青砖路。复修政治部地下道和炮楼,还利用老街东南的大片林地,筹集20余万元,本着“整旧如旧,建旧如初”的原则,修复了龙岗古刹“福隆寺”,目前该刹香火旺盛,旅客众多。投资3万余元重修了龙岗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对墓区进行了绿化。同时还由政府出资40余万元,整修了状元坟,修复了现有的石碑、石烛,重建了原有的石桌、石狮,并花钱从陈氏后人手中收购了“陈门四进士”宅第,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修复。春夏之交,由市旅游局牵头,镇政府出资10多万元,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庄志敏为首的课题组一行5人,对铜城古镇旅游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

3、12全文查看

第17篇: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页眉文字

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旅游产业已成为我镇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使我镇经济效益更好的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积极打造我镇旅游品牌,提升我镇知名度,是我镇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我镇根据省旅游局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现就我镇近几年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铜城镇基本概况

城镇位于天长市北部,高邮湖畔,铜龙河边。全镇辖15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人口近7.6万,镇域面积222.8平方公里。

铜城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曾因西汉刘邦之侄刘濞在此冶铜铸钱币而得名。我镇是天长市北部最大的集镇,也是附近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商品集散地,历来商贸云集,经济繁荣,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和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驻地,抗战期间曾为铜城市(1961年复为铜城镇)。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状元戴兰芬,韦门双探花,陈门四进士都出生于斯,境内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存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八分校旧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二、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自以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旅游局主管部门悉心指导下,我们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旅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游专项规划,以“东向发展”战略为契机,积极打造旅游强镇、旅游名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使我镇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成立组织,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镇党委、政府召开了本镇旅游开发的专题会议,并成立了镇旅游经济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公安、土地、城建、综治、司法、文化、广播、财政、供电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坚持组长亲自抓,副组长具体抓,小组成员各司其职,进一步完善了管理职责。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建章立制,规范旅游开发工作

为规范我镇旅游开发工作,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办法和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制定了《铜城镇旅游定点单位管理暂行办法》、《铜城镇旅游业管理办法》、《铜城镇旅游营销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相关办法和相关制度,切实保证了我镇旅游开发与发展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三)扎实工作,积极开展优秀旅游乡镇创建活动

1、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铜城镇党委、政府在市建设局、旅游局的指导帮助下,对铜城镇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专题研讨,分析了铜城镇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铜城镇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作为铜城镇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天长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开发中,镇党委、政府坚持走“景区管理企业化”的道路。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快开发的方针,发挥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资源和区位优势,同时注重可操作性和抓特色建设。坚持内抓开发建设,外抓宣传促销,突出重点、配套开发、分步实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破坏性开发。

2、创建工作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充分利用铜城镇先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结合我镇总体规划,根据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要求,以“革命古镇,皖东水乡”为灵魂,以“千秋古镇”、“皖东水乡”、“革命摇篮”、“状元福地”四大特色资源为主要载体,争取将铜城发展成为一个全国知名、华东有名、皖东著名,融观光、娱乐、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主题化、综合性、体验性旅游盛地。

通过几年来的创建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初具规模。镇党委、政府投资16万余元,购买香樟、广玉兰6000余棵,对古镇铜城8个社区街道两侧进行了全面绿化,目前整个街道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通过争取国家红色旅游项目资金和市政府财政支持共筹资500多万元,兴建了抗大八分校纪念馆,新增设了国防教育园,并对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原校部(真武庙)、训练处、政治部及其附属的明清古民居进行了修缮,重箍了院墙,翻新了房顶,重新铺设了“真武庙”至老街和老街东西300余米长的青砖路。复修政治部地下道和炮楼,还利用老街东南的大片林地,筹集20余万元,本着“整旧如旧,建旧如初”的原则,修复了龙岗古刹“福隆寺”,目前该刹香火旺盛,旅客众多。投资3万余元重修了龙岗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对墓区进行了绿化。同时还由政府出资40余万元,整修了状元坟,修复了现有的石碑、石烛,重建了原有的石桌、石狮,并花钱从陈氏后人手中收购了“陈门四进士”宅第,并对其进行了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抢救性修复。春夏之交,由市旅游局牵头,镇政府出资10多万元,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庄志敏为首的课题组一行5人,对铜城古镇旅游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

3、

[1] [2] 注重旅游人才培养

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本地旅游人才的培养,为培养铜城旅游开发管理人才,镇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取专项资金6万元,送人到外地进行旅游管理的专门培训,培养了管理人才5名;拨取专项资金3万元,培养了本地导游小姐和导游先生6名,有效地提升了我镇旅游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知名度,逐步提高了我镇旅游开发管理,提

高了导游工作的水平。

4、积极开展黄金周旅游协调工作

为切实保证黄金周期间旅客旅游顺利和安全,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黄金周旅游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同志任副组长,安全、司法、城建、土地、创建、文化、广播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来具体协调处理黄金周期间由于旅客众多、车辆众多的交通和安全等矛盾的化解和处理工作,切实保证了黄金周期间旅客安全和顺利旅游。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和设想

抗大八分校旧址修复工作目标:逐步建成全市著名旅游景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全国抗日军政大学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

通过修复,改变龙岗面貌,扩大天长知名度,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一)、建立领导组织

为了加强对修复工作的组织领导,拟成立由部分市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修复抗大八分校领导组。

领导组下设专家顾问组、规划设计组、实物资料征集组、修复扩建组和财金保障组等5个组,具体负责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

(二)作好规划设计

在摸拟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龙岗现有的明清建筑,对保护、文化之乡的开发、革命遗址的修复和新农村建设的布局,合理安排,科学设计,作好长远规划。修复分为三期:

第一期:(1)对龙岗古镇老街作出具体规划:对尚未维修的八分校旧址院落和两条老街上所有的可能会倒塌、不安全的古民居进行必要的修缮,重点为当年抗大八分校用房。(2)东伸西延,扩建东西两侧院落,增添部分景观。(3)制作实物资料展版、牌匾、雕塑和牌子坊。(4)新建景区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第一期工程8月底前完成。

第二期:地域和景点进一步扩大,开发地方名优产、商铺。建状元牌匾、状元坟、状元陈列馆等,第二期工程10月底前完成。

第三期:建龙集——龙岗大桥,开发高邮湖水上旅游,沿湖建水上饭店等,发展旅游、水上游乐和餐饮业。第三期工程12月前完成。

(三)搞好保护与管理

对现有古民居进行农户勘察、登记和编号。现有两条街道上的古民居,一律保留现状,非经许可,不准拆、不准拿一砖一瓦,不准移动一草一木。对这些古民居,可以采取收购或者租用的办法,支付一定费用,收购或租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用后予以维修,按规划要求使用。

(四)继续抓好资料和实物的征集

对于抗大八分校相关的学习课本、学员学习笔记和学员花名册、床、椅子、棉被、地图、茶杯、文件包、报纸、书籍、歌曲、照片、大刀、枪支等资料和实物在全国范围内继续予以征集。

(五)安排修复增扩

修复工作的重点是修旧如旧,恢复历史旧貌,完善并扩充内容,增添部分新的景点和相关设施。

1、增扩抗大八分校旧址,增加一些与抗大八分校有关的设施,诸如名人墙、雕塑、蜡像、牌坊等设施;

2、利用龙岗大鸡头、菱米、莲子、水产品等物产资源,开发龙岗饮食文化;

3、拓展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生产的干烘、雪饺、大糕、笼糕、芙蓉包子等,提升地方特色饮食品牌;

4、开发高邮湖旅游观光和水上餐饮业以及其它历史文化。

(六)搞好宣传推介

利用电台、电视台对修复抗大八分校修复情况跟踪报道,呼吁全市各单位对修复抗大八分校献策出力、损赠实物。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抗大八分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在宁——连公路、宁——淮公路的天长段入口处以及有关路段设立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旧址群旅游景点标牌,宣传抗大八分校。

总之,我镇通过近几年的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工作,在创建旅游优秀乡镇工作中做出不懈努力,通过创建工作,不断加大我镇对旅游开发工作的力度,逐步提升我镇旅游业发展水平,确定目标,明确思路,把我镇旅游发展工作全面引向深入,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页脚文字

第18篇: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旅游产业已成为我镇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使我镇经济效益更好的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积极打造我镇旅游品牌,提升我镇知名度,是我镇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我镇根据省旅游局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现就我镇近几年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铜城镇基本概况

铜城镇位于天长市北部,高邮湖畔,铜龙河边。全镇辖15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人口近7.6万,镇域面积222.8平方公里。

铜城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曾因西汉刘邦之侄刘濞在此冶铜铸钱币而得名。我镇是天长市北部最大的集镇,也是附近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商品集散地,历来商贸云集,经济繁荣,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和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驻地,抗战期间曾为铜城市(1961年复为铜城镇)。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状元戴兰芬,韦门双探花,陈门四进士都出生于斯,境内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存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八分校旧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二、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自以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旅游局主管部门悉心指导下,我们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旅游专项规划,以“东向发展”战略为契机,积极打造旅游强镇、旅游名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使我镇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成立组织,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镇党委、政府召开了本镇旅游开发的专题会议,并成立了镇旅游经济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公安、土地、城建、综治、司法、文化、广播、财政、供电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坚持组长亲自抓,副组长具体抓,小组成员各司其职,进一步完善了管理职责。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建章立制,规范旅游开发工作

为规范我镇旅游开发工作,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办法和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制定了《铜城镇旅游定点单位管理暂行办法》、《铜城镇旅游业管理办法》、《铜城镇旅游营销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相关办法和相关制度,切实保证了我镇旅游开发与发展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三)扎实工作,积极开展优秀旅游乡镇创建活动

1、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铜城镇党委、政府在市建设局、旅游局的指导帮助下,对铜城镇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专题研讨,分析了铜城镇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铜城镇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作为铜城镇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天长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开发中,镇党委、政府坚持走“景区管理企业化”的道路。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快开发的方针,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同时注重可操作性和抓特色建设。坚持内抓开发建设,外抓宣传促销,突出重点、配套开发、分步实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破坏性开发。

2、创建工作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充分利用铜城镇先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结合我镇总体规划,根据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要求,以“革命古镇,皖东水乡”为灵魂,以“千秋古镇”、“皖东水乡”、“革命摇篮”、“状元福地”四大特色资源为主要载体,争取将铜城发展成为一个全国知名、华东有名、皖东著名,融观光、娱乐、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主题化、综合性、体验性旅游盛地。

通过几年来的创建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初具规模。镇党委、政府投资16万余元,购买香樟、广玉兰6000余棵,对古镇铜城8个社区街道两侧进行了全面绿化,目前整个街道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通过争取国家红色旅游项目资金和市政府财政支持共筹资500多万元,兴建了抗大八分校纪念馆,新增设了国防教育园,并对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原校部(真武庙)、训练处、政治部及其附属的明清古民居进行了修缮,重箍了院墙,翻新了房顶,重新铺设了“真武庙”至老街和老街东西300余米长的青砖路。复修政治部地下道和炮楼,还利用老街东南的大片林地,筹集20余万元,本着“整旧如旧,建旧如初”的原则,修复了龙岗古刹“福隆寺”,目前该刹香火旺盛,旅客众多。投资3万余元重修了龙岗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对墓区进行了绿化。同时还由政府出资40余万元,整修了状元坟,修复了现有的石碑、石烛,重建了原有的石桌、石狮,并花钱从陈氏后人手中收购了“陈门四进士”宅第,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修复。春夏之交,由市旅游局牵头,镇政府出资10多万元,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庄志敏为首的课题组一行5人,对铜城古镇旅游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

3、注重旅游人才培养

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本地旅游人才的培养,为培养铜城旅游开发管理人才,镇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取专项资金6万元,送人到外地进行旅游管理的专门培训,培养了管理人才5名;拨取专项资金3万元,培养了本地导游小姐和导游先生6名,有效地提升了我镇旅游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知名度,逐步提高了我镇旅游开发管理,提高了导游工作的水平。

4、积极开展黄金周旅游协调工作

为切实保证黄金周期间旅客旅游顺利和安全,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黄金周旅游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同志任副组长,安全、司法、城建、土地、创建、文化、广播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来具体协调处理黄金周期间由于旅客众多、车辆众多的交通和安全等矛盾的化解和处理工作,切实保证了黄金周期间旅客安全和顺利旅游。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和设想

抗大八分校旧址修复工作目标:逐步建成全市著名旅游景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全国抗日军政大学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

通过修复,改变龙岗面貌,扩大天长知名度,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建立领导组织

为了加强对修复工作的组织领导,拟成立由部分市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修复抗大八分校领导组。

领导组下设专家顾问组、规划设计组、实物资料征集组、修复扩建组和财金保障组等5个组,具体负责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

(二)作好规划设计

在摸拟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龙岗现有的明清建筑,对保护、文化之乡的开发、革命遗址的修复和新农村建设的布局,合理安排,科学设计,作好长远规划。修复分为三期:

第一期:(1)对龙岗古镇老街作出具体规划:对尚未维修的八分校旧址院落和两条老街上所有的可能会倒塌、不安全的古民居进行必要的修缮,重点为当年抗大八分校用房。(2)东伸西延,扩建东西两侧院落,增添部分景观。(3)制作实物资料展版、牌匾、雕塑和牌子坊。(4)新建景区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第一期工程8月底前完成。

第二期:地域和景点进一步扩大,开发地方名优产、商铺。建状元牌匾、状元坟、状元陈列馆等,第二期工程10月底前完成。

第三期:建龙集——龙岗大桥,开发高邮湖水上旅游,沿湖建水上饭店等,发展旅游、水上游乐和餐饮业。第三期工程12月前完成。

(三)搞好保护与管理

对现有古民居进行农户勘察、登记和编号。现有两条街道上的古民居,一律保留现状,非经许可,不准拆、不准拿一砖一瓦,不准移动一草一木。对这些古民居,可以采取收购或者租用的办法,支付一定费用,收购或租用后予以维修,按规划要求使用。

(四)继续抓好资料和实物的征集

对于抗大八分校相关的学习课本、学员学习笔记和学员花名册、床、椅子、棉被、地图、茶杯、文件包、报纸、书籍、歌曲、照片、大刀、枪支等资料和实物在全国范围内继续予以征集。

(五)安排修复增扩

修复工作的重点是修旧如旧,恢复历史旧貌,完善并扩充内容,增添部分新的景点和相关设施。

1、增扩抗大八分校旧址,增加一些与抗大八分校有关的设施,诸如名人墙、雕塑、蜡像、牌坊等设施;

2、利用龙岗大鸡头、菱米、莲子、水产品等物产资源,开发龙岗饮食文化;

3、拓展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生产的干烘、雪饺、大糕、笼糕、芙蓉包子等,提升地方特色饮食品牌;

4、开发高邮湖旅游观光和水上餐饮业以及其它历史文化。

(六)搞好宣传推介

利用电台、电视台对修复抗大八分校修复情况跟踪报道,呼吁全市各单位对修复抗大八分校献策出力、损赠实物。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抗大八分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在宁——连公路、宁——淮公路的天长段入口处以及有关路段设立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旧址群旅游景点标牌,宣传抗大八分校。

总之,我镇通过近几年的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工作,在创建旅游优秀乡镇工作中做出不懈努力,通过创建工作,不断加大我镇对旅游开发工作的力度,逐步提升我镇旅游业发展水平,确定目标,明确思路,把我镇旅游发展工作全面引向深入,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19篇:争创最佳旅游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欢迎大家来xxx乡检查、指导工作。

为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旅游兴县”战略,全面落实构建“南工北旅”经济格局,促进我乡旅游业快速、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根据创建全省最佳旅游乡镇的内容和标准,我们举全乡之力,积极行动,广泛发动,细化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强力推动。在年初就将创建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切实开展创建工作。一年来,通过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照《争创全省最佳旅游乡镇标准》,我们逐项进行自评打分,合计得分为980分。现就创建“全省最佳旅游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以汇报。

一、xxx乡概况

我乡位于寿县古城北郊2公里处,属山区乡镇。全乡辖5个行政村,2个社区,74个村民组,人口2.4万人,面积25.65平方公里。2008年人均GDp13869元,人均财政收入10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65 元。有国道合淮阜高速公路和省道合阜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电力、通讯、医疗、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齐全。这里是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古战场,旅游资源丰富,紧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淮南王墓和廉颇墓、国家4A级风景区xxx森林公园、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xxx豆制品有限公司、省五星级农家乐康寿休闲会所(紫金山庄)、中国豆腐发祥地——中国豆腐村、以及xxx豆腐制作工艺、紫金砚制作技艺、四顶山庙会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文化典故在史页中璀璨夺目;盛产紫金石、大理石、龟纹石等奇石异石,以及xxx豆腐、xxx酥梨、水蜜桃、淮王鱼、粉皮、紫金砚等各种名特产。我乡全年接待旅游人次达63.64万人次,旅游业收入9923万元,旅游总收入占本乡镇GDp的比重: 30.3%。旅游从业人员228人,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

二、创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目标、严格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全省最佳旅游乡镇”活动。

(一) 调整方向,正确定位,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我乡是寿县大旅游 “山-水-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寿县古城的后花园。根据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乡党委政府及风景区管委会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制定《xxx乡关于创建省最佳旅游乡镇活动实施意见》,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配备专职创建工作人员。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及社区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把旅游发展列为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把发展旅游作为全年工作的主抓手,并纳入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出台一系列涉旅发展文件,分解任务,确定联系人,对有关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实行包保,同时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理顺xxx区域的旅游管理体制,促进我乡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政府主导,规划先导,推动旅游大发展。

我们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旅游兴县”战略,全面构建“南工北旅”经济格局,坚持政府主导,实施“旅游兴乡”战略,成立了xxx风景区管委会,根据县委、县政府《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制定了相关文件和发展旅游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开发,联手共建,加大了对各旅游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的力度,重点解决旅游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合理开发、有序利用的原则,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的要求,县政府专门聘请安师大苏勤教授主持编制了《寿县xxx山前及环城景观带控制性详细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寿县xxx乡拆迁安置点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团结湖、蜘蛛湖、豆腐街和合阜路寿县xxx段改造工程等修建性规划也已通过专家评审。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聘请省内外资深专家,对我乡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编制项目库。邀请土人公司等对xxx旅游资源和景点进行策划,为我乡旅游开发描绘宏伟蓝图,为xxx强势崛起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长远,突出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

立足于“大旅游、大建设、大发展”,着眼于增强风景区集聚辐射功能,我乡以抓好景区景点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xxx森林公园4A景区提升工程,并顺利通过省级复核;以提高景区交通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合阜路、豆腐街和靖淮路景观带建设工程,目前合阜路、豆腐街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总投资2740万元,靖淮路修建性规划正在编审之中;以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为重点,加快三星级淮南子大酒店施工进度,目前工程已封顶,年底前后可完工;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有效开发,积极发展农家乐项目,新申报的沁园山庄农家乐已通过三星级农家乐评审;以解决景区饮水问题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建设自来水厂,目前已进入铺设管道阶段;以净化环境为重点,关闭了乡内72家石料场以及水泥厂、化肥厂等污染企业,对乡内12家民用行业燃煤锅炉集中整治、关停;以做好日常保洁为重点,投资22万元,购置环卫设备,成立了由32人组成的景区环卫队伍;以促进“山-水-城”格局的形成为重点,加快蜘蛛湖和团结湖的返湖进度。

在争取项目方面,目前xxx水土保持项目——放牛山山体整治项目争取资金300万元;投资117万元的西套水库项目已通过评审,现已开工建设;xxx度假村项目已落地生根,由上海陆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肥润星置业投资公司注入资金,xxx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水泥厂土地入股,三方合作建设并经营;紫金石、景观石开发项目,已与合肥市日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寿县古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目前已经办理了开采许可证;中国豆腐文化园、西套别墅群等项目已与客商达成合作意向,目前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

(四)文旅结合,规范管理,提升旅游品质。

充分利用特有的人文资源,积极参与或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宣传,促进旅游发展。3月份,我们与寿县文联合作,邀请省内外著名诗人,在xxx下举办“xxx首届梨花诗会”;5月份,我们与寿县文化局合作,邀请上海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组织一批国际名模走秀xxx,并请来省内外新闻传媒进行跟踪报道;7月份,我们与寿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合作,邀请省内部分书画界人士举办xxx笔会,到xxx采风;10月份,我们又聘请县内六位文化界知名人士为风景区文化顾问;同时,利用参加三月十五古庙会、中国豆腐文化节、安徽省花鼓灯会等加大对风景区的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打造xxx“文化旅游名山,休闲素食圣地”品牌。在秋高气爽、果实累累之际,我们又开展了“梨”别都市和“葡”度众生、“榴”连往返等金秋采摘活动。12月25日-27日台湾中天电视台对寿县xxx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为扩大宣传,开办了xxx风景区门户网站。

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举办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两期,对xxx森林公园4a级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和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和服务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对中层管理人员注重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提高;对一线服务人员注重操作技能及礼仪的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全面,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并做到实践课一对一教学,重视培训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邀请高星级酒店资深管理人员和职业中学教师授课,对寿县一职高输送旅游专业学生20名,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得到全新的服务理念,提高技能,大大提升旅游服务整体水平。

第20篇:某乡镇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

某乡镇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精选

一、调研的准备

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研组建后,分头查阅有关旅游的文献资料,争取在实地调研之前对我乡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二、调研的行程

***年9月17日我们调研组3人一行来在石泉等村进行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四天我们的行走线路是:石泉上古寨、古民居------金宝塘坡田------上流飞檐台、节孝坊-----霞留小水果基地,每个村一天。

三、调研方法

在调研时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之间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保证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二手资料法:每到一村,我们都与该村的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该村的概况,并从村干部那里收集旅游业基本情况,及该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等相关的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在对旅游工作进行探索性调查后,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利用乡政协旅游工作调查问卷,组织部分公司、社会知名人士等30余名人召开座谈会,完成调查问卷。

四、调研范围

此次调研范围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调研的初步结论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共完成问卷30余份。通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1)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是解决农村问题,建设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最为重要的举措。从此次调查来看,乡村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于景区周边村镇。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再者,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后,可以实行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进而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马桥乡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农业结构正在调整当中,第三产业比例较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而经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如我乡的花豆、生姜去年吸引来了上千游人。

3、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马桥乡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它将农业与旅游业很好结合起来,实现“双业”增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乡有些村民的

30%--40%的收入很多来自于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景区销售所得的收入。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

4、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石泉等村村民是否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时80%左右的村民表示支持。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根据马桥乡乡村旅游景区村民反映发展乡村旅游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是路变好了,村镇整洁了,水干净了,绿化好了。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切实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5、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环境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只要使用多予、少取、放活三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不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各方利益,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马桥乡旅游资源丰富,有些质量等级也

比较高如石泉古民居,但知名度并不高。

3、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要待进一步完善。从调查看,特别是一些自驾车的游客对入景区的道路及住宿、商店等服务设施还是不很满意的。

4、乡村旅游的政策尚未配套。从调查来看,半数以上旅游目的地居民有投资旅游业的欲望,但很多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可见在全区未形成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等。

5、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缺乏。整个长清从事旅游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层次比较低,人员从业素质也不高。从导游来看,仅仅几人获得国家导游资格,同时缺乏有序的管理。

6、乡村旅游的商品开发不够。缺乏商品意识。全乡旅游景点除花豆、生姜外几乎没有开发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在各旅游景区所销售的产品大多为农户自发组织买卖,而且大多为初加工农产品,产品附值不高。

(3)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张扬个性,确保乡村旅游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规划的编制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是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夯实发展

基础。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结合发展需要,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加快建设餐饮、住宿、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和水平。

3、重视保护利用。乡村旅游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继承和保护好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环境造成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依法管理,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机制。

4、积极筹集资金。发展马桥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农户要想投资旅游业也需要资金,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改变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消除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障碍,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这方面马桥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马桥乡在开发金宝塘坡田生态旅游风景区当中,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整合水库水库出险加固工程资金,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为景区打造良好的景区外围环境,从而激励投资开发商对景区进行大

规模投资建设。要放宽市场准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以缓解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要大力引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到旅游村镇兴办产业,实现产业聚集,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

5、加强包装宣传。马桥乡景区很多是有高质量的,但很多却知名度不高,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包装宣传。因此,加强包装宣传十分重要。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知名度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荐会、说明会、展览会等活动,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营造健康浓郁的特色旅游氛围,拓展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和招揽海内外的游客。加强新闻媒体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鼓励新闻媒体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 结语

经过我们系统调查掌握的资料显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有其成功的可借鉴之处。乡村旅游是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探索。 马桥乡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随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给城市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广大农村则山清,水秀,天蓝,空气清新对广大的城市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即可以释放压力,尽情放松,有能来到天然氧吧,调节新陈代谢,改善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合理引导、积极支

持、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必将呈现燎原之势,蓬勃地发展起来。

乡镇乡村旅游工作汇报材料
《乡镇乡村旅游工作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