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三项重点工作汇报社会治理创新(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7:40:48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定兴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深入开展“三项重点工作”的汇报

我局全面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维护劳动和信访稳定,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进展,进一步巩固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现将主要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不断完善企业军转干部维稳和信访调解组织建设工作。

1、企业军转干部稳定工作。

企业军转干部维稳工作是全县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站在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的高度,对企业军转干部维稳工作狠抓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

完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按照县企业军转干部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的指示,我局成立了以局长组长,各位副职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局)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企业军转干部稳定工作特别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单位负责制和“五包”责任制。根据县企业军转干部维稳领导小组的总体工作安排和上级精神,把企业军转干部维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60名军转干部维稳工作的责任,按其原工作单位、现家庭住址等分解到相关部门,各分包单位明确主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一包到底。为59名已退休企业军转干部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为退休企业军转干部发放养老金补贴,每人每月300—400元(副团以上400元);将企业军转干部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畴,由解困专项资金中及时为其缴纳医疗保险;每年“八〃一”、春节等节日,组织县解困维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全县企业军转干部进行慰问,每人每次发放慰问金200元。目前我县企业军转干部思想稳定,生活

1 安定,无上访苗头。

2、劳动信访和争议仲裁工作。

加大劳动信访工作力度,积极面对来访企业职工,我们做到了带着感情做工作,依据劳动政策法规,耐心解释,消除误解。目前已接待来访42人次,都已圆满答复。积极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制度,树立仲裁整体形象,扩大社会影响。简化办案程序,目前已受理案件7件,开庭审理6件,不予受理1件。现已全部结案,达到结案率100%。

3、劳动监察信访工作,受理来信来访、举报投诉案件36起,涉及三百余人次,涉及工资总额二百余万元。监察大队截止今日未出现久拖不决和积压案件现象,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结案率100%;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治理整顿砖窑活动,主要对劳动合同签订、就业准入、最低工资、工时休假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情况进行检查,尤其对工人工资发放进行重点检查,严防出现拖欠工资,造成大规模的上访事件,以确保我县社会稳定。此次检查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检查细致全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我局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针对符合国家和先关文件要求的刑释解教人员和县域流动人口开展免费就业服务。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为符合侦测规定的刑释解教人员和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就业求职服务。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培训申请、鉴定申报、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档案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提供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按照《保定市财政局、保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保财社[2009]22号)和《保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保定市财政局关于对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

2 的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的通知》(保劳社办[2009]128号)文件规定,我局对从事灵活就业的刑释解教人员,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增强他们就业的稳定性。提供职业培训补贴。在我局指定的就业培训机构参加就业培训的刑释解教人员和流动人口,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并且是个人全额缴纳培训费的,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凭申请材料提出申请,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培训补贴资金直接支付给本人。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对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刑释解教人员,为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人员,我局给予2—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贷款期限1—2年,由财政全额贴息。同时为他们提供创业指导、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后续支持等一条龙服务,积极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其解除后顾之忧,重拾信心,重新做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对于在原工作单位缴纳了失业保险的社区矫正人员,经认定符合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的,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一定时间段的失业保险金。保障其生活质量。提供职业技能等各项培训。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我们除了面向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和高校毕业生外,对符合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和流动人口,也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目标。为提高培训合格学员的就业率,实现“以培训促进就业”的目标,我们深入京、津等地和县域内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大力挖掘机械制造、商业营销、餐饮服务等具有县域特色的岗位。通过签订订单、定向培训等形式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对接,培训合格人员按订单安臵到用人单位工作,提高培训合格人员的就业率。

三、深入推进公正廉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的公信力。

1、严格抓党建工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党建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动力,在工作中,我局把党建工作与具体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党建工作当作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当中,树立“群众的困难是我们的责任,群众的满意是我们的目标”思想意识,把为人民群众服好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坚持原则,依法行政,发扬“严细深实快”作风,树立快办意识,实行快办程序,严肃快办纪律,增强快办能力,提高快办质量。做到掌握情况主动办,跟踪服务及时办,找上门来抓紧办,克服困难设法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服务对象办实事办好事。用服务质量、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展示全体干部职工的风采,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招标任务,社会保险工作稳步推进,逐步完善,劳动管理和监察工作有力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良好的用工秩序。

2、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和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健全了党组书记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局)各负其责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业务管党建”的原则开展工作,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具体业务,抓住责任主体,实施有效监督,从“人、才、物”等方面健全防范机制。

同时根据县委统一安排,结合我局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使干部职工心中有准绳,行为有规范,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举措、有落实、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扎实稳妥的开展。

3、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心,与业务工作一道部署,一并落实。我局进一步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责任,从分解责任落实抓起,围绕县党风廉政建设

4 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责任分解及考核评分细则,结合我局实际,将共性任务和具体任务细分到领导班子、科室、中心和个人,健全和完善了一把手负总责、党政齐抓共管、具体任务落实到岗到人的工作格局。

在强化廉政责任落实的过程中,我们将责任落实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办法和责任分解,把责任落实到人,考核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追究哪个环节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各部门在认真落实责任的同时,按照责任要求,结合自身业务制定相应措施,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 加大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学习教育加强全局

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我们长抓不懈的方针。我局坚持执行每周五下午学习制度,通过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度、理论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个人素质、理论水平、政治觉悟,从自我做起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今年,我们主要学习和贯彻执行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实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全局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教育,真正做到了,全年无收受红包、礼金现象,局干部无兼职兼酬情况,无用公款进行高消费娱乐和健身活动现象。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健全和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首问首办责任制、政务公开承诺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重要事项办事程序及责任追究制、信访工作管理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之后,我局实施积极的监督机制,保证各项制度贯彻实施和约束力度。不论是收费公示项目、业务程序,还是行风评议活动、窗口服务等,我们都分别设立了监督电话,接受广大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局内部及时对领导班子、科室、中心和个人执行责任制的情况定期进行自查和总结。从源头抓起,从萌芽抓起,目前为止未发生违纪问题。

4、强化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办案质量。

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多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

5 质。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工作程序规范化。实现执法承诺制度,无论案情大小,都热情接待,依法查处,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结案率100%,没有发生行政复议案件。法律文书制作整洁规范,建档和登统率100%。组织开展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专项检查活动。劳动用工书面审查贯穿始终、农民工工资支付检查活动常抓不懈。作为劳动监察的一个重要监察形式,审查用人单位按要求报送的书面资料始终贯穿于我们的劳动监察工作,以及时发现用人单位在上年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帮助用工单位理顺劳动关系,规范用工秩序,较好地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截止目前,共检查用人单位150余户,涉及劳动者13000多人,书面审查用人单位120户,涉及劳动者11000余人,追讨劳动者工资近200万,涉及劳动者900余人,续签劳动合同2000多份。下发了42份限期整改指令通知书,责令其补办各种手续,对36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维护了我县良好的用工秩序,创建了良好的用工环境。

推荐第2篇: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富裕县司法局围绕“三项重点”工作

全面落实2010年司法行政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政法工作会议及司法部、省、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我局迅速行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司法行政机关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在全县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重点部署。围绕全县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三个全面提升”的工作目标,即:全面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排查、预防、止争能力,切实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全面提升安置帮教工作的教育、改造、挽救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升执业执法能力,切实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综合素质,为我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积极护航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市司法局《关于开展“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专项攻坚活动”实施方案》和县综治委《富裕县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制定了《富裕县司法局开展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专项攻坚活动实施方案》,以完善“调访一体化”工作机制和大调访工作模式为载体,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点多面广、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广泛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深入村(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五有四落实”、“六有 1

四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重点加强了制式调解文书的规范使用和表、簿、册的健全,规范人民调解工作表簿册,建立“民间纠纷受理调解登记簿”、“民间纠纷移交登记簿”、“民间纠纷回访登记簿”、“民间纠纷排查登记簿”、“学习、例会记录簿”等簿册,注重软件建设的拔高和典型的建立,将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根据市中级人民法院、市财政局、市司法局联合下发的《齐齐哈尔市促进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工作衔接--依法妥善化解民事纠纷意见》(齐司联发[2009]3号)精神,并结合我县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工作实际,我们及时与县人民法院、县财政局联系沟通,多次座谈、研究,于2009年8月12日正式联合下发了《富裕县促进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工作衔接--依法妥善化解民事纠纷实施意见》。并我县在法院立案庭、塔哈法庭、富路法庭和富海法庭四处分别设立了人民调解窗口,并且有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建立健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联系制度,采取联席会议等方式,沟通信息、推进工作。根据形势任务和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在人民调解员培训、调解与诉讼衔接、调解业务指导等方面,建立健全配合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民事纠纷工作的支持,并做到有办公场所、有办公桌椅、有电话、电脑、有表簿册,有工作流程示意图、有规章制度等。

同时,充分发挥律师化解矛盾纠纷的专业优势,深化律师参与信访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律师参与信访工作机制,制定

了《富裕县律师参与信访工作实施方案》及值班表,积极协助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处理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宣传宪法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有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强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各乡镇安置帮教工作站按照县司法局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控。建立司法所、家庭、村委会(社区)的衔接机制,对回归人员,我们主要采取两种安置方式:一是家住农村的回乡安置,由村级帮教小组具体负责落实责任田,让他们有地可种;二是鼓励自谋职业,对部分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员和城镇户口人员,尽量帮助他们创造条件,自谋职业,鼓励他们从事个体经营。截止到目前,我县城镇人员分别从事经商自谋、人力车、建筑业等行业,农村人员落实责任田从事农业生产,生活达到自给自足,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体系,有效防止了脱管漏管问题发生。

为加强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各部门规范化建设,净化法律服务市场,整顿法律服务秩序,我局制定了《富裕县司法局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服务人员管理办法》和《富裕县乡镇司法所、“调访一体化”办公室和法律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细则》,使

我县法律服务队伍的各项素质整体提高,法律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三、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公正廉洁执法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确保公正廉洁执法。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贪污履行宪法法律所赋予的神圣职责,大力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关键岗位和人财物管理的监督力度,确保公正廉洁执法。

一是强化投诉查处力度。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投诉的接待、记录、调查和处理工作,对一般投诉案件要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加大对违法违纪法律服务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处罚力度,健全制度,完善调查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质量监督制度、法律服务公示制度、建立诚信档案,并要求各法律服务机构内部建立完善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过错追究制度、内部管理制度、考勤制度、接受咨询制度以及收费、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

三是认真做好年检注册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好年检注册工作,发挥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严格把关,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坚决暂缓或不予注册。

四是加强执业活动的检查监督。司法行政机关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法律服务机构及其人员执业活动的监督。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检查监督转变,要建立抽查、定期检查制度,对所有法律服务机构及其人员进行不间断的经常性的检查。同时,根据需要开展专项检查,认真解决法律服务人员在执业中存在的问题。

推荐第3篇: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大龙华乡关于三项工作的

情况汇报

一、机关纪律作风建设坚持打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具体突出在三个反对:一是反对拖沓懒散以整顿上班纪律。建立健全严明的上下班纪律、岗位纪律等各项规章制度。每天早晚明确专人负责对乡干部迟到早退、脱岗误事、窜岗闲聊、网上玩乐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集中解决自由散漫和不爱岗敬业的问题。二是反对政令不畅以整顿作风纪律。针对干部中存在的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针对工作目标,严格绩效考核,强化跟踪服务,狠抓制度落实。三是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服务纪律。进一步规范各部门办事程序,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实行日常工作和临时性中心工作排名通报制度,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制。特别是搬入新办公楼后,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两个务必”,使每名干部严格要求,树立形象,确保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二、信访稳定工作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具体做到“四心”:一是深化排查求细心。为彻底摸清全乡矛盾隐患情况,按照区域位置将全乡18个行政村划分成三片,实行包片领导负责制。领导干部变接访为下访,充分利用民情档案信息采集,逐村逐户进行走访,把老百姓的真正心声收集上来。对搜集上来的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汇总,逐一筛选、分析,并明确相关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建立信访档案,实行

动态管理;二是接待来访讲耐心。建立领导干部接待日机制,由副科领导轮流接待群众来访,因来访人往往不懂法,文化水平亦不高,有时反映问题往往表达不清,一时半刻不能讲清问题,不能以“急”对“急”,以“硬”碰“硬”。耐心听取来访人的陈述,做到不厌其烦,有的放矢地解疑释惑,做好其思想工作,解开其心中的疙瘩;三是化解矛盾用真心。通过认真的分析,把握来访人的简历、家庭和社会背景等细节,留心来访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其性格特征,了解其心理活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信访人分别采取行政手段、感情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让信访人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党委政府是用真心在为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打消其心中的顾虑;四是常态管理树恒心。要持之以恒,树立常态化思想,把信访工作作为联系群众、关爱百姓的德政工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清楚的认识到,要想发展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信访工作不能时紧时松、浅尝辄止,贵在坚持,重在坚守,形成常态。

三、深入贯彻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做好当前工作。具体做到了“五结合”:一是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掀起学习宣传省党代会精神的热潮,撰写心得体会,评出优秀,进行表彰;各包片、包村干部参加一次所在村党员大会,传达精神、加强党建;二是与新农保工作相结合。以新农保的开展为手段,抓民生、促和谐,严密组织,积极发动,认真统计,为老百姓算好帐、服好务;三是与信访稳定工作相结合。以信访稳定为目标,坚持疏堵结合、

预防为主的原则,各包片、包村干部深入实际,查摆不稳定因素,早发现、早处理;四是与森林防火工作相结合。以森林防火为抓手,增强干部群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建立防火预案,责任到人,加强宣传,清除火灾隐患;五是与换届选举工作相结合。以换届选举为契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选拔任用德才兼备、一心带领群众致富的实干家,净化领导干部队伍、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推荐第4篇:商务局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xxx商务局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依据年初市政府确定的54项(74小项)重点工作中,涉及到我局职能范围内为对外开放、集贸市场建设以及企业改制三项重点工作,半年来,我们商务局在市政府正确指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大力配合下,自加压力,加快工作进度,推行全员上阵、专班推进、定期结帐、奖惩兑现目标责任制,开创了三项重点工作新局面,现将三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外开放工作

(一) 取得的成绩。

1、利用外资大幅增长。上半年我们以“会”为媒,积极推 介,搭建平台吸引外资。通过精心组织鄂浙经贸洽谈会、第七届中博会、省政府世界500强新春团拜会暨项目对接会、武汉樱花节四次大型招商活动、广东省赴湖北经贸活动、山西省赴武汉推介会、香港湖北周“走出去”高峰论坛等经贸活动,有效拓展了企业引资平台,实现实际直接利用外资 2312万美元,同比增长55.6%,完成省定目标的88.9%;引进省外资金项目106个,到资项目201个,到资金额119.5亿元,同比增长229.2%,完成省定目标的79.7%,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2、外贸出口逆势上扬。组织召开全市扩大对外开放会,市直率先落实2011年度外贸出口奖励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出口企业扩大出口的信心。通过专题调研、举办综合业务培训班、组织参与第111届春季广交会等方式,为企业解决出口难题,加大培育力度,争取项目支持。采取专题督办会、发情况通报等形式,强力推动外贸出口业务,截至6月底,全市外贸出口累计13460万美元,同比增长21.8%,增幅居全省第七,新增出口实绩的企业10家,实现出口金额478万美元。

3、“走出去”步伐加快。1-6月全市对外投资项目2个,湖北天雄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03万美元收购奥地利巴伐利亚流体科技有限公司50%股权,一举获取全球领先的电磁阀技术。龙感湖管理区在澳大利亚成立的龙佑(联丰)有限公司累计完成投资额750万美元,农场建设初具雏形;窑炉业成套设备出口成为我市外贸出口和企业转型新的增长点和亮点,截止六月份我市窑炉业实现设备出口436万美元,在手外贸订单800万美元,出口供货400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10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7%;全市新批赴境外投资企业1家。外派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储备人数超过1600人。上半年,全市外派劳务人员306人,占目标进度61.2%;山河集团在科威特2个承包工程施工进展顺利。

(二)存在的问题。

1、利用外资后劲不足。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已从高速扩张阶段转为区域市场需求发展阶段,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主要以承接沿海地区外资企业产业转移为主,地区间竞争激烈。我市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方方面面的准备不足,加之利用外资结构单一,导致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2、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外需市场不景气、订单萎缩、贸易壁垒不断增多,我市外贸出口企业数量少、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加之面临融资难、退税慢、通关成本高等因素困扰,外贸出口前景堪忧。半年全市出口已掉进度,后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培植新的出口主体,开拓新的出口市场,补进度、促发展。

(三)下阶段思路与举措。

1、充分利用职能、获取招商引资信息和渠道,发挥招商引资的源头引领作用。利用省厅关系、各种节会加强与世界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境外中小型企业等战略投资者的对接,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招真商、招大商、招外商;认真筹划参加国家和省政府组织举办的系列招商引资专项活动,求真务实、高效创新;对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加大上门服务、跟踪督查、协商解决问题的力度;用足用好各项投资促进扶持政策,用心安商,以商引商。

2、用实际行动抓出口。抓督办,坚持月通报季督办制度;抓重点,坚持重点企业定点联系,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抓展会兴贸,开拓新市场。组团参加东盟博览会、广交会、亚欧博览会及境内外其它展会;抓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市船舶、生物医药基地建设及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认定工作;抓协调服务,充分发挥涉外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协调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通关、退税、商检、结汇、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的问题;抓项目扶持,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抓环境,启动联合年检大楼;抓进口,加强进口政策宣传,促进贸易平衡。

二、集贸市场建设工作

xxx城区10个集贸市场建设改造是市政府今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集贸市场建设进展情况

已动工建设(改造)的集贸市场有:三台集贸市场、南湖集贸市场、商城集贸市场、中心集贸市场、十字街集贸市场、天宏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新集贸市场、金桥集贸市场,余家湾集贸市场、珠明山集贸市场,共计10个。

规划报建中的集贸市场有:桐梓岗集贸市场、东郊路集贸市场、益民路集贸市场,共计3个。

拟进一步提档升级的集贸市场有:龙王山集贸市场、中和集贸市场,共计2个。

具体建设(改造)进展情况如下,xxx区8个集贸市场:①天宏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期建设工程已开工,正在进行地面打桩工程;②南湖集贸市场:主体框架结构建设已完工,现正在进行市场配套设施建设;③商城集贸市场:二期改造的框架结构已完工,现进行摊台位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路面整修工程;④中心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已动工,目前正进行地面和线路改造;⑤金桥集贸市场顶棚已拆除,现正进行市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⑥桐梓岗集贸市场:正在进行旧市场拆除工作,等待规划审批;⑦余家湾集贸市场:前期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处于等待规划审批中;⑧建新集贸市场。

开发区3个集贸市场:三台集贸市场:底层框架结构已完工,现进行二层主体工程建设;珠明山集贸市场:旧市场已全部拆除,正在进行挖土打桩的准备工作,处于等待规划审批之中;益民路集贸市场:前期的土地平整等基础性工作已完工,目前也处于等待规划审批之中。

市场管理处共计4个集贸市场:东郊路集贸市场(规划申报中);十字街集贸市场(已动工);龙王山集贸市场(拟升级);中和集贸市场(拟升级)。

(二)存在的问题

1.规划审批繁琐。市规划部门对xxx城区集贸市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一些程序上的原因,集贸市场规划审批手续不快,影响了集贸市场建设进度。

2.补贴资金未兑现。一是2011年度业主建设的xxx区4个集贸市场财政补贴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对今年的集贸市场建设政府补贴资金持观望态度,加上今年集贸市场改造投入资金压力大,建设业主顾虑重重;二是建设业主至今没有看到2012年明确的的财政补贴资金实施方案,影响业主投资信心。

3.收费减免不到位。集贸市场建设(改造)过程中,经营服务性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没有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xxx城区集贸市场建设发展的意见》精神予以减免,影响了建设业主的积极性。

4.占道经营问题突出。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现象在城区城区非常普遍,尤其在金桥集贸市场两侧通道处,占道经营常态化,严重影响了集贸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

(三)几点建议

xxx城区集贸市场建设事关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落实,事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责任非常重大,涉及到规划、工商、城管、住建等多个部门,单靠商务部门力量很难推动。为了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xxx城区集贸市场改造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召开协调领导小组会议。请市政府出面召集xxx城区集贸市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就相关部门责任进一步明确,尽快抽调专人成立专班联合办公,特事特办,强力推进集贸市场改造工作。定期以领导小组名义对集贸市场建设改造进展情况向“市四大家”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引起各级各部门对集贸市场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2.加快城区集贸市场市场规划审批速度。建议市政府协调市规划局,对城区集贸市场的规划审批能特事特办,加快审批速度,特别是部分市场在大的规划方案通过前提下,其他手续是否可以考虑边建设(改造)边补办,进一步加快推动城区集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如桐梓岗集贸市场反映底层规划不修建停车场的审批问题;珠明山集贸市场和余家湾集贸市场前期准备工作(老旧市场拆除、土地平整)基本就绪,能否加快规划审批和开工许可证办理。

3.尽快兑现补贴资金。2011年xxx区的4个集贸市场已经建设完成,按相关规定应该兑现财政补贴资金。建议财政部门迅速启动相关手续,加快资金兑现进度,减轻建设业主新建集贸市场资金压力。同时,启动2012年集贸市场建设资金补贴方案。

4.兑现减免政策。集贸市场属于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见效慢,需要方方面面给予支持。各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黄政发[2012]2号文件精神,免收各种行政性收费(如征地管理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绿化补偿费等相关费用)。涉及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项目(如:建设用地拔地打桩费、规划测绘费、建设项目环境咨询费等相关费用),按照成本价收取,减轻业主资金压力,共同推进城区集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

5.缩短验收周期。将所有的集贸市场全部建成后再进行验收,增加了建设业主资金投入压力,不利于集贸市场建设进度。建议改变以前的验收补贴方法,实行“建成一个,验收一个,补助一个”的方法,减轻建设资金压力,提高集贸市场建设进度。

三、企业改制工作

(一)企业改制进展情况。2011年12月份,新一届市商务局党组在深入调查座谈的基础上,加大了改制工作力度,重定方案、全员上阵、专班推进、定期结帐、奖惩兑现,化解了大量矛盾,保持了社会稳定,有效推进了改制工作。

1、企业养老保险全部缴付。前期向政府借款3450万元,专项用于缴纳职工养老保险。所有职工保险已缴至2009年12月31日,实现了老有所养。

2、企业职工得到有效安臵。累计发放安臵费592万元、发放内退人员生活费73万元、应发放土地工补偿7.8万元、发放伤残军人及工伤补助30万元。截止6月底,全系统应安臵职工1166人,已安臵1145人,职工安臵率达到了98.2%。

3、离退休人员医疗问题有效解决。市政府于5月15日召开了商务企业改革专题会,明确按政策解决商务企业离休人员后续医疗费、退休人员进医疗保险的问题。目前,141名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资金已于6月30日全部到位;离休人员后续医疗费也于同期一次性计提;军转干部相关待遇正在按政策落实。

4、职工权益正在紧张核实。年初,聘请三家中介机构对37家企业的账务进行核查,账务齐全的企业7家、有账但不全的有7家、无账企业达23家。前期我们会同市国资委、市人社局、市审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对职工权益的核定进行多次对接,市审计局于5月28日对职工权益进行了专题审计,但由于账务资料不全,审计部门对所有的工资均予以否定,对其他权益均无法认定。针对审计的意见,我们正在与审计部门对接,尽最大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5、职工住房问题正在按政策落实。改制办已成立专班,对系统内职工反映的住房问题,正在争取按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处理,目前已办理权证的有 家。

6、企业公章、资产及财务资料全部集中管理。年初,已将37家企业的78枚印章、37家企业资产及其经营权、各企业的账务资料均进行了集中管理。

7、资产处臵正在稳步推进。为了保障职工权益得到有效兑付,资产处臵正在有序推进。相关测量、权证补办及债权回购等事项正有按步推进。

8、部分权益正在有序兑付。年前,筹款300万元,专项用于兑付离退休人员垫付的养老保险金和抚恤金,职工医疗费正在有序兑付。目前,已兑付垫付养老保险金和抚恤金256万元、兑付医药费50余万元。

9、职工档案有序移交。在全面完成职工安臵的25家企业中,已有13家完成职工档案移交,其他已安臵人员的档案移交工作正在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1、职工权益难认定。一是实行捆绑改革,系统内部难平衡。同一改革基准日、同一政策、同一标准,将既有事业单位、又有企业单位,既有有账单位、又有无账单位,既有有资产单位、又有无资产单位,既有权益已成事实单位、又有权益未核定的37家性质不同、状况不同、效益不同的企业捆绑改革,难度之大、全国罕见,系统内部权益认定很难平衡。二是涉及人员较多,权益证据难收集。商务改革企业大多停业十年以上,涉及1166人且人员分布较广,权益证据特别是无账企业权益证据难以有效收集。

3、时间跨度较长,企业经理难安抚。改革初期,各公司经理(负责人)承担了门前四包、社会管理及改革前期大量工作,对他们过高的诉求难以满足,对他们的劳务补偿难以测算。

4、拖欠时间较长,离退权益难测算。除账务齐全的7家企业账务能正常反映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没有诉求的5家企业外,其他25家企业均不能从账务有效反应拖欠养老金。

2、企业资产难处臵。一是现有资产遗留问题多。资产在企业经营期间大多被抵押或担保,涉诉官司缠身,资产回购、解除抵押、担保异常艰难。二是资产产权手续不全。绝大部分资产权证抵押或遗失,重新补办权证手续程序复杂,耗时漫长。

3、档案资料不全。改革企业停业多年,相关档案资料不全,部分损毁严重,阻碍了处臵工作的推进。

3、移交社区难落实。一是移交工作涉及到人事、民政、财政、区政府等部门,部门关系难协调。二是移交社区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涉及工业、农业等部门改革企业,移交步伐难统一

(三)下阶段工作举措

1、聘用人员、夯实专班。经党组研究决定:从提出申请的负责人中择优聘用6名人员,具体负责资产处臵、矛盾化解工作。经过演讲和推荐,下一步党组将根据推荐情况,结合工作需要确定人选。

2、处臵资产、筹措资金。为了支持商务企业改革,市政府已专项借款3450万元。对于后期的权益兑付等问题,政府再不可能拿出资金,这只有靠变现资产。当前,可供变现资产不多、质效不高,还有部分资产产权错宗复杂,资产处臵难度很大。但为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筹措改革资金,我们只有克难、而不能畏难。

3、多法对接、争取权益。中介机构对37家的账务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账务相对齐全的有七家,有账但不齐的有七家,无账企业达七家。按照政府专题会议要求,由市人社局出具工资政策、市审计局对职工权益进行认定。

4、严格审核、兑付权益。对于职工权益严格以审计结论或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的方案为准。权益的审核、兑付须严格坚持原则、执行政策,所有审核必须为集体决策的体现。所申请兑付的权益必须在原申报的范围,超范围的暂不兑付,社会的不予以兑付;涉及到权益兑付的,必须凭原始票据经严格审核,有账的经与账务记录比对一致后予以兑付;无帐的凭原始票据经调查核实后予以兑付;在改制办及机关有借款事项的,在兑付时予以扣除;在原单位有欠款的,在兑付时予以扣除。从七月份开始,我们将按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顺序分三批逐步兑付职工权益,成熟一家、清算一家、兑付一家。

5、注重实效、化解矛盾。相关矛盾的化解将是后期工作的重心之一。以企业为单位,所有矛盾得到化解、职工权益得到兑付标示真正完成了改革任务。

6、注重日常、强化管理。加强改革的日常工作很重要,首先要加强相关档案的收集管理,替历史负责;其次要完成职工档案的移交,在七月中旬要完成已签约职工档案的移交;最后要做好改革的各项协调工作。

7、适时移交社区,实现社会化管理。

8、年度结账、兑现奖惩。前期,我们按月兑现了部分奖惩; 刚才我们兑现了系列奖惩。还有部分单位、部分人员的奖励没有到位,等到职工全面签约、资产处臵全面完成、职工权益全部兑付、企业矛盾全部化解时,成熟一家、结算一家,完成一家、兑现一家,绝不拖欠。

推荐第5篇:县公安局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县公安局以改革创新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在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下我县公安机关整体推动政法三项重点工作的能力,县公安机关通过拉动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工作措施。通过全局上下共同努力,实现了我县连续十一个月未未发生一起命案;县城侵财性案件同比下降35%;沙城工业园区200余天零发案;全县无重大有影响的

群体性事件发生;2010年县局执法质量考试成绩由的全市最后一名上升为全市第一名;上半年执法质量综合考评由去年的倒数第一跃升为全市第三;县公安局被市局向省厅申报公正廉洁执法示范先进单位;港口派出所还被评为全市优秀执法示范单位并申报全省优秀执法示范单位的新跨越。

一、破解信息不灵、处置不快、职责不明难题,以新的定位参与社会矛盾化解。

在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九江县公安局努力做好信息搜集、一线处置、明确职责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了公安机关一线处置的优势,筑牢了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一)建立信息搜集两条线,探索信息研判新渠道。

建好“明线”。即:日常排查工作,注重发现已经暴露出来的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以“大情报”系统建设为龙头,开展农村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加强信息研判工作,抓好重点人员动态管控和重大案件、事件预警能力建设。派出所每周开展一次社会矛盾排查工作,主要针对着力解决好重大项目建设、土地征收、山林土地资源分配、交通营运管理、涉军人员政策落实、企业重组改制、涉法涉诉等重点问题。特别是对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进京上访问题,进行专项排查,并逐个实行领导包案,抓好重点交办问题的化解、处理工作。基层派出所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邀请综治办、司法所、法庭、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参加,互通信息,协调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把住“暗线”。充分发挥国保等隐蔽战线的工作优势,注意发现深层中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县公安局国保大队在基层秘密物建一批信息员及耳目,通过这条秘密渠道,收集了大量的苗头性、倾向性矛盾,掌握了大量的关键线索、关键人和关键问题,为矛盾纠纷化解争得主动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暗线”成为明线的有益补充,二者密不可分。如:下半年九江县取缔蹬士拐的工作中,在杭瑞高速建设过程中,在马回岭镇输变电工程建设中,公安机关通过内线及各种渠道掌握闹事的为首人员及骨干的信息情报,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隐患及群体性事件苗头。

(二)构建应急处置三要素,探索矛盾化解新办法。

九江县公安局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自觉融入全县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大局中,充分发挥公安机关信息来源渠道广、矛盾信息收集快、掌握社情民意熟的优势,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将周俊军工作法与九江县马回岭镇维稳信息督查员王全邦一图一网二员矛盾化解工作法相结合,建立了“3+3”工作模式,即预警分析“三要素”(农村民情信息、关键人员信息、纠纷隐患信息),准确掌握矛盾纠纷预测性信息情况,即矛盾发生的“病症”;排查调处“三张网”(联动防控网、信息收集网、协调服务网)。“3+3”工作模式建立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10年春节前大年二十九,一辆外地车辆在环山公路马回岭路段交通肇事,造成杨柳村一骑摩托村民当场死亡,一人重伤的事故,死者家属情绪十分激动,扬言要将尸体停在马路上过年。公安民警在积极调解的同时,第一时间内通过信息档案查找死者关系网,查找到死者家属与镇上一企业老板关系密切,这一关键人员参与矛盾事件处置后,矛盾得到了顺利化解。

(三)延伸基层警务工作面,探索公安工作新思路。

把矛盾化解与便民服务紧密结合。首先公安民警准确地把自己定位为先是服务者,然后才是执法者、管理者。局领导逢会必讲,广大公安民警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不仅要学习公安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针对青年民警、外地籍民警通过老带新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风俗、方言培训,还注意把民警培养成“心理学家”甚至“语言学家”。如:马回岭民警郭忠刚参加工作调处矛盾时说普通话,部分年纪大的群众听不懂,导致理说不通,事办不了,还容易引起群众对公安民警的不信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郭忠学会了当地话,在做群众工作时就如鱼得水。

把纠纷调处与执法办案紧密结合。社会矛盾都是由一些小纠纷、小矛盾积累而成。而这些小纠纷、小矛盾构不上立案标准,但同时有可能演变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九江县公安局从机关到基层都要求民警要特别注重对矛盾纠纷的合情合理合法处理,使矛盾纠纷的双方从情感上、情绪上接受解决方案,防止矛盾纠纷演变为案件。如:2010年3月沙河派出所在处理一起邻里纠纷时,一方扬言“文解决”不了就“武解决”,由于及时做通了双方的思想工作,避免了一次故意伤害案件的发生。又如涌泉洞派出所在处理一起经济纠纷时

,有一名当事人表示要不回债就用货款抵,通过努力协调多方力量帮助当事人讨回了债务,避免了一起故意职务侵占的案件发生。

几点体会:

一是拓展渠道很关键。建立明暗两条信息搜集主线,实现了信息灵、信息快、信息准,掌握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搞清要素很必要。构建了应急处置三要素,掌握了社会矛盾发

生的原因、预警、重要决定性因素等关键问题,搞清了快速化解的渠道和办法;

三是关口前移很重要。全县公安民警在工作上主动将社会矛盾化解作为主业之一,在角色定位上担当矛盾化解主力军,减少了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轻了公安机关破案工作压力,促进公安工作质量的提升。

2010年以来,全局共排查各类社会矛盾320起,公安机关参与化解260起,全部调处到位;共排查处置群体性事件苗头50起,公安机关直接参与成功处置突发性事件11起,出动警力850余人次,当场抓获闹事违法人员36名,其中逮捕3人,治安拘留33人。

二、破解防得不牢、管得不紧、抓得不新难题,以新的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九江县公安局从如何才能防得牢、管得紧、抓得新三个方面入手,社会管理工作呈现出新的工作格局。

(一)“三大工程”抓防范,落实治安防范新措施。

见警车工程。县局购置了4辆警用电瓶车、2辆警用摩托车,24小时不间断地在城区巡逻,同时每天晚上对科所队室轮流排班,加强街面巡逻,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

亮警灯工程。在城区有专职保卫组织的地方以及防范难度较大的居民小区等安装警灯。“亮警灯”工程的实施,增加了群众安全感,使辖区的发案率进一步降低。

红袖标工程。由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的治安员队伍统一配戴红袖标,在居民小区、商业街、网吧、歌舞娱乐、游戏厅等案件高发场所行业附近巡逻,达到了提升社会面防控效果的目的。

(二)严密网络抓管理,狠抓管理工作新方式。

空中织“天网”。扩建110指挥中心,把全县视频监控系统接进新的“天网工程”平台,全县共有视频监控探头148个,卫生、教育、金融、服务行业等领域接入工作正在进行,“天网”工程建设完工后将在空中形成严密的防范网络。2010年以来,全县“电子警察”协作破案60余起。

地面织“人网”。成立专职治安巡防大队,共有队员60人,设有10个中队和一个校园安保中队,建立了“猫鼠同步”定时法、“健康快乐”工作法、“火眼金睛”识别法、“润物无声”亲民法、“低薪高奖”激励法、“棋盘网格”巡查法六大巡防工作法,九江县治安巡防大队从2010年1月份组建到现在,巡防队员协助各部门共破案2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人。县城可防性案件较相比下降了48%,摩托车盗窃案同比下降57%,共计做好人好事20件,接受市民救助15起。组建城区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大队,正在开展流动人口、出租屋清查工作,已登记流动人口3500余人,出租屋400余间,形成“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人管人”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我们由局领导带队,各警种参与,每周晚上巡逻堵卡,今年以来共组织26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内部织“联网”。整合警力资源,建设无障碍“安全通道”、“安全经济区域”和警企联动的“110”体系,实现企业之间、警企之间和企业内部的互联互动。各重点单位、重点行业内部加强了物防建设。城区与农村派出所辖区的外流人口、暂住人口及被盗物品等信息实行共享,城郊主要路口执勤巡逻的治安岗亭,由附近的乡镇派出所担当“护城”的使命,解决了“外贼难抓”的难题。

(三)与时俱进抓创新,把握社会管理新形势。

组建维稳应急机动大队。为了快速、有力、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升级,九江县公安局于10月,从机关和县城周边派出所抽调40名精兵强将组建应急机动大队。九江县公安局应急机动大队没有增加新的编制、没有增加新的经费,但是在维稳处突工作中展现出奇兵的作用。11月9日,维稳应急机动大队成功打击了新合镇为强揽工程而干扰杭瑞高速公路施工的聂某等人,有效地控制了现场事态。11月24日,应急机动大队民警果断出击,将马回岭镇马头村12名暴力阻碍50kv输电工程人员强行带离现场,安全护送车辆和人员进入作业现场。2010年6月份,维稳应急机动大队成功将港口街镇茶岭村因医患纠纷堵塞交通的杨某等17人强制带离,并依法处置。

管好重点人员。适应新形势,对重点人员管理采取管理与服务并重,侧重于服务,加强对校园周边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无业青年、特困人员、缠访闹访的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情绪和行为偏执人员、邪教人员等八类重点人员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员以村(社区)为单位逐一建立工作台账,落实服务干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县公安局组织20名青年干警担任“警察妈妈”、“警察爸爸”、“警察哥哥”、“警察姐姐”,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几点体会:

一是综合防范防得紧。实施三大工程抓防范,将固定的点——警灯,流动的线——警车,整体的面——“红袖标”,三者有机结合,促进防控水平提升;

二是立体防范防得密。空中织“天网“、地上织“人网”、内部织“联网”促进了治安防范空间的全覆盖,构建了立体防范网络;

三是适应变化防得新。维稳应急机动大队,创新了对社会面管控及维稳处突的新模式,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服务管理,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三、破解机制不活、业务不精、监督不力难题,以新的机制保障公正廉洁执法。

九江县公安局执法质量在全市排在最后一名,为切实解决执法过程中机制不活、干警业务不精、执法监督不力的局面,局党委痛下决心,从盘活机制、提升素质、强化监督三个方面狠抓执法质量建设。

(一)以盘活机制为总揽,树立公正廉洁执法理念。

该局制订出台了《九江县公安局法制员管理规定》,在全市尚属首次。该规定对法制员的选拔、任用、管理等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明确了法制员的责、权、利。先后制定了《执法规范化考试制度》、《主办民警责任制》、《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局执法质量工作的规定》、《公安机关窗口单位服务规定》等制度。同时,在县公安网主页上设立“法制园地”栏目,为执法民警答疑解惑,对执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逐一进行解答,充分调动了广大民警学法的积极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及时发现各单位和办案民警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效落实整改,县局决定每季度组织一次执法考评。考评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办法》的标准,根据本局各项业务报表的数据对各单位的执法台帐、接处警、案件办理进行全面检查,当场评分,确保实事求是、公开、公正。每季度考评的情况都将原汁原味的进行通报,并安排专门时间对办案单位在考评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逐一进行讲解,督促整改到位,通过系统举措在全体民警中牢固树立了“执法质量就是执法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二)以素质提升为核心,提高公正廉洁执法水平。

为促进民警学习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九江县公安局舍得投入筹措资金征订了《人民警察常用法规选编》、《江西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指南》、《法制在线》等书籍,做到局属各单位民警人手一份,建立学习制度,规定每周一工作会上组织集体学习,民警每天坚持自学。同时由县公安局法制室牵头,每季度对执法民警集体组织进行一次培训,邀请专家和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和检、法两家的业务骨干为培训班授课。结合“三考”和“每月一考”工作,组织民警进行基本法律知识考试。不定期组织民警有针对性地参与旁听庭审活动,使民警在法庭激烈的辩论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程序合法的重要性和证据完整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民警执法的证据意识、责任意识。

(三)以严格考核为保障,强化公正廉洁执法监督。

为切实做到“审核从严、把关从严”,确保案件引用法律条文、定性准确,审核办理快捷,九江县公安局实行案件包片审核,将全局执法单位细化成责任片区落实到每位法制民警,法制民警按责任片区审核案件。县局每月组织各执法单位的法制员集中对上月全部案件进行交叉阅卷,对每起案件评分。法制民警每月至少下片区一次,通过检查各单位的接处警和执法台帐,来核对立案、案件处罚执行、被采取强制措施人员、各种法律文书的送达等情况,加强对办理案件的服务、指导和对个案的跟踪监督。明确法制室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各单位的法制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执法质量工作,每起送审案件,必须先经法制员审核把关才能报法制科审核,不允许主办民警用法制员的警号登录案件系统自行审核案件。对在市级以上考评中(含市级),被考案卷和台帐出现重大扣分情况,严重影响全局排名的,给予单位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并就具体情况对主办民警、办案部门、法制室三个环节实行倒查,严肃落实责任追究。

几点体会:

一是机制盘活全盘活。出台了《法制员管理规定》,明确了法制员的工作职责、任务、权利,加强了队伍建设,盘活执法监督工作的机制;

二是业务精通质量高。从学法、用法、守法入手,提高民警法律工作水平,做到依法执法,较好的解决了业务不熟、执法不严的问题;

三是加强考核有保障。加强考核,从制度上、监督上保障了民警公正廉洁执法,形成了民警本人、民警交叉、科所队、法制室、局领导五级执法质量监督体系,层层把关,为公正廉洁执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九江县公安局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尝到了甜头,但这只是初步的。我们需要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深入探索出适合当前公安工作实际和九江县特点的新路子。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站在执法为民的高度落实三项重点工作并使之不断向纵深发展,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为全面提升九江县公安工作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6篇: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10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此前,经常使用的一个类似概念是“社会管理”。新的“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

“Governance”即“治理”的概念,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风行而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青睐。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是:“个人和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并列出了“治理”概念的四个特征:其一,治理不是一套规章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其三,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其四,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但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段对“治理”特点的表述中,可以概括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即“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按对“治理”的理解来看“社会治理”,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参照以上提出的“治理”的四大特征,对比“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这两个概念,也可以概括出“社会治理”的四大特征:

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著的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制力量。

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论多数少数,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的色彩。

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 综上所述,以往的社会管理已经暴露出很多的认识误区和制度缺陷,诸如一刀切、运动式、压制型、堙堵式、恩赐性、排斥性、一言堂、功利心„„不一而足。这恐怕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用一个新的概念,其实也是一种新的理念——社会治理来取代以往长期使用的社会管理一词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就是要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和调和——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起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

二、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治理体制占有重要位置,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就必须重视社会治理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社会治理的“五个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思维视角从“国内”到“全球”的转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把社会治理当成纯粹的国内事务,没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考社会治理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加剧了各国的文化冲突,极大改变了政府社会治理的环境;大规模的人员、资源、信息、资本快速跨国流动,加速了风险传播,放大了危机影响,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民主行政、责任行政、服务行政、回应行政等理念深入人心,冲击着政府社会治理的传统观念,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形成挑战。在这一潮流下,任何一国的社会治理都不可能孤立进行,“全球治理”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新的冲击。这就要求社会治理体系从一个封闭式的治理结构转向开放式的治理结构,并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社会治理问题。经济全球化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树立“全球”思维的同时,还要主动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内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意识形态管理,深化公民国家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形成法律法规、社会道德、文化传播多位一体的安全防范布局;在国际上,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形象,在涉及国内社会治理的问题上坚持原则,坚决杜绝任何外来势力干涉,依据本国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实现社会治理主导理念从“利益”到“价值”的转变。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与单纯的经济管理活动追求个人利益、部门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我国过去30多来年的公共管理,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公共管理,实施的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实施社会管理过程中,没有完全做到以人为本。在利益导向的社会治理理念下,社会风险不断增加,社会矛盾不断累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失灵状况。在此背景下,建立实现多元价值追求的复合治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成为应然选择,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

实现社会治理功能定位从“维稳”到“维权”的转变。“维稳”与“维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由于特殊的国情,实践中,我国社会治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单纯地强调“社会的稳定性”指标,忽视了“社会的公正性”“社会的参与性”等维度,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维护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秩序和稳定局面,但也不利于社会活力的释放,导致了影响社会和谐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必须顺应公民权利意识大大提高的现实情况,公平保护公民利益,坚持依法治理和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从实体、程序和时效上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真正防止因为“维权”而产生的“维稳”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社会治理主体构成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大政府”架构在一定阶段产生过一定积极效应。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政府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现实中,政府负责等同于政府包揽,从观念到制度都排斥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一方面导致社会自治发展缓慢,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导致了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实际上,社会治理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还应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主体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擅长,因此需要主体的多元化。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实现从政府单一主体的单向度管理,走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社会治理既可以凭借法律约束、纪律监视、强迫控制等刚性手段,也可以依靠组织、协调、激励、感召、启发、诱导、协商等柔性方法。长期以来,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时,往往习惯于行政处罚等刚性措施,而对于柔性方法则较少采用和考虑。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维,变硬约束为软引导,变强制服从为服务感化,变堵截民情为疏解民心,变应急管理为预防治理,变事后干预为事前预防,合理引导社会舆论,适时干预社会情绪,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

三、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十八大提出,为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做到: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推荐第7篇:爱辉区法院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爱辉区法院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区法院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认真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充分发挥维护稳定、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职能作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1-8月,共受理各类案件1141件,审结824件,综合结案率为72.22%同比增长5.61个百分点。我院的主要做法是:

一、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确保大局平安稳定 今年,我院按照上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司法推动”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要求,从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清理等环节入手,丰富工作载体,积极构筑涉诉矛盾纠纷化解的“三大平台”。

一是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平台。我院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活动,共组织法官30余人次,广泛深入村镇、街道、社区、学校、军营和企业等社会基层一线,依托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发挥能动司法职能作用,通过开展巡回审判进社区、以案说法、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使司法触角延伸至一线、矛盾纠纷排查至一线、和谐司法效果至一线。

二是完善矛盾纠纷分流化解平台。我院以一切方便当事人诉讼为宗旨,修建了综合立案大厅,专门为当事人和来诉来访群众提供诉讼引导、风险告知、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诉讼服务中心已分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件。在三个基层人民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邀请基层调解组织向人民调解工作室派驻2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共调解案件28件,调解成功率达50%以上。

三是完善矛盾纠纷集中清理平台。针对当前易发、多发的案件类型,我院认真进行审判形势的分析研判,及时制定司法应对措施,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突出矛盾和群体性纠纷。成立了清理信访积案领导小组,院领导坚持带头接访听证和带案下访,就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尽力解决各族群众的合理诉求;认真开展集中清理信访积案活动,努力完成信访“清积”目标,积极配合社会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前沿、解决在最基层。

二、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打牢和谐平安基础

一是健全完善法院各项管理制度。我院立足自身实际,着力制度创新和措施调整,修订完善了《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车辆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促进法院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积极参与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我院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司法原则,不断完善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今年以来,先后对两年内判处的缓刑犯进行了走访,对13名受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犯与机关工委工作人员联合进行座谈,促进了该类人员的自新和成长。加强监外执行和纠正罪犯混押工作,加强对被判处缓、管、免人员以及刑满释放人员的跟踪帮教,在党委领导下同其他政法部门配合搞好社区矫正工作,防止重新犯罪。

三是有效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逐级签订工作责任状,把综治任务分解量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继续加强综治工作联系点工作,与当地党委、政府和综治委共同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综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并指导督促抓好落实。完善院主要领导综治工作档案,把院领导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实绩列入年终考核、定期考核的内容,并纳入执法档案。

三、扎实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是大宣传营造廉洁氛围。深入开展一次典型事迹报告会、举办一次廉政书法展、讲授一堂廉政教育课、撰写一篇廉政自查报告、召开一次廉政监督员座谈会、观看一次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进行一次《准则》和《条例》知识测试的“七个一”活动,在集中宣传法院系统廉洁奉公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的同时,努力在全院营造学习先进、廉洁自律的良好氛围;不定期地制作以廉政为内容板报,利用院内《爱辉审判》刊物这一平台,开辟公正廉洁执法论题讨论,择优选登;举办法院公正廉洁执法理论研讨会,提升广大法院干警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开展“优秀审判员、优秀书记员、“优秀庭科室”提升执法能力的先进典型评比活动,营造人人争先进、人人赶先进、人人超先进的氛围。

二是大培训提升执法能力。我院以“不让一名干警掉队”为廉政建设的根本目标,积极倡导100-1=0的廉政理念,针对我院干部队伍执法能力状况,制定出台年度培训意见。根据培训意见要求,结合职能就专业知识、工作方法、执法技巧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举办公正廉洁执法专题讲座,由院领导对法院干部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新实施法律法规、干部廉洁从政等方面进行排期授课,进一步提升法院干部公正廉洁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清理涉法涉诉信访积案等专项执法活动,强化对法院干部实际执法能力的锻炼,提升法院干部有效应对重大疑难复杂执法问题、妥善处理执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的能力。

三是大督查规范执法行为。开展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矛盾纠纷大排查化解,落实责任倒查制度,促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化解;健全完善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案件服务质量跟踪反馈制度、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结案报告制度、限时办结制、诉讼、执行案件救助机制落实情况的回访制度,创新服务承诺评估机制,与案件承办人签定廉政承诺书,承诺办理廉洁案,诉讼、执行案件救助机制落实情况的回访制度登记落实表和案件质量评查表,由承办人就案件办理过程中有无收受钱物填写监督卡,并就案件办理的质量进行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的评价。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坚决查处和纠正执法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等问题;结合上级院的“万件案件评审”活动,组织开展案卷评查活动,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全院干部的各类执法案卷,从执法主体、执法内容、执法程序、执法形式、执法时限、文书制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查,查找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督促改正,促进法院干院执法活动和执法案卷的进一步规范。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我区审判工作的新局面!

推荐第8篇:城管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创三优文明城市材料

按照省委“建设大美大爱龙江”和市委着力构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指示精神,以及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总体战略部署,综合执法支队在2012年以世纪大道环境整治为契机,着重加强了对世纪大道来往运输车辆沿路抛洒、带泥上路污染环境的整治力度。同时,违章建筑拆除与占到经营整治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面就上述三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沿路抛洒、带泥上路治理

2012年5月19日,由市城管委牵头,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警察支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多个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运输车辆遗撒、扬尘和运输公司运输车辆加装密闭运输装置专项整治工作。

整治活动由城管委统一牵头组织,制定了整治实施方案,建立了联合执法队伍管理机制:三个部门共抽调执法人员60名,执法车辆30台,分为三个大队,每天三班倒对世纪大道、东风新村、万宝地区、高新区、五湖地区、机场路外环等重点路段,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每天早8点在市政府门前交接班,统一签到管理。查处的违章车辆一律停放指定停车场,以交通局的执法文书及法律依据进行处罚,上限每台3000元,三家联合签署扣车和放车单后方可放行。整治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沿路抛洒、带泥上路现象的发生。

为有效推进整治工作,减少整治难度,市城管委制定了整治宣传计划,动用大量的宣传手段来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如在主流媒体上的宣传,对政府通告及至运输企业一封信等宣传资料的滚动播出,及时发布整治进展、情况,使全市人民都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整治过程,更好的积极的参与到整治活动中来。

为更好的开展整治工作,整治领导小组学习先进城市的科学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运输公司运输车辆加装密闭装置的整治活动。市城管委副主任姜丽会同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专家多次到全市各加装企业考察调研,对先期五家企业的加装技术标准进行核定,严格控制技术标准和范围在国家标准之内。同时,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侯富同志协调油田总调度室,与五家加装企业的代表一起上门服务,宣传整治内容和加装密闭装置的必要性,要求下属各单位按规定办理《准运证》等运输要求。同时市城管委还组织几家加装企业的宣传队伍,到市区内重点建筑工地进行现场宣传,无论是施工方还是运输方都能很好的了解相关的情况和信息,为运输车辆加装密闭装置的整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违章建筑及私搭乱建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市政府十项整治方案的安排,违章建筑及私搭乱建整治工作由市城管委牵头,各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具体落实。

市城管委于四月初制定了专项整治方案,对整治内容、标准、时限、步骤等都提出了要求,并已经下发到各相关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按照会议精神及专项整治方案的要求,已经开始了违章建筑普查工作,支队也派出队员配合各区对重点区域进行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市初步共普查违章建筑1471户,建筑面积284408平方米。

在开展违章建筑普查工作的同时,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作也同时进行。各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结合重点工程建设、油田产能区域整治工作,采取多种手段,依法运作,拆除已经确定的违章建筑。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拆除违章建筑584户,918588平方米,拆除私建的门斗145户,治理私改阳台14处。

三、无证、占道经营整治工作情况

开展了春季环境专项整治、占道经营专项整治、牌匾广告专项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噪音扰民专项整治,并配合市公安局开展了沿街乞讨专项整治、配合市容环卫办开展了餐厨垃圾专项整治、配合物业办开展了居住区环境综合整治、配合燃气办开展了“五治一查”专项整治。自年初以来,全市共取缔城区主要街路两侧及主要商业区域周边占道经营19867处,清理主要街路两侧门前堆物27251处;取缔露天烧烤、店外餐饮4096处;取缔违规牌匾3877块;清理校园周边无证商贩2985人次,清理小地炉式烧烤摊597处,盒饭、水果摊463个,小商品地摊255个,音响30个,小喇叭25个,拆除校园周边各类违章建筑10余处。

推荐第9篇:县政法委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县政法委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央今年确定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县党政联席会专门听取了关于三项重点工作的情况汇报,提出了以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争创和谐平安示范县的具体贯彻意见,并在全县干部大会上作了部署,县委书记王国相亲临大会指导,对抓好三项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确保大局平安稳定 今年,我县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一是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年初,市委政法委选择我县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米树云同志深入基层进行多次调研,并组织政法各部门安排部署此项工作。

二、坚持矛盾纠缠排查化解机制

坚持按期集中排查与不按期经常性排查相连系、自下而上逐级排查与边排查边调处相连系,实施“一月一排查,一月一上报”轨制,重点时代实施“周排查周陈述制”,敏感时代实施“日排查日陈述制”,实时、切确地收集和把握矛盾纠缠信息,做到排查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缠,实施一个信访事项确定一名率领、成立一套班子、拟定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责任轨制,化解不留积案。上半

年,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缠86个,全数按轨范进行了交办。

四、构建公共突发性事务、群体性事务措置工作机制针对公共突发性事务、群体性事务突发性、紧迫性、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破损性等特点,成立健全了各类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务措置的现实能力,明晰了各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及权益,一旦发生群体性事务或突发事务,能做到快速反映,早介入、早抉择妄想、早平息、早疏浚沟通,讲究实效,速战速决,依法妥帖措置,并兑现承诺,做好善后,防止一再反弹。

五、完美维稳过错责任的究查机制

进一步完美了《信访维稳情形传递轨制》、《信访维稳工作责任究查法子》,对全市信访维稳工作情形、各地各部门信访维稳事项打点情形、越级上访情形,按效能培植考查法子对工作不力、问题凸起的处所和单元实施责任究查。对年关信访维稳效能查核功效较差的单元,由市委市政府给以传递攻讦,实施“一票否决”,打消“对劲单元”和首要负责人查核评优资格。对工作不力、失踪职溺职造成下层和群众上访投诉,经查证属实的,对责任率领和直接责任人进行效能责任究查。

六、落实维稳保障机制

为从根柢上确保维护不变工作的顺遂开展,经请示市委、市政府赞成,从组织上、人员上、经费上成立了保障机制。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率领干部平稳树立“成长是政绩,不变也是政绩”的意识,判定不移地将信访维稳工作放在主要的位置,作为一项持久性工作常抓不懈,从总体上经营,从组织上强化,从物资上保障,做到工作有部署、率领有放置、经费有保障,有力地提高了信访维稳工作的权重。人员保障。各乡镇增设了一名分管综治维稳工作的副书记,配备了一名综治办专职副主任,两名专职干部。此外,市委、市政府按照工作需要,按期遴派新汲引的干部到信访局挂职磨炼。经费保障。对全市综治维稳工作所需经费,做到应保尽保。市政府设立司法救助基金、信访维稳专项基金,用于对坚苦群众实施司法救助和措置信访维稳凸起问题。此外,还成立了信访维稳激励奖励轨制。市综合治理工作经费按人均

1.5元尺度纳入市财政预算,并逐年增添;乡镇综合治理经费按照人平不少于1元的尺度落实。省综合治理转移支出资金做到了专款专用。

推荐第10篇:县政法委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央今年确定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县党政联席会专门听取了关于三项重点工作的情况汇报,提出了以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争创和谐平安示范区的具体贯彻意见,并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作了部署,市委书记**亲临大会指导,对抓好三项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县政法委三项重点工作汇报。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确保大局平安稳定

今年,我县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一是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年初,市委政法委选择我县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县,县委常委会及时研究通过了《**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明确了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操作流程和应对措施。目前,我县已选定10项重点工程项目作为风险评估对象,评估申报、隐患排查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二是继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四级联创工作机制。我县在2007年设立了县和谐平安联创中心,中心担负矛盾纠纷受理交办、督促检查、协调处理和应急处置四项职责,统一指挥、协调、督促全县各部门、各单位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县和谐平安联创中心运转以来,督办较大纠纷962件,协调处理重大矛盾纠纷325件,有效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得到中央和省、市的充分肯定。今年,我县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乡镇、部门和村组一级的资源整合与机制建设上,全面加强乡镇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建设,推进基层矛盾纠纷联合排调、社会治安联合防控、安全隐患联合治理、和谐平安联合创建深入开展。三是重点建设好自然村综治维稳协管员队伍。全县共选聘了1925名自然村综治维稳协管员,县财政预算80万元作为今年的自然村综治维稳协管员专项经费。自然村综治维稳协管员主要负责本村的法制宣传、信息收集、治安巡防、纠纷调解等工作。自然村综治维稳协管员队伍的组建,大大增强了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二、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打牢和谐平安基础

一是针对社区综治工作相对薄弱的现状,开展“综治进社区、平安进万家”活动。今年,我县组织66个县直部门帮扶县城6个社区72个小区,每个帮扶单位落实一名科级干部带队,明确帮扶小组成员,安排15000元资金帮扶一个小区,协助社区和公安部门组建警务室,加强小区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组织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会闲散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消除城区治安隐患。二是针对警力相对不足的现状,加强了“天网”工程建设。我县采取租赁的方式与电信合作,建成全县视频监控中心,城区重要部位安装监控探头63个,各乡镇按要求全部落实到位,工作汇报《县政法委三项重点工作汇报》。各超市、商场、县直各单位均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视频监控体系。3月12日,全市“天网”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推进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推广了我县 “天网”工程建设的经验。今年,我县将进一步推进视频监控进社区、进小区,整合资源,进一步发挥科技防控的最大效能。三是针对特殊群体轻微犯罪行为,探索试行“刑事和解”制度。2009年,县检察院与公安局共同制定了《关于试行刑事和解联动机制的工作意见》,明确刑事和解主要适用于过失犯、初犯、偶犯,未成年人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犯罪上,以及因民事纠纷引起的轻微刑事案件。县公安局和检察院对因刑事和解撤案或不起诉的30名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回访,这些犯罪嫌疑人回归社会后,都没有重新犯罪;因邻里纠纷引起犯罪的21名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关系融洽;因交通肇事犯罪的9名犯罪嫌疑人民事赔偿部分全部履行到位。目前,我县正在总结规范这项制度,将“刑事和解”对象纳入社区矫正工作重点,完善刑事和解风险评估监督机制,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扎实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近几年,我县开展了“两化一公开”(执法制度化、规范化和司法警务公开)、“三百警力下基层”等一系列活动,受到省、市充分肯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县政法干警连续五年零违法违纪、零处分。县公安局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全国执法示范先进单位,县检察院荣获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并荣立集体一等功等荣誉。今年,政法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一是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的制度。县公安局对取保候审、保外就医、所外执行等重大执法事项由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县检察院对不批捕、不起诉等案件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县法院对拟判缓刑的案件均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并建立了重大疑难案件邀请检察长列席会议的制度。二是严把案件质量关。县公安局推行案件质量每月评查制度,评查情况每月网上点评和实名通报,强化了民警的办案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县检察院建立疑难案件第二人阅卷制、科室集体会审制和检察委员会把关制,切实加大对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的审查力度,确保案件质量;县法院每份裁判文书的完成须经案件的书记员、主审法官、庭长审核后,再提交分管副院长签发。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县公安局建立了网上办案、网上监控、网上巡查、网上预警、网上考评等五项监督机制,及时掌握各单位的接处警信息、使用强制措施情况、涉案人员和财物处理结果,规范办案行为。县检察院设立电子检务监督平台,对所受理的审查批捕、起诉案件的承办人、受理结果等在电子屏幕上进行全程公示,明确规定了办案的操作程序、时限和要求,大大方便了案件当事人和来访群众的监督。县法院坚持执行“四公开”,即公开告知执行风险,公开执行进度,公开处理查封、扣押的财产,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执行和监督执行工作。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综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我县政法综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11篇:社会治理创新集萃

社会治理创新集萃

近年来,全省各地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提供了一些实用有效的工作样本。

南京市的“建邺模式”:

整合部门,三级互动。区级层面按照“大部制”改革思路,将综治办、社建工委、民政局整合成立区社会管理服务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民生服务等工作,使全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为民服务一体化。街道按“一室三区”组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社区优化管理服务功能,组成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通过部门整合和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打造,集成了区域综合治理、民生事务协调和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三大功能。

参与多元,资源集成。设立86512345“幸福宜居热线”、“幸福建邺”微博、“微建邺”微信账号等互动渠道,2.2万件次居民诉求,全部在平台形成工单,按流程办理。公开招募市民网格员,以诉求兑积分换服务,调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按“一体两翼”、“枢纽引领”的思路培育布局社会组织,即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为主体,街道、社区培育中心为两翼,群团组织及驻区单位为枢纽,实现主体有效驱动、两翼衔接补充、枢纽引领辐射。建立公益创投基金,92个公益项目获得500余万元财政扶持。

圈网互融,幸福乐居。从2012年5月起,连续投入53亿元,分4批建设128个项目,形成5分钟便民生活圈、10分钟综合服务保障圈、15分钟优质医疗圈。全区按照无缝隙全覆盖原则划分310个网格,社区民警、交警、城管、工商、药监、环保等执法力量组团下沉至网格,构建由网格社工统筹协调的“1+N”网格服务体系,并制定网格职责及规范,规范网格员“六个一”配置,增强了网格解决问题的能力。

徐州市的“睢宁模式”:

构建村民交流平台。由财政统一扶持,通过“一个平整场地、一组亮化灯具、一套音响设备、一批时尚青年带动、一支村干部队伍服务”“五个一”形式,搭起“舞动乡村”的平台。由文广新体局、教育局等部门组织文艺骨干对镇村干部进行文艺技能培训。村里设立文明乡风工作站,组建义工调解室。

构建村民议事平台。每周由村支部书记在“舞动乡村”现场向群众报告村里工作开展情况,听取群众建议。每两月召开一次村民议事会,对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征求意见,组织票决。每半年在“舞动乡村”现场开展勤政廉政工作,村党支部书记公开述职,班子其他成员书面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和组织评议。

构建问计于民平台。开展“三解三促”、“三问三请”活动,建立干部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睢宁县四套班子领导深入所包挂的镇(园区),通过“舞动乡村”活动平台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选派百名机关优秀干部进镇入村,走进“舞动乡村”活动现场,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基层实际问题。

构建干部服务平台。安排职能部门积极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法律、送文化、送岗位、送服务的“六送”活动。健全群众反映事项交办、督办、考核、问责制度,确保群众话有处说、事有人办、办不好有人管。

构建文化建设平台。借助“舞动乡村”平台,通过老歌新唱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渗透进去,结合乡村的特点,形成特色文化。

构建化育民风平台。要求各村在文化活动间隙建立“干部说事”、“有一说一”、“道德讲堂”等栏目,宣传政策、化育民风。

南通市的“海门模式”: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理念。将社会治理创新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切实加大对重大项目、装备、队伍的保障力度,并配套建立奖励基金。手段上有效转变,在处理治理与服务的关系上更加突出服务,在加大服务中提升治理水平。

完善社会治理创新体系。率先探索建立平安法治建设综合指标考评体系,将影响社会稳定和反映社会走势的诸多因素进行量化处理,以“倒逼机制”传导维稳压力,增强维稳动力,变事后应对为事前防范,变被动保稳为主动创稳。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项目。通过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序时化查评的良性工作机制,强化对“十大社会治理惠民工程”、40个具体项目的推进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稳定风险评估等项目已成为长效性的工作机制。打造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三中心一基地”、交通事故调处中心、社区管理“四长”负责制、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会治理舆论宣传工程、行政复议规范化、法治文化节等一批具有海门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品牌。

提升社会治理创新水平。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切实做到“应评尽评全覆盖”,实现矛盾纠纷由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通过强化民生服务,利益协调、法治保障、诉求表达、矛盾化解等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化解了大批矛盾和问题。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动态治理能力得到增强,社会治安总体保持平稳,公众安全感、法治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6.17%和99.67%。

常州市的“武进模式”:

科学划分社区网格。按照城市社区250户、农村社区150户规模,根据“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充分考虑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地理位置、人员熟悉的程度等因素,共划分网格2521个。

配备专门管理人员。按“1+X+Y”格式实习网格管理。其中“1”为社区专职工作者,负责1-2个网格,为本网格内第一责任人即网格长;“X”为网格协理员,主要指党小组长、村(居)民小组长、治安联防人员、物管人员等;“Y”为网格信息员,如村(居)民代表、楼栋长、居民志愿者等。网格管理员在社区“两委”领导下,履行“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居民事务协管员、民主管理监督员”等职责。目前,全区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已全面构建完成,共配备网格长2515名、网格协理员264

46、网格信息员13904名。

实施“五位一体”管理。充分梳理社区服务管理事务后,将网格长、信息员、楼道长、城管、联防全部整合编入网格内。城管和联防全部由居委会从社区内招聘,由管理处任命社区民警任社区副主任,主抓社区网格化服务与管理工作。由社区居委会制定《社区平安建设考核细则》,明确将平安社区建设的5类18项指标分解到各个网格,作为各网格年度考核和网格长个人考评的重要标准,将社区力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强化干群互动,建立了以各网格居民代表、社区党员等为主体的社区“民主议事会”,定期集中商议社区各网格矛盾、群众诉求等社情民意,不仅提高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办事效率,也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民主参与热情。

苏州市的“张家港模式” 张家港市紧紧围绕“实力强镇、科技名镇、生态美镇、和谐新镇”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方法,试点推行“三约三会”制度,将基层党内民主、依法治村、村民自治和党的群众路线深度融合,从源头上解决各类矛盾纠纷,进一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改进干部作风,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科学规范定“三约”。“三约”指村组织与村干部之间、村组织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以合同、协议、纪要、责任书、承诺书等形式,就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四大类内容进行约定。一是村组织与党员干部之间,约责任、定目标。由村组织分别确定每名村干部的岗位分工、职责范围、重点工作、进度要求和评价指标,制定村干部岗位履职协议书。在每年年初,组织全体村干部签订岗位履职协议书,并将每份协议书张贴于村务公开栏向全村村民进行公示,接受全村党员群众监督。二是村组织与村民之间,约权利、定义务。在土地流转承包、拆迁安置、占地补偿、失地农民养老等方面,由村组织出面与村民签订协议约定,明确了村委、村民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效取得村民的认同和拥护。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方面,注重听取党员与村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将事务管理由村干部说了算,变成干部、党员、群众共同协商议定,充分体现群众意愿。三是村民与村民之间,约民规、定文明。以修订村规民约、制定居民文明公约为切入点,通过入户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参加讨论会议等多种方式,组织村民群众就倡导文明行为新风、发扬互谦互让美德等方面进行协商订约,作出共同承诺,形成一套全村认可、合理合法的村规民约。由全体村民自己明确“什么不可为”,自己承诺“违反后怎么办”,提升村民文明程度,推动“治民”向“民治”的转变。

发挥民主开“三会”。通过组织开好“三会”,有效促进“三约”的形成、制定、实现。一是民情征询会。通过“民情日记”活动、“网上村委会”平台等途径,村组织广泛征求社情民意,定期召开民情征询会,对征集上来的意见建议和矛盾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能马上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或需要集体研究解决的,提交民主协商会讨论研究。二是召开民主协商会。村组织根据民情征询会提交的事项,提出初步方案,起草约定文本,并召开不同对象参加的协商会,讨论形成约定文本,进行公告、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后,由法律顾问、上级有关部门和审核小组审阅把关,签订约定。三是监督评议会。每半年由村“两委”提议或党代表和村民代表联名提议召开。会议主要对民主协商会上确定的决议执行情况、签约履行情况进行评议,分别做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的评价。对满意率不达1/3的事项,村“两委”必须要进一步征求意见建议,确保约定落实到位。

完善机制亮“三招”。通过完善制度、细化要求、量化标准,全力打造机制顺畅、可行可用的基层协商民主模式。一是积极搭建组织网络。下发《关于在全镇各行政村推行“三约三会”制度的工作意见》,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同时要求各村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严格落实责任,为“三约三会”制度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二是细化分类工作内容。将“三约”内容科学细分为经济发展、公共事务、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四大类。将“三会”功能确定为汇集民情民智、凝聚民心民力、督促实现约定的形成和执行,确保村民民主管理实践取得实效。三是严格规范工作程序。构建科学运行机制,对约定事项收集、约定形式确定、约定文本起草、约定签订、约定内容公开、约定执行与监督等环节,进行明确规制,严格工作流程和要求,保障村级民主管理透明化、规范化、民主化。 无锡市的“宜兴模式”:

宜兴市牢牢把握社区矫正的工作特性,科学统筹管理、教育、帮扶三项任务,积极探索具有宜兴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有力实现了社区矫正恶性重新犯罪零记录、违法违规零上升、教育监管零事故的“三个零”工作目标,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立健全“三大体系”,形成各方联动、齐抓共治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纵向到底的保障体系。在市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的基础上,将工作触角有效地向最基层延伸,建立镇(街)帮教工作站和村(居)帮教联络点,并按照1︰15的比例聘用58名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上下衔接和专业化运作。同时,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做到应拨尽拨、全力保障,2009年以来市镇两级共拨付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二是建立横向到边的协同体系。先后建立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联动的教育监管机制,民政、人社等职能部门联动的就业帮扶机制,工、青、妇等群团部门联动的救助帮扶机制,从制度体系上形成各方参与、多元共治格局。三是建立各方共担的责任体系。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治理考核范畴和一票否决内容,明确司法行政部门牵头抓总,建立综治与政法部门高危人群情况通报制度、检察督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日常督导和年终考核,促进各方主动作为、履职尽责。

创新建立“三大工作载体”,实现社会协同对社区矫正各环节的全程参与。一是建立集约化帮教工作平台。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于2010年投资2000余万元,建立了全国一流的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宜兴市方圆帮教中心。中心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7800㎡,分设教育区、劳动区和安置区,实现了教育、监管、服务、临时安置等功能于一体。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2013年底又对中心进行功能拓展,在附近征地100亩设立社区服务基地,组织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劳动教育和技能培训,现已投入200余万元完成了一期建设。二是建立社会化就业安置平台。实施百家企业爱心帮教基地建设工程,政府动员全市骨干企业,每年预留1—2个工作岗位,用于安置有就业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有效创设了社会化、制度化的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安置途径。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展爱心企业271家,捐助岗位703个,安置人员271人。三是建立实体化帮扶运作平台。依托社区矫正工作协会,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实施“救助服务社区服刑人员”公益创投项目,围绕职业推介、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救助帮扶,开辟了社区矫正社会化发展的新途径。

以创新“三项机制”为抓手,推进科学化管理、系统化矫治、人性化帮扶。一是创新监督管理机制。在社区服刑人员入矫之初就开展为期5天的集中教育管理,统一教育时间和内容,使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入脑入心,强化了社区服刑人员身份意识、服从意识、守法意识,有效降低了违规违法率。对于高危人员,推行重点管理模式,定期排查高危对象,逐一建立管理档案、落实监管措施,并实行市镇两级双重监管,有效压降高危对象的重新犯罪风险。二是创新教育矫治机制。开展心灵关爱工程。设立心理健康中心,引育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构建集测试、辅导、咨询、治疗于一体的心理矫治工作模式,着力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以心理转化促进行为转化。建立日常教育机制。落实专门人员、编写专门教案,以“一月一专题、一月一活动”的形式落实集中教育、专项教育,以走访、谈心等形式开展个别教育,实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有力提升了教育矫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创新帮扶解困机制。着眼于预防社区服刑人员因生活贫困而重新违法犯罪,大力实施特困救助工程,市财政每年拨付50万元,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救助资金”,累计为425名特困社区服刑人员落实80余万元的经济救助。着眼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自立自新、回归社会,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创业帮扶、特困救助工程,先后提供3000多人次的免费就业培训和学历培训,为25名创办实体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50余万元的小额贷款担保,对245名创业人员给予免费法律服务,确保了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有人帮、创业有人扶,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融入社会。

第12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思路 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滨城区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和济南城市群的叠加地带,东与东营市接壤,南与博兴县、淄博市毗邻。西与惠民县、阳信县相连,北与沾化区交界,是滨州市委、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环五海”规划区的核心区,鲁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全区版图面积696.99平方公里,辖1乡2镇7个街道,总人口49万。滨城区区位优越,水利资源充足,黄河横贯境内38.5公里,徒骇河穿境而过。石油、天然气等矿藏储量甚丰,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重要产区之一。产业基础雄厚,是全国著名的家纺基地,拥有家纺服装、机械电子等六大主导产业。文化底蕴丰厚,秦皇台遗址历经2000多年风霜依然矗立,明清望族“一门十二进士”、“父子五翰林”的滨城杜家享誉天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抢抓“两区一圈”机遇,加快建设生态和谐富裕现代化新滨城。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6.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72元。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省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建设示范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和“山东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都在基层。而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社会治

1 理模式创新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所,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作用关键。为此,我们把社区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府外部推力,激活社会内生动力,努力营造政府转职能、群众得实惠、基层创和谐的多赢局面,全力打造“美丽社区、幸福家园”。2014年,滨城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市西街道彩虹湖、北镇街道化工等4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一、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实现由管理到服务

工作实践中,我们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社会治理一切为了人民的工作理念,真正把为民服务抓在手上。制定了《滨城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公共服务为主体,便民服务和志愿服务为两翼”“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完善。

(一)抓好公共服务。瞄准全省、全国一流标准,配套建立了一系列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活动阵地。自去年以来,精心打造了建筑面积均在3000平米以上,化工、为民、彩虹湖、文汇、政通精品社区5处。在此基础上,实行人力、财力、物力、事务“四个下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公共服务进社区,各社区普遍设立了社会救助、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等“一站式”为民公共服务窗口,实现公共服务项目的全覆盖。同时,找准社区公共服务的切入点,在社区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行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配餐服务、健康保健等服务。目前,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区,彭李街道黄河社区、为民社区、大河社区,北镇街道春晓社区、市东街道政通社区相继成立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今年初,总建筑面积

2 14330平方米、占地100亩,总投资近1亿元的市级重点工程—滨州殡仪馆正式投入使用,新馆按照国家民政部一级馆标准建设,倡导“绿色殡葬”,打造“生命最美的送行者”服务品牌,提高了殡葬服务水平。

(二)发展便民服务。重点打造具有滨城特点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在社区开展餐饮、家政、医疗等10大类便民服务,设立便民服务网点,通过分发便民服务手册、便民联系卡等措施,较好地实现了社区服务网点与居民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各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着力点,搭建社区服务有效载体,积极开展“品牌社区”创建活动,逐步探索拓宽社区服务新途径。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区打造了“彩虹民生一号”服务品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包含众多子品牌服务项目;政和社区创建了“3351”便民服务模式,成功吸引加盟商户150家,惠及居民2740户;化工社区打造“五园一湾”服务品牌,成立了“7110”便民服务队,收到良好效果;利民社区以校园学知识、社区学实践为宗旨,通过社区、学校联合为学生形成“社校同心圆”,以打造“社校同心圆”品牌开展了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构建社区、学校一体化“大教育”模式;为民社区的“4L”服务模式和政通社区的“手护工程”等服务模式也都有效地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目前,全区城市社区共创建各类品牌33个,“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的格局已经形成。

(三)培育志愿队伍。我们做好社会关注、群众急需、志愿者专长三个方面的“结合”文章,先后组织开展了以帮助困难群众为内容的“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关爱老人、情暖社区”志愿者集中服务月活动,以及志愿者爱心时间银行、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志

3 愿服务活动,通过活动培育锻炼队伍,丰富工作内涵,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精细化、高品质服务,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社区的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二、激发活力,社会治理主体逐步多元化

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多元利益诉求的表达和满足需要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工作中,我们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力量, 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共治,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一是简化社区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直接在区民政局依法注册登记;暂不符合登记条件的由乡镇政府(街道)民政所备案管理。二是推进社会组织进社区参与社会化服务。去年6月份,在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区开展了“美丽社区、幸福家园”系列活动——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先后引进百世儿童医院、海燕家政、“好大姐”家政、朝阳计算机培训学校等100家社会组织进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开展服务活动。在养老服务方面,抓好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会组织运作”模式,打造了“滨城区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滨城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一批特色养老示范工程,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今年3月25日,我区在彩虹湖社区举行了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暨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成立仪式,标致着我区居家养老工作全面启动。三是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发掘和引导各社区具有公益福利、文化娱乐等性质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其初创、成长到成熟不同阶段,通过资金

4 扶持、政策倾斜、专业培训、分类指导等方式,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全区化工、彩虹湖等5个社区的孵化基地正在建设之中。

(二)社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开展“校地共建”活动。依托辖区丰富的教育资源,采取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与滨州学院社工专业的高校合作,采取“社区书记进大学课堂”、设立大学生社会工作实践基地、“社区大讲堂”、“专家讲坛”等形式,引导大学教授、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去年在彩虹湖社区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工作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滨州学院社会学专业的50多名学生到社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民社区、大河社区还与滨州技术学院签订共建协议,邀请学院教授为居民授课。二是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在技术、资金、场所等方面提供帮助。目前,已注册成立了众智社工服务中心和海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在春晓、为民、北海等社区开展系列社会服务活动。

(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建设。一是在全区登记社区志愿者1.2万余人,组建志愿者队伍160多支,先后组织开展了以帮助困难群众为内容的“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等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二是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等品牌化服务活动。现已有9000多名城区党员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中来,1800多名党员报名参加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党员服务岗位170多种,受益群众达15000多人次。三是积极开展“四社联动”,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社区志愿者广泛参与社区服务,丰富工作内涵,提升服务水平。特别是采取

5 以“一中心多站点”的模式,引导社工服务向居民延伸,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精细化的服务。

三、群策群力,群众协同参与和自治互律作用得到发挥 社会治理,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立足滨城相对底子薄、基础弱,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任务重,社会治理压力大的实际,探索具有滨城特色的工作方法,努力培育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协商议事能力及社区归属感、认同感。

(一)实行社区网格化治理。我们以居住小区、生活情况或社会功能相似的区域为单位,将社区管理与服务区域划分为大、中、小三级单元网格。在网格上同步成立总支,小区成立支部,楼院设小组,构建三级组织网络体系。以此为基础,30-50户成立居民小组推动居民自治,每100户居民配备一名为民服务员。在居民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成立工青妇等各类群团组织,组建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服务队,在孤老帮扶等方面奉献爱心,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探索居民小区自我治理模式。在城市居民居住小区,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及物业公司为执行层,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层的“一心三层”自治体系,实行三元化管理,建立社区自治机制。同时,在社区建立听证会、评议会、协调会“三会制度”,进一步增强居民的社区自治意识,使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社区生活,共同建设和谐社区。如,去年以来的城乡“阳光低保”整治工作中,在全区推行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三级“阳光公示”,特别是村居群众借助每月5

6 日的“民主议政日”活动对村居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讨论,集中讨论、公开,与日常监督、公开相结合,群众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全区共清查并取消不符合条件低保对象655户683人,取得明显效果。

(三)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全区开展“一居一队、一院一队”活动,各社区组建了以党员为骨干、普及全体居民的秧歌队、腰鼓队、广场舞队等文体队伍,呈现出“小区天天有活动,群众人人可参与”的喜人局面。各社区通过组织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成立各类社会组织,让居民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增强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四、整合资源,社会治理效能质量不断提升

我们在社区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打破部门、地域等界限,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整合了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种资源,逐步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驻区单位为依托,以社会各级组织为补充,“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工作区域化新格局。一是以机制建设促区域化建设。成立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小组,与驻区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共建活动,提高了驻区单位参与、支持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党员带动促区域化建设。社区对驻区党员建立台账,分类管理,并开展“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品牌化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到社区认岗,参与、带动社区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的党员服务群体,成为滨城区社区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三是以共享共建促区域化建设。动员社会力量、驻区单位提供财力、

7 人力、场地等支持,采取引进有能力的企业投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兴办社区服务项目等方式解决社区服务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实现了社区建设的共驻共建、共建共享、互惠互利。2013年,5月8日,全省防灾减灾社区应急综合演练在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区举行,驻区的多个单位参与了综合演练,国家减灾委、省及17市减灾委的领导进行了观摩。山东省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给予了报道。彩虹湖社区也被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五、赢得民心,促进社会和谐主动作为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群众关心的重点,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以社会矛盾事前预防和群众诉求表达有序畅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一)强防范,抓平安建设。推进人防专业化,实行“一区一警”,在城市社区普遍设立了警务室,推进保安服务进社区工作,加大防范力度。成立以社区党员、楼长和志愿者为主体的治安巡逻队伍,并与辖区单位共同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家庭”等系列活动,“社区你我他,平安靠大家”的安防意识逐步增强。

(二)早预防,保和谐稳定。为加强信访稳定和人民调解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我们注重加强社区普法、民调、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工作,在全区各村居推行法律顾问全覆盖,强化村居干部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在化工社区建立全市首个社区巡回法庭,增强了群众的法制观念,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激活力,奏时代强音。我们着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

8 本土优势、公众认同的社区文化,营造广大居民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各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社区广场以及辖区单位的各类文化设施,开展“文化节”系列活动。为民社区建立的“太极拳协会”、彩虹湖社区组建的“红歌协会”、文汇社区建立的“老年人艺术团”等队伍积极参加了多项全国性的竞赛并取得好成绩;黄河社区的中海合唱团、清怡社区的秧歌队等文体队伍都进一步加强居民邻里之间的沟通和团结,提升社区文化品位。通过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居民走出家门,热情参与到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生活中来,打造了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我们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体会: 一是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为前提。在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必须从经济建设转向公共服务,体现在由把自己当主人到把群众当主人、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只有实现这种职能、作风的转变,才能更加注重联系、服务群众,形成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二是解决群众诉求和社会治理问题必须靠完善的制度建设和有力的制度落实作保证。三是赢得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主动发现、主动作为。社会治理中存在侧重于事后处置,不善解决小事的问题,在事前预防和源头治理上缺乏有效措施,必然会出现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问题。为此,要强化主动意识,提高社会服务治理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协同性。四是解决复杂社会治理问题必须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基层社会涉及面广,事情具体、复杂,单靠一两个部门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齐抓共管,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9 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格局,形成共治共管的强大合力。

各位领导,我区在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中也存在政府管理职能多,有时有“越位”、“错位”现象发生,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偏重等问题。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精街道、强社区、促服务”的整体工作思路,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为民的感情,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全力打造“美丽社区、幸福家园”品牌,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为建设生态和谐富裕现代化新滨城贡献力量!

第13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一、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等。这些要求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了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牢固把握和高度自觉。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建设内涵和要求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在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过

1

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社区治理和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这是我们党深入分析发展阶段性特征得出的新结论、引领社会进步的新标志,回应了时代新课题和人民新期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张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和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把党的这些主张贯彻落实到社会治理中,就必须坚持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加;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等。这些部署安排,要求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继续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市场主体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张。

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社会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努力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上取得成效。

(一)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

强化政府研判社会发展趋势、编制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制订社会政策法规和统筹社会治理方面的制度性设计、全局性事项管理等职能,发挥好政府在社会治

2

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政社分开,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完善社会治理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举措到位,履行已明确的社会治理职责,落实已出台的社会治理政策措施,完成已提出的社会治理目标任务。

(二)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

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依托工会、共青团组织、妇联、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平等对话、相互协商、彼此谈判、规劝疏导,化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推进以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保障群众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自律、他律、互律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共同行为准则。

(三)深化居民自治

深入贯彻居委会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治理实践,以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引导居民参加社会组织活动,动员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鼓励和支持居民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待抚恤、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消费维权等工作,依法保证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积极适应新形势、顺应居民新期待,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居民参加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丰富居民参加社会治理的内容和形式,让居民能够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挥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加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3

(一)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凡适合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以通过竞争性选择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也要逐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包括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以及依法登记成立的企业和机构。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实行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既培育发展不足又规范管理不够,需要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除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需要前置审批外,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在这四类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上,民政部门依法履行登记、备案、年检、监督、执法和组织第三方评估等职能,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相关部门负责财务税收、信贷融资、社会保障、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审计等管理。

(三)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

目前,一些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明显,政社不分、管办一体、责任不清,需要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要厘清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行政机关将适合行业协会商会行使的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行业协会商会要除去行政色彩,真正回归民间。行业协会商会必须设立独立账号,资产不明晰的要限期完成划分。

(四)依法引导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活动,应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尊重我国风俗习惯。境外非政府组织可在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保、慈善等领域开展活动。未设立代表机构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活动,必须与符合条件的境内法人单位以合作项目形式进行,合作项目应由境内法人单位报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同级登记管理机关备案。境外非政府组织

4

在华开展合作项目,不得附加政治、宗教或者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条件。

四、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社会治理要以大力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治本之策,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时,必须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及时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转化。

(一)畅通诉求表达机制

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新闻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按照政策及时妥善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二)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广泛宣传普及个人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个人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开展个人心理咨询、疏导、调节、治疗等服务。对因生活和工作等受到挫折而缺乏信仰、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个人给予更多关注,有针对性开展疏导、帮助、教育,使其重振生活信心、避免走向极端。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专项社会关爱行动,对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

(三)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健全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楼门院(小组)四级纵向人民调解网络,建立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完善司法调解格局、把调解优先的原则贯穿到执法办案工作中去,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的作用,形成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四)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

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健全民主决策程序,

5

凡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或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缓出台或不出台,防止因决策不当而损害群众利益。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劳动关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五、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公共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健全以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是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

强化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对食品药品安全实施有效的统一监管。落实企业在食品药品安全中的主体责任,建立让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有效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科学化水平,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实现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程严格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多渠道投诉举报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依法惩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活动。

(二)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

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方针,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评价制度,严格查处非法违法或违规违章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深化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专项治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三)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灾工作原则,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建立方便快捷的储备、调运、接收、发放、回收相衔接的救灾物资应急

6

调度体系,健全以抢险、搜救、救护、救助、捐赠为基本内容的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坚持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推进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结合,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

(四)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主导作用,创新特业管理、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巡逻管控等执法方式,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密防控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注重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基础作用,推进平安社区建设,组织治安积极分子、保安、志愿者、居民等力量开展群防群治,集民智于治安,化民力为警力,形成人人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的局面,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根基。

(作者:李立国 民政部部长)

第14篇:某年县政法委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XX年县政法委三项重点工作汇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央今年确定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县党政联席会专门听取了关于三项重点工作的情况汇报,提出了以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争创和谐平安示范区的具体贯彻意见,并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作了部署,市委书记周萌亲临大会指导,对抓好三项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确保大局平安稳定

今年,我县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一是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年初,市委政法委选择我县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县,县委常委会及时研究通过了《吉安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明确了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操作流程和应对措施。目前,我县已选定10项重点工程项目作为风险评估对象,评估申报、隐患排查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二是继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四级联创工作机制。我县在XX年设立了县和谐平安联创中心,中心担负矛盾纠纷受理交办、督促检查、协调处理和应急处置四项职责,统一指挥、协调、督促全县各部门、各单位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县和谐平安联创中心运转以来,督办较大纠纷962件,协调处理重大矛盾纠纷325件,有效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得到中央和省、市的充分肯定。今年,我县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乡镇、部门和村组一级的资源整合与机制建设上,全面加强乡镇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建设,推进基层矛盾纠纷联合排调、社会治安联合防控、安全隐患联合治理、和谐平安联合创建深入开展。三是重点建设好自然村综治维稳协管员队伍。全县共选聘了1925名自然村综治维稳协管员,县财政预算80万元作为今年的自然村综治维稳协管员专项经费。自然村综治维稳协管员主要负责本村的法制宣传、信息收集、治安巡防、纠纷调解等工作。自然村综治维稳协管员队伍的组建,大大增强了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二、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打牢和谐平安基础

一是针对社区综治工作相对薄弱的现状,开展“综治进社区、平安进万家”活动。今年,我县组织66个县直部门帮扶县城6个社区72个小区,每个帮扶单位落实一名科级干部带队,明确帮扶小组成员,安排15000元资金帮扶一个小区,协助社区和公安部门组建警务室,加强小区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组织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会闲散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消除城区治安隐患。二是针对警力相对不足的现状,加强了“天网”工程建设。我县采取租赁的方式与电信合作,建成全县视频监控中心,城区重要部位安装监控探头63个,各乡镇按要求全部落实到位。各超市、商场、县直各单位均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视频监控体系。3月12日,全市“天网”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推进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推广了我县 “天网”工程建设的经验。今年,我县将进一步推进视频监控进社区、进小区,整合资源,进一步发挥科技防控的最大效能。三是针对特殊群体轻微犯罪行为,探索试行“刑事和解”制度。XX年,县检察院与公安局共同制定了《关于试行刑事和解联动机制的工作意见》,明确刑事和解主要适用于过失犯、初犯、偶犯,未成年人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犯罪上,以及因民事纠纷引起的轻微刑事案件。县公安局和检察院对因刑事和解撤案或不起诉的30名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回访,这些犯罪嫌疑人回归社会后,都没有重新犯罪;因邻里纠纷引起犯罪的21名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关系融洽;因交通肇事犯罪的9名犯罪嫌疑人民事赔偿部分全部履行到位。目前,我县正在总结规范这项制度,将“刑事和解”对象纳入社区矫正工作重点,完善刑事和解风险评估监督机制,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扎实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近几年,我县开展了“两化一公开”(执法制度化、规范化和司法警务公开)、“三百警力下基层”等一系列活动,受到省、市充分肯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县政法干警连续五年零违法违纪、零处分。县公安局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全国执法示范先进单位,县检察院荣获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并荣立集体一等功等荣誉。今年,政法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一是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的制度。县公安局对取保候审、保外就医、所外执行等重大执法事项由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县检察院对不批捕、不起诉等案件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县法院对拟判缓刑的案件均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并建立了重大疑难案件邀请检察长列席会议的制度。二是严把案件质量关。县公安局推行案件质量每月评查制度,评查情况每月网上点评和实名通报,强化了民警的办案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县检察院建立疑难案件第二人阅卷制、科室集体会审制和检察委员会把关制,切实加大对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的审查力度,确保案件质量;县法院每份裁判文书的完成须经案件的书记员、主审法官、庭长审核后,再提交分管副院长签发。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县公安局建立了网上办案、网上监控、网上巡查、网上预警、网上考评等五项监督机制,及时掌握各单位的接处警信息、使用强制措施情况、涉案人员和财物处理结果,规范办案行为。县检察院设立电子检务监督平台,对所受理的审查批捕、起诉案件的承办人、受理结果等在电子屏幕上进行全程公示,明确规定了办案的操作程序、时限和要求,大大方便了案件当事人和来访群众的监督。县法院坚持执行“四公开”,即公开告知执行风险,公开执行进度,公开处理查封、扣押的财产,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执行和监督执行工作。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综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我县政法综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15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2018年,我局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组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并列入全局工作目标责任制内容整体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

以理念创新带动方法措施,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年初,局党组即召开专门会议,就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行专题研讨,及时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明确副局长为分管领导,局办公室为具体承办科室。负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日常工作。制定《右江区林业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在具体的工作中,注重理清思路,创新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吧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着力构建局领导、社会协同、全局人员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把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作为着力点,带着感情抓好矛盾排查,全力打造“12119”森林防火举办电话,进一步群众诉求渠道,完善“大调解”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社会治安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把信息化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在抓好人防、物防的同时,不断强化技术的作用;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的总要求,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营造勤政廉政氛围,优化反腐倡廉,努力使全体人员成为一支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的队伍。三抓团队建设,一团队文化立本。一要进一步祝好班子建设工作;而要进一步抓好内部协调工作

;三要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

第16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XX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XX村位于绍兴县西北部,村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共有XX个村民小组,总户数XX户,户籍人口XX人,外来人口XX人,出租房XX间,外来人员已办理临时居住证XX人,办证率达XX%。现有党员XX人,村民代表XX人。近年来,XX村党支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村民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今年以来,我村按照XX镇党委、镇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根据XX镇党委、镇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及早准备,提前安排,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主任为副组长,其余两委会成员为主要工作人员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小组,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办法、新措施、新思路,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的建设水平,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XX村作为XX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村,在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中受到了镇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班子成员表示关切之余,多次下村指导工作。与此同时,我村两委会成员根据镇领导的正确指示,切实做好相关工作,为加快完成我村社会管理工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当前,我村已完成“一站二室三中心”的建设,均已投入使用,

共投入建设资金XX万元,包括今年6月翻新代表接访室与党员服务中心;新建综治工作站、司法行政工作室、村民议事中心;加之2010年已建设完成的便民服务中心,“一站二室三中心”村级社会管理运行模式已建立完成,进一步加强了我村社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有效性。此外,我村特别安排两名工作人员分别到相应办公室顶岗工作:一名担任代表接访室、党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名担任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担任综治工作站、司法行政工作室、村民议事中心工作人员。

作为创新村级社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村尤为重视建设和加强村级综治平台,规范建设村级综治工作站。XX作为XX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各类企业密布,外来打工者众多,并多数就近居住于XX村,且人口流动性特征明显。因而,形成了较为特殊的人口结构,即外来人口数呈倍数多于户籍人口数。为规范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突出动态管理特色,我村创新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在XX镇派出所的支持与帮助下,落实了流动人口“专管员驻村制度”;并且,正在探索“出租房星级管理制度”,确保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切实发挥维稳效应。

目前,我村已设立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由我村妇女主任担任专管员,XX镇派出所派遣两名工作人员作为流动人口专管员长期驻村协助办理外来人口登记管理工作。流动人口专管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外来人口的迁入与迁出登记;跟踪了解外来人口的去向,确保对外来人口的动态管理。对于“出租房星级管理制度”正在探索阶段,

我村计划通过出租房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出租房房东的监督作用,了解外来人口工作、居住动向,与“专管员驻村制度”形成互补,两者结合共同推动落实外来人口管理工作,进而形成良好的综治管理氛围。

XX村是XX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试点村,在镇机关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并逐渐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村级社会管理格局。但工作之余,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与完善,我们将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以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坚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争取尽快完成试点任务,以点带面,助推XX镇整体社会管理创新建设。

第17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2012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随着我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总局和管理局的要求,我场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断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探索和研究,积极推动社会管理理念、政策体系、方式方法的创新,围绕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社会治安管理等几项课题,认真开展调研和实践创新,现将我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如下:

一、充分发挥工作职能 构建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我场在强化社会管理工作中认真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根据我场特殊的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制定了一套切合本场实际的方案,落实责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党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工作中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以加强群众工作为主线,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突破口,紧密结合农场实际,建立以完善“四个机制”、抓好“三项活动”、构建“四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434”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二、创新工作方法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一)、转变思维 改进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新模式

流动人口管理是社会稳定一个重要因素,我场近年来治

安案件以里流动人员作案居多,为此我场相关部门和基层社区更新理念,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形成特色,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不断探索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机制,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机构建设。针对流动人口流动性强、变化快、底数难掌握的特点,场直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管理区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对身份清楚、有固定生活来源和居住场所的流动人口纳入常住人口管理;对无固定职业和居住处所的流动人口纳入重点人口管理,并掌握其身份、特征、经济来源等基本情况。针对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要建立起帮扶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合理管控等工作。

二是打造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精细化、动态化、信息化管理,对重点人口和人群全部纳入视线,做到逐一排查、逐一建档、逐一管理。以管理区、作业站和社区为依托畅通信息来源,定期对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准确,积极为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决策参考。

(二)、以场直为核心 辐射全场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近年来,我场紧紧围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这一中

心,完善机制,构筑网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效促进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1、落实制度责任。围绕体系,建立了党政领导岗位责任制,中心户长、栋长、楼长责任制等十三项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目标考核办法。为了提高警民联动效果,实行了每周一看护员警情信息速递制度、每周二警民联动走访入户制度、每月社区综治例会通报分析案情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警民联动,促进了社区外来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等项基础性工作,疏通了基层治安信息反馈渠道。

2、构筑人防网络。在社区防控工作中,注重专兼结合,打防并举,筑起“三级”巡控网。即交警、巡警街面“一级”巡控网,交警控“线”,巡警控“面”。警务区“二级”巡控网,重点加强案件易发地段巡控,减少治安盲点。社区“红袖标”队伍“三级”巡控网,包括社区专职看护队、党员义务看护队、低保户看护队等多支队伍。通过警民联防形成“段段有巡警、时时有巡逻”的工作局面,大大减少了案件的发生。

(三)、构建场县共建联防体系 发挥联动效能

随着近几年垦区大开发以及经济社会的进步,场县共建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新华公安分局以此为契机,利用特殊的地理区域优势,加强与周边市县基层公安机关的共建活动,不仅获得了业务工作的支持,也为公安事业的大发展、

快发展抢抓机遇,奠定了基础。通过共建、与周边区域形成了治安联防、案件协查、工作互动的新格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缓解了警力不足的压力。今年以来,通过联动机制周边公安机关支援我场警力60余人次,协助完成警卫任务10余次,为周边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18条,联合破获案件17起。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经过近期的努力,尽管我场尽管我场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时间短、经验少,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下步工作中我场将着重把落实社会管理创新与平安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着眼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稳定,着力解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注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努力形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出一批在管理局有影响的创新成果、特色亮点和精品项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化管理创新在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信访维稳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确保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部署和任务要求落到实处,为建设产业、生态、和谐的新型农场做出贡献。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一项需要逐步摸索和不断完善的综合系统工作,我场还在积极地探索和时间中。今后,我场将围绕服务农场建设这个中心,扩宽思路、创新举措、着眼

实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努力建设经济发展、基础完善、和谐稳定的新华农场。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18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西华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全县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启动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要求,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方面的新办法、新措施、新思路,努力提升社会管理和建设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6月29日全县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后,镇上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讨论,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为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广告牌,书写宣传橱窗、办黑板报、无线调频广播等多种宣传方式,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使全镇上下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为工作开展创造了深厚的氛围。

三、创新工作载体,典型示范带动。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在管人,在认真调研镇情实际的基础上,我们认真总结提炼,在全镇深入开展了“六大典型培育”工作。一是在“五

村联创” “和谐五星”创建评选活动上树典型。严格按照县上安排,在全镇14个村(社区)开展了“五村联创”“和谐五星”创建评选活动。目前,以王寨、裕民等村为重点的“五村联创”创建活动正在扎实有序的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谐五星参评户达2241户,占全镇总户数的40%,已评出星级户368户;二是在社区人口网格化管理上树典型。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网格化管理工作,建立了“以户管人”的工作机制,按照“准、详、实”的要求,开展人口网格化管理建设工作。目前,全镇13个村委会,1个社区所涉及的86副图已全部绘制结束,到户信息链接全面通过审核,全镇 “以户管人”的工作机制全面建立;三是在留守妇女之家建设及农村留守儿童管理上树典型。组建了留守妇女志愿者服务队和“种植、养殖、美洁家园、女红、服务”五个互助组,有效破解了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和“心连心”结对帮带活动,使留守妇女学到了一技之长,为她们今后的生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定了关爱行动实施方案,在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结成了“爱心妈妈”、“代理家长”帮扶对子,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书法绘画、娱乐、手工制作”等课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特长,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在教育、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难题,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娱乐场所,搭建一个与老师、家长、监护人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有效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四是在“五镇一区”技防设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上树典型。筹资20余万元,在镇区境内安装技防设施14个,在重要路段卡口、重点要害部位架设视频监控11个,全镇初步形成了重点路段技防设施的全覆盖,有效改善了全镇的治安环境,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安全的环境;五是在基层综治维稳中心及村、社区、企业综治室建设上树典型。按照县上要求,在全镇14个村(社区)组建了标准化综治室,确定了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了村民调综治干部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综治专干的工作职能,定期对全村治安综治工作进行检查,对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进行及时排查化解,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六是在平安便民服务上树典型。扎实开展了“法律七进”活动,对涉及农村的《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防邪、禁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深入的宣传教育,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定期深入各村开展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化解攻坚活动,按照“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邪毒联治、法制联学、困难联帮”的原则,认真开展了“十户五联”活动,建立了“中心户长”工作责任制,真正达到了治安综合治理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有效地保证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们为每个干部下发了民情日记,为每户群众下发了民情联系卡,既方便干部联系群众,又破

解了群众找人难、办事难的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是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工作成效。为了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扎实推进,我们提出了“一线工作法”,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方法在一线创新,经验在一线总结;推行了一项工作、一个部门、一套班子、一系列措施工作机制,采取定部门、定人员、定任务、定进度的工作措施,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建立了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同当前全镇各项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坚持每月一督查、季度一考核,半年一点评,形成了督查与考核两者合力的推进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虽然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责任,严格检查考核,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19篇:关于创新社会治理论述

《决定》强调,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对此,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正确把握。

第一,坚持系统治理,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一是加强党委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去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努力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二是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政府不能越位、错位、缺位。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治理网络。要创造公众参与条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把广大群众有效动员组织起来,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的局面。

第二,坚持依法治理,治理方式要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一是强化依法治理理念。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二是切实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三是各级执法机关要严格公正执法,努力把各项社会治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四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第三,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要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一是强化道德约束。要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二是规范社会行为。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形成既要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三是调节利益关系。善于运用教育、对话、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的利益。四是协调社会关系。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第四,坚持源头治理,治理环节上要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前移。一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努力摆脱总是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更加重视民生和制度建设,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二是以网格化治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科学划分网格,把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使网格服务管理人员承担起了解社情民意、采集治理信息、服务社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职能,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三是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社会矛盾说到底大多是利益矛盾,治本的办法是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点,协调平衡利益关系。特别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1 2014市委一号课题出炉记 让基层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

晨报讯 历时近一年,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结出果实,聚焦创新体制、加强基层、夯实基础、落实保障,形成“1+6”文件。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为之一振,眼睛一亮”。

古语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对上海意味着什么?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事关上海当前改革深化和未来长远发展,事关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全局,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要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希望上海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历时近一年 终摸清情况

课题组组长:市委书记韩正

课题组副组长:相关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调研组:4个,全市抽调了41人

调研组组长:方惠萍、龚德庆、张学兵、斯福民,由担任过区委书记、对基层社会建设有实践经验的同志担任

调研方向:从街镇、居村两个层面入手,分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和远郊三类地区,围绕基层体制机制、基层队伍、基层综合治理、基层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展开。

整个调研历时近一年,韩正先后主持召开了20多个专题会和座谈会。

从2月底到7月中旬:按照“放开放开、再放开、找准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和群众需求”的要求,四个调研组深入全市17个区县和街镇、居村调研,共调研走访152个街道乡镇、228个居村,座谈访谈4745人;

从7月下旬到9月底:按照“聚焦聚焦、再聚焦、切实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举措”的要求,四个调研组聚焦12个重点问题,联合市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开展研究,提出初步政策方案;

从10月份开始:按照“政策意见重在求实,突出操作性”的要求,市委办公厅、市委研究室会同四个调研组和有关方面反复研究论证,集中开展成果汇总转化。

11月中旬:一号课题相关文件征求意见稿下发各区县、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共收到意见762条,经过逐条研究,最终采纳了402条。

深入调研:了解基层所思所盼,提炼基层首创经验

大型居住区的居民办事咨询便捷吗?老小区被物业“抛盘”怎么办?街面乱设摊顽症能根除吗?广场舞大妈与周边居民的矛盾谁来解?……发生在基层社区的世相百态、纷扰矛盾,看似“一地鸡毛”,实则关乎百姓安居乐业,关乎社会治理之基。

“围绕一号课题,调研组和市里召开的相关座谈会,我参加过近20个,可见这项课题调研之深入。”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胥燕红告诉记者,调研组不但到区里、街道开座谈会,还深入居民区,到居委干部、楼组长、社区党员群众中听意见,跑到街道的窗口服务单位听群众反映。

原本,四个组的调研方向各有侧重,并对口几个区县。后来,为了把各自的“子课题”做得更扎实,各调研组之间相互“串门”。

胥燕红说,“虽然与静安区对口的是第一调研组,但其他组也到我们这里来调研,着重了解我们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网格化管理等方面的探索、成效和困惑。”

参加过20个座谈会的胥燕红,尽管忙,但忙得高兴。“课题组真正沉入基层,把我们的所想、所虑、所盼提出来;还注重了解基层创造的经验做法,总结提炼,吸收为课题成果的一部分。”

第二调研组组长、上海久事公司党委书记龚德庆,曾在多个区县担任过领导,对基层情况原本就十分熟悉。但此次调研,让他和组员获取了更多新鲜、直观、丰富的一手材料。比如,居委会要敲的图章多达四五十个,而许多章根本不该由居委会来敲;市中心有的街道,忙于招商引资,影响服务,疏于管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盘点基层四大“不适应”

调研沉下去,问题浮上来。

基层工作就像“万花筒”——

有五彩缤纷。凌云街道梅陇三村“绿主妇”们,从关注环保、公益,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成为小区自治管理的当家人;延吉街道“睦邻中心”,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把小区居民吸引到公共空间,社区的生态悄然改变。

有推陈出新。静安区率先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体系;徐汇区在区、街镇、居民区三个层面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 金山区各村全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

有酸甜苦辣。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任务过多,有人形容,“上面水龙头在放水,街道是个筐,居委是个缸。筐里的水流到缸里,缸里盛不下,水漫金山”。而开展社区共治,基层社区“一头热”,驻区单位和相关社会力量“一头冷”。

有啼笑皆非。为了与“上面”对应,有的街道有20个科长,约10个科长是“有长无兵”。许多居委会深受“敲章”之苦,敲的章里居然还有“家具以旧换新,证明旧家具是我家的”之类。

调查阶段,大家解放思想,打开思路,查找问题,“放开放开、再放开”;而专题研究阶段,则需要“聚焦聚焦、再聚焦”。

如何聚焦?目标明确。哪些是基层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群众对基层服务管理有哪些迫切需要和突出意见?哪些问题现阶段可以统一设置改革路径?哪些需要确立指导性意见,让基层明确方向?

“万花筒”里的纷杂“碎片”,经课题组梳理提炼,形成对全市基层发展和现状的大盘点:

——街道体制机制存在不适应。街道在城市建设管理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缺乏参与权、话语权,影响社区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一些街道还在乐此不疲做“分外事”,比如,招商引资;街道部门设置存在着与上级条线部门简单对应、职能重复交叉等问题。

——居民治理体系存在不适应。居民区党组织领导和协调区域内各类自治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够;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任务过多,有的居委会行政性事务占据了85%以上的精力;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愿望不强,参与的多为老面孔,难以吸引年轻人和白领阶层。

——城郊结合部和远郊农村治理体系存在不适应。特别是随着本市乡镇撤并、旧区改造和大型居住区建设的大规模推进,郊区出现了一批大镇、大居,管理方面存在不少新矛盾。例如,不少大镇已经达到小型城市的规模,常住人口超过20万、甚至30万,但资源仍基本按照原来的镇级建制配置,管理服务难以到位。

——基层社区治理的保障方面存在不适应。中心城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年龄趋于老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待遇较低、发展空间狭窄,年轻的干不长。而基层社区队伍身份复杂,总共有机关行政人员、

3 事业编制人员、社区干部、社工、协管员、聘用人员、部门派驻人员等七大类,仅协管员队伍就有四类20余支,管理多头、政出多门,待遇不同,忙闲不均。村干部队伍中后备人才缺乏。

改革路径:下沉上收,让基层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

课题组最终形成了“1+6”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等6个配套文件。

课题成果形成中,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

街镇和村居,是基层的两个层面,承担着具体而繁杂的任务。要把街镇和居村的工作重心,真正转到服务和管理上来。民生服务、常态管理资源等进一步下沉基层;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等职责上收区级统筹管理。

下沉,为群众提供精准、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后,街道新的机构设置从原先“向上对口”,转变为更多地“向下对应”,内设机构由原有的11个至15个精简为8个。街道做强“六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综治中心,把机关工作和服务推向窗口化、平台化。

上收,让街道心无旁骛,真正把工作重心回归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取消全市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街道运转经费由区级财政保障”,就是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各区县也要加强统筹镇招商引资,镇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职能。

课题成果形成中,关键是梳理出基层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各个突破,让基层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

如何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相关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优化调整区域化党建领导体制,加强居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明确“对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退休聘用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按照同工同酬原则,逐步提高其工作津贴水平。”

街镇苦恼“责任无限、资源有限”?那就进一步下沉管理资源、执法资源,做实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通过赋予街镇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协调指挥权、考核评价监督权、人事考核和征得同意权,使街镇的派单权和牵头处置权等得到落实。今后,“条”上的干部要提拔,“块”上的街镇干部如果“摇头”,提拔便无望了。

居村工作吸引不了能干的年轻人,已青黄不接了?上海建立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按照“人均收入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合理确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标准。

郊区大镇、大居人口膨胀,“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根据文件要求,条件成熟的,析出街道;条件尚不成熟的,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加强镇管社区,探索在镇与居委会之间设立社区党委和社区委员会。

……

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已经交出答卷。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目前,全市各方面正形成合力,抓推进促落实。

第20篇:社会强制与社会治理创新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需要通过党和政府的柔性管理,通过党的群众工作来有效化解矛盾,消弭冲突;另一方面还需要从社会治理的实践出发,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科学看待秩序维护中的社会强制问题。

所谓的社会强制,是指政府职能部门运用强制性手段建立和维护社会基础秩序的过程。从社会和谐的基础出发,利益协调的重点是关照最弱势群体的利益。而我们知道,任何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主体,都不可能轻易让渡利益。而基于党领导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任何政党的制度化建设都需要强调制度框架内党的社会强制能力。首先,社会强制作为社会治理中化解矛盾,约束权力边界的技术性手段和制度化政策,在法治国家的目标下,本身可以被纳入法治范畴而加以规范。其次,技术本身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一方面使得社会强制具有了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社会强制的必然性。在一个精密庞大的管理体系中,技术的强制性要求规制人们的行为,并通过规制保障了人们的自由不受侵害。最后,社会管理创新和基础秩序维护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有效获取,这个过程本身包含着对人们的行为强制,这种强制的道德基础恰恰是所有人公平地享有不被侵犯的权利。

危机情境下的社会治理我们在工业社会谈论社会和谐,必然绕不开危机情境。工业社会在提供人们极为便捷的交往和获取知识与财富的机会的同时,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社会可能在转瞬之间失去其全部的秩序基础。中国人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和危机观念,可以保证这个伟大的民族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始终保有生机和活力。而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对危机情境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也是从根本上避免社会失范和失序的重要领导力量。而我们对危机情境的把握,在实践上还需要有充分的人员、价值、物质、制度和政策的储备。

进入转型期以来,中国社会时发多发的群体性事件凸显了党和政府社会治理的能力要求。社会治理过程不同于日常的管理,更强调发挥党的领导与协调作用、政府的服务与管理作用,市场和社会的理性参与作用。在面对群体性事件时,不少学者强调危机管理,其实质在于强调危机控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育相对完备,社会群体本身对传统危机有着相对成熟的应激模式,能够在危机情境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因此避免了承担危机引发的全部压力。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社会认为政府应该对危机的化解与克服负有更多的责任,因此提出危机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在管理理念下,政府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倾向于对事件本身的处理,危机应对的基本思路往往是将事态平息,较少考虑人们日常的利益或者价值诉求。危机的突发性和较强的扩散性,要求政府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将事件控制住,这个决策过程必然带有应急与强制特点。但是现代社会危机成因的复杂性和多元交互特点,决定了我们一方面需要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强制,另一方面基于防范和化解危机的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要在协调群体利益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社会参与,避免危机促发要素的累积。即强制过程本身是保障社会良序和获取社会支持的过程。也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战略。

促生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体制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管理效能改变和制度调整,对社会整合能力构成了现实威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依靠国家强制来避免社会动荡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是从政党科学执政的逻辑出发,显然,这种带有应急强制色彩的管理过程,需要从理念到制度、方法都做出调适。一个时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对压力型维稳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应该说,任何时期,维护社会稳定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也是有利于改革与发展的。但是,仅仅依靠压力型维稳显然是难以实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因此,实现社会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治理理念上需要转变思维,进而形成制度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机制。一是把维护稳定建构在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尊重多元价值并形成科学价值引导机制上。中国传统的管理体制一直都存有协调的基因,但在具体运行中,通过权力运行遏制可能存在的社会不和谐因素,是有管理体制的必然趋向。二是肯定人们合理合法的利益及其追求利益的过程,并在多元主体中完善协商民主,梳理权力边界,实现利益表达的制度化。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改革开放中,由于制度不完善,存在较为严重的利益分化甚至利益侵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多元利益集团甚至特殊利益集团。这些集团极易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实需要出发,试图左右改革开放的政策,甚至阻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在信息相对完备的环境里,进行科学决策,协调各方利益和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三是确立社会稳定的综合指标体系。当前,中央政府维护稳定的原则和目标在科层制度下经过层层加压,会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方式覆盖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分析,这一能力是任何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期待拥有的。但是也要看到,若非制度完善和组织健全,这种快速传导的将稳定视为根本目标的维稳体系,会直接锲入传统管理框架,形成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政府强制过程。因此,需要在廓清社会稳定的基本内涵和表征的基础上,形成考核稳定发展的综合指标,而非维护稳定的压力指标。

例如,在许多地方将上访人数多少作为考核地方稳定的重要指标。这既否定了人民来信来访作为信息沟通的有效机制,也会造成地方通过人身强制或者花钱买平安来克服上访问题。因此,建构科学的维稳指标,是要从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原因入手,而非从社会失稳的表象入手。这才是克服急功近利表面光鲜,内里糟糠的必然的行政行为。实际上,

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国梦思想,其落实过程必然在于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共识,进而规避利益侵害,实现利益和谐。这是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但在实践中,各种不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直接耗蚀了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平台。这一点,尤其需要在执政过程中加以纠正。四是以法治为核心,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稳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形成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当前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不能够简单视为权力滥用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民主有效发育中难以完全规避的现象。我们知道,撇开事件本身的非法性,近年来中国每年发生群体性事件超过10万起,而涉诉涉案涉访的各种事件多达200多万起。这些事件很大一部分是公民维权运动,这也是社会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组织形式。在正常情况下,社会通过组织化行动,在法治框架内寻求自身权利保障机制,并拥有监督权力的能力。也就是说,人民当家作主,本质上体现着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制度平台和物质保障。中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党引导人民在理性和与法治框架内逐步加以克服。

显然,仅就社会强制力而言,它体现着工业社会执政党的基本能力。但是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强制力是与社会理性和社会民主的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民主的前提是对自由的期待和对权威的尊崇,即政党能力必然体现为政党执政中约束自身和社会、推进发展的制度要求,体现为制度被权威执行和模范遵守。就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要求来看,社会强制的过程必然具有以下道德意向和价值目标:每个人的合理合法的利益都应该得到维护和尊重,每个人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过程都不能够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党和政府控制的公共资源,依系于法律向全体人民公平开放。

社会强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其所内蕴的善的追求和制度的逻辑是这种力量有效施行的基础。援引康德的一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社会良序的维护,以及对于公共利益和制度权威的尊崇始终是并行不悖的。

汇报人:xiexiebang

三项重点工作汇报社会治理创新
《三项重点工作汇报社会治理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