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学原理与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30 08:34:5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相关书籍: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r.m.加涅

《学习心理学:一种面向教学的观点》 p.m.德里斯科尔

《学习与教学》 r.e.梅耶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修订》 布卢姆 《系统化教学设计》 w.迪克

《教学设计》 p.l.史密斯

一 教学系统导论 1 教学设计导论

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教师用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如: ? 如何将学生进行分组,以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交流 ? 什么时候练习与反馈最有效 ? 技能知识学习的前置知识有哪些

掌握教学设计原理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理论,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事件和活动中去,使教学更有效。

1.1 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没有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是最佳的,基本假设: ? 教学设计是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目的是达到教学效果) ? 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毅力、时间、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原有知识、学习能力等) ? 教学设计模型可运用到多种教学场景下(学生个体、小组、大组),原理保持不变 ? 利用学习者对教学设计进行检验,反复设计与验证,使教学趋于完善 ? 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过程,包含相关子过程(原子过程是: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中的预习、评价、

反馈等)

? 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 1.2 学习原理

学习情境

人在清醒的时刻,都在观察和处理信息,一些信息被记忆,一些被摒弃。

是什么让人记忆:

? 学习者内部(来源于学习者,想获知) ? 学习者外部(提供一个事件,包括学习内容、目的、方法等环境) ? 学习者、学习发生的情境、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等存在着相互作用

教学原则

从学习原理中,指导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 ? 接近:教学环境与学习目的相接近

教学情境的设计接近学习的目的,或学习预期。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纲,而不应以方便学习或教学为目的。如,学习目的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装配一支枪”,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给学生图纸。

? 重复: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的反应需要重复,以使学习得到进步

重复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者反应,只是一种练习形式,而非基本条件,也不是必须的。 ? 强化:使学习变得有期望,以便学习者能“自我激励”

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习者看到预期的结果,并相信能达到,将使学习得到强化。预期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种

? 短期,如学习习得了,就有奖励等 ? 长期,如社会期望、人生追求、家庭厚望等 ? 合作协商:学生与其他学生或知识丰富的人一起学习,以确认信息的意义,即合作学习环境可以

促进学习? 广泛认知:学生广泛的获取相关惰性知识(初步接触,并不注重应用,在需要时能回忆起来,并

通过进一步学习掌握的知识),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部分 ? 组织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来促进学习发生

要明确学习是活动的结果和目的。 1.3 学习条件

学习条件分类: ? 内部:学习者心态、先前习得的知识及程度、个人目标等 ? 外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管理等 学习过程 篇2:《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概念,原理及名词解释

一.教学与教授:教授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教一词指的是一个人想学习者讲授或者掩饰某些东西。但是教师或培训者的角色包括多种不同的任务,如选择材料,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监控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内容资源与学习促进的作用,于是更广泛的术语“教学”讲强调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用来使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

二.教学原理的基本假设:

1.教学设计必须已帮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的,教学设计也是以有目的的学

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的。这就意味着最终的目标与预期的学习结果指导着

学习活动的设计与选择。

2.学习是一个手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过程。卡罗尔界定了至少五个影响学生所能达到

的学习程度的主要变量:(1)学生的毅力(2)允许学习的时间(3)教学质量(4)学生的能力倾向(5)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这些变量不是无关的,因此一个有效 的教学设计模式不能仅关注其中之一。 3.教学设计模型可以在多种水平上应用。 4.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设计教学首先要包括学习者,并且利用学习者进行检验,利

用这些来自学习群体的反馈来修改教学并使其更有效。 5.教学设计本身作为一种过程,应当包括如下子过程:确定预期结果、开发活动、设

计备用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 6.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

三.若干学习原理

1.接近原理:指的是刺激情景必须与预期的反应同时呈现。 2.重复原理:指的是要是学习得到进步并靠可靠的保持,刺激和它的放映需要重复或

练习。

3.强化原理:一个新的行为,倘若在他出现时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事态随其后,则这一

新的需变更为的学习讲得到增强。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的基本过程(addie模型):包括五个基本过程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五.言语信息:

目的:是为了强调表现性的性能。功能:为学习者建构其他技能,提供一种结构或基础。 言语信息的学习

分类:名称的学习—-指获得以命名方式对客体或客体类别做出一致语言反应的性能。

事实的学习—-事实是表示俩个或多个有名字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 六.知识:当信息被组织成有意义的,相互练习的事实和概括化的内容时,通常被称为“知识”。

七.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章节小结

第一章 教学设计导论 加涅在本章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二章 设计教学系统 加涅首先给教学系统下了一个定义: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的安排,这与教育技术94定义中的“学习资源和过程”恐怕有密切联系。随后,加涅指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而教学开发是执行计划的过程。

第三章 教学的结果 这一章表明了定义教育与培训的目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人们对教育有如此多的期望。另一个原因是需要把笼统的目的转化成逐渐具体的目标。本章还包括对习得的性能类型的分类:(1)智慧技能 (2)认知技能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第四章 学习的类型------智慧技能与策略 本章从教育系统预期结果目标开始,然后提出为了设计特定教程、单元和课,需要讲表现性目标分成几大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这样做有利于 :考虑目标的充分性;决定教学顺序;计划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学习条件; 第五章 学习的类型------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 本章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尽管它们有一些公共特征,但事实上它们是各不相同的。 1.言语信息:能用言语陈述的事实。概括性知识和有组织的知识。 2.态度:选择个人行为的方向。 3.动作技能:执行身体运动的行为表现。

第六章 学习者 影响新的教学材料学习的学习者特征表现为人类记忆中的集中组织。智慧技能、任职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这五种习得的性能直接影响这五种新的性能的学习。另一类记忆组织被表征为能力,可通过心理测验来测量。这些是对人类品质的测量,而人类的品质又能预测不同个体完成行为表现的某一些一般类型的情况。人类学习者的其他特征可归为特质。能力和特质以简介方式影响新的学习。

第七章 确定表现性目标 本章对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提出了一个无成分的指导。这无成分是:1.情境2.习得的性能3.对象4.行动5.工具和限制

第八章 学习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集中不同的、相互联系的程序,执行这些程序是为了产生设计和确定教学条件所需的系统信息。信息加工分析描述了学习者在执行他们的学习任务时所采取的步骤,这些步骤包括:1.输入信息 2.行动 3.决策。学习任务分析的目的是确定重点目标和使能目标的先决条件。区分了联众先决条件----必要性的和支持性的。必要性先决条件是所习得性能的组成成分,因而其学习必须事先进行。其他的先决条件是某个性能的学习更容易或更迅捷,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支持性的。

第九章 设计教学顺序 本章开头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程的组织如何安排教学顺序的问题联系起来。排序决策是在教程、客体、课和课的组成部分这四种水平上出现的。列出了在教程和课题水平决定教学顺序的方法。课题顺序的教程计划主要通过一种茶馆是性逻辑来完成。一个课题可能要先于另一个课题,或者因为它描述了较早的事件,或者因为他是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因为它给后继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背景。

第十章 教学事件 本章论述了构成针对学习结果的角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发生在一节课中。这是谢通常外在于学习者的事件,由教师、课文或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其他媒体来提供。起支持作用的外部事件的一般特征可以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推论出来的,它认为单个学习活动包含许多内容加工阶段,这些阶段包括:1.感觉时间的短暂登记, 2.刺激特征在短时记忆中的暂时储存,3.利用复述过程延长短时储存的时间,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做准备„„..从这个模型中推论出的教学事件是:1.引起注意2.告知学习者目标3.激

起对先决性的学习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引出行为表现7.提供行为表现正确性的反驳8.测量行为表现9.促进保持和迁移。

第十一章 技术-----潜在用途 本章讨论了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学校、工业部门、联邦政府与军事部门中的培训过程、结果与学习结果。

第十二章 单节课的设计 本章将备课作为如下主要活动的完成来对待:1.在教程、单元或主题的范围内安排可得顺序,2.设计单节课,使学习的有效条件能被纳入到每节课的教学事件中。讨论了备课的四个步骤:1.列出课的目标2.列出想使用的教学事件3.选择能完成事件的媒体、材料和活动4.注意教师、培训者和设计者的作用。

第十三章 测量学生的行为表现 本章的重点是采用标准参照解释的目标参照测验。这种测验有以下几个重要目的:1.它们表明每个学生是否掌握了目标,并可以继续学习下一个目标2.它们允许及早发现和诊断学习失败,这样有助于识别所需要的补救性学习3.他们提供了改进教学本身的信息4.它们是公平的评价,因为它们测量了目标上的行为表现,而这一行为表现是作为期望学生学习的指标而呈现给学生的。

第十四章 集体学习环境 本章讨论了三种不同的集体规模:1.俩人组2.有3~8名学生的小组3.有15名或更多学生的大组。而适用与这三种不同规模集体的教学特点取决于教师管理教学事件的准确度。

第十五章 在线学习本章讨论了最有效的在线学习计划包括如下问题:1)教员的利用2)做中学3)合作4)通达全世界。

第十六章 教学评价 本章讨论了教学材料、教程与课程的全面评价至少要包括以下五个调查和反馈领域:1.对教学材料的评价2.对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质量检查3.测量学习者对教学的反应4.测量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成绩5.估计教学效果。

读后感

加涅在本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

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篇3:《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教学设计原理》是加涅的其中一本代表作。从书名中的“教学”二字可知,这本书讲述的并不仅是教授。教授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教一词指的是一个人想学习者讲授或者掩饰某些东西。但是教师或培训者的角色包括多种不同的任务,如选择材料,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监控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内容资源与学习促进的作用,于是更广泛的术语“教学”讲强调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用来使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

大致浏览过加涅的这本书,该书分为十六章,他在书中不仅提出了教学的系统性,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还提出了技术的潜在用途,学习发生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发生的影响,总结出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并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

首先,加涅在本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国内的实践与理论所涉及到的教育技术基本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

术相关的硬技术,而加涅的教学技术学则更多地类似于国内教学论、课程论研究的范围,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

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 ?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去好好读这本书,研究学习,但是从中学习什么呢?我想从中可以学习加涅解决复杂学习和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把心理学与教育

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在研究学习和教育时,把认知观和行为观相结合。在认知观中,既吸取建构主义中有用的东西,也吸取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有用的东西。在研究学习时,既把学习看成是过程(事件),也把学习看成是结果。在研究学习的条件时,既指出其内部条件,也指出其外部条件。另外,怎么学也是一个问题。学习加涅的著作,首先要了解他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且把这些应用到我们的教育中去。但是其中也不乏缺陷之处,他的理论体系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例如,他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对发展的作用考虑很少,他强调对学习类型做分析,将复杂现象加以分解,但对于如何由个别成分合成复杂的心理能力研究不够。又如他强调学习的顺序是由下位到上位,局部到整体,但有时学习顺序并非完全如此。记得有位著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他说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没有说什么,就是说这些不完善的地方也不能影响我们对加涅的理论的学习。篇4:教学设计原理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进行计划,使学生参与到促进学生的事件和活动中,使教学活动更有效,以最佳效果帮助学生学习。

二、教学设计的任务

1、如何考虑原有学习

2、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外部条件计划新学习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必须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

2、设计必须关注到影响学习的因素:学生毅力、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倾向、学生学习能力

3、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必须利用学习者对设计进行检验(课后反思)

四、教学设计的过程—addie模型

五、单节课的教学设计

定教学目标及目标实现的顺序----定教学事件----定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活动----定教学处方即每个教学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及实现这一教学事件的教学活动。

其中:

定教学目标及目标实现的顺序: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题。我们教学中有五类教学目标即智慧技能(利用概念、原理、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认知策略(获得信息的方式)、言语信息(能够陈述的知识)、态度、动作技能。无论何种技能,它的学习均需有先前习得的技能做基础的,这个条件制约了教学目的的顺序。

智慧技能的类型根据复杂程序进行分类:辨别、概念、规则与原理、问题解决。后者均需前者己习得为先决条件。因此,教学顺序的设计由易到难,注意梯度。

定教学事件:一节课的教学事件分九段即引起注意(用新异的刺激引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告知学习者目标(传

达对学习者学习的希望,有助于他们关注对技能的学习);激起对先决性的学习的回忆(通过提问等形式唤起学生的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描述任务,用例子展示和强调要学习的知识);提供学习指导(给出学习内容的详细说明以提供提取线索);引出行为表现(学生学习活动);提供行为表现正确性反馈(通过练习);测量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是否己掌握);促进保持和学习迁移(提高和变换环境的练习)。

定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活动:

定教学处方即每个教学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及实现这一教学事件的教学活动

2、教学设计的组成

3、教学设计的描述

对照案例讲解幻灯片中的理论阐述篇5: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智慧技能。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去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3、言语信息。

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实际上都旨在表明在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急的能力。加涅认为言语信急的学习不但是使学过的东西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来,而且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言语信息木身所具有的不同复

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二类不同的言语信急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操作规则,一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5、态度。

加涅认为态度是一种能够影响人对某一类物、某一类事或某一类人作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二种成分。

加涅分析了影响这五类学习的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与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它学习便无法产生;支持性条件是一般有助少学习的条件.缺少它,学习不一定不能产生。但其效率不高。例如同,学习“功=力x距离”这一规则,必须先掌握什么是“力”和“距离”。只有先掌握了这两个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这两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因此,这两个概念的掌握乃是该规则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动机、态度等条件,虽然有助于这一规则的学习,但不是非有不可的,属于支持性条件。加涅揭示了五种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可供我们教学设计时参考。分析加涅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有关思想,我们发现,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1.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统一基点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因此,“学习结果是使人的

各种作业成为可能的持久状态”。“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持久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能力和倾向”。由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达到为目标,所以,加涅揭示了习得的是能力和倾向,便为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确定了统一的基点。 2.以习得各种能力所需学习条件的异同作为划分教育目标类别的依据 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习得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学习条件。内部学习条件是指学习者本身具有的,影响习得新能力的变量。诸如己经习得的能力等。外部学习条件是指由教学提供的,用以支持或加强习得能力的变量。诸如,教师的期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等。从内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内部学习条件。比如,学习者要习得定义概念,必须先具有具体概念。从外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也需要不同的外部学习条件。比如,仅用口头指导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之无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事。

3.把智慧技能分成由多个层次组成的阶梯

在加涅看来,智慧技能是人们利用符号处理环境或做事的能力。人们运用符号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各种习得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地排列成层次,较低层次能力的习得是更高一层次能力习得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较高层次能力在累积低层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 总之,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研究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且在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仅将信息加工的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系统地描述了学习结果和教学事件的关系,揭示出了教学事件的本质。在他看来,教学不外乎是针对不同的学习结果而

精心设计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系统。这一思想正在改变人们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传统看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技术与依据。对此我们应当虚心接受用其所长。

推荐第2篇:裙装结构原理与设计教学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裙装结构原理与设计

第一节

裙装原理

一、测量部位

腰围:腰部最细处水平围绕一周的长度 臀围:臀部最丰满处水平围绕一周的长度 裙摆围:裙子下摆周长 裙长:腰节线至所需裙长的长度

二、裙装基本结构线名称

三、裙装的分类

(一)按裙装的长度分类:超短裙,短裙,膝裙,中长裙,长裙等。

(二)按腰位高低分类:低腰裙,无腰裙,腰带裙,高腰带裙,高腰裙等。

(三)按裙外形分类:窄裙,直裙,A字裙,斜裙,圆裙等。

(四)按裙的片数分类:一片裙,四片裙,多片裙,节裙等。

(五)按褶的类别分类:单向褶裙,对褶裙,活褶,碎褶,立体褶等。

四、裙原型

裙原型是取自女体直立状态下绕腰、臀部一周所形成的旋转体形态。

(一) 作前中心线(1),上平线(2),下平线(3)。

(二) 作臀围线(4),中臀围线(5),侧缝线(6),后中心线(7)。

(三) 确定前腰侧点(8),后腰侧点(9),后中心点(10)。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四) 画顺前侧缝线(11),后侧缝线(12),前腰口线(13),后腰口线(14)。

(五) 作前后省。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第二节 裙装结构分析

一、裙装的放松量

(一) 腰围的放松量

人在呼吸及站、坐时腰围会有2cm的差值变化。从生理学角度讲,人体腰部周长缩小2cm时,人体不会产生强烈的压迫感,所以裙装的放松量可控制在0~2cm。

(二) 臀围的放松量

臀围放松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裙装的造型风格。人体一般坐立的变化需要,臀围的放松量一般控制在4~6cm左右。

(三)裙摆围的放松量

裙摆围的大小由款式的造型而定。宽松裙的摆围可呈A形,圆形,甚至超过360°。运动类型裙摆围波浪起伏、飘逸、舒展,而合体的裙摆围设计则要考虑到人体的活动范围。裙叉一般开在距腰口线40cm以下为宜。无裙叉的裙摆围应随裙长的增加而增加。

二、臀高线的确定

臀高线与人体的高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认为臀高线距腰口线的距离为身高/10+1,也有按H/6计算的。还可实际测量从腰节线至臀围线的长度进行确定。

三、腰省的确定

(一) 省量

腰省量为腰臀围的差值。它的放置与裙子的款式有关,每个省的省量过大或过小均不适宜。 过大会使省尖过分尖突,过小则达不到收省的目的。

对于贴体裙装,侧缝省应控制在0.5~1cm左右。随着宽松程度的增加,省量可在0.5~3cm之间变化。片内省的省量一般控制在1.5~3cm左右。

(二)省数

整个腰围的片内省个数一般为偶数。如果是4个或8个,则前后各一半,以对称形式出现。如果是6个,则前2后4。

(三)省位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四、臀围加放量与腰省的关系

若H*为净臀围,W*为净腰围,△H为臀围加放量,n为裙片数。经研究,在臀围加放量一定的情况下,每片裙的最小腰省量= H*- W*-2△Hn 。

若要使腰省为零,则臀围的最小放松量= H*- W*2 。

由此可见,裙摆量、臀围、腰省量是相互制约的。进而也将裙子的外形分为:紧身裙,半紧身裙,斜裙,圆裙几种轮廓。各式裙款均是在这几种裙形基础之上进行分割、拉展、打褶等变化而得到的。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第三节 各种廓形裙

一、紧身裙

为贴身的极限造型。如西装套裙,一步裙,窄摆裙等等。它的结构基本上在原型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性的设计而成。如上端为穿脱方便装加拉链,而下端为便于行走,设有开叉。

二、半紧身裙

半紧身裙也称A形裙。它是在紧身裙的基础上增加裙摆的围度而完成的。随着裙摆的增加,侧缝线趋向变直,腰省量减小,腰侧点与前、后腰点距离增大,腰口线的弯曲度变大。结构制图是在裙原型基础上将侧缝线下摆放出,侧缝线变斜,同时减少腰省量,提高腰侧点位置。

三、斜裙

在半紧身裙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裙摆量,此时臀围放松量也相应增大,当放松量△H>H*- W*2 时,腰省为零。腰侧点与前后腰点距离、腰围线曲度均大于半紧身裙。

(一) 作前中心线(1),上平线(2),下平线(3)。

(二) 确定腰口斜线(4)。

(三)确定腰口大点(5),裙中线(6),腰口大点与(2)线和(6)线交点的连线(7),裙侧线(8),裙摆线(9)。

腰口大点若正好位于侧缝线上,按侧缝线处上提1cm,若不在侧缝线处,应按基本裙型的腰口线形状顺势修顺。

裙摆在斜纱处应考虑其长度的易变形性,根据面料适当裁短。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四、圆裙

在斜裙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裙摆围,则腰口线、下摆线将变得更加均匀而呈圆弧状,称为圆裙。

(一) 以O为圆心,r为半径画弧(1)。

(二) 以O为圆心,r+(L-腰宽)为半径画弧(2)。

(三) 圆心角为θ的扇面形,则两条母线L1L2与两弧(1)(2)所围成扇面形为裙片的基本形。

(四) 修顺腰口线及裙摆线。

将腰侧点、后腰点、前腰点按裙原型调整、修顺。裙摆在斜丝处适当裁短2~3cm,再修顺裙摆。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第四节 裙装结构变化原理及应用

一、设计步骤

(一)审视效果图,确定裙子的外形轮廓,并做出相应轮廓裙型。

(二)在裙型上根据效果图作各种分割。

(三)作分割线中的省、褶等细部结构处理。

(四)将各结构图分离出来。

二、分割裙的结构设计 例1.筒裙

规格:160/68A L=70cm, W=70cm, H=92+4=96 cm, 腰宽=3 cm。

在原型裙的基础,加上叠门宽,下摆在侧缝线处收进。

例2.无腰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H=92+4=96cm。 1.按紧身裙做出基本结构,前片画出全图。

2.按效果图做出分割线位置,腹臀部的分割线通过省尖。3.将省转移至分割线。

4.后裙片中线处开襟装拉链,下端开叉,前侧有装饰扣。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3.八片A型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基本H=92+4=96cm。

1.做出基本裙原型

2.画出分割线的位置,并将省放置在分割线及前后中心线处。3.在分割线处放出摆量,为保持裙面的平整,在侧缝处放得稍多些。 4.画顺各片轮廓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4.育克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基本H=92+4=96cm。

1.做出基本裙原型。

2.做出纵横分割线,并将一省量放置在纵向分割线中,另一省转移至横向分割线中。3.在分割线处放出摆量。 4.画顺各片轮廓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5.弧形褶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H=94cm,腰宽=3cm。

1.做出基本裙原型。

2.做出分割线的位置,并将省放置在分割线中。3.前片下摆弧线以中心线为对称轴。

4.将分割裙片依效果图放出褶量,画顺轮廓线。5.后片为两片裙,底边为平线。

例6.高腰波浪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H=96cm。

1.做出基本裙原型。2.依效果图做出分割线。

3.将分割线下的裙片采用剪切拉展法,在相应位置拉出褶量。褶量越大,分割线弯曲度越大,但分割线长度不变。

4.修顺轮廓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7.斜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

由于H、θ不控制,Y值可根据效果图及面料确定,按斜裙方法制图。

例8.螺纹形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H=90+8=98cm。

1.做出斜裙,Y=H-W2n =102-702×2 =8cm 2.做出分割线,注意前后片分割线的衔接。 3.将○3片作切展波浪。 4.修顺各裙片轮廓。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9.60°圆心角四片裙

规格:160/68A,L=70cm,θ=60°,W=70cm, n=4cm。

例10.鱼尾裙

规格:160/68A,L=98cm,W=70cm,H=96cm。

1.做出裙原型。

2.做出分割线,将省放置在分割线中。3.在膝围处收进,以突出鱼尾效果。 4.在分割线裙摆处均匀放出摆量。 5.修顺各片轮廓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三、褶裙结构设计

褶可以分为自然褶,如波形褶、缩褶;和规律褶,如普力特褶、塔克褶等。自然褶具有随意性、多变性、丰富性和活泼性的特点。规律褶则表现出有秩序的动感。 例1.抽褶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

例2.波形裙

规格:160/68A,L=62cm,W=70cm,H=96cm,腰宽=3cm,结构制图见图3-4-12及图3-4-13。 1.做出基本裙原型。

2.做出分割线的位置及形状。

3.将分割线下的部位应用切展的方法,根据褶量大小拉展。褶量越大,拉展量越大,分割线变形越大。但总长应保持不变。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3.普力特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原型H=96cm, 褶数n=24。

1.做出长为裙长、宽为臀围大的矩形。

2.将矩形按效果图的褶数分成均等份,每份宽为Hn 。 3.放出褶量,每个褶量不能大于2Hn ,以避免褶的双重叠。 4.将腰臀差放在每个褶份中。 5.修顺腰口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4.塔克褶裙

规格:160/68A,L=70cm,W=70cm,原型H=96cm。

1.做出基本裙型。

2.做出分割线,将省收在分割线中。3.放出褶量,用腰头固定,不需熨烫。 4.修顺轮廓线。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例5.节裙

规格:160/68A,L=80cm。

例6.阴褶裙

规格:160/68A,L=84cm,W=70cm,原型H=96cm,腰宽=4cm。

闽江学院教案——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推荐第3篇:教学的设计原理

教学的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是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科学。教学设计的首要意图是规定最佳的教学方案,作为一种知识实体,教学设计旨在达到预期教学成果最优化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化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 教学与教学系统

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教师和学生均为教学活动中的人员要素,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性要素,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的活动的主体,因此他们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性材料,是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的媒介,包括 文字教材(教科书,图表,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 。

教学媒体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和条件性要素,它包括教学所需要的物质设备、技术与手段等有关的物质和条件性教学资源。 学校教学系统的主要任务:

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

为学生奠定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基础,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现代社会公民素质。 培养个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预先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的整体把握,良好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行动纲领,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引导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 教学设计过程的共性要素 学习者及其需要的分析。教学设计过程应该比较全面地分析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认知与发展特征,学习者学习起点水平,学习者学习动机等 。

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内容的层次结构,教学内容的编排与组织,教学内容展示的程序和方式等。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分析,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标准等要素的确定与表述。

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学北京与环境的分析,教与学双方活动特征的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综合应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特征性与效果功能的分析,教学媒体的优化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策略与方式的确定 。 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教学评价设计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学活动信息反馈方式与渠道的分析,教学效果检测内容,检测方式的确定,制定总结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策略。 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从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将教学设计归纳为三个层次:

(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是指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它所针对的教学设计的任务来说,可以称为长期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一般需要一个专门的小组来共同研究完成,例如学校的学科教研室。 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一种阶段性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除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之外,还起到协调年级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作用。单元教学任务设计一般由同年级同一课程的任课老师共同参与完成。

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是针对一节课或者某一个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所以也称为即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一般由任课教师来完成 。

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师备课的区别

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是以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基本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传统的备课通常情况下依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来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设计从作为教学技术的角度来说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其实践意义在于应用科学原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而传统的教师备课活动,教师凭借的是自己以往教学过程中已有的实践经验,来选择和确定具体教学过程。 作为一种技术,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桥梁。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较为系统地应用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推荐第4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情感与价值: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讲台前面有6张凳子,请7位同学来抢凳子坐。我不看同学们怎样坐,我敢肯定的说:这6张凳子中总有一张凳子至少有两个同学同坐,大家相信吗?(师生演示)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这其中蕴含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数学原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主操作

探究新知 (一) 活动1 课件出示:把4枝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可以怎么放? 师:你们摆摆看,会有什么发现?把你们发现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 说理活动

① 师: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4,0,0)(3,1,0)(2,2,0)(2,1,1) 师:你们是这样记录的吗?

师:还可以用图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 师:还可以用表格记录。师板书在黑板上。 ② 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板书: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

③ 怎样摆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平均分的摆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4÷3=1(枝)„„1(枝)

④ 师: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枝铅笔呢?(学生交流)

⑤ 把5枝铅笔放进4个笔筒里呢?还用摆吗?板书:5÷4=1(枝)„„1(枝)

⑥ 课件出示:把6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呢? 把7枝铅笔放进6个笔筒呢? 把10枝铅笔放进9个笔筒呢?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笔筒呢? 板书:7÷6=1(枝)„„1(枝) 10÷9=1(枝)„„1(枝) 100÷99=1(枝)„„1(枝)

⑦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 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3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① 学生活动 ② 交流说理活动

预设:生1: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用商加余数,应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

生2:不同意!不是“商加余数”是“商加1”.③ 师: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 师: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1、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 7÷2=2(本)„„1(本) 9÷2=2(本)„„1(本)

2、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生:至少数=商+1

3、师: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

”,(点题)。“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三、灵活应用

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课件出示: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课件出示: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课件出示: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四、畅谈感受

教学结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抽生谈谈,师总结。) 在这堂课中,我首先设计(抢凳子游戏,讲台前面有6张凳子,请7位同学来抢凳子坐。我不看同学们怎样坐,我敢肯定的说:这6张凳子中同学们不管怎样坐,总有一张凳子至少有两个同学同坐,大家相信吗?)目的一:小孩子最喜欢玩游戏,一说玩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二: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抽屉原理,对解决这类问题有什么作用?

接着出示:把4枝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可以怎么放?我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方法动手操作、汇报、板书,得出结论,又提出:怎样摆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小组讨论,然后针对他们的方法进行讲解(边操作边讲解),其实这方法是用平均分的摆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4÷3=1(枝)„„1(枝)得出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平均分的摆法最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铺垫。

然后,出示活动二: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先动手操作,同时用算式计算,看算式的规律是:发现是至少数=商+1 接着我反问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的锻炼。

推荐第5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标准试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广角”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编排特点

1、教材借助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学生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从而产生疑问,激起寻求答案的欲望。在这里,“4枝铅笔”就是“4个要分放的物体”,“3个文具盒”就是“3个抽屉”,这个问题用“抽屉问题”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把4个物体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物体。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通过直观地摆铅笔,发现把4枝铅笔分配到3个文具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这里,只考虑存在性问题,即把4枝铅笔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都视为同一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通过罗列实验的所有结果,就可以解释前面提出的疑问。为了对这类“抽屉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教材在“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只是数据比例题的稍大。学生可以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加以解释。

2、例2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于

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实际上,如果设定=1,这类“抽屉问题”就变成了例1的形式。因此,这两类“抽屉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例1只是例2的一个特例。教材提供了让学生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情境,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从而产生探究原因的愿望。学生仍然可以采用枚举的方法,把5分解成两个数,有(5,0),(4,1),(3,2)三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数不小于3。更具一般性的仍然是假设的方法,即先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利用有余数除法5÷2=2„„1可以发现,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还剩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研究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后,教材又进一步提出“如果一共有7本书,9本书,情况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前面的方法进行类推,得出“7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4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5本书”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这几个“抽屉问题”的特点,寻找规律,使学生对这一类“抽屉原理”达到一般性的理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归纳出“要把(是奇数)本书放进2个抽屉,如果÷2=„„1,那么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1)本书”的一般性结论。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延续了第68页“做一做”的情境,在例2的基础上有所扩展,把 “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座位”,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和“鸽子进巢”模拟想象事情情景的发生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从而牵引出“平均分”这个更具一般性的方法。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材内容分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Dirichlet)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抽屉原理”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要把三本书放进两个抽屉,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两本书。这样的道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抽屉原理”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因此,“抽屉原理”在数论、集合论、组合论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例1描述的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把

个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里(

>,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例2描述了“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把多于

个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里(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

教学对象分析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若干个纸杯、笔、扑克牌

教学策略

“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我主要运用了产生式教学策略中的数感教学策略和应用意识教学策略两种方式,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抽屉原理。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情境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二、讨论交流,操作探究,寻找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我利用提出问题——验证结论——解决问题——初步建模——运用假设法——发现规律——介绍课外知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1、提出问题:(1)把3本书、4支笔分别放进2个抽屉、3个文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笔筒)至少放进几本(几枝)。让学生猜测“至少会是”几支?

2、验证结论:不管学生猜测的结论是什么,都要求学生借助实物进行操作,来验证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操作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并板书。

(1)先请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进行汇报,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有的情况)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出每种情况中都有几支铅笔被放进了同一个文具盒。

(2)参与教学策略。由问题产生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如利用“鸽巢原理”中鸽子的聪明和机智一一占巢以及同学抢座位的做法让学生自然而然想到抽屉原理和“平均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再结合前面学生的动手操作验证平均分的的作用。

(3)合作教学策略。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热身一下,请五位同学一起来玩“抢座位”的游戏。5人抢4个位置,说开始后每人必须坐在位置上。你们先想像一下他们可能的坐后的情景,看老师猜的对不对。

他们都坐下了么?老师不用看就知道“一定有一把椅子上坐了两个同学,对不对?假如请这五位同学再坐,不管怎么坐,总有一张椅子至少坐两个同学,同意么?板书:总有 至少

其实这里蕴含了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是什么原理呢,它里面又有什么需要我们去探讨呢?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

(1)要把3 本书放进2个抽屉 ,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桌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提醒学生左2右一与左1右2是同一种方法)

(2)反馈:两种放法:板书 (3,0)和(2,1)

(3)观察这两种放法,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有2本书) 让孩子们充分地说(仿照抢座位来说)。板书: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有2本书。

(4)“总有”什么意思?你能用另外一个词代替它(一定有) (5)“至少”有2本什么意思?(最少是2本,2本或者2本以上) 小结:这就是数学上著名的 “抽屉原理”。即把东西放入抽屉里,怎么放,出现什么现象。

2、研究4枝笔放进3个杯子。

(1)现要把4枝笔放进3个杯子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多媒体依照学生回答展示放的情况,并把放有2枝或2枝以上的杯子用红线圈出。

(3)从这四种放法,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有2枝笔) (4)小结:同学们在研究4枝笔放入3个杯子里是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么你能用抽屉原理告诉老师这里有几个抽屉吗?其实,数学上又把“抽屉原理”叫做“鸽巢原理”。 (5)多媒体出示4个鸽巢 5只鸽子

问:鸽子的进巢情况会怎样,还有前面的结论吗? 学生想象一下鸽子回巢的情景,小组讨论进巢的实际现象。

(6)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抢座位游戏,再结合聪明的鸽子进巢情景模拟试验,说明“抽屉原理”也就是“鸽巢原理”和“平均分”有关(突破难点)。由平均分引出除法算式。

(7)师生总结:如要能一眼看出摆放结果,利用平均分(除法算式)比列举法要简单、明了、方便的多

(8)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前面游戏和3个活动。叫生板演。

3、(1)把6枝笔放进5个杯子,是不是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枝笔?为什么?

把7枝笔放进6个杯子,是不是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枝笔?为什么?

把100枝笔放进99个杯子,是不是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枝笔?为什么? (2)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汇报:只要放的笔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笔。提示学生用字母表示N+1个笔放进N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枝笔。

(3)如果笔数比杯子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枝笔。”摆一摆,说一说。

(4)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笔放进杯子的情况,只要笔数量多于杯子数量时,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2枝笔。

(5)如果7只鸽子飞进5个鸽巢,情况怎样呢?8只呢(多媒体出示) 同桌交流,汇报, (6)写出除法算式,总结结论。

(二)探究例2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1)多媒体出示 5本书 2个抽屉 会有几种放置情况?学生动手放并反馈 (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每一种放法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

(3)最能一眼看出结论的是哪种方法:即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书,剩下的1本书放进任何一个抽屉中,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也就是平均分,用算式表示是:5÷2=2„1(商2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4本书。

如果把9个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5本书。

如果把11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3、板书算式后提问:现在你们又有什么发现,放置结果的至少数又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后互相说说并汇报结论。得出;

至少数 = 商+1 问:如果没有余数结论是什么 (至少数 =商 )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抽屉原理”的一个小奥秘。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其实“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多媒体显示抽屉原理的来历)

4、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如课前我们玩的游戏。

5、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是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三、迁移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1)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任意抽出来的五张至少有几张是同一种颜色的?

(2)在我们班的任意13人中,总有至少几个人的属相相同,想一想,为什么?

(3)六(1)班有学生55人,我们可以肯定,在这55人中,至少有 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想一想,为什么?

(4)多媒体出示:数学家波沙童年的故事。

匈牙利现代数学家厄尔迪斯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数学家就是将咖啡变为定理的机器。”

有一次厄尔迪斯听说本国有个9岁的神童叫波沙,他便专程到布达佩斯去看他。见面后,他问波沙:“从

1、

2、3„„100中任意取51个不相同的数,其中必有两个互质,这是为什么?” 波沙正在喝咖啡,他用汤匙在杯子里搅了几下,然后就轻松地回答了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将

1、

2、3„„100分成50个组,每组两个相邻的数为1,2|3,4|„„|99,100|。如果每组中各取一个数,那么至多只能取出50个数。因此如果取出51个数,那么必有一组的两个数都被取出。而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互质,因此取出的51个数中必有两个数互质。

这里就运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抽屉原理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老师对你们利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充满了信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

四、总结全课

五、布置作业。

2、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1)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这是为什么?

(2)某班有32名小朋友是在8月份出生的,能否找到两个在同一天过生日的小朋友?为什么? (3)小明和小刚掷色子,小明说:“我掷了7次,至少有2次点数相同。”小明说得对吗?为什么?

(六)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有:商+1

3÷2=1(本)„„1(本) 2(3,0)(2,1) 4÷3=1(枝)„„1(枝) 2(4,0,0)(3,1,0)

2(2,2,0)(2,1,0)

5÷4=1(只)„„1(只) 2 7÷5=1(只)„„2(只) 2 8÷5=1(只)„„3(只) 2 5÷2=2(本)„„1(本) 3 7÷2=3(本)„„1(本) 4 9÷2=4(本)„„1(本) 5 11÷3=3(本)„„2(本) 4

至少数=商+1

推荐第6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课《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滨河路小学 刘会敏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2.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3.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游戏,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和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情感与价值: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6、教具学具:课件、扑克牌、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小棒、杯子。

7、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52张扑克牌,由一名学生任意抽5张,老师猜测:至少有两张同一花色。 激趣:想知道这个魔术的奥秘吗?学了今天的数学知识,相信你也会玩这个!师:那么像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大家想不想弄明白?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这个原理。希望大家都能积极的动手动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齐心协力把这个数学奥秘弄懂!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

师:刚才我们做游戏,不管怎么抽,总有两张扑克牌是同一花色。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杯子里,有多少种放法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大家可不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

(学情预设: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了2枝铅笔。)

2、理解“至少”

师:“至少”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 (最少2枝,也可能比2枝多)

师: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样证明这种现象呢?下面,就需要自己动手利用学具去摆一摆,动脑去想一想,看看能不能证明我们这个猜想。

3、自主探究

(1)前后位同学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1摆一摆,想一想,可以怎么样去摆放?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一个记录单,你们可以把摆放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你们分析结果是不是符合我们之前的猜测。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第一种方法:

(4,0,0)(3,1,0)(2,2,0)(2,1,1)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测。(像大家刚才这样把每一种放法都列举出来,然后去一一验证,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第二种方法:

师:还有别的思考方法,来验证我们之前的猜测吗? 假设法:(学生汇报)

师课件演示,说明:先假设每个文具盒里各放入1枝铅笔,余下1枝铅笔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的现象。

4、优化方法

那么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学生解释说明,师课件演示)

师:你们为什么都用第二种方法,而不用列举法呢?

5、发现规律

师:通过刚才我们分析的这些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当笔的枝数比铅笔盒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2枝铅笔。)

师:同学们能有这么了不起的发现,真不错!说明大家认真动脑思考了。那么老师这有一道和我们刚才这些题稍稍不同的题,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这种思维来解决一下?

6、出示做一做: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1)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2)全班汇报,解释说明。

(3)教师用课件演示(虽然鸽子的只数比鸽舍的数量多2,但是也是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师: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善于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来证明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也提升了许多。要是铅笔的枝数比杯子多2,多3,多4„„呢?

学生依次假设法进行分析:把5枝铅笔放进3个杯子,把7枝铅笔放进4个杯子,把15枝铅笔放进4个杯子会有什么发现?

7、学生观察板书小组内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当铅笔的枝数比杯子的数量多时,至少数应该用“商加1”教师板书“商加1”

8、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板书式子:8÷3=2…2 (2+1=3)

教师课件演示: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所以应该是商加1.

(三)结论

师:同学们,真的非常厉害,刚才我们一起探究的这种现象,就成为“抽屉原理”板书课题,课件介绍“抽屉原理”的小知识。(课件出示)。

三、拓展应用

“抽屉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引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用你学习的原理验证老师课前玩的扑克牌游戏。

1.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扑克是同花色的。说明理由。

2.算一算。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3.说一说。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4.在我们班的任意13人中,总有至少几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5.一盒围棋棋子,黑白子混放,我们任意摸出3个棋子,至少有2个棋子是同颜色的,为什么?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铅笔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商+1”

4 ÷ 3 = 1……

1 5 ÷ 4 = 1……1

100 ÷ 99 = 1……1

5 ÷ 3 = 1……2

7 ÷

4 =

1……3

9 ÷

4 =

2……1

15 ÷

4 =

3……3

4

数学活动课《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很多老师一看这内容,觉得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无关,没有任何联系。其实,“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我在设计时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我觉得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原生态的、充满“数学味”的课;课堂中教师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这一模式,创设了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抽屉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本内容之后,本人反思本内容的教学,有如下几点体会:

1、情境的创设“目的化”。

创设情境,目的不是为了创设情境,主要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探索,同时也是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我以“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扑克是同花色的。”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种花色相同的现象,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2、知识的探索“自主化”。

“抽屉原理” 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对于“总有”、“至少”这两个词的理解。在探索知识时,首先让学生由“猜测——验证”的方法来构建模型,再通过“数量积累,发现方法——深入探究,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初步建模——实际应用,解决问题”。完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利用手中的铅笔和杯子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主化。

3、学生学习“互助化”。

课堂中,我以小组合作为主进行对知识探索的同时,学生对自己探究的方法在组内进行认真的交流,这样,每个学生不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学,也间接学到同学们很多好的方法。在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容易选择一问一答的师生交流代替学生思考,这样有片面性,而小组内的交流是生生交流,能达到同伴互助的效果,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接近学生,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更有效。

这节课下来,自己感觉不足的地反有:

在验证抽屉原理时,用铅笔数比杯子数多1这个环节,设计的题目过多,过于细,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多数学生理解了,就要换一组数据探究。而我在处理这个环节时节奏比较慢,耽误了后面练习的时间。再让学生说实践结果的时候,我怕学生不懂,叫了好几个学会来回答。这样做可能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觉得都会了没有必要听了,还有就是浪费时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能自己弄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明白的老师不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011.4.

推荐第7篇:透视原理教学设计

《透视原理》教学设计

素描基础教学——透视原理

授课人:夏光挺

【教学目的】让学生能理解最基本的透视原理

【教学重点】透视原理和平行透视以及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导 入】通过生活中的透视形态导入透视的最基本规律

【讲 解】

一、透视的概念:透视是一种视觉现象 。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所产生的一种视觉反映。

二、透视产生的原因:人眼看物,是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而被感知的,远近距离不同的相同物象,距离愈近的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大,反之,反之愈小。

三、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我们绘画时,要在平面上表现物体的空间和体积深度,其关键就在于准确把握体面关系和透视缩形。

四、透视的分类:

1、平行透视:当立方体的一个体面与画面平行,所产生的透视现象即为平行透视。

(注:视平线:与视点等高的一条假设的水平线) 其规律为:

a、平行透视中只有一个消失点,即“心点” b、与立面相垂直的平行线均向“心点”消失

2、成角透视:当立方体上下两个体面与地面平行,其它体面与画面成一定角度时,所产生的透视即成为成角透视。其规律为:

a、立方体的任何一块面都失去原有的正方形特征,产生了透视缩形的变化 b、与垂直线相垂直的平行线向两侧余点消失

c、离视平线距离越远,其透视线斜度越大;反之,越小 d、仰视透视线为近高远低;俯视透视线为近低远高

3、倾斜透视:与画面与地平面都成倾斜的面,有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向上的倾斜线消失于天点;向下的倾斜线消失于地点。(略)

五、小结:通过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透视的最基本形式: a、近大远小

b、所有平行线均向后消失

c、离视平线距离越远,其透视线斜度越大;反之,越小 d、仰视透视线为近高远低;俯视透视线为近低远高

【范例1】忽视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以及离视平线远其透视线斜度越大的规律。

【范例2】其忽视了在俯视角度中的透视线为近低远高的规律,导致苹果与陶罐的前后位置关系混乱。 【范例3】五官平行线的关系显得混乱,并未能很好的表现出透视线向后消失的原理,而且也忽视了越离视平线远,其透视线斜度越大的规律。

通过上述三个范例,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透视在学习素描中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临习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结构素描

【要 求】根据今天所学,合理运用好透视的关系来表现画面。

推荐第8篇:两个原理教学设计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教学设计

奋斗中学高三数学组 赵莉娜

课程分析:

本节课是《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它是本教材第一章《计数原理》的第一节,这两个原理为排列组合,随机变量的概率等内容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结论与其基本思想方法在解决本章应用问题时有许多直接应用。因此,它理应成为我们重点把握的内容。因为现在是高三复习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它的具体内容,所以只有是来通过习题,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更好的掌握两个原理。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及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现在高三的学生已经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连续上课近五个月,有点处于疲劳状态,主动性和积极性欠佳。该班是理科重点班,班中学习成绩有点两极分化。但是该班的学生有很强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一部分同学思维活跃,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而且能够清楚讲解,能够互帮互助解决问题。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计数原理有一些印象,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自觉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克服难点,深入理解重点。

设计思路: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我认识到数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的关键。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第一个认知层次让学生回顾旧知,为本节课做好铺垫;第二个认知层次知识回顾、双基自测,通过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掌握知识;第三个认知层次巩固提高、点击高考,通过合作完成知识的迁移,与高考接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是2个课时,教学媒体设计是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复习并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内容.(2) 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从浅入深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两个原理,并通过一题多问式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定理的理解,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体会两个定理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两个计数原理

教学难点:正确的理解“完成一件事情”的含义;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正确地区分“分类”和“分步”.教学过程:

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和出现形式,让学生有复习的方向) 【考试大纲】

1.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2.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多为选择,填空,一般与排列组合结合.【复习指导】

复习时要弄清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础.

二、复习回顾,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因为是高三复习,所以直接让学生回顾知识点)

因为这是本节内容的主要内容,所以此处设计板书,也让学生时刻以此为做题的依据.

三、知识回顾、双基自测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简单的判断题和两个填空题对两个原理有个初步的理解认识)

2 接着趁热打铁,再出两个加点难度并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来进一步让学生清楚三个问题:要完成一件什么事?完成这件事有几类方法?每类方法需要几步完成? (设计意图:提起学生的做题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一题多变式来体会:怎样完成一件事?

(设计意图:不换背景,一题多变,出一题完成一题,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体会分步原理,解决常见的疑难点)

四、巩固提高、点击高考

因为数字的排列组合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所以我将几类高考题汇总到一个题目中,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个题目,并让学生展示答案.(设计意图:此题属于难题,有专家通过数据分析,各类讲解中学生给学生讲是效率最高的,所以我希望通过此题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高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用两个计数原理解决计数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在开始计算前要进行仔细分析——需要分类还是分步.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分类后再分别对每一类进行计数,最后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求和,得到总数.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完成了所有步骤,恰好完成任务,当然步与步之间要相互独立.分布后再计算每一步的方法数,最后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把完成每一步的方法数相乘,得到总数.布置作业:课本第180页 自测自评1-4,例1,巧练模拟

1、

3、4,达到巩固练习的效果.最后布置下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可以提前预习。

教学反思

优点:计数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本节课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能做到由浅入深.在对两个原理的运用时,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深化概念,让学生进行思维深度的拓展训练.学生积极配合,并达到了良好的合作效果.缺点:问题应该分散给多名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把学习面扩大.板书设计欠佳,有不规范的地方.最后一个小组合作的问题,没有更好的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把握好时间,难点处理上有点快.

推荐第9篇: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首先,加涅在第二章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我曾经询问过好多师姐师哥,想让他们给我一个确定的答复,但是他们的回答都真的令我非常的失望,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第六,按照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之后的。加涅认为为了明确终点目标并对要学习的技能加以分类并做进一步的分析,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过程中的。因此,我们先阐述作业目标,然后讨论任务分析。

以上六点就是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感想。作为对教育技术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加涅的贡献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他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不囿于某以流派思想,而采折衷主义兼取行为、完形及认知三方面的学习理论,并配合教学实践构建了他的教学理论。通过阅读对这本书,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好好的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充实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理念。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推荐第10篇:《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教学设计原理》是加涅的其中一本代表作。从书名中的“教学”二字可知,这本书讲述的并不仅是教授。教授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教一词指的是一个人想学习者讲授或者掩饰某些东西。但是教师或培训者的角色包括多种不同的任务,如选择材料,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监控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内容资源与学习促进的作用,于是更广泛的术语“教学”讲强调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用来使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

大致浏览过加涅的这本书,该书分为十六章,他在书中不仅提出了教学的系统性,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还提出了技术的潜在用途,学习发生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发生的影响,总结出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并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

首先,加涅在本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国内的实践与理论所涉及到的教育技术基本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而加涅的教学技术学则更多地类似于国内教学论、课程论研究的范围,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 „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去好好读这本书,研究学习,但是从中学习什么呢?我想从中可以学习加涅解决复杂学习和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把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在研究学习和教育时,把认知观和行为观相结合。在认知观中,既吸取建构主义中有用的东西,也吸取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有用的东西。在研究学习时,既把学习看成是过程(事件),也把学习看成是结果。在研究学习的条件时,既指出其内部条件,也指出其外部条件。另外,怎么学也是一个问题。学习加涅的著作,首先要了解他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且把这些应用到我们的教育中去。但是其中也不乏缺陷之处,他的理论体系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例如,他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对发展的作用考虑很少,他强调对学习类型做分析,将复杂现象加以分解,但对于如何由个别成分合成复杂的心理能力研究不够。又如他强调学习的顺序是由下位到上位,局部到整体,但有时学习顺序并非完全如此。记得有位著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他说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没有说什么,就是说这些不完善的地方也不能影响我们对加涅的理论的学习。

第11篇: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智慧技能。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去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3、言语信息。

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实际上都旨在表明在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急的能力。加涅认为言语信急的学习不但是使学过的东西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来,而且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言语信息木身所具有的不同复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二类不同的言语信急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操作规则,一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5、态度。

加涅认为态度是一种能够影响人对某一类物、某一类事或某一类人作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二种成分。

加涅分析了影响这五类学习的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与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它学习便无法产生;支持性条件是一般有助少学习的条件.缺少它,学习不一定不能产生。但其效率不高。例如同,学习“功=力X距离”这一规则,必须先掌握什么是“力”和“距离”。只有先掌握了这两个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这两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因此,这两个概念的掌握乃是该规则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动机、态度等条件,虽然有助于这一规则的学习,但不是非有不可的,属于支持性条件。加涅揭示了五种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可供我们教学设计时参考。分析加涅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有关思想,我们发现,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1.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统一基点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因此,“学习结果是使人的各种作业成为可能的持久状态”。“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持久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能力和倾向”。由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达到为目标,所以,加涅揭示了习得的是能力和倾向,便为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确定了统一的基点。

2.以习得各种能力所需学习条件的异同作为划分教育目标类别的依据

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习得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学习条件。内部学习条件是指学习者本身具有的,影响习得新能力的变量。诸如己经习得的能力等。外部学习条件是指由教学提供的,用以支持或加强习得能力的变量。诸如,教师的期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等。从内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内部学习条件。比如,学习者要习得定义概念,必须先具有具体概念。从外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也需要不同的外部学习条件。比如,仅用口头指导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之无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事。 3.把智慧技能分成由多个层次组成的阶梯

在加涅看来,智慧技能是人们利用符号处理环境或做事的能力。人们运用符号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各种习得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地排列成层次,较低层次能力的习得是更高一层次能力习得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较高层次能力在累积低层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

总之,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研究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且在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仅将信息加工的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系统地描述了学习结果和教学事件的关系,揭示出了教学事件的本质。在他看来,教学不外乎是针对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精心设计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系统。这一思想正在改变人们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传统看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技术与依据。对此我们应当虚心接受用其所长。

第12篇:英语课堂设计教学原理

1.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基础

教学是教师干预学生学习行为和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不同的干预行为导致的结果常常千差万别。有的教师能够对教学任务举重若轻,而有的教师却会对很简单的任务也无能为力,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教师缺乏“课堂设计”的理念,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课堂教学设计指的就是教师在针对一个具体学生群体和学习任务时,如何突破环境和种种制约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的努力。所谓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指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达到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都有收获。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很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并不明白这层思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很多错误的思想。

错误之一:课堂教学等于教课本。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自己沦落为课本的奴隶,他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完成几项练习,教掉几页课文,而没有考虑教材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教材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当前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心理需要。缺乏这些思考的后果是教学变成教课本。

错误之二: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一样的,因此每一次上课教师必须在“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三个方面面面俱到。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每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必定和一项“情感目标”相联系,因此挖空心思地给每堂课寻找一个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是教师的长期目标,也是一切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基础。教师需要把情感目标蕴含在平时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态度之中,如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很不幸,外语教学就是不停地对付错误的过程)、如何对待学生的思想、行为,包括学生的生活问题等等,总之,情感目标并不是一个显性的目标,可以随意组合在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例如我们在教授“冠词”知识时,无论如何也无法教育学生在学习“冠词”时要“热爱学习”,“热爱知识”和“热爱同学”之类大而空的目标。为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把情感目标作为一个长期的教学原则去遵循,而不是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中去专门教授。如果硬性地规定每堂课都要把情感目标设计进去,那所有的课程都有可能变成“宗教课”或者“道德教育课”,那样的教学效果将十分可怕,教师们不难想象结果如何。

教学是十分个性化的活动,只要教师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则,教师就会有很多创造的机会,一个优秀教师就是一个独特的演员,能把教学的技能转变成艺术。

1.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基础(续)

错误之三:课堂设计要找到一个“灵丹妙药”,一劳永逸地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尽管有一些共同的科学原理要遵循,但是当教师面对具体的任务时,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各种资源来独立解决困难,而不是去找灵丹妙药。在这一点上,教师和医生十分相近。优秀的医生面对病人时,总是动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参照医学院学习时所获得的原则性知识,创造性地设计治疗方案,最后检验的方法不是看用了什么先进的药物或设备,而是看病人有没有治好。外语教师同样如此,面对一个难教的班级,教师的工作和医生几乎是一样的,最好的检验方案是学生能否完成当初设计的目标任务。因此,教学没有“灵丹妙药”,每次上课都是一个挑战。这时,教师的自身资源,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认识高度,教师对知识的掌握深度,教师对学生特点的认识就是造就教师的“灵丹妙药”的药方。

错误之四:轻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课堂教学设计无论怎样合理,方案无论多么巧妙,天衣无缝,教师的教学仍然十分依赖于经验的积累。但是很多教师没有认识课堂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在“学生”,“材料”,“教学目标”,“评估”,“教学活动”,“内容掌控”等若干变量之间寻找最佳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控制住变量,尤其是教材的变量保持不变。有经验的教师懂得这种手段的重要性,通常第一年使用新教材时,教学设计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对教学内容掌控不当造成的,因此,教师若能在第二年重复使用该教材,将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有极大的收获。然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种经验积累的价值,在换汤不换药的种种“教改”名义下,年年换新教材,这种做法使得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深受其害。教师要记住,教学不是能够在一夜间产生惊天动地的大发明,可以彻底推翻我们以往的经验,目前我们所进行的任何教改其实都是“左右摇摆”的杨柳枝,因此,教师完成了第一轮教学以后,应该尽可能地重复使用教材,而不是急急忙忙去追逐时髦,频频更换教材。教师的经验是产生教学智慧的最重要的源泉。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能够估计出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是什么?学生虽然不能事先告诉我们该教什么,但是对于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文化氛围却有一种比较稳定的期望。这种期望反映了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这些期望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初三,高三阶段,学生可能更加关心“考试策略”和“学习策略”,而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学生可能更加期望教学行为能产生长远性效果。初中学生和小学生可能又不一样。初中生可能已经有了明确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在发展之中,因此,初中生可能会期望老师在交际活动,或者以意义为中心的活动结束以后能帮助他们强化语言知识,而小学生由于没有能力区分意义和形式,因而十分容易产生对语言形式教学的抵触情绪。此外,农村和城市的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不同的期望,城市的学生可能见多识广,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期望要高于农村的学生,而农村的教师和学生由于常常关系密切而在课堂上更像熟人和朋友那样。学生的这些社会文化和学习背景都应纳入课堂教学设计者思考的范围之内。

对学生了解还包括他们对待英语的态度问题。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母语学习与学习者态度无关,但是外语学习受态度的影响很大。由于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在农村地区、城市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外语在社会上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外语仅仅是一门学校的功课,学习的动力主要是为了升学和满足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学习者对待英语的态度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考虑培养学习者“国际公民”的“多元语言能力”的观念。未来的中国社会一定会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多元语言能力的人,多知道一门语言就多一分重要的生存资源。语言是每个人的重要的文化资产,所以课堂设计首先就要尊重学习者已有的语言资源,力求在教学中加以利用。

2.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框架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设计的原理是首先调查学习者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外语的需要,他们当前的语言生活中有什么样的英语语言需要,然后考虑语言学分析的结果,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学习内容,将其编写成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

这种设计目前已经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认为其既不切合实际,也没有针对性。在学校环境中,这种设计理念更不靠谱。中小学学生并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生活,教师也无法估计他们将来会有什么样的语言需要,所以中小学学生是典型的“没有目的的外语学习者”。正如上文所述,学生学习英语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课。

对于教师来说,希望他们从学生未来的需要出发,从语言学家的研究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也是不现实的。大部分老师所接受的教学工作不是去独立设计教材或大纲,而是在给定的材料上设计教学。他们在选择教材上基本没有发言权,即使有,他们对教材内容也是没有发言权的。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怎样利用“所指定的教学材料”,掌握科学的课堂设计原理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设计高效率的教学。

面对所给定的教学材料,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我要教什么?”这个问题继续问下去就是“这篇课文/对话/活动”里面有什么值得可教的内容?

教师在选择什么可教时,需要懂得学科内容的本质。 就英语内容来说,教师首先需要考虑下列问题: (1)语言到底是什么?

(2)学会一种语言意味着学会什么? (3)这些语言内容儿童是如何学会的?

(4)我们是否可以参照儿童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就教学方式而言,教师需要考虑下列问题: (1)我用什么方式来展现这些内容?

(2)我的学生会对我选择的内容作出什么反应?他们会感兴趣吗? (3)我如何才能让他们感兴趣?

(4)他们能接受这些内容吗?他们在心理上已经有了学习的基础了吗? (5)他们有那些资源我可以利用? (6)他们对我的期望是什么?

(7)这些内容中,那些地方我的学生容易“摔跤”?我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2.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框架(续)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这些对教学内容的思考用下面图形表示(图一)。

一、课程内容设计的理论框架

图一表明,教师在考虑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问题有下列因素:

(1)语言内容和情节(体现在“话语(discourse)”、“功能(functions)”、“语体(genres)”、和“文化(culture)”四要素中)

(2)语言知识(体现在“知识”一栏内,“语音(pronunciation)”、“词汇(vocabulary)”和“句子结构(sentence structures)”三个要素)

(3)语言技能(体现在“技能”一栏内,“听(listening)”、“说(speaking)”、“读(reading)”、“写(writing)”)

这个框架表明,任何一份语言教学材料,教师都有多种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案。从语言知识教学角度,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从语言技能的角度来看,教师可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听说读写”活动;从语言内容的角度来看,教师可选择的有思想内容(discourse),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functions),语言体裁特点(genres),文化内涵(culture)等四个方面。

教学内容既可以选择语言的单项项目,也可以选择多项综合性项目,例如词汇教学就可以结合文章的上下文(discourse)学习这个词汇的用法、搭配、语境、文化内涵,还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来练习这这个词汇。这样来看,教师对于内容选择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即使教师没有权利选择教材,他们仍然有很大的自由度来决定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教师本人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把握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一个精通英语的人更容易选择到重要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能给学生产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机会,具有更强的语言规则的讲解能力,因而,更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知识、技能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体,因此,教师对内容的选择还包括“技能训练”。在选择技能训练时,教师必须懂得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学习是不同性质的学习行为。语言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理解,从而懂得语言的规则。但是语言规则不等于语言能力,语言规则必须能够熟练/正确地得到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转换为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必须以技能来带动知识的获得、巩固和激活。所以,语言教师理所当然需要考虑技能的训练。

技能训练有别于知识学习的地方是技能的发展遵循小步走的逐步发展规律。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选择语言知识时,由于技能训练的特点,我们不能贪多,每次教学决策时,我们只要选择很少的一点知识,就能利用技能学习的规律设计出大量的语言训练活动,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对于语言知识的选择,我们要“精之又精”,而对于技能训练,我们要“多多益善”。最后,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技能的训练,无论是综合性训练还是单项性训练,无论是用母语讲解还是用目的语讲课,都要尽量把“语境”,“功能”,“语体”和“文化”要素组合在教学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尽力把“结构”的“功能”与“语境”融为一体。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当教师在给定的教材中选择内容时(利用图一),教师必须考虑下列问题: (1)我选的这个内容有合适的教学手段吗? (2)我的这种教学手段应该用什么活动方式? (3)这种活动方式容易操作吗?

(4)这种活动方式能自然地展现语言知识和技能吗?

(5)这种活动需要几个阶段,如何开始,如何过渡,如何结束? (6)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有学习行为产生吗? (7)这种学习行为能产生足够的认知深度吗? (8)这样的认知深度能使学习者发展语言能力吗?

此外,教师还要考虑:“我如何知道学习者学到了我期望他们学习的内容?”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同时考虑下列评估问题: (1)我如何判断学习的结果?

(2)他们能通过我设计的学习活动学会我选择的学习内容吗?

(3)学生要完成我这个活动,学到我选择的内容和技能目标,他们要经过什么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4)学习者在这些活动中对内容有思考深度吗?

(5)学习者能接受我的这种评价吗? 他们心目中学习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我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获得这种成功?

归纳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三个重要方面归纳到下列图表中(见图二)。

二、英语教学目标设计框架

图二展示了设计教学目标的思维框架。当教师根据图一选择了内容以后,就要考虑如何来实施教学,也就是说用什么手段,这个手段不仅指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包括一系列教师所要用到的材料,设备或技术等辅助工具。最后,教师必须考虑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手段教这样的内容,学生能不能学到教师希望他们能学到的内容呢?我如何知道他们是否学习成功?成功了多少?

这个设计框架给教师们设计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教师既有选择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自由,但是也有对教师的制约,教师必须保证所选择的内容,选择的活动,能让学生学到教师期望他们学到的内容。

第13篇:原电池原理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马玉梅

一、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 新课引入手机电池创设了教学情景,通过两个演示实验作为探究教学,让学生观察到 “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 “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直接体验的过程。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通过一个医学小故事,让学生帮助格林太太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和电流的运动方向;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和电流的运动方向;

五、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杯稀硫酸溶液、一杯蔗糖溶液、西红柿等水果。 3.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七、教学过程 【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手机,你们都喜欢用什么款式的手机,为什么?手机待机时间长短与什么有关?这些电池虽小,但是,在生活中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你们知道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原电池。 【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2.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3.在第二个实验中连接电流表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2.铜片上有气泡 3.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问] 化学反应总伴随着光能、热能等的相互转化,在实验三中是否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呢?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过渡] 我们把这种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上述装置我们称为Cu-Zn 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多媒体动画演示。

【设疑】

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插入铜丝接触到锌粒后,为什么在铜丝上出气泡?

3、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 学生根据实验,建议讨论步骤:现象(易)——解释(难)——结论(难) [“Flash 铜锌原电池”] 配合课件演示。

演示实验分析:1.电子流向。2.电极及电极反应。3.电极的判断。

[生师讨论解释] 原来,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锌比铜活泼, 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锌离子,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 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放出。

这一反应可表示如下:

电极反应:负极(锌片) Zn - 2e =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 + + 2e = H 2 ↑(还原反应)

原电池反应:Zn + 2H + = Zn 2+ + H 2 ↑(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 [巩固提问] 1.原电池中,电子从哪极流出?通过外电路流回到哪极? 2.原电池中,正负两极哪极是较活泼金属?哪极是较不活泼材料? 3.原电池中,正负两极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4.原电池组成的条件是什么?(①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②电解质溶液。闭合电路)。

(经常用做惰性电极材料的物质是Pt(铂)或C(石墨),如下图两个装置的电极反应是相同的。) [再复习演示动画]„„

【实验指导】 刚才我们介绍的是Cu-Zn-H 2 SO 4 原电池,大家可以据此更换电极材料和溶液来探索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活动中介绍】 同学们可以根据给出的实验,动手操作看其能否形成原电池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板书】3.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趣味实验】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原电池呢?实验“水果电池”

【小结】 原电池是一种负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解决问题】1.格林太太是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当她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她整齐洁白的牙齿里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虽然医生绞尽了脑汁,格林太太的头疼病仍无好转。这个时候,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来看望格林太太并为她治好了头疼病,同学们想知道化学家是怎样治好格林太太的病的吗?

【课堂练习】 2.判断下列装置那些能构成原电池

3.A、B、C都是金属,A与B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A与C插入稀硫酸溶液组成原电池时,C电极上有氢气产生。 A、B、C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

A.A>B>C B.A>C>B C.B>A>C D.B>C>A 4.请根据电子的流动方向,将氧化还原反应Fe + Cu 2+ = Cu + Fe 2+ 判断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第14篇:雀巢原理教学设计

雀巢原理”教学设计

里塘小学 陈武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雀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雀巢原理”,会用“雀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9人,人数虽然不多,数学成绩却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还有探索和钻研的精神。个别学困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确有相当在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教学中恰当引导,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让学生们一起成长。 教学重点

1.经历“雀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2.理解“雀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铅笔盒子、铅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雀巢原理。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 (3,1,0) (2,2,0) (2,1,1),

还有不同的放法吗?你能发现什么?(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平均分) 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同意吗?

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把20枝笔放进19个盒子里呢? 把100枝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

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2.把5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

让学生思考:5÷3=1-------2(余下的2枝怎么放?)

1+1=2枝(余下的2枝还要平均分放。)

把8枝笔饭放进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

把13枝笔饭放进9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

把100枝笔饭放进9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笔数是文具盒数的1倍多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笔

3.把6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生:6÷3=2枝

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二)教学例2 把7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

7÷3=2-------1 2+1=3枝 如果8枝、10枝呢?

8÷3=2-------2 2+1=3枝 10÷3=3-------1 3+1=4枝 做一做

1.11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2.5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至少坐2 人,为什么?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1.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19张,至少有几张是同花色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交流订正。

2.一个数学兴趣小组共70人,至少有几人是同一属相? 讨论什么是笔和盒?

数学小知识:鸽巢原理的由来

最先发现这些规律的人是呢?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又把它叫做“鸽巢原理”,还把它叫做 “抽屉原理”。 想一想:

1.有一袋苹果,任意放在8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这一包苹果最小有几个?最多有几个? 2.有一袋苹果21个,任意放在若干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最小有几个抽屉?最多有几个抽屉?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15篇: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原理(版)

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原理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基础。

它不是力求发现客观存在的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运用一个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具体产物是经过验证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整套教材、学习指导、测试题、教师用书等,以及对所有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过程所需要的辅助工作做具体说明的教学实施计划。

二、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指导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有效顺利地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整体的比较具体的设想,都清晰地反应在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学设计整体方案完成并付诸实施的时候,它就成为指导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方案,教学活动进行的具体步骤、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及其衔接、各项具体活动的组织与形式等方面都会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与控制。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工作时,要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注重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以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发挥设计方案的指导性功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整体性

教学活动是由多种教学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学设计过程就是在系统科学的方法的指导下,对这诸多要素进行系统安排和统整组合的活动。

整体性要求教学设计活动对教学活动诸多构成要素进行综合与整体的规划与安排。要根据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求,全面考虑和分析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力求使它们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能够有机地配合,充分体现教学设计的完整性与整合性特点。

(三)操作性

教学设计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教学设计中理论应用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指导并服务于教学实践。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学目标被分解成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方案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调控、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方式与手段等必须体现具体的可操作性。

(四)创造性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性或重复性劳动,而是一项发挥教师才智、焕发生命活力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创造性活动。为了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设计非常强调教师要能够针对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同时,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方案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体现本人的个性化风格和色彩。

三、教学设计的步骤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一般指需要评估。“需要”指“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是“教学事件的预期状态与受教育者当前状态的差异”。需要分析是界定现实结果和渴望结果之间的差距的一般过程。 1.学习需要的分析 (1)什么是学习需要

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起点。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是指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种期望是是社会发展对学习者提出来的要求,是学校和班级提出的要求,体现在课程目标中。

(2)学习需要分析的目的

发现学习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以确定在教学设计时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分析现有的教学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以确定优先解决的教学设计课题。 (3)学习需要的类型

标准的需要,比较的需要,感到的需要,表达的需要,预期的需要,批评性事件的需要。

(4)学习需要分析过程和方法

教学设计者在分析学习需要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什么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是找出当前现状与期望目标之间差距的起点。因此,是学习需要分析的重要环节。例如: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吗?所使用的传送信息的方法奏效吗?教学能否使学习获得成功?学习内容的难度如何?等。 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 规划:确定分析对象,选择收集有关学习需要的数据的方法和策略。收集数据:要考虑样本的大小和结构、日程安排、分发、收集问题等工作。分析数据。 编辑最终报告:说明研究的目的、描述分析的过程和分析的参与者;用表格或简单的描述说明分析的结果;以数据为基础提出必要的建议。 2.学习内容的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的目的

学习内容的分析,是要对学习者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进行详细阐释的过程。所谓起点能力,是指学习者进入教学过程前的学习状态,即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所谓终点能力,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学习内容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打下基础;介绍学习内容分析的过程和方法。 (2)学习内容的结构分析 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结构体系,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从课程——学科——单元——课时,不同的单元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3)学习内容分析的过程

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首次评估学习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具体分析,再次评价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分析 分析学习者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等方面的情况,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提供依据。

(1)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

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是教学的起点,对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起点能力一般是指学习者对从事科学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对教师而言,叫做教学的起点。 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包括知识起点能力、技能起点能力分析、态度起点能力。 (2)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学习者的一般特点对教学产生间接影响。例如,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点呈现以下共同特点:

第一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时从具体认知到抽象认知的国度,它决定着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

(3)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教学设计者为了向学习者提供适合各自特点的个别化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有关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信息加工的风格;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感情的需求;社会性需求;环境和情绪的需求。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 1.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的定义、特点、功能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预期的身心变化。教学目标制定的主体是教师,所指向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不是教学内容,是对学生发生各种变化的一种规定,而教学内容则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依托的各种知识信息。教学目标具有预期性、系统性、层次性、灵活性、可行性、生成性。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2)教学目标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行为目标: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的目标,或者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表现性目标:是指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的评定,也指对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一些测验所无法反映的深层学习指标的评定。

·第二种分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一般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过程就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这里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它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态度是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是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酝酿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3)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学习者自身的“需要”进行研究;学习者的兴趣;学习者的能力)

·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健康、娱乐、职业、家庭、宗教、消费、公民) ·来自科目专家的目标建议——主要是从内容本身来考虑的 (4)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的表述(马杰):规范的行为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明显的,要包含四个要素:谁(学习者);做什么(要求的行为);做到什么程度(要求的行为水平,也就是可接受的行为标准);在什么条件下(特定的、限制的、影响可接受的行为的条件)

·认知目标内外结合的表达方式(格伦兰):第一步,陈述一个教学的总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这种学习结果包括学生系列的心理过程;第二步,在总目标下具体列出学生达到这个总目标能够表现出来的各种可观察的、外显的行为变化。

·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只规定学生应该参加的活动,并不对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具体规定。 2.教学策略的设计

(1)教学策略的含义及特点

教学策略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研究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选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教学策略具有指向性,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教学策略的灵活性,不同的教学目标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教学策略的多样性,为了满足教学上的需要,应提供多样的教学策略。 (2)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依据学习和教学理论,符合学习内容,符合学习者的特点,要考虑教师本身的条件,考虑客观条件 3.教学媒体的设计 (1)教学媒体的定义

教学中的媒体是指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中,能用来传递和再现教育信息的现代化设备以及记录、储存信息的载体,包括硬件和软件。 (2)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

根据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行选择,根据教学目标的类型和学习者的特征选用教学媒体,不存在万能媒体。媒体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没有哪一种能绝对满足一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应考虑获得性和成本问题。要选择既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又易于获得、且成本较低的教学媒体。必须熟悉教学媒体的操作技术。教师的操作控制能力较强,媒体的应用水平较高,可以选择一些功能较全、操作较复杂的媒体。注意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各种媒体间相互补充,使知识的表达、传授更加充分,容易理解;刺激学生不同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的设计

所谓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用流程图的形式简洁地反应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教学过程,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

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习者主体和媒体化作用,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流程图的编制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采用教案的形式来体现教学过程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教学设计是采用类似于计算机流程图的形式,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几个环节,明显地显示了教学过程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与教学过程的展开。 可以直观地显示整个课堂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比重;教师可以依据学习者不同的反应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处理,灵活性大、目的性强。

(三)教学设计的评价

是指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方案推广应用之前,先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试用,以了解该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等使用情况,如有缺陷,则予以修正。然后再试用,再修正,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评价方案,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对评价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做出最终评价报告。

四、教案的编写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呈现形式。 教案的要素要标准

一份优秀的教案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与要求: ·课题名称 ·授课时间 ·课的类型

·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 ·定位准确的教学重点 ·实用必需的教具学具 ·切中要害的学情分析 ·突出活动的教学过程 ·务实灵活的练习设计 ·美观助学的板书设计 ·有利成长的教学反思

六、实践案例分析(略)

七、小结(略)

第16篇:《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录像将学生带入情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图片、录像、以及FLASH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真实情景,引发学生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灭火方法进行探究的积极性。

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学生经历这一“做科学”过程后,用灭火的实例录像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等制成动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接受防火安全教育,学会逃生和自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只有了解化学,才能利用化学改造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培养学生的消防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与难点】

1、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探究

2、燃烧的条件的自主探究;

3、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灭火原理与方法的应用。

【教学器材】

(教师)棉质手帕、酒精、水、火柴、酒精灯、烧杯、蜡烛、镊子、坩锅钳、细铜线圈;

(学生)短蜡烛3根、烧杯(100ml、250ml)各

一、水槽、水、火柴、镊子、小剪刀、沙土、抹布、小石块、小木条、纸条。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及影像)(1)森林大火火灾场面,(2)温馨的生日蜡烛的点点烛光。(3)1994年新疆的克拉马依市友谊馆大火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资料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与“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

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火灾将会造成的危害,意识到学习防火和逃生知识的必要性 【提 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讲解】火的利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它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可口的食物还有和平和科技的进步。然而火一旦失去控制,也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说这句话时擦燃一根火柴,话说完将火柴随手丢弃(在桌面上放一玻璃,玻璃上堆几张纸,造成失火)

【过渡】幸好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有责任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火有关的内容。

【板书】3.3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常见的灭火方法,燃烧的概念以及燃烧的条件。

同桌之间相互提问预习结果。

(幻灯片展示)火是燃烧的结果,是不是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呢?

【学生小组做探究实验】

给学生提供小木条、纸条、水、火柴、蜡烛、小石块、烧杯等用品,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的“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通过该实验你们得出什么信息呢?(每小组出一名同学分析)

教师总结:物质要燃烧必需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Flash展示物质着火点的比较】

强调: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

【Flash展示物质燃烧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回想一下我们接触到的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过渡】火是燃烧而产生的,火对我们的意义重大,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温暖、可口的食物、还有……,但是使用不当,会给我们带来灾难,那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由那些呢?

【探究】

学生小组实验:

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水、火柴、沙土、抹布、剪刀、烧杯等。小组合作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教师讲解:要让燃烧停止,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过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发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

【Flash课件演示】

火灾逃生演示动画

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

【板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大庆市景园中学

刘秀丽

第17篇:《波的干涉现象与原理》教学设计

《波的干涉现象与原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2)理解干涉现象的形成原理。

(3)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技能目标

(1)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空间想象能力。

(2)学习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学习在动态变化中抓住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波的叠加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干涉条件和干涉图样

三、教学难点

干涉现象形成的原理

四、主要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许多光学的现象。

图片展示:如光的直线传播、彩虹、“海市蜃楼”、穿过三棱镜的光线

引入:自然界中的光现象如此丰富多彩,人们不禁要问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新课教学:

一、粒子学说与波动学说之争:

在17世纪以牛顿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的介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即光是粒子组成的。

以惠更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即光是一种波

二、光的干涉:

(一)假设:光是一种波,则必然会观察到波的特有现象。

波的特有现象有哪些?学生答:波的干涉和衍射

学生回顾:机械波的特有现象——干涉(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知识回顾)

教师点评:光波与机械波类比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的干涉现象——扬氏双缝干涉实验.

(1)引导:只要我们能看到光的干涉现象,就能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声波发生干涉听到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光若发生干涉在屏幕上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看到有些地方亮有些地方暗

板书:光的干涉

(2)扬氏实验.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在实验室里成功的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以及理解干涉现象的形成原理。

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重现杨氏实验

提问:你们看到什么现象?

(3)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回答图样的特点:(1)明暗相间.(2)亮纹间等距,暗纹间等距.(3)两缝S

1、S2中垂线与屏幕相交位置是亮条纹——中央亮纹. 提出问题:明暗相间的条纹说明了什么?

光在传播的共同区域发生加强和减弱,光发生了干涉现象。

老师陈述:光发生干涉说明光是一种波。

既然光是一种波,我们就试着用波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中央会出现亮条纹?

2.运用波的叠加进行分析.

由于S1和S2发出的两列波到达P0点的路程一样,所以这两列波的波峰或波谷同时到达P0点。这两列波总是波峰与波峰叠加、波谷与波谷叠加,他们在点相互加强,因此在P0这里出现了一个亮条纹。

过渡:该同学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继续研究其它亮条纹。

间隔一会儿,请学生回答研究方案。

(2)屏幕上出现亮纹、暗纹的条件.

在示意图中,S1和S2为一对相干光源,两组半径相同的同心圆表示S1和S2两相干光源向外传播的两列波.学生在图上分析。

总结规律:凡光程差等于波长整数倍的位置,产生亮条纹;凡光程差等于半波奇数倍的位置,产生暗条纹,即产生亮暗条纹条件表达式:

出现亮条纹条件: 光程差δ=kλ(k=0,1,2„).

出现暗条纹条件:光程差δ=0.5λ(2k+1) (k=0,1,2„)

3.用双缝观察白光的干涉图样.

让学生猜测干涉图样,然后课后试验

课堂训练(多媒体展示)

(展示一道习题,一道高考题)

(三)课堂小结

1.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做出了光的干涉实验.光的干涉现象微粒说无法解释,而波动说可做出完善解释,使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性.

2.两个相干光源发出的光在屏上某处叠加时如果同相,光就加强,如果反相光就减弱,于是产生明暗条纹,其特征是在中央明纹两侧对称地分布着明暗相间的各级干涉条纹,且相邻明纹和相邻暗条纹的间隔相等.

单色光:亮纹 光程差 δ=kλ(k=0,1,2„).

暗纹:光程差δ=0.5λ(2k+1) (k=0,1,2„).

3、复色光则出现彩色条纹。(讨论)

(四)板书设计

1.光的干涉原理

(1)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内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内的振动

减弱,且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2)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3)①确定干涉时,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的位置是确定的,即加强点(域)始 终加强,减弱点(域)始终减弱.

②不论是增强区还是减弱区,各质点都做与波源相同的振动,各质点的位

移是周期性变化的

2.光的干涉图样

出现亮条纹条件: 光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

出现暗条纹条件:光程差半波长的奇数倍

第18篇:《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录像将学生带入情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图片、录像、以及FLASH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真实情景,引发学生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灭火方法进行探究的积极性。

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学生经历这一“做科学”过程后,用灭火的实例录像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等制成动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接受防火安全教育,学会逃生和自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只有了解化学,才能利用化学改造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培养学生的消防意识和法制观念。

【学生认知情况分析】

1、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重点与难点】

1、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探究

2、燃烧的条件的自主探究;

3、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灭火原理与方法的应用。

【教学器材】

(教师)棉质手帕、酒精、水、火柴、酒精灯、烧杯、蜡烛、镊子、坩锅钳、细铜线圈;

(学生)短蜡烛3根、烧杯(100ml、250ml)各

一、水槽、水、火柴、镊子、小剪刀、沙土、抹布、小石块、小木条、纸条。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及影像)⑴ “神七”飞船的发射升空;⑵森林大火火灾场面,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火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⑶温馨的生日蜡烛的点点烛光。⑷1994年新疆的克拉马依市友谊馆大火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资料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与“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火灾将会造成的危害,意识到学习防火和逃生知识的必要性 【提 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讲解】火的利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它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可口的食物还有和平和科技的进步。然而火一旦失去控制,也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说这句话时擦燃一根火柴,话说完将火柴随手丢弃(在桌面上放一玻璃,玻璃上堆几张纸,造成失火)

【过渡】幸好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有责任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火有关的内容。

【板书】3.3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常见的灭火方法,燃烧的概念以及燃烧的条件。

同桌之间相互提问预习结果。

(幻灯片展示)火是燃烧的结果,是不是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呢?

【学生小组做探究实验】

给学生提供小木条、纸条、水、火柴、蜡烛、小石块、烧杯等用品,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的“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通过该实验你们得出什么信息呢?(每小组出一名同学分析)

教师总结:物质要燃烧必需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Flash展示物质着火点的比较】

强调: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

【Flash展示物质燃烧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回想一下我们接触到的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过渡】火是燃烧而产生的,火对我们的意义重大,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温暖、可口的食物、还有……,但是使用不当,会给我们带来灾难,那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由那些呢?

【探究】

学生小组实验:

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水、火柴、沙土、抹布、剪刀、烧杯等。小组合作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教师讲解:要让燃烧停止,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过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发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

【课件演示】

“逃生与自救”flash。

与学生共同探讨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

【板书设计】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19篇:《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读书笔记

《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读书笔记

地理组闻亚权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速,与此相应,教育技术和理念更新也很快,我有一点深刻的感触:现在看一些教学论文,里面的很多名词和专业词汇都很陌生,因此暑假里买了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希望能够对目前教学科研领域的发展有所了解,并从中汲取精华,以期提高教学水平。

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教学与课程设计理论新发展及其学科应用》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与教的新方式及其整合研究》研究的成果,其作者大多是国际上在教育技术、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学习理论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全部译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与教的变革”,主要体现学与教革新的社会、经济、技术变化的情境;第二部分是“学与教的原理”,试图从一般原理上勾勒学与教的重要规律性内容;第三部分是“学与教的策略”,主要关注一般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合理运用;第四部分是“学与教的设计”,既有总体设计的介绍,也有依据问题类型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译文大多简要介绍了作些还配有译编评论。每篇译文注明资料来源,但考虑到篇幅限制,对原文的参考文献作了删节。

因为我的初衷是了解当今教学科研的潮流和大方向,我有选择地重点阅读了第一部分学与教的变革。第一篇文章《信息社会的基本知识素养》就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作者从人类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的论述开始,说明了当今信息社会环境下,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作用必须改变,因为当今社会信息获取的途径很多,学校、教师已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或传递者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作为“知识里手”传递信息的日子,抑或由教科书“一锤定音”的日子都已经屈指可数了。“在信息社会里,教师将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他不应该过分强调事实和信息,而要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滤筛噪音、分析数据,达到帮助他们掌握概念或综合信息的目的。”这些言论虽然听上去并不陌生,但感觉对我们目前的教育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侧重点还在于知识的传授,还是更多地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对过程的重视虽然在逐渐加强,但还是缺乏科学的、详尽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我们奉行的是应试教育路线,学生到学校学习是“十年寒窗”,为的是“金榜题名”,学习注重的是最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至于中间过程无人关心,学习只是为了进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录取筛选的工具。

今年开始,浙江省已全面进入新课程,我们地理课也采用了湘教版的新版教材。一年下

来,总体感觉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和教学改革还需要一些根本性的政策面上的支持,同时具体课程实施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然,任何改革都必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应该说在某些方面,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我们地理新教材中有很多活动题和阅读题,其中活动题的设置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它改变了老教材把知识只作为一种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相交之下新教材注重了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参与,强化了“过程与方法”的这个教学环节。

再回到丹尼尔的论文,作者用信息处理的观点阐述了教学,在这里我用一个金字塔模型来直观地再现作者的观点:

智慧评价(判断赋值) 综合(形成概念) 信息 数据分析(筛选意义)

要达到金字塔的顶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中间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即分析、综合、评价,而这三个环节的作用对象分别是数据、信息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我想这个图对我们如何处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地理学科课文和阅读材料中有非常多的数据和信息,除了一些特别重要的数据,一般我们并不要求学生记忆,因此学生对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何培养学生在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相关的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是重中之重了。

第20篇:《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复习提纲

2010年12月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3、教学目标如何设计?

4、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三、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1、网络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2、WebQuest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3、如何设计学习资源?试举例说明。

五、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

1、什么是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2、自主学习策略有哪些?协作学习策略有哪些?

3、选择一种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试用案例加以说明。

4、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学习活动设计时都有哪些内容?

4、什么是协作知识建构?试以一典型例子,说明应用协作知识建构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评价的概念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哪些?

3、教学评价的取向有哪些?

4、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七、教学设计前沿与发展

1、绩效的含义是什么?试述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

2、教学设计的未来如何,走向何方?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原理与设计
《教学原理与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