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坚持四个自信专题讨论发言材料(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12 08:33:2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坚持四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坚持四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道路自信。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金刚台镇党委政府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实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促进金刚台镇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镇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宜居乡镇,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理论自信。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金刚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定学习日程表,设置“周一学习日”,形成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党章、“两学一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

三制度自信。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金刚台镇党委政府在制度确立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逐步培养党员干部的文化自信,金刚台镇党委政府认真组织好“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阐释工作,结合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组织一批重点理论、评论、综述,深入阐释讲话提出的重大论断和重要观点,深入学、认真学、反复学、系统学。

推荐第2篇:坚持“四个自信” 共创复兴伟业

坚持“四个自信” 共创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中

引起强烈反响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02日 04 版)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

大家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坚定信心:非凡成就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后,民盟中央召开主席办公会议,对讲话精神进行学习。民盟中央副主席张平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很不平凡”4个字印象深刻:“这不仅蕴涵着中国共产党坚持理想的决心、执政为民的担当,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智慧、排除万难的魄力和锐意进取的勇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凝聚广泛共识、推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表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工商联号召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将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对此,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深有感触:“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和治国理政新境界,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了无党派人士坚定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曲凤宏说,未来农工党将自觉把思想、行动和全党工作重点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基本职能,形成有作为、勇担当、做诤友、讲真话的良好氛围,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

凝聚共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致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仅是民革的优良传统,也是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说,民革中央将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团结带领广大民革党员和所联系人士,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权威,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不变,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不变,履职尽责,砥砺前行。

今年恰逢台盟成立70周年。70年来,台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走过光荣的历程。

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黄志贤说,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论述,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回顾台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光荣历程,传承政治薪火,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积极贡献。

“深入学习讲话精神,使我们方向更加明确、头脑更加清醒,有利于更加自觉地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思考民主党派工作。”民进中央副主席刘新成表示,今年年底,各民主党派中央将开展换届工作,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增强履职水平,为推动多党合作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同心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努力、共同奋斗

“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民建中央副主席张少琴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广大民建会员更加坚定信心。大家表示,要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决心围绕“十三五”规划实施,将以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防控金融风险等重要方面作为参政议政工作主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进诤言、多谋良策、多出实招,打造具有民建特色的参政议政精品和亮点,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表示,九三学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始终是与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密切联系广大科技界知识分子,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协商建言,更好地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说:“致公党将充分发挥同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汇聚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团结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续写‘侨’‘海’报国新篇章,为促进祖国和平统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第3篇:医生坚持四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坚持四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徐海侠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道路自信。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实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理论自信。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高度重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定学习日程表,设置“周四学习日”,形成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党章、“两学一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

三、制度自信。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在制度确立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逐步培养党员干部的文化自信,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认真组织好“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阐释工作,结合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组织一批重点理论、评论、综述,深入阐释讲话提出的重大论断和重要观点,深入学、认真学、反复学、系统学。

徐海侠

2018年8月16日

推荐第4篇:坚持四个自信实现中国梦

坚持“四个自信” 实现中国梦

《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等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专题纪录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真实展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更加增强了我们对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国梦内涵丰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简洁、最通俗、最形象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内在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首先要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因而成功谱写了“中国故事”,造就了“中国奇迹”。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化为推动实践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一个拥有8800万党员的大党,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只有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指南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够做到思想统

一、步调一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的关系,要自觉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根据新鲜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解答时代课题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其道不能谱写美丽的乐章。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既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所决定,也是由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决定。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持从严治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突出问题,如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住房、上学、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只有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

2 效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民族不可能崛起。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外在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育化了一个民族的脊梁风骨。而核心价值观又是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就缺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缺乏凝神聚力的思想共识,一个民族就缺乏有力的精神支撑。在当下,在各种价值观的激荡与碰撞中,我们要牢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强筋壮骨”,防止精神缺钙,确立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食品药品检验工作者,我们要增强四个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发挥党员

3 的先锋模范作用,投入到食品药品安全检验工作中,为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积极贡献力量。

2017年10月13日

推荐第5篇:谈如何坚持践行“四个自信”

谈如何坚持“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学习四个自信内容心得体会吧。

有五千年历史,在人类封建社会成为世界梦想标杆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幸地从汉唐盛世的辉煌中退下来,而且一退再退,令人扼腕。但是,一个有优秀基因传承的民族是不会就此沉沦的。95年前,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族复兴的梦想被点燃。95年后,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民族复兴的梦想被照进现实。我们对此持有自信,一种对自己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一种源于历史与现实、基于理性与科学的确信和把握。 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方向把握

梦想在千里之外,却始于足下。往哪个方向迈步?道路的抉择是追逐梦想的关键。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哪条道路才能解决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被洪秀全葬送在红罗帐暖的温柔乡中。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官方自我改革随着光绪帝被囚中南海而百日夭折。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着孙中山去世也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憾。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最终选择。历史雄辩地证明:走上这条道路后的三十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站起来了;再一个三十年,社会主义制度和形态在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又一个三十年,站起来的中国人富起来了。当前,中国共产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向把握。

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肯定

19世纪中叶的中国,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向哪里去的思想灯塔。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建党建国、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在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太成功了,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曾一度被脱离实际地神圣化。生产关系盲目求纯,经济建设盲目求成,阶级斗争为纲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自信严重束缚着中国的生产力。改革开放,历史性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要改革,指导思想必须先行。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解放到哪里去?要不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理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思想确信。

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方案确信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承认,我们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好。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2,实现了“七连降”,但仍处于标志两极分化的高位。我们还有制度自信吗?一切的自信都源于对问题的正视与解决。习近平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

一些人常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为标准来评价我国的制度和体制。诚然,在一些具体体制上,西方的确存在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实际的制度,具有自我生发的生命力。它不但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状态,而且让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不带偏见,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同意这一点。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案确信。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更深沉的自豪

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活化石”。以汉唐盛世为巅峰的古代中华文化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甚至是当时的人类社会进行了势不可挡的文化浸润和文化统领,成为人类文明的旗手。迄今为止从来没有断裂的中华文化让华夏子孙引以为豪。曾经,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如此的自信。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有逐渐式微的危险。所幸,马克思主义来了,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新中国。就像毛泽东在1949年曾经说的那样,从那时候起,近代历史上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就应该完结。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建国、立国、强国之后,中华文化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尽管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来说是一块短板,对世界文化影响力和浸润力不够,但正如习近平所讲的: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概念里,民族复兴理应有文化复兴的内在自豪感。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自豪。

梦想的实现需要不断继续前进。更好地继续前进需要不忘初心。铭记不忘初心,需要秉持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就是“四个自信”成就“一个梦想”的亘古逻辑。

推荐第6篇: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名词来源

“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提出时间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主要内容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

推荐第7篇: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

历史起源

中国中华民族曾经有着辉煌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当历史发展到清朝晚期尤其是1840年前后,中国封建社会在历经了其成熟的巅峰之后到达了其腐败的晚期。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扩张,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热潮中,中华民族濒临亡国。在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韧不屈地维护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与尊严。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海战惨败到戊戌维新;从辛亥革命到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直行走在挽救人民命运和民族尊严的路上。直到1949年,在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完成了革命道路的探索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赶跑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重新获得了独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中国全面确立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尝试与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协调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开展,“中国模式”享誉全球,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无不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自由和必然选择,这个过程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满满的自信。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科学性以及相信它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历史起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源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并且日臻成熟和完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命运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初步建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世界风云动荡的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从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出发,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继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新高度,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愿景引领下,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拥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正是这一自信鼓舞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伟大复兴。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无比优越性。制度问题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以君主集权为特征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支柱,而维系这一政治支柱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则时刻以巩固皇权为根本原则,从而构成了庞大的封建政治运行网络。清朝晚期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衰微,封建统治者通过洋务运动、新政、变法等方式全力挽救也无济于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则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彻底埋葬。民主共和作为一种理念、思想和制度深入中国人民内心。然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再一次打碎了中国人追求民主共和的梦想。之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让国人再次痛心地质疑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将亿万人民梦想中的民主变成实实在在的制度。

40年以来,中国执政党建设的成就、社会经济的进步、政治局势的稳定以及传统话语的传承,都在全方位折射出中国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巨大定力和活力,也时刻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的主要功能在于弥补自然、社会与历史条件的不足、局限与束缚,通过意识、符号、精神的刺激与再生产为主体提供推动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思想、激情、智慧、意志和创造力。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人类世界古代文明形态中少有的未曾间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形态。早在轴心时代开始,就一直努力在主体内部发蒙和培育“仁者不忧”(《论语·泰伯》)、“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开物成务”(《易经·系辞上传》)、“与天地参”(《中庸》)的文化信念与实践理性机能,并最终形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理想。千百年来,正是凭借这种内力深厚的文化历练与践行能力,中华民族才在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苦撑苦熬、顽强生存下来。即使在大故迭起、风雨如晦的近现代,这种文化自信与弘道精神也一直是激励人们回应现实挑战的核心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厚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指引着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今天创造更加辉煌的中国成就。

“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魄力与战略胆识

“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既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演变的反复思考,更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缜密筹划。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这种使命感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与淡化。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兼程不懈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距离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日益接近,然而中国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压力和困难也世所罕见,中国共产党肩上的重担日益增加,在这紧要关头,共产党郑重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不仅是对过去工作和成绩的认可与总结,也是对自己当前工作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对实现未来使命的一种魄力与坚定。

“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意识。敢于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定义好干部的标准之一。不避困难、勇于担当源于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对伟大事业的责任和对人民群众的情怀。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执政党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执政危险和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且能够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个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事业面前展现的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姿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艰巨任务,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有且只有中国共产党。

“四个自信”凝聚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动力与共同愿望

首先,“四个自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相互重叠和碰撞。“纷繁的价值选择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如果选择不当则极易造成社会道德的滑坡和秩序的混乱。”①一个没有崇高精神信仰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民族,民族复兴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恰在此时蓬勃而出,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和奋斗动力。其次,“四个自信”坚定了民众跟党走的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以来,中国人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温饱实现小康,中国人民坚信这条道路地选择是正确的,未来也必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稳步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权力和利益,实现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最广泛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和内核都是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酝酿形成,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不仅为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奋斗动力。中国共产党坚定提出“四个自信”,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塑造和树立良好的执政党形象,获取更高的民众信任度和支持度,从而构建其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政治影响力。这就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准备了强大的领导核心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四个自信”促进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结构整合与社会和谐

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社会结构从同质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迫切需要一种共同的价值规范。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形成了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开启现代化的过程,注定了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破旧与立新的利益与冲突。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一过程使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突破了其既定的时空统一观,社会交往行动中的可能性和选择性增加了多变性,中国社会结构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当前中国社会价值整合的难度增加。就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而言,社会的价值和规范整合亟须一种具有主体价值意识的文化理念的引领,而社会的文化认同则是社会价值得以确立的柔性渠道。因此在当下中国建构一种民族性的文化规范,从而沉淀出稳定的社会信仰,将大大有助于中国社会整合。从价值性判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可以被认为是当前中国价值规范在国家层面的一个共同信念。对内而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多元化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信仰追求,能够凝聚不同部门、不同阶层、不同因素的整体价值诉求,从而实现社会价值规范的有序整合,促进整个社会的系统性整合,实现社会和谐运转。对外而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一整套的价值规范被大众接受并信仰,这就构成了社会整体成员的一种高度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认同。这一认同状态在促进社会结构整合的同时,对外则可以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和集体凝聚,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执行力。

马克思指出,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毛泽东曾勉励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他们都一再强调青年之于国家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巨大意义,新时代的青年青年,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应该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不断地学习、创新、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撑力量。所以作为一名研究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在自己领域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同时,也应当牢记自己历史使命。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他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把我们带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坚持“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高度重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和教育青年,并对当代青年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交流和学习中主动彰显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才能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有作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推荐第8篇:四个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什么是“四个自信”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总书记表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文化自信,因而正式成为了自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来的第四个自信。

何为“文化自信”,在“七一讲话”上,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所谓“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有着重大意义。

二、为何重视“文化自信”

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的冲击下,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如何准确的把握时代需求,如何对各种不同文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辨识与把握,如何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理性而批判的的扬弃,与如何正确把握文化自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动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树立了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文化自信就是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植根于5000多年来的传统文化土壤。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了自己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发自内心的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二)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之核心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节奏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也正在激烈地碰撞着,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交错复杂的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扩展,使得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以及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目前我国所处时代的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大的环境出发,合理的对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进行选择,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渗透。

(三)促进优秀文化发展之动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文化自立、自强,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现实基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作为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的生根之土壤,文化的繁荣发展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对外来文化的简单模仿,也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纯复制。文化是在不断实践基础上得来的,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造与创新,才能实现文化发展的大繁荣。

三、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2014年12月20日,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中表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实现文化自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就是要从教育抓起,特别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的课堂,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学生三方面努力。

Mingsheng

推荐第9篇:第三专题:坚持政治定力,强化四个自信

坚持政治定力,强化四个自信

根据公司关于开展“坚持政治定力,强化四个自信”的第三阶段专题讨论活动,我本人再次认真学习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廉洁自律准则》的全部内容,并按照主要要求学习了中央、神华神东两级公司重要文件精神,本人主动聚焦“四个自信”,认真开展党性分析,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进一步明确整改方向,形成个人对照检查材料。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坚持政治标准,强化四个合格的学习认识

所谓政治定力,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的能力。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而复杂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政治定力主要表现为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坚决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具体地说,政治定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这种转变的途径,是共产党人坚信不 1 疑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终要达到的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动力源泉。

对中央决策部署的有力贯彻。政治定力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纸面上,而要落实到实践中、举措中、行动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各级党组织、党员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央要求开展的工作,毫不迟延地开展;中央决定禁止的事项,毫不犹豫地禁止。无论遇到怎样的阻力,无论地方、部门的眼前利益受到怎样的影响,都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碰硬。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哪条道路才能解决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那么多革命斗争最

2 终却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憾。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真正的焕然一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最终选择。历史雄辩地证明:走上这条道路后的三十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站起来了;再一个三十年,社会主义制度和形态在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又一个三十年,站起来的中国人富起来了。当前,中国共产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向把握。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19世纪中叶的中国,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向哪里去的思想灯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太成功了,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曾一度被脱离实际地神圣化。在遇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自信严重束缚着中国的生产力等问题时,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

3 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理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思想确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即使在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但一切的自信都源于对问题的正视与解决。习近平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实际的制度,具有自我生发的生命力。它不但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状态,而且让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案确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活化石”。以汉唐盛世为巅峰的古代中华文化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甚至是当时的人类社会进行了势不可挡的文化浸润和文化统领,成为人类文明的旗手。迄今为止从来没有断裂的中华文化让华夏子孙引以为豪。曾经,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如此的自信。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有逐渐式微的危险。所幸,马克思主义来了,产生了中国

4 共产党,诞生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建国、立国、强国之后,中华文化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尽管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来说是一块短板,对世界文化影响力和浸润力不够,但正如习近平所讲的: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概念里,民族复兴理应有文化复兴的内在自豪感。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自豪。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不断继续前进。更好地继续前进需要不忘初心。不忘初心,就是秉持着对“四个自信”的坚持和实践,所以,让我们相信,坚持“四个自信”成就“一个梦想”。

二、第二专题学习研讨查摆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通过个人认真学习、组织帮助指导,对“四个合格”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一是,政治意识尤其是政治敏锐性有所提高,考虑问题首先站在全局和谐稳定大局角度思,特别是要考虑政治影响。对社会中出现的闲言碎语和对网络敏感新闻猜测的热议做到不看、不传,有条件的时候主动、坚决反对。二是,充分认识到执行组织纪律的严肃性。做到主动维护政治纪律;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同一切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加强了在党性修养、道德操守方面的警惕,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进一步强化,积极传承党的优良作风,

5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用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警示自己,打牢保持立身做人的思想基础。四是,做到主动发挥党员的作用,在履职责任上敢于担当,在精神状态上起到带头作用。减少求稳思想,增加创新力度。工作中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大家做到的事,自己一定要做到。

三、存在问题

一是,主动学习不足,对党的政策理解不全,贯彻乏力。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心存侥幸意识。认为只要跟着党组织学习就已足够,积极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将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放在完善自我的高度,没有自觉和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致自己理论水平不够高。进而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颇,影响了贯彻的力度,不仅体现在个人思想上而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部门、支部的政策贯彻、执行。

二是,对“四个自信”理解深度不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目前仅停留在直观的理解上,知道党员应当做到四个自信,也能从浅层上去理解四个自信,而未能够从更深层次的根源上剖析,比如:“四个自信”的根源是什么?动力是什么?工作中、生活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其含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四、整改措施努力方向

1.丰富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意识。

6 一是,重视集中学。认真参加每次总支、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做到预习、学习、复习三步走,以增强学习效果。二是,自觉开展自学。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每周保证自学4小时,深入扎实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三是,增强互学意识。积极主动向身边的党员学习,不分职位、不分岗位虚心求教。四是,珍惜外出学习。对总支、支部组织的对标学习,认真对待,争取做到带着疑惑去,取得真经回,要善于通过对标学习启发思考、借鉴应用。

2.加强对“四个自信”的进一步领悟

通过组织下发材料以及网络咨询,进一步深挖“四个自信”的内在含义和现实意义。从根源上深刻体会,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进而从思想上更加深刻、坚定的树立“四个自信”信念。

以上是我的个人的民主生活会发言,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第10篇:坚定四个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

原标题: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历史要求,本质上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的深刻呈现。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中国先后跨过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这两道巨大的历史沟坎,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然而,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趋势,面对当代中国成功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过“失语就要挨骂”的新的历史沟坎,进而为21世纪和人类世界对美好精神家园及其意义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贡献中国力量,无疑也在深刻地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怀、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领。

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物质成就的创造是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实践和创造,而意义世界的创造则是更具超越性、稳定性和深刻性的实践和创造。因此,“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更提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必须在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展开当代中国伟大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从而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展开物质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建设实践,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然—历史本质,而且还必须同步展开能够体现“以中国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实践,并以之作为我们判断、把握、认同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和价值观标准。正是这一意义上,“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正是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本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就此而论可以看到,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把握与意义建构,正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制高点。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创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以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实践为基础和本体,不断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进行文化表达、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历史成果。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文化借鉴结合起来,不断开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历史成果。

其四,“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和人民开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了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就在于它内涵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

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

一、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继承。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多年而不中断,以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维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连接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的社会意义与伦理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成就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个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继承与自信。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更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昭示,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永恒精神灯塔;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等,培育了亿万群众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激情、牺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觉与倡导,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雄浑力量和辉煌前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满内核和连续谱系。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事业的新发展和遭遇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而且也需要我们在文化理想上实现新的充实和高瞻远瞩,通过面向并指向未来的“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当代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都视为“当下的东西”而收摄并涵化在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文化理想的视野和把握之中,从而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就表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而务实的文化理想,并坚持以这一文化理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的、具体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把握世界潮流,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始终不渝地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仅将全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

从“三个自信”迈向“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意义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正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道,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迈向一种新的、具有总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专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有何深意? 来源: 新华社2016年07月02日 14:55:34显示图片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朱基钗、姜潇、刘奕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有何深意?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文化与道路命运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习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趋成熟,给我们的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结晶。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表示,文化与道路命运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多少民族精英、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引进了多少思想理论,直到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这个中国具体实际就包括了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和生命力。”尹韵公说。

文化来自历史面向未来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赓续不绝,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总书记讲话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的自信不仅具有传统的和历史的根基,更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

文化彰显民族生命力

习近平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更广泛深远。”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认为。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强盛,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尹韵公认为,“中国方案”必须包含文化色彩和文化符号。“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

第11篇:四个自信来源

“四个自信”的底气

2016年金秋,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杭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西子湖畔,共商世界经济发展大计。“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理念、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城市形象、匠心独运的会议组织、精彩绝伦的文艺演出……令人惊叹、引人回味,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杭州峰会的精彩呈现,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生机活力,提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从最初提出到现在,已有约500年的时间。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60多年前,当五星红旗在**广场冉冉升起时,人们为新中国而欢呼,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而祝福。中国人民历经艰辛曲折,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使古老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抚今追昔,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着自信。那么,自信的理由和底气从何而来?

从艰辛探索中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60多年来,经历了社会主义探索的艰辛坎坷,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不断深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党带领人民走过的路,饱含着探索的艰辛,更充满着成功的喜悦。我们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这是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优越性。

从实践效果中来。事实最有说服力。改革开放39年来,“中国道路”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近10%,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实现了从温饱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世界各国更加看重中国、倚重中国。中国大地从未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人民群众从未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精神振奋,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地屹立东方。

从国际比较中来。比较是最好的“教科书”。近年来,一些国家深陷金融危机、经济复苏乏力,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人心分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彰显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稳定向好,正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带着胜利的豪情回望过去,要更加充满自信;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也要清醒冷静。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次新的长征,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党同志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在追求崇高理想的征程上创造更加非凡的“中国奇迹”,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第12篇:四个意识、四个自信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存在,都应当有一个目标,在制定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要有信心、决心和意志。比如,我们在攻克敌人的一个碉堡之前,连长会问:“同志们有没有决心?”战士们响亮回答:“有!”领导再问:“同志们有没有信心?”战士们再次响亮回答:“有!”我想,这应当就是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自信”的一个事实和雏形,这也就是对一个原始信念、事实的概括,也是一个升华、一个发展,当然,“四个自信”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所必需。

社会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建构。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的原因和理由。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曾经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那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就是说,文化是基础,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而这三个自信,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也就是说,这“四个自信”在新时期、新情况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知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仰和尊崇。这来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积淀和丰富而至今。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这就是一种觉醒,一种自觉。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而我们所说、所想、所为之奋斗的“中国梦”,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我还认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6字的提出,既是理论深厚,也是通俗易懂,而且,也易学易记。也就是说,不仅是一般成人,就是小学生,也能一看字面就懂,一听这16个字就明白,而可以使之成为全民族所接受。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又是合理的解释。因此,对于这一理论的推广,使之深入人心,为全国人民所掌握,为更多人所践行,也就成为可能。所以,当习近平同志这样提出以后,便成为当下理论学习的一个热词,一个习惯语。当然,从习惯上来说,从其本意来说,从语法上来说,这16个字的前面,是有前缀的,就是说,前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个字的。

第13篇:四个足够自信

四个自信(反腐决心)

四个自信是2016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

名词来源

“四个自信”即全体中国共产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1]

提出时间

2016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2]

具体内容

首先,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战略,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反腐败斗争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持之以恒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一句句铿锵的誓言清晰表明我们党反腐的坚定决心,同时大大提振了全党对党中央反腐败斗争决心的充分自信。

其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出台“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反腐败斗争取得重要阶段成果。习近平指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近年来我们党坚决查处腐败行为,特别是严肃查处*、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案件,成功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据中纪委统计,八项规定出台三年来,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万余起,处理人数13万余人。反腐败斗争成绩有目共睹,全党对反腐败斗争成绩充满自信。

再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危险。因此我们党始终坚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直以来,人民群众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腐败不但严重损害了还人民的利益,还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侵蚀了社会正常风气。因此我们党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得民心顺民意。据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问卷调查显示,89%的普通干部、76.1%的专业人员、73.8%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腐败蔓延势头正在有效遏制和一定范围内遏制。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种种迹象充分表明,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改善了党风政风、带动了民风社风,为社会注入了正能量,增加了全党对反腐败斗争正能量的坚定自信。

最后,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党中央坚持以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强无畏的政治勇气、坚韧不拔的政治定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指出,三年来我们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满自信、催人奋进。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就一定能迎来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就一定能赢得对反腐败斗争光明前景的足够自信。[2]

社会评价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四个足够自信”必将推动反腐败斗争顺利开展,筑牢民心长城,校准正义天平,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2]

第14篇:四个意识、四个自信

关于“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讲话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把握,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做到将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一、坚定“四个自信”

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四个自信”就要做到: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刻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基本路线来检验,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做到真学、真做、真懂、真用,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等重大问题,使理论对实际工作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制度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到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观念,在工作中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处,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善于打造行之有效的形式、平台和载体,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使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出来,让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每个人的血脉,影响每个人的思维。

二、树立“四种意识”

通过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四种意识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政治意识是根本、大局意识是关键、核心意识是保障、看齐意识是基础。

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是非问题上,要始终旗帜鲜明,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始终拥护党的集中统一。

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做到从大局出发,敢担当敢作为,履职尽责。党的集中统一就是最大的大局,必须正确认识大局、全面把握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要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

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要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模范遵守党章、党纪、党规,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注重发挥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切实做到政治上坚定自信,思想上同心同向,行动上高度自觉,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更加有力。

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明确看齐是重大政治原则,是党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先进分子看齐,向榜样看齐。在贯彻党的路线政策上雷厉风行,在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上坚决有力。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四讲四有”是新形势下合格党员的标准,也是广大党员的行为准则。我们要以“四讲四有”为标尺,对照自己言行,努力做合格党员。

“讲政治、有信念”就是要求在思想政治上合格,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增强“四个意识”,自觉主动向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讲规矩、有纪律”就是要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作为党员,必须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摆在前面,真正做到懂得规矩、遵守规矩、维护规矩,让规矩和纪律入脑入心,坚守底线、远离红线,切实增强“讲规矩、有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讲道德、有品行”就是要在品德上合格,有好的品行。既要守公德又要严私德。作为共产党员,始终在加强道德修养上下功夫,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正反两个方向吸取经验教训。“则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讲奉献、有作为”就是要立足本职,勇于担当,讲奉献、善作为。作为共产党员,就要牢记党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困难和挫折,挺身而出,不畏惧、不彷徨,勇于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自身努力和作为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利益。

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理解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深刻内涵,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努力“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第15篇:坚持三个自信

一、自信是中国发展的源动力

(一)概念:自信是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旺盛势头的心理状态! 1.在职业身份中保持自信——不着急!不折腾!

2.在政治生活中保持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优势认定:

十八大报告:十年来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 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美中日德英法)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同比增长7.7% 。

习近平总结: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

总结:自信 不自轻自贱、不骄傲自满、不狂妄自大、不逃避退让

国外势力打击我们自信的方式:毁信仰——灭偶像——丑化中国人——贬损下一代 重塑自信:1.新班子,新希望

2.放飞中国梦

3.全面深化改革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坚定“三个自信”

(一)“三个自信”的提出

三个自信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十八大报告: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包含: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坚定道路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概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来源: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进程:

十二大: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四大:《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八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重大作用: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道路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 总体布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三) 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关于邓小平理论:

1.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四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发展动力:改革开放 (5)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6)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7)战略步骤:三步走

(8)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核心,必须依靠„„(此处省略96个字)

(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关于三个代表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建设什么样的党? 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怎样建设党?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

关于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坚定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范围: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各项具体制度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16篇:坚持文化自信

1 坚持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需要道路自信导航前行的方向,需要理论自信夯实信仰的基石,需要制度自信保障发展的优势,更需要文化自信汇聚不竭的动力。这是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底气。生生不息、绵亘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赋予我们忧国奉公、敬德保民的爱国传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造智慧和知行合

一、励志笃行的实践能力,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经由历史的沉淀与聚合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深厚底气。这种文化的底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信心、智慧和力量,体现在生逢治世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恰遇乱世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体现在仰望天地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执着信念,面对生民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君子操守;体现在使命当前“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为了理想“锲而不舍”的坚毅品格。鲁迅先生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无以数计的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用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情和壮怀激烈的报国之举诠释出中华民族磅礴厚重、刚健沉稳的文化底气。

中国梦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的切合与凝结,实现中国梦需要从传统文化的丰壤沃土中摄取源源不断的信心、智慧和力

1 2 量。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浩繁驳杂、良莠不齐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对历史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扬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涤荡,才能厘析出饱含民族智慧、彰显民族价值、展现民族美德的精神风尚,才能迸发出富有民族自豪感、表达民族自尊心、鼓舞民族自信心的积极能量,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底气十足的精神滋养与力量支撑。

革命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驱力。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蕴含中国共产人、革命军队和革命群众特有的精神品质和思想风貌的文化。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并且经过革命实践的检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凝练,不断被弘扬光大。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梦,既是在革命年代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梦,又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所以说,革命文化从萌生的时候起,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驱力。

革命文化是以理想信念为内涵,以原则、要求、品行、修养、态度为外延的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信念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革命文化的根本基点;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是革命文化的基本原则;保持共产党人廉洁自律、淡泊明志、虚心好学、

2 3 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是革命文化的具体要求。可以说,信念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汇集成革命文化强大的内在驱力。在战争年代,革命文化转化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体现为李大钊、邓中夏、方志敏、杨靖宇等革命志士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革命气节;在和平年代,革命文化衍生出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表现为张海迪、杨利伟、施一公、黄大年等时代楷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革命文化必将永葆勃勃生机,必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持久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明世代相承的精粹,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繁荣的成果,是实现中国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度自觉的科学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人类历史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自觉总结,它服务于人民群众创造富裕、尊严、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呈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远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方向。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科学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的有机统一,能够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永不消褪的力量。

3 4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深度自信的大众文化,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文化弘扬与文化权利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真正主人。文化创造的实践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丰富、文化参与意识更强烈,文化弘扬的使命让人民群众的成就感更深刻、自豪感更真切,文化权益的享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充溢、幸福感更踏实。因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极大激发人民群众的能动意识和积极态度,能够为实现中国梦坚定永不失落的信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核心价值观支撑的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的根本依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了中国梦的民族价值目标和国家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中国梦的社会价值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中国梦的个人价值原则。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政治定力和价值引领,确保人民群众在文化的冲突中永不动摇梦想的初心,在社会的转型中永不迷失梦想的方向。

第17篇:坚定四个自信发言材料9月30日

坚定四个自信,争做合格党员

徐建仕

(2017年9月3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因此,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四个自信”,既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的必胜信念,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担当。每一名党员都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真正做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

1 主义建设时期我党探索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党的95年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党带领全国人民出色地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重任,靠的就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95年奋斗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指导我们取得一场又一场伟大胜利的科学指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坚定理论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

2 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源泉。我们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供遵循,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照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

3 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与此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国情、党情随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化险为夷、克敌制胜,完成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

第18篇:坚持四个民主

坚持四个民主,强化村务公开——泖港镇创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

理示范镇汇报材料

泖港镇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在镇党委、政府重视领导下,在市、区村(居)务公开领导小组关心指导下,注重实效,强化落实,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村务公开的扎实有效,充分发挥村委会自治组织作用。

一、健全组织机构

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的工作,更是加强村民自治组织、推动村级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镇在镇级层面相当重视,我们由党委副书记、镇长担任镇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人大主席、党委委员副镇长、纪委书记、组织委员等担任副组长,组织、纪检、民政、经管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为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18个村(居)委会也相继成立了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村主任担任,组员由行政副主任、会计、村委会委员等组成。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各村(居)委会民主管理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监督、理财小组通过村(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其职责是对村集体资产管理、资金使用、参与村级重大项目进行论证,并在内部进行详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形成比较规范的村(居)务公开运行工作机制,增强相关人员对村(居)务公开的责任心和自觉参与的热情。通过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的工作,扩大了民主理财的透明度,改善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从而密切干群关系,促进村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规范公开形式

村级财务和村级决策一直是村民关心的两大热点问题,也是村(居)务公开的重点。在确保各项内容公开真实、村级决策科学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市、区村(居)务公开内容规范的要求,在公开的内容、公开的程序、公开的时间、公开的阵地、公开的管理和公开栏版面格式等方面因地制宜进行了更新、调整、补充。一是在公开栏版面的设臵上。按照村务公开内容的要求,并结合本村(居)实际,进行科学的设臵和安排。二是在公开的内容上。我们严格按照市、区村务公开内容规范的要求,加以具体细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村(居)务公开内容,对法律、

法规、政策明确要求的事项,坚持真实、全面、及时公开。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事项,如村干部报酬、贫困户的核定、招待费、动拆迁、公益性岗位的照顾就业、分配小城镇镇保名额等及时进行公开公布。三是公开的程序上。根据各村实际,广泛听取意见,尤其是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依照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要求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由村(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联合会议讨论确定,及时进行公开。对涉及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和财务活动的公开,每季统一由镇财经办审计后实施定期公开,做到及时、完整、真实有效。四是在公开的时间上。根据各项公开内容的性质和村民关心的程度来决定,如年度决算、预算、村干部报酬等每年公开一次,土地使用情况、财务收入情况、业务招待费等每季度公开一次,村干部考察、各类青苗补偿费、村民镇保、动拆迁、困难补助公益性岗位的照顾等随时公开。五是在公开阵地上。我们坚持醒目、方便、就近的原则,在群众相对流动集中的地点固定村(居)务公开栏。比如说:村部公开栏一般均设在村综合文体活动室周边,村民小组的公开栏一般均设在民办老年活动室。六是在公开的管理上。健全和落实了村(居)务公开领导小组、监督小组、理财小组、监督电话、意见箱和专职管理员,做到及时更换,并做好群众意见及各项资料的存档工作。

三、强化民主意识

今年是第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年,我镇对全镇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其中有10个村实行了一步法选举,海选比例达62.5%。在整个选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四个抓手、两个把关、两个创新”的工作方法,依法操作,强化民主选举意识。

“四个抓手”即:抓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抓组织,及时解决问题;抓培训,增强依法办事能力;抓统筹,整体有序推进。严把“两关”,一是严把依法办事关,二是严把民主权利关。突出“两个创新”,一是宣传方式有所创新,二是工作方式有所创新。通过“四个抓手”、“两个把关”、“两个创新”的工作方式,全镇18个村居委会选举均一次成功,新当选的村(居)委会成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趋合理。

四、活跃村民自治

换届选举结束后我们按照镇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的工作要求,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结合实际,以人为本,全力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在硬件方面,着重抓了“三室一店一站”建设,在软件方面,以加强村民自治建设、管理和服务为重点,从制度建设、人员培训、沟通协调入手,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充分发挥村级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加强村民自治建设、管理和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聚焦重点、合理规划

村民是基于地缘、亲缘、血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历史,人们几代甚至几十代都生活在一个地方,比邻而居、出入相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大家族,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基本相同的生活习惯,有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因此,开展村民自治建设,必须抓住重点,建立一个覆盖全体村民、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需有所应。为此我们抓住村级公共服务建设这项重要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从实际出发,既坚持标准、配备功能,又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黄桥村作为试点单位很快完成了村级公共服务用房建设,并按照要求配备服务设施,为村民开展服务。

2、整合资源、完善功能

以节约、共享为原则,尽可能合理归并服务村民的窗口阵地,做到整合资源、节约资金,花最少钱办更多的事,使之既符合村民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要求,又符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整个为民服务设施可以简称为“三室一店一站”,三室即综合文体活动室、村民事务代理室、中心卫生室,一店即便民超市商店,一站即为农综合服务站。

3、加强管理,优化服务

村级公共服务功能设臵完善后,起到了活跃村民自治的作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来发挥其功能效应。一是健全管理制度。按照村民自治、村级规范化建设工作要求,建立工作目标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对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刁难、不推诿、不拖延,坚决限时办理;同时,建立了各类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操作规范、服务优良的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完善服务功能。我们坚持方便群众、贴近群众、适合群众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资源,让村民真正体验到进一扇门办百件事的好处。通过沟通协调,我们将水、电、话

费等收费功能设在村里,极大方便了村民;通过代理代办,及时掌握失业村民信息,提高推岗就业率。三是丰富业余生活。充分利用综合文体活动室这一阵地,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如每周免费为村民放映一场电影,如利用送戏下乡的契机,为村民奉献评弹,沪剧、越剧、京剧等文化大餐。

4、深化内容、拓展阵地

为确保村民自治工作长期深入有效开展下去,推进村民自治建设,我们近期通过探索与实践,在黄桥村试点开展村民自治“十个一”建设活动。一份村务小报。由各村党总支部和村委会主办、每季度出版一期。小小的一份报纸,一头连着村组干部,一头接着广大村民,及时便捷地将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致富信息传递到每个村民手中,为村组干部和农户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幅村民楹联。本着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美好心愿,在热心农村文化事业的企业家资助下,适时成立了市郊第一家楹联沙龙,成为松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次乡风文明宣传。“迎世博倒计时一周年”文艺巡演中着重反映环境整治和文明礼仪的小品、表演唱等节目,进一步加强了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了群众文明素质;一批星级家庭。通过星级家庭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村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改善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村家庭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一本村情日志。要求村干部把每天所要做的主要工作、村内不稳定因素、信访纠纷、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全部记录在村情日志上,集体研究讨论,并拿出解决意见,真正深入群众,面对面听民声,心贴心解民难;一个村务决策咨询委员会。村级重大决策要在征求决策咨询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先召开党员大会,通过后才由村委会表决,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防止滥用公权和盲目决策;一个社情民意工作室。把影响到社区和谐建设的各种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就地化解,妥善协调,不扩散、不蔓延,从而提高村民的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一支便民服务队。服务队的队员是由村干部、低龄健康老人、村民组长、党员及青少年志愿者组成,与村中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生活得更加开心、舒心、安心;一个村民荣誉墙。结合“五好家庭”、“星级家庭”等评选,在老年活动室墙上开辟“荣誉榜”宣传典型事迹(每年评

选更换)。树立村民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移风易俗等典型,弘扬文明新风尚;一次公开承诺。换届选举基本结束后,及时组织新一届村干部进行公开承诺宣誓,把他们的思想和热情迅速引领到村里的工作上来,把他们的担子引领到服务群众上来。

五、注重监督机制

我们注重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订常效的管理制度,推动村(居)委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实行组织监督,促进自我发展,确保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对村(居)务公开的指导。明确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形成了由民政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格局。镇党委、政府年初将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纳入基层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具体的检查考核办法和评分内容,作为评选表彰的重要依据。

二是加强对村(居)务公开的监督检查。今年7月中旬,镇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组织成立了四个督查小组,由民政、纪检、组织、经管等部门的领导和工作成员,分别到18个村居委会进行监督检查,为整个村(居)务公开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对村(居)务公开的制度建设。村(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此,换届选举结束后,各村(居)委会及时将修订好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三年工作计划发给了每户村民,作为村民共同协商、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各村委会将重大事项的发展、工程发包、承包田出租等重大事项均由村监督小组和村委会一起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协商通过后实施,从而使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六、创建和谐村镇

一是实行阳光行政。通过建立和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把村委会的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和办事结果以及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权限进行规范并公开,同时,在村务公开栏旁,放臵便民服务的告知单,既方便群众了解,又把村务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进一步促进村委会依法行政。二是完善工作职能。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各村对现有的职责进行了整理,重点修改了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责,充实了新的内容,简化了各业务的流程,并细分村委会权责,将管理职能和服务要求分解到岗、到人,做到寓日常工作于标准化管理之中。

七、善于查找问题

回顾以往工作,对照上级要求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部分村干部对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工作认识上还不够;二是在村(居)务公开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程序、时间、内容等不够规范的现象;三是在完善服务功能、活跃村民自治的同时村级的日常管理费开销又随之增加等。针对存在的不足,我们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一是我们及时召开村(居)委会全体干部会议,进行思想上务实,鼓励大家要站在农村利益、农村发展、农村稳定的角度,增强民主意识和做好村(居)务公开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在村(居)务公开工作中失职、措施不力、未按时公开的,通过泖港简讯、泖港政府网站等渠道及时通报批评教育。三是对村级日常管理费的开支建议以节约为主,同时建议相关部门给予适当的补贴。

实践证明,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是激发村民自治活动的有效途径,是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健全和完善这个主题,着眼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着眼于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制度的政治优势,切实巩固我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

第19篇:“四个全面”专题学习讨论发言提纲[推荐]

开展“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要求,切实担负起铁路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大责任”专题学习讨论发言提纲

通过这次党委中心组“四个全面”第二次集体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奋人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生活将更幸福、社会主义事业更上一层楼。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使我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进一步激起我们要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勇气和热情,鼓舞人心。

二是它昭示了十八大以后8年时间的至关重要。未来8年是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也决定了十八大报告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所做的一切部署,都具有不容延迟、时不我待的性质。GDP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目标也好,民生事业发展也好,各项改革也好,都需要加速推进。

三是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们中国人千百年的小康梦想就要实现。这可是中国世代为之流血、为之奋斗的人间大同盛景,就要在我们这代共产党人手中变为现实,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必将标榜史册。

四是意味着要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迈出实质步伐。全面小康社会不是少数人的小康社会,而是要惠及十几亿中国人的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理应更充分体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特征。因而,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会不断抵达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铁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铁路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向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和消费需求的扩大,蕴藏巨大的需求潜力,必将带动全社会人员、物质加速流动,全社会客货运输需求迅速增加,对铁路发展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运输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快速化和品质化等特征,运输需求结构将不断升级,客货运输质量将日益提高,无论旅客运输还是货物运输不仅需要铁路运输能力提升,更需要向更高水平的转变,对铁路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铁路发展的支撑。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国家将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比较优势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主体功能区,构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开发新格局, 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以客运专线和区际干线为骨架的快速铁路通道和能源运输通道建设,为区域经济合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畅通区际间客货交流提供强大、快捷的运力支持。

三是国家在刺激内需、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上需要铁路发展的带动。高速铁路是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链长,能带动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高速铁路作为快捷的运输方式,可以大大促进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看,高速铁路大量采用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等高新技术产品,对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强劲的带作用。从促进旅游业发展看,我国人口众多,旅游资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极大,需要建设四通八达的路网结构,来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高铁被誉为转变发展方式“新杠杆”,连接区域、覆盖城乡,撬动了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宜居建设的新活力,加快了区域融合的新步伐。

三、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中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强化发展共识

一是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尽管我国铁路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铁路应当担当起更加重大的责任,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常态下铁路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我们要顺应形势的发展,聚焦铁路的改革。在当前,我们要按照总公司的部署,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在生产组织、施工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紧跟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摒弃一切陈旧观念,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是树立市场化观念。一流的观念只有在市场化运作中才能确立,一流的质量也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产生。传统的计划经济给铁路带来了束缚,使铁路的发展长期处于缓慢、低速的发展,新常态带给铁路新机遇,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当前就是要按照总公司要求,开展“四个意识”大讨论活动,目的就是使职工明白铁路不走市场,只有死路一条。通过走市场,摆脱当前铁路货运市场萎靡不振的格局,建立铁路现代物流。作为我们大修单位,要为铁路走市场打好线桥基础,确保线路畅通。

三是树立安全就是生命的观念。我段作为大修施工单位,在铁路建设发展中,承担着极其繁重的任务,安全压力巨大,因此,我们更应该把坚持“三点共识、三个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实到大修施工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以新《技规》新《行规》实行为新起点,扎扎实实抓好大修施工监督检查,职责明确、作风扎实、执行力到位、落实到位,用铁的手腕查处违章违纪,把安全风险管理做实、做牢,保证大修年度安全目标的实现,以此来保证路局运输生产的安全,为铁路发展做出大修人的贡献。

以上是我此次学习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不足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20篇: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

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共筑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强调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他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这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紧跟党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共筑中国梦。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一”:一条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总体布局,就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一个发展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 1

坚持四个自信专题讨论发言材料
《坚持四个自信专题讨论发言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