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3 09:09:1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400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400字

说起和平,这是每个世人都渴望的,每个人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友爱的、平等的。谁也不愿意整天生活在战争苦难的时代,但是仍有很多地方飘着战争的硝烟。这些硝烟像一个恶魔,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和恐惧。所以,我渴望和平,渴望全世界人生活在一个快乐、友爱、平等的地球上。

记得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老师放映了一些战争残忍有可怕的图片。其中有一张让人十分恐惧的图片:只见那人脸上全是血,是那么的血腥,真是惨不忍睹。我沉默了,还有多少无辜的人在可怕的战争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自从看到那张照片,我更多的还是愤怒,愤怒那可怕的战争,愤恨挑起战争的人,难道他们没有亲人吗?如果那些死去的人就是他们自己的亲人,他们会又有何感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战争,可怕、残酷的战争啊!

战争的硝烟吞食这我们的幸福,而和平,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花朵。和平是什么?和平是友谊的“桥梁”,架起国与国之间的友爱之桥;和平是世界的“瑰宝”,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美好。在和平的世界里,花朵争芳斗艳,草坪碧草如茵,再没人去践踏;树木参天挺拔,再没人去砍伐;小溪清澈见底,永远不会变污浊。啊!和平的天空和平鸽自由飞翔。它无时不提醒人们:“热爱生活,珍惜和平!”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呼吁和平,现在的和平,永久的和平。愿和平二字永远印在每个人的心中,让和平鸽永远伴我们飞翔!

推荐第2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目标:

1、知识和能力: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对文章中的人物或者场景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2、过程和方法:运用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反复练习,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运用默读的方法加快阅读速度;在比较和感受中,归纳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正视人的生命的珍贵,呼吁和平;在生命之战中,学会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二、单元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几篇课文从体裁上来说有的是新闻,有的是小说,还有的是书信,但是几篇课文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用战争的线串联起来的。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对于新闻体裁的理解和认识,对单元中重点字词的记忆和书写。

2、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能知道新闻的几部分,并准确的在新闻中找出来。

3、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简练、严密的特点。

4、能正确客观的看待战争。

难点:

1、对于几篇文章中战争背景资料的了解。

2、能正确的写简单的新闻。

四、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基础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基础还不够扎实,学生的水平个体差异较大,对记叙文的阅读、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把握还不够,记叙的写作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新闻体裁,对于新闻体裁的结构五部分把握不好,对于战争的背景了解还不太清楚,教师要在这两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五、教学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各两至三课时,自读课文各一课时。

六、各课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要点 《 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

2、过程和方法:以这则新闻为例,学习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品味新闻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自己对新闻的认识出发,尝试着评价新闻。

(二)教学要点:《新闻两则》揭示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反映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报导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的真实现状。教学中要把握:

1、着重探究第一则新闻内容上并列的三个层次,探究三个内容是怎样有机的结合,联系成一个整体的。

2、体会本文的语言表达是 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

3、引导学生对第二则新闻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4、对两则新闻写作上的不同点进行比较。

《芦花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探究人物揣摩性格,欣赏描写环境的语言注重环境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用人物描写的具体行动来认识人物的性格,揣测人物的心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我们中国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体会人物的英雄气概。

(二)教学要点:

《芦花荡》以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战争为小说题材,记叙了人民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表现了“老头子” 那种孤胆英雄形象。教学中要把握:1轻松飘逸、张弛有度的叙述。

2、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3、把握主人功的爱、恨以及智慧和勇敢。

4、对主人公过于自尊自信要实事求是的认识。

5、景物描写细腻传神,要仔细品味精彩语句。

6、注意体会侧面表现人民群众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行动。

《蜡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析文章动人的写法,体会如果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运用标志性的事物来体现文章的中心。

2、过程和方法:细读和速读相结合,了解文意,又能抓住中心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用人的和平期望来呼唤和平的到来和持续。

(二)教学要点:

《蜡烛》叙述了老夫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塑造南斯拉夫母亲那感人肺腑的形象。教学中注意把握:着重感受通过细致的行动来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背景资料和作家的情况来帮助理解文章

2、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以书信的形式,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经。教学中注意把握:

1、文章首先高度赞誉圆明园的艺术成就,然后指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全人类的。作者凭着想象展示华丽的文明被毁灭,激起人们对强盗行为的愤恨,谴责强盗的行为。

2、感知雨果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背景来帮助理解文章

2、过程和方法: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二)教学要点

《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见闻,再现被惨杀者的场面,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行为。教学中注意把握:

1、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强盗的灭绝人性。

2、品味意味深长的句子含义。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一)活动目标

1、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内容:正确对待战争,和平才是人类发展的共识。

(三)形式:查阅历史资料,弄清人物事件,交流心得体会。

推荐第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课:新闻两则

1、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洁。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新闻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描写、议论(最主要)。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毛泽东:字润之,湖南韶山人,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标题: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这篇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7、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8、导语比标题多:背景、人物、时间。第二课:芦花荡

1、小说三要素

①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人物形象(品质、精神、性格、心理)

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衬托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品质、为情节作铺垫。)

2、芦花荡中体现的小说要素:

第一要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人物)

(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第④小节,外貌描写;54—61小节)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第

10、

17、

18、

47、

53、60、61小节) (3)过于自信和自尊(第5小节,语言描写;32——45小节)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54—61小节) 第三要素:环境描写 星星

第①小节 水鸟 宁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苇子 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的形象,表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抗争的意志。 侧面描写 表现老头子的功劳很大。第61小节:用优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时内心的轻松、愉快 第三课:蜡烛

1、文体:战地通讯;详细描写、真实

2、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感人因素

⑴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怕生死、勇敢

⑵年老体弱,行动吃力——“爬”对战士的崇敬、爱戴

⑶视若亲人,沉痛哀悼——“跪”“画”“吻”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⑷结婚喜烛,意义特殊——对烈士的感情强烈、深沉、至高无上

4、细节描写(反复描写)

炮火:11次 蜡烛:7次 黑围巾:5次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主题:赞美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2、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性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胸怀博大。

3、本文所用的修辞:反语。

作用:有讽刺意味,极其尖锐、辛辣。

4、圆明园

总评:“世界奇迹”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 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充满赞美之情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1、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理解、尊重 日本作家:自私的狡辩——鄙弃、孤立

3、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第一单元综合学习

1、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战争名言: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推荐第4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新闻两则

●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 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见音频资源,教师板书文题) (新课讲授)

一、背景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lo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

1.教师播放选自《新闻两则》(见音频资源)中的则新闻录音片段,请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2.选几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教师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3.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断(见音频资源)。 (1)教师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读这篇新闻稿,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及词义(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

(2)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主要内容。 (1)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

(2)学生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选两位同学交流,明确: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三、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

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四、训练学生听读新闻、把握新闻内容的能力。

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则短新闻(见音频资源《新闻两则》),要求学生听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内容如下: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学生听读,然后交流,教师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二十日夜起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毛主席发起“向全国进军的号令”。

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贵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各军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南岸阵地,并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二课时

五、分析探究。

(一)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分发文字资料“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 内容如下: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 (2)读出新闻的结构。 全班同学齐读标题。 男同学齐读导语。 女同学齐读主体部分。 (3)探究新闻的结构。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教师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教师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教师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

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21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 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结构。 (2)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学生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 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投影显示: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点拨: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①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人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③a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生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3.评析体现新闻“及时”这一重要特点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教师点评。

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 读:“22日22时”须重读。

析:“在过去一年中„„上月„„最近„„两星期前„„现„„”表示报道及时。

读:这些时间词语须重读。

六、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

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 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

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提示:埃及大使与人大学子共话中埃友谊。(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2.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进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 板书设计

把握新闻内容——记叙六要素 《新闻两则》 分析新闻结构——结构五部分

理解新闻主题——战争、人民必胜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 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 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 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 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 蜡烛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

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 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3.文中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明确: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6.本文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这里补充介绍一下通讯的一些知识

明确:通讯,即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它要求真人真事。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 课外拓展:

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指导思想:

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

教材分析:

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但课堂讨论能够积极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

2、了解作家及背景材料。

3、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媒体选择: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只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为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

5、学生齐读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容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 “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意?)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注意品位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茍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 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作业

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如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亲爱的爸爸妈妈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理解作者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强烈愿望。

重点:

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

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参加一次悼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次活动是为了悼念二战中被屠杀的三百个孩子们。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场景中,贯穿着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罪恶行经,震动读者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深刻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一、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聂华苓,女,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以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等,还有《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二、背景资料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

三、基础字词归纳

蜿蜒(wānyán) 婉辞(wǎncí) 豌豆(wāndîu) 开幕(kāimù) 募捐(mùjuān) 暮色(mùsâ)

缭绕(liáorào) 燎原(liáoyuán) 僚友(liáoyǒu) 模糊(mïhu) 摸底(mōdǐ) 膜拜(mïbài)谬论(miùlùn) 绸缪(chïumïu) 抹墙(mîqiáng) 涂抹(túmǒ) 抹桌子(māzhuōzǐ)

应邀(yìngyāo) 应该(yīnggāi) 执著(zhízhuï) 著名(zhùmíng) 荒谬(huāngmiù)

杀戮(shālù) 擢拔(zhuïbá) 戳穿(chuōchuān) 纳粹(nàcuì) 粉碎(fěnsuì) 猝死(cùsǐ) 荟萃(huìcuì) 健忘(jiànwàng 恍惚(huǎnghū) 赤裸(chìluǒ) 悼(dào)念(niàn) 呵护(hēhù) 朝拜(cháobài) 朝气(zhāoqì) 迄今(qìjīn) 屹立(yìlì) 收讫(shōuqì) 乞怜(qǐlián) 憧憬(chōngjǐng)

四、词语解释

1.杀戮:杀害。2.荒谬:极其错误,非常不合理。3.憧憬:向往。4.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5.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6.缭绕不绝: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停。 7.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8.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 9.朝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 10.屹立:竖立,直立。 11.健忘:容易忘事。 12.执著:坚持 13.缭绕:缠绕。 14.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或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15.残酷:凶狠冷酷。 16.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 17.灭种:消灭种族。 18.英亩:面积单位,1英亩=4046.86平方米。 19.肃穆:严肃而恭敬。 20.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21.倾泻: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22.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23.同胞: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 24.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25.应邀:接受邀请。 教学过程:一课时 课 型:新授。 方 法:自学指导。 过 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节日,即国际儿童节。现在,我们每年都要庆祝这个节日,请你说说,庆祝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同时,我们无法忘记,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小城里,一天之内,有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孩子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

二、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1)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三、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四、重点语句的分析

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与你们一样,心中充满了对这场罪恶的战争的痛恨,和对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敬意。同时,我又发现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语句很难理解,如文章开头的引文中提到的:“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同学们,你们在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语句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再细细琢磨这些句子的含义?

1、课文开头的引文说:“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为什么既说是沉重的记忆,又是美丽的记忆? ①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是沉重的;但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却不向刽子手乞怜,表现出了“整个发族的英勇”,这是美丽的。

我国在抗日期间,同样遭受了苦难,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我国人民,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段历史是沉重的;我国人民不忘记历史,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也是美丽的。

2、文中说到:“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 - 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如何理解?

②孩子们从课堂里被抓走,老师和学生惨遭屠杀,这是沉重的;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面对敌人的枪口,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是美丽的。

3、如何理解以下语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③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每年的10月21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到这来纪念死难的人们,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这是美丽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在参加纪念活动时的不同表现?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如何?

④多年后,日本作家还在为日军的罪行进行狡辩,这是沉重的;西德作家却在死难者面前沉重地忏悔,深刻地反省,代上辈人受过,这是美丽的。

5、文章写的是血腥的屠杀,可作者却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有什么用意? „„⑤孩子们被残杀,是沉重的;他们临死前留下的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强烈的爱,这是美丽的。„„

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容易理解,为什么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呢?

“美丽的记忆”后面一句就说明了为什么“美丽”,要注意“整个民族的英勇”一句,这是说,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课文第四部分摘录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倾吐心声和愿望,没有人向刽子手乞怜。还有一位工人要“孩子们为父报仇”。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6、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7、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8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9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五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六文章中心归纳

本文通过记述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二战期间的残酷历史,表达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七结束语:

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课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引言和主体(四个部分)

一、引言

二、主体(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笑声,笑声

枪声,枪声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 (德)忏悔——狡辩(日)“世间永远不能 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推荐第5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基础知识及运用(25)

1、根据拼音完成下列词语(8分)

hān ( )然入梦 liàngqiàng( ) 万lài( )俱寂 呜yè( )

cǜ( )然 yùn ( )怒 雪 ái ái ( ) piānpiān( )起舞

2、完成默写:(8)

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雪山低头迎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革命理想高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山泉在呜咽,__________________。

《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当时红军的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语中加粗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 ) (2分)

A.泛舟(漂浮) 风烛残年(风中点燃着的蜡烛)

B.诧异(惊诧) 据理力争(竭力)

C.营救(经营) 故弄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D.眷恋(顾念,爱恋) 感慨良深(很)

4、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5国庆节就要到了,班上将举行一次主题班会,由你来当主持人,要求内容新颖,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起同学人的思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主题班会中。(4分)

答: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6——10题(15)

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这么说,你们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杨光点了点头。

“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了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杨光又点了点头。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他们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

7、文中“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联系下文,你明白周副主席关心野菜的原因吗?写出你的看法。(3分)

8、周副主席在了解情况之后,做了哪些部署?(3分

9、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副主席有哪些优秀品质?(3分)

10、用波浪线把描写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划出来并就其表达作用写一段体会文字。(3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1——16题 (15)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1.”满天都是星光”主要点明了翻山的

12.首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尾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13.从文段描写的内容看,老山界的山势特点是什么?

答:

14.”一步一步”包含了什么意思?

答:

15.文段中对话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答:

16.”这真是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阅读回答下面问题(5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7.这首诗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长征宏伟壮阔的场面,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18.有人认为:“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和“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都用的十分贴切而意味深长,请你任选其一,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

酣;踉跄;籁

五岭逶迤腾细浪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敌重兵,压黔境

4.这则告示告诉游客:不要乱涂乱画,不要乱丢瓜皮、果壳、包装纸等垃圾;不能摘花折木,除了记忆不要带走任何东西。

5.略

6.主席详细了解有毒野菜的情况。

7让部队掌握野菜的有关情况,以避免再次发生食用有毒野菜的事件。

8①要医生马上去救治中毒的战士们;②要担架抬上杨光赶到总部去报告,并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

9周副主席平易近人、关心战士、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10略 11.时间 12.山脚;半山腰 13.陡峭、高峻 14.行路十分艰难

15.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6.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豪迈的情怀。

希望上文提供的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请及时关注语文网。

推荐第6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1.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习惯用语) 2.I was on vacation last month.

be on vacation 正在度假

go on vacation 和 take a vacation 去度假

“on+名词” 可以表示“在某种状态中”,如on duty (值日), on busine(出差), on sale(出售,廉价出售).3.We took quite a few photos there.

few, a few, quite a few, little, a little, quite a little的辨析 4.Did you do anything special last month?

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要放在不定代词的后面 5.Not really.算不上,也不是,不完全是 6.most of the time 大部分时间 7.Stay at home 待在家里

8.Did you do anything fun on your vacation?

on one’s vacation 在某人的假期期间 9.How do/did you like sth?

What do/did you think of sth?

How do/did you feel about sth?

How do/did you think about sth? 10.go shopping 购物

11.I bought something for my parents, but nothing for myself.

buy sth.for sb.= buy sb.sth.给某人买某物 12.Why didn’t you buy anything for yourself? Why don’t you do sth? = why not do sth? 提建议

其他表建议的句型:

1.What about/how about...(+名词、代词或动名词)

What about/what about playing basketball?

2.Let’s do...

Let’s play basketball.

3.Shall we do...

Shall we plaly basketball? 13.The only problem was that there was nothing much to do in the evening but

read.

动词不定式短语to do in the evening在句子中做后置定语,修饰说明nothing.

例:something to eat

But是介词, 意思是“除...之外”。But前的动词是do时,后接省略to的不定式做宾语。

14.Still nothing seemed to be bored.seem 好像;似乎;看来 常见的句型:

.主语+seem(+to be)+表语,“某人似乎/看上去...” Tom seems (to be) a very outgoing boy..It seems + that 从句,意为“似乎”

It seems that no one knows what has happened in the park..主语+seem+动词不定式短语,意为“某人好像...” He seems to like the present.Bored 指人感到无聊,无趣或使人感到厌烦,主语是人

Boring指事物让人感到无聊,无趣,枯燥或事物本身无趣,做表语或定语

类似的词:interested-interesting worried-worrying tired-tiring

frightened-frightening

excited-exciting 15.Keep a diary 写日记

16.I arrive in Penang in Malaysia this morning with my family.

arrive是不及物动词,意为“到达”,arrive in+大地点

arrive at +小地点,后面如果接副词here/there/home等,省略at/in。

We arrive in Shanghai this morning.

I am always the first to arrive at the library.

Reach为及物动词

I often reach school at seven o’clock.

get to 后接地点表示到达某地,后若接副词here/there/home等,省略to.

Please call me as soon as you get to Beijing.17.we decided to go to the beach near our hotel.

decide to do sth.决定做某事 (固定搭配)decide后面不可以接动词ing形式

decide not to do sth.(否定形式)

拓展:decide that; decide + 疑问词 +to do sth I decided that i would decline the invitation.I can’t decide which to choose.18.I feel like i was a bird.

Feel like sth 给...的感觉,感受到,像是

I feel like a new man myself.

feel like doing sth 想要做某事

I feel like sleeping now.

Feel like that 19.For lunch, we had something very special---Malaysian yellow noodles. 20.I really enjoyed walking around the town.enjoy doing sth.like doing sth.21.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 How different a day makes! 22.We wanted to walk up to the top.But then it started raining a little so we decided to take the train.Start doing sth.23.Wait for “等待”, wait是不及物动词,常和for连用,wait for sb to do sth “等待某人做某事”

She often waits for the bus at the bus stop.24.Because of 为介词短语,后面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

He was absent because of illne.25.Have a good time

Have a fun time

Enjoy oneself 26.Sounds good/ sounds great.27.But the next day was not as good.28.Did you go with anyone? 29.Everyone jumped up and down in excitemnet.30.In the afternoon, we rode bicycles to Georgetown.

Ride做名词,是“骑车,乘车旅行”的意思

It’s a ten-minute bus ride from here to town..“ride+交通工具”表示“骑/乘...”,常用于自行车、摩托车、马等

I ride a bicycle to school every day..take+限定词+交通工具

We finally decided to take the bus..by+交通工具 泛指某种交通方式,交通工具前不加限定词

They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car.31.My sister and I tried paragliding.Try to do sth.努力/尽力做某事(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做到),否定式为try not to do sth.

I will try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I will try not to cry.Try doing sth.试着/尝试做某事,表示做某件事情看看是否行得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也就是进行某项实验。

They tried making a model plane.Try one’s best to do sth. 尽(某人)最大的努力做某事,相当于do one’s best to do sth.You must try your best to win the game.32.We waited a long time for the train and we were wet and cold because we forgot

to bring an umbrella.Forget to do sth. 忘记要做某事 事情未做,忘记去做

Forget doing sth.忘记过去曾经做过某事

事情已做,但是忘记了 33.My clamates told me to keep going, so I went on.Tell sb.to do sth.告诉某人做某事

Tell sb.not to do sth. 告诉某人不要做某事

Keep doing sth./keep on doing sth.继续/一直/老是/反复做某事

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1.And she also sings more loudly than Tara.而且她唱歌的声音也比塔拉大。 Someone knocked loudly at the door. loud 形容词:大声的,响亮的

,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做副词,放在speak, shout, laugh,talk的后面

loudly 副词:大声地,响亮地 多含有噪音或喧扰声的意味,有时也含有有目的地提高音量,以便让人听见之意,放在所修饰的动词前后均可。 Aloud 副词:大声地,出声地 She has a very loud voice.The teacher asked him to read this poem aloud.Suddenly she began to shriek loudly.2.run fast 跑得快

Fast 既是形容词,也是副词

He was running so fast that he couldn’t stop himself.他跑得太快了,一下子停不下来。

fast 形容词和副词 强调速度的快 quickly 副词 表示动作、行动上的快 soon 意为“不久”,表示时间间隔短 You are taking a big risk driving so fast.He got up quickly and went on running.Please write to me soon.3.hard-working 努力工作的

work hard 努力工作/学习

hard work 艰苦的工作

work hard on/at 在...方面努力

He works hard at English and he is a hard-working student.4.be friendly to sb.对某人友好 5.enter a competition 参加比赛

in competition with sb.与某人竞争

Lily is in competition with Lucy for the best singer this year. 6.The one with shorter hair.头发较短的那一位。

With“长着,戴着,带着...,有...的” He is a man with a very long nose.With的其他用法:

.With是介词,意为“和...在一起” Come with me.He with his parents takes a walk after supper everyday..With表示带有,有着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America is a country with very open culture..With表示手段和方法,意为“以...,用...” The boy likes to eat with a spoon. .with可以表示“关于,对于” They are friendly with us.7.You can tell that Lisa really wanted to win.

win: 获胜,赢,赢得。 后接比赛,战斗,辩论,奖品,钱等,可以是事和物。 Who do yo think will win this competition? beat: 意为“打败,战胜”,后接比赛、战斗、辩论的对手,可以是人和集体。 I can beat you at swimming.We won the match and we beat them by the score of 5 to 3.8.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have fun.

此句中动词不定式做表语。

My work is to teach the students English.His dream is to be a famous game player.have fun 的意思是“过得高兴,玩的愉快”,相当于enjoy oneself, 其后接动词时用动名词的形式.I have fun learning English.9.Are you as friendly as your sister? 否定式是not so/as+ 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 as Japanes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English.=Japanese is le important than English.Japanese is as important as English.10.I’m taller now than I was two years ago.我现在比两年前高了。 ago, before .ago意为“以前”,指从现在说话时算起的若干时间之前,常与一般过去时连用,表示放在“一段时间”的词语之后。 I bought my first bike two years ago..before 意为“在...前面,在...以前,在...之前”,是指从过去或将来某个时候算起若干时间以前,放在表示“时间点或事件”的词语之前,用于完成时或一般过去时等时态,也可单独做状语,而ago不能单独使用。 We started our cla before eight o’clock.I must finish this letter before I go home.I met you before. B部分

1.be talented in 在...方面有天赋

The girl is talented in music.2.●the same + 名词 + as 意为“...和 ...一样”

Her hair is the same color as her mother’s.●be the same as 和...相同, 反义词组是be different from (和...不同)

Your book is the same as mine.●the same to 意为“对...来说是一样的,对...没有什么不同”,后面常接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the same前面可以用quite来修饰,但不能用very来修饰。 The two choice are quite the same to me.3.true, truly, real, really辨析

Care for, take care of, care about ●care for 照料,关心,喜欢,表示照料,关心某人时常用于肯定句,表示喜欢某人或某物时,常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I hope all the students in our cla will care for each other.I don’t care for green tea.●take care of相当于look after, 意为“照看,看管”,of后即可接人,也可接物。 You must take care of yourself.●care about 关心,计较,在乎,指由于某事重要或因责任所在而关心,计较,一般用于否定句。

He doesn’t about his grades.4.make sb.do sth.使某人做某事

使役动词make和see, hear, listen to , look at, watch, notice 等感官动词(组)都接不带to的不定式做宾语补足语。help后可接to, 也可不接。

●make sb/sth +形容词,表示“使某人(感到)....,使某物...”此时形容词做宾语补足语

The news makes us happy.●make sb + 名词,意为“使某人成为...”,名词作宾语补足语 We make him moniter.●make sb + 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某人被...”, 动词的过去分词做宾语补足语,有被动含义,宾语可以是反身代词

●make sb/sth do...表示“使某人/某物做...”,不带to的不定式做宾语补足语。注意在被动语态中,不定式to不能省略。 She made me wait for a long time.I am made to wait for a long time by her.●make it 表示事业获得成功,某天做成某事,约定时间,及时赶上火车,及时抵达某地等。

Let’s make it at 7:00 O’oclock.I believe that he will finally make it.5.Both单独做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形式。 Both are beautiful.Both of 后接名词或代词的复数形式,接名词时,名词前需要有定冠词the或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her, his等 Both of us are students.Both of her children have blue eyes.Both of the two apples are red.Both常用在be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之后,实义动词之前。 We should both thank Tom.

Not both属于部分否定,意为“并非两者都”,全部否定用either of ...Not...或neither of表示。

Either of us isn’t good at English.Neither of us is good at English.6.Serious是形容词,可以做定语,形容人时表示“严肃的”

推荐第7篇: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第一单元

写作技巧探究

1、

写作指导:

所谓描写景物,是指描写自然景物,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乡村城镇、街巷路桥、江河湖海、春夏秋冬、晨曦午夜、日月星光、风雪云霞、雨雪雾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所描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第二:选好观察角度。要确立好观察点,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第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第四: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第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要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范文引路

初升的太阳

周曦

清晨

四、五点多,我便来到山上,等待着那如诗如画而又壮丽的日出„„

群山,还被笼罩在浓浓的夜色中,只能依稀看见巍峨的山峦轮廓和环绕山间的雾气。我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裹着棉大衣,在寒风中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太阳露面。

星星、月亮伴着黑色的天幕渐渐隐去,天空灰蒙蒙的一片,还伴着一点淡淡的蓝色。天际出现了鱼肚白,太阳即将从那里升起来。转瞬间,天空出现了一道淡红的朝霞,一股清新的、淡淡的红,好似少女脸上出现的红晕,继而变为大红、深红。接着,美丽的朝霞不断地变换着颜色:橘黄、金色„„五颜六色,多么漂亮啊!朝霞不断地变换颜色,范围也慢慢得扩大,已经快遍布了整个天空。这时,天边飘来一朵朵白云,朝霞为它们穿上了一件件彩衣,此时,云彩就变成了一个个翩翩起舞的仙子,多么美丽啊!渐渐地,朝霞慢慢退去,太阳也要出来了。

光团越来越亮,我便目不转睛地望着光团。突然,听到爸爸叫了一声:“太阳出来了!”我赶紧将视线下移,只见太阳已经从光团下方悄悄地露出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起先,太阳只露出了小半边脸,圆圆的,红红的,在山谷间探头探脑,怯生生的,故意躲着我们,好象和我们在玩捉迷藏。渐渐地,它的胆子似乎变大了,摇摇摆摆地,慢悠悠地从山谷间升上来了。我还可以清晰的看见它的轮廓,是那样圆,颜色是那样红。一刹那间,太阳发射出一股柔和的光线,照在树林里、照在房子上、照在我们的身上,仿佛给我们镀上了一层金子,又好象给我们披上了一层柔软的清纱„„

三、四分钟后,太阳终于冲破了厚厚的云层,展现在人们面前。一刹那间,太阳放射出耀眼的亮光,人们再不敢正视。阳光射穿黎明前的薄雾,给大地镀了一道金光。远处,蔚蓝色的大文湖水也开始闪烁碎金子般的点点光亮。一霎时,寂静的山谷沸腾起来,鸟儿的鸣叫声,人们的欢呼声,连成一片,好不壮观。

我赶紧拿起照相机,迎着太阳,按动快门,照下了这精彩的一瞬。 【评析】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文章,是一次心灵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愉快之旅。作者观察细致,感悟细腻,描绘了太阳升起前后东方天空光线和云彩的变化过程,栩栩如生,使人如临其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将云彩的变

化和初升的太阳写得活灵活现,也使文章富有情趣。行文中巧妙的穿插了人物活动和感受,使得文章情节摇曳多姿,让我们分明感受到阳光下那种自由、惬意。

最美一抹

很多人看过日落,那西沉的太阳将那片天染成血的色彩,由亮及白,由白及红,由红及粉的过程,让人们感悟到世间的美。

老人喜欢独自看落霞,因为在那时,孤寂苍老的心会感受到亲人的温馨;恋人喜爱相依看落霞,因为在那时,浪漫的气息会让情意更浓更淳;孩子喜欢招朋引伴看落霞,望着天边变化的云,幻想骑上白马奔驰„„一切的一切,都不禁让我想到一个词——和谐。

生活中有你,有我,有他,我们在同样的阳光下,在同一片蓝天下长大。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多少个花开花落,父母望着我们舒心地微笑,他们将浓浓的爱意传递在眉宇间,用爱呼唤孩子快快长大。在年老时,他们会望着那落霞,去回想我们年幼时的笑脸,追寻我们如何长大„„伴随着青春的旋律,我们播种下爱慕的种子,当青春的舞曲再次奏响,两情相悦时,我们彼此望着对方,爱情的种子在悄然萌芽。我们忽然会觉得秋天的天很蓝,冬天的雪很白,忘记一切的明暗,心中常有那一份圣洁„„睡在上铺的兄弟在弹着吉他,没有分别时的苦楚,我们在共同回忆三年来的欢声笑语,蓦地,抽出钢笔在那崭新的扉页上,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祝福,也许在异国他乡我们会重逢,一声朋友,洗尽千万句离肠。

我们生活在这匆忙的芸芸众生中,偶然间我们相识,内心便会多一份湛蓝;也许我们素不相识,但,朋友同样感谢你,因为你的存在,这世上才有了丰富的见闻,让我们开心地度过每一天。独木不成林,只有百树争春,生命才有竞争的热烈;独花不成春,只有百花齐放,春天才有那份姹紫嫣红;独流不成浪,只有万泉齐汇,才会有瀑布的壮烈,才会有大海的威严。

还记得迷惘时,陌生人伸出的援助之手吗?还记得离家时,父母殷切的呼唤吗?还记得做错作业时,老师细心的辅导吗?那一切的-切,都在诠释着一个字:爱。因为对生命的热爱,才有不屈不挠的执著;因为恋人的爱,才有教堂中婚纱的纯洁;因为有朋友的爱,人生路中才不会有孤独的淡然„„张开双臂,一切都如那由亮及白及红及粉的落霞,当我们怀着感激的目光去面对你、我、他,那西沉的太阳,会放出那最美的一抹,因为这世间的真情都为之感动。

[评析]本文是一篇构思精妙的散文。小作者的思路如泉涌,行文如流水。这篇作文主要有以下特点:1.由看落霞感悟到世间的真善美开头,到张开双臂拥抱落霞结束,紧扣主题,首尾呼应。2.选取生活中老人、恋人、小孩的几个片断,简洁明了,让我们感受到和谐无处不在。3.行文注重点题,中心明确。和谐的色彩,和谐的人群,和谐的景色,构成了一幅世间最美的图画。4.语言清新自然,笔锋老道,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穿插其中,给本文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3、考场作文:

话题“魅力”或题目中要有“加油”的作文。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符合新课程标准、最能“亮出你自己,展示个性风采”的话题作文,也代表了中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中考命题的一些特点:淡化文体,不设审题障碍;命题更接近生活,考生有话可说;命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新能力;作文命题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魅力”这一话题作文选材可丰富多样、写法可灵活多变、形式可自由创新,它极大程度地

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便于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展示自己心中的人、事、物、景对自己的影响教育和启迪,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谈、有事可议、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极有利于考查其综合素质。

要想写好“魅力”这个话题作文,首先要交待产生“魅力”的原因,其次要写出对自己的影响。可写成记叙文,记叙自己与名人或名著名篇名句相识相知成为偶像的经过,也可写自己如何从名人那里获得经验和动力的。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写自然风物带给自己的心灵愉悦感受。 题目中要有“加油”,其实就是行文中要含有“鼓励”之意。选材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一定要写出“加油”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的精神动力,直至取得成功的奋斗过程。 [满分例文]

香山·红梅 广东佛山考生

人说萝岗香雪美,魅力处处闻。到此处一看,方知此言非虚。

漫步在梅林小径,独观此香雪奇观,我深被她多彩多姿的魅力吸引了:白如雪,绯如桃,一枝独秀,数朵争妍。整片林海里,弥漫着淡雅清香。更有流溪河穿行其间,片片花瓣随流水,朵朵香雪逐清波。观此景,闻此嗅,宛如天仙挥长袖,嫦娥洒暗香。罗岗香雪的魅力,恰在于此。

虽说香雪魅影难挡,但一次旅程,却让我发现了那比萝岗梅更深刻的魅力,那深远、开阔的气息,那沉甸甸的意味„„

那是在歌乐山上,独自谒拜江姐殉国之所。拾级而上,沿路一片白雪,仿佛在奠祭红岩烈士。蓦然间,一道红光闪闪,双眼循光望——竟是一树红梅吐芬芳,朵朵红花战雪浪。

我激动了,抚摸着这一树红梅,两行热泪自眼眶溢出——不,这是感情的结晶,是激情的精华!那一刻,我与它相视无言,只有那泪滴和雪花在无声的交流着„„ 它红得鲜艳,使人想起了歌乐山上的一位位爱国忠魂。长眠此山,他也许已被世人遗忘。但这一树红梅,却是他们“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写照。倘若为烈士们树一丰碑,那么,就在这周围栽一圈红梅吧„„让烈士们当年殉国之血,把这红岩梅染红,让它红得灿烂!

啊,这一树红梅,让我明白了,让我顿悟了,让我感受了——红岩梅的魅力,在于它那“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忠诚,那“飞雪迎春到”的勇气,那“且慢为忠魂舞”的深情!

在这红岩上,我不觉吟出了心灵的赞歌——

香雪漫天舞,红梅一处开。

忠魂壮心在,且待春日来。

——对,且待春日来!

[点评]读此文,便觉得作者行文风格老练从容。从实景罗岗香雪写起,让读者沉入美景之中,不觉间思绪随着作者拾级而上。思绪展开流畅一体,自然而然转入主题。由实至虚,由物及人,复又激情澎湃,“烈士的鲜血染红红岩梅”,是全文感情达到了极点,旋即化为理性思考,以三个排比句点题,后做一首小诗顺畅收尾。读后觉余音袅袅,全文大开大合,气势奔涌,实为场上佳作。

4、拓展训练:

可能你曾经历过桂林的奇山异水,可能你还沉醉过鼎湖山的灵山秀水,也可能你更神往贵州的真山真水。总之,生活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仍钟情于自然界

的山山水水。因为它,人们终于发现了自己心灵的山水情结,听到了山水的自述与呐喊,陶醉于山那边,水一方的某个感人的故事;因为它,我们的眼睛亮了,心活了,情也真了„„也许我们会纵情山水;也许我们会感悟山水,寄情山水;也许我们还会去赏山水之画,品山水之诗;也许„„ 请以“山水”为话题,联系自身生活积累和思想感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这类话题的特点是写作范围宽广,只要是与“山水”有关的经历、体验、感悟都可以写。怎样对待这类话题呢?应根据自己的写作积累和经历选择擅长的文体。如经历过与山水有关的事,熟悉与山水有关的人,可以写记叙描写的文章。山水是大自然的灵魂,正是有了山山水水,大自然才充满了神韵和灵气。山水之乐,古已有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郦道元的《三峡》等都是描写山水的精品之作。你对山水也一定有某种难以解开的情绪,请你把自己对“山水”的心灵感悟写下来。

推荐第8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评价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岷山(Mín)黔(qián)雪皑皑(kǎi)

泥毡(zhān)逶迤(wēi)

B.瑶民(Yáo)苛捐杂税(kē)问中了(zhònɡ)

横着心(hénɡ)骨碌(ɡū lu)

C.蜷起来(quán)缀(zhuì)呜咽(yè)

澎湃(pénɡ pài)酣然入梦(hān)

D.湿漉漉(lù)焦灼(zhuó)蔫巴(niān)

踉踉跄跄(liànɡ) 愠怒(yùn)

【解析】选A。A项中“皑”的读音应为ái。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2分)

神情惊惶显显身手围追睹截花天酒地

悴然栽倒采霞绚丽悬崖峭璧纵情歌唱

答案:睹—堵悴—猝采—彩璧—壁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2分)()

A.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B.男女红军相继起舞,草地篝火变成天然的舞台。

C.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D.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解析】选C。C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4.默写填空。(5分)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形象地表现出红军和人民群众亲密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雪山草地》中,揭示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难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雪山低头迎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山界》一课在写夜宿雷公岩时,写到夜的寂静是以动写静,更显夜的“寂静”。你读过的古诗文中有类似意境的语句吗?请写出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2)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3)五岭逶迤腾细浪

(4)草毯泥毡扎营盘(5)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或“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5.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七律长征》和《四渡赤水出奇兵》都是诗,都写到了长征中的一些重要史实,都歌颂了红军战士和毛泽东。

B.《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用了顺叙的方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

C.《草》和《〈长征〉节选》均叙述了红军过草地的情况,前文着重表现周副主席,后文着重表现红军的众多领袖。

D.《〈长征〉节选》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人物对话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选A。A项中《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歌颂英勇的红军战士的。

6.读材料,回答问题。(3分)

“行动起来,关灯一小时,应对气候变化。”2010年“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于3月27日晚上20∶30至21∶30全球同步举行,共有6 000多个城市、数亿人参与了此项公益活动。由海南大学绿岛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海南大学生„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于3月27日晚8点30分至9点30分,在海南大学举行。此次活动得到数百名同学的积极参与。(2010年3月27日南海网)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脆弱。近期,北方沙尘肆虐,西南旱灾持续,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警示。对此,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地球,提供人类休养生息之地,给予的同时,也在告知人类,它也需要休息、喘息;“关灯一小时”,是一次全人类对缓解地球气候变暖的意识觉醒。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应当共同携手,为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量尽一份力;关灯一小时,就是拯救地球一小时。

7.2010年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74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八(3)班决定举行一次题为“长征精神伴我行”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为班会写一段开场白。要求:主题明确,语言得体,有感染力,富有文采,不少于6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同学们,74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长征精神伴我行”主题班会,让我们一起回到那难忘的岁月……

8.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文中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________,观察角度是________;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_______,观察角度既有________,又有____________。这样,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写出了山势的____________。(3分) 答案:山脚仰视山路上仰视俯视陡峭

9.文中写“在„之‟字拐的路上”,红军战士为什么非要“一步一步地”才能上去,而不能三步并作两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红军的走路来分析山势的特点。 答案:“一步一步地”包含着每一步都很小心、艰难的意思,这里通过红军战士行军的谨慎和行军速度慢来衬托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

10.“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内心感受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中“奇观”来体会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豪迈的情怀,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的表现。

11.在描写登山时,作者善于将景物、人物的语言与心理结合在一起,并且从中表现了红军战士的精神,试举例说明。(3分)

(1)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出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描写手法的作用,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从表现红军战士优秀品质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示例):(1)景物: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奇观。

(2)语言:“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3)心理:“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战胜艰险的豪迈气概和乐观

12.第13段加点的“造化”应该理解为___________。(3分)

答案:运气

13.草地的往事并不如烟,是因为它让人感到刻骨铭心。文中“我”的深刻往事是:(3分)

(1)小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想着我,几番挣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心照料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全文可知,文中主要讲了有关小李和军医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答案:(1)将生的希望(粮食)留给我

(2)军医把生命中最后的时光都给了我蒙受着误解(忍受着委屈)

1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理解能力,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从对文中塑造的以军医为代表的红军的优秀品质来分析。

答案: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景物变化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和天气情况,主要表现了以军医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15.请根据文章末句“照亮了我的心”(即“我”明白了什么),续写一个60字左右的片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小李和“我”对军医的感情及军医的嘱托来分析“我”明白的内容。

答案(要点):①坚定了信念。有这样仁厚可敬的战友,我们的事业必胜。②明白了道理。为人要仁厚,不随意猜疑,要无私地帮助别人。③要完成嘱托。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主要通过写在美国看到各处都遍插美国国旗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希望我们中国人也应该高高地亮出鲜艳的五星红旗的感情。

17.作者认为插国旗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撩动和昭示人的祖国意识。能够起到张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18.画线句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能力,结合画线句可知,句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不爱国旗行为的愤慨之情。

答案: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我国一些人没有国旗意识,甚至不爱护国旗的行为愤慨和批判的感情。

19.文章最后写“中国人应该高高亮出自己洁净鲜艳的五星红旗”,原因是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国旗意识十分淡弱。没有意识到国旗是国家的象征,遍插国旗能够起到张扬民族精神的作用,爱护国旗就是爱护自己的国家,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三、写作(40分)

20.(2010•芜湖中考)以“心中有话对你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要写好这篇命题作文,审题是关键,从“心中有话”可看出要写的内容是自己心中的事,这里的“话”可理解为心里的小秘密或感到困惑的事,同时要注意倾诉的对象——你,不能写成其他人。选材时,要注意选取自己心中比较能吸引人的、新奇的事,倾诉时要有真情实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这个题目最易写成记叙文。可以采用精巧的结构,如,题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等。语言要流畅,有文采,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推荐第9篇: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教学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双周淸1)

三台县富顺初中八年级语文组

一、按要求完成(39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3分

A.眩目(xuàn) 涟漪(yī) 倏地(shū) 摇曳(yè) ....B.参差(cān) 谛听(dì) 安谧(mì) 篝火(gōu) ....C.璀璨(càn) 喧嚣(xuān) 娴熟(xián) 斑斓(lán) ....D.烙印(lào) 深湛(zhàn) 潸然(shān) 浣妆(huàn)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瞬息万变 油然而生 首屈一指 脍灸人口 古褐苍苍 B.超尘脱凡 青葱可爱 分道扬镳 稍纵即逝

飘绕不绝 C.潸然泪下 尾尾动听 白雪皑皑 张灯结彩 悬涯绝壁

D.争先恐后 重峦叠障 如诉如泣 柳暗花明 毅然绝然 3选出下列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相看两不厌:互相之间怎么看也看不够。 B、毅然决然:形容意志坚决,不知悔改。 C、横空出世:形容高大,横在空间,浮在人间。 D、风度翩翩:形容举止洒脱。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市短小精悍的民俗节目《鼓盆歌》,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亮相。

B.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C.登上市郊真武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D.《周庄水韵》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B.任何一届世博会的成功,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一个个脚印,而且表达着人类对时代和未来的思考。

C.云南热带作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都使云南跻身为国内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教学

教学

D.发扬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6.下面句子中括号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3分

①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 )可口。②只有长风呼啸,蓝天( )时,还能听到鼓动羽翼的声音。③但是枪终于响了!半自动步枪和谐( )的连击。④故乡的歌是一支( )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A.清澈 清凉 清脆 清远 B.清凉 清澈 清远 清脆 C.清凉 清澈 清脆 清远 D.清脆 清凉 清澈 清远 7.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巴东三峡》是一篇游记,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有序。文中先开始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然后顺流而下,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山水特点。 B.《周庄水韵》是一篇游记。作者三次游览周庄,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从岸上写到河中,从镇中写到古镇的尽头,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C.“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描述的四位美女依次是:西施、昭君、玉环、貂蝉。 D.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赵丽宏,当代作家。

8、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昭君是汉武帝时宫女,公元前33年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名嫱,字昭君。 B 仲春,即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C 植被,指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D 明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美好社会。

9、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是:3分

A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令人目眩。

B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C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

D各种声音滚滚滔滔,波澜起伏。令你又是蛙泳又是仰泳又是蝶泳又是侧泳又是自由泳,招数使尽,也游不出去。

10、辨别修辞方法正确的是: 3分

①而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更是分外的悠闲。

②甲虫以铁为甲,以轮为脚,以汽油为液体面包为牛奶为可口可乐。

教学

教学

③而眼前是身在庐山中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是,无法超尘脱凡领略它的全部壮丽和风采。

④它们之间都没有真的巉岩怪石,都没有真的山泉飞瀑,都没有真的苍松翠柏。 A 比喻 拟人 反问 排比 B拟人 比喻 设问 排比 C 比喻 拟人 设问 排比 D拟人 比喻 反问 排比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课文内容默写。(7分) ①古老的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

,像是一幅

的版画。

②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

,全都落到了水里,

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

的彩带。

③“

,生长明妃尚有村。” “巴东三峡巫峡长,

。” ④横看成岭侧成峰,

。 ⑤为什么要叫做“青色的海”,而不叫做“蓝色的海”呢?莫不是出于“

”的古语?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41分)

深信黄山天下奇

①很早就已闻黄山具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飘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②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教学

教学

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

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a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b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11.通读全文后,分别说说第①段的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12.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6分 第③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相对应。

教学

教学

13.结合第③段内容回答:作者把黄山比作“立体的画”是因为

;比作“无声的诗”是因为

。4分

14.第④段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4分 15.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山云海

的特点。4分 16.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①“五岳”即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山,请写出其中的二座山名及方位。4分

②简单说说这两句赞语的含义。4分

17.请写出与下列地点相关的古诗文。5分 (1)与

诗句:

。 (2)

诗句:

。 (3)

诗句:

。 (4)与

诗句:

。 (5)与

诗句:

教学

教学

18.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中外游客提供一处当地值得参观游览的景点,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特点。 我推荐的景点是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是

(2)请你向当地人民政府提一条充分开发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我的建议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0分)

⑴明代徐霞客曾经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渤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⑵我可能是受了徐夫子的感染,汽车、火车,抵屯溪后鞍马未顿,就踏上了登黄山的路。 ⑶乘黄山索道、攀始信险峰、登石猴观海,而后取道清凉台、莲花峰、天都峰回返。

⑷近视群峰巍巍,晴川历历;远眺天际耸秀,岗山隐隐。黄山以它豁达的气度和悠闲的情致向游人洞开着。

⑸也可能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是跟着这\"感觉\"走的,我眼中的黄山不如意象中的黄山。 ⑹我一直在想:古人将黄山冠以\"天下第一名山\"有没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怎么解?“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呢?又如何解释“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这些疑问一直在困惑着我。 ⑺我说这话绝没有贬低黄山的意思。黄山的确很美,很奇,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让.人心醉,让人着迷。

⑻我也曾游历过许多的名山大川,它们都是亿万斯年天地造化之物,山山岭岭都涌腾着灵秀之气。每一座名山大川都有它独特的韵致,蕴寓了无穷的自然之奥秘,是多少人多少代也难以读懂弄清的。实在没法比较究竟哪个山该是第一。我不能欺骗自己的感情。“桃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不都是美吗?

⒆下山了,我和几位不相识的人攀谈。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说得更为直率:“只要是人们认可了的事,最好不要反对,否则,会被看作大逆不道的。”

⑽接着他给我讲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他当年在皖北插队的地方,一位老汉的孙子患病让当地的一位名医错诊而死了。这位老汉却说,连最有名的医生都没有治好孩子的病,看来他该死。 ⑾这则故事也许和黄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却道出了一个深沉的事实:闭塞、守旧、迷信以及门户之见的封建意识,千百年来一直束缚着炎黄子孙。好的一俊遮百丑,猛吹猛捧;差的当头棒喝,没有一点是处。这铁律一样的事实人们反而乐于接受。冲破这种羁绊该是多么艰难啊!在这如诗如画的黄山,本来我不该想这么多沉淀了的伤感和已经被世人感叹过了的感叹。 ⑿但是,毕竟我亲眼见到了你--黄山,为了探索,为了追求,我还会再来的。

教学

教学

19.第①段徐霞客的话强调了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徐霞客的话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黄山冠绝天下的奇景有哪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⑤段说:\"我眼中的黄山不如意象中的黄山\",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意象中的黄山是怎样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第③段说:\"我不能欺骗自己的感情\",结合上下文,说禅作者的\"感情\"应该包括哪些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从文章的第⑿段看,结合上下文,试分析此文的中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考 答 案

1.B[参cen] 2.B[A .灸—炙 C.尾—娓 D.障—嶂 3.C 4.(1)比喻 (2)对比 (3)引用 (4)比喻 3 B 4 C 5 A 6 B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略)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5.第①句概括全文内容,第②句引郭诗点出了黄山奇的特点。6.玲珑剔透的怪石 虬枝斜出的黄山松 浩瀚无边的云海

7.黄山的石多、石巧,巧石千姿百态,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 这些巧石惟妙惟肖,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乐趣。

8.a处:黄山松形态各异

b处: 松林似海蔚为壮观

9. 排比、比喻

森罗万象、变幻莫测

10.①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②五岳是中国山的代表,教学

教学

而黄山的景观更在五岳之上。12.①示例:千鹤岛

特点:千鹤岛位于博白县江宁镇四联村合浦库区内,岛上聚栖着鹤、鹭近3万多只,是广西最大的鹭鸟聚栖地

②示例:改善交通设施,开发旅游资源,推动博白经济建设(从交通、食宿、接待、宣传等方面提建议均可)

1、黄山风景冠绝天下,是第一名山。开头引用徐的话一方面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和下文\"自己的感情\"作对比,为下文的议论作铺陈,突出中心。

2、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意象中的黄山是天下第一名山,包括所有天下名山的美。

4、作者的感情包括:黄山确实美,但不能冠以天下第一;所有名山大川都是天地造化之物,都涌腾着灵秀之气,都有它独特的韵致,都蕴寓了无穷的自然之奥秘,不能确定哪座名山第一。

6、对待真理或传言,不可尽信,应抱以怀疑的态度,勇于探索,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教学

推荐第10篇: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魏家楼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姓名:成绩:

一、按要求完成(39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组是()3分

A.眩目(xuàn)涟漪(yī)倏地(shū)摇曳(yâ) B.参差(cān)谛听(dì)安谧(mì)篝火(gōu) C.璀璨(càn)喧嚣(xuān)娴熟(xián)斑斓(lán) D.烙印(lào)深湛(zhàn)潸然(shān)浣妆(huàn)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瞬息万变油然而生首屈一指脍灸人口古褐苍苍

B.超尘脱凡青葱可爱分道扬镳稍纵即逝

飘绕不绝 C.潸然泪下尾尾动听白雪皑皑张灯结彩悬涯绝壁 D.争先恐后重峦叠障如诉如泣柳暗花明毅然绝然 3选出下列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相看两不厌:互相之间怎么看也看不够。 B、毅然决然:形容意志坚决,不知悔改。

C、横空出世:形容高大,横在空间,浮在人间。 D、风度翩翩:形容举止洒脱。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市短小精悍的民俗节目《鼓盆歌》,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亮相。

B.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C.登上市郊真武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D.《周庄水韵》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B.任何一届世博会的成功,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一个个脚印,而且表达着人类对时代和未来的思考。

C.云南热带作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都使云南跻身为国内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D.发扬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6.下面句子中括号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是()3分

①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可口。②只有长风呼啸,蓝天()时,还能听到鼓动羽翼的声音。③但是枪终于响了!半自动步枪和谐()的连击。④故乡的歌是一支()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A.清澈清凉清脆清远

B.清凉清澈清远清脆 C.清凉清澈清脆清远

D.清脆清凉清澈清远 7.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巴东三峡》是一篇游记,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有序。文中先开始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然后顺流而下,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山水特点。 B.《周庄水韵》是一篇游记。作者三次游览周庄,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从岸上写到河中,从镇中写到古镇的尽头,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C.“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描述的四位美女依次是:西施、昭君、玉环、貂蝉。 D.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赵丽宏,当代作家。

8、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昭君是汉武帝时宫女,公元前33年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名嫱,字昭君。 B 仲春,即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C 植被,指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D 明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美好社会。

9、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是:3分

A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令人目眩。

B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C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

D各种声音滚滚滔滔,波澜起伏。令你又是蛙泳又是仰泳又是蝶泳又是侧泳又是自由泳,招数使尽,也游不出去。

10、辨别修辞方法正确的是: 3分

①而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更是分外的悠闲。

②甲虫以铁为甲,以轮为脚,以汽油为液体面包为牛奶为可口可乐。

③而眼前是身在庐山中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是,无法超尘脱凡领略它的全部壮丽和风采。

④它们之间都没有真的巉岩怪石,都没有真的山泉飞瀑,都没有真的苍松翠柏。 A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

B拟人比喻设问排比 C 比喻拟人设问排比

D拟人比喻反问排比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①新闻在广义上分为、、,狭义上仅指 ,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②新闻的六要素、、、、、。 ③小说三要素、、。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41分) 深信黄山天下奇

①很早就已闻黄山具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飘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②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 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a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b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11.通读全文后,分别说说第①段的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12.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6分 第③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相对应。

13.结合第③段内容回答:作者把黄山比作“立体的画”是因为

;比作“无声的诗”是因为 。4分

14.第④段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4分

15.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山云海

的特点。4分

16.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①“五岳”即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山,请写出其中的二座山名及方位。4分

②简单说说这两句赞语的含义。4分

17.请写出与下列地点相关的古诗文。5分 (1)与“长江”相关的诗

句: , 。

(2)与“山”相关的诗句: , 。 (3)与“海”相关的诗句: , 。 (4)与“江南”相关的诗句: , 。 (5)与“塞外”相关的诗句: , 。 18.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中外游客提供一处当地值得参观游览的景点,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特点。 我推荐的景点是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是

(2)请你向当地人民政府提一条充分开发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我的建议

第11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一、先掌握新闻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新闻

广义的新闻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了评论等少数议论文,绝大多数新闻都是记叙性文体。

(二)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2.新鲜性3.倾向性4.选择性

(三)新闻的五要素

即五个“W”。什么事What?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新闻要素=5“W”+1“H”,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

(四)新闻的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体裁大致有以下几种:消息(简讯)、通讯、报告文学等。

二、怎样写好消息(新闻)

(一)选择好消息的材料,找准切入点。同样是写消息,有的同

学写的消息让同学们觉得确实是好消息,不但给大家知识,还很有趣,有的同学写的消息则不然。

(二)拟写一个有水准的标题。刚开始写消息,不要写什么主标、副标、引标,就拟写好主标即可。首先标题要点出文章精华,这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关键,要把文章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写在标题之中;其次标题要简短易读,不要一写就是几十字,写好标题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再就是标题拟写可以巧用修辞。

(三)导语要干净利落,简洁明了,必须花力气砍去空话、套话以及泛泛之言。既不要啰里啰嗦,也不宜拐弯抹角。要防止出现千篇1律的套用政治性术语和口号。

(四)注意倒金字塔式,把高潮或结局放在开头,然后再介绍其余内容。

(五)加强语言修炼,尽量写得文采斐然。

(一)我市庆祝第30个教师节文艺晚会在光明大剧院举行 9月9日晚6点,由市教育局主办的我市庆祝第30个教师节文艺晚会在光明大剧院举行。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师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用各种各样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庆祝教师节。

晚会开始前是市教育局致辞,接着是副市长颁发了2013年我市的“十佳教师”荣誉证书和奖金,并对2014年上学期工作做了回顾和小结。

本次晚会节目丰富多彩,动感十足、活力四射。晚会在合唱《飞

来的花瓣》中拉开了帷幕,一开场便赢得了阵阵掌声。歌曲联唱《一分钱》《校园的早晨》《同桌的你》《二十年后再相会》展示了广大师生对校园的热爱。音乐情景剧《老师 妈妈, 妈妈 老师》、舞蹈《春蚕》、音诗画《红烛赞》、歌伴舞《心曲》、古韵新曲《春风化雨》、报告剧《阳光童年》、舞蹈《桃李芬芳》、歌伴舞《校园春秋》、情景表演《记忆》、情景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舞蹈《乘着知识的翅膀》等节目展现了我市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出对老师最诚挚的祝福。

晚会还邀请一位91岁高龄的老教师,讲述了一家三代从事教师事业永不悔的事迹,并和在场的教师一起宣誓,将晚会推向高潮。晚会在歌伴舞《老师,你我共同的名称》中圆满落幕。

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欢快的舞蹈、真实的画面、感人的场面遥相呼应,给现场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精神上的升华。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一个个动人的舞蹈,一声声的问候,一句句的祝福,将晚会一次次推向高潮,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本次晚会,充分展示了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精湛的艺术才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点评:该作文是一篇很典型的教师节消息(新闻)。标题和导语基本一致,很简明地概括了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材料真实、新鲜,报道及时,语言简明而且富有文采!

(二)益民小区献孝心,母亲节日奖母亲

5月8日是今年的母亲节,益民小区居委会照例在人民剧场举行了“母亲节日奖母亲”慰问表彰大会。30位受表彰的母亲和236名小区居民参加了这次盛会。

益民小区连续三年被评为铁西区文明社区,这30位母亲功不可没。她们在居委会主任胡月琴大妈的组织下,成立了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队,组建了社区环境管理小分队,创办了社区托儿所、养老所。她们挑起了社区服务的大梁,赢得了益民小区780名居民的尊敬和爱戴。慰问表彰大会上,孩子们献上了优美的舞蹈、甜蜜的歌声和深深的祝福。居委会主任代表全社区居民送上了慰问品和浓浓的敬意,台下不时响起感激的掌声。

“母亲节日奖母亲”活动开展以来。益民小区居民的思想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居民之间关系融洽了,爱心增强了,整个小区讲奉献的风气已初步形成。

点评:该作文是一篇很典型的教师节消息(新闻)。标题和导语基本一致,很简明地概括了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材料真实、新鲜,报道及时,语言简明而且富有文采!

第12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测试卷1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第一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罗 琼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得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

A.环绕(rǎo)悠闲(yiōu)B.锐不可当(ruǐ)舀水(yǎo) ....

C.横渡(hènɡ)溃退(kuì)D.鞠躬(jū)奇迹(jì) ....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制栽 赃物 B.富丽唐皇 拂晓

C.丝绒 精彩 D.尖利 鬼鬼崇崇

3.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B.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C.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D.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6.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2分)

(1)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

(2)《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

(3)《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

(4)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7.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1)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

(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解释这段话的含义。(2分)

8.根据句意,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2分)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美国侵入伊拉克,杀害伊拉克人民,是非正义的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阳同学去文具店买钢笔,你觉得他怎样和营业员对话才得体?(3分)

李阳指着柜台中的钢笔对一位三十五岁左右的营业员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业员拿出两支钢笔让他挑选。

(李阳想再多挑选几支),他对营业员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阳挑好后问:“请问多少钱一支?”

营业员答:“九元五角。”

(李阳嫌贵,不想买)他说: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0~16题。(19分)

历史,现实,在雨中( )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 )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0.填充文中空缺的四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作者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3分)

12.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2分)

1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4.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地想起南京大屠杀?(3分)

15.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3分)

16.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3分)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7~23题。(21分)

歌 声

本文选自《旅程记》,作者以群。写于1942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我党组织护送一批知名文化人离开香港,经由广东沦陷区到达抗战大后方。本文所写,即为这次行动的一段生活。

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行进在艰难的路上。

那正遭受着残酷践踏的土地——九龙新界的远影,还依稀地( )在那迷蒙的雨雾中,在那模糊的远山的阴影下,好像一只在荒野颤抖着的受伤的野兽。人们不都是刚从那死亡线上逃脱出来的吗?

站在山道上回过头去。那久经荒芜的田地,变成了瓦砾的村舍的旧迹,被砍伐了的树木残根„„还清晰地呈露在人们的眼底,这一切都铭志着这土地的被蹂躏、被残害的过去。 仰望山头,路还那么悠长啊!可是,越过这山壁,越过这难行的山道,不就是自由的天地吗?怀着这希望,这确信,谁也不会发出一声怨叹。曾经走到绝望边缘上的人是不会屈服于艰苦的!

一刻钟以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了通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啊!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了在山下,虽然已是残冬的季候,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啊!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微风轻抚着我们发红的脸,阳光从云隙里伸展下来,温暖着我们,有如一条金色的被子。多么明朗的天气啊!我们多久不曾在这样明朗的天空下呼吸过了啊!三十天以来,在我们的回忆中似乎搜寻不出一个明朗的天气。那些日子,天空总是那么阴沉,战烟和阴雾混和着,低低地压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时,我曾经想:“香港的天气难道向来是这样的么?为什么一向不曾发觉呢?”可是,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我们又能轻快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了!

经过了十几分钟的休息,一天行旅的疲劳,似乎很快地洗清了,我们又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未尽的旅程。

下坡路特别地好走,人们的脚步都轻松了起来。有人轻轻地唱起歌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是太熟悉了,不大容易在人们的心里唤起感动。可是,现在,这同样的歌声,却多么地叫人感动啊!三十多天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歌呢?恶兽们不是正在窥视着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做屠杀的罪证吗?我清楚地记得:在圣诞节次日的那个恐怖的早晨,邻家的三岁的孩子曾经为着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遭到她母亲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用手扪她的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哭地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大人们也只能含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解这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又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欲望呢?

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于成了壮大的歌唱——叫人激动,颤栗的歌唱! 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17.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 )处。(2分)( )

A.隐没 B.隐现 C.躲藏 D.掩映

18.“自由的天地”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9.第

5、6两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4分)

(1)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7段中多次写到“明朗的天气”,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志;“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1.“这同样的歌声”现在为什么“叫人感动”?(2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第13段的描写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2分)

23.从全文看,第14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4分)

三、写作(40分)

24.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但是就在最近几年,日本教科文组织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把它自己放在了正义的一方。

请以“战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1.D (A.rào,yōu;B.ruì;C.hénɡ)

2.C 3.B(A.裁;B.堂;D.崇)

3.B(应为“急急忙忙”)

4.C

5.D (A.应为“攻势”;B.“旋”和“归来”重复;C.删“的距离” )

6.(1)×(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2)×(应为“抗日战争”)

(3)√

(4)×(应为“法国”)

7.(1)比喻

(2)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减租减息,斗地主恶霸,善于发动群众,因而在江淮地区已站稳了脚跟,势在必胜。

8.伊拉克人民奋起反抗,与敌斗争,是民族自卫的正义战争

9.示例:①阿姨,我想买支钢笔。②请多拿几支好吗?③对不起,我想到其他商店看看。

二、

(一)10.融合 呈现 反抗 执著

11.天地与人同哀。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

12.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

13.排比。表现了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对被残杀的亲人的怀念,他们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意向,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

14.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使我30万同胞被杀害。作者想到自己对受害者的感情,也就能完全理解南斯拉夫人对受害者的怀念之情。

15.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的英勇。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16.通过音乐会,重现残酷而沉重的历史,表达了人民的哀悼之情。

(二)17.B 18.抗战大后方

19.排比 例: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反问 例: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 或者: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比喻 例:摆脱了野兽的追踪。

20.向往光明和自由 战烟和阴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敌占区人们被蹂躏,被残害的内心感受

21.经受被奴役的痛苦,才觉得这歌声的感人。

22.反衬

23.呼应开头;为突出“踏上了自己的土地”的人们获得自由时的欢快心情。

三、24.略

制卷人:罗 琼

学校: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心学校

邮编:410301

联系电话:13755032435

第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课文有的记述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二大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学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感受战争,思考战争,了解历史,明白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揭示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反映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报导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的真实现状。《芦花荡》,记叙了人民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表现了“老头子” 那种孤胆英雄形象。《蜡烛》,叙述了老夫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塑造南斯拉夫母亲那感人肺腑的形象。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中,作者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对中国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和同情。这封信抓住火烧圆明园事件,分清是非黑白,议论势如破竹。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魂的情景,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多方面思考,动手动口,提高表达能力。

3.掌握记叙文特点,理解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材料。

4.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的知识,要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便于了解事件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理解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材料。

2.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4.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的知识,了解事件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四、课时安排

《短文两篇》6课时

《新闻两则》3课时

《芦花荡》3课时

《蜡烛》2课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2课时

《亲爱的爸爸妈妈》2课时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1课时

作文训练2课时

单元测试与补差3课时

第14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 芦花荡(孙犁)3* 蜡烛(西蒙诺夫)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5* 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芩)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3.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4 师生与作品对话: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 1 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第

二 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2、《芦花荡》说课稿

一.说教材 :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小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①。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②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3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③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探究学习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习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3)合作学习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④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 4 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近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约3分钟,3—4个学生)

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 ┅┅”或“这一句表现 ┅┅”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习到效果反馈过程(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约5分钟,8-10个学生)

2.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席的角色。(约3分钟,3-4个学生)

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习,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 5 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8分钟,6-8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双全

3、《蜡烛》说课稿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 6 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学生:援助—安葬—悼念(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驻!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业 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1941年10月21日这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德国纳粹的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暴行。“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由此告诉我们,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们要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二、整体感知:

1、订正字词:

2、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1)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3、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问题探究:

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 10 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5、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四、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五、课堂小结: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

六、布置作业: 板书: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鄙弃 安格尔的反驳: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第15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英才班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55分)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逶 迤磅 礴压 黔 境蜷骨 碌呜 咽愠 怒焦 灼 ............

2、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Pãngpàiniānjǔ juãliàng qiàngáiáicùchù

()() ()巴 ()()() 雪()()()然 ()立

3、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词,并仿写划线的句子(8分)

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

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乡情是一杯yànyàn的茶、chúnchún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

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yīnqiâ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4、默写填空(16分)

(1)《七律 长征》一诗中运用了夸张修辞的颔联是:。 (2)《四渡赤水》这首歌词中,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表现红军和人民群众亲密关系的词句是:。

(3)《过雪山草地》这首歌词中,揭示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难的根本原因的词句是:,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困难处境的词句是:。

(4)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5、词句解释:(12分)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在诗中的作用是: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两句诗中的“更喜”二字表现了,“尽开颜”写出了。

(3)“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两句歌词表现了。

(4)“金沙水拍云崖暧,大渡桥横铁索寒。”现金句中的“暧”字写出了:, “寒”字写出了。1

6、有人曾以红军长征翻山过草地写过一副对联,下面是对联的上联,请写出下联:(2分) 上联: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

下联:

7、《老山界》一课在写夜宿雷公岩里写到夜的寂静是以声写静,更显夜的“寂静”。古诗文中有类似意境的语句吗?请写出一两句来。(2分)

8、关于长征,人们有很多评价,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评价文字,从这些评价文字中你也许会对长征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请结合你已学知识谈几点认识。4分

(1)毛泽东在他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2)《中国历史》则说: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字;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3)也有人说:长征是中国人民坚强的革命意志的体现。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长征组歌》第六乐章《飞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总是总是问题(13分)

飞渡大渡河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显,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流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1)谈谈你对下面两个词语的理解。

峭耸:兼程:

(2)上面这首歌词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主要赞扬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所写的主要事件。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3分)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

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的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而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 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文章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壮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2分)

(2)无名战士已是生命垂危之时,可他却能先发现卢进勇,为什么?(2分)

(3)从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中,你能想象他头天夜里是怎样过来的吗?请写一段想象文字,注意对人物的刻画。150字左右。(5分)

(4)从文段中找出两处刻画人物的描写,分析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品质的。(6分)

(5)这段文字多处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处来分析其作用。(6分)

(6)选文最后一段,写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而在他的泪眼中,为什么“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2分

(三)阅读《面对草地》,回答问题(14分)

面对草地

张庆和

面对草地,面对红军走过的草地,仿佛面对历史深处的一簇风景。

那些盛开的花,那些衰败的草,那些挺拔的枝,那些枯萎的叶„„(),无不成为撼动心魄的一种力量。

长征选择了草地,这是草地的幸运。

革命曾经在这里吃苦受难,革命曾经在这里辉煌灿烂。因而,这里才生长出崇高,生长出景仰,才生长出那许多的伟大与不朽。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那《金色的鱼钩》吗?它让先烈的精神闪光,它让稚嫩的童心向往。 这里是历史的档案馆,这里是革命的资料库。这里珍藏的不只是忠骨、传说和故事,这里还珍藏催人奋进的鼙鼓金号,这里还珍藏照彻心灵的熊熊火光。

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找先辈的足迹而来,如果仅仅是为了采集诗句词章而来,那就不要来。因为,这样会踩痛历史,会惊醒自以为装满思考的头颅,会惊诧自己的心灵成为一片空白„„甚至会让人觉得,喧嚣的尘世于这里是一个太不和谐的音符,会让人发出千百个感慨或者叹息。

感慨吧,草地的空旷已经投影成宽阔的广场;叹息吧,草地的寂凉正在佐证着红军的艰难。

草地是一座庭院,从这里走出的人,即使走成了贫穷,精神也富有;即使走成了清瘦,灵魂也健壮。从这里走出的人走成了一群前辈,他们的名字,有的被漫步广场的人吟诵,有的靠了电波的力量,被传播成遥远和永恒„„

这一条路,弯:是红军走出的一张弓;这一条路,直:被红军走成了弓上的弦。红军意志是拉弓的力,红军理想是弦上的箭。

挟着滚滚风云,裹着遍地花草,理想被放飞了,草地亦被抽出了一条线。从此,这一条线就把草地和**扯在了一起,和整个中国扯在了一起。于是,这里的风云便成了簇拥时代的浪潮,这里的鲜花便开成了一种笑容,这里的绿草便摇曳成那里的旗帜„„

为了寻求甜甜的日子,红军才咀嚼苦苦的草根。这里的草根有功劳,苦涩的汁曾经营养了民族精神,曾经挽救了中国革命。草根却从来不炫耀自己,依旧过一种隐居而平凡的日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便是不衰野草的可爱,这便是一种伟大的哲理。所以红军才选择荒草遍布的野地,让野草检阅他们的阵容,让野草验证他们的品格。

最后,野草为红军打了满分。

这里植下许多年轻的生命,这里所以才如此地青翠碧绿;这里埋下的忠骨永不变质,这里所以才永远地肥沃。这里还要生长现代化呢,生长崇高和不朽的地方,怎么会生长渺小和没落呢?

(1)在第2段()中填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或疑定,或摇曳,或芬芳,或苦涩B、或芬芳,或疑定,或摇曳,或苦涩

C、或芬芳,或苦涩,或疑定,或摇曳D、或芬芳,或苦涩,或摇曳,或疑定

(2)“长征选择了草地,这是草地的幸运。”联系全文,说说“幸运”的具体内容。4分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因为,这样会踩痛历史,会惊醒自以为装满思考的头颅。

②这里珍藏的不只是忠骨、传说和故事,这里还珍藏催人奋进的鼙鼓金号。

(4)作者把红军走出的弯路和直路比作弓和弦,说一说这一比喻的妙处。3分

三、写作(55分)

以《我从来没有这样》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提示:在生活的海洋中,有些事使你感到快乐、激动;有些事使你感到苦恼、懊悔;有些事使你感到反感、惊讶„„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写出来。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材答案

1、wēi yí pang bó yā qián quán gū lu yâ yùn zhuó

2、澎湃 蔫 咀嚼 踉跄 皑皑 猝 矗

3、平常,寻常;欢悦;比喻为了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人离开原来的地方;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甜美、畅快地入睡;弯曲绵延的样子;气势雄伟的样子;各种声音都没有。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5、(1)总领全诗,高度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限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2)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红军战士战胜雪山后的喜悦和胜利在望的喜悦。(3)红军战士在风雨饥饿的考验面前仍保持坚定的信念,乐观精神。

(4)五月春暖的金沙江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景象;烘托卢定桥自然环境,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6、翻高山红军走过万难

7、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万籁此俱静,但余钟磬音。

8、略(从赞扬长征对中国革命的作用,对红军及党的作用等方面回答。

二、

(一)(1)陡峭的山高高地峭高着;指白天黑夜地赶路。

(2)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3)健儿巧渡、孤舟勇、显威风、留英名

(4)从侧面烘托红军的英勇机智。

(5)巧渡金沙江,安顺场渡江;攻打(飞夺)卢定桥

(二)(1)无名战士把部队最需要的火柴委托卢进勇带给部队。

(2)因为无名战士是在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战友,要把七根火柴托付给他,所以他能先发现卢进勇。

(3)略

(4)“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不,没„„没用了”“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两次拒绝卢进勇对他的救助,表明他盼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而是希望把火柴交给同志带给部队,反映了他把革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把它带给„„”朴素的语言体现了革命战士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5)党证里的火柴象火焰在跳,既然象征了无名战士一颗火热的心,也象征着这些火柴将燃起一堆堆温暖的火,给部队带来希望。

“像擎着一碗贮满水的碗”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手象路标,形象地表明了无名战士临终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

(6)“模糊”是失去战友的悲痛;“清晰”是对烈士精神的敬仰。

仰。

第16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意识到围绕中心突出记叙文的叙事重点;

2、用细节突出记叙文中的叙事重点。

教学重难点:用细节突出记叙文中的叙事重点。

教学过程:

、给出命题作文《吾班乐事》,进行审题与选材。

(1)、题目的限制、范围是什么?----吾班

(2)、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乐

学生轮流说一“吾班乐事”。(在说的过程当中搜集材料,同时筛选这些材料)

例如:教师节联欢会(你会写哪些内容?)

2、以文《老山界》为例,学习围绕中心突出记叙文的叙事重点。

第一次列提纲

例如:同学的主持、同学的表演、教师的表演、师生情谊等。(请同学到黑板上列提纲,其他同学自己在草稿上列提纲)

问题:那么我们在记叙一事时,是不是什么都要写?应该写什么?------应该围绕中心突出记叙文的叙事重点。

给出例:《老山界》

问题:《老山界》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红军翻越了第一座难走的山,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问题: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个中心思想呢?-----突出叙事的重点目的是表现中心思想与作者的情感。

通过写翻越这座山:走路难、吃饭难、睡觉难、处境难。重点在突出翻越老山界的“难”。

第二次列提纲:修改第一次提纲,有意识地突出事情的“乐”。

3、以文《老山界》、《草》为例,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突出叙事重点。

问题:如何突出叙事的重点?

以文《老山界》为例:

睡觉难-----心理描写,突出“难”。

走路难-----细致的环境描写“之”字形的火把,突出“难”。

以文《草》为例:

周副主席尝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突出周副主席的关爱红军战士的生命健康,不顾自己安危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周副主席议吃草-----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突出周副主席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第三次列提纲:批注在描写这些细节时运用什么描写。

4、小结:

在记叙事情时: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2)用细节突出重点。

第17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我和书故事

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我眼中,书是知识的源泉,力量的翅膀,智慧的海洋,生命的方向盘。书是我生活中一道可口的“美餐”,我每天都要去“品尝”它。《周恩来的故事》告诉我要从小心怀天下,关心百姓;《海伦·凯勒》

启迪我要笑对人生,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三国演义》使我了解到古代历史上的战争故事;《绿野仙踪》则使我浮想联翩„„

我酷爱读书,我有一个专门属于我的书橱,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许多书。记得有一次,我早晨起床,吃完早餐,就在书房里读书。我选了一本《老人与海》,就开始“啃”起来。我沉浸在书的海洋中,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连妈妈叫我吃午饭都没听见,妈妈只好把饭菜端到我的面前。我这才一边吃一边看书,由于我看书看得太专注了,竟然把饭喂到了鼻孔里,害得我呛了半天,妈妈差点把我的书给“没收”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好笑极了。

今年“六一”儿童节,妈妈给我买了一套我心仪已久的《上下五千年》。吃过晚饭,我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就像磁铁吸引住了我,使我爱不释手。夜深了,我还躺在床上看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居然睡着了。蒙胧中,我看见屈原向我走来,他向我诉苦说:“楚庄王那个昏君,竟然不听我的劝告,导致楚国灭亡了,你可知道我这个爱国主义者心中的痛苦?”我点点头,非常同情他。诸葛亮也向我走来,说:“哎,都是我太相信马稷了,害得街亭失守,我内疚呀!”秦王也来凑热闹,他大声说:“幸亏小内侍的提醒,否则我就要被荆轲杀掉了。”一时间古人们议论纷纷,我也兴高采烈地在那里谈天说地„„早上起床,我发现床头灯还亮着,书也扔在旁边。我把梦中的故事说给妈妈听,妈妈笑话我说:“你呀,真是个小书虫。”

书,是我们无声的老师,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随时向它们“请教”。是书,开阔了我的眼界;是书,启迪了我的智慧;是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帮助我提高了写作水平,我要感谢书,是它们为我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范文 《二十年后的家乡》

“故乡的山,故乡的云„„”一首故乡,勾起了我在家乡的那一段美好的回忆。周末,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我一踏上离别20多年的故乡的土地,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顿时涌上我的心头。这一尘不染的土地,葱郁的树木,清新的空气,将我长途旅行的疲劳消除了,浑身充满了活力。环顾四周,除了正南方向有一块小空地以外,其余的地方都长满了小树。树下面零零碎碎地盛开着五色的野花,长着黄色的野菌。一条小河带着远古的情致静静地在这片树丛中穿梭着,成群的小鱼在河水中或嬉戏着,或上窜下跳地寻找着食物。

我来到农民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喷泉。喷泉喷出的水花足有两三米高,几个喷点环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水洞。喷泉中心有一座假山,“山”上有座凉亭,一个“路人”正顺着小路走上去,它美不胜收;好像也是被此情景所吸引,想坐在凉亭上细细观赏。喷泉周围是一排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支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看到这些景色,我不禁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嬉戏的场景,真是太有趣了!

天近黄昏时我来到了母校。走进校园,望见以前校园尘土飞扬的操场变成同学们的娱乐场所。两排绿树成阴,像两支强壮的队伍在听从命令。在学校的东南角有一棵古老的榕树,是从以前的学校时留传下来的,榕树旁边还有许多的小草和同学们的欢笑陪伴着它,另它不会觉得孤独。同学们有的在那里跳绳,有的在那里玩游戏,有的在那里聊天,同学们累了的时候还可以在草地上休息、睡觉。让同学们的下课十分钟是多姿多彩的。走到小花园时,我也不免想起,上小学时,常常与同学们在操场上打打闹闹。

“故乡的山,故乡的人„„”我仿佛又听到了那首美丽的歌曲,只是它听起来不在那么陌生,因为我现在还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还欣赏着家乡的美景,我爱我的故乡!

《电冰箱的自述》

嗨!我是一台无意牌电冰箱。我身高一米六五,穿着一件白底红边的外衣。主人很爱护我,天天把我擦得干干净净。我就像一个漂亮的小公主,骄傲地站在客厅的一个角落里。

我的身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只要打开我上身的门,就会感到一股冷气扑面而来。夏天,烈日炙烤着大地,小主人把自制的冰淇淋放在这里,或者从这里拿出一块冰摸一摸,凉快凉快。女主人也会在这里放些新鲜的肉食品。

我的身体下部分的胃口可大呢,可以冷藏许多食品。我下身的门上有三层架子。第一层是有许多个小窝的塑料架子,是放鸡蛋用的。鸡蛋放在这儿既稳当又保鲜。第

二、三层可以放些小食品。门里面是四层食物搁架。女主人常常把一些好吃的菜肴、水果、饼干等东西放在上面。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会认为我的本领不小吧。其实,在冰箱家庭里,我只算个不大不小的角儿。我家还有身材魁梧的大哥,有小巧玲珑的弟弟,他们的本领也挺大。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会有更多更优秀的兄弟姐妹。

在现代家庭中,我成了不可缺少的家用电器。能为人类带来方便,送上快乐,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我喜欢学汉字》

我喜欢学汉字,因为学了汉字,就会写日记、看报纸、读书、打作文。

汉字是一种有趣的文字,它一般是由偏旁组成,汉字的变化非常大,加一横或一竖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日”字加一横就变成了“目”字,加一竖就变成了“田”,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现在我积累了很多识字方法,用部首变化小魔术,用旧友交新友,分析字形等,我还常和同学们互相教生字呢!在生活中,我自信多了,我越来越接近成功了!

我国的汉字是很有趣的,很多汉字,字的每一部分表示一个意思,合成一个字,就像一个小故事。比如“信”,左边的“单立人”表示人,右边的“言”字表示人说的话。人说话当然要讲信用,所以,“人”和“言”合起来,就是“信”。再比如“家”,上边的“宝盖儿”表示屋子,下边的“豕(sh#)”指的是猪。屋子下面有猪,就是家。我国古代,猪是财富的象征,猪越多财富越多。“家”字后来引申为人居住的地方。

古人为自己身体上的器官造字,一般都是很形象的。甲骨文的“眉”字,下面是一个横着的眼睛,上面的部分自然就是眉毛了。如果没有眼睛做提示,人们就很难辨认出这个字的意思了。金文的眼眉更逼真,到了小篆,上半部分就不太像眉毛了,下半部分也变成了代表眼睛的“目”。现在的“眉”字更失去了原有的图形,变成了一个符号。张老师用“一只手放在目上”教会可我认识“看”字,李老师用“一只大手抓住山林的枝枝桠桠往上爬”教会了我认识“攀”字。哈哈!你们看,汉字多有意思啊!

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魅力、最意寓深远的文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为此自豪和骄傲。学好汉语、用好汉字、弘扬中华文化,也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

我爱汉字,我就是喜欢学汉字!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亲爱的爸爸妈妈,其实,我有一肚子的话想对你们说,但是却说不出口,每当见到你们的面,我就哑口无言,所以我只能在这儿对你们说:

每天晚上,吃完拉饭后,我就必须离开客厅,走进与世隔绝的书房。你们在电视机前,前仰后翻的笑着的时候,我却是在题海中苦苦思索。伴着我的只有一大堆书,做不完的练习题,失去弹性的春秋椅和一张班驳陆离的书桌,我唯一能听到的就只有闹钟那“滴答、滴答„„”的响声,我真像修行的和尚,只有青灯古佛相伴。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却是在学习中过关斩将的时候。学完了,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走上楼去休息,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事!也许,你们曾倾听过我是否摔倒;也许,你们曾在黑暗中给我盖过被子;但是,你们是否看见我眼角因为孤独而流下的眼泪吗?爸爸,您要我每天读大量的古诗、古文,名家名作,做很多很多的课外练习题,我感到十分厌烦,天天都是如此,,做完一本又一本,背完一篇又一篇。其实我知道这是为了我好,但是我也希望我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妈妈,您知道吗?我心里的你一直是个美丽可爱的,和蔼可亲的,慈祥的母亲。在过去的往事中,有许多甜蜜的片段一直在我的心中不断的放映,记得那次,我的手指被开水烫着了,您焦急的为我处理伤口,我从您焦急的眼神中,我看到的不仅是那么心急如焚的心情更是一个慈祥的。美丽善良的母亲。妈妈,您的爱让我不断的前进,您的关心常常让我感到我是世上最幸福的公主,您对我的鼓励是我导航的帆!

正如我所说的,妈妈是我导航的帆,爸爸就是我前进的船;妈妈是我成功的指引,爸爸就是我成功的黄金大道;妈妈是我骄傲时的警钟,爸爸是我失败灰心时的一丝安慰,说以我坚信,我拥有你们就等于拥抱成功,拥抱未来!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我爱你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范文 《中秋赏月晚会》

傍晚,我像一只快活的小鸟蹦蹦跳跳跑进校园,来参加“中秋赏月晚会”。一进入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心装点的主席台:一条横幅高悬在上方“欢度中秋,共赏明月”几个娟秀的大字特别夺目。横幅下是用彩笔绘出的红艳艳的苹果,黄橙橙的鸭梨,甜滋滋的葡萄,香喷喷的香蕉,多美呀!小伙伴们围在主席台下面,望着艳丽的大丽花,争芳斗艳的菊花,心里充满了金秋的快乐。

夜幕降临了,小树上的彩灯,一闪一闪就像明亮、快活的眼睛。大队辅导员佟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说:“晚会开始!同学们,让我们尽情地唱吧,跳吧!”顿时,扩音器里播出了欢乐的乐曲,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一阵阵响亮的掌声,响成一片。你看,张明和孙磊说的相声,逗得大伙笑得合不拢嘴;一年级同学演的“小蜜蜂舞”,是那么有趣;五年级同学演的“丰收舞”更吸引人:只见舞台中央出现了一棵白生生、绿油油的“大白菜”,紫色的“茄子”、顶花的“黄瓜”、圆溜溜的“西红柿”,围绕着“大自菜”尽情地跳呀、唱呀,欢庆丰收的到来!

“月亮升起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情不自禁地望着那夜空,多么美丽的圆月呀!它慢慢地、慢慢地升入夜空,是那么圆,那么亮,简直就像一个明晃晃的大圆盘。它把银色的光辉洒在校园的小树上,映在同学们的脸上,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噗——哧”,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声回荡在夜空里,放焰火啦!只见绚丽多姿的礼花竞相开放。有的像金色细雨,纷纷落下;有的像孔雀开屏,惹人喜爱;有的像长蛇狂舞,光彩夺目。“快跳舞吧!”小芳拉着我的手,进入到欢乐的海洋里。小伙伴们戴着各种美丽的头饰翩翩起舞,仿佛就像一个童话的世界:“小白免”一会儿蹦,一会儿跳,一会儿又消失在人群中。“嫦娥阿姨”托着红色的长纱,随着音乐节拍起舞,是多么轻盈呀!也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孙悟空”,一手持金箍捧,一手“搭凉棚”,左张右望,大概是在找“唐僧”吧,月亮升得更高了,披着月光,踏着节拍,小伙伴们沉浸在欢乐之中。

语文课代表王明明站在主席台上,大声朗诵起诗篇:

中秋的圆月撒下了一片光辉,

我们想起了台湾的小姐妹,

隔着万水和千山,

我们盼望祖国早统一„„

是呀,我多么希望和阿里山的小哥哥、日月潭边的小妹妹一起欢度这中秋的夜晚啊!月亮姑娘,请把我的思念带给他们吧!

当我读完《圆明园的毁灭》后,我的心里只有仇恨与惋惜。

野蛮的英法联军,是你们在1860年烧毁了我们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你们掠走了我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你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在你们野蛮的国度里有这么一对世界罪人,那就是额尔金父子,他们不但烧毁了圆明园,而且还烧毁了希腊的巴特神农庙。我与你们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御苑。它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等东、西、南三面的许多小园所组成。园中还有许多奇珍异宝等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闻名中外的一个博物馆、艺术馆与皇家园林。

可惜好景不长,正因为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就把侵略者的野心钩了起来。于是,英法联军攻打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这帮可恶的强盗冲进北京,他们拥有先进的枪炮,我们虽人多,但武器落后,所以,我们就只好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随后,他们闯进圆明园,把宝贝统统掠走,这群强盗还不罢休,10月18日、19日,三千五百名侵略者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直到我国人民这个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结晶,化成灰烬。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我国领土上为非作歹,烧杀掠抢,他们禽兽不如。

但我深深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不变的真理。它在时时刻刻地激励着我们:为圆明园挽回这个损失,为祖国挽回这个耻辱!为了我们的祖国能更加强大,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让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的祖国更加辉煌!

《离文明只差一步》

一个小女孩走在回

家的路上,她扎着两条羊角辫,身上穿着一条紫色的连衣裙,连衣裙上零零碎碎地点缀着黄色的小碎花。无意间,她发现,路旁的垃圾箱前随处可见人们随手丢弃的垃圾。小女孩心想,哎呀,假如眼睛不好的人一脚踩上去滑倒在地上,那该怎么办。再说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多为社会做一些好事,我不如自己花上一点时间来把垃圾清理一下。想着想着,便用手拾起垃圾丢进垃圾桶。就在这时,一个人拍了一下她的肩膀说:“你在干什么呢?”小女孩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同班同学小强,小女孩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小强想了想,对着小女孩的耳朵说了几句悄悄话,小女孩会意地点了点头,便继续捡起了垃圾。过了一会儿,小女孩终于把最后一点垃圾丢进了垃圾桶,小强也把一张纸贴在了垃圾桶上,那张纸上写着“文明——只差一步”。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来自一组看似简单的漫画,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组漫画通过生活中一件十分平凡的小事,谴责了那些乱丢垃圾的人。同时还提醒人们要讲究文明,不能因为想少走一步路而随意把垃圾丢在地上。记住,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你的、是我的、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它,爱护它。当你把垃圾随意丢在地上时,你想过没有,假如一个星期后你路过这里时,闻着垃圾散发出的阵阵臭气,看着天空中到处飞舞的苍蝇。你会不会骂道:“这些乱丢垃圾的人实在是太缺德了!”但你想过吗?你不是曾经也在这里乱扔过垃圾吗?

记得在四年级时,我吃完午饭,走出了学校的餐厅。忽然,我看见了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拿着垃圾筐来到了教学楼下。他瞧了瞧四周,趁一旁的老师不注意时,把垃圾倒在了垃圾桶旁,这里离垃圾桶只有半步的距离。我见状,走过去说:“垃圾可不能乱倒啊!”那个小同学吃了一惊,赶紧转过身来,发现我只是一个学生,便理直气壮地说了一句:“哼,乱倒垃圾的又不止我一个,关你什么事?多管闲事!”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我真想“请”那位同学和我理论一番。他说乱扔垃圾的不止他一个,以为自己做得蛮对蛮有理。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明白,若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以为那样做的不止他一个,就可以随处扔垃圾的话,那么即使值日生再勤快,也无济于事。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漫画中那两个小学生一样有一颗公德心,我们生活的环境将会更加美好。当你为了轻松而想少走一步时,请你一定要记住,你就快成为一个人们在口中时常谴责的那个“缺德”的人了 。

第18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是一棵小树,一棵快乐的小树,快乐地生活在茂密的大森林,有好多小伙伴我聊天、做游戏,有许多大树爷爷给我讲故事.为了人们的需要,我被搬了家,在这里,没有了亲人、朋友,恐惧占据了我的心头,伤心,难过,恐惧,使我再也快乐不起来了.可是当我看到小朋友们在我的树荫底下做游戏时;当我看到老人们在我的树荫底下下棋、聊天时;当我看到.我重新快乐起来,忘记了悲伤,忘记了恐惧.可是好景不长,工人们带着锋利的长长的电动木锯来到这里.我们都感到将要大难临头了,想跑,可根早已深深的扎进了肥沃的土地里,跑不掉了.我们早已绝望,只等待木屑漫天飞舞的时刻.我们始终想不明白:我们帮人们装点河山,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给人们提供阴凉,防止泥土流失.我们为人类供献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难逃厄运呢? 当地球上的空气不再清鲜,当地球上沙漠蔓延,当地球上沙尘暴不断袭击人类,当地球上泥石流增多,当地球上.人们是否会反省一下,是否会后悔呢?你荣我荣,我衰你亡.人们是否知道这个道理?当这一切成真时,我问你们:这是谁之过? 假如我是一只雄鹰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雄鹰.我在蔚蓝的天空上自由地飞翔,飞到祖国**上空,看见国旗在天空中随风飘扬,壮观极了.我在上面盘转几圈后又朝前飞,我那锐利的眼睛往地上一望,发现一只小鸡正在觅食,我的口水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马上疾飞而下,用我锐利的爪子一抓,小鸡就被我牢牢地捉住了,就像给它注入了麻醉剂,毫无反抗之力.我得意地哈哈大笑,并不断地发出“呀呀”的叫声,因为今天我又可以大吃一顿了.鸡妈妈听到了叫声,凶猛地向我扑了过来,我对她说“如果你打赢了:我,我还你孩子,若是输了,你的孩子就是我的美味佳肴.”她根本不听我的话,还是不停地啄我,我岂能让到嘴的肥肉飞走呢?只好以嘴还嘴,猛烈地反击,我们苦斗一番,最终我的爪子被她啄伤了,小鸡也被她夺走了.我看局势不妙,也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匆忙逃走.当我飞到一个山峰上停下时,我受伤的爪子还在血流不止,我想: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件事使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不惜一切,以后我不会和妈妈争吵了.呀!我的爪子出很能多血,我晕了过去.当我醒来时,发觉自己没事了,我又可以展翅飞翔了,我飞到大海上,我看到浩瀚的大海,蓝蓝的天空„„突然听到一声汽笛长鸣,我往下一看,哎,那不是海滨小城吗?我高兴地叫起来.美梦中,我忽闻有人在叫我,“韦璇起床啦!”原来是爸爸在叫我起床呢,我迷迷糊糊地说:“我刚到海滨城市,我不起.”爸爸说“时间到了,该上学了.”我极不情愿地慢慢睁开眼睛起床.我走在上学的路上,慢慢回忆刚才做的梦和当雄鹰的滋味,我不由得偷着乐,还暗自发笑,同伴问我怎么傻笑,我笑而不言,心里美滋滋的.要是我真的是一只雄鹰就好了!

第19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7月14日是放暑假以来的第二个星期二,夏天里最酷热的三伏天到了,俗话说的好:“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包子就大蒜。” 今天是一伏,应该吃饺子,于是我和爸爸、妈妈商量好了吃三鲜馅的饺子。便分配好了任务,妈妈买肉馅,爸爸买虾、木耳和韭菜,我在家里和面。爸爸、妈妈都走了,我一个人在家里和面,我先把面粉盛到了一个大盆里,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接了两大碗水放在了盆里面,用手和呀和,和呀和,发现面里放的水多了,五个手指粘在一起,分不开瓣,我用另一只手去掳,可另一只手也被沾的牢牢的。急的我像热锅上的小蚂蚁----团团转,大汗直流。我心想:这可真是三伏天呀!哎!是谁发明的吃饺子?好麻烦。突然,我灵机一动,如果再加一些干面粉会不会好一点?于是,我又放了一些干面粉进去,和着和着,妈妈回来了,摸了摸面,硬硬的,妈妈说:“软面饺子,硬面汤,包饺子要用温水和面。”我恍然大悟,说:“哎呀,可真是油梭子发白——短炼(练)。”

下一部就是和馅,爸爸买回了虾、韭菜和木耳,我先抓了一大把木耳,放在了一个盆里面,倒上开水盖上盖。爸爸包虾,妈妈让我摘韭菜,我把韭菜根上的泥弄掉,把叶尖上的黄叶揪下去,可却觉得好像越摘越多似的,一根根韭菜似乎比头发还细,我哭的心事都有。我自言自语:“包个饺子这么费事。”我把韭菜洗好,爸爸说:“把韭菜控一控,要不然水份太多,用带水的韭菜和馅会沙汤的。”我转身去拿木耳,一开盖吓了我一跳,“爸爸,快过来,木耳怎么变成这么多了,难道它会变戏法吗?”爸爸笑着说:“木耳放一点,就可以发很多。”肉馅和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包饺子。

我们三个人分了工,我擀面皮,爸爸、妈妈包饺子,我先把面搓成长条,又把面揪成小团,用手团圆,用掌心一压,压扁,在用擀面杖檊。第一个皮粘在了板子上,第二个又裹在了擀面杖上,第三个又弄了一个大洞„„我看着爸爸、妈妈正在可怜巴巴地等待着我擀的皮。妈妈终于忍不住了,说:“沾一点干面。”沾完干面果然好多了,可是形状一点都不好看,有长的、方的、短的、大的、小的,扁的、鼓的„„就是没有圆的。爸爸却在一旁说风凉话:“瞧你擀的跟大鞋底子似的,哈哈„„”我一听非常生气,扔下了擀面杖,走进了客厅,坐在了沙发上,心想:我弄得不好,你们去包吧!这时妈妈走了过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没有谁不学就会的,过来妈妈教你。”我又回到了厨房,妈妈说:“不要朝一个方向擀,面片要不断地转圈,一边转一边擀。”我试了一下,真灵,一个圆圆的饺子皮成功地擀出来了。 我又试着包了两个饺子,爸爸、妈妈手把手教我,当那热乎乎的饺子端上来时,我心情无比高兴,自己包的饺子就是香,没想到小小的饺子包起来竞有这么不容易! 这就是暑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它给我的启发是:生活处处皆学问。

生活中的第一次它们就像数不胜数的贝壳,每当我拾起它们时,心底都会烙下一个深深的印记。其中最让我难忘的第一次是我竞选升旗手。

那次,老师让我去竞选升旗手,没想到我真的当上了我梦寐以求的升旗手。经过反复地练习之后,我终于站上了升旗台。当同学们在操场上排好队,即将升旗的时候,我的心脏几乎跳到了喉咙口了。我想:我会不会做不好?如果做不好了,老师会怎样处罚我?要是做不好了,同学们会怎样看我?万一做不好了,那我确实很丢脸?一大堆的问题都往我脑子里蹿。我手足无措,两腿直发抖,呆呆地望着在出旗手手中的五星红旗。

不知不觉,五星红旗已经在我手中。现在,我想躲也躲不掉了。雄伟的国歌响了起来,我把手一撒,再慢慢地把绳子往下拉,国旗冉冉升起。我又开始想象:完了完了,国旗如果不按时间到旗杆顶上,那我可就完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国歌就快言在玩了,国旗却还在旗杆中央。我慌乱起来:这回真完了,国歌演奏完,国旗不到旗杆顶上,那我真的就“over”了。这样可是对国旗的侮辱啊!算了,放手一搏吧!我便使劲把绳子往下拉。音乐完美地结束了,国旗也完美地到了旗杆顶部,我把汗一擦,远远凝望着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国旗随着风飘扬着,我在国旗之下,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万事都有一个开端,只要做好了开头,剩下的事就轻松多了。

生活中的这些难忘的第一次组成我快乐的生活,我感谢第一次让我学会了成长。

第20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假如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1)

世界上有暴雨、雷阵雨、绵绵细雨,而我则是淅淅沥沥的秋雨。

我来到田野,树的叶子和树枝摇晃着,发出“沙沙”的声音,煞是好听,许多小动物都躲到了自己的地下洞穴,有的还探出脑袋观看雨景呢。树上的果实被秋雨洗了一遍,变得水灵灵的,惹人喜爱。过了一会儿,我被一阵风吹走了。再见,可爱的田野,我在心里说着,发出两声响雷,告别田野。远远的,我看见田野里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吹着吹着,我来到了城市。城市里的人们有说有笑地在街上漫步,选购商品,有的人形色匆匆地赶着路,学生们三五成群打闹着回家。我发出一声响雷,下起了雨,有些人拿起早就准备好的雨伞,不慌不忙地走回家,有些人惊慌跑回家,有些人就地躲雨„„这时,街上撑起各式各样的花伞,雨滴滴上去,发出“叭嗒,叭嗒”的声音,真好听,这时,我真觉得自己就是一位钢琴家,这城市中的一切都是琴键,我弹啊弹,在琴声中陶醉了„„好景不长,一阵狂风把我给吹到了一个干旱的地区,这里热得不得了,于是我把自己剩下所谓“货”全部无私奉献给了这座城市,(货就是雨点,没了雨点,秋雨就消失了)在快完结时,我欣慰地想,总算做成了一件好事。我消失了,可我不久后又成了一场秋雨,到处飘„„

走进音响世界(2)

快听哪,大自然中的声音像一曲交响乐,而风,雷,雨的声音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忽上忽下,奏出一首又一首美妙,优雅的曲子。

1

看哪,山雨姐姐正在呼风唤雨,多神气呀!此时,我仿佛听见了雨滴那有节奏感的脚步声,嗒,嗒嗒,嗒,嗒嗒。雨滴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会儿跳到大树爷爷背后,一眨眼,它又不见了。这调皮的小家伙又跑哪儿去了呢?嘿,原来它跳到小草弟弟背后和它玩捉迷藏呢!大树爷爷抖动着它身上的“衣服”,洗了个痛快澡很舒服似的。经过山雨的滋润,山中又恢复了平静,不同的是,山中又多了一份水淋淋的绿,多了一份清新的空气。

“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正用它那从不离身的大鼓敲着。顿时,天空中一片乌云密布,大家都被雷公公的气势震住了,慌忙回家去了。这时,雷公公别提多兴奋,多自豪了!雨滴铺天盖地,给大自然下了一场透雨。

风姐姐正鼓着它那樱桃小嘴儿,不一会儿,大树妈妈披上了新衣;风姐姐也给小草弟弟做了一顶绿帽子;桃花也开出了娇艳的花儿。大家都十分感谢风姐姐,正因为有了风姐姐,大自然又一次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勃勃,让我们又看见了一个个新面孔。风姐姐的脚步声直到现在还没有停过,它还在大自然中工作着!

音响世界真是太奇妙了,我不禁被它吸引住了。现在,我终于走进了音响世界,发现了音响世界原来是这么的迷人。

快听哪,大自然中的声音像一曲交响乐,而风,雷,雨的声音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忽上忽下,奏出一首又一首美妙,优雅的曲子。

看哪,山雨姐姐正在呼风唤雨,多神气呀!此时,我仿佛听见了雨滴那有节奏感的脚步声,嗒,嗒嗒,嗒,嗒嗒。雨滴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会儿跳到大树爷爷背后,一眨眼,它又不见了。这调皮的小家伙又跑哪儿去了呢?嘿,原来它跳到小草弟弟背后和它玩捉迷藏呢!大树爷爷抖动着它身上的“衣服”, 2

洗了个痛快澡很舒服似的。经过山雨的滋润,山中又恢复了平静,不同的是,山中又多了一份水淋淋的绿,多了一份清新的空气。

“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正用它那从不离身的大鼓敲着。顿时,天空中一片乌云密布,大家都被雷公公的气势震住了,慌忙回家去了。这时,雷公公别提多兴奋,多自豪了!雨滴铺天盖地,给大自然下了一场透雨。

风姐姐正鼓着它那樱桃小嘴儿,不一会儿,大树妈妈披上了新衣;风姐姐也给小草弟弟做了一顶绿帽子;桃花也开出了娇艳的花儿。大家都十分感谢风姐姐,正因为有了风姐姐,大自然又一次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勃勃,让我们又看见了一个个新面孔。风姐姐的脚步声直到现在还没有停过,它还在大自然中工作着!

音响世界真是太奇妙了,我不禁被它吸引住了。现在,我终于走进了音响世界,发现了音响世界原来是这么的迷人。

回忆暑假生活(3)

今年的暑假,我们全家人去了好多好多好玩又有趣的地方玩,我们去了一零一大楼,月眉探索乐园,高铁探索馆„„等好玩又有趣的地方玩,我觉得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今年的暑假我过得很快乐,所以我才会觉得快乐光总是过得很快。

3

我记得今年的暑假我们全家有去台北市的一零一大楼,电梯还没有到顶楼时,就可以看到台北市,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大巨人,房子就像是玩具房子,车子就像是玩具房子,人就像是小蚂蚁一样小,我觉得非常有趣。

除此之外,我们全家还有去月眉探索乐园,那里好大喔!我们先去玩摩天轮,

摩天轮可以到很高的地方,后来我们去玩海盗船,海盗船左右摇晃非常刺激,我们还有去玩很像旋转咖啡杯的游乐设施,这项游乐设施非常好玩,如果没有扶好扶手就会一直滑来滑去,这一点我就觉得很有趣,我们还有去玩皇冠秋千,这一项游乐设施不会很刺激,旋转的时候有微微的风吹过来,这个感觉就好像在吹电风扇,不过,它大自然的电风扇,除了这一些好玩又有趣的游乐设施外,还有好多好玩的游乐设施喔!

今年的暑假,我们全家除了去一零一大楼和月眉探索乐园玩,还有去高铁探索管参观,高铁探索馆里面有好多好多关於高铁的东西,有:影片欣赏,打鱼的游戏,驾驶高铁的游戏,为甚麽高铁的形状是三脚形的原理„„等一些好玩又有趣的设施,我在高铁探索馆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

我觉得这一个暑假虽然过得非常的快,不过,我在这一个暑假去了好多的地方玩,也在好多地方增加了好多的知识,我在台北市的一零一大楼看到了台北市,也在高铁探索馆了解了高铁,现在已经开学了,不过我希望细一次的暑假快点来临,就可以到各地参观和游玩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