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杂诗无名氏(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7 06:03: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己亥杂诗

已亥杂诗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已经基本了解,但基于初中学生古典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的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学生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本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提高得分率等目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活动2【活动】资料助读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活动3【活动】

三、诵读全诗

三、诵读全诗

1、播放朗读录音。

2、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学生试读全诗。

3、指名学生朗读,全班点评。

4、全班齐读。

活动4【讲授】讲授新课

四、理解诗意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抱负。

五、赏析诗歌

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六、合作探究

《己亥杂诗》写出了诗人的几种心境?

明确: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心境。一是怀着离别之愁,作者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要离开北京,奔向遥远的地方,这时的心情是愁苦郁闷的。二是作者并没有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为改革和振兴中华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七、教师小结:

诗中作者抒发了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想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课题

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第一关,看图猜古诗。会背的一起来背背。你们真厉害,张口就来。我们走进第二关,妙语生花用古诗。哇,你们不仅会背,还能活学活用呢。最后一关,只言片语猜古诗。请你猜猜下面的文字说的是哪位诗人?是白居易呢,还是龚自珍呢?哇,这都能猜对,看来你们课外读了不少诗呢。好了,咱们放松的差不多了,准备好上课了吗?好,上课!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己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书:己亥杂诗)

2、谁来读读课题。

3、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②1839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③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咱们来看第一句,“九”是第三声?所以读得短而重,“州”是第一声?读的时候就要长而轻,注意老师的手势,我手没有收,你就不能停,我来示范读第一句。第二行,你们来,注意,我的手势不停,你们也不能停。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谁愿意来第一个来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看着我的手势来,你不仅是勇者,你还是智者,一学就会。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一学完就能完成得又好又快。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4、全班读。

四、释诗意

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诗,咱们已经读准音,读出节奏了。那么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哪怕一个词也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处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②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③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②“不拘一格”什么意思?拘什么意思?格呢?把他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格)

小结:对于我们不知道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他们拆开来解释。这也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

五、悟诗情

(一)、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1)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犹自高唱《玉树后庭花》 读——,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读——

(2)这是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妓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贪图宴乐于西湖。读——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读——

(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连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要的局面还不要“改革”吗?再不,就来不及了。读——

(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而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读——

②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行诗。

③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④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古诗)

小结:

1、一个人的劝告是不够的,第一组来人同学来劝。!

2、再多点人吧?请第二组的同学加进来劝!

3、我们都加入这劝告的行列吧。读——

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的劝,因为——,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所以让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读——

5、全班读全诗

6、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六、诵全诗,明情感

1、诗已经在你们的心里了,那么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所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

2、拓展延伸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

拓展:ppt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推荐第2篇:己亥杂诗

【诗歌】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思考:

1.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2. 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3. 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课内练习: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划线的字。

①老翁逾墙走(

)②三男邺城戍(

)③一男附书至(

) ④急应河阳役(

)⑤死者长已矣(

)⑥惟有乳下孙(

2、解释下面双音节词。

①一何(

)②偷生(

)③致词(

) ④完裙(

)⑤幽咽(

)⑥前途(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一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3篇: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五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细细品读,韵味十足。

1.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 者: 吴均,代表作品 《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 山中杂诗选自 欧阳询《艺文类聚》“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 ”卷三十六

(南朝梁)吴均 山际⑴ 见来烟⑵ , 竹中窥⑶ 落日。 鸟向檐⑷上飞, 云从窗里出。 2.注释译文编辑 词语注释

⑴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⑵烟:此指烟霭。 ⑶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⑷檐(yán):房檐。 作品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3阅读鉴赏编辑 诗作主题

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鸟向檐上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

‚云从窗里出‛一句,写出了诗人居住的地势之高峻,连云都从窗户里出来了。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

⒈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

⒉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4诗人介绍编辑 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另有小说《续齐谐记》。尚有其他史学著作。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生平

吴均出生在贫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奋好学,很有才艺。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他为郡方簿,主管文书簿籍,常一起赋诗、酬唱。萧伟为建安郡王驻扬州(今南京)时,任命吴均为王府记室,负责文翰书札。萧伟迁督江州后,吴均被任命为国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请。

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齐春秋》,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不久,武帝又召见吴均,命他撰写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齐代这一段《通史》。吴均撰成其中‚本纪‛、‚世家‛,还剩‚列传‛未写,因病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吴均善吟,有诗名,诗文有清拔之气。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十分赞赏。《如赠王桂阳》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复明月。

这首诗表现了贫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气,在构思上与左思的‚郁郁漳底松‛和陶渊明的‚清松在东园‛相近。又如《胡无文行》写道: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银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点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诗中表现出凌厉直前的高昂气概,具有当时诗人少有的一种风云之气。在《吴朝请集》中,这类作品还不少。

吴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写的《宝剑》篇,在描写了宝剑材质的精良之后说:‚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很显然,这一精良的宝剑,就是作者对于自己才能的寄托,寄寓着一个怀抱美质,因出身寒微而难于显达的深沉之感。这种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随处触发。如说:‚明哲遂无赏,文华空见沉古来非一日,无事更劳心‛《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在这种不平情绪的抒发中,也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吴均还工于写景,如一首常为人们传诵的写景小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三首》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吴均长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如《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皆属昆铜乡)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惟妙惟肖,艺术成就很高,为六朝骈文的著名篇章。

吴均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梁书》本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推荐第4篇:己亥杂诗

【诗歌】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思考:

1.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2. 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3. 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课内练习: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划线的字。

①老翁逾墙走(

)②三男邺城戍(

)③一男附书至(

) ④急应河阳役(

)⑤死者长已矣(

)⑥惟有乳下孙(

2、解释下面双音节词。

①一何(

)②偷生(

)③致词(

) ④完裙(

)⑤幽咽(

)⑥前途(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一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5篇: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4、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瑟,号定庵 , 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 杂诗,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二、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乙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 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当年已 经48岁的龚自珍,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南归,当时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日暮风 起,狼藉残红。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 马鞭写出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三、作品信息:

“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四月, 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往返九千里,历时八九个 月。在此期间,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 来共“得纸团三百一十五枚,盖作诗三百一十五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 -------那一年是己亥年。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 计堪危。

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第八十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 第一二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雪,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四、初读。(正音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诗文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

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 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回 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 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 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 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 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 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 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 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 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 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 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 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表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积极有为的精神。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他48岁 时,放弃官职,准备回乡授徒讲学,创一番事业。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化作春泥 更护花”的本意吧。联系龚自珍的生平和为人,他这样的话绝不是一时的即兴之谈, 而是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小结: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 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六、主题思想: 作品写了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 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七、积累与运用。

1、“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出了落花飘零却昂扬向上的精神,龚自珍的《已

亥杂诗》“ , ”在意境上更胜一筹。

2、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表达诗人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诗句是: , 。

3、浙江一位老人捐献出的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老人的这种精神正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 ”的写照。

4、龚自珍辞官后,应好友之邀来到镇江。在丹阳云阳书院,他呕心沥血,培育后生,

直至病逝。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在《己亥杂诗》中的诺言:“ , 。”

5、龚自珍《 己亥杂诗》 中的“ , ”与李商

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 私奉献的精神。

6、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 。

7、古诗给我们以启迪。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 ”让我们坚 信光明就在前方;陆游“ , ”向 我们揭示人生虽然波澜曲折,但要乐观自信;龚自珍“ , ” 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推荐第6篇:杂诗教案

25

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教学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老师将写的一首现代诗读给同学们听,以此来表达我对诗的喜爱。也希望同学们能喜欢读诗、赏诗、写诗。(听录音《想念》)

请学生说说,老师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老师的朗诵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哪些方面你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顺畅读诗

1、简介作者

2、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教师指导节奏。

(停顿时注意句意。五言诗朗读断句时,基本采用“二二一”或“二三”的方法断句;七言绝句朗读断句时,基本采用“二二三”“二二二一”的方法断句)

3、齐读前三首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三、理解诗意,融情于声

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歌,举手质疑解难。

2、师生交流明确《杂诗》《夜雨寄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方法指导:通过理解诗题及诗中关键词来体会情感,和诗人产生共鸣。

3、领悟诗情后指名朗诵。

4、指名背诵。

5、小组接背。

6、模仿填诗。(领悟白描手法、回环往复、虚实相生、融情于景的写法。)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何当

,却话

7、按同样的方法学习《淮上与友人别》(备用)

8、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见课件)

五、板书设计

杂诗

写什么?

表达了什么?

怎么写? 故乡

思乡之切

简洁形象

寒梅

白描手法

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 涨

思念友人

虚实相生

巴山夜雨

期盼重逢

融情于景

杨柳 杨花

愁杀

风笛 离亭

六、教学反思

淮上与友人别

春日与友握别

依依不舍

借景抒情

推荐第7篇: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己亥杂诗》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7单元的古诗诵读篇目。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的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 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与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

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直接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的刀刃上。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 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 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哀&rd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己亥杂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daodoc.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quo;,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础,抓住这个词,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先从“万马齐喑”的字面意思入手,让学生从词语的对比中想象“万马齐喑”的场面,初步读出这个场景给人的感觉。接着联系上下文将理解引向深入,体会这里“万马齐喑”指的是全国上下死气沉沉的一番局面。再将“举国上下”这个空泛的概念,具化为“君、官、民„„”几类人,通过补充富有冲击力的背景资料,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教学时不仅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生发了学生情感的震荡与共鸣。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地语言训练。 (第一行诗) 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2、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3、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设计意图】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a)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b) 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和第45首。)

【设计意图】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始时候的质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

推荐第8篇:《杂诗》赏析

【原作】

杂诗——[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释】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逐:追,随着。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斗酒聚比邻:斗,饮酒的器具。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诗今译】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即使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赏析】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陶渊明对待世俗和人生与众不同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起笔就以人生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读来使人感到伤感,令人心痛。然而,诗人陶渊明又不同于那些寻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执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温暖的朋友之爱,崇尚快乐,劝解人们“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尤其令后人感叹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结束之时,以经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时不我待,人当少时及时勉励自己,着实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如朋友触膝长谈,朴实无华,丰富的人生哲理却深深地蕴含于其中,催人奋发,令人省思。

推荐第9篇:《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浩荡离愁→ 吟鞭东指→轻松愉快→落花自比 有所作为

推荐第10篇:已亥杂诗

已亥杂诗教案

1.朗读《己亥杂诗》。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5.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第11篇:《山中杂诗》讲解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

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注释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①见来烟,

竹中窥②落日。

鸟向檐③上飞,

云从窗里出。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描写诗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密,鸟在人家屋顶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从窗里飘了出来。全诗体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忚,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诗人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吴均出生在贫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奋好学,很有才艺。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他为郡方簿,主管文书簿籍,常一起赋诗、酬唱。萧伟为建安郡王驻扬州(今南京)时,任命吴均为王府记室,负责文翰书札。萧伟迁督江州后,吴均被任命为国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请。

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不久,武帝又召见吴均,命他撰写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齐代这一段《通史》。吴均撰成其中“本纪”、“世家”,还剩“列传”未写,因病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吴均善吟,有诗名,诗文有清拔之气。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十分赞赏。《如赠王桂阳》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复明月。

这首诗表现了贫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气,在构思上与左思的“郁郁漳底松”和陶渊明的“清松在东园”相近。又如《胡无文行》写道: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银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点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诗中表现出凌厉直前的高昂气概,具有当时诗人少有的一种风云之气。在《吴朝请集》中,这类作品还不少。

吴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写的《宝剑》篇,在描写了宝剑材质的精良之后说:“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很显然,这一精良的宝剑,就是作者对于自己才能的寄托,寄寓着一个怀抱美质,因出身寒微而难于显达的深沉之感。这种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随处触发。如说:“明哲遂无赏,文华空见沉古来非一日,无事更劳心”《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在这种不平情绪的抒发中,也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吴均长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如《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皆属昆铜乡)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惟妙惟肖,艺术成就很高,为六朝骈文的著名篇章。

吴均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梁书》本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吴均著作颇多,除上述外,还有注《后汉书》90卷、《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塘先贤传》5卷、《续文释》5卷、《文集》20卷。这些文集,可惜未流传下来。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1卷传世,所写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其为小说,变卓然可观,唐宋文人都引为典据,阳羡鹅笼之记,尤其奇诡者也。”

吴均体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寒微,学以致才,其文颇得世人称诵。仕途不畅,曾撰《齐春秋》,忠于史实,被梁武帝焚书罢官。不久,奉诏修《通史》,起三皇讫齐代,未成而卒。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赠王桂阳》、《咏慈姥矶石上松》、《行路难》、《宝剑》等为其代表作品。他的写景散文《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艺术成就较高,为历代传诵的写景名篇,“文体清拔有古气”,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另著有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一卷。《隋书·经籍志》载有集二十卷,皆佚。明人辑有《吴朝清集》。《梁书·文学传》、《南史·文学传》有传.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送柳吴兴竹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中息。白云时去来,青峰复负侧。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又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 5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忚有所作为的心情。此外,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中不多见。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

《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梁武帝曾有“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如\"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隋书·经籍志》录有《吴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吴朝请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卷七,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书信,述说的是行旅的见闻感受。本文仅是其中的部分节录,原文已散佚不可见。这是一篇用骈体信札形式写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秀丽雄奇的水色山光。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时,私撰《齐春秋》,书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他萌生了隐居的志趣。因此,本文并不是纯粹的写景。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闻、实感出发,着重从“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进行描绘,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清高思想,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迷人秋景。作者自叙泛舟悠闲出游,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领全篇,集中表达赞美之情。下文便分别作具体的描绘。

第二段分写水之“异”。用“缥碧”表现富春江的水色,用“千丈见底”、“直视”鱼石夸张地说明水的澄澈、透明。前四句描写的是流势缓慢处。后两句充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流势湍急处急流奔泻快如飞箭,波浪迅猛势如奔马,使人惊心动癿,如同亲见。

第三段分写山之“奇”。这部分属详写,由景生情,因情明志。“夹岸高山”六句,从视觉角度来观察、描写富春江两岸险峻的高山。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句显得生动活泼,使高山得以化静为动,使奇山形象具体、饶有情趣。“泉水激石”六句,则从听觉的角度来摹拟、传达山上泉响、鸟鸣、蝉叫、猿啸等各种美妙动听的声音,简直就汇成了一支优美和谐的大自然交响曲!远离了尘嚣,淡泊了名利,又置身于如此生机勃发的胜境,于是,在“鸢飞戾天者”四句,作者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些一心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就会平息他们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天为世俗事务忙碌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作者借景巧妙生发感慨,既渲染了奇峰幽谷的巨大魅力,又抒发了对黑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极大蔑视,也流露了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作者不愿再多想官场的丑恶,于是在“横柯上蔽”四句,以描写所见“横柯”、“疏条”之景结束全文。这四句通过描绘明暗交替的近景,给作品增添了清幽淡雅的色彩,作者安乐山林、消极遁世之心可见一斑。

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四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细细品读,韵味十足。

文史学家吴均

吴均(469_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故鄣(安吉)县人。他出生在贫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奋好学,很有才艺。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他为郡方簿,主管文书簿籍,常一起赋诗、酬唱。萧伟为建安郡王驻扬州(今南京)时,任命吴均为王府记室,负责文翰书札。萧伟迁督江州后,吴均被任命为国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请。

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不久,武帝又召见吴均,命他撰写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齐代这一段《通史》。吴均撰成其中“本纪”、“世家”,还剩“列传”未写,因病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吴均善吟,有诗名,诗文有清拔之气。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十分赞赏。《如赠王桂阳》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复明月。

这首诗表现了贫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气,在构思上与左思的“郁郁漳底松”和陶渊明的“清松在东园”相近。又如《胡无文行》写道: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银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点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诗中表现出凌厉直前的高昂气概,具有当时诗人少有的一种风云之气。在《吴朝请集》中,这类作品还不少。

吴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写的《宝剑》篇,在描写了宝剑材质的精良之后说:“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很显然,这一精良的宝剑,就是作者对于自己才能的寄托,寄寓着一个怀抱美质,因出身寒微而难于显达的深沉之感。这种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随处触发。如说:“明哲遂无赏,文华空见沉古来非一日,无事更劳心”《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在这种不平情绪的抒发中,也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吴均还工于写景,如一首常为人们传诵的写景小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_____《山中杂诗三首》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吴均长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如《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皆属昆铜乡)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惟妙惟肖,艺术成就很高,为六朝骈文的著名篇章。

吴均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梁书》本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吴均著作颇多,除上述外,还有注《后汉书》90卷、《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塘先贤传》5卷、《续文释》5卷、《文集》20卷。这些文集,可惜未流传下来。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1卷传世,所写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其为小说,变卓然可观,唐宋文人都引为典据,阳羡鹅笼之记,尤其奇诡者也。”

第12篇:《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独钟梅花,清高超脱的品性,领悟古诗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时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

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

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你们自己能行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

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

“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

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他故乡的事情吗?

③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

④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

⑤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

④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急切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

③谁再来试一试。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那种急切的心情吗?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

4、指名简单地说一说。(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5、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

6、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7、指名读。

8、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

2、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一句“寒梅著花未?”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第13篇:《己亥杂诗》教案设计

己亥杂诗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第14篇:杂诗,相思教案

第一课时

《 杂诗》教案

设计理念: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独钟梅花,清高超脱的品性,领悟古诗传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

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

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你们自己能行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

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

“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

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 他故乡的事情吗?

③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

④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

⑤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

④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急切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

③谁再来试一试。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那种急切的心情吗?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

4.指名简单地说一说。(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5.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

6.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7.指名读。

8.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

2.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一句“寒梅著花未?”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第二课时

《相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能够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会背诵两首诗。

2.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三、教学难点

在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喜爱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图片或电脑课件、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实物红豆。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背上一首给全班同学听?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两首新诗,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祖国古代文化,学习更多的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内容。

2.学生自由读文(可采用单人读、分行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由学生当老师领读等多种形式)

(三)自主识记,合作交流。

1.自学会认字。(个人大声练读,读不准的音可以多读几遍。)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 提示学习步骤。

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2) 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记字。(编儿歌、猜字谜、偏旁归类等)当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通过讨论,查字典,联系上下句等方法来弄懂。

3.交流反馈,达到互听、互评、互助目的。教师给予及时表扬、鼓励。

(四)指导书写。

1.分类指导。

(1)请学生观察6个字,说说有什么发现。“采、音、童、客”都是上下结构。

(2)选择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认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地方。

(3)学生练习书写。

有条件的学校用投影展示学生抄写本,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把字写工整规范。

(五)巩固练习。

1.用课件出示闪光星或用卡片练习读字、读词。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生字组词、扩词。看谁组得词多,评选“词语能手”,发奖品给予鼓励。

第三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看图或看实物。请同学说说这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查到的资料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教师补充:红豆树,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圆锥花序。花白色,荚果扁平,种子鲜红色。产在亚热带地方。这种植物名字叫“红豆”,也叫“相思子”。出示课题《相思》。

2.读诗题,知作者。请同学介绍作者,了解唐代诗人王维。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形象美

1.自由读古诗《相思》,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首诗每行有五个字,一共有四行,我们称之为“五言绝句”)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教给学生读诗方法,采用“

二、三”读法,将每行前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后三个字连在一起读。每行的第三个字音要读重一些。

(三)、边读边议,渗透古诗语言美

1.学生朗读全诗(单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等),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讨论。

(2)结合插图,说说红豆在春天里有什么变化。第一句中“发”是什么意思?(长出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的意思。(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里又发了几个新枝条?)

(4)这句诗句后面是问号,应该怎样朗读,自己练习。(指导读出欣喜高兴的语气)

(5)为什么请君多采撷?“撷”当什么讲?“此”在这里指什么?“相思”是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句话?(用真诚喜爱的语气读)

(6)谁能用自己的理解讲这句诗的意思?(希望你多采一些,因为它最能引起人们的相思之情)

3.再看插图,展开联想,一位母亲手中托着几粒红豆,一个女孩伸着手要红豆,你想象这位母亲会对小女孩说什么?

(四)、吟诵古诗,体会古诗意境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接句,分行,个人背,互背,齐读等)

2.全班议论:学习了这首古诗后有什么感想?说说你平时是怎样与同学交往,尊重友情的?

板书设计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第15篇:己亥杂诗教案

学习《己亥杂诗》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诗题中的“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组诗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五首。(板书诗题、作者)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文题解说

《己亥杂诗》:“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历时八九个月。在此期间,写成了诗歌315首,结成集子,总称《己亥杂诗》。 3)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出韵味和节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吟鞭:诗人的马鞭。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报国无门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回家时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心境。 点拨:第

一、第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第三、第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5、理解诗人形象,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点拨:第

一、第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

三、第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点拨: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点拨:寄托了诗人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贡献全部的力量。

总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仍决心为国效力、奉献终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挚爱之情。

第16篇:《己亥杂诗》教案设计

《己亥杂诗》教案设计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了解作者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后练习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第17篇:《山中杂诗》教案

教学内容:《山中杂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课题

“山”是古代文人雅士歌咏不尽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两首写山的诗文。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山中杂诗》和《山中》(王维)。

二、初读诗文,了解作者和朝代

1、《山中杂诗》南朝梁吴均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2、《山中》唐·王维

王维,唐朝诗人,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有“诗佛”之称。王维诗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浩然合称“王孟”。

三、再读诗文,理解重点字词及诗义。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你不懂的字词提出来。

2、学生互相解决提出的疑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3、连词成句,简单的说说诗文的意思。

4、教师总结

四、背诵古诗。

同学们刚才已经读懂了古诗,现在我们一起来熟读吧! 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读(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山”的古诗,是哪三首?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三首古诗,比较一下,同样是写“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品味他笔下诗文的内涵

1、《山中杂诗》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在山中所做,当时作者远离尘嚣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非常闲暇,所以山中的生活显得很有乐趣。让人觉得人和自然已经融为一体,分不出是人间还是仙境,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

3、《山中》 唐·王维

这首诗是诗人在山行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诗中的色彩斑澜、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我们又应该怎么读呢?

三、课后拓展

课后再收集描写“山”的古诗,体会一下。

第18篇:《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身体语言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2、学会在口语交际中正确使用身体语言,获取较好的口语表达效果;

3、掌握身体语言使用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然地使用身体语言辅助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由故事《马价十倍》导入,引出“身体语言”的概念。

“伯乐是个出名的相马师,他说哪匹马是好马,大家就相信那一定是匹良驹。但这一次伯乐一声都没吭,却能使买马人蜂拥而至,靠的就是他作出的态势,所传递的信息让买马人浮想联翩,认为伯乐是相中了这匹马,所以就产生了买的欲望。”

“可见,在生活中人们身体上的一些动作是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的。我们就给这些身体动作、表情等等一个名称——身体语言。” (设计意图:老师绘声绘色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学短文《一姿一容总关情》,圈划重点 。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提取主要信息,学会圈点勾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阅读。)

三、观看视频

1、同学们,有一个人,他在发表演讲的时候,很好地使用了身体语言,以至于至今人们对他的那次演讲依然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观看1775年3月23日,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的《不自由,毋宁死》的演讲。

要求: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表情、手势、目光。

2、小组交流讨论:谈一谈看完这个演讲以后你心里的感受,并具体说出演讲过程当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情节。

亨利的演讲堪称经典,我们被他的演讲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撼人心魄的态势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说到一些关键的语句时语调低沉而痛苦,声音微弱而嘶哑。演讲的时候,他佝偻着身躯,双手捧着胸口。时而他又挺起胸膛站直身子,振臂高呼„„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故事,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更好的了解身体语言的作用。)

四、反馈交流

1、什么是态势语?

口语交际中说话者或听话者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人们把这种交际语言称之为态势语,又可称之为身体语言。态势语是口语交际中重要的辅助手段。

2、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们所搜集的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态势语概念,经搜集到的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与大家分享,更好的达到资源共享)

五、教师指导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面,我就态势语中需着重注意的几点说一下

1、手势

手势是体态语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手势能使表达富有感染力量。

握手是一种特殊的手势。两人会面,一般先握手。握手有力,常常是热情、友好、高兴的表现;握手无力,常常是敷衍、冷漠、魄力不大的表现。

(让学生们之间互相握手,体味其中用力与否的不同,老师也可参与其间)

单这握手就颇有讲究,可见这手势的作用不容小视。谁能说说看你所接触到或知道的手势的作用。

谈话时,双手背后,常表现出自信、思考或悠闲;手指有小动作,表现出不耐烦、不感兴趣或不以为然;用手指摸额头,表现困惑或害羞;两手指尖相合形似尖塔,表现出充满自信;两手指尖相合形似倒尖塔,表现出心情平静,愿意倾听意见,等等。

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平静地说明问题;积聚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表明心迹。

2、眼神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口语交际中借助眼神传递感情,可大大增强交际效果。

一般说来,在谈话中,目光注视着对方的前额,是一种严肃办公事的态度;目光注意对方双眼与嘴部之间的三角区,是一种较亲切的交往的态度;目光捉摸不定,或不敢正视对方,常常是胆怯、害羞,或内心有隐秘;目光移向别处,可能表现出厌恶或拒绝;注视时瞳仁放大,常常表现出爱和兴奋等。 (同学们互相模仿试验)

3、面部表情

人们在相互间的语言交往中,通过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情感要占到55%。

播放《憨豆先生》中的部分片段

这部片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憨豆先生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个思维有一点短路的家伙,他的喜剧感来自你我都有可能会发生的日常生活中.剧中对白极少,几乎都是靠他“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变化多端的表情”来呈现.。英国喜剧明星罗文•艾金森也因饰演憨豆先生而成为英国最成功的演员之一,预报了一个新的时代。)

拿表情中最普通的微笑来说,在口语交际中,微笑具有强化有声语言沟通功能,增强交际的效果。

微笑是自信的标志,礼貌的表达,涵养的外话,情感的体现,微笑能给人温暖,令人愉悦和舒畅,微笑表示尊重和友好,能够使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微笑有这么的好处,从现在起,同学们让我们毫不吝啬的微笑吧„„

4、身体

人的身体动作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加)英格丽•张硕在她的《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中说,我相信一个站立很直的人的思想也是同样正直的。真诚、自信、温文尔雅等良好的素质都会通过身体语言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5、除此之外,在平时的交往中还应该注意一些基本原则。

口语交际中运用身体语言,要记住四大原则: 自然:态势语是个性风格的自然流露,运用时应该是情之所致大方自然,反对矫柔造作,也不应限定在僵化、同一的模式上。但自然并不等于无意识的随意,而要受口语交际目的的制约。

得体:态势语运用要恰如其分,符合交际场合、听说双方的身份、年龄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适度:态势语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动作幅度不宜过分夸张,形式不宜过分复杂,力度和频率都要适中,忌喧宾夺主,哗众取宠。

和谐:和谐是态势语运用的美学追求,它包括有声语言的内容、语调、响度、节奏等的协调,与说话者、听话者的心态、情感的温和,与特定语境的适应,与交际目的想统一等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在口语交际中的作用,明确在平时的交往中还应该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学会文明、得体的交流。)

六、情景模拟

师: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所感悟,下面,老师设置几个场景,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应该怎样综合运用体态语来更好的展现自己。

1、给学生一段演讲稿,让他们用适当的体态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展现独特的风采。

明确:

(1)、学生思考、交流、展现、

(2)、同学、老师点评,指出不足、总结经验,

2、你在国际少年儿童风采大赛中荣获了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呢?

明确:

(1)、学生思考、交流、展现、

(2)、同学、老师点评,指出不足、总结经验,

3、在一个晴朗的周末上午,某中学的师生正在为班里的一名患白血病的同学寻求募捐。现在大家在广场正积极地请路人能够奉献一片爱心,你们会如何说,如何做来打动每个人呢。

明确:

(1)、学生思考、交流、展现、(2)、同学、老师点评,指出不足、总结经验,

(设计意图:老师设置几个场景,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进行表演、展示,更好的进行学以致用。)

七、课文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体态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同学们表现运用的很好,但学习运用不仅限于课堂,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交往。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细心揣摩,灵活掌握,让它内化成自己的硬功夫。

运用身体语言的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要自然得体,力戒矫揉造作;

2、要适度、和谐,不能过于夸张;

3、要使体态语言与言谈协调一致,与说话者或听话者的心态、情感吻合,呼应听者的愿望,拨动听者的心弦,使言谈更有活力。

第19篇:《杂诗十二首》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疏通文意;

2.体会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悲戚”之情,并分析原因;

3.尝试对比阅读,分析本诗和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异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悲戚”之情,并分析原因; 【教学难点】

尝试对比阅读,分析本诗和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板书),看看诗人借诗歌表明了怎样的心迹。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二、诗歌鉴赏:

学生齐读全诗。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写的是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难熬。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呢?此处似乎仍然没有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问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说的是:我想倾吐自己的心声,却没有人应和我,我只好一个人举起酒杯劝自己的影子和我对饮。作者到底要倾吐的是什么?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总结: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第20篇:《杂诗》教学设计

《杂诗》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的相关文学常识;正确朗读本诗并整体感知诗意。

2、熟读背诵诗歌,理解每句诗的含义。把握诗歌主题;品味蕴涵在诗歌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人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见来自故乡的旧友激起了强烈的乡思和急欲了解故乡的人和事的心情。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杂诗”是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王维共写“杂诗”三首,这是第二首。

2、王维(约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西)。幼年即通音律,善属文,21岁进士及第,调任大乐丞,后贬济州作司库参军。张九龄执政,被任命为右拾遗,曾出使塞上,后定居长安郊外的山林优胜处,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代表作品有《王右丞集》。比较有名的诗作有《鸟鸣涧》、《从军行》、《观猎》、《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学习生字:绮窗(qǐ)

着花(zhuó) ..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诗歌。

三、品味感受: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品评:久居他乡,忽遇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这两句,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人,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2、“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请先告诉我你来的时候我窗前的,梅花是否已经开花?

品评:要问的故乡事实在太多了,作者却只问了窗前那株寒梅,这是因为窗前的寒梅最能引起作者亲切的怀想,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这里的“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了,而是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四、学生齐读、背诵。

五、合作探究:

1、久别遇故乡人,应问之事何止万千,作者为什么独问“寒梅着花未”? 明确: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窗前的寒梅可能蕴涵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2、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作者把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巧妙而含蓄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爱梅花,则溢于言表。

六、教师小结:

这首诗的

一、二两句纯用白描语言,简洁地将“我”在特定的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另外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的技巧。

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思念故乡,急切相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借问梅花,寓巧于朴

————怀念故乡,坚持操守。

杂诗无名氏
《杂诗无名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