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文心雕龙作者(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9 06:05:4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文心雕龙

读《文心雕龙》有感

《文心雕龙》是我国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刘勰历时五年编写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了《文心雕龙》,使我获益良多,下面就来简单谈谈我的感想。

《文心雕龙》中,共有五十篇,分为上下两部,既有对写作手法的详细描述,也有对写作思想的具体解答;既有对南朝写作风格的批评,也有对东汉文字风骨的赞赏。由此可见,刘勰的写作知识相当之渊博,对于写作各个方面的知识均有研究,这也就切合了章学诚先生对《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评价,《文心雕龙》的论述范围虽广博,却大而不乱,环环相扣,条条在理,有严密的逻辑和周全的考虑,自成体系。

在文艺批评的部分中,刘勰有很多精妙的见解,他认为作文章者,首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阅历,在家里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例如在《知音》篇里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说要经过无数的历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又如在批评到写文章没有全面的观点时,说“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即一个作家在写文章时,应从各种角度出发,全方位的分析一种事物,如果只从一方面看,那就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无法正确的认识事物,同时也会给别人带来误导。

在文学理论的部分中,刘勰首先说了写文章的人,认为写文章的人首先要有心。心,也就是写好文章的首要条件。刘勰认为,日月、繁星、天空、大地,都是有思想与感情的,人要写出它们的美好,就

先要用心体悟,把自己的心转化为天地之心,这样才能确定文章鲜明的中心,当你的心与天地所契合时,那文章自然也就出现了。

而写文章的第二点,就是要有“经”。什么是经呢,就是永恒的、绝对的道理,一篇文章,即使中心再明确,辞藻再华美,然而毫无道理,那也是一篇无用之文,何谓道理,道即是规则,理即是方法,所以,有道理即是在正确的规则中采用了正确的方法,这样你的就有道理了,符合了道理,你的文章也就能符合人的审美,能陶冶人的情操。正所谓“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

写文章的第三点,即是情。与人交往要有情,游山玩水要有情,写文章,就更要有情。登上高山,情思中就充溢着山间的景色;看到大海,情意就出现了海涛汹涌澎湃的风光。写山水,就要寄情于山水,写天地,就要融情于天地,无情者无心,不用感情写出来的文章,不论构思再怎么精妙,总是缺少一种吸引人的气质,一读便索然无味。

刘勰的宗教知识广博,因此宗教对于刘勰编写《文心雕龙》也有很大的影响,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家,道家的中心思想,但其核心还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定下了全书的基调,例如刘勰认为文章的美学范畴都是成对的,强调双方平衡,阴阳共济。例如在对道与文、情与辞、风与骨、华与实等方面的论述中,无不体现了这一思想。同时,刘勰对于《周易》也有很深研究,对于八卦、河图、洛书等也有欣赏和憧憬,因此,在《文心雕龙》中也有关于“易”方面很深的体现,有的篇幅像一部经书。

以上是我阅读《文心雕龙》的一点浅见,这部书博大精深,非读

一次就能理解透彻的,需要反复精读思考,才能领会作者的中心思想。而书中对于文章创作的思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美学典范,对于现在人写文章也有很大帮助。《文心雕龙》不愧为文学创作的典范,文艺理论的巨著,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都有深远的影响。

推荐第2篇: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

《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鲁迅《论诗题记》:

东则有刘彦和《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

《文心雕龙·序志》: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文心雕龙·序志》: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文心雕龙·序志》: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序》:

钟嵘《诗品序》:

又说:

李谔:

江左齐梁,……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

《文心雕龙·序志》: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钟嵘《诗品》:

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哗竞起,准的无依。

刘勰《序志》、: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原道》: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

《征圣》:

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或作‚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宗经》:

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宗经》: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原道》: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明诗》: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情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情采》: 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 《情采》: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其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原道》: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为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序志》: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总术》: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曰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盾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不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

《序志》: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明诗》:

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乐府》: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祝盟》:

天地定位,祝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檄移》:

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振此威风,暴彼昏乱,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者也。齐桓征楚,诘苞茅之阙;晋历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

《诏策》:

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誓以训戒,诰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命。命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舎命,策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

《哀吊》:

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及相如之吊二世,全为赋体,桓谭以为其言恻怆,读者叹息。及卒章要切,断而能悲也。杨雄吊屈,思积功寡,意深反骚,故辞韵沈膇。班彪、蔡邕,并敏于致诘。然影附贾氏,难为并驱耳。胡、阮之吊夷齐,褒而无间。仲宣所制,讥呵实工。然则胡、阮嘉其清,王子伤其隘,各其志也。祢衡之吊平子,缛丽而轻清;陆机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降斯以下,未有可称者矣。

《哀吊》:

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幼未成德,故誉止于察惠;弱不胜务,故悼加乎肤色。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

《神思》: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神思》: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物色》: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夸饰》:

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恒有夸饰。 《通变》:

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情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附会》:

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意,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臵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

……夫能悬识凑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石之合玉矣。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驭文之法,有似于此。去留随心,修短在手,齐其步骤,总辔而已。

《章句》:

夫设情有宅,臵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方毕矣。

……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

……

章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至于诗颂大体,以四言为正,唯《祈父》《肇禋》,以二言为句。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rui)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骚》,两体之篇,成于西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

《练字》:

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诡异者,字体瑰怪者也。曹据诗称‚岂不愿斯游,褊心恶凶(加一个口字旁)呶,‛两字诡异,大疵美篇,况乃过此,其可观乎!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于常文,则龃龉为瑕。如不获免,可至三接;三接以外,其字林乎?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单复者,字形肥瘠者也。瘠字累句,则纤疏而行劣;肥字积文,则黯黕而篇暗;善酌字者,参伍单复,磊落如珠矣。

《附会》篇云:

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缀思之恒数也。

《事类》篇云: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

……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jùn)理须核,众美幅辏,表里发挥。

《丽辞》篇云: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仲宣《登楼》云:‚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枌榆、白水乃高祖和光武之家乡)。‛此正对之类也。凡偶辞胸臆,言对所以为易也;征人资学,事对所以为难也;幽显同志,反对所以为优也;并贵共心,正对所以为劣也。

《丽辞》:

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事类》:

姜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

《养气》: 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渐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怛惕以盛疾,亦可推矣。……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陆云叹用思之困神,非虚谈也。……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笔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腠理无滞,虽非胎息之迈术,亦卫气之一方也。

《风骨》: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

《定势》: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林,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声律》篇云: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合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

……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kuí);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远,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则往蹇(jiǎn)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唇纠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未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

郑玄:

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比兴》:

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义。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遝,倍旧章矣。

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贾生《鵩赋》云:‚祸之与福,何异纠纆(mò绳索)‛,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张衡《南都》云:‚起郑舞,茧曳绪‛,此以容比物者也。若斯之类,辞赋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又安仁《萤赋》云‚流金在沙‛,季鹰《杂诗》云‚青条若总翠‛,皆其义者也。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风骨》: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体性》: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体性》:

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 《事类》:

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

《指瑕》:

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赏际奇至‛之言,终有‚抚叩酬酢‛之语,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

……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虽不屑于古,而有择于今焉。

……又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时同者为尤矣。

……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研求,或率意而断。 ……丹青初炳而后渝,文章岁久而弥光。若能隐括于一朝,可以无惭于千载也。

《程器》:

魏文以为:‚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韦诞(三国著名书法家)所评,又历诋群才。后人雷同,混之一贯,吁可悲矣!

……相如窃妻而受金,杨雄嗜酒而少算,敬通之不循廉隅,杜笃之请求无厌,班固谄窦以作威,马融党梁而黩货,文举傲诞以速诛,正平狂憨以致谬,仲宣轻诡以躁竞,孔璋傯恫以粗疏,丁仪贪婪以乞货,路粹餔啜而无耻,潘岳诡祷于愍怀,陆机倾仄于贾、郭,传玄刚隘而詈台,孙楚狠愎而讼府。诸有此类,并文士之瑕累。

文既有之,武亦宜然。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之盗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之贫贱哉?……

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

……子夏无亏于名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机减也。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黄香之淳孝,徐幹之沈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

……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péng)中,散采以彪外,楩楠(pián nan)其质,豫章其干。攡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

《知音》: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西汉楼护)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

……夫麟凤与麏(jūn)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耀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小土丘),酌沧波以喻畎浍(quǎn kuài田间水沟)。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臵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时序》: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故知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馀影,于是乎在。

……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通变》:

榷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

《谐隐》:

昔华元弃甲,城者发睅目之讴;臧纥丧师,国人造侏儒之歌。并嗤戏形貌,内怨为俳也。

《才略》:

宋代逸才,辞翰鳞萃,世近易明,无劳甄序。 《时序》:

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经典礼章,跨周轹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

推荐第3篇:读《文心雕龙》

读《文心雕龙》

刘勰的《文心雕龙》上部主要以《原道》、《徵圣》、《宗经》3篇为核心,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下部则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同时也是整部作品的精华所在。

下部的《时序》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唯一一篇非常完整的至刘勰所在的南朝齐梁代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刘勰在文中提出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观点,系统地梳理了从传说中的唐尧时代至刘勰所在的南朝齐梁时代的文学发展史,并且从外部社会关系、政治原因、君主喜好等方面总结了影响文学发展的几方面原因,顺带也指出了各个时期文学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一个简单但不失中肯的评述。在叙先秦时期文学发展时,刘勰指出政治教化都会影响到文学的发展,文学是对当时政治环境和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反映,同时,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则是推动文学发展的外部力量;叙述汉代文学发展时,则以史为例阐述了统治者喜好对文学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或抑制或推动的作用;而叙两晋时期文学发展时,好谈玄学的社会风气逐渐反应到了文学身上,这从侧面又说明了社会风气和时代变换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这让我系统地了解了我国古代文学史文学发展的各类因素,扩大了我的知识面。

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知音》篇。他总结了历代文学评论存在的弊病有贱同思古、崇己抑人和信伪迷真。同时还指出了文学评论者应有的品质素养,包括处理文辞、贯通创新、善用典故以及音韵声律的素养,让我意识到文学批评是怎样一门高深的学问,公正理性地评论作品也是一件很严肃也很难的事情。《神思》篇刘勰针对艺术的构思,提出了“神与物游”“ 构成文思,贵在虚静”等观点,并对思——意——言”的关系作了说明,思指神思,即精神活动;意指意象,即文思;言指语言,即文辞。刘勰看到了语言表达存在着难以尽意的一面,承认了语言在表意功能上的不能尽善尽美,并且寻求克服这种差距的途径,强调创作之前必须作好充分的生活准备和学养准备。这让我明白创作之前丰富的素材或丰富的诗意以及丰富的情意是完成一部好的作品的必备条件,同时养成好的文学创作修养也是至关紧要。而在《原道》篇中,刘勰对于文学本质发表了他的看法。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在这里,刘勰向世人表达了他的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这跟高尔基所说的“文学即是人学”不谋而合,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文学和文学创作的意义。

《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文心雕龙》

一书,不愧为被誉为“体大精思”,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一部集大成的文学发展史,于今天而言,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不可绕过的一座弥视弥高的大山。

推荐第4篇: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比兴》读书笔记

世承班王丽婷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觉得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学理论思想真是博大而精深,让我困惑不已。但是心慢慢静下来后,细细品味,联系古往今来的诗词,却也对《文心雕龙·比兴》有自己的一些小认识。

刘勰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意思说比是比附,是按照事物的相似处来说明事理;兴即兴起,是根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托感情。起初我也理解的不是很通透,但是想到以前学过的诗词中也有类似的比兴用法,我就慢慢明白了。正如《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的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了。

所以说在《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 便于诗人抒情达意,而且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它们的意蕴,使其具有悠长的韵味,让人回味,让人沉思。

其实在写作中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

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孟郊的《游子吟》中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做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随着文学体裁的不断变化发展,比兴手法的运用在词的意境的塑造与艺术效果的表达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了比兴,诗词便会少了一份婉约,少了一份含蓄,少了一份韵致。比兴手法的运用,拓展了诗词的意境,加强了诗词的生动性,增加了诗词的韵味,使得我国的诗词散发出了迷人的馨香。

刘勰对比、兴两法的运用,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全面观察了事物的基础上“拟容取心”。比拟的是事物的形貌,但不应停留在形貌的外部描写上,而必须提取其精神实质;也就是说,要通过能表达实质意义的形貌,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斥言”、“托讽”,以小喻大。这真是刘勰对文学理论的真知灼见,是值得后世永远慢慢品读与认知的。

推荐第5篇:文心雕龙名句

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针劳:诊治劳累。药倦:医治疲倦。这两句大意是:通过安闲自在来消除劳累,通过谈话说笑去医治疲倦。人的体力或精神的疲倦劳累,大多是由于连续劳作,大脑和肌肉高度紧张所致。使身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与人谈天说地,神情愉快,这种积极休息,可以使大脑和肌肉松弛,精神趋于和缓,疲倦劳累也就会自然消除。这两句可用以指导人们消除疲劳。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缀文者:指作者。观文者:指读者。披文:阅读、分析文章。入情: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动。这两句大意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这两句话从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论述了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并强调了真情实感对于作品的重要性。可供引用论述或说明只有当作家胸中感情澎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时,才能写出好作品,打动读者的心灵。如果仅仅为文而文,矫情造饰,那么即使勉强成文,也不会具有感染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操:掌握。声:指音乐。器:指武器。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晓音乐;只有观察过上千口宝剑之后,方能识别武器。刘勰这段话的原意是: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一部文学著作,首先必须阅读大量作品。《意林》引《新语》:“子云(扬雄)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刘勰语盖自此化出。我们今天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工作中,仍须提倡刘勰的这一唯物的观点。鉴赏文艺作品,既要善于识别香花与毒草,还要善于鉴定砾石与宝珠。提倡“观千剑而识器”,就是强调比较。刘勰的这种强调亲自实践.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充分比较来鉴别事物性质的观点,同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章:章节。易:变换。代:取代。这两句大意是:修改章节比童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修改文章,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风格,又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确实是十分艰苦时。有时为了修改一个字、一句话,付出的劳动地重写一篇文章还多。可引用用以反映修改文章的艰苦。

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络裁》。权衡:衡量。掼益:减少增加。斟酌:考虑。芟(shān山):腿除。弛、:解除。这几句大意是: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减;考虑笔墨哪里该浓,哪里该淡,删击多余的字句,剪除芜秽韵内容,使文章减轻负担,避免冗长累敷。~几句告诉戎们:文章写成后,要反复修改,去粗存精,删繁就简,务使文字精练,中心突出,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值得记取。粗率的急就之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敷:铺陈,排列。殊:不同。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删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虽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来;善于铺陈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辞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来愈明显。古人写文章讲究熔炼剪裁,即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同时,又讲究铺张扬厉,即表情达意务求淋漓尽致。因此好文章有时泼墨如云,有时惜墨如金.可见“删”和“敷”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什么时候该简,什么时候该繁,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面定。这两句可供论述文章要认真剪裁,力求繁简得当时引用。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梁·刘《文心雕龙·熔裁》。疏:粗蔬,指文意联系不紧密,中间有多余的、无关宏

旨的语。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有可以删削的句子,足见其粗琉;文章中没有一个可以削减的字,才知道其精密。古人云,“文不惮改”,而在修改时,要注意尽可能地去掉那些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字句,这样,文章才会精练细密。这几句可供论述文章删削的基车原则时引用。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孵(quē缺):欠缺。这两句大意是少一个字意义就不完整,多一句话辞采就受妨害。文章写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见其简洁凝练。炼字斟句如能达到述个水平,文章的语言文字就无可再改了。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俪:对偶。采:辞采。百字:五言诗二十句,指全篇。这几句大意是: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文心雕龙·明诗》是专题论诗的。它分别论述了各代的诗,指出了各代诗的特点及其优点、弱点,不乏精辟的见解。~讲的是南朝刘宋初期的诗风特点:讲究对偶,讲究辞采,刻画细致,用辞新颖.对东晋的诗风既有继承又有革新。特别是“俪采”二句对讲究骈俪辞采的诗风作了典型的概括,因此常被人们征引。

物色尽而情有采。 ——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物色:景物。本句大意是:景物描写得十分详尽而感情的抒发还含蓄有余。我国古代抒情的诗文作品,历来讲究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同时坯大都注意写景时穷形尽相,务求充分,而抒情则含蓄蕴藉,作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句可供引用论述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也可用以表现丰富而含蓄的辞采。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少:指语言简练。总:总括。这两句大意是:用简清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把事物的情态状貌表现无遗。这两句的原义是赞美《诗经》的语言虽极其简练,却具有根强的表现力的。在这两句之前,作昔还举了很多倒子,如:“‘灼灼曲’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学草虫之韵,‘皎日’、‘#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这里的“灼灼”、“依依”、。喈喈”、“##”等,确实是“以少总多”,把桃花、杨柳之状貌,黄鸟、草虫之声情,绘声绘包地刻画出来了。现在可引用~以说明文学作品言简意骸的重要性,或用于赞美某些作品的言约义丰。

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晦塞:同“晦涩”,隐晦难懂。隐:指含蓄。秀:指精警。这几句大意是:把晦涩当作深,虽然奥秘却不是含蓄;用雕琢去求工巧,虽然华丽却不是精彩。文章如果故作高深,写得人们读都读不懂,正好说明它“虽奥非隐”,很可能还是故弄玄虚,用来文饰浅薄;文辞如果雕琢堆砌,虽然华丽却决不精辟,只能是华而不实之作。可见“晦涩”和“雕削”,都是文章的大忌。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夸饰》。夸:夸张。节:节制。饰:修饰。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这两句大意是:夸张而有分寸,修饰而不捏造。夸饰(或称夸张)是一种修辞方法,指用夸大的字句来形容事物,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文辞的表现功能。但夸张和修饰都必须适度,如果过了头,反会使人感到荒诞虚假,其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夸饰》。戚:忧愁,悲哀。偕(xié斜):在一起。这两句大意是:谈到欢乐时文字和笑声并至,论到忧伤时语言和哭泣同来。这里说的是一种渲染的写作手法。在写抒情性的诗文时,作者将感情凝于笔端,对欢乐或悲伤的情态进行绘声绘色的刻画,以激起读者的共鸣,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将随着你酃充满感情的

辞采,或悲或喜,不能自己。

文以辫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辨:道理明晰。事:指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和列举的事实。核:准确。这几句大意是:文章以说理明晰、行文简洁为高,不以冗长繁复为巧;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或列举的事实以明白准确为要,不以艰深隐晦、难于理解为奇。这几句是针对论说文而言的,论说文都是阐述某种观点和说明某些道理的,因此,首先在内容上应该观点明确,道理清晰,而且作为论据所列举的事实要准确翔实,使读者易于接受。其次在写法上要注意行文简洁明了,既不能冗长繁复,使自己的观点反而隐而不彰,又不能一味地追求艰探隐晦,难于为人们所理解。本名句可供说明论说文的创作原则时引用。

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论:此处是写的意思。循声:顺着声音。貌:样子,此指山水的形貌.节候:节令物候。披文:阅读文辞。见时:感受到时令的特点。这几句大意是:说到山水,就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说到节令物候,就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在创作写景状物的篇章时,要尽可能地描写得细致准确,形象逼真,要能使读者阅读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也可引用形容某些作品描写精彩,生动传神。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彪炳:文采焕发。疵(Cī雌):缺点,毛病。明靡:明白细腻。玷(diān店):白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清英:清新英挺。这几句大意是:一篇文章文采焕发,是由于章节没有毛病;章节明白细腻,是由于句子没有缺点;句子清新英挺,是因为文字没有虚妄。刘勰认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因此,要使全篇好,必须“章无疵”;要使章节好,必须“句无玷”;要使句子好,必须“字不妄”。确实,要写出好文章,谋篇布局、炼字琢句的工夫不能忽视,粗制滥造是写不出“彪炳”之文的。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 ——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搜:搜集,寻求。裁:剪裁,比喻写文章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这两句大意是:搜集句子时切忌颠倒,剪裁章节时贵在顺序。忌颠倒和贵顺序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写文章时要文理通顺,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无论是集句成章还是积章成篇,都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缺乏逻辑性,使读者不知所云。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谋篇布局时应该切记。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启行:原义是起程,出发,这里指文章的开头。逆萌:预先发端。绝笔之言:指文章的结尾。追腠(yīng硬):追继,承接。这几句大意是:文章的开头话中,就应该预先稍稍显露出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结尾处的语言,也要能承接照应前面中心部分的主旨。这几句以骈四骊六句法,指出散文创作在谋篇安章上文气贯通、意脉不断、前后呼应的重要性。可供引用论述作者在构思时应注意文章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义:道理。圆通:圆熟通达,指既合乎常道,又能自圆其说。辞:文辞,语言。枝碎:支离破碎,指语言枝蔓横生,细碎繁杂,不能围绕中心,简明扼要。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强贵圆熟通达,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文辞最忌讳支离破碎,冗长繁杂,脱离中心。写文章如果总是阐发一些奇谈怪论,既违背常情,又不能自圆其说,自然很难有说服力。而道理虽正确,但语言繁复庞杂,散漫不着边际,也难算好文章。因此作者就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强调“~”。可供说明写作论说文应注意的事项时引用,当然也可用于说明其它散文的创作方法。

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屈平:屈原。洞监:明察,深入地理解。风骚:原指《诗经》、《楚辞》,这里泛指诗赋等文学作品。抑:或者,也许。这两句大意是:屈原之所以能深入地领悟诗赋等表情达意的功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来,或许是江山对他有所帮助吧!楚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开阔了屈原的眼界,陶冶了屈原的情操,唤起了他对乡士的热爱,因而他的所有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对祖国的深情,历来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作者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本名句可用于说明山水风光、自然景物时作家创作的重要作用。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采:文采。“繁采”指词藻华美而繁多。味:体会,玩味。这两句大意是:华美的词藻过于繁多而真情实感很少的作品,让人品味起来必然生厌。在文学创作中,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缺乏真情实感、一味堆砌辞藻的作品,往往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可供论述内容苍白、感情贫乏的诗文没有艺术感染力时引用。

为情而造文。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造文:作文。本句大意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才去写诗作文,这句以简洁的语言,说出了“情”与“文”的正确关系。人们先有了某种感触、认识,然后再去写诗作文,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如果反过来“为文而造情”,或为文而造文,那么写出来的作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必然苍白无力。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供引用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义典则弘,文约为美。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铭箴》。义:道理。典:明白正确,合乎常情。弘(hōng红):大,此指雄辩,有感染力。约:简练。这两句大意是:道理正确,合乎常情,文章才有分景,能说服人;文辞简洁精练,才显得优美。在原书中,这两句是阐述铭箴文(类似今天的格言、警句、座右铭式的两种文体)的创作原则的,这种文体不仅辞约义丰,而且对位工整,因此优美而易于记诵。本名句意思与“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相近,可供引用说明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征圣》。志:思想。言:语言。文:文采。信:真实。辞:文辞。巧:美好。这两句大意是:思想内容要充实,语言要有文采,感情要真实,文辞也要美好。这是强调写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干巴巴的语言,单调而艰涩的词汇,绝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即使有美好的心志,丰富的感情,但言粗辞拙,可读性差.也很难打动人心,感染读者。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客,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钠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吐纳:偏义复词,指吐,发出。眉睫(jié节):眼毛,指眼前。这几句大意是:(创作活动进入艺术构思时,想象飞翔得很远)默默地聚精会神地思考,思绪可上接千年前的生活;悄然转动眼神,视线好像看副万里外的景物;吟咏之间,发出了珠圆玉润的声音;凝思之际,眼前就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这几句讲创作构思时,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飞越千载,神游万里,任意翱翔,随心驰骋。想象飞腾起来了,各种念头会随之而来,这时就会出现文思泉涌的现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这两句大意是:一想到登山,作家的感情就倾注到高山之中;一想到观海,作家的情意就洋溢于大海之间。在文学创作对程中,神思起着重要作用。创作构思时的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不受客观事物实际形态的制约,任意翱

翔,浮想联翩,作家能移把自己思想感情融入于被想象的事物中,“„„”。这两句常引来说明神思、想象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重要性,也可用来形容某人文思敏捷,灵感丰富,才情横溢。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养气》。意得:指文思涌现。命笔:执笔写作。理伏:指文思阻塞。投笔:掷笔。卷:收。这两句大意是:文思涌现就舒展情怀执笔书写,文思阻薯就收起情思放下笔来。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创作的愿望,更需要有灵感,有冲动。光凭冥思苦想,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所以刘勰主张文思畅达时就命笔行文,文思枯竭时就干脆投笔卷怀,不要硬去搜索枯肠。这种见解是可取的。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两句大意是:把感情倾注于客观景物就像赠与一样,客观景物触发的意兴就像酬答一样。这里说的是创作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眼睛观察景物,而景物又触发了作者的意兴,使作者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获得了刨作的题材,写出了情景交融的作品。作者用“似赠”、“如答”形容“情往”、“兴来”的过程,既形象又恰切。

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箴(zhēn珍):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攻:攻克,这里有治疗的意思。针石:古时治病的石针,现已失传。这几句大意是:箴这种文体,是用来规劝告诫、治病防患的,好比针石一样。这两句以治病防患的针石为喻,强调箴的劝戒作用。这种文体现在已经没有了,但人们还常把劝戒的话称为“箴言”。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论:古代的一种主要用于说理的文体。析薪:劈柴。破理:按木料的纹理破开》这两句大意是:论中的说理应该像劈柴一样,贵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纹理自然破开。这两句可供引用说明论说文中的观点应顺应事理,能被人们接受,说理时应层层分析,入情人理。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将:要。赡(shān善):丰富。这两句大意是:要丰富自己的聪明才智,务必做到扩大视野,博闻广见。此条以含蓄的表达方式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习不可以孤陋寡闻,独学而无友。要想成为有才干的聪明的人,必须做到博闻广见,融会贯通。此句句式整齐、文字简净而说理明白透彻,然而失之文雅,不够通俗,因而限于“典藉文化”的圈子之内,很少行之于口。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主人,情饶岐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疑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文思敏捷的人,心里熟悉创作的技术,很快地考虑问题,当机立断。构思迟缓的人,情思纷烦,徘徊岐路,要弄清疑点,深思孰虑,方能定稿。文思快所以能在匆促中写成,疑虑多所以要费时久才完篇;他们的快慢、难易虽然不同,都靠学识广博,技巧熟练。要是学识浅陋,写得慢也是空忙,才学荒疏,写得快也是白费;这样而能写出有才华的作品的,从未有过。因此,在创作构思时,常会出现两种困难:思路不畅的人苦于文章内容贫乏,辞藻空滥的人陷入文辞杂乱。增进见识可以作为内容贫乏的粮食,突出重点可以作为文辞杂乱的药物;见识广博而又能重点突出,对于创作构思是极有帮助的。

推荐第6篇:文心雕龙译注

文心雕龙译注·

六、明诗

《明诗》是《文心雕龙》的第六篇。本篇主要讲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及其写作特点。楚辞、乐府、歌谣等其他形式的诗歌,《文心雕龙》中另以专篇论述。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诗的含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一段)。第二部分讲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情况,分四个阶段:

一、追溯诗的起源和先秦诗歌概况(第二段),

二、讲汉代诗歌的发展及五言诗的起源(第三段),

三、讲建安和三国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第四段),

四、讲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新变化(第五段)。第三部分总结上述诗歌发展情况,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附论诗歌的其他样式(第六段)。

《明诗》是刘勰文体论方面的重要篇章之一。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所总结的“雅润”、“清丽”四字,比曹丕讲诗的特点是“丽”(《典论·论文》),陆机讲诗的特点是“绮靡”(《文赋》)有所发展。除了表现形式的特点,刘勰还强调诗歌“持人情性”和“顺美匡恶”的教育作用,而不满于晋宋以后诗歌创作中形式主义的发展倾向;认识到诗的产生是诗人受到外物的感染而抒发情志;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能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等。这是较为可取的。刘勰对《诗经》是很尊重的,本篇对《诗经》的内容和形式虽然都谈到了,但局限于前人旧说,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见解。这说明刘勰对《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是认识不够的。

(一)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1圣谟所析2,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舒文载实4,其在兹乎?诗者,持也5,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6;持之为训7,有符焉尔8。

〔译文〕

虞舜曾说过:“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歌则是引申发挥这种思想情感。”有了圣人在经典上所分析的,诗歌的含义已经明确了。所以,“在作者内心时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诗歌创作要通过文辞来表达情志,道理就在这里。“诗”的含义是扶持,诗就是用来扶持人的情性的。孔子说过:《诗经》三百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不正当的思想”。现在用扶持情性来解释诗歌,和孔子说的道理是符合的。

〔注释〕

1 “诗言志”二句:这话见于《尚书·尧典》。永言:引申发扬诗中所表达的情志。永:延长的意思。2 谟(mï蘑):谋议。《尚书》中有的篇章称为“典”,有的称为“谟”。3 “在心为志”二句:这话见于《毛诗序》。4 文:指文辞。实:指情志。5 持:扶。这里引申为培养教育的意思。6 “三百之蔽”二句:《论语·为政》中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蔽:当,引申为概括。无邪:即“思无邪”。这是《诗经·鲁颂·駧(jiōng扃)》中的一句。孔子用这话来概括全部《诗经》的内容是不合实际的。7 训:训诂,即解释。8 焉尔:即于是。“是”指孔子的话。

(二)

人禀七情1,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氏乐辞云2,《玄鸟》在曲3;黄帝《云门》4,理不空绮5。至尧有《大唐》之歌6,舜造《南风》之诗7;观其二文,辞达而已。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8;太康败德9,五子咸怨10:顺美匡恶11,其来久矣。自商暨周12,《雅》、《颂》圆备13;四始彪炳14,六义环深15。子夏监“绚素”之章16,子贡悟“琢磨”之句17;故商、赐二子18,可与言诗。自王泽殄竭19,风人辍采20。春秋观志21,讽诵旧章22;酬酢以为宾荣23,吐纳而成身文24。逮楚国讽怨25,则《离骚》为刺26。秦皇灭典27,亦造《仙诗》28。

〔译文〕

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受了外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感应。心有所感,而发为吟咏,这是很自然的。从前葛天氏的时候,将《玄鸟歌》谱入歌曲;黄帝时的《云门舞》,按理是不会只配上管弦而无歌词的。到唐尧有《大唐歌》,虞舜有《南风诗》。这两首歌辞,仅仅能做到达意的程度。后来夏禹治水成功,各项工作都上了轨道,受到了歌颂。夏帝太康道德败坏,他的兄弟五人便作《五子之歌》来表示自己的怨恨。由此可见,用诗歌来歌颂功德和讽刺过失,是很早以来就有的做法了。从商朝到周朝,风、雅、颂各体都已齐全完备;《诗经》的“四始”既极光辉灿烂,而“六义”也周密精深。孔子的学生子夏能理解到“素以为绚兮”等诗句的深意,子贡领会到《诗经》中“如琢如磨”等诗句的道理,所以孔子认为他们有了谈论《诗经》的资格。后来周王朝的德泽衰竭,采诗官停止采诗;但春秋时许多士大夫,却常常在外交场所中,朗诵某些诗章来表达自己的观感愿望。这种相互应酬的礼节,可以对宾客表示敬意,也可以显出自己能说会道的才华。到了楚国,就有讽刺楚王的《离骚》产生。秦始皇大量焚书,但也叫他的博士们作了《仙真人诗》。

〔注释〕

1 禀:接受,引申为赋性。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2 葛天氏乐辞云:“氏”、“云”二字是衍字,应删去。葛天:即葛天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3 《玄鸟》:《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葛天氏的时候,曾有人唱八首歌,《玄鸟》是其中第二首。“玄鸟”是燕子。4 黄帝《云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讲到,周代曾用《云门舞》来教贵族子弟。汉代郑玄注,说《云门舞》是黄帝时的舞乐。5 理不空绮(qǐ起):“绮”应作“弦”。“不空弦”是说《云门》既已配上乐器,就必有乐词。这是刘勰为探究古代诗歌的原始状况而作的推断。6 《大唐》:相传为对唐尧禅让的颂歌,载《尚书大传》。7 《南风》:相传是虞舜作的诗,载《孔子家语·辩乐解》。8 九序:指治理天下的各种工作都有秩序。9 太康:是夏禹的孙子,因荒淫而失国。10 五子:太康之弟。有两说:一说为太康弟五观,一说为太康的五个兄弟。刘勰说“五子咸怨”,是取后说。《尚书》中有《五子之歌》,共五首,是后人伪作。11 匡:纠正,即规劝讽刺的意思。12 暨(jì计):及,到。13 《雅》《颂》:这里没有提到《风》,是为了四字成句的原故,应该也包括《风》。圆:全。14 四始:指《国风》、《小雅》、《大雅》、《颂》。彪炳:光彩。15 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体和赋、比、兴三种作诗方法。环:围绕,引申为周密。16 子夏:孔子的弟子。监:察看,明白。绚(xuàn渲)素:《论语·八佾(yì意)》中说子夏从“素以为绚兮”这句诗中,理解到必须先有忠信的本质,然后才学礼仪。“素以为绚兮”的意思是说绘画先有粉地,然后加彩饰。素:白色。绚:彩色。这句诗是《诗经》中没有的逸诗。17 子贡:孔子弟子。琢磨:《论语·学而》中说,子贡从“如琢如磨”等诗句中,领会到孔子勉励他不要自满的意思。琢、磨是说治玉石的人精益求精。“如琢如磨”是《诗经·卫风·淇(qí奇)澳(ào傲)》中的一句。18 商:子夏姓卜名商。赐:子贡姓端木名赐。19 殄(tiǎn舔):尽。20 风人:采诗的人。传说周代统治者曾派人采集民间歌谣。辍(chuî龊):停止。21 观:示。22 讽:诵读。23 酬:主人劝酒。酢(zuî坐):客人回敬。荣:荣宠。24 吐纳:指诵诗。身文:本身的文采,这里指口才。25 逮(dài代):到,及。26 《离骚》:这里是以《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27 典:五帝的书,这里泛指古代的书。28 《仙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曾使博士作《仙真人诗》,诗今不传。《汉书·艺文志》中说,名家有黄公疵,是作《仙真人诗》的博士之一。

(三)

汉初四言,韦孟首唱1;匡谏之义2,继轨周人3。孝武爱文,《柏梁》列韵4。严、马之徒5,属辞无方6。至成帝品录7,三百余篇8;朝章国采9,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10,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11,见疑于后代也。按《召南·行露》12,始肇半章13;孺子《沧浪》14,亦有全曲15;《暇豫》优歌16,远见春秋;《邪径》童谣17,近在成世18。阅时取证19,则五言久矣。又《古诗》佳丽20,或称枚叔21;其《孤竹》一篇22,则傅毅之词23。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24,直而不野;婉转附物25,怊怅切情26:实五言之冠冕也27。至于张衡《怨篇》28,清典可味;《仙诗缓歌》29,雅有新声30。

〔译文〕

汉朝初年的四言诗,首先有韦孟的作品;它的规讽意义,是继承了周代的作家。汉武帝爱好文学,便出现《柏梁诗》。当时有严忌、司马相如等人,他们写诗没有一定的程式。成帝时对当时所有的诗歌进行了一番评论整理,共得三百多首;那时朝野的作品,该算是相当齐全丰富的了。但在这些作家所遗留下来的作品中,却没有见到五言诗;因此,李陵的《与苏武诗》和班婕妤的《怨诗》,就不免为后人所怀疑。不过在《诗经》中,《召南·行露》就开始有半章的五言;到《孟子·离娄》所载的《沧浪歌》,就全是五言的了。此外,较远的如春秋时晋国优施所唱的《暇豫歌》,较近的如汉成帝时的《邪径谣》,都是五言的。根据上述历史发展的情况,足证五言诗很早就有了。还有《古诗十九首》,写的很漂亮:但作者不易确定,有人说一部分是枚乘作的,而《冉冉孤生竹》一首,又说是傅毅所作。就这些诗的辞采的特色来推测,可能是两汉的作品吧?从行文风格上看,朴质而不粗野,能婉转如意地真实描写客观景物,也能哀感动人地深切表达作者的内心,实在可算是两汉五言诗的代表作品。至于张衡的《怨诗》,也还清新典雅,耐人寻味。《仙诗缓歌》,则颇有新的特点。

〔注释〕

1 韦孟:西汉初年诗人。作品有《讽谏诗》和《在邹诗》,都是四言诗,载《全汉诗》卷二。2 匡谏之义:韦孟的两首四言诗,主要是匡劝楚王戊的。3 轨:法则。4 柏梁:是汉武帝所筑台名。《古文苑》卷八载《柏梁诗》,据说是武帝和群臣联句作成,每人一句,句句押韵。5 严:严忌,本姓庄,又叫庄忌;马:司马相如,都是西汉中年的作家。严忌有《哀时命》一篇,司马相如相传有《琴歌》二首,都是骚体诗。《哀时命》也收入《楚辞》。6 属辞:即写作。属:连缀。方:常。7 品:评论。录:辑集。8 三百余篇: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当时歌诗有二十八家,三百十四篇。9 朝:朝廷。章、采:都指作品。“国”与“朝”对称,所以“国采”指全国范围内的诗歌。10 遗翰:遗留下来的作品。翰:笔,这里指作品。11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文选》卷二十九载他的《与苏武诗》三首。班婕妤:汉成帝时宫人。《文选》卷二十七载她的《怨诗》。12 《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其中的《行露》,每章六句,四句是五言的。13 肇(zhào照):开端。14 孺子:儿童。《沧浪》:即《沧浪歌》,《孟子·离娄》中说孔子曾听到儿童唱此歌。15 全曲:《沧浪歌》全诗四句,除“兮”字外,都是五言。16 《暇豫歌》:载《国语·晋语》,共四句,有三句是五言,一句四言。优:倡优,古代奏乐或演戏供人玩乐的人。这里指晋国优人,名施。相传《暇豫歌》是优施所作。17 《邪径谣》:见《汉书·五行志》,共六句,全是五言。18 成世:指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前7年)。19 阅:经历。20 《古诗》:指《古诗十九首》,载《文选》卷二十九。21 枚叔:枚乘,字叔,西汉初年作家。《玉台新咏》把《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等九首列为枚乘的作品,但未必可信。22 《孤竹》:即《古诗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乐府诗集》卷七十四列此诗为无名氏杂曲。23 傅毅:字武仲,东汉初年作家。除《冉冉孤生竹》一首传为他的作品外,还有一首《迪志诗》,是四言诗。24 体:风格。散:分布。散文:即抒写。25 附:接近,这里有描述逼真的意思。26 怊怅(chāochàng抄唱):悲恨。切:切合。27 冠冕(miǎn免):帽子,这里引申为首屈一指的意思。28 张衡:东汉中年文学家、科学家。《怨篇》:指他的《怨诗》,四言八句。29 《仙诗缓歌》:可能指乐府杂曲的《前缓声歌》。30 雅:常常。新声:新的音节,引申为风格上的特点。

(四)

暨建安之初1,五言腾踊。文帝、陈思2,纵辔以骋节3;王、徐、应、刘4,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5,狎池苑6,述恩荣7,叙酣宴8;慷慨以任气9,磊落以使才10。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11,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乃正始明道12,诗杂仙心13;何晏之徒14,率多浮浅15。唯嵇志清峻16,阮旨遥深17,故能标焉18。若乃应璩《百一》19,独立不惧;辞谲义贞20,亦魏之遗直也21。

〔译文〕

到了建安初年,五言诗的创作空前活跃。曹丕、曹植在文坛上大显身手;王粲、徐幹、应玚、刘桢等人,也争先恐后地驱驰于文坛。他们都爱好风月美景,邀游于清池幽苑,在诗歌中叙述恩宠荣耀的遭遇,描绘着宴集畅饮的盛况;激昂慷慨地抒发他们的志气,光明磊落地施展他们的才情。他们在述怀叙事上,绝不追求细密的技巧;在遣辞写景上,只以清楚明白为贵。这些都是建安诗人所共有的特色。到正始年间,道家思想流行,于是诗歌里边也夹杂这种思想进来。像何晏等人,作品大都比较浅薄。只有嵇康的诗尚能表现出清高严肃的情志,阮籍的诗还有一些深远的意旨;因此,他们的成就就比同时诗人为高。至如应璩的《百一诗》,也能毅然独立,文辞曲折而含义正直,这是建安时的正直的遗风。

〔注释〕

1 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因为这时已由曹操执政,社会现实也和汉代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所以习惯上常常和三国合成一个历史时期。2 文帝:魏文帝曹丕(pī批),字子桓,曹操之子。有《魏文帝集》。陈思: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弟弟。封陈王,死后加号“思”,所以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3 辔(pâi配):马缰绳。节:一定的度数。这里用纵马奔驰来比喻在文坛上放手大干。4 王:王粲,字仲宣。徐:徐幹,字伟长。应:应玚(chàng唱),字德琏。刘:刘桢,字公幹。他们都在“建安七子”中,是当时著名作家。5 怜:爱。6 狎(xiá霞):亲近。7 恩荣:指曹操父子对当时文士的优待。8 酣(hān寒阴):恣意饮酒。9 任气:让志气获得充分抒发。任:听凭。10 磊落:胸怀坦白。11 逐:追求。貌:形状。12 正始:魏王曹芳的年号(公元240—248年)。13 仙心:指老庄思想。14 何晏:字平叔,三国中年学者,是最早写玄言诗的人。15 率:大抵的意思。16 嵇:嵇康,字叔夜,三国魏末作家。他的作品,鲁迅辑有《嵇康集》。峻:高而严。17 阮:阮籍,字嗣宗。三国魏末与嵇康齐名的作家,有《阮步兵集》。嵇、阮都是正始间“竹林七贤”之一。18 标:显著。19 应璩(qú渠):字休琏,应玚的弟弟,三国魏末作者。百一:百虑有一失的意思。《百一诗》所写都是劝诫统治者的话。20 谲(juã决):变化奇异。贞:正。21 魏:指正始以前,建安前后的诗歌创作。遗直:遗留下来的正直风气。

(五)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1。张、潘、左、陆2,比肩诗衢3。采缛于正始4,力柔于建安5;或木片 文以为妙6,或流靡以自妍7:此其大略也。江左篇制8,溺乎玄风9;嗤笑徇务之志10,崇盛亡机之谈11。袁、孙已下12,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13,莫与争雄14。所以景纯《仙篇》15,挺拔而为俊矣16。宋初文咏,体有因革17;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18。俪采百字之偶19,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20,辞必穷力而追新21。此近世之所,竞也。

〔译文〕

晋代的诗人们,创作开始走上了浮浅绮丽的道路。张载、张协、张亢、潘岳、潘尼、左思、陆机、陆云等,在诗坛上并驾齐驱。他们诗歌的文采,比正始时期更加繁多,但内容的感染力却比建安时期软弱。他们或者以讲究字句为能事,或者偏重靡丽的笔调来自逞其美:这就是西晋诗坛的大概情况。到了东晋的时候,诗歌创作便淹没在玄学的风气之中;这些玄言诗人讥笑人家过于关心时务,而推崇那种忘却世情的空谈。所以自袁宏、孙绰以后的诗人,虽然作品各有不同的文采雕饰,但内容上却一致倾向于玄谈,再没有别的诗可以和玄言诗争雄。因此,郭璞的《游仙诗》,在当时就算是杰出的佳作了。南朝宋初的诗歌,对于前代的诗风有所继承,也有所改革;庄周和老子的思想在诗歌中渐渐减少,描绘山水的作品却日益兴盛。于是诗人们努力在全篇的对偶中显示文采,在每一句的新奇上竞逞才华;内容方面要求逼真地描绘出景物的形貌,文辞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做到新异。这就是近来诗人们所追求的。

〔注释〕

1 轻绮:指诗歌风格不够厚重,不够朴素。2 张:指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三人。潘:指潘岳、潘尼叔侄二人。左:指左思。陆:指陆机、陆云兄弟二人。这些都是西晋太康(公元280—289年)前后的作家,当时的人称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见钟嵘《诗品序》)。有人主张以张华代张亢,那是

不对的;因为张华和他们不是一家人,当时人也从来没有谁拿张华和他们并称“三张”(参看《晋书·张亢传》)。3 诗衢(qú渠):指诗坛。衢:四通八达的大路。4 缛(rù入):繁盛。5 力:指作品在读者身上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6 木片(xī西):即析,分析或钻研,这里指字句的雕琢。7靡:美,这里指小巧的、过分的美。8 江左:长江最下游地区。这里指偏安江南的东晋。9 玄风:玄学的风气。主要指谈论老子、庄周学说的风气。(当时流行所谓“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杂糅的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10 嗤(chī吃):讥笑。徇(xùn训):以身从物,也就是特别关心的意思。务:指人间的事务。11 亡:唐写本作“忘”,译文据“忘”字。机:巧诈,这里指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12 袁、孙:袁宏、孙绰。都是东晋初年的玄言诗人。13 趣:趋向。揆(kuí奎):道理,这里指玄学。14 与:指“与玄言诗”。15 景纯:郭璞的字,他是东西晋之间的学者兼诗人。《仙篇》:指他的《游仙诗》十四首,载《郭弘农集》。16 挺拔:特出。17 体:风格。因:沿袭,继承。革:革新。18 滋:增多。19 俪(lì利):对偶。百字:五言诗二十句为一百字,这里指诗的全篇。20 情:指作品的内容。物:指自然景物。21 穷力:竭力。

(六)

故铺观列代1,而情变之数可监2;撮举同异3,而纲领之要可明矣4。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5,则清丽居宗6。华实异用7,惟才所安8。故平子得其雅9,叔夜含其润10,茂先凝其清11,景阳振其丽12。兼善则子建、仲宣13,偏美则太冲、公幹14。然诗有恒裁15,思无定位;随性适分16,鲜能通圆17。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至于三六杂言18,则出自篇什19;离合之发20,则明于图谶21;回文所兴22,则道原为始23;联句共韵24,则柏梁余制。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囿25,故不繁云。

〔译文〕

因此,总观历代的诗歌,其发展变化的情况是可以明白的。归纳一下它们相同和相异的特色,就可以看出诗歌创作的要点了。譬如四言诗的正规体制,主要是雅正而润泽;五言诗的常见格调,则以清新华丽为主。对于这些不同特点的掌握,那就随作者的才华而定。如张衡得到四言诗的雅正的一面,嵇康具有润泽的一面;张华学到五言诗的清新的一面,张协发挥了华丽的一面。各种特点都兼备的是曹植和王粲,只偏长于某一方面的是左思和刘桢。但是作品的体裁是有一定的,而人的思想却各不相同;作者只能随着个性的偏好来进行创作,所以很少能兼长各体。如果作者深知创作中的难处,那么实际写作起来还可能比较容易;如果轻率地认为写诗很简单,那么他反而会碰到不少的困难。除了上述四言、五言诗外,还有三言、六言、杂言诗,它们都起源于《诗经》。至于“离合诗”的产生,是从汉代的图谶文字开始的;“回文诗”的兴起,则是宋代贺道庆开的头;而几人合写的“联句诗”,那是继承《柏梁诗》来的。这种种作品,虽然大小各异,主次有别,但写作的情况和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属于诗的范围,因此不必逐一详论。

〔注释〕

1 铺:陈列。2 监:唐写本作“鉴”,察看,这里指看得清楚。3 撮(cuō搓):聚集而取的意思。4 纲领:这里指各种诗歌的写作要领。5 流:流行的,常见的。调:声调。6 宗:主。7 华实:这里指风格上的华丽和朴实。用:运用。8 安:定。9平子:张衡的字(参看本篇第三段注28)。10 叔夜:嵇康的字(参看本篇第四段注16)。含:包含,即具有的意思。11 茂先:张华的字。他是西晋初年的作家。凝:唐写本作“拟”,译文据“拟”字。“拟”是模仿、学习的意思。12 景阳:张协的字。13 兼善:指上面所说雅、润、清、丽等特点都具备。14 太冲:左思的字。公幹:刘桢的字。15 裁:制,这里指作品的体裁。16 分:本分,这里指作者的个性特点。17 鲜:少。通圆:唐写本作“圆通”,是佛教术语。圆是性体周遍,通为妙用无碍。这里指作诗的全面才能。18 杂言:每句字数多少不固定的杂言诗。19 篇什:指《诗经》。《诗经》中的《雅》和《颂》,每十篇称为“什”。20 离合:指离合诗,这是一种按字的形体结构,用拆字法组成的诗歌。如《古文苑》卷八载汉末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全诗二十二句,由字形的离合组成“鲁

国孔融文举”六个字。21 明:唐写本作“萌”,起源的意思。译文据“萌”字。图谶(chân衬):汉代迷信预言灾异的文字(详见《正纬》篇)。图谶也多用拆字法组成。22 回文:指回文诗,是一种可以颠倒念的诗。如南朝齐代王融《春游》第一句“枝分柳塞北”,也可念作“北塞柳分枝”。23 道原:可能是人名,所指不详。明代梅庆生《文心雕龙音注》以为“原”字是“庆”字之误,“道庆”指南朝宋代的贺道庆。上引王融《春游》,《艺文类聚》(唐代欧阳询等编)以为是贺道庆的诗。贺道庆之前已有回文诗出现,如东晋时苏蕙的《璇玑图诗》等。《文心雕龙》中未讲到过苏蕙及其作品,可能刘勰当时还不知道。24 共韵:几人合写诗,押共同的韵。25 诗囿(yoù右):指诗坛。囿:园林。

(七)

赞曰:民生而志,咏歌所含1。兴发皇世2,风流二《南》3。神理共契4,政序相参5。英华弥缛6,万代永耽7。

〔译文〕

总之,人生来都有情志,诗歌就是表达这种情志的。诗歌产生在上古时期,一直发展到《诗经》就更加成熟。它应该和自然之道一致,并和政治秩序相结合。这样,优秀的诗歌便会越来越繁荣,为后世万代永远喜爱。

〔注释〕

1 含:包含。诗歌所包含的也就是它所表达的。2 皇世:太平盛世,指上古时期。皇:美盛。3风 流:流风余韵,这里指诗歌的传统。二《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里用以代表全部《诗经》。4 神理:精妙的道理。从《文心雕龙》全书来看,特别从《原道》篇来看,这个道理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万物自然具有的规律,所以其中并无迷信鬼神的味道。契:约券,引申为符合。5 序:秩序。参:参入,在这里有结合的意思。6 英华:精华。弥:更加。7 耽(dān丹):喜爱。

推荐第7篇:文心雕龙 英文翻译

WEN XIN DIAO LONG

ShiQingTai,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y

Chapter 1: The origin of the truth

Part one

The power of article is tremendous,but why some said that it came out along with the sky and the earth? Cause the colors are vary from the sky and the earth, those shapes and patterns consist of different objects, the sun and the moon are like the overlapped jades, suspended on the sky to brighten the world and show the magnificent scene, the green hill and blue stream giving out the luster, spreading over the earth and was dedicated into different objects, this is the literarine of the universe.When we look up the sky, we could see the light; and when we look down, we could find that literarine on the earth.When that position of high and low was determined, the sky and earth got birthed.Human came into being as the third one, because we are the intensity of the eence of the world, that is why we called sky, earth, human ‘The three elites’.Human is not only formed by the five-elements(the mental, wood, water, fire, soil), but also the heart of world,.The language came after the human, language became the articles, and this is the way of nature.To others, like animals and plants have it’s literarine too: dragon and phoenix become the symbol of luck by their gorgeous scale and furthers; tiger and leopard look robust because they have bright fur; the cloud has it’s nature color, they look more vivid than the cloud in the picture painted by the masters; the flowers bloom out from the gra and tree, they are more fragrant than the flower made by the woman weavers; it’s not the artificial beauty, but come out of the nature.The sound made by the forest of mountain and the hole of rocks is so coordinative that it just like the music of YU and SE; the rhyme of the percuion of stream and rocks is so harmonious that it just like the music of XIN and ZHONG; so the literarine come along with the production of objects, when there’s sound, there’s rhyme.Even those unconscious wood and rock have it’s own colors, will the human with soul have no literarine?

第一节 原道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

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

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推荐第8篇:文心雕龙读后感

导语: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希望有所帮助!文心雕龙读后感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

除了这些大块的来说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像宗经里面,“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经典着作在刘勰眼里就是这样的,经典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受惠,刘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确成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对这句话就是尤其的喜欢。

刘勰的《诠赋》。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物以情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到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

《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依然是指写文章先要心情先定下来,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我们好多的文章这样讲那样讲写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

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会消失的。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人学习!

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个课题了,我一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着,受益颇深!

文心雕龙读后感

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读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有写文章的冲动。

《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仅对为文,对做人,对思想都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文心雕龙读后感

时至刘勰去世,将近十五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推荐第9篇: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一、关于《文心雕龙·征圣》中圣人之道是检验文章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论述



《文心雕龙·原道篇》已给这本探讨文学理论的著作指定了基本的方向。一个大大的光环套在它的头上——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虽然不是提倡先道德而后文章,但是本质的思想还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来。一个人在写作之前就要像《论语》中说的那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圣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将世界中的道如实地反映出来,“圣人之情,见乎文辞”是为圣人文章。只有圣人说的话,写的文章才是好的,因为只有圣人才有能力感悟天地间最本质的道,只有是在对道进行阐述与遵从了道的基本规律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换句话说,道是文章的充分条件,文章是检验道的必要条件,道与文章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很牢固,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事例来对这一推论进行论证和阐释。



《征圣》、《宗经》是对《原道》的承袭和发展。“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在文中刘勰再一次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阐述文学对道的承载作用,以及对学习符合圣人道德的文辞对现实的知道意义“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他们都是按照先王圣人的礼法来办事情,所以取得了成功。在《原道》中只是说了有了道的文章就自然有了文采,在这里则具体讲述了文采对生活的反作用。后来韩愈提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就是这个意思的发展和演变,文辞是以道为依仗的,但是掌握道我们要先从掌握圣人的文辞开始。道与文辞辨证关系的阐述也为后文创作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

《征圣》一篇中第一次正面提到技巧,“‘****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诗缘情,在写作当中真情实感对写作的帮助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巧妙的文辞来修饰这样的感情,一篇好文章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情感这是一个人内在修养方面的反映,刘勰在此很明显地强调作家才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这一命题。一篇文章思想内容充实而又有文采,情感真挚而又文辞巧妙,这是写作的基本态度和方向。



圣人的文章是符合道的,符合道的文章是好文章,我们写出文章来,要知道写的好与不好,就需要一个参照物,那自然要以要把圣人们的文章拿来比较一下。符合圣人的意思就是符合了道,文章自然就是好文章。圣人伟大在他把世界中的道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你,你只要照着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写大字要描红,你只要依着那个样子把红的笔画填满就是一个漂亮的毛笔字,虽然没有原来的字的神韵,但总是可以入目的。写文章也是,照着圣人告诉你的道去描写生活中的事情,文章本身的立意就很高妙了,好像高中的时候老师一再强调考试作文主题要健康,就是要我们原道啊,虽然那个道不是圣人说的道的全部。 

文章的创作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定式和定法,刘勰举了《春秋》、《丧服》、《邠诗》、《儒行》、《周易》为例来阐述“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同样他又一次强调,圣人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为这种种不同的风格正是因为圣人能体悟到了“道”才可以自如地运用,对文章的繁、略、隐、显,能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而作适当处理。所以此时便涉及到了《征圣》的基本思想“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

“圣文之雅丽,衔华而佩实”这是圣人的文章。我们要想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就必须学习圣人的道。是否是以圣人的道来作为自己文章中心思想,是检验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原道》中说天地万物之所以美,那是因为它们符合天地间的道,要是你的文章不符合道的本意的话,不说你的文章是不是阐发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单就文采这一道槛你就跨不过去。“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怎么才能写出还文章,这里已经开始向《宗经》过度了。文章原道,原道征圣,征圣宗经,都是环环相扣的。佛祖当年菩提树下得证大道,立下四万八千法门,为众生开方便之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圣人也有大道,圣人的道就在经书里面。“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经书就是一道方便之门,我们推开它,就算是登堂入室了,是不是再往里走,全在自己。





二、关于《文心雕龙·神思》中的外物、思维、文辞关系的论述



《文心雕龙》可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总论和文体论论述的是文学的基本原则,论证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以及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主要论述的是创作论和批评论。对于想寻求写作技巧上的突破的人来说,行而上的道并不是我们关心的,因此更多的将目光放在创作论上,因为直到这里刘勰才算真正地手把手教你怎么写文章,怎么将文章写漂亮,写流畅。因此在刚刚进入写作门槛的我们看来,创作论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我们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规律与写作技巧的研究是具有高度总结性与突破性的。 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因此可以称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认为想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对于艺术想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以了高度的评价。然后便具体来说刘勰提出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则将重点放在了写作之中应该如何想象,想象思维应该如何培养上。

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这是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必将高于生活的原因。“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志气与辞令在刘勰看来是决定着想象的关键因素。思想感情是想象的动力,而想象则沿着思想感情的方向进行,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气定神闲,思想要坚实深刻,感情要真实充沛,这样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不然就会出现“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的毛病。另一方面辞令,也就是语言,强调这才是思维的工具,意象是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才能准确地传达美。所以每一个立志于写作的人都要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是表情达意的基础。



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如何才能够运用想象,刘勰认为在写作的时候“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但是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去想,更不能胡乱凭空地想象。刘勰认为想像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想像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则是全篇的纲领,如果想像脱离了现实便失去了依持。文学创作有赖于平时的积累,成竹在胸“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所以才能“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这都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大自然和万事万物经过了细致地观察之后才逐

渐做到的。从容不迫地直抒胸臆,笔下文思泉涌,一挥而就,都是刻苦锻炼出来的结果。 

人的文学禀赋和文学风格是天生的,但这并不影响不同的人在文学上取得同样辉煌的成就。刘勰举了司马相如、扬雄、桓谭、王充、张衡、左思等人为例来说明不同禀赋和风格的人都可以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这取决于个人的学识。如果“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那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如果没有深厚广博的学识作为艺术思想的基础的话,那不管你是思维迟钝还是思维活跃,在文学创作上都是走不长远的。而且还会出现“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的现象。这又要求作者能够在纷乱的思绪当中把握住最灵性的闪光点。做到“博而能一”,这样的才学和心态才算可以开始写作了。



总的来说《神思》是一篇艺术想像论。强调心也就是思维与想像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是艺术思维是对生活和世界的反映,只有有了广博的学时才能更好地刺激想像,但是要有明确的重点才能将驳杂的思绪引入到你的主题上去,对于想像的描述自然离不开美妙的语言,辞令是行文写作的基础。至于更进一步的写作技巧则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的清楚的东西了。

推荐第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

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读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有写文章的冲动。

《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仅对为文,对做人,对思想都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第11篇:读《文心雕龙》有感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 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理性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进程愈快,文学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忧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学与美学的人生态度中,寻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

第12篇:读《文心雕龙》有感

浅尝《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古代文学的理论著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这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

东晋南北朝时代,儒、道、佛三家之学同时流行。在一般情况下,三家之学可以互相容忍,并行不悖。在《文心雕龙》这一本书中,刘勰主要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兼采道家。刘勰写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和方法。《序志》篇指出,“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讲如何用心写文章。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些写作的总原则,第二部分分别论述了诗歌、辞赋、论说、书信等三十多种体裁的作品。第三部分则泛论了写作方法。最后一部分,在全书属于杂论性质。

总所周知,我们在谈到《文心雕龙》时首先都会认为它是一本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而刘勰写此书的中心却是谈写作,应该是一本文章学、文章作法一类的书。它为何会给人们这样的错觉呢?原因在于,作者写此书时,视野开阔,并非单单写作谈写作,而是系统广泛地评述了历代的作家作品,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同时在谈论写作时,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于是,作者在以往是基础上,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使得《文心雕龙》的内容并不单纯只是谈一个方面,由此,《文心雕龙》在宗旨是指导写作下,又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空前巨作。

在阅读《文心雕龙》时,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刘勰在书中是以孔子的儒家之学为指导思想的,他表明圣人之文(《易》,《书》,《诗》,《礼》,《春秋》五经)表现了至高无上的道,是文章的典范,所以作文必须取法“五经”。同时,楚辞虽有些奇诡内容背离了“五经”的轨道,但辞采富丽,写作时也应吸收。所以,刘勰要写作的人倚靠“五经”的雅正之风,吸收纬书、楚辞的奇辞异采。

从全书来看,刘勰在著此书时,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论述了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是方法论,这些成就使得《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成了不可或缺的著作。

当然,书中还是存在一定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的,特别是“宗经”﹑“徵圣”等儒家思想对于他的文学理论有不少消极影响。这些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却不会它的伟大性。

读此书,对我们以后的写作时有指导作用的,正如刘勰所说,写作之际,要注重文质并重,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而首先要追求“情”的抒发。对于形式上的追求,则需要我们在学习优秀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而不是一昧的模仿照搬。

总之,《文心雕龙》的伟大需要我们慢慢体会。

第13篇:文心雕龙比兴篇

《比兴》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六篇,专论比、兴两种表现方法。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对于赋,刘勰在《诠赋》篇已结合对辞赋的论述讲到一些。本篇只讲比、兴,除二者关系较为密切外,也说明刘勰认为在艺术方法上,比、兴两法更值得探讨和总结。对比、兴的理解,历来分歧甚大。刘勰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意见对比、兴传统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文心雕龙·比兴》原文+译注

(一)

《诗》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译文〕

《诗经》里边的作品,体大思精;其中包含着风、赋、比、兴、雅、颂六项。在毛亨作《诗训诂传》时,特别提出“兴”来;岂不是因为《诗经》兼用赋、比、兴三种方法,“赋”乃直陈,“比”为明喻,而“兴”却隐约难懂吗?所以,“比”是比附事理的,而“兴”是引起情感的。比附事理的,要按照双方相同处来说明事物;引起情感的,要依据事物微妙处来寄托意义。由于引起情感,所以“兴”才能成立;由于比附事理,所以“比”才能产生。用比的方法,是作者因内心的积愤而有所指斥;用“兴”的方法,是作者以委婉譬喻来寄托讽刺。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意义,所以《诗经》作者的情志就有两种表现方法。

(二)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义取其贞,无从于夷禽;德贵其别,不嫌于鸷鸟:明而未融,故发注而后见也。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至如“麻衣如雪”,“两骖如舞”:若斯之类,皆“比”类者也。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纪杂遝,信旧章矣。

〔译文〕

试看用“兴”来寄托讽喻,常常是婉转而善于表达;表面上说的是小事,但譬喻的意义却很广泛。例如《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所说的雎鸠是雌雄有别的鸟,所以用作引起周王后

妃的“兴”;《召南·鹊巢》所说的鸤鸠有贞静专一的品德,所以用作引起诸侯的夫人的“兴”。既然有取于贞静,那就不在乎是否平凡的飞禽;同样,既然取其雌雄有别,自然不管是否健猛的鸟。这些诗句虽然明确,但表达得不够明显,所以还有待于注解来发挥。至于“比”是什么呢?那是描写事物来比附某种意义,用鲜明的形貌来说明事理。例如《诗经》中的《卫风·淇奥》以金和锡来比喻美德,《大雅·卷阿》以名贵的玉器来比喻贤人,《小雅·小宛》以蜂育螟蛉来比喻教养后辈,《大雅·荡》以蝉叫比喻酒后喧哗,《邶风·柏舟》以衣服未洗来比喻心情忧郁,又以心非床席可卷来比喻立志不变:这些相切合的形象,就是“比”的方法。还有《曹风·蜉蝣》说,“麻衣洁白如雪”;《郑风·大叔于田》说,“驾在车两旁的马,走起来像舞蹈一般”:这些也都是“比”一类的。后来楚顷襄王听信坏人的挑拨,屈原却忠君爱国,他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而写作《离骚》,其中讽刺是兼用“比”、“兴”两种方法的。汉代文风虽盛,但作家们却卑躬屈节,所以《诗经》讽刺的传统中断,而“兴”的表现方法也就不存在了。这时赋和颂很兴盛,“比”的运用风起云涌,越来越多,和过去的法则不一样了。

(三)

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贾生《鵩赋》云:“祸之与福,何异糺纆?”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张衡《南都》云;“起郑舞,茧曳绪。”此以容比物者也。若斯之类,辞赋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纤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又安仁《萤赋》云:“流金在沙。”季鹰《杂诗》云:“青条若总翠。”皆其义者也。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译文〕

“比”的方法,在譬喻上没有一定:或者比声音,或者比形貌,或者比心情,或者比事物。宋玉《高唐赋》说:“风吹细枝,发出悲声,好像吹竽似的。”这是比声音的例子。枚乘《菟园赋》说:“众鸟飞得极快,好像白云中几点尘埃。”这是比形貌的例子。贾谊《鵩鸟赋》说:“灾祸和幸福的互相联系,同绳索绞在一起有什么区别?”这是以事物比道理的例子。王褒《洞箫赋》说:“箫声柔婉润泽,好像慈父抚育儿子似的。”这是以声音比心情的例子。马融《长笛赋》说:“音节繁多而连续,好像范雎、蔡泽的游说。”这是以声音比辩论的例子。张衡《南都赋》说:“开始了郑国的舞蹈,好像剥茧抽丝似的。”这是以事物比舞姿的例子。诸如此类,辞赋里很多。作者天天用“比”的方法,久而久之就忘记了“兴”;他们习惯于次要的,而抛弃了主要的,所以作品便不及周代。至于扬雄、班固诸人,以及曹植、刘桢以后的作家们,描写山水云霞,无不运用“比”的方法来施展文采;其所以能写得动人,主要依靠这种方法取得成功。又如潘岳《萤火赋》说:“萤光好像沙中金粒似地闪烁。”张翰《杂诗》说:“青枝好像聚集着翠鸟的羽毛。”这也是“比”的方法。这类例子虽多,总以十分切合为佳。如果把天鹅刻划成家鸭,那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四)

赞曰: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涣。

〔译文〕

总之,《诗经》的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像胡越两地相距极远,但应使它们像肝胆一样紧密结合。比拟事物的外貌,要摄取其精神实质,这是写作中必须努力争取的。把形形色色的事物写进诗篇,就汇合成滔

滔奔流的春水。

《文心雕龙·比兴》 - 当代解读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理论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对比、兴的讨论,完成了由经学家对其原始意义的诠释向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对其理论学说创立的过渡。

西晋挚虞在他的《文章流别论》中道:“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后世之为诗者多矣,其称功德者谓之颂,其余则总谓之诗。”很明显,挚虞释赋从郑玄说,释比从郑众说,而释兴则是自己的新创。物感说本来是汉初《礼记·乐记·乐本》中提出的音乐生成理论,挚虞却借用此说对兴作出了自己的独特阐释,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他认为,人心受到外界事物(主要指自然景物、物候变化)的触发而感动,由此创作出了表达这种被感动了的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这个物感和创作的过程就是兴。他的解释,更侧重于外物对诗兴的感发作用。这种解释是远离兴的原义的,但正是这种有意识的远离,表明了挚虞对某些创作规律的潜心探讨和深层认识,是一种不可轻视的新现象。齐梁时,刘勰论“兴”说“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恐怕就是受了挚虞的影响。魏晋以前,包括前面说的挚虞(虽然他已呈现出一些转向)皆“赋、比、兴”联称,是经学领域讨论的语文修辞问题。独标“比、兴”以论文学,始见于梁代刘勰《文心雕龙》。该书把“赋”作为一种文体,在《设赋》篇中阐述;另专列《比兴》一篇,置于创作论中。《比兴》篇对“比”与“兴”的差别作了精当的分辨:“诗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比显而兴隐”,指比为明喻、兴为隐喻,讲二者的不同特点。后面就是说“比”乃类比以明理,“兴”则依物以起情。若仅观这些,刘勰对赋比兴的讨论确无新意,充其量也不过是对汉儒观点的承袭与总结。但刘勰绝没仅仅停留在对前人意见的归纳上,他为比兴充实了不少新内容:交代了怎样具体实施比兴。他认为比应“切类以指事”,即要按照喻体与被喻体双方相同处来说明事物;兴要“依微以拟议”,即要依据事物微妙处来寄托意义;二是揭示了运用比兴手法的动因和社会作用。“比则畜愤以斥言”,即运用比的方法,是因作者内心有愤懑蓄积,运用比能宣泄对社会的抨击,“兴则环譬以记讽”,即运用兴的方法更便于作者委婉曲折地寄托对社会的批判。《文心雕龙》是骈文,互文见义,则比兴都是为了更好地宣泄情感,批判现实。这种对比兴社会作用的精辟概括,已经不是简单的表现手法问题了。而且他还对二者作了统一的概括,即:“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涣。”就是说“比”、“兴”者是以心取物、以物达心、心物统一的创作方法,要求比拟事物要摄取其精神实质。刘勰虽“比”、“兴”并举,但这个统一的概括实偏重于兴。他认为“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即兴体委婉曲折,能因小喻大,含意深厚,较之比体有更强的感染力。稍晚于《文心雕龙》的钟嵘《诗品序》,对比兴问题作了比《文心雕龙》更趋文学化的阐发:“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这段话赋予了兴全新的含义。以“文已尽而意有余”释兴是他的大胆创见,它既是对诗人写作上的要求,又是读者欣赏作品后得到的体会。实际上是把艺术的特殊感人作用与艺术的思维特点联系起来,这一新含义的开掘,其实是从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审美的角度对我国诗歌基本特征作出的重要概括,与郑玄从政治教化、作品思想内容角度概括中国诗歌“主文而谲谏”的特征相比,更为符合中国诗歌的实际, 也更具美学价值。之后唐殷璠的兴象说、释皎然的天工自然合一说、司空图的味在咸酸之外说,南宋严羽的兴趣说,明清时期的神韵说等,无不受到钟嵘这一理论的深刻影响。

刘勰之后,诸多文艺理论家便不再笼统地“赋、比、兴”并提,而是仅论“比、兴”,

或强调“比、兴”与“赋”的区别,并均把“比、兴”当作文学、尤其是诗的主要持征。遍照金刚把比兴与形象联系起来分析,继承了唐代陈子昂重兴寄的理论,对殷璠的兴柬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皎然也发挥了他们的观点,谓“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宋代的理学家、文学家朱熹对比、兴作了通俗的解释。他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他把比、兴作为诗歌的表现手法。清代的魏源对比、兴深有研究,他把比、兴与诗的道德教化作用相联系,认为可以“因比、兴而论世知人”,进而把比、兴看做是诗歌的代名词。

第14篇:文心雕龙篇章结构

《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

一、上篇:

1、枢纽论(文原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正纬》和《辨骚》虽列入“文之枢纽”,但并不是《文心雕龙》的总论。属于总论的,只有《原道》、《征圣》、《宗经》三篇。其中《征圣》和《宗经》,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就是要向儒家圣人的著作学习。因此,刘勰的总论,只提出两个最基本的主张“原道”、“宗经”。

2、文体论

这二十篇分别论述了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三十五种文体。刘勰对每种文体都讲了它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所以,通常称这二十篇为文体论。但这二十篇,并不仅仅是论述文体,更主要的还是分别总结晋宋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 (1)、论文: 《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 《铭箴》《诔碑》《哀弔》《杂文》《谐隐》 (2)、论笔 《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 《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二、下篇

1、创作论 《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 《神思》主要是讲“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心物交融问题。《体性》是从“情动而言形”,“因内而符外”的道理来论个性和风格的关系;《风骨》是从“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两个方面,对创作提出情和辞的统一要求;《通变》则主张“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定势》是讲“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创作规律;《情采》更是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的相互关系;《熔裁》是要求做到“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以上各篇,都是围绕着情和言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论述。 《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等七篇,主要是论述修辞技巧的一些问题。 《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物色》创作论的其余问题。

2、批评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 《时序》、《物色》两篇,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两方面的内容。《时序》从历代政治面貌、社会风气等方面来评论作家作品及其发展情况;《物色》从自然景物、四序变迁方面来评论《诗经》、《楚辞》、汉赋及“近代以来”的创作情况。两篇比较起来,《时序》侧重于文学批评,《物色》侧重于文学创作。《才略》从创作才能方面评论作家,《程器》从品德修养方面评论作家。

3、《序志》是全书序言。

第15篇:浅析文心雕龙之“气”

浅析《文学雕龙》之“气”一范畴

古代文学 唐欢 2016110993 关键词:气 建安文学 Key words: 摘要:文章重点探讨了刘勰好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和建安文人,归纳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Liu Xie to evaluate the Jian\'an Literature and Jian literati \"gas\", summed up four reasons: the first reason is to determine Liu Xi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ao Piwen with the viewpoint of qi.The social reason second \"background of World War product\" is \"a multi gas Jian\'an Literature\".The teaching of personal value and self destruction is Liu Xie is fond of using \"gas\" to describe the third reasons of Jian\'an literature.Fourth reasons, in the Jianan era, Han Fu has been popular and new Yuefu Poems replaced.

一、“气”之本义与引申。

许慎《说文解字》中“气”一条:“气,雲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从氣。”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由此可知,气的本义是云气,造字法是象形,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一本义引申而来。引申的意义有空气、气体、气候、气象、呼吸、社会风气习俗、气运、气色、文气等。

我认为其中有本义引申而出的最核心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形而上的气的概念。《易 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曰:“精气为物,谓阴阳精灵之气。”《庄子 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汉王冲《论衡》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张载《正蒙 乾称下》有:“凡象,皆气也”。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古代学者关于气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道(理)→气→物。凡物象,都是在道的作用下,由气生成,这是形而上的气。而在形而下的物禀气而生,也就有了气的第二种重要的意义:人的元气,生命力。

《墨子 辞过》有:“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作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疆体适腹而已。”

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人的元气和生命力。同样的,血气与气的这一意义是相通的,而血气在中国很早就广泛使用:

《左传昭公十年》齐国晏子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礼记玉藻》:“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以上这些例子,血气原来指的是血液气息,但引申开来,血气都是指的是人的生命力,而在《文心雕龙 体性》中也有“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并且,在《文心雕龙》中,代表着人生命力的气,也是与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紧密联系,因此,文心雕龙的中的气这一概念,最好要能在人的血气与生命力这一层面上进行理解。

二、前《文心雕龙》的文论对文与气的关系主要的论述。

对“气”的探讨与文学有关的,最早的可能是孟子的“养气说”: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把道德与人的生命力融为一体之后的精神的升华。本质是把人的生命力灌注在道德中,使得道德内化,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有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勒。”(《论语雍也》)这正是颜回把道德内化为自己生命一部分后的表现。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文与气的关系的当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文不是指的一般的文章,可以把它理解为广义上的文,但更好是理解为“文章的体貌”,气,也就是上文反复强调的人的生命力。这里指出了关键一点,文章的体貌或风格由作者的生命力决定。人的生命力是各有个的不同,也即“气之清浊有体”,是不能强求而至的。

就比如孟子的养气说,是把人的生命力灌注到道德理性之中,使得人的生命力与道德融合无间。伟大的作品也是把人的生命力灌注到文章之中,使得文章充满着作者澎湃的生命的,这在读者的视角感受下,就是作者的鲜明的个性,就是作品鲜明的风格。这就可以推出文与气的关系:作者与其生命力→文章与其风格。其中作者与文章之间、作者与文章的体貌风格之间全部由气,作者的生命力来贯通联系。

二、文心雕龙中“气”的使用

文心雕龙五十篇,其中直接出现“气”的凡八十处,分别如下: 秀气成采

《征圣》

气往烁古,辞来切今

《辩骚》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明诗》

志感丝簧,气变金石

《乐府》

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

同上 魏之三祖,气爽才丽

同上 臧洪誓辞,气截云霓

《祝盟》 藻溢于辞,辞盈乎气

《杂文》

放怀寥廓,气实使之

同上 列御寇之书,气伟而才奇

《诸子》 辞气之大略也

同上 气含风雨之润

《诏策》 聲如衡風所繫,氣似攙搶所掃

《檄移》 事昭而理辩,气盛而辞断

同上 李斯法家辞气,体乏鸿润

《封禅》 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

《章表》 砥砺其气

《表启》 气流墨中

同上 辞气质素

《议封》 汉来笔札,辞气纷纭

《书记》 志气槃桓

同上 条畅以任气

同上 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

《神思》 气倍辞前

同上 王冲气竭于思虑

同上 才有俊庸,气有刚柔

《体性》 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同上 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同上 公幹气褊

同上 才气之大略

同上 志气之符契也

风骨 情之含风,犹体之包气

同上 意气俊爽,则文风清焉

同上 缀虑裁篇,务盈守气

同上 相如赋仙,气号凌云

同上

魏文称: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论孔融则曰 体气高妙

同上 论公幹则云时有齐气

同上 论刘桢则云时有逸气

同上 信含异气

同上 并重气之旨也

同上 骨劲而气猛也

同上 情与气偕

同上 文辞气力,通变则久

《通变》 疏古竞今,风味气衰也

同上 会通负气以适变

同上 颇亦兼气

《定势》 声含宫商,肇自血气

《声律》 气力穷于和韵

同上

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

同上(无实义)所以节文辞气

《章句》 气无奇类,文乏异采

《丽辞》 气貌山海,体势宫殿

《夸饰》 后进之才,奖气携声

同上 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同上 气寒而事伤

《隐秀》 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

《养气》 神疲而气衰

同上

同上 长艾识坚而气衰

同上 气衰者思密以伤神

同上 精气内销

同上 蹙迫和气

同上

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同上 卫气之一方

同上 素气资养,水停以鉴

同上 宫商为声气

《附会》 辞气丛杂而至

《总术》 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时序》 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同上 阳气萌而玄驹步

物色 英华秀其清气

同上 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

同上

写气图貌,既随心而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同上 膏润于笔,气形于言

才略 孔融气盛于为笔

同上 阮籍使气以为诗

同上 方声气

序志

“气”这一范畴在《文心雕龙》中一共直接出现了八十次,并且在《养气》篇中作为标题出现。同时,加上序志的五十篇中有三十一篇使用了“气”这一范畴。风骨中出现气的频率最高。以上可以证明“气”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首先按意义给文心雕龙中出现的八十处“气”一字可大致分为以下十类:

(一)才气:

秀气成采《征圣》气往烁古,辞来切今《辩骚》才气之大略《体性》公幹气褊

《体性》

后进之才,奖气携声《夸饰》;孔融气盛于为笔 《才略》

(二)气势: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藻溢于辞,辞盈乎气 《杂文》;放怀寥廓,气实使之

《杂文》;列御寇之书,气伟而才奇

《诸子》;事昭而理辩,气盛而辞断 《檄移》;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章表》;砥砺其气

《表启》;气流墨中

《表启》;条畅以任气

《书记》;气倍辞前《神思》;神思相如赋仙,气号凌云

《神思》;骨劲而气猛也

《风骨》;文辞气力,通变则久 《通变》;疏古竞今,风味气衰也 《通变》;颇亦兼气

《定势》;气貌山海体势宫殿

《夸饰》;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夸饰》;宫商为声气

《附会》;辞气丛杂而至

《总术》;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时序》;膏润于笔,气形于言 《才略》;阮籍使气以为诗 《才略》;方声气 《 序志》

(三)辞气、风格:

志感丝簧,气变金石《乐府》;辞气之大略也《诸子》;气含风雨之润 《诏策》;李斯法家辞气,体乏鸿润

《封禅》;辞气质素《议封》;汉来笔札,辞气纷纭

《书记》;魏文称: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 风骨》;论孔融则曰 体气高妙 同上;论公幹则云时有齐气

同上;论刘桢则云时有逸气

同上;信含异气 同上;并重气之旨也

同上

(四)音乐、声气:

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乐府》;聲如衡風所繫,氣似攙搶所掃

《檄移》

(五)意气 气格(作家风格)

魏之三祖,气爽才丽

《乐府》;志气槃桓

《 书记》;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

《神思》;志气之符契也《 风骨》意气俊爽,则文风清焉

《风骨》;情与气偕

风骨;会通负气以适变

《通变》;气无奇类,文乏异采《丽辞》 ;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同上;臧洪誓辞,气截云霓 《祝盟》(义气)

(六)语气:

汉来笔札,辞气纷纭 《书记》;所以节文辞气 《章句》气寒而事伤 《隐秀》

(七)体气、生命力

才力居中,肇自血气《体性》;才有俊庸,气有刚柔 《体性》;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体性》;情之含风,犹体之包气《风骨》;缀虑裁篇,务盈守气《风骨》;声含宫商,肇自血气 《声律》;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养气》;精气内销《养气》;蹙迫和气,同上;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同上;卫气之一方 ,同上;素气资养,水停以鉴

同上。

(八)气力

王冲气竭于思虑 《神思》;气力穷于和韵《声律》;神疲而气衰

《养气》;长艾识坚而气衰

《养气》;气衰者思密以伤神 同上。

(九)风气

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时序》

(十)气息、空气

阳气萌而玄驹步《物色》英华秀其清气 同上;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

同上 写气图貌,既随心而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同上 无实义

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声律》

以上把文心雕龙中出现的气之概念按照意义分成了十类,这只是粗略的分类,因为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本身极其复杂,而且其用法也很多,例如“臧洪誓辞,气截云霓 《祝盟》(义气”一条,气指得应该具体是值得誓词的精诚,但这种精诚从根本上来说是来自于人的意气,所以也可以把这一条归入“意气”这一项。同样的,气力一项与体气、生命力一项有一些重合相通之处,不同的是“气力”指的是短时间内的状态, 之后可以恢复。而生命力是一个人长期的生命的根源,具有相对的稳定。这一点我们看“王冲气竭于思虑”,这个气力耗尽是在构思中短暂的耗尽,并可以恢复;而“才力居中,肇自血气”,“血气”是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的人的生命力,所以形成了才力也是相对稳定的。

进一步地,把《文心雕龙》“气”的十类意义还可以继续划分:

一、自然界意义:

(十) 空气、气息;

二、由自然界意义引申而来的社会意义层面的“气”:风气;

三、形容作家层面上的“气”:气力、生命力、意气、才气、

四、作品层面的“气”:语气、音乐声气、辞气风格。

五、“气”兼指作者、作品的“气势”。

但这十种“气”意义、分成五类都是都是由第七个意义“人的生命力”这一意义贯通的。首先,第一个意义才气,才气是人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的学习才能形成的,其中蕴含着人的生命力。第二“气势”,凡是充满气势的文章或者作者读其来都是凛凛有生气的,其中也包含着人的生命力,这是无疑的。同样的,第三辞气、风格,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于他本身的生命力是密切相关的,杜甫年少时,血气正盛,也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阔大的风格;当杜甫暮年,血气深沉时,才有了《秋兴八首》这样沉郁萦回的风格;第四声音、声气,;第五意气、第六语气、第八气力,这些也与风格一义,一都内在地包含有人的生命力在其中或者说是由人的内在的生命力所决定的。另外的的空气、风气在另一层面上与人的生命力也是相通的:“气”这一形而上的范畴,如前文所说,能化为万物;化为有血气的是动物,它们有的就是生命力;而化为无血气的,就是空气、风气了。这也就是说,有血气的动物的生命力和自然的空气、社会的风气都能上溯到形而上的“气”的层面。

“气”这一范畴的“人的生命力”这个意义在所有意义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其它的意义都被这一意义渗透、支配。气的“才气”这一意义,就是把作家的生命力灌注到学习、知识中,融合而成形成了才气。“气势”也是生命力在作品中流动中给读者的感受。第三个意义风格也是作家生命力灌注在文字中后自然的流露。语气、声气本身并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质,也只有在注入作家的生命力后才能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气力只是作家生命力在一段时间内的体现。而空气、风气与表示“生命力”的“气”都是形而上的气的衍生。

文心雕龙中的“气”与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文心雕龙中对于建安文学的论述有的是针对建安文学这一整体有的是针对三曹、七子。比如:《明诗》中整体谈到建安文学的整体风貌;《时序》中也有对建安文学的整体描述“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而具体在《乐府》篇中形容三曹父子“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在《体性》篇中用“公幹气褊”来形容刘桢;在《才略》中赞扬孔融“孔融气盛于为笔 ”。另外在《风骨》篇还引用了曹丕对刘桢、徐干的评论:“论公幹则云时有齐气 ”

“论刘桢则云时有逸气” “信含异气 ”。最后,在对紧紧接续着建安文学的诗人阮籍,刘勰也用了“阮籍使气以为诗”(才略)来评价。

几乎所有对建安文学和建安作家的评论,文心雕龙都使用了“气”这一范畴。这种突出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评价其他的时代的文学和作家时,刘勰并不都使用“气”这一范畴。 这一点,在《明诗》中除了建安诗歌,从三代、秦代仙诗、汉初四言诗、汉末五言诗、正始诗歌到晋代诗歌各个时代的诗歌,刘勰都没有使用气这一范围。《乐府》篇也是一样的情况。除了曹氏父子被称为“气爽才丽”,从葛天氏的歌谣、到汉乐府、晋代傅玄、张华都不用“气”来评价。在《时序》篇,除了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来赞扬建安文学,其他的从陶唐、有虞、大禹、姬周、战国、有汉的孝武、昭宣、哀平、晋朝、宋齐凡十代的文学,都没有轻许一个“气”字。在《才略》篇,刘勰也只评价孔融为“气盛于为笔”,对从诗经诗人以来的其他作家也没有用气来评价。

同时,刘勰在使用“气”一概念在评价文学和作家时,常用的是“使气”“阮籍使气以为诗”《才略》、“任气”“条畅以任气 ”《书记》 慷慨以任气《明诗》。任气、使气其实一也。都是指作家抒发自己独特的与生俱来的生命力。

是什么使得刘勰对建安文学作出这样的判断?

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曹丕首先在《典论论文》中讨论了文与气的关系,说出了“文以气为主”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刘勰对于曹丕的观点是赞同的,他在《体性》篇还曾经引用了曹丕的这一段话:“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同时刘勰也引证刘桢论孔融:“孔融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这说明当时的文学批评是十分重视“气”这一范畴,并用“气”在评价人物。刘勰因此接着说“并重气之旨也”。这也说明刘勰对“气”这一范畴的重视。

在《时序》篇中,在说明建安文学的整体风貌是“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之前有一番论述:“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故”之一词是关键,说明刘勰认为,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风貌来源于之前的“洒笔酣歌”、“和墨谈笑”、“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志深笔长”。

因此,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关于这一点,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不是夸张,刘勰也说过“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时序》。而当时的士人的处境也是比较险恶。孔融被曹操杀害、祢衡被黄祖杀害,王粲流落荆楚,曹丕以魏主的尊贵,也是早逝。这给士人的心理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士人有的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曹操的《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句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刘勰也用:“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来形容七子。有的士人则是要在有生之年及时建功立业,曹植《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体现了这一点。无论哪一种,这都是建安文人那种强烈生命意识的体现,因此建安文学中蕴含着作家的充沛的元气,这也就是当时的批评家和刘勰喜用“气”的一个原因。

一般认为,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因此,我认为文学的自觉一定是与人的价值的自觉同时进行的。刘勰《时序》中有“风衰俗怨”一句,风衰指的是两汉以来儒家标准的风俗道德的衰败。这一点已经有很多的论证。曹操父子对名教的反叛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曹操发布的求贤令,不求德才兼备之人,顾亭林《日知录》对此有: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 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这可以说是对两汉察举孝廉的公然反叛,两汉的用人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孝,而曹操作为北方的统治者,公然招求不孝而有才之人,其对士人的冲击可想而知。另外,作为孔子后人和汉末名士的孔融,居然公开宣称父子无亲论,父亲生儿子,不过是为了发泄情欲。而母子之间的关系就像瓶子的物件一样,物件从瓶子里倒出来,就和瓶子就没有关系了,母子之间也是如此。这简直是在公然动摇儒家孝的理论根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起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后汉书 郑孔荀列传》)因此,在名教被破坏后,外在的价值消失了,士人开始在内心深处寻找自己的价值,开始展现自己的个性,魏晋风流便是如此。而这正是人的价值的自己,士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是为了孝、不是为了忠、不是为这些外在的事物,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在自己的个性、自己生命。这就是士人的价值的自觉。因此,在魏取代汉、晋取代魏、晋一统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士人出来反抗。而这种自觉正是一种生命力的流露,个性的展露,因此整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充盈着个性生气。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由大赋的铺排繁缛转变成五言短章的明快、灵动;由大赋过去强调政治的讽喻和劝诫转到文人诗人生哀乐的抒写和个性的展现。这种诗体的转变,更有利于在诗歌中抒发作家的生命力。建安文学的激昂高亢的风格,给人以充满刚劲、明朗的生命力的感觉。

结论

《文心雕龙》中使用“气”字有八十处,五十篇中有三十一篇使用了“气”这一范畴,并单独有《养气》一章。从此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气”的重视。由于“气”这一范畴的复杂性、意义的模糊性,刘勰使用的“气”一范畴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释义。我在文中把其分成了十类。但,这些释义是不完美,由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翻译的缺陷,总是有“不尽之意”。而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刘勰好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和建安文人,归纳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

参考文献:

(1)刘勰 〔M文心雕龙 四部丛刊嘉靖本 (2)徐复观 〔M 中国人性论史

九州出版社 (3)徐复观 〔M〕中国文学论集 九州出版社 (4)周振甫〔M〕

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5)顾炎武 〔M〕

日知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6)范晔

后汉书

郑孔荀列传

百纳本景绍熙刻本

第16篇:读《文心雕龙》小感

读《文心雕龙》小感

初看文心雕龙,觉得它既没小说动人的情节,也没故事趣味多多,更没散文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未免觉得乏味。随着慢慢翻动的页数越来越多,突然又觉得它是一本写作指导书,从当中你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可以知道一部文学著作是这么产生的,可以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从我的感受来说简直就像一部文学的百科全书。其中众多的理论对我们来说可谓纷繁复杂,但总会让你感觉它像是在向所有的人推荐学习文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解的加深,我才知道,对于所有高校的文学、古汉语、美学类专业学生来说,文心雕龙是必读书目。就是说它在美学这方面也颇有成就。记得最初接触美学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只记得我国在美学成就最高的就是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了,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据我了解,朱光潜先生是在解放后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他才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那到底什么是美学呢?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文心雕龙的美学理论在哪些方面有体现呢?人们经常说《文心雕龙》是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是完整的审美学说构架,事实上它是天地神人共鸣的泉石激韵,是诗语史思互答的林籁结响,至少应该说它是全方位开放的学术时空。很多学者指出《文心雕龙》以“情采”范畴为中心,涉及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将其他许多审美观点贯穿起来,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文艺美学体系。一是对《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的研究。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和美学“元典”,《文心雕龙》不仅涵盖了丰富的文学美学思想,而且包容了儒道玄佛各家的思想精义;其不同于一般的中国古代文论著作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其作者刘勰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并以之作为自己思考文学艺术问题的重要借鉴,甚至直接用作自己的文艺思想资料。二是对《文心雕龙》基本文学美学观的研究。刘勰从“自然之道”的基本观念出发,对文学的本质作出了自己的概括:文学是美的,文学之美在于表现人的心灵世界,文学之美应当是自然而不加“外饰”的,文学之美的理想是文质彬彬、辞采芬芳,从而,文学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作用。三对《文心雕龙》文本美学思想的研究。“文心雕龙”之“文”,含义相当广泛;除了指各种各样的文章以外,它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感性形式美。刘勰把各种各样的“文”作为不同的美的形态和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风清骨峻,即体成势”的审美理想,最后又具体落实到声律、比兴等艺术形式之美。可以说,《文心雕龙》乃是中国古代最为系统、最具理论深度、最贴近文学创作实际的文学美学著作,也是世界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史上不可多得文学美学著作。《文心雕龙》中体现出的辟文学思想的美学价值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模模糊糊仿佛懂得美学的含义与表现,不能很完整地读出文心雕龙的内在意思,说明还需在一番的努力,正是有读文心雕龙的机会,才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看到别人的进步与自己的停滞不前,为了以后也能读懂人家的“龙学”,真的要好好看看书籍,多练笔。

第17篇:作者

作者/福建 陈阿永

中国梦,是个人的梦、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乃至世界的梦,涵盖社会、人生的诸多方面,因此几乎所有作文题均可围绕中国梦立意、选材,演绎成文。而由此立意、选材的作文,必然因大视角而呈现大眼界、大气魄,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话题解读】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它超越了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以个人成功与人民共同幸福为目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

“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

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就职宣言: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他说,我们要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演绎示范】

过去的20多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的“经济繁荣”。但是,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先要认清“经济繁荣”背后存在的各种问题,再解决问题,扫除发展路上的各种障碍。

下面从“个人梦”“民族梦”“美丽中国梦”三方面进行演绎示范。

一、要实现“个人成功的梦”,我们该怎么做?(从人和自我的关系人手)

问题:浮躁,急功近利。

对策:实干,循序渐进。

立意一:要实现中国梦,就要脚踏实地,不要急功近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梦的实现。每个人都希望事业成功,生活改善,物质进步,而这需要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

然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出名趁早、赚钱趁早、结婚趁早、买房趁早、升职趁早„„“万事趁早”的心理使人们更加急功近利,使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泛滥,“所谓的怨妇心理、拼爹现象、造假行为、厚黑学横行等,都是这种心理的产物。”

商界的,妄想一夜暴富,不再相信“勤劳致富”,不愿意辛苦研发。(作文素材 www.daodoc.com)他们投机取巧,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有毒产品,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文娱界的,妄想一夜成名,不再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制造各种“门”事件,利用不道德的行为,炒作出名,甚至利用潜规则出名。

学术界的,妄想一次成名,论文著作造假、剽窃、搭车署名愈演愈烈„„

而这样做无异于南辕北辙,不仅不能让他们梦想成真,反而让他们成为物欲的奴隶,不仅没有幸福可言,甚至可能堕落,因之锒铛入狱。

因此,我们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心理,要脚踏实地,为中国梦的实现发挥正能量。

而要实现梦想,要实干、实干、再实干,少一些浮躁,多做点实事。只要胸怀理想,坚定信仰,又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拥抱美丽的中国梦!

【相关理论阐释】

1.知识成就梦想,拼搏成就梦想,实干成就梦想。人生因梦想而改变,祖国因梦想而美丽。我的梦,中国梦。

——央视公益广告“蓝图篇”

2.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要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在于行动,在于实干。

3.梦想在前,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多务实之举。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多求实之风。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尤需更多落实之策。

【其他演绎方向】

凡是成功需要的美好品质都是实现中国梦的条件。

努力、勤奋、顽强、奋斗、创新、不安于现状等。

【相关理论阐释】

1.我们的生活不是没有阴霾,既有“十面‘霾’伏”的尴尬,也有“房叔”“房妹”的不公,正因为还有种种不如意,所以才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状态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3.“每个人都有梦,但并不是所有梦想都能实现。只有锲而不舍地去努力,找对了路径和方法,梦想才可能实现。个人、企业如此,国家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曾援引战国《尚书·周官》中的一句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4.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愿过艰苦生活,不愿奋斗拼搏,耽于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根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所以,艰苦奋斗是一种工作姿态、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品格,一种责任。

5.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要实现“人民共同幸福的梦”,我们怎么做?(从人和人、人和社会等关系人手)

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泛滥,人们的私欲空前膨胀,公平正义遭到亵渎,传统美德正在远离我们。

对策:心系他人,精诚团结,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

立意二: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团结奋斗,少一点私欲,多一点公心。

实现中国梦,就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今,个人主义有如决堤之水,肆意奔流,很多人一切向钱看,不分善恶,只知赚钱,只求私利,无视公道:

官员们用权不公,以权谋私,拿原则作交易,拿权力送人情,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他们的私欲膨胀是真正危害社会正义、公平、公正的祸根。

学者们以钻营代替钻研,以权术代替学术,对自己并不内行、并不了解的领域以权威姿态发表评论,误导公众,“有知识,缺文化;有物质,缺精神,难成人才,何谈大师!”

商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金钱铜臭、不正之风的侵蚀,已经使许多人失去应有的诚信、公信和对法律的敬畏,进而导致了社会上一切丑恶现象滋生和无数恶性事件发生。

如多起学术造假事件,有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

如牛奶行业丑闻频频曝光,瘦肉精、塑化剂**此起彼伏。

只顾个人不顾他人和社会的竞争观念和生存原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必然亵渎社会的一切公平、正义、准则,引起社会的动荡混乱,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心系他人,精诚团结,摒弃无节制的私欲。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进行的活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又总是抱有某种愿望,如果人们都以自己的愿望为行动指南,那么,可想而知,社会的混乱是必然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专家认为,以家国情怀为特征的中国梦有别于以个人奋斗为特征的美国梦。

也许每个人的国家梦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定是国泰民安、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公平正义。

实现中国梦,实现人民共同幸福的梦,就要求人们摈弃私欲和贪心,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热心公益,扶贫济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人人为社会多做好事。

【相关名言】

1.鲁迅说: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每个人都要学习这样的“大生命”观念。

2.学者崔卫平说过,“你所站在的那个地方,就是属于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人便是什么。你内心光明的时候,中国便不再黑暗。”

立意三: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加强道德建设,解除信仰危机。

实现中国梦,就要让人民幸福,不仅有物质的进步,还有精神的满足。道德是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要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领域内的突出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要净化社会的风气,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谐。让社会多一些温暖,人间多一些大爱,用爱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用爱滋润人们的心灵。社会变得美好了,人们心中自然感觉到舒畅,幸福自然会到来。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忙于物质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物欲泛滥导致一些人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我行我素,乃至违法犯罪:

从十八路人面对小悦悦的冷漠无情,到周克华八年流窜持枪抢劫的冷酷凶残;从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在撞伤人后残忍地将被撞者杀害,到复旦研究生黄洋被舍友林某下毒致死;从留日学生汪某机场刺母,到16岁中国最小博士张炘炀逼其父北京买房„„

一系列的“恶”无不在警示:善心需要重建,爱心需要重建,孝道需要重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需要重建,信仰需要重建„„

因而,实现中国梦,不能丢失道德方面的建设,应把道德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来对待。在中国梦中注入道德建设内容,使中国梦有了灵魂,让中国梦活起来。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要褒扬“最美人物”,弘扬 “最美精神”,树立更多实现“中国梦”的先进典型和时代楷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求和谐的社会主义风尚。我们这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从舍生忘死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到地震中奋不顾身的无名英雄、先进个人和群体;从舍身救人、以身殉职的英烈,到平凡中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无数“当代雷锋”;从刘姝威、高耀洁、任长霞、王顺友、钱学森、朱光亚,到一腔热血铸大爱的“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当代雷锋”庄仕华;还有“最美卫士”、“美德少年”、“棒棒哥”、“白菜爸爸”、“修桥大爷”„„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千千万万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高尚的道德情操,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净化着人们的灵魂,传递着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楷模就是旗帜,就是力量,就是信仰,就是希望,让层出不穷的英雄楷模之精神成为我们的普遍诉求吧!(摘自《宣讲家》)

立意四: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有责任,有担当。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因为,国家好,大家才能好!

孙中山说过: “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中国梦”的实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还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紧密团结,万众一心;还需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相关理论素材】

1.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自然的馈赠,播种与丰收,团聚与喜悦。我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鲜健康的空气,水和食物。让我们用劳动成就自己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更好。

——央视公益广告“中国梦·家国篇”

2.记得2011年利比亚发生武装冲突,在利比亚的许多华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危急时刻,中国政府派出船和飞机把所有华人接回祖国。一位归国华人在受访时哽咽地说: “当我看到有中国国旗标志的船队时,我才意识到我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每个炎黄子孙的命运都和祖国休戚相关,因此每个人的梦想都不可能脱离国家独立存在。

【其他演绎方向】

一切美德都有助于实现中国梦。

善良、爱心、宽容、仁爱、孝悌、诚信等。

三、要实现美丽中国梦,我们能做什么,该怎么做?(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复兴、永续发展”国家梦与“小康生活、诗意栖居”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统一,是十八大强调的“生态文明”与习近平提出的“美好生活”的统一,是国家“五位一体”实际发展与人民集体感受的统一。

“美丽中国”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从“人定胜天”到“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念的转变。

“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严峻。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难以改变,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剧。人们不断向地球及后代子孙索要资源,以“吃老本”的方式透支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

问题:高增长高污染,边治理边污染;责任意识缺失,利已主义泛滥。

对策:开拓创新,绿色发展,加强责任意识。

立意五:要实现美丽中国梦,不要灰色GDP,需要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需要改革创新,绿色发展。

目前中国生态已亮起红灯,环境进一步恶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尤为严重,一些重点水域受到污染,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生态系统破坏带来了自然灾害频发。近来“潍坊地下深井排污”和“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等事件都反映了民众对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担忧。

水和空气是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 “生态环境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社会福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改善生态环境,既是对当代人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

然而,中国尚未全面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长期形成的“高增长——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仍是许多地区的无奈选择。地方民生的改善,要靠地方经济发展,而地方经济发展往往依赖于工业经济支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很难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之,没有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百姓收入和就业的稳定与增长,又会引发新的、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实现中国梦想,不仅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铁腕治污,更要改变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倡导绿色发展。

立意六:美丽中国,人人有责。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但是,目前一些人责任意识的缺失,制约着“美丽中国”建设。个人价值观中的利益诉求、利己诉求过重,公益心淡薄,使得人们在生产、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个人方便,而非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出现了农民“自己的菜不打药,打药就打商品菜”,市民“一边堵车骂雾霾,一边开车造雾霾”的社会现象。被邀下河游泳的温州瑞安市环保局局长就曾表示,河流污染的主要因素是生活垃圾。

(摘自《光明日报·美丽中国,梦想还有多远》)

不仅如此,一些人为了眼前的私利,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长远根本利益,对国有资源进行破坏性侵占。乱砍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洪水泛滥;毁灭性开发草原,导致草原沙化、环境恶化、沙尘暴频发,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不顾国家法律法规,对国有资源、各类矿山乱开、乱采、乱挖,造成国有资源的巨大浪费,给国家的长远开采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小制革、小冶炼、小造纸星罗棋布,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危害当代,祸及子孙!凡此种种,造成了经济建设上的极大混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实现中国梦,需要个人、企业心存敬畏,摈弃私利,有责任、有担当。

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但是强大富裕而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其他演绎方向】

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欲速则不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诗意栖居。

【相关素材】

1.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

2.一些不法企业甚至将含有难以降解的剧毒致癌物的工业污水废液排入地下。除了挖渗坑、渗井偷排外,为了躲避查处,有的污染企业还用高压泵将大量污水直接注入地下,南方的一些企业甚至将污水排入地下溶洞。这些污水往往通过地下水上层透水性良好的砂砾石和岩石等岩层渗入地下含水层,从而造成地下水污染。例如,2012年2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广西镉污染事件,便是由于两家企业通过溶洞排放含镉污染物造成的。

【结束语】

梦想照亮人生,梦想改变现实,梦想创造历史! “中国梦”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丽前景,它凝聚起强大精神能量,推动着民族复兴的建设洪流。我们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团结实干,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个人梦、民族梦和美丽中国梦。

第18篇:作者

作者:县总工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2日 点击数: 212 【字体:小 大】

2011年,钟山县总工会在县委和上级工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狠抓了总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钟山工运事业发展和建设平安宜居富裕幸福新钟山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夯实基础,扩大履盖,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不断壮大基层工会组织队伍。按照“哪里有企业,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建会原则,把壮大职工队伍作为工作重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正确引导劳资双方达成共识,使业主愿意成立工会组织,职工志愿加入工会组织;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推动党委把工会组建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提供组织、思想、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和联络,适时对未建会企业进行建会宣传发动工作。今年以来,新建工会组织20家,新增会员584人。

(二)巩固发展县级工会标准化建设。在完善机关办公条件的同时,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及职工书屋统一规划,改建装修,目前已投入使用。

(三)深入推进乡镇工会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乡镇工会的指导和服务,将燕塘镇工会作为创建广西“十佳乡镇工会”示范点,依靠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实现达标。

二、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做好工会经费收缴工作工会经费是确保工会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为确保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事业单位正常上缴工会经费,今年县总工会把加强地方税务稽查查补工会经费作为经费收缴工作的重点,及时与地税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认真分析2010年地税代收工作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明确2011年的代收任务和目标,联合印发开展地方税务稽查查补工会经费工作的相关文件,并把相关文件送达各企事业单位。通过开展地方税务稽查查补工会经费工作,努力提高地税代收工会经费的收缴面和收缴数额,较好的完成了市总下达的工会经费收缴任务。2011年共完成收缴2%工会经费145万元,

为年度任务的103.57

%,比上年增长5.90%。同时,建立健全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

三、服务职工,扶贫济困,实现工会帮扶工作常态化2011年,钟山县总工会以为职工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宗旨,积极完善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帮扶救助工作实现了全覆盖,推动了困难帮扶由节日送温暖向常态化保障转变,由关心城镇困难职工为主向农民工在内的不同弱势职工群体拓展,由工会内部帮扶为主向职工队伍全覆盖帮扶发展,全力打好工会组织的“爱心”品牌。

(一)积极开展“真情送温暖、助困进万家”活动。元旦、春节期间共慰问困难企业3家、困难职工371户,困难劳模23人,发放慰问金17万元。

(二)开展夏季“送清凉”活动。县总工会组织慰问团深入企业、工地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把清凉送到生产工作一线工人的心坎上,送出绿豆、王老吉等解暑物品,共计7128元。

(三)开展困难职工子女高考慰问及“金秋助学”活动。为改善困难职工子女高考期间的伙食,县总工会制定了高考慰问计划,通过调查摸底、入户走访、征求意见等,对全县29名参加高考困难职工子女实施慰问,发放帮扶款 1.45万元。为让困难职工子女顺利就读大学,县总工会对43名困难职工子女实施帮扶,共发放助学资金8.75万元。

(四)关爱职工,坚持为一线职工办好事实事。开展为特困职工日常生活救助行动,对20户特困难职工给予每月240元资金的救助;组织一线职工开展疗养活动,今年

八、九月份先后两次组织一线职工前往南宁工人疗养院、陆川工人疗养院进行疗休养;开展为一线职工送健康保障卡活动,为110名困难职工每人赠送一份职工指定疾病保障健康卡。

(五)实施女职工“关爱行动”活动。5月份组织80名困难企业女职工和女农民工到县妇幼保健院参加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检查,同时对5名单亲困难女职工和女农民工实施每人400元的救助,共投入资金0.76万元。

(六)关爱先进劳动者,切实做好劳模服务工作。为了进一步维护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困难职工的切身利益,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构筑第二道健康防线,县总工会“五一”前共组织31名劳模到县医院参加健康体检,并及时将体检结果反馈给他们;同时,为荣获自治区劳模钟荣胜同志购置高档组合衣柜、餐桌、液晶电视机一批共8000元,极大的改善了困难劳动模范的居住条件。

(七)深入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积极与企业、乡镇联合开展企业职工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家政服务和创业培训,今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12期,培训职工及农民工1100人,投入培训资金9万多元。

(八)强化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大力宣传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知识,让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扩大职工保障范围,缓解因疾病导致职工家庭的经济困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今年我县共有参保职工4871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0.70%,为52例患者进行大病救助8.10万元。

(九)对困难职工实行动态管理。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对全县的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建立档案,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给予帮扶。对已建立的特困职工档案,坚持做到随着职工家庭经济情况变化而及时调整。

四、依法维权,保护广大职工经济政治利益我们始终把维权工作作为工会发挥职能作用的首要任务来抓,在全县建立起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重视支持、工会牵头运作、部门配合联动、职工群众有序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格局。

(一)加强工会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开展劳动者权益保护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及上街接受咨询等活动,加强《工会法》、《劳动法》的宣传,提高干部职工、企业主的劳动法制意识。

(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深入基层和企业了解职工生产生活情况,认真做好改制企业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做好职工信访接待工作。为加强信访工作,建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信访工作制度,实行工会领导接待职工信访的规定,努力帮助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协助有关部门解决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的劳动权益、民主管理和工伤保险等方面的问题。今年共受理职工群众来信来访4件,8人次。

(四)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协商制度。今年以来,我县各级工会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行使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以工会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来保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企业不拖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障资金,促使职工劳动条件的不断改善。目前我县共签订集体合同198份,覆盖企业198个,覆盖职工18975人,覆盖面为100% 。其中,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161份,签订率达到81 %。

五、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组织职工为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我们切实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一)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围绕县委提出的工作发展思路,按照市总的部署和要求,以组织企业职工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和“百万职工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及“贺达纸业杯”职工安全交通知识演讲比赛为契机,在全县掀起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争做新贡献的热潮,全县有32家企业职工参加了“安康杯”竞赛活动,县实验小学的吴娟老师参加了“贺达纸业杯”职工安全交通行动演讲比赛活动,并获得了三等奖。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和职工安全意识,企业综合效益和行业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和“五一巾帼标兵岗”活动。在推荐评选贺州市“工人先锋号” 和“五一巾帼标兵岗”活动中,县总工会坚持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原则,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各基层工会中推荐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参加评选,今年钟山公路管理局红花养护站、钟山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钟山县食品公司屠宰场等3个单位被市总工会评为贺州市“工人先锋号” 荣誉称号;贺州华安汽运公司钟山县分公司客运服务站售票班、钟山县环卫站叶莉平清扫保洁班、钟山县人民医院内一科病房等3个部门荣获“贺州市五一巾帼标兵岗” 荣誉称号;贺州华安汽运公司钟山县分公司客运服务站的黎美英、钟山县环卫站的胡小平、钟山县妇幼保健院的虞晓燕等3人荣获“贺州市五一巾帼标兵” 荣誉称号。通过评选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职工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努力为促进钟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三)认真组织“五一”节活动,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为了营造热烈隆重的喜庆氛围,进一步活跃和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五一”节前夕县总工会组织各基层工会职工参加气排球比赛,共有34个代表队、33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广西真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县财政局、县二高等工会代表队分别获得了比赛的冠、亚、季军。

六、认真做好党报党刊和工会报刊杂志征订及宣传报道工作为抓好工会系统的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工会工作的宣传面,及时完成党报党刊等征订任务,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召开干部职工会议进行布置,分成两个工作组,每个组由一名领导带队,到各乡镇和县各基层工会开展报刊征订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2年征订《工人日报》68份,完成市总工会下达征订任务的104.62%,征订《广西工人报》234份,完成市总工会下达征订任务的106.37% 。完成《人民日报》、《广西日报》、《贺州日报》等报刊征订任务。同时,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2011年《广西工人报》用稿7篇,《贺州日报》用稿7篇(其中调研文章1篇),钟山信息16篇,上报市级信息24篇。

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做好县委各项中心工作

(一)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根据县委的工作安排,今年我单位继续抽调1名干部到钟山镇罗旧村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罗旧村开展党建、新农村建设、维护稳定、农民增收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指导员的作用。

(二)认真做好乡镇联系点的工作。协助联系乡镇开展计生、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今年以来参加计生大行动2次,出动车辆5次,为联系点办实事好事8件,联系点经济发展和谐稳定。

(三)认真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引进外资2460万,为任务的102.5%。

八、加强管理,强化措施,不断提高工会自身建设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强化措施,规范管理,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一)狠抓理论学习,加强党建工作。我们按照市总和县委的工作部署,在县总机关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方案,深入开展向王远文、蓝云同志学习活动,掀起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比、学、赶、超热潮。把开展活动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国工会十五大、广西工会十一大以及自治区总工会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采取集中学习和平时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每周一为集中学习时间,个人自学每周不少于4时。同时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班子成员撰写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不断提高班子的议事决策能力。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廉洁自律制度、考勤制度、接待制度、财务制度、帮扶中心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目标工作奖惩办法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人人有目标、工作有重点、任务有时限,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班子成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刻用《党章》严格要求自己,以中纪委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廉洁勤政、为民、务实、清白,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形成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九、存在问题及2012年工作计划一年来,在县委和市总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总工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对基层工作指导还不够,基层工会工作开展不够平衡。我们将给予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2012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和上级工会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团结动员全县职工,为建设平安宜居富裕幸福新钟山作出新的贡献。

1、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好调查研究,为自治区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立法提供基础材料,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合同的签订。

2、不断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以提高职代会运行质量为基础,完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

3、继续开展好扶贫帮困、“送温暖”及“金秋助学”等活动。不断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网络化建设,促进帮扶中心有序开展。

4、加强工人文化建设工作。重点抓好县工人文化宫建设,认真组织2012年“五一”节和平时的“职工文化”系列活动。

5、强化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不断强化工会信息、信访工作。

6、强化工会经费收缴、资产管理和审查审计监督工作。

7、继续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就业咨询、创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

8、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抓好工会职工互助医疗的续保及参保工作,不断提高单位及职工的参保意识,解决职工因病致贫现象。

9、在巩固提高县级工会标准化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乡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女职工“四好”标准化建设。

10、加强工会组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及巩固率,重点加强非公企业、“两新”组织中的工会组建力度。

11、努力做好县委县各项中心工作。开展好本部门和联系点的党的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公共机构节能、招商引资、城乡清洁工程等工作

第19篇:《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卢 兰

说起知音,大家会联想到离我们最近的《知音》杂志,还有耳熟能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有记载,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而当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汤汤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在子期的墓前将琴摔断,并且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鼓琴。(正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知音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晓音律的人,而后来引申为知己、知心朋友。《知音》杂志就是取他的这个引申义。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刘勰的鉴赏论和批评论,反映的是刘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这里的“知音”就是要在文学鉴赏中做知音。 “知”可理解为一个动作,既是鉴赏的行为,而“音”则为鉴赏的对象。因而知音即可以是文学鉴赏的活动,即对文学作品正确评价的过程;也可以是鉴赏的主体,即努力做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

整个知音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知音之难;其次是知音之方; 最后是知音之乐。

在《知音》篇开篇中,刘勰就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多么困难啊!音确实难以理解,知音确实难以碰到,碰到知音,千年中只有一次吧。)一句感叹句引出了知音的难处。

那么知音难在何处呢?

作者刘勰主要从知的主体所存在的心理障碍;知的对象的客观因素;知的主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三方面分别来探究知音之难。

首次从知的主体(鉴赏者、批评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困扰),或者时常犯的毛病来看主要有:

(一)贵古贱今;

(二)崇己抑人;

(三)信伪迷真。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从古以来的知音,多数看轻同代人而怀念古代人),思古贱同也就是贵古贱今。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

两句出自于《鬼谷子·内楗》篇)也。(所谓“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声便想念”。)

为了说明贵古贱今的现象,作者就举了二主的例子。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从前韩非的《内外储说》开始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方才作成,秦始皇汉武帝看到了,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后来知道是同时人了,那么韩非被囚禁,司马相如遭到轻视,难道不是明显地看到对同时人的看轻吗?)

典故:“韩囚马轻”: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韩非子来到了秦国,李斯等陷害于他,秦王听信谗言把他打入牢中,韩非子被逼自杀了。

《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后来召见司马相如,却把他看作像倡优一样的弄臣。

这里说的是知音者常犯的第一个毛病:贵古贱今。作为君王的秦皇汉武善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人了。从心理学上可以说明:人们往往对离自己越古的东西,或者是越看不懂的作品,越发看得珍贵;而对自己近的,熟悉的东西不以为奇,不以为珍。也就是俗话说的“远了香,近了臭”。

接下来作者举了班固和曹植的例子来说明知音者常犯的第二个毛病:崇己抑人(文人相轻)。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见曹丕的《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至于班固傅毅,文章不相上下,可是班固却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讥笑傅毅道:“傅毅这个人啊,一下笔就不能自己收住。” )及陈思(陈思:即曹植,他封陈王,谥号“思”)论才,亦深排孔璋(陈琳),敬礼(汉末作家丁廣,曹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请润色,叹以为美谈(恰当的说法。指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文章好还是坏,全由我自己承担美名或恶声,后世谁会知道是哪位改定了我的文章曹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曹植认为丁廣这种文责自负的思想是很值得嘉

奖的);季绪(汉末作家刘修)好诋诃,方之于田巴(齐国辩士,相传其辩于徂丘,议于稷下,一日服十人。后来却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的意思是说现在有太多的鲁仲连,你一个类似于田巴一样的人算得了什么呢 ),意亦见矣。(到曹植评论文才,也极力贬低陈琳;丁廣请他修饰文辞,他赞赏而认为说得好;刘修喜欢批评文章,他就把刘修比作田巴,他的用意可以看到了。)故魏文称:“文人相轻”(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非虚谈也。(所以魏文帝说:“文人相轻”,不是空话。)

接下来又举了楼护的例子来说明知音者常犯的第三个毛病“信伪迷真”。 至如君卿(西汉末年的辩士楼护)唇舌(指有口才。《论说》篇曾说:“楼护唇舌。” ),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 (至于楼护以为有口才,却荒谬的想谈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著书,请教东方朔”),于是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论》。)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贱者) ,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因此桓谭等人带着讥笑的态度互相对望着。他本来没什么地位,轻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况是文人,难道可以乱说吗?)

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中古代看轻当代的,两位君主便是;)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文才实是博大美好,却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班固曹植便是;)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学问够不上谈文,却把谬误当成真实的,楼护便是;)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据《后汉书·扬雄传赞》,扬雄写《太玄经》时,刘歆曾对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刘勰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他说:“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风气之下,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这个“酱瓿之议”,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却无人能赏识,所以刘歆认为是“空自苦”,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可见没有正确的批评风气,没有“知音”,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担心著作给后人用来盖酱瓮,难道这是多余的感叹吗!)

刘勰接下来从音的角度,就是从知的对象来说知的困难:既客观上的“文情难鉴”。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文情如何如何难鉴”而是通过打比方来论证: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麒麟凤凰和麏鹿野鸡相差极远,珠宝同石子完全不同,在阳光照耀下,有明亮的眼睛观察他们的形态。)然鲁臣以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鲁国的国王在狩猎的时候捕获了一头麒麟,鲁国的一个大臣却来报到说:鲁王捕获了一头长了角的麏) ,楚人以雉为凤(《尹文子·大道上》中说:“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有一个楚国人担着一担子野鸡,一个路人问他:这是什么鸟啊,这个楚国人欺骗他说这是凤凰啊,这个路人惊叹道:我早就听说世上有凤凰,今天终于见到了。 ),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魏国有个在田野耕种的老农夫,拾得一块直径一尺的宝玉,但他不识宝,便把此事告诉邻居。邻居暗中盘算要把宝玉弄到手,欺骗农夫说:“这是块鬼怪石头,收藏起来,对家庭不吉利,不如把它再放回原处。”老农夫虽心中疑惧,还是把它搬回家里,放在房廊下。当夜宝玉通明,照亮了整间屋子。老农夫全家惊恐万分,又把发生的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是鬼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就可以消除。”老农夫感到害怕就把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去了。那邻居没等多久就把它偷取回来,献给了魏王。魏王召玉工来鉴别。玉工远远一看,朝魏王行了两次礼,然后站起来说:“我冒昧地恭贺大王得到这块天下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我还从来没有看见过。”魏王问宝玉价值多少。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池来换,也只能让它看一眼。”魏王立即赏赐给献玉人千斤金子,并让他一辈子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宋客以燕砾为宝珠(《艺文类聚》卷六录《阚(kàn看)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宝。周客闻而观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pì僻)不殊。’:宋国的一个蠢人在齐国梧台的东面得到了一块燕石,拿回家后珍藏起来,认为是了不起的宝贝。从周王朝来的客人听说了,就去看这块宝贝石头。主人穿着玄黑色的礼服来开启宝贝,只见它用华美的匣子一重重装着,又用红黄色的丝巾一层层包裹着。客人见了石头,从喉咙间发出笑声说:“这是燕石啊,与砖瓦没有什么差异。”主人大怒,藏得更加严密。)”。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然而鲁臣把麒麟当作麏鹿,楚人把野鸡当作凤凰,魏人把夜光璧当成怪石,宋人把燕国的石子当作宝珠。具体的东西容易考察,却还发生这样的谬误;文情难以鉴别,谁说容易分别?)

知音的困难,还有鉴赏主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个人性格不同,偏好也各有所异。“知多偏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篇章复杂,质朴和文华交结着,人的爱好多有所偏,不能全面的观察问题。)慷慨者逆声而击节(性情慷慨的人碰到激昂的声调击节赞赏),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有涵养的人看到细致含蓄的就高兴;)浮慧者观绮而跃心(喜欢浮华的人看到绮丽的就动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爱好新奇的人听到奇异的作品就耸动。)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合乎自己爱好的便赞叹咏读,不合口味的便看不下去,加以抛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个人都执着一偏的见解,要想适应多种多样变化,正像面向东望,看不见西面的墙。)

可见克服知多偏好,才难够较好的、较客观的进行文学鉴赏、文学批评。 虽然知音很难,但并不是没有方法。接下来作者又提出了“知音之方”:首先是“博观”(博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会演奏上千个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宝剑而后才会识别宝剑。),反复观看经典的作品,自己也要创作。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所以全面观察的方法,务必先要看得多)。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看了高山更显出土堆的小,经过沧海更识得沟水的浅。)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没有忽轻忽重的私心,没有忽憎忽爱的偏见,然后才能够像天平般称量内容的高下,像镜子样照见文辞的美恶了。)

接下来作者又具体的提出了六观论,它是整个知音之核心: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一观位体,包括体裁和体要。也就是看作者对文学(文章)体裁的选用,体裁是作品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情有密切的关系。因而读者要先看作品的体裁,在辨析问题之后体会要意。

二观置辞,即分析作品语言的含义和特点。能否通过把握语言符号来还原为感性的形象,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

三观通变,通:继承;变:创新,看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继承和革新,是否能做到推陈继新。

四观奇正,奇是相对与正统而言的,新奇,有变化。看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否多样统一。要求平中见奇,奇归于平。

五观事义,即看作品题材的选择,看作品中描绘的人、事、景、物,是否生动、典型,是否符合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传达思想感情等的需要。

六观宫商,宫商角徵羽。音乐和文学是一体的,即看语言的音乐性,即语言的节奏旋律是否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符合。

知音的过程

披文(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见异(见异唯知音)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文学创作是由于作者有了某种情感而用文辞表达出来,文学批评不过是把文学创作的途径倒过来,即用“沿波讨源”的方法,根据作品的文辞进而探寻其思想内容,这样就可以把作品中即使幽深不明的东西也看清楚了)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难道篇章过于深奥吗?只怕识见的浅薄罢了。)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从琴声中表达出来的“志在山水”之情,那是无形无影的,知音者尚可识别,何况形之笔端,写成文字的作品呢?《神思》中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有了用文字写成的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怎能隐藏得住?所以心的观察情理,好比眼的观察形貌,眼睛明亮那么形貌没有不能分别,心思敏慧那么情思没有不理解的。)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然而世俗的糊涂读者,对内容深沉的反而抛弃,浅薄的反而赏识),此庄周所以笑《折扬》(一种庸俗的歌曲。《庄子·天地》中说:“大声不入千里耳,《折杨》、《皇华》则嗑(xiā虾)然而笑。” ),宋玉所以伤《白雪》(一种高妙的乐曲。传为宋玉所作的《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

也。(这是庄周所以讥笑人们爱听《折扬》歌,宋玉所以感叹《白雪》歌不受重

视的原因。)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屈原《九章·怀沙)见异唯知音耳。(从前屈原说:“外表不加华饰,内质朴实,众人看不到我的卓越光彩。”看到卓越光彩的只有知音罢了。)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见《答刘歆书》)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杨雄自己说:“心里爱好深沉渊博绝顶美丽的文辞。”他的不喜浮浅也可以知道了。)

知音之乐

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只有见识深远的人,看到作品的微妙处,一定感到内心的喜悦,好比春天登台使众人和悦,音乐和美味能留住过路客人。)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左传·宣公三年》中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国香:全国最香的花,后以“国香”专指兰花。)听说兰花是国内最好的香花,喜爱地佩带着它会感到更芬芳;);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好作品也是国内最好的香花,要反复体味它才感觉美;知音的人们,还是好好留意这些吧。)

赞曰∶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总结说:三十万斤的大钟是古代乐师夔和旷等所制定的。优良的作品充满书箱,经过高妙的鉴赏者才能评定。放荡的靡靡之音会迷惑人,千万不要失掉正确的听觉。只有遵循知音这个规律,才不会陷入迷途。)

作者再次重申通过正确的知音之方,遵循知音这个规律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的重要性。

第20篇:《文心雕龙原道第一》诠释

《文心雕龙·原道·第一》诠释

2014-04-04 句读原文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為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踰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如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迺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皥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咏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日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複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制詩緝頌,斧藻群言。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迺道之文也。

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玄聖,炳燿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傚。

诠经释典

事物关系质信息只有生象范畴才能显明标识。创造生象范畴这一文字图符的思维式法不但是整生逻辑的起始,而且是与大自然整体和谐生生法则相同一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无论是自然本源范畴,还是信息世界的种子,都是聚万为一的波粒基源(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既蕴藏激发冲动信息阳能,又包涵结构束缚物质阴能的基本粒子“光子”)。正因如此,其方能自然地振荡敞开,散一为万,构形生成万物,且生生不息。

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重复叠加运行,地球上遂有了日夜黑白对偶的天象之分。山高水长,草绿花红,禽飞兽走,铺展开了自然万物所蕴藏的各类范畴形态、状况及自组织生发的自然法则、社会组织规律性。这些时空生命体都在通过各自的途径传达着不尽的自然信息。

天,代表的激发冲动信息阳能是形(包括文字图符这“形”、“中”本身)而上的;地,代表的结构束缚物质阴能是形而下的。两者自发构形生成自组织“轴心”——物质基本量子及量子场,于是万事万物就由此开始不断生成、发展、变化运行了。因此,天、地这两个“名”(以文字图符形式呈现出来的“明”),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体系中转录与复制自然本体信息的最常用的生象范畴。

然而,由于人类以其直观整体的思维功能,自觉不自觉地与天、地一起参与导演了将不具完整意识的自然界改造升华成为抱有整体和谐目的的大自然的活动当中。当且,仅当如此,一方面人类生存有了意义;一方面开掘出了自然事物关系质的灵动属性,使得世界具有了真、善、美的全面考量。这样“人”也就同“天”、“地”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明的三个元范畴,并被称之为“三材”。

人,是万物之灵。历经上百万年的繁衍生息,不但丰富了天地之间自然信息,也逐渐发达丰满了自己的神经网络系统、思维逻辑。于是,中华往圣先贤创造出了转录、复制和传达事物信息的文字图符,构筑起了智慧、高尚的文明大厦。从而,引导中华民族在八千年前就步入了文明化社会。这就是大自然整生逻辑的功能作用,因为造就了人这一灵长动物,而使世界更加美丽。

事实上,宇宙间无论无机物、微生物、植物、还是动物,也都是具有着文明要素性质的。例如,龙凤以斑斓色彩呈现祥瑞;虎豹以粗犷花纹展示雄风;七色彩虹胜过能工巧匠的精描巧绘;鲜花盛开、牛马纵横的草原,茁壮参天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根本不需要技术大师去搞什么奇思妙想的设计,就奇幻无穷。所有这一切难道是鬼神的斧工,或人类科技能倾力打造得了的吗?不,不过是大自然整生逻辑的必然实践而已。至于林涛荡风,发出的有如吹竽鼓瑟似的和鸣;泉水激石,演奏出的犹若扣磬敲钟的韵律。这些天籁之音,又岂是高明的乐师所能尽制?

在生命体生成的那一刻,其范畴就一直不停地向外界传递着其存在的生象信息。而且只要有声音发出,就有识别它们所传达信息的动、植物,并互相进行着能量交流,形成自然界的各种生态链环。如此,不具备整体思维的东西,都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那么,富有整生逻辑天使灵魂的人类,怎么会创造不出一个文明和谐的美好世界呢?

中华文明智慧学识的基础,是具有基源范畴意义的太极阴阳图。就是说,最早精准而深刻阐明宇宙总规律、大自然总法则、人类文明世界总纲领的就是太极、八卦、《易龙图》系列生象范畴时位坐标体系。

从伏羲画卦开始,到孔子作《周易·乾卦·文言》、《周易·坤卦·文言》、《周易·系辞传》和《周易·说卦传》,这一文明建筑的主体逻辑框架就已经确立了。而为了将乾(阳)、坤(阴)两个基元范畴明确定位,孔子还专门进行了原生性的文字描绘。其所透射的道理,也就是天、地“二材”轴心构形所表征的自然本体共轭对偶律(有了乾、坤两纯粹的基元范畴卦象及其三大元范畴、六大基础范畴的区分和构成範式,作为思维工具取代天、地两个“名”,中华文明智识体系也就得到了质的升华)。

《河图》包孕着三爻的八卦;《洛书》潜藏着理政的九畴;含山玉版制作的易数模型;绿简红字结出的文明之花。等等,常常令人不敢思议的累累硕果,究竟是由谁来主宰控制的?就是那开创宇宙,而又与自然事物同时共步发展着的整生逻辑而已。

自从生象图符代替了结绳记事,文字功用即刻得以爆炸式彰显。神农、伏羲的事迹记载在《三坟》里,但因年代久远,其中很多字已经不认得,或读不出音来了。唐尧虞舜时代文明爆发,文化题材达到鼎盛。大舜诗词,已经能有节奏地抒发情怀了;伯益后稷的策议,也开了推演论证的先河。

大禹兴夏,事业崇高,功绩卓著,各项社会事业有序展开,文明知识体裁更加繁荣丰富。到了商周时期,一些文章已经过于渲染,受不规范的《雅》、《颂》文句影响,一些作品浮夸讨巧之风也越演越烈。周文王担心这样下去会带来文化灾难,于是闭门推步演绎出了六十四卦标准图谱,订定了爻辞,提炼了彖辞,通过六大基础范畴的标举,将文字范畴的多样信息寓于一个统一的思维式法之中,使其复归事物自组织原生态本质。于是生象文字图符含蓄丰富、深刻精致的功能得以明晰地完整实现。加之周公多才多艺,继承发扬了文王的权衡准绳範式,编辑整理了《诗经》,删削加工了《周颂》,方使社会文化真正走上文明主航道。

孔子,不但继承了圣人开辟的文明大业,而且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又熔炼铸就了《六经》,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呼彼应的集大成文明智识体系。

孔子原典内雕性情,外织辞令,精益求精。整生逻辑贯穿始终,艺术概括炉火纯青。从此,儒学礼仪教化远播千里之外,中华文明道德哲学流传万世之后。这些经典揭示了大自然的生生原则,开启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建筑了文明世界所必备的思维逻辑体系。

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创立逻辑基本原则,后者全面构筑干支体系,没有一个不是根据信息思维,整生逻辑来进行推步演绎的。究竟整生逻辑而建筑道德哲学体系,将《河图》、《洛书》做为科学的观念式法;把蓍草和龟甲作为测算工具,以提取事物未来信息。科学归纳现象信息,以研究各类事物的性质规律;概括省察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以确立人类文明伦理法规。因此极大地维护了大一统的和平秩序,发展和完善了社会道德法律规章,使人类生活生气蓬勃,蒸蒸日上。以致他们留传下来的文明经典,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更显现出了奇异般地光芒。

所以,我们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是圣人们依托信息思维才得以用生象文字图符表达出来的。人类也只有通过思维直观,才能顾字思义,掌握整生逻辑思维式法,不再被理念的偏执所阻碍。从而,让经典学问常用常新,功用无穷无尽。

《易经·系辞传》有言:“能令天下人自觉走上文明之路的,只有逻辑思维。”思维逻辑之所以能够使全人类自愿建设和生活在人间天堂,就在于其关系质灵魂的真实、完整和信息阳能的共时同步性。

万古长叹:信息思维状态是形而上的生象范畴运动并自行组织构造景况的演绎过程;只有根据整生逻辑才能建筑起文明智识体系。圣人,正是因为把握了事物全息律、共轭对偶律,建立了文明的社会生活秩序,才泽被后世,光耀千古的。六十四卦标准图谱——《易龙图》是逻辑主干样式,太极阴阳图是整生逻辑基源范畴的根本区分程式。树立了这样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了如此的思维式法,人类也就可以人人为圣,个个贤能了。

概要把握

文:范畴原形(生象字源):《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徐灏注笺:“文象分理交错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义》:“文即文身之文,象人正立形(图略),胸前之丿丶〤……即刻画之文饰也……文训错画,引伸之义也。”

文Wén.⑴《广韵》无分切,平文微。谆部。

一、思想范畴(会意):1.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带规律的现象。2.礼乐仪制。3.法令条文。后泛指公务机关的书面材料。如公文;发文;换文。4.指社会科学。5.乐声节奏和谐。6.美德。7.美;善。

二、机制范畴(象形):字;文字。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

三、具象范畴(形声):1.(在肌肤上)刺画花纹。2.纹理;花纹。

四、相干范畴(转注):1.非军事的。与“武”相对。如:文人;文官;能文能武;文武全才。2.华丽。与“质”相对。3.柔和。4.指周文王。5.量词。?用于计算铜币的基本单位。南北朝以来,铜钱圆形,中有方孔,一面铸有文字,故称钱一枚为一文。如:一文钱;分文不取。?用于计算纺织物。《后汉书·舆服志下》:“凡先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6.通“紊”。紊乱;杂乱。7.姓。

五、体制范畴(指事):1.文章。2.(六朝时)指韵文,与“笔”相对。3.文体名。4.书籍。

六、中介范畴(假借):1.言辞;文辞。

文Wén.⑵《集韵》文运切,去问微。

相干范畴:?掩饰。如:文过饰非。?装饰。

心:范畴原形(生象字源):《说文》:“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图略)。博士说以为火藏。”

心xīn.《广韵》息林切,平侵心。侵部。

一、思想范畴(会意):1.思想;心思。2.心性;性情。3.指品行。如:好心人。4.古代哲学名词。指人的主观意识。唯心主义哲学家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5.佛教名词。?与“色”相对,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如:三界唯心;一心三观。?喻事物的要旨、核心。

二、机制范畴(象形):心脏(图略)。内脏之一。人和脊椎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三、具象范畴(形声):1.物体的中央;中心。如:掌心;圆心;空心;实心。2.植物的花蕊;苗尖;(树木的)尖刺。

四、相干范畴(转注):1.思虑;谋画。如:有心人;有口无心;工于心计。2.胸。又指胃。如:心气痛。3.姓。

五、体制范畴(指事):古代以心为思维器官,故沿用为脑的代称。如:用心;心得。《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六、中介范畴(假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宿七的第五宿,有星三颗。《诗·唐风·绸缪》:“三星在天。”

性:范畴原形(生象字源):《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

性xìng.⑴《广韵》息正切,去劲心。耕部。

一、思想范畴(会意):1.人的本性。2.性情;脾性。3.指一定的范畴和方式。如全国性;系统性;临时性;艺术性;思想性。4.佛教名词。与“相”相对。指事物的本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

二、机制范畴(象形):性命;生命。《玉篇·心部》:“性,命也。”

三、具象范畴(形声):身体。《吕氏春秋·壅塞》:“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

四、相干范畴(转注):1.姿态。2.性别。如:男性;女性;雄性;雌性。

五、体制范畴(指事):指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如党性;人民性;斗争性;纪律性。

六、中介范畴(假借):1.生。《左传·昭公十九年》:“民乐其性。”孔颖达疏:“性,生也。”《论衡·实知》:“实者,圣贤不能性知,须任其耳目以定性实。”唐张昌龄《对高洁之士策》:“麛卵时性,鳞凤所以呈姿;山林不夭,风云以之通气。”2.指与生殖、性欲有关的。如性器官;性生活;性行为。

性xìng.⑵集韵新佞切,去径心。

心悸。《集韵·径韵》:“性,心悸也。”

《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元钱惟善《文心雕龙序》:“自孔子没,由汉以降,老佛之说兴。学者趋于异端,圣人之道不行。而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固自若也。当二家滥觞横流之际,孰能排而斥之?苟知以道为原,以经为宗,以圣为征,而立言著书,其亦庶几可取乎?呜呼!此《文心雕龙》所由述也。”

纪昀:“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首揭文体之尊,所以截断众流。”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柳宗元《天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

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此篇论‘文’原于‘道’之义,既以日月山川为道之文,复以云霞草木为自然之文。是其所谓‘道’,亦自然也。此义也,盖与‘文’之本训适相吻合。‘文’之本训为?逪。故凡经纬错综者,皆曰文。而经纬错综之物,必繁缛而可观。故凡华采铺棻者,亦曰文。惟其如此,故大而天地山川;小而禽鱼草木;精而人纪物序;粗而花落鸟啼;各有节文,不相凌乱者,皆自然之文也。然则道也,自然也,文也,皆弥纶万品而无外,条贯群生而靡遗者也。”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周易·系辞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淮南子·览冥训》:“引类于太极之上。”

《周易·系辞传》:“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阮元《文言说》:“孔子于《干》《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辞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惟以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文言》数百字,几于句句用韵。孔子于此,发明《干》《坤》之蕴,诠释四德之名,几费修词之意。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凡偶皆文也。于物两色相偶而交错之,乃得名为文,文即象其形也。”

《尚书·洪范》:“天迺锡禹《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作书契。”

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尚书·益稷》(今文作《皋陶谟》):“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颺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尚书·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尚书·大禹谟》:“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汉书·董仲舒传》:“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铸。”

《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淮南子·精神训》:“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

《礼记·儒行》:“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

《周易·系辞传》:“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

《周易·系辞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坤卦·文言》:“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颜氏家训·文章》:“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不可暂无。至于陶冶性灵,从容风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

《孟子·离娄》:“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诗·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傚矣。”

最后,关于“范畴”和“信息”的说明:

范畴:表征事物信息域的最简文字符号形式。

全息公式(一事物的):

信息=生化本质+特征表象+关系质

与这一公式相对应的范畴分别表述为,具象范畴、观念范畴和思想范畴。观念范畴总括了机制范畴、相干范畴、体制范畴和中介范畴。

一般地说,中华大道哲学,由于汉字(生象文字)的全息本征,文本中文字使用是全部范畴一体混杂的,其确定意义均由文本处境决定,这样一个人的自身素养就决定着其对文本认识和体会的深浅度。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交流的无语言障碍性,一个人的水平是可以高下立判的,因而场面上很难发生道德争论。字母文字由于其理念规定性,哲学文本和科学文本在形式上则有着明显的清晰划界——哲学文本运用的是思想范畴和观念范畴,科学文本运用的是观念范畴和具象范畴(名),尽管内容上(主要指人文学科类)因为素质关系常常混乱不堪。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语言种类(语法、科学)的隔阂,必然造成无可避免的观念冲突。

一个结论:思想范畴、具象范畴无论外延还是内涵都是有专门指向,意义是确定的。观念范畴的概念意义则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时刻在变化当中,其定义必然受具体环境条件影响。

文心雕龙作者
《文心雕龙作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