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汉族造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25 21:09:3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汉族信仰

问问身边的人,汉民族的信仰是什么,发现很多人都认为汉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世界上大约有2000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绝大多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虔诚的、专一的和一元的,而汉族的宗教信仰则是多元的,所以才造成认为“没有信仰”这种现象。

信仰基督教的各民族奉上帝耶和华为唯一神,对上帝的信仰是虔诚和专一的,绝不允许人们在信仰上帝的同时还信仰其他神灵。穆斯林同样具有最虔诚的信仰,他们信仰的唯一神是真主,伊斯兰教最后传教布道的先知是穆罕默德。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宗教,分别为非洲原始宗教、西方基督教、南亚印度教和佛教、中国儒释道。

与这些信仰神教的民族相比,汉族的宗教信仰很奇特。汉族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此就造成了从古至今,大多数汉族人见庙就进、见神就拜的奇特景观。可以说,汉族在信仰上的姿态是多神、宽容和实用的,是兼容并蓄的。一个汉族人,可能信仰一点佛教、一点道教,同时还保持着儒家风范。因此,汉族是世界上对宗教信仰最不执著的民族,也是对宗教信仰最宽容的民族。

其实,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汉族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民族性宗教信仰。

首先,儒家和道教是汉族的民族信仰文化之根。这种土生土长的汉族信仰价值体系,是没人能够怀疑的。儒家是仕途追求的价值理念,而道教则是个人在修身养性方面不可或缺的信仰体系。

其次,外来宗教对汉族的影响很大。第一次“西学东渐”,佛教传入我国。与第二次“西学东渐”相比,佛教作为近邻我国的印度宗教,不妨可以称之为“小西学”。佛教从汉代传到我国,经过大约800多年的历史,在汉族信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即便历经了许多次政治运动的洗刷,还是阻挡不了很多汉族人对佛教的信仰。

此外,尽管清代的“礼仪之争”把基督教挡在了国门之外,但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基督教在我国得以广泛流传。与佛教舶来印度相比,不妨可以将基督教的传入称为第二次“西学东渐”。基督教传入后还未得到很好的消化,经过1949年以后无神论的洗礼,它又暂时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其后,随着改革开放,基督教再次得以在汉族人群中传播。

最后,如果说儒释道只是部分汉族人的信仰,那么,汉族还有一种民族性宗教信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宗法制宗教,这是一种全民族性的宗教情结。祭祖之风,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次次宗教淡化的洗礼运动,虽然淡化了汉族宗教信仰的核心,但是祭祖之风依然流行甚广。汉族从上到下、至下而上,虽然不信仰一个具体的神灵,但是“祖灵”与“天命”,却是最令人敬畏和不能不信仰的。在现代汉族人群中,年龄越小者,天命观念越淡薄,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天命观的信仰会逐渐加深,于是中年以后,天命观也厚实起来了。

汉族为什么会出现宗教信仰如此多元、如此淡化的奇观呢?

首先,追根溯源,汉族宗教信仰淡化最深远的历史根源源自五帝时代。汉族的祭祖之风应该追溯到五帝时代的第二帝王颛顼“绝地通天”的“宗教改革”。这场改革给中华民族制定了一个根本的祭祀规范——“皇权齐天”,即只有帝王才能祭天。臣民不能祭天,就只能祭祖。于是,祭祖之风盛行。 其次,我国原始神话创始说的空白和弱化,导致了外来宗教的不断进入。华夏民族原始神话的一个最大不足就是缺少创始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是汉代以后才编造出来的创始故事。春秋战国时,我国没有创始说,最好的证明就是屈原的《天问》:“女娲无足,谁以匠之?”正是因为东周时代我国还没有创始说,孔子才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应该说,孔子不是有神论者,也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远神论者,他更多的是用哲学情怀包容宗教情怀。更准确地说,他是用一种伦理、道德情怀包容宗教情怀。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孔圣人的宗教情怀是不足的。试想,如果孔圣人能到西亚、欧洲去“周游列国”,恐怕他绝对不会缺少宗教的终极关怀。由于中华民族原始神话创始说的空白,对全能者想象的不足,造就了先秦诸子百家不能从原始神话中汲取营养,而只能用哲学领悟来弥补,使得中华文明成为早熟的民族文明。

再次,儒家运动的洗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远神论”。虽然五帝时代“绝地通天”的“宗教改革”对我国百姓的宗教信仰有所限制,但发展到后来的夏商周时代,宗教信仰十分盛行,帝王祭天、百姓祭祖,不亦乐乎。在那个时代,华夏人是百分之百的宗教信仰者。儒家既不是虔诚的有神论,也不是绝对的无神论,而是敬神的远神论。在历经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下乡运动”中,远神论的思想不断深入士大夫和民间,对汉族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造成汉族宗教信仰淡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无神论运动。汉族经过不能祭天只能祭祖和远神论的两次洗礼之后,在近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又经历了一场无神论的洗礼,宗教信仰又一次打了折扣。虽然汉族的宗教信仰经过一次次的“打折”,逐渐淡化,但是关乎生老病死、鬼神的问题,毕竟是人的一种特殊精神需要。于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近年来,我国百姓的民间宗教信仰发展迅猛。

汉族宗教信仰虽然存在着多元性和不虔诚性的缺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恰恰彰显了汉族宗教信仰的独特优点。

推荐第2篇:汉族婚俗

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东北的汉族婚俗

婚礼前新娘一方要准备的物品有:喜面,提前准备好面条、红盆、台灯(婚礼当天新娘的弟弟带到新房)、改口红包,压车红包。手礼花。准备硬币(当日洒在床上,抓福钱最好是以九结尾的吉利数字,寓意天长地久)。准备几条红手绢,如果婚礼当天遇到另外结婚的新人 要扔手绢冲喜、取回订制的婚纱和礼服。新郎一方要准备的物品有:新郎礼服,准备婚礼当日新人食用水饺,寓意百年好合。四彩礼:离娘肉(2根肋条),白酒两瓶,大葱数棵,粉条1把用红纸包好。红纸(压院内井盖用),叫门红包、改口红包、压车红包、五毛硬币在新房床上摆喜字. 结婚当天,早晨

六、七点钟两家就开始忙乎起来了。在农村还会更早一点。因为有“抢头”的一说。那意思就是娶亲要越早越好。过日子和别人家相比也能争个先。

具体流程1.“喜车”出发 :新郎由长辈、童男、童女等相关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来说,去时人员是单数,这样娶回新娘就成个双数。 2.“喜车”到达新娘家

给压车红包-伴童为新郎开车门,叫门(头道门不用太拦),改口带花,给改口钱(有的婚家有进门不空嘴的说道安排接亲的人吃些糕点水果等),挤门(要准备拦门的问题,小红包),吃喜面(请岳母送出喜面),找鞋(要给藏鞋的伴娘或者妹妹准备一个红包一百、二百的

(1)敲头道门 (2)进门后,向女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3)敲二道门,此时新娘的同学和朋友可“堵门”逗趣 (4)进二道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也可摆出单膝跪地造型) (5)互相佩带胸花(一般双方都将胸花佩带至对方左侧胸前) (6)新郎、新娘吃“喜面”,(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抱起新娘上“喜车”,在“喜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改口红包男女双方各不相同。改口红包女方准备999元或9999元给新郎,寓意天长地久;男方准备1001元或10001元给新娘,寓意着千里挑一或万里挑一。叫门红包,可根据情况定10-50元都可以,但需要多准备一些 3.“喜车”返回新房

(1)“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沿另一条行车路线开往新房 (2)新郎、新娘下“喜车”后,燃放礼宾花、踩响球等;带花的同时组织其他人员上楼参观新房 (3)新郎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俗称聚宝盆)

4.参观新房

(1)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糖水, 寓意婚姻生活甜甜蜜蜜 (2)新娘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寓意新娘无论结婚前还是结婚后都是稳坐在福堆里的。 5.“喜车”抵达酒店

(1)新郎亲朋在酒店门前迎候,再次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2)新郎、新娘在宴厅门前迎宾; (3)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6.拜席及四彩礼

(1)新郎、新娘,在“拜”席时按照先娘家席,后婆家席,先亲属,再领导、再同志、再邻居,后同学、朋友之顺序进行敬烟或献花;

(2)敬娘家烟时,由新娘持烟,新郎点火,新娘要加以介绍。给婆家花敬烟时,新人角色互换; (3)新郎父母或兄长在新郎、新娘“拜”席一段时间后,向客人敬酒,顺序同上; (4)宴席中,有客人离开时,新郎、新娘相送至酒店门口;(5)男方父母适时给女方来宾中的小孩赏钱; (6)如果酒店给老丈人桌加菜时,新娘父亲要给厨师赏钱; (7)新娘父母要离开时,新郎父母应为其送上四彩礼:离娘肉一块(要带皮、带两根肋骨);鱼品一份;粉条一把;大葱数棵,用红丝线系活结。寓意生活过得充实 7.团圆饭

新郎父母和家人接受新娘、新郎的敬酒,并对他的婚姻表示祝福。

推荐第3篇:汉族婚俗

汉族婚俗

汉族婚俗,现行一夫一妻制,废除了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实行的一夫多妻制以及典妻、租妻等陋俗。

过去,汉族婚姻的缔结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具体有纳采(媒人到女方家说明求婚之意)、问名(问女子生辰以卜吉凶)、纳吉(卜得吉兆,定亲)、纳征(送钱财给女方家准备成婚)、请期(通知女方家成婚日期)、初期(亲迎女子到男方家拜堂成亲)等六道程序。除了最后一道程序外,婚姻的缔结过程都要背开青年男女当事人进行,因而极不合理。

现在废除了父母包办婚姻,青年男女直接见面谈恋爱,然后征求父母意见,办结婚登记的法律手续。婚礼仪式也废除旧俗,新娘不再坐轿子,新婚夫妇也不再拜堂。新式结婚典礼隆重而热烈,由尊长者致辞,亲友祝贺,以音乐舞会或茶话会的形式告终。也有的旅行结婚,双双外出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

汉族传统婚俗

订亲: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订亲的凭据。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男方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在女方收到大礼后,女方的妆套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之前送到男方家。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祭祖:出 迎娶新娘之前,男方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迎亲:近年来,迎亲(接新娘) 成为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燃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吃桌: 在出发前,新娘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离别在即,新娘通常面•С钊荩蠹宜狄恍┘榈幕啊!

等待新郎:在女方家门口,应有一男童手持茶盘等候新郎礼车的到来,新郎下车后,应赏男童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拜别:离开新娘家前,新娘应叩拜父母道谢,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鞠躬行礼即可。

礼车:在新娘礼车刚开动时,女方家长应在车后撒一碗清水,一碗白米,清水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干涉,白米是祝愿女儿有吃有穿,事事有成。

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到窗外,表示不将坏脾气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 牵新娘:新娘到男方家时由礼走出,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将新娘牵出礼车,并扶新娘进入大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人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

祭祖:新人合祭祖先,新郎再带新娘入新房。

喜宴:时下流行中西结合式的婚礼,新人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换下新娘礼服,穿上晚礼服向各桌敬酒。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应站在门口送客,手中应端着盛香烟,喜糖的茶盘。

进洞房:将竹筛和铜镜放在新床上,为求日后生男。吃由花生,黑枣,莲子,桂圆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婚礼当天白天,新娘不能躺下,否则可能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推荐第4篇:汉族婚礼祝词

式结婚仪式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中午好!

开场白:在这天地之合的喜庆之日,我们相聚在郭林大酒店,欢聚在这鲜花簇拥、喜庆浓郁的婚宴大厅,共同为***先生和***小姐举行新婚庆典。今天是公历的2009年6月28日,农历的五月初六,我十分荣幸地接受新郎新娘的重托为这对新人担任今天新婚庆典司仪,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两位新人向参加今天庆典的来宾和亲朋好友表示真诚的欢迎和衷心的谢意,谢谢大家!

现在,我荣幸地向大家宣布:***先生和***小姐的婚礼庆典现在开始,有请今天的王子和公主,我们的新郎和新娘闪亮登场。(鼓掌,播放:婚礼进行曲) \'

一、新人进场:

身穿洁白的婚纱,沐浴在幸福甜蜜中的新娘,在新郎的相伴下,在婚礼进行曲的音乐中,肩并着肩、手牵着手、心贴着心,面带着微笑,向我们缓步走来(注意站姿:男左女右)。新人进场进行时:音乐在大厅回响,礼花在空中绽放,朋友们,来宾们,让我们祝福的掌声再热烈些吧!

(上了主席台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刻意味着两颗相爱的心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一刻意味着两个相爱的人终于步入了神圣的婚姻殿堂,这一刻意味着在以后无论是风是雨,两个人都要一起牵手走过,这一刻意味着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两个人要相濡以沫、恩爱到老、携手一生,两位新人听明白了吗?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这对新人,我们的新娘要比平时任何一个时候更感到内心的激动,更显得楚楚动人和漂亮温柔,昨天貌似天仙的大姑娘,今天就变成了美娇娘,有如出水芙蓉娇艳美,赛过五彩金凤凰。我们的新郎,要比平时任何一个时候更感受到幸福,更显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昨天的少年郎,今天就变成了大人样,且看左斌小伙儿有绝招,梧桐引来金凤凰。

面对着现在宾朋满座的喜庆场面,我想这对新人此刻一定心潮澎湃,过去的已过去,眼前是片希望的未来,我们请他们谈谈你们的心理感受吧。

大家来看,我们的新郎和新娘是既有才又有貌,真可谓天造一对,地设一双,才子配佳人,美女配俊男。

二、父母出场

常言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今朝结婚成家业,不忘父母养育恩,好了,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下面有请双方父母登台上坐(介绍双方父母,请父母讲话)。

女方父母:我们新娘的母亲由于某种原因,今天不能出席婚礼现场,我们新娘的父亲是从山东聊城赶来参加女儿的婚礼,如今的社会,嫁女儿比娶媳妇更难,女儿的归宿是父母一生的牵挂,如今女儿已经找到了一个好归宿,也可以让父母亲放心了,现在有请新娘父亲为大家讲几句话(鼓掌···)。

男方父母:从不同的生活环境走到了一起,二十年的风风雨雨里,是家庭关爱、亲情的关怀伴随至今,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成家,此时的父母一定有许多的话想对孩子讲,让我们请左斌敬爱的父亲(母亲) 来说几句吧。 父母代表发言……(掌声)

山欢水笑同贺新婚喜,

地久天长共祝百年好。(响乐) 尊敬的各位亲朋、各位贵友、女士们!先生们!、街坊四邻们,大家好!

今天是公元*****年元月**日,农历**年**月初**,今天久赋盛名的天津鹏天阁大酒楼6楼的宴会大厅,是高朋满座,金碧辉煌,正在恭候一对新人的到来。承蒙曹氏家族和邢氏家族的厚爱,在这里为一对新人主持新婚庆典,我感到万分的荣幸,希望大家在仪式当中,给予一对新人和主持人,多多的掌声支持,谢谢——啦!(响乐)

在这里我也要代表一对新人和他们的双方家长,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祝各位来宾朋友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抬头见喜,低头见钱。谢谢!(响乐)

现在良辰吉时己到,我宣布曹先生邢小姐新婚庆典现在开始——。有劳嘉宾大架,全体起身。这正是“新人到堂前,宾主站两边,才子配佳人,鼓乐响连天。”有请新人入花堂拉-------!(响乐)

“借来天上火,燃成火一盆,新人火上过,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啦!” (响乐)

“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 (响乐)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上台转过身\"。(响乐) 有请新郎官在自己新婚庆典的舞台上三箭定乾坤:

一箭射天,天赐良缘,新人喜临门啦!

二箭射地,地配一双,新人百年好和。

三箭定乾坤,先射天,后射地,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响乐)

一对新人在大家的掌声祝福下,已经来到了花堂上,有请来宾落座。

各位来宾,各位贵友,按照咱老祖宗的规矩,新娘的盖头是到了洞房新郎才挑开了,但是,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这么多的朋友,这么多的嘉宾,大家是不是想早一点看看新娘的花容呀!(想)。那好!今儿咱们就来个“与时俱进”,提前在这里让新郎揭开盖头,好不好?(好)(然后拿一称杆,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呀?(称杆)对,这是称杆,称杆这上面的是什么?(称星)这秤杆也叫“喜竿”,咱们让新郎官,拿这个“喜竿”挑开新娘的盖头,新郎官“称心如意”啦!(响乐)

这正是“芙蓉出绿水,新人露花容”。大家掌声祝福啦!(响乐)

介绍新人

朋友们,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以下这两位新人:这位英俊潇洒,精明干练,满脸沾沾自喜,又有一点洋洋得意的先生,就是新郎 先生;掌声祝贺------。(响乐)站在新郎旁边的这位美丽大方,满脸甜蜜的就是新娘 小姐。掌声祝福他们!(响乐)

三拜九叩大礼

下面请新人行大礼,行三拜九叩之礼。

一拜天地

一拜天地日月星,请一对新人转过身,整衣冠,拱手作揖,拜。

风调雨顺,一鞠躬,

五谷丰登,再鞠躬,

家业兴旺,(响乐)三鞠躬,起身。 再拜高堂,老祖宗。

有请双方家长上台入座,依次为女方家长,男方家长。

整衣冠,拜。(响乐)

祝父母多福多寿,一鞠躬。

愿高堂幸福安康,再鞠躬。

愿父母双亲,寿比南山,三鞠躬。请新人起。(响乐)

在这里我也代表一对新人,祝愿双方老人“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愿你们来年的此时共享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夫妻对拜

请新人面向北,相对而立——互相整衣官——拱手作揖——拜(响乐)

夫妻恩爱,一鞠躬。 百年好和,再鞠躬。

早生贵子,三鞠躬。请新人起。(响乐)

改口敬茶、给红包

双方家长握手合影,“天上牛郎会织女,地上才子配成双,今日两家结秦晋,荣华富贵万年长。” (响乐)

早生贵子

拿桌上准备好的四喜果(枣、栗子、花生、核桃),问新郎、新郎什么意思?

核桃———白头偕老

花生———花搭着生

枣、栗子———早生贵子

吃子孙饺子

子孙饺子有七个———五男二女,新娘咬一口饺子,问新娘生不生。、

感谢来宾

谢仪词

牵马的,抬轿的,敲锣打鼓放炮的;

接客的,嘹哨的,还有招呼不到的;

梳头的,扶女的,亲朋好友知己的;

看客的,送礼的,四面八方贺喜的;

烧火的,做饭的,挑水切菜捞面的;

扫地的,看院的,提茶到水抹案的; 还有门口立站的;扒到窗台偷看的;

新郎、新娘咱们一起行礼,啦!

以上是天津一位老师的传统司仪词,也是目前我在网上找到的一套最完整的中式婚礼词。也是一套典型的拼凑词。司仪词是婚庆人最关心的东西,所以我就斗胆借这套词,来说一说传统婚礼的司仪词。其开场词是现代词自不必说。

其引场词:新人到堂前,宾主站两边,才子配佳人,鼓乐响连天。”有请新人入花堂拉!引用的是陕西临潼民国中叶时流行的迎轿词。用词作了恰当的修改,词句工整押韵,词义应时应景,是目前笔者见到的比较好的引场词或迎轿词。

其迈火盆、跨马安、撒谷豆,

“借来天上火,燃成火一盆,新人火上过,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啦!”

“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上台转过身\"。

是典型的北京竹板喜歌,又借用了臧鸿老先生的叫卖吆喝调,婚礼现场我无缘亲见,不知道吆喝出来是什么效果,但是就竹板词的节奏和臧先生吆喝叫卖的韵味来说,感觉有些拿茶水冲咖啡,不如单纯些好。但是,其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迈火盆只能是新娘迈,新郎是决不能迈的。因为它烧得是新娘身上的晦气。笔者不知现场如何?但词中称“新人火上过”不妥。 其射三煞明显用了藏老爷子的衣钵,无可厚非。

“有请新郎官在自己新婚庆典的舞台上三箭定乾坤:

一箭射天,天赐良缘,新人喜临门啦!

二箭射地,地配一双,新人百年好和。

三箭定乾坤,先射天,后射地,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但对于射三煞这个环节来讲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射三煞原是清朝婚礼上满族旗人特有的婚俗,其内容是下轿之前新郎拿着弓箭朝新娘头顶虚射三箭以射杀新娘身上的煞气和晦气,同时也是希望新娘的到来能给新郎家带来好运,免除新郎家的祸事。其原名不是射三煞,而是“桃花女破周公”。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煞是指:青牛、青羊、乌鸡之神。我们前面说的撒谷豆就是为了避这三煞。意思是说,三煞忙着去吃谷豆,就危害不到新人了。现在的撒花纸片、喷彩条就是由此演变而来。后来到了晚清和民国,职业的娶亲太太和喊轿师傅为了保住饭碗,故弄玄虚把类似的一些环节神秘化,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所以,笔者认为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逻辑上都讲不通,所以笔者主持的传统婚礼中从不设置此环节。

注:周公、桃花女的说法,源于元明戏曲和小说。桃花女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元代已有《桃花女破嫁周公》杂剧。戏的情节是:算命人周公开业30年,从无错差,百算百准。某日有石婆婆算命,周公算定好儿子石留柱在外必遭横死

,石婆婆回家途中遇到桃花女,桃花女教了她化解之法,救了石留柱。石婆婆找周公退卦钱,说他卦不灵,周公大惊失色。周公又给彭祖算卦,断定他必死,彭祖遇桃花女,桃花女教他祭拜北斗星,得以延长寿命,彭祖见周公,周公知其原因,忌妒桃花女破卦法术,请彭宜为媒,娶桃花女为妻。 桃花女进门后,周公费尽心机要害死她,但都被她的法术所破。一次他想害死桃花女,反而险些害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其后,周公仍设计害死桃花女,桃花女法术高明,恰厄运落在周公家中,幸亏玉帝恩赐,周公一家死而得生。其后真武大帝出场,说明周公与桃花女是金童玉女转世,世缘已满 ,应复归天位。

在比如说象挑盖头,这应该是中式婚礼里面比较有意思的环节,如果平淡的来说(称心如意),喜庆的味道则要淡许多。不妨加大一下力度(秤杆子新,秤杆子亮,它一头挑美人,一头挑江山,叫一声新郎接秤杆。你瞅仔细,慢慢来,轻下手来莫着慌。左一挑,保你喜笑颜开乐成花,又一挑,保你称心如意美滋滋。中间一挑,这才叫美貌新娘娶到家,新郎心里乐开了花。良辰吉时金早到,夫妻双双入洞房)么接下来就有请我们的二位新人向在座的所有来宾行新婚大礼。一拜天地,一鞠躬,感谢天,终于等到这一天;二鞠躬,感谢地, 于踏上这片地;三鞠躬,感谢天为媒地为妁,比翼齐飞,喜结连理!常言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为了儿女的成长染白了青丝,费尽了心血。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新娘和新郎如今已成家,真的要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接下来是二拜高堂,父母双亲,一鞠躬,感谢养育之恩,再鞠躬,感谢抚养成人,三鞠躬,永远孝敬老人!好接下来是夫妻对拜,请二位新人向左向右转,我们大家看一下,谁鞠躬鞠得越深说明谁爱对方爱得越深,一鞠躬,互敬互爱,再鞠躬,白头偕老,三鞠躬,永结同心!经过三拜、九鞠躬之后,下面我们请新郎新娘共同喝一杯幸福的交杯酒。(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这满满的交杯酒是我们两位新人,用他们的情,用他们的爱酿造的美酒,也只有真心相爱的人,才能喝的美酒,有请两位新人喝交杯美酒:(交杯酒进行中)喝了这杯酒,今生今世不分手,喝了这杯酒,来生还要一起走。

推荐第5篇:汉族的风俗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

彩,丰富异常。

1.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3.姓氏及名字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4.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5.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杂史、地方史志、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苏轼(1037~1101)、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

6.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7.饮食习惯

1).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2).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3).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4).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5).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

一、

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8.汉族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9.汉族民系

一般而言,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

推荐第6篇:我国汉族葬礼

我国汉族葬礼

——以南方L村为例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并且得到了礼仪之邦,文化大国的美誉。很多文化习俗都是形成于几千年前,然后随着历史长河向前发展同时不断完善。作为传统社会的思想支柱儒教带给各种习俗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葬礼和婚礼统称为“红白喜事”,可见它的地位是十分高的。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所以葬礼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一次演出,过了这时期主角将永远不会在世人面前出现。南方小村的葬礼有一些它自己的特色,同时大致的都是和全国各地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一致性的表现。

关键词:汉族葬礼 南方L村

葬礼在L村人的印象中是一件很大的事,不仅因为它要持续两天半的时间,而且参加的人数多,本族的要前往帮忙,同村的前往祭奠,亲戚基本都要前来送丧。所以生人在看到某某的葬礼送丧的人多,都不免羡慕,希望日后自己去世后也能有这样的影响,毕竟在人们看来送丧的人数是衡量一个人在世上的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有福气的象征。当然在一个人死后人们通常会议论他生前的事迹来缅怀,不管那个人身前做过什么坏事,一个人的死,难免不会不让活着的人黯然神伤。

L村的葬礼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送终,报丧,入殓,守灵,祭奠,出殡,由于理解有限可能还有其他的重要环节。

送终,也就是在亲人还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家人围在他身边尽孝或者听取遗言。汉族深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百善孝为先,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不忠不孝之人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老人们也深知这一点,因此才会经常听到某某老人拖着最后一口气等待自己出门在外的儿女回到身边才肯咽气的事实,老人们在死前都要替儿女们着想,留下“孝子”的名声。还好现在是信息社会,如果在古代的话父死三年可能还不能回来尽孝,只能默默

的哀叹。在送终的过程中儿女们还要帮老人穿好寿衣寿裤,民间有信仰:人在咽气之前穿好寿衣才能不光着身子去阴间面见列祖列宗。在老人还没有咽气之前,儿女们是不能哭的,即使哭了也要默默忍着,只见泪流满面,而不放出一丁点声音。在老人咽气了之后就要把他抬到宽敞的客厅里,并且要靠着墙角。在他的头的那边的地上点上一盏煤油灯,放一个香碗,里面插上香火。老人是仰面躺在木板上的,带着可以遮住耳朵的冒着,脸上用烧纸覆盖,腿和胳膊都是用布带固定的。在做好这一切之后就会有村里人陆续前来祭奠,烧香,烧纸,并且让死者家属节哀顺变。

报丧,就是前去死者的亲属家中向他们说明变故,让他们心里有准备,并且说好出殡的时间。报丧的人一般是死者家族五福之内的男性,大家分配好各自要前往的地点,一般是一个人报好几家,且这几家又是相隔不远的,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让亲属有个准备的时间。报丧的人在说明之前是不能跨进前往主人家的家门的,等到说完了主人才会将其迎进门,并且以青菜素面招待,绝对不能招待喝酒。在古代社会,交通工具并不发达,人前往报丧只能靠两条腿,所以体力消耗很大,必须要补充一定的能量,才能更快的赶到下一家去,不能喝酒是怕酒后误事。亲戚在接到报丧之后就要着手准备前去祭奠的礼品了,这也是按关系远近来划分的,关系近的要做一担白米大个粽子或者发糕(L村方言是这么说的),稍微远一点的就是一担馒头或者粉条。这些都得提前去市场上预定,所以报丧的动作是一定要快的。

入殓,就是把死人从门板上转移到准备好的棺材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是有一系列仪式的。首先得要向道士问一个入棺的吉时,然后在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这个仪式。在没有实行火葬之前,在吉时到来的时候,“八仙”把逝者抬往村中的祠堂,那里已经布置好了灵堂,等待逝者归位。祠堂气氛很严肃,一片的白色和深蓝色。柱子上挂满了挽联,“灵魂驾鹤去,正气乘东风”等等。在入棺之后,主持开始往死者身上盖被子,这些被子是白布为底,中间缝着一块红布,都是亲朋好友在得到报丧之后送来的。主持在该一个被子的时候都要喊是谁家送来的被子,这不仅仅是喊给死去的人听的,还是给活着的人听的,这也是乡村社会中必须要做的,因为葬

礼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盖完被子之后,就要分发手尾钱了,手尾钱又叫子孙钱,是死者留着子孙的祝福。在分发手尾钱的时候近亲都要围在主持的边上,并且大声恸哭。在得到手尾钱之后子孙们要把它戴在手上,等到百日之后才能从手上取下。入殓时也要鸣锣鸣炮,附近的乡亲都会过来看最后一眼。

守灵,是在入殓之后的一个阶段。在入殓之后,直系亲属就要坐在棺材边上的长椅子上,吃饭睡觉都要在灵堂。在守灵的时候,儿女便要披麻戴孝了,这个也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所有的亲属都可以穿麻衣的,必须是直系的亲属以及直系的配偶。而且连鞋上这种小细节上都是有讲究的,最好穿白布鞋在鞋头上缝上一块红色的布。灵堂布置的庄严肃穆,灵前的桌子上摆放着逝者的照片,以及各种的贡品。守灵的高潮是出现在晚上的时候,等到了晚上就会有道士来做法事,以使死者可以早日安息。在晚上十点钟左右法事达到了高潮也就是儿女们围绕着十二盏灯开始盘灯,绕一圈就要跪下来磕头,对体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也是检验儿女们的孝心。到十二点钟的时候还要鸣半夜罗,敲三下短四下长,一共敲三回,鞭炮齐鸣。灵前的纸钱盆是不让灭的,一直烧,烧到天亮。

祭奠,是在出殡之前对死者最后的哀悼。等到时候了亲戚朋友就按照关系的远近先后上前磕头跪拜,儿女要上前搀扶。祭奠的时候会有主持在边上喊话,某某前来祭奠,谁谁出来迎接。如果亲友多的话这个程序要持续一个小时左右。

出殡是逝者离村的阶段。在L村,一般把逝者埋在离村将近三里路的小山上,那里也可以说是L村的集体墓地,因为大部分死去的人都被埋葬在那。随着吉时的到来,在祠堂外面的大路上已经排满 了送丧的人。个人分工明确,极少是空手的,稍大一点的孩子一般是扛花圈,年轻人有挑担的,有放鞭炮的,有撒纸钱的。年纪大点是搀扶着死者的儿女,避免伤心过度而发生意外。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是亲友们送的花圈棉被等物件,长子手持招魂幡走在队伍的前面,棺材是放在由“八仙”抬着走在后面。由于墓地在山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三里路但是却要走四五十分钟。L村的坟墓一般都带有坟圈,有较大的拜堂。等棺材到了墓地之后,并不是马上就下葬的,

而是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仪,其中哭棺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儿女那是抱着棺材大哭啊,边上的陪侍就要尽力将其拉开,以便让棺材顺利下葬。在下葬之前,亲友们必须把随身带来的竹棒和腰间的草绳放到棺材上,不可带回家。负责下葬的人把墓室整理了一下,扫去挖墓坑时留下的脚印,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的龛内。棺材放进墓坑之后就要让儿女们往里面放一些石块泥土。这些都结束之后,大家就再次跪拜,这是在逝者新居的第一次正式跪拜。仪式结束后大家脱下白色孝服,取下头上戴的白帽。下山时,还要给每个送葬的人发两枚钉子、一根红丝带,寓意为家丁兴旺,红红火火。

从一个葬礼就可以看出来汉族是一个拥有丰富礼仪和习俗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并没有把我们古老的礼仪文化丢弃,而是一直延续着,其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变化,但是主要的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这些习俗顽强的生命力。

葬礼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习俗,它里面包含有我们祖先为了更好的生存而体现的智慧。葬礼上涉及到的社会关系是很复杂的,不仅拥有姻亲关系,还有宗族血缘关系。宗族内有人去世后,其他人就需要去帮忙,各有分工。葬礼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增强群体的内聚力,通过沟通加强情感联系。在葬礼上族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活基本上都是族人做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宗族在乡村社会的重要性。

参考书目及文献:

[1]定宜庄.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 3).

[2]乔健.试说费孝通的历史功能论[ M ].杨圣敏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 百年文选.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

[3] (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 M ].陈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推荐第7篇:华宁县汉族婚俗

华宁县汉族婚俗

华宁县以汉族居多,另外主要还有彝族,集中在青龙山区一代;回族,主要在盘溪聚居,还有少数的苗族、哈尼族等。

在中国古代,汉族的婚俗主要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了现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以及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现代婚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下定、订婚、下茶、迎亲 (或出嫁)以及回门。下定就是父母双方见面,为儿女定下婚事。订婚则是由男方向女方送聘礼,也就是古代的纳征,聘礼可根据具体的家庭情况而定,主要有礼金,首饰,衣服等。订婚当天由女方家人宴请近邻、亲友。下茶礼由男方送至女方家中,在男子娶亲前一天送出。主要是一对鱼(鱼分公母,活鱼最好)、两盒烟、两瓶酒、两盒糖、两包茶、一小袋米以及新娘的一套衣服,所有的东西请一个被认为是有福气的长者用红纸封上。送至女方家中,各拿起一半,收起衣服,回送一套男方的衣服。

接下来主要是男方迎亲,女方出嫁。在这一点上,女方的规矩比较多。首先是女方的舅舅必须早早来到,当男方的迎亲队伍的鞭炮声响起时,舅舅要接着放鞭炮,以示迎接,没有听到鞭炮声,男方不得入内。新郎进入女方家中后,女方紧闭房门,由其亲朋好友讨要红包,问新郎问题,为难新郎,以示吉利。在男方成功进入女子闺房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鞋子,新娘的亲朋会事先将新娘的一只鞋子藏起,新郎找不到就不可以带走新娘。其次就是有舅舅为新人戴花,母亲取男方带来的柔和饵块少许,煮在一起给新娘吃,预示从此告别亲娘,这叫离娘肉。新娘出家门后由伴娘为其撑伞,此举与天气无关。送亲,也就是送嫁,送嫁要有女方的三代亲人,即祖辈、父辈和同辈,还有新娘的朋友。在前往男方家的路上,可以闹新人,视情况而定。到了男方家,俗称见亲,见亲一般有时间限制,也就是吉时。之后新人进入新房,新郎与新娘谁先进入新房,以后就是谁管家。晚上闹洞房。

第二日接回门,由娘家亲人去接,比如妹妹或是兄弟。再回娘家之前,新人拜父母,送上礼物(衣服或者是鞋子),交上新房钥匙。回门,新人在娘家吃过晚饭后离开,拜别父母。娘家在女儿女婿回门时要准备好一个盆,两把牙刷,两个杯子以及毛巾,还有就是回门糕,以前是糕粑粑,现在多用蛋糕代替。在女儿出嫁十天以及一个月的时候,娘家接新人吃饭,其他比较亲的亲友也要接新人吃饭,接亲。

华宁县汉族的婚俗大致就是这些。

推荐第8篇:隆林汉族婚嫁习俗

隆林汉族婚嫁习俗

□张兴富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汉族主要分布在隆或、天生桥、者保、桠杈、金钟山、蛇场、介廷等乡镇,这些汉族同胞并不是隆林的土著,其祖籍分别为川、黔、湘、滇、鄂、鲁等地。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隆林汉族的祖先从外省迁徙到广西,点状分布在兄弟民族的族群网中。汉族在隆林五个兄弟民族中所占比例为20.63%。可以说,隆林汉族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

隆林的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其传统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提亲。古话说“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汉族青年男女如果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自己又无暇顾及终身大事,这时父母就会插手子女的婚姻。男方父母如果相中了某家姑娘,就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媒人去女方家去“探口风”:“某家想和你家找条路走,看上了你家某女子,看你家开不开恩”等之类的话。若女方父母只是拿女儿来遮掩说:“我家女儿多在山坡,少在书房,圣贤不谈,灶转不熟,针线不匀,性格不好,配不上人家男孩”等谦虚话,就说明有三分之意了。如女方只是说一个“不”字,那就谈不下去了。如果女方父母说要问小的,那就是拿不定主意,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这时媒人就要继续加强攻势,说出男方的一大堆好话,诸如男方小孩如何听话、聪明、不会嫌弃等。这叫“递口信”,也叫“探口风”、“走头回”。日子一般选择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只是媒婆一个人去,去时简单带一点水果糖、瓶装酒之类的小礼品。

第一次还没有眉目,还得去第二次。这次是媒人夫妇都要去,带着一封红封书,内装一些钱和小红纸,除了重复第一次的旧话外,还要详细介绍男方的子弟、家财、房屋、田地等。若女方同意,就把红封书放在女方家神台上,用香炉钵压着,这就是汉族平时所说的“榨书子”。若女方不同意,就没有这道程序,也就没有后话了。

订婚。经过提亲的两道程序,就可以迈向订婚这一道坎。男方选择一个好日子,备好衣服鞋袜、酒肉礼金、米粮菜肴、红糖瓶酒、饼干等定亲礼物,请自家哥嫂、姐姐、姐夫还有叔伯舅父等数十人在商定的那一天,人背马驮,浩浩荡荡地开赴女方家,并自己动手做饭炒菜。女方则要请家族、亲戚来热闹,共同撑起人气,增添喜庆气氛。酒席上,女方的代言人则将亲戚朋友逐个介绍给男方,让将来的亲戚互相认识有印象,以免以后碰到还素不相识的闹出笑话。

送期。这道程序先请一个会写八字的先生,带着两挂肉、两瓶酒、六柱香、一对烛、一些钱纸(写好的八字封面用一张红纸贴着),一只公鸡。亲自动手杀鸡、煮肉办菜。毛笔和墨汁都是一对,写八字的人可得一支笔和一瓶墨。写好期单后,提前几个月给女方家送去,叫“送期”。送期时,也要在媒人的带领下,找两人伴着带上瓶酒、散酒、肉类若干、做鞋用的布料、袜、线、期单等给女方家送去,女方即要停下农活做“嫁妆鞋”。有的要做几十双,准备嫁到男方时分送给男方的亲戚。

结婚。结婚之日,无论是女方家还是男方家,提前三天就有人来帮忙,一般都是近亲邻友。有挑水的、磨面的、扛柴的、煮炸办菜的,每天都有一二十人。女方家头一天置办酒席,男方派出一支阵容三四十人的接亲队伍,当天下午就去女方家,准备第二天抬嫁妆。这天,出嫁姑娘就要哭嫁,内容大致是感谢众亲戚的帮忙和对父母、哥嫂、姐妹的难舍难分,哭谁谁就去陪哭。例如哭爹娘的:“我的爹呀我的娘,女儿出嫁心头慌。想到爹来心肝痛,叫声妈来痛断肠。爹劳累来娘命苦,女儿在家你们喜。半天不见女儿面,你们心头就发慌。如今女儿离别去,一年难得回几趟。爹劳累来妈病痛,谁来递水和送汤„„” 有不少女人们听得不禁跟着动容抹泪。

第二天一早,吃了早点,人们开始移出嫁妆,新娘还要哭嫁,哭得比昨天还要感人。哭到哪个亲戚,这个亲戚一般都要给点钱。押礼先生一放鞭炮,迎亲队伍就抬起嫁妆先行。之后在送亲的队伍中,有媒人夫妇一对,叔婶夫妇一对,舅父母夫妇一对,哥嫂夫妇一对以及迎亲姐妹若干跟着护送。唢呐队随后,一路不停吹奏乐曲前进。

到了男方家,就要把嫁妆放下来移到新房小心翼翼安好,把架子新床的铺笼帐盖摆妥,新房要充满喜气。新娘一到,男方众亲戚就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吹鼓手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为男方喝彩助威,男方女方年青的亲戚朋友就开始闹洞房。

送礼的宾客络绎不绝,先到者先入席。摆酒席时,众亲戚约十人八人一桌在主人委托的总管安排下入席就座进餐,可以划拳打码的豪饮农家酒,尽兴吃喜气饭。记住,这时千万要控制自己,不要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如果那样,不仅丢脸失去尊严不算,还扫了主人的面子,主人家是不会高兴的。下次别家办酒,你就臭名远扬,不受欢迎了。酒席一般来说,少则三四十桌,多则上百桌,整天都在摆席。送亲客被安排在堂屋就座,分上席下席内席外席,不同的席位说明了亲戚血脉远近的区别。

办完酒席后,大部分亲戚都会当天打道回府,只有送亲客中的部分留下来。这样,晚上还要摆“夜宴”,招待去玩耍的远亲近邻。到休息时,主人家实在安排不下,就分到就近的农户家去过夜。

回门。送客走的第二天,就是新娘出嫁的第三天,俗称“三朝”。这天,新娘就要“回门”。回门之前要在家先扫地,收拾家务,把嫁妆鞋交给郎君母亲分发给男方亲戚,亲戚领鞋时要封钱给新娘,至少十五元以上,多封不限。接着,新娘夫妇在一对未婚男女的陪同下,带着酒肉礼品,还有两对鞋,到媒人家去谢恩,在媒人家吃一顿饭后就又和那对未婚男女一起回到娘家,娘家要把最亲的人叫来同吃一餐饭,把带去的香、烛点燃,并烧上纸钱,新娘夫妇在神龛前行鞠躬礼,向祖宗作揖后方才回家。如果天黑路远,不能回去,也不得在娘家过夜,只能到别家去留宿。

推荐第9篇: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澧水船夫号子》 2.《小河淌水》 3.《茉莉花》 教学目标

1.用心聆听《澧水船夫号子》,尝试参与《过滩号子》的表演,体会号子节奏固定,与劳动紧密结合,既适合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的特点。

2.欣赏《小河淌水》具有时代感的通俗演唱,感受山歌的节奏自由,常在歌曲的开头加一些吆喝性的喊句。

3.聆听《茉莉花》,感受小调词曲的优美流畅,节奏规整,感情表达细腻、委婉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歌曲,学生能说出号子、山歌、小调的不同特点 教学准备

黑板 拔河绳 多媒体

方法:视听、讲授、对比、讨论 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合作这节音乐课,据我了解咱们高一 班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的班级,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这节课把你们班团结合作的精神拿出来,也再次向今天来听课的老师证明我们是最棒的。 ①请同学们聆听音乐,找一找你们熟悉的旋律。(播放音乐) 老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 学生:《茉莉花》 ②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首乐曲是29届奥运会颁奖的音乐。大家都知道《茉莉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民歌的种类有很多,从体裁上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学生:小调、号子、山歌

2、新授课小调《茉莉花》

①我们知道,民歌的种类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小调、山歌和号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小调《茉莉花》。(播放音乐) ②同学们想听老师来演唱这首歌曲吗?

③再次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思考,这首小调歌曲《茉莉花》有怎样的音乐特征(旋律怎样,节奏怎样) 学生:旋律婉转,节奏规整

3、欣赏山歌《小河淌水》

①同学们,学习了小调,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山歌,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有着“东方小夜曲”之称的歌曲《小河淌水》。(播放音乐)

②仔细聆听歌曲的词,想象一下,在银色的月光下,四周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伴着老师的朗诵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③知识延伸:各地的山歌的名称也不相同,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和四川的晨曲等。

4、聆听号子《澧水船夫号子》

①了解号子的定义: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号子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作劳动、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 ②欣赏歌曲《澧水船夫号子》

湖南有湘、资、沅、澧四大江河。澧水流经湖南西北部。全曲以船夫摇橹时唱的四个号子为基础改变而成,通过节奏平缓、曲调悠扬动听的《三幺台》、《平板》和曲调简洁有力的《数板》以及节奏明快、曲调紧张急促的《高腔》等,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展现了澧水船夫船夫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开朗、勇敢坚毅的性格。它是一曲船夫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谱写的劳动赞歌。

③欣赏了《澧水船夫号子》让我们感受了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教学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我相信有很多同学都对我们汉族的民歌有一定的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利用身边的资源来解决老师留下的课堂作业,找一找哪些歌曲是运用民歌来作为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好,下课。

推荐第10篇: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一)

饮茶: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二)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风习,我处在汉族家庭里,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汉族的民放风俗吧!

汉族是五十六人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自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饮食中的习俗有“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粘糕,吃粘糕的习俗。另外,汉族地区过年的宴席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盛传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朋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农历二月初二吃猪头,咬蚕豆,结婚庆典中喝交杯酒,闹洞房。老人过寿时吃寿桃、寿糕、长寿面,都是节日习俗中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个朵民族之花,虽然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但是我始终爱着我的民族,不管别的民族再好,我还是爱它。

第11篇:汉族待客的礼仪

汉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让之礼。凡迎宾,对与主人身份平等的宾客,主人要迎于大门之外,见面拱手相礼,称为“揖”。凡入门,主客之间必三揖而后入。主人先入。入门之后,上台阶进堂屋。汉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阶是向北走,客就西阶,主就东阶,后世所谓“东道主”,即此而言。升阶必三让。进堂屋后,主人设席,请客人入座,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所谓“客随主便”。

主人一般要请客人坐上座,席位南向北向,以西座为上;席位东向西向,以南座为上。客人坐定,然后主人才座,主人开始问话,客人这才说明来意。事毕告辞,主人起身相送,亲切道别。

汉族很注意做客时衣服容貌整洁和坐立行走姿势端正自然,忌讳蹶足,忌讳掀开下裳,忌讳两腿分开箕踞而坐。客人入座以后不要变脸色,不要侧耳探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懒洋洋的样子,答话不能粗声粗气。走路不要大摇大摆,站立不要跛足欹肩。这些礼节的客观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谨小慎微,举止端庄,尊敬对方,互相谦让,以诚心待人,保持和谐气氛。

汉族古俗除作“揖”之外,隆重的大礼有膜拜(举两手伏地而拜)、稽首(下首至地稽留乃起)、顿首(下手,置首于地即起)等。现在通行握手礼,或躬身点头为礼。

现在,汉族仍保持好客的传统,百姓人家有客人光临,主人殷勤延座沏茶,或送上冷饮,端上瓜子糖果;至亲远客,则置酒菜盛情款待。

汉族还注意赴宴作客的规矩。入席前后,主客兴辞,互相谦让。坐下之后,主人劝客人吃,然后客人才开始吃。席间不可只顾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汤,咕嘟作响,不要吃得啧啧有声,不要专挑食物,据而取之,不要搅和菜汤,不要把咬过的菜放回盘碗里,不要当众剔牙齿,等等。

第12篇:和政县汉族丧葬习俗

和政县汉族丧葬习俗

宙生日月东升西降,

时逢白昼轮回复始;

草木皆季春发冬眠,

人生时命终就归魂。

和政地区汉族丧葬文化习俗传承祖先崇拜和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形成了延续至今习俗并蓄的礼仪和祭祀程序。汉葬基本实行土葬,辅之以火葬(火葬者多为恶性疾病、月间产、孕妇、年轻突发死亡者)。老年人病逝或寿终正寝者,一般不会火葬。如果那样,会遭到别人的\"笑话\"。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既注重亡故者归土后的安葬,也崇尚来世的修行和对灵魂超度,更以孝道而显昭世人。汉族的丧葬仪式一般有几个主要过程。

一、净身冥灯。每当人老或病危时,儿女或请村中长辈给垂危弥留之人洗浴净身。如剃头、修面、剪指甲。在病人咽气(断气)前,要在病人房中、院落、大门点燃\"佛灯\",意为亡魂一时进入阴间,双目不能适应黑暗,点着冥灯可以让亡魂顺利走上黄泉之路。

二、穿寿衣。人咽气后既要给遗体闭目合嘴,还要请本村庄与亡者平辈中的年长者为死者穿寿衣。寿衣须衣、鞋、袜齐全。无论冬夏均着棉衣,一般要穿上五下三,有衬衣、棉衣、罩衣;家境富裕的可穿五件、七件不等。后将遗体仰面安放在正堂(上房)靠后墙中央的灵床上,将两足并拢用麻衣片束捆,面盖冥钱。

三、带打狗饼。挺好遗体后要在亡人左右手腕上带两串小

1 饼(俗称打狗饼),便焚化纸钱,孝子连续哭喊三声。民间传说亡人亡故后,要赴黄泉之路,到阴曹地府报到,路遇恶鬼和恶狗挡道,亡魂可以用打狗饼打狗,使狗贪吃而放魂,亡魂携带的纸钱全用来贿赂挡路恶鬼,使亡魂顺利到达阎君地府。

然后在灵床前遮以幛幔,幔下设供桌,摆放亡人遗像,点着\"长明灯\",摆放祭祀献碗、茶酒及亡者身前喜娱之物等,另放民间手工纸货。有金童玉女守于供桌左右,供桌前摆放烧纸盆。灵堂布置完毕后在灵堂地铺上一层麦草,称为草铺。亡人之子女和亲近晚辈(称孝子)执香跪于幛幔下的草铺,日夜守灵,焚香烧纸正式开始。

四、告丧。在孝男孝女齐备于草铺时,由\"总管\"(村庄中操办丧事的总负责人)询问奔丧亲友,并一一记下,安排庄子里与亡者亲友熟悉的年轻人第二天凌晨四处奔赴\"报丧\"。孝子男头缠5寸白布一周,女头缠白布后垂至腰部,用麻绳系于腰间。若亡人在世已添重孙,重孙则头缠兰孝布一圈,除孙子以下,脚趾骨不系麻绳外,其余孝子全部系麻绳。

第二天下午,要在大门口竖起倒头幡,贴告丧讣告。讣告牌上书主人名讳、出生年月、亡故时辰、孝子、孝眷名字及告丧时间等。倒头幡要用竹枝和五色彩纸扎为圆圈,并用彩纸连缀。每一圈表示十年,若亡人六十,则倒头纸为六圈,依次类推。

五、备丧。丧事悼念的一切事务由本村庄众人公选的一名有威望、懂礼仪、并有一定阅历和组织能力的人承当(称总管),由他来组织丧事执事(也称值事或手足的)班子,对全庄子的劳力按丧事规模进行详细分工安排,一般为:总管、坐匣(收银记帐)、接客、提茶、司酒、厨师、点照等。\"阴阳\"由

4、

6、

8、9人不等,有的家庭也请僧人单双数不等,这种超度亡灵称经、黄两坛。所有被安排的人员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在整个治丧中虽然孝子和亲友为失去亲人而悲伤,但庄院治丧安排后事却井井有条(附有详细分工表)。

六、招亡坐师。晚八时左右,\"阴阳\"吹打、诵经,从丧铺至院落,反复到场外。场外按照五行方位,备有招魂城,约400个平方米,四角立杆,杆根放麦草堆,并点灯,立杆上方用线连接,线串纸钱。中央安放桌椅升幡,在此\"阴阳\"吹打诵经转城。孝子按辈份大小顺序排列,大孝子手捧亡人灵牌及引魂幡跟随\"阴阳\",其余孝子紧随其后。阴阳停止步伐时,孝子们就地而跪,焚烧纸钱。待诵经完毕,分别\"破城\"\'放鞭炮焚草堆。此时观看招亡的邻舍每家都给自己的亲人焚烧纸钱。传说此时已故亡魂都来此接受超度,并由招亡的丧家备好米汤给所有前来烧纸的纸堆泼洒。

转完城后,\"阴阳\"领孝子入院。招亡转入院内事先准备好的由小凳数条组成的\"奈何桥\"。桥面上搭着白孝布约丈余,从上房屋檐延伸到灵堂前。\"阴阳\"诵经超度亡人过\"奈何桥\",烧火布。诵经中可听到\"阴阳\"在超度亡魂中说到亡人在世间如何辛苦一生,亡故后孝子们如何悲哀和悼念等。经诵完后,将灯全部关掉,点着火布,说能看到亡人已走到哪里了,是否过了奈何桥。燃烧时的布由经线和纬线网成,烧着后火星覆灭前后不一,便形成不规则的花纹,每个人看到的画面感受和理解不一,故想象也不一样。时说看到动物,时说看到房子,时说看到人等等。

招亡结束,休息片刻就进行所谓的坐师了。此时,阴阳坐到事先在院落中搭好的坐师台开始诵经。孝子们跪在坐师台下

3 烧纸跪香,直到诵完经,将放到师罐内的五色粮食,包括冰糖、核桃、红枣和\"阴阳\"书写的\"符\"抛向孝子们,才算结束。传说,男女老少吃了师罐内的东西会得到亡人的保佑,平安大吉。一般坐师3-4个小时后才结束。

七、奔丧。第三天早上,本家要全力以赴接待前来吊丧的亲友。老丧要门口放鞭炮,以示福寿全归,每位亲友必在丧铺烧纸叩头,孝子也必须迎合叩头。祭奠亡灵,儿有外家(即亡人的舅舅的儿子、孙子),女有娘家,高潮在娘外家吊丧。每当娘外家到达,先不进门,让接客人告知总管,后由孝子们从灵堂手柱丧棒、头顶香盘从灵堂内走出,前去大门外恸哭、跪迎。娘外家也须在大门外放声大哭迎合孝子,由本庄院放鞭炮迎到堂内,悲丧痛哭,烧纸、泼酒祭祀,同时\"阴阳\"击鼓,诵经(

三、五分钟),其间庄院接下娘外家吊唁的\"三牲祭\"(猪头、全羊、公鸡)及挽幛、素盘等摆在灵堂前的院子当中,后请娘外家坐席吃早饭。娘外家吃过早饭便到草铺坐草或与亲友们相互问安。庄院执客,全力以赴忙碌接待其他吊唁的亲友,大部分亲友吃过道场菜后逐渐告别。

八、吃道场。奔丧上菜在和政称\"吃道场\",丧事上都要设席招待,每位吊丧的亲友,一般席上不那么讲究规范,道场上的菜叫\"八碗\"(是用碗来盛菜的),在饮食前,总管请孝子在桌前跪下叩三头相谢,回丧铺,吊丧亲友才可饮用。在饮食前,要夹一小块菜洒在院内,示意祭祀亡灵。同时,娘外家出2-3元钱让厨师割下娘外家献奠的羊肉,炒少许祭献在亡灵前。

款待娘外家,要另设席,重上\"八碗\"。碗菜齐备后,请孝子们跪在桌前向娘外家人叩头,后饮用之。等用完菜,收拾桌面,在八仙桌前摆放已故亡人的衣服、被褥、回礼的盘馍、猪

4 头、孝布10-30丈不等和\"三牲祭\"等。由总管发话,孝子们对娘外家吊丧表示感谢,并对丧事承办是否孝道作出评说,然后请庄院中有口才的人告禀(告辞附后),恭听娘外家人说话。如果孝子对亡人在生前不孝,则要在此时当众进行教育,并提出苛刻要求,拖延正常丧事时间,让孝子们向外家人叩头,直到娘外家满意后,将亡人起丧下葬。

九、告禀。告禀分孝方和娘外家两方面互相告禀。告辞主要有以下内容:

孝方:

天无日月下界愁,

地无山川水失流。

树不开花无春秋,

人无礼仪非君子。

家有黄金供白斗,

有钱难买生死路。

大教爷留下了金木水火土,

二教爷留下了生老病死苦,

三教爷留下了仁仪礼智信,

这就是请你们娘外家的礼仪。

儿有外家,女有娘家。

山有山主,人有人主。

太子山虽高,马寒山为大。

还有个管山的土主。

亡人留下了孝男、孝女、孝孙,

今天披麻戴孝,

跪在了娘外家面前,

把亡人(哈)高抬者深埋,

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亲戚们拿来了金香银罗和祭纸,

装献了八宝的献碗及猪羊的祭献,

来时身坐了冰冷的板凳,

贵脚踩在了贱地,一路辛苦,

多受了风寒之苦。

今天桌面上摆着黑面的馍馍和薄茶淡菜,

歉待了亲戚,请你们多多谅解,

这些猪头的祭献和亡人的金衣宝裤、毡毛被褥、白布的孝衫,

请亲戚们嫑嫌少了收下。

孝子们给娘外家叩头者相谢了。

(此时,孝子们向娘外家桌前叩三头相谢。)

(本家说毕,便听娘外家说辞)

娘外家告禀:众位老人在上听,人老五辈年老尊;我不说两句,失了人前的礼仪,说两句是因生在寒家子弟,没读过 \"五经\"、\"四书\",不知道人前的礼仪,也不知道丧事的规矩,前言不搭后语,只是不多的几句浅言粗语,涵望亲友们万万笑话不得:

天留日月佛留经,

人留子孙草留根,

天留日月东西上转,

佛留经卷度众生。

人留子孙防顾老,

草留冬根等春到。

太上佛留了金木水火土,

释伽佛留了生老病死苦,

孔夫子留了仁仪礼智信,

三人共留十五个字,

留在世间呈万物之灵。

兵有兵主,马有马主,

山有山主,太子山虽高,还有个巡山的本方土主,

老姑舅也有个骨主。

家有黄金供百斗,

难买生死路一条,

羊羔吃奶双脚跪,

乌鸦还报父母恩;

父母的恩情报不了,报不尽!

亡人在世,眼看了花花世界,

饱尝了人间酸甜苦辣,

省吃俭用,痛里痛外勤劳一生,

拉扯儿女们长大成人,

口吃了珍禽百味,

身穿了绫罗绸缎,

活了六十花甲子、七十有余、八十有零。

大限(指一个人的寿数)一满,千佛难留。

今已口含眼闭,

金骨在地。

百岁光阴在上,

你为何忽留家眷而去,

噩耗传至,如比大梦一场。

孝子们打发了亲方的老人奉请了我们,

我们来时,没有搭上银罗的宝幡、

猪羊的祭献和八宝的献碗,

只烧者几张祭纸。

我们的贱脚踏在了亲戚们的贵地上,

孝子们披麻戴孝,

头顶的香盘,手拄的丧棒,

含唁掉泪的接迎了我们,

又请了七寺的喇嘛,八庙的道人。

唢呐吹开了天堂的大门,

超度亡魂往西天跌落,好处超生。

又请了有名的木匠掌尺,

做了三榜到底的棺材。(指棺材样式规格最高,由椁、棺、座组成)

请了有名的画匠师傅,

油画了\"万福万寿\"的花样,

请了手巧的纸活匠,

做了全副的纸活。(全副为亡人殉葬的纸礼品,有车、马、轿、屋、侍女等120件之多)

请了有名的高功,

看了天开黄道,地开良辰,

万通大吉的日子,高抬者深埋,

盼将来的子孙们发财发旺、学业有成、金玉满堂、大吉大利,

子孙们尽到了孝心,

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亲戚们院内安下了八仙的桌椅,

席面上端上了尖茶、蜜酒,

黄白的录素、八宝的儒菜,

我们与在坐的挨门诸户、年老年幼

尽心者饮用了,

让亡人生在中华之地,

长在莲花池边。

孝子们抬上的金衣银裤、毡条被褥,回者孝子们的宝库里,

回到仓里,仓里长粮,

回到库里,库里长银!我们万万不敢应受。

孝子们抬的白绫的孝衫,斗大的斋茶、(猪头、背子),

我们收者去了,

让亡人荫护孝子,想事得道、谋事得成。

麻一样长,水一样清,面一样发,灯一般亮。

本家、亲戚、孝子们(哈)说多谢了!

孝子-请起!

后由娘外家1-2人走出桌前,回敬孝布,亡人在世的姐、弟、妹各6尺,总管3尺,厨师3尺,请娘(外)家的人3尺。并取下亡人衣服纽扣1-2个,回大素盘2-4个不等,退还孝子们抬给娘外家\"三牲祭\"款几百不等。

庄院帮助装备后,娘外家再去灵堂焚纸告别,此时孝子和娘外家人再次恸哭。起身后由\"阴阳\"击鼓吹唢呐相送,从中娘(外)家要留一人守候亡人的入殓和葬埋。

十、入殓。下午1时至2时左右,庄院送完亲友后开始入殓亡人,先抬棺到灵堂前,棺材头在门槛尾在堂内,用门帘遮住阳光,让每位孝子用衣襟包材内的木刨渣少许烧在烧纸盆里,

9 随手向棺内放几元钱,让铺材者实收,其余的人把祭文、挽幛、纸字等收拾到大门外,等抬棺开始后焚烧。

棺材底先铺三并排烧纸一层,用佛香摆斜格图案,再撒五色粮食(大豆、小麦、青稞、玉米、小豆)、发面几小块和麻片一小束,酵曲几块后,再铺褥子,有娘外家做的,也有孝女做的。后安放亡人,仰躺在材内,亡人身体四周用黄纸包好木刨渣的草包挤紧,盖好被子。便让孝子最后过目亲人的面容,依规矩不能哭,更不能让眼泪掉入棺内(孝子与庄院里每年推算的2-3种属相为避相的要避开)。然后盖好棺盖,由\"阴阳\"1人用切刀背敲击棺盖,念念有词,舞弄大公鸡叫唤,点亮棺盖顶上用发面捏成的\"长明灯\",一声起令,由十多人手抬背负,移棺到大门外放到已准备好绳索的凳子上,绑八抬轿。此项工作须有经验者操作,免得到墓葬地下棺入葬后解不出绳索。扫堂人把灵堂中的坐草全部打扫至大门外。

十一、送丧。入殓毕,孝子们已在大门外持香和烧纸跪候,棺材被绑好后,随两响鞭炮同时起棺,庄院其他人前呼后拥,前有村庄小孩每人持不同纸货一至两个,人员随庄院人数多少而论,越多越好。随之,男孝长子手持引魂幡,按辈份大小顺序肩搭白孝布牵引棺材。年长孝子有随同人搀扶。八人同时抬棺材快步奔向坟地。阴阳有三五人吹打送至半路,女孝子不上坟,跪在门外放声痛哭。

到坟地口,孝子们跪在墓口下方,慢慢焚纸钱,庄院用绳吊起棺,慢慢下葬,待庄院中有眼光人看准\"阴阳\"破土时定下的方位角度准确后,让土匠(挖坟的人)下入墓中解开绳结,棺顶正面的小窑中放入\"宝罐\"和小瓶活鱼几条等,待土匠离开墓后,由总管持铁锨,请大孝子后退至墓口,背对墓穴填三锨

10 土,从大到小依次轮填完后,庄院抬丧者争先恐后填埋至坟墓堆形成,坟顶插上引魂幡,献上花圈或是花篮。此时随从娘外家1人向庄院及送丧者主持孝子们给庄院们叩头相谢!孝子便面向庄院老少叩头相谢。

十二、吃丧饭。亡人下葬后,负责治丧的总管吩咐众人请本家爷和所有帮助送丧的人到家吃丧饭。在亡者人家门口已备好一桶装满净水的水桶,上沿边放把菜刀(避邪),每人都得洗手(喻意洗掉抬丧的手,不愿再次在庄院里抬丧)。此时,由孝子和部分亲朋端饭,丧饭的风俗面是碎旗花面。饭后,可备些酒菜,款待丧事中主要负责人和部分愿意留下喝酒的人,至此一切完毕。

十三、守灵。晚饭过后,孝子们开始备第一晚上的守灵东西,有烧纸、香、祭纸等。去后先祭后土(在迷信中讲究,请下葬起坟之地的山神土地),再给亡人焚纸,泼洒、祭祀、叩头,完了后点着堆放好的麦草,孝子们坐立在坟旁守候,2-3小时后离去,旧社会时期的守灵时间长,约有三年,后从简到一年或三月,到现在只是连续三个晚上而已。守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说明亡故人葬在异地晚上害怕,让孝子对父(母)进行陪伴,不使亡人孤独,也表达了孝子对亡者的怀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天,就是收土日,晚上,除了携带以上相同的祭祀品外,还要带条绳子,烧完纸后,用绳子刮虑几次,整理坟堆。

四、禅七。在民间丧葬活动中,禅七是一种佛教化丧俗。即人死后,由亲人做七七斋,为死者追福。所谓\"七七斋\"是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为止。

佛教认为人生有道流转,在人死与生之间另有一个\"中阴身\"阶段,\"中阴身\"如童子之形,在阴间正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

11 期。如果七天内仍然没有寻求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天,到每七天为止,必生一处,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间,隔七必须举行超度,并设各种食品烧阴钱、祭奠,以免新亡人在阴间挨饿、缺钱花。

在和政地方,留传至今便形成了头

七、三七和五七三个祭日。

据史料,七七斋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到唐代更盛,沿袭至今,在唐代对七七斋称之为\"十王斋\",即七七斋、百日、头周年、三周年,共为十斋。有关佛教典籍说:\"十王斋\"分属十王所辖:

一七斋:秦广王下; 二七斋:宋帝王下;

三七斋:初汉王下; 四七斋:五官王下;

五七斋:阎罗王下; 六七斋:变成王下;

七七斋:太山王下; 百日斋:平正王下;

一年斋:都正王下; 三年斋:五道转轮王下;

禅七时,要请僧道或\"阴阳\"先生书写疏文、追念疏、诵经拜签、发文奏表,作道场。

十五、百天、头周年、三周年。百天、头周年、三周年三祭日是和政丧俗较重视的日子,三个祭日里,必经请\"阴阳\"先生3-5人诵经,亲戚也得蒸素盘,拿祭纸前来跪香祭亡灵,三周年这天,主人还要请厨师做菜招待亲戚,三年内孝子们不去任何亲戚家拜年。祭过三周年后,一切和平日一样,逢年过节去上坟烧烧纸,如遇闰月年清明节前要在坟上添土。

第13篇:青海汉族婚礼答谢词

青海汉族婚礼答谢词:谢娘舅

常言说:

水说的出头之根,人说的根底的情。 树高千万丈,叶落本归根。 说树大根深,说恩重情深。 要是把外甥比成雄伟的牦牛一头,

娘舅啊!你就是牦牛头上那一对儿高贵的犄角。 俗话说阿舅外甥亲, 那是因为阿舅是外甥的根。

外甥是阿舅家清泉里淌出来的一股儿清水, 因此上阿舅就像沙漠里的泉眼儿一样金贵。 今儿这吉祥如意的婚礼中, 如果没有娘舅家来长精神,

就是拿真金白银镶嵌的新房也黯然无光, 就是桌子上摆上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味道, 就是把泰山搬来当礼行也没有啥个重量, 因为娘舅才是让外甥家万物生辉的太阳。

今儿我们的外家们摇鞍动马、远路风尘,

贺礼彩幛,人前头实话就长了精神。

今儿众外家来到寒庭,理该给上亲们以厚礼招应。 就因为:独庄孤院、家境贫寒,礼仪不周,碟子不便, 酒杯儿不全,东家的碗盏们杂乱,筷子也长的长来短的短。 再加上厨师的手懒,凑上我这些东家们嘴皮子又不干散, 给娘舅们端上的饭菜,是热一碗的冷一碗, 俗话说:“行事哈寻不是着哩”, 早我们这个地方庄子偏、家族小, 大场面没见过,大事情也没经过, 规程礼行上不点不到处多着像牛毛, 还望娘舅们高抬贵手放过去, 早你们的瞎气嘛着在心上,

早在众客人面前,还要把笑挂在脸上, 心里头骂的外甥,人前头说的好话, 这也是外家娘舅们积福积德好时候, 你们为外甥的事情上就多多儿赞叹哪!

青海民间丧礼民俗:外家摆威词

(小妖 玲玲 啸月苍狼 海蓝蓝 演绎)

【院子里宽展的地方放了一张桌子,孝子及家族成员依次跪在桌前,孝子打着领魂幡跪在最前面 【骨主被请入座。

【丧主端上一大碟子煮熟的骨头放在桌子上。 【“说话”正式开始。

丧官:山有山主,地有地主,龙王山再高哈,它有个本土山主,你们就是我们奶奶的骨主。今儿把骨主大人们邀到这个寒舍里坐上席,再就本来呵,几位骨主爷儿来了,我们十里一接,五里一迎哈对着俩,再我们庄员遇的少,把几位骨主爷儿十里家没接,五里家没迎,就等着丧家门上了啊,还要几位骨主爷儿担带上个子要里。(作揖)

骨主:(还礼) 你们可据撒着吧,那我们没见我的老娘娘呗,可能看孙娃儿去了嘛是地里干活去了,哪我寻个去,(故意做出要离开的样子)

丧官:(一看,原来是亡牌忘请了,忙喊)把奶奶的灵位请上来!

骨主:(见灵位牌放在桌子上)哎!我前一个月来哈,我们的老娘娘是热身儿热话的,端茶儿倒水的力练的得很呗,今儿你把这个请上来了呵,那阿么个意思唦,这个的前头我们再老娘娘病了的个信儿也没听见,你们一个病骨也没报,我们老娘娘俩连个活面没遇啊,那今儿你们办开丧事了哈,那我们的老娘娘因病而亡了吗,还是因药而亡了唦?

丧官:上表骨主大人哪!我们的老奶奶因病儿没亡,因药儿也没亡,早说哈瓜熟了,蒂落了。 骨主:这么个啥话唦?

丧官:我们老奶奶的身体本来好者,老人家一生吃斋念佛者,没啥大病,再连一颗儿药啊没吃,晚夕儿女们伺候着好好儿睡下了,早上起来哈,家老人家升掉天者,老人们说着,老奶奶哈叫佛爷们邀上走了说啊。人走着急,生前也没病,给你们一个病骨也没报上啊,早今儿把骨主大人劳神着邀上来了,还要给我们的老奶奶做个主俩,你看,儿男孝子们一挂在你的前头跪着俩。

骨主:(看灵位牌)哎哟,我的老娘娘苦给了一辈子着就睡着的净板炕吗,啊?娃娃们大了说着白大了呗,连个褥子啊没有呵,早我的这个帽子抹哈来了我的老娘娘坐哈去给啊。(准备脱帽放在灵位牌下,被丧官拦住)。

丧官:哎约,早骨主大人把帽子戴着啊,寒天冷月地把你冻哈俩,老奶奶的专用沙发来了啊(拿一块叠好的白毛巾放在灵位牌 底下)早哪给几个骨主爷儿升个杯啊。

骨主:(骨主推挡不喝)

丧官:早再我升了个杯儿呵,一个杯儿也没升起啊。早就升了个望骨呈孝的杯儿啊。 骨主:早那这么个哈,我们的老娘娘升天了,成佛了哈也好,给儿女们把大德积哈了。那早老娘娘成仙成佛了哈,我们看个老娘娘的亡骨,还要向主人家讨个望骨里礼行哩呗。(作揖) 丧官:早给骨主大人备好者!把骨主大人请着望骨啊! 【一个丧官端上一木盘,里面放了两段孝布,一双筷子。

【骨主代表拿起孝布和筷子离开位子,席前去灵堂,用筷子掀开遗体盖被,然后用筷子掀起蒙脸巾,观察遗容,然后盖好蒙脸巾,盖好被子,用孝布象征性地轻惮被子上面的灰尘。

【“望骨礼”程序完,到丧主准备好的水盆前,“沾水净净”(洗手),回位。 【丧官按骨主的人数把孝呈上来。放在桌上。

骨主:早老娘娘的遗容我们也见了,我们的老娘娘善眉儿善眼的,是一副正常升天的摸样,我们也没说头了。 丧官:早哪给几个骨主爷儿升个杯啊。

骨主:(推开杯子不喝)下不表,上不明啊,你们升的这个是啥杯儿啊? 丧官:升了个杯儿好呵,一个杯儿也没升起啊。早就升了个慈念仪念的杯儿啊。早说起我们的奶奶哈,张家门里来着满打满

算哈六十多年呗,拉扯了十个儿女啊。那时候哈家下也困难,上有公婆,下有儿女,还有小姑儿小叔子的一大家人哈,家就是起五更,睡半夜,腾湿儿挪干,把生的做成熟的,粗的做成细的,大敬成大,小尊成小。大冬天手开的裂口,脚肿成馒头,庄子里的女人们谁见哈谁落泪俩!过给了一辈辈儿者,鞋没歪穿过,脚没斜走过,多话没说过,多事没干过,庄子里谁不说奶奶的人好,谁不说个奶奶的针线茶饭俩!如今把儿女们小的拉成大的了,男娶了女嫁了,儿孙儿满堂了,可老人家就是没享上几年福着,就走了,可惜儿啊!再我们的老奶奶升天了啊,把骨主大人们邀着说个话俩。俗话说,骨主不说话,亡人没处走啊。

丧官:早哪给几个骨主爷儿升个杯啊。

骨主:(推开杯子不喝)下不表,上不明啊,你们升的这个是啥杯儿啊? 丧官:升了个杯儿好呵,一个杯儿也没升起啊。早就升了个丧礼经事的杯儿啊。 骨主:早以前哈我们的老娘娘伺候了大的伺候小的,老的哈伺候着入土了,小的哈伺候着顶天了,辛辛苦苦的一辈子,今儿个升天了哈,早我们问个呗,那你们把我的老娘娘哈阿门家抬送着俩?

丧官:上表骨主大人哪,我们是孝戴的满地白,人哭着两眼黑。邀上四个老师傅(道士)念经这俩,一个先生掌管祭礼着俩,还邀上着四个吹鼓手啊。 骨主:嗯,就这么个吗?那我们想哈你们给老娘娘做个六道的经事里呗!这个再一点没好呗,我看哈孝子满地白,庄员家

们一院人那,这个经事做着再实话离着我们的想心(愿望)哈远呗。

丧官:早哪骨主大人哈升个杯儿啊,俗话说呵天顺哈有个地不顺,地顺哈有个人不顺俩,本来我们也准备个六道的经事着哩,时间的问题上没来左啊,早我们准备在老奶奶的百天上做俩,还要你骨主大人赏光俩。

骨主:只要心里有嘛,时间上也不在迟早啊,早这么个哈我的心头上也到了啊。 丧官:多谢大人赏光啊,早哪给几位骨主爷儿升个杯儿啊。 骨主:(推开不喝)

丧官:升了个杯儿好呵,一个杯儿也没升起啊。早就升了个衣寝棺椁的杯儿啊。 骨主:那我还想问个,我们的老娘娘升天了哈,你们大房阿们准备给摘? 丧官:上表骨主大人,早我们做哈的柏木的寿材啊。 骨主:早哪阿么个寿材唦?

丧官:再就是老规程儿呀,金梆银盖豆腐底啊。棺盖三寸六分厚, 骨主:说的是啥?

丧官:说的是三十六天罡。底墩七寸二分高, 骨主:说的是啥?

丧官:说的是的七十二地煞,二寸四的棺梆, 骨主:说的是啥呀?

丧官:说的是二十四孝,棺底板厚一寸八, 骨主:说的是啥呀? 丧官:照应了十八层地狱啊。 骨主:再哪你说的好呗。

丧官:再我们也大世面没见过啊,骨主的前头嘴秃儿言短的啊,还要骨主大人嫑见劲俩。 骨主:早你说着天上,道着地下哈,就一个柏木匣匣呗,我问个我的这点姑舅们,你们心里过意去着没?

丧官:上表骨主大人哪, 早我们棺内还装了双底双盖。 骨主:说的是啥呀?

骨主:内底为七星底,七个眼儿定就了北斗七星的方位:内盖为月牙盖,盖上月牙正处上弦,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星,为万物之本。再不点不到处,骨主大人要赏光俩 骨主:那在这么个哈,我的心头还一点个没到呗,我的老娘娘苦给了一辈子着就挣哈了四片子柏木板板吗,我还要个金匣带着椁俩。

丧官:早给骨主大人升个杯儿呀,再你看个,你的老娘娘树大根深的,儿男子孙们也多啊,家下也困难那,早就把你们的姑舅们哈挣死着也不成呗,早骨主大人往我们的老奶奶丢下的这一帮的脸上看的要俩。

骨主:这个杯你也嫑升,这个光我也不赏,我的老娘娘这个家里来着,福没享上,倒把个苦吃够了。把你们一个个的把筷子拉成电杆了,早你们一个个的出去哈,人模儿狗样的啊。啊,你们的妈妈头放着地下了,你们连这么点孝心没有吗?那把你们儿女们拉大着,巴粪里嘛垫圈俩?啊??

丧官:上表骨主大人,将才话没表明啊,椁我们准备下者,是真丝缎的绣花软椁啊,软椁上是金凤展翅啊,俗话说着,不到坟坑前,棺椁不见面,有这么个忌讳俩,我们再没呈敢到大人面前啊,还要大人赏光俩。

骨主:那好,我也是没说了,我明天早上坟上去了看个。

丧官:好好好,那就请骨主大人升上个杯儿啊。早还有个题材头的事情要请骨主大人给个示下俩。

骨主:早本来你们有先生俩,请着题个材头哈也方便者,再就是我们想着侄儿子们亲自儿给娘娘题上个材头,也算是我们对娘娘的一点念想,你们看哈方便者没?

丧官:骨主大人亲自动笔,我们的老奶奶也高兴哪,我们这里是万千的方便哪,就有劳骨主大人了!(作揖)。

骨主:再你们我的老娘娘的身上穿了几件子啊?

丧官:上表骨主大人哪,早我们给奶奶绵有绵的,单有单的,里里外外穿给了十三件儿啊。 骨主:十三件儿也太少了吧?我的老娘娘活的时候,说吃,好的点没吃,说喝,好的点也没喝,说穿哈,越啊说不上啊。早为了拉扯你们这些儿尿骨爪呵,好点的个衣裳个也没穿,衣裳上一世儿打给的补丁呗,活的时候苦日子拉娃娃着俩,就说是困难唦!早那我的老娘娘已经亡掉了呗,再儿女们也大了呗,她享个福好不成吗?啊?这点我在心头满不到呗!

丧官:早给骨主大人升个杯啊,你想的是叫奶奶的身后儿女们日子过着绵厚点啊,十三件儿哈胡都绵厚啊,如今的布不像过去的土布,一件顶十件俩,再穿着多哈,把奶奶委屈着不成啊,我们这里的人说着,亡人穿十三,儿女福无边哪,再就讨了个口彩啊,早一乡一风俗,还要你赏光俩。再我们的奶奶到天堂里着享的是佛爷的福啊。 骨主:早那好,俗话说哩吗,大礼通天下,小礼随地方,到一庄,敬一方,我们也不再讲拌了。这个十三件还要你二位丧官爷一挂看着眼头儿相见的穿给的要俩,来我给二位丧官爷升个杯。(作揖)

丧官:(作揖)再骨主大人贵体嫑动嘛,我就把杯儿抓住了喝上,等于领了骨主的令牌了啊,我们一定操心着办好啊。

骨主:最后嘛,我还给我们的老娘娘争个千年不朽、万年不烂的东西俩。

丧官:再不要骨主大人开金口,我们这些人吃笨嘛,还是大概谋量着了,你要的东西是坟上的石碑呗,对着没哈?

骨主:对着哩,你们啥时候给我的老娘娘立给哩? 丧官:我们打划在奶奶的百天上就立给,你看哈阿么者?

骨主:哦,那再就让二位丧官爷费心啊(作揖),还有就是老娘娘活的时候儿女们跟前一个啊不来,早亡掉了哈,要孝子们天天把我的老娘娘守着俩。

丧官:对对对,我们就在碑子上把儿女们的名字全部刻上去,叫他们天天守着。 骨主:那就好。(作揖)

丧官:骨主大人放心(作揖)。早哪给几位骨主爷儿升个杯儿啊! 骨主:(推开不喝)

丧官:升了个杯儿好呵,一个杯儿也没升起啊。早就升了个金口玉言的杯儿啊。

骨主:早就话说哈,我们的老娘娘到你们张家门上着,拉成了十个儿女,功劳没有哈,苦劳有俩!娘娘活着的时候,你们当儿女的,这个说有事情俩,那个说忙着俩,就把娘老子撂着背后着好好儿没孝顺哪!早人躺者地下了,你们后悔哈晚了!将才儿丧官爷儿说了,几十年啊,老娘娘起五更,睡半夜,腾湿儿挪干,把生的做成熟的,粗的做成细的,大敬成大,小尊成小。大冬天手开的裂口,脚肿成馒头,过给了一辈辈儿者,鞋没歪穿过,脚没斜走过,多话没说过,多事没干过,你们庄子里谁不说个娘娘的人好俩!也给你们张家门上把盆盆大的脸争下了!如今把儿女们小的拉成大的了,男娶了女嫁了,儿孙儿满堂了,可老人家就是没享上几年福着,就走了, 你们当儿女的不后悔吗!

丧官:早骨主大人的话嘛,一点啊没错,但我们庄子里的人对孝子们的评价还是高者,奶奶生前,儿女们新衣赏常换着哩,肥羊肉常割着哩,孙娃儿们奶奶的身边家没离开着,奶奶也一天笑呵呵儿的,巷道里的人,谁不眼热啊!谁呀说个俩:张家奶奶,你就把儿女们的福享了,把好人活了啊!早骨主大人还要赏光俩! 骨主:那好,俗语儿说,桶漏哈轻哈哩,话说哈重哈哩,早先人们留哈着个骨主说话,骨主不说话哈,亡人没处走啊,再话重了丧官爷儿就担待个。早我们该说的话我们说了,该站的背给老娘娘站了,再我们的老娘娘升天了嘛,老娘娘一辈辈儿苦下的这点房屋田产嘛,要归到娘外家俩,我们就拿上走俩。

丧官:早骨主大人哪,道理是对着俩,再我们知道呗,奶奶的娘外家户不大哈名不小呗,家里牛羊满圏,良田满川,你们也把这点财产没放着眼里着,再说哈,奶奶的树大根深啊,身后还有这么多儿男子孙俩,早你们高抬个贵手了把这点房屋留哈个,叫娃娃们藏个头,把这点田产留下个,叫娃娃们糊个口哈来?

骨主:(不说话)

丧官:早那给骨主大人升个杯儿,把这点房屋田产们留下,叫他们看着,不走的路儿上走三趟哩,你们日后万一走脚着路过这里了,喝个茶哩,歇个脚哩的,也方便啊!

骨主:嗯,丧官爷的这个话是个好话,老娘娘走了,我们的亲戚吗照样儿走着,嫑罢掉,孝子是我们的亲姑舅啊,我们还要常来常往俩。老娘娘的房屋田产,就留着这里(征求别的骨主的意见)你们看呵来。(都表示同意),那就这么价啊,大的留下了嘛,早哪我就把娘娘吃奶的乳牛拉上去,娘娘用过的鉄锨铲子的,也拿上去呗。

丧官:早给骨主大人升个杯儿么,好人做到底啊,大的留下了,小的也留下。

骨主:哪留下吗?(征求别的骨主的意见,大家同意)。好,哪就好人做到底,全全儿给你们留下。

丧官:多谢了,多谢了,早哪我们给骨主大人升个杯儿了,还要讨个骨主大人的口封俩。 骨主:(结果酒杯喝干,说“口封”)老娘娘,今儿我来了,你见了。你是瓜熟了,蒂落了,好比黄金入库了,好比金砖落地了,今儿你驾鹤西去了,阳间世上的功德圆满了,天有道日月星斗,地有道草木长春,国有道君臣两仪,人有道孝子孝孙。天有天主 地有地主,龙王山再高哈,也有个山主,今儿我就是你的骨主!老娘娘!你活的时候灵人,受的是全家老老少少的尊敬,今儿你升天了,成了灵神了,受的是家族上下人等的供奉。老娘娘!你要往前走,往后嫑看。往前走,步步有喜,往后看,是你的儿男子孙,往左看亲戚朋友,往右看隔壁邻友;老娘娘!你还要保佑着平平安安的俩,你再就庄子里嫑串,巷道里嫑站,老娘娘!早你脚轻手快的往前走们,囫囵布上原做个蓝毛衫去啊!

【口封毕。 【唢呐调起,呜呜咽咽。 【孝子们奔灵堂,哭声震天。

【丧官给骨主戴孝,带好孝的骨主走进灵堂,开始奠纸、落泪。

(完)

青海人谢媒词

头一杯酒我要敬天,天长地久;第二杯酒我要敬地,金玉满堂;第三杯酒我要敬给你宾工大人,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八仙的桌儿一座城,我在人前头好好感谢你这个宾工大人。不说两句在酒席宴前理不通,想说上两句可是我口吐言瘫,一不知古人的常理,二我不知道酒席礼仪,如果我说话言差礼错处,贺喜的亲戚们不要笑话。

惜今日,我年里面选年,月里选月,选到了今天的良辰吉日。因为你宾工大人从东头跑到了西头,又从西头跑到了东头,高山踏成了平地了,石头踏成土路了,说破了嘴,跑断了腿,两家说成一家了,两座山挪到了一块了。这不是为了啥,只是为了两包老伏茶,金山配上了银山了,米山配了个面山了。鸳鸯配成贵人了;男子出门四季发财,女人出门穿金戴银。是因为你宾工大人将??家的一朵花栽到了我??家的花园里。长出的叶子高入天,扎下的根呀比海深,生根了,开花了,结籽了,开花结籽,结籽开花,留子留孙,子子孙孙,忘不了你宾工大人的好处。吃饭不忘种田人的恩情,过桥不忘修桥人的恩情,穿衣不忘织布人的恩情,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恩情。两家说成一家了,鸳鸯配成一对儿了,这就是你宾工大人的恩情。按照我们的常理应该让你宾工大人左肩披红,右肩挂绫,这是天底下的大理,因为我们小户东家心里有,气力不足,这里面就是随便的一点薄礼:酒???瓶,伏茶??包,人民币??元,今早上炸的点心??盘,还万望你宾工大人喜收。

青海人婚嫁中的谢娘词

今天我战战兢兢,站在这酒席的宴前,不说两句是天底下留下的礼行,说上两句,口吐言瘫。一不知孔圣人大礼,二不知牢固人的常言,如果我说的有言差礼错处,贺喜的亲戚们不要笑话。

常言说得好:天无阴阳日月不明;地无阴阳百草不生;任务阴阳男女不分。天留了日月,照亮了九州;地留了江河,长流在世上。人留了子孙草留了根,草留了根儿年年长青。古人留下了成婚联姻,百年好合;老佛爷留下了生老病死,万物常青。孔夫子留下了人之大礼,言老理性。鲁班爷留下了四大匠人造墙修房,留下了礼仪大道。 爱心感动天地深,提起娘的恩情比海深。娘怀胎一个月无踪无影,娘怀胎两个月,草尖上的露水。娘怀胎三个月沙里澄金。娘怀胎四个月四肢分明。娘怀胎五个月生出五官。娘怀胎六个月人身长全。娘怀胎七个月七窍分开。娘怀胎八个月八卦周全。娘怀胎九个月头顶了娘的心。娘怀胎十个月,彩礼了娘的身。抱累了左肩还右肩,尿湿了左边尿右边,尿湿了尿布就贴在娘身上。一斤拉成了百斤,百斤拉成了千斤,这就是你娘母大人的恩情。

羊羔吃奶双膝跪,乌鸦反哺报娘的恩。阳世上的牲畜都会报娘的恩,哪有世上的爹娘不痛儿女的。养儿子要盼个满堂红,养了个女儿要盼个好亲家。今日你娘母大人留到我寒舍,头顶着凉房,脚踩着冷地,没有个好烟好酒好饭好菜的招待,你娘母大人千万不要往心里记。东家应该给你娘母大人从头上换到脚上,从脚上换到身上,冬天的棉衣,夏天的单衣,春秋的夹衣,再给你做上个从头到脚的长褥子,棉被子。这是天底下的常理。就是因为我们小户东家啊,心强力气不足,在这里我备了一点薄礼:点心一盘,伏茶两包,人民币??元,进口的毛料2.4米,还请你娘母大人贴针贴线给你缝上个夏天的汗衫,冬天的坎肩。不做亲家是两家人,做了亲家是一家人,不看一面看一面,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你女儿女婿的面上,还望你娘母大人喜收上。

6)安冰翁大人入席说词:

左席右席阁堂四席, 四席亲友冰翁为首, 喜今日天开黄道,人给良缘, 男女双方乾坤定位, 农冠济济宾客满堂, 此日不说几句狂言, 恐吃了无名之酒,

说几句狂言又恐天气寒冷耽误了 亲友的喜酒, 无奈何略表几句俗言。

当日盘古初分,天地有无极才生出太极,有了阴阳二气,才有男女婚配,有夫妇然后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上下,昆弟朋友,夫妇为五伦之首,万化之源。但上古之民,逸居中而无数,虽有男女婚配尚无礼教,后至唐虞之际,先王制礼,圣人开教,禹为天子、契为司徒,才有三纲五常,人伦道德。于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仪、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才立下万事纪纲。故养女择婿,养儿求良缘。一家为男,一家为女,两家结为金刚兄弟,作为儿女亲家。虽山誓海盟却由父母之命,而鸾交凤配实乃冰翁之言,于是将东都才子配于南国佳人,又将西村淑女配于北舍郎君,效苏秦张仪之舌,费陆贾随何之言,千辛万苦才修成这坐名山宝塔,今日功成名就,理应当于冰翁大人,左肩上 披红,右肩上挂绿,满堂丝竹,盈耳笙歌,山珍海味,玉液金波,宴乐嘉宾才是道理,但东家庄农人家,茅屋草舍什物不便,今日虽备蔬酌,然不过一杯水酒,聊表一点恭敬之心。今将首席先安冰翁大人,望祈冰翁大人展开胸襟,放开海量,欢呼畅饮,面带春色才于东家给了容颜,看杯

冰翁大人在上,喜今日洞房花烛,人间喜事银河搭桥,天上良缘天作之合,然实冰翁大人之大德。常言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古人曰:养儿求良缘,养女择佳婿,一家为男一家为女,

两家结为金刚兄弟,做成儿女亲家,全凭冰翁之言,于是将东都才子配于南国佳人,又将西村淑女配于北舍郎君,这才是金龙配凤凰。刘备过江招亲,全凭乔老来三去四,苦心费力。冰翁大人石崖上凿路,断崖上搭桥,平地里修寺,高山上垒塔,才修成这坐名山宝塔。今日功成名就,理应当于冰翁大人左肩上披红,右肩上挂绿,靴五帽六,袍三褂四,牵羊担酒,上门叩谢才是道理。但今日乃是完婚之期,宴待嘉宾之日,所有深恩厚德改日再谢。此时男女两家暂酬一杯水酒,恭恭敬敬重谢冰翁大人,看盅。

谢西客说词:

男女亲家诸位西客在上,喜今日天开黄道,人给良缘,宋陈结好,秦晋联姻。虽曰:赤绳系足六月老之深恩,鸟鹊成桥又冰翁之大德。

然而千辛万苦总是作父母之苦,亲家娘十月怀胎挪干就湿,一片苦心拉养成千斤之体,后来教针线,又教三从四德,襁褓之女养成闺阁之秀,东家沾恩不尽。况又陪送箱笼彩器,绵绣妆奁,四季穿戴,薄爽单棉一身嫁妆,绫罗彩缎满箱衣服,都是贡宁彩绣,满头首饰尽都是金打银镶,更有金镯银环件件成对,手箍戒指样样成双,一句话说不尽,一眼看不透。就是六亲观看人人称赞,九族道喜个个夸奖。东家 更是承不尽的情,道不完的喜。理应先与亲家西客爷们 看盅。

第14篇:汉族的七大节日

汉族的七大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引申为“开始”,“旦”即早晨,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灶、掸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饮屠苏酒、吃团年饭(年夜饭)、守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

每年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正月也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道教里则称为“上元节”。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语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灯礼佛”。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让看灯的人们都来猜灯谜。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灯展。在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还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冰灯,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

按照传统的习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即汤圆)。

(三)清明节

“清明”,在我国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此时,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清净明丽的景色,所以称之为“清明”。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清明是一年中非常关键的时刻,春耕春种就在这时开始,因此清明的迟早和天气的好坏,都会对全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

清明节的主要节日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清明扫墓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春祭,野外扫墓的风俗始于隋唐时期,唐朝时开始盛行,并把家家户户的扫

活动固定在清明节举行。以后则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清明时节,寒暖适宜,鸟语花香,本来就是旅游的季节。加上男女老幼都去扫墓,于是兴起了“踏青”春游的风俗。至少在唐代时,踏青春游之风已经兴起;宋代以后,清明踏青的风俗已经十分盛行,此后盛行不衰。

(四)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

五、重

五、端阳节,还有沐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蒲节、龙船节等称谓。

端午节的有诸种说法。一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一说起源于恶月、恶日之说;一说是为纪念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而确立的;也有说是于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还有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或是吴国大将伍子胥的。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很多,挂菖蒲、钉艾草、佩香囊、挂钟馗像、喝雄黄酒主要是为了驱虫杀菌、解毒避邪;赛龙舟和吃棕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夕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的乞巧节民间信仰。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比较风行的乞巧形式有对月穿针、盆水浮针和卜蛛丝等。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又衍变为“七娘会”,历代民间还有“水上浮”、“种谷板”、“乞双七水”、“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等风俗。

在这一天,人们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因此,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誉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六)中秋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浙江宁波、舟山、台州。

中秋节源于古人对月神的崇拜。中秋节赏月的风俗起于唐朝,到宋朝,中秋节才成为正式的节日,赏月活动成为全民性的风俗。人们在赏月的过程中,想象出了许多有关月亮的故事,同时也替月亮造出了嫦娥、太阴星君和月光普照菩萨等月神,于是中秋节又增添了祭月、拜月的风俗。瓜果与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北京等地,中秋节还有玩兔儿爷的习俗。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在《易经》中,“九”为极阳之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如陶渊明饮酒赏菊、谢灵运制作登高用的“谢公屐”、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也因而显得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遍插茱萸等活动。

九九重阳,又与“久久”谐音,有祝愿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各地总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第15篇:《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

2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2两地《茉莉花》的异曲同唱,能比较整齐和谐地演唱。

学生活动

、与教师合作表演号子,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学唱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播放前音乐宋祖英的《望月》。

2对比欣赏《神农溪纤夫号子》

提问:这首作品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其中有哪些演唱形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前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差别?

回答:劳作场面,源于生活;领唱、齐唱,表现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前者有音乐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结: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导入题汉族民歌。

A,民歌的定义

B,同学们喜欢吗?美在哪?

学生听赏两首音乐作品,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播放一首抒情委婉的歌曲,意在营造良好的音乐堂氛围。

通过一首号子激情引趣,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表现了本内容。

新——民歌体裁

(一)、号子

.导入:直接介绍我国汉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如何协调步伐,提高劳动效率的呢?”

通过描述提示学生思考由来——劳动。

引出劳动号子

展示号子的定义

2介绍常德号子《打硪歌》

欣赏并思考

提问:

通过音乐,号子都用在哪一类劳动场面上?(重体力活)

这样的音乐作品有怎样的特点?(歌词、曲调、节奏等)回答: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粗犷有力、节奏规整等。

有那些演唱形式?回答:领唱、齐唱等,教师板书总结:一领众合

3教师小结号子的特点

4体验互动:

⑴提问:在练习之前,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喊号子?

回答:有力的、大声的、整齐的等。

⑵教师带学生们练习一下,然后带学生一起体验号子“一领众合”的特点。

赏析《澧水船夫号子》

(二)、山歌

进入第二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山歌

⑴提问:山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顾名思义从名称上体现在哪些地方演唱的歌曲?

回答:山上、田野等地区

⑵提问:请你们想想如果在山上劳动时看见对面山上有一个朋友,你想喊他,应该怎样喊呀?

回答:大声的、气沉丹田地用力

⑶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示范给学生听,怎样吆喝。

2展示图片,

边讲解南北民歌风格差异,介绍不同的地方风情。

同一主题,不同风格

A欣赏云南山歌《小河淌水》

B听赏陕北山歌《赶牲灵》

⑴提问:歌曲曲调有什么样的特点?(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等)演唱者的音色是怎样的?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

回答:爽朗、悠扬、节奏自由;音色高亢嘹亮;对唱、领唱、合唱等。

3教师小结山歌特点

有兴趣的聆听音乐,交流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号子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主动理解、思考问题。

学生模仿教师去吆喝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并思考、交流,自主的挖掘答案。

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号子的具体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有节奏的喊口号,再加上教师的带领,号子节奏规整、铿锵有力的特点显而易见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山歌需要怎样的曲调

教师的示范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亲身体会。

小调

(三)、小调

进入第三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小调

2同学们现在最喜爱的是流行音乐,那么在过去的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事情,老百姓中也有他们喜爱的当时的流行音乐,这就是——小调。

3提问:那么大家猜猜看小调应该在哪些地方流行的呢?它应该是人们什么样的劳动过程中所演唱的呢?

回答:城乡、小镇,做一些轻体力活的劳动等。

4欣赏一段宋祖英鸟巢音乐会中的《茉莉花》

⑴提问:这部作品的音乐取自于一首民歌,另外能猜出这部作品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

回答:《茉莉花》,苏州民歌

⑵下面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茉莉花》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小调的特点是怎样的?从歌词中你能听出歌曲的内容吗?

回答:细腻、委婉、关于爱情的故事

.欣赏各地《茉莉花》联唱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江苏的和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师范唱两首不同民歌片段。

教师介绍民歌由于口头传唱,所以流传到了各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下面我们去欣赏一下。请同学们思考各地茉莉花有什么不同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小调特点

7赏析《无锡景》

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跟着老师一起哼唱。

学生先分组学唱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然后再一起合起来唱。

小调的概念和特点大部分学生比较陌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小调的特点。

同学们很踊跃地七嘴八舌的讲出很多特点,有的学生能根据曲调小声哼唱,学生能自主的了解体会作品特点

学生比较熟悉江苏和中国民歌的《茉莉花》,对其他的《茉莉花》比较陌生,因此非常喜欢。通过欣赏联唱体会各地不同的小调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总结问题。

总结反馈

教学反馈: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听辨几首民歌,请你判断它属于民歌哪一种体裁?

教师通过一个表格进行最后的总结。

学生听辨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练习。

通过最后的听辨练习和表格练习,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回顾、巩固堂所学内容。避免死记硬背的记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理解记忆。

第16篇:布依族汉族民族团结一家亲教案

《民族团结一家亲》教案

教师:岑开飞

【教学目标】

1.了解布依族历史、风俗及语言。

2.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在日常行动中自觉做到三个尊重从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

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二、简介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万余人。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壮族有相当多的人自称poujai,布依族多数自称pou jai,两族的自称相同,但汉语音译则有布依、布越、布雅衣之别。南盘江、红水河南岸的壮族与北岸的布依族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故国家于1956年决定创制壮族、布依族拉丁化拼音文字时,采取壮文与布依文联盟的方针。从古到今,南北两岸的两族人民有着密切的血亲和姻亲关系。

三.布依语言文字介绍:

1、古文字(出示图片)

2、拉丁布依文

在贵州省的布依语按照语音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土语区:第一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桂边土语、桂北土语可以直接通话;第二土语区使用人口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郊区,与第一土语区可以直接通话,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也十分接近;第三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一带,这个土语区的语音有着比较独特的特征。

3、简单的日常用语: 你是哪里人? Mengzxeenglwenzgaclaez? 你叫什么名字? Mengzguehxohgecmaz? 吃饭了再走。 Genlhauxiesnangc bail.不吃了。 Mizgenlies.今天我请客。 Ngonznixgulxingchees.你坐下。 Mengznangh mal.你真好。 Mengzndilgauozxiz.真的好想你。 Gulnehmengzgauozxiz.感谢。 Jiucmbaais.

四、布依族风俗:

1、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2、传统节日

布依族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三月

三、四月

八、端阳节、六月

六、七月半、中秋节、“吃新节”、重阳节等,其中以春节、六月六最为隆重。

3、文化艺术

布依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等。传统工艺有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蜡染布等。

4、美食文化

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腊肉和豆鼓,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汤锅为上肴。

5、民族忌讳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三脚架及柴灶忌讳踩踏。村寨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触摸和砍伐。

五、其他民族的简介(出示相关图片)

六、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有那些优惠政策: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除了上述5个自治区,下一级的行政区域,还有自治州、自治县。 比如我们黔西南就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民族自治区域行政领导人像自治区的主席,自治州的州长,自治县的县长,都必须为少数民族的代表来担任。 对应该由本地区的主要民族的代表来担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比方说:国家的某一项工作,与该地区每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相符合时,可做出相应的调整,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后,再予以执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上的表现之一。

七、民族团结的政策: 1.民族团结的含义:

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友好互助的关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国家用法律形式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的斗争中,主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2.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七、总结,感情升华。

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之余,也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播放《按我中华》,全体合唱。

第17篇:汉族伤仲永的

汉族伤仲永的《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维吾尔族作家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祖国——我生命的土壤》“祖国——我生命的土壤,你是生我育我的母亲,/你的儿子眷恋着你,犹如灯蛾之迷恋光明”。“我把党视若灯塔,奉为舵手,是她指引着我生命的航程,/纵马投入她所指挥的战斗,就像参加婚礼一样鼓舞欢欣”。“祖国之爱就是我的爱,祖国之恨就是我的恨,/她的任何烦恼忧愁,都会牵动我的每根神经”。“祖国的今天在嫣然微笑,明天的幸福将使她笑得更加妩媚,/他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我怎能看不见她光明的前程?”

汉族伤仲永的《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维吾尔族作家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祖国——我生命的土壤》“祖国——我生命的土壤,你是生我育我的母亲,/你的儿子眷恋着你,犹如灯蛾之迷恋光明”。“我把党视若灯塔,奉为舵手,是她指引着我生命的航程,/纵马投入她所指挥的战斗,就像参加婚礼一样鼓舞欢欣”。“祖国之爱就是我的爱,祖国之恨就是我的恨,/她的任何烦恼忧愁,都会牵动我的每根神经”。“祖国的今天在嫣然微笑,明天的幸福将使她笑得更加妩媚,/他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我怎能看不见她光明的前程?”

第18篇:反思我的汉族民歌

反思我的《汉族民歌》这一课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要成长为新时代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一、反思自己的备课过程

音乐课的备课和语、数、外等学科一样要精备,甚至花费的时间更多。有很多老师对“小科”老师有偏见,看到我趴在办公桌上认真思索备着课,有时会奇怪地说:“音乐课还用备课?放几首流行歌学生不是高兴得很?”其实不然。要这样的方法去上课,那还有音乐老师干什么,学生自己都会放哩。而且这样的音乐课能坚持多久?更大的问题是根本违背音乐课的宗旨。音乐课不只是简单的听听流行歌曲,会唱几首流行歌曲。我们担负着提高中学生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中学生各方面音乐技能的重任。每个星期才一节音乐课,要在短短的一节课完成这样的重任,必须要精心备好课,才能驾驭好宝贵的一节课时间。

1、备好学习目标

目标是三维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其实就学习中的内容也许只

一、两个点。但是通过这

一、两个点的教与学,贯穿三维的总体教学目标。如“汉族民歌”一个点是让学生对汉族民歌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第二个点是按体裁分为三类:一类是山歌,二是号子,三是小调,每一类型民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根据两个点设计整个教学流程,流程中了解民歌环节就是三维目标中理论知识落实的一个环节。在第一个内容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对民歌的定义这一环节,也是教会学生怎么介定什么是民歌什么这一技能目标达成的过程。

2、备好教学流程

目标确定好了后,教学流程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要能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他们能主动配合,就要费脑筋了噢。自己理论功底丰厚,可能设计的流程内容很有趣,会讲得很精彩学生就会喜欢听。如果自己没多少内容可以拿出来,就要借鉴网上别人上课的流程了。书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就一本音乐鉴赏书,而且每一章只有学习的几首歌曲例子和根据学习目标设制的宏观问题,根本没有细节流程可以借鉴。其实编者也是为了给教者宽广的空间去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细节。那么教者就应该把整堂教学流程像导演一场戏一样,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语言都在剧本中设计好。我在《汉族民歌》这节课中,就是把很多引导的语言都记录在备课本中的,以便上课时能流畅的驾驭课堂。

二、反思自己的上课过程

1、自然地导入流程

我上课老不喊起立,老师您好,这样的程序。有时我会直接放音乐,有时会聊天的形式。如《汉族民歌》这节课,进教室看到学生们很沉闷,我会说:“同学们看你们无精打采的样子,上课前给你们唱一首非常流行的歌吧!”学生自然就高兴了,其实唱的就是山歌体裁的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只唱几句,学生会大叫老歌,不流行,换一首。我会笑着说:“当年很流行的嘛!”其实不用换了,接着我讲课的问题就出来了:“这首歌被现在的一位农民歌手再次唱红的噢,他是谁啊?”学生自然回答阿宝。“那就你们的知识水平,这首歌是民歌吗?”接着又来一首《黄土高坡》民歌和非民歌对比,得出民歌的定义。如果学生看到我来了很高兴的望着我笑,我会说:“看你们笑这么开心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唱一首歌你们听听吧。”很夸张的音调唱起《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让学生开心,接着讲课的问题就出来了。

2、灵活地处理流程时间

精心导演的一场戏,有时由于学生的现场配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例如在流程中,对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旋律感情基调听后进行描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班,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反应很快,而且主动举手。这个问题是内容目标二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如果很快答出来,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在其他出彩的教学环节上。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的班,学生半天说不上来一个词,这时老师也没必要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浪费时间,可以说出几个词让学生进行选择回答,因为大量的时间要用在山歌旋律感情基调形成原因的讨论上。

3、生活化的情境教学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教学的源泉。以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讲解,会更加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讲到汉族民歌的历史发展,我们湖北民歌的举例中,我就举了我在生活中收集的一首民歌。在初中上学时的某一个夏天,我婆婆给我唱过的一首民歌。“一把扇子嘛,哟哟,二把扇子嘛,连连„„”我模仿老人颤微的声调唱了一下,学生立刻热烈鼓掌。我说我可能是这首歌的唯一传人,学生听着都羡慕不已。这就是很好的潜移默化的情感教学。通过自己游玩桂林时对唱山歌的情境再现也是让学生听着津津有味,有的甚至立刻想到桂林去对对山歌。

4、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过程不是老师自导自演的过程,很多老师为是老师导,学生演,我认为老师演很重要,师、生共演更精彩。老师演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演能让其体验学习的快乐过程,从而兴趣更浓,印象更深。在学山歌时,我设计了师生对唱的环节,老师唱上句,学生和唱下句衬词部分,真是开心极了。在学号子部分时我设计大家一起唱一领众和的《众人划浆开大船》,这首歌动感强烈,又是号子歌曲流行化的优秀代表作品。学生就是喜欢节奏强,动感强的现代歌曲,一起唱唱这样的歌曲既能让学生都动起来,又能把号子体裁的歌曲深深印入脑海,又感受到原始劳动号子原来也能这么演变成现代流行歌曲,体会到了民歌的发展与创新过程,真是一举多得。

音乐教育最终也是人的教育、情感的教育,通过以上自然的导入,真实的情境教学,精彩的师生互动教学环节,肯定能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得快乐,从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要多写教学反思,多总结教学经验,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把自己提升成为一名出类拔粹音乐教师。

第19篇:我的汉族好伙伴

我的汉族好伙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叫买迪娜.艾尼瓦尔,来自于乌鲁木齐市第128小学是一年级的学生。我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孩,乐于帮助别人。我的爱好是跳舞,希望大家都能喜欢我,谢谢。

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汉族好伙伴》。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从小我就常听妈妈唱起这首歌。也就是在这首歌里,让我知道了在咱们美丽富饶的中华大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叫中国!从小妈妈还告诉我,在咱们这个各民族聚居的新疆,我们更要与各民族兄弟姐妹们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手拉手,做好朋友!

我就有一位汉族小伙伴,他的名字叫(白雪

),是我学前班的好朋友。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次,我和她一起放学回家,一位维吾尔族老奶奶提着一小袋面粉费力地走着,(

白雪

)看到了,二话不说就去帮老奶奶,我在片刻愣神后也跟了上去。最后我俩抬着面粉帮老奶奶送到了家,老奶奶感激地直夸我俩是“好孩子”!我为有这样的朋友而高兴!我常常想起她曾对我说过的那句话:“我要像在贵州卖羊肉串的阿里木叔叔学习,做一个大家喜欢的维吾尔族姑娘!” (

白雪

),我也想告诉你:我要向你学习!让我们用我们的小手共同浇灌一朵朵美丽的民族团结之花,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像火一样红!

第20篇:五问汉族青年心得体会

五问汉族青年心得体会

一、

暴恐分子是出在维吾尔族,但全体维吾尔族是不是更大的受害者?

我认为全体维吾尔族也是受害者,现在,受到新疆暴恐活动的影响,新疆各地的安检严之又严,新疆人到内地住宿、租房、经商、务工都会遇到诸多不便,特别是维吾尔族群众更会受到特种种这些都是因为暴恐出在新疆,暴恐分子出在维吾尔族,这一点我们新疆人深受其害,维吾尔族更是深受其害。别的“关照”。暴恐分子对我们整个新疆产生了巨大的恶性影响,给新疆人民带来麻烦。新疆人、维吾尔族成为“暴力恐怖”的代名词,新疆人没有地方住宿、飞机安检需要专门通道,各种手段齐上阵,这些都是拜这些恐怖分子所赐,他们抹黑了他们的民族,抹黑了新疆人民,正是因为是他们这些血腥的手段,对新疆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同时新疆也成了外地人惧怕的对象,难道这些还不够我们反思吗?维吾尔民族是善良的化身,但是因为暴力事件,他们承压的远远超乎想象,他们所承受的远远超过我们所想的。

二、我们作为新疆人,到底有几个维吾尔族的朋友,对维吾尔族到底了解多少?

出生在新疆的我,自小就与他们接触,上学时还能和她们住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玩。我身边的维吾尔族朋友自然不少,他们热情好客,对我们非常好,还经常帮助我们。我们不能让那些暴恐分子为少数民族蒙上阴影,每个民族都有好人和坏人,我们不能让一个老鼠就坏了一锅汤,不能因为暴恐分子是维吾尔族人,我们汉族就仇视整个维吾尔族,维吾尔人有着土一样的质朴、粗犷和豪放,他们生活豁达乐观,他们载歌载舞,纵使生活再苦,也会乐观向上。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让我感到开心,快乐自在。

三、作为新疆人,我们可以不吃馕、不吃拌面、不吃烤肉、不与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其他民族老死不相往来吗?

不能。作为新疆的一份子,少数民族和我们是不可分割的,这样的行为实在是不妥,这样很明显是在剥离两个民族让新疆人和我们之间有隔离,新疆从古以来,都是交通要道,名族也都是百花齐放,有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国家的文化底蕴存在,我们不吃他们的食物,和他们不相往来,怎么可能,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她叫新疆,我们有着同一个妈妈,她叫中国,儿女们要是有隔阂,母亲怎么会开心,所以我们就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起抗击暴恐分子,企图把我们分开的坏人们,这些并不能阻碍我们是一家人的事实,从古以来,我们都是一家人。

四、

我们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发展在新疆,我们可不可能全部都离开新疆?

我们不可能全部都离开这里,这里是我们的家乡,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里有我们美好的回忆。我会爱它,保护它。只要我们一天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就不可能离开,这里是中国的领土,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能离开家吗?我们大多数新疆人还是会留在新疆继续我们的生活与发展,其实我们只要齐心协力的发展新疆,稳定中求发展,致力于打造美好新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繁荣不就好了吗?让那些暴徒分子无机可乘,不要妄想分裂我们新疆!新疆就是需要我们去发展,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观念,逃离新疆并不能改变什么,只会让我们的新疆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只有从病根上下药,才会有痊愈的可能。

五、

我们一起努力帮助维吾尔族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对全体新疆人是有利还是不利?

当然有利,少数民族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当然要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大城市,小山村,团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民族团结是永恒的话题,我们树立很好的政治立场与种种这些都是因为暴恐出在新疆,暴恐分子出在维吾尔族,这一点我们新疆人深受其害,维吾尔族更是深受其害任意识,民族团结是维系一个国家血脉的桥梁,所以我们只有团结。才能让我们的大美新疆更加繁荣昌盛。

汉族造句
《汉族造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