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狼译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31 15:05:0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狼,蒲松龄,中考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译文

狼,蒲松龄,中考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译文

篇1:《狼》文言文阅读答案 《狼》文言文阅读答案

中考在即,为了大家更系统的复习初一语文,为此,小编特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狼》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本篇文言文《狼》原文及翻译,能够帮助大家复习语文。狼蒲松龄 《狼》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篇2:中考5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翻译)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汉文帝为“好皇帝”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 (《韩诗外传》)

阅读提示: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諠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三)欧阳修论作文 (苏轼《东坡志林》)

(2)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

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

(5)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术( )

过( )疵(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四)自护其短 (《雪涛小说·知无涯》)

(2)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

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仕于南方。不得已而从仕。

B .或曰:啖菱须去壳。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仕于南方。

尝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五)蒲留仙写书 (邹弢《三借庐笔谈》)

阅读提示: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 [练习]

1、蒲留仙是谁?

请写出我们学过他写的文章

2、用四到六字为每个段落拟个小标题。

3、用原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1、译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转 载于: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狼,蒲松龄,中考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译文)。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皇帝派人告知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他吗?”

参考答案:

一. 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2、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那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参考答案

1.①?的样子。②为什么。③同意,赞同。④哪里,哪一点。2.諠 是 3.D(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

3、译文 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参考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曾经) 术(方法) 过(超过) 疵(弊病)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 此指欧阳修)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 此指文章) (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 此指缺点)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4、译文

有个人是从出生以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都有! 参考答案

1、从??以来;吃;去掉;想。

2、D

3、第一个括号填 我,第二个括号填其,它(代词,代菱)

4、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

5、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5、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

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参考答案

1、蒲松龄;《狼》《山市》

2、第一段: 高度评价。 第二段: 生活状况 。第三段: 积累素材。 第四段: 成书时间。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① 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篇3:《狼》中考阅读答案(2014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18分)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1)止有剩骨

止: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

(3)一狼洞其中洞:(4)屠自后断其股 股:

3.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6分)(1)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译文:(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4.理解填空。(4分)(1)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御狼——”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2)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 ”。5.从屠户与狼的关键中,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答:

2.(4分,每小题1分)(1)通“只”(或:只;仅) (2)旧(或:原来)(3)打洞 (4)大腿 (意思对好可)3.(6分,每小题3分)(1)一只狠径直走开,另一只狠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去”、“犬”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2)才明白前面的狠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寐”、“盖”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4.(4分)(1)惧狼(1分)杀狼(1分)(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分)止增笑耳(1分)。5.(4分)示例:像狼一样的愚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或: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言之成理即可,从狼的角度作答亦可。)

推荐第2篇:译文

1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能学起来简单就贵在是否去学,这就如同学习读书一般。世上的人不管是愚昧还是智慧的,都想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广的事,但却不肯读书学习。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

13.孙泰轶事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品德很有古代圣贤的风范。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14.蔡磷坚还亡友财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磷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知道我诚实守信,所以不告诉你。”最终用车子把千两白银送还给他。

15.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条。\"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16.钱太守断鹅

宗年号之间,钱若赓在临江当太守,有许多突出的政绩。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就去了去别的地方。回来后乡下人想要回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一群鹅,都是我的鹅。”乡下人衙门钱若赓起诉。钱若赓命令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给它们笔和砚,分在四个地方,让它们写供状。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到惊讶的。一段饭时间,钱若赓派人问鹅有没有写供状。那人回答说:“没有。”不一会钱若赓出来,到堂下看过鹅后说:“鹅已经供状了。”就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太守说:“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青色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店主低头认了罪。 17.博学之 审问之

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18.杀身成仁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19.弃书捐剑

项羽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后来只知道兵法大概的意思,又不肯深入的学习下去。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羽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不足啊。 20.陆游家训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21.病痞

我得了腹内郁结心悸反常的病,到医生那看病,说:“只有茯苓适合治疗。”第二天,到市场上买,煎好服下了,病加重。叫来医生责问他缘故,医生要求观看药渣,看后说:“唉!全是老芋头啊,那卖药的欺骗你将假货卖掉。你自己糊涂,却反而怪于我,不是过分吗?”我忧愁惭愧,愤恨忧心,将这类事推而广之,那么世上像这样以芋头出售害人的人很多,又有谁来分辨呢!

22.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等到他长大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23.昔有长者子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24.岳飞二三事

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河北,(他)派遣人去求访(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他的母有很难治愈的疾病,端药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饭三天,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装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主上到了很迟的时候还(忧新天下)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迟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戒他说:“你在某天到达河朔的时候,在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在也不喝酒了,皇帝开始的时候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25.和尚敬茶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推荐第3篇:译文

译文

常羊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了解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mí)鹿从楚王的右边跑出。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百步穿杨),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很难说了!’” 编辑本段重点句子及其翻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翻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 若欲闻射道乎?

翻译: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 编辑本段重点字词 1.于:向。

2.若:即为“你”。

3.道:道理。

4.之:代“禽”。5.使:让。 6.引:拉。

7.田:同“畋”,打猎。

8.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9.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10.起:赶起。 11.发:跑出来。 12.交:交错。

13.鹄(hú):天鹅。

14.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15.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16.(臣之)射:射箭时。 17.置:放。

18.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 19.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20.如使:假如。 21.焉:于之。 22.必:一定做到。 23.注:放置。

编辑本段道理(感想)

1.就一个人来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在纷繁的世界,才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2.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是学习和工作的大敌。就人性来说,贪心是很大的弱点,在纷繁的世界,常常因为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而使自己迷失的。就客观来说,有所得必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最终可能是什么也得不到的;知足常乐,达观的人,不奢望得到什么,只是做好自己觉得该做的,得到的却会很多很多!

3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都做不成。

推荐第4篇:狼

含光中学 同慧芳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正确、流畅地朗读。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延伸:学会多角度客观地分析问题。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学生大笑),那么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旧辙?狼也许变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他自称这是一本“孤愤之书”——“孤愤”,有孤独、悲愤之意。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感情。

三、疏通课文:

1、一词多义词语

意:意暇甚(神情) 止 :止有剩骨(只,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一狼得骨止(停止)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前:狼不敢前(上前,动词)

盖以诱敌(敌人,对方)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

2、重点实词:犬、盖、股、洞、隧

缀行甚远

缀: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其下

奔倚:跑过去倚靠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顷刻:一会儿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

意: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多少

3、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4、常见虚词的用法:其、而、以、之

5、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四、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看图画,复述情节。着重在景物描写和人物心情上,发挥你的想象力。 夜幕已经降临,我高兴地哼着小曲走在回家的小道上,心想:今天生意真好,担子中的肉卖完了,只有几根剩骨,今天晚上要好好喝两杯了。可没走多远,总觉得身后有什么东西。我浑身不自在,好象被监视着,我忍不住好奇回头一看,妈的,竟然有两只狼跟着我,寒光逼人,凶恶地雌着牙,这架势,吓得老子我毛骨悚然!莫非它们想吃了我?得尽快甩掉它们,离开这儿,真是福无双至,老子可真倒霉啊!

我顺手拣了担子中的骨头抛给它们,想敷衍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狼吞虎咽地啃起来,我正想开溜,另一只狼跟了上来,“可能它也要骨头”这么想着,我又投了一根骨头给它,可这一招不灵验,前面那只狼见我转身又跟了上来,当我投完骨头,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我。

五、研读欣赏 (1)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 要素:时间:晚 地点:途中

人物:狼 屠户 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2)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怎样概括?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3)《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叙述故事: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发表议论:议狼

(4)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屠惧”

“投以骨”

(5)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凶残和贪婪。 (6)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

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而攻其后也”,可见他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透出了怎样的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龄的两则狼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8)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六、拓展延伸: (1)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如此的 贪婪凶恶,可是大自然中的狼果真如此么?请大家欣赏几副画面看看自然界中的狼是怎样的。 (2)阅读《母狼的智慧》

一位老猎人,在大兴安岭蜂蜜般黏稠的篝火旁,对我说:“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

“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着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

“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逃向远方,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生平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条狼。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

“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火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其中冒出来。我轻轻扒开,看到白天失了踪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做着离开妈妈后的第一个好梦。

“原来,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

自古以来,狼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贪婪凶残的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多地去了解狼,转变对它的认识。

布置作业: •

1、请以“我要为狼辩护”为话题,写一篇富有新意的短文,题目自拟,200字左右。

2、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推荐第5篇:狼

导学纲 30狼 第一课时 七年级 王老师 李老师 预习纲

一、预习内容: (一)预习识记

音:缀

要求会写,结合注释掌握字义。 (二)初读课文,完成两项自学内容: 1作者、作品及课文出处的识记。

2借助课文注释 ,梳理文句,读懂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三)解释文言词语:

1、止(

)有剩骨

2、缀(

)行甚远

3、并驱(

)如故(

4、屠大窘(

5、恐前后受其敌(

6、顾(

)野有麦场

7、弛(

)担持(

)刀

8、眈眈(

)相向

9、一狼径(

)去(

10、其一犬(

)坐于前

11、意(

)暇(

)甚

12、屠暴(

)起

13、以(

)刀劈狼首

14、一狼洞(

)其中

15、意(

)将隧(

)入以(

)攻其后

15、假寐(

16、盖(

)以(

)诱敌(

16、狼亦黠(

)矣

17、几何(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并能流利地翻译全文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预习方法: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读正确,要求:先在文中划出生字,并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写在书上。

3、读流畅,要求:先用“/”在下文中标出节奏,再朗诵,朗读时要读好停顿并把握语气。

三、预习要求: 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纲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 其工具书读准字音、停顿。

2、识记有关蒲松龄 的文学常识,搜集积累有关 狼的成语。

3、了解并且记忆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二、学习流程

1、尝试交流预习内容

2、知识拓展:总结归纳增加文言知识储备(知识如珍宝,放入你记忆宝库吧!) 1)、通假字(只有一个,自己找出并解释) 2)、词类活用:

(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

) (2)、一狼洞其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

)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

4)、一词多义:敌

1、恐前后受其敌(

2、盖以诱敌(

) 意

1、意将隧入(

2、意暇甚(

3、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意少舒(

实践纲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

窘(

苫蔽(

)(

奔倚(

数刀毙之(

隧(

)入尻(

)尾

chí(

)担持刀

dāndān(

)(

)相向

目似míng(

意xiá(

)甚

狼亦xiá(

)矣

假mèi()

2 2填空:《狼》的作者________,是____朝著名文学家,初一上学年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

》,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

)名,“志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七年级 30狼 第二课时 茹老师 李老师 预习纲

一、预习内容: (一)对课文进行评价式阅读。

1.从屠户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性阅读,读一段,评价一段。

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学生讨论,对

二、

三、四段进行评价,发言内容:

2.从狼的角度评价课文。教师示范:第一段写的是两狼跟踪。

学生互读互评,发言如下:

3.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对课文评价。如故事波澜,表现手法,情节结构,形象塑造等等。

学生分组评价,教师组织交流。

第一段:文章开门见山,写一人遇两狼,这是一个险恶的环境,夜行路上,行人罕见,屠 夫身单力薄,一开始就造成了强烈的悬念,扣人心弦。

第二段: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明屠户 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第三段:屠户在情急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第四段: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第五段:

3 4引导学生从用词造句的角度对课文评价,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写得好,写出了„ „表现了„„”如“晚归”的“晚”字写得好,写出了时间,表现屠户在晚上无人时走路 ,环境十分险恶。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缀行甚远”——

“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 又至——复投之,不能使它止,多么贪婪啊。

一狼径去—— 。 “目似瞑,意暇甚”——

眈眈——写出了狼的 。 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击。

转视—— 。 屠暴起——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

数刀—— 。 “顾”“奔倚”“弛担”“持刀”——表现 。

二、预习方法:熟读,品析

三、预习要求: 仔细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学习纲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小说曲折的情节,揣摩语言,认识狼的本性。

3、深刻领悟文章主旨,背诵课文。

二、学习流程

(一)、尝试交流预习内容:

(二)、合作解难完成研讨与练习实践纲

请写出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狼→惧狼→(

)狼→(

)狼

4

答案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第二段写两狼穷追。

第三段写两狼逼人。

第四段写两狼被杀。

第五段:这是一个议论段,既是对狼的嘲笑,又是对屠户机智勇敢杀狼的赞扬,点化中心 。说明人具有狼所不可能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待像狼一样的阴险狡诈的恶势力,要敢 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缀行甚远”——表现狼贪婪的企图,险恶用心。

“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

又至——复投之,不能使它止,多么贪婪啊。

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多么狡诈阴险 。

“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伪装轻松善良,实则暗施毒计,企图麻痹屠户表 现其狡诈的本性。

眈眈——写出了狼的凶残目光。

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击。

转视——写屠户的警觉,引出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一幕。

屠暴起——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

数刀——表现屠户毫不手软。

“顾”“奔倚”“弛担”“持刀”——表现屠户在险恶处境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

„„

推荐第6篇:文言文译文

有关月的诗句: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20、《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2、《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3、《生查子》【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24、《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25、《菩萨蛮》【唐】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26、《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27、《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8、《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春夜》【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2 30、《天仙子》【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31、《采桑子》【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3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33、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

34、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3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3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

3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3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晋,陶渊明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

3 在三峡七百里江流的范围以内,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不能通行。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从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凉和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打鱼的人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见猿猴的叫声后,我的眼泪沾湿了衣裳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推荐第7篇:《外台秘要》译文

《外台秘要》序译文

【语译】

古代神农氏治理天下,亲自口尝各种草药,确立三部九候的诊法,并且考定气血阴阳变化的特征,用来疗救生命的夭死,使其领地上的人民,因此能寿康安宁,恩德真是广大啊!到周朝统一天下,也有冢宰穷究于医疗技术,掌管医药行政措施与法令,聚集储备药物来供给医疗工作的需要,到年底就考核医生的医疗成绩而制定他们俸禄的等级,十治十愈(疗效百分之百)为上等,治十误四(疗效百分之六十)为下等。我大唐国家遵从这一准则,常常从中取法,设置医学机构,颁布济世良方,也是用来使人民享尽天年。圣人的恩德,又用什么能超过它呢?因此,三代的法纪,历代帝王是不改变的,这又是从古以来很久远的事了。自从雷公、岐伯、仓公、医缓先后问世,巫彭、扁鹊、华佗、张机相继而起,从此以后,德才兼备的医家不断出现,将近数千年来,方书超过了万卷,大车装不下,大屋容不下。然而年代久远,书籍残缺不全,详细论述的,其医学内容虽然广大,但简略论述的,却也有很深的道理。探求简册就会花费成倍的功夫和烦重的气力,要对这些书籍进行选择取舍,就得考虑其中的艰苦。我总是在说要对这些医籍进行校勘整理,可又总是没有时间来主持其事。

【语译】

我幼年常生疾病,长大以后就爱好医术,又遇上政治清明的时代,于是迈入仕途,官运亨通。我先后七次在尚书省供职,两次受官在门下省,多次供职在尚书、门下二省二十多年,长期执掌弘文馆的图籍方书等事。由此可以进馆察看研阅蕴含深奥道理的医书,都要探求其中的秘密枢要,奥旨精义。后因婚姻的缘故,被贬去任房陵刺史,后因大赦,近移到山西大宁郡任太守。当时携带家人沿江而上,冒犯闷热的暑气,从南到北,既偏远又荒陋,全家感染瘴气而得病的人有十分之六七。这种死生离合的惨状,责问上天又有什么用呢!依靠古典医籍中流传下来的方剂,才有得以生存活命的人。那些方剂的神功妙用,当然很难详细叙述,于是就发愤编辑整理、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总计古方搜集编纂有五六十家,新撰写的今方接近数千百卷,都要研求它们的主旨,考核这些方书的意向。还有近代的释僧深、崔尚书、孙处士、张文仲、孟同州、许仁则、吴升等数十家,都有著作,同时流传于世。这种情况好是好,但是不够完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著作中任意施展自己的风采,造成彼此说法不一致,互相抵触等问题。有的篇名题目重复混杂,有的研讨比较过于繁琐杂乱。现在把它们汇集起来,研究品味其中的精华,把握其要言妙道。于是夜以继日,对上述各家的文献资料进行编次整理。除去各家著作中无用的内容,选取各家著作中的精华,都经过反复筛选,暗自思考了一年时间,上自神农氏、伏羲氏,一直到今之圣唐,搜罗遗漏短缺的文字,考查深奥难懂的含意,对于这件事的尽心尽意,可算是无愧了。 【语译】

有一个朋友见到我这本《外台秘要方》说:“啊!内容真广博呀!学问竟然达到这种地步啊。”我回答他说:我所爱好的是健康长寿,或许要比学问更进一步呢?至于追求长寿是违背天理人情,洞察人世比别人早,超越生死祸福而对死生哀乐无动于心,我曾经听说过这些说法了。但吃药治病,也许能恢复人的元气吧!他又对我说:“禀受生命而成形体,都有固定的气数命运,药物能对生命怎么样呢?”我认为他的说法很不对,就请允许我详细论述其中的细节:“喜怒没有节制,饥饱违背规律,嗜好欲望从体内伤害,寒热之邪从外部伤害,像这样的病患,难道是由于上天造成的吗?作为人臣、作为人子,从治家到治国,由近到远,怎么说起来就那么容易呢?如果圣人(成王)不应该打开金匮,那么贤人怎么能将周公祝策分条刻于玉版之上留传下来呢?(亦即:如果不将先圣遗留下来的医学文献进行编辑整理,那它们怎么流传后世呢?)您讲出这种错误的话,我私下里为您感到害羞。”朋友说:“对对。”

【语译】

唉:在南朝的齐梁时期,不通晓医术的人是不能称为孝子的,像孔子的弟子曾参、闵损一向以孝行著称的人,如果生活在齐梁时期,也须用心于医术。如果不能精细地研究病源,深入地探讨医方医论,即使有一百个医生看守着病人,各种药物收集在家门,也只能是多增加一些疑惑,而不能把病人治好一点儿。当今皇上尊重贤才,重视医道,怡养寿命而祈求长生,因此有张、王、李等数位先生相继入朝,皇上都以钦敬的态度向他们请教,把他们的教导看得很宝贵而且加以遵从。所以养生、医术、卜筮之书,处处都有,就知道像太阳月亮普照广远一样,皇上对人们的感化作用是很深的。至于爱惜精神,保养身心,使老人休养安逸,使病人得到救治,是可以经常听到和看到的。我冒昧地采集这些养生、医药、卜筮之书,而且把它们摘录下来,古本没有的内容,现在全都抄写整理,因而我自己所能做的事也就完毕了。至于区分天地阴阳的规律,辨别阴阳极为细微的表现,如肺邪气实就调理病人的经渠穴来使他平安;肾气虚就调补他的复溜穴来补养他,根据体内变化着的阴阳虚实的病机,及时采取适当的针法进行上下调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是听说过,而这样的人没有遇到过。对于这些事,我不敢欺骗正在学医的人,只好等待未来高明的人决断了。这本方书共四十卷,名叫《外台秘要》,不敢想使它流传到京城,只想施用于后世的贤者。如果有人来咨询请问,也是不隐瞒的。

这一年是天宝十一年(752),太岁在辰,三月初三。

推荐第8篇:Unit4译文

Unit 4 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詹姆斯赫克曼

1.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在1995年的时候,中国的各界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额大约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5%,但是当时实物资本投资已经占30%。最近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有着加大的趋势,但较之2001年全世界高达3.1%的标准,则投资比例仍然偏低。

2. 这种不均衡的情况是可以找出理由的。也许实物资本投资的经济回报率更高,然而,

有证据表明教育和技能培训投资的真实回报率非常高,而扭曲当前政策的症结在于投资的严重失衡,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学的基本结果是资源流向产出最高的用途。平衡各种投资收益和各地区投资收益的政策会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3. 当经济学家开始测定经济发展的因素时,从前被认为是无法解释的剩余因素被决定为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即人口的技能,在是造成各国生产力与不平等方面的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是又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本:与实物资本一样,它投资才能获得;与实物资本一样,它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有收益。

4. “人力资本”这一术语让人觉得是剥夺人的个性,在公众的脑海里联想到将人与机器

等同的异化社会。事实上,恰恰相反。这一概念承认人的重要性。要想理解人力资本是如何影响经济,为什么中国要提倡人力资本,那么看看它是如何提高效益的就一目了然了。

5. 第一,人力资本是具有效益的,因为对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有着直接的效果。因此,比

如说培训一个人成为一名更好的会计,他做会计的实际能力就会提高,如果培训一名工人修理引擎,那么该工人修理引擎的效率就会更高。这些都是提高人们技能的明显的直接效果。

6. 人力资本还会提高社会资源的适应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能使当事人更有效地在各种

工作之间配置资源,增强当事人适应变化和看准新的机遇的能力。

7. 当前这种好处的关系尤为重要。中国在变化,其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正在随着世界

经济一起变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受教育更多、技能更好的人更能适应变化。他们能够从已有的机会中获利,为自己创造新的机会。他们增加职场生产效率。技能广还便于劳动者在出现新的机会时跨工种、跨行业、跨地区流动,有助于人们重新分配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资源,向效益更高的机会倾斜,甚至预见这种机会的存在。受教育更多的人更能吸引新思想,采用国外技术,提高国内技术,了解中国之外的知识并运用到国内的实际中。

8. 随着中国进入世界市场,就有机会获得更新型的技术和组织结构,对更熟练地劳动力

队伍需要就会增加。按世界标准,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的比例仍然偏低,且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别,因此,需要有适合现代发展的教育基础结构。尽管录取比例在增加,但仍然有很大提高的余地。

9. 中国实物资本投资引进的新技术要求具有更高技能的劳动者来使用。用经济语言来说,

资本和技能是互补的。两者相互提高对方的效益。强调实物资本而忽视人力资本的投资策略,不可能获得更均衡的投资策略能够产生出的收益。最高效率地使用现代技术需要有技能的劳动者。尽管最近出现了提倡教育的有利趋势,但是,仞有巨大的差距有待弥补。教育事业对中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力所造成的影响证明:中国内地教育水平的底下,妨碍了政府最近对内地加大投资的政策的实施。不均衡的投资策略会降低实物资本的回报。

10. 当我们思考在中国的适当投资策略以及各地区发展的时候,十分重要的是要知道,优

化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投资组合将推动最高速度的发展。如果中国在一种资本是投资

过高,或者在另一个资本上投资过低,就会失去增加财富的机会。如果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回报和机遇,总收入就会减少,不平等就会扩大。通过平衡中国不同地区的各种资产和市场之间的回报,就会创造出更大的国家财富,实现长远的社会平等。因此,中国领导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教育投资是过低还是过高。中国投资组合是否应该调整?地区之间的投资是否应该更加平衡?什么才是合适的人口流动政策?什么才是能让经济回报最大化的合适的学费政策?

11.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与地理分布不均

大多省份对教育的公共支持水平偏低,且现有资金使用效率低。由于教育资金大多来自地方一级政府,相当于贫困省份,富裕的省份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更高。出生地是决定一个人成年后的技能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中国社会同代人和隔代人之间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使这种不平等雪上加霜的是残存的户口政策,这种政策向跨区流动人员的子女征收超出已占家庭总收入的百分之十的正常学费。教育资源限制对个人上学有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和西部更是如此。各地受教育机会不均,这就导致严重的地区差异,是现行政策效率低的重大根源。

12.各地区学生的支出相差迥异,显而易见它与地方人均产值成正比且可精确估算。出生地

的偶然性决定学生受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财力与地区的富裕水平相关,且各地投入教育的GDP的比例不同。

13.在中学和大学普遍实施的教育收费政策,可能会被证明是一种合理的手段,将稀缺的资

源配置给那些可以从教育获益最多的人。中国教育补贴的范围很广,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况一样。然而这些补贴对于城市和农村家庭作用都不大,小孩人均学费甚至在占城区家庭收入的相当大的比例, 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要翻一倍。

14.教育的收益有些并不是个人直接获得的,这些间接收益在中国很有可能是巨大的。比如说,受过更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会产生新思想,新知识。个人也许不能获得所有的教育收益,尤其是如果有技能的劳动者的工资由于政府政策保持在低水平。因此,显而易见,这些因素带来的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故在中国提供补贴的理由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强。

15.在中国经济中教育回报率的实证数据表明了什么?对政府的活动进行量化评估,剔除坏的投资保留好的投资,实事求是地执行政策,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基于数据的成本效益分析,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是应该偏重人力资本项目还是实物资本项目,多大比例才对。通过成本效益的标准作出判断,社会就能最有效地使用其资源。在中国的国情下,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中国资源稀缺,国家整体贫困。因此,中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定是特别重要的。

16.按照西方国家经济学家将市场工资与教育程度挂钩估算方式,估算中国的教育回报率,

会发现回报率在二十世纪90年代只是4%左右。给你一个基准数字作为参照,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回报率高达15%到20%。这种数据暗示在中国实物资本投资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相对高的比率也许是合适的。可一旦了解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方式,就会认识到这种结论是多么具有误导性,即使从教育政策的历史分析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本来是给人力资本定价,按技能给人以回报的市场,但中国的工资政策长期以来给技工的回报率偏低,而且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的制定还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因此,从对中国历史数据分析所得取的标准的教育回报率,我能够得到唯一的结论是,尽管在发生变化,对技能投资的激励还不大。

17.提高人力资本与促进经济的发展的政策

偏低的个人回报率并没反映出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真实的回报率。劳动市场如此被扭曲,结果工资没有反映出受教育的劳动者对经济的真实的边际贡献。如果将对教育的真实收益估算与所付的工资比较一下,就能看到中国劳动市场并没有按技能价

值付给报酬。中国内地低下的教育水平将这些地区资本收益减少了一半。通过仅仅鼓励实物资本投资来提高内地地区的生产力的不均衡政策,比起在两方面更均衡投资的政策效率要低得多。不过,教育的直接回报是劳动队伍在产出过程中体现出的巨大教育收益。

18.鼓励教育和职业培训方式之一是给以补贴,这会极大地增大政府的开支,也许不可行。

最近,中国高校录取名额急剧增加,但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政府对教育的直接资助的进一步增加也许是不可行的。

19.提高需要政府直接花钱的人力资本的方式之二,是放开人力资本的劳动市场。一个自由

的市场会使得像越来越多地主宰中国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那样一种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大大的促进技能培训。放开劳动技能市场,会让私人激励机制的力量发挥作用。让个人收获自己劳动技能的果实,会调动人们去获取技能,而无需政府花一分钱。这样会让私人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开办私立学校提高教育机会。通过释放这些力量来创造人力资本,中国将会从受教育的劳动者的积蓄中创造出财富,创造出实物资本的资金积累。还会扩大税收基础,增加税收收入。

20.推进发展的方式之三是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平衡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人

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回报率。几十年来,中国的政策一直是偏向某些地区,忽视另外一些地区。现行的政策也一直让地方政府在教育资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较富裕的地区比较贫困的地区有更多的教育资金。消除地区工资差距,开放市场,让人口在全国自由流动寻找机会,这回加快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同样,集中式教育财政有利于将政府资金从中央均衡地分配给各地区和城乡,这也会加快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中国西部和农村地区目前收入低,所以教育资助不足,但回报非常高。给更贫困地区调拨更多教育和培训资源,将会增加国家的收入。

21.许多中国人反对解放劳动市场的激励机制。城市户口政策保护城市居民避免与外来人口

的竞争,维持城市的高工资水平。开放劳动市场后,由于技工的工资要求提高,至少短期内可能有加大工资差距的风险。然而,这样的政策给人们带来获取技能的适当激励。随着教育的扩大,各地区的回报平衡,人们之间和隔代人之间的不平等将会缩小。有了适当的报酬和可以到资本市场抽取教育资金,人们就乐意付学费上学,因为这会带来更高的工资。当然,已有这一方向的发展,但已表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趋势。随着学生择校入学,中国应该依赖个人激励机制去鼓励学校提高教学。学校直接从学生那里获得办学的资源(如优秀的生源等)。为了使这种体制有效地运行,应该开发教育的信贷市场,让学生拿未来的收入作抵押来贷款。如果没有这样的市场,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女才能付的起当前高达农村地区平均收入的30%-40%的比例的学费。既然只有富人才能送他们的子女上学,隔代人之间的不平等就会加大。当前限制劳动力为平衡回报跨地区流动的做法,使得这些问题更为复杂。流动人口面临许多限制。当然,与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政策相比,流动的自由已有了巨大的改善。然而,农民工子弟上学的成本占家庭收入比例的增加达5%到15%,目前减少了社会的流动性,使代代贫困现象永久存在。

22.人力资本的增加会使中国减少不平等和帮助其经济的发展

短期内,开放的市场常常加大工资的不平等。青年人和最能干的人获得利益。开放的劳动市场正在中国深入进行,已经导致工资不平等的扩大,引起公众极大地关注。从长远看,随着人口技能的提高,教育机会和技能投资更加广泛地普及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平等将会减少。跨代的不平等也会减少。

23.提高人力资本,鼓励更开放的人口流动政策有助于抵消由于更开放的工资制定标准带来

的不平等的扩大。随着回报的均衡,开放的劳动市场,开放的资本市场,教育开支上地区的均衡,从长远看将会缩小不平等,而不会扩大不平等。这就是为什么说当前的流动人口要增长四倍才会缩小不平等的原因。因此,人口流动必须要有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补

充。

24.即使开放的市场和自由的人口流动政策暂时不会抵消不平等的扩大,不平等也无须害

怕。许多中国人担心不平等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然而扩大的不平等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激励人们去获取技能。使人们更有技能对社会毫无危害,增强技能只会提高全民的生产力,使整个社会有更多可用的资源。人力资本是最后决定中国财富多少的资产。

推荐第9篇:古文 译文

《鳝救婢》译文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数十条鳝鱼,有一位婢女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了两三条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这样经过了大约一年的光景。

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婢女仓皇逃出,被火所灼伤。她很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著了。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好了许多。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

高怀中被婢女的行为所感动,於是停止行业,拆除炉,将库存的数石活鳝鱼,全部放到河里。

《二鹊救友》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上面有喜鹊筑的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有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知恩图报》译文

秦穆公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害怕惊恐的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是要被杀的。”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到了以死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冲散了包围,穆公终于幸免于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

《蝙蝠》译文

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是兽类的公民,凭什么要祝贺你?”过了几天,麒麟做寿。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说:“我长着双翅,属于禽类,凭什么要祝贺你?”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杀骆破瓮》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虎画》译文

我的朋友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画有老虎的画:有的翻腾,有的扑跃,有的在吼叫,有的在奔跑,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形态各不相同,都非常像真的老虎。我曾经向他请求而得到了一幅画,高二尺多,宽差不多有二尺。其中画有两只老虎,雌虎和雄虎各一只。雄虎蹲踞在石头上,抬起头向远方张望,张开口做出呼啸的样子;雌虎趴在雄虎旁边,足向前伸展,神态怡然自得。在两只老虎旁边有三四块奇石,像给两只老虎助威一样。我把这幅画悬挂在东边的墙壁上,我非常喜欢这幅画。

《正午牡丹》译文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有一丛牡丹花的古画 ,花丛下面有一只猫, 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水平怎样 。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 一天看了这幅画,说:“的是正午时候的牡丹花.用什么来证明他呢?这花中的花瓣都散开着,而且颜色枯涩,没有光泽,这是太阳正中时候的花; 画中猫的黑眼珠眯着,好像一条线,这也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也就是古人善于探求绘画的乐趣啊。

推荐第10篇:短文译文

《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著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音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不生长枝蔓,也不生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著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音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不生长枝蔓,也不生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第11篇:金刚经译文

金刚经全译文

在古印度的一次佛经结集中,号称“多闻第一”的大递子阿难尊者,根据自己耳闻目睹,诵出了释迦牟尼佛的如下一次说法。

本经的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佛住在舍卫国内的只树给孤独园里,聚集在佛周围的全是一些道高德重的大和尚,总数约有1250人。他们共处一园,不相离舍,组成了一个甚为庞大的僧团,随佛听法修持。

有一天上午,临吃饭之时,世尊穿上袈裟,手持钵盂,亲自到那庞大的舍卫城里去乞食。在城中,世尊慈悲平等,不越贫从富,不舍贱趋贵,不避秽拣净,不弃小择大,逐街逐巷挨家挨户,依次行乞。乞满钵盂后,世尊又离城而出,返回只树给孤独园,与众僧一起吃用所乞之斋食。吃毕饭后,世尊便将衣服和钵具收拾起来。接着又洗净双脚,去除染尘,铺好座具,结跏趺坐,端身正念。

就在这时,座下众僧中有位叫须菩提的老长立即从其座位中站立起来,他斜披袈裟,偏袒右肩,徐步而行。来到佛的面前后,便左膝曲空,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诚心静气,向佛行礼,然后,恭恭敬敬地对佛说道:

“难得啊!世尊。我佛如来总是善于护持眷念、爱护关怀各类菩萨们,也总是善于吩咐谆嘱各类菩萨们。世尊:若有善男信女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那么他们应如何安住其真性之心,以证悟般苦,把握真谛,最终与无上圣智契合,获得彻底的解脱?应如何降伏其妄念之心,以消除客尘污染,专心修道,断绝烦恼,进趋佛果?”

佛回答说:“好呀!好呀!须菩提:正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来善于护持眷念、爱护关怀各类菩萨们,也善于吩咐嘱托各类菩萨们。你们现在认真地听着,我将要为你宣说。善男信女若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那么,他们就应如此这般地安住其真性之心,以契合无上圣智,永获解脱;应如此这般地制服其妄念之心,以消除客尘污染,专心修道。”

须菩提闻佛已印允解答其问,便兴奋地说:“太好啦!世尊。我们都非常高兴,愿听从您的教诲。”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诸位菩萨包括大菩萨们应该这样制伏他们的妄心:所有三界六道中的一切众生——诸如欲界中依卵壳而生出的众生、由母胎而生出的众生、因潮湿而生就的众生、无所依托而仅借其业务得以出现的众生;诸如包界中已离食、淫二欲、无男女之形,无情欲之动,纯由清净绝妙之物质构成的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诸如无色界四天中那些无可见之物质形体、纯属精神性的众生,如位处“识无边处天”、无有形体、但有思想活动,并以此心相续为命的“有想”;位于“无所有处天”、既无形体也无思想活动、完全入定状态的“无想”;位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那些谈不上有无思想活动的众生。所有这几大类众生我都要使他们断尽烦恼、永绝诸苦,进入绝对清净圆满、永恒妙乐常住的涅般彼岸世界,从而使他们获得彻底的救度和最终的解脱。

我虽然如此救度无尽量、无数目、无边界的芸芸众生,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众生获得救度。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并分别执著、认其为真,那他就不能算作真正的菩萨。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者,须菩提:菩萨对于世间万事万物及彼岸世界的一切都应无所执著。例如,在进行布施时,该破除诸相,去除执著,心地清净,毫无牵挂。具体讲即是不执著于眼睛可见之大小形状、不同境状、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执著于耳闻之声音、鼻嗅之气味、舌品之六味、身别之触觉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须菩提:菩萨应该像这样进行布施,即不住于六尘外境、物我两空、一心清净、远离相缚、超出物累,既不思惟权衡,斤斤计较,无一毫希求之心,清净而布,息虑而施。”

佛又自问自答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凡夫俗子,执著诸相,以布施求取功德、满足所欲,所以,先施财于人而后得福于己。这种有相布施必有其尽,故而所得福德也必然有限。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诸相,内不见我之能施,外不见我之所施和受施,布施遍满虚空,无有故障,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议和无法计量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如来佛又话题一转,问须菩提道:“须菩提,在你看来,东方虚空的广大程度是否可以思量到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思量,世尊!”

如来佛又问:“须菩提:东方虚空不可思量,那么,南方、西方、北方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以及上至天、下至地的虚空,其无穷无尽的深广程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想象,世尊!”

如来佛再唤一声须菩提,并告诉他说:“菩萨不执著于诸相而进行布施的福德,其巨大与恒久的程度也像十方世界无边无际的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接着如来佛便郑重其事地说道:“须菩提:初发心的菩萨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教导,远尘离垢,无住而住。如此而住才是本心安住之所,才是真正的住心之法。”

既不著人我相,也不著诸法相,那么由此证悟的解脱状态即成佛又是怎回事呢?佛的各种殊妙之身、庄严之相又应如何对待呢?为了进一步说明无住而住的道理,排除须菩提及座下众弟子心中的疑惑,佛便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开口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能否借助于如来佛的各类身体相貌而认识到如来佛的真实本性呢?亦即能否说各类肉身之相状本身就是如来佛的法身呢?”

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自然理解如来佛设此一问的用意,于是回答说:“不能,世尊!不能以如来佛的各种身相来识别如来佛。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所说的各种身体相貌本身并非真实而永恒的东西,所以不能代表如来佛那湛然寂寞、永绝体相的清净法身。”

听到须菩提这样回答,如来佛自然十分高兴,他又告诉须菩提说:“所有一切外在的形象、状貌、特征等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认识到纷繁多样的相状都只不过是非实假有的外相,并能透过这种外相而体悟到背后的实相,认识如来佛的真如法身,那才可说是见到了如来佛,也可说是证成了佛身。

听罢这些无相度生、无住行施、离相见佛的说教之后,须菩提领悟到了非实假有的微妙法义。但因为此种义理甚深难解,须菩提遂疑众生能否皈信。于是须菩提便向如来佛问道:

“世尊:您大慈大悲,说此希有之法,座下诸比丘无不尊奉。或是我佛涅般木之后,大量其它众生在听闻您刚才所说的这些经句之后,能否产生坚实而真诚的信心,具备正确而纯净的信仰呢?”

如来佛听须菩提这么一问,便立即答道:“性体常明,心灯不灭。须菩提,你可不能有这么顾虑。在我入灭后五百年,会有一批受持戒律而诸恶不行,修福积德而众善奉行的人,对于我的这些言说章句产生信受之心,并以此为真实无误的教诲,从而持诵不疑、心领神会。应当知道,这些产生净信之心的众生,不只是在一佛、二佛甚至三佛、四佛、五佛的世界中种下了众善的根柢,而且已经在无数无量、成千上万的佛世界中种下了各种各样的善根。由于他们见的佛多、听的法多、修的行为,他们深知此经为最上乘之佛法,所以在听闻这 些章句之后,他们便会在一念之间产生纯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以佛智悉知,以佛眼悉见这些众生,并相信他们都会得到像十方虚空那样不可估量的福报和功德。”

如来佛进一步解释说:“这些众生之所以会获得如此的福德果报,是因为他们闻佛妙法而信受不疑,了知非相无住的般若玄义,从而不再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而且没有法相即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和境界的相状、特性和概念,也没有非法相即否定期诸法的断灭之相。诸相尽捐,才是净信,只有无相,福德才可无量。这便是此类众生获得无量福德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心中有了相状,就必然是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分开来说即是,如果这些众生心中有了法相,他们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如果心中有非法相,那也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如此心存诸相,既有我执,又有法执;既为烦恼障,也为所知障,二执炽热,二障巨烈,凡界尚不能脱,如何才能获无量福德呢?所以说,不应该执著于包括拂法在内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特性和概念,也不应执著于对这一切的否定,即非此一切的概念。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如来才经常告诫你们这些比丘,希望能明白我所说的一切名言概念包括各类事物、现象、境界、特性、概念等都像乘筏渡水、渡罢舍筏一样,仅是权宜之计、方便之用,绝不可心怀观想,去计较,去费心思。这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特性、概念包括佛法教理等尚且应视其为假而决然舍弃,何况由此否定、舍弃而带来的否定与虚无之相,就更应该舍弃了。

既然那些持戒修福、广种善根者能以佛所说的无相、无住妙义为真实无误的教法而受持读诵、净信无染,甚至因此而获得无量福德,那么能否就视此妙义为实,视无上圣智为佛实行,并认定佛有所说法呢?另一方面,既然佛身无相,诸法应舍,那么又该如何对待眼前佛的升座说法及所说之法呢?如来佛惟恐座下的比丘们再生迷惘,故又向须菩提设问,希其能理解佛意,为众释虑。佛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应如何理解如下的疑问,即如来佛真的独自证得了一种确定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吗?如来佛真的说过什么一定的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如果按我对佛所讲的般若义理的理解,没有一定期、绝对的佛法名叫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此种无上圣智深妙玄奥、幽微难测,无有法相,随人证入,不能谓其一定,视其绝对。既无定法可名,如来便无所而得。与此相应,从说法方面来看,也没有一种肯定的、绝对的佛法是如来佛可说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法皆是因时因人,随机教化,对症下药,无有定相可言,所以,只可以性修,不可以相取;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凡佛法者,无状无名,无体无相,皆为临时施设,非真实绝对之法。但亦不能说没有佛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圣人贤者皆以其器深浅、修行胜劣的不同而在证悟无为之法时显出高下阶位之差别,说明佛法无定相、无实体,故言非法。同时也因为一切圣人贤者本身就是依无为之法而显示其性,并证得其果,说明佛法并非无有,故说非非法。

须菩提的这一回答,深得无相的奥义,正符合如来心意。其所揭示的道理正是本经旨趣之所在。

如来说佛法不可取、不可说、无实无虚、无依无得,但座下一千余名比丘是否会像须菩提那样心领神会呢?他们弃家辞亲,苦修勤学,不正是为了证得某种果位吗?为使听法者完整理解般若无相无住之理,佛又借助须菩提展开进一步的阐说。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须陀洹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虽然说已脱六凡境界,初入圣者之流,从而名叫入流,但也正困为其已入流,已断除了对三界一切境界的错误见解,心无所取,所以,实际上他是无所而入的。具体讲,既不入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不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入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现象。如此无所而入,所以说须陀洹仅仅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斯陀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虽然说已除了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贪欲、嗔恨、愚痴等大多数情欲和迷惑,从而只须在欲天、人间往来转生一次,即可脱离欲界,故名叫一往来,但实际上,色身虚妄,心无所得,并无往来之相。所以说斯陀含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罗汉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进入阿罗之道`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除尽一切迷惑,断尽三界烦恼,情无逆顺,识境双忘,证入不可言说、不可取舍的无为寂静之体,从本质上说并无真实可取的阿罗汉,而只有作为假名的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罗汉道`,那说明他有得果之心,妄见未除,迷惑未消,尚属凡夫之列,从而必然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

“世尊:如来佛说我已经深悟无争妙趣,在所有弟子中是最能与世无争的人,是名列第一的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这样想——我是一位远离各种欲望的阿罗汉。世尊:我如果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罗汉字道,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远离尘嚣、隐居幽林的寂静行者。因为须菩提已悟性空无相之理,从而不再受物役使,受境系累,心无一念,行而无行,所以假名为须菩提,如此才算是乐于远尘离俗的寂静修行。”

如来佛通过小乘四果设问,使座下众弟子们明白了四果无实、心无得念、无证而证、假名四圣的般若无住道理。对于大乘菩萨道来讲也应如此,得而无得心,作而无作想,一切不住,心清意净。所以,如来佛又对须菩提说:

“你认为如何呢?如来在过去世,身为菩萨时,随本师燃灯佛学法习持,那时,如来是否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什么肯定的法呢?”

须菩提心想,就连小乘这人对其所证之果、所得之法都不执著,何况大乘菩萨?于是立即回答说:“没有,世尊。佛心空万有,菩萨心寂静,清静如虚空,绝虑断纤尘。所以说,如来佛身为菩萨之时,在本师然灯佛那里虽有传授,但绝无得与不得之分,亦无法与非法之别,貌似有得而本性空寂,实无所得。”

如来佛接着又问:“须菩提:法既不得,那在你看来,菩萨是否在如法而修、以法而持,行一切善行,作无数功德以庄严佛国世界呢?”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为什么呢?法既无实,所用岂真。菩萨修一切善法,以慈悲利众生、以善美饰国土,使佛国庄严美妙,但菩萨已悟般若实相之理,心不住相,无所执著,视一切为虚妄幻有。所以,身行万行而实无所行,普度众生而实无所度,庄严佛土而不见庄严之迹象。因此,所谓的庄严并非真实可辨的庄严,而只是庄严的外在名相罢了。”

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便接着他的话说道:“所以,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们都应当这样,以般若作为观照一切的工具,悟得非实假有、无相无住之理,从而在思想上清除一切外相的束缚,无所执著,心地空明清净。绝不能执著于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不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应执著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的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概念,而应当面对一切无所执著,并由此产生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空寂纯净的心念。

“须菩提:举个例子来说,若有一人,其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雄伟,在你看来,这个人的身体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佛曾说过,可见之身相并非真实之法身。法身无为,包太虑以无外,含万象而有余,非色法之所收,岂形象之可取。而世俗人所看到的身相,只是虚妄之形、空纪之骸的有为色相。所以,言其大,并非真性法身遍满虚空的真大,不过是相对之大,假名为大身而已。正因为如此,我们同样不能对其产生有住之污染心,而应像佛刚才说的那样无所执著,生清净之心。

如来佛讲述了无得无作、清净生心的般若奥义之后,觉得还应该对此经再作一对比较量,以显示其无敌之胜、无边之福,于是又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那奔腾不息的恒河,辽阔而又漫长。在这千古长河之中,流水裹带着尘沙,天长日久,那在河床中沉淀的、在河岸边淤积的沙粒便形成一条绵亘不绝的沙带。想一想,这沙带中的沙子共有多少呢?假如将这条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再化作一条恒河,那么就会有一河之沙当选那么多恒河。如果再把这所有恒河中的所有尘沙加在一起,那沙子是不是极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极多,世尊。就是恒河之沙那么多的恒河已是无量无数,何况这无量无数的恒河中的尘沙就更是多得不可胜计了。”

如来佛就此又呼了一声须菩提,说道:“我今天实话问你:如果有善男善女将无数恒河中的所有沙数那么多的大千世界的全部七种宝物拿来布施,这些善男信女由此而获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如此布施而获的福德必定多得难以形容,不可估量。”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这种巨大无力的布施所获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但有为的财施再多也不会是无极的,它只能给人以善报而不可能使人最终解脱。如果善男信女对于此经哪怕只信受奉持其中的四句之偈,并为他人解说,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依经悟理,依理获证,成就无上菩提,同登解脱彼岸,那么这些善男信女因此而获的福德要胜过前面所说的无数七宝布施所获的福德。”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凡是讲说此经、甚至只讲解其中四句的地方,都应当视同佛的塔庙一样,恭敬供养。如果有人能全文信受奉持、阅读记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这个人必将会成就至高无上、稀世罕见的菩提之法,也即将由佛弟子而转入佛的如来的境地。所以说,如果这个经典在哪里,哪里就是有佛,也会有可尊可敬的佛弟子。如此则佛、法、僧三宝会归于一处,相融于一经。”

听了如来佛对这般若无相无住义理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以及对此经价值与殊胜的多方数量说明之后,须菩提已初领佛旨,便随即请问这一妙典的经名及依经奉行受持的原则,于是又出现了如下的对话。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此神妙的经典,应以何种名称命名它呢?我们这些弟子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原则去理解,解说、行持呢?”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个经名叫`金经般若波罗蜜`,即通过金刚一般坚固、光明、锐利的般若圣智,破除一切烦恼、束缚,消灭一切黑暗、愚痴,折断一切邪知、邪见,从而悟得中道实相,无所执著,寂然清净,由此摆脱六道轮回,渡过三界苦海,进入涅般解脱境界。在座的各位比丘及未来的善男信女都应当按照经名中所立的这种理趣去深入领会经义真旨,离言忘相,清净生心。之所以要你们这样做,是因为本经所谓通过般若圣智度到彼岸的般若波罗蜜之法,从本体上看,也正如此法所喻示的,只是一堆名言概念,属筏喻之法,是空寂而不真实的。如果认为有一定的智慧可称,有确定的彼岸可到,那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之法。般若般罗蜜之称只是为了方便引导现在及未来的善男信女们体悟非实假有之真理起见,才权且安立之名。”

为了启发弟子们正确理解经名之意,并依之奉行受持,如来佛又非常耐心地举了几个具体事例以作引导。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到底讲过经、说过法吗?”

须菩提面对如来佛,随声答道:“世尊,如来佛悲悯众生,化成色身,住世说法,普度群迷。但是真法不可以言传口宣,也不能以文表字诠,何况色身非真,群迷非实,一切皆不可说、不可取。所以,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如来佛还是无的说的。”

如来佛又说:“在这辽阔广袤的大千世界之中,有一种极其细小的微尘。这些微尘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须菩提,如果把所有人这些人们肉眼也无法看到的微尘全部合在一起,你认为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那简真是太多了!世尊。”

“须菩提:上述各类微尘,在如来佛看来都只不过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聚合,而并不是真实确定的实体,所以,不能错误地认为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微尘。因为其有而非实,存而非真,所以将其权且假名为微尘。如来佛经常说起的世界,与微尘也同样是一个道理,即: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虚假立名的世界。”

如来佛又以佛身为例,问须菩提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是否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特殊妙相貌来认识如来佛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世不可以三十二种非凡的外在相貌去认识如来佛。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常说,三十二种相貌特殊性征只是佛的化身相貌,而非真性法身之相。亿身非长久,身相亦虚假;法身常清净,湛然无外相。所以说,三十二只是一种假相。”

举完这些例子后,如来佛说:“总之,作为度彼岸的经典、佛法无有实体;作为生死此岸的世界观界、微尘不真百虚;作为彼岸化身的如来亦无相可求。对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去尊奉持行。如此奉行而获的福德是不可估量的。须菩提: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有善男信女在其无数次轮回转生过程中,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次数把自己的身躯生命用来布施;假如另外有人信受行持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并为他人讲解弘说,使皆如法受持,以理奉行,转迷成觉,超凡人圣,那么此人因而获得的福要远远超过那些以无数个生身性命进行布施的善男信女们所获得的福。”

此次般若法会进行到这时,如来佛已将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根本法义和甚深旨趣层层铺开,条条申明,并充分发挥,多方证实,反复较量,极力推崇。须菩提经佛如此苦口婆心,不断开导,至此总算是深刻领会了此轻的精妙义趣。这位以“解空第一”而称名于众弟子中的阿罗汉,从前也只不过是证得人我之空。今天听佛这么一说,才又明白了法空之理,甚至连空也是不能执著的。经中所阐释的破一切相、离一切取的金刚般若之法是一种全新的、前所未闻的学说,是真正导人解脱,证达佛果的无上之道。肥肉菩提有幸随佛,亲聆教诲,怎能不激动万分、感慨不已呢?只见他悲喜交加、泪流满面,泣声而对如来佛说道:

“真是难得啊,世尊!如来佛今天给我们在座的弟子们宣讲了这么深奥的红典。说句实话,我自从昔日随佛学法直至证得声闻智慧以来,还从未听到过这样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此此以后,能产生虔诚的信仰,并依经中之理趣悟得一切非实假有,从而远离一切分别和观念,心无所住、意无所取,那么此人即可悟得一切外相背后那非实非虚的中道实相。我们应当知道,此人信心清净而悟实相,也就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能。因为,实相即是佛的身本性,悟得此性即与佛为一,即为证成佛果。当然了,世尊,这种实相就是非相,就是地相,本自无为,本性圆明,湛然清净,无形无象。所以,如来佛说的实相,只是假名的实相,而不是真正的实相,真正的实相是不可用语言来表达,不可用理性去思维的。

“世尊:我今天身临园,坐在佛旁,亲闻说法,当机问疑,经您耐心诱导,多方说明,所以,信乐经此,理解法义,并随之领受,行持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如果在未来之世,即佛灭后五百年,有那么一批众生听闻此经后也能生信、理解并领受、行持,那么,这些人便是最为可贵的,他们的福德与智慧也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人没有对自我相状的执著,没有对他人相状的执者,没有对众相状的执著,是因为他们闻此经典而信解受持,懂得了自我之相实质上是虚假之相,面晨真实可取之相;他人之相、众生之相、寿者之相也都是幻相,而非真实可取之处。一切相皆不真实,皆不能执著。不执著一切相状,使为尘染所覆的本来真性得以显现,就是成了佛。因为诸佛的本性就是万有的本性,也就是众生本来具有的真性。

听完须菩提的赞叹述解,如来佛连声说道:“是这样,是这样,如果有人听闻此经之后,欢喜领受,经不惊疑;沉思静悟,毫不恐怖;勇猛精进,毫无畏惧,当知此人是非常可贵的。为什么呢?因为此经阐述的般若波罗蜜之法是各种波罗蜜中最主要和第一位的。须菩提:如来佛所说的第一波罗蜜正像它本身所阐明的无相无住之理一样,也是无有实体、本性寂静、不可执著的。说其是第一波罗蜜是从方便世俗人理解出发而虚立的假名。须菩提,正如你刚才说的,未来之世听闻此经而信受不疑的人的确是第一希有的,因为他们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理解得很对,他们如果离开一切相,那与诸不没有什么两样了。以我昔日的忍辱行为例,那时我就是离一切相的,今天我成佛实赖前世的离相修行。须菩提,说到忍辱,你应知道,所谓忍辱波罗蜜,在如来佛看来并非真实可取、有相可著的忍辱波罗蜜,而只是如来佛看来并非真实可取、有相可著的忍辱波罗蜜,而只是假名而立的忍辱波罗蜜。这种波罗蜜必须以无般若为导,以无相无住为根在才能发挥作用。须菩提,记得我昔日修忍辱行时,常在山中坐禅。一天,歌利王率众多宫女上山游鉴对我产生了误解,便以剑宰割我的身体。那时,我没有我相、人相、从生相、寿命相。何以为证呢?我如果有我相、人生、众生相、寿命相,那我被节节支解时,必然会产生仇恨、恼火和愤怒,而我没有,反而心平气和地告诉大王,即使他将我大卸八块、碎成微尘,我依然可以忍受。那时,我还对大王产生了怜悯和爱念之情,并发誓成佛成后首先救度大王。须菩提:在过去整整五百世的前生中,我修忍辱行,能忍天下难忍之辱,能息天下难息之恨,成为一个忍辱仙人。在那些岁月里,我已完全摆脱了对自我、他人、从生、寿命的执著与分别,无一切相,离一切住,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说到这儿,如来佛随机引申、揭示真理,告诉须菩提道:“从以上所说来看,菩萨若要发愿追求无上圣智,证成佛果,就必须远离一切相、消除一切住的情况下发此愿心,绝不应执著于可见之形象、状貌、颜色而生起其心;绝不应在执著于耳闻之声、鼻嗅之香、舌品之味、身触之觉及意识所感觉认识的一切对象的情况下去非生起其心;应生其无所执著之心,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则绝非其应住之处;如果心中无所执著,那才是应住之处,即住于无处,无住而住。所以如来佛要求菩萨之心应不执著于事物外在的各类形象、大小状貌、不同色彩等,在摆脱这一切分别计度、心澈无尘之后再去进行布施。须菩提: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燕萨应该这概况布施。请注意,刚才如来佛提到的一切相,实际上都是空无一物的假相,而不是真实可取的相;所说的众生,从本质上讲也只是虚假因素的临时聚合,并非真正的众生。

为了使听法者都能闻佛所说而不惊疑、不恐怖、不畏惧,如法受持、依理悟道,如来佛接着又说:“须菩提:如来佛是讲真话者、讲实话者、是言之有据者、不说谎话者、不说不一致话者。须菩提,如来佛所证之法和所说之法,虽、说是没有实体,但绝非虚妄。它是一种微妙之法,说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说其虚,内有无量功德,用而不竭,依之可悟明真理,证成佛身,进达涅般木彼岸。所以你们不能有丝毫畏惧、疑惑之情,应欢喜领受,持修不怠,离相而修,无住而住。须菩提,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菩萨不信受如来佛所得之法,心住于此岸和彼岸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概念,著于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并由此而去进行布施,那就像人进入黑暗的地方而毫无所见。如果菩萨信受如来所得之法,心不著于这一切而进行布施,那就像人有明澈的双眼,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可以清晰地见到事物的一切状貌。”

这时,如来佛又重开格量之门,从各个方面显示如此般若圣典的功德妙用。如来佛首先说: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信女能够信受此经,经常读诵,依理行持,那么,如来佛肯定会以他所特有的圣智和神通,完整无缺地知道这些人,无一遗漏地看见这些人。这些人都半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是毫无疑问的。

“须菩提:举例来说,如果有善男信女上午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下午再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布施。在无数千万亿年的时间内,这些善男信女都像这样以自己的身家性命进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听闻此般若圣典之后,开始生信而不毁谤,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福报要胜过前面以身命布施的善男信女们所获得的福报。何况听闻明典之后还能抄写流通、信受持行、阅读背诵、为人解说,那福报就更大了。

“须菩提:简单地说,此经具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它是如来佛的决心学习大乘、誓愿证悟无上菩提、进趋佛果的人而说的。所以谁如果能信受、持行、读诵并广为他人解说,如来佛就可以完全知悉、完全看见这些人,这些人都可以获得不可仨量、不可称计、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也就是说,这些人都可秉承如来佛的无上圣智,从而成就自觉、觉他的菩萨道并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相反,那些喜欢小乘法的人和那些持自我、他人、众生、寿者为实有之见的人,对于此大乘、无上乘之经是不能听闻、受持、读诵并为他人解说的。

“须菩提:无论是任何地方,只要有此经典,那么,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都应该于此虔诚供养。应当明白,这些地方都是如来灵塔所在之处,皆应恭敬,围绕礼拜,用各种鲜花、香柱供奉其处。”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如果有些善男信女们虽然在信受、持行、读诵此经,但仍为世人瞧不起,那是因为其前世所造的罪业本应堕于三恶道之中,他们转竽于此善道,也只能是地位低贱。不过因为他们信受、行持《金刚经》,所以,即使今世为人轻贱,但先世罪业立即消灭,而且他们必将由此获得无上圣智,证成至高果位。

“须菩提:回想起我在遇到燃灯佛以前,于过去无量无数万年的时间里,曾遇到过八万四千亿亿个佛。对于这些佛,我都恭敬供养、虔诚事奉,没有慢待过一位佛。如果另外有人于未来之世能受持读诵此经,那他所获得的功德与供养诸佛所获得的功德相比,供佛功德的百分之也不及人家的一分,就是千分、万分、亿分,甚至多得不能再多、犹如恒河之沙、世界微尘等不可思议之多的譬喻都不及受持此经所获功德的一分。

“须菩提:未来之世,善男信女因受持读诵此经而获得功德,我如果全部说出的话,或许有人听了之后,会心慌意乱、犹豫不决、半信不疑。须菩提,要知道此经之义趣是玄妙莫测、不可思议的,此经果报之巨大也是常理难测、俗智难解的。”

就在这时,须菩提又对如来佛说道:“世尊:善男信女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怎样能使他的心无住而住呢?怎样才能令他的心降伏呢?”

佛告诉菩提说:“善男信女中凡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者,应该生这样的清净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使其皆成佛果。灭度了一切众生之后,心中绝不存众生是我所度的思想。为什么呢?须菩提,若这些发菩提心的菩萨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燕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法,也根本不存在发心求无上等正觉的菩萨。”

如来佛在此前曾讲述了菩萨要发心求无上圣智,应破相去执、无住而住,现在又讲连发心求无上圣智的菩萨也是非实假有的,所以,菩萨绝不能有我能度众生或众生是我度的思想,若这种“我见”尚未根除,则其妄心就不能说已完全降伏,其本真之心也就不会彻底安住。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如来佛又以其昔日为菩萨时发心求圣智、誓愿证佛果的往事为例,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昔日身为菩萨时在本师然灯佛那里是否得到了无上圣智那样的微妙佛法呢?”

“没有,世尊。根据我对如来佛刚才所说般若之法的理解,我佛前世身为菩萨时在然灯佛那里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

如来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连声说:“是这样、是这样。须菩提,没有一种真实的名叫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为如来佛所得到。须菩提,如果如来认为自己当时确实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预示说:‘你将于未来之世成佛,名叫释迦牟尼。’因为我当时的确不认为自己真正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所以然灯佛才给我授记,说如下之语:‘你将于来世成佛,名叫释迦牟尼。’”

为什么说当实如来佛没有得到什么法就可以被授记成佛呢?佛接着解释说:“因为所谓如来,也就是诸法实相真如的意思。这种真如绝形绝虑、非有非无、无得而行,所以,只要达到这种认识,与此实相相契,就是如来,就可成佛。如果有人说如来当年作菩萨时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人就是说错了。须菩提,如来佛确袢没有得到名叫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须菩提,如来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一种无实无虚的玄妙之法,既不能视其实用,也不能视其虚无,就像如来本身一样是万法的实相真如,是不可从相而求,不可从有而得的。正因为如此,如来佛所说的一切法也都可以说就是佛法。须菩提,这里所说的一切法皆非真实无误、可取可说的法,而是虚幻假有、名言称说的法。譬如人身的高大„„”

须菩提没等如来佛说完便接过话题说道:“世尊,如来佛说,人身的高大并非真实的高大,只是假名的高大。”

佛接着说:“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如果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将普度无量众生’,那他就不算作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叫菩萨的法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如来又说一切法门皆无自我、无他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将庄严佛土’,那他就不算作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所谓庄严佛土者,实际上并非真正地在庄严佛土,而只是叫作庄严佛土罢了。

“须菩提,如果菩萨能理解上面所说的道理,透彻地信解受持无我之法,那么,如来佛就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既然说菩萨不见从生可度、佛土可净,不见彼是众生、我是菩萨,那么,如来佛是否也不见诸法呢?为了消除听法者的疑问,如来佛又以五眼观照为例,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肉眼呢?”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佛有肉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天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天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慧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慧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法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法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佛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佛眼。”

如来佛就有无五眼依次设问,须菩提一一给予肯定答复。接着,如来佛话题一转又另外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恒河中那无量无数的沙子,如来佛说它们是不是沙子呢?”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佛曾经说过,恒河之沙就是沙子。”

如来佛又进一步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譬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个沙粒又是一条恒河,如此无量无数条恒河中的沙粒就更是无法称计了。如果有如此沙粒之数那么多的佛世界,你认为这些世界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答道:“极多,世尊。”

引说出无数无量的佛国世界之后,如来佛便告诉须菩提说:“在这么多的国土中有不可胜计的众生,每个众生又都有各种各样的心思。所有这些众生的一切心思,如来佛都能洞察无遗。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认为,所谓的各种心思实际上皆非真实本心,都只不过是从六尘影现出的虚妄之心,而且瞬息万变,攀缘不停,不得执取,所以仅仅是假名称作的心。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须菩提,所有众生的一切心思无非是追忆过去、执著现在、攀缘未来,所以要寻觅心的着落,只就这三际察看即可。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现在的本性空寂,三际皆不可得,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心都不是真实可得之心。”

如果说众生之心皆非真心,皆不可得,那么依心而起的积福行善又该如何看待呢?如来佛明察听众心疑,故而又设一问: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将大千世界所有的七种珍宝拿来布施,那么此人由于这种因缘而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是的,世尊。此人由这种无量七宝布施的因缘而获得的福德是非常多的。”

如来佛说:“须菩提,此人由此所得福德的确很多。但是,如果认为这种福德是实实在在的,如来佛就不会说他所得的福德很多。因为这种福德从本质上讲也是虚妄不真的,是不可执著的。如果悟得这一点,修福而不住于福德之相,那么,如来佛就说所得福德很好。”

佛以五眼看诸心,实际上是以佛的无为圣智观妄相,并非座上说法的如来就具有五眼,因为真正的佛是不能以肉身见面,不得以外相观的。就此道理,如来佛又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是否可以通过圆满无缺的肉身来认识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佛不应该通过圆满的肉身特性来认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圆满无缺的物质之躯从本质上看也是不真实的,它由五蕴假合而成,内无主宰,外无恒相,生灭无常,无从可观。说它是圆满之肉身,也仅仅是在虚幻不真的假象上暂立一个名字而已。”

表现于外的物质之躯必然会有各种特征,所以如来佛紧接着又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是否可以通过各种各样殊妙的身体特征来认识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如来佛是不能通过身体的各种相貌特征来认识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身体的各种相貌特征,不论是外观的,还是隐秘的;不论是显著的,还是细微的,从本质上讲都是不真实的,它是如来为教化众生而随机变现的虚幻身相,所以说如来具备这些特征也只是从假名的角度来说的,只有认识到实际上并非具备,才可说其具备。”

须菩提的这些对答同时也使听法者明白,眼前说法的如来佛是不能眼观耳听的。那么如来是否真的在说法呢?恰在这时,如来佛又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佛有这样的心念——‘我当有所说法’。千万不要这么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认为如来佛真的在此说法,那他就是对佛进行诽谤,根本没有理解我所说的金刚般若法义。须菩提,看似我在说法,而实际上无的谓说法,只是假名其为说法。无法可说即是说法。”

这时,长老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未来之世,人们听说这种奇妙难解的佛法之后,能否相信呢?”

如来佛说:“须菩提:未来之世的那些听法者既非众生,又非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所谓众生,如来佛认为并非真实的众生,众缘和合而生,五蕴临时凑成,内无实体,外非真相,生灭无常,如影幻现。所以说其为众生,只是因为其由众缘聚集而生,故而为之权且安立假名而已。”

听了色相非佛、说法非真、众生非实的法义之后,须菩提觉得有必要对如来佛所证之法再作说明,于是向如来佛问道:“世尊如来佛得证无上正等正觉而实际上是无所得吗?”

如来佛回答说:“是的,是的。须菩提,对于无上正等正觉大法乃至微不足道的小法,我都是毫所无所得,才可称之为无上圣智。再次,须菩提,无上圣智之法即一无所得,湛然清净之法身。此法恒常不动,寂然平等,在圣不幸,在凡不减,无彼此之分,无高下之别。只要排除对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分别,无高下之念,无圣凡之心,无差别之虑,无有得之想,毫无执著,了无一识,并以此无住之心,持戒修福、广中善根、遍行布施、供养诸佛、庄严国土、普利群生,不论是谁都可由此既无一丝执著,又修一切善法的途径而证悟这无实无虚、绝对平等、至高无上的如来圣智。

“须菩提:刚才所说的善法,在如来佛看来,全然不是什么真实的善法。一切法都是非实假有、不可执著的,因此,所说的善法也仅仅是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每个世界的中心都有一座高达8400由旬(一由旬约30里)的须弥山,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十亿世界为一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之中即有十亿个高大雄伟的须弥山。如果有人将七种珍宝堆集成如同所有这些须弥山那么巨大,并拿这么多的珍宝进行布施;如果有人信受这个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受持读诵其中的四句偈,并广为他人解说,那么这种受持读诵经典之福德与前面所说的七宝堆山布施之福德相比,前者不及后者的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

一、亿分之一,甚至无量、无数、无边的阿僧等算数及恒河之沙、世界微尘、须弥山王等不可思议之多的譬喻都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

如来佛怕弟子们对无上圣智绝对平等、无有高下的说法还有疑虑,便又如事来救度众生为例,对须菩提及座下弟子们说:

“须菩提:刚才我说无上圣智本性空寂、了无可得,绝对平等、凡圣一如,只要离一切执著之心,修一切善性之法,任何人都可证悟此智而获得救度。不知你们意下如何。你们千万不能认为如来佛是这样想的——‘我将去救度众生’。须菩提,可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从真实的角度来讲,并没有什么众生可让如来佛去灭度。如果如来佛认为实有众生可度,那么,如来佛本身就是执著了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须菩提,如来佛说有我的意思,并非真实地有我,但凡夫俗子妄心横行,不明无我之理而硬是主为有我。所以说,若如来认为实有众生可度,如来就是主为有我;而认为有我,那就不是如来而是凡夫俗子了。

“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佛认为并非是真实的凡夫,而是假名的凡夫。”

不仅凡夫非实有而假,就是如来佛自身也是如此。所以,佛又接着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可以通过三十二种殊妙身相观想如来佛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是的,可以借助三十二种身体相貌特征来观想如来佛。”

听须菩提这样回答,如来佛便立即告诉他说:“须菩提:如果以三十二种身相特征来观想如来佛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种殊妙身相,他就是如来佛了。”

须菩提理解佛说此话的含义,便说:“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佛说这话的意思是不应以三十十种身体相貌特征来观想如来佛,因为三十二相只是有为之外相,而不是无为之法身,所以并不能代表如来佛本来清净之真性。”

这时,世尊又说了一句偈颂:

若以色见,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佛怕听法者又陷入另一个极端,便接着说:“须菩提,你是否有这种念头——‘如来佛不因为具备完美无缺的各种殊妙身相而得到无上圣智’。须菩提,你可不能这么想,认为如来佛不因为具备完美无缺的各种殊妙身相而得到无上圣智。须菩提,你是否有这样的念头——‘发心求证无上圣智者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特性等都是毫无因果联系的绝地空寂。’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发心求证无上圣智的人,绝不能人为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特性等都是绝对虚无的断灭之相。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虽非真,但假有仍存在,正如无筏不得渡河,无指不得望月一样,无法则难以入道,无相亦难以悟性。只有既否定一切的实有,又否定一切的断灭,认识到非实的本质和假名的价值,才能悟得真如实相、证得无上圣智。”

既不著色声之相,也不著断灭之相,远离边见,行于中道,这才是通达无我之法。以此为指导则可无住于一切而行于一切。如来佛又以福德果报为例,对须菩提说:“假如有菩萨将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全部拿来布施;再假如有人懂得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等皆无独立、永恒的实体,并对此产生坚定牢固的认识,那么,这位菩萨的功德将胜过前面那些布施菩萨所得的功德。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各位菩萨实际上并不接受什么福德。”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怎样才叫菩萨不接受福德呢?”

“须菩提:菩萨悟得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等皆无独立永恒的实体;同时又不否定这一切事事物物的假有的价值。所以他一方面作福德;另一方面他又不贪著于福德。正国为如此才说菩萨不接受福德,不能说菩萨不接受福德就彻底否定了福德的价值,要知道菩萨作为发心求证无上圣智者,他将不持绝无因果、荡空一切的断灭之见。”

如来既不可以身相观,又不可以断灭说,那么到底应如何认识呢?如来佛对须菩提说:“如来清静无为之性体,不必通过断灭一切有为之相来认识,但也不能执著于色身应化之迹象。如果有人说,如来佛好象是来了,又好像是去了;若来也不一定来,若去也不一定去,恍恍惚惚,似是而非。一会黎见其好像是坐着,一会儿看其好像是睡着。如此认识如来佛的人肯定没有理解我刚才所说之法的义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应化的有为色身有来去坐卧之相,这是如来佛为教化众生的需要而应机变现的;但如来的法身本性却是无形无相、本来寂寞的,它无处不在,遍布各处,所以说,如来既没有从哪个地方来,也没到哪个地方去。如来的法身也就是诸法的实相真如,可以说山河大地、芸芸众生无处不有佛,无一不是佛,佛性布满虚空,灵应无方,如实而来,如实而去,只可证悟,不可眼观;只可意会,不如言传,以此之故而名之为如来。”

这时,如来佛又问菩提道:“须菩提:假如有善男信女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粉碎为微尘,在你看来,所有这些微尘到底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认为这些微尘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如来佛就举说它们是微尘。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如来佛曾说,众多的微尘皆无真实之体性,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们并非什么真真正正的微尘,而只是勉强给它们起个名字叫微尘而已。”

须菩提接着说:“世尊:如来佛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真实可取的世界,它由无数微尘聚合而成,本身并非独立永恒的实体,所以只是临时假名的世界罢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世界是实有的话,那么也就是认为世界是一独立完整、非数合一的整体。其实这种合一的整体也不过是由无数个极小的微尘而成的,合中有数,一中有多,总中有别,并无肯定真实的一合之相。所以如来佛说,一合之相并非一合之相,只是名作一合之相。”

听完须菩提的解释之后,如来佛说:“须菩提:这种众合为一的相状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既无实体,又非永恒;既非总体,也非个别,不可定说,不可执取。但是凡夫俗子不解佛说之义,未悟般若之理,误以此一合之相为实,由此而解佛说之义,未悟般若之理,误以此一合之相为实,由此而生起贪欲和执著,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遍起分别,广行计较,从而邪见横行,烦恼无边。”

谈到凡夫俗子的贪著与邪见,如来佛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认为如来佛在说法过程中所经常提到要破除对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那就是说确实存在关于四相为实的见解,即所谓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认为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否理解了我说的道理?”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持这种看法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如来佛所说之法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世尊所说的自我的见解、他人的见解、众生的见解、寿者的见解,只是凡夫俗子在未明般若无相无住之理的情况下而起的一种虚纪不实的见解,不光他们自身是不真实的,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对象也是虚假的,所以他们关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为袢的见解本身也是不真实的。因此不能认为这四种妄见是真实存在的妄见,当然也不能绝对地说不就存在这种妄见,凡夫的虚妄之执还是有的,所以才把对我等四相的执著名之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生见。”

说到这里,如来佛又言归正传,郑重地地告诉须菩提说:“凡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的善男信女,对于此岸和彼岸的一切事物、一切概念、一切境界、一切特性、一切义理及其它一切名言可及、概念可摄者,都应该按照上面所说的非实假有、无住无执的道理支觉知、去洞见、去信解。既否定实有,又否定虚无,心中不生一尘之念,不存一法之相。

提起法相,如来佛又说:“须菩提:凡所说的法相,如来佛认为它并非独立永恒、真实存在的可取之相,但也不是绝对虚无、毫无所用的断来之相,法相而实而假有,所以名之为法相。”

如来佛接着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将无量阿僧那么多的世界中的所有七种宝物,全部拿来进行布施;如果另外有善男信女发誓求证无上圣智,他们若能受持此此,甚至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偈颂,阅读记诵,依其义理持行,并广泛地为他人演说,那么这些人由此所获的福将远远胜过以无数七宝布施而获的福。

“怎么才叫为他人演说呢?当你为别人讲解演说经文的时候,不要执著于演说之相状,也就是说,不要心想自己在演说,别人在听我演说,甚至不要心存演说的时间、地点、方式、过程等一系列的演说之相,也不要心想别人听我演说之后,将会有所悟,我因演说将会获巨大福报。所有这一切之相,都不可取著,因为一切相状都是不真实的假相,似在为人演说,而实无演说,无所演说。就像一切虚幻之相背后的实相真如一样,非实非虚,若有若无,清静无为,寂然不动。

“为什么说在为人演说时要心契寂然不动之真如,不著非实假有的演说之相呢?因为为人演说属于一种有为之法,即是依一定的因缘关系而起、有开始有结束之变化过程的现象。而所有的有为之法都是不真实、不可著的。”

这时如来佛说颂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来佛说完这部经之后,须菩提长老和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三界之内的一切天神、人类、阿修罗等听完佛的说法以后,如获至宝,皆大欢喜,深信不疑,完全领受,并决心恭奉此经,如理修行。

第12篇:陈情表译文

译文: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近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第13篇: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划着船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停留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飘荡,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江水广阔浩瀚,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然恍惚,我们像遗弃尘世,超然独立,飞升成为神仙。

这时,喝着酒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倾诉。余音婉转悠长,象细丝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哭泣。

我听后觉得忧愁凄楚,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畅饮,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世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

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偕同神仙飞升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通过洞箫的余响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消逝;月亮时圆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一面去看它,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它就是色彩,享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也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发白。

第14篇:醉翁亭记译文

《醉翁亭记》复习材料

【课文内容】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上边的,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来喝酒,稍微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定之时,(这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了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这时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全文总结归纳】

1、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2、语言特色:本文语句散中有整,错落有致。文中使用了不少对偶句,如“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

【相关考点】

1、本文与桃花源记中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答:共同之处:人民生活安逸、民风淳朴、人与人和乐相处。

2、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为了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了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读了本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答:太守醉的原因有: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出了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答: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

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已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

6、也。”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请你根据这几句中“乐”字的各自含义,说说加点“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答:太守乐其乐: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而悲,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鸟乐:自然条件优越而鸟不自知。人乐:不仅知道自然条件优越,而且还能娱情山水。

从太守乐:既有娱情山水之乐,同时还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有人认为“其”指太守自已,也有人认为“其”指的是游人,你是.

如何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理解为“太守自已”句子应理解为“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太守所乐的事是什么呢?是在他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乐。这种解释符合作者心理。如理解为“游人”句子的意思是“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乐趣当作自已的乐趣。”太守为人民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说得通。

第15篇:《醉翁亭记》 译文

《醉翁亭记》译文

宋·欧阳修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瑯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 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再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第16篇:《醉翁亭记》译文

《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在滁州城四面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流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位降低,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来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啊。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第17篇:孔子译文

孔夫子的不可知论

让我们公正地看待孔夫子的不可知论。孔夫子传授推理的技术不是通过规则和演绎推理,而是通过不断玩味弟子(通过孔子那敏锐的思维不断地影响学生)的观点;弟子们学成而归时对逻辑学一无所知,但他们思路清晰,所思极得要领。思想表达须清楚真诚,这是先生最早的传道。“讲话的宗旨就是要让人听懂”—这一点常常被哲学所忘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他看来,观点模糊、缺乏真诚、表达不准确似乎是举国之灾难。如果一个太子无实权,那他就不能被称为太子,如果一个父亲不是名副其实的父亲,那他就不能被称为父亲,如果一个不孝的儿子不能被称为儿子,大家有可能会躁动不安进而改革被词藻所掩饰的语言滥用现象。当子路对孔夫子说:“倘若魏国的太子为了和你一起管理朝政一直在等你,何为第一件该做之事?”出乎弟子们和太子的意料,他答曰:“当务之急乃是纠正名称。”

孔夫子致力于用哲学引导朝政,因此他回避玄学,并力争将弟子们从一切深奥的天国思考中转回到世俗上。他偶尔提及“天国”和祈祷,还劝弟子们要孜孜不倦地观察敬拜祖宗的传统仪式及全国祭拜。他对神学问题的回答态度极为否定,因此现代评论家一致称他为不可知论者。当子贡问孔夫子“逝者有知还是无知?”他拒绝作任何明确回答。

可路向孔夫子询问有关“侍奉(逝者)亡灵”的事,孔夫子答:“汝尚不能侍奉生者,又怎能侍奉他的亡灵?”可路问:“能否冒昧询问有关死亡之事?”得到的回答是:“汝尚不能了解生,又如何了解死?”当樊须问“智慧由何而成?”孔夫子答:“全心做到尽为人之责,对亡灵须敬而远之,此乃智慧也。”他的弟子们告诉我们:“先生从不传授的课程就是那些非常之事,武功、无序、鬼神。”这种哲学的谦逊使弟子们极为苦恼。无疑他们希望先生能为他们解释天国之奥秘。列子的书以欢快的语调讲述了市井之民嘲笑先生不能回答简单问题的故事。—“太阳何时离地球更近,是拂晓太阳稍大之时还是中午稍热之时?”孔夫子唯一能认识的玄学道理就是万象之中寻求统一,以及为寻求端正行为之法和自然之法之间稳定和谐所付出的努力。他问一位得意门生:“我学到很多东西且记住了这些东西,你以为此言

对否?”子贡答曰:“此言极是,但或许此言有偏差?”先生的回答是“否,我寻求统一,渗透万物的统一。”毕竟,这一点是哲学之本质。

他致力于寻求道德。当时的混乱在他看来是道德的混乱,原因或许在于古老信仰的弱化以及诡辩学者关于对错的怀疑论的泛滥。整治违背道德的不良现象不是通过重新找回古老信仰,而是认真寻求更完善的知识以及良好家庭生活的道德重生。孔子的纲要在《大学》著名的片段里得到了精辟深刻的表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孔子哲学的主旨和本质;先生和弟子的其它话语可能都被遗忘,但却留下这些作为“万物之本”和全面的人生指南。孔子认为,天下处于战争之中,因为所有国家都治理不当;国家治理不当是因为没有任何法规能取代由家庭提供的天然社会秩序;家庭无序就不能提供这一天然社会秩序,因为人们忘记了倘若他们不能管好自己,他们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庭,他们管不好自己是因为他们没有心正—即他们没有清洗充满杂念的心灵;他们没有心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诚意,他们缺乏对现实的公正态度,一味掩盖自己的本性;他们没有诚意是因为他们没有通过公正地调查事物的本质来扩展自己的知识,而是让自己的愿望扭曲事实,让自己的愿望操纵自己对事物所下的结论。但愿人能公正地追求知识且由此变得诚心诚意;但愿人能诚心诚意且由此变得心无杂念;但愿人能心无杂念且由此能约束自己;但愿人能约束自己且能由此治家有方—不是通过高尚的说教和愤怒的惩罚而是通过事实说话;但愿人能以知识、诚意和榜样来管理家庭,社会秩序就会随之产生,而有效的治国又会再次变得切实可行;但愿国家能维持固有的公正和安宁,天下因而太平—这是一个完美的劝告,它忘记了人是一只追逐猎物的野兽;但正如基督教一样,它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奋斗目标和一个攀登的高点。它是一本黄金般的教科书。

Unit One

Western Legal System Paage A

The Law and the Poor KEYS TO EXERCISES Ⅰ.Reading comprehension 1-5 CBCAD

6-10 CBBBD

Ⅱ.Vocabulary 1.C

2.A

3.C

4.B

5.A

6.D

7.A

8.D

9.C

10.B Ⅲ.Word bank 1.enrolment

2.aggregate

3.regreive

4.takes iue with 5.On balance

6.accrue to

7.enforceable 8.acce to

9.Spelling out

10.sweeping Ⅳ.Cloze 1.A

2.C

3.B

4.B

5.D 6.C

7.A

8.B

9.D

10.D 11.C

12.B 13.A

14.A

15.B Ⅴ.Translation 1.By this measure, emerging Asia\'s middle cla remains relatively small.2.I would take iue with you on your statement that we know all the facts about this matter.3.Far from admitting his own mistake, he falsely accused his critic.4.Despite some failures, our firm has had quite a good year on balance.5.You could call in the twelve guys who had acce to the report.6.Lawyers are le than 1% of American adults, but they are well-represented in government.Both the president and the vice-president trained as lawyers.So did 55% of senators and 100% of Supreme Court justices.There are advantages to having a bit of legal expertise among those who write and execute the nation’s laws, or ae their constitutionality.But there is also a potential conflict of interest.

第18篇:英语译文

一.

从前在美国中心有一个小镇,那里的万物看上去都与其四周的环境融洽相处。小镇的四周是像棋盘交错的生意盎然的农庄,还有一块块的田地和一座座遍布山坡的果园。春天来了,白色的鲜花云彩般地漂浮在田野上;秋天到了,橡树、枫树和桦树色彩斑斓,在一片松树林间火焰般地燃烧与跳跃。小山上狐狸吠叫,田野间小鹿静静地跃过,所有的一切都在秋天清晨的薄雾中半隐半现。

在路的两旁,一年中许多时候,月桂树、荚莲、桤木、蕨类植物和各样的野花都能让过往的行人赏心悦目。即使是冬天,路边的景色依旧是美不胜收,那里无数的小鸟来觅取浆果莓和露在雪地上的枯枝上的种子。事实上,这乡村正是由于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之繁多而出名的。在候鸟群潮涌而来的春秋季节,人们从大老远的地方慕名前来欣赏。还有的人来这里的小溪垂钓。清冽的溪水从山中流出,溪水中有许多鳟鱼藏身的背阴的水潭。所以,从许多年前开始,第一批居住者就在这里盖房挖井,搭起了自己的谷仓。 后来,一种奇怪的摧毁力悄然袭击了这个地区,所有的一切都开始变了。某种邪恶的符咒笼罩了这个社区:神秘的疾病攻击了鸡群,牛、羊也纷纷病死,到处都有一层死亡的阴影。农夫们谈论着家中的许多疾病;镇上的医生也越来越因病人中出现的新的病症而感到迷惑。在成人和孩子中发生了好几起突发的不明其由的死亡,那些孩子在玩耍中突然病倒,几小时后就死去了。

这里是一派奇怪的寂静。就说鸟儿们吧---它们都去哪儿了?许多人说起鸟儿的时候都充满了迷惑与不安。他们后院的饲养站已经没有鸟儿光顾了。随处能见到的几只鸟都奄奄一息。他们猛烈地颤抖,却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无声的春天。曾经是震动着画眉鸟、猫鸟、鸽子、樫鸟、欧鹪和许多鸟儿的黎明合唱声的清晨如今却寂然无声。田野间、树林中和沼泽地里也是一片寂静。

在农庄,母鸡下蛋却孵不出小鸡。农夫们抱怨无法养猪,因为刚生下的猪崽太小了,小猪也只能活几天的功夫。苹果树开花了,可是没有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采蜜,没有蜜蜂的授粉,也就没有任何果子。 曾经是如此迷人的路旁如今却铺着黑黑的枯干的草木,仿佛是被一场大火烧过一般。那里也是一片寂静,因为所有的生物都遗弃了它。即使是溪流中也没有了生命。因为所有的鱼都已经死了,垂钓者也就不再来

了。

在屋檐下的天沟里,屋顶的木瓦之间仍旧可见几片白色的粒状的粉末。几个星期之前,它像白雪一样洒在

了屋顶上、草地上、田野里和溪流里。

在这个遭受袭击的地球上,没有巫术,也没有敌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制造了500多种基本的化学药品来杀死在现代语言中被称作\"害虫\"的昆虫、杂草、啮齿动物和其他的生物体,以几千种的品牌名称

来出售它们。

人的行动抑制了新生命的复苏;这一切都是人自身造成的。

这些液体喷剂、粉末和雾状喷剂现在几乎普遍使用于农庄、花园、森林和家庭。非选择性的化学药品能杀死每只昆虫(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能使鸟儿不再歌唱,溪流中的鱼儿不再跳跃,能在树叶上覆盖一层致命的薄膜,并能存留在土地中。而造成这一切的预定的目标可能仅仅是一些杂草和昆虫。难道真的有人认为,我们在地球的表面撒下如此多的毒药,同时还能使它继续成为一个任何生命都能存活的地方吗? 这个小镇事实上并不存在,但是在美国或地球的别的地方我们能轻易地找到一千个与它对应的地方。我知道没有一个社区经历了我所描述的所有不幸,但是其中的每一个灾难都已经在某个地方发生了,许多社区已经遭受了相当多的灾难。一个冷酷的幽灵几乎是在不经意间已悄悄向我们走来了,而这个想像的悲剧也许很容易就成为一个我们都应该知道的严酷的事实。

三.

He worked himself to death, finally and precisely, at 3:00 A.M.Sunday morning.最终,他于星期天凌晨3点工作致死。

The obituary didn\'t say that, of course.当然,讣告上没有这样写。It said that he died of a coronary thrombosis--I think that was it--but everyone among his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knew it instantly.讣告上写的是死于冠状动脉血栓证,但他的好友和熟识的人都心知肚明。He was a perfect Type A, a workaholic, a claic, they said to each other and shook their heads--and thought for five or ten minutes about the way they lived.他们互相握着手,摇头叹息地说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A型血人,一个典型的工作狂,然后用几分钟时间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This man who worked himself to death finally and precisely at 3:00 A.M.这个男人最终在星期天凌晨三点整工作致死。Sunday morning--on his day off--was fifty-one years old and a vice-president.星期天的早上,这天刚好是这个51岁的副总裁的休息日。 He was, however, one of six vice-presidents, and one of three who might conceivably--if the president died or retired soon enough--have moved to the top spot.Phil knew that.他是公司六位副总裁之一,也是副总裁中三位最让人信任的人之一,如果总裁已经逝世或者退休的话,他已经成为了最高职位。菲尔清楚这一点。

He worked six days a week, five of them until eight or nine at night, during a time when his own company had begun the four-day week for everyone but the executives.他一周工作六天,其中五天工作到夜里八九点,他的公司里除了高级官员,其他人都已经开始四天工作制。 He worked like the Important People.他工作起来像一个重要人物。He had no outside \"extracurricular interests,\" unle, of course, you think about a monthly golf game that way.当然,就像你想象中那样,他每月打一次高尔夫球,他没有其他的爱好。To Phil, it was work.对菲尔而言,高尔夫是工作。 He always ate egg salad sandwiches at his desk.He was, of course, overweight, by 20 or 25 pounds.他总是在他的桌前吃着吃鸡蛋沙拉三明治,他难免有点发福,超重了20-25磅。He thought it was okay, though, because he didn\'t smoke.他想这没什么关系,因为他从不抽烟。

On Saturdays, Phil wore a sports jacket to the office instead of a suit, because it was the weekend.星期六,菲尔换下西服,穿着运动衫去上班,因为这是周末。

He had a lot of people working for him, maybe sixty, and most of them liked him most of the time.他有大约60个人为他效力,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觉得他很不错。Three of them will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for his job.其中三位紧盯着他的职位。The obituary didn\'t mention that.讣告上没有提及这些。

But it did list his \"survivors\" quite accurately. 但是讣告详细地介绍了他的遗孀。He is survived by his wife, Helen, forty-eight years old, a good woman of no particular marketable skills, who worked in an office before marrying and mothering.他的妻子,海伦,一个48岁的好女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市场能力,在结婚生子之前在一家公司上班。 She had, according to her daughter, given up trying to compete with his work years ago, when the children were small.她说,在女儿的记忆里,她很多年前,当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就放弃了和他工作的抗争。A company friend said, \"I know how much you will mi him.\" And she answered, \"I already have.\" 一个工作伙伴说,“我知道你将对他有多思念”,她回答到,“我一直都很想他。”

\"Miing him all these years,\" she must have given up part of herself which had cared too much for the man.She would be \"well taken care of.\" “想了他这么多年了,”她如此在乎的这个男人,必须放弃她,以后她将会被“好好的照顾”。

His \"dearly beloved\" eldest of the \"dearly beloved\" children is a hard-working executive in a manufacturing firm down South.他的“最爱的”孩子们中“最爱的”长子是南方某制造公司努力工作的经理。In the day and a half before the funeral, he went around the neighborhood researching his father, asking the neighbors what he was like.They were embarraed.在葬礼前的一天半里,他走访邻居询问邻居们询问邻居对他的印象。他们很尴尬。

His second child is a girl, who is twenty-four and newly married.他的第二个孩子是一个女孩,24岁了,刚刚结婚。She lives near her mother and they are close, but whenever she was alone with her father, in a car driving somewhere, they had nothing to say to each other.她和妈妈住的很近,很亲密,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当她和爸爸独处的时候,哪怕是在一辆车中,他们互相没有什么言语。

The youngest is twenty, a boy, a high-school graduate who has spent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like a lot of his friends, doing enough odd jobs to stay in gra and food.最小的是一个男孩,20岁,高中毕业生,像很多他的朋友一样,做一些零工,吃喝玩乐。He was the one who tried to grab at his father, and tried to mean enough to him to keep the man at home.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抓住父亲的人,尝试把父亲留到家里。 He was his father\'s favorite.Over the last two years, Phil stayed up nights worrying about the boy.他是他父亲最喜欢的儿子,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菲尔整夜担心这个孩子。

The boy once said, \"My father and I only board here.\" 他曾说过,“父亲和我只是在这里寄宿”

At the funeral, the sixty-year-old company president told the forty-eight-year-old widow that the fifty-one-year-old deceased had meant much to the company and would be mied and would be hard to replace.在葬礼上,60岁的总裁安慰48岁的遗孀说,这位51岁的死者对公司的贡献巨大,没有人可以替代他的位置。 The widow didn\'t look him in the eye.这位遗孀不敢直视他眼睛。She was afraid he would read her bitterne and, after all, she would need him to straighten out the finances--the stock options and all that.她害怕他可以读出她的苦痛,毕竟,她需要他帮忙清理丈夫的财政—股票什么的。

Phil was overweight and nervous and worked too hard.菲尔超重、焦虑、工作强度太大。If he wasn\'t at the office he was worried about it.如果他不在公司,就会担心公司的工作。Phil was a Type A, heart-attack natural.You could have picked him out in a minute from a lineup.菲尔是一个A型血,先天易发心脏病。在人群中,你可以一眼就把他认出来。

So when he finally worked himself to death, at precisely 3:00 A.M.Sunday morning, no one was really surprised.所以当他最终因工作死于星期天凌晨三点整,没人感到意外。

By 5:00 P.M.the afternoon of the funeral, the company president had begun, discreetly of course, with care and taste, to make inquiries about his replacement.One of three men.He asked around: \"Who\'s been working the hardest?\" 葬礼过后的下午5点,公司总裁已经开始谨慎地,带着小心和鉴赏,审视着三位可以代替他职位的人。他问到“谁工作最努力?”

四.

爱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概括他这个人的品质,那我会选\"质朴\"。也许一个小故事能让我们略知一二。有一次,天降大雨,爱因斯坦躲之不及,于是他摘下了帽子,把它夹在外衣下。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解释说,雨水会弄坏他的帽子,但是他的头发湿了不会有什么大碍。他的逻辑真是无懈可击。他这种本能地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正是他能够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秘诀所在,除此之外,还有他对美的那种非凡的感觉。 我第一次见到爱因斯坦是在1935年,在位于新泽西的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他是最早被邀请到该中心的科学家之一。薪水方面,研究中心让他自己全权决定。但让研究中心主任感到沮丧的是,爱因斯坦开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数目:他要的实在是太少了。中心主任不得不恳求他接受一份更高的工资。 我对爱因斯坦充满了敬畏,因此当我想就一些我正在研究的问题与他探讨时,一直犹豫不决。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我敲了门,里面传来了非常温和的声音:请进---他说这个词的时候声调上扬,听起来即像是欢迎又像是在提问。我进到他的办公室,发现他正坐在桌旁,抽着烟斗,演算一个问题。他的衣服很不合身,头发乱蓬蓬的。他朝我微笑,表示对我的热忱的欢迎。他的自然随意立刻让我放松了。 当我开始向他解释我的想法时,他让我把方程写在黑板上,这样让他能看到每一步的推演。然后他提出了一个让我极其震惊同时又备感亲切的要求:\"请讲得稍微慢一点,我理解问题的速度比较慢\"。这种话出自爱因斯坦之口!他说这话时非常温和,我不由得笑了。从此,我对他的畏惧之心烟消云散。

和爱因斯坦的合作是让人终身难忘的经历。1937年,我和波兰物理学家列奥泼德·英费尔德问他是否可以和他合作,他欣然应允,因为他有一个重力方面的问题,有待仔细的研究。于是,我们有机会认识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普通人和朋友的一面,我们还了解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职业素养。

他极度的专注,全身心的投入,让人叹为观止。当他处理一个难题的时候,他努力思索,就像动物撕咬猎物。通常,当我们碰到一个似乎是无法逾越的难题时,他会站起来,把烟斗放在桌子上,用他那口音古怪的英语说:\"我要稍微思考一下。\"然后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食指捻弄着他那长而灰白的发卷。 他脸上会有一种恍惚出神而又深邃的表情。没有专著的神情,也没有皱眉---只有宁静的内心的交流。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突然他会停止自己的脚步,脸上浮现出温和的微笑。他已经找出了问题的答案。有的时候,答案非常简单,我和英费尔德都会自责我们怎么会想不到呢。爱因斯坦在他的脑海深处,施展了外人无法看见的魔法,这个高深的过程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爱因斯坦还是一位出色的业余音乐家。我们那时常进行二重奏,他拉小提琴,我弹钢琴。有一天他说莫扎特是所有作曲家中最伟大的一位,这让我吃惊不小。他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是\"创造\"出来的,而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纯净和优美,让人感觉他只是在哪儿\"发现\"了它---它一直是宇宙内在的美的一部分,一直存在着,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这种莫扎特式的淳朴正是大部分爱因斯坦理论的最显著特点。比如他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就是建立在两个简单的假说之上的。一个是所谓的相对原则,粗略的说,就是我们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是静止还是在平稳的移动。另一个假定是:不管产生它的物体速度如何,光的速度是恒定的。如果你用一根木棍搅动湖水,你就会知道这个假定是多么的有道理。不管你是在一个静止的码头,还是在飞驰的高速游艇上搅动棍子,波浪一旦产生,就不受外界的影响,它的速度和木棍没有任何关系。

这两个假定,分开来看,都是合理的,而看上去又如此明显,自然,无须证明。但是如果把这两个假定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便有了强烈的矛盾,一个二流的物理学家会丢掉其中一个,落荒而逃。爱因斯坦很大胆,一个都没有放弃,从而使物理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他证明如果我们放弃我们原先持有的关于时间性质的观念,这两个假设是可以和谐地共存的。

科学就好像是由很多扑克牌建成的房屋,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最底下的那两张。对时间的胡乱干预会让大半个房屋倒塌,正是这一点让爱因斯坦的工作显得举足轻重,同时也极具争议性。在普林斯顿举行的庆祝他70大寿的会议上,其中一位发言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他试图表述爱因斯坦卓绝非凡的成就时,他找不到合适的词句,于是无助地耸了一下肩,指了指他的手表,说:\"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此\"。语气中充满了敬畏和惊异。他的语屈词穷恰恰是我听过的对爱因斯坦天才的最为深刻的褒奖。 爱因斯坦身上有让人难以捉摸的古怪的一面。我最为喜欢的一个关于他的逸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据说这是他在普林斯顿的第一年,圣诞前夜,几个孩子在他的屋外唱起了圣诞节颂歌。唱完之后,他们敲门告诉他,他们在筹钱买圣诞礼物。爱因斯坦听了之后说:\"等一下\"。他穿上外套,从琴盒里取出小提琴。然后他和他们一起走家串户,他们唱\"寂静的夜\", 他用小提琴给他们伴奏。 能够认识爱因斯坦这个人,了解他的工作,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应该如何表述呢?和那个无助的指着自己手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我找不到合适的词句。好像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给人的启示,让你看到了原来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当我走在一片人迹稀少的沙滩,想起他对简单宇宙的不懈追求,于是眼前的风景便具有了一种更为深沉的美。

第19篇:三字经译文

字经译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译文】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

一、

二、

三、

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曰江河 曰准济 此四渎 水之纪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 蒿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译文】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译文】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启示: 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 乃孔亻及 中不偏 庸不易 启示: 孔及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亻及,“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启示: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中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启示: 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启示: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 并为此感到骄傲。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启示: 《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阴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启示: 《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启示: 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启示: 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启示: 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启示: 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启示: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王祥文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0多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王老师既教书又育人,她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王祥文老师是一位认真教学、潜心教研的好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王老师深得到学生的信任,她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王老师所教的学生不但成绩好,行为习惯也好。

王老师是一位关爱学生,无私忘我的好老师。 王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这项工作琐细而繁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弱,他们在校的一举一动,事无巨细,点点滴滴,班主任都得操心。要让学生成材,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王老师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在王老师耐心地工作下,学生自强、愉快地在这个和谐的班级大家庭中生活、学习。她心中始终记着样一句话: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短暂的时光里,王老师得了家长的放心,学生也更有了学习的动力,王老师教的班级一直是学校班风正学习气氛浓的优秀集体。

王老师是我们年轻教师的好榜样。我决心以王老师为榜样,她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

第20篇:作业译文

UNIT 1

Word bank

作为一个在美国做生意的外国人,我觉得一切都太匆忙了。做生意的时候,我原已习惯了友好的开场白。在芝加哥,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们根本没时间人士别人。这对我来说并不合适。当人们在一起谈话时,根本没机会培养信任感。在谈生意时,也没有一些老的做法,比如说喝杯茶或者咖啡什么的,而这在我的国家是一种传统。当我们谈生意时,我们总是从轻松的闲聊开始。我想生意伙伴能先熟悉一下对方,放松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最初的谈话太突然了,我们就可能忽略某些事实。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就可能没考虑到事态发展的一些可能性。我不相信这是正确交流的最好策略。此外,我发现在这里他们并不把你作为一个个体看待。你只不过是赚钱的一个方式。

所有这一切给我造成了真正的困扰(困境)。起初,它使我尽可能少和美国商人打交道。慢慢的,我却开始了解了我们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这真的使我觉得在这里做起生意来更舒服了。

CLOZE

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你用筷子吗?”我在韩国、日本和中国都呆过。在每个国家,(more often than not是一个固定的短语)经常是我还没有要求要叉子,都有人为我准备好了。我总是有礼貌地回绝对方,说我会用筷子。有时候我还要多作解释(further进一步)。

实际上,在亚洲人的家或者餐厅吃饭,筷子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学习使用筷子只花了我几周的时间。但是这不是说我很有技巧。学习用筷子对我来说很容易,而(表示并列)学习规矩以及餐桌礼仪就难得多了。我必须说多少次“不,谢谢”才真的意味着“不,谢谢,我饱了”?我怎么拒绝更多的食物而不冒犯别人?如果我坚持不要,还是有人给我上菜,不吃是不是合适?这样做在我的国家是很不礼貌的。

我喜欢吃大餐,我和人们交往也很开心。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无以回报。我不知道如何感谢那些推荐我吃亚洲菜的人们。

UNIT 2

Word bank

比尔·约翰逊的奥运金牌之路和其他人都不一样。实际上,即使他是赢得高山滑雪冠军的美国第一人,许多人都拒绝承认他是奥运英雄。他是一个来自麻烦不断的家庭的叛逆男孩,而且他很爱吹牛。此外,他只是因为17岁偷车,法官判决他进入滑雪学校学习才接触到滑雪的。他并没有将毕生的经历投入滑雪运动。他不能代表奥运精神。他并不是因为长久持续的训练才出类拔萃的。

但是,大多数人都会欣赏他于1984年在萨拉热窝的冬奥会上的表现。他是天生的滑雪运动员,他的技巧是完美的。因此,即使在赛前,他也敢宣称自己会获胜。“这个赛道是为我而设的,没什么能阻挡我。”他吹嘘道。他也因为谈论他赢得比赛后能获得的百万美元的奖金而遭受诟病。这使得许多滑雪选手都对他怀有敌意。但是这使他更来劲。比赛当天,他是最快的选手。“跳下那座山需要很多勇气。”比尔·约翰逊在为美国获得金牌后骄傲地说。“没多少人能那么做。”

CLOZE

这就是所有的训练和伤痛能给我带来的——获胜。我看这电视上这个在过去几年接受我训练的年轻选手。要不是交通问题(过去的虚拟语气),我原来也会在场的。即使骑自行车我也到不了。当我看这这个年轻的选手走进欢呼的人群时,禁不住想起他在训练时经受的伤痛。 当他第一次来到我面前,很少人认为他有获胜的希望。无数次(阶段,SESSION)的训练,

给他带来的都是伤痛。我在他脸上看到过疲惫。我曾经听到他对我咒骂。我对他的怒气和伤痛无动于衷。很明显,是辛苦的训练使他获得了成功。当发现他充满热情,无法放弃时,我笑了。他会一直坚持训练,知道达到完美。我从来没忘记提醒他,尽管有挑战,他要继续训练。他连陪女朋友的时间都没有,这真的不公平。但是这是他的生活。

震耳欲聋的喊叫声和喝彩声将我吸引会屏幕上。我,天啊,年轻的运动员在加速(固定搭配)。他正冲向终点。他强大到足以打败其他选手。他的勇气,信心和自律以及多年来的训练为他赢得了荣誉。当我发现年轻的运动员在四处看时,眼泪滑落我的脸颊。我马上就知道他在找我。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我的存在,无论成功或者失败。对他来说,我不在场是很奇怪的事。

UNIT 3

Word bank

一开始,爸爸因为威尔是黑人,并不看好我和他的婚姻。我才爸爸有点种族主义倾向。不幸的是,没办法和爸爸的看法争论。尽管他抗议,我和威尔还是决定举办婚礼。在美好的六月的一天,我们在公园结婚了。整场婚礼没有任何敌视的话或者令人尴尬的交谈。真的很美。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朋友和亲戚有许多人都没来参加我们的婚礼。我不得不说(作出结论)爸爸不是我们认识的唯一一个有偏见的人。但是和爸爸不一样的是,他们没有公开对我和威尔的关系说三道四。对于他们来说,用这样的方式对我们的婚礼表示反对是不合适的。爸爸对于我的婚姻有很深的成见(有保留),但是至少他来了。威尔和我决定用行动让每个人意识到他们错了,我们要用这种方式克服负担。我们也许不太现实,但是我们的确争取到了一个人。爸爸和威尔培养了令人惊喜的友谊。爸爸说他不会原谅任何对我们婚姻的怀疑态度。

CLOZE

我没有为了“正确的理由”结婚。爱情和婚姻无关。而且,对于我丈夫来说,嗯,我怀疑他是否有想到过爱情。他娶我是因为我让他觉得自己年轻。他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正经历(做介词)非常普遍的中年危机。他离婚,增长寻找年轻女人,并且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那不会对我造成困扰。他还是相当迷人、英俊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很有钱。我是为钱结婚的,我从没有动摇过。我的朋友们并不赞赏我的决定,但是我敢说他们希望,至少是有点希望得到我拥有的这些。他们总是喜欢在我的游泳池边上呆着,而不愿呆在自己的平平凡凡的小家。另外,他们总是抱怨自己的“爱人”。“他总是看着我花了多少钱。”“婚姻变得越来越像生意关系了。”

但是我的丈夫不在乎我花了多少钱,我们的婚姻也不会变成生意,因为它原来就是。你可以说我们达成了共识。我们对于这一切是很现实的。对我的朋友来说,当他们意识到爱情是幻觉是,是很心痛的。对我来说,为爱结婚从来不存在。而且他也不会和我离婚,因为他会损失很多钱。

UNIT 4

Word bank

对于爱情,我们知道些什么?它,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神秘的力量吗?或者它能得以解释或者能创造出来?在这个科学的,推理驱动的时代,爱情似乎仍然难以理解(defy使不能)。但是我们能明白爱情的某些事情,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强的联系。

影响爱情的一个因素似乎是距离。一般认为人分开后,爱情会更强烈。有时候,对于海外的某个人的想念会变得更强烈。

滋养爱情的是危险。将恋人送到危险的地方,他们会更爱对方。这是因为担忧引起的。也许

是不确定或者需求的感觉,随着时间转变成爱。

爱给我们温暖,勇气和安全感。但是它需要无私的奉献和牺牲。如果你真的全力寻找真爱的话,你会变得更有趣。做你喜欢做的是,试着去接触那些和你有相同爱好的人。 CLOZE

爱很重要,因为没有爱生活就没有意义和目标。爱使我们能做成更多的事。因此我们经常关注我们的生理需要。我们确定我们吃饱,干净,有衣服穿,得到锻炼和休息。但是,我们总会忽略最重要的需求——爱。当然,在这个社会中,爱不会被忽略。大众媒体总是强调(固定搭配)我们要做什么来吸引爱。但是,“被爱”和“想爱”相比,就不是那么有力的情感需求了。

对爱的需求和对照顾他人的需求是一种生理需要。这种需求使父母在照顾孩子时放弃睡眠和食物(参照下去有一个what)。这种需求使人们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或者出现危险时冒生命的危险去拯救他人。

爱意味这珍惜,真爱以及珍重。我们不会伤害我们爱的人;相反,我们会想办法抚平(缓解)他们的伤痛。爱不是想要拥有或者控制他人;它是自由的给予。爱是一种力量,它使生命之轮常转,因为当我们在爱的时候,我们会忽略(look beyond固定)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我们牺牲自己的时间,能量和愿望,有时候甚至因为爱而希望自己。爱使那些救援人员面对危险。爱使士兵面对一切危险。爱的最终定义不是美好的感觉,而是做美好的事。

UNIT 5

WORD BANK

我的儿子开始和那些不太好的男孩瞎混。他15岁了,最近我一直为能那么轻松把他带大心存感激。但是近来他不再听我的话了。他原来是个很乖的孩子,但是上了中学,他似乎开始反抗权威了。他态度上的转变连老师们都注意到了。

有一天我要他放学直接回家,但是他却反叛了,在外面一直呆到10点钟才回。后来我发现那天他逃了一整天的学。我发现他和一群老是惹事的孩子们在一起。我觉得禁止他和这群孩子在一起,但是他不听我的。尽管我让他别那么做,他第二天还是和这些孩子呆在一起。 我的一个朋友也是生的儿子,他也有相似的问题。她决定给孩子换个环境,送他去私立学校。但是我不知道这样是否是最好的办法。你不可能每次孩子做错事就为他换所学校,借此改变他的行为。最好是帮孩子建立起一套好的核心价值观。

CLOZE

“别吵了!”(习语)比利还是不听地用脚猛踢桌子。斯图亚特太太已经失去耐心,懒得劝他停下了。她像是在对空气说话。她和儿子说了那么多次,让他别做那些让她心烦的事,讲到最后都没感觉了。比利已经习惯了。他理都不理妈妈说的这些话。他继续敲,停都不停。 她曾经试着用正面的表达来说:“你那样敲桌子使我不安。你能不能做点别的安静点的事?”她的声音中带着暖意,显得非常友善(好意,用意)。但是当她最后终于吸引了比利的注意力时,他只是回答:“但是我很无聊。”她试着向他建议做其他的一些事,但是没用,都很乏味。她自己也注意到她开始用一些负面的语言来表达了。

斯图亚特太太似乎明白即使她大喊,比利也不可能立即回应。但是她仍然相信继续施压,有一天是能奏效的。孩子会明白因为她不断喊叫,争辩就无效了。

UNIT 6

WORD BANK

我的名字鲍比是男女适用的。女生的拼法是“BOBBIE”。小男孩的名字特点是后面都以“y”

的音结尾。比如说,我们班有“JIMMY”, JOHNNY或者“BILLY”。二年级时,我们班还有一个BOBBIE。为了不在点名时把我们混在一起,老师把我们叫做“男BOBBY”和“女BOBBIE”。这在操场上给我带来很多麻烦。我的朋友都叫我“女BOBBIE”。对我的朋友来说,我的名字和性别的差别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事实上他们那么取笑我是很让人尴尬的。我一直想表现得更加象男孩点,来抵消名字带来的影响。我比其他孩子丢的石头更多,叫的也更大声。而真正的“女BOBBIE”表现得更像女孩。当老师发现她犯了错误时,她不再叫我们“男BOBBY”和“女BOBBIE”了。不幸的是,我的朋友们从来都不停叫我“女BOBBIE”。三年级时,总算好了;原来的“女BOBBIE”到别班去了。而且我也让老师叫我BOB。 CLOZE

名字意味着什么?如果出生时,你得到的是另一个名字,你的命运将完全不同。我们中的一些人意识到我们的名字不适合自己,就开始使用另一个名字。我们中许多人选择使用中间名,因为这样可以对父母保持忠诚的同事,又增加自信。一些改了名字的人声称他们的职业生涯有了改善。他们感觉更好,成就更多。但是这些改名字的人不是过于敏感。名字本身传达一定的信息,使他人仅(固定搭配on)通过名字做出判断。这里有一个例子:一家杂志拒绝印出作者的名字,仅仅是因为编辑认为作者的名字更适合棒球手,而不是一个艺术评论家。另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参加聚会时,因为要求被介绍给她拒绝认识的意味男士而感到尴尬,当时她拒绝的理由是因为男士的名字令她不满意。一项研究表明老师对于同一份论文,会因为署名不同打不同的分数。同样的,女孩们的受欢迎程度也和她们的名字有关。

但是,名字是否有效取决于所处的时代。一个受欢迎的总统或者演员的良好品质经常影响名字给人们带来的印象。当时如果名字太常用的话,它也会失宠,因为父母总是为孩子取有点个性的名字。

UNIT 7

WORD BANK

我的家人,我的老板甚至是我的医生曾经告诉我会发生这样的事,但是我不听。他们说我变得不知所措,过于关注那些发生在我身上的负面的东西。“如果你不控制自己对生活中坏事物的反应,你的心脏会受损的。”我的一生说。“你总是太多地抱怨那些你无法控制的情形。陷在这种情绪中对你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是有害的。你要学会放下,关注那些你确实能改变的东西。”毫无疑问,我将他的建议放在首要位置。不幸的是,当天下班开车回家我碰上了交通阻塞。这是医生警告过我的,心脏病常会发生的情况。我没有找到释放压力的途径,而是开始对前面的车大嚷大叫。随后我的心脏不再正常跳动,而像一袋蠕虫一样扭动起来。幸运的是,这只是轻微的心脏病,有人过来帮我,送我去了医院。我这才体会到生命太短了,没必要去为那些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发愁。

CLOZE

我脾气不好,似乎我生活中的压力要失去控制了(run out of固定)。我可能将它归结于经济压力。我的公司一直在裁员,他们评估每个员工的业绩。这在竞争激烈,公司缩减的时代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无望的经济局势,公司一直在缩小。我知道虽然我一直加班,还是被作为裁员的对象。或者也许是因为我的家庭生活。我们夫妻俩起了争执,女儿又搬出去和男友同住。

我不是一个爱发脾气的人,但是昨天情况不同。我像往常一样骑自行车去上班;路程大概是20公里。我停下来地等红灯过去,然后绿灯亮时我继续前行。我猜我右边的车会停下来,但是它却闯了红灯开过去,差点撞到我。我根本没时间反应,就抓起车锁砸过去,打破了车后窗。

司机下车,我放下车从地上捡起车锁准备自卫。他拿起电话报警。

UNIT 8

WORD BANK

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有钱也没用。生活不止是消费,或者不上班时去玩。如果钱不是用于世人的福祉,那么只会给你带来悲伤。那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正规的教育强调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学习,它帮助学习者分辨是非。那些仅教授工作技能的教育只是提供谋生技能。它不能教会你正确做出决定。雇主更多的会希望自己的雇员不仅仅是会完成工作。我们的世界需要那些能持久关注高水准表现的员工。很明显,现在太多人关注赚钱而不关注如何提高自己。使我困惑的是,在赚钱的同时,人们为什么忽略了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只有那些为世界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享受好处,这才是合理的。毕竟,我们的文明不能仅依靠那些赚钱的方法存在。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年轻人了解世界,爱这个世界。这是唯一一个确保美好未来的方法。

CLOZE

一些人告诉我经济不景气,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劳动力市场情况越来越糟。这真是很奇怪。我很困惑。在我看来(习语),这个世界对于初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有太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好机会。

有这样一种倾向:职业越来越专业化,薪水越来越低;这使得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担忧下一代的劳动者的职能会受限(和NARROW对应),变得越来越窄,个人价值无法充分体现。许多人说,公司占了劳动力的便宜(固定搭配)。但是没人逼迫我们的年青一代进入这样的境地。如果现有的系统中没有高回报的工作,那他们就应该自己去创造。因特网应学生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的职业机会。下一个创造性的突破随时可能发生(BE BOUND TO固定用法)。同时我们要确保学生们能为机会到来做好准备。

我们在和年轻人说一切都已经做完,没有梦可以做的同时,就剥脱了他们创造新的令人兴奋的体系的机会,这些机会存在于我们可以想象到的范围之外。但是,也许我又一次错了。也许我根本不用担心我们的年轻人。他们有能力挑战他们面对的事物,藐视我们不必要的担心,这是他们最大的力量。也许因为告诉他们他们不行,我们实际上激励他们创造了真正无法想象的东西。总之,年轻人的未来不是惨淡的;相反,是一片光明的。

UNIT 9

WORD BANK

没有人需要叫我起床。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我比其他人都有抱负。在我看来。生命太短暂,根本没时间停下来享乐(conceion 让步,让步给享受)。若你想有所车恒久,你就必须有动力,时刻工作直到达成目标。我自小就打算成为记者。当我八岁时,爸爸说:“那个领域的工作对你来说竞争太激烈了。你要对自己的前途和能力现实一点。”

我不想骗自己这有多难,一次当天我就找了一份送报纸的工作。我每天早晨4:30离开家去送报,然后上学。我对印刷机如此着迷以至于我总是提早到那里问东问西。我不适合当学者,因此我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学。但是,我还是想当记者,没有放弃我的梦想。我为校报撰写文章,毕业后,我为当地一家媒体公司挑选新建。我后来说服他们给我一个写一些简单的文章的机会。我就是从那时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CLOZE

在我们了解世界时,记者对我们世界观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幸的是,逐渐的,记者或者媒体的立场在故事中有了改变。这不是好的报道,好的报道应该包含所有主要的事实,描述应当客观。这样,大众才能了解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做到这一点。

目前,更常见的是,世界各地的记者都在寻找最耸人听闻的新闻,而不是那些最重要的新闻。新闻已经成为一种娱乐方式,而不是确切的信息来源。过去,我们依靠媒体了解我们感兴趣的信息,但是现在许多媒体的所有人都有政治目的,许多记者甚至接受政治团体的报酬。很自然的,我们就无法从这些记者那里了解到事实。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任何个人或者组织都可以在因特网上公布信息,无论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样发布的信息实在恼人。好的报道现在已经不常见了。

UNIT 10

WORD BANK

是否因为我们记忆短暂,所以我们注定要重复过去?二战难道没有提供终结战争的方法?为什么我们仍然在打仗?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忍受战争的苦难,我们能期待更美好的明天吗? 最近研究显示世界上战争的数量在增加。我们难以相信我们还能得到那么高的评价,声称我们对自己的同类有更深刻的了解。当传统意义上的战争逐渐减少,全球的暴力行动正在增加。 二战的终结给我们留下一个历史上都难以看清的机会——重新开始。但是,我们没有抓住机会,确保人类的安全和福祉,那些富有的国家开始掠夺穷国。我们不能认为我们在世界其他地方的行为对国内没有影响。如果我们这样想,二战英雄们的努力就白费了。我们只会重复过去的战争。

CLOZE

1940年夏天,德国空军通过轰炸皇家空军和不列颠飞机制造企业,赢得不列颠南部和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这一行动被称为不列颠之战。德国人在1940年5月侵入比利时和荷兰,他们运用的闪电战战术主要是依靠陆军和空军的紧密配合。虽然空军的行动被证实是有效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为不列颠之战做好训练。

大家都相信既然德国人成功摧毁了英国皇家空军,那么他们侵入英国是相对容易了。虽然得到盟友的支持,但英国毕竟是欧洲唯一一个反抗纳粹德国的国家。

虽然对德国人的入侵恐惧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这种恐惧也许没有根据。当计划空袭时,德国人犯了个错误,他们错误地认为英吉利海峡是个小障碍,就像度过宽点的河流一样,此外,即使希特勒达到了他摧毁英国皇家空军的目的,德国人恐怕也无法立足。因为英国皇家海军力量强大。没有什么能阻止英国海军将他们的飞行器撤出德国轰炸机的射程(固定表达)之外。

狼译文
《狼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