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观刈麦原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2 18:02:2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观刈麦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pín)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xiāng)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推荐第2篇:观刈麦

《观刈麦》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凝练、生动。 过程与方法:

熟读诗歌,体会诗人心境,品析诗词,体会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惜生活,学会感恩。 学习流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在唐诗文化的进展中,不泛卓越的领导人,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名领导级的诗人:他是唐诗人中留下作品最多,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备受人们欢迎的“诗王”----白居易。

二、学习流程:

1、作者知多少?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我们曾学过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

2、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3、检查预习:

①fù(

)陇黄

②荷(

)箪(

)食

③饷(

)田

④南gāng(

⑤悬bì(

)筐

⑥吏lù(

4、

5、二人结组,互相检查,生范读后齐读。整体感知:

⑴.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些人?哪些事? ⑵.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6、小组互动,赏析诗句:

要求:⑴口述自己读懂了哪个词语,哪个句子?

⑵小组派代表把最佳成果进行整理

⑶派代表发言,代表发言时,同组成员可以补充遗漏的内容。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7、思考:

⑴、这首诗重点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⑵、这两个场景有什么联系?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

8、小结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割麦者和拾麦者的艰辛,反映了繁重的赋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

9、拓展: ⑴感悟生活:

繁重的赋税是古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而今天,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目的:今昔对比,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幸福,学会感恩的生活态度。

⑵生活再现:

食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餐桌上那些零零散散躺着的各种馅饼,有的只是被人咬了一口,有的只是被人吞了夹馅,甚至有的只是沾了点灰尘,就被人扔在那里------ 有人说,那怕什么,家里有的是钱:有人说,卫生第一,不能吃脏物;有人说,我的地盘我做主------众说纷纭,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想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能力)

10、作业: 背诵诗歌

《观刈麦》教案

宜安镇中学

张素芬

推荐第3篇:观刈麦

《观刈麦》教案

主备人 孙秀春 审核人:杨玉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赏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其社会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

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盛夏季节,麦子熟了,我们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麦。可是过去,却是用镰刀来割。今天,我们就走进《观刈麦》,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教师强调:叙事诗

二、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师明确重难点。

三、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再自由读。 5.齐读。

四、整体感知:

(一)提问:(多媒体展示)

1.全诗写了哪些场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全诗押什么韵?标出韵脚。

(二)学生回答,讨论补充。教师归纳。

五、精读课文:

(一)第一部分:

1.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

2.学生回答后归纳: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

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二)第二部分:

1.出示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2.学生回答后归纳: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三)第三部分:

1.出示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2.学生回答后归纳: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赏析:

1.出示问题:请用“ 写出了 ”的句式,说说哪句诗或哪个词写得好。

2.教师示范:“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3.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说到的句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七、总结:

学生齐读全诗后,教师总结:《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八、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1.交代本诗背景的句子:——,——,——,——。

2.表现“人倍忙”的句子:——,——,——,——。3.表现劳动人民劳动艰辛的句子:——,——。 4.表明劳动人民矛盾心理的句子:——,——。 5.描写贫妇人拾穗的动作的句子:——,——。 6.揭示贫妇人贫穷的原因句:——,——。

7.表明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句子:——,——。

8.作者在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

九、拓展练习:(多媒体展示)

1.写出古诗词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完整句子。2.写出古诗词中表现劳动艰辛的完整句子。

3.写出古诗词中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

整理归纳:拓展练习内容

反思:名句赏析,赏析点要全,内容分析结合主旨

推荐第4篇:观刈麦课堂实录

观刈麦的课堂实录

前郭三中 王玉萍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古诗词的习惯。

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观刈麦》的主旨,体会讽喻诗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屏幕出示白居易的诗《忆江南》《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秋夕》,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一首诗都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从《忆江南》和《钱塘湖春行》中我读出了诗人游山玩水时的那份闲适,从《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我能感受到诗人送朋友时的那份淡淡的感伤,而《秋夕》中诗人仍在话凄凉与孤独,读来不免更加伤感。

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观刈麦》,去领略白诗的另一种风格。

二·解题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生:割麦子,观刈麦是观看收割麦子。

师: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我们先来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之间合作共同完成字音的校正。 2·黑板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例如:荷

石 , 找学生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

3·请个别同学读,其他同学找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生:陇 通“垄” ,傍通“旁”。

4·齐读课文并思考:作者观到了什么?观到了哪两个场景? 四·分析课文

作者观到了什么?观到了哪两个场景?

生:一个是农民刈麦的场景,一个是贫妇人拾麦的场景。 师: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观刈麦的场面?

生:只见.女人们挑篮送饭菜,儿童提罐送浆汤.相互跟随到麦田去,男人割麦在南冈.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晒脊梁.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日长.„„ 生:„„

师: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具体的一户人家,真可谓全家总动员,再看一看拼命干活的男人们,课文对他们的描写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重点分析这四句。 生:“蒸”字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

师: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生: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

师: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

生“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 师: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生: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

师:课文哪里预示着要下雨?下雨前要刮风啊! 生:“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师: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他们忙得忘记了热,这也是课文那一句很好写照? 生:“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师:上面火烤,下面笼蒸,他们仍用尽一切力量挥舞镰刀一路向前,只珍惜这漫长的夏日白天,同学们,如果是你们累成这样会是什么心理?

生:天快点儿黑,好回家休息。 师:那么他们的心理正常吗? 生:不正常。

师: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违背正常心里,归根到底是生活所逼,突出社会的黑暗。

师: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师: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割麦者农民的艰辛的社会现象)

师:在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这个全景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师:全班齐读有关句子 这是一幅贫妇拾麦特写画面。从哪个字看出贫妇的穷?

生:蔽

师:贫妇人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遗穗

师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贫妇人真是太可怜了,导致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得知?

生:赋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师:“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农妇为了交租税把田地卖光了,只能拾麦穗充饥了。

师:我们看这两个画面,一个揭示劳动人民的辛苦,一个揭示赋税的沉重,作者为什么把这两个画面放在一起,有何关联?

生:这不觉让人想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刈麦者,今日的刈麦者,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真所谓“苛政猛于虎”啊!

插入写作背景:作者作此诗时,正任周至县尉,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的官员,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发表了怎样的议论?(在文中找到学生齐读两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有对造成农民贫困之源的赋税的指责; 生:有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批判·讽刺; 生: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生:有对自己不劳而获却丰衣足食的愧疚.……

师:同学们请看,农民辛苦劳动却一无所获与统治者不劳动却丰衣足食形成鲜明的对比。课文先是描写,然后进行议论,这种用讲故事的办法来比喻事物,说明道理,达到启示,诱导或讽刺谴责的目的方法叫讽喻。《观刈麦》是一首典型的讽喻诗。见课本46页积累3(学生读,明确讽喻诗的创作目的,知道白诗的分类。把讽喻诗的定义和积累3整理在积累本上)

五·作者介绍

师: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白居易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血泪诗人,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对作者介绍进行一下补充。

六·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能准确的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下面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注意每一句的感情基调。让我们读出农民面对丰收的喜悦;读出农民的辛苦和矛盾心理;读出作者的自责与愧疚……

七·作业 联想迁移

积累描写劳动场面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观刈麦

白居易

刈麦

—————

人民的辛苦

描写{

拾麦

—————

赋税的繁重

一无所获

对比

议论:

同情

指责 愧疚

批判 讽刺

不劳而获

推荐第5篇:《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锄禾》导入,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一篇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做官正直,深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作品集有《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人民的疾苦。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其诗语言通俗,相传八旬老妪都能听懂。

3、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饷 灼

晏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明确: 人物

做什么

妇姑

荷箪食

童稚

携壶浆

丁壮

刈麦

贫妇人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4、用一个字概括诗歌中农民的生活,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5、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三)诗文赏析,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麦者的苦困生活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

官员生活舒适全诗精华)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四)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总结: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推荐第6篇:观刈麦记叙文

改写《观刈麦》400字作文

农家很少有清闲的时间,现在是五月,该收麦子了,他们比平常还要忙许多,站在麦地旁,看见了大片大片成熟的麦子,覆盖着田垄,清风吹来,整个麦田顿时变成了金色的海洋,看着这金色的波涛,心中也起了波阑,想着农民一家一定过着快乐生活。瞧!这么好的年成!

远处起来一位妇女,她担着用竹篮盛的饭,看着她蜡黄的脸色,瘦弱的身体,心里不免有一丝疑惑,随后跟着提汤食的小孩也是又干又瘦,带着疑问我随他们一道来到南冈。

到了!可我看见的是一个个光膀赤脚,皮肤黝黑,体形很瘦的丁壮年,他们汗流浃背,双脚被赤热的大地烤着,强烈的阳光炙烤着他们的脊背。但他们仍不知疲倦地抢着时间。这时,一位衣服上全是补丁的妇女,她抱着孩子,一手在捡田里的麦穗,一只胳膊挎着破破烂烂的筐子。四处打听才得知,原来她家的田地都缴纳了租税,只能用这样麦穗来充饥了!我不禁潸然泪下,看着她,我疑虑顿消。

唉,我到底有什么功德,一年有三百石米的薪俸,却不从事农业生产,每年年底都有剩余的粮食。想到这里,我心中涌出一股愧疚之感。唉!这件事使我整天都不能忘怀哪!篇2:《观刈麦》 23.《观刈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解题,介绍作者(出示幻灯片)

(三)、朗读诗歌注意押韵(押“ang”韵)(出示幻灯片)

1、听课文录音,注意正音。

2、请学生自由读诗(放声大读)

3、各小组选派代表读诗(比一比那组读的好)

4、全班一起读

(四)、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探究,然后在班上展示探究成果。

(五)诗歌赏析(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出示幻灯片)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哪一幅画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2、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什么样的心理?

3、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4、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小结这首诗。(出示幻灯片)

(七)拓展练习(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我们家乡农忙季节农民们辛勤劳动的场景。(一百字左右)

(八)作业:改写《观刈麦》 用第一人称将原文写成记叙文,课文中的情节不可少。篇3:观刈麦

《观刈麦》导学案 备课:zhangqinghai

一、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摘其要点写下来:

二、字词积累: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根据汉字写出相应的拼音。 dān( )食 xiǎng( )田 灼( )热 荷( )担 ..

三、走近作者:本文作者______,____(朝代)作家,字 _____号__________。你读过他的诗有《 》《 》《 》

四、赏析内容:

1、哪几句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2、割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观刈麦》当堂达标训练作业 备课:zhangqinghai

一、资料准备:

1、解释

(1)陇黄( ) (2)秉遗穗( )

(3)饷田( ) (4)丁壮( )

(5)足蒸( ) (6)背灼( )

2、默写:

(1)《观刈麦》中描写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刈麦》中交待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全诗

《观刈麦》 1

2、贫妇拾麦的目的是 尽 。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e作者对农民生活艰辛和贫妇人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自始至终洋溢于字里行间,自然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诗人最后的慨叹更引人深思。 4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悲惨艰辛的诗,请你再背默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篇4:《观刈麦》教案

教学课题:白居易《观刈麦》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句意理解 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 录音机 小黑板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见板书)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播放录音正音 刈 ( )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吏禄( )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a.作者都“观”到些什么? ?b.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c.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 d.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3.学生再读课文感知课文,找出思考题答案.

三、学生探究,教师讲解。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生长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作业.改写《观刈麦》 以第一人称将原文写成记叙文,课文中的情节不可少. 再赏白居易的讽谕诗

卖 炭 翁

(唐)白居易《新乐府》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题 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二.句 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

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充”,抵偿。“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三.评 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篇5:《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

常州市正衡中学天宁分校 杨春晴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感悟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掌握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1、新课导入。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2、作者介绍。

点击课件“知诗人”按钮进入作者介绍页面。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读诗句。

1、点名朗读课文《观刈麦》。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注意句读 。注意一下字词的读音: 刈 荷 箪 童 稚 携 饷 灼 秉 穗 禄 石 晏 2、学生齐读,体会诗的情感。

三、明诗意。

1、大家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请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适当指导纠正。

(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zēng)不:从未。 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岁末。晏,尽。

四、悟诗情。

1、诗文欣赏。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用水壶装着的浆水,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思考问题,领悟诗情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②、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

③、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④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⑤、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明确:一个字:苦;原因:输税尽。

⑥、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明确: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五、练习一下。

背诵《观刈麦》,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①、你了解白居易多少?

②、《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

是: , 。

③、《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 ④、《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 。

⑤、《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 。

六、作业:改写《观刈麦》 用第一人称将原文写成记叙文,课文中的情节不可少。

推荐第7篇:观刈麦教案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师:小结

品析诗歌 ,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 - ------ 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推荐第8篇:《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并学会赏析。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二)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本文的主旨。2.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三、教学媒体:PPT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先在PPT上放映一首古诗《悯农》(配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让学生齐读一遍,再让学生说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苛捐杂税的苛酷。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因赋税而让百姓饱受痛苦的诗歌《观刈麦》。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三)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写的,当时县尉的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过程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反映当时农民生活实况的好诗篇。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指观看割麦子。

(四)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下面我们来试着深情地朗读这首诗。首先由我来读,你们听我是如何处理停顿和重音的,然后自己学着读。 (同时让学生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师范读,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进一步弄清诗句意思,读完后老师将请几个同学读。

3.指名读:全诗共26句,前12句从开头至“但惜夏日长”,请一位同学读;13到26句请一位同学读。

4.全班学生一起齐读。(读完后指导朗读技巧及情感--悲伤)

(五)分析诗歌 1.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2.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所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4.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少、倍)

5.诗中的人物有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找出来,并用诗中的原词作答。

(答: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6.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 8.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答:两个场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

(六)探究:如果你是诗中的丁壮和贫妇你想说什么?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

2.以“你看”描写图中两幅画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前期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讲解了《观刈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哪些诗中人,以及诗中景有哪些?

(请学生回答:诗中人有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诗中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 请一位同学试着背诵本首古诗。

(二)分析诗歌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农民为了尽早将粮食抢进收仓,不顾炎阳灼晒,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一种反常的心理,耐人寻味,更让人心酸不已。) 思考:如何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的“蒸”和“灼”?

(“蒸”说明天气非常热,“灼”之太阳晒得皮肤有刺痛感)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一个字概括。请一位同学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个字概括是“税”)

3.你能结合本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家田输税尽,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4.作者面对此情景是怎么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有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6.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小结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六、板书设计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600字左右)。

推荐第9篇:《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一、作者及背景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描绘一户农家辛苦劳作的生活图画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让人们感觉到隐藏在这背后的难以诉说的辛酸。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在全景的衬托下的一个特写镜头——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通过这个贫妇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我们可以想象: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第四层六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三、小结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理解默写

1、《观刈麦》中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背景)的诗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观刈麦》中描绘了一幅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的诗句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作繁忙的句子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4、《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农民劳作繁忙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困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反映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观刈麦》中表达作者对农民深切同情和关心的诗句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观刈麦》中描绘丰收景象的诗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推荐第10篇:《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重点实词。

2、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和写作手法,学习赏析诗歌。

3、体会劳动的艰辛,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观”,看的意思。“刈麦”,割麦子。题目交代文章内容。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3、《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三、细读品味: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观刈麦

农民艰辛——赋税繁重——官员生活舒适

————深切同情。

第11篇:《观刈麦》教学反思

《观刈麦》--教学反思

绥宁县瓦屋学校 杨华波

《观刈麦》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经典唐诗,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通过本课的教学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思考,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觉得满意的地方

1、多媒体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在上课之前,特意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FLASH课件。在《观刈麦》的教学中,FLASH课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比较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比平时上课的表现好多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感觉教学内容的容量更大、更新颖有创意。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课件的制作和普遍使用,确实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当课件的片头出现在屏幕上时,教室内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的盯着动画的引入,似乎他们的心灵已经融入了画面,一颗颗跃动的灵魂在古典的声画中找到寄托。我想,在声画的熏陶中,学生应该得到了一种美好的享受吧!说实话,此情此景,让我倍感欣慰。 让学生上台操作电脑、使用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点击上面的按钮来切换学习内容,可以任意的浏览想看的知识点。学生自己去操作电脑,他们很开心。

2、讨论点拨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领悟文章的主旨,也就能让学生体会当时繁重的赋税是多么的可怕。

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作沉思状,有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还有的在轻声的议论着,我微笑着望着学生们,期待着他们能找出我所要的答案:作者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严厉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学生讨论的结果却让我感到意外。

一个学生说:“有同情之心吧,因为百姓劳动很辛苦。” 一个学生说:“不是可怜,是可悲!“

一个学生说:“朝廷也太黑了,为什么交那么多的赋税?” 一个学生说:“可以不交啊。你不种田,就不要交税。” 一个学生说:“不种田,那干什么去呢?”

一个学生说:“可以到外面做生意,也可以到外面打工啊。我们的父母不是很多在外面打工吗?”

一个学生说:“现在是改革开放,当然可以啦!以前是旧社会,不同的。” 一个学生说:“就是啊,没饭吃,也不想想出路,是可悲。” 。。。。。。

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老百姓没活路了,却不想办法,他们是可悲的。还是社会主义好!

学生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是不同的,相差也太远了。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呢?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一切的创造发明正是从怀疑开始,我们的课改不正也是倡导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吗?向权威挑战——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进行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赚钱的途径更多、更广了。可以在家干活,也可以到外地打工赚钱。最值得庆幸的是,老百姓再也不要交赋税了,反过来,国家还奖励种田的老百姓。现在,学生读书不要学费了,不要交课本费了,还有免费的营养午餐,还有寄宿生生活补贴。我们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大胆突破教材预设的思想局限,甚至大胆地推翻历史上沿续几千年的说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海阔天空,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地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也才能培养出有独创精神的一代新人。

3、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积累环节,首先是对作者白居易文学常识及名句的积累。一堂语文课如果纯粹是教教材,对学生来说收获不大,为此我在课件中加入了《大林寺桃花》的内容,视学生积累情况伺机补充,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课上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有兴致的,并且,由于学生的融入,准备充分,教师准备的材料已经不需展示。其次,注重学生自主积累文言词语。初一学生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已具备一定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积累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课上,学生能自由地交流积累的常用词语,可见他们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二、觉得不足的地方

1、朗读不到位

为了保证这次公开课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我一味地赶、赶、赶。课文的“读诗句”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来让学生感悟到劳动者的辛苦以及作者的同情之心,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悟,去朗读。老师的描述过多,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到情境之中去,致使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当学生没有读好时,我也为了赶时间只是一笔带过。下次再教这篇文章的话,一定会在朗读上再多下点功夫,比如在节奏、停顿、语感方面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吏禄三百石”中的“石”很容易读错,应该读“da”,很多的同学读成了“shí”。我在教学中,这一处没有重点的强调,是一个疏忽。

2、教学机智与智慧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感悟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形象时,学生结合文中句子分析品读已经较到位,可我仍觉得他们的答案不够完美,硬是要把自己心中理想的答案引出来,多此一举,反而贻误时间,也错过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智慧火花。

3、时间的合理设置及内容的有效选择上存在不足

在《观刈麦》的课件中,我觉得知识点还是比较完整具体的。在上课之前就曾担心可能因时间来不及不能详尽理解内容,担心一个课时不能讲完设计的知识点。尽管之后又有调整和处理,但总感觉内容都很重要,难以割舍,致使指导学生自学时,不能牢牢把握重点,致使感悟环节上得较为疏漏,成为课上最大的缺憾。这引发我对授课内容的选择和课堂上抓大放小的思考。如留给学生疏通字词的时间其实可以放在早读时完成,这样下来也节省不少时间,如此完全可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落实。再如内容的选择上,文学常识的积累并非拓展的越多越好,应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对学生真正能接受的知识适时补充。

4、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但是,有少数学生却起没能跟随着我一起融入到课文中去。虽然课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比如:课前《观刈麦》的课件动画、专家的语音朗读示范、课中古典背景歌曲的播放„„学生们并没有如我预想的那样声情并茂、津津有味地表达,有一些学生只是一味的看着大屏幕,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其中„„课后,我在想:是课前我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还是他们看到那么多的老师害怕了呢?一位听课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除以上两个客观原因,更为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他们包管得比较多,课堂上为了维持教学秩序,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只给了少数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往往那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没有得到锻炼。从而使一些孩子慢慢地失去了自我表现的欲望,致使课堂不够活跃。

下次的话,我会给更多的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的活跃课堂,调动全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的一个希望。

由此我想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适时的时候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表演。

当然,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后还要继续加油,更上一层楼。

第12篇:《观刈麦》说课稿1

《观刈麦》说课稿 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代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主题是“诗词拔萃”。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麦者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认真学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作品主题鲜明、通俗易懂。作品内容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而且本诗的主要特点是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所以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叙事和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时代背景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

3、课时:一课时 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通过朗读指导,在确定本诗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注重语气、语调、掌握节拍速度,辅以教师示范。力求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爱民之心。 其次利用品味鉴赏: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诗情,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反复涵咏,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 并通过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拓展思路,高质量地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的学法如下:

1、利用诵读涵泳,读出诗味,感知诗意、感悟诗情。

2、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达到合作研讨,巩固提高的效果。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有关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及农民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 导语:生活时时是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常见农民在日头下、田埂间,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情景。古往今来诗歌中也不乏此类描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白居易在他的诗句中也有体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白居易的作品《观刈麦》。 (设计意图:通过屏幕展示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等诗句,及农民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开启今天的学习。在带着这样的认识进入课文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二、诵读诗歌 感知诗意 此环节中,我设计了朗读指导。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这时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让学生正音,以此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其次指名学生朗读,生互相点评,教师加以总结。使学生意识到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把握住语调的轻重,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气息的强弱。然后老师范读,使学生对朗读形成感性认识,最后学生齐读,把握文章沉郁悲怜的感情基调,同时感知诗意 感知诗意时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找出诗中人物,并用诗中原词作答。明确“诗中人”是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和“我”。

2、季节是什么时候?人们从事的农事活动是什么?

3、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结合文句,通过想象的思维活动,进入诗的意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根据文句所想象的画面。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幅画面:饷田图、刈麦图、拾麦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既帮助学生把握诗意,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平易浅近的语言风格。)

三、解读诗歌 感悟诗情 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

1、用一个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学生应该会用“苦”字概括,引导学生找出百姓生活“苦”的具体表现,设计了以下4个小问题: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2)“贫妇人”生活的困苦,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3)有麦可收的“丁壮”与无麦可收而捡拾“遗穗”的“贫妇人”相比,他更幸运些吗?学生畅所欲言,但最终要使学生意识到,看似不同的两种场面,其实是同一命运。 教师明确: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4)思考造成诗中人物悲苦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来是家田输税尽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贫妇人失掉了田地 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在繁重的赋税徭役之下,农民只有这样一种悲惨的命运!强烈的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2、面对此情此景,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理,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此时教师课件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年的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五十七文。 找出文中关于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这些心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不事农桑”,“岁有余粮”,“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自愧 同情 (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合作、探究、讨论中解读诗歌,关注农民的悲惨生活,结合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白居易讽喻诗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了解其作讽喻诗的目的。)

四、赛读诗歌 读出诗韵

1、通过本文的教学,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归纳出三点 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品读诗歌,读出诗韵 解读诗歌,感悟诗情

2、然后教师配乐背诵全诗,并组织小组竞赛,当堂成诵。(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授人与渔”, 教师背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师生赛诵,有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五、总结归纳 升华诗意 同学们,白居易写的这首《观刈麦》,真实地再现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在苛捐杂税的盘剥下悲惨的生活状况。(出示幻灯片免税补贴画面)时代变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不仅免除了农民的各种赋税,还实行了农民种地补贴的多种优惠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最后赋对联一副,结束本课的学习。 忆往昔,诗人观刈自责,当朝赋税苛重民生苦; 看今朝,人民赞政欢歌,国家惠农补贴百姓乐。 (设计意图:教师背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师生赛诵,有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总结方法,“授人与渔”,结语设计,新旧社会对比,激发学生的时代自豪感。)

六、布置作业 把诗歌改写成散文,进一步理解百姓的“苦”和诗人的“愧” (设计意图:改写是对所改文章的再创造,但原文的主题思想不能变。有助于我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观刈麦 民苦-------- 劳作辛苦、生活困苦--------输税尽 自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设计意图:此板书不仅写出了农民苦的现状,还点明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展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情感。既简洁地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本节课的设计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感知了诗意,读出了诗韵、感悟了诗情。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课外诗句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感知诗意,感悟诗情、升华诗意,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13篇:观刈麦 破阵子教案

观刈麦/破阵子

教材分析:这两首诗词,篇幅不长,内容较为浅显,但是《观刈麦》的背诵稍有难度

学情分析:应该在背诵和默写上下功夫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体会农民的辛勤 能力目标:背诵、默写这两首诗词 认知目标:了解诗歌主题,了解加点词 重点难点:背诵默写,主题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 自读 要求生字注音

荷箪食 童稚 饷田 秉 敝 吏禄 三百石

岁晏 挑灯 麾下 炙 塞下 的卢 二 领读一遍,自由读3遍,齐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做到流畅、自然 三 分析诗歌含义主题

(一)《观刈麦》

1 写作对象是谁?

2 农民刈麦者的辛劳表现在哪里?

“少闲月” “人倍忙” “足蒸„„背灼„„” “力尽” “但惜”

3 除了刈麦者,农田里还有谁?

4 如果说前面侧重写农民的辛劳,这里侧重写农民的什么? 5 妇人的贫困表现在哪里?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6 刈麦者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

7 农民的辛劳、贫困在诗人心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 小结:

画面一 农民辛劳

画面二 农民贫困——赋税原因

抒情 深切同情劳动人民

(二)《破阵子》

1 小序的含义

2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苏辛”——豪放派词人 《西江月》

主战派 南宋爱国词人

3 找出描写战场生活的句子,并理解句意 4 这些描写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

5 作者希望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词人的什么抱负? 6 但结尾“可怜白发生”应该如何理解呢? 7 小结:

表现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

四 背诵

五 作业:抄写各2遍,并背诵

第14篇:观刈麦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1、刚才同学们走近乐天的诗篇,读着油墨芳香的文字,读到了刈麦人的生活 。你是从哪些文字品出的?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六、遥寄乐天: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 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第15篇:校园剧本《观刈麦》

时间:初夏六月,收割麦子的好时节,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炎炎赤日,烤得大地热得使人无法立足。人物:中青年男壮丁若干(代表人物:大刚),妇女若干(代表人物:阿娟,贫妇人苦嫂),小孩许多(代表人物:小豆豆),白居易(作者)。地点:一个比较落后的小村庄,名叫乐逸村,村里有一片正待收割的金灿灿的麦田。目的:(1)体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批判了当今社会上的贪官污吏。道具:镰刀若干把,扁担若干根,水捅若干只,饭碗若干个,食盒、饭菜若干。因本剧组刚刚创立不久,还急需古代穷老百姓衣服若干件,草帽若干顶,笸箩筐子几个。剧情简介:(环境)现在正直初夏,太阳烤得大地热烘烘的。在一片金灿灿的麦田里,许多男壮丁都在田里,顶着头上火辣辣的太阳,挥舞着手中的镰刀,在辛勤地收割着田里的小麦,一些妇女和孩子就拿着水捅和食盒,到田里给自己的家人送水送饭。他们努力地割着小麦,一刻也不肯停息。他们都是汗流浃背,有的人手臂被麦芒划破。在离这些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妇人,抱着一个小孩子,在一旁拾别人剩下的麦穗。壮丁甲:你看,今儿个天,这太阳要热死人啊!壮丁乙:是啊,这天儿可真热,真希望把麦子赶快割完啊!(阿娟带着小豆豆,拿着水捅从远处走来)阿娟:大刚啊,累了吧?来,休息一会儿,喝点水,擦擦汗,啊!大刚:去去去,你们来做什么?没看见我正在忙吗?这时候喝水擦汗,那什么时候割麦啊!不割麦我们以后吃什么?小豆豆:爸爸,你就喝点水吧!如果你累倒了,我们以后就真的没有东西吃了!大刚:好好好,你们把水放下吧,我割完这片就休息。你们俩回去吧,别在这儿碍事。………………(作者走到一位壮丁面前,指着远处的苦嫂)作者:请问,她是谁啊?壮丁丙:她是我们村里最可怜的一家人。我们都叫她苦嫂。壮丁丁:哎,说起来也怪可怜的。她的丈夫早年病故了,就剩了她们娘俩相依为命了。哎,老天可真是回捉弄好人呐!(作者走到苦嫂面前)作者:(面带微笑)苦嫂!苦嫂: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作者理了理自己的头发,心想:我乃是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诗人加帅哥,我乃是风流倜傥、无所不知、无事不晓,所有美女心中的偶像白居易是也!)作者:哦,我叫白居易,您就叫我小白吧!作者:苦嫂,您这是干吗啊?苦嫂:哎,说来话长。开始,我们家也有那么大的一块田,他爹死了,我们勉强能活得过去。但是前几年闹旱灾,本来收成就不好,再加上我干得又少,又不给咱减税。税收是每年120石,但是我们家连100石都没有,所以他们就把田给我们收回去了。(苦嫂叹了叹气,望着天空,两眼含泪)他爹啊,你在天上保佑我们的孩子吧!让他好好的,我好上去陪你啊!作者想:我这又是为什么?我一没功没德,二我又不务农,为什么我一年吏禄300石,每年到了年底都还有剩余,而这些农民一年连100石都没有呢?前年闹旱灾,朝廷不是都发放了赈灾粮物,并减免了这里3年的税收,怎么还要交税呢?肯定又是那些贪官从中作梗,把这些上缴朝廷的公物占为己有。哎,现在这世道啊!我是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了。同学们,你们说呢?演员谢幕。

第16篇:《观刈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观刈麦》教学设计

王雅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教材分析】

1、《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古代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是中学教材中极少的体现民生,关注农民生活,表现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文学作品。

2、《观刈麦》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它通过描写麦收季节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凄惨处境,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深刻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观刈麦》属于古体诗,相对普通律诗和绝句,诗歌比较长,生僻字也相对较多,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设计理念】

本课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属于导读课型。在媒体的应用上属于媒体支撑型。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上属于网络交流学习型。这堂课尝试在熟练应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的支撑和网络平台的辅助,带领学生进入到诗歌学习的美好境界中去。

【学情分析】

1、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未来班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几乎对平民生活一无所知,对农业生活更是极度隔膜。他们不仅缺少最基本的农业常识,而且对农民的生存状态完全不了解。

2、七年级的学生还比较欠缺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读诗还停留在诗歌意义的表层次上,缺乏深入的思考,更不能联系现实生活来进行知性的阅读欣赏。

3、他们普遍爱诗,对古典诗歌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良好的解读和巧妙的引导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4、他们天真善良仁慈,虽然远离生活但是渴望了解生活。通过文学作品走进真实的人生是他们的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观刈麦》的大意。

2、了解诗人白居易的常识。

3、初步接触读诗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用形象的富有细节的语言描绘诗境。

3、用自己的语言感悟诗情发表评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理解底层农民的痛苦,激发热爱底层农民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过程与方法:

1、三步读诗法:读懂诗歌—— 读懂诗人—— 读懂社会

2、综合应用诵读法、联想想像法、联读法、对比法等方法。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认真预设并且充分关注课堂生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大意,了解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激发共鸣,反思社会。

【教学资源】

1、语文课本

2、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和其他表现民生的代表诗作

3、部分“不识民生”的文学作品

4、多媒体课件

5、WIKI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1、师展示投影,请学生思考,和学生简单交流。

投影展示

• 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 • 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 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

投影展示

• 你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

2、师投影展示历史故事,请生读。

投影展示

•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人向他报告灾情,说老百姓饿死很多。他反问道:“食物没有了,那么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

3、师投影展示诗歌,请生读。

投影展示

农家·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 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

4、师投影展示下面诗句,请生读,并请生想像:终于等到了一年的丰收,此时此刻,农民们会如何呢?学生的想像一般与诗情大异,由此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投影展示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 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第二部分:热身运动

1、师投影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 按照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全诗两遍,把全诗分为三层。 • 边读边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2、师请三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起来组合诵读,各自负责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老师稍做点评。要求学生在书上批注层次。

3、师请一组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的初读感受。

4、师投影告诉学生一般读诗的三个境界。

投影展示

读诗三境界 •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 读懂社会

第三部分:读懂诗歌

1、师投影学习要求,生自主活动准备。

投影展示

• 认真倾听同学诵读前十句。

• 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请设计诵读。 • 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2、师请学生代表动情配乐诵读。

3、师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哪一句诗最拨动自己的心弦。要求学生说明原因,而且展示诵读。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是该部分的核心环节,教师一定要相机引导,巧妙对话,指导诵读,力求全体学生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中都能有具体的收获。教师的点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农民忙到什么地步?你在35度以上的高温下踢过球逛过街吗?忙碌的这一家人是不是最可怜的?还有谁更可怜?教师要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读懂诗歌。重点指导学生反复读好关键句: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4、师导引学生讨论: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1)学生自由发言。

(2)师展示投影,请学生朗读。师用《卖炭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理解《观刈麦》中最动人心魄的一个句子。

投影展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3)重点敲打“但惜夏日长”中的“惜”字:先请学生找出这个词,然后板书这个词,接着请学生用“惜”组词,请学生判断选择诗中之“惜”是哪个意项⋯⋯最后师在黑板上画第一颗泪珠,板书归纳:农民苦

(4)指导学生动情诵读,要求读出农民辛苦割麦心理的纠结、变态、劳苦和惶恐,感受农民的艰辛。

第四部分:读懂诗人

1、师投影展示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 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后三句,读三遍。 • 读注释。

• 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2、生朗读和默读。

3、师请学生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要求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注:这是本部分的核心环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的点评一定要凹凸有致,要鼓励学生,更要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发言。在学生不断的发言中力求凸现白居易的形象。)

4、师顺承学生发言,引导学生了解白居易这位伟大的诗人。(1)投影展示《琵琶行》名句。简单解释。请生读。

投影展示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2)师投影展示,稍作讲解。

投影展示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或“诗王”。由于“家贫多故”,十一二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追求诗的平易畅达,相传没有文化的老妪也能听得懂。 (3)师画第二颗泪珠,板书归纳:诗人痛

第五部分:读懂社会

1、师投影展示学习要求。

投影展示

请同学们进入苹果wiki平台“青春之语文”《观刈麦》学习页面,默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缭绫》二诗及其翻译,并且在平台上机打自由发表留言。留言主题为: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请注意:努力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2、生进入信息学习的平台,阅读并写作。

3、请学生先自由浏览留言,交流写作成果。

4、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注:这个环节教师的点评也非常重要。要力求做到:点评针对性强,引导学生努力用文学语言表达,教师巧妙串联起学生的发言,不断完善诗人的形象深化学生对诗情的理解。)

5、师归纳总结:在黑板上画第三颗眼泪,板书:社会伤

第六部分:小结

1、师投影《悯农》诗二首和《烈日炎炎似火烧》,请学生配乐动情诵读。

投影展示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2、师小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孩子们啊,但愿你们从这些诗中读出悲悯的情怀,读懂农民苦,诗人痛,社会伤,但愿你们拥有“珍惜”之心,“怜惜”之情。但愿你们不要成为那不知百姓疾苦的公子王孙啊!

教学反思

一、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来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这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古典雅韵如何成功与现代技术结合,其最佳对接方式是什么,最佳对接点在哪里,这些问题本来就是古典又现代的。《观刈麦》是一次朴素的尝试:当用则用,可以不用就坚决不用,要用得既谨慎又大胆。

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效呼应和融合。《观刈麦》的教学动情点爆破点应是思想的唤醒和情怀的熏陶。而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没有沉迷于此:作者的基本情况、诗歌的基本理解、关键词语的锤炼琢磨、诵读的准确到位„„总体来说,这堂课的知识底座还算比较扎实。加之板块鲜明,线索清晰,不管从知识积累,还是从能力训练上来看,在这堂课上,学生都不会是只有一笔“糊涂账”。

三、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1.板块可以更凝练。“热身运动”可以融合在“读懂诗歌”中。课的外部形象,越清瘦越精神。现在还稍显臃肿了。

2.课件的制作艺术性还不够,wiki页面设计还不漂亮,课件上可以适当添加麦收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项劳动。作为中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是我的软肋,需要继续学习和不断提高。

3.课堂点评的功力还需要提升。有时候还不够凝练,点拨的力度和准确度都需要再上层楼。

4.写作任务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应该在任务设计上从写一个词、到写一句话,最后到写一段话,呈现出明显梯度。如何这样分层设计任务,学生的收获会更扎实。

第17篇:《观刈麦》教学实录解析

《观刈麦》教学实录

宋君 2013年7月12日

不做公子王孙

——《观刈麦》教学实录

执教

王君

第一部分:导入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看大屏幕上的问题。能全部回答的请举手。

[投影展示]

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 

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

(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同学举手)

师:请再看——

[投影展示]

你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 [生叽叽喳喳]

师:某某,你来,我知道你们家有大奔驰,你知道什么是麦子吗? 生:麦子——麦子,麦子就是大米饭。 (众笑,有学生纠正麦子是馒头。)

师:不怪大家。看一则真实的历史故事——

[投影展示]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人向他报告灾情,说老百姓饿死很多。他反问道:“食物没有了,那么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

(请生读。众笑。)

师(沉痛地):晋惠帝是个智力有问题的弱智皇帝。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农业和民生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胜数啊!

[投影展示]

农家

颜仁郁 

半夜呼儿趁晓耕, 

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 

将谓田中谷自生。

(请生读。教室气氛渐趋沉重。)

师:孩子们,农民苦,农民一年四季就盼着丰收啊——

[投影展示]

夜来南风起, 

小麦覆陇黄。 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 

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师:这就是丰收的场面,来,孩子来用情朗读。 (生动情朗读。)

师:猜想一下,辛苦一年,终于丰收了,农民会怎么样呢? 生:会特别高兴,欢呼雀跃。

生:他们会聚在一起搞活动庆祝丰收。

生:他们会休息一段时间,享受生活享受丰收。 ??

师:说得真好。按照常理,确实是应该这样的啊!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去寻找答案。

第二部分:热身运动

师:来,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投影展示]

按照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全诗两遍,把全诗分为三层。 

边读边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生自由自读)

(请三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起来合作诵读,各自负责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老师稍做点评。学生在书上批注层次,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略) 师:现在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生:开心。

师:开心?丰收的开心吗?孩子,好好读好好听,看看最后感觉有没有改变。后面一个同学请继续。 生:难过。 生:愤怒。 生;悲哀。 生:心都揪紧了。 师:用一个词! 生:揪心! ??

师:孩儿们,读诗一般有三境界——

[投影展示]

读诗三境界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读懂社会(读出自我)

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层次:努力读懂诗

第三部分:读懂诗歌

师:让我们看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认真倾听同学诵读前十句。

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请设计诵读。 

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请学生代表动情配乐诵读。然后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言)

生:第一句就很打动我,“田家少闲月”,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忙啊。“倍忙”是加倍地忙。农民真辛苦。

师:忙到了什么地步?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忙吗?

生:一家人都在忙,连女人和孩子都上阵了。小孩子也要帮着干活。

师;虽然忙,但这一家人毕竟互相扶持着,是完整的一家子。诗人还写到了另外的家庭吗?

生:还有一家人,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 师:她为什么不也送饭到南岗呢? 生:她的孩子还小。

师: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生:他们家根本就没有田,因为要缴纳租税田都卖光了。 师:他们家的男人呢?

生:可能没有男人。否则她不会自己带着孩子在别人的田旁边拣麦穗来充饥。 师:你读书很仔细!太可怜了!没有田,没有丈夫,孩子幼小,这样的家庭,哪里有丰收,哪里有快乐啊!孩子,请你读出这位妇人心中的苦吧! (生动情朗读)

生:最打动我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师:孩子,先读好这个句子,把你的初步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生动情读)

师:我感觉你动情了。你想为大家传递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生:我想读出天的热,读出农民的苦。 师:热到什么地步?

生:太阳太大了,脚底发烫,整个背都被灼伤了。 师:你怎么理解诗句中的“蒸”字?

生:一切都热气腾腾的,像煮沸的开水一样。

师:是!天地之间全是热浪啊,可是农民还要劳动。孩子,你在40度的高温下踢过足球吗?

(台下许多学生举手)

生:我才不在40度的高温下踢球呢,那简直是疯子!(众笑)

生:但我在30多度的时候踢过球,全身都要烧起来了,热得全身爆裂了一般的疼,整个人都好像要化了。

师:你还是在娱乐啊!可农民们是在麦收,是在和时间赛跑,和老天爷抢收成啊!

[投影展示]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指导多位学生动情读。读出痛苦,读出忧伤,读出挣扎,读出忍耐……)

师:同学们,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生:力尽的“尽”,力气都没有了,真苦! 生:敝筐的“敝”,连拿的篮子都是破的,穷啊!

生:足蒸暑土气的“蒸”字,被蒸掉的不仅是农民的汗水,还有他们的血汗啊! 师:这些都很棒,但都还没有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白居易有另外一首更著名的诗叫《卖炭翁》,描写的是一个伐薪烧炭的农民的命运——孩儿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烧炭吗?现在教师里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啊! (生叽叽喳喳,师简单讲解)

[投影展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请生动情朗读)

师:同学们,这句诗中有一个句子表现出了卖炭翁极其扭曲痛苦的心理,这种心理不符合常理,这种心理让人揪心啊。是哪一句?

生: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自己都没有衣服穿,却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因为只有天气寒冷了,他烧出的炭才能卖出好价钱。 师:这是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痛苦啊!变态的纠结的心理折射出的是农民走投无路的生存状态。同样的道理,《观刈麦》中也是一样。孩子们,找一找,是哪一句?

生: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力气都用光了却还不知道热,这很矛盾! 师:是啊,某某同学,刚才你说你曾经在高温下打过篮球,当你力尽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回家洗澡睡觉。

生:我会回家玩电脑。再也不干在高温下打球这样的傻事了。(众笑)

师:是啊,力尽就休息,力尽就回家是正常人的心理选择,非人的选择折射出来的是非人的生存状态。农民们为什么力尽而不知热呢? 生:但惜夏日长。

[投影展示]

师:文言中的“但”如何讲? 生:只!

(师板书。要求大家在书上旁批。)

师:“惜”有很多意思,请大家用“惜”组词。 生:爱惜。 生:怜惜。 生:痛惜。 生:珍惜。 生:惋惜。 生:吝惜。

师:这里是哪个“惜”?

生:我认为是“珍惜”。农民因为珍惜时间争分夺秒所以忘记了炎热和劳累。 师:好一个“惜”,写出了农民的痛苦和无奈!

(师在黑板上的“惜”字旁画第一颗眼泪,内写:农民苦)

师:某某同学,初读时你觉得开心,现在呢?

生:我最开始没有读懂,现在懂了。我很难过——农民越丰收,刈麦的场景越悽惨。丰收带给他们的不是快乐,而是劳苦和惶恐。 师:那让我们把那些纠结、变态、劳苦和惶恐诵读出来吧。 (生在配乐声中动情诵读)

第四部分:读懂诗人

师:请看下一个活动的要求。

[投影展示]

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后三句,读三遍。 

读注释。

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生活动)

师:请大家还原诗人的形象吧!

生:一位满怀负疚之情的诗人在痛苦地看着农民们刈麦。 师:“负疚”一词说明你读懂了诗人。 生:诗人哪里是观刈麦,分明是在观民生啊! 师:振聋发聩!你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少年!

生:一位沉痛反思自己的诗人观刈麦,他认为自己也是造成农民苦难的罪魁祸首。他对自己太严格了。不是严格,是苛刻! 师:白居易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引你为知己。

生:一位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观刈麦,他深深地思考着许多社会问题。 师:“社会良知”,孩子,你睿智且清醒,你是王老师最佩服的那种学生。 ??

师:闻者尤悲伤,这就是白居易!念我何功德?这就是白居易。这位白居易,曾经这样为老百姓呼喊——

【投影展示】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节选)

师:这位白居易,还曾经这样呼吁——

【投影展示】

安得万里裘, 

盖裹周四垠。 

稳暖皆如我, 

天下无寒人。

——新制布裘(节选)

师:还是这位白居易,曾经对一位可怜的歌女说——

[投影展示]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生读)

师:这就是白居易——

[投影展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或“诗王”。由于“家贫多故”,十一二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追求诗的平易畅达,相传没有文化的老妪也能听得懂。

(师画第二颗泪珠,板书:诗人痛)

第五部分:读懂社会(读出自我)

师:请同学们进入苹果wiki《观刈麦》学习页面,默读白居易的其他几首诗,发表留言: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生进入信息学习的平台,阅读《卖炭翁》和《缭绫》二首诗及其翻译,并且在平台上机打发表留言。)

师:好,时间到。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网络平台上的留言,可以简单讨论。

(生读,自由评论) 师:现在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社会的残酷,昂贵的税收,底层人民付出得最多,但是回报却最小。 师:说得很深刻。但这好像是上政治课和历史课的发言,希望更多语文味儿啊! 生:孤树荒塘野草堆,寒云淹没艳阳辉。?苍凉举樽山陪醉,落泪独身雨伴垂。这是苏致雅的作品。

师:写出了痛苦,很有文才。只是,看不出观刈麦的内容和主题了。

生:我很欣赏李愫的留言。她这样写到:每一件事物,你见或不见,在背后承载着多少的苦难,我们不知,连老百姓自己亦不知。

师:是!最残酷的是连老百姓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谁手中。深刻! 生:君主等贵族上层社会的富贵生活是在榨取和浪费农民老百姓等下层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上层贵族和下层老百姓的生活反差特别大,一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边却是“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师:引经据典,入木三分! 生:昂贵的税收,使得农民奋斗了一夏的成果,转眼间就灰飞烟灭! 师:对比深刻,“灰飞烟灭”有图画感!精彩!

生: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身陷底层农民工,何故辛勤交田税。夕阳东斜残如血,诉说悲苦到如今。

师:才女!能够押韵就更好了。“述说悲苦到如今”很让人警醒。就是到今天,农民的问题还是社会之伤啊!

(师在黑板上画第三颗眼泪,板书:社会伤)

第六部分:小结

师:《观刈麦》是一扇文学的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民生、社会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对民生问题的思考。这样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

【投影展示】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赤日炎炎似火烧, 

野田禾稻半枯焦。 

农夫心内如汤煮, 

公子王孙把扇摇。 

——选自《水浒传》

(组织生配乐动情朗读)

师:西山的孩子们啊,但愿你们从这些诗中读出悲悯的情怀,读懂农民苦,诗人痛,社会伤,但愿你们拥有“珍惜”之心,“怜惜”之情。但愿你们不要成为公子王孙啊!最后,让我们齐读末三句诗人的心灵独白。 (读完下课)

第18篇:改写《观刈麦》400字作文

改写《观刈麦》400字作文

农家很少有清闲的时间,现在是五月,该收麦子了,他们比平常还要忙许多,站在麦地旁,看见了大片大片成熟的麦子,覆盖着田垄,清风吹来,整个麦田顿时变成了金色的海洋,看着这金色的波涛,心中也起了波阑,想着农民一家一定过着快乐生活。瞧!这么好的年成!

远处起来一位妇女,她担着用竹篮盛的饭,看着她蜡黄的脸色,瘦弱的身体,心里不免有一丝疑惑,随后跟着提汤食的小孩也是又干又瘦,带着疑问我随他们一道来到南冈。

到了!可我看见的是一个个光膀赤脚,皮肤黝黑,体形很瘦的丁壮年,他们汗流浃背,双脚被赤热的大地烤着,强烈的阳光炙烤着他们的脊背。但他们仍不知疲倦地抢着时间。这时,一位衣服上全是补丁的妇女,她抱着孩子,一手在捡田里的麦穗,一只胳膊挎着破破烂烂的筐子。四处打听才得知,原来她家的田地都缴纳了租税,只能用这样麦穗来充饥了!我不禁潸然泪下,看着她,我疑虑顿消。

唉,我到底有什么功德,一年有三百石米的薪俸,却不从事农业生产,每年年底都有剩余的粮食。想到这里,我心中涌出一股愧疚之感。唉!这件事使我整天都不能忘怀哪!

第19篇:七年级下册观刈麦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

(1)刈(yì):割。(本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岁末。晏,尽。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第20篇:232《观刈麦》全面梳理教案

《观刈麦》全面梳理教案

【文章内容】 原文: 原诗回放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重点字词句义】 ⑴刈(yì):割。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⑾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⒀ 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⒁ 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⒂ 我:指作者自己。

⒃ 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⒅ 岁晏(yàn):年底。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⒇尽日:整天,终日。

【理解性默写】

(1)写农人们在收获季节忙碌的诗句是:农家少闲月,五月

人倍忙。

(2)揭示农民贫困穷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

(3)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

(5)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6)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7)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8)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9)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10)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

此充饥肠

【课文理解】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交待了诗歌内容的时间及写作背景,表明五月是麦收的农忙季节,为下文写农民麦收的繁忙作铺垫。

2、“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侧面表现了农民麦收的繁忙。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中“蒸”“灼”的表达效果。“蒸”受熏蒸,“灼”受烘烤,既写出了天气的炎热程度,又突出了劳动人民忍受酷热的炙烤,辛苦劳作的情景。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侧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惜”珍惜,表达了农民的矛盾心理。

5、“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方式:议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反思自己并同情人民。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E作者对农民生活艰辛和贫妇人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自始至终洋溢于字里行间,自然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诗人最后的慨叹更引人深思。

7、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悲惨艰辛的诗,请你再背默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观刈麦原文
《观刈麦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