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麦哨

发布时间:2020-03-02 01:02: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麦哨》教学设计

一、一吹麦哨,初步感知

1、板书“哨”,观察字形,给“哨”组词,引出课题《麦哨》

师: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第一个字(板书:哨),读字,看它的偏旁和什么有关? 生:嘴巴!

师:那给它组词吧。(生组“口哨”)对,用嘴巴吹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麦哨》,请大家齐读课题。

这也是一篇略读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乡村生活有更深的体验。请大家再读课题----《麦哨》。

2、简单介绍“麦哨”, 呼麦哨

师:见过麦哨吗?它就是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划一条缝,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

(许多学生呼出来了)

师:这么多同学都会呀,那你就大声地吹出来吧。 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呜卟……

乡村的孩子都很擅长用麦哨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麦哨声吧!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文中几处写到了“麦哨”?是怎样描写的呢?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展示个别读生字新词。(多音字第一批出示)结合插图理解“湖畔”(课件出示插图) 师:谁能在图中指出“湖畔”在哪儿? (一生上黑板指认湖畔位置)

理解“擎起” “擎”是后鼻音,看这个字下面是个什么字?(手!)上面呢?(敬!),那好大家就把手恭恭敬敬地擎起,再恭恭敬敬地读这个词。 生边表演,边读“擎起”一词

3、找到课文中的麦哨声,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你们是从哪儿知道麦哨的声音的? 生:第1段

师:课文的那段又应了呢? 生:第7段

师:一个在开头,一个在结尾部分,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 生:首尾呼应

师:那老师呼你们应好吗?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是直接描写麦哨的声音,这样的词语叫拟声词。谁来模仿一下麦哨的声音。(板书)师:不要以为麦哨声音很好模仿,来,你来模仿一下(师调侃火车来了,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标点,省略的不止一个卟字)我小时候也吹过麦哨,我小时候吹过的麦哨可不止一种腔调。想见识一下吗?(ppt出示:呜-卟,呜-卟,呜……呜-卟-,呜-卟-,呜-……呜卟-,呜卟-,呜……)你们瞧,他有这么多腔调,孩子们你们听听,我吹响的是哪一支麦哨?谁能吹第一支麦哨?谁能吹三支麦哨?师:(笑)呼着麦哨,你的心情? 生:高兴 生:愉快

生:课文除了直接描写麦哨的声音外,文中还有许多短语用来形容麦哨,你们能找到吗?(生汇报:一呼一应个、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

师:刚刚孩子们自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生答:乡村孩子的生活。 师:乡村孩子的生活怎样呢?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丰富多彩、快乐······

师:这些词语都能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生活是快乐的。(板书:快乐) 师:同学们,你们向往这样的乡村生活吗?我也无比的向往。那么课文写了乡村孩子的哪些活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圈关键词的方法梳理一下课文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生汇报:吹麦哨、割草、翻跟头、竖蜻蜓、摔跤、采集“茅茅针”

三、二吹麦哨,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1、默读第3和第5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就跟着这群孩子来到湖畔,走进课文的第3和第5段,这里一定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将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师:这位女孩画得可认真了,用直尺画,线条很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画的句子。 生:读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体育馆的垫子还有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看大屏幕,是这句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他写出了草地的柔软,像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还有谁喜欢这句的,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和她一样喜欢这句。 师:那你就读读这句。

生:读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还有谁喜欢?

生:因为这句写出了草地的特点“柔软而有弹性”。 师:请你读出这种感受。 生读

师:请你说说你喜欢哪句?

生:读句子“男孩子在铺满青草的土坡上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生:我喜欢这句是因为在草坡上玩着这些游戏心里很高兴、很快乐。 师:你们高兴,老师可要担心了,你们在草地上摔着,不疼吗? 生:不疼 师:为什么? 生:很快乐。

师:在这儿翻跟头,全身不疼吗?为什么? 生:很快乐。(众笑) 师:竖蜻蜓时那草扎手吗? 生:因为在草坡上…… 师:在草坡上怎样啊? 生:很柔软

师:读出柔软而有弹性 生读

师:孩子们在草地上翻着跟头、竖着蜻蜓、摔着跤都不感觉疼,那都是因为—— 生:(读)草地柔软而有弹性……运动场

师: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玩耍,收获着快乐,就让我们端起书来,把第5段的两句话读出来吧!

生齐读第5段后两句话

师:孩子们,这“简直”谁能来换个词。 生:就是。

师:带进句子中去读。 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在这柔然而有弹性的草地上,在这天然的运动场上,你还想玩什么? 生:放风筝 生:拔河比赛 生:丢手绢 生:跳皮筋,跳绳

生:老鹰抓小鸡,踢足球,打羽毛球 师:你们看到了一群怎样的的孩子? 生:快乐的孩子

4、师:孩子们玩累了,喊渴了,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这儿有许多茅茅针,大家快来呀! 师配乐朗读第六段 师: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甜 师:你尝过吗? 生:没有

师:跟老师一样,都没尝过,是从这字里行间里感觉出来的。现在,如果我有茅茅针你们想不想尝一尝。我找到了一个替代品“茅针棒棒糖”,你们想不想得到他?如果谁能将吃茅茅针的动作活灵活现的模仿出来,这根茅针棒棒糖就是你的了。(老师念课文,俩学生pk,其余学生当评委,看谁最像)

师:(读)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回味一下,再嚼嚼、吮吮……这一嚼哇,满嘴都是汁水,赶快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从舌尖直沁肺腑。生:(齐读)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 师:再嚼嚼,再吮吮,一股什么味道,从哪儿直沁肺腑? 生:(齐读)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心脾。 师:真—— 生:甜呐

师:从嘴里一直甜到—— 生:心里

四、三吹麦哨,感悟美丽的田野

1、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

师:孩子们就这样躺在草地上回味着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不由得又拿出了麦哨轻轻地吹了起来。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

(老师板书音符)

师:这哨声就这样带着甘甜与清凉,伴着欢快与柔美回荡在草地上空,孩子们坐起来了,站起来了,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田野竟是这样的美丽,满眼都是跳动的色彩。孩子们,课文的哪儿向我们呈现了这么多的色彩? 生:第4段

师:那我们就走进这段,看看是哪些色彩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可以把表示色彩的词圈起来。 生圈画 师:谁来说说?

生:有金黄、黑白、雪白、浅黄

师:这么多的色彩,田野不就是一幅—— 生:美丽的画

师:还可以说是一幅—— 生:五彩斑斓的画 生:五彩缤纷的画 ……

(出示课件) 师: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田野的美吧。

2、读句子

生: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大家注意了,这句话由三个部分组成,并列关系,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

3、把排比句变换成诗歌的形式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田野的美。

师:老师把这排比句换了一种书写方式,瞧,它就成了一首小诗,我们就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感受它的美吧。

师:老师跟你们合作一次好吗?你们读第一行,我读第二行 生:(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师:(读)结出了密密的嫩荚 生:(读)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师:(读)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生:(读)雪白的萝卜花谢了 师:(读)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我们交换着读好吗? 生:好!

师:(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生:(读)结出了密密的嫩荚 师:(读)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生:(读)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师:(读)雪白的萝卜花谢了 生:(读)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美丽!

师: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漂亮!

师: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五彩缤纷!

师:这田野好美呀,看着这田野我们的心—— 生:高兴、快乐

师:我们全体起立,齐读第四段,再次感受这美丽的田野。 生起立齐读

五、四吹麦哨,回归自然

师:这美丽又为孩子增添了一份快乐。听,那麦哨声又响起来了,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

(师生呼应吹麦哨。师声音越来越小)

师:亲爱的孩子们,听到了吗?这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六、五吹麦哨,拓展延伸

师:乡下孩子有乡下孩子的快乐,令人心生神往,我们城里孩子也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谁来说说你快乐的事情?

结束语:今天我们在麦哨声的指引下,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了乡村,感受到了孩子们快乐、自由自在的生活,老师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ppt出示:让我们快乐成长)

麦哨

麦哨

麦哨

麦哨

麦哨

麦哨

麦哨

麦哨

麦哨

麦哨

麦哨
《麦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麦哨新 麦哨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